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20:56:49

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范文篇1

本文作者:李定珍工作单位:湖南商学院经贸学院

中国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之所以长期存在。农民这一特定的市场主体进人市场难以成功。自身素质低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建设滞后等都是主要的阻碍因素"(l)农民自身素质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大量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和城镇转移。现居住在农村的农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思想相对保守"211年9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全球约有7.93亿成年人是文盲"依据中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21年我国文盲率为4.8%。文盲人口绝对量仍有5多万人。9%分布在农村"长期以来。中国相当一部分农民习惯了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存在喂鸡买盐。杀猪过年的心理。自种自食。市场意识淡薄。不愿意外去闯市场。不具备进人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2)农业生产规模小"农民进市场。并在市场上立足。就必须按市场规律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我国农民人均只有1.3亩耕地。而且这一亩三分地还被分割为麦地菜地棉花地等很多小块。小块土地导致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都无法维护和建设。更谈不上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专业化"农民即使考虑到从事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较低。愿意离开农村到城市生产生活。中国独特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也决定了农民转移十分困难。形成中国特色的农民工现象)离土不离乡。给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加了难度"生产经营的零星分散。近卖无人要。远销不合算。缺乏竞争优势。使农民难以进市场。更无法面对大市场。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较大利益"(3)组织化程度低"市场经济是组织化程度高度化的经济。只有高度组织化的主体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现阶段。我国农村大多是一家一户为单位直接面对大市场。极低的组织化程度使农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使农产品生产没有规模优势技术优势。更没有专业化品牌化优势。自然在竞争性价格谈判中地位很低。只能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价格的决定者"中国农产品丰产不丰收。增产就卖难是极为普遍的现象。而且年年出现。只是品种轮回"少了就贵。贵了就多。多了就贱。贱了就少。少了就贵。。反复出现"从绿豆大蒜到猪肉土豆。从北方的苹果到南方的香蕉都是如此"分析上述现象只是源自一个简单的原因。农村与农民由于分散。属于信息和实力上的弱势群体。总是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并且没有市场定价权"(4)市场建设滞后"农民进市场。首先是要有市场。要有必要的市场基础设施"目前农村市场建设滞后。市场个数少功能不齐全政策不配套法制不健全。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问题普遍存在。使得农民无市场可进或进市场难"农民分散居住。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民居住地距农贸市场较远。交通不便。运输工具落后。造成农产品出售困难"笔者在湖南张家界山区调研时。遇到一位当地老农。为了出售背篓里的5斤桃子。需要来回走4个小时的山路"仓储冷藏设备不足。加工手段落后。大多农产品只能当季就地销售。一旦过了自然保质期或需要长途运输。农产品就变成了烂产品。烂在田间地头。损耗巨大"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大宗物流一般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一产地批发商一运销批发商一销地批发商一零售商一消费者。由于未经加工的鲜销农产品占绝大部分。经过多环节的流通渠道。相当一部分农产品由于运输时间保鲜技术等原因。损耗大"据估算。我国每年粮食流通损耗255万吨。损耗率高达巧%。发达国家仅为1%;水果蔬菜损耗1.5亿吨。损耗率高达25%。美国仅为1%一2%"。

(l)提高农民素质"农民成功进市场的关键要素是农民素质"农民素质高低。决定着农民是否具有市场意识市场观念。决定着农民对科学技术经营管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也关系到农民是否具备参与市场竞争的胆识和能力"目前。农村家庭种养经商劳务输出致富的典型大都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因此。普遍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引导农民成功进市场的根本措施"我们要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并以党校成人教育学校农民夜校函授等为阵地。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人力度。实行农科教结合。进行文化科技市场等知识的教育"通过典型示范宣传引导现场观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知识科技应用知识法律知识等方面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增长知识。更新观念。牢牢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提高进市场的实际能力"(2)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市场的能力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当地优势。按照市场需求。选择那些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作为开发重点。把生产加工储运销售融为一体。形成确立主导产业。产业优势"其次是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多种专业生产区和各类专业乡镇专业村户。建立各具特色的商品生产基地。优化区域布局"再次是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充分挖掘生产潜力。大规模大批量地组织生产和经营。发展规模经营。形成规模优势。实现最佳效益"(3)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主要是指商品市场体系建设。包括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和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的建设"为了解决目前农民普遍存在的三不现象。即不知道市场需求。搞不清种什么;不知道卖给谁。不能扩大生产;不知道行情。卖不了好价钱"根据脏乱差的马路市场普遍存在的情况。必须加快改造升级建设一批集贸市场。提高市场设施水平"依据区域农业生产状况。建设发展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如东北的大豆市场。西北的苹果市场。广东的荔枝市场花卉市场等。解决农民卖难问题"根据农民的收人水平和消费特点。建设发展一批日用服饰等专业商店农资专业市场和综合批发市场。解决农民买难问题"同时。必须对农民经办各类专业市场给予工商管理和税收上的优惠。信贷上的支持。特别是在子女上学运输等方面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为农民进市场提供方便"(4)培植龙头企业"针对中国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技术水平低的状况。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一是要抓住重点。培育和扶持具有实力雄厚辐射力强的龙头企业;二是要立足优势。培育和扶持拥有特色产业拳头产品的龙头企业;三是要市场导向。培育和扶持技术创新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培植。发展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和产品。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企业家农民经纪人。带领广大农民将农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5)发展专业合作组织"近年来。中国农村组建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他们在引导和组织农民有序进人市场。提高农民进人市场的能力方面。解决了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龙头企业办不了农民单家独户干不了的许多问题。对于新形势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数量少功能单一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大力兴办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必须以农民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引导扶持力度。认真落实项目支持政策。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模种养项目引进加工销售基础设施建设等给予支持和优惠"使农民通过合作组织的力量来增强在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谈判中的地位。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使农民不仅走向市场参与竞争。而且实现农业市场化农业现代化"。

市场机制范文篇2

关键词:广西;电力市场;市场机制;多元化

我国电力工业始于1882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借鉴苏联电力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电力工业形成了中央政府领导下的高度集中、完全垄断模式,电力行业作为政府机构的一部分,电力生产全过程、全环节均是计划经济体制内的产物,基本没有市场机制概念。而后,为促进电力行业的有序发展,电力行业先后历经了集资办电、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离、电价改革等一系列电力体制改革。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考虑到电力市场交易机制缺失、价格关系没有理顺、规划协调机制不完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及6个配套文件,至此,新一轮全国性电力市场改革工作正式开始[1]。随后,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先后印发《关于积极推进电力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完善交易机制的通知》《全面放开部分重点行业电力用户发用电计划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的通知》《关于征求进一步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的函》《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关于深化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关键性电改文件,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广西结合实际情况,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电力体制改革要求。2014年,开启了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的直购电试点;2015年,根据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复,广西电力交易中心以广西电网公司内设机构模式试运营;2016年,广西电力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挂牌,至此,试点阶段的广西电力市场转入正式运营时期[2];2018—2020年,为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促进新能源消纳和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广西建立水电与火(核)电发电权交易和电力调峰辅助服务交易机制,广西电力市场结构演变为中长期电力交易与辅助服务并存的市场结构。根据国家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要求,结合南方区域统一电力市场建设规划,广西将在“十四五”时期开启电力现货市场。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改革步伐的提速,势必要求全面总结广西电力市场“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成效,为“十四五”时期的广西电力市场改革提供科学的参考。本文基于文献调研,综合运用对比、HHI指数等分析、评价方法,从电力市场机制建设方面,分析了广西电力市场“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效。研究表明,发电侧、用户侧、售电侧分别形成多元化主体格局,由市场决定交易价格的机制初步形成。同时,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电力市场机制和管理体系已然日趋完善,市场环境得以明显改善。

1市场主体格局多元化分析

截至2020年底,广西电力市场已逐步由试点初期的单一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模式演变为多批次、多交易品种、多市场主体并存的多元化市场主体格局[3]。

1.1电源侧多元化分析

电源侧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参与市场交易的发电企业的数量更多、类型更为丰富,交易形式多元,市场竞争加剧并趋向良性。1)参与市场交易的发电企业的数量更多、类型更为丰富。试点初期,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发电企业仅有柳州、来宾A、田阳、桥巩等4家电厂。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参与市场交易的发电企业迅速增长至45家,市场化机组类型也从水、火电机组扩充至水、火、核电等所有常规机组。2)交易品种逐步丰富。初期采用大用户与发电企业双边协商交易的单一方式展开交易试点,2016—2017年市场交易品种扩充到年度长协、月度竞价交易。为促进清洁能源消纳,2018—2020年广西电力市场初步扩充了水火(核)发电权交易、增量交易、专场交易、电力调峰辅助服务交易[4-5]。2020年5月广西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由模拟运行转为试运行。至此,电源侧已形成年度长协、月度竞价、增量交易、专场交易、发电权交易、调峰辅助服务交易等多品种并存格局。3)市场竞争加剧,竞争力仍有提升空间。电源侧市场格局与竞争力如图1、图2所示。根据电源侧市场格局图,发电侧已由初期“一超三强”格局演变为2019年的“多强并列、阶梯分层”格局,市场占有率分布呈现出沿海大机组>内陆大机组>内陆小机组的特点。2019年,市场化发电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大体分为20%左右、10%左右、5%左右3个梯度,与对应发电企业的装机容量近似成强正相关。竞争力分析采用HHI指数[6-8]、单厂最大市场份额表征,地区差异采用南部沿海机组份额表征。由竞争力分析图可见:广西电源侧电力市场先后经过了高寡占Ⅰ型、高寡占Ⅱ型、低寡占Ⅱ型的演变;广西电源侧集中度HHI指数经历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上升、再下降并趋于稳定,数值上已自试点初期的3992降低至1292,并稳定于1300左右。单厂最大市场份额方面。整体表现为试点初期的快速下降、电力市场正式运行后逐步趋向稳定的趋势。通过单个发电企业最大市场份额分析可知,防城港核电厂于市场化正式运行后连续占有最大市场份额,数值稳定于21%±1%的水平,这与核电长期处于基荷的定位以及运营成本较低的优势保持一致。南部沿海机组份额方面。2016年以来南部沿海机组的市场份额稳步上升,目前已占有63%的市场份额。这是由广西主力火电机组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沿海发电企业生产成本低共同决定的。综合考虑HHI指数、单厂最大市场份额、地区差异等可知,广西电源侧市场份额逐步趋向平稳,电源侧竞争增加,后续有待依托投产大容量、高性能机组以改善电源侧的竞争格局。此外,水火(核)发电权交易的HHI指数维持在965±20的水平,属于竞争Ⅰ型,表明发电权交易的市场主体具有多元化特性。

1.2用户侧多元化分析

截至目前,广西用户侧市场化主体由独立交易用户与售电公司两类组成。市场化交易用户数量与涵盖的行业类型、电压等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售电公司背后的资本类型较为多元。1.2.1用户侧主体多元,涵盖的行业、电压等级丰富从用户侧规模画像可知,用户侧市场主体数量相对于试点初期得到了大幅扩充。参与交易的用户、售电公司已分别自2014年的1家、0家分别增长到2020年的7596家、58家,参与交易的售电公司占比达到36.3%。市场准入范围方面。试点初期用户侧仅包含220kV电压等级,即电解铝行业的广西来宾银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随着发用电计划的逐步放开,用户侧准入范围持续扩大,目前已涵盖10kV及以上大工业用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大数据中心用户。用户侧主体数量分布如图3所示。分行业用电方面。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制品、煤炭燃料加工等行业构成了广西电力市场中的前十大用电行业,且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主要原因为前十大市场化用电行业基本涵盖了广西优势资源产业与高耗能产业。同时,自2015年以来,前十大市场化用电行业的市场电量占比一直处于稳步下降阶段,但仍然维持在80%以上的水平。此外,随着广西持续优化电力营商环境、降低用电成本,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三级行业数得到了较大扩充,目前已扩充至44个三级行业。1.2.2售电侧格局基本形成,售电公司资本形式多元并存总体来看,独立用户与售电公司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符合logistic回归分布。两者唯一的区别在于:独立用户的数量自2016年起步入高速增长期,且未来一段时间仍将处于高速增长期;售电公司数量变化自2017年起步入高速增长期,之后参与市场交易的售电公司数量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末期,2018年起逐步步入终期并达顶峰。此外,根据政策环境及战略布局,在2019年已有南方电网综合能源广西有限公司、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等7家注册售电公司退出市场。实际开展交易的售电公司数量有一定的增长,但新开展交易售电公司的市场份额占比极小,没有给售电侧格局带来较大改变。综合判断,如未来售电侧无重大政策刺激,“十四五”期间广西注册、开展交易的售电公司数量将步入趋稳期,售电侧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售电公司资本格局方面。售电公司出资方已涵盖国有、集体、民营、三资共四大类企业,售电公司市场资本形式多元并存(见图4)。1.2.3市场竞争加剧,需重点关注售电侧健康发展从局部与整体两个视角对用户侧竞争力进行分析。其中,整体性视角采用HHI指数,局部性视角采用市场最大、前三大、前五大、前十大用户(售电公司)的市场份额和予以刻画。经核算,2016—2019年独立用户、用户侧的HHI指数随时间的变化经过了先下降后上升,达顶时间为2018年;售电公司的HHI指数随时间的变化表现为微增长趋势;且用户侧、售电公司的HHI指数于2019年抵达峰值。HHI指数表征的竞争阶段显示:售电侧市场已由竞争Ⅱ型过渡到竞争Ⅰ型;用户侧市场已接近竞争Ⅰ型上限、并有向寡占Ⅱ型过渡的趋势;独立用户市场始终处于竞争Ⅱ型;整体表现为竞争型市场。用户侧竞争力分析如图5所示。分析市场份额分布图(见图6),直接参与交易用户侧市场最大、前三大、前五大、前十大的独立用户市场份额和表现为随时间变化的不敏感性,且最大、前三大、前五大、前十大的独立用户市场份额和分别不大于10%、20%、30%、45%,市场份额和在数值分布上呈现良性阶梯分布。表明用户侧市场中的头部独立用户的市场份额分布相对均匀,价格发现上相对于小用户具有一定议价优势,但对整体市场价格的影响有限;即使出现头部企业抱团也无法单方面大规模扭转供需决定的价格。结合前述独立HHI指数的分布情况可知,独立用户市场竞争充分,市场处于良性竞争状态。售电公司侧的市场最大、前三大、前五大、前十大独立售电公司的市场份额和同样表现为随时间变化的不敏感性,但是最大、前三大、前五大、前十大独立售电公司的市场份额和近似占有20%、45%、60%、75%的市场份额,相对头部售电公司的市场占有份额过于集中。结合售电公司侧与用户侧的HHI指数可知,截至2019年,售电公司侧的市场仍处于竞争状态,但竞争力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同时,售电公司侧的HHI指数对于用户侧的HHI指数的取值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售电公司侧市场竞争力的减弱势必传导并作用于用户侧市场。售电公司侧市场份额分布如图7所示。

2市场定价的价格机制基本形成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指导意见的通知》(桂发改能源〔2014〕1288号)、《关于印发广西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桂发改能源〔2015〕40号),2014—2015年为广西电力市场试点交易时期,在电力交易机构的组织下仅开展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交易通过双边协商展开。电力用户价格机制分输配电价核定前与核定后两种情况分别制定,明确了直接交易成交价由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通过协商自主确定、不受第三方干预。根据《关于印发2017年广西电力市场化交易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的通知》(桂工信运行〔2017〕57号)、《关于印发2018年广西电力市场交易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的通知》(桂工信运行〔2017〕1046号)、《关于2019年广西电力市场交易安排的通知》,明确:电力用户购电价由市场交易价格、输配电价、政府基金及附加三部分构成;发电企业的上网电价由电力用户(售电公司)与发电企业通过协商、市场竞价等方式确定;售电公司按照市场化与用户开展交易的价格通过自主确定。

3市场机制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广西电力市场建立以来,通过持续加强政策研究,结合区内实情,持续完善交易规则体系,优化市场管理,强化市场风险管控,规范信息披露工作,积极参与南方区域统一交易平台建设[3]。市场规则体系逐步完善。立足于国家逐步要求扩大市场化规模以及通过市场优化电力营商环境的01要求,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印发了《广西电力中长期交易基本规则(暂行)》(南方监能市场〔2017〕405号),以此为基石并结合实情,编制了《广西水电与火(核)电发电权交易方案》《广西工业园区和现代服务业电力市场交易方案》、逐年电力市场交易实施方案等交易规则文件。目前,已步入中长期电力市场交易阶段,中长期电力交易规则日趋完备。市场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广西电力交易中心运行以来,全面梳理信息披露工作,以防范市场交易风险为出发点,逐步规范市场主体交易行为,先后制定并印发了《广西电力市场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桂电交易〔2019〕11号)、《广西电力市场交易计划管理办法(试行)》(桂电交易〔2019〕25号)、《广西电力市场交易合同管理细则(试行)》(桂电交易函〔2019〕273号)、《广西电力市场主体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桂电交易〔2019〕35号)等市场管理体系文件。上述文件涵盖信息披露、合同管理、交易信息、信用评价等方面,形成了涵盖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三大环节的市场管理体系。

4市场环境明显改善

随着广西电力市场的稳步推进,电力市场环境明显改善,具体表现为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与享受市场化红利面持续扩大、电价降低、市场秩序持续优化、电网侧一张网取得阶段性成果[9]。

4.1市场准入门槛降低与享受市场化红利面持续扩大

试点初期,用户侧、电源侧、电网企业的门槛较高,用户侧仅准入110kV及以上大工业、用电量1亿kW∙h以上用户,电源侧仅准入单机容量15万kW以上的燃煤机组,电网企业仅广西电网具备准入资格。经过6年的发展,结合区内政策与国家电力体制的改革,用户侧准入门槛逐步降低,目前已准许35kW及以上大工业、10kW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数据中心用户、工业园区外10kV用户独立(或经过售电公司)进入市场,实现了对广西大工业、大用户、优势产业、数据中心、重点工业园区、重点聚集区的全覆盖。市场化用户已扩充至44个三级行业。

4.2电价降低、用户侧持续稳定享受降用电成本红利

电价方面。电力市场试点以来,广西市场电量的度电平均降价幅度为0.0326~0.1142元/kW∙h,降价幅度相对稳定;同时,市场化电量的占比不断提高,2014—2019年的市场电量年均增长率达到183%(见图8)。综合考虑市场电量的度电降价幅度与市场化率,结合竞争侧HHI指数分析,可知市场化交易背景下的售电侧运营良好,已持续稳定享受市场化降成本的红利。

4.3市场秩序持续优化

根据前述HHI指数分析:售电侧市场与用户侧市场均处于竞争Ⅰ型,独立用户市场处于竞争Ⅱ型,整体表现为竞争型市场;电源侧处于低寡占Ⅰ型,表明市场竞争力相对处于良性运行区间,市场处于有序状态。市场履约方面。市场合同完成率持续提升,被动接受市场偏差考核的用户数持续下降,始终保持偏差考核电费远低于用户侧获利金额,未对用户交易获利产生明显不利影响。市场主体的市场意识、自主履约能力持续向好。

5结论

目前,广西电力市场已步入第七个自然交易年,电力市场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主要体现为:一是市场主体格局多元化,电源侧、用户侧均形成多元化格局,售电侧有待提升健康发展水平;二是市场定价机制基本形成,逐步实现市场的价格发现作用;三是市场机制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实现全过程规范化运作;四是市场环境明显改善,交易红利面持续扩大、电价稳步降低、一张网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龙涛.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模式探析[D].南宁:广西大学,2012.

[2]吴智华.广西电力体制改革情况及建议[J].中国市场,2018(4):79-82.

[3]龚里,付菁,梁妙珠,等.2018—2020年广西电力市场交易模式设计研究[R].南宁: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西电力设计研究院,2018.

[4]广西电力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广西2018年电力市场年报[R].南宁:广西电力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2018.

[5]广西电力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广西2019年电力市场年报[R].南宁:广西电力交易中心有限责任公司,2019.

[6]王睿琛,张茂林,黄宋波,等.云南电力市场集中竞价交易规则设计[J].云南电力技术,2017,45(6):115-119.

[7]李博.北欧电力市场的市场力评估[J].中国电力,2010,43(12):74-77.

[8]庞博.电力市场运营理论与模式探讨[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

市场机制范文篇3

【摘要】该文根据经济学理论,以现代社会存在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现象及其在卫生服务领域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克服失灵、深化卫生改革的建议。【关键词】市场机制;政府调节;卫生改革【Abstract】Themarketfailure,governmentfailureandtheirimpactsonthehealthcaresystemarediscussedinthispaper.Somepolicyrecommendationsonthehealthreformareproposedbasedonthetheoreticalanalysis.【Keywords】Marketmechanism;Governmentadjustment;Healthreform和其他资源配置方式相比,市场机制是最具经济效率的,然而,市场也并不是万能的,市场的固有缺陷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由。但是,政府干预经济又不可避免地出现政府失灵。因此,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热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更加关注,卫生服务需求正由福利占主导地位向福利和非福利并存、非福利市场迅速增长的局面转变。片面强调卫生的福利性或单纯推行市场化,都不利于卫生服务市场的发展。理想状态的政府干预是在健全相关法规体系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规则引导卫生服务市场规范运行,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双重功能。1重视市场机制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中的功能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公有制医疗机构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各类医疗机构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业新型产业布局将逐步形成,毋庸讳言,我们必须重视市场机制在促进卫生改革和发展中的功能。市场机制是供求、价格、竞争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功能机理,竞争和效率是市场经济的普遍法则,这是卫生发展所需要的,又是卫生工作所长期缺乏的。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功能下,卫生气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卫生发展缺乏活力。引入市场机制,再造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组优化卫生资源十分重要。卫生领域引入市场机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发挥其卫生筹资、卫生服务提供和卫生气构经营管理方面的功能:(1)和目前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相比,我国政府卫生投入严重不足,财政补助在医院补偿中的功能甚微,医院要加强资本经营,积极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实现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型融资机制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调节型融资机制转变;(2)卫生提供者要强化需求导向意识,按需定产,保持卫生服务供求的相对平衡;(3)卫生气构要健全卫生服务价格形成机制,以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在竞争中获胜,合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2政府对卫生的合理干预是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尽管市场调节对促进卫生和经济协调发展很重要,但不能单靠市场调节来实现,政府的合理干预是对市场机制的必要补充,当市场失灵出现时,政府在建立规范、高效、平等的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险市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科斯(Coase)指出,由政府完全代替私人生产公共物品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政府要做的是提供制度,并监督制度的实施。这些制度是在市场机制功能前提下制定的,包括规定并保护产权,为权益交易设立规则,建立进入和退出生产活动的规则,通过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监督以及纠正市场失灵来推动竞争。制度在建立有关经济活动的预期时起着关键功能,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学派,其思想主要就在于此。政府卫生干预应针对因卫生服务产品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且政府干预能有效修补的领域(剩下的大部分由市场主体自律和他律完成),表现为高质量卫生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协调、相关法规执行的监督、医疗事故和纠纷法律责任的界定追究等,并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集中精力和财力,综合运用规划、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引导和管理市场,履行规划、准入、监管、经济政策调控和信息,促进多样化和竞争等职能。微观管理制度和区域卫生规划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制度等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弥补了市场失灵,共同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对医疗市场进行管理的正式制度布置。政府在卫生服务市场中的职责具体包括:(1)按照卫生事业作为社会福利和公益事业的基本定位,政府为引导和调控卫生服务市场而通过公共财政支出主动承担出资人角色并面向人群直接提供医疗服务,主要是通过直接投资举办少量的预算制公立医院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2)政府组织和建立基本社会医疗保障制度而承担筹资者角色,通过财政政策进行转移支付,扩大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和医疗救助人群,改善居民对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缩小因贫富不均形成的健康差异和享受基本卫生服务水平的差异,促进卫生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居民健康水平;(3)政府对卫生资源和技术进行准入、规划和布局,严格实行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临床药师、临床新技术等服务要素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宏观上保证卫生服务系统的绩效,将有限的事业经费投向卫生发展最需要的地方,平衡城乡发展、平衡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行业发展,纠正市场配置资源的缺陷;(4)政府应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增加卫生探究投入力度,针对环境污染和传染病等疾病,开展病毒学、基因生物学、干细胞等探究,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技术水平;(5)政府应加强卫生监督和执法职能,建立集中的强制性卫生服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卫生服务透明度,使价格弹性发挥导医功能,降低病人择医的边际成本,并形成医院降低服务成本的社会倒逼机制,遏制过度医疗服务[1],反垄断、反倾销、监控服务价格、防止价格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取缔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卫生服务提供者,依法保护人群享有的各项正当健康权益。3卫生改革和发展必须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的有机结合卫生事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为保证卫生服务公平和可及,消除市场失灵对卫生保健的负面影响,政府应居于主导地位,对卫生筹资和卫生服务系统的管理承担主要责任。政府发挥功能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提供服务、负责筹集资金和对卫生服务体系进行调控管理。目前的趋向是政府作为医疗服务直接提供者的职能在减弱,作为筹资者的功能有所增强,作为调控者的功能越来越强。同时,为提高卫生服务的效率,在卫生资源调配、卫生服务提供等方面应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弥补政府计划管理的不足。对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手段弥补市场失灵。对发育不完善的市场,政府应采取相应办法去促进市场发育,建立使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的市场环境,而不应采取办法代替市场直接进行资源配置。对政府干预过多或不适当干预造成的市场功能障碍和政策性市场扭曲,纠正这类市场缺陷的方法就是政府退出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领域。政府只有把本该由市场决定的空间果断还给市场,才能集中精力制定相关游戏规则,才能集中精力搞好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行业管理和疾病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工作。凡是市场能够做好的,都交由市场去做;市场失灵,而社会需要的,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政府承担的一些任务也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来运作,以提高效率。通过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在卫生领域的功能划分,使两者各就其位,各显其效,避免政府职能“缺位”或“越位”。卫生改革和发展必须实现计划调控和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通过计划手段,履行政府发展卫生事业、实现卫生公平的职能,解决市场失灵新问题,全面统筹卫生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市场手段,促进竞争,增强卫生发展活力,适应经济发展对卫生不断提高的效率要求[2]。卫生事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既要发挥计划调节整体、宏观和长期性的调控优点,又要发挥市场调节决策快、效率高、重需求、讲竞争的特征,对外部效应大的公共产物品实行政府负责、财政预算保证的政策,不收费或低收费;对外部效应小的混合消费品及私人消费品价格可放开,由市场调节。至于一定时期和地域、计划和市场结合比例的多少,从根本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群众卫生服务需求。总之,一个成功的现代市场经济必须具备清楚的产权、开放的市场、相关受遵从的完备的市场制度和有效的政府干预。市场机制和政府计划从来就是相互依靠的经济调节手段,二者都存在靠自身力量无法克服的缺陷,其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消除市场和政府的双重缺陷,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3]。随着国内卫生改革的深化,卫生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有赖于放松管制、加强竞争,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良好的制度环境和诚信的道德氛围,通过市场配置卫生资源,以克服政府管制带来的低效率。在医疗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职能的定位依据主要来自矫正和弥补市场缺陷,维护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促进健康长寿和居民生命质量的提高。我们要处理好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关系,利用市场机制的积极功能,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促进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卫生目标。【参考文献】[1]钟国伟,钟仁昌.医疗服务市场缺陷和强制披露制度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3,22(11):7-8.[2]程广德.卫生和经济协调发展辨议[J].卫生经济探究,2004,20(12):20-21.[3]郑大喜.试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节在卫生服务领域的功能[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2):716-718.

市场机制范文篇4

摘要:就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内容着手分析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汇制对贸易的影响,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积极面,消极面,以及对我国汇率政策未来走向的启示。

关键词:汇率制度;汇制改革;影响;贸易;未来走向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是人民币汇率改革迈出的历史性的一步。其中,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指的是汇率生成机制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汇率水平的高低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是指我国根据贸易与投资的密切程度,选择数种主要货币,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权重后组成一揽子货币,设定浮动范围,允许人民币根据这一篮子货币在指定范围内浮动。有管理性主要体现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设有独立的操作室,当市场波动幅度过大,中央银行要通过吞吐外汇来干预市场,保持汇率稳定;在零售市场上,中央银行规定了银行与客户外汇的买卖差价幅度;而其浮动性则一是表现为中央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价是浮动的;二是各外汇指定银行制定的挂牌汇价在央行规定的幅度内可自由浮动。

如今时隔2年,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产生的效果已逐渐清晰。本文将分析这次汇率改革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其影响下有关汇率政策的选择。

1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概括起来说就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指的是汇率生成机制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汇率水平的高低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单一性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价适用于外汇指定银行(中资与外资)进行的所有外汇与人民币的结算与兑换,包括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适用于中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收支往来;适用于居民与非居民的交往活动。总之是适用于所有交易范围的一切外汇与人民币之间的交易;有管理性主要体现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设有独立的操作室,当市场波动幅度过大,中央银行要通过吞吐外汇来干预市场,保持汇率稳定;在零售市场上,中央银行规定了银行与客户外汇的买卖差价幅度;而其浮动性则一是表现为中央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价是浮动的;二是各外汇指定银行制定的挂牌汇价在央行规定的幅度内可自由浮动。

2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初探

2.1改革必要性

汇率制度是随着一国的经济发展而调整的,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的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在经济增长如此迅猛的今天,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我的汇率制度进行一次改革。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的对外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以上,这样的经济格局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以促进对外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市场决定汇率水平的内在压力又要求人民币汇率制度应该更有弹性。所以,有必要对我国的汇率制度进行一次改革。

2.2改革积极面

(1)截止到2007年7月23日,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对人民币7.56420元,以累计升值7.22%。首先,民币升值将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此时国外产品的国内价格相对下降,此时手中的人民币变得更“值钱”了。这样一来,我国对国外高质量的消费品的进口量将增加,从而刺激国内消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使企业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购买先进生产设备的成本降低,这会推动企业的技术经营革新,也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负担,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得到提高。其次,人民币升值能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投资能力。国内企业去国外投资的成本将降低,会促使大量企业走出去,尤其是饱受反倾销之苦的行业,也许到国外去建场就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这样的话,可以增强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它们的地位和形象。

(2)采用更为灵活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汇率制度,有较大的根据市场供求和经济融形势需要主动灵活调整汇率定价基础,从而使汇率制度更富有弹性,但是又保留了央行对调节汇率的主动权和控制权。这样,我国应对投机压力的能力是显著增强了。另外,一篮子货币中的货币的相互波动可能部分被抵消,因此,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压力实际上较之原来是下降了。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政策环境下,中国正好可以大力发展金融市场,规范金融法规,为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作好准备。

(3)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伙伴日益多元化,来中国外商投资的日益增多,中国与世界更多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从单一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变化,更加符合中国经济国际化、多元的趋势,使人民币汇率制度日趋与国际接轨。

2.3改革消极面

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韧剑,要是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过大,或时机把握不当,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弊端:

(1)人民币升值应该把握一个度。由于国外不少人认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因此他们抱有强烈的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认为现今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远远不够。如今的小幅升值显然不能反映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所体现的货币汇率低估程度,必然导致进一步的升值预期。这种升值预期的强化会带来大规模的资本流入。这些流入的热钱大都涌往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中国股市屡创新高,房价不断上涨,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这就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步伐,以降低国外投资者的升值预期,并缓解央行的压力。而且,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出口企业的战略调整以及其应对外汇风险的规避能力还有限,贸然加快升值速度会带来不可想象的灾难。因此,对于人民币的升值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兼顾好上述两方面。

(2)人民币升值会对国际贸易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中国的对外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以上。人民币的升值将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贸易必将会受到负面影响。而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今后继续保持出口的快速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再加上一些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市场设置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和滥用反倾销手段对进口实施限制。因此人民币升值后我国的出口形势会变得严峻。

3升值压力下的汇制对贸易的影响

汇率变动与商品进出口密切相关,人民币升值问题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而贸易条件改善或恶化将直接导致一国实际资源的流入与流出,反映货币比价的汇率变动会对贸易条件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所以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乃至整个世界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可以把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分为对进口的影响和对出口的影响。一般意义上讲,如果本币升值,将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但本币升值后,用外币表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大,对外贸易依存度降低。反之,如果本币贬值,用外币表示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小,则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宏观经济学角度告诉我们本币升值和由此引起的本币汇率高估会起到促进进口和抑制出口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人民币升值后,将会导致产品进口价格下跌和出口价格上涨,,它对出口产品的负面影响是无法回避的,比如说一些对出口依存度较高且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行业会面临收入下降的冲击。但一方面,海外原材料等进口价格将更便宜,我们老百姓也可以从中受益,比如说可以享受到更便宜的进口汽车和其他进口产品。

4对我国汇率政策未来走向的启示

4.1汇率政策选择

(1)继续采用盯住汇率的方法,但转而盯住一揽子的世界主要货币。优点在于可以避免美元同世界其它主要货币汇率变动带给人民币的冲击,并且能够为日后最终的自由浮动奠定制度基础。缺点在于盯住一揽子货币的选择意味着外汇市场上的人民币汇率要根据全球市场的汇率变动进行频繁调整,不利于国际贸易的投资的进行。

(2)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央行调控能力的进一步加强,我国可以逐步由管理浮动汇率制转向单独浮动汇率制。为了在长期内尽快过渡到人民币单独浮动汇率制度,在中短期内我国应不断完善人民币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1)首先可以逐步扩大汇率的可浮动空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使央行有更大的汇率预警空间,有利于实现内部平衡目标,有利于积极地发挥市场的价格信号作用,逐渐达到均衡汇率水平,也有利于对外贸易竞争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鉴于浮动汇率面临的技术难题及入世后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应首先将目前较为“固定”的汇率制改为真正的浮动汇率制,即将汇率浮动设定上限和下限,并逐步增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汇率的走势将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使人民币汇率将可以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央行的操作也会更加灵活,可动用各种公开市场业务工具来干预外汇市场,而不是简单地宣布升值或贬值。

(2)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关于亚洲货币合作最重要最早的构想是日本提出的亚洲货币基金构想,该构想提出的建立“亚洲货币基金”是目前阶段较为现实的考虑。对中国来说,推进亚洲内部的区域货币合作可促进与其他成员间的贸易进一步增长,稳定区域内货币间的汇率。

汇率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国家的是货币的对外价值的体现,但从本质上看,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人民币汇率汇率改革应该坚持渐进性的原则,根据市场变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情况,逐步地进行改革。就近几年的改革目标来看,我国的汇率制度还是应该坚持以市场供求为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但它只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一个阶段性的取向,从长远来看,待到国内金融市场、金融制度,尤其是外汇市场的不断完善后,以及国内企业基本能够自由应对汇率风险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终究会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向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方向转变的,以渐进的方式改革,这也是保持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德·M·列维奇.国际金融市场——价格与政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冯用富.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汇率制度选择方向[J].金融研究,2000,(7).

[3](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市场机制范文篇5

关键词:市场政府证券监管信息披露

证券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的有效途径,通过证券市场的竞争机制和逐利效应,可以自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发展,奠定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证券市场同时是公众投资企业的场所,市场的有效监管与法人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完善的市场机制应包含入市机制、市场运作机制、退市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才能保证市场的参与者处于公平、公开、公正的平等地位。

一、建立健全的入市机制

入市机制为企业进人证券资本市场设立门槛。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优化公司治理,从公司运作程序和市场机制上保障投资者利益。政府责无旁贷地应制订入市机制并不断完善之。通常证券监管对入市机制的选择有两种模式:第一种,行政审批制。行政审批制是指政府的证券监管部门对申请上市的公司进行全面的审批,由证券监管部门决定上市公司的额度和股票发行价格;第二种。核准制。核准制是指证券监管部门制订严密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严格执行,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全面、及时、准确地披露公司的信息,大部分的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证券监管部门都采用这种模式,核准制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状况,以决定是否投资。过去相当长时间内。我国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结果“一部分上市公司的高市盈率和低成长性使他们失去了投资价值,而只能成为豪赌的工具。弄得不好,就会形成管理当局和少数庄家托市、造市、吹气泡的状况。造成大量寻租和操纵市场以取利的机会,规范化自然无从谈起。腐败会越来越厉害”。目前,我国证券发行已从单纯的行政审批改为核准制,取消了额度控制制度和分配指标制度,证券监管部门不再决定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价格和规模。这是重大改革,有利于发行市场的公平和公正,但核准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行政审批和行政选择的方式,股票发行的竞争机制仍有待改革。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指出:从《证券法》颁布后,《证券法》明确要求公司要进入市场,它的披露一定要真实、完整、公开,要考虑投资者的利益。关键是这些要求要得到落实。如果这些公司没有按要求去做,怎么制裁它?这种制裁,现在的力度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我国证券市场入市机制的缺陷还体现在由于政府垄断了上市行为,造成许多想上市却不能上市的公司只能借壳上市。在目前情况下,造成了入市不公和伪装入市,如部分企业通过行政权力入市,而另外部分企业事实上被排斥在证券市场外;如麦科特伪造业绩。东方锅炉甚至倒填设立时间并杜撰业绩”。

通常,在市场经济中,破产的企业是不会有人愿意买的,即使买,也不会出多少钱,因为在核准制下公司可以自己申请上市,不需要买壳上市,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把这种现象总结为“管制使烂柿子值钱好柿难卖”,他指出:在西方,如果企业跨了,股票将一钱不值,但在中国,一个企业破产了,可能创造出对壳的需求。比如,山东的三联有积极性去买郑百文这个壳,这个壳在经济学上是什么意思?它代表管制租金。这个壳又可以使受骗的股民得到补偿,ST郑百文的股价还可以涨停板。虽然中国证监会从2001年3月实行了上市核准制,但实际上上市门槛和进入市场资格还是难以摆脱政府的审核制的约束。没有形成市场化运行机制。

二、规范公司上市后的运作机制

上市公司制度健全、规范运作、业绩优良是证券市场兴旺发达的基础。有学者作过研究,在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1994年上市的178家上市公司中,上市后三年间的财务状况、每股收益率和每股净资产的走势,基本上都是一条抛物线:公司的第一年,经济效益略有提高,但从第二年便开始下滑,到第三年年报公布,这些公司的上述两个指标均下降70%左右。可见,对大部分上市公司来说,“股份化”并没有改变公司运作不良的状况。根据2001年7月人大常委会检查组对上海、深圳、成都、武汉等地执行《证券法》情况检查报告,上市公司违规操作充斥市场”:第一,企业为达到股票上市的目的,高估资产,虚报盈利。第二,上市公司严重违背投资者意愿,随意改变募集资金投向,间接造成信息不公。第三,有上市公司为了迎合庄家炒作本公司股票,配合在不同阶段误导投资者的信息。第四.一些上市公司受大股东严密控制.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使上市公司成为大股东或集团的“提款机”。第五,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一些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董事会一人说了算,监事会难以发挥作用。第六,有些上市公司筹资积极,分配消极,损害投资者利益。

规范是市场发展的前提,是市场有序运行的保证。股份公司上市后规范运作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

第一,股份公司的公众化:股份公司必须保证股东权益。公司必须在《公司法》等国家法规范畴内,按照《公司章程》,履行股东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必须有规范的运作机制。

第二,国家法规的要求:没有规范的运作机制,公司运作“各显神通”,缺乏评判的标准。政府的监管无从下手,缺少法律和操作的依据。

第三,市场机制的选择:如果公司运作不规范,必然成为证券市场的“风险源”,而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必然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进而波及社会的安定。一旦市场风险变为现实的危害.直接遭受损失正是市场资金的供应者:投资人。投资人退出市场或失去参与的积极性,证券市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规范公司运作的目的,是保护市场。

第四,有利于资源配置:在规范的运作机制下,“滥竽充数”的公司或治理不善的公司将很快“原形毕露”,失去继续欺骗或浪费社会资源的机会。

第五,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规范的运作机制,集中了先进国家经验的思想结晶.减少企业曲折的摸索过程.直接为公司搭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平台。

中小投资者,也即中小股东的权利并不能“累加”起来形成真正的所有权从而控制上市公司,正如斯蒂格里茨认为的:所有权分散的公众持有股份的公司管理是一种公共物品,同任何公共物品一样,会存在供应不足。或者也可以说是管理者的市场,即监管的程序,是非常不完全的.因此也就不会大体上保证公司由那些保证资产产生最高收益的人来进行管理。由此看来,政府必须对上市公司发行后的的运作机制也进行明确的规范。《公司法》、《证券法》规范了上市公司的运作,证监会、国家财政部先后就企业信息披露、会计报表信息内容和质量制订了实施细则。2001年3月15日.中国证券会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强调配股和增发新股要引人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2001年4月2日又了《上市公司检查办法》和就《上市公司董事长谈话制度实施办法》,旨在强化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现场检查和约见上市公司董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凋查的权力,这些都有助于加强对公司上市后经营运作的监管力度。

三、建立健全的退市机制

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改革何处去》一文指出:破产,或实实在在的破产威胁,是市场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破产的机制,同与其正好相反的创业机制一样,在社会主义国家很少或基本没有先例。破产的机制必须创造出来。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形成了许多种破产法的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同特定的经济情况相结合。对于证券市场而言,退市,或实实在在的退市威胁,是证券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时的中国,根本听不到有关企业破产的说法,因为所属于国家,即使企业再亏损,政府也不会采取破产的方式,就如自己的孩子,再坏也不会把他赶出家门。市场经济则不同,创业与破产是市场经济这枚硬币的正反两上方面,西方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形成了许多破产法的模式,我国也已经开始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破产模式(1983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破产法》,但可操作性不强)。当前,从证券市场的发展来看,入市和退市,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两个方面,相对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的入市机制而言,我们的退市机制还是刚刚开始建立,急待完善,政府有必要制定明确的退市规则。没有退市通道,证券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就无法建立,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就不能发挥,以至于连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不思进取,主营业绩大幅度下滑,就通过资产重组得以继续生存,有的公司经营者甚至配合庄家炒作本公司的股票,借在位之机大肆侵吞公司资产,不按规定公开财务报表、虚假重组。没有退市机制,导致了投资理念的扭曲,投资者不是认真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而是追逐热点、打探消息和寻找庄家.最终可能陷入庄家设置的“陷阱”中。

证券市场必须是双向开放、有进有出的,但我国的证券市场中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却很难退市,我国证券市场基本上表现为一个单项扩容的半封闭式市场,只有单一的吸纳功能,没有真正有效的排放功能。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证券市场可以通过其内在的吐故纳新动态调整.不断吸收优质公司上市,同时又不断淘汰劣质公司退市,以提高资源的配置率。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证券监管当局对退市有明确的规定。美国证券及交易委员会(SEC)允许并要求退市最少要由35名大股东通过。纽约交易所规定不退市的上市公司所具备的条件为:第一,连续30天股价最少不低于1美元;第二,股东权益不能低于5000万美元;第三.公司市值不少于5000万美元。日本要求上市公司要最少150位股东及不能连续3年资不抵债。1996—1999年,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共有1197家股票被摘牌.退市企业数量超过同期上市的公司数量。

2001年2月22日,中国证监会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制止上市实施办法》,2001年4月23日,中国证监会宣布PT水仙终止上市,PT水仙成为中国证券历史上第一家退市的企业,接着PT粤金曼退市.1O月20日PT中浩退市。事实上这些公司已连续四年亏损,因为没有退市机制,先前已降格为特别处理公司(ST),再降特殊处理公司(PT)。目前深沪市场资不抵债的PT公司还有16家.连续亏损的ST公司44家,如何让劣质企业退出证券市场仍是政府较为棘手的问题。中国证券协会2001年6月12日了《证券公司代办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服务业务的试点办法》.由证券公司柜台交易组成的股份转让市场为企业退市后投资者转让股份提供了解决办法(成熟市场中本不应由政府承担的功能),现在PT水仙、PT粤金曼、PT中浩已从交易所市场退市并在股份转让市场挂牌转让。

完善的退市机制有利于政府监管上市公司的素质,保障投资者的利益。退市通道的建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将会珍惜自己的上市地位,并为提高公司效益作出不懈努力,否则就会被市场“开除”。我国发展股票市场的初衷是为国有企业融资,未考虑公司退市的问题。目前,在一级市场上虽然采用了核准制,但发行市场化程度不够.“壳”资源缺乏。上市公司难以退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投资者赔偿方面的有关法律政策,公司退市对中小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害,这也不是证券监管部门愿意看到的。2001年2月22日,中国证监会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制止上市实施办法》,从操作程序上为未亏损上市公司的推出机制提供了保障,但实施难度较大。因此,我认为中国证券会应考虑市场机制和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根据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退市机制,退市机制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强、退市过程短的特点。例如让不再满足上市条件的公司“突然死亡”,直接退市。

四、健全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通常,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买卖和持有股票,目的在于获得股票价格差异或股票的红利、股息,而不在于影响或控制上市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因此他们较少去关注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以至于少数大股东或公司经营者,为着自身利益,披露虚假消息误导了中小投资者。

二十多年来,有关非对称信息市场的理论已经成为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和活跃的领域。今天.不完全信息模型已经是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到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如果信息是完整的,每个人都知道其关心的事情的真相;丽因为信息不完整或信息不对称,就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沟通以取得信息。而且,因为不知别人提供的信息的真伪,只好籍着“对方是否诚实”来间接地解凑对方所提供的信息。因此,“诚实”这种德性,是人际交往之后发展出来的一种“工具”,具有功能性的内涵。

所谓信息不对称,指投资主体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非对称的。即各类投资人获得的信息在数量、质量、可信度、时效性等方面不均衡。据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分析,经济决策环境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大量的经济决策都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完成的。所以。减少投资人行为不确定性的程度可以从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方面加以克服。

证券市场中信息分布的不完全对称直接影响到证券交易参与者的理性决策和证券价格的均衡。主要表现在:第一,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投资主体产生“逆向选择”的异化行为。第二,信息不对称会诱发证券市场中“道德风险”的发生,并进一步加剧投资主体的行为异化。

我国证券市场出现接二连三的造假行为,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信息披露不真实。信息披露是指证券市场上的有关当事人在证券发行、上市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法规、证券主管部门管理规章及证券交易所等自律监管机构的有关规定,以一定方式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公开与证券有关的信息而形成的一套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经济学家业已证明,有效市场并不要求所有参与者都拥有信息。如果有足够的参与者拥有准确、及时和完全的信息,那么价格的变动就好象所有的人都铝l道信息一样,当价格被提高或降低到反映完全信息的水平,即使缺乏信息的购买者在现行价格下购买也会获得利益.他们不可能胜过市场,也不用担心被估价过高的股票所欺骗。事实上,证券机构、基金等大机构掌握信息远远超过一般投资人(即散户),所以机构可以做出相对理性优化的决策。

在证券市场建设方面,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是不可少的基础环节,证券市场能否有效运转,是以信息披露制度的成熟程度为基础的。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会通过信息披露的途径在市场上广为传播,被市场参与者选择接受,进一步影响其行为决策。为确保信息披露的公正、透明、准确、完整,对保护投资者权益至关重要。

2001年8月《财经》杂志揭露的银广夏,从1999年到2000年近两年来的股价和业绩,均创下了令人眩目的记录:l999年,银广夏的每股盈利0.5l元:股价则从1999年l2月30目的l3.97元启动,一路狂升,至2000年4月l9日涨至35.83元。次日实施了优厚的分红方案l0转赠l0后。即进入填权行情,于2000年l2月29日完全填权并创下了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75.98元。全年上涨400%,高居深沪两市第二。2000年年报披露的业绩再创“奇迹”.在股本扩大一倍基础上,每股收益攀升至0.827元。

银广夏的利润神话源自其从德国进口的一种设备——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l999年7月。第一条500立升x3的生产线在银广夏在天津的子公司天津广夏试车并投入生产。根据银广夏公告,天津广夏在l999年度、2000年度向德国诚信公司出口萃取产品达5610万马克(约2.2亿元人民币)、1.8亿马克(约7.2亿元人民币)。天津广夏因此在l999年创造的利润占银广夏的75%以上,2000年更几乎囊括了银广夏的全部利润。2001年3月1日,银广夏公告,称与德国诚信公司(FidelityTradingGmBH)签订连续三年总金额为6O亿元的萃取产品订货总协议。

《财经》杂志记者调查后确切获知,银广夏从1999年开始在市场上散布的“利润神话”全系子虚乌有的编造,其出口额据公司自称在2000年达1.8亿马克,而事实上仅为3万美元;其签下6O亿合同的德国买家据称为一家百年老店。但事实上是注册资金5万马克的小型贸易公司;其据称出口创汇创利的“超临界萃取产品”,在产品产量和价格上均被专家证实不具可能性。

银广夏事件曝光后,证监会介入调查并认定做假性质。2001年9月l0日银广夏在一个月临时停牌后恢复交易,股价连跌l3个跌停板后又连续跌停6天,股价从停牌前8月2日的30.84元直跌到lO月l8日的5.47元,无数受虚假信息误导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银广夏泡沫的破裂,使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大受打击。2001年上海指数从6月14日的2245狂泻到10月22日的l5l4点,以至中国证监会l0月22日宣布暂停其6月12日公布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增发上市时减持10%国有股”的条款以“政策救市”。

国务院已经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规定条例》和两个交易所制订的《股票上市规则》,明确了上市公司应披露的信息范围和信息披露方式,如发生重大事件(包括公司订立的可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和经营成果产生显著影响的合同;公司发生重大的投资行为或购买金额较大的长期资产的行为;公司发生重大经营性或非经营性亏损;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案件等等)可能会影响该公司的股票市场价格时。上市公司应该立即将有关该事件的报告提交给债券交易所和证监会,并向社会公布,说明事情的实质。信息披露的要点是“及时、准确、完整”。即是使市场参与者在第一时间完整准确地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使上市公司对股东、投资者“透明”。2000年12月23日,证监会了《关于完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规范的意见》,体现了“法制、规范、监管、自律”的八字方针。我认为政府应强制上市公司严格履行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则,以保护弱者(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遏制强者(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才能有效地减少中国证券市场的造假行为。强制履行信息披露的要点是建立可操作的法则并严格执行,使违反法则者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要付出沉重代价。

市场机制范文篇6

关键词:市场政府证券监管信息披露

证券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的有效途径,通过证券市场的竞争机制和逐利效应,可以自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发展,奠定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证券市场同时是公众投资企业的场所,市场的有效监管与法人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完善的市场机制应包含人市机制、市场运作机制、退市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才能保证市场的参与者处于公平、公开、公正的平等地位。

一、建立健全的入市机制

人市机制为企业进人证券资本市场设立门槛。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优化公司治理,从公司运作程序和市场机制上保障投资者利益。政府责无旁贷地应制订人市机制并不断完善之。通常证券监管对人市机制的选择有两种模式:第一种,行政审批制。行政审批制是指政府的证券监管部门对申请上市的公司进行全面的审批,由证券监管部门决定上市公司的额度和股票发行价格;第二种。核准制。核准制是指证券监管部门制订严密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严格执行,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全面、及时、准确地披露公司的信息,大部分的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证券监管部门都采用这种模式,核准制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状况,以决定是否投资。过去相当长时间内。我国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结果“一部分上市公司的高市盈率和低成长性使他们失去了投资价值,而只能成为豪赌的工具。弄得不好,就会形成管理当局和少数庄家托市、造市、吹气泡的状况。造成大量寻租和操纵市场以取利的机会,规范化自然无从谈起。腐败会越来越厉害”。目前,我国证券发行已从单纯的行政审批改为核准制,取消了额度控制制度和分配指标制度,证券监管部门不再决定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价格和规模。这是重大改革,有利于发行市场的公平和公正,但核准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行政审批和行政选择的方式,股票发行的竞争机制仍有待改革。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指出:从《证券法》颁布后,《证券法》明确要求公司要进人市场,它的披露一定要真实、完整、公开,要考虑投资者的利益。关键是这些要求要得到落实。如果这些公司没有按要求去做,怎么制裁它?这种制裁,现在的力度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我国证券市场人市机制的缺陷还体现在由于政府垄断了上市行为,造成许多想上市却不能上市的公司只能借壳上市。在目前情况下,造成了人市不公和伪装人市,如部分企业通过行政权力人市,而另外部分企业事实上被排斥在证券市场外;如麦科特伪造业绩。东方锅炉甚至倒填设立时间并杜撰业绩”。

通常,在市场经济中,破产的企业是不会有人愿意买的,即使买,也不会出多少钱,因为在核准制下公司可以自己申请上市,不需要买壳上市,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把这种现象总结为“管制使烂柿子值钱好柿难卖”,他指出:在西方,如果企业跨了,股票将一钱不值,但在中国,一个企业破产了,可能创造出对壳的需求。比如,山东的三联有积极性去买郑百文这个壳,这个壳在经济学上是什么意思?它代表管制租金。这个壳又可以使受骗的股民得到补偿,ST郑百文的股价还可以涨停板。虽然中国证监会从2001年3月实行了上市核准制,但实际上上市门槛和进人市场资格还是难以摆脱政府的审核制的约束。没有形成市场化运行机制。

二、规范公司上市后的运作机制

上市公司制度健全、规范运作、业绩优良是证券市场兴旺发达的基础。有学者作过研究,在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1994年上市的178家上市公司中,上市后三年间的财务状况、每股收益率和每股净资产的走势,基本上都是一条抛物线:公司的第一年,经济效益略有提高,但从第二年便开始下滑,到第三年年报公布,这些公司的上述两个指标均下降70%左右。可见,对大部分上市公司来说,“股份化”并没有改变公司运作不良的状况。根据2001年7月人大常委会检查组对上海、深圳、成都、武汉等地执行《证券法》情况检查报告,上市公司违规操作充斥市场”:第一,企业为达到股票上市的目的,高估资产,虚报盈利。第二,上市公司严重违背投资者意愿,随意改变募集资金投向,间接造成信息不公。第三,有上市公司为了迎合庄家炒作本公司股票,配合在不同阶段误导投资者的信息。第四.一些上市公司受大股东严密控制.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使上市公司成为大股东或集团的“提款机”。第五,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一些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董事会一人说了算,监事会难以发挥作用。第六,有些上市公司筹资积极,分配消极,损害投资者利益。

规范是市场发展的前提,是市场有序运行的保证。股份公司上市后规范运作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

第一,股份公司的公众化:股份公司必须保证股东权益。公司必须在《公司法》等国家法规范畴内,按照《公司章程》,履行股东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必须有规范的运作机制。

第二,国家法规的要求:没有规范的运作机制,公司运作“各显神通”,缺乏评判的标准。政府的监管无从下手,缺少法律和操作的依据。

第三,市场机制的选择:如果公司运作不规范,必然成为证券市场的“风险源”,而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必然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进而波及社会的安定。一旦市场风险变为现实的危害.直接遭受损失正是市场资金的供应者:投资人。投资人退出市场或失去参与的积极性,证券市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规范公司运作的目的,是保护市场。

第四,有利于资源配置:在规范的运作机制下,“滥竽充数”的公司或治理不善的公司将很快“原形毕露”,失去继续欺骗或浪费社会资源的机会。

第五,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规范的运作机制,集中了先进国家经验的思想结晶.减少企业曲折的摸索过程.直接为公司搭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平台。

中小投资者,也即中小股东的权利并不能“累加”起来形成真正的所有权从而控制上市公司,正如斯蒂格里茨认为的:所有权分散的公众持有股份的公司管理是一种公共物品,同任何公共物品一样,会存在供应不足。或者也可以说是管理者的市场,即监管的程序,是非常不完全的.因此也就不会大体上保证公司由那些保证资产产生最高收益的人来进行管理。由此看来,政府必须对上市公司发行后的的运作机制也进行明确的规范。《公司法》、《证券法》规范了上市公司的运作,证监会、国家财政部先后就企业信息披露、会计报表信息内容和质量制订了实施细则。2001年3月15日.中国证券会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强调配股和增发新股要引人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2001年4月2日又了《上市公司检查办法》和就《上市公司董事长谈话制度实施办法》,旨在强化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现场检查和约见上市公司董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凋查的权力,这些都有助于加强对公司上市后经营运作的监管力度。

三、建立健全的退市机制

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改革何处去》一文指出:破产,或实实在在的破产威胁,是市场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破产的机制,同与其正好相反的创业机制一样,在社会主义国家很少或基本没有先例。破产的机制必须创造出来。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形成了许多种破产法的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同特定的经济情况相结合。对于证券市场而言,退市,或实实在在的退市威胁,是证券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时的中国,根本听不到有关企业破产的说法,因为所属于国家,即使企业再亏损,政府也不会采取破产的方式,就如自己的孩子,再坏也不会把他赶出家门。市场经济则不同,创业与破产是市场经济这枚硬币的正反两上方面,西方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形成了许多破产法的模式,我国也已经开始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破产模式(1983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破产法》,但可操作性不强)。当前,从证券市场的发展来看,入市和退市,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两个方面,相对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的入市机制而言,我们的退市机制还是刚刚开始建立,急待完善,政府有必要制定明确的退市规则。没有退市通道,证券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就无法建立,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就不能发挥,以至于连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不思进取,主营业绩大幅度下滑,就通过资产重组得以继续生存,有的公司经营者甚至配合庄家炒作本公司的股票,借在位之机大肆侵吞公司资产,不按规定公开财务报表、虚假重组。没有退市机制,导致了投资理念的扭曲,投资者不是认真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而是追逐热点、打探消息和寻找庄家.最终可能陷入庄家设置的“陷阱”中。

证券市场必须是双向开放、有进有出的,但我国的证券市场中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却很难退市,我国证券市场基本上表现为一个单项扩容的半封闭式市场,只有单一的吸纳功能,没有真正有效的排放功能。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证券市场可以通过其内在的吐故纳新动态调整.不断吸收优质公司上市,同时又不断淘汰劣质公司退市,以提高资源的配置率。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证券监管当局对退市有明确的规定。美国证券及交易委员会(SEC)允许并要求退市最少要由35名大股东通过。纽约交易所规定不退市的上市公司所具备的条件为:第一,连续30天股价最少不低于1美元;第二,股东权益不能低于5000万美元;第三.公司市值不少于5000万美元。日本要求上市公司要最少150位股东及不能连续3年资不抵债。1996—1999年,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共有1197家股票被摘牌.退市企业数量超过同期上市的公司数量。

2001年2月22日,中国证监会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制止上市实施办法》,2001年4月23日,中国证监会宣布PT水仙终止上市,PT水仙成为中国证券历史上第一家退市的企业,接着PT粤金曼退市.1O月20日PT中浩退市。事实上这些公司已连续四年亏损,因为没有退市机制,先前已降格为特别处理公司(ST),再降特殊处理公司(PT)。目前深沪市场资不抵债的PT公司还有16家.连续亏损的ST公司44家,如何让劣质企业退出证券市场仍是政府较为棘手的问题。中国证券协会2001年6月12日了《证券公司代办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服务业务的试点办法》.由证券公司柜台交易组成的股份转让市场为企业退市后投资者转让股份提供了解决办法(成熟市场中本不应由政府承担的功能),现在PT水仙、PT粤金曼、PT中浩已从交易所市场退市并在股份转让市场挂牌转让。

完善的退市机制有利于政府监管上市公司的素质,保障投资者的利益。退市通道的建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将会珍惜自己的上市地位,并为提高公司效益作出不懈努力,否则就会被市场“开除”。我国发展股票市场的初衷是为国有企业融资,未考虑公司退市的问题。目前,在一级市场上虽然采用了核准制,但发行市场化程度不够.“壳”资源缺乏。上市公司难以退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投资者赔偿方面的有关法律政策,公司退市对中小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害,这也不是证券监管部门愿意看到的。2001年2月22日,中国证监会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制止上市实施办法》,从操作程序上为未亏损上市公司的推出机制提供了保障,但实施难度较大。因此,我认为中国证券会应考虑市场机制和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根据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退市机制,退市机制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强、退市过程短的特点。例如让不再满足上市条件的公司“突然死亡”,直接退市。

四、健全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通常,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买卖和持有股票,目的在于获得股票价格差异或股票的红利、股息,而不在于影响或控制上市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因此他们较少去关注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以至于少数大股东或公司经营者,为着自身利益,披露虚假消息误导了中小投资者。

二十多年来,有关非对称信息市场的理论已经成为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和活跃的领域。今天.不完全信息模型已经是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到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如果信息是完整的,每个人都知道其关心的事情的真相;丽因为信息不完整或信息不对称,就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沟通以取得信息。而且,因为不知别人提供的信息的真伪,只好籍着“对方是否诚实”来间接地解凑对方所提供的信息。因此,“诚实”这种德性,是人际交往之后发展出来的一种“工具”,具有功能性的内涵。

所谓信息不对称,指投资主体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非对称的。即各类投资人获得的信息在数量、质量、可信度、时效性等方面不均衡。据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分析,经济决策环境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大量的经济决策都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完成的。所以。减少投资人行为不确定性的程度可以从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方面加以克服。

证券市场中信息分布的不完全对称直接影响到证券交易参与者的理性决策和证券价格的均衡。主要表现在:第一,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投资主体产生“逆向选择”的异化行为。第二,信息不对称会诱发证券市场中“道德风险”的发生,并进一步加剧投资主体的行为异化。

我国证券市场出现接二连三的造假行为,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信息披露不真实。信息披露是指证券市场上的有关当事人在证券发行、上市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法规、证券主管部门管理规章及证券交易所等自律监管机构的有关规定,以一定方式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公开与证券有关的信息而形成的一套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经济学家业已证明,有效市场并不要求所有参与者都拥有信息。如果有足够的参与者拥有准确、及时和完全的信息,那么价格的变动就好象所有的人都铝l道信息一样,当价格被提高或降低到反映完全信息的水平,即使缺乏信息的购买者在现行价格下购买也会获得利益.他们不可能胜过市场,也不用担心被估价过高的股票所欺骗。事实上,证券机构、基金等大机构掌握信息远远超过一般投资人(即散户),所以机构可以做出相对理性优化的决策。

在证券市场建设方面,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是不可少的基础环节,证券市场能否有效运转,是以信息披露制度的成熟程度为基础的。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会通过信息披露的途径在市场上广为传播,被市场参与者选择接受,进一步影响其行为决策。为确保信息披露的公正、透明、准确、完整,对保护投资者权益至关重要。

2001年8月《财经》杂志揭露的银广夏,从1999年到2000年近两年来的股价和业绩,均创下了令人眩目的记录:l999年,银广夏的每股盈利0.5l元:股价则从1999年l2月30目的l3.97元启动,一路狂升,至2000年4月l9日涨至35.83元。次日实施了优厚的分红方案l0转赠l0后。即进入填权行情,于2000年l2月29日完全填权并创下了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75.98元。全年上涨400%,高居深沪两市第二。2000年年报披露的业绩再创“奇迹”.在股本扩大一倍基础上,每股收益攀升至0.827元。

银广夏的利润神话源自其从德国进口的一种设备——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l999年7月。第一条500立升x3的生产线在银广夏在天津的子公司天津广夏试车并投入生产。根据银广夏公告,天津广夏在l999年度、2000年度向德国诚信公司出口萃取产品达5610万马克(约2.2亿元人民币)、1.8亿马克(约7.2亿元人民币)。天津广夏因此在l999年创造的利润占银广夏的75%以上,2000年更几乎囊括了银广夏的全部利润。2001年3月1日,银广夏公告,称与德国诚信公司(FidelityTradingGmBH)签订连续三年总金额为6O亿元的萃取产品订货总协议。

《财经》杂志记者调查后确切获知,银广夏从1999年开始在市场上散布的“利润神话”全系子虚乌有的编造,其出口额据公司自称在2000年达1.8亿马克,而事实上仅为3万美元;其签下6O亿合同的德国买家据称为一家百年老店。但事实上是注册资金5万马克的小型贸易公司;其据称出口创汇创利的“超临界萃取产品”,在产品产量和价格上均被专家证实不具可能性。

银广夏事件曝光后,证监会介入调查并认定做假性质。2001年9月l0日银广夏在一个月临时停牌后恢复交易,股价连跌l3个跌停板后又连续跌停6天,股价从停牌前8月2日的30.84元直跌到lO月l8日的5.47元,无数受虚假信息误导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银广夏泡沫的破裂,使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大受打击。2001年上海指数从6月14日的2245狂泻到10月22日的l5l4点,以至中国证监会l0月22日宣布暂停其6月12日公布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增发上市时减持10%国有股”的条款以“政策救市”。

国务院已经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规定条例》和两个交易所制订的《股票上市规则》,明确了上市公司应披露的信息范围和信息披露方式,如发生重大事件(包括公司订立的可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和经营成果产生显著影响的合同;公司发生重大的投资行为或购买金额较大的长期资产的行为;公司发生重大经营性或非经营性亏损;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案件等等)可能会影响该公司的股票市场价格时。上市公司应该立即将有关该事件的报告提交给债券交易所和证监会,并向社会公布,说明事情的实质。信息披露的要点是“及时、准确、完整”。即是使市场参与者在第一时间完整准确地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使上市公司对股东、投资者“透明”。2000年12月23日,证监会了《关于完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规范的意见》,体现了“法制、规范、监管、自律”的八字方针。我认为政府应强制上市公司严格履行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则,以保护弱者(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遏制强者(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才能有效地减少中国证券市场的造假行为。强制履行信息披露的要点是建立可操作的法则并严格执行,使违反法则者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要付出沉重代价。

市场机制范文篇7

关键词:市场调节;高校教育;外部治理

社会化生产都需要一定的机制进行资源配置,通常包括:市场机制、政府机制和志愿机制,教育这种社会化生产同样需要这些机制进行资源配置。从1982年十二大提出发挥市场的辅助性作用,到1992年十四大提出的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再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市场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重要作用。具体到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上,体现在高校外部利益相关者通过市场的方式影响高校的决策,促使市场机制在高校的改革发展和决策执行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中的市场机制

良好的高等教育治理就是在合理界定高校、政府和社会三方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使高校敏锐把握市场信号,提高高校自身正确定位、调节和完善的能力。为此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提高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同时还要努力避免市场的消极作用,协调政府和志愿机制,共同构建一个分工明确合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体系主要指市场主体、市场客体以及市场载体三大主要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市场作为市场的一种具体形式,同样由市场主体、客体以及载体组成。1.高等教育市场主体。包括:(1)高等教育的提供者,包括直接提供者和间接提供者,其中直接提供者主要指提供知识以及人才的高校,间接提供者主要是指为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的组织和个人,如政府、投资者、捐赠者等;(2)高等教育需求者,显然政府、学生以及家长、企业和社会等都是作为高等教育需求主体,也有学者将高等教育需求者进行具体分析,其中将学生以及家长作为高等教育的直接消费者,政府、企业以及社会作为最终消费者或者最终需求者来研究。2.高等教育市场客体。高等教育市场客体也继承了市场客体的一些核心内涵,这里主要指高等教育产品,和经济市场中的有形产品不同的是,高等教育产品主要是无形产品,如知识、科研成果以及为社会提供的服务等。3.高等教育市场载体。一般而言市场载体主要是产品和劳务交易的场所、规则和机制,高等教育主体和客体正常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等教育市场机制。将经济领域中市场机制的某些合理“要素”引入高等教育领域,即对市场介入高等教育领域需要做出限定,具体包括市场主体直接投资、经营高等教育,按照商业化模式运作的高校,如营利性高校的出现。还有高等教育自身为更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引入竞争、效率、选择以及多元等市场理念。

二、市场机制的作用机理

高等教育市场区别于经济领域中的市场,主要表现在:一般的市场主要有买方和卖方两个主体,而高等教育市场主要有四大主体:作为教育供给方的大学和教师、作为教育直接需求方的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权威需求方的政府以及作为最终需求方的企业和社会。根据市场主体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方式,将高等教育四大市场主体所构成市场分为权威经费拨款市场、师资市场、生源市场、院校市场四大高等教育“子市场”,对高校的影响方式也存在差异。1.经费市场。对于现在的政府经费配置会有竞争性吗?可分为项目经费和基础计划经费,在这个计划经费中主要方面是针对政府高校竞争中的平均拨款,所以经费是为了达到目标提高高校人才水平的目的而对学生人数有安排性的经费配置的方法。最近这些年根据我国国内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国家采取了对高等院校教育的经费援助,对于不是竞争性的生均拨款的经费支配出去,用在了高等教育学科、对于经费逐渐每年的增加的专业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的经费,其他高校发展目标是为了提高经费的竞争性作为目标,现在由于政府财政由政府财政专项资和税金的规定,在高等院校期间和效率为目标而决定的专用经费,主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精品课程、特色学科专业以及各种平台建设项目等。个人或者高等院校申请项目基金,但是必要提高自己的实力水平,这不存在疑虑的问题,以促进高等院校教学水平以及竞争机制来对比科研水平方面的进展。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的对我国大学科研工作的方向有了深刻广泛的意义。2.师资市场。师资是学校生存和发展重要的人力资源,而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实现的重要主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成为合理配置高校教师资源的有效手段,为高校和教师(师资市场的主要供求主体)提供相互选择的平台。在当代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虽教师资源丰富,但是针对于市场格局,教师的合理化分配是受到限制的。教师与学校的分配比例尤为不当,许多优秀教师的水平未在工作环境中得以施展。学校针对教师的福利待遇直接影响其对于学校的选择,出现市场与师资力量不平衡的现象。在社会中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当前许多高校为了吸引优秀教师,常在招聘过程中列出一些优惠政策或者福利待遇,如为应聘者不但提供高薪,还为其提供住房、解决其子女上学问题等优惠政策,这些充分体现了师资市场对高校战略行为决策的影响。3.生源市场。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迈向大众甚至普及化教育阶段,并且突破了国家界限,走向国际,生源大战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打响。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学生选择高等教育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他们往往会从自身家庭承受能力以及高等教育供给需求现状来主动选择进入何种类型、水平、专业的学校学习。各高校为争取生源努力从各方面提升吸引力,于是在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下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多样化,形成了高等教育生源市场。首先,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影响生源市场角度来看,我国多数高校对学生的选择主要是以高考分数为标准,因为高考分数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也是筛选人才相对公平的一种手段。同时分数就如一根指挥棒影响学生对高校的选择,无形中也会促进生源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生源市场。当然,各高校的声誉、办学规模和质量以及学校环境,教师队伍等都会对生源市场产生影响。其次,从学生的选择对高等教育发展影响角度来看,生源是院校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高校能否顺利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源的数量和质量。随着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发展阶段,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选择范围扩大,除了考虑学校的声誉以及各种硬件环境外,更多的要考虑该专业对今后就业的影响,因此学生就专业的选择这一信号影响高校专业学科设置。4.未来的高校市场。我国的高校扩招进行了很多年,高校和高校学生的数量呈现了飞跃式发展,要维持这个庞大数量的高校运转,必须统一规划好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有些资源属于稀缺性资源,数量比较有限,导致各高校为了这些资源进行激烈的竞争,这就造就了院校市场。高等教育的院校市场就是指为了让自己的学校得到更加良好的运营和发展,各高校之间对人、财、物有形的资源和社会名望等无形的资源展开既竞争也合作的现象。现在的大学有形资源的供给来自多个方面,既有国家财政和项目基金的支持,也有来自校企合作资金、学生的学费和一些社会人士的捐款。各大学在人力方面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高校生源,良好的生源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在师资和管理人才方面各高校之间也在积极争取最好的人力资源。以便让自己的学校培养更多优秀的顶尖人才,从而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声望,树立起自己学校的高校品牌优势。最后,大学管理者的办学理念以及管理能力决定着高校发展方向和发展的兴衰成败,尤其是大学校长的选拔,对大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会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优秀的管理人员,从而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和能力,进而在激烈的院校市场竞争中更好的发展。高校间无形资源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社会声誉和制度供给竞争方面。社会声誉主要是社会对大学做出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形象。社会声誉作为大学的无形资源,其实质也是一种无形资产,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人力(主要指师资和生源)、财力和物力等资源的供给状况。如果说,大学竞争的初期是以数量、规模为主的“粗放型”竞争,那么,大学的深化竞争将以品牌、质量以及特色为主的“集约型”竞争,也就是大学的声誉竞争。因此,各高校为了自身在大学排行榜中有个显赫的位置,会努力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除了大学排行榜这种无形资源的竞争外,还涉及到政府的制度供给这种无形资源,例如,国家的“985工程”、“211工程”以及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及成果奖励、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都是作为官方认可的优势资源,它不但能够带来可观的经费投入,而且还会使高校获得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资源,促进高校更好地发展。基于优势制度资源供给的重要性,高校会通过努力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来获取无形的优越制度。

三、高等教育改革的建议———基于市场机制的视角

1.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市场是客观存在的,在经济社会中,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回归到教育话题,不同院校要充分意识到市场机制在教育市场的应用。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历程过程中,市场在其领域的各个细节都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如高校教师在不同学校间的竞争性流动,尤其是目前高校关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方面,多是以竞争性的优惠待遇收揽人才,出现所谓的“协议工资”这样市场化工资分配方式,这些都是师资市场发挥作用的结果。再如,未来生源市场上的学费变革,大致经历了从免费到收费的变化过度,且各级各类学校学费标准多样。因此,目前生源市场上的学费制是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的真实写照,一定程度也是收费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反应。同时,在竞争、多元、优胜劣汰等市场游戏规则下,高校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通过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来强化自身竞争优势,从而在竞争激烈的院校市场中胜出。2.高校应该提高运用市场机制的能力。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引入,而在于引入什么,如何引入。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因此大学闭门搞改革已经变得不现实,在高等教育市场中,一所大学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提高其吸收社会资源的能力,包括吸收外部的企业、社区、校友以及捐赠者等提供的资源。但是目前国内许多高校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拨款和学费,正所谓的“向上要增加拨款,向下要提高学费”,自身筹资能力薄弱,没能很好地运用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源发展自身。相比较而言,国外大学对社会筹资能力方面比较重视,它们更多的是通过校友会和基金会建设,来挖掘潜在的校友资源和社会捐赠主体,从而保证学校资源的相对稳定,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国外高校基金会运作公开、透明,因而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这点需要我国高校学习。3.高校要避免市场的消极作用。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完全市场化和产业化,而是强调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该遵循竞争、选择、多元等市场原则,体现优胜劣汰等市场机制的功能。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领域产生了一些市场化的问题。如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基于市场本身具有的盲目性缺陷,高校出现教室、公共自习室实验室等课堂空间资源的缺乏,结果就会出现为分散教室紧张压力而在中午甚至晚上排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作息时间。而且由于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加,师生比严重脱离正常标准,最终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整体素质下滑的后果。4.高校要充分调动各外部治理主体的积极性。高等教育是一个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除了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内部利益相关者外,还有企业、家长、社区、校友和捐赠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进行,高等教育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高等教育要想更好地发展,在坚持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必须考虑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充分调动外部力量参与高等教育治理的积极性,促进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5.外部市场机制治理与内部治理机制相结合。在外部市场机制框架的大调解节之下,高等教育作为其调节的部分,要遵循大环境调节的规律,不破坏市场秩序,将外部调节机制维护好进行教育内部机制的治理与改革。高校内部机制的治理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于管理阶层要有突出其在学校的地位,使其真正地做到在其位谋其职;教师阶层要加大其福利待遇,增加教师的市场竞争力量,在压力的冲击之下,使其意识到在环境中所存在的地位;学生阶层要加大宽进严出的管理,效仿西方高校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内外兼修的素质,成为综合素质的人才,增强应对社会未来挑战的能力。内外结合,将高校教育在市场机制的大环境调节之下,进行合理性的改革。

作者:顾德学 单位:苏州大学

参考文献:

[1]杨志刚.从治理角度再看市场机制在高教领域的运用[J].中国高等育,2014,(9).

[2]陈文惠.高校项目经费管理的分析与思考[N].经济师,2011,(7).

[3]王云鹏,刘志民.我国大学竞争及其规制探索[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

[4]赵巧琴,安心.论大学无形资源的竞争[J].高等理科教育,2004,(5).

[5]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杨文芳.论我国高校治理机制改革[D]湘潭大学,2012.

[7]赵明安.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国际比较[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2).

[8]高伟,张燚,聂锐.基于价值链接的高校利益相关者网络结构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9,(02).

市场机制范文篇8

关键词:市场政府证券监管信息披露

证券市场是企业直接融资的有效途径,通过证券市场的竞争机制和逐利效应,可以自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发展,奠定了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证券市场同时是公众投资企业的场所,市场的有效监管与法人投资者、个人投资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完善的市场机制应包含人市机制、市场运作机制、退市机制和信息披露制度,才能保证市场的参与者处于公平、公开、公正的平等地位。

一、建立健全的入市机制

人市机制为企业进人证券资本市场设立门槛。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优化公司治理,从公司运作程序和市场机制上保障投资者利益。政府责无旁贷地应制订人市机制并不断完善之。通常证券监管对人市机制的选择有两种模式:第一种,行政审批制。行政审批制是指政府的证券监管部门对申请上市的公司进行全面的审批,由证券监管部门决定上市公司的额度和股票发行价格;第二种。核准制。核准制是指证券监管部门制订严密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严格执行,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全面、及时、准确地披露公司的信息,大部分的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证券监管部门都采用这种模式,核准制有利于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真实状况,以决定是否投资。过去相当长时间内。我国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结果“一部分上市公司的高市盈率和低成长性使他们失去了投资价值,而只能成为豪赌的工具。弄得不好,就会形成管理当局和少数庄家托市、造市、吹气泡的状况。造成大量寻租和操纵市场以取利的机会,规范化自然无从谈起。腐败会越来越厉害”。目前,我国证券发行已从单纯的行政审批改为核准制,取消了额度控制制度和分配指标制度,证券监管部门不再决定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价格和规模。这是重大改革,有利于发行市场的公平和公正,但核准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行政审批和行政选择的方式,股票发行的竞争机制仍有待改革。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指出:从《证券法》颁布后,《证券法》明确要求公司要进人市场,它的披露一定要真实、完整、公开,要考虑投资者的利益。关键是这些要求要得到落实。如果这些公司没有按要求去做,怎么制裁它?这种制裁,现在的力度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我国证券市场人市机制的缺陷还体现在由于政府垄断了上市行为,造成许多想上市却不能上市的公司只能借壳上市。在目前情况下,造成了人市不公和伪装人市,如部分企业通过行政权力人市,而另外部分企业事实上被排斥在证券市场外;如麦科特伪造业绩。东方锅炉甚至倒填设立时间并杜撰业绩”。

通常,在市场经济中,破产的企业是不会有人愿意买的,即使买,也不会出多少钱,因为在核准制下公司可以自己申请上市,不需要买壳上市,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把这种现象总结为“管制使烂柿子值钱好柿难卖”,他指出:在西方,如果企业跨了,股票将一钱不值,但在中国,一个企业破产了,可能创造出对壳的需求。比如,山东的三联有积极性去买郑百文这个壳,这个壳在经济学上是什么意思?它代表管制租金。这个壳又可以使受骗的股民得到补偿,ST郑百文的股价还可以涨停板。虽然中国证监会从2001年3月实行了上市核准制,但实际上上市门槛和进人市场资格还是难以摆脱政府的审核制的约束。没有形成市场化运行机制。

二、规范公司上市后的运作机制

上市公司制度健全、规范运作、业绩优良是证券市场兴旺发达的基础。有学者作过研究,在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1994年上市的178家上市公司中,上市后三年间的财务状况、每股收益率和每股净资产的走势,基本上都是一条抛物线:公司的第一年,经济效益略有提高,但从第二年便开始下滑,到第三年年报公布,这些公司的上述两个指标均下降70%左右。可见,对大部分上市公司来说,“股份化”并没有改变公司运作不良的状况。根据2001年7月人大常委会检查组对上海、深圳、成都、武汉等地执行《证券法》情况检查报告,上市公司违规操作充斥市场”:第一,企业为达到股票上市的目的,高估资产,虚报盈利。第二,上市公司严重违背投资者意愿,随意改变募集资金投向,间接造成信息不公。第三,有上市公司为了迎合庄家炒作本公司股票,配合在不同阶段误导投资者的信息。

第四.一些上市公司受大股东严密控制.一套机构两块牌子,使上市公司成为大股东或集团的“提款机”。第五,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一些国有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董事会一人说了算,监事会难以发挥作用。第六,有些上市公司筹资积极,分配消极,损害投资者利益。

规范是市场发展的前提,是市场有序运行的保证。股份公司上市后规范运作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

第一,股份公司的公众化:股份公司必须保证股东权益。公司必须在《公司法》等国家法规范畴内,按照《公司章程》,履行股东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必须有规范的运作机制。

第二,国家法规的要求:没有规范的运作机制,公司运作“各显神通”,缺乏评判的标准。政府的监管无从下手,缺少法律和操作的依据。

第三,市场机制的选择:如果公司运作不规范,必然成为证券市场的“风险源”,而证券市场的系统风险,必然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进而波及社会的安定。一旦市场风险变为现实的危害.直接遭受损失正是市场资金的供应者:投资人。投资人退出市场或失去参与的积极性,证券市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规范公司运作的目的,是保护市场。

第四,有利于资源配置:在规范的运作机制下,“滥竽充数”的公司或治理不善的公司将很快“原形毕露”,失去继续欺骗或浪费社会资源的机会。

第五,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规范的运作机制,集中了先进国家经验的思想结晶.减少企业曲折的摸索过程.直接为公司搭建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平台。

中小投资者,也即中小股东的权利并不能“累加”起来形成真正的所有权从而控制上市公司,正如斯蒂格里茨认为的:所有权分散的公众持有股份的公司管理是一种公共物品,同任何公共物品一样,会存在供应不足。或者也可以说是管理者的市场,即监管的程序,是非常不完全的.因此也就不会大体上保证公司由那些保证资产产生最高收益的人来进行管理。由此看来,政府必须对上市公司发行后的的运作机制也进行明确的规范。《公司法》、《证券法》规范了上市公司的运作,证监会、国家财政部先后就企业信息披露、会计报表信息内容和质量制订了实施细则。2001年3月15日.中国证券会了《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强调配股和增发新股要引人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2001年4月2日又了《上市公司检查办法》和就《上市公司董事长谈话制度实施办法》,旨在强化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现场检查和约见上市公司董事长和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凋查的权力,这些都有助于加强对公司上市后经营运作的监管力度。

三、建立健全的退市机制

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改革何处去》一文指出:破产,或实实在在的破产威胁,是市场经济中非常重要的部分。破产的机制,同与其正好相反的创业机制一样,在社会主义国家很少或基本没有先例。破产的机制必须创造出来。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形成了许多种破产法的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同特定的经济情况相结合。对于证券市场而言,退市,或实实在在的退市威胁,是证券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时的中国,根本听不到有关企业破产的说法,因为所属于国家,即使企业再亏损,政府也不会采取破产的方式,就如自己的孩子,再坏也不会把他赶出家门。市场经济则不同,创业与破产是市场经济这枚硬币的正反两上方面,西方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形成了许多破产法的模式,我国也已经开始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破产模式(1983年12月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并颁布《破产法》,但可操作性不强)。当前,从证券市场的发展来看,入市和退市,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两个方面,相对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的入市机制而言,我们的退市机制还是刚刚开始建立,急待完善,政府有必要制定明确的退市规则。没有退市通道,证券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就无法建立,证券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就不能发挥,以至于连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不思进取,主营业绩大幅度下滑,就通过资产重组得以继续生存,有的公司经营者甚至配合庄家炒作本公司的股票,借在位之机大肆侵吞公司资产,不按规定公开财务报表、虚假重组。没有退市机制,导致了投资理念的扭曲,投资者不是认真研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而是追逐热点、打探消息和寻找庄家.最终可能陷入庄家设置的“陷阱”中。

证券市场必须是双向开放、有进有出的,但我国的证券市场中资不抵债的上市公司却很难退市,我国证券市场基本上表现为一个单项扩容的半封闭式市场,只有单一的吸纳功能,没有真正有效的排放功能。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证券市场可以通过其内在的吐故纳新动态调整.不断吸收优质公司上市,同时又不断淘汰劣质公司退市,以提高资源的配置率。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证券监管当局对退市有明确的规定。美国证券及交易委员会(SEC)允许并要求退市最少要由35名大股东通过。纽约交易所规定不退市的上市公司所具备的条件为:第一,连续30天股价最少不低于1美元;第二,股东权益不能低于5000万美元;第三.公司市值不少于5000万美元。日本要求上市公司要最少150位股东及不能连续3年资不抵债。1996—1999年,美国纳斯达克市场共有1197家股票被摘牌.退市企业数量超过同期上市的公司数量。

2001年2月22日,中国证监会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制止上市实施办法》,2001年4月23日,中国证监会宣布PT水仙终止上市,PT水仙成为中国证券历史上第一家退市的企业,接着PT粤金曼退市.1O月20日PT中浩退市。事实上这些公司已连续四年亏损,因为没有退市机制,先前已降格为特别处理公司(ST),再降特殊处理公司(PT)。目前深沪市场资不抵债的PT公司还有16家.连续亏损的ST公司44家,如何让劣质企业退出证券市场仍是政府较为棘手的问题。中国证券协会2001年6月12日了《证券公司代办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服务业务的试点办法》.由证券公司柜台交易组成的股份转让市场为企业退市后投资者转让股份提供了解决办法(成熟市场中本不应由政府承担的功能),现在PT水仙、PT粤金曼、PT中浩已从交易所市场退市并在股份转让市场挂牌转让。

完善的退市机制有利于政府监管上市公司的素质,保障投资者的利益。退市通道的建立,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将会珍惜自己的上市地位,并为提高公司效益作出不懈努力,否则就会被市场“开除”。我国发展股票市场的初衷是为国有企业融资,未考虑公司退市的问题。目前,在一级市场上虽然采用了核准制,但发行市场化程度不够.“壳”资源缺乏。上市公司难以退市,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投资者赔偿方面的有关法律政策,公司退市对中小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害,这也不是证券监管部门愿意看到的。2001年2月22日,中国证监会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制止上市实施办法》,从操作程序上为未亏损上市公司的推出机制提供了保障,但实施难度较大。因此,我认为中国证券会应考虑市场机制和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根据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退市机制,退市机制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强、退市过程短的特点。例如让不再满足上市条件的公司“突然死亡”,直接退市。

四、健全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通常,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买卖和持有股票,目的在于获得股票价格差异或股票的红利、股息,而不在于影响或控制上市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因此他们较少去关注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以至于少数大股东或公司经营者,为着自身利益,披露虚假消息误导了中小投资者。

二十多年来,有关非对称信息市场的理论已经成为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和活跃的领域。今天.不完全信息模型已经是经济学、行政管理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研究工具,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到发达国家的金融业。如果信息是完整的,每个人都知道其关心的事情的真相;丽因为信息不完整或信息不对称,就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沟通以取得信息。而且,因为不知别人提供的信息的真伪,只好籍着“对方是否诚实”来间接地解凑对方所提供的信息。因此,“诚实”这种德性,是人际交往之后发展出来的一种“工具”,具有功能性的内涵。

所谓信息不对称,指投资主体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非对称的。即各类投资人获得的信息在数量、质量、可信度、时效性等方面不均衡。据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分析,经济决策环境的信息是不完全的,大量的经济决策都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完成的。所以。减少投资人行为不确定性的程度可以从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方面加以克服。

证券市场中信息分布的不完全对称直接影响到证券交易参与者的理性决策和证券价格的均衡。主要表现在:第一,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投资主体产生“逆向选择”的异化行为。第二,信息不对称会诱发证券市场中“道德风险”的发生,并进一步加剧投资主体的行为异化。

我国证券市场出现接二连三的造假行为,主要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信息披露不真实。信息披露是指证券市场上的有关当事人在证券发行、上市和交易等一系列环节中依照法律、法规、证券主管部门管理规章及证券交易所等自律监管机构的有关规定,以一定方式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公开与证券有关的信息而形成的一套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经济学家业已证明,有效市场并不要求所有参与者都拥有信息。如果有足够的参与者拥有准确、及时和完全的信息,那么价格的变动就好象所有的人都铝l道信息一样,当价格被提高或降低到反映完全信息的水平,即使缺乏信息的购买者在现行价格下购买也会获得利益.他们不可能胜过市场,也不用担心被估价过高的股票所欺骗。事实上,证券机构、基金等大机构掌握信息远远超过一般投资人(即散户),所以机构可以做出相对理性优化的决策。

在证券市场建设方面,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是不可少的基础环节,证券市场能否有效运转,是以信息披露制度的成熟程度为基础的。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会通过信息披露的途径在市场上广为传播,被市场参与者选择接受,进一步影响其行为决策。为确保信息披露的公正、透明、准确、完整,对保护投资者权益至关重要。

2001年8月《财经》杂志揭露的银广夏,从1999年到2000年近两年来的股价和业绩,均创下了令人眩目的记录:l999年,银广夏的每股盈利0.5l元:股价则从1999年l2月30目的l3.97元启动,一路狂升,至2000年4月l9日涨至35.83元。次日实施了优厚的分红方案l0转赠l0后。即进入填权行情,于2000年l2月29日完全填权并创下了37.99元新高,折合为除权前的价格75.98元。全年上涨400%,高居深沪两市第二。2000年年报披露的业绩再创“奇迹”.在股本扩大一倍基础上,每股收益攀升至0.827元。

银广夏的利润神话源自其从德国进口的一种设备——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l999年7月。第一条500立升x3的生产线在银广夏在天津的子公司天津广夏试车并投入生产。根据银广夏公告,天津广夏在l999年度、2000年度向德国诚信公司出口萃取产品达5610万马克(约2.2亿元人民币)、1.8亿马克(约7.2亿元人民币)。天津广夏因此在l999年创造的利润占银广夏的75%以上,2000年更几乎囊括了银广夏的全部利润。2001年3月1日,银广夏公告,称与德国诚信公司(FidelityTradingGmBH)签订连续三年总金额为6O亿元的萃取产品订货总协议。

《财经》杂志记者调查后确切获知,银广夏从1999年开始在市场上散布的“利润神话”全系子虚乌有的编造,其出口额据公司自称在2000年达1.8亿马克,而事实上仅为3万美元;其签下6O亿合同的德国买家据称为一家百年老店。但事实上是注册资金5万马克的小型贸易公司;其据称出口创汇创利的“超临界萃取产品”,在产品产量和价格上均被专家证实不具可能性。

银广夏事件曝光后,证监会介入调查并认定做假性质。2001年9月l0日银广夏在一个月临时停牌后恢复交易,股价连跌l3个跌停板后又连续跌停6天,股价从停牌前8月2日的30.84元直跌到lO月l8日的5.47元,无数受虚假信息误导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银广夏泡沫的破裂,使投资者对中国股市的信心大受打击。2001年上海指数从6月14日的2245狂泻到10月22日的l5l4点,以至中国证监会l0月22日宣布暂停其6月12日公布的《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增发上市时减持10%国有股”的条款以“政策救市”。

国务院已经颁布的《股票发行与交易暂行规定条例》和两个交易所制订的《股票上市规则》,明确了上市公司应披露的信息范围和信息披露方式,如发生重大事件(包括公司订立的可能对公司的资产、负债、权益和经营成果产生显著影响的合同;公司发生重大的投资行为或购买金额较大的长期资产的行为;公司发生重大经营性或非经营性亏损;涉及公司的重大诉讼案件等等)可能会影响该公司的股票市场价格时。上市公司应该立即将有关该事件的报告提交给债券交易所和证监会,并向社会公布,说明事情的实质。信息披露的要点是“及时、准确、完整”。即是使市场参与者在第一时间完整准确地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使上市公司对股东、投资者“透明”。2000年12月23日,证监会了《关于完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规范的意见》,体现了“法制、规范、监管、自律”的八字方针。我认为政府应强制上市公司严格履行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则,以保护弱者(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遏制强者(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才能有效地减少中国证券市场的造假行为。强制履行信息披露的要点是建立可操作的法则并严格执行,使违反法则者不仅无利可图,而且要付出沉重代价。

市场机制范文篇9

我国公司经营管理的现状分析

伴随着全球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国企业群体在全球化潮流中异军突起,而市场化全球化是企业做强关键。以美国财经媒体《财富》杂志7月9日公布2012年度世界500强名单来看,中国内地的上榜公司达到69家,首次超过日本(68家),仅次于美国(132家),成为除美国以外上榜公司数量最多的国家。《财富》指出,在2002年,仅有11家中国内地公司上榜,到2012年增加到了69家,增长率为527.3%,加上香港和台湾总共达到了79家企业。2002年到2012年中国内地企业上榜数量的变化(图1)。另外,《财富》2011年中国500强总收入达18.9万亿,占中国GDP的47%。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企业缺乏全球市场的布局,与世界500强的差距很大,比如,体制机制、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以及国际化能力等方面,要赶上世界先进企业的发展步伐,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只有加强市场化竞争能力,拓展全球市场,才能真正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公司经营管理还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一)建立真正市场机制的经营管理企业较少从以上市场机制理论看出,市场机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竞争,而国外发达国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多数是处于高度竞争的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反观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绝大多数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直属企业,比如2012年的69家,央企就占到了42家,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有浓厚的国家背景,掌握着强大的国内资源优势,这些企业的运行体制机制、领导人任命方式、经营管理方式等多方面都与建立市场机制的现代企业的要求差距较大。而进入2012年世界500强的我国民营企业只有5家,说明了我国建立真正市场机制的经营管理企业较少。(二)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竞争机制较弱我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节少,价值贡献小、全球市场竞争力很弱。价值链包括价值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它始于最基本的原材料的取得,终于最终产品的消费。在链上的每个企业只是价值生产的一个部分,通过上下游企业的供需联系成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迫使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中国科学院国家健康研究组2013年1月8日《国家健康报告》指出,我国每年被跨国资本剥夺抽走的财富大致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增强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竞争已是当务之急。(三)中国企业产品名牌没有国际影响力实事求是的讲,我国目前仍然是制造大国,并不是制造强国,我国的名牌在国际上影响力弱,无法与拥有全球市场的洋名牌相抗衡。毋庸置疑,创立中国自己的名牌必须符合国际市场的规则,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使得全球逐渐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因此,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才是真正的名牌。如果一个企业不能树立自己的名牌,企业就很难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四)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乏力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技术水平低下,技术创新乏力等弊端。比如,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开发能力弱,设备陈旧,产品更新换代慢,差异化程度低,缺乏拳头产品等问题,这就造成企业资产的内在素质低下,企业竞争实力薄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博斯公司《2011年全球创新1000强》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创新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即研发支出所占销售收入比例)为3.43%,而这一数字在中国仅有1.13%。值得注意的是,入围榜单的中国石油、石化等的研发投入占比通常在1%以下。

市场机制在公司经营管理中应用的成功案例及其启示

(一)成功案例分析——以海尔为例1.海尔的基本情况海尔成功地开拓了国内市场并进军世界市场,以其惊人的速度成为目前我国家电企业的排头兵。海尔1984年创业以来,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创新体系驱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2012被评为最具创新力的中国公司。2011年,海尔集团全球营业额1509亿元,在全球17个国家拥有8万多名员工,海尔的用户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市场机制在公司经营管理中的应用(1)构建市场化的网络组织。海尔创建了“市场链管理模式”,意味着海尔的各种流程大调整:流程再造、机构重组、资源整合。海尔经过对原有的职能结构和事业部的重新设计,海尔组织结构应需而变,从传统的“正三角”转变为“倒三角”组织,形成以自主经营体为基本创新单元的扁平化网状组织结构,让每个员工直面市场,更加敏捷快速地获取并满足碎片化、个性化的用户需求。(2)创世界名牌促营销。海尔一直致力于生产具有国际品质的产品,使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一是质量保证体系的国际化;二是产品认证的国际化;三是检测水平的国际认可;四是科技开发水平国际化。通过整合国际技术资源,使海尔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领域同国际先进科技水平保持同步,同时大大提高了技术竞争力。比如,在海尔并购三洋白电业务后成立的海尔亚洲国际,人单合一双赢管理模式得到了日本本土员工和管理团队的认可,并吸引当地一流人才纷纷加盟。(3)在细分市场过程中来创造市场。细分市场是海尔市场开拓的法宝,海尔根据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需求这一市场特点,从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在对市场进行合理细分的基础上,开发生产出品种繁多、各具特色的产品,几乎每一个消费者群都能从海尔产品中选出适合自己的款式,正是这种“小差别”打动了消费者.导致了在市场上的“大优势”。海尔在全国共布局17000多家服务商,其中在一、二级市场建立了3000多家服务商,三级市场建立了4000多家服务商,四级市场建立1万多家乡镇服务站,可以保障随叫随到,为用户提供及时上门、一次就好的成套精致服务。(4)“市场链式”的科研管理。在科研工作中,海尔全面贯彻具有海尔特色的“OEC”管理方式,全方位地对每人、每天所做的事情进行控制和清理,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和有效激励,确保了科研开发的效果。技术中心是海尔集团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所辖中央研究院是技术创新的导向体系。根据科研工作发展的需要,该中心按闭环的原则确定了三大体系:科研进度保证体系、开发质量保证体系和设计目标优化体系。截止2011年,海尔累计申报12318项技术专利,获授权专利8350项;累计提报77项国际标准提案,其中27项已经实施,是中国申请专利和提报国际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在全球白色家电领域,海尔正在成长为行业的引领者和规则的制定者。(二)启示及建议1.以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制定科学的经营管理战略海尔成功在于参与了全球的市场化竞争,并制定了科学的经营管理战略。其实,联想、华为、中兴、美的等等公司都由于经营管理战略制定科学,适应了市场机制的价值规律,才体现出了市场竞争的优势。因此,这些企业在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过程中,都注重了学习能力的培育、战略决策能力的培育、核心技术开发能力的培育、组织管理能力的培育、营销能力的培育、企业独特文化价值观的培植等。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是通过一系列连续强化过程来构建的,这一过程可能会经历很长的一段时期,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经营管理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2.企业应具有全球意识,才能实现国际化经营与发展企业要学会利用国际市场资源的稀缺性,这就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者从经济角度出发,高水平地运用市场资源。只有高效率地运用国际大市场的资本、人才等经济资源,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比如,海尔等少数优势企业已进入跨国经营阶段,通过合资、独资等形式对外直接投资,在目标市场当地融资、融智,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认识和把握这种趋势,有助于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实现国际化经营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3.转变经营思路,加强品牌建设,企业应该转变经营思路,从长远的眼光出发,加强品牌建设,培育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品牌。自主品牌是企业开拓市场的重要思路,如果不重视品牌,开拓市场困难万分,以前的市场份额也很可能会丢掉。虽然创建品牌前期投入较大,风险较高,周期较长,但这更要要求企业的经营者改变传统重视短期利益的意识,把品牌战略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另外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政策,以便政府更有效地扶持和鼓励企业开发自主品牌产品,给予企业大力的支持。另外,从价值链的角度看,企业还要通过延长价值链上的服务,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4.以市场为导向,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科技创新工作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现实需求及预计的潜在需求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起点,通过科技创新设计、生产出高品质的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将产品推向市场来为企业树形象、赢口碑、获利润,即科技创新工作必须落足于市场。比如,海尔集团的“从市场中来、到市场中去”的环形产品开发机制的做法实质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我国许多成功的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之所以取得巨大成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本文作者:杨海静工作单位:华北制药集团公司

市场机制范文篇10

关键词:碳交易市场;节能减排;低碳经济

引言

作为主要能源消费国之一,中国在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方面面临巨大压力。气候变化和碳排放是引起世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中国已经在7个地区试点了5年多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影响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因素是一个大问题,更多的关注是关于中国如何促进整个国家的碳排放交易计划。2015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占全球总量的27.3%,煤炭消费量为50.0%,石油消费量占全球总量的12.9%。英国石油公司称,中国的碳排放量从1965年的489公吨上升到2015年的9154公吨。与此同时,中国的石油和煤炭消费量从1965年的11.0t和114t分别上升到2015年的560t和1920t。中国碳排放交易试点项目于2013年下半年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共7个地区开始运行。这在中国历史上标志着一个转折点。2015年底,7个试点碳交易市场累计交易额近8000万t,累计支付金额超过25亿元。这些试点经验为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较于国际上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中国尚处于初步探索时段,存在碳价格不合理、碳排放交易机制不完善等重大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绿色转型、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2017年,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标志着我国碳交易市场正式启动,电力行业率先入市。作为低碳经济重要市场手段的碳排放权交易(下文简称:碳交易)机制,其发展与完善关系到我国低碳绿色经济的发展,也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碳排放、承担国际责任紧密相关。因此,对其进一步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现状分析

碳排放交易体系是通过设定碳排放配额总量和交易排放配额的方式来实现节能减排的一种有效手段,市场化的碳交易体系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长久之计。在碳交易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通过采用节能低碳、调整能源结构和新能源技术等绿色环保发展方式的同时,加速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型。对于那些具备能效优势的企业来说,多余的碳排放指标能够成为其管理优势和技术优势带来的潜在收益,将其与其他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区别开来。根据国家发改委印发的《方案》,2018年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础建设期,之后一年将进行模拟运行,即2019年左右重点在于模拟发电行业配额交易、完善管理制度与支撑体系、强化风险预警与防控机制。202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将进入深化完善期,实现发电行业配额现货交易并将逐步扩大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与方式、逐步纳入其他交易主体。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30年之前都不必以绝对数为目标进行减排,而是以“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为目标。与此对应,碳交易市场也没有绝对总量,国家控制的是单位产品的排放强度,用强度乘以企业的实际产量,就是企业的配额。所有企业的配额加起来就是国家的碳市场配额总量。以电力行业为例,电力行业用的是行业基准法,跟全国同类型的机组横向比较,越先进越多配额,越落后越缺配额。采用的初步计算口径方式为:企业配额=各个机组配额之和(1)机组配额=供电量×供电排放基准×调整系数+供热量×供热排放基准(2)全国碳市场有4个支撑系统。首先通过政府统一的数据系统进行数据报告、核查;然后政府在注册登记系统分配配额;通过交易系统进行交易撮合;通过清算系统完成配额和资金的交割。

2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碳市场机制存在问题

低碳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指导,运用新能源开发、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共赢,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碳市场建设旨在促进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完成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碳市场机制仍然有许多问题存在,最突出的一点便是碳交易市场机制流动性较低,良好价格机制尚未形成。具体来看,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交易总量不足,碳交易市场下总交易量占配额总量比重较低;②交易活跃度不足,有所偏差。每年履约期前一个月交易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上述问题的存在表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有效性尚待完善提高,尤其是对于企业而言,其在碳交易的活动行为从实质意义上来看,更多的是被动应付地方政府的履约要求而非主动寻求的投资机会。在企业的决策方向上,碳配额的价值预期仍然较低,这是制约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进一步削弱中国碳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的关键所在。

3可行性建议

节能是防止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选择。此外,当节能正在减少能源消耗的时空密度时,它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市场份额上升。节能在降低进口依赖和供应中断的脆弱性方面发挥了作用。尽管有这些优点,节能和能源效率,通常是需求方面的选择,似乎比其它专注于供应方面的选择更难“卖出”。对政策制定者和政治家来说,发电站、高压网络和石油储量似乎比基于节能计划和能效基准的税收计划更有吸引力。然而,这种诱惑可能被证明是具有欺骗性的,政策制定者最终会意识到需求方面的机会,这些机会更具有成本效益,也更容易实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普遍的治理理念和能源系统的所有权和管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需求的结构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政策有意限制的领域。

除了税收以外的其他手段往往会面临更多的反对,除非政策以适度的力度实施,而且不会严重影响对能源载体的结构和需求质量。而市场恰好是一个有效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可以以最低的、合理的成本实现有关供应安全、公平可及性和环境的政策目标。为了实现市场以期望的方式运行的情况,需要对需求侧和供给侧特征进行大量的塑造,例如,防止垄断(再)集中、短期和长期供应安全以及环境绩效。因此,低碳经济视角下,碳交易市场机制如何多方面的建立健全,应当基于市场经济角度考虑,相应的政策应当符合广大碳交易市场机制参与者的预期,构建自愿减排碳交易机制,增强碳市场的活力,形成全社会共同行动的合作平台和制度保障。要探索和寻求激励广大社会团体和公众积极参与,对促发展、惠民生、保环境和温室气体减排有显著协同效应的项目和活动的有效机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