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服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22:00:51

农业服务

农业服务范文篇1

【关键词】农业产业链;农业推广;服务供给模式

1引言

在我国市场形式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对我国的农业建设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在现阶段农业发展中,需要能够联系实际推广服务模式的建立,以此为基础上实现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发展。

2农业推广服务供给模式

对于农业产业链来说,即是同农业初级产品生产具有密切联系产业群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如农业生产的科研部门、种植、运输、储存、加工以及销售等部门等。在具体农业产业链的管理工作中,即会将整个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技术支持、农业生产储运等环节对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形成,在其中对其中的重要要素如人财物等进行科学的控制与协调,其目标即以此实现农业产品的价值提升。在以农业产业链为基础的农业推广服务模式当中,能够作为推广主体的部门有很多,如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单位以及农民合作组织等。其中,行业协会以及专业市场作为该链条当中的龙头,因其自身性质的存在,通常无法实现推广服务职责的承担。对此,在现今农业推广服务模式中,主要的服务供给模式有“公司+农户”、“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农技推广部门+农户”、“科研单位+农户”等。而在客体方面,则是在整个农业产业链当中同上述主体具有连接的农户[1]。

3服务性质

对于农业推广服务来说,其自身具有着一定的公共物品性质。很多人们认为,农业推广服务需要由公共部门以及政府提供,而从公共部门经济学原理角度来看,在确定服务供给成本的情况下,即具有以多种方式对成本进行降低的可能,该种可能能够实现对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的转化,且能够为私人进入到农业推广服务的供给领域创设良好的条件。但当私人部门参与到该种服务提供时,也将存在着一定的外部特征,对此,即可以通过政府补贴、市场谈判以及产业链延伸等方式进行处理,对供给当中收益外溢内在化进行实现[2]。

4发展建议

在我国未来农业推广服务发展中,需要做好以下方向的把握:第一,对服务供给主体的利益补偿机制进行建立。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当中,除了公益性机构以及政府对具有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进行提供外,其余任何主体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提供当中的一个重要前提及时获得对应报酬以及成本补偿的获取。对此,即需要能够对科学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建立,在其中将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基础则是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在使农业教育、科研以及涉农企业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的分工协作,向外部提供到位的服务。在该服务体系建立当中,对供给主体的利益补偿机制进行建立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该利益补偿机制不仅能够通过政府转移支付、购买技术服务以及项目支持的方式进行实现,也能够根据市场法则通过农业推广供给主客体通过交易协议的达成而实现;第二,积极推广技术链建设。在整个农业产业链当中,技术链耦合在其中,产业链当中的不同利益相关者在产前、产中以及产后价值链方面,具有产品有用性的形成,技术链的存在则实现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应用以及转化过程的科学连接,对于科学技术转化方式来说,能够在对产供销一体化目标进行形成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制造过程进行完成,而在推广应用中,则能够在实现农产品科技含量提升的基础上有效保障农产品在安全以及质量方面能够满足要求,以此实现农产品附加值的有效增加。由此即可以了解到,在技术链建设以及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不仅在形成农产品价值链方面具有保障的提供,且能够帮助实现新型农业推广服务模式的推广,以此对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很多产业链模式当中,龙头企业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此,龙头企业所具有的技术创新能力即是技术链当中的核心。从总体情况看来,我国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还无法成为农业科技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主体,但也形成了对农业技术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技术的能力,对此,即需要在未来工作当中做好这部分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这也是现今技术链当中的重要根本性内容。在产业链联结机制当中,龙头企业不仅在加工贮藏以及销售网络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且是否能够实现对应技术服务的提供也将关系到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农产品附加值的提升,进而在对农产品竞争力产生影响的情况下确定产业链利润。同时,在具体建设技术链时也需要保证服务客体在技术接纳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第三,对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说,其是在农业产业链服务推广模式基础上的重要载体,农民合作组织是属于农民群体的组织,具有着对其利益进行代表的目的。在现今家庭联产承包经营长时间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要想将小生产者都实现对大市场当中的引入,则需要在将农民作为市场当中经营主体的基础上获得统一的经营支持与服务。农业合作组织符合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权不变、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不变的基本政策,且通过技术、市场信息以及销售方面服务的提供将原本分散的农户进行组织,在使其以集体方式进入到市场后对产品价值进行实现,且能够实现农业新成果、新技术的集成式、大规模应用。同时,在实际发展当中也需要积极鼓励由当地科研单位、基层农业推广部门、龙头企业以及农村经营参与组成的农民合作组织,将该组织作为先进农业科技技术推广与扩散的重要基地。此外,需要积极鼓励体系改革分流后的农技人员也能够加入到社会化服务组织当中,通过技术服务的提供对农业合作组织等技术的推广与扩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3]。

5结束语

在上文中,我们对基于农业产业链的农业推广服务供给模式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未来农业推广服务发展中,需要能够积极做好产业链特征的把握,联系该项服务的特征与特点做好对应措施的优化,不断提升服务供给水平。

参考文献

[1]金华.加强农业推广的路径分析[J].江西农业,2018,(08):78.

[2]王倩.我国农业推广的现状、对策及前景[J].农家参谋,2017,(8):33.

农业服务范文篇2

1农业气象服务概述

农业气象服务内容是由农业生产活动对于气象条件的需要决定的,因此,气象服务内容必须落实到农耕生产实际,根据具体的地方农业特色和农业类型编排。农业气象服务的主要依据有近阶段天气的演变趋势、农作物生长周期、气象条件对于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动态影响、气象条件对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调节。因此,农业气象服务必须落实到农作物的耕作和收获实际,以全程动态督察模式,指引农作物有序完成生长,以及使农业生产者完成收获。根据具体的服务对象,农业气象服务可划分为播种气象提示、耕作气象提示、收获气象提示、气象灾害预防提示。农业生产都要从农作物的播种、耕种开始,这一初始环节自然需要对应的气象条件支持,因此,气象服务必须根据地方实际生产的农作物种类提供对应的播种耕种气象提示和气象指导,以便农民能将农作物的播种耕种环节在正确的气象条件下完成。农作物完成播种、耕种后,然后是农作物耕作护理的核心环节,在此期间的气象服务主要是为农民提供各个施肥、浇灌、除病虫害等农作物生长过程中管理流程的气象指导,并提供节气性气象灾害预警,说明各个气象不利因素将会给农作物生长发育带来何种阻滞,以及提供对应的预防指导。目的在于保证农作物完成优质的生长发育,提高农作物产量。农作物在农民悉心的照料和管理下顺利生长发育,完成了农业生产的最终收获环节。这一过程中农民最关注的是农产品的品质高低和产量大小,最终的关注点都集中于完成收获后实际到手的农作物量。此环节直接展示了农业生产的最终成果,对于农民具有重大生活意义,因此,气象服务必须协助农民完成这一环节,保证农作物实现最大产能。

2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农业气象服务主要立足于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相关作用,严格按照农业生产的各个需求,给予对应的气象条件指导和气象灾害预警,全程协助农业完成生产。目前,在悠久的气象观测习俗下和现代化气象观测技术的协助下,我国已有相对规整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但整体的服务力度还不够,尤其是气象灾害预防方面,亟待进一步加强。目前的气象灾害预防服务体系,可按照我国粮食生产为例进行概述,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一是晚期水稻开花抽穗阶段的低温气象灾害预警。此阶段,晚期水稻低温遇冷会导致稻穗的大部分米粒生成受阻碍,出现空穗。因此,发生相关气象现象前必须提前做好对应的气象预警工作,提示农民做好对应措施,如在稻田上做铺膜处理等,以便抵消低温带来的一切损失。二是冬种小麦的热风气象灾害预警。主要需要提前熟悉热风发生的年份、播报热风到来的时段,根据热风到来的时段对应选择耕种的小麦品种。另外,还有春秋时节的霜冻灾害预警、冬季酷寒灾害预警、旱涝野火灾害预警、病虫灾害预警等,这些灾害防御工作必须结合具体的气象观测结果,按照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生命周期,向农民播报具有实用价值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高农作物生长发育环境的安全系数,为农业产量提供有力保障。目前,我国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发展的模式主要有情报服务、预报服务,气象应用服务、灾害评估服务和人为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情报一般是整合气象动态观测结果,根据气象历史发展情况,分析具体农作物在此气象条件影响下的生长发育所受到的影响。农业气象预报必须提高预报结果的精准度,现阶段各种气象先进理论知识的引入以及各种科技产品的应用,气象观测基本维持高标准的精准度,尤其是在2007—2008年,专门建立了农业产量气象预报业务,在保证农业生产维持固定产量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农业气象环境应用服务在20世纪80年代陆续展开,主要研究气象环节对农作物生长的具体作用,揭示其中的内在原理,便于农作物生长发育能有效利用气象条件,有效保证产量并相应减轻人工劳作[1]。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服务主要就是针对气象灾害研究的分析,并提出有效预防措施,随着近年来开展力度的逐步增大,干旱、霜冻、台风、冰雹等灾害,当前已经顺利应用卫星遥感观测技术进行准确预报,方便人们提前做好灾害防御工作。需要注意的是,人为气象服务主要是针对农作物生长发展所需要的对应气象条件的补充,在客观自然气象条件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需要的时候做的必要措施。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并且有着不错的成效。

3农业气象服务发展趋势

当下农业气象服务虽有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有很多不足。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各种新兴行业出现,对气象服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农业而言,在现代化的科技条件作用下,也显示出更高的气象服务需求。因此,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在气象预报的精准度、时效性上必须做进一步提升,同时要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服务,提高灾害评估能力和防御能力,尤其针对那些难以预料的临时性、破坏性气象灾害要有基本的应对能力,分析其具体的灾害影响,并为农民指出正确有效的抵御措施,协助农民维持基本的农业产量[,2]。农业发展进入新世纪,农作物种类、农业耕作技术都有着本质变化,因此,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必须及时跟进,以当下的农业生产活动为服务基本导向,迈向生态农业服务领域,促进气象环境与农业生产的融合,实现农业生产的生态化和环保性,实现具有时代新型的绿色生态农业理念[,3]。

4结语

农业生产自古离不开气象服务,现今生产能力提高的同时必须对应更高的生产理念。现代化产业提倡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尤其在农业方面,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必须要求气象服务紧跟现代产业的发展理念,完善革新气象服务内容,为农业生产提供更为高端的调节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柏富,童彬,李锐坚.我国当前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山西农经,2018(6):60.

[2]鲁宇星.浅析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和发展[J].农技服务,2017(21):147.

农业服务范文篇3

关键词:生态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对策

生态农业是较为繁程复杂的工程,对于适应农业结构和发展绿色农业起着重要作用。

1生态农业理念

现代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结合是生态农业的显著特点,同时生态农业具备全面协调管理的理念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特征,并且其能够利用协调生态学原理、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以及多层次共生类型,充分考虑区域资源优势。根据一般原则,只要对循环系统进行协调再生即可用于合理的生产制作,以这样的工程系统规划,它可以实现两个系统的高产量、高品质、高效率。利用生态农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可使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达到某种良性循环,从而促使经济和社会以及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化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实现农业高产、优良、稳定的目标,也有利于解决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的问题,传统农业目前主要依赖化肥、农药等化学手段来达到增产的目的,从而造成农业用地损失、农产品严重污染、土壤压实等问题[1]。

2气象服务对生态农业的作用

农作物的产量与当地的收割条件和天气条件密切相关。每年的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降水量的变化以及其他影响因素都会造成粮食产量的不稳定。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各种气象要素都有适当的等级制度,因此,对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等农业经济体系进行改造,除了要考虑市场因素外,适宜气候带、科学布局等都要考虑周全,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结构调整的效益和作用。因此,如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就必须建设好农业气象服务,为适应农业结构,合理布局农产品规划,寻求农业新项目奠定基础,同时需要开展气候可行性研究,以增加农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环境质量直接影响气候,在影响环境的因素中,气象是最为波动和活跃的,生态气象学不仅需要解决农业生产问题,同时还负责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将生态学和生物群落研究进行有机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农业气象学家对生物气象学和农业生态学都需有一定的了解,这有这样才能利用气象勘测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其对作物安全、农业灾害防护和农村农业思想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2]。

3生态农业气象服务对策

3.1对气象资源进行可行性论证。适应农业产业结构,引进新型农业技术和经济作物,实现集群资源相通这些都与当地气象环境密切相关。因此,重大农业项目的开发建立应根据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结果来引进新技术,以防止环境气候变化而引起生态破坏。通过对农业气象服务的探索和利用促进农业措施的进步,为农民提供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利用多种农业气候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在进行气候环境规划时,应注意遵循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从作物气候适应能力开始,选择适当的区域,然后放置适当的品种,进行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因此,在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要注意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在可持续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其稳定性和风险。针对农业气象观测网络所搭建的气象系统,旨在完善和提高全面高质量气候研究体系,利用遥感GIS等相关高科技,对作物病虫害以及气候灾害进行预防,同时对草原、湿地和森林等生态环境进行检测评估。这将有助于农业规划者了解实际情况,并在相应气象条件下,做出实时合理的预防措施,保证农作物良性成长,发挥生态农业中气象服务的作用[3]。3.2进行农业外延区域拓展。今后的农业气象工作将在推广使用生态农业技术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以及相应的气象问题相结合,发展出适合农业气象的适宜技术。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推动实用农业气象技术的普及和影响,增加农业气象的实用范围。对于采样点使用,组织技术交流以及相关课程都需进行交流和推广,同时展开气象频道服,因农业气象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惠及农民,解决信息传播的问题。因此首先提供气象信息的责任必须明确合理,以适应信息传播的时间和频率,使预报能够得到公众的支持。3.3建设专业服务团队。生态农业主要手段是建立值得信赖的村级组织和气象预报信息队伍。用不同的方式通知当地农民,使气象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立信息化团队后您可以使用手机短信及多媒体媒介,及时、高效地对提醒信息进行扩散传播。另外,基层科技活动要继续在基层活动的框架内进行,提高农村草原气象科普知识的使用率,使农民能够合理利用天气。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气象服务业在预测地区气候条件,保证农作物健康成长,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等方面有着显著效果,因此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对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6):56-57.

[2]贾成刚.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6,36(24):217+232.

农业服务范文篇4

1.加快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观测站网

根据近年来农业结构、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发展规划带来的农业生产布局变化和农业防灾抗灾气象服务的新需求,调整完善区域性观测网络。建设高时空密度、自动化、多要素的现代化气象综合监测网络,实现对气象相关资料的准时、准确、高效监测,在县局应能随时调看周边地区的预警信息、雷达回波和各乡镇自动站点的气象要素观测实况资料,还要在时间上加密采集,创建综合数据库,做好相关数据的监测和积累,进一步提升气象监测的能力。

2.建立灾害预测预报体系,提升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灾害预测预报体系是防灾减灾体系中的最重要一环,准确的灾害预测预报是对灾害进行准时预警、采取可行的灾害防御对策的基础,直接关系到防灾减灾的成效。因此要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型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开展针对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的专业专项灾害预测预警工作。除进一步提升常规天气、气候预报时效性和准确率以外,一方面要重点做好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针对本地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开展防旱、防汛、防寒、抗冻、防大风、防冰雹等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开展重大农林病虫害和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报与预警。另外,还须要增加适合农业生产所需的气象项目,针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和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具体需求,开展关键农事活动气象预报。相比现在已刚开始开展的农业干旱预报、霜冻预报等,必要进一步提升其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提升预报技术水平。基层县局要依靠上级气象单位,根据须要选择对本地影响较大的农业气象灾害,遵照本地的农业生产影响轻重缓急程度的不一样,对农业气象产品进行分级分类,开发“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专题”、“农业气象专报”等产品,以释用上级指导产品为主,补充订正上级的指导预报产品,联合指标判别,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预警。

3.建立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体系,提升监测评估本领

灾害监测评估是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和灾害救援的基础,同时也是提升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时效性的基础。探索和发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创建统一、规范、系统的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库和灾害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风险概率研究。基层县局首先是要与农业、水利、民政等单位配合和协调,创建实况灾情的快速调查上报机制,使灾情、农情、气象等资料可以经过信息传输系统快速上报,以便开展可行的灾害防御。其次是要增强灾前预评估、灾中跟踪评估和灾后综合评估,开展定位观测、实地调查,将灾害防御适用技术向农村推广应用。

4.建立灾害应急响应体系,提升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创建以政府主导、单位参与的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在不一样层次上制订灾害应急预案,充实变更各种可行资源,形成单位间的可行的联动机制、高效的协同本领,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范围、最可行、最集约化的方式组织起对灾害的防御工作,从而将灾害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健全“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机制,做到“视频到乡,音频到村”。首先是创建农村灾害信息预警系统、灾害信息预警终端、在人口密集区安置大喇叭和LED电子显示屏等预警设备。其次是遵照政府-各有关单位-乡、镇、农场-村组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办理规范的农村自然灾害预警队伍。即在各乡、镇、农场设立灾害预警信息工作站,乡、镇、农场配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协理员、村级配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员。县、乡、村各级要密切协作,特别要发挥乡镇气象协理员和村气象信息员的作用,重要的天气预报要充分考虑分散在各居住地人群接收信息本领的差别,区别对待,在灾害来临前接收和准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在灾害发生后准时上报灾情,确保气象灾害信息上传下达的通畅。再次是根据本地通信传媒发展情况,创建多渠道的传播体系。可以用字幕在电视、电子屏滚动播出,并且还能够向各手机用户免费发送灾害性天气预报短消息。

农业服务范文篇5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农业生产;问题

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又占据着关键位置。近几年,郓城县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其全县总面积的一半以上都是农用地。对于这种天然优势,只有充分发挥农业气象服务在其中的作用,利用农业生产活动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才能实现郓城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郓城县农业气象服务内容

1)提供天气信息,并做好灾难性天气的预防工作。农业气象服务部门通过对气象要素变化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能及时的将手中的气象信息传播给农民群众,特别是出现灾难性天气时,农业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在一定程度上不仅能帮助农民群众提前做好防范工作,还能降低农民群众的经济损失,甚至是因此造成的人员伤亡。农业气象部门除了每天的天气状况信息外,还会实时的对旱、涝、低温等灾难性天气进行报道。在所报道的天气信息基础上,农业气象部门还能将所研究的有效的灾难性天气预防措施提供给农民群众,帮助农民群众做好准备[1]。2)监测农业气象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建设性意见。在卫星遥感和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的结合下,农业气象部门可以实时对农业生产活动中的相关农作物、灾情、土壤水分、气候条件等进行监测,再通过将这方面数据整理和分析的结果提供给农民群众[2]。这些结果和可参考的建设性意见,能避免农民群众在进行农业生产中走弯路,同时还能方便其进行农业生产管理。3)进行人工降雨及防雹手段。在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时,遭遇干旱或者强对流灾害性天气时必不可少的。为尽可能避免干旱或冰雹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对农作物造成影响,农业气象部门在对此类天气情况作出预测预警后,可采取人工降雨或防雹手段,降低灾害性天气对农民经济收入造成的损失。

2现阶段郓城县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

1)不满足本地区农业发展需求。近几年,不仅是农业生产结构在发生变化,各种先进农业技术也被不断引入农业生产活动中。不同于以往,现目前的农业气象服务根本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郓城县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民群众对于相关农业设备的使用已由原先纯劳力耕作朝机械化方向转变,各自分工也越来越细化。因此,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要也不再局限于获取到相关气象数据信息即可,其所需要的是更加具体,并能为其农业生产提供实质性建议的气象数据信息。2)农业气象信息更新速度慢、时效低。农业气象信息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如果手中所获取的气象信息不能及时出去,那农业气象部门的一切工作都是白费。针对现目前的郓城县农业气象部门,其主要问题在于农业气象信息更新速度慢,时效性低。这一情况就会导致农业群众不能提前得知气象信息,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预防措施。除此之外,郓城县农业气象部门还存在一个问题,能保证每天像广大农民群众天气预报信息,但对气象站监测到的雷雨、干旱等灾难性天气并没有及时将这部分信息传播出去。3)农村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总数占据总人数的绝大部分,这部分人口因区域限制,不仅受教育程度有限,其经济条件也非常不乐观,对于农业气象灾害的认识也是少之又少。在郓城县,这种情况非常普遍,通过对近几年所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分析,因认识不足、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的人员伤亡就高达80%。

3郓城县农业气象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解决措施探讨

3.1延伸农业气象服务范围,提高气象服务质量与水平。针对郓城县农业气象服务现状,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展现农业气象服务重要性,延伸农业气象服务范围的同时,还要持续为农业气象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提供保障。简要来说,对于本地区的特色农业、农副产品,农业气象部门要提供与此相关的特色服务。同时,要加大农业气象技术的研究与资金投入力度,要通过对现有的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提供气象服务质量。3.2利用新媒体做好农业气象信息的传播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涌现,农业气象部门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气象信息传播渠道。通过对新型媒体,类似于短信、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移动手段的借助,拓宽郓城县农业气象信息传播渠道,达到让群众只要想知道就能知道其想要的农业气象信息数据的目的。3.3普及农业气象知识。郓城县在提升自身农业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的同时,还应多借助各种宣传工具,向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普及农业气象基础知识,使其能通过对这些知识数据的掌握,既能更好的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还能在面对灾难性天气时有应对自如的选择。3.4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力度,提高预警预测能力。当前,郓城县农业气象部门还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重点也应放在加强本地区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力度,提高对干旱、暴雨、冰雹、霜冻等灾难性天气的预警预测能力,帮助农民群众具备自我抵御灾难性天气的能力。同时,要着手在农村地区建设气象监测站,以此来加快农业气象信息在农村地区的传播速度。除此之外,郓城县农业气象部门还要做好对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对于极有可能发生的重大农业气象灾害还要做好灾前、灾中、灾应对措施。农业气象部门之间也需要做好相互的配合与研究工作,此方向则是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研究与治理。通过多方面的相互合作,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全方位的农业气象服务,帮助农民群众创收、增收,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4结语

农业气象部门作为一个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部门,发挥自身职能,做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才是对广大农民群众的负责。现目前,郓城县以逐步完成了自身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不管是气象服务能力,还是气象服务质量均有一个提升。郓城县致力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的举措,既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福利,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钟亚玲.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分析及应用建议[J].南方农业,2018(28):118-119.

农业服务范文篇6

水是农业的生命,农业生产中有句谚语“有产无产在于水,产多产少在于肥”,水的重要来源途径取决于天气,掌握农业生长期的天气状况对于农业生产是至关重要的,了解并应用好降雨这种自然资源可以取得更好的农业收益,在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地发挥气象服务对于农业的重要作用,把握气象服务与农业服务的关系,增强广大农民对气象和农业知识的了解和认识,使气象能够与农业更好地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通榆县气象局积极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设置卫星遥感精准气象服务站,通过提供的气象精准服务,做好气象综合服务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为精致农业、特色农业提供实用性、针对性、智慧性强的综合信息服务,是通榆县迈向和促进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非常好的措施,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脱贫攻坚,实施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现代技术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科技的大力支持,根据通榆县农业生产大面积受自然环境和天气变化影响比较大的实际状况,5月份降雨水平,降雨与否甚至决定农民什么时候播种,种什么,能否种,因此,在此期间预知近一周乃至几周的天气变化情况十分重要,可以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气象精准服务平台和农业综合平台服务提供的农业精准服务的主要方向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气候条件,精准农业的发展也需依靠气象现代化的支撑。现代农业精准服务水平高低甚至能决定农业产量水平。现代农业装备将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农作物来说,种植区域的土壤环境、气象条件、施用肥料、病虫草害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和成熟,而这些因素又并不是完全独立作用的,相互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根据卫星监测的云图预知哪些地区即将降雨,降雨量是多少,结合耕作期需水量,决定是否采取人工干预降雨措施等。科技农业的气象服务和计算机应用大数据分析天气状况,围绕农业气象和计算机应用服务所开展的一些主要工作,提高计算机在现代农业的气象服务方面的有效性,提出了这项新型农业服务工作的开展方法和相关措施,充分发挥智慧气象在农业生产中提供实用性作用,为稳产、最终高产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性建议。智慧农业是目前农业领域由传统农业,工业农业,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到的重要阶段,应用智慧气象指导农业,充分利用遥感卫星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发挥气象指导农业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围绕耕地的可视化,在这个基础上重点通过遥感技术和精准的气象服务去结合作物的生长模型,形成农业农事活动一系列精准服务的能力,帮助农民更及时地掌握粮食作物的生产情况,生长情况,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并且给它及时用肥用药的建议,提高水肥应用能力,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水平,降低农业生产投入的成本,提升产量。在经济作物的应用上也是这样的思路,只是因为经济作物遥感感知手段依赖没有那么强烈,所以更多是,提供精准气象服务,农业的传感器、水肥系统,让它有更强的农业感知和控制能力,进而能提供更精准的农业种植服务能力。基于气象阈值提供灌溉依据:灌溉制度与气象因素高度相关,众所周知,遇降雨需设置延时灌溉,但是,降雨量到达多少时需要执行,开启延时功能需要延时多久,何时需要利用灌溉进行,降温何时需要避免灌溉造成低温;过大的雨量会导致氨肥淋洗等,都跟本地的气象、土壤、作物数据高度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农业部门和气象部门高度配合,交流相关数据,综合服务才能完成。通过设立了气象监测实验站,观测各项数据指标,并确定植物全生育期及各主要生育期农业气象指标。经过与通榆气象站的工作人员的沟通了解,气象服务站设立后对风速、风向、温度、湿度、光照、地温、降水量、土壤水分地表温度湿度、测土施肥等十几个气象要素和农业生产要素进行全天候现场监测。为农业生产者数据依据,通过手机app(中科赛诺)提供实时服务。通过气象部门提供气象预报预警、灾害影响评估以及设施农业气象灾害天气的监测预警,预知风灾,雨灾、雹灾、应用人工服务抗灾措施,可以达到防灾减灾,让农民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并通过中科赛诺公司组织的农业技术专家团队根据气象分析的信息,提出相应农业技术措施,最终通过手机app反馈到种植户,达到实现农业稳产增产的目的。

3农业气象服务站试点综合服务内容和预期目标

农业服务范文篇7

关键词:农业生产性服务;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

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关键是农业技术的进步,近几年,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的增长率。但是相关数据显示,农业技术发展方面缺少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高标准条件的匹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个单元发生了变化,其技术能力的创新和农业技术产业链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农业科技水平逐年发展和农业科技多层次的投资机制的产生,使农业生产出现了很多不能与市场需求同时进步的缺陷。因此,通过对农业生产性服务对社会和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和贡献的分析,提出了有关农业生产性服务的相关意见和途径,做出如下论述。

1国内与国外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概述

1.1国外对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概述

国外的相关学者认为,农业技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农业增长的关键。农业技术进步的模式与国家原有的农业资源先关,选择农业机械型模式的国家,大部分是因为国家的劳动力不足,所以选择机械的农业技术来代替昂贵的劳动力。农业技术的进步程度与市场的发展方向有不可割舍的关系,市场的多形式的竞争模式,能够促进农业新型技术的产生,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发展。国外的农业研究专家发现,农业生产性服务是农业技术进步的支持,是促进农业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1]。

1.2国内对影响农业技术进步的概述

国内的农业经济学的相关专家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制度与农业技术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国家制度是影响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农业技术的进步也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农业金融的发展可以为农业技术的提高增加投资的额度和力度,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业的科学体系的建设是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提。由此可见,农业体系中农业生产性服务是农业技术发展的关键。

2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2.1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金融服务和创新监管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农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的周期长,其在发展进步过程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及资金的投入量是巨大的。农业的技术创新在农业相关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由此,其不同阶段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的额度和性质都是不同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在金融服务于农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进步的同时,进行资金支持的监管,确保农业技术进步的各个阶段得意顺利进行。

2.2农业生产性服务中农业信息的整合能力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农业技术在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中,其农业中相关动植物主体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需要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各个产业部门进行沟通。农业生产性服务中农业信息整合的平台可以为农业技术发展提供相关的技术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支持,同时提供农业市场变化趋势的需求方向,从而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2]。

2.3农业生产性服务中技术能力的转换和推广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

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高速发展的经济技术水平下的农业技术能力的需求。农业生产性服务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的相关需求,使农业生产性服务不断专业标准化,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加速创新技术投入现实农业生产的进程,实现了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3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的策略

3.1制定支持农业生产性服务也发展的相关政策

根据近期我国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产值仅占了农业生产的总产值的2.3%,其发展的规模较小。我国在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的过程中,要关注农业生产要素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使国家的相关政策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土地、融资等方面进行大力的支持,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能具有很好的抗风险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技术进步的贡献率。

3.2新型农村制度的建设

新型农村制度,新型的城镇建设和土地流转的新模式,是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农业适度的规模化和专业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要求。农业生产性服务会向聚集型模式发展,使农业的产业链进行专业化和规模化的转型,进一步促进了农业技术水平的进步。3.3加大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经济水平和科技文化水平也在逐步的发展。各级政府要紧追国家的发展方向,要积极学习和吸收先进的农业生产理念,明确农业生产性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的重中之重。政府要加大农业科技的教育和农业技术信息的分享平台。同时,加大对农村的金融的资金、信息和生产流通性服务行业的建设,加强对农业金融服务行业的监管能力,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产业链的形成,加快农业技术发展的步伐[3]。

4结论

国家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国家粮食产量的提高,而决定国家粮产量的关键因素即是农业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是提高农业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生产性服务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农业技术的进步是提高我国粮食产量的关键。通过对农业生产性服务的概述和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内容的论述,提出了加强农业生产性服务对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贡献率的策略。希望通过阐述,为农业生产的相关部门在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方面提供借鉴。

作者:黄巧玲 冼承斌 单位:广西钦州市钦北区农业局

参考文献:

[1]尹雷,沈毅.农村金融发展对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是技术进步还是技术效率—省级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J].财贸研究,2014,6(2):32-40.

农业服务范文篇8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农业推广;作用

1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作用

1.1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科技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造型农业科技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功能。[2]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培养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员;二是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农业企业管理人才;三是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第一个层次主要是对应本专科生教育,后两个层次属于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博士研究生教育。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对高素质的农业推广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充分发挥其“人才高地”的作用,为农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人才。高等农业院校为农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主要体现在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员、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高层次的创新型管理人才和农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的培养上。这就要求高等农业院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多学科、多层次、多领域的涉农专业,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3]1.2农业教育培训。高等农业院校在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农业专业人才的同时,也必须利用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农业推广中的两个重要的要素:农业推广员、农民,开展农业教育培训。农业推广员是农业科技的传递者,而农民是农业科技的接受者,二者都是农业推广活动中的两大要素,无论是作为知识的传递者,还是作为知识的接受者,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推广员必须要以一定的专业知识为基础,才能快速地吸收新知识,以简单明了的方式传递给农民。而农民也需具备一些基本的知识,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和应用推广员传递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只有在二者都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的前提下,才能快速地将最新成果转化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就非常注重对农业推广员和农民的培训。比如美国、日本除了对推广员制订了严格的筛选制度以外,还十分重视对农业科技推广员和农民的培训,定期组织推广员和农民培训,向他们传递最新的技术和农业生产信息,使其与时俱进,不断吸收接纳新知识。高素质的农业推广队伍结合高素质的农民队伍必然使得农业推广工作顺利快速地开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优势,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定期开展农业教育培训,提高农业推广员和农民的基础知识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的效率。

2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作用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研究的中心,是农业科技研发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是各类高等人才的聚集地。高等农业院校的教师一般都身兼数职,在学校担任教师,同时还从事科研工作,此外,还在农业生产一线承担农业科技推广的任务。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服务农业推广的成功经验足以证明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能力。比如,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小麦新品种、棉花控制栽培技术、酿酒葡萄简化修剪技术在全国各地应用分别增收4000余万元、4亿余元、2000万元。除了中国农业大学以外,浙江大学、湖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学校所研发的各种新产品和新技术,都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增量增产,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高等农业院校教师或专家也可以在对农民开展面对面的推广服务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了解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找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但值得注意的一点,虽然我国高校的科研成果数目众多,但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科研成果却很少,这主要是由于许多的科研项目属于重复研究,并且很多项目缺乏创新性。因此,高校在对教师的课题申请方面一定要严格审查,注意剔除重复研究的课题申请,并保证所申请课题有一定的创新性,且符合农民对技术的实际需求,能为农业生产带来效益。如此一来,可减少课题申报的数量,也保证了科研项目的质量,提高每一个科研项目的经费,确保科技研发任务顺利进行。

3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推广中的推广作用

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地,也就必然成为农业成果推广的主力军之一。多年来,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一直在服务农业科技推广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农业推广模式。我国意识到了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巨大潜能,为了顺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地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推广功能,科技部和教育部于2013年提出了“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计划”,来推动我国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至今,我国已有30所高校建成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并在服务农业推广中不断地探索属于自身特色的推广道路。比如,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模式、浙江大学的“1+1+N模式”、东北农业大学的“一对一”模式、四川农业大学的“企业+导师+研究生+项目”科技服务模式、“学校+经纪人+农户”的市场培育模式、安徽农业大学的“一站一盟一中心”产学研合作模式等等。高校通过组织专家,形成一个咨询服务团队,每天会针对不同方面的问题开展咨询服务,并安排该方面的专家进行解答,咨询者提出问题,会由高校的农业科技推广员进行解答,如若问题解答不了,便转给专家解答,总之对于咨询者提出的问题,咨询服务团队都做到“有问必答”。高校专家经常会采用基地示范的形式进行农业推广服务,通过基地示范,专家与农民的面对面交流,直接将技术传递到农民的手中。专家有时是直接与当地的农技推广员对接,将最新科技成果传递给推广员,再由推广员推广给农民。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模式,就是专家与农民的面对面对接,专家在农民田间学校对当地农民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活动,农民可以直接到农民田间学校找专家解答疑难问题。浙江大学的“1+1+N”模式、东北农业大学的“一对一”模式则是高校推广专家组与当地农业推广队伍的对接,由推广专家提供技术指导,地方推广员具体实施推广工作。

4结论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现代农业推广的核心问题之一,只有将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数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使其在农业经营主体中扩散,并不断地渗透到农业生产中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满足以下几个要求:其一,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其二,需要一批具备一定农业基础知识的农民。其三,需要一批高层次的科研队伍。高等农业院校作为教育、人才、科研等资源的聚集地,每年都为农业发展输送不同层次的高素质人才。高等农业院校具备服务农业推广的各种优势,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服务农业推广的优势,对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农业院校在服务农业推广过程中可促进学校自身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拓宽科研工作的新视野,找到新的课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把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可以有机地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难,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科研和推广过程中,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升自身的能力。这种集教学、科研、推广于一身的特点,反映了大学既是人才培养的中心,又是我国科研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还是信息传播源,发挥了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4]

作者:彭凌凤 谭焱良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克伟.农业院校服务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农村经济学,2013(20):322-323.

[2]周发明.论高等农业院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2-23.

农业服务范文篇9

关键词:农业;农业科技服务;现代农业园区

1基本概念

1.1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服务是指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为农业提供技术培训基础研究产业转化等服务,以提升农业的发展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农民不仅可以学习并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在促进农产品效益提高的同时,也增强了农民自身的农业技术,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起到了促进作用。1.2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区域中,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管理方式和农业技术建设形成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园区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提升了农业发展质量及效率,为所在地区的传统农业模式带来示范效果。园区将科研人员、信息服务、财政资金等多个因素进行整合,促使农业技术转化的效益达到最大化,以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现代农业园区与农业科技服务

2.1现代农业园区与农业科技服务的关系。现代农业园区是对传统农业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农业科技服务的重要载体,为推动农业科技的不断转化与推广产生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农业科技服务于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科技服务的具体平台。2.2现代农业园区与农业科技服务的特点。2.2.1创新性。旧的农业科技服务模式着重在技术研发与技术培训等方面,而对技术的转化工作仍有所欠缺,特别是缺少现代化的管理模式。而对于现代农业园区,其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不仅体现在管理模式的创新及技术转化等方面,而且对农业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统一规划。在此过程中,农业科技服务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使农业的生产方式、成果转化、销售体系等得到全方位的发展。2.2.2市场性。农业科技服务的主体是农民,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研发出适合当地的农业项目,符合当地农业的市场需求,因此,现代农业园区的科技服务具有突出的市场性特点。2.2.3全产业链。现代农业园区运用其先进的管理模式,调动一切资源,服务农业。在开展实际的农业生产之前,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好研究工作。在进行农业生产时,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流程,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标准化农产品。在农产品的收获阶段,大力研发农产品深加工体系,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以科技手段打通农业生产的全产业链,大大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实现农业增收。

3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服务的形式

3.1技术推动式。大力发展先进农业技术,促进技术的转化与推广,最终将技术“变现”。农业园区实际承担着农业技术中介服务的功能,其提供农业技术服务是有偿的,这种市场化手段可以推动园区的健康与持续发展。园区的技术人员可以凭借入股的方法获取报酬,以此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以此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的效率与质量。3.2产业带动式。现代农业园区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可进一步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式转移给其他有需要的地区,从而带动先进农业产业的发展与推广工作。用产业带动的方式,可以调动更多的农业要素参与到现代园区建设与发展中来,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3.3组织推动式。农村科技服务社合作组织是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团队,其组织结构灵活,农民本身的参与度较高,有利于实施农业技术改革活动,因此,要协调政府、农民组织及科研人员三方力量,以创建“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形式。其中,农民组织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农民组织在政府及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对具体农户的直接服务,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销售渠道及农产品深加工经验,能促进农户增收及农业经济的发展。3.4培训引导式。在农业科技服务模式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是培训引导式服务,这是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的主要方式。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技术能力有所欠缺,很多还只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因此,要对农民大力开展培训引导式服务,向其传授现代农业技术,帮助他们引进新型品种。基于这种培训引导式服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很多受训农民成为先进农业技术的践行者与传播者,提高农民的综合素养,为实现农民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基础。

4结语

将农业科技引入到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中,对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在研究农业科技服务和农业园区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农业园区与农业科技服务间的关系,总结出几种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服务的主要形式,希望能为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苏彩和.广西发展农业标准化的模式选择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农业服务范文篇10

在19个畜牧养殖科技服务供给样本中,超过2个县的供给样本不能完全提供畜禽品种引进,科学的规模化养殖、特种养殖技术服务,畜禽防疫技术服务。而且,在其能提供的技术服务项目上,农户(养殖企业)对其服务质量上也只是基本满意,平均评价分值只有77[1]。综上,陕南3市90%的农业科技服务主体不能完全为农户(农业企业)提供其业务范围内的科技服务。

2陕南农业科技服务主体不能完全为农户(农业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主要原因

2.1缺乏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

在32个种植科技服务供给样本中,超过3个县的样本认为不能完全提供相应科技服务的原因是缺乏有经验的科技人才;在9个林业科技服务供给样本中,超过3个县的样本也认为不能完全提供相应科技服务的原因是技术人才缺乏;在19个畜牧养殖科技服务供给样本中,超过3个县的样本也认为不能完全提供相应科技服务的原因是专业技术人员不足、队伍不稳定。

2.2资金短缺、服务经费不足

在对种植科技服务供给样本调查时认为,要基本满足农户(农业企业)的需要,必须增加设备和服务经费,而在现行的体制下,依靠服务主体自身是无法增加投入、也是无法收回成本。要提高服务水平,应该增加服务经费。按服务成本算分别是:培养技术人才每年需50000元、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每次需40000元、对基层农业干部进行技术培训每人年均10000元、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服务每人天100元;应增加的设备,按采购成本算分别是:制茶设备每套2500元、播种及收割设备每套10000元。在对林业科技服务和畜牧养殖科技服务供给样本调查时也有同样的认识。林业科技服务供给样本认为应该增加的服务经费,按服务成本算分别是:开展林业防灾害培训每年15000元、林果品种鉴定评审专家费每年20000元、林果品种相关资料测定费每年50000元、林业防灾害培训费每年15000元、林业技术人员差旅费每年人均5000元。畜牧养殖科技服务供给样本认为应该增加的服务经费,按服务成本算分别是:生猪品种改良设施费每年15000元、动物疾病诊析实验费每年40000元、病源检测费每年200000元、养殖户技术培训费每年100000元、防疫费每年20000元、技术人员入户指导交通费每年人均3000元。

2.3农业科技服务部门的服务方式表面化

农业科技服务部门的服务方式仍停留在“只动嘴不动手”的阶段,如农技部门采用的主要服务方式是海报宣传和科技讲座,分别占31.13%和26.46%,而栽培技术现场指导只占11.67%,因而农户(农业企业)认为农技部门的技术服务流于形式,缺乏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2.4农业科技服务部门的服务内容与农户(农业企业)的需求脱节

对随机抽取的360个农户(农业企业)进行调查表明,70%以上的农户(农业企业)认为农业科技服务部门提供的技术落后,不能满足现行农业生产需求。

3讨论与建议

3.1讨论

(1)在现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基础上,进行完善,如政府增加对农业科技服务主体的资金投入、人才投入等,并改善对农业科技服务主体的考评。但要实行此举措,要很好的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农业科技服务主体的动力即主动性、创造性为农户(农业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问题;二是政府向哪个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增加资金投入及其数量、增加人才投入的专业及其数量等;三是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特别是农业专技人员现场指导的合理报酬地确定。(2)对现行的农业科技服务主体进行市场主体改造,市场化改造后的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完全按市场规则向农户(农业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但实行此举措,也要很好的解决几个问题:一是谁向农业科技服务主体投资的问题;二是一个县应成立多少家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在农户(农业企业)处于弱势情况下,如何避免农业科技服务主体垄断问题;三是如何解决公益性服务项目,如牲畜防疫的问题?

3.2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