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贸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20:17:15

区域贸易

区域贸易范文篇1

海关总署提出了特殊区域转型升级的六个方面: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延伸;引资由依赖外资向扩大内资转变;产品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由两头在外向扩大内需转变;产业由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业务不断拓展。从总署六个转型可以看出,以贸易便利化、通关便捷化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园区”恰恰可以成为这一转型的代表方向。实践证明,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正是凭借自由贸易区或自由港的政策从落后地区一跃成为国际金融、贸易、商业和物流中心。如何借鉴它们发展的成功经验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园区”之路是未来特殊区域的转型方向。考虑到东部和中西部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在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升级过程中起点和期望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侧重地建立各有特色的“自由贸易园区”。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条件的不同,提出了以下几个各有特色的“自由贸易园区”发展模式。

以保税加工为主、保税服务为辅的综合模式中西部和东部欠发达地区的特殊监管区域,要牢牢抓住东部发达地区受土地、劳动力和税收等资源要素制约的契机,学习、借鉴东部地区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借鉴规划、开发和管理模式,加大国际和国内招商力度,提升软环境建设水平。同时,要根据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区位优势形成有特色的加工贸易集群。综合考量,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改善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制度环境首先,区域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提高特殊监管区域的通关效率,例如苏州综保区提出的“虚拟空港”“虚拟海港”通关模式就值得中西部和东部内部地区的特殊区域借鉴和吸收。同时,为保证加工贸易产业链上零部件、原材料的流通速度,条线监管部门和管理机构要主动与一线海港和空港对接,简化通关手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信息化通关水平。政府和企业应逐步建立一套有利于技术人才成长的机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以尽快扭转国内低级白领过剩和技术工人短缺的现状,实现产业与人才的良性互动,努力营造能够提高制造业水平的人才队伍。2.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特色行业,培植特色加工贸易型产业集群这些区域要结合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及国际产业发展方向,细化并调整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鼓励企业进入产业链中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环节,促进向高加工度化演变和升级。努力营造适合当地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的环境。中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广袤,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要努力将这些资源、能源优势转化成特殊区域的发展优势,培植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关联度及溢出效应。3.鼓励与跨国公司开展配套合作,学习国外及发达地区经验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贸易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部地区可以吸收与借鉴,以积极吸引国内外客商来西部地区开展互惠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当前,我国企业应利用跨国公司正将内部服务业和研发中心向外转移的机会,密切国际的科技合作,在以加工贸易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载体的同时,不断地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使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尽快从简单的贴牌生产(OEM)向原创设计制造(ODM)和原创品牌制造(OBM)转型,不断走向产业链的高端。4.提高加工贸易料件的国产化率大力支持国内企业对原材料和中间投资品的生产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基本实现加工贸易所需原材料及中间投资品的本地化,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国家应积极研究加工贸易产品国产化率的政策措施,从税收政策、扶持资金等多方面鼓励国内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从根本上扭转制造业的低端化趋势,实现加工贸易料件的国产化。

以保税服务为主、保税加工为辅的综合模式上海、深圳、天津和北京等依托沿海主要港口和航空枢纽港发展起来的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基本完成了靠加工贸易获得发展的初级阶段,本阶段应形成以国际贸易、物流、离岸金融和国际维修等服务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的贸易型、流通型和总部型特殊区域。东部地区这几年面临加工贸易企业(尤其是龙头代工企业)不断西移的窘境,对本地进出口和就业带来极大影响。如何积极面对,发展服务贸易是必然的选择。东部地区在交通、信息、人才、管理和商业氛围较中西部更有优势,这些地区除了推动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来提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外,应鼓励发展保税仓储、商品展示、国际中转、国际采购、贸易结算等高附加值业务,形成储、供、运、销产业发展链,为贸易的发展提供条件。1.功能政策开放优惠的政策是特殊区域发展的关键,也是其能否发挥作用的前提。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表明,除了区域本身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外,经济政策越开放,海关监管越简化,所能取得的发展成就就越大。特殊监管区域必须突出“政策高地”效应,区内优于区外,保持政策落差,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打造自由、便利、通达、境内关外的真正自由贸易区,可试点制定更具竞争力的税收政策,在关税、流转税和所得税方面进行改革,营造物流运作成本优势。实行更加自由的外汇政策,除外汇自由兑换和支付外,放开区内和境外之间投资项下的外汇管制,外汇管理重点放在二线,进行离岸金融试点。结合现代产业的具体发展阶段,积极探索离岸金融等新型功能,在当前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外汇流动性受到诸多限制的大环境下,先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金融突破尝试。2.发展总部经济引进一批国内外集团在特殊监管区设立总部、区域性总部等,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总部企业集群,不断增强总部经济的辐射功能。重点培育区域性营运中心,支持企业整合资源和提升竞争力。跨国公司营运中心通过重新构建公司内部产品营运服务体系,整合其分散的销售渠道和关联服务,统一负责总部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包括进出口贸易、国内分销和售后服务等业务,具有营销服务、研发生产、采购配送和技术支持等各种业务营运的功能性总部。吸引国内外仓储物流、检测维修、高新技术研发等总部企业,努力带动区域经济集聚发展成为主导力量。3.大力发展国际贸易抓住跨国公司全球业务整合的机遇,聚焦国际贸易,积极拓展货物贸易领域,扩大货物贸易规模,尤其要加大港口大型贸易商、腹地进出口企业的招商力度,使特殊监管区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国际贸易中心。提升特殊监管区操作便利和灵活性,整合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进出口、结算、订单、生产控制等多项业务功能,进一步拓展各种贸易功能,如:拓展分拨功能,推进分拨对象由零部件分拨向成品分拨扩展,分拨形式由自营分拨向公共分拨延伸;拓展采购配送功能,着力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性采购、配送营运销售中心入驻,推动特殊监管区成为跨国企业在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重要贸易节点;拓展国际转口贸易功能,增强特殊监管区两头辐射能力和辐射范围。4.建设国际服务贸易基地进一步强化商品检测维修等功能,建立相关商品的检测中心和维修基地。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重点支持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的服务项目入驻。

区域贸易范文篇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一个拥有17亿人口、生产总值达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贸易规模仅次于欧洲联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贸易区,亦将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其政治经济意义对于亚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将是深远和积极的。

按照中国与东盟达成的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合作框架主要包括中国与东盟实现零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技术壁垒,加强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建设昆明—曼谷公路和昆明—新加坡泛亚铁路等方面的内容。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运行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虽然有其基础和有利的现实条件,但也存在相当多的困难与挑战。

(一)区域内的不稳定因素

一旦贸易区形成,东盟国家将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和挑战,例如经济一体化过程,将会连带出现政治、文化、宗教以及种族问题,由于东盟是一个多元化的区域,对各自文化、宗教和种族的保护,将迫使各国在讨论经济问题时,必须顾及彼此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建立地区经济联盟,甚至类似欧元一样的亚洲货币,会面临很大阻力。

(二)领导权问题

对于“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倡议,东盟国家作为既得利益者,大多希望保持“10+3”现有的模式,它们企图以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投资区(ATA)计划为基础吸收中、日、韩3国参加,最后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避免东盟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旁落。在商谈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时,东盟仍是期望保持其领导地位。尽管中国同意保留东盟的核心地位,并对东盟中不发达成员实行特别优惠关税待遇。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的过程中,领导权问题始终将是必须面对的一个最主要难题。

(三)贸易投资自由化与经济技术合作两者关系处理

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专家组提交的建议中,内容多属经贸合作与经济援助问题,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内容相当有限。目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大不相同,对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的目标和承受能力也不尽一致。同时,中国和东盟一些国家的关税仍然偏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自由贸易区,双方之间的贸易增长很有可能来自于区域外部国家的贸易转移;由于双方产业结构趋同可能会使竞争加剧,而加剧的竞争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被迫做出调整。

(四)关税及非关税壁垒

签署的《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实现零关税和减少非关税壁垒、技术壁垒。

关税以及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也是有些好处:1)进口替代效应(使国内的生产增加)2)保护效应(保护国内的产业)3)转移效应4)税收效应等。放弃关税就意味着使国内的产业完全暴露在区内这个大市场之内,接受“优胜劣汰”的原则的判决,而这种“暴露”是双方面的,所以真正弄清解除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利弊就要从双方的贸易相关性出发。

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外部经济影响与走向

合作框架的另一个重点就是加强双方的联系,建设经济联系的纽带(对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在零关税对贸易推动的基础上,这无疑也会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与投资,这就是所说的贸易自由化所产生的投资效应与贸易效应。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

1.贸易转移效应

顾名思义,贸易转移效应是指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导致了成员国原来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从非成员国家的进口被成员国之间的内部贸易往来所取代。区内产业结构和贸易品结构存在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所以建立了自由贸易区后,区内的贸易也不会很大程度地取代原来各自与区外国家的贸易往来。这一“弱点”使贸易转移效应下降,然而也避开了阻碍资源全球配置的弊端。

2.贸易创造效应

由于两方的产业结构和贸易品结构都很相似,各国为了保护国内的产业都彼此设立了很严格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这也就意味着彼此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投资与贸易空间。当贸易壁垒取消后,区内各国间的贸易将有一个飞跃。贸易往来的增多又会深化分工协作;分工的深化必将产生彼此贸易的增加——贸易创造效应,如此循环强化。另外,前面也提到了双方的互补性产品,这方面在贸易限制解除后受益更多。

(二)投资效应分析

中国与东盟建立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这无论在市场稳定性方面,还是法规透明健全方面都会较原来进步,随着投资环境的改良,区外的投资自然愿意将资金投放在这样一个有很大潜力的市场上。建成后的中—东自由贸易区将是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的第三大贸易区,这样一个前景广阔的市场对投资者的诱惑可是不小的。

四、开创发展中国家双赢合作的新典范

不可否认,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我国和东盟的经济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自贸区的建立将扩大双方贸易与合作的规模,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使中国与东盟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益。从而开创发展中国家双赢合作的新典范。

参考文献: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背景、意义及前景》.王士录.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

[2]《中国—东盟贸易区相关问题探讨及对中国影响研究》.杨欣.2007年1月

区域贸易范文篇3

本文作者:成祖松工作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外贸发展现状1978年,安徽对外贸易总额不足1000万美元,2011年则达到313.4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外贸占GDP比重已由1978年的0.1%上升至2011年的2.1%。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安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表1),主要产品出口结构和出口种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2和表3)。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按《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IC)的划分标准,2010年安徽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11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6%;初级产品6.3亿美元,负增长7.4%。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59%上升到2010的93.7%;同期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则由41%下降为6.3%,反映出近年来安徽工业发展加快,工业制成品出口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从具有较高技术资金密集度的机电产品出口看,增长势头也日益强劲,1995年机电产品出口已成为安徽省最大类的出口商品,近年来在全省外贸出口中所占比重一直在40%左右。2011年安徽机电产品出口74.3亿美元,同比增长53.5%。另外,安徽省高新科技产品虽然在国际上竞争力还比较弱,但近年来出口也呈现出可喜的增长势头。201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9.34亿美元,同比增长45.68%,占比17.18%,高于我省出口平均增长率8.08个百分点。安徽外贸比较优势的三大困境第一,区位优势竞争加剧。安徽地处中部,并非国家改革开放先行区,对于安徽外贸而言,区位优势并不凸显。但是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南京都市圈的发展以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获批,国际国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逐渐明显,安徽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逐渐显现,特别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所带给安徽外贸发展的巨大机遇。这些因素在安徽外贸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然而随着区域经济板块的快速形成,国家对于区域规划的实施力度逐渐加大,来自中西部其他省份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仅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来说,除了国家设立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之外,国家发改委还先后批复设立了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湘南、湖北荆州、宁夏银川(生态纺织)、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六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此外,还有江西三南和内蒙古赤峰正在积极规划,努力打造部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第二,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作为人口大省,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一直是安徽对外贸易所依赖的优越条件。然而近年来,安徽劳动力价格却逐年上升。2011年安徽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0640元,比2010年增加6299元,居中部第一,与全国42452元的平均水平已相差无几。而同期安徽省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到了23810元,比2010年增加5317元,名义增长28.8%,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21.9%。私营单位工资涨幅最大。这主要是因为安徽也出现了“招工难”现象。许多私营企业为了积极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都采取了提高工资、改善福利待遇的措施,从而出现了用工成本呈现出持续、较大幅度的上升趋势。第三,自然资源消耗严重。安徽自然资源丰富,人均资源拥有量综合指数居全国第十位,华东第一;资源配合指数居全国之首,其中煤、铁、铜等37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十位,两淮地区是华东最大的煤炭基地,马鞍山是全国十大钢铁基地之一,铜陵和安庆已形成有色金属和石油化学工业基地。安徽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外贸发展的基础条件。一直以来,安徽出口大量的高耗能、高度依赖于原材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商品,高速的粗放型出口增长带来了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及环境的破坏,这显然不是安徽对外贸易发展的期望。

虽然安徽外贸发展迅猛,但目前安徽外贸总额仅占全国的0.8%左右。与其他省份相比,安徽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人均水平均明显偏低,对外贸易发展的差距还很大,这与安徽经济发展需要也是不相适应的。新时期,必须要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巨大机遇,立足安徽实际,不断拓宽思路,努力寻找安徽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路径,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现安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带来的诸多优惠政策给安徽省对外贸易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同时,我国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对资源、能源依赖性较强的上游产业的转移主动性明显增强,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转移的势头强劲且规模较大。东部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经渐成气候,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趋势还会继续加强。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是安徽外贸发展的契机。此外,在继续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开始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电子信息产业等部分资本、技术双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安徽要积极主动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优化外贸产品结构,提高外贸产业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承接产业转移有可能会导致安徽外贸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不利于安徽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所以,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着力推进扩大内需与发展外贸的良性互动,促进安徽外贸可持续发展。[3]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服务贸易已经成为世界产业结构升级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内容。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家软实力,降低国家外贸依存度,改善贸易与经济发展方式,提升贸易国际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高端产业上的差距。可以说,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将由以货物贸易为核心的竞争转向以服务贸易为核心的竞争。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00年至今,全球范围服务贸易出口年均增长速度高于货物贸易的速度。安徽应结合自身的优势,抓住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把发展服务外包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把产业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不断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前进。所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外贸比较优势实现动态转化的重要路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比较优势动态转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生产要素(主要是资本)的积累;第二,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能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引进,也可能是一种需要大量资金的自主研究和开发活动。自主创新的本质在于知识的创造、流动、更新和转化。自主,一方面是指民族企业或民族资本应该成为创新的主体,另一方面是指自主设定创新目标,自主控制创新过程,自主拥有创新成果。纵向来看,近年来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主导力不强,数量不多;横向比较,则与发达地区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根据《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2011》显示,2010年安徽研发(R&D)经费投入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1.5%,投入小,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同时,安徽省产学研互动性不强,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低,主要从事组装加工,低附加值产品比重高,精深加工少。所以,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安徽省经济发展和外贸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根本选择。加强外贸生态建设外贸体系并非独立地进行进口和出口活动的系统,它的运行更广泛地还涉及其赖以活动之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等基本环境要素,还涉及这种环境的构成及其变化,以及它们导致的主体行为异化对整个外贸系统造成的影响。所以,笔者将生态学的概念引入外贸领域,提出外贸生态的概念。参照生态学对生态系统的分析,把外贸生态系统界说为由外贸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外贸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外贸主体,指的是外贸产品和外贸服务的生产者。外贸生态环境,则指的是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等部门构成的外贸产品和外贸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外贸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法治、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加强外贸生态建设是转变安徽外贸发展方式和实现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动态转化的基础。

区域贸易范文篇4

本文作者:胡越明工作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2011年欧洲国家对外贸易关系分析以下的统计分析是为了要说明地理分割对贸易格局有多大的影响。表一列举了2011年欧洲各国对外贸易出口主要方向,以及这部分出口市场在该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原始贸易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经过简单加工整理,形成表中可分析数据。由于数据来源有限,个别欧洲国家并未包括在内,但是现有数据已足够说明问题。表一展示了一个明显的事实,欧洲各国生产的产品大部分都倾向于出口到相邻的国家和地区。只有少数例外,如英国、爱尔兰有较大部分货物出口到美国,德国、马耳他有较大部分货物出口到中国。为什么这些国家都不把销售的重点放到较为遥远的国家呢?难道是因为他们的货物质量不够好、不足以竞争国际市场吗?那么接下来看一下进口的情况。表二列举了2011年欧洲各国进口的主要方向。从表二看到的情况与表一的极其类似。欧洲各国都倾向于在邻国挑选他们所需要的货物,占据最大市场份额的国家无一例外都是他们的相邻国家。在德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像中国这样的遥远国家也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数字却是很小的,连十分之一也远不能达到。立陶宛生产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可能并不具备很大的竞争力,但她却是拉脱维亚进口产品最大来源地。芬兰则是爱沙尼亚最大的进口产品来源地。其他国家同样都宁可大量进口相邻国家的产品,也不愿意从全世界遴选最优秀最廉价的产品来供应自己的国民。众所周知,欧洲国家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相当高。欧洲国家组织了欧洲联盟,甚至很多国家使用了同一种货币欧元,在他们内部加强沟通的同时,更加排斥了外部国家。与邻居贸易,这是否是欧洲地区的独有现象呢?接下来,看一下世界其他地区的情况。2011年太平洋附近国家(地区)对外贸易关系分析表三列举了太平洋附近除中国大陆以外其他各国(或地区)出口主要方向。表中并未列举所有的太平洋沿岸国家,而只是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从表三可以看到与表一类似的情形。各国(地区)都倾向于把产品卖到相邻国家或地区,只有澳大利亚、巴西、秘鲁、智利情形稍有不同,而这都与中国有关。澳大利亚、巴西等都是铁、铜等自然资源密集的大国,而中国作为资源消耗大国,正好极度缺乏相应资源。从地理上说,这些国家到中国的海运路线很直很顺,运费也是相当低廉的。他们的情况仍无法算作例外。下面再来看一下进口。表四列举了太平洋附近各国(地区)进口主要方向。表四所说明的道理跟上述各表如出一辙。墨西哥、加拿大严重依赖美国,新加坡完全离不开马来西亚,新西兰紧跟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巴西唇齿相依。相邻国家的魅力远超其他地区。当然,由于这些国家的疆域范围有的很大,有的很小,难免会对统计数据产生影响。但是根据现有数据进行合理推测,若撇开国界因素,而以相似面积来划分地区,那么近距离贸易量的数据必定会远大于远距离贸易量。

地理分割是影响国际贸易格局最大的因素从上述数据可以得出结论,两个国家之间贸易关系是否密切,主要取决于这两个国家之间地理上是否接近。地理因素即使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也是决定性的力量。因此,虽然中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但也不能为遥远国家提供大部分的产品。首先,运输成本一直是阻碍国际贸易的巨大障碍。其次,进口关税和贸易保护主义是另一个巨大障碍。再次,有些货物在短时期内就容易变质,明显不适合于进行长途运输。最后,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消费者心理上可能会认为来自遥远国家的廉价品是质量低劣的;有些产品带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遥远地区文化差异大的居民很难接受,等等。由此可得到结论,欧洲比其他地区离中国更为遥远,所以欧洲国家并不是中国最可依赖的贸易伙伴。这是一个颇为令人沮丧的结论,因为欧洲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那里的市场无疑是十分广阔的。尽管个别公司在短期内通过努力可以打开欧洲的市场,获取丰厚的利润。但从总体而言,中国这个遥远国家生产的产品在欧洲市场上必定是缺乏竞争力的。与此相反,有些国家离中国较近,是中国天然的贸易伙伴。最近的是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东南亚诸国、印度等。其次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美洲与中国隔太平洋相望,尽管距离有些长,但是货轮横越太平洋的费用还是比较低廉的,因此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也容易跟中国产生密切的贸易往来。从数据上,可以看到这些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比较亲密。尽管在特定时期,中国与某些邻国会发生一些矛盾摩擦影响双边贸易关系,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亲密的贸易关系是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的。地理因素影响贸易规模的规律同样适用于国内贸易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在贸易的本质上是没什么不同的。国际贸易比国内贸易要多跨越一条国界线,增加了一些语言障碍、关税和非关税障碍、货币兑换的麻烦。但是当两国之间贸易关系亲密,甚至有经贸合作等安排时,这些障碍并不会明显增加贸易的成本。国界两边的两个相邻城市之间的贸易关系,可能比同一国家两个相距较远的城市之间更为亲密。从这个规律可以得到一些推论。除了加工贸易以外,绝大部分的产品销售都应该从生产地附近市场开始做起。由于距离对贸易的强大影响,产品的销量会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少。如果一家公司从成立时就定位于服务遥远地区,那么这家公司的成功概率就比较低。但是话说回来,并不是没有办法减少空间距离的影响。在目标市场建立分支机构是一个较好的办法。设立机构以后,虽然不能缩短空间距离,但是可以更好地克服一些语言文化上的障碍,也有利于在当地市场上进行公关,大大降低除了运输以外的其他成本。尽管如此,在遥远国度设立分支机构,本身就会大幅度增加总公司的运营成本。国际投资并不是改变而是强化这种贸易格局通常人们认为,投资活动对贸易会产生替代效应,国际贸易可以被跨国投资所取代。中国市场上的大部分外国产品都是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地生产的。这似乎意味着将来国际贸易的衰落。那么是否贸易格局会受到投资的影响而发生巨大改变呢?无论是李嘉图说的比较优势还是现在研究的区位差异,都不会因为投资活动而改变。而投资活动的本意就是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的比较优势和地理优势。因此,存在投资的情况下,反而更加扩大了优势产品的生产数量,进一步强化了原有的深受地理因素影响的贸易格局。事实上,跨国投资并不是新鲜的事物,远在资本主义兴起的年代,国际投资就伴随着国际贸易而发展起来了。一直以来,贸易格局总是体现着国际投资的影响。

如何理解外国公司对中国生产企业的投资行为呢?他们这么做可能有回避贸易壁垒的考虑,也有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优势的想法,但是最主要的,是为了缩短贸易路线的长度。即使跨国公司决策者们并不一定透彻了解贸易区域化原理,他们却经验性地认为这么做是最优的抉择。以此推论,中国企业想要在遥远国家获得利益,与其贸易,不如投资。即使有些企业目前通过贸易在遥远国家获利,这种贸易也是相当不稳定、不安全的。在遥远国家投资可能面临高额成本和巨大风险,看起来不符合比较优势原理,但考虑到贸易区域化规律,在市场附近生产,近距离贸易,仍比远距离贸易更为可靠。中国企业要对遥远地区进行市场开拓,必须积极地、全方位地融入当地附近的区域经济体系。

区域贸易范文篇5

关键词:服务贸易区域贸易合作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一)总量不够

我国的服务贸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从1982年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到2008年的3044.5亿元,增长了几十倍,而且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比重也由0.6%增长到2008年的4.2%。但总的来说,尽管增长的倍数很多,由于基数太小,与其他国家相比,总量还是不够。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7%,远落后于排名第一、占世界出口额的14%的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的4.4%,落后于排名第一的美国的10.5%。不仅如此,我国服务贸易还呈现出连年逆差且逆差逐渐扩大的趋势。

(二)结构失衡

我国的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贸易占主导地位,新兴服务贸易的比重较小。长期以来,旅游和运输占据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大半壁江山。直到2008年,我国运输和旅游这两个传统服务贸易行业进出口额为1657.5亿美元,仍占服务贸易总额的54.4%。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近年来增速较快,但比重仍然很低。

(三)管理落后

我国对服务贸易管理落后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不完善,很多服务部门的立法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例如《电信法》历经多年的讨论还是没有出台;还未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服务贸易促进协调机制和工作体系,也没有制订完善的服务贸易发展中长期规划;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方法、统计口径与国际标准存在出入,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落后。

针对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发展对策。但这些对策大多从国内经济发展角度提出,极少从区域贸易、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提出。笔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中国也在积极参与、推动地域经济一体化。区域贸易不仅促进了地区货物贸易发展,对促进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我国参与区域贸易合作的动因

扩大市场半径。美国经济学家杰夫•马德里克在《经济为什么增长》一书中,论证了经济增长的原因。他认为,经济增长需要创新,但科技创新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由贸易发展、殖民地化、国内市场膨胀所导致的市场成长是西方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因”。在目前WTO谈判受挫,全球经济一体化受挫的情况下,发展区域经济贸易合作是最佳的替代方案,可以有效的扩大市场半径,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国内政策推动。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努力扩大服务出口”;商务部于2008年和2009年分别出台了《商务部关于做好2008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商务部关于做好2009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都提到:利用多边和区域渠道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谈判和磋商。紧密结合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实力,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安排(特别是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推动建立平等、自由的国际服务贸易体系。将服务贸易纳入双边经贸重点促进工作的范畴。深化内地与香港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

我国参与的主要服务贸易区域一体化组织概况

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2003年6月和10月,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均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此后,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内地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又分别签署了六个补充协议。CEPA中关于服务贸易制度的内容有5条:市场准入、服务提供者、金融合作、旅游合作、专业人员资格的相互承认。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2002年11月,我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程。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已于当年7月顺利实施。根据《服务贸易协议》规定,我国在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向东盟国家开放市场;东盟10国也分别在金融、电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行业向我国开放市场。

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是2006年11月签署,2007年1月1日生效的。2009年2月,中巴两国签署了《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根据协定,在各自对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全部12个主要服务部门中,巴方将在11个主要服务部门的102个分部门对中国服务提供者进一步开放,包括建筑、电信、金融、分销、环境、医疗、旅游、运输、快递、研发、计算机教育、娱乐文化和体育等众多服务部门。我国将在6个主要服务部门的28个分部门对巴基斯坦服务提供者进一步开放,具体包括采矿、研发、环保、医院、旅游、体育、交通、翻译、房地产、计算机、市场调研、管理咨询、印刷出版、建筑物清洁、人员提供和安排服务等。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2005年11月,中智两国签署《中智自由贸易协定》,自2006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2008年4月两国签署《中智自贸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根据协定,我方在计算机、管理咨询、采矿、环境、体育、空运等23个部门和分部门,以及智方的法律、建筑设计、工程、计算机、研发、房地产、广告、管理咨询、采矿、制造业、租赁、分销、教育、环境、旅游、体育、空运等37个部门和分部门将在各自WTO承诺基础上向对方进一步开放。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4月,中新两国签署《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第一个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的自由贸易协定。《协定》已于2008年10月1日开始生效。目前,新西兰在商务、建筑、教育、环境等4大部门的16个分部门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中国在商务、环境、体育娱乐、运输等4大部门的15个分部门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于2006年8月,于2008年9月圆满结束谈判,签署《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协定》。《协定》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人员流动、海关程序等诸多领域。在服务贸易方面,双方在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

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4月28日,中秘两国签署了《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这是我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一揽子自贸协定。

在服务贸易方面,在各自对WTO承诺的基础上,秘方将在采矿、研发、中文教育、中医、武术等部门进一步对中方开放,中方则在采矿、咨询、翻译、体育、旅游等部门对秘方进一步开放。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

合理利用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有侧重的促进我国服务贸易。我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各有不同的合作领域与侧重点。例如中新(新加坡)自贸区,双方在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可以在此区域着重发展我国的医疗、教育业的服务贸易。公务员之家

不同的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所涉及的制度有待完善。例如关于服务的原产地制度,CEPA对自然人提供的服务,采取了国籍和永久居留权标准,对商业存在提供的服务采用了业务执行本地化标准。随着近年来服务外包的飞速发展,将服务的来源等同于服务提供者的来源是不恰当的,剥夺了成员通过合理的原产地规则来追溯服务正是提供者的权利。

继续推进新兴服务在自贸区的合作。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结构失衡,新兴服务贸易比重较小,新兴服务业发展落后。若适度开放这些行业,是可以促进发展的。而在自贸区内在双边合作的基础上适度开放新兴服务行业,例如电信、金融业,负面影响较小,开放度可控。

但我国目前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合作领域以传统的服务贸易为主,新兴服务贸易的合作较少。我国和新西兰、新加坡签署的自贸协定,都几乎未涉及新兴服务贸易领域。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其中新加坡在商业服务、交通通讯、批发零售、金融服务等行业优势较明显。而双方合作的主要领域是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

参考文献:

区域贸易范文篇6

关键词:区域贸易;贸易安排;应对对策

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理论内容的发展与其实际情况息息相关,尤其与贸易自由化制度及其实施与成员国的利益更是分不开。产生的利益有按照比较利益原则产生的各方面变化,包括生产和效率及经济方面的增长等。贸易自由化理论集中于研究国际贸易变化所带来的福利效应,探讨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一、区域贸易自由化发展的趋势

(一)以美国为首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和以色列和加拿大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后来墨西哥参加后改为北美自由贸易区。2005年以前建立一个从阿拉斯加到火地岛、除古巴以外所有美洲国家都参加的自由贸易区的“布什倡议”。“布什倡议”受到拉美国家大部分地区的赞同。美国加快了与中南美洲等地区的合作,希望能够与这些地区成为一个整体的美洲自由贸易区。除了这些,美国还在积极主动加入亚太地区的关于双边自由贸易的协商。美国的这些做法,表明了以美国为首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在全球已经初步完成。

(二)亚太地区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

从2000年以来,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在区域性自由贸易的建设上都加快了脚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目10+3货币合作的《清迈协议》已经得到实施,并且将很快见到其发挥的作用。然后,东亚各国的三个10+1计划。韩国和东盟的10+1还没有达成好的协议。第三,中国、日本、韩国之间的合作。《宣言》中表达了三国将互相信任,互相取长补短。

(三)欧盟自由贸易区

欧盟在新世纪制定了《尼斯条约》实施东扩。除此之外,欧盟还在跨区域的经济合作方面进行努力,与中东等地区合作自由贸易区。

二、我国对区域贸易自由化采取的对策

抓紧时间,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方案早些实现,这样可以快点获取与相关国家区域经济合作的利益。按照计划,中国与东盟国家将在未来十年内完成最基本的自由贸易区。但是为了早日获取自由贸易区带来的实惠,应该积极布置好各类方案的实现。比如说我国签署的《中泰蔬菜水果协议》,我国在此前提下与东盟所有地区之间的果蔬都提前将关税降低。我们在以后应当积极推进方案实现的覆盖面积。这样也可以更早地获取区域自由贸易的利益和在于东亚区域的合作中占得上风。发展我国在世界中比较优秀的行业,对企业走出中国采取相应鼓励政策。我国有的行业在国际行业的比较中还是比较有优势的,比如说服务业,当然也有一些弱势的行业,但是其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我国应采取措施鼓励和帮助有优势的企业走向世界,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竞争。投入相应资金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行业,使其能在国际上站稳脚跟,得到发展。对于我国的不发达行业,也可以与一些相对落后的国家产生合作,争取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有竞争力的企业,要加强培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适应当今世界市场需求。在面对区域贸易自由化的竞争时,也能够占上优势,促进我国和他国的经济发展。采取充分有效的行动来面对区域自由贸易建设对我国造成一系列不利的影响。举例来说,欧盟向东边的扩大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消极的影响。2005年,随着欧盟一些成员国的增加,使我国产品在那些地区的出口遭受创伤。我国的一些技术产品也因为原欧盟高技术的普及从而出口受到影响。还有,欧盟的东扩使得我国以前与一些国家达成的双边贸易协议不再起作用。就连我国的服装等产品也不能和之前一样出口这些国家。我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和WTO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不仅参加区域贸易自由化,同时我国也在努力地为全球的经济发展作贡献。我国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让发达国家重视起来,关注我们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作用和利益。应该在农业等领域更加开放,并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较为不发达的领域有着超出其水平的要求。另外,还要推动WTO的进步与发展,在WTO中发挥自身大国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经济正在全球化,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普及。为了本国利益,推动自身经济发展,全球几乎每个国家都签订了相关的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协议。区域贸易自由化的协定成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选择,中国在2006年也表明将参与国际经济区域合作,这样可以更好地与其他国家交流对话,更好地协商经济发展问题。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经济关系,实现各国互利共赢。

作者:欧阳明江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沈四宝.发展区域贸易安排与我国外贸发展[J].法学杂志,2007(03)

[2]吴声光,邹学亲.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中的思考及对策[N].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3)

区域贸易范文篇7

(一)总量不够

我国的服务贸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从1982年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到2008年的3044.5亿元,增长了几十倍,而且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世界的比重也由0.6%增长到2008年的4.2%。但总的来说,尽管增长的倍数很多,由于基数太小,与其他国家相比,总量还是不够。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7%,远落后于排名第一、占世界出口额的14%的美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额的4.4%,落后于排名第一的美国的10.5%。不仅如此,我国服务贸易还呈现出连年逆差且逆差逐渐扩大的趋势。

(二)结构失衡

我国的服务贸易中,传统服务贸易占主导地位,新兴服务贸易的比重较小。长期以来,旅游和运输占据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大半壁江山。直到2008年,我国运输和旅游这两个传统服务贸易行业进出口额为1657.5亿美元,仍占服务贸易总额的54.4%。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近年来增速较快,但比重仍然很低。

(三)管理落后

我国对服务贸易管理落后主要表现为:法律法规不完善,很多服务部门的立法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例如《电信法》历经多年的讨论还是没有出台;还未形成各部门密切配合、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服务贸易促进协调机制和工作体系,也没有制订完善的服务贸易发展中长期规划;我国的服务贸易统计方法、统计口径与国际标准存在出入,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落后。

针对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发展对策。但这些对策大多从国内经济发展角度提出,极少从区域贸易、区域经济合作的角度提出。笔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热点问题,而且中国也在积极参与、推动地域经济一体化。区域贸易不仅促进了地区货物贸易发展,对促进地区服务贸易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我国参与区域贸易合作的动因

扩大市场半径。美国经济学家杰夫•马德里克在《经济为什么增长》一书中,论证了经济增长的原因。他认为,经济增长需要创新,但科技创新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由贸易发展、殖民地化、国内市场膨胀所导致的市场成长是西方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因”。在目前WTO谈判受挫,全球经济一体化受挫的情况下,发展区域经济贸易合作是最佳的替代方案,可以有效的扩大市场半径,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国内政策推动。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努力扩大服务出口”;商务部于2008年和2009年分别出台了《商务部关于做好2008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商务部关于做好2009年服务贸易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都提到:利用多边和区域渠道加强对重大问题的谈判和磋商。紧密结合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实力,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安排(特别是自由贸易区)谈判中推动建立平等、自由的国际服务贸易体系。将服务贸易纳入双边经贸重点促进工作的范畴。深化内地与香港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

我国参与的主要服务贸易区域一体化组织概况

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2003年6月和10月,内地与香港、澳门特区政府分别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均于2004年1月1日起实施。此后,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内地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又分别签署了六个补充协议。CEPA中关于服务贸易制度的内容有5条:市场准入、服务提供者、金融合作、旅游合作、专业人员资格的相互承认。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2002年11月,我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程。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了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已于当年7月顺利实施。根据《服务贸易协议》规定,我国在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向东盟国家开放市场;东盟10国也分别在金融、电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行业向我国开放市场。

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是2006年11月签署,2007年1月1日生效的。2009年2月,中巴两国签署了《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服务贸易协定》,根据协定,在各自对WTO承诺的基础上,在全部12个主要服务部门中,巴方将在11个主要服务部门的102个分部门对中国服务提供者进一步开放,包括建筑、电信、金融、分销、环境、医疗、旅游、运输、快递、研发、计算机教育、娱乐文化和体育等众多服务部门。我国将在6个主要服务部门的28个分部门对巴基斯坦服务提供者进一步开放,具体包括采矿、研发、环保、医院、旅游、体育、交通、翻译、房地产、计算机、市场调研、管理咨询、印刷出版、建筑物清洁、人员提供和安排服务等。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2005年11月,中智两国签署《中智自由贸易协定》,自2006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2008年4月两国签署《中智自贸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根据协定,我方在计算机、管理咨询、采矿、环境、体育、空运等23个部门和分部门,以及智方的法律、建筑设计、工程、计算机、研发、房地产、广告、管理咨询、采矿、制造业、租赁、分销、教育、环境、旅游、体育、空运等37个部门和分部门将在各自WTO承诺基础上向对方进一步开放。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2008年4月,中新两国签署《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发达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协定,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签署的第一个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的自由贸易协定。《协定》已于2008年10月1日开始生效。目前,新西兰在商务、建筑、教育、环境等4大部门的16个分部门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中国在商务、环境、体育娱乐、运输等4大部门的15个分部门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于2006年8月,于2008年9月圆满结束谈判,签署《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协定》。《协定》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人员流动、海关程序等诸多领域。在服务贸易方面,双方在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

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4月28日,中秘两国签署了《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这是我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一揽子自贸协定。

在服务贸易方面,在各自对WTO承诺的基础上,秘方将在采矿、研发、中文教育、中医、武术等部门进一步对中方开放,中方则在采矿、咨询、翻译、体育、旅游等部门对秘方进一步开放。

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

合理利用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有侧重的促进我国服务贸易。我国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各有不同的合作领域与侧重点。例如中新(新加坡)自贸区,双方在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做出了高于WTO的承诺,可以在此区域着重发展我国的医疗、教育业的服务贸易。

不同的区域贸易合作机制所涉及的制度有待完善。例如关于服务的原产地制度,CEPA对自然人提供的服务,采取了国籍和永久居留权标准,对商业存在提供的服务采用了业务执行本地化标准。随着近年来服务外包的飞速发展,将服务的来源等同于服务提供者的来源是不恰当的,剥夺了成员通过合理的原产地规则来追溯服务正是提供者的权利。

继续推进新兴服务在自贸区的合作。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结构失衡,新兴服务贸易比重较小,新兴服务业发展落后。若适度开放这些行业,是可以促进发展的。而在自贸区内在双边合作的基础上适度开放新兴服务行业,例如电信、金融业,负面影响较小,开放度可控。

但我国目前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合作领域以传统的服务贸易为主,新兴服务贸易的合作较少。我国和新西兰、新加坡签署的自贸协定,都几乎未涉及新兴服务贸易领域。服务业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其中新加坡在商业服务、交通通讯、批发零售、金融服务等行业优势较明显。而双方合作的主要领域是医疗、教育、会计等服务贸易领域。

参考文献:

1.周念利.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安排的GATS+特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8(5)

2.邹春萌.东盟区域服务贸易自由化:特点与前景.东南亚研究,2008(1)

区域贸易范文篇8

关键词:区域贸易经济利益政治安全

区域贸易一体化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后发展的态势众人始料未及:欧洲借助谈判的契机于1991年12月11日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城堡召开会议,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实现政治联盟和经济货币联盟,建成欧洲联盟。之后,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开始谈判缔结,拉丁美洲重新整合,亚洲地区APEC和东盟寻求合作,各个地区的国家均积极参与到区域贸易安排的谈判和缔结,世界开始被区域贸易安排重新划分。区域贸易协定最初是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例外存在,而现今其发展的内容和趋势已不仅仅是例外所能涵盖,区域贸易协定和最惠国待遇在多边贸易法律秩序中的“例外”和“基本原则”的法律定位,越来越变得只具有法律文字和理论上的意义。区域贸易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开展,并且成为国际社会合作的一种趋势,必然有其深刻诱因。

一、经济利益的驱动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区域贸易安排日益受宠的直接原因,各国均在寻求单位经济成本所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建立区域贸易集团最大的优势就是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降低乃至取消,这给区域内各成员带来了宽松的市场准入条件、充裕的外来投资以及便捷的货物和资源的流通,促进区域内贸易的明显成长。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例,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实施以来,区域内贸易值占全球贸易总值比重由1993年的28%升至1999年的32.8%。其中,美国对加拿大出口增加56%;美国对墨西哥出口增加89.4%;1998年美国自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分别较1993年增加了55.8%和137.1%。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与发达国家之间签订区域贸易安排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发达国家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带动了发展中国家资源利用率提高;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在区域贸易协定中的弱小成员也更易于获得来自发达成员的直接投资,低劳动力成本的弱小国家尤为如此,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墨西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另外,与发达国家建立联合市场亦使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降低,提高了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增强市场竞争力。区域贸易协定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似乎是一种可以绕开多边贸易体制繁杂的谈判历程迅速从发达国家获取利益平衡的途径。

对发达国家而言,第一,它们看重的是发展中国家潜在的发展机遇和低廉的经济成本。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得发达国家在该地区的投资大幅度降低了产品成本,附之以自身先进的技术必然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第二,通过区域贸易协定与一部分地区和国家建立大规模的市场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市场的扩大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增加了内部和外部市场的整体需求,扩大了产品的销量。第三,也是对发达国家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区域贸易联盟可以实现它们在国际社会谈判力度的提升,为他们在国际社会牟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奠定基础。由于政治经济实力的差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贸易集团,在议事程序、制度化建设等方面的决策权上不同程度地出现由大国操纵的倾斜局面,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都呈现出这样的态势,美国在这些贸易集团中的领导力有目共睹。区域集团内的发展中国家变相成为发达国家在国际舞台设阵布局的棋子,在其身后摇旗助威的啦啦队。发达国家在推行其贸易政策的过程中可以以区域贸易集团全体成员的一致意见为口号,如此这般,抵挡国际社会不同的声音,实施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和法律。

二、对政治和安全政策的妥协

在区域贸易协定中对政治和安全的追求并不会像经济利益那样明显的体现在协定的条款语言中,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因素又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协定的签订,它们体现在对协定谈判和缔结的历史背景、现实压力的考虑,对协定谈判与缔结在全球和本地区事务中所发挥作用的权衡,以及对本国自身综合国力和实力的考量。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被边缘化的危机感。亚洲地区各国一直都是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忠实拥护者,积极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的推行。但自2002年以后,东亚最重要的三个国家均开始寻求区域间的合作,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这种心态的转变可以从日本1999年5月21日通产省发表的年度经贸白皮书中看出端倪,白皮书中指出“鉴于世界贸易组织的134个成员方中约9成均置身于某种形式的经济集团保护伞下,只有东北亚国家尚未成立类似组织以抗衡”,因此报告呼吁日本政府采取主动,推动成立自由贸易区,并加强支持在世界贸易组织之下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这一认识促日本积极寻求参与自由贸易协议谈判。亚洲各国的合作,从经济角度上分析,经济结构的竞争性远远大于互补性。但是欧洲的联盟,美洲的合作,使亚洲明显感到一种压力,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亚洲国家不联合起来势必在国际事务中处于劣势。所以,大国通过牺牲部分经济利益以实现其政治和外交目的也是第二代区域贸易主义的明显特征。

第二,维护地区的外交环境。以中国和东盟的合作为例,中国积极倡导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主要是针对美国在全球事务中实施的单边主义而相应提出与之相对抗的多边主义观点。因为单纯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东盟的几个新成员国都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甚至是不发达国家,中国完全可以摒弃这些没有经济互助性的国家而采取与东盟内少数发达国家达成区域贸易协定的方式。但是东盟作为一个集团整体,为了遏制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单边主义的推行,我国作为东盟的外部力量应当从各方面支持这一团体的整体性。同时,选择东盟作为合作的主体也保证了东盟这一整体不对中国产生威胁,同时可以团结其中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增强中国在亚洲地区的领导力。

第三,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家间的联合更为紧密,国际社会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国家之间的竞争让位于区域贸易集团之间的竞争。面对欧盟的压力,美国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合作对象的行动。欧盟在完成东扩之后,与土耳其签署了关税同盟条约,与地中海国家、中东欧国家、南非、墨西哥、智利缔结了自由贸易区协定,与南方共同市场、新加坡的谈判也在进行之中;通过2000年的“科托努协定”,欧盟将用自由贸易区协定替代原有的“洛美协定”。而美国与以色列、约旦、新加坡、澳大利亚、巴林、新西兰东盟、非洲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已经或正在商谈缔结自由贸易区协议。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基于其中东战略提出了2013年与中东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而在此之前,欧盟已经决定在2010年与这些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一建议典型地反映美国正利用区域贸易协定服务于其全球战略的倾向。

除上述的两大主要原因外,WTO发展停滞也是区域贸易协定日益受宠的原因。WTO的发展将太多的非贸易问题如知识产权问题、劳工问题、环境问题、投资问题等纳入管辖范围,而在130多个国家之间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保护程度各有差异,要在这些敏感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所要花费的谈判成本(谈判时间、所付对价等)较之区域贸易协定也相当高。另外,WTO对区域贸易协定的审查手段不力,区域贸易协定很便利的实施,因此一些大国把区域贸易协定作为规避世贸组织非歧视性要求的变通。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实施一些在多边贸易协定中尚未存在的规则,并向贸易伙伴施加压力,最终将区域内的贸易政策向多边贸易规则转化。

参考文献:

1.曾令良:《区域贸易协定的最新趋势及其对多哈发展议程的负面影响》,《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P117;

2.刘俊:《区域贸易安排的法学进路》,中信出版社.2004.4.

3.刘俊:《区域贸易安排的法学进路》,中信出版社.2004.35

区域贸易范文篇9

关键词:区域贸易经济利益政治安全

区域贸易一体化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后发展的态势众人始料未及:欧洲借助谈判的契机于1991年12月11日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城堡召开会议,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实现政治联盟和经济货币联盟,建成欧洲联盟。之后,北美自由贸易协议的开始谈判缔结,拉丁美洲重新整合,亚洲地区APEC和东盟寻求合作,各个地区的国家均积极参与到区域贸易安排的谈判和缔结,世界开始被区域贸易安排重新划分。区域贸易协定最初是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例外存在,而现今其发展的内容和趋势已不仅仅是例外所能涵盖,区域贸易协定和最惠国待遇在多边贸易法律秩序中的“例外”和“基本原则”的法律定位,越来越变得只具有法律文字和理论上的意义。区域贸易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如火如荼的开展,并且成为国际社会合作的一种趋势,必然有其深刻诱因。

一、经济利益的驱动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区域贸易安排日益受宠的直接原因,各国均在寻求单位经济成本所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建立区域贸易集团最大的优势就是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降低乃至取消,这给区域内各成员带来了宽松的市场准入条件、充裕的外来投资以及便捷的货物和资源的流通,促进区域内贸易的明显成长。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例,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实施以来,区域内贸易值占全球贸易总值比重由1993年的28%升至1999年的32.8%。其中,美国对加拿大出口增加56%;美国对墨西哥出口增加89.4%;1998年美国自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分别较1993年增加了55.8%和137.1%。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与发达国家之间签订区域贸易安排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发达国家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带动了发展中国家资源利用率提高;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缓解了当地的就业压力,在区域贸易协定中的弱小成员也更易于获得来自发达成员的直接投资,低劳动力成本的弱小国家尤为如此,如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墨西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另外,与发达国家建立联合市场亦使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因素降低,提高了在国际市场的声誉,增强市场竞争力。区域贸易协定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似乎是一种可以绕开多边贸易体制繁杂的谈判历程迅速从发达国家获取利益平衡的途径。

对发达国家而言,第一,它们看重的是发展中国家潜在的发展机遇和低廉的经济成本。发展中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得发达国家在该地区的投资大幅度降低了产品成本,附之以自身先进的技术必然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第二,通过区域贸易协定与一部分地区和国家建立大规模的市场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市场的扩大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增加了内部和外部市场的整体需求,扩大了产品的销量。第三,也是对发达国家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区域贸易联盟可以实现它们在国际社会谈判力度的提升,为他们在国际社会牟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奠定基础。由于政治经济实力的差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的贸易集团,在议事程序、制度化建设等方面的决策权上不同程度地出现由大国操纵的倾斜局面,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都呈现出这样的态势,美国在这些贸易集团中的领导力有目共睹。区域集团内的发展中国家变相成为发达国家在国际舞台设阵布局的棋子,在其身后摇旗助威的啦啦队。发达国家在推行其贸易政策的过程中可以以区域贸易集团全体成员的一致意见为口号,如此这般,抵挡国际社会不同的声音,实施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和法律。

二、对政治和安全政策的妥协

在区域贸易协定中对政治和安全的追求并不会像经济利益那样明显的体现在协定的条款语言中,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因素又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协定的签订,它们体现在对协定谈判和缔结的历史背景、现实压力的考虑,对协定谈判与缔结在全球和本地区事务中所发挥作用的权衡,以及对本国自身综合国力和实力的考量。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被边缘化的危机感。亚洲地区各国一直都是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忠实拥护者,积极地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在全球的推行。但自2002年以后,东亚最重要的三个国家均开始寻求区域间的合作,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这种心态的转变可以从日本1999年5月21日通产省发表的年度经贸白皮书中看出端倪,白皮书中指出“鉴于世界贸易组织的134个成员方中约9成均置身于某种形式的经济集团保护伞下,只有东北亚国家尚未成立类似组织以抗衡”,因此报告呼吁日本政府采取主动,推动成立自由贸易区,并加强支持在世界贸易组织之下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这一认识促日本积极寻求参与自由贸易协议谈判。亚洲各国的合作,从经济角度上分析,经济结构的竞争性远远大于互补性。但是欧洲的联盟,美洲的合作,使亚洲明显感到一种压力,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亚洲国家不联合起来势必在国际事务中处于劣势。所以,大国通过牺牲部分经济利益以实现其政治和外交目的也是第二代区域贸易主义的明显特征。

第二,维护地区的外交环境。以中国和东盟的合作为例,中国积极倡导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主要是针对美国在全球事务中实施的单边主义而相应提出与之相对抗的多边主义观点。因为单纯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东盟的几个新成员国都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甚至是不发达国家,中国完全可以摒弃这些没有经济互助性的国家而采取与东盟内少数发达国家达成区域贸易协定的方式。但是东盟作为一个集团整体,为了遏制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单边主义的推行,我国作为东盟的外部力量应当从各方面支持这一团体的整体性。同时,选择东盟作为合作的主体也保证了东盟这一整体不对中国产生威胁,同时可以团结其中的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增强中国在亚洲地区的领导力。

第三,扩大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国家间的联合更为紧密,国际社会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国家之间的竞争让位于区域贸易集团之间的竞争。面对欧盟的压力,美国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合作对象的行动。欧盟在完成东扩之后,与土耳其签署了关税同盟条约,与地中海国家、中东欧国家、南非、墨西哥、智利缔结了自由贸易区协定,与南方共同市场、新加坡的谈判也在进行之中;通过2000年的“科托努协定”,欧盟将用自由贸易区协定替代原有的“洛美协定”。而美国与以色列、约旦、新加坡、澳大利亚、巴林、新西兰东盟、非洲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已经或正在商谈缔结自由贸易区协议。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国基于其中东战略提出了2013年与中东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议(而在此之前,欧盟已经决定在2010年与这些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一建议典型地反映美国正利用区域贸易协定服务于其全球战略的倾向。

除上述的两大主要原因外,WTO发展停滞也是区域贸易协定日益受宠的原因。WTO的发展将太多的非贸易问题如知识产权问题、劳工问题、环境问题、投资问题等纳入管辖范围,而在130多个国家之间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保护程度各有差异,要在这些敏感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所要花费的谈判成本(谈判时间、所付对价等)较之区域贸易协定也相当高。另外,WTO对区域贸易协定的审查手段不力,区域贸易协定很便利的实施,因此一些大国把区域贸易协定作为规避世贸组织非歧视性要求的变通。通过区域贸易协定,实施一些在多边贸易协定中尚未存在的规则,并向贸易伙伴施加压力,最终将区域内的贸易政策向多边贸易规则转化。

参考文献:

1.曾令良:《区域贸易协定的最新趋势及其对多哈发展议程的负面影响》,《法学研究》,2004年第5期,P117;

2.刘俊:《区域贸易安排的法学进路》,中信出版社.2004.4.

3.刘俊:《区域贸易安排的法学进路》,中信出版社.2004.35

区域贸易范文篇10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分析工具是全球贸易分析系统(GTAP,GlobalTradeAnalysisProjec)t,其为多国多部门的静态一般均衡模型,并通过Gempack软件运行来实现。该模型的目的是通过外部冲击来比较分析冲击前后各种经济变量的变化,进而衡量某种冲击(如政策变化、气候变化等)给世界或某国带来的福利影响。运用GTAP做政策分析前,首先需要确定好模拟方案的具体内容,另外,还要根据研究的需要对GTAP数据库中的国家和产品进行分组。结合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进程,同时考虑中国参与区域合作的现实状况,本研究设计了4个具有层次性的模拟方案。分别是:方案一,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方案二,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方案三,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方案四,东盟10国、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和美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根据研究内容和模拟方案,我们将GTAP数据库中的国家(地区)划分为10个地区:中国大陆、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10国(这些亚太国家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国家(需要考虑亚太地区贸易自由化发展对世界另一大区域的影响)、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除以上国家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归为这一分组)。另外,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植物油,所以在进行产品分组时,以植物油为核心,同时考虑不同地区的优势农产品,将数据库中的产品部门划分为20个(分别为:水稻、小麦、玉米、果蔬、油子、植物油、棉花、原糖、食糖、原奶、乳制品、羊毛、肉制品、其他肉类、活畜、其他动物产品、水产品、其他农产品、制造业和服务业)。

实证分析

(一)对植物油生产的影响不同模拟方案对植物油生产的影响可从两个角度去分析,即产量和价格;在较完善的竞争市场上,产量和价格可以呈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首先看植物油产量变化(表1):方案一,大多数国家的植物油产量增加,以韩国的增幅最大,约为6.12%;只有中国、日本和东盟的植物油产量有所下降,以东盟的降幅最大,约为-2.74%。方案二,在植物油产量缩减的国家中又增加了澳大利亚,但仍以东盟的降幅最大,约为-2.75%。方案三,除了以上植物油产量缩减的国家外,印度的产量也在降低,且降幅最大,约为-35.86%;然而,东盟一改产量下降的态势,变为产量增加幅度最大的国家,约为7.49%。方案四,除了韩国、新西兰、东盟外,自由贸易区的其他国家的植物油产量都在下降。国内产量提高会更易满足国内需求,进而降低产品价格,所以,在绝大多数模拟方案和国家里,国内市场价格的变化与产量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例如,在方案一中,在所有地区里只有中国、日本和东盟的植物油产量减少,与此同时,也只有这3个国家和地区的植物油价格有所提高。中国在所有方案中植物油产量都是负增长,其中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自由贸易区中减产最多,约为-2.52%;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具有很强竞争优势的油料产业给中国国内生产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在所有4个方案中国内价格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与产量下降的结论相匹配,而且也以在方案四的价格上升最快。另外,欧盟在4个方案中植物油产量都是增加,也就是说亚太区域贸易自由化对欧盟植物油生产影响较小。这主要是因为欧盟地区生产的植物油以葵花子油为主,而亚太地区不是葵花子油生产的优势区域,所以欧盟的植物油生产所受影响较小。(二)对植物油贸易的影响根据植物油净出口总额,可以判断出不同地区在4个方案下表现各异。如表2所示,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盟在所有模拟方案中都是植物油净进口。其中,中国和印度的贸易逆差规模最大,前者规模约在78×104亿美元左右,而后者的规模由68×104亿美元激增到110×104亿美元,这与两国人口多、消费量大直接相关。欧盟的逆差规模基本维持在65亿美元,也就是说欧盟的植物油贸易在亚太贸易自由化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在诸多国家中,只有美国和东盟是植物油净出口国,前者以豆油为主,后者以棕榈油为主;而且东盟出口植物油的规模随着自由贸易区范围的扩大而增加,这与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为世界主要的棕榈油生产国有关(两国棕榈油生产总量和出口总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86%和88%)。从进口和出口角度具体分析植物油贸易的变化情况。如表3所示,几乎在所有的模拟方案中,中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东盟植物油贸易呈现出进口和出口的双增长;与此不同的是,美国、韩国和欧盟的植物油出口量增长,而进口量则为减少。此外,不同国家在4个方案下进口变化的幅度要往往小于出口变化的幅度。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得出结论:在亚太地区,区域贸易自由化对植物油出口的影响要大于对进口的影响。可能的解释是植物油进口来源地除了区域内的国家外,更主要的还在于区域外国家,如巴西、加拿大和阿根廷等。(三)对植物油贸易结构的影响植物油贸易结构主要分析不同国家之间进出口的流动变化,即流向问题;其可以反映出自由贸易区建设是否给各国贸易带来转移效应(在自由贸易区中,成员之间取消了关税但仍保留了对非成员的关税,由此可以导致某一成员把原来从非成员的低成本进口转向成员的高成本进口,并导致进口成本的增加)。在4个方案中,中国对区域内成员的植物油出口几乎都在增加,而与欧盟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则表现为减少;中国几乎从每个国家(地区)的植物油进口都有所增加(表4)。由此可以看出,亚太区域贸易自由化对中国植物油贸易的影响更多表现为出口,中国还从区域外其他国家进口大量植物油。此外,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油料生产国和出口国,我们重点看一下美国植物油在4个模拟方案下的出口结构变化。如表5所示,只有在方案四下,美国对其他国家(除自由贸易区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均为增加,且增加幅度相对较大,而只有方案四是将美国纳入到自由贸易区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区域贸易自由化对美国植物油出口将会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