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0:09:41

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及时处理和控制食物中毒事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称《食品卫生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

上款规定的食源性疾患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的,按照该法执行。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管辖范围内食物中毒事故的监督管理工作。

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由食物中毒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由食物中毒肇事者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协助调查处理。对管辖有争议的,由共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管辖或者指定管辖。

第四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以及涉及食物中毒事故调查与处理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二章报告

第五条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等有关内容。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应当及时填写《食物中毒报告登记表》,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在管辖范围内的下列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实施紧急报告制度:

(一)中毒人数超过30人的,当于6小时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二)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者死亡1人以上的,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三)中毒事故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者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四)其它需要实施紧急报告制度的食物中毒事故。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应当通知有关辖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每季度末,汇总和分析本地区食物中毒事故发生情况和处理结果,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汇总分析本地区全年度食物中毒事故发生情况,并于每年11月10日前上报卫生部及其指定的机构。

第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的情况。

第三章调查与控制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后,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组织卫生机构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二)对可疑中毒食物及其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三)组织调查小组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表》,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报告有关部门。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可以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一)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二)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为控制食物中毒事故扩散,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第十三条造成食物中毒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应当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一)立即停止其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协助卫生机构救治病人;

(三)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四)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五)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它措施。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的有关规定对食物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处理。调查工作应当由卫生行政部门2名以上卫生监督员依法进行。

第十五条食物中毒确认的内容、程序及有关技术要求,应当执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的规定。

第4章罚则

第十六条对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隐瞒、谎报、拖延、阻挠报告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七条对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调查处理食物中毒事故时,对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构成犯罪的或者有投毒等犯罪嫌疑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5章附则

第十九条《食物中毒事故报告登记表》、《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铁道、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在其管辖范围内对食物中毒事故的监督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食物中毒范文篇2

一、高度重视。直接危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冬春季节,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将进入高发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人畜共患传染病疫情发生的风险始终存在煤气中毒、食物中毒等事件防范难度大,雨雪冰冻天气可能导致意外伤害事故增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对人民群众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明确责任,周密部署,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市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建设、农业、公安、教育、民政、安监、气象等部门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各负其责、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有效预防、科学处置公共卫生事件,最大限度地减轻和消除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二、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关键在基层,关键靠广大人民群众。要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方针,注重发挥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和社区宣传栏等,通过制作公益广告、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煤气安全使用、食品安全和疾病预防控制知识。要根据冬春季高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及时健康预警提示信息,提高社会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件危害性的认识,树立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自我防护意识,切实增强安全防范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组织开展安全检查。组织对使用燃煤或煤气、燃油发电机等容易引发煤气中毒的住宅、施工工地、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餐饮娱乐场所、公众聚集场所等使用的燃气管道、燃气燃烧器具,通风设施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存在安全隐患及时督促或帮助予以消除。认真清理餐饮服务和集贸市场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以旅游景点、农家乐、食堂和开展婚、丧、嫁、娶、寿等集中供餐的大中型餐饮单位为重点,进一步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加强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报告,对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苗头,要及时妥善处理,重大情况必须按有关规定及时报告。

四、完善应急预案。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完善本地、本部门应对措施,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建立健全煤气中毒、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联动机制。事件发生后,要进行先期处置并及时报告。事发地政府要根据事件情况,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妥善做好处置工作。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医疗救护的各项应急准备,确保急救人员、设备、物资及时到位,尽最大努力救治伤者,最大程度地减少事件造成的危害。

食物中毒范文篇3

1.现场卫生学调查情况

该商务酒店于2011年6月获取相关部门发放的餐饮卫生许可证。8名厨师近1个月内均无感染或腹泻史,均有有效的健康证明或健康查体发票,酒店同时亦提供了其他32名员工健康查体证明。主要接待团队的2楼餐厅(6个就餐包间和1个就餐大厅)西侧相邻,设有约50m2的餐饮操作间,内设清洗切配、烹调区和一个独立分割的熟食小间。餐、饮具清洗后,放餐具消毒柜加热消毒烘干存放。整体布局和环境卫生状况尚可。但盛装熟食原料的冰箱内较脏,有生猪鸡肉和鱼虾等混放现象,午餐菜品为同一批原料制作而成,厨师并未按照原料进入、处理、半成品加工、分装及待配送的流程操作,操作中产生交叉污染食品的刀板和容器未有明显的生熟区分标识,凉菜也未在熟食小间调配,存在刀板生熟混用现象,厨师对刀板平时也无消毒处理的习惯。20日午餐和晚餐均无剩余食物,虽然配备留样冰箱和管理人员,但仅晚餐食品留有样品,午餐食品未留样。

2.样品采集检验

由于调查时,酒店餐饮操作间的食品加工制作台面、菜板刀具和食品容器等均已清洗,7月20日可疑午餐未有留样。仅采集了3份菜板样本、6名厨师的肛拭、9份7月20日晚餐留样食品(老醋花生、麻汁豆角、土豆烧排骨、菜花炒肉、西葫炒肉、莴苣炒鸡蛋、银丝山药卷、炸黄花鱼、西红柿炖豆腐)。经市疾控中心微生物所増菌检测,仅1份菜板样中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厨师肛拭和晚餐食品样中未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对市中医医院收集的6份接种有病人粪便标本的碱性蛋白胨水样、3份病人肛拭、2份病人大便样进行检测,3份碱性蛋白胨水检出副溶血性弧菌,4份病人粪便(肛拭)样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对以上分离的8株副溶血性弧菌,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均为阳性。以上样本均未检出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艾希菌和金黄葡萄球。

二、讨论

对某酒店发生的腹泻病暴发事件的调查结果显示,41例患者有共同就餐史,发病急,时间相对集中,病程较短,无续发病例,患者均有腹泻、腹痛等肠道感染表现,符合食物中毒的特征。部分患者大便(肛拭)标本和清洗过的菜板上检出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阳性的副溶血性弧菌。虽然未采集到午餐风险较高的凉拌豆腐皮和黄瓜拌猪肉凉菜样本,但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结果,根据GB14938-94《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和WS/T81-1996《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可以确认这是1起由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的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极易在有盐食品上大量繁殖,由于该菌不产生蛋白酶类,食物中即使含有大量菌,也不会分解蛋白产生硫化氢等腐败变质的气味,因此食品是否受到污染并没有指示作用。中毒者常通过食入污染大量该菌的海产品感染,但也可以通过交叉污染的砧板或食品容器进而污染其它食品而感染。本起就餐者的午餐食品中没有海产品,也不能确定可疑食品,但从加工菜板上检出同样带有TDH毒力基因的副溶血性弧菌,可能因为加工过程中生熟不分造成的交叉污染,是引起本期食物中毒的重要污染来源。本期食物中毒事件由于酒店未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影响了调查的及时性,也未按照要求保存可疑餐次食品样本,导致污染食品不能确定。

食物中毒范文篇4

【关键词】沙门氏菌食物中毒预防措施现场急救处理

沙门氏菌属是很大的一组细菌,其中最常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有鼠伤寒、猪霍乱、肠炎沙门氏菌、付伤寒甲、乙等。这种细菌在外环境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牛乳及肉类食品中能生存几个月,其繁殖最适温度为37℃,乳与乳制品中的沙门氏菌经巴氏消毒或煮沸后迅速死亡。

1病原菌特征

1.1流行病学沙门氏菌性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我国占食物中毒的第一位。猪、牛、羊等健康家畜、家禽和蛋类的带菌率较高,有宰前感染也有宰后污染。某省10年统计资料:猪的生前感染沙门氏菌是比较严重的,其检出率高达26.5%。由于带菌率高在屠宰加工过程中,往往可造成猪肉污染,猪肉的沙门氏菌检出率为12.5%。肉类食品从畜禽的宰杀到烹调加工的各个环节中,都可受到污染。烹调后的熟肉如果再次受到污染,并且在较高的温度下存入,食前又不再加热则更为危险。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的夏秋季节外,全年都可发生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为肉类、禽类、蛋类和奶类,豆制品和糕点有时也有发生。

1.2发病机理沙门氏菌随同食物进入消化道后,摄入量在10万以上的才出现临床症状;如果摄入菌量较少,即成为无症状带菌者。但对儿童、老人和体弱者较少量的细菌也能出现临床症状。此外,和不同沙门氏菌致病力强弱有一定的差异。沙门氏菌在小肠和结肠中繁殖,然后附着于粘膜上皮细胞并侵入粘膜下组织,使肠粘膜出现炎症,抑制水和电解质的吸收。

2中毒特点

发病率高,在各类原因的食物中毒中居前,病死率因中毒病原而异。中毒全年均可能发生,大多在5月~10月夏秋季节。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食品。其中,畜肉类及其制品居首位,其次为变质禽肉、病死牲畜肉、鱼、奶、蛋类,含有乳制品的冷冻食品,个别也有含淀粉类食品。

3发生原因

屠宰牲畜时及畜肉在运输、贮藏、销售等过程中受到致病菌的污染。被致病细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的温度下存放,食品中充足的水分,适宜的PH值及营养条件使致病菌大量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被污染的食物未经烧熟煮透或煮熟后又受到带菌容器或食品加工工具的污染或食品从业人员带菌者的污染,食用后引起中毒。

4中毒症状

潜伏期1~48小时,超过72小时者不多见。潜伏期较短者,病情通常较重。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38℃~40℃、头晕、头痛、乏力、食欲不振、走路不稳等。重症患者可出现脱水、休克及意识障碍。肉毒梭菌中毒主要表现为眼部功能障碍及延髓麻痹。排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我省时有发生,传统上称为酵米面食物中毒,由排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所产生的毒素引起。脑的损伤出现较早,有明显的神经症候群,如头痛、头晕、乏力、精神萎靡、嗜睡或烦躁不安、抽搐、惊厥以至昏迷,预后不良。继消化道症状后出现肝肿大、肝功能异常、黄疸等中毒型肝炎为主的临床表现,重症者出现肝昏迷,甚至死亡。对肾脏的损害一般出现较晚,轻者出现血尿、蛋白尿等,重者出现血中尿素氮含量增加、少尿、无尿等尿中毒症状,严重时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5治疗

5.1现场急救①卧床安静休息,呕吐物严格消毒处理;②呕吐后给予容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③呕吐甚者给阿托品0.5mg皮下注射;④腹痛甚,用手导引或针刺足三里、天枢等穴,每次20~30分钟,每天2~3次;⑤马齿苋30~60g水煎服;⑥症状严重者速送医院抢救。

5.2现场处理①接到疫情报告后,要立即通知肇事单位,保护现场,停止生产经营食品;②及时收集病人呕吐物、病人粪便和可疑食品、剩余食品并对食品用(工)具、容器进行涂抹采样;③封存可疑食品;④追查可疑食品的来源、制作过程、生产数量、销售范围和数量;⑤调查供应食品的品种、就餐人数、发病人数;⑥调查病人的主要症状、48小时内的就餐餐次、就餐地点、就餐品种、数量;⑦对直接接触食品的操作人员进行肛拭子采便,以追查带菌者;⑧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对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食品用(工)具、容器进行清洗、消毒。

6预防措施

停止食用可疑中毒食品,不食用病死牲畜肉、加工冷荤熟肉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烹调时肉块不宜过大,加热肉块重量应不超过1公斤,持续煮沸2.5~3小时,禽蛋煮沸8分钟以上。低温冷藏食品控制在5℃以下,并做到避光、断氧,效果更佳。高温杀灭沙门氏菌。带奶油的糕点及其他奶制品等要低温保藏。食品加工或消费者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酱,自制发酵酱类时,盐量要达到14%以上,并提高发酵温度。严禁用浸泡的玉米、霉变的玉米制售食品。家庭制备发酵谷类食品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无异味产生;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要通风、防潮,不要直接接触土壤以防污染。禁止出售食用变质银耳。加工海产品一定要烧熟煮透。牛奶最好煮沸后食用,冰箱内(4℃~10℃)保存的食品,存放时间不宜超过1周。还要注意食品的贮藏卫生和个人卫生,防止尘土、昆虫及其他不洁物污染食品。劝告有制作、食用酵米面习惯的人不制作、不食用,逐步改变饮食习惯,即便制作也要现做现吃,不贮存,更不能带湿存放。

7应急处理防止污染和食物中毒

①牲畜的宰前检查防止病畜混入:避免肉尸和内脏被粪便、污水、容器污染,严禁出售病死牲畜和禽肉;②控制繁殖:沙门氏菌属繁殖的最适温度为37℃,但在20℃左右即能繁殖。防止繁殖,必须低温贮存;③杀灭病原菌:加热杀灭病原微生物是预防食物中毒的重要措施,但必须达到有效温度,深部温度须达到80℃15分钟,蛋类煮沸8~10分钟,即可杀灭沙门氏菌。加工后的熟肉制品应在10℃以下低温处贮存,较长时间放置须再次加热后食用。熟食品必须与生食品分别贮存,防止污染。

8结语

食品安全是一个便及全球的严重卫生问题,尽管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但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每年都在发生,食源性疾病的现状警示我们,公共卫生正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必须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和监测系统加大监测监管力度,对食品从业人员和消费者进行食品卫生教育,提高食品卫生意识和责任感,采取综合治理减少食品中毒的危险因素,控制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如何急救[J].普生健康网,2005,9,8.

[2]沙门氏菌中毒预防及控制[J].佛山市卫生局信息网,2002,7,5.

食物中毒范文篇5

一、制订并印发了相关文件

根据省、市局有关文件精神,我市及时制订并印发了《市关于加强夏秋季食品经营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做好食物中毒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工作目标、工作安排、及有关要求;同时,下发了《市严厉打击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深入开展“四打击二整治”专项行动方案》,突出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重点区域和重点内容。

二、加强了当前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端午期间,我市为保障游客饮食安全,预防食品安全事故发生,结合实际工作,对旅游景点餐饮进行重点监控,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餐饮食品安全牵涉面广、关注度高,如应对不及时、处置不稳慎,不仅会造成工作被动,还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我局充分认识到当前预防食物中毒及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了组织领导,强化了监管责任的落实,要求抓紧抓实各项餐饮食品安全工作,针对各监管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排查整治,不能有丝毫懈怠和放松,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突出重点环节,加大监管整治力度。在总结分析研究以往发生的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基础上,针对我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根据省、市安排部署的专项整治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和执法稽查力度,及时排除餐饮食品安全风险隐患。重点对旅游接待、景区及周边、农家乐、排档等餐饮单位,以及大型企业、工地食堂进行监管;重点落实工用器具、操作台面等严格消毒,生熟分开,从业人员持有效健康证明上岗,禁止冷、生食品供应团队餐,对群体性聚餐的单位一律要求提前48小时申报,并规范留样,禁止有毒有害动植物,餐饮单位禁止采购、贮存、使用亚硝酸盐;严厉查处超范围经营凉菜、生食海水产品、无证经营和其它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食物中毒范文篇6

一、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区行政区域内餐饮服务环节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食物中毒,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二、工作原则

(一)完善制度,落实责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完善餐饮服务环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健全餐饮服务环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制度,落实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职责。

(二)积极处置,措施果断。发生餐饮服务环节食物中毒事件后,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立即进行处置,并根据事件等级及时向市局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积极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应急处置工作。

(三)依靠科学,加强合作。餐饮服务环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要充分依靠科学,组织开展防范和处置餐饮服务环节食物中毒事件的教育培训,与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有效预防和处置餐饮服务环节食物中毒事件。

三、分级和管辖

(一)食物中毒事件的分级

根据食物中毒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依据《省食物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预案》的分级标准,餐饮服务环节食物中毒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级别:

1、特别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Ⅰ级)

影响特别重大的食物中毒事件,由国家卫生部报国务院批准后确定。

2、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Ⅱ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3、较大食物中毒事件(Ⅲ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4、一般食物中毒事件(Ⅳ级)

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且未出现死亡病例;学校、幼儿园及承办全国、全省性重要活动的接待单位,一次发生食物中毒人数在5人及以上、30人以下的;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食物中毒事件。

(二)食物中毒事件的管辖

1、一般食物中毒事件(Ⅳ级)主要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区分局负责管辖。

2、较大食物中毒事件(Ⅲ级)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管辖,区局负责做好前期控制和处置配合工作。

3、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Ⅱ级)和特别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Ⅰ级)分别由省和国家有关部门响应和管辖。市局和区局配合做好前期控制和应急处置工作。

四、应急组织体系及其职责

(一)设立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区分局餐饮服务环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负责事件应急处置重大事项的决策;负责通报、事件的重要信息的审核;负责向上级部门报告;审议批准各工作组提交的应急处置建议和工作报告等。

(二)领导小组下设4个工作组。

1、组织协调组。由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科牵头,协助领导小组开展各项工作。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调查事件发生原因,作出初步调查结论;联系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医疗救治、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涉及学校食堂的要及时联系教育行政部门配合工作;汇总信息并会同卫生行政部门抽调专家进行情况分析,向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有关情况,向有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报有关信息。

2、技术指导组。由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稽查大队有关人员组成,负责对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准备和处置提出具体落实意见;参与制定、修订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对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进行技术指导。

3、调查处置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稽查大队牵头负责,迅速组织现场调查工作;对相关单位、食品采取临时控制措施;根据卫生行政部门对事件的定性,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等措施;对涉嫌犯罪的案件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4、后勤保障组。由办公室牵头负责,负责与新闻媒体联系,通报有关情况,为事件处置提供车辆等后勤保障和政策法规支持。

五、预警与报告

(一)预警

1、加强日常监管。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场所,尤其是餐饮服务环节高风险食品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作出预警。

2、建立举报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监管部门举报餐饮服务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和隐患,以及监管相对人不履行或者不按规定履行食品安全事件上报职责的行为。通过举报信息及时作出预警。

3、应急准备和预防。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餐饮服务环节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对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件信息及时进行分析,按照应急方案的程序研究确定应对措施。

各工作组接到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件的信息后,应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并按照方案做好应急准备和预防工作。

(二)报告

1、报告制度

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时,事发地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在当地人民政府领导下,联合卫生行政等相关部门,及时作出反应,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并及时向上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在日常监督管理中发现食物中毒事件,或者接到有关食物中毒事件的举报,应当立即核实基本情况,经核实属实的,应当立即采取相关措施,并按照程序通报区卫生行政部门,并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对发生在辖区内的下列餐饮服务环节食物中毒事件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件,实施紧急报告制度:

(1)事件涉及人数在30人以下且无死亡病例的,应当于6小时内通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2)事件涉及人数30-99人且无死亡病例的,应当于2小时内通报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3)事件涉及人数100人以上(含100人)或者死亡1人以上的,应当于1小时内通报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4)事件发生在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用餐单位或地区性、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应当于1小时内通报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同时向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

(5)其它需要实施紧急报告的食物中毒事件。

2、责任报告单位

(1)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部门;

(2)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餐饮服务单位;

(3)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其它单位和个人。

3、责任报告人

(1)行使监管职责的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

(2)从事餐饮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

(3)消费者。

六、应急处置程序

(一)应急响应。在接到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后,接报人员应立即向分管领导报告,经初步调查核实后,由领导小组启动应急处置方案。

(二)组织实施。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启动应急方案指令后,各工作组按照各自职责开展工作。

组织协调组:组建技术指导组,对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准备和处置提出落实意见,对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进行技术指导。负责向区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事件的基本情况、事态发展和处置进展的情况。联系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医疗救治、检验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组织协调其他小组开展工作。

调查处置组:接通知后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前往事件现场进行调查取证,做好以下工作:

1、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对中毒患者进行救治。

2、采取临时行政控制措施。

(1)封存造成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其原料;

(2)封存被污染的食品工具及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

(3)协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食物中毒现场环境、设备、工具、餐饮具、可疑食品原料、剩余饭菜、从业人员及厨师的手等进行采样检验;

(4)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责令餐饮服务提供者停止经营并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3、对现场进行检查和调查。

(1)对食品加工、经营场所、设备、工具、食物及其加工经营过程进行现场检查或勘查,搜集食物中毒证据。

(2)调查食谱,筛查可疑中毒食品。制作可疑食物加工的工艺流程图,分析造成食物中毒的污染点及原因。

(3)如发生事故的为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必须调查供餐范围,立即追踪其他供餐范围内有无病人。

(4)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调查,包括对管理人员、采购人员、加工人员、直接为消费者服务人员的询问调查,做好询问笔录。

(5)食品原料的来源和质量卫生状况。

(6)可疑中毒食品的配方、制作工艺,包括食品加工方式、烹调方法,加热温度、加热时间等。

(7)食品加工过程和现场环境卫生情况:加工条件、加工流程、洗刷消毒、食品分装及储存条件、温度及时间、剩余饭菜的保存和处理、是否留样等。

(8)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状况:有无健康证、近来病史等;健康培训情况及个人卫生习惯。

4、根据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事件的结论性意见,对发生事故单位作出进一步处理。

后勤保障组:负责提供后勤保障,提供法律法规支持,向媒体通报有关情况,通报稿件应经局领导、区政府批准。

(三)响应结束。餐饮服务环节食物中毒事件隐患或相关危害因素消除后,处置工作终结。组织协调组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论证,经检测评价确定无危害和风险后,提出终止响应的建议,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后,宣布应急响应结束。

七、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理。事件发生后,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力配合其他部门做好善后工作。

(二)责任追究。纪检监察部门对在餐饮服务环节食物中毒事件的预防、通报、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置过程中,有关部门和单位、个人未依照本方案的规定履行职责,存在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情形的,或者迟报、瞒报、漏报重要情况的有关责任人,依法依纪追究其行政责任。

(三)实施约谈。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建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责任人约谈制度的通知》要求和事故管辖分工,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负责人进行约谈。参加约谈的人员不得少于2人。

(四)总结报告。餐饮服务环节食物中毒事件处置工作结束后,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应急领导小组对事件发生的起因、性质、影响、后果、责任和应急决策能力、应急保障能力、预警预防能力、现场处置能力等问题进行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应急处置工作的建议,完成应急处置总结报告。

八、其他

(一)区局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科制定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演练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适时组织应急演练,明确演练的队伍、内容、范围、场所、频次、组织、评估和总结等,锻炼应急处置队伍,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食物中毒范文篇7

为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管理,预防学校食物中毒事故发生,落实管理责任,保护学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我们制定了《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

第一条为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管理,预防学校食物中毒事故发生,落实管理责任,保护学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对学校食品卫生负有监管责任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管理责任人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食品卫生职责等失职行为,造成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应当追究行政责任。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以及幼儿园。

第三条学校的主要负责人是学校食品卫生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第四条本规定中的学校食物中毒事故,是指由学校主办或管理的校内供餐单位以及学校负责组织提供的集体用餐导致的学校师生食物中毒事故。

第五条本规定中的食物中毒事故按照严重程度划分为:

(一)重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是指一次中毒100人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及以上死亡病例的食物中毒事故。

(二)较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是指一次中毒100人及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的食物中毒事故。

(三)一般学校食物中毒事故,是指一次中毒99人及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的食物中毒事故。

第六条行政责任追究按照现行干部、职工管理权限,分别由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实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行政责任追究应当坚持公开、公正原则,做到有错必纠、处罚适当、教育与惩戒相结合。

第八条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学校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一)未建立学校食品卫生校长负责制的,或未设立专职或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的;

(二)实行食堂承包(托管)经营的学校未建立准入制度或准入制度未落实的。

(三)未建立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或管理制度不落实的;

(四)学校食堂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

(五)学校食堂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证明或存在影响食品卫生病症未调离食品工作岗位的,以及未按规定安排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的;

(六)违反《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第十二条规定采购学生集体用餐的;

(七)对卫生行政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未按要求的时限进行整改的;

(八)瞒报、迟报食物中毒事故,或没有采取有效控制措施、组织抢救工作致使食物中毒事态扩大的;

(九)未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食物中毒调查或未保留现场的。

第九条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需要追究学校行政责任的,应当按以下原则,分别追究学校主要领导、主管领导和直接管理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发生一般学校食物中毒事故,中毒人数少于29人的,追究直接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发生一般学校食物中毒事故,中毒人数在30人及以上的,追究直接管理责任人的责任,但直接管理责任人在事故发生前已将学校未履行食品卫生职责情况书面报告学校主管领导,而学校主管领导未采取措施的,由学校主管领导承担责任。发生较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追究直接管理责任人和学校主管领导的责任。发生重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追究直接管理责任人、学校主管领导和学校主要领导的责任。

第十条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一)对不符合学校食堂或学校集体用餐单位卫生许可证发放条件的单位,发放卫生许可证的;

(二)检查发现学校食堂未达到卫生许可证发放条件要求,而未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通报的;

(三)未按规定对学校食堂或学生集体用餐供餐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或检查次数未达到要求的;

(四)未按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的请求,协助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学校对主管领导、卫生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相关知识培训的;

(五)监督检查过程中,对发现的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行为未提出整改意见的;或者提出整改意见后未在要求时限内再次检查进行督促落实的;

(六)接到学校食物中毒报告后,未及时赶往现场调查处理,或者未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事态扩大的;

(七)未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时间进行食物中毒报告的。

第十一条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追究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

(一)未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作为对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考核指标或未按规定进行督导、检查的;

(二)督导检查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未提出改进意见的,或对改进意见未督促落实的;

(三)未督促学校制定学校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计划或未定期组织培训的;

(四)接到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通报,未督促学校落实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的卫生监督意见的;

(五)接到学校食物中毒报告后,未及时赶往现场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调查处理,或者未督促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食物中毒事故事态扩大的;

(六)未按规定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的,或存在瞒报、迟报行为的。

第十二条学校发生食物中毒事故需要追究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责任人行政责任的,应当按下列原则,分别追究教育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发生一般学校食物中毒,追究行政部门直接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发生较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追究部门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发生重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追究部门主管领导的责任。

第十三条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情况应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食物中毒范文篇8

第一条为了及时处理和控制食物中毒事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称《食品卫生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食源性疾患。

上款规定的食源性疾患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的,按照该法执行。

第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管辖范围内食物中毒事故的监督管理工作。

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由食物中毒发生地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处理,由食物中毒肇事者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协助调查处理。对管辖有争议的,由共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管辖或者指定管辖。

第四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以及涉及食物中毒事故调查与处理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报告

第五条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等有关内容。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应当及时填写《食物中毒事故报告登记表》,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在管辖范围内的下列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实施紧急报告制度:

(一)中毒人数超过30人的,应当于6小时内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二)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者死亡1人以上的,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三)中毒事故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者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四)其它需要实施紧急报告制度的食物中毒事故。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应当通知有关辖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九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每季度末,汇总和分析本地区食物中毒事故发生情况和处理结果,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汇总分析本地区全年度食物中毒事故发生情况,并于每年11月10日前上报卫生部及其指定的机构。

第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向有关部门通报食物中毒事故发生的情况。

调查与控制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后,应当采取下列措施:

(一)组织卫生机构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二)对可疑中毒食物及其有关工具、设备和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三)组织调查小组进行现场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填写《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撰写调查报告,并按规定报告有关部门。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对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品可以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一)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

(二)封存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用具,并责令进行清洗消毒。

为控制食物中毒事故扩散,责令食品生产经营者收回已售出的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品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

经检验,属于被污染的食品,予以销毁或监督销毁;未被污染的食品,予以解封。

第十三条造成食物中毒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发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应当采取下列相应措施:

(一)立即停止其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协助卫生机构救治病人;

(三)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四)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五)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它措施。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的有关规定对食物中毒事故进行调查处理。调查工作应当由卫生行政部门2名以上卫生监督员依法进行。

第十五条食物中毒确认的内容、程序及有关技术要求,应当执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的规定。

罚则

第十六条对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隐瞒、谎报、拖延、阻挠报告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七条对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照《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办法》的有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调查处理食物中毒事故时,对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构成犯罪的或者有投毒等犯罪嫌疑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附则

第十九条《食物中毒事故报告登记表》、《食物中毒事故个案调查登记表》和《食物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表》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铁道、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设立的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在其管辖范围内对食物中毒事故的监督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食物中毒范文篇9

据气象部门预测,*市将于*月*日前后进入梅雨期,由于这一时期气温高、湿度大、气压低,非常适宜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时期。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按照*通知要求,结合辖区内监管实际,加强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并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宣传贯彻《食品安全法》

《食品安全法》已于*月*日正式实施,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作为餐饮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贯彻工作,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开展对餐饮服务单位的监督检查和教育指导。对于违反《食品安全法》且易引发食物中毒的不规范操作行为,要重点检查、从严查处。

二、加强对餐饮单位的针对性检查

公共餐饮单位、集体食堂以及盒饭桶饭生产企业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对象,也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行业。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开展日常监督检查时,要根据不同餐饮单位的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检查这些单位中易引发食物中毒的薄弱环节。重点检查这些单位是否有超范围、超负荷经营现象,是否严格控制食品加工、储存过程中温度、时间等关键点,生熟食品及工具容器是否严格分开,是否严格落实餐饮具消毒措施,是否按要求做好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等。

三、做好接到预警信息后的监督和指导工作

2009年6月1日起,*市细菌性食物中毒预警系统正式运行。该系统所预警的细菌性食物中毒风险等级分为高、中、低三级,当风险为高或中时,一级或二级预警,在通过媒体的同时,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人也会收到相关预警信息的手机短信。各区县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在接到预警信息后,应及时向辖区内重点食品经营单位(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集体食堂、大型以上饭店等)发出相应的预警信息,提醒其落实各项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积极预防食物中毒;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检查和指导,并加强对市民的宣传。为配合预警系统运行,市局印制了《细菌性食物中毒预警防护指引》,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可向重点食品经营单位和广大市民发放。

食物中毒范文篇10

夏秋季是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为更好地贯彻《食品安全法》,确保餐饮服务环节夏秋季食品安全,预防夏秋季食物中毒,保障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就餐饮服务单位预防夏秋季食物中毒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明确企业责任,强化行业自律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餐饮服务单位要加强领导,切实做好夏秋季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组织、协调,明确企业食品安全的职责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制度,做到组织、人员和措施到位,确保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

(二)提高责任意识。各餐饮服务单位应牢固树立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自身食品安全的管理,切实将预防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为主要工作来抓,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认真做好预防夏秋季食物中毒的各项工作,提高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二、严把各个关口,确保食品安全

(一)严把原料采购关。购买食品及原料时,要认真做好进货查验和索证索票,要选择新鲜、无变质的,不购买来历不明的食品原料、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产品、超过保质期限和腐败变质的食品。

(二)严把食品加工、贮存关。一是避免交叉污染。用于生熟食品的用具、容器、冰箱等,要有明显区分标志,分开使用。加工后的成品应与半成品、原料分开存放。凉菜制作必须在冷拼间内进行,制作凉菜应当达到“五专”(专人负责、专室制作、专用工具、专用消毒设施和专用冷藏设备)的要求,不具备冷拼间的餐饮服务单位,禁止供应冷菜。二是控制食品加工、贮存温度。需要熟制加工的食品应当烧熟煮透,其加工时食品中心温度应不低于70℃。贮存熟食品,要及时热藏(使食品温度保持在60℃以上或者及时冷藏(把温度控制在10℃以下)。无适当保存条件,存放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超过2小时的熟食品,需再次利用的应充分加热,加热前应确认食品未变质。冷冻熟食品应彻底解冻后经充分加热方可食用。加工四季豆、黄花菜时,必须严格按照“一洗二浸三烫四烹调”工序进行并烧熟煮透,以防食用未经煮熟的四季豆、黄花菜可能引起的食物中毒。三是控制食品加工量。食品的加工量应与加工条件相吻合,食品加工量超过加工场所和设备的承受能力时,难以做到按卫生要求加工,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接待婚宴、大型会议的餐饮服务单位提前3天将有关情况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备案。

(三)严把食品工具、用具、容器清洗消毒关。餐具、用具和容器要严格清洗消毒,并在专用保洁设施内备用。使用集中消毒企业供应的餐具、饮具,必须查验其经营资质,索取消毒合格凭证。

(四)严把蔬菜农药残留消除关。蔬菜粗加工时先浸泡30分钟后再冲净,烹饪前再经烫泡1分钟,有效去除蔬菜表面的大部分农药后再使用。

(五)严把食品添加剂使用关。严禁添加非食用物质,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落实“五专、两公开”(定点购买、专账登记、专柜保存、专用计量器具、专人负责,公开承诺食品安全、公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并按规定的适用范围、用量使用。亚硝酸盐必须有专人保管,按规定用量使用,避免误作食盐使用。

(六)严把食品留样关。集体用餐单位(包括集体食堂、大型会议、婚宴)供应的各类食品均要分别留样100克,置于消毒的密闭容器中,在冰箱内冷藏保留48小时。

(七)严把信息报告关。如发生食物中毒,应当及时向市卫生局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报告,并保留导致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剩余食品及其原料、工具和设备等,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调查中毒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