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0:14:41

身韵范文篇1

关键词:太极中国古典舞身韵肢体运动;

一、简述太极与身韵

太极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武术当中最有特点的武种之一,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太极拳是太极文化发展之来,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极是展到巅峰时期的产物“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所谓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以及刚柔、动静,莫不分阴阳,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身韵”是中国古典舞“身法”与“韵律”的总称,是舞者外部的技法范畴与表演的内涵的有机结合。中国古典舞在不断的追求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发现“身韵”成为体现中国古典舞精神和肢体所追寻的核心。

二、太极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形”方面上的借鉴与影响

古典舞身韵虽然有紧有慢且有动静缓急之分,但无论是紧慢或动静缓急,在通过中国古典舞身韵表现出来时,则紧慢分明,动静有别,在套以舞段和音乐之中,总会略显直白,稍显僵硬,而太极的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的这个特点刚好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在经过提炼加工和吸收了太极的这个特点后,可以使得身韵的表现当中揉以动静相宜、缓急相贯、收放自如且行云流水。舞蹈《扇舞丹青》就非常贴切的表现了以上所述的几点。它的一大特点是重其韵律,不张扬,不浮躁,通过舞者身体的快慢相宜、刚柔相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运动,在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的配合下,将太极与古典舞身韵的动静、缓急、张弛和收放相结合,动作与古曲虽都连绵不断行云流水,但动静分明且错落有致,做到了太极与古典舞身韵之美的比肩。

三、太极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劲”方面上的借鉴与影响

中国古典舞身韵对于“劲”虽然讲究大开大合,并且讲究“寸劲”的亮相,但是并不着重注意对于之前的过程与亮相之间的对比与落差,而在吸收了太极“刚柔相济”的这个特点后既讲究了合则为柔,开则为刚(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从而加强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力,因有柔的铺垫才能使刚显得更为刚猛,也因有刚的刚猛才能使柔现代更为柔顺,便可以使得中国古典舞身韵更加加深对于“劲”的运用。还是拿舞蹈《扇舞丹青》来举例,它便是因为融入了“劲”这一元素而变得于以往打得其他作品大有区别,与以往女子古典舞相区别的是,它的语言打破了阴柔为主的风格,增加了刚性质感的表现。作品所营造出强弱、刚柔、力度、飘逸、灵动、稳重和突变等不同的效应,时而高山坠石、千里阵云、忽而春蚕吐丝、绵里藏针的舞蹈形象、形式之美,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这种典型中国式的身体运动与太极的“刚柔相济”不期而遇。而舞者那刚与弱、收与放、张与弛、急与缓、强与弱等动势更加展示了中国古典舞身韵与太极相融合的典范。

四、太极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在“神”“气”方面上的借鉴与影响

在以往的中国古典舞身韵学习当中,是非常非常注重对“神”的训练,因为他们认为,只有“神”才是最能体现中国古典舞身韵风貌与审美的精髓,而这一阶段的训练则是“神、意、气”的综合训练,但是对于中国古典舞身韵来说“神”“意”在以往的训练和运用当中是已经是很普遍的,也在多年的发展和演变之后,变的精炼,也有了很高的造诣,但是对于“气”的训练和运用,始终不及“神”,无有贯彻的动作当中总是略显突兀。而在肢体运动当中贯彻“神”,“气”的运用其实极为重要,在这一点上太极把两者融入的极为妥帖,太极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神”与“气”的融合与运用自如、吐纳自持。而“气”的讲究不仅仅只是字面意义上的呼吸的运用,当然太极要求的“气”讲究“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对于高强度的肢体运动和肌肉的收放有着比以为的普通呼吸更好的恢复性和呼吸的隐蔽性。更重要的是在肢体的运动当中,将“气”也就是呼与吸、吐与纳融合进身韵当中,这时,无论是柔美的动作、刚猛的亮相、张弛的转换、收放的反差再配以“神”的有内而外的内心情感和“气”的张与呼、驰与吸、收与纳、放与吐的丝丝入扣的配合,就能做到人与舞与自然的融合;就能做到行云流水般的舞蹈动律、刚柔交错的舞蹈动态和“神”“气”与动律动态相融合的精神气场。

如果中国古典舞身韵能深挖、借鉴和吸收太极的特点特征,并按照舞蹈所特有表现形式去发展,在韵律动态的处理上有新的认识和领悟,就可以大大加强古典舞身韵的观赏性,提高其自身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周敦颐.太极图说.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身韵范文篇2

1.形的概念

形指外在直观的体态或动作,它表现为万千的体态和变化的动作以及之间的连接。“形”是艺术表现形式最基本的特征,没有“形”就失去了表现艺术特征最直接的媒介。所以“形”在身韵当中的作用是基础也是最原始的。

2.形的特征

(1)“形”的艺术特征在于“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和舞形姿态

不管是造型或者是动作都是在“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和舞形舞姿下完成的,所以是这些细小的特征给“形”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表情”。平时我们所做的造型基本上都是通过身体各部分的拧倾,形成不同角度的配合,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造型。身韵当中的动作轨迹大多以划圆为主,人体的运动路线都是以呈现圆或圆弧,强调以腰为轴的“平圆、立圆、八字圆”运动路线;而身韵的“形、神、劲、律”四大核心特征中的“形”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身韵中“形”的特征,一是指“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二是指动作呈现“拧倾圆曲”的外部形态特征。另外,舞蹈的生命力不单单只是停留在静止的“形”上,而是在于运动的过程上定位为“圆”的艺术,“形”离不开运动中的“圆”和“游”这两个特征。

(2)“形”的特征在于遵循“起于心、发于腰、行于体”的艺术规律公务员之家

“身韵”当中的“形”这个特征,可以概括为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的形态与动作。

古典舞身韵,是以八大基本动律元素为代表的多种以腰为轴的动作。从动作的技法和方法上来分析,形成人体“三圆”运动的根本关键在于腰部,腰部是这些动作的发力点以及中心。其次,无论我们做任何动作,都要先从内心的念想和意识开始,由腰底发力从而发展延伸到全身的整体运动。这也是“身韵”的特征之一。来源于/

二、神

1.神的概念

“神”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神韵”,这个词不仅是在舞蹈当中,在万物中都是异常重要的。任何艺术若没有了神韵,就相当失去了生命。“神韵”是一种内在的、发自内心的微妙感觉,也是在舞蹈训练和艺术表现当中真正目的所在。身韵的灵魂所在,则是能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它的“神韵”所在。

2.“神”的特征

“神”的艺术特征是遵循“心、意、气”的规律而运动。舞蹈开展前,遵循“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这正是“神韵”的具体化。它的真正含义是通过自身自觉的意识、意念和感觉来支配诠释舞蹈动作,并且起着主导支配的作用。自觉的意识同时也包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我们在表现作品的时候,要想真正将它的“神韵”体现出来,内心丰富的艺术想象和情感的处理十分重要。我们在“形”中谈到的“动律元素”和“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事实上无一不是与主观的意念紧密相连的,即便是一个最简单的“提沉”,也是依据意念支配,结合“心、意、气”的规律而运动的。三、劲

1.劲的概念

动作内在节奏当中的层次、力度以及轻重缓急的处理就是“劲”。在动作过程当中,力度的运用是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分的,就像文章当中的标点符号感觉一样。“劲”这个舞蹈节奏的标点符号正是通过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所以“劲”的运用,也使韵律更加清晰明了。公务员之家

2.劲的特征

(1)“劲”的特征在于“点、线”的概念

舞蹈当中点线之间的连接以及点线主次的表现就是靠“劲”来诠释的。用点和线来明确动作外部经过的路线和节奏处理的强弱是非常重要的。在古典舞中,肢体运动的节奏规律不是匀速的,而是在“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且有变动规律的节奏中进行的。此外,动作力度的大小也不是平均分布的,它们有轻、重、缓、急、强、弱、快、慢等区别,而这些都将是通过形体的动作主体表现出来的,这样就要求舞者懂得适当地去运用“劲”来把动作表现出来。

(2)“劲”的特征在于各种类型“劲”的表现

古典舞的身韵非常重视“亮相”的处理。这个“亮相”所要使到的劲,是猛然收起而突然停止的一种“寸劲”,要用的恰到好处才能凸显舞蹈的意念。还有身体下压的“反衬劲”等,这也是身韵当中非常显著的特征。

四、律

1.律的概念

“律”就是身韵当中规律性和动作路线中所要依循的律动性。正常动作之间规律的连接要注意“顺畅”,动作顺畅就能一气呵成。但是我们也从古典舞身韵当中发现许多“反律”,也产生出奇峰叠起的效果。

2.“律”的特征

(1)“正律”性

所谓“正律”,就是一切正常的规律,一切顺畅的动作或者之间的连接。例如我们的八大元素,在组合或动作的时候,基本上是按元素排列的顺序去做的。若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顺畅,动作才能够一气呵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律当中的“正律”。来源于/

(2)“反律”性

①整体动作的“反律”

这里我们所说的“反律”,就是指动作从反面做起的法则。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感觉。从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逢沉必提、逢冲必靠、逢前必后、逢左必右”都是古典舞特有的“反律”。

身韵范文篇3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演故事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渡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但是身韵的创建,使它的审美内核已趋稳定,其理论基础也已比较扎实,运动系统已经形成,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已摆脱戏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畴迈进。

产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逐渐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1993年,它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2.古典舞身韵及其审美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身韵,虽然风格源是明显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戏曲舞蹈”之名,它的从戏至舞的蜕变已基本完成。它已摆脱原戏曲舞蹈对角色行当的千变万化,然而不管怎样变,又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一”和这个“变”都是一种艺术难得的性格,也是一门艺术的美学的要义。

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这都是精辟的概括与提炼。而这些文字又与元素性动作高度统一、谐调,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

1、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

众所周知,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湾”、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中国民间舞“胶州秧歌”的“辗、拧、转、韧”,“海洋秧歌”的“拦、探、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武术中的“龙形猿步”、“八卦”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的形象。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这一概念中,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之具体化。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的、准确的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人们长期为中国古典舞的内在韵律感到神秘,虽然一个“圆”字是早被人们公认的,但它究竟是怎样的运动规律,身体及手臂的运行轨迹是怎样的了这是从事古典舞的人们长期困惑的问题。身韵创建者提出了“三圆运动”的理论。他们认为中国古典舞身体运动过程是沿着三个圆形在运动。这就是立圆、横圆、8字圆。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扰人已久的问题竟是这样轻而易举地被破译了。而且又是如此准确而简明。它立刻让人想到拉班的“球体运动”理论。它们有很近似的思路,又各自解释了各自的规律。原来真理是很单纯的。科学都是经历了“由浅入深”到“深入浅出”的过程。单纯的真理是艰苦探寻的结果,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3、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即要培养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的运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中国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一一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

4、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双晃手”,当臂向左晃时,身要有向右拉之势,才能显示动作的圆润与韵味。“不顺则顺”的“反律”,可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之处。

3.古典舞身韵课程的特点

身韵的出现做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就目前的教学而言,对古典舞神韵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应该说在观念上仍然处在模糊的状态,在教学中还没能摆正它的位置,更没有在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节中将“身韵”的教学渗透到基训课的“骨髓”中,真正的将其作为古典舞的“核”来加以正确对待。

现在的舞蹈教学一般是将基训与身韵做为两门课程安排,不免会给人一种错觉,即片面认为基训是主科,身韵是副科,基训是学生训练的关键,身韵是为加强风格而设立的点缀课。表层的主与次不是内在的质,是“壳”还是“核”,应通过两门课程所体现的精髓来确定。因此,关键问题不在设置的是一门课程还是两门课程,而在于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实质是什么。假若基训课和身韵课体现的是各自的质,而不是统一的质,那么就形成了“两层皮”的局面,基训也就变成了只有技术的“壳”,而没有身韵的“核”,两者很难形成一个统一于一体的古典舞风格,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片面追录古典舞的形,却忽略了古典舞的神,而我们要求的恰恰是形神兼备,只有劲与律的协和统一。才能全面的达到古典舞训练的基本要求,这才是二者训练所要求的一致标准。由此发展到更深层次,就是要求在基训课教学中的每个动作,每个过程,每个细节,每个过渡的环节动作,静与动的变化,技术与技巧的操作,都要由身韵的神、形、劲、律来统帅,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从而达到“壳”与“核”的完美统一。即使是两门课的设置与安排,也能达到合二为一的效果。那么基本功训练的标准和身韵的训练标准是什么?是统一于一体的两个阶段,还是将所要达到的目的自始至终地溶为一体完成整体训练的目的?就目前而言,两门课程的安排要求我们任课教师把握一个标准,就是在基本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将身韵渗透到基本训练的全过程,在课堂中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髓。

4.如何做好古典舞神韵课的教学

1、做好素质训练

中国古典舞神韵的教学要从训练的角度开始建立,要同时要解决形体训练、素质训练、技术技巧训练、艺术表现力训练,直到舞台上形象塑造训练等任务。所以说,以解决肌肉素质、软开度、耐力、爆发力、韧性、重心等方面,对于训练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平时可以加强对人体运动的科学研究,在运动的幅度、韧带的柔韧性、重心的把握、肌肉能力等方面都要达到训练的效果。比如“前旁搬腿”要完成180o,而且还要求主力腿、动力腿都是绝对的直膝,还要求主力脚半脚尖,控制到最高度,并保持很长时间(两个八拍)。这说明在素质训练上要向动作的极限要求发展。所以说古典舞基本训练的目的是着重解决学生身体的基本素质问题,以跳、转、翻等技术技巧来增强舞蹈表现力,这可称为技法训练。

2、牢固把握身韵的元素

所谓元素,包括基本技法、身法、神韵、呼吸、形、态、点、线等诸多核心因素,在教学当中,要基于“从元素出发,从韵律入手”这样的教学方法,以“云肩转腰”、“风火轮”、“燕子穿林”为例,它们的素材并不是很多,然而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云肩转腰”既是元素又是韵律,元素中有韵律,韵律又通过元素展现。“风火轮”在基本功训练上腰部是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大环动,所有拧、倾、圆都在其中,有很强的生命力,再加以繁衍,既有训练价值,又有实用价值,足可以派生出其他动作。正如唐满城教授所说:提炼元素、发展元素、运用元素,是解决身韵训练之有效办法。

3、体现身韵的表现性

对于舞台上的人物塑造似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的不多,但任何动作都应充分展现出它的艺术表现力。也就是说,在古典舞的训练中,应注意动作的性格化、气质上的感染力,在音乐、组合上的处理应注重训练“刚武气质”型、“柔韧舒展”型,以及灵巧敏捷、龙飞凤舞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和要求。

4、体现身韵的时代性

与舞蹈艺术中其它门类相同,身韵也有其派生、渲变和发展的时代特性,如何把握身韵的时代性,是身韵训练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训练中应充分体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从而达到身韵与时代精神相统一。

参考文献

身韵范文篇4

关键词:古典舞韵律特征联系

一、形

1.形的概念

形指外在直观的体态或动作,它表现为万千的体态和变化的动作以及之间的连接。“形”是艺术表现形式最基本的特征,没有“形”就失去了表现艺术特征最直接的媒介。所以“形”在身韵当中的作用是基础也是最原始的。

2.形的特征

(1)“形”的艺术特征在于“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和舞形姿态

不管是造型或者是动作都是在“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和舞形舞姿下完成的,所以是这些细小的特征给“形”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表情”。平时我们所做的造型基本上都是通过身体各部分的拧倾,形成不同角度的配合,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造型。身韵当中的动作轨迹大多以划圆为主,人体的运动路线都是以呈现圆或圆弧,强调以腰为轴的“平圆、立圆、八字圆”运动路线;而身韵的“形、神、劲、律”四大核心特征中的“形”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身韵中“形”的特征,一是指“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轨迹;二是指动作呈现“拧倾圆曲”的外部形态特征。另外,舞蹈的生命力不单单只是停留在静止的“形”上,而是在于运动的过程上定位为“圆”的艺术,“形”离不开运动中的“圆”和“游”这两个特征。

(2)“形”的特征在于遵循“起于心、发于腰、行于体”的艺术规律

“身韵”当中的“形”这个特征,可以概括为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的形态与动作。古典舞身韵,是以八大基本动律元素为代表的多种以腰为轴的动作。从动作的技法和方法上来分析,形成人体“三圆”运动的根本关键在于腰部,腰部是这些动作的发力点以及中心。其次,无论我们做任何动作,都要先从内心的念想和意识开始,由腰底发力从而发展延伸到全身的整体运动。这也是“身韵”的特征之一。

二、神

1.神的概念

“神”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神韵”,这个词不仅是在舞蹈当中,在万物中都是异常重要的。任何艺术若没有了神韵,就相当失去了生命。“神韵”是一种内在的、发自内心的微妙感觉,也是在舞蹈训练和艺术表现当中真正目的所在。身韵的灵魂所在,则是能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它的“神韵”所在。

2.“神”的特征

“神”的艺术特征是遵循“心、意、气”的规律而运动。舞蹈开展前,遵循“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这正是“神韵”的具体化。它的真正含义是通过自身自觉的意识、意念和感觉来支配诠释舞蹈动作,并且起着主导支配的作用。自觉的意识同时也包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我们在表现作品的时候,要想真正将它的“神韵”体现出来,内心丰富的艺术想象和情感的处理十分重要。我们在“形”中谈到的“动律元素”和“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运动,事实上无一不是与主观的意念紧密相连的,即便是一个最简单的“提沉”,也是依据意念支配,结合“心、意、气”的规律而运动的。

三、劲

1.劲的概念

动作内在节奏当中的层次、力度以及轻重缓急的处理就是“劲”。在动作过程当中,力度的运用是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分的,就像文章当中的标点符号感觉一样。“劲”这个舞蹈节奏的标点符号正是通过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所以“劲”的运用,也使韵律更加清晰明了。

2.劲的特征

(1)“劲”的特征在于“点、线”的概念

舞蹈当中点线之间的连接以及点线主次的表现就是靠“劲”来诠释的。用点和线来明确动作外部经过的路线和节奏处理的强弱是非常重要的。在古典舞中,肢体运动的节奏规律不是匀速的,而是在“慢而不断、快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且有变动规律的节奏中进行的。此外,动作力度的大小也不是平均分布的,它们有轻、重、缓、急、强、弱、快、慢等区别,而这些都将是通过形体的动作主体表现出来的,这样就要求舞者懂得适当地去运用“劲”来把动作表现出来。

(2)“劲”的特征在于各种类型“劲”的表现

古典舞的身韵非常重视“亮相”的处理。这个“亮相”所要使到的劲,是猛然收起而突然停止的一种“寸劲”,要用的恰到好处才能凸显舞蹈的意念。还有身体下压的“反衬劲”等,这也是身韵当中非常显著的特征。

四、律

1.律的概念

“律”就是身韵当中规律性和动作路线中所要依循的律动性。正常动作之间规律的连接要注意“顺畅”,动作顺畅就能一气呵成。但是我们也从古典舞身韵当中发现许多“反律”,也产生出奇峰叠起的效果。

2.“律”的特征

(1)“正律”性

所谓“正律”,就是一切正常的规律,一切顺畅的动作或者之间的连接。例如我们的八大元素,在组合或动作的时候,基本上是按元素排列的顺序去做的。若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顺畅,动作才能够一气呵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律当中的“正律”。

(2)“反律”性

①整体动作的“反律”

这里我们所说的“反律”,就是指动作从反面做起的法则。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感觉。从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逢沉必提、逢冲必靠、逢前必后、逢左必右”都是古典舞特有的“反律”。

②动作和体态之间的“反律”

我们用“双晃手”为例具体说明:在做“双晃手”的时候,当双臂向左晃动的时候,身体却有向右拉伸之意,这就是动作和体态之间的“反律”。这样的动作会让人有圆润饱满的感觉,也使动作充满了延伸和韵味,这些“反律”也是古典舞所特有的。

参考文献:

[1]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16.

身韵范文篇5

【关键词】舞蹈钢琴伴奏;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素养提升

一、钢琴伴奏与舞蹈教学的关系

我国古代著名的音乐理论专著《乐记》中曾提到:“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舞蹈钢琴伴奏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学科,是舞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舞蹈教学紧密结合,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舞蹈钢琴伴奏通过其独特的方式和效果积极影响着舞蹈教学。音乐的节奏和情绪的发展为舞蹈动作、情绪的设计提供了依据。舞蹈教学可以借助钢琴伴奏提升其艺术感染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舞蹈课堂上的钢琴伴奏,可以根据舞蹈的教学需求创造出不同特点的音乐,营造教学所需要的音乐意境。舞者在钢琴伴奏营造的氛围中可以充分感受到相应的音乐风格,由感性的音乐体验升华到理性的音乐想象,使肢体动作和音乐表达形成共鸣。钢琴伴奏能否与舞蹈教学配合默契,直接影响舞蹈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堂的概述

(一)古典舞身韵课程的产生。古典舞身韵课程是由北京舞蹈学院的两位老师,唐慢城教授和李正一教授根据舞蹈艺术的自身规律特点,对我国的武术身法和戏曲舞蹈等传统艺术样式进行了继承和开发式整理,通过科学的方法,经过理论与实践研究,创立的一套古典舞教学的基本方法。身韵是“身法”和“韵律”的总称。“身法”指的是外部表现技法;“韵律”则是内涵与神神韵。二者的结合渗透,正可以体现出中国古典舞的精髓。(二)古典舞身韵的课程内容。古典舞身韵课程主要分为徒手部分、袖舞部分和剑舞部分。(1)徒手部分:这部分是身韵教学的基础,主要是以外部的身法和韵律相结合的训练为主,学习最基础的动作元素。其内容包括:提沉、冲靠、云间转腰,晃手、含腆、旁提、眼睛、风火轮、盘手等。(2)水袖部分:袖舞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舞蹈形式,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它是在继承和整理古代戏曲表演和袖舞表演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身韵训练内容的深化。其内容包括:出收袖、抖袖、绕袖、扬袖、抓袖、冲袖、搭袖、片花。(3)剑舞部分:“剑舞是遵照历史传统以其审美文化为依托进行的当代建构,中国古典剑舞具有舞蹈语言表现的独立性、舞台表演的独特性、教学训练的系统性,并体现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和风格的道具舞蹈形式”。它前身是“剑术”,是由武术转化为舞蹈的表现形式。其内容包括:持剑、点崩剑、掰腕剑、倒把剑、云剑、提拉剑等。

三、古典舞身韵各部分的钢琴伴奏音乐特征和弹奏要领

(一)徒手身韵。徒手身韵包括:“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八个基本动律元素。动律元素都是以腰为轴的动力元素。在这一部分的钢琴曲目选择上,应注意跟随动作风格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变化。例如:“提沉”是两个元素贯穿始终,要求动作连贯,伴奏多采用4/4拍,中速,以优美、轻柔的音乐为主。音乐的速度和气息要根据舞蹈老师训练的节拍进行调节。伴奏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呼吸韵律找到音乐的气口,在配合学生的同时,起到带动学生的作用。其伴奏型多采用琶音形式,使其尽量连贯并且有延展性。伴奏老师在弹奏时,要注意音乐的连贯性和节奏的舒缓性。并注意各种元素连接的延伸感。在每一种元素到位时,给以“点”的处理。“冲靠”的音乐则要选择重拍点对比鲜明的音乐。钢琴伴奏老师还要注重节奏间的长短控制,根据动作情感调整伴奏音乐,使其表现得恰到好处。(二)袖舞。在袖舞的钢琴伴奏中,一定要注意水袖动作的变化,或急或缓、或轻或重、或刚或柔,起伏有致,演奏时要弹出节奏和线条。钢琴伴奏要配合水袖动作的不同身法、动作和表情,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和节奏,表现不同的人物内心活动。音乐要以不同的旋律变化展现袖舞柔美、哀怨、奔放的特征。例如,出收袖这个组合,伴奏老师在演奏时要注意切分节奏的处理,让学生在流畅和顿挫的转换中感觉到水袖和身体间似断却连的意境。学生在做“出”和“收”的动作时,伴奏老师要适当地给一下重拍,以此将“出“和”收“这两个动作突出一下,之后再连贯地弹奏。这是为了符合水袖的流动路线,一个点跑出去之后,又缓缓地落下。(三)剑舞。剑舞的钢琴伴奏大部分是根据剑舞的动作和规律编写而成的。剑舞的动作要求形神统一,并且轻快敏捷、刚柔并济。在音乐的选取上要注重剑舞的民族特点与个性特色,将音乐与剑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例如:持剑组合的训练目的是为了在持剑位上和古典舞的各种造型及身法规律相配合,伴奏音乐大多选取4/4拍的音乐,并且要注意将音乐形象与其动作特点和民族风格相统一。剑舞的钢琴伴奏特点以稳为主,并且强调重拍的出现。所以,在演奏剑舞的钢琴伴奏时,要注意力度与气息的变化。

四、钢琴伴奏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舞蹈伴奏是一门要求综合能力很强的艺术学科,它要求从业者具有多方面的素养与能力。一位优秀的舞蹈钢琴伴奏者,除了需要具有较好的专业能力,良好的乐感和演奏、伴奏技巧,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和舞蹈专业知识。在舞蹈教学中,好的钢琴伴奏可以使枯燥的课堂充满生机,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一定的相关音乐知识,提升艺术素养。(一)较高的演奏水平。舞蹈伴奏的曲目通常比较简单,但钢琴伴奏者不能因此就降低自身的钢琴演奏水平,熟练的钢琴演奏能力是一位舞蹈钢琴伴奏者必须具备的首要素养。(二)掌握相关的舞蹈专业知识和音乐理论知识。一位优秀的舞蹈钢琴伴奏,不仅要了解舞蹈课堂的教学内容,还要熟悉舞蹈动作组合的编排,掌握舞蹈基本知识,了解当节课的教学特点和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安排及时充实完善自己的伴奏曲目。舞蹈伴奏者更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熟练各类舞蹈风格的音乐,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水平。(三)思维敏捷,随机应变。钢琴伴奏者要思维敏捷,在面对舞者失误等突发状况时,可以灵活处理,敏捷应变,不破坏表演的完整性。(四)良好的协作能力。钢琴伴奏不同于钢琴独奏,它强调合作精神,讲求舞者和钢琴伴奏二者的配合,只有双方配合完美,才能达到舞蹈与音乐的有机统一。(五)良好的即兴演奏和即兴编创的能力在舞蹈教学中,钢琴伴奏者要具备即兴演奏曲目和编创音乐的能力,可以根据舞蹈需要随时调整伴奏,以此应对舞蹈中的千变万化。

五、结语

总而言之,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蹈钢琴伴奏者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掌握良好的音乐和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艺术素养。同时,需要具备良好的协作能力,与合作者默契配合,与舞者产生共鸣,将钢琴音乐融入舞蹈艺术表演中,将二者合二为一。如何将舞蹈伴奏工作越做越好,将会成为许多舞蹈钢琴伴奏奏者一生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孙旗.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堂教学的钢琴伴奏艺术[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唐玲,汤其林.舞领琴随乐舞相融—论中国古典舞教学中的钢琴伴奏[J].舞蹈,2014(03):62-63.

[3]王飞宇.析古典舞身韵课教学中的钢琴伴奏[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01):203-204.

[4]乔素.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中的钢琴伴奏[J].高等教育,2018(08):169-170.

[5]于鸣.探析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堂教学的钢琴伴奏艺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3):92-93.

身韵范文篇6

关键词:太极中国古典舞身韵肢体运动;

一、简述太极与身韵

太极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武术当中最有特点的武种之一,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而太极拳是太极文化发展之来,必先知太极之含意。太极是展到巅峰时期的产物“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所谓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以及刚柔、动静,莫不分阴阳,太极乘气动而生阳,静而生阴。这就是太极生阴阳之理。

“身韵”是中国古典舞“身法”与“韵律”的总称,是舞者外部的技法范畴与表演的内涵的有机结合。中国古典舞在不断的追求与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发现“身韵”成为体现中国古典舞精神和肢体所追寻的核心。

二、太极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形”方面上的借鉴与影响

古典舞身韵虽然有紧有慢且有动静缓急之分,但无论是紧慢或动静缓急,在通过中国古典舞身韵表现出来时,则紧慢分明,动静有别,在套以舞段和音乐之中,总会略显直白,稍显僵硬,而太极的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的这个特点刚好可以弥补这个不足,在经过提炼加工和吸收了太极的这个特点后,可以使得身韵的表现当中揉以动静相宜、缓急相贯、收放自如且行云流水。舞蹈《扇舞丹青》就非常贴切的表现了以上所述的几点。它的一大特点是重其韵律,不张扬,不浮躁,通过舞者身体的快慢相宜、刚柔相济、抑扬顿挫、错落有致的运动,在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的配合下,将太极与古典舞身韵的动静、缓急、张弛和收放相结合,动作与古曲虽都连绵不断行云流水,但动静分明且错落有致,做到了太极与古典舞身韵之美的比肩。

三、太极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劲”方面上的借鉴与影响

中国古典舞身韵对于“劲”虽然讲究大开大合,并且讲究“寸劲”的亮相,但是并不着重注意对于之前的过程与亮相之间的对比与落差,而在吸收了太极“刚柔相济”的这个特点后既讲究了合则为柔,开则为刚(即蓄则为柔,发则为刚)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动到落点时表现为刚,从而加强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现力,因有柔的铺垫才能使刚显得更为刚猛,也因有刚的刚猛才能使柔现代更为柔顺,便可以使得中国古典舞身韵更加加深对于“劲”的运用。还是拿舞蹈《扇舞丹青》来举例,它便是因为融入了“劲”这一元素而变得于以往打得其他作品大有区别,与以往女子古典舞相区别的是,它的语言打破了阴柔为主的风格,增加了刚性质感的表现。作品所营造出强弱、刚柔、力度、飘逸、灵动、稳重和突变等不同的效应,时而高山坠石、千里阵云、忽而春蚕吐丝、绵里藏针的舞蹈形象、形式之美,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这种典型中国式的身体运动与太极的“刚柔相济”不期而遇。而舞者那刚与弱、收与放、张与弛、急与缓、强与弱等动势更加展示了中国古典舞身韵与太极相融合的典范。

四、太极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在“神”“气”方面上的借鉴与影响

身韵范文篇7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古典舞;作用

一、中国古典舞概述

“中国古典舞”这一名词是1950年欧阳予倩先生提出的,当时,这一概念是指京剧、昆曲中的舞蹈,后来,吴晓邦同志在其主持的舞蹈干部运动训练班结业后成立了两个研究组,正式采用了这个概念,从此,“中国古典舞”这个名词就被沿用下来了,它的发展凝结了老一辈舞蹈家的心血,他们在继承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来艺术丰富了中国古典舞的内涵。叶宁、李正一先后借鉴外来艺术经验整理古典舞教材,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中国古典舞”这个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从广义层面来看,“中国古典舞”指所有被古典化过程“化”过了的中国舞蹈;而狭义的“中国古典舞”则指被中国舞蹈界所承认并达成共识的我们今天称为“中国古典舞”的特定舞种。中国古典舞不是从古代直接传衍下来的,但毫无疑问,它是古代舞蹈精粹的集中体现,唐满城先生曾说,说起古典舞,最好不要直接和古代题材、古代生活画等号,应该把二者作为在民族文化发展长河中有渊源关系的事物来看待。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有比较深厚的历史积淀,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其动作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风味。

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产生与发展

在中国古典舞的建设发展阶段,“身韵”这一名词就已经出现,早期开设的身韵课程称为“身段”课,“身段”一词源于戏曲,它强调身体动作的美感,善于模仿戏曲表演中的舞蹈片段,强调认识身体三面两轴的运动关系。后来,身韵课程被称为“身法”课,“身法”体现了武术中的身体运动原理,强调认知空间运动的规律和特征。后来,“身韵”这一名词出现在报道中,李正一、唐满城老师高度赞同使用这一名词,并将曾经用过的“身段”与“身法”一词改为“身韵”。此后,以戏曲与武术为动作基因的“身韵”一词成为对中国古典舞身体语言进行建构和标示的代名词。“身韵”是对戏曲舞蹈、中国武术的动作样式和动作审美的继承,是中国古典舞动作语言与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典舞动作体系的核心。“身”是指身法,“韵”是指情趣、韵致、风格等。“身韵”是身体的韵味、气质和风格,是中国古典舞身法与韵律的总称。总之,从“身段”“身法”到“身韵”的概念的递进发展,反映了中国古典舞在发展中寻找独立空间的过程。

三、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艺术特征

(一)形的艺术表现

形是指一切外部展现的动作、舞姿、体态以及舞蹈路线、舞蹈的静止和运动状态等。古典舞的形是一种静而不止、动而不燥的状态。“身韵”中的形以“拧、倾、圆、曲”为主要艺术特征,遵循起于心、发于腰、行于体的动作要求,一切动作都以腰为轴,带动身体的转动,形成圆的运动轨迹,如云间转腰动作就是身体完成平圆的运动路线,(快/慢)风火轮动作与云手系列动作都是身体完成立圆的运动路线。

(二)神的艺术表现

神不仅指眼神,在“身韵”中,神是一种意念、一种气质、一种情感与一种精神。神具体表现在心、意、气三个方面,如组合《坐之气》中,在做顿气、展气、甩气、存气等动作时,如果舞者能把心意与气息调和一致,便为有神。神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身韵”中每一个肢体动作都需要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的境界。

(三)劲的艺术表现

劲指力量的对比,包括轻与重等,但“身韵”中的劲有别于西方的力量,它同时指完成动作节奏的时间,包含了动作的快与慢。比如,组合中节奏的强弱对比、顿挫与松紧、抻劲、寸劲、颤劲、悠劲、懒劲等,这些关于劲的词汇反映了动作背后真实的情感。在学习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过程中,劲的把握与组合的风格表现有密切关联,“身韵”中的劲非常耐人寻味。(四)律的艺术表现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律,指有规律和节律的重复动作;二是律动,即动作的规律,指有节奏有规律的运动方式。“身韵”中的律表现在身体律动和动作律动两方面,有“正律”与“反律”两种规律形态。“身韵”的八个基本动作元素都强调逢沉必提、逢冲必靠、逢开必合、逢前必后、逢左必右,这种要求体现了阴阳交错的动作规律,也就是上述“反律”的具体内涵。在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族民间舞中,区别律的标准在于舞蹈中有无主题性的动作。

四、“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的重要作用

(一)“身韵”对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影响

西方芭蕾舞的审美要求体现在“开”“绷”“直”“立”四个方面,而中国古典舞则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吸收了戏曲武术的精华,形成了形、神、劲、律的审美核心,以圆为法的教学理念以及辩证统一的美学法则。身韵训练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形式上掌握“坐、跪、立、行”的训练步骤;二是在内容上掌握以下知识:

1.腰的元素动律分为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横拧九种;

2.基本位置与形态包括手位、脚位、手形;

3.手的动作分为提/压、摊/推、捏、弹、轮、抖手、盘手、小五花;4.臂的核心动作为穿手、盘手、双晃手与摇臂;

5.三圆的主干动作为云间转腰——平圆、云手系列——八字圆、风火轮——立圆;

6.脚的形态为勾脚、绷脚、脚、撇脚;

7.步法动作为慢圆场、快圆场、花帮步、十字步、小跳步、点踏步、蹉步、拖步等。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还设置了道具训练,包括袖、剑、袍、扇等。其中,袖舞的内容有抖、推、出、收、冲、抓、绕、片、搭,以水袖为肢体语言的外化,进而扩大空间的延展;扇舞则利用捏扇、夹扇、握扇、提扇等扇子的持法与开、关、转、抖、抛、盖等扇子的用法,突出以扇喻物、以扇喻情、以扇示人的符号性作用,彰显扇舞的细腻之处。剑舞的技法丰富多彩,包括持剑、点剑、崩剑、里外绕花剑、云剑、倒把剑、双晃剑等。“身韵”在中国古典舞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论是徒手身韵训练还是道具训练,其动作都具有韵味与气质的双重内涵。在学习中国古典舞“身韵”时,要注意气息的运用,使动作的幅度大小、速度快慢与呼吸的轻重缓急相配合,要注意教学方式的强化。一是强化方向方位变化,例如,在《双晃手》组合中,双晃手分为大、中、小三种不同位置,这三种变化是以单一的动作为基础进行方向和方位的变化,通过复合与重组形成的复合型的晃手动作。二是强化节奏劲力特点,三是强化动作结构变化,四是强化动作生成,五是强化动作性格。组合的系统训练是为教学与舞台服务的,教师要构建训练与表演之间的桥梁。目前,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已经建立科学、规范的系统化体系,形成了元素、短句、组合的递进训练模式。

(二)“身韵”对中国古典舞作品表演的影响

舞蹈艺术通过对人体动作的提炼与美化,以剧目表演的方式表达舞蹈作品的内涵,展现舞蹈作品的情感。在剧目表演过程中,舞蹈理论的学习可以提高舞者的文化修养,使其不仅能以肢体动作表现舞蹈的外在美,也展现出舞蹈的内在美。以古典舞作品《纸扇书生》为例(见图1),该作品表现的是一群风趣、雅致、狂放的年少书生的形象。舞蹈运用折扇产生了“以动带静”和“以静带动”的变化效应,这些舞蹈动作呈现了年少书生意气风发的画面。在作品第一部分中,舞者处于相互嬉戏打闹的状态,此时的动作轻快灵巧,幅度较小,步伐较为单一,扇子在一拍或半拍的节奏中开合变换。身体的韵律、扇子的舞动和书生们生动的表情、动作表演将中国古典舞的“形、神、劲、律”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论是开场的亮相还是脚下的碎步,都是划圆动律的展现;舞蹈表演到高潮时,一系列扇子技法的运用进一步将舞蹈情感推至顶峰。在表演时,舞者对古典舞身体韵律的把握至关重要,这需要舞者进行深入的理论学习,此外,舞者对舞蹈作品背景的把握也能帮助舞者将作品的内在的情感韵律表达出来,诠释作品的意义。

(三)“身韵”对中国古典舞舞蹈创作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作品的内容主要来自文学、舞蹈史料等,其创作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思想感情与人文品格展开,新一代中国古典舞作品的编导如张云峰、韩真、周莉亚、胡岩等,都是学习身韵并受身韵的理念和动作语系影响的优秀编导。编导们要熟练掌握并运用艺术语言进行艺术传达,其中,舞蹈方向、空间、劲力、节奏、形态、动态、动律等,都参与形成动作的审美特征。在“身韵”动作审美统领下,我国出现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如《黄河》《梁祝》《花木兰》《踏歌》等,这些作品推动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2022年掀起热潮的舞蹈诗剧作品《只此青绿》(见图2)充分体现了“身韵”的重要性,舞者透过身体韵律和眼神彰显了山河的大气与磅礴。作品《只此青绿》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表达了《千里江山图》。在女性角色的舞蹈编排上,编导以静为出发点,设计了很多具有造型感的动作,如静待、望月、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所有动作姿态依托中国古典舞身韵中“韵”的体现,让观众在一呼一吸间感受文化的滋养,使一动一势皆成韵律。舞蹈艺术创作的题材要具有经典性、传统性和永恒性,在动作形态方面要具有传统特征,符合审美规律。

五、结语

身韵是中国古典舞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中国古典舞的美离不开身韵的展现,身韵建构了中国古典舞的身体审美观、运动辩证观与身体情感观,使舞者的内心富有神韵,动作圆游多变,情感细腻丰富,身韵推动着中国古典舞向规范化、系统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江东.古典舞新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3]金浩.新世纪中国古典舞发展十年观[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4]张融.浅谈在中国戏曲舞蹈中探索中国古典舞[J].北方音乐,2011,(09):84.

[5]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02):18-28.

身韵范文篇8

1.中国古典舞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演故事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渡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但是身韵的创建,使它的审美内核已趋稳定,其理论基础也已比较扎实,运动系统已经形成,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已摆脱戏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畴迈进。

产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逐渐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1993年,它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2.古典舞身韵及其审美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身韵,虽然风格源是明显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戏曲舞蹈”之名,它的从戏至舞的蜕变已基本完成。它已摆脱原戏曲舞蹈对角色行当的千变万化,然而不管怎样变,又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一”和这个“变”都是一种艺术难得的性格,也是一门艺术的美学的要义。

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这都是精辟的概括与提炼。而这些文字又与元素性动作高度统一、谐调,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

1、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

众所周知,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湾”、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中国民间舞“胶州秧歌”的“辗、拧、转、韧”,“海洋秧歌”的“拦、探、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武术中的“龙形猿步”、“八卦”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的形象。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这一概念中,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之具体化。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的、准确的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人们长期为中国古典舞的内在韵律感到神秘,虽然一个“圆”字是早被人们公认的,但它究竟是怎样的运动规律,身体及手臂的运行轨迹是怎样的了这是从事古典舞的人们长期困惑的问题。身韵创建者提出了“三圆运动”的理论。他们认为中国古典舞身体运动过程是沿着三个圆形在运动。这就是立圆、横圆、8字圆。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扰人已久的问题竟是这样轻而易举地被破译了。而且又是如此准确而简明。它立刻让人想到拉班的“球体运动”理论。它们有很近似的思路,又各自解释了各自的规律。原来真理是很单纯的。科学都是经历了“由浅入深”到“深入浅出”的过程。单纯的真理是艰苦探寻的结果,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3、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即要培养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的运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中国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一一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区别。

4、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双晃手”,当臂向左晃时,身要有向右拉之势,才能显示动作的圆润与韵味。“不顺则顺”的“反律”,可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之处。

3.古典舞身韵课程的特点

身韵的出现做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就目前的教学而言,对古典舞神韵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应该说在观念上仍然处在模糊的状态,在教学中还没能摆正它的位置,更没有在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节中将“身韵”的教学渗透到基训课的“骨髓”中,真正的将其作为古典舞的“核”来加以正确对待。

现在的舞蹈教学一般是将基训与身韵做为两门课程安排,不免会给人一种错觉,即片面认为基训是主科,身韵是副科,基训是学生训练的关键,身韵是为加强风格而设立的点缀课。表层的主与次不是内在的质,是“壳”还是“核”,应通过两门课程所体现的精髓来确定。因此,关键问题不在设置的是一门课程还是两门课程,而在于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实质是什么。假若基训课和身韵课体现的是各自的质,而不是统一的质,那么就形成了“两层皮”的局面,基训也就变成了只有技术的“壳”,而没有身韵的“核”,两者很难形成一个统一于一体的古典舞风格,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片面追录古典舞的形,却忽略了古典舞的神,而我们要求的恰恰是形神兼备,只有劲与律的协和统一。才能全面的达到古典舞训练的基本要求,这才是二者训练所要求的一致标准。由此发展到更深层次,就是要求在基训课教学中的每个动作,每个过程,每个细节,每个过渡的环节动作,静与动的变化,技术与技巧的操作,都要由身韵的神、形、劲、律来统帅,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从而达到“壳”与“核”的完美统一。即使是两门课的设置与安排,也能达到合二为一的效果。那么基本功训练的标准和身韵的训练标准是什么?是统一于一体的两个阶段,还是将所要达到的目的自始至终地溶为一体完成整体训练的目的?就目前而言,两门课程的安排要求我们任课教师把握一个标准,就是在基本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将身韵渗透到基本训练的全过程,在课堂中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髓。

4.如何做好古典舞神韵课的教学

1、做好素质训练

中国古典舞神韵的教学要从训练的角度开始建立,要同时要解决形体训练、素质训练、技术技巧训练、艺术表现力训练,直到舞台上形象塑造训练等任务。所以说,以解决肌肉素质、软开度、耐力、爆发力、韧性、重心等方面,对于训练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平时可以加强对人体运动的科学研究,在运动的幅度、韧带的柔韧性、重心的把握、肌肉能力等方面都要达到训练的效果。比如“前旁搬腿”要完成180o,而且还要求主力腿、动力腿都是绝对的直膝,还要求主力脚半脚尖,控制到最高度,并保持很长时间(两个八拍)。这说明在素质训练上要向动作的极限要求发展。所以说古典舞基本训练的目的是着重解决学生身体的基本素质问题,以跳、转、翻等技术技巧来增强舞蹈表现力,这可称为技法训练。

2、牢固把握身韵的元素

所谓元素,包括基本技法、身法、神韵、呼吸、形、态、点、线等诸多核心因素,在教学当中,要基于“从元素出发,从韵律入手”这样的教学方法,以“云肩转腰”、“风火轮”、“燕子穿林”为例,它们的素材并不是很多,然而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云肩转腰”既是元素又是韵律,元素中有韵律,韵律又通过元素展现。“风火轮”在基本功训练上腰部是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大环动,所有拧、倾、圆都在其中,有很强的生命力,再加以繁衍,既有训练价值,又有实用价值,足可以派生出其他动作。正如唐满城教授所说:提炼元素、发展元素、运用元素,是解决身韵训练之有效办法。

3、体现身韵的表现性

对于舞台上的人物塑造似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的不多,但任何动作都应充分展现出它的艺术表现力。也就是说,在古典舞的训练中,应注意动作的性格化、气质上的感染力,在音乐、组合上的处理应注重训练“刚武气质”型、“柔韧舒展”型,以及灵巧敏捷、龙飞凤舞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和要求。

4、体现身韵的时代性

与舞蹈艺术中其它门类相同,身韵也有其派生、渲变和发展的时代特性,如何把握身韵的时代性,是身韵训练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训练中应充分体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从而达到身韵与时代精神相统一。

参考文献

身韵范文篇9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演故事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地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中国古典舞现在仍未渡过它的童年,其自身还在成长发育中。但是身韵的创建,使它的审美内核已趋稳定,其理论基础也已比较扎实,运动系统已经形成,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它已摆脱戏曲的原形,向真正舞蹈的范畴迈进。

产生于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逐渐为中外舞蹈界和学术界所认识。1993年,它被国家教育委员会列为优秀教学成果而获得奖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毅然整理、创建了古典舞“身韵”课,它使中国古典舞重振雄风,使古典舞事业曙光再现。李正一教授在诠释“古典舞”时这样讲道:“名为古典舞,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以戏曲、武术等民族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使其成为独立的、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的舞种和体系。”

2.古典舞身韵及其审美

“身韵”即“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身韵,虽然风格源是明显的,但它已不能再冠以“戏曲舞蹈”之名,它的从戏至舞的蜕变已基本完成。它已摆脱原戏曲舞蹈对角色行当的千变万化,然而不管怎样变,又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个“一”和这个“变”都是一种艺术难得的性格,也是一门艺术的美学的要义。

一个成熟的民族舞演员在舞台上展现的动作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是因为体现了“形、神、劲、律”的高度融合,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重要表现手段。“形、神、劲、律”作为身韵基本动作要素,高度概括了身韵的全部内涵。形,即外在动作,包含姿态及其动作连接的运动线路。神,即神韵、心意,是起主导支配作用的部分。劲,就是力,包含着轻重、缓急、强弱、长短、刚柔等关系的艺术处理。律,也就是动作本身的运动规律。这四大动作要素的关系,是经过劲与律达到形神兼备,内外统一。其规律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这都是精辟的概括与提炼。而这些文字又与元素性动作高度统一、谐调,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美学理论。

1、形

形是指形体外部的动作。它表现为形形色色的体态,千变万化的动作及动作间的连接。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以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是古典舞舞魅之依附,是古典舞之美的传达媒介。

众所周知,通过对传统艺术在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拧、倾、圆、曲”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内在气质。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唐代的“三道湾”、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中国民间舞“胶州秧歌”的“辗、拧、转、韧”,“海洋秧歌”的“拦、探、拧、波浪”和“花鼓灯”的“斜塔”,武术中的“龙形猿步”、“八卦”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掌握体态及造型的曲线美还需要具有相应的素质能力。因而它也是一种技法,人体的“拧、倾、圆、曲”是整体的形象。从局部来看“头、颈、胸、腰、胯”,“肩、肘、腕、臂、掌”,“膝、踝脚、步”都有其特定的要求。

2、神

这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

在心这一概念中,身韵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强调神韵,强调内心情感。在形与神的关系中,把神放在了首位,“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这此意念情感造化了身韵的“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

“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形合”。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之具体化。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的、准确的解释了形和神的联系及关系。

人们长期为中国古典舞的内在韵律感到神秘,虽然一个“圆”字是早被人们公认的,但它究竟是怎样的运动规律,身体及手臂的运行轨迹是怎样的了这是从事古典舞的人们长期困惑的问题。身韵创建者提出了“三圆运动”的理论。他们认为中国古典舞身体运动过程是沿着三个圆形在运动。这就是立圆、横圆、8字圆。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扰人已久的问题竟是这样轻而易举地被破译了。而且又是如此准确而简明。它立刻让人想到拉班的“球体运动”理论。它们有很近似的思路,又各自解释了各自的规律。原来真理是很单纯的。科学都是经历了“由浅入深”到“深入浅出”的过程。单纯的真理是艰苦探寻的结果,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

3、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有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即要培养舞蹈者在动作时,力度的运用不是平均的,而是有着轻重、缓急、长短、顿挫、符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中国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一一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的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造型。“神劲”——一切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除此之外,还有“刚中有柔”、“韧中有脆”、“急中有缓”等劲的4、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反律”也是古典舞律动中十分重要的因素,如“双晃手”,当臂向左晃时,身要有向右拉之势,才能显示动作的圆润与韵味。“不顺则顺”的“反律”,可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往右,或者由向前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之处。

3.古典舞身韵课程的特点

身韵的出现做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就目前的教学而言,对古典舞神韵的作用与价值的认识,应该说在观念上仍然处在模糊的状态,在教学中还没能摆正它的位置,更没有在教学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节中将“身韵”的教学渗透到基训课的“骨髓”中,真正的将其作为古典舞的“核”来加以正确对待。

现在的舞蹈教学一般是将基训与身韵做为两门课程安排,不免会给人一种错觉,即片面认为基训是主科,身韵是副科,基训是学生训练的关键,身韵是为加强风格而设立的点缀课。表层的主与次不是内在的质,是“壳”还是“核”,应通过两门课程所体现的精髓来确定。因此,关键问题不在设置的是一门课程还是两门课程,而在于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实质是什么。假若基训课和身韵课体现的是各自的质,而不是统一的质,那么就形成了“两层皮”的局面,基训也就变成了只有技术的“壳”,而没有身韵的“核”,两者很难形成一个统一于一体的古典舞风格,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片面追录古典舞的形,却忽略了古典舞的神,而我们要求的恰恰是形神兼备,只有劲与律的协和统一。才能全面的达到古典舞训练的基本要求,这才是二者训练所要求的一致标准。由此发展到更深层次,就是要求在基训课教学中的每个动作,每个过程,每个细节,每个过渡的环节动作,静与动的变化,技术与技巧的操作,都要由身韵的神、形、劲、律来统帅,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从而达到“壳”与“核”的完美统一。即使是两门课的设置与安排,也能达到合二为一的效果。那么基本功训练的标准和身韵的训练标准是什么?是统一于一体的两个阶段,还是将所要达到的目的自始至终地溶为一体完成整体训练的目的?就目前而言,两门课程的安排要求我们任课教师把握一个标准,就是在基本训练的教学过程中,将身韵渗透到基本训练的全过程,在课堂中体现中国古典舞的精髓。

区别。

4.如何做好古典舞神韵课的教学

1、做好素质训练

中国古典舞神韵的教学要从训练的角度开始建立,要同时要解决形体训练、素质训练、技术技巧训练、艺术表现力训练,直到舞台上形象塑造训练等任务。所以说,以解决肌肉素质、软开度、耐力、爆发力、韧性、重心等方面,对于训练学生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平时可以加强对人体运动的科学研究,在运动的幅度、韧带的柔韧性、重心的把握、肌肉能力等方面都要达到训练的效果。比如“前旁搬腿”要完成180o,而且还要求主力腿、动力腿都是绝对的直膝,还要求主力脚半脚尖,控制到最高度,并保持很长时间(两个八拍)。这说明在素质训练上要向动作的极限要求发展。所以说古典舞基本训练的目的是着重解决学生身体的基本素质问题,以跳、转、翻等技术技巧来增强舞蹈表现力,这可称为技法训练。

2、牢固把握身韵的元素

所谓包括基本技法、身法、神韵、呼吸、形、态、点、线等诸多核心因素,在教学当中,要基于“从元素出发,从韵律入手”这样的教学方法,以“云肩转腰”、“风火轮”、“燕子穿林”为例,它们的素材并不是很多,然而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云肩转腰”既是元素又是韵律,元素中有韵律,韵律又通过元素展现。“风火轮”在基本功训练上腰部是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大环动,所有拧、倾、圆都在其中,有很强的生命力,再加以繁衍,既有训练价值,又有实用价值,足可以派生出其他动作。正如唐满城教授所说:提炼元素、发展元素、运用元素,是解决身韵训练之有效办法。

3、体现身韵的表现性

对于舞台上的人物塑造似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的不多,但任何动作都应充分展现出它的艺术表现力。也就是说,在古典舞的训练中,应注意动作的性格化、气质上的感染力,在音乐、组合上的处理应注重训练“刚武气质”型、“柔韧舒展”型,以及灵巧敏捷、龙飞凤舞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和要求。

4、体现身韵的时代性

与舞蹈艺术中其它门类相同,身韵也有其派生、渲变和发展的时代特性,如何把握身韵的时代性,是身韵训练成败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训练中应充分体现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从而达到身韵与时代精神相统一。参考文献

身韵范文篇10

当代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过程中最有效果的一项成果便是“身韵”,其主要具备一定的特点,促进中国古典舞的逐渐向自身的舞种化以及规范化迈进。身韵课属于一个比较完整的舞蹈训练体系,并为也是同创作和表演相互联系的一种充分表现中国古典舞特色的体系。从当下的舞蹈教学的角度来看,舞蹈者针对中国古典舞身韵培训的重要性和价值等方面的认识,只是处在一个比较模糊的阶段,在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身韵的价值,所以也没有将有关身韵方面的教学同中国古典舞的教学相结合。为了能够促进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应该将身韵的训练视为核心内容,并且需要认真对待。

二、分析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分析舞蹈教学中身韵课“元素”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典舞具有独立的语言性。在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过程之中,“元素”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针对舞蹈教学具有积极的影响。中国古典舞一直属于一种具备民族文化精神的舞蹈,直至身韵出现之后,导致中国古典舞具备了自身的规范化和舞种化,同时身韵也打破了传统舞蹈的限制,提炼出具有“元素”化的舞蹈动作。在身韵训练中的元素包含几个方面,即提、移、沉、腆、冲、含、靠和旁提等,然而具有中国古典舞气息的舞蹈动作中与其元素具有密切的联系,例如:燕子穿林、云肩转腰以及青龙探爪等。根据相关资料表明,针对元素进行提炼、发展和运用是解决身韵训练最有效的方式。“元素”也可称之为要素,在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过程中,其元素也是要素的含义。但是与要素相比,在本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区别,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内在联系和区别,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才能具有创新性。

(二)分析舞蹈教学中身韵课“呼吸”的重要性

“呼吸”是生命存在最基本的要求,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身韵中的呼吸对舞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身韵经过动作元素的变化,从呼吸之中寻找本源,呼吸针对人类来说是人体动作变化的主要动力来源,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利用呼吸进行带动,所以呼吸针对动作元素来看具有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古典舞身韵之中的“元素”与“呼吸”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例如:在舞蹈教学中的“提沉”动作就是与呼吸训练相结合的,“提沉”动作中主要是舞者头部和身体中段之间进行上下的运动,这样的动作便是呼吸和外部动作相配合的开始,经过不同舞蹈动作的不断变换,就能够慢慢的认识和体会到呼吸与动作之间的联系,逐渐掌握了呼吸和外部动作相配合的技巧。中国古典舞身韵之中的呼吸同生活中的呼吸具有一定的区别。在每一个舞蹈动作之中,呼吸都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古典舞身韵将动作元素和内涵动作有效结合,促进身韵元素自身具备了训练性、适用性以及审美性等。因此,身韵课“呼吸”的运用在舞蹈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三)分析舞蹈教学中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在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从训练的角度出发,并且还需要解决许多训练,例如:素质训练、形体训练以及艺术表现训练等。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来讲,训练学生的耐力、韧力、重心、软开度等方面是训练的主要内容。一般时候,可以针对学生的人体运动进行比较科学、合理的研究,帮助学生在韧带的柔韧性、把握重心的力度、肌肉伸展能力以及运动幅度等方面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因此,在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过程中,主要训练的目的是能够充分解决学生身体的基本素质问题,通常是运用技法训练的方式,即利用跳、转和翻等动作技术来加强舞蹈的表现力。这样的训练方式对舞蹈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促进了舞蹈事业的发展,其最终的目的是将身韵中的元素与中国古典舞进行融合,通过对动作的变动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采。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动作元素与韵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中国古典舞之中缺少了韵律,那么舞者的动作和舞姿就会让人觉得十分的僵硬,缺少了舞蹈的“灵魂”。因此,在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的过程中,舞者需要加强舞蹈的韵律,保持舞姿的优美。这样就需要舞者对自身的素质进行训练,掌握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灵魂”,同时还要掌握舞蹈动作转换的技巧,充分发挥舞者的舞蹈精神。这就体现出素质训练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