水利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20:41:43

水利经济

水利经济范文篇1

他们先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地分析制约农村水利发展的症结。1998年初,该县结合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和全市开展的“水利改革建设管理年”活动,针对水利基础设施的现状,在全县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并从中找出了水利建设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即投入不够,产权不明晰,利益不均衡,管理不规范。

于是,该县立足实际,大胆探索适合山区水利建设的路子。在现实面前,他们充分认识到,水利设施使用管理体制不改革,水利建管体制必将日趋僵化,农村经济发展也会受到严重阻碍。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发展民营水利才能实现全县山区水利化。同时,当地已具备了发展民营水利的各项条件:一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迅速发展,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只要调动农民兴修水利的积极性,采取户办、联户办的办法就完全能够做到;二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对水的需求更加迫切;三是本县境内山多、沟多、河多、泉多,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地表水资源;四是水利设施管理制度改革与土地延包、“四荒”拍卖政策相得益彰,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权属感、稳定感、使命感,实施综合开发。

1998年,县政府制定了《蒙阴县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行意见》,坚持拍卖小型水利设施所有权,积极放开小农水建设权,走民办民营民有的路子,有效地解决了新形势下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及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他们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一是靠政策带动。按照“拍卖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的工作思路,他们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使农民真正成为水利工程建、管、用的主体。原有集体兴建的小型水利设施面向农民公开拍卖所有权,让农民成为产权拥有者,直接投资管理、受益。拍卖前,由村集体和乡镇有关部门明确水利设施的使用范围和开发利用规划方案,防止改变工程用途,然后根据工程造价和开发价值的大小合理作价,公开竞标拍卖。暂不宜拍卖的工程所有权不变,采取租赁承包的形式,依法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同时,本着“谁建设、谁拥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鼓励单位和个人以各种形式兴建水利设施。他们注重把市场机制引入到水利建设,允许农民群众自愿购买、承包或新建水利设施,除满足自己需求外,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能够继承和转让,并提供有偿服务。一系列优惠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农民投资兴建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形成了家家上项目、户户搞建设、全民办水利的热潮。另外,该县还把国家、集体投入的有限资金及水利设施通过拍卖、承包、租赁收回的资金专户储存,重点用于扩大水利建设的再投入,实现了水利事业的滚动发展。多数乡镇还采取了补助水泥、资金,稳定水利设施周围的土地承包关系等措施。

二是靠利益驱动。通过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改革,农民认清了治水与致富的关系,投资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特别是土地延包政策的落实,使农民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放开了手脚,加大了对土地、荒山的投入,民营水利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

蒙阴县民营水利的兴起,彻底改变了当地以往“等、靠、要”的水利建设投入模式,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为全县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了充足的水源,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山岭薄地变成了良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彻底改变了山区除了种地就是种小麦、玉米的单一生产结构,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也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二是闯出了一条新形势下增加农业投入的新路子。该县通过积极探索把水利推向市场,建立了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投入为补充、国家集体投入为导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建设投入新机制,从根本上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

三是增强了农民节水意识。民营水利发展之后,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商品,蓄了水等于存了钱。买方农户珍惜商品水,想方设法节约;卖方农户则纷纷整修线路、维修设备,甚至更换节能电机,以降低供水成本。

为民营水利叫好!

经济基础差和地理条件复杂是影响各地山区水利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但是兴建小拦水坝、谷坊、山塘、水窖等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少、见效快,工程对地质、水源条件的要求比较低,选址具有很大的机动性,施工也容易被群众掌握,所以一家一户就能办到。因此,影响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因素不是资金和技术问题。蒙阴县正是在认清阻碍水利建设的症结之后,才积极出台鼓励政策,立足发展民营水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蒙阴县民营水利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多形式并存的民营水利发展模式是农业产业化、农业水利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标志之一。为此,我们为民营水利叫好!

水利经济范文篇2

2本刊主要刊登的内容包括:①水利经济学基本理论;②水权、水价与水市场研究;③水利工程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④水利工程与项目建设管理研究;⑤水利改革与发展研究;⑥移民经济研究;⑦工业、农业、城市及生活节水研究;⑧水生态文明建设研究;⑨水利风景区及水文化研究等。本刊优先刊登国家及部(省)级基金资助的论文。

3来稿要求及注意事项

3.1论文应具有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应主题突出、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条理清楚、文字精练、逻辑性强。字数一般不超过8000字。3.2文章应有中英文标题、作者姓名及其工作单位、摘要和关键词;应在篇首页地脚处写明第一作者、通信作者的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另I】、职称、学位、研究方向、E-mail)及论文所受基金资助的项目名称、编号。3.3论文题目应能恰当简明地反映论文的主要内容,一般不用副标题,不宜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3.4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及主要结果与结论,内容应充实具体,语言精练,突出创新之处,不作自我评价,应避免使用公式或化学结构等。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并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必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中文摘要以200〜250字为宜,英文摘要以150〜200个实词为宜。3.5关键词(4〜8个)选词要规范,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中、英文关键词须一一对应。3.6图、表应有自明性,应随文出现,并遵循先文后图的原贝I]。图形应清晰简明,图中文字、符号或坐标图中的标目、标值需注明(尽量使用彩图)。表格一律采用“三线表”,其内容不应与图形表述重复。3.7中文各级标题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序,且一律左顶格排版。一级标题为1,2,3,……,二级标题为1.1,2.1,3.1,……,三级标题为1丄1,2丄1,3丄1,……3.8数学公式应正确无误。表示同一含义的外文符号、中文名称应保持统一,并应规范使用。所采用的量和单位及符号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中文第1次出现的量的符号应给出其物理含义。对于易混淆的字母、符号,请特别注明。3.9篇末应附上规范的参考文献(10篇以上),并在文中标注相应序号。常用著录格式(常用参考文献类型:期刊文章[J];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标准[S];报告[R];电子文献[EB/OL])。[1]作者名(外文姓前名后).论文篇名[J].期刊名,年份,卷号(期次):起止页码.[2]编著者(外文姓前名后)书名[M].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作者.题名[C]//文集编者.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论文起止页码.[4]作者•学位论文名[D].地名:学位授予单位,年份.[5]作者•报告名[R].收藏地:收藏单位,年份.[6]作者•题名[EB/OL]•(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4投稿约定

4.1稿件内容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在政治或涉外问题上符合国家政策。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严禁抄袭、剽窃、造假、“第三方”、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4.2所投文稿在4个月内未收到编辑部录用通知的,可自行处理。

水利经济范文篇3

1刊物栏目设置及其载文量分析

1•1刊物的载文量统计

1998年1月至2002年12月,《水利经济》共出版30期,实际刊载学术研究文章505篇(见表1)。年均载文量为101篇,平均每期载文量在17篇左右。刊文总有效页面(刊发学术论文所占有的页面,以下同)为1973页,平均每期约为66页,平均每篇论文约为3•91页。以每页编辑字数1450计算,即平均每篇论文的篇幅在5670字左右。从上述的统计与分析可以看出,《水利经济》的篇幅密度是比较适中的,具有较大的输出能力和信息量。同时,对于以理论探讨为主的刊物,5000~6000字的篇幅,既能够使论文作者的表达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又可以使论文减少大话和空话而避免文章显得冗长。因此,《水利经济》在读者定位上做得较好,在学术刊物转型方面比较成功,充分反映了水利经济领域的新信息、新成果和新知识,为广大水利经济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舞台,展示了水利经济学科的丰硕成果。

1•2刊物的栏目设置分析

1998年第1期至2002年第6期,《水利经济》共推出栏目22个(见表2)。由表2可见,所设栏目都与水利经济研究有关,同时也反映出栏目的设置紧紧围绕着不同时期水利经济研究的工作重点,适应了水利建设形势发展的需要。从栏目的设置可以看出,水利经济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水利基础产业如何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结合行业实际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运行机制问题,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各界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栏目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水利经济研究正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研究方向和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为各类工程建设、水利水电开发、水利经济体制改革和建机设置服务。另外,从历年栏目设置的连续性也可以看出,水利产业与经营管理、水价问题论坛、经济评价与经济分析、移民经济(水库移民)、水利经济专论等栏目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也显示出水利经济研究的特色。近2年来,水权与水市场、水利财务管理等栏目越来越受到重视,体现出水利经济研究紧跟形势的发展,与时俱进。但由于刊物篇幅所限,栏目的设置尚不能面面俱到,有待今后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特别是政策研究和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呈现出削弱的趋势,值得引起重视,应当加以改进。

1•3各栏目的载文量统计分析

由表2可知,在所设的22个栏目中,5年内共发文15篇以上的栏目有8个,即:水利产业与经营管理174篇,占总发文量的34•46%;经济评价与经济分析80篇,占总发文量的15•84%;水价问题论坛56篇,占总发文量的11•09%;会议文件及学术论文选辑35篇,占总发文量的6•93%;移民经济21篇,占总发文量的4•16%;水权与水市场16篇,占总发文量的3•17%;水利财务管理15篇,占总发文量的2•97%;政策研究15篇,占总发文量的2•97%。上述栏目占栏目总数的1/3,却刊登了占总数4/5强的文章。这说明《水利经济》坚持改革开放的办刊方向,在理论研究和探讨中不仅注重宏观经济研究,也注重微观经济研究;不仅重视理论科学研究,也重视应用科学研究。从表2可以看出,《水利经济》内容丰富,涉及水利经济的领域广泛,既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又反映了水利经济研究的前沿问题和最新动态,代表着水利经济学科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水利经济》所刊载的论文既有理论性和学术性,又有实用性,深受广大水利经济工作者的关注和好评,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2论文作者的分布

2•1论文作者的地域分布

《水利经济》论文作者的地域分布覆盖面较大,论文第一作者几乎遍及全国各地,505篇文章有401位第一作者,分布在26个省、市、自治区。从论文第一作者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见表3),既反映出其广泛性,又显示出其不均衡性。由表3可以看出,江苏、北京、山东、河南、安徽、湖北、广东等省市的第一作者相对较为集中,313人占总数的78•05%;上述7省市第一作者所发表的论文为400篇,占总数的79•21%。其中尤以江苏和北京两地较为突出,作者占总数的37•41%,论文占总数的42•18%。这充分说明水利经济专业人才和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与其所在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程度成正比关系,水利经济学研究的论文产出力总体上由东到西呈递减态势。从表3也可以发现,有些边远地区,如贵州、广西、宁夏、海南和西藏等没有,应相应地在那些地区加大发行力度,扩大刊物的影响,充实作者队伍。同时,从表中可看到,国外机构作者的论文数为0,说明《水利经济》作为水利经济学研究的专业刊物,在与国际交流方面尚需加大工作力度,以利于扩大国内水利经济工作者的视野,促进国内水利经济理论研究与国际规范接轨。

2•2论文作者的系统分布

《水利经济》是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会刊,由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和河海大学共同主办,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综合性科技刊物,目前也是国内惟一的水利经济研究方面的专业性期刊。因此,《水利经济》的专业性较强,这就决定了文章作者所属系统分布的层面与综合性刊物相比是较窄的。从表4可以看到,文章作者主要分布在设有水利专业的高等院校、水利科研机构(含水利经济研究学术团体和规划设计部门)、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国家、省、市、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机构)和基层水管单位,这些部门和单位的作者所发表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94•85%。其中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占38•81%,这说明《水利经济》的作者群聚集了一批学术精英,他们所刊登的文章不仅涉及水利经济研究的多个领域,同时文章也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和水平,确保《水利经济》能够成为全国水利系统的优秀期刊。

2•3论文作者的产出力分析

论文作者产出力是指该作者所刊登文章在文章统计样本中所占的比例大小。统计情况表明,在1998年第1期至2002年第6期共30期505篇文章中,共有作者852人次,其中署名第一作者401人(团体署名以第一执笔人为准,未署名则按1人计)。第一作者中有335位作者只参与了1篇论文的撰写(产出力为0•20%),占第一作者总数的83•54%;有40位作者参与了2篇论文的撰写(产出力为0•40%),占第一作者总数的9•98%;有19位作者参与了3篇论文的撰写(产出力为0•59%),占第一作者总数的4•74%;有3位作者参与了4篇论文的撰写(产出力为0•79%),占第一作者总数的0•75%;有3位作者参与了5篇论文的撰写(产出力为0•99%),占第一作者总数的0•25%;有1位作者参与了6篇论文的撰写(产出力为1•19%),占第一作者总数的0•26%。由此可见,《水利经济》高产作者和低产作者的论文产出力有着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论文产出力在作者群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根据文献计量学中经典的洛特卡定律———“倒平方定律”可知,在统计样本中发表X篇论文的作者人数占作者总数的比例为YX=0•6079/X2,即Y1=0•6079,Y2=0•1520,Y3=0•0675,Y4=0•0380,…。[2]该定律是通过对期刊累计目录索引的统计而得出的经验定律,与学科分支和计量日期无关。可见,在《水利经济》上只发表1篇文章的作者比例远高于洛特卡定律给定的理论值,而发表2篇以上文章的作者数却远未达到理论值。这一结果表明《水利经济》的作者分布较为分散,尚未建立起一支紧密型的作者队伍,大多数作者只是偶然发表者。

2•4论文的核心作者分析

核心作者是指那些数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根据普赖斯所提出的计算公式,确定核心作者的最低篇数N=0•749(ηmax)1/2,其中ηmax为统计样本中最高产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3]只有那些发表论述在N篇以上者,才能称之为核心作者,也即多产作者。由本文的统计样本可知,ηmax=6,N=1•83。根据取整原则,取N的整数值为N=2,也就是说将发表2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确定为《水利经济》的核心作者。据此,《水利经济》的核心作者有66人,占第一作者总数的16•45%,成为保证《水利经济》学术水平必不可少的基本力量。这些核心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达170篇,占论文总数的33•66%,但与普赖斯定律所要求的50%的标准尚有一定的差距。

2•5论文作者的合著情况

论文合著是科学研究达到一定规模和深度而需要多个专家参与的必然产物,科学合作是现代科技活动的一种最基本、最常见、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文献计量学通常用合著率和合作度来衡量论文的合作情况。[4]合著率是合著论文在论文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合作度是指篇均作者数。从对统计样本的分析的结果来看(见表5),可知《水利经济》5年间论文的合著率为48•12%,合作度为1•69%。这一结果在经济学研究类的期刊中,属于较高水平,充分说明水利经济研究符合经济问题研究的趋势和规律。

3论文引文的统计与分布

3•1论文引用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一篇完整的学术论文一般有作者的正文部分和引文部分所组成。在正文之后明确地标出所引用文献的出处和年代,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和对其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程度,同时也是衡量作者对新知识、新理论、新成果的吸收能力和情报传递速度的主要标志。[4]另外,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反映刊物编辑的规范程度。由表6可以看出,《水利经济》似乎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在5年间引文论文只占论文总数的14•65%,平均每篇论文的引文量只有区区的0•62篇,尚不足1篇。与一般经济学研究刊物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分析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两点:一是论文作者没有、不重视或不善于使用引文,这是不符合科学研究的趋势和规律的,因此必须要大力提高作者队伍的学术素质;二是《水利经济》编辑部工作的不重视或疏忽,这不利于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同时也不利于提升刊物本身的档次。这两种现象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尽快加以改进。

3•2论文引用文献类型的统计分析

若将被引文献划分为科技图书、科技期刊、报纸、科研报告、会议文献和其他6种类型,则由表7可见,《水利经济》所刊登论文的引文主要是科技图书和科技期刊2种,共占据了总引文的84•07%。科技图书所阐述的内容专深系统全面,数据可靠详实,因此被广泛引用;科技期刊出版周期短,报道速度快,信息量大且内容新颖,故而深受研究人员的重视和欢迎。科研报告和会议文献往往反映了本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且时效性强,代表着本学科领域的研究方向、发展趋势和最新科研成果。[5]但从表7可知,它们的引用率很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交流渠道不畅和相关科研人员的推广意识不强。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科研人员要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勇于和善于将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广出去,接受社会的检验;二是科研人员也需要充分重视、开发和利用这部分信息源,使其发挥应有的价值。

4结语

自1983年10月《水利经济》创刊以来,已走过了将近20年的历程。为促进水利经济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广水利经济研究的新经验、新成果,反映水利经济学科前沿的新动向、新情况,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在1998年改为双月刊后,《水利经济》已经逐步形成了“指导思想紧跟形势、立意创新,品位形象联系实际、注重服务,编辑程序严谨布局、规范运作”的办刊特色。[6]

通过对《水利经济》所刊登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以对我国水利经济的研究现状作如下描述:

(1)水利经济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2)水利经济研究高水平论文产出力在不同单位、不同系统、不同地区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东部与西部、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之间的差距是显著的。

(3)水利经济研究高水平论文合著率和合作度处于经济学研究的较高水平,符合经济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水利经济范文篇4

一、切实抓好防汛防旱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全面落实防汛防旱措施,确立防汛防旱两手抓的思路,按照防大汛、抗大灾的要求,积极应对各种防汛形势,完善防洪抢险预案及救灾机制,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改造和升级防汛指挥系统、远程会商系统,增添救灾设备和物资。强化抗大旱、抗长旱、抗连续干旱的意识,抓好计划用水,保证县城及周边的正常供水,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用水。

二、继续开展清泉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条件。

20*年计划投资6642万元,建设水源工程2处,水利设施6套,管道183.4公里,增压站2座,完成153个村供水管网建设,受益人口7.47万人。主要内容为*净水厂管网延伸溪里片、城东片,*水厂管网延伸工程、*镇百丈泄供水工程、履坦寺后片供水工程、俞源乡供水工程、*双坑、古义片供水工程、王宅水厂管网延伸工程、西联马口村和分散式供水工程等9个工程。

2009年,投资3800万元,建设水源工程5座,改扩建配套水厂6座,实施管网延伸工程总长96公里,解决和改善2.5万农村人口的饮用水条件,至2009年底止使全县农村居民饮用水条件全部达标。

三、加快水利工程建设步伐,着力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

1.兴建石硖水库。建设起止年限为20*年至2010年,总投资10*0万元,建设规模为堆石坝1座,坝高61米,总库容957万立方米。工程量需完成土石方3.59万立方米,坝体填筑8.9万立方米。20*年完成初设并报批、移民安置工作。

2.继续开展千库保安建设。20*年投资2993.13万元,加固教隆寺、湾塘、黄垅、东坑岭头、民建、创塘、三江望、竹塘垅、额头垅等9座水库。20*年至2012年,投资14610万元,加固*、教隆寺、双隆寺、双溪口、要巨、*等41座水库,其中:三类坝6座,二类坝35座;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40座。

3.抓好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建设。20*年投资5249万元,改造*、东垅、水碓坑等3个水库灌区,总面积5.17万亩,衬砌干渠8条48.35公里,支渠26条74.56公里,渠系建筑物30座。20*年至2012年,总投资5360万元,改造*、车门、大院后等7个水库灌区,面积11.84万亩,改造干渠157.4公里,建筑物312座,改造排灌站150座0.297万千瓦。

4.抓好堤防加固配套工程建设。20*年投资961.2万元,完成柳城镇防洪第三期工程3.184公里,桐琴镇防洪二期工程,修筑堤防5.716公里。20*年至2012年,总投资5530万元,加固堤防17.2公里,其中三级干堤13.4公里,四级干堤3.8公里。

5.继续推进万里清水河道建设。20*年投资2500万元,完成*江、*、*、*等河道疏浚整治36.5公里。20*年至2012年,投资16430万元,建设清水河道110公里,农村河道50公里。

6.抓好水保工程建设。20*年投资5017万元,水土流失治理12.8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1条37.2平方公里,低丘红壤改造760亩。20*至2012年,投资1552万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29平方公里;投资4929万元,治理古竹溪、曳坑溪小流域2条,面积81.2平方公里;*、*、*、*、车门等水库饮用水源地保洁清淤655亩,总投资380万元。

四、抓好水法律法规宣传,严格水行政、渔政、河道执法管理。

加强水利法制建设。抓好《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20*年及今后五年要突出抓好新颁发的《浙江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浙江省节约用水办法》的宣传贯彻实施工作,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注重执法时效,抓好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及时调处水事、渔事纠纷,加强河道采砂执法管理,坚决打击各种涉水、涉渔、涉河违法行为,切实维护良好的水事环境。

五、切实抓好水利经济,不断提高综合效益。

切实抓好水电行业安全生产和水利资源的开发利用。20*年,新建电站3处,总装机2800千瓦,更新改造电站4处,总装机8065千瓦。20*年到2010年,新建、续建及技改增容电站26座,新增装机20415千瓦。其中:投资1800万元,建设装机4000千瓦电站1座。抓好渔业经济。20*年重点建设“百万亩生态渔塘改造建设项目”,实现水产养殖总面积1700公顷,实现水产品总产量2580吨,渔业产值4470万元。20*年至2012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控制在1800~1900公顷,产量每年以7%的幅度递增,总产量达3500吨,渔业综合产值达7500万元。

水利经济范文篇5

关键词:水利经济;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水利经济的发展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尤其是其中的供水、水力发电供应、水产养殖、水体旅游等更是影响到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地方水利经济发展的探索关系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影响到人们的福祉和国家的稳定。

一、地方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水资源既是影响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关键要素,更是影响到一个国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在国家、地区的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水资源的治理和利用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所在。尤其是水产养殖、水运输等都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这种对经济的增值作用也是地方水利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人类开展经济活动的根本追求是要实现多种资源的价值。经济活动需要以一个地区居民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为基础,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物质文化需要,水利经济活动的开展同样应当符合这一要求。地区水利经济的发展能够提升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更能够为在本地区生活的人们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水环境良好、水资源丰富的城市能够享有其他地区所不具有的发展潜力和竞争实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地区就能够获得水利经济发展的更多红利。因而一个地区水利经济的发展并不简单是水资源的利用,还需要从水资源的勘探、开发、保护、管理、灾害防治等多个方面考量。水资源的发展需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并要从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建设,树立起科学的水资源利用和治理观念,研究生成兼顾治理和利用需求的经济发展运行机制才能够实现水资源的最佳价值。

二、地方水利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水利经济发展观念不正确。当前许多地方的水利经济发展虽然在国家的扶持之下已经开始逐步走向保护与利用并重的方向,但是地方水利建设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生存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地方政府更愿意将政策、资金都投入到水利经济能够带来的经济价值上,而不愿开展水利建设和水利保护管理工作。这种错误的发展观念使得地区水利经济发展重心偏离,经济越落后,水资源环境越差,相应的水资源环境越差,水利经济发展越加困难,这样的恶性循环成为许多地区无法摆脱的梦魇。也有部分地区虽然认识到了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仅仅限于在纸面上做工作,水利建设、水资源保护工作跟不上,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效果差的问题十分明显。还有部分地区忽视了水利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划,认为水利经济仅仅是地区经济的附属,没有准确定位水利经济,无法发挥水利经济对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2.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水利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资金投入越来越多,但是水利建设的资金缺口仍然较大,许多地区能够获得的资金与地区水利经济发展所需的扶持资金仍然差距较大。资金匮乏的问题限制了地方水利建设与水利经济发展的水平,而部分地区水利经济发展规划不合理、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又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果。许多地方的水利建设出现了烂尾问题,部分地区只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忽视了水利工程的长期管理与维护,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差,可持续发展不足。另外一些地区的水利经济发展还存在虚假做账的问题。为了获得更多审批资金,部分地方政府夸大项目已有投资,导致项目后期资金不足而不得不向银行贷款,这对于项目发展极为不利。3.地方水利企业适应性差。虽然地方政府也开始加大对水利企业的政策扶持,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复杂的市场环境,地方性的水利企业的竞争实力仍然相对不足,尤其是一些规模小的企业无法对市场情况做出全面准确的预测,对市场客户资源把握不准,很难在市场上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面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地方水利企业的反应慢、特色不明显、产品附加价值低、品牌建设不足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水利企业的长远发展。4.水利经济专业人才稀。缺地方水利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作为支撑。但是许多地方的经济实力较差,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地方水利经济建设领域很难留住高精尖人才。地方水利管理部门虽然也有一部分专业人才,但是由于下属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甚至有部分人员是依靠着人情或关系进入事业单位的,这样的人才队伍无法满足水利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一些水利企业的人才管理制度相对落后,激励机制考评机制不完善,人才培养与教育政策无法与市场变化相适应,水利企业的优化发展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撑。

三、促进地方水利经济快速发展的途径

1.坚持科学的水利经济发展观。为了转变地方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忽视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的现状,地方水利经济发展必须要树立起科学的水利经济观念,完善水利管理方法,更新水利管理机制,促进水利利用与水利开发、保护、管理的全面发展,为地方水利经济的长远发展提供正确的观念引导。科学的水利经济发展观念不是简单的认识到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而是要在水利建设、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的各种利用中秉持这种理念,将利用与管理并重的理念落实到实处,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转变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做法,并将制度和管理机制创新作为改革重点,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创造多种有利条件激发民间资本的投入,为水利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还要树立起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以先进的市场经济发展理念为指导重视地方水利企业的管理和制度建设,鼓励地方特色品牌建设,优化技术引进政策,以技术和观念的创新为地方水利企业的发展提供帮助。要转变水利经济发展观念还必须要做好水利部门领导者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制定出正确的地方发展政策,并发挥领导的带头和带动作用,促使单位工作人员理解认同这一观念,并确保观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2.强化政府水利经济发展支持。单纯依靠科学的水利经济观念引导也不足以实现地方水利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地方水利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政策支持。国家要从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入手,向地方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地方水利经济的发展,并要制定出科学的经济管理手段和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水利经济发展,以保证地方水利经济发展的方向。当然国家的资金、政策支持并不是对地方经济的直接干预,而是从政策上引导、从经济上支持、从制度上规范,通过给予更多的技术、资金、人才支持为地方水利经济发展提供助力。3.引进专业水利经济人才。专业水利经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关系到地方水利经济建设的实际效果。地方政府应当重视人才的引进工作,要从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创新等方面入手,留住优秀人才,保证人才的福利和发展要求,从生活、个人发展等多个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优化专业人才的工作环境。同时要重视对水利经济发展技术、管理技术的引进,要吸收有益经验,重视对单位内工作人员的培训,加强水利经济发展观念教育,提升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另外,单位还应当从长远角度考虑,制定多元化的人才管理机制,塑造更具凝聚性的企业文化,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和科学理念指导的专业人才。

四、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活动的增加带来了经济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加剧了自然资源的消耗。地方水资源恶意竞争、水资源污染浪费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水利经济的发展必须要认识到水资源的治理和利用涉及到水资源的对外供应、水资源的治理、水资源的多样化利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必须要重视治理与利用的并重,并通过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为地方企业提供助力,以更加有效的人才激励和管理机制为地方水利经济发展留住人才,从而发挥水利经济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实现水利经济的发展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峰.试论如何促进地方水利经济快速发展[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25):38-39.

[2]张丽艳.促进地方水利经济发展的途径探索[J].时代金融,2017(9):60-61.

水利经济范文篇6

1.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对于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来说,第一是关于水资源市场价格方面,在制定黄河水利经济发展战略方向时,其市场价格对发展战略有着极大的影响,根据市场情况建立合理的水资源市场供求态势的市场价格体系,充分了解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状态及价格变化。在建立水资源市场价格体系时,首先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进行,其次要对市场的价格体系进行充分的掌握和分析,保证所建立的水资源市场价格体系可以符合黄河水利经济的发展。水资源可以说是我国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黄河水资源作为可利用的水资源之一,尤其在水力发电、水利灌溉以及水利使用等方面,黄河水利都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前景在收益方面一定会有不错的成绩。对于黄河流经来说,所通过的地区相对较多,黄河水利经济也对黄河流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如果黄河水利经济仅限于市场经济的话,就会严重阻碍黄河流经地区的经济发展,并对水利市场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社会及地区经济都对黄河水资源有着较高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促进黄河水利经济的发展,才能将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做出正确的定位。2.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说是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重点,也就是说水利工程的建设作为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在其他的水利附属经济产业方面可以减少对其的投资,将重心放在建设一体化黄河经济发展体系方面。只有将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进行确定,才能使一体化黄河经济发展体系有更好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快黄河水利经济的发展速度。虽然发展黄河水利经济产业尤为重要,但是对黄河水利进行治理工作也是目前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如果黄河水利出现水质问题或者黄河周边的环境遭到破坏,也会严重阻碍黄河水利经济的发展。3.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战略手段。制定完善的黄河水利经济发展战略手段,首先要考虑影响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因素,并考虑该种因素是否已经成为影响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还要考虑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战略手段是否符合国家水利资源发展的相关规定等。所以,将这样的条件作为制定战略手段的背景,在满足国家水利资源政策的同时还要不断发现黄河水利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并进行改善,另外,对于在水利市场中一些低价、不合理的情况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整治,使黄河水利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更加合理并符合国家水利相关的规章制度。就水利经济市场来说,在黄河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给予了一定的保护,虽然水利经济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黄河水利经济的发展,但是却阻碍了黄河水利经济产品的发展。因此,针对这样的情况,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将黄河水利经济所得的利益进行共享,使水利经济资本与黄河水利经济利益进行充分的融合,对一些水利经济发展中较为薄弱的一些产业进行淘汰,保障黄河水利经济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二、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1.实现水利经济发展产业一体化。在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水利经济产业在发展中占有黄河水资源,就必须要对水资源开展统一管理的工作,不但要注重水资源的充分利用,还要考虑黄河水利资源对下流区域的水利经济影响,并对黄河水利资源下流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一体化的管理,这样的做法不但可以很好的掌握水利市场的变化,还能对黄河流域下的水利经济产业进行合理的布局,同时也使黄河水利经济有了更快的发展。对于黄河水利经济产业来说,虽然产业内的产品有着差异性,但是其中却都有着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对这些产业进行一体化管理时,不但可以使水利经济产业统一发展,更便于产业的整治工作。2.实现水利经济发展产业集团化。想要使黄河水利经济有更好的发展,实现水利经济发展产业集团化尤为重要,在实现发展产业集团化的过程中,可以统一管理水电、供水等产业,这样的做法可以对一些小型水利企业的发展有着良好的提升作用。就目前我国黄河水利经济发展来说,还没有完全实现水利经济发展产业集团化,其重要因素是水利产业存在较为分散的情况,并且缺少对水利产业的统一管理措施。因此,为了实现水利经济发展产业集团化并加快黄河水利经济的发展,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在水利经济发展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尽快将集团化形式融入到黄河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从而使水利经济发展产业集团化可以占据水利经济市场的绝大部分,也为黄河水利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优势。3.明晰产权,发展多元所有制经济。在黄河水利经济发展过程中,明晰产权作为其发展的根基,必须要对产权进行严格的管理,明晰水利产权必须要与国家水利管理的相关规定进行融合,避免水利产权与国家管理规定发生冲突。想要使黄河水利经济有更好的发展,不但要对其产权进行明晰,还要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多元所有制经济,这样可以在保证黄河水利经济发展满足国家水利规章制度的同时稳步提升。在发展多元所有制经济中,要对黄河水利经济产业制定股份制度,这样可以有效促进非公有制的黄河水利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综上,本文结合黄河水利经济的情况对其发展进行研究,因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与水利工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对黄河水利经济情况发展的研究,能够促进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顺刚.发展山区水利经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与技术,2018(12):14-15.

[2]努力提高水利经济效益为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做贡献[J].东北水利水电,2014(5):48-52.

水利经济范文篇7

一、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水利工程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局面以及现状中存在哪些问题,这是本文需要仔细分析的问题,也是为了找出促进水利经济效益的建议做出的准备工作,同时也是必须要做的工作。其实,水利工程目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主要是水利相关管理部门管理工作不够到位。水利工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为管理的影响,可以说目前水利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水利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做得不够到位,水利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水利管理部门为了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缺乏相应和合理的考虑,比如说为了大力贯彻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务站虽然承包了很多水利工程建设,但是由于地方经济的落后和不切实际,导致后期的水利管理工程出现了严重的财政短缺问题,使得水利工程的经费出现了严重不足。可以说资金的不足是导致工程管理出现严重问题的关键因素,也与水利部门的财政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着很大的关系,使得工程造价的配套资金不能落实到位,具体表现在水利工程的相关配套设施没有考虑周到,工程的重点主要是主体工程,因此,财政方面就缺少相应的资金预算计划,最后导致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遇到很多困难,严重阻碍了水利工程的顺利完成和经济效益的大力发挥。还有,我国的人情关系往往是表现得尤为突出的,这就导致了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为干扰因素,使得工程的施工和监理过程出现了许多质量问题和工程造价的种种问题,这也是严重影响工程成本的关键问题。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后期过程往往会被忽略,比如说不注重建后的水体生态环境问题,导致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环,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总之,这些水利管理部门没有做好的管理工作都会对水利经济效益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二、水利工程自身的原因导致的负面影响。水利工程作为自然环境中较为普遍的人为改造建设,就必然会遇到了建设过程中许多制约条件。比如说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破环以及水资源的污染等方面的客观负面影响,这些水利工程自身原因导致的水利工程问题出现了许多制约因素,受到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会影响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这些预料之外的因素必须成为水利工程管理要考虑的问题,为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做出全面的分析。

二、促进水利经济效益的建议

针对上述中水利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对水利经济效益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如何促进水利经济效益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觉得,我们应该在加强和改进水利管理部门管理工作的前提下,也要针对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等造成的负面影响找出相应合理的解决方法,使得水利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这才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问题,笔者就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建议,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首先,认真贯彻法律政策的规定,使得水利管理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比如说水利管理的相关文件和费用的计划,包括水利工程造价、水资源费用和工业水产水费等费用的管理,使得水利工程管理更加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其次,健全水利工程的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主体工程的建设,更要加强配套设施的健全和完善,注重在进行主体工程的建设中应该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计划,使得主体工程能够在配套设施的辅助下顺利进行。只有两者相互有序的配合才能使得水利工程能够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和投入后的严格管理。具体表现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相关规定执行工程的招标管理,尽量使得招标能够公开化和公正性,防止关系人情导致的不规范行为,严格保证工程质量。还有,关于工程管理的设计要根据地方实际的经济条件和当地自然环境来做出合理的设计,尽量使得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符合当地人民的实际生活要求,比如说在设计前可以征得当地人民的意见和需要。另外,工程的承包要避免出现复杂的转包现象,这是为了减少工程建设的造价成本,更是为了防止不法分子从中进行不合法的勾当,同时最重要的也是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问题。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关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和监理项目的监督和跟踪调查,真正做到保障工程的质量和经济性。此外,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前期,可以找到专业的水利工程建筑师进行科学和合理的建造指导,使得工程能够更加符合整个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的水利工程设施。并且在工程建设的后期管理过程中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说当地政府和水利管理部门要关注建后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水资源的浪费,更主要的是避免水体被破环和污染,这也是为了保障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条件。总之,水利工程管理是保证水利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中心条件,也是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的经济效益提高的措施。

第二、尽量科学规划和最大限度的降低水利工程自身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如上面所说,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会对自然环境和当地的生活条件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只要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期,尽量做好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合理计划就能最大限度降低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说通过专家的科学建议,以及认真和全面的分析当地的生态条件,秉着因地制宜的观念,并且注重工程建立后期的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处理,就能做到尽可能地减少工程建设带来的损失和伤害。

水利经济范文篇8

由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剧增,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困境,各种经济理念应运而生,其中低碳和生态经济理念最令人关注。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其目的是通过人类重塑自然权威,以尊重自然、维护自然、顺应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与之适应的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方式为基础,以引导人们走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为着眼点的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形态。其本质是体现保障生命存在的意义、体现保障资源永续利用的意义、体现保障生存环境的意义。

2水利建设的重要性

水资源是生态系统的控制要素,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新老问题相互交织。(1)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流域性大洪水、局部强降雨、强台风、山洪、城市内涝等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及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威胁。据2016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国31省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10095.41万人,直接经济损失3643.26亿元,占当年GDP的0.49%。(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多个区域分别或同时发生旱灾的概率较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废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一些河流污染物入河量超过其纳污能力,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对饮水安全和供水保障的影响日趋严重,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3)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用水被严重挤占,使河流生态系统从结构到功能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影响,甚至已经超出了河流生态系统本身的调控能力,河流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日趋严重。(4)大坝与生态的关系复杂,大坝的修建可能引发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制约了水电开发。上述水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和面临的突出安全问题,因此,需要加强水利建设,完善防洪排涝减灾体系,构建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发展低碳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安全保障;增强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置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合理利用水能资源,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3水利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

传统的水利建设以控制水流为目标而建设水利工程,旨在满足人们对防洪、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等的不同需求,只是片面地追求水利建设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不去充分考虑后期水利运行所带来的生态和社会环境问题。因此,水利工程在带来众多效益的同时,也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环境产生了各种影响,如处置不当,必将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甚至对人类、生物、环境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此外,由于水利工程规模宏大,在建设和运行阶段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水利工程建设这些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工程的限制性因素。3.1水环境影响。工程建设因拦蓄、调水等改变了河流、湖泊水体的水文情势,影响了原有河流、湖泊的流量、水深、流速、水面面积、含沙量。由于水文情势的变化,河道和湖泊等水体的水质及水温的变化难以避免。3.2生态影响。工程建设对生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的完整性、景观生态体系、陆生生态、水生生态、水土流失等方面。主要表现在由于工程占地、水库淹没等改变了原有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程度的改变了区域生态体系生产力;工程施工建设等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貌,相关建筑物取代了原有的田园景观,使其失去原有的质朴自然的美;水库淹没了森林、草场及绿生生物的栖息地和觅食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绿生植被的种类和分布,造成绿生生物淹没死亡或迁徙,种群结构或区系组成发生变化,迁移路线发生改变等;兴建水利工程对河流、湖泊等水生生态有较大影响,对洄游生物影响更大;由于水体变化对河滩、湖滨、沼泽、滩涂等湿地生态环境以及物种多样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工程开挖、土石料开采等施工活动扰动地貌、损坏土体和植被的分布可能产生水土流失问题。3.3移民影响。因蓄水发电、灌溉、防洪等开发利用水资源所兴建的水库、水电站等水利工程,导致农村、城镇居民丧失了原有土地资源而需要搬迁,原有社会、经济、环境、生产体系可能解体,从而产生移民问题。移民问题常常是兴建水利工程所引起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它牵涉到社会经济、传统习俗,还与自然生态、环境容量、未来开发等密切相关。移民的迁建可能产生次生环境影响。3.4施工环境影响。工程的施工活动产生的施工粉尘、噪音及固体废物的影响,对施工区大气环境、环境卫生和附近居民及施工人员的健康有一定不利影响。3.5局地气候影响。水库对局地气候的影响与水体的热容量、水面面积和下垫面变化有关。水库蓄水后水面面积增加将导致原河道两岸由热容量小、糙度大的陆面变为热容量大、糙度小的水面,下垫面物理特性的改变,库区及库周近地层局地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湿度、风速、降水、雾等。工程对局地气候影响大时,可能对农业生产、航运和生活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6能源消耗水利工程减轻洪、涝、旱等灾害,水电与太阳能、核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一样是清洁能源,水利工程本质上是低碳的,但由于工程规模巨大,其生产及运行期间也需要消耗能源。工程建筑物混凝土量大,钢筋及金属结构用量多,以上材料均需消耗大量能源和资源。

4低碳生态经济背景下水利建设的几点建议

在低碳生态经济发展理念下,反思传统的水利建设理念,探索低碳和生态友好的水利建设技术,使水利工程服务于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与恢复,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未来水利建设发展的趋势和方向。4.1更新水利建设理念。(1)遵循统筹兼顾、和谐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必须兼顾空间上的和谐发展和时间上的可持续发展。(2)遵循生态友好型设计理念。水利工程的建设应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保障基本的水生态过程和水生命维持系统,保持遗传的多样性;保证人类对水生态系统和水生物种的持续利用。(3)遵循资源友好型设计理念。水利工程的建设应建立在水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使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低于水资源的可更新水量,保证水环境质量要求。(4)遵循循环低碳发展的设计理念。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优化资源配置,以尽可能少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2改进水利建设技术。(1)完善工程方案决策设计原则,遵循投入小而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大的原则进行经济合理性分析,展开技术经济、环境经济、节能降耗综合效益比较。(2)完善水利工程设计的基本理论,研究水文循环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未来的变化趋势;重视河流生态水力学条件,研究生态和环境友好型水利工程型式和工程技术措施。(3)强化优化结构设计,研究选择低碳、可再生、可循环、可生物分解材料材料,实现低资源能源消耗和低污染。(4)建立大型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模式,水利工程调度能够兼顾多方利益并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之间取得协调一致。

5结语

水利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在水利行业应全面引入在低碳生态经济理念,不断改进水利建设理念和技术,以最大程度实现水利工程的节能、环保、美观、生态等效果,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海田,闵毅梅.将低碳经济理念引入水利行业的探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1,31(3):43~46.

[2]芮孝芳,刘宁宁,朱君君.对水利及水利科学发展中若干问题的认识[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1,31(5):1~4.

[3]李蓉,郑垂用,马骏,等.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综述[J].水利经济,2009,27(2);13~15.

[4]祁正卫.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水利经济,2014,32(4);1~5.

[5]何学民.我所看到的美国水电(之十二)———从美国阿肯色河梯级水电开发看生态水力学的发展[J].四川水力发电,2007,26(5);127~131.

水利经济范文篇9

1水利行业基本经济问题

1.1当代经济学的发展状况

当代经济学已形成了庞大的科学群。从总体上观察大致有三个层次。一是理论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科学的原理,从全局上把握经济活动的情况、特征及规律性。包括现代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国民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等。二是应用经济学,侧重于经济理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应用,讲究应用实效。其中又包括部门经济学,如农业经济学、建筑经济学等;专门经济学,如计划经济学、投资经济学、市场学、工程经济学等;综合经济学,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管理经济学等。三是技术经济学,侧重于研究技术领域里的经济问题及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如工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建筑技术经济学等。这是一个大致的经济科学领域的框架,表明了经济科学正处在一个兴旺发达的大好时期,经济科学的发展打破了自然科学与经济科学各自封闭的状态,出现了许多交叉和边缘科学,内容广泛、生动,揭示并研究了国民经济中众多的经济过程和经济问题。

1.2水利行业经济特征

水利作为一个行业部门,其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直接为国民经济增长服务,以实际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目标,具有下述重要特征。大中型的水利项目或经营管理,以调节地区水情为手段,一般投资大;在目前情况下,主要靠政府进行投资或多渠道集资;建设时间长(三五年或上10年)、占用资金时间长、运行时间长(一般为30年或更长),投资效果是长期的,涉及到方方面面、多种学科,特别是对地区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所以,项目的决策必须合理,一旦失误,会产生严重的浪费与不良影响。水利项目或经营管理一般是多目标的,各目标之间可以是一致的,更多的是相互矛盾和不可公度的,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效益与费用分配,直接影响到社会各部门间的利益分配,因此,水利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必须有全局观。水资源工程及运行管理中都具有风险,相对于其他一些行业,风险还很大,且在实践中,存在风险的多元化。因而涉及到效益的合理分配与风险的合理负担,在风险的承担者与工程的收益者分离的情况下,会导致更为复杂的经济问题。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以国民经济效益为主;然而,工程的运行维护必须获得稳定的资金来源。水利行业所生产的产品一方面具有公益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商品性,其服务或供应价格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形态。

1.3水利行业的经济问题

水利行业的经济问题,除了一般行业性质以外,还与上述水利行业经济特征有关,表现出不同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1.3.1基本经济观念与理论一

方面,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水利行业应有一系列的基本经济观念与经济理论为其建设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针对目前水利行业的现状,这些经济观念或经济理论包括市场经济理论、资源最优配置理论、国民经济效果为主的观念、谁受益谁支付的观念、社会再分配观念、效益费用的边际增长理论、最优生产理论、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理论、多目标决策理论、效益费用分摊理论、风险的度量与管理理论、动态经济评价理论、产品成本价格理论等。在水利行业普遍建立上述经济观念与经济理论思想,有利于克服水利行业长期存在的生产即经济、效益即收入,重技术可行不重经济合理、重建设不重管理、重管理不重服务、重规模不重效益、重效益不重风险等错误的或片面的观点,以提高整个行业的正确的经济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水利经济作为一门新型的学科,也有很多基本理论与方法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水利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理论与方法;防洪、除涝、灌溉、水电、航运、供水等工程的效益和费用的计算理论与方法;水价、电价的计算理论与方法;综合利用水利工程项目投资与效益分摊的理论与计算方法;水利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等。

1.3.2水利技术经济政策

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取决于其经济体制,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水利经济政策与法规的研究和制定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宏观方面:水利是基础产业的理论、政策和经济评价问题;改革和完善水利经济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问题;实现水利经济良性循环问题;水利投资体制与投资结构问题等。由于水利行业的特殊性及我国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观念,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仅要在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讨,而且要研究具体实施的方法和措施并付诸实际。中微观方面:水费制度与政策;水利设施保护的政策与措施;水利第三产业建立和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水利项目移民政策与措施;招商引资、鼓励集体或个人投资水利的政策与措施等。

1.3.3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控制人口、珍惜资源、优化环境、保护生态四者的共同进化和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是人类对这一崭新文明观的具体体现。可以说,任何一项水利工程都要和自然环境发生关系,因此,一项水利项目是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还是破坏生态平衡,是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还是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今后水利建设项目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目前进行的水利工程项目的后评估及社会经济评价等就是这类问题。其他理论在水利经济中的应用多学科的相互渗透是当今科技发展的一大特点,目前,模糊理论、灰色理论、系统工程理论、计算机技术在水利建设项目中的技术经济评价、设计、施工及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正蓬勃发展。

1.3.5大型水利建设项目技术经济问题

大型水利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等特点,因而有些特殊的技术经济问题。如:滚动开发问题,包括流域规划问题、开发时期与工程规模关系问题等;风险评价与防范问题,包括资金筹措与资金结构、风险计算与评价、投资管理、投资风险防范等问题。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行业一方面具有公益性质,同时又要按市场经济机制实行资源的最优配置,存在多层次、多元化的系列经济问题,需要行业人员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和正确的经济学观念,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根据现代水利的要求,不仅在岗的行政干部与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学习新的经济知识、掌握经济理论与方法,对于水利专业的教育也应有新的要求,以适应新时期水利建设与管理的要求。

2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

这里所说复合型人才是指知识面较宽、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可以在不同领域架起一座桥梁的人才。根据这个定义,结合水利行业的经济特征与经济问题,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应该是既掌握一定的水利专业基本技术知识、又懂得经济管理、能全面分析水利技术经济问题、正确解决大量出现的水利经济问题的专门人才。但他们要掌握哪些技术与经济知识以及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才能解决实际提出的水利技术经济问题呢?这里,我们从上述水利行业基本技术经济问题出发来分析该问题。

2.1知识面

根据水利经济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定义,该类人才首先要掌握较扎实的水利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区域水利规划、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勘测、设计与施工基本技术知识、各种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灌溉等水利工程)兴利计算基本理论方法。其次,该类人才要具备较系统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包括市场经济、宏微观经济、经济法规、经济统计、财务管理、项目评价与决策、工程项目管理、优化规划与管理、涉外工程管理等基本理论知识。

2.2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一个人才是否能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实际调查结果表明,仅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而没有水利专业必备知识的人员基本上不能胜任水利技术经济工作;同样,只有水利有关专业知识而没有必要的经济管理方面理论的人也不能完成水利技术经济工作。但前者再要掌握水利技术知识极为困难,而后者再来系统学习经济管理理论则较容易。在具有两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外语好、计算机应用能力强、数学基础好的人员,从事水利技术经济工作更是得心应手。因此,水利技术经济专业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应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2.2.1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

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是指数学、外语、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水利类与经济类专业基础理论,而专业知识包括水利类专业知识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应该说二者同等重要,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具有较好基础知识的人更有发展前途。因此,在培养该类人才时,要加大基础知识的教学力度。

2.2.2先水利专业知识后经济管理专业知识

二者可以比作皮与毛的关系,水利专业知识是皮,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只有在掌握好扎实的水利专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再掌握必要的经济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才可能成为真正的水利技术经济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3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1人才现状

根据某省水利人才规划与预测成果,该省水利行业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占全省水利行业总人数的10%,而其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1.1%,30岁以上的人员所占比例近80%,他们中绝大多数是1985年以前毕业的,很少或没有系统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因而不具备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从水利行业的未来分析,水利行业对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据预测,到2010年,该省水利行业从事经济管理的人员将占其整个行业人员的20%。另外,作为水利行业投资与经济管理的决策者——各级领导也应具备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素质。即现有的人才状况离水利行业的发展对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因此,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有关教育部门特别是高等学校必须重视的问题。

3.2培养方式

目前高校培养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在岗人员的经济管理知识的培训,现行的这种方式一般时间短、深度不够,更谈不上知识系统化,因而难以达到目的;二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90年代初期,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一些高校在水利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设了一些经济学与管理理论等课程,少数学校还申办了以水利技术为基础的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实践证明,前者培养的学生经济管理知识不系统,后者培养的学生水利相关专业知识不扎实,均难以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三是研究生培养,即水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从事水利技术经济研究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但数量有限,不能满足大量需求。为适应新的形式,提出以下几种培养方式。

3.2.1设立水利类工程管理专业

根据国家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要求,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水利工程技术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从事水利工程建设或项目决策的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这个培养目标和前面分析的水利经济复合型人才的规格是一致的和相近的。为了解决好该专业对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要求均较高、课程多的问题,必须作出较完善的教学计划,最好将学制延长至5年。

3.2.2加强辅修专业建设

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非常好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式。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主修专业学到扎实的水利专业技术的基本知识,又可以通过学校的辅修专业学到全面而系统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目前,辅修专业的课程主要在双休日进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没有休息的时间,课程比较重,压力比较大,很多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因此,在制定辅修专业的教学计划时,不仅要考虑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而且要从难易程度、相关性、课时长短等方面考虑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使学生能顺利完成主辅修课程。另外,为保证辅修专业主要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加强课程建设,并指派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主讲,以达到预期目的。

3.2.3加大在岗人员经济管理知识培训力度

在岗人员有扎实的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实践证明,在岗人员进行系统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培训后,能很快解决生产实际中的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因此,这一方式是满足目前水利行业对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需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为避免以往存在的在岗人员培训时间短、教学浮于表面等问题,主管部门要加强组织与计划,增加培训时间,选择好培训对象,培训部门要做好市场调查、培训计划和教材建设。

水利经济范文篇10

一、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水利工程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局面以及现状中存在哪些问题,这是本文需要仔细分析的问题,也是为了找出促进水利经济效益的建议做出的准备工作,同时也是必须要做的工作。其实,水利工程目前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主要是水利相关管理部门管理工作不够到位。水利工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为管理的影响,可以说目前水利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水利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做得不够到位,水利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水利管理部门为了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缺乏相应和合理的考虑,比如说为了大力贯彻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务站虽然承包了很多水利工程建设,但是由于地方经济的落后和不切实际,导致后期的水利管理工程出现了严重的财政短缺问题,使得水利工程的经费出现了严重不足。可以说资金的不足是导致工程管理出现严重问题的关键因素,也与水利部门的财政管理制度不健全有着很大的关系,使得工程造价的配套资金不能落实到位,具体表现在水利工程的相关配套设施没有考虑周到,工程的重点主要是主体工程,因此,财政方面就缺少相应的资金预算计划,最后导致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遇到很多困难,严重阻碍了水利工程的顺利完成和经济效益的大力发挥。还有,我国的人情关系往往是表现得尤为突出的,这就导致了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人为干扰因素,使得工程的施工和监理过程出现了许多质量问题和工程造价的种种问题,这也是严重影响工程成本的关键问题。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后期过程往往会被忽略,比如说不注重建后的水体生态环境问题,导致水体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环,使得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总之,这些水利管理部门没有做好的管理工作都会对水利经济效益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二、水利工程自身的原因导致的负面影响。水利工程作为自然环境中较为普遍的人为改造建设,就必然会遇到了建设过程中许多制约条件。比如说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破环以及水资源的污染等方面的客观负面影响,这些水利工程自身原因导致的水利工程问题出现了许多制约因素,受到这些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会影响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这些预料之外的因素必须成为水利工程管理要考虑的问题,为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做出全面的分析。

二、促进水利经济效益的建议

针对上述中水利工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这些不足之处的存在对水利经济效益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如何促进水利经济效益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觉得,我们应该在加强和改进水利管理部门管理工作的前提下,也要针对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等造成的负面影响找出相应合理的解决方法,使得水利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这才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问题,笔者就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建议,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强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首先,认真贯彻法律政策的规定,使得水利管理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比如说水利管理的相关文件和费用的计划,包括水利工程造价、水资源费用和工业水产水费等费用的管理,使得水利工程管理更加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其次,健全水利工程的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主体工程的建设,更要加强配套设施的健全和完善,注重在进行主体工程的建设中应该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计划,使得主体工程能够在配套设施的辅助下顺利进行。只有两者相互有序的配合才能使得水利工程能够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加强工程建设过程中和投入后的严格管理。具体表现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相关规定执行工程的招标管理,尽量使得招标能够公开化和公正性,防止关系人情导致的不规范行为,严格保证工程质量。还有,关于工程管理的设计要根据地方实际的经济条件和当地自然环境来做出合理的设计,尽量使得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符合当地人民的实际生活要求,比如说在设计前可以征得当地人民的意见和需要。另外,工程的承包要避免出现复杂的转包现象,这是为了减少工程建设的造价成本,更是为了防止不法分子从中进行不合法的勾当,同时最重要的也是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问题。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关于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和监理项目的监督和跟踪调查,真正做到保障工程的质量和经济性。此外,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前期,可以找到专业的水利工程建筑师进行科学和合理的建造指导,使得工程能够更加符合整个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的水利工程设施。并且在工程建设的后期管理过程中也是相当重要的,比如说当地政府和水利管理部门要关注建后的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出现不必要的水资源的浪费,更主要的是避免水体被破环和污染,这也是为了保障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条件。总之,水利工程管理是保证水利经济效益的前提和中心条件,也是我们必须大力加强的经济效益提高的措施。

第二、尽量科学规划和最大限度的降低水利工程自身带来的负面效应。正如上面所说,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会对自然环境和当地的生活条件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只要我们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期,尽量做好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合理计划就能最大限度降低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说通过专家的科学建议,以及认真和全面的分析当地的生态条件,秉着因地制宜的观念,并且注重工程建立后期的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处理,就能做到尽可能地减少工程建设带来的损失和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