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1:39:01

施用范文篇1

关键词杂交晚粳;浙优12;免耕直播;氮肥;施肥比例;产量

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县单季晚稻面积不断扩大,肥料用量也随之增加,使得肥料利用率下降,特别是单季晚稻生育期比连作晚稻长,而农民的施肥习惯仍按连作晚稻的施肥方式进行,施纯氮在195kg/hm2以上,总用肥量偏多,单次施肥量偏高,三要素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单季晚稻高产水平的发挥。为探索单季晚稻免耕直播最佳施肥比例,在浙江省农作局的统一布置下,笔者进行了本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绍兴县柯岩街道永进村一农户的承包田中进行,前作为冬闲田,土壤属黄斑青紫泥,pH值5.45,有机质含量5.48%,全氮0.402%,速效磷17.93mg/kg,速效钾83.0mg/kg,排灌条件较好。供试水稻品种为浙优12,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提供,其丰产性好,株型紧凑,茎秆粗壮,穗大粒多,后期熟相好,抗倒性强[1]。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氮肥运筹按照苗肥(2叶1心)∶蘖肥(4叶1心)∶秆肥(倒4叶)∶穗肥(倒2叶)为2∶3∶4∶1(A)、3∶3∶2∶2(B)、2∶2∶3∶3(C)、2∶3∶1∶4(D);苗肥(2叶1心)∶蘖肥(4叶1心)∶穗肥(倒3叶)为3∶3∶4(E)、3∶2∶5(F)。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筑田埂相隔,灌排独立。各试验小区施肥总量一致,施纯氮195kg/hm2、氯化钾150kg/hm2、过磷酸钙375kg/hm2。

1.3试验实施

试验采用单季免耕直播的方式,种子催成短芽,播种量统一为18.75kg/hm2。试验于5月31日播种,经撒密补稀匀苗后,6月10日定苗,密度48万株/hm2。播种前7d,用克芜踪3L/hm2对水600kg灭老草,播前先起沟后灌水,然后把沟泥耥平,干水直播。化学除草采用3次除草法,即第1次播前灭老草;第2次在播种后3~4d用40%直播净可湿性粉剂900g/hm2加水600kg均匀喷雾;第3次在稗草二至三叶期,用25%稻杰悬浮剂750mL/hm2加水600kg均匀喷雾。在病虫害防治上,重点做好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工作,于破口前7d喷施富硒营养增产剂[2-3]。

氮肥按试验设计的时期、比例,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苗肥、蘖肥、秆肥、穗肥分别于6月23日、7月1日、8月4日、8月21日施入,处理E、处理F苗肥、蘖肥、穗肥分别于6月23日、7月1日、8月15日施入,磷、钾肥分2次作蘖肥、穗肥施入。

1.4调查方法

定苗后,每小区随机选取1点(0.25m2),每隔5d调查记载苗情动态,至高峰下降后停止查苗。观察记载苗蘖动态、植株形态、生育期,成熟后取样考种,各处理单收单晒,取得实产。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苗蘖动态及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和表2可知,前期(苗肥)施用比例高,分蘖高峰和有效分蘖终止期出现时间相对较早,后期(穗肥)施用比例高,抽穗期明显推迟,而且播齐历期和全生育期延长,后期有贪青现象,稻穗颜色微红色。

2.2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和表3可知,在单位面积总用肥量相同的条件下,前期(苗肥)施用比例高(30%)的处理,发苗较快,最高苗出现时间早,苗数多,说明苗肥的施用对前期分蘖作用较大;不同施肥比例对植株高矮、穗型大小的影响无规律性差异,但后期(穗肥)比例超过30%的,造成结实率在80%以下,这说明穗肥的施用要掌握好分寸,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高产。

2.3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单位面积总用肥量相同,不同氮肥施用比例,以处理B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10.239t/hm?2,极显著高于其他5个处理;其次是处理A和处理C,分别为9.977t/hm2和9.360t/hm2;处理F产量最低,平均产量仅7.650t/hm2,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由此可见,所施穗肥的比例要恰当,超过施肥总量的30%,前期抑制根生长,后期贪青徒长,反而影响产量。

3结论与讨论

施用范文篇2

(1)严格遵守配方比例施用。了解有机肥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的科技知识,合理地将生物菌肥与农家有机肥、矿物肥、化肥相配合,坚持按“四类一体”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并按作物生长期营养需求指导施肥。实践证明:以生物菌肥1%~2%、有机质肥50%~60%、中微量元素肥10%~20%、氮磷钾大量元素肥30%~40%的配合比例最佳,增产效果显著,能提高20%~30%。由此可见,合理应用生物有机菌肥是现代有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作基肥施并深施。一是尽量将有机肥深施或盖入土里,避免地表撒施肥料现象,减少肥料的流失浪费和环境污染;二是作物苗期基肥要深施或早施,尤其要严格控制作物苗期氮肥的施用量;三要按作物生长营养需求规律来施肥,一般生长期短的作物可作底肥一次性施入,生长期长的作物栽培施肥,应该分前后期来施用,做到“前轻、后重”,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产量效果。有机肥肥效长,养分释放缓慢,一般应作基肥施用。深耕结合有利于土肥相融,促进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有效地改良土壤。

(3)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机肥虽然营养元素含量全,但含量较低,且在土壤中分解较慢,在有机肥用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很难满足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而化肥营养元素的含量高,肥效迅速,可根据农作物需要量的多少,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但肥效短。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二者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即可满足农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在数量和时间上的需要。在施用有机肥时,为了获得高产应追施一定数量化肥,做到迟速结合,可以取长补短、缓急相济、互为补充,充分保证作物整个生长发育期间有足够的养分供给,从而提高作物产量。但腐熟的有机肥不宜与碱性肥料混用;若与碱性肥料混合,会造成氨的挥发,降低有机肥养分含量。有机肥含有较多的有机物,也不宜与硝态氮肥混用。

(4)合理混施。羊粪的养分含量在家畜粪便中最高,其中N、Ca、Mg含量很高,分解速度较快,粪劲较猛,为达到粪劲平稳,应在羊粪中加入猪粪或牛粪混合施用。人粪尿是速效性有机肥,施用时应搭配粗的有机肥和磷、钾肥。长期施用人粪尿会造成土壤板结,不可连续使用,应间隔一段时间再用。用人粪尿作基肥和追肥时,施前应加水稀释3~4倍,施后及时覆土,防止NH3的挥发损失,且一次施用量不宜过大。

(5)充分腐熟发酵后再施用。有机生物肥料,能活化土壤、改良土壤,增强农作物的抗病、抗虫、抗灾能力,能提高作物品质和增加产量。但自然界中的禽畜栏、人畜粪肥及饼粕类等有机肥必须要充分腐熟发酵后再施用。因为许多有机肥料带有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有些有机肥料中还含有不利于作物生长的有机化合物,所以均应经过堆沤发酵、加工处理后才能施用,生粪不能下地。经过发酵后,一是均衡了有机肥中的酸性,减少了硝酸盐含量,补充了水分,有利于与自然界土壤中微生物菌的组合应用;二是发酵后能杀灭有害生物病菌等直接给作物和土壤带来危害原粪肥中的寄生虫卵。

(6)配合生物有机菌肥施用。在现实生产中,土壤中有机质的贫乏易使作物发生病菌害、产量低。多施有机质肥,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而且还能使作物有抗旱、抗早衰和抗病虫害能力。尤其是有机肥与生物菌肥的结合应用,能使土壤具有较好的固氮、解磷、解钾功能,起到改良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节本、增产、增收的效果。

施用范文篇3

关键词杂交晚粳;浙优12;免耕直播;氮肥;施肥比例;产量

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县单季晚稻面积不断扩大,肥料用量也随之增加,使得肥料利用率下降,特别是单季晚稻生育期比连作晚稻长,而农民的施肥习惯仍按连作晚稻的施肥方式进行,施纯氮在195kg/hm2以上,总用肥量偏多,单次施肥量偏高,三要素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单季晚稻高产水平的发挥。为探索单季晚稻免耕直播最佳施肥比例,在浙江省农作局的统一布置下,笔者进行了本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概况

试验设在绍兴县柯岩街道永进村一农户的承包田中进行,前作为冬闲田,土壤属黄斑青紫泥,pH值5.45,有机质含量5.48%,全氮0.402%,速效磷17.93mg/kg,速效钾83.0mg/kg,排灌条件较好。供试水稻品种为浙优12,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提供,其丰产性好,株型紧凑,茎秆粗壮,穗大粒多,后期熟相好,抗倒性强[1]。

1.2试验设计

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氮肥运筹按照苗肥(2叶1心)∶蘖肥(4叶1心)∶秆肥(倒4叶)∶穗肥(倒2叶)为2∶3∶4∶1(A)、3∶3∶2∶2(B)、2∶2∶3∶3(C)、2∶3∶1∶4(D);苗肥(2叶1心)∶蘖肥(4叶1心)∶穗肥(倒3叶)为3∶3∶4(E)、3∶2∶5(F)。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筑田埂相隔,灌排独立。各试验小区施肥总量一致,施纯氮195kg/hm2、氯化钾150kg/hm2、过磷酸钙375kg/hm2。

1.3试验实施

试验采用单季免耕直播的方式,种子催成短芽,播种量统一为18.75kg/hm2。试验于5月31日播种,经撒密补稀匀苗后,6月10日定苗,密度48万株/hm2。播种前7d,用克芜踪3L/hm2对水600kg灭老草,播前先起沟后灌水,然后把沟泥耥平,干水直播。化学除草采用3次除草法,即第1次播前灭老草;第2次在播种后3~4d用40%直播净可湿性粉剂900g/hm2加水600kg均匀喷雾;第3次在稗草二至三叶期,用25%稻杰悬浮剂750mL/hm2加水600kg均匀喷雾。在病虫害防治上,重点做好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纹枯病、稻曲病的防治工作,于破口前7d喷施富硒营养增产剂[2-3]。

氮肥按试验设计的时期、比例,处理A、处理B、处理C、处理D苗肥、蘖肥、秆肥、穗肥分别于6月23日、7月1日、8月4日、8月21日施入,处理E、处理F苗肥、蘖肥、穗肥分别于6月23日、7月1日、8月15日施入,磷、钾肥分2次作蘖肥、穗肥施入。

1.4调查方法

定苗后,每小区随机选取1点(0.25m2),每隔5d调查记载苗情动态,至高峰下降后停止查苗。观察记载苗蘖动态、植株形态、生育期,成熟后取样考种,各处理单收单晒,取得实产。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苗蘖动态及生育期的影响

由表1和表2可知,前期(苗肥)施用比例高,分蘖高峰和有效分蘖终止期出现时间相对较早,后期(穗肥)施用比例高,抽穗期明显推迟,而且播齐历期和全生育期延长,后期有贪青现象,稻穗颜色微红色。

2.2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1和表3可知,在单位面积总用肥量相同的条件下,前期(苗肥)施用比例高(30%)的处理,发苗较快,最高苗出现时间早,苗数多,说明苗肥的施用对前期分蘖作用较大;不同施肥比例对植株高矮、穗型大小的影响无规律性差异,但后期(穗肥)比例超过30%的,造成结实率在80%以下,这说明穗肥的施用要掌握好分寸,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高产。

2.3不同氮肥施用比例对产量的影响

由表3可知,单位面积总用肥量相同,不同氮肥施用比例,以处理B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达10.239t/hm?2,极显著高于其他5个处理;其次是处理A和处理C,分别为9.977t/hm2和9.360t/hm2;处理F产量最低,平均产量仅7.650t/hm2,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由此可见,所施穗肥的比例要恰当,超过施肥总量的30%,前期抑制根生长,后期贪青徒长,反而影响产量。

3结论与讨论

施用范文篇4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测土配方施肥;内容;原则;方法;硝酸盐

测土配方施肥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有效手段,蔬菜测土配方施肥就是以菜地土壤养分测定结果和蔬菜需肥规律为依据,按照平衡施肥的要求确定肥料的施用。

1蔬菜测土配方施肥的内容

菜地土壤测定的主要内容:土壤性质、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含水量,氮、磷、钾、钙、铁、硼、锰、锌、铜等元素的含量。测定的时间:应在蔬菜播种栽培之前或农闲时进行测定,也可在蔬菜生长期进行田间测土,为及时追肥提供数字依据。测定的方法:一是用土壤速测仪在田间测土,该法简单方便、快速,当时就可出结果;二是把土壤取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测定,这种方法较麻烦,但数据较精确。

2蔬菜测土配方施肥的原则

根据不同蔬菜类型和品种、生长发育、产量和测定土壤养分含量情况,确定施肥种类和数量。根据农家肥和化肥的特点,合理搭配施肥。农家肥肥效长,含养分全面,有微生物活动,可疏松和改善土壤品质,具有明显提高蔬菜产量和改善蔬菜品质的作用,宜做基肥;化肥速效,有效期短,含养分单一,宜做追肥。为了提高有机肥和化肥的利用率,发挥肥效,一般将2种肥料搭配混合使用。根据蔬菜的生长发育情况,需要养分的多少,确定追肥数量、次数和间隔时间。如生长发育很好、生育周期短的蔬菜,少追肥或不追肥;生长发育差、生育期长的蔬菜,应增加追肥次数,多追肥。一般每隔7~15d追1次,共追3~5次。根据不同蔬菜品种和肥料种类,确定不同的施肥方法。

3蔬菜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

(1)多施有机肥。有机肥通过充分发酵,营养丰富,肥效持久,利于吸收,可供蔬菜整个生长发育周期使用。

(2)科学合理施用化肥。根据测土情况,了解土壤养分含量,再根据各种化肥的性能,确定使用化肥的品种、数量和配比。化肥做基肥最好与农家肥混合使用,因为农家肥有吸附化肥营养元素的能力,可提高肥效。化肥做追肥尽量采取“少量多次”的施肥方法。化肥的养分含量高,用量不宜过多,否则易出现烧种、烧根、烧苗、烧叶等现象,同时造成浪费和污染,不利于生产无公害蔬菜。根据不同蔬菜类型和品种,确定施用不同化肥。如叶菜类需氮较多,可适量施用尿素等;果菜类需磷较多,可多施磷酸二铵、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等;根茎类需磷、钾肥较多,可多施硫酸钾、磷酸二氢钾、多元复合肥等。

(3)配合多种微量元素,推广叶面追肥。方便简单,省工、省时、省事,养分全面,吸收养分快,见效快。有些肥料可以与中性农药混合使用,起到防虫、治病和同时施肥的多种效应。

(4)提倡结合深翻施基肥。由于棚室土壤盐分多积聚在土壤表层,使表土板结或形成硬盖,结合深翻施基肥,使土肥充分混合,上下土层混合,把板结土表粉碎并翻到下层,可以大大减轻表土板结和盐害。

(5)在蔬菜生长中期,选择适宜的专用复合肥,是做到平衡施肥的关键。复合肥生产和使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科学施肥和经济施肥的要求,做到平衡施肥。使用复合肥可以节省贮、运、施等环节的费用,做到肥料合理配方,保证增产效果,特别是针对当地土壤养分和农作物品种生产的专用复合肥,效果更好。

4降低蔬菜硝酸盐积累的配方施肥方法

(1)分期施用氮肥。把氮肥分期使用,可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从而减少蔬菜中硝酸盐的积累。蔬菜特别是叶类蔬菜施用氮肥时要重施基肥轻施追肥,以减少硝酸盐的积累。

(2)正确搭配使用氮、磷、钾肥。磷既影响作物对硝态氮的吸收,也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施用钾素也有利于硝酸盐的还原,从而降低蔬菜尤其是叶类蔬菜因大量施用氮肥而造成的硝酸盐积累。因此,氮磷钾三要素适宜配比,不但能提高蔬菜的产量,还能使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达到最低,真正实现无公害生产。

施用范文篇5

(1)严格遵守配方比例施用。了解有机肥对农作物生长有利的科技知识,合理地将生物菌肥与农家有机肥、矿物肥、化肥相配合,坚持按“四类一体”配方平衡施肥技术,并按作物生长期营养需求指导施肥。实践证明:以生物菌肥1%~2%、有机质肥50%~60%、中微量元素肥10%~20%、氮磷钾大量元素肥30%~40%的配合比例最佳,增产效果显著,能提高20%~30%。由此可见,合理应用生物有机菌肥是现代有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作基肥施并深施。一是尽量将有机肥深施或盖入土里,避免地表撒施肥料现象,减少肥料的流失浪费和环境污染;二是作物苗期基肥要深施或早施,尤其要严格控制作物苗期氮肥的施用量;三要按作物生长营养需求规律来施肥,一般生长期短的作物可作底肥一次性施入,生长期长的作物栽培施肥,应该分前后期来施用,做到“前轻、后重”,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产量效果。有机肥肥效长,养分释放缓慢,一般应作基肥施用。深耕结合有利于土肥相融,促进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形成,有效地改良土壤。

(3)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机肥虽然营养元素含量全,但含量较低,且在土壤中分解较慢,在有机肥用量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很难满足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而化肥营养元素的含量高,肥效迅速,可根据农作物需要量的多少,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但肥效短。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二者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即可满足农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在数量和时间上的需要。在施用有机肥时,为了获得高产应追施一定数量化肥,做到迟速结合,可以取长补短、缓急相济、互为补充,充分保证作物整个生长发育期间有足够的养分供给,从而提高作物产量。但腐熟的有机肥不宜与碱性肥料混用;若与碱性肥料混合,会造成氨的挥发,降低有机肥养分含量。有机肥含有较多的有机物,也不宜与硝态氮肥混用。

(4)合理混施。羊粪的养分含量在家畜粪便中最高,其中N、Ca、Mg含量很高,分解速度较快,粪劲较猛,为达到粪劲平稳,应在羊粪中加入猪粪或牛粪混合施用。人粪尿是速效性有机肥,施用时应搭配粗的有机肥和磷、钾肥。长期施用人粪尿会造成土壤板结,不可连续使用,应间隔一段时间再用。用人粪尿作基肥和追肥时,施前应加水稀释3~4倍,施后及时覆土,防止NH3的挥发损失,且一次施用量不宜过大。

(5)充分腐熟发酵后再施用。有机生物肥料,能活化土壤、改良土壤,增强农作物的抗病、抗虫、抗灾能力,能提高作物品质和增加产量。但自然界中的禽畜栏、人畜粪肥及饼粕类等有机肥必须要充分腐熟发酵后再施用。因为许多有机肥料带有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有些有机肥料中还含有不利于作物生长的有机化合物,所以均应经过堆沤发酵、加工处理后才能施用,生粪不能下地。经过发酵后,一是均衡了有机肥中的酸性,减少了硝酸盐含量,补充了水分,有利于与自然界土壤中微生物菌的组合应用;二是发酵后能杀灭有害生物病菌等直接给作物和土壤带来危害原粪肥中的寄生虫卵。

(6)配合生物有机菌肥施用。在现实生产中,土壤中有机质的贫乏易使作物发生病菌害、产量低。多施有机质肥,不仅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而且还能使作物有抗旱、抗早衰和抗病虫害能力。尤其是有机肥与生物菌肥的结合应用,能使土壤具有较好的固氮、解磷、解钾功能,起到改良土壤,提高肥料利用率和节本、增产、增收的效果。

(7)因作物施肥。如人粪尿对一般作物都可施用,但最适宜的作物是叶菜类、禾谷类及纤维作物。因人粪尿中含有大量Cl,所以不宜施在忌氯作物上,如甘薯及烟草、马铃薯等作物。

(8)施用方法。作物生长期间应开沟条施或挖坑穴施,施后及时覆土,切不可将肥撒于地表,这样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压伤掩埋作物,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甚至造成环境污染。可搭配酵素菌肥,使其充分发酵分解,则使肥效更好。

施用范文篇6

不合理不合规的用地情况普遍存在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在城乡居民乡村休闲需求日益旺盛的推动下,自下而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作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在发展之初,大部分项目都是自发发展起来的,布局随意性较大。即便一些项目触碰了“红线”、违背了政策,基层组织和社会资本也会想出种种变通的办法来创造发展空间。在这种可以大胆闯、大胆试的发展态势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迅猛发展,很多项目成了当地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但同时,由于没有建立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用地的管理制度,大部分项目在建设前没有进行过规划,设施建设的规模与用途缺规范、少标准、弱监管。土地是否适宜建设服务接待设施、是否具备开展服务接待的条件,也没有开展过可行性论证。在全国集中开展的“大棚房”问题清理整治中,暴露出不少设施用地问题。设施变性开发,牟取违规利益。部分项目衍生出的功能已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没有联系,有的占用公共资源满足私人利益,将休闲农业开发为私家庄园,有的借低成本用地变性开发为商务会所、大型游乐场、艺术家工作室、家具市场等,甚至出现谁胆大、谁下手快、谁干得猛,谁的项目发展就好的现象。个别项目名为发展观光休闲,实则占地建设大量违法违规建筑等待拆迁,以“坐地生财”的方式牟取暴利。设施用途改变,开展非农经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很多服务接待设施是由农村的生产生活设施直接转化而来。一些项目以临时生产用房、农业附属设施建设的名义或直接利用设施大棚,改变土地性质和设施用途,违法违规用于经营餐饮、住宿、娱乐等非农经营的,打用地政策的“擦边球”。更有甚者,直接在农业用地上兴建非农设施,破坏了耕地资源。被行业协会认定为星级的休闲农业园区,有不少存在违法违规建设问题,某五星级园区占地面积500亩,建有违法违规建筑近百处。设施建设粗放,造成闲置浪费。不少项目为营造山水田园诗的意境美,将服务接待设施布局在农田间,很难与周边市政设施相衔接,餐饮住宿产生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而污染农田。一些发展较好的项目日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在运营中暴露出交通拥堵、停车难、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接待空间有限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影响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产生负外部效应。在规模上,一些项目参照现代化的商业服务设施建设,设施档次高、功能齐全,与宾馆饭店、度假酒店等风格类似,但由于受工作日和旅游淡季客源少的制约,设施利用率低、长期闲置。

用地政策难以落地的情况客观存在

国家出台了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宏观用地政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预留部分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单独选址的农业设施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要求,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省级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时,应安排至少5%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用地。原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7年12月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保障的通知》也明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预留少量(不超过5%)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单独选址农业设施、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但上述政策难以落实。预留建设用地指标的政策难以落地。办理建设用地手续实行立项审批制,必须有项目才能配套建设用地,与国家要求的预留用地指标形成悖论,以灵活的方式配套建设用地难以落地。而在立项后,调整规划、办理农地转用、获取施工许可证的周期长、时间成本高,短则1~2年,长则数年。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2012年签订了用地协议,直到2018年底才取得施工许可证。地方政府不愿意将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将建设用地用于收益更高、见效更快的项目。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衍生出具有休闲旅游功能的项目,仍属于农业,不是旅游景区,与非农产业相比,经济效益不高,投资回收周期长,在运营初期,大多难以实现盈利。而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设施用地普遍按商服用地的类型配置,中小型的项目大多难以按市场价格负担建设用地。农村土地用途管制规则与产业用地需求不相匹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用地打破了常规的一、二、三产业的用地分类,表现出土地在功能上、空间上的复合,一些设施的建造可以不破坏耕作层、不影响农业种植。但土地用途管制规则认为虽依托农业生产,但实质属于二、三产业,是建设用地承载的功能,应按建设用地管理。由此,限制了一些简易的、但富有乡土特色的农业景观、农业教育、农业科普等项目的开发。

管疏结合完善设施用地政策

施用范文篇7

关键词:用电监管;应急管控

排污单位环境监管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基础工作。但排污单位环境监管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基层环境执法力量不足,全面进行人工执法的难度大;二是行业众多,每个行业工艺错综复杂,环境执法人员精准发现所有问题的难度较大;三是有组织排放、排放量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已安装自动监控设施,但安装自动监控设施的企业数量较少,绝大多数中小企业缺少智能化监管手段,存在监管盲区;四是对企业生产设施、治污设备运行情况缺少有效监管手段;五是重污染天气应急或错峰生产期间,对企业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评估手段。为解决上述困难和挑战,国内各省市积极探索开展排污单位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监管,通过智能化的监管手段提升环境监管能力和执法水平。《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指出,要大力推广电力数据的应用,提升执法能力和效率,实现科技执法、精准执法。为加强环境监管力度,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实现对排污单位污染治理设施的精准监管,保障大气污染防治和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工作,2019年8月份河南省开展了全省涉气排污单位实施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监管建设工作。截至2019年底,共在16000余家排污单位建设了用电监管系统。用电监管数据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工作中得到深入应用,通过统计分析用电监管数据,发现排污单位生产线停产不到位、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等问题,为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助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1用电监管系统架构

排污单位用电监管是在排污单位生产设施和污染防治设施上安装用电信息采集设备,对排污单位生产设施、污染防治设施的用电量、负荷、异常用电等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将采集的数据通过数据采集传输装置上传至生态环境部门的监管平台。1.1现场端监测系统。现场端监测系统安装在排污单位现场,包括用电参数监测设备和数据采集传输设备。(1)用电参数监测设备。用电参数采集设备根据排污单位生产工艺和排污状况,对反映生产设施、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态的电气参数(电流、电压、功率、功率因数、电量、电能质量等)进行监测。现场端用电监管设备还应能采集停上电、电流电压回路异常等事件及上报。(2)数据采集传输仪。数据采集传输仪采集、存储用电参数监测设备的数据,将数据传输至中心端监管平台。1.2中心端监管平台。中心端监管平台部署在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实现排污单位用电监管档案信息的备案管理,集中接入排污单位现场端监测系统上传的生产设施、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监管数据(负荷、电量等),提供排污单位生产设施、污染治理设施用电情况的实时监控、查询统计、汇总分析、异常告警等功能。

2现场端监测系统技术要求

2.1现场端设备。现场端设备包括用电参数监测设备、数据采集传输仪以及电流互感器等其他辅助设备。2.1.1 用电参数监测设备。应采用一体化、小型化设计,外壳应耐腐蚀、密封性能良好。当排污单位主要用电设施产生异常、故障、越限报警等事件信息时,用电监测设备应主动向数据采集仪报送数据。2.1.2 数据采集传输仪。(1)因现场环境复杂恶劣,为确保现场工况安全及设备通讯稳定可靠,用电参数监测设备和数据采集传输仪之间通讯须优先采用无线自组网通信技术,以避免对现场生产环境的影响和破坏。(2)数据传输应符合HJ212《污染物在线监测(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要求。(3)数据采集传输仪存储单元应具备断电保护功能,断电后所存储数据不丢失,可通过磁盘、U盘、存储卡或专用软件导出数据。数据采集传输仪应能存储1年以上数据。2.1.3 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的额定二次电流应与被监测生产、治污设备的参比电流相匹配,满足最大电流不小于参比电流4倍的要求。2.2用电监管点位布设。用电监管点位选取是否准确、布设是否全面直接关系到用电监管成效。用电监管点位布设应全面准确,覆盖排污单位总用电、主要产污设施和污染治理设施。2.3设备安装。(1)安装之前要依据监测点位布设原则和布设要求,认真勘察排污单位现场,详细调查排污单位信息,合理布设监测点位,编制用电监管方案。(2)尽可能免停电安装调试,避免对安全生产和环境造成影响,安装调试人员必须有相关的操作资质,满足电力施工相关要求。(3)用电监测设备应尽可能安装在配电柜、动力柜中,以减少排污单位建设成本。(4)现场应能为数据采集传输仪提供可靠的不间断电力负荷,确保上下行数据传输稳定,同时应具备防盗和防止人为破坏的设施。(5)应严格按照电气安装操作规程,排线合理固定。2.4数据准确性核实。用电监测设备安装后应对用电监管数据准确性进行比对测试,可通过以下方法核实用电监管数据的准确性:(1)调取电力部门的用电量数据,与用电监测设备监测的排污单位总用电量进行比对。(2)查看排污单位配电柜中用电监管点位的电流表、功率表、多功能表等仪表的显示数据,与用电监管平台数据进行比对,瞬时功率误差不得超过5%。(3)使用钳形电流表测量用电监管点位的电流,与用电监管平台上的电流数据并进行比对。(4)现场核实用电监管点位额定功率,上传到用电监管平台的功率数据不能超过该额定功率数值。(5)必要时调整排污单位生产设施或治理设施功率负荷,观察用电监管平台功率数据变化,核实功率数据传输时延、变化是否一致。

3中心端监管平台技术要求

3.1数据通信与存储要求。截至2019年底,河南省中心端监管平台共接入16000余家用电监管排污单位。预计未来接入的排污单位约3~4万家,每小时预计接入用电监管数据上百万条,对中心端监管平台的数据通信、存储、查询、统计的性能、功能等技术要求极高,因此需要采用高并发采集处理技术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满足性能功能要求。3.2业务功能要求。中心端监管平台建设要为环境监管服务和支撑,实现的主要业务功能包括用电信息实时监控、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预警、大气污染管控用电监管、数据质量分析等。3.2.1 排污单位用电信息监控。实现排污单位生产设施、污染治理设施用电情况的实时监控,图形化展示监管实时数据和实时变化曲线,集中展示排污单位用电档案信息。3.2.2 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预警。可通过对用电监管数据的连续学习、分析,智能化判断排污单位生产设施、污染治理设施正常的负荷启停阈值,为用电监管运行状况预警提供数据支撑。3.2.3 用电情况统计。对各排污单位运行用电监管设备数量、离线用电监管设备数量、数据采集率等进行统计;按城市、行业等对用电量、用电负荷进行汇总统计,展示各城市、行业用电量、用电负荷的变化趋势;对排污单位用电量进行统计汇总,提供各排污单位每日用电量报表。3.2.4 数据质量分析。通过分析用电监管数据和档案来发现点位布设不全面、数据质量不高、档案信息不完整等建设质量和数据质量问题,有助于各地建设质量的整改提高。3.2.5 大气污染管控用电监管。在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期间,通过用电监管数据,对排污单位应急管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估,对于生产线停限产不到位、污染治理设施不正常运行等应急管控措施不落实的问题进行通报,为应急管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3.2.6 用电监管信息备案。排污单位在安装用电监管设备时,通过用电监管信息备案模块对排污单位用电监管信息进行备案登记。包括企业基本信息、数据采集传输仪信息、生产设施信息、治污设施信息内容。3.2.7 联网审核。承建单位完成排污单位用电监管设备安装和试运行后,通过平台提交排污单位的项目建设方案、试运行报告、项目验收记录进行联网审核申请。生态环境部门在核查排污单位用电监管点位布设、设备安装情况和用电监管数据质量情况后,通过或置回联网审核申请。审核置回时需填写审核置回的原因,以方便承建单位有针对性地整改问题。

4结论

排污单位用电监管是创新环境监管方式的重要举措,是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排污单位用电监管通过“可视化、数字化、精细化”的智能监管模式,加强了对排污单位的远程智能化监管,提升了环境执法监管效率,能有效解决执法监管力量不足、自动监控安装范围不够、污染治理设施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实现排污单位监管从人防到技防、从结果监控到“过程+结果”监控、从随机执法到精准执法的转变,对于提升环境监管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保障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生态环境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Z].环大气〔2019〕88号.

[2]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开展2019年涉气排污单位污染治理设施用电监管的通知[Z]..豫环明电〔2019〕139号.

[3]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河南省2020年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Z].豫环攻坚办〔2020〕7号.

施用范文篇8

论文摘要选择适当的气象条件喷施农药,在生产实践中尤为重要。指出在喷施农药时,要把握适宜的气温、选择适宜的湿度、避免降水天气施药、巧借风力和合理利用光照。

植物病虫害和杂草的丛生、消长与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采用农药防除病、虫及杂草,是植物保护的有力武器,是保障农业高产稳产的重要手段。而在选用农药种类、使用方法、避免对作物、人、畜的危害和发挥施药后的效果等方面,都必须考虑气象条件的影响。如同一种农药,在某种天气条件下可以提高药效;而在另一条件下,不但药效降低,而且药效期也会缩短。因而,选择适当的气象条件喷施农药,在生产实践中显得非常重要。

1把握适宜的气温

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药效的稳定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较高的气温会增强药剂的渗透力,加快毒杀速度,有利于提高药效;但气温超过一定范围后,药效反而会降低。一般来说,当气温在20~30℃范围内用药,其效果比气温在20℃以下的天气条件下使用效果要好;但当气温超过35℃时,由于高温会促进药物分解而降低药效的持久性,同时在喷施药液时,喷出的雾滴水分在高温下也易挥发,导致局部药液浓度加大,加之作物新陈代谢旺盛,故易引起药害发生,且易引起人身中毒事故。因此,在晴天施药,最好选择在上午11时以前和下午4时以后进行,避免在中午高温条件下施药。

2选择适宜的湿度

湿度对农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农药剂型的影响上。对大多数乳剂农药而言,由于湿度大,会相对降低其浓度,加大药液流失,从而降低药效;但对有的撒施粉剂农药则有利于药粉与作物茎叶的粘附,能提高药效。通常粉剂农药宜在晨昏植株露水未干时进行喷撒,以利药粉粘附在叶片上而不被风抖落;喷雾宜选晴天无露水时进行,以免稀释药液,降低药效;喷粉、喷雾后遇到降水,常会冲失药剂或冲淡浓度,需要重新喷药。空气潮湿会使药剂挥发能力减弱;土壤的干湿,对药效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较湿的土壤能更好地吸附杀虫剂,增加药物与虫体接触机会,从而提高防效。

3避免降水天气用药

下雨天喷施农药,药剂易被雨水冲刷而流失,导致药效降低甚至失效无效。为了延长药效期,最好选择晴天或雨过天晴时喷施农药。但如果雨季正逢害虫防治适期,不能过多推延喷药时间的情况下,也可采取以下措施,提高防效。

(1)在农药中加入适量的黏附剂和辅助剂。如洗衣粉、木薯粉浆水等,以增加农药的黏附力。

(2)选用内吸性强的农药。如乐果、杀虫双、稻瘟净等,此类药施药后4h无雨,则有80%以上农药有效成分被作物吸收;4h以后再下雨则对药效影响不大。

(3)选择速效性农药(如速灭威),在喷药后短时间内就产生药效。

(4)选择粉剂农药。尤其是在大雾、露水重的情况下,喷施粉剂农药最为有利。特别是可湿性粉剂,能溶解于露水而加快毒杀速度。

(5)选择超低容量喷雾器喷药。由于浓度高,雾滴细,易被作物吸收,可减少流失。

4巧借风力

喷药宜选择无风天气,有风会给操作带来麻烦,很难保证药物喷撒到需要的部位。如果施用剧毒性农药,更应注意风向及风速的变化,以免产生药害,发生人、畜中毒事故。大风能促进药剂的挥发和散失,造成药剂浪费,同时易导致药液四处乱飞,增加空气污染,导致人畜农药中毒事故。因此,大风天气时不宜喷施,以静风或微风条件下施药较好。在一天的早晨或傍晚,由于逆温层的存在,气层静稳,是喷药的最佳时机。同时,还可利用风向喷施农药,操作人员应顺风前行或背风倒退,这样才使药剂准确地喷洒到位,且对人体安全。

5合理利用光照

强烈的光照能加快药剂的挥发与分解,使药效期缩短且在强光下,作物新陈代谢旺盛,气孔张开,农药容易对作物产生药害,甚至烧伤叶片,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因此,在炎热的中午不宜施用农药。另外很多昆虫如地老虎、稻苞虫、卷叶螟幼虫等都有昼伏夜出的特性,只有当它们处于采食状态时,才有受药的可能性,故强光照下不利于喷施防治此类害虫的农药,宜选择在阴天或晴天傍晚施药。

总之,影响农田施药效果好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病虫的生理特性和农药的理化特性方面。施药时除要做到“对症、适时、恰当、安全”外,还要考虑天气与施药之间的关系,根据各类药剂和防治器械的性能,决定合适的施药方式。

施用范文篇9

一、有机肥中的氮磷钾不能完全满足果树生长需要

当前果园施用的有机肥料90%以上为农家肥,这些肥料不仅能为果树提供全面营养,促进其生长,而且肥效长,可以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增强土壤保水、保肥和供肥能力。但是,有基肥肥源紧缺导致其施用量有限,更重要的是,果树需要养分的平衡供给,有机肥中的养分虽然十分丰富,但氮磷钾的比例和含量还不能完全满足果树生长需求。因此,单纯施用有机肥不能同时满足果树对氮磷钾的需求,必须与化肥配合施用。

二、未经腐熟的有机肥施入后对果树有危害

1.灼伤根系。农家肥大多来源于动物粪便,富含大量的有机质。这些有机肥未腐熟时其养分状态是缓效性的,不能被果树根系直接吸收和利用,如果将其施入,在地下腐熟过程中,由于反硝化作用的加强,易产生热量造成根部灼伤(俗称“烧根”),引发根腐病。

2.营养释放与树体需肥不同步。秋季施入未经腐熟的有机肥后,由于秋冬季土壤温度低,再加上和果园土层混合,这些有机肥在地下腐熟需要较长时间。据笔者在3年前施入生粪而后几年未施有机肥的果园掘土调查,发现仍有部分生粪处在原来状态。第2年春季,地温虽然上去了,但我国北方苹果主产区春季一般雨水偏少,施入的有机肥腐熟速度仍然很慢,此时树体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来供给树体开花结果,而缓慢腐熟的有机肥所释放出的有限的有机营养根本无法满足树体的需要。同时,在腐熟过程中微生物还会消耗掉一部分果树根系土壤中原有的营养元素(如氮肥),树体往往表现营养不良。当进入第2年夏秋季后,随着雨量的增加,地温快速上升,上年未经腐熟的有机肥腐熟速度明显加快,释放出更多的可被树体吸收的有机营养物质,导致树体生长加快,大量冒条,果实着色不良,营养生长过剩,花芽分化能力差,使大量的有机营养物质白白浪费,树体营养供给失调。

3.极易招惹地下越冬的害虫。未经腐熟的有机肥由于含有大量的动物性有机质,故而成为许多果树害虫的理想越冬场所,特别容易招惹为害果树的各类金龟子(蛴螬)、桃小食心虫、尺蠖、舟形毛虫、梨花网蝽等,对来年虫害防治极为不利。公务员之家

施用范文篇10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部署,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省安办《全省房屋建筑和人员聚集场所安全优化风险排查整治厅际协调工作机制》、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开展全省农业生产设施用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的通知》、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农业生产设施用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消除问题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责任目标

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和“三个必须”要求,局属各相关单位要对辖区内农业机械机库棚、提灌站泵、畜禽养殖屠宰、水产养殖、经济作物产业塑料大棚、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沼气工程等生产用房开展隐患排查整治。2021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对农业生产设施用房的摸底排查,建立基础数据库,做到排查一处,登记一处,并主动将安全风险相关信息录入“省房屋质量安全智慧监管平台”。2021年8月底前,基本完成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农业生产设施用房的重点整治。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全区农业生产设施用房安全隐患整治目标任务,建立常态化农业生产设施用房建设管理制度,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设施用房安全水平。

三、工作安排

第一阶段,走访摸底(2021年3月底前)。局属各相关和担负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相关股室牵头对本行业领域内农业生产设施用房进行一次拉网式排查,区分以下七个类型分类建立走访摸底台账:一是建设年限长、标准低、质量差,且明显年久失修的农业生产设施用房;二是经加层、改建扩建设的农业生产设施用房;三是生产、经营、居住功能混杂的农业生产设施用房;四是使用预制板的农业生产设施用房;五是存在采用易可燃材料彩钢板搭建、消防设施配备不足、消防通道堵塞等消防安全隐患的农业生产设施用房;六是位于滑坡、泥石流、矿区采空区等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农业生产设施用房;七是河道、泄洪通道等洪水灾害隐患点的农业生产设施用房。

第二阶段,隐患排查(2021年5月底前)。采取农业生产设施用房产权人(使用人)自查、局属各相关单位核查、担负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局属各相关单位抽查的方式,初步判断存在安全隐患的农业生产设施用房并建立问题隐患台账。同时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配合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指导农业生产设施用房结构安全排查,配合应急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指导开展农业生产设施用房消防安全隐患排查,配合自然资源部门指导开展农业生产设施用房选址是否位于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周边安全进行排查,配合水利部门负责开展农业生产设施用房选址是否位于洪水灾害隐患点及周边防汛安全情况进行排查。

第三阶段,安全评估鉴定(2021年6月底前)。对初步判断存在安全隐患的农业生产设施用房,因地制宜采取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组或部门工作组等多种方式,及时开展房屋安全性评估或鉴定。重点对初步判断存在安全隐患的用作经营的农业生产设施用房、非经营性但涉及人员聚集使用的农业生产设施用房进行安全性评估或鉴定。

第四阶段,分类集中整治(2021年8月底前)。按照谁拥有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农业生产设施用房产权人(使用人)是房屋安全的责任主体,局属各相关单位要依托当地镇政府和有关部门,扎实有序推进农业生产设施用房安全隐患整治工作。

1.分类制定处置措施。对整体危险和局部危险农业生产设施用房,要采取果断措施,彻底消除安全隐患,该停用的坚决停用,该拆除的予以拆除,该加固的及时加固;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房屋,特别是擅自加层、未经许可改扩建、采用彩钢板等易可燃材料搭建、经评估或鉴定不能继续使用的,要及时责成房屋产权人(使用人)停止使用,限期整治,消除安全隐患;对存在一般安全隐患且经常性使用的房屋,要指导房屋产权人(使用人)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对存在一般安全隐患但长期空置不用的农业生产设施用房,要采取划定危险区域、设立警示标识等安全防范措施;对于存在消防安全隐患、地质灾害隐患和洪水灾害隐患的农业生产设施用房,要指导业主做好隐患防范治理工作。

2.抓好重点整治。局属各相关单位要以排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农业生产设施用房为重点开展整治,制定整治方案,明确整治重点。要落实产权人(使用人)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农业生产设施用房进行整治的主体责任,相关部门给予技术指导。局属各相关单位建立重点整治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完成一户、销号一户。

3.全面整治。要在摸底排查和重点整治基础上,坚持产权人(使用人)主体责任,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行业监管指导责任,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统筹相关政策、项目和资金,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农业生产设施用房制定整治计划,建立整治台账,有序推动整治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局属各相关单位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具体措施和责任人员,做好进度安排、任务落地、资源调配等,密切部门协作,全力抓好农业生产设施用房整治工作,有效防范化解安全风险。

(二)压实责任分工。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属地管理”的要求,压紧压责任,上下联动,形成合力,有序推进整治工作。农业机械化发展股指导农业机械机库棚、提灌站泵房的排查整治工作;养殖业股和动物卫生监督所指导畜禽养殖屠宰用房的排查整治工作;水产渔政管理站指导水产养殖用房的排查整治工作;经作站指导经济作物产业塑料大棚的排查整治工作;农产品发展与监管股指导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设施用房的排查整治工作;农村能源办公室指导农村沼气工程用房的排查整治工作;农村合作经济指导股指导做好农村宅基地有关工作。

(三)强化督促指导。加强督促指导,对农业生产设施用房安全隐患排查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推进不力、工作进展缓慢、推诿扯皮、排查不实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四)搞好宣传引导。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业主充分认识农业生产设施用房安全的重要性,全面深入开展有关安全科普教育,不断增强其房屋安全意识,提高排查整治农业生产设施用房安全隐患的积极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