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员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3:28:12

审员制度

审员制度范文篇1

一、现行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司法界对陪审制的认识存在偏差,陪审制的建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陪审员的重要性和职业特点基本上没有顾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陪审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缺陷,具体表现在:

(一)、陪审员制度缺乏宪法依据,修改后的法律只是作出选择然性的规定。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一种基本的审判制度,一个国家是否实行陪审制度,需要由宪法来加以规定,50年代末期,由于受否定法律、轻视法制思想的影响,一些已经被立法所确立的重要法律原则和制度受到批判和废弃。人民陪审制度当时也成为发动群众进行阶级关斗争、夺权整人的工具,1975年颁布的宪法中不再规定人民陪审制度,结束后,1978的宪法重提“实行群众代表陪审制度”,1982年宪法又取消了陪审制的规定,从而使得我国现阶段实行陪审制缺少了宪法依据。1983年修改后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将原规定第一审应实行陪审制度,改为较为灵活的选择性规定,即“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刑事诉讼法》作了与《人民法院组织法》完全相同的规定,而《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在“基本原则”中却都没有规定陪审制度,我国法律对陪审制度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统一,导致审判实践中适用的随意性比较大。

(二)、缺乏严格的陪审考核、录用程序及任职标准,资格条件和产生方式混乱。《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8条规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22岁的公民,可以被选举为人民陪审员,”此规定除了对年龄和政治权利有必要的限制,对陪审员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层次、专业特长等任职条件均未作出规定,缺乏严格的考核、录用程序,很难保证陪审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就我国的陪审抽的现状而言,一方面,由陪审员法律专业知识欠缺,文化层次不高,使其并不具备监督专业法官的能力和水平和真正参与审判工作。尤其在基层法院审判实践中,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的现象司空见惯,由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的合议庭最终往往成了由主审的审判员一个人唱“独角戏”,自始至终包揽了整个庭审过程,这样反正造成庭审方式单一,合议庭的整体职能难以发挥。同时,也由于人民陪审员法律知识欠缺,面对案件事实,一般只能就案说案,难以从法理上对案件进行质证和认证,难以对案件做出独立的评析,只是追随、复议主审法官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出现议而不决的现象。

对陪审员的聘请随意性大,大多法院处于办案经费紧张及聘请在职人员比较困难等原因,往往就地聘请退休人员和居委会的人员作为人民陪审员,忽视了对这些人法律知识的审查,且大多是按需要临时聘请,甚至有些陪审员并没有经过合法的程序选举产生。聘请的随意性造成了陪审员组成中,缺乏固定的高素质的陪审员。

(三)、陪审员参与案件范围和职责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陪审制度的适用范围是人民法院审判的第一审案件,对于什么样的案件必须适用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什么样的案件不适用人民陪审员尚无法律明确规定,造成司法实践中,是否采用陪审员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下,不利于其发挥对审判的监督职能。

现行人民法院组织法笼统地规定陪审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享有与审判员同等的权力,如审阅案卷材料、参与案件调查、参与开庭审理、参与案件评议。但实际上陪审员法律素质上和职业法官毕竟是有差距的,二者的职权和职责也不尽相同,所以应对二者进行科学分工。

(四)、缺乏对陪审员的监督机制,对陪审员错案责任追究缺乏法律依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8条第二款规定:“人民陪审员在人民法院执行职务期间,是他所参加的合议庭组成人员,同审判员有同等的权利”。这些权利可以使人民陪审员依法决定案件的审判结果,但依据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若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的案件出现了错案,应承担相应的错案责任时,由于目前错案追究制度还没有完全规范化,对陪审员造成错案如何具体追究责任尚无明确的法律规定。这样难免出现陪审腐败,从而违背陪审制度设立的初衷,也影响了法院的形象。

(五)、陪审员的培训、保障制度不健全。如在身份保障方面,人民陪审员的地位和待遇都比较低。《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9条规定:“人民陪审员在执行职务期间,由原工作单位照付工资;没有工资收入的,由人民法院给以适当的补助。”这在原则上将人民陪审员的工作明显义务化,不利于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的积极性。在任职保障方面,由于陪审员在执行职务期间,行使的国家审判权,但目前,在陪审员的人身财产等任职保障方面,尚无具体的规定和可操作性的程序,以至于在不少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受到严重的干涉,当人身、财产受到严重侵犯时,权利得不到应有的救济。在陪审员培训上,人民陪审员作为一支不固定的职业队伍,应由法院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进行管理和培训,但是实践中却少有法院对陪审员进行业务培训。

这些问题造成了陪审员制度不能很好也在审判实践中得以落实。陪审员制度的设立,是为了实现公正与效率这一司法价值,但目前由于陪审制度的不完善,一些素质不高陪审员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又没有错案责任的制约,置审判监督职能于不顾,在参与审理过程中,办关系案、人情案,甚至徇私枉法,影响了司法公正,与陪审员制度的设立初衷背道而驰。所以对陪审制度进行改革成了当务之急。

二、改革陪审制度的构想

鉴于新形势下人民陪审制度的现实状况,我们认为,制定一部专门的《人民陪审法》,对人民陪审员的职责、产生方式、权利义务进行科学、完整、统一、和谐的规定是陪审制度发挥作用,实现其价值,克服其缺陷的根本举措。为此,首先应在现行宪法中恢复人民陪审制度的宪法地位,为改革完善这项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提供根本的立法保障。在具体制定《人民陪审法》时,应对以下几个问题加以规定,使其与相应的诉讼制度及规则相结合,成为一项切实可行的司法制度。

(一)陪审员的条件,关于陪审员的条件,理论界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陪审员应当“平民化”。此种观点认为,设立陪审制度的目的,是让不具备系统法律知识和司法实践的普通公民与审判人员共同审理案件,提高公民的参与管理国家的意识。因此,只要具备一定的年龄、行为能力和基本的政治权利能力,人人都可以担任陪审员。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员产生就是以“平民化”为基础,如果陪审员的条件规定过高,则体现不出陪审员制度的民主性质,基于此,不应对陪审员的文化程度进行限制。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使陪审员太平民化,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如果文化程度太低,对法律完全陌生,那么在法庭上,面对法官和律师的法言法语,他们将难以理解,即便是加以解释,理解上也有很大的障碍,如果不附文化程度、法律水平等条件,不利于审判效率的提高,不利于陪审员作用的发挥。我们同意后一种观点。提高公民的司法参与程度,应当以提高司法的公正与效率为前提,如果为了形式上的“人民参与”,而对陪审员的条件放得过宽,那就是形而上学,最终的代价还是牺牲人民利益。对陪审员的文化程度要求上,至少不能低于高中文化程度。另外要提高有专业知识的陪审中的比例,如医疗卫生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这样可以使审理一些比较专业的案件,如医疗纠纷案件、工程争议案件时,陪审员的专业知识和审判人员的法律知识形成一个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案件的审判质量。

(二)陪审员的选任程序。陪审员虽然不是专业的法官,但其参与审理个案时就行使了专业审判人员的全部或部分职权,他参与司法的行为代表的是国家,因此,陪审员的选任程序应当体现严肃性,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司法经验,我国陪审员的产生采取个人申报和人大选举相结合的形式较为合适。任何符合陪审员条件的公民都可以早报人民陪审员,然后由各级人大选举产生各级法院所需数量的陪审员。另外,也可以考虑在人大选举任命前增加一个环节,即人大选举任命的陪审员从本级人民法院院长的提名中产生,上述程序中,要求公民自愿申报体现该公民自觉参与管理国家活动的意识,经同级法院院长提名及人大的选举,体现了陪审员产生的严肃性、这种程序下产生的陪审员比法院自己确定的陪审员更有广泛性、代表性、民主性、公正性、严肃性。

另外,还要对陪审员任职期限作出限制,实践中,有些陪审员被选举出来后,往往成了“职业陪审员”,这不仅损害了陪审制度的民主性,也便其监督机能和范围弱化。因此,应对陪审员参与审判的次数加以必要的限制。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广大公民对司法的参与,使陪审员的非职业化及广泛的代表性得以实现。

(三)陪审案件的范围。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9月15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草案)》将陪审案件的适用范围规定为:(1)法院审判的第一审刑事案件和涉及人身权利的第一审民事案件,应当适用陪审制:(2)人民法院审判的第一审具有较大社会影响或者专业性较强的民事、行政、知识产权、海事、金融等案件,可以适用陪审制度:(3)对于其他一审案件,当事人申请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决定草案》比较具体地规定了适用陪审案件的范围,操作性强,范围也比较适当。我们认为,除以上规定外,适用陪审案件的范围,还应当与相关的审判程序及法律规定相结合,作以下的补充:第一,适用陪审制度,在确定陪审员前,应当公示,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当事人可以依法提出回避等。第二,依法不公开审理的案件(有关未成年犯罪案件除外)一般不适用陪审制。

审员制度范文篇2

通过对福州市私营企业工会经审工作的调研了解,笔者认为目前私营企业工会经审工作面临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一)经审组织不健全

一部分私营企业和工会负责人对经审工作缺乏正确认识,将工会经审工作视为一种形式而置于工会工作的弱势地位。具体表现为“三无”:一是无组织。有些私营企业工会虽然成立了经审委员会组织,但没有按规定配齐懂审计、财会的专业人员,使得经审组织机构成为“空架子”;二是无活动。有些单位工会经审委员会形同虚设,经审工作未得以开展,经审监督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三是无作为。经审人员对自己从事的工会经审工作认识模糊以致轻视,认为经审委员会作为内审机构,只是做做样子,起不了多大作用。

(二)经审工作人员配备不到位

私营企业基层工会受人员编制等因素影响,大多数由工会委员兼任经审委员会主任,没有配备专职经审人员从事具体工作。由于兼职人员时间、精力有限,很难共同研究工作或履行监督职能。还有一部分基层工会经审委员会主任由财务人员兼任,既是经审委员会主任,又是财务人员,自己监督自己;有的企业经审委员会主任因工作变动或退休,未及时补选,职位长期空缺;有的基层经审委员会虽然组织健全,但监督乏力的状况较为突出,难以正常行使监督职能。

(三)经审制度不完善

由于一些私营企业工会主席对工会经审工作缺乏了解,对有关规定和制度不熟悉,导致对经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工作热情。有的基层工会虽然按照上级工会要求制定了一些制度,但还不够健全;有的经审工作制度尚未建立;有的完全没有经审工作制度,工作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四)工会财务管理不规范

一是因为可使用经费较少,部分工会没有财务管理制度;二是财务制度不完善,特别是各项补助、奖励的发放标准和范围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审计疑点和风险;三是部分工会参照执行行政或上级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与本级实际有些不符。由于经费金额较小、会计业务较少,由行政财务人员或非财会人员兼任工会会计和出纳等原因,部分工会的账薄设置比较混乱,或没有明细账,或没有总账,或没有固定资产账,使用的会计科目也不符合工会会计科目设置规定,业务处理不符合工会会计制度要求。

(五)工会经费收缴不足额,存在工会经费被挤占、挪用现象

一是部分基层工会行政不划拨工会经费、不上解工会经费;二是部分工会上解工会经费不及时、不足额;三是部分工会存在截留工会经费现象。由于发生金额较小等多种原因,多数单位存在着用工会经费支付应由行政承担的费用现象,如劳模活动有关费用、职代会有关费用、困难职工补助费用等,个别严重的单位挤占工会经费用于行政费用支出的比例,已经达到基层工会可自主支配经费的60%及以上。另外,其他挪用工会经费现象也时有发生。

二、针对问题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私营企业工会经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私营企业工会经费审查工作的领导

切实做好经审工作,离不开各级工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工会领导对经审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和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是搞好经审工作的关键。加强对经审工作的领导,一是要提高工会领导对经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工会财务管理不但是开展工会各项工作的物质基础,而且是工会开展民主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要加强对经审工作的重视。经审委员会成员都是经过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出来的,经审委员会行使监督审查工会财务和工会固定资产的职权,是职代会赋予的神圣使命。要充分认识到经审委员会开展经审工作,充分体现了职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充分体现了工会的自身建设是在广大职工群众监督之下进行的,能够让广大职工感受到工会的财务、固定资产管理是公开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广大职工群众服务的。

(二)建立健全私营企业工会经审委员会组织

建立健全工会经审委员会组织,是开展工会经审工作的组织保证。建立健全经审委员会组织,要名符其实,要认真履行经审委员会的职责,发挥经审委员会组织的职能作用,就要从经审委员会组织建设的自身抓起。首先,经审委员会的全体成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敢于担负起组织和职工群众赋予的责任。不能有瞻前顾后怕担风险、怕得罪人的思想。其次,要建立健全经审委员会各项工作制度,制订经审委员会工作计划,使经审委员会有章可循、有事可做。要保证工作有计划,活动有内容,审查有依据。第三,经审委员会成员要有明确分工。虽然有些是兼职人员,但也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不明确,就无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只有组织健全、制度完善、人员职责明晰、分工明确的经审委员会,才能正常健康地履行经审职责。

(三)加强私营企业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

要积极探索、制定出《私营企业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并按照目标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要把经审工作纳入工会全年目标考核内容,做到“五个有”,即有计划、有检查、有考评、有总结、有表彰,形成一级推一级,一级考一级的良好格局。要以示范推动私企系统经审工作全面提升,推进私营企业工会经审工作正规化、规范化、制度化。

(四)强化开展经费审查审计工作

经审委员会的职责是通过对同级工会及所属企业单位的经费收支和与经费有关的经济活动的审查审计,监督其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财经政策、纪律、法规和工会财务工作的方针、规章制度,协助同级工会组织收好、管好、用好工会各项经费,管好工会财产。经审委员会在开展经审工作中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摆正经审工作与工会财务的关系。要认识到开展经费审查审计活动是协助工会财务加强对工会经费的管理,监督工会财务按照国家的法规、政策办事,是对工会组织负责,对工会财务负责,对广大职工群众负责的一项正常工作。对在经费审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找出问题的根源,提出整改措施和建议,同时向有关领导汇报,说明审查审计的情况。对屡查屡犯,不采纳经审人员建议的,要提请有关领导和经费审查委员会研究,并给予通报批评,从而促进和加强对工会经费的管理。二是要经常给经审干部和工会财会人员“加油充电”。适时举办经审委员会成员和工会专兼职财会人员学习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对《中国工会审计条例》、《会计法》、《工会会计制度》等财务政策、法规、制度的理解力与执行力。同时,要开展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培训,为工会经审人员“加油充电”。每年至少要召开一次经审人员、财务人员经验交流会或座谈会,提供交流经验、沟通信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机会。三是要配齐配强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人员。其成员应包括工会或财务审计专业人员。对成员的要求应具备:热爱并熟悉工会工作;能密切联系职工群众;有一定思想水平和议事能力;能坚持原则、奉公守法、公正廉洁等条件。在人员选择上,要注重选配懂财会和审计的专业人员进入班子,其选配的程序和方法应做到“三同时”,即同时推荐,同时选举,同时报批,从源头上提升经审干部素质。

(五)强化经费审查委员会的监督职能

审员制度范文篇3

一、摸清问题,找准基层工会建会难、建账更难及做账不规范的主因

(一)部分乡镇领导对工会财务经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以前,南浔区乡镇一级的工会经费收缴拨付和会计核算工作都由区总工会统一管理,乡镇工会经费预决算管理调整滞后,由此带来了乡镇领导对工会财务经审工作认识的不足。另外,因南浔区的工业一直以木地板、电机、电梯、纺织业等小微企业为主,且新老更替速度快,影响了基层工会建设,也影响了部分乡镇领导对基层工会建会建账重要性的认识。(二)乡镇及基层工会财务经审专业人员缺乏。乡镇工会干部大多是一人兼多职,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的财务经审知识,企业基层工会财务人员缺乏自觉钻研工会财务经审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能动性,使基层工会经审工作流于形式,常常出现“不愿审、不会审、不敢审”的情况。再加上乡镇所属企业小而散,乡镇工会干部没有精力对所有基层企业工会做到及时全面指导监督,导致基层工会财务经审工作的质量和实效无法保障。(三)工会财务经审工作的考核力度不够。一直以来,南浔区总工会对照市总工会对区总工会考核内容,在每年下发的对乡镇工会重点工作考核中,工会财务经审工作的考核占比不高,考核科目单一,面对基层工会建会建账实际,需要及时调整,加大考核力度。

二、找准对策,探索建立基层工会财务经审指导员制度

本着既实事求是又与时俱进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基层工会财务经审工作存在的弊病后,区总工会创新建立“南浔区基层工会财务经审指导员制度”,通过区总委托乡镇聘任基层工会财务经审指导员,以考核制度推进工作,实现与基层工会组织的无缝对接,夯实基层工会的财务经审业务能力和规范化建设,解决了以往建会难、建账更难以及做账不规范问题。(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2016年,区总工会正式将乡镇工会经费账务管理权下放,乡镇工会成为工会经费使用和核算的责任主体,经费收缴和使用实现镇(开发区)财政办和区总财务部门双重监管,解决了以往乡镇工会账目“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同时,要求乡镇工会建立健全工会经费预决算管理制度,每年12月编制下一年度的区级工会预算计划,并设置半年度预算调整制度,确保“工作有目标,执行有监控,完成有评价”。通过这些举措,切实强化了乡镇工会对工会财务经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乡镇工会对工会财务经审工作的认识,扎实推进基层财务经审工作向纵深广发展。(二)明确考核制度,抓好工作落实。为进一步夯实基层工会财务经审工作基础,南浔区总工会改变以往上对下审计监督的单一工作模式,出台了2016年《南浔区基层工会财务经审指导员制度的实施意见》,旨在前移工作重心,提升基层工会建会建账率,同时提高对基层工会的经费审查实效,以此推动乡镇基层工会全覆盖,严控基层工会资金,工会经费下沉最大限度地服务于职工群众,推进我区工会工作全面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实施意见下设7个考核项目:指导基层工会账户开设及相关制度建立;及时拨缴计提工会经费到账;指导基层工会编制预决算;开展基层工会互查互审;基层经审台账规范化建设;培育重点骨干工会收支审计项目;提高基层工会财务经审业务水平。每个考核项目分解到位,明确完成时限,对应考核分值。每年年底乡镇工会提供详实的基础材料支持考核评分,按考核总分评定优秀基层财务经审指导员,坚持物质与精神奖励并重,推进该项工作落到实处。(三)强化经审队伍,提升指导能力。遵循经审组织基础建设为先的原则,在任务明确、制度保障的前提下,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的经审队伍。首先,健全区镇两级经审会组织机构,区级配备好工会经审会委员,镇级配备好经审干部,明确经审会工作职责,完善经审工作标准,细化经审工作流程,量化经审考核标准,使经审工作逐渐做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其次,建立一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财务审计专业知识的基层财务经审指导员队伍。2016年南浔区10个乡镇共聘请了16名基层财务经审指导员,主要来自三种类型:镇财政办人员、企业财务人员、税务师事务所人员。再次,通过定期培训、文件精神实时传达、跨镇互相交流等方式,确保和提升经审会成员和基层财务经审指导员的法律、财务、审计专业知识和按程序办事的能力。

三、夯实基础,基层工会财务经审工作初见成效

审员制度范文篇4

法院审判委员制度是司法审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是一级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最高审判组织。多年来,审判委员会(以下简称:审委会)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运行着,审委员的组成人员由院级领导和部分业务庭的负责人员构成,按照“一州管三县”的方式,统辖刑事、民商事、行政、执行等各类案件,在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与这种经济体制相匹配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发展,审委会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形势的要求。在注重诉讼活动的民主、注重对当事人的同等尊重、注重裁判过程的公开和透明的新的司法理念日趋形成的情况下,无论是从增强审判工作的透明度、还是从专业化要求上,审委会制度的不足和缺陷已彰明较著的确需要进一步补缺和完善。藉此简述自己对法院审委会制度完善之建议,与同仁商榷。

一、审委会制度存在的弊端

审委会制度存在的不足也就是存在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委会讨论案件太多,没有充分发挥合议庭职能作用,滋长合议庭将矛盾上交之弊。《人民法院组织法》对审委会职能作了明确规定,主要是讨论决定拟判处死刑、死缓、无期徒刑;重大、疑难、复杂或新类型的案件;合议庭在适用法律上有重大意见分歧的。其它案件均无需报审委会讨论,使审委会有充分的时间总结和研究审判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对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提高法院法官的整体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水平。但是,长期以来,大多数审委会都是以讨论案件为主,其数量一直居高不下,使审委会根本无暇顾及对法院全局性工作的宏观指导和监督。而合议庭的审判职能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合议庭能敲定的案件也不作结论,而是报请审委会讨论决定。如有的合议庭成员在评议案件时,明知案件事实清楚,适用法律规定明确,但碍于各种因素,不能坚持原则,将矛盾转移;有的合议庭对案件大小事项,有意形成两种不同意见,以“慎重”之名,行“推卸责任”之实,且造成了重复劳动;还有的合议庭把关不严,把一些事实不清的案件也报请审委会决定,事倍功半,久拖不决等等。审委会受理案件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合议庭则成为一个“过场”和形式。究其原因,一是审委会把关不严,没有相关配套制度进行必要的管理和限制,使审委会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造成“困难”。特别这几年法院审判和执行工作受执法环境的影响,审委会把一切工作的重点都放在个案的审理上,这是能够理解的。但是,审委会忽视管理,不能不讲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二是业务部门负责人管理不严,责任心不强,每年把大量的合议庭能够决定的案件,都报审委会讨论决定,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造成目前现状的重要原因。所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仅使业务庭负责人和办案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淡化了,而且使合议庭的审判职能、作用降低了,久而久之,使审判人员在思想上“患”上了“矛盾上交”之弊。

(二)同一法律关系的案件,几经审委会讨论决定,但是却得不出相同的结果,使审委会面临尴尬境地。对同一法律关系的案件,经原审和终审审判监督程序后,判决结果经常出现不一致,而这些案件又都是经过法院审委会讨论决定的,这种现象是否正常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二审程序对原审判决的维持或改判或发回重审,再审程序维持或改判终审判决,审监程序对原审、终审判决的改判或维持、撤销,这在程序上是没有问题的。但对案件实体问题的审理,在案件事实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就是不正常的。许多案件的判决往往是原审判决张三“对”,终审判决又是李四“对”,审判监督程序又改判是张三“对”。改来改去,没有结论,七判八判,莫衷一是。有一个当事人因析产纠纷整整在法院打了十三年的官司,上级法院审监程序作出的最后的一份判决,却维持了基层法院原审判决的内容,令人十分费解。十三年对一个自然人来讲是一个漫长的岁月,其愤怒和辛酸难以言表。这说明各级法院审委会运行中存在把关不严的问题。不仅使广大公民对法院的公信力失去“信心”,也使人民法院应有的公正、高效、严谨的形象受到极大损害,使当事人从怨气逐步走向对立,甚至经常发生谩骂围堵法院机关的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也使审委会处于“难堪”的境地。在此情况下审委会将做出如何选择,审委会新的决议总是对上次决议的否定,那么被否定的决议,其法律责任应由谁承担,说来道去还是由审委会承担。迟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这种情况的发生就证明了这个问题。同时也说明了存在于法院内部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故意“炒”作案件。如果说社会上有“官倒”、“商倒”,法院是否也有“法倒”,办“人情案、关系案”。长期以来审委会对此却无能为力而处于尴尬之地。

(三)审委会成员多为庭长兼任,在审委会讨论决定时,有先入为主之弊。长期以来,各级法院审委会委员均由院长、副院长以及有关业务庭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做为有关业务庭主要负责人为审委会委员的,在以审委会委员身份表决本庭案件时,至少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合议庭是法院的内设机构,按照分工承担着不同的审判任务。由于其负责人既是审委会委员又是该机构的庭长,在审委会讨论本庭案件时,其身份是庭长还是委员说不清道不明。2、业务庭庭长为审委会委员,对其本庭报请审委会讨论的案件,必然带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如果其意见并不正确,与合议庭意见存在分歧。但在审委会讨论时,由于其特定的委员身份对该案件决议的形成和坚持自己的意见自然形成了有效的一张支持票,不利于审委会公正处理案件。有先入为主不利公正审理案件之弊。

(四)当事人对审委会委员无法行使法律规定的申请回避权,有引发不廉之风之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中,规定了审判人员自行回避权和当事人回避请求权,一旦某个委员和当事人行使了回避权,当事委员就应当回避而不能参与案件的表决。但是,审委会对委员的自行回避从来没有或很少有实例。委员对回避制度也是讲的多,落实少。甚至有的委员错误地认为当事人主张回避权,是对自己人格的不尊重,尽管法律规定非常明确也不屑一顾。当事人也很少行使请求委员回避的实例,即使当事人主张回避权,常因证据不足或其他原因被轻易驳回。总之,审委会活动对实施回避制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不仅反映了审委会制度本身给当事人行使回避权所带来的困难,也反映了这个制度容易使委员产生潜在的特权思想,最终导致不正之风的滋长蔓延,有引发腐败问题发生之弊。

(五)审委会成员“统管”刑、民、行、执等各类案件,有不利于专业化管理之弊。刑、民、行、执等各类案件,是根据不同的法律关系形成的,各类案件都有其各自的专项法律规定和特点,尽管在运用法律方面有一定的关联,但是毕竟是不同类型的案件。而审委会成员的业务知识或能力仅能侧重某一类型的案件,或刑事、或民事、或行政、或执行,不可能面面俱到。然而,不论研究什么类型的案件,都是这些审委会成员,显然不符合客观事实,虽然审委会采取的少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度原则,但实际上采纳的却是个别审委会成员的意见。如刑事案件就以从事刑事的审委会委员的意见为决议意见,其它委员仅仅是表表态而已。这种决议议程既违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又违背了集体讨论决定案件的原则,很难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要求。有不利于专业化建设之弊。

(六)院领导参加审委会过多,影响了院领导对其主管事务的全面顾及,有顾此失彼之弊。法院现行的审委会组成人员主要由院长、副院长以及个别业务庭的一把手组成。每周工作日为五天,其中三天在参加审委会会议,有时时间更长。而其它重要的管理工作很难顾及,这些工作都是院级领导必须考虑和抓到位的工作,如政务、行政、队伍建设和纪律教育等方面工作,无法有充足的力量和时间认真地抓好。当选为审委会委员的各业务庭一把手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每周有多少时间来抓同样重要的其它工作。工作任务是个不可变量,已经安排的工作任务都必须完成。而人的能量也是不可变的,在同一时间不可能同时处理两件事情。这种“疲劳作战”,难免不在工作中出现顾此失彼之弊。

(七)审委会制度本身之弊。1、审委会制度违背了公开审理的原则。对案件公开进行审理是审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做了明确规定,除第二条规定的六种情形不予公开审理外,人民法院进行审判活动,必须坚持依法公开审判制度,做到公开开庭,公开举证、质证,公开宣判。但是,审委会在讨论案件时,并非是对当事人和合议庭其他成员公开的情况下进行的,仅要求案件承办人和负责承办该案的相关负责人列席参加,由案件承办人向审委会汇报和解释合议庭意见,相关负责人或庭长对案件情况进行补充汇报。而合议庭其他成员与此无关,审委会怎么决定就怎么判决。同时,委员们在讨论中,案件承办人和列席的相关负责人,对审委会委员发表的意见正确与否不能发表不同的申辩意见。当事人侧更是无奈,既不能面对审委会讨论过程,也不能了解审委会的讨论情况,更不能行使开庭时的抗辩权。这种“暗箱操作”的方式难免不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其次,“暗箱操作”救济程序艰难,一旦发生不公正判决,当事人只能通过上诉审程序或申诉程序以及审判监督程序寻求公正判决,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这几年当事人上访数量不断增加,与此项制度不能不说有一定的关系。增加了当事人的讼累,增加了法院的业务负担,影响了法院的公信力。2、审委会制度造成的审者不判,判者不审的不合理现象,不符合逻辑规律和审判工作的实践。审判过程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一个案件的审理过程,对事实的认定,法律的适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承办法官审理了几十天的案件,然而在审委会做决定时仅凭一个审理报告就能定案,难免不出差错或不够全面,有些案件反复审理、反复判决正是源出于此。它违背了审判工作直接判决的法律规定和客观要求。

3、审委会制度有行政化倾向。审委会讨论案件时各委员先发表意见,最后以主持人的总结结论定案,似乎各委员发表的意见仅为主持人形成最终结论的参考意见,而实际是按首长负责制由主持人说了算的讨论决定形式,这种讨论方式给人以强烈的行政感觉。

二、对现行审委会职责应当进行改革

对现行审委会制度立即予以否定,至少目前条件还不够成熟,但是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完善却十分必要。根据审委会工作的实践,本人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

(一)审委会实行院审委会和审委会专业审核组相结合的办法,院审委会讨论案件为特别,审委会专业审核组讨论案件为一般,分流案件,体现专业化。法院拟对现行审委会制度进行改革,各级法院将其审委会分为院审委会和审委会专业审核组两个层面。对于通过某项涉及全省法院适用法律方面和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的决定,拟判处死刑以及、复杂、重大或新类型案件可召开院审委会讨论为特别,由院长主持进行,不分案件类型,只要符合重大、疑难案件条件的,均可以报请审委会讨论。审委会专业审核组实行刑事、民商事、行政、执行、赔偿专业审核制为一般,由主管院长主持进行。审委会专业审核组实行以案件类型为主的专题专案会议,可分为刑事组、民事组、行执组。平时审委会活动一般均以各专业审核组活动为主,每组成员以奇数5至7人编制(包括主持人)。各组编目和排序以各组案件类型编目号,如审委会刑字第×号、审委会民字第×号、审委会执字第×号、审委会行字第×号。增强专业化管理,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

(二)设专职审委会委员,取消各业务庭庭长兼职审委会委员的旧的做法,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审委会是一级法院内部依据法律规定,按照级别管辖审理案件的最高审判组织,并没有对其委员在行政职务上有要求。因此,专职搞好本职工作是做好审判工作的客观要求。因此,院审委会、院审委专业审核组的成员不应当由有关业务庭庭长兼任,而应由从事审判工作时间长资历经验丰富,法律理论功底深厚的审判人员专职组成。由于审委会委员都是来自各审判庭,因此在审委会讨论本庭案件时,一般不能参加审委会活动。如果需要列席参加,不能以委员身份行使表决权。充分发挥审委会对合议庭的有效监督,切实实现两者之间的监督关系。以加强审判工作专业化建设,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

(三)建立审委会成员回避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对审判人员应当回避的情形做了比较详细的规定,但是还不够全面,在目前有关业务庭负责人“双重身份”不能改变的情况下,建立相关具有针对性的回避制度。该庭负责人为审委会委员的,在审委会讨论本庭审理的案件时应当自行回避,不能行使表决权,确保审委会讨论决定案件的公正性。如果实行审委会成员由审判人员组成的新制度也应建立这种机制,意在加强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是危险的权力,乱行使监督权则是更危险的权力。回避制度本身就是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审判权监督,二是对监督权的监督。因此,只有坚持审委会的回避制度,才能保证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否则,他不仅使国家法律的公信力和人民法院公信力大打折扣,也容易引发“官司已进门,两边都找人”的负面影响,执法部门的公信力就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支持,就会造成“不信法律信后门,不信法律信关系”的不良后果。

(四)审委会应当加强对审判工作总结和指导,充分发挥合议庭审判职能。审委会应当把总结审判工作经验和指导审判工作及讨论重大疑难案件作为第一要务,如制度建设、审判经验总结、案例选编等方面,从宏观上加大对审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减少对个案的管理。充分发挥合议庭的审判职能,加大对合议庭的监督力度。

(五)建立审委会报案审查和提审制度。合议庭审委会应当由专门的审判人员组成,级法院决定案件处理结果的最高权力决策组织。审委会与合议庭并非是行政隶属关系,而是法律规定的不同层次的相互独立的审判监督关系。如果合议庭意见统一或者院长未提交监督决定,合议庭不能上报审委会讨论决定。审委会主要实行提审制度,对合议庭上报的案件应当进行审查。为了防止错案的发生,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办理。对当事人反应强烈的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一级法院发现下一级法院已经生效法律文书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法院再审;本级法院院长发现本院做出生效法律文书确有错误的,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委会讨论决定。通过提审制度有效地监督合议庭的审判活动和执行活动,提高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六)汇报案件取消只由案件承办人单独汇报的做法由合议庭全体成员参加。审委会讨论案件在目前还无法对当事人公开的情况下,应当先予合议庭公开。一来体现公开原则,二来有利于审委会对合议庭分歧意见能够直接完整的了解。案件汇报材料应注明合议庭成员姓名和案件承办人姓名,合议庭成员直接听取审委会对本合议庭案件讨论的情况,有利于正确理解和贯彻审委会决议精神,公正处理案件。公务员之家

审员制度范文篇5

一、工会经审工作取得的成绩

1、强化经审组织建设

县总工会和大部分基层工会在换届选举时,坚持经审会与同级工会委员会同时考察、同时选举、同时报批,经审会主任按同级副职配备,经审委员一般为3-5人,经审组织比较健全。县级经审会注重选配审计局、税务局、财政局等具有专业职称的人员担任经审委员。全县22个乡镇总工会和358个基层工会全部建里了经审组织。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大至为以下二种模式,一是职工人数多的单位,成立经费审查委员会,经审委员配备为3至5人。二是职工人数相对较少的工会,在选举工会委员会的同时,选举产生1名经审员,负责日常具体事务。注重加强对经审干部的培训,能积极组织辖区内经审干部参加上级工会及其他有关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大部分能坚持定期对基层经审干部进行培训。

2、完善经审制度建设

县总工会经审会向全县基层工会印发了《关于贯彻〈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意见〉的意见》、《关于对下级工会经费审计监督办法》、《关于对计提拨解工会经费实施审查审计监督的规定》、《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议事规则》、《工会经审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经审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工会经审工作信息制度》、《经审人员学习制度》等,通过各项制度的健全完善来规范工会经审工作,推动了工会经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3、全面开展经审监督

一是县总工会经审会每年都要对本级工会财务预决算执行情况进行审查。二是对重大财务事项如维修、装修办公楼、购置固定资产和大额资金的运行等,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三是开展下审一级及经费计拨审计工作,每年对基层单位常规审查审计保持在个以上,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四是开展对“送温暖”资金和帮扶助学资金的专项审计,确保专项资金用于困难职工身上。五是进行离任主席审计。

4、率先进行经审考核

为推动全县工会组织规范化建设,2012年7月,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县基层工会组织考核实施意见》,我县总工会在全市工会系统率先对所属各乡镇(街道)总工会、行业工会联合会和基层工会每年进行工作考核,其中工会财务和审计工作部分占25分(总分100分),强化了工会财务和经审工作。

二、工会经审工作的基本经验

我们的工会经审工作经验主要有三点:

1、领导重视

无论什么工作只有领导重视才能抓好、抓出成效。我县总工会领导们非常重视工会经审工作,大会小会强调,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引起了各级工会的重视,把经审列为重要工作来抓,尊重和支持经审组织的依法审查监督职权,解决工作中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包括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落实、办公设备等,为其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2、常抓不懈

在经审组织建设方面,无论哪一级工会换届,事先要求经审会与同级工会委员会同时考察、同时选举、同时报批,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经审会成员出现缺额,督促尽快补选,保持组织健全。在经审制度建设方面,除执行上级工会的有关规定外,我们有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比较详细的规章制度,如《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议事规则》、《工会经审干部廉洁自律规定》、《经审工作档案管理制度》、《工会经审工作信息制度》、《经审人员学习制度》等,使整个经审工作有章可循。在审查审计方面,坚持定时定向和随时审查审计相结合、不间断。

审员制度范文篇6

合议制度就是由多名案审人员、陪审员共同组成的案审小组,对具体案件进行审理的制度。安福县运用合议制度进行公开审理党纪案件首先是对公开审理的案件进行精选。通常适宜公开审理的案件主要有五类,一是本地有影响的大要案;二是案件调查部门与审理部门在案件的事实、证据、定性和量纪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的案件;三是适宜以案例开展党纪政纪教育的案件;四是申诉案件;五是其他一些需要或者适宜公开审理的案件。其次是做到设置周全。主席台设有主持人、主审员、协审员、陪审员、调查人、被调查人、辩护人、记录人等席位,呈半弧形排开;下面设有旁听席,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公检法司代表、被调查人所在单位或乡村的群众代表及其他党员代表参加旁听。再次是做到审理程序到位。先是调查人宣读被调查人所犯错误事实,接下来主审员征询被调查人意见,调查人和辩护人双方辩论,案审员、陪审员作现场调查,调查人、被调查人、辩护人三方作总结性陈词,旁听人员发言,中途休会15分钟,案审小组对案件进行合议,合议过程即每个成员各自发表意见和看法,共同审议案件,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对案件审理结果进行表决,之后当场宣布审理意见。

安福县推行运用合议制度公开审理违纪案件,不仅为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提供了一个良好示范,而且大大强化了监督的刚性,有效地避免了在案件处理中徇私舞弊、主观随意、滥用权力等情况的发生,把运用合议制度公开审理的违纪案件办成“铁案”,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纪检监察干部政策业务水平和综合表达能力,为树立纪检监察机关的良好形象,深化以案说纪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安福县近年来的实践经验,我们就如何运用好合议制度公开审理违纪案件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贯彻两个基本原则,这是合议制度运用的要求

案审小组合议案件是公开审理案件最核心的部分,因此,如何使案审小组能够得到有效合理的运作,其结果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违纪案件公开审理的效能。而案审小组有效合理的运作,就是要在案审小组内部必须贯彻好两个基本原则。

1、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实际上,合议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违纪案件公开审理中的具体体现。为了保证案审小组正确审定案件,并在案审小组内部意见不一时,必须贯彻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因此,在实践中,案审小组是多人参与,而且必须是单数。一般情况下,案审小组由案审人员和陪审人员五人组成,对有些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则往往由七人,甚至九人组成。

2、贯彻权利平等原则。案审小组审理案件时,主审员、协审员、陪审员之间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对于在审案过程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有关案件的程序或者实体问题,均有同等的权利,特别是审议案件时,案审组成员不分级别大小,均有平等的表决权,发表的意见不受其他成员的左右和干预。这种平等是指案审小组成员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案审小组成员均有权参与案审现场调查,有权阐述自己对案件事实的看法,并表明相关理由,对案件最终处理意见有平等的决定权。

二、发挥三个核心功能,这是合议制度运用的目的

进行案件公开审理就是通过对调查证据进行质疑、认证的基础上来认定案件事实的,并根据认定的事实考虑如何适用党纪政纪,合议制能够发挥案审小组全体成员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并作出正确的处理意见。因此,只要充分发挥合议制度的核心功能,那么通过运用合议制度公开审理的违纪案件就会成为“铁案”,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

1、发挥合议制对证据的认定具有更加客观、全面,防止和避免其他形式审理可能带来的疏漏和错误的功能。案审小组合议时,每位成员认定案件事实过程中所包含的客观成分会相互重叠、补充,从而得到强化;与此同时,所包含的主观成分则会相互“碰撞”,从而相互抵消,这就使得证据的最后认定更加客观、全面。再之,通过每位成员对证据进行充分的相互辩论,阐述相关理由,达到“真理越辩越明”之后,在此基础上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决定评议结果,从而使证据的认定做到更加客观、全面。

2、发挥合议制能保证适用的党纪法规更加准确、合理,充分体现公开审理案件的公平、公正的功能。由于案审人员对于案件事实的判断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而且案审员的党纪法规理论素养、业务水平、理解能力等方面又存在不同的差异,因此,就决定了对于案审员在理解和适用党纪法规并作出处理意见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主观性,而且这种主观性的程度有可能会随着各种案件的疑难复杂程度的不同而加深。合议制不仅调动了每个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大家的主观能动作用,畅所欲言,想方设法,献计献策,多出主意;而且更重要的是减少或限制成员中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主观偏见,使正确的意见得到坚持,进而做到公正处理,维护党纪尊严,树立纪检权威。因此,在遇到如何运用党纪法规、适用哪些条款的情况下,通过案审组成员共同参与合议,可以发挥大家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避免运用党纪法规条款不当或错误这种现象的发生。

3、发挥合议制使案审小组内部形成制约与监控机制,防止和避免案审员滥用裁量权,维护党纪政纪的严肃性,保障党员合法权益的特有功能。合议制度要求每个案审小组成员必须公开阐述其对案件事实的看法,说明相应理由,每个成员发表意见时需要有相当的依据和理由加以支持,而且要经得起推敲。因此,合议制能够对案审员因非正常因素产生的故意偏差起到预防与矫正的作用。在整个合议过程中,通过每个成员各自发表意见和看法,共同评议案件,可以对其他成员的行为形成相对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这种监督和制约避免和减少了错误处理意见的产生。

三、注重四个实际问题,这是合议制度运用的保证

要发挥好合议制度的功能,必须注重一些实际问题,否则将弱化合议制度的职能作用,在实际中,影响合议制度功效的实际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1、陪审员的素质问题。陪审员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案审小组合议的结果,如果陪审员素质差,不仅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甚至还会起反作用,影响合议正常运用。因此,在选任陪审员时一定要选理论素养好,对党纪政纪条规熟悉,为人处事公道正派,敢于直言不讳,群众公认的人。

2、合议变成独审的问题。协审员或陪审员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于“陪”的角色,向被调查人发问的内容,都是由主审员负责,自己只是“袖手旁观”,漫不经心,使合议变成了独审。因此,对协审员、陪审员要有严格要求,要摆正好自己的位置,在案审过程中始终处于主要角色,积极去了解研究案件事实,主动参与案件审理的全过程。

审员制度范文篇7

各级工会经审组织以贯彻全总《关于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意见》为主线,近几年来。以推进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工会经审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新的突破,为服务和促进工会全局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影响着经审工作的实际成效。这些问题既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主要有:

(一)部分工会领导同志认识还不到位。工会经审工作的成效,与党政领导、特别是与各级工会领导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但当前仍有部分工会领导对经审工作认识不到位。表现在没有把经审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重财务轻经审,有的只对计拨经费审计感兴趣,不乐意开展同级审和其他审计,因重视支持力度不够,致使部分单位开展经审工作难度大、困难多、条件差。

(二)经审工作制度建设还要加强。近年来工会经审工作制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是经审工作制度本身还存在缺陷,缺乏刚性、强制性,对不接受审计监督或经审监督不力的,均缺少制约措施和问责手段。二是工会系统内关于经审工作的文件规定放在社会化大背景中往往难以贯彻落实到位,对于超越工会权限的诸如干部配备、人员编制等问题,只能靠争取解决。三是各地制度建设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县以下经审组织,有的存在上级有章不知道遵循、本级又无章可循的现象,导致经审监督出现随意性、盲目性,造成审计监督职能缺失。

(三)经审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完善。机制建设是包括制度建设在内的带有根本性的建设,建立健全工会经审监督制约机制,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各级工会经审组织能相对独立履行职责的一整套经审工作机制。如经审会源头参与机制、审查审计工作运行机制、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奖惩机制、指导协调机制、工作督察机制、工作交流机制、干部管理提高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机制、经审组织内部管理运行机制等,各级经审组织在工作机制建设上都要继续完善、不断提高,以强化经审监督效能。

(四)基层工会经审工作还很薄弱。基层工会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经审工作较为正常,但占基层单位比例越来越大的非公企业,开展工会经审工作还属于起步阶段。共性的问题有:大多数非公企业法人对经审工作很不重视、经审组织难落实、经审人员配备难到位、经审制度难建立、审计工作难开展,很多非公企业工会一无经费、二无账户,即使进行审计,也无实际工作可做。

(五)经审干部整体素质还须提高。经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没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就难以有效开展经审工作。近些年来,各级虽然加大了干部培训工作力度,但经审干部队伍仍然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少,一些兼职人员责任意识不强、业务知识缺乏、专业水平不高,因而常常出现“不愿审、不想审、不敢审、不会审”的情况。

二、加强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要注意体现组织特点和时代特色

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是加强工会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工会经审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抓手,是健全和完善工会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加快工会法制化、群众化和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加强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一定要充分体现经审组织特点和时代特色。

一要有条有理,体现工会经审工作的计划性和规定性。开展工会经审工作必须深入贯彻全总《关于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意见》,认真落实《工会审计操作规程》,积极推进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依法行使审查审计职权。在工作上做到有条理、有计划、有制度、有措施,按照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全面提升经审监督能力和审计监督质量,建立工会预算、决算和经审监督制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经审工作体制。用健全的制度明确干什么,以规范化标准指导怎么干,通过建立健全高标准的以审计为基础的经审监督机制,切实履行工会经审监督职能。

二要有板有眼,体现工会经审工作的整体性和特殊性。经审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会全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必须围绕工会全局来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强调工会经审工作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同时在板上又要有眼,要看到工会经审工作的特殊性和内在的规律性,善于抓住经审工作的着眼点、着力点和难点,把握好结合点、切入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经审工作在工会依法治会、依法维权和促进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实现工会资产保值增值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以加强审查审计为重点,在强化监督意识上着眼,在规范监督行为上着手,在增强监督能力、提高监督质量上着力,加强对本级工会经费收管用的审查监督,加强对下级工会经费收支的审计监督,开展各种专项、实务、绩效审计,推动工会经审工作取得新进展。

三要有声有色,体现工会经审工作的实效性和创造性。工会经审工作不是冷门,同样可以做到有新意、有创意、让领导和会员群众满意,关键是看怎么干。随着工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工会经济活动的范围不断拓展,工会各项社会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工会的经济活动将更加频繁。形势的发展对工会经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会经审工作任务将更加繁重。工会经审干部必须振奋精神,自我加压,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和创造性,推动新时期工会经审工作不断取得新的发展。如果新形势下的工会经审工作能够凸现实效性、富有创造性,就一定会达到有声有色的实际效果。

四要有为有位,体现工会经审工作的目的性和权威性。工会经审工作必须有所为,没有作为就没有位置,有作为才能体现工作的目的性。要通过有作为来确定经审工作的权威性。要使工会经审工作成为监督的利剑、牢固的铁锁、可靠的把门人和工运事业健康发展的“卫士”,同时又要成为领导决策的好参谋和好助手。要坚持监督与服务并重,对于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的合理合法行为,经审工作提供的是支持保护,对于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经审工作将是有力的遏制和震慑。要大力强化工会经审组织自身建设,加强团结协作,不断推进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基础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加强理论研讨和对外宣传,使新时期工会经审工作对于推动工会全局工作的监督、服务和促进功能达到最大化。

三、加强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应注意把握好六个关系

(一)各级工会组织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工会经审工作的必要前提。工会经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开展经审工作离不开工会组织自身的重视和支持。各级地方工会组织,特别是各级工会领导班子,更应高度重视经审工作,并从组织上加强、制度上保障、经费上落实、工作上支持,为工会经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帮助建立规范化的经审工作模式。工会经审干部要积极主动并敢于和善于争取工会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强化下级工会领导的经审监督意识,带动工会经审工作的创新和发展,为下级工会起到示范作用,通过一级示范一级,一级带动一级,形成工会经审工作不断强化、不断规范、不断发展的态势。

(二)准确把握经审工作在工会全局中的定位,是推进工会经审工作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工会经审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围绕党和工会的全局性工作来开展。要把经审工作纳入工会工作的总体格局和工会自身监督的机制之中,理顺工会经审工作与工会全局工作的关系,理顺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自觉地把工会经审工作放到工会全局工作中去部署、去把握、去安排,增强经审工作服务工会全局的意识,把依法监督作为服务大局的主要手段,做到既监督又服务,在监督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促进工会全局工作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工会经审工作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加强工会经审工作制度与机制建设,是规范经审工作行为、强化经审监督效能的重要保证。工会经审会是代表会员群众对工会经费收支、财务管理情况进行审查监督的组织。依法对工会经济活动实施审查审计监督,是经审会的基本职责。经审工作既是工会依法治会、贯彻工会经费独立原则的需要,又是贯彻国家加强监督、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维护国家财经法纪的具体体现。因此,工会经审工作必须严格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程序进行,这就必须深入推进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强经审制度和机制建设,依法按章行使监督职责,用好的制度规范经审工作行为,以好的机制保证工会经审监督职能的正确履行,达到提升经审监督能力、强化经审监督效能的目的。

(四)推进工会经审理论与工作创新,是加快工会经审组织自身发展的活力源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改革改制的深化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工会经费收缴、管理、使用的难度和风险加大,确保工会资产安全、完整和效益,保证工会经费使用方向和原则的任务更加艰巨,由此给工会经审工作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做

好新形势下的工会经审工作,切实加强内部监督,是工会经审工作面临的新的重要课题。工会经审干部必须增强工作主动性、创造性,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积极投身创新实践,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只要不违背工会工作和经审工作的基本原则,只要有利于工会资产监督工作落到实处,有利于发挥经审组织作用,有利于促进工会全局工作开展的,都要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探索工会经审工作的客观规律,使经审监督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更加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在创新中规范、在规范中创新,工会经审工作才能充满活力、蓬勃发展。

(五)增强上级组织的指导与服务功能,是提高经审工作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目前自上而下的经审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经审工作的开展还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加强上级经审组织的指导、服务、督查与协调显得尤为重要。事实表明,很多下级的直至基层的经审工作问题的解决,都是在上级经审组织的检查、指导、督促、过问下才得以顺利进行。通过加强指导和服务,充分了解下情,努力使有关经审工作的制度和规定在下面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做好指导服务工作,既是上级经审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帮助下级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会经审工作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六)加强组织建设、打造过得硬的经审干部队伍,是不断开创工会经审工作新局面的基础条件。经审组织建设和经审干部队伍建设是加强工会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做好经审工作、推进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组织保证。只有切实加强经审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经审工作机构,夯实经审组织网络基础,配好配强经审干部,建设一支坚持原则、熟悉业务、事业心强、严守纪律的高素质的经审干部队伍,经审各项工作的开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各级工会要把加强经审组织建设、经审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为经审组织的加强、经审干部的成长多方争取、创造条件,并在经审工作机构设立、干部配备及落实待遇等方面力求取得新突破。

四、对加强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具体建议

(一)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为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和各级工会对经审工作的认识。党的报告要求,不断增强自我监督和民主监督意识,进一步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为加强新形势下的工会经审工作进一步提供了理论依据。充分发挥工会经审组织的审查监督作用,是落实党的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健全工会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实际需要,也是依法治会、自觉接受会员群众监督的重要体现。各级工会组织,特别是工会领导同志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强化国家经济监督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工会经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把经审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统筹安排、改善条件、支持到位,并自觉接受监督。各级工会主席培训班要把经审工作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之一。要进一步加大对工会经审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广泛的共识,为经审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级工会经审组织和经审干部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克服那种认为经审组织“虚设”、经审工作“难干”、经审干部“难当”的难有作为的思想,认真履行职责,做到不辱使命。

(二)以加强工会经审工作制度建设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工会经审工作整体水平。工作要想上台阶,制度建设是关键。特别是对于一些源头性、权威性、全国性的经审工作制度建设,更要引起高度关注和足够重视。一要抓住层层开展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契机,以深入推进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为抓手,扎扎实实地加强各级经审组织的制度建设。二要及时对一些出台较早的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有关《制度》、《条例》、《意见》作出修改,如《工会各级经费审查委员会组织通则》、《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工作条例》等,现在基层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应重新修订和完善,使之更具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三要对《中国工会章程》中的有些条款作适当修改,以体现工会经审工作的重要性和相对独立性。建议修改处有五:其一,《章程》“第二十八条”写有基层工会委员会基本任务,本条后面可增加“基层工会经审组织基本职责或基本任务”的内容。其二,在“第二十二条”中另起增加一段,内容为“各级地方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在工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执行同级工会代表大会的决议和接受上级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的指导,领导本地区的工会经费审查工作,定期向上级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报告工作。”其三,对“第二十三条”作如下修改,“各级地方总工会委员会选举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常务委员若干人,组成常务委员会。经费审查委员会选举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工会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和主席、副主席以及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的选举结果,报上一级总工会批准。”其四,由于各级地方总工会委员会和经费审查委员会都在同级工会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章程》中对各级地方总工会委员会的委员人数作出了界定,与此对应,《章程》中也应对各级地方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委员人数作出界定。其五,在“第三十八条”的后面加上“上报的预算、决算及经费收支情况,未经同级经费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不予接受和承认。”通过以上修改,可以更加突出工会经审组织的法律地位和重要作用。

(三)以完善工会经审监督制约机制为着眼点,开创工会经审工作新格局。《工会法》规定,工会经费使用要依法接受国家监督。而工会经费的性质和特点,明确了工会在工会经费的收、管、用上承担着特殊责任。这种特殊责任决定了工会在经费收支上既要遵守党和国家的财经法纪,自觉适应国家经济监督的宏观环境,又要建立和完善自身的经费监督约束机制,保证工会经费的使用方向和效益。加强工会自身监督,总的出发点是要建立健全以审计为基础的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制约机制。围绕这一总的要求,各级工会和经审会都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子机制,为完善以审计为基础的监督制约机制服务。这就要统筹、协调和理顺经审工作中上与下、内与外、审与促等诸多关系,营造上下通畅、内外协作、审促互帮的氛围,建立新的经审工作格局。如在工会的双重领导和干部协管问题上,上级工会应增强领导、指导和协管干部的力度。工会的两个委员会领导体制是其他系统所没有的,经审会主任一旦通过选举产生,即是工会两委领导班子成员,就应列入同级工会领导干部序列,并对同级会员代表大会负责。如果党委组织部门将其作为同级副职配备,安排进党组、列入领导干部序列,这当然是一种加强。但若受职数限制,就很难配备到位。批准选举结果而又协管干部的上级工会此时要与组织部门协商,在按规定选出来的经审会主任一时不能落实同级副职的情况下,先由工会内部承认其享受同级副职待遇。如果这一机制能够建立,将大大有利于工会经审干部的使用和培养。再如经审专用经费问题,全总早就明文规定要按一定比例提取,但至今仍有很多市、县工会不让提,在下级经审会既无法提取又无法使用的情况下,能否由上级经审会代为提取,然后再回拨给该经审会,这些做法都需要进行机制创新。第三,建议将“各级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改名为“各级工会审计委员会”,简称“审计委”,这样一是有利于与国家审计相衔接,提高工会审计工作地位;二是直接明了地突出其审计监督职能,便于社会上接受和认可;三是“审计”比“经费审查”覆盖面更广、内容更全面,包含对工会的经费、资产、内控制度和一切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能进一步确立工会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权威性。

审员制度范文篇8

「关键词」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革新设想

《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1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审判委员会(以下简称”审委会“)的任务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或疑难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审委会作为我国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证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质量,发挥审判人员的集体智慧,实行审判民主,加强执法监督,曾起过积极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逐步推进,审委会作为“瓶颈”的负面效应渐趋显现,从而受到了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界的广泛质疑。我们以为,应当在当前国情的基础上对一项制度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加以分析,而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者肯定,并且主张在反思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之上,改进完善审委会制度,从而将其功能充分发挥。在此指导思想之下,我们撰写拙文,以陈管见。

一、审判委员会制度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程序公正是个永恒的话题。目前,审委会的运作程序中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审委会制度所存在的最为根本的缺陷,这种断言主要是基于审委会讨论案件的程序缺乏公正性,具体表现在它违反了一些基本诉讼制度或诉讼原则,也表现在它的许多工作制度主要源自于习惯,缺乏理性分析。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审委会制度进行分析:

1、违背了审判公开和直接审理原则。我国宪法第12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案件,除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况外,一律公开进行。”但是,审委会讨论案件是秘密进行的,讨论时除了汇报人和必要的记录人员外,其他人是不准进入会议室的,更不用说旁听、报道,很显然这是与审判公开原则相矛盾的。此外,审委会讨论案件时诉讼当事人并不在场,一般不展示证据,审委会委员亦不直接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辩护,仅仅是听取案件承办人的汇报和根据案件承办人所写的案情报告来作出判决。这又和直接言词原则的相悖,对准确判断、分析证据,查明案件事实显然是不利的。(1)因为直接审理的意义就在于,它创造了一种对立双方进行平等论证、抗辩和说服的环境,保证对立双方的攻击、防御活动对裁判结果的制约和影响的机会对等,直接审理还有助于审委会委员直接运用自己的五官对证据的证明力作出判断,促使他们减少预断和偏见。审判公开和直接审理原则均是程序公正的重要内容,现有审委会制度对二原则的直接影响了程序公正的实现,因此应当在完善审委会的具体制度时应考虑充分体现二原则。

2、回避制度未能有效贯彻。设立回避制度旨在从审判主体中立性的层面确保审判的公正性,审判中立性更为注重诉讼程序结构内部来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也即法官应当与案件本身以及当事人双方及诉讼人无关联而保持中立的诉讼地位,也就是双方当事人保持同等的诉讼距离。(2)从这种意义上说,审委会委员在必要的情况下予以回避,排除偏见,从而保证诉讼的公正性。司法实践中,依据三大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一些应当回避的委员不自行回避,当事人又无法申请回避,因为案件在审委会讨论之前,一般并不先期公布审委会委员名单,对当事人是相对保密的,而对当事人公开的合议庭却并不享有真正的裁判权。实践中,审委会委员不回避的现象降低了当事人对司法程序和审委会委员的信赖度,使得回避制度对审委会委员形同虚设,亟待具体落实。

3、割裂了审理权和裁判权,出现“审而不判”和“判而不审”。审委会讨论决定案件,审理者是合议庭或独任审判员(有些地方将独任审理的案件也提交审委会讨论,(3)此举值得怀疑,具体理由我们在下文中将要论及),判决者则是审委会,造成审、判分离,合议庭“审而不判”,审委会则是“判而不审”、“不审而判”。有人将此种状况比喻为“看病的医生无权开处方,开处方的医生却不看病”。这类现象严重影响了法官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而且会从实质上影响到审判的质量。

4、抵御外部压力的作用有限。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确存在着“案件一进门,各方都托人”的情况,法官承受的外部压力的确很大,这种压力事实上在不断地给法官施压,当这种压力达到极限后,就会使其“崩溃”,从而置公平、正义于不顾,徇私枉法。所以从实践意义上来说,为法官设置一个“抗压”的机构能够帮助其抵御外部压力和诱惑,但这种作用还是十分有限的。贺卫方先生认为,审委会的存在不仅不能成为抵御外部压力的屏障,相反,它完全可以成为外部压力进入法院的最便利的入境通道。我们总是想着让普通法官向干预他的人说:“这个案件是要上审判委员会的,我作不了主。”为什么不能换个思路,建立这样一种制度,让院长们“无奈地”对试图干预他们的人说:“我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具体案件如何处理我作不了主,我没有权力干涉法官办案。”(4)

5、不利于错案责任追究制的落实。审委会制度由于存在较多问题,很难确保案件的质量,一旦出现此类案件被认定为错案的情形,则很难追究审委会委员个人的责任。基于审委会讨论的案件,合议庭并未实际裁判,若由合议庭成员承担责任,似显不太公平。从理论上说来说应由审委会集体承担责任,因为审委会讨论案件实行民主集中制,集体负责。但在司法实践中,所谓集体负责实际上是往往无人负责。如果出现错案,无法追究个人责任,至多在自我批评会上,说一声“我也是有责任的”就可完事。这就使得个别执法者有徇私枉法的可乘之机。

6、审委会职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法律规定的任务有待进一步落实。目前,我国各地审委会大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个案研究、案件讨论上,而在总结经验、指导实践、开展宏观调查研究等方面显得极为不足。尤其是在司法实践中,很多地方法院都是将审委会作为“工具”对待的,较为现实地重视个案讨论,而不宏观、长远地发挥审委会的职能。

二、革新设想

在考察了我国审委会制度运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之后,我们拟从组织构成、工作规则以及审委会委员良知等角度入手提出如下改进设想:

(一)优化审委会的组织构成

优化审委会的组织构成,是实现审委会公正、高效的前提条件。在审委会人员的组成上,要改变那种论资排辈,且要摒弃那种与行政级别挂钩的状况。在目前,我们可以考虑将审委会组成人员分为若干个层次,例如可分为:(1)常设委员。由院长、副院长、研究室主任担任,参与对所有提交案件的讨论。(2)专职委员。从本院选任若干名精通一门或多门法律的审判人员担任,参与其所精通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案件的讨论。(3)专家咨询委员会。从有关院校、科研机构、专业部门聘请通晓法律或其它与法院审判业务相关的专家、学者若干名。专家咨询委员会及其成员提出咨询意见或参考审判方案,供法院审理时考量。这其实在北京、上海等地早已自觉为之,并总结了许多成功的经验。(5)(4)常务办事机构。可设立秘书一名或由研究室指定一成员负责处理审委会的日常事务。这在司法实践中已有较多法院在自行制定的内部制度上体现出来。如:北京一中院审委会工作规则(6)第四章第14条就规定:“审判委员会设秘书一人,负责处理审判委员会的日常事务,并担任会议记录工作”;福建莆田市秀屿区法院审委会工作规则(7)第四章第24条规定:“审判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为本院研究室。审判委员会的日常活动由研究室负责作出安排”。

(二)完善审委会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

姑且不论制度本身设立的合理与否,制度的运作是制度能否实现其设立鉴于审委会运作方式的不规范,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审委会的运作程序和工作制度。

1、自行制定审委会工作规范。各级法院应依照相关法律规定,并结合司法实践自行制定出审委会工作规范,健全具体的办事机构,处理日常事务,使审委会的工作得以具体落实,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做到有章可循和良性运作。

2、确立回避告知制度并完善回避决定程序。针对前面提及的回避制度对审委会委员形同虚设的状况,应当建立完善的回避告知和决定程序。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凡是应当提交审委会讨论的案件,先期公布审委会委员名单,保证当事人行使申请回避的权利。无论审委会以何种形式涉入案件的审判,合议庭都应当事前向当事人宣布本院审委会的组成人员,告知其有申请回避的权利,这样做避免了当事人申请回避权利无法行使的缺陷,保障了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各级法院应当制定具体的告知规则并形成完善的决定程序。

3、完善审委会讨论案件的“准入”制度。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重大疑难案件应由审委会讨论决定。但是对何为重大疑难案件又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某个案件应否由审委会讨论决定,随意性很大,从而造成审委会讨论案件过多过滥、负担过重。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应用法律明确界定审委会的受案范围。如何界定,我们倾向于先概括后列举式。即首先通过司法解释对何为疑难复杂案件,作定义性的阐述,而后用列举方式,列出若干目前属于审委会受案范围的重大疑难案件,最后用一弹性条款兜底。

4、审委会讨论案件仅限于合议庭审理案件,并实行部分案件的审委会听审制度。就合议庭审理的案件而言,如果合议庭合议认为疑难、复杂,则可提交审委会讨论决定。我们以为,如果合议庭在对案件进行初步审查后,认为是可能提交审委会讨论的重大疑难案件,在开庭审理时可要求审委会委员到庭旁听,从而直接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论,以消除审判分离的缺陷,此举有助于抑制审委会流弊,以促进司法公开和公正。这种制度已有部分地方法院开始了有益的尝试。(8)听审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前面所述审委会制度违反审判公开和直接审理原则的问题。但如果案件是在合议庭开庭审理后,评议之时才认为需提交审委会的,这时就要求全体合议庭成员共同认真做好向审委会的案件汇报工作,写出高质量的审理报告,详细叙述清楚案件的事实、证据、双方争议的焦点,合议庭的意见分歧等。审委会通过对审理报告的认真审阅来了解案情和审查合议庭的审判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决定。

关于独任审理的案件是否可以提交审委会讨论的问题。我们以为,独任审理的案件一律不得提交审委会讨论。从民事案件的角度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40条第2款规定的独任审理针对的是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而依据第142条适用简易程序的是“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既然属于简单的民事案件自然不属于审委会讨论决定的案件范围,但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很多地方法院对部分独任审理的案件也进行讨论,这是与立法宗旨相违背的。事实上,如果独任审理的民事案件如果在审理之时发现其并不“简单”,则可以依据司法解释转为普通程序,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这时如果认为确实属于疑难、复杂案件则可以提交审委会讨论。从刑事案件的角度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49条,刑事案件只有由合议庭审理的疑难、复杂、重大的案件方可提交审委会讨论,这就排除了按照简易程序,由审判员独任审理的刑事案件可以提交审委会讨论的可能性。对行政诉讼案件,由于《行政诉讼法》第46条规定,审理行政案件应当组成合议庭审理,所以不会发生独任审理的情况,自然就不属此问题探讨范围,况且行政案件多涉及到法院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因此“绝大多数行政案件都会进入审判委员会”。(9)事实上,独任审理的案件无论是民事还是刑事案件,如果在审前程序中发现案件疑难、复杂或者重大均可直接确定由合议庭审理,从而取得提交审委会讨论的条件。如果在开庭审理阶段发现案件不属简单案件,需提交审委会讨论,则应依法转为合议庭审理并经合议后可提交审委会讨论。所以司法实践中,各级法院不应违背两大诉讼法的规定,直接将独任审理的案件提交审委会讨论。

5、案件呈报制度应做到有章可循。针对司法实践中汇报敷衍和倾向性汇报的现象,应当确立一套汇报制度,承办人员应当书写详细的汇报材料,而非仅限于合议庭倾向认定的部分,不得按照自己的意见任意增删案件事实,误导审委会委员。即使是倾向性意见部分应阐述清楚依据和理由。为确保汇报时委员能够“吃透”案件,要求委员应在讨论前阅卷,从而提高讨论效果,当然这前提是审委会讨论的案件数量尽量减少。

应当对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审理报告进行规范化,如对其主要内容就必须要做到条理清晰、详略得当、有理有据并且要做到一目了然,具体应当包括:案件来源;当事人基本情况;对案件事实的叙述;案件的性质,诉讼当事人争议的焦点、法律关系;合议庭认定的事实及证据;合议庭意见分歧的焦点,各不同意见的理由和依据;拟适用的法律条文(若适用司法解释或行政法规作为裁判依据的,则应当将条文内容详细抄录);拟作出的裁判内容。另外,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书面报告还应当做到主题明确、问题突出、材料翔实并且要有理论和实践的依据,亦即要阐述清楚:要求审委会研究解决的问题和必要性;是否解决该问题对审判工作将产生的影响;解决该问题的倾向性意见及其依据和理由。(10)

6、落实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凡是经审委会讨论决定的案件,审委会委员应在裁判文书上署名,一旦发现错案就应该严格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第三章第25条的规定追究相关委员的违法审判责任。对经过讨论而发生的错案,应根据情况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如果是承办人汇报不全、错误造成的,追究承办人的责任;如果是表决错误造成的,应追究表决人的责任。即便是院长、副院长所应承担的责任,也决不应回避。防止客观上存在的一人发言,特别是领导人先发言定调,他人附和的情况。对经常表决错误的委员,说明其不能胜任职责,应考虑提请人大常委会免去其审判委员会职务。(11)

7、审委会应转移目前的工作重心,加强审委会总结审判经验、指导实践的功能。前面的分析主要针对的是审委会的任务之一——讨论决定案件提出的,事实上审判委员会还负有总结审判经验、研究审判工作中相关问题的任务。各级法院审委会应及时总结审判经验,将审委会工作重心放在宏观指导审判工作及总结经验上,因为总结审判经验是法律规定的审委会的一项任务和常规工作。司法实践中,审委会应当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总结推广经验;分析共性案件;借鉴其他法院经验,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审判技巧、策略和规则等等。

此外,审委会委员的自身素质的提高须待体制之完善。我们认为,提高委员素质需要建立激励机制,促使其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同时确立委员的选拔制度,完善教育培训方式,并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加强审委会委员的良知和职业道德建设。首先,在现行的审委会制度之下,审委会委员的形成过于行政化,致使其功能难以充分发挥,这时我们可以考虑建立一种新的委员选拔制度,比如我们可以在本院法官中根据综合素质选拔少量委员,从而得以促进本院法官努力工作和提高素质的积极性。其次,应对审委会委员进行教育培训,这里应当包括入选培训和定期轮训。入选培训亦即对新当选的审委会委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仅是业务方面的内容,还应当包括从宏观上总结审判经验和把握疑难案件的能力,而定期轮训则指的是分期对委员进行日常业务培训。最后,应当促进委员自觉加强良知和职业道德建设。审委会委员在参与个案讨论的之时,应当运用自己的日常工作经验、业务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在良心的支配下,通过认真、反复的权衡和比较,从而作出确定性的选择。

结束语

审委会制度是基于我国当时国情产生的,尽管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我们认为尚没有到需要废止之境况,最为现实的思路就是考虑如何去改进完善它,以期它的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因为我们没有必要去考虑“立刻废止”这一在可以看得见的未来无法实现的想法,与其提出一些虚无缥缈的制度构想,还不如着手思考完善现有制度,或者说分阶段、分步骤地完善现有制度。前述对审委会制度的构思就是这一思路的初步体现。

参考文献

(1)参见程新生:《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个案制度的缺陷》,载《法学杂志》1999年第2期。

(2)参见常怡:《比较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第327页。

(3)参见前引苏力:《基层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的考察及思考》。该文作者苏力先生述及其调查显示的状况,如果是独任审判的案件,法官个人对案件拿不准的,先向庭长汇报;如果庭长与主审法官的意见一致,则可以定案;如果不一致,庭长将向主管副院长汇报,副院长也拿不准的,经副院长向院长报告,进入审判委员会讨论。

(4)参见贺卫方:《关于审判委员会的几点评论》,fid=298

(5)参见王利明、姚辉:《人民法院机构设置及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研究(上)》,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2期。

(6)参见《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工作规则》,

(7)参见《莆田市秀屿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工作规则》,

(8)参见《与当事人面对面,鼓浪屿法院首次启动审判委员会听审制度》,载.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区法院让审判委员会成员亲自听审的司法改革举措,曾引起了关注中国司法改革的人士以及媒体的密切关注。

(9)参见前引贺卫方:《关于审判委员会的几点评论》。

审员制度范文篇9

一、基层工会经审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一)经审组织不够健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当前,基层工会普遍建立了经审组织,但从经审机构设置和经审队伍状况看,人员配备不尽合理。在经审委员中,懂财务、会审计的专业人员偏少,不论基层工会大小、人数多少,工会经审干部多是兼职,直接影响到审查审计工作质量,经审队伍能力不足,很难达到内部审查监督的目的。(二)基层工会经审工作基础比较薄弱。一些基层工会领导没有对经费审计监督工作予以足够重视,组织经审开展工作力度不够;一定数量的基层工会经审组织存在“三无”现象,即:无档案、无台账、无制度,审查审计监督缺位;有的经审组织甚至整年内没有开展工作,更谈不上对工会经费使用情况实施有效的监督或做到按年度向会员公布、报告。(三)部分工会经费账户存在未独立管理问题。从基层工会审计情况看,一些基层工会没有独立设立的银行账户,内部审计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有的单位工会经费由行政代管,基层工会主席在经费使用上没有审批权;有的单位特别是非公企业领导认为,工会经费就是单位(企业)的钱,应由行政领导审批,违反了工会经费独立核算原则和工会主席“一支笔”审批的原则,也无法开展经审业务。(四)工会经费收缴率不高,存在工会经费截留、滞留现象。部分基层单位行政部门未能按照《工会法》相关规定划拨及上缴工会经费;部分基层单位存在上缴工会经费不及时、不足额,以及截留工会经费现象,本应拨缴至基层工会账户的经费,仍停留在行政账户上。(五)经审规范化建设流于形式。基层工会组织经审人员多为兼职,平时基本忙于其本职工作,没有将工会经审纳入日常工作中,并缺乏工作的主动性;此外,由于一些基层工会财务收支业务少,工作量也相应较少,对经审工作不予关注。工会经审规范化建设基本流于形式,缺少时效。

二、尽快跟上时代步伐,力争创建新业绩

(一)健全经审组织。抓好基层工会经审组织建设,是做好基层工会经审工作的必要条件。在基层工会经审组织建设中,一是要按照“三同时”原则建立经审组织,同时配备经审委员,落实经审经费。二是建立经审委员定期联络制度,要发挥经审委员专长,组织基层工会经审人员定期开展经审活动,做到经审组织有人管理,经审委员有人召集,经审工作有人开展,促使基层经审组织正常运行。(二)加强基层工会经审人员配置和业务学习。一是在人员配置上,要把那些有一定财会及审计专业基础,善于钻研,愿意为基层工会服务的人员选配到工会经审岗位来,还要注重选择一些稳定性较强的人员,以避免因人员频繁变动,带来经审管理工作的脱节。二是基层工会经审人员要加强财务法律、法规以及专业知识学习,掌握正规的审计业务流程、审计技能,促进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能力的提升。(三)从抓基础工作入手,建立独立账户。根据全总《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会经费独立核算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工会要依法取得工会社团法人资格,并凭法人证书办理单独开立银行账户手续”。通过开设工会账户,基层工会根据经费独立原则建立预算、决算和经费审查监督制度,按规定设置总账、明细账、现金和银行日记账簿。严格按照相关制度管理工会经费,按规定建立会计档案并妥善保管。(四)进一步严肃财务纪律,健全和完善工作机制。对领导重视、经费收缴好的单位,要按照规定给予表彰;对于长期截留工会经费的单位,通过调查,分清原因,采取措施,尽快予以纠正,并坚持实行收支两条线;对缴交意识差、财务管理混乱、开支随意性大、截留或挪用工会经费的单位,一经查实,要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五)积极开展基层工会经审规范化建设。要加快工会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建章立制,使工会经审工作在新形势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几年来,虽然基层工会制定了相应制度,但随着工会改革不断深入,某些现有的制度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工会经审工作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研究探索,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工会经审工作制度体系,使工会经审工作沿着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前进。要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评。要建立激励机制,工作中要注意抓先进,树典型,以点带面,典型引路,推动经审工作深入开展。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基层工会经审工作,不断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推动基层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就一定能够提高基层工会经审工作水平,更好地发挥经审在工会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陈政运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区总工会

审员制度范文篇10

我受区总工会第二届经费审查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经审工作,请予审议。

对区总工会经费收支情况的审查意见

区总工会第二届经费审查委员会对本级财务工作报告进行了认真的审议。委员们一致认为区工会“二大”以来,全区各级工会干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全总十四大精神,围绕工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坚持工会财务改革,推行工会经费的财政代扣、探索国税代收的渠道,不断凝聚资金,使我区工会经费实现了稳步增长,为工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2001年至2006年,区总工会经费总收入为641万07百01元4角。其中:拨交经费收入256万6484元5角,上级补助收入44万4884元6角,政府补助收入336万1425元5角,其他收入3万7906元8角。六年总支出为621万4017元4角4分。其中:职工活动费26万9635元5角5分,工会业务费72万9586元8角7分,补助下级支出173万1107元9角(主要用于春节慰问50万2898元8角,金秋助学23万6800元,劳模津贴及困难劳模补助92万8492元6角),上解工会经费20万2000元(不含国税代收所直接上解的工会经费),其他支出(主要为离退休费)58万1580元4角,工会行政费270万0106元7角2分。工会经费滚存结余19万6684元。经费使用做到了统筹兼顾,支出合理,量入为出,略有结余的原则,体现了为工运事业服务,为基层服务,为职工服务的宗旨。

经审会认为,区总工会本级2001年至2006年经费收支情况是符合实际的。工会经费使用严格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财经法纪以及工会财务管理规定,既贯彻了“三服务”宗旨,又保证了工会工作重点,把有限的财力用到了刀刃上。二届工会委员会注重民主理财,充分听取和采纳经审会的建议和意见,特别是在加强工会本级经费预算和工会资产管理等方面,区总经审会是满意的。

为了更好实现今后五年工会工作目标,我们认为:区工会今后要适当扩大职工活动费和工会业务费的支出比例,关注热点,活跃基层,培育典型,加大重点工作的投入,提高工会经费的使用效益,为蔡甸区工会工作提供可靠的保证。坚持勤俭节约的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保证必要的经费结余储备,以防风险。

经审会同意区总工会第二届委员会的财务工作报告,并建议大会审议通过。

本届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工作的回顾

六年来,区总工会经审会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围绕区委提出的奋斗目标,在市总经审会的指导下,按照区工会“二大”提出的工作任务,努力工作,使工会经审组织由虚向实发展;经审制度由单一向“标准化”健全;经审方式由简单向规范化转变;审计范围由直管单位向基层延伸。工会经费审查审计工作促进了工会经济活动规范运作,推进了工会廉政建设,在我区工会整体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依法建立健全工会经审组织

随着经济结构和企业体制的推进,工会组织的频繁更替,职工的大量下岗和职工身份的转变,给工会经费的收管用带来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新的矛盾,我们按照《工会法》的规定和上级工会的要

求,力求在工会换届或新建时,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同时建立。目前,区总工会经审会委员为同级委员会人数的25%,并配备了驻会委员;聘请了8名工会经费审查审计监督员和审计员;常年设立工会经费审计小组,财政、审计部门的专业人员担任主审,从而有了一支综合素质较强的工会经审队伍。二级工会经审组建率达98%,基层企事业单位工会经审组建率达87.2%,新建工会本着经审会与工会委员会同时报批的原则把关,促使工会经费审计队伍不断壮大,工会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健全。

二、依法履行审查监督职责

针对新时期工作的新特点,我们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性的实践。在工会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上,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本级工会经费预决算的审查和审计上,对年初的预算、年终的决算,逐项逐个科目进行认真仔细地审核,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对区总工会所属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管理进行了审计;按照“下审一级”的原则,对不同类型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计拨审计和实务审

计;直管单位工会主席进行离任审计。针对审查出的执行财务制度不严、内控制度不健全、工会经费收缴率低、欠拨工会经费、会计核算不规范、支出结构不合理、票据使用管理不规范、截留上解经费等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出具审计意见结论书。为各单位加强经费和资产管

理、规范会计核算、防范违规违纪行为起到了帮促、整改作用。

三、依法促进工会财务工作

工会经审工作的任务和目的是规范工会经费的收、管、用。区总工会经审会在审查审计时看到,有少数单位工会经费的管理存在问题,有的账目分类不合理;有的没有会计账,只有出纳账;有的没有建账,只有传票;有的单位报销凭据不符合财经手续。针对这类现象,我们宣传有关政策和规定,提出整改意

见,并在业务上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建账和科目归类。通过各级工会的共同努力,使工会财务的管理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六年来,全区工会经审工作整体上有了较大提升,在全市工会经审工作评比中,我区工会经审会从三等奖逐步跃升为二等奖到蝉联一等奖,成为全市19家工会经审工作a级单位之一。但是我们的工作仍然存在着差距与不足,主要是工作发展不平衡,非公企业经审会组建率偏低,区工会经审会分类指导力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今后五年工会经审工作的意见

今后的五年,是我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蔡甸的重要时期。全区工会经审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全总十四届四次执委会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认真履行审查监督职责,提高审查审计水平,促进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促进工会资产管理,围绕工会工作大局,发挥工会经审组织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工会经审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地认识

工会经审工作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经审会是代表会员群众对工会经费收支和财产管理情况进行审查监督的组织。工会组织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作用日益增强,客观现实要求工会必须加强经审工作,充分发挥经审组织的监督作用。各级工会要进一步提高工会经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把经审工作放到工会维护职工的民主监督权利、加强工会自身监督的整体格局中去把握。各级工会领导班子要切实加强对工会经审工作的领导,做到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保证、工作上支持、经费上落实、权力上尊重,保证经审工作在工运事业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围绕工会工作全局,发挥经审会职能作用

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既要服从和服务于工会全局工作,又要为工会全局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保障。各级工会经审组织和经审干部一定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思考工会经审工作,把经审工作落实到工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全面加强审查监督工作,促进工会工作健康发展。

要加强对同级经费收支预决算的审计监督。对同级工会经费收支进行审计监督是各级工会经审组织必须履行的一项基本职责。各级工会要把预算编制作为重点,对预算编制原则、经费使用、收支预测、支出结构及重大项目开支进行综合评价。各级工会经审组织都要对同级工会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务审计,要抓住经费收支的真实性及有关财务收支办法、规范和执行的合法性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既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敢于审计、敢于揭露问题,同时也要注意工作方法,处理好审、帮促的关系。

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工会经审工作新路子。今后的五年,区总工会经审会将立足调查研

究,不断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研究解决的新方法、新措施,切实加强对基层工会经审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工会经审组织在经费收缴、管理、使用方面的作用。按照《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工会经费审查监督工作的意见》和《工会经审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指导基层工会健全经审组织,配齐配强专(兼)职经审干部,督促基层工会建立独立财务账户,依法收缴和独立管理经费,积极开展经审活动,完善经审制度,促进工会系统的廉政建设。

三、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加强工会经审组织、制度、队伍建设,是新时期完成经审工作各项任务的保证。要按照经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工会经审监督工作,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加强经审组织自身建设。按照《工会法》、《武汉市工会条例》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会经审组织。坚持做到经审会与同级工会委员会同时考察、同时选举、同时报批,要把政治素质高、办事能力强、有专业知识的工会干部选配到经审组织中来,促进和提高工会经审监督工作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