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课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9:38:40

赛课范文篇1

一、全员参与,学科覆盖层面广。

本次赛课活动,共25位年轻老师奉献了25堂精彩的课。男教师7名,女教师18名;学科涉及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科学、信息技术等7门;一年级7节,二年级8节,三年级4节,四年级4节,六年级2节。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本次赛课活动,是我校教育教学的一个缩影,是我校教学工作的一次集中展示。

二、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质量高。

本次活动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体老师大力支持。学校在开学之初就印发了活动方案,特别是活动期间,何校长自始自终坚持听课,给每位参赛选手以极大的鼓舞。由于教师们及早准备,精心设计,反复试讲。所以,每堂课,相对作课教师自身而言,不论是目标的设定、学习环境的创设,还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课堂气氛的营造等方面都有一个极大的跨越。这充分说明,我们每们青年教师是乐学、好学、善于学习的。只要我们加强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总结,敢于创新,我们自身就会不断的进步,我们学校就会因此而飞速向前发展。

三、效果明显,课改精神领会透。

赛课范文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1+X”证书;岗课证赛;人才培养模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关于2035年远景目标指出,要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教育强国是继文化强国之后的第二个强国目标,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大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1]。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推行学历证书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2]。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进步与迭代,并应用渗透于各行各业,随之出现了新岗位,老岗位也提出新要求。在技术更新和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动中,中国职业教育进入百年交变的历史变革期。

1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依据

1.1产业变化对应岗位标准的改变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企业的发展趋势、工作岗位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正在对高职教育产生深远影响。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企业的岗位设置正发生着变化,一些传统岗位正在消失,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工作岗位对接正悄然发生变化。在“中国制造2025”中,企业对人才需求由简单重复型的熟练工种,向具有岗位应用转化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企业对人才的新要求带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标准的更新,专业技能和专业创新素养成为人才的核心标准。

1.2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影响

产教融合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至关重要,职业教育要满足区域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与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产业结构调整,都会影响地方高职院校增加和删改专业,传统老专业对接新岗位方向,并且老专业在新业态模式下细化出更多的岗位方向。产教之间形成良性互动,高职院校切实培养市场急需的、能够服务于智能制造和社会发展的人才。

1.3以“岗课证赛”为主线,专业群下多专业协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

“1+X”证书制度是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尝试,通过考证市场化管理,进行职业教育教学水平评估,同时也解决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当前岗位要求不适应的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以“岗课证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专业群课程进行重塑,重新建构起以岗位为导向、以课程为基础、以职业技能证书为技能考核方式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领域中的重要作用[3],合理有效地利用国家给予高职院校的政策优势。

1.4将“1+X”证书制度和技能竞赛融入专业建设

在新产业、新业态下,许多老专业就业岗位由原来单一的岗位分化出工作模块更清晰的诸多新岗位。三年制高职教育,由于学制短,更倾向于岗位教育,而非学科教育。引入“1+X”证书制度,为学生规划主要岗位目标,推动学生有效学习。在前四批四百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录中,出现了许多与急需行业相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例如,在第一批“1+X”证书名录里,Web前端开发证书所对应的岗位是当前人才缺口严重的岗位。将技能竞赛项目融进专业建设的课堂实践项目中,从竞赛角度,追随行业新发展趋势,为顶端学生搭建技能提升的平台。

2“岗课证赛”模式的教学实施目标

2.1通过“岗课证赛”教学实践,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教学指导文件,用于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安排教学任务,进行教学考核。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院校的办学特色和育人理念,是院校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核心依据。应用技术型学历教育与学术型学历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要有清晰的区别。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从知识层面上,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属于高等教育类,在课程建设、技能考核上,要面向岗位,强调技能水平,有别于学术型学历教育。明确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准确定位,以达到精准施教的目的。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岗课证赛”为主线,改变传统学历教育偏重学科建设、课程考核的模式以及其中存在的技能错配等现象。构建起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让每一名学生,因岗而来,上学就是上岗,学中有证,证上有赛,通过课程考试、“1+X”证书考试、技能竞赛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逐步适应岗位要求,以达到毕业即胜岗的效果。要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课程性质,以岗位模块、证书模块、竞赛模块进行划分,去除不在模块范围内的课程,一门课可以同时属于几个模块,突出核心课程在各模块中的作用[4]。课程是基础,人培方案中的课程设计应体现专业特色、岗位要求,既要能完成“1”,即学历教育,也要能完成“X”,即多岗位技能培养,使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可操作、可落实。

2.2通过“岗课证赛”教学实践,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的改变,也促使学生改变学习习惯,广泛开展第二课堂、空中课堂、学生专业社团等,可以帮助学生补充学习技能。三年的高职学习,仅靠课堂时间,课时数量上是有限的。加入第二课堂,同时使用云课堂,通过线上、线下双通道调整学生的学习方法,优化学习路径,学习内容从知识记忆到技能掌握,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同时使用学分银行,开启学生终身技能学习之路。

3“岗课证赛”模式的课程体系

3.1改革以知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突出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尽量减少纯理论课时数。结合多个实际岗位设置多元化理论课程模块、实训课程模块[5]。以培养学生岗位技能为目标,用技能目标管理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与证书互通互融。通过设置专业群平台模块课程,一个课程模块涉及多个岗位所需的技能知识,让学生对与专业相关联的岗位有所了解,拓宽学生岗位选择的范围,通用课程模块的学习对口相关岗位,获取技能证书,以实现“X”,即岗位技能的培养[6]。

3.2书证融通的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内容以证书为导向,其核心内容就是学生的岗位技能,学生学习成果就是岗位的上岗能力。去掉单一的教材,编写制作活页教材。改革传统教师个人备课方式,采用多门课程联合备课,共同确定教学进程[7]。课程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非统一化,但是具备同一个教学目标,按照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将学历教育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融合互嵌[8]。

3.3课程引入技能大赛

建立“国家—省—校—专业群—专业”五层级竞赛机制,以专业群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标准、专业课教学实施、考核评价方式、激励机制等为切入点,将技能大赛竞赛制度、竞赛内容与竞赛机制等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构建“三考核”的考核机制,即校内课程考核、校外“1+X”考核、校外技能比赛,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9]。以教师带比赛的形式,将课程的教学成果转化成竞赛成果。

4影响“1+X”证书制度在“岗课证赛”人才培养模式中推行的主要因素

4.1地方政策

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1+X”证书制度推行所采取工作的方式共有两种:第一,在各院校推行考试,并推出地方鼓励政策,例如,高职学生取得证书可以获得专升本升学考试加分;第二,在各院校推行考试,无升学考试加分政策和其他鼓励政策。

4.2院校管理方式

院校对“1+X”证书考核的管理方式有如下两种:第一,管理考证结果,以证书考试的结果作为管理目标,通过校企合作,积极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第二,推行“1+X”证书考试,不对教学管理方式进行调整,继续沿用过去的教学管理方式,没有根据新的教学考核要求对教学管理进行适应性改革。

4.3教学实训场所

“X”证书标准是随着产业升级而动态变化的,教学实训场所也要随之升级更换,由过去完成单一实验的实训室,向产教融合的教学实训基地转化[10]。同时,数字化的发展也需要升级版的智慧校园,打造全角度、多维度的校园学习环境。

4.4教师在“X”证书中的作用

教师主动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重视“X”证书在职业教育改革与试验中的作用。在证书与学生之间,教师是重要的纽带,是教学目标、教学标准、培养模式、考核评价的主要实施者。在证书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调整、“1”与“X”的衔接中,教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课证融通需要构建分工明确、与证书相匹配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4.5学生对证书考取的态度

通过职业指导课程强化学生对岗位的认知、认可,提升学生对证书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对证书考试的兴趣,将证书考取和课程学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向而行。通过课证融通,增强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优势。

4.6培训评价组织

“1+X”培训评价组织作为职业技能评价的考核设计者,对证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校企之间的合作、教学资源的组建、证书的社会和企业认可度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由培训评价组织制定考核标准的,具体的教学实施是由学校完成的,教学工作最终以课程为落脚点。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培训评价机构组织学校相关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指导编写制作多种形态的教材、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具时效性,保证“1+X”证书制度行稳致远。

5结论

职业教育,即因职业需求而产生的教育。虽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职业教育已经存在,但基本是简单的学徒制,随着技术飞跃式发展,“制造”发展为“智造”,新经济模式下需要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而不是重复型、单一技术的劳动者,职业教育进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新阶段。因为高职教育的出现晚于高等教育,又属于教育大类,高职教育在知识传授、课程考核上基本沿用了高等教育的制度,从而制约和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结果,违背了以职业为出发点的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无论是现代学徒制还是项目式教学,都是在探索职业教育的育人方法,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既是高职院校的压力,也是教学实践改革的动力。职业教育教学活动要体现出以教促学、以学促教的特征,以“岗课证赛”为主线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将证书、课程、岗位、竞赛融为一体,并行推进,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双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

[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

[3]王奕.高职院校“岗课赛证创”五维融通课程体系探索:以物联网专业为例[J].科技风,2022(2):26-28.

[4]党媚.基于赛教融通的工匠精神与职业能力融合培育策略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5):4-6.

[5]徐燕燕,卢香平.“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南方农机,2021,52(21):154-156.

[6]喻婵.“1+X”证书制度下金融科技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商展经济,2021(24):95-98.

[7]颜俊,方达.基于“1+X”证书制度的数控技术专业校企合作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23):153-155.

[8]阳军.“三教”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2(3):92-96.

[9]姚成,王军,宋敏.1+X证书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与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279-280.

赛课范文篇3

【关键词】信息化;外语微课大赛;教学设计

一、引言

为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提高学习效率,努力推进新文科建设,持续深化外语教学改革,探索外语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全面提升外语教学质量与水平,经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举办了“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第六届外语微课大赛”。“本届大赛收到作品2590件”。从5月到9月,从初赛、复赛,经过多轮比拼、层层考验和激烈角逐,作品“世界各国问候礼仪”在复赛评审阶段获得广东省复赛二等奖,刷新了学校在本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

二、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简介

中国外语微课大赛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承办,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办的一项极具影响力的全国性、高水平、大规模赛事。该大赛每年举办一次,自2015年起至2020年,赛事已成功举办六届。历届大赛,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所本科、高职高专、中职各类院校的外语教师同台竞技,各展风采。大赛包括本科英语组、本科日俄德法组、高职高专英语组、中职英语组四个组别,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进行。初赛阶段,由各高校组织外语教师提交微课作品或经由外语教师以个人的方式报名参赛。参赛教师根据课程目录“设计作品,录制微课视频,并配套提供教学设计方案及微课辅助扩展材料”。秉承公开、透明的原则,初赛和复赛均由大赛评审委员会采取网络匿名方式进行评审。现场决赛包含微课作品展示和限时说课两个环节,专家评委对课程选题、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效果、教师个人风采等进行综合评比。外语微课大赛活动为外语教师搭建了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交流的平台,具有很高的教学价值,是高校外语界的一项重大赛事,受到了社会各界外语工作者的广泛好评。

三、基于第六届外语微课大赛的教学设计

按照第六届外语微课大赛章程,参赛教师团队不超过5人,作品包括:“(1)录制微课视频:每个视频时长约5-8分钟。(2)课程介绍。围绕本微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体介绍。(3)教学设计方案。要求提交参赛微课视频的教学设计。内容包括微课作品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设计思路、教学步骤、实现手段、教学总结和作品相关材料的引用转载出处等。(4)辅助扩展资料。要求根据教学设计,与微课视频合理搭配,包括但不限于PPT课件、多媒体素材、微练习及答案、微反馈等。”作品“世界各国问候礼仪”(GreetingsaroundtheWorld)基于海外参展商的视角,在涉外展会的展前阶段参加展台礼仪培训(“世界各国问候礼仪”作为第一期培训项目),巧妙地导入《会展英语视听说》课程。该作品选题恰当,教学设计巧妙,以海外参展商和礼仪培训师对话的形式展开教学,形式新颖、互动性强。同时,利用H5工具,设置闯关游戏,增加趣味性,寓教于乐,贴近学习者真实的学习体验。该作品在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斩获2020年第六届外语微课大赛广东省复赛二等奖。1.教学分析教学对象为应用英语专业(国际商务会展)大学二年的学生,主要特点是:具备一定的会展理论知识,听说基础差,害怕开口说英语,但是未来的工作岗位包括展台接待、展品介绍、商务谈判,都需要一定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为解决学生现有实操能力和未来岗位能力需求之间不匹配的问题,确立的教学重点为问候礼仪的相关知识(如握手礼,鞠躬,贴面礼,拥抱,合十礼等等),教学难点为面对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在商务展会等正式场合中能够用恰当的方式进行问候,获得进一步商务合作交流的机会;在非正式场合中能够选用合适的问候方式进行社交活动,尊重文化差异,促进情感交流。该选题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人才支撑。2.教学设计作品“世界各国问候礼仪”的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总体设计思路、教学资源及工具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过程设计。(1)总体设计思路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包含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以商务展会参展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海外参展商的视角,沿着一条商务参展工作的主线,在涉外展会的展前阶段做好招商、展位预订等准备工作之后,参加展台礼仪培训。设计情境,导入人物角色,通过任务驱动,以海外参展商和礼仪培训师对话的形式展开知识点“世界各国问候礼仪”的教学。针对疫情这一特殊时期,与时俱进优化本知识点教学设计,融入疫情期间的问候礼仪,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辩证看待世界问题。(2)教学资源及工具设计为了有效完成教学内容,本设计采用“三工具、1+平台”的模式:利用微课工具、教学团队自编教材和H5三种工具,开发微课视频资源、活页式教材和知识点相关的闯关游戏资源;“1+平台”是指借助移动学习平台,集资源库和教学管理于一体,然后依托直播平台,使线上教学与线下面授有机融合,开展混合式教学。通过教学实践,不断调整和优化本教学设计、积累和完善平台上的各类教学资源,涵盖微课视频、课堂实录视频、PPT课件、H5游戏等资源,寓教于乐。(3)教学内容设计首先,微课内容设计。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微课的核心特征—‘短小精悍’为原则,以对学习者的合理分析为基础,以情境设计是否有特色、具有吸引力为核心”来设计与制作微课“世界各国问候礼仪”。基于海外参展商的视角,在涉外展会的展前阶段参加展台礼仪培训,从第一期培训项目切入知识点“世界各国问候礼仪”。本微课作品设计精缩内容,把教学内容归结为:问候前需解决的2个问题;问候的2种形式;常见的3种问候礼仪;世界典型6国问候礼仪;疫情期间的问候方式。其中,教学重点是掌握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问候礼仪(handshake,bow,hug,namaste,etc.),教学难点是能够用恰当的方式问候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并初步获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体验。其次,课堂教学内容设计。鉴于课堂教学作为微课的拓展和延伸,主要“考察评价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创新、教学导演能力”,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要采用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在各个教学步骤中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以及衔接各个教学步骤。最后,依托信息技术开发各类信息资源,实施混合式教学。整合“三个课堂”教学内容:第一课堂:创设情景,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第二课堂:借助展会,提升实践能力;第三课堂:开发线上教学资源,丰富学习渠道。(4)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通过任务角色获得问候礼仪的理论知识,体现趣味性;课前观看微课,用不同国家的问候礼仪(形式可以是手势图片、手势方式、文字、语音等)在学习平台上进行特色签到打卡。课中: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系统测评,实时给出评分,既可以查看总分情况,又可以观察各题的正确率,对整体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由“知识输入”阶段过渡到“知识应用”阶段,实现二次提升。创设情景并标记数字编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签、讨论所抽取编号场景的“问候方式”,小组轮流上台表演,其他小组猜测场景编号,在模拟情景中进行问候,体现“做中学,学中做”。课后:三次提升,完成展会实训的终极任务,体现实用性。结合应用英语(国际商务会展)专业,与职场进行对接,符合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拓展第二课堂,在展会中,询问并与外国客商进行互相问候。建立基于“学+做”结合的第一课堂,在学生理解握手礼、合十礼、贴面礼之后,课堂要求学生进行情景演示。课后紧紧依托广交会这个国际化平台开展会展英语视听说为主的第二课堂实训。通过合理的教学过程设计展现教学内容,层层深入,梯度递进,符合学习规律。3.教学反思根据网络评审专家意见,本教学设计科学合理、课程主线清晰,教学方法具有一定引导启发性;文案制作精美细致,突出教学目标;内容选题具有实用性和普适性等等。具体表现为:(1)融入课程思政,坚持价值引领围绕家、国、国际情怀、价值理念等优化本知识点设计,融入疫情期间的问候礼仪,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辩证看待世界问题。(2)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线上教学资源、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开发丰富的第三课堂资源,丰富学习渠道。疫情期间开展“云教学”,利用H5工具,设置闯关游戏,增加趣味性,寓教于乐。(3)教学设计构思巧妙,强化学习体验采用情景模拟,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做中学、学中做”,体现课程的实用性,课堂气氛活跃,课中参与度高。(4)“融入地方、携手行企、增强服务”,实现语言与育人的有机融合“以展促学,展学结合”,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对接;教室与展会的对接;学校与职场的对接,实现语言与育人、英语语言与商务会展专业技能的有效融合。总的来说,该设计主题较突出,思路较清晰,但某些部分还有待凝练,主题最好修改为“世界各国常见问候礼仪”(CommonGreetingsaroundtheWorld)。具体的提升方面总结如下:利用网络在线互动平台,通过课前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各种不同的问候方式,突破传统课堂下知识面窄、学生被动输入知识的局限,实现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尝试在第一课堂中通过直播连线与第二课堂进行瞬时对接,将理论教学内容(世界各国的问候礼仪)与展会实践教学内容(包含但不仅限于初始的商务交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课堂与职场进行对接,解决本课教学难点。

四、结语

“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时代背景下,与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碎片化学习、翻转课堂等融合互联网精神的学习理念思潮相结合,为微课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教育应用的土壤”。因此,近年来外语微课大赛一直备受外语教师的青睐。外语微课大赛为外语教师提供“教学比武展风采、同台竞技促成长”的机会。一方面,外语教师自主选择课程、拟定知识点、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微课视频,展现教学个性、展示教学风采。另一方面,外语教师可以通过这个优质平台相互交流谈感想,取长补短求进步,提升外语教学水平。今后,微课大赛将会一如既往地激发教师制作外语微课的热情,切实推动外语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关于第六届外语微课大赛初赛结果的公示[EB/OL].

2020-06-24.[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关于举办第六届外语微课大赛的通知[EB/OL].

[3]原永康,甄宏杰.商务英语微课情境设计硏究—以首届中国外语微课大赛获奖作品为例[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6(3):89-91.

[4]刘学,彭启高,林代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备赛策略[J].科教导刊,2020(6):15-16.

[5]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6]周广瑜.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外语微课教学之探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1(002):17-18.

[7]张媛军.外语微课的制作过程与经验总结[C].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八卷),2019.

赛课范文篇4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岗课赛证”;会计专业

一、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需要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都强调,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由此可见,通过校企合作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存在的现实问题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全面加强深度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职业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在助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后备人才的同时,开展技术服务盘活企业人才资源,提升在岗、转岗、待岗员工的素质,既能履行社会责任,又能提高社会声誉。学校则可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也可实现学校教育与用工市场的无缝对接,缩短学生社会化转型的时间,教师也能在校企合作中提升“双师”素质和产学研服务能力。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能有力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2.现实问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通性问题主要为: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预期的需求不匹配、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通畅、育人效果不佳等。职业教育要破除阻碍发展的坚冰,就要解决好校企如何达成利益共同体、如何建立“双主体”办学机制,以及如何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理念,明确自身责任和义务的人才等问题。对于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难度更大。与其相关的企业主要为以下几类。一是代账行业。我国市场主体中90%为中小型企业,其中90%会在经营中选择代账,因此代账行业人才需求大,但其收入微薄,导致出现了企业与学校有需求而学生无需求的现象。二是财务软件公司。此类公司因软件的维护和开发涉及商业秘密,因而一般只能提供给学生销售和软件操作类的实践机会,而无法提供软件开发和维护等深层次技术实践机会。三是独立设置会计部门的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一般规模、体量较小,很难大批量接受会计专业的学生,因此难以实现较好的校企合作。四是“互联网+会计”背景下的大型企业。这类企业一般设有财务共享中心,对会计人员需求量较大,但一般不愿意接受职业学校毕业生。可见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的开展中,面临无法批量就业、起薪较低、专业要求较高等问题。笔者认为,借鉴“双元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聚焦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职业教育担当和责任。本文试图立足会计专业视角,从“岗课赛证”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方面挖掘影响职业学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掣肘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3.校企合作的核心校企合作能否成功、能否长久的核心是打造“利益共同体”。这涉及三个主体的关系,即学校、企业和学生,只有把这三方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合作才是良性的、成功的。在利益方面,作为育人主体的职业学校、对技能人才有需求的企业以及学生三方都有各自关注的内容:学校的利益体现在—通过教育,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以此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企业的利益体现在—希望获得一定数量、具备一定素质和技能的学生,解决用工问题。学生的利益体现在—通过学习获得社会的认可,包括个人的发展和经济收入的增加。

三、“岗课赛证”融合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1.“岗课赛证”融合的内涵德国波恩大学的Eichhorst等人总结出校企命运共同体可以体现在几方面:一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以保证课程内容的社会适切性;二是校企对接市场,以保证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三是采用校企引进机制,以保证提升质量,吸引学生就读;四是校企间建立完善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质量保障体系,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五是校企为学生搭建逐级晋升和有效转换的教育路径。“岗课赛证”四融指结合专业对应岗位设置课程,“岗”指会计工作岗位,如可设置票据岗、核算岗、涉税岗、审核岗,或者出纳岗、核算岗、涉税岗、审核岗;“课”指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赛”指会计职业技能大赛;“证”指来源于企业的“1+X”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和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岗课赛证”融合包括“岗课”“课赛”和“课证”三方面的融合。会计课程体系是融通的核心与载体,能体现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要同时将会计工作岗位内容、会计技能竞赛内容、技能要求、实训实操和评价考核内容、“1+X”会计职业技能等级和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等融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岗课赛证”融合是政府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天然有机土壤。2.现实意义(1)“岗课赛证”融合与职业教育跨界性不谋而合职业教育具有跨界性,学校和企业之间虽然存在物理边界、社会边界和心理边界,但职业学校办学内容所要求的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行业、教材与岗位等方面的内容却不仅限于教育领域:学生既属于学校同时也是企业员工;教师具备“双师”特征,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需达到一定比例要求。学生不仅要在教室上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还要在实训室上实训课;不仅要在学校里学习,还要到企业见习、跟岗与顶岗实习。专业对接企业、课程对接岗位,要求学校会同企业共同设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规格是培养具有通用和专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岗课赛证”的四要素、三元融合具有内在联系,“岗”“赛”“证”均来源于企业,每一种要素的存在都受制于整体育人目标,“岗课赛证”融合充分解读和解决了职业教育跨界延伸的系列问题。(2)“岗课赛证”融合与职业教育类型不谋而合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样重要的类型教育,应用性、职业性和技术性是其典型特征,“岗课赛证”融合旨在提升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力、贴近经济产业的职业能力、“1+X”证书体系的创新能力,为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的融通体系奠基。遵循国家资历框架和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有利于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有利于转换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有利于完善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最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岗位适应性和社会地位。

四、“岗课赛证”融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促进

1.“岗课赛证”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发力点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内在本质和核心特色,也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就其实践效果看,依然存在着通性问题和会计专业的专性问题,只有找到新的发力点,才能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深化、更长效、有创新。“岗”与“证”都属于企业社会元素,而“课”与“赛”则属于职业教育元素,“岗课赛证”融合内容要依据企业岗位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建设会计课程体系,使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会计岗位的技能需求、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相一致,从而促进企业(企业社会元素)与学校(职业教育元素)相对接,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此外,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看,“岗课赛证”融合把企业顶岗实习环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支持和鼓励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企业作为评价组织、裁判者,学校作为课程实施者,从而实现了教考分离,并从教学实施和人才评价两个方面推进人才培养。可见,“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内涵与校企合作的主张和要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岗课赛证”融合关注岗位、关注课程、关注技能大赛、关注书证融通,正是借助这种模式,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也才得以保障,产教融合的目标才得以实现。2.“岗课赛证”融合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具体表现“岗课赛证”融合模式不但指明了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促进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明晰了人才培养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强化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提升了校企资源的融合度和运行效率,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岗课融通、以岗定课。一方面,把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把企业标准作为人才培养标准,以“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工学一体”为理念,可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将学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元素注入企业,将企业师傅的技术、设施设备、生产项目等作为教学资源注入教学实践,可盘活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二是课证融通、以课融证。把职业资格和“1+X”职业认证体系引入课程体系,可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习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三是课赛融通、以赛促课。通过国家、省、校三级竞赛机制,把职业技能竞赛训练注入人才培养方案,创建实习实践基地,可构建贴近实际岗位的高效教学环境,推进“三教”改革,增强学生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通用和专业能力。3.构建“五度四融”的“岗课赛证”融合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董仁忠指出: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伙伴关系是指为最有效满足利益相关者对职业学校教育的需求,通过校企利用各自资源、经验与优势,以合同为载体,以特定的职业教育项目为依托,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而形成的一种合作经营关系。李梦卿提出:激励企业的机制,要从国家和省级政府层面建立。通过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点对点合作,带动职业学校教学主线与企业技术技能实践主线两者的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全面融通。职业学校应以“深度融合、资源对接、需求驱动、校企共建、合作共赢”为指导思想,不断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命运共同体,构建“五度四融”的“岗课赛证”融合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见表1)。其中,“五维”包括:校企合作的培养维度、培养广度、培养深度、培养力度和培养效度,“四融”指“岗课赛证”融合,具体的融合方式包括“岗课融通、以岗定课”“课赛融通、以赛促课”“课证融通、以课融证”,从而实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办学综合实力的提高。培养维度指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分别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校方和社会岗位需求侧—企业方,合作企业可以是企业或行业组织,对会计专业而言,可以是中小微个体企业、代账公司、设立财务共享服务机构的企业集团等。培养广度是校企合作的内容,包括职业教育校企合作5个对接过程(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所涉及的专业、课程、科研、师资、基地、培训、实习、就业、创业,最终实现产业需求设置专业、就业实习进入生产、学校名师与企业工匠师资互换、学校科学研究与企业创新发展互促、学校学生成为企业职工等方面的提升。培养深度是核心,也就是课程体系。它直接解决了“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具体包括“岗课融通、以岗定课”“课赛融通、以赛促课”“课证融通、以课融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着力点。培养力度就是“五维四融”的“岗课赛证”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平台保障、理论保障,为该人才培养模式保驾护航,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来规范;平台保障指借助政府提供的产教融合平台,如现代学徒制、国家实训基地等;理论保障指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和跨界性。培养效度是校企双方最终的目标达成度,包括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社会服务能力与企业的生产创新能力协调、办学综合实力得到企业认可。

五、结语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岗课赛证”融合体现了职业学校跨界性和类型特点,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着力点。通过构建“五度四融”的“岗课赛证”融合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大大改进人才培养的维度、广度、深度、力度和效度。

参考文献

[1]程智宾,李宏达,张健.“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的价值追问、学理依凭和实践创新[J].职教论坛,2021(11):68-74.

[2]王欣,金红梅.基于大职教观的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学理基础、内在要求及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2):21-28.

[3]董仁忠.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伙伴关系[J].职教论坛2014(33):4-9.

赛课范文篇5

一.岗课赛证概述

岗课赛证是我国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培养模式,对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内部对于岗课赛证的相应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足,因此无法有效的推广和应用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得当前的人才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当前的社会进步与发展。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岗课赛证的具体含义。

(一)“岗”

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需要最终服务于相应的工作岗位,但是在跟岗实习过程中对于员工的要求是多元化的,既不仅仅需要掌握岗位的专业知识技能,也要不断的提升相应的职业能力和信息素养,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真正的达到岗位的培养目标,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当前跟岗实习也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相关的跟岗实习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相应的岗位技能,对于确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而提升相应的岗位技能和通用技术,更好地适应相应的岗位发展需求,更快地提升自身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在跟岗实习过程中就能够有效地了解到岗位的工作目标,不仅仅要求岗位员工掌握一定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也需要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并科学地规划相应的工作内容来更好地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课”

任何专业的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都需要通过相应的课程教学来更好地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如果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脱离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对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当前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也非常注重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导向来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使相应的课程教学真正地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如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在岗位中对于多方面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也会从多方面考量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方位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相应的岗位。此外,也会通过提升师资水平来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教学改革。而为了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在相应的课程体系设置中会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来使学生得到很好的锻炼,以便适应今后的目标岗位工作,更好的服务于现代物流管理。

(三)“赛”

当前很多职业岗位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人才的技能要求是相对较高的,但是在技能的培养训练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提高相应的训练成果和标准也是当前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学环境是存在一定的不足,无法有效地把控对于学生技能规范的训练,这对于技能化人才的高质量培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而很多职业技能大赛是相对比较公正客观的评价方式,而且有相应的技能考核标准,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更好地实现规范化。此外,在相应的比赛过程中比赛氛围紧张会使学生更加集中精力,而且在相应的正式参与过程中可以见识到更多优秀人才,从而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在赛事高度紧张的氛围下,可以实现学生的快速成长,而且可以积极正向引导学生更好地提升学习热情,为后续学习储蓄能量,因此在当前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也会积极的鼓励职业院校的学生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来更好的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今后的目标岗位工作,甚至将赛事参与作为当前学校人才评价考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来更好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四)“证”

职业技能证书是当前人才招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考标准,因为在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过程中会对相应的专业知识内容以及职业技能等进行全方面地考察来更好地认定相关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企业也可以通过职业技能证书来更好地判定应聘人员的实际水平。因此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也要通过职业技能证书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加强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学习,而随着社会对于职业技能证书认定程度的逐步提高,可以使技能型人才的成长渠道更加畅通,更有利于提升现代物流管理相关职业技能证书的认可度。而当前高校内部也将证书考取作为学生能力评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引导学生通过证书考取更加系统化、全面化的学习相关内容,如果学生可以考取证书甚至会给予学生一定的学分奖励或者现金奖励,这也给学生的证书考取很大的动力。

二.“岗、课、赛、证”深度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

岗课赛证的深度融通人才培养过程中连接了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和证书界四大系统,为相应的人才培养工作保驾护航,在相关的产业发展过程中为技能性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定的)求导向,使职业技能的教育方向能够得到有效确定。在竞赛过程中通过相应的平台搭建来更好地挖掘优质人才,并通过竞赛来更好地加强专业人才的相应职业技能培训。而职业技能证书则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依据,真正地使技能型人才能够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寻找到适合自身的相关岗位。岗课赛证的深度融通对于当前的产业转型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为当前的产业转型发展是为了使相关的产业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而在此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支撑是至关重要的,而通过岗课赛证的深度融通为现代物流管理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撑,更有利地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而对于教育工作的开展来说,岗课赛证的深度融通为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能够帮助学校不断地优化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而对于学生来说,岗课赛证深度融通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因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学生的毕业以及就业也会相对比较容易,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题,真正地有效实现岗位对接来推动产业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无论是从对于产业升级优化、教育改革和学生个人发展来说,岗课赛证的深度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都发挥着极大的价值。

三.岗课赛证育人模式应用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岗课赛证深度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当前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说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为涉及内容复杂也会面临着很多现实问题影响其最终的培养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一)岗课赛证机理尚不明确,相互融通变成了片面整合

岗课赛证的深度融通过程实际是四个系统之间的融通,需要产业界、教育界、竞赛界、证书界来达成通力合作。但是各个系统之间自身的运行模式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的,而在实际的融通过程中对于相应的融通要素和机理不能进行有机的结合,因此在相应的融通过程中,无法有效地把控相应的融通要素和机制来更好地引导融通工作的有效开展,导致四个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有效的融通而出现了片面整合的情况,大大影响了相应的融通效果和质量。

(二)岗课赛证融通过程缺乏组织合力,将多元参与变成了多方配合

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学校所承担的相应教育责任是相对较多的,因此在具体的深度融通过程中,需要有效地连接相关的政府、物流企业乃至行业来更好地完成相互的配合,但是很多学校在整个的组织过程中缺乏一定的领导力,因此很难有效地为真正的融通过程创造有利的条件。而在此过程中没有一方完全起到融通的带头组织作用,因此多方参与变成了多方配合,没有人进行主导,使得融通的配合工作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出现了权责范围不清晰等相关问题,无法有效地明确融通的主体,难以实现分层次开展融通的资源整合等工作,岗课赛证的深度融通也流于形式,无法很好地服务于当前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三)岗课赛证融通效果难以评估,将过程导向变成了结果导向

岗课赛证深度融通已经成为当前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改革趋势,因此当前也有很多院校开始尝试利用岗课赛证来更好地开展相关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是从当前的完成效果来看,现阶段的岗课赛证融通效果是不太理想的,更多时候过于注重相关的教学成果展示,很多学校以学生的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以及职业技能赛项的获奖情况来评价教学工作,使得人才培养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在相关的课程评价过程中,仅简单地通过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二元评价来评判岗课赛证融通效果,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多方面能力,更好地适应今后工作的岗位需求。另外,在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参与过程中,过于注重获取赛项的奖牌含义,而无法在整个参赛过程中有效的发现问题来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的规范和调整。

四.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的实践路径

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前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但是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达到相对比较理想的效果,也要不断地优化融通的实践路径,使得最终的育人效果得到有效保障,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的实践途径。

(一)基于岗位能力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实现岗课对接

现代物流管理岗位的人才需求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而不断发展变化,对于相关岗位的人才要求也是相对比较复杂的,因此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也要基于岗位能力来更精准的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真正使课程体系设计与岗位需求相匹配,更好地实现课程设置与岗位之间的有效对接,使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有效地承接岗位的相关工作,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而现代物流管理岗位的人才需求也是分层次的,因此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也要调整相关的教学内容,根据相关岗位的职业成长规律来更好的确定与之匹配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在物流管理岗位的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前沿能力,真正达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不脱节。另外,也要不断地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岗位需求,提升最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借助第二课堂扩展实践教学形式,实现赛证教学融通

现代物流管理岗位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进行有效的融合,真正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应用能力,但是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也要不断的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否则非常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无法保证最终的实践教学质量。而实践教学作为第二课堂,涵盖的内容也应该不断地得到有效的拓展,单纯地通过实践活动是很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而赛项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引入可以有效地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也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到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中,通过参与相关的赛项来缩小与先进兄弟职业院校的差距,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理想的实践教学效果。另外,教师通过参赛,可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的进行实践教学工作的优化和更新,真正保证人才的培养效果和质量。

(三)落实岗课赛证多维度评价体系,实现以评促改

岗课赛证深度融通过程中,当前的评价方式是相对比较单一化的。如果仅注重学生最终的课程考试成绩、所参加赛项获得成绩和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能力,这样就会忽略了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相关表现,对于人才的培养工作开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在当前评价工作开展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构建相关的多维度评价体系,通过课程参与过程、课程表现以及跟岗实习表现和参加赛项表现等,来更好地发现当前岗课赛证融通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真正地帮助学生培养专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社会能力等全方位的职业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而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针对不同的学生表现,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要给予相应的奖励,来以此为导向,更好的鼓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共同提升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而对于在评价的过程中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要有效地给予鼓励,使其能够更有信心地面对后续的相关学习内容,不断地通过赛项的参与、证书的考取等方式来加强对于相关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保证最终的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优质人才。

五.小结

赛课范文篇6

关键词: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市场营销专业

市场营销在市场经济主体发展中一直承担着重要职能,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市场营销的功能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新型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已经到达新一轮高峰。然而,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于市场需求,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尤其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如何培养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赛融合”的内涵及意义

“课赛融合”教学模式是根据教学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与技能竞赛有效对接,并依据竞赛项目对教学体系进行合理改革和设置,基于竞赛要求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进行训练,实现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课赛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以赛促学、边赛边学,而且可以有效促进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首先,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大法”,也是专业课程教学的根本指南,技能竞赛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其次,“课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竞赛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就业竞争力指标吻合度极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后,“课赛融合”促进了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结合实际而科学的竞赛项目对应用型高校的教学内容和专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通过“课赛融合”,有助于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调整专业课程结构,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创新,促进教学内容与技能竞赛的有效对接。

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作为一门对实践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培养“理论扎实、重实践、求创新”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多数高校沿用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难以达到新时期专业人才对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教学内容陈旧,与企业需求不匹配。课程是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传统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对应于传统的市场运作模式,而近几年“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的飞速发展给市场营销模式的影响可以说是颠覆式的,沉浸在以往的授课内容里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和社会脱节的,滞后于时展的基层营销人员,与企业需求不匹配。要想使学生能够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就必须要有与之能力培养相适应的课程来支撑。(二)教学方式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低。市场营销人员应具备多方面的综合技能,其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的重中之重。但目前很多高校采用的教学方式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实践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足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仍然是一种较为被动的学习。然而,作为一门对实践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培养“理论扎实、重实践、求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具备的各方面能力需要学生在市场实践锻炼中才能获得,因此枯燥的教学方式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阻碍学生综合技能的提升。(三)教学评价单一,考核结果不全面。统一的计划、统一要求、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考试的培养模式,使学生的个性、潜能、爱好、特长受到压抑,人才标准被一刀切、统一化,造成学生“千人一面”。评价方法以考试为主,仅关注结果,不重视过程,以学校为主,缺乏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和社会的评价。这种传统的终结性考评是当前高校课程中主要的评价方法,一次性、终结性评论不能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只能给予学生成绩单上的评价,考核结果不全面。(四)专业课教师实践经验匮乏,教学效果难以保障。应用型高校中很多专业课教师几乎都是由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为了增加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很多高校提出了教师寒暑假期间参与企业挂职的要求,甚至把此要求列入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经调查发现,由于教师挂职时间短,挂职形式单一,主要似乎顶岗锻炼,造成教师挂职往往流于形式。通过短期的挂职锻炼,教师的实践经验难以增强。(五)实践实训体系不健全,实训效果不佳。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训、实习三个主要环节。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只是把实践教学当成理论教学的完善过程或辅助手段,并未形成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模拟实训内容仿真度不高、课时偏少,且实践课程中以验证型实训为主且内容陈旧,难以适应企业实际要求。此外,校外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进行,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实习单位往往不会放手让学生顶岗操作,学生实习期间主要是做一些辅助性工作,实习效果不理想。

三、市场营销专业“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

为达到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课题组提出“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课赛融合”现状分析结果,市场营销专业应从以下方面构建“课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一)变革教学内容,深化课赛一体。课赛一体即课堂内容与竞赛深度融合、相互渗透。变革教学内容要求以市场营销专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将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技能、职业素养相结合,日常教学中嵌入竞赛项目(如表1所示),将竞赛内容在课堂上开展并实施。此外,可将竞赛过程与结果作为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评价依据,并将课程标准与竞赛标准相结合,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掌握相应学习内容,从而实现课赛一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热情。(表1)(二)依据竞赛形式,创新教学方式。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在“课赛融合”的教学理念下,通过竞赛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主动更新教学方法,重建专业教学流程,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教育思想组织教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例如,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情景模拟等方法的基础上,可引入技能教学的竞赛激励机制,使学生对实践训练产生学习兴趣。(三)结合大赛评分标准,优化课程考核形式。结合大赛评分标准,构建开放多元、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优化课程考核形式。一是评价内容综合化。以学生实践能力与素质考核为重点,把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职业素质要求列入评价目标,关注学生在情感、动机、信念、价值观、态度等非智力方面发展的评价;二是评价方式过程化。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成果,还关注学习的动机和过程,使评价活动成为人才培养整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评价主体多元化。把教学评价的着力点与考核的关键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重视学生自身、教师团队、行业企业、竞赛单位与社会力量的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四)建设优秀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得益于优秀教师队伍。市场营销教师队伍要具备“懂理论知识”、“会实践操作”、“能指导竞赛”要求。懂理论知识,营销行业发展速度快,专业教师对其基本理论知识和新出现的理论知识要全面掌握,始终与当前行业发展同频共振,改变原来固守课本理论的局面。会实践操作,营销行业本身操作性强、实践性强,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实训操作过硬是帮助学生进入职场的砝码。为此,课题组提出采取“教师+企业”模式,教师进入企业实践,企业融入教师发展,促使教师实训水平得以真正提高。能指导竞赛,采用以老带新,逐级提高方式,有经验、高水平教师带领刚入门指导竞赛教师,使营销专业教师都能掌握专业竞赛模式,从而更好地带领学生专业水平得以拔高。(五)建立多维实践实训体系,搭建课赛融合平台。建立“教学资源平台、综合实训平台、技能竞赛平台、创新创业平台、校外实习平台”等多维度实践实训体系,实现课赛深度融合,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教学资源平台、综合实训平台建设采用“自建+共享”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教学、综合水平提高。打造市场营销专业技能竞赛平台,形成技能竞赛机制,吸引优秀学生进入平台,为专业技能竞赛奠定基础。创新创业平台采用“线上+线下”方式,线上学生学习提高,线下“讨论+实践”方式,定期开展实践学习讨论,引进优秀企业家、校友开展相关讲座,提高学生专业创新创业技能。校外实习平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推动产教融合,为学生掌握高级技术,扩大就业领域,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

四、总结

作为一门对实践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市场营销专业需要培养“理论扎实、重实践、求创新”的应用型人才。通过构建“课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能够缓解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际之间脱节的矛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为学生拓展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提供了舞台;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专业项目实训实践能力强、专业竞赛能力强,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对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汀.基于“1+2+3”模式的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5(8).

[2]徐小龙.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双证融通”探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9.28(2).

[3]熊云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4]马文婧.《跨境电商》课程教学模式探索———基于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J].现代商贸工业,2019(19).

[5]耿裕清,张涵,张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市场营销课程改革[J].新西部,2019(23).

[6]丁和平,朱娟,刘红军.应用型本科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以宿州学院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7]薛宪琳.互联网+背景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以会计专业为例[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19(3).

[8]杜芳芳.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长江丛刊,2018(2).

赛课范文篇7

关键词:1+X证书;工程造价专业;岗课赛证;人才培养

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其中第六条提出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中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一个或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制度是强化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标准与企业职业岗位考核标准一致。本文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基于1+X证书制度,开展了“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1]。以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目标为基准,以职业岗位为导向,对接专业课程讲授、职业资格证书考取、职业技能竞赛,贯彻理实一体和三全育人的教学理念,促进专业教学与技能培训有机融合,从而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培养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

1工程造价专业相关“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析

2019~2020年,教育部先后公布了四批次共计447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2019年,广西73所院校参与第一批和第二批16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2020年,149所院校参与第一至三批91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2021年,161所院校参与第一至四批263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其中与工程造价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1+X建筑信息模型BIM、1+X建筑工程识图证书、1+X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GIAC认证、1+X数字孪生城市建模与应用,1+X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实施与管理等五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见表1)。试点工作实行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园林与建筑工程系成功申报了1+X建筑信息模型BIM证书、1+X建筑工程识图证书、1+X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GIAC认证等三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单位。这三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均分别设有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初级一般是中职学生报考,中级是高职学生报考,高级是应用型本科生和高职大三学生报考,三个级别考核难度由低到高递进,证书级别的高低代表着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

2目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2.1工程造价行业人才需求现状。2017~2020年,笔者对广西区内外共计86家企业进行了调研,发放问卷调查86份,回收80份,并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及分析,结果显示: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从传统的单一从事工程预决算工作变成了可以从事工程预决算、工程施工管理、工程招投标、图纸会审、建筑材料管理、工程资料管理、建筑质量检测、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多样化工作。说明整个建筑行业对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大型国有企业,均青睐综合素质能力高的毕业生。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信息化时代,我们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并且掌握BIM技术等的工程造价人才。2.2工程造价人才培养现状分析。目前,很多职业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培养模式,以培养预算员、资料员、施工员、安全员为主要目标,学生只需掌握专业核心课程,如工程制图、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CAD、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施工组织与项目管理、结构识图与钢筋翻样等内容。随着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广泛应用和“1+X”证书制度的出台,为了适应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社会需求,职业院校需要及时调整传统的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贯彻落实“职教20条”政策制度,实施“1+X”证书制度。根据工程造价行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修订后的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政治理念坚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家国情怀和创新创业精神,同时掌握建筑、市政园林等方向的概预算、工程结算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消耗量定额的应用、招标工程量清单编制、工程计价文件编制以及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等核心技能,面向建筑工程、装饰工程、市政园林工程、安装工程等建设行业岗位群,能够从事建筑工程预决算、工程造价成本分析、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筑施工管理、工程资料管理等工作,并且在校内学习阶段就考取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

3基于“1+X”证书制度下“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随着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对执有“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毕业生需求量大增,为了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务必对现有职业院校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把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改革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和实训教学体系,把建筑信息模型BIM考核要求、建筑工程识图考核标准、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相关职业证书培训标准三个“X”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标准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构建初、中、高级不同标准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学习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从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导向、职业技能需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还必须依托校企合作平台,邀请建筑行业企业加入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共同培养行业所需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3]。3.1构建“岗课赛证”一体化课程体系。建立以1+X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工程识图三个方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课证融合课程体系。首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从新生入学开始,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职业技能证书,正确理解职业技能证书的意义。其次,应从学校的学情出发,将《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建筑工程识图考核方案》《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要求的知识技能深度融入课程讲授过程中,保证学生考取相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得相应等级能力。最后,应以岗位需求、校内课程为基础,以证书为辅,进行课程改革,明确将“课证融通”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依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深化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3.2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保证。目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校企合作不深入、管理体制不灵活等问题,严重阻碍着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途径为:①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师应主动承担“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学任务,将建筑信息模型BIM、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建筑工程识图三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知识点融入专业课教学中,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②高职院校定期选派工程造价专业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评价组织及相关企业“1+X”职业技能证书培训,组织教师开展交流活动,加强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训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的做法,通过针对性的培训,提升教师的职业技能知识水平,从而更好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提高“1+X”职业技能考核通过率。③职业院校设置一定比例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特聘岗位,大力引进企业一流人才,吸引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能工巧匠及高技术技能人才等到校担任兼职兼课教师,打造“1+X”课程体系专兼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④设立新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学习的有效机制,鼓励新教师积极深入校企合作企业,开展为期3~6个月的企业实践,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并在企业专门设立教师企业实践工作室,让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实际项目中去,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通过多举措建设高素质“1+X”师资队伍,推动“1+X”证书制度的发展,充分实现“证证相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工程造价专业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4]。3.3校企共建“岗课赛证”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发教学资源。校外实训基地,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短期的认知实习实训、3个月的跟岗实习和6个月的顶岗实习这三个阶段逐渐了解企业职业岗位工作情景,让学生通过实际建筑工程项目实践尽快融入企业,完成由学生向员工的身份转变。校内实训基地可以满足“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和职业技能大赛训练需求,如2019年投入了200万元建成的园林与建筑BIM工程中心,既能为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学生提供备赛场所,又能作为“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训练的场地,还可以作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场。目前,学校园林与建筑工程系与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斯维尔科技有限公司、广西七三科技有限公司、中望软件公司、广西华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建筑企业和BIM造价咨询机构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岗课赛证”人才培养基地,搭建一体化实习实训教学环境(见图2)。同时,组织骨干教师、企业专家、能工巧匠等高技能人才队伍,共同开发编制本地化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教材,共同开发精品在线网络课程资源,让学生和企业员工随时随地可以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试通过率。3.4通过技能大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是迅速提高师生“1+X”职业技能证书相关能力的关键路径之一。将国家和地方各级部门举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工程识图赛项、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赛项、工程造价数字化应用GIAC认证大赛、广联达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等赛项的知识点和实训技能考核标准融入到相关专业课程、综合实训以及毕业设计中,通过对课程考核方式和比赛激励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促进学生掌握“1+X”职业技能证书相关技能及知识。通过每年带领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教师也能熟悉各项比赛的考核内容、赛事规程、评分标准,实现比赛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不断促进“三教改革”,教师参加教学能力大赛,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让学生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直接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5]。3.5“1+X”与融通课程的学分转换。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职业院校要融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教学评价,尝试推进职业教育“学分银行”改革工作,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程体系互认学分制度探索。目前,将课程转换为证书,需要职业培训评价机构参与协调,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将证书转化为课程学分,在职业院校内具有可操作性。广西农业职业大学就出台了“1+X”证书学习成果转换办法,X证书(等级)能够转换的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初级证书最多转换4门课程,中级证书最多转换5门课程,高级证书最多转换6门课程,不得转换公共基础必修课、公共基础限定选修课。如学生获得建筑工程识图中级证书,就能够转换建筑构造与识图、结构识图与钢筋翻样、建筑CAD三门课程的学分。学分转换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考证动力,同时,在开展学分转换过程中,采用学生互相评价及教师过程性评价等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使课证融通更加有效,评价体系接近技能评价标准[6]。

4结语

“1+X”证书制度是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青睐执有“1+X”证书的毕业生,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评价体系与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区级职业技能比赛相结合,通过“岗课赛证”融合,多举措并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激励机制,深化教师、教学、教法三教改革,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吻合度,多途径扩大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好实践平台,推行“1”和“X”有机衔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丹.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配套政策研究—基于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实践样例[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0(11):20~25.

[2]沈晓鹏,曹斌,王丽华,等.“1+X”证书制度下宠物养护与驯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11):237~238.

[3]胥瑶.“1+X”证书背景下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J].低碳世界,2021(07):245~246.

[4]王娟.建设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与产教融合[J].文教资料,2019(10):142~143,129.

[5]郑非,王小华.1+X(BIM)证书背景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3):82~84.

赛课范文篇8

一、酒店专业为什么要重视职业技能竞赛

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观念指引下,职业技能竞赛作为展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技能竞赛的比赛项目通常包括“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和“西餐宴会服务”项目,其中“中餐主题宴会设计”竞赛的内容包括接待方案创意设计、仪容仪表展示、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与制作、中餐宴会摆台、席间服务、现场互评、英语水平测试等环节。“西餐宴会服务”项目竞赛内容是以西餐宴会服务为主,调酒服务为辅,涵盖西餐宴会摆台、台面创意设计、菜单设计制作、餐巾折花、斟酒、调酒、西餐服务英语运用等。这两个赛项内容,紧扣酒店行业职业岗位要求,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通过竞赛,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等。同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当前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

当前,多数职业院校的技能大赛是“为赛而赛”,或者说是为了取得好名次而赛,基本上是“精英式”选拔,绝大多数学生与技能大赛无缘,重蹈“精英教育”的覆辙,违背了教育主管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初衷,丧失了职业教育的公平性,这样就难免会出现许多新问题。

(一)学校层面

从学校层面出发,是希望通过竞赛促进职业教学的健康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常规教学与竞赛冲突。一是时间方面的冲突。参加职业技能竞赛需要花相当多的时间训练,这往往会与日常教学安排不一致;二是教学内容方面的冲突。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内容与竞赛所涉及的知识技能会有较大差距,没有实现技能竞赛与课程内容的衔接,也就没有把用于竞赛训练的实训设备用于平常的教学实训,职业技能竞赛最终成为“应赛教育”。

2.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指导职业技能竞赛是一项非常辛苦的长期的工作,选拔学生、培训指导学生、备赛等等,无不挥洒着指导老师辛勤的汗水;而竞赛指导老师在学校还有繁重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科研任务,再加上指导竞赛,如果学校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就无法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促使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工作中去,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竞赛的成绩。

(二)教师层面

职业技能大赛要求指导老师是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专业技能能力,特别是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老师,但目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普遍不足。再一方面已经参与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经验丰富的老师,往往又是专业的教学骨干,教学和科研任务或者社会工作方面任务繁重,无法平衡指导竞赛工作;而刚进校的年轻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实践经验少,学校对于比赛成绩过于看重,往往会对竞赛成绩提出较高要求,面对比赛成绩的压力,年轻老师出现畏难退缩情绪,这种情况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是非常不利的。

(三)学生层面

学生参赛积极性不高。一是备赛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坚强的毅力,无法坚持,会出现学生不能继续参加培训、退出集训等现象。二是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竞赛是能提高自己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的过程,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差,往往需要老师花费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动员做思想工作才肯答应参加比赛。

三、“课赛融合”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我校酒店管理专业实施“课赛融合”的教学改革,最大的亮点是将竞赛“日常化、平民化”,把竞赛项目内容融入日常教学,学生人人参与、天天参与,具体做法归纳如下。

(一)设计“课赛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通过对竞赛所需技能类课程的分类研究,对技能竞赛的课程模块进行优化重组,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实施“课赛融合”的课程体系,从课程的设置到教材的选取,再到具体教学内容的实施都要围绕大赛技能要求为中心来进行。

(二)“课赛融合”的教学措施

将课程标准对接职业标准,教学内容与竞赛内容有效衔接。高职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实施的参照,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课程改革的方向。专业技能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大都被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改革中应努力把技能课程打造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以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餐饮服务与管理》为例,教师根据竞赛要求制定实训课程标准,设计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搭建一个学生参与的平台,将课程学习与技能大赛相结合,把反映特定职业的操作标准和规范引入课堂,课程总目标结合“课赛融合”的特色,在上课时紧密结合赛点来讲解和实践,提出学生应达到的课程目标。课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进行评定,同时鼓励课堂实训中优秀的学生参加省市级职业技能大赛。

(三)将技能大赛标准转化为实训项目标准

如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餐饮服务与管理》,根据竞赛标准,将中、西餐技能竞赛的大赛标准转化为实训项目,设计了:托盘、折花、摆台、斟酒、席间服务、菜单设计等六大项目,《酒店英语》课程设计了餐厅服务用语,情景对话、模拟台面主题英语介绍;《酒水知识与酒吧管理》课程设计自创鸡尾酒调制;《宴会设计》课程安排学生设计宴会主题等实训项目,专业教师将技能大赛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以技能大赛引导和推进教学改革,将技能大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实训教学计划中,反映到教学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竞赛,成立技能竞赛兴趣小组

在实践教学项目实施过程中,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与竞赛相关的课程,广泛开展课程竞赛。竞赛注重普及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竞赛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我校酒店管理专业近几年来每年举办各种职业技能大赛,如:托盘、摆台操作、餐巾折花等项目技能竞赛,酒店英语口语,宴会主题设计竞赛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各种形式的技能竞赛,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形式多样的课程竞赛,提升了学生技能锻炼兴趣,创造了技能训练氛围,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成立竞赛技能兴趣小组。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业技能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现有教学资源,学生以老带新,交流讨论,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气氛,学生之间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同时技能竞赛兴趣小组的成立,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且为省市技能竞赛选拔优秀选手奠定基础。

(五)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1.校内考试与技能竞赛相结合。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的内容尽量从竞赛内容中选取。对参加各级竞赛实训的学生和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通过申请,可以取代相应课程的学习和课程成绩,实施学分奖励。

2.注重应用考核。如实施项目考核、岗位技能考核。采取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将传统的理论考核改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分阶段、分项目组织竞赛方式的考试。这些考核方式突出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课赛融合”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

(一)促进了“双师”型教学队伍的建设

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学生要经过层层的选拔,最终在大赛现场展示个人技能。一方面离不开学生的刻苦练习,另一方也离不开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指导,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取得佳绩的关键所在。我校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新进的青年教师采取以老带新的方法,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分别对青年教师在教学、教研及实践操作技能等方面给予多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外也抽空下酒店和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每次的职业技能大赛,我院酒店管理专业教师都积极投入到各个赛项活动中。熟悉大赛标准及要求,就大赛的考核标准进行研讨,讨论每个环节的评分点;指导学生的操作达到准确、标准、符合规范要求。通过大赛即提高了老师的专业知识,同时教师专业技能也在不断提升。

(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职业技能大赛不仅仅是技能的比赛,同时也是心理素质的比赛。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比赛成功的重要条件;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平时辛苦的训练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性格,比赛中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才能摆正心态,集中精力沉着应战,避免在紧张中出错。所以说技能大赛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

赛课范文篇9

一、居住空间设计网络平台的总体设想

居住空间设计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意义,是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前瞻性、教学形式的灵活性、教学时间的自主性、教学资源的集成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评价的公开民主性、学习过程的自我约束性、教学管理的时效性、教学研究的及时反馈,最终实现居住空间设计教与学的信息化、多样化、国际化。鉴于此,居住空间设计网络平台的总体设想如下。创建综合的居住空间设计的相关资源库,包括课程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库、交流互动平台。资源库包含设计名家库、优秀作品库、教学课件与教案库、室内设计历史资料库、网络资源链接、论文成果库等,丰富的资源可为学生自主学习居住空间设计。充分利用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交流,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说出设计构思,使师生互动良好、教学相长。

二、平台整体构架设计

网络教学系统的构建有其特有的原则,赛课(Sakai)软件的要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进行构架。居住空间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在功能上包括教师主导模块、学生学习模块、资源共享模块、交流互动模块四大模块内容。

(一)资源共享模块。资源共享模块是由教师主导建立,但同时也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由教师和学生共同丰富、完善。学生在寻找资源的过程中也是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是一种学习。这样可以弥补学生认知不够的局面、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资源匮乏,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全面的资源,通过多种媒介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资源共享模块是居住空间网络平台的“仓库”,扩展学生思维空间的主要途径。根据居住空间设计课程的特点,分为课件与教案库、设计名家作品库、传世室内设计作品库、优秀论文库、表达表现库、网站资源链接等项目。

(二)教师主导模块。教师主导模块是教师统筹安排教学内容的部分,教师要对居住空间课程进行整体设计,要创建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日历、课程进度安排等内容,要让学生清楚时间节点,合理安排每个进度的时间。教师根据讲课进度布置作业、进行在线测试。可以通过访问统计以及学生的学档资料等模块了解和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课程管理监控。

(三)学生学习模块。学生学习模块主要是学档资料、学习博客、课程学习、作业投递箱四个部分。学生在个人的课程学习空间中,要先了解课程体系。对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资源、日程通知要进行全面理解。学生要按照教师的课程设计完成相关课程内容学习,要及时把个人的学习进度和指导教师进行沟通。

(四)交流互动模块。网络的普及让交流更为多样化,也更为迅速,时间也较宽松,对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会有更好的优势,因此要发挥网络教学平台在交流互动上的优势,让学生大胆的提问。同时也要通过学生间互动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提高学习的效率,开阔学生的视野。居住空间设计网络教学平台要打造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交流部分。要做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教师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学习内容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

三、结语

基于赛课(Sakai)教学软件所构建的居住空间设计平台是致力于将课程资源库、课程教学、交流互动整合一体的综合平台,它资源较为丰富,有较为前瞻的教师主导模块和学生学习模块,同时还实现了交流互动。

作者:刘照国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水彩琴.英美文学网络教学系统的构建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

赛课范文篇10

关键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岗、证、赛、课”相融合;实践教学体系

在岗位能力培养、资格证考试、技能竞赛大行其道的高职院校,如何更好的将三者融合于常规的教学当中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一件事情。现如今在学前教育专业,关于“岗、证、课、赛”相融合的理论与实践都相对较少,对“岗、证、赛、课”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可以补充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理论,转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综合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培养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擅理论、强操作、多证书、竞赛强的多元化人才,更好的应对“考证热”、“竞赛热”等高职教育现状,最终实现光彩就业。

1高职院校“岗、证、赛、课”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现状

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开始较早,从知网的搜索来看,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关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文章发表,研究主要也是针对职业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实习、实训。如:1997年发表于《成人教育》的《关于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实验与研究》一文,至今有五千余篇。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研究最早见于2004年9月祁海芹的《关于师范高职学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一文,到目前为止知网共收录79篇相关文献。关于“岗、证、赛、课”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研究,对其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则更少一些。以“岗、证、赛、课实践教学体系”为主题关键词,到目前为止在知网搜索,共找到了11篇文献,最早的文献是2012年的陈岩发表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岗、课、证、赛互相融合建立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一文,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研究与论述。其他文章则集中于计算机、会计、电子商务、酒店管理等专业。而学前教育专业对该课题的研究较少。根据知网统计,到目前为止只有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于洲老师一篇关于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相关研究。对关于“岗、证、赛、课”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研究,有的是从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实验、实训和实习中的“岗、证、赛、课”的相互融合,有的是从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里研究“岗、证、赛、课”的相互融合,大家都已经认识到职业院校对“岗、证、赛、课”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但如何将“岗、证、赛、课”的融合体现在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表述的还不是很完整与清晰,根据研究提出一种具备可操作性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岗、证、赛、课”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理论,就目前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2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岗、证、赛、课”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

所谓“岗”,是指工作岗位,在这里“岗”主要指的是幼儿园中的幼儿教师岗位。所谓“证”,是指幼师岗位所必需的各种资格证书,包括了学历证、职业资格证以及各种技能等级证等等,对学前教育专业来说,“证”主要指的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历证、幼儿教师资格证、育婴师证、营养师证、舞蹈教师资格证、奥尔夫音乐教师资格证、美术教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资格证、蒙台梭利教师资格证等等相关证书。所谓“赛”,是指技能竞赛,具体来说就是各级组织开展的各种专业技术技能比赛,通过技能竞赛检测学生的学习水平、知识水平以及能力水平。在这里“赛”,主要指的是教育部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学前教育技能赛项以及为参加大赛而进行的校级选拔赛、省级选拔赛及相关培训。所谓“课”,是指课程,是人才培养实施的载体。在这里“课”主要是指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实践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五大领域的课程等等。“岗、证、赛、课”相融合,就是以岗设课、以证开课、以赛教课,将“岗”、“证”、“赛”和“课”有机的结合起来。所有课程的开设,首先根据岗位需求来设置,针对幼师岗位需求,拆分细化职业岗位能力,并将之有效的体现于具体的课程之中。其次在课程体系当中加入考证的知识点以及能力点,在日常的课程中就掌握这些点。最后通过技能大赛,根据大赛的要求对所开设的课程要求进行提高,学生们通过了解参与技能大赛,进一步提高职业岗位能力。比赛是提高职业岗位能力的手段、考证是提高职业岗位能力的积累过程,最终达到职业岗位需求这一终端目标。“岗、证、赛、课”相融合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则是分别从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以及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来具体建构。

3构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岗、证、赛、课”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为了更好的构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岗、证、赛、课”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可采用文献查阅法、比较研究法、调查分析法以及个案实践研究法,首先从“岗、证、赛、课”的内涵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进行分析,然后围绕“岗、证、赛、课”相融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主题,研究“岗、证、赛、课”相融合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内容体系的设置、管理体系的完善、保障体系的打造以及评价体系的形成。在研究的过程中,可首先建立“岗、证、赛、课”学生社团,进行个案实践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研究边实践。通过研究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检验研究成果。然后将经过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充实“岗、证、赛、课”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再去指导更为广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然后再通过实践检验研究的成果,循环往复力争使得课题的研究更为完善并具有更多层面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夏玉林、付云强,唐山学院学报,2009.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