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21:45:07

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范文篇1

①“旧址”触动心弦

从枣园教学现场回到学员宿舍,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屈东玉依然心潮澎湃,整个人还沉浸在几十年前的火热氛围中,一气写下好几篇心得体会:《重读〈论持久战〉》、《中国人是“地球村”的优秀公民》……第一次接受干部培训,屈东玉便来到座落于革命圣地延安的中国延安干部学院。“震撼、感动、激动,让人深思的东西很多。”到过50多个国家、走遍国内几百个县的屈东玉坦言,自己第一次距离“实事求是”4个字如此贴近。

打动包括屈东玉在内的众多学员的“魅力”培训,不是别的,正是延安干部学院的特色培训方式。

“作为延安精神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延安能够找到根、找到源,这也是学院开展特色培训的独特优势。”学院常务副院长郭春和说:“学院正是以这些红色资源为依托,把培训重点放在现场教学和社会实践上,力求在培训模式上闯出特色,以便学员更好地深刻领悟、践行‘实事求是’精神的丰厚内涵。”

作为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路径的有益探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诠释“实事求是”精神,而广大学员也秉持这一科学态度,深刻体味几十年前由伟人们创造的精神宏著。目前,学院已成功开发出31门现场专题讲授课、26个现场体验课教学点和21个社会实践课教学点,初步形成了满足学员培训需求的课程体系,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已经成为调动学员学习兴奋点的主要教学活动。

“一个点就是一部活教材,一堂课就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养料,正是在这些设计新颖、内涵丰富、启示深远的课程中,慢慢渗入并滋养着学员的心田。开班两年多来,学院不断探索新教法、打造新模式,让“实事求是”精神的传承更有感染力、富时代性,让学员存乎于心,践之于行。

②“现场”就是磁场

学院的现场教学,是在组织学员参访延安及周边地区革命旧居旧址,了解革命史实,缅怀革命先辈丰功伟绩的基础上,辅之以专家教授画龙点睛的点评或案例剖析来展开培训。每个现场教学点都有各自的教学目的和方式,并与课堂讲授配合进行。

学院因地制宜,精选了26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教学点,形成了以延安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教学点新格局。在此基础上,学院以党中央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13年实践活动为主线,整合资源,深入挖掘,明确各点教学主题。

在杨家岭旧居,教学主题设计为“的《新民主主义论》与党的理论创新”;在枣园《为人民服务》演讲台,教学主题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南泥湾,教学主题为“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目前,学院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理论创新、执政为民、理想信念教育、领导方法与艺术、战略思维与世界眼光、党风廉政建设、领袖风采、人物和重大事件述评等多个现场教学模块,供不同班次使用。

特色现场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窑洞内的一件件简陋旧物,仿佛默默述说着当年的峥嵘岁月情。为写《论持久战》,六天六夜没合眼。在选集(1—4卷)收录的156篇文章中,有112篇是在延安的窑洞中写成的。一个大国、大党的领导人们就是居住在这简陋的窑洞中长达13年,并且领导着世界上最大的党,进行着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指导老师饱含深情的回溯,听得学员不禁潸然,即便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学员们一个个挺直腰杆,雨水,泪水,交融成注。

学员心声

新华社副总编周树春:现场就是磁场。抚摸一件件真实的物件,品味一个个深邃的思想,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了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体验感。情由史发,史为今鉴。我们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等方面的历史经验,对今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师感言

焦连三教授:在历史发生地讲述历史,可以增强吸引力;在历史发生地点评历史,可以增强感染力;在历史发生地反思现实,可以增强震撼力。

延伸阅读

学院开办至今,共举办各类班次170多期,培训了7200余名学员。其中组织现场教学1400多次,占全部课程量60%以上。

③“实践”体察国情

参观革命旧址旧居、参加生产劳动,感受当年三五九旅开发南泥湾的英勇气概,体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内涵;收麦子、摇纺车、吃小米,开展基层党建调研,感受今日南泥湾人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精神风貌……社会调查课程,旨在让领导干部“零距离”接触基层,引导学员了解民情国情,像当年等老一辈革命家那样,在基层摸情况,从一线找答案,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提高培训实效,自开办以来,学院一直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延安及周边地区宝贵的红色资源和实践资源,使实事求是精神在现实中得以体现、张扬。学院将调查点撒向了延安附近6个县的20多个点,可以开展区域经济发展、资源再生、生态保护等多项社会调查。

特色实践

4月下旬,第三期中央和国家机关司局级干部“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班开始了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也标志着学院“关中高新科技产业带国情教育社会实践教学点”投入使用。

学员心声

江西省政府秘书长魏小琴:传统、使命、责任,通过火热的社会实践,我们对“实事求是”四个字的理解更深了一步,不管到什么时候,不管发展到怎样的地步,实事求是这个“传家宝”不能丢。

教师感言

刘煜教授:学院选择的社会实践科目,有的是正在推进的发展模式,有的是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学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在接受培训同时,也了解了基本国情、实践了实事求是、解决了现实问题,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多赢”之举!

实事求是范文篇2

——写于孔祥桢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之际

我和孔祥桢同志既是老战友,又是老朋友。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党校。

1943年冬,北方局党校办了一星期高干整风学习班,学校校长是杨献珍。北方局派到党校主持整风审干工作的是张际春、孔祥桢、刘建章、刘鼎、任仲夷、陈希愈、郑围栋等,和我都是一个组,我是第一任组长。我受审查后,谢富治当组长。进入审干阶段,孔祥桢任组长。

一开始,学习文件、整顿三风,还很正常。进入审干阶段,延安“抢救失足者”的一股风刮到了党校,审干发生了偏差。我们这个组陈希愈被软禁审查,陈是学体育的,一次散步的机会(被人押着),在一个小巷子里,陈突然跳起,以头撞墙,被人救起,未死。后来,组内又审查刘建章。孔祥桢对这两人的审查方式,抱有不同意见。他早期从苏联肃反扩大化错误教训中(那时他在苏留学),还从自己在白区工作多年的实际体会中,认为不能把从白区来的知识分子、青年、技术人员都看作是特务,不能把白区地下的革命组织看作是打着红旗的反革命组织。孔祥桢在苏联留过4年学,全然没有洋教条的束缚,比较实际,为人朴实,思想朴素,生活简朴,连语言都是朴素的,而且比较遵守纪律,服从领导。

1947年8月,刘邓大军奉中央命令挺进大别山,组织上决定把我和孔祥桢调到中原局工作,我任秘书长,孔任城工部部长(以后任中原局常委兼组织部副部长)。当时中原局机关部长级干部就是我们俩,我们随野司行动,千里跃进,突破陇海线,过了黄泛区,越过砂河、洪河、汝河、淮河,到8月27日进入了大别山的中心———金寨县。

部队要机动作战,野司要流动。刘、邓找我和孔祥桢谈话,给我们一个连(其实只有20多条枪),让我们蹲下来“扎根大别山”,发动群众搞。这时,金寨内外环境非常险恶,有白崇禧20多万军队的包围,境内国民党的残余势力组织了地主武装“棒棒队”,打黑枪,我和孔祥桢骑的马也被打死了。当地红军长征后留下的党员和乡村骨干全部自首了,这时中原局机关的一些干部,主张在收缴地主武装,打击“棒棒队”的同时,也烧一烧这一批自首的人。我和孔祥桢商议后一致认为,如果整他们,就会彻底孤立自己,应当适当利用他们。后来,根据刘、邓指示,向河南汝南突围,从金寨的吴家店出发,还是靠这一些“自首分子”,给我们带路,搞情报,找粮食吃,使我们顺利地突围了。

实事求是范文篇3

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就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客观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使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但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着大量与实事求是相背离的现象,坚持实事求是为什么这么难?这不禁令人深思。

一、现实中的“实事求是”现象

实事求是,是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核心,是哲学思想的精髓。由于邓小平同志的大力倡导,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成为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概念,或者说,已经成为当代人的一句口头禅。领导们讲话时,也会经常说:“我们实话实说嘛,这样才实事求是”,可是往往,他们只做到了“实事求是”中的“实事”,而忽视了“是”,更为可怕的是,时至今日,许多人却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甚至明知故犯,同实事求是背道而驰。违背实事求是的事例很多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不禁会想到近期来沸沸扬扬的“三鹿劣质奶粉”案件,虽然此案已经渐渐平息,但我们挥之不去的,是多少在此案中失去鲜活生命的婴儿,他们还来不及体会生命赋予的美好,就急匆匆地谢幕。我们扼腕叹息,转而更加理智的思考:正是那些利欲熏心的经营者,隐瞒了真相,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田文华也曾经作为道德的传教士宣扬她的致富路,实事求是对她来讲,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概念,却为何背离的如此可怕?再说陈水扁洗钱案,以及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等,无一不是为了一己利益而明知故犯。

从小我们就被家长教育要说真话。本来,“说真话”是对孩子的教导,而大人却一边要求孩子,一边继续造假。那么孩子还能说几成真话?我们还需不需要教育孩子?或者,说真话就根本不需要教育,大人说真话习惯了,孩子自然也就会了。

我们国家在违背“实事求是”原则下,吃过苦头,过去讲“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超英赶美”,以及“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无一不证明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是不科学的。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二、无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因

时至今日,我们党的各级组织,社会中都反复讲经常讲要坚持实事求是,背离实事求是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今天的社会中,坚持实事求是会这么困难?是人心不古,还是社会风气使然?归纳起来,可以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主观原因

来自主观方面的原因,也就是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对实事求是的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人把实事求是简单理解为就是把上级的指示套上自己的例子,结果将现象当本质、把个别当一般,无法避免片面性导致的失真。盲人摸象就是最好的例子。现实生活中,从一个角度、一两个方面或一件事、一两次表现观察事物,就以为看到了事物的全部,就做出一个整体的判断,这样以偏概全、简单化、片面性的例子比比皆是。事实上,由于人的精力、观察对象的范围、性质等多方面的限制,人的直接观察很难避免片面性。许多人的能力欠缺也是其中一个主观原因。就知识而言,不少同志知识储备不足,结构陈旧单一,又不能及时充实和更新。在经验方面,有些同志不注重学习间接经验,面对复杂矛盾和具体问题,要么不知所措,要么凭主观臆断办事,自觉不自觉地背离了客观实际。个人品质问题也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坚持实事求是,不仅涉及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也与个人的道德品质密切相关。

(二)客观原因

客观原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部环境。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没有形成实事求是的环境,导致不实事求是的现象大量存在。还有我们管理经济社会的习惯思维方式尚未改变,制定各项指标往往脱离实际需要与可能,加上有些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弄得基层很难静下心来研究怎样实事求是抓好应做的工作,严重影响了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制约不力也是另一个客观原因。尽管我们在对权力制约方面已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但监督制约不力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相对来讲,来自客观方面的影响比来自主观方面的影响要少一些,这也就是为什么自然科学研究比革命、建设、治国、处世更易接近实事求是。

三、如何解决现实中实事求是面临的矛盾

实事求是范文篇4

一、坚持实事求是,做老实人

所谓老实人,就是老老实实按科学态度办事的人。做老实人,是对实事求是主体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实事求是的主体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主观地、片面地对“实际”和“实事”进行剪裁;如果主体办事唯上、唯书,或把个别经验绝对化;如果主体的利益观念有误,价值取向错位,价值标准失当;如果主体对实事求是的理解简单化,作风浮躁,了解情况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研究问题浅尝辄止,都会成为实事求是实现过程中的不利因素或直接障碍。

首先,为人民服务要实心实意。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归根到底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所以,要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树立为大多数人谋利益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要站在人民群众和国家立场上考虑问题,在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如果,一切从个人利益出发,患得患失甚至以权谋私,哪里还会坚持实事求是呢?

其次,在客观规律面前,要老老实实。一切决策、计划、方针、政策都要建立在对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的正确了解的基础之上,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办事。

再次,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工作作风要扎实。要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注重调查研究,同人民群众时刻保持广泛的、密切的联系,随时了解客观情况的变化,勇于承认和纠正工作中的失误,使各项工作计划、方案、决策力求符合实际。同时,工作要注重实效,真抓实干,狠抓落实。要善于把正确的决策、计划变成群众的实际行动,鼓实劲、干实事、见实效。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了解实际情况的新变化,倾听群众的呼声,使领导的认识更加符合实际,以指导新的实践。

做老实人,贵在求真务实。在实际工作中,一切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弄虚作假的做法,都是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相背离的。有的人整天爬“文山”、游“会海”,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有的人对待上级指示,常常采取照抄照转的态度,草草传达一遍,很少认真研究、认真讨论、认真思考,不问“为什么”,也不问“怎么办”,提不出符合当地实际的贯彻意见;有的耍小聪明,凭老经验和想当然办事,甚至“跟着感觉走”,热衷于搞形式主义;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这些现象的存在,制约着实事求是的实现,影响了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

二、坚持实事求是,做明白人

做明白人,是对实事求是活动主体的重要要求。如果主体的理论素质差、文化水平低,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如果主体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观念影响,不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考问题,思维方式陈旧或僵化;如果主体受封建迷信观念的侵蚀,知识结构封闭,又不善于接受新知识,等等,都会妨碍实事求是的实现。

做明白人,必须具有理论思维能力。实事求是,“求”是关键。“求”就是主体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理性思维的过程。因此,主体必须注意提高理论水平,注意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这一点,对于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广大领导干部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当代社会非常复杂,特别是当代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很多,变化也很快。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必须做明白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高瞻远瞩,具有分析和解决复杂矛盾的智慧和能力。领导者不仅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还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指导工作,注意克服思想方法上片面性、表面性、绝对化。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以他政治上的睿智,处理了许多高难度的复杂问题,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性的光辉范例。比如,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重视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外交战略上,“朋友还要交心中要有数”;特别是,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等等,都体现了他丰富的政治经验,政治家纯熟的辩证思维,战略家深邃的眼光和谋略。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每临重要关头和重大问题,头脑清醒,胸有成竹;对问题的分析深刻全面,一针见血;处理问题缓急有序,轻重有别,恰到好处。邓小平同志的示范,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无疑是经典性的宝贵财富。许多事情表明,领导者的思想方法一旦出了毛病,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就会不清醒,就会迷失方向,甚至会导致政治上的失误,给党的事业造成损失。

做明白人,就要不断提高主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实事求是,不能脱离人类文明的大道,而应该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用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做明白人,说起来简单,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实际情况错综复杂,新情况又层出不穷。面对这个“实际”,必须具有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较高理论水平,并注意知识更新,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善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先进的工具和手段;才能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深刻的、动态的考察,并使认识不断深化。反之,认识和实践的能力,只能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这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是不能真正实现实事求是的。

三、坚持实事求是,做勇敢的人

勇敢的人,是指具有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这不仅是现代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人格,也是实事求是主体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实事求是,不是满足于或拘泥于旧有的思想观念,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新的理论。因此,作为实事求是的主体来说,必须勇担风险,勇顶歪风,知难而上,刚正不阿;勇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科学的理性精神,破除一切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大胆创新,锐意进取。如果主体缺乏胆识和谋略,不思进取,害怕矛盾,回避矛盾,害怕担当责任;如果主体的意志力薄弱,畏首畏尾,缩手缩脚,知难而退,都不能做到实事求是。

做勇敢的人,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我们党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客观规律的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没有大无畏的理论勇气,是不可能成功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理论,是实事求是、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伟大成果。实践证明,没有勇敢精神,我们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一步也不能前进。因此,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要有创造性”,一贯倡导勇敢精神。他曾满怀豪情地说:“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开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邓小平同志这里说的“气”和“劲”,是一种革命的豪气、胆气、冲劲、闯劲,是创新精神和风险意识。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一条彻底的唯物主义路线,只有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才有可能完全理解它,始终不渝地坚持它。坚持在一切问题上,一切工作中都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是不容易的。坚持这条路线,往往要担风险,花代价,付出牺牲。比如,对腐败现象和各种不正之风,群众切齿痛恨,纠正起来却困难重重,原因之一就是有的同志不敢讲真话,怕得罪人,怕个人担风险。其实,个人不肯付出小的代价,我们的党和国家就要付出大的代价。日常工作中,评价一项工作、评价一个人、评价一件事,作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的领导者,应该讲真话、讲公道话、办公道事。但是,如果连这点也做不到,那么,遇到生死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实事求是范文篇5

(一)的实事求是原则蕴含了哲学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是哲学思想的基本点和精髓。所谓实事求是,也就是从客观事物的本质去研究和探讨其中所固有的规律性。它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按照这条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要做到实事求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根本的途径就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向认识的对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作为人们行动的向导。在哲学思想中,实事求是的过程,也就是调查研究的过程,即是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强调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就是把“实事”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和根据,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根本立场;“是”就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而承认事物是按照自己所固有的规律永无止境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求”就是去研究、去探索,通过科学研究和各种实践活动,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然后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从而达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方法。总之,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详细地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加以综合性的处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见,实事求是原则简洁明晰地表达了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哲学思想既是实事求是原则的根据,又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实事求是原则涵盖着哲学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原则的最根本要求就是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探讨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便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革命就能胜利,就能发展;反之,革命就要遭到挫折,就要失败。这是我们党几十年的革命经验总结出的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认真总结这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并概括为实事求是这个基本原则进而把它作为哲学思想的基本点和精髓。

(二)的实事求是原则与哲学思想具有同步性的特征

的实事求是原则与哲学思想都是建立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个根本问题的认识基础上,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它们之间具有同步性的特征。

的实事求是原则是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破产而汲取深刻的教训中萌发出来的。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耳闻目睹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证。中国人民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挣扎,那时他就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立志改造旧中国、创造新中国的伟大理想,他根据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理解,逐步地认识到只有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才能找到解放中华民族的正确道路。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逐渐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当时,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为了拯救中华民族的危亡,大批有识之士不顾个人的安危,奋起抗争,孙中山先生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者,提出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结果以失败告终。为什么西方行之有效而拿到中国来就行不通了呢?人们都感到困惑。唯有洞察秋毫,独树一帜,卓越的远见,发现这些设想存在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就是不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他认为脱离中国的客观实际,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把希望寄托在什么“救世主”、什么“洋人”的支持是注定要失败的。因此,他提出“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必须依靠“民众大联合”进行革命。这是他从我国革命实践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因此,他从湖南师范毕业以后,走上社会就更加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他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要“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要“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注:《早期文稿》(1912.6—1920.11),363页。)认为,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离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的情形,是不可不加以实地调查及研究。为了研究解决中国和世界存在的各种社会实际问题,他发起成立了“问题研究会”。在会章中,他提出要把实际问题的研究和主义的研究结合起来,把社会的实践活动和资料的调查研究结合起来,以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来指导工作,以上这些主张是他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轮廓。这对以后哲学思想和实事求是原则及方法的形成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正是因为非常重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所以,他才对国内外各种思想、学说进行调查和研究,并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能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和世界的理论武器。确立了他坚定的信念,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现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早年这些卓越建树与众不同的认识,表现在他涉足社会就具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并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我国的客观实际中去,从而为的实事求是原则与哲学思想奠定了浓厚的思想基础。同时也点明了二者具有同步性的特征。

(三)的实事求是原则与哲学思想具有双重渊源

的实事求是原则是哲学思想的基本点,又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同时,他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土壤里。前者体现同一哲学思想的继续,后者则说明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扬弃。辛亥革命前,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求真精神基本上是学习、运用,其实践中的求真精神当然不可能上升到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高度,但是随着中国革命不断地深入和发展,他开始涉猎中国的诸子百家。他饱读经史,深受熏陶,并在革命实践中加以批判、改造,剔出糟粕,吸收精华。因此,他能具有雄厚的思想基础,开创了我国哲学思想的新篇章,奏出美妙动听的实事求是歌曲。成为震撼中国和世界的著名哲学大师。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哲学思想就是体现在他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扬弃基础上,然后加以筛选地吸收其精华,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求真精神,他更是心领神会,造诣颇高,达到了运用自如和更高层次的境界。

的实事求是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精神有着直接的思想渊源,这是无庸置疑的事实。固然,在马克思一生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实事求是的概念,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科学态度也常见于马克思的一些理论著作中,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指出,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指出:《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显然,马克思关于实事求是的表述远不止这些,但从现有的资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每一重大的成就,都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实事求是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马克思没有一个地方以事实去迁就自己的理论,相反地他力图把自己的理论表现为事实的结果。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的哲学思想在与其他各种思想的撞击过程中,才逐渐显示出真理的火花,他深深地认识到固守传统的观点,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中国是没有前途的。因此,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务实精神,而且逐渐开始与我国的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并掌握、运用、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有“的”放“矢”地把中西求真务实精神融为一体。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2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这不仅说明了哲学思想中国化、民族化的特色,而且也说明了的实事求是原则与哲学思想具有双重渊源。

(四)的实事求是原则与哲学思想是在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年代,在同党内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实事求是原则的雏形。

30年代,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揭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祸害根源。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注:《著作选读》,上册,51页。)“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注:《著作选读》,上册,54~55页。)这是在党内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思想路线问题。后来,他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又先后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光辉著作。其中深刻地批判了理论脱离实际的思想方法,指出了教条主义者是典型的代表,进而揭露了“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注:《著作选读》,上册,134页。)并指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于矛盾之中,说明了矛盾的普遍性,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问题,则还有很多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并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不懂得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后来他在撰写《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强调“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注:《著作选读》,上册,275页。)这是第一次使用实事求是的概念。他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划清了马列主义与教条主义的界线,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从而为实事求是原则及哲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40年代,尤其是在时期,不仅旗帜鲜明地强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而且还强调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把主观主义视为党内的思想大敌必须加以反对。他在撰写《〈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关于农村调查》、《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用》及《反对党八股》等整风文献中,对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进行了反复强调和深刻的系统的阐述。坚持了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使实事求是原则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实事求是原则更加完备和系统化,并为哲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50年代,的实事求是原则和哲学思想同样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波浪式的发展过程。建国初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顺利地完成“一化三改造”后及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与党中央曾多次强调和阐述了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对执政党的极端重要性,反复号召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继承和发扬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可以说《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他在这一时期的最杰出的经典著作。在哲学思想的推动下,使实事求是原则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中蔚然成风,发扬光大,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指导我们的一切工作。实事求是原则的确立,标志着哲学思想的成熟和发展。

实事求是范文篇6

(1)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基本含义,理论依据和必要性

(2)能够运用实事求是和一切实际出发的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通过国情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的学习,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党,从而更加坚定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教学重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了解我国的国情

(2)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教学难点: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

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实际出发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1)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2)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如发表我们的看法,提出我们的观点,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等.

2,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

(1)理论依据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2)必要性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②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③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3,怎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1)

(1)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

(2)正确把握实际(从实际的总和,多个方面,辨证地,把握变化了实际)

(3)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课堂思考:怎样理解"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①"主观与客观必须符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客观和主观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②"具体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不但有同类事物的共性,还有自己的个性,只有如实反映具体事物的全面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观才能真正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

③"历史的统一":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从变化着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真正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和客观

历史的统一.

(4)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

4,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I)中国共产党要做到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什么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最重要的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找出自己前进的道路.

(2)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是什么

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井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为什么要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

①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②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

③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板书)

二,实事求是

1,什么是实事求是

2,

(1)解释:"实事"——客观存在的事物;"是"——规律性;"求"——研究

(2)(2)含义: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2,2,为什么要实事求是

(1)理论依据: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关于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地位

①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

②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实事求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所以说它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以为代表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带领我们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邓小平同志在创立,设计和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全新事业的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解决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相继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一国两制"的理论等.这些理论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思想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

③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在它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拿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3,3,怎么做到实事求是

(1)与时俱进,解放思想;

(2)既要克服胡思乱想,盲目蛮干,又要防止固步自封,无所作为.

(3)

4,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

两者是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1)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要坚持实事求是就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为了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是为了在运动中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内在地包括着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也必然以实事求是为基础.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二者是互相促进,互相渗透,密切联系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条件和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和归宿.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的异同

方法论

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实事求是

基本含义不同

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作为根本出发点.

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理论依据不同

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

对立表现不同

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常表现为宿命论和"盲目论"

总体要求相同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都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一.

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时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规律办事.

热点透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成为我党建设的重中之重是现实的需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之所以如此重要,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我们党面临着来自三个方面的严峻考验.一是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二是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三是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000美元,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阶段.能不能牢固树立,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执政,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协调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如何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审视世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如何进一步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如何有效遏制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问题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国情,世情,党情,问题,矛盾,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增强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党的执政安全,正非常现实,非常紧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2,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执政规律

"中国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已有55年,但她在执政方面的实践和关于执政规律的思考则远不止这55年的历史."

从井冈山时期的红色政权,中央苏区的政府框架,到延安时期的"三三制",一些革命根据地开展的选举活动……早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中国共产党已在一些地区建立政权,开始执政的初步尝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尤其是十年""从反面告诉我们:违反执政规律的基本要求,党和国家事业必然遭受严重挫折.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党带领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认真研究和解决新世纪新阶段党执政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共产党不断认识,把握执政规律的伟大探索,纵贯55年的历史时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自身和他党的成败得失,让党深刻体悟到:只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针对训练

1,针对练习

"量才录用,育才待用,外才我用,以才生财"这是华西村致富的经验之一,根据材料回答1-3题

1,"量才录用"主要体现的唯物论观点是(D)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抓住主要矛盾C,联系的观点D,一切从实际出发

2,"育才待用"主要是看到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A)

A,发展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D,全面的观点

3,"外才我用"从经济学角度说,这主要是看到了市场经济的什么特征(C)

A,平等性B,法制性C,开放性D,竞争性

11,1,鲁人身善织履(用布或履织成鞋子),妻善织缟(白色的绢),而狱徒予越.或谓之曰:"予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为之也,而人行(光脚走路);为冠之也,而人被发.以予之所长,于不用之俗无穷,其可得乎"据此回答: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A)

A.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

B.有良好的愿望再加上坚定的意志,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C.劝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事物发展的方向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2,交通一直是限制贵州,陕西,云南,甘肃,青海等地区发展的因素.要改变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地方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这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

A.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目的

C.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

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人民日报》社论十分强调,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一切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创造新的辉煌.强调,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据此回答3-5题.

3,之所以要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一切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是因为(C)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C,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都开展实践活动

D,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是(A)

A,办事情必须把客观存在的事实作为出发点

B,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C,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D,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辨证统一,不可分割的,表现在

①都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②思想越解放,越能做到实事求是③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④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C)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6.主席访法期间适逢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年达到高潮之际,今年10月,法国还将在中国举办文化年.两国文化都有着各自民族的鲜明特点,这是由

A.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B.不同的人口状况所决定的

C.不同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D.各自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7,我国要建立起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相适应,高效率低成本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这一体系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B)

①既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又要实现社会安定

②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

③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④既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又要发挥企业应有的活力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我国要建立起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相适应,高效率低成本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哲学上说,体现了(D)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发展的观点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9,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它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了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有了很快的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了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裕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参考答案

该地区的做法是:

(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脱离本地区的实际盲目办工厂,转为根据本地"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实际的准确了解和把握.

(2)辨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了自己的有利条件,看到了自己的不利条件,作出发挥自己优势的决策,体现了对客观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又办起了与之配套的果品,肉类加工厂,体现了对变化发展了的实际正确的把握.

(3)正确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照抄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因地制宜的正确决策得以实施.贯彻三个代表坚持与时俱进

(4)充分而又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与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了加工厂.

10,材料: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国情,世情,党情,问题,矛盾,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增强党员,干部的素质和本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党的执政安全,正非常现实,非常紧迫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实事求是范文篇7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对马列主义、思想的杰出贡献之一,就是恢复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升华了“实事求是”;率先倡导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升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提出并论证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辨证统一;阐明了思想路线同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关系;强调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统一;坚持了系统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身体力行,为全党树立了坚持实事求是的榜样。

关键词:邓小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思想路线,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倡导确立的,他在领导革命的大部分时间内是坚持这条思想路线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但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这条思想路线,有一段时间被抛开了,给党的事业带来很大的危害,使国家遭到很大的灾难,使党和国家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损害。”[1]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对马列主义、思想的杰出贡献之一,就是恢复和发展了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研究邓小平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贡献,对于我们完整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觉而坚定地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的更大的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升华了“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本是一句古老的中国格言。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言称汉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941年5月,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把这一原指治学态度的格言从哲学的高度作了新的解释,赋予了它以新的含义,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从此,“实事求是”便成为表达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基本要求的原则,成为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根本点。邓小平作为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倡导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多次坦言:“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讲的实事求是。”[2]“我是实事求是派。”[3]这可以说是邓小平对他自己的全部实践和理论活动的深刻总结。他把自己的实践和理论归结为实事求是,从而也就把实事求是提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

一方面,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邓小平说过,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词,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这是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思想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是实事求是的东西。所以伟大,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结底,就是靠这个,即靠“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精髓”说是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所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本质规定。它从世界观上升华了“实事求是”。邓小平曾经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4]实事求是之所以能成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就是因为实事求是在哲学实质上是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是坚持实事求是。如果“违反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5]这就揭示了实事求是的哲学实质,把实事求是提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高度。

另方面,实事求是又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邓小平认为,实事求是既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又是马列主义、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1978年6月,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实事求是,是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同志在运动中反复强调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态度。”[6]在邓小平看来,“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那就说不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那就只能把我们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他说过,“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20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7]只有遵循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即“采取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总结过去的经验,分析新的历史条件,提出新的问题、新的任务、新的方针,”[8]才能引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到成功。

邓小平把实事求是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升华了实事求是。可以说,邓小平哲学思想就是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思想的精髓”,而且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作为马列主义、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像一条红线,贯穿于邓小平的全部思想理论和实践活动之中,集中体现于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最为基本的方面。

二、率先倡导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为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斯大林也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成无产阶级政党世界观的极端重要性,但都没有明确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于1930年5月所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党要有“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此后,在的倡导下,经过,我们党正式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是在领导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但是,思想路线的解决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在坚持和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曾遭遇过三次严重挫折:先是1958年的“”和“化”运动;接着是1966年开始的“”;再就是1976年粉碎“”后的“两年徘徊”。这三次由于抛开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而发生的严重挫折,给我们党、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和损失。通过回顾历史、总结经验,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因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他不仅从理论上对的实事求是思想作了精辟的论证,把实事求是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而且在实践中率先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旗帜鲜明地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积极倡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为重新确立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起到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

首先,他率先喊出了“解放思想”的口号。10年“”给我们党留下的一个严重的后遗症,就是人们思想僵化,迷信盛行,从“本本”出发,遇事“随风倒”。直到“”宣告结束两年了,这个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历史的客观状况决定了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解放思想。这是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不解放思想,克服“”留下的严重后遗症,要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前进,是根本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挺身而出,以一贯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勇气和革命胆略,率先喊出了“解放思想”的口号,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他号召全党“打破思想僵化”,从、“”的“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内”解放出来,从官僚主义的“管、卡、压”中解放出来,从“本本主义”和“个人迷信”中解放出来,从“小生产的习惯势力”下解放出来。他认为,思想僵化的根本问题是违反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群众的思想,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得不到恢复,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希望。“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也才能发展。”[9]

其次,他率先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结束后,正当全党急需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时候,却又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两个凡是”,即“凡是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其实质是要继续维护晚年的错误,完全违背了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不久,邓小平就率先进行了批判。他明确指出:“‘两个凡是’不行。”“‘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他认为,“两个凡是”是以不犯错误为前提的,这是不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的。“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一个人只要做工作,没有不犯错误的。”“马恩列斯都犯过错误,如果不犯错误,为什么他们的手稿常常改了又改呢?改了又改就是因为原来有些观点不完全正确,不那么完备、准确嘛。”[10]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都没有说过凡是他们说的做的都绝对正确、不能改变这一类的话。坚持“两个凡是”,就是想原封不动地坚持晚年的错误思想和错误决策,其后果只能是把我们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引导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损失和失败。因此,坚持“两个凡是”并不是什么真正高举思想旗帜,而是割裂、歪曲思想,是“形式主义的高举,是假高举。”“思想是个思想体系。”“我们要高举旗帜,就是要学习和运用这个思想体系。”[11]“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12]我们要真正高举思想旗帜,就必须坚决摒弃“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判成了全党思想解放的先声,为恢复思想的本来面目,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扫清了障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再次,积极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邓小平是在粉碎“”之后9个月,即1977年7月才出来工作的。他“出来以后,提出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从此开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13]当时有一些人抵制这个讨论,但由于邓小平等多数中央领导人的积极支持和引导,讨论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在这场讨论开始不久,邓小平就给予其高度评价,指出:“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14]通过这场讨论,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普及到了全党、全民和全国各个领域,为全党、全民的思想大解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理论上和思想上的准备。客观情况正如邓小平自己所总结的那样:“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两个凡是’的争论,已经比较明确地解决了我们的思想路线问题,重新恢复和发展了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15]具体一点说,就是“经过差不多一年的讨论。到1978年底我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口号,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16]

实事求是范文篇8

关键词:价值维度;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一词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中史学家班固对河间献王刘德的一句评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在古代中国用这个词来指“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的治学态度,后作为一种学风,形成实学思潮,从宋至清延续数百年,对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学术研究及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过长期的重大影响。从湖南岳麓书院的门匾,到清末北洋大学的校训,再到茅盾的小说《子夜》,“实事求是”四个字随处可见。

把“实事求是”作为与主观主义相对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作风而赋予了新的含义。1941年5月19日延安干部会上,在所作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恢复和树立起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章》中表述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个表述中提到的四句话是一个整体,共同组成了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既简明扼要,又完整准确地表达了一种先进的学风,一种优良的作风,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我们通常用其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简称。

无论是作为学风和作风,还是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人们对“实事求是”的理解往往多是从认识论的维度展开的,这的确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仅仅从认识论的维度理解“实事求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从价值论的维度对“实事求是”给予更多关注,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实事求是”的完整含义,找到现实世界中不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因,进而更好地“实事求是”。

一、“实事求是”的价值内涵

(一)“实事”的价值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其认识论内涵自然就意味着作为人的认识对象的“实事”应该是无穷无尽的。然而,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只有那些进入主体实践范围的“实事”才是现实的认识对象,而那些超出主体实践范围或被主体实践活动遗漏的“实事”,只能是其潜在的认识对象。除此之外,唯物辩证法还告诉我们,“实事”是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是随着时间、地点和场合的变更而发展变化的。因此,“实事”因其无穷性和变化性而极具复杂性,使得历史上任何现实的个人主体、集团主体都不可能对作为整体的“实事”达到绝对全面的认识。党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全面地看问题,必然得对“实事”的范围和认识的主体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作一个明确的界定,而这个界定应该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呢?这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实事”的价值内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不同时期里,如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建国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我们党始终以中华民族的核心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不同的“实事”,既是认识的成果,也是价值选择的结果。例如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的“实事”“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二)“是”的价值内涵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它首先是个认识论命题,因为规律不会自动进入我们的头脑当中,而是隐藏在事物表面现象之后的本质联系,需要主体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认识的努力才能够把握。我们把对规律的正确认识称为真理。“是”同“实事”一样,貌似完全客观,实则也是有其价值内涵的。人们不是“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规律,认识规律的根本目的还是要运用它来解决具体问题,正如所言:“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众所周知,规律是有条件性的,主体合理运用规律的前提就要包括对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适合运用哪些规律作出适当的主观判断,而这个判断(“是”)既应包括对可供选用的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是1”),也应包括对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客观性认识(“是2”),更要包括主体对哪些规律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价值性认识(“是3”),这就是“是”的价值内涵。例如,曾经指出:“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由此可见,在眼中,具体的真理是有好坏之分的,之所以作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1”)是“最好的真理”(“是”)这样一个具有丰富价值内涵的判断,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是2”)下,只有它能够“作为解放我们民族的最好的武器”(“是3”)。

(三)“求”的价值内涵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一个动词,表示主体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实事”和“是”的统一,内在地包含着“求”什么、怎么“求”、为谁“求”等问题,因而最具能动性,也就最能体现“实事求是”的价值性。“是为了单纯地学理论而去学理论”,还是为了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而去学习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消极被动“抽象地无目的地去研究”,还是积极主动“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其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是为个人或小集团的狭隘利益而求,还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求。这些问题无一不带有强烈的价值色彩,而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仅关乎到能不能“实事求是”,而且关乎到愿不愿“实事求是”和敢不敢“实事求是”。

从以上分析可见,“实事求是”的三个组成要素中,每一部分都既含有真理的成分,也含有价值的内涵,而当三个要素构成一个整体,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简称时,其价值内涵更是得到了彰显。也就是说,“实事求是”的认识论内涵显示了其科学性,而其价值论内涵则显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先进性和伦理道德高尚性。可以说,价值维度的“实事求是”,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二、“实事求是”的价值要求

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历史上最早获得“实事求是”称号的河间献王对此问题的理解。刘向的《说苑》中曾收入刘德佚文四则,其中一则如下:

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凿江通于九派,酾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苦者,利归于民也。”

此处可以说是刘德借大禹之口,说出了“实事求是”价值要求的最早表达。

中国共产党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思想路线,既是对其科学的认识论内涵的自觉坚持,也是对其高尚的价值论内涵的自觉选择;既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自觉继承,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立场的自觉维护。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人民群众是其价值主体

“实事求是”的价值内涵要求必须首先明确其价值主体。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其价值内涵必然要求党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党只有自觉地把人民群众作为“实事求是”的价值主体,才能从人民群众的最大“实事”出发,才能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而“求”,才能求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是”,才是求得其所,才能求得其法。因此,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行动指南统一起来,必须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联系起来,必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通起来,必须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必须和“三个有利于”标准对应起来,才能区别于历史上任何其他主体,完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鲜明彰显出无产阶级政党思想路线的阶级先进性,真正实现在“实事求是”价值要求问题上的人民性。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共产党员是其价值客体

“实事求是”的价值内涵还要求必须明确其价值客体。“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中国共产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就是首先要把自己看成是“实事求是”的价值客体,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党章·总纲》中明确提出:“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可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价值内涵要求作为行为主体的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把自己作为价值客体。自己为价值客体,他人为价值主体,这是一种先进的价值选择;自己要付出不小的成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必要成本)、甚至是很大的代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这是一种高尚的价值选择。这就要求党员必须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念,《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并把“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列为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

(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要求辩证地看待主体价值和价值客体的统一

从人民群众的内涵和外延来看,共产党员(除了那些不合格的但暂时还没有被开除党籍的)本身也包含在广义的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因而实际上党本身也是“实事求是”价值主体的一部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对此,《党章·总纲》中明确告诫全体党员:“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风险是脱离群众。党风问题、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而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用自己的正确主张、方针、政策影响群众、带动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人民群众也是“实事求是”的行为主体和价值客体。党和人民群众在“实事求是”价值利益上的这种高度一致,决定了“实事求是”在价值要求上先进性和广泛性的辩证统一,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辩证统一。

三、“实事求是”的价值影响

(一)价值观念对“实事求是”的影响

行为主体的价值观念对其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量,决定其愿不愿“实事求是”、敢不敢“实事求是”,制约其能不能“实事求是”。

只有树立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行为主体,才能自愿地遵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价值要求,心甘情愿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才能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才能愿意“实事求是”;也才能不怕“丢位子”,不怕“掉帽子”,不怕“挨板子”,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才能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所谓的“逆淘汰”环境中敢于“实事求是”。这种价值观念甚至可以帮助主体克服巨大的困难,在一定程序上弥补其认识水平上的不足,有助于其能够“实事求是”。这样的人即使没能做到“实事求是”,往往是“有心无力”,最多就是“好心办错事”,也就是说,并不是因为态度上的“不愿”或“不敢”,而往往是因为水平上的“不能”,或者说不是价值观念的问题,而是认识能力的问题。

如果没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行为主体是不会主动放弃、更不用说牺牲自己的半点利益而去做任何利他却有可能损己的“傻事”的。这种人没能坚持“实事求是”,有可能是因为种种原因而“不敢”;如果没有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不涉及到“敢不敢”的问题,那就只剩下“愿不愿”和“能不能”的问题了。有些人即使有“实事求是”的能力(主要指认识能力),不存在能不能“实事求是”的问题,也“不愿意”自觉地“实事求是”(做好事),甚至有可能会把“实事求是”进行庸俗化解释(片面地把自己作为价值主体,为了追求一己私利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声称这是对自己的“实事求是”),从而去“理直气壮做坏事”。豆腐渣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弄虚作假现象与其说是主观主义的流毒,倒不如说是极端个人主义的恶果,与其说是行为主体水平上的不能“实事求是”,倒不如说是态度上的不愿“实事求是”,与其说是客观上不理解“实事求是”,倒不如说是主观上故意曲解“实事求是”。

(二)利益因素对“实事求是”的影响

价值问题的核心是利益问题,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利益关系的问题。共产党员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利益主体,也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共产党员追求个人利益的途径或手段的正当与否,对其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有着重大的影响。《党章》中明确指出:“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就是说,一方面既要承认党员有属于自己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还要求党员必须用党纪国法规范自己的获利行为。因为党自从执政以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掌握着国家和社会的许多重要权力和资源,如果能坚持“实事求是”,对人民、对国家、对党就是好事,如果党员干部利用职权来为个人或小集团谋私利,对人民、对国家、对党自身就都是灾难。对此,党必须有高度的警惕和得力的应对措施。首先,对党员要把好入口关,从源头上保证党员是愿意“实事求是”的,坚决避免那些冲着升官发财而来的人混入党内,这种动机不纯的人往往形象不好,但却“混得不错”;其次,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性教育,使之树立与党员身份相符的价值观念,坚定党员愿意和敢于“实事求是”的决心;再次,要以民主、法制和创新等手段保障那些敢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党员干部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政治上“良币驱逐劣币”的有利于“实事求是”的制度环境,也可以适当运用利益杠杆建立“实事求是”(尤其是在所谓的“逆淘汰”环境中仍敢于“实事求是”)的激励机制和正当权益补偿机制(可以是奖金等直接形式,也可以是免税等间接形式),从而激励党员愿意和敢于“实事求是”;最后,要解决好党员干部的出口关,对于那些经批评教育等帮助手段仍长期不能坚持“实事求是”或在重大问题上没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党员干部,要有切实的惩罚机制,让那些党性不纯、压根就不愿“实事求是”的党员在党内没有藏身之地。

实事求是范文篇9

一、什么是思想

查《现代汉语词典》“思想”一条是这样说的:“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在脑子里想东西,这个过程就是客观存在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这就是思维活动,但思维活动只是过程,并不是结果,所以它还不成其为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必须要有一种存在的形式才成其为结果,那么这个结果的存在形式是什么呢?迄今为止我们知道的记录思维活动结果的形式就是语言和文字。因此,思想的载体就是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没有形成语言和文字的思维活动还不是思想,因为它不是结果。只有成为了语言和文字的东西才能说是思想。所以言论和文字是思想的载体。思想的存在形式就是记录思维结果的言论和文字。

人的思维活动过程是完全自由的,你脑子在那里想什么别人是无法知道的,这个过程是旁人无法知道也无法干涉的,实际上也就不存在解放思维的问题。因此解放思想显然不仅是指解放人们的思维过程,而显然是、也只能是指思维的结果——思想。

既然语言和文字是思想的载体,那么我们说解放思想,如果不是指解放言论和文字这个思想的载体,那还能是什么呢?

思想的价值在于能够指导人们认识和社会实践,但它首先应该能够为人所知晓,也就是起码能够发表出来,才能为人们认识和讨论,人们不通过言论和文字这样的载体,根本就无从知道任何人的任何思想,更谈不上解放思想。

所以,记录思想的言论和文字必须能够发表和讨论!

因此,思想的自由发表和讨论,才是解放思想的首要前提!否则哪里会有对不存在的思想进行解放的问题呢?

二、什么是解放思想?

思维是思想的基础和前提,思维是否自由,取决于思想能否自由的发表。思想能够自由的发表的环境,自然会激发人们的思维活力,思想才因此而活跃,因之各种思想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就会充满生机,各种创新当然就会自然涌现。人类进步的历史已经证明,无论哪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与进步,无一不是建立在人们自由思想的基础上的。有了真正自由发表和讨论思想的氛围和环境,才能最大程度的集中人们的智慧,也才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以及科学能够得以进步、不断创新的基本的首要的条件。如果发表思想动则得咎,甚至因言获罪、存在危险,趋利避害的本能就会使得人们不敢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思想,久而久之,自然的后果就是连思维的活力也会丧失,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必然是万马齐谙,处处凋敝、死气沉沉的灾难后果。失去了思想能力必然失去创新能力,这样的的民族和国家必然落后。

到底什么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打破过去旧的框框、限制和规定,按照社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来认识面临的问题。

人们大都有惰性和惯性,满足于现状和现实,人为地设定了一些禁区,不敢或不愿疑问和质问,这样,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所以需要我们经常抱着怀疑的眼光,多质问:一贯如此就对吗?来探求事物的本来面目,推进社会的进步。

简单的说就是让你放下一些已经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只要你认为对的或认为可能是对的,就去研究,就去做!不管某某说没说过。打破束缚思想的陈规陋习,凡是有利于人民的事情就多多的做。打破现存的定律和思想,放开被束缚的手脚和思想,迎接新的事物和新的环境。是对以往错误思想的委婉的批评方式,亦既把你的思想扭转到新的轨道上来。解放思想,也是有条件的,就好比把你叫出屋子赶到院子,但不许出围墙,跟放风有点相似。

解放思想,不是放纵思想,而是追求真理;解放思想,不是率性而为,以致道德的沉沦,人性的扭曲,而是我们需要走什么样的道路。

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少点个人主义,多点民族主义;少点个人私利,多点国家利益;少点专制特权,多点集思广益;少点吹鼓阿谀,多点直言忠诤。

邓小平回答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思想解放不解放,通常被认为是人的精神状态问题。而邓小平在十年内乱结束之后,从沉痛的历史经验中得出结论说,解放思想是个受民主制约的思想路线问题、政治问题,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这主要是针对当时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由于缺乏民主条件,政治生活不正常,思想不解放,处于僵化或半僵化状态而提出来的。

这就表明,解放思想不仅是一个使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论问题,而且确实是一个政治问题。解放思想就其政治意义而言,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点:一是如上所说,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二是解放思想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三是思想是否解放,不取决于或主要不取决于个人的品德和思想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客观的政治环境,主要是民主条件如何。如果缺乏民主条件,只能导致全社会的思想僵化,解放思想就无从谈起;至多只能有少数先进分子敢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但那也难于形成大气候,而且他们往往会遭到厄运。因此,邓小平指出:思想僵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民主太少、民主遭到破坏的结果,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在具体分析思想不解放、思想僵化的历史原因和它所产生的很多怪现象之后,指出: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并提出了“要创造民主的条件”的任务。这里说要创造的“民主条件”具有广泛的内容,既包括民主手段、民主方法和民主作风,也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的法律化;既包括政治民主,也包括经济民主;既包括人民民主,也包括党内民主。在谈到发扬经济民主时,邓小平提出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权力,以改变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的现象,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还“要确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他特别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邓小平这些话虽然是在多年前讲的,但由于解放思想和创造民主条件是无止境的,何况我们的民主制度至今还不完善,因而在今天和今后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为什么我们要提倡解放思想呢?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封建专制历史极为悠久的国家,因言获罪,文字狱这样的血腥罪恶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上尤为繁复,充斥着我们过去几千年的历史。毋庸讳言,即使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只因为发表了自己的思想,也就是用言论和文字发表了自己对某一事物和事件的看法和观点结果招致人身危害的事例,也依然有着许多深刻的教训……提出解放思想,正是因为人们的思想还存在着桎梏。

我们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无一不是思想解放的结果,这个解放前提当然也是源于对思想的讨论和发表,虽然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思想的解放范围还很小,能够发表和讨论的人也需要相当的政治资源。

而中国现在和今后的进步与创新,需要全体公民的参加与投入,但如果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对发表思想的种种限制,甚至存在因为发表自己的思想而招来种种祸患、也就是还有因言获罪的可能时,解放思想在相当程度上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同时应该说明的是,对思想的解放设置任何前提和限制,就是对解放思想的歪曲。历史事实证明,思想不是某些个人或者群体的特权和专利,不是能由某个个体和群体所垄断或者包干的。

因此,建立真正能够保障自由发表思想的言论和文字的制度,才能充分激发人们原应有的思维能力,才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真正能够解放思想、拥有创新空间、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真正前提和首要条件!而这原本就是已经写进了我们的宪法、是我们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正是我们追求建立的法治国家的目标。

从古至今,无论中国还是外国,“解放思想”都不是也不可能是毫无限制、毫无前提的。当然,解放思想是离不开“敢想”的,一个什么也“不敢想”的人,决不会是一个思想解放的人。但是,并非只要有了“敢想”这个条件就行了。敢于“想别人之未曾想,想别人之不敢想”,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敢于“想别人之未曾想,想别人之不敢想”,未必就一定是好事,就一定是解放思想。只有符合科学原理,符合科学规律,符合科学法则,符合民族利益,符合国家利益,符合人类利益,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等等的,才能称得上是解放思想;否则,便不是解放思想,便不能称作解放思想。

由此看来,我们今日之解放思想,要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符合思想,符合四项基本原则。一旦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一旦“偏离四项基本原则的轨道”,那么,那就决不可能是真正的解放思想,而只能是产生一些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思想之类的垃圾。

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思想武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发展的新起点作为解放思想的新起点,正确把握继续解放思想的基本要求,以新的思想解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实事求是范文篇10

编者按:党的实事求是战略的确立是经过了一个很漫长时期,从1921年我党成立到第二次国内大革命,再到1931年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真正地第一次做到实事求是这一原则。在经过上学期党校毕业后,在这学期被党支部批准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在今看来,我们党真正的理解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精神,在***总理接任以来,无不体现了这一点,中日发表联合新国公报,重申了台湾问题,二战问题的真实性,在日本国会的演讲中,***总理从历史谈到如今,从理论联系实际,无不体现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智慧。

尊敬的院党总支:

在经过上学期党校毕业后,在这学期被党支部批准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我知道这是党组织对我的信任和培养,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深知我自身存在许多不足,我会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加强改进的。在这学期中我学习了《、***、三个代表思想概论》,在老师的深刻讲解下,我对党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党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基本原则。

党的实事求是战略的确立是经过了一个很漫长时期,从1921年我党成立到第二次国内大革命,再到1931年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遵义会议真正地第一次做到实事求是这一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由于个别领导的失误造成了路线的错误。这一时期,实事求是的基本准则收到了严重的挑战。但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党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正确思想路线指导的道路方针,在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逐渐的向世界强国之列迈进。在今看来,我们党真正的理解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精神,在***总理接任以来,无不体现了这一点,中日发表联合新国公报,重申了台湾问题,二战问题的真实性,在日本国会的演讲中,***总理从历史谈到如今,从理论联系实际,无不体现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智慧。

再联系我们大学生自身,我觉得我们更应该遵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是陈云同志的经典语录。它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深刻含义,告诉我们大学生就是应该从实际出发。二、全面,比较,反复,有了坚定地唯物论立场和坚定的实事求是的信念,就应该在生活中不断地全面,比较,反复。三、深入调查研究,这也就是说我要积极的参加学校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体会实事求是。四、加强党性培养。我认为只有充分了解了党的知识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实事求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