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23:03:49

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范文篇1

选题依据:黑龙江省是新中国解放最早的省份。50多年来,黑龙江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把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了文明富庶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但是黑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很低,与先进省区相比差距较大。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现状、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加快经济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就将十分尖锐。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告诉我们,如果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在人口多且素质差、资源有限且耗费严重、生态日趋恶化的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持续或持续不够。黑龙江省应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调控和环境保护体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口资源。只要黑龙江省坚持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使本省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可行性论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现在黑龙江省面临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粮食主产区、资源型城市(地区)支持的难得政策机遇。因此,清楚地认识黑龙江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和障碍,采取适宜的措施,使经济发展与人口再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黑龙江省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概述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拟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通过对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年09月25日—20**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年**月01日—20**年**月1日在黑龙江省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年**月02日—20**年**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年**月01日—20**年**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年**月08日—20**年**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年**月15日—20**年**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区域经济学范文篇2

[关键词]贫困县;返乡创业;逆势崛起;区域经济学

依照区域经济学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由于地处经济高梯度地区县域及城市经济的极化效应,地处经济低梯度地区的县域经济(贫困县),在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但是近十几年来,作为“部级贫困县”的莘县经济却成功实现了逆势崛起,一跃成为“中国蔬菜第一县”,经济农业、旅游农业、植物蛋白萃取、肠衣制造、塑框编艺、盐化工程、特钢生产等全面开花。从2004~2016年的12年里,莘县的GDP翻了4.93倍,成功实现了县域经济的逆势崛起。

1曾经的部级贫困县

莘县位于山东省西部,处于冀、鲁、豫三省交界点,县域的总面积1423km2,可耕地面积9.44万hm2,下辖24个镇(街道),1154个行政村,县域总人口约有123万。莘县属于革命老区,地处三省交界处,属于典型的“三不管”地带,交通运输不畅,信息闭塞,经济文化长期落后。在产业结构上,莘县长期以粮棉种植业为主,传统农业占到县域GDP总量的90%,贫穷落后是当时莘县经济社会最突出的特征(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初的1978年,莘县贫困人口占到县域人口总数的72.5%,八年后的1985年,莘县还有51.6%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到1995年,虽然贫困人口仅仅占总人口的20.3%,但是因为人口基数大,就绝对人数来说,依然超过了20万人。

2逆势崛起的莘县县域经济

虽然莘县经济的基础差、底子薄,但是最近20多年,莘县经济一直处于发展的快车道。在1993年时,莘县的GDP只有19.46亿元,到2004年增长到65.5亿元,11年翻了3.37倍。2016年,莘县的GDP达到322.8亿元,12年翻了4.93倍。莘县经济的快速崛起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因素,即返乡创业、县域空间区位的变换和正确的先导产业战略。2.1返乡创业,点燃了县域经济崛起的火炬。“穷则思变”,所以改革开放伊始,莘县就有个别有胆识、有门路的农民开始外出打工,到21世纪初,包括农民、下岗职工、当初的待业青年在内,莘县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已经超过了30万。1985年前后,陆续有零星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到城里练摊、租房开店。1989~1991年国家对城市治理整顿,部分被迫返乡的农民工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活动。1998年国企改革,部分下岗职工加入了外出打工的大军,几年后也开始了返乡创业活动。这些陆续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等相关人员除了为莘县县域经济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变革之外,还带来了新经济模式、新的气息、新科技和新的思想,是县域经济崛起的火种。第一代农民工的返乡创业大大冲击了长久闭塞的县域社会和经济,打碎了听天由命随遇而安的自然经济文化,减少了政府在推进县域产业结构调整中所遇到的阻力。同时,“出去看看”、“见见世面”、“出去挣大钱,回乡创业”的想法成为每一个莘县年轻人的梦想,“外出打工”成为莘县最时髦的词。进入21世纪以后,莘县常年在外打工者已经突破了三十几万人。更多的农民外出打工,必然伴随着更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尤其是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来临时,约有2.3万农民工返乡,其中创业者超过了0.7万,创业比例超过返乡农民工的30.43%。随后几年,返乡农民工人数基本上稳定在1.7万人左右,创业人数基本上稳定在0.8万人左右(见表2)。从上面表格中可以看出,2008~2012年,连续五年的返乡农民工创业情况依次为30.43%、39.10%、50%、56.25%、44.44%,平均每年创业率为44.40%。这些返乡农民工无论是在掌握的技能、专业知识、经济资源、社会资源,还是在眼界和胆识上,都远远超过足不出户的农民。正是这些源源不断的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给莘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股股创新的血液,返乡农民工创业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蔓延,成为县域经济逆势崛起的先导和重要支柱。2.2县域空间位置的变换,为县域经济的崛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规划的国道、省道先后穿越莘县县域,京九铁路聊城站也毗邻莘县县域。进入20世纪后,济馆高速、德商高速先后穿越莘县县域。交通运输业的跨越式发展使莘县由交通闭塞的“三不管”地区变为能够“上通下联,左顾右盼”的交通枢纽,莘县的区位劣势一跃变为区位优势。随着规划中的莘南高速、青兰高速、范辉高速和郑济城际铁路的开通,未来莘县的区位优势将会更加突出。2.3确立了正确的先导产业,为县域经济联动发展提供了前提。莘县地处黄河下游平原,土壤肥沃,属温带季风大陆气候,很适宜于发展农业经济作物。受农民自发种植经济农业的启示,县政府确立了以经济农业为先导产业的区域战略规划。1992年初,县委书记白志刚亲自率团到中国蔬菜第一乡--山东寿光取经学习。随后,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干部大会,在全县范围内动员农民种植大棚瓜菜。但是,由于大棚蔬菜成本昂贵,农民的小生产者保守天性和长期的思想文化落后,使得当时的动员工作相当艰巨。尽管县政府给予每一个蔬菜大棚8000元无息贷款,乡镇干部、村干部轮流到村民家里做工作,仍然收效甚微。曾经的县多经办主任回想起当时情形还感慨地说:“真是跑断腿、磨破嘴,求着他们来种菜”。最后,县政府要求乡镇干部和村干部带头种植大棚瓜菜,让农民看到了真真切切的实惠,大棚瓜菜才开始大规模发展,经济作物的集群效应逐渐显现出来。随着经济大农业的发展,为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的各类产业如农资、农药、农产品收购等也快速发展起来。有了经济初步发展积累的资金,莘县县域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3贫困县逆势崛起的区域经济学分析

3.1确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所谓外向型发展战略模式,就是指制定成套的经济政策,在充分开发区域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区域外市场,包括国际市场,以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国内不同县域都是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它可以独立地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组织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及其与区域外的经济联系。贫困县一般都是经济基础薄,人均收入长期在低水平徘徊的“老少边穷”县域,虽然有大量人口,但是其内部消费能力极其有限。要实现经济腾飞,必须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战略,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所谓走出去,一方面是把人(主要是农民工)输送到经济发达地区,在打工赚钱的同时,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获取发达地区的信息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另一方面是把本地产品销售到发达地区,甚至销出国门,赚取本县域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资金。所谓引进来,就是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尤其是回流的创业农民工和具有专业技术和专门技能的农民工。从莘县经济来看,以1995年年收入低于530元的贫困标准,尚有20.3%的人处于贫困线以下,超过50%的人口刚刚解决温饱问题,属于典型的市场消费能力不足的贫困县域。莘县立足自身实际,鼓励农民工外出打工,对在北京、天津、青岛、深圳、东莞等地打工的农民工提供劳动力市场信息,进行跟踪服务,鼓励他们学习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支持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为打开县域外市场,县政府确立了“南跨、北上、西拓、东展”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如香瓜、双孢菇、有机韭菜、特色西瓜等。莘县常年在外开拓农产品市场的人员超过100多人,这些人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城市、山东半岛城市、长三角城市和珠三角城市的农产品市场。到2001年的时候,莘县就拥有2.93万hm2瓜菜基地,瓜果蔬菜畅销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80%的大白菜、双孢菇销往日本、韩国、欧美等国家,外向型发展模式基本形成。此外,县政府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注重吸引外来资本投资农产品加工工业和盐化、石油、薄膜、特钢等产品生产,以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3.2紧抓先导产业,强力冲出低水平均衡陷阱。不发达区域经济的痼疾就是人均收入长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要打破这种均衡,走出低水平陷阱,就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使国民经济都得到发展,恒大集团在贵州大方县一次性无偿投资30亿元就属于典型的解决方案。但是全国有792个贫困县,要想让所有的贫困县都像贵州大方县那样得到大企业的巨额无偿投资是不现实的。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使贫困县冲出低水平均衡陷阱最好的捷径就是找到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动员一切力量发展主导产业,利用主导产业的联动效应带动产业链和相关产业发展,才可能使县域经济逐步走出低水平均衡陷阱。莘县气候上讲,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壤肥沃,很适合于发展经济农业。从其空间位置来看,处于河南的中原城市群、山东的省会经济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的链接点上,交通上有德商高速,在建的有青兰高速、莘南高速,再加上原有的京九铁路,在建的郑济高铁,交通非常便利。莘县领导从这一客观事实出发,确定了农业经济作物为县域的主导产业,并致力于把经济农业做强做优,走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科技化和品牌化之路。截止到2016年年底,莘县瓜果蔬菜和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6.53万hm2,年出栏生猪120万头,家禽3亿只,建立了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13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41个,农业合作社1328家,家庭农场142家,“三品一标”品牌112个,农业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2.6亿元。3.3着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以极化效应打造县域经济。高地农业经济具有分散性、高风险性和低附加值性,一个贫困县不可能完全依靠农业实现县域经济的腾飞。增长极理论认为,要使这类地区(落后的农业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关键是要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配置和培育一两个规模较大的区域增长极,创造和产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胡佛也认为,要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每个区域必须“包含至少由一个中心城市所组成的核心”。所以,对于贫困县来说,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形成县域聚集经济,是县域经济腾飞的前提和基础。莘县县域领导在综合考虑域内外形势的基础上,规划了县城和古云镇两个县域经济中心,其中县城是综合经济中心,古云镇是工业商贸物流中心。温州商贸城、生态谷物流园、诺德贸物流园、电子商务中心等高端物流园在县城拔地而起,嘉华保健品、冠华肠衣、冠华蛋白、义和玻璃、弘亚数控、舜源特钢和中能杆塔等现代工业在古云镇相继建立。两个县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形成了县域经济的集群效应,降低了企业的边际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更多的企业投资,包括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两个核心动力。依照增长极理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内生力量的推动,这种内生力量主要是指内生的科技进步。因此,如果没有科技进步的支撑,人为培育的县域经济增长极是很难在市场经济的中屹立持久的。县域经济的增长极要想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就必须培育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正是基于对县域经济增长极可持续性发展的考量,莘县政府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科技创新体系。2013年10月,莘县政府与聊城当代集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三方合作创建了融实业、创业孵化、技能培训、科技创新和职业教育于一体的中原现代农业商学院。中原现代农业商学院、农业科技博物馆、中原农业嘉年华等一系列创新基地的建立,为增强莘县县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实现“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冀鲁豫三省交界科学发展先行区”的战略定位提供了县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3.4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贫困县插上逆势崛起的翅膀。创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贫困县县域经济实现逆势崛起的关键所在,同时也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业空间。创新乡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并非简单地把工业、第三产业搬到乡村,而是在坚持以“农”为核心的基础上,把工业的生产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嫁接到农业,把农源加工工业比如食品加工、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化妆品、洗涤活性剂、酶化工程、植物蛋白萃取、生物制药嵌入县域经济,把农源文化、装饰装潢、现代交通、现代物流、全息模拟技术、旅游、休闲娱乐、教育等嫁接到农业,推动县域经济六产融合,实现县域经济腾飞。在莘县,属于农源加工企业的有宏利达肠衣、中嘉蛋白、嘉华蛋白、玉颜疤痕膏等,属于六产融合的有中原农业嘉年华、西瓜博物馆、香瓜博物馆、现代农业科技馆和中原现代农业商学院等。其中,农业嘉年华是创新农村六产融合的典范。2017年4月26日,莘县中原农业嘉年华正式开幕,它包括8个主题场馆,1个育苗温室,1个高效栽培温室,占地面积达140hm2的。莘县农业嘉年华紧紧围绕山东省的主导产业,贯穿生态、绿色理念,以食用菌、养殖、农耕、蔬菜、花卉等当地农资源为主题进行场馆设计,融入伊尹文化、养生文化、农耕文化、燕塔文化、运河文化、谜社文化、回族文化、红色文化等,属于莘县特色的品牌创意农业。2017年12月27日,中原农业嘉年华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这又为莘县经济的六产融合增添了一笔重彩。3.5积极实施点轴开发,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崛起。点轴开发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经济具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但是由于路径依赖、成本因素和门槛效应,扩散效应远远小于极化效应。所以,在形成经济增长极的基础上,要实现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由政府发力,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选择若干资源较好、具有开发潜力的重要交通干线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到2013年年底,莘县政府着力打造的“两城”,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两城”产品和服务范围辐射到冀鲁豫和京津地区,部分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和欧美地区,推动莘县经济点轴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2014年,莘县在“两城”成功发展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两带”开发战略,即沿齐南路、莘范路两线规划建设工商产业带,沿丈樱路一线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带。“两城两带”的点轴开发,有效推进了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为县域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县域经济的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推动了莘县经济的快速增长。2016年年底,莘县的GDP达到322.7亿元,年均增长9.4%。就三产中的农业而言,截止到2016年底,莘县的瓜果种植面积已经达到6.53万hm2,食用菌栽培面积659万m2,瓜菜菌总产487.5万t,产值超过30亿元,标准化农业生产基地13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41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个。从工业来说,近五年来先后有投资过亿的企业102个开始投产,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收入830亿元,利税79.5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超过25.4%。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电子商务、高端物流、金融保险、家政服务、文化创意、生态旅游业等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121.7亿元。

4结论

贫困县要摆脱长期以来的低水平均衡陷阱,实现经济的逆势增长,首先必须在确立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结合县域的地理空间、资源分布、资源禀赋、交通运输条件等,寻找可以链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集中全力发展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的先导效应、联动效应和集群效应为动力,着力培育县域经济增长极和县域规模经济,以打破县域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实现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等到时机成熟,顺势实施点轴开发战略,以点带线,开发县域经济增长带,以带带面,推动县域经济全面增长,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从贫困县到蔬菜名牌县-山东莘县农业结构调整的经验[N].光明日报2001-6-6.

[2]张秀生.区域经济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4]梁吉义.区域经济通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区域经济学范文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

1引言

区域经济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这种应用性决定了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理论教学,同时还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然而,就当前区域经济学教学来看,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机械式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没有结合区域经济学的特殊性来开展教学,以至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强,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基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中,教师要革新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学生掌握区域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2.1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中依然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考虑到区域经济学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而区域经济学的应用性强,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教育,学生很难理解透这些理论知识,难以做到融会贯通,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2.2教学方法落后。就当前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来看,教师依然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老师主讲,学生负责听,知识的传授主要靠板书这种方式,而这样的教学比较机械,不够灵活,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3教学评价不合理。教学评价是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科学的教学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提高教学实效。然而,就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评价来看,教师依然以理论评价为主,主要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操作。由于教学评价以考试为主,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关注课本知识,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考试,从而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策略

3.1明确教学目标。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能够应用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来解决相关经济问题。对此,在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中,学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学课程的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在区域学实践性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进而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3.2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是统一的,缺一不可,只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实效。对此,在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在安排课程,要确保理论与实践比例的协调,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提升能力。如,学校可根据区域经济学课程的特点,成立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场所;再如,学校可以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训,在实训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能力。3.3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中,教学实效取决于教学方法。基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区域经济学实践教学的需要。对此,革新教学方法尤为重要。现阶段,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教学方法为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实效提供了保障,对此,教师在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中,可以应用这些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案例教学法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经典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找出案例中的知识点以及案例中的问题,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让学生去寻找解决方案,进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3.4完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中,要想实现高效教学,优化教学评价十分重要。首先,完善教学评价内容,在教学评价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4]。针对理论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考试和口试的方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检测;针对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模拟情境,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进行检测;其次,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在师评的基础上,推行自评、他评等方式,进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方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4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具有紧迫性。在区域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中,不仅要明确教学目标,同时还有革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宏伟.试论区域经济学内容体系创新及学科建设[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8(9).

[2]刘俊杰,白雪冰.区域经济学内容体系创新与学科建设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7(5).

[3]白鹏飞.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新特征的《区域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7(3).

区域经济学范文篇4

【摘要】区域经济学是具有前沿性、实务性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本文通过对我院区域经济学教学问题探讨,提出本学科教学深化的意义与对策建议。

区域经济学是目前我国经济学门类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之一,由于社会需求巨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繁重,教学和研究队伍正在日益扩大,然而,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应用经济学分支学科,在各方面还不尽成熟,特别对于其教学的内容及其方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的意义

1、深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

由于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新型性”,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本学科的了解不够深入。对区域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通过深化有助于本质上提升本科生对区域经济学的认识程度,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深度和能力。

多数学生认为其乏味枯燥,太理论化,并不实用,并未意识到本学科的重要性和实际运用性。通过对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深化将会使学生的思想对区域经济学有一个全新层次的认识并达到一定深度,会激发学生在本学科上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地去学习探究本学科知识,教学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了解到区域经济学真正的内在意义,并理论联系实际,走出校门能真正解决区域经济学的实际问题。区域经学教学深化最终对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和职业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区域经学教学深化改革,让学生特别是研究生更多意识到我国区域现状,从理论的课内知识来了解我国各省的非平衡发展现状,根据实际这种现状,来分析比提出解决方案,能够真正正确地深刻分析我国区域经济的内在本质,最终能将区域经学知识有效的运用到我国的区域经济建设中来。

2、深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区域经济学教师,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运用区域经济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区域经济学问题的能力,能在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过程中更好完成任务。

通过区域经济学的教学深化,使高校的教学质量实现一次新的飞跃。使教学实践中的如师生关系不平等、满堂讲或当讲不讲、重形式轻实效、方法单一、形式呆板等诸多问题得到解决。也会使得高校的区域经学教学质量从不太成熟到成熟阶段有了一个大的迈步,使整体教学质量上有所提升。

三、区域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多重性、复杂性导致学生理解和掌握不易

区域经济学教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显著不同点是,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差异很大,区域经济学课程体系远远没有和国际接轨,高校处于自我发展阶段。这一特点突出的表现在区域经济学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上,每套教材都有自己的体系,每个体系又表现为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的后果导致了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统一,影响区域经济学教学水平的提升。

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中包括了大量难以记忆和理解的名词概念、复杂的区域结构和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联系过程及其区域政策等等。在教学重点和难点上对于课时的分配也因学生的差异难于统一,对于这些教学内容,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无从入手,难以消化。

2、区域经济学教学方式陈旧

尽管很多高校已经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体系,但并未完全运用于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在必要的时候展示教学课件,无法用影像来形象地解释具体问题,使得区域经济学的问题变得抽象化和复杂化,学生往往无法明白;区域经济存在着“新行性”,没有先进的技术来展示模型,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现在大多数老师还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授课,这样不仅浪费课堂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不佳。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由于上述硬件设施的限制,老师也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是“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传统模式下,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既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区域经济学教学师资力量不强

师资问题是决定教学环节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师资的问题主要有:教师数量少,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等。

高校教授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教师一般数量都较少,教师代课任务较重。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少。部分教师教学能力不高,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师资方面还存在教师缺乏对区域经济的深入了解,教师很少有机会和国外先进的区域经济学专家进行术交流,而且高校本身在这方面为教师创造的机会很少,结果导致师资与国际接轨方面难以满足培养国际性的高等专门人才的需要。

4、区域经济学实践教学欠缺

受传统思想影响,区域经济学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不重视实践教学的弊端。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大多发达国家不但在本科教育阶段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这之后还必须接受几乎全部为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教育。但是区域经济学课程没有实践教学课时分配只是理论授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校内外实习基地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校内实训基地由于大都在筹建过程中,影响了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成为实践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校外实习基地当今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厂家怕干扰生产秩序,影响经济收益,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致使校外实习只能走马观花,学生得不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

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写作,也没有和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不仅区域经济学这一学科如此,毕业生的实习显得太仓促,太草率,有些“形式化”的感觉。而且毕业前的实习也没有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最终导致实习并不能体现出它本来的意义。毕业生论文针对实践问题的联系与深入探讨方面还很欠缺。

四、区域经济学教学深化的对策建议

1、注重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多重性,通过案例突破重点和难点

构建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合适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体系区域经济学本质上属于经济学范畴的区域经济学。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研究方法和优秀教材。尽可能统一区域经济学教材。但教学内容的改革绝对不仅是教材编写的技术性问题,它必然要涉及到教育思想与观念的转变和革新。

按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与方法,根据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体系。在教学大纲设计和教材编写工作中,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生活,以适用、实用为基本原则,注意向学生传授先进实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内容体系。

针对重点和难点增加案例教学,在课程体系深化改革中,可以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教学积极性。教师是教学中“教”的主角,学生是“学”的主角。如何使双方都能够有效进入教学角色,是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致力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突破口。通过增加案例教学部分,引导学生完成教学角色转变,提高学习积极性,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2、积极完善硬件设施,改变教学方法

大力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构建完善,,以确保能为教师教学提供足够的硬件设施,为教学提供必要的基础前提,以有效的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应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对教师的教学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做自己的电子课件,为学生提供更多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提供的影像资料,有效地利用电子授课设施,提高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兴趣,改变学生对区域经济学的传统看法,让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熟练掌握有关区域经济学的知识。以达到教学目的。

最后,还应多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环节。在课堂上师生之间进行话题,案例等的交流,交换意见。教师多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还有在课后,教师分配给学生课后任务,这样学生在课后也有时间去了解一些其他更多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知识,也有利于拓宽知识面。

3、形成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增加区域经济学教学师资力量,集中力量重点解决骨干教师的素质提高,作为未来的专业课程教育常设稳定的中坚力量。确保区域经济教学的稳定发展和质量提高。

尽力积极扩大国际与国内校外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开设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的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素质。要求教师尽量提高在课堂上的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求教师提供给学生非课本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对区域经济学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努力培养出一支动态、稳定的高学历的教师队伍。

4、全面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首先,对学校的实验室,图书馆要全面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使用率。要根据进步的需要,注重跟新实验教学内容,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研究和创新活动。在进行项目研究的时候,除研究生积极吸纳外,本科生中的优秀者也应该参与进来。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本学科有更深入的认识;二是可以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建设性想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项目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实习。在毕业生之前尽量找到对应的实习单位让学生有时间实习,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生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

号召学生应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国内学术会议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学习能真正深入落实到实践当中去,为国家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踪家峰:中国区域经济学教学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方向[J].经济研究导刊,2008(5).

[2]毛久措:管理学课程本科阶段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

[3]徐年富: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的探索[J].消费导刊,2008(7).

[4]王冬: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与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5).

区域经济学范文篇5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区域经济学科;创新发展

1引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还需要通过实践不断进行探索进而为治国理念的新思想、新战略等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在我国的相关政策上也不断地强调要正视新时代下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进而引领中国的区域经济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2创新发展理念与中国区域经济体系的创新

从基础理念研究方面来看,首先,要保证空间维度的区域理念创新。加入空间创新因素,不断地对理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可以以宏观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对空间的创新以及相关性进行引入,并对区域创新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进而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对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拓展,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理论;其次,注重创新型区域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创新型研究领域是我国区域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同时我国也在由上向下积极的灌输创新理论。从我国区域经济学科的研究来看,在创新型区域领域的理论研究中还需要注重对理论的完善。从实践热点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各地区都开始注重创新理念对区域发展的作用,同时创新中心也是个城市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并在《中国制造2025》中根据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建设多家制造业的创新中心。将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视为发展的核心,促进区域经济的转型。同时在国家的鼓励下,我国二线城市也纷纷地加入到创新的热潮中,由此可见,当前区域创新中心的打造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

3协调发展理念与中国区域经济体系的创新

从基础理论的研究来看,新发展理念与区域经济发展间存在的联系,表现的最明显的即为协调发展理念。其中协调发展理念中包括城乡、区域、经济、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协调。新的历史背景下,还需要加强区域经济的研究。针对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的巨大差异性,部分学者提出点-轴系统理论的研究,“点”自身具有较强的扩散作用,可以有效地带动周边区域发展;“轴”能够促进沿线范围各种要素的聚集,进而促进区域发展。从区际的利益平衡机制来看,问题的本质可以视为区域协同发展问题。其中包括梯度推移、劳动分工以及共生等多种理论体系,进而使区域间的利益以及发展可以同步、协调的进行。从实践热点问题方面分析来看,根据我国相关的政策规划分析可知,区域经济的发展中重点强调京津冀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这也是我国区域协调中的关键问题。同时在城镇化的建设布局中也需要建设协同发展机制,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协调发展理念注重对实践热点问题的关注,进而使理论能够为实践所服务。促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根据各区域的优势互补以及一体化建设理念,实现对区域功能的疏解。在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中,还需要注重对绿色、生态原则的落实,进而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协同发展。

4绿色发展理念与中国区域经济体系的创新

基础理论研究方面,还需要利用绿色发展理念促进区域经济学研究体系的创新,并在具体研究中落实生态文明。首先注重主体功能区的理论研究,主体功能区需要根据城镇化以及工业化的发展同步进行。通过主体制度的推出和强调保证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落实,其中包括生态学、地理学以及制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同时还需要注重对生态补偿机制理论研究的深化。生态环境联系比较密切,如果一个区域出现生态环境问题,周边区域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中还需要做好“碳交易”和“水交易”。从实践热点方面分析来看,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建设的关键期,所以我国也将资源节约以及环境的保护定为基本国策,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首先从“大城市病”方面的治理入手,解决人口膨胀、资源紧缺以及环境恶化问题。

5开放发展理念与区域经济研究体系创新

区域经济的开放发展中包括区域间的开发以及国际化的接轨,但是在实际的理论研究中过于注重对外向经济的研究,而国内区域间的研究较少。所以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还需要注重在开放性融合方面进行创新。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新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以及营销学等理论进行结合,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加强对新经济地理中开放经济和国际贸易的研究,吸收其他研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构建完善的经济研究框架。从实践热点方面分析,首先需要加强内陆开放建设,提升其经济发展的实力。其次融入“一带一路”发展策略,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切实落实区域经济的开放发展。

6共享发展理念与区域经济研究体系创新

区域间的发展均衡性与人民的福利发展等都属于共享理念。在基础理念的研究中,还需要加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针对区域自我发展的情况建立相应的理论框架,同时构建相应的供给和需求模型,对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进行考察。从实践热点方面来看,当前我国共享理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为精准脱贫问题,所以在共享经济发展中还需要将脱贫作为核心内容,沿袭经济学的发展框架,满足当前经济的发展需求,探寻精准脱贫的突破口。

7结语

综上所述,新发展理念下需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项基本原则,加强在理论以及实践热点方面的研究,不断地丰富区域经济学科研究内容体系,进而促进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川江.来自西充县的启示:秉承生态发展理念,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23).

区域经济学范文篇6

选题依据:黑龙江省是新中国解放最早的省份。50多年来,黑龙江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发扬伟大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把昔日的“北大荒”建成了文明富庶的“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已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但是黑龙江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然很低,与先进省区相比差距较大。人民群众要求改革现状、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十分强烈,不加快经济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就将十分尖锐。历史经验和现实状况告诉我们,如果按照原有的发展模式,在人口多且素质差、资源有限且耗费严重、生态日趋恶化的条件下,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持续或持续不够。黑龙江省应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调控和环境保护体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口资源。只要黑龙江省坚持经济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使本省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可行性论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活动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现在黑龙江省面临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粮食主产区、资源型城市(地区)支持的难得政策机遇。因此,清楚地认识黑龙江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优势和障碍,采取适宜的措施,使经济发展与人口再生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保证黑龙江省经济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黑龙江省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可持续发展的概述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拟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三部分: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通过对黑龙江省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04年09月25日—2004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05年03月01日—2004年05月1日在黑龙江省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05年05月02日—2004年05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05年06月01日—2004年06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05年06月08日—2004年06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05年06月15日—2004年06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区域经济学范文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区域经济学的特殊性在于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其应用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参与政策讨论与实践评估,并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日益扩展政策参与的领域;另一方面,表现在不断拓展的国际化视野,即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区域发展以及各种区域经济问题,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提出区域经济的发展道路和政策。就其综合性而言,则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学不同于其他以单一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而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并且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制订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的能力,从事区域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相关科研及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建设做更大的贡献。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改革和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将是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域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化。

根据我们对全国15所重点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授课情况的网络调查,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习惯采用相对稳定不变、具有统一标准的教材。在所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11所高校7年内没有更换过新教材,至今所使用的教材还是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内流行的那些版本。二是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框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学大多是围绕实际问题与任务进行对策性研究,缺乏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造成该课程教学长期以来停留在“浅显易懂”的水平上。三是教学内容界定不清。对于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内容安排过于笼统,造成授课重点不明确,教学内容选择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化。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甚至“填鸭式”的课堂讲授,多年来一直沿续着“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而学生则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其结果是“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记笔记、下课全忘记”。导致上述情形的原因固然有学生的主观因素,但更多地出自教师教学中的“僵化、“零散”、“固守”:所谓僵化,即将教学内容当作僵化的教条和现成的结论进行灌输,缺乏具体化、直观性;所谓零散,即只重视对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传授,缺乏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融合贯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片面和孤立;所谓“固守”,即只重视对课本规定内容的分析,较少关注经济现象的变化及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教学的实用性不强。

3.教学考核方式片面化。

尽管建立教学考核制度已得到普遍共识,但是现有考核方式却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教学考核目标错位。对教师往往简单采用一系列量化指标给教师“打分”、“排序”,很少关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优势与潜能等方面;对学生则只是关注学习成绩的高低,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二是教学考核主体单一。对教师的教学考核只看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则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双方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在基于共同利益下达成互利串谋,从而使教学考核结果失真。三是教学考核过程简单化。考核方式基本上是通过期末考试形式进行的,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公务员之家

三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具体途径

1.优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根据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1)理论基础。综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非均衡力及循环累积因果律;市场开放度强化要素流动性;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和结构优化的内生化理论;产业份额决定国民收入地区分配;二元结构与城乡联系理论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博弈论、内生的增长理论、后福利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和建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引领学科发展的前沿,以深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价值。

(2)应用。区域经济学本身是为了解决实际中区域问题而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区域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展。宏观、中观领域里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包括区域发展模式、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城乡统筹、地方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城市竞争力、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区域分工与合作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诸多方面;微观领域研究则涉及企业区位选择、企业迁移、企业组织以及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等经济活动,使区域经济学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入。另外,近几年来中央政府陆续制定的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改革试验区建设等一系列区域性政策措施,也使区域经济学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入。

(3)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官方统计数据的大量公布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学研究逐步走向计量化,强调运用数理模型方法对区域活动进行定量分析,特别是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大发展,近年来区域经济学中空间计量分析的应用越发增多。同时,决策科学、复杂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也不断地被引入到区域经济分析之中。

2.强化实践型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类课程,成功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应强调实践型教学,注重互动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互动教学的实质就是由传统单向被动的灌输型教学转变为师生间互动交流与研讨,从而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授知识去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和验证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开展互动式教学,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培育批判、研究、质疑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适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案例教学是区域经济学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运用中,一方面,要注意教学案例选择的现实性、典型性、综合性和动态性,其案例应该是对现实热点问题和学生们普遍关心问题的提炼和总结;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互动的组织形式可多样化。既有安排学生独立完成的个人案例,也有学生之间合作的小组案例;既有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也有口头的案例讨论等。

模拟教学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开始得到关注。通过模拟教学使学生学会如何确立区域发展目标,如何捕捉区域发展非均衡状态下可能产生的有利或获利机会,如何有效率、低成本地去广泛组织实现既定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以便最终实现既定目标,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体验区域发展变化规律,进而灵活地做出区域决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方法的局限性。

3.实施教学手段多媒体化,着力提升教学效果。

开展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即可以运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文字、图形、影像、语音等方式来演示教学内容,代替传统的单纯依靠老师讲授和板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形、动画的屏幕演示,将区域经济学中许多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理论、复杂的逻辑关系直观、清晰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将大量原来需要在课堂内进行的板书工作通过课前制作的教学软件演示出来,课堂的课余时间增加,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讲授和组织教学活动。

但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并不等于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手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结合,发挥各自所长,弥补各自之短。具体来说,一要遵循目的性、最优化原则。即多媒体手段和内容的选择,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学教材,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选定,当用则用,不适则弃,讲究实效,切不可为追求时尚,不顾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盲目使用,否则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二要注意多媒体技术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即根据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去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技术,既要注意选择效果最好的来运用,也要考虑它们能否优化组合的效果,充分发挥各种多媒体技术的最大效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三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反馈。即教师必须控制多媒体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及时准确地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优化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4.完善教学考核方式,保障教学效果。

教学考核应涵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二者都不可偏废。在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方法上,应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评价体系。具体可采取笔试、口试、作业、讨论、考勤等多种形式,其中笔试、口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讨论和作业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记录提问、发言、出勤等情况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考核方式中应特别加入社会实践的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和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方法上,则要着力改变目前简单地由学生给教师教学打分的做法,注意结合其他一些方式如教师互评、教研室集体听课、督导组听课等,广泛参考多方面主体的意见,增加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同时,在考核过程中,应注重营造公开、透明、民主的氛围,各方共同参与、民主协商,通过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找出教学中存在问题以及未来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

2.罗静曾菊新: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几个新特点刍议[EB/OL]./,2006-10-08

3.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区域经济学范文篇8

由于区域经济学的发展问题逐渐受到各地区政府和人民的关注,在解决本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区域性

区域经济学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区域经济学的研究离不开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比如,市场的培育、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都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在研究区域经济学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市场等问题。

1.2实践性

在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是为了加快地方的经济发展,每个地区的地方政府在考虑经济增长的问题时,大部分会以行政区为单位,对区域特征进行整体探究,具有很强的地方性色彩,尤其在选择适合本民族地区的特定规律和做法时会更加注意,而在运用过程中有会创造出新鲜的实践经验,使一些经验能够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丰富了学科的内容。

1.3综合性

我国的区域经济学会涉及到一些企业的、微观的问题,但是着重关注的是政府的政策、规划、建设等内容,因此区域理论经济学具有综合性,需要结合理论与研究方法来教学。

2民族高校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

2.1课程与教材不能体现民族高校的特点

我国民族地区高校的区域经济学学科所使用的教材与课程的设置,和全国其他高等院校大致相同,并没有体现民族的地方特色。而民族高校的学生与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比,知识储备相对欠缺,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区域经济学的学习方法,例如数学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法等相关的课程都没有开设,教师在教学时只选择部分章节授课,学生听课也只是一知半解,一些教学活动很难展开。大部分民族高校使用的都是全国统编教材,很少涉及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难点、热点的问题与案例,因此,需要当地的学校组织教师来编写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

2.2区域经济学教师的师资力量较弱

由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因此决定教学环节的关键因素就是提高师资力量。而民族高校的师资力量很薄弱:教师数量少,分配结构不合理,教师能力有限。尤其是区域经济学这类的专业教师数量更少,出现很严重的代课现象,许多新增的专业很少有青年教师,并且教师的教学能力欠缺,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民族高校对于教师的培训经费太少,教师很少能有机会去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导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都很难提高,难以满足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2.3区域经济学缺乏教学实践

由于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特别是在实践经验的总结上很重要,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可是民族高校受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往往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实践。并且民族地区的条件有限,很难有条件能够建立校外实践基地,而有些企业为了正常的生产,又拒绝学生实习,虽然有些学校有安排,也大都是进行分散实习,没有专门的教师指导,很难让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如何改进区域经济学教学

3.1课程设置从实际出发,添加实践案例

区域经济学发展时间并不长,是伴随着现代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主要致力于发展良好的区域经济体系。民族地区高校要从实际出发,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打好经济学基础,科学有序地组织教学。民族地区高校除了使用基本的全国统编教材外,还要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人才需求情况,坚持以“科学适用”为原则,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案例讲解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难点。教学中积极引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热点事件引导学生自行自主讨论,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完成培养目标。

3.2打造良好的教师队伍

民族地区的高校发展历史较短,大多是由中专和大专院校合并升级而来,在面对本科阶段的学生时,原本的师资力量不能满足教学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结构不合理之处。所以,现阶段来说,我们必须要打造更加良好的区域经济学教学队伍,增强整个高校的师资力量。首先,增加骨干教师,提供优惠待遇集中引进高素质人才,共同搭建科研平台。其次,将年轻教师送到国内外优秀的经济学院校进行学习深造,将学习到的先进区域经济学内容应用到日常教学中。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专题学术讲座报告,与本校师生分享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课题。

3.3更新教学硬件设施和考试方法

民族地区高校硬件设施较为缺乏且落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反应一些区域经济学知识点通过现有的硬件设施并不能很好的展现,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大。高校应适当拨出相应的款项来购买合适教学的电脑及投影仪设施。这样一来,文字、图像、影音资料能够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方便了教师教学又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效率。

4结语

区域经济学范文篇9

摘要:区域经济学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目前,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化以及教学考核方式片面化等诸多问题。为此,应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性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手段多媒体化、完善教学考核方式等途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不同于其他课程,区域经济学的特殊性在于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其应用性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参与政策讨论与实践评估,并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日益扩展政策参与的领域;另一方面,表现在不断拓展的国际化视野,即从全球化的角度审视中国的区域发展以及各种区域经济问题,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提出区域经济的发展道路和政策。就其综合性而言,则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学不同于其他以单一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而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并且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深入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演变的规律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与实践,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制订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的能力,从事区域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为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相关科研及管理工作奠定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建设做更大的贡献。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改革和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将是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二域经济学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化。

根据我们对全国15所重点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授课情况的网络调查,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一是习惯采用相对稳定不变、具有统一标准的教材。在所调查的15所高校中,有11所高校7年内没有更换过新教材,至今所使用的教材还是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内流行的那些版本。二是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框架。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学大多是围绕实际问题与任务进行对策性研究,缺乏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造成该课程教学长期以来停留在“浅显易懂”的水平上。三是教学内容界定不清。对于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内容安排过于笼统,造成授课重点不明确,教学内容选择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2.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化。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大多数教师习惯于“满堂灌”甚至“填鸭式”的课堂讲授,多年来一直沿续着“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而学生则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其结果是“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记笔记、下课全忘记”。导致上述情形的原因固然有学生的主观因素,但更多地出自教师教学中的“僵化、“零散”、“固守”:所谓僵化,即将教学内容当作僵化的教条和现成的结论进行灌输,缺乏具体化、直观性;所谓零散,即只重视对每一章、每一节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传授,缺乏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融合贯通,导致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片面和孤立;所谓“固守”,即只重视对课本规定内容的分析,较少关注经济现象的变化及学生关心的实际问题,教学的实用性不强。

3.教学考核方式片面化。

尽管建立教学考核制度已得到普遍共识,但是现有考核方式却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教学考核目标错位。对教师往往简单采用一系列量化指标给教师“打分”、“排序”,很少关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优势与潜能等方面;对学生则只是关注学习成绩的高低,功利性倾向比较明显。二是教学考核主体单一。对教师的教学考核只看学生的意见,对学生的学习考核则是教师一个人说了算,双方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在基于共同利益下达成互利串谋,从而使教学考核结果失真。三是教学考核过程简单化。考核方式基本上是通过期末考试形式进行的,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

三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具体途径

1.优化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根据区域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三大部分。

(1)理论基础。综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现代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规模收益递增与不完全竞争;非均衡力及循环累积因果律;市场开放度强化要素流动性;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和结构优化的内生化理论;产业份额决定国民收入地区分配;二元结构与城乡联系理论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博弈论、内生的增长理论、后福利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和建构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引领学科发展的前沿,以深化课堂教学的理论价值。

(2)应用。区域经济学本身是为了解决实际中区域问题而产生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所面临的深层次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区域经济学的应用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展。宏观、中观领域里的研究已经深入到包括区域发展模式、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城乡统筹、地方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城市竞争力、地区之间收入差距、区域分工与合作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诸多方面;微观领域研究则涉及企业区位选择、企业迁移、企业组织以及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等经济活动,使区域经济学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入。另外,近几年来中央政府陆续制定的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改革试验区建设等一系列区域性政策措施,也使区域经济学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更加广泛和深入。

(3)方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官方统计数据的大量公布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学研究逐步走向计量化,强调运用数理模型方法对区域活动进行定量分析,特别是随着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大发展,近年来区域经济学中空间计量分析的应用越发增多。同时,决策科学、复杂系统理论、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智能化技术等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也不断地被引入到区域经济分析之中。

2.强化实践型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类课程,成功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应强调实践型教学,注重互动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互动教学的实质就是由传统单向被动的灌输型教学转变为师生间互动交流与研讨,从而引导学生运用课堂所授知识去解释现实经济问题和验证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开展互动式教学,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辩证思维,培育批判、研究、质疑的能力,而且也可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适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案例教学是区域经济学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具体运用中,一方面,要注意教学案例选择的现实性、典型性、综合性和动态性,其案例应该是对现实热点问题和学生们普遍关心问题的提炼和总结;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互动的组织形式可多样化。既有安排学生独立完成的个人案例,也有学生之间合作的小组案例;既有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也有口头的案例讨论等。

模拟教学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开始得到关注。通过模拟教学使学生学会如何确立区域发展目标,如何捕捉区域发展非均衡状态下可能产生的有利或获利机会,如何有效率、低成本地去广泛组织实现既定目标所需要的资源,以便最终实现既定目标,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地体验区域发展变化规律,进而灵活地做出区域决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判断决策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他方法的局限性。

3.实施教学手段多媒体化,着力提升教学效果。

开展多媒体教学对提高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即可以运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文字、图形、影像、语音等方式来演示教学内容,代替传统的单纯依靠老师讲授和板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创造空间;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形、动画的屏幕演示,将区域经济学中许多抽象的概念、枯燥的理论、复杂的逻辑关系直观、清晰地表达出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将大量原来需要在课堂内进行的板书工作通过课前制作的教学软件演示出来,课堂的课余时间增加,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讲授和组织教学活动。

但是,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并不等于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手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两者有机结合,发挥各自所长,弥补各自之短。具体来说,一要遵循目的性、最优化原则。即多媒体手段和内容的选择,必须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学教材,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选定,当用则用,不适则弃,讲究实效,切不可为追求时尚,不顾教学的实际需要而盲目使用,否则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二要注意多媒体技术选择与组合的最优化。即根据区域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去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技术,既要注意选择效果最好的来运用,也要考虑它们能否优化组合的效果,充分发挥各种多媒体技术的最大效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三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反馈。即教师必须控制多媒体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及时准确地接受学生的反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优化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4.完善教学考核方式,保障教学效果。

教学考核应涵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面,二者都不可偏废。在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方法上,应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评价体系。具体可采取笔试、口试、作业、讨论、考勤等多种形式,其中笔试、口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讨论和作业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记录提问、发言、出勤等情况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考核方式中应特别加入社会实践的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和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在对教师教学的考核方法上,则要着力改变目前简单地由学生给教师教学打分的做法,注意结合其他一些方式如教师互评、教研室集体听课、督导组听课等,广泛参考多方面主体的意见,增加考核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同时,在考核过程中,应注重营造公开、透明、民主的氛围,各方共同参与、民主协商,通过充分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找出教学中存在问题以及未来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1)

2.罗静曾菊新: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几个新特点刍议[EB/OL].

3.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

区域经济学范文篇10

关键词:实践型教学;区域经济学课程;应用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它将经济地理学作为学科基础,利用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经济活动在空间当中的规律和空间资源配置进行研究。资源禀赋理论、规模经济理论、交易成本理论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规律,在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且能够给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措施。区域经济学除了理论基础之外,包涵了更多的实践性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将理论和实际进行充分结合,让学生科学、正确地理解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

1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

1.1教学形式单一。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规律的学科,其自身具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从区位理论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再到产业结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域贸易理论,等等。区域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学科,更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开设课程的目的是要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应用于实际,运用不同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去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能力。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受考核目标以及课程学时的限制,大多数教师采取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论灌输,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师生之间缺少互动,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平等[1],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受,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未能得到有效训练,致使学生在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时,不知该如何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和整理数据。1.2分析工具教学占据大量时间。传统区域经济学具有描述性质,描述区域经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将来是什么样,起到了解释作用。而现代区域经济学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相应的模型来解答区域经济的发展问题[2]。要想将区域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就要依靠分析工具或分析方法,通过对分析工具的应用来判断现实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区域经济学理论,分析工具包括实地调查、调查问卷和计量经济学。在此基础上,还要分析现实的区域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应根据区域经济学的规律对经23济活动的效果进行判断、分析和预测。例如,在理论方面关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容当中,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溢出效应,也就是说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如何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对溢出效应进行必要地定量分析,并判断两个区域间经济联系的紧密性,还需要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认识。然而,分析工具的教学与实践需要占用大量课时,这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不允许的,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对分析方法只是做了简单介绍。1.3课程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区域经济学课程评价仅采取考试的方式,对学生的评价较为片面,考试内容也只是局限于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基本理论,范围局限在课本、笔记和相应的习题上,考核理论内容只是在对的学生记忆力进行考察,而不是对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进行考察。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科学地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去发现和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是这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经济学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

2实践型教学的内涵及优势

2.1实践型教学的内涵。实践性教学是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师在完全掌握学生基础理论储备和实践方法的基础上设立课程专题,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访谈、文献查找、数据整理分析等方法发现问题,使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出更多的实践型、创新型人才。2.2实践型教学的优势。第一,注重培养能力的过程。在实践型教学中讲授基础理论的同时,要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启迪思维,使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更深入地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教学应以专题形式为主,鼓励和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储备设计研究方法,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问题所在。第三,以讨论和交流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将学生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3实践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中的作用

3.1以专题形式开设课程。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需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应用性[3]。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应充分发挥出教师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彻底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突出课程的应用性特点,将理论讲授与课程实践紧密结合,相互补充。第一,把理论内容与当前实际热点问题相结合,将其分为几个专题,引导学生以课题形式参与其中,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第二,将学生分成小组,研究课题设计、协调分工、设定主题等内容,当该主题任务时间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实践过程中的相关材料及研究报告。第三,开设专题交流会,每个小组将自己研究报告中的研究思路、分析方法、数据整理和结论进行陈述,教师要根据各小组的汇报材料给出相应评价。3.2意识到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应在大三时期开设区域经济学课程,在进行专题课程的理论学习之外,还要对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内容进行复习,要对重点内容再次进行梳理和讲解,整理出相应的文献,让学生重点理解文献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研究方法中的精髓,例如,如何获得相应数据;如何在计量经济学中增加相应的控制变量;如何避免内生性的产生,通过对方法的讲解,让学生意识到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3.3创新评价制度。第一,创新学生评价制度。要使考核方式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4]。将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手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它只能考察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记忆程度,并不能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不能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根据区域经济学的应用性特点,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考核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实践态度、实践表现以及实践能力上,调查报告、撰写论文和组间评价都应被纳入到考核范围内。第二,创新教师评价制度。评价制度应包括教学改革、教学研究、课程优化、课程开发、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指标,教师要在评价过程中进行教学反思,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健,李刚,王乐,等.关于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重点问题思考[J].商业经济,2018,(09):187-188.

[2]刘俊杰,白雪冰.区域经济学内容体系创新与学科建设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7,(05):76-77.

[3]陈烦.区域经济学教学体会[J].文教资料,2015,(33):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