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方法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6:59:26

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总体城市设计;城市设计管控;全域景观;临山地区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风貌趋于同质化,城市特色不断衰减。我国多数城镇忽略了城市风貌特色塑造,导致“千城一面”。2016年,国务院出台《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国家层面开始重视城市特色和个性塑造,肯定城市设计在塑造城市特色方面的重要作用。2017年颁布的《城市设计管理办法》中明确城市设计分为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2类,进而提出了不同的设计要求和任务。从新明确的城市设计编制体系可看出,新时代总体城市设计工作更关注城市风貌特色把握和整体自然山水格局保护。目前,总体城市设计编制面临2个难点:①如何将总体的结构性表达落实到要素的控制和引导上;②如何突出城市特有风貌特色,深入探讨起关键作用的导控要素并对其进行切实、有效引导。广州市花都区总体城市设计为片区级总体城市设计,范围覆盖花都区全域,面积为969km2。作为对广州市总体城市设计的有效传导和补充,落实广州总体城市设计提出的“突出山体森林平缓、连绵起伏的生态风貌”“延续青山半入城的山城格局”“精细化、品质化打造公共空间”要求。花都区总体城市设计旨在塑造花都作为大湾区生态旅游门户、精致幸福宜居城区、岭南美丽乡村典范,同时也是从传统中心城区物质形态设计转向对全域风貌景观控制和引导的尝试,重点关注山体和山前地区的风貌格局维护和要素管控。

1相关研究和实践情况

近年来,总体城市设计编制研究主要分3块,即侧重编制内容探讨、管控方法研究、对实施路径的探索。从编制内容来看,多数研究倾向从城市风貌特色、城市景观、城市开放空间、主要功能区域和重点项目等方面组织内容。规划层次包括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引导。在管控方法方面,多数研究采用“分区、分类”要素管控体系,如上海市总体城市设计以“分区传导,专项协同”为理念,还有一些研究聚焦于城市设计的某些要素,如建筑高度控制、天际线、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等。在实施路径方面,多数研究关注城市设计成果向规划管理条文的转译、系统性要素的分解和借助法定规划落实控制指标。实践方面,传统城市设计关注中心城区和物质形态规划,对全域景观控制关注较少,近年来,少数城市开始新的探索,如杭州总体城市设计尝试建立系统性风貌管控体系,塑造城市特色,延续城市文脉。重庆山水规划侧重整体山水格局的把握和生态环境的修复,将规划意图落实到具体的管控指引是对传统城市设计体系内涵和管控方式的突破。花都区城市设计在借鉴先进城市实践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城市设计管控的内涵和方法,关注对象由“城区”转向“城+乡+野”全域,设计方法由“三维形态设计”转向“大地景观管控”,成果管控由“条文式通则”转向“管控蓝图+管控细则”。

2花都区城市风貌格局

花都区位于广州市北部,背靠生态屏障王子山,具有“三山一水六平原”生态格局特征,其城市魅力在于拥有独特的山水资源、地域性的历史人文乡村、尺度宜人的中小城镇及重要的航空高铁门户枢纽。随着大广州空间拓展和结构优化,花都从城市边缘的生态涵养区到优化发展区再逐步升级为城市战略枢纽区,城市地位不断提升。对花都区而言,城市景观既要保持广州北部山地森林保护屏障的生态格局,又要营造“远山成湾、近山入城、蓝脉链珠、廊道分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特色风貌。城市设计中整体景观格局控制的难点在于梳理城镇风貌、城乡共生、生态保护这3部分空间的关系,对“城-乡-野”三大空间进行清晰判定和有效景观管控。

3构建花都区全域景观风貌分区

规划通过对花都现状景观资源认知,结合“城-乡-野”空间原则,对全区景观进行梳理归类,以“点、线、面”方式建立管控体系,提出7类景观分区,覆盖城市建设用地及农林生态用地,构建覆盖全域的景观控制网络。3.1划定景观风貌分区。传统城市设计只关注城市建设区内,忽略外部区域生态空间与建设区的互动关系,使城市与区域景观结构脱节,这是导致城市特色丧失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建筑师西蒙斯提出的大地景观整体规划思维是一种未来城市设计的探索方向,通过对森林、土壤、水生态安全、动物迁徙廊道及生态保护的分析,进行景观资源特征评估,结合花都区城市各功能片区发展需要,对风貌区进行复核和修正。通过叠加,构建山体及山前地区、水及临水地区、中心城区、镇区(组团)、乡村地区(含田)、空港枢纽区等6类景观风貌分区。花都总体城市设计阶段划定的风貌分区边界可考虑与控规的规划单元衔接,各单元控规在编制时应按总体设计要求,细化管控要素和控制指标,指导下一步的地块开发和建筑单体设计。3.2甄选重点风貌区。在对现状风貌分区管控指引的基础上,将风貌特征突出、景观管控要求高的局部地区,包括重要的沿山和滨水地区、城市公共中心、城市枢纽门户地区、历史风貌地区及其他重要规划片区,划入重点风貌区进行管控。上述重点地区下一步需编制城市设计导则,针对特定要素开展专项城市设计,制定细化的建筑高度、建筑风格、绿地广场、街道路径、广告招牌等实施细则,并将其纳入地块出让条件。3.3打造3道景观系统。规划通过预控生态廊道、复兴古驿道、交通廊道3道系统,打造线型景观空间。对接上位规划,预控隔离城市组团的生态绿地、区域性生物廊道和水循环重要通廊等生态廊道,平均宽度1km,最小200m,管控廊道内建设用地使其不超过总面积的20%,各类绿地和非建设用地比例不低于80%。缝合南粤古驿道、现状登山步道、城市绿道等慢行系统,提出连接线建设指引。按路径所在的地区风貌,提炼景观主题,打造景观节点,提出服务点建设指引。对花都区重要的对外高快速路交通廊道进行管控引导,选取观景区段,展现“远景望山,中景看野,近景看建筑”的景观之美。

4山体及山前风貌区管控要素及控制方法

花都区总体城市设计关注的重点风貌区位于王子山山体地区和旅游大道两侧的山前地区,该地区现状情况复杂,以产业发展为主的工业镇区和乡村交错混杂,缺乏统筹规划控制,导致临山景观体验不佳且存在一定生态风险。按空间划分,该景区主要分2个控制层次,分别适用2套管控方法:①山体部分重点关注生态保护和眺望背景的体验,提出保障山体生态安全、提升林相林貌、展现山体开敞面、山内开发建设等管控要素;②山前地区重点关注山城互动关系和建设控制,提出管控通山视廊、建筑高度及体量、天际线、联系路径等要素(见图1)。4.1修复山清水秀的生态本底。4.1.1明确生态控制红线,保护生态安全。在广州总体设计阶段就确立“北部突出生态山林风貌特色,形成连续性、开放性、景观性的自然界面”的总体要求,现阶段向下进行有效传导以落实具体管控要求。山体保护应树立生态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结合《广州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首先对山体内的生态红线和省市一级审批确定的森林公园进行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区内除必要的科学试验、教学研究需要外,禁止城镇建设、工农业生产和矿产资源开发等改变区域生态系统现状的生产经营活动;其次提出在保护基础上进一步打造以王子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花都森林公园品牌。4.1.2修复破损山林,提升林相林貌。花都区北部山脉雄伟,矿石资源丰富,是广州早期重要的采石基地,采石开矿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民国时期。长久采矿对山体植被破坏严重,形成大面积的山体消落带,岩石土壤裸露。对林相、林貌的提升先从复绿开始,采取“分区分类”方式进行景观提升。对现状50处复绿点逐步实施山林修复和造景,结合水土流失情况对疏林地进行补植改造,利用生态自我修复技术密植树林,恢复原有山体风貌,采取加固边坡、铺装专用植被纤维毯等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在修复基础上划分北、中、南3区,进行针对性提升。北部生态维育区大力建设水源涵养林,保护水源并保持水土和生物多样性;中西部景观和环境保护林区避免违规占地毁林,鼓励一般商品林逐步调整为生态公益林,优化林种结构;南部城市林业生态区加强保护低丘地段景观优美的马尾松林和阔叶林,形成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景观。4.1.3管控山体内的建设区。山体内建设区位于王子山星罗棋布的大小水库周边,包括现状别墅区、村居、军事设施、水利与市政设施及其他构筑物等。管控山体内建设区不可避免涉及历史审批的合法用地,同时要兼顾刚弹性结合、分期实施。对现状违反水源保护和相关法规的无证违法建筑(主要是村物业)进行拆除搬迁。避免管控一刀切,对少量规划新增建设区提出详细指引:严格控制山体内部的建设开发,提出建设类型准入负面清单;对已批新增建设区从建筑布局、道路及活动场地等方面提出管控指引。4.2塑造通山透绿的山前风貌。山前地区是山体地区到城市地区的过渡地带,较山体地区有更大建设量和更多人为活动,现状存在一定违法建设,是景观控制最敏感的地区。花都区山前地区主要是王子山山前旅游大道北侧至山林用地之间1~3km的地带,广州总体设计中提出对山边500m范围内的新建及大面积改造区进行管控,规划需进一步明确管控边界和具体要素(见图2)。划分为通行区、商业活力区和景观区,营造活力廊道空间;通山廊道两侧建筑底层宜设置连续的裙楼界面。3)强调生态肌理,体现大地景观保护大地景观肌理及农田、果园、水塘等不同类型的生态肌理。强化地景形态,将自然与人工形态结合,体现韵律与变化。增强色彩,讲求色彩搭配,构建丰富的视觉效果。

5结语

设计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伊东丰雄;仙台媒体中心;达尔雅瓦住宅;“板-管-皮”系统

随着社会的演进,建筑形式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本文以仙台媒体中心独特的建筑思想和设计方法延伸出现代建筑(特别是东方建筑)在历史变迁、设计更替中的革命过程和历史选择。并作出一些新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设计者对于材料的过分应用和追求复杂的形态特征,使得他们忽视了最初设计品的使用功能。我们可以学习仙台媒体中心,将后现代主义主张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用现代主义风格表现出来的手法,利用新时代带给我们的丰富材料和资源,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设计元素,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是新时代里具有典型性的建筑作品,它在材料的选择和空间的创新应用上都值都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1伊东丰雄其人

伊东丰雄(图1)出生在东京,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之后在KiyonoriKikutake工作。1971年他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UrbanRobot,8年后改名为伊东丰雄联合事务所。他受到早期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用最少化的方法来去除作品中的常规的东西”[1]。在这一阶段里,他设计了很多项目,包括1976年的WhiteU和1984年的SilverHut,发展出用纤维、穿孔铝板和延压金属板组成的轻型可渗透膜结构的建筑美学[2]。例如1986年的TowerofWinds和RestaurantNomad以及1991年的八代市市立博物馆。他的另一知名作品,日本的仙台多媒体图书馆(“几乎没有墙体的独特结构”),2002年获得了世界建筑奖的“亚洲最佳建筑奖”[3]。伊东丰雄的作品可被认为是对日本社会复杂性的最重要的诠释之一。他的建筑很难归于严格的、一贯的思想潮流。事实上,伊东最初的意图并不是追求一种单一的研究,而是创造一种适用于任何地方的自己的正式风格。他的研究始于对日本消费社会的留心观察及对其社会背景的解析[4]。

2建筑背景

在20世纪初,欧洲的工业技术迅猛发展,新的设备、机械不断被发明,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4]。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建筑师们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集团,预示着现代主义运动开始初步形成。这场运动包括了精神上、思想上的改革———设计的民主主义倾向和社会主义倾向,当然也包括技术上的进步,特别是新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平版玻璃、钢材等)的运用;新的形式(反对任何装饰的简单几何形状,推崇功能主义)打破几千年来设计为权贵服务的立场,也打破了建筑完全依附木材、石料、瓦砖的传统。现代主义设计的先驱中,有不少人都期盼能改变设计的服务对象,来建立一个较好的社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人物有勒•柯布西耶[5]。这种由一小批精英知识分子发动的反对设计为少数权贵的现代主义,正处于时代的大改革高潮之中,希望能够促进社图2建筑支柱构造会健康发展,利用设计改变劳苦大众的困苦。因此,他们的设计具有非常强烈的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的倾向,这就引起了新一代青年人的质疑,他们想挑战近乎独裁的单调风格,从而就产生了后来的后现代主义[6]。这一时期,人们对建筑住宅的需求不再仅仅满足于功能,还要有愉悦的心理体验。反对设计的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反对理性,关注人性;关注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强调功能和生理、心理、社会的结合,这就要求建筑无论是外形还是材料运用等都要有一定的创新。正是在这样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为了代替西公园上老化的仙台市民图书馆,加上从前就希望能设置振兴其他文化活动的公立美术艺廊,因而计划于仙台市营公共汽车的停车场空地设立新的文化设施[5]。在竞图之际,被任命为审查委员长的矶崎新提议,不单是只有书本的、图书馆与艺廊的复合体,还要有能够收藏、阅览、欣赏影像、音乐……等所有媒体的“媒体中心”,由此就修建了仙台媒体中心[6]。

3思考的问题

最能代表伊东丰雄风格的应该就是“仙台媒体中心”这个项目。伊东曾坦言“仙台媒体中心”是改变了他设计生涯的作品,让他决定之后的建筑要“少一点纯粹的美,多一些活力与乐趣”[6]。他受到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吉勒•德勒兹和日本哲学SosukeMita的影响,将自己的建筑理念透过“游牧”(No-mad)的概念进行发挥[7]。仙台媒体中心于2001年建成,这个后现代主义时期的作品初看下却充满着第一代现代主义设计师作品的特征:整座建筑是几个几何形式,无装饰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伊东丰雄是将后现代主义主张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用现代主义风格表现出来呢?后现代主义,在笔者看来就是对现代主义的推翻,之所以出现这两种文化的断裂,则是由于科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追求建筑环境的标准不仅仅体现单纯的功能满足,而是更加注重参与者对于场所的身心愉悦感受。人们追求一种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恰恰这种类似“不稳定”的“快时尚”的要求,是现代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强调功能的设计作品中所不具备的。罗伯特•文丘里在1996年的《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一书中提出“要模糊性、不确定性,不要清晰、确定性”。这一著作为后现代主义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设计由现代主义提倡的功能至上,向提倡实用性原则发生改变[7]。后现代主义的这种“快”要求,体现在设计作品中,就成为了文丘里在书中提到的“模糊性”和“复杂性”。不得不说,这两种性质是时代、科技和人文情感共同作用的结果和必然趋势。伊东丰雄就是将后现代主义主张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用现代主义风格来表现仙台媒体中心的。

4仙台媒体中心的独特之处

在仙台媒体中心设计上,我们从建筑与周边的环境问题和对前时代精神的思考两方面进行介绍。建筑与周围环境:伊东思考建筑究竟应与城市保持怎样的关系,建筑应该在何种意义上与环境发生关系等问题。在这个设计中,伊东以十三束水草状的支柱做空间试验(图2),他希望透过这个从自然中“衍生”出来的元素,打破以往的建筑形式,把建筑和环境融为一体,让建筑看起来更像是人造森林。前时代精神:在现代主义设计时期,空间构筑体系上有两位典范式的代表人物柯布西耶和密斯。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一书中,把建筑划分为体量、表皮和平面三个要素。到后来柯布西耶的建筑五原则: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横向长窗、底层架空柱、屋顶花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梁柱的空间构筑体系,突破了体量的限制,空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密斯在空间构筑体系上的突出贡献就是他对“全面空间”理论的提出,使建筑更加突出平面的延展性和空间的通用性[8]。只要有一个整体的大空间,人们就可以随意进行改造满足各种需求。但总的来说都是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特征:简单几何形状,推崇功能主义。伊东丰雄则继承了现代主义两位大师的特点:建筑的整体是几个几何形式,无装饰的。在表皮的处理上比柯布西耶要更加大胆,运用大面积的玻璃外墙弱化了室内外的界限(图3)。借鉴密斯的全面空间理论,在建筑的地上七层,几乎没有直板的墙壁。而又结合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把“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两个特点理解为一种流动空间,就是一种绝对流畅、畅通无阻的空间。在仙台媒体中心的设计中,伊东丰雄从自然界中的风入手,不仅在形式上,也在质感上体现了他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而仙台媒体中心的设计理念为漂浮着海草的鱼缸,十三根形态各异的柱子构成水中极具动感的水草,一个巨大的玻璃表皮的方盒子又削弱了它的体量感,成为一个具有漂浮感、灵动感的轻巧的建筑(图3)。这种轻盈的感觉还体现在他对室内空间设计上的巧思,以及对材料和色彩上的选择。在材料上,除了大面积的玻璃和钢架结构,更是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空间分割的钢筋混凝土材料,采用了很多半透明材料,比如用窗帘、半透明的隔板和半透明的玻璃来分割空间,更加印证了他轻盈感的设计风格。在色彩的选择上,他利用反差对比较大的颜色来体现个人的风格。伊东丰雄就是这样把仙台媒体中心在后现代主义主张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下结合现代主义风格表现出来的[9]。后来,仙台媒体中心成为了日本建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改变了伊东丰雄自己[9]。

5独特的设计方法———“板-管-皮”系统

仙台媒体中心作为一个现代建筑,是一个多功能的综合性公共建筑,在一个建筑里满足了图书馆、展览厅、自由上网区、电影院等众多功能。这里的“多功能”、“综合”以及“公共”不仅体现了信息时代背景下的特征,还要求建筑空间的开放性以及空间之间的交互联系和交融。在仙台媒体中心这栋建筑中,伊东丰雄提出了一种“建筑模型”理论。所谓“建筑模型”,就是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构筑体系“板”、“梁”、“柱”这种稳定性和确定性,建立一种包括地板、管道和表皮三种元素组成的系统。仅从设计初稿就可以看出这座建筑的整体效果是透过玻璃幕墙立面,清晰地展现出网状的白色柱管结构从上到下纵穿整个仙台媒体中心。在这个建筑中,立体柱上下贯通,除了起到支撑的作用以外,四个边角的柱子还起到了交通枢纽的作用(图4)。可以说,立体柱在一定程度上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面打破了空间的均质性,使建筑整体还是简单的几何形状,其功能性却得到了极大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后现代主义理念和方法用现代主义风格的表现。传统意义上区分建筑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界限的是建筑的“表皮”。随着设计的不断发展,阻碍室内室外联系的“表皮”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室内室外的区分。到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伊东丰雄以及妹岛和世等,利用轻质材料和玻璃在视知觉上完全打破了表皮对室内室外的局限。而伊东丰雄在日本仙台媒体中心的设计中,建筑外表皮使用70%以上的大面积的玻璃,(图5)就是为了营造一种建筑的临时性和透明性,以达到后现代设计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仙台媒体中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构筑体系,突破了体量的限制,空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大面积的玻璃外墙,又使体量得到极大地削减,把建筑的表皮模糊化,甚至透明化,在室外能够一目了然地探得室内,同样,身处室内,又会对室外了如指掌(图5)。伊东丰雄的作品将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更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二者相互交融,突破了表皮的体量限制。仙台媒体中心将7层高度各不相同的楼板叠放在13根不同形态的树形柱上(图6),然后又在表皮覆盖一个类似透明的玻璃盒子。在这里,不管是轻质材料的“板”,类似水草的“管”还是像一个巨型水族箱的“皮”,仙台媒体中心都带给我们一种轻盈、流动和漂浮的形式感受,形成了仙台媒体中心独特的非构筑体系,顺应了信息时代的建筑创作。

6后现代主义建筑不同作品的对比分析

在后现代主义时期,库哈斯设计的达尔雅瓦住宅与伊东丰雄的仙台媒体中心的设计都想利用某种设计手段使建筑呈现出一种漂浮的灵动感受。而他们都非常聪明地从建筑的结构入手,在建筑的柱子上做了文章。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材料的选择、设计语言的应用以及建筑色彩的设计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存在差异。在达尔雅瓦住宅中,库哈斯从建筑中将传统意义上起支撑作用的柱子拆分成不同粗细、不同形状、不同的倾斜角度。而伊东丰雄把柱子作为交通枢纽,发挥传递阳光和空气的管道功能性的作用,弱化柱子在空间内作为结构支撑的存在。仙台媒体中心更多地是借助现代主义风格表现后现代主义理念的作品。比如之前提到的结合柯布西耶与密斯,构建建筑整体的几何形体。而达尔雅瓦住宅中更多地是建立一种断裂的、多元的结构空间,空间的使用方法和空间感受具有更多的可变性,在这点上和现代主义风格就大相径庭。就现代主义大师柯布西耶来说,他的代表作之一的萨沃伊别墅在尺度上都是经过精心推敲的,材料的运用也是具有很好的同一性,整体看来它是一种统一的、一元的空间结构,凸显现代主义时期建筑的风格(图7)。而库哈斯并不愿意严格控制尺寸,材料的运用也具有多样性[10]。在这一点上就和仙台媒体中心将后现代主义的理念和方法用现代主义风格表达存在很大差异了。库哈斯主要是表达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和方法。达尔雅瓦运用了很多新型材料,材料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住宅的二层是用玻璃围合的表皮,这使得建筑很好地与周围环境对话,与室外环境相互沟通(图8)。库哈斯在透明的方盒子两侧悬浮着一红一灰两个类似集装箱的住宅,并用混凝土链接,形成自己独特的建筑特征。多样的材料使得颜色具有极大的丰富性,每个功能空间的材质也会有所不同,人们身置其中的感受也变得断裂。更加体现后现代主义反对设计的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反对理性,关注人性;关注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强调功能和生理、心理、社会结合的理念和方式。

7结语

设计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动画产业;角色设计意义;设计方法;思维方式;民族特色

1动画角色造型在影视动画中的地位和作用

设计师根据动画角色的特征,通过造型语言将动画作品的内涵和自己的审美外化成可视形象,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审美联想,通过角色形象来理解作品的真正含义。角色设计是根据导演的剧本以具体形象再现,是整部影片拍摄的前提条件,以此来呈现整部影片的设计风格基调,相对于电影而言,动画片的角色等同于演员,而选择什么样的演员,也是动画制作的先决条件,我们的角色形象,也就是“演员”,能够吸引观众,在观众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旦角色形象的确立,它将成为动画片最耀眼的商标,它决定了一部动画影片在上市后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动画角色设计在整个的动画制作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2动画角色设计的设计方法

常规的思维方式:这也是目前制约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学生不敢想,不敢画,究其原因是长期养成常规思维意识,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所导致。当我们拿到剧本后,首先解读故事梗概,了解剧本中各种角色的性格特征、职业习惯、再来确定整体的造型设计,以此吻合动画片的风格特点。如何在角色设计中运用各种设计方法,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具体可以归纳以下几个方面:2.1用夸张、变形的方法强化动画角色的娱乐性。动画形象往往以简单夸张、幽默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设计中,我们可以在人物正常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拉伸和变形,可以拉伸主体,也可以拉伸局部,如:在动画片《疯狂美丽都》中的主人翁孤儿查宾,设计师采用拉伸的手法,将人物拉长,变形,上身粗壮,下身细短使人物显得瘦弱,无助。这种设计风格从正面、背面、仰视、俯视的角度,紧紧抓住这部具有悲情主义色彩的故事基调,夸张的变形使得人物显得有点冷幽默。但是在使用夸张变形方法时,我们也要把握尺度,往往根据人物、自然生物的内在骨骼、结构、毛发的生长规律以及运动变化来进行的,完全脱离实际的变形与夸张是不可取的。2.2性格拟人化设计。在动画片中,很多动植物形象采用拟人化的设计方式,将它们赋予了人类语言、性格特征,并模拟人类的动作,使得它们看起来就像身边的人,从而产生亲切感,引起共鸣。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就采用了这种设计手法,将动画片中的蝌蚪、青蛙、鱼虾、乌龟等动物赋予了人的语言性格特征,在动物一问一答的过程中,让人感觉身临其境,就像生活中所见所闻,品悟小蝌蚪身上体现出来的人性优点。在《熊出没》中,熊大、熊二同样采用了拟人化的方法,使得熊具有像人一般的善良、忠厚、可爱的特质,加上熊自身的顽皮形象,这些元素集中于一体特别能产生戏剧性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唐老鸭》、《米老鼠》更是将人的特性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诙谐幽默中给世界人民带来无限的快乐,至今经久不衰。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所谓拟人化,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让动植物像人一样地行走,而是在保留动物原有的形象基础上,进行一些附加设计,对一些局部进行夸张变形,然后再赋予它们人的性格特征。如在《米老鼠》中,将米老鼠的头部进行放大,眼睛、鼻子、嘴巴也进行夸张设计,最后呈现出来是一副活泼可爱、顽皮幽默的米老鼠形象。对于一些植物,怎么进行拟人化设计呢?如在动画片《番茄超人》中,设计师根据番茄的原本形象,给它加上眼睛、鼻子、嘴巴,将绿色的叶托巧妙地设计成头发,加上身体,四肢的设计,深受观众的喜爱。《米老鼠》、《番茄超人》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夸张和变形,并给于它们人的外貌特征和性格倾向从而获得成功的经典案例。2.3现实生活是动画角色设计的源泉。动画角色形象大都是从平时生活中得来的,设计本身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作为设计主体,都是社会生活在头脑里的一种审美的反映。设计师除了打好必要的基础,要更多地去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能够看到和体会到常人所看不到的事物。所谓“艺术来源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句话的含义是:虽然设计灵感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照搬生活中事物,而是一种再创造,是对生活中的事物的再提炼和加工,采用取舍的方式,舍弃一些不必要的元素,留下有价值的元素,再加上设计师本人的设计理念,最后物化为艺术形象,因此艺术又高于生活。例如《熊出没》这部动画片,根据其导演丁亮的设计解说,光头强这个人物设计的灵感来自于《熊出没》电影的导演刘富源,而且其片中的好几个角色都是来源于该公司的员工,如大马猴和二狗就是根据该公司的两位美术设计人员的性格与形象进行设计的。在经典动画片《黑猫警长》中,黑猫警长的原型来源于一只黑白相间的短毛猫。HelloKitty承载了无数女生的少女梦的设计原型,根据官方公布的原型不是一只猫,而是一位1974年11月1日,出生于英国伦敦的,性格开朗、善良可爱女孩,名叫凯蒂•怀特(KittyWhite)的女孩。这些经典的动画形象其实都来源于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物、动物,但是通过设计师的加工和提炼最终设计出深受观众喜爱的角色形象。2.4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怎样在动画形象设计中融入传统民族文化元素呢?首先我们有必要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如:民间的年画,石窟壁画,剪纸艺术,蜡染。在戏曲方面,更是有许多的艺术元素值得我们去借鉴。如:京剧、越剧、黄梅戏等。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戏曲中的人物造型,脸谱的妆饰,服装样式,包括演员们的各种戏曲动作、表情,将这些元素合理的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并结合数码动画技术来实现再创造。在《白头叶猴之嘉猴壮壮》这一部动画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些地方特色的民族艺术融入其中。这部动画片以壮族先祖在2000多年前花山岩画为主要背景,影片中的动画角色设计服饰则借鉴了壮族民族的壮锦元素,在道具设计方面则借鉴了壮族独特的铜鼓、绣球等元素。特别是在动画片中融入了壮族特有的民间歌舞和祭祀活动仪式。这部动画片成功地将这些民族元素融入到其中,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足可以证明在当今动画领域,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动画人士的重视。那么,怎样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动画角色设计中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了解学习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包括传统戏曲,各类岩画、壁画、泥人、糖人、剪纸艺术,皮影戏、木偶剧等。2)尝试在角色造型设计中借鉴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服装、道具、舞台设计、语言与动作。3)装饰色彩、图案的运用。可以将戏曲脸谱、陶罐色彩纹样,瓷器装饰图案、中国水墨山水、少数民族蜡染,刺绣等艺术,融入到动画造型设计中,使角色形象更具传统特色和寓意,这也是一个国家动画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地去挖掘、借鉴、探索传统的艺术财富,依托现代数字技术,从而激发动画创作灵感,创作出属于世界的优秀的动画作品。

3结语

我们在动画角色设计课程中应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方式,如:多采用逆向性、发散性思维去思考问题。并尝试着运用一些夸张变形的手法进行设计。在生活中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多欣赏、学习中国一些传统文化艺术,并尝试将这些元素合理地运用到实际设计中,为企业培养不仅具有较强的设计能力而且还具有创新意识的动画设计师。

【参考文献】

[1]陈孟昕.动画造型[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刘超.关于动画角色设计的重要性的研究[D].武汉:武昌工学院,2015.

[3]李耀卿.中国绘画传统装饰性手法在戏曲动画中的运用[D].北京:中国美术学院,2014.

[4]柴芸.中国传统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05).

[5]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基于传统文化表达的视角[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6]史悟轩.动画表演[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

设计方法范文篇4

1品牌战略的优势

1.1品牌战略的显著优势

品牌战略的优势在理论上是讲得通的,同时也是在实践中经过了检验和总结的。企业应该把足够的精力和资源集中在品牌形象的打造上。一个好的品牌定位将会是一个企业的成功必不可少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我们可以让一个成功的品牌再附带着若干种产品,这样的结果将会使每一个产品都能够享受到品牌所带来的优势。企业创造品牌的目的是要让消费者更加深刻地认识这种商品,记住商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特别之处,认识其内在的价值与内涵,并且最终要认可品牌的影响力与内在文化。产品的品牌定位所包含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主要包括了产品的开发、设计以及产品广告的投放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是相互影响和紧密联系的。对中小型公司来说,广告宣传是一种值得选择和推广的方法。因为广告宣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让广大的消费者认识到品牌的价值,加深对于品牌的认可度。中小企业在对产品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品牌的定位以及如何突出它的核心价值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这样会让消费者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就对该公司的产品有了一定的了解。

1.2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竞争,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每个企业和公司都会面临着来自很多方面的压力与竞争力,都会时时刻刻受到来自对手的威胁与竞争。如果不积极思考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与品牌内涵,将会大大削弱自己的竞争力与发展潜力。为了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每个企业都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品牌成长与品牌文化,都要重视企业的品牌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的广告等促销手段给企业的大众品牌的树立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应该致力于给公众树立一种与众不同和品质超凡的产品形象。更加应该注意对于产品信息的传播与沟通。对于产品的广告便是一种重要的可供参考的方式,因为广告是进行产品信息沟通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广告的合理运用,我们会对公众需求进行合理引导,也会在培养新的需求和创造需求增长点方面获得新的突破。一个成功的企业,没有哪一个不是重视广告促销工作的。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企业和商品的品牌的塑造已经是经营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2品牌战略中广告设计方法探析

2.1广告设计方法

广告的设计方法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直接展示的手法,这种方法在广告设计中是非常流行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够真实地把产品或者公司所要表现的主题充分地表现出来。把产品完美地呈现给广大消费者,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让消费者的内心深处产生与产品广告的共鸣,要对广告上所宣传的产品产生一种亲切感,并且由此发展到更深层次的对于广告和产品的信任感。这种手法的基本特征是,它把产品直接推向消费者面前,使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了解更加地具有直观性和协调性。因此为了抓住消费者的眼球,我们一定要非常注意产品在画面上的展示角度,重视产品展示的色彩、形状等等会直接刺激到消费者的感官的因素,同时还应加大力度把产品的品牌和产品本身最容易深入人心的部位表现出来,使产品身处一个有感染力的空间,这样一来广告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就充分的展现出来了。

(2)强化产品的特征。运用各种方式强调产品本身与其他不同之处并表现出来,将这些特征放在广告画面的主要部位再加以烘托处理,使观众能够很快感受到产品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并且得到消费者的注意,达到在视觉上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促销目的。突出特征的手法也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手法,是突出广告主题的重要手法之一;同时,它也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表现手法,有着不容忽视的表现价值。

(3)合理夸张法。在广告设计时我们可以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作品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进行相当明显的过分夸大,以加深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特征的认识。通过这种手法的运用能够把所要表达的产品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这样一来就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4)运用联想法。在审美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使广大的消费者在审美过程中看到与自己有关的一些经验。具有艺术美感的画面一般都显得非常强烈,使审美对象与审美者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以扩大艺术的形象,加深画面所要表达的意境。

(5)借用比喻的手法。比喻的手法就是指在广告设计的过程中选择两个各不相同,但是在某些地方又有点类似的事物来进行比较,比喻的事物与主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在某种特征上面又有相近的地方,所以,这些就可以拿来借题发挥进行转化,如此一来就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与其他表现手法相比,比喻手法比较还是比较含蓄的,有的时候消费者很难一下子就能够看明白,一旦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就能给消费者带来无穷无尽的感受。

(6)以小见大法。在广告设计中强调公司的立体形象,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个点加以集中描写或加以延伸,使主题思想能够更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艺术处理形式以一点就可以表达整体,以小见大,以全面的表现手法,让设计者能够更加灵活地表现,同时为消费者能够接受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生动的表达情趣和产生丰富的联想。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7)对比衬托法。对比是一种艺术审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所表现出来。它们相互衬托,相互对比,通过这种手法更鲜明地强调或提示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给消费者带来更加深刻的视觉感受。对比衬托法是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除了能让广告主题表现力度增强,还充满了无限的情趣,扩大了广告作品对消费者的感染力。成功运用对比手法,能让一幅平凡的画面处理蕴含着丰富的意味,充分地展示广告主题表现的不同层次和深度。

2.2广告设计在品牌战略中的应用

广告设计行为是把一系列的关键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视觉传达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程序,由于设计的对象不同,设计内容差异也不同,很难把它们统一起来。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设计教育是从艺术教育中延伸出来的,两者之间有基因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们是区别与联系的统一。设计作品的功能有很多方面。它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功能。设计主要是给人使用的,所以就一定要符合人的使用要求。设计师做的东西一般都很实在。只有具有高度针对性的设计,这种检验设计是不是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它非常的实在,也非常具体。设计对功能目的的针对性对设计能不能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否则,这个设计就变得没有一点意义了,只能说它是一个没有传播功能的艺术品。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比如说:河南省郑州有一家伯乐来品牌设计公司,这家公司非常专注品牌设计,以创造视觉销售力来提升公司品牌价值。伯乐来品牌设计公司,是一个集品牌策划、创意设计为一体的专业性高端品牌服务公司。他们是一群充满智慧的设计理念的团队,是一群竭尽全力为公司提供人性化、专业化以及国际化的智慧型品牌战略的先驱,致力于品牌形象的建构与品牌的发展。伯乐来设计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强调创造力与想象力,设计的最高境界是多面性与随机应变的能力。它们以视觉和智慧双重力量,对铸造公司品牌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力。

品牌战略中广告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可以从无到有地创造或发明新的东西。智慧已是现代人们生活的基础。从一开始的吆喝叫卖到现在的企业听觉识别系统的打造,广告设计在品牌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告声音结合扣人心弦的画面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视觉感官融合在一起的媒介形式为广告业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品牌战略中广告设计的发展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品牌广告设计中对品牌传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出广告所要表达的意境。

(2)强化表达品牌的情感。

(3)深化广告内容的视觉效果。

(4)加强广告中的所要表达的意思。

(5)为品牌的符号打造视觉与立体效果,增加品牌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创造新的价值。

设计方法范文篇5

1品牌战略的优势

1.1品牌战略的显著优势

品牌战略的优势在理论上是讲得通的,同时也是在实践中经过了检验和总结的。企业应该把足够的精力和资源集中在品牌形象的打造上。一个好的品牌定位将会是一个企业的成功必不可少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我们可以让一个成功的品牌再附带着若干种产品,这样的结果将会使每一个产品都能够享受到品牌所带来的优势。企业创造品牌的目的是要让消费者更加深刻地认识这种商品,记住商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特别之处,认识其内在的价值与内涵,并且最终要认可品牌的影响力与内在文化。产品的品牌定位所包含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主要包括了产品的开发、设计以及产品广告的投放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是相互影响和紧密联系的。对中小型公司来说,广告宣传是一种值得选择和推广的方法。因为广告宣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之内让广大的消费者认识到品牌的价值,加深对于品牌的认可度。中小企业在对产品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如何做好品牌的定位以及如何突出它的核心价值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这样会让消费者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就对该公司的产品有了一定的了解。

1.2品牌战略的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竞争,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每个企业和公司都会面临着来自很多方面的压力与竞争力,都会时时刻刻受到来自对手的威胁与竞争。如果不积极思考提升自己的品牌价值与品牌内涵,将会大大削弱自己的竞争力与发展潜力。为了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每个企业都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品牌成长与品牌文化,都要重视企业的品牌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企业的广告等促销手段给企业的大众品牌的树立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应该致力于给公众树立一种与众不同和品质超凡的产品形象。更加应该注意对于产品信息的传播与沟通。对于产品的广告便是一种重要的可供参考的方式,因为广告是进行产品信息沟通的一种主要方式。通过广告的合理运用,我们会对公众需求进行合理引导,也会在培养新的需求和创造需求增长点方面获得新的突破。一个成功的企业,没有哪一个不是重视广告促销工作的。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企业和商品的品牌的塑造已经是经营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2品牌战略中广告设计方法探析

2.1广告设计方法

广告的设计方法我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直接展示的手法,这种方法在广告设计中是非常流行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表现手法。它能够真实地把产品或者公司所要表现的主题充分地表现出来。把产品完美地呈现给广大消费者,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让消费者的内心深处产生与产品广告的共鸣,要对广告上所宣传的产品产生一种亲切感,并且由此发展到更深层次的对于广告和产品的信任感。这种手法的基本特征是,它把产品直接推向消费者面前,使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了解更加地具有直观性和协调性。因此为了抓住消费者的眼球,我们一定要非常注意产品在画面上的展示角度,重视产品展示的色彩、形状等等会直接刺激到消费者的感官的因素,同时还应加大力度把产品的品牌和产品本身最容易深入人心的部位表现出来,使产品身处一个有感染力的空间,这样一来广告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就充分的展现出来了。

(2)强化产品的特征。运用各种方式强调产品本身与其他不同之处并表现出来,将这些特征放在广告画面的主要部位再加以烘托处理,使观众能够很快感受到产品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并且得到消费者的注意,达到在视觉上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促销目的。突出特征的手法也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手法,是突出广告主题的重要手法之一;同时,它也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表现手法,有着不容忽视的表现价值。

(3)合理夸张法。在广告设计时我们可以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对作品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进行相当明显的过分夸大,以加深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特征的认识。通过这种手法的运用能够把所要表达的产品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这样一来就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4)运用联想法。在审美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设计者丰富的想象力,使广大的消费者在审美过程中看到与自己有关的一些经验。具有艺术美感的画面一般都显得非常强烈,使审美对象与审美者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以扩大艺术的形象,加深画面所要表达的意境。

(5)借用比喻的手法。比喻的手法就是指在广告设计的过程中选择两个各不相同,但是在某些地方又有点类似的事物来进行比较,比喻的事物与主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在某种特征上面又有相近的地方,所以,这些就可以拿来借题发挥进行转化,如此一来就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与其他表现手法相比,比喻手法比较还是比较含蓄的,有的时候消费者很难一下子就能够看明白,一旦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就能给消费者带来无穷无尽的感受。

(6)以小见大法。在广告设计中强调公司的立体形象,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个点加以集中描写或加以延伸,使主题思想能够更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艺术处理形式以一点就可以表达整体,以小见大,以全面的表现手法,让设计者能够更加灵活地表现,同时为消费者能够接受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生动的表达情趣和产生丰富的联想。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7)对比衬托法。对比是一种艺术审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所表现出来。它们相互衬托,相互对比,通过这种手法更鲜明地强调或提示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给消费者带来更加深刻的视觉感受。对比衬托法是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除了能让广告主题表现力度增强,还充满了无限的情趣,扩大了广告作品对消费者的感染力。成功运用对比手法,能让一幅平凡的画面处理蕴含着丰富的意味,充分地展示广告主题表现的不同层次和深度。

2.2广告设计在品牌战略中的应用

广告设计行为是把一系列的关键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视觉传达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程序,由于设计的对象不同,设计内容差异也不同,很难把它们统一起来。艺术与设计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设计教育是从艺术教育中延伸出来的,两者之间有基因关系。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们是区别与联系的统一。设计作品的功能有很多方面。它是一种比较实用的功能。设计主要是给人使用的,所以就一定要符合人的使用要求。设计师做的东西一般都很实在。只有具有高度针对性的设计,这种检验设计是不是能够达到最终的目的,它非常的实在,也非常具体。设计对功能目的的针对性对设计能不能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否则,这个设计就变得没有一点意义了,只能说它是一个没有传播功能的艺术品。我们可以打个比方,比如说:河南省郑州有一家伯乐来品牌设计公司,这家公司非常专注品牌设计,以创造视觉销售力来提升公司品牌价值。伯乐来品牌设计公司,是一个集品牌策划、创意设计为一体的专业性高端品牌服务公司。他们是一群充满智慧的设计理念的团队,是一群竭尽全力为公司提供人性化、专业化以及国际化的智慧型品牌战略的先驱,致力于品牌形象的建构与品牌的发展。伯乐来设计公司的经营理念是强调创造力与想象力,设计的最高境界是多面性与随机应变的能力。它们以视觉和智慧双重力量,对铸造公司品牌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力。品牌战略中广告设计能够有效提升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可以从无到有地创造或发明新的东西。智慧已是现代人们生活的基础。从一开始的吆喝叫卖到现在的企业听觉识别系统的打造,广告设计在品牌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告声音结合扣人心弦的画面与更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视觉感官融合在一起的媒介形式为广告业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品牌战略中广告设计的发展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品牌广告设计中对品牌传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造出广告所要表达的意境。

(2)强化表达品牌的情感。

(3)深化广告内容的视觉效果。

(4)加强广告中的所要表达的意思。

(5)为品牌的符号打造视觉与立体效果,增加品牌在产品的原有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创造新的价值。

设计方法范文篇6

摘要;文章阐述了抗震设计方法的转变,并介绍了两种不同设计方法的优缺点,对能量分析方法在抗震结构计算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推覆分析方法;结构能量反应分析;地震动三要素;耗散能量

目前世界各国的抗震设计规范大多数都以保障生命安全为基本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水准,据此制定了各种设计规范和条例。依此设计思想设计的各种建筑物在地震中虽然基本保证了生命安全,却不能在大地震,甚至在中等大小的地震中有效的控制地震损失。特别是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变成了人口高度密集、财富高度集中的地区,一般的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神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的震害引起工程界对现有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上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刻的反思,进一步探讨更完善的结构抗震设计思想和方法已成为迫切的需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地震工程和结构工程专家经过深刻总结后,主张改进当前基于承载力的设计方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P.Moehlelll提出了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日本建设省建筑研究院根据建筑物的性能要求,提出了一个有关抗震和结构要求的框架,内容包括建议方案,性能目标,检验性能水准等:我国学者已认识到这一思潮的影响,并在各自研究领域加以引用和研究,如王亚勇、钱镓茹、方鄂华、吕西林分别发表了有关剪力墙、框架构件的变形容许值的研究成果,程耿东采用可靠度的表达形式,将结构构件层次的可靠度应用水平过渡到考虑不同功能要求的结构体系,王光远把这一理论引入到结构优化设计领域,提出基于功能的抗震优化设计概念。

我国现行的结构抗震设计,主要是以承载力为基础的设计,即用线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在小震作用下的内力、位移;用组合的内力验算构件截面,使结构具有一定的承载力;位移限值主要是使用阶段的要求,也是为了保护非结构构件;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是通过构造措施获得的。结构的计算分析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弹性方法和弹塑性方法。当前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研究中广泛地采用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等。这些方法没有考虑结构屈服之后的内力重分布。实际上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往往处于非线性工作状态,弹性分析理论和设计方法不能精确地反映强震作用下结构的工作特性,让结构在强震作用下处在弹性工作状态下工作将造成材料的巨大浪费,是不经济的。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设计方法经过了两个文献的转变:(1)静力分析方法到动力分析方法的转变:(2)从线性分析方法到非线性分析方法的转变。其中动力分析方法就经过了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到时程分析法、从线性分析到非线性分析、从确定性分析到非确定性分析的三个大的转变。作为一种简化实用近似方法,目前的推覆分析方法(Push—overAnalysis)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它属于弹塑性静力分析,是进行结构在侧向力单调加载下的弹塑性分析。具体做法是在结构分析模型上施加按某种方式(研究中常用的有倒三角形、抛物线和均匀分布等侧向力分布方式)模拟地震水平惯性力作用的侧向力并逐步单调加大,使结构从弹性阶段开始,经历开裂、屈服直至达到预定的破坏状态甚至倒塌。这样可了解结构的内力、变形特性和能量耗散及其相互关系,塑性铰出现的顺序和位置,薄弱环节及可能的破坏机制。这种方法弥补了传统静力线性分析方法如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法等的不足并克服了动力时程分析方法过程中,计算工作量大的问题,仅用于近似评估结构抵御地震的能力。但是,传统的推覆分析方法基本上只适用于第一振型影响为主的多层规则结构,对于高层建筑或不规则的建筑,高阶振型的影响不容忽视,并且对于非对称结构,还必须考虑正、反侧反推覆的不同所带来的影响。此外推覆分析方法无法得知结构在特定强度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和破坏情况,这限制了它在抗震性能设计中的使用。地震动能量是刻画地震强弱的综合指标,它综合体现了地面最大加速度和地震持时两个反映地面运动特性的重要因素。结构地震反应的能量分析方法是一种能较好地反映结构在地震地面运动作用下的非线性性质及地震动三要素(幅值、频谱特性和持时)对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的方法。地震时,结构处于能量场中,地面与结构之间有连续的能量输入、转化与耗散。研究这种能量的输入与耗散,以估计结构的抗震能力,是结构抗震能量分析方法所关心的问题。结构在地震(反复交变荷载)作用下,每经过一个循环,加载时先是结构吸收或存储能量,卸载时释放能量,但两者不相等。两者之差为结构或构件在一个循环中的“耗散能量”(耗能),亦即一个滞回环内所含的面积。能量等于力与变形的乘积。一个结构(构件)所耗散的地震能量多,不仅因为它承担了较大的地震作用,还因为它产生了较大的变形。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耗能构件是用它自身某种程度破坏所作的牺牲,来维持整个结构的安全。所以,每次大的地震作用之后,人们看到那些没有其它途径耗散所吸收的地震作用的能量的结构,只有通过结构自身的破坏来释放所有的多余能量。因此,结构的抗震设计应当注意保证结构刚度、强度和变形能力的协调与统一,如结构的延性设计就是在传统的单一强度概念条件下进行的弹性抗震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结构和构件的塑性变形能力,在设防烈度下允许结构出现可能修复的损坏,当地震作用超过设防烈度时,利用结构的弹塑性变形来存储和消耗巨大的地震能量,保证结构裂而不倒。

能量法在近半个世纪的研究中发现较快,但由于地震本身的复杂性能量与结构反应之间的关系仍需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设计方法范文篇7

[关键词]当代科技;建筑设计;方法;特征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并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近几年以来,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且规模变得越来越大,仍然呈现出逐渐上升的态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不断转变,对于当代建筑的设计风格和水平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公众的实际需求,推动建筑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显得迫在眉睫。当代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于建筑设计来说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科技的发展进步也有效的推动了传统建筑设计的改革创新。

1当代科技影响下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概述

在我国建筑活动已经有很长的一段历史,而且伴随着不同的建造技术和工具的升级,建筑设计方法也进行了长期的演变。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也取得了极大的提高,这对于推动现代建筑的兴起以及设计理念的诞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环境以及资源问题逐渐成为当地社会非常关注的热点,基于这一背景下当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发展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曾有学者提出了“综合预见性设计科学”的理念,即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得到最大的综合效益,这样可以有利于实现人和自然界的动态平衡。这种设计理念的核心是人,通过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以及环境观念构建建筑设计的设计理念。这种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方法上其实可以理解为寻求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行建筑设计,也是可持续性建筑构设计的方法,这样的建筑一般具有更灵活的适应性、更低的能源消耗以及更长的使用寿命等特点[1]。另外,在进行建筑设计工作时,由于建筑设计人员的个人观点不同,那么会导致最终的结果也有差异,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建筑功能的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当地建筑设计更多的注重其功能性,比如在设计一个大楼时,首先就应该理清这内部的功能关系,该大楼下部几层的用途,相互关系如何,上面几层是如何的关系等等。在当代科技影响下,现在很多建筑设计都在注重功能的设计前提下,融入更多的科技元素,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可以将当代的一些发展潮流或者趋势融入进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设计的严谨性,让设计人员的想法得到更多的扩展,利用计算机技术也可以让相关设计人员在处理建筑造型等问题上有较大的把握性。

2当代科技影响下建筑柔性设计方法的研究

FlexibleDesign即柔性设计,这是当今时代背景下产品的设计和制作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其指的“柔性”主要是表达的灵活的适应性,从某方面来说也可以理解为经过改造就可以适应不同环境的变化特性[2]。当今社会消费者对于事物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相关技术的创新速度也在日益加快。不断变化的市场对于产品的灵活性、适应性以及更新换代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标准,这种标准也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设计理念和方法,逐渐的从传统的“刚性”设计转变为“柔性”设计。柔性产品因为在设计时具有灵活性,这可以让其充分的适应不同功能变化的需求,而且自身还保持了升级的端口,对于手续的技术改造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利于保持产品的长期有效运作,极大的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真正的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建筑物属于一种需要长期使用寿命的产品,为了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建筑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也应该充分的借鉴“柔性”设计理念,让建筑自身转变为柔性系统。柔性系统主要有两方面的内涵,指的是该系统适应外部、内部两方面环境变化的能力。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建筑容量负荷、空间功能、输送能力、排放标准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可能因为自身市场、需求或者政策等的变化而产生变化,因此,这就对建筑本身的结构或者设备等体系提出了具有灵活、升级改造的能力。比如建筑空间在功能方面可以分为服务区域和被服务区域,前者中的设备管道以及交通系统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布置,而后者则可以发挥自由空间的灵活性。这样就不但可以拥有柔性的主体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拥有设备管道升级以及扩充等柔性改造潜力。这种新型的设计理念已经逐渐被当地设计师所吸取采纳,而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设计成果[3]。比如建筑师Regers领导设计的建筑产品都普遍的从功能到组织架构等方面体现出适应变化的“柔性”,这也为未来可能产生的改造设计留下充足的空间,如图1所示。

3当代科技影响下建筑虚拟构建设计方法的研究

很长时间以来,建筑设计师都是通过草图或者模型的方式来探讨建筑设计方案,并对其不断的优化升级,一直到能够直接提供给施工方作为指导建造的依据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师其实在其头脑中已经完成了思维方面的“建造”活动。但是由于辅助设计的工具相对比较匮乏,因此在头脑中完成相关“建造”活动时往往需要先将其转换为静态的二维平面图,通过图纸上的平面图来进行深入的分析优化;或者是通过将头脑中的建造活动转变为手工制作的模型,通过切割、拼装模型等方式来模拟建造的构建,这也是所谓的三维表达方式。传统的建筑设计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大脑动态思维的快速连续构建活动,从而导致了精度、速度以及效率的降低,这些对于建筑设计来说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另外,对于一些复杂的三维空间来说,仅依靠头脑想象是无法完成平、立、剖面的构思,这对于传统设计方法来说充满了巨大的挑战。随着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CAD机械制图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运用。人们可以在计算机构造的虚拟环境中进行大脑动态思维的模拟构建活动,这其实就是所谓的虚拟构建。这种技术极大的增强了人类大脑的三维空间操控能力,交互式的操作界面以及灵活的编辑功能,都让整体建筑设计更加快速、连续。CAD技术是当前虚拟构造非常重要的一种三维辅助设计工具,但是早期的CAD技术并没有完全的替代传统的设计人员绘图工作,只是起到了电子图板的功能。而这种功能并不能满足各种制图要求,比如漏画图线、生成复杂投影或者投影对位复杂度等方面,对于项目的管理以及设计优化等方面都存在较多不足,可以说并没有完全发挥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巨大优势。当今市场产品设计的综合性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而对于纯粹的机械产品相对也变得越来越少,机电一体化逐渐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而CAD技术的发展也正在适应这新的浪潮。建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种产品,其设计不单单只包括绘图部分,还要考虑概念方面的设计,组织功能的一体化以及部分的优化、加工等环节。建筑属于多专业综合型协调得到的产物,将不同的专业进修添加组合成新的“大型装配系统”,而这也是建筑设计领域在虚拟构建时的核心部分,其属于由特征造型、参数驱动等合成的三维建筑信息模型。这种建筑三维信息模型涵盖了建筑的特征信息,可以通过元素以及组成构件一层层组合构成复杂的建筑系统模型;并且和平面、立面和剖面等二维工程图、相关的参数文档比如门、窗类型统计表等部分进行关联,此时如果修改某个尺寸或者参数,那么系统会自动的更新相关的模型、视图等信息,这对于设计效率来说有了非常大的提高。随着当代技术的创新和发展,虚拟构建出的产品可以通过快速原型技术输出便于触摸的真实三维模型。这种技术主要是运用了计算机辅助技术、材料科学技术、激光技术等相关技术,通过计算机虚拟构建三维模型,然后采用选择性激光烧结工艺快速的制作出所需任何形状的三维实体模型,这样就快速、直接的将“虚拟”转换为“现实”。通过这种技术可以精确快速的生成我们所需的具有不同复杂程度建筑模型,这非常便于设计人员对复杂的建筑造型进行展示和操控。

4当代科技影响下建筑功能仿真设计方法的研究

将优化策略和科学分析的方法进行有效的结合并融入到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是辅助设计进行深层次的创新优化的重要手段,当然这离不开科学有效的评估。通过该技术可以在设计规范条件下实现目标对象的功能仿真分析,这有利于让深化设计从以往的定性转变为定量,也是当代科技影响下建筑设计方法最重要的一个特征。随着当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诸如运算速度的提高、数值模拟分析等功能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针对概念设计层面的仿真功能的诞生,让计算机对虚拟构建出的大部分模型可以实现功能仿真。在当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对目标建筑的计算机模型进行功能仿真有利于方便设计人员进行深层次的优化完善设计。这个过程不单单是对建筑的空间以及造型方面的真实再现,而且还可以真实的体现建筑设计的功能方面。而对于功能仿真来说,VR技术只是非常小的一个环节,还包括诸如形实体的视觉属性,比如比例、体量、尺度等一些因素。当代科技影响下,建筑行业已经逐渐成为了汇集多方面技术的综合系统,依据以人为本的宗旨,将其设计打造成真正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目前,针对建筑功能方面的仿真主要包括了太阳能辐射环境模拟、日照环境模拟、热环境模拟、天然采光以及人工照明功能模拟、风环境模拟、声环境模拟、能耗模拟等等,这些方面的功能模拟几乎可以涵盖用户对于建筑本身功能的综合型要求标准。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设计目标对建筑的规模、功能以及复杂程度等方面采取不同的功能仿真模式。目前,建筑设计师对于建筑功能仿真的认知不够充足,还是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大多时候是将其作为建筑作品最终的检验工具,而不是把它当做建筑设计过程中实时的辅助工具;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方式,而且对于设计人员自身的思考和创意方面是不利的。因为一个建筑设计的方案功能的好坏最关键的就是在概念设计时期,如果此时没有对选型做出好的抉择,那么对于后期的很多设计方面都会存在较大影响,而且后期的修补过程也将变得非常的被动。概念设计阶段是建筑设计师非常注重的一个环节,往往需要对建筑的几何形体、所需材料以及整体的布置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推敲,建筑方案中的非定型的因素有很多方面,而且错综复杂,这些很难是用一些参数就能表达明确,因此也直接导致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模拟分析无法真正实现。而采用功能仿真软件诸如Ecotect软件如图2所示,就可以将建筑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功能部分完整的模拟呈现给设计人员。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代科技影响下的建设设计方法的重要性,这对于构建“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理念和跟上当代设计发展步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方面和国际先进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相关的政策支持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等还不是很完善,另外一些基础平台的数据库系统也存在漏洞,这些对于我国建筑设计科学发展都有一定的制约。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设计观念和市场观念,依据科技的改革创新,跟上时展的步伐,转变设计观念,敢于和国际化设计进行竞争。

参考文献

[1]温瑞毅.当代科技影响下的建筑设计方法研究[J].企业导报,2015(23):60+55.

[2]周晓艳.当代科技影响下的建筑设计方法论之特征[J].科技传播,2014,6(04):37+65.

设计方法范文篇8

1机械设计

机械设计(machinedesign),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描述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

2现代机械设计的特点

现代机械种类很多,结构也越来越复杂。但从实现系统功能的角度上看,它主要包括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执行系统、操纵及控制系统等,每个系统叉可根据需要继续分解为更小的子系统。现代机械设计有其鲜明的特点,即不但要求设计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物流技术、各零部件的材料、形状、尺寸、润滑方法等进行构思、分析、计算,而且还需融通多门科学知识,如创造性工程、美学,仿生学、控制论、机械电子学、价值工程等,使设计出的产品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

3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方法

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AidedDesign,简称cAD)技术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新兴学科能充分运用计算机高速运算和快速绘图的强大功能为工程设计及产品设计服务,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设计绘图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产品开发的速度和精度,使得科技人员的{慧和能力得到了延伸。CAD系统包括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硬件系统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物质基础;软件系统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核心,它决定了系统所具有的功能。硬件和软件的组合形成了CAD系统。汁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包括:

1)建立数学模型:一般机械零件基本都有现成的数学模型,但对没有数学模型的则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

2)设计程序框图:程序框图根据手工计算的步骤来没计;

3)用高级语言编制程序:根据程序框图来编程;

4)程序调试:程序编好后,先仔细检查源程序,然后将其输入汁算机进行试算,再对程序适用范围的边界、转折点进行试算,要求与手算结果完全吻合。

4系统化机械设计方法

现代机械设计已突破传统的机械设计只注重机械产品单纯能实现预期功能的要求,使机械设计向自系统化、信息化,柔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机械系统设计及其控制技术把原有机械产品的眭能、功能以及制造技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甚至使原有的机械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巨大的。所以机构产品的系统化设计及其控制技术是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用新兴技术改造传统机械][业的有力措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品功能要求的日益增多,复杂性增:响,寿命期缩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然而,产品的设计,尤其是机械产品方案的设计手段,则显得力不从心,跟不上时展的需要。目前,计算机辅助产品的设计绘图、设计计算、加工制造、生产规划已得到了比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初见成效,而产品开发初期方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却远远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系统化设计方法将没计任务由抽象到具体(由设计的任务要求到实现该任务的方案或结构)进行层次划分,拟定出每一层欲实现的目标和方法,由浅入深、由抽象至具体地将各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设计过程系统化,使设计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易于设计过程的计算机辅助实现。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籽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汁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没汁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在系统化机械设计过程中,为使设计工作更为科学合理,常把一个机械系统分解为若干个相联系的比较简单的子系统,可使设计和分析比较简便。根据需要和可能,各予系统还可再分解为更小的子系统,依次分解,直至能进行适宜的殴计和分析。系统分解时就注意以下几点:

分解数和层次应适宜。分解数太少,子系统仍很复杂,不便于模型化和优化工作,分解数和层次太多又会给总体系统的综合造成困难;2避免过于复杂的分界面。应尽可能选择在要素间结合枝数(联系数)较少和作用较弱的地方;保持能量流、物料流和信息流的合理流动途径。通常机械系统工作时都存在着能量、物料和信息3种转换,它们从系统输入到系统输出的过程中,按一定的方向和途径流动,既不可中断,也不可紊流,即使分解成各个子系统,它们的流动途径仍应明确和畅通;了解分系统分解与功能分解的关系与不同。系统分解时,每个系统仍是一个系统,它把具有比较密切结合关系的要素结合在一起,其结构组成虽稍微简单,但其功能往往还有多项。而功能分解时,是按功能体系进行逐级另懈,直至不能再分解的单元功能。

设计方法范文篇9

话剧这种戏剧艺术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在形式上也愈加新颖丰富,话剧表演中,演员的服饰装扮会吸引观众的目光,观众会根据演员的服饰特点更进一步的了解角色的特性,比如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个性、身份地位等。角色有了服饰的衬托和点缀,也能增强角色形象的艺术感染力,话剧服装对角色的塑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话剧服装设计的主要方法

本人近几年在教学中参与过数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话剧表演班演出剧目的服装设计,并致力于教改课题《基于舞台实践基础的服装设计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根据近几年的设计经历和课题研究,本人认为一台话剧的服装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图1(1)服装的写实性。一般来说话剧的演出形式更接近生活原型本身,是以人物对话、故事情节为主要内容的表现手段,更接近人的生存状态。虽然话剧服装的样式多变,款式各异,但话剧服装通常是以写实的方法为主进行设计的。比如话剧的里程碑剧目《雷雨》,虽然重复演绎了很多次,但服装的样式依旧是简洁、写实的民国风格。再比如说今天赖声川导演的很多话剧亦是如此,虽然话剧的表演形式上有突破创新,但是在服装设计方面依旧遵循接近人们生活本身的人物形象来进行服装的设计。话剧的服装也有写意性的服装设计呈现,但总体来说,写实性是其最主要的形态特征。(2)服装的时代背景。话剧的题材很丰富,角色的时代背景也不同,我院演出的话剧就有很多类别,有上世纪民国年代题材的剧目,如《茶人杭天醉》、《倾城之恋》、《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等;亦有西方的舶来剧目《狮子王》、《借我一个男高音》、《乱套了》等,因此话剧服装也应随着剧目的时代特点而深入的剖析人物的特点来进行服装的设计。时代背景一般是一台话剧的整体舞台美术设计的大方向,在服装方面也是首要的设计根据。比如本人设计的话剧《借我一个男高音》的服装,故事是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的故事,讲述了世界著名歌剧男高音星蒂特尔•梅里雷到美国演出歌剧《奥赛罗》,演出之前吃了过量安眠药而长睡不醒,剧院经理亨利和助手马克斯以为他已身亡。为了救场,亨利逼马克斯化妆成奥赛罗代梅里雷出场,演出获得了意外的成功,而各色人等出于不同的目的对假梅里雷大献殷勤……然而一片混乱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的结束了全剧。剧中人物的服装皆是美国80时年代末的造型,在这个大背景下,再根据角色的不同特点进行进一步的设计规划。如剧院老板的服装,虽然是简单的一套工作西装,但是根据年代的审美特点,那个年代的西装要宽大一些,不像今天的西装更加修身。还有剧中人物需要演绎奥赛罗,奥赛罗是15世纪末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这个人物的服装设计又要回到欧洲15世纪的时代背景下,男人都是穿着大大的羊腿袖、拉夫领衬衫,紧身长裤,根据奥赛罗的自身特点,还搭配了装饰了铆钉皮马甲、皮靴和披风。(见图1)而另一部话剧《乱套了》是发生在英国撒奇尔夫人当政时期的一个喜剧故事,剧中的男主角是国会议员,服装也是西装为主的,由于年代、身份地位的不同,这套西装的设计要有英国萨维尔街的传统特点,强调合体,肩部稍宽,腰部收紧,西装的设计要更修身和具有线条感。虽然同样是西装的设计,但是为了更能体现剧目的时代特色和人物的形象,设计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剧目的时代背景进而深入角色的服装设计。(3)服装的色彩。话剧服装作为一种舞台服装,其色彩会受到灯光的影响,为了使舞台服装表现出最佳的演出效果,就要考虑与灯光的结合。色彩是光线人的刺激视神经产生的不同感受。灯光的明度、色彩和照射角度会使舞台服装的色彩呈现给观众多样的视觉感受。明亮强烈的灯光能大大提升服装色彩的明度,相反昏暗微弱的灯光则会降低服装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比如《借我一个男高音》中女演员戴安娜的一套小礼服,原本设计用香槟色的雪纺纱,但在舞台强烈的灯光下,色彩的颜色基本消失,而且显得十分惨白。最后换成有涂层的金色和银色面料,就保持了服装原有的色彩,而且也体现了女演员的靓丽形象。(见图2)服装的颜色对于观众而言,往往是观众对舞台人物的第一印象。色彩的刺激会让观众对人物的个性特点有更直观的感受。因此在服装色彩的设计时也要考虑人物的个性特点、年龄、职业等因素以及整台剧目人物服装色彩的效果。《借我一个男高音》第二幕中人物都是参加宴会的装束,相同的场合,要体现不同的人物,不同颜色的服装可以区分他们的人物形象。比如剧院老板的女儿麦琪,是一个青春少女的形象,一般的长款宴会礼服就不太适合这个人物,剧中设计了一套浅粉色的短款小礼服,充分体现了人物的青春少女形象;歌剧协会主席茱莉亚,是一位50岁左右的贵族老妇人,设计了一套深紫色镶嵌水钻的齐地晚礼服,显示了人物的高贵气质和珠光宝气的形象;男高音的老婆玛利亚,是一位美丽时尚的女性,设计了一套宝蓝色的缎面和雪纺搭配的晚礼服,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美丽形象。

3结语

设计方法范文篇10

关键词:城市触媒理论;老旧社区;三德里社区;视觉设计;触媒因子

据统计,武汉市的老旧社区数量占主城区住宅区总数的66%。武汉老旧社区内的基础设施较落后,生活环境质量较差,社区管理较为薄弱,已经满足不了居民的生活需求。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区改造采取“一刀切”大拆大建的模式,将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老旧社区损毁破坏。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老旧社区如何有效保护和发展,使其既可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提升社区的生活品质,又不丢弃老旧社区本身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城市触媒理论介入老旧社区模型方法的构建

选取老旧社区内的触媒角度:老旧社区内的触媒角度选取主要是老旧社区的现状问题,对于目前常见的老旧社区问题进行总结,选取出社区内空间衰退(对于老旧社区空间衰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社区建筑老旧、建筑外立面破损、生活环境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化环境减少、消防安全缺失等方面。)功能单一(针对老旧社区功能角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老旧社区功能过时不能满足现有居民的需求、失去了原有功能的活力、随着时展原有功能会被现代生活方式所淘汰导致原有功能混乱等)、文化流失(对于老旧社区文化流失问题,一是显性文化失去了社区的自身特色,如社区内的建筑造型以及建筑外立面失去了原有的特色、社区内的基础设施遭到了破坏。二是隐性文化遭到漠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外来人员的注入使得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都受到了影响甚至被同化,原有的社区活动也逐渐消失)这三个角度找到其衰败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对这三个角度的问题进行解决,才能保证老旧社区视觉设计能够顺利且有质量的完成。城市触媒理论下老旧社区视觉设计研究——以武汉三德里社区为例RESEARCHONVISUALDESIGNOFCOMMUNITYBASEDONTHETHEORYOGURBANCATALYST——TAKINGTHESANDELICOMMUNITYASANEXAMPLE确立老旧社区原始触媒因子:原始触媒因子主要是指老旧社区内具有潜在活力、能够带动和活跃社区氛围的要素。基于老旧社区触媒角度选取的基础,确定将空间要素的原始触媒因子、功能要素的原始触媒因子和文化要素的原始触媒因子这三种原始触媒因子作为老旧社区的城市触媒因子。(一)空间要素的原始触媒因子类型外部空间要素的原始触媒因子:外部空间即为社区公共空间,包括社区道路、广场、绿地等,是居民日常外出活动的空间区域,可以在此开展社区活动、节日活动和文化活动等,从而吸引居民走出家门参与活动,增加居民交流,增进居民感情,传播社区文化。外部空间不仅是真实在地的空间场所,更是社会层面互动交流的公共资源。建筑空间要素的原始触媒因子:建筑空间是指由基础、墙垣、屋顶等围合起来的室内空间、建筑与建筑围成的室外空间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空间。本文指的是建筑空间的内部空间即社区居民居住的房间、社区活动室、居委会办公室等内部空间。(二)功能要素的原始触媒因子类型首要功能要素的原始触媒因子:是老旧社区发展的主要活力来源,一旦老旧社区中的首要功能要素模糊,就会出现社区混乱的现象。从属功能要素的原始触媒因子:它的选取应以增加老旧社区多样性、多元化为目的设置。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各类需求,并对首要功能进行补充和扩大。(三)文化要素的原始触媒因子类型显性文化要素的原始触媒因子:在老旧社区内显性文化要素的原始触媒因子呈现的形式比较直观,指的是能够直观地看到,直接呈现在人们视觉中的元素和物体,如:社区内建筑主体、建筑外立面、视觉标识、历史文化建筑等。隐性文化要素的原始触媒因子:在老旧社区内隐性文化要素的原始触媒因子主要是由社区内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习俗以及社区活动等组成,也可以是短期性或节日性的视觉设计,例如春节红包、社区明信片等。确立老旧社区原始触媒因子:重塑与激活老旧社区内的原始触媒因子是“城市触媒理论”模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以空间要素为导向的媒介可以通过外部空间的植入与优化和建筑空间的塑造与优化的方法来重塑激活老旧社区内的触媒因子;以功能要素为导向的媒介可以通过植入新功能、不同功能置换、不同功能的融合来重塑激活老旧社区内的触媒因子;以文化要素为导向的媒介可以通过建筑形态上的文化表达、短期性及节日性的视觉设计和特有历史传统文脉的表达来重塑激活老旧社区内的触媒因子。最终实现老旧社区内的空间、功能和文化层面的视觉设计。城市触媒理论介入老旧社区的模型构建,如图1。

二、武汉市江岸区三德里社区调研与分析

(一)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记录法和实地调研法对三德里社区进行调研及分析,提出技术路线,如图2。访谈法是了解居民、居委会对社区设施及居住的满意度,了解居民在社区户外活动的类型、时间段和经常活动的地点,除此之外了解居民在社区中的交流情况,对三德里社区APP的态度以及对三德里社区APP的要求和期望,如图2。问卷调查法和观察记录法是对社区居民户外活动进行调查分析,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居民个人情况、人口结构、日常活动类型、活动时间和活动的空间分布等。除此之外还包括社区居民对三德里社区视觉方面的建议以及对三德里社区APP的态度。实地调研法是通过对三德里社区实地调研了解三德里社区的传统建筑的现状、社区环境的特点、社区内的基础设施以及社区活动的基本组织情况,找到三德里社区存在的一系列视觉形象问题及三德里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二)调研结果:三德里社区是一个典型的历史老旧社区,是一个以里弄建筑群为主的住宅小区,此外,由于共产党向警予同志故居也在三德里社区内,所以它还具有历史革命文化特点。以下是三德里社区的调研结果:1.社区内视觉形象不够完善。在三德里社区实地调研中发现社区建筑原有功能已经无法满足社区居民实际生活需求,自行搭建行为比较常见,造成空间布局比较混论,视觉形象方面给人一种突兀感和不协调感。社区内整体的视觉形象不够系统,基础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比较简陋,色彩运用不合理,版式设计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2.社区公共空间导视系统不完善,可达性较差。社区在公共空间导视系统缺乏,社区几乎没有路标、导视牌。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社区共有八个出入口,但八处均未设置社区平面示意图社区,中心花坛也没有提供相应指示牌和路标,目的地的可达性较差,不方便社区居民及行人通往。第二,没有立体导视牌,社区内有主巷道和辅巷道组成,若无明确标识方向导视牌会使人迷失方向。第三,社区内导视系统不规范,有居委会制作的也有居民自发做的,社区内的导视系统字体、颜色和材质不统一,容易使人视觉混乱。第四,社区单元出入口处缺少夜间导视标识,对于社区老年人夜间活动造成影响也增加了出现的安全隐患。3.社区邻里关系和谐,但线上交流功能缺失,缺乏线上交流平台。社区氛围和谐友好,邻里关系和睦,经常会在社区内活动。但还需增加线上交流平台功能,例如社区APP,让社区资源信息充分共享。4.社区历史文化流失严重。向警予故居作为三德里社区的名人故居,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建筑外立面破损严重,门前的文物标志牌也有破损上面字迹不清。5.社区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可根据居民爱好开展特色社区活动。从调研中可知三德里社区的居民大多数都是老年人,有种植养殖的经验与习惯。可以根据这些社区特有的活动加强宣传,让居民都能参与其中。除此之外增加短期性及节日性的社区活动,设计相应文创产品,例如春节红包、三德里社区明信片、建党日宣传等。

三、武汉市江岸区三德里社区视觉设计实践

(一)设计构思:首先根据“城市触媒理论”模型,确立三德里社区内原始触媒因子。其次重塑和激活三德里社区内触媒因子。在空间要素中,原始触媒因子包括:社区日间、夜间导视系统以及社区楼房单元出入口的夜间标识设计。在功能要素中,原始触媒因子包括:三德里社区APP。在文化要素中,显性文化要素的原始触媒因子包括三德里社区标志及视觉形象设计、向警予故居视觉形象设计、隐性文化要素的原始触媒因子包括短期性及节日性的社区活动,如图3。(二)三德里社区基础系统设计:三德里社区视觉基础设计除了要树立社区的自身形象,还要符合本社区的自身特色以及社区文化的传承。三德里社区标志以“里”字作为主要设计元素,将武汉特有的里弄建筑形象与“里”字字形相结合,并以鸟瞰角度将三德里社区独有的建筑风格表现出来,从而突出三德里社区的视觉形象特点。整个图形似镂空的几何图形分而不散,代表社区居民团结凝聚,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意蕴,能让居民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社区文化,社区的居民可以在家门口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如图4。(三)三德里社区应用系统设计:从空间要素角度,武汉三德里社区内的空间原始触媒因子主要包括:社区日间、夜间导视系统;社区楼房单元出入口的发光标识。通过对其进行重塑与激活,使视觉设计研究可以顺利进行。1.日间导视系统:通过对三德里社区的实地调研,发现社区内缺少社区平面示意图和立体导视牌,目的地的可达性较差,不方便社区居民及行人通往。第一,三德里社区的区域示意导视图通常都会在出入口处和主巷道与辅巷道交汇处安置,主要就是表明居民楼、中心花坛、绿化景观、居委会、健身器材活动处的位置。将这些示意图放置在各个大门入口处,可以更加直观地告诉人们社区的内部情况。第二,三德里老旧社区的方位导向导视可以带领人们去自己的目的地,在图形方面选取箭头的造型更加容易被大众接受和理解。第三,三德里社区的设施导视包括电线、绿化和景观等安全警示的警示牌和景观提示牌。据此设计系列日间导视系统,如图5。2.夜间导视系统:通过对三德里社区实地调研,发现社区内缺少夜间导视标识,社区内老年人居多应该加强夜间导视标识,若无夜间导视标系统对于社区老年人夜间活动造成影响也增加了安全隐患,如图6。功能要素应用设计:根据三德里社区的现状问题调研分析,三德里社区作为居住性的老旧社区,首要功能为居住为主,从属功能要素为交流功能。通过植入三德里社区APP这项新功能激活其交流功能触媒因子。增加居民之间的线上交流,丰富居民之间的交流形式首先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三德里社区居民的年龄、社会身份以及对社区APP的态度。通过调查结果得出三德里社区APP设计的目标用户包括供给方和需求方都是由社区居民构成,主要针对30-60岁的社区居民,覆盖人群较广,主要类型包括:社区退休老人、上班族、学生、学前儿童、家庭全职主妇。其次,对通过SWOT分析,三德里社区APP设计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即发挥优势、应对挑战(S—T策略)。因此,本社区类APP设计将侧重于简单的交互和直观的导航,迎合用户多样化的需求,如图7。三德里社区APP核心以共享理念为出发点,将社区内技能、时间、物品进行共享,增加居民交流,促进社区和谐氛围。APP共设置五个版块:第一个版块为“首页”,主要显示社区活动公告,还有社区较为重要的信息和共享技能、共享时间、共享物品的板块也是整个APP的灵魂所在。第二个版块为“邻里”,主要是居民分享自己的生活趣事和心得,增加居民邻里之间的线上交流。第三个版块为“共享”,用于和寻找自己需要的技能、物品,增加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第四个版块为“消息”,是接收社区信息公告以及居民信息的通道。第五个版块为“我的”,用于管理和查询个人相关信息。文化要素应用设计:三德里作为武汉最早的里弄建筑,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社区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触媒因子。重塑三德里社区内的文化触媒因子时,应该注重其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重塑以及隐性文化的再现。具体方式如下:短期性及节日性社区活动的文创产品设计和向警予文化礼堂设计。显性文化要素的触媒因子重塑与激活:在三德里社区内选取向警予故居为具有活力的原始触媒因子,重塑与激活的方式为将建筑外立面设计历史文化展示墙。展示民族英雄的关荣事迹,让居民更加团结有民族自豪感。还可以组织中小学学生,学习民族英雄的精神,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社区还可以编写社区手册宣传社区本社特色,传承社区精神,如图8。隐性文化要素的触媒因子重塑与激活:通过对三德里社区周围环境的调研,挖掘其社区活动主要为春节活动、中秋节活动、花卉展、全民绿化等。对于三德里社区隐性文化要素的提取要从社区自身的特色与方向。激活社区隐性文化要素,需要增加居民参与活动的吸引力,使居民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处于主动状态,自觉参与社区活动中与社区文化相结合,增加居民参与感。三德里社区老年人居多,可以多组织些老年活动不仅增强身体素质也有利于社区居民沟通交流,除此之外对于短期性和节日性的活动也可以经常举办,例如春节活动、建党节活动等。设计相关视觉产品设计,例如春节海报、红包、社区明信片、活动海报等,如图9

结语

本文通过将城市触媒理论介入到老旧社区的视觉设计当中这种全新的视角来解决我国老旧社区视觉设计问题。首先是分析城市触媒理论介入老旧社区的可行性,从而构建出城市触媒理论介入老旧社区的模型:即选取老旧社区内的触媒角度,确立老旧社区内的原始触媒因子,重塑和激活老旧社区内的触媒因子。其次选取武汉市江岸区三德里社区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对三德里社区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找出社区内存在的视觉问题。最后从空间要素、功能要素、文化要素三个方面入手对三德里社区进行视觉设计。通过三德里社区视觉设计实践,论证了城市触媒理论可以运用在我国老旧社区视觉设计中。不仅为未来老旧社区视觉设计实践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也为老旧社区居民提供了更良好的户外活动空间,增强邻里互动,提升社区文化质量,是一种适宜我国当下老旧社区视觉设计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彭丹.武汉老旧社区更新改造功能提升设计研究[D].湖北:武汉轻工大学,2019.

[2]马思远.城市旅游品牌视觉形象系统设计探究[J].设计.2014(06):71-72.

[3]张晓峰.论我国城市更新的问题及优化[D].山东:山东大学,2012.

[4]金广君.论“触媒效应”下城市设计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J].规划师.2006(11):30.

[5]张愈芳.武昌区核心区城市建筑风貌规划要点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6]陈蔚镇,刘荃.作为城市触媒的景观[J].建筑学报.2016(12):10-13.

[7]孙乐.历史街区复兴中的城市触媒策略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8]方晶.基于大服务理念的创新型大社区养老模式构建[J].设计.2016(23):29-31.

[9](美)简·雅各布斯,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第2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