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应用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2 05:52:28

农业应用

农业应用范文篇1

一、小型农业机械在山区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一)为农户耕作提供便利。农业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基础之一,其分布的面积是非常广泛的。而在山区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其地理地貌与平原地区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山区地块中可以用于耕作的地块相对较为分散,并且经常出现不同耕作地块之间存在高度差的情况,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是无法进行统一集中作业的。而通过灵活度高、体积小的小型农业机械的应用,其便于操作的优势可以非常好的发挥出来,有效的解决了大型农业机械集中作业困难的问题,从而为山区农民从事农业耕作提供了很大便利,提高了农业产业效率。(二)科学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有许多农村的青年以及壮年劳动力都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益而选择外出务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农村劳动人口呈现出老龄化的状态,大量劳动力的流出使得山区农业生产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土地荒芜问题将越来越突出。通过应用小型农业机械,可有效节省劳动力,并有效提升耕作质量,这对于解决劳动力短缺而引起山区农业发展缓慢问题是非常有帮助的。(三)有效提高农户的经济收益。在我国山区,由于地形地貌以及土壤情况等原因,农户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一直难以有效的提升。在以家庭式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山区农村,购买和使用较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是不可行的。相对于较大型农业机械,小型农业机械不但使用更加灵活,其售价也较低,对农户的经济压力也非常小。通过更多的应用小型农业机械设备,可有效的提升农作物的产量以及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有效的提升农户的经济效益。

二、小型农业机械在山区推广的应用建议

(一)政府增加财政投入。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效的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在我国山区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应用小型农业机械设备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个目标,地方政府应当充分结合本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对农村农业的发展做好相应的设计规划,如通村道路、机耕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财政投入,以完善基础设施和增加对小型农业机械的补贴。(二)加大宣传推广力度。相较于我国的平原地区而言,我国山区农村的信息相对闭塞。因此。我国山区农村中,有许多农户对小型农业机械设备的功能以及应用效果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我国对于农业机械购买已经建立了对应的补贴制度,但是由于农户对于农业机械缺乏认识以及自身较差的经济条件,使得一些农户依然不愿意购买以及使用小型农业机械。为了更好的改变这种现状,我们的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应积极加强对小型农业机械的宣传和推广,更好的让农户了解使用农业机械的优势。通过改变农户对于农业机械的思想认识,来更好的提升小型农业机械的应用比例。(三)开展农机操作培训。前文中已经提到,影响我国山区农业机械应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山区的农户对于农业机械的操作和使用不够了解。为此,为了更好的提升农业机械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地方政府应当针对性的在农业种植户较多的地区加设农机技术培训以及农机推广的站点,以此来为山区农户提供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农机推广或者培训站的工作人员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理念,主动投入到农机推广服务之中,更好的帮助农户掌握对应的农业机械操作能力,从而提升农户对农业机械应用效率的认识,最终达到让农户积极主动应用农业机械的目标。(四)构建小型农业机械的保养体系。农户在应用小型农业机械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农业机械设备的故障。但是如今我国山区农村的农业机械维修相对比较困难,这给应用农业机械的农户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当地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加强与当地农机企业的沟通和引导,在农机使用较为聚集村和种植户较多的地区设立对应的小型农业机械服务站点,方便农机户农业机械的维修,提升售后服务水平,并以此提高农户使用小型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农业应用范文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数学期望;农业生产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和时展密切相连,尤其在大数据背景下,农业生产的方向变得更为清晰。为了进一步明确农业生产的方向,应对大数据背景下的人口数量增长和农业经济发展速度趋势进行预测,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数学期望的实际应用。

1将数学期望与农业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原因

农业生产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气候因素、市场供求关系等。自给自足是我国长期以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农民一般会使用剩余农产品来交换其他物资或金钱。而现代社会要求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高农民素养,向现代化农业发展[1]。数学是人们生产生活及科学实践中总结各种预测信息的主要学科,因为数学可以通过大数据提炼及升华农业生产信息。将数学期望的概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势必推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及机械化。

2数学期望概念及知识应用

数学期望是在17世纪由数学家帕斯卡利用概率论知识推演得出的,随机变量取得有限个值或无穷次序常常反馈为离线型的期望值组合[2]。2.1数学期望的概念。数学期望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统计学概念,常常被应用在概率论和统计学中。数学期望被广泛使用在各个生产领域,而农业生产就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应用领域。数学期望,简单说就是能够在实验中多次取值,按照一定概率和规律乘以其最终结果,得到反馈随机变量平均取值的最终数值。数学期望并不等于常识中的期望,计算结果期望值应该是变量输出值的最终理想平均数,数学期望值不一定包含于变量的输出值集合之内。2.2数学期望的应用。数学期望常常表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二者均是由随机变量的取值范围和最终取值所确定的。数学期望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不仅包括农业领域,还有城市建设领域、自然科学领域等。

3将数学期望知识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策略

农业生产受到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制约,农民种地全靠经验的传统时代已经过去。农业生产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需要借助数学知识研究生产实践领域和科技实践领域。3.1数学期望与农业生产相结合。3.1.1离散随机变量。数学期望所最突出的表现是离散随机型函数,是比较常用也比较容易使用的内容。假设离散随机变量X是所需要求取的函数,只需要将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模型代入到常见参数序列之内,就可以根据概率原理,实现随机变量的直接分布数列,得出最终的计算结果,从而推导出所需要的实践知识。离散型的随机变量常常在农田种植、土地翻耕、农场工作调整和安排进程中使用,计算较为容易,而且在随机变量X的选取方面要求也不是非常苛刻。3.1.2连续随机变量。连续随机变量是数学期望定义中一种比较复杂的定义推断类型。假设连续随机变量X是最初设定的密度函数,那么常常会因为这种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而影响随机变量的分布序列。在分布序列的推导过程中,常使用密度函数来表达函数的数学期望值。无论是在离散场景还是在连续场景,最终得出的标准差和方差的定义常常描述了偏差平方的数学期望值。连续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定义表现为两个不同的应用领域,要么是选定随机变量的分布列,要么是计算方差与标准差的定义。具体的数学公式推导如下。+∞-∞乙xp(x)dx<+∞(1)E[g(X)]=iΣg(xi)p(xi)+∞-∞乙(x)p(x)dx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Σ(2)E(x)=+∞-∞乙xp(x)dx被称之为连续随机变量的最终数学期望值。在计算数学期望值时,考虑到偏差平方的数学期望将成为随机变量的方差,因此要区分在离散场合或连续场合的不同发展,Var(X)作为偏差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在最终的标准差结论得出时有所影响,这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因素。3.2数学期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案例分析。以山东某农场为例,该农场种植蔬菜,按照以往经验,这种蔬菜的市场需求量X(t)服从(500,800)的均匀分布规律,在每售出1t蔬菜之后,农场将获利2万元左右,但是如果蔬菜销售不出去,那么农场就会亏损5000元/t,如果农场想要将这种蔬菜销售到一定的极限,在农场生产能够保证供应的前提下,农场主希望能够计算出这种蔬菜大概卖多少吨可以使平均收益获得最大。解答步骤如下。利用数学期望值假设农场种植蔬菜m(t),也就是说,最终种植的吨数可能符合均匀分布的规律,800≥m≥500。假设函数Y在生产计算蔬菜条件之下的收益额单位为万元,那么其收益额的最终Y和蔬菜钱数需求量X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计算蔬菜售出的品种,大概根据所得出条件和设定因素计算出当X≥m,到时最终蔬菜全部卖出会获利2m万元;那么按照X<m的假设条件计算,如果出售的X只卖出2X万元,那么还有(m-X)t可能是卖不出去的,需要减掉该利润。f(X)=2.0m2.5X-0.5m!"(3)按照这个数学规律和相应定理推断,可以得出最终的结论,根据极值原理计算,其最终的获利结果应该是:1240(-m2+1480m-5002)。按照极值计算原理,当m=740t时,函数的获利值能够达到最大值,即E(Y)的函数值能够得到最大的数额,那么农场获得蔬菜利润和种植蔬菜的实际量就应该是740t。

4结束语

探讨数学期望在农业生产、种植等一系列活动中的简单运用,从中可以体会到数学知识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意义。因而在农业生产中应更多地应用数学知识,并得出更好的应用结论,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欧亚龙.数学期望在农业生产中的指导作用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9(8):14-15,17.

农业应用范文篇3

1.1小型农业机械适合山区地形。我国幅员辽阔且各地地形地貌差异较大,山地丘陵地区在我国广泛存在,且在我国西南山地种植着很多对人们生活极其重要的粮油作物,山区农业发展对于山区人民和全国人民都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地势陡峭,并且农业劳作多采用小农承包的形式进行,大型农业机械难以施展效用,只有相对灵活的小型农业机械才能稳定运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1]。1.2劳动力不足,需要农业机械。由于当前交通发达,且外地可以提供相对多的经济收入,很多山区壮年都走出大山去外地打工,这就给山区农业发展带来了劳动力不足的阻碍。而山区农业劳作的主力是妇女和老人,他们无法进行强度较高的农业劳作,并且他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给生活提供衣食保障。因此在山区推广小型农机可以帮助他们降低劳动强度,使农业劳作更加简单易行[2-3]。

2小型农业机械在山区推广中的主要阻碍

虽然在山区应用小型农业机械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由于我国山区相对闭塞、山区人民的经济情况不好等因素影响,山区农业生产应用农业机械的程度并不高,而最主要的阻碍则在于小型农业机械本身的种类缺陷。首先小型农业机械缺乏经济作物所需的种类,主要的研发方向针对水稻种植机械,而很多在山区种植范围广泛的经济作物生产过程劳动强度更大,却没有相应的小型机械可用;其次针对收获环节的农业机械缺乏,当前应用较广的都是针对作物种植环节的农业机械,而收获环节则距离机械化较远,比如棉花、玉米等农作物的收获机械在研发方面就存在滞后性,这对降低山区农民收获季节的劳动强度非常不利[4-5]。

3提升小型农业机械的应用状态

3.1针对山区需要的农业机械进行技术更新。我国的农业机械生产企业普遍将市场定位在全国范围,少有针对山区需要进行农业机械技术科研的,这就使得很多在全国推广效果很好的小型农业机械在山区进行应用推广时明显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也就是不能适应山区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针对山区农业发展需求进行分析,并根据山区需要进行农业机械技术更新,以山区农作物种植收获等环节的生产需要为技术突破的根本方向,结合山区地形要求对小型农业机械进行改进,使之更能适应山区农业发展,为山区农民生活生产质量的提升探索路径。3.2鼓励小型农业机械生产企业降低价格。由于小型农业机械化普及程度并不高,很多机械的制造成本仍然比较高。因此,很多山区农民无力负担,只得依靠手工劳作的方式进行耕种,生产效率非常低。为了让更多的山区农民买得起小型农业机械,研发部门应在研究新产品的同时,重点研究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小型机械的市场价格,让每个农民都能买得起。只有这样,才能够扩大山区农业机械化普及范围,提高山区农业生产水平。3.3强化机械化宣传力度。小型农业机械在使用上虽然比大型机械简易很多,但由于山区农民的平均年龄比较高,且之前没有接触过类似的机械,在使用上会产生很多问题,影响机械使用性能的发挥。因此,在推广普及小型农业机械过程中,要设置专门的农机站对农民进行机械化操作教育和讲解注意事项,尤其是对年龄大的农民进行一对一的教学。首先,建立农技站,并提高站内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对农业机械的熟悉程度,帮助农民了解农业机械;其次,技术人员要深入村中,以“一个帮助多个”的连环模式,让农民都学会使用不同类型的小型机械,实现小面积机械化生产目标,从而提高种植效率,节约劳动力。

4结束语

总之,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需要农业机械生产企业在技术与山区适应性方面的提升,而山区农业管理单位也要针对农用机械进行技术推广宣传,多方合力提高山区农业机械的应用效率,使农业在山区获得机械化与自动化的发展,为山区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古权.小型农业机械在山区农业生产中的开发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6,36(13):50-51.

[2]杨春宏.浅谈小型耕作机械在山区农业生产中的推广[J].农民致富之友,2017(1):117.

[3]冯海荣.小型农业机械在山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信息,2016(21):99-100.

[4]罗锐利.小型农业机械在山区农业生产中的开发应用[J].南方农机,2017,48(6):19.

农业应用范文篇4

无赔款优待(NoClaimDiscount,NCD)指保险公司根据被保险人的索赔记录,对索赔少或无赔款的投保人进行一定程度的费率优惠,引导客户主动控制风险、调整保险标的风险水平的费率管理制度。无赔款优待在非寿险领域、尤其是车险领域的应用非常普遍。回顾近年来我国车险费率厘定机制的发展历程,无赔款优待机制在其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从无赔款定额返还、无赔款抵交保费,到当前多风险因子浮动组合,其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展,成为保险公司调节风险保费的核心工具之一。2011年,为了解决农业保险交费难的问题,四川省在农业保险领域推出无赔款优待试点政策,这也是无赔款优待机制在我国农业保险领域的较早应用。具体来说,四川省的试点政策具有以下五个要点:第一,如果参保农户在保险责任期满后无赔款发生,保险公司将对农户自交保费部分给予部分或全额返还,用于抵交该农户次年续保时的自交保费部分;第二,农户无论续保与否,若无赔款则均应返还部分或全部约定保费,保险公司要在保单到期后对无赔款的农户对应保费进行批减;第三,保险公司只对农户自交保费部分采取无赔款优待政策,对于财政补贴部分的保费,则不适用该政策;第四,返还或抵交金额是以当年度而不是续保年度的农户自交保费为基础计量的;第五,年度间在不同保险公司承保的农户也可以享受该政策。从政策实施效果来看,四川省农业保险无赔款优待的政策试点得到了较多农户的认同,在激励农户交纳保险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后,其他一些省份在森林保险和养殖保险等领域也开展了无赔款优待的政策试点,积累了一些可操作的经验。2016年,财政部出台了《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其中第十五条明确提出经办机构可以通过“无赔款优待”等方式,对本保险期限内无赔款的投保农户,在下一保险期限内给予一定保险费减免优惠。同时还规定,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地方财政、中央财政等按照相关规定,以农业保险实际保险费和各方保险费分担比例为准,计算各方应承担的保险费金额。从中可以看出,《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险费补贴管理办法》所确定的无赔款优待政策与四川省的无赔款优待政策有一定的差异,其具体要点包括,一是明确以无赔款的投保农户为对象;二是明确以次年保费为基数减免优惠,保费不返还;三是明确提出同比例减免,即不仅对农户自交保费部分给予优惠,同时还对各级财政补贴给予优惠,整体下调费率因子。

二、无赔款优待在农业保险业务中应用的特殊性

一般来说,普通财产保险的保险标的及权属关系在年度间很少发生变化,因此可以从人、标的、风险等角度来有效计量无赔款优待相关的优惠因子及额度,然而,对于农业保险而言,由于农业风险会受到生物学特性、损失不确定性、地域性、周期性等因素的影响,其保险标的、权属关系和风险内容年度间都可能发生显著变化,这也使无赔款优待政策在农业保险中的应用更为复杂,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农业生产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一)农户生产的特殊性。触发无赔款优待政策的条件是农户没有获得赔款,然而,由于农户在出险率、生产规模和种植策略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影响着无赔款优待政策的触发条件,因此,简单的“一刀切”式政策可能会导致公平性问题。一是农户出险率的差异。农户的出险率指保险公司所承保的农户中发生损失的农户占全部承保农户的比率。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农户的损失在保险责任范围之内,那么,保险公司将对其进行一定赔偿,农户也将因此受益。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可以用农户的受益率(受益农户数/承保农户数)来衡量农户的出险情况。农户的受益率越低,则表明农户的出险率越低。在农业保险实务方面,种养林三大险种的农户受益率有显著差异。从种植业保险来看,2017年度,全国农户受益率为29.27%,其中最高的是吉林、辽宁、北京和内蒙古等地,农户受益率在70%以上,而湖南、广西、陕西和天津等地在10%以内,这样农户获得无赔款优待在省区间有显著差异。从养殖业保险来看,由于一般养殖标的有稳定的死亡率,不同死亡率意味着饲养管理水平差异,每个养殖户在保险期间内必然要发生赔款,农户受益率达到100%,这样养殖险农户基本不能获得无赔款优待。从森林保险来看,灾害发生概率小,而一旦发生则损失重大,当前平均林户受益率在0.5%左右,这样绝大多数林户均会获得优惠。因此,无赔款优待政策在实务执行过程中,需要按照险种及地区特点,据实制定来体现政策的效能。二是农户经营规模的差异。在农业保险实践经验中,一般规模性经营的新型农业主体相对普通农户而言出险率较高,这样新型规模农户获得无赔款政策支持的可能性较低或概率较小,多数获得无赔款优待的为普通农户。从农业保险规模性农户分布的数据来看,种植险承保面积在10亩以下的普通农户占承保农户总数的84%,而这些散户对应的承保面积仅占总承保面积的28%左右,由数据可知,将有72%承保面积的规模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能得到无赔款优待支持,这与无赔款优待政策的基本初衷不尽相符。三是农户种植策略的影响。在种植保险实务中,同一农户同一标的(例如早中晚稻),在不同保单内都有承保记录,同时一个农户在同一保单内也可以有多条记录(多个地块),这样同一农户同一标的存在着保单间和保单内的出险差异,影响无赔款优待政策的计量。例如,同一农户的不同保单的水稻保险,早稻出险,而中稻或晚稻不出险,是否给予无赔款优待;而同一保单中某农户其中一块地出险,其他地块未出险的,未出险地块是否给予无赔款优待。这些业务情形在实务中需要据实考虑,获得投保农户的认可。(二)风险因子的特殊性。一是农业灾害发生规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是一个“与天斗、与地斗”的过程,容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民间也有“三年一小灾,五年一中灾,七年一大灾”的说法。与此同时,农业灾害的后果也难以准确预测,即使一些地区连年发生灾害,其范围和影响也有显著差异。一般来说,农业大灾的覆盖区域比较广泛,例如,旱灾、涝灾、风灾、病虫害等一旦发生,虽然波及农户众多,但是受灾的程度却有差异,获得赔款的额度也不一样。农业小灾的影响范围虽然有限,但是其发生却有着很强的随机性。此外,在灾害频发和资源环境条件不佳的地区,灾害几乎年年发生。这也意味着,如果实施统一的无赔款优待政策,农户在大灾之年将不能获得无赔款优待,在小灾之年只有部分农户可获得无赔款优待,而在灾害频发和资源条件差的地区,几乎很难获得无赔款优待。但是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保险的经营具有周期性,保险公司应做到“丰年加快积累,平年略有结余,灾年进行补偿”,从而保证长期稳定经营。因此,如何在确保保险费率充足和适度的无赔款优待之间保持平衡,是无赔款优待政策在实施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二是防灾减损行为的影响。对于从事种植业的生产者而言,农业生产通常包括播种、喷药、施肥、除草、灌溉、排水防涝、防病防虫等环节。客观上来说,如果农业基础设置越完善,农户在防灾减损方面准备得越充分,那么灾害损失就越轻。对养殖业生产者而言,如果养殖户的饲养水平越高、防疫工作准备得越充分,养殖标的的死亡率就越低。对于林业风险而言,预防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森林防火防病防虫是林业部门的基本职责。可以看出,在农业生产中,通过事前的防灾减损及模式化管理来降低农业灾害损失程度是根本,比事后的赔偿更为重要。如果无赔款优待政策的实施能够引导农户积极防灾减损,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三是风险单位设定的影响。对于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保险而言,风险单位的设定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也会对无赔款优待政策的实施产生影响。通常来说,种植业的风险单位一般为地块,地块大小以承保面积衡量。对于一次农业灾害所造成的不同地块的损失程度,我们一般用面积损失率来衡量灾害损失的范围,用标的的损失程度来衡量总体损失率。其中,面积损失率可以作为无赔款优待的参考指标。养殖业保险的风险单位一般按照养殖区域和养殖对象确定,不同养殖区域和不同养殖对象的风险均有显著差异,例如,对于短期饲养的育肥猪或肉鸡,一个保险期限结束之后,保险标的也就不存在了。然而,对于多年饲养的奶牛及能繁母猪,一旦出险,保险标的就被淘汰。此外,由于疫病防治的需要,农业部门可能会扑杀尚处于保险期限的饲养动物。对于林业而言,其风险随着地域、林种、用途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北方林业种植容易遭受火灾和病虫害,南方林业种植易遭受风灾及雪灾等,但按照林区林班来确定林业的风险单位,更符合一般财产保险的特点。对于同一林户而言,可能只有部分林班出险,多数林班不出险,此时无赔款优待的设定可进一步分区分类。(三)风险计量的特殊性。无赔款优待一般是按照保险标的数量和风险保费作为计量基础的,然而,农业保险的标的和风险发生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据实考察。一是无赔款优待续期减免优惠额度的基数不易确定。受种植结构的调整、轮作和休耕等因素的影响,农户所投保的险种及面积的变化是常态,这也意味着同一农户在不同年度所承保的对象和保费会发生变化,具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形。第一,农户的本年度与下年度的种植和养殖的对象不一致,面积或数量也会发生变化。第二,同一作物在不同年度的种植面积发生了调整,例如第一年规模较小,第二年规模较大。第三,同一地块在不同生长季种植了不同的作物,例如第一年种植的是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内的农作物,第二年种植的是另一类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内的农作物;或者第一年种植地方财政补贴范围内的农作物,第二年种植中央财政补贴范围内的农作物;或者存在着一年多季农作物,如果上季作物未出险,是否应该直接优惠下季作物等情形;或者存在着套种、间作以及多种作物在同一生长期承保等情形。二是保险公司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有待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区域会存在常规的调整,同一区域的农业保险业务在不同年份可能由不同的保险公司经办。然而,由于保险公司之间不能交换数据,一旦经办的保险公司发生调整,次年的经办公司将无法准确获取上年度的农户出险信息,这样农户的无赔款优待政策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此前,四川省在试点中要求保险经办机构在保险期限结束后60天内,列出获得“无赔款优待”的农户清单,报送同级财政和农业保险领导小组或协调机构确认,并抄送各相关乡镇政府,再由经办机构公示“无赔款优待”农户的续保信息。虽然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数据共享,但其环节多、效率低,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数据共享的机制,因此只能是权宜之计。

三、无赔款优待在农业保险业务中的应用建议

(一)各省应因地制宜出台统一政策。结合农业保险业务的经营特征和现行农业保险补贴的制度框架,我们认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应该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具体的无赔款优待政策,充分考虑险种、标的、农户等因素的差异,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一是按照险种大类规定触发条件。对于种植业保险,可按照农户是否获得赔款作为优惠前提;对于养殖业保险和林业保险,可以按照农户的赔付率来设定优惠区间。二是规定无赔款优待的险种范围。凡属于目前中央财政补贴险种的,均统一纳入优惠范围,并覆盖所有的参保农户。如果农户投保多个险种,其中一种不属于补贴范围的险种出险,那么对应的险种不做优待,但其他险种可以享受优待。此外,如果农户仅投保一个险种,当年也没有出险,则在第二年度投保其他财政性补贴险种也能够享受优待。三是统一无赔款优待的基数及因子。无赔款优待的基数以第二年保费为计量基础,不考虑年度间的承保规模变化,并按各省统一制定的优待比例,同时要兼顾充分考虑农户、标的等多方面因素。(二)加强农业保险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制度框架下,不同经办公司都能准确、及时地获取农户的理赔数据,是无赔款优待政策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农业保险行业的信息平台,打通各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信息孤岛”,无疑可助推无赔款优待政策的实施。当前,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的全国农业保险信息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全国农险信息平台)汇集了国内所有经营农业保险业务保险公司的相关数据,特别是农户层面的承保、理赔和收付数据,具备了统一实现行业内无赔款数据验证的条件和基础,并进而可深入开展无赔款优待的诸多工作,例如,区分农户的承保理赔信息,统一执行相关优待政策,开展无赔款优待数据的生成、查询、应用、统计和事后校验管理,按政策规定及时为保险公司提供“农户级”的费率优惠因子,协同对各级财政补贴进行统一比例的减免和优惠,实现数据间的无缝对接等。同时,全国农险信息平台还可通过对无赔款优待因子的管理,督促保险公司按照行业标准生成数据,及时向平台提供完整准确的数据,通过平台功能来推动政策落地,这也对提高农业保险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数据公信力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探索区域费率因子浮动机制。目前,我国在农业保险费率的厘定方面基本上采取了“同一省份,统一费率”的做法。随着农业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从“农户级”费率优惠向“地区级”费率优惠过渡,构建符合农业风险分布特点的多层次农业保险费率机制,是我国农业保险更好地服务现代农业的基本方向。这也意味着无赔款优待政策在调节农业保险费率、深化保险区划方面有更大的用武之地。随着农户理赔数据的不断积累和完善,我们可以用多年度平均或上年度的村级、镇级或县级赔付率等作为区域性费率调整的依据,即以现行的统一费率作为基本费率,结合县、镇、村等区域的多年度平均或上年度赔付率来确定调节因子,按照0、20%、40%、60%、80%、100%、120%、200%及以上等不同赔付率设定对应的农业保险费率浮动因子,来综合确定相应县、镇、村的级差费率,构建区域性费率浮动机制。这些数据在全国农险信息平台可以自动生成和功能推送,既好操作,又便于监管,具备了费率区划落地的条件。不仅如此,随着我国多层次农业保险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针对产粮大县、贫困户及贫困县、新型农业主体的补贴政策的逐步出台,全国农险信息平台均可发挥自身的“大数据”优势,完善区域费率因子浮动机制,助力财政部门,不断提高我国财政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小伟,吴学明.对调整农业保险财政支持政策目标的思考[J].中国保险,2018(2):14-17.

[2]庹国柱,朱俊生.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需要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J].保险研究,2014(2):44-53.

农业应用范文篇5

关键词:气象服务;农业生产;防灾减灾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在提高,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都在处于发展时期。在气象技术上,相比以往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给人们提供了很多方便,特别是在农业上,能够时刻掌握天气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大大降低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影响。现如今,气象部门也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将气象服务的作用发挥出来,不仅给自然灾害带来了抵抗的能力,同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有了保障。

1气象服务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生产上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收入也在迅猛增长。但在农业生产中,在资金的投入上很大,若出现自然灾害就会给农业带来很大的损失,特别是在非常恶劣的天气情况下,就需要将防护做到位,把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在农业的自然灾害防护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就是气象服务,气象服务给农户提供气象方面的信息,提前做好预报的工作,从而让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大大降低。目前,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气象方面的技术和设备有了很大的提高,给气象部门在预报准确率上提高不少,并且能够预测到的信息也随之增多。现阶段,气象部门能够将霜冻、干旱出现的时间进行预测,同时针对小范围的天气情况进行改变。例如,干旱的地区,就利用人工降雨的形式,保障农作物水分充足。与此同时,在农业生产中,气象服务提供了诸多方面的支持,例如,在选择合适的物种上,可以对耕作的形式进行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

2气象服务的特点

2.1天气预报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在过去的气象预报环节中,由于天气信息从制作到后期播出需要大量的工作,就给天气预报在时效性上和针对性上有所降低。最近几年,因为全球的天气出现很多变化,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给农业的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由于以往的气象服务在技术和设备上达不到很高的标准,在气象服务的针对性上没有准确的预测,给农作物带来一定的影响。2.2天气预报更加精准。一般情况下,天气预报在时效上时间越长,所预报的准确率就会很低,相反,时效很短,就会将预报的准确率提高。为此,就需要利用现代化、先进的气象信息收集设备进行监测,能够确保气象部门随时观测和收集气象信息和资料,同时要利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对软件进行分析,更好地对天气出现的变化有所掌握,才能将天气的预报达到准确性。

3提升天气预报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3.1提高气象预报的针对性与准确性。天气预报在实际的应用中,就需要气象部门在气象预报的针对性上和准确性上进行大力提高,同时和农民之间要进行互动、交流。目前,因为在一部分农村地区经济还很落后,一些现代的、先进的高科技技术无法有效地得到利用。为此,就需要气象部门要针对农村地区在宣传和传播上加大力度,例如,利用电视、广播和当下流行的新媒体平台等将气象信息进行及时地公布,让天气预报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与此同时要和农业方面的专家采取交流和合作,对农业的生产和相应的技术提供指导。3.2设立完整的灾害天气预测系统。在农业生产的防灾减灾体系中,其中最重要的系统就是预测灾害天气系统。进行防御灾害过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让气象做出及时的播报,对一些具有灾害性天气到来时做出预警。与此同时,要把农业生产种植的地区相关因素有所关注,例如,天气气候、温度等,构建一套完善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另外,气象的工作人员要把气象灾害和恶劣天气进行结合,分析出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同时要研究出针对不同天气状况使用的产品,利用监测技术,做到预防和预警,将天气灾害预防上和使用效果上不断提升。3.3提高长期预报的水平。在霜冻、低温冷害、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中,要想让这些能够做到实际预防的手段就是长期预报。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在不断进步,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气象设备,特别是针对长期预报系统,其优点就是可以将时间较长时期内出现的天气情况作出准确判断。此时,气象部门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干旱、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采取分析工作和研究,将这些气象灾害发生的时间能够做到正确判断,同时就可以实施有针对性的方案,进而也将长期预报的技术水平有所提高。3.4加强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的应用。在抗旱防雹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就是短期临近预报。气象部门使用多普勒气象雷达技术,对天气的情况作出判断,同时能够对小范围的天气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将天气预报的精准度大大提高,降低了农业的自然灾害。另外,气象部门要善于利用人工降雨或降雪等形式。

4结语

目前,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尽管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有了明显的进步,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为此,就需要政府要专门设立专业的管理结构,让管理部门之间采取交流,建立气象部门的共享平台,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把各地区的信息采取整合。同时,要研究新的技术,构建完善并健全的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让农户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辛吉武,邢旭煌,翁小芳,等.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分布特征及其防御措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92(4):199-202.

[2]刘建英.气象为现代农业防灾减灾服务的思考[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

[3]于庚康,徐敏,黄亮,等.气象服务在江苏农业减灾增效中的效用分析[J].气象科学,2011(1):34-38.

农业应用范文篇6

现代生物技术由一组新技术组成———基因组学、组织培养、微观繁殖、遗传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移接和转基因[1]2,还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围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风险讨论主要集中于转基因作物的环境释放、遗传控制育种所带来的对环境的影响和人类健康的影响。转基因鱼、畜禽动物基因工程研究因为处于试验研究阶段,尚未有其产品引入自然界和人类的食物链中,公众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伦理方面。(一)转基因及其产品的环境安全性转基因作物种植可能带来的某些环境外部性,由于具有不可逆转性,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转基因作物在自然环境种植释放,因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开放性,即非实验条件下的不可控性,环境影响必然存在。但是我们不可能确切知道新生物体与那些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已有生物体是否会发生相互作用,以及作用的后果又是什么,因此,对环境构成的风险非常难以评估。人们非常关注转基因作物在自然环境种植释放,是否会发生水平基因转移使标记基因漂移到非目标物种、与近缘物种异型杂交变成杂草,转基因植物的抗病毒基因是否会导致新的病原菌产生等等影响问题。水平基因转移(HorizontalGeneTransfer,HGT)是指遗传物质在两个不具有亲和性的有机体(供体与受体)之间转移。转基因作物发生HGT的可能性及造成的影响并不需要过多的忧虑,除非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从植物到其它生物体的HGT造成了严重影响。事实上,自然生长的植物中遗传基因的流动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农作物在某些地区都有自己的亲缘植物,而如果两个物种的生长数量非常接近,则基因流动的现象就会普遍发生。目前被批准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植物中,大部分是以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逆境为目标,这些具有特别遗传特性的转基因植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明显强于普通植物,因而具有转化为不可控制杂草的能力。但是,遗传修饰作物与栽培种一样,转变成杂草的可能性都非常小[2]。“终结性技术”即遗传应用的限制技术(GURTs)选育的不育种子,不会污染基因库,因为这种特征不能传递,但是,不育种子的外源基因可能漂移污染其它植物,因为植物中遗传基因的流动是普遍存在的。农民如果留存不育种子繁殖的第二代种子来年种植,具体品种的遗传应用限制技术(V2GURTs)限制了第二代种子的繁殖能力,可能对农民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病菌和害虫能快速适应新的抗性基因[3],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转基因植物的种植可以造成新的病原菌和害虫的产生。抗虫作物或那些基因工程药物可能杀死非目标生物体(例如美洲产的一种褐色的大蝴蝶),甚至是有益的昆虫和真菌[4]。转基因Bt玉米毒死黑脉金斑蝶的幼虫可谓转基因作物短期不良反应的一个实例[5],据推测长期不良效应的发现正如六六六、DDT、PPA等药物的不良效应一样需要一定时间。尽管经调查有人指出,这项实验是有意不模拟自然环境所进行的非选择性实验。一些内生杀虫剂作物像紫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esis,简称Bt)作物(如Bt玉米、Bt棉花、Bt大豆、Bt马铃薯),导入了对杀虫剂进行编码的基因[6]186,诸如此类的抗病、抗虫等转基因作物的大量种植极大的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量,可增加生物多样性。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逆境等转基因作物的大量种植,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能力明显强于普通植物,可能会对本地普通植物造成侵害[7];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必将大幅度提高除草剂的使用量,从而加重环境污染的程度以及降低农业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作物在已有的7000多种粮食作物中所占比例虽小,然而,大规模种植势必减少农业生物品系的多样性。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基本上是假定的,人们对食物的需求而将自然生态系统转换成农业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最大威胁[8]。相对于发达国家对生态环境的过渡开采和浪费以及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给生态系统造成的巨大压力[9],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未造成严重后果。(二)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对人类健康的风险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可能准确地预测一个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中的外源基因在新的生物体中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科学家还不能令人信服地用已知的有关转基因食品的化学成分来预测转基因食品的生化或毒理学效应。一种转基因食品在化学成分上与其自然存在的对应食品相似,并不能够说明人类食用该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10],因而转基因作物性食品的食用安全性问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公众对转基因作物食品的食用安全性的担心与疑虑主要是:转基因植物食品中的外源基因的安全性;转基因作物中外源基因编码产物的安全性;转基因作物中的外源基因被摄人人体后,与动物或人类的肠道中的微生物群能否发生相互水平基因转移(HGT),进行基因交换的可能及其影响;转基因作物食品中抗生素标志基因编码蛋白是否会使食用者产生抗生素抗药性,以及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毒性、过敏性、抗药性等。传统科学界的大多数人不认为消费转基因食品对公众构成了潜在的危险。目前来讲,除了转巴西坚果基因大豆有致敏性,转GNA基因马铃薯的安全性有争议外,其它许多的转基因食品已被现在的研究结果证明是安全的,但转基因食品的长期效应有待探讨[11]。对转基因食品持安全态度的英国皇家学会证实并指出[12]:(1)转基因产品通常与它们的常规对应物是相同的,例如用转基因甜菜生产的食糖;(2)作为加工的结果,大多数转基因食品将不包含能存活的基因或DNA,因此,这些物质不能被传递;(3)当“外源”DNA在人的唾液里能存活20分钟、在人的胃里能存活8秒钟时,没有证据表明这样的DNA被结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进人类细胞的遗传物质中了。……结果,人类和其他动物食用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当然,也有持疑虑态度的专家。原中科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局局长钱迎倩分析说,转基因的商业化只是最近几年的事情,而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是40年才能观察出结果,危险也许是潜在的。国家环保总局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官员王捷,以另一种方式表示其对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安全警示:“过去谁也不知道四环素有问题,等我们的牙黄了,就晚了。要知道,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谁也说不好。”例如一种Bt基因的产物Cry9C,在称为StarLink的玉米中表达,被怀疑可能是一种潜在的过敏原[13]。美国环保局仅批准其用于动物饲料,禁止其用于食品生产。但是,2000年9月及随后进行的检测却发现,许多玉米食品中竟然含有StarLink。生产StarLink的玉米的美国阿凡迪斯公司,2002年3月为消费者的集体诉讼支付了900万美元。此外,为回收市场上可能含有StarLink的300多种食品,阿凡迪斯和相关保险公司支付了约10亿美元。2002年6月,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发表的一篇评论称,值得庆幸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混有StarLink的食品影响消费者健康的情况。但如果这是一种用于生物制药的转基因品种混入人类的食物链,情况又会如何呢?[14]英国动物饲料咨询委员会的一项新近研究提出,转基因物质可能被传递给吃转基因饲料的动物[15],显示了这些基因可能在动物饲料的生产过程中经受住了加热程序。据此推测,人类吃下用这种饲料喂养的动物产品也可能吸收转基因物质,但是尚没有采取正式的科学测试来检验。同时,种植和食用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对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的也有积极意义。我们不应该忽略发展中国家因食物短缺所造成的人类健康问题,尼日利亚农业部长哈桑•阿塔姆在《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我们不想因为有人错误地认为我们不了解生物技术的风险或将来的后果,就要我们放弃农业生物技术。……,我们不会因为有人认为他们比别人更懂得如何生活或者他们有权强加其价值观这类大错特错的观点,就放弃农业生物技术。残酷的现实是,如果没有农业生物技术的帮助,许多人将无法生存。”[16]此外,抗病、抗虫类转基因作物例如Bt玉米、Bt棉花、Bt大豆、Bt马铃薯等的大量种植,极大的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量,由于农药使用量的减少,农民的健康状况也得到改善[17]。安全永远是相对的,绝对安全的食品根本不存在。因此,有理由相信公众对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品(转基因作物食品)的食用安全性的质疑在所难免,危险也许是潜在的,转基因食品是否具有有害作用如引起食物中毒,引发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或产生过敏、营养不良和感觉不良等后果,需要长期的观察和科学检验才能得出结论。(三)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安全管理随着转基因生物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管理从一开始就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从事转基因研究和开发的国家各自均有比较完善的、以科学为基础的管理规则,这些制度的建立对转基因的研究和开发的健康而有序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关生物安全管理事务国际间的协调和国际统一法规也逐渐趋于达成,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制定规则的程序来确实保护人类健康与环境安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组织制定了国际《生物安全议定书》,2001年1月,包括我国在内的113个国家(地区)在加拿大签署联合国《生物安全议定书》。其中明确规定,消费者有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知情权,转基因产品越境转移时,进口国可对其实施安全评价与标识管理。200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了转基因食品潜在过敏性评估程序,2001年Inter2governmentalTaskForce提出了生物技术食品的一个特别法规,稍后,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整合了IntergovernmentalTaskForce提出的评估程序,公布了一个新的转基因食品潜在过敏性评估程序。FAO与WHO拟将转基因食品纳入国际食品法典的内容,规范转基因食品的安全管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2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则主要在生物安全评价和管理的规范程序和技术标准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各国在实验室安全方面,均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指南和规范,而在转基因产品安全管理方面还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在管理方式上各国间存在明显差异。根据监控原则和管理方式的不同,国际上主要有3种管理模式:以产品为基础的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监控管理的对象应是生物技术产品,而不是生物技术本身;以工艺过程为基础的模式———以欧盟为代表,重组DNA技术有潜在危险,不论是何种基因、何类生物,只要是通过重组技术获得的转基因生物,都要接受安全性评价和监控;中间模式———包括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俄罗斯、瑞士、挪威、韩国以及欧盟国家陆续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发展中国家的生物技术发展和安全管理起步较晚,近年不少发展中国家急起直追,技术研发投入增加,立法管理进程加快。拉美的阿根廷、巴西、墨西哥,亚洲的印度、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非洲的南非、埃及、尼日利亚、肯尼亚等,分别颁布了本国的生物基因工程法规。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问题。1993年12月份国家科委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提出了转基因的申报、审批、安全控制。1996年7月份农业部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要求对转基因生物要登记、审查。1999年国家环保总局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提出了我国在生物安全方面的政策体系、法规框架,风险评估、风险管理技术准则,国家能力建设。200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在这个条例里面,把农业转基因生物进行了定义,规定了对研究、试验的要求,要取得的安全证书;生产、加工,要取得生产许可证;经营,要取得经营许可证,要求在中国境内销售列入目录的农业转基因生物要有明显的标志,要标识;对贸易也规定了所有出口到中国来的转基因的生物以及加工的原料,都需要中国颁发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如果不符合要求,要退货或者销毁处理。农业部2002年1月5日颁发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三个配套规章,加强我国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实行标识管理。2002年4月卫生部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也是对所有的转基因食品要求标识。这些规章制度保障了我国农业生物安全和食物安全。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增加到2005年的9000万公顷,全球转基因作物栽培国家达到了21个。来自澳大利亚经济学家的一项研究指出,估计到2015年,全球在转基因谷物、油菜籽、水果和蔬菜上将获得潜在利益2100亿美元。沈桂芳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到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将达115亿公顷,届时将会有30个国家的1500万农民种植转基因作物[18]。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统计和预测,在全球范围内,转基因作物的销售额2005年将达到80亿美元,2010年将达到280亿美元[19]。巨大的经济利益将影响不同的经济群体和世界经济格局。(一)对不同经济群体的收益影响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哪些经济群体能够从中获得经济收益,或者所获得经济利益的比例大小,对此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一般而言,生产者通常是以利润为导向的市场参与者,主要考虑的是成本和收益问题。由于农业生物技术具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进农产品品质,增进农业产量和增加农民收人的优点,因此,通常情况下农民会采用生物技术。但是,在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技术采用成本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考虑技术的采用成本,与常规技术不同的是,生物技术将更多地涉及知识产权和私人垄断问题,可能增加技术的采用成本。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采用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的下降和投入使用的使用效率,进而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下降,消费者将因价格的下降而得到好处,但这些技术也可能存在卫生方面的问题而增加消费者的健康成本。卡尔森等人估计种植Bt玉米能够减少杀虫剂的使用,每英亩平均节约成本2180~14150美元。他们估计美国农民从种植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上可能获得的平均利润增长为每英亩5165美元[1]12。Fslck2Zepeda,Traxler和Nelson的研究发现,在1996年,美国的农场主从Bt棉花中获得大部分利益(59%),而基因开发商孟山都(Monsan2to)公司只获得21%,消费者得到13%,基因种子供应商DaltaandPineLand公司得到5%。他们还在1999年的研究中发现,在1997年的耐除草剂大豆的收益中,50%由农场主获得,21%由消费者获得,农业生物技术公司只得到22%[6]39。但也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是否所有的生产者都将获得这些经济利益尚属可疑。有研究表明,从1999年常规油菜籽和三种耐除草剂品种油菜籽的成本和总收入的对比中可以看出,虽然使用注入抗除草剂基因的加拿大油菜的除草剂费用较低,但是它们的种子成本较高。总的来说,由于产量低,发现注入抗除草剂基因的油菜籽品种的每英亩估计总收入较少[1]12。另一项关于生物技术大豆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和生物技术公司获得好处,但对农场主来说,由于单产增加导致价格下降,其好处被抵消了。一项关于Bt玉米的研究表明,Bt玉米种子的价格太高,除非农场主面临欧洲玉米钻蛀虫传染的概率较高且单产水平高于平均水平,否则生产效率的改善和减少农药使用所产生的效益就不能弥补其成本[6]40。还有许多利益是无法计算的。黄季等人的调查表明,在中国,由于使用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农民在农药喷药次数上减少67%,成本降低82%。尽管这个效益被新品种成本提高(转基因抗虫棉品种的种子要比非转基因棉花品种的种子价格高100%~250%)所抵消,但对农民健康成本(因喷洒农药农民经常中毒)而言则降低非常大,即农民因喷药次数的减少而降低了中毒几率(67%)[20]。(二)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影响现有技术条件下获得批准被广泛应用的转基因作物,不仅使全球农业生产增产、增收,而且还减少农药用量,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轻了环境污染,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是国际利益分配有很大差异。2005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9000万公顷,美国国际农业生物基金会的报告说,从栽培面积上看,美国以4980万公顷遥遥领先,其次是阿根廷、巴西和加拿大,分别为1710万公顷、940万公顷和580万公顷[19],这四个国家占据了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91%的份额。目前转基因作物和技术的专利被发达国家的20多个大公司所垄断,作为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美国在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都走在世界前列,从中获取的利益是最大的。自1996年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的市场额逐年增加,估计2005将达到80亿美元,2003年美国种植转基因作物的生产者从中获得约19亿美元的经济利益,预计中国将在2010获得潜在利益约50亿美元。农业生物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全球消费者以享受较低价格的形式获益,在农业生产中,食品真实价格的下降是全面技术变革的长期结果。事实上,依靠下游食品加工业和零售业的竞争,这些节省的成本以较低价格的形式被传递给消费者。寡头垄断的下游产业能从技术变革中获得增加的租金,结果消费者不能完全占有农场产出价格降低的好处。同时,消费者还从转基因产品(转基因“功能食品”、“强化营养食品”)的健康性、安全性、便利性以及品质性(比如改善口感、口味、色香)等方面获得潜在利益。显而易见,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因为转基因食品管制制度的不同,偏好的差异,信息对称性异质等因素获益情况是不同的。一方面消费者可以享受到农业生物技术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消费者对生物技术产品的关注日益影响转基因商品的生产和贸易。

三、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国际贸易问题

转基因产品的贸易问题主要表现在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壁垒上。转基因作物生产大国北美等国家出于维护本国利益,保护出口,认为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有保障,并坚持转基因产品在出口时无需经过进口国的批准;而欧盟、日本和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为了保护其本国农民的利益,则极力主张限制或禁止转基因产品的进口。国际贸易争端的实质是国家之间利益的对抗。各国之间复杂苛刻的农产品进出口技术法规、标准和质量认证制度,以及进出口商品包装、标识、检验、卫生、环保等要求,构成了更为隐蔽,更难应对的贸易技术壁垒。在农产品问题上,美国认为欧盟对转基因问题的过于谨慎,是保护主义者的惯用手法[21],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双方对抗的场所。《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SPS)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是两个与转基因生物体问题密切相关的WTO协议,与贸易壁垒有关的SPS主要是为了保护人类、动植物的安全和健康,TBT主要解决一些与保护消费者有关的问题,例如欺骗。两个协议旨在阻止各国政府出于本国利益设置苛刻的贸易壁垒,同时,这些协议也是解决各国之间国际贸易争端的国际法律框架。(一)对日本的贸易影响众所周知,美国是日本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的主要供货国,日本每年进口大豆约450~500万吨(其中80%来自美国,中国仅占3%~5%)、玉米1600~1650万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90%以上来自美国,中国仅占1%左右)。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转基因食品生产国,其60%以上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70%以上的大豆、30%以上的玉米是转基因产品,日本从美国进口的农产品中极可能含有转基因成分。日本“标识法”的实施将直接影响国内转基因农产品消费,从而使日本食品公司转向从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进口非转基因农产品,由此有可能使美国对日本玉米和大豆出口减少。尤其是在日本进口的1600~1650万吨玉米中,有200~300万吨是直接供食用的,显然,日本有可能将这部分玉米的进口从美国转向其他国家。如据美国大豆协会日本代表处称,日本2001年的非转基因大豆进口量将猛增40%,达100万吨,印俄密(IOM)(指印第安那,俄亥俄和密歇根三个州)大豆将不再受欢迎。美国大豆协会预计印俄密大豆的进口量将从1999年的3615万吨和1998年的73万吨降至2万吨[22]。(二)对欧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据统计,由于欧盟施行严格限制转基因农产品的政策,2002~2003年度美国大豆对欧盟12国的出口销售合同量仅为1亿蒲式耳,较上年同期降低了6800万蒲式耳,也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值。由于欧盟传统上一直是美国的最大客户,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令人关注。过去5年内,欧盟12国采购了美国大豆出口总量中的27%。截止到12月初,欧盟12国采购的美国大豆数量占到全年总量的52%[23]。然而,美国农业参赞的法国油籽产量及用量报告中,称法国继续倾向于在动物饲料中强制使用非转基因大豆。这一决定意味着巴西已经获得了法国大豆进口生意的大部分份额。法国饲料行业一直要求大豆和豆粕供应商对含有1%以上生物科技成分的产品进行标示。(三)对美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最新年度出口销售报告数据,2002到11月21日,美国2002~2003年度大豆出口量达到757万吨,较上年同期的803万吨降低了5173%,完成了美国农业部全年出口目标2421万吨的31126%。目前已销售但是未装船的数量达到760万吨,低于去年同期的860万吨。2002年度的出口装船数据可以看出,从9月1日到11月中旬,美国大豆出口保持在十分强劲的水平上,仅仅比去年同期落后几个百分点,而如果美国农业部对全年度的出口预测成为现实,那么将会比上年降低近20个百分点[24]。

四、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问题

20世纪6O年代以来出现的“绿色革命”是生物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典范。正是依靠以先进高产的农作物品种和化肥、现代灌溉技术的引入为特征的绿色革命,给世界农业经济带来的进步,极大地改善了全球尤其是贫困、落后国家地区的食物供应,使大批人口解决了吃饭问题,基本避免了历史上长期困扰贫困国家和地区的饥荒威胁,使该地区人民的福利得到极大改善。农业研发在20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时期,没有人对那些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基础育种资源、改良品种以及研究方法、数据和成果提出过知识产权的主张,这些资源被视为公共产品,人人都可免费使用。现在是全球范围重视知识产权的时代,无论是私营部门还是公共部门研发的现代农业生物科技都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突破了传统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不仅保护作物育种中的实验装备、材料和方法,还包括种质资源和基因组信息等的保护。知识产权能确保研发投资者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中获得利益,加速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但同时专利、商标、作物育种者权利、研究材料转让协议、契约、许可证等一系列知识产权规则的引入,使得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因为知识产权的制约而严重地阻碍后续的创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表现出明显分化的态势,发达国家拥有绝大多数的现代农业生物创新技术,它们强烈倡导知识产权保护,而且那里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而有效;发展中国家认为知识产权应用的垄断对它们的发展进程是不利的[25],这些国家有很小的动力去执行知识产权保护,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侵权现象相对严重。同时,由于不存在国际专利和国际商标等统一的知识产权体系,国度的不同,以及时效和管辖范围等因素,使得产权的保护成本非常高昂,也会出现法律问题和国际争端。几乎所有国家政府都制定和扩大了与作物创新相关的知识产权政策,同时,国际上,“保护作物新品种国际联盟”(UPOV)于1962年达成,这是第一个关于作物新品种知识产权的国际协议(其后分别于1972、1978和1991年三次修订),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制定的“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是规范WTO成员国之间知识产权保护协作的国际性协议。全球范围的国内国际知识产权体系正在建成并日臻完善。

五、结语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各国的农业发展和农业经济格局面临挑战与机遇。如果能够成功利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提供的机会,不但可以巩固绿色革命的成果,克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顺利应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远未达到传统农业生产的范围和规模,其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发展过程将是长久持续的,有关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所产生的影响和问题,其争论和研究也将持续。

参考文献:

[1]詹姆斯•D,盖斯福德等.生物技术经济学[M].黄祖辉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王俊杰等.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影响的讨论[J].分子植物育种,2003,1(4).

[3]MCLNTOSHRA,BROWNGN.Anticipatorybreedingforresistancetorustdiseasesinwheat[J].Annu.Rev.Phytopathology,1997,(35):311-326.

[4]RISSLERJ,MELLONM.TheEcologicalRiskofTransgenicCrops[M].Cambridge:MITPress,1996.

[5]LOSEYJE,RAYORLS,CARTERME.Transgenicpollenharmsmonarchlarvae[J].Nature,1999,399:214.

[6]菲力普G•帕迪.食物的未来[M].温思美等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7]RISSLERJ,MELLONM.PerilsAmidstthePromise:EcologicalRisksofTransgenicCropsinaGlobal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Market[M].Cambridge:UnionofConcernedScientist,1993.

[8]WorldBankCreatinganEnablingEnvironmentfortheSafeUseofBiotechnology,Washington,D.C.:WorldBank,1995.

[9]SERAGELDINI.WorldPovertyandHunger2theChallengeforScience[J].Science,2002,296:54-58.

农业应用范文篇7

1先进农业技术简介

1.1无公害蔬菜种植培育技术

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无公害蔬菜的出现给消费者提供了健康的保障,与此同时无公害蔬菜种植培育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无公害蔬菜种植培育基地的选择、病虫害的防治以及肥料的正确施用等。(1)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的选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要求生态环境良好,土壤背景值要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位置远离公路、采矿区以及其他可能导致土壤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区域,水质条件良好,另外,为了实现无公害蔬菜种植培育的机械化生产,还要求土地平整,开阔,便于农业机械的操作。(2)病虫害的防治无公害蔬菜要求表面农药残留量必须低于相关标准的规定,同时严禁高毒农药在无公害蔬菜种植培育中的应用,严格控制农药的用量,避免农药在蔬菜中的富集。另外,在使用农药时要交替使用不同成分农药,以免由于单一成分农药长期使用导致害虫产生抗性,应大力发展非农药病虫害防治技术,如利用昆虫趋光性进行捕杀、引进害虫天敌等等。(3)肥料的施用增加有机肥的施用,合理搭配肥料的养分,运用平衡施肥技术,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1.2先进水产养殖技术

水产品养殖要把握水产品的适宜生长温度、水中pH的适应性以及防病等技术要点。为保证水产品生长环境的良好,应经常换水和消毒,定期进行水质检测,做好病害的防治,而一旦发现水产品出现不良健康状况也可根据水质检测结果及时对症下药,做到科学养殖。这些工作都需要相关的机械设备来配合完成。

2农业机械的应用

农业机械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其泛指在农业、畜牧业、渔业生产过程中用于产品生产、加工处理的机械设备。主要包括农田建设机械、畜牧机械以及农产品加工机械等。农田建设机械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农田耕作的机械化,包括土地耕作、灌溉渠的开挖等;畜牧机械在禽类养殖中应用较多,主要用于对禽舍温度的自动控制,使温度适宜禽类的生长;农产品加工机械主要用于对农产品的初加工和深加工。总体来说,农业机械的类型越来越多,应用的场合也越来越广泛,农业机械的应用为我国农业生产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可靠性,使我国农业生产由粗放型逐步向精细化过度,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3先进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运作过程的相结合

对于现代农业生产来说,农业机械是“硬件”,而先进农业技术则是“软件”,二者在农业生产中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先进农业技术与农业机械运作过程相结合是趋势也是必然,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3.1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机械运作过程中的应用

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充足的水分,尤其适合在水田生长的作物,只有保证水分的供应,才能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在当前水资源日益紧张的现实情况下,节水灌溉技术应运而生,其主要功能是在满足农作物水分需求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节约有限的水资源,目前最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和喷灌等。要想更好地实现节水灌溉技术,就需要充分利用农业排灌机械,通过对水进行加压处理,并根据农作物的种类差异以及农作物生长不同阶段对水量需求的不同来有的放矢地灌溉,避免了浪费。

3.2农产品加工技术在农业机械运作过程中的应用

农作物收货后需要进行加工,例如大豆去豆荚、玉米薄皮与脱粒、稻谷脱壳等初加工成为农产品以及制成可以直接食用产品的深加工等。农业机械的使用使得农产品加工效率大幅提高,而且提高了农产品加工的可靠性,例如通过将加工机械与烘干设备联合使用,不但可以快速加工,而且还使得粮食作物在加工后能够快速干燥,降低了日后粮食霉变的可能性,提高了产品品质。

3.3农田保护技术在农业机械运作过程中的应用

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农业还是采用较为粗放的生产方式,大量农药的喷施以及各种化肥的大量施用使得我国大部分土壤结构发生了变化,土地肥力下降,土壤劣化严重,农田环境亟待改善。农田保护技术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量,目前应用最多的就是农田秸秆还田技术。但这种技术如果使用不当不但不会起到好的作用,而且还可能增加土壤中的带病菌数量和种类。将农业机械与秸秆还田技术相结合,使用秸秆还田机将收割后的农作物秸秆在秸秆还田机运作过程中进行粉碎,并均匀布撒在地表,再通过翻耕使秸秆进入土壤深层,通过在土壤中腐烂分解产生腐殖质,从而增加土壤的肥力,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并避免了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

农业应用范文篇8

关键词: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应用

1生物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种植的重要性

在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体现出国家的综合国力,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现代生物科技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驱动力之一。将生物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种植,可以有效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能提高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能力。人们对于环境问题日益关切,对绿色无污染的高品质农作物的需求日益迫切,生物技术的重要性也就愈发凸显。同时,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种植方面的应用也需要谨慎,否则很可能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这就需要更加加强对生物技术的重视,要循序渐进的完善和建立生物技术体系。

2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种植方面应用的现状

科技的发展也为生命科学增添了新的动力,随着技术水平的进步,生物技术日益成熟,人们已经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进行改造,让生物向着人们所需要的方向进行改变。生物技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学,生物化学、细胞学、遗传学等等学科全部涵盖在内,在现代农业农作物种植的方方面面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通过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种植方面的应用,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农作物的品种改良、加强病虫害防治的效果。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始时间偏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和很多发达国家存在技术差距,但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对相关技术研究的投入不断加大,生物技术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和世界顶尖的农业国家的技术差距已经大大缩小。

3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种植方面的应用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业技术在现代农业种植方面得到应用,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生物技术的应用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提升,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和土壤改良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在我国农业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渐改变的今天,生物技术对现代农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3.1生物技术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人口资源,其中接近四分之三都是农业人口,充沛的农业劳动力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但我国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虽然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粮食产量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增长,但仍然无法完全满足我国的粮食需求,粮食安全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生物技术作为一种能够实现对生物进行改造的高新技术,不仅可以不断优化我国农作物品种,研发出具有更高产量的农作物,还能通过将生物技术应用于病虫害防治,减少病虫害爆发的可能性,从而实现农作物产量的增长。3.2生物技术对农作物质量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我国国民经济日益繁荣,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大大提升,大部分人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农产品质量上。而通过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种植方面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质量。一方面,生物技术可以有目的的对农作物的特性进行改造,从而减少农作物的缺点,加强农作物的优点,从而实现农作物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和施用频率,减少化学农药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避免农作物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的现象。3.3生物技术对病虫害防治的影响。一直以来,病虫害都是影响我国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一旦爆发病虫害,不仅会造成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下降甚至导致绝收,还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通过将生物技术用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一方面,生物技术作为一种符合自然规律、对自然环境影响较小的技术,可以很好的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生物技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应用,可以替代很大一部分化学农药的作用,从而缩减化学农药的施用频率和施用量,从而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施用量,可以更好的保护自然环境。例如使用生物技术对土豆进行转基因处理,不仅能降低病虫害对土豆正常生长造成了损害,还能引导土豆自身产生水晶蛋白,增强土豆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1]。3.4生物技术对土壤的影响。土壤是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的主要条件之一,对于现代农业种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生物技术可以通过对土壤进行改良,让土壤的养分结构更加完善,为农作物提供更加全面的养分供应。将生物技术用于现代农业种植,对土壤的能产生很大的积极影响,从而更好的控制肥料的施用,进而减少肥料对自然环境的污染。

4生物技术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物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来看,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很多生物技术都取得了喜人的成果。随着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种植方面的应用,将会为我国农业提供全新的发展空间。为了让我国农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对生物技术的发展方向有所了解。4.1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一种高新技术,可以通过重新编排DNA等方式让生物具有一些新的特性,以此来实现对生物的改造,让生物向着目标方向转变[2]。转基因技术属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一部分,是科技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虽然近年来技术水平突飞猛进,技术能力日渐成熟,但仍然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食品健康安全问题、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等。目前来看,转基因技术可以让农作物品种得到优化,有效提升农作物的抗害能力和适应能力等,不仅可以将农作物对生长条件的要求根据需求进行改造,从而提升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能让化肥和化学农药的施用得到更好的控制,提升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了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4.2杂交育种技术。杂交育种技术的关键在于实现农作物的差异化,从而更好的通过科学、合理的筛选,进而得到更好的品种。杂交育种技术得到的新品种农作物可以将父母本的优秀特质结合,避开父母本各自的缺点,是一种已经得到一定规模普及的生物技术。目前来看,通过杂交育种技术得到的新品种表现十分良好,以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为例,大大缓解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和传统农作物相比优势明显,是一种经过实践认证的生物技术。但现如今,杂交育种技术还只能使用同一物种或相近物种进行杂交,经常出现形状分离现象,培育周期漫长,仍然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一一攻克。4.3组织培育技术。组织培育技术指的是将生物组织放置于合适的培养环境中,让生物组织进行生长,从而获得更多生物组织甚至新的完整的生物个体的技术。由于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全能型,组织培育技术可以很好的应用于现代农业种植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组织培育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组织培育技术具有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来看技术水平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不仅对于培育环境的需求十分苛刻,而且风险大,投入产出比较低,不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组织培育技术将会在现代农业未来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4生物农药技术。目前的农药以化学农药为主,不仅很容易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导致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而且随着病虫害对化学农药的抗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作用愈发削减,想要达到病虫害防治效果,化学农药的施用量也必然随之增加,形成恶性循环。而生物农药技术可以很好的缓解甚至解决这个问题。生物农药技术的原理的是利用生物或是生物代谢产物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化学成本含量很低,不仅能很好的保护农业环境,减少农作物农药残留超标现象,还不会让病虫害产生抗原性。如今生物农药技术已经日趋成熟,获得了很多技术成果,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体系,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化学农药。

参考文献

[1]左传宝.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刍议[J].农业与技术,2018,38(22):138.

农业应用范文篇9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推广应用

1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1.1提升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化可以有效提升农民收入,不仅节约农民的耕作成本,还增加了农作物产量。相比于人工,机械更有利于翻土、播种以及作物的加工处理。因此,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农民收入。1.2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机械化能够解放农民的劳动力,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使其更加细化、区域化,便于科学现代化的管理,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趋势。1.3提高农业劳作效率。农业机械化依托现代化农业机械进行耕作,包括耕地、播种、灌溉、收成等环节,也包括作物收获之后的产品加工。采用机械化劳作,可以全面解放人力,有效提高农业劳作效率。

2农业机械化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2.1鼓励政策有待完善。三农问题一直都是国家和政府关心的热点问题,国家也将保障农业的收入列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但是在实际政策中,农业机械化的鼓励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政府的惠及政策在数量上十分可观,但是在实际的生产配套中还不够优化,相关宣传不到位,农业机械化推广步履艰难。2.2资金投入不足。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现代化机械化农业的发展,每年的财政支出都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农业发展之中,但是农业技术尤其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投入仍然不尽如人意。2.3相关技术有所欠缺。技术对于机械化的推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2个方面,一个是农机科学技术不发达,另一个是相关科技人员的不足。农机科技不发达,导致农机效率低、失误率高,降低了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农业科技人员的不足导致不能切实指导现代化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了机械化的发展推广。2.4组织制度不完善。要想在现代农业中有效应用农业机械,推广组织工作就要做好。许多基层是农业机械技术应用最薄弱的环节,制度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完善、农业活动组织不到位,存在着许多问题。

3农业机械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

3.1加大财政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农业机械化扩大推广应用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中央政府在财政投入中就要在农机推广中倾斜,同时为了确保资金能够有效落实,还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资金流通管理链,与农机管理部门和当地政府协同沟通,一方面加强对资金扶持的贯彻监管,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吸收其他来源的资金支持。除此之外,国家和地方政府还可以设立专项基金,根据地方的地域特色进行专项扶持,真正为农民考虑,帮农民增收。3.2全面提升推广人员的素质。针对当前设备技术以及人员素质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学习,并且能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让效率最大化。在技术推广人员方面,要增加对专项人员的考核,增加专业资格证的考试。另外,为了提高人员的素质能力,相关部门还应该创设多样的学习条件促进他们的进步,让他们在培训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3.3完善组织管理机制。要想扩大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的应用范围,就要切实抓好组织工作,在实践中,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考核和管理制度,尤其是基层的管理工作。基层管理中,必须设置独立专项管理机构,这些机构要全面考核和监督技术管理人员,明确他们的职责理念,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另外,政府也要通过多种渠道有效推广农业机械化工作,不仅要鼓励各级政府重视机械化生产,也要鼓励相关的科研院、高校、企业和社会团体参与其中,携手为机械化在现代农业的推广与应用作贡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机械化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有效减轻农民的负担、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作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但在实际的推广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需要政府协调掌握,从资金、技术、人员、政策、管理各方面入手,积极促进机械化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应用范文篇10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大数据分析;农业经济

农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关系着广大人民的正常生活,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发达国家之间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进入新时期以后,计算机、互联网等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动力,如何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现阶段农业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1大数据分析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探究

大数据实质上是相对于一般数据而言的一个概念,即数据规模较大、类型复杂、价值分布稀疏的数据被称为大数据,大量的数据汇集形成了一个大容量的数据库[1]。大数据分析的优势在于可以对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高性能、交叉式的处理,在此基础上形成可视化报告,为生产经济决策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在现代农业领域中,大数据分析的促进作用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农业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由于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较短,因此信息化水平依旧处于较低的层次,加之我国农村分布广泛,因此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都不够完善,导致信息技术得不到有效应用,农业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十分严重。而通过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则可以实现对远程信息的调用和搜集,为农业生产经济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指导。1.2提高数据信息可靠性和精确性。虽然我国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但是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加之专业人才缺乏,导致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受到了的极大的阻碍,导致数据量和数量可靠性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对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和整体成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利用大数据分析则可以对现有渠道数据进行有效整合,降低数据采集的难度和成本,解决信息采集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数据信息可靠性和精确性。1.3大数据分析能够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大数据分析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主要可以分为数据采集和分析两个部分,数据采集是数据分析的前提,数据分析则能够为农业经济的精细化生产以及精准营销提供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的数据筛选、交叉分析,以此实现对土地、天气、环境等多方面变化趋势的了解掌握,为农业生产中各项工作和实施进度的安排提供数据支持;通过对农业相关信息的舆情分析,可以获得农产品市场波动和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往来进行研判。此外,大数据分析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为农业国内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农业信息的及时更新可以在农产品质量检测、运输保障、市场经济风险预判等多个方面发挥出不俗的效果。

2农业生产中大数据分析的具体应用

结合当前阶段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来看,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可以分为2种形式,分别是人工采集数据和信息技术采集数据。其中人工采集常用于信息化程度偏低的地区,主要应用领域如下:科研人员对农产品科研数据进行自主采集,为研究工作提供基础数据;种植商、生产加工商、电子商务平台所掌握的农产品销售数量;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采集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数据。人工采集虽然是日常数据采集不可缺少的形式之一,但是只适用于零散数据的采集。相对而言,信息技术采集数据方式的应用范围则更加广泛,如气象、土地、环境等农业生产所需的信息,都是网络信息技术完成采集的,这些数据可以即时存入到农业农业项目生产数据仓库中。当前阶段,一些信息化建设速度较快的地区已经完成了农业物联网智能数据采集平台的构建,通过农村物联网实现信息的捕捉和整合,大幅度的降低了人工采集数据所需的成本和时间,同时由于人为因素的负面影响得到了有效控制,数据的可靠性也得到了良好的保障,促进了大数据分析应用效果的提升。

3结语

现代化农业生产活动中,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可以为实现对土地、气象、环境、病虫害等多方面信息数据的搜集掌握,进而对农业生产作出针对性调整,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