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能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3:36:50

潜能范文篇1

大量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潜能生也是学生,是可教育好的对象。如何做好潜能生的转化工作,是教师工作能力的检验,也是职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

转化潜能生,首先要了解潜能生。潜能生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从外因看,主要有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有学校教育的失误。从内因看,小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经验少,是非能力差,意志薄弱等,都很容易成为潜能生接受消极影响的内部动因。为此,我根据这些问题找出学困成因的原因,通过一个学期对班级内潜能生的转化跟踪,有的放矢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现将我的潜能生转化工作总结如下:

一、潜能生情况及形成原因分析是转化工作的前提。

我认为,要转化潜能生,必须对潜能生进行归因分析,只有充分了解潜能生的形成原因,才能采用正确的方法与途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潜能生情况大致分为纪律型潜能生、不会学习型潜能生、反应迟钝型潜能生。

纪律型潜能生要分一下啊几个步骤:

1、先鼓励

2、与家长联系,一块儿分析,制定合适的方案3、搜集资料,找专家咨询。

不会学习型:要有耐心,多监督多鼓励,多和家长沟通。

反应迟钝型:不但要有耐心还要有爱心,多鼓励多和家长沟通,还有适当的时候可以找学生让他们多和这些有问题的学生玩,让他们觉得没有自卑和孤立感。

二、善于发现潜能生的闪光点。

一个班里中总是有各方面都让老师不省心的学生,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也不理想,还总是和学生发生矛盾。似乎在这样的孩子身上就找不带一点优点似的,不尽然!为了孩子的进步,必须用“显微镜”来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肯定有,这是客观存在的,课堂上找不到,课下找;学校找不到,家里找;今天找不到,明天找;教师一个人找不到,发动全班同学一起找……一定能够找到!找到一点,就要如获至宝。就让这星星之火燎原。

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捕捉住他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从课间活动中可以发现他的与人为善、谦让精神和组织能力,从家访中可以了解到孩子的热爱劳动、孝顺父母的情况……发现后要及时表扬。

我教过的三年级学生,平时脾气不太好,感觉对待同学也冷冷的,在我去与他爸爸交谈时,我听到他爸爸说:“我有病时,他知道给我拿药、倒水,知道伺候我。”我在全班表扬他知道关心父亲。作为老师,可前往别这样想:“你瞧这孩子这么讨厌,可在他爸爸眼里还跟一朵花似的!”每个孩子在家长眼里都就是一朵花,其实,如果每个孩子在我们老师眼里也是一朵花似的,我们的教育成功率就会更高!

三、树立“学习兴趣”比“高分”更重要的观念。

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这件事就变成了乐事,而不是负担,因此学起来就主动和用心,分数早晚会提高。所以,潜能生的产生,许多都是对学习没有兴趣而导致的,就算他考出了高分,也是暂时的,因为他的学习是被动的。

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怎么来的?是从成功的体验中培养出来的!而孩子的成就感是老师和家长鼓励,是同伴的认可,是孩子看到了自己的成绩而来的,所以老师要看到每个孩子在过程中作出的努力,不断肯定他们的点滴“努力”,及时他发言说的不正确,也不要批评。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班内的潜能生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发现一点他们作业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我常在作业中不断写上鼓励的批语:“真棒!”、“太棒了!”、“你又进步了!”、“再努把劲,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赶上班里最好的同学!”“你下功夫了,我真佩服你!”……就这样,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重视与努力产生的学习的喜悦。同时,不要对学生的失误大惊小怪,学生写作业时,要常巡视,及时表扬:“你的字写得又好又快。”看到有学生写字很吃力,写得很难看,也不可以大声嚷到:“你写的这都是什么啊!重新写!”

分数是什么?分数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

四、学法与成绩辅导,潜能生转化的重心。

大部分潜能生在学习上思维上有严重的惰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使潜能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必要。我时刻关注潜能生在课堂上的听课习惯,学习态度,检查并督促潜能生作业情况,课后及时帮助辅导,抓住闪光点及时鼓励,给与肯定。

在进行教学时,我们注意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潜能生感到自己能学,学起来不会吃力,在给学生上新课时,把知识的“度”放缓一些,对知识点少发挥、少加深,让潜能生理解新课的内容并掌握教学的重难点的为主。上课速度适当放慢,让潜能生感到能跟上教学进度,还要顾及后进生的反应,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不勉强赶速度,而是做到照顾学生的全体,不能忽略潜能生。

开展“一帮一”活动,利用同桌的优势,促进潜能生的转化。利用同桌的优势,让好学生管好潜能生,让同学们互相帮助,增强集体观念,发扬团队精神,促进潜能生的转化。

五、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每个学生的家庭都是千差万别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重视程度也是不同。要想把潜能生转化过来,家长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没有家长的密切配合,潜能生是无法教育的,许多潜能生的形成原因就与家庭的状况密不可分。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

及时将学生的思想情况和上课表现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要求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情感,鼓励孩子的进步,并对自己的孩子加强辅导,以消化在校学习的知识。

六、切实可行,制定目标。

考试是检查潜能生学习效果,我经常会在考试之前给每位潜能生定下考试目标。看看每位潜能生是否达到我规定的考试成绩。在进步多少分的分数段设立一个进步奖。如果直以传统的分数为评价标准,分数高低论好坏,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部分潜能生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潜能生的同时,也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衡量潜能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

在评价潜能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自己原来的成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62分,这次得了67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潜能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

七、潜能生转化成效与反思。

潜能范文篇2

大量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潜能生也是学生,是可教育好的对象。如何做好潜能生的转化工作,是教师工作能力的检验,也是职业责任感的高度体现。

转化潜能生,首先要了解潜能生。潜能生的形成原因十分复杂,从外因看,主要有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有学校教育的失误。从内因看,小学生社会阅历浅,知识经验少,是非能力差,意志薄弱等,都很容易成为潜能生接受消极影响的内部动因。为此,我根据这些问题找出学困成因的原因,通过一个学期对班级内潜能生的转化跟踪,有的放矢地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现将我的潜能生转化工作总结如下:

一、潜能生情况及形成原因分析是转化工作的前提。

我认为,要转化潜能生,必须对潜能生进行归因分析,只有充分了解潜能生的形成原因,才能采用正确的方法与途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潜能生情况大致分为纪律型潜能生、不会学习型潜能生、反应迟钝型潜能生。

纪律型潜能生要分一下啊几个步骤:1、先鼓励,2、与家长联系,一起分析制定合适的方案,3、搜集资料,找专家咨询。

不会学习型:要有耐心,多监督多鼓励,多和家长沟通。

反应迟钝型:不但要有耐心还要有爱心,多鼓励多和家长沟通,还有适当的时候可以找学生让他们多和这些有问题的学生玩,让他们觉得没有自卑和孤立感。

二、善于发现潜能生的闪光点。

一个班里中总是有各方面都让老师不省心的学生,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也不理想,还总是和学生发生矛盾。似乎在这样的孩子身上就找不带一点优点似的,不尽然!为了孩子的进步,必须用“显微镜”来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肯定有,这是客观存在的,课堂上找不到,课下找;学校找不到,家里找;今天找不到,明天找;教师一个人找不到,发动全班同学一起找……一定能够找到!找到一点,就要如获至宝。就让这星星之火燎原。

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中可以捕捉住他的创造思维和表达能力,从课间活动中可以发现他的与人为善、谦让精神和组织能力,从家访中可以了解到孩子的热爱劳动、孝顺父母的情况……发现后要及时表扬。

我教过的三年级学生焦彦龙,平时脾气不太好,感觉对待同学也冷冷的,在我去与他爸爸交谈时,我听到他爸爸说:“我有病时,他知道给我拿药、倒水,知道伺候我。”我在全班表扬他知道关心父亲。作为老师,可千万别这样想:“你瞧这孩子这么讨厌,可在他爸爸眼里还跟一朵花似的!”每个孩子在家长眼里都就是一朵花,其实,如果每个孩子在我们老师眼里也是一朵花似的,我们的教育成功率就会更高!

三、树立“学习兴趣”比“高分”更重要的观念。

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这件事就变成了乐事,而不是负担,因此学起来就主动和用心,分数早晚会提高。所以,潜能生的产生,许多都是对学习没有兴趣而导致的,就算他考出了高分,也是暂时的,因为他的学习是被动的。

孩子的学习兴趣是怎么来的?是从成功的体验中培养出来的!而孩子的成就感是老师和家长鼓励,是同伴的认可,是孩子看到了自己的成绩而来的,所以老师要看到每个孩子在过程中作出的努力,不断肯定他们的点滴“努力”,及时他发言说的不正确,也不要批评。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班内的潜能生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发现一点他们作业的进步都要及时表扬,我常在作业中不断写上鼓励的批语:“真棒!”、“太棒了!”、“你又进步了!”、“再努把劲,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赶上班里最好的同学!”“你下功夫了,我真佩服你!”……就这样,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重视与努力产生的学习的喜悦。同时,不要对学生的失误大惊小怪,学生写作业时,要常巡视,及时表扬:“你的字写得又好又快。”看到有学生写字很吃力,写得很难看,也不可以大声嚷到:“你写的这都是什么啊!重新写!”

分数是什么?分数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

四、学法与成绩辅导,潜能生转化的重心。

大部分潜能生在学习上思维上有严重的惰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使潜能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必要。我时刻关注潜能生在课堂上的听课习惯,学习态度,检查并督促潜能生作业情况,课后及时帮助辅导,抓住闪光点及时鼓励,给与肯定。

在进行教学时,我们注意适当降低知识起点,让潜能生感到自己能学,学起来不会吃力,在给学生上新课时,把知识的“度”放缓一些,对知识点少发挥、少加深,让潜能生理解新课的内容并掌握教学的重难点的为主。上课速度适当放慢,让潜能生感到能跟上教学进度,还要顾及后进生的反应,因此我在进行教学时,不勉强赶速度,而是做到照顾学生的全体,不能忽略潜能生。

开展“一帮一”活动,利用同桌的优势,促进潜能生的转化。利用同桌的优势,让好学生管好潜能生,让同学们互相帮助,增强集体观念,发扬团队精神,促进潜能生的转化。

五、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每个学生的家庭都是千差万别的,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关注、重视程度也是不同。要想把潜能生转化过来,家长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没有家长的密切配合,潜能生是无法教育的,许多潜能生的形成原因就与家庭的状况密不可分。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

及时将学生的思想情况和上课表现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要求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心理情感,鼓励孩子的进步,并对自己的孩子加强辅导,以消化在校学习的知识。

六、切实可行,制定目标。

考试是检查潜能生学习效果,我经常会在考试之前给每位潜能生定下考试目标。看看每位潜能生是否达到我规定的考试成绩。在进步多少分的分数段设立一个进步奖。如果直以传统的分数为评价标准,分数高低论好坏,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部分潜能生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潜能生的同时,也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衡量潜能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

在评价潜能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自己原来的成绩比,如果他上次测试得了62分,这次得了67分,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这5分是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潜能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

七、潜能生转化成效与反思。

一学期下来,通过对潜能生的归因分析及相应对策的探讨和实践,调动了潜能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并发现潜能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后,潜能生学科成绩明显进步。如李亚宁和焦彦龙这学期期末的成绩分别为:113分和109分。面对着学生们的进步,除了欣喜外,更认识到了教师与家长的重视和对潜能生进行归因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的重要性。

根据不同的“归因”对潜能生采取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学习自信心,与这学期我所教的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的不断的“归因与实施对策”,潜能生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学科成绩就得到明显的提高。一年来,我任教的班级的学科学年考试及格率均为100%,优秀率为95%以上。

潜能范文篇3

一、在幼儿角色游戏的过程中进行有计划的观察

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游戏好比是放大镜的焦点,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因此对幼儿在游戏的过程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观察非常重要,它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所在。

在日常工作中,有些教师可能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不管,根本没有观察的意识。有些教师知道要通过观察来指导幼儿游戏,但对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么样观察还不太清楚,出现了想观察而不会观察的现象。其实,我们只要反复地去尝试,在幼儿每次游戏时都进行认真地观察,并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从中去分析幼儿在游戏中情绪、情感及社会性发展的情况,去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制订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真正地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快乐、更大限度地挖掘幼儿的潜能。

二、做好游戏的充分准备,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物质空间

1.提供非专门化的游戏材料

成品玩具虽然逼真,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的游戏起到启示的作用。但是这样的玩具,为幼儿留下的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较小,幼儿不容易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想象对它们进行象征性的改造。因此在创造性游戏活动中,教师应多为幼儿准备具有开放性的半成品玩具或游戏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完成游戏中所需要的某些物品。如早茶店可提供半成品的包子,让幼儿用橡皮泥做成肉馅,用皱纹纸撕成菜叶,然后做成包子,才能拿给顾客吃。幼儿在反复的操作中不厌其烦,乐趣无比,充分激发了幼儿游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

我国有研究者比较了4-5岁幼儿在相同情景下长时间游戏(30分)和短时间游戏(15分)中幼儿的表现,发现在短时间的游戏中,儿童更多地表现为闲散行为、旁观行为、过渡性行为及一些实物游戏和模仿游戏。此类研究表明,充分的时间会鼓励儿童进行较高社会性水平和认识水平的游戏;时间较长,儿童就能从容地选择游戏伙伴,商讨必要的合作角色,使小组合作游戏的发生频率增加;有充分的时间可以使儿童更加喜爱游戏。游戏时间短,儿童则无法去筹划和编排游戏,儿童不能完全沉浸于游戏之中,只能从事形式简单的游戏活动。

因此为了保证幼儿游戏的质量,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尽量避免因为游戏的其他环节而减少孩子真正的游戏时间。

3.在角色游戏中要善于利用好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意识。

因为幼儿对外界事物好奇,往往显示出独立的见解和思维,很少模仿别人,能够用新方法对待旧事物。

对于由幼儿的好奇心引发的独创行为,应该给予表扬、鼓励,使其好奇心得到强化,并为此去寻找答案,这将使幼儿受益终身。孩子在强烈好奇心的驱动下,就会形成创新意识,在他们幼稚清新的心灵中形成自己的性格,成为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刚过不惑之年的康尔于2001年捧走了世界瞩目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说:“应该学会创新。创新意味着你不但要熟悉已有的事物,还要在这个基础上产生许多自己的新想法。”

有关专家研究表明,5岁孩子的大脑量已达成年人脑重量的95%,是开发和利用幼儿好奇心,培养创造力的黄金时期。抓住这一良机,充分利用幼儿对自然、对社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从小进行积极的引导教育,对于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热爱社会的兴趣,以及将来成才都是十分重要的。

4.创设情境启发幼儿想象

游戏情境指角色游戏进行的物质环境状况与心理气氛,它包括人和物这两大因素。在角色游戏中,情境的创设是必不可少的。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正确地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恰当地控制这些因素,从而在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情境的作用,创设出可以启发幼儿想象的情境。如:在玩“医院”游戏时,教师可以设计有个受重伤但没带钱的病人来看病。根据情境让幼儿在不违反医院规定的前提下想出可行的办法。幼儿在情境中自然很容易受感染。

5.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游戏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当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应急于处理,也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幼儿,而是应该尊重他们,启发他们妥善解决问题。游戏中幼儿有时出现争当角色的现象,除了启发他们谦让协调解决外,还应注意培养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创新,可以让幼儿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充分体验创新的乐趣。例如:在玩:“水果市场”的游戏时,“摊主”大声喊着:“快来买哟,有红红的苹果、黄黄的梨、绿绿的大西瓜哟。”我见没几个“顾客”去买,便去问“摊主”:“怎么只有这些大家都已经吃腻了的水果呢?”我让他去想想、去问问“顾客”想吃什么样的水果。只见过了一会儿,他便把橡皮泥制成的红苹果、黄梨、绿西瓜揉成一团重新捏了捏,又叫卖起来:“快来尝呀,最新品种:彩色多味水果哟。既有苹果味,又有梨味,还有西瓜味哟。”果然,“顾客”纷纷抢购了他的新产品。

三、通过教师积极的评价,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潜能范文篇4

关键词:电视艺术;创造潜能;电子技术

电视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和载体,而电视艺术是被电视传播的艺术形态,以审美为中心目的的电视文艺、纪实艺术,所以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造型,运用艺术审美思维把握表现客观条件,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审美为终极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称之为电视艺术。我们可以把现在荧屏上的节目主要分为三大类: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纪实),电视文艺(艺术)。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电视专题是用审美手段表现真实课题。电视文艺则是审美的艺术,是“诗意的栖息”。

一、电视文学

电视文学是指被电视化了的文学,其类型主要有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报告文学。

电视小说的创作形态主要有两种:电视剧和电视的小说。电视剧改编时应强化戏剧性、冲突性并由导演完成改编,所以电视剧艺术本质上是导演的艺术。我们现在荧屏上看到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围城》等影视作品都是由著名小说改编而来。

电视报告文学是将真实和虚构融为一体,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体裁。它具有鲜明的新闻性,报告的对象皆为真人真事,伴随当事人现身说法的同期声和生活复原的现场声,并不时有长镜头的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典型形象的塑造,乃至抓拍转瞬即逝的细节捕捉都体现了其浓郁的文学性;最后,它还具有深刻的论辩性,要求创作者对生活做判断,包括是或非的自然判断、善或恶的社会判断、美或丑的艺术判断。例如1989年郑明作品《半个世纪的爱》,在各种思潮入侵的拍摄背景下,描写了十四对金婚夫妇一种人类生活的美,体现了艺术作品最终关注的是生命。

二、电视艺术片

电视艺术片广义上指凡是具有艺术性、审美价值的作品。狭义上是指一种独立的艺术片种。其类型包括:电视风光艺术片、电视风情艺术片、电视音乐艺术片、电视舞蹈艺术片、电视专题艺术片、电视文献艺术片。

电视风光艺术片是主观的、表现的、审美的。它营造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社会情状等客观存在和思想感情、观念意识等主观看法的融汇达到一种美趣境界从而悦耳悦目(如《西藏的诱惑》中佛光绿洲净土所体现的朝圣精神);它抒发感情,通过造型语言、音乐语言、诗话解说达到悦心悦神的情趣目的。它蕴育哲理,思想深蕴含蓄而不外露,体现了悦意悦志的理趣精神(如《西藏的诱惑》中宗教苦行僧代表艺术圣殿艺术教)。

电视音乐艺术片相对于电视音乐节目原艺术、一次性、短命的特征来说,是电视化视听再创作的永恒作品。它以音乐艺术为母体,以符号语言为依托,完成音画的组合。

电视舞蹈艺术片通过电视化的手段展现了舞蹈、音乐、电视、数字特技多元的美。

三、电视剧

电视剧是指运用电视艺术和技术手段,融文学、戏剧、电影的诸多表现元素,构成故事性较强,易于在电视屏幕上播出,以家庭传播方式为主的视听叙事形态。其主要类型有:电视小品、电视短剧、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

电视剧观念的变化和演递:1958年直播电视小戏《一口菜饼子》标志着电视剧的诞生,这时的直播电视小戏还是遵循戏剧创作模式体现戏剧美学。1976年电视单本剧的出现使电视剧发生了质的变化,其由室内转向室外、演播室大景转向实景、三维空间转向多维空间、时空束缚转向时间自由体现了电影美学。1980年电视连续剧的出现使电视剧更新为电视美学,其具有审美特征长,以及多极艺术形态、体现了广阔社会内容和漫长人生命运满足观众长期收看、跨越模仿戏剧电影阶段的创作特征。1985年电视剧的题材样式风格拓展,具有诸多美学形态兼容的特征,多元形态电视剧形成多元美学。而电视剧真正成熟时期是伴随1990年长篇电视剧《渴望》的出现,至此电视美学得以完善。

四、电视综艺节目

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近些年走入规范化、模式化、定势化的困境,必然导致走向死亡。要进行挽救必需走电视化道路给予电视化处理,如由纪录传播转化为电子创造的手段电视化;由语言单一转化为语言多元的语言电视化;由时空束缚转化为时空自由的时空电视化;由线性思维转化为场性思维的思维电视化。

电视综艺节目的主要类型有:电视综艺晚会、电视文艺节目、电视综艺栏目、电视选秀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的主要特征是走向自然时空、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场信息的艺术体现。电视综艺栏目的主要特征为发挥栏目化的优势、文艺样式的多元化和节目主持人的风采展现(如《魅力12?阿诗玛》中的主持人董卿就是美的化身)。

五、电视纪实作品

电视纪实作品是一种非虚构的节目形态。是指运用自然朴素方法,真实报道社会生活人文现象,注重采访拍摄方式,保持形声一体化的结构形态,纪录具有原生态的生活内容,通过生活情状、文化现象、历史事实揭示生活本身内涵和意蕴。

其主要类型有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两种。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取材于真实现实生活;都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生命;都需运用纪实主义创作手法。而二者不同之处在于:

1.反映生活方式:纪录片是客观的,而专题片是主观的;

2.表现生活手段:纪录片是再现,而专题片是表现;

3.镜头运用:纪录片是追溯过去采用抓拍、跟拍、隐拍的形式,而专题片是体现梦境、幻觉、意识流的将来采用补拍、摆拍的形式。

4.时空处理:纪录片是现在进行时,而专题片是现在进行时、过去时和将来时都有。

5.结构形态:纪录片是以时间为依据的纵向结构,而专题片是以空间变化的横向结构依据思想选材。

6.思维方式:纪录片再现生活、思想渗透在生活中,而专题片揭示思想、思想统帅生活。

电视专题片是指运用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给予集中深入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形态。电视专题片的创作风格具有写实性,通过叙事以事信人;具有写意性,通过抒情以情感人;具有综合性,既是叙事和抒情的综合,也是以事信人和以情感人的综合。电视专题片的题材内容具有人物性:通过记述形象具体的事迹到描写心态直至最后揭示精神;事件性:包括记述简洁洗练的过程、描述浓墨重彩的情状、捕捉具有个性的细节;社会性:通过对关乎国计民生、热点焦点、改革转型期间新课题等题材重大主题开掘,透过现象揭示其背后本质,同时亮明关于是非善恶判断的观点;历史性:用现实的视角审视历史、情感流动负载思想、意象表现去创造艺术;文化性:揭示文化底蕴、营造诗化意境、追求审美品格。电视专题片的文体构成具有新闻性、散文性和政论性。

潜能范文篇5

关键词:电视艺术;创造潜能;电子技术

电视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和载体,而电视艺术是被电视传播的艺术形态,以审美为中心目的的电视文艺、纪实艺术,所以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造型,运用艺术审美思维把握表现客观条件,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审美为终极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称之为电视艺术。我们可以把现在荧屏上的节目主要分为三大类: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纪实),电视文艺(艺术)。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电视专题是用审美手段表现真实课题。电视文艺则是审美的艺术,是“诗意的栖息”。

一、电视文学

电视文学是指被电视化了的文学,其类型主要有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报告文学。

电视小说的创作形态主要有两种:电视剧和电视的小说。电视剧改编时应强化戏剧性、冲突性并由导演完成改编,所以电视剧艺术本质上是导演的艺术。我们现在荧屏上看到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围城》等影视作品都是由著名小说改编而来。

电视报告文学是将真实和虚构融为一体,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体裁。它具有鲜明的新闻性,报告的对象皆为真人真事,伴随当事人现身说法的同期声和生活复原的现场声,并不时有长镜头的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典型形象的塑造,乃至抓拍转瞬即逝的细节捕捉都体现了其浓郁的文学性;最后,它还具有深刻的论辩性,要求创作者对生活做判断,包括是或非的自然判断、善或恶的社会判断、美或丑的艺术判断。例如1989年郑明作品《半个世纪的爱》,在各种思潮入侵的拍摄背景下,描写了十四对金婚夫妇一种人类生活的美,体现了艺术作品最终关注的是生命。

二、电视艺术片

电视艺术片广义上指凡是具有艺术性、审美价值的作品。狭义上是指一种独立的艺术片种。其类型包括:电视风光艺术片、电视风情艺术片、电视音乐艺术片、电视舞蹈艺术片、电视专题艺术片、电视文献艺术片。

电视风光艺术片是主观的、表现的、审美的。它营造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社会情状等客观存在和思想感情、观念意识等主观看法的融汇达到一种美趣境界从而悦耳悦目(如《西藏的诱惑》中佛光绿洲净土所体现的朝圣精神);它抒发感情,通过造型语言、音乐语言、诗话解说达到悦心悦神的情趣目的。它蕴育哲理,思想深蕴含蓄而不外露,体现了悦意悦志的理趣精神(如《西藏的诱惑》中宗教苦行僧代表艺术圣殿艺术教)。

电视音乐艺术片相对于电视音乐节目原艺术、一次性、短命的特征来说,是电视化视听再创作的永恒作品。它以音乐艺术为母体,以符号语言为依托,完成音画的组合。

电视舞蹈艺术片通过电视化的手段展现了舞蹈、音乐、电视、数字特技多元的美。

三、电视剧

电视剧是指运用电视艺术和技术手段,融文学、戏剧、电影的诸多表现元素,构成故事性较强,易于在电视屏幕上播出,以家庭传播方式为主的视听叙事形态。其主要类型有:电视小品、电视短剧、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

电视剧观念的变化和演递:1958年直播电视小戏《一口菜饼子》标志着电视剧的诞生,这时的直播电视小戏还是遵循戏剧创作模式体现戏剧美学。1976年电视单本剧的出现使电视剧发生了质的变化,其由室内转向室外、演播室大景转向实景、三维空间转向多维空间、时空束缚转向时间自由体现了电影美学。1980年电视连续剧的出现使电视剧更新为电视美学,其具有审美特征长,以及多极艺术形态、体现了广阔社会内容和漫长人生命运满足观众长期收看、跨越模仿戏剧电影阶段的创作特征。1985年电视剧的题材样式风格拓展,具有诸多美学形态兼容的特征,多元形态电视剧形成多元美学。而电视剧真正成熟时期是伴随1990年长篇电视剧《渴望》的出现,至此电视美学得以完善。

四、电视综艺节目

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近些年走入规范化、模式化、定势化的困境,必然导致走向死亡。要进行挽救必需走电视化道路给予电视化处理,如由纪录传播转化为电子创造的手段电视化;由语言单一转化为语言多元的语言电视化;由时空束缚转化为时空自由的时空电视化;由线性思维转化为场性思维的思维电视化。

电视综艺节目的主要类型有:电视综艺晚会、电视文艺节目、电视综艺栏目、电视选秀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的主要特征是走向自然时空、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场信息的艺术体现。电视综艺栏目的主要特征为发挥栏目化的优势、文艺样式的多元化和节目主持人的风采展现(如《魅力12·阿诗玛》中的主持人董卿就是美的化身)。

五、电视纪实作品

电视纪实作品是一种非虚构的节目形态。是指运用自然朴素方法,真实报道社会生活人文现象,注重采访拍摄方式,保持形声一体化的结构形态,纪录具有原生态的生活内容,通过生活情状、文化现象、历史事实揭示生活本身内涵和意蕴。

其主要类型有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两种。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取材于真实现实生活;都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生命;都需运用纪实主义创作手法。而二者不同之处在于;

1.反映生活方式:纪录片是客观的,而专题片是主观的;

2.表现生活手段:纪录片是再现,而专题片是表现;

3.镜头运用:纪录片是追溯过去采用抓拍、跟拍、隐拍的形式,而专题片是体现梦境、幻觉、意识流的将来采用补拍、摆拍的形式。

4.时空处理:纪录片是现在进行时,而专题片是现在进行时、过去时和将来时都有。

5.结构形态:纪录片是以时间为依据的纵向结构,而专题片是以空间变化的横向结构依据思想选材。

6.思维方式:纪录片再现生活、思想渗透在生活中,而专题片揭示思想、思想统帅生活。

电视专题片是指运用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给予集中深入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形态。电视专题片的创作风格具有写实性,通过叙事以事信人;具有写意性,通过抒情以情感人;具有综合性,既是叙事和抒情的综合,也是以事信人和以情感人的综合。电视专题片的题材内容具有人物性:通过记述形象具体的事迹到描写心态直至最后揭示精神;事件性:包括记述简洁洗练的过程、描述浓墨重彩的情状、捕捉具有个性的细节;社会性:通过对关乎国计民生、热点焦点、改革转型期间新课题等题材重大主题开掘,透过现象揭示其背后本质,同时亮明关于是非善恶判断的观点;历史性:用现实的视角审视历史、情感流动负载思想、意象表现去创造艺术;文化性:揭示文化底蕴、营造诗化意境、追求审美品格。电视专题片的文体构成具有新闻性、散文性和政论性。

潜能范文篇6

一、挖掘演示实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演示实验对唤醒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教师做演示实验时,仍然是照方抓药,从而忽略了学生主体思维的激发,这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反之,教师善于挖掘演示实验进行适当的创意设计和运用,以实验现象为依据,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这样不仅能活化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演示“白磷燃烧的条件”实验时。教学中,我对此实验进行创意的设计,并引导学生观察、探究:(1)将白磷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并用导管向白磷处通入空气,观察白磷是否燃烧?(2)撤掉导管停止向白磷通入空气,并加热烧杯中的冷水至80℃,观察白磷是否燃烧?(3)用导管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观察白磷是否燃烧?依据以上的实验现象,我不是急于解释现象或下结论,而是利用实验现象进行设问:(1)为什么向冷水中的白磷处通入空气,白磷并不燃烧?(2)当加热杯中的水,白磷虽已熔化,为何却仍不能燃烧?(3)为什么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时,白磷却能在水中燃烧?(4)通过本实验能说明燃烧需要哪些条件?这样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思维模式,化抽象为形象,引发了学生开展积极思维、猜想与探索获得可燃烧物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同时有效地唤醒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改进实验,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认知心理学关于思维的研究成果表明,探索的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演示实验中实验装置等方面所暴露出的,不足以能使学生进入一种察觉到已有知识不能解决新问题的心理状态,因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改进方法的兴趣,延伸了对演示实验的探索过程。教材中的很多实验,细细分析,有不少实验在装置和操作等方面,是可以进一步改进的。通过实验的改进,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改进的方法技术,体验改进成功的喜悦,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创新欲望,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实验,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时,现象不是很明显。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探究、改进,让学生参与实验改进,并把实验改进为:将试管注入少量水,加热至沸腾,移开火焰,水停止沸腾,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固体,这时发现溶液又重新沸腾,说明氢氧化钠溶于水放出热量,使试管中的水又沸腾了。这样不仅使实验现象比教材上的实验现象更具直观性和可比性,并形象地说明了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的现象,而且促使学生参与至探索、改进实验方法的活动中,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中“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研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以及“通电分解水的实验”等几个典型实验均可引导学生进行改进。改进实验时,教师应向学生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改进?还可以怎样改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体验到创新并不神秘,创新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

三、将演示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演示实验先是教师演示,然后归纳出结论。整个演示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只是坐等实验结论。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窒息学生的思维能力、摧残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对某些演示实验应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科研型的实验,使学生参与到实验的设计中来体会创新的乐趣。

例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教学时,当讲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加热高锰酸钾;(3)分解过氧化氢之后。我进一步组织学生分析实验中反应物的性质和状态、反应条件、生成物的性质和状态,从而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否设计一套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而且能让学生参与探索活动中,激发创新精神。

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选择实验装置时,我先让学生总结制取气体装置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气体收集装置的选择原理等一些规律性。教学中,我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提出:同学们能否设计一套实验装置,使反应能随时发生或停止?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大胆创新,并提出以下方案:(1)用金属铜网罩住石灰石,当要反应时,让石灰石与稀盐酸接触,要停止反应时,使倾斜容器使盐酸与石灰石分开;(2)用布包着石灰石,且系一根细线,当要反应时,把布袋放入盐酸中,要停止反应时,把线往上拉,使石灰石与盐酸分开等多种实验方案。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同学们讨论这些设计方案的最优方案和装置,进一步激发了创新思维。像这样的素材很多,只要我们研究,既能引导学生去发现,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布鲁纳曾指出:“发现并不限制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知识,确切地说,而应包括用自己头脑中来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一著名的论断是化学课堂上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重要的理论基础和依据。由于探索性实验是学生在实验或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来获得结论的一种实验。因此,教学中,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无疑是一条培养探索能力与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例如:讲催化剂时,教学中,我按照“实验演示——观察现象——提出问题——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一顺序去进行。首先分别给装有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的三支试管同时加热,并时不时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试管口检验,要求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然后提出问题:(1)二氧化锰受热是否放出氧气?(2)氯酸钾受热分解能否放出氧气?耗时长还是短?(3)为什么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受热能较快地放出氧气?接下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最后建立催化剂的概念。这样的做法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索化学问题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思维。

又如:学习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性质时。我提出问题:“氨水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吗?”让学生大胆实验,进行探究:在一只小烧杯中倒入半杯蒸馏水,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在另一只小烧杯中倒入10mL左右浓氨水,再用一只大烧杯将以上两只小烧杯罩在一起。经过一会儿,同学们便看到盛装蒸馏水的小烧杯中的溶液变为红色。至此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提出假设、解释现象。同学们立刻活跃起来,争论不休,各种假设纷纷提出:(1)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蒸馏水要经过一会儿才能变红色,与氨水无关;(2)大烧杯壁沾有肉眼看不见的某种物质,散发出微粒进入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使其变红色;(3)浓氨水散发出肉眼看不见的微粒,进入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使其变红色等。我肯定学生的大胆设想,并放手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同学们又继续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探究学习,学生逐渐学会用实验验证假设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材中还有许多实验可改为探索性实验,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酸、碱、盐的性质实验等等。通过探索实验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增强演示实验的开放性,开发创新潜能

增强演示实验的开放性可以把课堂有机地融入到社会生活这个开放的大系统中去,开阔学生的观察视角和拓展思维广度,扩大知识面,吸取新信息,促进学生开发创新潜能。例如:学习的检验后。让学生思考:区分2瓶失去标签的溶液与蒸馏水的方法有哪些?哪几种可以在家里厨房中解决?并请学生回答后做一做,启发学生从物理、化学、生物不同学科和日常生活出发,进行多角度、多视野、全方位的探究。这样大大地增强了演示实验的开放性,让学生参与到探究和动手操作实验中,既巩固了相关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实验探究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开阔,想法新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探索,利于促进创新潜能的发展。

六、利用实验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潜能范文篇7

关键词:电视艺术;创造潜能;电子技术

电视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和载体,而电视艺术是被电视传播的艺术形态,以审美为中心目的的电视文艺、纪实艺术,所以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画造型为传播造型,运用艺术审美思维把握表现客观条件,通过塑造鲜明的屏幕形象,达到以审美为终极目的的屏幕艺术形态称之为电视艺术。我们可以把现在荧屏上的节目主要分为三大类:电视新闻,电视专题(纪实),电视文艺(艺术)。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电视专题是用审美手段表现真实课题。电视文艺则是审美的艺术,是“诗意的栖息”。

一、电视文学

电视文学是指被电视化了的文学,其类型主要有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报告文学。

电视小说的创作形态主要有两种:电视剧和电视的小说。电视剧改编时应强化戏剧性、冲突性并由导演完成改编,所以电视剧艺术本质上是导演的艺术。我们现在荧屏上看到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围城》等影视作品都是由著名小说改编而来。

电视报告文学是将真实和虚构融为一体,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体裁。它具有鲜明的新闻性,报告的对象皆为真人真事,伴随当事人现身说法的同期声和生活复原的现场声,并不时有长镜头的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典型形象的塑造,乃至抓拍转瞬即逝的细节捕捉都体现了其浓郁的文学性;最后,它还具有深刻的论辩性,要求创作者对生活做判断,包括是或非的自然判断、善或恶的社会判断、美或丑的艺术判断。例如1989年郑明作品《半个世纪的爱》,在各种思潮入侵的拍摄背景下,描写了十四对金婚夫妇一种人类生活的美,体现了艺术作品最终关注的是生命。

二、电视艺术片

电视艺术片广义上指凡是具有艺术性、审美价值的作品。狭义上是指一种独立的艺术片种。其类型包括:电视风光艺术片、电视风情艺术片、电视音乐艺术片、电视舞蹈艺术片、电视专题艺术片、电视文献艺术片。

电视风光艺术片是主观的、表现的、审美的。它营造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社会情状等客观存在和思想感情、观念意识等主观看法的融汇达到一种美趣境界从而悦耳悦目(如《西藏的诱惑》中佛光绿洲净土所体现的朝圣精神);它抒发感情,通过造型语言、音乐语言、诗话解说达到悦心悦神的情趣目的。它蕴育哲理,思想深蕴含蓄而不外露,体现了悦意悦志的理趣精神(如《西藏的诱惑》中宗教苦行僧代表艺术圣殿艺术教)。

电视音乐艺术片相对于电视音乐节目原艺术、一次性、短命的特征来说,是电视化视听再创作的永恒作品。它以音乐艺术为母体,以符号语言为依托,完成音画的组合。

电视舞蹈艺术片通过电视化的手段展现了舞蹈、音乐、电视、数字特技多元的美。

三、电视剧

电视剧是指运用电视艺术和技术手段,融文学、戏剧、电影的诸多表现元素,构成故事性较强,易于在电视屏幕上播出,以家庭传播方式为主的视听叙事形态。其主要类型有:电视小品、电视短剧、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

电视剧观念的变化和演递:1958年直播电视小戏《一口菜饼子》标志着电视剧的诞生,这时的直播电视小戏还是遵循戏剧创作模式体现戏剧美学。1976年电视单本剧的出现使电视剧发生了质的变化,其由室内转向室外、演播室大景转向实景、三维空间转向多维空间、时空束缚转向时间自由体现了电影美学。1980年电视连续剧的出现使电视剧更新为电视美学,其具有审美特征长,以及多极艺术形态、体现了广阔社会内容和漫长人生命运满足观众长期收看、跨越模仿戏剧电影阶段的创作特征。1985年电视剧的题材样式风格拓展,具有诸多美学形态兼容的特征,多元形态电视剧形成多元美学。而电视剧真正成熟时期是伴随1990年长篇电视剧《渴望》的出现,至此电视美学得以完善。

四、电视综艺节目

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近些年走入规范化、模式化、定势化的困境,必然导致走向死亡。要进行挽救必需走电视化道路给予电视化处理,如由纪录传播转化为电子创造的手段电视化;由语言单一转化为语言多元的语言电视化;由时空束缚转化为时空自由的时空电视化;由线性思维转化为场性思维的思维电视化。

电视综艺节目的主要类型有:电视综艺晚会、电视文艺节目、电视综艺栏目、电视选秀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的主要特征是走向自然时空、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场信息的艺术体现。电视综艺栏目的主要特征为发挥栏目化的优势、文艺样式的多元化和节目主持人的风采展现(如《魅力12?阿诗玛》中的主持人董卿就是美的化身)。

五、电视纪实作品

电视纪实作品是一种非虚构的节目形态。是指运用自然朴素方法,真实报道社会生活人文现象,注重采访拍摄方式,保持形声一体化的结构形态,纪录具有原生态的生活内容,通过生活情状、文化现象、历史事实揭示生活本身内涵和意蕴。

其主要类型有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两种。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取材于真实现实生活;都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生命;都需运用纪实主义创作手法。而二者不同之处在于。

1.反映生活方式:纪录片是客观的,而专题片是主观的;

2.表现生活手段:纪录片是再现,而专题片是表现;

3.镜头运用:纪录片是追溯过去采用抓拍、跟拍、隐拍的形式,而专题片是体现梦境、幻觉、意识流的将来采用补拍、摆拍的形式。

4.时空处理:纪录片是现在进行时,而专题片是现在进行时、过去时和将来时都有。

5.结构形态:纪录片是以时间为依据的纵向结构,而专题片是以空间变化的横向结构依据思想选材。

6.思维方式:纪录片再现生活、思想渗透在生活中,而专题片揭示思想、思想统帅生活。

电视专题片是指运用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给予集中深入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形态。电视专题片的创作风格具有写实性,通过叙事以事信人;具有写意性,通过抒情以情感人;具有综合性,既是叙事和抒情的综合,也是以事信人和以情感人的综合。电视专题片的题材内容具有人物性:通过记述形象具体的事迹到描写心态直至最后揭示精神;事件性:包括记述简洁洗练的过程、描述浓墨重彩的情状、捕捉具有个性的细节;社会性:通过对关乎国计民生、热点焦点、改革转型期间新课题等题材重大主题开掘,透过现象揭示其背后本质,同时亮明关于是非善恶判断的观点;历史性:用现实的视角审视历史、情感流动负载思想、意象表现去创造艺术;文化性:揭示文化底蕴、营造诗化意境、追求审美品格。电视专题片的文体构成具有新闻性、散文性和政论性。

潜能范文篇8

电视专题是用审美手段表现真实课题。电视文艺则是审美的艺术,是“诗意的栖息”。

一、电视文学

电视文学是指被电视化了的文学,其类型主要有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电视报告文学。

电视小说的创作形态主要有两种:电视剧和电视的小说。电视剧改编时应强化戏剧性、冲突性并由导演完成改编,所以电视剧艺术本质上是导演的艺术。我们现在荧屏上看到的《红楼梦》《三国演义》《围城》等影视作品都是由著名小说改编而来。

电视报告文学是将真实和虚构融为一体,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的体裁。它具有鲜明的新闻性,报告的对象皆为真人真事,伴随当事人现身说法的同期声和生活复原的现场声,并不时有长镜头的运用;共性和个性的典型形象的塑造,乃至抓拍转瞬即逝的细节捕捉都体现了其浓郁的文学性;最后,它还具有深刻的论辩性,要求创作者对生活做判断,包括是或非的自然判断、善或恶的社会判断、美或丑的艺术判断。例如1989年郑明作品《半个世纪的爱》,在各种思潮入侵的拍摄背景下,描写了十四对金婚夫妇一种人类生活的美,体现了艺术作品最终关注的是生命。

二、电视艺术片

电视艺术片广义上指凡是具有艺术性、审美价值的作品。狭义上是指一种独立的艺术片种。其类型包括:电视风光艺术片、电视风情艺术片、电视音乐艺术片、电视舞蹈艺术片、电视专题艺术片、电视文献艺术片。

电视风光艺术片是主观的、表现的、审美的。它营造意境,通过对自然景观、社会情状等客观存在和思想感情、观念意识等主观看法的融汇达到一种美趣境界从而悦耳悦目(如《西藏的诱惑》中佛光绿洲净土所体现的朝圣精神);它抒发感情,通过造型语言、音乐语言、诗话解说达到悦心悦神的情趣目的。它蕴育哲理,思想深蕴含蓄而不外露,体现了悦意悦志的理趣精神(如《西藏的诱惑》中宗教苦行僧代表艺术圣殿艺术教)。

电视音乐艺术片相对于电视音乐节目原艺术、一次性、短命的特征来说,是电视化视听再创作的永恒作品。它以音乐艺术为母体,以符号语言为依托,完成音画的组合。电视舞蹈艺术片通过电视化的手段展现了舞蹈、音乐、电视、数字特技多元的美。

三、电视剧

电视剧是指运用电视艺术和技术手段,融文学、戏剧、电影的诸多表现元素,构成故事性较强,易于在电视屏幕上播出,以家庭传播方式为主的视听叙事形态。其主要类型有:电视小品、电视短剧、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

电视剧观念的变化和演递:1958年直播电视小戏《一口菜饼子》标志着电视剧的诞生,这时的直播电视小戏还是遵循戏剧创作模式体现戏剧美学。1976年电视单本剧的出现使电视剧发生了质的变化,其由室内转向室外、演播室大景转向实景、三维空间转向多维空间、时空束缚转向时间自由体现了电影美学。1980年电视连续剧的出现使电视剧更新为电视美学,其具有审美特征长,以及多极艺术形态、体现了广阔社会内容和漫长人生命运满足观众长期收看、跨越模仿戏剧电影阶段的创作特征。1985年电视剧的题材样式风格拓展,具有诸多美学形态兼容的特征,多元形态电视剧形成多元美学。而电视剧真正成熟时期是伴随1990年长篇电视剧《渴望》的出现,至此电视美学得以完善。

四、电视综艺节目

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近些年走入规范化、模式化、定势化的困境,必然导致走向死亡。要进行挽救必需走电视化道路给予电视化处理,如由纪录传播转化为电子创造的手段电视化;由语言单一转化为语言多元的语言电视化;由时空束缚转化为时空自由的时空电视化;由线性思维转化为场性思维的思维电视化。

电视综艺节目的主要类型有:电视综艺晚会、电视文艺节目、电视综艺栏目、电视选秀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的主要特征是走向自然时空、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和场信息的艺术体现。电视综艺栏目的主要特征为发挥栏目化的优势、文艺样式的多元化和节目主持人的风采展现(如《魅力12?阿诗玛》中的主持人董卿就是美的化身)。

五、电视纪实作品

电视纪实作品是一种非虚构的节目形态。是指运用自然朴素方法,真实报道社会生活人文现象,注重采访拍摄方式,保持形声一体化的结构形态,纪录具有原生态的生活内容,通过生活情状、文化现象、历史事实揭示生活本身内涵和意蕴。

其主要类型有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两种。纪录片和专题片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取材于真实现实生活;都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生命;都需运用纪实主义创作手法。而二者不同之处在于,1.反映生活方式:纪录片是客观的,而专题片是主观的;2.表现生活手段:纪录片是再现,而专题片是表现;3.镜头运用:纪录片是追溯过去采用抓拍、跟拍、隐拍的形式,而专题片是体现梦境、幻觉、意识流的将来采用补拍、摆拍的形式。4.时空处理:纪录片是现在进行时,而专题片是现在进行时、过去时和将来时都有。5.结构形态:纪录片是以时间为依据的纵向结构,而专题片是以空间变化的横向结构依据思想选材。6.思维方式:纪录片再现生活、思想渗透在生活中,而专题片揭示思想、思想统帅生活。

电视专题片是指运用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给予集中深入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形态。电视专题片的创作风格具有写实性,通过叙事以事信人;具有写意性,通过抒情以情感人;具有综合性,既是叙事和抒情的综合,也是以事信人和以情感人的综合。电视专题片的题材内容具有人物性:通过记述形象具体的事迹到描写心态直至最后揭示精神;事件性:包括记述简洁洗练的过程、描述浓墨重彩的情状、捕捉具有个性的细节;社会性:通过对关乎国计民生、热点焦点、改革转型期间新课题等题材重大主题开掘,透过现象揭示其背后本质,同时亮明关于是非善恶判断的观点;历史性:用现实的视角审视历史、情感流动负载思想、意象表现去创造艺术;文化性:揭示文化底蕴、营造诗化意境、追求审美品格。电视专题片的文体构成具有新闻性、散文性和政论性。

潜能范文篇9

一、基本情况

松烟镇地处湄潭、凤冈、余庆三县结合部,省道204线横贯全境,粮、烟、猪等产业优势明显。全镇有国土面积136.6平方千米,辖8个村(社区)30707人。村(社区)有8个党支部、49个党小组、618名农民党员。目前,全镇到村工作的国家干部党员37人,平均年龄28岁,中专以上学历达100%,具有畜牧水产、植保、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达96.4%。

二、主要做法

1、合理划分小组,民主举荐组长。根据农民党员住居范围,从“方便活动开展、切实发挥示范作用”出发,以每3至20名党员为一个党小组,将全镇618名农民党员按片划为49个党小组。同时通过党员自荐和党小组成员推荐的方式,把党员流通能手、科技能手和致富能手选为组长,主持开展党小组工作。

2、按需分配党员,增强带动能力。针对一些党小组党员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双带能力偏弱的实际问题,将37名到村工作的党员国家干部“按需”进行再分配,即结合国家干部党员的专业特长及所在支部,按农村党小组的需要进行分配。如新台村官田党小组中缺少烤烟专业人才,就把熟悉烤烟生产的党员干部马腾编入该组,今年带领9名农民党员发展烤烟102亩,实现户均收入2万余元。

3、探索有效载体,营造浓厚氛围。为增强国家干部党员在党小组的示范效应,全镇以“学、带、帮、争”为载体,营造起学党员、做党员、争先进的浓厚氛围。“学”,即以党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农业适用技术等知识;“带”,即带领贫困党员发展适宜产业,实现增产增收目的;“帮”,即每名国家干部党员每年完成1至3名青年农民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任务;“争”,即争创先进党小组、争当优秀共产党员。

4、建立健全制度,合理考核党员。为合理考核干部党员业绩,调动在农村党小组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管理的长效机制,松烟镇各村(社区)党支部结合实际,分别建立和完善了国家干部党员年度目标考核、作风监督等系列制度。实行业绩与福利挂钩,平时检查与年终考核结合的办法,对党小组评议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国家干部党员适当给予经济奖励;对作风漂浮、示范作用发挥较差的进行批评教育,降低福利标准。

三、取得成效

1、农民党员素质得到提升。目前,全镇49名党小组组长中,有24人获县级“绿色证书”,占48.5%;在618名农民党员中,35岁以下的有328人,掌握1至2门专业技能的有220人,具有高中、中专学历的有96名,分别占53%、35.5%和占15.5%。整体素质的提升使农民党员接收新技术能力得到增强,知识转化得到加速,为实现党员带领农民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党员示范作用得到发挥。全镇37名国家干部党员所在党小组带动农民发展烤烟、辣椒、生猪养殖等规模产业24个,38名贫困党员实现脱贫,153个农民家庭突破年收入2万元目标。今年,三字坝党小组毛国贞等6名农民党员在“四在农家”示范点创建活动中,集资1200余元、投劳20余个,砌石栏护古树,被当地群众称为村寨生态环境保护的典型代表。

3、基层执政能力得到提高。国家干部党员的编入,为农村党小组带去了党的富民政策和农业适用技术,带动了地方产业发展,使广大农民身边有了学习的榜样。一些农民说,原来村民“自种自收不求你,不偷不摸不怕你,吆五喝六不理你,惹着咱了就告你”;现在身边党员成了引路人、热心人和贴心人。据统计,2004年松烟镇就有96名青年农民申请入党,32名被培养成预备党员,14名党员能手进入村支两委班子。

4、村级集体经济得到壮大。松烟镇通过发放财政贴息贷款、提供小额信贷方式,鼓励和支持国家干部党员领办示范基地,形成“干部党员+经济实体+农户”、“能人党员+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提高了服务农业产业化能力,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目前,全镇干部党员成功领办产业示范基地15个、经济实体4个、专业技术协会7个,培养农村经纪人223名,村级经济积累达94.4万元,比2002年增长26.2%。

5、农民增收致富得到促进。农村党小组中的党员国家干部用实际行动领着农民干、帮着大家赚,使一批优势产业得到巩固提升,一些“后进组”成了“小康寨”。近三年来,全镇有886名农民在党员的示范和带动下,掌握水稻免耕、烟叶烘烤、生猪饲养等农业适用新技术,1124户农民从粮、油、烟、畜等传统产业逐步扩大水果、蔬菜的种植面积,284户农民成为流通致富能手。2004年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80元。

四、几点启示

1、党员素质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群众建设小康社会的战斗堡垒。松烟镇始终坚持把党员培养摆在党建工作的重要位置,采取组织参加党校培训、有意识地交任务、压担子等措施,培养了一批靠得住、有本事、具有农村适用技术特长的年轻干部党员,为党员更好地发挥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作用,增强服务“三农”能力,筑牢了基础。

2、创新机制是关键。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机制创新之路,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中,松烟镇根据“缺什么、补什么”原则,把专业知识强的国家干部党员“按需分配”到农村党小组,采取一名干部党员带一个党小组,一个党小组带一个村寨的做法,充分发掘干部党员潜能,激活了农村党员工作热情,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潜能范文篇10

潜能是指个人潜藏的尚未发挥出来的智力、能力和非智力心理能量。潜能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而创造潜能则属于潜能中的一种,是指个人尚未发挥出来的创造力。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其原因在于:首先,人的大脑在发育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并且贯穿于人类的一生,这就为创造潜能的挖掘奠定了基础。其次,人脑表现出极大的“超剩余性”。人类对大脑的利用率一般较低,爱因斯坦就曾说他的大脑仅仅开发了6%,这就表明人难还有许多的空间处于封存状态,而这部分就是人脑所具有的剩余功能。人脑的“剩余性”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可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无限的发挥。

2.数学教育中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障碍因素分析

2.1平等观念和批判意识的缺失

平等观念缺失。一直以来,在中国传统的价值体系中,讲求子女对父母的服从,学生对教师的服从。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服从教师和父母为天职,严重缺乏独立得到人格创造精神,创新勇气表现出严重的不足。批判意识缺失。我国数学教学异常强调管理的重要性,长此以往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约束,使学生缺乏一定的批判意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利。

2.2教学思维过于程序化

教学思维过于程序化也是影响学生创造潜能挖掘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如今,满堂灌的标准教学模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严重缺互动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敢问和敢于质疑的精神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通过实施创造性教学,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逐渐形成创新的思维和意识。

2.3教育目标过于单一

针对目前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大多学校都将提升学生考试分数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这就使得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和安排都围绕着提升学生成绩展开,教学缺乏活力,教学成效难以呈现,同时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严重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数学教育中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具体策略

3.1设计出开放的教学内容

虽说,目前我国数学教材内容做出了一定的修订,但创造性的成份和内容依旧较少,不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新知识不断同化和构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参与,不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生活小故事、游戏活动等将学生带入教学过程之中,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之后还要注重问题的解决过程,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挥一定的创造性,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在数学问题的设计上要注重把握开放性原则,要联系实践,问题的答案尽量具有发散性。

3.2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学成效的提升,而且对于教师实施开放式教学具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中,能够全面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教师教学过程的热情随之高涨。其实,当代学生大多都缺乏一定的质疑和探索精神,但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小组谈论之后,学生都能够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学会有目的地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设计各类教学活动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创造平台,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养成对书本知识质疑的精神,树立科学的理念和信心。

3.3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

教师要全面开发学生的大脑潜能,通过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标新立异精神的形成。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具备一定的标新立异精神,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求异思维。求异思维是指,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敢于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自身新的观点和想法,摆脱条框的束缚和限制。当然需要注意的是,鼓励学生进行标新立异并非让学生的思维天马行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一定的组织和引导,注意把握好其中的度,要尽量保证发挥出学生开放性思维的最佳效果。同时,在学生自主探索之后,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总结分析,对于学生表现的好坏给予合理的评价,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要及时指正。通过这种方式对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定会对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