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交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8:32:34

市场交易

市场交易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维护商品交易市场秩序,保障市场经营管理者、场内经营者和商品购买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商品交易市场,是指由市场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集中多个商品经营者在场内各自独立进行现货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

本条例所称的市场经营管理者,是指依法设立,利用自有、租用或者其它形式取得固定场所,通过提供场地、相关设施、物业服务以及其他服务,吸纳商品经营者在场内集中进行现货商品交易,从事市场经营管理的企业法人。

本条例所称的场内经营者,是指在商品交易市场内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从事现货商品销售的企业、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

第三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经营管理、场内交易以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市和区(县)经济贸易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编制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规划,指导商品交易市场的经营活动,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实施本条例。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商品交易市场主体资格的确认和经营行为的监督管理。

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商品交易市场实施监督管理。

第五条市场经营管理者、场内经营者和商品购买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市场经营管理者、场内经营者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进行经营活动。

第二章政府职责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商品交易市场设置的规划管理。

对需要市人民政府编制布局规划的商品交易市场的设置,由市经济贸易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编制设置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对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设置,市经济贸易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编制设置规划,落实规划用地,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食用农产品零售市场的设置,区(县)经济贸易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同级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方便市民的原则编制设置规划,报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七条对关系到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商品交易市场,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政府提供场所设置商品交易市场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投标方式选择市场经营管理者。

第八条市和区(县)人民政府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公开商品交易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商品交易市场设置情况等信息,并为公众查阅信息提供方便。

第九条食用农产品等批发市场交易的商品需要现场检测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场内派驻检测人员,配备相应的检测仪器和试剂,或者委托具有检测条件的批发市场经营管理者进行检测,从事检测的工作人员应当培训合格。

第十条工商行政、食品药品监管和消防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巡查制度,并按照各自的职责对商品交易市场进行监督管理。

工商行政、食品药品监管、质量技监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商品交易市场内公布与本部门的监督职责相关的政务信息和管理机构以及派出机构的名称、地址、联系电话。

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接到举报投诉后应当作好记录、及时调查处理,并回复举报投诉人。

工商行政、食品药品监管、质量技监等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经营管理者、场内经营者的违法经营活动,应当依法查处。

第十一条质量技监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商品交易市场内依法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实行监督检查。

质量技监、食品药品监管、农业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商品交易市场内的商品质量实行定期抽检,并将抽检结果在商品交易市场内公示。

第三章市场经营管理者

第十二条开办商品交易市场实行企业法人登记制度。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需要办理其他经营许可的,应当依法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办理。

第十三条商品交易市场经营管理者的企业名称中,应当含有“市场经营管理”的字样,其经营范围应当与工商登记注册的经营范围相一致。

商品交易市场的注册地应当与其市场实际经营场所相一致。市场经营管理者在其注册地以外的其他场所另行设立商品交易市场的,应当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分支机构登记注册手续。

第十四条商品交易市场的选址应当符合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用地要求和本条例第六条的规定。

商品交易市场内部布局和设施的配置应当符合国家和本市的有关标准和规范,达到环境保护、市容环卫的要求和消防等公共安全的要求。

第十五条商品交易市场的经营管理应当遵循提供服务与实施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制定市场内的有关管理制度,定期组织检查相关制度的实施情况,并根据检查结果及时采取必要措施。

第十六条以零售为主的食用农产品市场的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在场内划定不少于本市场营业面积百分之五的专用区域,用于农民出售自产自销的食用农产品。

第十七条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与场内经营者订立进场经营合同,并可以参照进场经营合同示范文本约定经营内容、场内秩序等双方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纠纷解决方式等事项。

进场经营合同的示范文本,由市经济贸易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并推荐使用。

第十八条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核验进场经营者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和各类经营许可证。

第十九条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督促场内经营者遵守有关法律规定和市场管理制度,增强诚信服务、文明经商的意识,倡导良好的经营风尚和商业道德。

市场经营管理者发现场内经营者有违法行为的,应当予以劝阻,并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市场经营管理者不得为从事非法交易的场内经营者提供场地、保管、仓储等条件。

第二十条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维护市场内各项经营设施以及消防、环卫和安保等设施,确保相关设施处于完好状态,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制止场内经营者在市场内占道、搭建或者流动经营等行为,保持场内环境整洁,确保场内通道畅通。

第二十一条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对场内使用的、属于强制检定范围内的计量器具登记造册,并组织场内经营者向指定的计量检定机构申请周期检定,督促场内经营者依法正确使用、维护计量器具。

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在市场内设置符合计量要求的复检计量器具。

第二十二条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在场内显著位置悬挂其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以及有关许可证明,并在场内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公布市场管理制度以及消费者权益投诉受理机构的地址和电话。

第二十三条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场内经营者已经撤离商品交易市场的,消费者可以向市场经营管理者要求赔偿。市场经营管理者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负有赔偿责任的场内经营者追偿。

第二十四条商品交易市场歇业或者终止营业的,市场经营管理者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提前三个月通知场内经营者,但合同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二)以零售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应当提前三个月在市场入口处张贴公示。

第四章场内经营者

第二十五条场内经营者应当信守承诺、公平竞争、合法经营,并按照规定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相关证照。

农民在市场内出售自产自销的食用农产品应当持相关有效证明,并在市场经营管理者划定的专用区域内经营。

第二十六条场内经营者购进商品应当查验商品质量,并在该商品销售完毕后继续保存能够证明进货来源的发票、单证等半年。

特约经销品牌商品的,场内经营者应当取得授权证明。

第二十七条场内经营者出售商品,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或者商业惯例向商品购买者出具购货凭证,但农民销售自产自销的食用农产品除外。

第二十八条经营涉及人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商品以及重要的生产资料商品,场内经营者应当建立购货销货台账,向供货方索取相关证明文件。

第二十九条场内经营者对场内管理秩序和安全隐患问题,有权向市场经营管理者提出改进意见,必要时可以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按照其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一条市场经营管理者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发现场内经营者有违法行为,未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责令改正,并可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二条市场经营管理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关于商品交易市场歇业或者终止营业的规定,以零售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未提前三个月在市场入口处张贴公示的,由区(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场内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经营涉及人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商品以及重要的生产资料商品未建立购销台账或者索取供货方合格证明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四条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市场交易范文篇2

关键词:交易系统;投资预期值;交易风险;交易心理

一般而言,许多投资者刚踏入证券交易市场时,没有成熟的交易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投资以后,就会逐步认识到建立一个交易系统的重要性。一个成熟的交易系统包括以下四个特征:(1)操作者的交易方法的定性化;(2)交易方法的条理化;(3)交易系统的完整性;(4)交易结果的数理统计下的理性总结。交易系统在投资决策的很多方面起了很大作用,本文仅从投资预期、风险控制、交易心理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设定了交易结果的投资预期值

在证券市场上,对交易系统而言,一般都设定了投资预期值,它反映的就是分析者所研究的价格变化中的非随机因素。若预期值为正,数值越大,则表明分析者对非随机因素的变化认知度越高。与之相反,若预期值为负,则表明分析者对非随机性价格变化的规律还认识不够,系统要加以完善。很多情况下,投资者根据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和对交易市场的某部分的认识,就误以为找到了投资获利的秘诀。然而,任何方法如果不进行统计的研究,就只能在某些时候、某些局部的获利,而无法长期可靠地获取收益。投资者经常错误地认为,在投资决策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能够预测到市场价格的走势。然而,当他们具备了有关交易系统的基本理念后,就会发现走势预测在整个操作中只占不那么重要的地位,某些成熟的交易系统甚至可以不包括对未来价格走势分析的因素。实际上,如果要设计一个可靠的交易系统,仅仅依靠走势预测进行的市场交易,操作起来会遇到很大困难。在进行投资之前,交易系统就可以用比较客观的方法来检测投资者的操作策略,没有必要用真实的操作资金来挥霍。这个过程类似于流水线生产汽车,大项目的流程是先在实验室里设计和实验,然后进行中试,最后才能大规模生产,规模生产以后就很少反复改动最开始的设计思想了。交易系统如果要设计合理的正预期值,就应该进行测试和检验,市场就是最好的检验员。在进行数据测试时,不要用近几年的和一个市场的数据,要尽可能用更长时间和多个市场的数据;或者用专门的软件生成随机波动特征的数据检验。经过多次检验和修改,交易系统可以被投资者用来描述一个不确定的环境,就符合交易市场的特征了。

二、对交易市场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

市场永远存在各种风险,可能会给市场交易者带来损失,因此许多投资者对交易中的风险往往采取回避和厌恶心理。然而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把对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控制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风险就没那么可怕了。而且在某些市场环境下,风险和机遇往往是并存的。在风险控制方面,如果使用交易系统可谓得心应手。交易系统对风险的控制不是随机的和主观的,也不是事后得出的。它在交易发生之前就已经制定好了相关的参数,然后根据有关机制进行计算,理性地分析各种情况,使决策更具科学性。中外大量的投资人士的成功交易经历都已证实,采用交易系统以后,交易中的风险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即使投资者在1987年全球股灾和2008年金融危机这样的极端不利市场环境下,也能从容应对。一个完善的交易系统对风险的控制方法是对交易中出现的所有可能做出应对方案。例如:(1)交易以后,立刻出现亏损,如何处理?是置之不理,还是立刻将现有的持仓清理掉;(2)交易以后若市场价格不再大幅波动,而是连续横盘整理,如何面对此种情况?是心如磐石且持仓不动,还是减少一半的仓位抑或是全部平仓?(3)入场后,遇到不利于自己仓位的重大消息,要如何应对;(4)入市后出现较大的盈利,是持仓不动还是立刻平掉。当然,在一切风险控制之中,交易系统最应该考虑到的是:发生了最坏的情况,投资者也不会破产。

三、控制交易者的心理弱点

只要交易者是人类,就不可避免会受到各种情绪的影响,影响自己的决策,即所谓人性的弱点。对投资者而言,心里弱点主要有两个,恐惧和贪婪。投资市场的特点就是未来走势是不确定性,交易心态也在时刻变化。恐惧就是我们对市场不确定性的恐惧程度的变化,极度恐惧时候害怕出错,从而不敢交易;另一种情况是贪婪,在盈利时,对市场的未来存在过高的期望值,不管自己理想中走势与市场实际走势有什么区别,对未来盈利空间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要想解决恐惧和贪婪就要把不确定性进行量化,在投资中可以在交易之前设置适当的盈亏比。假设预计盈亏比为3:1,预计盈利是三个单位,亏损为一个单位。如果市场不利,到达事先设定好的止损线必须止损;价格有利时,让利润奔跑,没有到达止盈线时不得止盈。这样,交易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最大亏损和最大预期盈利,就克服了我们在投资之前的恐惧心态和面对收益时的过于保守的心态,后续的交易受心态变化的影响就会很小了。

四、结语

在风云诡谲的证券交易市场中,一个良好的交易系统在投资决策中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交易系统的交易无异于盲人摸象,可以这样说,交易系统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交易系统是万万不能的。

参考文献

[1]波涛.系统交易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普铁军.波段赢金[M].北京: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

市场交易范文篇3

第一条为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规范土地使用权交易行为,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市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市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和租赁等交易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市城镇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代表市政府负责土地交易中重大事项的决策与协调。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土地部门”)是本市市区土地交易市场的主管部门。市土地交易服务机构(以下简称“服务机构”)是本市市区土地交易的具体承办机构。

第四条土地使用权交易(以下简称“土地交易”)应当遵循依法、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二章功能与职责

第五条市土地交易市场是向社会提供土地交易和登记、土地信息查询等中介业务综合服务性的市区唯一场所。

第六条市城镇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在土地交易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定土地交易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二)审定土地使用权出让年度计划、地块和方式;

(三)审定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总体方案;

(四)审定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底价;

(五)协调土地交易活动中城镇土地资产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间关系;

(六)负责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的监督工作等。

第七条土地部门在土地交易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建立和管理土地交易市场,并制定其发展规划、计划和目标;

(二)负责土地使用权入市和交易结果的核准,并代表市政府与受让人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三)制定土地交易市场内部管理制度和土地交易规则;

(四)负责土地交易市场的监督管理,并依法查处土地交易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等。

第八条服务机构在土地交易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土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具体实施土地交易市场的规划、计划和目标;

(二)为土地交易、洽谈、招商、展销等活动和政府相关部门入市办公提供场所;

(三)提供土地供求信息、土地交易法规政策、土地市场管理规则、土地利用投资方向等咨询服务,土地交易信息、交易结果;

(四)接受土地部门和其他单位、个人委托,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的公开交易;

(五)对土地转让和租赁行为进行初审;(六)办理市土地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要成立招标、拍卖或挂牌交易工作小组,组长由招标人、拍卖人或者挂牌交易的委托人选派,成员从专家库中随机抽选。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的组织领导及评审工作。

第十条土地交易市场应建立以下制度:

(一)土地交易规则;

(二)土地交易运作程序;

(三)土地交易服务承诺;

(四)服务机构财务管理制度;

(五)工作人员守则;

(六)工作人员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处理办法等。

第三章土地交易范围和方式

第十一条下列土地必须进入土地交易市场公开交易:

(一)房地产开发等经营性项目用地和其他具有竞争性的项目用地;

(二)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首次转让、出租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合同约定条件的土地;

(三)原划拨土地使用权经批准补交土地出让金后的转让;

(四)实现土地抵押权涉及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土地;

(五)法院判决需拍卖变现用于偿还债务的土地使用权转让;

(六)已通过准入资格审查,允许入市交易的土地;

(七)法律、法规规定应公开入市交易的其他土地。

第十二条土地公开交易应采取以下方式:

(一)招标;

(二)拍卖;

(三)挂牌交易。

第十三条以招标、拍卖和挂牌交易方式出让或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在交易前应制定相关文件,并在投标、拍卖和挂牌交易截止日30日前公告。

第十四条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应设立交易底价。公开交易未达到交易底价和规定人数的,招标人、拍卖人和委托人应重新作出交易安排。

第四章交易规则

第十五条涉及原划拨土地使用权或改变原土地使用条件的交易,由土地部门审核,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入市交易。

第十六条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土地首次交易,经服务机构对出让合同履行情况初审后,报土地部门核准,达到转让条件的,方可入市交易。

第十七条因土地抵押权实现和法院判决、行政机关裁定用于债务清偿引起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可以直接办理土地变更登记的,经土地部门核准后办理;不能直接办理土地变更登记的,必须进入土地市场公开交易。

第十八条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抵押、作价出资(入股)、交换、赠与等要求直接办理土地变更登记的,必须经土地部门核准。

第十九条已通过准入资格审查,允许入市交易的土地,由服务机构直接安排交易。

第二十条依法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或者收益金以及各种税费,必须按出、转让合同的约定按时、足额缴纳。

第二十一条土地交易税费由服务机构代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财务制度;凡属政府的收益,应及时足额上缴财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

服务机构可按有关规定收取一定比例服务费。

第五章监督

第二十二条服务机构应将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规则、运作程序、服务承诺、工作人员守则等在显著位置予以公示。

第二十三条对违反本规定,未经土地交易市场进行土地交易、应公开交易未实行公开交易或者实行公开交易不按本规定的规范要求和方式进行的,由土地部门按违法用地查处,房产和土地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有关房地权属登记;

对违反本规定的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由监察部门或上一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土地交易市场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当事人损失的,应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利用职权对土地交易进行不正常干预,影响土地交易正常进行的;

(二)未按本规定操作的;

市场交易范文篇4

这一交易方式推出后,截至9月底,债券远期交易累计成交60笔,金额87.34亿元,成交较为清淡,这说明,目前金融市场形势下,国内机构仍无法借助远期交易获得投机、对冲或者套利的操作机会。尽管国内将逐步推出西方成熟市场的各种基本工具,但市场表现说明“引进”产品在国内仍面临着较长时期的磨合以及被选择的过程,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西方思维模式下,金融市场的行为模式和交易方式。

一、债券市场金融工具比较

美国债券市场主要存在预发行,回购及逆回购、期权及期货、本息剥离工具等金融工具,这些工具的活跃,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例如,债券发行前活跃的预发行交易能够提前度量市场需求,便于发行人、承销商对债券的定价;回购及逆回购交易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帮助交易机构实现短期融资;债券的期货及期权市场,有利于市场参与者在流动性市场中建立分散化的对冲策略;本息剥离工具产生的零息债有助于实现现金流的重组,满足不同投资群体对不同现金流结构的需求。

近儿年,通过研究西方成熟市场运行状况,国内债券市场逐步引进了一些金融工具,目前已扩大到(质押式、买断式)回购及逆回购交易、本息剥离工具、远期债、远期交易以及即将推出的预发行交易等工具。从市场表现看,质押式回购及逆回购交易工具存在时间最长,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调节流动性、管理头寸的基本手段,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各交易品种中交易量排名第一,2004年交易量将近10万亿元。买断式回购与质押式回购类似,能够向市场参与者提供融资渠道,在国内债券市场基础券种较少、尚未建立连续拍卖发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2004年交易量仅为1200多亿元。由发行人主导开发的本息剥离工具,由于国内市场流动性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参与者的有效需求,交易稀少,国家开发银行也仅试探性地操作了一次。远期债主要为了解决国内资金供给与利率的季节性波动较大的问题,这一安排最早在财政部发行国债时启用。目前,市场资金较为宽松,人民银行在央行票据发行中使用这一制度,用以熨平公开市场操作对资金市场的冲击。而即将推出的债券预发行制度,能够帮助确立价格发现机制,缩短承销时的分销周期,减小承销商的资金占用。

二、远期交易手段及国内发展现状

远期交易是金融市场运用较为普遍的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与现货交易的根本区别在于延迟了标的交割时间。广义上的金融远期合同,包括远期利率协议、期货、互换和期权。在国内债券市场,远期交易在大概念上包括远期债、二级市场的远期交易和即将推出的预发行制度,而曾经出现的国债期货交易由于当时的监管及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被监管机构叫停后尚未恢复。

按照交易方式、场所的不同,远期金融合同可分为场内集中交易和场外交易两种方式,其中,期货和期权这两种交易方式都已制度化、标准化,通常按照集中竞价方式分别在期货交易所和期权交易所安排上市交易;远期利率协议、互换通常在场外交易,在西方市场基本不属于期货交易法律所管辖的范围。在美国,债券远期交易的场外交易(柜台买卖)制度,源于1974年的商品交易法修正案(CommodityExchangeAct),这一规定通过将国债远期交易排除在期货交易的适用范围外,使远期交易得以在场外进行。而日本债券远期交易的制度化,是在1992年日本证券业协会实施债券远期交易规定后才开始的。在市场建设方面,国内远期交易基本与国际接轨,银行间市场的远期交易由人民银行监管,属于场外交易的组成部分。

在西方成熟债券市场中,远期交易作为一种必要和正常的交易机制存在着。一般来说,远期交易最主要的经济效益在于提供了避险手段,并为市场参与者增加了买卖时机的弹性;而市场主管机构、机构内控部门最关注的是市场中买空卖空的投机气氛是否太浓,且随着交割期限的延长,是否会增加价格波动引发的市场风险、以及违约交割带来的信用风险。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为有效规避自身的买卖风险,交易双方都会审慎选择交易对象,并且定期重新审核机构间往来的授信额度,因而,对交易风险的控制必然会使远期交易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交易的也集中在几家大机构手中。

国内债券市场已建立起做市商制度(15家机构做市商)和结算制度(43家结算行),以活跃二级市场,但由于市场流动性不足,金融机构拘囿于“持有到期”的盈利模式,使得在资金来源上占主导地位的国有银行交易金额不高,市场中自营交易额要高于金额。所以,在现阶段国内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下,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导致远期交易不活跃,这是市场发育的问题,与某些市场人士提出的利率结构问题(短期利率太低)、机构内部资金管理粗放等因素关系不大。

三、国内远期交易发展的可能途径

远期交易方式必须准确定位,才能激发市场参与者的真实需求,真正在市场中发挥作用,这是开发、推广金融工具的基本之道。

在国内,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业的经营哲学不是“交易”,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也不强,所以,远期交易不能单纯定位于“二级”市场。从国内现阶段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发展阶段来看,融资性需求强于交易型需求,即伴随融资行为的金融工具可能比单纯的交易型金融工具更具有生命力。例如,笔者在开发信用工具、开拓风险交易市场过程中,基本会向金融机构推广两种产品,一是人民币贷款的信用违约互换工具(CDS),另一种是附带融资性质的信用链接产品(CreditLinkedInstrument),大多情况下,金融机构往往会对融资性质的信用产品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

市场交易范文篇5

这一交易方式推出后,截至9月底,债券远期交易累计成交60笔,金额87.34亿元,成交较为清淡,这说明,目前金融市场形势下,国内机构仍无法借助远期交易获得投机、对冲或者套利的操作机会。尽管国内将逐步推出西方成熟市场的各种基本工具,但市场表现说明“引进”产品在国内仍面临着较长时期的磨合以及被选择的过程,因而,有必要重新审视西方思维模式下,金融市场的行为模式和交易方式。

一、债券市场金融工具比较

美国债券市场主要存在预发行,回购及逆回购、期权及期货、本息剥离工具等金融工具,这些工具的活跃,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降低发行人融资成本。例如,债券发行前活跃的预发行交易能够提前度量市场需求,便于发行人、承销商对债券的定价;回购及逆回购交易有助于提高市场流动性,帮助交易机构实现短期融资;债券的期货及期权市场,有利于市场参与者在流动性市场中建立分散化的对冲策略;本息剥离工具产生的零息债有助于实现现金流的重组,满足不同投资群体对不同现金流结构的需求。

近儿年,通过研究西方成熟市场运行状况,国内债券市场逐步引进了一些金融工具,目前已扩大到(质押式、买断式)回购及逆回购交易、本息剥离工具、远期债、远期交易以及即将推出的预发行交易等工具。从市场表现看,质押式回购及逆回购交易工具存在时间最长,已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调节流动性、管理头寸的基本手段,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各交易品种中交易量排名第一,2004年交易量将近10万亿元。买断式回购与质押式回购类似,能够向市场参与者提供融资渠道,在国内债券市场基础券种较少、尚未建立连续拍卖发行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2004年交易量仅为1200多亿元。由发行人主导开发的本息剥离工具,由于国内市场流动性不足、不能满足市场参与者的有效需求,交易稀少,国家开发银行也仅试探性地操作了一次。远期债主要为了解决国内资金供给与利率的季节性波动较大的问题,这一安排最早在财政部发行国债时启用。目前,市场资金较为宽松,人民银行在央行票据发行中使用这一制度,用以熨平公开市场操作对资金市场的冲击。而即将推出的债券预发行制度,能够帮助确立价格发现机制,缩短承销时的分销周期,减小承销商的资金占用。

二、远期交易手段及国内发展现状

远期交易是金融市场运用较为普遍的规避利率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与现货交易的根本区别在于延迟了标的交割时间。广义上的金融远期合同,包括远期利率协议、期货、互换和期权。在国内债券市场,远期交易在大概念上包括远期债、二级市场的远期交易和即将推出的预发行制度,而曾经出现的国债期货交易由于当时的监管及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被监管机构叫停后尚未恢复。

按照交易方式、场所的不同,远期金融合同可分为场内集中交易和场外交易两种方式,其中,期货和期权这两种交易方式都已制度化、标准化,通常按照集中竞价方式分别在期货交易所和期权交易所安排上市交易;远期利率协议、互换通常在场外交易,在西方市场基本不属于期货交易法律所管辖的范围。在美国,债券远期交易的场外交易(柜台买卖)制度,源于1974年的商品交易法修正案(CommodityExchangeAct),这一规定通过将国债远期交易排除在期货交易的适用范围外,使远期交易得以在场外进行。而日本债券远期交易的制度化,是在1992年日本证券业协会实施债券远期交易规定后才开始的。在市场建设方面,国内远期交易基本与国际接轨,银行间市场的远期交易由人民银行监管,属于场外交易的组成部分。

在西方成熟债券市场中,远期交易作为一种必要和正常的交易机制存在着。一般来说,远期交易最主要的经济效益在于提供了避险手段,并为市场参与者增加了买卖时机的弹性;而市场主管机构、机构内控部门最关注的是市场中买空卖空的投机气氛是否太浓,且随着交割期限的延长,是否会增加价格波动引发的市场风险、以及违约交割带来的信用风险。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为有效规避自身的买卖风险,交易双方都会审慎选择交易对象,并且定期重新审核机构间往来的授信额度,因而,对交易风险的控制必然会使远期交易的市场集中度较高,交易的也集中在几家大机构手中。

国内债券市场已建立起做市商制度(15家机构做市商)和结算制度(43家结算行),以活跃二级市场,但由于市场流动性不足,金融机构拘囿于“持有到期”的盈利模式,使得在资金来源上占主导地位的国有银行交易金额不高,市场中自营交易额要高于金额。所以,在现阶段国内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下,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导致远期交易不活跃,这是市场发育的问题,与某些市场人士提出的利率结构问题(短期利率太低)、机构内部资金管理粗放等因素关系不大。

三、国内远期交易发展的可能途径

远期交易方式必须准确定位,才能激发市场参与者的真实需求,真正在市场中发挥作用,这是开发、推广金融工具的基本之道。

在国内,银行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业的经营哲学不是“交易”,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也不强,所以,远期交易不能单纯定位于“二级”市场。从国内现阶段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发展阶段来看,融资性需求强于交易型需求,即伴随融资行为的金融工具可能比单纯的交易型金融工具更具有生命力。例如,笔者在开发信用工具、开拓风险交易市场过程中,基本会向金融机构推广两种产品,一是人民币贷款的信用违约互换工具(CDS),另一种是附带融资性质的信用链接产品(CreditLinkedInstrument),大多情况下,金融机构往往会对融资性质的信用产品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

市场交易范文篇6

纵观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发展,可以看到它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阶段性进展。从1994年上海城乡产权交易所成立算起,产权交易市场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4~1996年。上海城乡产权交易所一诞生便处在矛盾中:一方面,上海正处于国企改革的关键阶段,需要一个有效的产权交易机构为盘活国有资产、规范国有企业购并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服务;而另一方面由于四川乐山出现了所谓的“箩筐交易市场”(即当地产权交易所绕开证券监管机构,将未上市的国有企业产权拆细,公开交易这些企业的股票),国务院明令禁止新设产权交易机构。因此,尽管上海有推进和规范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的需要,但仍只能进行农村集体资产的交易。

直至1995年7月,原国有资产管理局草拟了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办法,上海市委才能放手把产权市场作为促进国企改革的一个环节。1996年3月,在城乡产权交易所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了产权交易所,标志着上海产权市场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1996~1999年。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建立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监管体系,以盘活存量国有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为主要目标,以国有企业间的产权交易为主要特征,以政府行政撮合为主要交易手段。从1996年开始,上海市政府出台了近10部有关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的政府规章,其中有9部是在1999年前制定的(产权交易法律事务,张海龙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这些规定是:《上海市产权交易管理办法》、《上海市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产权交易市场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过程中产权变动和工商变更工作的通知》、《上海市产权交易规则》、《上海市产权经济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破产企业产权交易实行规则》、《上海市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界定暂行办法》、《上海市国有资产产权纠纷调处办法》)。内容涉及产权交易规则、产权经纪机构资格认定等,不仅为上海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创造了较为完备的法制环境,更为以后产权交易市场的规范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在此期间,产权交易规模迅速扩大,上海产权交易所的交易额从1996年的近40亿元猛增到1999年的270多亿元。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这是上海产权交易市场的转型阶段,随着政策重点转向鼓励并购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权交易机构的功能、成交机制和交易主体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功能上,从最初的主要服务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转变为促进各种所有制的产权交易和资本流动;在成交机制上,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竞价方式取代了政府的行政撮合;在交易主体的所有制形式上,从以公有制企业为主转变为面向各类所有制企业。标志着上海产权交易市场进入转型阶段的主要事件有三:一是1998年专门针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全过程的政府法规,即《上海市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简称十八条)的出台;二是1999年底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促进资本在高新技术领域进入和退出的有形产权市场的形成;三是2002年4月上海市政府《关于外资并购本市国有企业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使国际资本进入上海资本市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当前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跨地区的产权交易渐成规模,上海产权市场在全国产权交易中地位不断提高。

二、政府的作用:营造产权市场发展的环境

(一)摆正市场定位,完善支撑体系,避免舍本逐末的政府行为

产权市场作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要素市场之一,只是市场经济运行体系的一个子系统。产权市场能否有效运转以及能够发挥多大作用,取决于市场制度的完善程度。上海产权市场之所以能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市政府在产权市场的制度环境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政府能够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要,改善产权交易的制度环境,建立产权市场的支撑体系。这些配套的制度措施和支撑体系包括较为完善的法规、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严格的监管体系等。

上海产权市场的制度建设是从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起步的。1999年以前,重点围绕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建立规范国有产权交易的法规框架。在此期间出台了包括界定国有资产产权范围、建立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监管体系、确立产权交易规则等法规政策。

1999年以后,随着经济工作重点转向转变政府职能、培育市场体系以及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海产权市场支撑体系建设真正进入实质阶段。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培育和促进产权市场供给和需求的政策,如建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体系(特别是成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和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出台创业投资鼓励政策、允许并鼓励民间和外资介入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等。

设立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是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发展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体系的完善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上海高度重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设,以“十八条”为核心,出台了包括人力资源政策、资本政策和技术政策等一系列鼓励政策,形成了特有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政策体系。正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1999年年底成立了为科技项目、科技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等提供产权交易和股权融资等服务的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作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政策体系的一部分,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获得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强大的资源保障。(二)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1.授予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和上海产权交易所从事产权交易的垄断地位

此举有三个重要意义:一是加强对国有资产交易的监督,防止可能存在的恶意或串谋压价、低估资产等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行为发生。二是产权交易机构在促进地区创新活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及地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明显的经济外部性,因此在市场环境远不够完善的情况下,需要政府运用行政力量维护产权交易机构的权威地位。三是产权交易机构在发展初期聚合市场资源的能力相对薄弱,实施这种“赶羊入圈”的策略有利于产权交易机构在保证生存的条件下,逐步发挥资本交易平台的作用。具体措施:

(1)确定产权交易机构的权威地位,为交易所提供有力的信用保证

产权交易所和技术产权交易所的地位和职能分别在《上海产权交易管理办法》和《上海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若干规定》中以政府令的形式明文规定。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的定位是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专业化权益性资本市场,为科技项目、科技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等提供产权交易和股份融资等服务。同时,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组建了由市各委办局领导组成的指导委员会,并且挂靠在市科委下,这些措施有利于解决发展初期产权市场的市场信用和地位问题。

(2)提供垄断性资源,保证交易的活跃

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是经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产权交易的唯一平台,凡经认定的项目,如果需要融资或产权交易的,都会由转化服务中心推介给技术产权交易所,从而享受从认定到产权交易的一条龙服务。在交易所完成的交易中,经转化中心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占了40%。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和上海产权交易所还享有国有产权交易的特许权和国有产权的托管权。此外,交易所还拥有鉴证权,即产权交易只有经交易所认定后才能进行工商注册和办理变更手续。

2.以政策扩大产权市场规模

建立一个规范的产权市场绝不仅仅是为了“赶羊入圈”。政策和体制障碍是阻碍当前产权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上海市政府通过政策扩大产权市场规模,促进经济发展。2002年4月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外资并购本市国有企业的若干意见》,在上海产权交易所设立“外资并购快速通道”。这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和盘活国有资产存量,也同时提高了产权市场效率,为产权交易开辟了新的渠道。

3.整合政府资源

首先体现在较为有效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保证了政策法规的可操作性和落实效果。上海涉及到多个行政部门的政策法规都是建立在与有关部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或由相关部门联合发文。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能够得到相关部门包括垂直行政部门的有力支持,政策落实效果比较好。例如1999年由上海国资局和工商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过程中产权变动和工商变更工作的通知》,得到了较好的执行,有效防止了国有和集体产权的场外交易。

其次表现在为产权市场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府服务。市政府集中组织财政、税收、海关、工商、人事、技术监督、外事等19个委办局和与产权交易相关的评估等服务机构,在高新技术转化服务中心提供从项目申报到融资支持的“一门式服务”;上海产权交易所也设立“外资并购快速通道”,为产权交易提供快速便捷的规范化服务。这些举措既有利于树立交易所的权威地位,也有利于吸引企业入场交易,同时大大降低了产权交易成本。

三、交易机构运行机制的完善

(一)上海市技术产权交易所

1999年12月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的成立,为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企业产权交易,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迈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市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扶持以及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在运行机制方面的一系列创新,使其成为全国同业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一家。至2001年底,累计完成技术产权交易合同3000多宗,累计交易额1000多亿人民币;其中2001年成交宗数和交易额分别是上一年的4倍多和3倍多,员工也从成立之初的7人发展到50多人。

1.运行机制

(1)以会员制为基本交易模式

交易所实行会员制,要求交易双方不能直接交易,必须书面委托交易所会员进行,会员则根据交易所规定向委托方收取佣金和委托交易保证金。会员一般为投资机构、风险基金和企业集团等,申请成为会员的机构注册资金不低于1000万元。目前交易所在全国已有200多个会员单位,其中约60%是上海机构。会员的会费、年费和交易佣金提成是交易所的主要收入来源。

(2)组织保障和平台建设

交易所是公司法人,实行指导委员会领导下的总裁负责制,指导委员会委员由市各委办局领导担任。建立三网两库一系统,为技术产权交易提供信息支持平台。三网是指中国技术产权交易网、技术产权交易所局域网和办公自动化推介网。两库是指项目信息库和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库。一系统是电子服务系统。交易所监管部依据交易审查制度,负责对交易项目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形式审查。

(3)运作机制的完善

一是广泛收集信息,构建跨地区信息网络。交易所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31个交易信息收集机构,进行项目信息的收集和。交易所还与美国和日本的机构合作,建立了境外信息联络处。

二是尝试新的交易方式,成立了技术产权交易拍卖有限公司,进行技术产权的公开拍卖。

三是寻求地方银行对成交项目融资的支持。交易所与上海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为其推荐的会员单位和客户(必须为本地企业)提供5亿元人民币贷款额度,用于满足完成产权交易后企业发展中的资金需求。

2.效果

技术产权交易所交易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国同类市场的发展趋势,并形成以下特点。第一,上市公司进入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并成为主力军。2001年上市公司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55%。部分原因在于证券市场监管力度的加强对上市公司投资领域的调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上市企业通过产权交易扩大企业规模和调整发展方向。第二,以本地交易为主,外地企业来沪投资增加。2001年上海当地企业间的技术产权交易占总交易额的86%,在150亿元的跨地区交易中,外地企业来沪购买产权占89%。第三,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交易是活跃交易的重要力量,上海国有和集体企业存量很大,这部分企业的改制和兼并收购占产权交易的相当比例。2001年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交易1226宗,占总成交笔数的49%;成交额170亿元,约占总成交额的17%。

(二)上海产权交易所

不同于技术产权交易所的公司制,上海产权交易所是非营利性事业法人。受早期经营国有产权交易职能的影响,其代行政府职能的色彩较浓。但在上海技术产权所成立并获准经营国有产权交易后,上海产权交易所职能重点已经转移。上海产权交易所也实行会员制管理,但交易双方有权选择是委托会员进行交易,还是直接向上海产权交易所申请自行交易。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交易是强制入场的,但其他所有制企业之间的产权交易自主决定。其运行呈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职能转移。在功能上,从最初的仅服务于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发展成为促进不限所有制的产权交易和资本流动。国有、集体产权交易量比重从1996年的97%降至2000年的53%,高新技术产权交易也已占交易总量近一成。在成交机制上,以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竞价方式取代了政府的行政撮合。

二是由区域内企业交易平台向跨地区产权交易平台转变,并以促进外资并购为特色。1996年,在上海产权交易所成交的异地并购仅2宗,交易额仅有2600万元;而2002年的异地并购达513宗,交易额为130.32亿元。涉外产权交易在2000年约40宗;成交额约20亿元,占总交易额的4%,比1996年增长了29.25倍。2001年4月,上海产权交易所与上海市外国投资促进中心合作,建立并开通外资收购兼并国有企业及其他产权的“快速通道”。2002年,包括三资企业和境外企业在内的外资通过产权交易所并购重组的产权交易59宗,并购交易金额45.74亿元。同时,上海产权交易所将与海外投资银行及其在沪机构合作,建立海外中介机构点,为吸引外资“进入”和促进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并购市场提供规范有效的服务。

(三)两个交易所的几点异同

市场交易范文篇7

【关键词】水权交易;水权分配市场;水权交易市场;水权交易合约

我国是一个贫水国家,水资源危机严重地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水资源如何在市场经济模式中得到最优配置并产生出巨大的综合效益,已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2000年11月24日,浙江东阳和义乌之间进行了水权交易,南水北调工程也即将进入水市场进行水权交易,这些都表明我国在水资源经济管理上加大了力度,并向市场化迈出了一大步。然而,目前我国的水权交易正处于探索阶段,为此,本文从发展水权市场的必然性及其重大意义、水权分配市场的管理以及水权交易市场的构建这四个方面对我国水权交易的发展作了初步探讨。

一、发展水权市场的必然性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农业时代,由于人口少,水资源的用途局限于饮用、农业灌溉,对水的需求不大。而与不大的需求相对照,由于农业时代生态环境比较好,水资源的供给相对要多。因此较小的对水的需求与较大的自然水的供给,使得花费其余稀缺资源保护水的努力是不经济的。工业时代,水资源的用途越来越多,对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自然水的供给能力越来越弱化,水资源的绝对稀缺度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一套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则由于存在的“囚徒困境”:一方面将导致资源的滥用,并使当前和长期的资源最优利用成为不可能。另一方面会加剧个人或群体在使用资源上的摩擦和对抗,并出现用暴力手段占有资源以及设置、维护某种排他性的产权。因此,当稀缺资源一旦达到导致人们相互对抗的水平,产权的出现便不可避免,尽管产权的具体形式可以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水资源越来越稀缺,加之水资源需求弹性小和不存在替代效应,这样不同利益单位的经济组织就有了界定水资源产权的冲动。

西方产权经济理论曾指出:在资源稀缺、同时又缺乏滥用资源的有效约束条件下,要创造资源的最大财富产出,就必须进行资源保护的投资,也就是建立资源的排他性所有权,在明确所有权后,受利已利益的驱动,创造资源的有效使用动力。马克思认为资源稀缺决定了资源配置的经济意义和经济学基础,这是一种机会成本的选择。康芒斯则把所有权看作是资源稀缺的制度反映,而产权的交易和转让正是资源配置的重要和基础环节。在资源财产权得到明确而清晰界定的条件下,只要这些权利能自由交换,作为市场层面(即外部性)的生产者或消费者就能通过交换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中国目前的水资源现状可以概括为几对矛盾:区域矛盾,即上游与下游、南方与北方之间由于地理位置差异引起的矛盾;时间矛盾,即丰水期与枯水期、用水高峰与用水低谷之间由于降水和用水的时间差异引起的矛盾;用途途径,即农业用水与城市用水、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由于使用水的用途差异引起的矛盾;利用矛盾,即淡水与咸水、洁净水与污染水之间由于水资源利用率的差异引起的矛盾。诸如此类的矛盾还有很多,各对矛盾之间又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构织成一张纷繁复杂的矛盾网,而每对矛盾在某个层面上都表现为一种水资源的稀缺。因此,要理顺并解开这张矛盾网,改善我国目前的水资源管理现状的一个有效解决办法就是明确水资源财产权,通过水权交易市场重新配置现有的供给,以期达到水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是历史发展做出的选择。

二、发展水权市场的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的水资源分配体制是一种指令配置模式的延续,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配置水资源。在这种模式下,水价不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浪费严重,供需矛盾日趋尖锐。在水资源日益稀缺、市场转型的新形势下,旧的配置方式不能有效协调地方利益矛盾,必须进行改革。发展水权交易市场,通过水权转让可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

在价值规律作用下,资源总是由利用效率低向利用效率高、收益低向收益高的方向调整,以实现局部和全社会最大利益。在大部分可开发的水资源已被分配占用的情况下,人们关注通过销售和转让来重新配置那些已经被分配的资源,多数水权转让是从较低收益的经济活动向较高收益的经济活动转让,如从农业用水向城镇供水和工业用水转让。通过市场交换,双方的利益同时增加,水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在科学配置的前提下,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优化,这是市场效率的体现。

通过水权交易,全社会节水意识增强。通过水权的划定,上下游用水成本相应增加,上游多用水就意味着丧失潜在收益,即用水要付出机会成本,而下游多用水要付出直接成本,这就为上下游都创造了节水激励,全社会的节水意识都会大大增强。

此外,由于市场具有动态性,能够反映总水量的变化和用水需求的变化,部分消除了指令分配各地区水量的不合理性。通过发展水权市场还可以抑制或避免新建供水工程。通过水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加可利用的资源量,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市场方式实现水权在不同行业部门间的转让。

三、水权分配市场的管理

水权分配市场主要由水权批售市场构成,所进行的是水资源的所有者(国家或水资源管理部门)和用水户之间的初次水权交易,通过分配,水资源的使用权由政府向市场主体转移。对于水权分配市场的管理主要侧重于水权分配制度的确定、水权分配方式的选择以及水权登记制度的设立等一些行政、政策性管理。

(一)水权的分配制度

水权的初始分配制度规定(简称水权分配制度)一般有三种:一是“自由取用”水权制,即把水资源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纯自然物而自由取用的水权分配方式;二是按照“先来先用”的原则进行分配的制度,简称“优先专用水权制度”,又称“等候式”水权制度;三是竞争性水权制度,是指在水资源短缺的前提下,对现有的水资源进行竞争性分配。其分配制度又可分为两种形式,即行政性分配和市场分配。行政性分配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模式对现有的水资源进行指令性分配的过程。市场分配即是利用市场的价格机制进行水权初始分配的过程,实践中主要采用拍卖模式。不同的水资源禀赋决定不同的水资源分配体制。在我国,由于地域面积广大,各地水资源的短缺程度不同,因而水权分配制度也有所不同。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由于水资源充裕,其分配体制多采用前两种方式。而在北方地区,由于水资源的短缺,多采用竞争性水权分配制度。如在黄河流域,由于水资源的极度缺乏,自1987年开始执行“分水方案”,即在扣除输沙等生态用水210亿立方米的前提下,将剩余的370亿立方米黄河水按一定比例分配到了沿黄各省、自治区(胡鞍钢,王亚华,2000)。一般而言,水权市场的建立只有在水资源短缺地区才有意义,因此,我们讨论的水权分配市场中的分配制度主要是指竞争性水权制度。

(二)水权的分配模式

不同的分配模式将产生不同的效益与成本,对经济影响的程度亦将有所差异。在竞争性水权制度下,水资源的条件不同,水权分配的模式可能不同;在同一水资源条件下,对于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行业,水权分配的模式也不同。实践中,主要有如下水权分配模式:1、人口分配模式。在进行水权初始分配时,将可分配水量按人口分解到各用水户,使人人享受同等的用水权。这种模式体现了资源分配的公平性,但忽略了不同行业从业人员对水资源的需求差异。2、面积分配模式。按照水源地周围地区面积进行分配,用水业户所辖的区域面积越大,所分配的水资源越多。3、产值分配模式。即按照GDP产值指标分配水权,产值越高,所分配的水权量越大。因此产值分配原则是一种效率遵循原则。4、混合分配模式。即依据人口、地域面积和GDP产值进行加权平均的一种折衷的分配模式。5、现状分配模式。现状分配模式是在承认用水户用水现状的基础上,以现有的用水量(上一年或近几年的加权平均值)为标准,依据“溯往原则”进行水权分配。6、市场分配模式。即通过公开拍卖的方式对水权进行分配。一般而言,这部分水权的拍卖价格高于上述分配的水权价格,参与竞买者一般是水资源边际产出较高的行业,由于有较高的效益预期,往往会对这部分水资源产权支付较高的价格。

(三)水权的登记制度

水权登记制度的作用是对用水进行统筹安排和管理,以规范用水,保护水权人的利益。其管理内容是:规定需要进行水权登记的取水范围,授权地方政府,制订各地具体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取水量和取水顺序。在进行水权登记时,水权人应当提交水权登记申请书和水权登记所依据的有关文件,在该水权与第三者有利害关系时,还要提供第三者的承诺书或者其它文件。水权登记书应当包括下列事项:1、提出水权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即申请人)的名称、姓名、地址;2、取水起始时间及期限;3、取水目的、取水量、年内各月的用水量、保证率等;4、申请理由;5、水源及取水地点;6、取水方式;7、节水措施;8、退水地点和退水所含主要污染物以及污水处理措施等。对于水源流经两县(市)以上或水权影响到两县(市)以上者,其水权登记应由上一级主管机关(或其委托机构)办理。水源流经两省(市)以上或水权利害关系影响到两省(市)以上者,其水权登记应由中央主管机关(或其委托机构)办理。对于由中央政府主办的水利事业,应由中央政府主管机关负责办理水权登记。对于登记的水权,因水源水量不足而发生争执时,用水目的顺序在先者有优先权;顺序相同者,先取得水权者有优先权;顺序相同而同时取得水权者,可按水权登记额定用水量比例分配之或轮流使用。

四、水权交易市场的构建

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成熟的水权交易市场,但个别地方水权交易活动已经出现。因此,亟待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水权交易市场。据此本文特提出建立一种合约化的水权交易市场。

(一)水权交易市场的布设

由于我国各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建立适宜全国范围的水权交易市场是比较困难的;加之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要从流域和大区域做起。所以,目前国家设立水权交易市场应以大河流域为单元,首先在水资源比较紧缺并且经济比较发达的北方大中城市建立试点,然后针对各地区实际情况加以推广。在流域范围内建立以水资源所有权管理为中心,分级管理、监督到位、关系协调、运行有效的统一管理,这是当前国际水资源政策的核心。在大区域上进行的水资源统一规划、调配,各地方不得干涉,从而打破地方行政区划的界限,可以对整个流域的水利工程和环境治理进行统筹安排。

(二)水权交易市场的供求结构

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水权交易市场。一方面,供水部门的结构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打破行业垄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此,在国家对供水设施的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其经营权可分离出来,实行有偿转让。这样,既解决了建设与管理脱节的问题,又能有效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改变过去城市供水系统由政府包揽、国家财政投资无力的局面,实现供水系统投资主体多元化和供水系统运行的市场化。另一方面,用水结构也要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国家一再强调要开源节流。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涉及到用水观念、经济、技术、法规和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涉及社会用水结构的重新配置。现代经济是货币经济,通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水权交易,在一定约束条件下,优化用水量在不同行业的配置份额,追求最佳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用水向科学、良性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三)水权交易合约的设定

水权交易市场是国家设立的产权交易市场的组成成分,应具有其固定的交易程序和交易规则,通过买卖水权交易合约来完成水权交易。水权交易合约是指在水权交易市场内达成的标准的、受法律约束的并规定在未来某一时间、某一地点内交收一定数量及质量的水资源商品的合约。它包括年度内的短期水权交易合约和年际间的长期水权交易合约两种形式。水权交易合约的内容一般包括:交易单位、成交价格、交易时间、交易日内价格波动限度、最后交易日、交割方式、合约到期日、交割地点等。其中,成交价格也叫敲定价格,它是水权供需双方在交易市场上通过公开讨价还价形成的。这种合约是一个标准化的合约,除了水权交易的成交价格是买卖双方协定的以外,水资源商品的水量、水质、成交方式、结算方式、对冲及交货期等都在水权交易合约中有严格规定,而且一切都要以服从法律、法规为前提。在进行合约化的水权交易时,要预付一定数量的保证金,用于交易双方不能如期履约的情况下,交易中心清算部门对受损方给予保障和补偿,这样可以实现对水权交易市场的风险管理,确保水权交易市场的正常运行。

总之,市场经济实践已经证明,生产要素产权没有流动性,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就极难形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十分困难,资源就难以充分合理利用。因此,水资源产权制度的完善与改革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需要完善水资源产权,在保证国家对水资源管理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扩大水资源产权的流转范围。水权交易的出现既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后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水权交易是水权供求双方在水市场上进行水资源使用权、经营权的买卖活动。水权交易的结果是引导水资源流向最有效率的地区或部门,流向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的用户。落后和欠发达地区或部门在发展阶段通过转让水权获得发展资金,而发达地区或部门可以通过在市场上购买水权满足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达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因此,我们应加强对水权交易的理论研究和探讨,为我国水权交易的广泛实施创造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董浩:“关于发展水权市场的思考”,《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1年第11期。

2、张岳:《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版。

市场交易范文篇8

产权市场的这种功用也扩大到了金融行业。20**年8月18日,由北京产权交易所的前身——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设立的“中国金融资产超市”开市,标志着中国产权市场踏出了金融资产交易业务的第一步。此后,产权市场在处置不良金融资产方面的优越性逐步得到体现,各大资产管理公司渐次加盟“金融超市”,全国各地产权交易机构也纷纷加入到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的队伍中来。中国产权市场逐渐成为处置不良金融资产的一个重要平台。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完善,产权市场逐渐成长、成熟。与此同时,金融类企业国有产权的最大股东,财政部也在关注着这个市场的发展,希望能找到一个能促进金融国有产权有效流转的平台。20**年7月9日,财政部颁布新修订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针对不良资产的商业化处置做出严格规范,强调公开竞价的方式,并要求资产管理公司出售股权资产必须“进场(即产权交易所)交易”。10月28日,《企业国有资产法》通过,为金融国资的进场提供了法律依据。

进入20**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与全球经济放缓等因素影响,中国出现了通货膨胀、股市下跌与流动性过剩等棘手问题,这无疑会影响到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格局:政府的货币紧缩政策可能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多;股市下跌则可能使非上市的金融企业股权也出现价格走低的局面等。中国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中国的金融行业在变化的环境中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国内的不良金融资产市场供需状况如何?投资人如何去看待市场中挂牌的各类金融产权?产权市场中各类金融资产的交易状况怎样?未来趋势又如何?

正是为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中国产权市场创新联盟专门成立了“中国产权市场金融资产交易年度报告”课题小组,进行广泛深入的专项课题研究。课题小组设计了专门针对产权交易机构、市场投资人、中介机构等的调查问卷,将市场反馈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构成了报告的信息基础,并务求在数据与逻辑分析方面的客观准确。

一、不良资产篇

由于拥有功能强大的交易系统平台,能够聚拢各类市场投资人资源,同时具有规避道德风险、节省时间成本、减少处置成本等特点,产权市场逐渐发展成为包括AMC在内的各类金融资产持有人青睐的资产转让平台。

统计显示,20**年,产权市场不良金融资产处置总计挂牌金额达6,188,292.62万元,实现成交金额814,157.**万元。经产权市场处置的不良金融资产19%的项目实现了竞价,平均溢价率超过100%。

但经过近几年的大批量打包处置,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存量大幅减少,部分资产管理公司的地方办事处已经没有资产可以出售,因此,20**年资产管理公司投放到市场上的不良资产无论从数量到质量上都较往年有所下降。此外,经济增速降低,信贷紧缩,股市低迷等等因素亦对未来不良金融资产交易构成大量不确定性因素。

买方分析

从近年的交易情况看,在产权市场这个平台上,不良金融资产的投资人主要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机构以及其他投资基金等四大类。

近几年,受益于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的实力大大提高,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更是在众多市场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实力的提升,国有企业逐渐取代其他类型企业,成为不良金融资产二级市场和金融股权交易的主要投资人。

国内的不良金融资产二级市场中,国有企业收购不良资产目前的比例大约占市场总量40%以上。从收购偏好上看,国有企业倾向于从市场中回购本企业或关联企业在历史上形成的不良资产;此外国企也会投资一些与自身业务相关或前途看好的其他领域资产。

从市场发展上看,国有企业短期内在市场中的地位不容撼动,它们仍将是不良金融资产的主力收购者。

民营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是金融资产市场上活跃的投资者,二级市场中民企购买不良金融资产所占比例约为20%-30%。

民营企业在金融资产投资中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他们比国有企业更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灵活性,比外资更了解中国的市场游戏规则,因而在市场中具备很强的生存能力。民营企业对金融资产的出售价格最为关注,倾向于以购买质量较好、规模较小的资产包或股权。预计未来几年内,民企仍将是金融资产市场的先锋。

外资企业是本世纪初的几年中不良资产的主要购买人,后随着政策环境的变化,外企在市场中的活跃度逐渐下降,其市场地位被国企所取代。目前外资在不良资产二级市场投资规模中大约占比10%-20%左右。在金融资产交易中,由于受到一定的政策和法律限制,外资虽然表现出浓厚兴趣,但实际交易情况不是很活跃。

鉴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外资投资中国金融资产市场的热情依旧存在,预计今后几年内,外资对不良资产的收购热情会继续保持。

投资基金多为一些专业的金融资产处置公司,公司设立多以不良资产经营为目的,目前在二级市场中的投资规模约占市场总额的20%。从中外投资基金对比上看,外资成立的基金公司由于具备专业人才力量,市场运作相对较好;本土基金公司实力则相对较差。随着本土公司的逐步成长和市场的逐渐规范,预计本土基金未来在市场中的潜力会进一步得到释放。

来自产权交易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不良金融资产的买方41.19%是国有企业,37.22%是民营企业,6.23%是外资机构,15.36%是其他中介机构。

显然,排除国有企业的独有优势外,民营企业在产权市场中表现了更高的对不良金融资产的投资愿望和实力。这表明了一种趋势,在不良金融资产的处置中,由国外大投行、基金等寡头垄断的市场正向更为多元化的竞争转变。

投资倾向

在对不良金融资产投资人的调查中,41.13%的投资人表示更倾向于购买打包资产,而58.87%的投资人表示更倾向于购买分拆资产。这可以说明,随着不良金融资产投资人中的民营企业逐渐增多,他们更倾向于投资一些标的更明晰、金额偏小的不良资产拆分包。

不同的投资者对不良金融资产的投资有着不同的倾向,出售、重组或追偿都是可能的投资倾向。在对不良金融资产投资人的调查中,只有18.75%的投资人表示在收购不良金融资产后会选择“择机出售”,而56.25%的投资人表示会对资产进行“重组”,22.13%的投资人表示会进行追偿。可以看出,产权市场中的不良金融资产投资人更希望借助不良金融资产的收购实现市场、业务的重组整合,并带来新的产业链拓展机遇。

在“对哪个行业的不良金融资产最有兴趣”的问题中,46.15%的投资人选择了“房地产”,15.38%的投资人选择了“银行”,7.69%的投资人选择了“信托”,7.69%的投资人选择了“冶金”,7.69%的投资人选择了“能源”,7.69%的投资人选择了“快速消费品”,7.69%的投资人选择了“建筑业”。可以看出,20**-20**年投资人对房地产业的投资兴趣更大,表现出了更强的信心。

投资预期

调查显示,投资机构对今年及明年的不良资产投资市场保持了谨慎乐观的情绪,23.**%的投资机构表示今、明两年将增加不良资产的投资预算、53.85%表示持平,15.38%表示将会减少。

69.23%投资机构认为**年不良资产的估值因次贷危机的影响而下降,投资机会将会大于**年。受访投资机构的年平均收益率预期为27.**%,建筑业、房地产业依然是投资机构最青睐的行业。受访机构大部分希望收购不良资产后对其进行重组。

此外,在今年的不良资产市场出现了一种新的投资主体——信托。中信信托6月发行了中信融金1号不良资产收购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该信托计划所募集资金用于不良资产收购,闲置资金可用于低风险投资,发行规模6亿元人民币。这说明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不良金融资产由一开始的外资机构凭借庞大的资金实力垄断经营,逐渐过渡为一种常规的投资品种,这也意味着不良资产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调查中,几乎所有投资机构都认为,今年收购不良资产的主要风险在于宏观调控带来的政策风险和市场不确定性。受访者也都表示,将根据今年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相关政策审慎操作,选择非周期性行业,或者长短投资结合以规避投资风险。

卖方分析

在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收购不良资产的步伐正在放缓,今年数额最大的一笔是4月份光大银行剥离了142亿不良资产,共25个资产包,其中长城公司成交了10个,信达公司成交了8个,东方公司成交了7个。20**年6月,农行首次披露其不良贷款余额为8179.73亿元。这将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的最后一块大蛋糕。但是,农行的不良资产中有3000亿元是历史形成的政策性不良资产,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信用贷款,不能回收的可能性极高,此外,农行的不良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分布在县以下区域,回收的实际难度较高。

目前国内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完成了不良资产的剥离并实现了上市,农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之后,将不再有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剥离,中小型城市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带来的不良资产供应量有限,亦不构成对市场的冲击,不良资产市场的供应量将持续减少,最终将保持稳定,并随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变化。

综合来看,资产管理公司在一级市场中参与不良贷款收购会日趋谨慎:四大公司均正值转型阶段,收购不良贷款已非它们的首要政治任务,“效益最大化”才是公司需要面对的首要目标,且各家企业涉足其他金融业务又占用了大量资金,故而AMC在选购银行不良贷款时,眼光会更加挑剔。

在不良资产的一级市场中,商业银行的交易对象只有AMC,资源被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垄断。因此,要真正体现出不良资产的“市场化处置”效果,就需要在不良资产的二级市场中选择一种公开、非定向的交易方式,使它的交易对象能够覆盖所有的市场投资人。产权市场无疑具备这样的特点和优势。

对产权交易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产权交易机构所处置的不良资产主要来自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还有一部分来自于银行和其他中介机构。

二、金融股权篇

20**年之前,全国产权市场中开展金融股权交易的产权交易机构有10家左右,仅北京产权交易所一家就占了交易总量的60%以上,挂牌项目数超过其他各家交易机构的总和。扣除北京产权交易所的项目,从2005年开始,其他交易机构平均每年仅挂牌一宗金融股权项目。从20**年开始,实现金融股权交易的产权交易机构大幅增加,目前有超过20家机构出现过成功的金融股权交易情况。挂牌项目数和金额也大幅提高。调查显示,20**年产权市场实现金融股权交易64宗,合计成交金额49.68亿元,相较挂牌价的增值率为19.29%。

总体来看,在已经开展金融股权交易业务的产权交易机构中,近3年金融股权交易挂牌数目虽然呈上升趋势,但还不是很多,这侧面反映了金融股权交易在产权市场起步较晚。但从成交情况看,金融股权交易也呈现出从协议转让转向利用市场机制竞价增值的趋势,调查数据中,资产溢价率最高的达到119.62%。

随着股票市场估值水平的下降,20**年以来,以券商股为代表的金融类企业股权在产权市场上出现大面积的流拍现象,这也体现出证券市场与产权市场具有高度的相关性,证券市场估值水平的下降比较明显地在产权市场反映出来。

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观望情绪,而不少金融股权存在的上市预期不明确、限售周期过长的问题也让投资者望而却步。随着估值水平的下降,金融股权持有者变现的欲望正在逐渐减退,预计下半年金融企业股权供应量将少于上半年。

尽管由于市场估值的下降,以及市场环境的改善,有61.54%的受访投资机构认为今年的投资机会大于往年,但仅有15.38%的投资者表示未来一年将增加金融股权投资预算,这体现出对市场前景的谨慎态度。

银行、券商两类金融企业股权依然最受投资者青睐。投资机构对于金融企业股权的年平均投资收益预期为22.27%,低于往年水平。

市场供应

股票市场对金融资产交易的影响

调查显示,尽管市场形势比较严峻,但是长期来看,中小型商业银行、券商、基金的潜在的上市预期将保证产权市场金融股权交易的持续活跃。继去年宁波银行、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上市后,据不完全统计,已有上海银行、大连银行等40家以上的城商行提出了上市的战略发展规划。这些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往往股东背景复杂,既有当地政府、国有、外资、民营企业,又有大量员工持股,在上市之前,将出现一定规模的股权调整,这为新进入的投资者提供了绝佳的整合机会。91.67%的投资者认为未来进入产权市场的金融类股权将持续增多。

但调查过程中亦有投资者表示,由于优质企业的稀缺性,金融企业股权投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少。

国资委3号令对国有金融资产的进场要求

国务院国资委20**年3月出台的“3号令”明确要求企业转让国有资产必须进入产权市场交易,这其中的“国有资产”中就包括企业持有的国有金融产权。

根据公开资料,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国有资产超过10万亿元,其中拥有的金融国资粗略估算在1万亿元左右。近年来,以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大型国企在此轮经济上涨周期中,普遍取得了快速发展,企业效益大幅度增加。在此基础上,中央企业频频对外发起并购以扩充自身实力,其中对金融产权的投资是国企并购的主要方向之一。许多央企涉足金融产业,摇身变成“金融控股集团”。

国有企业投资金融产业,许多都是基于财务投资而非战略投资的角度介入,一旦所投金融产权价值增值较高,就会出让套现,获取巨额盈利。随着目前国企尤其是央企投资金融业的增多,国有金融资产的市场规模愈发庞大,这同时也意味着今后在产权市场中挂牌的国有金融产权潜在规模越来越大。

此外,从20**年开始,金融领域的央企整合步伐在悄悄提速。20**年至20**年上半年各家产权交易机构的挂牌情况反映,央企在金融领域的资产重组行动规模大、过程复杂,且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一方面,由于金融业不属于大部分央企的主业范围,在国资委“有进有退、做大做强”的要求下,这些央企正在加快对旗下资产的整合与重组,专攻主业,剥离辅业资产。另一方面,央企多数是待售企业的小股东,不具备对标的企业的控制权,因此,抛售所持金融资产,对转让方和标的企业都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企业国有资产法》对产权市场法律地位的明确

20**年10月28日,《企业国有资产法》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将于明年5月1日正式施行。《企业国资法》明确规定国有资产转让应当在产权交易所公开进行,这也是我国首次从法律的高度肯定产权交易机构的地位,为金融国资的进场提供了法律依据。

可以预见,产权市场中的金融资产交易业务会依据《企业国有资产法》的相关规定实现相当的增长,这也对产权市场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财政部将要出台的法规对产权市场的影响

财政部是中国国有金融类企业的最大股东,管理着包括三大政策性银行、四大国有银行、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三大保险公司以及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大型金融集团在内的规模超十万亿的金融国资。

目前,财政部已先后《金融类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和《金融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监督管理暂行办法》。20**年7月9日,财政部颁布新修订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针对不良资产的商业化处置做出严格规范,强调公开竞价的方式,并要求资产管理公司出售股权资产必须“进场(即产权交易所)交易”。即“除特定情形,国务院批准的债转股项目股权资产及评估价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其他非上市公司股权资产进行转让时,均应在依法设立的省级以上产权交易市场公开进行。”而《金融类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的征求意见稿也已在去年下发,正式法规很可能将在明年正式出台。

法规将要求财政部所属的金融国资转让都必须进入指定交易场所,目前财政部相关主管司局已对产权市场进行了长期跟踪,产权市场将成为金融国资交易的阳光平台。

宏观经济环境对市场供给的影响

随着经济调整与市场投资降温,央企利润增速普遍出现下降,市场出现了央企抛售金融产权以回收投资的情况。自20**年下半年以来,已有为数众多的中央企业通过产权市场公开转让各类金融产权,其中尤以转让证券公司股权项目为最。

鉴于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具备融资功能,在信贷紧缩的宏观环境下,央企所持的银行与信托类金融产权都属稀缺资源,预计将会得到保留,但信托公司代持的金融股权有可能得到释放;地方商业银行由于改制上市的需求,引进战略股东的意愿在未来几年将有所增大,预计多将采取增资扩股的方式进行。

证券行业由于受股市影响较大,在央企资金缺口较大的情况下,证券类产权将成为央企减持的主要对象,但由于证券市场尚未回暖,市场对证券类产权的投资热情并不高,因而市场成交价格不会太高。

当然,金融行业牵涉到国家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业。因此,涉及到金融企业的资产转让很可能面临更多的约束条件,监管也更为严厉。比如说,意向受让方可能被要求财务状况良好甚至连续3年盈利,并符合央行关于向金融机构投资入股的规定。这无疑将加大金融领域资产转让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市场需求及预期

金融股权交易主要涉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信托等金融企业。在调查中发现,投资人表现出了对各类金融股权的非偏好性,所有的被调查者在“偏向哪一类金融企业股权”的问题中,均选择了所有的选项。

根据调查,38.46%的受访投资机构表示,投资金融企业股权是希望长期持有,而最终目的是寻求控股权。对于产业投资者而言,参股规模较小的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及收购重点城市的城商行,不仅可以获得全国性资格牌照和全国网络资源,而且还可以在重点城市取得区域优势。

根据调查,76.92%的受访者倾向于采用协议转让的方法购买资产,仅有23.**%的受访者倾向于公开竞价方式。这说明采用协议转让方式更有助于投资者以较低价格收购资产。而100%的出售方,希望竞价产生买主,以获取较高的转让收益。

产权交易机构均认为,影响金融资产市场运行的主要因素是通货膨胀和次贷危机。另外,今年A股市场由牛转熊,也有机构认为股市下跌是影响金融资产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机构对于今年金融资产市场的运行态势存在较大分歧,其中判断偏冷和偏热的各占40%,20%认为不好判断。20**年上半年金融产权的市场供给有所放大,且转让价格逐渐走低,但由于未来经济形势尚不明朗,许多市场投资人对投资金融产权持观望态度;此外,由于股市具有的“风向标”效应,投资者同时也降低了对非上市金融产权的投资热情。

尽管外部环境并不容乐观,产权交易机构对于进入产权市场的金融资产却多持乐观态度。仅有一家认为持平,其余均认为将增加。与此对应,各家机构的金融资产交易量均呈平稳上升态势。这也意味着,尽管受到国际金融环境和国内宏观经济影响,但随着产权市场对于资本流动增值的作用,其对于金融资产进场交易的吸引力正在增强。

市场交易范文篇9

第一条为了规范土地使用权交易行为,深化土地使用制度,加强廉政建设,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市场建设的通知》(赣府发[2000]41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市范围内的土地交易,适用本规定。

土地交易包括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和抵押。

本规定所称的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包括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和附着物的转让、出租、但应当适用《国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房地产转让、出租除外。

第三条市、县(市)人民政府设立土地交易市场作为土地交易的专门场所。前条所称的土地交易必须在土地交易市场中进行。

市、县(市)土地管理部门是交易中心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主管部门)。

市、县(市)土地开发储备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交易中心)是土地交易市场的承办机构,按规定的职责和程序运作,并接受主管部门和监察部门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四条土地交易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第二章交易中心职责

第五条交易中心主要职责为:

(一)贯彻执行国家土地管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定交易中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具体实施土地交易市场的建设计划和目标;

(二)接受主管部门和其他单位、个人委托,组织实施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的招标、拍卖和公开挂牌交易工作,为举办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会提供场所和服务;

(三)受理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申请,负责转让、出租、抵押条件的核验、成交确认。承办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的具体业务;

(四)收集、汇总、储存、上报、土地交易信息行情,提供有关法律和其他信息咨询服务;

(五)为土地交易提供场所,为地价评估、土地税、费、金征收、土地登记、发证等设立服务窗口。

(六)负责土地交易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

(七)主管部门委托的其他事项。

第六条交易中心应建立以下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一)土地交易规则;

(二)土地交易运作程序;

(三)土地交易服务承诺;

(四)交易中心财务管理制度;

(五)工作人员守则;

(六)工作人员违纪违法行为的监督查处办法等。

第七条交易中心从事土地交易市场业务的工作人员,必须参加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取得上岗资格证书才能上岗。

第三章土地交易范围

第八条下列土地交易(包括分割转让、出租、抵押)必须在交易中心进行:

(一)出让土地使用权(包括政府征用、收回、收购的土地使用权出让和改变出让条件补办出让手续等);

(二)为实现抵押权进行的土地使用权转让;

(三)法院判决需拍卖、变卖用于清偿债务的土地使用权转让;

(四)原划拨土地使用权的交易(包括原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抵押以及土地的联营合作交易等);

(五)出让土地使用权的首次交易(包括转让、租赁、抵押、作价出资、入股、交换或赠与等交易);

(六)法律、法规允许的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包括乡镇企业用地的转让、租赁、联营、入股等交易);

(七)其他土地使用权交易。

其他任何机构包括中介机构不得进行上述交易。

第四章土地交易方式

第九条土地交易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一)招标,即通过招标公告,进行公开招标,由投标人进行投标,经评标后确定中标人的行为。

(二)拍卖,即通过拍卖公告,由竞买人在指定时间、地点进行公开竞价,由出价最高者获得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三)挂牌交易,即将土地交易条件在交易中心进行公告,并接受交易申请的行为。

(四)协议交易,即交易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完成土地交易的行为。

第十条除按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外,经营性项目土地使用权出让,应采用招标或拍卖方式,其他须公开交易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可根据需要选择招标、拍卖或挂牌交易中的一种方式。

协议交易只限于不改变地上建筑物、构筑物、附着物等使用性质的土地使用权交易。

第十一条以招标、拍卖方式出让或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在招标、拍卖前应制定招标、拍卖文件和投标、竞买规则,并在招标、拍卖会30日前招标、投标、拍卖公告,申请参与竞投或竞买的人数应达到2人或2人以上。招标、拍卖公告由交易中心,并在《井冈山报》刊登。

第十二条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应设立最低保护价。土地使用权以招标、拍卖方式交易时,未达到规定人数和最低保护价的,交易中心有权重新作出交易安排。

最低保护价,包括招标底价及保留价。

第十三条以招标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应设立招标小组,招标小组由5人以上单数组成。主要由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

第十四条招标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审定招标最低中标价(以下简称底价),审查投标人资格,主持开标、评标和定标工作,确认中标人并发出中标通知书。

在招标小组确认中标人5日内,应当签订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

第十五条以拍卖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应设立拍卖小组,拍卖小组由5人组成,主要由土地管理部门会同有关职能部门的人员组成。

第十六条拍卖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审定拍卖最低价成交价(以下简称保留价)、审查竞买人资格、指定拍卖主持人。拍卖主持人确认竞得人后,由交易中心与竞得人签订拍卖成交确认书。

第十七条土地使用权公开挂牌交易的,应公告最低交易价和其他交易条件。公告期限不少于30日。

公告期限届满,按照以下规定确定能否成交:

(一)若在规定期限内只有一个申请人,且报价高于最低交易价,并符合其它交易条件的,则此次交易成交;

(二)在规定期限内有二个以上申请人的,允许多次报价,土地使用权应由出价高者获得。报价相同的,由在先报价者获得。

(三)若在规定期限内没有申请人,或者只有一个申请人但报价低于最低交易价或不符合其他交易条件的,委托人可调整最低交易价,重新委托交易中心交易。

报价以报价单为准,成交后,由委托与买方签订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并由交易中心鉴证。

申请人挂牌交易所公告的最低交易价由委托人决定,但该最低交易价不得低于应补交地价、应缴纳税费及应付交易服务费用之和。

第五章土地交易规划

第十八条土地使用权交易双方当事人交易时应提供能证明自己身份的有关证件。

属单位交易的应提供单位营业执照副本或单位法人证书、法定代表人证书、法定代表人委托书等。

属个人交易的应提供身份证或工作证,委托人交易的,应提供委托证书。

第十九条土地使用权交易(出让土地使用权除外),交易当事人还应提交交易对象的《国有土地使用证》、《土地出让合同》、《房屋产权证》、《土地使用权交易协议》等有关证件和资料。

第二十条委托人委托交易中心进行公开交易,应当签订委托合同。

委托合同一般包括委托事项、时限、公告期限、委托费用、临时冻结产权、解冻等条款。

第二十一条凡以协议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须经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提交基建项目立项批准书等文件。

第二十二条通过招标、拍卖出让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中凭《中标通知书》或《拍卖成交确认书》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申办基建项目立项或直接领取《投资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证》和其他有关证照。

第二十三条土地使用者应严格按《;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约定的土地使用条件使用土地。需改变《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条件使用土地的,应先向出让方(市、县<市>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并办理有关手续。

第二十四条按《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条件使用土地的可以转让,原《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随之转移给受让方,受让方应继续按《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约定条件使用土地。

第二十五条受让人根据需要,交易时间可以提出申请改变原《国有土地使用出让合同》约定的土地使用条件,但须经原出让方同意并办理有关批准手续,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重新签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相应调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第二十六条划拔土地使用权出让应提交经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土地使用权处置方案。划拔土地申请并经依法批准后方可进行。

第二十七条抵押权人为实现抵押要求处分抵押人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构筑物、附着物的,应委托交易中心进行公开交易、并提交抵押权人与抵押人就处分抵押物达成的协议和双方认可的评估报告。交易中心直接安排交易。

若所抵押的土地使用权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处分抵押土地使用权的方式须报经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八条人民法院、执法机关裁定,决定处分的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构筑物、附着物的转让,委托交易中心组织交易。

处分物为划拨土地使用权的,须经市、县(市)土地管理部门审核并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十九条集体建设用地的交易,应首先取得原集体经济组织的同意,再经市、县(市)土地管理部门依法批准后方可进行。

第三十条土地使用权交易中心直接受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交易需经核准的,由交易中心在3日内进行核验并送主管部门在10日内核准后,再由交易中心进行交易。

第三十一条主管部门核准交易时,应核定是否应补交地价及应补交的地价数额。除政府另有规定外,交易中心在成交后从成交价款中首先扣减应补交的地价款及其他规费,并及时上交主管部门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第三十二条委托交易的委托底价、协议交易的协议价若低于基准地价或评估地价的,交易中心可代表实行优先购买。

第三十三条土地使用权交易时,交易市场工作人员除应认真对交易当事人提交的有关证件和资料进行审查外,还应到交易对象的现场进行勘察并作好现场勘察记录,交易当事人应积极配合。

第三十四条交易中心从事上述交易时,按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服务费用。以招标、拍卖方式成交的,交易中心按成交价向双方各收取1%的佣金。

第三十五条土地使用权通过的土地交易市场转让成交的,当事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凭《成交确认书》和《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申请办理产权登记。

第六章监督查处

第三十六条监察部门和主管部门应在交易中心设立检举或投诉信箱,接受群众对土地使用权交易违纪违规行为的检举、投诉。

第三十七条交易中心应将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规则,运作程序、服务承诺、工作人员守则等在交易场所张挂显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十八条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办理产权手续:

(一)违反本规定,须公开交易的土地使用权不实行公开交易的;

(二)须公开交易的土地使用权不按本规定的规范要求和方式进行公开交易的;

(三)投标人或竞买人互相串通压价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属于交易无效的其他情形。

属于前款第(一)、(二)项情形的,由监察部门依法对有关单位负责人和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和交易中心工作人员违反有关规定,在土地交易过程中接受贿赂、徇私舞弊、泄露秘密、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当事人损失的,依法承担赠偿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条原吉安行署颁布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市场交易范文篇10

成本精细化管理是指实施成本管理的人员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运用专门的方法,将成本管理工作做到精准细致,即将精益化的管理理念贯穿于成本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实施需要企业细化成本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在确定成本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将企业经营全过程各个环节发生的全部成本通过精细化的预算、分析、核算和控制,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准确而详细的成本信息,利用成本明细数据为管理层的决策服务,帮助企业创造竞争优势。

二、产权交易市场成本的特征及分类

作为价值发现的平台,产权交易市场提供的产品是产权交易服务,交易资源共享程度高,各项投入具有综合性,共性费用较多,大多数需要分配计入各个项目。按照费用能否直接归集于具体的项目,可将产权交易成本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用于产权交易和辅助交易等方面的费用,是产权交易市场为实现产权交易目标的直接开支,包括公告费、委托审计、评估费、委托拍卖费、文书制作费、前台员工的劳动报酬、社保、差旅开支和经纪会员佣金等。间接成本是指用于完成产权交易市场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而发生的费用,是为实现产权交易目标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开支,维持交易市场运行耗费的要素成本和管理方面的日常支出,包括办公差旅费、邮电网络通讯费、水电费、物业费、会议招待费、汽车燃料及保养修理费、建筑物及附属设备的维护和修理费,以及房屋与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一般设备、专用设备和其他长期资产等的折旧和摊销。

三、产权交易市场成本精细化管理的一般原则

(1)全面管理原则。全面管理是指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管理。全员管理是指从领导到每个员工都要参与成本管理;全过程管理是指与产权交易活动有关的各个环节都要实行成本管理;全要素管理是指产权交易活动所耗费的全部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都要纳入成本管理。全面管理有利于实现产权交易市场在业务领域上全面覆盖,在管理层级上全面贯穿,在管理环节上全面控制的成本精细化管理系统。(2)目标管理原则。目标管理是指管理层确立了企业的组织目标后,将其按照部门和个人分解成若干分目标,并以分目标的完成情况作为部门和个人考核、评价和奖惩的依据,以确保组织目标有效实现。产权交易市场的成本精细化管理,首先,应当以企业经营战略目标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建立分层的成本预算目标,确保目标的责任到位。其次,要赋予成本管理人员一定的权利,通过权利的分配来调动成本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履行责任的动力,从而有效地完成组织任务。最后,还要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并对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修正。(3)协同管理原则。协同管理就是针对成本控制体系的各个环节所进行的管理,其目的就是通过协同化管理策略减少企业成本管理各节点之间的冲突。要实现产权交易市场的成本精细化管理协同运作,必须以协同机制为前提,以协同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在成本预算、成本核算各节点建立口径一致,动态可比的技术平台,借鉴项目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把产权交易活动按照交易类别分类,再将每个项目在该类别下单独立项,通过每个项目收入确认、成本预算、成本核算的同步运作与信息协同,提高成本管理决策的快速性和有效性。

四、实施产权交易市场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培养全员成本精细化管理意识。成本的管理有赖于观念的创新,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树立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观念,培养全员主动参与成本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对产权交易市场成本管理将有积极影响。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落实不仅需要依靠财务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更需要加强全体员工对管理策略的认识。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培训力度,加强人才团队的建设,提升综合素质,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贯穿于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激发团队整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积极推动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落实。(二)建立科学的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建立符合新经济形势与企业实际的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模式方面,要加强健全企业成本预算管理制度,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高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明确成本核算使用的方法、内容及标志,规范操作流程;完善企业内部成本考核机制,促进企业内控的发展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二是实践落实方面,要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目标,确保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必须强化监督和反馈,通过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与事后反馈的联动机制提高精细化成本管理效率。(三)运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为更好地实施成本精细化管理,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应用互联网技术,结合管理开发平台,突破时间和距离的限制,对繁琐复杂的专业数据进行处理,保证成本信息数据的及时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提高成本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首先,要依照成本精细化管理体系的需求,搭建成本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其次,要利用信息资源规划,建立各个基础数据模型的基本模块。最后,要将成本预算、成本分析、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等基本模块进行整合,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成本精细化的全面管理和协同管理,促进产权交易市场成本管理高效化、精确化发展,使成本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能够最大化地发挥作用,进而达成企业既定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媛.基于新经济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7(8).

[2]王军.简谈企业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的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