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12:35:25

肾脏病范文篇1

要在医师指导下使用敏感抗生素,疗程要充足,不可半途而废。否则反复发生的链球菌感染容易导致肾脏病发生。一般认为,一旦确定使用抗生素,其疗程不应该短于7~10天,如果确定是链球菌感染,则疗程应在14天以上。此外,链球菌感染时宜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

2止痛药物会损害肾脏,应避免长期使用

止痛药物可以立即缓解症状和痛苦,但都有肾毒性,故不可长期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当身体有不适时,尽量看专科医生,保证治了病又不致病!未经医师处方尽量避免使用一般市售的止痛药(包括针剂或口服药)。如果长期使用,对肾脏造成严重伤害的概率极高,而且肾脏的损害是不可逆转的。

3暴饮暴食有害肾脏健康

人体每天吃下过量的食物(主要为蛋白质),其最后的衍生物(废物)如尿酸和尿素氮、肌酐等皆需由肾脏负责排除,因此食物过量(暴饮、暴食)将增加肾脏负担。这一点对已经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或肾脏功能储备能力下降的患者(如老年人)尤为明显。俗语“多吃蔬菜少吃肉,粗米淡饭能长寿”,指的就是这个道理。

4未经医师处方乱服成药,有碍肾脏功能

有很多人生病时经常自作主张购买成药(如抗生素),殊不知,服用抗生素过量时会妨碍肾脏功能。此外,利尿剂尤其不能私自服用。有些中药如关木通已证实有肾毒性,应避免服用。

5妇女怀孕前作肾功能检查,可避免某些肾脏疾病的发作或加重

因为妇女怀胎时,肾脏负担明显加重,会导致肾脏功能障碍。所以妇女怀孕前最好检查有无肾脏病。如果有较严重的肾脏病时(有时自己都不知道),请速与肾脏专科医师研讨可否怀孕,否则盲目怀孕肾脏病可能马上恶化演变成为尿毒症,母子皆不保险!若坚持怀孕,有可能发展到尿毒症,不但不能正常分娩,而且因肾功能恶化而需要透析,造成终身遗憾。

6患肾脏病请去看正规专科医师

患肾脏病一定要到大医院看专科医生,这样才能保证给予适当处理。否则,乱吃草药偏方只会加重恶化病情,误了治疗时机,衍生更多的并发症,甚至在短期内发展成为尿毒症。

7适量喝水,不憋尿

尿在膀胱里太久很容易繁殖细菌,细菌很可能经由输尿管感染到肾脏。每天适量充分喝水,不憋尿,肾脏也不易发生结石。

8控制高血压

如有高血压,请马上找医师诊治,判断是原发性的还是继发性的,选择高效低毒的减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不停地破坏肾脏的动脉和微血管,肾小球内“三高”现象,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从而丧失肾功能!

9控制糖尿病

因为糖尿病会导致患者的血管发生缓慢但不可阻挡的硬化,尤其是微血管(肾、眼)。由于肾脏是由上百万个细微的血管所组成的,所以糖尿病严重及病程长时,肾小球逐渐硬化、纤维化,导致肾脏功能急剧下降,发展为糖尿病肾病。据统计有1/4~1/5的尿毒症透析患者是由糖尿病末期引起的。

10饮用符合卫生标准无污染的水,不要喝成分不明的井水或河水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不吃、不饮用不合格的水,对于保证机体健康和不生疾病非常重要!

11记住定期体格检查,其中包括肾脏功能检查

一般40岁以上的人,每半年必须做一次尿常规、血压的检测。因为几乎多半的肾脏患者肾脏损害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所以等到身体感觉不适时很可能已到了肾脏病的末期,需要靠透析活命的时候了。

12切勿过度疲劳

从临床接诊的慢性肾炎患者情况来看,约有70%的肾炎患者发病与长期过度劳累有关。人在疲劳状态下,加上工作、精神紧张,容易造成抵抗力下降,导致细菌、病毒感染,引发肾脏损害,出现腰酸、腰痛,下肢、眼睑浮肿,蛋白尿,甚至出现血压升高、头晕等现象。最令人担忧的是,上述表现不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人不以为然,自认为休息一下就好了,不去就医、不量血压,往往拖到出现严重的浮肿、血尿、血压高时才前往医院看病。错过了正确治疗和调理的良好时机,造成终生遗憾。

慢性肾脏病的预防,还应重视机体自身的修复功能,通过运动、开心、按摩、针刺等以激发机体的抗病机能,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肾脏病范文篇2

关键词:新媒体传播;肾脏病教学;教学方式

新媒体传播是现代数字技术发展体系下出现的新的传播方式,包括网络传播、手机传播、数字电视及移动电视传播、个人博客及播客等传播形式。相对于传统的电影、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新媒体所传播的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及其所包含的意义并不都具有物质实体,而是在计算机和通信领域的媒体,是信息存储、传播和表现的载体,是一种信息表达的方式。随着现代科学的日新月异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正飞速渗透到医学教育领域。利用新媒体技术来服务于临床教学,将纷繁复杂的医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表现给学生,在肾脏病教学方面更有其独到的作用。肾脏病的发病率在全球逐年上涨,在我国已达到10.8%,肾脏病的预防及诊疗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沉重负担。这意味着我们要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肾脏科医生来担此重任,那么肾脏病的教学培训任务显得尤为重要。肾脏病学是一门集内科药物治疗及外科手术操作治疗为一体的复杂学科,尤其是肾脏病的病理学诊断和肾脏替代治疗通路的建立及治疗过程,这些教学内容急需多元动态的教学方式。肾脏内科教学的对象众多,包括临床医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规范化培训医生、进修医生、基层骨干医师培养等,这些对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各有所长,群体具有分散性、专业性等特点。因此,要使教学对象真正掌握肾脏病学,必须实施有效的教学培训管理方法及手段。新媒体传播技术应用于肾脏学教学带来了新特点:首先,微视频、图片、PPT等技术可以将书本上晦涩难懂的术语多元化表现,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其次,带教老师可根据不同的对象因材施教,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使不同层次对象的需求得以满足,并可使教学对象主动参与学习交流。再次,新媒体技术有很高的时效性,信息可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快速反馈,师生间互通有无,交流方便。下文中将简述新媒体传播的教学方式特点。

1改革课堂教学

早在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化学老师JonathanBergmann和AaronSams提出,为那些因为特殊原因耽误上课的学生录制课堂视频,让学生回家后观看视频,重现课堂。第二天来校后跟同学一起写作业,遇到问题可以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此种方法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再次学习的机会,更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名为“FlippedClassMod-el”。在这种模式中,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传统的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形式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以作业和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与我们推崇的CBL(case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异曲同工,非常适合医学生的实习课程教学。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使“FlippedClassModel”教学模式变得可行,学生可以先观看视频,然后提供给他们实际病例,以如何诊疗疾病为出发点去发散思维,带教老师来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和问题。带教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去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书本及视频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

2实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以带教对象的个性差异及基础知识背景的差异为依据,利用新媒体技术,对不同层次不同个体传授不同深度不同方向的肾病专业知识,促使每一个学员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和亚专业领域,促进教学对象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包括性格、基础、学习能力、操作能力等各方面的特长,规避自己的不足,最终在肾脏病的某亚专业能有所建树,实现个人价值。此种方法适合进入肾病内科接受再教育的广大受众包括研究生、规范化培训医生、进修医生等。这些教学对象个体差异非常大,肾病基础知识、操作能力、临床技能、工作经验及外语水平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局限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甚至交流的话题也有限。但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很多教学对象都运用不同的新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学习、生活,包括互联网、微信、QQ、电子邮件,电子课件等,同时,利用数字化技术相关工具的记忆和智能化功能,向教学对象推送其感兴趣的肾脏病学知识,有助于对其进行因材施教。

3参与式教学

新媒体环境下传播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既可以在老师对所有学生,也可在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传播。这种教学方法无论师生,只要参与进来都是交流的中心,这种方式充分利用了各个参与者自身的知识经验使得所在群体获得新知识,参与者既可独立思考也可以与他人交流沟通,带教老师与学生间是平等的地位。在传统带教模式的基础上,有了新媒体传播方式例如微信学习群,带教老师可以放手让带教医生管理不同诊疗难度的病人,带教医生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在微信群里请教,带教老师也能随时掌握病人的情况。一组学员与老师间的讨论交流,群里的所有学员和带教老师都能看到并参与讨论,这样几乎所有群中学员都能掌握此问题,这就是新媒体传播的优势所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参与式教学可以调动每个参与者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医生的独立诊疗和创新诊疗技能。

4扩展教学新时空

新媒体中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使移动学习成为可能,教学对象可随时利用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学习信息、资源和知识。这种方式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学习形式也可多样性,因而具有明显的个性化、个体化特征。在现代社会,新媒体中的网络、手机等媒介具有极高的便捷性,几乎每个人的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它们。新媒体能使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在课堂或病房之外,大街上、咖啡馆、火车上乃至世界各地都可以随时利用工具学习,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

5提高学习时效性

在现代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支持下,互联网上的学习已达普及状态。我们可以在网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包括利用数据库进行文献查阅,学习、制作、交流、分享包括PPT、演讲视频、病例分享、专题文章、会议视频、在线直播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这种学习方式可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实现,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时效性[1]。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参与者讲授的观点知识不是听过看过后不可再现,学习者完全可以将其录制或复制下来,反复观看,反复分析研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学习消化,牢固掌握并内化所学知识,还可直接分析判断应用于临床。学员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学习时间,非常适合肾病科规范化培训医生及进修医生。

6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中,带教教师和学生、带教对象与带教对象,带教教师与带教教师之间通过新媒体传播技术,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深入,在肾病科也分出多种亚专业,例如腹膜透析组、血管通路组、血液透析组、重症肾脏组等。这些亚专业组成员急需交流平台。通过新媒体,协作学习的平台得以建立,范围实现了时空突破,而协作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同步或异步交互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学习资源,促进了肾病科合作精神的培养。

7应对医学教育国际化

肾脏病学发展到今天,接轨国内外先进医学模式的技术势在必行。海量信息在国内外肾脏科医护人员之间传播,这些信息的传播准确、迅速,覆盖面积极广。新媒体传播技术俨然让全球成为了地球村。然而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肾病医护人员的学习需求、语音文化、学习习惯、接受能力和方式成为的交流的障碍,新媒体传播技术为逾越这些障碍提供了可能。越来越多的海外学生来到我科求学,也有越来越多的同事学生到海外交流学习。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带教教师应积极掌握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学习跨区域文化交流的技巧,更多地了解学习新媒体各种技术的特点与信息传播方式,借助新媒体进行肾病学知识的跨国传播。新媒体传播技术在肾病教学中的运用呈循序渐进、形式多样的发展态势,微信互动交流群极大地提高了带教老师对规范化培训医生及进修医生的管理与培训质量;“FlippedClassModel”给本科生生产实习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教学形式;互动式学习模式给本科室医生间乃至同行业医生间的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架起了桥梁;网络文献及微视频等为肾脏内科医生自我知识更新及科研工作提供了支持;移动数字技术为随时随地甚至全球范围内的学习提供了方便。

新媒体为肾脏病学提供了丰富的肾病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肾脏病的学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然而,无论新媒体教学方式如何丰富和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带教老师始终是教学的主导[2],带教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被新媒体技术牵着鼻子走,只是“放映员”或“旁观者”的角色,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带教老师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各种新媒体传播技术的特点,将其巧妙地应用于肾病教学,做带教对象的知识引导员和问题解惑者。我们要大力提倡利用新媒体传播技术优化肾脏病教学,为全面推进医学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晓青,柯和平.网络实践教学的典型教法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116-120.

肾脏病范文篇3

关键词:孙伟;湿热伤肾;慢性肾脏病

经验介绍孙伟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中医肾病专家,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第二批中医药师带徒传承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肾病重点学科带头人,师从朱良春、邹燕勤国医大师,曾任中华中医药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肾病分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中医防治慢性肾脏病的研究。本人有幸专程在孙伟教授身边随诊学习6个月,兹就个人学习之心得做一简要总结以飨同道。慢性肾脏病是我国最主要的慢病之一,2012年在Lancet上发表的“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成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估计我国现有成年慢性肾脏病患者1.2亿[1],一旦发展到终末期阶段,都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2002年KDOQI提出慢性肾脏病根据分期不同患者的治疗方案和目标就不同,早期)(CKDG1-3a期)主要针对危险因素(血压、血糖)的干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的合理使用、其他代谢因素(脂代谢紊乱、肥胖)的控制、饮食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中晚期(CKDG3b-G5ND)除上述治疗措施外重点应放在CKD并发症的处理(如肾性贫血、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和合并症的防治策略上[2]。多项研究结果表明,CKD的早诊断、早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3-4],但我国慢性肾脏病存在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筛查率、低治疗率的特点,往往发现时已进入中晚期,而此阶段现代医学治疗有限,很快发展至终末期肾病,给我国慢性肾脏病的防控带来了巨大困难,而中医药治疗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利用祖国中医学深入挖掘慢性肾脏病的病因病机及诊治方案势在必行,有利于积极有效得防控慢性肾脏病向尿毒症进展。孙伟教授对该病专研四十余载自出机杼提出“湿热伤肾”理论,在该理论指导下治疗慢性肾脏病其临床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学术和临床价值。

1“湿热伤肾”理论提出

慢性肾脏病属于中医的腰痛、水肿、慢性肾风、关格、虚劳等范畴,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外感六淫之邪,内伤饮食、劳倦所致;现代医家诸多认为此病在于脾肾亏虚,夹有水湿、湿热、浊毒、血瘀所致,属本虚标实,病情缠绵难愈,病程长、预后不佳。孙伟教授守正创新提出了慢性肾脏病以肾虚为本,湿热为基,血瘀为果的理论[5],明确提出肾虚湿瘀为基本病机,湿热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启动因子,确立了“湿热伤肾”理论。孙伟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是肾之本气自病,以肾虚为根、湿热为要,《医方考》云:“下焦之病,责于湿热”,因此“肾虚湿热”可看作慢性肾脏病病因病机的总概括[6]。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湿热证是肾脏病的常见证型,在其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慢性肾脏病缠绵难愈和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故从湿热论治是中医治疗肾脏病的重要方法[7]。湿热伤肾体现在湿热盛行、损伤肾脏病理及产生瘀毒等方面,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一个关键环节。

1.1湿热盛行是启动因子

孙伟教授认为现代人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社会活动与古人大相径庭,使得今时之人湿热盛行,湿热为患深蕴于肾难以消散,久而久之发为肾病,详见如下:1.1.1由表及里内生湿热朱丹溪《格致余论》曰:“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孙伟教授认为现在空调、冰箱等制冷装置的广泛使用,使风寒湿之邪四季皆存,由表入里损伤人体阳气,阳衰阴盛,寒湿内生,入里郁久而化火、化热,湿热丛生诱发或加重肾病。1.1.2饮食不节湿热内生孙伟教授认为现代人尤其酷爱奶茶、碳酸饮料等饮品,日久损伤脾胃,脾虚土不制水,土湿水旺,内湿所生,《素问•至真要大论》[8]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人虽有体质不同,但其化热则一,如王孟英《温热经纬》曰“吾吴湿邪害人最广……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故孙伟教授常常告诫慢性肾脏病患者生冷、海鲜不食,肉类、奶类、水果也要少食,以免损伤脾胃滋生湿热。1.1.3七情内伤湿热互结《素问•上古天真论》[8]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孙伟教授认为现今之人物欲横流,所欲不得七情郁结,木郁土湿火旺,肝郁乘脾生湿,胆郁上逆相火升腾刑金,肺热壅滞,不能输布津液、及通调水道,故出现湿热互结之证。1.1.4劳倦内伤湿热蕴胶由于劳损过度,损伤肾脏,肾虚不能蒸腾水湿,膀胱气化不利,导致水液输布和排泄障碍,水液内停,湿为阴邪,愈久化热,变为湿热,湿热之邪蕴胶于肾,难以消除,也是本病缠绵难愈的关键[9]。1.1.5药毒伤肾酿湿生热在肾脏病的整个病程中,患者不可避免地接受多种药物的治疗,药邪瘀滞肾脏,耗气伤精,损伤肾络,酿湿生瘀。尤其是现今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大量运用,可耗肾精、损肾阳、竭肾阴,导致阴阳失衡,阴虚生热,阳虚生寒,寒热夹杂,导致湿热内生。综上,孙伟教授认为由于现代人摄生、治疗不当,湿热之人颇多,湿热之邪亦害人颇广,继而损伤肾脏。《南病别鉴》云:“热得湿而热愈炽,湿得热而湿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交合,其病重而速。”

1.2湿热与病理息息相关

孙伟教授贯通中西,将中医病机与肾脏病理相结合,深刻阐释了二者之间关系。孙伟教授认为湿热之邪盘结在下焦,缠绵不愈,在肾脏病中会引发一系列病理反应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炎症因子释放,盛梅笑等[10]通过病理和证型的联系可见湿热证系膜细胞增生、间质炎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积分高于非湿热证,进一步证实了慢性肾脏病是一个水湿化热、湿热相合,蕴结不解的过程,最终导致“久病入络”—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硬化,这也是由湿致瘀的过程。在这一进展过程中,湿热之邪起到了根本的作用,是其基本环节[11]。

1.3湿热致瘀毒为病之果

慢性肾病日久,正虚邪恋,正虚则运行无力,湿阻则气机不畅、热壅则气滞,都会导致瘀血内生。湿热为始动因素,湿热互结,瘀、毒内生,瘀阻肾络,肾络瘀痹,引起肾小球硬化,故瘀阻肾络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机制[12]。朱丹溪谓“湿热熏蒸而为瘀”在这点上可以说湿热是因,瘀血是果。随着慢性肾脏病的进展,气血阴阳耗损,湿热、瘀血、浊毒等病理产物蓄积,形成慢性肾衰的标证[13]。因此,孙伟教授常在方中配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湿泄浊之品。

2湿热证辨证要点及治疗

2.1辨证要点

孙伟教授在诊治慢性肾脏病患者过程中坚守“见微知著、四诊合参、以舌诊为要”的基本原则,注重“望闻问切”,尤其善用舌诊。孙伟教授指出湿热辨证要点为口干、口苦、苔薄黄或黄腻,同时伴有面色萎黄、晦浊、虚浮,浮肿、腰膝酸软、纳呆脘痞、恶心呕吐,脉象多以沉、滑、弦、数为主。临床上脉有舍证从脉、舍脉从证,孙伟教授认为舌象最能如实反映体内阴阳虚实情况,故善用舌诊来判断湿热虚实盛衰情况。具体从舌体、舌色、舌苔、舌下脉络观察,若舌体胖大有齿痕质润色白为水湿内盛,恐有伤阳;舌色瘀暗为夹瘀;舌苔或白或黄,然而必腻,白腻为湿重于热,黄腻为湿热并重,黄腻苔与湿热证关系密切[14],若质燥而干为热重于湿;舌质鲜红无苔或少苔,考虑为上燥水竭、肺燥肾寒;脏腑气血运行不畅、脉络不通,可以出现舌下筋脉异常迂曲[15],孙伟教授根据舌下筋脉迂曲情况分为小于1/3、小于2/3、大于2/3来判断血瘀轻重。此外孙伟教授善用舌象判断预后,若舌苔薄而不腻,舌色由暗红转为红润,舌体由胖大、齿痕转为舌体适中、无齿痕,舌下筋脉无瘀血,表示病欲解向愈。

2.2辨证治疗

湿热为患所致的耗气、血凝、炼津成痰均可成为慢性肾脏病病情加重或恶化的因素[16],故孙伟教授提倡分阶段、分病位、分虚实来辨证治疗湿热。2.2.1补气护阳,以截湿热补气为先:湿热之邪耗气伤阴,孙伟教授提出“补气为先、三气同补”。补脾气,脾胃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水湿功能正常,则水湿无以内生;补肺气,肺为水之上源,输布津液,以滋肾水,此乃金能生水,在水液代谢方面,肺与肾相互依存,共同完成水液代谢[17],若肺气虚则内生湿邪;补肾气,肾气充足,则肾主水液功能正常,若肾气虚则内湿所生。中医认为“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方中常用黄芪、党参以补气行水。徐灵胎曰:“有湿则有热”,内无水湿,热邪无以依附,湿热自去。护阳为先:《素问•生气通天论》[8]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者,卫外而为固”,孙伟教授提出“护阳为先”的治则,以固护人体阳气,原因有三:一是生化作用,人体靠阳气生化气血、精血津液,使脾健肾实;二是湿邪靠阳气宣化,阳气虚弱则津液输布失常,而内生湿邪,加重病情;三是卫外作用,慢性肾脏病往往因为感受外邪而加重,阳气有防御和卫外作用,即抵御外感之邪,防止感染发生。故方中常用续断、仙灵脾、菟丝子等平和之药以固护肾阳,很少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之药,因其性燥烈有耗损精血、津液之弊[18]。2.2.2宣畅三焦,因势利导孙伟教授强调,清利湿热当分清病位,区分上中下三焦及肺脾肾的不同[19],提倡三焦分消。上焦湿热者,常用川连、淡竹叶、荷叶之品;中焦湿热者,常用霍香、蒲公英之属;邪在下焦者,多以石韦、土茯苓、积雪草、六月雪、槐花、蚕砂、泽泻、虎杖、蜀葵花等清热利湿、调畅气机、张显肾气,湿热下行,使湿热无所依,湿热去则精微固[20],邪去则正安[21]。2.2.3化瘀祛毒,以治未病孙伟教授强调慢性肾脏病初期以湿热之邪为主,随着病情进展血瘀渐露,晚期更是瘀毒显著,故兼用清利活血解毒的药物,防止血瘀、热毒等病邪产生,体现了治未病思想。临床上常根据舌下筋脉迂曲情况判断血瘀轻重,轻者用鬼箭羽、郁金、当归、泽兰、益母草活血和络,稍重者用莪术、川芎、丹参等活血化瘀,久病瘀血重者用全蝎、僵蚕、水蛭以破血逐瘀;同时用马鞭草、荔枝草、蛇舌草等以清热解毒[19,22]。2.2.4清利湿热,佐以疏风孙伟教授在治疗湿热时常配伍祛风药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因有二:第一、控制蛋白尿是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关键环节,大部分蛋白尿患者都伴有泡沫尿,符合了风性开泻的特点,故佐以祛风药物;第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8]曰:“风胜湿”,在清热利湿时常佐以疏风之品,一可助化湿之力,二可宣肺解表,预防和控制感冒,常用药物有豨莶草、青风藤、荆芥、防风、蝉蜕、浮萍等[23]。

3病案举隅

洪某,女,51岁。2021年5月20日初诊。患者缘2006年起无明显诱因出现间断双下肢水肿,未给予重视。2014年水肿加重,至南京某医院就诊,理化检查示大量蛋白尿伴镜下血尿,尿常规示蛋白尿3+、隐血2+,24h尿蛋白定量3.66g/24h、血肌酐123μmol/L,行肾脏活检穿刺示:lgA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治疗上给予雷公藤多苷片2片1天3次口服后患者自行停药,至合肥当地医院进行针灸治疗,自诉此后双下肢水肿未发作,但血肌酐进行性升高,今年5月查血肌酐190.7μmol/L,当地医院给予口服硝苯地平片、酒石酸美托洛尔降压,口服尿毒清颗粒以通腑降浊、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病情无明显改善,现为求中医药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刻下:患者腰酸痛、乏力,记忆力下降,双下肢无水肿,纳可,寐欠佳,入睡困难,大便成形,小便少量泡沫,24h尿量约1600mL。舌质暗红、苔黄腻、舌下筋脉迂曲大于2/3,脉沉细。查体:双下肢无明显水肿,双肾区无叩击痛。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既往高血压病病史7年,自服硝苯地平片,酒石酸美托洛尔降压;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他慢性病史;否认重大手术外伤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理化检查:血生化示肌酐190.7μmol/L、尿酸494μmol/L、白蛋白40.7g/L,24h尿蛋白定量0.54g/24h,尿微量蛋白/肌酐242mg/g。诊断:西医:lgA肾病、慢性肾脏病3期,中医:肾衰病,证属肾虚湿热型。治疗:益肾清利、和络泄浊,予慢性肾脏病3期基本方加减:生黄芪30g、潞党参15g、炒白术15g、淮山药15g、老苏梗12g、广郁金15g、川芎15g、炒当归15g、虎杖20g、石韦20g、土茯苓30g、六雪月30g、厚杜仲20g、川断肉15g、菟丝子20g、鬼箭羽20g、绵茵陈20g、荷叶20g、穿山龙40g、白花蛇舌草30g、积雪草30g、马鞭草30g、猫须草30g、葫芦瓢20g、晚蚕砂15g、蓬莪术15g、豨莶草30g、炙甘草6g,共14剂、每日1剂、每日3次、水煎服。方中黄芪大补肾脏元气为君,肾气足主水之令正常,则湿无所生、热无所附;潞党参、炒白术、淮山药、老苏梗健脾益气化湿,厚杜仲、川断肉、菟丝子等益肾、维护肾气,虎杖、茵陈、石韦、白花蛇舌草以清热利湿解毒,合为臣药;土茯苓、积雪草、六月雪、晚蚕砂清热除湿、泄浊解毒,郁金、当归、川芎、穿山龙、鬼箭羽活血化瘀和络,马鞭草、猫须草加强清热利湿解毒之功,共为佐药;炙甘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为使药,纵观全方以补肾气为根,清热利湿为要,共奏益肾清利和络之功。此患者主症为腰酸重疼痛、乏力,且舌下络脉迂曲明显,考虑肾气虚不能主水,湿浊下注、阳气不得布达,无以推动血行瘀血内生,经络肌肉失于濡养所致,故加荷叶、葫芦瓢化湿升阳,使湿从小便而祛,如叶天士在《外感湿热篇》所云“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外加蓬莪术破血祛瘀、行气止痛,加豨莶草祛风湿、通经络。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坚持治疗慢病的恒心,嘱其做八段锦等养生操,忌寒凉、咸味食物,注意防风寒,避免感染。2021年07月22日二诊:腰酸痛较前好转,偶觉腹胀,无水肿,纳可,寐欠佳,入睡困难,大便成形,无尿频尿急尿痛,小便无泡沫。复查血生化示肌酐181.2μmol/L、尿酸534μmol/L、白蛋白38.2g/L,24h尿蛋白定量0.67g/24h,尿微量蛋白/肌酐248mg/g。患者舌体较前胖大伴有腹胀,恐其水湿之邪较前加重,内经云“肾聚水而生病”,孙教授也指出湿伤于下,首先归肾而发肾病,故在前方基础上加草果仁6g,以增强化湿温中、健脾行气之功祛除湿邪,再服14剂,余方案不变,嘱其定期复查,建议患者少吃或不吃螃蟹、虾子、海货、牛肉、羊肉、狗肉、水果,同时禁止喝奶茶、牛奶等饮品,防止湿邪内生,损伤肾气。2021年9月29日三诊:无腰酸痛、水肿,纳寐尚可,二便调,舌质红,苔微黄不腻、舌下筋脉迂曲大于2/3,脉沉。复查血生化示肌酐137.3μmol/L、尿酸327μmol/L、白蛋白38.7g/L,24h尿蛋白定量0.36g/24h,尿微量蛋白/肌酐209mg/g。患者经治疗后诸症好转,舌苔不腻,故前方去荷叶,因其舌下络脉迂曲明显,考虑患者“久病必瘀”、“久病入络为瘀血”故加全蝎12g,增强破血逐瘀之功,有效防止肾小球增生、硬化以巩固疗效,再服14剂,余治疗方案不变。患者经服用中药治疗后,尿蛋白减少、肾功能逐渐改善、肾小球滤过率得到提高、病情稳定,嘱其注意生活调护、定期复查。

4小结

肾脏病范文篇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肾疾病;研究思路;方法

1慢性肾脏病的危害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的统计表明,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占美国医疗人群的7%,却占医疗预算费用总额的24%;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每人每年需要透析的费用为65000美元,预计2010年美国用于ESRD的费用将高达290亿美元[1]。目前我国尚无准确的CKD流行病学数据。据2005年北京市石景山地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CKD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KD患病率为9.4%[2]。据此推算,我国CKD病人将超过1亿,ESRD病人超过300万。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300万ESRD病人中仅有6万人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统计,替代治疗每人每年费用10万~13万元人民币,仅这6万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ESRD病人每年的医疗费用就高达60亿~78亿元人民币,若ESRD患者全部接受替代治疗,医疗费用将高达3000亿~3900亿元人民币。CKD患者血肌酐(serumcreatinine,SCr)超过150μmol/L时,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者是普通人群的15倍,尿毒症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是普通人群的35倍。ESRD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患者本人造成终身遗憾。虽然ESRD目前无法治愈,但CKD还未进展到ESRD时,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去积极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与不足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自然渗透的产物,存在于我国中医院及相当一部分西医院的医疗实践中。许多肾脏病专家都在积极探索肾脏病治疗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如著名的肾脏病专家黎磊石院士开发研究中药提取物雷公藤多苷,为临床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药物;陈香美院士获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IgA)型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为IgA型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提供科学证据。他们是肾脏病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领域有明显的优势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2.1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

2.1.1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副反应著名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叶任高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要源于中医,而高于中医;源于西医,而高于西医。”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的目标,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所在。如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使用泼尼松、细胞毒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o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s,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onⅡreceptorblocker,ARB)等治疗的同时,再结合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或中药汤剂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其疗效较单纯中医或西医疗法显著提高。中药还可明显减轻大剂量激素引起的医源性柯兴氏综合征副反应,减轻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和性腺功能的抑制[3]。

2.1.2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治疗中医、西医对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各有优势和劣势,中西医结合能取长补短,使病人得到一体化的治疗。如,IgA型肾病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时,西医无特异性疗法,中医汤剂加火把花根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表现为中等蛋白尿和血尿时,以小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大量蛋白尿时,则以大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雷公藤多苷或火把花根治疗;出现细胞性新月体时,则以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出现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1、2期时,以中药汤剂口服、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熏洗,同时配合减轻肾脏“高灌注、高滤过、高压”的ACEI和ARB等治疗;到尿毒症期以替代治疗为主,中药配合改善营养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为辅。中西医结合在疾病各个不同阶段切入,各施所长才能得到最佳的一体化治疗。

2.1.3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判断疾病预后,提高治疗敏感性例如,肾病综合征不同的病理类型都可以表现脾肾阳虚证型,而微小病变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好,预后好,局灶节段硬化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差,预后差。西医诊断下的中医辨证,提高了中医对肾病预后的认识。

2.2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2.2.1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方法还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尽管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脏病报道很多,但绝大部分都停留在专家个人的经验和各自单位的临床观察,没有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其疗效的客观性很难确定。

2.2.2疗效机制不明中药的成分复杂,经过炮制、配伍、煎煮和体内代谢后,成分的变化更是不得而知。因此,中药很难用单一指标去考察其疗效,作用机制不明。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西药治疗,其疗效机制更是不清楚。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疗效机制只能用“黑箱理论”去解释。

2.2.3行业内尚无《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指南》中西医结合治疗CKD无规可循,中西医结合肾科医生临床诊疗缺乏权威的参考和指引,医患安全性差。

2.2.4基础理论研究较迷惘中医学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其“证”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现代化的瓶颈。但目前对肾虚证等“证”的研究还没有找到特异性的客观指标,离揭示“证”的本质还有很大距离。

2.2.5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目前中医临床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系统论思想指导实践;西医是以“还原论”为主导思想,以逻辑思维为特征,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手段来指导实践[4]。中医、西医都是在各自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新理论的形成还有待漫长的时日。

3中西医结合防治CKD的思路与方法

3.1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报道很多,疗效也比较好,但现在还没有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化方案出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已经开始资助中医肾病临床优化方案的研究,如杭州市中医院王永钧教授牵头的11家医院肾科参与的“CKD3期中医证治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陈以平教授牵头的“中医综合治疗膜性肾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5]。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优化方案的研究提供借鉴。另外,建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科技部门以及企业以各种形式支持中西医结合肾病优化方案的研究,为编写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指南提供证据,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为行业诊治CKD提供最有效的方法,提高肾病的诊疗水平。研究优化方案时,需注意以下问题:(1)为使临床试验信息透明化,提高研究的社会公信度,请在临床试验开始前,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InternationalClinicalTrialRegistrationPlatform,WHOICTRP)认证的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2)为优化出最佳的方案,请在做优化方案时,先将专家的经验在协作组内讨论,并在协作组外征求中医肾病专家、西医肾病专家、肾脏病理专家、免疫学专家、药理学专家、统计学专家、医学经济学专家、伦理委员会以及护理学专家的意见。优化方案制定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客观评价其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第一次临床试验结果出来后,针对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将方案再优化再试验直至优化出满意的方案。(3)CRF应按原发病进行单病种优化研究。CRF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因不同,其进展的机制和速度不一样,临床疗效和预后也存在差异。因此,CRF应按其原发病分类进行优化研究。另外,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小球肾炎也要按病理类型进行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

3.2加强确有疗效的新药开发研究目前已开发上市用于治疗肾病的中成药有雷公藤多苷片、肾炎康复片、尿毒清、肾炎四味片、黄葵胶囊等,但还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为了丰富临床医生治疗肾病的手段,满足临床患者的需要,扩大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国际肾病界的影响,则需加强确有疗效、安全的中药新药开发研究[6]。中药新药开发应注意以下问题:(1)临床疗效是新药的生命,只有疗效好且安全的药物才会在医疗市场生存周期长,经久不衰;(2)组方药味不要太多,最好在8味以下,4~6味最好。因为药味太多,工艺复杂,服药量大,不便于控制成本,使患者长期服用;(3)掌握新药的最新分类,因新药分类的不同,药学和毒理研究的要求不一样,请及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去查询;(4)组方的药物如果是没有质量标准的地方药材,要先制定该药的质量标准;(5)中药新药临床适应证必须为先确定西医病名下的中医证型,不能只有西医的病名,没有中医的证型;(6)药效学研究如果没有公认的动物模型,自创的动物模型要有相关专家论证;(7)临床试验方案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指导原则》,若是该原则没有的病种,临床试验方案要请相关专家论证;(8)对照药的选择,最好是同类最有效的中药,没有同类的中药要选择公认有效的西药,对照药是不同的剂型时要做双模拟。

3.3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探索中医肾本质的研究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进行了环磷酸腺苷(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guanosinemonophosphate,cGMP)、内分泌、免疫和基因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没有找到中医肾虚证的特异指标。系统生物学是由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表型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组成,通过生物信息学把基因、蛋白质、代谢产物及表型等横向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采用系统综合的思路和手段从整体水平上动态地对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特征、活动规律和相互联系加以描述。中医传统理论最具特色的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观”,与现代的系统生物学思路不谋而合[7]。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核心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将为中医肾虚证本质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手段。

3.4加强中医药治疗CKD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是目前的热点,许多肾病工作者研究了治肾病中药复方或单味药对肾脏病理和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对细胞因子和基因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寻找有效的药物,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鉴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和多效应的特点,很难判断有效或无效成分,也很难用单一指标考察其疗效,对它的代谢途径不清楚,半衰期不明,其疗效机制还是用“黑箱理论”去解释。所有的汤剂都是每天服用2次,所有的中成药都是每天吃3次。鉴于目前的技术和方法所限,这种研究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前面所述的系统生物学方法与中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和多效应的特征相吻合,但技术条件要求比较高,建议有条件的单位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去探讨中医药治疗肾病的疗效机制,为肾脏病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3.5加强马兜铃酸等有毒中药肾损害的机制研究1964年,吴松寒等[8]报道了2例服用含关木通的药物引起急性肾衰竭,随后也有报道,但例数少,未引起重视。1993年,Vanherweghem等[9]发现9名妇女食用含中药成分的减肥食品后出现肾间质纤维化,其中2例初诊时已为ESRD,经对其药物分析发现,减肥药物含马兜铃酸,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国内谌贻璞教授等[10]也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有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关木通、广防己等。其他引起肾损害的中药还有苦参、补骨脂、土牛膝、川楝子、苍耳子、枳实、白头翁、夏枯草、昆明山海棠、厚朴、牵牛子、草乌、巴豆、使君子、土贝母等。肾损害表现为急、慢性肾衰竭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11]。中药肾损害已引起世界范围内对中草药安全性的怀疑,甚至有的不敢用中药。其实这些药源性肾损害除药物本身药理效应外,与剂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以及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有关。因此,必须研究可能引起肾损害的中草药的产地、服药时间、剂量和配伍关系,禁止确有肾损害的药物如关木通、马兜铃等中药及其制剂在市场上流通,进一步研究可能引起肾损害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为临床提供治疗肾病安全有效的中药。

3.6组织编写《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西医有美国组织编写的《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开始组织中国中医药学界专家撰写《中医临床指南》,希望该临床指南既符合国际通用的疾病标准,又能体现辨证论治的中医药特色,成为标准化、国际化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导性文件,该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中。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临床证据不足[12]。建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及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会牵头,中华肾脏病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的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中医肾病专家、西医肾病专家、肾脏病理专家、免疫学专家、医学经济学专家、统计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护理学专家以及卫生决策部门专家参与,对中西医结合治疗CKD比较成熟的病种,以病证结合的方式、公认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对证据进行分级,为临床医生提供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中西医结合防治CKD指南。

3.7加大宣传,重视普查,早期预防CKD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合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医疗费用昂贵,但知晓率却不足10%。有的人一生都没有做过尿液检查,肾脏有没有问题一无所知。因此,2006年国际肾脏病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ofNephrology,ISN)和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KidneyFoundation,IFKF)联合倡议,将每年3月份的第2个星期四定为“世界肾脏日”,目的就是唤起全球各界人士对CKD的高度关注。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已经在媒体开展宣传,举行讲座,组织普查,但还有待其他相关学会及政府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并组织专业人士参与大规模尿常规普查。建议及早建立我国在临床广泛应用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的方法,对可能引起CKD的住院病人和体检者进行GFR评价;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痛风等引起继发性肾脏病的因素及早进行预防;对已有肾脏病要积极干预治疗,防止肾损害的进展;对3、4、5期的CKD要防止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ChenXM,WangHY.Increasingtheawareness,treatmentandcontrolratesofchronickidneydiseaseforreducingthehealthhazardtopeople.ZhonghuaNeiKeZaZhi.2006;45(6):441442.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陈香美,王海燕.提高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减轻对国民健康的危害.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441442.

2ZhangLX,ZuoL,XuGB,munitybasedscreeningforchronickidneydiseaseamongpopulationolderthan40yearsinBeijing.ZhonghuaShenZangBingZaZhi.2006;22(2):6771.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张路霞,左力,徐国宾,等.北京市石景山地区中老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2):6771.

3WeiLB,YeRG,LuanT,etal.Clinicalobservationofthelongtermeffect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trea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57patientswithrepeatedrecurrentprimarynephriticsyndrome.ZhongYiZaZhi.2000;41(10):598600.Chinese.

魏连波,叶任高,栾图,等.中医辨证配合治疗成人常复发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57例远期疗效观察.中医杂志.2000;41(10):598600.

4SunZT,NieZH,DengCP.Thepresentsituationandconsiderationofthecombin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YiXueYuZheXue.2006;27(3):7779.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孙泽庭,聂正怀,邓崇平.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思考.医学与哲学.2006;27(3):7779.

5ChenYP.Developmentsurveyonstudyofnephropathyinintegrativemedicine.ZhongguoZhongXiYiJieHeShenBingZaZhi.2007;27(6):554555.Chinese.

陈以平.中西医结合肾病研究的发展概况.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27(6):554555.

6WangG.Theresearchdirectionandprospectofnephrology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guoZhongXiYiJieHeShenBingZaZhi.2004;5(6):360362.Chinese.

王钢.中医肾脏病学研究方向与展望.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5(6):360362.

7LiuY.Thinkingonthe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YaTaiChuanTongYiYao.2005;(1):6466.Chinese.

刘源.中西医结合的思考.亚太传统医药.2005;(1):6466.

8WuSH.Twocasesofacuterenalfailureinducedbycaulishocquartiae.JiangSuZhongYi.1964;10:12.Chinese.

吴松寒.木通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报告.江苏中医.1964;10:12.

9VanherweghemJL,DepierreuxM,TielemansC,etal.Rapidlyprogressiveinterstitialrenalfibrosisinyoungwomen:associationwithslimmingregimenincludingChineseherbs.Lancet.1993;341(8842):387391.

10ChenYP,ChenW.Progressinresearchofaristolochicacidnephropathy.ShenZangBingYuTouXiShenYiZhiZaZhi.2002;11(1):6366.Chinese.

谌贻璞,陈文.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进展.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2;11(1):6366.

11YuanL.Chinesemedicineandkidneydamage.XinYiXue.2005;36(9):542543.Chinese.

原玲.中药与肾损害.新医学.2005;36(9):542543.

肾脏病范文篇5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NIH)的统计表明,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占美国医疗人群的7%,却占医疗预算费用总额的24%;终末期肾脏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每人每年需要透析的费用为65000美元,预计2010年美国用于ESRD的费用将高达290亿美元[1]。目前我国尚无准确的CKD流行病学数据。据2005年北京市石景山地区40岁以上常住居民CKD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KD患病率为9.4%[2]。据此推算,我国CKD病人将超过1亿,ESRD病人超过300万。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300万ESRD病人中仅有6万人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统计,替代治疗每人每年费用10万~13万元人民币,仅这6万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的ESRD病人每年的医疗费用就高达60亿~78亿元人民币,若ESRD患者全部接受替代治疗,医疗费用将高达3000亿~3900亿元人民币。CKD患者血肌酐(serumcreatinine,SCr)超过150μmol/L时,死于心血管并发症者是普通人群的15倍,尿毒症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是普通人群的35倍。ESRD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患者本人造成终身遗憾。虽然ESRD目前无法治愈,但CKD还未进展到ESRD时,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去积极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与不足

中西医结合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自然渗透的产物,存在于我国中医院及相当一部分西医院的医疗实践中。许多肾脏病专家都在积极探索肾脏病治疗的中西医结合之路,如著名的肾脏病专家黎磊石院士开发研究中药提取物雷公藤多苷,为临床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有效的药物;陈香美院士获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A,IgA)型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为IgA型肾病的中医证治规律提供科学证据。他们是肾脏病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典范。中西医结合在肾脏病领域有明显的优势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

2.1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势

2.1.1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副反应著名中西医结合肾脏病专家叶任高教授指出:“中西医结合要源于中医,而高于中医;源于西医,而高于西医。”这才是中西医结合的目标,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优势所在。如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在使用泼尼松、细胞毒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onconvertingenzymeinhibitors,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ngiotensionⅡreceptorblocker,ARB)等治疗的同时,再结合雷公藤多苷、火把花根片或中药汤剂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其疗效较单纯中医或西医疗法显著提高。中药还可明显减轻大剂量激素引起的医源性柯兴氏综合征副反应,减轻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及骨髓和性腺功能的抑制[3]。

2.1.2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治疗中医、西医对疾病不同阶段的治疗,各有优势和劣势,中西医结合能取长补短,使病人得到一体化的治疗。如,IgA型肾病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时,西医无特异性疗法,中医汤剂加火把花根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表现为中等蛋白尿和血尿时,以小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或雷公藤多苷有比较好的疗效;在大量蛋白尿时,则以大剂量激素、ACEI加中药汤剂、雷公藤多苷或火把花根治疗;出现细胞性新月体时,则以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出现慢性肾衰竭(chronicrenalfailure,CRF)1、2期时,以中药汤剂口服、中药保留灌肠及中药熏洗,同时配合减轻肾脏“高灌注、高滤过、高压”的ACEI和ARB等治疗;到尿毒症期以替代治疗为主,中药配合改善营养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为辅。中西医结合在疾病各个不同阶段切入,各施所长才能得到最佳的一体化治疗。

2.1.3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判断疾病预后,提高治疗敏感性例如,肾病综合征不同的病理类型都可以表现脾肾阳虚证型,而微小病变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好,预后好,局灶节段硬化的脾肾阳虚证对治疗反应差,预后差。西医诊断下的中医辨证,提高了中医对肾病预后的认识。

2.2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2.2.1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方法还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尽管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肾脏病报道很多,但绝大部分都停留在专家个人的经验和各自单位的临床观察,没有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其疗效的客观性很难确定。

2.2.2疗效机制不明中药的成分复杂,经过炮制、配伍、煎煮和体内代谢后,成分的变化更是不得而知。因此,中药很难用单一指标去考察其疗效,作用机制不明。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西药治疗,其疗效机制更是不清楚。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疗效机制只能用“黑箱理论”去解释。

2.2.3行业内尚无《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指南》中西医结合治疗CKD无规可循,中西医结合肾科医生临床诊疗缺乏权威的参考和指引,医患安全性差。

2.2.4基础理论研究较迷惘中医学的特点是辨证论治,其“证”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是中医现代化的瓶颈。但目前对肾虚证等“证”的研究还没有找到特异性的客观指标,离揭示“证”的本质还有很大距离。

2.2.5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目前中医临床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系统论思想指导实践;西医是以“还原论”为主导思想,以逻辑思维为特征,以实验手段为主要研究方法,借助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手段来指导实践[4]。中医、西医都是在各自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还没有形成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新理论的形成还有待漫长的时日。

3中西医结合防治CKD的思路与方法

3.1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的报道很多,疗效也比较好,但现在还没有中西医结合治疗CKD的优化方案出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已经开始资助中医肾病临床优化方案的研究,如杭州市中医院王永钧教授牵头的11家医院肾科参与的“CKD3期中医证治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陈以平教授牵头的“中医综合治疗膜性肾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5]。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CKD优化方案的研究提供借鉴。另外,建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科技部门以及企业以各种形式支持中西医结合肾病优化方案的研究,为编写中西医结合防治肾病指南提供证据,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为行业诊治CKD提供最有效的方法,提高肾病的诊疗水平。研究优化方案时,需注意以下问题:(1)为使临床试验信息透明化,提高研究的社会公信度,请在临床试验开始前,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WHOInternationalClinicalTrialRegistrationPlatform,WHOICTRP)认证的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2)为优化出最佳的方案,请在做优化方案时,先将专家的经验在协作组内讨论,并在协作组外征求中医肾病专家、西医肾病专家、肾脏病理专家、免疫学专家、药理学专家、统计学专家、医学经济学专家、伦理委员会以及护理学专家的意见。优化方案制定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客观评价其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第一次临床试验结果出来后,针对临床试验存在的问题,将方案再优化再试验直至优化出满意的方案。(3)CRF应按原发病进行单病种优化研究。CRF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病因不同,其进展的机制和速度不一样,临床疗效和预后也存在差异。因此,CRF应按其原发病分类进行优化研究。另外,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慢性肾小球肾炎也要按病理类型进行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

3.2加强确有疗效的新药开发研究目前已开发上市用于治疗肾病的中成药有雷公藤多苷片、肾炎康复片、尿毒清、肾炎四味片、黄葵胶囊等,但还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为了丰富临床医生治疗肾病的手段,满足临床患者的需要,扩大中西医结合方法在国际肾病界的影响,则需加强确有疗效、安全的中药新药开发研究[6]。中药新药开发应注意以下问题:(1)临床疗效是新药的生命,只有疗效好且安全的药物才会在医疗市场生存周期长,经久不衰;(2)组方药味不要太多,最好在8味以下,4~6味最好。因为药味太多,工艺复杂,服药量大,不便于控制成本,使患者长期服用;(3)掌握新药的最新分类,因新药分类的不同,药学和毒理研究的要求不一样,请及时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网站上去查询;(4)组方的药物如果是没有质量标准的地方药材,要先制定该药的质量标准;(5)中药新药临床适应证必须为先确定西医病名下的中医证型,不能只有西医的病名,没有中医的证型;(6)药效学研究如果没有公认的动物模型,自创的动物模型要有相关专家论证;(7)临床试验方案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的指导原则》,若是该原则没有的病种,临床试验方案要请相关专家论证;(8)对照药的选择,最好是同类最有效的中药,没有同类的中药要选择公认有效的西药,对照药是不同的剂型时要做双模拟。

3.3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探索中医肾本质的研究中医理论的核心是辨证论治,“证”本质的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的突破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肾阴虚证、肾阳虚证进行了环磷酸腺苷(cyclicadenosinemonophosphate,cAMP)、环磷酸鸟苷(cyclicguanosinemonophosphate,cGMP)、内分泌、免疫和基因等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没有找到中医肾虚证的特异指标。系统生物学是由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相互作用组学、表型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组成,通过生物信息学把基因、蛋白质、代谢产物及表型等横向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采用系统综合的思路和手段从整体水平上动态地对一个集合体的存在特征、活动规律和相互联系加以描述。中医传统理论最具特色的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观”,与现代的系统生物学思路不谋而合[7]。以功能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为核心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将为中医肾虚证本质的研究提供科学的手段。

3.4加强中医药治疗CKD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医药治疗肾脏病的作用机制研究是目前的热点,许多肾病工作者研究了治肾病中药复方或单味药对肾脏病理和功能的改善作用,以及对细胞因子和基因的调节作用,为临床寻找有效的药物,做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鉴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和多效应的特点,很难判断有效或无效成分,也很难用单一指标考察其疗效,对它的代谢途径不清楚,半衰期不明,其疗效机制还是用“黑箱理论”去解释。所有的汤剂都是每天服用2次,所有的中成药都是每天吃3次。鉴于目前的技术和方法所限,这种研究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前面所述的系统生物学方法与中药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和多效应的特征相吻合,但技术条件要求比较高,建议有条件的单位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去探讨中医药治疗肾病的疗效机制,为肾脏病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

3.5加强马兜铃酸等有毒中药肾损害的机制研究1964年,吴松寒等[8]报道了2例服用含关木通的药物引起急性肾衰竭,随后也有报道,但例数少,未引起重视。1993年,Vanherweghem等[9]发现9名妇女食用含中药成分的减肥食品后出现肾间质纤维化,其中2例初诊时已为ESRD,经对其药物分析发现,减肥药物含马兜铃酸,引起医学界的重视。国内谌贻璞教授等[10]也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有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关木通、广防己等。其他引起肾损害的中药还有苦参、补骨脂、土牛膝、川楝子、苍耳子、枳实、白头翁、夏枯草、昆明山海棠、厚朴、牵牛子、草乌、巴豆、使君子、土贝母等。肾损害表现为急、慢性肾衰竭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11]。中药肾损害已引起世界范围内对中草药安全性的怀疑,甚至有的不敢用中药。其实这些药源性肾损害除药物本身药理效应外,与剂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以及不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药有关。因此,必须研究可能引起肾损害的中草药的产地、服药时间、剂量和配伍关系,禁止确有肾损害的药物如关木通、马兜铃等中药及其制剂在市场上流通,进一步研究可能引起肾损害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为临床提供治疗肾病安全有效的中药。

3.6组织编写《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西医有美国组织编写的《慢性肾脏病及透析的临床实践指南》。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开始组织中国中医药学界专家撰写《中医临床指南》,希望该临床指南既符合国际通用的疾病标准,又能体现辨证论治的中医药特色,成为标准化、国际化的中医临床实践指导性文件,该工作目前还在进行中。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临床证据不足[12]。建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及中国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会牵头,中华肾脏病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的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中医肾病专家、西医肾病专家、肾脏病理专家、免疫学专家、医学经济学专家、统计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护理学专家以及卫生决策部门专家参与,对中西医结合治疗CKD比较成熟的病种,以病证结合的方式、公认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价标准对证据进行分级,为临床医生提供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中西医结合防治CKD指南。

3.7加大宣传,重视普查,早期预防CKD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合并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加,医疗费用昂贵,但知晓率却不足10%。有的人一生都没有做过尿液检查,肾脏有没有问题一无所知。因此,2006年国际肾脏病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ofNephrology,ISN)和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KidneyFoundation,IFKF)联合倡议,将每年3月份的第2个星期四定为“世界肾脏日”,目的就是唤起全球各界人士对CKD的高度关注。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已经在媒体开展宣传,举行讲座,组织普查,但还有待其他相关学会及政府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加大宣传,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并组织专业人士参与大规模尿常规普查。建议及早建立我国在临床广泛应用检测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的方法,对可能引起CKD的住院病人和体检者进行GFR评价;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痛风等引起继发性肾脏病的因素及早进行预防;对已有肾脏病要积极干预治疗,防止肾损害的进展;对3、4、5期的CKD要防止心血管事件等并发症。

摘要:慢性肾脏病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其患病率和病死率高,并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产生巨额的医疗费用。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有优势,但也存在不少困惑。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的思路和方法是:(1)加强单病种优化方案的研究;(2)加强确有疗效的新药开发研究;(3)加强中医药治疗肾脏病作用机制的研究;(4)加强有毒中药肾损害的机制及防治研究;(5)利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探索中医肾本质的研究;(6)组织编写《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防治指南》;(7)大力宣传,重视普查,早期预防。期望通过实现上述措施,以提高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的诊疗水平。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肾疾病;研究思路;方法

【参考文献】

1ChenXM,WangHY.Increasingtheawareness,treatmentandcontrolratesofchronickidneydiseaseforreducingthehealthhazardtopeople.ZhonghuaNeiKeZaZhi.2006;45(6):441442.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陈香美,王海燕.提高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减轻对国民健康的危害.中华内科杂志.2006;45(6):441442.

2ZhangLX,ZuoL,XuGB,munitybasedscreeningforchronickidneydiseaseamongpopulationolderthan40yearsinBeijing.ZhonghuaShenZangBingZaZhi.2006;22(2):6771.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张路霞,左力,徐国宾,等.北京市石景山地区中老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肾脏病杂志.2006;22(2):6771.

3WeiLB,YeRG,LuanT,etal.Clinicalobservationofthelongtermeffectofsyndromedifferentiationtreatment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57patientswithrepeatedrecurrentprimarynephriticsyndrome.ZhongYiZaZhi.2000;41(10):598600.Chinese.

魏连波,叶任高,栾图,等.中医辨证配合治疗成人常复发性原发性肾病综合征57例远期疗效观察.中医杂志.2000;41(10):598600.

4SunZT,NieZH,DengCP.Thepresentsituationandconsiderationofthecombin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ndWesternmedicine.YiXueYuZheXue.2006;27(3):7779.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孙泽庭,聂正怀,邓崇平.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思考.医学与哲学.2006;27(3):7779.

5ChenYP.Developmentsurveyonstudyofnephropathyinintegrativemedicine.ZhongguoZhongXiYiJieHeShenBingZaZhi.2007;27(6):554555.Chinese.

陈以平.中西医结合肾病研究的发展概况.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27(6):554555.

6WangG.Theresearchdirectionandprospectofnephrology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ZhongguoZhongXiYiJieHeShenBingZaZhi.2004;5(6):360362.Chinese.

王钢.中医肾脏病学研究方向与展望.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4;5(6):360362.

7LiuY.Thinkingonthe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YaTaiChuanTongYiYao.2005;(1):6466.Chinese.

刘源.中西医结合的思考.亚太传统医药.2005;(1):6466.

8WuSH.Twocasesofacuterenalfailureinducedbycaulishocquartiae.JiangSuZhongYi.1964;10:12.Chinese.

吴松寒.木通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报告.江苏中医.1964;10:12.

9VanherweghemJL,DepierreuxM,TielemansC,etal.Rapidlyprogressiveinterstitialrenalfibrosisinyoungwomen:associationwithslimmingregimenincludingChineseherbs.Lancet.1993;341(8842):387391.

10ChenYP,ChenW.Progressinresearchofaristolochicacidnephropathy.ShenZangBingYuTouXiShenYiZhiZaZhi.2002;11(1):6366.Chinese.

谌贻璞,陈文.马兜铃酸肾病的研究进展.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2;11(1):6366.

11YuanL.Chinesemedicineandkidneydamage.XinYiXue.2005;36(9):542543.Chinese.

原玲.中药与肾损害.新医学.2005;36(9):542543.

肾脏病范文篇6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证候分类;证候分布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2012年全球因慢性肾脏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死亡的人数为86.42万人,占疾病病死率的1.5%,位于全球主要死亡原因的第14位。近年来,CKD发病率在不断增加,已成为目前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据调查,我国普通人群中CKD的患病率为10%~13%,据此推算,我国CKD患者已经超过1亿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尿毒症患者为100~200万例,而真正接受透析或移植治疗的患者大约为22万例。

1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研究沿革

传统的“证候”定义是患者在特定时间内所表现出来的能反映疾病的病位、病性、程度或发展趋势的一个或一组症状和体征。张仲景《伤寒论》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描述;张仲景《金匮要略》则以“病脉证治”为主线;葛洪《肘后备急方》有“诸病证候”的记载;朱丹溪也有“脉因证治”的观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识证尤为紧要”。可见,辨证论治得以实施的关键是准确的判定证候。自1949年以来,中医界人士对“证”的概念研究进行了不断深入的探讨,相继开展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包括证的实质、证候动物模型和证候规范化等研究内容。20世纪60年代初期,初步开展了证的实质研究,并且初见成效,比如,肾本质的研究、八纲证的实质研究等。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医界人士全面深入地开展了证的本质研究,其中“肾本质”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1]。1986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医证候规范”研究第二次会议提出了证候的定义和本质及演变过程,为辨证论治提供了依据,也为以后证候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2]。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界人士对证有了不同的观点,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对证本质研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反思和诘问。进入21世纪,中医证本质研究有了新的转机,证的研究又重新进入大家的视野,受到大家重视,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中医证候模型的复制、病证结合、以病统证等。

2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分类方法学研究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医学也要与时俱进,要与自然科学接轨,以科学精准的量化标准来得到世界的认可。同时,证候研究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仍缺少标准化的量化研究。因此,大家正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尝试从更科学、更合理的研究着手,采用更为客观的量化手段对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进行分类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王剑飞等[3]采用因子分析法客观再现了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的本质,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肾小球肾炎本虚证中以气虚证发生率最高,而标实证中则以瘀血证和湿热证发生率最高。李小会[4]采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发掘出对于中医肾病证候有一定诊断价值的标志物,通过这些标志物来研究中医肾病证候的实质。陈钢等[5]采用德尔菲法相关问卷调查,探讨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刘变玲等[6]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初步得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证候要素。屈凯[7]采用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获取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常见症状,以此来评价证候要素的贡献度。林育等[8]采用收集文献的方法来分析探讨岭南地区近10年来糖尿病肾病的证候分布规律。郑鑫等[9]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采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析,以此来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刘巍等[10]采用检索各大数据库,选用证候要素分析法对纳入期刊文献的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进行证候分析,从而揭示高血压肾损害的证候要素组成规律。贾冕等[11]采用平行坐标图、安德鲁斯曲线分析、散点图矩阵等计算机可视化技术,探求慢性肾功能衰竭与年龄、性别、体质量、身高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等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3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张望之等[12]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患者虚证以阴虚、阳虚和气虚为主,实证以痰、瘀、湿为主;临床多见脾气虚证、瘀血阻络证及肾阴虚证等证型。刘巍等[10]研究发现,高血压肾损害的实性证候要素为血瘀、痰浊、内湿、阳亢、内火、内风;虚性证候要素有阳虚、阴虚、气虚、血虚,其中阴虚最多,阳虚次之。临床以阴虚阳亢和阴阳两虚两种证候为最常见。刘香红等[13]研究发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中医证候分布类型为脾肾阳虚兼血瘀和肾气虚兼血瘀。张琳琪等[14]研究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邪实兼证是血瘀兼证,在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中湿热兼证出现频率高于湿浊兼证,在衰竭期和尿毒症期中湿浊兼证出现频率高于湿热兼证。刘忠杰等[15]研究发现,马兜铃酸肾病中医证候中,脾肾阳虚证占比最高。袁菲菲等[16]研究发现,肾淀粉样变性临床和病理特点与中医证候的关联性,发现中医证候气虚和风湿与肾脏淀粉样变性关系密切,存在相关性。王娅辉等[17]研究发现,近年来,IgA肾病发病率在减少,而膜性肾病的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不管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还是继发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证候均以本虚标实证为主,本虚标实证候中以脾肾气虚证、湿热证最为多见。马继伟等[18]研究发现,肾移植术后患者均为本虚标实证,本虚以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为主,其中肝肾阴虚、脾肾气虚两型为主要证型,标实以血瘀、湿浊、外感、湿热为主。杜美娟[19]研究发现,隐匿性肾炎以气阴两虚证及下焦湿热证居多,脉络瘀阻证和风热伤络证占比最少。曾妙玲等[20]研究发现,生物节律紊乱会导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候变化,证候先向阳虚质转变,最后形成阴阳两虚证。

4临床及实验研究

朱阿楠等[21]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基因多态性与中医证候相关。万廷信等[22]研究发现,IgA肾病中医邪实证候与西医的实验室及临床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苏春燕等[23]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Ⅲ期中以气阴两虚证为主,Ⅳ期才出现脾肾阳虚证,瘀血阻络证贯穿疾病的始终。娄成利等[24]研究发现,糖尿病肾病Ⅲ~Ⅴ期中脾肾气虚型所占的比例最高,随着DN病情的不断进展,兼证的比例在逐步提高,其中在各证型中占据比例为瘀证,DN中医证型与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肾功能等反应预后的指标密切相关。王莹等[25]研究发现,糖尿病肾脏疾病不同分期的中医证候分布及特点不同,在疾病不同分期和不同阶段,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本虚证由气阴两虚证向阴阳两虚证发展,兼挟湿热、浊毒、气郁、结热及血瘀证的动态演变。林燕娜等[26]研究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不宁腿综合征的高危证候是气阴两虚证和肝肾阴虚证,需注意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透析患者的对甲苯磺酰基水平。彭国平等[27]研究发现,肾髓质内叶间动脉血流频谱的指标呈逐渐降低趋势,气阴两虚组、阴阳两虚组、阳衰瘀阻组与正常对照组及阴虚燥热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袁菲菲等[16]研究发现,肾脏淀粉样变性和中医证候的对应性研究表明,气虚和风湿是最为常见证候,分别占52.83%和62.50%。此外,肾淀粉样变性中所观察到的与气虚有关的中医症状在血肌酐、尿酸和24小时尿蛋白量水平,明显高于阴虚症状。中医证候中的气虚和风湿与肾脏淀粉样变性密切相关。张晓凤等[28]研究发现,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证候均以本虚标实证为主。本虚证以脾肾气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标实证以血瘀证最多,湿热证次之。中医证型与病理分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病理分期以Ⅰ、Ⅱ期中多见脾肾阳虚型,病理分期Ⅲ期中多见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

5结语

肾脏病范文篇7

害;白介素-6异常增高在狼疮性小管间质损害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白介素-

6及其信息传递中的GP130,JunB基因异常表达参与了弥漫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LN)

分子发病过程,并率先发现丹参通过增强c-myc蛋白高水平表达而诱导细胞凋亡,

从而对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产生抑制作用。在国内外首次证实巨噬细胞在LN的病人

肾脏局部增殖,且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首次发现白介素受体(sIL-2R)和FLC

T增多是诊断早期活动LN的可靠指标。筛选并建立了一种本病活动性的计分方法;

发现小管间质病变分级对LN肾小球病理、临床表现、治疗、疗效及复发的判断均有

指导意义。在国内首先报道超大剂激素冲击疗法治疗严重的活动性LN,率先提出适

合我国国情的改进CTX冲击疗法治疗LN。发现中药在促进骨髓造血,对抗CTX等致免

疫功能过度抑制具有一定作用。首次在国内探讨了LN尿毒症的可逆性,并分析发现

SLE死亡最主要原因并非尿毒症。

狼疮性肾炎(LN)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

由于其诊断治疗较为棘手,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因此LN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

的重视[1~9],我们课题组对此病作了30多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于1963年在国

内最早分析了当时国内最大组别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10],以后不断地进行

临床观察和研究。近年来随着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其分子发病机理

与临床进行了综合研究,现总结如下。

1发病机理

1.1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6(白介素-6)与LN发病机理仍然尚不十分清楚,为了确定LN病人体

内是否存在内源性白介素-6表达增高及其来源,我们应用ELISA法检测58例LN病人

的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白介素-6蛋白的水平[11],在国内首次采用

原位杂交方法结合IBAS2.0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其中20例LN病人PBMC在未受任何刺

激时白介素-6mRNA表达强度,并分析3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3者水平在LN病

人体内均异常增高,活动期尤其明显,3者之间互呈直线正相关。提示LN病人PBMC

内源性过度表达和合成白介素-6是其外周白介素-6水平增高的原因之一,异常增高

的循环白介素-6对狼疮性全身性病理损害,尤其对肾损害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证

明血清白介素-6增高可提示LN处于活动期,对临床指导治疗有一定意义。另外,我

们探讨了白介素-6在狼疮性小管间质病变中的作用[12],通过检测42例活动期L

N患者尿白介素-6水平与其中的15例肾小管间质白介素-6mRNA水平,发现42例活动

期LN患者中有36例尿白介素-6肌酐比值>5ng/mg,其增高程度与尿微球蛋白(β

2-MG)及NAG酶活性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在15例肾组织切片中,肾小管间质均有白介

素-6mRNA表达,小管间质病变愈严重,其表达量愈高,而健康肾组织小管间质几

乎无白介素-6mRNA表达。提示LN患者活动期尿白介素-6水平异常增高与肾小管间

质白介素-6mRNA异常表达有关,白介素-6在狼疮性小管间质损害过程中可能具有

重要作用。

有关白介素-6信号传递系统中GP130和JunB是否参与了弥漫性增生性LN的分子

病理过程目前国内外尚无报道。我们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了20例弥漫性增生性L

N患者肾活检组织肾小球细胞中白介素-6、GP130和JunBmRNA表达,并分析其与患

者肾小球系膜区增宽和尿蛋白之间的关系[13],结果在国内外首次发现弥漫性增

生性LN患者白介素-6、GP130JunB基因mRNA表达分别是6.6±0.9,8.6±0.9和6.7

±0.8,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白介素-6、GP130mRNA表达与系膜区增宽和

尿蛋白排泄量呈正相关。提示白介素-6及其信息传递中的GP130和JunB基因异常表

达在弥漫性增生性分子发病机理中起一定作用,为LN的分子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实

验依据。

1.2细胞凋亡

近年来,细胞凋亡理论的引入为LN发病机制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LN与

细胞凋亡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14]。我们率先在国内成功分离培养LN患者肾活

检组织的成纤维细胞,探索环磷酰胺能否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减轻纤维化病变,观

察环磷酰胺衍生物4-氢过氧环磷酰胺(4-hydroperoxycyclophosphamide,4-HC)对L

N患者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凋亡的影响[15],结果发现4-HC可明显促进其凋亡,这

为临床应用环磷酰胺治疗LN、减轻肾间质纤维化和延缓肾功能恶化,提供新的实验

证据。另外检测了丹参(ρ=10g/L或20g/L)对人肾成纤维细胞氚标记胸苷(3H-Td

R)掺入率的影响,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celldeat

h)即凋亡(apoptosis)[16],结果显示:丹参对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且呈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程序性细胞死亡结果表明,丹参可促使人肾成

纤维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呈剂量依赖性。丹参通过使c-myc蛋白高水平表达而诱

导细胞凋亡,从而对人肾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

1.3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的局部增殖在L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无人报道[17]。在LN性肾炎的

肾病理组织切片中发现许多巨噬细胞,传统观点认为肾脏中的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

的单核细胞,这些巨噬细胞在肾组织中不再增殖。我们的研究在世界上首先发现巨

噬细胞在LN病人肾脏局部增殖,其增殖程度和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例如在Ⅳ型

LN,增殖的巨噬细胞明显多于Ⅱ型LN[18,19]。提示巨噬细胞局部增殖在LN的致

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寻找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线索。由于巨噬细胞局部

增殖使炎症反应放大,如能抑制巨噬细胞的局部增殖,使能有效地抑制疾病的进展

[20]。

2临床研究

2.1临床表现与病理

临床上我们对LN特点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临床观察,包括对老年LN[21]、儿

童LN[22]和SLE临床免疫学特征[23]进行了研究。发现LN仍以女性为主,但临

床免疫学特征也有差异。通过对66例男性和463例女性患者临床特点的比较,发现

男女之比为1∶7,男性出现肾损害的间隔时间短于女性(P<0.05),以肾损害为首

发症状者较女性多见(P<0.05);男性脾肿大、盘状红斑等症状高于女性(P<0.05

),但关节痛、蝶形红斑等低于女性(P<0.05);男性死亡率Ⅴ型LN发病率高于女性

[24]。另外对152例LN的呼吸系统临床表现[25]、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肺胸膜

病变[26]和LN并肾性尿崩症[27]也进行了观察研究。对SLE患者心脏病变也进

行了研究[28],结果发现有超声心动图异常的79例(61.24%),其中瓣膜异常52例

,心包积液36例,心肌异常24例,兼有不同程度的瓣膜、心肌或心包病变者34例,

有抗磷脂抗体的患者心瓣膜损害的发病率较高(67.3%),提示这种抗体在SLE患者心

瓣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有促进作用。我们曾报道了SLE的临床免疫学特征,例

如抗Rib-P是诊断SLE的重要指标,但我们首次发现抗Rib-P阳性和阴性组肾损害无

明显的差别,它与SLE神经系统损害和关节炎等关系密切[29],通过对130例与1

60例LN免疫血清指标进行观察[30],结果进一步证实:①抗Sm抗体与疾病活跃程

度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监测疗效的血清学指标;②抗Sm抗体阳性常伴内脏病变

、皮肤损害严重,易脱发;③抗Sm抗体为标记性抗体,对SLE诊断特异性很高,此

与国内外报道相似。我们也报告了经肾活检诊断的75例LN,分析了其临床、实验室

和病理检查资料[31],结果病理类型以弥漫增生型最多,活动性指数的病理积分

也以该型最高,此与国内外的认识一致。另外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误诊进行了分析

[32],这些观察极大地丰富了LN肾外临床表现的研究内容,补充了SLE的临床研

究的某些空白点。

2.2活动指标

LN活动指征的判定对诊治本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寻找更加准确合理地

评估SLE(LN)活动的客观指征,我们在国内首次对30例LN患者尿中内白介素-2受体

(IL-2R)和免疫球蛋白自由轻链(FLCT)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sIL-2R和FLCT增多是

诊断活动LN早期可靠指标[33~35],研究了尿白介素-6检测在SLE病情判断中的

价值[36],结果发现各型LN患者尿白介素-6水平均明显升高,其中隐匿型尿白介

素-6水平已有明显升高,肾功能不全型尿白介素-6水平显著高于隐匿型、肾炎型或

肾病综合征型。活动期LN患者尿白介素-6水平显著高于非活动期,经治疗后明显降

低,复发时重新升高。WHOⅣ型LN患者尿白介素-6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此

外,尿白介素-6水平与血清白介素-6水平不相关,但与抗dsDNA抗体相关。因此提

示尿白介素-6检测可作为LN早期诊断、活动性监测、疗效及复发判断的非创伤性生

化指标之一,并可部分替代肾活检。另外我们观察了LN活动期和环磷酰胺(CTX)加

激素冲击治疗后8周患者晨尿白介素-8水平的变化[37],以治疗稳定期的LN患者

作对照,发现LN活动期患者尿白介素-8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LN患者;CTX加激素治

疗8周后的白介素-8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狼疮活动的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明显好

转,提示尿白介素-8水平与LN的病变活动密切相关,并可作为LN活动和预后评估的

一个重要参数。在国内首次以临床医师的判断作为疾病活动程度的外部标准,对1

17例LN患者的资料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了与LN疾病活动程

度相关性最好的临床与实验室指标,并建立了一种疾病活动性的计分方法[38]。

结果筛选出14个最能提示疾病活动性的参数,并以各参数在多元回归分析中的回归

系数作为其各自的加权分(略加简化),建立的这种LN疾病活动程度的计分方法,即

活动性指数,它能较简便、合理、有效地测定LN的活动程度。我们也探讨了经肾活

检的75例LN,并分析了其临床、实验室和病理检查资料[39]。全部病例的肾活检

结果均有肾脏的免疫病理学及组织病理学异常。病理类型以弥漫增生型最多,活动

性指数的病理积分也以该型最高。LN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与病理类型有一定的

相关性,通过观察不同病理类型LN的肾损害表现及实验室特点,提出了根据LN临床

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大致推测其病理类型,估计肾损害的严重程度,以指

导治疗,判断预后。对LN患者肾小管间质病变(TIL)病理分级与临床的关系也进行

了研究[40],发现活动性LN中TIL发生率高,小管功能改变较早,发生率相对较

高。提示小管间质病变分级对LN肾小球病理、临床表现、治疗、疗效及复发的判断

均有指导意义。

2.3治疗

以前肾上腺皮质激素一直是治疗的主要方法。我们在国内较早系统地介绍并应

用此类方法治疗LN[41~47]。曾于1983年首次报道超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治疗严

重的活动性LN6例[48],疗效满意,即采用甲泼尼龙1g/d或地塞米松150mg/d

,加入50g/L葡萄糖液300mL中静脉滴注,每d1次,3d为1疗程。然后口服泼尼

松40~60mg/d,4周后逐渐减量,至维持量,必要时,隔2周可重复使用冲击疗法

。1991年我们率先提出LN治疗上的新概念,应着重使用环磷酰胺,在国内外首创适

合我国国情的改进CTX冲击疗法治疗LN[49,50],在急、重症LN治疗的初期,静

脉注射CTX以每2周1次,每次8~12mg/kg,连用2d,有利于及时缓解病情,提高

疗效,治疗后病情减轻时改为每月1次,如果狼疮活动基本控制后应以每3个月1次

,以巩固疗效,这些研究结果已广泛的被国内同行认同和采用,部分内容已成为国

内目前治疗本病的常规方法。并首次报道环磷酰胺大剂量冲击治疗LN并发狼疮脑炎

见效快,副作用少,优于以往的激素疗法[51],同时报道了狼疮性肾炎所致肾病

综合症的治疗[52],最近我们探讨了不同活动程度的重症LN患者使用环磷酰胺冲

击治疗的最佳间期与合理剂量[53],也研究了小剂量环孢霉素A(CsA)与环磷酰胺

(CTX)治疗比较,结果两者总体疗效相当[54]。LN所致的尿毒症,过去一直认为

是不可逆转而放弃治疗,仅以透析维持生命,我们在国内率先介绍了狼疮性肾炎尿

毒症的新疗法[55]并报道了狼疮性肾炎尿毒症的可逆性的研究,以激素和环磷酰

胺治疗17例透析中的LN患者,16例获得成功[56]。我们研究发现在下列情况:尿

毒症早期(病史小于2年,影像学检查双肾未缩小,肾功能急剧恶化,有狼疮活动者

)的病人,在腹膜透析的基础上,可用标准激素疗法及环磷酰胺(CTX)治疗。另外我

们研究发现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辅助治疗下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环磷酰胺)对狼

疮肾炎(LN)尿毒症的逆转具有重要作用,但腹膜透析组的疗效明显优于血液透析组

[57],其原因可能与腹膜透析的特点有关,腹膜透析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透析

方法,能保护残存肾功能[58],提示有LN尿毒症者应尽可能选择腹透作辅助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LN是我们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的成果受到国内外学

者的重视和引用[59,60]。我们较早介绍并应用了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LN,提

出进一步开展中西医有机地结合治疗LN的研究[3,61~63],为我国中西医结合

研究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并较早开展了系列研究,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LN[

64]、LN急进型[65]和LN并发带状疱疹[66]。通过对LN采用中西结合方法治疗

并与单纯用西药治疗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显示中西结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

组[67],初步显示中西医结合组在提高疗效、减少复发和减少副作用方面,均优

于西医组[68];首次发现中药在促进骨髓造血[69]、对抗CTX等致免疫功能过

度抑制具有一定作用[70]。对LN尿毒症研究方面,显示在腹膜透析下用中西医结

合方法治疗较单纯采用西医治疗的效果好[71]。

2.4预后

对LN预后也作了较深入系统的研究,例如采用非参数乘积限估计法分析生存率

COX模型分析预后因素,调查了588例患者的长期存活率并分析影响存活率的预后因

素,结果LN病人1、5、10、13年存活率分别为88.0%、74.2%、59.1%及53.4%。影响

生存的因素有血清肌酐≥12μmol/L,尿细胞管型,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指数(SL

EDAI)≥20分,年龄≤15岁,合并感染及肾脏病理WHO分型Ⅳ型,其中,血清肌酐升

高及狼疮活动指数≥20分是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能提高存活

率[72],提示肾脏受损及狼疮活动程度是影响LN预后的重要因素,积极的免疫抑

制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病例样本数和观察时间最长的病例。

另外我们对465例SLE患者中的90例死者死因进行分析[73],结果最主要死因是S

LE本身40例(44.44%),其次是感染30例(33.33%),心血管疾病12例(13.33%),SLE

与感染致死较常发生于年轻患者,SLE死亡多发生在诊断后的头3年,SLE死亡最主

要原因是SLE本身。故对SLE活动应积极治疗,但不能过度,以免引发感染而死亡。

我们首次在国内探讨了LN尿毒症的可逆性[74],在15年中37例已开始进行透析的

LN患者,予以积极的激素和CTX治疗,结果83.8%的患者脱离了透析,停止透析平均

时间为(40.6±21.5)个月,停止透析半年以上的血肌酐值平均为(179.36±88.24)

μmol/L。提示需要透析的LN患者,并不等于终末期肾病;在有适应症时,经积极

治疗,肾衰有逆转的可能[75]。以往认为LN死亡的主要的原因是尿毒症,我们通

过对586例LN中死亡的119例进行死因分析,发现各器官受累的常见程度依次为肾、

脑、肺、肝,主要原因并非为尿毒症[76],这些研究对改善本病的预后,正确判

断预后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进一步提高狼疮性肾炎的研究水平.中华肾脏病杂志,1998,14(4):

203

2.孙林,叶任高.进一步提高狼疮性肾炎诊断与治疗水平.实用肾脏病杂志,199

7,13(1):1

3.叶任高,孙林.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对狼疮性肾炎的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

杂志,1997,17(3):177

4.叶任高,谢春.要重视对狼疮性肾炎的研究.中华内科杂志,1997,36(2):7

5

5.叶任高.狼疮性肾炎治疗的新概念.中华肾脏病杂志,1990,6(6):379

6.叶任高,孙林.多系统疾病中的肾脏病.全身性红斑狼疮肾炎.医师进修杂志,

1996,19(4):1

7.孙林,叶任高.狼疮性肾炎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16

(6):365

8.叶任高,汪涛.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新医学,1992,23(8):431

9.叶任高,罗福漳.狼疮性肾炎的治疗经验.新医学,1994,25(6):285

10.叶任高,朱铁发,钟惠明.全身性红斑狼疮41例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1963,

9(2):89

11.曾丽霞,叶任高,孙林,等.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LN病人体内高效表达白介

素-6的观察.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7,17(6):442

12.曾丽霞,孙林,李幼姬,等.白介素-6在狼疮性肾炎患者小管间质的表达及其

意义.中华肾脏病杂志,1997,13(3):140

13.孙林,曾丽霞,许韩师,等.白介素-6信号传递成分在弥漫性增生性狼疮性肾炎

肾小球中的表达.肾脏病透析肾移植杂志,1997,6(2):113

14.许韩师,叶任高.狼疮性肾炎与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进展.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

册,1998,18(4):152

15.张国强,叶任高,孔庆瑜,等.环磷酰胺衍生物4-氢过氧环磷酰胺诱导狼疮肾

炎患者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凋亡.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8,14(1):6

16.张国强,叶任高,孔庆瑜,等.丹参对狼疮性肾炎成纤维细胞增殖、凋亡及c-m

yc蛋白表达的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8):473

17.杨念生,叶任高.巨噬细胞在肾脏疾病中的作用.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8,

25(2):55

18.YangN,IsbelN,Nikolic-PatersonDJ,etal.Localmacrophageprolif

erationinhumanglomerulonephritis(Abstract).Nephrology,1997,3Suppl

1:S43

19.YangN,IsbelN,Nikolic-PatersonDJ,etal.Localmacrophageprolif

erationinhumanglomerulonephritis.KidneyInt,1998,54(1):143

20.YangN,Nikolic-PatersonDJ,AtkinsRC,etal.Deoxyspergualinsupp

resseslocalmacrophageproliferationinratcrescenticglomerulonephri

tis.Pathogenesis,1997,1(1):31

21.陈晓岚,叶任高,杨念生,等.老年性狼疮性肾炎30例临床特点.中国老年病杂

志,1997,17专刊:151

22.崔淑杰,韩汝棠,叶任高.儿童狼疮性肾炎的性别和临床免疫学特征.实用儿科

临床杂志,1998,13(5):253

23.李广然,叶任高.狼疮性肾炎活动指标.新医学,1998,29(11):607

24.赵玉,张金黎,叶任高,等.男性和女性狼疮性肾炎的对比观察.临床内科杂志

,1998,15(4):217

25.张悦,叶任高,张道友.152例狼疮性肾炎的呼吸系统临床表现观察.实用医学杂

志,1998,14(6):408

26.张红,叶任高,张效东.系统性红斑狼疮肺胸膜病变临床分析.实用医学杂志,

1998,14(4):257

27.姜青锋,李幼姬,丘慰萍.狼疮性肾炎并肾性尿崩症1例报告.新医学,1994,2

5(10):532

28.赵露,狄伟南,叶任高.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超声心动图改变的研究.中国超声

医学杂志,1998,14(2):66

29.杨念生,崔淑杰,叶任高,等.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与狼疮肾炎的临床表现和血

清学的关系.新医学,1998,29(10):512

30.朱仕荣,孙林,叶任高.抗Sm抗体对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意义.中国实验诊断学

,1997,1(4):21

31.陈烨,叶任高,李幼姬,等.75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和病理联系分析.中国现

代医学杂志,1998,8(2):24

32.叶任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误诊教训.新医学,1983,9(10):526

33.凌衫洪,叶任高,李幼姬,等.狼疮性肾炎患者尿内白细胞介素-2受体和免疫球

蛋白自由轻链的观察.中华医学杂志,1993,73(12):756

34.凌衫洪,叶任高,李幼姬,等.狼疮性肾炎患者可溶性IL-2R的检测.中华微生物

学和免疫学杂志,1994,14(5):344

35.LingSH,YeRG.Increansedserumandurinelevelsofsolobleinter

leukin-2receptorinactivelupusnephrotis.JAmSocNephrol,1993,4(3)

:292

36.曾丽霞,叶任高,孙林,等.尿白介素-6检测在狼疮性肾炎病情判断中的价

值.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7,6(5):426

37.刘冠贤,郑智华,叶任高,等.尿白介素-8在狼疮性肾炎活动性病变中的临床意

义.中华肾脏病杂志,1998,14(2):108

38.谢春,叶任高,张晓林,等.一种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活动性指数.中华肾脏病杂

志,1997,13(4):206

39.陈烨,叶任高,李幼姬,等.75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和病理联系分析.中国现代

医学杂志,1998,8(2):24

40.曾丽霞,叶任高,李幼姬,等.狼疮性肾炎小管间质病理改变的临床意义.中华

内科杂志,1998,37(8):536

41.叶任高,李幼姬.在自身免疫疾病中使用环孢素A的现状.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1990,17(4):162

42.叶任高,叶明生.狼疮性肾炎急进性的近况.实用内科杂志,1990,10(5):232

43.姜宗培,叶任高.狼疮性肾炎与妊娠新知.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4,21(5):

203

44.叶任高,张金黎.狼疮性肾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临床内科杂志,1995,12(3):

9

45.麦炜颐,叶任高.狼疮性肾炎治疗现状.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1995,15(1):

34

46.叶任高.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理用药新知.新医学,1990,21(5):428

47.杨卫民,叶任高.活动性狼疮性肾炎的评估与治疗.医师进修杂志,1995,18(9

):37

48.李惠群,叶任高.超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新医学,1983.14(11

):582

49.叶任高.改进的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观察.中华肾脏病杂志,199

1,(3):147

50.YeRG,LiXP,LiHQ,etal.Observationofimprovedcyclophos

phamidepulsetherapyforlupusnephritis.KidneyInt,1992,4(2):409

51.李小萍,刘健,叶任高.环磷酰胺冲击治疗并发脑的疗效观察.中华肾脏病

杂志,1993,9(1):27

52.叶任高.狼疮性肾炎所致肾病综合症的治疗近况.新医学,1991,22(2):94

53.刘冠贤,叶任高,毛晓玲,等.狼疮性肾炎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的间期与剂量研究

.中华肾脏病杂志,1997,13(5):286

54.王丽丽,叶任高,张道友,等.小剂量环孢霉素A与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比

较.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1998,3(2):158

55.叶任高,刘慧.狼疮性肾炎尿毒症的新疗法.中级医刊,1991,26(11):28

56.叶任高.狼疮性肾炎尿毒症的可逆性初步报告.中华肾脏病杂志,1991,7(5):

274

57.李雄根,郑伯良,叶任高.狼疮肾炎尿毒症治疗中两种透析法的疗效比较.中国

危重急救医学,1998,10(5):283

58.叶任高,任国辉,李惠群.中西医结合にようLupus.中西医结合,1995,6(

2):22

59.RuanJ,YeRG.LupusnephritistreatedwithimpacttherepyofCTXa

ndTCM,ChinIntegMed,1994,14:276

60.WellaceDJ.Lupuserythrametosis.3rded.Batimore:Williams,1997

.1180

61.叶任高.中医对肾小球肾炎的治疗现状.中华肾脏病杂志,1990,6(4):236

62.叶任高,叶明生.狼疮性肾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新进展.中级医刊,1990,25(1

2):713

63.黄文玺,叶任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临床疗效探讨.实用中西结合杂

志,1992,5(12):718

64.张光荣,叶任高.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急进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

97,18(10):287

65.叶任高,孙继红,孙林.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并发带状疱疹30例.中国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9):551

66.卢叶明,张芸菁.叶任高.118例狼疮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中国现代医

学杂志,1998,8(3):31

67.罗月中,叶任高,孙林.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148例.中国临床药理

学与治疗学杂志,1998,3(1):58

68.叶任高,任国辉,李惠群,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74例疗效观察.中国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6):343

69.阮劲,叶任高,梁萌.中药配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狼疮性肾炎41例疗效观察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5):276

70.叶任高,余俊文,周霞,等.中药对环磷酰胺治疗狼疮性肾炎引起白细胞减少

症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43

71.赵力,叶任高,李雄民.中西医结合治疗狼疮性肾炎尿毒症37例的疗效观察.

现代中医,1996,9(4):204

72.陆才生,叶任高,孙林,等.狼疮性肾炎病人存活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华

内科杂志,1998,37(4):250

73.麦慈光,张道友,叶任高.9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死亡原因分析.中华肾脏病

杂志,1998,14(2):114

74.叶任高.狼疮性肾炎尿毒症的可逆性初步报告.中华肾脏病杂志,1991,7(5):

274

75.李小萍,李雄根,叶任高.李惠群狼疮性肾炎尿毒症可逆性的长期观察报告.中

华肾脏病杂志,1997,13(6):363

肾脏病范文篇8

【关键词】痛风清颗粒尿酸性肾病中医药尿酸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efficacyoftheTongfengqing-granuleonreducingSUAandimprovingrenalfunctioninuratenephropathySDratsmodelcausedbyadenineandyeast.MethodsForty-sixSDra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sixgroups:normalgroup,modelgroup,Benzbromaronegroup,lowdose,middledoseandlargedoseofTongfengqing-granulegroup.Ratswereinduceduratenephropathymodelbygorgedwithadenineandyeast.Afterforty-sixdays,weputthemousetodeath,thendrawbloodandcutoffthekidneyforbloodtestorhistopathologyobservation.ResultsTheaveragelevelofSUAinseruminTongfengqing-granulegroupwaslowerthanincontrolgroup.HistopatholgyindicatedthatthekidneyimpairwerethelightestinthelargedoseofTongfengqing-granulegroup.ConclusionTongfengqing-qranulecanspeeduptheexcretionofuricacid,reduceserumuricacid,reducethecrystallizationofuricaciddepositioninthekidneystoimproretherenalfunction.

[Keywords]Tongfengqing-granule;uratenephropathy;TCM;uricacid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尿酸盐可以沉积在除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组织、器官,并造成相应损害,其中尿酸性肾病是尿酸盐致病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尿酸性肾病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抑制尿酸合成和增加排泄的药物,但这些药物不良反应多,患者难以接受长期服用。痛风清颗粒是我们依据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萆薢分清饮加减而拟定的泄浊化湿、活血通络治疗尿酸性肾病的经验方,临床研究已经证实有良好的疗效。本实验观察痛风清颗粒对尿酸性肾病大鼠血尿酸及大鼠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探讨痛风清颗粒治疗尿酸性肾病的作用机制。

1材料与方法

1.1动物SPF级别SD大鼠,46只,由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许可证号SCXK(沪)2003-0003;动物分笼饲养,自由饮水,室温(20±2)℃,由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1.2药品与试剂痛风清颗粒,内含粉萆薢、土茯苓、秦艽、车前子、生地、丹参等,由江苏省中医院制剂部提供;酵母干粉,英国OXOID公司产品,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提供;腺嘌呤,由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提供,批号:Lot.No.WBO20060413。

1.3仪器全自动生化仪,由江苏省人民医院提供(OLYMPUSMU5603)。

1.4实验方法将动物置于18℃~22℃SPF级别实验室饲养,随机分为6组,除空白组外,各组隔日灌胃给予腺嘌呤200mg/kg,并每日灌胃10g/kg酵母干粉溶液,连续给药18天,制备大鼠慢性尿酸性肾病模型。造模开始第二日起各组给予下列药物治疗,(1)空白组:6只,正常饲养,每日灌胃等容积的生理盐水;(2)模型组:8只,造模后每日灌胃容积的生理盐水;(3)立加利仙组:8只,给予立加利仙2mg/(kg·d)灌胃;(4)痛风清颗粒小剂量组,8只,给予痛风清颗粒0.54g/ml,0.2ml/10g灌胃;(5)痛风清颗粒中剂量组:8只,给予痛风清颗粒1.08g/ml,0.2ml/10g灌胃;(6)痛风清颗粒大剂量组:8只,予痛风清颗粒2.16g/ml,0.2ml/10g灌胃。

于造模完成后及治疗28天后留取血清查血尿酸。同时治疗28天后大鼠采用乌拉坦麻醉,取右肾用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取材,脱水,石蜡包埋,制片(4μm),HE染色,由专业病理人员在光学显微镜下阅片,根据病变轻重程度不同,依次标记为“-、±、+、++、+++、++++”,其中“-”为无明显改变,“++++”为极严重的病理改变。又换算记分为0分,0.5分,1分,2分,3分,4分,累加所有分数,并计算出每组每只动物的均分,分值越高提示损伤程度越重。

2结果

2.1痛风清颗粒对大鼠血清尿酸的影响如表1所示,腺嘌呤和酵母干粉灌胃后,造模各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血尿酸含量明显升高(P<0.01),提示高尿酸血症模型成功。治疗28天后,立加利仙及痛风清颗粒小剂量组、中剂量组、大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血清尿酸值。痛风清颗粒各组与立加利仙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2.2痛风清颗粒对尿酸盐颗粒沉积的影响如图1所示,在偏振光显微镜下,模型组可见大量尿酸盐结晶形成,立加利仙和痛风清颗粒大剂量组治疗尿酸盐颗粒沉积数量和范围较模型组减轻。

2.3痛风清颗粒大鼠肾脏病理改变的影响造模后大鼠肾脏出现不同程度病理改变,立加利仙、痛风清颗粒小、中、大剂量组治疗后大鼠肾脏损伤积分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表2,图2),尤以痛风清颗粒大剂量组作用明显。表1对大鼠血清尿酸的影响注:与空白组比较,#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P<0.05表2痛风清颗粒对尿酸性肾病大鼠肾脏的病理改变评分

3讨论

痛风患者常伴有肾脏病变。尸解证实90%~100%痛风患者有肾损害[2~4]。目前认为除与先天性酶缺陷有关外,主要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脏引起。长期高尿酸血症造成的肾脏损害最主要的机制为以下三方面:(1)高尿酸血症造成肾脏超负荷排泄尿酸,沉积在肾间质组织,导致间质性肾炎,也可阻塞肾集合管。虽然只有1/3的痛风患者临床上有肾脏损害的表现,但其严重性远大于关节炎。而且肾损害与关节炎的程度并不一定平行。(2)高尿酸使肾小管管腔和尿液中尿酸浓度增高,可对肾脏造成明显的损害,其损害的程度甚至比血尿酸浓度增高造成的更为严重。(3)合并症与并发症所致的肾损害,并在此高尿酸基础上合并肥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肾结石和尿路感染等因素共同参与所致。因此控制血清尿酸是减少慢性尿酸性肾病发病率和严重度的关键。

腺嘌呤和酵母干粉灌胃所致的尿酸性肾病的机制为:腺嘌呤是一种含氮杂环嘌呤类化合物,其最终代谢产物是尿酸。当给大鼠200mg/kg隔日灌胃后,体内合成尿酸的底物——磷酸核糖焦磷酸和(或)谷酰胺增加,另外谷酰胺磷酸核糖焦磷酸转移酶及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亦可能增加,使尿酸合成加速。尿酸在血中呈过饱和状态而形成结晶,沉积于肾间质及髓质,刺激局部引起肾小管-间质化学炎性反应,间质可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浸润及纤维化。腺嘌呤可使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增加,从而使体内尿酸和氧自由基产生增加,一起损伤肾小管、肾间质。另外,由于腺嘌呤尿酸晶体而导致的肾小管-间质的损害,使体内代谢产物不能从尿中排出体外而蓄积血液循环中。加上酵母干粉高嘌呤饮食,共同作用造成人慢性尿酸性肾病相似机制的模型。这一模型的建立,为研究中药复方治疗尿酸性肾病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从实验室研究结果来看,大、中、小剂量组痛风清颗粒对尿酸性肾病模型鼠的血尿酸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其中以大剂量组最明显,与立加利仙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从病理改变来看加立利仙、痛风清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大鼠肾脏损伤范围和程度及尿酸盐颗粒沉积数量和范围较模型组减轻,痛风清颗粒大剂量组减轻明显,提示加立利仙、痛风清颗粒大、中、小剂量组对大鼠尿酸性肾病均有治疗作用,以痛风清颗粒大剂量组效果最为显著。因此,可以认为痛风清颗粒可能通过加速尿酸排泄,从而降低血清尿酸,减少尿酸盐结晶在肾脏沉积,而达到降尿酸和保护肾脏的作用。但其确切的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岫岩,唐福林,尹培达.21家医院痛风住院构成比15年变化趋势分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6,17(1):10.

2朱彩凤,郭晶,张史昭.中药为主综合治疗慢性尿酸肾病.浙江中医杂志,1994,2:55-57.

肾脏病范文篇9

1辨证论治整体调理

中医治病的根本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得出一个“证”,据证用药,所谓辨证论治,证相同,其基本治法相同,体现其“共性”,同时由于每个人体质因素、精神状态以及年龄、性别、甚至饮食习惯等的不同,处方用药都有变化,有一定的灵活性,体现具体患者用药的“个性”。许多肾脏疾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多数肾脏病病程较长,病情复杂,容易复发甚至加重恶化,患者情绪易波动,性情抑郁,悲观烦躁,中医很注重患者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认识和适应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并取得患者单位、家庭的配合,同时指导患者活动、锻炼,增强体质,注意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2专方专药证病合参

中医治疗肾病的基本特点是辨证论治,同时也兼顾到辨病。证和病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医学语言,描述患者机体的异常状态,证反映人体某阶段的主要矛盾,具有动态性,并能概括全过程的病理生理特征,反映基本矛盾,两者结合,既能解决基本矛盾,又能重点突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于某一疾病某一证候,长期用药观察,得到较为肯定的疗效,固定处方,经过现代药理、药效、毒理等研究,科学开发出新的制剂、新的药物。

3中西结合提高疗效

立足中医,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最新进展,衷中参西,相互结合,取得良好的疗效。如IgA肾病,临床表现多种形式,如表现单纯血尿或少量蛋白尿(小于1克/24小时)通常以辨证论治用药治疗;表现为肾病的则中西医结合,采用激素+雷公藤+中药辨证方,或再加免疫抑制剂,经系统治疗,有效者用中药帮助撤减激素,巩固疗效,无效者用中医药重点保护肾功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目的、作用主要有三:

①起明显的协同作用。

②减少西药副作用,如清热解毒或清利湿热中药减少激素引起的医源性柯兴氏副反应;和胃健脾中药减少免疫抑制剂对胃肠道的刺激;益肾填精中药可防止免疫抑制剂对骨髓及机体正常免疫力的过分抑制。

③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4药食针浴多途并举

慢性肾衰是多种肾脏病发展到最后的共同结局,病情重,预后差,尽管晚期尿毒症能透析或肾移植,但经济代价高昂。

透析前期,即血肌酐在700μmol/L以下的肾衰,国内外肾病界尚无良策,目前治疗主要依靠中医药,尤其是血肌酐在200~400μmol/L以下,及早进行中医综合治疗,能有效地延缓进入透析阶段的时间,部分病例能稳定数年甚至十数年。

①多途径用药:提高对慢性肾衰的辨证水平,有机地将辨证方与静脉滴注、中药保留灌肠、有效的中成药保肾片、针刺等结合使用,各有针对性,相互协同,标本兼顾,对于延缓肾衰进展的近期效果和长期疗效都明显优于单一治法。

②药膳、饮食疗法:饮食疗法对所有肾脏疾病都很重要,但对于慢性肾衰来讲,强调得最多。饮食疗法是慢性肾衰的最基本治疗措施。应“三低二高二适当”(指低蛋白、低脂肪、低磷,高热量、高必需氨基酸,适当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中医很重视慢性肾衰患者的药膳疗法,一般也有很好的疗效。

专家指出:传统中医药在肾脏病的治疗中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随着现代科技、分子生物学等积极引入中医药的研究,相信中医药在防治肾脏病方面,尤其是疑难病症肾炎和肾衰方面将起着更大的作用。

5肾病综合症的中医治疗

治疗肾病综合症采用中医纯中药方剂疗效很好且治疗效果稳定、理想且无任何副作用。中医理论博大精深,用药广泛,治疗上占有很大的优势,针对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同一患者不同时间内的病理变化情况不同,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调整用药。标本兼治。从而使肾病综合症彻底治愈,那么中医是怎么辨证治疗的呢。

5.1脾虚湿困主症:面色苍白,神疲肢冷,疲倦乏力,肢体浮肿,尿少便溏,舌淡红、苔白浊脉沉缓或滑。治法:健脾益气,利湿消肿方药:四君子汤合五皮饮加减:党参、北芪、茯苓、甘草、蝉衣、苏叶、粟米芯、陈皮、大腹皮、生姜皮、桑白皮、桃仁。

5.2脾肾阳虚主症:全身明显浮肿,以腰腹以下为甚,以指压深陷难起,常伴有胸水与腹水,形寒肢冷,精神不振,面色//白,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细无力。偏于脾虚者,大便多溏,神疲纳呆;偏于肾阳虚者,多见腰酸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加味:熟附子、茯苓、白芍、生姜、白术、补骨脂、泽泻、炙甘草、丹参、当归、泽兰。

5.3肝肾阴虚主症:浮肿不明显,但常伴有头晕头痛,面色潮红,神态兴奋,手足心热或有潮热,腰酸腿软,舌红、舌体瘦长,少苔或剥苔,脉弦细数。治法:养阴滋肾,平肝潜阳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生地黄、淮山药、牡丹皮、泽泻、女贞子、旱莲草、丹参、茯苓、郁金、山萸肉、知母、黄柏。

5.4气滞血瘀主症:面色晦暗,唇色紫暗,皮肤干燥无光泽,有瘀点瘀斑,水肿可不明显,舌质紫暗,苔少,脉涩或弦。治法:行气活血祛瘀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河南中医专家医院肾病治疗中心采用中医治疗肾病综合症,使病变部分肾组织恢复正常功能,最终达到恢复肾功能。经临床验证取得满意的效果,得到中华中医学界专家一致好评,突破了西医激素、透析、换肾毒副作用大、经济负担重的弊端。从而使数万名肾病综合征患者从这里走向了康复,为患者解除病痛。

参考文献:

肾脏病范文篇10

关键词:临床研究;肾病;中西医结合疗法

通过近30年的发展,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在临床、科研等领域均取得了较大成绩,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分析总结以往的工作成果既能看到中西医结合具有极大的优势与潜力,同时也不难发现存在一定的局限与不足。

以慢性肾功能衰竭为例,以往的临床研究大多将其视为一独立因素处理,基本采用以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分组,进而对不同干预措施加以比较的研究方法。没有考虑到原发病种的不同和病理分型的差异等因素所带来的偏倚与误差,如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免疫球蛋白A型(immunoglobulinA,IgA)肾病等所致的肾功能衰竭均有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如将其混为一谈则不利于开展大规模的临床研究,亦不利于中医疗效的评价。因此建议按照原发疾病,逐个深入研究,加强对单病种疾病的认识,总结其治疗规律,从而逐渐达成单病种疾病的诊治共识。

又如IgA肾病,其被临床认识已有30余年,据近年的文献报告,其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且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认为它是一组具有共同免疫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如单纯以某一方案进行治疗,难免出现顾此失彼、力穷效微的局面。因此对于此类复杂疾病,在临证中既要重视中医传统的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更要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西结合理念。以辨病为纲,辨证为目。在寻求疾病治疗的普遍规律——辨病论治的前提下,再加以辨证论治以寻求疾病治疗的复杂规律,两者有机结合可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治法和方药,方能更为准确而有效。

再以难治性肾病综合征为例,目前临床仍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为主进行治疗,此类药物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发挥作用,但其存在毒副作用大的缺点,有时会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甚或不良后果,导致患者中途退出治疗;当激素减量时还会复发,存在激素依赖或激素抵抗等诸多棘手问题。中医药在减毒增效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如能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激素使用的阶段、剂量及反应的不同规律,加以中医辨证用药,以降低激素类药物的毒副作用并帮助顺利撤减激素,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于此类西医已有明确治疗效果,但仍存在较大局限的疾病,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中西合璧、扬长避短,才有望在难治性肾病的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西医结合肾病临床研究,学术创新是亮点,临床疗效是关键,机制探讨是根本。如何才能出现学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之新局面,我个人认为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1要重视临床资料采集和管理

目前各大医院肾科门诊业务都十分繁忙,许多医院肾科年门诊量达8万~10万人次。大量的临床病例是我国肾病医生研究肾病特别优越的条件,也是一份十分宝贵的财富。如果没有及时将这些病例的原始资料详细收集,如何能做好病人的随访工作?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远期疗效,以及它对疾病的预后影响也拿不出确凿的依据。由于病人多、工作量大,可以先从科研病人和疑难病例做起,建立电子病历,设计切实可行的数据库,希望我们在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千万不能忽视了临床资料的收集和保存。

2寻找合理的研究切入点

如何发挥中西医各自特色,形成有机结合以期达到最大的整合优势?以下列举几个不同特点的中西医结合类型加以说明。

2.1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如对痛风性肾病的治疗,中医药在改善肾功能方面疗效较好,但在降血尿酸和降血压等方面就没有西药快。因此,在对痛风性肾病治疗时常用中药改善肾功能,西药碳酸氢钠、别嘌呤醇或痛风利仙来降尿酸。我科以益肾活血泻浊汤(生黄芪、红花、狗脊、土茯苓、制大黄等)治疗48例痛风性肾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结果显示,治疗后显效28例,有效14例,稳定4例,无效2例,显效率58.33%,总有效率达87.5%。

2.2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如重症IgA肾病病理有增生硬化者,如未得到积极治疗很可能在短期内就发展到肾功能减退,而且进展十分迅速。在治疗这类病例时,凡见血肌酐上升迅速、24h尿蛋白定量大于2g者,笔者常在中医治疗的同时配合小剂量(30mg)激素加骁悉(0.75g/次,2次/d)。经观察,大多数患者肾功能能稳定或改善,尿蛋白量也有下降。临床观察发现单纯西药治疗方案易导致合并感染,如带状疱疹,甚至重症肺炎。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联合免疫抑制剂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并很少合并感染。

2.3中西医结合各有侧重例如,狼疮性肾炎在急性活动期,当以西药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作为主要治疗手段,配以中药养阴、清热、活血化瘀可以减少激素副作用,对细胞毒性药物的肝损伤和骨髓抑制也可用中药来保护;如处于稳定期,则以中药调理为主以改善症状,调节免疫紊乱,减少西药用量,减少蛋白尿,可起到较好作用。

2.4对于临床出现的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发掘中西医结合优势例如,腹膜透析中由于腹膜高转运而引起超滤衰竭是影响腹膜透析疗效的常见难题。江苏省中医院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一项临床研究,旨在观察含黄芪腹透液对高腹膜转运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ambulatoryperitonealdialysis,CAPD)患者腹膜超滤功能的影响[1]。该研究观察了治疗组(含黄芪腹透液)与对照组(市售腹透液)各17例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在治疗前后透析超滤量、腹膜溶质转运性能及葡萄糖吸收率的变化。观察发现治疗组治疗后第1个透析周期超滤量和24h总超滤量明显增加,治疗观察期高糖透析液使用量减少,葡萄糖吸收率有降低趋势,并能一定程度地提高腹膜对溶质的转运,总有效率76.5%,优于对照组(P<0.05)。从而得出结论:腹透液中加入黄芪注射液可有效地提高透析超滤量,对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腹膜的超滤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3中西医结合疗效也要经过循证医学的检验

开展循证医学研究,要沉下心来。任何一项循证医学研究结果都有其特定的研究人群(适应证范围)、具体用药的选择和有限的观察期限。根据肾病的特点,其疗程不可太短,有些疾病治疗在短期看不出疗效,但延长疗程,疗效就显示出来了。因此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以半年至一年为1个疗程较妥。

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IgA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中心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收集了1016例IgA肾病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探索IgA肾病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2],为中西医结合诊治本病的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国家“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进一步加大资助力度,资助了慢性肾脏病及膜性肾病的研究,其中,“慢性肾脏病中医临床证治优化方案的示范研究”,试图建立被国内外医学界普遍认可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辨证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优化并制定能反映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最高水平的治疗方案;“中医综合方案治疗膜性肾病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试图通过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明确以中医药为主治疗膜性肾病的规范化综合治疗方案,从而确立中医药在难治性肾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

相信这些研究项目的完成,必将使中西医结合肾病的临床研究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中西医结合治疗肾病有巨大的创新和发展潜力,也使得我们有可能在此领域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学科是一个开放性、多态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体系,中西医结合肾病研究同样任重而道远,我们这代人完成不了,还要由下一代人继续下去。

【参考文献】

1ShengMX,SunW,JiangY,etal.EffectsofAstragalusonperitonealdialysisultrafiltrationfailureinhypertransportCAPDpatients.ZhongguoZhongXiYiJieHeShenBingZaZhi.2007;8(4):205208.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

盛梅笑,孙伟,江燕,等.含黄芪腹透液对高腹膜转运CAPD患者超滤功能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7;8(4):205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