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1:55:43

实效性范文篇1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原则等,并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把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党给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了我国教育的方向,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还指出了“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同志也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同志更充分地指出了“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历来都是我国十分重视的重大问题,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作为学校,我们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复合型人才。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党给学校在新教育形势下的重要任务和战略任务。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下,各种腐朽落后、丑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会继续散发着影响;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在趁我国的改革开放之际,加紧思想灌输,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以实现其在中国‘和平演变’的愿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和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针对青少年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对学生开展广泛的德育教育,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思想上形成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将满腔的热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成为祖国建设的真正接班人。

二、端正思想,以德育为首,将学校德育教育摆在首要地位。

同志曾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也说:“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其目的是培养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必须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和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要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就必须做到:

1、领导重视,将德育工作放到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

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要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将学校德育工作放到学校的首要位置,体现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合理构建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德育工作网络模式,制定相应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制定学生德育教育序列化实施方案,把德育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日程上来,通过合理安排德育和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的德育合力网络,优化学校德育环境,注重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向学生传递德育教育信息。只有通过领导重视,才能保障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和多渠道途径,也才能体现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全员参与德育教育,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宏伟的工程,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仅仅有领导的重视是不够的,还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邓小平同志将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是指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是小平同志对教师作用的概述。“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是同志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从学校教育来说,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大德育观念的引导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做到德育工作的全员性。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加强政治学习,通过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精髓,学习中央八号文件有关精神,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大德育观念意识。②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教师的育人水平、政治素养以及师德行为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与教学成绩等同起来,在注重教学成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成果,而不是单一的以学生成绩评定教师优劣。③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提倡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确立教师中的典型形象,并以此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典范,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和“蜡烛”精神。④推行德育“教师首任制”。树立“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的思想,通过教师首任制的推行,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思想,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3、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做到全程育人,提高德育工作效率。

教育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尤其是作为德育教育,应该随时把握教育的时机,推动德育教育。通过教师有目的的组织,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中甚至在游戏中,受到感染,潜移默化。首先:将德育活动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通过学科知识的教育,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其次,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活动,要体现出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思路,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认同、内化德育教育的内容,从转变自己的行为。最后,通过校园文化传递德育信息。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通过有意识的对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甚至是每一壁墙都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要使德育教育在润物无声中进行,使学生素质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高,这样的德育教育才是合理的德育教育,也才能体现出德育工作实效。

三、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的实效性

《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提出的“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在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1、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在课堂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语文、政治到历史、地理,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作内容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增强教师育人观念,在推行德育首任制的同时,强调学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不懈地抓好德育教育工作。

2、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在实践中推进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是多形式的。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好实践课,首先要求指导教师要以德育内容为中心,围绕中心设计活动;其次,要求设计的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感染性;最后,活动的组织要有序。总的说来,就是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一次好的主题班会课,可以让学生热情高涨;一次生动的小品演出,可以让学生哽咽在喉;一次有序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启发……因此,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有利于学校推进德育教育工作。

3、搞好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主题教育是实现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中,按照序列化的要求,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分解为若干主题教育活动,并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和精神,通过树立一个德育教育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和发展。比如:利用好“校风建设活动月”主题活动,搞好学校三风建设,利用“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月”主题活动,灌输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精神等。

四、抓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也好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希望子女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作为学校部门,应该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这是同志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希望。作为学校,应该理解家长的要求和想法,但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家长正确教育下一代,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体现:

1、抓好家长学校工作,做好学校与家长的协调沟通工作。

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而学校也不了解学生回家后的表现,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要理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的途径,由学校组织学生家长,进行定期的交流与学习,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其实,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能力出众,这些想法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学校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同时,通过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家庭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实施德育的针对性教育,也有利于家庭针对学生出现的特定情况进行专门的教育与沟通,从而促使学生改正错误。因此,开展好家长学校的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围绕学校与家长的共同目标,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2、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来。

家长学校是学校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主渠道。但仅仅限于沟通交流,远远达不到德育工作的要求。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是德育工作实效性得以保障的基础。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就要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来,协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工作。①让家长走进校园。除了家长学校开课期间,在其它时间,将家长请到学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看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其育人的责任感。如在学生艺术节活动、体育运动会、军训汇报表演等活动中,邀请家长到校观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利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加以准确的定位,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②让教师走进家庭。通过教师的家访活动,将学校德育带入家庭。组织教师定期进行家访,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家庭的教育情况等。通过学校、教师、家长的督促,促进了学生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的提高。③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中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学雷锋活动等活动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切实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切实开展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但它也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在学校教育中,面对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书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若干意见》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日报社

《中小学教育管理》主篇:贺乐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实效性范文篇2

关键词:中职德育;实效性;研究分析

德育实效性是德育取得的实际效果,是教育者通过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产生的效果,包括德育投入与收效的比例。德育课实效性是德育教育者关注的重点。中职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中职教育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目前中职德育体系沿袭过去的管理方法,实效性不强,随着高校扩招规模加大,中职学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较差,德育工作重视度较低,缺乏效果评估。随着现代化建设加快,我国教育改革面临新形势,十八大以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提升新的高度,中职院校学生德育尤为重要,要求德育工作发挥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导向作用。本文对中职德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剖析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中职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中职德育实效性概述

德育基本含义是道德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蕴含的内容不断拓展,德育包含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大,将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中。中职德育是中职院校开展的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培养爱国主义开展的系列教学活动。德育实效性的研究大致包括德育教学成功率,引起学生素质变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界定德育实效性应明确实效性范围,把握实效性的衡量尺度,德育实效性是教学效果与期望效果的符合度,按照德育目标达成要求与实际完成情况衡量其效果。中职德育大纲指出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中职德育具有一定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德育对象特殊性,目标特殊性与内容特殊性。中职德育实效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产生效果与教育目标最大化程度[1]。中职德育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工作,提升中职德育的实效性是中职学生生源成分复杂的要求,是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基础。国家颁布的教育文件反复强调学校德育工作,《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通知》指出将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必须将德育放在素质教育首要位置。中职学校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全国中职德育工作会议对中职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深入开展时代精神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家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坚持德育为先。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中职教育进入改善办学条件的发展道路,随着时展逐渐成为面向社会的教育,中职教育对象复杂化,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其思想状况关系到产业工人素质,中职学校必须审视学校教育质量,大力加强德育,提高德育实效性。

二、中职德育实效性调查分析

为了解中职德育现状,随机抽样选取中职学生300名进行调查,采用问卷自编,从中职生个人品德,学习德育作用,德育教学效果等维度进行调查,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有效回收率99%,利用百分率统计方法进行分析。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道德认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少部分学生存在认知偏差。学生对德育课的实际作用认识不够清晰,导致学习兴趣不强,学生对德育课教学内容存在异议,希望能以有效的方式施教。根据调查中职德育现状分析,发现中职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对德育课重视不足,学校教育方法单一,德育内容脱离实际。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加剧的就业竞争,考证成为很多学生的主要学习目的,弱化了对德育理论学习,有的学生认为德育课不重要,平时认真听讲没有作用,少数学生认为学习德育课浪费时间,不如多学习专业课,缺乏学习德育理论课的动力[2]。目前中职德育途径选择存在忽视学生体验,网络德育途径发展落后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德育实效性提高。找出德育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才能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措施,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但中职学校在进行德育教学中往往更注重德育整体要求,德育内容选择缺乏有目的的因材施教。调查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对德育有不同的认知,大部分中职学生肯定学校德育的途径作用,中职生认为作用较小的德育课题教学是中职主要德育途径。实习实训等途径在学校德育中较为薄弱。传统德育途径不被学生接受,原因是教育者采用灌输方式教育,不能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传统德育方式发挥应有作用必须在教学方法等方面调整改革。中职学校实施德育时往往将空间局限于校内,中职的与主要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强调内容相对性,使得课堂教学成为主要德育渠道。德育方式通常为班主任工作,心理咨询等,及宽泛的校园文化等。校园内德育活动有一定效果,但德育选择空间过于狭窄,企业德育途径发展薄弱。中职学校德育倾向于将学生封闭在校内,与企业联系不够密切,降低了德育的实践性。实训是中职教学的重要环境,实习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学生品德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中职学校为学校生存发展全球企业合作,但仅将工学结合模式为解决学生就业的方法,对如何实习期间帮助学生完成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指导缺乏长效机制。传统观念影响下,学校德育局限于学生受教育期间,德育内容以教科书为主,学校环境较为闭塞,与社会生活缺乏联系,造成德育内容与社会环境不一致,学生学习德育知识无法很好的应用于实践。教材内容与学生专业脱节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方法大多为简单的说教,使学生被动学习,对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考虑不足,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压抑学生的主体精神,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提高中职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中职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思想,形成健康人格与心理品质的有效手段,提升中职德育实效性是学校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调查发现当前中职德育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多种原因未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必须针对当前德育教学中的问题,研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增强中职德育实效性首先要促进德育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德育理论课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结合学生的专业与思想特点,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生思想的困惑,加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教师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实践教学中从学生思想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讲起,提高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德育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基本理论概念的传授,同时传授学生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社会现象,鼓励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发言,启发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如对某话题让学生上台演讲,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活动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职业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中职学校有19个专业类,每个学校具有特色专业,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要针对学生专业选择德育教学途径。种植的鱼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等课程,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兴趣关联,要根据设置专业课考虑德育课教学内容。如学前教育开设《幼师职业生涯规划》等德育课程,电商专业开设《电商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等。根据教育部关于规范中职德育课程设置的通知,要求停止选用地方自编德育课程教材,规范使用教育部组织修订的中职教育规划德育课程教材。当前中职学校使用德育通用教材较少从专业角度考虑组织教材深度,要求教师从多方面了解讲授德育课程相关专业内容,精选课程教学内容。提高德育实效性应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针对社会的热点问题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改变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开展讨论课让学生充分表达意见,师生加强交流沟通,使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信任,德育课教学中要重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作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图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德育课说服力,弥补传统教学方式语言表述不清的缺陷,提高德育课教学质量与效率。造成中职学校德育实效性不足因素复杂,如师生因素,家庭因素等,对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提高产生影响。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效果由学生学习效果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受到德育教学主导的小时决定。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影响中职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中教师在主导因素。教师因素的克服可以很大程度抵消其他因素的影响。从教师角度提高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应提高德育课教师各方面综合素质,起到教书育人的表率作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人格魅力包容学生的缺点,成为中职生的良师益友,带领学生在德育课学习中感受来自学校社会等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影响。

四、结语

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实效性,对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理论实践意义。通过对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实效性现状研究,从德育课堂教学角度,着力于教师因素探寻造成中职德育教学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为提升中职德育实效性找出有效对策,有效发挥德育教学主渠道作用。关于中职德育实效性问题有很多内容有待深入研究,如影响中职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针对其他影响因素应采取策略等,有关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金.中职卫校德育课堂实效性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26):128.

实效性范文篇3

一、当前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使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对这些矛盾和挑战,思想政治工作存在诸多不适应,其实效性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影响。表现为:

一是感情不到位。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情感沟通的工作。但从实际工作来看,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情感不到位的问题。首先是政治工作者本身情感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信心和激情,不能从“生命线”地位和作用来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在很多时候被有意无意地置于可有可无的从属和支配地位。其次是在做工作的过程中,对他人的情感缺位或越位。其表现要么是“寡情”:不关心群众的思想和生活,对群众缺乏热情,说话简单生硬,严重伤害群众的感情。要么是“滥情”:不坚持原则,感情用事,对错误倾向和一些无原则的要求,碍于情面,不批评、不制止,反而搞安抚、许愿,讲哥们义气。这不但没有发挥“情”的积极作用,反而亵渎和玷污了同志感情,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威信和作用。

二是理端不服人。以理服人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基本方法。但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在说理过程中,不能做到因人说理、因时释理、因事论理,使好端端的道理说出去变了味,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还适得其反。

三是义利不统一。“义利统一,德惠共求”,这是社会主义的义利观。做思想政治工作也一样,既要重视精神动力的作用,同时又不能忽视物质利益的原则。但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那种片面强调精神作用而否定物质利益的“精神万能论”和片面强调物质利益而否定精神作用的“唯物质论”均有市场。二者都迟滞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影响到了实效性的发挥。

四是言行不一致。知行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好坏的根本所在。实际工作中,知行不统一,言行不一致的问题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依然存在。如,有的人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要求别人是一套,要求自己又是一套;台上说与台下做不一样,等等。这种言和行不一致,说和做相矛盾的做法,群众从心底反感,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极大的对抗心理,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可信性,使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陷入被动。

引发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四个不适应”上:一是思想观念不适应。受原有体制的一些封闭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影响,习惯于用旧的思维看待新生事物,对时代环境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机遇,不关心,不研究,甚至自觉不自觉地把一些“左”的东西当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来继承,动辄把牺牲奉献当作解决问题的“杀手锏”,把“正确对待”视为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灵丹妙药”。观念陈旧,思维方式老化,直接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与当前社会发展不合拍,影响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能力素质不适应。思想政治工作要靠真理教育人和塑造人。其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工作内容的真理性,同时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能力素质有很大关系。但从实际工作反映来看,部分同志能力素质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不适应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理论功底差,知识面较窄,思维层次不高。对思想政治领域引发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分不清是非,拿不定主意,提不出对策。致使大道理讲不实,难道理讲不清,歪歪理又驳不倒。思想问题化解不了,棘手问题处理不了。很难担当起新形势下一名政治工作者的责任。三是工作方法不适应。

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如何增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这里既有观念更新的问题,也有改进方法手段,提高能力素质的问题。笔者在这里仅从思想政治工作的情、理、利、行相统一的侧面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动之以情,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前提。这里的情,是指在沟通、理解、信任的基础上,做到感情的到位。动之以情,到底情动何处?当前应主要围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感情真正动在解决群众的各种现实思想问题上。实现这一目标,除端正根本态度,掌握基本方法外,还需要把握好“动情”的艺术:

一是要在解决形势变化和政策调整反映出来的思想问题时动“实情”。要用心熟悉基本情况,留心观察细微变化,潜心探索内在规律,真正把握思想脉搏,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进行耐心细致、坚持不懈的说服教育,做好解疑释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

二是要在解决个人家庭困难引起的思想问题时露“真情”。情系群众,心想基层,诚心诚意地给别人以温暖和关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真情”体现。要下功夫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同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立足于现有条件,发挥组织优势,依据政策制度,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三是要在解决个人理想前途上出现的思想问题时注“感情”。在一些关系个人理想前途和切身利益问题上,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给人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还要从感情上及时给予接近、体贴和帮助,将心比心地想着对方,引导对方既看到他们自身的优势,又使他们看到单位和社会的需要。从而尽量做到个人理想和工作需要较好地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情感上唤起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振奋精神,心情舒畅地努力工作。

四是要在解决内外关系方面反映出的问题时倾“热情”。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介入,以满腔的热情、平等的身份和讨论的方式与工作对象探讨问题、交流思想。通过自己的热情与行动去感化人和激励人,真正让对方感到舒心、顺气,为疏通思想,化解矛盾,营造和谐融洽的心理气氛创造条件,进而根据对方的真实思想反映,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五是要在解决道德原则方面的问题时去“私情”。要敢于坚持原则,打破情面,善于从讲政治、讲正气的高度对一些违纪违规问题给予揭露和批评,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抓住苗头,加强道德、纪律和法律教育,切实提高人们反腐蚀斗争的能力。

(二)晓之以理,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有效方法。晓之以理,就是要寓情于理,以理服人。通俗地说,就是要将大道理转化为群众听得懂、记得住、能管用的,能促进人内心精神升华的“小道理”,让人感到亲切、实在。要做到这一点,须在“讲理”上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晓之以理,要坚持因人而异。倘若不看对象,不分层次,千人一个理。这样做思想政治工作,既缺乏现实针对性,又缺乏理论说服力,是不会发挥应有作用的。只有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而异地讲道理,做工作,这样讲出来的道理才可能最大程度地被人们所接受,思想政治工作也才可能真正收到实效。

其次,晓之以理,贵在平实可信。朴实的话最能打动人。近年来,许多思想政治工作者坚持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群众爱听易懂的小道理、实道理,把书面语言转化为群众乐于接受的口头语言,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管用受用的致富思路,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这进一步告诉我们,只有把道理讲真讲实,讲到群众的心坎上,才能使群众感到平实可信,真正达到“心理交流”的目的。

其三,晓之以理,要做到言情皆宜。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平等待人,循循善诱,神态用语恰当,才受群众欢迎。如对阅历较深,接受能力强的,语言可以讲得深奥一些,表情深沉一些也无大碍。而对思想内向、心胸不宽的,语言就应该尽量柔和一些,表情尽量丰富一些。这样人们才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做到言情皆宜,恰到好处,才能实现情到理通,问题也才有利于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四,晓之以理,要注意时机得当。说理时机选择合理,思想政治工作就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有两种情形需要在实践中恰当把握:一种是对于懊丧、惶惑、忧闷等消极心理,可采用“热处理”,做到随机而发;另一种是对于喜悦、愤怒等激奋心境,可采取“冷处理”,做到引而不发。实践证明,该“冷”不冷,就会火上浇油,激化矛盾;而该“热”不热,又会雪上加霜,使人沉沦。选择说理时机,还要透过人的神情、谈吐和习惯动作的变化,着力探求其内在心理因素,用心选择讲理的“契机”,因势利导,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不失时机,收到成效。

第五,晓之以理,还需要寓理于事。就事论理,寓理于事,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感染力的重要环节。寓理于事,其事要具有“新、近、精、实”几个特点:“新”,就是新近发生的事,能给人一种新鲜感、亲切感和现实感。“近”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容易学。“精”就是发人深思的事,要有典型性、逻辑性和哲理性。“实”,就是实事求是,实有其事,要有较强的吸引力、感召力、说服力和生命力。

(三)系之以利,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环节。这个“利”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努力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过程中所体现的物质利益。它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原则,又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益取向相一致。

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把情、理、利统一起来,防止形式主义的空洞说教,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必须重视的一个原则。小平同志说:“不讲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人民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是唯心论”。从这个意义上说,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动情”、“讲理”、还要“联利”,这样才会收到更为全面的效果。

怎样才能做好“联利”的工作,这里面大有学问。实践中,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情”、“理”相宜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处理好“给利”时的关系:

一要处理好服务保障和思想教育的关系。积极为群众谋求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解决好群众的“柴米油盐”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尽的职责,也是维护群众正当利益的重要内容。但这些并不是办实事的全部内容,也不能涵盖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部责任。如果人们仅局限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就无法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就有可能迷失前进的方向,甚至干出违背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来。因此,在办实事过程中,不仅要“务实”,还要“务虚”;不仅要解决问题,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党的温暖,还要提高思想觉悟。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二要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是一致的,但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条件下,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又是有矛盾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注意把握好两条:首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把全局利益、整体利益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部分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其次是在维护全局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照顾一下局部的、部分人的合法利益。

三要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现在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时存在短期行为,在为群众办实事时,吃老本、得现利;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甚至竭泽而鱼、杀鸡取卵。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是对群众的关心和安抚,周围群众也满意,但最终却是财尽力竭,该办的事办不成,好事变成了坏事。因此,在解决群众利益过程中,必须统筹安排,远近结合。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切实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四要处理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必须尽力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脱离客观实际,搞盲目许愿。为此,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又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去做那些办不到的事情。群众是最通情达理的。只要我们真正采取了积极措施,做到心想到,力尽到,群众最终是会理解的。即便一些事一时难以办到,只要实事求是地向群众加以解释和说明,也会得到群众的理解和谅解的。

(四)导之以行,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关健所在。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能否以身作则,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增强工作实效性至关重要。如果你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群众岂能信服?只有真正在行动上做出样子,在工作中扑下身子,政治工作才有说服力,群众才会心悦诚服。

一是要在满腔热情感召群众中促“行”。没有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感情,就不可能有实打实、心贴心为群众谋利益的行动。即便有行动,那也是做给群众看的、做给上面看的假把式。只有把群众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谋群众所需,满腔热情为群众谋利益,思想政治工作才会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心入”方能“深入”,与群众的感情到位了,距离贴近了,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的行动才会自觉,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才能真正到家。

实效性范文篇4

一、引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在这个大环境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三个代表”思想的指导下,抓住机遇,寻求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发展的关键是人才,我国的种种因素造成人才稀少,直接影响到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人才问题的解决是目前一个关键问题。广义上的人才,并不仅只是指掌握尖端技术的几个精英,它还包括着全民的整体素质,整体形象,以及精英们的道德水平等多元状况。因此,要解决我国人才问题,首先就得提高国民素质,要提高国民素质,就得把基础教育及其基础教育中的德育放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中国正在走“第三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是经济的飞跃,随之就要靠人才,要靠教育,而中国13亿人口中,农村人口占9亿多,占绝大多数,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任务艰巨。因此,农村教育和教育的科学性更应去关注,特别是思想教育的实现,它关系到中国大多数人的稳定与发展。

也因此,顺应历史潮流,贴近中国国情,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把青少年培养成“四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全部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道德——包括。”①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使道德的目的在一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题,处于普遍的和统治的地位。”②洛克说:“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不可缺少的。”③可见,以德育人是育人的关键和核心,思考它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的根本,特别是新课改推行的今天,学习科学方法,应用科学去实践,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更显得负责和务实。

以德育人是教育事业最大的根本,分析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探究则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新课改的改革是多方面的,就德育这一块而言,大体有以下一些精神: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要确保获得知识的与技能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同学们的独立学习、师生的单边被动关系,学会交流与合作,双向互动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情感,学会待人接物,学着做人。

3、在管理和评价上,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因地制宜,改变因不合理的比较与选拔,伤及师生情感,造成无感情的追求“成效”等状况。

就总的精神而言,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解读了新课改关于德育方面的精神,再回顾我们曾用的教育模式及山区教育的环境(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比较之中不难看出距离和难度,也让人担忧,中国的国民素质教育不容乐观,特别是占多数人口的山区教育。作为中国广大山区之一的小河镇,教育落后,德育的实效性与新课改的科学实践如何,就更值得思考和探究。小河镇虽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的山区,但分析小河镇教育的现状与前景,多少能看到中国教育的某些层面,作为抛砖引玉,让更多人关注山区教育,群策群力搞好山区教育,培养好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也是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中的一贯精神。

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不管是农村教育,还是城市教育,这是一个大方针大方向。但是,我们看问题要辩证地去看,城市与农村有地理之别,人文环境之别,要因地制宜的去实践国家方针政策,不能一个标准,总的精神要有利提高学习与工作的积极性,有利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青少年及工作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态度端正。结合新课改的精神,思想品德教育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得认识到城乡差距,有针对性的去分析解决问题,才能让德育做到实效。以下我就结合我所看到的想到的,抛开城市教育,专门分析我所在山区小河镇教育的情况。

二、xx镇德育的现状与改革探索中的问题

如果说中国封建社会的八股文抑制了中国人的创新思维滞后了发展,那么,追求分数的功利教育(应试教育)不仅只是阻碍了xx镇的国民教育,它还造成了xx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感情危机。

(一)分数统治当前教育

xx镇附中的教育成绩,近年来一直走在全县前列,曾连续三年中考获全县第一名,七科平均分分别获全县第一名,受社会高度评价。我作为好成绩创造者之一,却为这“光荣”高兴不起来!作为当事人,也是最知情者,一方面觉得工作得累,压力太大,动力却没有,另一方面,也在深深的担忧。

素质教育提倡多年,新课改也常学习,假期培训,但在陈旧的评价体系面前,在成绩论英雄,文盲半文盲的人文环境下,新理念对当地教育者而言只能是望洋兴叹,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优秀”的学生就等同于一个创造高分者和一个考出高分者。在这样的舆论评价和工作考核评估面前,再加上特殊的奖惩办法,即平均分倒数者,学生进所谓的素质班(即慢班),教师到不通公路不通电的村级小学任教;舆论引导学生一定要选上一年考高分的教师等等。为了有面子被社会认为是优秀教师或不被调入村级学校,教师们找周末,延长晚自习,更甚至中午1点钟还插补一节课,怕对手打败自己,教研也是一个人的教研,谈不上交流,谈不上合作,同级同科的教师差不多成仇人等等。有竞争是好事,但不可思议的竞争就会让人心变态,一个思想为功利吞食了的教师,试问,能教出一个健康的学生吗?竞争是现代的,评价是古老的,这半古装半现代的戏,虽好听好看,但不伦不类。分数可贵,时间加汗水就更可贵,谁会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思想教育、情感培养,那是政治教师的事,谈什么渗透于各科;谈什么鼓励手段,考高分可以,考低分免谈;谈什么各科发展,“应试科目都考不好,还能提高素质吗?”某些领导们的逻辑成为真理。这是教师教书方面的情况。

对于学生而言,处于贫困山区,能考上中专中师有工作则是光宗耀祖,眼中自然就只有分数了。从2001年开始,我县不包分配工作了,学生、家长就认为读书无用了,考大学太长远投资,投资不起,贫困学生纷纷辍学。为了实现全县扫盲普九过关,教师挨家挨户把学生请回教室。教师严格要求学生学,学生曰:“你求我回来的,我能坐在里面已经不错了,要不然,我早到昆明打工去了。”这样一来,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恶化,就谈不上以情动人了。这样危机性的教育,导致全镇成绩从2004年开始,由全县前列落居中下水平,若其它乡镇情况不雷同于我镇,那一定是倒数,说到底,功利教育让人辉煌过,也必然要让人失落。

据我调查,考入高中的学生中,我镇学生数学下降最快,追其原因,某数学老师违背规律,在初中就给学生的一切开发完了,上高中不补习不强迫做作业了,自由了,自觉性各方面下降,成绩能不下降吗?还有,对史、地、生一样不懂,原因在于它们不拿来参与中考,所以当年没学。不难预测,高中教师的苦衷。

(二)改变只要分数的功利教育现状

诸多问题,得益于长期进行做生意式的功利教育和功利引导,它亵渎了教育的初衷与本质。

1、注重家庭与学校教育的配合

要改变这一切,应首先教育家长,不要把送子女入学看成是生意上的投资,应主动教育子女,并配合学校教育;学校应端正态度,引导学生做到“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和学会做事”,首先就要有品德去做好人。这要求各科教师要做好养成教育,从小事情做起。例如,要爱国,首先就要教学生爱家爱父母,到一定程度,他自然爱国;讲话走路能做到“轻轻的”,自然不易冲动干坏事等。

2、调节好师生关系

教师不应为了自己的功利,硬拉着学生跑,注重学习适度问题,不能把后进生逼成仇人,把优秀生搞得老气横秋,少年早熟,泯灭人性之类的。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上了,那是自愿,有动力,教师不能把学生午休时间也用上,那不但无动力,也不科学。

3、合理使用评估手段

领导者也要用科学辩证实际的评估手段,不要首先就把教师用上一年的考分分出个三六九等,那仅只会鼓励到个别教师,反而伤害极大多数教师,甚至也会逼着教师们的价值观改变,从长远看,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德育的实现。

三、避免德育过程“一讲就通,一做就空”的局面

一谈到教书育人,人们都能认识到关键在于育人,但实际操作起来,往往没被注重或有意淡化育人的地位,家长们的心态更是单纯得可爱,认为送子女入学就是多认识几个字,到城市去打工好找厕所和路牌。除了学校与家长的认识和实施不到位外,在山区而言,孩子的成长中,品德不健全的原因还来自于文盲半文盲家长言行的负面影响。

认识环境的负面影响和正面内容的缺少状况

在xx镇,人们常用的一些“你好,谢谢、请”这些日常用语往往被一些“老子、妈的”等取代,甚至有老师在课堂上也常用来表达个性。最可悲的不是说脏话,而是有人说出脏话时,听众无动于衷,感觉就像熟人遇见打招呼一样正常。这也是养成教育、细节影响、言传身教的“成绩”,可惜内容没有改成大众化文明的东西,但也值得欣慰,用此教育方法,纠正教育内容,且不就是德育实现的希望?

环境对一个人的人品影响最大,若德育只是叫口号,不处处设防处处引导,措施不具体,往往是影响德育实效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家庭环境中,任何一个父母也希望教育好孩子,在农村,比城市好一些,父母单纯,负面影响也只是说脏话。但这也是最普遍的现象,学生被第一任老师——父母所影响之后,较难帮其改正。

像xx镇这样的贫困山区,黄、赌、毒之类的负面影响基本没有,相对而言,环境负面影响不突出,但同时,正面影响也不突出,人们单纯得不懂集体主义、贡献、抱负、责任之类的东西,学生的德育在家庭中仅限于孝顺之类,若在学校再不接受更多德育内容,作为受体的学生,一旦走出学校,在社会中更会被不道德的东西占上方,填补到心灵的空白,这也是农村思想单纯的可怕之处。

所以,农村德育与城市一样难抓,一样不能轻视,那种认为农村孩子单纯就把应分配的时间拿去追求分数,轻视和占用德育的时间与机会的认识,是极端错误的。而从xx镇目前的实际看,对德育的认识就是处于这种状态,导致指导思想片面性、无针对性,方法和手段也不重视,更谈不上科学性。

没有思想品德的内容且不说,还有一些环境的负面影响,这对一个地方的人文精神而言是可悲的。有提醒的情况下,大家也有热情,也懂德育,但操作起来就一笔代过,随便说教一下,不会深入人的内心,不去回馈一些信息进行分析、进行总结与改革。

避免德育做空

1、德育内容的注重

小学生一讲到爱国,他们都能背“我爱北京天安门”之类的,但他们能体会吗?这可能到他们长大了懂的时间,已经培养不出那份感情来了,与其这样大而空,到不如叫他们每顿吃饭亲自盛一碗给爸妈,长大之后,这种由小感情培养出的大感情更有可能把家乡、国家放在心中。

如果不重视德育,不把德育工作细化,不去实施,即使培养出人才,能造原子弹,若道德水平没有,他拿来打人民,那我国宁愿一个这样的人才也没有。本校一位老教师,教了好几位弟子,现在成了同事,他们遇见这位老教师连招呼也不愿打,这位老教师跟我埋怨过不止一次。我想这就是以前他们把德育丢掉搞分数大战的结果,希望这个恶性循环不要再在下一辈人身上发生。这几位我的新同事几年后闲谈不会再提及他们的学生不礼貌之类的话。

2、方法的应用

除了重视德育内容,方式方法也非常重要。对山区学校,信息有限,但我们可以用板报宣传间接学习,教师以身作责之类可看的入手;还要从听觉上感染、纠正,例如文明用语的使用;更要培养用心去感受,培养学生的自悟能力,自己想通的才深刻;还要学会用潜移默化的方法,作为一个长期的计划,不要只注重短期效果和用短期效果去衡量伟大的德育方法,甚至去否定它。

只要我们重视,再细心探究,在探究中细化方法,就能增强德育实效性,避免德育大而空,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但一定要小心,不能心急而走极端,思想上的东西搞坏了比什么都难改正。

四、应用新教改之中的科学,适应山区德育发展

(一)让新课改适应山区德育发展需要

德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德育也必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正好给我国教育的更新及科学性带来了希望,特别是广大山区的教育,正有待于改进,带给社会发展更好的服务功能。山区贫困的实际,导致大部分都只能完成基础教育,不能上大学,像xx镇的学生,每年毕业三百人左右,上高中的不到一百人,绝大多数毕业就到昆明打工去了,这些人的素质如何,不仅是影响到农村的发展,还影响到城市,他们道德水平良好,在劳动锻炼中,各种岗位上,他们其实也是我国的建设人才,或者说也会成为人才,相反,道德水平不好,就容易影响社会发展。因此,在农村学校,中学毕业前培养好学生的道德水平比城市中学更要紧迫。好在,新教改强调了地区差异教育、养成教育、实践教育,这些科学而实际的方法,更有利于我们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有素质的人,只要我们真正吃透和应用这些方法,就可以避免向大城市输送破坏者。

(二)注重山区孩子的特殊性,特殊对待其需要

山区与城市相比,城市学生更有机会接受再教育,而山区的大部分孩子,基本上初中毕业后就只有自我教育的机会了。从这个实际,德育的实现目标要比城市提前,这正好是新课改中分三级教育、地方教育因地制宜的精神,要结合此精神,更要结合山区客观实际,做好德育计划,由于时间短,方法要得当,时间上和意识上更不能放松,到时候才能达到预期目标。若没有意识到这些,就易给社会带来灾难。

xx镇的教育应注重德育,德育的过程要讲实效,这就得应用新课改的方法。只有这样,xx镇的教育前景才会良性循环,也只有这样,对社会才负责。

作为教育之最大根本的德育,它的实效性,特别在农村教育中的实效性如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国家的发展与稳定。教育要为政治经济服务,德育作为重要的政治功能,如果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都解决不好,教育就会走向歧途,误人误国。新课改有针对性地认识到,德育要有实效,不能把它定为一个科目,它应贯穿于各科之中,因地制宜的实施。作为农村教育,有它的特殊性,但不管怎样特殊,都离不开改革,扬弃以前不科学的因素,应用新的方法,去解决德育,一个老的问题。

实效性范文篇5

针对社区流动人口多的特点,社区通过举办文体活动架起交流思想感情的桥梁,让外来人找到“家”的感觉。6年来,共组织社区文体活动120场次,社区居民在这些文体活动中逐渐增加了解,有的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此外,社区还在本区1万平方米的绿色广场上开展广场文艺活动和专题文艺活动,以寓教于乐方式化解居民矛盾。

针对社区经济收入反差凸现的特点,社区开展了各种帮扶活动,组织志愿者队伍与困难户结对帮贫,在社区掀起一次次献爱心活动的热潮。

针对社区孩子生活环境多样化的特点,社区采取情景式教育手段,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在社区露天广场举办“模拟法庭”活动,让小主人们担任审判员、原告、被告等各种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很多道理在他们的脑海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成立家长学校,把平时家长教育孩子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梳理出来,请家长和孩子进行现场教育表演,引导大家形成科学教育孩子的共识。组建了少儿之家,帮助家长管教好寒暑假期间的孩子。

实效性范文篇6

(一)重智商轻德育

很多小学德育教师在德育教学课堂上素质培养不到位,教学内容的讲授仅仅是围绕着考试而来进行的。家长也不够关注对孩子德育的培养,教育的关注点也仅仅在于考试成绩是否理想上。这一现状,显然不利于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二)师生互动性差

在德育教学课堂上,往往存在着教师一味的进行填鸭式教育,但与学生交流不足的现象。单方面的说教会使得教学工作空泛无力,教学效果不佳。

(三)家庭与社会支持度不佳

目前的德育教学工作,往往存在着社会及学生家长支持力度不足的现象。如果学生只是在学校上德育课,课后缺乏良好环境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形成的话,一旦离开学校、走入社会,就很容易产生迷惑、不利于正向思想观念的形成。

(四)评价手段单一

现在的德育教学工作中,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手段比较单一。不管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还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均缺少科学指标及具体方案。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不利于对德育课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督。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德育教学实效性建议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的教育观

1.“人本”德育观。该德育观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致力让学生人格得到良性发展。因德育课自身的综合性、复杂性,教师应当在德育课堂上尽量丰富学生体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尽快形成自主学习德育知识的习惯。

2.“生活”德育观。“生活”德育观,指的是德育教育不可脱离生活实践,让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将“德育课”学习的知识实际运用出来。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多结合社会时事、生活现象讲授德育知识,让学生能够很快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切实提高他们思想水平。

3.“整合”德育观。为实现德育课“培养全面人格、成为遵纪守法、有崇高理想的一代新人”的教育目标,教学工作中应当对德育课各项要素进行有机整合。为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整合课程内容、学科内容,教学资源,使得教学实效性进一步得到提高。

4.“发展”德育观。接受德育教育的学生,正处在一个身心飞速发展、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德育教师应当意识到该阶段学生的特点,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让他们能够通过德育课的学习真正获益。而且,德育课的教学工作也应当不断与时俱进。这就是“发展性”的德育教学观念。

5.“关怀”德育观。该教育观源于西方的伦理学理论,“责任感及情感关怀”是其主要关注点,“实践性”是突出特征。教师要在德育课堂上为学生树立榜样、以情育人,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体会责任感。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关怀学生情感,有利于让他们全面发展、学会关爱。

6.“生态”德育观。“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互动”是“生态教育”的重点内容。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让他们拥有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生态”教育观念,有利于学生养成主动道德行为习惯,促进文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增强德育教学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1.合理分层教学目标。德育课的教育目标设定,应当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及接受能力。具体来说,可将德育目标分为几个层次,对不同阶段学生进行不同的德育教学。在目标分层时,应当注意:首先,将学生学习水平划分为几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情况设定教育目标;其次,注意教学目标的细化及具体落实。

2.德育内容。教学实践中,教育内容不可过于空泛、脱离学生实际生活需要。首先,教师应当从小事展开教学,使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其次,德育教学应讲究“知行合一”,利于学生道德习惯的形成;再次,注意教学内容尊重不同阶段学生的特征;最后,注意德育课堂的活跃性,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德育教学工作者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和启发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意识,让他们更好的适应生活实践活动。学生的个人情感、需求得到尊重,在有道德困惑的时候得到及时引导,有助于他们的快速成长。教师可注重于学生的情感交流、并对学生多加鼓励及启发,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4.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德育评价系统的建立要注意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全面性、发展性,评价手段确定注意协调好精确及模糊的关系、定性及定量的关系,评价内容要做到实践性强、详实具体及行为归因,促进学生的积极反思和不断完善。

5.营造良性德育氛围。德育课教育应当营造良好风气,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应当有意识创设正向环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思考、加强体验,形成健康正向价值观念;同时,教师应当与学生家长、社会紧密合作,使整体教育环境便于学生的品格发展。

三、结论

实效性范文篇7

时效性的特点,指的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上不能生搬硬套,应与时俱进,大胆探索。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显突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环境、内容和重点都在不断发生变化,新问题新情况更多,员工思想更为活跃,如果不切实际,思想僵化,仅停留于一些过时的落后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思路上,势必会与事无益。实效性的功能,指的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尊重人、培养人、激励人、凝聚人,在于有效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集中精力完成企业的各项生产工作任务。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来进行,切实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在实际操作中,必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工作时效性的特点和实效性的功能,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于从三个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时效性的特点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应有创新性。

我们党建立**年来,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一整套正确的方针和原则,创造了一系列有效的方法。如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民主平等,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等原则;说服教育,以理服人,言传身教,榜样示范,坚持正面教育,注意特殊矛盾,做好后进转化工作,经常性注意思想动向,工作做在前头等方法,对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仍然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也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但是,企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随着电信体制的改革和新形势下现实生活错综复杂的变化,电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特征。主要体现在: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和对象的多样化形势明显,职工队伍的文化层次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越来越强,思想多元化特点越来越明显。二是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职工思想上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有电信体制多次调整重组带来的忧虑感,有住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福利制度、医疗制度等改革带来的思想矛盾,有竞争上岗、能上能下、择优聘用带来的危机意识等等。三是伴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职工的生活空间不断扩展,给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难点。现在社会大众媒体发展迅速,信息渠道增多,电视、广播、各种报纸、电脑信息网络等多种传播方式并存,职工可以多方面获取信息,导致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等。以上特点都是现阶段摆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这些新课题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能停留在以往的方式上,更不能完全套用旧的工作方法,应着力于在创新上很下功夫,实现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性,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要创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面对现实,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二是形式要创新。长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教育人们"怎么干",很少引导人们"怎么玩"。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职工闲暇时间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仅要教人"干",还要管人"玩",要踏进人们的消闲空间,也就是说,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是"全天候"的,不能仅仅上"白班"。如果说在八小时内它主要是教育疏导的话,那么八小时以外这主要是起文化引导作用。三是载体要创新。学习典型、组织活动、召开会议是思想政治工作通常运用的载体。在新的形势下,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增强生动性,还必须运用多种载体。例如,思想政治工作的许多内容可以而且应当通过现代传媒这一便捷通道,让工作对象所接受,象电视、录像、互联网等,它们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而且声像并茂,形象直观,其感染力之强,远非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某些做法可比。

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所在,动力所在。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紧密结合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和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打破旧模式,构建新思维,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从中找到一套既符合时代特点,又切合实际的运行机制,才能真正体现它在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中的价值,充分发挥其"生命线"的作用。

二、实效性的功能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

当前,电信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并大踏步地向市场化迈进,电信员工的思想认识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复杂嬗变,难免产生不同的认识,赋予了电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内容。一方面,在经历重组调整、内部退养和三项制度等改革后,员工队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青工比例显著增大,平均文化程度明显提高,而受过传统革命教育的人数相对偏少,年轻一代在吃苦耐劳,献身精神方面明显逊于老一辈,投机行为表现突出,决定了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仍在年轻职工尤其是一线生产人员的身上。另一方面,年轻职工思想活跃,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但又缺乏足够的是非辨别能力,容易受到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取向容易发生偏差。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蔓延。年龄大的职工在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历了革除平均主义、打破铁饭碗、全员竞争、能上能下等重大改革后,部分人思想上显得茫然无措,产生了一些焦虑、失落、怀旧、求稳、担忧、无可奈何等心态,面对以上情况,用简易空洞的政治说教何以服人?

就目前电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我认为应针对职工存在的思想问题,突出以理论教育为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选准载体,营造氛围,深化"以全心服务、树全新形象"的服务理念和以一流质量创一流业绩的效益观念,大力开展"塑、创、争"活动,尽可能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下移到基层,投入下移到一线,重心下移到班组,评估下移到现场,要以灵活的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对待"活跃"的思想,时刻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要力戒形式主义,克服"空对空",既要讲大道理,又要针对个人的实际,虚实结合,既要上大课,又要促膝谈心,要把讲道理和为职工办实事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深入实际接近职工,把企业改革的难点,职工头脑中的疑点和大家普遍关心的热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真正关心职工的疾苦,了解他们的需求,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才能把职工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调动起来,使之转化为推动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时效性的特点和实效性的功能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效益性原则。

当代国外管理界有句格言:人的知识不如人的智力,人的智力不如人的素质,人的素质不如人的觉悟。衡量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看它有没有发展前途,关键在人,关键在思想。人的力量胜于其它一切力量,人的力量源于思想上的强大动力。思想工作到位了,人心理顺了,便能激发出一股"人定胜天"的强大战斗力,营造出企业生机勃勃的发展势态。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创造活力,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服务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创造一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努力营造企业文化也是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不可少的内容。企业文化通过研究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的改革,引导企业的发展。通过企业这种微观文化对人产生的内在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励职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持久地、自觉自愿地为企业的发展和繁荣不懈地努力着,这一点无论从国内的海尔、联想,还是国外的微软、大众都可见一斑。企业文化建设不仅使经济效益提高,更重要的在于着眼于培养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使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教育职工具备社会主义的思想和职业道德,激发职工与企业共荣辱的使用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塑造出良好的企业形象。

职工的心,企业的根。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研究以人的思想为载体的管理工作,这不同于一般的管理。因而必须在求真务实上狠下功夫。要坚持以人为本,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放在首位,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真心实意为职工谋利益、办好事。要真正摸清职工的思想脉博,知道职工在想什么,有什么思想问题。要克服在思想教育中讲"假话、空话、套话"的弊端,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带着对职工的真情实感去做工作,真正做到无情管理,有情操作,帮助职工释疑解惑,消除矛盾,理顺情绪。

企业的核心任务是生产经营,最终目标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因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和提高效益这个中心开展工作,真正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益性原则。"效益性"思想政治工作最显著的特点和最本质的内容,是实现生产经营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渗透、结合于生产经营、决策管理的全过程,切实做到生产经营开辟到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有效地防止和解决"空对空"、"两张皮"、"两股劲"的弊端,为"生命线"注入全新的内容。

实效性范文篇8

一、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国家政府非常重视对高中德育的工作。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向西方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学习并进一步的创新与改革。作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高中学生在这样纷杂的思想观念社会中,网络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不难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更加重视加强高中德育的工作。为了加强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国党和政府也已经颁发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学校要加强和改进高中德育的工作,并明确了新时期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一些基本原则以及基本任务,还设立了相关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规定,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中德育的重大政策策略,全面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高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工作太过突出理论教育

当前的高中德育工作主要围绕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理论、爱国主义的教育、社会主义的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我国的基本国情与形势政策等和政治类相关的内容作为德育的工作内容,很少与高中学生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教育有机结合。换种说法来说,高中德育在某种程度上更多地变成了对理论的宣讲,缺乏对高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意识、人格素养等方面引领,易把学生变成一个有着过硬“注重理论素养”的人,没有重视到让学生在体验中内容德育教育。

(二)德育内容缺乏与生活联系

高中德育的教学内容还没有得到更新,基本上和学生的社会生活没有什么联系,而高中学生自己在生活中见识到和德育内容相关的机会百分比几乎为零,所以高中德育给学生一种夸大、不真实、空洞的感受,很难激发学生的认同感。而且高中德育的内容只是让学生看到相关行为规范,知道自己做的是对的还是错的,但并没有真正解释为什么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让学生提起学习德育的兴趣变得更难,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也更难体现。

(三)德育教育的活动缺乏创新

现阶段高中德育的工作仍然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进行。高中德育总是仅仅为了达成什么教育目的而开展一些活动,或者通过给学生播放一些有限的影音、视频资料,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更没有机会向教师提出自己的困惑。就算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下边的学生也没有几个能回答、敢回答上来。这样,不利于学生思想观念、心理意识以及多种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过多注重教学,容易忽视教育内容,高中德育工作也很难体现实效性。

(四)德育评价滞后性

德育工作的实效,不可能短期实现评价,是一个长期再现的过程。现行人才选拔机制,多注重应试考试的直观性影响,致使高中德育的形式几乎没有得到创新与改革,难以建立一套全面、完善、长效的评价机制。同时,学校往往只注重学生智育的提高,将次和教师的奖金发放、职称评比相挂钩,就形成了教师为了考试而教学、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现象。高中德育的工作彻底成为了说教式的知识传递。

(五)教育工作者素养制约

高中德育工作效果是由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的。高中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作用,还要在教学和生活中严格规范自己,为学生做好表率,用自己较高的道德品行去影响学生,让学生有实际的感受并朝着高道德素养而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然而有些教师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当的言行、敷衍的工作态度、言行不一的表现,无不给学生留下严重的负面印象,学生更多的对其产生消极抵抗心理,高中德育的工作也很难实现实效性。

三、加强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实效性范文篇9

【关键词】德育;教研工作;普职融通

在职教教研活动中,各职校普遍重视专业课程的教研,文化课教研较弱。而在文化课教研中,语文、数学和英语三大学科受到的重视又比德育多一些,德育教研是“弱中之弱”。就镇江市而言,没有专门的职教教研室,职教教研员人数也不足,平时组织的专门的德育教研活动少,教研气氛不够浓厚。以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除了上述德育教研人员严重欠缺的问题外,还存在教研形式单一,教研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校际交流不足,教研活动各自为政等问题。对此,学校立足职业教育实际,通过广泛调研,认识到德育教研存在的问题,决定突出学校特色,讲求实效,在教研观念、内容和途径等方面改革创新。

一、创新德育教研观念,服务师生成长

2017年,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大胆进行教研创新,依托镇江市禁毒教育馆、星火志愿者、职教活动周等平台,以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活动,为师生成长服务。2011年,镇江市禁毒教育馆在学校落成,成为全市青少年预防教育基地。学校德育教师积极参与活动的组织策划,通过参观实物、图片、模型、漫画,观看录像,听真实案例,充分提高师生对危害性的认识。2017年9月,学校组织德育教师参加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民政厅、团省委共同举办的第二届江苏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充分展示星火志愿者服务队的良好风貌,弘扬志愿精神,彰显志愿魅力。学校拥有1个镇江市德育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教师经常开展阅读活动和研课活动,成为德育教研成果的“孵化器”。

二、创新德育教研内容,突出教学改革

当前,中职德育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普遍陈旧,从使用的教学大纲、教材来看,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是2008年底颁布的,使用的教材是2009年7月出版的,使用时间将近10年。江苏省组织编写的教材《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于2012年出版,至今也使用了将近6年。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教师针对课程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脱节的现象,开展专题研究,适当增补一些教学内容。例如,《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中“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略显薄弱,学校发现该问题后立即组织德育教师搜集材料,编写教案,增补内容,确保学生学习内容无遗漏。又如,《经济政治与社会》中“个人的收入与理财”部分仅介绍了股票、债券、保险三种理财工具,学校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适当增加基金、外汇、期货等知识。德育教研工作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在这个方面,学校组织教师结合公开课的课例开展研讨,对“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开展研究和实践,并创新和提炼出新的德育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此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改革的创新,如学校一位德育教师在“职业道德与法律”公开课教学前,通过QQ群、微信群等即时通信技术课前任务。任务包括:预习提纲、登录专题网站学习、准备小品表演的道具、了解评价标准。在讲课过程中,利用视频、图片、PPT等信息技术来展示、讲解课程内容。在课后进行及时跟踪,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主动进行课堂内容的拓展延伸训练。整个课堂教学的设计是通过教研组团队的集体研讨,最终形成了教学方案。

三、创新德育教研途径,加强校际合作

实效性范文篇10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原则等,并将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把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的中心任务,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抓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纪律和法制教育,作为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是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党给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了我国教育的方向,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并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还指出了"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同志也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同志更充分地指出了"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历来都是我国十分重视的重大问题,是我党的一贯主张。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鲜明标志,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殷切期望。作为学校,我们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复合型人才。

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党给学校在新教育形势下的重要任务和战略任务。面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面对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下,各种腐朽落后、丑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一定期限内将会继续散发着影响;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正在趁我国的改革开放之际,加紧思想灌输,同我们争夺青年一代,以实现其在中国''''和平演变''''的愿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和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日益攀升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在新形势下,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针对青少年学生出现的各种情况,对学生开展广泛的德育教育,包括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教育等,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学生对"真、善、美"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思想上形成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将满腔的热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从而成为祖国建设的真正接班人。

二、端正思想,以德育为首,将学校德育教育摆在首要地位

同志曾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也说:"道德普遍地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其目的是培养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必须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和重要地位,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要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就必须做到:

1、领导重视,将德育工作放到学校工作的首要地位。

学校领导班子,特别是校长,要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将学校德育工作放到学校的首要位置,体现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合理构建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德育工作网络模式,制定相应的德育工作管理制度,制定学生德育教育序列化实施方案,把德育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日程上来,通过合理安排德育和智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的德育合力网络,优化学校德育环境,注重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环境文化向学生传递德育教育信息。只有通过领导重视,才能保障学校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和多渠道途径,也才能体现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全员参与德育教育,保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宏伟的工程,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仅仅有领导的重视是不够的,还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邓小平同志将教师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是指要具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这是小平同志对教师作用的概述。"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这是同志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从学校教育来说,教师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大德育观念的引导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此,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做到德育工作的全员性。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加强政治学习,通过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精髓,学习中央八号文件有关精神,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大德育观念意识。②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把教师的育人水平、政治素养以及师德行为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与教学成绩等同起来,在注重教学成绩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成果,而不是单一的以学生成绩评定教师优劣。③树立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提倡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确立教师中的典型形象,并以此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的典范,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和"蜡烛"精神。④推行德育"教师首任制"。树立"德育无小事,事事育人;德育无闲人,人人育人"的思想,通过教师首任制的推行,贯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思想,真正做到全员育人。

3、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做到全程育人,提高德育工作效率。

教育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尤其是作为德育教育,应该随时把握教育的时机,推动德育教育。通过教师有目的的组织,使学生在课堂上、活动中甚至在游戏中,受到感染,潜移默化。首先:将德育活动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通过学科知识的教育,向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其次,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活动,要体现出活动的设计意图和思路,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认同、内化德育教育的内容,从转变自己的行为。最后,通过校园文化传递德育信息。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通过有意识的对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的营造,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一草一木甚至是每一壁墙都成为德育教育的阵地。要使德育教育在润物无声中进行,使学生素质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高,这样的德育教育才是合理的德育教育,也才能体现出德育工作实效。

三、以教学为中心,发挥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的实效性

《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地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提出的"以德育为首,以教学为中心",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在把德育工作放在首要地位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推进学校德育教育工作。

1、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在课堂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语文、政治到历史、地理,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德育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作内容为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增强教师育人观念,在推行德育首任制的同时,强调学校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结合教学工作,把课堂教学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长期不懈地抓好德育教育工作。

2、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在实践中推进德育教育。

学校教育是多形式的。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社会实践活动,是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上好实践课,首先要求指导教师要以德育内容为中心,围绕中心设计活动;其次,要求设计的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感染性;最后,活动的组织要有序。总的说来,就是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启发。一次好的主题班会课,可以让学生热情高涨;一次生动的小品演出,可以让学生哽咽在喉;一次有序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启发……因此,以实践活动为基础,有利于学校推进德育教育工作。

3、搞好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有目的、有针对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主题教育是实现德育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学校德育教育活动中,按照序列化的要求,将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分解为若干主题教育活动,并结合上级有关要求和精神,通过树立一个德育教育的主题,并围绕这个主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完善和发展。比如:利用好"校风建设活动月"主题活动,搞好学校三风建设,利用"民族精神教育活动月"主题活动,灌输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精神等。

四、抓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调,发挥家庭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也好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希望子女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作为学校部门,应该把家长希望子女成才的迫切愿望、教师教书育人的心情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这是同志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希望。作为学校,应该理解家长的要求和想法,但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家长正确教育下一代,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体现:

1、抓好家长学校工作,做好学校与家长的协调沟通工作。

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而学校也不了解学生回家后的表现,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要理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的途径,由学校组织学生家长,进行定期的交流与学习,让家长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其实,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女品学兼优,能力出众,这些想法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一致的,学校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同时,通过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家庭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实施德育的针对性教育,也有利于家庭针对学生出现的特定情况进行专门的教育与沟通,从而促使学生改正错误。因此,开展好家长学校的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围绕学校与家长的共同目标,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2、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来。

家长学校是学校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主渠道。但仅仅限于沟通交流,远远达不到德育工作的要求。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是德育工作实效性得以保障的基础。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就要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来,协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工作。①让家长走进校园。除了家长学校开课期间,在其它时间,将家长请到学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看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其育人的责任感。如在学生艺术节活动、体育运动会、军训汇报表演等活动中,邀请家长到校观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利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加以准确的定位,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②让教师走进家庭。通过教师的家访活动,将学校德育带入家庭。组织教师定期进行家访,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家庭的教育情况等。通过学校、教师、家长的督促,促进了学生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的提高。③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中成立志愿者服务队,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学雷锋活动等活动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切实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切实开展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但它也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任重而道远。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在学校教育中,面对全体学生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品学兼优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若干意见》。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日报社。

[3]《中小学教育管理》,主篇:贺乐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选集》人民日报社。

[5]《关于教育的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