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危机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9:52:14

市场危机

市场危机范文篇1

关键词:市场营销;危机管理;改进策略

在国内,大多数的企业都意识到风险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关键性,但是对危机认识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在他们的意识之中,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少之又少。但是事实上当不可控制的风险转化成危机时,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容小视的。所以重视危机管理工作,对于一个新兴企业制定销售战略和销售政策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市场营销策略出现或大或小的失误、经营者的经销理念过时或者失误、对外部经济大环境适应力不足等等。最终形成企业的市场份额严重下滑,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信心产生动摇,甚至被挤出市场等种种不利企业发展的局面。市场营销危机管理,即就是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危机的管理机制,针对危机情境的各种管理措施和应对决策,将危机事件的不利影响尽可能的将至最低。

一、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1.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的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形式

企业出现市场营销危机的现象,既存在偶然性因素,又有其产生的必然性条件。由于危机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因为企业在产品的市场宣传、推广和过程中,由于产品和服务面向的对象和市场不同,市场营销危机发生的时间和形式也不确定,危害程度也是未知数。这就导致企业所面临的营销危机在判断系数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由于信息的高度流通性,对企业而言,任何微小的失误或是不利因素对企业的打击都是致命的。因此,在电子信息化时代,由于市场营销危机的影响的危害性之大、持续性之久等原因。就要求且在面对危机时,正确做出各种规划、决策以及处理,保证将企业在市场危机中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水平。

2.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的内容

(1)产品功效危机产品功效危机主要是生产厂家在生产、销售自己的产品的过程中出现不合格、不达标或者未能达到使用群体对产品性能的满意和适用,而由此产生因为对产品不满意产生的信任危机。产品性能危机是新时代下很多企业面临的主要危机形势,也是很多企业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例如像NOKIA等品牌,正是因为产品未能达到消费者使用需求,最终出现严重的市场信任危机,导致NOKIA集团最终被微软收购[1]。(2)形象危机企业的外在形象是企业一笔无形的资产和财富,它是由企业形象和企业的品牌效应所表现出来的,但是由于产品质量出现严重问题、服务质量和态度不达标、外部环境的不力影响,导致企业品牌和信誉下降,最终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和支持。例如,三鹿集团,正是因为当时产品质量不合格,导致企业品牌和信誉急剧下降,最终导致河北省乳制品龙头企业走上了被收购的不归路。(3)经营决策危机因为企业在大政方针的决策和具体决策的执行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误差,这样也会产生南辕北辙式的效果,对企业产生不小的不良影响。经营危机的范围主要包括与合作单位企业的危机、企业内部财政危机以及因为财政原因导致的人力资源危机。例如,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未能在HTC手机价格定位上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导致在高端市场完败三星和苹果,在低端市场又拼不过华为、小米、魅族等大陆机型,最终导致企业股价大幅度下跌,企业不得不走上裁员的道路。

二、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管理的改进策略

1.健全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管理机制

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建设专门的危机管理机构或者跨部门的管理小组,以达到对危机预测工作的及时有效和迅捷。但是无论建立哪种管理机制,市场危机管理部门或机构都必须满足内部组成结构精悍、内部指挥统一、下属各部门协调的基本要求,建立完善的、系统的规章制度,明确每个成员的职责明细。同时,要在企业内部和外部建立相关的监控和管理,建立高效的危机预警机制,制定出完善地管理和处理计划,为提升企业的危机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2]。通过有效地机制管理的建设,形成一支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化市场危机管理小组。

2.加强品牌建设的力度和决心,提升产品质量

由于产品质量是市场营销危机的主要形式,这也是消费者最容易接触到、和自身利益相密切关联的问题,这就导致无论是媒体、公众、还是个人,对产品质量问题都异常关注。因此,就要求企业通过加强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力度和决心。从本源上尽可能规避产品危机和形象危机。要明确认识到,良好的品牌形象、高质量的产品和企业的形象是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

3.在意识方面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

在企业营销过程中,想要真正加强企业的危机管理工作,就要在观念上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否则防范营销危机就成了空中楼阁一般。企业从上到下要时刻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将危机的预防工作当做企业日常运营和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全公司树立危机无时无刻不在的紧迫感,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在危机处理的应变的能力。只有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司应对营销危机手忙脚乱的不利局面[3]。

三、结束语

市场营销危机对于企业影响重大,同时又不可规避。因此,通过建立市场营销危机管理体制,减少危机的损失和发生的频率。针对危机的处理,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危机意识,通过专门的危机处理小组及时对危机进行攻关,化解和处理危机。在当前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市场营销危机管理对一个企业的作用也是日益加重,这就要求危机管理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面,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应用,帮助公司度过危机。危机管理不仅能保障企业的适应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企业的自身组织水平,能有效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程度。

参考文献:

[1]赖松.霸王国际集团危机管理改进研究[D].湖南大学,2014.

[2]杨学柏.论市场营销视角下的企业危机管理方法[J].现代经济信息,2013,(1):32.

市场危机范文篇2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上看,包括市场学、营销学等等,现如今,人们将这些概念统称为市场营销。事实上,营销就是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价值和经济效益。而且通过一定的合理合法的手段来进行。在营销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会将市场营销和市场访问以及调查等相结合,最终制定出相对比较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由于市场营销中出现的危机不仅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会严重地威胁到管理人员决策制定的科学性。在出现市场危机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往往会由于策略的不科学,而影响到产品供求关系。另外,市场营销下的危机还会有损企业的形象,其种类比较复杂,但是从整体上看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一,名誉危机。所谓的名誉危机就是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名誉的危机类型。从市场营销的角度上看,企业的名誉会对企业产品的质量造成严重地影响。尤其是有些企业一直都以品牌战略著称,一旦出现了名誉危机,就很难再树立自身的形象,因此,客户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也会受到影响。通常情况下,名誉危机一直都是企业管理人员忽视的问题之一,因此,在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重视。第二,资金危机。资金危机是相对比较常见的内容,主要是由于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需要依靠流动资金来支撑企业的运营。但是,资金浪费或者是资金利用率不高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企业无法还清银行的信贷,就会面临着倒闭的危险。另外,如果资金短缺就无法直接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信任度也明显降低。可见,资金危机的严重性不可小觑。第三,人力资源危机。所谓的人力资源危机就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完善性。企业培养出的职工应该从企业的利益出发,不仅专业素质过硬,实际操作能力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但是,从目前企业发展的现状中可以看出,很多企业都存在着严重地岗位空缺的现象。有些职工在专业或者是学历上还会出现严重地造假现象。严重地影响到企业的长足发展。

2市场营销下企业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在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如果发生危机,没有进行危机管理,将不仅造成企业巨大经济利益损失,而且破坏企业长久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2.1调整企业营销战略

任何企业都会遇到危机,避免不了会处于下风情况。所以,要在危机发生时,结合自身发展情况调整企业营销战略,恢复原有经营状况。但是,许多危机都是潜在的,所以要将危机意识融入到战略调整中,保障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另外,在战略制定好后的执行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照搬老一套的做事方法,要与时俱进,根据营销战略做出灵活性改变,合理合法进行企业经济业务活动,达到确保企业有序、健康发展的目的。

2.2增强员工忠诚度

当企业危机发生时,最不想见到的状况就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内部处于一片混乱状态。有些人员在面临巨大企业危机时就会不知所措,严重的甚至辞职,造成了企业大量优秀人才流失。因此,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危机处理办法,不仅会降低员工对企业信任度,而且搞的人心惶惶,很快会面临破产的威胁。企业的中心力量就是员工对工作的热忱度,没有可靠员工的企业在市场上来说就是一个空壳而已。只有不断增强员工忠诚度,才能稳住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一支高技术、高知识、高效率的精英队伍。

2.3有助于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企业在日常市场营销中,如果没有有危机意识,在危机发生时采取有效解决方法,弥补客户损失,就会有损企业品牌形象,大大降低该企业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因此,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对危机要有迅速处理意识,才能维持企业原有形象。在企业面对一些突发危机时,就应该养成迎难而上的良好习惯,在企业内、外部进行控制和管理,尽可能将危机转化为契机,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知名度。

3基于市场营销视角的企业危机管理对策

3.1形成危机意识,防患于未然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工作人员都应该时刻加强对管理危机的重视,无论是危机是否发生都应该做好准备,要齐心协力,提升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危机意识,从企业发展的全局入手,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损失。在日常的员工培训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员工危机意识的培训,使得员工提升自身的素质,积极地应对企业危机。这是市场营销过程中对企业提出的基本要求。

3.2促进员工、客户以及媒体之间感情的和谐性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内部的员工,外部的客户以及媒体,只有不断提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够从根本上加强交流和沟通,在企业遇到危机的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员工的重要性,借助客户的关系来采取一些科学性较强的措施。另外,在实际的企业形象树立的过程中,还可以依靠媒体来进行大面积的宣传。因此,维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做好危机管理工作的重点。

3.3增强企业内部管理

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一定具备了完善的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建立强大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减少内部管理问题、营销问题、发展战略问题等,将潜在危机扼杀在摇篮里。另外,企业内部管理不仅能消除外界对企业形象的质疑,而且能避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误差。因此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是企业危机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4结束语

市场危机范文篇3

关键词:市场营销;企业危机管理;研究

要想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危机管理的方法,首先需要做的是要了解企业危机的类型,并针对这些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应急方案,从而保证企业未来的发展。

1.市场营销视角下企业危机主要包括的种类

从市场销售方面来看,企业面临的挑战和危机很多,而不同的危机都会其造成不同的影响。1.1市场影响力危机。企业在市场的影响力也就预示着未来的发展,同时也能看出企业自身的能力等方面。我们都知道,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都会比较关注产品的品牌,因为很多的消费者都比较信赖大品牌,所以,如果企业自身的品牌度高,其产品的销售量自然会很高。如果一个品牌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该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会受到影响。1.2资金流动的危机。企业要想顺利运作和发展,则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来作为前提,要保证企业的收入和支出保持平衡的状态,这样才能为后期的发展作保障。另外,如果出现乱账的情况,就表示管理人员的工作并没有做到位,导致企业陷入资金危机,从而影响今后的发展。1.3内部人才的危机。一个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必须要保证内部有核心人才,这也是实现未来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有必要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则需要建立有一套规范的管理策略,对内部的人员要定期的展开相关的工作,从而避免人才危机的出现。

2、造成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的主要原因所在

从市场销售的角度来看,企业面临的危机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导致企业面临市场危机的原因有很多,这些问题都会让企业面临挑战,甚至会让企业遭遇破产。2.1企业内部存在裙带关系。企业在社会上的危机就是消费者的信任和态度。导致出现这一类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内部之间的人员关系,如果情节严重还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发展。2.2企业战略管理相对单一。如果企业在营销方面出现了问题,就会对很多方面都造成影响,如企业的资金流动、投资人员的利益等,所以,构建一套规范的危机处理制度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由于很多企业的管理方法很单一,企业产品的推广都放到了广告上,这样销售渠道就会受到了限制,会导致产品的利益不理想。2.3企业文化中形式感严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中占的比例非常大,同时也是培养员工精神品质的前提条件。根据资料显示,在众多的人员危机中,企业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很多企业的文化建设都非常缺乏内涵,导致员工把利益看得非常重,对企业的利益则不放在心上,造成很多员工都缺乏团结、敬业的精神。

3.探究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管理的方法

针对市场营销危机,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要了解危机的类型,并找到造成危机出现的因素,在掌握这些数据之后制定出来的方案才能更有针对性。3.1企业内部脱离裙带关系。企业内部的人员关系一定要清晰,企业领导和员工之间不能有过多复杂的关系,这样能很大程度的避免企业出现人才流失的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相关人员就必须要构建有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对人才进行招聘时,尽量不能聘用朋友、亲戚等人员。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内部人员的关系,让管理制度能很好地实施。3.2企业文化中突出内涵所在。在建设企业文化时,一定要有创新有内涵,这样可以避免企业出现人员危机。建设富有内涵的企业文化,不但能激励员工,还能让他们把自身的发展和企业联系到一起,从而更加努力、认真地工作。另外,对于员工自身的道德、责任等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效果。3.3建立外部沟通与互动原则。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外部和内部之间也应该保持有良好的关系,这样能很大程度地减少企业出现营销危机,同时还有着预防的作用。在营销危机里还包含有策略管理危机,所以,相关人员一定要提升企业内外部之间的关系,要定期地进行沟通、维护,要让消费者和员工保持有亲密的关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企业在制定销售方案时能更符合客户的需求,从而让推广、服务环节都能顺利地进行,为企业的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3.4重视企业供应链合作关系。在整个社会发展的体系里,不管是较大的企业还是小型企业,他们都是存在于社会发展的链条之上,所以,各大企业之间都应该要重视互相合作,这样才能避免企业出现资金危机,从而实现共赢,也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另外,在进行企业市场危机的管理过程中,营销的方法和策略并不会让企业面临失败,相关人员应该要把重心都放到供应链条的没有连接处,同时还要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这样不但能让企业保持稳定的发展,还能保证企业资金的平稳,对整个运作系统都带来非常大的帮助。

综上所述,分析企业危机管理的方法应该要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入手,要重点分析会导致发生企业危机的种种原因,然后不同的危机类型都要制定出一份合理、规范的方案。这样可以让企业在面临危机时从容的应对,并能及时地化解和预防,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地位,保证未来的发展能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莉,陈维军.我国企业危机管理及预警现状调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3):188.

[2]卫海英,李清,杨德锋.品牌危机中社会关系冲突的动态演化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5(11):109.

市场危机范文篇4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市场;监管

一、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特征及影响

犹如2000年美国股市网络公司泡沫的破灭一样,一开始人们普遍认为次贷危机对宏观经济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次贷泡沫的破裂,触发了美国信贷及资本市场上危机的空前蔓延,使得贝尔斯登、雷曼兄弟与美林等金融巨头纷纷倒下。从股票到房产再到信贷,泡沫在规模和风险程度上不断扩大,充满泡沫的美国经济系统性风险不断加剧,并对美国及世界经济带来影响。而今,留给我们的只有反思和叹息。

(一)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危机发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

1、经营模式方面。在逐利动机和市场导向的激发下,基于信贷市场的细分和信用中介的发展,高回报成为大家共同瞩目的焦点,而其对应的高风险则被所有的参与者无意忽略或有意隐去。按揭贷款公司的肆意放款;投资银行机构将买进的按揭贷款打造为证券化产品和其他衍生产品,以获得高额利润;评级机构迎合银行机构的要求,对其产品给予超乎事实的评级;保险公司、商业银行、共同基金、养老金等投资者过度相信银行机构进行盲目投资等,都是利益驱动的结果。而高杠杆率,过度证券化和无节制的创新、依赖交易类业务而淡化传统投资银行业务、采取复杂的交易结构、缺乏必要的监管和信息披露、不合理的薪酬制度等也早为危机的产生埋下伏笔。

2、货币政策方面。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漂浮不定,导致一系列不当操作。本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9.11”事件、安然丑闻等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为了防止美国经济走向衰退,美联储从2001年开始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由6.5%降到1%,为近半个世纪的最低水平;而2004年美联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从此又开始了其连续升息的历程,但此时,房地产价格已经下跌,但借款人利息负担明显加重,违约现象大量出现。到2006年末,次贷违约率在一些州已经达到13%,个别州则超过20%,这预示着危机的出现只是个时间问题。

3、金融监管方面。在理念上,美联储长期信奉“最少的监管就是最好的监管”这一信条,过分强调和依赖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市场纪律,过分注重和培植本国金融机构及市场的竞争力和创新力。在实践中,多头多层的分业监管体制虽有利于相互制衡,但在对混业经营的金融体系的监管上,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并存。对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变化对金融业风险的影响估计不足,缺乏必要的风险预警与提示。在技术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本次危机中也暴露出种种局限性,比如过度运用复杂模型使资本监管数字化。

4、宏观经济方面。从根本上讲,美国长期坚持的高负债、高赤字、高消费经济增长模式缺乏可持续性,问题最终必然要在某一方面得到表现和释放;美国金融业高度发达,超越甚至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呈现虚拟化态势。据统计,目前美国交易的金融产品中只有1/7与实体经济有关;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美国试图把房地产业的发展作为新的引擎,带动经济持续增长,但它忽视了产业与金融之间及产业之间的合理关系,造成居民储蓄模式逐步出现了由收入为基础向以资产为基础的模式转变,导致房地产业畸形发展。

(二)次贷危机的特征及影响。与以往的金融危机,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等相比,本次危机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危机由次级贷款抵押产品开始,迅速蔓延到非抵押产品领域,并冲击整个金融市场;二是危机使发达国家最具创新力的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率先溃败,而新兴经济体相对薄弱的金融体系或中小金融机构却比较稳健;三是在金融全球化大背景下,危机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动荡,而非局限于个别国家或地区;四是由于结构性交易和衍生产品的大量运用,人们几乎无法从根本上了解风险的真实状况,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和风险计量、管控技术显得苍白无力,需要空前的救助力度和应对措施。

IMF报告称,危机造成全球金融机构的直接损失估计高达1.4万亿美元。股指下跌、失业增加、贸易减少、经济增长放缓等间接影响将更为广泛,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是否进入衰退有待继续观察,但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已成定局。不仅如此,相对于次贷危机对金融经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而言,由此引发的对美式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标准、经济模式、发展道路等的反思和重新认识,其意义更重大、更深远。一是对美式自由市场经济哲学的质疑。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马丁·沃尔夫撰文写到:“2008年3月14日(在美国政府的干预下,当天贝尔斯登宣告被摩根大通收购,笔者注)是全球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梦想破灭的一天。”德国财长施泰因布吕克认为:“美国可能失去世界金融体系霸主地位,这一切都源于其不负责任地夸大无约束的自由市场经济原则。”二是对美国一贯推行的“双重”价值标准的质疑。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美国主导催生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提出了放松政府管制、利率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等一系列政策建议。然而十余年之后,当本国发生危机时,美国采取了包括大规模国有化在内的政府干预措施。这就使人不得不怀疑美国人的价值标准缺乏一致性。三是进一步加深了对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质疑。美国长期以来凭借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形成了国民借贷消费以及国家巨额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繁荣是建立在他国信贷和透支未来基础上的,缺乏可持续性。

二、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启示

总体上看,本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有利有弊。短期直接而言是利空,长期间接而言是利好,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把握。但不论怎样,这都是一次很好的警示,假如危机推后几年发生,我国金融和经济将遭受更严重的损害。我们应以此为鉴,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进行全面审视,好的要坚持,不好的要改进。

一是要立足国情,坚持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道路。美国金融危机是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与本国的国情、经济发展的阶段相适应。要坚持市场化大方向,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因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就认定“市场经济”出了问题,不能动摇我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方向。要充分认识到市场与调控是两种手段,要善于运用好这两种手段,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两种手段和机制的配合运用才是经济应有

的常态。应采取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等,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兼顾充分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宏观收入分配和金融市场稳定等目标,确保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

二是要高度重视做好金融工作,贯彻审慎性原则,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积极推进金融创新。维护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保持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合理规模与比例。继续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审慎开放资本项目。增强货币政策的预见性和灵活性,防止国际国内风险叠加,防止经济金融风险重合。坚持狠抓金融监管不放松,实现对风险的全面覆盖和全程监管。就银行业监管而言,重点要抓好风险为本监管,了解掌握不同阶段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点和风险源;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危机处置预案,编织稳固的金融安全网;加强监管部门之间以及与政府宏观经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共享信息,协调行动。

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建立适合我国金融市场情况的监管模式。虽然基本法律框架已基本建立,如《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但条文过于松散,使金融监管的随意性有余而严密性不足。金融监管应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优化手段与方法。此次金融危机爆发警示金融从业人员和监管当局必须审慎从事金融创新,既要认识到其价格发现、风险分散与资产配置等功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又要对其巨大风险有清醒认识,以有效规避。监管当局必须履行市场守护者职责,以“看得见的手”弥补市场机制的天然缺陷,规避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要逐渐向功能型监管过渡,应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同类型业务进行统一监管和统一标准监管,同时,要强调跨部门监管协调和合作;提高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信息透明度,尤其要提高对场外交易和那些运作不透明的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要求;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审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金融中介的监管,严加防范金融中介机构中立性不够产生的道德风险,促使金融中介机构在维护金融市场健康稳定运行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郭世坤,蒋青海,李丹红.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的深刻警示.中国建设银行课题组,2009.3.

[2]王志刚.次贷危机的特征、成因与启示.山西银监局网站,2009.1.

[3]黄丽珠.金融危机助推新资本协议改进和发展[N].金融时报,2009.1.

市场危机范文篇5

市场营销危机的类别

1、产品危机。商业产品在研发完成后,受到产品定位和市场的影响,而形成的产品贬增值,此类就称为产品类的危机。消费人群的核心利益通常受产品的质量、价值等等影响,因此这些因素往往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价值变化,在市场占有率额方面这些因素也起着极大的作用,产品的市场定位目标总是随着市场变动,做到极其精准的定位也是很困难的,不管营销战略如何科学合理,也不一定完全在销售过程中百分百的实施应用。2、价格类危机:具体是指遭受供需矛盾因素,以及宏观经济格局影响下而造成的价格变动。供给因素重点是:企业及市场方面。通常来说,随着供给量的增加,需求没有增加的情况下,产品的价值必然会相应下降;而当供应量不变,需求量反而增加的时候,势必会造成价格上涨。3、分销类危机:在分销中各渠道各环节中所面临的危机难以琢磨,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估量性,从而造成危机,其中包括渠道、工作效率,中间方等等的因素。渠道是指商业产品由企业流转到消费者的过程当中,中间方的数量,分销渠道越宽商品在流通环节中的流通速度也越快。在分销中,中间方的态度很重要,因为他们直接面向用户,对广大用户起导向作用。使他们产生依赖和对产品产生粘性,对最终的销售利润的转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危机管理的优化策略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趋势下,许多企业公司所处的竞争环境运营空间等方面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类危机层出不尽。并且这类危机具有、隐蔽、潜在的特性,让人难以防范,尤其是外来经济体对我国国内集团企业形成了不容小觑的冲击,外来经济凭借资本以及技术经验和丰富的竞争手段对国内企业影响较大。1.完善管理机制:①管理机制方面的完善。集团企业想要顺利开展危机应对防范工作,必须要有有效、成熟的管理办法。一方面必须树立危机意识以及端正营销行为和态度,以产品和服务的合格为前提的基础上,重视起危机。另一面,必须明白管理制度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在实施中进一步完善。②内部管理机制的健全。企业危机的大幅度的发生次数,也是由于企业内部问题而引发的,例如各项制度的疏漏等。集团企业内部管控应该放在一定位置。搭建通畅的有效沟通平台。沟通可以得到用户支持,并且建立起良好的形象。③危机处理中,有效通畅的沟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解除消费者的误解,更是与媒体合作的关键因素[2]。④强化监督管理力度。强化运营过程中环节衔接的各个过程,一旦某个地方出现问题,一定会造成隐患,因此要加强管理监督的力度,以保障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的顺利开展,尤其是检测、验收等等。2.强化人员管理。在危机管理上思想态度要端正,真诚踏实,维护好客户的合法利益,并与新闻媒体机构创建合作关系,为企业营造好的口碑,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这不仅是集团企业的根基,也是面对严峻市场形势的应对策略以及自我的武装强化。3.紧急处理对策。企业的快速反应是应对危机的自身解决办法,同时也是必备的一种技能,在应对突发情况时,可以快速的对不良事件进行有效的扼制,并进行调查工作。4.建立有效的沟通。主动沟通。在企业爆发某些危机时,被动往往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要主动出击,找准自己的位置定位,此时可以成立专门的小组,寻找事实真相,避免因疏漏被动而错过时机。在危机解决过程中需要注意,做到主动还是不够的,交流和与各方面的有效沟通才是重中之重,其中包括职工、媒体、消费群体、股东等等。企业必须主动勇于承担在危机中的责任,将实际情况与相关的各方面各部门沟通清楚,通过法律的途径或者公证机构来解决。同时,危机管理重点不应只侧重在应对,预防工作也要重视起来,因而在对潜在危机开展预防和排查工作,能在损失发生之前进行最大程度的降低减免损失。5.完善责任管理制度。承担。市场危机除了会对企业自身造成损失,同时也会对社会产生一定影响,严重扰乱经济秩序,甚至威胁到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因此,危机一旦爆发不应分辨事态的大小,必须将应尽责任承担起来,对社会,他人,自己负责。坚守原则和底线,尽责尽力的挽回不必要的损失。6.反省总结经验。每次危机的产生与爆发,和对与其制定的相应的解决办法,不管有效与否,都是重要的经验积累,日后一定会对企业的发展有所帮助,反省也是一种正确的引导,也会对他人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参照和指引。因此对危机的反思具有重要的、极其深远的意义。

市场危机范文篇6

【论文摘要】期货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的产品工具,是表明市场经济发育阶段的重要标志。期货市场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期货市场的概念入手,对其发展历程、目前发展状况、前景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1引言

期货市场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内容。国际期货市场自1848年在美国出现以来,经历了由商品期货到金融期货、交易品种不断增加、交易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逐渐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主要期货交易所有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等。

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对完善国内资本市场结构和促进资本市场的开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为企业风险管理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挥更大的作用。

自1990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成立至今,我国期货市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在基本法律法规框架监管下、在中国证监会统一监管下、由四家期货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180多家期货公司组成的、由市场各主体参与的、能顺应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期货市场体系。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扩大,我国期货市场将进入一个质变式发展阶段。本文就目前期货市场的情况和发展前景以及金融危机下的启示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2期货市场的由来及发展历程

期货的英文为Futures,是由“未来”一词演化而来,其含义是:交易双方不必在买卖发生的初期就交收实货,而是共同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候交收实货,因此中国人就称其为“期货”。世界第一家商品远期合同交易所是1570年伦敦开设的皇家交易所。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1985年芝加哥谷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种被称为“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协议,取代原先沿用的远期合同。使用这种标准化合约,允许合约转手买卖,并逐步完善了保证金制度,于是一种专门买卖标准化合约的期货市场形成了,期货成为投资者的一种投资理财工具。期货市场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勒说过:“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不能缺少期货市场的经济体系”.没有期货市场的市场经济,不是健全完善的市场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趋向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的场所和工具。因此,一个健全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离不开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是买卖期货合约的市场。这种买卖是由转移价格波动风险的生产经营者和承受价格风险而获利的风险投资者参加的,在交易所内依法公平竞争而进行的,并且有保证金制度为保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期货市场发展的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3金融危机中期货市场角色分析

期货市场的不完善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完善是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金融衍生品是风险对冲或转移的有效工具,但同时也具有高风险的特质。这次金融危机原因之一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他通过“蝴蝶效应”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共振,其影响还在扩散和深化中。这场危机使人们意识到,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现代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也扩大了金融风险,引起了全球性的危机。次贷危机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损失被发现得很晚,这是因为新的金融产品已经达到了相关机构风险评估的极限。一些评估机构对于新的、复杂的金融产品没有经验,它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由于次贷危机的严重性不亚于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人们开始从各个方面对这场危机进行反思,其中最受关注的是现代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金融创新在促进风险分散渠道多元化、提高市场效率方面卓有成效,但创新背后所隐藏的错综复杂的各种风险因素不容忽视。因此,在金融创新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如何有效地监管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严峻的课题。

4在全球金融风暴中反思我国期货市场发展

4.1加强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的核心是有效的风险管理,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管理:一是市场制度的稳定性。二是市场交易的公正性。三是市场运作的规范性。四是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保障性。上述四个条件的形成和确立,首先取决于对风险处理的能力。如果市场本身缺乏风险管理体系,显然谈不上市场的稳定性,市场不稳定,就难以正常有序的运作,市场公正性也必然会受到影响,更保障不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市场就会风险不断,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保障。

4.2期货市场应实行法制化管理,用发展的思维统领监管工作

2003年以来,仅仅北京地区先后出台《期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指导意见》、《公司经营管理风险防范指导意见》等,充分兼顾了规范和发展两方面,深受北京地区期货业欢迎。

4.3走稳健发展之路

我们看到,近年来,证监会积极推进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和稳步发展,进一步明确了监管部门的角色定位,更新监管理念和改进监管方式,加强了期货交易所的一线监管,强化了期货业协会的自律机制,为期货市场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这次金融风暴下,我国期货市场之所以运行正常,是有许多期货市场发展和监管的经验值得全球借鉴,比如我国期货公司防火墙的设计更为坚固、我国对衍生品的推出更为谨慎、我国期货市场在对外开放问题上采取的逐步渐进策略。相信在中国证监会的热心服务和正确监管下,期货市场的明天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李启亚.金融衍生产品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2]周俊全.我国金融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商业》.2008年第5期

市场危机范文篇7

关键词:市场营销;危机管理;企业发展

引言

当前市场经济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竞争也更加激烈,企业的生存存在一定的危机。如果企业的产品生产或者是产品销售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以必须充分重视企业危机管理工作,及时有效地制定市场营销战略。市场营销视野下,企业危机产生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战略决策出现问题,由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不科学因素,所以企业的发展难以适应社会与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企业的服务和产品进入了发展瓶颈,也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公众心理现象,所以企业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一、企业市场营销危机的表现

(一)人力资源危机

大部分初建立的企业并未构建科学完善的人才管理机制,难以有效地展开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有部分企业在人才管理上,虽然制定了制度,但是却难以得到良好落实,企业对于员工的激励方式上不科学,也难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出现人力资源浪费现象。所以员工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价值观念难以达到融合,致使员工对企业忠诚度和归属感不高,导致在工作中难以做到尽心尽力,甚至出现员工严重流失现象。

(二)财务危机

企业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会遇到贷款利率变更与汇率调整、股票市场波动等问题,再加之市场的多元化发展,以及浪费现象严重,导致融资决策出现失误,严重影响着企业的融资,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存在问题。一旦企业资金周转存在问题,势必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转,这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严重的危机。

(三)合作危机

当前市场竞争激烈,市场是竞争和合作并存的。无论是哪一个领域,在市场供应链中,企业都有上下游的发展合作伙伴,同时也面临着经销商对于价格的压低现象。所以企业供应的物品难以满足要求,会导致供应商出现相互背离,出现多种代替产品,严重抑制着企业的发展,这些都会导致企业合作出现危机。

二、基于市场营销视角下企业危机管理策略

(一)科学完善的营销危机管理原则

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应当结合市场多元化发展变化,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科学完善的市场营销危机管理机制,遵循合理的危机管理原则,主要包括:1.制度化原则——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对于潜在的危机通常是难以预测的,也无法分析危机发生的时间和走势、规模与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所以企业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危机管理制度,对企业可能蕴藏的危机进行充分准备。2.诚实守信原则——当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必须遵循诚实守信原则,一旦遇到危机,应当将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根据诚实守信原则,获取群众对于企业的信任。3.预防原则——企业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危机预防工作,一旦危机发生,便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所以必须构建健全的危机预防机制,才能够有效节约成本。

(二)构建独立性危机管理机构

企业展开危机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强提前预防。要想有效地预防,应当构建独立危机管理机构。危机管理机构能够对企业可能蕴含的危机风险展开科学合理的预防,仔细分析存在的隐患,并且做出详细的准备工作,有助于企业在面临危机时能够及时快速的解决。企业内危机管理机构必须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详细了解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才能够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制度,对于可能出现的危机,制定出可实行的操作方法,并且加强对企业内员工的定期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员工的危机意识,使员工时刻牢记自身承担的重要使命与责任,当发生危机时能够临危不乱,冷静地应对处理危机。

(三)运用媒体对营销进行处理

企业危机处理时,应当充分重视危机公关工作,可以有效应用媒体展开危机处理。21世纪媒体是良好的信息平台,能够引起社会舆论,所以企业发生危机时可以有效应用开放性媒体,进行有效的危机营销处理。当时应当确保企业内部口径一致,如果公众产生怀疑时,企业应当主动将公众关注的信息提供给媒体,切记不要惧怕媒体的宣传与采访,同时要认真倾听民众的思想看法,并且作出承诺。当前我国社会科学技术逐步发展,社会上也衍生出了各类信息传播途径,企业应当有效应用各类资源,和自身的发展情况,对民众媒体进行仔细分析,应用新时期的媒体技术,对企业品牌与形象加强宣传,同时有效解决危机问题。

(四)加强企业各方面的有效沟通和合作

沟通是企业展开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式,是企业面对危机时,应当与员工和媒体、公众与政府进行科学合理的沟通。通过良好的沟通,能够一定程度上的化解企业的负面信息,也能够赢得社会舆论支持,有所稳定公众对于企业负面的情绪。企业在危机前应当进一步加强沟通意识,与相关部门进行主动积极的沟通交流,才能够将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危机处理程度,及时有效的向群众解释,使群众知晓,从而打消群众对于企业的疑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当前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企业在日常的营销与管理中,由于各类问题可能会出现危机。所以必须充分重视危机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危机防范意识,结合日常的管理工作,做好危机预防工作,构建科学完善的危机管理机构,即使做好准备,当发生危机时,要做到冷静应对,才能够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丹尼尔.社交媒体在企业传播中的使用:可口可乐中国和可口可乐加纳案例研究[D].复旦大学,2014.

[2]韩风.企业市场营销视角下危机管理问题及对策[D].北京邮电大学,2015.

[3]徐丽娟.传统企业基于市场营销视角下如何做好危机管理工作[D].北京交通大学,2007.

市场危机范文篇8

回顾动荡的90年代,我们可以发现金融危机的一些新特征:首先,这些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踏步前进的过程中爆发的。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经济自由主义在各国获得全面胜利的年代。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鼓吹下,经济自由主义几乎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意识形态。1989年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更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弹冠相庆。从较为严格的意义上说,全球化只能从冷战结束之后算起,因为在冷战时期全球经济格局仍然没有摆脱斯大林所说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市场”。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的步伐开始放慢,反对全球化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许多迹象表明全球化可能会进入低潮。同时,东亚金融危机也使得经济学家不得不反思原有的许多经济自由主义教条。比如,东亚金融危机之后,许多一流的经济学家都对原来的“华盛顿共识”提出了批评;其次,这次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非常深重,可以说是从货币危机肇始,并次第演化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甚至是政治危机。如果仅仅表现为货币危机,则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是有限的,因为货币危机往往是由经常项目出现异常逆差而导致,但是货币贬值有助于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这便改善了本国的国际收支。金融危机的范围比货币危机更广,金融危机包括发生在银行业的挤兑危机,发生在股票市场的崩盘危机等等。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并不一定同时爆发,但是这次东亚金融危机却表现出来“孪生危机”的形式,所以其危害为烈,远远超过单纯的货币危机。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东亚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收入下降、贫困人口增加、公共服务业萎缩、教育和卫生条件恶化、犯罪率上升等。第三,除了个别例子之外,90年代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大多是新兴市场。所谓新兴市场是指那些已经实现了对外开放,与国际资本市场有密切联系的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发达国家的利率较低,导致大量资金转向海外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新兴市场因为其收益高而倍受追捧。然而,进入90年代之后新兴市场频繁爆发金融危机,不由得引起人们的思考。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教授曾经指出的,只要世界仍然被分割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就不可能是通向繁荣和进步之路。为什么新兴市场易于爆发金融危机?这可以从新兴市场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新兴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无政府状态这三个方面来讨论。

按照传统的货币危机理论,一国之所以会爆发货币危机,一定是因为其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出现了问题。以克鲁格曼1979年的论文为代表的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往往会过度挥霍而导致财政赤字,然后不得不用增发国债或增发货币的方式弥补其财政赤字,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这将给一国的货币带来贬值的压力。如果投资者预期该国货币早晚要贬值,他们不会等待该国货币循序渐进地慢慢贬值,而是将一起抛出该国货币,导致该国政府的外汇储备几乎在一夜之间耗尽,该国的货币突然大幅度贬值。由此可见,判断一国是否将爆发货币危机的预警指标应该包括预算赤字、通货膨胀率和国内储蓄等。然而,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完全不能解释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比如说,在危机之前,东亚各经济体的预算赤字并不高、公共债务有限、通货膨胀率一直控制在一位数以内、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都很高、经济增长率较高。最近的金融危机理论指出,新兴市场的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才是金融危机的真正根源。

发展经济学家早就注意到,东亚各经济体在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这些经济体中,政府往往有着强烈的发展经济的愿望,并普遍实行了赶超战略。为此,政府对生产活动和资源配置积极干预,保护国内产业,并对私人投资活动和银行贷款进行隐含的担保。关系贷款盛行。这些做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强有力地刺激了本国的工业化,同时又在高速经济增长时期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潜在的弊端逐渐开始显露:政企不分滋生了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银企不分导致不良贷款如同滚雪球般越积越多。由于政府的隐含担保,企业倾向于过度借债,导致东亚经济中负债率非常之高。1996年韩国负债率高达355%,泰国是236%,菲律宾是128%。没有受到金融危机肆虐的国家也存在这一问题,如中国的负债率高达155%,日本为221%。高度负债的结果是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极高。1999年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55%和52%,马来西亚为25%,韩国为16%。解决银行不良贷款的成本占GDP的比重在印度尼西亚为29%,韩国为17.5%,泰国为32%,马来西亚为18%。当这些经济体仍然实行资本管制,对外借债的规模较小的时候,这种发展模式中的潜在的问题是可以控制的。但是一旦它们开放了本国的金融体系,将其金融脆弱性暴露于国际资本市场面前,潘多拉的盒子就打开了。

事实上,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前景就有了恶化的苗头。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在经济衰退的泥沼中越陷越深;1995年美元升值使得采用盯住美元汇率制度的东亚经济出口竞争力受损;1996年日元贬值更使得与日本经济唇齿相依的东亚经济深受其害;中国的崛起也影响到东亚各经济体的出口,加之,1994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已经提醒了投资者新兴市场的潜在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各经济体政府采用政府担保的方式,试图继续挽留国际资本。由于有政府的承诺,流入东亚经济的国际资本并没有放缓,但是更加谨慎。国际资本更多地转为以短期资本为主,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全身而退。危机前夕,泰国引入的外资中属于直接投资的只占5.5%,商业银行借款达51.5%,其中大部分是短期借款。韩国的外债中2/3属于短期外债。这就带来了“双重错配”的问题。首先,由于这些经济体国内金融体系不发达,往往依赖国际资本为国内投资融资,因此借款人需要的是本币,但只能够借入外币,这就带来了“货币错配”(currencymismatch)。“货币错配”使借款人增加了偿还外币时的外汇风险。但是,由于东亚各经济体普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政府承诺维持汇率稳定,所以这带来了“败德风险”,借外债的企业和银行都不关心汇率风险,于是出现了过度借债的现象,并积累了大量未做对冲的外债。由于东亚各经济体更多地依靠短期借债为长期投资项目融资,这便带来了第二种错配即“期限错配”(maturitymismatch)。“期限错配”使得东亚经济更容易出现“流动性危机”(liquiditycrisis)。“流动性危机”和“资不抵债危机”(insolvencycrisis)是两个值得区分的概念。比如说,一家银行可能会因为经营不善而资不抵债,即从技术上讲已经破产了,但是,只要暂时没有发生储户挤兑,这家银行仍然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即使一家银行经营状况良好,但是架不住所有的储户同时来提钱,这家银行一定会因为缺少流动性而关门倒闭。在东亚金融危机之前,短期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东亚,金融危机之后,这些资本又大量流出。这使得许多经营状况本来良好的企业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纷纷破产。尽管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和东亚经济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国内金融体系不发达,易于出现“双重错配”这一点上是相似的。这就是为什么新兴市场一旦爆发货币危机,很容易进一步转化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原因。

90年代金融危机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爆发在一国的金融危机往往会迅速传染到其他新兴市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便波及南美和中欧,东亚金融危机更是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十数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金融危机一定会有传染效应。实际上,就在泰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前,捷克刚刚发生过货币贬值。2002年阿根廷爆发货币危机之后,也没有殃及其他拉美国家。然而,在一个国际金融市场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上,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几乎是无法治愈的,而新兴市场则是最容易受到传染的群体。地理距离邻近的国家之间固然会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但隔着千山万水也可能难以幸免于难。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包括:(1)若干新兴市场有一个共同的贷款人。比如菲律宾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主要贷款人都是美国,所以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机会波及菲律宾。这是因为,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银行受到损失,它们可能会收缩贷款,于是就影响到菲律宾所能贷到的资金。同样,日本是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共同贷款人。无怪乎泰国发生金融危机之后首先影响到的就是这些国家。(2)同一区域内各国的资产价格变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尤其是各国的股票市场指数高度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3)新兴市场的贸易结构非常相似,在国际市场上经常处于相互竞争的格局。如果一国货币贬值,该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会下降,从而能够提高其产品竞争力,但是与之竞争的其他新兴市场便受到影响。此外,一国发生货币危机之后,该国的收入下降,导致其进口需求减少,这也将导致与之贸易联系较为紧密的其他国家出口减少。(4)投资者信心。由于新兴市场的经济结构非常相似,在同一区域内的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程度也较高,所以一国爆发货币危机将使投资者对其他国家同样产生“信任危机”。

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无政府状态与强权政治对于新兴市场上的金融危机难辞其咎。艾琴格林指出,在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供求双方中,供给一方占有主导地位。8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之所以能够吸引到巨额外资,主要原因是因为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压力减少,利率较低,所以大量资金需要寻找海外投资途径。从这一点来看,国际资本的供给是发展中国家难以影响的外部变量,这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弱势地位。各国之间缺乏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共同监管,涌动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大批短期资本成了风险程度很高的“热钱”。就连许多坚决主张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也指出,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和自由贸易是不相同的,自由贸易从理论上来讲能够提高全球福利,但是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存在诸多潜在的风险。托宾就一直主张,要在飞速转动的轮子里掺沙子,使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放慢到可以控制的程度。如果爆发危机之后,需要有适当的国际组织担当最终贷款人的角色。最终贷款人需要在整个金融体系发生流动性危机的时候充当“消防队”的角色,通过提供流动性克服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成功的最终贷款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行动速度要快、提供流动性应该是不限量的、得到流动性贷款应该有相应的条件(比如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IMF本来是应该充当最终贷款人角色的,但是从其在东亚金融危机和阿根廷金融危机的表现来看,IMF不仅反应迟缓,而且给出了许多错误的药方,不仅没有使得危机减缓,反而激化了危机。IMF的庞大官僚体系主要为G7,尤其是美国所把持,缺乏民主决策,新兴市场的声音与其经济实力和发展势头远远不相称。危机过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主张国内私有化、对外加速资本开放、尽快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所谓“华盛顿共识”,除了受到经济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遮蔽之外,还反映出华尔街金融巨头、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的共同利益。美国政府及IMF在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亚以及阿根廷金融危机中的不同表现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墨西哥与美国比邻而居,两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如果墨西哥经济崩溃,就将导致大量移民流入美国,所以在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政府和参众两院表现出少有的默契和团结,对墨西哥给予大量援助。

如何防范下一次金融危机?根据上述讨论,我们认为,必须从国家、区域和全球三个层面进行改革:

从国家层面来看,新兴市场的政府应该谨慎对待资本开放,加速国内银行业的改革,促进国内金融体系均衡发展。尚未开放资本账户的国家如中国和南亚诸国没有直接受到国际投机的冲击,但是,随着国际资本市场日益一体化,这些国家迟早要面临放松资本管制、开放资本账户的压力。在开放资本账户以前,应该首先解决国内银行业不良贷款高居不下的问题,而银行不良贷款的出现又往往是和政府对企业的隐含担保所致,所以需要同时加快企业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对于已经实行资本账户开放的国家来说,应该着重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入的管理,比如如果资本流入规模过大,可以对实施无息的存款准备金(URR)和最短持有期限(MHP)。应该通过加强审慎监管尽量减少“双重错配”,比如通过银行有效监管框架可以规定对风险资本充足率、高质量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标准,尤其要注意建立对单一借款人、关联团体和风险较高的行业(如房地产)的风险限制机制并加强对跨国交易的监管。东亚经济的金融体系中银行所占的比重畸高,股票市场不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几乎没有得到发展。通过发展健全、有流动性的国内资本市场,能够在相当程度上解决“双重错配”的问题。

从区域层面来看,各国应该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区域货币合作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1)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建立区域性的监管体系,共同开发早期预警体系,加强区域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督,能够在较早阶段就发现危机的迹象,降低危机的危害程度。(2)区域最终贷款人。危机之后,有关建立区域性最终贷款人的呼声甚高。区域性的最终贷款人应该是对全球最终贷款人的补充。区域内的各国更熟悉彼此的情况,更容易给出符合各国国情的改革建议,所以能够更有效地防范流动性危机。目前,东亚地区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如果能够利用这些资源共同抵御货币危机,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3)区域汇率联动机制。从东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僵化的固定汇率制度可能是导致货币危机的原因之一。但是,由于东亚各经济体多为开放程度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汇率的过度波动对其出口和吸引外资都十分不利。这些经济体可能面临着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之间的两年选择。有的经济学家主张实行非常“硬”的固定汇率制度,如阿根廷曾经实行的货币局制度,但是阿根廷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货币局制度的最大缺陷在于无法依赖于所盯住货币的发行国作为最终贷款人。阿根廷的货币局制度盯住的是美元,一旦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只是袖手旁观。欧洲货币联盟的经验似乎能够提供一种可行的选择,即通过建立一种区域汇率联动机制,既消除了区域内部的汇率波动,又能够保持区域货币与区域外货币的自由调节,兼得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之利。

市场危机范文篇9

关键词:海外工程;市场开发;危机管理;参考标准;建议措施

2013年9月,某国商场遭遇袭击,造成共72人死亡,约200人受伤。该国缩减当年基础设施的投资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时该国工程市场开发的难度。因此,对于任何海外工程的市场开发人员,遇到类似事件或其他如、武装冲突、通货膨胀、自然灾害等影响到市场开发的重大危机后,如何有效地防范、应对、处置和消除危机,将损失降至最低,同时,因势利导地把危机中蕴含的机遇挖掘出来,使开发工作少受或不受影响,甚至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1危机管理的定义

海外工程市场开发受市场信息更迭、外在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加之众多利益相关方形成的繁杂的组织沟通界面和激烈的商业争斗,导致市场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危机可以看作是风险的延续,因为海外工程市场开发过程中所有不被有效管理的风险和被人们忽视的风险都可能转变为危机,换言之,危机是风险失控的结果。然而,危机爆发后的处理结果却并不一定是负面的,这已被无数次例证过。也就是说,危机是危和机的共同体,一方面表示某种程度上的危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危机中孕育着机会,这也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可知,危机管理是指为了避免危机爆发而采取的加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或为了应对危机事件而采取的降低危机影响的有效措施,并化危为机,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扩大化。因此,危机管理分为事前控制和事后应对两方面,其中,事前控制是在危机出现前尽力消除潜在的危机因素,减小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事后应对是在危机爆发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危机带来的影响。

2危机管理的参考标准

风险管理、危机应对、利益相关方是危机管理的三个要素,因此,危机管理的参考标准应可表述为“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减小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以危机应对为平台,降低危机爆发的负面影响力;以化危为机为契机,打造利益相关方共同体,实现利益扩大化。”(1)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减小危机爆发的可能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量化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也将是减小危机爆发可能性的基础条件。因此,在危机管理的事前控制阶段,应通过科学的方法或手段获取可靠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量化结果,并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措施和技术手段,达到风险可控,从而减小危机爆发的可能性。目前,风险管理的发展已臻成熟,完整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已在普遍应用,本文不再赘述。(2)以危机应对为平台,降低危机爆发的负面影响力。一般情况下,危机的爆发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危机爆发后,人们能够控制和管理的并非危机的结果,而是危机的态势,所以说危机管理更多的是危机应对。对于危机应对的标准,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四项基本原则。”其中,一个中心是指以维护企业良好的品牌和形象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以维护公众利益和真正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指:①争分夺秒,主动出击处理危机的时效原则;②真诚坦率,不说假话的坦诚原则;③要认识到谣言止于及时公开的公开原则;④积极担当,不推卸责任的担当原则。因此,依据上述标准,制定合理的实施策略,借助下述利益相关方的协助,积极落实,用以达到降低危机爆发带来的负面影响力的效果。(3)以化危为机为契机,打造利益相关方共同体,实现利益扩大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因此,危机爆发后,无论是自行应对,还是联合第三方共同应对,都需将危机化整为零,找出其中的机会,化危为机,从而有效的转化危机的态势,转危为安。作为海外工程市场上的外籍企业,孤军奋战最不可取,在有条件联合信誉好、实力强、有公众信服力的第三方共同应对危机的时候,一定要积极打造利益相关方共同体,让未直接卷入危机的独立第三方去协助应对危机,以此来分担危机带来的压力,从而实现控制危机的态势,平稳度过危机。当然,单从市场开发来说,打造利益相关方共同体,不仅可以起到安度危机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扩大市场人脉,为后续市场的拓展和所有相关方的共赢埋下伏笔。但是,危机爆发后,危机应对的过程势必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因此,从市场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看,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才是危机管理的良好状态。

3海外工程市场开发危机管理的建议措施

政策导向,利益相关方,企业管理和个人防范是与海外工程市场开发危机管理密切相关的4个方面,就此建议如下。(1)顺势而为,减小市场风险出现的概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国内企业积极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等多种方式,谋求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对于海外工程企业来说,“工商、共享、共建”的新丝路文化,无疑是海浪中的灯塔,为上述企业寻找海外工程市场的合作机会,指明了方向。(2)拓展人脉,打造利益相关方的航空母舰。从利益相关方理论来看,海外工程市场开发过程中,市场战略的重大利益相关者数量越多,关系越融洽,对于市场战略的实施越有利。尤其在有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市场开发时,由于经济条件差、医疗卫生设施匮乏等问题,此时利益相关方(如当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公众代表、咨询机构等)的应急帮扶作用便更加凸显。因此,海外工程市场开发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利益相关方的边界,会在企业在当地的危机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3)管理提升,不断完善企业的危机管理机制。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虽然危机爆发很难提前预测,但是危机爆发后的处理却更为艰难。因此,危机的防患未然尤为重要,但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和管理水平的约束,尤其是海外工程企业,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企业总部的制度很难适应所有海外市场的需求。因此,海外工程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系统的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强化监督和落实,这应是海外工程企业发展的必经阶段。(4)居安思危,把危机意识变成习惯。从个人防范的角度来看,海外工程市场开发人员周围存在非常多的高风险不确定因素,如人身安全保障低、遭盗被抢概率高、疾病发生就医难等。因此,海外工程的市场开发人员应重视日常风险因素的规避,针对不同的海外市场,寻找可行的应急渠道,把风险规避和危机应对变成个人的习惯,做到既要对自己负责,又要对企业负责,还要对国家负责。

4结语

虽然2014年前文所述某国调低了基础设施的投入计划,但我们仍在同年5月份顺利完成某标准轨道铁路建设项目的融资计划,除了公司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有效的监管落实措施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外,更与国家的“产能合作”和“一带一路”密不可分。因此,危机管理的最佳状态的标准应是在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基础上,顺势而为。

参考文献:

[1]邓庆阳.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的比较研究[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9,(5).

市场危机范文篇10

回顾动荡的90年代,我们可以发现金融危机的一些新特征:首先,这些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踏步前进的过程中爆发的。整个20世纪80年代是经济自由主义在各国获得全面胜利的年代。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鼓吹下,经济自由主义几乎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意识形态。1989年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更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弹冠相庆。从较为严格的意义上说,全球化只能从冷战结束之后算起,因为在冷战时期全球经济格局仍然没有摆脱斯大林所说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市场”。东亚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化的步伐开始放慢,反对全球化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许多迹象表明全球化可能会进入低潮。同时,东亚金融危机也使得经济学家不得不反思原有的许多经济自由主义教条。比如,东亚金融危机之后,许多一流的经济学家都对原来的“华盛顿共识”提出了批评;其次,这次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非常深重,可以说是从货币危机肇始,并次第演化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甚至是政治危机。如果仅仅表现为货币危机,则其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是有限的,因为货币危机往往是由经常项目出现异常逆差而导致,但是货币贬值有助于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这便改善了本国的国际收支。金融危机的范围比货币危机更广,金融危机包括发生在银行业的挤兑危机,发生在股票市场的崩盘危机等等。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并不一定同时爆发,但是这次东亚金融危机却表现出来“孪生危机”的形式,所以其危害为烈,远远超过单纯的货币危机。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东亚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收入下降、贫困人口增加、公共服务业萎缩、教育和卫生条件恶化、犯罪率上升等。第三,除了个别例子之外,90年代爆发金融危机的国家大多是新兴市场。所谓新兴市场是指那些已经实现了对外开放,与国际资本市场有密切联系的发展中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发达国家的利率较低,导致大量资金转向海外寻找新的投资机会,新兴市场因为其收益高而倍受追捧。然而,进入90年代之后新兴市场频繁爆发金融危机,不由得引起人们的思考。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宾教授曾经指出的,只要世界仍然被分割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就不可能是通向繁荣和进步之路。为什么新兴市场易于爆发金融危机?这可以从新兴市场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新兴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无政府状态这三个方面来讨论。

按照传统的货币危机理论,一国之所以会爆发货币危机,一定是因为其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出现了问题。以克鲁格曼1979年的论文为代表的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往往会过度挥霍而导致财政赤字,然后不得不用增发国债或增发货币的方式弥补其财政赤字,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这将给一国的货币带来贬值的压力。如果投资者预期该国货币早晚要贬值,他们不会等待该国货币循序渐进地慢慢贬值,而是将一起抛出该国货币,导致该国政府的外汇储备几乎在一夜之间耗尽,该国的货币突然大幅度贬值。由此可见,判断一国是否将爆发货币危机的预警指标应该包括预算赤字、通货膨胀率和国内储蓄等。然而,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完全不能解释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比如说,在危机之前,东亚各经济体的预算赤字并不高、公共债务有限、通货膨胀率一直控制在一位数以内、国内储蓄和国内投资都很高、经济增长率较高。最近的金融危机理论指出,新兴市场的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脆弱性,这才是金融危机的真正根源。

发展经济学家早就注意到,东亚各经济体在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这些经济体中,政府往往有着强烈的发展经济的愿望,并普遍实行了赶超战略。为此,政府对生产活动和资源配置积极干预,保护国内产业,并对私人投资活动和银行贷款进行隐含的担保。关系贷款盛行。这些做法在特定的条件下强有力地刺激了本国的工业化,同时又在高速经济增长时期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但是,潜在的弊端逐渐开始显露:政企不分滋生了权钱交易的腐败行为,银企不分导致不良贷款如同滚雪球般越积越多。由于政府的隐含担保,企业倾向于过度借债,导致东亚经济中负债率非常之高。1996年韩国负债率高达355%,泰国是236%,菲律宾是128%。没有受到金融危机肆虐的国家也存在这一问题,如中国的负债率高达155%,日本为221%。高度负债的结果是银行不良贷款比率极高。1999年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不良贷款比率分别为55%和52%,马来西亚为25%,韩国为16%。解决银行不良贷款的成本占GDP的比重在印度尼西亚为29%,韩国为17.5%,泰国为32%,马来西亚为18%。当这些经济体仍然实行资本管制,对外借债的规模较小的时候,这种发展模式中的潜在的问题是可以控制的。但是一旦它们开放了本国的金融体系,将其金融脆弱性暴露于国际资本市场面前,潘多拉的盒子就打开了。

事实上,在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前景就有了恶化的苗头。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在经济衰退的泥沼中越陷越深;1995年美元升值使得采用盯住美元汇率制度的东亚经济出口竞争力受损;1996年日元贬值更使得与日本经济唇齿相依的东亚经济深受其害;中国的崛起也影响到东亚各经济体的出口,加之,1994年爆发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已经提醒了投资者新兴市场的潜在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东亚各经济体政府采用政府担保的方式,试图继续挽留国际资本。由于有政府的承诺,流入东亚经济的国际资本并没有放缓,但是更加谨慎。国际资本更多地转为以短期资本为主,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全身而退。危机前夕,泰国引入的外资中属于直接投资的只占5.5%,商业银行借款达51.5%,其中大部分是短期借款。韩国的外债中2/3属于短期外债。这就带来了“双重错配”的问题。首先,由于这些经济体国内金融体系不发达,往往依赖国际资本为国内投资融资,因此借款人需要的是本币,但只能够借入外币,这就带来了“货币错配”(currencymismatch)。“货币错配”使借款人增加了偿还外币时的外汇风险。但是,由于东亚各经济体普遍实行固定汇率制度,政府承诺维持汇率稳定,所以这带来了“败德风险”,借外债的企业和银行都不关心汇率风险,于是出现了过度借债的现象,并积累了大量未做对冲的外债。由于东亚各经济体更多地依靠短期借债为长期投资项目融资,这便带来了第二种错配即“期限错配”(maturitymismatch)。“期限错配”使得东亚经济更容易出现“流动性危机”(liquiditycrisis)。“流动性危机”和“资不抵债危机”(insolvencycrisis)是两个值得区分的概念。比如说,一家银行可能会因为经营不善而资不抵债,即从技术上讲已经破产了,但是,只要暂时没有发生储户挤兑,这家银行仍然能够维持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即使一家银行经营状况良好,但是架不住所有的储户同时来提钱,这家银行一定会因为缺少流动性而关门倒闭。在东亚金融危机之前,短期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东亚,金融危机之后,这些资本又大量流出。这使得许多经营状况本来良好的企业资产负债表急剧恶化,纷纷破产。尽管墨西哥和阿根廷等国和东亚经济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国内金融体系不发达,易于出现“双重错配”这一点上是相似的。这就是为什么新兴市场一旦爆发货币危机,很容易进一步转化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原因。

90年代金融危机的一个突出现象就是,爆发在一国的金融危机往往会迅速传染到其他新兴市场。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便波及南美和中欧,东亚金融危机更是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十数个国家。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金融危机一定会有传染效应。实际上,就在泰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前,捷克刚刚发生过货币贬值。2002年阿根廷爆发货币危机之后,也没有殃及其他拉美国家。然而,在一个国际金融市场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上,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几乎是无法治愈的,而新兴市场则是最容易受到传染的群体。地理距离邻近的国家之间固然会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但隔着千山万水也可能难以幸免于难。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包括:(1)若干新兴市场有一个共同的贷款人。比如菲律宾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主要贷款人都是美国,所以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机会波及菲律宾。这是因为,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的银行受到损失,它们可能会收缩贷款,于是就影响到菲律宾所能贷到的资金。同样,日本是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和中国的共同贷款人。无怪乎泰国发生金融危机之后首先影响到的就是这些国家。(2)同一区域内各国的资产价格变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尤其是各国的股票市场指数高度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3)新兴市场的贸易结构非常相似,在国际市场上经常处于相互竞争的格局。如果一国货币贬值,该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就会下降,从而能够提高其产品竞争力,但是与之竞争的其他新兴市场便受到影响。此外,一国发生货币危机之后,该国的收入下降,导致其进口需求减少,这也将导致与之贸易联系较为紧密的其他国家出口减少。(4)投资者信心。由于新兴市场的经济结构非常相似,在同一区域内的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程度也较高,所以一国爆发货币危机将使投资者对其他国家同样产生“信任危机”。

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无政府状态与强权政治对于新兴市场上的金融危机难辞其咎。艾琴格林指出,在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供求双方中,供给一方占有主导地位。8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之所以能够吸引到巨额外资,主要原因是因为西方国家通货膨胀压力减少,利率较低,所以大量资金需要寻找海外投资途径。从这一点来看,国际资本的供给是发展中国家难以影响的外部变量,这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弱势地位。各国之间缺乏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共同监管,涌动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大批短期资本成了风险程度很高的“热钱”。就连许多坚决主张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也指出,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和自由贸易是不相同的,自由贸易从理论上来讲能够提高全球福利,但是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存在诸多潜在的风险。托宾就一直主张,要在飞速转动的轮子里掺沙子,使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放慢到可以控制的程度。如果爆发危机之后,需要有适当的国际组织担当最终贷款人的角色。最终贷款人需要在整个金融体系发生流动性危机的时候充当“消防队”的角色,通过提供流动性克服投资者的恐慌情绪。成功的最终贷款人需要满足三个条件:行动速度要快、提供流动性应该是不限量的、得到流动性贷款应该有相应的条件(比如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IMF本来是应该充当最终贷款人角色的,但是从其在东亚金融危机和阿根廷金融危机的表现来看,IMF不仅反应迟缓,而且给出了许多错误的药方,不仅没有使得危机减缓,反而激化了危机。IMF的庞大官僚体系主要为G7,尤其是美国所把持,缺乏民主决策,新兴市场的声音与其经济实力和发展势头远远不相称。危机过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主张国内私有化、对外加速资本开放、尽快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所谓“华盛顿共识”,除了受到经济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遮蔽之外,还反映出华尔街金融巨头、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的共同利益。美国政府及IMF在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东亚以及阿根廷金融危机中的不同表现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墨西哥与美国比邻而居,两国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如果墨西哥经济崩溃,就将导致大量移民流入美国,所以在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政府和参众两院表现出少有的默契和团结,对墨西哥给予大量援助。

如何防范下一次金融危机?根据上述讨论,我们认为,必须从国家、区域和全球三个层面进行改革:

从国家层面来看,新兴市场的政府应该谨慎对待资本开放,加速国内银行业的改革,促进国内金融体系均衡发展。尚未开放资本账户的国家如中国和南亚诸国没有直接受到国际投机的冲击,但是,随着国际资本市场日益一体化,这些国家迟早要面临放松资本管制、开放资本账户的压力。在开放资本账户以前,应该首先解决国内银行业不良贷款高居不下的问题,而银行不良贷款的出现又往往是和政府对企业的隐含担保所致,所以需要同时加快企业改革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对于已经实行资本账户开放的国家来说,应该着重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入的管理,比如如果资本流入规模过大,可以对实施无息的存款准备金(URR)和最短持有期限(MHP)。应该通过加强审慎监管尽量减少“双重错配”,比如通过银行有效监管框架可以规定对风险资本充足率、高质量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的标准,尤其要注意建立对单一借款人、关联团体和风险较高的行业(如房地产)的风险限制机制并加强对跨国交易的监管。东亚经济的金融体系中银行所占的比重畸高,股票市场不完善,企业债券市场几乎没有得到发展。通过发展健全、有流动性的国内资本市场,能够在相当程度上解决“双重错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