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1:58:47

驱动范文篇1

市场营销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非常广泛,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市场营销课堂上虽然引用了多媒体教学,但讲授内容任然侧重理论,一味的讲解抽象的概念、原理,就像纸上谈兵,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并且受环境限制,缺乏实际营销项目的锻炼,学生往往认为市场营销课程缺乏实用性,学习积极性不强,缺乏学习兴趣;高校生源来自于全国各地,不同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使得学生对营销方面的了解和认知能力相差甚远,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对课程内容的接受学习能力有很大差别;学生动手能力差,课堂教学时间大部分放在基本概念和原理上,案例设计陈旧,大量学生毕业后只知道几个基本概念、原理,并没有真正掌握市场营销的精髓,更不具备软件项目实际开发中所需要的各种综合能力,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2.基于案例驱动和项目驱动的市场营销教学方法的提出

针对上述问题,在市场营销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使学生充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就要对以往的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进行更新和改革。教学案例和模拟项目的选取与设计是基于案例驱动和项目驱动教学方法的关键所在,它们将决定教学改革仅仅是形式,还是真实有效的,为了使教学案例和模拟项目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和项目的选取和设计要注意几个方面:1.案例和项目应该具有真实性、典型性、综合性和连续性,要与课程教学大纲紧密结合,能覆盖学生应该掌握的全部知识点,以便于学生对市场营销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认识,同时要注意学生的认知能力、现有文化知识、兴趣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便于学生进行理解和掌握。2.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利用学生爱玩、好奇心强的特点,以学生的本能为出发点,选取一些生动、形象、实际的案例和项目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由于案例是对单一的知识点、技能的实践,而项目是整体知识体系的对应,所以案例和项目在类型、规模、知识点的覆盖度上要一致,但不是重复,而是项目的难度和复杂度,相对于案例要进一步升华,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深入思考、积极探索的能力。

3.教学方法的组织实施

这种基于案例驱动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的主要思想是运用大量的典型的具体案例对课本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讲解,每个单元章节最后结合实际项目模拟。那么具体的教学过程我们设置为四个阶段。1.精心备课、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在深入分析和研究教材各章节单元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查询、收集开发项目的资料,选取素材;再根据单一知识点或技术要求,将案例融入到相应知识教学中,并根据各个知识点,在案例中提出问题、以问题驱动教学,达到教学目标。在课程设计时要以项目开发形式制定教学计划和进度,也就是与营销的生命周期一致,将教学划分为五个单元顺序组织教学:需求捕获、分析与设计、实现、测试、运行维护,以覆盖和贯穿整个知识体系。2.结合案例讲解阶段;此阶段通过教师提出案例,学生自主分析、讨论,提出案例中出现问题,再由教师根据讲授内容,针对各个知识点,结合案例,分析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在讲授过程中引发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要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案例和理论的合理结合,控制好讲授节奏,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发散思维能力。针对教学重点、难点,则可以引用多个相关案例进行反复引导、讨论、讲解,让学生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真正掌握市场营销课程的精髓。3.项目模拟实践阶段;该阶段主要放置在每个章节单元结束复习时,主要以课堂讨论,课下具体实践方式进行。学生根据学期初选定的项目题目,根据本章节单元内容对应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进行模拟。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大胆去做,进行分析、思考、讨论,课下再根据讨论结果查阅资料,整理,并按市场营销标准书写文档。与教学同步的模拟使学生及时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主动地去学习,解决问题,并在实际的模拟过程中,极大的扩充了知识面,全面提高了今后进行市场营销具备的各项综合能力。4.考核、评价阶段;该阶段,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不再在局限于期末的笔试,应贯穿到整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中,可以在项目模拟的各个阶段中,综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收集材料的多样性、完整性,项目各个阶段的完成情况,期末考试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考核、评价。

4.总结

驱动范文篇2

一、江苏创新驱动战略的绩效

1989年,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科技兴省”战略,2006年又确立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目标。《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显示,2010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一,连续三年蝉联榜首,这一成绩的取得可以用一系列事实来说明。2011年,江苏省专利申请量34.8万件,授权量20万件,发明专利申请量8.47万件,均居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1.1万件,位居全国第三(见表1)。2011年全省企业共申请专利19.6万件,授权专利11.9万件,均居全国第一。201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不含直辖市)中,江苏省有三个,分别为南京、苏州和无锡。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江苏全社会R&D投入分别为580亿元、680亿元和840亿元,均居全国第一。2011年全社会R&D活动经费为107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这一比例高于大部分省市,但与北京、上海等还有一定差距。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从2000年的19.4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84.2万人(其中R&D人员为44.6万人)。

二、江苏金融支持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江苏经济走在全国的前列,金融为推动江苏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江苏金融支持创新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我国金融体制的固有局限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正在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过渡,银行信贷融资仍是主要的融资方式。银行基于稳健的经营原则,缺乏对高度不确定性的科技创新的支持。目前我国的利率并没有完全市场化,银行体系也比较单一,竞争不充分。较高的存贷差和没有竞争压力,使银行对创新型中小企业服务的动力缺乏,融资难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的中小企业。我国的创业板于2009年10月23日在深交所正式启动,获得快速发展,但在筛选、定价、退市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债券市场以国债为主,即便在十分弱小的企业债市场上,发行主体也仅局限于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且发行程序复杂;债券利率不能超过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1.4倍,这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并阻碍了大量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进入债券市场;在债券品种上,我国多是中长期附息债券,短期债券和可转换债券很少,有助于创新型企业融资的高新技术债券和垃圾债券更是缺乏。

2.创新资金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长期以来,江苏科技创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和商业银行,社会资本无法有效进入科技创新领域。然而,政府资金投入毕竟有限,银行信贷资本又缺乏支持科技创新的动力,这导致创新活动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在美国等创新型国家,创新资金来源于富有个人、大企业、金融机构、养老金、各种基金和政府投资等多种渠道。通常,科技创新型企业面临的风险较大,且缺乏可以用作贷款抵押的资产。虽然科技创新型企业也有可能获得高收益,但概率很低,即便对于那些获得成功的企业,商业银行也只能按约定的利率收取利息;如果企业失败,商业银行的贷款将难以收回,因为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称使银行贷款更愿意选择风险较低的领域。科技创新企业资金需求量大,其资金需求反而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与此同时,我国的一些制度性因素把绝大多数企业阻隔在资本市场融资主体之外。江苏民营中小型科技企业数量众多,尽管其技术创新程度较高、社会贡献大,但由于经营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低,再加上我国资本市场制度建设仍不完善,多数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并不能获得足够的上市机会,无法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3.风险投资和信用担保发展不足目前江苏已有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来自于政府和有政府背景的国企,养老金、保险公司、境外资本和民间资本等比重太小。江苏民营科技企业以中小型居多,迫切需要风险投资的支持,而风险投资资金规模普遍偏小,资金来源单一,无法有效分散风险,制约了其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资本市场是风险投资退出并实现投资增值的最佳场所,虽然我国的创业板已经正式推出,但市场仍然不够健全,退出机制还有待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想实现上市绝非易事,这制约了风险投资的发展,最终也影响了科技创新的成效。通过信用担保机构等第三方中介,可以有效解决科技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江苏省、市、县三级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已经初步建立,部分缓解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难问题。但江苏科技创新担保体系并不完备,地方担保机构实力不强,管理能力较弱,部分担保机构经营方向发生偏移。

4.中小企业受歧视与融资难江苏是个经济大省,中小企业数量多,中小企业在江苏经济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截至2010年底,全省中小企业总数超过120万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5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9%,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贡献了70%以上的出口创汇,吸纳了80%以上的就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力量。[1]然而作为推动江苏经济创新发展重要力量的中小企业,一直受到融资难问题的困扰,特别是在国家不断紧缩银根的2011年,中小企业融资难更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江苏省金融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一方面是因为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特别是大中型商业银行占据主导地位,其贷款主要流向成熟企业和大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足。另一方面,相对来说中小企业有规模小、稳定性差和缺乏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等弱点,抗风险能力一般较弱,制约了其融资能力。

5.其他问题及原因2011年底,江苏省共有普通高校126所,在校大学生179万人,双居全国第一。然而,全省普通高校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仅为50.08%,低于全国50.68%的平均水平,列全国第11位。[2]江苏省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科技创新成效也名列前茅,但金融创新人才特别是熟悉科技创新的复合型高层次金融人才缺乏,影响了创新能力。江苏是吸引外资大省,虽然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是高科技产品,但在江苏的生产环节基本上是利用廉价劳动力和环境资源,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在江苏。此外,江苏金融支持创新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品种少,金融运行的硬件基础设施不健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这都阻碍了金融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三、江苏创新驱动战略的金融支持对策

2011年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位居全国首位,江苏绝不能为此沾沾自喜,应该时刻保持忧患意识,认识到其他省市不断追赶的努力,认识到自身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坚持不懈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金融在江苏创新驱动战略中的支持作用。

1.加大政府政策性金融支持当前江苏要继续加大各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逐步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全省科技经费投入总额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通过财政投入引导企业主体性投入和社会多元化投入,力争“十二五”末,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1700亿元,占GDP的比例达到2.5%。江苏省可以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降低科技创新的融资成本,扩大其资金来源。江苏各级政府可针对一些行业的重点企业或某些特殊项目实施贷款贴息,以缓解企业创新活动的融资困难。江苏省要发挥政策性银行在创新驱动战略中的支持作用。一方面,政策性银行要积极对部级和省级重大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等给予重点支持;另一方面,要适当关注科技创新型的中小企业和项目,比如国家开发银行在江苏省的分支机构可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授信额度,以统贷方式向有借款资格和承贷能力的各类科技创新载体发放中小企业贷款。

2.提高商业银行效率,拓宽信贷融资渠道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银行间接融资占我国社会融资总量的70%以上,加上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仍相对滞后,因此,在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中,银行信贷融资应发挥主力作用。受我国当前既有金融体制的限制,江苏省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但是我国金融发展方向必然是逐步放开管制,逐步市场化、自由化。2010年5月13日《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出台,标志着我国真正向民间资本开放了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微型金融机构市场,并赋予其作为第一大股东掌握金融企业主导权与控制权的法律资格。[3]江苏省要利用这一机遇,勇于创新,在法律限定范围内,放宽对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中小金融机构,吸引国内外优质金融机构到江苏发展,扩大支持创新驱动战略的资金来源。同时要加快筹备发展科技支行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为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中小创新型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不断完善和创新银行金融服务方式,开发符合科技创新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等,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

3.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水平江苏要通过财政激励、政策扶持等,充分利用现有资本市场,支持运作规范、有实力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外主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提高具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企业的直接融资水平。其中,特别要支持有条件的高科技创新企业到我国中小板和国外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2011年,在美国资本市场上,“猎杀中国股”现象暴露出我国企业海外上市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江苏在支持企业上市过程中,要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监督指导,避免“猎杀中国股”现象再次发生。债券融资是一种重要的直接融资方式,江苏要采取税收优惠等措施,进一步探索债券融资的新方式,鼓励具备条件的创新型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来融资。

4.大力发展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可以减弱创新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和分担风险。目前,我国创业板已正式启动,这将为风险投资提供一个有效的退出途径,带动风险投资的发展,进而促进技术创新。风险投资在扶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方面作用突出。江苏省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以政府投入为先导,加上适当的税收优惠等,通过政府财政和科技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合作,建立起符合本省实际的风险投资机制,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5.大力发展信用担保市场江苏省担保行业整体规模实力处于全国前列,但单一担保机构的规模较小。江苏省要通过财政注资和跨地区、跨所有制并购重组等方式,培育一批资本、规模和创新能力位于全国前列、有较强影响力的领军担保机构,促进担保机构做强做大,为科技创新融资提供更加有力的服务支撑。江苏民间资本和引进外资总量位居全国前列,要鼓励民资和外资进入担保领域,形成各类担保机构有序竞争、相互补充的格局。同时,要提高江苏省再担保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不断创新担保机构的产品和业务模式,积极研究建立再担保机构,完善全省的信用担保体系。

6.合理有效利用FDI,支持江苏创新发展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凭借技术优势可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和高额利润,没有企业愿意放弃对技术的控制权或自愿转移技术。江苏是吸引外资大省,FDI携带技术进入江苏的同时,更会想方设法防止技术外泄。江苏必须千方百计争取促进FDI技术转移,以提高江苏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一是要继续实行税收优惠等鼓励政策,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资工作,吸引科技含量高、符合江苏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要求的外商投资项目。二是要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与江苏本地企业的合作。加强外资企业与江苏本地企业在研发方面的合作,鼓励内外资企业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加强内外资企业的产品联系和人员联系,促进FDI技术溢出。

驱动范文篇3

一、文献回顾

公共支出规模研究得到经济学家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所指的公共支出为公共财政支出,即政府执行其职能的成本。

从国外看,大部分学者将公共支出规模增长归因于需求面因素,即人们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需求,如Musgrave(1966)、Peacock&Wiseman(1967)、Mueller(1989)、Dao(1995)等。随着公共选择学派的兴起,人们研究的视野逐渐开阔,不仅考虑需求面因素,同时融入供给面因素和政治面因素。供给面因素强调公共支出能力尤其是政府税收能力对公共部门规模的影响,如Kau&Rubin(2002)、Kenny&Winer(2001),Tridimas&Winer(2005);政治面因素强调不同的政府结构如官僚主义(Niskanen,1971;Oates,1985)、民主制度(Boix,2001;Lott&Kenny,1999;Mueller&Stratmann,2003)等。这些研究对解释公共支出规模增长提供了新的理论上的洞察力。

这些研究都不是针对中国情况进行的,且大部分研究暗含年度平衡预算的假定,没有考虑政府债务的存在。另一方面,政治面因素与需求面因素本质上是一样的。与发达国家成熟的政治制度不同,我国是一个在摸索中、追赶中前进的社会主义国家,公共决策的作出首先是视现实经济发展需要而定,官僚主义等政治影响的确存在,但终究受制于现实需要,并作用于现实经济。因此,就我国目前的情况,将政治面因素分离出来是多余的。由此,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的影响因素可以归为两个层面,即需求面和供给面,需求面因素驱动公共支出规模正向增长,供给面因素则对公共支出规模形成制约。

如此,在我国有关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的研究中,大部分只能归为需求层面的研究,如牛增福(1998)、王雍君(2000)、杨继和刘柯杰(2002)、汤玉刚(2006)等,且由于统计口径不同,结论也不统一。赵志耘(1998)、常世旺和韩仁月(2008)虽然指出公共支出能力即收入是制约公共支出规模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这个结论比较模糊,没有进一步分离收入来源,也未考虑政府赤字。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虑政府的举债能力,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进行分析。

二、公共支出增长的驱动与制约:理论和假设检验

根据已有的研究和对中国现实的考察,本文总结了几类决定公共支出规模变动的可能因素,包括城乡差距、城市化、市场化、对外开放和人口规模,还包括影响税收能力的就业、代表征税方便程度的交通、政府举债能力等供给面因素。

增长的政治压力与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相伴,由此带来公共部门的膨胀(AdolphWagner,1883)。工业化会带来贫富差距拉大的负面影响,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发生变化,对政府消除工业化带来的贫富差距现象的需求更迫切。因此,收入差距是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Wildaysky(1985)就认为越平等的国家,公共支出规模越大,降低公共支出规模可能会带来社会的更大不平等;Lott&Kenny(1999)、Mueller&Stratmann(2003)认为低收入人群权力增加导致了民主制度成熟国家公共部门的扩张的观点本质上与Wildaysky研究结论是一致的。本文用城乡收入差距来表示收入不平等现象,并预计城乡收入差距与公共支出规模之间呈反向关系。

本文的第二个猜想是公共支出规模可能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而扩大。这里城市化指的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人口比重逐年减少,1952年农村人口占88%,到2008年,已经下降到54%,这意味着半个多世纪里大约4.4亿农村人口通过流动或就地城市化的途径转变为城市人口,2008年城市人口达60667万人。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城市人口密度,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需要,也改变了传统的保障机制,越来越多的人被纳入到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的保障网路中,从而公共支出尤其是转移支付和健康方面的支出增加(Tussing&Henning,1974)。

市场化改革增加了对公共品的需求。1978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是30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2008年我国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约为72%,市场化程度大大提升。另一方面,市场不是万能的,诸如在公共产品、外部性、垄断和经济稳定等问题上表现出的“失灵”需要公共支出来解决,政府与市场存在互补关系。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的公共支出规模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因此,市场化程度可能与公共支出规模呈正向关系。

一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会影响公共支出规模。一般情况下,开放可能是不稳定的因素之一,一个国家越开放,越容易受到外部的冲击,如输入型通货膨胀、失业甚至经济金融危机等,这就要求政府增加公共支出消除开放对生产、就业和消费等方面的消极影响(Lewis-Beck&Rice,1985)。但是,开放也可能带来负效应,如阳光工程便于规范政府行为,外商进入要求政府提高工作效率等。在封闭条件下,政府可能有更多的干预行为,如国有企业、价格控制、贸易壁垒等,而在开放条件下,政府干预范围明显缩小(Garen&Trask,2005),这可能减少公共支出。因此,开放和公共支出规模的关系十分复杂,很难确定二者是正向还是负向关系。

本文还考虑了人口因素。Borcherding(1985)认为人口统计变量是影响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人口越多,对公共品的需求越大,公共支出规模越大。1978年我国人口96259万人,到2008年人口已达132802万人,增长了1.4倍,从理论上说应正向拉动了公共支出规模增长。

公共支出是靠税收来支撑的,对于供给面因素,首先考虑的应是税收能力。税收能力的提高是公共部门支出和结构的决定因素(Ward,1982;Ferris&West,1996;Becker&Mulligan,1998;Kenny&Winer,2001)。根据Kau&Rubin(2002)的分析,税收是由征税成本决定的。当征税成本减少时,税收增加,公共支出正增长,相反公共支出负增长。由于税收对个人而言属于劣等品,个人常常通过各种方式回避征税,因此,征税成本受政府扩大潜在税基的能力和税收规避成本的影响(Meltzer&Richard,1981)。我国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农村劳动力供给无限弹性,改革开放后,大量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或女性由家庭主妇走向劳动力市场,由不易测度的生产力变为易测度的生产力,扩大了潜在税基。另外,公共交通状况的改善便利了出行,降低了征税成本。因此,本文猜想就业的增长和交通状况的改善应与公共支出正相关,二者有助于增强税收能力。

此外,考虑到公共收入中除了税收,还有部分是政府借债,因此,政府举债能力也是影响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本文将政府举债能力作为控制变量。

三、实证分析

Bergstrom&Goodman(1973)曾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构造公共支出规模模型,本文借鉴前人方法,构造模型如下:

lngt=?琢0+?琢1lndift+?琢2lnnt+?琢3lnopt+?琢4lnubt+?琢5rdeft+?琢6lnlt+?琢7lnrdt+?琢8lnmkt+u1t

其中,ln表示取自然对数,g是公共支出规模,用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百分比来表示;?琢0是常数项;dif表示城乡实际收入差距,是城乡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间的差,以1978年为不变价格;n是年末总人口;op代表开放程度,以出口和进口总和占GDP比重来表示;ub代表城市化率,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rdef表示政府的举债能力,用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来表示;表示税收能力的指标有就业规模l和代表征税方便程度的交通状况rd,rd用标准道路里程来表示;mk表示市场化程度,用非国有经济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u1表示误差项;t是年份。

考虑到城市化可能受公共支出、农村居民收入状况和前一年城市化水平的影响,以及就业状况可能受公共支出、工资影响,本文还构造了另两个方程:

所谓城市化主要指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影响城市化的第一个因素是农村居民实际纯收入,用fi表示。在我国,由于公共品供给非均等化,重城市,轻农村,加上城镇化战略的引导,农村居民收入高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人有经济实力移居城市或就地城镇化。城市化还受公共支出影响,财政倾斜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吸引了更多的人移居城市。城市化是个累积的过程,受前一年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并带有明显的趋势,因此在方程中添加了城市化的一阶滞后项和趋势项。关于就业规模l,首先受工资影响,一般情况下,与工资呈正向变动,工资wg,用历年平均工资实际值来表示;公共支出g可能通过相机抉择的宏观调控影响劳动力供给l。u2和u3均表示误差项。

本文使用的是197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2005),每个变量的观察值均为31,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结果如下(括号里为Z统计量):

lng=211.259+0.192lndif-23.779lnn-0.416lnop+4.5lnub+

(6.5)(1.7)(-5.38)(-2.3)(7.01)

5.7rdef+4.454lnl+0.273lnrd+0.27lnmk

(5.46)(3.36)(0.53)(0.59)

R2=0.95

lnub=-13.345+0.025lng+0.048lnfi+0.692lnub-1+0.007t

(-2.63)(2.37)(2.05)(7.76)(2.64)

R2=0.998

lnl=10.469-0.389lng+0.237lnwg

(79.09)(-13.14)(19.98)

R2=0.96

估计结果显示,人口规模与公共支出规模呈反向关系,人口每增长1%,公共支出规模相对缩小23.779%,这与前面的理论假设相反,说明我国的公共支出并未因人口增长的需求而扩大,这符合我国公共支出严重偏向城市、忽略农村,而农村人口又占很大比重的现实;开放程度与公共支出规模呈反向关系,开放程度扩大1%,公共支出规模缩小0.416%,说明在开放的过程中,我国政府积极适应国际化要求,增进了工作效率,同时压缩了政府作为市场微观经济主体直接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规模;城乡差距与公共支出规模呈正向关系,城乡差距拉大1%,公共支出规模扩大0.192%,这与前面的理论和假设检验相反,说明目前为止我国政府部门对城乡差距重视不足,这与我国政府还未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角色中转变出来的现实有关;城市化与公共支出规模呈正向关系,城市化规模扩张1%,公共支出规模扩大4.5%,说明城市人口的增加确实引起了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公共品需求的增加;市场化程度与公共支出规模呈正向关系,市场化程度增加1%,公共支出规模扩大0.27%,说明市场化带来的垄断、外部性和各种社会问题增加了对政府公共服务的需求,但在统计上不显著;交通状况改善便于政府征税,但在统计上影响不显著;需要重点指出的是供给面的就业因素,就业提高1%,公共支出规模提高4.454%,就业规模的增长,增强了税收能力,对公共支出有正向影响,可见,税收供给能力的提高是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主要目的是考察公共支出的驱动与制约因素,为节约篇幅,只对公共支出模型估计的可信性进行检验,这可以通过lng的拟合值和实际值的比较反映出来。从图1可以看出,模型拟合效果较好。

除了交通状况和市场化程度外,其他因素对公共支出规模增长有显著影响。首先,税收供给能力的提高是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的关键因素,从表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增长带动公共支出规模增长267%;人口增长,反而使公共支出规模缩小了7倍以上,这可能是受制于税收能力,政府无力负担所有人的公共服务需求;再看对外开放因素,1978年,进出口总额只占GDP的9.7%,2008年遭遇次贷危机,也接近60%,对外开放扩大使公共支出规模缩小61.6%;城市化驱动公共支出规模增长414%;城乡收入差距也是驱动公共支出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是2.57倍,2008年扩大到3.31倍,驱动公共支出规模扩大48.8%。

四、结论

驱动范文篇4

一、美国低碳融资发展并无先发优势

一般认为,低碳产业主要包括四个领域,即“可再生能源”、“低碳型服务”、“化石燃料的低碳化”和“能源效率化与低碳化消费”。从综合竞争实力来看,欧盟在前两项位居世界第一,日本在后两项上列世界首位,没有一个领域美国能独占鳌头。

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来看也是如此。世界上三个主要的配额市场——EUETS欧洲排放计划、NSW新南威尔士计划和CCX芝加哥气候交易所中,芝加哥交易所的市场规模远远小于欧盟,2009年其交易量仅相当于欧洲交易市场的2.23%,交易额仅相当于后者的0.34%。欧洲气候交易所2009年的交易量占全球碳交易总量的近80%,而美国的区域配额交易体系RGGI交易量仅占全球碳交易总量的9%左右,位居其后。从碳基金的发展情况来看。截至2009年,全球共有89只碳基金,资金规模达到161亿美元(折合108亿欧元),此外还有6只基金在酝酿中,资金规模为32亿美元。但国际主要碳基金大部分集中在欧洲和日本,没有一支是美国的。国际碳交易中,美元计价占比也远远低于欧元。

二、美国对于低碳融资战略的态度一波三折

美国低碳融资发展的比较劣势与其战略选择不无关系。总的来说,以此次危机为标志,美国低碳融资战略态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危机之前美国对于低碳战略态度消极。2001年3月,布什总统发表了他给共和党参议员的一封信。信中称,作为联邦政府不应该强制性地要求美国企业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因为这种做法的经济代价太高,会阻碍美国的经济增长。几天后,美国政府堂而皇之地宣布退出京都协议,导致整个世界的低碳进程遭受严重阻碍。

危机爆发后奥巴马政府成为低碳经济的坚决倡导者。2009年4月,美国国会提出了《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并于6月26日顺利通过。这个长达1,201页的法案在33个不同的领域为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是所有处于讨论阶段的气候法案中最为全面也最有影响力的一个。该法案提出了较为激进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比欧盟现行的气候变化法案的覆盖面还要广泛。该法案要求所有的电力公司都需要在2020年时以可再生能源和能效改进的方式满足其电力需求的20%,其中15%需要来自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5%来自能效提高。此外,该法案还为住宅、家电电器及相关工业规定了应达到的能效标准。

随着美国经济逐步从危机中开始复苏,政府的积极态度再次逆转。2009年11月,美国决定2020年的减排目标是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7%,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4%,远小于各国预期。在此后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美国的态度也让各国大失所望。态度发生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奥巴马在2009年的政治任务要通过医改法案,而清洁能源法案不可能与医改法案同时在参议院通过。更何况,清洁能源法案在其国内遇到的阻力更大,主要是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和石油出口国的利益。

三、美国低碳融资战略演进的驱动力分析

1.危机之前,美国是高碳经济模式下世界融资格局的受益者。

第一,头脑-肢体的国际分工格局是高碳经济模式下美国游刃有余的根本。根据微笑曲线理论,美国正处于价值链的两端,即价值最高的部分,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主要集中在低价值环节。换句话说,美国在分工体系中是“头脑”,而其它国家则是“肢体”。从美国自身来说,国内经济的主导产业是金融业等第三产业,这些产业主要依靠技术和创意,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较低,GDP的增长受自然资源的约束很少,因此,促进经济转型,走低碳之路的紧迫性,对于美国而言,明显小于其他国家。

第二,金融创新是美国经济长期扩张的重要动力。从微观层面来看,金融创新激活了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提高了金融系统资源配置效率。从全社会资金配置来看,金融创新通过丰富资金供给、完善融资渠道,增加了经济中的资源活力,并且分散投资风险。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美国出现了高效的资本市场和各种投资基金,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了资本的可获得性,原来可能不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或产业,通过金融创新,可以由新的融资工具来予以满足。灵活、多样化的投融资体制成为使经济增长充满活力的循环系统。

第三,美元的独特国际地位是美国源源不断获取世界融资的保证。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国作为中心国家主导着新兴市场的分工格局:一方面,美国通过世界货币发行国的独特地位,源源不断地对外输出美元和资本,将许多产品或制造业转移到新兴市场,从而降低国内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新兴市场通过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换取美元,同时又以购买美国证券的方式回流美国,支撑着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增长模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的贸易赤字其实正是美国向世界融资的具体表现。

第四,石油美元定价机制是美国抵御高油价冲击的重要砝码。美元作为交易媒介的垄断地位获得的好处大致上有三个。第一是征收国际铸币税。正如美国一位前外交官所言:“从此之后,美国财政部就可以通过印刷钞票来购买石油,这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的特权”。第二是影响和控制油价。既然石油交易以美元计价,美国就可以通过国内的货币政策影响甚至操纵国际油价。至于货币政策如何调整,要看美国国内的经济情况以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考虑。第三,虽然美国并没有宣布美元与石油的直接挂钩,美国也不是通过美元钉住石油价格的方式维持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但是由于美元垄断了石油交易的媒介地位,美元即使出现汇率的波动也不至于发生崩溃。

第五,综合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能够用下图来说明危机之前美国的融资体系。可以看出,高碳经济模式下,美国通过“石油-美元”、金融创新以及控制世界分工,成功地从世界其他国家融入源源不断且不需要归还的廉价资金,几乎摆脱了化石能源对其经济增长的硬性约束,甚至可以说,美国是高碳经济模式的受益者,这一模式有利于美国掌控世界资源及综合竞争优势。

驱动范文篇5

以我院物流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为例。通常情况下,物流专业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并且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比较抽象,在短期内学生很难理解和消化。在这种教学局面下,专业内不少学生都出现一定的负面情绪。总之就是一句话,我们的学生对物流各门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此外,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物流企业对于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激增的同时,对人才综合素养的要求标准也在提高。然而,现行的一套教学与管理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层面、各课程教学层面,与行业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再加上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关于物流专业的建设时间比较短,许多方面尚处在初级阶段。基于这种严峻的局面,加快教育改革、创新课题体系就显得很关键。比如,我院物流专业开设的一些课程,有物流管理基础、第三方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等,它们属于交叉性质的学科,理解、实践、主动探索是关键,而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教材内容过于空泛化,导致很多学生怀疑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学生缺乏对物流行业的了解。因此,开展任务驱动式的实践教学很有必要。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任务驱动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优势。第一,课堂教学及任务的设置,更具针对性。因为我们的学生,无论是个性还是学习的能力,差异都较大。从教学任务设计的视角来看,班级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存有差异,因此,应当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做到这一点,任务驱动法,从理念到策略再到实施手段,都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包括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兴趣等,最终可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第二,课程目标的设置更加实用。当前最大的问题主要是理论脱离实践,在任务驱动式教学理念指导下,有助于提高教学目标的明确度,老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还可以系统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加以评价,摒弃形式化的教学,不求理论的系统性,只求内容的实用性。第三,物流专业知识属于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它注重的是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态度。在任务驱动课堂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根据现有的条件、资源,主动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尝试着去理解每一章节知识的方法原理,并付诸实践操作。

三、任务驱动课堂的实践教学设计

以物流管理这一课程为例,首先要对该门课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知,之后老师想方设法将这些认知观念传输给我们的学生。物流管理这门课程是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第一大类专业课,同时也是各门功课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关于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入门”是关键。此外,该课程综合性和专业性比较强,涵盖的知识体系内容也比较多。因此,需要对各类相关理论与方法、工具进行一个综合性的介绍、概括,比如包装、搬运、采购、库存、运输、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在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可划分为四个模块内容来逐层递进式地开展教学。第一步,设置情境,也就是课程的导入,提出本章节内容的教学任务,明确目标。情境的设计要联系课堂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以便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设定一系列难度递进的小任务;在课中和课后布置一些项目式问题,学生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索或者与同学间合作。如此一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探索思考的能力、态度。第二步,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潜力,焕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引导学生学会、懂得分解教学任务,在总的知识点框架内,逐层深入,分轻重、分缓急来开展思维活动。第三步,分组讨论、实践操作。在前期的任务活动环节,包括收集资料、思考分析,过半的时间仅仅是停留在理论认知上,因此,待学生分析完成任务后,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突破口基本找到了。此时,老师需要指导、传授给学生一些技巧,包括学习方法、理解方式等,让学生理性地去选择,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来汲取好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能力。第四步,评价和考核。各合作小组依次将本组的任务成果展示给大家,让大家来评价,包括自评、学生评价、老师评价。老师根据各学生能力欠缺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补充必要的知识。总之,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注重学生实践应用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倡导在教学中以任务为中心,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有针对性、策略性地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确保教学进度顺利高效地进行。

作者:康乔 单位: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驱动范文篇6

教学目标不同,其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的表现形式就会不同。现阶段,我国会计电算化的主要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纯理论型的教学方式,讲述的重点包括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维护与操作的基本原理。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带来的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经常会对此学科产生厌倦,而且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都不高,人才难以被企业接受。另外一种教学方式是实务操作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主要依据财务会计的核算模式对会计电算化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及软件应用进行讲述。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启发,给人以“实用价值”的感觉,但是缺点是容易导致学生理论知识的功底较差,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在会计电话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二、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步骤

(一)设计教学任务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电算化系统管理员的基本素质与基本技能,掌握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在任意一个通用软件环境里独立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能力。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来说,需要使学生明白岗位是什么,要求是什么,怎样做三个方面,真正实现工学零距离。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在分析会计职业岗位(群)的同时,遵循“会计电算化工作流程分析—工作任务驱动—基于工作工程学学习领域设计”工作步骤,彻底打破按学科和理论体系设计课程的模式,按照会计电算化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进行分析论证,转换归纳,设定学习项目。在学习项目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细分为学习任务,并且设定相应的学习情景。这样将学习过程转化为分期完成既定任务、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比起教师在课堂中一再强调为什么要这么做更直观、易懂。

(二)制订任务实施计划

会计电算化的包括单项任务和综合任务两部分,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进行分岗和全岗相结合。对于单项任务采用全岗方式进行,一个人承担该项目所有的工作,通过全岗可以让学生掌握会计岗位群的各种技能,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种类型企业的会计岗位工作。学生毕业后,不可能独立承揽所有会计工作,为了训练团队协作精神。所以,在最后实训中,安排的是分组分岗实训,即主要是通过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对模拟单位进行电算化会计工作的策划,在策划基础上确定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各自业务处理的过程。在分组分岗应用中,先根据学生的个人意愿、专业基础及兴趣偏好进行自愿组合,一般以5~6人为一组,每组选一名组长同时兼任会计主管(同时担任账套主管),其他岗位如系统管理员、总账会计、复核会计、出纳、工资及固定资产等岗位,由各小组在了解各岗位权限与职责的基础上各行设置,同时为让每个学生能全面掌握各个岗位的功能及操作,要求各小组必须实行轮岗制度并对任务执行情况进行业绩考核。

(三)组织实施任务

“任务驱动”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参与度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效果。为此,在具体教学中采用“观模练评”的模式。所谓“观模练评”,就是“观看老师示范—模拟范例—自我训练—老师评价”四步。即:观——教师示范,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理论认知。模——初步模仿,是针对老师设定的任务,学生亲自动手完成操作,教师进行指导操作练——自我训练,进一步熟练所学操作,是自我提高的过程。评——教师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以及对操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一步讲授,进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是总结与提高的重要阶段。模、练都是学生动手操作,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作用。因此,教师要通过反复巡视,及时纠正和处理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对关键细节要进行重点提示,对操作结果严格比对把关,对操作损坏账套要及时引入更正,保障操作各环节贯通进行。必要时候可以请操作完成好同学进行演示交流,操作过程中还可以让进度超前的同学协助老师去处理其他同学的操作问题,既有助于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创造和形成教、学、做一体化良好氛围。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比如部门档案、职员档案、供应商档案、客户档案等基础档案设置资料,可以实行练—评—讲教学模式,学生“练”在先,教师“讲”在后,符合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考核评价任务

在课程考核中,也改变传统“一考定成绩”的考试方式,而是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具体体现为学生平时表现和阶段性的实训成果,可占到学生总成绩的60%,平时表现主要是出勤、作业、课堂表现情况,阶段性的实训成果主要是账套、报表;另一部分是期末考试,所占比例为40%,可采用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采取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三、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任务设计的难易要适度

在设计任务时,目标必须明确,大任务,可以划成小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小任务建构起自己的知识。还要注意的就是任务进度不能太急,难度要适宜,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在设计任务时应包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求知欲。要使活动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就得精心组织,使之成为激发兴趣的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学习。例如本文提到的企业的财务核算系统的实现过程中,这是一个学期任务,是一个比较大的任务,必须把它划分成若干小的任务单元,把任务难度降低。

(二)教师要注意进行角色转换

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实现从讲授者、灌输者向引导者、组织者转变,要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下来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在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并不是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任务更为艰巨。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为学生牵线搭桥;在学生不够主动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积极探究;在学生完成任务时,及时做好总结评价工作。

(三)重视课堂小结、阶段小结,善用评价方法

要注意加强课堂或阶段小结,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更多时间是自主学习。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别的,因而同样的时间、同样的任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会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定期进行课堂小结或阶段小结,回顾学过的知识,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跟上进度。在对学生任务完成的质量的评价上,要利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做到公平、公正、合理。

四、任务驱动法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存在的不足

1.实验任务未能全部完成

大部分学生未全部完成实验任务,主要是因为教学课时有限,课下学生的准备工作又不充分造成的。希望以后增加教学课时,或课外开放实验室,同时继续加强对学生课下学习的要求。

2.会计报表完成质量不高

会计报表实验任务完成的质量普遍不高。一是因为手工会计教学中,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要求有差距,如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之间的钩稽关系、业务流程不清楚。二是因为学生对报表的公式设计理解不够,运用缺乏灵活,导致学生在使用电算化处理问题时,出现会计报表编制不平等问题。

3.学生的会计职业素养需要加强

学生的会计职业素质还需进一步地加强,如学生在进行练习时经常返工,究其原因是粗心大意,因前期填制凭证出现了错误,导致后期的账簿记录错误,返工影响了学生完成练习的信心,这就需要在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中,培养其细心、耐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还有的学生是因为输入文字的速度太慢,影响了练习任务的完成率&这些问题提醒教师,教学中不但要注意专业知识的传授,也应注意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二)任务驱动法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的应用展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肯定,是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但在本次教学应用中也表现出了不足。今后在教学设计上,可以组成财务团队进行模拟训练,即在设置制单岗位、出纳岗位、材料会计岗位、往来账会计岗位、总账会计岗位等,结合总账模块、报表模块、薪资模块、固定资产模块等设计教学任务后,由5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也即一个财务部门,每一名学生负责一个会计岗位的工作,同时承担本岗位的工作职责。发生经济业务后,首先由学生分析经济业务的发生与自己的工作是否有关,如是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应及时进行业务处理,且按照规定程序及时传递给其他的会计人员进行下一步的业务处理。财务团队教学训练模式,既明确了每一位学生应负的职责,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五、结束语

驱动范文篇7

“任务驱动探究型教学模式”的中心是以任务来驱动探究活动的开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所提出的任务进行探究,这样学生要对任务问题进行推理、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向,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或者查找资料来收集事实,并通过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分析,形成对问题的理解,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的问题,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最终通过任务的完成来获取新的知识。“任务驱动探究型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通过自身的探讨和研究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主动性和个性的发挥,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任务驱动探究型教学模式”在中职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中的实践

中职学校教育着重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汽车维修专业人才要适应汽车技术日新月异变化,汽车维修专业课程的教学就更应该强调其实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任务驱动探究型教学模式”使学习目标变得十分明确,尤其适用于学习汽车维修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非常适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使教与学生动有趣、易于接受。在汽车维修专业课程学习中,自从引入“任务驱动的探究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开放的思维时间和实践空间,学生讨论发言很积极,也很激烈,各抒己见,表现出极浓的兴趣,深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应用到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以“汽车自动变速器油泵”教学为例,应用“任务驱动探究型教学模式”展开课堂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设计教学环节,以使学生认知水平达到梯级提高。

(一)吸引:创建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师生活动教师(创建问题情境,吸引学生):观看人体血液循环系统视频后,提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源是什么?学生:是“心脏”。(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了,产生兴趣了。)教师:自动变速器的五大组成部分中,有没有哪个系统与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相似?学生:液压控制系统。教师:液压控制系统中哪个元件能使自动变速器油在自动变速器内循环的呢?(液压系统的动力源?心脏?)学生:或者说油泵或者说不知道。教师:展示图片,帮助理解。2.教师引言:油泵是自动变速器液压控制系统的心脏,是自动变速器所有液压油的动力源。油泵功用是使自动变速器油产生一定的压力和流量,供给液压控制系统,并保证自动变速器各摩擦副的润滑。3.教师:给出任务,油泵是怎样实现这些功用的呢?何不拆开油泵看看呢?(探究方向确定了,好奇心引发了。)

(二)探究: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安排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领到任务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形成自己或小组最佳解答方案。1.任务一:拆卸并分解油泵。引导1:拆卸和分解油泵程序参考维修手册。学生开始拆卸,教师注意巡视指点各组的拆卸方法和拆卸进程。油泵的结构很快就看到了。2.任务二:探究油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引导1:结构认识,各零件名称?如何分辨主、从动齿轮?引导2:油泵由哪个元件驱动?引导3:如何分辩进出油口?为什么?(提示:从大小分辩进出油口)引导4:工作原理,进油过程?出油过程?(提示:观察在进出油腔两则,主从动齿轮是进入啮合状态还是退出啮合状态?从而影响容积如何变化?)引导5:注意观察:外观、螺栓孔有何特点?

(三)成果展示:学生归纳,老师提点

同学们在研究教师所给任务问题的基础上,每一个小组对所要展示的问题进行认真研讨和准备,并指派一名代表“登台”讲解或指派几名代表共同“表演”,同组的其他同学可随时补充,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随时切磋甚至批驳。1.各小组学生代表展示探究学习成果:发现1:结构方面,油泵由主动齿轮、从动齿轮、壳体、油封等组成,壳体的从动齿轮槽内有一个月牙形凸台、进出油口等。发现2:油泵的驱动方式由液力变矩器的泵轮驱动主动齿轮运转。发现3:大的为进油口,便于进油充分;小的为出油口,有利于提高油压。发现4:油泵的工作原理:(实物投影转动油泵展示泵油过程)主动齿轮带动从动齿轮旋转,在齿轮退出啮合的一端(进油腔),容积不断增大,成为低压吸油腔,把油吸入;在齿轮进入啮合的一端(出油腔),容积不断减小,成为高压油腔,把油压出。发现5:油泵整个外观不对称,螺栓孔分布不均匀,其目的是以防安装错误。2.其他同学补充讲演或补充提问或提出新问题。各小组展示提升,其他组的同学分享成果,或在某小组展现时受到启发,又有更好的解答方法。学生不必申请便可发言,便可上讲台讲解,只要展示的有水平,讲解得有道理,就会赢得师生的尊重和掌声。相反,在展示过程中“出了丑”,得到的也是帮助和宽容,而不是讥笑。如有细心观察的同学问:“为什么有二个螺栓孔螺纹较浅而其它螺栓孔的螺纹都较深?”各小组同学可以各抒己见,答案也多种多样。3.教师点评:肯定成绩与提出存在问题在展示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则是隐身于学生们身后的导演,教师所要做的是点拨、追问、总结点评。(1)表扬与肯定成绩,激发学习热情。教师要表扬探究过程中表现较好的小组和表现较好的同学,展现在探究过程中老师抓拍的照片,以好促差。肯定各小组学生代表展示探究学习成果,鼓励多发言,多思考,多提问。(2)补充、提出存在问题。如拧松油泵螺栓时应对角交错分2~3次松;补充前面有同学提到的:为什么有二个螺栓孔螺纹较浅?因为教学用的这些自动变速器,被拆装的次数多了,所以油泵比较容易被取下来,而在以后的工作中若卸完螺栓后,油泵不容易取下,那么就可以借助二个合适的螺栓或拉器,利用这二个螺纹较浅螺栓孔将油泵拉下。

(四)拓展提高

1.教师活动设疑:通过上述学习探究,学习了齿轮式油泵的结构原理,同学们应该将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到其他类型的油泵中,做到举一反三。比如全班分三个小组分别探究“转子式油泵”、“叶片式油泵”和“可变排量叶片式油泵”。2.学生活动回顾前面齿轮式油泵探究的全过程,总结探究方法,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参照上述方法分别制定出“转子式油泵”、“叶片式油泵”和“可变排量叶片式油泵”的探究策略。

(五)评价反馈

1.评价。就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全面评价。采用“五步评价法”:(1)自评,由学生作自我评价;(2)小组评价,由组内学生相互之间指出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个人评价;(3)组间互评,由各不同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4)教师评价,由教师针对每组的表现进行讲评,指出各组的优缺点,应注意的事项等。再根据各组的综合表现,个人发挥的情况,材料搜集,学习的过程,成果展示,观众表现是否热烈等环节来进行总体评价;(5)学生还可以对评价结果提出异议,相互交流、探讨,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强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使评价更加客观合理。通过“五步评价法”,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评价自我、对待他人,有一定的自我约束,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具备承受挫折的能力与迎接挑战的意识;学生的应变、沟通、交流的能力明显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也明显增强。2.反馈。让每一名学生梳理自己在“探究”中的所得,对自己在“探究”中没想到的、没掌握的、没理解的、理解偏差的进行查缺补漏;对自己在“探究”中做的不足的、甚至错误的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根据梳理的结果进行拓展和深挖、总结和归纳,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三、对任务驱动探究型教学的几点体会

1.教师应注意每个学生展现的机会。尊重每个学生,鼓励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敢想、敢做、敢说、敢演、敢问、敢答,张扬个性,释放潜能,各小组学生通过对问题展现以促进整体提升。2.从问题或任务出发探究。让学生围绕问题或任务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探究性和创新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和启发,给学生提供资源和帮助并注意留下一定的思考和探究空间。另外,就是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勇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3.任务设计难易要适当。任务的设计、编写非常重要,既要注重知识体系,融进专业技术的文化性、综合性,渗透其他学科知识,又要难度适当。任务设计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通过些许努力可解决的原则。太简单了,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成就感;太难了,让学生饱受挫折而失去兴趣,甚至一蹶不振。教师要努力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4.教师要合理参与。探究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探究学习离不开教师指导。教师适时参与任务学习的过程,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可越俎代庖、过多干涉。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在任务学习的过程中以及任务完成后,教师还要及时地加以引导和总结,使这种认识更加清晰化和深刻化。5.时间分配要合理。探究学习过程,学生经过思考探究一般会提出很多相关问题,这样课堂容量加大了,信息量加大了,原来一节课需完成三个问题,现在可能要完成十几个,原来一个问题只有一种答案,现在可能多达十几种、甚至几十种,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分配时间,以使探究过程更加从容高效。6.评价要恰当中肯。探究型学习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在进行形成性评价过程中,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任务结果评价,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思维、个性特长、自主学习情感态度、协作学习能力等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以评促学。

四、结束语

驱动范文篇8

关键词:IGBT(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IPM(智能功率模块)PIC(功率集成电路)

智能功率模块(IPM)是IntelligentPowerModule的缩写,是一种先进的功率开关器件,具有GTR(大功率晶体管)高电流密度、低饱和电压和耐高压的优点,以及MOSFET(场效应晶体管)高输入阻抗、高开关频率和低驱动功率的优点。而且IPM内部集成了逻辑、控制、检测和保护电路,使用起来方便,不仅减小了系统的体积以及开发时间,也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适应了当今功率器件的发展方向——模块化、复合化和功率集成电路(PIC),在电力电子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以三菱公司PM100DSA120为例,介绍IPM的基本特性,然后着重介绍IPM的驱动和保护电路的设计。

1IPM的基本工作特性

1.1IPM的结构

IPM由高速、低功率的IGBT芯片和优选的门级驱动及保护电路构成,如图1所示。其中,IGBT是GTR和MOSFET的复合,由MOSFET驱动GTR,因而IGBT具有两者的优点。

IPM根据内部功率电路配置的不同可分为四类:H型(内部封装一个IGBT)、D型(内部封装两个IGBT)、C型(内部封装六个IGBT)和R型(内部封装七个IGBT)。小功率的IPM使用多层环氧绝缘系统,中大功率的IPM使用陶瓷绝缘。

1.2IPM内部功能机制

IPM的功能框图如图2所示。IPM内置驱动和保护电路,隔离接口电路需用户自己设计。

IPM内置的驱动和保护电路使系统硬件电路简单、可靠,缩短了系统开发时间,也提高了故障下的自保护能力。与普通的IGBT模块相比,IPM在系统性能及可靠性方面都有进一步的提高。

保护电路可以实现控制电压欠压保护、过热保护、过流保护和短路保护。如果IPM模块中有一种保护电路动作,IGBT栅极驱动单元就会关断门极电流并输出一个故障信号(FO)。各种保护功能具体如下:

(1)控制电压欠压保护(UV):IPM使用单一的+15V供电,若供电电压低于12.5V,且时间超过toff=10ms,发生欠压保护,封锁门极驱动电路,输出故障信号。

(2)过温保护(OT):在靠近IGBT芯片的绝缘基板上安装了一个温度传感器,当IPM温度传感器测出其基板的温度超过温度值时,发生过温保护,封锁门极驱动电路,输出故障信号。

(3)过流保护(OC):若流过IGBT的电流值超过过流动作电流,且时间超过toff,则发生过流保护,封锁门极驱动电路,输出故障信号。为避免发生过大的di/dt,大多数IPM采用两级关断模式,过流保护和短路保护操作可参见图3。其中,VG为内部门极驱动电压,ISC为短路电流值,IOC为过流电流值,IC为集电极电流,IFO为故障输出电流。

(4)短路保护(SC):若负载发生短路或控制系统故障导致短路,流过IGBT的电流值超过短路动作电流,则立刻发生短路保护,封锁门极驱动电路,输出故障信号。跟过流保护一样,为避免发生过大的di/dt,大多数IPM采用两级关断模式。为缩短过流保护的电流检测和故障动作间的响应时间,IPM内部使用实时电流控制电路(RTC),使响应时间小于100ns,从而有效抑制了电流和功率峰值,提高了保护效果。

当IPM发生UV、OC、OT、SC中任一故障时,其故障输出信号持续时间tFO为1.8ms(SC持续时间会长一些),此时间内IPM会封锁门极驱动,关断IPM;故障输出信号持续时间结束后,IPM内部自动复位,门极驱动通道开放。

可以看出,器件自身产生的故障信号是非保持性的,如果tFO结束后故障源仍旧没有排除,IPM就会重复自动保护的过程,反复动作。过流、短路、过热保护动作都是非常恶劣的运行状况,应避免其反复动作,因此仅靠IPM内部保护电路还不能完全实现器件的自我保护。要使系统真正安全、可靠运行,需要辅助的保护电路。

2IPM驱动电路的设计

驱动电路是IPM主电路和控制电路之间的接口,良好的驱动电路设计对装置的运行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有重要意义。

2.1IGBT的分立驱动电路的设计

IGBT的驱动设计问题亦即MOSFET的驱动设计问题,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IGBT栅极耐压一般在±20V左右,因此驱动电路输出端要给栅极加电压保护,通常的做法是在栅极并联稳压二极管或者电阻。前者的缺陷是将增加等效输入电容Cin,从而影响开关速度,后者的缺陷是将减小输入阻抗,增大驱动电流,使用时应根据需要取舍。图4为IGBT栅极保护原理图,其中,RG、DZ、Cin分别为等效栅极阻抗、稳压管和等效输入电容。②尽管IGBT所需驱动功率很小,但由于MOSFET存在输入电容Cin,开关过程中需要对电容充放电,因此驱动电路的输出电流应足够大,这一点设计者往往忽略。假定开通驱动时,在上升时间tr内线性地对MOSFET输入电容Cin充电,则驱动电流为Igt=CinUgs/tr,其中可取tr=2.2RCin,R为输入回路电阻。③为可靠关闭IGBT,防止擎住现象,要给栅极加一负偏压,因此最好采用双电源供电。

2.2IGBT集成式驱动电路

IGBT的分立式驱动电路中分立元件多,结构复杂,保护功能比较完善的分立电路就更加复杂,可靠性和性能都比较差,因此实际应用中大多数采用集成式驱动电路。日本富士公司的EXB系列集成电路、法国汤姆森公司的UA4002集成电路等应用都很广泛。

2.3IPM驱动电路设计

现以PM100DSA120为例进行介绍。PM100DSA120是一种D型的IPM,内部封装了两个IGBT,工作在1200V/100A以下,功率器件的开关频率最大为20kHz。由于IPM内置了驱动电路,与IGBT驱动电路设计相比,驱动电路的设计比较方便,只要能提供15V直流电压即可。

但是IPM对驱动电路输出电压的要求很严格?熏具体为:①驱动电压范围为15V±10%?熏电压低于13.5V将发生欠压保护,电压高于16.5V将可能损坏内部部件。②驱动电压相互隔离,以避免地线噪声干扰。③驱动电源绝缘电压至少是IPM极间反向耐压值的两倍(2Vces)。④驱动电流可以参阅器件给出的20kHz驱动电流要求,根据实际的开关频率加以修正。⑤驱动电路输出端滤波电容不能太大,这是因为当寄生电容超过100pF时,噪声干扰将可能误触发内部驱动电路。

这里介绍一种可获得高质量15V电源的方案。该方案驱动电路不仅结构紧凑、简单,而且抗干扰能力强,典型电路如图5所示。

图5IPM驱动电路和隔离电路

图中各器件的类型和参数已经标出,其中,M57140-01和M57120L是三菱公司为其IPM系列产品专门配置的电压变换模块。在M57120L的输入端加一路113V~400V的直流电压可以在输出端得到一路20V的直流电压,在M57140-01的输入端加一路18V~22V的直流电压,输出端可以得到4路相互隔离的15V电压,方便地为IPM供电;HCPL4504和PC817是高速光耦,起到电气隔离IPM与外部电路的作用,IPM的控制信号Cin和故障输出信号FO通过光耦传输。

在应用要求不高的场合也可以用常用的整流电路得到的20V直流电压取代M57120作为M57140-01的输入端,也可以采用整流电路直接得到的15V直流电压为PM100DSA120供电,但效果不如图5所示的方案,实践应用中证明了这一点。

3IPM保护电路的设计

完善的系统保护不能只依靠IPM的内部保护机制,需要辅助的保护电路,这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实现。

3.1IPM保护电路的硬件实现

实现方式很多,列举两个例子说明。

方案一PWM接口电路前置74HC245、74HC244等带控制端的三态收发器,如图6所示。IPM的控制信号经过74HC245的输入、74HC245的输出后送至IPM接口电路;各个IPM的故障输出信号经光耦隔离输出后得到高电平FO,送入或门,或门输出经过R-C低通滤波器后,送入74HC245的使能端OE。IPM正常工作时,或门输出为低电平,74HC245选通;IPM故障报警时,或门输出为高电平,74HC245所有输出置为高阻,封锁各个IPM的控制信号,关断IPM,实现了保护功能。

方案二PWM接口电路前置一级带控制端的光耦,如6N137。方案二的原理与方案一类似,只是由于高电平使能控光耦合6N137,或门换成了或非门,其输出经过R-C低通滤波器后,送入了可控光耦合6N137的光耦使能端VE,但同样在IPM故障报警时封锁IPM的控制信号通道,实现了保护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为缩短故障响应时间,R-C低通滤波器时间常数应该小。两级光耦延长了响应时间,应选用高速光耦。

以上两种方案都是利用IPM故障输出信号封锁IPM的控制信号通道,因而弥补了IPM自身保护的不足,有效地保护了器件。

3.2IPM保护电路的软件实现

软件的基本思路是:IPM故障报警时,故障输出信号送到控制器处理,处理器确认后,利用软件关断IPM的控制信号,从而达到保护目的。

综上所述,软件保护不需增加硬件,简便易行,但可能受到软件设计和计算机故障的影响;硬件保护则反应迅速,工作可靠。实践应用中软件与硬件结合的保护方式能更好地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4IPM的驱动和保护电路的设计实例

笔者在DSP控制开关磁阻电机的项目中,选用IPM作为功率变换器的主开关器件,控制器采用了德州公司的TMS320F240数字信号处理器,功率驱动电路的输入(即IPM的控制信号)由TMS320F240内含的全比较单元相对应的PWM1~PWM4产生。

TMS320F240的事件管理器模块包含一个功率驱动保护引脚(PDPINT),当该引脚被拉低时,所有的事件管理器输出引脚均被硬件设置为高阻态,因此PDPINT可用来为监控程序提供电机驱动的异常情况,并实现故障保护。

驱动电路的设计如图4所示。保护电路选用软件保护,四个功率器件IPM的故障信号经过光耦隔离,送至或非门CD4078,其输出经过低通阻容滤波器连接到DSP的PDPINT引脚。当IPM故障报警时,PDPINT引脚被拉为低电平,DSP内部定时器立即停止工作,所有PWM输出呈高阻态,封锁IPM控制信号;同时产生中断信号,通知DSP有故障情况发生,在中断服务程序中判断发生何种故障,并显示故障代码。

图7为负载电流为8A、SRM额定转速运行时IPM的15V驱动电压波形。

驱动范文篇9

冲击加载下材料动态破碎过程研究是目前冲击波物理研究中一个热点问题[1−5],强激光驱动加载已成为相关物理实验研究的一种有效手段[2,6−9].激光驱动加载要求冲击加载的一维区达到mm级,且具有较好的均匀性[1,7].目前的物理实验主要利用强激光直接驱动方式[10,11],即强激光直接烧蚀材料表面的方式产生冲击波并对样品进行加载;利用特定设计的连续相位板(CPP)[7,12]调节加载面大小及均匀性,将强激光束的焦斑匀滑为直径2mm且均匀分布[13].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CPP束匀滑后焦斑均匀分布的区域仅有1mm左右,且一维加载后产生的冲击波在亚毫米级厚度的金属靶内传输过程中,受边侧稀疏波的影响,会持续变小;冲击波出界面时一维加载区域变得非常小,不利于开展一维加载下材料动态破碎过程.目前解决此类加载技术问题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设计直径更大的均匀光斑加载,这也要求CPP刻蚀深度更深,存在设计和加工匹配的难题;同时考虑到刻蚀后光束近场调制造成的光学元件损伤的问题,激光输出能量需要大幅降低;焦斑增大后功率密度进一步降低,这将造成直接驱动的加载压强无法达到预定值.2)设计多个均匀光束在靶面上进行交叠,从而增大光束均匀分布的范围,这一过程对激光瞄准注入精度要求非常高,通常很难达到.3)采用间接驱动方式[6,14,15],可设计直径更大的柱腔加载,这一方面的物理实验开展的较少.间接驱动实验中,激光在黑腔中转换为X射线,进而烧蚀平面靶,因而驱动效率会明显降低.考虑可行性与实验周期,采用间接驱动方式,设计合适的腔型及激光参数开展相关物理实验,为后续实验提供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强激光间接驱动金属材料动态破碎过程的加载技术.通过IRAD数值模拟设计实验所需的半柱腔,并通过物理实验获得此腔型下多个激光能量点、脉宽2ns和3ns条件下辐射峰值温度和波形.同时,利用流体模拟方法给出1,2,3ns辐射波形下冲击加载波形.动态物理实验给出峰值辐射温度为138eV下间接驱动加载下层裂的物理图像及自由面速度.经分析,间接驱动的加载一维区达到2mm,平面性优于5%.研究结果为后续物理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验与理论设计

2.1实验设计.实验在神光大型激光装置上完成,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实验利用上四路纳秒激光注入半柱腔中产生X射线并对锡平面靶进行冲击加载;在一定的时间延迟后,利用皮秒激光作用产生微焦点、高能X射线对加载后样品成像[13],并采用成像板(IP)记录图像;同时利用光子多普勒干涉仪(PDV)对界面速度进行诊断[16].高能X射线成像及PDV测速的细节内容已在文献[13,16]中报道,这里不再赘述.实验中半柱腔为Au腔,其直径为2mm,腔长为2mm,注入口直径为0.8mm,腔壁厚为0.04mm.锡靶厚度为0.5mm,光洁表面,表面粗糙度优于0.1µm.为了提高辐射驱动压力,锡靶上表面粘上CH层(薄膜,只含C,H元素),其厚度为10µm.背光靶为Au丝靶,Au丝直径为20µm,长度为0.5mm,Au丝放置于CH基底上.锡靶置于靶室中心(通过靶室的外置基准定位靶室中心的一个点,定义为靶室中心),背光靶置于靶室中心偏北20mm(靶室平面为赤道面,再按实际方位分东西南北向).纳秒激光参数为上四束激光,激光波长为0.351µm,脉宽为3ns或2ns,CPP束匀滑后焦斑直径为0.45mm,实验中每发次激光能量均实测,数值在800—4800J范围内,纳秒激光注入黑腔中.皮秒激光频率为1.06µm,脉宽为10ps,能量为450J,聚焦光斑F50µm,注入丝靶中心.皮秒激光与丝靶相互作用会产生微焦点、高能X射线[13,17,18],能段范围为50—200keV,前期实验表明F20µm丝靶产生X射线可用于高空间分辨成像,成像空间分辨在20µm左右.典型发次的动态诊断实验中,纳秒激光注入时刻提前皮秒激光600ns.2.2理论设计.主要采用IRAD方法模拟激光注入黑腔的辐射温度和辐照均匀性[19],模拟的半柱腔直径为2mm,腔长为1.0,1.5,2.0,2.5mm条件下样品处的辐射场分布;模拟使用的激光参数为总能量6000J(以当时激光输出最大能量为输入条件,获取该腔型下最高的峰值辐射温度)、波长为0.351µm、脉宽为3ns、入射角度为50°.Multi流体软件模拟不同辐射波形下冲击加载波形,模拟的辐射峰值温度为140eV,脉宽分别为1,2,3ns,输入的辐射波形为实测辐射波形中取几个特征点,输入的靶参数为锡靶,其厚度为0.5mm.

3结果

3.1辐射烧蚀均匀性的模拟优化.利用IRAD软件模拟半柱腔直径为2mm、不同腔长下样品处峰值辐射温度分布,结果如图2所示.在腔长为1mm条件下,辐射温度分布图上显示4个局域高温点且温度分布极为不均匀.在腔长为1.5,2.0,2.5mm下,整个样品处的辐射温度分布较为均匀.以直径为2mm,腔长为2mm为例,中心处辐射温度为152eV,边缘处辐射温度为143eV,这个辐射场的均匀性在10%以内.辐射温度在(150±2)eV区域的直径为1.5mm,均匀性优于2%.考虑到实验中存在着激光注入时束间平衡、激光等离子体效应等诸多效应影响,实验中半柱腔尺寸设计为直径2mm,腔长2mm.3.2辐射波形.利用强激光注入半柱腔中产生均匀辐射场,通过纳秒针孔相机监测光斑注入正常,未形成挂边等异常注入情况.再利用平响应X射线衍射(FXRD)获得不同能量、不同脉宽下辐射波形,如图3所示.在激光脉宽为3ns情况下,辐射温度峰值时刻为4.0ns处,考虑到测量信号的起点为1.1ns,实际辐射峰值温度时刻为2.9ns.峰值温度在激光能量1000J时为138eV,且随激光能量提高而上升.在2ns情况下,实际辐射温度峰值时刻为1.9ns.这里,激光能量1314J时辐射温度反而略比844J低,经分析发现此发次FXRD的信噪比较大,但在误差范围内.3.3冲击加载波形.冲击加载波形指的是冲击波到达靶后界面时靶内压力分布情况,此加载波形还与辐射波形与靶厚度有关.利用一维流体软件模拟不同辐射波形下加载波形,结果如图4所示.从模拟结果看出,3种不同脉宽的辐射波形下,辐射驱动的加载波形均为三角波结构分布,且随着脉宽增加,峰值压力有所增加.为了开展更高加载压强的物理实验,在金属靶表面贴上厚度为10µm薄的CH层,通过辐射烧蚀CH层进行增压.在这种条件下,通过Multi软件模拟获得加上CH层和未加CH层的加载压力,进行比较,模拟结果显示金属样品表面增加CH层能使得加载压力增大约50%.3.4动态诊断结果.实验通过上四束激光注入柱腔中,产生辐射烧蚀加载样品;并利用高能X射线诊断加载后样品动态破碎过程.典型发次的实验结果(总能量为1000J,脉宽为3ns)如图5所示.动态图像清晰地显示半柱腔已经膨胀到一定程度但尚未完全解体,在柱腔侧壁上仍能清楚地看到激光弹着点,柱腔顶端注入口已与侧壁分离并飞行了一段距离.从图5还可以看到靶支撑结构和未扰动自由面位置.冲击加载后的锡样品形成块状层裂片,其厚度为0.06mm,脱离基底向前飞出,相对未扰动自由面运动的距离为0.3mm.在自由面速度曲线中,该动态过程为典型的层裂行为[20],起跳速度为0.65km/s,起跳时间为131ns,平均运动速度为0.55km/s.由图中层裂片运动距离为0.3mm、运动时间为469ns(诊断时刻600ns减去自由面起跳时刻131ns),由此推出层裂片平均运动速度为(0.63±0.1)km/s,与PDV的测试结果一致(如图6所示).

4讨论

通过设计合适的半柱腔并开展强激光物理实验,获得间接驱动金属样品动态破碎过程的物理图像.在不考虑激光注入束间平衡、激光等离子体效应等条件下,通过模拟获得较为理想的加载一维区;通过实验获得辐射波形,并利用流体模拟获得辐射驱动的加载波形;通过高能X射线动态成像,获得层裂过程物理图像.在此基础上,仍需要对加载过程和一维平面性进行分析.4.1加载过程分析.强激光间接驱动的方式利用柱腔将激光转换为X射线,并利用辐射烧蚀驱动对样品进行加载.在考虑激光正常注入的条件下,即激光注入口未堵孔和激光等离子体效应不太显著等条件,样品处的辐射分布均匀.通过物理实验获得实测辐射波形,在激光脉宽为1,2,3ns条件下,辐射脉宽均与激光脉宽相当;利用流体模拟软件给出这3种辐射波形,辐射行为的加载波均为三角波加载,且同一辐射温度、3种不同脉宽的辐射波形下,辐射驱动的加载波形均为三角波结构分布,且随着脉宽增加峰值压力有所增加.这种加载方式与直接驱动加载方式有较好的相似性.同时,辐射烧蚀驱动加载中,在激光利用效率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对CH材料烧蚀实现对样品增压.在激光惯性聚变过程研究中,因聚变过程在数ns时间范围内,只用考虑辐射烧蚀效应对加载过程的影响;而在激光直接驱动材料动态烧蚀过程中,激光作用产生的等离子体会向外膨胀并飞散,不用考虑约束的等离子体对加载过程的影响;而利用间接驱动加载材料动态过程研究中,时间尺度在µs量级,同时在实验中观察到数百ns后金腔仍未完全解体,这须要考虑到腔内约束的等离子体的影响,而这一方面的影响目前还难以用现有的流体力学软件模拟.进一步的研究需要通过实验测量冲击波的波形,对动力学状态进行定标.4.2平面性分析.在考虑激光正常注入的条件下,由IRAD模拟给出间接驱动的样品辐射分布在直径2mm范围内均匀性优于10%;辐射温度在(150±2)eV区域的直径为1.5mm,均匀性优于2%.这一加载过程可能受到束间平衡、等离子体堵孔及激光等离子体效应等影响,因而须要利用动态诊断结果来判定加载一维加载大小及平面性.本研究在层裂片头部区域选取一维平面区,并在此区段内选取多个点来评估加载平面性.选取的一维区大小为1.5mm,多个点统计获得平面性为5%,此时获得的一维区为后界面加载一维区.在辐射烧蚀样品表面上,辐射驱动的一维区分布需要考虑边侧稀疏波对冲击波在靶内传输过程中的影响,因此在由诊断图像得到的加载一维区基础上,需加上两侧的边侧稀疏波影响的区域.两侧的边侧稀疏影响区域为锡材料的声速与冲击波在靶内传输的时间的乘积.锡材料的声速为2.61km/s,冲击波在靶内传播时间由速度历史结果给出为131ns.按此估算,两侧的边侧稀疏影响区域总共为2×2.61km/s×131ns=0.68mm,辐射驱动面的一维区大小估算为1.5mm+0.68mm=2.18mm,略大于柱腔直径2mm.实际上,半柱腔直径为2mm,因此加载区域只能限定为2mm.这一结果说明辐射驱动面的一维区在F2mm内分布较为均匀.

5结论

驱动范文篇10

关键词:任务驱动;阅读技能;学习设计;职业能力

中职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为最根本的教学目标。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正受到越来越多职业教育老师的青睐。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初中阶段他们已经接受过基础性文章的阅读训练,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但初中阶段的阅读学习仅停留在一般基础性文章的阅读理解上,没有将含有广阔背景的商业知识融入其中。进入二年级时需要将在基础性文章阅读的技能拔高为具有商务知识背景的商务英语阅读技能。因此,学生如何将已经习得的基础性文章的阅读技巧进行拔高和再利用,增强对含有商业知识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有关商业知识的口头表达,是商务英语阅读课进行任务驱动学习设计的难点。

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例,在商务英语阅读中学生要掌握商界名人传记的阅读技巧。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熊锟,陈咏主编的《职业英语系列——商务英语阅读》中Unit1What''''stheBusinessfor?中TextA以BillGates,HenryFord,RayKroc,WaltDisney四位商界名人及其经商故事的阅读文章为素材,要求学生在本节内学习经商、企业运营的一些基本词汇,能阅读商界名人传记类文章,了解一些商业名人的故事,并积累行业分类的基本常识。

根据学习目标和要求,我将本次课设计为任务驱动型阅读技能训练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按照指令完成一连串难度阶梯上升的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学生们通过完成预定阅读活动,拓宽了知识面,习得了商业人物传记、商界传奇故事这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提高了理解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究,思考,总结,和反思工作角色的职业素质要求;另一方面有利于让学生对自己今后所要从事工作的行业领域有一个基本心理定位,培养起对某一特定行业的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以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感官材料如视频、图片作为切入点,并创设与本节文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难度逐级递进的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来分解阅读文章中的词汇,句型,商业知识等重难点;最后通过阅读课外文章及复述的任务来综合训练学生本节所学的知识点,将基础性文章的阅读技巧拔高为商务知识类文章的阅读技巧,并实现阅读理解与口语表达的有效结合,从而帮助学生突破语言表达的障碍,实现知识的掌握和迁移。布置课后作业,学生进行自评和他评,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在导入阶段,学生根据多媒体教学软件提示的三个导入性问题1.Whatisbusiness?2.Whoarethey?3.Whorunsthebusiness?并结合概念讨论,图片观摩等三个小组任务来了解本节阅读中的文章体裁。接下来通过任务四的表格填空练习,让学生两人一组,粗读一遍原文,从文章中快速将公司名字,成立年月,企业性质,主营业务等重要信息挑出并记录进入准备好的活动卡片中,再请同学看着表格用完整的句子说出整理后的信息。进行精读的环节后,设置了两个词汇练习有关的任务:任务六通过英文单词与中文意义的连线来帮助学生识记单词在原文中的意思;任务七通过对任务六中识记过的10个单词进行句子匹配填空,将这10个单词填入十个新的句子中,以此来帮助学生熟练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在文章大意,词汇运用任务完成后,最后一项任务也是这一系列难度阶梯上升的七个任务中最关键的一个步骤。在课前准备好七张小组活动卡片。每张活动卡片里有一篇与课文内容结构相似的阅读文章,下方有与任务四相似的表格。学生被分成四人一组,根据教学班的具体情况(共28人),全班被分成了七小组。从准备好的活动卡片中,随机将任务卡片分发给七个小组的同学。给同学五分钟的时间讨论,阅读短文,并填好表格内容,要求学生以表格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重点信息,向其他同学复述展示本小组分配到的商界名人的故事。最后发放给学生评价表格,通过自评与组评结合的方式来总结归纳本节学习任务中阅读技能训练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