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2-05-22 08:32:37

岗课赛证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和相关职业培训机构等职业学校所从事的教育。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培养出的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预期的需求不匹配、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通畅、育人效果不佳等问题。对于会计专业而言,校企合作难度更大。职业教育要破除阻碍发展的坚冰,就要构建“五度四融”的“岗课赛证”融合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岗课赛证”;会计专业

一、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需要深入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以及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都强调,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由此可见,通过校企合作解决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存在的现实问题

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学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全面加强深度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推动职业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是职业学校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在助力学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后备人才的同时,开展技术服务盘活企业人才资源,提升在岗、转岗、待岗员工的素质,既能履行社会责任,又能提高社会声誉。学校则可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也可实现学校教育与用工市场的无缝对接,缩短学生社会化转型的时间,教师也能在校企合作中提升“双师”素质和产学研服务能力。因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互惠双赢的长效机制,能有力地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2.现实问题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通性问题主要为:职业学校培养出的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预期的需求不匹配、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不通畅、育人效果不佳等。职业教育要破除阻碍发展的坚冰,就要解决好校企如何达成利益共同体、如何建立“双主体”办学机制,以及如何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理念,明确自身责任和义务的人才等问题。对于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难度更大。与其相关的企业主要为以下几类。一是代账行业。我国市场主体中90%为中小型企业,其中90%会在经营中选择代账,因此代账行业人才需求大,但其收入微薄,导致出现了企业与学校有需求而学生无需求的现象。二是财务软件公司。此类公司因软件的维护和开发涉及商业秘密,因而一般只能提供给学生销售和软件操作类的实践机会,而无法提供软件开发和维护等深层次技术实践机会。三是独立设置会计部门的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一般规模、体量较小,很难大批量接受会计专业的学生,因此难以实现较好的校企合作。四是“互联网+会计”背景下的大型企业。这类企业一般设有财务共享中心,对会计人员需求量较大,但一般不愿意接受职业学校毕业生。可见会计专业在校企合作的开展中,面临无法批量就业、起薪较低、专业要求较高等问题。笔者认为,借鉴“双元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聚焦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职业教育担当和责任。本文试图立足会计专业视角,从“岗课赛证”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方面挖掘影响职业学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掣肘因素,并提出解决对策。3.校企合作的核心校企合作能否成功、能否长久的核心是打造“利益共同体”。这涉及三个主体的关系,即学校、企业和学生,只有把这三方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合作才是良性的、成功的。在利益方面,作为育人主体的职业学校、对技能人才有需求的企业以及学生三方都有各自关注的内容:学校的利益体现在—通过教育,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以此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企业的利益体现在—希望获得一定数量、具备一定素质和技能的学生,解决用工问题。学生的利益体现在—通过学习获得社会的认可,包括个人的发展和经济收入的增加。

三、“岗课赛证”融合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1.“岗课赛证”融合的内涵德国波恩大学的Eichhorst等人总结出校企命运共同体可以体现在几方面:一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以保证课程内容的社会适切性;二是校企对接市场,以保证人才培养过程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三是采用校企引进机制,以保证提升质量,吸引学生就读;四是校企间建立完善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和质量保障体系,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五是校企为学生搭建逐级晋升和有效转换的教育路径。“岗课赛证”四融指结合专业对应岗位设置课程,“岗”指会计工作岗位,如可设置票据岗、核算岗、涉税岗、审核岗,或者出纳岗、核算岗、涉税岗、审核岗;“课”指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赛”指会计职业技能大赛;“证”指来源于企业的“1+X”会计职业技能等级证和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岗课赛证”融合包括“岗课”“课赛”和“课证”三方面的融合。会计课程体系是融通的核心与载体,能体现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要同时将会计工作岗位内容、会计技能竞赛内容、技能要求、实训实操和评价考核内容、“1+X”会计职业技能等级和会计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等融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岗课赛证”融合是政府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天然有机土壤。2.现实意义(1)“岗课赛证”融合与职业教育跨界性不谋而合职业教育具有跨界性,学校和企业之间虽然存在物理边界、社会边界和心理边界,但职业学校办学内容所要求的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行业、教材与岗位等方面的内容却不仅限于教育领域:学生既属于学校同时也是企业员工;教师具备“双师”特征,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需达到一定比例要求。学生不仅要在教室上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还要在实训室上实训课;不仅要在学校里学习,还要到企业见习、跟岗与顶岗实习。专业对接企业、课程对接岗位,要求学校会同企业共同设置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规格是培养具有通用和专业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岗课赛证”的四要素、三元融合具有内在联系,“岗”“赛”“证”均来源于企业,每一种要素的存在都受制于整体育人目标,“岗课赛证”融合充分解读和解决了职业教育跨界延伸的系列问题。(2)“岗课赛证”融合与职业教育类型不谋而合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样重要的类型教育,应用性、职业性和技术性是其典型特征,“岗课赛证”融合旨在提升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力、贴近经济产业的职业能力、“1+X”证书体系的创新能力,为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的融通体系奠基。遵循国家资历框架和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有利于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框架,有利于转换教育资格与职业资格,有利于完善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最终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岗位适应性和社会地位。

四、“岗课赛证”融合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促进

1.“岗课赛证”融合是校企合作的发力点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内在本质和核心特色,也体现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就其实践效果看,依然存在着通性问题和会计专业的专性问题,只有找到新的发力点,才能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深化、更长效、有创新。“岗”与“证”都属于企业社会元素,而“课”与“赛”则属于职业教育元素,“岗课赛证”融合内容要依据企业岗位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建设会计课程体系,使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内容与行业企业会计岗位的技能需求、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内容相一致,从而促进企业(企业社会元素)与学校(职业教育元素)相对接,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高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此外,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看,“岗课赛证”融合把企业顶岗实习环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支持和鼓励职业学校学生在校期间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企业作为评价组织、裁判者,学校作为课程实施者,从而实现了教考分离,并从教学实施和人才评价两个方面推进人才培养。可见,“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内涵与校企合作的主张和要求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岗课赛证”融合关注岗位、关注课程、关注技能大赛、关注书证融通,正是借助这种模式,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也才得以保障,产教融合的目标才得以实现。2.“岗课赛证”融合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具体表现“岗课赛证”融合模式不但指明了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促进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明晰了人才培养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强化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提升了校企资源的融合度和运行效率,大大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岗课融通、以岗定课。一方面,把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融入课堂,把企业标准作为人才培养标准,以“学生中心能力本位工学一体”为理念,可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将学校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元素注入企业,将企业师傅的技术、设施设备、生产项目等作为教学资源注入教学实践,可盘活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二是课证融通、以课融证。把职业资格和“1+X”职业认证体系引入课程体系,可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习的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三是课赛融通、以赛促课。通过国家、省、校三级竞赛机制,把职业技能竞赛训练注入人才培养方案,创建实习实践基地,可构建贴近实际岗位的高效教学环境,推进“三教”改革,增强学生掌握核心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通用和专业能力。3.构建“五度四融”的“岗课赛证”融合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董仁忠指出: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伙伴关系是指为最有效满足利益相关者对职业学校教育的需求,通过校企利用各自资源、经验与优势,以合同为载体,以特定的职业教育项目为依托,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风险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而形成的一种合作经营关系。李梦卿提出:激励企业的机制,要从国家和省级政府层面建立。通过职业学校与企业的点对点合作,带动职业学校教学主线与企业技术技能实践主线两者的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的全面融通。职业学校应以“深度融合、资源对接、需求驱动、校企共建、合作共赢”为指导思想,不断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命运共同体,构建“五度四融”的“岗课赛证”融合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见表1)。其中,“五维”包括:校企合作的培养维度、培养广度、培养深度、培养力度和培养效度,“四融”指“岗课赛证”融合,具体的融合方式包括“岗课融通、以岗定课”“课赛融通、以赛促课”“课证融通、以课融证”,从而实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办学综合实力的提高。培养维度指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分别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校方和社会岗位需求侧—企业方,合作企业可以是企业或行业组织,对会计专业而言,可以是中小微个体企业、代账公司、设立财务共享服务机构的企业集团等。培养广度是校企合作的内容,包括职业教育校企合作5个对接过程(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所涉及的专业、课程、科研、师资、基地、培训、实习、就业、创业,最终实现产业需求设置专业、就业实习进入生产、学校名师与企业工匠师资互换、学校科学研究与企业创新发展互促、学校学生成为企业职工等方面的提升。培养深度是核心,也就是课程体系。它直接解决了“用什么培养人”的问题,具体包括“岗课融通、以岗定课”“课赛融通、以赛促课”“课证融通、以课融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着力点。培养力度就是“五维四融”的“岗课赛证”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包括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平台保障、理论保障,为该人才培养模式保驾护航,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来规范;平台保障指借助政府提供的产教融合平台,如现代学徒制、国家实训基地等;理论保障指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和跨界性。培养效度是校企双方最终的目标达成度,包括人才培养质量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社会服务能力与企业的生产创新能力协调、办学综合实力得到企业认可。

五、结语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岗课赛证”融合体现了职业学校跨界性和类型特点,是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着力点。通过构建“五度四融”的“岗课赛证”融合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大大改进人才培养的维度、广度、深度、力度和效度。

参考文献

[1]程智宾,李宏达,张健.“岗课赛证”融通培养模式的价值追问、学理依凭和实践创新[J].职教论坛,2021(11):68-74.

[2]王欣,金红梅.基于大职教观的职业教育“岗课赛证”融合育人的学理基础、内在要求及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2):21-28.

[3]董仁忠.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伙伴关系[J].职教论坛2014(33):4-9.

[4]李梦卿.企业参与热情越高,职教春天就越灿烂[EB/OL].

作者:俞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