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技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5:37:12

识别技术

识别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射频识别技术射频卡分类

引言

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实际上是自动识别技术(AEI,AutomaticEquipmentIdentification)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具体应用与发展。该项技术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人们对各类物体或设备(人员、物品)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自动识别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光学技术和无线电技术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自动识别技术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应用。

1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成熟,射频识别系统的体积大大缩小,使得射频识别技术进入实用化的阶段,成为一种成熟的自动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它与同期或早期的接触式识别技术不同。RFID系统的射频卡和读写器之间不用接触就可完成识别,因此它可在更广泛的场合中应用。

典型的射频识别系统包括射频卡和读写器两部分。

射频卡是将几个主要模块集成到一块芯片中,完成与读写器的通信。芯片上有EEPROM用来储存识别码或其它数据。EEPROM容量从几比特到几万比特。芯片仅需连接天线(和电池),可以作为人员的身份识别卡或货物的标识卡。卡封装可以有不同形式,比如常见的信用卡及小圆片的形式等。与条码、磁卡、IC卡等同期或早期的识别技术相比,射频卡具有非接触、工作距离长、适于恶劣环境、可识别运动目标等优点。

在多数RFID系统中,读写器在一个区域内发射电磁波(区域大小取决于工作频率和天线尺寸)。卡片内有一个LC串联谐振电路,其频率与读写器发射的频率相同。当射频卡经过这个区域时,在电磁波的激励下,LC谐振电路产生共振,从而使电容内有了电荷。在这个电容的另一端,接有一个单向导通的电子泵,将电容内的电荷送到另一个电容内储存。当所积累的电荷达到2V时,此电容可作为电源为其它电路提供工作电压,将卡内数据发射出去或接取读写器的数据。读写器接收到卡的数据后,解码并进行错误校验来决定数据的有效性,然后,通过RS232、RS422、RS485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网络。简单的RFID产品就是一种非接触的IC卡,而复杂的RFID产品能和外部传感器接口连接来测量、记录不同的参数,甚至可与GPS系统连接来跟踪物体。

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2射频识别技术的分类

射频识别技术主要按以下四种方式分类。

(1)工作频率

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和高频系统。①低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小于30MHz的系统。其基本特点是:射频卡的成本较低、标签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少、阅读距离较短(无源情况,典型阅读距离为10cm)、射频卡外形多样(卡状、环状、钮扣状、笔状)、阅读天线方向性不强等。低频系统多用于短距离、低成本的应用中,如多数的门禁控制、动物监管、货物跟踪。②高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大于400MHz的系统。高频系统的基本特点是射频卡及读写器成本均较高、卡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大、阅读距离较远(可达几m~十几m)、适应物体高速运动性能好、外形一般为卡状、阅读天线及射频卡天线均有较强的方向性。高频系统多应用于需要较长的读写距离和高的读写速度的场合,像火车监控、高速公路收费等系统。

(2)射频卡

根据射频卡的不同可分成可读写(RW)卡、一次写入多次读出(WORM)卡和只读(RO)卡三种。RW卡一般比WORM卡和RO卡贵得多,如电话卡、信用卡等。一般情况下改写数据所花费的时间远大于读取数据所花费的时间(常规为改写所花费的时间为s级,阅读花费的时间为ms级)。WORM卡是用户可以一次性写入的卡,写入后数据不能改变,且比RW卡要便宜。RO卡存有一个唯一的号码,不能逐改,保证了安全性。RO卡最便宜。

(3)射频卡的有源与无源

射频卡可分为有源及无源两种。有源射频卡使用卡内电池的能量、识别距离较长,可达十几m,但是它的寿命有限(3~10年),且价格较高;无源射频卡不含电池,利用读写器发射的电磁波提供能量,重量轻、体积小、寿命长、很便宜,但它的发射距离受限制,一般是几十cm,且需要读写器的发射功率大。

(4)调制方式

根据调制方式的不同还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①主动式的射频卡用自身的射频能量主动地发送数据给读写器。②被动式的射频卡,使用调制散射方式发射数据。它必须利用读写器的载波调制自己的信号,适宜在门禁或交通的应用中使用。因为读写器可以确保只激活一定范围之内的射频卡。

目前使用的多数系统中,一次只能读写一个射频卡。射频卡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确保一次只能有一个卡在读写区域内。读写距离长,射频卡之间的距离就要大,应用起来很不方便。现在的射频卡具有防碰撞的功能,这对于RFID来说十分重要。所谓碰撞是指多个射频卡进入识别区域时信号互相干扰的情况。具有防碰撞性能的系统可以同时识别进入识别距离的所有射频卡,它的并行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3国际射频识别技术发展状况

射频识别技术在国外发展得很快。RFID产品种类很多,像德州仪器、Motoro1a、Philips、Microchip等世界著名厂家都生产RFID产品。他们的产品各有特点,自成系列。射频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如澳大利亚将它的RFID产品用于澳机场旅客行李管理中并发挥了出色的作用;瑞士国家铁路局在瑞士的全部旅客列车上安装RFID自动识别系统,调度员可以实时掌握火车运行情况,不仅利于管理,还大大减小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德国BMW公司将射频识别系统应用在汽车生产流水线的生产过程控制中等。

据有关权威数据显示,射频识别产品在全世界的销量以每年25.3%的比例增长。由此可见,射频识别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射频识别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政府在1993年制定的金卡工程实施计划,是一个旨在加速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重大部级工程,由此各种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十分迅猛。现在,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也将在中国很快地普及。

目前,我国的射频识别技术在下列几种应用中发展前景较好。当然,这里仅仅罗列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的一部分。任何一种技术如果得到普及,都将会孕育一个庞大的市场。射频识别将是未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1安全防护领域

(1)门禁保安

将来的门禁保安系统均可应用射频卡。一卡可以多用。比如,可以作工作证、出入证、停车卡、饭店住宿卡甚至旅游护照等,目的都是识别人员身份、安全管理、收费等等。好处是简化出入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安全保护。只要人员佩戴了封装成ID卡大小的射频卡、进出入口有一台读写器,人员出入时自动识别身份,非法闯入会有报警。安全级别要求高的地方、还可以结合其它的识别方式,将指纹、掌纹或颜面特征存入射频卡。

公司还可以用射频卡保护和跟踪财产。将射频卡贴在物品上面,如计算机、传真机、文件、复印机或其它实验室用品上。该射频卡使得公司可以自动跟踪管理这些有价值的财产,可以跟踪一个物品从某一建筑离开,或是用报警的方式限制物品离开某地。结合GPS系统利用射频卡,还可以对货柜车、货舱等进行有效跟踪。

(2)汽车防盗

这是RFID较新的应用。目前已经开发出了足够小的、能够封装到汽车钥匙当中含有特定码字的射频卡。它需要在汽车上装有读写器,当钥匙插入到点火器中时,读写器能够辨别钥匙的身份。如果读写器接收不到射频卡发送来的特定信号,汽车的引擎将不会发动。用这种电子验证的方法,汽车的中央计算机也就能容易防止短路点火。

另一种汽车防盗系统是,司机自己带有一射频卡,其发射范围是在司机座椅45~55cm以内,读写器安装在座椅的背部。当读写器读取到有效的ID号时,系统发出三声鸣叫,然后汽车引擎才能启动。该防盗系统还有另一强大功能:倘若司机离开汽车并且车门敞开引擎也没有关闭,这时读写器就需要读取另一有效ID号;假如司机将该射频卡带离汽车,这样读写器不能读到有效ID号,引擎就会自动关闭,同时触发报警装置。

(3)电子物品监视系统

电子物品监视系统(ElectronicArticleSurveillance,EAS)的目的是防止商品被盗。整个系统包括贴在物体上的一个内存容量仅为1比特(即开或关)的射频卡,和商店出口处的读写器。射频卡在安装时被激活。在激活状态下,射频卡接近扫描器时会被探测到,同时会报警。如果货物被购买,由销售人员用专用工具拆除射频卡(典型的是在服装店里),或者用磁场来使射频卡失效,或者直接破坏射频卡本身的电特性。EAS系统已被广泛使用。据估计每年消耗60亿套。

4.2商品生产销售领域

(1)生产线自动化

用RFID技术在生产流水线上实现自动控制、监视,提高生产率,改进生产方式,节约了成本。举个例子以说明在生产线上应用RFID技术的情况。

用于汽车装配流水线。德国宝马汽车公司在装配流水线上应用射频卡,以尽可能大量地生产用户定制的汽车。宝马汽车的生产是基于用户提出的要求式样而生产的。用户可以从上万种内部和外部选项中,选定自己所需车的颜色、引擎型号和轮胎式样等。这样一来,汽车装配流水线上就得装配上百种式样的宝马汽车,如果没有一个高度组织的、复杂的控制系统是很难完成这样复杂的任务的。宝马公司在其装配流水线上配有RFID系统,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射频卡。该射频卡上带有汽车所需的所有详细的要求,在每个工作点处都有读写器,这样可以保证汽车在各个流水线位置,能毫不出错地完成装配任务。

(2)仓储管理

将RFID系统用于智能仓库货物管理,能有效地解决与货物流动有关的信息管理,不但增加了处理货物的速度,还可监视货物的一切信息。射频卡贴在货物所通过的仓库大门边上,读写器和天线都放在叉车上,每个货物都贴有条码,所有条码信息都被存储在仓库的中央计算机里,与该货物有关的信息都能在计算机里查到。当货物出库时,由另一读写器识别并告知中央计算它被放在哪个拖车上。这样,管理中心可以实时地了解到已经生产了多少产品和发送了多少产品。

(3)产品防伪

伪造问题在世界各地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在防伪领域有它自身的技术优势。防伪技术本身要求成本低,且难于伪造。射频卡的成本就相对便宜,而芯片的制造需要有昂贵的芯片工厂,使伪造者望而却步。射频卡本身有内存,可以储存、修改与产品有关的数据,利于销售商使用;体积十分小、便于产品封装。像电脑、激光打印机、电视等产品上都可使用。

(4)RFID卡收费

国外的各种交易大多利用各种卡来完成,而我国普遍采用现金交易。现金交易不方便也不安全,还容易出现税收的漏洞。目前的收费卡多用磁卡、IC卡,而射频卡也开始占据市场。原因是在一些恶劣的环境中,磁卡、IC卡容易损坏,而射频卡则不易磨损,也不怕静电及其它情况;同时,射频卡用起来方便、快捷,甚至不用打开包,在读写器前摇晃一下,就完成收费。另外,还可同时识别几张卡.并行收费,如公共汽车上的电子月票。我国大城市的公共汽车异常拥挤、环境条件差,射频卡的使用有助于改善这种情况。

4.3管理与数据统计领域

(1)畜牧管理

该领域的发展起步于赛马的识别,是用小玻璃封装的射频卡植于动物皮下。射频卡大约10mm长,内有一个线圈,约1000圈的细线绕在铁氧体上,读写距离是十几cm。从赛马识别发展到了标识牲畜。牲畜的识别提供了现代化管理牧场的方法。

(2)运动计时

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人员太多,有时第一个出发的人同最后一个出发的人能相隔40分钟。如果没有一个精确的计时装置,就会出现差错。射频卡应用于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在自己的鞋带上很方便地系上射频卡,在比赛的起跑线和终点线处放置带有微型天线的小垫片。当运动员越过此垫片时,计时系统便会接收运动员所带的射频卡发出的ID号,并记录当时的时间。这样,每个运动员都会有自己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不会出现不公平竞争的可能性了。在比赛路线中,如果每隔5km就设置这样一个垫片,还可以很方便地记录运动员在每个阶段所用的时间。

RFID还可应用于汽车大奖赛上的精确计时。在跑道下面按照一定的距离间隔埋入一系列的天线,这些天线与读写器相连,而射频卡安装到赛车前方。当赛车每越过一个天线时,赛车的ID号和时间就被记录下来,并存储到中央计算机内。这样到比赛结束时,每个参赛选手将会有一个准确的结果。

4.4交通运输领域

(1)高速公路自动收费及交通管理

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是射频识别技术最成功的应用之一。目前,中国的高速公路发展非常快,而高速公路收费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收费站口,许多车辆要停车排队,成为交通瓶颈问题;二是少数不法的收费员贪污路费,使国家损失了相当的财政收入。RFID技术应用在高速公路自动收费上,能够充分体现它非接触识别的优势——让车辆高速通过收费站的同时自动完成收费,同时可以解决收费员贪污路费及交通拥堵的问题。利用射频识别技术的不停车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人工收费,包括IC卡的停车收费方式,终将会被淘汰。预计在未来10年内,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将有数十亿元的需求。

在城市交通方面,解决交通日趋拥挤问题不能只依赖于修路。加强交通的指挥、控制、疏导,提高道路的利用率,深挖现有交通潜能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基于RFID技术的交通管理系统可实现自动查处违章车辆,记录违章情况。另外,公共汽车站实时跟踪指示公共汽车到站时间及自动显示乘客信息,会给乘客带来很大的方便。

(2)火车和货运集装箱的识别

在火车运营中,使用RFID系统很大的优势在于:火车是按既定路线运行的,因此肯定要通过设定的读写器的地点。通过读到的数据,能够得到火车的身份、监控火车的完整性,以防止遗漏在铁轨上的车厢发生撞车事故,同时能在车站将车厢重新编组。起初的努力是用超音波和雷达测距系统读出车厢侧的条码,现在被RFID系统取代。射频卡一般安在车厢顶边,读写器安在铁路沿线,就可得到火车的实时信息及车厢内装的物品信息。

目前,射频自动识别系统的安装遍布全国14个铁路局。2001年3月1日,铁道部正式联网启用车次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为自备车企业、合资铁路和地方铁路实现信息化智能运输管理提供了重要良机。

识别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蔬菜病害;识别方法;防治措施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蔬菜的种植面积更是在经济作物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种植蔬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随着蔬菜种植种类的增加及种植方式的多样化,蔬菜病害也在逐渐增多,许多菜农缺少防治蔬菜病虫害知识,不能很好地识别病虫害,在防治时没有做到对症用药,或者用药不合理,从而影响蔬菜的产量及产品质量。就蔬菜病虫害的发生,根据病源的不同,可分2类,一是生理病害,是由于不良环境引起的病害;二是侵染性病害,是由生物的传染,如真菌、细菌、线虫、病毒等引起的。正确识别蔬菜病害是做到准确、及时、有效防治的关键。现将蔬菜病害的识别方法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病害识别方法

1.1认别时间

对于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病害,其最佳识别时间为空气相对湿度较大时,如温室和大棚应在放风前或晚间,叶片潮湿为宜;露地宜在早晨叶片结露或雨后,可明显看到病部霉污或病原菌的分泌物[1]。

1.2根据发生条件识别

由于每种病害发生时所需环境条件不尽相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只能有1种或几种病害发生,因此可根据外部环境情况初步判断可能发生的病害。如:高温干旱条件下一般只发生病毒病;高温高湿条件下可发生枯萎病、炭疽病、疫病、青枯病、立枯病等;低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灰霉病、菌核病、霜霉病、白粉病、猝倒病、黄萎病等。

1.3根据发生时期识别

蔬菜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病,依发病期不同主要分为苗期病害和成株期病害,苗期病害常见的有猝倒病、立枯病、沤根,如黄瓜苗期易发生炭疽病、黑星病等。成株期病害是指由菜苗定植到收获期间发生的病害,绝大多数病虫害都在此期间发生,如黄瓜霜霉病、枯萎病一般在开花期发生,炭疽病多在果实成熟期发病。

1.4根据发生部位进行识别

病害发生的部位主要有根、茎、叶、花及果实等,根据发生的部位可确定病害范围。如根腐病、根肿病、根结线虫病、沤根及烧根等,这些病害先在植株根部发病;早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白粉病等先在叶部发病;枯萎病、黄萎病、青枯病等,病菌首先危害茎部输导组织;灰霉病、黑星病、脐腐病、炭疽病、软腐病、畸形果等多危害花果[2]。另外,对于发生在叶部的病害,还可根据发生在植株上的位置不同判断属哪种病害,如黄瓜角斑病多发生在下位叶,霜霉病多发生在中位叶,缘枯病发生在上位叶。

1.5根据主要症状进行识别

了解和掌握各类病害外部形态特征(即症状)是正确识别和防治病害的前提和关键,但任何一种病害症状都是多方面的,要完全掌握并非易事,也没有必要,只要抓住每种病害的显著症状就可准确判断出病害种类。细菌病害病斑主要表现在叶部,潮湿时无霉(粉)状物,但病部常出现脓状物、溃疡及腐烂现象,有时发生臭味,如黄瓜角斑病叶背面有菌脓溢出;青枯病用手挤压横切开的茎基部可见米汤状菌脓溢出;蔬菜软腐病病部腐烂有臭味。病毒病害病叶呈黄绿相间的花叶形,或呈线状厥叶形,或有褐色斑块的条斑形,顶部叶片变小,中下部叶片内卷[3]。真菌病害发病部位有不同形状(圆形、椭圆形、多角形、不定形)病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不同颜色霉(粉)状物,如黄瓜霜霉病在叶背面有灰黑色霉层,疫病、白菜霜霉病病部有白霉,灰霉病病部有灰褐色霉层,炭疽病有红褐色胶质物等。

2防治措施

本着“预防为主、治早治小”的原则,以经济、安全、高效为防治宗旨,采取生态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其他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力求防治的科学性,蔬菜病害防治有三防:一是不让病原菌进入本区域,二是充分减少病原基数,三是减少和降低病害暴发成灾的几率。

2.1生态防治

通过有效控制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光照、湿度防治,通常适宜的温、湿度指标为:上午25~30℃,湿度60%~70%,棚温30℃开始放风散湿,25℃开始闭棚保温;下午温度20~25℃,湿度60%左右;上半夜温度15~20℃,湿度低于85%,20℃及时盖帘保温,利于养分输送;下半夜温度12~15℃,不低于10℃,湿度90%左右。如黄瓜霜霉病发生较重时,进行高温闷棚,维持棚温45℃约2h后再放风,这样连闷2~3次,防效显著。

2.2物理防治

通过采取合理的耕作制度、方式、方法达到防治病害目的,如选择抗病品种,培育无病壮苗,实行轮作、间作、套种,清洁田园,摘除老病叶,加强肥水管理,合理施肥,科学管理,合理配比氮磷钾及微肥。叶菜类施肥以氮肥为主,适当配合磷钾肥。花果菜类生长中氮磷钾配合要适当,按照生长发育规律进行肥水管理,肥料以农家肥有机肥为好,注意配合使用硼、镁、钼肥。

2.3药剂防治

一是对症用药。菜农们既要掌握病害识别技术,又要了解一些常用药剂的应用范围,以防乱用。如防治真菌性病害应选用普力克、甲霜灵(瑞毒霉)、乙磷铝(疫霉灵)、百菌清、三唑酮、杀毒矾、扑海因、速克灵、甲基托布津等;防治细菌病害应选用琥胶肥酸铜(DT)、醋酸铜(CT)、铬氨铜、可杀得、波尔多液等铜制剂及农用链霉素、新植霉素等;防治病毒病可选用病毒A、植病灵、83增抗剂、抗病毒剂1号等[4]。这些农药的防治对象和范围不同,只有对症用药才能达到防治效果,例如三唑酮(粉锈宁)对白粉病和锈病有特效;瑞毒霉可防治蔬菜多种真菌病害,但不能防治白粉病及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二是严格把握用药浓度和次数。生产中有些菜农常因治疗心切而任意提高用药浓度、增加用药次数,不仅增加成本,还易造成药害,加重污染;有的为求经济而减少药量和施药次数,不能达到防治目的,而只有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准确配制药量、浓度,才能获得满意效果。三是适期防治。任何一种病害在不同地区都有发生与流行的时期,只有掌握不同病害及其在不同地区的发生规律,才能做到提前预防、及时用药。在病害初发期,应首先控制发病中心,然后全面施药防治,这样既减少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又提高防效。四是广泛使用低毒农药。在选用农药上,要提倡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也是加快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现蔬菜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五是轮换用药。为避免病害对农药产生抗药性,降低农药残留量,不可长期单用一种农药,应交替使用,一般一种农药使用2~3次后,应换其他农药品种。六是选择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目前,常用农药剂型有需对水使用的水剂、乳油、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及可溶性粉剂等,直接使用的粉剂和颗粒剂,加热后使用的烟剂;常用施药方法有喷雾法、喷粉法和熏蒸法。在施药时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棚室内湿度高低而选用适宜的剂型和施药方法,如在阴天或棚客观存在内湿度大时,选百菌清烟剂或速克灵烟剂防霜霉病、灰霉病等真菌病害,脂铜粉剂防角斑病、缘枯病等细菌病害。

3参考文献

[1]吴扣兰,刘裕岭.蔬菜细菌性病害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J].上海蔬菜,2009(5):68.

[2]孟令法.大棚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防治[J].农业知识(科技与三农),2009(6):57-59.

识别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射频识别技术射频卡分类

引言

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实际上是自动识别技术(AEI,AutomaticEquipmentIdentification)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具体应用与发展。该项技术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实现人们对各类物体或设备(人员、物品)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或恶劣环境)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自动识别技术大致可以分为光学技术和无线电技术两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自动识别技术在无线电技术方面的应用。

1射频识别技术简介

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成熟,射频识别系统的体积大大缩小,使得射频识别技术进入实用化的阶段,成为一种成熟的自动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它与同期或早期的接触式识别技术不同。RFID系统的射频卡和读写器之间不用接触就可完成识别,因此它可在更广泛的场合中应用。

典型的射频识别系统包括射频卡和读写器两部分。

射频卡是将几个主要模块集成到一块芯片中,完成与读写器的通信。芯片上有EEPROM用来储存识别码或其它数据。EEPROM容量从几比特到几万比特。芯片仅需连接天线(和电池),可以作为人员的身份识别卡或货物的标识卡。卡封装可以有不同形式,比如常见的信用卡及小圆片的形式等。与条码、磁卡、IC卡等同期或早期的识别技术相比,射频卡具有非接触、工作距离长、适于恶劣环境、可识别运动目标等优点。

在多数RFID系统中,读写器在一个区域内发射电磁波(区域大小取决于工作频率和天线尺寸)。卡片内有一个LC串联谐振电路,其频率与读写器发射的频率相同。当射频卡经过这个区域时,在电磁波的激励下,LC谐振电路产生共振,从而使电容内有了电荷。在这个电容的另一端,接有一个单向导通的电子泵,将电容内的电荷送到另一个电容内储存。当所积累的电荷达到2V时,此电容可作为电源为其它电路提供工作电压,将卡内数据发射出去或接取读写器的数据。读写器接收到卡的数据后,解码并进行错误校验来决定数据的有效性,然后,通过RS232、RS422、RS485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网络。简单的RFID产品就是一种非接触的IC卡,而复杂的RFID产品能和外部传感器接口连接来测量、记录不同的参数,甚至可与GPS系统连接来跟踪物体。

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2射频识别技术的分类

射频识别技术主要按以下四种方式分类。

(1)工作频率

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和高频系统。①低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小于30MHz的系统。其基本特点是:射频卡的成本较低、标签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少、阅读距离较短(无源情况,典型阅读距离为10cm)、射频卡外形多样(卡状、环状、钮扣状、笔状)、阅读天线方向性不强等。低频系统多用于短距离、低成本的应用中,如多数的门禁控制、动物监管、货物跟踪。②高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大于400MHz的系统。高频系统的基本特点是射频卡及读写器成本均较高、卡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大、阅读距离较远(可达几m~十几m)、适应物体高速运动性能好、外形一般为卡状、阅读天线及射频卡天线均有较强的方向性。高频系统多应用于需要较长的读写距离和高的读写速度的场合,像火车监控、高速公路收费等系统。

(2)射频卡

根据射频卡的不同可分成可读写(RW)卡、一次写入多次读出(WORM)卡和只读(RO)卡三种。RW卡一般比WORM卡和RO卡贵得多,如电话卡、信用卡等。一般情况下改写数据所花费的时间远大于读取数据所花费的时间(常规为改写所花费的时间为s级,阅读花费的时间为ms级)。WORM卡是用户可以一次性写入的卡,写入后数据不能改变,且比RW卡要便宜。RO卡存有一个唯一的号码,不能逐改,保证了安全性。RO卡最便宜。

(3)射频卡的有源与无源

射频卡可分为有源及无源两种。有源射频卡使用卡内电池的能量、识别距离较长,可达十几m,但是它的寿命有限(3~10年),且价格较高;无源射频卡不含电池,利用读写器发射的电磁波提供能量,重量轻、体积小、寿命长、很便宜,但它的发射距离受限制,一般是几十cm,且需要读写器的发射功率大。

(4)调制方式

根据调制方式的不同还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①主动式的射频卡用自身的射频能量主动地发送数据给读写器。②被动式的射频卡,使用调制散射方式发射数据。它必须利用读写器的载波调制自己的信号,适宜在门禁或交通的应用中使用。因为读写器可以确保只激活一定范围之内的射频卡。

目前使用的多数系统中,一次只能读写一个射频卡。射频卡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确保一次只能有一个卡在读写区域内。读写距离长,射频卡之间的距离就要大,应用起来很不方便。现在的射频卡具有防碰撞的功能,这对于RFID来说十分重要。所谓碰撞是指多个射频卡进入识别区域时信号互相干扰的情况。具有防碰撞性能的系统可以同时识别进入识别距离的所有射频卡,它的并行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3国际射频识别技术发展状况

射频识别技术在国外发展得很快。RFID产品种类很多,像德州仪器、Motoro1a、Philips、Microchip等世界著名厂家都生产RFID产品。他们的产品各有特点,自成系列。射频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如澳大利亚将它的RFID产品用于澳机场旅客行李管理中并发挥了出色的作用;瑞士国家铁路局在瑞士的全部旅客列车上安装RFID自动识别系统,调度员可以实时掌握火车运行情况,不仅利于管理,还大大减小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德国BMW公司将射频识别系统应用在汽车生产流水线的生产过程控制中等。

据有关权威数据显示,射频识别产品在全世界的销量以每年25.3%的比例增长。由此可见,射频识别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射频识别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政府在1993年制定的金卡工程实施计划,是一个旨在加速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重大部级工程,由此各种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十分迅猛。现在,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也将在中国很快地普及。

目前,我国的射频识别技术在下列几种应用中发展前景较好。当然,这里仅仅罗列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的一部分。任何一种技术如果得到普及,都将会孕育一个庞大的市场。射频识别将是未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1安全防护领域

(1)门禁保安

将来的门禁保安系统均可应用射频卡。一卡可以多用。比如,可以作工作证、出入证、停车卡、饭店住宿卡甚至旅游护照等,目的都是识别人员身份、安全管理、收费等等。好处是简化出入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安全保护。只要人员佩戴了封装成ID卡大小的射频卡、进出入口有一台读写器,人员出入时自动识别身份,非法闯入会有报警。安全级别要求高的地方、还可以结合其它的识别方式,将指纹、掌纹或颜面特征存入射频卡。

公司还可以用射频卡保护和跟踪财产。将射频卡贴在物品上面,如计算机、传真机、文件、复印机或其它实验室用品上。该射频卡使得公司可以自动跟踪管理这些有价值的财产,可以跟踪一个物品从某一建筑离开,或是用报警的方式限制物品离开某地。结合GPS系统利用射频卡,还可以对货柜车、货舱等进行有效跟踪。

(2)汽车防盗

这是RFID较新的应用。目前已经开发出了足够小的、能够封装到汽车钥匙当中含有特定码字的射频卡。它需要在汽车上装有读写器,当钥匙插入到点火器中时,读写器能够辨别钥匙的身份。如果读写器接收不到射频卡发送来的特定信号,汽车的引擎将不会发动。用这种电子验证的方法,汽车的中央计算机也就能容易防止短路点火。

另一种汽车防盗系统是,司机自己带有一射频卡,其发射范围是在司机座椅45~55cm以内,读写器安装在座椅的背部。当读写器读取到有效的ID号时,系统发出三声鸣叫,然后汽车引擎才能启动。该防盗系统还有另一强大功能:倘若司机离开汽车并且车门敞开引擎也没有关闭,这时读写器就需要读取另一有效ID号;假如司机将该射频卡带离汽车,这样读写器不能读到有效ID号,引擎就会自动关闭,同时触发报警装置。

(3)电子物品监视系统

电子物品监视系统(ElectronicArticleSurveillance,EAS)的目的是防止商品被盗。整个系统包括贴在物体上的一个内存容量仅为1比特(即开或关)的射频卡,和商店出口处的读写器。射频卡在安装时被激活。在激活状态下,射频卡接近扫描器时会被探测到,同时会报警。如果货物被购买,由销售人员用专用工具拆除射频卡(典型的是在服装店里),或者用磁场来使射频卡失效,或者直接破坏射频卡本身的电特性。EAS系统已被广泛使用。据估计每年消耗60亿套。

4.2商品生产销售领域

(1)生产线自动化

用RFID技术在生产流水线上实现自动控制、监视,提高生产率,改进生产方式,节约了成本。举个例子以说明在生产线上应用RFID技术的情况。

用于汽车装配流水线。德国宝马汽车公司在装配流水线上应用射频卡,以尽可能大量地生产用户定制的汽车。宝马汽车的生产是基于用户提出的要求式样而生产的。用户可以从上万种内部和外部选项中,选定自己所需车的颜色、引擎型号和轮胎式样等。这样一来,汽车装配流水线上就得装配上百种式样的宝马汽车,如果没有一个高度组织的、复杂的控制系统是很难完成这样复杂的任务的。宝马公司在其装配流水线上配有RFID系统,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射频卡。该射频卡上带有汽车所需的所有详细的要求,在每个工作点处都有读写器,这样可以保证汽车在各个流水线位置,能毫不出错地完成装配任务。

(2)仓储管理

将RFID系统用于智能仓库货物管理,能有效地解决与货物流动有关的信息管理,不但增加了处理货物的速度,还可监视货物的一切信息。射频卡贴在货物所通过的仓库大门边上,读写器和天线都放在叉车上,每个货物都贴有条码,所有条码信息都被存储在仓库的中央计算机里,与该货物有关的信息都能在计算机里查到。当货物出库时,由另一读写器识别并告知中央计算它被放在哪个拖车上。这样,管理中心可以实时地了解到已经生产了多少产品和发送了多少产品。

(3)产品防伪

伪造问题在世界各地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在防伪领域有它自身的技术优势。防伪技术本身要求成本低,且难于伪造。射频卡的成本就相对便宜,而芯片的制造需要有昂贵的芯片工厂,使伪造者望而却步。射频卡本身有内存,可以储存、修改与产品有关的数据,利于销售商使用;体积十分小、便于产品封装。像电脑、激光打印机、电视等产品上都可使用。

(4)RFID卡收费

国外的各种交易大多利用各种卡来完成,而我国普遍采用现金交易。现金交易不方便也不安全,还容易出现税收的漏洞。目前的收费卡多用磁卡、IC卡,而射频卡也开始占据市场。原因是在一些恶劣的环境中,磁卡、IC卡容易损坏,而射频卡则不易磨损,也不怕静电及其它情况;同时,射频卡用起来方便、快捷,甚至不用打开包,在读写器前摇晃一下,就完成收费。另外,还可同时识别几张卡.并行收费,如公共汽车上的电子月票。我国大城市的公共汽车异常拥挤、环境条件差,射频卡的使用有助于改善这种情况。

4.3管理与数据统计领域

(1)畜牧管理

该领域的发展起步于赛马的识别,是用小玻璃封装的射频卡植于动物皮下。射频卡大约10mm长,内有一个线圈,约1000圈的细线绕在铁氧体上,读写距离是十几cm。从赛马识别发展到了标识牲畜。牲畜的识别提供了现代化管理牧场的方法。

(2)运动计时

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人员太多,有时第一个出发的人同最后一个出发的人能相隔40分钟。如果没有一个精确的计时装置,就会出现差错。射频卡应用于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在自己的鞋带上很方便地系上射频卡,在比赛的起跑线和终点线处放置带有微型天线的小垫片。当运动员越过此垫片时,计时系统便会接收运动员所带的射频卡发出的ID号,并记录当时的时间。这样,每个运动员都会有自己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不会出现不公平竞争的可能性了。在比赛路线中,如果每隔5km就设置这样一个垫片,还可以很方便地记录运动员在每个阶段所用的时间。

RFID还可应用于汽车大奖赛上的精确计时。在跑道下面按照一定的距离间隔埋入一系列的天线,这些天线与读写器相连,而射频卡安装到赛车前方。当赛车每越过一个天线时,赛车的ID号和时间就被记录下来,并存储到中央计算机内。这样到比赛结束时,每个参赛选手将会有一个准确的结果。

4.4交通运输领域

(1)高速公路自动收费及交通管理

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是射频识别技术最成功的应用之一。目前,中国的高速公路发展非常快,而高速公路收费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收费站口,许多车辆要停车排队,成为交通瓶颈问题;二是少数不法的收费员贪污路费,使国家损失了相当的财政收入。RFID技术应用在高速公路自动收费上,能够充分体现它非接触识别的优势——让车辆高速通过收费站的同时自动完成收费,同时可以解决收费员贪污路费及交通拥堵的问题。利用射频识别技术的不停车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人工收费,包括IC卡的停车收费方式,终将会被淘汰。预计在未来10年内,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将有数十亿元的需求。

在城市交通方面,解决交通日趋拥挤问题不能只依赖于修路。加强交通的指挥、控制、疏导,提高道路的利用率,深挖现有交通潜能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基于RFID技术的交通管理系统可实现自动查处违章车辆,记录违章情况。另外,公共汽车站实时跟踪指示公共汽车到站时间及自动显示乘客信息,会给乘客带来很大的方便。

(2)火车和货运集装箱的识别

在火车运营中,使用RFID系统很大的优势在于:火车是按既定路线运行的,因此肯定要通过设定的读写器的地点。通过读到的数据,能够得到火车的身份、监控火车的完整性,以防止遗漏在铁轨上的车厢发生撞车事故,同时能在车站将车厢重新编组。起初的努力是用超音波和雷达测距系统读出车厢侧的条码,现在被RFID系统取代。射频卡一般安在车厢顶边,读写器安在铁路沿线,就可得到火车的实时信息及车厢内装的物品信息。

目前,射频自动识别系统的安装遍布全国14个铁路局。2001年3月1日,铁道部正式联网启用车次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为自备车企业、合资铁路和地方铁路实现信息化智能运输管理提供了重要良机。

识别技术范文篇4

1.1计算机识别技术的概念解析。对于计算机识别技术而言,其技术的概念相对比较广泛。要理解计算机识别技术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分析:第一,计算机通过远程控制的模式,利用与单片机之间的通信进行人脸识别。单片机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形式,例如人脸识别技术中,单片机就属于摄像头。而在探测技术中,其单片机就是探测设备。因此,在不同的领域中,对于识别技术的理解就会存在差异。类似于计算机与单片机通信的技术方式的识别技术,属于计算机的外部识别技术之一。第二,计算机的内部数据识别技术,内部识别技术一般情况下应用比较少。狭义理解内部识别,实际上就是计算机对内部数据的识别和对比。广义上对计算机的内部识别技术进行理解,实际上可以将外部识别技术进行归纳。因为外部识别技术,实际上也是将信息进行收录,然后再进行内部的对比分析。因此,识别技术的广义和狭义分析,都是一种相对实际应用而进行的分类解析。真正理解识别技术,还需要从其应用的领域进行实际分析。

1.2计算机识别技术的应用分析。在实际的应用中,计算机识别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如下:首先,计算机的人脸识别技术;人脸识别技术在安全防护领域应用的非常广泛,为了进行安全防护,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分析软件通过摄像头对人脸信息进行采集,然后再进行信息存储。当再次进行信息验证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原有的存储信息进行类比。与之相似的还有计算机的指纹识别技术,两者是相同的道理。其次,计算机的探测识别技术;如果说人脸识别技术以及指纹识别技术是一种备份式的技术,那么探测技术就属于实时性的识别技术。该类识别技术的实效性非常强,而且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探测设备以及通信方式进行非常严格的把控,否则就会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最后,空间设计类的计算机识别技术;空间设计一般可以归纳为CAD制图或者是三维仿真设计等等。而计算机识别技术是此项设计中的最为初始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通过计算机的识别技术,将设计元素进行分析与设计,从而将空间设计的仿真效果进行仿真呈现。在实际应用中,多应用在工业建筑和空间设计等领域。

2煤矿内部的设计要求与分析

煤矿生产以及煤矿再加工,煤矿行业是能源工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工业和能源产业相对比,其安全生产更为重要。在实际的煤矿生产过程中,对于煤矿的内部设计具体如下:

2.1煤矿内部设计的安全要求。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化的模式,煤矿生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煤矿生产还必须采用人工施工和开采的模式。因此,人员生产就会涉及安全问题。在煤矿进行开采和生产之前,就需要对煤矿的空间进行规划和设计。必要的安全通道以及安全防护措施和建筑都必须齐全,才能保证在发生意外的时候,能够将人员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此外,为了能够实现安全生产,煤矿的开采途径以及内部的建筑设施,允许的开采力度和机械设备的规模等,都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够保证煤矿生产的具体要求。

2.2煤矿内部设计的生产效率要求。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对于效率的要求非常高。高效生产是目前诸多工业和能源产业的主要要求,也是煤矿生产企业的必要要求。煤矿生产过程中,对于其内部的设计而言,需要满足几点要求:第一,煤矿的生产空间要合理。应该是先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进行效率的提高。当然,煤矿的生产效率和煤矿的矿井空间和建筑的设计有着很大的关系。良好的空间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在开采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合理的空间设计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生产的效率。第二,煤矿内的设计要科学。其中体现在开采路径和设备的开采程度分析等,此外在进行煤矿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将开采空间和运输空间进行合理分配,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煤矿生产的效率。

3计算机识别技术在煤矿内部设计的应用

通过对计算机识别技术和煤矿的内部设计进行详细分析,可以明确为了能够加强煤矿生产的安全性以及生产效率,需要进行一定的前期设计分析。计算机识别技术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分析的效果。一般情况下,通过计算机识别技术,可以通过探测设备对煤矿的内部空间进行数据收集。此外,可以通过对地质和地形的合理分析,将煤矿内部的空间进行各项数据的分析。将所有的信息数据进行计算机分析,通过3DMAX或者是CAD等设计软件,进行对煤矿空间的仿真设计。实际煤矿生产中,都需要对煤矿的空间以及生产模式进行详尽的分析,以此来保证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安全与效率的双重保证。例如,煤矿的开采方向和运输渠道的设计。因为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经常要考虑到传输设备的安置位置。开采渠道的设计能够保证开采的方向正确性,运输的位置设计则可以将运输履带以及运输的设备角度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从而保证在运输的过程中,提高运输的效率,保证运输的安全。总之,在煤矿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对煤矿的内部进行规划和分析。而计算机识别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通信的方式,将煤矿内部的信息进行收录,从而进行计算机智能分析,通过仿真空间设计软件,对煤矿的内部进行仿真设计。不仅仅能够提高煤矿生产工程的效率,更能够提高其生产的安全。

4结束语

识别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草地贪夜蛾;识别;危害;防治

草地贪夜蛾又称秋黏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的一种害虫,原产于美洲大陆,是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重大迁飞性害虫。由于商贸全球化运输和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加之受季风因素的作用,草地贪夜蛾2016年1月随货运达到西非,截至2018年12月仅用两年时间就入侵了撒哈拉以南的40多个国家,以及亚洲的印度、斯里兰卡、泰国、也门和缅甸。2019年1月确认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云南省江城县,至2020年10月,包括华南、华中、华东全部和西南、华北部分区域,27个省(自治区)的1541个县(市、区)见虫。2021年,截至5月6日,我国14省399个县见虫,发生面积262万亩。我国大部分区域适宜草地贪夜蛾繁衍,在我国1月平均温度10℃等温线以南区域(广东、广西、云南、海南部分省区)形成周年繁殖区,在北纬28~31°即6℃等温线至10℃等温线之间为越冬区。而玉米又是我国普遍种植的粮食作物,所以,草地贪夜蛾的发生直接制约我国粮食生产。因此,准确识别草地贪夜蛾,科学观测,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1草地贪夜蛾在我国迅速扩散的原因

草地贪夜蛾能在我国迅速扩散蔓延主要因为,一是国内外虫源量较大。与我国领土邻接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境外虫源不断迁入;我国周年繁殖区内虫源持续繁衍,为草地贪夜蛾北上江、淮流域提供虫源。二是虫源迁入区与玉米苗期高度吻合,为草地贪夜蛾种群繁殖危害提供栖息场所。三是迁飞性害虫气候条件适宜。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内,它的移动变化影响着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夏季风从副热带海洋吹向陆地,冬季风从高纬大陆吹向海洋,风力强劲,故在我国形成北扩东进的迁飞格局,区域性迁飞危害,防治更加困难。

2草地贪夜蛾特点

一是食性杂。寄主植物众多,常见粮食作物等76科353种植物均可受害。在我国草地贪夜蛾主要危害玉米,但今年在云南、广西等地也开始危害甘蔗。二是繁殖快。草地贪夜蛾一年可以发生多个世代,成虫一生可以多次进行交配产卵,不滞育,产卵900~1000粒多者可达2000粒。三是迁飞快。草地贪夜蛾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夜晚可借助风力迁飞100公里,若风向和风力适宜迁飞距离更长,产卵前可达500公里的迁飞距离。四是危害重。草地贪夜蛾在玉米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危害,并且在新叶丛中和果穗上钻蛀危害的特性,可取食茎、叶片、雄穗、果穗等多个部位使玉米产量和质量均受到较大影响,玉米苗期遭受虫害危害最重,可减产10%~25%,甚至毁种绝收。五是防控难。3龄以上幼虫多类化学农药有抗性,且对部分转基因玉米有抗性,缺乏自然天敌,寄主广泛,避难植物较多。

3草地贪夜蛾在玉米上的危害症状

1~3龄幼虫极易隐藏虫体,一般藏匿在玉米叶片的背面或钻蛀到新叶丛中取食危害,被害叶片可剩半透明的薄膜,类似于“窗孔”状;低龄幼虫还具有吐丝危害性,吐丝后借助风力扩散危害;4~6龄幼虫取食叶片表现为不规则的长形孔洞,虫害严重时可将玉米取食为“光杆”状,致生长点死亡,影响玉米的后续发育,对玉米的危害性更大。此外,草地贪夜蛾幼虫取食植株的位置和破坏水平与作物种类、处于何生育期及幼虫本身的龄期有关,高龄幼虫还具有暴食性,取食量占其一生中总取食量的80%,所以6龄幼虫危害最为严重。

4草地贪夜蛾的识别

4.1幼虫识别特征

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体长较小为1.7毫米,需要仔细辨认,头部黑青色,体色为黄、绿色。2龄幼虫头部颜色发生变化改变为橙黄色,体色为褐色。从3龄开始,腹部第8节4个呈正方形排列的斑点和头部“Y”形纹开始出现,这是识别草地贪夜蛾的重要特征。3龄以下幼虫,可通过显微镜观察或者带回饲养一周,特征即明显。4~6龄幼虫头部颜色多变,且颜色跨越较大,多呈黑棕或者橙色,背中线黄色,背中线两侧有多条黄黑交错的纵行条纹,此时头部“Y”形纹特征更加易于识别,体长30~36毫米。

4.2成虫识别特征

草地贪夜蛾雄蛾体长16~18毫米,体色以灰棕色为主,前翅边缘顶角处有一个大白斑,翅中部有呈黄褐色的环形纹,环形纹下角紧邻一个白色楔形纹。雌蛾比雄蛾略大,雌蛾体长18~20毫米,身材娇小,前翅无明显特征,翅面颜色以灰色、灰褐色、灰棕色为主。雌蛾和雄蛾的后翅均为灰白色,翅边缘有一条窄褐色带。田间实践发现,草地贪夜蛾会由于运动等造成翅面鳞毛缺失,以上特征不明显,需仔细辨认。

4.3卵块特征

草地贪夜蛾的卵主要产在叶片正面、新叶下部叶片背面或叶鞘处,由卵粒堆积成卵块,上有浅色鳞毛覆盖,常由100~200粒卵堆积而成,幼虫孵化后即可向周围植株扩散取食危害。

4.4蛹的特征

老熟幼虫一般在土壤中化蛹,也可在植株的果穗或叶腋处,蛹为椭圆形,红棕色。

5防治技术

5.1农业防治

种植抗虫品种是抵御草地贪夜蛾危害的有效手段,但我国还没有抗性或耐受性好的玉米品种,所以针对周年繁殖区内草地贪夜蛾发生严重的地区,也可通过种子处理预防玉米出苗后受害。加强田间水肥管理,培育健康植株,测土配方施肥,减少氮肥施用量,从而减少草地贪夜蛾雌蛾产卵量,也是抵御其侵袭的一种手段。适当提前播种,使玉米生长较为关键的苗期和抽雄吐丝期与幼虫期交错,并且种植期茬口一致。利用“推拉策略”,在田间种植有驱赶作用的植物“推”和有吸引作用的植物“拉”。

5.2理化诱控

草地贪夜蛾成虫可采用性诱剂、杀虫灯、糖醋盆方法进行监测和诱杀。性诱捕器是前被广泛应用的监测、诱杀手段,主要是利用草地贪夜蛾的趋化性,如草地贪夜蛾的性信息素吸引雄性成虫的特点,进行监测和诱杀,降低田间雄蛾数量,从而降低雌蛾的交配率。杀虫灯主要是利用草地贪夜蛾的趋光性进行诱杀,但最佳的波长和效果评价还有待于后续的试验研究。糖醋盆诱杀则是一种较传统的防控方法,糖醋盆是将糖∶醋∶水∶酒按照3∶4∶2∶1的比例放置于田间诱杀成虫。以上方法在成虫发生期都能实现诱杀成虫的目的,有效控制成虫数量从而将降低成虫产卵。

5.3生物防治

草地贪夜蛾的生物防控包括天敌、病原微生物、生物农药防治等手段。利用天敌进行防治,一是利用自然天敌,二是人工繁育和释放天敌。自然寄生性天敌包括短管赤眼蜂、茧蜂等。捕食性天敌则以捕食蝽、瓢虫、蠼螋为代表。根据印度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效来看,寄生率和田间羽化率分别为71.88%和71.74%,防治效果较好。病原微生物包括白僵菌、绿僵菌、病原线虫、核型多角病毒等。除此之外,类黄酮类生物碱、苦素类似物等植物提取物对草地贪夜蛾的毒杀、拒食或生长抑制也有明显作用。以上方法辅以化学防治能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5.4化学防治

识别技术范文篇6

【关键词】身份鉴别;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化

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个人身份的数字化和隐性化。如何准确鉴定一个人的身份,保护信息安全是当今信息化时代必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社会问题。目前,我国的各种管理大部分使用证件、磁卡、IC卡和密码,这些手段无法避免伪造或遗失,密码也很容易被窃取或遗忘。这些都给管理者和使用者带来很大不方便。生物特征身份鉴别方法可以避免这些麻烦。因此,这一技术已成为身份鉴别领域的研究热点。

所谓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各种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和行为特征,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生理特征与生俱来,多为先天性的;行为特征则是习惯使然,多为后天性的。将生理和行为特征统称为生物特征。

并非所有的生物特征都可用于个人的身份鉴别。身份鉴别可利用的生物特征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普遍性:即必须每个人都具备这种特征。第二,唯一性:即任何两个人的特征是不一样的。第三,可测量性:即特征可测量。第四,稳定性:即特征在一段时间内不改变。当然,在应用过程中,还要考虑其他的实际因素,比如:识别精度、识别速度、对人体无伤害、被识别者的接受性等等。现在常用的生物特征有:人脸识别、虹膜识别、手形识别、指纹识别、掌纹识别、签名识别、声音识别等。下面将分别介绍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

一、生物识别技术介绍

常用的生理特征有脸像、指纹、虹膜等;常用的行为特征有步态、签名等。声纹兼具生理和行为的特点,介于两者之间。

(一)基于生理特征的识别技术

1.指纹识别。指纹识别技术是通过取像设备读取指纹图像,然后用计算机识别软件分析指纹的全局特征和指纹的局部特征,特征点如嵴、谷、终点、分叉点和分歧点等,从指纹中抽取特征值,可以非常可靠地通过指纹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

指纹识别的优点表现在:研究历史较长,技术相对成熟;指纹图像提取设备小巧;同类产品中,指纹识别的成本较低。其缺点表现在:指纹识别是物理接触式的,具有侵犯性;指纹易磨损,手指太干或太湿都不易提取图像。

2.虹膜识别。虹膜识别技术是利用虹膜终身不变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来识别身份的,虹膜是一种在眼睛中瞳孔内的织物状的各色环状物,每个虹膜都包含一个独一无二的基于水晶体、细丝、斑点、凹点、皱纹和条纹等特征的结构。虹膜在眼睛的内部,用外科手术很难改变其结构;由于瞳孔随光线的强弱变化,想用伪造的虹膜代替活的虹膜是不可能的。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发现虹膜特征重复的案例,就是同一个人的左右眼虹膜也有很大区别。除了白内障等原因外,即使是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虹膜也不会改变。虹膜识别技术与相应的算法结合后,可以到达十分优异的准确度,即使全人类的虹膜信息都录入到一个数据中,出现认假和拒假的可能性也相当小。

和常用的指纹识别相比,虹膜识别技术操作更简便,检验的精确度也更高。统计表明,到目前为止,虹膜识别的错误率是各种生物特征识别中最低的,并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386以上计算机CCD摄像机即可满足对硬件的需求。

3.视网膜识别。人体的血管纹路也是具有独特性的,人的视网膜上面血管的图样可以利用光学方法透过人眼晶体来测定。用于生物识别的血管分布在神经视网膜周围,即视网膜四层细胞的最远处。如果视网膜不被损伤,从三岁起就会终身不变。同虹膜识别技术一样,视网膜扫描可能具有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生物识别技术,但它运用起来的难度较大。视网膜识别技术要求激光照射眼球的背面以获得视网膜特征的唯一性。

视网膜技术的优点:视网膜是一种极其固定的生物特征,因为它是“隐藏”的,故而不易磨损,老化或是为疾病影响;非接触性的;视网膜是不可见的,故而不会被伪造。缺点是:视网膜技术未经过任何测试,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健康的损坏,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对于消费者,视网膜技术没有吸引力;很难进一步降低它的成本。

4.面部识别。面部识别技术通过对面部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眼睛,鼻子和嘴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来进行识别,用于扑捉面部图像的两项技术为标准视频和热成像技术:标准视频技术通过视频摄像头摄取面部的图像,热成像技术通过分析由面部的毛细血管的血液产生的热线来产生面部图像,与视频摄像头不同,热成像技术并不需要在较好的光源,即使在黑暗情况下也可以使用。

面部识别技术优点是:非接触性的。缺点是:要比较高级的摄像头才可有效高速地扑捉面部图像;使用者面部的位置与周围的光环境都可能影响系统的精确性,而且面部识别也是最容易被欺骗的;另外,对于因人体面部的如头发,饰物,变老以及其他的变化可能需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得到补偿;对于采集图像的设备会比其他技术昂贵得多。这些因素限制了面部识别技术广泛地运用。

5.掌纹识别。掌纹与指纹一样也具有稳定性和唯一性,利用掌纹的线特征、点特征、纹理特征、几何特征等完全可以确定一个人的身份,因此掌纹识别是基于生物特征身份认证技术的重要内容。目前采用的掌纹图象主要分脱机掌纹和在线掌纹两大类。脱机掌纹图象,是指在手掌上涂上油墨,然后在一张白纸上按印,然后通过扫描仪进行扫描而得到数字化的图象。在线掌纹则是用专用的掌纹采样设备直接获取,图象质量相对比较稳定。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在线身份认证将变得更加重要。

掌纹识别一般用作整体分离后的同一认定。有将其用做批量商品的防伪,以防止成箱的商品内有部分被“调包”,以部分赝品充真。也有将其用于通道口安全防范系统。

6.手形识别。手形指的是手的外部轮廓所构成的几何图形.手形识别技术中,可利用的手形几何信息包括手指不同部位的宽度、手掌宽度和厚度、手指的长度等。经过生物学家大量实验证明,人的手形在一段时期具有稳定性,且两个不同人手形是不同的,即手形作为人的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手形作为生物特征也具有稳定性,且手形也比较容易采集,故可以利用手形对人的身份进行识别和认证.

手形识别是速度最快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它对设备的要求较低,图像处理简单,且可接受程度较高。由于手形特征不像指纹和掌纹特征那样具有高度的唯一性,因此,手形特征只用于认证,满足中/低级的安全要求。

7.红外温谱图。人的身体各个部位都在向外散发热量,而这种散发热量的模式就是一种每人都不同的生物特征。通过红外设备可以获得反映身体各个部位的发热强度的图像,这种图像称为温谱图。拍摄温谱图的方法和拍摄普通照片的方法类似,因此,可以用人体的各个部位来进行鉴别,比如可对面部或手背静脉结构进行鉴别来区分不同的身份。

温谱图的数据采集方式决定了利用温谱图的方法可以用于隐蔽的身份鉴定。除了用来进行身份鉴别外,温谱图的另一个应用是吸毒检测,因为人体服用某种后,其温谱图会显示特定的结构。

温谱图的方法具有可接受性,因为数据的获取是非接触式的,具有非侵犯性。但是,人体的温谱值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对于每个人来说不是完全固定的。目前,已经有温谱图身份鉴别的产品,但是由于红外测温设备的昂贵价格,使得该技术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

8.人耳识别。人耳识别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兴起的一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人耳具有独特的生理特征和观测角度的优势,使人耳识别技术具有相当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前景。从生理解剖学上,人的外耳分耳廓和外耳道。人耳识别的对象实际上是外耳裸露在外的耳廓,也就是人们习惯上所说的“耳朵”。一套完整的人耳自动识别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几个过程:人耳图像采集、图像的预处理、人耳图像的边缘检测与分割、特征提取、人耳图像的识别。目前的人耳识别技术是在特定的人耳图像库上实现的,一般通过摄像机或数码相机采集一定数量的人耳图像,建立人耳图像库,动态的人耳图像检测与获取尚未实现。

与其它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比较人耳识别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与人脸识别方法比较,耳识别方法不受面部表情、化妆品和胡须变化的影响,同时保留了面部识别图象采集方便的优点,与人脸相比,整个人耳的颜色更加一致、图像尺寸更小,数据处理量也更小。(2)与指纹识别方法比较,耳图象的获取是非接触的,其信息获取方式容易被人接受。(3)与虹膜识别方法比较,耳图像采集更为方便。并且,虹膜采集装置的成本要高于耳采集装置。

9.味纹识别。人的身体是一种味源,人类的气味,虽然会受到饮食、情绪、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其成分和含量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作为由基因决定的那一部分气味——味纹却始终存在,而且终生不变,可以作为识别任何一个人的标记。

由于气味的性质相当稳定,如果将其密封在试管里制成气味档案,足足可以保存3年,即使是在露天空气中也能保存18小时。科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味纹从手掌中可以轻易获得。首先将手掌握过的物品,用一块经过特殊处理的棉布包裹住,放进一个密封的容器,然后通入氮气,让气流慢慢地把气味分子转移到棉布上,这块棉布就成了保持人类味纹的档案。可以利用训练有素的警犬或电子鼻来识别不同的气味。

10.基因(DNA)识别。DNA(脱氧核糖核酸)存在于一切有核的动(植)物中,生物的全部遗传信息都贮存在DNA分子里。DNA识别是利用不同的人体的细胞中具有不同的DNA分子结构。人体内的DNA在整个人类范围内具有唯一性和永久性。因此,除了对双胞胎个体的鉴别可能失去它应有的功能外,这种方法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不象指纹必须从手指上提取,DNA模式在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和组织都一样。这种方法的准确性优于其他任何生物特征识别方法,它广泛应用于识别罪犯。它的主要问题是使用者的伦理问题和实际的可接受性,DNA模式识别必须在实验室中进行,不能达到实时以及抗干扰,耗时长是另一个问题。这就限制了DNA识别技术的使用;另外,某些特殊疾病可能改变人体DNA的结构,系统无法对这类人群进行识别。

(二)基于行为特征的生物识别技术

1.步态识别。步态是指人们行走时的方式,这是一种复杂的行为特征。步态识别主要提取的特征是人体每个关节的运动。尽管步态不是每个人都不相同的,但是它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来识别人的身份。步态识别的输入是一段行走的视频图像序列,因此其数据采集与脸相识别类似,具有非侵犯性和可接受性。但是,由于序列图像的数据量较大,因此步态识别的计算复杂性比较高,处理起来也比较困难。尽管生物力学中对于步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基于步态的身份鉴别的研究工作却是刚刚开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商业化的基于步态的身份鉴别系统。

2.击键识别。这是基于人击键时的特性如:击键的持续时间、击不同键之间的时间、出错的频率以及力度大小等而达到进行身份识别的目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和国家标准局研究证实,击键方式是一种可以被识别的动态特征。

3.签名识别。签名作为身份认证的手段已经用了几百年了,而且我们都很熟悉在银行的格式表单中签名作为我们身份的标志。将签名数字化是这样一个过程:测量图像本身以及整个签名的动作——在每个字母以及字母之间的不同的速度、顺序和压力。签名识别易被大众接受,是一种公认的身份识别的技术。但事实表明人们的签名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精神状态下是不一样的。这就降低了签名识别系统的可靠性。

(三)兼具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的声纹识别

声音识别本质上是一个模式识别问题。识别时需要说话人讲一句或几句试验短句,对它们进行某些测量,然后计算量度矢量与存储的参考矢量之间的一个(或多个)距离函数。语音信号获取方便,并且可以通过电话进行鉴别。语音识别系统对人们在感冒时变得嘶哑的声音比较敏感;另外,同一个人的磁带录音也能欺骗语音识别系统。

(四)不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比较

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各有其优缺点,在下表中,将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性能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比较。

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标准化工作

随着IT的发展,人们获取生物特征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而且可获取的生物特征种类也在不断增加。但不管生物特征识别的手段如何、获取何种生物特征,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人,其相应的生物特征是确定的,因此通过多种手段获取的生物特征之间应该存在信息的共享和交换。为达到信息交互,采用统一的准则评价生物特征识别和特征信息,需要制定生物特征识别标准。

目前,生物特征识别的国际标准化工作主要由ISO/IECJTC1负责,而近期对此项工作的关注主要源于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防止和打击恐怖活动,提出了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国防土安全,并提出在SC17和SC27的基础上建立,在JTC1下面组建生物特征识别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即SC37。SC37自2002年6月成立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的标准制定速度。从当前SC37的标准制定情况可以看出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当前最急需的是用于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的数据格式标准,其他接口、测试、轮廓类标准现在的重点还处于概念性标准研制阶段。

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多生物特征识别融合

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都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和要求,单一的生物特征识别系统在实际应用中显现出各自的局限性,如有些人的指纹无法提取特征,患白内障的人虹膜会发生变化等等,统计显示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单生物特征能达到完美无错的要求。因此,生物特征识别领域出现了一种新方向,即多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结合使用。将数据融合方法用于身份鉴别,结合多种生理和行为特征进行身份鉴别具有低错误拒绝率、特征变化的适应性强,安全可靠性高等优点,进一步精化了识别率,提高鉴别系统的可靠性。

(二)实时性要求

生物特征识别系统要求大量的计算,这其中包括图像的预处理、特征提取与识别分类等。具有实时的快速计算能力是达到系统特定性能要求的关键。实现的方法基本上有两条途径:一是在软件上改进即采用高效快速算法;二是在硬件上实现。

(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

传统的用来识别身份的IC卡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结合使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智能IC卡利用其自身的存储、计算功能,将人的生物识别特征存储在卡内,可以现场进行脱机认证,既提高了效率,又节省了联网在线查询的成本,有效地避免了“认卡不认人”的现象,以防由于卡的丢失及密码泄露而带来的损失。

四、结语

“执生命密匙,启身份之锁”。全球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市场迅速增长,生物识别领域的应用也日渐普及,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参考文献】

[1]张敏贵,潘泉,等.多生物特征识别[J].信息与控制,2002,31(6).

[2]于瑞华,洪卫军.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及其应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4,(8).

[3]夏鸿斌,须文波,刘渊.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研究进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20).

[4]侯鸿川.面部温谱图身份识别技术探讨[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5]杨俊,景疆.浅谈生物认证技术——指纹识别[J].计算机时代,2004,(3).

识别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RFID现代物流管理智能化物流管理

射频识别技术是无线通信IC和天线所构成的组件的通称。它的成品有着各式各样的形状和大小,不过其基本的卡片型、硬币型及有印刷天线的纸张等,不过其基本的功能却是一样的,只要配搭专用的读写器(READER/WRITER),就可以从外部读取或写入信息。

但这种仅能提供单一功能的RFID,却扮演了实现ubiquitoous(网路无所不在)社会的牵线者,正牵起一股狂大的旋风。服饰业、食品业、物流业等许多业界已开始认真思考以此项技术代替传统的条形码系统。在欧美各国,包括了美国的WalMart、英国的特易购Tesco、德国的Metro等大型的连锁式零售企业,都以提升公司内部物流系统的效率为目标,相继宣布未来将在2005-2006年间,正式采用RFID系统。

由此可见,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已经在全球的零售业界掀起了一股旋风,而与其休戚与共的现代物流业,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一旋涡。

现代智能化物流管理

现代的物流,是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为主要形式、由物流和信息流相结合的、涉及供应链全过程的现代物流系统。在信息化时代里面,随着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交通运输和管理的现代化,现代物流配送也将在运输网络合理化和销售网络系统化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管理的电子化及信息化,配送各环节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进入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物流配送的新时期。

此外,现代物流表现为企业生产与运输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与服务。其中货物运输所需的成本、时间及货物在途的状态控制是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将射频识别技术RFID与现代的物流管理相结合,将会极大地提升物流管理各个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水平,其势必成为21世纪现代物流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

射频识别技术的技术优势分析

传统的自动识别技术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关于个人、动物、货物和商品的区别于他物的相关信息。在当今的服务领域、在商品销售与后勤分配领域、以及在商业部门、在生产企业和材料流通等领域自动识别技术己得到了快速的普及和应用。

条形码技术,曾在识别系统领域引起了一场革命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现在这种技术在许多场合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了。条形码虽然很便宜,但它的存储能力小、不能改写等的缺点均限制了它在自动识别领域的应用。

在这样特殊的历史背景底下,在我们对大存储量信息载体和无线信息交换方式的需求下面,RFID技术应运而生。而要把自动识别技术与现代的物流管理相结合,在技术的实际应用当中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和效益,RFID技术较之以传统的识别技术,具有其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见表1):

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优势分析

无论是传统的管理方式,还是现代更强调智能化的管理方式,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都是要通过向商品流通过程当中不同的对象提供产品或服务以换取利润。因此,商品从生产、储存、运输到流通,这一完整的物流管理的流程里面,RFID智能射频识别技术的应用,能帮助我们在其中不同的范围或领域内改进业务

的效率和效益,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零售领域

无论是一包糖果,还是一台冰箱或者电视机,在外包装上加印规范的条形码,已经是绝大多数企业生产过程中一个常规的步骤。在商品流通企业,例如大型超市,店员通过扫描条形码来结账和统计库存也是司空见惯的一个场景。

然而,这一场景可能很快要成为历史,产品包装上的条形码可能将要消失,而由加贴或者隐藏在包装内的智能识别标签(RFID)取而代之。RFID的应用,将使企业的产品和商品信息统计在无形中自动完成,大大提高运营效率。

物流运输领域

在商品出货运输的过程中,RFID系统可以指导和跟踪货物运输到分类的地点,通过实时收集的货物信息,调度和分配运输工具的有效工作时间。此外,它还能帮助我们完成诸如:集装箱检视、集装箱分舱、内装货物的核对和确认,以及发货单打印等工作。

在该领域内RFID的广泛应用,能够使得货物运输过程中人为参与因素大量地减少,籍此获取更准确的货物信息,实现货物有效的在途控制。同时,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管理者而言,就是可以随时地监控全局,更好地调整资源和劳动力的配置。

商品库存领域

智能化的库存管理,能够帮助我们精确地监控产品的流动情况,实现库存状况的实时控制,从而提高生产透明度和生产效率。

RFID技术的运用,能使我们通过无线射频信息的收集而直接完成商品的入库工作。货物的实时位置和运动信息,都直接由RFID系统进行实时跟踪,仓库工作人员只需借助RFID的收发天线和读写器的帮助,即可把货物的信息记录入库。同时,RFID系统还可以根据货物标签中所记录的有关数量和体积等的信息,指示出最合适的仓储位置,以达到仓储空间的最优化利用。而在货物清点的过程当中,也可以通过自动跟踪RFID标签,极大地提高清点工作的透明度和效率。

生产领域

识别技术范文篇8

关键词:人脸识别;侵权风险;个人信息

一、人脸识别技术概述

(一)人脸识别技术的定义。人脸识别技术是通过摄像头抓取自然人的面部特征,随后利用大数据快速进行人脸比对,实现个人身份验证的一项数据识别技术。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可以得知其具体的技术步骤如下:首先由摄像头采集个人面部信息,然后数据系统自动对该面部信息进行特征分析,再将该分析数据传输至人脸数据库,得出匹配结果,最后完成人脸验证。

(二)人脸识别技术的特征

1、人身附属性。人脸识别技术即根据自然人的个人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和验证。在一般情况下,个人的脸部信息具有唯一性并且具有较强的个人人身附属性。

2、自动识别性。人脸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缓解需要大量人力完成的工作压力,此外也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经营成本,因此这项技术越来越广泛地被各行各业应用。该技术能够在其应用场景下实现对人脸的自动追踪及识别,这一特性无疑使得身份识别这一工作变得高效便捷。

3、运用风险复杂性。在人脸识别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未知的风险和挑战。由于我国目前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理论研究还不太深入和系统,在立法、执法层面也存在着监管缺失等多重问题,并且由于标准的不明确导致行业准入门槛较低,诸多原因导致了运用人脸识别技术的风险更加复杂以及应对其风险变得更加艰巨。

二、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侵权风险

(一)侵害人格权风险

1、侵害肖像权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19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依照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以得知认定肖像权的侵犯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只要是未经本人同意的,即便不存在营利目的和主观恶意,同样能够构成侵害肖像权。在人脸识别系统的应用场景中,基础数据是用户的人脸信息。层出不穷的换脸软件肆意利用个人的面部五官信息,而未经换脸技术处理时的个人照片属于肖像权保护范畴。

2、侵害名誉权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24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如今,因为违法成本低等原因致使人脸识别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存在被滥用的情形。在国内外都有这样的新闻:诸多藏于幕后的不法分子利用各种各样的换脸技术或软件,肆意妄为地使用他人肖像。这种滥用人脸识别技术的行为无疑对被换脸者的肖像权和名誉权造成了严重侵犯,甚至可能对被换脸者造成严重的精神损害。

3、侵害隐私权风险。人脸识别技术具有隐蔽性,因此任意主体通过简易设施就能够对大众进行人脸采集。同时,因为摄像头抓取极具隐蔽性,公民的知情权不受保障,信息风险巨大。而人脸信息这一敏感个人信息的泄露,无疑会对信息主体的隐私权造成极大威胁。同时,同意面部信息采集的人也不一定知晓这可能意味着其他信息被获取,被采集方与信息采集方之间存在极大的权利不对等,亟须完备的法律规定使其达到有效平衡。

(二)侵害财产权风险。数据时代,信息的价值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下经由算法处理的电子化人脸信息是一项生物识别信息,其同时具有人格属性与财产属性。在刷脸支付与人脸认证的背景下,人脸信息被窃取与盗用会直接产生财产损失。例如:在广西南宁,十几名业主被不法中介忽悠刷了一下脸,其房产就在他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轻易地转手卖掉,所造成的总损失逾超千万元,这无疑是一个损失巨大的警醒。人脸识别技术的不规范应用无疑会对公共及私人财产的安全性都造成巨大的威胁。

(三)侵害知识产权风险。换脸技术大多数情况下被应用在影视场景下,而相关的影视作品是受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主体。换脸平台通常是在没有取得相关作品的著作权人授权同意就自作主张地滥用人脸识别技术支持用户对作品进行任意的换脸篡改,这无疑严重地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修改权以及保护作品完整权。在此情况下,著作权人可以要求平台所有人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三、人脸识别技术法律规制现状

(一)我国法律规制现状

1、现有有效法律规制。我国对于“人脸识别”的法律规制仍处在起步阶段。目前没有专门法律对人脸信息的保护进行规制,仅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第26条规定中出现了个人图像的描述,而且目前我国《民法典》中关于个人信息的条文只有6条且规定较为原则,不具备较强的现实操作性。

2、法律规制的不足。目前我国对人脸识别技术及人脸信息保护的相关立法不完善,有关人脸识别的法律纠纷日益凸显,法律规定却较为空白。《民法典》中有关规定原则性强、现实操作性弱。《个人信息保护法》本应极力弥补《民法典》在具体规则方面的缺失,然而其仍没有对现实中存在的诸多应用风险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及防控,总的来说仍然是亟待完善的。

(二)域外法律规制分析

1、美国法律规制模式。目前,美国是联邦政府与各州两级立法模式,所以总体看来,美国联邦政府与各州关于隐私权中生物识别信息的立法模式也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状态。作为世界上首部生物特征信息隐私保护法律,2008年伊利诺斯州立法机构通过了《伊利诺斯生物特征信息隐私法》(简称BIPA)后,美国各州各市也相继出台了专门用于规制生物识别信息的隐私权保护法案。随后在2009年,德克萨斯州也制定并颁布了该州的《生物特征信息隐私法》。而后在2017年,华盛顿州也公布了关于在该州制定并颁布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法的立法计划。2018年12月,加利福尼亚州了《加利福尼亚州消费者隐私法》(简称CCPA),CCPA就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也做出了不同于隐私权保护的说明,并规定了特殊保护方式。

2、欧盟法律规制模式。在个人生物信息的立法方面,欧盟的法律保护条例无疑是十分严格的。当下欧盟保护人脸识别数据的核心法律是《通用数据保护法规》(简称GDPR)。与美国的法律规制不同的是,欧盟着重考虑的是生物识别数据的可使用性。GDPR明确了面部数据属于生物识别数据,并强调了面部识别数据与图像照片的不同之处,该做法与BIPA相类似。此外,欧盟在相关案例的司法判决中表示,要将收集、存储、使用、处理个人生物数据的公共目的与以私人合同形式签订的生物信息数据处理私人目的进行严格区分。一般是允许相关组织、企业与个人为了公共目的或是社会公益应用处理个人生物信息数据,且以公益目的处理他人生物信息的时候,还要严格遵循合理性、必要性、正当性原则。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2月欧盟委员会颁布了《人工智能白皮书———通往卓越和信任的欧洲路径》,对诸如人脸识别等的识别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都进行了严格的规制,并且该规定的适用范围不限于本地企业,因此极可能对大多数在欧洲发展的企业造成冲击。

四、我国人脸识别技术法律规制完善路径

(一)完善人脸信息保护的法律救济。介于当前我国对于人脸信息保护的法律规定较为笼统模糊,在立法上应当完善对人脸信息的保护规范,其次要全方面地对人脸识别技术进行规制和防范。因此,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和特色的立法模式是确有必要的。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我国当前形成了基本法与特别法相结合的立法结构,为更全面系统地对人脸信息进行保护,可以结合我国特色确立“专门立法+分散立法”的立法模式,以我国目前的专门立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为核心,在不断丰富专门立法保护的同时完善诸如《网络安全法》等相关分散性立法规范,以实现对人脸信息的多维度保护,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和指引功能。此外,应当要拓展人脸信息保护的救济途径。在推进全方面立法保护的同时,兼顾完善司法方面的保护措施。在司法方面,由于存在证据偏在,因此应当要减轻人脸信息被侵权者的举证责任,由信息侵权者对其是否存在过错的行为进行阐明。为了缓和对社会公众人脸信息的肆意侵犯的现实压力,应当明确诉权主体、统一司法审判标准,做到同案同判,提高司法审判的效率,实现更加快速便捷地解决人脸信息侵权的矛盾纠纷。

(二)增设惩罚性赔偿条款。在立法中增设惩罚性赔偿条款,能够更好地应对实践中日益猖獗的非法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的行为。当前在商业用途中存在着诸多非法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肆意收集并滥用人脸信息的不法行为,而提高该不法行为的违法成本无疑是对其进行遏制的有效手段。国外学者曾提出“数据财产权”的概念,认为对个人权利保护仅规定责任规则是不够的,还需要以财产规则进行保护。毕竟,人脸识别技术的滥用将会导致公众的财产安全乃至人身安全都处于不可预测的危险之中。而在现实情况下,这类侵权行为对信息主体造成的损失通常无法估量而且难以补救,双方明显存在较大的利益不平衡。因此,增大金钱惩罚力度才能够在根源上对商业中的非法应用行为进行有效的防控,切实做到极大地打击相关商业主体的不法动机,维护商业市场数据的良好环境。

(三)明确信息处理者在第三人侵权下的责任承担。在第三人侵害人脸信息权益的情况下,如何分配信息处理者与第三人之间的侵权责任,对于个人面部信息权益的保护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有学者认为当出现第三人侵权的情形时,信息处理者与第三人应当承担按份责任,信息处理者的疏忽行为与第三人的故意行为共同导致了个人信息被窃取等损害结果,属于多因一果,此时应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72条的规定承担按份责任。笔者认为,在个人面部信息权益受损的第三人侵权纠纷中,信息处理者应承担补充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了违反安全保障义务时应当承担补充责任,因此在这种存在直接侵权人的情况下,基于公平原则,个人面部信息处理者应当在其过错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四)转变监管思维,健全技术准入制度。转变传统的事后监管思维,应当健全全方位技术监管体系,利用“法律+技术”实现精准监管和智能监管。首先,通过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监测中心,实现对人脸识别技术的精准监管。由于人脸识别技术对数据的获取通常是大规模并且隐蔽的,因此传统的监管方式难以对其进行有力防控。技术监管即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监测中心对人脸数据的控制者的数据收集及管理的状态进行全方位地监测,同时限制个人信息保护监测中心仅拥有监测相关数据的运行是否存在异常以及限制数据控制者向其他第三方传输的权能,如确有必要转移数据的,应当取得相关行政部门的许可。其次,建立智能风险预警机制,增强相关部门的风险应对能力。由于滥用人脸识别技术造成的损害后果通常是严重并且不可逆转的,因此事前防控是必不可少的。在个人信息保护监测中心设置相应算法程序,对可能出现的漏洞以及遭受的攻击进行预先警醒和应对,能够做到在源头预防风险,最大限度降低数据安全的风险性。此外,虽然我国已经在逐步建立起人脸识别相关的技术准入制度,但就当前的规范情况来看,技术的规范与应用发展明显存在不匹配。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已然在我国的公私领域被广泛地应用,而关于该项技术的相关规范仍比较模糊和宽泛,因此理应将技术准入标准顺应时代的变迁和技术的发展变化而及时更新。为此,有关部门应当制定细则并按时查验相关使用主体是否能够达到技术准入的标准。同时,该标准也切不可一成不变,而是应当随着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而更新改进。综上,人脸信息是自然人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项信息构成,其暗含相关个人诸多的人格利益及财产权益。人脸识别这一带来极大便利的技术背后,也隐藏着威胁广大应用个体诸多权益的巨大风险。因此,研究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法律规制无疑是推动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主要参考文献:

[1]商希雪.生物特征识别信息商业应用的中国立场与制度进路———鉴于欧美法律模式的比较评价[J].江西社会科学,2020.40(02).

[2]张勇.个人生物信息安全的法律保护———以人脸识别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21.41(05).

[3]李婕.人脸识别信息自决权的证立与法律保护[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5).

识别技术范文篇9

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成熟,射频识别系统的体积大大缩小,使得射频识别技术进入实用化的阶段,成为一种成熟的自动识别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是利用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目的并交换数据。它与同期或早期的接触式识别技术不同。RFID系统的射频卡和读写器之间不用接触就可完成识别,因此它可在更广泛的场合中应用。

典型的射频识别系统包括射频卡和读写器两部分。

射频卡是将几个主要模块集成到一块芯片中,完成与读写器的通信。芯片上有EEPROM用来储存识别码或其它数据。EEPROM容量从几比特到几万比特。芯片仅需连接天线(和电池),可以作为人员的身份识别卡或货物的标识卡。卡封装可以有不同形式,比如常见的信用卡及小圆片的形式等。与条码、磁卡、IC卡等同期或早期的识别技术相比,射频卡具有非接触、工作距离长、适于恶劣环境、可识别运动目标等优点。

在多数RFID系统中,读写器在一个区域内发射电磁波(区域大小取决于工作频率和天线尺寸)。卡片内有一个LC串联谐振电路,其频率与读写器发射的频率相同。当射频卡经过这个区域时,在电磁波的激励下,LC谐振电路产生共振,从而使电容内有了电荷。在这个电容的另一端,接有一个单向导通的电子泵,将电容内的电荷送到另一个电容内储存。当所积累的电荷达到2V时,此电容可作为电源为其它电路提供工作电压,将卡内数据发射出去或接取读写器的数据。读写器接收到卡的数据后,解码并进行错误校验来决定数据的有效性,然后,通过RS232、RS422、RS485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网络。简单的RFID产品就是一种非接触的IC卡,而复杂的RFID产品能和外部传感器接口连接来测量、记录不同的参数,甚至可与GPS系统连接来跟踪物体。

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2射频识别技术的分类

射频识别技术主要按以下四种方式分类。

(1)工作频率

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可分为低频和高频系统。①低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小于30MHz的系统。其基本特点是:射频卡的成本较低、标签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少、阅读距离较短(无源情况,典型阅读距离为10cm)、射频卡外形多样(卡状、环状、钮扣状、笔状)、阅读天线方向性不强等。低频系统多用于短距离、低成本的应用中,如多数的门禁控制、动物监管、货物跟踪。②高频系统一般指其工作频率大于400MHz的系统。高频系统的基本特点是射频卡及读写器成本均较高、卡内保存的数据量较大、阅读距离较远(可达几m~十几m)、适应物体高速运动性能好、外形一般为卡状、阅读天线及射频卡天线均有较强的方向性。高频系统多应用于需要较长的读写距离和高的读写速度的场合,像火车监控、高速公路收费等系统。

(2)射频卡

根据射频卡的不同可分成可读写(RW)卡、一次写入多次读出(WORM)卡和只读(RO)卡三种。RW卡一般比WORM卡和RO卡贵得多,如电话卡、信用卡等。一般情况下改写数据所花费的时间远大于读取数据所花费的时间(常规为改写所花费的时间为s级,阅读花费的时间为ms级)。WORM卡是用户可以一次性写入的卡,写入后数据不能改变,且比RW卡要便宜。RO卡存有一个唯一的号码,不能逐改,保证了安全性。RO卡最便宜。

(3)射频卡的有源与无源

射频卡可分为有源及无源两种。有源射频卡使用卡内电池的能量、识别距离较长,可达十几m,但是它的寿命有限(3~10年),且价格较高;无源射频卡不含电池,利用读写器发射的电磁波提供能量,重量轻、体积小、寿命长、很便宜,但它的发射距离受限制,一般是几十cm,且需要读写器的发射功率大。

(4)调制方式

根据调制方式的不同还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①主动式的射频卡用自身的射频能量主动地发送数据给读写器。②被动式的射频卡,使用调制散射方式发射数据。它必须利用读写器的载波调制自己的信号,适宜在门禁或交通的应用中使用。因为读写器可以确保只激活一定范围之内的射频卡。

目前使用的多数系统中,一次只能读写一个射频卡。射频卡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确保一次只能有一个卡在读写区域内。读写距离长,射频卡之间的距离就要大,应用起来很不方便。现在的射频卡具有防碰撞的功能,这对于RFID来说十分重要。所谓碰撞是指多个射频卡进入识别区域时信号互相干扰的情况。具有防碰撞性能的系统可以同时识别进入识别距离的所有射频卡,它的并行工作方式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3国际射频识别技术发展状况

射频识别技术在国外发展得很快。RFID产品种类很多,像德州仪器、Motoro1a、Philips、Microchip等世界著名厂家都生产RFID产品。他们的产品各有特点,自成系列。射频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交通运输控制管理等众多领域。如澳大利亚将它的RFID产品用于澳机场旅客行李管理中并发挥了出色的作用;瑞士国家铁路局在瑞士的全部旅客列车上安装RFID自动识别系统,调度员可以实时掌握火车运行情况,不仅利于管理,还大大减小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德国BMW公司将射频识别系统应用在汽车生产流水线的生产过程控制中等。

据有关权威数据显示,射频识别产品在全世界的销量以每年25.3%的比例增长。由此可见,射频识别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4射频识别技术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政府在1993年制定的金卡工程实施计划,是一个旨在加速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重大部级工程,由此各种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十分迅猛。现在,射频识别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自动识别技术,也将在中国很快地普及。

目前,我国的射频识别技术在下列几种应用中发展前景较好。当然,这里仅仅罗列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的一部分。任何一种技术如果得到普及,都将会孕育一个庞大的市场。射频识别将是未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4.1安全防护领域

(1)门禁保安

将来的门禁保安系统均可应用射频卡。一卡可以多用。比如,可以作工作证、出入证、停车卡、饭店住宿卡甚至旅游护照等,目的都是识别人员身份、安全管理、收费等等。好处是简化出入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安全保护。只要人员佩戴了封装成ID卡大小的射频卡、进出入口有一台读写器,人员出入时自动识别身份,非法闯入会有报警。安全级别要求高的地方、还可以结合其它的识别方式,将指纹、掌纹或颜面特征存入射频卡。

公司还可以用射频卡保护和跟踪财产。将射频卡贴在物品上面,如计算机、传真机、文件、复印机或其它实验室用品上。该射频卡使得公司可以自动跟踪管理这些有价值的财产,可以跟踪一个物品从某一建筑离开,或是用报警的方式限制物品离开某地。结合GPS系统利用射频卡,还可以对货柜车、货舱等进行有效跟踪。

(2)汽车防盗

这是RFID较新的应用。目前已经开发出了足够小的、能够封装到汽车钥匙当中含有特定码字的射频卡。它需要在汽车上装有读写器,当钥匙插入到点火器中时,读写器能够辨别钥匙的身份。如果读写器接收不到射频卡发送来的特定信号,汽车的引擎将不会发动。用这种电子验证的方法,汽车的中央计算机也就能容易防止短路点火。

另一种汽车防盗系统是,司机自己带有一射频卡,其发射范围是在司机座椅45~55cm以内,读写器安装在座椅的背部。当读写器读取到有效的ID号时,系统发出三声鸣叫,然后汽车引擎才能启动。该防盗系统还有另一强大功能:倘若司机离开汽车并且车门敞开引擎也没有关闭,这时读写器就需要读取另一有效ID号;假如司机将该射频卡带离汽车,这样读写器不能读到有效ID号,引擎就会自动关闭,同时触发报警装置。

(3)电子物品监视系统

电子物品监视系统(ElectronicArticleSurveillance,EAS)的目的是防止商品被盗。整个系统包括贴在物体上的一个内存容量仅为1比特(即开或关)的射频卡,和商店出口处的读写器。射频卡在安装时被激活。在激活状态下,射频卡接近扫描器时会被探测到,同时会报警。如果货物被购买,由销售人员用专用工具拆除射频卡(典型的是在服装店里),或者用磁场来使射频卡失效,或者直接破坏射频卡本身的电特性。EAS系统已被广泛使用。据估计每年消耗60亿套。

4.2商品生产销售领域

(1)生产线自动化

用RFID技术在生产流水线上实现自动控制、监视,提高生产率,改进生产方式,节约了成本。举个例子以说明在生产线上应用RFID技术的情况。

用于汽车装配流水线。德国宝马汽车公司在装配流水线上应用射频卡,以尽可能大量地生产用户定制的汽车。宝马汽车的生产是基于用户提出的要求式样而生产的。用户可以从上万种内部和外部选项中,选定自己所需车的颜色、引擎型号和轮胎式样等。这样一来,汽车装配流水线上就得装配上百种式样的宝马汽车,如果没有一个高度组织的、复杂的控制系统是很难完成这样复杂的任务的。宝马公司在其装配流水线上配有RFID系统,使用可重复使用的射频卡。该射频卡上带有汽车所需的所有详细的要求,在每个工作点处都有读写器,这样可以保证汽车在各个流水线位置,能毫不出错地完成装配任务。

(2)仓储管理

将RFID系统用于智能仓库货物管理,能有效地解决与货物流动有关的信息管理,不但增加了处理货物的速度,还可监视货物的一切信息。射频卡贴在货物所通过的仓库大门边上,读写器和天线都放在叉车上,每个货物都贴有条码,所有条码信息都被存储在仓库的中央计算机里,与该货物有关的信息都能在计算机里查到。当货物出库时,由另一读写器识别并告知中央计算它被放在哪个拖车上。这样,管理中心可以实时地了解到已经生产了多少产品和发送了多少产品。

(3)产品防伪

伪造问题在世界各地都是令人头疼的问题,将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在防伪领域有它自身的技术优势。防伪技术本身要求成本低,且难于伪造。射频卡的成本就相对便宜,而芯片的制造需要有昂贵的芯片工厂,使伪造者望而却步。射频卡本身有内存,可以储存、修改与产品有关的数据,利于销售商使用;体积十分小、便于产品封装。像电脑、激光打印机、电视等产品上都可使用。

(4)RFID卡收费

国外的各种交易大多利用各种卡来完成,而我国普遍采用现金交易。现金交易不方便也不安全,还容易出现税收的漏洞。目前的收费卡多用磁卡、IC卡,而射频卡也开始占据市场。原因是在一些恶劣的环境中,磁卡、IC卡容易损坏,而射频卡则不易磨损,也不怕静电及其它情况;同时,射频卡用起来方便、快捷,甚至不用打开包,在读写器前摇晃一下,就完成收费。另外,还可同时识别几张卡.并行收费,如公共汽车上的电子月票。我国大城市的公共汽车异常拥挤、环境条件差,射频卡的使用有助于改善这种情况。

4.3管理与数据统计领域

(1)畜牧管理

该领域的发展起步于赛马的识别,是用小玻璃封装的射频卡植于动物皮下。射频卡大约10mm长,内有一个线圈,约1000圈的细线绕在铁氧体上,读写距离是十几cm。从赛马识别发展到了标识牲畜。牲畜的识别提供了现代化管理牧场的方法。

(2)运动计时

在马拉松比赛中,由于人员太多,有时第一个出发的人同最后一个出发的人能相隔40分钟。如果没有一个精确的计时装置,就会出现差错。射频卡应用于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在自己的鞋带上很方便地系上射频卡,在比赛的起跑线和终点线处放置带有微型天线的小垫片。当运动员越过此垫片时,计时系统便会接收运动员所带的射频卡发出的ID号,并记录当时的时间。这样,每个运动员都会有自己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不会出现不公平竞争的可能性了。在比赛路线中,如果每隔5km就设置这样一个垫片,还可以很方便地记录运动员在每个阶段所用的时间。

RFID还可应用于汽车大奖赛上的精确计时。在跑道下面按照一定的距离间隔埋入一系列的天线,这些天线与读写器相连,而射频卡安装到赛车前方。当赛车每越过一个天线时,赛车的ID号和时间就被记录下来,并存储到中央计算机内。这样到比赛结束时,每个参赛选手将会有一个准确的结果。

4.4交通运输领域

(1)高速公路自动收费及交通管理

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是射频识别技术最成功的应用之一。目前,中国的高速公路发展非常快,而高速公路收费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收费站口,许多车辆要停车排队,成为交通瓶颈问题;二是少数不法的收费员贪污路费,使国家损失了相当的财政收入。RFID技术应用在高速公路自动收费上,能够充分体现它非接触识别的优势——让车辆高速通过收费站的同时自动完成收费,同时可以解决收费员贪污路费及交通拥堵的问题。利用射频识别技术的不停车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是将来的发展方向;人工收费,包括IC卡的停车收费方式,终将会被淘汰。预计在未来10年内,高速公路自动收费系统将有数十亿元的需求。

在城市交通方面,解决交通日趋拥挤问题不能只依赖于修路。加强交通的指挥、控制、疏导,提高道路的利用率,深挖现有交通潜能也是非常重要的;而基于RFID技术的交通管理系统可实现自动查处违章车辆,记录违章情况。另外,公共汽车站实时跟踪指示公共汽车到站时间及自动显示乘客信息,会给乘客带来很大的方便。

(2)火车和货运集装箱的识别

在火车运营中,使用RFID系统很大的优势在于:火车是按既定路线运行的,因此肯定要通过设定的读写器的地点。通过读到的数据,能够得到火车的身份、监控火车的完整性,以防止遗漏在铁轨上的车厢发生撞车事故,同时能在车站将车厢重新编组。起初的努力是用超音波和雷达测距系统读出车厢侧的条码,现在被RFID系统取代。射频卡一般安在车厢顶边,读写器安在铁路沿线,就可得到火车的实时信息及车厢内装的物品信息。

目前,射频自动识别系统的安装遍布全国14个铁路局。2001年3月1日,铁道部正式联网启用车次车号自动识别系统,为自备车企业、合资铁路和地方铁路实现信息化智能运输管理提供了重要良机。

5结论

射频识别技术在中国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但是它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在信息社会,对于各种信息的获取及处理,要求快速、准确。在不久的将来,RFID技术将同其它识别技术一样,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识别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设备;管理系统;功能

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将设备的实物形态管理和价值形态管理相结合,对设备从规划、设计、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直至报废处置等进行全过程管理,做到经济高效地使用设备,为企业安全生产经营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由于煤炭行业的特殊性,煤炭企业设备资产覆盖面广,资产使用部门多,使用分布范围大的特点。按煤矿企业“采掘机运通”等专业分类的设备属性和使用属性,其分类管理十分复杂。同时煤矿企业地面和地下的资产种类多、数量大,金额高,更新快,需要在矿山管理上应能及时准确反映出这些变化。为此,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建立科学有效地设备管理体系。基于RFID技术建立的设备管理系统以RFID射频自动识别技术、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软件及数据库技术为技术实现方式,针对煤矿设备管理现实及需求,对设备采购、现场管理、使用管理、各级检修直至报废实现全寿命管理,对设备的运维效能、安全以及成本指标等综合管理实现全程监控。

1现状分析

(1)传统的煤矿设备资产管理方式一般依赖于非自动化,以纸张文件为基础的系统记录、追踪管理,少数用到条形码实现资产的识别与管理,管理效率相对低下。随着井下掘进进尺日渐增大,设备资产分布范围及数量的增加,若沿用传统的设备管理模式,必然会加重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增加了资产管理的难度,往往会造成数据不及时,出错率高等问题。(2)井上井下的诸多设备需要设备保障人员进行定时、定点巡视检查设备运行状况。一般而言,企业都制定了设备巡查措施并要求维保人员将《设备巡视制度》落到实处。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巡检工作的认真与否往往依赖于员工的自觉性,因环境因素、人员素质和责任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巡检质量。(3)设备状态及巡检维修记录基本采取手工记录的方式,手工记录形成信息记录不完整,信息上传需进行电子化转换,时效性不强,保存和处理效率低下。

2RFID自动识别技术原理概述

RFID称为射频识别技术。近年来,因其具有读写速度快、数据安全性高、使用方便、识读距离远、一次性可识读数百个标签中信息等一系列显著的技术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身份识别、工业自动化、资产管理、物流管理、物品追踪、防伪、交通、档案管理等领域,该技术是继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广泛应用后的一种新型自动识别技术。RFID射频识别系统由读写器、天线、标签及系统应用软件组成。标签是承载信息的载体,可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封装成不同形状和大小。读写器则是通过天线发射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发送相关数据的工具。系统应用软件则是根据应用需求编程应用系统,由数据库、各终端应用操作子系统构成。

3设备管理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

遵从价值链管理思想和设备管理的实际需求,力图在设备管理上体现实物形态管理和价值形态管理相结合,以RFID标签为管理标识与管理对象(人、设备)实施二元化绑定,通过合理的系统软件结构设计,实现对管理的设备从规划、设计、选型、购置安装、使用、维护、修理、改造直至报废处置等进行全寿命管理;对运维巡检等管理对象进行更为科学精细的定量管理。

4系统模块功能

在设备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上,依据业务形态和业务范畴划分为四大核心功能,如图1所示。图1四大核心功能(1)设备招标采购管理功能包括设备选型、计划编制、计划审核、招标采购、技术合同、现场督导、到货验收入库等功能菜单,按管理权限设置招标采购流程各个环节的报批、核准、审批人电子签审,以技术手段建立程序标准,以规范招标采购的行为。该流程结束,则文件上传数据库存档,由设备使用管理部门调用。(2)设备运行维护管理功能包含安装调试(安装时间、安装单位、调试报告、安装调试现场责任人)、设备移交、发卡绑定(RFID标签信息写入)、识读器管理、运行记录、巡检日志等功能菜单。巡检人员可依据规定的巡检路线在客户端基座输入自己的工号,并用通过机座USB端口数据线连接识读器下载该线路的所有设备信息。巡检至各个设备时,用识读器扫描RFID标签,识读器自动记录巡检该设备的时间,系统能够自动记录某巡检人员的巡检线路和各个节点的时间。巡检结束将识读器置于机座将现场数据同步上传到后台服务器端管理系统,作为设备工况记录和人员绩效考核的依据,从而提高巡检工作的质量,确保巡检内容和结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3)设备资产台账管理功能根据设备资产管理的价值形态而设置,依管理职能,生成设备资产跟踪管理台账和使用保管单位的设备资产保管台账2个部分。(4)设备资产租赁管理通过RFID自动识别手段,实时记录租赁设备的出库、入库时间状态,实现快速出库/入库的验货、仓储盘点等,实现智能化的设备资产租赁仓储管理。租赁设备出库自动记录出库时间和经办人信息。设备租赁期满回库时,则由租赁方扫描租赁设备RFID标识,将入库信息上传管理系统。

5结语

设备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其应用现状和管理态势均亟待加大创新管理力度,通过成熟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成果赋予设备管理内容新的内涵和外延扩展。采用RFID自动识别技术进行设备资产信息化管理改造,以科学实现对设备资产进行全寿命周期、对租赁资产进行全流程的精细化管理,既是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提升设备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

作者:袁志金 单位:开滦集团公司

参考文献:

[1]谭章禄,张长鲁,于金枝.基于物联网的煤矿设备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煤矿机械,2013,34(6):285-287.

[2]刘永生,邢玉芬,刘员生.创新设备管理方法发挥设备最大效能[J].煤矿机械,2012,33(7):268-270.

[3]王欣,常俊林,邓玉娇.煤矿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J].煤矿机械,2011,32(5):27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