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投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3:01:40

农业投资

农业投资范文篇1

国家财政用于农村农业的支出从1978年的150.66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2357.89亿元,年均增长11.16%。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支农支出,年均增长12.63%。但是,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到2003年只有7.12%,2004年才有所恢复,为8.28%。同期,农业务税增长速度快于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4.23%,因而用于农业支出与农业各税的比值呈下降趋势,1996、1997两年小于2,2003也只有2.01,2004年有所恢复,为2.61。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国家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6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要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

与这一要求相一致,我国财政也正在逐步向公共财政转变,但农村公共产品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据表1,1990~2004年我国农业各税为国家财政累计增加收入5961.06亿元。但由于公共产品供给上的城乡差别政策,农村公共产品主要靠农民白筹解决,国家仅给予少量补助,造成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水平的巨大差异。据统计,目前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仅为城市的32.9%;农村中学生享受到的国家中学教育经费仅占38%;

注:从1998年开始,“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包括增发国债安排的支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另一方面,农村中本应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往往以农民为主承担。例如,基础教育、计划生育都是基本国策,双拥优抚和民兵训练是国防事业的组成部分,这些均属于典型的公共产品,应由中央财政承担。但因这些事权都下放到了乡镇,甚至村委会,致使乡镇政府事权大于财权,摊派或举债运作屡屡发生,乡镇财政不堪重负,村级负担过重。

二、农村集体单位和居民个人对农村农业的投资

1980年以来,我国农村集体单位和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度增长,特别是1990年代以后,更是飞速增长。1987年上了一千亿元台阶后,1991年超过一千五百亿元,1992年上了二千亿元台阶,之后连年快速增长,特别是近几年增势迅猛,到2004年已超过一万亿元。但是,这种发展速度仍然落后于全社会的发展速度。农村集体单位和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波浪式的下降趋势,特别是1997年以来连续下滑,到2004年只有16.25%,几乎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比重水平的一半。

两项投资分开来看,1992年以前,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额高于农村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且前者增长速度也高于后者。之后,情况发生逆转,不但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额低于农村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而且前者增长速度也低于后者,这种局面在近几年变得尤其显著。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农业资金投入的一半左右来源于农村集体的积累,农村集体是农村农业投资的重要主体。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和普遍实行后,由于农村集体的经济职能迅速弱化,一方面农村集体的积累水平下降,另一方面投资的非农化倾向严重。因此,这一时期是农村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低迷发展时期,在1989~1990年甚至出现两年下降的局面。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集体经济壮大,1992年起,农村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迅速提高,进而极大地拉动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社区改善和经济发展。但是,这种快速提高,只是相对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比较而言的。表2表明,1992年后农村集体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呈现出下降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改革开放以前,农民的积累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很低,基本上没有能力进行投资活动。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确立了农民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配合农产品流通体制和价格体制的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一定的生产资料占有权和使用权,跨入了商品生产者的行列,使其有能力成为实实在在的投资主体,且在1981~1992年成为农村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1992年以后,其地位虽然被农村集体超出,但其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在稳步上升。农村居民个人固定资产投资速度1992年相对趋缓主要缘于农户农业投资的相对下降,这是由宏观经济环境、特别是产品和要素的市场结构和相对价格等因素综合所致。其直接原因则是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缺乏获取资源的竞争能力。

表3表明了农村居民不同产业的投资效益。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的第一、二、三产业投入与产出比从低到高依次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4年一、二、三产业的投入与产出比分别为:1∶2.81、1∶4.16、1∶5.49。第一产业的单位投资效益只相当于第二产业的67.55%、第三产业的51.18%。二、三产业的高投资回报,吸引了大量本应投向第一产业的农村资金。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调查年鉴》。

三、其他投资主体的农村农业投资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在农业领域开展了日益广泛的经济和技术国际合作。自1980年农业开始利用外资以来,我国先后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农业贸易活动,并与若干国际性农业组织建立了联系,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利用外资体系。2004年,农副食品加工业“三资”企业就已经有1776家,资产总计1362.74亿元。目前,在我国的东、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均已建立了外资农业项目。外资已成为我国农村农业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农村建设、农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是外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农村农业投资的不足,支持了我国农业的开发建设。如江西的红壤改良,山东、四川的速生产防护林建设,三江平原百万亩低洼涝地开垦改造等。二是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培训了一大批科技和管理人才。同时,在农业投资管理决策上,也引进了先进管理水平,并结合本国实际,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投资管理办法。三是通过合资、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等形式,加速了农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四是扶持了贫困地区的发展,创造了相应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利用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无偿粮食援助,项目区农民收入比项目前成倍增加,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农业与工商业之间形成了产品和要素交换的新型关系,农工商得到协同发展,为了通过分工、协作和交换而获得规模效益,并在收入流的分割中获得收益增值,一些工商企业与农户(基地)缔结了契约关系,向农业注入资金和技术,为农业投资开辟新的来源渠道。

就农业投资来看,如表4所示,1995年以来农林牧渔业基本建设投资上升较快,特别是在2002年从2001年的四百多亿元跃至一千多亿元,占全社会基本建设总投资的比重呈跳跃式上升,但这一比重仍然较小,只有5%左右。农林牧渔业更新改造投资虽然也在上升,但只有区区几十亿元,占全社会更新改造总投资的比重没有什么改善,最高年份2002年也只有0.78%。这种供给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大力扶持。

四、结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投资主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重整,农业资金来源明显多元化,但在农村农业投资主体现状还存在一些不协调。一是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减少与农业发展所需长期性、全局性的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保障之间存在不协调。过去,农业各项大型工程及涉及长远性、全局性利益的农业投入均由国家和地方财政负担。近年来,这一状况出现下滑趋势。各地实际决策过程中,为了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将地方财政支出中相当大一部分投入到回收期短、见效快、利润高的非农产业,农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形成明显的工业偏向。二是乡村集体经济实力的衰退、积累资金的减少与区域性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保障存在不协调。在原有投入体系中,区域性的农业基本建设、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都是由乡村集体积累承担的。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经济特别是村级经济实力的衰退,使得集体作为农村一级经济组织,已无力承担对农业较大规模投入的职能。三是农户在农业投入中所处的主体地位与农户经营性投入保障存在不协调,在国家、集体对农业投入同时减弱的情况下,由于没有建立良性的农业投入机制,国家政策诱导不够,以及由于要素市场和相对价格的制约,农户的农业投入冲动被严重抑制,特别是对农业的中长期投入处于严重缺乏状态之中。这些不协调都必须新农村建设中加以关注与解决。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一个服务于“三农”的农村金融体系。随着农村中的经济剩余增长,农村金融也在被激励发展。但是,正式金融体系和民间金融组织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一波三折。1984年开始各大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在农村中设立分支机构和储蓄所,而在1997年之后还是他们为

农业投资范文篇2

一、澳大利亚当前的经济形势

(一)经济从2011年初的衰退中艰难反弹

2011年初,澳东部地区遭受罕见的灾害,澳经济遭重创;澳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遭特大地震、海啸及核电危机,澳出口受阻,第一季度GDP下降1.2%,首次出现了经济负增长。随着救灾重建工作的开展,澳经济出现增长势头,澳第二季度GDP增长1.2%,第三季度反弹乏力,增速放缓。2011年11月1日,澳联储下调现金利率25个基点至4.5%,以应对经济下行风险。

(二)公共财政依旧稳健

2011年以来,尽管受年初特大灾害影响,但澳财政收支依然保持良好态势。1~8月,联邦预算收入2399亿澳元,同比增长205亿澳元;预算赤字206亿澳元,同比减少166亿澳元。澳政府开源节流措施收效明显,2010~2011财年,财政赤字551亿澳元,仅占GDP的3.7%。IMP资料表明,澳财政状况是全球发达国家中最好的。

(三)就业增速放缓,结构性失业呈现

从全球标准看,澳劳动力市场表现强劲。上半年,月失业率4.8%~5%,第三季度以来,失业率上升为5.3%,失业人口为189.6万人,比第二季度增加11.8万人。但第三季度职位缺口为18.7万人,比第二季度略有上升。一方面职位空缺,一方面失业人数增加,说明澳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失业率增长的主因是澳元坚挺,导致国内制造业、服务业竞争力下降,部分制造业、服务业开始裁员,但矿业等技术劳工短缺的局面没有改变。

(四)投资势头依然强劲

尽管第三季度以来,受联邦政府将出台碳税和矿业税等政策影响,加上国际市场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市场对澳经济前景担忧加剧,但对澳洲投资势头依然强劲,尤其是资源行业的投资。据德勤投资准入监管机构10月底公布的数据,有935个投资项目正在筹划或进行,投资额同比增长16%,其中有14个项目投资额超100亿澳元,有5个项目超300亿澳元,其中对矿业投入占三分之一,达4068亿澳元。

(五)银行业运行保持优良

第三季度以来,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恢复冲击加剧,全球信贷市场收紧,澳银行股价下降10%。据9月份澳储行的《金融稳定报告》,澳洲四大银行上半财年税后利润124亿澳元,同比增长17%,核心业务同比增长40%,而呆坏账只有26亿澳元,比2009年下降60%。澳银行业总体运行稳定,业绩优良。

(六)国内消费温和增长

金融危机后,澳居民消费支出审慎,人们倾向于储蓄。但三季度以来,居民消费实现温和增长。第三季度国内零售额比二季度增长0.6%,9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8.1%,10月份上升0.4%,11月份上升6.3%,达到103.4点,是2011年5月以来的最高值。

(七)通货膨胀增速放缓

据澳国家统计局2011年10月26日公布数据,第三季度澳通胀放缓至14年来最低水平,三季度物价指数(CPI)从二季度增长0.9%,降至增长0.6%,年率从二季度增长3.6%,降至增长2.7%。其主因是食品、石油、机动车辆成本下降所致。澳洲房价也连续下跌,国民房地产指数在二季度下降5个点的基础上,三季度再下降14个点。

(八)破产企业增多

受高利贷和澳元升值影响,今年以来澳商业环境指数降至13年来最低水平。据澳国民银行11月初的调查显示,2011年10月,澳商业环境进一步恶化,降至-1。第三季度澳共有2961家公司外部托管。截至2011年12月上旬,澳破产公司同比增加9.6%。总体而言,澳经济基本面依然向好,失业率保持低位,公共财政保持稳定,债务水平较低,矿业投资繁荣,澳经济将保持稳定,但增长势头将放缓。

二、中澳经贸合作的良好前景

中澳同为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经济高度互补,经贸合作前景良好,潜力巨大。近年来,中澳双边贸易合作规模不断扩大,领域日益拓宽,方式更加多样,层次不断提高。2011年前10个月,双边贸易额935亿美元,同比增长34.6%,预计全年贸易量将突破100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澳最大的贸易伙伴、出口市场、进口来源国,并于2010年取代美国成为澳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市场。中澳也互为重要的投资合作伙伴,特别是中国企业对澳投资迅速增长,规模越来越大,投资领域涉及能源、矿产、航空、制造业、铁路、医药、金融、旅游和农业等。据澳外资审查委员会统计,截至2010年底,澳累计批准中国企业投资申请633亿澳元,为当年澳第二大外资来源地。近年来,中澳双方都积极推进FTA谈判,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农业领域合作,完善劳务合作机制,表达了双方促进服务贸易合作的政治意愿。双方还在积极磋商,争取早日签署《中国政府与澳大利亚政府关于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三、澳农业基本状况及投资机会

澳大利亚是拥有2258万人口,769万平方公里国土,人均GDP5.88万澳元的经济发达国家。2010年澳GDP1.3万亿澳元,外贸总额5740亿澳元,其中出口达2467亿澳元。澳农业相当发达,农业是澳民族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占国土面积的6.1%。主产区分布在澳东北沿海、沿江河的多降雨或少降雨的半干旱地区。凭借特殊的区位优势,高效的管理和一流科技研发的支撑,澳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其农畜产品以高质、安全享誉全球市场。澳的农业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其农产品的三分之二用于出口。主要出口的产品有羊毛、小麦、牛羊肉、棉花、乳制品、糖、水果等。2010年澳农产品出口额325亿澳元,2011年可达480亿澳元。澳农牧有较多的投资机会,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也都采取积极对策,鼓励吸引外资采取多种形式投资农业项目。据相关资料和考察的昆士兰州、西澳州的实际情况看,昆士兰州的养牛业、热带水果业、果酒生产和龙虾养殖业,西澳州的种植业、牛羊屠宰场项目、乳制品加工业等等,均有较好的投资机会。当然,西澳州是澳最大的州,其丰富的矿产、旅游资源早已是国内企业投资的重点,农垦企业有能力、有兴趣也可加以关注。

四、对澳农业投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做好前期资料收集和各种准备工作

尽管澳政府欢迎各类无关涉及国家安全的投资,澳农业领域也存在诸多投资的机会,但要在澳投资,特别是在农业领域投资,并取得良好的预期,需提前做好各种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工作。其一,对欲投资行业运行的历史、现状、未来作出客观判断;洞悉该领域或国际投资者的观点。其二,在此基础上做出战略制定,确认影响战略议题并设计有计划的回应与对策;选择投资目标并限定投资标准;考虑目前及未来市场发生的变化并设计对应计划;限定投资风险偏好、分析成功因素和为投资成功制定具体目标;对初级产品领域,要围绕气候变化政策,获取对当前监管框架的认知。其三是投资可行性和市场分析。重点对市场价格、资本、运营回报、生产规模、产量等关键性指标进行市场调研;对已知达成的成果进行跨地区、跨季节的数据测试。对供应链的其他选择并获取基础设施、物流和出口作相应安排;研究其他可能发生的外部因素和这些因素产生的影响,比如水、地和政府对外国所有权者的政策。其四对项目运行中管理原则、框架的安排,包括治理和监督。其五是投资交易前的调查和框架设计,资金来源及成本;项目增长、预期表现,设计资金来源和运营资金模型;获取关键资产分类独立第三方评估(土地、用水权、厂房和设备);根据完整的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成果,制定可接受的投资价格预期。其六是交易执行。对谅解备忘录和买卖协议进行谈判,直至交易成功。其七是考虑在相应的时间段内,根据战略目标实现情况而设计进一步投资或退出的设计安排。

(二)熟悉了解澳洲的相关政策和法律

澳政府推行欢迎外国投资的政策,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撑。大凡在澳投资都要依据澳政府《外国投资审批政策(ForeignInvestmentPolicy)》进行投资审批。尽管早在1978年澳政府对外国政府及所属企业投资有所限制,但据澳外资审批委员会披露,2009年迄今中国企业投资申请(含国资企业)的280个项目,已全部审批通过。农垦在澳投资要汲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原中国农垦总公司在澳投资农场项目不成功的教训。除了下功夫做好前期准备外,严格遵循澳的法律法规,少走弯路。最近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在西澳投资农业的项目就是聘请在澳投资服务经验丰富的普华永道财务公司全程参与,按法律办事,按规则出牌而取得初步成果的。这是迄今农垦企业在澳最大的投资项目。

(三)对水及水权的关注

农垦企业对澳农业项目投资,要特别注意项目所在区域的地理、气候,特别是降雨、地下水及水权的问题。澳是个较为干旱的地区,从1880年以来,每十年一次干旱,对澳农业特别是小麦、棉花等作物影响巨大。尽管在澳的部分干旱或半干旱地区有丰富的地下水,但地下水的开采使用则有严格的法律调控,并有政府专门部门依法管理。此外,在澳农业投入要尽可能避免对新开发地区即生地开发项目的投入。因为尽管当地政府为吸引投资,对新开发区域进行了基本设施的建设,但新地区的农用生产道路、码头、物流基础较差,农业生产的沟渠排灌等需大笔额外投入,生产风险和投资风险较大,要尽可能回避。黑龙江北大荒集团在西澳的投资是现成的农地,并已获得了耕种试验成功,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当引起高度重视。

(四)熟悉和掌握国情社情,尽快和谐融入

由于国体制度等差异,澳国情和社情与国内大不相同。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有明确的分工和权力划分。外国投资申请审批、移民及外来劳工政策权属联邦政府,各州政府只能申诉意见和愿望,无决策权。近年来,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对引进外资特别是引入中国资金均大力支持和欢迎,并出台各种法规和政策予以支持。但许多被投资项目地社区和澳媒体则持反对意见,往往这种反对意见会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所以,我们的企业不要认为投资项目已经澳政府审批通过就万事大吉了。在项目推进和实施的过程中,要做好宣传、推介工作,向项目地社区居民、媒体宣传中国企业将尊重当地的文化宗教与传统,严格依法经营,保证社区发展与和谐状态,并表明投资项目将造福中澳两国人民。

农业投资范文篇3

关键词:农业投资;农民收入;实证研究;湖北

中图分类号:F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256-02

1湖北农业投资的动态分析

一般而言,农业投资主体包括:政府、集体合作组织、农户、金融机构、大中型企业和外商。对经济欠发达的湖北而言,政府的投入主要是财政农业支出;集体合作组织的投入主要是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户的投入包括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户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简单再生产投入);金融机构对农业的信贷投入,主要是指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业的贷款。

1.1政府财政投入的变化

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总额在不断增加,但所占比重却呈下降趋势(见表1)。从总量上看,1991-2005年间,财政对农业的支出以平均每年大约14%的速度递增,大多数年份在绝对数上都有所增加,其中仅有1992年的财政支农支出为负增长。而且财政支农资金年度间增长幅度差不多,从1994-2002年间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连年下降,从2003年开始又有所回升,看来从2003年开始政府又开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更加关注农民问题。

总体而言,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不够且不稳定,还应该进一步加大投入,以增加农民收入。

1.2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的变化

(1)从农村固定资产的投入变化看(见表2),1991-2000年间,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在逐年增加,2003-2005年间一直下降,其中2005年降到了26.55亿元,比2004年下降了59.52%。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在逐年增加,1991年为24.47亿元,2005年达到了135.95亿元。看来,各年的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基本均高于当年农村集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其中1991、1992、1995、2000和2005年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当年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的2.2、2.6、1.3、1.1和5.1倍,说明农户是农村固定资产主要投资主体。

(2)从农户简单再生产投入情况看(见表2),1991-1996年湖北农户简单再生产投入是逐年增加的,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年均增长率为18.5%,1997-2000年呈逐年减少趋势,2001年后又开始逐年的增加。而从1991-2005年这15年间,农户简单再生产投入的年均增长率为10%,说明2001年以后,虽然投资总量的整体趋势在增加,但增速却比较缓慢。这说明农户对家庭经营投资的兴趣下降,农户的资金投向多元化。

1.3从农业比较投资率的角度来分析其变化趋势

农业比较投资率,是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与农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之比率。由主要年份农民收入情况以及表3可以看出,2001-2004年间,农业比较投资率均在0.5以下,而且还有下降的趋势,这与世界农业的一般规律(在工业化中期,农业比较投资率的值应接近或超过1)的差距很大,说明湖北农业投资相当不足。

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对比分析

由表4可知,在未扣除物价因素情况下,“七五”、“九五”及“十五”时期,各个时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均低于GDP的年均增长率,1981-2005年20多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低于GDP年均增长率约4个百分点。这说明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3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间的相关性分析

3.1农业投资与农民收入间的变动关系

由表5可知,湖北农业投资总体呈上升趋势,由1990的189.03亿元上升到2003年的1114.0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5%;而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也从539.16上升到2499.33元,年均增长率为11.6%。这说明了随着农业投资的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也随之增加。但收入的增长速度却低于投资的增速,这一点可以由图1看出,收入曲线比投资曲线显得更为平缓。

通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对农民人均收入与财政农业投资、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农户简单再生产投入和农业贷款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农户人均纯收入与上述投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8,0.677,0.979,0.858和0.893,经统计检验均达到0.0l的显著水平。这表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财政农业支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户投资和农业贷款均有极大的关联性。下面再对其进行回归模型的设定,以确定各投资主体的农业投资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具体影响大小。

3.2回归模型分析

根据可获得的数据,运用E-views3.1计量经济分析软件,对1991-2005年湖北省农业投资与农民人均收入的关系运用C-D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

Y=Axα1xβ2xγο3x4

其中:Y为人均纯收入(元);x1为财政农业支出;x2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x3为农户对农业的总投资;x4为农业贷款额。YCX1X2X3X4

回归结果如下表6。

YCX1X2X3X4

表6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解释变量系数t-Statistic值

常数项30.6691.264

财政农业支出(x1)55.1874.492

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x2)7.5752.889

农户总投资(x3)13.7104.593

农业贷款(x4)3.6282.764

调整后的R^20.987

F-statistic193.020

从以上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调整后的拟合优度为98.7%,通过99%显著水平的F检验,且各投入项的回归系数分别通过了95%的T检验,表明其模型整体的拟合优度较好。分析表明:农业投资的各主体财政支农、农村集体和农户投资及农业贷款,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弹性系数均为正值,说明农民人均收入随着这四项投资的增加而增加。具体而言,每增加1%的财政支农资金,农民人均收入将增加55.19%;每增加1%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的投资,农民人均收入将会增加7.57%;每增加1%的农户的投资,农民人均收入将会增加13.71%;每增加1%农业贷款的投资,农民人均收入将会增加3.63%。同时可以看出,在农业投资的各个主体中,农户投入的增加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最大,其次为农村集体固定资产的投资和财政资金投资;农业贷款的投资对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贡献位居最后。由此可见,要增加农业的总产值,就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尤其是鼓励农户和农村集体对农业生产的投资,同时要稳定财政对农业的投资。

农业投资范文篇4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农业经济;影响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同时也加大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促进农业发展。但目前投资环节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要确保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必须创新农业技术投资方式。

1农业技术概述

农业技术是指农业科学技术,其包括先进的育种技术、灌溉技术、农机技术、温室大棚技术、农药与化肥等一切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科学技术。农业技术研究对象是提高农产品品质、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和品种改良等方面的创新成果[1]。因其范围涉及广泛,不单纯包括农业种植,同时还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所以农业技术还具有综合性。

2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提高,农业技术也大大提高,同时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成色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是农业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2.1改善农产品品质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的需求从最初的温饱问题逐渐转向了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其中就包括对农产品的特色或者品相、无公害等更高的追求。因此,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将会产生许多不同的农产品,以进一步满足我国国民不同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有助于提高产量及收入

农业技术能够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多地种植农产品,以此来增加农户收入,例如,通过小麦或玉米的改良技术,使其产量提高20%~30%;或通过增产、增大技术提高瓜果类产品的产量或个体重量,以达到增收的目的[2]。同时,使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对农产品进行播种、收获,还可将人们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用省出的劳力去打工或者通过承包更多的土地,增加收入,间接地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3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和农业经济的关系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将促进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经济的发展又将进一步促进技术的成熟,两者是一个整体,关系密切。具体来说,通过推广和应用,使农业技术的范围扩大后,能有效实现农业产量提高,而对农业技术进行推广投资则实现了农业大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投入的资金将实现农业经济的长足发展,但短期投资效益不高,需经过长期投资才能产生巨大的农业总产值。同时,两者的关系也存在着不稳定因素,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新技术将得到广泛推广,随着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以往的技术必将被淘汰。

4农业技术投资的推广策略

4.1加强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

由于农业的特殊性,我国历届政府领导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并加大资金的投入。对农业技术而言,同样需要政府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使其具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达到大规模推广的目的[3]。政府有关部门既要看到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形势,又要结合实际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机制,以便在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对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与技术提供双重支持。同时,由于相关制度的支持,资金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性,为我国农业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4.2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投资

传统的农业技术投资无法形成有效的推广机制,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自下而上推广方式,这类推广方式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保持农业技术投资的稳定性,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为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与改革,建立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机制,充分考虑土壤、种植品种等条件,因地制宜,实现多元化的、高效的发展,以求效益最大化。建立多层次、高效率的运行机制,构建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农户服务。

4.3加强对农民农业技术培训

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主要是为了使农民受益,因此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应明确农业技术的适用范围,并以新技术的应用为目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对农民进行系统化的培训,或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使广大农户掌握新技术。另外,也可以让技术员到农户的种植基地进行示范,让农户更新观念,真正地掌握新技术,形成主动学习和参与的意识,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进程。

4.4多渠道的扶持

每一项农业技术创新改革都是在长期摸索中获得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单靠国家的专项资金,难度较大且有限,很难保证农业技术的可持续性。因此,要从实际出发,或通过政策的扶持,将企业和农业联合起来,加大企业对农业技术的投入,以解决国家扶持资金不足的现象[4]。通过企业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满足了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农民可得到利益的保证,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又响应了国家的号召,节省了大量的国家资金,一举数得,进入良性循环。

4.5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

要形成农业支柱产业链,必须丰富农业产业经营模式,既要突出新技术的应用,又要形成以核心化、多元化为特征的多元化产业模式。要实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良性循环,就必须不断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同时要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以便从源头上稳定农业支柱产业链。1)建立校企、政校合作的机制。把政府作为主导力量,高校和企业作为主要参与主体,充分发挥各方因素的作用,增强参与的积极性和协作性,在不断探索中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真正做到“产、学、研”相结合,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5]。2)做好品种示范工作,让农户看到先进技术的优点,引导农户在实践环节上积极参与。另外,还应结合农村地区农业的技术现状,建立科技示范村,在科学管理下打造品牌形象,形成辐射效应,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4.6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使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不断提高,为了尽快得到回报和利用率,必须有更广阔的销售渠道,不至于因积压农产品而出现降价或滞销等情况。因此,应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销售渠道,建立高素质的销售队伍,为农业注入新的活力。为保持农业市场的稳定增长,则必须保证农产品的持续供应。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销售人员积极努力,农民也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品质、种类与产量,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生产销售一条龙,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既可保持农业技术的可持续性发展,又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以稳定农业市场,增加农民的稳定收入。同时,要积极推动农业的各项发展,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共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直接推动了农业经济的作用,加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简单化、科学化,促进了农业技术成果的应用,为农业技术的积极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结语

目前,国家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视,而对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在不断地深入进行,作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得到了保障。开展农业技术投资推广工作,需要加强政府财政扶持,加大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力度,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培训,加强农业、科技、教育的有机结合。另外,还应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以确保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的加快。

参考文献:

[1]董洁,王洪勇,王海燕.农业技术投资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探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15):45-46.

[2]杨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新农村(黑龙江),2017(5):79.

[3]耿增鹏,孙洁.简析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5):123.

[4]杨爱成.农业技术投资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J].现代园艺,2017(6):229.

农业投资范文篇5

一、国外农业科技投入现状及特征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科技则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发达国家来看,高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主要得益于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制,以及充裕的农业科技资金供给[1]。纵观国外农业科技投资的特征,可以归纳出三大主要特征:

(一)投资强度大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即农业科技资额占农业GDP值的比重。比较国内外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相关统计数据,最显著的区别是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差异———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明显偏低(见表1)。

(二)私人投资的积极参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私人部门在农业科技投资中,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甚至承担着主要的投资责任。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私人投资占有较高比重相比,我国私人部门在农业投资中的作用微乎其微(见下表2)。

(三)法律保证政府投资的刚性增长国内外许多文献表明,国外(尤其是以美国、韩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保证农业科技资金的有效供给和刚性增长,以立法形式对农业科技投资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例如,为了保证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增长,各国在制定年度财政预算计划(这种财政预算具有法律效力)时,通常会对农业科技投资在预算总支出中的比重作出具体的规定,以保证政府农业公共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以美国为例,从1958年开始,美国政府对农业科技投资额保持了年均8%的增长率,投资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但关系到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研究领域,其资金的来源主要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提供,并且以相关法律为依据和保障[2]。

二、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分析

资金投入,是农业科技活动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科技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3]。但受国家财力的限制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公共财政投资的总量十分有限,而私人投资的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农业科技资金供给短缺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通过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资特征的比较,可以归纳出我国农业科技投资的两个突出问题:

(一)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低统计数据表明:得益于政府对农业科技的高度重视,以及私人部门的积极参与,各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普遍高于非农业部门[4]。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尽管政府对农业科技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私人部门也开始介入农业科技投资领域,但从总体来看,农业科技投资强度还很低:既低于国内科技投入的平均强度,也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农业科技投入强度(见表3和表4)。表3的统计数据反映:我国2007年的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仅为0.54%,仅仅相当于美国2006年农业科技投入强度的1/7左右,或者20世纪90年达国家农业科技投资平均强度的1/4左右,以及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平均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50%左右。表4的统计数据表明,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普遍高于科技投资强度的情况相反,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的水平。以2007年的统计数据为例,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平均0.54%的投资强度,仅仅相当于国内科技投资强度(1.49%)的1/3左右。

(二)私人投资参与度不高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虽然私人部门已经开始涉足农业科技领域,但由于起步晚,私人投资在整个农业科技投资领域中的作用还微不足道。私人投资农业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

1.农业本身的弱质性及其对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农业科技活动的高风险性[5]。企业投资要求风险与收益对称,要求收益立竿见影,并且能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科技投资难以满足这些要求,也就难以获得私人部门的青睐,尤其在资源环境、农作制度、气候研究等公共产品属性突出的领域,更是如此。

2.企业资金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资金实力和科研能力强大的农业企业为数不多,农业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和政府科研机构中。这些机构的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也就必须以政府为主要服务对象,而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与企业联系、争取企业经费支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农业科技成果必须在较大范围内应用才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虽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种制度导致的农地分散,使得农民应用高新技术的收益有限,对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兴趣不高。4.从农业科技私人投资来看,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属性,农业知识产权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私人部门投资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加上受传统的重工轻农思想的影响,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私人部门参与农业科技活动比例偏低,既不利于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增加,也不利于农业科技投资结构的优化。由于缺乏追求科技成果实用性的私人资本的参与,政府的公共投资缺乏有效的竞争,既降低了公共投资的效率,也导致了农业科技与现实需求的脱节。

三、基本结论及对策建议

科技兴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落实科技兴农战略的关键在于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6]。农业科技投资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的差异,中、美两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和效率有显著的差别。提高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和效率,主要是在加大政府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非政府部门在农业科技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投资回报率。

(一)提高认识,加大政府农业科技公共投入力度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即使是在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农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加强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农业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进步理论认为,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并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态发展过程,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为了保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农业科技投入的政府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大部分农业科技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般公共产品属性,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必然会出现“搭便车”现象,而技术“消费”的非竞争性更使得科技产品的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农业科技需要政府给予更大的支持。为了保证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力度,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用法令和制度保障农业科技资金的刚性供给,建立政府农业科技资金持续供给的长效机制。同时,要统一农业科技资金管理,优化农业科技资金配置,以保证农业科技财政投资的效率。

农业投资范文篇6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一致性,本文研究样本选取了中国30个省(区、市),研究对象不包括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基础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区、市)统计年鉴。根据MaxDEA软件测度中国30个省(区、市)2008耀2018年的低碳农业效率,MaxDEA通过全部样本确定最优效率前沿面,从而测算出30个省(区、市)相对于效率前沿面的效率值,效率区间分为超高效率区间(>1)、高效率区间(0.7耀1)、中效率区间(0.4耀0.7)、无效率区间(0.1耀0.4)。从全国层面来看,我国低碳农业效率水平整体偏低,历年的低碳农业效率均低于0.6,在2006耀2015年间低碳农业效率变化趋势呈现上升、下降波动的M型。从省域层面来看,我国30个省(区、市)中,低碳农业效率最大值为1.142(上海),最小值为0.185(宁夏)。低碳农业效率呈现超高效率的省份均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分别为上海(1.142)、北京(1.062)、江苏(1.055)、浙江(1.005),这部分省(区、市)能够较好地运用低碳农业生产技术,将有限的投入资源最大限度转换为“期望产出”,投入要素的冗余度较低。我国主要粮食主产省份的效率水平排序如下:江苏(1.055)、湖南(0.854)、山东(0.709)、湖北(0.629)、河南(0.581)、河北(0.578)、辽宁(0.540)、吉林(0.537)、安徽(0.442)、黑龙江(0.425)、江西(0.411),除江苏、湖南、山东、湖北外的其他省份效率值均低于全国均值水平,反映出粮食大省在农业生产中投入要素存在较大的冗余以及过量的“非期望产出”现象,因此效率水平偏离于最优效率水平。江苏省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其低碳农业效率水平表现为超高效率,原因与江苏省积极推广采用低碳节能生产技术有关。

二、空间视角下科研投资对低碳农业影响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民受教育水平作为影响我国低碳农业效率的主要解释变量,将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开放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变量说明如下: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R&D):农业科研机构经常费用支出与农业总产值之比,单位为%;农民受教育水平(edu):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农民人数与农业就业人数比单位为%;农业经济发展水平(edl):以可比价的农业总产值与农业就业人数之比,单位为万元/人;农业开放水平(open):农业进口值与农业生产总值之比,其中农业进口值依据当年对美元汇率进行折算,单位为%。为保证模型的稳健性,本文分别构建空间面板固定效应杜宾模型(1)、空间面板时间固定效应杜宾模型(2)和空间面板空间时间固定效应杜宾模型(3)的,构建好模型之后借助于Stata12.0估计变量的参数值,结果如表1所示。(表1)从表1各影响因子的参数估计结果发现,三种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较为一致,从模型的整体估算来看,模型(1)R2达到0.65,模型(1)和模型(3)的拟合程度达到0.8以上,模型的稳定性较高,模型的拟合程度较高。农业发展水平与低碳农业效率是负相关的,农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农业碳排放的增长,不利于低碳农业效率的改善,但影响效果并不显著,结论与庞丽研究一致。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开放水平、农民受教育水平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系数值均通过T检验。可见,低碳农业效率水平受到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业开放水平、农民受教育水平正向推进作用。空间杜宾模型中的直接效应指的是研究对象的自变量变动会影响其本身的平均程度;溢出效应指的是研究对象的自变量变动对其他对象的平均影响。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对低碳农业效率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分别为1.481和0.066,经济含义为当提升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一个百分点,对本省和毗邻省份的低碳农业效率的贡献度分别是1.481和0.066个百分点。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强度能够体现各省(区、市)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能够为农业技术提供保障,为低碳农业的发展提供财力支撑,从而在生产源头控制碳排放。农业开放水平对低碳农业效率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分别为0.405和0.018,经济含义为当提升政府农业开放水平一个百分点,对本省和毗邻省份的低碳农业效率的贡献度分别是0.405和0.018个百分点。农民受教育水平对低碳农业效率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别为0.752和0.033,经济含义为当提升农业教育水平一个百分点时,对本省和毗邻省份的低碳农业效率的贡献度分别是0.752和0.033个百分点。

三、结论

本文考察了2008耀2018年中国30个省(区、市)低碳农业效率的特征,并以空间溢出效应为切入点,从空间维度出发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展开农业经济发展、农业开放度、科研投资、农民受教育程度因素对我国低碳农业效率的影响研究,主要结论有:(一)2008耀2018年我国低碳农业效率整体水平偏低,省域低碳农业效率水平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东部省份的低碳农业效率较高,中西部省份低碳农业效率虽然处于低水平,但是却具有改进空间和碳减排潜力,有能力承接东部省份的辐射作用。(二)农业科研投资强度、农民受教育水平是促进我国省域低碳农业效率的重要因素,农业开放度在一定程度能够带动农业低碳转型,但是作用效果较微弱。(三)对毗邻省份低碳农业效率的作用效果而言,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的拉动作用最强,农民受教育水平也发挥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农业开放度对毗邻省份低碳农业发展的拉动效果较小。总体而言,我国省域间低碳农业效率存在较强的空间关联性和溢出效应,省域间低碳农业发展存在相互辐射带动效果。

四、政策建议

农业投资范文篇7

党中央、国务院准确地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果断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决策部署,及时出台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今年四季度新增一千亿元中央投资,主要用于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其中新增农业项目投资51.5亿元。安排我省中央投资达2.0514亿元,集中用于农村沼气建设、优质粮食工程、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等四类项目。

为抓紧实施好这些项目,省农业厅研究召开这次会议,目的是全面加强新增农业投资项目管理,进一步明确目标和任务,落实责任和要求,确保我省新增农业投资项目尽快启动、顺利实施、如期完成并早日发挥效益。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和措施得到全面落实,有力地推进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发展。

一、提高认识、确实增强推进新增农业项目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今年新增的中央投资中,农业是一个亮点,也是重点。这既体现了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也显示出农业在扩大内需政策措施中的重要地位。既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也是对我们农业部门科学地抓项目的能力和水平的重大考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的落实,对用好管好中央投资、充分发挥政策效能进行了全面部署。前不久,锦涛总书记对加强扩大内需政策措施执行的情况的监督检查作了专门批示。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加强投资项目资金监督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近期,中央又派出了24个检查组赴全国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检查、部署工作。中央到我省的检查组已经开展了第一阶段为期三个月的工作。省委、省政府就落实扩大内需政策措施也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的调研。省农业厅高度重视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改善农业生产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等措施的落实,迅速采取行动,于11月24日和29日、12月2日三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在新形势下加大农业投入、确保全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各项措施。全面实施和管理好新增农业投资项目、确保项目建设成效是当前全省各级农业部门一项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既关系到今明两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农业在抵御这次金融危机中能否有所作为。全省各级农业部门一定要迅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上来。切实增强抓好项目建设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紧迫感,按照十六个字、四句话的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积极主动地推进和加强新增农业投资项目建设与管理。

二、加强组织领导,将责任制落实到各个部门、环节。这次的政策措施是在非常时期采取的重大举措,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次新增农业投资项目点多面广,时间紧,要求高,责任重。因此各级农业部门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明确责任,加快建设,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近期,省农业厅强化了组织领导,成立了省农业厅扩大内需促进增长领导小组。今天到会的农业厅的各相关部门都是成员单位,在各自责任范围内,履行责任分工。各级农业部门都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形成工作有人管、任务有人抓、事事有落实的工作格局。各级农业部门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和项目分管的领导,要深入项目实施一线,靠前指挥,勇于负责,把问题想得更多一点,把措施落实得更细一点,切实加强对各项工作的统筹谋划和业务指导,及时发现和帮助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突出问题,为加快农业项目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要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意识,建立主要领导负责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根据国家关于加强新增农林水利投资和所建工程管理的有关要求,为保证我省新增农业建设项目建设质量,保证投资效益,全省要建立层层负责的主管部门领导责任制制度。第一层是省农业厅的分管领导,负责各方面,对新增农业项目负责;厅计财处牵头组织实施项目管理;各行业部门为项目监管责任单位,主要负责项目的日常监管工作,行业部门分管领导为项目省级监管责任人。厅处级的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为项目监管责任人。第二层责任为十一个设区市及有关项目县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辖区内的农业项目建设负监管责任,对上、对下要层层建立农业项目监管责任帐。项目分管领导为本辖区内的项目监管责任人。第三层责任为项目实施单位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对申报项目、建设实施、资金管理和建成后的运行管理等全过程负责。要完善项目责任追究制度,对执行中央的政策措施不力、行动迟缓、特别是对新增农业项目实施做得不好,由此造成不良后果的地方和单位要严肃追究相应责任人的责任。

三、强化措施,严抓进度,确保按要求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我省新增农业项目建设规模庞大,任务十分繁重。这次农村能源建设项目中,“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建设涉及65个县,66166户;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涉及79个县,1200个建设点;“一池三建”、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涉及49个县,670个建设点。国家优质粮食工程标准良田建设项目涉及到7个县,15万亩规模。乡镇兽医站基础设施建设共涵盖88个县,300个乡级站。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共包括14个检测站的建设。如期完成以上建设项目,各级农业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必须做到科学统筹安排,分解工作任务,强化工作措施,确保项目建设及时启动,顺利实施。

(一)要加快完成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目前我省新增农业项目可行性报告已经批复,投资计划已经下达,资金很快就会到位。目前工作的重点:一是要按照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要求,结合建设需要,抓紧编制初步设计。新增项目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项目的初步设计正在组织编制,各项目单位必须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下达的项目投资计划,按要求尽快编制好项目的初步设计,于12月15日前报省审批。二是进一步分解项目建设任务。对于农村能源建设项目,各级农村能源主管部门要联合发展部门,抓紧将新增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到市、县,并在12月15日前将户用沼气池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村和具体的农户;将乡村服务网点落实到乡、村并明确具体地点、具体服务人员;将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建设任务落实到场、村。三是要抓紧完成落实建设用地、规划、环保等工作,办理好各种建设手续,做好开工准备。其中,国家优质粮食工程标准良田建设项目要在12月上中旬完成工程招投标。动物防疫设施项目建设要总结以前的项目实施经验,抓紧与当地国土部门及项目所在地乡镇政府进行沟通、衔接,尽快落实好建设用地,落实不了的立即向县政府报告,请政府出面协调解决。

(二)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一是新的建设项目要不折不扣地按照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进行实施管理。切实维护项目计划的严肃性,增强计划执行的自觉性。未经批准,项目建设单位一律不得擅自变更项目建设内容、建设规模和投资概算。二是新增项目必须按照项目建设的要求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项目合同制。项目招投标必须严格程序,不得搞虚假招标,不得将工程肢解发包,严禁中标单位将工程进行转包。这次新增项目中,动物防疫体系基础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和农村能源的主要建设内容,都有大量的仪器设备购置。为了节省建设时间并降低采购成本,省农业厅决定对这三类项目仪器设备购置全部实行省统一招标采购。即由省农业厅按规定程序统一公开招标采购,各项目建设单位不再单独进行仪器设备的招投标采购工作。需采购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确定后,由各项目建设单位直接与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并将所需的费用直接汇给仪器设备采购供应商,由供应商发往各项目建设单位。为此,要求各项目建设单位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全力支持配合省农业厅仪器设备的统一招投标采购工作,确保招投标采购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项目建设所需的仪器设备尽快到位。

(三)要重视加强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管理。各项目建设单位越是在项目实施的紧要关头,越是不能降低项目建设标准,要迎难而上,切实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严格质量标准,组织力量严把施工关、过程关,严把工程验收关,确保工程质量经得起检验,坚决杜绝不合格工程、豆腐渣工程在新增农业项目建设中存在。要加强项目资金使用和管理。各项目单位要严格财务管理制度,项目资金做到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严禁自留、挤占、截留项目资金的行为,确保资金规范合理有效使用。同时要抓紧落实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各级农业部门和各项目建设单位要抓住当前扩大内需、扩大国内投资的有利政策机遇,主动加强与当地发改委、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对项目建设的支持,千方百计解决好项目配套资金及工作经费,尽快足额到位,促进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这次的配套资金要求很严,拿不出配套资金,早点提出来,不要干了。

(四)严把项目建设进度关。各级农业部门和建设单位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贯彻中央部署“快、准、实、早、好”的要求,把握好时间节点,提早做出进度安排,迅速组织项目实施,确保项目建设进度。特别要强调的是,标准粮田建设项目要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的要求,务必在2012年3月底前全面完工。这是硬任务,不得拖延,因为4月份就要插秧了。各项目县要以此时间为期限,按照项目施工实施要求,倒排工期,实行倒计时,制定各阶段的施工任务明细表。农村能源建设项目要抓住今冬明春有利时机,加大宣传发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沼气建设,在今年底前完成主要的沼气设备和配件的集中统一采购,确保采购物资在明年1月中旬前送到项目县,在2012年3月底前完成建设任务。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在今年底前全部开工建设。新增项目要争取全部在春节前落实建设用地,节后全部开工建设,力争2012年6月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要在今年底前完成土建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力争2012年元月底前全面完成实验室的改建工作,在2012年3月底前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为及时了解项目建设进度,省农业厅建立了新增农业项目建设进度周报制度,项目建设单位要将每周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形成的实物工作量、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下一周的工作计划等于每周五下午下班前分别报省农业厅计财处、相关业务部门和设区市的农业主管部门。情况汇总后,省农业厅按规定上报省政府和农业部。

农业投资范文篇8

第一条为了保障农业投资稳定增长,提高农业投资效益,规范农业投资管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业投资,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其他社会组织及利用外资直接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资金投入。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农业投资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

第四条农业投资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多渠道筹集农业资金,逐步提高农业投资总体水平;

(二)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合理使用,严格管理,加强监督;

(三)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农业投资工作的领导,把农业投资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各级人民政府的计划部门应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会同财政、农业综合、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等有关部门,编制农业投资规划和年度投资计划。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农业投资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各级计划、财政、农业综合、农业、林业、畜牧、渔业、土地、科技、审计、统计等部门应当依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农业投资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七条金融管理机构对各金融机构的农业信贷投资工作,进行协调、管理和监督。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在农业投资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二章农业投入资金的筹集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完善以财政投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者投资、信贷投资、社会投资和利用外资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农业投资体系。

第十条各级财政每年对农业投资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市、县(市)、区财政应按下列规定安排经常性农业投入资金;

(一)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基本建设资金,在上年基础上增长幅度不低于百分之十五;县(市)、区财政预算安排参照执行;

(二)支援农村生产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总额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三)市本级和各区科技三项费用中用于农业科技的资金,应当不低于科技三项费用的百分之十五;县(市)科技三项费用中用于农业科技的资金应当不低于本县(市)科技三项费用的百分之三十;

(四)根据实际需要安排支援不发达地区专项资金。

如遇特大自然灾害,财政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专项经费。

第十一条上级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拨付的用于农业投资项目的资金,不计入本级财政经常性农业投入资金。

第十二条上级人民政府或部门安排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及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专项农业项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比例及时足额安排配套资金。

第十三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从下列渠道足额筹集农业发展基金:

(一)耕地占用税地方留成部分;

(二)乡镇企业地方税收入实际完成比上年增长部分的百分之六十;

(三)农业特产税收入实际完成比上年增长部分的百分之六十;

(四)向农村个体工商户和农村私营企业征收的地方税额比上年增长部分的百分之五十;

(五)屠宰税实际完成比上年增长部分的百分之五十;

(六)从其他渠道筹道的资金。

第十四条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应当专项用于耕地开发。现存国有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费,应按百分之三十的比例用于耕地开垦。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征收的耕地开垦费、耕地复垦费和闲置费,应当专款用于耕地开发、复垦和整理。

第十五条涉农金融机构应根据农业投资信贷计划按照国家规定的利率,及时足额发放贷款。

第十六条农业项目的承担单位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使用财政拨付的农业资金和农业信贷资金,应当按规定足额投入自筹资金。

第十七条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业劳动劳,应当对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投入资金和劳动积累,不得将承包的土地撂荒。

第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引导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增加农业投资。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引导境内外投资者对本市农业投资。

第二十条各级财政部门对财政投入的农业资金,应及时足额拨付。当年未到位或者未能拨付的,应当补足或者结转下年使用,但其数额不得超过当年农业资金预算支出的百分之十,并不得抵顶下年度财政经常性农业投入资金。

第三章农业投入资金的使用

第二十一条财政投入的农业资金以及农业发展基金,可采用无偿、有偿、贷款贴息等使用方式。除科技三项费用外,市、县(市)、区财政投入农业有偿使用的资金,由财政部门负责收回,并入农业发展基金;有偿使用的农业发展基金,由基金管理部门会同财政部门收回,并入该项基金,继续用于农业投入。

有偿使用财政投入的农业资金和农业发展基金的回收办法,由市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二十二条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资主要用于下列方面:

(一)农田水利设施;

(二)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三)生态防护林工程建设和农业环境保护;

(四)土地资源开发治理;

(五)农业技术推广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

(六)农业新品种选育、引进、推广;

(七)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和农业重要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

(八)疫病及虫害防治;

(九)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环境的其他投资。

第二十三条引进用于农业的资金,必须用于签约的项目和规定的范围,实行专款专用。

第二十四条禁止将农业投入资金用于非农业建设。禁止挪用、截留、挤占农业投入资金。

第四章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编制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财政预算,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安排农业投资计划,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执行,不得随意变更。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报告计划和预算执行情况时,应就农业资金的筹集、使用情况作出说明。

第二十六条市、县(市)、区农业综合部门负责下列农业投资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一)参与编制农业投资计划;

(二)组织、论证、评估、审批使用农业发展基金的农业投资项目;

(三)监督检查农业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二十七条市、县(市)、区计划部门负责下列农业投资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农业投资计划;

(二)审批或审查上报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

(三)监督检查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使用情况。

第二十八条市、县(市)、区财政部门负责下列农业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工作:

(一)编制财政投入农业资金的预算和支出计划;

(二)及时、足额拨付本级财政投入农业的资金和有关项目的配套资金;

(三)会同有关部门筹集有关农业专项基金和专项资金,对农业专项基金和专项资金实施财务管理;

(四)监督检查财政投入农业的资金及有关农业专项基金、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二十九条市、县(市)、区科技部门负责下列农业科技投资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一)编制科技三项费用中用于农业部分的计划;

(二)会同农业综合、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等部门审批重要农业科技投资项目;

(三)监督检查科技三项费用中用于农业科技投资的管理使用情况。

第三十条市、县(市)、区土地部门负责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耕地开垦规划和年度计划,审定耕地开垦投资项目,监督检查耕地开垦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第三十一条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等部门,应根据本市农业投资计划编制本行业的农业投入资金使用计划,按规定管理、使用农业投入资金和专项基金,监督检查有关农业投资项目的资金使用情况。

第三十二条市、县(市)、区审计部门负责对农业投资预算执行情况和重要投资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报告审计结果。

第三十三条市、县(市)、区统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农业投资统计制度,对农业投入资金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项目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监督。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定期如实向同级统计部门和农业综合部门报送农业投资统计资料。

第三十四条涉农金融机构应编制农业投资信贷计划,组织农业信贷资金的投放、管理和回收,监督检查农业信贷资金的使用情况。

第三十五条乡(镇)有民政府负责使用、管理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拨付和自筹的农业资金。

第三十六条农业投资项目由单位和个人向项目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过评估,择优立项,并逐步实行公开招标制度,确保农业投资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十七条农业投资项目应当按照规定实行合同制、项目资金管理责任制和项目法人责任制等管理制度。

第三十八条农业投资者有权对投入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制止、纠正不合理使用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农业投资项目的承担单位应加强对投入资金的管理,提高农业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接受有关部门、有关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组织或个人的监督。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或其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根据情节轻重,对负有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的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编制预算和农业投入资金使用计划,未及时、足额拨付、投放农业资金,影响农业投资项目实施的;

(二)违反有关规定未及时、足额上交或代交各项农业专项基金的;

(三)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失职渎职,造成农业投入资金损失的;

(四)改变农业投入资金使用范围或者挪用、挤占、截留、贪污农业投入资金的。

农业投资范文篇9

(一)美国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筹措社会资金增加农业公共产品投入。联邦政府直接拿钱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科技推广等;联邦政府引导各州和地方政府支持农业发展,如国会有关农业科技推广的法令,联邦政府对接受法律条文的各州提供资金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组织;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运用,以少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政策银行的资本金和经营费用,使政策性银行吸收大量的社会资金支持农业公共产品投资;财政投资吸引私人投资,如美国的灌溉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科技推广,既有财政投资也有私人投资;运用资金市场筹集支农资金。

明确财政支农重点。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为界,在此之前,美国农业尚不发达,财政支农的重点是生产领域,因此财政主要投资于农业水利、灌溉、交通等公共产品;此后,农产品大量过剩,政府财政支持的重点由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主要投资于农业科技、农产品储备、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等公共产品。

(二)日本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日本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工农业良性互动的关系,即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资除部分直接用于兴建农、林、水产等公共产品外,大部分特别是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是采用补助金及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发放给农民,同时通过补贴利息,调动“民间资本”投向农业公共产品,这就是日本颇具特色的“制度金融”;政府对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米价支持政策”到80年代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补贴再到进入WTO以来的以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公共投资。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策略

(一)韩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开始实施“以工补农”战略,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发展农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新村运动”。新村运动在农业公共产品方面的投入主要表现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如完善灌溉系统、更新农业机械、采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同时还加强农业科技、良种、化肥农药的投入,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及对农民的职业教育。这是“新村运动”的核心内容。

虽然韩国的“新村运动”主要由农民进行,但政府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政府不仅是发动者、引导者,更重要的是提供大量的财政支持。据统计,政府每年的资助额占总投资额的比重一般都超过20%,最高年份可达59.2%。充分体现了政府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二)印度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印度政府推动的农业公共产品建设主要有以下方面:生产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控制水土流失两个方面;投入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化肥投入、高产品种投入和农业机械投入;保证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农村公路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业职业教育等。

在农业公共产品的建设中,印度政府从三条途径来筹集建设资金:增加计划投资,在每个五年计划中,农业的计划投资都占相当比重,如“一五”计划农业投资占计划总投资的18%,而工业仅占8%;“二五”计划农业为25%;“三五”为21%,且以后的各五年计划中从未低于20%。实行投入物补贴,印度政府的财政预算中,农业投入补贴占相当大比重。提供贷款保证,农业贷款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印度政府大力发展信贷机构,扩大信贷额。印度的农业筹资和开发公司主要是利用外国农业投资,发放基础设施的项目贷款。

(三)巴西农业公共产品投资

1.仓储设施。在巴西,仓储按属性可分为三类:官方(联邦、州、市)、合作社和个人。联邦仓储设施由联邦出资建设,主要用于常规储备和储存按政府最低保证价格收购的农产品,其目的在于保护农业生产者,特别是中小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同时利用政府的储备在淡季时调节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合作社和个人仓储设备建设的资金主要靠补贴性农业信贷和自筹,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农业季节差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巴西仓储能力基本上能够满足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其收获后的损失率仅为5%,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水利灌溉。巴西水利资源丰富,河流纵横,降雨量丰富,但灌溉业落后。1985年政府制定了东北部百万公顷灌溉计划,五年内投资35亿美元,其中40%由联邦政府出资,60%由私人或国际金融机构资助。

3.农业科研与农业技术推广。巴西最重要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是归属农业部的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和农业技术推广公司。1973年农业部将农牧业科研局改为巴西农牧业研究公司,大力培养农业科研队伍,到1985年就培养了2200名高级农业技术人才。农牧业研究公司的研究成果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并由技术推广公司负责推广;巴西农牧业技术推广公司主要负责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同时建立各州、市的分支机构,加强对合作社、中小农业生产者的技术支持。

对改善我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启示

(一)改变我国“城乡二元”、“产业不均”的公共品投资现状

1953-1955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不断修订中确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至此开始,公共产品的投资就出现了“重城市轻农村”、“重工轻农”的不均衡状态。严重抑制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的今天,应借鉴日本工农业良性互动发展及韩国“新村运动”的做法,改变我国公共产品投资的倾斜战略,加大政府农业公共产品投资力度,走“以工补农”的新路。

(二)实现投资主体、投资方式的多元化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业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点,投资收益不易、投资回收期较长。因此,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应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然而,政府投资可以采取直接投资还可以采取间接投资,如政府通过参股、控股、经营权转让等不同的投资方式提高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的效率;同时,农业公共品也可以由政府以外的投资主体进行,政府加以引导、规范界定产权等,使得私人资本、民间资本、外国资本等积极投身农业公共产品的建设。在这方面,日本的“制度金融”是一个典型,另外,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公共产品。

(三)优化投资结构

农业公共产品的投资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分阶段有层次的进行。如美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从生产领域逐渐转入流通领域;日本的农业支持政策从“米价支持政策”到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再到环境保护;印度、巴西分不同阶段对不同公共产品的投资。现阶段,我国农业公共产品投资主要集中于灌溉、水利等“硬”的方面,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进入WTO后,我国要在保持以农田基础设施体系为内容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力度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农业科研、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推广、农业教育以及农业制度性等公共产品的投资,加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改善投资的外部环境

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及投资的效率。因此,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农业公共产品投资环境。如对于产权的界定、补贴的标准等都要有相关的法律、条文等加以规范;地方政府对于外界投资、外商投资等要有优惠的招商条件;同时对于破坏投资的违法乱纪行为要有规范并得到切实执行的措施。只有这样,农业公共产品的建设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朝菜,傅志华.“三农问题”:财税政策与国际经验借鉴[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2.速水佑次郎.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赵红.国外农业财政政策的考察与借鉴[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

4.赵丙奇.论农村公共产品投资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02.11

农业投资范文篇10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外农业;投资合作;空间

“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掀起了我国对外合作的新潮流,其中农业投资合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农业发展大趋势看,“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外农业投资合作,既能形成优势互补,使我国和沿线国家都能高效发展农业,同时又能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一带一路”倡议所提倡的全面开放格局,有利于促进中外农业投资合作规模,提高我国农业在全球的竞争力,进而推动国内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共有65个国家参与战略合作,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拓展中外农业投资合作空间,有利于实现我国农业与沿线国家的资源互补,确保我国粮食生产安全,并能推动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农业投资合作的新机遇

(一)不断增强我国农业对外合作的地缘优势。“一带一路”倡议作为部级顶层合作倡议,先后共有65个国家参与,包括中国、蒙古、俄罗斯、东南亚11国、南亚8国、西亚北非16国、中东欧16国、中亚5国、独联体6国,以及2019年3月新签署备忘录的意大利。总体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合作国家几乎涵盖了整个亚洲大陆、东欧及北非。从地缘优势看,中国与蒙古、俄罗斯、中亚5国、东南亚11国相隔不远,甚至与不少国家交界,这为我国农业对外合作创设了一定的基本条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加快,形成互联互通的合作格局,进一步提升了中外交通便利性,使农产品运输成本得到大幅降低。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地缘优势会逐渐转化成社会资本优势,使中外农业投资合作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不断拓展合作空间。根据已有的合作成绩,我国与不少沿线国家在农业投资合作方面,已经形成了资源聚合、关税减免、技术交流、市场扩张、货币流通等诸多效应,进一步深化了相关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给中外农业投资合作带来了新机遇。(二)中外农业投资合作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导致农业产业、资源规模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外农业投资合作具备了较大的互补性,以缩小相互之间的差距,这是中外农业投资合作深入开展的关键因素。经过多年的战略推动,充分展现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投资合作互补性,包括农业产业发展梯度的互补、农业生产要素的互补和农产品的互补。从实际情况看,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初期,虽然沿线国家在邻国有一定的国际贸易和农业投资,但还没形成较大的规模,农业合作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互通互联水平有所提升,尤其是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之后,更是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投资合作的效应集聚带来了更大可能性,进一步增强了互补性。(三)促进了中外农业投资合作机制的完善。中外农业投资合作离不开机制的保障,一个良好的合作机制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使得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农业投资合作机制得到较大程度的完善。以东南亚国家为例,早在2004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就已开始实施“早期收获计划”,这是一项惠及双边的降税计划,为后面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2015年,中国与老挝、越南、缅甸等三个交界国家实行贸易合作零关税政策,进一步完善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农业合作机制。在这种双边和多边农业合作机制的持续深化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农业投资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此外,中国与较多的沿线国家以开放边境口岸、建设跨国工业园区、开设边境经济合作区为载体,使得相互之间的农业投资合作得到了突飞猛进,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的跨境流通。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农业投资合作的空间问题

(一)政策空间:缺少有效的合作政策支持。对于中外农业投资合作来说,政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的政策是促进中外农业投资合作的催化剂,这就需要打造一定的政策空间。一般来说,农业国际合作对各国贸易、投资政策的依赖性很强,如果缺少有效的政策支撑,则合作难以持久。从实际情况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农业政策缺少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有不少国家的农业政策只惠及国内,并未充分考虑到国际合作所带来的新问题,国际农业合作的政策协调力严重不足,各国的农业政策没有进行很好的对接,而产生矛盾时也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进行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发展。(二)市场空间:农业市场体系不完善。农业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需要广阔的市场空间,有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所制成。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开发得较晚,有些甚至还处在计划经济阶层,相对来说市场发育程度比较低,农产品流通还不够顺畅,农业市场体系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资本、技术等市场要素较为零碎,没有统一的合作规划,非关税壁垒等相关的贸易保护普遍存在,这对国际农业合作以及农产品的流通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在客观上影响到农业市场体系的发展,制约了国与国之间的农业贸易一体化进程。(三)机制空间:管理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缺失。机制对于农业国际合作非常重要,尤其是管理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都能直接影响到农业国际合作的发展前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沿线国家日益重视农业投资合作,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农业投资合作机制有所缺失,主要体现在管理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不到位,对中外农业投资合作造成不必要的影响。管理机制能够让中外农业投资合作得到有力保障,利益协调机制则能平衡各方利益,防止国与国的利益冲突。当这两项核心机制缺失时,中外农业投资合作将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利益协调。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农业投资合作的空间拓展策略

(一)强化政策空间,推动政府三级联动。首先,我国中央政府要注重“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程度,完善农业信息服务,持续完善农产品物流运输体系;对于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要及时打破,防止农业市场分割,形成统一开放的农业市场体系;当在农业领域有重大的国际合作项目进行时,还要实施统筹安排计划,下发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制定出更为完善的中外农业投资合作金融支持政策,增强农业企业在国际合作中的风险抵抗能力。其次,省级政府应充分贯彻中央政府关于中外农业投资合作的指导精神,增进本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投资合作的相关政策对接,建设中外合资的农业合作示范区,或者通过有关渠道输出资金,在沿线国家建立农业合作企业或农业科技示范区,加快实施一些重大的合作项目,从而形成有序高效的农业国际合作模式。最后,地方政府要坚决拥护和贯彻落实中央、省级的农业合作政策,以本地区的实际为出发点,充分结合“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的农业发展需求,利用税费减免、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地方政策模式,有效引导本地农业企业及一些社会服务机构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地方农业企业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农业生产与加工基地。(二)开拓市场空间,构建高效的农业合作发展模式。从我国当前农业“走出去”的现状看,应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各级与农业相关的科研单位为重点,以相关的社会服务组织为基础,不断创造中外农业投资合作的机会,开发重大的农业合作项目,培育农业贸易市场,在农业市场的支撑下建立起稳定的、长久的合作关系,提高中外农业投资合作水平。我国还要创新中外农业投资合作方式,调动起资源集聚效应,加快中外农业合作项目的实施,并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使农业市场空间的开拓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此外,我国在促进中外农业投资合作的过程中,应基于市场开发的目的,建立产学研合作发展模式,打破政府、市场和学界的界限,突出政府的市场引导作用,发挥科研单位的技术创新效应,使科技优势能够转化成市场优势,不断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发展的新局面。(三)提升机制空间,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首先,中外农业投资合作的基础是亚洲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绝大多数都是亚洲国家,我国与亚洲的不少国家在农业合作方面有着长久的历史。我国应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紧密结合中国与亚洲各国的农业安全,积极维护整个亚洲的农业安全,深入参与沿线各国的农业开发计划,对有困难的国家伸出农业援助之手。我国还应主动完善农业国际合作的贸易冲突解决机制,推动亚洲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发展,通过有效的管理机制增进沿线国家对我国的信任程度。其次,全球经济正处在一个下行通道,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存在,沿线各国关于农业合作的需求有所差异。我国应制定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层层推进为手段,将各国分为重要合作国家、次要合作国家和意向中的合作国家,积极协调中外农业投资合作中的各方利益。最后,我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各省区在中外农业投资合作中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我国应构建国内的区域协调机制,因地制宜突出各省区的农业产业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协调发展,共同为中外农业投资合作出力,提升我国对外农业投资合作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李全中.“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农业对外发展环境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6):23-27.

[2]于海龙,张振.“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农业对外合作的潜力、风险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18(2):108-112.

[3]李斐,杨枝煌.中国—东盟农业合作提升战略[J].国际经济合作,2016(10):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