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22:49:23

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范文篇1

审美不是人类天生的禀赋,也不是人类在进入艺术领域后才增长的才干。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生而产生的。美产生于劳动,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线条、形体),在这些感性形式中凝结着人们的劳动和创造。这些形式成为人的智慧、灵魂和力量的标志,能唤起人们的愉悦而成为美的事物。因此,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美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用上述观点来观照古今农业科技就能发现,农业科技景观旅游的美学因子实则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农业美学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二是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及劳动本身的美: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三是农业美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美、时代美。人们在农业科技旅游中,能够深切体悟、领会农业美

学本身无穷的迷人魅力,同时,通过对农业科技的了解,认识劳动者的精神世界,从而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再次,认识农业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美学的发展,把握社会、科学、美学发展的规律,以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农业科技旅游可以提高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更好地发扬农业科学精神,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这种农业科技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的扩大,同时也是人们审美范围的扩大,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互动,自然而然提高了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在审美的同时,又受到思想的洗礼,知识的丰富,这就是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有异于它种旅游形式,是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农业科技景观旅游必然地会成为当前一个时期内我国旅游的又一个热点,且会越来越热。

二、农业科技景观的审美内容

农业科技景观是地球上的一种景观形式,它除了具有一般景观所具有的客观的地物、地貌特征外,它更是社会的一种空间,是人类生活的栖息地、生产劳动的场所,因之,它也就具备了视觉审美的内容。农业科技景观内容,从宏观上,所有与农业科技有关的地物、地貌和人群,都可包含于内,从微观角度分析,即以人的视觉所观察到的具体的农业科技景观,有水利、梯田、农具,技术及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及其设施等,这些景观各自有不同的审美内容。(一)水利设施的社会美、动态美我国从古到今,有关水利建设的成果不可胜数,工程景观多有遗存。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劈山导洪,古今之龙门,传为禹所开凿,今人睹之,亦称其奇。四川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陕西关中农田水利,新疆坎儿井等均为天下名胜,近现代以来的长江三峡工程等大型水库,均为世上奇观。在技术上,过去自然条件的自流灌溉,到今天的节水灌溉,材料、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水利设施景观旅游,人们首先受到震慑的是它的社会美。当人们看到巨大的山峰被劈成两半,或滔滔大江被拦腰锁住,或暗河百里而清流欢腾,或“玉龙”随着人意而畅流不息,自会感叹人类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无坚不摧的。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正是这种强大的力量,才创造了我们今天的繁荣与进步。笔者曾于2003年参观了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对这一点感受颇为深切,曾作诗一首对其赞颂。诗云:“生民自居造化力,掘地饮水举世奇。雪水奔涌五千里,清凌润口兼沁脾。灌出良田碧似洗,育得果瓜含饧饴。我披骄阳饮此水,江山同醉花影迷。”这恰是这次旅游产生的效果。同时,通过水利景观的旅游,可以加深人们对水的认识。人们对水的传统的认识是人与水的对立,水只是一种物,随人处置,故或视其为洪水猛兽,排之去之,或视水为索取无厌的物,灌溉、发电、不加节制地利用之,浪费之,污染之。要说审美,水之美也仅仅成为哲学家思想家借水论人,诗人、作家借物抒情,画家、音乐家发泄牢骚的寄托物罢了。现在,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对水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亲水意识增强了,爱水护水,人与水和谐相处,通过水利科技景观,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设施的参观,更能很好地理解人喜择水而居和依水傍水的环境美,依供定需、量水而行的规律美,人水共处、相得益彰的和谐美。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其技术美亦令人叫绝。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已有22600年的历史。它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为其特色,位居成都平原顶端、岷江的出水口,居高临下,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要工程。鱼嘴分水,飞沙堰泻洪排沙,宝瓶口进水,三者珠联璧和,协调运行,互相制约,饮水入田,分洪减灾。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都江堰工程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泄洪排沙的世界水利技术难题。由此可见,古代水利工程确实具备了科学美。(二)梯田景观蕴含的韵律美、智慧美梯田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的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农田”。[2]一般说来,在磅礴逶迤的山坡峻岭上修建的梯田,将巍巍山岭依起伏之势,劈山积土,累石为界,便形成了高阜之田,其平如盘,层层映绿。[3]是体现农业进步的一种科技景观资源。梯田景观在世界各地均比较引人注目,其有名的如菲律宾伊富山上,2000多年来一直沿山修筑水稻梯田,位于马尼拉以北250公里的安第斯山上的水稻梯田,它被誉为“当地土著……通往天堂的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梯。”世界文化委员会已将巴纳韦高山梯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从古至今,华夏儿女生生不息,辛勤劳作,开山劈石,垒土造田,在荒山秃岭上开掘出了梯田。创造了举世震惊的成就。著名的云南哈尼梯田至少有1300年以上的开发历史,并至今持续使用和发展,以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共构人类生产生活空间的传统人居环境和农耕文明的典范,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既是人文景观,也是自然景观,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科技活动的结果,是民族文化、古代科技、自然生态的巧妙结合的典范。当我们欣赏哈尼梯田时,一面面山坡,一道道山梁,一片片梯田,纵横交错,气势磅礴,让人惊艳,30多公顷的梯田世界是中国大陆的最神奇的景观之一。20世纪的最后一年,哈尼人为其千百年来创造的梯田奇观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在我国各地,在中国各个历史阶段,都遗存有大量的梯田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寨梯田,山西昔阳县大寨村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大寨几辈人数十年的艰苦劳作,改变了原来本

的生产条件,人力造出的梯田首尾相连,层层依偎,高低错落,绵延不绝。当我们欣赏这些高低错落、蜿蜒在等高线上的田块时:观赏水田,则田如层境,波光粼粼,细瀑清泉,飞花溅玉,水车飞鸟,别有天地;观赏旱地,则绿波涌涛,千迭起伏,山随田动,田随山高,一派生机,尽奔眼底。此时,梯田形成的“蛇形线”沿山转,宽适当,长不限,绘的是“灵动”的感觉,这就是梯田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的韵律美。当然,我们观赏梯田,往往被劳动人民的力量所折服,被劳动人民的精神所震慑,越是条件艰巨的地方,劳动人民越能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奇迹,创造出新的生态环境,这就是梯田所带给我们的社会性的人工美。(三)技术景观蕴含的技术美、功能美在我国漫长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技术的发展往往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标志,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自由自觉的创造和才能、智慧、意志、情感等最直接、最集中地表现出来,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推动了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以至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证明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高,例如,精细农作技术的形成多熟制的应用,水利设施的多样等,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也提升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知识层次。在这里,重点例说的是我国的天文历法知识。这种知识,在我国远古时代就非常普及。《尚书•尧典》有:帝“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故“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4]《尚书尧典》有:帝“乃命羲和,钦差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远古时代,是民由渔猎而进入耕稼,因而仰视天文以测寒暑季节,以备衣食住行之需,农耕稼穑,皆侍观察昏旦中星。所以我国极其丰富的天文历史知识,为我国传统农业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物候学基础。现在保存下来的北京古观象台,模仿元代仪器,制成筒仪、浑仪、浑象、圭表等,还有紫薇阁、漏壶房、晷影堂等建筑。清康熙年间耶稣会士监制西式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等。清乾隆初年戴进贤制作玑衡抚辰仪,这里有世界现存古观象台中保存最旧的连续观察记录。倘佯在这些古代人们精心发明出来的科学观测仪器中间,我们怎能不为其精巧绝伦而摄心动魄,感受到祖先的聪明才智,从而激发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呢?我国传统的历法,就是本着“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的原则设立的,所以年分十二月,又订立了二十四节气,还在一年中有许多与各地农业生产活动相适应的节日,这些都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当我们随着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来审视这些古代历法、节气时,便可体悟出我国传统农业发展到何等发达的程度。当我们欣赏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四季花木,或历经春种夏收秋播冬藏各种农时时,我们在这种游览中体验到的是一种美的律动,美的演变,自当令人陶醉,从中我们看到了农业技术发展、应用的作用和魅力。(四)农具演进中蕴含的形式美和艺术美在人类历史上,工具是生产技能的客观化,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农具的演进中得到充分的肯定。我们在农业科技旅游中,去欣赏从原始农牧业到现代农业生产工具,除深刻地了解农业发展历史外,更能欣赏农具中蕴含的形式美和艺术美。我们知道,新旧时期的石器,便具备了砍砸功能,如现知最早的非洲奥杜韦文化的阿舍利手斧,一端较为圆润,适宜手握,一端锐利,适宜砍砸。我国山西丁村尖状器,也体现了这种双重需要。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又发现了对称、圆形、椎形、方形等行制,同时又体现出光滑、比例和谐、均匀对称等美感要求。在传统农业活动中,我国农具丰富多彩,仅元代《王祯农书》所描述的农具就有200多种。在历史上发生重大作用的如曲辕犁、三角耧、龙骨车(翻车)等。各地都有多种多样的适宜当地农活的农具,无论从材料、形制、功能等方面,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下不断地解放出来,才会发展到今天的农业机械化农具的开发应用。我们说,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直接动力是满足生存的物质需要,但劳动工具的发明创造以及使用,却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人的自由,使人从自己创造的成果———工具中看到现实对人的智慧、理想、意志和创造力的肯定,并由此产生愉悦的情感,因此,生产工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逐渐获得了审美价值。所以,当今天人们在一些博物馆,特别是农业或农史博物馆时,在农舍小院看到各种仍在使用的农具时,当我们看到现代农机具的既有科学原理,又制造精美、使用便捷省力的特点时,我们便深深地获得了一种历史演进的审美享受。因此,我们在农业科技景观旅游中,对农具的形式美、艺术美的欣赏表现为:首先,审美的意义。人们制作农具,就是为了实用,而农具的外观的美一般要服从实用,所以,农具的外观就具有了形式美,例如整一、对称、均衡、比例、和谐、多样统一等,在实用的前提下,符合了普遍的形式美规律。其次,农具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设计师、能工巧匠在制作过程中,凝结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显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这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农具产品上直接体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故而美便存在于其中了。再次,农具在社会的演进过程中,有些转化为工艺品,用于装饰或者其他生活领域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如我国春秋时期用作身份地位区别的礼器圭、璧等,据考

学家考证,它们的前身就是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环等。而石铲则发展为玉铲,用于佩带,成了一种饰物。即使在现代,我们为了美观,给有些器物如儿童玩具手枪柄上刻上交叉斜纹等,也是这样,早先在真正的武器手枪柄上刻交叉斜纹是为了防滑,而在儿童玩具手枪柄上只起装饰的审美作用。所以。当我们发现农具的这种作用时,就使得其审美价值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五)现代农业科技景观中体现的时代美、技术美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日新月异,这种变化速度快,涉及面广,与传统农业科技形成鲜明对照。在农业科技景观旅游中,我们能强烈而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即时代的流动性、革新性,并由此引起时代观念和审美需求的变化,这就使农业科技具备了时代美。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引起了农业生产的根本性的变化,如设施农业(即大棚农业)改变了千百年来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动植物克隆技术开拓了育种保种的新的领域,无土栽培技术把农业从赖以生存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些无不闪烁着技术的光芒,同时也使我们从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活动中充分得到技术审美。在现代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方面,在全国范围内,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农业科技景观旅游具有代表性。在杨凌示范区的众多景点中,不同的景点分别代表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设施,光、温、湿均采用电控装置,蔬菜花卉种植采用无土栽培,计算机自动控制滴灌技术,运用基质、水培等多种栽培方法展现了现代农业全新的发展模式。昆虫博物馆是国内展览面积最大、展出昆虫种类最多、展览档次最高、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昆虫科普基地。中国动物克隆基地集教学、科研、参观、游览于一体,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山羊群体,有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以及它们的“基因”传代。国际节水科技博览园荟萃了国内外节水设备的精品,体现了节水技术的丰富性、综合性、先进性。人工模拟降雨大厅是世界第二大规模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施,能够非常逼真地模拟自然界的各种降雨情形。还有世界名优牛羊良种高科技繁育示范园拥有世界十大著名优良品种。中富绿色硅谷的克隆植物工厂化育苗、设施农业、自控温室以及各种名优特种质资源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农业高新科技已超乎人的想像,指示出人类可以一步步运用智慧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赢得更大的生命自由,并据此可以期望人类憧憬的美转变为惬意的生活现实,对高科技的美学诠释,就是人类本身潜能的自我审视和陶醉。同时,当下时兴的“农家乐游”人们也并不是一味去寻找原始的农村风貌乡俗,实际上也是对现代农业经营的一种观照和认识。我国的现代农业呈二元结构表现出来。其表现一,在同一家庭小规模经营体制下,传统的农业经验、技术与适用的农业机械、必要的农业技术设施、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生物工程技术等并存,依靠自然力、人力、畜力的传统生产技术与依靠机械力、生产力及社会力的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其表现二,同一农业生产区域内,小规本论文由

模的家庭经营与较大规模的农业企业或农业园区的农业技术相结合,这种二元农业技术结构,通俗地说,就是“镰刀+收割机”并存。故我国现代农业是一个传统农业与高科技农业并存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地开展的“农家乐游”,可以使我们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鲜明的对比中,更清楚地领略现代农业科技的内容,从而提高旅游者的文化性,产生审美愉悦,同时受到教育,升华认识层次,收到审美活动“净化”心灵的作用,更深刻地认识现代农业科技的时代美、科技美。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国各地迅速的兴起了农业科技游,而且我们相信,这种旅游活动也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深入。

参考文献:

[1]杨陵区发展计划局.《杨凌区观光农业建设项目》招标书[Z].2004.

[2]贾恒义.中国梯田的探讨[EB/OL].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209227.

农业旅游范文篇2

关键词:农业旅游;研究综述;海南岛;启示

1农业旅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已成为世界潮流。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就开始了农业旅游,农业旅游因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由于交通设施的完善,乡村的易达性,使欧洲阿尔卑斯山和美国、加拿大落基山区成为世界上早期的农业旅游地区。目前,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农业旅游已具有相当规模,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20世纪70年代后,农业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也得到了蓬勃发展,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大,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

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海岛,气候条件优越,素有“天然温室、热带果园”的美称,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热带农业旅游资源。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国际旅游岛建设,这是海南发展农业旅游千载难逢的机遇,应充分发挥出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的特殊优势,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在全国先行一步,实施热带农业旅游精品建设战略。海南的农业旅游定名为“海南热带农业旅游”,在农业前面冠之“热带”,以彰显海南农业资源特色、旅游特色,区别于中国内地一般性农业旅游,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

2农业旅游概念的研究

2.1西方学者对农业旅游的概念和特点的阐述

西方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认识也不尽相同。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并进一步认为“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中心和独特卖点”,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1]。HilcheyD(1993)则认为农业旅游是发生在乡村地域的旅游[2]。而EdwardInskeep(1991)对乡村旅游的分类有另外一些看法。他在《旅游规划——一种可持续的综合方法》一书中,将农业旅游(Agro-tourism)、农庄旅游(Farm-tourism)、乡村旅游(Rural-tourism)等提法不加区分,相互替代[3]。据Nilsson介绍,Deegan和Dineen(1997)也有类似的提法[4]。EdwardInskeep则将对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称之为Villagetourism(乡村旅游)[4]。

BernardLane(1994)曾对乡村旅游的概念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5],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远不仅是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那么简单。相反,由于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的、多侧面的旅游活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的形式不同;有些城市和景区旅游并不仅限于城市地区,也扩展到乡村;有些在乡村的旅游并不是乡村的,如主题公园和休闲宾馆;乡村地区本身就难以界定,不同的国家标准差异很大;城市和乡村并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一个连续体;乡村地区本身也处于复杂的动态变化中。因此对于乡村旅游的界定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国外学者相当重视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研究,认为这涉及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但目前对概念的界定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应具备以下特点,包括地域上选取位于乡村地区或城乡交界处;主要特色则应与当地的生态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一般要突出具有当地的文化特点;规模:具有乡村性,无论是建筑群还是居民点都是小规模的。鉴于农业旅游的概念还不统一,说明我国对农业旅游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将采用农业旅游的广义的概念,即将乡村旅游、观光旅游和农业旅游视为一种旅游类型,以期在广阔的视野中对农业旅游进行梳理与发展研究。

2.2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

2.2.1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

主要以不为都市人所熟悉的农业生产过程为卖点,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菜、赏花、采茶,享尽田园乐趣。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还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并可以将自己酿好的酒带走,向亲朋好友炫耀,其乐趣当然与在商场购买酒不一样。

2.2.2都市科技型农业旅游

以高科技为重要特征,在城内小区和郊区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为城市提供部分时鲜农产品,又可以取得一部分观光收入,兼顾了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如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公园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在公园里不仅合理地安排了作物种植,而且还精心布局一些名优花卉,观赏鱼,珍稀动物的观赏,同时也相应建有娱乐场所。

2.2.3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

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森林、牧场、果园等,吸引游客前去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领略、垂钓、野味品尝、住宿、度假、游乐等各种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活动。如在美国每年参加农业旅游的人数达到二千万人次。美国的庄园主在苹果、梨子、葡萄、西瓜之类的瓜果快熟的时候,就在报刊上登广告,招徕游客去农场摘水果度假,城里的人热烈响应,纷纷根据广告上的示意地图开车前往。政府还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以保证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瓜果塑造”、“庄稼人艺术画”等乡间艺术也颇受游客青睐。最著名的作品是依梵高的名画《向日葵》创作的20英亩的“庄稼画”——向日葵。10多英亩盛开的向日葵组成画中的葵花,蒺麻组成花瓶,大豆为台布,游人可以在飞机或附近高山上领略它的艺术魅力[6~9]。

3农业旅游的发展与农业旅游的可持续性研究

3.1农业旅游与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

农业旅游对农村地区发展的影响研究极为细致,涉及乡村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各个方面,如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对当地居民的自豪感文化的认同性;增强对外文化交流,更有利于当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介入导致对当地文化传统的冲击,导致犯罪率上升;外来游客侵害当地人的私人生活空间等。这个领域的研究特别强调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公平和公正问题,即当地社区在承受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应分享旅游带来的利益;乡村社区各阶层和团体都应从中受益。ChrisRyan将公平和公正、社区参与管理和分享权利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称之为“新旅游”(newtourism)发展观[10]。

海南省少数民众重多,拥有特殊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更要注重在发展旅游过程中本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旅游所得利益的收益均衡分配。

3.2农业旅游发展的管理和策略研究

在欧洲,政府十分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制定开发政策、提供人力和财政支持、进行专门的机构管理、组织市场开拓等。Embacher在研究奥地利旅游发达地区的农业旅游时,对其严密的组织管理进行了详细阐述。Sharpley在研究塞浦路斯农业旅游发展时也指出,由于缺乏长期的财政支持、基本的交通和服务设施、必要的职业培训和有效的管理机构,致使农业旅游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11]。由这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农业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倡导和支持,政府对从事农业旅游的社区居民不仅要在资金上给予补贴,政府还要在各项政策上予以优惠,在人力、技术上大力扶持,如在农业旅游基础设施上要给以财政支持,并协调优化各部门在支持农业旅游方面的举措,以形成合力,有效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是乡村旅游研究的重要议题。学者们强调,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策略,发展策略的成功与否,要看是否适合当地的具体情况。也就是说,不同的地区和背景条件应采取不同的发展策略[12]。例如Hummelbrunner等在研究奥地利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时对3种不同的乡村背景提出3种不同的发展策略。Embacher在研究奥地利旅游发达目的地的农业旅游的策略时,对其市场营销策略、投资策略、组织实施策略、培训策略等分别进行了阐述。Sharpley在研究塞浦路斯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策略时指出,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保证较高的回报,因此,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计划时要进行投资——收益分析;由于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专业培训和进行市场开拓,因此,应成立专门的负责机构进行指导;拓展客源组织的渠道,除旅行社包团外,更应着力发展散客旅游;他特别强调,由于发展乡村旅游对恢复乡村社会经济作用显著,政府制定长期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支持政策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11]。

海南省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热带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也是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海南省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具有全国人大赋予的地方立法权,这为海南热带农业旅游发展策略的制订与实施提供了最有力的客观条件。

海南国际旅游岛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目标,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到,针对海南的特殊情况,中央财政将加大对海南的转移支付力度,并在一定时期内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发展给予专项补助(每年10亿元,共50亿元),在2010年至2014年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海南省分行授信海南省农业厅180亿元,力挺海南现代农业;在投融资方面,赋予海南省西部大开发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在土地方面,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自主开发旅游项目试点;在对外开放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旅游企业,实行开放、便利的出入境管理措施,增加入境免签证国家,延长入境停留时间,支持海南在境外主要旅游客源地设立旅游推介分支机构等[13]。这些举措使海南

能够相对灵活、自主和大胆的制定具有海南特色的农业旅游发展策略,为了更好的发展海南热带农业旅游提供政策支持。

4[JP4]海南热带农业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海南岛有发展热带农业休闲旅游的天然条件,是中国唯一一个具有热带资源的大省,可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建立热带农作物的采摘基地,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3熟,菜满4季,是我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4.1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海南热带农业旅游仅限于景点观光和农家乐等单一形式,主要的旅游载体是占全省自然村的45%的文明生态村。旅游形式如农家乐,提供的多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为主的初级产品,特色不明显,内容雷同,农业文化内涵未能充分发掘。据海口琼山区加乐湖村一村干部反映,90%以上的游客都是白天游玩,晚上返回,过夜的游客少之又少,多数游客抱怨,到村里只能吃吃饭,看看风景,钓钓鱼,而没有任何其他好玩的项目,这样失去很多回头客[14]。同样作为旅游胜地的夏威夷,每年来此的游客,有65%都是回头客,成为不少美国家庭游客的固定目的地。而且国际旅游业界公认,超过80%的旅游利润来自“回头客”[15]。

4.2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落后

海南省农村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落后于内地,如许多通往农村的道路还只是单行道,极大地限制了当地旅游业市场的拓展。另外旅游业“欺客、宰客”的现象比较严重,海南省的旅游市场风气有待整顿。前不久几家知名的媒体在海外搞国际旅游岛的民意调查,说影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有三个因素:汽车载客服务态度不好大约占了27%,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占了21%,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硬件设施需要加强占16%[16]。

4.3热带农业旅游品牌的未成型

海南热带农业旅游大多以家庭为单位挂牌在村镇旅游服务公司下开展经营活动,小打小闹,难成规模,加上大部分属无证经营,这样容易埋下消防安全、环保、卫生等隐患,不利于树立品牌。而在台湾从事农业旅游的农户占15%左右,只有极少数从事餐饮行业的是由农民一家一户单独经营,另外85%是以公司、合作社的形式开办[17],这样更有利于整合资源,形成旅游品牌。

5国外农业旅游的发展对海南热带农业旅游的启示

5.1当地居民的共同参与

农业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形式,它是一种农村人文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生活体验活动。它的发展需要具备农村人文与自然生态的地方氛围,需要周边农村居民共同意识,需要通过当地农村社区营造有利于农业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否则,一个具有乡土性、地方特色性的农业旅游将难以形成,乡村的生态性与体验性亦难以达到预期的层次。所以,要求海南地方政府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旅游的发展,鼓励发展以副业形态经营的农业旅游,积极支持农民组建农业旅游合作社和联合会,形成有利于融合当地各种潜在资源,有利于城乡文化交流的、具有地方氛围的海南热带农业旅游发展环境。

5.2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5.2.1加强立法法律先行

国外发达国家为促进农业旅游规范发展,对申请开办旅游经营的个人或组织、经营规模大小、土地房屋租用、生态环保、安全规定等,均建立相关法律程序和规定。伴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后的一段时间,海南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也是建设用地扩张最大的时期,以大量开发建设用地、消耗土地绿色空间的方式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资源前景不容小视,所以,要政府深化建设用地类的管理机制,特别强调对于作为农业休闲旅游的用地管理,鼓励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宅基地进行开发建设。对于临时的、短期的试营业阶段,可按照临时管理用地管理;对于长期使用,形成一定规模的,需办理相关手续;鼓励利用设施农业从事农业旅游活动[18]。

农业旅游范文篇3

关键词:农业民俗;民俗旅游;开发

AStudyontheDevelopmentofAgriculturalFolkCustomTourisminChina

Abstract:Theagriculturalfolkcustomiscreamoflaborers’wisdom,whichwascreatedaccompanyingChina''''sancientagriculturallife,andthetouristdevelopmentontheagriculturalfolkcustomisbecomingahotspotrecentyears.Thisarticleanalyzesthequestionintheagriculturefolkcustomcapitaltravelingdevelopmentanddiscussesthementalityofagriculturalfolkcustomtravelingdevelopment,throughunifiesthepresentsituationofourcountry''''sagriculturefolkcustomtravelingdevelopment.Theaimofthisarticleistoenabletheagriculturalfolkcustomtopasson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tocarryforward.Besides,morepersonsareexpectedtofamiliarizethemselveswiththeagriculturalfolkcustom,realizingthattheagriculturalfolkcustomwillbeadevelopingspotwhichcouldpromotethedevelopmentoftouristindustry,aswellasthedevelopmentofruraleconomy.

Keywords:AgriculturalFolkCustom;Tour;Development

农业民俗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民俗已经渐渐被人们所遗忘,我们必须挽救即将消失的农业民俗,探讨出开发思路,将其合理开发利用,使其能够世代相传,发扬光大,让农业民俗成为旅游资源开发的新亮点。

一、农业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

(一)农业民俗的概念

农业民俗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和周期性特点,是农民在长期的观察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它涵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包括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农业生产过程的习俗;农业娱乐风俗。[1]70-79

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这部分习俗主要以农谚的形式存活在当今生活中,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和训诫的作用。

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因此在生产力不发达的传统社会,靠天吃饭的人们重视自然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许多谚语里还能窥见旧时这一习俗的概况;具体农谚。

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人们还对臆想中的自然力怀着敬畏的感情;常常认为农业的丰歉与否与超自然力相关,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除了努力耕作之外,更注重观察他们一向中的超自然神灵。

农业禁忌、祭祀习俗。这一方面是农业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例如在有些地区,正月初十忌风,可以禳风除灾,惊蛰在墙角撒石灰,可以避虫蛇等等。

祭田神、先农和灶神的习俗。

农业生产过程习俗。这类习俗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具体的生产程序等,如古时候有一个揠苗助长的故事就是讥刺那些不尊重农业生产规律的人。

农业娱乐风习,这一习俗是来源劳动实践也伴随生产活动自然形成娱神娱人的具有文娱性质的民俗文化。

(二)农业民俗旅游的概念和特点

农业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民俗事象和农业民俗活动为资源,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传承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文明进步所形成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农业民俗旅游的特质是:第一,旅游者出游观赏的主要对象是农业民俗。第二,旅游地向旅游者提供的核心产品是农业民俗产品。第三,农业民俗产品必须由纯正地道的农业民俗开发而成。第四,农业民俗旅游既是一种经济行为,更应该表现为一种文化行为。第五,农业民俗旅游产品的主要载体是旅游地的民众。

(三)农业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

中国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为满足海外旅游者的兴趣和需求,各地首先开发出具有当地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农业民俗旅游活动项目。如江苏无锡的华西村开展的江南水乡特色农业民俗旅游;兴建了富有特色的民俗区和文化村,如深圳的“锦绣中华”微缩景区和中国民俗文化村;兴建体现当地民俗特色的民俗博物馆,如山西省的丁村民俗博物馆;开展丰富的农业民俗文化活动,如田间祭祀活动等。但这时候的民俗旅游开发大都还处于自发状态,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缺乏对该旅游项目的探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各级地方政府、旅游部门纷纷瞄准“民俗”,争相采取措施挖掘民俗特色,推出民俗项目,大做民俗文章。1995年,国家旅游局隆重推出了“95民俗风情游”,把民俗旅游作为一个主题推出,正式打出了民俗旅游的旗号。[2]

据一项对美、日、法、德、英5国游客访华的动机调查表明,排在第一位的是为了了解当地民众的生活文化,占100%,第二位是了解历史文化,占80%,占第三位的是游览自然风光,只占40%。由此可见,农业民俗旅游市场潜力较大。目前,我国农业民俗旅游开发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3]

一是“就地取材、直接开发”型。通常这种开发类型选择在农业历史民俗遗存丰富、地方特色明显的地区。同时还有必要的外在开发条件:接近旅游客源市场,在一地的民俗系统中,生活、生产、文化、制度、信仰等方面的民俗不可能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直接开发时选择最有地方代表性的农业民俗,以之串联其他相关的民俗。如徽州的建筑是一个生活民俗的要素,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由于它现在依然具有居住功能,所以当地在开发它时就将当地的历史传说以及各种农业民俗附带着开发出来,有机地融入徽州建筑旅游的介绍或讲解中,从而使得这项旅游产品蕴涵的文化更加厚实。

二是“异地再现、综合开发”型。民俗的地域性并不是对民俗资源异地开发的绝对限制。一地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将其它地区的民俗资源移到本地。旅游者求新探异的心理需求是旅游外在行为的一个潜在基础。这种潜在的心理需求变为旅游的实际需求是有条件的。第一,旅游者没有时间和经济能力到民俗的原产地直接欣赏和体验地道的民俗;第二,被“搬家”的旅游必须具有典型的地方性。第一个条件使得被搬家的民俗旅游产品具有移人地的游客市场;第二个条件保证了被搬家的民俗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产品质量,以吸引达到规模效益的游客数量。在旅游需求比较大的城市,将各地的典型的民俗资源集中到一起综合开发的形式是比较成功的方式。

二、农业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地农业民俗旅游开始兴起,农业民俗旅游成为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吸引了国内外的大量游客,但是在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资源季节性分配不均

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农业旅游存在着随季节忙闲不均的现象,忙时人山人海,闲时无人问津,淡旺季反差明显。在旺季,游客太过集中,给旅游地带来设施容量、环境容量上的压力;在淡季,游客稀少,又造成了大量资源和设施的闲置、浪费,使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例如,多数观光果园在夏秋季挂果期间,游人过度集中,管理又跟不上,造成乱采乱丢现象严重,对环境压力较大,而在冬季则门庭冷落,效益低下。[4]

(二)生态环境遭破坏

由于缺少政府和行业的监督及引导,出现了群无序竞争和盲目开发的倾向,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民俗旅游生存遭遇极大的破坏,重经济性,轻民俗性和文化性的现象也日趋严重。大多数旅游农业景点由于先前只考虑到农业生产上的要求,对其旅游功能认识不足,布局不太合理,高科技、高品质的农产品并不多,开发和销售也大多没有形成体系,回头客少。一些景点“城市化”倾向越来越严重,个别景点在旅游高峰期因游客过多,经营户到城里买菜,扭曲了农业民俗旅游的本质。

(三)设施不配套,服务不到位

开发一般在农业民俗文化相对丰富,交通也比较便利的原生自然式的村落进行,投资很少,必须设施不配套,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交通和相关旅行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不达标,既不方便游客,又使相关的娱乐、餐饮、购物等营业收人降低,使农业旅游的品位下降,相关产品的质量不能实现预期,经营难度加大,收人水平低。难以将旅游开发带来的利益公平地分配给村民,村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干扰后可能产生抵触或不合作,难以保证村民们在接待游客时保持热情、友好、不唯利是图。由于从业人员大多为农民,文化水平及素质较低,远远落后于农业民俗发展的需要.[5]

(四)产品开发缺乏个性

大多数旅游农业景点过分依赖时令和特色产品,农产品上市时游客如蜂,农产品下市时冷清无人,形成了强烈的淡旺季差别,不利于提高农民参与发展旅游农业的积极性。有的旅游(区)点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技术、市场研发不够。分散的农业旅游区尚未进行有机整合,各自为政,开发的旅游农业产品相似程度较大。[6]

目前,大部分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地域特色不明,文化内涵肤浅,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多以钓鱼、吃饭为主,内容与形式雷同,并没有把丰富多彩的农业民俗文化通过正确生动、灵活的方式传递给游客。

(五)产品品牌观念淡薄

民俗旅游资源的品牌观念淡薄一方面反映在农村生活和生产用品艺术品上,另一方面反映在民俗节庆活动上,民俗旅游商品的营销渠道也是极不规范,鱼目混杂,影响了本土民俗产品的光彩。

许多旅游区由于市场意识不强,没有对旅游项目加以精心包装和促销,尚未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有限。如由于宣传和市场营销力度不够,城市居民对乡村具有民俗特色的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造成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开展较为薄弱。以南京为例,南京市苗木生产企业有1000多家,但城市园林绿化需求量中只有20%来自郊县,有相当一部分的苗木未进入南京市场。目前南京市不乏有特色鲜明、景观优美的农业旅游景(点)区,但总体来看,缺少类似“上海孙桥”、“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那样的品牌,对周边城市居民吸引力不大。2003年南京市农业旅游接待的游客中,来自上海、苏锡常等周边城市的游客只占接待游客量中的10%。

三、农业民俗旅游开发的思路

农业民俗开发已是大势所趋,针对以上问题探讨出农业民俗旅游开发的思路,对挽救即将消失的农业民俗,并使其世代相传,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

(一)进行科学规划

农业民俗旅游规划要遵循科学性、区域优势性、基础性及市场特定性原则办理。根据季节变化和农作物生长时节,开展不同类型的民俗旅游或增加农业经营项目以保证淡季不淡。设计多样的农业民俗旅游形式,综合开发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农业生产过程的习俗以及农业娱乐风习。

(二)创造和谐生态环境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旅游资源,农业民俗既要注意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注意经济效益的提高。一方面是可行的旅游目标、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是商业收入,二者得兼而并不互相排斥。

[7]67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两者才可得兼。

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形成保护——开发——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游带农,以农促游,农游互补,实现农业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8]不仅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游客的旅游过程中防止资源破坏和防治环境污染,更要提高当地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转变思想观念,切忌急功近利,严禁对农业旅游资源进行破坏性开发和盲目跟风开发,将旅游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培育同时进行、统筹兼顾,做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9]

农业民俗旅游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的,主要是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吸引市民。让市民在旅游中体验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交织的生态环境的静心健体效能,感受纯朴的乡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知识性、趣味性。是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娱乐性、消遣性农事活动,为旅游提供产品和服务。因此,农业旅游可能改变原有的生产程序,改变原来的生产结构,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协调的重要性,使农业生产活动不会因旅游受影响。

创造农业民俗旅游和谐生态环境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田垄、农舍、篱笆、葡萄架,窗含新绿,户对荷塘等,努力增大“大自然”在游客心中的份额,多在“绿色户外”上做文章,使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上更加贴近自然,融入自然,使乡村真正成为游客“回归自然”的绿色怀抱。

2.管理手段现代化的乡村旅馆待客之道要体现淳朴亲情,尽量弱化商业气息,收费可按档次不同明码标价,或写在芭蕉扇上,或印于方巾上,或标明在土布餐巾上。乡村旅馆可吸取现代旅馆的管理方式及内部设施,但外形宜竹篱茅舍,要有庭园文化,要有田畦园圃,尽量使居所被绿色环抱,“苔藓侵阶绿,草色入帘青”,“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使旅游者充分体现融入自然之乐。

3.基础设施自然化乡村饭店的菜谱应有别于都市餐饮文化,以绿色天然为主。院里瓜果桌上菜,现采现烹,绿色环保,口味纯正。“夜雨剪春韭”,客人也可亲为。生活垃圾、污水、猪舍牛棚等有碍观瞻的辅助设施要转入地下或迁出景区。为了不失农耕场景整体美,乡村停车场要对车位进行隐性处理:可设计成“麦秸垛”,使停车场呈现“麦场文化”;可设计成拱顶绿坡;也可隐蔽于瓜棚藤架之下。

(三)加大投入力度,重视工作人员素质

在我国已有相当多的城市资金自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但目前对农业民俗的投入仍然很少,因此,应积极加大对农业民俗的宣传力度,吸引城市资金投入,加强农业民俗和旅游业的联系,携手开发农业民俗旅游资源,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民俗决不是搞个温室、棚架或是简单建造围墙挂个牌子就可以发展,一定要注意旅游大环境的营造,给游客提供洁净的住宿条件、卫生的饮食场所、优美的环境等,才能留住游客,创造良好口碑,提高游客的重游率,甚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重视人才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旅游环境人才培养是提高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以提高旅游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与文化含量,促进资源、产品与市场的结合,提升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应积极调动农业旅游区农民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是旅游农业建设的主体,同时他们的衣食住行、精神风貌、文化习俗、生产方式又是农业旅游开发的客体。[10]充分依靠农民,是为农业旅游营造一个整洁卫生、安全有序的外部环境和淳朴热情的人文环境的重要措施。

(四)增强产品项目特色化

没有特色就没有吸引力,农业民俗的旅游开发就是要再现古朴原始的生活面貌,充分挖掘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突出“民俗”,突出“农”。农业民俗旅游项目的选择主要考虑以下特色:(1)“土”:即充分挖掘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如采茶、制茶的整个过程)、传统的农业设备与设施(如石磨、水车、牛车)、传统的农业手工艺制作(如编制、印染、陶瓷、剪纸)和民俗风情(如对山歌、坐花轿)等,来展示观光农业的乡土气息、原始风貌,满足游客的好奇、怀旧心理;(2)“新”、“优”、“奇”、“高科技”:即通过展示现代农业的最新发展、优良品种、奇花异草,珍稀动物和高科技农业技术手段等,来满足游客开阔眼界、学习参观之需求;(3)“自然”:即通过农村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新的空气和良好的小气候,让游客得到身心的放松,满足其“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心理;(4)知识性:即融入更多的农业知识和农村文化,让游客,特别是中小学生得到农业启蒙教育和现代农业知识普及;(5)参与性与趣味性:即设计一定的播种、采摘、捕捞等劳动过程,让游客参与,并结合斗羊、斗鸡、比赛、跳舞、表演等趣味项目,让游客在参与中得到体验和乐趣。[11]

农业民俗产品尤要注重参与性,让游客亲身体验。美国卡耐基美隆大学含兹公共政策管理学院的教授RichardFlorida在其《创意新贵》一书中提出,创意与体验的关系极为密切。他认为:“当经济对创意的需求增加时,创意式或体验式的生活形态就是对这种困境的直接回应。”[12]42体验的前提是参与,如果没有参与,仅仅是走马观花似的旁观,而不亲自参与其中,并在参与中思索与体会,仍得不到真正的体验。而且体验所涉及的感官越多,就愈容易成功、越令人难忘。因此,旅游服务供给者应该设计和提供尽可能参与性强、兴奋感强的活动与项目;另一方面,要提倡深度的体验旅游,旅游者既要身游又要心游,游前要了解旅游地的历史与环境,游中要善于交流,游后要“反刍”和“复习”,要动腿走、动嘴问、动脑想、动手记,把观察上升为心得,从经历中提炼体验,不断提高旅游素质。

(五)加强产品品牌观念

注重品牌是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实现产品成功开发与销售的重要内容。农业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中应立足于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优势,依托城市和开放性市场,强化区位特色,选择推广主题,建立高品位、高质量的旅游农业精品,极力塑造农业旅游产品的品牌形象,强化品牌个性,建立品牌标志和口号。让游客体验民俗并不是将民间那些落后、愚昧的东西展现并让游客去体验,而是要注重体验式民俗旅游产品设计的民俗文化品味、民俗生活品味,体现现代旅游者对高生活品质的追求。[13]

品牌的树立,可以通过主题化的农业民俗项目实现。在体验经济条件下,体验主题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体验主题化是指旅游业为消费者制作的“体验物”或“体验”系列以一条明确的主线串起来,并与旅游业的品牌定位融为一体,以带给消费者整体感和统一性,产生感应与联想效应。[14]制定明确的主题可以说是旅游产业体现体验经济的第一步,主题是营造环境、营造气氛、聚焦顾客注意力,使顾客在某一方面得到强烈印象、深刻感受的有效手段。主题的确定应根据主导客源市场的需求,突现个性、特色与新奇,避免与周边邻近地区同类旅游目的地的雷同。[15]

结语

农业民俗旅游作为文化旅游中极为重要的一部份,其市场前景不可估量。合理的开发利用,挽救即将消失的农业民俗是非常必要的。本课题浅析了农业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提出了开发的思路,愿能抛砖引玉,使农业民俗发扬光大、世代相传。

参考文献:

[1]石应平.中外民俗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吴声怡,许慧宏,吴力琼.农业民俗的旅游开发问题研究[J].古今农业,2006(1).

[3]周尚意,范丽娜.中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浅探[J].国土经济,2001(2).

[4]曹艳英,魏建国,魏兴华.烟台市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民俗旅游业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0(3).

[5]是丽娜,陶卓民,毛金正.南京市旅游农业资源特点及开发[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1).

[6]曾华,徐琪.南京市农业旅游发展探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21(5).

[7]William•F•Theobald.GlobalTourism[M].Boston:Butterworth-Heinemann,1998.

[8]王振金.民族文化——乡村民俗旅游经济发展的灵魂[J].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2005(5).

[9]朱孔山.旅游农业开发模式与发展探讨[J].农村经济,2004(6).

[10]史嵘.论江苏观光农业开发[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2(11).

[11]鲁怀坤.论观光农业及其发展[J].学习论坛,2002(7).

[12]Florida•R.TheriseofTheCreativeClass[M].NewYork:BasicBooks,2002.

[13]易正兰.民俗旅游产品体验式开发初探[J].新疆财经,2005(1).

农业旅游范文篇4

一、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条件

1、基本情况。片区四个村共有51个村民小组,居民1936户,5012人,面积13857亩。农民以传统种植业、养殖业、渔业为主。现有柑桔等水果1500多亩,目前进入盛产期;新发展山下红、亲家橙等优质水果600亩。永安发展大棚无公害蔬菜100多亩,龙坪的种苗花卉业正在起步,面积达20余亩。农民收入主要是种养殖收入和务工收入,2006年人均收入在3000元左右。企业发展水平低。片区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明显。村集体经济薄弱。民和、龙峰、龙坪3个村几乎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很少的一部分也主要靠集体堰塘、园艺场、土地对外承租收入和企业协调管理费,缺少发展后劲。

2、优势条件。一是道路畅通,交通方便。片区公路通畅,永安、龙坪到户的路面已全部硬化,乡村路网相连,交通方便,民和村位于常张高速公路慈利东互通,方便游客通行。二是距城区较近,与其他景点相呼应。片区距离城区1至3公里,同时与五雷山、万福温泉等景点相互呼应,相互补充。三是地形起伏,基础较好。龙峰村三面环水,背靠笔架山,地形起伏,永安、龙坪滨临澧水,境内有溇澧两水冲击淤积出来的小岛,长满杨树,风景宜人,龙峰村、民和村有较高的森林覆盖率。片区有山、有水,污染小,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加之有大量鱼塘、千亩水果、无公害蔬菜作基础,适合都市农业发展。四是该片区的村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勤劳朴实、心地善良,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安居乐业。

二、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可以借鉴的模式

片区四个村依山傍水,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借鉴以下五种模式:一是旅游型模式,即设立菜、稻、果、树等田园,吸引游人参观体验,其实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设置一些有趣的农业项目吸引游客,既可以欣赏秀丽的乡村景观,又可品尝自产水果、鱼、牛奶等农产品,还可参加点天灯、搓汤圆、印T恤、做陶艺、摸泥鳅、挤牛奶、农耕收获挖地瓜等体验活动。二是教育型模式。利用农村农业生产环境和产业资源,将其改造成学校的户外教室,具备教学和体验活动之场所、教案和解说员,如农业公园、花卉观赏园、蔬菜科技园。三是观光园模式。主要发展观光休闲、农耕体验、休闲疗养等,以名、特、优、新的农作物,以较好的设施和高科技含量,进行生产并以此吸引游人,向人们展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多姿多彩的产品。四是民俗民宿模式。有效利用自然环境、景观、特色产业和文化、土家民俗,让人们自然接触、自然认识和体验。五是亲水公园。依托溇澧两水建成大面积以水为中心的休闲公园,吸引游客戏水、赏景,举行龙舟比赛等。

三、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县发展休闲农业,建立观光农业示范片,并纳入了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考核范围,因此,四个村要强化联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工作全局,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勇于破解“三农”难题,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近郊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夯实基础。

2、明确定位,整体打造。在发展目标的定位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要从处于张家界东大门出发,努力建设成为张家界美丽的后花园,既美化城郊环境和调节县城气候,又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旅游场所,同时为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转移就业提供平台。在功能定位上,应该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发展多功能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强化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丰富文化生活的功能,即发展绿色环保、休闲娱乐的新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和设施农业等。这些新型农业模式可以与慈利土家文化底蕴相辅相成,满足市民返朴归真的旅游心愿,为张家界的人文景观旅游再添一道自然情趣和旅游美景。要搞好该片区的休闲旅游农业,需要划分功能区,进行整体打造,各个项目之间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并且产生百玩不烦的效果。

3、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根据该片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总体规划,进行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相关项目。必须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提高质量、限制数量,杜绝“遍地开花”,浪费资源。围绕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带。观光农业区。观光农业以观赏农业景观为主。风趣田园:打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小桥、流水、人家”的胜境。划出一片区域,种植传统的水稻、玉米、小麦、红苕等,点缀一些小鱼塘(养殖一些特色水产如:野生鳝鱼、乌龟、青蛙等,享受捕鱼、捉龟、逮鳝、看蝌蚪之趣),再种植一片野菜(供市民采摘),设置风车、水车、纺织车、织布机、石臼、石磨等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供市民参观(忆苦思甜)。生态果园:以现有的柑桔基地为基础,间种一些枇杷、柿子、桃子、樱桃等,既观光休闲又预售(认养)果树。精品菜园:以永安无公害蔬菜基地为基础,扩大规模,种植生态无公害时令蔬菜,提供观光、采摘之乐。休闲农业区。休闲度假农业以休闲娱乐为主。柳荫垂钓:整合现有的鱼塘、水库,开发一片区域作为垂钓区,种上各种柳树,养殖多种鱼类,开展钓鱼、网鱼、捉鱼等娱乐项目,同时配以游泳池、水上娱乐等项目,如在澧水面上建立木屋(亭子),搞个吃在水上、住在水上,玩在水上项目。现代农庄:打造集旅游、休闲度假、会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庄,发展经济。体验农业区。体验农业即游客参与生产劳作,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教育农园:设置草原、花卉、育苗、水生植物等,用生物种类多,活动内容丰富,吸引众多中小学生及家长。市民农园:划出一小块地出租给市民,让市民自行决定如何经营,如种花、植草、种菜或是栽树、养鱼。

农业旅游范文篇5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

1农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主要管理经营模式

在进行实际开发的过程中,对于农业乡村旅游的创新优化应当充分立足于当地的自然环境,根据地理特点、文化特色以及地域风格等等,凸显出当地的特色。1.1自然景观型。自然景观型应当是当前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其主要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及具有特色化的地形地貌,重点在于凸显出最为原始的自然景观,体现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观点,并且将其作为经营理念。对于这类型的经营模式要求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将一切保持原始状态,不对其进行人为加工,最大程度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2休闲娱乐型。休闲娱乐型经营模式主要为了在闹市中寻求一方清静,远离城市喧嚣,因此这类型场所大多在郊区,能够欣赏到自然风景,远离城市的快节奏,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便捷的交通能够让人们在周末找到休闲去处,对心灵进行短期的放假。休闲娱乐型主要以休闲和娱乐为主,一般会采用露营的方式进行。1.3田园体验型。田园体验型休闲农业主要存在三种形式:第一,一些城市的孩子在寒暑假被家长送到农村进行劳动体验,使孩子从小感受到劳动的不易和光荣,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劳动接触农民生活;第二,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现状及优势,通过一系列活动使游客能够亲身参与其中,体验到做农活的乐趣,感受到丰收的喜悦;第三,郊区的部分农民将自身所有的土地租赁给他人,并且在日常进行耕种。到周末或节假日时由经营者进行耕作工作,或邀请相关好友共同分享劳动成果。1.4教育学习型。所谓教育学习型就是将当前我国的农业发展与生产和当代教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结合,采用一系列多元化的模式和形式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展示,让游客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农产品的经营管理过程以及加工生产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工艺等等。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大多数会将其设计为农业博物馆,将一系列的农作物进行展示,同时通过动态3d效果再现生产加工场景,通过这样的方式加深相关人员对于农业建设的认识。

2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2.1科学合理规划。随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推进,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因地制宜,对乡村农业进行统筹安排。一方面,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的特色将自然资源与其他资源进行科学的整合,发挥其优势,在保护环境和保障市场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建设;另一方面,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批准运行应当进行严谨科学的论证,根据当地特色制定出符合其发展方向的可操作性强的具体规划,最大程度上确保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2注重项目特色,凸显文化底蕴。在具体实践工作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及项目特色,注重产品文化内涵的展示和提高。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在对相关项目产品进行开发时,应当找出其蕴含的地区特色,保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行的产品活力。对于旅游产品的开发而言,相关部门应当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不但要满足游客的真实需求,还应当将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有效的宣传,展示出乡村的特色,从而带动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2.3加大基础投入,扩大经营规模。相关政府部门应当适当加大农村地区部分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以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基础,通过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对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行推动发展。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遵循市场化发展的定律,由政府牵头,引导相关的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其中对项目进行开发,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将一些优秀的旅游企业引入农村中。同时以优秀企业带动社会力量推动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的入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的多元化,打破了当前大多数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资金短缺的瓶颈,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结构形式进行了优化。2.4凸显品牌效应,开发旅游精品。在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应当凸显出品牌效应,建设出一系列的旅游精品项目,通过这样的方式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要充分推动我国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和规模的扩大,相关部门应当将原始自然资源与现代的文化氛围底蕴进行充分有效的融合,从根本上找出乡村发展的优势,呈现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从而凸显出地方特色。同时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从整体上对乡村旅游进行发展把握,加大宣传力度,优化第三产业的整体结构布局,以此提高农村的整体形象,带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关旅游企业和部门应当科学合理规划,注重项目特色,凸显文化底蕴,加大基础投入,扩大经营规模,凸显品牌效应,开发旅游精品。

参考文献:

[1]颜小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的探讨[J].南方农机,2018.

农业旅游范文篇6

论文摘要:休闲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开发多功能农业,并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有效模式。本文论述了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对田东县发展休闲农业的可行性作出分析,认为发展休闲农业是田东县旅游业突破的根本选择,最后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论文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业农业结构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再次强调休闲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开发多功能农业,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有效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即将进入休闲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时代”…,休闲农业是适应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要的一种现代农业,同时又是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休闲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之一。因此说休闲产业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大。

l休闲农业的意义

休闲农业兴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遭受城市环境恶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下,要求返璞归真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如游憩、美化、经济价值、社会、教育、医疗、土地综合利用,舒缓其他风景区拥挤等。王浩(2003)总结为:其一,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高效性,拓展旅游业广度和内涵,形成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增长点,扩大农业的经营范围,带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其二,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解决农业的生态、社会效益高与自身经济效益低的矛盾。其三,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其四,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其五,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解决消除城乡差别,缓解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一体化的矛盾。其六,发展休闲农业将充分利用都市边缘农地,这除了有农业生产的功能作用外,还能对城市的合理发展起控制作用,防止城市无限制膨胀,或为未来都市的发展留出预备地。此外,发展休闲农业还能够促进农村的环保建设。

总之,正在兴起的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农业无论是其科技含量还是田园风光,都有着比常规农业更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适应市场需求方面也有其特殊的优势。休闲农业牵涉面广、关联性强,它可以带动与农业、旅游相关的产业发展,但本身也受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交通、建设、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的制约。因此,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产业的前途,而且关系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其他相关产业的优化发展。

2田东县发展休闲农业的的可行性分析

田东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的百色市,位于广西西南部右江河谷中心地带。田东是8O.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明发祥地,是宋朝时期内陆通向大理国一带茶马古道要塞。是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右江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壮族“嘹歌”的发源地,又是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糖料基地县、中国芒果之乡、全国创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1.81亿元,增长10.5%;财政收入5.0418亿元,增长25.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829亿元,增长25%;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15亿元,增长2.17%;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34.4:44.7:20.9调整为30.76:45.2:24.1。总体上,田东县的第一产业的增长缓慢,第三产业还比较落后,各级比较详见表1。

2.1有利因素分析。

2.1.1区位优势。田东县位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走廊的中心地带,东接平果,南与德保、天等毗邻,西连田阳,北靠巴马,是西南出海大通道重要的交通枢纽。从田东县城至南宁机场、百色(田阳)机场分别为190km和23km。

2.1.2交通条件优势。陆路东西向有南昆铁路、324国道和今年刚通车的南昆高速公路;南北有田东至靖西二级公路、田东至巴马三级油路、田东至天等三级油路和在建的平至江城=.级油路,田东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开通县城过境公路,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右江河水运J:溯百色,下经南宁、梧州可直达广州、香港,200t的机动船常年通航。百色水利枢纽r程完工后,船舶通航可提升至1000t。田东县城距辖地百色市69km,离首府南宁市168km,有铁路和高速公路连通,处于南宁市“两小时旅游经济罔”内。

2.1.3资源优势。H东县农业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了甘蔗、芒果、香蕉、香米、蔬菜、油茶、竹子、速生桉、板粟、畜牧水产等十大农业基地,打造了香米、香油、香蕉、香芒、香猪、香鸭、香酒、香料等“八香”品牌。尤其是近年来,田东县大力狠抓芒果改良,倾力打造“日东芒果”品牌,将芒果种植作为振兴田东农村经济、加快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特色农业来抓。目前,该县芒果产业已形成规模,芒果的商品率和优品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田东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有横山古寨、龙潭灵湖、棋盘滩、龙须河;人文旅游资源有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红军村和檀河古人类遗址等。

2.2存在的问题。

2.2.1休闲农业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目前,日j东县的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式运营的只有横山古寨、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等少数景点,对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几近空自。与百色市其他县域旅游业发展状况相比,H]东旅游项日丁F发力度远远不够,至今未形成比较完备的景区(点),连享有美誉的“中罔芒果之乡”也没打造出相应的旅游产品和项日。

2.2.2旅游形象未能建立。2005年田东制定了《田东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红色圣地,生态家同”的旅游形象,主打宜传口号“东,打响百色起义的第一枪;田东,嘹歌之乡,莲花世界。rH东,红色摇篮”;2006年通过Hj东县人民政府I舣]等平台向礼会征求旅游主题口号,征集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近几年来田东县打造“芒果正宗,源出田东”的品牌,特别是通过举办芒果节,进一步提升了田东一一“中国芒果之乡”的知名度。由于多种原因,田东县对外进行旅游形象宣传的载体主要是芒果节,旅游宣传不系统且范围狭窄,目标市场不明确,旅游形象的市场认知度还很低,具体详见表2。

2.2.3观念认知欠缺。当前,田东县下一致坚持业化与资源环境的统筹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田东县工业化进程,努力把田东县建成广西业大县。此举势必影响对第一产业和第产业的关注度,进而影响这两种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根据表1对比田东县与南宁市、全区的三次产业比例,可以看虽然田东的第一产业(农业)所占比例高,但人均农民收入远远低于后两者,第三产业(旅游业)则更为落后,说明纯粹的农业对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明显,需要寻找其他突破口。农民本身由于自身整体素质的问题,对休闲农业的认知几乎为零,难于形成产业的拓展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田东县发展休闲农业利弊因素兼有,特别是相对于百色市其他旅游发达的县域(如靖西、乐业、那坡等),田东县的旅游资源品位低且处于“旅游资源非优区”。一般而论,旅游休闲度假对资源的依赖度相对要小一些,所以凭借良好的区位条件、生态条件和市场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使农业观光、休闲度假、餐饮购物和节事活动等参与体验性项目成为田东旅游产品体系的骨架,着力打造城市(如南宁、百色右江区)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完全可以实现田东县旅游业的突破。因此,当前随着人们休闲的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下,在出东县发展休闲农业是可行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2_3田东县休闲农业开发对策。根据国内外休闲农业开发成功的案例以及相应的理论,田东县休闲农业的开发应采用以下应对措施。

(1)提高对服务业的认识,确立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从国内外发展实践来看,一个目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基本都是遵循着从以一产为主,向以二产、j产为主的格局演变。我国提出,~IJ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发展服务业不仅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需要,也是扩大就业、增加地方财力的现实选择。从税收情况来看,同样数量的税收,若是第二产业税收,留给地方的不足四成;若是服务业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则在一半以上0。对于县域经济体,农民增收和地方财政增加足重要日标,所以,作为服务业的龙头,应该确立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

(2)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以农为本,树辽大旅游和大农业的观念。休闲农业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发展休闲农业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旅游产品都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拓宽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旅游资源的覆盖率,满足了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返璞归真和回归大自然的要求,发挥了农业的净化、美化和绿化作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组合,开拓r农业和土地利用的新领域,缓解了一些热点景区的压力,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附加值,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之一。

因此,政府要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树立大农业与大旅游的观念,加强休闲农业引导,提高农民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制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3)基于休闲农业的社会功能,需要政府给予适当和必要的支持,引导休闲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除了少数以生态、教育和保留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的项目外,休闲农业要建立在市场运行的基础上。它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但是,政府一定的资助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服务于休闲农业的公共项目。例如,村、镇在公共卫生、交通道路等设施建设方面需要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此外,政府还可以在贷款、培训等方面给予帮助。例如,政府给予贴息信贷,帮助农民改善居住和卫生条件;帮助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在旅游服务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素质。事实证明,只要政府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休闲农业,并采取多元化融资的经营模式,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就会不断壮大。反之,休闲农业则会停滞不前。

(4)“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做好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田东的资源,做好田东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一是要制定休闲农业保护性规划,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确保可持续性发展;二是要制定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对一些资源突出、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资源进行重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对田东县休闲农业资源的判断,笔者认为横山古寨、棋盘滩、龙潭灵湖、万桂芒果场和目坡果场是田东重点休闲农业资源地;三是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政策,包括管理政策、招商引资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等,以使田东县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农业旅游范文篇7

关键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特征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农业旅游仍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如美国2003年有1800万人去农场度假,法国年农业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其全国年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农业旅游已成为欧美国家后工业时代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从起步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历经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到相对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农业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旅游景点经营的特征

私营化。欧美国家的农业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场主同时成为了旅游业经营者。这种发展历史导致了农业旅游经营方式的主体为家庭私营经营。这与我国当前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以国家集体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区别是极大的。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国家所有制结构体制所决定的,欧美国家的农业私有化由来已久,而我国农业至今还未彻底地推行经营的持续私营化,这主要表现在对土地不具有永久的独立可支配性使用权,这导致我国农业很少形成私营形式的农场,更谈不上独立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另外我国农业旅游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期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更易成为首选的农业旅游目的地,而这些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只有国家或集体才能拥有并经营。

小型化。以英国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为例,从面积上看,各农场面积有大有小,差别很大,但其中游客真正活动的空间不大;从雇佣人员上看,平均雇佣全日制职工大多在10名左右,而农场为开展旅游的投资平均也大多只有5万英磅左右,可见其经营规模之小。开展农业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既体现了农业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同时也恰好符合了市场需求的特点。现代的欧美农业旅游者大多为城市居民,他们到农村去放松紧张的心理压力,寻觅一种自然、休闲、恬静的感受,而这些只有在小型化的“农家”才能找得到。而一旦追求规模建起大型旅馆、饭店、停车场、吸引来大量的人流,那么其所追求的目标就必然随之破灭,农业旅游休闲、绿色、自然的优点也就消耗殆尽,丧失了应有的个性特征。

兼营化。一方面农业旅游业大都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旅游也要依托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和农业生产是不可分的,即便农业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从经济活动上来说已成为主业,农业生产需要一丝不苟、真真实实地进行,切忌将农业生产全部表演化,那样的结果可能严重损害消费者旅游效果进而损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来说更想了解体验的是原原本本的农业,因此农业旅游中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不能丢。

分散化。庞大的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分散化、多点式的发展格局。近年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业;意大利开展“绿色农业旅游”的农庄已有6500家,日本供大城市休闲的农园有4590个,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纽约有1500家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更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农业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农业旅游群体,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遭到破坏,这种小型化多点分散布局也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旅游者需求的动机

观光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是伴随着整个农业旅游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旅游形式,人们到农村、农场去旅游或多或少都有观光游的成分包含其中,但是这种观光在不同的农业旅游景点、不同的农业旅游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地位是不同的。以观赏景观活动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往往是农业旅游起步发展的初期阶段的主要旅游形式,此阶段人们更多的旅游目的动机是观赏农业、农村自然、人文景观,了解认识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特色传统性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状况,一旦进入了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和相对成熟阶段,观光游就退居次要地位,而休闲、度假、参与体验性旅游便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上来,成为市场追求的主要目标。目前,观光旅游已不是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了,取而代之的是农业休闲、参与体验、度假等形式的旅游。

休闲旅游。在欧美国家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长,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拥挤和喧闹,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混乱增强,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农村、农业旅游作为自己度过闲暇时间的主要目的地。享受农村的自然风光、恬静氛围,悠闲的生活和朴实的民风,以排解心理上的压力、放松身心,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以求获得全新的感受。这种旅游目的需求已成为目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者的主要动机。

度假旅游。在欧美国家度假旅游已成为主要旅游形式,度假旅游可选取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多样的。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消费心理的转变,使适应这种心理转变需求的农业旅游日益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农村、农场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其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心理及活动需求密切相关的场所。在农村、农场度假,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享受淳朴的民俗民风、享受农村生活、享受恬静的氛围,使人们的度假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到农村、农场度假的旅游形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旅游形式必将得到推广。

参与旅游。欧美国家的人们到农场旅游已不甘于做农业生产的局外人,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各种农事活动当中,去体验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这种动机需求是近年来欧美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种重要需求方式,特别是在日本已成为主要的动机需求。这种参与性旅游更加要求农场要在发展旅游同时保持农业生产持续下去,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只有实际农场才有条件发展这种旅游,旅游者更愿意选择实际农场而不是为旅游而另辟建的专门农场作为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品类型的形式

观光参与产品。到农村进行农业旅游观光有二层含义,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人文风光,体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二是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形式是绝大多数农村、农业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给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更好地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农场主有意地将一些生产活动呈现出来,并与旅游时间结合开展,如夏威夷农民就将咖啡加工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参与性农业旅游是近几年在市场需求下产生出来的重要产品形式。如日本的农业旅游就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在秋收季节、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便组织大量城市居民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而有的城市居民到农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成为旅游者的田地看护人。针对此种需求,各农场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力所能及参与多种多样的农业活动,如动物家禽饲养、果实采摘、秋季收割、捕鱼生产等活动。

娱乐休闲产品。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于旅游者的各方面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有的农场举办诸如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更多的农场则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徙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推出玉米地迷宫,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然后开展活动。因场制宜地开展旅游休闲娱乐活动是各农场开展旅游时所尽力设计优化推出的产品形式,虽然从活动本身看有的已超出了农业旅游这一主题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农业旅游或农场开展旅游是十分有益的,且又可以充分利用农场资源。

住宿饮食服务产品。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是为旅游者提供的必需基本服务。而且提供住宿和饮食服务也是开展农业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也是能否接待旅游者,能接待多少旅游者的基本保证条件。这在各国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统计都以旅馆数为标准上都充分表明这一点,如意大利有6500间可住宿用农庄,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法国有16000户家庭旅馆等。当然这些旅馆同时还可提供餐饮服务。与小型化的经营模式相对应,这些旅馆的床位数也是很少的,有的就是已有农舍的改造,小规模的接待量更能体现出农业旅游的特色。

旅游商品。各农场开发旅游往往推出一些商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籍此推销农副产品,并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商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特产,另外有的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纪念品。这些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往往成为全部农业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农业旅游产值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相对于同类产品来说,游人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如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农场现场加工的奶油、咖啡、农场酒窖中的葡萄酒等。

旅游市场取向的特点

本地化。农业旅游市场首要特征是旅游者当中属于本地的游客占七成以上,按英国统计2—3小时车程之内、西班牙统计为景区周边100-200公里范围内是主要市场。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农业旅游景点众多,各地区广泛分布,人们在各地区内都可以有农业旅游景点供选择;二是农业旅游者对农业旅游景点的选择性不是很强,只要有相应环境、相应气氛、相应情境等就可以满足需求,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选择,这样就无需跨区旅游。

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欧美国家人口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是国家人口主体,也是国家旅游人口主体,更是农业旅游市场主体所在。农业旅游产品的市场也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日本的农业旅游景点称为“城市居民休闲农园”就充分表明了这层含义。

家庭化。据英国的一些农场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农业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大致达到40%左右,可见家庭游客比重之大。另外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的以家庭为组织形式自驾车旅游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农业旅游也不例外,特别是农业旅游的观光、休闲和参与特征更适合于家庭旅游。

学生化。学生是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群体,这一原因主要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因此学校或旅行社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农业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需求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如德国、法国等旅游农场中许多都设有农业课堂,而学生也有对农村环境认识上的新奇感觉,且学生由于出生在城市、生长于城市,对农村农业的完全陌生更增强其到农场去旅游需求的迫切性,因此学生市场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农业旅游范文篇8

(一)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优势

1.特色的黄土高原农业文化优势。首先,山地自然条件的特殊性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农耕方式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其次,具有黄土高原中的陕北地区农业风光,表现在随山地变换的农业格局和相应气候条件下的特殊农作物景观优势。

2.革命圣地的“红色农业”优势。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更是延安“红色农业”的源头;杨家岭革命旧址亲手耕种过的菜园,枣园故居参纺线比赛用过的纺车是伟人参加劳动生产的真实写照,更是艰苦奋斗延安精神和“红色农业”的传承;枣园幸福渠等等,都是丰富的独特优势资源。

3.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首先,延安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出产丰富多样的农副土特产品。其次,高原地貌和恶劣的生态环境形成了山区耕作模式,两者共同形成了独特的农业物产景观。

4.具有区域特色的农家乐及农家饮食优势。陕北黄土高原区依靠其特有的农作物和风俗文化在农家乐及饮食文化上有其特殊的优势。首先,有丰富的农家乐资源。其次,有独具陕北特色的农家饮食,具有自然性、保健性等特点,形成了多种特色风味食品,已经成为农家乐及农家饮食旅游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规模普遍小,缺乏规模效益。由于受短期效益的支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规模狭小,项目规划粗糙,缺乏文化和教育内涵,形象不佳,营销落俗,大多数以小户个体农家乐为主,多分部在旅游景点周围,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2.缺乏合理规划,发展无序。目前,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缺乏必要的政策领导和合理规划,农业旅游项目雷同,近距离重复布局,低水平盲目扩张现象普遍。

3.发展模式单一,缺乏形态创新。延安都市农业旅游产品模式单一,缺乏有突出特色的拳头产品,吸引力度不够,并且创新意识不够,缺乏在农业旅游模式和形态上进行创新,难于持续发展。

4.品牌意识不强,缺乏服务特色。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项目品位不高、品牌意识弱、品牌项目不多、不重视长线投入、服务缺乏特色。

5.都市农业科技含量低,缺乏旅游文化内涵。延安市农业虽有长足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国内同类城市的差距逐步扩大,农业生产未能充分利用都市农业高科技化、现代化等多种功能将都市农业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项目科技文化含量低。

6.都市农业旅游管理水平低,经营效果欠佳。延安都市农业旅游处于兴起阶段,多数旅游项目是在原有农业基础上自发形成的,从管理法规到开发管理者、旅游者素质等均未真正到位。从经营效果看,农业旅游开发弱,产业带动性不强,开发的层次水平和综合效益均不高。

二、延安市都市农业旅游发展模式设计

1.设施农业旅游模式。以蔬菜园、果园、枣园等基地来实现农业工厂化,开展种植、采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连锁项目,开发建设形成“公司+庄园+农户+游客”的产业链布局,这些既符合提高土地利用率,缓和延安用地紧张,又可以常年开放,户内户外旅游项目有机互补。

2.园艺农业旅游模式。农业旅游向高产新奇的观赏性农业发展,具有食用、观光、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着力开发高科技园区,引进和开发新技术、新品种,同时配套发展相应的旅游设施,兼顾观赏农业景观、度假休闲活动,开发以高科技参观学习为主的旅游项目。

3.体验参与农业旅游模式。增长农知、科学考察农业场所,发展体验参与型都市农业旅游。在游览红色旅游的同时增添一些田园乐趣,调节延安乏味的人文旅游气氛。

4.休闲度假农业旅游模式。延安应结合自身优势开发休闲度假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窑洞群,借助陕北特殊黄土文化,进行剪纸、腰鼓、编织等农家活动来吸引观光旅游者;将生产项目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基地,结合旅游观光活动形成度假区。

5.农家乐旅游模式。农家乐属于体验型的农业旅游,发展速度较快,以各地民俗文化、种植养殖场地为依托,农作物生产多考虑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同时庄内配备娱乐设施及乡村小饭馆等。三、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

1.合理设计延安都市农业旅游的空间格局

(1)内圈层农业商贸休闲区。本文内圈层指距延安市区半径100KM以内的区域,这里串联着最具特色的旅游地,并使热点和冷温点交错分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外圈层观光度假区。本文外圈层指辐射层——黄陵县、黄龙县、吴旗县,距延安市区半径100KM以外200KM以内离延安市区较远的区域。

(3)城郊田园休闲体验区。主要指市区郊区田园,如南泥湾、万花山等,适合进行休闲体验、观光娱乐的区域。

2.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1)倡导绿色生态旅游,变革旅游观念。(2)城市工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和谐推进。

3.树立品牌意识,突出产品特色。特色和品牌是旅游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项目的规划和建设要在充分挖掘本区域独特的有形、无形农业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通过深化、活化等一系列的创意策划活动,打造成受市场欢迎的特色品牌产品。

4.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通过对各县区旅游业整体规划、统筹开发、联合营销,进行县区间整合,形成规模效应,形成线路景观的优化布局,推行和打造各县区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打造产业链条或在原有的基础上延长产业链条,增加经济效益。

5.树立城市形象,挖掘特色都市农业文化

在保证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推进现代都市农业文化的发展,注意避免出现唯“农”而“农”及项目内容趋同,重点突出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

6.体现创新,实现生态农业旅游与红色旅游并重发展

首先,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要促进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其次,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态化道路,充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生态农业旅游资源来保护和培育红色旅游资源,改善红色旅游环境,保护红色旅游产业,同时为都市农业旅游特色产品开发奠定基础。[摘要]近年来,都市农业旅游成为都市旅游和都市可持续发展的新领域。本文选择旅游主题单一的城市——延安为对象,在明确都市农业和都市农业旅游概念及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延安发展都市农业旅游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为实现延安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了新的途径。

农业旅游范文篇9

关键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特征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发展大都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则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相对进入了成熟发展时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其农业旅游仍呈现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如美国2003年有1800万人去农场度假,法国年农业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其全国年旅游收入的四分之一。农业旅游已成为欧美国家后工业时代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

欧美国家农业旅游从起步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并且历经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到相对成熟阶段的发展过程。总结其农业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一些基本特征,对于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旅游景点经营的特征

私营化。欧美国家的农业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场主同时成为了旅游业经营者。这种发展历史导致了农业旅游经营方式的主体为家庭私营经营。这与我国当前农业旅游产品的经营者以国家集体为主体的经营方式区别是极大的。产生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国家所有制结构体制所决定的,欧美国家的农业私有化由来已久,而我国农业至今还未彻底地推行经营的持续私营化,这主要表现在对土地不具有永久的独立可支配性使用权,这导致我国农业很少形成私营形式的农场,更谈不上独立开展农业旅游活动。另外我国农业旅游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此时期农业旅游主要以观光为主,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更易成为首选的农业旅游目的地,而这些大规模、现代化的农业旅游项目大多只有国家或集体才能拥有并经营。

小型化。以英国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为例,从面积上看,各农场面积有大有小,差别很大,但其中游客真正活动的空间不大;从雇佣人员上看,平均雇佣全日制职工大多在10名左右,而农场为开展旅游的投资平均也大多只有5万英磅左右,可见其经营规模之小。开展农业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既体现了农业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历史,同时也恰好符合了市场需求的特点。现代的欧美农业旅游者大多为城市居民,他们到农村去放松紧张的心理压力,寻觅一种自然、休闲、恬静的感受,而这些只有在小型化的“农家”才能找得到。而一旦追求规模建起大型旅馆、饭店、停车场、吸引来大量的人流,那么其所追求的目标就必然随之破灭,农业旅游休闲、绿色、自然的优点也就消耗殆尽,丧失了应有的个性特征。

兼营化。一方面农业旅游业大都是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开展农业旅游也要依托农业生产,农业旅游和农业生产是不可分的,即便农业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本身的收入,从经济活动上来说已成为主业,农业生产需要一丝不苟、真真实实地进行,切忌将农业生产全部表演化,那样的结果可能严重损害消费者旅游效果进而损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旅游者来说更想了解体验的是原原本本的农业,因此农业旅游中农业生产的主体地位不能丢。

分散化。庞大的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经营规模必然导致分散化、多点式的发展格局。近年欧美国家农业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业;意大利开展“绿色农业旅游”的农庄已有6500家,日本供大城市休闲的农园有4590个,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纽约有1500家开展农业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更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农业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农业旅游群体,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遭到破坏,这种小型化多点分散布局也是市场需求的产物。

旅游者需求的动机

观光旅游。农业观光旅游是伴随着整个农业旅游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旅游形式,人们到农村、农场去旅游或多或少都有观光游的成分包含其中,但是这种观光在不同的农业旅游景点、不同的农业旅游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地位是不同的。以观赏景观活动为主的农业观光旅游往往是农业旅游起步发展的初期阶段的主要旅游形式,此阶段人们更多的旅游目的动机是观赏农业、农村自然、人文景观,了解认识农业生产发展水平和特色传统性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状况,一旦进入了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阶段和相对成熟阶段,观光游就退居次要地位,而休闲、度假、参与体验性旅游便逐步上升到主要地位上来,成为市场追求的主要目标。目前,观光旅游已不是欧美国家农业旅游的主要形式了,取而代之的是农业休闲、参与体验、度假等形式的旅游。

休闲旅游。在欧美国家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不断增长,闲暇时间也不断增多,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城市拥挤和喧闹,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混乱增强,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农村、农业旅游作为自己度过闲暇时间的主要目的地。享受农村的自然风光、恬静氛围,悠闲的生活和朴实的民风,以排解心理上的压力、放松身心,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以求获得全新的感受。这种旅游目的需求已成为目前欧美国家农业旅游者的主要动机。

度假旅游。在欧美国家度假旅游已成为主要旅游形式,度假旅游可选取的旅游目的地也是多样的。近年来,随着人们旅游消费心理的转变,使适应这种心理转变需求的农业旅游日益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农村、农场成为重要的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其能满足人们的休闲心理及活动需求密切相关的场所。在农村、农场度假,人们能够更好地享受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享受淳朴的民俗民风、享受农村生活、享受恬静的氛围,使人们的度假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到农村、农场度假的旅游形式在我国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旅游形式必将得到推广。

参与旅游。欧美国家的人们到农场旅游已不甘于做农业生产的局外人,他们更愿意参与到各种农事活动当中,去体验农业农村的生产和生活。这种动机需求是近年来欧美农业旅游发展中的一种重要需求方式,特别是在日本已成为主要的动机需求。这种参与性旅游更加要求农场要在发展旅游同时保持农业生产持续下去,也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只有实际农场才有条件发展这种旅游,旅游者更愿意选择实际农场而不是为旅游而另辟建的专门农场作为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类型的形式

观光参与产品。到农村进行农业旅游观光有二层含义,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人文风光,体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二是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形式是绝大多数农村、农业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给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更好地观赏农业生产、生活场景,农场主有意地将一些生产活动呈现出来,并与旅游时间结合开展,如夏威夷农民就将咖啡加工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参与性农业旅游是近几年在市场需求下产生出来的重要产品形式。如日本的农业旅游就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在秋收季节、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便组织大量城市居民到农村去参加农业生产活动,而有的城市居民到农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成为旅游者的田地看护人。针对此种需求,各农场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力所能及参与多种多样的农业活动,如动物家禽饲养、果实采摘、秋季收割、捕鱼生产等活动。

娱乐休闲产品。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于旅游者的各方面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有的农场举办诸如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更多的农场则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徙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推出玉米地迷宫,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然后开展活动。因场制宜地开展旅游休闲娱乐活动是各农场开展旅游时所尽力设计优化推出的产品形式,虽然从活动本身看有的已超出了农业旅游这一主题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农业旅游或农场开展旅游是十分有益的,且又可以充分利用农场资源。

住宿饮食服务产品。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是为旅游者提供的必需基本服务。而且提供住宿和饮食服务也是开展农业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也是能否接待旅游者,能接待多少旅游者的基本保证条件。这在各国对农业旅游景点的统计都以旅馆数为标准上都充分表明这一点,如意大利有6500间可住宿用农庄,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法国有16000户家庭旅馆等。当然这些旅馆同时还可提供餐饮服务。与小型化的经营模式相对应,这些旅馆的床位数也是很少的,有的就是已有农舍的改造,小规模的接待量更能体现出农业旅游的特色。

旅游商品。各农场开发旅游往往推出一些商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籍此推销农副产品,并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商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特产,另外有的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纪念品。这些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往往成为全部农业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农业旅游产值有三分之一来自于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相对于同类产品来说,游人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如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农场现场加工的奶油、咖啡、农场酒窖中的葡萄酒等。

旅游市场取向的特点

本地化。农业旅游市场首要特征是旅游者当中属于本地的游客占七成以上,按英国统计2—3小时车程之内、西班牙统计为景区周边100-200公里范围内是主要市场。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个方面,一是农业旅游景点众多,各地区广泛分布,人们在各地区内都可以有农业旅游景点供选择;二是农业旅游者对农业旅游景点的选择性不是很强,只要有相应环境、相应气氛、相应情境等就可以满足需求,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选择,这样就无需跨区旅游。

城市化。城市人口占欧美国家人口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是国家人口主体,也是国家旅游人口主体,更是农业旅游市场主体所在。农业旅游产品的市场也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日本的农业旅游景点称为“城市居民休闲农园”就充分表明了这层含义。

家庭化。据英国的一些农场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农业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大致达到40%左右,可见家庭游客比重之大。另外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的以家庭为组织形式自驾车旅游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农业旅游也不例外,特别是农业旅游的观光、休闲和参与特征更适合于家庭旅游。

学生化。学生是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群体,这一原因主要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农村、农业、农民,因此学校或旅行社便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农业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需求开发农业旅游产品。如德国、法国等旅游农场中许多都设有农业课堂,而学生也有对农村环境认识上的新奇感觉,且学生由于出生在城市、生长于城市,对农村农业的完全陌生更增强其到农场去旅游需求的迫切性,因此学生市场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农业旅游范文篇10

海南岛地理位置接近赤道,拥抱海洋资源丰富的南海,拥有得天独厚的热带季风气候条件和一流的生态环境,是我国最大的热带自然博物馆、最丰富的物种基因库。基于海南岛丰富多彩的资源条件,休闲农业科普旅游资源按资源形成特性可分为自然型和人文型两大类。自然历史型又可细分为地质类、动物类、植物类、生物类。

1.1自然型

1.1.1地质类。火山熔岩地貌,如海口火山口地质公园,有我国保存最完好的火山口遗迹。2006年9月18日,海口石山火山群申报的雷琼地质公园获评为世界地质公园。海南省温泉资源富于特色、分布广泛,三亚海棠湾的珠江南田温泉依山傍海,被中外旅游产业品牌推广峰会组委会等组织联评为“中国最佳温泉度假胜地”;儋州蓝洋温泉是理想的保健氡泉,“一石之隔,有一热泉、一冷泉,冷热分明”的冷热泉十分罕见;琼海官塘温泉水温在68~84℃,富含氟(7.0~19.8mg/L)和偏硅酸(33.8~126.4mg/L),还含有其他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为医疗热矿水,对多种疾病有疗效。1.1.2动物类。休闲农业科普旅游中有价值的动物名目繁多,如海南岛部级自然保护区,三亚珊瑚礁自然保护区保护的红珊瑚、金珊瑚、竹节珊瑚;昌江县的霸王岭保护的四大类人猿之一的黑冠长臂猿,目前仅20多只,是全球现有灵长类动物中最少见的;位于万宁市的大洲岛,又名“燕窝岛”,屯昌县的坡鹿、陵水县吊罗山的蝴蝶及各种热带奇珍异兽。1.1.3植物类。(1)热带雨林神奇而又神秘。乐东黎族自治县的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始热带雨林,生活着与恐龙同时代的“植物活化石”———桫椤;在五指山、吊罗山等国家森林公园内,古树参天,藤萝密布,奇花异草随处可见。雨林深处有高板根、根抱石、植物绞杀、藤本攀附、空中花园、老茎生花六大雨林奇观,诠释着雨林的奥秘、自然的法则;海南岛分布广泛的“见血封喉”汁液剧毒,是世界上最毒的树;分布在三亚南山、有“不老松”之称的龙血树;分布在海口市东寨港、繁殖方式奇特的红树林等。这些珍稀热带植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其保健价值、科普价值十分显著,与人类的联系十分紧密。(2)热带香料饮料作物丰富。有“食品香料之王”美誉的香草兰,其果荚含有200多种芳香成分,每一种成分都是高档的香料物质,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烟、酒和高级化妆品;味道浓烈的炭烧咖啡,品味独特的椰奶咖啡,品尝方便的速溶咖啡,其采摘、研磨、烘炒等工艺程序传统又科学;其他作物还有胡椒、橡胶等科研价值也很高。(3)“南药之乡”和“天然药库”。海南最出名的四大名药———槟榔、益智、砂仁、巴戟,均有大面积的种植。海南的花梨木、沉香,其观赏价值、养生价值和保健价值,很好地与休闲农业科普旅游相融合。1.1.4生物类。珍珠在提高免疫力、延缓衰老、祛斑美白、补充钙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作用,贝壳以三亚、陵水一带盛产的白蝶珍珠母贝为中国南海特有,可开发纯天然的手工作坊或艺术工作室。

1.2人文型

海南是黎族的聚居地,在其他省份分布极少,“船形屋”、“筒裙”、“竹筒饭”、“山兰酒”和黎家“三月三”节,都体现了黎族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风情。文昌卫星发射中心作为低纬度滨海发射基地,不仅可用于满足中国航天发展的新需要,还能借助接近赤道的较大线速度,以及惯性带来的离心现象,普及航天知识。

2休闲农业科普旅游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科普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形式新颖的、不成熟的旅游开发形式,相对于海南发展已趋成熟的滨海旅游,休闲农业科普旅游是开发滨海旅游的补充和带动海南旅游发展的新血液,整体呈现资源分散、开发困难、经验少的特点,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2.1旅游资源分散,交通不便

海南东部海岸已开发滨海旅游,交通便利,地区较为发达,但大部分可开发休闲农业科普旅游的地方都集中在海南岛的中西部山区,闭塞落后,交通、餐饮、住宿条件落后。乡镇间道路崎岖,路途遥远,可以发展科普旅游,但很难和休闲融为一体。

2.2农民贫困,观念保守

科普资源丰富源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居住偏远的农民懂得保护哺育他们的山水,对自然生态没有过度的开发,人们才欣赏到原生态的、历久弥新的珍稀物种,由于村民受教育水平落后,与外界交流较少,转变发展方式的意识较为薄弱,导致村民在开发旅游时与经营管理者不够配合,过分地保护私有财物,使得开发速度难以跟进。

2.3基础薄弱,接待能力不足

休闲农业科普资源分布较广的地区往往收入较低,人们自给自足,无力保证发展旅游的卫生条件、医疗条件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厕所、医院、商店等,这就给游客带来了不便,影响了游客的出游心情。同时,农村环境承载力有限,在节假日和旅游黄金期无法接待蜂拥而至的游客。

2.4科技开发受限,可借鉴经验少

如何在保护中有效地开发,如何在开发中保持资源的原生性,这些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研究者和开发者必须十分了解物种的特性,以便在开发中做到既尊重濒危物种,又不损伤游客。海南开发休闲农业科普旅游,将休闲农业和科普相结合的例子实在少之又少,可以借鉴的经验也非常少,而且海南岛各地区的地域和文化存在差异性,每个地方的旅游开发方式都不可复制,应当发挥人的主观性和创新性。

3休闲农业科普旅游发展方向

3.1案例解读

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位于保亭县境内,开业以来秉着“挖掘、保护、传承、弘扬”海南黎苗文化,使其生生不息的使命,为流逝的黎族文化寻求出路,让黎族妇女纹身逐渐走进槟榔谷博物馆。在发展中保护黎族苗族文化,景区是传承黎族苗族文化的载体,黎族苗族文化又是景区发展的精髓。槟榔谷有着丰富的森林植被资源,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净化大气、提供植物景观和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显得极为重要。约1400多种植物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存,其中桫椤、马蹄都为恐龙时期古老的孑遗种。丰富的植物种类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苗族人创造了丰富的医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政府因势利导,加大管理、引导、服务的力度。企业发展了,把惠民、助民、富民作为一种责任;农民致富了,主动支持、参与、融入景区的建设。保亭槟榔谷保护黎族文化,合理开发利用槟榔,并且在政府、企业和农民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最终达到各方面互利共赢,是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科普旅游值得借鉴和发扬的经典案例。

3.2海南省休闲农业科普旅游发展的出路

3.2.1综合整合旅游资源。在分散的休闲农业科普旅游资源周围,广泛挖掘可供游客观赏的吸引物,同时借助其他旅游资源,如餐饮美食、歌舞、图腾祭祀等,在挖掘风物的过程中,可用“拿来主义”扩大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际地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将点连成线,在区域内形成片区,有利于整体的联合推广。3.2.2加大农业资金投入的扶持力度。生活贫困的农民不愿配合发展休闲农业科普旅游,是因为农业收入是他们的唯一收入来源,他们不敢冒着巨大的风险将农耕方式转化为收入不确定的休闲农业旅游,即使不彻底放弃农业生产,也会给他们的正常生活带来影响,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农民的贫穷。贫穷的村民没有自信心去尝试创新,投入到旅游建设当中。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农业的资金投入,如修好村村通公路,补偿农民自然灾害损失等,在搞好农业的基础上发展休闲农业科普旅游。3.2.3有针对性地制定惠民的福利政策。发展休闲农业科普旅游,就应对开发休闲农业地区的农民的科普知识有较高要求。首先,政府和开发管理者应当加强农民对保护对象的教育,保护濒临物种从当地居民开始。其次,政府应当为农民建设学校、医院、商店、养老院、公共厕所等设施,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改善医疗条件和卫生条件,建设和谐新农村。再次,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可聘请当地农民作为景区导游、游览车司机、售货员,不仅做到以身作则地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参与景区管理和利润分配。最后,妥善处理政府、经营管理者和当地居民的关系,尊重当地居民的建议和决定。3.2.4鼓励科普科研开发。在开发区内建设研发区和实验区,管理者可以集中研究人员和科研设施,将当地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因素与保护对象实地地相结合,有利于尊重保护对象的生长习性;另一方面,富有创意的手工DIY作坊激发游客动手加工、制作、品尝的兴趣,风格迥异的艺术室可吸引游客绘画、音乐、歌舞、雕塑的创作,这些都会增加游客休闲农业旅游的纪念价值。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