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观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06:08:27

市场观

市场观范文篇1

一、市场是一种制度

“市场并不像它表面上所显示的那样,是一目了然的”。①西方不同流派的经济学者对“市场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看法并不一致。根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市场是买卖双方自由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地方,是价格存在并受供求关系影响的地方。如马歇尔认为,“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并不是指任何一个特定的货物交易场所,而是指地区的全部,在这个地区中,买主和卖主彼此之间的往来是如此自由,以至相同的商品的价格有迅速相等的趋势”。②斯蒂格勒也认为,“市场是一个区域,在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是趋于一致”。③普瑞尔指出,市场是“(1)买者和卖者碰面议定商品和劳务交换的过程,(2)价格存在的地方,(3)价格受到供求力影响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地区”、“区域”或“地方”,既包括有形确定的空间,也包括无形不确定的空间。④在逻辑上,价格的存在是由供求关系决定,是买卖双方在自由进行商品或劳务交易时必然伴生的现象。所以,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来说,买卖双方对商品或劳务进行自由交易的行为是“市场”的根本。只要存在着关于某种物品的自由交易,就意味着关于该物品的市场的存在。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对市场的看法与主流经济学有明显的不同。他们认为,主流经济学所说的自由交易只是在一个社会选择了市场这种制度时才会普遍存在和有效地进行的现象。科斯指出,“大多数经济学家似乎没有意识到经济体系与法律体系之间的这种关系”,“实际上存在着私人法律,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则和规定,交易就不可能迅速达成”。⑤布伦南和布坎南认为市场意味着一系列运作规则,“个人行为恰好是在这些规则之下在市场中产生的”。⑥所以,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看来,自由交易行为并不是市场的最为本质的东西,市场的最为本质的东西是使此种行为能够有效进行的具有特定的“法则和规定”的“法律体系”。正是从这种角度出发,他们把“市场”看作是一种“社会安排”或一种“制度”。如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指出,可以“把一个社会体系视为依靠技术、法规或习惯对稀缺资源使用导致的冲突的解决方案”,市场只是人类所曾采取的许多“解决方案”或“安排”中的一种⑦。张五常说,“市场本身是一种制度”,“像任何其他制度一样,市场被创造出来在其他约束条件下降低成本”。⑧富鲁博顿和瑞切特说,“市场最好理解成便于多方进行反复交易(与个体之间的零星交易相对应)的社会安排,‘市场’这个组织由一系列的制度规则(一种制度)和人构成,人们创造了这些规则并将它运用到特定的商品交易中去”。⑨这些制度“决定了每个潜在交易者的产权分配并对这些产权如何使用或转让作出了规定”,其目标是使“绝大多数潜在交易方有机会参与竞争”,⑩并“有效地组织交易”。[11]

总之,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市场是一种制度,是价格机制的存在和作用或人们所看到的买卖双方自由地确定交换物品的价格和数量的过程或行为,只是在社会选择了“市场”这种“制度”、“社会安排”或“法则和规定”的条件下才能成为普遍性存在的现象,不是“市场”本身,而是“市场”所力图促进的东西。

二、市场是一个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冲突的一种方式

由于主流经济学把市场归结为人们自由自愿的交换行为,所以,对他们来说,自由交换行为的发生,即意味着市场的产生。在主流经济学看来,导致交换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作为人类的“本然的性能的”“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12]二是分工[13];三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所遵循的“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14]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观念中,无论是斯密说的交换倾向,还是门格尔所说的人类经济行为所遵循的“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还是“分工”,都不是由人们可识辨的外在于个人的人为的有形强制行为的结果,而是自然或基于个人理性而自发生成的。把交易行为的发生或市场的产生归因于这些自发性或自然生成的有关人性或经济的事实表明,在主流经济学里,市场被看作是基于个人理性自发生成的。

而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看来,市场制度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资源稀缺性所必然导致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它是作为一个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这种利益冲突问题的一种方式而产生存在的。阿尔钦指出,经济资源的稀缺性“阻碍了每个个人达到完全心满意足的程度”,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使得“一些人实现的一定程度的心满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下的生活状况为代价的”,因此社会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每个社会都必须解决它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解决(而不是消除)这一冲突的方式通称为竞争。因为,按照定义,既然没有办法消除竞争,那么剩下的问题就在于:为了解决利益冲突,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竞争形式。”[15]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人类为解决这种“利益冲突”而“作的安排包揽了人类经验的全部范围,包括战争、罢工、选举、宗教权威、法律仲裁、交换和投机。每一个社会都采用过这些方法。社会组织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它们所强调的解决与资源稀缺相联系的问题而采用的特定方法上”。[16]这里的“交换”是作为一种社会的“安排”,因此显然不是主要指行为,而是指人们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取得各自所需的但为他人拥有的财物的制度,即其所说的市场制度。

由于在历史上或在现实中,人类还常用许多非市场手段如战争、行政安排或法律仲裁等来解决经济利益冲突问题,所以他们强调,人们选择市场作为解决因资源稀缺问题所导致的利益冲突的一种社会制度或手段,并不是如主流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理所当然”的。在他们看来,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主要依靠市场来解决稀缺资源使用上的冲突。[17]自由交换要成为一种现实的普遍的行为,“需要法庭或政府的权力来加以补充”,[18]需要得到“以国家暴力或惩罚为后盾的行使法律的支持”,[19]因此,“没有政府的协助是不行的”。[20]

把市场看作是一个社会所采取用于解决其所面临的公共经济问题即由于稀缺资源使用而发生的利益冲突的“安排”、“方式”或“方案”,并强调它需要公共权力的“补充”表明,在新制度经济学派看来,市场不是基于个人理性自发生成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公共选择或集体选择的结果,因此是基于集体理性人为建构的,具有强制的性质。这一点在新制度主义所提出的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释中有着更为明显的体现。

三、市场是确保稀缺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实用的方法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对于主流经济学家来说,要对为什么市场会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就需要对他们赖于解释的市场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进行普遍存在性的证明。对于人类是否具有“要求相互交换这个倾向”,斯密本人和后来的经济学家都没有予以解释或证明,也是难以证明的[21]。分工的程度与市场范围是相互依赖的[22],所以人们根本就不可能独立于市场对其进行普遍存在性的证明。人类经济行为遵循“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只是经济人假设的另一种说法而已。西方经济学家至今都没能对该假设的普遍存在性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所以,总的来说,在西方传统主流经济学里,还没有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

由于把市场看作是一个社会所选择的用于解决经济问题的制度安排的一种,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就从制度成本或交易成本比较的角度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提出了经济学的解释。他们认为,之所以是市场而不是“战争”等其他手段成了人类社会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上的冲突”的“主要依靠”,主要是因为总的来说,市场制度的运行成本较低,能确保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率。

德姆塞茨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产权制度其实就是一组界定行为的原则,它规定了哪些竞争方式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哪些则不受鼓励、不被允许”。而具体规定“哪些竞争方式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哪些则不受鼓励、不被允许”与其各自的“效率”“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他说,“依靠暴力进行竞争一般不受称道,部分原因在于,如果容许使用暴力,就看不清这种竞争的前提,即无法估计其净收益了”。而在市场上“通过‘自愿’谈判进行的竞争”之所以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就是因为它“提供了权衡收益和成本的更合理的技术手段,同样还提供了排除造成净损失的手段”,[23]即“把人们愿意支付的货币作为计量手段,并且把造成可用货币计量的净损失的那种环境筛除出去”,这就使得它“要比通过暴力的‘非自愿’方式的竞争,更能为社会增加实际财富”。[24]德姆塞茨还认为,如果不经过市场协调就使用民主政治体制的集体决策或法庭裁定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就无法得到通过自由市场交易所揭示的为确保经济的高效运行所需要的信息,这样“不管它们采用哪一种效率标准,都可能只是‘隔靴搔痒’,还很容易错判”,导致比市场更低的效率。总之,在他看来,“恰恰是由于要掌握这些关于效率的先决性条件过于困难,才使得通过自由市场交易以形成最佳定位的所有权及资源使用方式成为一种很实用的方法”。[25]

张五常指出,市场上的竞争“汇集了所有潜在所有者的知识——即可供选择的合约安排知识和资源使用的知识”,而“合约当事人之间的竞争”又“降低了执行合约的成本”,这样就“降低了寻找和追求最有价值的选择来签定合约把一种资源用于生产的成本”。[26]他还认为,市场价格是“唯一已知的几乎不导致或完全不导致租金消散的标准”,[27]所以在他看来,“一般来说,管理决策是不可能优于通过价格机制作出的决策。当价格信息引导从事的每一种活动时,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必然减少”。[28]因此张五常认为,正是由于实施自由市场制度社会的交易成本一般低于取消自由市场制度的社会的交易成本,具有更高的经济生产力,才使得市场能广泛地拓展到原来排斥市场的国家。[29]

很明显,德姆塞茨和张五常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释角度有所不同。前者直接从市场更能促进经济效率或生产力的角度来解释,而后者则是从市场更能节省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解释。但对于新制度经济学来说,所有的经济制度安排“都需要一定的成本”,[30]“经济制度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31]。这表明,他们二者的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市场能比其他制度或手段更能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为根据来解释市场的普遍存在性。这种解释也进一步地表明了,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市场的集体理性和集体选择的基础。

四、界定明晰而稳定的个人产权是使市场有效运行的一个前提条件

市场运行是买卖双方的自由交易过程,也是物品价格的形成和决定的过程。价格形成和决定的理论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运行的理论。从该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主流经济学家把任何经济物品或劳务的价格描绘成了只是由那些与其产权制度安排无关的诸如偏好、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资源结构等客观因素决定的函数,因此,完全忽略了产权安排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另外,在该理论里,“交易成本被假定为不存在”。[32]科斯定理表明,在交易成本为零时,产权界定不会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不会影响市场运行的效率。这表明,主流经济学蕴涵着产权与市场运行效率是不相关的市场观。

对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来说,交易成本大于零是最基本的假设之一,科斯第二定理是该经济理论的最为核心的命题。它认为,在该假设条件下,产权界定会通过影响市场交易成本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所以,产权制度与市场运行效率的关系是该学派经济学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根据经济人假设,他们认为,“一切私人所有者都有强烈的动力以最有价值的方式使用其产权”,[33]而个人产权即个人对自己所有的物品的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权、收益权和自由的转让权等的任何弱化,如产权界定不明晰、受限制或无法获得有效的保护,都会导致交易成本的提高[34]和市场价格信息质量的下降,[35]从而使得以市场出清价格的交换不能实现,影响资源配置效率。[36]所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37]。要确保市场的有效运行,“产权界定必须首先高度稳定”,[38]“要求不存在对合约条件的法律管制,而且要求不存在对合约选择的限制”,以确保每一个人即“可以自己将物品或资源用于他认为是最有价值的用途,也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合约安排达到这种用途”。[39]由于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产权的界定和保护要靠国家,对它的侵犯或弱化也主要是来自国家。所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对尊重私有产权给以可信的承诺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40]严格限制政府剥夺财富的能力的可靠政治基础是繁荣的市场所必备的。[41]

五、市场不是一种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制度

为给市场经济提供意识形态上的支持,从亚当•斯密开始,西方主流经济学家除了宣扬社会利益会因为个人的自由的自私自利行为得到有效促进的“无形之手”原理之外,他们还不断地提出各种不同的学说或定理来证明,在市场经济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普遍和谐。如萨伊定律宣扬人与人之间的利害是休戚与共的;[42]巴师夏的经济和谐论则更是把市场经济描绘成一个能让每一个人“凭自愿对它作出贡献,而获得的则超过他的贡献,并且总是增加着他的满足”的“高尚”、“平等”、“自由”、“公平”和“同个人独立完全协调”的“美丽组织”;[43]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把自由市场经济描述成为没有剥削的正义的世界。[44]在目前,许多主流经济学家都把介绍阿罗和德布鲁等所证明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作为微观经济学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此来宣扬任何一个人的福利都不可能因竞争性市场的存在而变得更差的观点。[45]

新制度经济学家明确反对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这种和谐论。在他们看来,市场并不是一种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制度。这不仅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利益冲突是市场产生和存在的根源,而且还在于他们认为:

1.市场并不能消除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可消除的利益冲突,任何交换都必然包含着冲突或竞争的方面。阿尔钦说,由于资源“稀缺”这一“约束的存在”,“每个人”都不可能“达到完全心满意足的程度”,[46]而且,由于“同一资源不能同时用来满足竞争性的需求”,[47]“一些人实现的一定程度的心满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的生活状况为代价的”,因此,在每个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都“必然地”是“没有办法消除”的。“市场”是“解决而不是消除这一冲突的方式”。在市场制度下,“交换行为是一种手段,借助于这种手段,买者就能够为了从卖者那里获得商品而同别的买者展开竞争”。[48]因此,市场交换固然可能因为它是每个买者和卖者借以达到更理想境况的手段而具有协作行为的性质,但它具有竞争行为的性质也是显然的。所以,阿尔钦认为,经济学家不应该只把交换当作协作行为来考察,忽视它的“竞争方面”。[49]

2.市场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市场行为中受惠。德姆塞茨指出,“既然我们讲使用资源就会发生冲突,有关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说‘自由市场总会使每个参加者受惠,也能使社会效用实现最大化’就不正确了”。因为“市场在权衡比较得益和受损时,是把人们愿意支付的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并且把造成可用货币计量的净损失的那种环境筛除出去。自由市场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他举例说,“当新产品进入市场时,自由市场在运作中承载的那些有害效果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不管一种新产品能给其消费者带来多大的益处,人们购买了这种产品,则被它取代的、原有产品的生产者就受到损害。”所以,他强调指出,认为“自由市场制度总会使每个参加者受惠”或认为“每个人都能从市场行为中受惠的观念”,是出于“对市场功能和运营”的“完全错误”的“解释”,是“不正确”的,“必须摒弃”[50]。

3.不能防止有害的效果,是市场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之一。德姆塞茨认为,“既然我们讲使用资源就常会发生冲突,有关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哪种制度真能防止有害后果,就像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那样,那么也会因其无法容忍的非实用性(即没有效率),而很快就让位于其他制度安排。”自由市场“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正是该制度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之一”。[51]阿尔钦认为,“一切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没有哪个完美无缺的标准是有效的”。“市场”的这种“不完美”或“缺陷”是人们要获得它的“更大优点”所必须承受的“代价”。[52]

从其反对市场和谐论的最后一个理由中可以看出,新制度经济学反对市场和谐论,揭示市场的不和谐性,特别是揭示它不能制止有害效果的特点,其目的不是为了反对自由市场制度,而是为了反对那些一看到市场有缺陷就认为应该用政府来取代市场的干预主义。从这一角度讲,它的目的其实和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和谐论一样,都是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辩护的。

市场观范文篇2

关键词:金融租赁;农民;脱贫致富

党中央、国务院吹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各级党委政府都立下了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军令状,作为金融部门支持农民脱贫致富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开拓农村金融市场提高自身经营效益的需要。由于农民用来做贷款抵押担保的财产不足,使得涉农金融机构放款受到限制,这就产生了一方面农民需要贷款而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放不了款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制约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迫切需要开拓农村金融市场服务品种,以适应当前农村发展现状的需要。从延边州金融现状来看,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贷款占存款的比例过低,截止2016年末,全州各项存款余额14,165,35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7,683,183万元,贷款只占存款的54.24%,其中:涉农贷款余额为5,555,161万元,仅占存款余额的39.22%。农户贷款余额为396,653万元,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5.16%,精准扶贫贷款余额286,153万元,仅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72%。对农村的金融服务严重滞后,影响到了支农金融服务的开展。由于贷存比例过低,也影响到金融业自身经济效益的发挥,同时也没有发挥好金融支持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急需要拓宽农村金融服务领域,开拓金融服务新品种。

一、金融租赁(融资性租赁)具有银行贷款不可比拟的特性

金融租赁可以很好地解决农民需要金融支持而担保抵押财产不足以及贷款手续繁杂的问题,适合农民进行农机具设备的中长期融资。我国《合同法》中《融资租赁合同》规定:“融资租赁合同是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出卖人、租赁物的选择,向出卖人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从合同法角度归纳金融租赁与银行借款等其他融资工具不同的特点在于:1、融资租赁涉及三方当事人:出租人、承租人和供货商。由承租人委托出租人代为融资,承租人直接与供货商洽定所需设备,再由出租人出面购买设备,然后由供货商直接将设备交给承租人即农民可以与供货的厂商商定需要的农机具,委托银行购买,取得农机具的使用权。2、要签定两个合同。一个是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的租赁合同,另一个是出租人与供货商之间的订购合同,两个合同构成一个租赁交易整体。3、承租人租赁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行中长期融资,租赁期限与设备使用年限基本相同。4、租赁物的选择权由承租人决定,与租赁物有关的设备缺陷、技术落后等风险也由承租人承担,出卖人不能履行购买合同,由承租人进行索赔。5、租赁支付具有完全支付性或全额清偿。6、租赁物的维护保养由承租人负责。7、租赁合同不可中途解约。但在某些情况下,租赁合同实质上无法继续履行,只能终止或解除,承租人要按合同约定付清全部租金。8、租期结束时,承租人可以退租、续租或留购。以上这些金融租赁的特性既为农民融资提供了便利,减少了贷款手续繁杂的弊端,减少了贷款前的前期担保抵押评估费用支出,也对于银行规避信贷风险提供了法律保障,是涉农金融机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良好途径,也是符合当前农村贫困户实际支持农民脱贫致富的良好选择。

二、融资性租赁融资与融物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规避银行经营风险

由于农民通过融资租赁取得的不是现金,而是通过融资租赁取得的农机具设备,其产权与使用权是分离的,农民只取得设备的使用权,而产权仍由出资人也即出租人(银行)持有,即使农民经营出现问题,银行也可以收回设备的使用权,对于银行只要加强对租赁物的日常管理不会有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经营风险,不同于银行贷款一旦贷款户经营失败会蒙受巨额的信贷损失。对于融资租赁来讲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由于供货商未能按照合同规定时间发货交货,或交货的质量、包装物和技术上的问题致使承租人蒙受损失,影响到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租赁合同的履行,这方面的损失和风险一般由承租人依法追偿,对于银行来讲是不会产生损失的。另一方面是承租人违约的风险,主要表现在承租人经营不善,资金周转不灵,发生延期支付或不付租金的行为,这种行为只要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在成交前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咨询渠道,进行深入细致的信誉调查,不仅要重视对承租人项目的评估选择,对供货商、中介机构也要进行严格审查,在订立租赁合同时,通过严格规定约束条款和责任条件,在租赁期内重视租赁物的价值安全,建立对租赁物的巡查制度,掌握租赁物使用情况,利用对租赁物的所有权保护自身利益,并与供货商、二手市场建立合作关系,形成通畅的租赁物退出渠道,会使损失降低到最低,比起银行贷款的风险要小的多,也便于管理。

三、为农民节约资金投入,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采用金融租赁的方式,可以使农民以很少的租金投入,取得农用设施的使用权,达到尽快脱贫致富的效果。比如:农民看到扣塑料大棚效益好,想干而手头没有资金,就可以找办理金融租赁的银行,由银行出资为农民建设塑料大棚,如果建设一个大棚需要资金10万元,分五年还清所有投资,可以采用租赁的形式每年支出2万多元租金,就可以取得大棚的使用权,支出2万多元就取得10万元塑料大棚的使用权,对于农民来讲节约了大量的资金占用,会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对于银行来讲,收取的租金既包括了投资大棚的成本,也包含了相应的利息和收益,可以按期收回成本,并取得必要的收益。对于农民来讲变贷款的“借钱还钱”为“借物还钱”。租赁到期后如果设施设备还可以继续使用,其产权可以归农民所有,实现使用权到所有权的转移,可以极大地提高农用设施设备使用年限,使农民获得更多收益。

四、金融租赁对抵押担保的要求明显低于银行贷款,对于农民融资提供了便利

由于金融租赁融资与融物相结合,出租人出租的是租赁物的使用权,而不是像银行贷款那样出借资金的所有权,使得金融租赁对于担保的要求就比较低,甚至完全不用担保抵押,更加方便农民融资,融资成本也会有大幅度地降低。比如对信用度比较高的农户,完全可以不用担保抵押,即使是承租人不能按期缴纳租金,也可以收回租赁物,通过二手市场变现,收回租赁物成本,比起银行贷款风险控制更加容易,只要出租人对承租人的资信状况、经营管理能力、投资项目的赢利能力进行科学的考察,完全可以在没有担保抵押的情况下规避金融租赁风险。

五、对开拓发展农村金融租赁市场的建议

市场观范文篇3

一、市场是一种制度

“市场并不像它表面上所显示的那样,是一目了然的”。①西方不同流派的经济学者对“市场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看法并不一致。根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市场是买卖双方自由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地方,是价格存在并受供求关系影响的地方。如马歇尔认为,“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并不是指任何一个特定的货物交易场所,而是指地区的全部,在这个地区中,买主和卖主彼此之间的往来是如此自由,以至相同的商品的价格有迅速相等的趋势”。②斯蒂格勒也认为,“市场是一个区域,在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是趋于一致”。③普瑞尔指出,市场是“(1)买者和卖者碰面议定商品和劳务交换的过程,(2)价格存在的地方,(3)价格受到供求力影响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地区”、“区域”或“地方”,既包括有形确定的空间,也包括无形不确定的空间。④在逻辑上,价格的存在是由供求关系决定,是买卖双方在自由进行商品或劳务交易时必然伴生的现象。所以,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来说,买卖双方对商品或劳务进行自由交易的行为是“市场”的根本。只要存在着关于某种物品的自由交易,就意味着关于该物品的市场的存在。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对市场的看法与主流经济学有明显的不同。他们认为,主流经济学所说的自由交易只是在一个社会选择了市场这种制度时才会普遍存在和有效地进行的现象。科斯指出,“大多数经济学家似乎没有意识到经济体系与法律体系之间的这种关系”,“实际上存在着私人法律,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则和规定,交易就不可能迅速达成”。⑤布伦南和布坎南认为市场意味着一系列运作规则,“个人行为恰好是在这些规则之下在市场中产生的”。⑥所以,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看来,自由交易行为并不是市场的最为本质的东西,市场的最为本质的东西是使此种行为能够有效进行的具有特定的“法则和规定”的“法律体系”。正是从这种角度出发,他们把“市场”看作是一种“社会安排”或一种“制度”。如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指出,可以“把一个社会体系视为依靠技术、法规或习惯对稀缺资源使用导致的冲突的解决方案”,市场只是人类所曾采取的许多“解决方案”或“安排”中的一种⑦。张五常说,“市场本身是一种制度”,“像任何其他制度一样,市场被创造出来在其他约束条件下降低成本”。⑧富鲁博顿和瑞切特说,“市场最好理解成便于多方进行反复交易(与个体之间的零星交易相对应)的社会安排,‘市场’这个组织由一系列的制度规则(一种制度)和人构成,人们创造了这些规则并将它运用到特定的商品交易中去”。⑨这些制度“决定了每个潜在交易者的产权分配并对这些产权如何使用或转让作出了规定”,其目标是使“绝大多数潜在交易方有机会参与竞争”,⑩并“有效地组织交易”。[11]

总之,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市场是一种制度,是价格机制的存在和作用或人们所看到的买卖双方自由地确定交换物品的价格和数量的过程或行为,只是在社会选择了“市场”这种“制度”、“社会安排”或“法则和规定”的条件下才能成为普遍性存在的现象,不是“市场”本身,而是“市场”所力图促进的东西。

二、市场是一个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冲突的一种方式

由于主流经济学把市场归结为人们自由自愿的交换行为,所以,对他们来说,自由交换行为的发生,即意味着市场的产生。在主流经济学看来,导致交换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作为人类的“本然的性能的”“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12]二是分工[13];三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所遵循的“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14]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观念中,无论是斯密说的交换倾向,还是门格尔所说的人类经济行为所遵循的“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还是“分工”,都不是由人们可识辨的外在于个人的人为的有形强制行为的结果,而是自然或基于个人理性而自发生成的。把交易行为的发生或市场的产生归因于这些自发性或自然生成的有关人性或经济的事实表明,在主流经济学里,市场被看作是基于个人理性自发生成的。

而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看来,市场制度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资源稀缺性所必然导致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它是作为一个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这种利益冲突问题的一种方式而产生存在的。阿尔钦指出,经济资源的稀缺性“阻碍了每个个人达到完全心满意足的程度”,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使得“一些人实现的一定程度的心满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下的生活状况为代价的”,因此社会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每个社会都必须解决它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解决(而不是消除)这一冲突的方式通称为竞争。因为,按照定义,既然没有办法消除竞争,那么剩下的问题就在于:为了解决利益冲突,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竞争形式。”[15]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人类为解决这种“利益冲突”而“作的安排包揽了人类经验的全部范围,包括战争、罢工、选举、宗教权威、法律仲裁、交换和投机。每一个社会都采用过这些方法。社会组织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它们所强调的解决与资源稀缺相联系的问题而采用的特定方法上”。[16]这里的“交换”是作为一种社会的“安排”,因此显然不是主要指行为,而是指人们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取得各自所需的但为他人拥有的财物的制度,即其所说的市场制度。

由于在历史上或在现实中,人类还常用许多非市场手段如战争、行政安排或法律仲裁等来解决经济利益冲突问题,所以他们强调,人们选择市场作为解决因资源稀缺问题所导致的利益冲突的一种社会制度或手段,并不是如主流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理所当然”的。在他们看来,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主要依靠市场来解决稀缺资源使用上的冲突。[17]自由交换要成为一种现实的普遍的行为,“需要法庭或政府的权力来加以补充”,[18]需要得到“以国家暴力或惩罚为后盾的行使法律的支持”,[19]因此,“没有政府的协助是不行的”。[20]

把市场看作是一个社会所采取用于解决其所面临的公共经济问题即由于稀缺资源使用而发生的利益冲突的“安排”、“方式”或“方案”,并强调它需要公共权力的“补充”表明,在新制度经济学派看来,市场不是基于个人理性自发生成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公共选择或集体选择的结果,因此是基于集体理性人为建构的,具有强制的性质。这一点在新制度主义所提出的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释中有着更为明显的体现。

三、市场是确保稀缺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实用的方法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对于主流经济学家来说,要对为什么市场会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就需要对他们赖于解释的市场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进行普遍存在性的证明。对于人类是否具有“要求相互交换这个倾向”,斯密本人和后来的经济学家都没有予以解释或证明,也是难以证明的[21]。分工的程度与市场范围是相互依赖的[22],所以人们根本就不可能独立于市场对其进行普遍存在性的证明。人类经济行为遵循“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只是经济人假设的另一种说法而已。西方经济学家至今都没能对该假设的普遍存在性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所以,总的来说,在西方传统主流经济学里,还没有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

由于把市场看作是一个社会所选择的用于解决经济问题的制度安排的一种,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就从制度成本或交易成本比较的角度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提出了经济学的解释。他们认为,之所以是市场而不是“战争”等其他手段成了人类社会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上的冲突”的“主要依靠”,主要是因为总的来说,市场制度的运行成本较低,能确保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率。

德姆塞茨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产权制度其实就是一组界定行为的原则,它规定了哪些竞争方式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哪些则不受鼓励、不被允许”。而具体规定“哪些竞争方式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哪些则不受鼓励、不被允许”与其各自的“效率”“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他说,“依靠暴力进行竞争一般不受称道,部分原因在于,如果容许使用暴力,就看不清这种竞争的前提,即无法估计其净收益了”。而在市场上“通过‘自愿’谈判进行的竞争”之所以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就是因为它“提供了权衡收益和成本的更合理的技术手段,同样还提供了排除造成净损失的手段”,[23]即“把人们愿意支付的货币作为计量手段,并且把造成可用货币计量的净损失的那种环境筛除出去”,这就使得它“要比通过暴力的‘非自愿’方式的竞争,更能为社会增加实际财富”。[24]德姆塞茨还认为,如果不经过市场协调就使用民主政治体制的集体决策或法庭裁定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就无法得到通过自由市场交易所揭示的为确保经济的高效运行所需要的信息,这样“不管它们采用哪一种效率标准,都可能只是‘隔靴搔痒’,还很容易错判”,导致比市场更低的效率。总之,在他看来,“恰恰是由于要掌握这些关于效率的先决性条件过于困难,才使得通过自由市场交易以形成最佳定位的所有权及资源使用方式成为一种很实用的方法”。[25]

张五常指出,市场上的竞争“汇集了所有潜在所有者的知识——即可供选择的合约安排知识和资源使用的知识”,而“合约当事人之间的竞争”又“降低了执行合约的成本”,这样就“降低了寻找和追求最有价值的选择来签定合约把一种资源用于生产的成本”。[26]他还认为,市场价格是“唯一已知的几乎不导致或完全不导致租金消散的标准”,[27]所以在他看来,“一般来说,管理决策是不可能优于通过价格机制作出的决策。当价格信息引导从事的每一种活动时,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必然减少”。[28]因此张五常认为,正是由于实施自由市场制度社会的交易成本一般低于取消自由市场制度的社会的交易成本,具有更高的经济生产力,才使得市场能广泛地拓展到原来排斥市场的国家。[29]

很明显,德姆塞茨和张五常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释角度有所不同。前者直接从市场更能促进经济效率或生产力的角度来解释,而后者则是从市场更能节省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解释。但对于新制度经济学来说,所有的经济制度安排“都需要一定的成本”,[30]“经济制度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31]。这表明,他们二者的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市场能比其他制度或手段更能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为根据来解释市场的普遍存在性。这种解释也进一步地表明了,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市场的集体理性和集体选择的基础。

四、界定明晰而稳定的个人产权是使市场有效运行的一个前提条件

市场运行是买卖双方的自由交易过程,也是物品价格的形成和决定的过程。价格形成和决定的理论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运行的理论。从该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主流经济学家把任何经济物品或劳务的价格描绘成了只是由那些与其产权制度安排无关的诸如偏好、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资源结构等客观因素决定的函数,因此,完全忽略了产权安排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另外,在该理论里,“交易成本被假定为不存在”。[32]科斯定理表明,在交易成本为零时,产权界定不会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不会影响市场运行的效率。这表明,主流经济学蕴涵着产权与市场运行效率是不相关的市场观。

对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来说,交易成本大于零是最基本的假设之一,科斯第二定理是该经济理论的最为核心的命题。它认为,在该假设条件下,产权界定会通过影响市场交易成本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所以,产权制度与市场运行效率的关系是该学派经济学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根据经济人假设,他们认为,“一切私人所有者都有强烈的动力以最有价值的方式使用其产权”,[33]而个人产权即个人对自己所有的物品的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权、收益权和自由的转让权等的任何弱化,如产权界定不明晰、受限制或无法获得有效的保护,都会导致交易成本的提高[34]和市场价格信息质量的下降,[35]从而使得以市场出清价格的交换不能实现,影响资源配置效率。[36]所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37]。要确保市场的有效运行,“产权界定必须首先高度稳定”,[38]“要求不存在对合约条件的法律管制,而且要求不存在对合约选择的限制”,以确保每一个人即“可以自己将物品或资源用于他认为是最有价值的用途,也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合约安排达到这种用途”。[39]由于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产权的界定和保护要靠国家,对它的侵犯或弱化也主要是来自国家。所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对尊重私有产权给以可信的承诺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40]严格限制政府剥夺财富的能力的可靠政治基础是繁荣的市场所必备的。[41]

五、市场不是一种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制度

为给市场经济提供意识形态上的支持,从亚当•斯密开始,西方主流经济学家除了宣扬社会利益会因为个人的自由的自私自利行为得到有效促进的“无形之手”原理之外,他们还不断地提出各种不同的学说或定理来证明,在市场经济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普遍和谐。如萨伊定律宣扬人与人之间的利害是休戚与共的;[42]巴师夏的经济和谐论则更是把市场经济描绘成一个能让每一个人“凭自愿对它作出贡献,而获得的则超过他的贡献,并且总是增加着他的满足”的“高尚”、“平等”、“自由”、“公平”和“同个人独立完全协调”的“美丽组织”;[43]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把自由市场经济描述成为没有剥削的正义的世界。[44]在目前,许多主流经济学家都把介绍阿罗和德布鲁等所证明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作为微观经济学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此来宣扬任何一个人的福利都不可能因竞争性市场的存在而变得更差的观点。[45]

新制度经济学家明确反对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这种和谐论。在他们看来,市场并不是一种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制度。这不仅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利益冲突是市场产生和存在的根源,而且还在于他们认为:

1.市场并不能消除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可消除的利益冲突,任何交换都必然包含着冲突或竞争的方面。阿尔钦说,由于资源“稀缺”这一“约束的存在”,“每个人”都不可能“达到完全心满意足的程度”,[46]而且,由于“同一资源不能同时用来满足竞争性的需求”,[47]“一些人实现的一定程度的心满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的生活状况为代价的”,因此,在每个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都“必然地”是“没有办法消除”的。“市场”是“解决而不是消除这一冲突的方式”。在市场制度下,“交换行为是一种手段,借助于这种手段,买者就能够为了从卖者那里获得商品而同别的买者展开竞争”。[48]因此,市场交换固然可能因为它是每个买者和卖者借以达到更理想境况的手段而具有协作行为的性质,但它具有竞争行为的性质也是显然的。所以,阿尔钦认为,经济学家不应该只把交换当作协作行为来考察,忽视它的“竞争方面”。[49]

2.市场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市场行为中受惠。德姆塞茨指出,“既然我们讲使用资源就会发生冲突,有关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说‘自由市场总会使每个参加者受惠,也能使社会效用实现最大化’就不正确了”。因为“市场在权衡比较得益和受损时,是把人们愿意支付的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并且把造成可用货币计量的净损失的那种环境筛除出去。自由市场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他举例说,“当新产品进入市场时,自由市场在运作中承载的那些有害效果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不管一种新产品能给其消费者带来多大的益处,人们购买了这种产品,则被它取代的、原有产品的生产者就受到损害。”所以,他强调指出,认为“自由市场制度总会使每个参加者受惠”或认为“每个人都能从市场行为中受惠的观念”,是出于“对市场功能和运营”的“完全错误”的“解释”,是“不正确”的,“必须摒弃”[50]。

3.不能防止有害的效果,是市场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之一。德姆塞茨认为,“既然我们讲使用资源就常会发生冲突,有关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哪种制度真能防止有害后果,就像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那样,那么也会因其无法容忍的非实用性(即没有效率),而很快就让位于其他制度安排。”自由市场“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正是该制度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之一”。[51]阿尔钦认为,“一切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没有哪个完美无缺的标准是有效的”。“市场”的这种“不完美”或“缺陷”是人们要获得它的“更大优点”所必须承受的“代价”。[52]

从其反对市场和谐论的最后一个理由中可以看出,新制度经济学反对市场和谐论,揭示市场的不和谐性,特别是揭示它不能制止有害效果的特点,其目的不是为了反对自由市场制度,而是为了反对那些一看到市场有缺陷就认为应该用政府来取代市场的干预主义。从这一角度讲,它的目的其实和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和谐论一样,都是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辩护的。

市场观范文篇4

一、市场是一种制度

“市场并不像它表面上所显示的那样,是一目了然的”。①西方不同流派的经济学者对“市场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看法并不一致。根据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市场是买卖双方自由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地方,是价格存在并受供求关系影响的地方。如马歇尔认为,“经济学家所说的市场,并不是指任何一个特定的货物交易场所,而是指地区的全部,在这个地区中,买主和卖主彼此之间的往来是如此自由,以至相同的商品的价格有迅速相等的趋势”。②斯蒂格勒也认为,“市场是一个区域,在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是趋于一致”。③普瑞尔指出,市场是“(1)买者和卖者碰面议定商品和劳务交换的过程,(2)价格存在的地方,(3)价格受到供求力影响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地区”、“区域”或“地方”,既包括有形确定的空间,也包括无形不确定的空间。④在逻辑上,价格的存在是由供求关系决定,是买卖双方在自由进行商品或劳务交易时必然伴生的现象。所以,对西方主流经济学来说,买卖双方对商品或劳务进行自由交易的行为是“市场”的根本。只要存在着关于某种物品的自由交易,就意味着关于该物品的市场的存在。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对市场的看法与主流经济学有明显的不同。他们认为,主流经济学所说的自由交易只是在一个社会选择了市场这种制度时才会普遍存在和有效地进行的现象。科斯指出,“大多数经济学家似乎没有意识到经济体系与法律体系之间的这种关系”,“实际上存在着私人法律,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则和规定,交易就不可能迅速达成”。⑤布伦南和布坎南认为市场意味着一系列运作规则,“个人行为恰好是在这些规则之下在市场中产生的”。⑥所以,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看来,自由交易行为并不是市场的最为本质的东西,市场的最为本质的东西是使此种行为能够有效进行的具有特定的“法则和规定”的“法律体系”。正是从这种角度出发,他们把“市场”看作是一种“社会安排”或一种“制度”。如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指出,可以“把一个社会体系视为依靠技术、法规或习惯对稀缺资源使用导致的冲突的解决方案”,市场只是人类所曾采取的许多“解决方案”或“安排”中的一种⑦。张五常说,“市场本身是一种制度”,“像任何其他制度一样,市场被创造出来在其他约束条件下降低成本”。⑧富鲁博顿和瑞切特说,“市场最好理解成便于多方进行反复交易(与个体之间的零星交易相对应)的社会安排,‘市场’这个组织由一系列的制度规则(一种制度)和人构成,人们创造了这些规则并将它运用到特定的商品交易中去”。⑨这些制度“决定了每个潜在交易者的产权分配并对这些产权如何使用或转让作出了规定”,其目标是使“绝大多数潜在交易方有机会参与竞争”,⑩并“有效地组织交易”。[11]

总之,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市场是一种制度,是价格机制的存在和作用或人们所看到的买卖双方自由地确定交换物品的价格和数量的过程或行为,只是在社会选择了“市场”这种“制度”、“社会安排”或“法则和规定”的条件下才能成为普遍性存在的现象,不是“市场”本身,而是“市场”所力图促进的东西。

二、市场是一个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冲突的一种方式

由于主流经济学把市场归结为人们自由自愿的交换行为,所以,对他们来说,自由交换行为的发生,即意味着市场的产生。在主流经济学看来,导致交换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作为人类的“本然的性能的”“要求互相交换这个倾向”;[12]二是分工[13];三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所遵循的“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14]在西方经济学家的观念中,无论是斯密说的交换倾向,还是门格尔所说的人类经济行为所遵循的“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还是“分工”,都不是由人们可识辨的外在于个人的人为的有形强制行为的结果,而是自然或基于个人理性而自发生成的。把交易行为的发生或市场的产生归因于这些自发性或自然生成的有关人性或经济的事实表明,在主流经济学里,市场被看作是基于个人理性自发生成的。

而在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看来,市场制度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资源稀缺性所必然导致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它是作为一个社会所采取的用于解决这种利益冲突问题的一种方式而产生存在的。阿尔钦指出,经济资源的稀缺性“阻碍了每个个人达到完全心满意足的程度”,这也就不可避免地使得“一些人实现的一定程度的心满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下的生活状况为代价的”,因此社会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冲突”。“每个社会都必须解决它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解决(而不是消除)这一冲突的方式通称为竞争。因为,按照定义,既然没有办法消除竞争,那么剩下的问题就在于:为了解决利益冲突,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竞争形式。”[15]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人类为解决这种“利益冲突”而“作的安排包揽了人类经验的全部范围,包括战争、罢工、选举、宗教权威、法律仲裁、交换和投机。每一个社会都采用过这些方法。社会组织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它们所强调的解决与资源稀缺相联系的问题而采用的特定方法上”。[16]这里的“交换”是作为一种社会的“安排”,因此显然不是主要指行为,而是指人们必须通过“交换”才能取得各自所需的但为他人拥有的财物的制度,即其所说的市场制度。

由于在历史上或在现实中,人类还常用许多非市场手段如战争、行政安排或法律仲裁等来解决经济利益冲突问题,所以他们强调,人们选择市场作为解决因资源稀缺问题所导致的利益冲突的一种社会制度或手段,并不是如主流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是“理所当然”的。在他们看来,只有资本主义社会才主要依靠市场来解决稀缺资源使用上的冲突。[17]自由交换要成为一种现实的普遍的行为,“需要法庭或政府的权力来加以补充”,[18]需要得到“以国家暴力或惩罚为后盾的行使法律的支持”,[19]因此,“没有政府的协助是不行的”。[20]

把市场看作是一个社会所采取用于解决其所面临的公共经济问题即由于稀缺资源使用而发生的利益冲突的“安排”、“方式”或“方案”,并强调它需要公共权力的“补充”表明,在新制度经济学派看来,市场不是基于个人理性自发生成的,而是一个社会的公共选择或集体选择的结果,因此是基于集体理性人为建构的,具有强制的性质。这一点在新制度主义所提出的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释中有着更为明显的体现。

三、市场是确保稀缺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实用的方法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对于主流经济学家来说,要对为什么市场会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就需要对他们赖于解释的市场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进行普遍存在性的证明。对于人类是否具有“要求相互交换这个倾向”,斯密本人和后来的经济学家都没有予以解释或证明,也是难以证明的[21]。分工的程度与市场范围是相互依赖的[22],所以人们根本就不可能独立于市场对其进行普遍存在性的证明。人类经济行为遵循“尽可能完全满足其欲望的原则”,只是经济人假设的另一种说法而已。西方经济学家至今都没能对该假设的普遍存在性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所以,总的来说,在西方传统主流经济学里,还没有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给予合理的理论解释。

由于把市场看作是一个社会所选择的用于解决经济问题的制度安排的一种,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就从制度成本或交易成本比较的角度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提出了经济学的解释。他们认为,之所以是市场而不是“战争”等其他手段成了人类社会的用于“解决稀缺资源使用上的冲突”的“主要依靠”,主要是因为总的来说,市场制度的运行成本较低,能确保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率。

德姆塞茨认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产权制度其实就是一组界定行为的原则,它规定了哪些竞争方式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哪些则不受鼓励、不被允许”。而具体规定“哪些竞争方式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哪些则不受鼓励、不被允许”与其各自的“效率”“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他说,“依靠暴力进行竞争一般不受称道,部分原因在于,如果容许使用暴力,就看不清这种竞争的前提,即无法估计其净收益了”。而在市场上“通过‘自愿’谈判进行的竞争”之所以是“允许的、受鼓励的”,就是因为它“提供了权衡收益和成本的更合理的技术手段,同样还提供了排除造成净损失的手段”,[23]即“把人们愿意支付的货币作为计量手段,并且把造成可用货币计量的净损失的那种环境筛除出去”,这就使得它“要比通过暴力的‘非自愿’方式的竞争,更能为社会增加实际财富”。[24]德姆塞茨还认为,如果不经过市场协调就使用民主政治体制的集体决策或法庭裁定来决定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就无法得到通过自由市场交易所揭示的为确保经济的高效运行所需要的信息,这样“不管它们采用哪一种效率标准,都可能只是‘隔靴搔痒’,还很容易错判”,导致比市场更低的效率。总之,在他看来,“恰恰是由于要掌握这些关于效率的先决性条件过于困难,才使得通过自由市场交易以形成最佳定位的所有权及资源使用方式成为一种很实用的方法”。[25]

张五常指出,市场上的竞争“汇集了所有潜在所有者的知识——即可供选择的合约安排知识和资源使用的知识”,而“合约当事人之间的竞争”又“降低了执行合约的成本”,这样就“降低了寻找和追求最有价值的选择来签定合约把一种资源用于生产的成本”。[26]他还认为,市场价格是“唯一已知的几乎不导致或完全不导致租金消散的标准”,[27]所以在他看来,“一般来说,管理决策是不可能优于通过价格机制作出的决策。当价格信息引导从事的每一种活动时,发生错误的可能性必然减少”。[28]因此张五常认为,正是由于实施自由市场制度社会的交易成本一般低于取消自由市场制度的社会的交易成本,具有更高的经济生产力,才使得市场能广泛地拓展到原来排斥市场的国家。[29]

很明显,德姆塞茨和张五常对市场的普遍存在性的解释角度有所不同。前者直接从市场更能促进经济效率或生产力的角度来解释,而后者则是从市场更能节省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解释。但对于新制度经济学来说,所有的经济制度安排“都需要一定的成本”,[30]“经济制度的生产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31]。这表明,他们二者的解释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市场能比其他制度或手段更能有效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为根据来解释市场的普遍存在性。这种解释也进一步地表明了,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市场的集体理性和集体选择的基础。

四、界定明晰而稳定的个人产权是使市场有效运行的一个前提条件

市场运行是买卖双方的自由交易过程,也是物品价格的形成和决定的过程。价格形成和决定的理论就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关于市场运行的理论。从该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主流经济学家把任何经济物品或劳务的价格描绘成了只是由那些与其产权制度安排无关的诸如偏好、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资源结构等客观因素决定的函数,因此,完全忽略了产权安排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另外,在该理论里,“交易成本被假定为不存在”。[32]科斯定理表明,在交易成本为零时,产权界定不会影响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不会影响市场运行的效率。这表明,主流经济学蕴涵着产权与市场运行效率是不相关的市场观。

对于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来说,交易成本大于零是最基本的假设之一,科斯第二定理是该经济理论的最为核心的命题。它认为,在该假设条件下,产权界定会通过影响市场交易成本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所以,产权制度与市场运行效率的关系是该学派经济学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根据经济人假设,他们认为,“一切私人所有者都有强烈的动力以最有价值的方式使用其产权”,[33]而个人产权即个人对自己所有的物品的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权、收益权和自由的转让权等的任何弱化,如产权界定不明晰、受限制或无法获得有效的保护,都会导致交易成本的提高[34]和市场价格信息质量的下降,[35]从而使得以市场出清价格的交换不能实现,影响资源配置效率。[36]所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37]。要确保市场的有效运行,“产权界定必须首先高度稳定”,[38]“要求不存在对合约条件的法律管制,而且要求不存在对合约选择的限制”,以确保每一个人即“可以自己将物品或资源用于他认为是最有价值的用途,也可以与其他人进行合约安排达到这种用途”。[39]由于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产权的界定和保护要靠国家,对它的侵犯或弱化也主要是来自国家。所以,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对尊重私有产权给以可信的承诺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40]严格限制政府剥夺财富的能力的可靠政治基础是繁荣的市场所必备的。[41]

五、市场不是一种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制度

为给市场经济提供意识形态上的支持,从亚当•斯密开始,西方主流经济学家除了宣扬社会利益会因为个人的自由的自私自利行为得到有效促进的“无形之手”原理之外,他们还不断地提出各种不同的学说或定理来证明,在市场经济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普遍和谐。如萨伊定律宣扬人与人之间的利害是休戚与共的;[42]巴师夏的经济和谐论则更是把市场经济描绘成一个能让每一个人“凭自愿对它作出贡献,而获得的则超过他的贡献,并且总是增加着他的满足”的“高尚”、“平等”、“自由”、“公平”和“同个人独立完全协调”的“美丽组织”;[43]克拉克的边际生产力分配论把自由市场经济描述成为没有剥削的正义的世界。[44]在目前,许多主流经济学家都把介绍阿罗和德布鲁等所证明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作为微观经济学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此来宣扬任何一个人的福利都不可能因竞争性市场的存在而变得更差的观点。[45]

新制度经济学家明确反对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这种和谐论。在他们看来,市场并不是一种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制度。这不仅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利益冲突是市场产生和存在的根源,而且还在于他们认为:

1.市场并不能消除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可消除的利益冲突,任何交换都必然包含着冲突或竞争的方面。阿尔钦说,由于资源“稀缺”这一“约束的存在”,“每个人”都不可能“达到完全心满意足的程度”,[46]而且,由于“同一资源不能同时用来满足竞争性的需求”,[47]“一些人实现的一定程度的心满意足是以另一些人更低的生活状况为代价的”,因此,在每个社会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都“必然地”是“没有办法消除”的。“市场”是“解决而不是消除这一冲突的方式”。在市场制度下,“交换行为是一种手段,借助于这种手段,买者就能够为了从卖者那里获得商品而同别的买者展开竞争”。[48]因此,市场交换固然可能因为它是每个买者和卖者借以达到更理想境况的手段而具有协作行为的性质,但它具有竞争行为的性质也是显然的。所以,阿尔钦认为,经济学家不应该只把交换当作协作行为来考察,忽视它的“竞争方面”。[49]

2.市场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市场行为中受惠。德姆塞茨指出,“既然我们讲使用资源就会发生冲突,有关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说‘自由市场总会使每个参加者受惠,也能使社会效用实现最大化’就不正确了”。因为“市场在权衡比较得益和受损时,是把人们愿意支付的货币作为计量尺度,并且把造成可用货币计量的净损失的那种环境筛除出去。自由市场并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他举例说,“当新产品进入市场时,自由市场在运作中承载的那些有害效果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了。不管一种新产品能给其消费者带来多大的益处,人们购买了这种产品,则被它取代的、原有产品的生产者就受到损害。”所以,他强调指出,认为“自由市场制度总会使每个参加者受惠”或认为“每个人都能从市场行为中受惠的观念”,是出于“对市场功能和运营”的“完全错误”的“解释”,是“不正确”的,“必须摒弃”[50]。

3.不能防止有害的效果,是市场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之一。德姆塞茨认为,“既然我们讲使用资源就常会发生冲突,有关成本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哪种制度真能防止有害后果,就像以普遍和谐为基础的那样,那么也会因其无法容忍的非实用性(即没有效率),而很快就让位于其他制度安排。”自由市场“不能制止有害的效果”,“正是该制度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之一”。[51]阿尔钦认为,“一切制度”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没有哪个完美无缺的标准是有效的”。“市场”的这种“不完美”或“缺陷”是人们要获得它的“更大优点”所必须承受的“代价”。[52]

从其反对市场和谐论的最后一个理由中可以看出,新制度经济学反对市场和谐论,揭示市场的不和谐性,特别是揭示它不能制止有害效果的特点,其目的不是为了反对自由市场制度,而是为了反对那些一看到市场有缺陷就认为应该用政府来取代市场的干预主义。从这一角度讲,它的目的其实和主流经济学所宣扬的和谐论一样,都是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辩护的。

市场观范文篇5

关键词:电力营销;市场拓展;问题;对策

电力行业是国家的基础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现代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电能需求的日益旺盛,也推动了电力行业的更快发展。电力营销是电力企业的最重要工作,但当前由于受到电力网络建设方面的制约,很多电力企业在电力营销工作中仍旧面临着许多问题,这大大阻碍了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以下笔者就联系实际来谈谈电力营销在市场拓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仅供参考。

一、电力营销在市场拓展中存在的问题

1.市场观念落后。市场观念落后是目前影响电力企业市场拓展的一项突出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用电需求的不断提升,我国的电力行业在整体发展中也取得了新的突破,然而观很多电力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来看,其在运营管理中仍旧是以传统的市场观念作为工作指导。传统的电力营销虽然也能够带来一些利润,但随着电力市场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大,如果今后仍旧只依靠传统市场观念来进行电力营销的话,那么必将逐渐落后于新的市场形势,使得电力企业无融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当中。再者,先进的市场观念是拓展市场的基础,若市场观念落后,也会导致电力营销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积极性降低、服务意识下降,进而影响到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拓展。2.服务质量低下。服务质量低下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电力营销的市场拓展。电力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逐渐将重点都放在了“经营”二字上面。同时,随着电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更加加大了电力企业对经营管理的重视程度。这使得很多电力企业忽视了原本的社会公益性,将大量的精力都花费在了市场竞争和电力营销上面,从而降低了服务质量。但是,企业的服务质量是其市场拓展的根本,若电力企业服务质量低下,则市场竞争力也会呈现出明显的不足,反而影响了企业发展。3.营销人员素质偏低。电力营销人员素质偏低是电力市场存在的普遍问题。众所周知,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若想提高电力营销水平,拓展电力市场,就必须离不开高素质的电力营销人员。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电力企业中的很多电力营销人员综合素质都偏低,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求。近年来,随着电力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大,导致电力企业出现了严重的人员短缺问题,而由于一时之间难以招到足够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很多电力企业不得不适当降低了人才聘用标准。而大量素质偏低的人员进入到电力企业当中后,由于其能力有限,所以也无法有效开展好电力营销工作,进而影响了电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电力营销在市场拓展中的对策

1.优化服务理念。在电力营销过程中,若想进一步拓展市场,就必须要优化服务理念。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服务水平的提升。通过优化服务理念,树立主动服务意识,才能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当然,这需要提高电力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理念,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电力营销队伍。再者,还要加强与客户的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收集整理客户的意见建议,然后据此不断改进服务工作,以使客户满意。2.完善产品营销策略。完善产品营销策略也是电力营销市场拓展的必要措施。对于电力企业而言,若想开拓市场,首先必须要对电力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全面了解市场需求,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来完善产品营销策略,合理开拓市场。尤其是要根据各地实际用电量来合理进行地区划分,再对每个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产品营销策略,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电力营销水平,并逐渐打开市场。换言之,产品营销应当要具有针对性,要符合目标客户的实际情况和需求。3.健全保障体系策略。一套健全的保障体系,乃是电力营销市场拓展的基础。所以,电力企业必须要尽快健全保障体系,建立科学的市场拓展机制,不断强化对各个部门的认识,重点做好用电监察工作、装表接电等工作、电力计量工作等。其次,企业还要进一步强化实施物资保障,根据实际情况有效配置交通设施、通讯设备以及其他物资。再者还要充分调动好人员,建立健全人员管理制度,根据实际状况合理安排人员岗位及具体的工作职责,从而充分发挥出人力资源的作用4.实施现代化营销策略。传统的电力营销策略已经无法再满足现代需求,只有通过实施现代化营销策略,才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实施现代化营销策略还能够加大执法能力,提高检查工作效率,有效防止窃电等行为。尤其要加强信息建设,尽快建立一个现代化电力营销服务网络,并依托市场地理信息系统不断完善电力现代化报装流程,以提升电力营销管理效率。

综上所述,电力营销在市场拓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市场观念落后、服务质量低下及营销人员素质偏低等方面。若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优化服务理念、完善产品营销策略、健全保障体系策略以及实施现代化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齐隽.电力营销在市场拓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经济导刊,2017(36):195+197.

市场观范文篇6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对国外企业和产品开放市场的同时,也为国内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契机。但是,当前我国化工企业竞争力较弱,因此,入世后的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巨大的化学品市场给国外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带来商机,而国内的很多企业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由此,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以缩短和国外同行企业的差距便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化工企业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1、我国化工企业外贸竞争力的弱势

主要表现在进出口贸易逆差局面未能改变。我国一直是化工产品净进口国。化工进出口贸易逆差占化工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虽然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0%多下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近年来又有上升的趋势。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长,贸易逆差绝对值逐年增加;我国化工产品在质量和品种上还不能满足国内的需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开放,化工产品的进口将会继续增加,化工贸易逆差局面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同时,我国化工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同时,我国出口市场秩序混乱:多头对外,力量分散;低价销售,自相残杀;鱼目混珠,无序竞争。这不仅使我国化工对外贸易损失巨大,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形象。

3、化工企业缺乏国际市场观念

我国化工企业市场观念还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缺乏大市场营销的思路,搞营销组合适摆脱不了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缺乏以市场占有率为中心的营销组合规划。入世后,我国的化工企业应积极适应国际市场规则,转变观念,提升外贸竞争力。

4、化工企业国际营销渠道不畅

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化工企业产品的销售份额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真正通过我国自己的营销渠道进入国际市场的产品却很少,大量的产品不得不通过外国企业的营销渠道进入国际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化工企业实际上只赚取了很少的利润,大量的潜在收益在营销过程中“肥水流入外人田”.我国化工企业要积极开辟自己的营销渠道,使产品能更好的渗透到世界各国的市场上,提高利润率,进一步增强竞争力。

二、我国化工企业对外贸易的对策

尽管我国化工企业存在经济规模,劳动力密集,原料易得便宜加之一定的政策保护等优势,但以上分析的弱势还是相当明显的。所以要增强企业外贸竞争力,从特点入手,还必须考虑相应的对策,具体评述如下:

1、调优化工出口产品结构壮大企业实力

化工企业要积极调整化工出口产品结构,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改善管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努力实现出口由数量型增长为主,向质量、效益型增长为主的方向转变。壮大竞争主体,提高竞争能力。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实力强大的企业才具有市场竞争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化工企业还非常脆弱。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壮大的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主要是要提高企业的实力,生产向优势企业靠拢,产品向名牌企业集中;要利用好外贸窗口,一些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应仔细分析自己的实力,若无独立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就应采纳制,与外贸企业合作,联手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实体。

2、深化化工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早在80年代,就打破了在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外贸高度垄断的局面,一批大型国有企业获得了自营外贸经营权,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近年来,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外贸进出口权必将进一步放开,将有更多的企业有权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会有利于我国化工产品的出口,但必须尽快解决和避免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外贸易企业要承认这样的现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了解市场、拥有客户以及进出口特权的优势将逐渐丧失。生产企业也要看到独自闯荡市场的风险。我国的外贸体制应当在继续放开的前提下,由市场引导逐步走向理性化的相对垄断。

3、更新外贸观念

要从长计议,建立新的市场观念。要重视市场调研。企业应当注重对国际市场的研究,要了解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过去,清楚它的现在,掌握它的未来;要讲究市场策略。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场营销策略。一个好的营销策略,要处理好供应商与用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与用户建立利益的共同体;要处理好短期贸易和长期业务之间的关系,做到有取有舍;要建设长期稳定的市场网络,决不可朝三暮四;要按市场需求定价。价格的确定不能仅仅以自己的生产成本为依据,要考虑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水平,甚至要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和变化着的国际形势来不断地调整我们的产品价格;保持供求平衡。要限制生产、控制总量,整顿我化工企业,保持市场的基本平衡,以市场饥饿理论来恢复市场的元气。

市场观范文篇7

(一)必须把客户奉为“上帝”,电力企业才能赢利,才能得到好的发展电力企业要想赢利,并得到好的发展,首先要树立职工的优质服务观念,让他们明白客户就是“上帝”。可是电力企业长期的垄断经营状态,导致了服务水平的相对落后、存在素质低下的营销人员,再加上服务设施和管理手段又不先进,不能够及时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不能给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这样就会严重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在市场经济中不利于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尽快转变现有不好的观念,进一步强化职工的市场竞争意识、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二)市场观念必须强化,电力市场的发展才能不被制约在业扩报装工作中没有引入推销模式,员工缺乏主动上门服务的意识,仍然停留在坐等用户上门的状态,不能够实现“一口对外,一条龙服务”。要提倡主动服务社会,畅通“绿色通道”。内蒙古地区电力线路老化,电网建设速度又慢,加上企业设备陈旧、容量不足,导致有电供不出去,使电力市场营销工作不能够很好的开展。同时又存在电价执行不合理、分类不准等问题,都是造成电力企业经济损失的原因。

(三)法制观念必须强化,电力市场才能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做好“对客户大力宣传电力法律法规”的工作,才能减少甚至杜绝电力企业的经济损失。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给一些不自觉的、怀揣着贪图小便宜的心理的客户提供了有利的可乘之机,这就造成了拖欠电费的存在,导致电力企业资金回收困难,更使再投资走入困境;再加上这些年电力企业监管部门的检查力度和深度不够,在执行中又存在一些人情,使得惩处力度不够强,起不到一定的惩戒和警示作用。致使存在非常严重的违章用电、破坏电力设施等问题,使得电力设备严重受到威胁,不能够正常运行,给电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说,电力企业如何才能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促进电力市场的有序发展,有待急需解决。同时法制化管理必须随着电力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而进一步合理化、制度化、规范华。

二、针对问题须采取的解决对策

(1)要想树立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必须转变旧的服务观念,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建设中,为了使其更好的发展电力企业也相应出台了一些新的优质服务项目及承诺,以彻底转变旧的服务观念。通过优质服务大力开拓电力市场,使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更好的提升。必须做到大力提倡“客户就是上帝”的服务意识,实现“我要对客户主动优质服务”、“我要对客户主动实现承诺”,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宗旨,坚持“客户第一、信誉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的工作方针。

(2)完善各项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开创优质服务新水平。95598客户服务电话实现24小时连续服务,通过电话录音解决客户各类问题。开通95598客户服务网站,为客户网上提供多项实时查询功能和网上交费、相互交流等服务,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客户实际应用起来。为了满足不同客户的服务需求,要逐步扩展营业网点,不断完善收费功能,为客户提供更多有利、便捷的服务途径,提升客户服务水平。继续改善服务窗口的硬件设施和服务环境,全方位提升蒙电服务品质,继续完善“一站式”服务项目的实施,不断提升中小客户的优质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实现小容量客户报装申请用电在最短时间内送电,并在条件成熟后扩大服务项目的实施范围。

(3)转变市场观念,建立高素质的市场营销队伍,为企业开拓市场。电力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开拓电力市场。这就必须要让每一位电力营销人员转变旧的市场观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目前电力经营的现状和问题,让员工时刻具有危机感和紧迫感,让他们积极主动去找市场,找用户,同时还要增强员工的责任感,让每一位员工具备强烈的责任心,树立营销、市场、竞争、效益观念,建立一个很好的电力经营思想体系,能够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重视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员工市场营销技能。电力企业要想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具备开拓市场的能力,就一定要有一只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又有着客户导向经营思想的队伍。

(4)增强各项电力法规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依法经营水平,实现法制化管理,使自身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必须加大《电力法》、《电力供应与使用条例》、《供电营业规则》等各项电力法规的宣传力度,形成依法管电、依法供电、依法缴费的舆论氛围,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杜绝拖欠电费、破坏电力设施、违章用电等问题的发生。对拖欠电费的客户根据实际情况要采取相应措施,必须杜绝拖欠电费的发生。如企业存在无市场、无效益的产品,要对其采取强制性催费,毫不留情。对濒临倒闭破产或已停产的企业及时签定资产抵押合同,并向法院申报债权,然后依法按规定实施停限电。最后,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再争取加大舆论,加强监督,营造一个良好的电费回收的外部环境。在《供用电合同》签定中,必须规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违约责任。当发生合同纠纷时,也能够依法处理违约赔偿等问题。对破坏电力设施、违章用电等问题的发生,要按规章执行,严惩不待。

市场观范文篇8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营销战略

可持续性发展与企业环境营销

可持续性概念较早是由生态学家首先提出的,1991年在由国际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编制的《关心世界——持续性战略》报告中,对可持续性的定义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1989年在举行的15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期间,通过了《关于可持续性的发展声明》,并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其核心内容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当前的决策不应该对保护或改善将来生活水平的前景造成危害,因而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必须有“限制”的因素。发展的协调性。即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或者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大系统之间要协调发展。发展的公平性,即当代人群间、国际间,资源利用分配以及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两者之间要效益-费用分配和负担的公平。

营销对满足消费者各方面的需要,激活、促进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不断深入,需要营销观念和行动的改变和适应,即营销必须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多地工作、服务。

为了促进可持续性发展,营销需要实现两个转变:首先是引导顾客需求和期望的转变。按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容,在满足顾客需求时应对一些因素加以限制,使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因而营销必须导入环境营销的观念,即营销工作在满足顾客需要的基础上,应该让顾客(市场)了解商品和劳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并通过宣传、教育和营销沟通把顾客的需求引导到符合生态需要的产品、服务和活动上来。真正发挥营销满足市场和在可持续性发展中的作用。

其次是向研制开发既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又能改善环境状况的产品和服务,即社会——生态型产品的转变。全社会应尽快的明白新产品产生考虑的决定因素既不完全是用户的满意,也不全是公司、企业的盈利能力,而是所有因素的总和。真正的社会——生态型产品成为消费者首选的原因是它在满足一个人的消费要求的同时也满足了他(或她)对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自然环境的需求。这里应清楚,顾客的需求不会也不应该和环境需求相冲突,人类和自然是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因此营销工作在引导顾客的需求发生改变的同时,按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设计和制造一些新产品,并关心、培育、扩大产品的销售,即进行“可持续性营销”。

总之,可持续性营销要求企业采取对自己、消费者和社会都有利的战略,把顾客的需求和消费转向对生态和社会有利的方向,并为顾客和市场提供社会——生态型产品,从而引起企业营销观念及工作的转变。

市场观念与企业环境营销

市场观念是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遵循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是企业处理与消费者(市场)、社会(环境)三者关系的原则。市场观念不同,企业营销工作的出发点、采取的营销措施、对市场、企业、社会的影响都可能不同。而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市场观念的内容不同。

市场营销策略与环境营销

由于导入环境营销的观念,使市场营销的战略和策略发生变动,具体表现在:

营销目标

开发、生产生态型产品,培育、宣传、促使市场消费生态型产品。

产品策略

产品的原材料、辅助材料是天然的,对消费者生命和健康没有损害或尽量减少损害;产品处理对环境的压力较小。产品的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少或处理污染的能力强,对消费者生存的空间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产品对人类的有害因素小、营养价值高,对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有利。产品处置的技术高,资源的可利用率高,对环境的压力小。研制、开发环保生态型新产品。

价格策略

对原材料、辅助材料丰富,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产品实行低价渗透策略,增加消费量。反之则采取高价策略,限制其消费量。

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关心和对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对生态型产品制定较高的价格,促使人们向往、追求此类产品。

利用全社会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对生态型产品采取心理定价法,一般需要广告的配合。

营销者对使用功能相同、价格等方面相同但对环境影响不同的产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促销,鼓励消费者首先选择生态型产品。

促销策略

树立生态型产品的品牌形象,强化其特点和优势,争取竞争的主动性。

利用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景观对生态型产品进行造势,有效刺激需求,并扩大其消费数量。

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特别是其在营销工作中将环境营销观念贯穿始终。如介绍消费者识别环保型产品,用“环保”的销售方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用“回归自然型”装饰零售卖场。

促销组合策略

引导、培养全社会尤其是营销从业人员环保的意识,为生态型产品市场的扩大奠定基础。

在公共关系方面树立资源、人类与环境相协调的形象。

制作环保广告强化企业与生态型产品的关系。诸如:

产品导向类强调产品或服务所具备的环境友好特性。广告:我们的产品可以通过生物降解。

工艺过程导向类指出企业内部技术和方法能给环境带来好处。广告:制造本产品的原材料20%是可回收利用的。

企业形象导向类把企业和产品与公众广泛关注的某个环保活动联系起来。广告:我们一直努力保护森林。

环保事实类在广告词中陈述与环境或环境有关的事实。广告:世界上的森林正以每分钟2公顷的速度遭到破坏。

政府立法、支持与环境营销

政府及其机构必须选择一个国内统一的管理机制来为企业提供一些环境及营销的指导。诸如对塑料包装材料的生产应提高税收、减少资金等供应而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同时政府应立法保护生态型产品的生产与营销。德国政府就建立一条法律要求生产商收集产品包装,并进行再利用。德国环境部长克劳斯·托夫坚定的表示处理废弃物不能继续成为国家的任务,尽管起初遇到了来自制造商的抵制,计划还是得到了实施。

由此可见,政府立法或采取措施鼓励生态型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是非常明智的。它将引导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资料:

1.(澳)迈克尔·杰伊·波隆斯基、阿尔玛·明图-威蒙萨特编著,王嗣俊、高红岩译,《环境营销》

2.庄革新,中小企业营销策略浅议,《企业改革》,2002年4月

3.姚莉,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企业研究》,2002年3月

市场观范文篇9

当前电信企业思政工作的特点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由企业走向社会,走向市场,由企业的生产领域进入了交换领域,电信重组以后,中国电信有了真正的竞争对手,电信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正在变为今天的买方市场,例如固定电话业务、数据业务市场,这种变化,使我们的思政工作的领域也要有两个方面的拓展。首先,企业的职工要直接面向社会上提供产品与服务(如社区客户经理),企业的思政工作也必须跟到社会,通过周密的工作,教育职工遵守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不搞假冒伪劣商品,摒弃计划经济时代吃、拿、卡、要的“官老爷”作风,树立“用户至上、用心服务”理念,赢得广大用户对中国电信的信赖,以增强企业的经营业绩。其次,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企业内部的思政工作也必须扩展到每一个部门与岗位,而在企业外部,要靠思想政治工作搞好对外宣传,让全社会了解企业良好的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企业的品牌,为企业的产品打开销路。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增多了,难度更大了。一是传统的“电信老大”观念难以打破。在竞争环境中,一些职工的思想难以摆脱过去中国电信“独打天下”的影响,有的人甚至对市场竞争持怀疑和抵触情绪,因此,要使职工的思想观念从“用户找我办电信业务”转到“我找用户办电信业务”上来需要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二是企业的风险逐渐增大。竞争必然伴随着风险,因此,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企业员工的忧患意识,使他们在企业竞争顺利时要顾全大局,在企业出现困难时要与企业共担风险,共渡难关。三是部分职工的个人利益受到冲击,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要通过对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来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但与此同时,一些职工的个人利益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这样就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以致部分职工对改革不理解。这就要求通过细致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把道理讲通,使职工理解和支持改革。四是人际关系趋向复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的原则很容易侵入到人们的政治生活中来,有的人很可能把个人手中的权力和技能当作商品交换的附加条件,利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取得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所以,政工部门要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意识,自觉克服和抵制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趋向增强了。众所周知,企业的目标是通过商品交换获得更多的利润。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为企业盈利服务,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增强价值观念,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思政工作的标准,将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上,直接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当前,就是要把市场观念引入到企业的思政工作中来,以市场观念为先导,并把由市场观念引发的企业人员效率问题、质量问题、策略问题、机制问题、生存与发展问题等内容作为在思政工作中进行职工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内容。

(四)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突出了。首先,思政工作要讲速度。在竞争环境下,面对市场环境、竞争对手的不断变化,企业的目标与策略也在不断的调整,在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难点、焦点、热点确定思政工作的目标之后,要抓住思政工作的有利时机,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的效率;其次,思政工作要求效益。要用效益观念决定思政工作的取舍,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能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的基点上,并且做到每项工作有着落、有效果。

当前电信企业思政工作的几条思路

(一)企业思政工作必须以市场观念为先导。在当前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思政工作必须为企业的经济目标服务,围绕它去发挥思政工作的优势,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市场观念就是企业思政工作的着力点,这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深化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加快经济建设的必由之路,它将逐步地彻底地打破传统地计划经济体制和各种落后的经济形式,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其实质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企业的思政工作要以市场观念为先导,就是要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这一先进文化教育与引导广大职工,促使大家的市场观念不断得到深化,在不断增强的市场观念驱使下,激发聪明才智,推动企业发展,更好地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前,在电信企业内部,就是要以市场和现场为基点,在经常性上下工夫,工作重心在营销市场和生产现场倾斜。营销市场和生产现场是职工的社会价值和企业的经济效益都在这里实现,群众的思想、情绪、工作姿态和成果都在这里表露,同时,这里又是企业形象与客户见面的最后一道关口,企业能否树立良好的品牌,这里工作的成败起着最直接的决定作用。因此,它们是当前企业思政工作的基点。企业思政工作只有以市场观念为先导,才可以使广大职工的基本行为及关心的问题都统一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一根本目标上,才可能使广大职工自觉地把自己和市场或者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才可能使企业的营销管理机制更加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企业才会得以生存于发展。

(二)要适应形势不断探索适合在现代企业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首先要变指令型为指导型。过去企业基层的思政工作都是由机关政治部门统一部署的,当前,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各基层单位在市场竞争中承担的任务不同,思政工作的特点也不同,统一部署同一内容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一定符合每一个单位的实际,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适应这种新的形势,政治工作部门应只提出工作重点、目标和要求,具体怎么搞,应由各基层单位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而定。其次,要变督促型为服务型。在竞争条件下,各基层单位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增加了工作动力,提高了基层单位做好各项工作的自觉性,不在需要上级部门经常性的督促和干预,但基层单位在工作中遇到思想、理论、改革上的难题,就需要机关政工干部帮助解决。政工干部就应该深入基层,帮助基层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再次,要以丰富实在的活动为依托,让人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要本着大家办、大家乐、大家受益的原则,吸引广大职工广泛参与,达到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把体现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办到职工的身边,使我们的思政工作由虚到实,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要不断更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社会在变化、企业在发展,这其中自始至终会出现许多新问题、新思想、新观念,企业思政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去迎接这些新变化。一是要搞好政策法规的宣传,让职工清楚国家政策,掌握有关的法律知识,使职工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遵守职业道德。二是要围绕最敏感最关心的热点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启发和诱导,增强职工面对市场竞争的心理承受能力,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三要不断总结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下先进的管理经验,选树经营有方的典型,进行交流和推广,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四)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着力培养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与企业思政工作密切相关的是企业文化建设。当前,我们在思政工作中要不断强化职工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信誉意识,营造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文化。为此,首先我们要立足于内部,在日常的思政工作中不断地融入以上五种意识并使之根植于每一名员工的心灵深处;其次要利用新闻媒介较好对内对外宣传,对内及时宣传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利用广告等形式介绍企业的产品,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信誉。此外,还应配合企业的营销策略,适时开展公关活动,利用文艺、体育活动和召开联谊会、座谈会等形式,扩大与外界的联系,使企业拥有更广泛的客户。

(五)要不断提高企业思政工作干部的素质。企业思政干部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一要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市场经济使人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是非曲直难以分辨。因此,政工干部必须熟悉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具有敏锐的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懂得市场经济,思政工作要为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和发展服务,所以,政工干部不但要懂得市场的有关知识,还必须懂得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三是要有能增强职工队伍凝聚力的本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凝聚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的政工干部要根据市场经济的特点,经常研究职工的思想情况,摸清职工的思想脉搏,采取有效的方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职工队伍的凝聚力。

(六)要充分发挥现代传播工具的作用。企业思政工作在努力改进和加强面对教育的同时,要重点发挥现代传播工具的作用,努力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运用多种信息传播手段和途径开展工作,当前要特别重视运用互联网络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对于电信企业的员工来说,网络决不应该是一件陌生的事物,因为我们本身就担负着整个社会的数据通信最基础的维护与服务工作,因此,在电信企业的思政工作中运用互联网是我们这个行业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我们应该建好自己的网络,思政网络是整个企业思政工作的传热点和答疑点,它可以将企业思政工作的文件制度、经验材料、数据资料等信息在网站,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先进典型宣传、调查研究、政策法规宣传和网上征文等。还可以开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图书馆,开办电子报刊,设立交流园,开通职工与政工部门甚至是企业领导的交流热线,还可以利用网络与上级思政工作部门及其他上网企业沟通。其次,建立企业文化网站。企业上网实际上就是企业文化上网,因为企业不可能把企业所有的资料搬上网,只能把其中有代表性的精华的部分奉献给用户,这个筛选、集中的过程就是文化的再创造过程,就是企业形象向外扩展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作用的过程。再次,要在职工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前文提及,电信企业的员工本身就在从事着网络建设与维护工作,由于现阶段我国网络立法方面尚存在许多空白区,因而在网络从业人员中开展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引导技术人员认清在学习和传播网络知识中的独特角色和重要责任,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树立网络自律意识,推动网络文明建设。我们还要在全体员工中开展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大家努力做到不当网虫、不做黑客、不抛垃圾邮件、不搞侵权、知法守法。最后,我们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扩展思政工作的传播手段,提高工作效率。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同步交流、信息检索、游戏娱乐、电子商务等功能的广泛运用,网络媒体功能越来越多,这给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如网上新闻的“即时播放”和滚动播出极为便捷,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和传播速度;网络的版面不受限制,数据库可以保存已发表了的信息供网民浏览等等。现在电信企业的几乎所有重点工序、环节和岗位都配有电脑,利用网络这个工具开展思政工作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已经成为现实。因此,我们电信企业的思政工作者必须要重视运用这一其他许多行业并不具备的便利条件,让思政工作运用网络“如虎添翼”,让电信企业的思政工作更具活力。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市场观范文篇10

企业的经营思想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因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关系涉及到方方面面,对某一方面的认识和态度,就是某一方面的观念。这一系列观念的总和就是企业的经营思想。由于人们对企业经营中的主要关系的认识存在差异性,因此,对企业经营思想的主要内容的认识也存在区别。我们这里介绍下列基本观念的时候,并不排除其他观念在一定条件下的重要性,也不排除其他的一些观念是下列观念的派生观念。

1.市场观念。市场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与顾客关系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顾客需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企业的生存发展之源。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什么时候生产以及生产的产品以什么方式去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是市场观念的基本内涵。

2.竞争观念。竞争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市场竞争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企业之间为争夺更有利的生产经营地位,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的斗争。市场竞争具有客观性,排他性、风险性和公平性。企业对这方面的认识和态度,反映出企业竞争观念的表现方式和强度。

3.效益观念。效益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企业可视为一个资源转换器,以一定的资源投入,经过内部的转移技术,转换出社会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经济效益是产出和投入之比,这个比率越大,经济效益就越高。效益观念的本质就是以较少的投入(资金、人、财、物)带来较大的产出(产量、销售收入和利润)。因此,企业的效益观念涉及到处理好投入、转化和产出的综合平衡,解决好投入、转换的经济、高效和产品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4.创新观念。创新观念是企业处理现状和变革之间的关系的经营思想。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机会,对经营要素、经营条件和经营组织的重新组合,以建立效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新的经营体系的变革过程。企业的创新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开发、老产品的改造、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以及新资源的利用;二是市场创新,即向新市场的开拓;三是组织创新,包括变革原有的组织形式,建立新的经营组织。变革是有风险的,然而不变革也是有风险的。对两种风险的认识和态度是创新观念的本质。

5.长远观念。长远观念是企业处理自身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关系的经营思想。近期利益和长远发展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商品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然而投资者和职工当前的利益又不能不考虑。企业领导者如何兼顾者对矛盾,是长远观念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