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13:39:22

入市范文篇1

当市场达到成熟阶段时,它要有一批固定的供应者、竞争者、经销商和顾客。这批人形成了一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力图使市场形成一个封闭系统,实行保护,防止他人进入。这个既得利益集团往往可以得到政府立法部门、劳工组织、银行及其他组织机构的支持。他们会设立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壁垒来阻止他人进入,如课税、关税、规定进口限额和其他限制性条件等。

这种封闭型市场的例子是很多的。日本的大部分市场都是受到保护的。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怨声载道。外国公司在进入日本市场时,不仅会遇到高关税,而且在聘用良好的日本经销人和商人也难以签约。甚至当外国公司提供优质产品和优惠价格时也是如此。例如,摩托罗拉公司为向日本销售电讯设备作了多年的努力,最后终于获得成功,其方法是通过华盛顿当局对日本施加压力,并且对电讯设备进行了重新设计,以适应日本方面的严格要求。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英法联合研制了“协和”飞机,研制者们打算向一些城市提供服务。然而,在取得在这些城市的着陆权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阻力。最主要的阻力来自顽固的航空公司和一些反对噪音的人。“协和”集团需要出售64架飞机才能不亏本。但只卖掉16架;结果使该集团有史以来成本最高的新产品遭到夭折。

当然,打进新市场方面遇到困难的公司并非就是封闭型市场的受害者。问题可能是公司的产品质量低劣、定价过高、财务上的困难、不愿意支付其他公司都缴纳的税款或关税,也可能是碰到了一个受到合法专利保护的市场。所谓封闭型市场是指:在这种市场上,已经存在的参与者和批准者设置种种障碍,而使得那些能够提供类似产品的、甚至能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的公司难以进入,无法经营业务。阻止进入的壁垒包括歧视性法律规定、政治上的偏袒、卡特尔的垄断协定、社会偏见或文化偏见、不友好的分销渠道,以及拒绝合作的态度。这些壁垒造成了种种困难,这是大市场营销必须加以克服的。

公司怎样打入封闭型市场呢?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容易的,一种是困难的。采取容易的方法时要作出许多让步。以至使公司在进入市场后几乎无利可图。最近日本在土耳其赢得一份令人垂涎的建桥合同:建设一座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长达3576英尺的吊桥。日本的投标叫价非常低,使得竞争对手和土耳其人都大吃一惊;竞争对手们都抱怨这种竞争不公平。克利夫兰桥梁工程公司经理抱怨说:“如果日本对土士耳其人说‘我们将送给你们这座桥梁’,可能(对日本人来说)会更便宜一些。”

入市范文篇2

[关键词]保险资金;利差倒挂;证券投资保险基金

随着央行连续七次降息,我国利率己降到前所未有的低水平。降息有利于减轻国企的利息负担,刺激消费,增加社会投资,缓解当前我国内需不足的主要矛盾,这是我们所乐于见到的;但利率的大幅度下降,也导致了一些负面效应,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我国保险业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下降,经营出现了困难。我国保险业目前面临的经营危机,一方面是由于利率下调的因素,但主要的根源在于国家对保险业政策支持的滞后。因此,我国保险业若想进一步健康发展,国家必须改变保险业经营的政策环境。笔者拟就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引起理论界对此问题的重视。

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中的主要问题

1、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窄,利差倒挂

保险资金一般是指保险公司的资本金、保证金、营运资金、各种准备金、公积金、公益金、未分配盈余、保险保障基金及国家规定的其他资金。成熟保险业的经营是依靠保险和投资两个轮子共同驱动和协调发展,通过保险融资,投资创利的方式来实现保险公司总体收益。投资是保险业的核心业务,没有投资等于是没有保险行业。保险行业的主要存在目标是风险的转移。保费是风险转移的价格,但由于市场的竞争,使得这个价格往往不够支付转移的成本,承保亏损己成为保险公司的普遍现象。所以,没有保险投资,没有投资绩效的提高,整个保险行业的经营是不可能维持下去的。

近年来,我国保险融资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保险资金的运用却不理想。首先是运用渠道过窄。1995年10月1日实施的《保险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该法明确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方式。”实际上,在1998年以前,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只能存入银行或购买债券。1998年10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批准保险公司加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从事债券买卖业务。这一举措,为保险资金运用无疑开辟了一条安全、高效的新渠道,但是这一市场目前虽有9000亿的存量,但交易不够活跃,限制了保险公司大规模进入。从全国几大保险公司的情况来看,我国保险公司的资金40%一60%是现金和银行存款。1996年,中保708亿元总资产中现金和银行存款为389亿元,占498%,太保83.9亿元的总资产中现金和银行存款为436亿元,占4095%,平保7618亿元总资产中现金和银行存款为3772亿元,占3872%。其次,在过去银行利率水平较高时,保险资金运用渠道过窄,还不足于对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构成较大威胁,但随着央行连续七次降息,利差倒挂的问题凸现了出来。经过七次降息,一年存款利率从1996年的1078%降至目前的225%,这使保险公司在1998年以前预定利率75%水平以上的长期业务出现利差倒挂,面临的利差损失将在未来几年中滚动增加。国债收益也随即大幅下调,资金市场总体收益率偏低,使得具有长期负债特点的寿险资金回报率过低。尽管国内各家保险公司为防范风险,于1998年8月以后纷纷推出了“利差返还型保单”,但准备金不足仍是不少保险公司将面临的问题。

2、不公平竞争问题。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加深,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必须开放金融服务业-10-外资保险公司看好中国市场潜力,纷纷抢滩国内保险市场。在资金运用上外资保险公司有明显优势,如《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外资保险资金除可以人民币和外币存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外,还可购买企业债券(不可超过投资总额的10%)、境内外汇委托放款以及股权投资(不超过可投资总额的15%)。显然,外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明显比内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广得多,从而导致不公平竞争,不利于国内保险业的发展。

二、拓宽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险资人市

1、西方国家保险资金入市情况

从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实践看,根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分类,即房地产、抵押贷款、股份、固定收益债券、抵押贷款以外的贷款和其他投资方式等六类,OECD国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以固定收益债券(包括国债、企业债、金融债券等)为主,比例一般在20%-40%之间,很少有超过70%的;股份投资(包括股票和实业投资等)一般在10%-30%之间,产险投资于股份的比例相对于寿险要高一些。以美、日、英三国为例:美国寿险投资于股票的比重97年达到233%,日本94年为266%,英国96年为435%;各国保险公司持上市公司股票占整个股票市场市值比重为:美国294%,欧洲40%,日本50%。以上数据表明,由于股票和债券具有较高的投资收益率,保险资金入市是提高保险资金投资绩效的必要途径。

2、我国保险资金入市的可行性

根据以上分析,成熟保险业的保险资金主要运用于债券和股票。而我国证券市场却对保险资金关上了大门,这正是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作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所在。因此,我国能不能借鉴国际经验,扫除这一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障碍呢?保险资金运用,应坚持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多样性的国际通行原则。以此为标准,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收益性和流动性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安全性。股市是高风险的市场,这是人们所公认的。然而,任何投资,风险和收益总是共存的,不能盲目追求高收益,忽视高风险,也不能因为有风险而放弃大好的投资机会。在认清风险的基础上,理性投资股市,进行合理的投资组合,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提高收益。中国股市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还难以总结出其运行的长期规律,但是,从近几年的实践看,即使在1997、1998年的调整年中,每年也有一至两波较为象样的行情。以安全为第一的保险资金,每年只做一波行情,实现10%的收益并不难,有节制的选择时机入市,稳健操作,风险并不大。另外,寿险保单的责任期常常在5年、10年、15年甚至更长,完全有时间调整投资战略,达到在保单责任期满时较好的收益率。因此,在我国,保险资金入市是完全可以尝试的。

3、我国保险资金入市的具体方式

证券投资保险基金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解决保险公司资金投资渠道的一个主要运作方式,这一方式能在最大限度内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性。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让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

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的设立和运行,涉及诸多相关问题,下面笔者提出一些构想。(1)保险基金的募集。正式运行三年以上,无重大违规行为的中资保险公司都可以发起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保险基金的募集采取向保险公司定向募集的形式,保险基金可以向某一家保险公司定向募集,也可以向数家保险公司定向募集。保险基金设立以后,也不公开上市。(2)募集资金的比例。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用于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的资金数额,以其总资产的一定比例来确定。根据目前的情况,这一比例应在10%左右,允许上下浮动2%是比较合适的,同时要根据保险公司的类型、运行的时间、资本金实力、资产质量、资产负债率以及公司资信度等因素,作适当调整。(3)保险基金管理公司的选择和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的管理人可以选择现有的、规范化的基金管理公司,也可以由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发起设立新的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必须有3-5家证券公司和(或)信托投资公司共同发起设立。(4)保险基金形式。保险基金可以采取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形式。如果采取封闭式基金形式,存续时间不得少于5年,有人寿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的保险基金的存续时间可以相对长一些,如15-30年;由非人寿保险公司发起设立的保险基金的存续时间可以相对短一些,如5-15年。(5)保险基金的投资品种和投资组合。保险基金的投资品种包括股票、国债、企业债券和可转换债券。保险基金的投资组合应当符合:投资于股票,债券的比重不得低于基金资产总值的80%;持有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同一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证券不得超过该证券的10%。(6)保险基金的信息披露。保险基金必须定期在指定的报刊上披露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以供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对证券投资保险基金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同时也便于投保的消费者在选择保险公司时参考。

三、几点建议

1、建议尽快实施。笔者认为,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保险业的持续发展。随着证券市场和保险业规模的扩大,各项法律、法规逐步完善,再加上保险基金所募集的资金只占保险公司资金总量的较小份额,因此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将是安全的,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是切实可行的。

入市范文篇3

近几年,我国软饮料年产量以超过20%的年均增长率递增,达到1300多万吨。在产量增长的同时,品种也日趋多样化,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我国饮料品种已由单一的汽水发展成为包括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蔬菜汁、乳饮料等八大类。

XX年包装饮用水的消费量大幅下降,而果蔬类饮料走俏,同比上升了5.6%;碳酸饮料和功能性饮料的消费量略有下降,分别降低了1.7%和1.9%,不过,包装饮用水、茶饮料和碳酸饮料的实际消费量仍比预测的乐观。这说明人们在饮料的消费上呈现替代性,而果蔬汁饮料对传统水、饮料的替代进程较为缓慢,对竞争产品的冲击仍不强烈。

家预计到XX年年夏,果蔬汁、茶饮料和功能性饮料将成为消费者主要购买的三大种类饮品。果蔬汁饮料消费量将小幅增加,功能性饮料将大幅增长,茶饮料、含乳饮料、咖啡及酒精饮料不会有太大变化,碳酸饮料和包装饮用水的消费将大幅减少。消费者对含乳饮料和功能性饮料的要求更高,要求生产厂商保证其天然性,这不仅仅是对新产品研发的要求,更是对饮品安全性的重视。

有资料显示,到2020年,全球果汁及碳酸饮料将增至730亿升,未来产品的品质及创新是饮料企业获利的关键因素,企业间的并购也将是占有市场的良方。一般而言,软饮料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进入相对比较容易,因此竞争特别激烈。目前已上市的几家公司优势不明显,只有那些拥有资源优势、品牌优势、生产特色产品且内部经营管理水平较高,达到规模效益的企业才能获得较高的收益水平。

二、饮料市场的现状分析

当今饮料市场活跃着八大类产品,包括: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果蔬饮料、茶饮料、功能型饮料、乳饮料、酒精饮料、咖啡饮料等。

最常购买的几大品牌中,碳酸饮料品牌占到三个,可口可乐仍是消费的主流。在消费者最常购买的品牌中,“可口可乐”、“雪碧”、“酷儿”三个品牌合计占有34.9%的份额,霸主地位无人能及。老对手“百事可乐”的经常购买频率有只相当于它的1/7。

价位比较高的100%果汁由于营养丰富、低糖、低脂、高钙,也成为消费者购买的热点,“汇源”是主要的被购买品牌。“统一鲜橙多”、“康师傅每日c果汁”、“农夫果园”等低浓度果汁经过几年对市场的培育,也已经占据了一定的份额,使人们将喝果汁、蔬菜汁变为一种习惯。

原来的号称中国瓶装水第一品牌的“娃哈哈”,在包装饮用水市场已经江河日下,被“农夫山泉”取而代之。

功能性饮料逐渐归于平静,“脉动”这一品牌略占上风。

三、“渴能”饮料的产品定位

说罢关于饮料行业和饮料市场的现状,该进入我们的正题——产品定位。笔者经过分析和研究,最终将“渴能”定位为一款“80后一代的功能型饮料”。

下面将详细阐述一下进行如此定位的原因。

(一)功能型饮料

“渴能”从品牌诉求上来说,不太适合做果汁、乳饮料。“渴能——创造一切可能”这样充满个性的品牌诉求,给人带来一股强有力的能量,更适合做碳酸饮料、功能型饮料和包装饮用水。

碳酸饮料市场在逐年缩小,而两大巨头的广告、营销大战已经将此市场的竞争推向极致。同时,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很高。对于新品牌来说,进入壁垒高,风险极大。包装饮用水市场没有达到完全垄断,但是“规模效应”在此市场效果显著,要求企业的灌装点分布合理,配送半径较小,严格控制成本。这些方面的要求,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难度较大,不利于尽快抢占市场。功能型饮料近年来的购买力虽然没有达到人们的预期,但是其发展趋势良好,潜力巨大。在国内,除了“脉动”声誉较高之外,其他品牌市场份额都不大,这就为新品牌的进入留有很大的空间,特别是形成的一些地方性品牌很容易成活,如红牛、苹果醋等。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渴能”饮料应该大打功能型饮料的牌,可以把其定位于一种新型营养素水。

(二)关于“80后一代”的定位

以往的品牌策略只注重了产品功能属性的宣传,例如:“迅速平衡体液,增强免疫力”等,这只是品牌内涵几个层次中比较低的层次,在价值、文化、个性等品牌更深层次的内涵上,以及使用者的定位方面都没有考虑。在新的竞争形势下,要扩大消费群体,就必须去扩大品牌内涵,而随着品牌内涵的扩大,消费人群也就会扩大了。

“80后一代”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他们年龄大约在17—27岁之间,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同时具有相当强的购买能力。这一代人,更加追求个性、张扬自我,有着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感受,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敢于挑战,相信只要有梦想,生活就会闪亮。这些特点恰好与“渴能——创造一切可能”这一饮料诉求相吻合。“渴能”饮料就可以作为“80后一代”人群特点的物化,大大的拉近了饮料与消费者的距离,这也是就近两年流行起来的“体验式营销”。

四、“渴能”策划

通过上面的详细阐述,笔者关于“渴能”饮料的基本构想已经表达清楚。下面将通过传统的营销4p组合来介绍一下“渴能”饮料的入市策略。

(一)产品

本产品既然定位于年龄在17—27岁之间的消费群体,就要准确把握这一群体对饮料产品的消费特点。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的一项针对青少年的产品测试的调查数据显示,这一群体对品牌本身的敏感性并不强,在大部分产品领域,他们会仅凭产品的外观魅力和品牌特性就完成对新的产品或服务的购买,有着显著的追求新颖时尚、追求个性化、注重感情和直觉,冲动性购买色彩强烈,这一部分群体几乎占到了总样本量的61.1%。

既然如此,“渴能”饮料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一定要抓住重点。虽然“渴能”定为于功能型饮料,但是强调的重点应该是饮料,而非功能,一旦强调功能之后,消费者对饮料的期望值就会大大增加,很容易给消费者带来不满。

那本产品的真正重点是什么呢?口感和外观。采用差异化的饮料包装,口味要能够和普通饮料竞争,这是成功推广功能性饮料的基础。“渴能”的目标消费群为“80后”,这一代的人对个性看得格外重要,所以在包装设计上要精益求精,尽可能打破传统的饮料罐体、标签等的样式,笔者建议打破常规,采用多色彩、曲线瓶体。

(二)定价

价格对于消费者来说也有着很强的制约,不过,对于“80后”来说,价格的敏感性不强,只要符合他们的喜好,往往不在乎价格的高低。“渴能”便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定价,价格不要过于大众化,可以略高于一般的功能型饮料。至于具体定价,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方可。

(三)分销渠道

一说到渠道,无外乎卖场、超市、便利店,这些对于任何一种饮料产品都可以采用。不过,面面俱到往往结果却是面面具丢,对于一个新品牌、小品牌,进超市费用高昂,还会受到竞争对手的强力打压,效果并不好。笔者认为,“渴能”上市后应该采用蒙牛出道时的销售策略——走进社区,让“渴能”直接贴近终端用户,学校、小区、街道的各种便利店、冷饮摊这才是“渴能”饮料的主战场,将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到巷战当中去。

(四)营销

现如今,体育营销、体验营销、爱心营销、新闻事件营销等等,营销手段各式各样,如果,企业在资力雄厚的情况下,多进行营销、促销活动肯定会带来好处。笔者想强调的是,营销活动一定要符合品牌特征和消费群体的特征,不是任何一种营销方式都适合“渴能”,比如说“农夫山泉”所采用的“爱心一分钱”,这就不太适合“渴能”。下面是笔者为“渴能”饮料设想的一个营销策略,在饮料行业中至今还没有企业使用,仅供参考。

★限量发行策略★

主动向外界宣布,“渴能”饮料在每个销售点每周的销售数量是有限制的,定量销售。

1.将自己的劣势作为卖点。

这是一般被奢侈品营销所采用的战略,没有人在饮料行业所提出。在大多数人看来,饮料生产最好是达到规模效应,拼命降低成本,为定价占据主动。而作为一个新兴的饮料品牌“渴能”来说,在规模上肯定无法与“乐百氏”“娃哈哈”等大品牌相比,在短时期内要依靠规模降低成本不太现实,依靠价格与竞争对手进行竞争的能力还不足。

其他品牌肯定也会通过他们的规模生产与“渴能”进行价格战,力求将“渴能”消灭在萌芽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干脆顺水推舟,将“渴能”的劣势转化为卖点。主动打出“限量发行”的口号,制定“每个销售点每周销售的‘渴能’产品数量有限,先到先的,售完为止,下周依然按定额重新配货”的销售政策。

2.迎合目标消费群体的心理。

“大家都卖不到,只有我能买到;大家都没有,而我有。”这样的饮料会给很多消费者带来自豪感。像现在的可乐、矿泉水随处可见,不会给大家带来什么附加价值,而“渴能”不仅仅具有饮料的功能,还可以给人们带来优越感、满足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3.广告效应强

入市范文篇4

关键词:养老金入市;法律问题;法律规制

一、养老金入市的概况

1.养老金入市的背景。2011年,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目前,我国在地方养老保险金和住房公积金方面有一定的空闲资金,那么,我们如果将这些资金由专门的部门进行统一的管理,将我国社会保险金投入到证券市场中去,这不仅使我国的股票市场获益很大,而且个人、政府乃至市场经济都会获益不小。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其养老金发展报告中指出,国家应该成立专门的投资管理公司,用它来集中管理地方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金。主要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养老金制定投资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的研究和决策,用投资管理体系来规制我国的养老金入市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理事长指出,养老金入市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是针对地方养老金投入与股票市场,它给我们带来的将会是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2.养老金入市的概念。养老金入市是指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的个人账户基金进行证券投资。即把人们的基本养老保险金投入到市场经济中去,并通过证券组合的方式进行投资,从而达到使养老金增值的目的,以利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按照养老金入市这一方式,企业一般要为每个员工设立专门的养老金账户,员工每个月按照一定的比例从他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存入该账户,企业也会给员工个人缴纳一定的费用。员工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对其养老金进行投资,最终收益归自己。等员工退休时,可以选择一次性领取、分期领取和转为个人存款等方式来处理自己的个人财产。3.养老金不入市与入市的分析。养老金不入市的优点在于,养老金不入市使人们可利用的资金是稳定的,风险是低的,对人们退休后领取到养老金的保障系数比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人们退休后的日常生活。其缺点在于大量的养老金处于闲置状态,使很多资金得不到有效利用,不利于其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养老金入市的优点在于,首先,养老金入市可以使其稳定保值增值。从长远考虑,养老金入市不会影响人们退休后的养老问题,比如养老金的减少和按时发放等,它所带来的收益远远高于人们所预期的。其次,养老金入市使市场经济更稳定,它是利用股市来更好地规范股市。最后,养老金入市后,政府应该规范和管制它。但一方面,养老金入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风险。养老金入市即把个人的养老基金投入到股市中去。我们都知道“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句话很好地印证了养老金入市的风险。虽然养老金入市有风险,但其势在必行。由于养老金入市的前景是好的,并且从长远考虑养老金入市给个人和社会所带来的收益较大。所以,综合考虑,养老金入市的利大于弊。

二、养老金入市存在的法律问题

1.养老金严重缩水。主要是担心养老金投入股市的风险太高。长期以来,养老金作为我们国家的一项最基础的养老保障方式,大部分人选择把养老金按照一定的比例存入银行或者用它购买国家债券,因为他们认为把养老金投到银行或购买国债是稳赚不赔的,把养老金投入到股市,其贬值风险就会加大,进而导致养老金收益会下降,其稳定性会大大降低,保值增值的目的也就难以达到。由于养老金的投入过少,投入方式过于单一,仅限于银行和国债,致使养老金保值增值大打折扣。2.我国是后起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很多方面还很不成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法律监管不到位、股市欠规范,甚至还有内幕交易。一些股市操纵者利用股市生财,有时候,投资者的严重失误,暗箱操作、蚕食回报投资等,都会导致养老金入市保值增值目的难以实现。大部分投资者都会考虑把养老金投入到股市与存入银行的收益相比较,哪个获益更多。首先,在养老金的征缴过程中存在着隐瞒基数、停缴等现象。其次,在养老金管理过程中,有提前买卖股票的现象,一些和投资基金的管理人有亲属关系的人,他们通过非法途径得到内幕消息获取违法收入。最后,在养老金的发放阶段,一些老人已经去世,但他的近亲属还在领取他的养老金,这属于我们法律上的欺诈行为。3.随着养老金入市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养老金制度也要不断改革。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加快,老龄化人口比重不断加剧,我国将进入极其严重的老龄化社会。目前,我国养老金的运行中忽略了它的产品属性。再有,监管体制不一致导致各地政府各自分治,使得我国养老金的经济发展远不如实体经济。还有,关于养老金的个人账户空账问题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所以,对于养老金的股市投资风险还是很大的。

三、对于养老金入市的法律规制

1.增加投资渠道。在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从长远考虑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总体是好的、向前的。把养老金按照一定的投资比例进行控制可以很好地规避风险。这不仅把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可以降低人们认为股市风险大的心理压力。政府和社会可以增加其他稳定的投资渠道,稳定人们投资股市的心理压力,比如投资到一些大型的高速铁路建设、国家电站建设等方面,进而稳定养老金投入股市的收益,达到保值增值的效果。最终可以保障人们的正常投资收益,还可以保障人们退休后更好地生活。2.加强监管力度。为了保障养老金保值增值根本目的的实现,国家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政府要对养老金的征缴、管理和发放阶段进行全方位监督和管理。首先,要加强“入口监管”,从养老金的最开始征缴就进行监管,这主要是从源头上遏制养老金征缴数量和停缴问题。其次,在养老金的管理阶段就进行严格监管,防止一些关系户非法获利。最后,加强养老金发放阶段的监管,针对养老金冒领的欺诈行为,需要国务院等政府部门根据社会现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并将骗取养老保险金的行为列为刑法中的法定刑,由专门的监察机关保障其实施,确保养老金各个阶段都受到法律的监督。3.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针对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现状,养老金运行过程中的产品属性以及法律监管不到位,我们要不断创新养老金的金融服务项目,加快养老金入市的转型,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养老金改革道路。政府要鼓励银行、金融、保险等机构,不断加大对养老金的投入。另外,政府要制定基本养老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策制度,建立健全居民养老金的股市投入体系,使养老金存在的空账问题得以解决;政府要引导养老金的股市投入,使市场经济的法律规范不断完善,使养老金入市可以稳定发展,减少风险,达到其保值增值的目的。

作者:李思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晓义,施明才.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与监督[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2]刘雅.养老保险基金营运管理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北京:北方经贸,2001(12).

[3]李洁明,许晓茵.养老保险改革与资本市场发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4]余昌森.关于养老保险制度的调整与完善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12).

[5]朱青.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入市范文篇5

国家宣布,保险资金将通过证券投资基金入市,有关方案即可付诸实施。即保险公司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可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已上市的证券投资基金,在一级市场上配售新发行的证券投资基金,以及根据保险公司需求增发新基金。这就使得酝酿已久的保险资金入市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笔者认为,努力拓宽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尤其是条件已经成熟的股市领域,是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运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同时它对于我国证券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现状分析

我国保险业务从1980年恢复营业以来,逐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艰难曲折,走上了一条稳健发展的道路,具备了现代保险业的基本雏形。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保费收入已经达到了一定规模。从1992年起,我国保费收入每年以超过百亿元的规模增长,到1998年保费收入已达到1250亿,全国人均交纳保费100元,初步具备了全国性的普及规模。(2)竞争市场已经初步形成。目前我国共有保险公司29家,基本形成了供给竞争的主体框架,中保、平保和太保三保公司的垄断地位正在逐渐消弱,而地区和险种的竞争正在逐渐增强。(3)监管体系正在逐步健全。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1998年正式成立中国保监会,表明我国保险行业的监管体系逐步法制化、监管架构已经初步形成。

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资金的运用必须稳健、遵循安全性原则,并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即“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1998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保险公司加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从事债券买卖业务,略微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但从总体上看,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仍然十分狭窄,尤其是主要市场的容量相应较小,使得保险资金大量处于闲置的状态。据统计,近年保险资金约有50%是以现金及银行存款方式存在的。由于保险资金的投资效益较低,因此保险公司的成本支付和利润获取,就不得不更多地依靠保费收入,这导致保险价格偏高而相应保障条件偏低等问题的出现。

在西方国家,保险业的竞争十分激烈,而竞争的焦点则在于,努力提高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只有提高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保险公司才能在相同保费收入的情况下,提高保障的条件,或在相同保障的条件下,降低保费的收入。在此思想指导下,西方国家允许保险资金投资的领域十分广泛,即除了我国允许保险资金投资的存款、国债及部分金融和企业债券外,还可投资房地产、贷款、对外投资和实业投资等项目。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很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和经营利润不得不主要和直接地来自于保费的收入;而西方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很高,即它不仅能够足额提供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和经营利润,而且还能够部分补贴赔付,以应对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从而使得保户的总体收益大于其支出,使得消费者在供给竞争中最大限度地享受需求者的支出收益。

目前我国保险行业的经营方式,只能适应封闭式的经济运行系统,而无法完全面对开放式的经济运行系统,在开放式的经济运行系统的挑战面前,我国保险行业将不得不逐步走向现代化运作的创新和变革。经过20年的改革与开放,我国经济已经和国际经济有了很大的交流和融和。在目前国内取得营业资格的29家保险公司当中,有16家外资和合资保险公司。虽然后者的规模和营业额还比较小,但其发展前景已经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并且目前我国正在申请加入WTO,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向国外更多地开放国内的市场,包括保险市场,从而使得我国保险公司将更加直接地面对国外同行的竞争和挑战。对于目前我国保险行业所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来说,努力并遂步拓展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已经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保险资金入市的时机已经成熟

与国外保险资金的投资领域相比,目前我国保险资金可进一步拓展的投资领域主要包括:股市、房地产、对外投资、实业投资和贷款等。但从实际情况上看,笔者认为,除了股市之外,其他领域目前还不适合我国保险资金的较大规模介入。原因在于:(1)这些领域的专业性较强,与保险行业的差异较大,因此存在着行业陌生的运作风险。(2)这些领域存在着较大比例的固定资产,变现性或流动性较差,而且容易贬值。(3)目前我国的市场不规范,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以及信用短缺等问题,这就为上述领域的投资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与这相对应,目前我国股市对于保险资金谋求保值增值的稳健发展来说,具有三方面有力的战略发展空间。这主要包括:

1.从长期来看,股指是在逐渐走高的,虽然期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多次的剧烈震荡和上下往复。例如美国股指从100点走到1000点花了70年的时间,从1000点走到10000点花了20年的时间。即随着经济的发展,股指走高呈加速的态势。从我国情况上看,10年股指的走势同样呈稳步走高之势。因此长期投资股市,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都将获得可观的收益(其核心在于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尤其对于专家理财、规模经营的机构投资者来说,还将具有更大的优势。

2.目前我国股市的监管体系已经逐渐成熟,这既包括监管架构,也包括监管水平等。(1)从战略上实行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业的分业管理,由中国证监会统一负责证券业的规划、审批和监督,并依此加强地方证管办的作用,以及将深、沪交易所收归中国证监会直接管理等,这将有效保障证券业在一元化领导下的高效运作。(2)正式颁布和实施了《证券法》,这将使我国证券业的运作能够在更加公正和科学的思想指导下,通过逐步的探索和调整,从而达到日益规范的市场化运作目标。(3)将投资基金引入股市,集中社会闲散资金进行统一运作,这将极大地增加机构投资在股市投资中的比重,从而达到稳定大盘、增加收益以及示范理性投资的目的,并且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券商大规模的增资扩股工作正在积极地推进和展开。(4)为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政府综合运作各项政策的能力正在逐渐提高。这其中既包括中长期的制度性政策,如允许券商进入拆借市场、允许国有企业投资股票等;也包括中短期的灵活性政策,如调整利息、掌握新股发行上市节奏,等等。

3.股票投资知识较为普及。我国深沪股市的开户人数目前已经达到4300万户。他们不仅关注股市的价格涨跌行情,而且也努力学习和掌握股市投资的各种专业知识等。这对保险资金的入市具有两方面的益处:一是以巨大的人才数量为背景,保险公司能够顺利地招聘到所需要的优秀人才;二是保险公司内部也有大量精通股市运作的专业人才,这将有助于公司对入市资金运作的宏观控制和把握。

因此从目前情况上看,在保险资金可供拓展的各项投资领域中,股市领域的投资优势条件逐渐突出并且基本成熟。因此尽快制定相应的完整政策和实施细则,以鼓励保险资金较大规模地进入股市,无论对于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还是对于促进证券市场乃至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三、保险资金间接入市的好处

(一)利用巨额闲置资金进行投资

现代保险的重要特征表现为承保业务和保险投资业务并举的形式。保险基金投资的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保险公司传统的承保业务不能适应保险业持续和快速发展的要求;第二点是保险公司积聚的保险基金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寻找投资的渠道,增加基金的收益,以弥补承保业务中可能出现的亏损局面。现代保险公司不再是以往单纯的赔偿和给付部门,而是既对出险的被保险人进行赔偿、给付,同时又具备融资功能,它具有金融机构的职能,可以说,现代保险公司是一个综合性保险金融企业。保险公司将数额巨大的一部分保险基金拿出来进行投资,这样就可能使保险基金增值,这是完全可能的。尤其是寿险公司持有的保险基金闲置较长,资金数额巨大,可以说寿险公司在资本市场上是一个重要的资金供应者。允许保险公司通过投资基金进入股市,有利于拓宽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从而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

(二)以收益补亏损,降低保险资金投资风险和成本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险公司在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竞争更加激烈,如果不将保险基金用于多方面的投资,就很难维持保险公司的生存与发展。从国外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来看,由于保险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承保责任不断扩大,从而导致保险中承保业务所得到利润越来越少,有时承保业务出现亏损,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投资以弥补承保业务可能出现的亏损,以保障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

保险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进入证券市场,是一条快捷、安全的途径,这是因为:

1.证券投资基金通过专家理财、分散投资的方式管理资金,有利于降低投资风险。

2.保险资金委托给基金经理管理,可弥补保险公司缺乏证券投资专业人才的不足,同时有利于降低保险资金运作的成本。

3.有利于提高保险资金投资的效益,现有的证券投资基金受到管理层政策上的扶持,可直接参与新股配售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

4.有利于保证保险资金投资的流动性,保险资金通过买卖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证券市场,可随时根据资金需要卖出所购买的证券投资基金,保证资产流动的需要。同时,由于目前上市证券基金的规模较大、交易手续费较低,保险资金变现也相对容易。

5.保险资金通过投资不同风格的证券投资基金,可实现自己不同的投资偏好。同时,保险公司也可根据不同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特点,设计适合不同投资需求的保险产品。因此,也有利于保险公司拓宽客户。

(三)推动资本市场成长

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对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险资金能够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入,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规模成长和结构改善,也可缓解资金流动过于集中在银行体系所造成的风险。培育机构投资者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保险公司就是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

管理层允许证券投资基金向保险资金配售,然后再通过证券投资基金投资股市,实质上吸引场外资金进入证券市场,这无疑有利于二级市场的资金供应,对于证券市场来说是实质性利好。从我国保险市场的规模来看,即使少量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其资金规模对证券市场来说也是可观的。

(四)保险资金投资为转换机制提供机遇

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保险投资已成为保险业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十年代的美国,寿险公司保险资金的投资比例是;债券占44.3%,抵押放款占26.2%,不动产占3.5%,股票占9.1%,保险贷款占9.3%,现金和其它占7.6%。相比之下,我国的保险起步较晚,保险资金投资受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保险公司在1989年被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投资方向为:流动资金贷款、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购买金融债券和银行同业拆借。1995年10月1日颁布的《保险法》第104条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作了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它资金运用形式。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完善,在保险资金可供拓展的各项投资领域中,股市领域的投资优势条件逐渐突出并且基本成熟。因此,尽快制定相应的完整政策和实施细则,以鼓励保险资金较大规模进入投市,无论对于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还是对于促进证券市场乃至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保险资金入市方式的探讨

对于保险资金可采取的入市方式,理论上的考虑主要集中于三种方式:一是购买新基金,其中包括二级市场买卖和一级市场配售。从新基金运行一年半的情况看,新基金的收益远远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息;新基金年终分配时,90%的收益要以现金的方式分配给投资者;而且保险公司也能够在二级市场上出售新基金,以满足随时变现的流动性需要。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以购买新基金的方式允许保险资金入市,可以说是较为稳妥的选择。二是设立证券投资保险基金,交由专业的基金管理公司来经营。其中既可以选择已经成立的、业绩较好的基金管理公司,也可以由证券公司等发起成立新的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这种方式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流通变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因为股票投资有一定的期限组合要求。近日出台的政策同时基本肯定了这种方式的可行性。三是由保险公司通过某种方式,如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来直接运作保险资金。保险公司对第三种方式有着普遍的和强烈的要求。这一方面是因为九十年代上半叶保险公司曾经有过较为成功的股市运作经验;另一方面也是出于防范信用风险、防止资金失控以及资产运作保密的安全考虑。

对此笔者认为:(1)新基金设立的初衷,是集社会闲散资金——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资金为一体,通过机构投资和专家理财等来达到资金的稳健收益、维护大盘稳定以及示范理性投资的目的。通过这一年半的运作,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基金的运作逐渐成熟,并且较好地达到了上述的预定功能和目标。因此保险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入市,将可更好地增强新基金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的上述作用。(2)由保险公司以某种方式来负责保险资金的股票市场运作,这是保险公司目前普遍的最大希望,或许也最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然而这与目前的政策是相抵触的。因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防范金融风险,近年来国家设定了整体金融架构,即银行、保险和证券业务的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保监会和中国证监会分别负责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规划和管理。因此近期由保险公司来直接负责保险资金的股票市场运作,这从政策上看是比较难以实现的。(3)在保险资金入市的具体操作上,我们应当考虑有更多的改革和创新。这主要包括:

入市范文篇6

第一,它有利于增加信贷资金的运用渠道,可以为商业银行开辟新的盈利途径。

第二,允许信贷资金入市有利于规范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渠道和方式,克服银行信贷资金向股市流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在信贷资金流入股市问题上,我国一直存在着现实状况与法律规定悖逆的不正常现象。一方面,有关法律法规严禁将银行信贷资金用于炒股;另一方面,现实中却又有大量信贷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流入股市。而且,由于信贷资金入市绝大部分属于暗箱操作,因此除了少量的券商股票质押贷款有据可查外,没有人能确切知道流入股市的信贷资金数量。有人估计,2000年流入股市的银行贷款就达1000亿元左右。既然严格的法律规定亦难以堵死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暗道,而且各种暗道的存在使银行对信贷资金向股票市场的流动完全处于一种无法监控的状态,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已经没有必要固守原有的法律和政策限制,而应使信贷资金入市公开化和合法化,变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各种暗道为明道。这样对规范信贷资金向股市的流动,减少银行贷款向股市流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允许信贷资金入市有利于减少银行资产业务风险。我国之所以禁止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股票市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出于对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性的考虑。我们一直认为,股票市场风险很大,而银行信贷资金的绝大部分是来自各项存款,特别是来自居民的储蓄存款,如果允许信贷资金入市,则一旦运用银行贷款进行的股票投资失败,不仅会使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而且也会损害存款人的利益。应当说,上述看法有一定道理,但问题在于对商业银行而言信贷资金入市的风险有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答案应当是否定的。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允许信贷资金入市还有利于银行减少资产业务风险。一是因为过去信贷资金入市的风险主要源于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而如果允许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变银行贷款流入股市的各种暗道为明道,就可实现信贷资金向股票市场的规范和有序流动,并使银行可以对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时间、规模、途径和方式等进行有效监控,这相对于过去的那种信贷资金向股市的盲目流动而言,不是加大了银行的风险,而是减少了银行的风险。二是因为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即投资者可以将持有的股票随时在股票市场上卖掉,换取现金。既然如此,与工商企业的设备贷款相比,银行以股票为对象所发放的贷款也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换言之,银行对股票市场主体贷款的风险并不高于一般工商企业贷款。如果考虑到银行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股票作为质押品、而股票的流动性又远高于其他抵押物的情况,则允许信贷资金入市就更有利于增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从而更有利于降低银行的风险。三是因为允许信贷资金入市,并不意味着银行可以不加选择地对股票市场主体发放贷款,相反,如同对一般工商企业贷款一样,银行可以在贷款对象、贷款时机、贷款方式、贷款数量和贷款期限等方面进行严格论证和自主选择,从而把贷款风险控制在最小限度以内。可见,对信贷资金入市的风险应当辩证地看待。在很大程度上,允许信贷资金入市实际上是减少银行风险的一种有效措施。

对我国证券市场而言,信贷资金入市的必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允许信贷资金入市有利于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证券市场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重要场所,其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市场的规模和交易的活跃程度,而要扩大市场的规模,并保持市场交易的活跃,其前提条件又是必须维持一定的市场资金存量和流量。允许信贷资金入市的意义正在于可以为我国证券市场提供增量资金来源,从而可以对提高我国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我国目前股市低迷、股票市场融资功能削弱,而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货币市场又资金过剩的情况下,允许信贷资金入市更可以改变两个市场的不均衡状况,从而对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率发挥特殊作用。第二,允许信贷资金入市有利于减轻股市波动,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规范运行。如前所述,在信贷资金流人股市问题上,我国一直存在着现实状况与法律规定悖逆的不正常现象。由于大量银行贷款暗中无序流入股市,监管部门又要依法对信贷资金入市予以查禁,因此,在这种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博弈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股市的剧烈波动。当监管者放松监管或监管不力时,大量信贷资金就会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股市,在市场上兴风作浪,推动股票价格的猛烈上涨。而当监管部门加大对违规资金的查处力度时,原来流人股市的信贷资金又会大量从市场撒出,从而导致股价的剧烈下跌。这种现象已经为2000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运行的实践所证实。允许信贷资金入市则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允许信贷资金入市后,银行贷款流人股市的渠道和方式得以透明化和规范化,信贷资金向股市的流动成为公开、合法、有序和可以由银行加以控制的流动,原来信贷资金向股市的非规范和无序性流动将不存在,这就可以避免由信贷资金的流出流人所引发的股市过度波动,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平稳运行。第三,允许信贷资金入市有利于监管当局对股市进行宏观调控。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靠政策来调节,即当股市过度高涨时,有关部门就会推出“利空”政策,以此阻止股市的过度繁荣;而当股市长期低迷时,有关部门又会抛出“利好”政策或措施,以求刺激股票价格的回升。这种主要依靠政策进行调节的方法不仅不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而且也使股市的宏观调节缺乏经常性和连续性。因此,笔者认为,为了保证我国股票市场的平稳运行,当务之急是建立起经常性的、依靠经济手段对股票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机制,而这一机制的核心就是在允许信贷资金入市的前提下建立股票信用交易制度。因为,建立股票信用交易制度后,中央银行便拥有了调整保证金比率这一调控股市的有效手段,它可以根据股票市场的运行状况,通过及时调高或调低保证金比率来有效控制银行贷款流入股票市场的数量,防止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这对股票市场的长期稳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信贷资金入市无论对商业银行还是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平稳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寻求信贷资金入市的合理而又安全的渠道,以便降低信贷资金入市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我国目前的金融分业经营条件下,由于银行不能直接进行股票的买卖,因此信贷资金入市只能采取间接方式。具体说,可供选择的信贷资金入市途径有以下几种

1.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1999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下发了《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管理规定》,这为银行信贷资金通过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间接入市提供了一条合法的通道。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又相继批准了多家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通过交易主体的相互交叉,使两个市场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相互渗透。实践证明,这条通道的打开,不仅使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效率得以提高,而且使券商和基金管理公司的资金实力得以增强,各项业务的开展更加顺利。同时,这一举措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增强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同业拆借由于具有期限短的特点,因此这种方式只能解决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短期融资需求。

2.对券商实施股票质押贷款。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联合了《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证券公司以自营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抵押向商业银行贷款,从而为证券公司自营业务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信贷资金通过这种方式入市,无论对券商还是对商业银行都十分有益。对券商而言,股票质押贷款可在较大程度上满足其相对长期的资金需求,适应了其资产结构调整的需要,增强了券商的经营灵活性与资产的流动性,使一批符合条件的综合类券商在竞争能力、经营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得到不断增强。对商业银行而言,在整个金融系统稳健运行的条件下,股票质押贷款业务的开展则可以推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和金融服务的创新,给商业银行相对充裕的资金找到新的运用渠道,从而增强银行资金的流动性,提高银行资金运用的效率。此外,由于证券公司的社会信誉一般要高于普通工商企业,作为抵押品的股票又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因此,商业银行通过这种方式将信贷资金间接投入股票市场,其风险比之一般工商企业贷款的风险要小得多。

3.推出除券商之外的股票质押贷款,即开办个人股票质押贷款和企业股票质押贷款。如果个人和一般企业可以通过股票质押获得资金,则其一部分可用于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以及用于实业或不动产投资;另一部分资金将进入证券市场,这种乘数和放大效应将大大增加证券市场的资金供给量,推动证券市场的发展,鼓舞新老投资者的信心,也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流入市场开辟新的途径。同时,由于能够用于质押的股票一般均业绩优良、成长性较好,因此,全面开放股票质押贷款后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市场的理性投资。而券商通过为个人股票质押贷款提供中介服务,也可以获得新的利润来源;此外,如果能使在本公司开户的投资者用其所持股票进行质押获得贷款,也将大大增强券商对客户的吸引力。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对个人和企业开办股票质押贷款业务,可以为其资金提供更为宽阔的运用途径,从而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目前信贷资金运用效率低和大量闲置的问题,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特别应当指出的是,与银行的其他信贷业务相比,股票质押贷款具有很强的变现性,这对于注重资产流动性的商业银行来讲,无疑具有莫大的吸引力。银行将会由此进入新的领域,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分享资本市场发展的成果,获取资本运作的收益。对中央银行来说,则可以通过对股票质押比率、贷款利率、贷款期限等关键性指标的调整,来有效调控通过这个渠道流人股票市场的信贷资金数量,最终实现调节市场运行、分流储蓄、缓解通货紧缩的目的。

4.商业银行为券商提供除自营之外的其他业务贷款,如投资银行业务贷款等。就性质而言,证券公司是企业,而且属于资本密集型的金融企业。作为企业,证券公司与一般工商企业只有业务类型和经营范围的区别,而不存在企业本质的不同。所以,证券公司应该与一般工商企业一样成为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如券商开展企业重组并购等投行业务时需要大量资金,如果可以向商业银行申请专项贷款,就可以缓解券商资金实力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券商业务的开展。

5.建立股票信用交易制度,开办股票信用交易。这也是实现信贷资金间接入市的可行方式。所谓股票信用交易又叫保证金交易或垫头交易,它是指股票交易者按照确定的比例,将一部分价款或一定数量的股票交付给经纪人,不足部分由该经纪人向银行贷款垫付而进行的一种股票交易方式。股票信用交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借钱买股票和借股票卖股票;二是存在经纪人与股票交易者以及经纪人与银行之间的双重信用;三是存在双重利息支付,即投资人要对经纪人的垫付款项(或代垫的股票)支付利息,经纪人也要对银行的贷款支付利息,前者高于后者的差额构成经纪人的收益;四是其交割方式仍以现货交易为原则;五是股票信用交易的保证金比例由中央银行制定,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股票市场的运行状况,通过调整保证金比例来调节银行资金流入股票市场的数量,从而起到调控股票市场运行,防止股票价格过度波动的作用。

我们认为,信贷资金通过股票信用交易方式入市,无论对投资者、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证券活动主体,还是对证券市场的完善与调控,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当然,由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商业银行、证券经营机构的经营机制、风险控制机制等都还不太健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大量银行信贷资金集中涌入股市也容易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但是,只要我们在允许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同时,采取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如努力促进上市公司在制度、管理、技术上的创新以增强获利能力;监管部门完善银行信贷资金入市的规则和统计监测制度,及时调整对银行信贷资金入市的管理政策,加强对信贷资金入市的宏观调控;各金融监管部门统一政策,加强协调与配合等),我们认为,由信贷资金入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入市范文篇7

一、问题的提出——来自国有股的历史难题

在我国企业股份化的初期,由于强调公有制在股份公司中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加上绝大部分股份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来,因此,就形成了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大头的局面。同时,在企业股份化初期,有许多人认为国有股流通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因此不允许国有股流通。到后来,随着上市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有股规模也逐渐扩大,截至1998年末,在沪深两市挂牌的上市公司已达到851家,而国有股和法人股等非流通股约占整个上市公司股份总量的2/3。现在再将如此庞大的国有股推入市场流通,将不可避免导致股市的大失血,给股市带来沉重的打击。而国有股占大头,又不能流通,不仅严重制约了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表现在:

1.从股东监管角度来看,国家及其人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使这种监督难免带有行政色彩,导致企业被过多的干预,难以给予经营者充分的自主权。同时,这种股权结构使经营者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的企业被收购兼并的压力,“用脚投票”的机制不能发挥作用,造成企业经营效率低下。

2.在上市公司中,由于国有股占大头,政府通过股权控制企业,广大中小股东无法通过行使表决权维护自身的利益,“用手投票”的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出现“一只手压倒一片手”的现状,股东大会流于形式,公司内部难以建立起合理的运作机制和制约机制。

3.由于行政机关并不直接分享投资决策带来的财富效应,国有股享有的权利无从落实,不可避免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4.对证券市场来讲,由于占大头的国有股不能流通,流通股只占很小的比例,这不仅使得股市的发展不完善、不健全,处于先天不足的状态,而且也导致了股市中严重的过度投机现象。

因此,为了保证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国有股占大头、不能流通的问题。对此,管理层已推出了有关国有股减持的政策。在国有股减持的计划中,第一步先将国家股权及国有法人股所占比重从67.8%降到51%;第二步计划将国家持股比例由51%下降到30%。对于国有股减持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1)国有股回购。国有股回购是指公司将发行在外的国有股以一定的价格购买回来,或作为库藏股或进行注销的一种股本缩减方式。(2)国有股配售。国有股配售是指国有股的股权代表部门将其部分国有股以特定价格向特定投资人转让,转让对象应是原有的个人股东及部分机构投资者,老股东有优先受让股份的权利。(3)可转换债券。这是指投资者可以在既定期限内按规定的比例与价格将债券转换成股票的一种债券方式,其兼有债券和期权的双重特征。(4)协议转让。协议转让是指国有股的股权代表部门与受让方统购签订国有股转让协议,减少国有股比重,达到受让方控股或参股上市公司的目的。受让方一般为公司法人、机构法人和职工持股会等。

笔者认为,不管哪种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要降低国有股的比重,并使这一部分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转让,这都会引起股市资金的大量减少。因此,这四种减持方案都不可避免遇到两大障碍:

第一,由于国有股数量庞大,其上市流通将导致股市的大失血,给市场带来很大的压力。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两大部分,目前国有股约2240亿股,占股市总股本的67.8%,国有股的数量是目前流通股总量的2.7倍,数量如此庞大的国有股大量变现,给市场带来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进一步来看,如果国有股按每股3元左右的净资产计算,在5年内将国有股下降到50%左右的水平,那么5年中大约每年需要变现1000亿元现金资产,而目前股市流通市值仅叨皿多亿元,其巨大冲击可想而知。

第二,国有股与流通股同股不同价,价差过大。国有股一般是1元一股折股而来,而流通股的发行价一般都在几元甚至十几元一股,流通股的二级市场价格又远远高于发行价。如果国有股变现,从价格角度来讲,就是大量低价格股票与少量高价格股票实现价格并轨,并轨的结果必然导致市场中现有股票价格的大幅下滑,给中小投资者带来损失。

上述两大障碍严重制约了国有股减持的推行,造成了国有股必须流通与国有股难以流通的矛盾,有人将其称为中国股市的哥德巴赫猜想。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用股市增量资金来补充国有股推出而引起的股市存量资金的减少部分,巨额保险资金的入市或许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二、问题的解决——保险资金入市,哥德巴赫猜想的终结

(一)保险资金入市的背景。

1.保险业走出困境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对保除资金投资方向进行了限制,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这就导致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非常狭窄,投资效率十分低下,据统计,到1998年底,保险资产总额达到1796亿元,其中约有40%-60%的资金沉淀在银行。但是1996年5月到1999年7月人民银行7次降息和1999年11月1日起开征20%的利息税,使银行存款利率达到历史最低点。与此同时,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的收益也大幅下降,保险公司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仅寿险就因此损失280亿元左右。保硷公司的经营成本越来越大,资金保值能力越来越低,保险业的发展面临极大的困境。寻求保险资金新的投资渠道成为保险业摆脱当前困境的一个紧迫课题,按照国际惯例,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成为首选的投资方式。

2.证券市场的需要。与保险公司的投资渴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供血不足”正成为制约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处在快速发展中,但至今仍十分脆弱。目前,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已达900多家,截至1999年6月底,上市公司总股本为2755.42亿股,其中流通股951.05亿股,流通市值9265.65亿元,比股票市场创建立初增长了7倍。但是自1997年5月以来,我国股市一直在下降的轨道中运行,其间虽不乏火爆行情,但都如昙花一现,股市承受能力非常有限,而“供血不足”则是很重要的原因。按照现有的流通盘,股指的正常上涨至少需要10%左右的增量资金,即至少900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其次,股市正常扩容,一年就需1000亿元的资金。另外,考虑到国有股配售,每年需要1000亿元资金。综合起来,要保持股市的平稳运行,至少需要3000亿元的资金,这对于当前股市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压力。而解决市场资金不足的理想途径,就是加快培育机构投资者,拓宽机构资金入市的渠道,保险资金入市已成为大趋势。

(二)保险资金入市——一项双赢的选择。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保险资金的入市不仅可以使保险业走出困境,扩大投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减缓因国有股减持对股市带来的冲击,有力地推动国有股减持计划的实施。对于保险资金入市对保险业的影响在这儿就不多说了,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保险资金入市与国有股减持的关系:一方面,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减缓国有股减持带给股市的冲击,起到缓冲器的作用。前面分析过,国有股坚持每年需要变现1000亿元,这对目前股市9000亿元的容量来讲,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保险资金入市将极大地减缓这一冲击力。目前,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的总资产约3117亿元,按最保守的10%的入市比例来计算,进入股市的保险资金将达到311.7亿元。就目前的趋势来看,保险资金入市的比例还会提高。日前,保监会已放开中国平安保硷公司、新华人寿保除公司和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投资连结类保险在证券投资基金上的投资比例,最高比例可达100%。因此我们可以估计保险资金入市的比例将逐步提高。按国际经验,国外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一般可以达50%,那么我国进入股市的保险资金将达到1558亿元。而且保险资金的入市也不是惟一一次就结束的,随着保险公司资产规模的扩大,进入证券投资基金领域的保险资金也会不断增加。据业内人士预测,在未来5年保险资金将保持在13%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就是说保险资金每年向股市供血400亿元左右。这就会大大减轻股市因国有股减持而受到的冲击,从而有助于国有股减持方案的顺利实施。

入市范文篇8

一、问题的提出——来自国有股的历史难题

在我国企业股份化的初期,由于强调公有制在股份公司中必须占据主导地位,加上绝大部分股份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来,因此,就形成了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大头的局面。同时,在企业股份化初期,有许多人认为国有股流通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因此不允许国有股流通。到后来,随着上市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国有股规模也逐渐扩大,截至1998年末,在沪深两市挂牌的上市公司已达到851家,而国有股和法人股等非流通股约占整个上市公司股份总量的2/3。现在再将如此庞大的国有股推入市场流通,将不可避免导致股市的大失血,给股市带来沉重的打击。而国有股占大头,又不能流通,不仅严重制约了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也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这表现在:

1.从股东监管角度来看,国家及其人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使这种监督难免带有行政色彩,导致企业被过多的干预,难以给予经营者充分的自主权。同时,这种股权结构使经营者感受不到来自市场的企业被收购兼并的压力,“用脚投票”的机制不能发挥作用,造成企业经营效率低下。

2.在上市公司中,由于国有股占大头,政府通过股权控制企业,广大中小股东无法通过行使表决权维护自身的利益,“用手投票”的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出现“一只手压倒一片手”的现状,股东大会流于形式,公司内部难以建立起合理的运作机制和制约机制。

3.由于行政机关并不直接分享投资决策带来的财富效应,国有股享有的权利无从落实,不可避免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4.对证券市场来讲,由于占大头的国有股不能流通,流通股只占很小的比例,这不仅使得股市的发展不完善、不健全,处于先天不足的状态,而且也导致了股市中严重的过度投机现象。

因此,为了保证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国有股占大头、不能流通的问题。对此,管理层已推出了有关国有股减持的政策。在国有股减持的计划中,第一步先将国家股权及国有法人股所占比重从67.8%降到51%;第二步计划将国家持股比例由51%下降到30%。对于国有股减持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1)国有股回购。国有股回购是指公司将发行在外的国有股以一定的价格购买回来,或作为库藏股或进行注销的一种股本缩减方式。(2)国有股配售。国有股配售是指国有股的股权代表部门将其部分国有股以特定价格向特定投资人转让,转让对象应是原有的个人股东及部分机构投资者,老股东有优先受让股份的权利。(3)可转换债券。这是指投资者可以在既定期限内按规定的比例与价格将债券转换成股票的一种债券方式,其兼有债券和期权的双重特征。(4)协议转让。协议转让是指国有股的股权代表部门与受让方统购签订国有股转让协议,减少国有股比重,达到受让方控股或参股上市公司的目的。受让方一般为公司法人、机构法人和职工持股会等。

笔者认为,不管哪种方式,其最终目的都是要降低国有股的比重,并使这一部分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转让,这都会引起股市资金的大量减少。因此,这四种减持方案都不可避免遇到两大障碍:

第一,由于国有股数量庞大,其上市流通将导致股市的大失血,给市场带来很大的压力。国有股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两大部分,目前国有股约2240亿股,占股市总股本的67.8%,国有股的数量是目前流通股总量的2.7倍,数量如此庞大的国有股大量变现,给市场带来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进一步来看,如果国有股按每股3元左右的净资产计算,在5年内将国有股下降到50%左右的水平,那么5年中大约每年需要变现1000亿元现金资产,而目前股市流通市值仅叨皿多亿元,其巨大冲击可想而知。

第二,国有股与流通股同股不同价,价差过大。国有股一般是1元一股折股而来,而流通股的发行价一般都在几元甚至十几元一股,流通股的二级市场价格又远远高于发行价。如果国有股变现,从价格角度来讲,就是大量低价格股票与少量高价格股票实现价格并轨,并轨的结果必然导致市场中现有股票价格的大幅下滑,给中小投资者带来损失。

上述两大障碍严重制约了国有股减持的推行,造成了国有股必须流通与国有股难以流通的矛盾,有人将其称为中国股市的哥德巴赫猜想。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就是用股市增量资金来补充国有股推出而引起的股市存量资金的减少部分,巨额保险资金的入市或许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二、问题的解决——保险资金入市,哥德巴赫猜想的终结

(一)保险资金入市的背景。

1.保险业走出困境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对保除资金投资方向进行了限制,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这就导致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非常狭窄,投资效率十分低下,据统计,到1998年底,保险资产总额达到1796亿元,其中约有40%-60%的资金沉淀在银行。但是1996年5月到1999年7月人民银行7次降息和1999年11月1日起开征20%的利息税,使银行存款利率达到历史最低点。与此同时,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的收益也大幅下降,保险公司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利差损”问题,仅寿险就因此损失280亿元左右。保硷公司的经营成本越来越大,资金保值能力越来越低,保险业的发展面临极大的困境。寻求保险资金新的投资渠道成为保险业摆脱当前困境的一个紧迫课题,按照国际惯例,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成为首选的投资方式。

2.证券市场的需要。与保险公司的投资渴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供血不足”正成为制约证券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瓶颈。我国证券市场一直处在快速发展中,但至今仍十分脆弱。目前,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已达900多家,截至1999年6月底,上市公司总股本为2755.42亿股,其中流通股951.05亿股,流通市值9265.65亿元,比股票市场创建立初增长了7倍。但是自1997年5月以来,我国股市一直在下降的轨道中运行,其间虽不乏火爆行情,但都如昙花一现,股市承受能力非常有限,而“供血不足”则是很重要的原因。按照现有的流通盘,股指的正常上涨至少需要10%左右的增量资金,即至少900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其次,股市正常扩容,一年就需1000亿元的资金。另外,考虑到国有股配售,每年需要1000亿元资金。综合起来,要保持股市的平稳运行,至少需要3000亿元的资金,这对于当前股市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压力。而解决市场资金不足的理想途径,就是加快培育机构投资者,拓宽机构资金入市的渠道,保险资金入市已成为大趋势。

(二)保险资金入市——一项双赢的选择。

保险资金的入市不仅可以使保险业走出困境,扩大投资渠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减缓因国有股减持对股市带来的冲击,有力地推动国有股减持计划的实施。对于保险资金入市对保险业的影响在这儿就不多说了,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保险资金入市与国有股减持的关系:一方面,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减缓国有股减持带给股市的冲击,起到缓冲器的作用。前面分析过,国有股坚持每年需要变现1000亿元,这对目前股市9000亿元的容量来讲,实在不是一个小数目。但是保险资金入市将极大地减缓这一冲击力。目前,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的总资产约3117亿元,按最保守的10%的入市比例来计算,进入股市的保险资金将达到311.7亿元。就目前的趋势来看,保险资金入市的比例还会提高。日前,保监会已放开中国平安保硷公司、新华人寿保除公司和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投资连结类保险在证券投资基金上的投资比例,最高比例可达100%。因此我们可以估计保险资金入市的比例将逐步提高。按国际经验,国外保险资金入市比例一般可以达50%,那么我国进入股市的保险资金将达到1558亿元。而且保险资金的入市也不是惟一一次就结束的,随着保险公司资产规模的扩大,进入证券投资基金领域的保险资金也会不断增加。据业内人士预测,在未来5年保险资金将保持在13%以上的增长速度,这就是说保险资金每年向股市供血400亿元左右。这就会大大减轻股市因国有股减持而受到的冲击,从而有助于国有股减持方案的顺利实施。

入市范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一区、两、三个产业”的发展思路,以加强辖区道路环境治理为切入点,努力营造规范有序、洁净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为打造最佳人居环境区提供保障。

二、整治范围及标准

1﹒整治范围

路、北路区内段、107国道区内段、107辅道、区内段、路区内段、路、路、街、、路、花刘路。

2﹒整治标准

道路交通:道路路面平整,无破损,井盖与路面衔接平整;道路边沟清洁,道路两侧有建设用地的路边沟加盖盖板;交通设施齐备,无破损;交通划线、标识系统、信号灯系统齐全。

市容环境卫生:无占道经营;路边停车整齐规范;垃圾搜集点分布合理;没有违法垃圾堆积场,没有乱堆乱放货物现象。

市政设施:规划建设停车场;加油站建设规范美观;路灯照明设施齐全;道路两侧电力、通讯等架空线缆整洁有序;公厕建设分布合理;垃圾箱分布合理;公共电话分布合理。

建筑、构筑物:道路红线内无违章建设;建筑装饰整洁美观统一。

绿化景观:形式美观,景观良好;有效利用道路两侧空闲地进行绿化;街头公园景观优美;道路行道树无缺株少株,分车带绿化完整。

广告设施:建筑广告尺度适宜、整齐有序;门头招牌尺度适宜,同一建筑形式和谐;道路两侧立柱广告密度合理,形式统一,内容健康,经过有关部门审批。

三、工作职责及区城建局委主要领导联系整治路段情况

(一)各镇办、相关部门工作职责:

各镇办:对整治范围内各条路段所属部分的综合整治工作负总责。具体包括户外广告的治理、道路两侧垃圾的清运、违章违规建筑的拆除、缺损绿化带的补种补栽、违章占道的治理、废弃公共设施的清除、破损桥栏杆的维修、废弃物的清理、破旧外墙立面的粉刷、广告门头的规范、废弃及违章围墙建筑的拆除、非法洗车行的治理以及其它有损市容形象部分的整治。

区政府办、财政局:对本次综合整治活动进行督查;做好奖补资金的筹措。

区建设局、规划分局:具体确定本次综合整治的范围;制定近期整治计划和远期综合整治规划;对有关建设、规划手续进行认定;与区行政执法局结合,确定辖区洗车行整治规划;做好与上级建设、规划部门的衔接。

区国土资源局:对涉及的土地利用手续进行执法检查;做好与上级土地部门的衔接。

区行政执法局:会同各镇办对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进行依法拆除;对有碍市容的违章户外广告牌进行治理;做好违章占道清理和非法洗车行治理等工作;做好与上级行政执法部门的衔接。

区交通局:组织协调对纳入整治范围的市、区交通部门管辖道路的破损部分进行补修;对损坏的公路交通设施进行维修更换(路边石、人行道地砖、道路交通标识牌等);做好与上级交通部门的衔接。

区市政局:协调组织对各市政道路绿化缺损部分进行补种补栽;对市政道路破损部分进行补修;对损坏的市政道路公共设施进行维修;对损坏的市政道路交通标识进行更换维修;对有关路段的夜景照明进行规范和完善;做好与上级市政部门的衔接。

区创建办:指导协调各镇办对沿路乱放乱堆的建筑、生活垃圾和废弃物进行清理;做好辖区市容环境卫生的督查工作。

(二)区城建局委主要领导联系整治路段情况

1﹒路(连霍高速下道口至风景名胜区段):(区交通局局长)

2﹒北路、路、路、街、路(至连霍高速下道口段):(区行政执法局局长)

3﹒、路北段、路、:刘博(区创建办主任)

4﹒107国道、107国道至公路大桥段、花刘路:马志勇(区建设局局长)

5﹒107辅道:(区市政局局长)

各条路段的联系人具体负责本路段综合整治工作的督查协调。

四、工作要求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我区出入市口综合整治工作的领导,区政府成立由区长张曼如任组长,各镇办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对此项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成员名单见附件)。各镇办、各相关部门也要高度重视,成立行政一把手负总责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一名副职主抓综合整治工作,迅速行动、狠抓落实,确保“组织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推动此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出入市口的形象和品位,是一个城市外部形象的重要体现。区做为省会的北大门,出入市口的综合整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此次集中整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各镇办、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各镇办做为综合整治工作的直接责任单位,要把此项工作做为近期的重要工作摆上日程,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打好治理的攻坚战,确保4月10日之前完成各项近期整治任务。

入市范文篇10

一直以来,我国地方养老金大多归地方政府管理,且只限于购买国债、存入银行等单一的投资方式,收益甚微。201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将本省部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结余资金1000亿元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管理,开创了地方政府将养老金进行委托投资的先河。截至2014年末,广东省委托资金累计投资收益约177亿元,较好地实现了保值增值目标。2015年初,经国务院批准,山东省确定将1000亿元职工养老保险结余基金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投资运作,分批划转。随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阶段的结束,养老金大举入市指日可待。养老金大举入市具有极大的必要性。一方面,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发展,企事业单位退休人数急剧增加,对养老金的需求量骤然上升,对提高养老金待遇的诉求更加强烈,未来养老金的支付面临巨大压力。而另一方面,我国养老金的资金来源和投资收益并不乐观。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中小企业可能会出现失业人数和中断社保缴费人数增加的情况,政府财力不足导致对社保补助力度降低,制约基金筹资能力。同时,虽然目前我国养老金仍有大量结余,但是由于投资渠道单一,投资收益不高,增值作用也不明显,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影响,养老金“隐性贬值”比较严重,保值增值的目标较难实现。面对未来收支失衡的巨大压力,我国养老金亟需进行投资改革,保障其安全性和收益性。

二、我国社保基金投资选择的理论分析

本文根据社保基金入市投资选择的相关政策和制度要求,结合投资选择和风险控制理论分析,提出相关研究假设。

(一)社保基金入市投资选择的一般原则与理念

1.社保基金投资运营一直秉承着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原则。(1)安全性要求投资行为必须谨慎,尽可能规避风险,至少保证本金能够及时足额地收回;(2)收益性要求在安全性原则的基础上,基金投资应尽量取得最大收益,收益率必须高于每年的通货膨胀率,保障社保基金的可持续发展;(3)流动性是投资资产在不贬值的情况下能够及时变现,足额支付。

2.社保基金投资还要遵循价值投资、责任投资和长期投资的基本理念。首先,选择投资对象时应以投资价值衡量,社保基金投资不应依赖内幕消息来操纵股市,而应将发现价值、实现价值作为投资的最终目的;其次,投资不以投机为目的,对投资公司和金融市场同时秉承负责态度,为其他机构投资者树立典范作用,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发展;最后,投资不应过分注重短期利润,应有长远目标,将长期稳定的回报率作为投资考核依据。

(二)社保基金股票投资选择假设

社保基金在股票市场投资时,需要时刻把握市场节奏,动态调整投资方向和规模。其中,社保基金增持股份的现象时常发生。因此,本文在社保基金投资政策规定和要求的基础上,从社保基金增持股票的价格选择行为角度入手,以社保基金股票投资行为为例,对社保基金投资选择理论进行研究。社保基金积极关注资本市场上股价的波动,并充分参与资本市场。长期投资目标是社保基金投资运营的起点,包括长期收益目标和可以接受的最大风险水平两个方面。其中,长期收益目标代表社保基金从金融市场可以获得的最佳投资机会。从当前政策的有利条件和社保基金投资的安全性、收益性角度考虑,社保基金为了规避风险和提高收益,可能会倾向于在增持价格较低时进行投资增持。因此,研究提出:假设H1:社保基金的增持行为发生在增持价格相对较低时段。根据现有研究,投资增持在很大程度上是财务动机,增持的目的是为了向外界传递公司价值信息,稳定股价。由于信息成本和有限理性,包括社保基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的行为越来越趋向于长期化和价值化。一方面,社保基金具有超强的信息搜集和投资分析能力。纵观社保基金近年来的投资情况,其总能“高抛低吸”,对A股走势把握较为准确(唐大鹏,2011);另一方面,社保基金作为稳健的机构投资者,更会基于安全性考虑,在风险较小时大比重地分散投资规模较大、长期增长稳定的蓝筹股,这也是社保基金投资内部控制的目标设定。因此,研究提出:假设H2:社保基金的增持比例与股票价格波动性呈负相关关系。

三、社保基金增持投资股票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1年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二季度被社保基金投资组合增持股份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交易数据和财务数据取自万得(Wind)数据库和国泰安(CSMAR)数据库。相关连续数据在1%和99%水平上进行Winsorization缩尾处理。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是季度交易数据,并按以下原则筛选样本:(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2)剔除ST及*ST的公司;(3)剔除增持当年上市的公司;(4)剔除交易数据缺失的公司。最后符合条件的样本公司共有1273家,并使用SPSS19.0版进行数据分析。

(二)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首先,由于社保基金投资与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净收益这两个变量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因此在模型设计时将这两个变量加入解释变量中,同时出于谨慎考虑,加入股票价格波动率分别与这两个变量的乘积项。其次,不同的行业风险和预期收益都不同,作为稳健投资者,可能会倾向于投资波动率较小,风险较小的制造业等行业。为了控制行业因素带来的影响,研究模型将引入行业虚拟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并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把A股市场区分为18个行业(剔除金融业)。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1.关于增持价格选择的实证结果分析。社保基金投资增持价格选择的研究样本的秩统计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得出:增持当季的平均收盘价与增持价格这组变量的负号平均秩等于154.51,正号平均秩等于157.63,比较平均秩的大小可以看到两者的大小差异比较大。同时P-Pr基于负秩计算的Z统计量的结果为-5.419,P值同样远远小于1%显著性水平。所以根据秩检验可得出结论:增持价格与增持当季度的平均收盘价存在着较显著差异。同理,增持价格也显著小于经交易量加权平均收盘价。综上表明,社保基金会选择在增持价格小于增持当季的平均收盘价和经交易量加权平均收盘价时进行投资增持。因此,H1得以证实。

2.关于价格选择对增持数量的影响的实证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控制了其他变量后,股票波动率的系数变为-0.301,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表明社保基金增持一般选择在股票价格波动率不大的时点,同时QUA(t+1)系数为正且显著性较高,则又证实了增持后股票回报率明显上升。NAPS的系数为负,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但NAPS与SD的交乘项显著为正,这更是说明社保基金更加倾向于投资股价波动较小同时每股净资产较低的大盘股。同时,研究发现EPS以及EPS与SD的交乘项这两个解释变量的T值均不显著,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投资者投资分析的视角已经从利润观逐渐转移到更深层次的资产负债观上。由此H2也得到了证明。在其他控制变量中,Raise-Before系数为0.051,在10%的水平下显著,表明增持前持股比例越大的社保基金更倾向于增持更多的股份;QUA(t)系数为0.235,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当月的股票回报率与增持比例是正相关的,这可能是由于增持行为产生的短期市场反应或者由于投资者情绪造成的。

3.稳健性检验。本文使用增持之前一季度公司的SD、EPS和NAPS来进行稳健性检验。从检验结果看,将增持当季度的SD、EPS、NAPS替换为t-1期的样本数据后,各变量的系数虽有变化,但符号不变且基本都在原水平上显著,模型拟合优度由原来的0.089变为0.095,与原模型基本保持一致,表明原模型设计不存在明显的内生性,也验证了研究结果的稳健性。综上,在控制了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上市板和行业等因素之后,通过研究增持比例与股票波动率、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净收益之间的关系,并且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发现,社保基金的股份增持行为多发生在股票价格波动性较小时,且更倾向于增持长期稳定增长、风险性更小的蓝筹股,因此H2得以证明。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增持价格方面分析了社保基金投资增持的市场选择问题,并证明基金在增持时是具有一定市场选择能力的。研究基于前文分析,并结合基本养老金即将入市的行为,对未来社保基金投资运营提出以下建议:

1.增强社保基金投资的市场时机选择能力。一方面,要引导社保基金管理人投资理念向长期性和价值性回归,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适度增加协议存款、到期债权等固定收益产品投资,优选实业投资项目,在境内股票投资保持定力、主动作为的同时,稳步推进境外投资。另一方面,在市场投资过程中,要科学研判经济运行和市场走势,及时确定和动态调整投资策略,争取在合理比例、合理价位上进行投资,以增强社保基金保值增值的稳健性。

2.建立科学的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和完善投资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内部流程控制。事前阶段,受托方决定直接投资和委托投资的比例,制定投资运营策略,并谨慎遴选托管机构和投资管理机构;事中阶段,托管机构要安全保管基金财产,投资管理机构应当建立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和风险管理制度,按照投资管理合同,管理投资组合和项目;事后阶段,强化受托方对托管机构和投资管理机构的监督,同时受托方还要向委托方提交有关投资收益情况的财务报告,接受委托方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