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增收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9:51:30

农业增收

农业增收范文篇1

农民增收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从文字上讲,农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获得务农收入的人。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户籍制度的缘故,中国语境中“农民”的含义要丰富得多,不仅要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必须要具有农业户口,两者缺一不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当代部分农民也可以不必从事农业生产,但是要成为农民仍然必须具有农业户口。也就是说,农民在中国不是一个职业称谓,而是一个身份的标识。基于农民的身份,每一个农民有一块可以永久无偿使用的宅基地,有一份土地使用权,可以比较自由地择业而获得多项收入。因此,国家统计局对农民收入设计了一个特别的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是指被调查农民纯收入之和除以被调查人数。“农民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每年从各种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包括四个部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人。不过,既然被称为农民,务农是其家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关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数据产生,各级统计部门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一规定,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推算而得。“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农民,是指农村常住户。农村常住户指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以及长期居住在城关镇所辖行政村范围内的农村住户。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及以上的住户也包括在本地农村常住户范围内;有本地户口,但举家外出谋生一年以上的住户,无论是否保留承包耕地都不包括在本地农村住户范围内。

农民收入计算中包括没有变现的部分。在农民收获产品之后,统计上就算做了收入;农民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己消费,粮食、蔬菜等,统计口径是既算收入也算支出,都要按照市场价格计算收入和支出;对农民的收入,统计口径不仅要算现金收入,算实物收入,还包括副产品。例如:小麦收割完,小麦要算收入,麦秸也要算收入;养鸡养猪养鸭,鸡猪鸭要算收入,粪便也要算收入,可做田地有机肥。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有一部分是不能用做生活消费的,因为每一个农民家庭都是一个经营主体,必须自己为自己垫付生产费用。

目前,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研究,主要是对根据现行测算方法得到的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表示怀疑和批评,探讨农业生产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的文献很少,目前主要有曹子坚、王敏分析了国家财政支农投入与农民纯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黄永兴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技术就农民纯收入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何秀荣发现了发展农业对农民增收的作用在递减,但没有实证的支持;王细芳选取中国粮食生产区之一的湖北省为案例,围绕农民增收分析了“种粮热”给农民增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其他农业活动则没有进行研究。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农业和农民问题,笔者试图从农业生产角度探讨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为进一步从制度层面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供经验证据和智力支持。

二、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放弃对现行统计数据和测算方法本身的争论,直接利用统计部门的权威数据作为分析的基础数据。我们选择2006年全国31个地区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因变量。

由于我们关注的问题是农业生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所以,我们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选择2006年全国各地区的农业产值作为主要控制变量,分析农业生产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农民纯收入=总收入一税费支出一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一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一赠送农村亲友支出。“总收入”指调查期内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从各种来源渠道得到的收入总和,按性质划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可见,农民总收入的来源非常广泛,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三大产业。此外,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也很多,农民人口数、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性别都会对农民收入产生重要影响。我们把这些变量也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这样我们就可以在保持这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揭示出农业生产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为了保证数据来源的同一性,我们无法利用《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得到所有上述指标的数据。由于我们主要关注农业生产对农民纯收入的影响,可以考虑利用替代指标进行分析,得到遗漏变量问题的植入解。我们利用各地区的乡村人口数作为农业人口数的替代,利用各地区接受义务教育及其以上程度教育的人口数作为农民受教育程度的替代,利用各地区的15岁及其以上人口性别数指标作为农民性别状况的替代。将上述各项得自《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的变量及其代码列于表1。

三、回归分析

根据上述变量,我们建立如下的回归模型: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乡村人口+接受义务教育人数+接受超过义务教育人数+未上过学人数+15岁及其以上人口中男子数+15岁及其以上人口中女子数利用Eviews分析软件进行回归得到下列结果(表2)。为保证推断的有效性,利用怀特方法进行异方差检验(无交叉项)(表3)。由于存在异方差,不能进行有效推断,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表4)。经过修正,不仅消除了异方差,AC值和SC值都变小,且R2和调整R2。都达到0.9999以上,模型拟合很好,可以进行有效的统计推断了。

四、统计推断

必须注意的是,在我们控制的人口变量中,只有各地区农村人口是专门针对农民的统计数据,其他的人口数据都是采用的替代变量,虽然不能利用它们直接对农民的收入效应进行推断,但是可以保证以下四个非替代变量的效应分析的无偏性。

第一,第一产业产值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边际效应是负数,为-0.692049,p值为0.0339,我们可以在5%的显着性水平拒绝第一产业效应为零的虚拟假设。于是,可以作如下推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第一产业产值每增加一个单位(1亿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仅不会增加,而且会相应减少0.692049元。

第二,第二产业产值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边际效应是负数,为0.195757,p值为0.0709,我们可以在10%的显着性水平拒绝第二产业效应为零的虚拟假设。于是,可以作如下推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第二产业产值每增加一个单位(1亿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相应减少0.195757元。

第三,第三产业产值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边际效应是正数,为1.012055,p值为0,我们可以在1%的显着性水平拒绝第三产业效应为零的虚拟假设。于是,可以作如下推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第三产业产值每增加一个单位(1亿元),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相应增加1.012055元。

第四,乡村人口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边际效应为正,为1.210421,p值为0.0012,我们可以在1%的显着性水平拒绝其效应为零的虚拟假设。于是,可以作如下推断: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乡村人口每增加l万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相应会增加1.210421元。对该点应该作如下的理解:在一个农民家庭的土地既定的情况下,由于每年务农的劳动量基本不变,在大部分农业生产都可以由妇女、老人和儿童胜任的情况下,家庭成员越多,就可以有更多青壮年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从而获得更多非农收入。因此,乡村人口的增加会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产生正效应。

五、政策建议

由于农业等第一产业的边际效应为负数,说明单纯发展农业生产不仅不能增加农民收入,长期还会不断降低农民的纯收入。这也证明,单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纯粹的农民)是很难获得社会平均收益从而过上现代生活的。为了获得社会平收益率,中国农民必须要兼业,通过兼业多渠道获得收入来源,弥补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足。这样的结论无疑对我们当前的农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农业增收范文篇2

一、甘谷县概况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地处渭河上游,辖5镇15乡,405个村委,221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57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7万亩,总人口5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6万人,占92.97%;城镇人口4.2万人,占7.03%。2006年甘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532.16元,全县大口径财政收入5589万元。2002年被国家确定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资源贫乏,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脆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财政十分困难,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甘谷县乡镇财政建设起步于1984年,到1997年全县20个乡镇全部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补贴”管理体制。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又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实行了“乡财县管乡用”的管理模式,即收入上缴、支出下拨、缺口上移、乡财县管。

二、取消农业税对甘谷县乡镇财政的影响

甘谷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税作为几千年来的传统税种,是其乡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约占财政收入的67.2%。在税费改革前,农民人均负担各项税费达60.83元,土地每亩负担税费39.12元。取消农业税后,也取消了乡统筹、村提留、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以及屠宰税。甘谷县财政收入减少3637.63万元,平均每个乡镇财政收入减少181.88万元。这对本来就运行困难的乡镇财政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1、乡镇财政危机

乡镇财政危机是指基层财政严重收不抵支、运行困难,影响乡镇政府正常运转。取消农业税后,也取消了义务教育、乡统筹等预算外收入,把它们纳入预算内管理,农民负担确实减轻了。但对乡镇政府而言,即使加上国家的转移支付,乡镇财政收入也明显减少了,可用财力就大幅度下降。财政收支难以平衡,财政缺口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年甘谷县取消农业税后,甘谷县各乡镇可用财力大幅度下降,并且乡镇越大,农业人口越多,下降幅度越大,仅*年可用财力减少了537万元。但与此同时,乡镇财政支出却有增无减,使甘谷县乡镇收支矛盾凸现,财政缺口越来越大。

2、乡镇职能危机

甘谷县乡镇财政在取消农业税后,随着乡镇干部、教师及卫生员工资上划,乡镇职能开始弱化,表现为如下几点。

(1)乡镇金库有名无实。由于乡镇自身财政收支规模和资金调节能力十分有限,加上按现行甘谷县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工商税收划归县级,耕地占用税和契税由乡镇征收后,不能直接安排支出。必须集中汇缴到农税局,由农税局移缴到县国库,县财政按进度及完成情况返还给乡镇。因此,乡镇国库大多时候面临有库无金的尴尬局面。

(2)乡镇财政收入基本被固化。一是由于受到乡镇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的制约,乡镇财政收入增量有限,增长乏力。二是体制限制了乡镇财政的发展空间。如2002年调整时,随着乡镇工商税收的上收,乡镇财政收入减少了885万元,而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可用财力又一次减少。三是取消农业税使乡镇财政收入基本固定化。取消农业税后,上级转移支付补助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农业税因素被长期固定化,乡统筹和屠宰税被取消,工商税收被上收。因此,乡镇财政已经没有多少增收的余地,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不会有大的增长,在农业特产税取消后更有下降趋势。

(3)基本职能已经丧失。发放工资可以说是乡镇财政的最基本职能,但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教师工资由甘谷县统一发放,乡镇发放工资范围变小,数额变少。目前,甘谷县20个乡镇发放工资1844万元,月发放153万元,仅占全县工资发放额的16.2%,从形式上乡镇财政已经失去发放工资的职能。

(4)发展事业基本上变为空谈。一是对公共事业发展有心无力,各项事业要靠上级的财力支持。二是大量的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为了维持机构正常运转,大量的专项资金不能专款专用,而是改变资金用途,用于其他方面。

三、取消农业税后甘谷县乡镇财政增收的对策

1、发展经济,培植财源

取消农业税后,乡镇财政要走出困境,缓解当前的收支矛盾,最主要的是发展经济,不断壮大财源,形成稳定增长的收入来源。为此,乡镇财政体制应突出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乡镇培植财源的活力,主动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既注重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项目,又注意发展生产周期长、税源稳定的项目,以形成稳定可靠的财源体系。一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强财源建设。二是要优化环境,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步伐,夯实财政基础。三是要加强城镇和中心村建设,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财政实力。

2、精简机构,削减冗员,减轻财政负担

第一,进一步深化撤乡并镇改革。开展撤乡并镇工作,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然要求。第二,按照市场经济和建设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转变政府的职能。凡是市场能解决的,政府不干预;民间能负担的,政府不包办。政府主要是管市场单独解决不了的事,如公共产品的供应。政府只有真正转变职能,才能真正做到机构和人员精简。第三,加大技改改革力度。甘谷县各乡镇作为最基层的政府,应该设置最简单的一级政府机构,摆脱其机构设置与上级政府部门相对应的状况,撤并职能相近的部门(财政所、地税所),坚决撤销一些不必要的机关、组织。应严格控制甘谷县及其直辖乡镇的干部编制,实行定员、定岗、定编,彻底清退机关事业部门单位自聘人员和超编人员。

3、完善财政体制

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要改革县乡财政的管理方式。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乡用县管”,大胆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1)乡财县管。即以乡镇为独立核算主体,将乡镇财政所的人权、事权、财权上划县里,按照乡镇预算管理权不变,乡镇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不变,乡镇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原则,实行“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采购统办、票据统管”的财政管理方式。

(2)乡镇会计集中核算。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乡镇“零户统管”;二是设立乡镇会计核算中心;三是代管村级财务,即由乡镇财政所或会计核算中心统一村财务,实行集中核算。总之,完善乡镇财政体制,理顺县乡分配关系,提高财政管理水平,是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必要措施。

4、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转移支付制度是农业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农村税费改革事业胜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目前甘谷县乡镇财政收入中转移支付占很大比重,因此必须对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加以完善。建立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首先,要明确转移支付的最终目标是矫正目前资源配置的不均等和缓和甘谷县乡镇财政的压力。其次,是合理预算财政收入的能力及各项支出项目的数额和支出总量,计算出转移支付的数量。最后,上级财政部门专门设立甘谷县乡镇转移支付账户,将转移支付资金直接划入该账户,可以有效的避免截流现象的发生。取消农业税后,甘谷县乡镇同时也根据上级文件的精神,利用工业反哺农业,以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增收,增加财政收入。

5、用改革的办法化解镇村债务

农业增收范文篇3

一、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一)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执行国家农资综合直补、国家良种补贴、省种粮大户补贴、省水稻良种补贴、农机购置和作业环节补贴、种粮大户水稻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各项政策。落实“农机作业券”制度,鼓励实行农业机械化作业,对实行水稻机械化插秧、油菜机械化收割的,县财政按实际面积给予补助。大力推广优质高产粮食品种和省工节本增产技术,县财政每年继续安排3万元资金专项用于优质粮油试验示范补贴。县政府统筹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小型收割机械等小型农机具购置补贴。继续安排救灾种子储备专项经费10万元,完善粮食作物救灾种子储备制度。

(二)着力提升茶、菌主导产业。继续落实茶叶基地发展补助政策,乡镇统一规划并经主管部门认定、坡度25度以下山地、山坞田连片发展5亩以上的,经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按实际验收面积一次性补助200元/亩;老茶园改种换植,通过项目验收的,一次性补助300元/亩。茶叶加工厂优化改造,经验收合格,达到省标准的,每座奖励3万元;被确认为骨干示范茶厂的,每座奖励5万元。推进食用菌县内生产小区建设,新建20万袋以上生产示范区,厂房达到3000㎡以上的,一次性补助6万元。

(三)积极培育竹产业基地。毛竹速生丰产林造林连片50亩以上,一次性补助300元/亩;“杉改竹”、毛竹一般造林一次性补助150元/亩;毛竹低产林改造、抚育、扩鞭一次性补助100元/亩。推进毛竹示范园区建设,经主管部门立项并实施的新建和修扩建竹林道,按项目管理要求,给予一定的补助;对修建蓄水池等竹林抗旱设施,发展节水灌溉的,给予一定的补助。

(四)加大油茶低产改造力度。连片50亩以上的油茶低产改造、抚育,经验收达到标准的,一次性补助80元/亩。

(五)积极发展清水鱼生产。新开挖坑塘建造永久设施并进行标准化养殖的,给予一次性补助12元/㎡。属一般性设施的,从鼓励发展角度出发,给予一次性补助8元/㎡。建设一批高标准清水鱼示范园区,分年度对示范园区堰坝、进排水渠道等配套设施予以适当补助。县财政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清水鱼品牌建设和开拓市场奖励。

(六)改造提升蔬菜等传统产业。在规划范围内新建标准钢架大棚(面积在180m2以上),配套安装微灌设施的,一次性补助10元/㎡(发展食用菌的参照执行);山地蔬菜示范基地,在规划范围内连片30亩以上,修建标准蓄水池,安装微灌设施,以及县重点蔬菜基地新添置电子(太阳能)杀虫灯,按实际投入一次性补助30%。优先安排实施蔬菜基地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蔬菜基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以奖代补奖励标准提高到30-35%。新发展连片50亩以上蚕桑的基地,一次性补助100元/亩。小水果连片种植5亩以上的,补助200元/亩。

二、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七)扶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带动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户增收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仓储、精深加工、配送设施建设和技改扩建等贷款贴息。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报经税务部门批准,可减免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农业龙头企业依法缴纳的增值税,以近3年最高额为基数,增加的县可留用部分全额补助;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扣除上交省20%部分),以最高额为准,增加部分前5年由县财政给予等额贴补,后5年减半贴补。对列入农业综合开发的产业化经营项目,采取无偿、投资参股等方式予以扶持。

(八)提高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户发展能力。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专项用于示范性专业合作社项目补助、贷款贴息。联结农民50户以上,或带动基地发展200亩以上,包售本合作社社员农产品的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奖励2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需搭建临时建筑的,可按程序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并按照临时使用土地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土地,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筑物。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享受县级农业龙头企业税收、展销摊位补助、交通运输“绿色通道”等扶持政策,优先申报部级和省市农业综合开发多种经营项目;优先安排国家和省市科技扶贫项目。

(九)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对本县内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出口的,在现行工业品出口奖励的基础上,每美元奖励人民币0.01元。对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类境外贸易促销活动,展(摊)位费给予50%补助,每个展(摊)位最高补助额不超过1.5万元人民币;企业参加政府组织的境内各类贸易展销活动,展(摊)位费给予50%的补助,每个展(摊)位最高补助额不超过1万元人民币。

(十)推进木竹精深加工。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的木竹加工企业,经林业部门批准,可以直接到林区收购木竹。县外调入原料,用于铅笔、家俱、木(根)雕产品等精深加工的,在办理出运手续时,免征一切费用。以毛竹为原料的精深加工企业,可以根据生产需要向所在乡镇申报年度用竹计划,采伐计划不受乡镇年度计划的限制。

(十一)继续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对首次被确认为国家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农产品,奖励2万元;对首次被确认为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的,奖励1万元;对首次被确认为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省森林食品基地的,奖励5000元。对新获得市著名商标、市名牌、省著名商标、省名牌、国家免检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认定的,按《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县委[2008]32号)规定予以奖励。对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的,一次性奖励企业经营班子奖励3万元。品牌、农产品认证复评,以前没有享受过县政府奖励政策,有效期满通过复评的,视同新评,给予相应的奖励。同一系列产品(基地)同时符合多项奖励条件的,按就高原则,选择确定其中一项执行。企业、协会等各类主体制定并通过审核、实施的农业系列标准,部级标准每只奖励2万元,省级地方标准每只奖励1万元。对在境外注册商标且该产品有出口实绩的,每只商标一次性奖励注册企业经营班子1万元人民币。

三、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十二)加大农村水环境治理力度。县财政每年安排42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千库保安、千万农民饮用水、水土保持、河道整治、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对县里确定的重点和一般性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采取“以奖代补”。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水利自主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十三)改善农村社区环境。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整治村、整治提升村的村庄环境整治、生活污水处理等工程资金配套。县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列入国债项目并经验收合格的沼气池,县财政给予每只1200元的补助;未列入国债项目,池容8—10m3的,县财政给予每只不少于800元的一次性补助。省级绿化示范村每个村以奖代补村庄绿化经费1万元。县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家乐创建工作。

(十四)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继续完善农技110服务体系,县财政安排5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村级农民信箱联络点建设,提高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水平。加强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推进电视、电脑、电话“三电合一”,优化“三农直通车”栏目,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强化农产品供销信息服务。

(十五)推进森林景观带建设。认真落实好重点生态公益林损失性补助政策,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生态公益林补偿配套。生态公益林造林、补植补助100元/亩,其中第一年60元,后两年20元/亩·年;退耕还林补助200元/亩,其中第一年160元/亩,后两年抚育20元/亩·年;速生丰产用材林补助140元/亩,其中第一年100元,后两年抚育20元/亩·年;一般用材林和杉木萌芽更新一次性补助30元/亩;生物防火林带,一次性补助300元/亩。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通道彩化和村庄风景林建设,经林业主管部门立项,以经济树种景观林为主,适当配套茶园景观林和观赏树种景观林的,所需苗木由林业局安排。

四、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

(十六)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适应农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新趋势,完善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加大省级农技推广项目实施力度。鼓励农技人员通过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等方式开展农业推广,农技人员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身份、待遇3年内视同在岗人员。

(十七)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坚持把外出务工人员“回炉提升”、本地企业用工、农村困难群众和新型农民技能作为培训重点,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自主创业的能力。对参加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获得证书且有创业项目的,其贷款额度在3万元内,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县财政给予3年的贴息补助。

(十八)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与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相适应的工作体系,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重大动(植)物防疫应急储备金纳入县财政预算,并根据需要与可能,有所增加。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所需的疫苗、村级动物防疫员工资、农户(经济主体)损失补助和实验室检测费用等均在重大动(植)物防疫应急储备金中列支。

(十九)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农资储备和市场管理。建成“衢州市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健全农产品例行监测制度,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资源,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的覆盖面,确保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加强公共植保体系建设,对接受统防统治等植保合作社服务的,县财政按实际面积予以补助。

(二十)扩大金融对农村的有效投入。进一步加大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广泛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信用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评定,用足授信额度,扩大小额农贷。落实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对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实行基准利率;对从事棉、油、茶叶、食用菌、蚕桑、畜禽、蔬菜等生产经营大户,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不超过30%;专业合作社成员联保贷款的,贷款利率上浮幅度不超过20%。大力推进林权、土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拓宽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在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开展资金互助组织试点,缓解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短缺,促进扶贫资金与农户生产经营有效结合。

(二十一)扶持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县外新设立龙顶茶、食用菌、清水鱼等农产品专卖店、进超市,年销售农产品在50万元以上的,每家一次性奖励2万元。经县茶叶协会授牌定点销售龙顶茶的企业,在门面改造时统一宣传标识的,给予每家3000元补助。加快推进木材、农产品特色市场规划建设。继续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五、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

(二十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因村制宜,加快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在落实县特色产业扶持政策的同时,县财政统筹安排300万元资金,对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茶菌、竹木、油茶、清水鱼、蔬菜瓜果、小水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及基地配套设施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和贷款贴息。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来料加工和家庭工业发展,对有突出贡献的来料加工经纪人予以奖励。

(二十三)加快形成全社会帮扶合力。按照“结对帮扶落实到乡(镇)、扶贫重点下移到村、扶贫对象明确到户”的要求,继续落实“县领导联系到乡镇、部门联系到村、干部联系到户”的工作机制,深化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与万户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活动,落实机关单位、县级骨干企业挂联帮扶低收入村制度,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与贫困村、低收入户结对,动员社会力量和公益组织对低收入农户进行援助。对帮扶低收入村(户)工作突出的部门、单位、企业和个人,要予以表彰。

(二十四)推进下山搬迁。紧紧抓住省里加大扶持的机遇,以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地质灾害重点村整体搬迁为重点,提高补助标准,加快推进下山搬迁。加快东城脱贫小区建设,鼓励公寓式安置。进一步加大退宅还耕和宅基地整理工作力度,新增耕地复垦经费补助2万元/亩。复垦为耕地所增加的指标,优先满足集体经济项目、村庄整治、下山搬迁小区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

六、鼓励外出农民工返乡创业

(二十五)加大返乡创业人员扶持力度。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发展高效生态特色主导产业的,其贷款额度在5万元内,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县财政给予3年的贴息补助。从事二三产业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参照招商引资工作经费补助标准予以奖励。

七、深化农村改革

(二十六)整合支农政策。坚持“突出重点、优势互补、稳步推进”原则,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和农村重点项目建设,以高效生态的特色农业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林业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和农村社会管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平台,加大项目、资源、政策整合力度,稳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加大整合资金的绩效评估,对整合支农资金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给予表扬表彰,并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奖励。

(二十七)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严格遵守“三个不得”的基础上,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方式组建、并依法登记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惠政策。从年起,县财政对当年新增规模流转土地(指水田)在50亩以上的,流转期限在5年以上的,按实际流转面积,一次性给予流出户每亩100元的资金补助。

(二十八)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认真落实农村住房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政策性保险制度。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对能繁母猪、水稻、油菜、大棚蔬菜、生态公益林和用材林、生猪、鸡、淡水鱼、食用菌等农产品,按省定要求给予保费补助。

(二十九)完善项目申报制度。财政性补助资金采取项目申报制度。各乡镇、各类经济主体实施的财政资金补助性项目应当在年初提前申报至业务主管部门,根据项目管理要求予以安排立项,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八、附则

(三十)已享受《关于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相关政策的企业,不再重复享受本《政策》。

农业增收范文篇4

(一)发展思路。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首要任务,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攻方向,以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根本保障,强力推进基础条件改善、产业基地建设和科技要素支撑,推动我市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目标任务。计划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67.6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15.1万吨,比上年增产1万吨;蔬菜总产173万吨、水果总产34万吨、茶叶总产5万吨、中药材总产8万吨、食用菌总产3.3万吨、花卉销售总产值2.4亿元、蚕茧总产3.1万担。种植业为全市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50元以上。耕播收机械化水平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

二、主要措施

(一)落实关键措施,扎实抓好粮食生产。认真按《*市人民政府关于新增4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乐府发〔2009〕32号)组织实施,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能力提升,深化高产创建,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一要集中抓住重点产区。集中抓好水稻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7个核心县、玉米种植面积5万亩以上的7个核心县、马铃薯种植面积2.5万亩以上的6个核心县和2个小麦核心县。二要突出抓好主要作物。按照稳定提高水稻、突出抓好玉米、大力发展马铃薯、加快发展大豆的思路,着力打造一批优质稻、马铃薯、专用玉米、套作大豆生产基地。三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新增农资综合补贴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改造中低产田土5万亩,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大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四要深化高产创建。继续按照“突出主作、发挥优势、连线连片”的原则,把高产创建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强化资源整合和机制创新,层层抓好高产创建,主要作物都要有高产示范片,全市计划建设高产创建示范片39个、面积16万亩以上,重点抓好省部级高产创建示范片。五要强化农机化能力支撑。充分利用国家加大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械推广力度的时机,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有显著提高。六要及早谋划晚秋生产。要切实筑牢全年农业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继续按照“主攻再生稻、狠抓秋洋芋、扩大秋玉米、开发秋杂粮”的思路,提早谋划,狠抓落实,力争全市晚秋粮食面积达到53.5万亩,总产达到5.8万吨。七要落实防灾减灾措施。要立足抗灾夺丰收,高度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及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实行分类指导,推进科学抗灾。要切实抓好“防病保粮、虫口夺粮”工作,大力实施“植保工程”,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启动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创建活动,培育一批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伍,大力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尽力降低病虫害损失。全年病虫防治面积占应防面积的9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4%以下,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病虫专业化防治达100%。

(二)突出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认真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乐府发〔2009〕35号)组织实施,深入贯彻落实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工作会议精神。2010年是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年,要重点培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马铃薯、茶叶、蔬菜(食用菌)、油菜、水果、中药材、优质稻、特色蚕桑、花卉、林竹等产业带。各地要积极争取获得省政府产业基地强县认定授牌,市政府也将适时认定授牌一批市级产业基地强县。一要培育产业基地强县。集中项目资金,突出优势区域,促进优势产业带状发展、块状聚集。二要建好核心示范区。按照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要求建设万亩核心示范区,展示最新品种,集成先进技术,发展设施农业。三要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以蔬菜集约化育苗、食用菌良种繁育、果树无病毒苗木繁育、茶叶无性系苗木繁育为重点,构建省、市、县三级基地协调的良繁体系。四要抓好标准园建设。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增强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产业化为任务,建设部级标准茶园2个、标准菜园1个。要求标准茶园1000亩以上、设施蔬菜和食用菌标准园200亩以上、露地蔬菜标准园1000亩以上。五要强化绿色防控和非疫区建设。把开展绿色防控、非疫区建设与优质农产品开发、品牌打造结合起来,万亩核心示范区必须实现绿色防控全覆盖。

(三)加快成果转化,强化科技要素支撑。进一步强化农科教大联合、大协作,健全完善农科教联席会议制度,围绕新增4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和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扩大协作领域,建立会商机制。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强突破性专用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集成示范,依托产业示范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步伐。要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大力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完成300名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围绕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农民外出就业和农民创业,培养新型农民12000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0万人(次)。要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示范主导品种300万亩、推广主推技术600万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科技支撑。

(四)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要以开展“全国种子执法年”活动为契机,加大种子执法力度,进一步严格市场准入,强化市场监管,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发展环境,确保良种的有效供应和质量安全。同时,要紧紧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品牌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010年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个,要强化“三品”证后监管。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等制度。加大例行监测力度,建立健全监测制度。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五)推进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加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培育扶持农产品种植大户,引导农民面向市场种植,大力推广市场前景好的优良品种。要进一步探索创新土地流转新机制,依法、规范、有序、稳妥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要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转化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让农民从加工增值中受益。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培训力度、政策指导力度、项目扶持力度,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扶持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高、民主管理好的省、市级示范合作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农超”对接。要立足区域特色资源优势,以“十大特色优势效益农业产业”为重点产业,以“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为抓手,以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为重点,培育打造“峨眉山茶”区域品牌。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荐和宣传活动,积极参加各种优势农产品营销活动,扩大影响、提高声誉、抢占市场。

农业增收范文篇5

一、组织领导

1、成立发展秋冬季农业生产工作领导小组2、把发展秋冬季农业生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周密部署,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技术服务

乡秋冬季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组,要继续深入农村,活跃在基层一线,大力发展油菜、绿肥生产,切实搞好技术指导工作,并发放油菜、绿肥生产技术资料,同时做好水利冬修工作。

三、示范建点

1、狠抓油菜生产示范基地,实行领导责任制。我乡在主的木环公路沿线三个村各建立一个500亩、300亩、200亩油菜高产示范基地。分别由乡党委书记、乡长、分管农业副乡长负责。真正起到示范带头和辐射作用。

2、各示范基地要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做到有牌子、有方案、有记录、有总结,要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3、重点抓好典型示范基地建设,建好一批有一定科技含量示范片。在岳山垅、团山、梅桥、九里25个小组建立1个近2500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区,与县在蒲亭镇、、河东乡建立1个万亩油菜高产创建示范区接壤。按平均亩产200公斤要求落实各项技术措施。

四、水利冬修

一是重点搞好自来水厂的建设和八一村二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二是加快完成土地整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三是继续执行“民办公助”的奖励政策,鼓励民间资金兴修水利,着力解决水库下游灌溉渠系配套问题,要求各村至少有一个水利冬修主战场。

五、着力银抓造林绿化工程,切实改善人居生态环境

今年我乡重点打造绿化,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农村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型、休闲观光型、小康示范型乡村绿化模式,以油茶、柑桔及水果为主的经济果木林和以杨树、泡桐为主的速生三产林,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六、组织实施

今年我乡秋冬季农业生产分为四个阶段实施,从年9月上旬开始至2010年4月结束。

第一阶段(9月上旬-9月下旬),宣传发动,任务到乡,分解到村,落实到田,责任到人,备足油菜、绿肥良种安全,确保良种到户,完成油菜育苗、东山自来水厂建设及八一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并做好宣传发动。

第二阶段(10月上旬-10月底),对板田实行机耕,起沟分畦,施足基肥,适时播种油菜、绿肥等,对棉田套种油菜实行适时移栽。东山自来水厂和安全饮水建设涉及到组要开好会,并着手工程实施。

第三阶段(11月上旬-12月底),搞好中耕除草,防治蚜虫等病虫危害。东山自来水厂和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第四阶段(元月上旬-4月份),搞好清沟排渍,加强肥水管理,实行“四喷”,防止油菜早苔,加强病虫害防治,确保油菜高产丰收。全面完成东山自来水厂和八一村二组安全饮水工程建设。

农业增收范文篇6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1号),立足我省实际,20*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着力解决农村民生问题,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努力保持粮食产量1000亿斤

(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农资综合直补、能繁母猪和奶牛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和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把“超级稻”纳入良种补贴范围,今年对农民的各项补贴资金达到60亿元以上。全面落实对粮食、油料、生猪和奶牛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粮食、油料和生猪生产大县的奖励补助。强农惠农政策要向黄淮四市等重点产粮区倾斜。继续落实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建立完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协调机制。严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严禁通过“以租”等方式提供建设用地。继续搞好土地复垦、管理和后备资源的开发,继续搞好空心村、砖瓦窑场和工矿废弃地整治,保持耕地占补平衡。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农民和产粮大县的生产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5亿亩左右。

(三)着力提高单产水平。大力开展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在46个县强力推进小麦、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集成配套技术,挖掘增产潜力,探索高产途径。继续实施“种子工程”,加快粮食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继续免费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5500万亩以上。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努力解决影响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的关键技术,组装配套适合不同生态类型的“吨半粮”生产技术体系。继续实施“植保工程”,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化防治队伍,建立健全重大病虫害预警与控制体系,确保对重大病虫害的应急处置率在90%以上。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大重大技术推广支持力度,继续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

(四)抓好粮食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以优质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继续搞好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完成周口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商丘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续建新乡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开工新建濮阳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加快推进信阳优质水稻基地前期准备工作。继续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加快71个县(场)优质粮食基地建设步伐。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继续集中70%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重点支持24个产粮大县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抓好18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

(五)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骨干,地方标准为基础,企业标准为补充,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市的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实行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全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300个以上。推广认证产品标志使用,健全可追溯制度。加快省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完善“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推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的各项制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六)加快品牌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带动战略,充分发挥地域和资源优势,依托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培育一批中国名牌和河南名牌。申报国家名牌农产品10个,新创河南名牌农产品30个。积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强外向型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全面实施原料种植、养殖基地检验检疫备案制度。继续扶持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积极开拓农产品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

二、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大“三农”投入力度。20*年,各级财政用于改善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力争突破500亿元,省级财政支农投入增长15%以上,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重点加强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维护建设税政策,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村镇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从今年起,在农村新安排的生态建设等公益性强的基本建设项目,根据不同情况,逐步减少县及县以下配套。设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各类支农资金和社会资本向现代农业集聚。加强农业投入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抓好全省38个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和中小灌区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灌溉效益,力争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继续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扩大小型农田水利“民办公助”项目投资规模,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大幅度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将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小型排涝设施建设纳入补助范围。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非经营性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办法,明确建设主体和管护责任。支持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提高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0万亩。扩大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技术改造规模和范围,实施重点涝区治理。继续搞好“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

(三)抓好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建成燕山水库和西霞院水库,完成沙颍河、涡河等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加快驻马店小洪河治理、金堤河张庄提排站改扩建、马家岩水库等项目建设。实施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加快河口村水库前期工作进度,确保今年全面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出山店水库前期工作。加快薄山、南湾、鲇鱼山、石山口、宋家场、窄口等水库除险加固,确保3年内完成我省纳入全国规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水库移民政策。

(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较大幅度增加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市、区)。抓好关键农时季节的农机组织服务工作,机耕水平稳定在80%以上,小麦机收机播水平稳定在90%以上。积极拓展农业机械作业服务领域,玉米机播和秸秆还田均达到60%以上,玉米机收面积提高一倍,提高水稻机播机收水平。大力推广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小麦精量播种面积达到75%,机械深施化肥面积达到3800万亩。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对农机作业服务实行减免税,对从事田间作业的拖拉机免征养路费,继续落实农机跨区作业免费通行政策。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

(五)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和农村环境治理。认真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全面启动8个省级林业生态工程和4个产业工程,重点突破环城防护林和城郊森林、村镇绿化、生态廊道网络体系建设、生态能源林建设工程。投资61.3亿元,完成大面积造林5*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160万亩,新增生态廊道绿化面积55.2万亩,建设林业生态县16个。加快淤地坝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全面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严禁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建立土壤安全防控体系,切实做好土壤污染调查工作,确保土壤安全。鼓励发展循环农业,推进以非粮油作物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能源研究和开发。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一)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快构建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教育和普通中小学为依托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发展城乡一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继续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星火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实施力度,进一步提高补贴标准,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鼓励培训机构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今年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120万人。着力培育新型农民,组织实施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星火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等培训项目,培养一大批适应农村需要的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创办人等实用人才。

(二)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总体规划,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由短期型向长期型、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由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结合各地特点和优势,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享誉国内外的劳务品牌。拓宽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国际劳务输出规模。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万人。做好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保护和土地流转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跟踪服务机制,更加关注留守老人和儿童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民创业能力,在土地流转、技术支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倡导外出创业,鼓励就地创业,支持回乡创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积极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健全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使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权利,探索在城镇有稳定职业和固定居所的农民登记为城市居民的办法。做好农民工就业的公共服务和子女就学工作,加快解决职业安全和工伤、医疗、养老保障问题,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用工单位通过多种形式,提供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租赁房屋和集体宿舍,鼓励和支持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安居就业。

(三)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农业比较效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性互动格局。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进一步优化畜禽生产结构,积极发展猪禽生产,大力发展牛羊生产,突出发展奶业生产。进一步完善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加快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京广沿线生猪产业带和豫南水禽等六大优势区域开发步伐。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加快养殖小区建设。加大畜牧业重点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支持40个重点县和黄淮四市加快发展。落实好生猪、奶牛生产扶持政策和养殖用地政策。加快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加大优势水产品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建设,扩大名特优水产品养殖规模。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开工建设信阳“双低”油菜基地,积极推进优质棉花基地建设。突出发展蔬菜瓜果生产,继续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巩固提高城市周围温棚蔬菜基地建设水平,在30个重点县(市、区)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推动蔬菜等园艺产品的规模化种植,确保“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发展。

(四)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充分利用粮食、棉花、畜禽、果蔬、木材等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大力推广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果。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分工协作体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推广多层标准厂房,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引导各类企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实现农村非农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加大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民间演艺、传统手工艺等农村文化产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激励机制,完善考评体系,落实奖励政策,加强分类指导,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五)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重点发展县城和重点镇,使其成为人口、产业、市场、文化、信息适度集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台。继续推进鹤壁等7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增加试点内容,提高试点层次。继续扩大试点范围,推进更多的省辖市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积极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农村流动。切实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完善各级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配置,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城乡一体化道路。

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农业科研平台建设,切实增加农业科研投入,重点支持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开展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研究、开发与示范。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集中优势力量开展联合攻关,选育小麦、玉米、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品种50个以上。加大地方优良畜禽品种保护和开发力度,重点建设一批畜禽水产原良种场。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国家和省有关农业科技的研发、引进和推广资金,要向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民营农业科技组织倾斜。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建立和完善农村防御自然灾害体系,重点实施“云水资源开发工程”。支持省农科院和河南农业大学向全国一流水平迈进。

(二)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强化公益性职能,对国家政策规定必须确保的各项公益性服务,要抓紧健全相关机构和队伍,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人员和工作所需经费,足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将农资供应、动物疾病诊疗、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等服务,从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中分离出来,放活经营性服务,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快推进种子经营与管理政企分开步伐,将种子生产经营机构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中剥离出去。加快农口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积极稳妥地做好分流人员的社会保障接续和安置等善后工作。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形成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

(三)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完善动物防疫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继续落实“六位一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继续实施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扑杀补偿机制,全面实施动物疫病可追溯制度。积极推进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制度建设,建立完善兽医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的新机制,建立健全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并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强化产地检疫,加强屠宰检疫和动物防疫监督执法工作。支持和鼓励兽药生产企业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兽药。加强对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生产供应的监督管理,确保疫苗质量安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应急资金、物资和技术储备。

(四)搞好农村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双百市场工程”试点。供销社要加快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强力打造农资等经营网络,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鼓励商贸、邮政、医药、文化等企业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今年投入资金6000万元,新建1万个以上农村连锁超市,覆盖全省三分之二以上的行政村。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做大已上市品种,争取上市更多的农产品期货品种。加强粮食、食用油、生猪等农产品储备体系建设。继续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减免通行费政策。搞好“家电下乡”工作,对在国家规定范围内购置彩电、冰箱、手机的农民给予13%的补贴。加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搞好“金农”、“金牧”、“三电合一”等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国家在我省的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作,探索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途径和办法。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村村通宽带。积极培训乡村农民信息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业信息服务。

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一)加大农村教育事业支持力度。深化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继续免费向全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补助政策,提高补助标准。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到2009年将基准定额落实到位。继续实施好177所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中小学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充实工程。合理布局农村中小学。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选派和组织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继续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全面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发展农村民办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

(二)提升农村卫生服务水平。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民的补助标准由40元提高到80元。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医疗救助管理,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全省农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县乡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分步推进100个县医院、县中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建设改造,建成80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用3年时间完成所有行政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加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和监测系统,提高农村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控能力。继续做好艾滋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帮扶救助工作。

(三)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幸福家庭行动”,实施“千村万户”新农村、新家庭示范工程,广泛开展“生育关怀行动”。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今年在30个县(市、区)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程试点,提高农村出生人口素质。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加强农村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四)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快建设农村文化大院、文化广场等基础文化设施,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扩建改造72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完成46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以及8600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建设。实施3911个2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大服务“新农村建设”出版物的出版比例。继续组织实施好“农家书屋”工程。大力开展各级各类以“图书、戏曲、电影”为主体的文化下乡活动,实施“百部流动舞台千场演出送农民”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使60%的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性电影。积极申办第七届全国农民体育运动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大力实施“万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五)增强农村社会保障能力。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农村低保对象每人每月补差水平不低于40元。扩大保障覆盖面,逐步把农村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认真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落实五保供养资金,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供养金实行社会化发放。继续加强敬老院建设,将集中供养率提高到40%。做好救灾工作,提高灾害应急能力和减灾救灾工作水平。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六、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一)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继续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户。加强农村土地承包规范管理,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完善土地流转合同、登记、备案等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总结鹤壁、舞钢等地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试点经验,探索转包、租赁、互换经营、入股等多种土地流转方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多种形式,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财政、金融和舆论支持。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原则,创新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力争年内完成50%以上集体林确权发证工作。鼓励产权明晰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依法有序流转,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可依法继承、抵押、担保、入股,可作为合资、合作的出资或合作条件。县级以上政府和林业行政部门要建立完善流转体系,及时提供信息、政策咨询、林权变更登记等服务。积极推进林木采伐管理、公益林补偿、林权抵押、政策性森林保险等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场和重点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三)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加大农业发展银行支持“三农”的力度。通过批发或转贷等方式,解决部分农村信用社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力争年末前基本完成统一法人组建工作。继续推进农村合作银行试点工作,吸引和鼓励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加盟农信社,争取年内一部分农信社县级联社组建为农村合作银行。积极稳妥地做好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工作,力争年底前组建1-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邮政储蓄银行要通过多种方式扩大涉农业务范围。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到农村开展业务。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优化农村金融环境,扎实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推进农村担保方式创新,扩大有效抵押品范围,探索推进政府支持、企业和农村金融机构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进一步完善符合农村信贷业务特点的监管制度。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建立健全农业再保险体系,逐步形成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

(四)深化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明确乡镇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清理涉及乡镇的“一票否决”事项和检查评比达标项目。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扎实推进“乡财县管”,完善县乡财政体制,进一步明确划分县乡财政收入范围,加大对县乡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增强基层财政实力。探索建立以“一事一议”为主体的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推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财政奖补制度。进一步抓好乡村债务清理工作,在“制止新债、锁定旧债”前提下,针对公益性债务、生产经营性债务研究探索分类处置的方式方法。全面铺开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力争用两年时间全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历史债务。

七、确保新农村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坚持分类指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设立专项引导资金,用3年时间,集中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从今年开始,根据全省各行政村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按照人均收入分为三类进行综合整治。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的一类村庄要在村庄建设和村庄环境绿化、美化上进行全面提升,有条件的村庄要发展成为农村新社区。人均收入在3000-5000元的二类村庄,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饮水、道路、电力、沼气、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和村容村貌。人均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三类村庄,要有重点地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环境卫生状况,加快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步伐,完成1000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任务,实现10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目标。继续抓好搬迁扶贫开发工作,今年对全省19个县(市)4500户的深山区贫困户实施搬迁扶贫,改善居住和生产生活条件。

(二)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有序推进村镇规划编制和村庄治理。增加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投入,筹措10亿元,解决250万以上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结合村庄规划,进一步规范村庄电网建设,提高低压电网供电保证率,完成303个“盲点村”改造任务。筹措资金7.5亿元,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0万户,推进农村改灶、改圈、改厕,支持联户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建设各类大中型沼气工程200座。继续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绿色家园”活动,新建200个生态文明村。实施村镇绿化工程,筹资1.83亿元,完成1万个行政村的绿化。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搞好农村垃圾清理清运和农村饮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农村综合性服务组织,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建立便民利民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或公益服务站。

(三)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今年完成投资60亿元,修建改造县乡公路7000公里。继续完善“村村通”工程,修建改造通村公路8000公里。加快县乡公路危桥改造步伐。投入资金4200万元,改造渡口150个。对城乡客运网络进行统筹规划、科学调整,引导公交客车线路向农村延伸,增加停靠站点,促进城乡客运统一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改造步伐,积极推进乡镇之间、乡村之间的农村客运班线改造,促进农村客运网络建设。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的监管和客运车辆技术状况的监督,为农民安全出行提供有力保障。

(四)深入开展“三项活动”。以“抓试点、争致富、办实事”三项活动为抓手,继续抓好17个县(市)、126个乡(镇)、1023个行政村的试点,进一步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力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新进展。开展“农民致富能手”争创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拓宽致富门路,选好致富项目,建设美好家园。以改善农村民生为目的,以办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十大实事”为切入点,深入开展“为农民办实事”活动,切实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八、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一)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深入推进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建立县(市)委书记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述职制度和乡镇党委党建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着力实施“五个一”工程,扎实推进党支部工作规范化,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推荐、群众推荐、党内选举“两推一选”的办法,选好配强村级领导班子。大力培养选拔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干部。重视从农村优秀知识青年、创业成功人士和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加强农村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作用,加大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深入开展农村党员设岗定责、依岗承诺等活动,引导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更好地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切实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

(二)认真搞好村委会换届选举。高度重视我省第六次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做到换届选举组织严密、程序规范、监督严格。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推进村级组织建设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积极推进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以及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合理安排村委会成员构成,发挥好村委会作用,增强“两委”班子合力。坚决防止贿选行为,防止利用宗教、宗族、家族势力及黑恶势力干预换届选举。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民主选举,依法保障农民群众的推选权、直接提名权、投票权、罢免权。做好党员引导工作和选民的法制教育工作,如期完成村委会换届选举。

(三)注重培养选拔乡村基层干部。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培养选拔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乡村干部。鼓励返乡创业成功人士出任村干部,创建富裕村、和谐村。探索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鼓励政策,争取每个行政村有1名大学文化程度的村干部。制定鼓励政策,选派县乡年轻干部到乡村任职。积极推进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工作。重视培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探索建立稳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激励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并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农业增收范文篇7

*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为实现*年农业增产增收目标,根据《资中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年农业增产增收的意见》(资府办发〔*〕26号)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请各村民委员会,镇直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实施。

一、明确发展思路,落实增产增收目标

*年全镇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努力推动我镇农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镇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178亩以上,粮食总产达到16116吨。

大春生产要按照“稳定面积攻单产、科技避灾争主动、优化结构提品质、产业化经营增效益、实现增产又增收”的思路,稳定提高水稻,主攻旱粮生产,突出抓好玉米,大力发展马铃薯,积极扩种大豆,增加精细蔬菜,大抓名特水果。计划全镇大春粮食总产达到16116吨;蔬菜产量12640吨;力争大春季为全镇农民人均增收20元以上。

二、落实关键措施,确保粮食稳定增产

(一)采取多种途径,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切实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严禁非法乱占滥用耕地。同时,在依靠科技扩大粮食播种面积上狠下功夫。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和蓄水情况,采取分段育秧,推广旱育稀植育秧技术,实行大、中、小苗配套,千方百计多栽水稻;通过改制复种和“三田”改旱,在大抓春玉米的同时扩大二季玉米和增种田坎玉米,稳定玉米播种面积;通过改制复种、大搞“增种”增加红苕面积;要通过调整作物结构扩种马铃薯,充分利用旱地预留空行增种马铃薯;要通过推广“麦/玉/豆”种植新模式和春玉米间作冬大豆以及利用果园、田边地角等扩大大豆面积。通过上述途径,力争*年全镇大春粮食面积稳定在50178亩左右,其中水稻11870亩、玉米19216亩、红苕15767亩、马铃薯1494亩、其它(豆类)1831亩。

(二)扎实开展高产创建,提高粮油作物单产水平。以“全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年”为契机,在全镇扎实开展“66422”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即集中成片建立亩产600公斤水稻、600公斤玉米、400公斤小麦、200公斤油菜、2000公斤马铃薯(鲜薯)的千亩展示片,集成创新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实用增产技术,辐射带动大面积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水平的提高。

(三)落实防灾减灾措施,尽力减轻灾害损失。始终坚持抗灾夺丰收的思想不动摇。确立“顺势而为、主动应对、科学制旱、积极避旱”的抗旱工作思路,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避旱,变以抗为主为防抗结合,变单一抗旱为综合抗旱。继续切实抓好以早制旱、以水制旱、以旱制旱、以调制旱、以改制旱、以科技制旱和以多制旱等“七个以”制旱措施的落实。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强化落实“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加强农业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检疫有害生物及外来有害生物的监测、阻截与控制,加强村植保专业服务组织建设,狠抓重大病虫害有效防控。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切实搞好高毒农药替代工作,确保全年病虫防治面积占应治面积的95%以上,重大新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病虫草鼠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

三、强化科技支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围绕现代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切实从实用技术推广、资源高效利用、农民素质提升三个方面强化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力争在优良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集约化、轻简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大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创新推广机制,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把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主体培训有机融合,实现人员、技术、品种、物资、信息等“五入户”,扩大实用技术覆盖面。

四、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

切实加强中低产田造,强化以土地平整、地力培肥、渠系配套、农田节水、地力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耕地的地力水平和产出能力。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优粮工程标准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省“金土地”工程等项目,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实施国家测土配方施肥和省“育土工程”项目,为农户提供无偿的测土配方施肥服务,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实施国家土壤有机质提升试点项目、稻田保护性耕作项目和地力培肥项目,示范推广稻田秸秆还田免耕技术。

五、以农村能源建设为载体,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农村沼气建设为纽带,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和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圈,推广“猪—沼—果(菜、茶、粮等)”能源生态模式,发展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因地制宜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工程试点,在集约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建设与养殖规模匹配的沼气工程。在污水管网难以覆盖的区域、农民社区、农家乐和农村中小学兴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

六、推进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础上,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营销合作组织、加工流通企业等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积极发展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改善营销服务,不断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融资机制、运行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完善“公司+基地+体系+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升级,将优势农产品转化为优质产品,打造名优品牌。继续抓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实施,依法规范专合组织的运作,维护专合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支持专合组织发展经济实体,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增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带领作用。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加大对示范村的扶持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发挥好示范作用,带动“一村一品”发展。农业部门要继续联系龙头企业,从品种推介、基地建设、技术培训、政策咨询等多方面提供服务。

农业增收范文篇8

一、工作成效及主要做法

今年,镇党委、政府抢抓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良好机遇,积极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促进农民增收。一是建设养殖小区。养殖小区地处现代农业示范园中部,占地10亩,总投资80万元。修建牛棚56间,沼气池8座,氨化池8座,管理、饲料房16间,至少可养牛160头。年底可创收24万元以上,8户群众户均增收3万元。二是发展拱棚蔬菜。由镇政府聘请技术人员统一搭建小拱棚50座,承包给3户蔬菜大户进行种植和经营,每座拱棚已实现收入600元,户均增收1万元。三是扩大育苗基地。育苗产业是镇的特色产业之一。镇上不断增加育苗品种,使育苗小区繁育面积由原来的50亩增加到今年的120亩,品种由原来的以落叶松为主的3个常规品种发展到现在的以落叶松、油松、红叶李、云杉等为主的9个品种,参建农户也由最初的21户发展到目前的45户。初步计算,亩均每年创收1.4万元,120亩创收165万元以上,户均增收3.7万元。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科学规划,政府引导。一是科学规划。镇上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了总体规划,总体规划面积1000亩,计划投资1500万元,利用5年时间,分三期建设。园区规划为七个功能小区,即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种苗繁育区、养殖区、药材种植区、蔬菜花卉区、水产养殖及休闲娱乐区、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区。二是配套设施。镇上自筹资金建成了园区主干道路,接通了水、电,平整了建设场地,使园区实现了“三通一平”,并配套了相应的基础设施,聘请技术人员统一搭建了蔬菜小拱棚,为下一步培育产业、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便利。三是完成土地流转。要建办园区,必须将农户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这是制约各地发展农业园区的主要因素。镇党委、政府遵循市场规律,创新思维,在农村土地流转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镇政府在与农户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以每亩500元的价格从农户手中租用土地,然后又以同样的价格租给养殖户和种植户进行产业开发和经营。其中,养殖小区租用土地10亩,蔬菜花卉区租用土地30亩,育苗小区租用土地120亩。通过土地流转,顺利解决了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难题,突破了长期以来困扰各级党政组织和农户的体制性障碍。

2、加强领导,强化宣传。镇、村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公告等形式,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目的意义、优惠政策等进行了广泛宣传,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园区建设的积极性。镇上研究制定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方案》,成立了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各个小区的包抓领导和包抓干部,落实了工作措施,强化工作调度,保证了园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县农牧局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指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强化了对科技人员的管理,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3、市场运作,创新机制。建设资金不足,是园区建设面临的共同难题。首先,多渠道融资建设。在农业示范园建设中,镇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逐步形成了政府投入启动、信贷投入助推、农民投入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在养殖小区建设中,政府为每间牛棚补助500元,养殖户购牛时,政府贴息并协调银行为每头牛提供贷款3000元。政府共投入资金10万元,拉动银行和民间资本70万元以上,实现了1:7的资本拉动效应。这种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养殖户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了“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在蔬菜花卉小区建设中,由镇政府聘请技术人员统一搭建小拱棚,每座小拱棚的成本为300元,政府又以300元的价格承包给农户进行蔬菜、花卉的种植和经营。政府实际并未投资,但这一机制却极大地促进了蔬菜的规模化种植。其次,拓宽增收渠道。目前,现代农业示范园转让土地的农户已经达到83户,同时又在园区发展产业的达到20户。以养殖小区为例,出租土地的10户农民每年获得土地收益5000元,按腾出10个劳动力计算,每年务工收入在4万元以上,户均增收在4500元以上,如果从事养殖或蔬菜种植,户均增收效果则更为明显。

4、强化指导,加强服务。科技推广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镇将科技推广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园区经济效益的重点,与园区建设统筹考虑,同步推进,落实措施,全程服务。一是全程技术指导。在养殖小区建设中,县农牧局指派专业技术人员对管理房、饲料房和氨化池统一规划设计,并设立了防疫点。养殖过程中的防疫、冻配等工作,都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全程跟踪服务,为规范化养殖提供技术支持。在蔬菜生产中,从育苗、铺膜、栽植、施肥、防病虫害等各个环节,都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现场服务。二是建立科技推广机制。县农牧局强化了对科技人员的管理,采取技术人员包农户和个人津贴与农户经济效益挂钩的考核办法,把农户的经济效益作为对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的主要依据,从而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强化了责任,促进了园区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三是提供信息服务。镇高度重视信息服务工作,抽组专门人员搜集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农户,帮助农户增收。

二、经验及启示

镇通过创办农业示范园促进农民增收的做法,为促进全县农民增收创造了经验,也给予我们许多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发展农业园区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发展现代农业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农业园区可以最大程度地吸纳这些生产要素。今年,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规划了农业示范园,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参与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在现代农业示范园,除本镇农民积极投身园区从事生产经营外,外乡、外县的人也来园区发展产业,增加收入。目前,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发展生产的农户已达20户,其中,本镇的15户,外乡的4户,外县的1户,就业人数达210人。100多户养牛、种菜、育苗和转让土地的农民受益,户均增加收入300多元。镇的经验启示我们,农业园区对于发展产业、扩大就业作用非常明显,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2、政府引导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手段。农民增收的主体是农民,但政府引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镇通过建设农业园区,为农民增收搭建了平台。通过政策扶持,创新了投融资机制,调动了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在蔬菜花卉小区,政府搭建50座拱棚,3户蔬菜经营户争相承包。通过土地流转,顺利解决了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难题,突破了长期以来困扰各级党政组织和农户的体制性障碍。

3、搞好科技推广是保证农民增收的前提条件。镇将科技推广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园区经济效益的重点,与园区建设统筹考虑,同步推进。在养殖和蔬菜小区,从建设到生产直至售后服务,都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县农牧局采取技术人员包农户和个人津贴与农户经济效益挂钩的考核办法,促进了园区经济效益的逐步提高。镇上及时将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农户,增强了对市场行情的预见性,从而有效地防范了市场风险。

4、土地流转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好方法。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化经营,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有的在园区进行创业,有的通过外出打工增加收入。这一部分农民除在土地流转过程中获得土地收益外,又拓宽了一条增收渠道,增收效果更为明显。

三、对促进我县农民增收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强化政策扶持。全面落实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在扶贫开发、移民搬迁、科技推广、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性支持。县上继续坚持实施“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战略,加大投入力度,开展“手拉手”帮建新农村建设竞赛活动,工业强力反哺农业,城市强力支持农村。继续支持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新上一批农业产业化开发和龙头企业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二要大力培育产业。壮大产业是支撑农民增收的基础。继续按照“东果西药整县牛”的产业布局,全力抓好药材、草畜、核桃产业开发,加快整村、整区域规模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深加工和系列开发项目,加大转化增值力度,在扩张总量、提高质量上求发展,在延伸链条、培育品牌上求突破。全面落实《县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优惠政策》,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招商引资兴办、扶持大户创办、鼓励能人引办,支持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壮大产业基地,强化农民增收的产业支撑。

三要抓好劳务经济。劳务输转是增收最快的项目。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积极利用“百县百万农民培训项目”、“两后双百”、“党员远程教育”等培训项目,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使全县劳动力都掌握一技之长,把他们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创业技能和致富本领。积极开拓劳务基地,促进农民有组织地转移,引导农民工由苦力型向技术型、智力型转变,持续增加劳务收入。立足工矿企业多的特点,发展建材生产、民用建筑、山野菜加工、工艺品制造等农村第二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

四要发展农业园区。实践证明,农业园区具有基础设施好、产业规模大、服务种类全、科技含量高的特点,非常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因此,要以市场化运作为方向,围绕壮大我县的主导产业,发展各类农业园区,引导农民发展产业,扩大就业,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要强化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加强科技支持,搞好各种服务,促使我县农业园区快速发展,使其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农业增收范文篇9

关键词:乡农民增收问题科教兴乡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农民增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实现我乡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一)县、乡党委、政府进一步提高了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真实施“农业富民”方略,从政策、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给予倾斜,积极组织农民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经济结构。

(二)各村进一步充分利用自然优势,注重发挥区域特色。大力发展烤烟、核桃、畜牧产业和发展特色种植业。

(三)去年大、小春生产风调雨顺夺得丰收。

(四)全乡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宽,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交易市场培育和提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等工作扎实推进。

(五)科技推广力度加大,各职能部门层层举办样板,提高了农产品生产科技含量。

(六)全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增强,同时农民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中获得的务工机会和提供服务的机会也明显增加,增收渠道拓宽。

(七)劳务输出增收已成为乡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共识,农民自发到外地寻求发展的意识增强,政府组织劳务输出的工作力度加大,农民离开乡土到外地务工创收的人数增多。

二、当前我乡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我乡传统农产品较多,但没有加工型龙头企业,多数农产品未能通过龙头企业收购、加工升值,生产效益难以真正发挥出来。

(二)农业基础仍显薄弱,农业区域特色不明显,部分优势产业规模不大,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实、不稳定。

(三)城镇化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总体滞后,乡内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有限,为农民提供的就业机会不多,农民靠从事服务业增加经济收入有限。

(四)乡、村干部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战略眼光,影响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农民增收。有些乡.村干部,整天忙于应付日常事务,精力难以集中到经济建设上来,还有的偏重于显性的政绩,乐于做“形象”工程,对“高、大、外”项目的战略性投入思考较少。有的村干部精简后人数减少,但工作量大,待遇低,有时因为一些硬性任务等,上面不满意,群众不理解,加上养老保险无钱解决,工作积极性不高。另外,有少数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素质差,工作方法简单,对党在农村的政策缺乏深刻的理解,不善于做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得不好,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干群关系紧张,矛盾较多。这些都成为制约我乡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五)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劳动技能欠佳,难以获得高报酬的从业岗位,直接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外转移,严重阻碍了农民外出创业增收。

(六)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市场信息服务滞后,农业生产者获得的市场信息不充分,导致多数农产品无法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

三、促进我乡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责任,创新思维,稳步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一是要严格各级责任,服从和服务于农业和农村工作大局,认真抓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精神和《云南省农村工作守则》的贯彻落实;二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来认识农业农村,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抓农业农村工作,用创新思维推进农业农村工作;三是要按照科学组织、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的工作思路,发挥比较优势,抓主导产业,推进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对一些重点项目要按规划实施,切实抓好落实,对已经确定了的优势产业和工作重点,要制定详实的工作规划,强化措施,把工作抓实抓好。

(二)壮大集体经济,构筑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促进农民增收。同志强调指出:“要通过多种形式逐步壮大集体经济,这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集体服务功能,增强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凝聚力的需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需要。只有集体经济实力强了,才有能力兴办文化教育等公益事业,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民共同富裕。“大河满,小河平”就是这个道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选好路子,结合当地传统和自然优势,能农则农,能工则工,能商则商。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这种农村集体经济最有效的实现形式,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模式,切忌东施效颦,不切实际盲目立项。

(三)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干部服务经济的本领。新形势下,政府职能要由行政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由行政命令转化为政策引导与协调,这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的客观要求。我们乡村干部,不仅要在理论上有清醒的认识,而且必须将这一原则落实在从政的行动上。政府要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制定各项政策,只要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就要大开政策绿灯;乡村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强化服务观念,努力提高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服务经济的本领。

(四)善始善终全力抓好大春粮经作物采收工作,力保大春生产丰产丰收,促进农民稳步增收。同时要强化冬季农业开发,突出抓好冬季农业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调整优化,努力做好“小春不小”文章。

(五)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做好项目工作,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牢农业发展基础。在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和“两工”的情况下,可采取“谁投资,谁收益”的办法,鼓励农民参与沟河清淤、沟渠配套、租赁农机具、小城镇开发等,逐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农业投入体系。目前,我乡农民的自我积累能力很低,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农业,保护农民,帮助农民提高自我积累能力,从而增强农民扩大再生产能力,形成良性的农业投入产出循环体系,确保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持续性。

(五)与时俱进,致力建立服务农业、农民、农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要认真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依靠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要积极发展“劳务经济”,进一步做好引导、鼓励、支持农民走出乡土到外地去创业发展和务工增收的宣传、组织、指导和服务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三是要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大城镇户籍制度和劳务市场管理体制改革,降低农民进城门槛,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安家落户,为农民增收致富营造广阔而又平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逐步形成城乡经济和市场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四是要认真研究农业信息化建设问题,积极发展壮大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营销队伍和行业协会,实施“信息入乡工程”,抓紧建立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建立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为农产品流通提供有力的信息平台支持,破解农产品卖难问题。五是要树立抓订单就是找市场的观念,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同时强化对订单执行情况的监督落实,维护双方合法权益,降低合同风险,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六是要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抓好---泡核桃品牌申报工作,把优势农产品推出去,把需求市场引进来,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公务员之家

农业增收范文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县政府年初确立的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目标,扎实做好抗灾救灾工作,做到大春损失晚秋补,水稻损失旱粮补,种植业损失养殖业补、农业损失工副业补,确保灾害之年农业不减产,农民不减收。

二、主要目标任务

全镇扩种晚秋蔬菜8000亩,力争全年增加生猪出栏1万头,家禽出栏8万只,转移农村劳动力6000人,实现人均增种2分地,户均增养1.5头猪,户均增养20只小家禽,户均转移1.5个劳动力,人均增收达到2000元。

三、具体措施

(一)切实抓好大春后期田间管理。

水稻正处于抽穗、灌浆期,也是水稻二化螟、三化螟(钻心虫)、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稻虱、稻瘟病等病虫害呈暴发态势,为此,要抓住8月上旬晴好天气,对水稻病虫害进行一次统防统治。同时加快抢收玉米,坚持成熟一块收获一块,确保大春粮食增产。

(二)千方百计抓好晚秋生产。各村要以不荒田,不闲地为原则,抓住旱情缓解的有利时机,及时抓好秋菜的育苗工作,大力提倡播种秋菜,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一方面要做好蔬菜种子的余缺调剂工作,引导辖区内种子门市部根据本地实际组织种子调运和供应,并进一步加强协调和监管,确保种子质量;另一方面,要正确指导农户选用适宜作物种类和品种,提供栽培技术指导服务,确保旱作效益的提升,确保人均增种2分地的目标实现。

(三)尽早部署冬季农业生产。各村要以全面消灭空闲田地为目标,尽早研究制定冬季农业生产计划,按照“种养结合、规模经营、提高效益”的思路,重点抓好“两菜、两草、一麦、一薯”生产,力争全镇冬种面积达到3.5万亩,冬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切实抓好2015年小春生产准备工作。一是抓好油菜生产,大面积推广“双低”油菜种植,全镇油菜面积达到8500亩,其中优质油菜面积8500亩,优质率达到100%以上;二是抓好小麦生产,播种面积3500亩,良种推广率达到95%;三是切实抓好冬季蔬菜生产,全镇冬季蔬菜面积达到7000亩;四是抓好牧草生产,努力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充分利用冬闲田、坡地、滩涂、荒地发展种草业,实行草畜配套,全镇饲草种植面积达到4500亩,促进草食畜禽业发展;五是抓好马铃薯生产,以桥坝、响水、田塝、五星、土寨等村为重点,辐射带动全镇马铃薯生产,力争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7000亩以上。各村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将冬种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村、组、户和田间地块。

(四)大力发展以生猪为主的养殖业。首先充分利用当前国家鼓励生猪饲养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生猪生产,搞好补栏工作。力争户均增养生猪1.5头,力争全年生猪出栏比上年增加1万头,实现全年出栏生猪6.5万头,以槐树开泰生猪养殖场为重点,利用全镇养殖大户扎实做好猪源调配工作,在稳定本地猪源的基础上,积极从外地统一调入优质猪源。要迅速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把扶持重点放在保护母猪生产能力、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促进生猪规模养殖,着力增强全镇生猪生产的后劲。要进一步强化防疫体系建设,加大秋季疫病防控力度,确保免疫不留死角。要坚决堵住外来疫情,有效降低动物疫病发生率和死亡率,实现生猪生产良性稳定发展。其次是利用荒山荒坡优势,大力发展以黄羊为主的羊食畜禽,引导农民种草养畜,全年黄羊出栏增加400头,肉牛出栏达到500头。其次是大力发展小家禽养殖,以巴山土鸡为主,发动各村群众利用优势条件发展鸡、鸭、鹅等小家禽养殖,实现户平増养20只小家禽,实现全年出栏土鸡8万只。

(五)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各村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来抓,在及时掌握劳务信息的基础上,有领导、有组织、有目的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确保户均转移1.5个劳动力,农民人均增加劳务收入2000元以上。要围绕劳务增收目标,积极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大力整合农业、劳动保障,教育、民政、妇联等部门的培训项目和培训资源,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和致富能力,做到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实用技术,力争全年培训农民7000人次。要把就近转移与跨地区转移结合起来,多渠道拓宽劳务经济路子,尤其抓住我镇地处城郊优势,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

四、认真做好面向“三农”的各项服务工作

各村、各部门要全力以赴支援抗灾救灾工作,为灾害之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想办法、出主意、动真情、比贡献,在全镇范围内形成抗灾救灾的强大合力。财政、民政部门要积极筹抗灾救灾资金,及时足额下拔到位,保证抗灾救灾急需;水利部门要密切关注天气形势变化,注意收集雨情水情,掌握第一手资料,督促指导各村合理蓄水和用水调剂工作;农业部门要备足农药、种子,因地制宜优化种养结构,推广良种良法;兽防部门抓好疫病防控,强化技术服务;各单位、驻村干部要沉下去指导和帮助抗灾救灾工作,做到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技术出技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尽一切力量帮助群众解决抗灾救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