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21:06:20

农民思想

农民思想范文篇1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全方面的社会变迁的过程,它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文章从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启迪出发探寻培育新型农民的路径。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过程的主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质上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先进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结果。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只有培育千千万万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将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一、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

1.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

(1)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著名论断,深刻地阐述了教育农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思想是农民教育思想的指导方针。在不同的著作中,从不同角度深刻地分析了教育农民对中国民主革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他从农民本身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出发,强调农民教育的必要性。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就深刻分析了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提出了必须通过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意识教育来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的毛病。这也是我党在农民成员占大多数的情况下能保持党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党的纯洁性的重要保证所在。

(2)农民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农民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农民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封锁,陕甘宁边区经济非常困难,那时的提出以教育促生产以生产助教育的主张。其间,他还提出为农民编《庄稼识字》等读本,提出在边区的中小学都应该开设农业常识课,使教育更能反映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建国后,他进一步深化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内涵。1958年1月,他总结了我国广大师生实行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方面的创造性的经验,开始提倡半工半读。

(3)在农民教育形式上,主张应采取灵活多样、符合农民生活实际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在他的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纷纷兴起了民办村学的高潮,冬学、读报识字组、夜校、民教馆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要创造符合农民生活方式和便于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的新的形式,创造农民自己的学校和适合的教育模式。

(4)农民教育应基于农民的自觉和自愿。一贯强调应根据农民的自觉和自愿来进行农民教育。在领导根据地农民开展文化教育时,他就认为农民教育应贯彻群众需要与自愿的原则。农民是革命的动力所在,农民和农村问题要发挥和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民教育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观点“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的问题其实就是思想的转变问题,如果采取强制性的政策,农民会有抵触情绪,效果将不会很理想。

2邓小平理论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

(1)邓小平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农民教育的首位,同时也注重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在这一点上和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在重点和平衡把握上不同。认为农民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从阶级主体的角度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农民由小生产者转化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并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从个人主体的角度对农民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时常强调在对农民的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邓小平意识到封建残余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目前,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上仍然处于以分散经营为特征的状态,这就在客观上更使农村易于保存旧的传统,农民之间的交往和社会联系相对较少,农村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活动较为困难,封建残余思想和落后观念在农村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因此,必须在广大农村进行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农民树立科学、进取的理念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

(2)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对它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并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内容。邓小平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造社会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3)关于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思想。1982年10月,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在明确了农业的战略地位并确立了正确的思路之后,我国农村最突出的就是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和科技人才的缺乏,而更深层次的困难莫过于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低下。目前,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中具有初中、高中文化水平的仅占1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科技教育水平,这为当代农民教育提出了现实目标。因此,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的事业是不是会成功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二、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对现阶段探索培育新型农民的途径的启示

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虽然受当时历史发展水平和认识发展程度的限制,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还没有也不可能系统化,但是关于农民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政策措施在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对如何培育新型农民仍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1.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农民教育的首位。积极开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培育和造就现代新型农民,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除了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广大农民,引导广大农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要在广大农村持续开展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

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义。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基础,发展农村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1)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而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农民队伍的素质。从长远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首先,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其次,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上的责任和义务,巩固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最后,农村基础教育要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紧密结合,结合农村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村青少年提高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能力。应增设一些能够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科目,使青年学生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农民建设新农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村职业教育对于提高我国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科学意识所起的作用是直接和有效的。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落后以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现实,使很多农民子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过早地步入社会加入到低层次的劳动力大军队伍。针对这一现状,必须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培训,采取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措施,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以岗位培训为重点,进行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引导型培训,结合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家政服务、餐饮、酒店、建筑、制造等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城镇非农产业所必需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以提升他们在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当然,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充分考虑到农民自身的特点和农业这一产业的特点,根据农民自身素质基础、农民生产经营方向、当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等,结合农时季节,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地开展培训工作,真正做到培训与农时季节相结合,符合农民的实际生活并注意不要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

3.尊重民意。农民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贴近群众需求。农民教育应基于农民的自觉自愿,要把农民作为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无视群众的主体作用,只会遭受农民心理排斥,陷入尴尬局面;忽视农民承受能力,生搬硬套所谓的“先进模式”,只会劳民伤财,搞成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只有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解农民所难,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定位准、目标实,才能让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温暖,享受到实惠。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对农民进行再社会化和角色的再分配,进行农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释放。

4.在引导上典型示范,激发动力。发动群众自主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引导、激发群众的激情。而引导、激发激情的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典型说话、以典型引路、以典型辐射。一种是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典型经验,树立和增强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信心;一种是以身边典型教育农民,不仅在于通过典型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让典型人物介绍创业成功之路,更重要的是把创业致富的技术送给农民,让农民群众看到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在看得见摸得着、可亲可敬的典型面前,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在无形中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这显然是任何说教都难以起到的效果。

5.新农村建设要鼓励青年农民在农村创业。应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把单纯鼓励农民进城打工的做法,至少改变成既鼓励劳务输出,又鼓励有为青年农民留在农村建设家园。至于资金方面:一是加大财政投入。二是建立农户自立能力建设项目小额信贷制度。政府要鼓励金融机构对农民自立能力建设发放小额信贷,提高农民的自立能力和就业能力。这是种全新的小额信贷模式,无需担保,只要诚信,数额不大,压力很轻,定期还款,分批还清,容易承受。这也是提高农民能力的重要途径。否则,农业和农村的凋敝会更显突出,城乡的差距会越来越大,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农民思想范文篇2

认为农民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主体力量,在强调农民自身局限性的同时,更为强调他们蕴藏的积极力量,提出农民“无论是在革命斗争中和建设工作中都是一支最伟大的力量”。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主体力量呢?首要的是把农民从旧制度下彻底解放出来。途径一是必须首先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新中国;二是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是解放农民的关键,中国共产党早在大革命时期就非常重视这个问题,通过几次运动最终改变了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土地制度,农民成了土地真正的主人,到1952年底,全国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以外,基本完成,全国大约有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约7亿亩土地,免除了过去农民每年向地主交纳的70O亿斤粮食的地租。的完成,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旧制度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基础,经过被彻底摧毁了,农村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的完成使新国家制度从此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基层,彻底打破了中国农村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中国共产党全面整合了农村社会,取得了对农民进行社会动员的能力,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在经济基础上,以为手段;在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巩固工农联盟、加强提高农民群众在国家中的政治地位,农民从政治进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系,参与了国家的政治生活;文化上,破除农民的封建意识,树立他们的竞争意识、集体意识。真正从经济、政治、文化上解放农民是发挥农民主体力量的关键,也是解决中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前提条件。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按农、轻、重发展国民经济

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的解决,重点集中在如何发动农民、解放农民的话,那么在新中国成立后,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则放在如何变革农村社会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以保证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方面,对此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强调农民和农村问题的重要性,并要求全党以农业大国、人口大国这样的基本国情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安排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出发点。

那么如何发展国民经济呢?从中国实际出发,在总结了国内外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按农、轻、重发展国民经济的战略思想。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在论述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时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因此,他提出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地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在1959年庐山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国民经济必须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同时还提出按农、轻、重的顺序来发展国民经济。

三、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主体环节是对农民自身的改造

对农民自身的局限性,马克思经典作家是做过精辟论述的,马克思指出:“一小块土地,一个农民和一个家庭,旁边是一小块土地,另一个农民和另一个家庭,一批这样的单位就形成一个村子,一批这样的村子就形成一个省。这样,法国国民的广大群众,便是由一些同名数相加而形成的,好像一袋马铃薯袋中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列宁对农民自身的局限性也是相当警惕的。

对农民的局限性有深刻的认识,强调农民的小生产性不仅直接干扰着中国革命的胜利进行,而且农民的小生产性影响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的转换,认为小生产自发产生资本主义,促使农村新的阶级分化,阻碍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因此对农民进行改造是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基于这样的分析,强调对农民群众采取政治思想教育的手段。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通过制度上的转变,通过严格的思想政治工作,来激活农民身上的积极因素以克服消极因素。

四、中国农村、农民发展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防止农村新的两极分化,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直以来的理想追求,对此论述到:“如果我们没有新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不相信我们,他们会觉得跟共产党走没有出路,分了土地还是穷,他们为什么跟你走呀?”,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选择就是“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穷的要富裕,所有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大大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可以说中国贫穷落后的关键在农村,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关键在于让农民富裕起来。

此外,在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基本思路中,还强调技术革命,在主持制定的《十二年农业发展纲要》中提出了一系列增产措施和推广的先进经验,内容涉及水利、新式农具、推广优良品种、改良土壤等内容。明确提出“技术革命”的口号。

五、工业化方向

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他雄才大略地运用马克思工人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农民问题巧妙地与党的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结合在一起,探索出了一条运用工业化手段解决农民问题的新路子。

其主要方面是:农民思想政治素质的无产阶级化,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把农村社会划分为阶级,充分肯定了占绝大多数的贫下中农的无产阶级性质,为制定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提供了科学的根据;农村生产组织的大工厂化,虽然在此过程中,犯了“左”倾的严重错误,但农村集体化方向并没有错,把工厂化生产组织运用于农业生产的努力更没有错;农业劳动工具的机械化,在他看来,农业现代化的首要标志就是实现农业劳动工具机械化,使农业借助工业化的劳动手段迅速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并提出了1980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具体目标。

参考文献:

[1]逢先知,金冲及.传(1949-1976)[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梁柱.思想若干理论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

[3]金春明.思想基本问题[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10.

[4]《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人民出版社,1991,12.

[5]石仲泉.研究述评[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8.

农民思想范文篇3

一、农民思想教育现状

近年来,各级各部门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农民思想教育,农民思想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一)广大农民理解和拥护党的农业和农村政策,提高了思想觉悟。近几年来,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农村税费改革、“四五”普法、粮食直补政策、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各地编印了针对农民思想教育的学习宣传资料,组织了各类宣讲团,开展面对面的思想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农民了解和掌握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特别是党关于农业和农村的政策,并对党的农业和农村政策表示拥护,思想觉悟明显提高。

(二)基本适应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个特殊时期,增强了市场经济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的传统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在城乡结合部或交通比较发达的乡镇、村社,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较强,多数农民能根据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自觉性明显提高。

(三)能正确认识开放与发展的关系,增强了开放意识。近几年来,通过教育,农民的开放意识明显增强,对外来投资者都持欢迎态度。

(四)通过普法教育,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提高,增强了法律意识。随着普法教育的开展,大多数农民提高了学习法律特别是与自己密切联系的法律的积极性,守法意识增强,农村中因不懂法而违法的行为逐步减少,依法维权的意识明显提高。

(五)依靠科技致富逐步成为农民的共识,增强了科技意识。近年各地乡镇充分发挥农技站、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乡镇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开展了科普赶街、科普讲座等活动和种子工程、绿色证书工程等,加强了对农民身边科学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加大了科技培训、科技推广和科技示范的力度,农民的科技意识明显提高。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民思想状况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民的国家、集体观念比较淡薄。土地承包到户以后,集体劳动相对减少,国家、集体观念逐渐淡漠,讲索取的多,讲奉献的少,有的遇事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对国家、集体利益不太关心,有的对重点建设不支持,或横加阻挠,或敲竹杠。

(二)履行义务意识淡化。部分农民对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作片面理解,对自己享受的权利烂熟于心,而对自己应尽的义务却知之甚少。不主动纳税,不赡养老人,不出义务工,不送子女上学,盗伐林木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陈规陋习普遍存在。由于长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些陈规陋习至今在农村中有抬头现象:一是婚嫁丧葬大操大办搞攀比;二是封建迷信活动还有比较大的市场;三是农村宗族势力影响不容忽视;四是活动有上升的趋势。

(四)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思想比较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多和建设用地的增加,人地矛盾凸现,农村中剩余劳动力大量涌现。但一些乡镇特别是较为偏远乡镇的农民大多不愿意外出打工。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农民小富即安思想严重,走不出承包地,离不开责任田;二是由于文化水平低又无专长,在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三是基层政府对农民外出务工引导不力,培训不够。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认识不到位。表现在:一是部分乡镇党政对农民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二是对农民教育的考核力度不够和指标难以量化,使得一些乡镇、村干部认为农民教育抓不抓无所谓;三是怕群众清楚明白了,以后工作难度更大。

(二)工作不到位。村支部抓思想教育工作不力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农村党员队伍素质不高问题比较突出,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深、掌握不准,更缺少做好新形势下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办法,很难发挥骨干作用;少数基层干部自身形象不好,难以令群众信服。

(三)着眼点偏差。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把握住农村和农民的脉搏,搞形式的东西多,有的教育内容与农村的现实情况和农民的现实思想存在不合拍;有的口气太大,理不在点子上,话不在心坎上,农民不入耳;有的上下一般粗,对干部和农民要求一个样,农民接受不了;所宣传的与农民所思、所盼、所求的相去甚远,因而收效甚微。

(四)渠道不畅通。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呈逐级弱化的趋势,存在“市区作报告、乡镇听摘要、村里喊口号、群众不知道”现象。同时,由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农民“各自为战”,很难召集在一起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思想教育。传播渠道不畅,思想工作断层,使上级的声音很难准确、及时地传达到农民中去。

(五)阵地萎缩。据调查,一些地方文化站、图书室由于投入严重不足设施设备简陋破旧,农村乡镇电影院基本没有营业,农民思想文化阵地基本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到了村级几乎没有什么文化设施;农村有线广播的覆盖面逐年萎缩;乡镇文化专干素质不高,不能辅导群众文化,在工作上实为“兼”而不专。

三、对策和措施

(一)抓领导认识,增强做好农民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紧迫感。抓好农民教育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对此,基层干部要要从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民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决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摆上党、政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精心指导,研究分析,总结经验,切实做好农民教育工作。

(二)抓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思想教育的责任机制和运行机制。要建立健全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党政领导责任机制,形成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具体抓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切实落实《一岗双责》制度,做到职责明确,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抓教育内容,注重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增强教育的效果。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从群众关心的事情入手,将教育内容渗透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中来。教育内容要有时代感和新鲜感。当前,对农民教育的内容,要注意把握“四个结合”:一是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二是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实施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相相结合;三是将“四五”普法和农村税费改革相结合;四是将wto知识的普及和西部大开发宣传教育相结合。

(四)抓教育阵地,加强农村思想教育阵地建设。要树立阵地意识,一是加强乡镇党校、党员电教站、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等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二是加强对乡镇文化专干的培训力度,帮助他们提高指导农民文化活动的业务水平;三是加大对乡镇文化站、村图书室的经费投入,使之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五)抓教育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一要继续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在宣传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二要继续搞好“优秀电影进村社入校园”活动,坚持以优秀、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三要继续搞好“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使“三下乡”成为常下乡;四要利用重大节日,积极开展健康向上、贴近群众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五要充分利用民间传统文化同时赋予新内容,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六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与任务,组建报告团、宣讲团、工作组,直接与群众面对面宣讲,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身边,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农民思想范文篇4

关键词:土地革命战争;;农民;思想教育;乡村振兴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切身利益。党的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响亮地吹起优先发展农村农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号角。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是思想的前提,要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要求,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民教育,补足补齐农民思想意识的短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农民教育,净化农民思想,开创性地认识到农民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对农民进行教育,并对农民教育思想展开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借鉴吸收这一时期的农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实施乡村振兴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教育产生的原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称为“十年内战时期”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主要指从1927年8月由、和等领导的南昌起义的爆发到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国内阶级矛盾下降,民族矛盾上升,国共两党由对峙转向合作,拉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序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宣告结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主体,是可以团结的重要力量,始终坚持一心为民的初心和宗旨,切实为农民群众谋福利。但在革命中,农民阶级也暴露出其固有的弱点和局限,农民现实的思想状况与革命发展的思想要求之间存在着差异。为壮大革命队伍,充实革命力量,淬炼革命思想,真正改造农民、团结农民,必须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革命队伍的壮大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教育的重要原因。1.1克服农民阶级自身局限性的需要。农民阶级天然存在着一些固有的、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首先表现为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深刻指出:“中国历来只是地主有文化,农民没有文化”“中国有百分之九十未受文化教育的人民,这个里面,最大多数是农民”[1]39。由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农民是可以被改造的,农民自身的局限不是它自己决定的,而是地主剥削了农民的受教育权。因此,对农民进行教育实现其自身的自我改造是能够实现的,也是必要的,经过改造后的农民可以成为坚强的革命力量。早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就强调,农民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军,然而他们的小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一部分失业群众则具有无政府思想)”[1]18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教育的现实状况不仅造成了农民思想僵化、民主意识缺乏,更阻碍了农民参加革命、谋取自身利益的积极性。想要带领农民干革命就必须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为前提,而要科学合理地带领农民开展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运动又必须对农民进行革命理论的熏陶与引导。也就是说,受传统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封建宗法思想制度的束缚,广大农民缺乏相应的独立性,依赖性和盲从性严重,成为农民革命路上不容忽视的障碍,也迫使革命者必须加强农民思想教育。农民阶级有着革命性和妥协性的双重矛盾性格,使得他们既急于希望获取土地资源、改变贫苦生活,但又没有革命的决心与勇气,缺乏坚定的革命信念。这种自我矛盾思想更加剧了农民思想教育的必要性。农民阶级的这些特点和现实,迫使革命者必须将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必须摆在前面,以便克服农民小生产者狭隘的政治眼光和阶级局限性,让接受教育的农民真正成为革命的主体,发挥农民群众在革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1.2壮大革命队伍的需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又在于对农民的教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白色恐怖蔓延,革命前途渺茫,悲观失望情绪蔓延,再加上国民党的疯狂围剿,革命力量骤减,革命队伍亟需扩充,而人口最多的农民自然成为革命队伍争取的对象和主力之一。或者说,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要成功,就必须获得农民的支持,工农形成“合唱”,否则就会成为“孤鸿哀鸣”[2]。正是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意识到农民的力量,主动走进农民、联合农民、发动农民、带领农民,实现工农联合,增强了革命力量。换句话说,农民问题是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必须得到农民的支持和拥护,否则“国民革命不会成功”[3]。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过一系列文章,深刻揭示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地位,大力称赞农民运动“好得很”,支持农民革命运动。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队伍的壮大,急需对农民进行教育改造,推动农民参加革命。从道路选择上看,面对强大敌人占领和统治的中心城市,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只能放弃攻打城市,根据我国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之路,而农村包围城市就必须聚集、团结广大农民。从革命愿望上看,广大农民受地主剥削压迫最深,一直饱受欺凌,在整个社会中处于最无权地位,有改变自己悲惨生活的强烈愿望,接受党的领导的革命性坚定。从农民自身来看,农民作为无产阶级的天然同盟军,是共产党真正的朋友,为了获得土地翻身当家作主,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因此,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队伍的壮大,决定了必须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1.3保持中国共产党性质的需要。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将实现共产主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的初心和宗旨始终未变。我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乡村人口中,贫农占百分之七十,中农占百分之二十,地主和富农占百分之十。百分之七十的贫农中,又分赤贫、次贫二类”[1]20,深刻地揭示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比重庞大、农民人口基数占据主体的现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广大农民饱受欺辱与摧残,长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亲眼目睹了人民特别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生活的疾苦,指出“农民受到的压迫和压榨世之罕见”。为此,中国共产党就勇敢地肩负起带领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富强人民政权的重任,并在革命中突显“以农为本”思想和“为农服务”意识,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利益和实惠。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在多次实践调研(包括《宁岗调研》和《永新调研》)中,通过对农民的性质和现状的分析,认识到农民的利益诉求与党的宗旨存在一致性,指出农民是可以联合的阶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广大农民对革命的支持,需要对农民进行教育进而改造农民、团结农民。另一方面。农民为更好地参与革命实践,也有接受科学理论教育、提高自己思想觉悟的渴望。这两方面因素的存在为农民的思想教育提供了现实可能。同时,中国共产党来源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式,决定了党的政策、方针必须回归群众、反哺群众,维护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的可能性。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民思想教育的内容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按土地占有和经济情况,可以将农民分为贫农(含雇农)、中农和富农。其中,贫雇农是农村的半无产阶级,受压迫最深,自然成为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农村中的小资产阶级,同样受到官僚势力、封建地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和掠夺,因而也可作为无产阶级争取的对象;占农村人口最少的富农,不仅没有受到威胁和压榨,反而经常压迫剥削他人,害怕革命威胁到自身利益,革命性最弱。因此,本研究中的“农民”主要是指贫雇农和中农这一受剥削压迫的群体;“农民思想教育”主要指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贫雇农和中农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进行的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以满足革命形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2.1开展政治教育提升农民政治觉悟。政治教育是农民思想教育的首要任务,重视农民的政治教育是农民思想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主张用共产主义对农民进行政治教育,以图唤起农民的革命意识,自主投身民主革命。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对农民中存在的各个阶层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进行了科学分析,重点论述了在革命中组织和依靠农民的重要性,并热情洋溢地论述了普及政治宣传的意义与方法,驳斥了当时对农民运动的各种怀疑和指责的论调,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的宣传工作、教育工作等都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清醒地认识到,农民受到封建宗法观念的束缚,盲目性、自发性较强,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政治教育。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明确指出:“红军的打仗,不是单纯地为了打仗而打仗,而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的,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目标,就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1]86因此,亲自率领战士在街头巷尾向群众宣传穷人要革命的道理,刷写标语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挨村逐户开展宣传,访贫问苦,多次召开群众性大会。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工作期间,还曾用“杨先生”的名义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通过教育和学习,广大农民的理论水平不断提高,逐渐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实践能力,掌握了开展农民运动的方式方法,坚定了开展农民运动的信心。但农民本身所固有的组织纪律缺乏、封建迷信盛行、斗争目标盲目、片面贪图享乐等非无产阶级属性,不仅阻碍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埋下了隐患。因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农民、灌输农民,最大程度地占领农村政治思想阵地,提升其政治觉悟,努力帮助克服农民阶级的狭隘性,把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团结起来。2.2开展经济教育确保农民生存之本。经济教育是农民思想教育的核心。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结合着经济工作一道去做,不能孤立地去做”[4]。思想政治教育要讲大目标、大道理,但不是空的,要以满足农民经济需求为根本。也就是说,解决思想问题要通过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关心群众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入手,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土地是农村的命脉,更是广大农民的生存之本,不仅关乎农民的经济生活,也直接关系着农民的政治态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等中国共产党人十分注重发展生产保障民生,改善农民物质生活。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写道:“我们要胜利,一定要做很多工作。领导农民的土地斗争,分土地给农民,这样,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尚光荣的旗帜。”[1]136自幼生长在农村的,耳濡目染农民生活的困顿和地主的剥削压榨,深知普通农民对土地的强烈渴望,意识到无产阶级要带领农民干革命,必须首先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求。或者说,只有引导农民通过军事斗争摆脱封建地主和土豪劣绅压榨,摧毁地主豪绅武装,建立农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保障革命成果。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带领农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取消苛捐杂税的土地革命,以此保障农民生产之本,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增加农村物质供给,解决农民实际生活困难,改善农民生活状况。获得土地后的农民革命热情高涨,纷纷投身革命事业。总之,经济工作尤其是经济教育让农民获得了利益,确保了农民的生存之本,为战争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后盾。2.3开展文化教育促进农民意识提高。文化教育是农民思想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大革命惨败后,中国革命运动的中心由城市转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山区,革命运动在农村形成了一片星火燎原之势。等中国共产党人清晰地意识到,要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就必须把占据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历史和实践也充分说明,要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必须用先进的理论教育群众,提升其政治觉悟,提高其理论素养。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不仅是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军事理论教育等的基础,更是对农民进行革命理论教育、政策主张宣传的重要手段。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指出,“红军成分,一部分是工人、农民,一部分是游民无产者”,“能找到游民补充已属不容易。在此情形下,只有加紧政治训练的一法”[1]63。他深刻认识到农民在党员成分中所占比重较大的现状,指出无产阶级思想领导问题的重要性,强调“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1]77。这里所说的“政治训练”“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显然包括了马克思主义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小生于农村、长于农村,来自农民家庭的早就意识到农民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农民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要“用文化教育工作提高群众的政治和文化水平”[1]126。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农民绝大多数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这给党的政策和革命思想的宣传带来了严峻挑战,能否做好农民的文化教育,不仅关系到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更关系到革命胜利与否。从土地革命开始,“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给予群众政治上与物质条件上的一切可能的帮助。因此,现在的苏维埃区域已经在加速度地进行文化教育了”[5]。但旧中国农民文化思想落后,普遍低下的文化知识水平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这一现实结果更迫使必须抓紧对农民进行扫盲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农民革命自主意识,促进革命理论和革命思想的深入广泛传播。2.4开展军事教育提高农民军事技能。军事教育是农民思想教育的重点。吸引农民加入革命队伍,加大对农民进行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教育,在农民利益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是扩展革命队伍、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农民的军事教育主要从军事思想教育和军事技能教育两个方面进行。在军事思想教育方面,注重政策与策略教育,将政策与策略看作“党的生命”“行动出发点和归宿”。深刻地指出:“不注重政策与策略的教育,不使这种教育贯彻到底,使全体指战员充分明了,不加检查,让单纯军事观点占了统治地位,不尖锐全面彻底地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向这种错误观点让步妥协或者隐瞒这些现象不向前委或军区反映,而前委或军区则不向中央反映,只将战绩向上级及中央反映。如果是这样,那就是不对的,是或多或少离开了党的路线,必须认为是极端严重的现象,应当立即加以检讨。”[6]可见,十分重视政策与策略教育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要求主动根据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策略,强调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同时,还通过军事思想教育,动员农民推翻封建地主的剥削统治,建立农民自己的革命武装政权。比如在北伐战争期间,对农民运动给予了热情的歌颂和支持,并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中指出,“民团、团防必须解除武装,绅士的政权必须消除,乡村自治政府,必须以乡村民权势力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组织农民自卫军以保障革命”[7]。在革命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对农民进行实战性的军事技能教育,才能真正捍卫革命政权。因而,亲自制定了军事训练方法,向农民传授各种军事技巧,比如距离测量、自我救护、武器运送、装备维护等技能;向农民普及军事常识,如战时遇到飞机不要乱跑、学会遇敌隐藏身体、开挖防空洞、正确使用梭镖等技能。这些军事教育提升了农民的军事技能,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等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农民武装夺取政权、打土豪分田地、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3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时期农民思想教育的现实启示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农民教育,通过开展政治教育提升农民政治觉悟、开展文化教育促进农民意识提高、开展军事教育提高农民军事技能、开展经济教育确保农民生存之本,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思想觉悟、政治意识、生存技能、军事能力,成为我国农民思想教育的典范。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科学借鉴土地革命时期农民教育思想,汲取经验,重视农民思想教育、提高农民思想觉悟,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持。3.1思想是先导,实施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革命的指导,科学理论的指导是革命胜利的前提。思想凝结于理论中并为行动提供导向。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思想素质的高低至关重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党人将农民教育摆在突出位置,认为“农民教育是最严重的问题”[1]1477,意识到只有重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教育农民,扫除其思想上固有的狭隘性和矛盾性,才能稳定革命的同盟军,进而保证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的现实不容忽视。农村普遍存在着农民科学文化水平低下、传统小农思想根深蒂固的现实,特别是当下,受各种因素影响,农村不良社会风气蔓延、农民盲目攀比浪费严重、农村土地闲置问题突出等现象有所回头,这些都逐渐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拦路虎。因此,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借鉴土地革命时期我党农民思想教育的精髓理念,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意识教育广大农民,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侵袭。特别是要用精神文明、科学文化来教育农民,改变其思想落后、文化偏低的现状,从而保障我国农业现代化科学、合理、有效地发展。3.2现实是要求,农村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板不容忽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加速了世界地球村的实现,同时也加剧了各种错误思潮对农民的侵蚀。科学文化素质长期落后的农民,其思想上固有的封建性和狭隘性,导致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并不能自发地让其催生出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目前,农村陋习普遍、思想混乱、道德滑坡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引人忧思。究其原因,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对农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短板现实的忽视,是当今农村不良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结合我国农村面积广阔、农民人口众多的现实,清醒地认识到应将“掌握政治思想教育”作为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指出“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8]。结合历史经验,面对严峻现实,只有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和无产阶级意识教育农民、灌输农民,塑造新型农民,才能克服农民固有的自私狭隘、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农民是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短板的严峻现实,更加剧了对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今后,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农民,帮助广大农民认清新形势、新变化,正确实现自身的价值,真正推进乡村振兴向前发展。3.3土地是基础,重视农民利益需将思想教育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土地是农民生活的基础,更是农民生存的命根子。曾尖锐地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9]对农民的土地需求的满足程度,是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深刻地意识到土地的重要性,把对农民的关心付诸到对农民土地需求的满足上,让农民切身感受到了真心实意的关怀,发挥了以物质利益促进思想教育的巨大作用,引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革命,用行动表达对革命的支持和拥护。当下盛行于农村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弊端也越来越凸显,小农耕种增收困难的窘境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其高强度、大投入、低效率换来低收入的尴尬局面更发人深思。党中央充分认识到农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农村发展多形式、多样性的规模化经营,建立集约化、专门化和市场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面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短缺、农田大片闲置的现实,党中央提出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创举。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充分利用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荒置土地使用的“双赢”。土地是基础,必须结合当下实际,充分利用土地这一农村最宝贵的资源,高度重视农民利益,把思想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积极探索用土地资源为载体实现教育农民的目的。3.4人才是核心,高素质人才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关键在于人,核心在于思路。人才为农村发展提供思路,正确思路指引科学发展。可以说,农村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10]。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其核心和关键都在于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队伍。要扩大农村人才队伍,对政府而言,必须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农村人才吸收机制。从社会的角度看,善“筑巢”方能多“引凤”,要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激励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能;从人才发展的角度看,留住人才比引进人才更重要,因此必须完善奖励和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和重大创新的人才大力给予奖励,稳定农村人才队伍;从个人情感的角度看,既要留住人才的“身”更要留住人才的“心”,因此应给予农村优秀人才更多的情感关怀,增强人才的归属感,提升其投身农村、奉献才智的信心。同时,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保障广大农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差距。此外,更要在文化环境上下功夫,营造公平、合理、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让人才在农村这片沃土上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总之,要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充分挖掘人才,积极调动社会各界人才投身乡村、奉献自我;必须大力重视人才,充分鼓励各类人才回归农村、贡献力量。一句话,只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汇世间人才而留之,才能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健康向前发展。

4结语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创性地认识到农民力量的伟大,坚持把农民利益放在首位,始终重视农民思想教育,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用实际行动教育改造农民,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理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摆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面对当前农村意识形态教育相对薄弱、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落后、农业增收陷入瓶颈的现状,当前必须科学借鉴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开展农民思想教育的经验,在思想上重视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农村思想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板。同时,努力加强农村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投身乡村振兴行动,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唯有如此,乡村振兴才会早日实现,农村面貌才会早日改观。

参考文献

[1].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47.

[3].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

[4].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44.

[5]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1982.329

[6].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83.

[7]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一九二一∼一九四九):第4册[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11:222.

[8].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9].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7.

农民思想范文篇5

有关专家分析:原因主要是分三类,一是自身原因,另一个就是用人单位的,最后就是社会原因。

一、农民自身的原因。观念陈旧、缺乏技术、怕受约束是农民自己阻碍自己外出打工的三大原因。

(一)观念陈旧。尤其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旧观念、老思想是阻碍劳务输出的主要原因。“庄户人就是种田的料”,“好出门不如赖在家”,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水准。有的家庭,年轻人倒是愿意外出打工,但长辈横加干涉。

(二)缺乏技术。这是农民转移就业的最大缺陷。随着经济的发展,手工作坊式的企业逐步被淘汰,现代企业的工种岗位大多技术含量较高,这对传统挣“血汗钱”的农民来说是最大的挑战。由于缺乏技术,或者技术单一,外出打工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稍微有一点技术含量便不能胜任。

(三)怕受约束。农民自幼养成随意、自由散漫的习气是企业最不能容忍的顽疾。而现代企业大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一旦违反,就被辞退。因而有的农民受不了企业的管束,只好卷铺盖打道回府。报道称:平山一位韩姓民工,嗜酒如命,春节过后在石家庄连找三家企业打工,都因酒后滋事被辞退。不得已,只能结束自己的打工生涯。

二、用工单位的原因。待遇太低、双重标准、恶意欠薪是企业阻碍农民外出打工的三大原因,归结到一点,实际上就是歧视农民工。

(一)待遇太低。各地政府都制定了最低工资标准,但这个“标准”对农民来说形同虚设,有的甚至拿不到最低工资标准的一半。如石家庄市的个体餐馆,一般服务员的月薪大都在300—350元之间,在乡下最多只能拿到300元,西部山区一带的民工日工资只有8元上下。至于社会保险、各种补贴、带薪休假等福利待遇,农民工更是想也不敢想。

(二)双重标准。部分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对待农民工不能与城镇职工一视同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同工不同酬,其它的如工作标准不同、制度规定不同、劳动保护不同、奖惩幅度不同,等等,不一列举,极大地伤害了农民打工的积极性。

(三)恶意欠薪。有的单位效益不好,欠薪有情可原;可有的单位效益极好,也变着法子拖欠。更有甚者,采取变相克扣的方法,随便找个什么理由,今天一元明天两元,月底结帐,甚至成为负数。一位私企老板道出了欠薪的“天机”:“如今,造假走私不敢了,投税漏税不行了,只能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了。”试想,“辛辛苦苦干一年,到头拿不上血汗钱”,有哪个农民还愿外出打工呢?

三、社会的原因。高额消费、中介欺诈、本地渐富是社会阻碍农民外出打工三大原因。

(一)高额消费。诚然,农民外出打工的最大目的是挣钱,但是城市消费要比农村高出一大截,挣的钱全部打了“牙祭”。特别是那些拉家带口的打工者,他们打工不是为了“潇洒”,而是为了全家人的生活,自我消费自然不是他们打工的初衷。

(二)中介欺诈。有的农民工不愿(确切地说是不敢)外出打工,是被“黑中介”骗怕了。时下,许多非法职业中介机构,采取提供虚假的、诱人的招工信息,引诱求职者上钩,骗取高额中介费用。有的农民工由于求职心切,明知这些信息不可靠,仍报着侥幸心理应聘,结果工作找不上,还耽误了时间,花了冤枉钱。近几年,我国中南地区一带的企业出现“招工难”,很大成份上是由于“黑中介”夸大企业薪金,使求职者误认“上当”后造成的。

(三)本地渐富。农村进步也是农民不愿外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以高邑县为例,近几年县城周围上马了许多中小型企业,大营、西富村两乡还建立了若干个工业园区,需要大量的民工,如力马建搪厂有近700名农村劳动力就业,月薪在500—800元之间。农民在当地打工,既挣了钱,又不耽误农活、家务,加上基本没有什么生活消费,工资可以全部储蓄。据调查,西富村一个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四分之三在当地就业,自然外出的人员就大大减少。

我觉得应对民工荒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发展生产力,推行机械化,通过技术进步从根本上减少用工需求.科学技术进步是第一生产力.若将几百,几千或几万人手工操作的工厂变成只需少数人操作机器的自动化或机械化工厂,那就可以大大节约劳动力.

2,建立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反映民工供需情况.民工供需网站目前还很少,都处在概念阶段,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应由各级劳动部门负责组织,将当地的用工信息全部放在网站上广泛宣传,将全部劳动力人口建立档案,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3,提高民工待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尊重民工价值.当前的民工工资实在太低了.不算帐不知道,仔细一算吓人一跳,辛辛苦苦上一个月班,纯收入只有几十元,若不精打细算,上班还会倒亏钱.

4,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执法,保障民工合法权益.民工的权益有了保障,外出打工的民工自然会增多.。

5,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移,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导向作用.劳动力的供给远远跟不上企业的增加,只有将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转化为技术密集型或非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的问题。

农民思想范文篇6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工作;农民思想政治教育

2022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足见国家对“三农”工作之重视。农民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关键因素,因此,要重视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贡献农民主体自身的智慧与力量。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树立正确发展观念,为产业兴旺提供精神支撑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发展观的重要手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激发他们作为一名新时代农民的自豪感,促使其主动掌握现代农业技能,学习先进技术,积极主动地投入现代化生产、致富增收,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发达。

(二)增强环保意识,为生态宜居提供精神动能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是农民安居乐业的前提。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农民仍有乱扔垃圾、随意排污的不良习惯,这给打造生态宜居的美好环境带来阻力。通过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农民自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使其对资源节约、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等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自觉做到保持村容村貌整洁美丽、干净有序。

(三)培养良好风尚,为乡风文明提供思想保障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农民尽快摆脱一些落后的思想观念,摒弃有悖于新时代要求的不良风俗习惯,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自身素养,培育整个农村地区的良好风尚,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四)学习大政方针政策,为治理有效提供思想助力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社会的安定和谐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本地区的基层治理情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直接有效地使农民知晓党和国家的惠农利农政策,让他们了解到国家对于“三农”工作的重视,从而有利于农民积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另外,在邻里互助方面,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农民养成良好道德情操,形成和睦融洽的邻里关系,从而营造出安定和谐的良好氛围。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基层领导重视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边缘化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已经有一段时间,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对于产业兴旺这项基础性工作较为重视,但在提升农村物质文明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部分地区的领导干部片面地认为乡村振兴仅仅是经济振兴,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经济振兴自觉提升上来,没有必要刻意强调;还有一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开展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只是简单地采用版面宣传、开会读稿的方式进行,至于农民是否听懂了、能否学以致用则没有过多考虑,这种走马观花的方式没有让农民真正入脑入心,反而产生抵触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边缘化。

(二)部分农民思想认知有偏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增加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国农民勤劳、淳朴、善良的特有气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接触的新观点五花八门,其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元化。一方面,伴随农业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少数农民有了“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想法,为获取更大利益不惜铤而走险,于是滥用催熟剂、电子秤作弊等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部分农民对于自身职业有一种卑微感,一说是农民就感觉低人一等,这些认知误区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三)基层思政教育队伍素质不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欠佳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则需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较高的政治素养。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地方并没有配备专门负责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有些基层干部甚至身兼数职。一方面,很多乡村会选取在乡里乡亲中有较高威望的长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对农村生活、人情世故知根知底,但理论、政策知识掌握毕竟不系统不专业。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民慢慢转变为个体经营者,甚至是科技型的职业农民,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会议传达,更多的是需要对“三农”工作全方位、深层次的解读,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与时俱进,仍旧囿于“烩菜式”“填鸭式”灌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发挥应有效果。

(四)教育工作机制不够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低效

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以人为主体的施教者、受教者;客体主要为教学内容、方法、硬件设备等。由于一些基层领导干部的重视程度不够,制度建设尚不健全,运行低效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各部门之间存在相互推诿的情况,没有充分发挥相应职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激励机制不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充分发挥,农民参与率也较低。可以说,工作机制不够健全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大桎梏。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进一步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投入力度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力、凝聚力,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赋能。在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村“两委”要切实负起责任,村支书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主要负责人,要将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通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壮大村集体经济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共同部署、共同落实、共同考核。另一方面,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投入。任何一项工程想要有产出必须先投入,而思想政治教育这项浩大的工程必须有基层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如在人才队伍方面,要选贤任能,积极引进大学生村官、乡村振兴工作专员等专业人才,打造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队伍;加大对人才培育的投入,定期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进一步为乡村振兴增添智力支持;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设施方面,要引进先进的新媒体教学设备,改变传统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与时俱进,利用科技因素让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让百姓更喜闻乐见。基层党组织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势必会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收到丰硕成果。

(二)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农民综合素质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受益者,乡村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健康发展,只有农民自身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才能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理想信念教育。当下,部分农民理想信念淡化,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发展方向认识模糊,对农民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迫在眉睫。应充分利用各类资源,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案例激发农民的爱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视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必然要求。当前,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最核心的工作任务就是培育农民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农民奋勇向前、创造财富的精神支柱。

(三)优化教育主体队伍,创新教育手段

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关键环节,施教者能力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民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因此,优化基层施教队伍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进行的前提。一方面要明确选人用人标准,通过选拔,从利民惠民角度真正挑选出理论功底扎实、思想政治素养高、适合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好苗子。另一方面,选定合适的施教者后,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把稳思想之舵。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题讲座、理论宣讲、党课辅导等方式定期定点对基层教育工作者进行理论培训,加强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交流学习,培养出懂理论、素质高、人品好、能力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相当于一个桥梁,他们吸收知识,转而向农民高效地输出。这就需要创新教育手段,可以通过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与案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立体化地展示出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另外还可以利用“线上+线下”方式,结合基层自身的乡土人情特色,利用媒体的生动性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提高农民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热情。

(四)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良性运行机制

农民思想范文篇7

[关键词]思想;邓小平理论;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过程的主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质上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先进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结果。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只有培育千千万万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才能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将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一、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

1.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

(1)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新中国成立前夕,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著名论断,深刻地阐述了教育农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思想是农民教育思想的指导方针。在不同的著作中,从不同角度深刻地分析了教育农民对中国民主革命乃至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他从农民本身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出发,强调农民教育的必要性。

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就深刻分析了中国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提出了必须通过经常性的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意识教育来克服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的狭隘性的毛病。这也是我党在农民成员占大多数的情况下能保持党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和党的纯洁性的重要保证所在。

(2)农民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农民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农民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抗战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与日本帝国主义的封锁,陕甘宁边区经济非常困难,那时的提出以教育促生产以生产助教育的主张。其间,他还提出为农民编《庄稼识字》等读本,提出在边区的中小学都应该开设农业常识课,使教育更能反映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建国后,他进一步深化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内涵。1958年1月,他总结了我国广大师生实行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方面的创造性的经验,开始提倡半工半读。

(3)在农民教育形式上,主张应采取灵活多样、符合农民生活实际的方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在他的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纷纷兴起了民办村学的高潮,冬学、读报识字组、夜校、民教馆等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要创造符合农民生活方式和便于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的新的形式,创造农民自己的学校和适合的教育模式。

(4)农民教育应基于农民的自觉和自愿。一贯强调应根据农民的自觉和自愿来进行农民教育。在领导根据地农民开展文化教育时,他就认为农民教育应贯彻群众需要与自愿的原则。农民是革命的动力所在,农民和农村问题要发挥和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民教育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观点“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的问题其实就是思想的转变问题,如果采取强制性的政策,农民会有抵触情绪,效果将不会很理想。

2邓小平理论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

(1)邓小平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农民教育的首位,同时也注重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在这一点上和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在重点和平衡把握上不同。认为农民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从阶级主体的角度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农民由小生产者转化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并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是从个人主体的角度对农民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时常强调在对农民的教育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邓小平意识到封建残余意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目前,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上仍然处于以分散经营为特征的状态,这就在客观上更使农村易于保存旧的传统,农民之间的交往和社会联系相对较少,农村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活动较为困难,封建残余思想和落后观念在农村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因此,必须在广大农村进行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引导农民树立科学、进取的理念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

(2)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对它作了进一步的论证,并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贯彻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赋予了新的内容。邓小平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相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造社会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3)关于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思想。1982年10月,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在明确了农业的战略地位并确立了正确的思路之后,我国农村最突出的就是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和科技人才的缺乏,而更深层次的困难莫过于农民文化素质水平的低下。目前,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中具有初中、高中文化水平的仅占15%。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科技教育水平,这为当代农民教育提出了现实目标。因此,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的事业是不是会成功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二、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对现阶段探索培育新型农民的途径的启示

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虽然受当时历史发展水平和认识发展程度的限制,关于农民教育的思想还没有也不可能系统化,但是关于农民教育的一些原则和政策措施在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对如何培育新型农民仍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1.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农民教育的首位。积极开展农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素质。培育和造就现代新型农民,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除了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外,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以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要用科学理论、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广大农民,引导广大农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要在广大农村持续开展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公务员之家

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大批新型农民的必由之路,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义。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基础,发展农村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途径。

(1)大力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而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农民队伍的素质。从长远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首先,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其次,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现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上的责任和义务,巩固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最后,农村基础教育要与农村社会经济实际紧密结合,结合农村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村青少年提高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能力。应增设一些能够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术科目,使青年学生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素质。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农民建设新农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农村职业教育对于提高我国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科学意识所起的作用是直接和有效的。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落后以及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现实,使很多农民子弟在完成基础教育后,过早地步入社会加入到低层次的劳动力大军队伍。针对这一现状,必须重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的培训,采取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措施,以现代适用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以岗位培训为重点,进行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引导型培训,结合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家政服务、餐饮、酒店、建筑、制造等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城镇非农产业所必需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以提升他们在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当然,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充分考虑到农民自身的特点和农业这一产业的特点,根据农民自身素质基础、农民生产经营方向、当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等,结合农时季节,多层次、多形式、多主体地开展培训工作,真正做到培训与农时季节相结合,符合农民的实际生活并注意不要加重农民的经济负担。

3.尊重民意。农民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贴近群众需求。农民教育应基于农民的自觉自愿,要把农民作为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无视群众的主体作用,只会遭受农民心理排斥,陷入尴尬局面;忽视农民承受能力,生搬硬套所谓的“先进模式”,只会劳民伤财,搞成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只有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解农民所难,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定位准、目标实,才能让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温暖,享受到实惠。造就新型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对农民进行再社会化和角色的再分配,进行农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释放。

4.在引导上典型示范,激发动力。发动群众自主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引导、激发群众的激情。而引导、激发激情的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典型说话、以典型引路、以典型辐射。一种是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典型经验,树立和增强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信心;一种是以身边典型教育农民,不仅在于通过典型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让典型人物介绍创业成功之路,更重要的是把创业致富的技术送给农民,让农民群众看到致富奔小康的希望;在看得见摸得着、可亲可敬的典型面前,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在无形中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这显然是任何说教都难以起到的效果。

农民思想范文篇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民群体呈现出视野开阔、思维活跃、需求多样、价值多元等特点,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明显落后于农民实践需要,难以有效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从自主性视角出发,在顺应农民自主意识日渐强烈的趋势下,有效引导其发挥自主性,积极构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效能提升机制,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道德规范,是发挥乡村振兴中农民主体性作用,积极投身乡村治理实践的重要抓手。培育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认知。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是提高人口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可从普及科技文化知识入手,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化其中,逐渐形成自觉认知。第一,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工作。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兴旺,这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提出更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可以快速、精准地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实现劳动力结构迅速转型。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农民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经济形势以及国家发展方向,有助于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自觉认知。第二,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依法治国倚仗的是群众知法、懂法、守法。

农民整体法律知识欠缺、法律素质较差,很难进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日常生产生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加强乡村法制教育,做到农村法制知识全覆盖,不断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形成法律自觉,才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法制环境。第三,加强“四史”宣传教育。新中国的诞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浴血牺牲,更离不开广大农民的鼎力支持。“四史”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劳动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发展史、奋斗史,从胜利走向新胜利的探索史、创业史,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蕴藏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克敌制胜、攻坚克难、赢得未来的重要法宝,更是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四史”学习教育,可以增进农民对党的认识、理解、情感,从“四史”特别是百年党史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参与能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效能的提升要着力提升农民参与能力。第一,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入农民的娱乐活动之中。将日常娱乐生活与思想道德教育统一起来,让广大农民潜移默化地感受、感知和吸收主流价值观念。日常娱乐生活要贴近群众生活、贴近乡村实际,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其中、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在感受娱乐生活乐趣的同时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熏陶,从而有效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乡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引领作用,围绕乡村振兴主基调积极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活动氛围,既可以发挥文化活动在愉悦身心、陶冶情操等方面的调节功能,又可以发挥文化活动在抵制低俗之风、调动广大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积极性等方面的教育功能。第三,将思想道德教育有机融入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之中。志愿服务活动能有效调节公民与集体的关系,利于公民养成宽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等精神。志愿服务乡村振兴实践活动贴近农村、贴近群众,广大农民乐于参与,是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在开展乡村志愿服务活动中,广大农民可以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应用到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中,学以致用,更好提升思想道德教育效能。

丰富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生活实践。第一,在学习中提升农民的幸福感。随着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给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阵地建设带来新机遇,也对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带来严峻挑战。积极推动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发展,利用日益便捷的信息传递、检索、获取功能,60加速推进网络媒体化、大众化、时代化,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创新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内容、形式,不断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幸福感。第二,在劳动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劳动是人的本质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提升劳动的激励作用,出台各种贴息贷款、奖励、补助等政策以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不断提升农民参与乡村劳动的获得感。第三,在生活中提升农民的兴趣感。利用乡村振兴重要契机,做好传统文化活动、非物质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元素,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在欣赏传统工艺、参与文化活动的同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农民在业余活动中的兴趣感。

完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效能的提升机制。随着农民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依靠传统灌输的方式不能较好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效能,必须充分考虑农民主体需求,构建融入农民需求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机制。第一,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乡村振兴工作部门要统筹协调各部门力量,综合各部门职能特点,充分考虑广大农民的主体需求,着力解决农民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统一。建立各种联动机制,如就业创业帮扶机制、医疗救助帮扶联动机制、教育帮扶机制等,创新推动百姓急难愁盼问题从速办好,以联动机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责任人,高效协调问题解决落实机制,助力农业生产生活、助推乡村振兴。第二,建立民意畅通机制。畅通广大农民诉求渠道,建立民意收集分理机制,对农民反映的民意及时处置,争取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针对广大农民农业生产生活思想匮乏、技术不足等现状,开设乡村振兴教育精准培训班,邀请相关职能部门或者有关专家入村寨、进农户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推动民愿转化为制度、方案,民愿从速从快落实落地。第三,建立民意传递联动机制。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之所以能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为9500多万名党员的最大执政党,就是因为党始终坚持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这也是开展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民意调查员、民意调查平台积极推送党和国家各种惠农助农政策,向广大乡村群众传递党的关心、关爱。发挥民意调查员身边人的作用,力求用民意引导的方式将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到底,形成宣传教育合力。畅通民生热线,听民声、察民意、解民题,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的制定和实施提供重要参考意见。

作者:张培卫

农民思想范文篇9

一、我区农民思想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巨大,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思想多元变化。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再加客观条件环境的制约,农民思想并未随农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同步发展、提高,并未与我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而同步。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感恩意识淡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祖国富强,人民幸福。有的农民幸福生活中想不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不能正确看待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政策、措施,甚至抵制或有过激行为。

(二)个人利益至上

有的农民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个人利益至上。金钱万能,沾边就说钱,不论是学习、开会、培训,还是选举都如此。只要权利,不要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

(三)道德观念不强

有的农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道德全无,甚至连最基本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都丧失殆尽。如有钱就享乐,无钱等帮扶;人人活雷锋,唯我不助人;我不孝父母,自有人“孝”我等现象。

(四)是非标准模糊

有的农民不分真善美与假恶丑。明哲保身,不敢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沉迷于封建迷信和,甚至涉黄涉毒涉黑;不靠劳动和诚实经营取得合法收入等。

(五)法制观念淡薄

有的农民不学法、不守法。夫妻矛盾、家庭和邻里纠纷升级甚至发展到刑事案件;以强凌弱,巧取豪夺,甚至诈骗抢劫;无视法律、政策,无理上防等。

(六)市民意识缺乏

城乡一体化,大量农民逐步进入城市、集镇而成为新市民,但有的农民闯红灯、横穿马路;打光胴胴,小区里养鸡种菜;随意丢垃圾、说脏话、不顾周围邻居喧哗吵闹等。

(七)心理失衡失落

有的农民文化差,缺技能、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平均主义思想严重,对贫富差距扩大不满,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认为是政府造成的,由此觉得“不公平”,对政府、他人不满,个人也自暴自弃。

二、我区农民思想教育对策探讨

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的历史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农民教育在环境、内容、形式、要求等方面都呈现了新的变化。新形势下,如何结合我区带头实现城乡一体化,带头建成经济新高地,开展农民思想教育取得实效。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在区委、政府的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各镇乡(街办)及村(社区)党组织都要把农民思想教育作为己任,纳入目标考核常抓不懈。首先,区统筹委牵头,区级各相关部门参与组成区农民教育责任共同体,明确教育目的、内容、方式、成效、经费、责任单位等,分工实施。如党校负责村(社区)干部素能提升,农发局、农广校、科技局负责农业技术培训,教育局、劳动局负责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远程局通过远程教育网全方位信息服务等。

其次,加强乡镇党委和村(社区)干部为重点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是加强农民思想教育的关键。乡镇党委和村(社区)支部都要高度认识、明确责任抓落实,并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团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和农民教育的特殊作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特别是要通过好的作风、服务人民的行为来增强同老百姓的血肉联系,增强教育的说服力。

再次,把农民思想教育作为帮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帮扶让农民经济发展了,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但还需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文明道德素质,使农村真正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民逐步成为新市民。

(二)围绕中心,立足实际

农民思想教育要围绕我区带头实现城乡一体化,带头建成经济新高地这个中心,立足农民思想实际现状,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开展。

首先,对农民进行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的教育。通过教育,使农民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源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源于改革开放好的政策,增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信心,增强战胜困难、共渡难关的意志和决心,从而更加自觉地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更加自觉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对农民进行热爱家乡,带头实现城乡一体化,带头建成经济新高地的教育。通过教育,使我区农民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大兰移民、龙华实践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和巨变,引导农民自觉支持和努力投身到我区城乡一体化的伟大实践中来,成为这一实践的推进主体和享受主体。

再次,对农民进行政策、法律、文明道德教育。由于历史和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等现实客观原因,总体来说,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很强、政策不很懂,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政策法律教育,使农民养成学法、守法、护法的良好习惯,不做违法的事。学习掌握政策发展经济,维护权益,共同维护社会稳定。文明道德方面以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为主,开展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家庭和睦、邻里团结、诚信、团结友善、爱家敬业、勤俭自立、助人为乐等教育。使干群、邻里、家庭、群众之间文明和谐相处。

(三)优化载体创新形式

农民思想教育要不断探索适合农民并易于接受的模式,优化载体、创新形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吸引力,才能持久,才能取得实效。

首先,思想教育融入到农民发展经济、增收致富为核心的活动中,增强教育的吸引力。通过科技下乡,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公共服务的完善、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其他民生工程实施,吸引农民、教育农民。

农民思想范文篇10

一、当前农民的思想现状

农村改革20多年,我市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法制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在农民中不断增强。但也存在着与我市当前新农村发展总体布局很不适应的方面。

(一)对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认同不高。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农村税费改革,农民通过各种途径的教育活动了解和掌握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关于农业和农村的政策,并对党的农业和农村政策表示拥护,对党和政府的权威有较高的认同。但由于农民从自身的经验感受范围来认识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干部队伍中又存在作风飘浮,形式主义或行政不作为现象,使得农民对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的认同度不高。

(二)农民仍然存在着糊涂的意识和落后的思想。当前“三农”的大环境虽然使农民思想受到冲击,农村的封闭日益被打破,但农民视野局限,居住分散,言行散漫等自身客观因素,使他们形成的小农意识等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因循守旧的思想、封建迷信思想等,使其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他们的思想解放起着制约和牵制作用,影响他们与时俱进的行动步伐。另一方面,作为农民自身,由于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缺乏更新思想观念的意识。如在当前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过程中,在产业链尚未形成的形势下,农民对产业结构调整缺乏足够的信心,市场意识不强,怕担风险,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自觉性不高,往往削弱了他们开拓进取的勇气。

(三)农民法制观念不完善,责任、义务观念淡化。农民发展基层民主内在要求的责任、义务观念,并没有与民主、权利意识同步增强。表现为讲民主的多,讲法制的少;讲权利的多,尽义务的少;讲个人利益的多,识大体、顾大局的少。一旦出现发展集体或区域经济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往往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要求集体或全局利益服从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表达对党和政府不满的方式缺少“沟通式”行动,而实施“逼迫性”行动,如集体围攻基层组织、闹事、以引起上级重视并逼迫其解决问题。部分农民对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作片面理解,对自己享受的权利烂熟于心,而对自己应尽的义务却知之甚少,在新农村建设中,“等”“靠”“要”思想阻碍了农民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四)道德失范问题显现。中国传统优良道德观念日益淡化,一些腐朽落后的道德观念便乘虚而入,支配农民的思想和行为,使提高农民道德素质的任务变得十分繁重而紧迫。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有所滋长。有的一切向钱看,见利忘义。而一旦有了钱,就追求物质享受,寻找感官刺激。二是有的农民出现道德迷失,是非、善恶、美丑混淆不清,社会正义感下降,荣辱观、是非观混乱。邻里纠纷、不赡养老人、虐待老人的现象依然存在。

(五)依靠科技致富逐步成为农民的共识,但总体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对农民的教育的缺失,影响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长期以来由于农村教育的滞后,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农民教育机构通常用技能培训或技术指导来替代对农民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如各种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送科技下乡活动等,均以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这种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的教育方式使农民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使农民获取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难以提高。由于农民的教育没有长效机制,缺乏系统的教育计划,收效不能尽如人意。

新形势下在我市农村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必须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二、加强农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以基层党组织为主导,其他组织齐抓共管。做好新形势下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主体的作用。一是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主导。调研发现,凡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能够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特别是有一个好支书的村子,那里的风气就正,民心就顺,治安状况就好,三个文明就能得到协调发展,说明对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还要依靠基层党组织来完成。具体到当前,要按照“五个好”的要求,着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支部书记和广大党员在做好农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主导作用。二是村委会、青年团、妇联、民兵和农村经济组织等齐抓共管。动员这些组织的力量,既有利于使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做好上述组织各自联系的那部分群众的工作,也有利于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建设一支熟悉情况、覆盖面广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把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日益推向深入。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新农村,需要新农民,这个“新”字,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注重人的培养,都要更扎实地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一是多种途径(如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建立村级农民教育学校等)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措施,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化解各种矛盾,强化农民的社会主义意识,坚定对我市农村发展的信心,激发新农村建设的激情,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二是必须坚持开展对农民的学历教育。这是由我市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所决定的。必须提升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以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三是要构建农民教育网络,建立健全农民教育体系和长效机制。实施涉农扶智工程,构建集“天网、地网、人网”与一体的农村信息、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改革七站八所,使之成为农民的顾问,随时为农民解惑,健全农民继续教育机制。完善农业教育政策,大力鼓励和整合培训资源开办农民讲堂,讲解农业实用技术、科技致富能力、从事务工的职业技能,增强农民的科技能力,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

(三)探索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形成以农民为主体的表达机制和实现载体。一是以自然村为单位组建,因事而立。二是由村民自主推选有威望、有能力、公道正派的农村“五老”(即: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工人、老教师)和村中有公心的能人组成。三是在村“两委”的指导下工作。通过理事会畅通农民思想工作的渠道,制定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实现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这一做法对化解许多政府难以处理和解决的矛盾,丰富农村民主自治的内容和形式、凸显农民自我教育功能,更好地做好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可以有力地推动新农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