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5:43:25

农业工作

农业工作范文篇1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我县被确定为四川省粮食主产区的销区,进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试点,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这是当前我国加入WTO和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新形势的要求,是广大农民盼望已久的重要举措。这一改革宣告了农产品全面放开的最后一道壁垒被撤销,它将给广大农民、农村工作者带来一个全新的观念,对推动我县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现我就如何抓住粮改契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推行粮改给我县农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我国人多地少,较长时期农副产品短缺较为突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农民生产积极性不断得到提高,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特别是“九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出现了区域性、结构性、阶段性相对过剩,粮食产品尤为突出,因此,粮改势在必行。粮改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将促进农业生产发展观念的转变。一是由过去单纯生产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转变。过去粮食生产上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十分突出。农民买种子只要产量高,不管品质优劣。实行粮改后这一传统观念必须转变,在购种时就必须考虑到市场前景,否则就会有收成无效益。二是由“粮食安全”向“口粮安全”转变,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县的农业资源优势。

二有利于当前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实施。长期以来,由于受粮食数量指标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十分浓厚,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很大的难度。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对小麦、玉米等没有生产优势的粮食作物逐步调减,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优质、卫生、安全的农产品提供了空间,粮食品种的余缺调剂、优势互补也给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

三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推行粮食购销市场化后,实行购销主体多元化,为打破多年垄断经营格局,使粮农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在多元化竞争中获益,从而在良种选用、良法应用上更主动,更积极。

二、加快种植结构的调整,促进粮改工作顺利开展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积极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改给合江种植业结构调整带来了良好机遇。我局拟组织技术骨干开展市场、资源调查,不断完善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近期内主要围绕生态项目、攀西项目、甜橙项目这三大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五大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即万亩名优水果基地建设,其中:优质甜橙亩、优质荔枝亩、优质青果亩;优质真龙柚高换亩;万亩优质稻基地建设,其中:万亩优质中稻香稻“”万亩、万亩再生稻高产攻关;万亩优质商品蔬菜基地建设,其中:安全优质蔬菜示范基地亩;亩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亩优质蚕桑基地建设。通过典型引路,引导农民优化结构,优化布局,确保增产增收。

二大力抓好优质粮生产。我县是省上第一批命名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县”,我们要利用这块牌子,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促进我县粮改工作。根据合江农业生产资源及粮改市场变化,粮食生产结构调整要突出抓好优质稻生产,适当调减小麦、玉米面积,积极发展豆类、薯类作物,大力提高粮食品质,努力增加市场需求品种,提高种粮效益。近期内粮食生产重点摆在水稻“三五工程”和优质粮品种引进筛选上。

一是实施好“三五工程”,即实施好万亩优质稻,万亩再生稻高产攻关。据专家预测,入世后大米行情看好,国内需求平衡量增加%,大米由净进口万吨变为净出口万吨,米价将上涨%。实施“三五工程”是发挥我县水稻生产优势,我们必须提高大米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双赢工程。

从现在起,要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发展我县的优势粮食产品--“香稻”。先滩、福宝片区的乡镇和其他山区乡镇是“香稻”的最适宜区,必须加大力度抓好“香稻”的发展,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力争把这一品牌做强做大。坝区的乡镇,要创造条件,争取作为泸州市“罗沙贡米”的生产基地,发挥粮食生产的优势。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是对高榜望天田和常旱地区要趋利避害,进行耕制改革,改种水稻为种旱粮,多种玉米、花生、大豆、绿豆、杂豆等市场好、价格高的旱粮作物和经济作物。

三是引进筛选水稻、豆类和粮菜兼用型署类优质品种,为农民种植和营销主体提供选择的机会和条件。

三积极参与市场建设和营销。粮改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市场和营销主体的培育。我局将把大米批发市场列为农产品市场的重要内容来抓,并发动农业系统的龙头企业、职工组建农业优质农产品开发公司,积极参与营销主体或为营销主体服好务。

农业工作范文篇2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作出的战略部署的第一年,也是改革开放30周年。保持我区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对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意义重大。为更好开展年农业工作,结合上级文件精神和工作要求,经研究,特提出年度工作要点,具体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和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组织化为载体,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不断推进我区高效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思路

年农业要紧紧围绕“一个目标、二个原则、三个重点、四大突破、五项措施”,推进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强化为农服务,促进农民增收。

一个目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二个原则——一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注重实效原则;二是坚持政府扶持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三个重点——市场引农,科技兴农,组织强农。四大突破——一是农产品销售网点的数量和覆盖面上有新突破;二是科技、人才引进、良种引进、技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有新突破;三是合作社组织类型和数量、质量有新突破;四是培训农民的数量、形式、方法有新突破。五项措施——一是宣传推介,树立典型。二是建设队伍,强化服务。三是政策聚焦,改善投向。四是创新机制,释放活力。五是转变作风,促进增收。

三、主要指标

年,计划完成农业总产值30.5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17亿元,亩产值稳定在4800元。继续稳定粮食生产,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9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15.7万亩,力争完成全年2亿斤粮食总量。畜禽水产业产值13.5亿元。新增5000亩经济林、600亩生态林、15万株四旁林,森林覆盖率确保16%以上。

建立面向重点区、重点社区的分销体系10家以上,力争进入500家卖场、超市,200家标准化菜场,努力建成面向市民的10大原产地“田头超市”。

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力争达到200家,带动农民86000户,组织化覆盖率达到80%。

创业农民(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培训30名,农业职业技能人员培训800名,新型专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500名,面上农民适应性培训10000人次,生产常规实用技术培训5000人,外来务农人员培训5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1000名。

引进科技人员16名,其中高级职称实用人才2名,本科以上应届毕业生14名。

建设国际合作交流科研基地1个,引进20品种;引进6项实用技术;引进1台关键设备。筹建民间水稻育种研究所1个,引进水稻良种20个,实用技术5项。

四、工作任务和主要措施

围绕08年农业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团结拼搏、负重前进,努力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争创工作新局面,确保农业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抓聚焦整合,突破瓶颈

1、销售网点建设

一是以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为平台,在市中心以及浦东新区建设10家以上优质农产品专卖店。二是通过合作社与超市卖场或者由第三方介入,将优质农产品打入世纪联华、家乐福、联华超市、麦德龙、大润发、农工商和华联吉买盛等,总数达到500家。三是以区农产品产销联合会为载体,优质农产品力争进入200家标准化菜场。四是与农业旅游相结合,建设10个优质农产品原产地“田头超市”。

2、加快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协调、服务,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类型向营销型、服务型、加工型等领域拓展,培育十大示范合作社,逐步提高合作社整体管理水平和运行质量。建立各镇提高组织化程度的考核机制,确保08年合作社总数达到200家,带动农户8.6万户,覆盖率80%。

3、积极推进科技兴农

农业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要大力推进新一轮(年-2010年)科技强农工程三年行动计划。一是构建种质资源产业化,建立种源基地,大力发展种源农业。二是建设中日果蔬研究所及水蜜桃科研基地,提升水蜜桃品质,提高我区果农科学种植水平。三是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力度。以大地花卉种苗为龙头,大力推广高科技、高附加值的钻石花种植。引进推广优质水稻品种和适用技术,提升水稻生产能级。继续推广甜瓜新品种,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日本水蜜桃、甜柿、美国脐橙等新品种,加快水蜜桃贮藏保鲜技术的研发以及深加工技术引进和运用。四是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要大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率要提高到40%。加快发展各类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

4、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要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一是继续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入社、入户工程,广泛开展创业农民中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包括营销经纪人)、新型农民实用技术、生产常规实用技术、外来务农人员等各类培训,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二是大力提高区镇两级农业科技人员为农服务能力。要根据农业科技人员的需要,采取个性化手段和针对性措施,切实提高专业理论、实践水平和指导能力。要提高行政执法人员对各专业法熟悉掌握程度,提高破解疑难案例的能力。

(二)抓宣传推介,树立典型

一是整合现有农委系统各部门的信息刊物,编印《农业》,让各界各方了解、掌握农业动态和信息。二是邀请市级主流媒体来策划年农业整体宣传方案,列出08年我区农业工作的亮点,加大宣传力度。三是树立若干个农业企业、合作社以及农业致富带头人的典型,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起到示范、引领、辐射的作用,同时增强这些典型的带动能力。

(三)抓队伍建设,强化服务

要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精神,开展“提升素质,强农服务,促进发展”活动。一是在农委系统广泛开展主题活动,通过各类培训及内外加压,提高农委系统科技人员专业素质。二是要强化服务,实行科技人员与服务对象的点对点服务,切实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三是实行科技点对点服务的考核机制。

(四)抓政策聚焦,改善投向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领导关于推进本市三农工作的讲话精神,立足我区农业优势产业、功能区域,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整合资源、整合项目、整合资金,重点区域重点打造、重点产业重点发展、配套项目重点支持。

继续建设、管理好6.78万亩设施粮田和保护地、露地设施菜田建设。扩大畜牧和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改造范围。积极推进新场水蜜桃、红刚青扁豆等区域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启动大团1000亩优质粮田建设、书院先行区百果园、六灶及航头花卉生产基地、祝桥航空食品原料基地建设。

结合新农村建设,完成1500户以上自然村落改造,推进20个为农综合服务站建设,建设60个村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创建市级示范点1个。建设20000平方米标准厂房,扶持若干个经济薄弱村。

(五)抓机制创新,释放活力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域外经济。要继续大力发展异地种养,通过鼓励、奖励等各种方式,引导农民在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走出去,建立域外的农业种养基地,或者成为域外农业工人。

二是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方式。要按照“关于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精神,努力探索土地流转新方式和“土地性质不改变,农民身份不改变”的新模式,切实让农民和流转者双双受益。

三是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在保持农业经济功能的同时,积极探索农业“接二连三”,通过品牌战略和农产品深加工,使初级农产品变为商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积极尝试网上种田、观光休闲、瓜果采摘游等方式,发展符合实际和特色的农业旅游,彰显农业的社会功能、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

四是积极整合瓜果类品牌。利用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以及各销售网点,以产销联合会为平台,统一设计CI形象标识,重点在瓜果类产品上,逐步实现品牌的整合。

(六)抓防控监督,确保安全

一是农业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严格农资产品市场监管,加大禁猎区、禁渔区、禁渔期的检查和执法力度。强化野生动物和古树名木保护。

二是动植物疫病防控监督。要加强农作物和经济果林重大病虫害预警体系建设。强化林产品检疫。要切实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依法开展动物防疫、检疫工作,认真做好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全年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

三是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要按照“预防为主、源头治理、全程监管”的原则,全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筹建区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产地环境监测和保护,强化农业投入品管理。不断加强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08年建设三个病死畜禽收集点。

四是畜禽养殖场所综合治理和监督。要确保新一轮三年环保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关闭、搬迁畜禽场6户,综合治理畜禽场14户,中小型养殖场环境卫生整治400余户。

(七)抓作风转变,促进增收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领会党的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深化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三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础、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不断增强对农业的认识、增加对农村的了解、增强对农民的感情,站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高度,抓好农民增收工作,使农民有自豪感而没有自卑感,有幸福感而没有失落感。

农业工作范文篇3

预计在2005年内实现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32800万元,全年接待观光采摘30000人次,实现采摘收入300万元,全年实现农业收入7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7028元。

一、信访问题

1、现今存在的最大的隐患就是由于村支部执行有关政策的失误而导致土地承包期过长,一次性收入,农民在土地上的收益并不是每年都可以分得,这使农民的土地利益受到了影响。

2、确权的土地和不确权土地在税费改革后的待遇有所差别,不确权村的村民要求种地。

3、土地实行确权的部分,应该有本,但本没有到本人手上。土地流转手续不全。我们将积极稳妥地推进此项工作。

4、目前我镇以成功化解完成xxx、xxx两村的群众上访工作。

二、土地流转问题公务员之家

兑现土地流转收益,目前已完成兑现5个村(xxx、xxx、xxx、xx、xxx),还有15个村正在酝酿,近期将实现兑现。目前第一轮土地流转已完成6个村(xxx、xxx、xxx、xxx、xxx、xxx)由于流转期未到(5年)暂不能进行新一轮的土地流转。

三、化解镇村债务

我镇现有自然村20个,其中有11个村都有农业贷款,贷款总额为559.15万元。根据区领导指示精神,我们认真学习其他镇的工作经验,积极探索与我镇现存情况相适合的方法。我们在对各村闲置农机、闲置厂房、资产和可用于抵顶贷款的土地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银行减免息政策,以闲置农机设备及资产作为抵押偿还,减轻了部分村的债务包袱。此外,认真征求村民意见,在闲置农机、厂房和土地价格的抵押价格、出村地与被代替出村地土地面积的置换比例等问题,与村委会协商,并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进行讨论。在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后才实施具体工作,为将来更好的开展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今年计划完成5个村的债务化解工作,化解贷款250万元。

四、发挥我镇优势主导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势使农民增收

我镇按照产业化的思路,按照特色化主导产业、区域化农业布局、企业化投资主体、产业化经营机制、标准化生产技术、品牌化优质产品的要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营销型新龙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一批从事优势农产品加工、营销的新龙头,特别是食品加工业。而前不久,新落户我镇的xxxxxx公司就是我镇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支新力军。该企业投资1.3亿元,主要生产豆沙(绿豆、红小豆、白豇豆),预计产值4.5亿元,带动种植户100户,使农民增加收入150元/亩。

我镇的水晶梨已注册了“xxxx”牌系列水果商标,获得食用农产品的安全认证,现正在申请全国的食用农产品安全认证。我镇去年梨的盛果期产量为180万斤,预计今年的产量将在400万斤以上,如何销售是即将面临的最大问题,为了确保果农的实际利益,我们将拓展多种渠道帮助果农销售果品。

首先,我们可以鼓励有条件的果农建保鲜库,延长销售期,提高果品的产值。也可联系一下有能力的批发商来我镇兴建保鲜库。

其次,我们还可以实行派送,鼓励团体购买。公务员之家

在田间,我们发现很多果农为了增加收入,在果树的行间中上了其他作物,因不同作物根际养分竞争而严重影响了果树的生长,套种要有科学的依据。

在保存果品质量问题上,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农民对于采摘、保存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存有很多欠缺。很多农民只重视眼前利益,并不能按照操作规程上的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一部分果农在采摘时,不注意对果品质量的保护,人为损坏较为严重。所以,提高果农的认知水平,加强对农民专业水平的培训是势在必行的。

为了寻求最为有效的方式、途径,我们会在教学方式上做出改变。我们计划将培训的地点由原来的课堂转移到田间、地头来,采用实地教学的方式,把专家带到农民家中,分区域、分部分,按照果树的年限、种植地气候、水肥等条件因素,对于农民掌握起来有难度的具体操作性问题,给予因地制宜的讲解。全年内计划举办技术讲座四次。

五、我镇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节奏不断的加快,很多市民都愿意利用节假日休息的时间,短暂的躲避闹市,或回归自然,或舒展筋骨。即将落成的旅游度假村,就为我镇的旅游业发展注入新机,发展沿途的餐饮、服务业,势必会令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也会为当地的农民带来一定的收入。除此之外,我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沂河路沿线的采摘园在过去的一年里就已经吸引了大量游客。不仅如此,山西酒驰名中外,我们还会邀请社会各界的朋友来酒厂参观,点燃新的亮点,填补我镇旅游观光业的空白。

农业工作范文篇4

努力实现农业工作开门红

——新洲区2006年农业工作思路及春季农业工作打算

武汉市新洲区人民政府

(2006年2月25日)

各位领导: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新洲是一个农业大区,农业在区域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近几年来,新洲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建设都市农业大区为目标,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市场,尊重规律,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加快了都市农业建设步伐,使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2月16日召开了市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2005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今天,市政府又召开全市农村工作座谈会,这对各区做好“三农”工作是一个较大的鼓舞。下面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将新洲区2005年“三农”工作思路及春季农业工作打算向在座的各位领导作一个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市领导批评指正。

一、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向两大市场,尊重客观规律,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突出板块基地(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统筹各类要素,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加快都市农业大区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奋斗目标

无公害蔬菜常年园18.5万亩,总产150万吨;双孢蘑菇800万平方米,总产7万吨;生猪65万头,肉类总产5万吨;良种蛋鸡860万只,总产6万吨;无公害水产品7万亩,总产7.4万吨;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达到50%;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率达到50%;新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力争农民打工收入占纯收入的40%;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户达到40%;农业增加值由2004年的21.03亿元增加到21.97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由2004年的3590元增加到3841元。

(三)工作措施

1、落实三农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务农的积极性。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中央1号和省委1号文件,这两份文件含金量较高,有很多惠农政策,作为农业大区的新洲,我们将认真贯彻上级会议和文件精神,加大以良种补贴、粮食直补、购机补贴和粮食最低保护价等政策的执行力度,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严格规范涉农收费,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认真落实化解村级债务政策,加快推进村级债务化解;全面总结徐古改革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街镇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国有农场改革,促进农场更好更快的发展;严格农村基本农田保护,完善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确保5月底以前全面完成,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务农的积极性。

2、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构建都市农业大区框架。一是围绕六大产业抓调整,在蔬菜产业方面,以双柳10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园为主,逐步带动李集、邾城等地蔬菜产业的优化升级;在食用菌方面:以武汉长华公司为龙头,以徐古为核心,推进东北部山区和丘陵岗地农民种植双孢菇。在畜禽产业方面,以阳逻升阳公司为龙头,引导农民饲养肉牛、水禽和特色动物,兴建专业化、集约化的养殖小区。在鱼类产业方面,以三大水产板块为重点,大力建设“三带(周武线、新施线、阳大线)三区”(涨渡湖生态旅游园区、武湖休闲园区、特色加工区),做强做优鱼类产业;在林竹产业方面,以东部山区和丘陵岗地为主体,引导农民发展公益林、商品林。二是围绕市场需求抓调整,瞄准鲜食型、加工型、专用型的农产品,积极引进和开发新品种,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和企业的需求;三是围绕粮食自给抓调整,继续调减小麦、中稻等作物,扩大双季稻和粮经兼用型作物,确保粮食安全;四是围绕避灾节本抓调整,压缩高耗水作物,扩大节水型、耐旱型作物,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避灾,发展节水避灾减灾农业;五是围绕特色产品抓调整,着力提纯复壮旧街的药材、阳逻的扁豆、汪集孔埠的土豆、李集的小香葱等;六是围绕文化底蕴抓调整,突出民俗文化之旅、农家休闲之旅、孔学文化之旅,引导区内外资本开发道观河、将军山、涨渡湖、桃花湖、七仙湖等重点景区;突出发展农家乐,重点抓好以阳大、新施、新道公路沿线为主的农家乐项目建设,发展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构建都市农业大区框架。

3、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龙头企业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连接农民和联系市场的桥梁。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区优势产业带和重点建制镇的布局实际,以实施“四个一批”(引进、扶持、改造、发展)为重点,以民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为取向,优化区域环境,发展龙头企业,扶持以双柳农产品加工、升阳食品、徐古长华、涨渡湖中创食品、三店大兴等为主的龙头企业,进一步鼓励和支持民众创业,引进和培育一批生产型、加工型和流通型的龙头企业,并运用政策、资金等要素,引导企业向园区和小城镇聚集,共享基础和环境设施,降低建设和生产成本,实现企业集群和专业化分工,同时,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省委、省政府确定2005年为农业实用技术落实年。按照这个要求,重点在综合技术抓优化、关键技术抓量化、实用技术抓简化上下功夫。一是推广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是推广良种应用、设施农业、三高三省、轻型简化栽培、良田良法良制配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病虫草鼠害防治、综合防灾抗灾等技术;二是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测标准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引导科研部门、农村经营户建立示范基地,推广生态模式,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增强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素质和效益。

5、推进农村劳力转移,增加广大农民非农收入。要想富裕农民,就必须转移农民、减少农民。2005年,全区在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阳光工程”这条渠道,以农广校、技校、商校、二职高等为基地,加强对农民职业技能和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其素质和岗位技能,挖掘农业内部和外部的就业空间,进一步壮大区级劳动力中介组织,完善区街两级劳动力市场网络,建立健全社会化的劳动力服务网络体系,加大本区域内用工协调,大力扶持培育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全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力争2005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1.3万人,增加广大农民的现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6、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新洲是一个农业大区,地形地貌特殊,自然灾害频繁,农业难以摆脱靠天收的现状。2005年重点是加固连江支堤,启动堤防达标工程,完成7座水病险水库整险,更新改造4处大型泵站,建设蓄水4万方以上当家塘50口,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加快改造等级公路20.9公里,硬化村级公路200公里;加强体育硬件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有线电视进村入户,提高宽带、数字电视普及程度;利用农业部能源国债项目,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2100口;加快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和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7、加大引资引项力度,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一是创新优势环境,在软环境建设方面,始终将抓好招商引资作为要务之要务、重点之重点、中心之中心,凡是区域以外的资金就积极地去引,区域以外的项目就努力去争,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加快区街两级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完善区域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建设品味,为投资创业者提供通讯、传媒、电力、交通、金融和信息服务。二是建搭招商引资引智平台,以规划建设各类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区、农产品市场和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完善配套设施和落实优惠政策,大力改善软硬环境,增强投资的吸引力。三是加大项目包装推介力度,抓住国家投资农业和外商投资重点,积极推介区内优势资源和项目,引进区外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盘活农村存量资源。四是加大跟踪协调服务力度。对已申报的项目和签约的意向项目,建立领导联系和跟踪协调服务制度,确保项目早日立项、早日开工、早日见效。

8、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一主三化”战略的思路,依托武汉这个大都市,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业抓农村经济,实行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和街(镇)村统筹,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一是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城镇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农村公共事业和社会保障等,统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统筹建设。二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按照现代经济发展规律,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升级,完善技改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加快发展以旅游、商贸流通、金融信息服务等为主的第三产业,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完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构建都市农业新框架。通过整合城乡各种资源,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形成城乡联动、产业共兴的局面。三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重点加强农民就业服务,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合作医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制度,同时,大力发展城乡教文卫事业,确保社会稳定和事业发展。四是加快相关制度改革,以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务工环境、子女入学、农村公共投入为重点,建立城乡同等的国民待遇,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2005年春季农业工作打算

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季主动,全年主动。为了实现2005年农业工作开门红,在当前春季农业工作中,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制定区委1号文件。根据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以及即将出台的市委1号文件,区委、区政府将组织涉农部门负责人学习,吃透精神,领会实质,并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讨论,听取意见,集思广益,认真研究,高标准、高质量地制定2005年区委1号文件,以此推动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抓好农业“五春”工作。以春播、春调、春繁、春防、春管五春为主,引导农民淡化节日气氛,及早谋划2005年春耕生产,同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层传播抗灾知识,引导农民开展以清沟、施肥、防病为主的田间管理,防治好动物疫病,减轻灾害损失。2005年全区规划种植早稻26万亩,棉花10万亩,蔬菜16.5万亩,花生2.5万亩,中一季稻11万亩,玉米及其他2万亩,在田作物清沟达38万亩次,施肥达26万亩次,防病达29万亩次。

3、备足春播春调农资。组织区农业、供销等部门,发挥农资购销的主渠道作用,广泛筹措资金,组织人员跑市场、摸信息,多方采购种子、农膜、肥料、农械等生产资料,做到质优价廉、数量充足。目前,全区已备优质种子190吨,肥料55000吨,农膜780吨,农药300吨,农械11000台套,基本能满足广大农民春耕生产的需求。

4、开展各种支农服务。以开展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动员街镇场区、相关涉农部门干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实行重心下移,开展各种支农服务。一是组织千名干部下基层,指导和帮助基层开展农业春播春调、农村土地二轮延包等工作;二是开展农村小康建设,利用市派工作队和区派工作组,组织干部进驻贫困村,帮助贫困村开展工作;三是搞好技术进村入户,动员农口相关业务部门以技术培训、电视讲座、送科技下乡等为途径,千方百计搞好技术服务;四是筹措春耕生产资金,动员区信合、财政、农发行等部门,多方筹措资金,改善金融服务,帮助农民和企业解决缺资的困难。

农业工作范文篇5

一、工作计划

20*年,区农业系统抽调农业科技人员210人(含市级抽派到我区的27人及区、乡抽调183人)进住134个村,建立科技示范户1340户,辐射带动2.64万农户;完成新型农民核心农户培训2000户,带动与辐射4万农户;完成农村一池三改、“三位一体”8m3沼气池建设1750口;完成优质水稻样板18500亩,建立水稻科技示范户1000户;水稻主推品种展示1200亩;包谷样板28100亩;同时抓好大面积农业生产各项增产新技术的推广试验、示范。使重点村的主要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0%以上,农业科技示范户粮食单产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

二、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领导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是探索和创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机制,解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道坎,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首要问题,是实施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措施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重点,为此,我区把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做为强化科技措施推广,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为此,我区制定下发了《隆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千名科技人员进百村(企)入万户帮扶致富奔小康行动的意见》(隆政发〔20*〕19号)文件,对全区农业科技入户工作进行全面安排,结合农业部门的实际,我局制定和下发了《隆阳区农业局农业科技入户实施》,施为了确保《方案》的落实,我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主管种植业的两位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种植业股。同时,坚持把“千百万”工程、省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水稻)试点行动、国家新型农民培训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示范户的能力建设,强化各项增产新技术推广和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来开展工作。组织了由相关单位技术骨干15人组成的专家组,着力解决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问题,指导广大农科人员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

三、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在省、市专家小组的指导下,结合隆阳区的实际,确立了主导品种。水稻上,热区主推“Ⅱ优2186”、“隆丰优1号”、“502-7”三个品种;坝区主推“滇系4号”、“滇杂31号”、“滇杂32号”三个品种;在搞好示范户推广种植的同时,分别的潞江乡、蒲缥镇、金鸡乡、河图镇举办“Ⅱ优2186”、“隆丰优1号”、“滇系4号”、“滇杂31号”、“滇杂32号”等品种展示各300亩。包谷上,重点推广“保玉7号”、“海禾1号”等品种。甘蔗上,重点推广“新台糖22号、25号”、“粤糖93/159”等品种。确定了主推技术。水稻上,重点推广旱育、稀植、浅插和平衡施肥、病虫害综防技术,包谷上,重点推广规范化种植、平衡施肥、小斑病防治技术。甘蔗上,重点推广规范化种植、平衡施肥技术。蔬菜上,重点抓无公害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蚕桑上,重点抓桑园的规范化种植、管理和小蚕共育、蚕病防治技术。

(二)上半年,已集中培训人员、指导员183人、培训时间3天,主要培训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的政策要求,以及优质水稻、包谷栽培技术等。完成示范户遴选1340户,带动农户2.68万户,完成新型农户核心培训1036户,入户指导均超过了5次,并建立了科技入户示范户档案,完成科技培训(水稻旱育技术、包谷高产栽培技术、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等)11.75万人次,发放《隆阳区优质水稻栽培技术资料》、《隆阳区甘蔗栽培技术手册》、《隆阳区包谷高产栽培技术手册》、《隆阳区的玉米小斑病防治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6.5万余份。

(三)共投入对示范户的物化补助222万元,其中:优质水稻补助123万元、玉米补助99万元、技术资料费12万元、各种培训费用16.5万元。共完成优质水稻高产综合示范2.31万亩,品种展示1200亩。

(四)包谷高产栽培技术示范2.81万亩,“双高”甘蔗示范0.3万亩,无公害蔬菜示范0.33万亩,桑园高产示范0.08万亩,专用肥样板1.5万亩、包谷大小斑病防治样板0.19万亩;推广旱育秧床0.96万亩,占计划的96%,可移栽大田17.28万亩,比上年增4.93%,推广抛秧320亩,占计划的1*.67%;实施水改旱0.85万亩;已推广专用肥61.48万亩(小麦13万亩、水稻16.33万亩、包谷14.2万亩、烤烟7.45万亩、甘蔗10.5万亩),占计划的98.37%。

示范户种植品种良种覆盖率、科技措施到位率分别达到了100%。对全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已完成“三位一体”8m2沼气池建设534口,完成计划的31%。

农业工作范文篇6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我局党委十分重视农业信息工作,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今年我局专门成立了“仙桃市农业局农业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局长颜泽灿任组长,副局长王彦舟任副组长,市场信息与对外合作科科长及市直所有事业单位信息责任人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市场信息与对外合作科,信息科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为了强化信息工作的责任,局党委将农业信息工作纳入了各单位一把手年终考核的内容,并分别与局直各事业单位和镇办农技站、畜牧兽医站信息责任人签订了工作责任状。

二、建章建制,实行制度化管理。为了确保我局农业信息工作落到实处,今年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实行规范化管理。一是制定了仙桃市农业局“十五”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规划,做到信息体系建设按步就班,有的放矢,不走弯路;二是与所属各单位信息责任人签订了工作责任制,强化对信息工作队伍的管理;三是制定了信息报送和的规范化管理办法,保证信息来源和畅通,从而提高信息的实效性。

三、狠抓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市委、市政府和市农业局党委十分重视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特别是今年把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要的农业基础工作,不断增加投入,加大支持力度,全面推进各项建设,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市有农业信息服务中心、镇办有农业信息服务站、村有农村信息员的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一是以市农业局市场信息科为中心,网络城区*个涉农部门、*个产业化龙头企业、*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局所属*个企事业单位,形成了市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二是在杨林尾、毛嘴、胡场、郭河、彭场等*个乡镇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网络了所在乡镇的农业“五站”、所有中介组织及产业化龙头企业。三是村级在种养殖大户、农业经纪人中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目前全市村级农村信息员已发展到*名。

四、加强信息队伍建设。我们在发展壮大信息队伍的同时,更加注重信息员素质的提高。在此,今年主要抓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举办了信息员队伍培训班。我们从上到下先后举办了三期信息员培训班,共培训信息员*多人,培训的内容涉及信息采集、信息、计算机网络基础等专业知识。二是开展了信息员工作交流活动。十一月份我们举办了一次全市农业信息员信息工作交流座谈会,请信息工作出色的信息员在会上介绍经验,通过典型的带动作用,推动全市信息员队伍建设和信息工作的开展。三是建立了信息员档案,加强规范管理。对全市每一个信息员自然情况和信息工作开展情况,我们都进行登记造册,由市农业局市场信息科集中管理,使农村信息员管理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五、创新信息服务方式。为切实为“三农”搞好农业信息服务,今年我们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方式,多途径地开辟信息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信息服务。一是开通仙桃农业信息网,开展网上信息服务。仙桃农业信息网于今年*月中旬开通,开通近半年来,网站访问量达*人(次)。二是举办农业信息专栏。今年,我局继续在市电视台、市报社分别开辟了农业信息之窗专栏,累计各类农业信息*多篇、共*万多字。同时,所建立的五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均在各镇的电视差转台开辟了农业信息专栏,在各自所辖的村开设了信息公告栏,转载市级的各类农业信息。三是印发信息资料。全市信息资料以市农业局主办的《农业信息》和《仙桃植保》两个刊物为主,信息刊物由市级统一编辑、印刷,然后由市、镇、村三级信息工作人员逐级发行,直至到村到户。今年,全市印发《农业信息》*期、共*万多份,印发《仙桃植保》*期、共*多万份。四是发挥中介组织作用。我市现有各类农业中介组织*多个,中介组织走南闯北,深购远销,在搞活农产品流通的同时,还能大量的双向传递各类信息,因此,我们积极动员各类中介组织成为我们的网员单位,在中介组织中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同时各乡镇办农业信息服务站主动与中介组织联合开展各类农业信息的搜集、整理、和组织农产品网上销售等工作。

农业工作范文篇7

首先,对各位领导莅临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下面,根据通知要求,我将今年以来区农业和农村工作情况做以下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区农业局按照市区农村工作会议和《年度全市农业工作要点》确定的任务目标,结合我区实际,科学制定全年的工作重点和推进计划,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倒排工期,狠抓落实。在工作中,我们紧紧抓住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在我区交汇融合的历史机遇,特别是按照全市农业产业化暨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会议确定的重点任务,突出抓好春耕生产和重大农业项目开工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开局良好。截止目前,预计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2.43亿元,增长7%;预计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305元,增长14%。全区小麦种植面积1.615万亩,目前长势良好。棉花春播已全面展开,现已播种42万亩,预计再利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全区45万亩棉花可全部播种完毕。开工农业重点工程、项目3个,累计投入资金5000万元。建成特优农产品基地24个,其中绿色食品2个(已检测合格)。农业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先后培育了“黄冬枣”、“黄海参”、“黄文蛤”、“黄梭子蟹”、“三丰香油”等十几个知名品牌,其中,“黄文蛤”顺利通过地理标志认证,“黄冬枣”顺利通过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全区共获得省著名商标5个、省名牌产品3个。工作中,我们具体抓了以下七个方面:

(一)全面做好春耕生产各项工作

一是科学指导春季抗旱工作。面对今年严峻旱情,全局广大职工迅速行动起来,科学指导抗旱工作,全力打好抗旱双保工作攻坚战,努力争取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工作中,利用黄河来水有利时机,发动群众抢引抢蓄黄河水,指导群众科学灌溉,同时,及时印发春季农作物抗旱技术要点,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累计培训农民0.6万余人,发动群众4万人次积极自救,累计上阵机械设备1.2万余套。目前,全区累计引进黄河水6545万立方米,已完成春灌旱白地41.31万亩,完成春灌面积的88.33%;春灌麦田1.615万亩,有效缓解了我区农田旱情。认真落实上级抗旱补助政策,我区已补贴各类抗旱机具50余台(套),发放国家小麦抗旱专项补贴资金60万元。

二是开展好春季农业生产技术服务工作。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春季农业生产第一线,科学指导农民进行田间作物春季管理和春耕备播工作。截至目前,共举办培训班6场次,印发技术明白纸5000余份,提供农业技术咨询服务3000余人次,帮助农民解决各类技术问题60个。

三是积极做好春耕备播工作。种子、化肥等各类农业生产资料储备充足,全区已储备各种良种600吨、农药100吨、化肥1.2万吨、农膜800吨,检修各类农用机械1200余台。目前,全区已春播棉花面积12万亩。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通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和春季农资打假工作,规范了农资市场,创造了全区春季农业生产的良好环境。

(二)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重点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全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0家,固定资产总额达到7.9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总额11.5亿元;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3家。新上华春水产公司4000亩海参养殖一体化建设项目、通和水产公司海参育苗养殖建设项目、力大王农畜产公司600头种猪育种及培育和年产2万吨有机肥项目、振宇水产公司沙蚕养殖池建造项目等农业产业化新扩建项目10余个,预计总投资4亿元。

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按照高效生态的要求,抢抓机遇,率先发展,全力打造“一带两园四基地”,一带就是依托我区西部黄河故道流域,打造高效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带;两园就是建设黄海洋经济产业园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四基地就是建设绿色有机冬枣标准化生产基地、优质海参养殖基地、大闸蟹养殖基地、现代畜牧业基地。目前,正在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编制区高效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带规划。重点建设黄河故道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该项目依托义和镇特色产业和新户镇冬枣产业,自沾利河至马新河流域黄河故道,占地300平方公里,建设包括现代农业示范片、采摘、垂钓、娱乐、餐饮、食用菌生产、科技培训、休闲观光等,具有黄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在前期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全区初步确定了10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61个村计划建立高效生态农业示范片。项目计划投资4亿元,目前,项目区内现代农业示范片已具雏形。

三是切实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围绕我区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农产品,按照“加快兴建发展一批,努力规范提升一批,积极改组巩固一批”的思路,不断提升合作社质量和优化合作社布局。工作中,我们突出优势产业、有市场潜力的产品、粮棉种植等三个重点发展合作社,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04家。

四是着力做好“百千万”黄特优农产品工程建设。实施以冬枣、海参、大闸蟹三大基地建设为主的“百千万”黄特优农产品基地建设工程,已建成标准化基地23个,下一步我们将再新建黄特优农产品基地15个,巩固完善10个,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农业标准化生产。

五是积极开展“三品”认证工作。目前,全区已有25家龙头企业、合作社以及个人生产的55种农产品获得无公害生产基地和无公害产品认证。申报的2个绿色食品已通过抽样检测。全区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3个,实施标准化管理的生产面积约30万亩。

(三)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起覆盖全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在完善提高区级检测中心的基础上,加强镇、街道检测机构和队伍建设,各镇、街道均配备了1名负责人员和2名专职检测人员。积极探索在大型批发市场、镇街集贸市场、超市、生产基地、城区市场等建立检测点,配备速测设备,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对每天上市的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结合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探索推广农产品生产档案登记制度。

二是扎实做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工作。重点做好农产品抽检工作。加大对超市、市场、镇、街道抽检密度,在市、县区交叉抽检的基础上,3月份对各镇、街道抽检150个,并及时监测通报。同时,完成市检测中心及县区检测站的交叉抽检任务,累计抽检样品70个,化验1540余项次。

三是突出抓好放心蔬菜基地建设。全区放心蔬菜基地面积已发展到500亩。截止目前,已经完成了梅家“菜篮子”蔬菜的商标注册,申请了多种蔬菜的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3处蔬菜基地建立了质量安全检测室,配备了农药残留速测仪等检测设备。在放心蔬菜基地建设中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营销和社会化服务,先后开展了蔬菜基地监管体系建设、蔬菜生产标准体系建设、蔬菜生产检测体系建设、放心蔬菜基地投入品专营店建设、蔬菜生产服务体系建设等5个方面的硬件设施建设,在放心蔬菜基地实行了生产投入品的专供专营,切断了高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投入品的来源,从源头上实现蔬菜生产的安全性。

四是强化农资执法工作。积极开展春季农资打假工作,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截至目前,共出动执法车辆30台次、执法人员100余人次,检查农资经营企业及经营户80余个。进一步规范了农资市场。

(四)切实做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

一是抓好新技术推广应用。综合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土壤深松、精播半精播、简化栽培、良种良法及新品种推广等高产栽培技术,积极探索适宜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路子。同时,依托各种专业合作社,按照六有标准大力推动“百千万”黄特有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了新泰黑花生、福香荷莲藕、围子红薯、鲜食玉米等一大批特优农产品,初步形成了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全区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切实抓好测土配方施肥资金补贴项目实施,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示范镇街建设。加强75个耕地养分及墒情动态监测工作,进行耕地养分及水分监测,共简报7期。切实搞好实验室常规监测工作,目前已接收农户送检肥料样品21个,接收“三网”绿化土壤及水质样品120余个。同时,先后完成了施可丰稳定性肥料试验、棉花肥料利用率试验等3个大田试验任务。截止目前,全区累计采集样品113个,化验1500余项次,发放测土配方施肥明白纸21200余份,指导农民科学施肥。

三是开展好农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开通了农技服务热线3612316,并与网络平台结合起来,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指导、政策宣传等信息服务。组建起一支由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和信息员组成的多层次服务队伍,负责对各类涉农问题进行网上或热线解答、咨询服务,根据需要进行现场指导。同时,进一步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我区实际情况,重点在提高全区农民电脑拥有率和上网率上实现突破,普及推广信息化技术。下一步重点完成对黄农业智能信息网的改版工作,充实相关板块,增加“网上视频农业医院”、“农业专家短信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平台”、“农业技术影视点播”、“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测土配方服务平台”等五个栏目。

四是开展棉花高产技术创建工作。按照农业部棉花高产创建活动的要求,在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实验地块的基础上,去冬对400亩项目实验地块进行了深松,今年3月份又借助良种补贴筛选出试验品种,现已完成播种任务。

五是做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组织成立了由30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农业科技讲师团,针对农业生产特点和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现场会、课堂、专题会议等形式,开展了绿色蔬菜、草莓、莲藕、粮棉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培训。到目前,共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12期,培训农民1000余人,进村指导100余次,发放技术指导资料1000余份。

六是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我区食用菌产业在冬闲庭院种植模式的基础上,现已发展到以食用菌大棚专业化种植为主,庭院种植、林下种植等多种种植模式并存的生产阶段,种植品种以香菇、双胞蘑菇、平菇、金针菇为主,年产量约350吨,产值500余万元。为进一步加快全区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我们通过开展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拟在黄农副业产品加工园投资1.2亿元建设日产12吨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建设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年生产菌棒1000万棒和生产菌渣有机肥1.5万吨。

(五)着力推进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一是扎实推进“三网”绿化工程。截至目前,全区“三网”绿化工程共动用土石方135.29万方,新建林地面积0.19万亩,绿化面积0.64万亩,植树81.58万株。完成年度建设总任务的39.55%,其中土方工程建设进度为34.26%,种植工程为44.85%。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750.7万元。同时,我们正积极抢抓黄河来水的有利时机,全面展开以春灌为主的春季管理工作,现已完成林木灌溉1.12万亩,林地引水改碱0.8万亩。

二是继续做好农村能源工程建设。依托国债项目,狠抓沼气乡村服务网点建设,通过实施国家新增沼气池建设项目,完成“一池二改”2000户,完成工程投资640万元,全区累计建设户用沼气池4680个。新建5处沼气服务网点,完成投资35.5万元。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依据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拓宽农业发展空间。我区在有效整合、合理开发各类资源的基础上,重点规划建设了农博园、风情园、新星月湖渔枣乐园、北湖碧水休闲观光园、部级中心休闲渔业、休闲观光农业园等休闲观光园,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将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我区农业的全面发展。

(六)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

一是实施重大项目攻坚,狠抓招商引资工作。围绕主导产业和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突出抓好专业招商和产业招商,确保年内完成过亿元项目2个,到位固定资产3亿元,以引进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来促进我区农业产业化升级。目前,已落地开工过亿元项目2个,另外1个过亿元项目正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近期可开工建设。

二是开展好3月份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月活动。按照“四个一批”要求,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开展了3月份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月活动,投资1.5亿元占地1.5万亩的万亩海参养殖项目、投资2.5亿元占地3万亩的渔盐一体化建设项目先后开工建设。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同时,积极推进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的奶牛养殖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7亿元。计划建设2个万头奶牛牧场及配套牛舍、挤奶厅。目前已完成土地征用手续,近期将开工建设。

三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国债项目实施。目前,通过政府采购已完成191.7余万元的设备采购工作,近期可完成项目合同的签订工作。

(七)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土地流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重点工作顺利推进。

一是认真抓好二轮延包工作。目前我区177个村(其中6个无地村),已完成延包的166个,占应延包村数97%,已完成延包土地面积14.6179万亩,共签订土地承包合同1.967万份,颁发承包经营权证书1.967万份。

二是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目前,已建成1个区级和4个镇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全区纳入中心的土地流转总面积10813亩,通过土地流转中心办理的土地流转有3243亩。

三是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区作为全省首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先行探索集体林权主体改革,经过一年的努力,圆满完成了主体改革任务,顺利通过省级检查验收。截至目前,累计实现林地确权5456亩,宗地999宗,发放林权证904本。林改完成核实率、林权发证率、林权纠纷调处率、微机输入率、群众满意率均达到了95%以上。四是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小麦综合直补兑付资金160万元,我区农机购置补贴下达指标300万元,目前正在积极落实。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脆弱,受制于水的影响比较严重。由于去冬今春异常干旱,使春季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再加上区处于引黄灌区最末端,致使调引黄河水较远,引水成本较高,造成抗旱成本较高,增加了抗旱难度。

二是受今年气候因素制约,农业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由于今年频繁的恶劣天气,严重影响了包括中心渔港建设项目和现代渔业项目等一批农业重大项目的施工进度。

三是农业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不够高。

四是农业项目融资难。农业项目银行贷款额度小、周期短,特别是对小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制约影响明显。

三、下步打算

(一)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种植业内部着力搞好瓜、菜、菌生产;突出区域特色,大力发展高效水产业、健康畜牧业、特色林果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二)突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以四个特色基地为代表的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品牌农业强化基地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一是积极发展示范区、示范园、示范片的示范作用。年内每个乡镇建一处农业示范园,坚持一村一品特色发展,建设好村级示范片。发挥载体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发展现代渔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现代畜牧示范区;围绕故道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示范区。

二是抓好四大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巩固冬枣标准化示范区。以新户镇为主体,重点建设5000亩黄冬枣标准化生产基地,力争3年内,全部实现标准化生产和绿色有机产品认证,产品安全率、无公害认证率达到100%。突破现代渔业示范区。重点实施黄特优水产品市场开拓工程,加快建设黄大闸蟹、海参、文蛤、对虾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升现代畜牧业示范区。规划建设济军生产基地现代畜牧示范园区、西北部肉禽产业区、中部生猪产业区、东部食草畜禽产业区等四个产业集中发展区。拓展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在城郊,规划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区,带动全区休闲农业发展。重点在镇、镇、街道、街道等地,利用库区、河流、沟渠等,建设一批集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水产规模化养殖、休闲垂钓、果品采摘、渔业科技推广发展、餐饮等项目为一体的多元化、综合型的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区。

(三)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专业招商和产业招商,通过大项目落地带动产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使区内农业龙头企业扩规增量,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四)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抓好农村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突出土地流转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完善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法,加强强农惠农专项资金监管,确保强农惠农资金安全,确保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五)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实现农业农村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将机关效能建设当作生命线来抓,切实做到工作提质、提速、提效,充分发挥好全区农业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制度、机制建设和奖惩考核措施,抓好工作落实。当前,

一是突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各项工作。抓好春季农业生产事关全年农业工作大局。我区小麦面积1.6万亩,在抓好春季麦田管理工作的同时,今后重点做好棉花生产工作,目前,全区棉花春播已接近尾声,棉花播种面积预计在45万亩左右,抓好棉花生产工作将直接影响着全年农民增收。

二是着力推进“三网”绿化工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立足一个“早”字,突出一个“快”字,确保一个“绿”字,进一步强化措施,落实责任,确保我区“三网”绿化工作再上新水平。

农业工作范文篇8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提高我省农产品质量水平和竞争力为核心,坚持“企业为主、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的方针,发挥产业优势、区域优势和特色优势,培育、整合、保护农业品牌,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支持做大做强名牌农产品,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产业支撑。

二、工作目标

经过“*”的工作,认定河南省农业名牌产品10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800个;全省县级以上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要全部建成并通过“双认证”(计量认证、机构认可);省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00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000个;全省名特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95%,形成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中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名牌农产品。

三、工作重点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发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开展名牌农产品评选认定,加大营销推介,强化监督管理等工作,提高我省农产品品牌上市率,培育、做强、做大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农产品,促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农业标准化工作

到2010年,在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实际,制修订农业行业标准50项,地方标准100项。使主要农产品品种、生产、加工、质量、安全、包装、保鲜、贮运等方面都有标准作为技术依据,形成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体系。

抓好部级、省级和市级标准化示范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到2010年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县10个;创建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100个。

研究制定《县(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标准》。到2010年省建设县级质检中心100个,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室250个,全省县级以上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要全部建成,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要求。

进一步规范农产品销售标识。20*年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合作,共同制定《进一步加强河南省超市散装食品标签规范化管理试点方案》,规范标签、标识,引导群众消费。20*年11月起,全面落实农业部《农产品包装与标识管理办法》,20*年全省农产品标签、标识使用率要达到90%以上,2008年达到95%以上,2009年以后达到100%。

(二)农业产业化工作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2010年,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00家,形成农产品名牌300个左右,并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全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000个,30%左右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规范化管理,50%左右的主要农产品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

(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

到2010年,建成省级无公害农(水)产品生产基地600个,出口基地100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800个,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认证率明显提高。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抽查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加大对已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制定监测计划,实施定点监测和例行监测,对监测中超标的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农产品要坚决取消其认证资格。

制定《河南省农产品生产区域有毒有害物质监测计划》,并做好大气、土壤、水体的监测工作,提出禁止生产的区域。对已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按照有关规定定期进行监测。

(四)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

各省辖市要研究制定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政策,不断增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纪人、农户等生产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走出一条“开发一个商标,创出一个品牌,闯出一方市场,带动一片基地,兴起一个产业”的路子。要特别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产品的商标注册工作,防止商标的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要增强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加强与工商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切实帮助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解决在商标注册和商标保护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五)名牌农产品推荐认定工作

研究起草《河南省农业名牌产品评选认定办法》,引导品牌农业发展,规范名牌产品认定,推进省级名牌农产品的评选认定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优化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各省辖市农业局,厅属各单位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机构,改善工作条件,把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纳入工作日程。

(二)强化责任,完善机制。推进农业品牌化工作是新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省辖市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科学规范品牌经营。要创造条件,从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充分调动企业和生产经营者创建农业品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业绩突出的地方、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表彰奖励。

(三)加强沟通,形成合力。农业品牌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各省辖市农业主管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积极争取发改委、财政、科技、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充分争取和利用好各种社会力量,尽快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良性互动格局,共同促进农业品牌化发展。

农业工作范文篇9

这次全市农业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农林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20**年全市农业工作,表彰先进,研究分析新形势下农业发展新要求、新任务,动员部署20**年重点工作,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漆市长又亲临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我们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围绕现代农业建设,20**年全市农业工作成效显著

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农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贯彻执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粮食连续五年增产,高效农业成效显著,农产品质量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清洁能源、农民培训工程超额完成任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幅度较大。

1、粮食实现连续五年增产。粮食生产克服频发的自然灾害和多种病虫害的影响,20**年粮食生产再夺丰收,全市粮食总产达79.6亿斤,增产4.7亿斤,实现了连续五年大幅增产。小麦平均单产780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水稻面积278.7万亩,单产达1052斤,比上年增加53斤。铜山县、新沂市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2、高效农业成效显著。全市设施农业发展取得新突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6.4万亩,总面积达140万亩以上。设施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市经济作物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582万亩,同比增加17万亩。全市高效农业面积发展到434.7万亩,新增5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8.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全市高效农业总面积、新增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等指标均居全省首位。以县为单位,我市有5个县(市)位列全省高效农业前十名、有4个县(市)位列全省设施农业前十名,在全省20个单打冠军中,铜山县的设施蔬菜、食用菌,邳州的出口白蒜等8个位列其中,铜山县、沛县、睢宁县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高效农业先进县。

3、农产品质量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制定省级农业地方标准6项,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26个、绿色食品15个、有机食品5个,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指标任务。蔬菜农药残留速测合格率在99.3%以上。对已认证的三品进行监督抽检,合格率为100%,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建成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其中丰县芦笋被列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邳州(大蒜)被列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县,50万亩大蒜/水稻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被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4、农村清洁能源、农民培训工程超额完成任务。全市新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10400户、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73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4处,创建3个省级、15个市级新农村生态家园示范村,建成村级沼气物业管理服务站32个。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10万人次,农民创业培训达1.3万人。两项工程均超额完成任务。

5、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全市粮食总产值69.34亿元,增加8.4亿元,全年农业补贴资金6.15亿元,比上年增加3.22亿元,全年粮食增效达11.62亿元。全市经济作物增效15亿元。全年种植业增效26.62亿元左右,扣除农资价格上涨和新增设施投入,促进农民人均增收300元左右。

20**年,全市农业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业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重点抓好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主攻粮食单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认真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大力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狠抓抗灾救灾应变措施落实,夺取了粮食丰产丰收。一是落实惠农政策。全年落实水稻直补和良种补贴276.6万亩,小麦良种补贴245万亩,农资综合补贴715万亩,各类粮食补贴资金达到6.15亿元,比上年增加3.2亿元。二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小麦重点扩大应用了烟农19、淮麦20等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面积达318.5万亩,占小麦面积68.8%以上。水稻重点推广了华粳6号、徐稻3号等一批高产优质品种,粳稻达国优三级以上品种面积占85%。加快粮食生产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提高栽培技术到位率。三是狠抓抗灾应变措施。加大抗灾应变措施的落实,有效地减轻了自然灾害的影响,确保了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四是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按照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年和省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要求,建设了一批百、千、万亩小麦、水稻、玉米高产示范方,起到了很好的高产示范带动作用。铜山万亩小麦示范区通过了农业部专家组验收,1.25万亩小麦平均单产达到603公斤,是全省唯一通过国家验收的示范区,刷新了全省小麦单产历史最高记录。

2、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带动现代高效农业深入发展。我市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对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进行了科学布局,坚持系统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去年设施蔬菜发展是近几年来最快的。全市新建成日光温室、钢架大棚、竹木大棚、中小弓棚等各种类型的栽培设施16多万亩。在建设季节上,改过去秋收后建设为夏收后建设,行动较早,建设速度较快。如邳州市港上镇万亩连片的钢架大棚,种植的草莓在春节前全部上市,取得了十分喜人的经济效益。在规划设计上,坚持高标准、大规模,新建设施以徐州标准节能日光温室、钢架大棚为主体,铜山县南部一万亩设施基地,做到了统一建设标准;沛县南部设施基地东西长达几十里,全部是高标准钢架大棚。在新品种引进上,各地采取合资合作等方式,全市引进了20多个适合设施栽培的优新品种,丰富了品种资源,优化了品种结构。在机制创新上,确立农民作为投入主体的同时,实施“三资”开发,加强产业招商。今年引进千万元以上的项目12个,有效解决了设施农业的投资问题。

3、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深入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标准体系,认真实施农业标准入户工程,新增标准入户13万户,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农业标准覆盖率。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567万亩,累计获全国统一认证无公害农产品390个、绿色食品82个、有机食品36个,“三品”认证数量居全省前列。强化市场准入监管。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基地准出、市场准入监管,加强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蔬菜农残速测检验,全年开展以蔬菜农药残留速测为重点的例行检测10000多批次;加强对获证产品、产地及定点产地和市场上的农产品例行监督抽检。打造农产品品牌。等4个品牌农产品获**名牌农产品称号,“张黎明”牌保鲜大蒜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

4、加强农业招商引资,提高农业外向化水平。再次成功举办省农洽会。市农业局作为会议承办牵头单位,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精心组织实施,办出了新意、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在省组委会总结评比中,市农业局荣获了“最佳组织奖”和“突出贡献奖”两项荣誉。推行农业招商选资。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单体投资强度不断提高,在省十届农洽会期间,我市签约项目达98个,其中,外商投资农业项目24个,总金额2.82亿美元;工商民营资本投资农业项目72个,总投资额48.14亿元;农产品贸易合作项目2个,总金额1500万美元。推进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重点镇、重点品种和重点企业,全市农产品出口总额达1.4亿美元,出口总额列全省第六位,与上年基本持平。邳州、丰县位列全省出口20强,宿羊山镇获全省农产品出口第一镇。徐州黎明食品有限公司荣获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

5、加强农业项目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争取国家、省和市各类农业项目,强化农业基础建设。去年全市共争取国家和省各类农业项目80多项,项目资金达7.3亿元,增加3.55亿元,增幅达94.7%,有力地促进了我市项目农业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品种更新工程,在开展农作物主推品种的基础上,引进示范推广了稻、麦、棉、蔬菜等名特优新品种50多个,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率达90%以上;农业部品种区域试验站基本建成。加快推广应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新技术,重点推广应用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水稻超高产栽培、精确定量栽培、蔬菜设施化周年栽培、高品质棉轻型集约化栽培、多元高效生态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新技术10多项,各类新设施、新材料、新农资10多种。积极推广“一池三改、秸秆气化”等农村再生能源技术,实施“三清”工程,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加快培育新型农民,组织实施了农业部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民上网培训的致福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等富民工程,提高了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6、全面加强作风建设,不断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发扬农业系统“献身农业、奉献农民”的精神,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为农服务质量。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突出长效管理,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全市农业系统形成了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风气。加强耕地质量建设。认真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建设,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市共采集土样1.1万个,安排田间试验863个,举办各类培训班252场次,培训技术人员、农民10万余人次,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入户手册120.6万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440余万亩。加强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抓好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共防治病虫害7000多万亩次,化学除草900多万亩次,有效地减轻了病虫草危害,为夺取农业丰产丰收提供了保障。加强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强化农资源头治理、市场检查和案件查处,规范农资市场秩序,维护农民合法利益。共立案查处各类违法违规案件242起,捣毁制假窝点2个,挽回经济损失225万元。查获甲胺磷等五种禁用高毒农药490公斤,按省厅的要求统一销毁。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区域农业信息网络保持良性运转,网络结构与层次持续优化,农业信息服务组织有了新的发展,服务了农业工作需要。及时向上级报送农业信息、农业生产进度和农业工作情况,信息被批示率、录用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认真政策、市场、技术信息,及时把好政策、好经验传递到基层。去年,编发了徐州农业工作简报、农业信息52期。加强队伍业务素质建设。全系统新晋升中级职称技术人员93人、副高职称技术人员32人、正高职称技术人员2人,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有50多个集体、139名个人分别受到了部、省、市的表彰奖励。丰县农林局渠立强同志20**年度获得全省十佳感动农民先进人物,20**年又获得了“全国农田节水农业先进个人、徐州市十大劳动楷模”称号;睢宁县农业局席远顺同志获得了“**省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和“睢宁县干部标兵”、铜山县农业局史庆香同志获得了“铜山县十佳道德模范”、沛县农林局吴香美同志获得“全国农村科普带头人”称号。所有这些先进单位、先进个人的好做法、好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20**年农业工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中央和省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有效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的结果;是全市农业系统广大工作者创新创业、奋力拼搏、服务基层和农民群众付出辛勤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农业局对大家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农业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一年来对全市农业的贡献、对市农业局工作的支持表示最诚挚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总的来看,20**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形势较好,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农业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明显减速,国内经济有所放缓,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冲击不断加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挑战十分严峻。一是农产品价格有走低趋势。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受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快速下降的影响,国内农产品价格呈普遍下降态势。我市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价格稳中有降,大豆、油料、棉花等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价格快速回落;蔬菜价格略有回落。二是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我市仍然以一家一户分散承包经营为主,给现代高效农业的规模集约经营增加了难度;加上大量的骨干劳动力转移输出,造成农业劳动者体力减弱、文化降低,影响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三是农产品质量监管手段不强。由于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的一家一户为主,投入品监管和标准入户难度大;化肥、农药、农膜等化学化工制品的长期大量使用,加上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水、大气污染等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同时,我市农产品质量监管手段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任务艰巨。四是农技推广难度加大。主要是镇级农技服务体系改革后,人员较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服务手段比较落后,面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五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经济增长放缓对农民转移就业和农民收入增长造成很大压力,明年农业增产、价格上升、政策性增收的空间较小,加之农资价格仍然偏高、气候不确定、农业抗灾能力不强等因素,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难度较大。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见微知著,未雨绸缪,把困难估计得更加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细致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全力以赴做好今年的农业工作。

二、明确工作思路,全力完成20**年目标任务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市委《贯彻意见》的关键之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中央和省市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十届六次全会对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关注农村的浓厚氛围,形成了推进“三农”发展的强大合力。从“三农”发展环境看,中央和省市强农惠农政策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提出了“三个最需要”的重要论断,即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从“三农”工作要求看,中央和省市的工作部署具有时代特征、年度特点。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凝心聚力,创新体制机制,解决突出问题,推进全市农业科学发展。

今年全市农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供给、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总体目标,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农业效益和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

今年全市农业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是:全年粮食总产确保60亿斤以上,确保水稻面积在280万亩以上;高效农业面积新增35万亩以上,设施农业占地面积新增12万亩以上;农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32个。农产品出口年增长率在12%以上。全市新建农村“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15000户、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4处,规模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60处。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5万人、创业培训1.2万人、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2万人。实现土地产出效益提高5%以上,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是做好农业工作的具体体现。全市农业系统的广大干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狠抓政策措施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围绕一个主题,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积极探索和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土地收益。二是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在特色规模效益上求突破,以优势主导农业为重点,加快培育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力争每个县区培育2-3个10亿元以上的优势主导产业。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产业发展层次。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围绕高效外向特色产业,积极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出口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流通销售。

(二)突出两个重点,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和粮食高产普及化。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以加快发展设施农业为突破口,带动我市高效农业深入持续推进,要重点发展设施蔬菜、设施瓜果、设施食用菌、设施花木四个产业,不断优化四个产业的内部结构,积极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二是推进粮食高产普及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全面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活动为平台,配套集成粮食高产技术体系,主攻粮食单产。优化粮食品种结构,稳定扩大水稻面积。增加高产粮食作物比重,推进粮食高产普及化。

(三)加强“五个一”建设,构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平台。拓展农业发展内涵,延长农业增效链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是加强农业园区、优势基地、批发市场、加工小区和品牌建设。六县(市)、贾汪区应在现有基础上,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分别重点建设一个以育苗为主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一个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材料、新生产模式集成的万亩优势核心基地,一个具有集散功能、价格信息形成功能、批发调剂余缺功能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一个具有吸引三资开发、汇集当地资源特色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一个代表当地资源优势、生产优势、产品优势,依靠企业运作的知名品牌。

(四)精心组织实施,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十项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创新工作载体,使目标任务项目化、项目内容工程化,成为各级农业部门的有力抓手。重点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十项工程”。

(1)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组织实施好国家优粮工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加快推进高产技术普及化,重点建设好25个部省级稻麦高产增效创建示范区,六县(市)、贾汪区都要建立水稻、小麦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区。加强新品种推广和监管能力建设。建设一批优质新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加强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建设,加强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分中心和县级种子质量检测室建设。加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病虫害监测预警水平。

(2)现代高效农业工程。以设施农业为重点,创新发展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进生产规模化、装备现代化、经营集约化。重点建设10个省级设施农业高效基地,每个基地设施占地面积不少于1万亩,按照“五个一”的要求,加快培育产业化运行机制,完善建设工厂化育苗中心、产后商品化处理中心、冷库、农资服务和技术培训中心,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培育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重点扶持14个县级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全力打造一批特色乡镇、专业村,推广一批规模千亩以上或效益万元以上的农业规模经营典型。

(3)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按照质量安全和绿色生态理念,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大例行监测力度,强化监管能力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开展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创建,重点建设1个省级、7个市级、30个县级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区。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争取新认证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1-2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以及地理标志32个。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试点示范工作,探索农产品质量监管新模式,强化监测手段,建设好市县农产品监测中心,提高监测能力,发挥示范效应。扶持建设和认定一批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和示范区。推行从“田头到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扩大例行监测范围。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和预警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能力。

(4)农业科技“三新”工程。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与成果转化,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引进、示范、推广应用优质稻米、强筋小麦、设施蔬菜、高档食用菌、名贵花卉等一批增产增收作用显著的农业新品种。集成组装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精确定量栽培、设施化周年栽培、多元高效生态栽培等一批重大实用技术,集中解决制约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大力提升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竞争力。推广应用水旱轮作栽培、立体高效种植、纯经作栽培、反季节多熟栽培等一批种植新模式,搭建农业增效新平台。

(5)耕地质量建设工程。加强标准粮田建设,按照项目要求和序时进度完成14万亩标准粮田建设任务。巩固发展测土配方施肥,全市实施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大力推进有机肥与无机肥平衡施用,继续开展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补贴项目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继续做好第一次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积极推广减量施肥、减量用药新技术,大力发展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力度,多途径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6)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强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强化农民培训功能,加强农民务农本领、创业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围绕高效设施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5万人。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较大生产规模和较强创业能力的生产经营者,完成农民创业培训1.2万人。选拔3000人开展农民上网“致福工程”培训。加强对返乡农民创业培训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重点围绕涉农工种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任务,技能鉴定通过率达到80%以上。突出培育生产型、经营型、服务型三类人才,完成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任务。

(7)农业信息服务工程。着力推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与集成,提升信息服务水平。加快“四电合一”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延伸服务网络。保持所有乡镇农业网站良性运转,推进乡镇农业信息大联播。加强农业商务网联盟建设,进一步强化农业商务网营销功能。加强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建设,加大“精确农业”技术应用推广,加强农业模型、“3S”技术在农业上的试验、示范。加快“网上农业部门”建设,加大政务信息上网力度,加快业务工作网络化进程。加强农情信息体系建设,做好农情信息报送工作,提高农情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全面性。

(8)农村清洁能源工程。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提高农村废弃物资源利用率,加大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力度。重点推进以实施“一池三改”生态家园为主线,加快改圈、改厕、改厨,优化农村用能结构,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加快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推广应用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做好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新农村建设。全市新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15000户、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60处、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4处;农村清洁能源乡村服务网点40个;新农村生态家园示范村10个。

(9)农业投入品监管工程。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强化农业投入品安全监控,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以源头治理、市场整顿、农资产品质量监督和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以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示范为着力点,促进农资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要明确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加大对农资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要加强执法抽检,提高抽检覆盖率,及时预警信息,提醒广大农民不要购买不合格的农资产品。要建立协作机制,加大对跨地区案件、制假售假和造成农民重大损失的大要案件的查办力度,从重从快查办损害农民利益的大案要案。要进一步强化执法队伍建设,按照“三有、三好”的标准,建立健全规范化的执法队伍,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廉洁执法。

(10)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必需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费,建设“有先进服务手段、有优秀专业人员、有规模示范基地、有严格责任制度、有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完善服务手段,配备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需要的先进仪器设备,今年要力争50%的乡镇建成“五有”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提升农技人员素质,大力开展农技人员培训,今年完成800余名基层农技人员培训任务。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在每个乡镇建立1个现代高效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行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立以“包村联户”为主要特征的农技推广制度。

关于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全市农业工作要点等,市局已发了工作意见,各地要按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认真研究,落实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三、强化队伍建设,全面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加强农业系统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三农”工作部署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各级农业部门要全面把握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着力提升为农服务能力、政策执行能力和依法行政能力,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良好的作风、更加出色的本领,为促进农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创新型人才建设,着力提高队伍素质。要适应农业经济新形势和农民群众的新需求,切实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工作针对性。一要培养农业领军人才,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二要培养农业推广人才,全力打造农技推广服务品牌,真正成为农技推广的主渠道、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心骨。三要培养农业管理人才,着力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立足打造一流的农业管理人才队伍的目标,切实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提高农业管理干部素质。

(二)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各级农业部门要始终把行政效能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履行好部门职责。一要加强调查研究,当好党委政府的决策参谋。二要加强目标管理,落实工作责任,抓好重点工作落实。三要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上级关于“三农”重大决策部署得到及时有效地贯彻落实。

(三)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全面提升行业形象。全面加强农业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一要切实抓好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各级农业部门要不折不扣把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到基层、兑现到农户。二要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快构建农业系统的惩防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制度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要切实维护好农民利益。深入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查处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违法行为,扎实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行动,让广大农民买上放心农资。

四、抓当前保农时,全力抓好以抗旱为中心的春季农业工作

春季农业生产已经开始,各地要精心安排,一着不让地抓好以抗旱为中心的春季农业工作措施的落实,为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打下好的基础。

1、认真抓好抗旱保春管夺丰收工作。自去年10月份以来,我市降雨持续偏少,4个月没有下过一场透雨。去年10月1日至今年2月16日累计降雨量仅为38mm,比常年同期减少70%以上,是近40年同期降雨量最少的一年。据2月5日土壤水分测定,丘陵山区及高亢地区,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44.5%;平原旱作区,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58.4%;沿湖沿运稻麦轮作区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平均为68.6%。秋冬连旱,旱冻交错,旱情严峻,全市高亢山区、旱作区土壤含水量均在作物生长临界值以下,严重影响了在田作物正常生长。全市483万亩小麦全面受旱,干旱成灾面积达到368万亩,其中严重成灾面积205万亩,36万亩点片死苗,其中15万亩死苗更为严重。220余万亩露地蔬菜,因旱严重成灾面积59万亩。14.8万亩油菜全都受灾,死苗严重,基本绝收。由于干旱冷冻影响,全市小麦小苗弱苗增加,苗情素质下降。据目前苗情分析,全市一类苗面积216.4万亩,占总面积的44.8%,比越冬期下降10.7个百分点;二类苗面积128万亩,占总面积的26.5%,比越冬期下降5个百分点;三类苗面积138.6万亩,占总面积28.7%,比越冬期增加15.7个百分点。

夏熟是全年农业生产的基础,事关全年农业生产目标的实现。2月8日下午到夜里,通过气象人工增雨,全市普遍下了一场小雨,雨量3.2-8.4mm,平均5mm左右,对旱情起到一定缓和作用,但由于旱情严重,加之小麦返青期需水量大,这场小雨不能解决旱情问题,仍需要进一步抓好抗旱保春管夺丰收。一是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发动力度。目前全市已抗旱面积不足需抗旱面积的30%,抗旱保春管工作也是刚刚起步,任务相当繁重。各地重视程度不一,抗旱行动不平衡,各地要克服麻痹思想,不等不靠,进一步加大抗旱保春管行政推动力度,进一步掀起全面抗旱高潮。二是进一步加大水源调度力度。要进一步协调好水源调度工作,把抗旱水源送到地头,做到大沟、小沟、田头沟都有水,确保农民抗旱用水。三是进一步加大重灾区抗旱力度。近日虽降了小雨,但对山区、高亢地区等受灾严重田块的旱情缓解作用不大,各地要突出抗旱重点,加快重灾田块的抗旱进度。四是进一步加大技术指导力度。要求2月底以前,要突击灌水、浇水抗旱,对有灌溉条件的稻茬,要进行清沟理墒,灌一次透水;对无灌溉条件高亢山区和旱作区,要充分利用一切水源进行浇灌,尽量加大水量,力争做到亩亩浇灌。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入受灾区一线,调查了解灾情、苗情,搞好分类技术指导工作,努力提高抗旱质量。要积极做好小麦春季田间管理工作,确保夏熟农业稳产增收。

2、抓紧蔬菜种苗准备,确保春季无空棚。从去年蔬菜设施建设情况看,今年早春设施蔬菜定植面积在60万亩左右,大约分为三种类型,其中春提早日光温室面积约3万亩,已建早春大棚面积约7万亩,春季简易及季节性中小棚面积约50万亩。目前,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蔬菜苗床管理,多育苗育壮苗。在管理上重点是抓好增光保温,对小苗温室要增加地温;有条件的地方,使用反光幕进行增光。另外,在晴好天气注意通风、炼苗。二是加快棚下整地进度。重点是新建大棚,要施足有机肥,及时耕翻土地,抓紧进行田间沟、渠、涵、路整修配套。三是及时定植。要抓住气温回升的有利时机,加快定植进度。要按照设施类型,分类指导,春提早日光温室要力争在2月下旬前完成移栽定植;早春大棚要力争在3月上旬前完成移栽定植;春季简易及季节性中小棚要力争在3月下旬前完成移栽定植。

3、搞好春季田间管理和春耕备种工作。一是要根据当前气候特点、苗情长势等情况,搞好小麦、大蒜、洋葱等作物春季田间管理工作,对苗情较差、明显脱肥田块,结合灌水追施返青肥。二是要积极搞好内外三沟清理疏通,防止可能出现的雨涝灾害。三是要搞好病虫草害防治,随着天气的回暖,在田农作物的病虫草害将进入迅速发展和危害阶段,要及时开展病虫草综合防治工作,突击搞好春季化除,适时开展麦田第一次病虫防治总体战。四是要抓好水稻面积落实,搞好秧田培肥,育足秧苗,确保280亩水稻面积的落实。五是要抓好“三苗”培育,坚持推广水稻肥床旱育秧技术;坚持棉花双膜覆盖育苗,早打钵、打足钵;抓住有利时机,抓好山芋排种育苗。

4、抓好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和农民培训工程启动。抓住春季有利时机,及早启动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和农民培训工程。农民培训工程,要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建设,集中精力,组织技术力量,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信息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开办培训班、电视讲座、专栏等形式,把先进实用的节本增效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要明确工作责任,抓好任务指标的落实;积极筹措资金,做好配套资金的落实;搞好技术培训,规范建设程序,严格监督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加强建设管理,着力做好物业化管理及服务体系建设。力争上半年完成任务指标的60%以上。

农业工作范文篇10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市委二届十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和全国、全省农业工作会议对“三农”工作的部署,总结交流20*年全市农业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工作形势,更加深入地研究部署2009年全市农业工作的目标和措施。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20*年农业工作回顾

20*年全市农业工作在中发〔20*〕1号文件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农业战线全体干部职工不畏艰难,奋力拼搏,同广大农民朋友一起共克时艰,工作中先后战胜了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总体取向,结合*农业发展的实际,大力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工作中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灾后重建和移民安置为契机,以强化职能增强服务能力为抓手,以项目争取,加大农业投入为保障,以机关党建、廉政建设、效能建设为根本,全面推进农业改革和发展,出色的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和省厅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粮食生产除汉源县减产外,共余七县(区)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农民增收完成100元以上,农业项目资金大幅度增加,继续获得“李冰杯”三等奖。

(一)优势特色农业效益彰显,农民收入保持持续较快增长

20*年我们按照省厅要求,把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完善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在全省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业项目中我市茶叶、马铃薯、特色水果、蚕桑、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被列入规划,名山、雨城、汉源、石棉等区县分别进入专项规划核心区,其余各区县全部进入专项规划适宜区。名山、雨城、汉源三区县被列为全省100个特色效益农业基地。由于独特的优势和多年发展的积累,20*年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32.5万亩,产量95.63万吨,收入20.19亿元,分别比去年增加2.4万亩、6.25万吨、1.42亿元,全市农村人平增加收入116.18元,增加纯收入81.3元。经济作物已成为我市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来源。其中茶园面积44.97万亩,新增1.09万亩,投产面积36.2万亩,新增3.72万亩;茶叶产量4.68万吨,增加6010吨。全市三分之一的农户种茶,农村人平茶叶收入770元,茶区人平茶叶收入2400元左右,茶叶综合产值20亿元以上。仅茶叶一项全市农村人平增加纯收入65元。特别是20*年11月,全省茶叶产业发展工作会在*召开,对提升*茶产业的对外形象、促进*茶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一村一品”发展步伐加大

在稳定现有经济作物面积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经营制度和组织制度创新,加快“一村一品”建设。一是加快土地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20*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181139亩,其中流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面积118118亩,占总面积的65.2%;流向专业合作组织的面积1967亩,占总面积的1.*%;流向农户的面积40652亩,占总面积的22.50%。土地流转中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14920亩,种植水果的面积7917亩,种植中药材的面积9655亩,种植花椒、茶叶等林木面积1*712亩。雨城、名山、石棉等区县迈出扎实步伐,仅雨城区当年实现土地流转2.4万亩,政府奖励企业和乡镇资金91万元。二是规范专业合作组织发展。20*年全市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比上年新增40个,达到57个,拥有会员1.9万人,带动农户7万户,拥有产品注册商标的合作社6个,通过农产品“三品”质量认证4个,开展标准化生产的合作社12个,会员收入高出当地其他农民收入20%以上。三是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20*年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省级达标村97个,比上年增加30个,其中茶叶专业村71个,增加13个,水果专业村14个,增加11个,蔬菜专业村6个,增加4个,中药材专业村5个,增加1个,新发展花卉专业村1个。“一村一品”建设已成为培育我市农村优势产业、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三)全面开展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规划,重建工作和对口援建工作全面推进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全市农业系统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农业厅的要求,一是紧急动员,及时组织抗震救灾工作。局党组、局班子5个班子成员先后带队深入汉源、宝兴、芦山等县,查看灾情、慰问职工,并发动全市农业系统职工为灾区捐款35600元,为汉源农业局募集资金63390元,用于职工临时安置期间的办公和生活补贴。及时组织落实市委、市政府交给我局的为参加抗震救灾的预团官兵运送蔬菜的任务。二是积极开展灾鼠工作。在省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关于开展灾后防疫工作的紧急通知发出后,市、县农业部门紧急行动,整合专业技术力量对全市重点乡镇、重点部位的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召开培训会119次,培训人员10500人,发放政府通告5000余份,派出专业灭鼠小分队43个,灭鼠人员118人,下拨灭鼠经费150万元,运送灭鼠毒饵2000公斤,毒饵母液200公斤,发放机动喷雾器400台、手动喷雾器300台,制作毒饵站12000余个,投放毒饵9600公斤,实现了重灾县垮塌房屋、灾民安置点、城乡结合部、农家乐等重点部位100%全覆盖,确保了灾区无鼠疫发生,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三是突出重点,抓好灾后重建规划编制。以农村沼气恢复、损毁耕地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和部门建设为重点,把规划编制作为加快全市农业发展和部门建设上台阶的机遇,经过全体干部职工昼夜努力,全市农业灾后重建规划已得到国家和省发改委的批准。四个国定重灾县灾后重建资金达34598万元,其中汉源县18187万元,石棉县4927万元,芦山县5381万元,宝兴县6103万元。三个省定重灾县也将获得省级项目资金支持。目前已到位资金6000多万元。四是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好湖北省农业厅援建汉源县农业局、广安市对口援建宝兴县硗碛乡工作。仅汉源县就获得湖北省农业厅捐款140万元,在湖北省援建汉源县的资金中帮助汉源县农业局落实八个乡镇科技示范场建设资金将突破1000万元。组织汉源县农产品参加“第五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援建和受援双方配合默契,合作愉快。

(四)农业投入大幅增加,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20*年全市农业部门认真贯彻市委、政府对“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打好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服务移民和灾后重建三张牌,积极主动向省厅汇报衔接,项目工作和资金到位取得显著成绩。据统计,全年争取到位国家、省级农业项目资金5726万元(不含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5000余万元和近期下达的5000万元救灾资金),其中中央扩大内需资金917万元,是2002年的9倍以上,比2007年的2976万元增加2750万元,增长92.4%,全年争取项目资金创历史最好水平,农业投入长期增长缓慢的状况得到重大改变。全市以申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李冰杯”为契机,完成中低产田造1.995万亩,为省下目标任务的124.68%,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获李冰杯三等奖。通过项目的实施,全市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今年全市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在巩固“专项整治”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了安全管理力度。一是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农业部门目标管理,与各区(县)农业局长签定目标责任书,落实监管主体责任,严格考核。二是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的监督管理。今年由市局组织对全市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进行日常抽检,共抽取蔬菜样品2196个,合格率达99.62%。接受省级例行监测3次,合格率分别达98.8%,98.8%、96.75%,分别列全省各市(州)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规范日常抽检,年初按照各县蔬菜生产消费规模,将每月样品数下达各县区,统一检测结果上报时间,统一检测结果上报要求,平均每月抽检样品近200个,由市上统一汇总上报省安全中心。三是加强特殊时期的质量监管,在抗震救灾期间,新增了17台蔬菜农残速测设备,在8个县区轮换抽检,每天一报检测结果,特别是对重灾区汉源县和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增加抽检次数和样品数。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件发生后,对我市唯一一家绿色食品奶品企业*熊猫乳业有限公司进行重点督查,确保企业原料收购检验记录、生产加工、包装贮运等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管理制度执行。四是继续推进认证工作。今年我市雨城、名山二区县完成了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的申报,启动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同时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农产品产地分类划分调查基础工作。还精心组织了到期无公害农产品的复查换证和绿色食品的发展,“三品”发展得到稳步推进,全市目前获认证无公害农产品76个,基地15个,面积69万亩。绿色食品企业13家,产品57个,有机食品企业7家,产品11个。20*年绿色(有机)食品产量6228吨,销售收入19119.13万元,带动农户18769户,助农人均增收771元。五是依法制定了《*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规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报送制度,全年上报抽检信息52次。

(六)惠民行动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全市新建沼气池14220口,为目标任务的101.57%。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96.9万人次(农业局系统完成实用技术培训43万人次),为目标任务的161%。完成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6300人,完成新型骨干农民2500人(户),辐射带动20000户农户科技推广。

(七)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机关党建、廉政建设全面推进

根据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在机关效能建设上狠抓了“三项制度”的落实。在制定《*市农业局关于改进机关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意见》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又制定了《*市农业局机关首问责任制度》、《*市农业局机关限时办结制度》和《*市农业局机关责任追究制度》,三项制度确保了局机关行政许可事项办理制度化,规范化。对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农业植物产地检疫、调运检疫等8项许可项目进行认真清理后,全部纳入行政中心市农业局窗口集中统一办理,局行政审批办公室根据审批(许可)事项的具体内容、办理所需材料、时限要求制订行政审批(许可)事项办理程序流程图及办事指南,通过*市农业局服务窗口和网站向广大群众进行公示,严格按照“首问责任制”、“限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的要求,实现了“两集中、两到位”。机关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机关效能建设取得新成效,继续保持市最佳文明单位称号,机关作风总体良好。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和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持续增产增收压力大。由于耕地减少,农产品价格下滑和市场需求减弱的影响,加上外出农民工返乡回流,大大增加了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二是项目实施难度加大。过去项目很少,而现在农业投入项目大幅增加,但项目资金整合不够,资金使用分散,投资项目综合效益不高,投入机制有待创新。三是农村沼气建设任务重,压力大。沼气建设项目多,补助标准不统一,加上建材价格上涨等原因,农民自身积极性不高,项目实施难度较大,个别地方存在畏难情绪。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压力大。由于连续不断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高度关注,尤其是以茶叶为主的农产品质量不容掉以轻心。

二、深刻认识当前农业工作面临的形势

今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同时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我国改革开放走过三十年历程的起点上,在我国经济实力和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进程中,在农业连续5年实现增产增收的形势下,做好今年农业工作,意义非常重大。最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对2009年三农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即中发(2009)1号文件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特别提出“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极为艰巨的一年。在农业连续5年增产的高基数上,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任务更加繁重;在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普遍下行的态势中,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难度更加凸显;在全社会高度关注食品质量安全的氛围里,保持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和规避经营风险的要求更加迫切;在当前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更加突出。”为此,“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全国经济要实现止滑回升、平稳较快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尤其显得重要。扩大国内需求,最大的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巩固和发展农村的好形势,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将会对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出重要贡献。根据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市委二届十次全委会和全省农业工作会的部署,我市农业工作一定要在危机中抓住机遇,在大环境中创造有利的小气候,在抓特色中彰显自身优势,具体讲:虽然我市也存在与全国全省相同的挑战,但更具有其它地方不可替代的优势。从农业产业结构上看,尽管*一产业占GDP比重为21%,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但*作为全国退耕还林试点市,粮、经作物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发生重大变化,经济作物收入已占种植业60%以上,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已成为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的重点;从投入和项目上看,我们不仅面临国家拉动内需的机遇,还面临灾后恢复重建,移民工程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延续的机遇,今后2-3年,是我市加大农业投入和加强部门建设的黄金期,过去十年二十年办不了的事,现在2-3年就可完成;从扶持三农的政策上看,强农惠农机制日益健全,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今年的强农惠农政策主要是“四个用于”、“四个扩大”、“四个提高”、“四个取消”,这些政策惠农力度大、含金量高、连续性强、将对农业持续发展发生重要作用。为此,全市农业部门的同志一定要审视新形势,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做出新业绩。在工作中主动增强四种意识:

一是增强机遇意识。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农业部门也不例外。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作中存在的差距还不少,成绩已经载入史册,艰巨繁重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切不可有丝毫的自满和懈怠。一定要把国家拉动内需、实施灾后重建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特色农业发展和加强农业部门建设的重要机遇,积极主动地争取项目,精心组织实施种类项目,改变多年来农业投入增长徘徊的局面,按照市委市政府“三年重建、三年跨越”的要求,针对过去的欠帐和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力争通过2-3年努力,使农业基础建设和部门工作手段有一个明显的进步,让一个时期以来存在的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业部门是弱势部门的形象有明显的改变。

二是增强统筹意识。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的要求,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强劲,除了加大生产投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外,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的投入快速增长。农业农村的发展不仅仅是粮油生产发展了,一定要把农业发展放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大格局中去谋划,不因一产业在GDP中的比例下降和种植业在一产业中的比例下降而悲观失望、无所作为。要把农民看成是一种职业,而不是一种身份,跳出农业抓农业,整合资源办农业,进一步增强做好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是增强拼搏意识。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年重建、三年跨越”和“三个加快”的工作要求,特别对瀑电库区移民安置大会战提出了三个“万无一失”,人力、财力,以及各种资源向库区倾斜,在2009年工作中,灾后重建、拉动内需、移民大会战和产业发展等工作叠加在一起,工作任务异常繁重,一定要保持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保持高昂的斗志,争创一流业绩,展现农业部门为民务实的良好形势。

四是增强服务意识。一定要围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这一主题,认真履行农业部门的工作职能,在制度创新、质量安全、科技培训等方面提高服务水平,主动向基层、向企业、向农民朋友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在灾后对口援建和项目实施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在助推农民增产增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2009年工作安排

2009年全市农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十七届三种全会和中发[2009]1号文件为指导,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深刻认识实施城乡统筹,加快灾后重建对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着力推动“三个加快”,全面落实强农政策,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发展方式,努力在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移民大会战、灾后重建、民生工程项目实施上有新的突破。具体目标为:实现粮食总产55万吨,完成农村户用沼气16000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李冰杯”力争二等奖,确保三等奖。实现种植业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收60元以上。为此,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的落实。

(一)切实抓好农村经营制度创新

坚持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要认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精神,在稳定现有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增强农业持续发展的活力。一要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要求,建立农村承包土地登记制度,依法保障广大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流转的权利。二要围绕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村承包土地合法有序流转。各县(区)要学习推广雨城、名山、石棉等县(区)推进土地流转的经验,在稳定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上,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优势产业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有条件的县(区)要积极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重点在乡(镇)建设以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载体的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体系建设,建立土地承包和流转纠纷调解机构,实现农村承包土地流转市场化。三是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重点引导农户在规范互换、出租、转包等土地流转形式的同时,重点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与龙头企业入股,农户之间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建立稳定的收益来源,土地流转的有关文本和档案要健全和完善。四要扶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要引导龙头企业、生产大户围绕优势产业发展,以利益为纽带,组建运作规范、利益直接的专业合作社。除了以信息服务为主的各种专业协会、中介组织外,要重点引导专合组织通过工商登记、出资联营的实体经济发展,在依法自愿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同一产业专业合作社间的联合,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联合舰队。

(二)切实抓好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

要围绕全省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1、突出重点,完善规划。被列入全省十大产业发展核心县(区)的名山、雨城、汉源、石棉要以县政府名义完善各自的发展规划。在全省100个重点县中,全省要通过申报的方式重点打造农业特色产业50强县,经过2-3年打造、验收后才予命名,我市要力争1-2个县进入其中,在全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资金中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即使没有进入核心区的县也要积极努力争取。

2、突出抓好茶产业发展,在基地安全、品牌建设与推广、龙头企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要认真落实全省茶产业发展工作会提出的建设大基地、扶持大龙头、打造大品牌的要求,全力抓好茶产业发展。通过实施20万亩安全高效茶园项目建设,使茶叶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增加。通过“蒙顶山茶”区域性品牌的打造,使茶产业发展水平得到整体提升。通过大力开拓市场,使“蒙顶山茶”市场占有率明显扩大。

3、抓好引导带动,发挥示范作用。各县(区)要按照全省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从本县(区)实际出发,抓住1-2个有特色、有优势、有竞争力的产业精心打造,做出亮点,加大宣传,做出示范。今年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认真做好农产品的推销,防止农民增收在局部地区出现大起大落。

4、以开展高产创建为载体,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在抓好玉米、水稻两大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要突出抓好以马铃薯为重点的薯类作物生产。汉源县列入全省马铃薯40强县,要在品种引进、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播面扩大上迈出扎实步伐,千方百计完成省厅下达的生产任务。要继续抓好高产创建,在提高粮食单产上大做文章。市局重点在芦山、雨城抓好玉米、水稻高产创建,各县(区)也要落实好自己的示范片,力争示范片单产提高5%以上,核心示范片单产提高10%,全市粮食总产力争完成55万吨,实现恢复性增产。

(三)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抓好以耕地质量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惠民工程,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工程。2009年是耕地质量建设任务最重的一年,省厅下达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万亩,比去年新增4000亩,各区县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移民工作等项目,早安排、要行动,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汉源县要重点抓好流沙河两岸河滩地的改造,承担今年新增4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任务。同时各县(区)要克服各种困难,抓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全面完成20*年5.25万亩、2009年5.5万亩基本口粮田建设任务,任务要一年赶一年,不出现欠帐。

2、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在抓好汉源县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基础上,雨城、天全、名山、荥经四个县(区)要认真组织实施省级育土工程项目的实施。同时,市局还将通过省厅争取打捆申报一个部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安排给有条件的县(区)共同实施。通过以上项目实施,促进我市农业生产能力的稳步提高。

3、抓好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2009年全省农村沼气建设任务60万口,下达我市1.6万口,服务网点建设任务175个,是历年来投入最多,任务最艰巨的一年。项目已经下达各县(区),从现在起,一是要抓好项目整合,落实地方配套,每口沼气建设不低于1500元补助。二是抓好服务网络建设,开发沼气建设功能,巩固沼气建设成果。服务网络建设原则上以乡(镇)为单位建设,要选好服务业主,市局将于今年组织各县(区)到省内参观考察沼气服务网点建设。三是高度重视沼气建设质量安全,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坚决防止事故发生。在规模养殖发展好的地方,沼气的建设要配套跟进。

(四)切实抓好农业科技创新

按照省厅关于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的安排,结合*实际,我们将制定具体实施意见,围绕我市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一是进一步深化与川农大的合作,争取省厅相关处室的支持,组织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二是抓好新型农民培养。整合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围绕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地方特色产业、农民外出就业和创业,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持能,拓宽增收和就业渠道,具体目标是完成新型农民培训9000人,实用技术培训60万人次。三是围绕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抓好培训体系建设,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充实和健全乡(镇)农技服务体系,克服基层业务萎缩,人员断档,知识老化和各项实用技术到不了田块,进不了农户的问题。四是加强农业发展基础性工作,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有针对性地培育和落实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

(五)切实抓好瀑电移民安置

做好瀑电移民安置,圆满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移民大会战各项任务,是今年全市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以“挑战极限,背水一战”的决心,做好瀑电库区移民安置区沼气建设、土地调整、产业发展、科技培训和对口联系县、乡的工作,在人力、技术、资金、项目上给予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土地整理、沼气建设上要从全市抽调专业技术力量予以支持,确保大会战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六)切实抓好农业项目的实施

2009年是农业项目集中投入和实施的一年,灾后重建、拉动内需、产业发展、体系建设、对口援建等项目先后下达,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农业部门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抓好各类项目的实施,对市和区(县)农业部门是一大考验,为此要求:

1、认真做好已下达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进度。据统计,已下达灾后重建项目10项,拉动内需项目1项,常规性项目5项,共计资金3599万元,涉及8个区(县)和市局,要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2、认真做好项目的申报和项目实施准备工作。对已列入灾后重建项目的四个国定重灾县、三个省定受灾县,要积极做好项目实施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争取项目提前进入实施阶段,作为一般受灾的荥经县也要选准切入点,更多地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同时,要积极做好国家拉动内需的项目申报工作,按要求做好项目的规划编制,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灾后重建项目在下达时,除体系建设和沼气建设的项目外,都是以切块下达,各区(县)农业部门要与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与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做好衔接工作,把项目资金落到实处。

3、切实加强项目监管。要认真按照农业部颁发的《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规定》的要求,组织项目实施。一是严格项目实施程序。对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和重要仪器、设备、材料,按规定进行招、投标。二是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要严格规范资金配套、资金拨付,严禁项目资金拐弯,发挥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市局要加强对区(县)项目实施的指导。必须指出的是,项目多、投入大、工作量和工作责任也大,各区(县)农业项目实施,局长是法人代表,一定要切实履行好法人的责任,要把农业项目的实施做成精品项目,经得起检验的项目。

4、做好援建项目的协调服务。湖北省援建汉源县,仅8个乡镇科技示范场建设就落实资金上千万,广安市援建硗碛乡,也安排了部份项目支持,受援县农业部门一定要积极主动配合做好援建工作,市局要加强援建工作的指导和协调服务。

(七)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农产品质量安全处在整个食品质量安全的源头,是农业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能,涉及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社会稳定,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从20*年和今年一季度检测结果看,我市茶叶和蔬菜质量不容乐观,要按照农业部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执法年”活动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办法》,坚持不懈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是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紧紧围绕茶叶、水果、蔬菜(食用菌)、蚕桑、中药材基地建设,以无公害生产为基本标准,在生产过程把好第一关,创造条件扩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积极探索农业投入品统一供应、生产技术统一培训、种子种苗统一组织、病虫统一防治的方式。二是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取缔禁用农药,严格管理限用农药,采取多种形式对农业投入品经营者开展依法经营和对广大生产开展科学使用农药的培训、增强防假辩伪的能力。三是加强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市级主要配合省厅做好例行检测,市级检测中心年内完成双认证,县(区)重点做好基地检测工作,做到生产基地及其产品、农产品批发市场100%纳入监测范围,按要求完成抽检和资料报送。四是扎实推进“三品”认证工作。在巩固无公害产品认证的基础上,推进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名山和雨城要完成以县为单位的无公害整体认证,雨城区完成茶叶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证工作,力争完成一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报工作。五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一旦有事,能拉得出,用得上,不乱套。

(八)切实抓好农业法制建设

目前农业部门是负责执行的农业法律和行政法规共19部、地方性法规6部,依法行政、依法治农是农业部门的重要职责。一要结合普法在市、县农业行政部门和乡(镇)农技人员中,开展农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要以案宣法,开展案例分析,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二要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通过登记备案,健全经营档案。开展农业投入品市场专项整治,规范农业投入品经营秩序。三要加强队伍建设,人员不齐不力的要调整和充实,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四要严格执法,对检查发现的违法违规事件,要按要求严格处理,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营造农业执法的良好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