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制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2 22:12:55

肉制品范文篇1

为了进一步加强鲜肉及肉制品安全监管切实提高肉类安全水平,根据《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鲜肉和肉制品安全整顿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云食安办〔〕34号)文件的精神,结合本镇实际,特制定如下整治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深入开展鲜肉和肉制品安全整顿治理,规范畜禽养殖、屠宰和肉类流通、加工等环节的生产经营行为,不断完善日常监管制度和措施,促进鲜肉和肉制品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二、整治内容

在畜禽养殖环节,重点治理畜禽养殖环节非法使用违禁药物、滥用抗生素、喂食泔水、出售病死畜禽等行为,深入组织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在畜禽屠宰环节,重点治理畜禽屠宰环节私屠滥宰,以及定点屠宰企业收购、屠宰未经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病死及注水或注入其他物质的生猪等行为。在肉制品加工环节,重点治理肉制品加工环节从非定点屠宰企业购进鲜肉、使用不合格原料肉品加工食品、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和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行为。在流通环节,重点治理流通环节销售私宰肉、注水肉、病死畜禽以及假冒伪劣肉品等行为,依法查处无证无照经营等行为。在餐饮服务环节,重点治理餐饮服务环节采购、使用来源不明或不合格畜禽加工食品、加工过程添加非食用物质等行为。

三、整治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整顿治理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提高思想认识,发挥舆论监管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大力普及肉品消费知识,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消费能力。

(二)集中开展隐患排查。采取集中时段、集中力量、联合执法以及地区之间交叉检查等形式,深入开展鲜肉和肉制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

(三)健全案件查处机制。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后,迅速启动联合执法机制,确保查清违法违规生产经营链条。

(四)强化监督,规范行为

建立健全有奖举报制度,切实落实对举报人的保护和奖励措施,充分调动群众举报违法违规问题的积极性。督促养殖场(小区)完善养殖档案记录制度;强化生猪屠宰企业许可管理,严格屠宰企业准入标准;严格肉制品生产许可。

(五)加大惩处力度。对不落实质量安全管理制度、措施的生产经营单位,要严格进行监督整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严格实行停产停业、限期整改和复产验收。对私屠滥宰、“黑窝点”等一律依法取缔、没收设备和非法所得。对购销、屠宰病死畜禽和使用违禁药物、非食用物质涉嫌犯罪的,一律移送公安机关审查、立案。

四、工作机构

镇政府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镇综治办、社事办、农业服务中心、兽医站等单位相关人员为成员的镇鲜肉和肉制品安全整顿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办公室,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同志负责日常具体事宜。

涉及的各单位要在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结合实际,明确工作重点、步骤、要求和措施,完成整治工作任务。

五、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

鲜肉和肉制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年11月11日—14日)。召开会议,动员部署此次专项整治工作,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活动。

肉制品范文篇2

关键词:肉制品;可追溯;食品安全

1问题提出

我国是肉制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肉制品的安全是广大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主管部门也十分重视肉制品的食品安全,但是生产过程中的可追溯性差,则大大提高了食品安全风险。

2解决思路

针对肉制品的可追溯性,可从原辅料的验收和贮存、原辅料的领用、生产过程、包装检验、产品贮存、运输销售等节点进行粗略分析和探讨相关解决方案。

2.1原辅料的验收和贮存

该步骤是实现食品安全和可追溯性的源头和关键步骤,是实现可追溯性的关键控制点。因此应该建立标识和可追性文件。重点规定原辅料的状态标识和产品标识,状态标识包括:合格、不合格、待检、退货、让步接收等。产品标识可以标注产品的名称、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批次号、数量、保管人等信息。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制定批次号的编码规则,以便于管理。采购部门对合格供方提供的产品提出标识要求,杜绝三无及标识不规范的产品。材料到货后请求检验部门进行检验验收,此时应根据标识和可追性文件,提供产品批次号等信息给检验部门,并做好标识。检验部门根据采购部门提供的相关厂家材料信息进行登记、检验、出具报告给采购部门。采购部门根据检验部门提供的检验报告,更改相关材料的标识,并对相关材料进行处理。处理方式根据检验结果可以有报废、退后、让步接收等。材料应该按照标签或者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贮存,不得随意改变贮存条件。

2.2原辅料的领用

不同环节的对接过程,是实现产品可追溯的重要步骤。为达到目的,必须制定完善的交接过程。在车间领用时,仓库发货员必须在领料单上写清楚领用物资的物资名称、厂家名称、生产日期、批号和数量等信息,以便两个部门的可追溯。车间在使用前,应在记录中明确记录使用人以及物资名称、厂家名称、生产日期、批号和数量等信息。物料在车间的不同工序间流转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产品批次以便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性。

2.3成品包装和发货

成品完成最后一道生产工序,经检验合格后发货。需要做好产品生产记录、出厂检验记录、发货销售记录的可追溯性。可以通过产品终端追溯至所有工序和使用的原辅料相关信息,包括检验记录。也可以通过生产工序中任何一个环节,追溯产品的发货以及生产过程信息。

3总结

肉制品范文篇3

一、领导高度重视

我局高度重视本次专项整治行动,主要、主管领导亲自安排部署,食品生产加工技术监管股精心组织,明确整治重点,提出工作要求,各基层所扎实安排、集中力量,迅速开展了肉及肉制品生产加工专项治理工作。

二、明确整治重点

本次专项行动以当前开展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顿行动为契机,以全省公安系统开展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专项活动为强劲东风,重点对辖区所有生产加工肉及肉制品的生产企业、小作坊进行全面排查整治,重点检查肉及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小作坊是否履行肉类原料索证索票制度,是否能提供和说明肉类原料的来源以及检验检疫合格证明,查看肉及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是否按照规范和要求进行生产,是否能够提供食品出厂检验记录及说明产品的销售去向,从业人员是否持有有效的健康、培训证明等。

肉制品范文篇4

关键词:肉制品;预警;风险;监管

2015年6月下旬以来,部分媒体、网络以“僵尸肉”为关键词报道转载了海关部门查处走私冻肉案件相关情况,一些评论性文章指向监管体系漏洞和相关部门监管能力不足。“僵尸肉”泛指走私冻肉以及贮藏时间过久的肉品。

1“僵尸肉”事件

1.1事件起因

据媒体报道,海关总署于2015年初部署包括冻品在内的重点商品的集中专项整顿,并在6月部署14个省份统一组织开展打击冻品走私专项稽查抓捕行动,至6月底,全国海关共立案侦办冻品走私犯罪案件141起,查获走私冻品42万t。天津、大连、沈阳、广州、长沙、南宁等海关先后破获一批走私冻品大案,包括鸡翅、牛肉、牛(猪)副产品、三文鱼、银鳕鱼等,部分冻品因大大超过保质期而严重腐败变质[1]。舆情追踪显示,6月19日晚间央视《焦点访谈》以“猖狂的冻肉走私”为题报道了深圳查处某冷库走私冻肉相关情况,央视网络当晚上传了节目视频,当时未出现“僵尸肉”提法。6月23日上午6时许,侨报网以“70后僵尸肉你吃到过吗?从美国等国走私至中国”为题,配以多幅查处现场图片,配图文字称这些“僵尸肉”主要来自美国、巴西、芬兰、德国等国家,并称一些走私冻肉包装上的生产日期显示肉龄长达40年。23日11时30分新华网刊发《新华调查:走私“僵尸肉”窜上餐桌,谁之过》(该篇文章被迅速较快转载),13时许刊发《10万吨走私“僵尸肉”销往全国窜上百姓餐桌》,引发广泛转载,舆情迅速推向高峰,随后媒体网络笼统称之为“僵尸肉”,寓意其“死而不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1.2事件舆情概况舆情跟踪监测显示,该议题已经持续引起媒体网络热议,成为社会关注热点事件[3]。截至7月9日10时,共监测到相关媒体报道13000篇(含转载),相关微信文章31000篇,微博主帖19万条,讨论网民81余万人次。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网、搜狐、新浪等众多媒体对相关新闻进行了报道和转载。微博@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头条新闻等均了相关微博。从舆论走势来看,新闻和网络关注度持续成为社会热点,主要经历了3个波峰:第一波在6月24日达到峰值,主要是一些媒体网络以“10万余吨僵尸肉销全国,部分肉龄达40年”等为题,内容中“僵尸肉”、“70后鸡爪”、“80后猪蹄”等特别抓眼球,迅速引起媒体和网民广泛关注;第二波在6月30日达到波峰,引燃源为媒体称“僵尸肉”主要来自国外战备肉,很多腐败变质;第三波主要是7月5日前后,一些评论性文章将舆论关注点引向食品安全监管。

2肉制品安全风险管理

2015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风险管理作为本法的四大基本原则,并将风险管理作为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管制度的手段之一。本法所指的风险管理是广义的概念,包括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风险监督管理和交流在内所有与风险有关的活动[4]。就“僵尸肉”事件而言,因其涉及肉制品从境外进入中国市场被媒体曝光并被社会广为关注,其风险触发的第一道关口就是风险信息,稍有不慎将引发社会恐慌,因此风险管理首先是对风险信息的管理。一方面要求与消费者之间有效的、一致的沟通,包括如何识别问题肉,科学的烹调方法,误食问题肉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程度,企业对食品安全的保证措施等,通过这种沟通改善消费者对肉制品的风险知觉。另一方面,应采取具体技术措施消除风险。肉制品属于较高风险的食品,重在防患未然,因此建立健全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是肉品风险管理至关重要环节[5]。这也是呼应新食品安全法强调“预防为主”原则,提出风险重在防控。再次,肉品预警需要强大的检测技术支撑,因此需要建立一个高效的检验检测体系,才能保障风险预警工作顺利进行。而且,肉制品由于其食品特性容易腐败变质或者污染引发突发事件,因此使得肉制品事件具有应急性,所以快速应急检验检测技术支撑成为关键支撑技术。

2.1肉类食品风险信息管理

“僵尸肉”事件中,大部分报道呈现一边倒,却较少有质疑其真实性。“僵尸肉”引发消费者对政府监管能力的质疑,如认为走私肉入境与“九龙治水”有关。如陕西传媒网《走私“僵尸肉”横行根在多头管理》等,认为打击走私冻品要靠海关、公安、工商、检验检疫等多个职能部门配合,结果却常常是“谁都参与、谁都不管”,期待顶层设计与末端共同发力[6]。大量的“僵尸肉”类信息充斥媒体网络,还引起了广大消费者担忧,有的网民情绪激烈,有的网民无奈中调侃。如华龙网《男子买鸡怀疑遇“僵尸肉”老板为证清白自喝鸡汤》、搜狐网《震惊!90%的广东人可能吃过“僵尸肉”》[7]。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公开规范性建设尚在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规范体系。食品安全信息渠道多样,特别是网络媒体为了点击率又容易“标题党”,做夸大不实宣传[8]。跟踪、应对、引导和适时干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对推动新时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具有重大意义[9]。当前,以微博、微信、QQ、博客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新闻传播最重要战场,而这也导致整个社会缺乏专门致力于声誉风险管理的机构,食品安全成为网络恶意舆情攻击对象[10]。在互联网及自媒体化的今天,食品风险信息公众传播的3个特征:自主化、极端化和感性化[11]。因此,政府需要主动加强信息社会风险评估和干预。政府信息公开也应充分考虑社会影响,方式、方法得当,不致引起猜测,引发相反的社会效果[12]。虽然风险管理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环境是组织风险管理的基调,是其他风险管理要素的基础,2004年双汇企业发生“瘦肉精”猪肉事件表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或流于形式[13]。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采取一种集体沉默策略,通常不愿意主动向政府提供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因此政府干预必不可少,需要主动进行信息干预,破解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有学者提供,破解政府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不对称的手段之一就是引入社会共治,比如鼓励投诉举报,并对举报属实进行奖励[14]。在目前信息时代,信息传播方式使任何人都成为信息源,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容易扭曲信息的内容,夸大信息的负面性,从而造成群体性恐慌。有学者提出建立公众沟通渠道,发挥独立科学家的作用,通过独立科学家如著名教授、非政府研究机构科学家发表食品安全声明并制定应急管理措施[15]。当然,这里的专家需要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公信力。另外,政府对食品安全风险信息进行主动干预也是一个技术手段的问题。利用技术手段加大风险监测,并在监测数据基础上进行预警,也是达到食品安全风险信息管理的重要途径。

2.2肉类食品风险监测和预警

世界各地曾不断出现肉品恶性污染事件,严重影响肉制品在人类饮食中的安全保障,也直接引发政治和经济危机。美国相继发生大肠杆菌中毒事件,大量中毒及死亡事件。英国上世纪发生的疯牛病造成100多亿美元的损失。比利时的二噁英事件则导致当时的政府直接倒台。而这些事件的背后都反映了缺乏有效的肉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带来的风险。近几年来我国屡受“瘦肉精”、高致病性禽流感事件、高致病性猪链球菌事件、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菌事件等侵扰[16],而“僵尸肉”事件又提示我们肉制品境外输入性安全风险。不论是监管部门还是企业,在日常工作中都要加强对风险源和风险点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为日后监控做好准备工作,并要定期进行检查、监控、管理。主要包括四方面:风险源及风险点调查、登记;风险源及风险点风险评估;风险源及风险点检查、监控;风险源及风险点的公布。现有风险监测数据和监督抽查数据,可对肉类食品安全风险进行“二次挖掘”,根据分析数据中各项指标检出率、合格率的水平、区域性分布特点和趋势情况,绘制出兽药、重金属、食品添加剂、非食品原料等肉类食品安全风险分类数据图谱,从而构建食品安全风险预测模型。这些对形成肉类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决策具有重要作用[17]。监测与预警要以科学、透明、预防原则为基础,注意对风险源和风险点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控,建立风险源、风险点的实时监控系统和高风险品种跨区域流动监控系统,加强对肉类食品重点环节的监测监控管理[18]。开展风险源和风险点的排查和申报工作,实施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各级监管部门对管辖范围内的肉类食品风险源进行普查、辨识和登记,建立风险源数据库,切实掌握风险源的数量、类别、危害程度以及应急处置程序,落实分级监控、重点监控措施。有重大风险源的还要开展风险源评价。此外,还要根据对重大风险源和风险点监控信息与特别重大事件风险的研究分析,提出预警信息的建议。监测和预警之后存在一个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进行风险信息沟通的问题,要用通俗易懂公众能听懂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专业知识讲清楚,让老百姓心服口服[19]。

2.3建立肉类食品应急快检体系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检验检测力量由于历史原因存在队伍年龄老化、技术能力不足,队伍整体能力建设无法适应形势需要。比如各个地方的生鲜肉食品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尤其是现场快检技术不完善,面临专业技术落后和资金不足的问题,这也使得我国现阶段生鲜肉食品监测预警工作较为困难。根据肉类食品检验管理的需要,检验资源的整合系统主要包括检验技术人员与设备、信息和专家咨询等内容。在应急检验信息中,检验数据的真实、及时、畅通是确保决策快速、有效的关键。肉类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参与方进行有效地配合和协调[20]。但目前,各种公共资源如应急检验数据的信息没有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检验数据有效性较差,迟报、漏报、瞒报的情况常有发生。因此,在日益增多的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全国食品药品检验系统在应急检验工作中建立起整体联动、反应灵敏、信息共享的机制及信息化平台是十分迫切的[21]。首先,应成立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检验中心,并将肉制品作为中心的重要检验类目。通过资源整合,成立一个由食品检验、药学检验、药品审评、注册、药品不良反应、法规制定、信息收集等有关方面专业技术骨干,适当吸收公共卫生管理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技术中心。加强人员培训工作,综合多学科研究。根据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特点,选择有经验的食品药品检验人员,进行综合技术培训,组织其学习应急处理程序,在实战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工作人员可采用预备制,平时工作在原单位,一旦出现紧急情况能立即投入工作。通过聘请相关专家或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研究工作。其次,应明确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快速检测的法律地位,可先在肉制品快检上做试点。食品药品安全快速检测是常规检验的有效补充,可以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突发事件的处置中发挥积极的作用[22]。常规的食品药品安全常规检验在承担突发事件应急检验中有结果准确、符合法律规定等优势,但劣势也很明显,那就是检验周期长。发生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后,如果不能及时开展应急检验工作,及时出具检验报告,明确发生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原因,可能就会耽误正确的应急处置工作。利用食品药品安全快速检测工作进行初步的危害筛查,可以迅速的明确危害目标,如食物中毒的原因。应急检验检测工作是食品检验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监管机构应急处置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要提前谋划,制订《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检验预案》,一旦发生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要迅速响应;在实施中要组织严密、措施得力、协调有序、科学高效;要加强物质和技术的储备,提高人员素质,使之能适应应急检验中的复杂情况;要适时开展应急检验演习演练,通过演练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整个应急检验队伍的应急检验能力[23]。

3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众有巨大的舆论空间和自由,食品安全风险也有被人为推高和放大的可能[24]。总结而言,肉制品属于风险较高的食品,其风险管理应当把握以下3个问题。一是风险信息管理,政府介入通过多种手段控制。在互联网社会,食品风险信息公众传播的自主化、极端化和感性化,需要政府主动加强信息社会风险评估和干预。应加强部门间信息通报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协作,相关部门应当及时互通有无,避免衍生话题。二是建立并强化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科学、透明、预防原则是肉制品监测与预警的基础,建立风险源、风险点的实时监控系统和高风险品种跨区域流动监控系统,加强对肉类食品重点环节的监测、监控管理。三是成立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检验中心,并强化对肉制品的快检技术试点。通过资源整合,成立一个由食品检验、药学检验、药品审评、注册、药品不良反应、法规制定、信息收集等有关方面专业技术骨干组成的技术中心,并通过加强人员综合技术培训工作,组织其学习应急处理程序,在实战中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刚刚起步,还需要加大对食品安全中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并对风险管理措施、手段的有效性和实践运用做进一步探讨[25]。

作者:张秋 肖平辉 单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高级研修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参考文献:

[1]“古董级”走私冻品最早封存于1967年[EB/OL].(2015-07-01)[2016-08-30].

[8]张马玉.食品安全风险信息公开的法律控制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5:7-25.

[9]刘文,李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干预研究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12(7):44.

[10]丁日佳,张亦冰.面对自媒体时代的食品行业声誉风险管理[J].经济研究参考,2014(35):93-95.

[11]佘硕,张聪丛.基于社会媒体的食品风险信息公众传播行为研究[J].情报杂志,2015(9):124-125.

[12]柳絮.食品安全通报不必搞“独家”[N].中国食品安全报,2014-04-24(A02).

[13]李丹骅.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双汇事件及其对食品企业的启示[J].现代经济信息,2011(6):21-22.

[14]戚建刚.向权力说真相:食品安全风险规制中的信息工具之运用[J].江淮论坛,2011(5):115-123.

[15]王二朋.从英美应对疯牛病事件成败经验看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9):11.

[16]黄永生.肉品安全与风险预警[J].肉品安全,25(9):177.

[17]李丹,王守伟,臧明伍,等.我国肉类食品安全风险现状与对策[J].肉类研究,2015,29(11):37.

[18]陈迎,李勇.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预警机制的完善[J].中国商贸,2014(3):184-185.

[19]厉曙光,陈莉莉,陈波.我国2004—2012年媒体曝光食品安全事件分析[J].中国食品学报,2014,14(3):7.

[20]李晓敏.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防的多方治理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8:39-40.

[21]李迎宾.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原则探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6):14.

[22]王静,王淼.我国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现状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2):43.

[23]李夏林.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检验的实施[J].食品药品监管,2011,20(18):4-5.

肉制品范文篇5

【关键词】双汇“健美猪”事件肉制品加工企业内部控制瘦肉精问题分析

据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315特别行动报道,河南双汇集团下属子公司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冷鲜肉是用吃了瘦肉精的“健美猪”生产出来的,一时间轰动全国。双汇旗下产品在全国各地纷纷被迫下架、召回、查封甚至销毁,对国内消费者已经非常脆弱的食品安全信心,无疑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无论是指责日益挑剔、挑肥拣瘦的消费者,斥责见利忘义、道德缺失的不法养殖户、猪贩子,还是责怪无所作为、权力寻租的监管机构,最重要的还是双汇内部控制制度存在漏洞。双汇集团在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在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要素方面均存在问题。

一、内部环境: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

内部环境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双汇内部环境控制失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结构要明确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的职责权限,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双汇董事长万隆将双汇由资不抵债的小厂发展成行业霸主、纳税大户,双汇几乎成了冷鲜肉的代名词,品牌价值近150亿元,万隆也成了企业的精神领袖,创造了令人振奋的“双汇模式”,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可以说其功不可没。万隆在双汇工作四十余年,在集团公司一把手岗位上担任职务也近三十年。由于其长期在一把手岗位任职,加上对双汇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公司内形成了绝对的权威,设立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都要听他个人的指挥,不自觉地都会按他的行为模式做事,容易搞一支笔、一言堂,无法对其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各个职能部门和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人管制度而不是制度管人的现象。

2、设立单一的质检部门存在的弊端。目前包括双汇在内的许多企业内部都设立了质检部门,专门负责质量检验工作,虽然便于集中管理,看起来也比较规范,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旦质检机构失职,谁又能对它监督呢?没有外部有效的再监管,只是自己监督自己,为了局部利益,很容易流于形式。没有广大媒体、非政府组织和民众的直接参与,没有建立以行政监管为基础,以大众舆论监督为补充,以法律法规为后盾的立体式、多层次的质量监管体系,诸如“瘦肉精”类的有害物品仍可能死灰复燃。

3、没有建立有效的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古语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人在某个岗位特别是诸如采购、质检等关键岗位上工作时间久后,就会积累很多资源,不仅容易受人情、关系的束缚,更有可能滋生贪污腐败的苗头。如滥用职权,出现管理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不当利益合法化的非正常现象,最终害国、害民、害己。而轮岗则可以规避因资源被个人垄断而对企业利益形成的潜在危险,有助于预防腐败。

4、企业文化“底板”不牢。总理在2011年4月14日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制度之母。”双汇“健美猪”事件的根源在于企业的核心部位——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不是生产规模、加工设备、生产技术这些“短板”,而是企业文化这个“底板”。双汇的失败与其说是企业管理失败,不如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失败。“诚信立企、德行天下”是双汇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我们不能因为双汇出了瘦肉精问题,就说其倡导的诚信与德行的理念是错误的、虚伪的。然而这种文化理念在被认同上却是失败的,即便企业核心层是认同的和坚守的,但是其基层部门与干部职工却没有认同和坚守这种文化,更不要说深入人心。而不能得到广泛认同与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实质上就是一条好看的标语、明亮的招牌罢了。一个管理有效的企业,经营的理念与制度的执行不仅要靠自上而下的命令,更要靠文化理念认同下的自觉与自愿精神。上面提倡“诚信立企、德行天下”,下面的执行者却放任瘦肉精一路绿灯,由此可见,企业文化这个“底板”不牢,其他软硬件再先进完备,企业也会不堪一击。

5、双汇缺乏社会责任心。作为企业,必须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做合格的企业公民。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是通过其提供的优质产品来实现的,提供优质产品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没有正确处理好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当然也就无法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品牌,通俗地讲就是品质与牌子的结合体,品牌的正面是牌子,它的背面就是品质。一个企业要打造出长久不衰的品牌,就必须注重品质的锤炼。而一个变了质的牌子只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不再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双汇作为全国驰名品牌,一味地追求的自身利益,忘记了诚信是企业的经营之本、立业之根,忘记了质量就是生命,打着18道检验的旗号销售瘦肉精猪肉,置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于不顾,完全丧失了起码的社会责任意识,无疑是鼠目寸光的自毁之举。马克思曾形象地说道: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这充分说明了企业利欲熏心,直接导致了这次重大食品质量事故的发生。唯利是图的代价,就是社会责任感的严重缺失。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最终带来的就是品牌的受损。

二、风险评估: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前提

风险评估是指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双汇风险评估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肉制品加工企业的检测指标存在偏差。双汇集团执行的“瘦肉率的高低最终决定生猪价格”的定价经营策略是导致“健美猪”事件的一个重要诱因。据了解,包括双汇在内的不少肉制品加工企业在收购生猪时,最为严厉、苛刻的指标并非瘦肉精或猪尿液检测,而是生产流程中一项叫瘦肉率的检测,它是最终生猪账款结算的主要依据。双汇为了自身的蝇头小利,片面强调瘦肉率的高低,没有评估其中所包含的巨大风险。

2、“杀猪不养猪”的经营发展策略存在问题。双汇“杀猪不养猪”是因为担心养猪风险高、资产投入大、疫病问题多、成本变动快、产出效益低。这样确实规避了养猪的风险,不过却陷入了食品安全的更大风险。据报道,目前双汇集团的自建养猪场一年出栏生猪约为30万头,而每年的生产则要消化3000万余头。也就是说,这家国内最大的肉制品加工企业每年肉类深加工所需的绝大多数生猪都来源于基地以外的各种养殖户,当然还包括散养户。而处于整个产业链上游的养殖环节,由于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小、散、乱的现象特别突出,由此导致在源头就埋下了食品安全的隐患。

双汇集团在短短的20多年里,年销售收入从不足1000万元发展至突破500亿元,可以说是与大量中小养猪户的低成本对接有着密切关系。“健美猪”事件发生后,双汇集团的冷鲜肉销售基本停止,连带着其他产品也大量滞销,每天销售额与以前同期相比减少1亿元左右,因瘦肉精事件累计损失将超过121亿元。据测算,建一座1万头的猪场需要投资1200万元,如果双汇集团把巨额损失早一点拿出来建猪场,1000万头的猪场都可以建起来了。3、不重视质量监管。对瘦肉精的危害性及其产生的风险所带来后果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康是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因此,对广大国人来说,最大的威胁不是千里之外的日本地震,而是食品安全问题。为了实现“十二五”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的目标,为了追求所谓的速度、规模和效益等指标和业绩,实现与外方协议的高增长从而能够为自己带来的高额奖励,双汇管理高层将经济利益置于消费者身体健康之上,忽视了对瘦肉精的检测和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结果一方面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企业也将面临产品超市下架、销售停滞、查封销毁、客户易帜、工厂停产、股票跌停、重组受阻、信誉大损的重创。双汇“健美猪”事件再次给中国食品企业敲响了警钟。

4、没有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发现瘦肉精的消息算不上一则“新”闻,每次曝光也就热热闹闹的争吵一番,事件过后一切还是按部就班,不久同类甚至同样的事件又死灰复燃。双汇“健美猪”事件发生之前,我国已经发生过多起瘦肉精中毒事件。如2002年广州某饲料公司违规添加瘦肉精导致480多人中毒;2006年上海全市9个区300多人发生瘦肉精中毒现象;2009年广东商贩从湖南买入的问题猪肉导致70余人出现中毒症状;2010年广东省13人因食用含瘦肉精的蛇肉而中毒。其同行雨润食品2009年也发生过“瘦肉精门”。早在2002年国家有关部门就将瘦肉精作为禁用药品,明令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添加,实际上它就是添加剂中的“海洛因”。瘦肉精对于一个肉制品加工企业来说,应该是最显而易见也是最重要的风险。然而,就是一个本应得到“非一般重视”的问题,却把号称有“18道检验”的双汇击倒了。作为年销售额超过500亿元的超大型企业,却没有从中吸取教训,没有引起高度警惕,没有真正意识到肉制品加工行业既是朝阳产业又是高风险产业,从而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质量监管,防微杜渐。

三、控制活动: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

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双汇控制活动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实行有效监控,容易造成监控盲区。包括双汇在内的众多肉制品加工企业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管理的是单位内部职工,而养猪户、猪贩子是“外人”,没有必要也无法将其纳入到内部控制的管辖范围内。这种错误认识使养猪户、猪贩子游离于本单位可控范围之外,无法做到对其日常养殖贩运进行有效监控,造成监控的空白死角,让不法养猪户、猪贩子有机可乘。事实上,农业产业化“公司+农户”模式是最容易在农户方面出现问题的。另外,现代化的肉制品加工企业,规模大,节奏快,而农户是分散的,他们之间的结合必须要把握好中间的交易环节——猪贩子。猪贩子如果与养殖户及公司采购员、质检员相互勾结,进行暗箱操作,就容易存在质量隐患。

2、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双汇集团发展壮大后考虑的是如何给投资者回报,如何整体上市,没有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用动态发展的眼光调整、补充和完善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特别是缺乏对子公司的有效监控。

近年来大家可以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当中国企业发展壮大后,更多的是让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上市改制、配股圈钱、整体上市、走向国际等等,而鲜有企业会在企业管理特别是质量管理上继续下功夫。随着双汇集团实力的不断增强,其规模不断扩大,子公司不断增多,却没有建立与其规模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即使有也只是摆设,没有将其有效地进行贯彻落实,特别是缺乏对子公司的有效监控,最终导致“健美猪”事件的发生。

对于目前最能触动中国人敏感神经的食品安全问题,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对于品牌都是毁灭性打击。100吨猪肉只要有1吨出现问题,人们就会认为剩下的99吨全都有问题,这是中国广大消费者所习惯的一种推论思维。“健美猪”事件发生后,尽管双汇责令事发之地济源双汇停工检查,尽管双汇不停为其全国的经销商打气,尽管多个地方的双汇产品出示了检验合格证明,由于品牌的连带性,消费者已经将瘦肉精与整个双汇品牌划上了等号。

四、信息与沟通: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双汇信息与沟通不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收集传递迟缓,正常信息处理程序被过往经验和侥幸心理代替。双汇集团在2010年至2011年2月间已先后发现3起生猪添加瘦肉精的事情,但都没有引起集团公司足够的重视,直至央视315质检特别报告曝光事发,招致消费者的严重不满和口诛笔伐。如果没有媒体的揭露,双汇“健美猪”不知道还要毒害到何时。上述事件的处理过程表明,双汇集团已经发现存在瘦肉精问题时,并不是积极主动地收集、处理和传递相关信息,尤其是没有第一时间向政府相关部门报告情况,没有积极主动地向社会披露信息以承担责任,最后错过了最佳的改正时机,给无数消费者带来痛苦的同时,自己也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2、采取推卸责任、回避问题的消极态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式不妥当。面对“健美猪”走上自己的生产线,双汇集团只是发表声明,蜻蜓点水式地承认给消费者带来的是困扰而不是伤害,反思不深刻、道歉不真诚、措施不到位。在随后的全国供应商视频会议上,双汇集团将养殖户当作自己的替罪羊,跟当年三鹿高层将责任推给“奶牛”一样,双汇集团高层又想将责任推给不能说话的“瘦猪”。还将责任推给国家抽检标准漏洞,并且宣称自己的产品经得起检验。更有甚者在后来的万人大会上,并不是忙着给他们的消费者一个说法,却忙于计算自己的损失。由此可见,双汇集团出了质量问题不去主动自省、自责、自强,不是与受害者进行有效地沟通,而是推卸责任。作为一家知名企业,在事发后如此缺乏担当,无论之前的牌子有多响、资产有多高,最终将自己扳倒自己。

品牌的塑造,不仅在于质量的把握,更在于出事之后的认错态度。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的企业,往往能安全渡过难关;只有真诚地道歉、及时地弥补、积极地查处、主动地改进,才能及时挽回企业的形象;也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赢得消费者的同情和理解,重新找回公众的信任和尊重。双汇集团如果不能从“健美猪”事件中认真反思,吸取教训,不能正视自己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不能加强质量监管,仍然只是徒有其表,那么今后的发展之路将布满荆棘。

五、内部监督:建立与实施有效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内部监督是指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双汇内部监督失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对生猪采购环节进行有效监控。消费者挑肥拣瘦的偏好让肉制品加工企业愿意为瘦肉型生猪开出高价,但其前提是收购健康猪而不是“健美猪”。双汇的采购人员明知自己收购的是吃了瘦肉精的生猪,仍存在侥幸心理,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底线,与不法分子沆瀣一气,在利益的驱动下不但不制止添加瘦肉精的不法行为,反而高价收购“健美猪”,给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极大隐患,违背了“坚持诚信经营,恪守企业道德”的承诺。

在行政监管存在漏洞的情况下,利益诱惑使得一条由瘦肉精串起的黑色生猪链就此诞生:肉制品加工企业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猪贩子为了满足肉制品加工企业的需求、养猪户为了满足猪贩子的要求,添加瘦肉精成了很自然的选择。猪肉市场各环节都可以从“瘦肉精”猪肉中获利,相比之下,消费者最终付出了更多的金钱,却买回了安全隐患。2、双汇集团管理严重失控,违背了“把好原料关口,保证产品安全”的承诺。作为采购的后续环节,生猪的验收是企业的重要风险控制点,但双汇的质检员却没有把好这道进厂关。质检员质量安全意识差,生猪检验只核对有号称通行证的三大检验检疫证明手续,别说是检查瘦肉精,就是普通的猪尿检也不做,生猪检验如同走过场,内部检验成了摆设。“产品质量无小事,食品安全大如天”仅是口号,只是印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没有记在心里,更没有付诸行动。即使检查,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只检测瘦肉精中最普遍的一种——盐酸克仑特罗,莱克多巴胺只是偶尔检测,因为其检测成本高,其他五种则根本不检测。事发后双汇集团在其官方网站首次对外的多份检测报告也均显示只对盐酸克伦特罗的检测合格,而对另一种瘦肉精——莱克多巴胺没有提及。在不法养猪户中,使用这两种瘦肉精的比例是差不多的,其他五种是否使用,根本就不知道。结果,18道检验道道落空,18个放心个个让人怀疑,并不难检验出来的瘦肉精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其产品中。

肉制品范文篇6

第二条本办法管理范围系指鲜(冻)的畜禽肉及其制品。

第三条屠宰加工场(厂)须布局合理,做到畜禽病健分离和分宰。做好人畜共患病的防护工作;做好粪便和污水的处理。熟制品加工场所应按作业顺序分为原料整理、烧煮加工、成品冷却贮存或门市零售等专用,严防交叉污染。上述专用间必须具备防蝇、防鼠、防尘设备。

第四条屠宰畜禽应按照农业部、卫生部、对外贸易部、商业部颁发的《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进行检验处理。畜肉应割除甲状腺和肾上腺;经兽医卫生检验的肉(指肉尸、内脏、头蹄等,下同),应加盖印戳或开具证明。肉制品应按有关卫生标准进行检验,必要时开具证明。

第五条屠宰后的肉,必须冲洗修割干净,做到无血、无毛、无粪便污物,无伤痕病灶;存放时不得直接接触地面,在充分凉透后再出场(厂)。

第六条生产食用血须经所在地食品卫生监督机构批准。必须采取防止毛、粪便、杂质污染的有效措施,并须煮熟煮透,充分凉透后再出场(厂)。变质、有异味的血不准供食用。

第七条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肉,必须单独存放,防止交叉污染。凡病死、毒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一律不得作食用。

第八条肉制品加工单位不得采购和使用未经兽医检验、未盖兽医卫生检验印戳、未开检疫证明或虽有印戳、证明,但卫生情况不合要求的肉。经兽医卫生检验确定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的肉,必须按要求在指定地点进行复制加工,并与正常加工严格分开。

第九条复制加工不得在露天进行,在加工过程中,原料、半成品、成品均不得直接接触地面和相互混杂。加工中使用的容器、用具等,须做到生熟分开、清洗消毒;加工好的肉制品应摊开凉透,并尽量缩短存放时间。

肉制品加工单位要建立化验室,对生产的肉制品定期进行检验,以指导生产,保证产品卫生质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应符合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第十条肉品入库时,均须进行检验和抽检,并建立必要的冷藏卫生管理制度。

肉品入库后,应按入库的先后批次、生产日期分别存放,并做到生与熟隔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肉制品与冰块杂物隔离。清库时应做好清洁或消毒工作,但禁止使用农药或其它有毒物质杀虫、消毒。

肉品在贮存过程中,应采取保质措施,并切实做好质量检查与质量预报工作,及时处理有变质征兆的产品。

第十一条运送肉品的工具、容器在每次使用前后必须清洗消毒,装卸肉品时应注意操作卫生,严防污染。

运输鲜肉原则上要求使用密封保冷车(仓),敞车短途运输必须上盖下垫;运输熟肉制品应有密闭的包装容器、尽可能专车专用,防止污染。

第十二条肉品加工单位必须指定专人在发货前,对提货单位的车辆、容器、包装用具等进行检查,符合卫生要求者方能发货。

第十三条销售单位在提取或接收肉品时应严格验收,把好卫生质量关,如发现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未盖兽医卫生检验印戳、未开检疫证明或加工不良、不符合卫生要求者不得接收和销售。

肉制品范文篇7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市食品安全工作指示精神,规范我镇食品生产经营行为,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镇政府同意,决定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严厉打击收售加工病死畜禽和屠宰注水等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明确工作目标

专项行动以“打黑治违、重典治乱”为总体目标,按照“发动群众、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依法整治”的原则,拉网式排查收售加工病死畜禽和屠宰注水等违法犯罪黑作坊、黑窝点,扫除病死畜禽收售源头,切断利益链条,斩处非法经营网络,杜绝收售、加工、经营病死畜禽和屠宰注水违法犯罪行为,净化我镇畜禽肉制品经营市场,健全肉类食品监管长效工作机制,提高全镇肉类食品安全水平。打击收售加工病死畜禽和屠宰注水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从5月4日至6月底结束。

二、加强组织领导

各村、镇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将深入开展打击非法屠宰加工经营病死畜禽和屠宰注水专项行动作为今年食品安全工作重要内容,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为确保工作有效开展,我镇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镇副镇长任副组长,派出所、畜牧兽医站、经贸办、投资服务中心、卫生院、工商所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督查办。

三、明确职责分工

各村和镇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严格落实监管责任,扎实开展打击收售加工病死畜禽和屠宰注水等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建立工作机制,制订工作实施方案,强化工作措施,开展拉网式排查,严厉打击,消除隐患。

(一)各村: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属地化管理责任,主要领导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辖区内打击非法屠宰加工经营病死畜禽和屠宰注水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各项工作。要安排得力人员组织各村食品安全监督员、信息员全面摸清辖区内违法屠宰加工病死畜禽的企业、作坊、窝点的具体情况,清查采取拉网式逐村逐户逐地排查,清查要严密细致,对清查结果要逐一登记,清查人员要签字确认,杜绝瞒报漏报现象,在清查过程中发现存在非法屠宰加工经营病死畜禽和屠宰注水等违法犯罪行为要立即向镇食品安全办公室报告。

(二)派出所:组织公安执法力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动员广大基层民警会同有关部门对辖区内养殖场、屠宰场所及废弃仓库、厂房等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开展“拉网式”排查,全面深入摸排线索,集中力量侦破违法案件。要发挥自身优势加大警力配备,依托治安巡查、派出所警务区、交警关卡等多警种配合,强化执法,主动排查,全环节打击集养殖、收购、屠宰、贩卖、冷藏、加工、批发销售病死畜禽于一体的犯罪产业网络,对发现运输、加工病死畜禽案件线索和有关部门移送案件线索要逐一分析研判,对重大违法犯罪线索紧抓不放,循线深挖、追根溯源,坚决斩断病死畜禽违法犯罪的利益链条,坚决铲除游离在病死畜禽和屠宰注水等违法犯罪活动中的黑恶势力。

(三)畜牧兽医站:强化监督检查,指导养殖场(户)规范使用兽药,加强对畜禽及畜禽产品的防疫检疫监督执法管理,依法承担对动物疫病防治、检测、诊断、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等技术工作。督促养殖场(户)严格执行免疫和产地检疫制度,严格落实病死病害畜禽检疫、无害化处理责任和措施,严厉查处销售病死病害或死因不明畜禽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及时将案件移交公安机关,同时,协助公安机关对查获病死畜禽及产品进行检疫、检测、诊断和无公害化处理工作。

(四)经贸办:加强对屠宰行业的监督管理,加大对畜禽屠宰场所的执法检查力度,依法打击冒用、使用伪造、出借转让生猪屠宰证、章、标志牌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私屠乱宰、屠宰注水及注入其他物质的违法犯罪行为,督促屠宰业主严格落实生猪进场检查登记、肉品品质检验管理、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等制度。对不符合规定的屠宰场所要坚决依法关闭或取缔,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生肉流入市场,配合畜牧兽医部门做好畜禽屠宰检疫工作。

(五)投资服务中心:加大对食品加工企业的巡查力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原料采购查验和出厂检验记录行为,严防病死畜禽肉和注水肉进入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一经查实企业违法使用病死畜禽产品、注水肉生产加工食品行为,立即责令停产,依法严厉查办,情节严重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六)工商所:要把好畜禽鲜肉及肉制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加大市场巡查和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查处销售注水肉、未经检验检疫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畜禽鲜肉及肉制品的违法行为,监督经营者依法落实索证索票制度。

(七)卫生院:督促餐饮服务单位建立健全畜禽肉产品采购索证索票等相关制度,确保采购畜禽产品来源合法,质量合格,信息可追溯,严厉查处购买使用病死畜禽作为原料加工食品行为。

四、多措并举,部门联动

各单位要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线索通报、信息反馈和案件侦办联动机制,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监管合力,采用集中时段、集中力量、联合执法等形式深入开展“拉网式”排查工作,通过明察暗访等形式,广泛收集案件线索,深挖私屠乱宰、非法收售加工病死畜禽和屠宰注水的“黑窝点、黑作坊”。在深入排查的基础上,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对养殖、屠宰、加工、流通和餐饮单位的检查,对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主要交通要道周边、肉制品加工集中地等重点区域实施重点清查整治,对企业外租厂房、车间进行突击检查,确保隐患排查到位,发现违法违规问题一查到底。在检查中发现屠宰、加工、经营病死畜禽的迅速通知畜牧兽医局进行检验鉴定,无法鉴定为病死畜禽的按照私屠乱宰或其他违法行为处理,对病死畜禽加工“黑窝点”一律依法取缔、没收加工设备和非法所得;对涉嫌犯罪的,依法移交公安机关侦办。

五、建立长效机制

各单位要立足源头、注重防范、建立健全收售加工病死畜禽和屠宰注水等违法行为的长效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城市社区和农村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对辖区和监管领域实行网格化监管防控,力争做到监管重心下移、关口前移,明确监管责任人,严格落实责任并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食品安全形势仍然严峻,违法犯罪分子的犯罪手法在不断变化,监管工作要保持连续性和长期性。在监管方式、手段等方面也要不断创新积极应变,既要不断跟进新形势,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新措施,更要通过创新监管方式和健全机制体制来防范、遏制收售加工病死畜禽和屠宰注水等违法行为。

六、加强宣传,广泛发动

各单位要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发动,采取悬挂横幅、标语和张贴告示、发放宣传材料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打击收售加工病死畜禽和屠宰注水专项行动。我镇投诉举报电话,实行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举报制售病死畜禽和屠宰注水等违法行为线索,对提供有价值线索的举报人予以奖励。

肉制品范文篇8

一、目标

全面贯彻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严格执行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制度,健全生猪屠宰监管长效机制,规范我区肉类市场秩序,保证全区肉食品加工、流通及消费环节使用、销售经定点屠宰企业屠宰,并经检疫、检验合格的猪肉,确保城乡居民吃上“放心肉”。

二、任务

按照“监管前移、源头治理,标本兼治、注重实效,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以“血脖肉”整治为重点,针对当前猪肉市场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一)全面规范和整顿9家生猪定点屠宰企业。重点整顿设施简陋,不具备基本质量、卫生保障措施、防疫和环保条件不达标的屠宰场,查找存在的问题,并限期进行整顿,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坚决予以取缔。

(二)加强肉品质量监督控制。加强对定点屠宰加工企业肉品检疫、检验工作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定点屠宰企业是否落实肉品检疫、检验制度,是否具备基本的肉品检疫、检验设备和必需的肉品检疫、检验人员,是否按照检疫、检验程序进行操作。

(三)严格市场准入。配合区工商分局加强猪肉市场监督管理,严把猪肉入场(市)关,督促经营单位和经营户做好猪肉采购的索证索票制度和检查验收等工作,并建立台账制度,未经检疫、检验合格的猪不准上市销售,严禁私屠滥宰及病害肉、注水肉、问题肉上市供应。

(四)依法打击私屠滥宰和制售注水肉、病害肉、未经处理的血脖肉等不法经营行为。加强对生猪屠宰企业肉品生产、加工质量的,杜绝生猪屠宰场宰杀病、死,制售注水肉现象,重点对私屠滥宰窝点进行集中整治,对全区的私屠滥宰窝点进行全面排查,依法取缔。特别要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和其他管理薄弱环节的整治力度,确保不留死角。

三、工作安排

整治工作从8月2日开始,至8月31日结束。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学习动员阶段(8月2日至8月6日)

认真组织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规程,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确定整治重点和具体内容,并制作明白纸和图片,做好“血脖肉”识别、使用,通过媒体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宣传报道工作。

(二)集中整治阶段(8月7日至8月25日)

细化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根据专项整治活动月的主要任务,在前段时间全区生猪肉及猪肉制品质量安全拉网式检查的基础上,坚持打击与防范相结合,边查处边展开专项整治工作,认真进行自查自纠,对相关屠宰企业、销售和用肉单位进行全面检查。集中整治工作分两步走,

一是对“血脖肉”进行专项整治;

二是对肉制品各环节进行全面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逐一提出整改意见,督促限期整改。对违法行为,要坚决法律法规规定严肃查处,决不姑息。依据拉网式检查确定整治重点场点、重点市场、重点区域,进一步明确整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措施,集中整治、彻底解决整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三)总结验收阶段(8月26日—8月31日)

认真总结专项整治月的活动成果和经验,对整治中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吸取经验教训,逐步建立猪肉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迎接各级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检查验收。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当前做好生猪屠宰行业监管、保证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保证此次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以区服务业发展局局长孟庆泉为组长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抓好落实,克服松懈麻痹和消极厌战情绪,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肉制品范文篇9

关键词:肉制品;安全;质量管理;现状

伴随着长期的疫情战斗,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尤其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食品业得到快速发展,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质量安全关系着社会的发展[1],为此我国近年来修订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与标准,具有代表性的有《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2-4]等,肉制品作为食品中的一个大类,受到了更多关注,但是问题的发生是多面的,所以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配合,提升其质量,降低安全问题的发生。

1肉制品质量安全现状

我国农畜产品加工产业经过几十年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多成就,如农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如图1),2015年,我国肉类产品达到8749.3万t[5]且有持续发展态势。我国产肉量相当庞大,人均肉制品消耗量也相当巨大(如图2),2013—2018年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在2018年达到人均消耗29.5kg。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可见未来肉制品发展潜力也是巨大的,但是国内相关肉制品企业加工情况不是很乐观,中国肉类工业包括畜禽的屠宰,肉的基本处理如冷藏切割等,加工肉制品及其副产品加工利用以及肉的包装。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体制监管和生产方面,各政府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导致生产的肉制品品质得不到保障;相关体系建立有待完善,体系不完善很难做到时效性;肉制品加工企业内部生产条件不完备,环境差、先进设备少、相关人员质量安全知识缺乏,安全卫生意识不到位以及产品加工程度相对不高等。所导致的结果是消费者可购买的物品种类相对较少且购买到质量安全不过关的劣质产品的概率较大[6],危害其健康。

2产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

通过分析国内现状,可以看出我国是畜产大国,在产品生产前后关于质量安全的相关事项管理易出现一些问题。2.1监管力度不到位。相关政府部门的操作监管不力[7],使得肉制品行业严重违规、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现象屡禁不止,如僵尸肉[8]等事件。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分段管理。品种管理为辅,各部门之间应当相互协作[9],但实际的情况是各个职能部门之间重复执法,互推责任,避重就轻。这给一些企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机会[10],长此以往我国肉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2.2追溯系统建立不完善。对于食品的追溯系统建立不完善[11]等问题,会导致系列商品在出现问题的时侯召回相当困难,并且售出的食品出现问题,除对销售个体和商铺经销商进行依法处置外,很难抓其问题的根源,找出问题的具体出处,工作量相对较大,而且调查起来相对麻烦,使得我国食品追溯系统发展缓慢。2.3企业加工条件差。原材料在进入厂区时极易受到污染,而且在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中由于安全卫生条件亦达不到国家的标准,操作不合规范所导致的二次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12]。而且国内的生产加工情况不容乐观,易出现微生物危害,物理和化学因素危害[13]等。加工环境温度不适宜导致微生物繁殖,使得食品原材料腐败变质;使用的仪器、工具等清洗不及时形成交叉感染;为了避免成本的升高,先进设备的引进率不高[14];厂区内用于灭蝇灭鼠等的化学药剂用量过大,从而导致加工肉制品的化学污染[15];工作人员自身消毒不过关、身体健康状况不过关,携带细菌或病菌进入生产车间污染食品原材料等[16],都是很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2.4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匮乏。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购买相关产品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价格问题,同类型的商品大多数消费者会选择价位相对较低的商品,这就导致价格低廉的劣质产品有了销路,并促使越来越多的劣质产品出现。还有消费者对于非法食品添加剂的认识不足,大多数消费者选购产品只看表面,很难辨别食品的优劣,导致食用劣质产品过后机体产生不良反应,进而危及自身的健康[17]。

3提升质量管理对策研究

在发现质量安全问题原因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及时解决问题并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3.1完善各部门职能。我国已经颁布了众多法律条令,如《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2-4]等,这些法律条令都是监督各个执法部门的依据,相关政府应该大力加强对于法律条例的实施。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机构要建立各个部门之间的食品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防止人力与资源的严重浪费,从整体上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资源利用效率。对于各部门违法行为要严厉处置,各级政府在监督各部门之间要通力合作,同时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把控和监督,通过媒体等方式发动群众共同监督;发生事故后,能在第一时间让肉制品加工企业做出相应行动,将问题产品尽快进行处理,积极解决问题,以免造成更大损失[18]。3.2完善食品追溯系统。食品追溯系统一直是我国的短板,我国版图较大对于系统的补给与利用有相当大的难度。我国体系建立的相对较晚,国家在2001年提出追溯体系的相关想法,并从法规制定、条码推广、追溯技术研发等方面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到2005年进行个别试点实验,试点范围覆盖201个县1574个乡镇,再到2007年开始慢慢广泛推广普及[19]。想要建立完善的追溯体系,在国家层面,要明确食品追溯体系是一个大型工程,国家要专门成立相关机构进行纵向管理;要建立完善的体系,相关法律以及标准,如2002—2003年先后通过的《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恐怖准备与反应行为》及《食品安全跟踪条例》[20];建立综合平台,做到各方面全程监控管理;针对相关加工企业进行体系推广示范,起到领头的作用;对于相关人员,应当明确其任务与职能,加强相关技能的培训,增强其使命感、责任感,保证执法行为规范[21]。保证以上的同时还要进行系统信息化,运用现代技术信息化来提升其运作效率,如制定标识编码及工艺标准,开发低价位射频识别标签,同时加大化学溯源技术和生物溯源技术的研发力度[22]等。在这一方面欧美国家做得相对较好,从牲畜到成品加工等一系列环节全部做到信息化,且肉链的各个环节均有严格地把控,并严格等级分化方便分类管理[23]。3.3完善生产各阶段质量管理。原材料进入厂区时,要马上进行相应处理。如,放于安全处防止微生物污染;厂区内部设备和工具要经常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污染食品原材料,而且要进行定期检查,对于老化的设备和工具要进行定期检修和更换,多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防止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厂区内的相关化学药剂和生产用的相关添加剂要严格把控,防止出现化学药剂污染产品的情况,相关添加剂不得超标使用,禁止以降低成本为目的而使用非食品级的添加剂,利用先进技术如PCR等进行监测;采用适合且先进的包装技术防止发生质量问题;生产过程中要时刻监管相关人员的卫生健康状况,严格监督肉制品加工的GMP和HACCP的实施,进入厂区时要进行全面消毒并穿防护服进入,对于有疾病等问题的工作人员采取禁止进入厂区的处理并进行观察,同时相关人员要定期进行组织培训相关的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从业习惯,防止相关从业人员出现严重的问题[24-28]。3.4增强消费者安全意识。消费者作为肉制品消费的庞大群体,更应该对相关方面知识有全面地了解,避免发生购买到劣质产品的情况。如,关于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GB2760-2014;成分表的认识;企业加工肉制品的生产情况[29]等。国家政府方面,应当多开展相关方面知识讲座、电视节目等,充分利用媒体影响力与号召力,宣传肉制品加工方面的知识,并进行公正客观评价肉质品建设与管理现状来积极引导消费者正确消费。同时,媒体还应该和政府有关部门联手揭露肉制品生产过程中的不正规操作生产与管理行为等,以公正、客观的态度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知情权,从社会舆论监督层面规范好我国肉制品建设与管理工作。

4结语与展望

肉制品范文篇10

一、明确工作任务

集中时段,集中力量,全面检查全市餐饮服务企业落实各种食品安全制度的情况,进一步加大隐患排查力度,重点检查索证索票制度落实情况,并加强监督指导。加大宣传力度,实施举报奖励制度,深入排查餐饮服务企业在肉及肉制品加工过程中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或超量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餐饮企业采购、贮存、使用来源不明、假冒伪劣、病死畜禽肉及肉制品的违规经营行为,净化餐饮服务经营市场,规范餐饮服务经营行为。

二、整治步骤及时间安排

本次专项整治从2013年5月15日至6月30日。

(一)宣传动员阶段(5月15日至5月20日)。充分运用媒体手段,宣传整治工作要求,大力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餐饮安全常识,形成餐饮经营者明确整治时限和要求进行自查自纠,餐饮消费者关注并参与整治行动的良好工作氛围。

(二)集中整治阶段(5月21日至6月26日)。各稽查队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对辖区餐饮服务单位监督检查力度。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存在的重大问题应及时上报处置。

(三)总结提高阶段(6月27日-6月30日)。梳理整治工作进程,规范监督查检及行政处罚案件文书,形成总结材料。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治理行动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肉及肉制品质量安全的政府行政领导负责制,特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措施到位,同时,要随时掌握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开展督促检查,及时研究解决突出问题。

四、加强舆论宣传

要进一步拓展社会监督和群防群控的途径,充分利用好已建立的有奖举报制度,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大奖金兑现力度并确保兑现及时、便捷,完善对举报人的保护措施,充分调动群众举报违法违规问题的积极性。鼓励落实餐饮服务经营者对违法违规问题的报告义务,对发现购进原料肉、肉制品存在安全隐患的,要及时主动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运转舆情监测机制,对网络及媒体报道的肉及肉制品违法违规问题,要及时核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