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10:39:46

生物医学

生物医学范文篇1

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

仪器设备,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医学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

航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

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

科最早的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

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目前,我

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教学工作

,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显微镜的发明“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

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

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

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

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

的超微细结构、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

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

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

之一。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

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

平。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

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

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CT或helicalet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

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提高了诊断准确率[1]。医学

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

e)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可分辨病理解剖

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病在

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

断学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A、FM

RI、MRS发展。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

创造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

把PET列为十大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

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2]。

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与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介入医学问世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年

)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

扩张治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

diology),这是医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Gruenzing成功

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

、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

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

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继问世,使介入性

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非血管

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

,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

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

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3,4]。

人工器官的应用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

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

称这种装置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organ)。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风湿性心脏

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

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而今天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

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开心脏,进行更换人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

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

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等新材

料、新技术的结果[5]。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肾血液透析技术已挽救了大量肾病

晚期患者的生命,肾病治疗学也因此有了很大进步。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器官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关

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都得到应用,使千千

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可以说,人体各种器官除大脑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

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可能性。

此外,放射医学、超声医学、激光医学、核医学、医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远程

医疗技术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是现代医学工程研究开发的成果,综上

可见,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力地推

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21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展望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伦琴发现

X线到今天X射线诊疗技术的发展,从朗兹万发现超声波到今天B超诊断的广泛应用

,从布洛赫和伯塞尔发现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问世,从赫斯费尔德发明CT到今天

CT成像系统的应用,都是以物理学工程技术为基础、医学需求为前提发展起来的

医学新技术。循着20世纪医学发展的轨迹,我们有理由预测21世纪新的医学诊疗

技术可能在以下10个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1)各种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

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6]

(2)介入性微创,无创诊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

术,纳米技术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3)医疗实践发现单一形态影像诊查仪器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

PET的问世和应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

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查系统将在21世纪问世。

(4)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机械结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将

有新突破,人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5)材料和药物相结合的新型给药技术和装置将有很大发展,植入型药物长效

缓释材料,药物贴覆透入材料,促上皮、组织生长可降解材料,可逆抗生育绝育

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将有新突破。

(6)未来医疗将由治疗型为主向预防保健型医疗模式转变。为此,用于社区、

家庭、个人医疗保健诊疗仪器,康复保健装置,以及微型健康自我监测医疗器械

和用品将有广泛需求和应用。

(7)除继续努力加强生物源性疾病防治外,对精神、心理、社会源性疾病的防

治诊疗技术和相应仪器设备的研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开发,研制精神分析、

心理安抚、生物反馈型诊疗技术和设备将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新起点。

(8)创伤是造成青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研制新型创伤防护装置、生命急救

系统是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课题。

(9)即将迎来的21世纪是分子生物学时代,有关分子生物学的诊疗新技术将快

速发展,遗传、疾病基因诊疗技术,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DNA芯片、雪

白芯片和诊疗系统将被广泛应用。

(10)空气污染、环境污染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研究和开发劳动保护、家庭保

健、个人防护用的人工气候微环境是未来不能忽视的问题。

1997年我国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奋斗目标:“到2

000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2010年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

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

进水平。1999年国家科技部召开了“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战略研讨会”,国家

工程院开展了有关发展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战略研究等,对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发展、落实创新工程战略布置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人类与疾病做斗争,在医学

诊疗技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面向21世纪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动员起来,调整

生物医学范文篇2

第一条为规范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的应用,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类受试者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均按照本办法组织进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包括以下活动:

(一)采用现代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在人体上对人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进行研究的活动;

(二)通过生物医学研究形成的医疗卫生技术或者产品在人体上进行试验性应用的活动。在本办法施行前已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超过两年的,或者在本办法施行前已经获得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临床应用的技术,不属于本办法规定的审查范围。第四条伦理审查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以及公认的生命伦理原则,伦理审查过程应当独立、客观、公正和透明。

第二章伦理委员会

第五条卫生部设立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本行政区域的伦理审查指导咨询组织。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委员会是医学伦理专家咨询组织,主要针对重大伦理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提出政策咨询意见,必要时可组织对重大科研项目的伦理审查;对辖区内机构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卫生部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伦理专家委员会《章程》另行制定。

第六条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活动的机构,包括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等,设立机构伦理委员会。机构伦理委员会主要承担伦理审查任务,对本机构或所属机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应用项目进行伦理审查和监督;也可根据社会需求,受理委托审查;同时组织开展相关伦理培训。

第七条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委员由设立该伦理委员会的部门或者机构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生物医学领域和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中推举产生,人数不得少于5人,并且应当有不同性别的委员。少数民族地区应考虑少数民族委员。

第八条机构伦理委员会委员任期5年,可以连任。伦理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由伦理委员会委员协商推举产生,可以连任。设立机构伦理委员会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根据伦理委员会委员的工作情况给予适当的报酬。第九条机构伦理委员会的审查职责是:审查研究方案,维护和保护受试者的尊严和权益;确保研究不会将受试者暴露于不合理的危险之中;同时对已批准的研究进行监督和检查,及时处理受试者的投诉和不良事件。

第十条机构伦理委员会可以行使下列权限:

(一)要求研究人员提供知情同意书,或者根据研究人员的请求,批准免除知情同意程序;

(二)要求研究人员修改研究方案;

(三)要求研究人员中止或结束研究活动;

(四)对研究方案做出批准、不批准或者修改后再审查的决定。

第十一条伦理委员会委员应当为接受伦理审查的研究项目保密。

第十二条伦理委员会按照伦理原则自主做出决定,不受任何干扰;审查结果应当及时传达或者。

第十三条伦理委员会接受本行政区域和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章审查程序

第十四条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原则是:

(一)尊重和保障受试者自主决定同意或者不同意受试的权利,严格履行知情同意程序,不得使用欺骗、利诱、胁迫等不正当手段使受试者同意受试,允许受试者在任何阶段退出受试;

(二)对受试者的安全、健康和权益的考虑必须高于对科学和社会利益的考虑,力求使受试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尽可能避免伤害;

(三)减轻或者免除受试者在受试过程中因受益而承担的经济负担;

(四)尊重和保护受试者的隐私,如实将涉及受试者隐私的资料储存和使用情况及保密措施告知受试者,不得将涉及受试者隐私的资料和情况向无关的第三者或者传播媒体透露;

(五)确保受试者因受试受到损伤时得到及时免费治疗并得到相应的赔偿;

(六)对于丧失或者缺乏能力维护自身权利和利益的受试者(脆弱人群),包括儿童、孕妇、智力低下者、精神病人、囚犯以及经济条件差和文化程度很低者,应当予以特别保护。

第十五条需要进行伦理审查的研究项目应向伦理委员会提交下列材料:

(一)伦理审查申请表;

(二)研究或者相关技术应用方案;

(三)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第十六条项目申请人必须事先得到受试者自愿的书面知情同意。无法获得书面知情同意的,应当事先获得口头知情同意,并提交获得口头知情同意的证明材料。对于无行为能力、无法自己做出决定的受试者必须得到其监护人或者人的书面知情同意。

第十七条在获得受试者知情同意时,申请人必须向受试者提供完整易懂的必要信息,知情同意书应当以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采用当地文字表达,并为受试者所理解,同时给予受试者充分的时间考虑是否同意受试。

第十八条当项目的实施程序或者条件发生变化时,必须重新获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并重新向伦理委员会提出伦理审查申请。

第十九条伦理委员会不得受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科研项目提出的伦理审查申请。伦理委员会委员与申请项目有利益冲突的,应当主动回避。无法回避的,应当向申请人公开这种利益。

第二十条伦理委员会对申请伦理审查的项目进行下列审查:

(一)研究者的资格、经验是否符合试验要求;

(二)研究方案是否符合科学性和伦理原则的要求;

(三)受试者可能遭受的风险程度与研究预期的受益相比是否合适;

(四)在办理知情同意过程中,向受试者(或其家属、监护人、法定人)提供的有关信息资料是否完整易懂,获得知情同意的方法是否适当;

(五)对受试者的资料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

(六)受试者入选和排除的标准是否合适和公平;

(七)是否向受试者明确告知他们应该享有的权益,包括在研究过程中可以随时退出而无须提出理由且不受歧视的权利;

(八)受试者是否因参加研究而获得合理补偿,如因参加研究而受到损害甚至死亡时,给予的治疗以及赔偿措施是否合适;

(九)研究人员中是否有专人负责处理知情同意和受试者安全的问题;

(十)对受试者在研究中可能承受的风险是否采取了保护措施;

(十一)研究人员与受试者之间有无利益冲突。

第二十一条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可以做出批准、不批准或者作必要修改后再审查的决定。伦理委员会做出的决定应当得到伦理委员会三分之二委员同意。伦理委员会的决定应当说明理由。对于预期损害或不适的发生概率和程度不超过受试者日常生活或者常规治疗可能发生的概率和程度的项目(即小于最低风险的项目),可由伦理委员会主席或者由其指定一个或几个委员进行审查。

第二十二条申请项目经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后,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修改的,应当报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在实施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或者不良事件的,应当及时向伦理委员会报告。

第二十三条申请项目未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的,不得开展项目研究工作。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监督管理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应当纳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科研管理工作范畴。其内容包括:

(一)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机构是否按要求设立伦理委员会;

(二)机构的伦理委员会是否按照伦理审查原则实施伦理审查;

(三)伦理审查内容和程序是否符合要求;

(四)伦理审查结果执行情况,有无争议。

第二十五条卫生部对全国的伦理委员会实行宏观管理,建立健全伦理审查规章制度,研究制订有关政策。省级的卫生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伦理委员会的伦理审查工作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

第二十六条境外机构或个人在中国境内进行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其研究方案已经经过所在国家或者地区的伦理委员会审查的,还应当向我国依照本办法设立的伦理委员会申请审核。

第二十七条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项目进行结题验收时,应当要求项目负责人出具经过相应的伦理委员会审查的证明。在学术期刊发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成果时,研究人员应出具该项目经过伦理委员会审查同意的证明。

第二十八条任何个人或者单位均有权利和义务举报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中违规或者不端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研究人员发生违反伦理原则的行为,研究项目负责人所属单位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均有权给予相应处罚,并进行公开批评,取消获得奖励的资格;视情节轻重中止科研项目的实施,触犯国家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生物医学范文篇3

1进行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

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是一门非常典型的多领域交叉学科,生物医学、材料、化学和物理等学科的内容都包含在内,因此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自然也非常高[5]。个人认为,应该将教学目标设计为培养学生具备相关领域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富有创新精神与思维模式,在纳米医学生物技术的某一或某几方面具有相当的专业实践技能与经验,能够将纳米生物医学的知识和技术应用于实际的科学研究与实际技术产业化之中,对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某一领域的当前产业情况主要发展趋势有所体悟,具有技术研究与项目管理实施的基本专业素养和技能。

2实施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学的主要理念

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作为一门多领域交叉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非常强调实践与实用性的应用型技术学科,在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把理论知识教学与课程实验教学、专业科研活动和产业企业课外实践活动整合成一个综合教学体系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素质、自主发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纳米生物医学技术的教学内容、方法、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等基本要素必需共同有机的地结合在一起,协同服务于学科教学目标,以合理的安排与布局,相互相同综合成一个有效的教育教学整体过程。我们应该充分注重激发与引导学生学习与创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像过去只是进行知识的单向传授,因此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一种双向沟通、激励引导、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机制。在这种机制下,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学习探索,教学过程也不再是枯燥、单调的知识传递,而是师生双方之间在智慧、思想与感情上的沟通分享。而且,教学模式应注意技巧设计,创造设计一个问题情境,通过好的提问与启发引导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然后就该问题从不同的多个角度来解析与研究,并且进行持续的提问与思考,逐步分析挖掘该问题发生的根本性缘由,同时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寻找答案,通过答案的适度不固定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从而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分析处理问题的习惯与素质得到良好的培养[6]。

3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

纳米生物医学技术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多元化。作为一门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不是几个学科领域知识的单纯组合,而是将相关的学科都以一种非常紧密、多元化、多层次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因此在课程设计的时候,教育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并理解透彻这些交叉学科之间的内部联系和知识理论结构,并依据这种联系与结构在多个学科的藕合点基础,设计出具有纳米医学生物专业特色的理论课程体系。这时候,对学科知识的划分上也不宜再过于详细,而应更注重该专业的理论特点,让学生的知识背景建立在宽厚扎实的大专业平台上。纳米生物医学技术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前沿性。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其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我们要注意将该学科的最新前沿研究成果整理出来,及时、适当地融入到课程教学当中,并结合纳米生物医学技术在医学诊疗领域应用的经典实例,以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应用方式和创新思维方法,也让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化和实用化,进而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以致用,很好地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7]。纳米生物医学技术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应用性。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作为一门应用型技术,其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当中,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学生在独立设计、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其专业思维、创新意识、科研素质和动手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这就要求我们注意控制死板的验证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多设置一些具有较好综合性、可设计性和开放性的实验,课程进行过程中也更注重学生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而非实验结果[5]。

4CDIO实践教学模式在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CDIO实践教学模式是近年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实践教育模式。CDIO的主要内涵是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与运用(Operate)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实践教育方法体系[8]。该方法体系模拟了应用技术从研发到运行的完整流程,能充分培养学生运用主动性和综合性的实践方式来学习与运用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非常适用于纳米生物医学技术教育教学体系。因此,我们应当将这套综合性和操作性都强的CDIO教学模式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把每个实践能力点的培养都具体落实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并且能够很好的与科研活动参与、行业企业实习等课程外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一种深度的“学以致用”的宝贵经历和体验,这不仅可以更好地实现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对其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思维能力都能提供有益的帮助。

5结语

纳米生物医学技术近年来的发展十分迅猛,同时具有鲜明的交叉与复合特性,能助力整体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对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起到巨大推进作用。因此如何培养适应专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专业人才,是医学院校相关专业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核心问题。通过以上积极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探索,以及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与优化,我们若能据此更好地培养出纳米生物医学技术专业的研究与应用兼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将能发挥更大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意义,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提高和纳米生物技术的更大发展。

作者:刘斯佳 孙健 凌敏 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4]顾宁.纳米技术在生物医药学发展中的应用[J].AdvancedMaterialsIndustry,2002(12):67-71.

[5]胡建华,张阳德等.促进我国纳米生物医学高端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20):3070-3072.

[6]胡高,胡弼成.大学教学协同创新论[J].现代教育科学,2004(4):109-110.

生物医学范文篇4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研究生;人文教育;标准化;动手能力

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承担着培养拔尖人才的社会责任,实验动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学科,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诸多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对推动生物科学发展和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苏州大学医学部在研究生课程中开设实验动物学课程由来已久。本文作者多年工作在教学一线,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该课程对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但也存在亟需深入思考和各方重视的问题,突出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

合格的研究生不仅要扎实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有正确的道德观。特别是学习实验动物学课程的研究生大都为生物医学类专业,更应注意培养人文情怀,提高人文素养,加强对“珍爱生命”的理解,具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育人育德是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需坚持“传道授业”和“价值引领”相统一[1]。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生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难以避免地涌入校园[2]。另一方面,研究生的生源专业背景差异大、年龄跨度大,某些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缺乏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对实验动物的敬畏之心。教师需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在传授实验动物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加强价值引导和人文教育,努力引领研究生成为有温度有情怀的高知人才[3-4]。动物实验对生物医学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动物作为疾病模型和治疗新策略的受试者,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牺牲,理应被善待和尊重。但个别研究生由于欠缺实验动物伦理学知识,对实验动物态度冷漠,实验操作时手法粗暴,鉴于此,我们加强了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知识的讲授,向学生渗透动物康乐(well-being)和3R理论(减少、替代、优化),使研究生熟知动物实验伦理审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动物实验伦理审查的要点,强调在实验过程中避免对动物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让动物在康乐状态下生存;采用镇痛镇静、及时止血、实验结束后对动物施行“安死术”等措施减少动物的痛苦;引导研究生科学设计学位论文的动物实验内容,提高动物利用率,避免无意义的重复甚至滥用实验动物,使更多学生懂得敬畏和善待实验动物,逐步形成关爱生命、敬重生命的自觉性。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呈现出更多的多样化特征,如年龄构成的多样化、应届本科毕业生或有工作经历生源特质的多样化、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的学习形式多样化和学术型或专业型等学位类型多样化等等[5],但作为研究生,都需要有更宽阔的视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我们对研究生实验动物学理论课的教学体现了学习内容的多样化,课程内容除较强普适性的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知识点外,结合学科前沿,加大了有关基因修饰动物模型、免疫缺陷动物模型等内容的传授[6],重点突出基因修饰模型的构建、保种、繁育管理以及各类免疫缺陷模型的应用等内容,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课题设计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奇思妙想落到实处需要实践和操作,在科研团队中研究生往往工作在第一线,应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验动物是活体,相对于一些理论性强的课程,实验动物学课程学习对实践性和操作性要求更高。在实验动物学的整个课程教学中实验课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因学生人数众多,受限于实验室条件和教学经费及师资短缺等,研究生动物实验技能的培训只能做到浅尝辄止,实验课教学长期以来无法切实开展。不少学生因欠缺动物实验相关操作实践,动手能力不佳,在独立开展实验动物相关科研工作时常常遇到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有鉴于此,我们提出要确立实验动物学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切实加强实验课教学,开展针对大鼠小鼠的各种实际操作培训,另一方面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对动物实验涉及的基本技术进行整合和系统分类,通过信息平台和教学平台分享给学生,展示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强调操作细节和注意事项,帮助研究生理解和掌握技术难点,提高他们的感官认知和对技术要领的领悟力,有效缓解了研究生在操作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根据我们近年来对研究生实验动物学教学内容的调整,重新编排了教材,更强调内容的时代感和实用性。

2教学手段要丰富多样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研究生对实验动物知识的渴求,必须借助各种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教学工具,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如讲解实验动物屏障设施时,可通过制作微视频、三维动画等,介绍屏障设施的布局、环境控制原理、人员进出要求等,比单纯的图片更有画面感,加深对屏障设施功能和控制要求的理解;在动物实验操作部分,通过制作每个操作的微视频,结合解剖图谱和文字,深入讲解每一个操作要点和难点,使研究生对动物实验操作有全面的了解,同时选择优秀的网络资源,将相关材料等通过QQ、微信和在线大学等进行分享,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操作培训,使研究生动手能力普遍得到有效提高。在实验动物基本概念讲解中就某些关键概念,如近交系,单独做一个关于近交系小鼠培育历史的慕课(massiveopenonlinecourse,MOOC)和微视频,使学生对近交系小鼠概念的了解更加深入。另外,为提高研究生对实验动物课程的兴趣,加深动物实验对医学生物学科研重要性的认知,我校每年都围绕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方向邀请校内或校外著名教授做一个专题讲座,充分提高大家对实验动物学课程的认识和理解。通过采用一系列教学手段和方式,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和效果明显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

3实验设计应规范可行

实验动物的使用是生命科学领域研究和探索的必要条件,实验动物数据是否准确、稳定直接关系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借鉴性[7-8]。研究生在进行课题设计和实施时若不注重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标准化,往往造成实验结果的不可重复性,不但使学术价值大打折扣,降低从事科学研究的意义,还可能造成对研究团队声誉的负面影响。研究生在设计课题时应认真思考如何获取稳定准确的动物实验数据,牢记“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标准的动物实验是科研实验的基本要求”[9]。实验动物标准化包括实验动物生产条件的标准化、实验动物质量标准化、饲养管理标准化、动物实验规范化等部分。研究生须特别注意实验动物的选择和饲养环境以及操作的规范性。需根据实验动物的遗传特性结合各自的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品种或品系;利用来源明确的实验动物进行分批实验时,要注意使用周龄相同的动物,否则容易造成实验结果的偏差;须注意温度、湿度、光照等稳定的饲养环境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至关重要;还需关注动物饮食和饲养区域的设施设备等的标准化;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的主力军,需注意提升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注重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因为实验动物是活体,对不同的操作产生的应激也不同,动物实验操作的不规范,如取材时间点和取材部位的偏差、静脉注射、灌胃等操作的熟练度,均可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重复性。还需指出的是,前面探讨的实验动物福利也是获得稳定、可靠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因为在激惹、恐惧和紧张状态下的实验动物应激反应与正常状态不同,会造成实验数据偏差。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只有懂得选择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在动物实验中准确使用标准化动物,才能获得令人信服的可靠科研数据。在课堂教学时,我们根据生物医学类研究生特点,专门布置动物实验设计课后作业,要求每5人一组,设计一个动物实验,从动物选用、分组、实验方法、处死方法、控制偏离等角度分步描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课程总成绩。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研究生教育位于整个教育链的高端,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培养有使命感、有家国情怀、有担当的研究生,培养掌握本专业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科技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紧迫任务。实验动物是支撑我国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要素,是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之一[10]。在实验动物学的教学中需努力提升研究生的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让研究生懂得用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标准的动物实验,获取稳定、准确的实验数据,为提高我国科技工作的国际地位,以及科教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赵俊云,郭健.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69-70.

[2]贾冬玲,宁若男.新形势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可行性对策[J].科教文汇,2020(494):84-86.

[3]郭昊.医学研究实验动物伦理和福利状况调查[J].医学与哲学,2020,41(4):24-27.

[4]高晴,戚晓红,袁艺标.医学实验教学中动物伦理观教育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20):13-14.

[5]王传毅,杨佳乐,刘惠琴.研究生教育学之学科建设:路径、进展与方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3:53-59.

[6]肖春兰,盛雅洁,王禹斌,等.医学院校实验动物学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J].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2019,39(6):496-498.

[7]秦川,孔琪,钱军,等.实验动物科学技术是生命科学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支撑条件[J].科技导报,2017,35(11):10-14.

[8]侯豹,蔡维维,黄术兵,等.实验动物数据准确稳定和可靠性获得影响因素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33(13):2091-2093.

[9]李波,沈培清,郑红,等.与医科学生谈实验动物标准化[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8,18(5):74-77.

生物医学范文篇5

1我国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现状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申报数量逐年增加[7-8]。充分了解近年来该类专利的布局情况,有利于初学者初步把握此类专利的申报现状。笔者以我国专利文献为基础数据,以“医学检测”或“医学诊断”为检索词,分析我国近年来医学检测方面的专利申请现状。从申请趋势看,我国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年申请量近年来大幅增长,2013年达到第1次峰值,2017年达到第2次峰值,见图1。从技术构成看,我国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主要集中在化学或物理检测材料(G01N)、诊断和鉴定(A61B)、测定或检验方法(C12Q)等方面,见图2。

2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申报技巧

2.1准确把握检测方法的直接目的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申报中,准确把握检测方法的直接目的,对于提高专利的授权前景至关重要。在撰写权利要求书时一定要明确其检测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获取被检主体的诊断结果或健康状况。因此,其检测目的应该是为了获得被检主体的中间结果,同时需要指出该中间结果并不是为了获取主体的健康状况。判断一种检测方法是否为疾病诊断方法,包括2个方面:一是以有生命的人体为检测对象,二是以获得疾病诊断结果或健康状况为检测目的。例1,“一种从被检者血液样本中检测患癌基因的方法”以明确其患癌风险,其直接目的是获得被检者的健康状况。因此,属于疾病诊断方法,不能授予其专利权。例2,笔者在“漏声表面波-双体肽核酸生物传感器的信号放大方法”专利申请中以双体肽核酸探针特异识别人乳头瘤病毒基因组DNA,其检测结果能够反映样品中存在的人乳头瘤病毒;另外,该方法以人体样品为检测对象,检测结果能够得知同一主体的健康状况,该技术方案为疾病的诊断方法,因此,未被授予专利权。申请人在撰写专利文件时,一定要特别强调检测方法与疾病诊断或健康状况无必然联系,这样的专利才有授权前景。例3,“一种检测唾液中酒精含量的方法”,其直接目的是检测被检者唾液中的酒精含量,不是为了获得被检者的疾病诊断结果或健康状况。因此,该专利不属于疾病诊断方法,可以授权。2.2转换思路,确定合适的专利保护点。如前所述,我国专利法规定,疾病诊断方法不能授予专利权。但《专利审查指南》规定,用于疾病诊断的仪器装置及疾病诊断方法中使用的物质材料可以授予专利权[9]。例如,在“基于纳米金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修饰的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专利申报时,笔者将检测方法转换为方法中使用的物质或材料,即“纳米金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修饰的电极”,这样不再涉及人体/动物体的离体样品检测。因此,在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申报中可以将检测方法转换为所涉及的仪器装置、材料、试剂盒等产品,即可获得授权。2.3检测技术内容非常相关的系列发明应同时申报。发明人在技术发明过程中,往往针对相近技术方案获得系列发明,但这些系列技术方案内在有一定的联系或互为补充。此时,为了避免系列发明之间的自我竞争,最好的方法是将这些系列技术方案同日申报专利。例如,笔者团队在“NDM-1多重耐药菌检测新方法”开发中,分别以DNA探针、锁核酸探针及石墨烯、金纳米管和锁核酸探针修饰检测电极,取得了不同的效果,但这些不同的方法均围绕同一检测靶标,如果不是同日申报专利,由于时间先后顺序,后申报的专利授权前景将大大降低。因此,笔者团队将“NDM-1DNA探针修饰的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ZL201410557704.9)”、“NDM-1锁核酸探针修饰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2014105571362)”、“基于氧化石墨烯、金纳米管和锁核酸探针修饰的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201410557116.5)”3个专利于同一天提交专利申请,最终均获得了授权。2.4尽量列举检测方法的变形、替代、可选技术方案。专利审查员在审查专利说明书是否充分公开时,以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不用付出创造性劳动就能实现本说明书中记载的内容为依据来评价说明书公开是否充分。笔者建议申请人在保留技术秘密时,要以充分公开为前提,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施。因此,申请人在撰写申请书时,应充分公开技术特征,也应恰当保留技术秘密,但要保证技术发明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例如,笔者在撰写某专利说明书时这样表述:“将玻碳电极浸入浓度为1~20mmol/L的HAuCl4溶液中电沉积20~100s”;“ZnO溶胶-凝胶贮备液用无水乙醇按体积比为2∶10~1∶30进行稀释”;“ZnO溶液与浓度为10ng/L~100μg/L的EPO溶液按体积比为4∶10~1∶1.15混合”。这样的表述既充分公开了本专利的技术特征,又以“1~20mmol/L,20~100s,2∶10~1∶30,10ng/L~100μg/L,4∶10~1∶1.15混合”等较为宽泛的数据范围隐藏了最佳技术方案,避免核心技术的公开,但并不影响专利的授权。2.5以实验数据支撑技术发明效果。由于生命体本身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的研发不可能像机械、电子通讯类专利具有较大的可控性和可预见性。《专利审查指南》明确规定,当专利产品的技术特征无法用结构特征清楚表征时,可以借助其理化参数表征。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往往涉及生物、医学和化学方面的技术特征,所以描述一种检测方法技术效果时应充分利用实验数据佐证技术发明效果,提供科学和严谨的实验设计和试验数据(体外实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让审查员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实验数据推测本技术效果的可行性。如果没有实验数据支撑,则容易由于技术特征过于简单而引起缺陷,即生物医学检测类专利必须要有实施例,涉及微生物的发明还必须提供培养物。

3总结

生物医学范文篇6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要求,为贯彻落实《生物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我国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于20*-20*年组织实施生物医学工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专项的主要内容

生物医学工程是指综合应用生命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系统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生命现象,研发用于防病、治病的材料、植入器械、人工器官以及生物医学信号检测、图像显示和疾病诊治装置的总称。专项根据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技术发展基础和特点,重点支持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外重大市场前景的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产业化项目,以及产业化相关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重大技术支撑条件建设。专项支持的重点领域为:

(一)新型医用植入器械及人工器官的产业化,包括:表面生物活化改性的人工关节;表面抗凝血、抗组织增生改性的血管支架、人工机械心瓣膜及其他介入治疗器件;人工肾、人工肝等体外循环人工器官等。

(二)组织工程产品产业化,包括:组织工程骨、肌腱、血管、皮肤、角膜等组织工程产品。

(三)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系统的产业化,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系统(CT)、磁共振系统(MRI)、数字化X射线机、彩色超声影像系统等。

(四)微创诊疗设备和新型肿瘤治疗装置的产业化,包括:新一代多品种内窥镜、微型摄像及介入手术装置、肿瘤物理治疗设备等。

二、专项实施目标

通过实施专项,加快生物医学工程高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形成一批生物医学工程新产品,扭转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局面,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需要。培育和壮大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扶持自有品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中高档产品比例,提高产业整体水平,提升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培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产业集聚式发展。引导、推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做大产业规模,促使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在2010年达到1000亿元以上的规模。

三、专项实施的原则

为确保专项实施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在专项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重点把握以下原则:

(一)以市场为导向。面向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健康水平的重大需求,推进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特别是已经具备一定技术基础产品的产业化进程。

(二)鼓励自主创新。着重推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产业化;加速发展我国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产业领域。

(三)促进产学研联合。重点支持合作关系清晰、合作实体明确、合作任务落实的产学研合作项目。

(四)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聚。重点扶持具有潜在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项目向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集聚。

四、具体要求和进度安排

(一)专项项目应按照我委颁布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43号),开展项目组织、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和申报工作。

(二)主管部门要严格审查项目的产业化基础和申报单位的建设条件。申报单位(包括技术依托单位)应是行业或区域有实力、影响力的大企业,应具备较强的技术开发、经营管理、资金筹集等方面的能力。

(三)项目需要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医疗器械或相关生产许可文件。项目应是近3年取得注册证书的新产品,并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

(四)项目主管部门应对资金申请报告及相关附件(如银行贷款承诺、自有资金证明、生产许可文件等)进行认真核实,并负责对其真实性予以确认。

生物医学范文篇7

一、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的不足

目前大部分院校传统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实行的是封闭式的管理体制,即是以教研室为主的教学科研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下的教研室除了要完成大量繁重的教学工作外,还要承担逐年增加的科研任务,而以往的科研任务往往从属于教学任务,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学研究的发展[1]。传统实验室在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传统实验室中的大部分仪器比较分散、配套性差且利用率较低。大型仪器的购置计划不够完善、日常管理维护不够到位且很多大型仪器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2~3]。二是各个教研室之间相对独立,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少,科研资源得不到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且传统实验室受相应管理体制的限制,课题负责人在经费与人事方面的支配权利受到局限,学科交叉间的组合缺乏相应的保障,科研创新工作继而也受到了束缚。三是缺乏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是组成科研队伍的基本部分,他们的专业水平与实验室的科研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实验室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匮乏以及自身知识结构的不合理等会直接影响科研质量。目前很多高校对实验人员不够重视,且奖惩机制不够明确,因此难以调动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由于传统实验室分割过细,使得实验人员分散在不同的院系部门,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很少,不利于提高整体的实验水平,影响了整个高校的科研水平。

二、生物医学研究院实验室实行PI管理制的可行性分析

为了推进学校科研的发展,进一步提高生物医学研究院的整体科研实力,以适应国际前沿的科研工作需要,从而保证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能够在国内以及国外科研学术界占有更重要的地位,我院综合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实行PI制实验室管理模式PI负责制是PI制的简称,为principleinves-tigator的缩写,意为主要研究者,中文也译为“课题责任人负责制”,是最先起源于美国的一种实验室运作形式,并且经过多年的探索、积累,PI制在科技创新以及科研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这种以PI为核心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已经在国内各大院校以及科研院所广泛实施,是目前大多数国家重点实验室采取的主流科研组织形式。一个实验室一般由一位PI负责,PI对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人员组成和日常管理等各个环节负有全面责任,此外PI还要负责课题的申请、实验数据的把关、对学生课题的指导、论文的撰写等等多个方面的任务[5]。生物医学研究院实验室管理实行PI管理制的可行之处如下。

(一)PI是科研团队的核心。PI的科研水平在整个团队的研究探索道路中占有决定性的作用;PI的管理能力决定着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5]。我院积极引进海内外杰出的免疫学相关领域的优秀科学家,现有全职PI11人,各学术带头人也分别入选了国家杰出青年,长江学者,,青年,中科院“百人计划”,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杰出青年,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特聘教授等。更以IBMS各科研团队合作组建了教育部创新团队,江苏省创新团队,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等。PI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宽广的视野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对整个实验室及科研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二)高水平大学的仪器设备是教学科研实力的象征。大型仪器设备作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以及学科平台建设与技术支撑的核心。我院设有专门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为各科研团队构建了光学成像平台,蛋白质组学平台,细胞分选平台等,并相应配备了双光子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分选仪、高效气液相色谱仪、高分辨率小动物超声影像系统、智能化伽马辐射仪、双色红外激光成像系统等国际先进的科研设备。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立,使得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和共享,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大型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以及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我院还为平台大型仪器配置了专业的技术人员,主要负责大型仪器的使用与维护,对学生进行仪器的培训、理论与操作的考核等。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鼓励参加校内、校外技术交流会等。

(三)学院的多学科角度研究,涉及苏州大学多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各学术团队主要围绕基础免疫学,糖免疫生物学,感染免疫学,肿瘤免疫学,自身免疫及自身免疫病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通过“以PI带动方向,以方向实现融合”的原则,已实现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生物技术、临床相关学科及生物医用材料和工程等相关学科的多学科交叉。PI每周举行例会对课题的研究进行深入的探讨,加强不同课题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汲取优良的经验,促进科研的稳步发展。

(四)研究院整体实行考核制度,并制定了针对PI、副教授、讲师以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等不同岗位的考核制度。研究院每年年终对所有包括PI在内的工作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实行打分制度,从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以及和谐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三个大方面对工作人员进行考评,然后根据具体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性质进行细致的打分,并且评选出每年度的优秀工作人员并给予相应的奖励。针对研究院PI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这种考核制度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实践证明,PI负责制能有效激活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活动的效率。传统实验室的改革势在必行,PI负责制模式既有利于科研实验室良好快速的发展,也符合我国科研的实际情况,但是也要避免单一地实行PI制,要根据学校及学院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管理经验,制定符合实际发展情况的行之有效的科研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1]。为科研的持续稳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

作者:王洪民 单位:苏州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

参考文献:

[1]焦汝娟,赵媛媛,张进禄.我校科研实验室管理的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6):469~471

[2]白志学,刘淑云,马滨基等.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8):95~97

[3]张明高.实验室体制改革与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1,18(1):1~3

生物医学范文篇8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安全管理;健康意识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是生物学、医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综合了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类型的实验。近些年来,随着国内各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数量的不断扩大,对培养创新型生物医学人才的要求更高,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引领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科技和市场的发展,我国不少高等院校成立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随之而来,则是对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的开放性、共享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教学及研究中,超净实验室的应用需求非常普遍。使用超净实验室的人员包括科研研究者、实验室人员、本科生及研究生。这就意味着超净实验室使用人员具有数量大、进出频繁、成分复杂、知识层次不同等特点。如果使用不当会对环境和操作者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有效预防超净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实例证明,超净实验室的安全与健康管理除了安全硬件设施的建设以外,软件建设即人的管理也是极为重要的。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实验操作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存在麻痹侥幸心理,未遵守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违规操作,有效的个人防护不足;(2)物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实验室防护、保险、警示灯硬件设施装置缺乏或有缺陷,实验仪器设备带病作业;(3)管理上的缺陷,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不严、实验室安全培训不到位,考核不严格,实验室管理者安全法律责任意识淡薄,上级职能部门监管不力;(4)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包括实验室水电线路以及设备配置在设计装备上的不科学造成的隐患。因此,要落实和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实验室环境健康,需要各级管理机构、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验室使用人员的多方配合和共同参与。下面结合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超净实验室的应用特点及潜在不安全因素及通行的安全管理模式,并结合作者在本校超净实验室工作的亲身经历,从超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及健康意识引导实践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超净实验室的应用特点及潜在不安全因素

生物医学工程是应用工程学的原理和技术解决生物学和医学的问题。生物医学工程运用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以达到认识机体功能及生命运动的规律、维护并促进人类健康的目的。与其他学科类似,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研究主要包括生物材料学、各种理化因子的生物学效应、生物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生物医学信息的提取与处理等;应用研究包括人工器官、医用制品和仪器,康复与治疗工程技术,生物医学信号检测与传感技术,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等。生物材料学主要研究与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组织、血液、体液相接触或作用时不凝血、不溶血、不引起细胞突变、畸变和癌变,不引起免疫排异和过敏反应,无毒、无不良反应的特殊功能材料。而人工器官则主要研究人体组织与器官的再生、修复与替代。超净实验室是对洁净度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洁净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悬浮粒子数量的程度。超净室主要由空调机组、过滤系统、进排气通道等组成。超净实验室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室外新风经过初效、中效空气过滤器和高效过滤器处理,通过空调和风机送入超净室,而室内的尘埃则通过回风夹道被带走。以上过程循环往复,使超净室达到设定的洁净度。我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超净实验室主要用途为进行细胞培养、材料表面生物分子接枝及其检测、光刻制备微图形、支架喷涂等实验,由万级和十万级两个洁净度区域构成,每个区域各有4个实验室。超净实验室内新风量仅占20%左右,这就意味室内空气80%左右都是回流循环风,超净实验室内氧气浓度明显低于大气中氧气浓度。为避免实验人员长时间因缺氧发生不适或晕倒等意外,要求实验人员进入超净实验室工作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最好两个小时左右离开超净室透透气。特别是每年本科毕业班同学做毕业设计时,进入超净实验人员众多,再加之进行细胞培养实验时通常在超净工作台内使用酒精灯,酒精燃烧时耗氧,这些都会加剧超净实验室内缺氧。在细胞实验中,除定期用紫外线辐照房间空气灭菌以外,超净工作台使用前也要进行紫外线辐照灭菌。由于超净工作台使用频繁,紫外灯工作时间长,紫外线辐照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臭氧,如不注意防护,紫外线和臭氧会对人体产生损害。紫外线强烈作用于皮肤时,可发生光照性皮炎,严重的还可引起皮肤癌;臭氧能对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E起到破坏作用,致使人的皮肤起皱、出现黑斑;紫外线和臭氧还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对神经系统、视觉系统也能产生危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头痛、头晕、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失眠、易感冒等症状和免疫力下降等情况。

二、我校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及健康意识引导

超净实验室使用中学生是实验操作的主体,但他们往往存在实验安全意识薄弱、专业知识不熟练和实验操作不规范的问题。针对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特点(超净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系统,并且新风量远低于循环风量,超净工作台使用频繁,产生大量紫外线和臭氧)和超净实验室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及健康意识引导等问题,以预防为主培养学生实验安全意识,引导其建立实验室健康意识,增强实验事故防范能力,是实验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所在。1.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定具有可操作性且详细的超净工作室安全管理制度,并张贴在醒目处。要求实验人员进入超净室必须穿实验服、长裤和不露脚面的鞋;禁止携带食物、饮品及与实验无关的物品进入超净室;室内禁止吸烟;进出超净室需登记出入时间、使用房间、实验内容、使用设备运行情况;定期进行实验服、物品及地面清洁及空气净化系统检查维修。进行实验室定期安全检查,对超净实验室中的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建立设备使用台账及预约制度,设备旁附上简单易懂的操作说明。对超净工作室中的化学品使用进行安全管理,包括化学品的采购和运输、化学品的储存,以及产出的废弃物分类收集放置并由学校和学院进行统一回收处理。建立超净室安全应急响应措施及预案,包括在超净实验室内配置急救箱,箱门不上锁以备随时可用,箱内配备有急救用基本药品和工具,例如碘伏、创可贴、毛巾、纱布、防毒面具、棉签等,实验室管理人员定期检查、补充及更换急救箱内物品;配置安全标示及应急设备,超净实验室门口墙上悬挂超净室平面设计图,标注紧急情况下人员快速疏散的方向和通道,超净室内安装安全出口指示灯以及火灾逃生出口及救生锤。根据实验室使用功能配置相关的安防设施,包括监控录像头、烟雾报警装置、灭火毯、灭火器等。实验室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安防设施使用方法现场培训,并在学校安全部门及学院和系安全员指导下定期开展包括火灾、地震、人体受伤、有害化学品和气体溢出等在内的突发事故应急响应演习,尤其重点针对火灾突发事故进行应对演习,其程序包括判断火势能否自行扑灭,如不能扑灭则应尽快通知超净室内其他人员及时撤离,撤离前对所在实验室房间进行断电,并及时通知实验室管理人员。通过这些应急响应演习,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并能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的应急措施从而避免更大的事故及伤害的发生。2.逐级安全培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入学之初即需要到实验室开展认知实习,让其初步了解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的特点及其工作原理,从理论角度认识紫外线和臭氧等对人体的危害,初步树立一定的安全、健康意识。需要进入超净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学生集中安全培训,老师向学生详细讲解超净室设计布局、设备使用流程特点、安全注意事项,并对超净实验室的规章制度进行详细的说明。组织学生观看实验室安全教育片,把一些常见的实验伤害和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培训完毕后,培训人需在安全保证承诺书上签字。3.超净室使用资格考核。学生入室开展实验前,必须通过超净室使用资格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进入超净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的资格。考核分为理论和实地操作两部分,考核内容包括超净室使用规则;超净室特点、分区、布局;超净室能开展哪些实验、仪器设备使用及注意事项;实验人员进出超净室流程;物品及仪器设备等进入超净室注意事项等。

三、结束语

生物医学工程超净实验室综合了医学、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类型的实验,交叉性强,潜在危险因素较多。因此要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在教学和科研中使用超净工作室时的安全问题就必须重点关注。通过加强实验室日常安全管理及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健康意识引导,我们初步积累了控制和降低实验伤害的工作经验,并将不断强化日常管理,形成规范细致的逐级安全培训体系,学生安全、健康意识,健康安全地进行实验研究,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超净实验室的科研教学功能的同时,保证实验室运行安全有效和使用者的安全健康。

参考文献:

[1]魏桃员,尤朝阳,霍开富.美国高校实验室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

[2]杨志勇,樊庆福.生物材料与人工器官[J].上海生物医学工程,2005

[3]谢俊祥.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研究及发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8

[4]张盼盼.超净室智能控制研究与应用[J].天津理工大学,2013

生物医学范文篇9

[关键词]双语教学;生物医学工程;高等教育;“一带一路”

一、汉英双语教学发展情况简介

以汉语、英语为代表的6种语言是世界主要语言,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其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使用人数约有11.95亿人;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是将近60个国家唯一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全世界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1]。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教育部于200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四号文件,提出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2-3]。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大政方针对中国外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面对党和国家对新时期国际化人才的新需求,高校外语教育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深化改革与发展,砥砺前行,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彰显大国力量、发挥大国作用,贡献更多力量。其中,同时以两种语言进行的外语教学,即所谓的双语教学,源自1960年加拿大的一项教改计划,不久便风行全球,如在美国双语教学主要用西班牙语授课,在新加坡主要使用汉语授课,在我国则主要使用英语讲授课程[4]。近年来,我国的汉英双语教学方兴未艾,已逐步融入国际大潮之中。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一)中国双中国双语教学发展的要求。2000—2011年,新世纪标准化双语教育体系的建立健全,使得授课语言比重发生转变,体制机制不断健全。2012—2016年,新节点全面加快双语教育发展步伐。2017年以来,双语教学实行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相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相结合,培养与培训相结合,探索与创新相结合[5]。目前,国内对双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和借鉴上,尽管有不少学者对我国背景下外语教学需求分析的模型进行了探索,但尚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型框架。因此,梳理需求分析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化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领域的内涵研究、构建中国背景下需求分析模型框架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5]。(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要求。生物医学工程(生医)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主要运用工程学和应用科学的知识和技术解决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科学问题,充分研究生命系统及其行为,以及开发相关的生物医学系统和设备,最终让患者得到更好的照料,提高健康个体的生活质量。该专业对疾病治疗、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深远意义,成为各国科学家的研究热点,是一门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学科”[6]。生医工程师常同医生、治疗师共同工作,以解决临床问题。生医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景广阔,是新时期各国争相发展的新兴技术[7]。生医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中国则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5年前后,我国生医市场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三大市场,但由于我国生医技术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市场常常供不应求,相应人才异常短缺[8]。为了更好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生医技术,与国际接轨,扭转被动局面,该专业的双语学习迫在眉睫,双语教育刻不容缓,双语人才培养水平亟待提高。

三、相关研究综述

我们从大量生医汉英双语教学的相关文献中提炼出13个双语教学中常见的问题。1.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双语教学授课中的应用;2.考核方式:集练习、讲评、讨论和提问于一体的多样考核方式;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置;4.学生水平:因学生水平差异而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5.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6.教师水平:专业教师水平对双语教学质量的影响;7.补充语言:选择汉语作为补充语言便于理解;8.授课内容:精心设置授课内容,注重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协同;9.实例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注重应用的介绍;10.科教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将所学知识与科研相结合;11.国内外学科发展:密切联系国内外学科发展,把握国内外学科动态;12.及时总结:教师和学生要及时总结授课与学习的方法和技巧;13.师生反馈:建立师生反馈制度,便于及时调整师生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方法。每个问题在文献中出现次数的具体统计数据如图1所示。由图1可见,首先,受到最多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多媒体、考核方式、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四个方面,全部有十篇以上文献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前三个问题是针对教师教学方面情况而提出的,这说明教师教学质量对生医双语教学水平有重要影响。第四个问题是针对学生学情而提出的,这说明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生医双语教学水平来说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总体来说,教师教学水平在整个生医双语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远高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影响。其次,因材施教、教师水平、补充语言、授课内容四个方面,全部有五篇左右的文献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这四个问题重点针对教师传授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说明学生掌握基础学科知识需要教师自我提升的同时注重授课的表达,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与时俱进地传授学科基础知识。再次,实例教学、科教结合、国内外学科发展、及时总结、师生反馈五个方面,平均有两篇文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前三个问题是针对教师授课内容的局限性提出的,说明教师的教学内容并非局限在课本上,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教师应注重学科知识应用的介绍,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积极开扩学生眼界,让学生有放眼全球的大局观,从而与国际接轨。后两个问题是针对师生在授课与学习过程中反思与反馈情况提出的,说明师生在实践过程中应根据彼此之间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授课与学习方法。综上所述,教师教学在整个生医双语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教学质量、学科基础知识的讲解、学科知识应用三方面。总体来看,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来保证教学质量,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讲解,用拓展的眼光传授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改进;学生在整个生医双语教学中主观意识的作用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能力、学生反思能力、学生学习专注度三方面。为实现良好的教育目标,学生应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在反思自身的同时完成反馈制度,为教师创新教学方法贡献一份力。二者相辅相成,学生与教师相互配合,方能实现生医双语教学的教育目标。

四、问卷与调研

为了从实际教学环境中得到第一手调研资料,本研究面向东北大学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医工学院”)2016、2017、2018级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东北大学是一所校史近百年的教育部重点、985、211、“双一流”高校,医工学院是东北大学唯一具有中外合作办学资格的院级单位,与英国、荷兰、日本等数十个国家地区开展学生交流合作项目,国际化程度极高,外语需求程度极高。问卷包含的问题分为三类,分别对应外语学习主动性、实际学习情况和教学情况三方面精心设定;选项分为A、B两类,A为有益于双语教学的选项及答案,B为不益于双语教学的选项及答案。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由表1显示的统计结果可知:1.在外语学习主动性方面,学生的答案大部分集中于A选项,即有益于双语教学的选项及答案,说明学生外语学习的主动性较强。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高,这为双语教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因为以出国为目的的学生偏多,所以学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学习外语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双语教学的开展。以兴趣为先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研究生医的主观能动性,使双语教学与国际接轨,进而让学生掌握国际一流知识,为出国打下坚实基础。这为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2.在实际情况方面,学生的答案集中于A选项较多,即有益于双语教学的选项及答案(最后一个问题除外),这说明学生英语实际情况较好。93%的学生已经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雅思、托福等英语等级考试,学生有着良好的英语素养,为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对象。学业成绩在前50%的学生平时应用英语的情况较好,这说明英语已经逐渐融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熟悉英语环境,学习英语很少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这大大促进了双语教学的开展。但学生仍未形成英语思维,对于参考书的选择以及复习备考阶段更倾向于汉语。这说明学生接触新知识需要以汉语作为补充语言,却很难跳出汉语的“舒适圈”,需要教师进行引导。3.在双语教学方面,学生的答案集中于A选项偏多,即有益于双语教学的选项及答案(第3、第7、第8个问题除外),这说明医工学院双语教学情况整体来看符合学生心理预期,难易适中。但教师和学生更依赖汉语教学和学习,为了保证学生更容易学习新知识,教师采用汉语为主的教学语言;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学生采用汉语为主的学习语言。学生普遍认为双语授课重点在于个人努力,但这与学生更加期待汉语为主教学语言相矛盾,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对此,93%的学生对双语教学表示担忧。综上所述,东北大学医工学院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使其走出汉语的“舒适圈”,原汁原味地理解国际先进知识,避免因一味迁就学生而降低英语在双语教学中的比例。从以上东北大学医工学院的调研结果来看,可以进一步总结并获得如下经验教训。(1)教师的授课语言应适当增加英语所占比例。(2)教师的教学讲义应适当增加英语所占比例。(3)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直接思维能力。东北大学站在21世纪新时代的起跑线上,于2005年成立医工学院并设立生医专业,前瞻性地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开启东北大学双语教学新纪元。东北大学医工学院旨在为尖端的医疗技术领域培养高端人才,贯彻落实双语教学基本方针。在双语教学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考试采用英文试卷等多种形式进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及应用。东北大学医工学子在双语教学的教学背景中,出国率高达50%。作为中国生医专业双语教学的一个典型缩影,东北大学医工学院在长期双语教学工作中积攒的宝贵经验,为相关高校、单位、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第一手实践资料,值得借鉴、学习、参考和推广。

五、总结与展望

双语教学这一举措积极响应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可以更好地实现生医的研究培养目标。目前双语教学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教学预期:在教育对象方面,学生有较强的外语学习主动性,有出国意向并对英语感兴趣,整体英语素养较高;在教学方面,教师授课难易程度适中,在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下,学生基本可以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美中不足的是,学生在学习、复习知识时在语言的选择上更偏向于汉语,而教师为了教学内容更容易被理解,授课语言中汉语的比例较大。久而久之,双方对汉语的依赖性越来越大。通过对文献中双语教学重点问题的统计可得出,教师教学水平在整个生医双语教学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远高于学生学习水平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内容应涉及学科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两部分的讲解:学科基础知识需要注重授课方式的表达,如多采用多媒体、因材施教等方式;拓展知识需要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与国内外学科发展相结合。此外,学生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和学习专注度决定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颖.美国华人社区的语言使用与语言认同[D].南京:南京大学,2012.

[2]贺全国,杨玉林,杨云.生物医学工程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24-225.

[3]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J].医学教育,2001(6):1-3.

[4]ArceJ.CulturalHegemony:ThePoliticsofBilingualEdu⁃cation[J].MulticulturalEducation,1998(2):10-16.

[5]徐飞,马之成.国内英语教学需求分析研究:回顾与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2017(4):85-90.

[6]郭圣文,吴效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影像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与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120-121.

生物医学范文篇10

基本要求:1.本刊重视论文的原创性,强调新颖性与创新点!2.投稿论文需结构完整、逻辑严密、层次清晰、数据准确、描述客观、论据充分、论证严谨、语句简练、流畅。3.来稿一律进行检索,正文中连续30个字与已发表文献雷同(重合度)且未明确注明出处,即视为抄袭,抄袭率超过10%直接退稿。4.本刊十分重视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要求来稿必须包含英文摘要,且语法和结构必须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请在投稿前严格按照《投稿须知与写作模版》整理全文。(详见本刊网站"写作模版"栏)。

文中所有数字、英文字母均须采用TimesNewRoman字体,字号与其所在段落的字体设置保持一致。全文段落采用1.5倍行距,两端对齐(除图、表外)。

论文题目:中文标题用三号宋体加粗,应简明确切地反映文章的主题,一般不超过25个汉字。有基金项目资助的请在标题后用"*"号右上标表示。英文标题用三号TimesNewRoman加粗,要与中文标题含义一致,并符合英文书写习惯。

作者姓名及单位:中文采用五号宋体,姓名在文题之下,排好顺序,通讯作者以"△"(上标)标注。为体现科研团队的实力与水平,作者人数一般不少于5人。单位写在姓名下方,若各作者为不同单位,则需在姓名右上角以序号表示,工作单位应写全称,注明科室,后加省、城市、邮政编码和国籍,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84中国。英文采用五号TimesNewRoman斜体,姓氏的英文字母全部大写,例:WANGLi-ping;英文单位书写格式为:科室/专业,医院/学院,所属高校/部门,城市,省份,邮编,国籍,ig:SchoolofLifeSciences,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