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科技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02:49:12

农林科技大学

农林科技大学范文篇1

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形势,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有“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效”。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委会上指出,我们在严肃党纪政纪、治理商业贿赂、深挖腐败分子、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是,目前反腐败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一些领导干部作风不正问题依然严重;二是违纪违法案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继续呈多发态势。如去年上海发生的社保案,出现几十亿资金的挪用现象。另外就是国家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腐败案,情节非常严重,影响十分恶劣,搞乱了全国的医药市场;三是极少数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影响恶劣,去年中央处理了7位省(部)级干部,还有一些在审理之中;四是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总理在今年“两会”答记者问时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腐败现象接连不断发生,而且越来越严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反腐败斗争的形势还很严峻,但也不是说所有的方面都出现了蔓延的势头。随着中央和政府坚持不懈地抓反腐败工作,党风廉政建设从制度、教育、监督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我们应该相信,虽然在改革开放、共产党长期执政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干部陷进去的危险性在增加,但是只要我们全党在中央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地抓下去,问题一定会逐步得到解决。所以,我们对当前形势还是应该有一个基本的、清醒的判断。

学校的纪检监察工作情况刚才景昆同志已经讲了,我有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刚合校时,学校的管理都还没有走上正轨,在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所以当时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最近一两年我们的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过去,我们就一个部门,一年就会收到群众几十封反映问题的信。去年我们一共收到14封上访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随着我们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决策和管理民主化、科学化、公开化,包括校务和院务公开、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学校各项工作逐步透明化,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明显的进步。虽然这几年我们没有发生重大案件,教育系统发生的一些案件还是很值得我们深思,而且我们自己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大家应该认识到,我们的薄弱环节和漏洞还是比较多,比如奢侈浪费,花钱大手大脚等,没有把我们有限的资源全部用在该用的地方。

去年,宣传部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大家对我们学校的反腐倡廉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和工作环境都有一定的意见,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有的提到管理干部中的铺张浪费问题,有的提到学校的科研经费、财务支出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还有的提到院外场站、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以及校办产业、校外兼职、二级单位的“小金库”等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大家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们党风廉政建设形势虽然很好,但任务也很艰巨。

二、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

今年元月九日,同志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了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问题,深刻阐述了全面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要求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讲话论述深刻,语重心长,是新时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新标杆。当前,我们各部门、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切实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首要任务,以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学校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目标任务上来。

近年来,校党委和行政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重视的,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和学校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风正人和、事业快速发展的局面。但是,对照总书记提出的八个方面的良好作风,我们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还存在许多不相符合的问题,少数干部作风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我们做了一些调研,也做了一些思考,我在这里归纳为八点:有的干部思想观念陈旧,在工作上提不出新思路,拿不出新举措,打不开新局面,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有的干部工作上不是高标准,而是满足于一般化、过得去、差不多,没有用心学习和工作,没有很好地研究和把握规律,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凭拍脑袋决策,靠经验办事;有的干部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名利地位,名利之心太盛,把个人的职级待遇看得过重,一旦晋升无望,就工作消极,精神萎靡不振;有的干部不能坚持党性原则,好人主义盛行,怕得罪人、怕丢选票,原则面前模棱两可,遇到不良思想和行为姑息迁就,不敢碰硬较真;有的干部缺乏真抓实干的精神,工作漂浮,习惯于说套话、空话、大话,少有切合实际的过硬措施;有的干部大局意识不强,贯彻落实校党委、校行政的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到位,往往是合意的、有利的就干,不合意的、没有利的就敷衍塞责,甚至顶着不办,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领导干部,缺少胸怀,缺乏民主作风,不按议事规则办,喜欢个人说了算,严重影响事业发展和班子和谐;有的干部生活作风不检点,贪图享受,公私不分,铺张浪费,放纵自我,认为吃点喝点是不拘小节,只要经济上不出大问题,就不会犯大错误,互相吃吃喝喝、拉拉扯扯,个别人还沉湎于打牌,等等。有同志曾告诉我,我们有的干部居然在上班时间打麻将,这很令人吃惊。我们的纪检监察组织部门一定要好好抓抓,好好管管。对这种现象,要查出一例,处理一例。中央纪委明确规定干部不能参与任何形式的。

对这些不良的作风,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严肃对待,认真解决。如果不自觉、不警醒,甚至听之任之,就必然会涣散我们队伍的斗志,削弱我们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和干扰我们的各项工作,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其消极影响和后果不可低估。为什么腐败现象会引起群众强烈的不满,就因为它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不正义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所以我们对这些不正之风应该深恶痛绝,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当前,学校的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机遇前所未有,困难、矛盾和问题也较多。这种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有一支用先进思想武装头脑,作风和能力过硬的干部队伍,带领全校师生去艰苦奋斗、去努力拼搏。学习胡总书记的讲话,我最近写了一篇体会,我在思考为什么总书记会在这个时候提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这个问题。我理解,一方面这确实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第二就是这个问题确实严重的存在,第三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情况下,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容易发生问题。如果不加以充分重视,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不良风气会越来越影响我们的队伍。因此,加强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突出和紧迫。

三、在全校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优良作风

今年,结合反腐倡廉工作,我们要突出抓好干部的作风建设,在全校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

(一)深刻理解胡总书记的“四个必然”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的紧迫性和极端重要性。

一是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理论。从现在情况看,要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还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努力,领导干部作风问题不解决好,科学发展观很难落到实处。那种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做法,那种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的做法,那种只管眼前、不顾长远的做法,那种畸轻畸重、忽视协调的做法,那种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的做法,那种好大喜功、脱离实际的做法,都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格格不入。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干部作风建设,不断教育和引导干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自学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和做法,扎实解决好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二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事业总体布局出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实现这一目标,一个是要靠党的领导,一个是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本身就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如果干部作风不正,作风不实,不但难以成为和谐社会的领头人,反而会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干群关系,甚至激化矛盾。胡总书记强调,良好的风气,能够营造扶正祛邪的浓厚氛围,能够产生扬善抑恶的重要作用。只有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才能形成共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

三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上,还体现在党员干部的良好作风上。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共产党的领导够不够格,决定于我们党的思想和作风。同志说,一个政党领导干部作风好,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号召力就强,其执政基础就稳固。一个政党的领导干部作风不好,就必然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的信任,其执政基础就会瓦解。

四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作风是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反映,是干部党性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境界的具体体现。良好作风是抵御消极腐败现象和保持清正廉洁的重要保障,不好的作风往往是消极腐败的助推因素。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腐败案件看,不少人违纪违法都是从作风出问题开始的。这就说明,领导干部一旦在作风上放松要求,就会降低要求,丧失拒腐防变的能力,就会解除反腐倡廉的思想武装。

总之,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的执政环境、所处的历史地位、党员干部队伍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国际和国内、历史和现实、经济与社会、党内与党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领导干部身上滋生不正之风的危险性在增加。所以,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下决心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应该怎样树立八个方面良好作风

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我谈点具体的意见和体会,和同志们交流共勉。

1.关于勤奋学习、学以致用。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说过:“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当今时代,科技进步快,形势变化快,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的形势,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不能胜任工作。我们怎样才能学好?第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克服三个不正确的观点:认为不学习照样能够干工作,不愿意用心学习的想法;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态度;把学习当作装点门面而不是用来推动工作的现象。第二,要明确学什么。一学理论。我们要学习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掌握精神实质,提高理论素养,不断加强工作中的理论自觉和理论指导。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科学发展的理念,转化为科学的工作思路,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方法,使学校的各项事业不断沿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二学知识。从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不断丰富做好领导工作的知识武装和知识储备。第三,要明确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要着眼于把学习的体会、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领导工作的本领。

2.关于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在学校工作中,就是要联系和服务师生员工。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要经常到教学、科研、后勤等第一线接触群众,关心、了解教职工在思想、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和问题;二是把教职员工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基本依据,我们要连续进行调查、研究;三是要把关心教职工工作、生活条件放在重要位置,每年为师生员工办几件实事。

3.关于真抓实干、求真务实。要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氛围,重视研究和把握办学规律。要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在深入调研、把握规律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抓决策的执行和落实上。继续完善“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和完善决策、执行、监督、落实的一整套制度和办法,敢于直面困难,正视矛盾,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

4.关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好的办法,一是领导带头,二是严格管理。从每一个校处级干部做起,人人身体力行,切实在全校大力倡导勤俭节约之风。要从严格管理入手,堵塞各种管理漏洞,逐年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和会议、接待、差旅费等一般性开支,从制度上保障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全校教职员工应该树立一个观念,那就是“花公家的钱要心疼”。

5.关于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相对全国的大局,各地、各方面都是局部。学校党委和行政,要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与教育部党组、陕西省委保持一致。决不借口学校的特殊性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相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就是大局。因此,学校的各学院、各部门也要注意在工作中,维护学校的工作大局。要办一些大事,必须有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如果各行其是,一盘散沙,什么事也做不成。当然,学校也要注意努力把各方面积极性引导好、维护好、发挥好,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

6.关于发扬民主、团结共事。这是对主要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要求,属于领导作风。就是要求党政“一把手”,要用民主作风团结班子成员和谐共事,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视班子的团结,要正确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规定,大事要集体研究。这里有个方法问题,决策时要让班子每一位成员充分发表意见之后,主持者再做发言,通过对多数同志意见的归纳和总结,党委会经班子成员同意后形成党委决定。行政会,由行政首长做决定。有些问题一时间意见不能统一,应当暂缓做出决定。党政主要领导要带头发扬民主,心胸开阔,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平等待人,团结班子全体同志,共同推动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

7.关于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经常想一想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从哪里来的,应该为谁所用这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想清楚了,并铭记在心,才有可能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总理在今年的人代会上说了这样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他说:“必须秉持一种精神,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公仆以外,没有任何权力”。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时刻警示自己:一是绝不能把权力变成为自己或小团体谋利的工具;二是严格执行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时刻警惕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三是切实加强对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醒、约束;四是公私要非常分明,绝不能沾“公家”的便宜,绝不能搞“权钱交易”。

8.关于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这是强调党员干部要有好的生活作风。这决不是小事,不能认为工作上有成绩、有能力,生活作风上有问题就没关系。大量事实证明,一些干部陷入违法乱纪的泥坑,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最主要还是要加强人格修养,要讲操守、重品行,要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注意净化自己的社交圈,择善交友,对怀着个人目的拉拉扯扯的人保持警惕,时刻检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是我根据胡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结合学校的实际提出这样几条具体的要求,希望我们大家互相监督。

(三)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确保作风建设取得实效。

一是要健全规章制度,构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要按照务实管用、简便易行的原则,围绕八个方面的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这八个方面的要求,有些已在有关制度中有了规定,有些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比较成熟的做法上升为制度。对不成熟的,先行试点,结合实际再继续探索。总之,要对现行制度进行认真梳理,逐步建立有效管用、约束力强、惩戒有度、操作性强的新制度。

二是要强化监督检查,建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动态监管体系。纪委、监察、组织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协助党委抓好干部作风建设。通过信访举报、民主评议、工作测评等形式,建立对领导干部作风情况的动态监督和测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掌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情况。对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提醒,把问题解决在“初发”状态。对作风方面出现严重问题的,要坚决查处,决不姑息。

三是要落实责任目标,确保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落到实处。组织部门牵头,要制订出台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实施意见。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纳入到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并注意考核结果的应用,将领导干部作风状况作为干部考察、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引导、激励各级干部发扬优良作风,在师生员工中树立良好的干部形象。

四是要严明组织人事纪律,做好今年干部换届工作。按照学校的工作安排,今年上半年我们要完成中层领导干部换届调整工作,这是学校的一件大事,涉及部分干部的进退留转。从当前情况看,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保持了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但也有极少数干部心浮气躁,不安心工作,这种状况应予注意。干部换届调整方案还没有研究,根据学校管理队伍的实际情况,我们初步有个想法,年龄、任期要有规定,但又不单纯地搞“一刀切”。还应结合看工作业绩,看工作需要,看作风状况,看群众公认的程度。总之,要严格把握,但也要有灵活性,关键是有利于学校事业的发展。要严明一条纪律,不能跑,不能要,不能搞突击花钱。干部调整到位后,审计部门要介入对离岗、转岗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有问题的干部要追究责任。

我在这要特别说明一下,上次对离、转岗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资金使用上的问题,进行了教育,没有在纪律上处分干部。但是今天跟大家打个招呼,这次审计一定要严格,我在三年前就讲过了,领导干部要秉公用权,不能搞私利,不能搞小金库,那都是违反纪律的。

四、加强领导,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今年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十分明确,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加强领导,抓好落实。

一是加快惩防体系建设。去年学校印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实施办法》,今年的重点工作,就是要加大实施力度,探索新的经验,注重预防与惩治腐败相结合,注重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注重与阶段性任务相结合,注重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相结合,促使惩防工作进入常态化管理,融入到反腐败各项工作之中。要利用典型案件进行警示教育,以典型案件为教育素材,开展“以案论纪、廉洁自律”的教育活动,使党员干部受到警示教育,发挥以案治本的作用,加强超前防范和动态监督。

二要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关系反腐倡廉工作全局的一项根本制度,也是促使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认真履行“一岗两责”的制度保证。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必须坚持一把手负总责,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今年结合中层班子换届,要继续实行学校主要领导与各部门、各单位党政一把手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强化责任落实。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纳入本部门、本单位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目标管理,与其它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对发生违纪违法的部门和单位,要追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

三要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反腐倡廉与加强管理,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不要把它们割裂开来。要把反腐倡廉要求贯穿业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实践证明,哪里管理不严、不到位,哪里发生的问题就可能比较多。相反,哪里的党风廉政建设加强了,哪里的管理就会比较规范。各部门、各单位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加强管理统筹安排、相互协调、整体推进。

我还要特别强调一下管理工作。陈至立同志和周济同志都在讲话中谈到今年是高等教育的管理年,明确指出搞好管理是练好内功、提高质量的保障。我想这也是做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一个保障。高校加强管理,要围绕三大任务和三大建设来进行。学校的三大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建设是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基础建设。要注重抓好三件大事,一是办学经费的筹措和使用,二是学校内部管理,三是对外交流和合作。严格遵循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严格管理的要求,要重视抓好五方面问题:一是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二是加强财务资产、校办产业的管理,保证财务安全运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快产业规范化建设;三是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大学文化,弘扬大学精神,建设和谐校园;四是规范办学行为,维护学校稳定;五是要厉行勤俭办学校,加强节约型校园的建设。我们要根据教育部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探索办学规律,总结经验,做到有管理、有制度、有监督。

四要狠抓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近几年,我们在规范权力运行、推进反腐倡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政策措施,关键是要狠抓落实,要坚决克服一些部门和单位有章不循的问题。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对工作不力、敷衍塞责的要严肃批评,追究责任,限期整改。

五要加强监督检查。要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各项制度,重点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诫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经济责任审计、“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制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要积极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不断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专门机关监督与群众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八小时以外监督等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部位的监督。坚持“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的原则。要加强对基建工程招(投)标,以及基建材料、大宗物资设备采购和医药、图书、后勤生活品采购等方面的执纪监察,不断促进、提高招(投)标的质量和水平。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组织、人事、教务、科研、国资、招生、财务、基建、医疗、图书、后勤、设备等涉及“权、钱、人、物”等部门的工作情况,帮助查找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促进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农林科技大学范文篇2

关键词:校企合作;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暑期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种子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关系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最直接关键因素[1]。我国农作物种业自2011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后进入了产业升级的全新发展阶段。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种业市场全面开放,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我国种业发展与国际竞争中起到决定性作用。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出人才的重任,是为我国种业培养从事相关工作人才的主阵地[2,3]。现代种业发展对种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高素质应用型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也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现代种业的发展对种子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培养适应现代种业发展需要,创新意识强,具备坚实的作物遗传改良,种子生产、加工、储藏、质量检验,种业经营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扎实的实践技能,能在种业及相关行业从事作物遗传改良,种子生产、加工、储藏、营销与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更要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成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贮备相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桥梁,也因此要求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对种子科学研究、种子产业及其发展有深入的了解与认识。为更好地服务我国现代种业发展,2002年中国农业大学设置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并招生,迄今在我国多所农科院校都设置了这一专业。同时,多所农业高校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更好地进行课程设置,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培养中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教学改革与探索[4~1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03年开始招收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12],已经培养了数百名此专业学生,为全国种业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按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转变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贯穿大学4年课程培养的始终。高校通过采取与企业合作,让学生走进企业、深入生产一线的课外教学实践模式,能有针对性地为企业输出人才。实践证明,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模式,既可以让企业接收到满意的人才,同时可以让高校完成实践教学中的人才培养环节,对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同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探索将暑期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与多个种业公司签订了联合培养协议,如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荣华农业有限公司、陕西省宝鸡九丰农业有限公司、杨凌秦薯种业有限公司、山东京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

校外实习基地承担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暑期综合实习,校企合作育人的机制,对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强化科技服务农业生产的实践教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另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还聘请基地人员兼任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提高协同育人功能。通过校企合作实施暑期综合实践“顶岗实习”,一方面让学生受到专业与企业共同培养,让学生能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在种子企业管理、种子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引导和支持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创新性成果向企业集聚;另外,企业的需求也可以进一步引领专业培养中办学理念的更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已经完成了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检测、种子经营与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在此时设置的暑期综合实践,是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开展校企合作,在实施暑期综合实践教学中进行“顶岗实习”,是注重培养质量、注重教学实习环节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新模式。为此,以开拓学生视野、提升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开展校企合作新模式,进行“顶岗实习”,创新探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暑期综合实践教学实习体系,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践行能力,深入了解种子企业的运营、组织与管理方式,从学生专业的视角去发现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种业发展的措施,全面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贮备相关的专业技能。1开拓视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与陕西杨凌伟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陕西荣华农业有限公司、陕西省宝鸡九丰农业有限公司、杨凌秦薯种业有限公司、山东京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负责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利用暑期综合实践教学环节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充分拓展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的功能。同时聘请企业负责人及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在企业管理、运营,种子生产、加工、销售等关键环节,对学生进行专门的主题讲座与培训,开拓学生的视野,确保校外实习取得一定成效。学生通过与企业家之间的对话,对种子行业及其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对毕业后将要从事的相关工作岗位提前进行了解与感受,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提升技能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暑期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走进种子企业各个部门进行“顶岗实习”,与企业员工一起从事种子的收购、检测、加工、储藏等工作。企业在学生实习期间同时开展对应的培训,包括各类种子加工、包装、运输机型的工作原理和种子质量检测及操作技能。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在暑期综合实践实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种子生产、收购、加工、包装、储藏、销售等环节,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3综合能力培养学生深入种子企业,通过“顶岗实习”参与种子生产、收购、加工、包装、储藏、销售等环节,协助单位人员完成相应工作。同时在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并分析现代种子企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编制现代种子企业的发展规划。实习指导教师将整个实习报告划分为若干板块,根据学生的特长和报告内容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不同的小组负责本组的报告内容。通过将所学相关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锻炼学生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暑期综合实践教学,组建了以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和种子企业相关负责人为组长,种子科学系主任、主管教学的秘书、学生辅导员以及实践教学课程负责老师为成员的工作小组。

农林科技大学范文篇3

“这份调查报告是由106名博士,在集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调研上万农户的基础上精心撰写而成的,调研方向包括农村基层政权、减负增收、医疗教育文化、退耕还林和打工者权益等近10个热点问题。”5月1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侯军岐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透露,“这份报告除公开出版外,还将呈送高层决策者。”

侯军岐已为这本即将出版的调查报告起了一个名字:《博士十策》。“我们的博士通过与农民和基层官员面对面的交流,搜集到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希望能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建言献策,为实现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在此之前,有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园艺等专业学科的106名博士,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派往陕西的农村。这个被校方称为“百名博士访三农”的活动,被博士们形象地称为“上山下乡”。

农民不是不愿意讲真话

谈到这次“博士访三农”活动的起因时,侯军岐说,“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缺少的不是理念和方法,而是第一手的基层情况。解决‘三农问题’如同病人看病,病把握不准,再好的‘药方子’也没用。”

2月21日,筹备了半年之久的“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启动,首批30名博士奔赴陕西的宝鸡、汉中、商洛和安康。

“以前关于三农问题只是一个观念,只是一个概念,这次下去之后,感觉到了责任。”在读博士王秀娟深有感触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虽然去之前早有心理准备,但下去之后发现,一些农村的贫困现状还是让人触目惊心。”

2月23日是农历的元宵节,王秀娟把带去的元宵和走访的村民一起煮着吃,“有一个男村民,吃着吃着眼泪就掉在碗里了,说他一辈子还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听得我们心里特别沉重,也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博士们和村民同吃同住。“我住在村长家,村长家的条件还是比较好的,但没有多余的被子,我和村长媳妇盖一床被子。”王秀娟说。

陕西省柞水县瓦房口乡党委书记万维勤对这次“博士访三农”活动“感到非常惊喜”,“现在一些上级领导来农村视察情况,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农村有好多地方是需要步行才能到达的,但有几个领导能深入到这些地方去呢?顶多是车能开到哪儿就调研到哪里,会导致调研不够真实和全面。”

一个让万维勤感受深刻的事情是,“现在好多希望小学的选址都是在车能开到的地方,而真正在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深山里,希望小学却没有几个。”

“好多人有顾虑,担心我们的调查不会得到农民的配合。这是毫无道理的,农民是不敢向他的县官、乡官讲真话,而不是不愿意讲真话。”侯军岐说。

“这次活动对帮助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有益的补充。”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助理巡视员梦熊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评价说。据了解,陕西省省长陈德铭对此次活动曾作出批示:这应该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调研活动,既可使政府从一个侧面了解行政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不足,又可使博士们在实践中受到一次国情教育。

“这是一场求解‘三农’问题的民间实验。”华商报社执行总编辑孙晓冰认为。此次“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由华商报社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策划,《华商报》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后税费时代的农村需求

“我们在调研途中,经常会被农民拦住,咨询一些问题,有好多农民还找到我们的住处问我们,问的有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种植前景等,农民对科技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博士生刘天军说。

让刘天军感到疑惑的是,每个县乡都设有农技站,但很多人什么也不懂,“我向农民发了1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8份,73份显示农户很需要科技人员,但没有科技人员下去为他们服务。”

商洛市新田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经理李元在听说“百名博士访三农”的活动后,专门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邀请博士生到他的企业去看一看:“我们的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总感觉力不从心,想请博士从更高更深层次指导。”

李元毫不隐讳地说,当地政府每年都有好多科技下乡的活动,“但大多是刷刷标语,或者在大街上摆个桌子宣传一下,流于形式。”

对此,柞水县瓦房口乡党委书记万维勤解释说:“乡镇干部的素质比较差,知识层次老化,信息落后,科技人员缺少,这些差异直接限制了经济发展。”

李元向《瞭望东方周刊》讲述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真事:“某县农业局的一位领导对农业一窍不通,有一年冬天下大雪,这位领导十万火急地给各乡镇领导打电话质问,‘下这么大的雪,把麦苗冻死怎么办?你们采取了哪些防护措施?’”

“农村现在非常需要科技人才,尤其是农业税减免之后,农村的发展有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但现在好多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把自己可以致富的土地放弃了,舍本求末,因为从土地上他们得不到更多的收益。如何利用科技增收,这是目前解决农民收入的一个瓶颈。”

《瞭望东方周刊》在2004年9月采访宁夏回族自治区撤销陶乐县建制一事时发现,这个总人口仅3.2万人的小县城,竟然有2300多人吃财政饭的,而在政府各部门严重超编的同时,却是各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严重缺编。

“综观中国农村历次变革,政策从基层来,从实践中来。”“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称,“所以后税费时代的中国农村需要更多的精英知识分子深入农村,与农民相结合,学习农民的创造力,发现农村的潜力,与农民协作,总结经验教训,寻找农业问题的综合解决之道。”公务员之家

不过,侯军岐认为:“大学要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我感觉难为了大学,大学的利益源在哪里?教师的利益源又在哪里?社会责任感要和利益对接起来。”据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学生只有不到30%到了农业岗位上,而真正专业对口的不到10%。

高教改革尝试

在读博士生王秀娟目前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副主任,1996年留校,主要教授课程为《农产品贸易》,“以前讲到农村时只是泛泛来说,现在就有具体的事例了。”

据《瞭望东方周刊》了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开展的同时,中国农业大学也开展了“红色1+1”科技行动,学校12个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与北京市密云县12个村党支部共建,100名博士生进村,1个党支部带动一个村庄,一名博士生帮扶1个农户。

“学校还从这些党员博士生中选聘6人到密云县挂职,分别任农委、科委等部门副处级干部。”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的秘书王海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王目前挂职密云县任县长助理。

王海滨称,中国农业大学目前已有多名教授或在读博士生到地方挂职,如在云南红河州有1名副州长和6名副县长,在河南开封有1名副市长和6名副县长,“最近河北涿州市委又到学校联系,希望有人到当地挂职。”

农林科技大学范文篇4

关键词:实践教学模式教育创新顶层设计实践教学平台体系质量监控与评价

1.农林大学本科实践教学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近1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依靠合并、升级和扩招等措施的推动,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迫切需要通过有效制度和机制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进行建设和监控,确保其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为此,教育部于2001、2004年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主旨是培养高质量的创新性人才。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作用已日益彰显。2009年教师节前夕,国务院总理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并在该校听了五节课,下午同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座谈。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说,我们早就看到了这些问题,并且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为什么成效还不够明显?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我们需要由大批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来办学,这些人应该树立终身办学的志向,不是干一阵子而是干一辈子,任何名利都引诱不了他,把自己完全献身于教育事业。我们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想通过改革来努力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纵观全国高校的实践教学现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1实践教学普遍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这一则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二则由于中国的基础教育设施普遍不足,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多数没有动手或很少动手做过实验或参与实践,基本上是“出了学校门,再进学校门”、在书桌上面度过的。

1.2新入校的大学生和部分年轻教师,受中国教育习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普遍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对新时期实践教学在培养创新、创造、创业“三创型”人才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环节长期得不到各有关方面的足够关注。

1.3校内实践环节多具封闭性、延后性和被动性。中国大学的校内实践环节,一般都是成熟的实践内容,且多为验证性实践,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培养,加之社会需要的前沿技术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体系封闭,新知识内容想要成为成熟案例,要经过较长时期的整理,造成信息延后。更有一些大学实践教学内容多年一成不变,学生科研能力得不到足够训练,长期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1.4校外实践环节效率普遍比较低下。大学校外实践环节的设置本身即出于校内实践长期保持之不足,如果校外实践环节能充分而完整地实施,就能够完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的人才培养需求。但自1999年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后,本科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反映在实践教学体系上尤为明显。而且学生就业压力大,实践教学教师数量有限,造成校外实践质量下滑,效率偏低,无法达到预期的实践培养目标。

1.5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成本高。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开展与完成,需要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而长期以来由于各大学实践教学经费普遍不足,加上物价上涨等因素,致使实践教学开支不断增大,造成实验室和校内实验基地建设相对滞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理想甚至难联系,严重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稳定保障与提升。

1.6未能构建起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原有的实践教学各环节大多围绕理论教学设置,成为理论教学的简单验证或重复,加之实践教学安排分散,各环节之间缺乏科学、有效的衔接与整合。

1.7实践教学基地难以保证。一是一些实践教学接受单位鉴于技术和管理的保密性,担心学生会教学使其商业或技术秘密泄露,不愿接受;二是高校安排的实践教学时间相对较短,与接受单位所要求的时间较长形成矛盾;三是实践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接受单位正常的工作进程。四是安全隐患的存在和责任分担不明确,导致实践教学接受单位产生无形压力。

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如何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快教学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是中国各高等院校需要认真面对和研究、探索的新课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以来,连续设立专门研究项目,资助必要的研究经费,开展此项研究探索与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2.农林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探索论文

2.1改革探索的总体思路。

面对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及其变化趋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充分认识到新世纪要求高校培养的本科人才不再是过分强调“知识型”为主的“专门化”人才,而是要培养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创新型人才。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与实践的着眼点是从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入手,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2改革探索的基本内容。

2.2.1从顶层设计入手,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发挥实践教学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作用的体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索构建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四大模块(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与创新训练、创业实践)、十大环节(军事训练、课程实验、教学实习、专业劳动、生产劳动、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论文)、三个层次(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且成龙配套的实践教学新体系。这个体系的构建既遵循了教育要循序渐进的科学规律,又涵盖了从课程到专业进而开展综合实践的全面实践能力的培养。

2.2.2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目标,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①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整合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等课程教学实习,形成生物学综合实习。

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工程意识以及适应现代化工程制造、研发为目标,全面开展“工程训练”实习。

③以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为目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2.3加大投入,统筹规划,搭建满足各层次各类专业需求的“三类”实践教学平台。

“三类”实践教学平台是,以学生基础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基础实践平台;以满足学生专业基础与初步科研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以加强学生综合技能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综合生产实践平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具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优良传统。学校在选址上充分利用杨凌“三级”环境优势,形成了旱地—半干旱地—水地三类实践教学区分布,立足于西北干旱地区开展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建立了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以及水地农业实验站,充分满足了各类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随着学校多学科格局的逐渐形成以及当今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该校近年来又根据不同学科提出了“以生命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优势农科专业”、“以现代工程技术提升传统工科专业”以及“以社会科学定位观测加强经管文法等专业”的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基础实践教学平台进行了资源重新配置,提出了“立足校内、联系区域、拓宽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需求。

2.3.1立足校内、以满足学生基础实践为目标,构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系统整合各类实验室,建立了语言、计算机、物理、化学、生物、遗传工程、电工电子、测绘、微生物等9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38个院级教学实验室。初步形成了完整配套的校内基础实践教学平台。

②在校内新建或改建农业与生命科学教学实验园区、动物生产教学实验园区、林学与园林教学实验园区、工程训练中心、新天地设施农业科技园、博览园、社会科学定位观测站等,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基本认知实践教学和部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2.3.2联系区域,以满足专业实践为目标,构建了区域化实践教学平台。

西北农林科技大充分学利用学校位于国家唯一的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加强与杨凌示范区的合作,为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搭建了平台。各学院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与对口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就近进入工厂、企业了解生产实际,参与企业生产等全过程。目前在本区域内共建立了各类实践教学基地31个。如该校机电学院与杨凌天工实业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天工工业设计研究所”,该校动科学院与陕西省饲料厂、杨凌本香集团、绿方生物公司等13家企业共建了动物科学与医学实践基地,该校园艺学院与鼎天济农公司、绿嘉农业商贸有限公司、新绿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

2.3.3拓宽校外,以满足综合生产实践为目标,构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技术服务为纽带,在学校所在地杨凌区以外分层次、分区域,按专业特点建立校企合作基地,目前已在全国16个省(市)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60个。该校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充足、学科专业覆盖面广的优势,把学生的创业创新训练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充分接触生产一线,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就业渠道,经风雨、见世面、增才干、长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训练真正落到了实处。

2.4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为使实践教学真正发挥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目标,确保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至关重要。为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加强“过程监控”,以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农林大学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初步效果

3.1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3.1.1按照办学指导思想和“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总体设计和改革。调整实践课程学时、学分的对应关系,将实践教学课程学时与学分对应关系由原来的18∶1调整到32∶1,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重;课程实验学时在32学时以上的单独设课;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安排上,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比例不得低于30%,其中综合性实践不得低于20%。集中进行的综合实验、实习、社会调查、科研训练等,1周记1学分。实验学时达到80%的课程,按照实验技能课程对待。并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应占开设实验课程总数的90%以上。与此同时,为了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西北农林科技大将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从2004级本科生试点、2005级全面推行本科生修够创新与技能8学分方可毕业。

3.1.2形成了与理论教学体系密切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四个模块、十大环节、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

3.1.2.1按照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与创新训练、创业实践四个模块,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论文)、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进行整合,作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大类课程之一,独立设置了课程模块,从而把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落到了实处。

3.1.2.2将实践教学环节划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生产实践三个层次和“三个阶段”,与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合理匹配。基础实践层次主要结合学生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安排,以课程实验为主,重点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主要在1-2年级完成。专业实践层次主要结合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安排,进行教学实习和技能训练,强化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在2-3年级完成。综合生产实践层次主要结合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安排,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方法和基本技能,主要在3-4年级完成。

3.1.2.3通过将军事训练、生产劳动、专业劳动、社会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论文(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等十大环节作为培养方案的大类课程之一,从而把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落到了实处。

3.1.3系统整合课程教学实习,实施综合化教学实习。将每学年第二学期末期与暑假定为“实践教学周”,各专业一至三年级在实践教学周至少安排1-4周综合教学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实践周数不得少于10周。

3.2创新“模块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必要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适应市场为原则,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建立“厚基础、宽专业、强技能、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一基本要求指导下,建立了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科研与创新训练、创业实践等四个实践教学模块。

3.2.1课程实验模块按照实验内容、性质及目标,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创新性实验。

基础性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重点对基础科学各类课程中的重要定理、现象、过程进行验证性和事实说明性实践,从而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理科专业课程教学中,都安排了大量的基础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重点对基础科学、专业技术科学各类课程中涉及的综合性、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安排综合性实验。在专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农学类、动物科学类专业生产课程教学实验进行全面整合,开设了植物生产学和动物生产学综合实验,同时将生命科学类、食品科学类专业的专业生产课程教学实验整合为生物技术综合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良好。

设计创新性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实验方案、过程、结果分析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以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创新能力。根据近年来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计划及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生物技术类专业积极开展了设计创新性实验。

3.2.2教学实习模块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以更新实习内容为核心,积极探索各类专业实习教学模式。

3.2.2.1整合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等基础课程教学实习,实施生物学综合实习。

增设综合性强的生物学课程教学实习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该校将植物学、生态学、气象学、土壤学以及动物学野外教学实习进行总体调整,实习内容由单纯的植物学课程实习改为以植物学实习为主,包括动物学、生态学、土壤学和气象学等课程的部分内容,形成多学科的综合性实习。这样既丰富了课程实习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应用综合性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节约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本。这一改革从2005年起步试行,2006年全面实施。2008年,该校共有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植保、制药工程、园艺、设施、环境科学、水土保持、资环、草业、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科学、林学、园林共17个专业56个班级1661人进行了这一生物学综合实习。通过对这一改革进行跟踪调查,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实习效果很好。

3.2.2.2全面开展“工程训练”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工程意识。

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要求,以培养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工程制造、研发为主和以培养非工科类学生的工程意识为主的工程训练实习,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近年来在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中迈出的一大步。根据专业学科不同,该校对所有本科专业增加不同层次的工程训练实习项目,并纳入实践教学环节,每周记1学分。将工程训练分为甲(4周)、乙(2周)、丙(1周)三个层次,其中甲层次主要面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机械工程类工科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制造、研发能力为主;乙层次主要面向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非机械类工科专业,以培养学生工程操作和一些工程制造能力为主;丙层次主要面向非工科专业进行认知实习,以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为主。

农林科技大学范文篇5

“这份调查报告是由106名博士,在集中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调研上万农户的基础上精心撰写而成的,调研方向包括农村基层政权、减负增收、医疗教育文化、退耕还林和打工者权益等近10个热点问题。”5月1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常务副院长侯军岐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透露,“这份报告除公开出版外,还将呈送高层决策者。”

侯军岐已为这本即将出版的调查报告起了一个名字:《博士十策》。“我们的博士通过与农民和基层官员面对面的交流,搜集到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希望能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建言献策,为实现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在此之前,有农业经济管理、农业技术经济与项目管理、园艺等专业学科的106名博士,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派往陕西的农村。这个被校方称为“百名博士访三农”的活动,被博士们形象地称为“上山下乡”。

农民不是不愿意讲真话

谈到这次“博士访三农”活动的起因时,侯军岐说,“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缺少的不是理念和方法,而是第一手的基层情况。解决‘三农问题’如同病人看病,病把握不准,再好的‘药方子’也没用。”

2月21日,筹备了半年之久的“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启动,首批30名博士奔赴陕西的宝鸡、汉中、商洛和安康。

“以前关于三农问题只是一个观念,只是一个概念,这次下去之后,感觉到了责任。”在读博士王秀娟深有感触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虽然去之前早有心理准备,但下去之后发现,一些农村的贫困现状还是让人触目惊心。”

2月23日是农历的元宵节,王秀娟把带去的元宵和走访的村民一起煮着吃,“有一个男村民,吃着吃着眼泪就掉在碗里了,说他一辈子还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听得我们心里特别沉重,也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博士们和村民同吃同住。“我住在村长家,村长家的条件还是比较好的,但没有多余的被子,我和村长媳妇盖一床被子。”王秀娟说。

陕西省柞水县瓦房口乡党委书记万维勤对这次“博士访三农”活动“感到非常惊喜”,“现在一些上级领导来农村视察情况,都是事先安排好的,农村有好多地方是需要步行才能到达的,但有几个领导能深入到这些地方去呢?顶多是车能开到哪儿就调研到哪里,会导致调研不够真实和全面。”

一个让万维勤感受深刻的事情是,“现在好多希望小学的选址都是在车能开到的地方,而真正在最贫困最需要帮助的深山里,希望小学却没有几个。”

“好多人有顾虑,担心我们的调查不会得到农民的配合。这是毫无道理的,农民是不敢向他的县官、乡官讲真话,而不是不愿意讲真话。”侯军岐说。

“这次活动对帮助政府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有益的补充。”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助理巡视员梦熊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评价说。据了解,陕西省省长陈德铭对此次活动曾作出批示:这应该是一次十分有意义的调研活动,既可使政府从一个侧面了解行政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不足,又可使博士们在实践中受到一次国情教育。

“这是一场求解‘三农’问题的民间实验。”华商报社执行总编辑孙晓冰认为。此次“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由华商报社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策划,《华商报》对此次活动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后税费时代的农村需求

“我们在调研途中,经常会被农民拦住,咨询一些问题,有好多农民还找到我们的住处问我们,问的有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种植前景等,农民对科技的需求还是非常大的。”博士生刘天军说。

让刘天军感到疑惑的是,每个县乡都设有农技站,但很多人什么也不懂,“我向农民发了1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98份,73份显示农户很需要科技人员,但没有科技人员下去为他们服务。”

商洛市新田地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经理李元在听说“百名博士访三农”的活动后,专门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邀请博士生到他的企业去看一看:“我们的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总感觉力不从心,想请博士从更高更深层次指导。”

李元毫不隐讳地说,当地政府每年都有好多科技下乡的活动,“但大多是刷刷标语,或者在大街上摆个桌子宣传一下,流于形式。”

对此,柞水县瓦房口乡党委书记万维勤解释说:“乡镇干部的素质比较差,知识层次老化,信息落后,科技人员缺少,这些差异直接限制了经济发展。”

李元向《瞭望东方周刊》讲述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真事:“某县农业局的一位领导对农业一窍不通,有一年冬天下大雪,这位领导十万火急地给各乡镇领导打电话质问,‘下这么大的雪,把麦苗冻死怎么办?你们采取了哪些防护措施?’”

“农村现在非常需要科技人才,尤其是农业税减免之后,农村的发展有了更大的利润空间。但现在好多农民纷纷外出打工,把自己可以致富的土地放弃了,舍本求末,因为从土地上他们得不到更多的收益。如何利用科技增收,这是目前解决农民收入的一个瓶颈。”

《瞭望东方周刊》在9月采访宁夏回族自治区撤销陶乐县建制一事时发现,这个总人口仅3.2万人的小县城,竟然有2300多人吃财政饭的,而在政府各部门严重超编的同时,却是各乡镇农业科技人员的严重缺编。

“综观中国农村历次变革,政策从基层来,从实践中来。”“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称,“所以后税费时代的中国农村需要更多的精英知识分子深入农村,与农民相结合,学习农民的创造力,发现农村的潜力,与农民协作,总结经验教训,寻找农业问题的综合解决之道。”

不过,侯军岐认为:“大学要成为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我感觉难为了大学,大学的利益源在哪里?教师的利益源又在哪里?社会责任感要和利益对接起来。”据介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学生只有不到30%到了农业岗位上,而真正专业对口的不到10%。

高教改革尝试

在读博士生王秀娟目前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副主任,1996年留校,主要教授课程为《农产品贸易》,“以前讲到农村时只是泛泛来说,现在就有具体的事例了。”

据《瞭望东方周刊》了解,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百名博士访三农”活动开展的同时,中国农业大学也开展了“红色1+1”科技行动,学校12个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与北京市密云县12个村党支部共建,100名博士生进村,1个党支部带动一个村庄,一名博士生帮扶1个农户。

“学校还从这些党员博士生中选聘6人到密云县挂职,分别任农委、科委等部门副处级干部。”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的秘书王海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王目前挂职密云县任县长助理。

王海滨称,中国农业大学目前已有多名教授或在读博士生到地方挂职,如在云南红河州有1名副州长和6名副县长,在河南开封有1名副市长和6名副县长,“最近河北涿州市委又到学校联系,希望有人到当地挂职。”

农林科技大学范文篇6

关键词:文化建设;大学精神;创新文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一、引言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教育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以教育的方式世代绵延、生生不息;教育以文化的指引不断前进、持续发展。大学,作为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机构,注定要承载神圣的文化使命。面对各种文化思想相互激荡的大潮,面对社会文化生活多样活跃的态势,面对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全社会求知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大学如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二、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衰微的原因

文化的核心在于精神。随着时代的变迁,任何物化的东西都会消逝,只有精神的力量是永恒的,精神支撑人类追寻幸福、自由、文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对经济的发展最终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要,充实人内心的世界。人需要精神,大学更需要精神。古代大学是哲学思维的场所,中世纪大学是传播人文知识和道德真理的圣殿,如今,大学虽然走出“象牙塔”,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但真、善、美仍然是大学永恒的追求。“大学围墙淡出,但大学精神永存”。

大学精神是指大学以拟人格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是在校园传统文化基础上,通过校园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并经过历史的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形成的,是校园精神文化体系中高度成熟并业已被全校师生员工一致认同的主体精神文化。

从哲学层面看,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的理性汇聚,是学校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从文化学的层面看,大学精神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高境界,统领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理想之所在,内涵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求真精神、研究精神等;从教育学的层面看,大学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大学校长的文化自觉意识,折射出的独特感染力、凝聚力、约束力和辐射力,极大地影响着校园人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品格行为等的养成;从历史的角度看,大学精神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它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积淀、选择、凝聚、发展而成的,是大学主体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价值认同的自然结果;从社会的角度看,大学精神是大学尊严和价值得以实现的支撑,是大学文化格调、文化品位的本源,社会公众对一所大学的认同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办学成效以及其对社会影响力的肯定,而这些无不以大学精神为基础和引领。所以说,大学精神“具有相对于政治组织体制而言的独立性,相对于意识形态而言的自由性,相对于组织化社会自我确认特性而言的批判性,相对于重视功利的社会习性而言的创造性与传授知识的超脱性,相对于社会分工专门定势而言的包容性”。

然而,当大学走出象牙塔,越来越走近社会政治、经济舞台时,在与世俗、功利的较量中,大学精神却逐渐衰微了,主要表现为:

1.人文精神失落。人文精神是蕴含在人文科学之中的普遍价值观念,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拷问,是对人类存在价值的肯定,是对人性自由的释放,是对人类权利的维护,是对至善、至美精神境界的追求。人文精神体现了一种对人的存在、发展的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人们常常用“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素质”来评价当代的大学生,归根到底是由于我们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塑造。

2.办学功利化。高等教育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一大职能,但是大学不能跟着市场走,市场经济的过多介入,必然导致大学产生急功近利的倾向。大学要体现出一定的文化格调和文化品位,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大学要创造新的人类文明就要为了真理而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天然地反对功利,与社会即时的、功利的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学术世俗化。一个民主、文明、公正的社会不能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享有一定学术自由的、不屈从于任何外在权威并能够摆脱任何外在诱惑的精神气质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的存在。否则,社会创新和发展的动力就会受到削弱,社会就会流于鄙俗,成为人欲横流、精神颓废和理想黯淡的名利场。而在世俗文化的冲击下,抄袭、剽窃等学术腐败现象却使大学陷入了诚信危机之中。

4.校园文化庸俗化。在社会体制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冲击下,没有大学精神的支撑和引领,校园人的价值选择显得无所适从。快餐文化、速食主义、拜金享乐、唯西方为上代表了一部分大学生的心态和行为模式。

5.发展趋同化。一所大学的精神同这所大学独特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有密切关联,是国家意志、社会趋势与学人精神相互融合的结晶。这就注定大学精神具有浓厚的独特性,因此才能彰显出一所大学的形象、特色、风格和水准。譬如我们常听到的“北大之创新,清华之严谨,南开之笃实,浙大之坚韧”,便是人们对于这些国内著名学府所特有的精神概括。而现今我国诸多高校的发展有趋同化的现象,没有独特的大学精神为引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大学精神

大学以其博大、精深、理想、价值、智慧等精神特质超越了世俗的功利物欲,捍卫着人类的理想信仰。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不断地凝练大学精神,才能固守好我们的精神家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坐落于我国的农业硅谷——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共建,是我国目前农、林、水学科最为完备的高等农业院校。学校现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也是全国设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经过70多年的历史沉淀和积累,学校秉承了“诚朴勇毅”的校训精神,结合新时代“热爱杨凌、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杨凌精神,围绕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不断凝练大学精神,培育创新人才,推进学校的纵深发展。

(一)继承传统——大学精神的积淀和延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我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在“建设西北”、“开发西北”的呼声中,由著名爱国人士于右任先生、杨虎城将军于1934年选址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杨陵,创办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与关怀。、、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吴邦国、、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回良玉、吴仪、陈至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校视察,李岚清曾6次抵校视察,对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特别是2004年4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视察学校并与专家、教授座谈,提出学校“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任务,求真务实,顽强拼搏,竭诚奉献,开拓创新,攀登农业科技高峰,为促进农业的发展,为实现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使全校师生深受鼓舞。

建校73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农为本,强农富民,以推进我国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在西北大地谱写了一曲曲“教稼之歌”。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积淀形成了“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的优良传统。一代代师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秉承“诚朴勇毅”之校训精神,心怀社稷,情系苍生,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使学校的优良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延续、发扬和广大。

(二)彰显特色——大学精神的独特亮点

长期以来,农业高校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人才的培养模式陈旧、专业划分过细、课程结构单一等问题,使得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是“窄深型”的专才,这样的人才知识面和实践视野狭窄、基础薄弱、适应性差,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节奏不协调。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是基础厚实、专业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具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人才。因此,学校在教学改革中努力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将教学、科研和产业三要素优势互补、紧密结合,形成更大的教育系统——产学研一体化的教育系统,将“深窄专家型”培养目标变革为“广适通才型”培养目标,重视人才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普适型农业科学研究人才、农业工程技术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

产学研紧密结合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73年一脉相承的鲜明办学特色。学校植根于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以服务旱区农业为己任,实现了“教学、科研、推广有机互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在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思想的统领下,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深入开展,使大学精神彰显出独特的风貌。学校合并组建后,在教育观念上转变了教育人才观,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按照“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教育质量观,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理念,推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办学思路上,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建立厚基础、宽口径、强专业、重实践、多层次的培养体系,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坚持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宗旨,形成了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以科技支农、科技下乡为主体,以文化教育下乡为辅助,以“绿色营精神”为支柱,以“博士+硕士+本科”模式组队的社会实践新格局,通过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了社会服务功能,增强了学生“学农、爱农、扶农”意识。

(三)凝练杨凌精神——大学精神的进一步深化

2007年4月18日,荣获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友李振声重返母校,为广大师生作了题为《学习•实践•创新》的报告。作为曾在杨凌工作生活31年的老一辈科学家,李振声院士深情回忆了几代知识分子扎根杨凌为祖国农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提出要认真总结“杨凌精神”,并欣然题词“杨凌精神代代相传”与师生共勉,其情之切,其意之深,令人感动,发人深思。“热爱农业,扎根基层,艰苦奋斗,做出贡献”的“杨凌精神”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师生的热烈响应,一场“向李振声院士学习,发扬杨凌精神”的活动在全校范围迅速展开。广大师生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杨凌精神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使大学精神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建校73年来,学校始终紧扣“三农”发展的主题,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广大师生始终坚持“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的信念,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以推进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为我国农业及农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高度重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自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学校连续四年报名和录取人数均位于陕西省高校之首,并且学校毕业生以其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获得了地方干部群众的认可,涌现出各级先进典型20多人。

(四)培育创新文化——大学精神的发扬光大

“会中外学术有容乃大,凝古今正气无欲则刚。”大学是坚持人类道德风尚、文化希望、科学理想之价值使命的重要场所,再也没有其他社会机构能够取代大学而承担探求真理、弘扬正气的文化重任了。正如有人所言:大学不仅应该是人类智慧的大脑,人类思想感情的宝库,还应该是人类照亮黑暗、驱逐愚昧的良知和火把,是反映时代的脉搏和人间喷薄而出的浩然正气,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胆识、勇气、志向和智慧。因此,学校着力构筑创新理念的精神文化,大力弘扬四种精神:一是崇尚学术,探索真理;二是大胆质疑,敢于批判;三是追求个性,求新求异;四是勇于尝试,勤于实践。学校以创新教育观贯穿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独立创新、批判求真精神,使大学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为鼓励和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专门成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委员会,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以项目方式支持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科技创新的热情。为充分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校构建了三大类实践教学平台,一是打破二级学科界限,根据学科相近原则构建了9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和38个院级教学实验室;二是与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入区企业结合,构建区域化实践教学平台;三是以技术服务为纽带,在杨凌区外分层次、分区域,按专业特点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这三类实践教学基地,使学生在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生产实践三个层次上得到系统训练,激发了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斗志,充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五)引领社会前进——大学精神的升华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转型,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相应的文化变革。对文化来说,其生命在于它不断地进步与创新,只有不断更新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没有文化的更新和创造,就没有文化的真正发展。大学作为人类最纯洁的精神家园,是创造并培育先进文化的中心,始终辐射、影响、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大学是国际文化和学术交流的中心,大学是大师云集的场所,大学学术自由的传统可以激发文化创造的热情。大学以其优越的条件和独特的地位在文化创造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学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与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功能互相配合、互为支撑,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综合作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注重发挥文化对社会的辐射作用,着力提升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使大学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学校突出特色,建立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团)80余支,加大志愿活动的社会辐射力度。学校坚持“精心选好基地,突出科技主题,发挥学农优势,深化思想教育”的指导思想,突出教育与服务两个功能,扎实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每年开展科技下乡、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学雷锋服务、迎新系列服务、农高会志愿者服务、保护母亲河行动、义务献血等志愿者服务活动30余项,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达4万多人次。中央电视台、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等媒体对学校开展的“保护母亲河行动”、“大学生关注环保”等活动进行了报道。

四、进一步发展大学精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73年来,培育出一批批以“诚朴勇毅”为精神面貌的大学毕业生。他们以自身的行动和成就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展现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积淀,展现了大学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魅力和风采。今后,学校一定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要求,顺应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凝练大学精神,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云山.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N].人民日报,2007-10-29.

[2]任剑涛.大学的主义与主义的大学[J].东方文化,1998(5):7-10.

[3]王英杰.论大学的保守性——美国耶鲁大学的文化品格[J].比较教育研究,2003(3):1-8.

农林科技大学范文篇7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步伐,经县委组织部、县干部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研究同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设立教学点,定向培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MAP),现将选送学员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养目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经国家批准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MAP)培养院校,承担着陕西MAP培训任务,通过系统的MAP课程培训,使学员成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二、学制和学位

学制为三年,采取在职学习先修学分方式,每月集中2--3次双休日授课,学员修滿规定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者,颁发农业推广硕士学位,并举行隆重的学位授予仪式。

三、培养对象和报名条件

培养对象:在全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和管理素质,并具备报名条件的干部。

报名条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品德良好、政治素养较高,工作业绩突出,遵纪守法;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年龄不限、身体健康。

四、入学考试科目及方式

全国联考(GCT),考试科目:语言表达、数学基础、逻辑推理和英语。配有考前辅导,不另行收费。

五、培养人数、报名办法及学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设教学班一期招收学员40名。按规定的条件,在本人自愿报名的原则下,各单位可根据自身需求推荐选送。学员资格经组织审定后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发给入学通知书。

报名办法及时间、地点:凡符合报名条件者,需持本单位同意报名的推荐介绍信、学历证明原件(复印件)、身份证原件(复印件),于2007年3月5日至2007年4月20日到县委组织部报名。

农林科技大学范文篇8

梁书记指出,最后。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紧紧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职业技术学院的科技优势,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从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入手,大力发展农林牧良种,优质苗木花卉、名优新特果品、特种养殖、无公害蔬菜等产业,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同时采取企业主导、农户参与、科技指导、政府推动的形式,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农业、专家与农民的结合,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考察团不虚此行,受益非浅。梁书记要求:一是要确立“名、优、特、新”农产品的引进、生产和发展这一战略思路。各乡镇要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确定好种养殖项目和主导产业,常抓不懈。二是要牢固树立几种观念,抓紧抓好,即:农业产业结构必须调整;科技成果要转化为实实在效益;农产品市场体系步伐要加快;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规划协调和服务监管作用;要优化农业发展环境,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三是要做大做强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上做大文章。

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刘和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梁及农业领导小组部分领导同志带领县农口部分单位、各乡镇有关领导40多人,月日。杨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参观考察。

考察团一行先后参观了生物工程、良种产业、旱作农业、节水设备制造、特色旅游等优势产业基地和农业实用技术示范推广基地,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听取了西北农村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罗教授就农业和农村经济做的专题讲座;考察团一行还参观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昆虫博物馆、模拟人工降雨设施现场、卫星监测中心和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西北农村科技大学会议室,随后。考察团成员召开专题讨论会,与会人员就如何结合本乡镇、本部门工作实际,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逐个进行了发言,并展开热烈讨论,均表示要以这次参观学习为契机,思想上和行动中有较大转变。

农林科技大学范文篇9

关键词:创新创业;协同培养;特色发展

1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要义

长期以来,对创新创业内涵要素认识的偏颇,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层面的误区。根据学术界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认识,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注重实践,激发学生创造力、创新力的教育活动。在这里有几个关系需要厘清。

1.1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厘清的三种关系

创新和创业的关系。美国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指出:“如果把创业比作美国经济的发动机,那么创新就是此发动机的汽缸,它带动了重要新发明和新技术的诞生。”创业的核心与本质是不断的创新,创新支撑着创业发展,创业是创新理念、要素行动化的体现形式。创业的创新,重在应用的创新,促进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商业化;创新的创业,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创新型创业、机会型创业和高增长的创业形式和模式。由此可见,创新创业不是创新和创业的简单叠加,说到底是一种双生关系。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不是游离于学科、专业教育之外的空洞教育,而是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的教育形式。有学者运用生物学上的共生理论来解释创新创业教育的区别,认为这二者既不是寄生条件下的“点共生”模式,也不是共生条件下的“间歇共生”模式,而是对称互利共生条件下的“一体化共生”特殊模式。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一体化共生关系”,一方面,要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化我们的专业教育改革,促进专业教育内涵特色发展;另一方面,要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元素,在不打破原有专业知识体系框架下,扩展专业教育的空间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特殊群体和全体学生的关系。创新创业教育面向的是特殊群体,还是全体学生这也是需要搞明白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只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公司潜质的学生开展的专门技能性教育和训练”,这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1.2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义

农林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行业地域特色鲜明的教育体系。一方面,农林院校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持,为区域及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区域及农林行业为农林院校的发展给予了资源支撑,行业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影响着农林院校的建设。农林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性。

2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2.1创业创业教育面临的三大困境

从教育的内部系统来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够,系统化的教育改革难以开展,是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内部困境。纵览国内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出现的一种倾向是,简单把设置一个试点班、开设一些创新创业课程,就等同于创新创业教育。从教育的外部环境来看,难以有效实现创新创业协同培养是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外部困境。创新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一定要打通知识的习得、知识的创造、知识的运用通道,要建立贯通、有效、整体、联系的校企联合、校地联合协同培养体制机制。从教育的实施过程看,高校的思想不统一、盲目跟风、步调不一致,也是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实践困境。部分高校没有正确把握教育的渐进性规律。

2.2农林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

农林院校作为大学的一种类型和有效组成部分,也具有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孤立于农林专业教育之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有余,内涵挖掘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的环节存在缺失,环节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环节脱节,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3农林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索

3.1用系统的观念,深入的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需要通盘考虑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宏观整体的概念,深入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具有创新创业潜质人才的选拔和招生制度、弹性培养制度、质量评价与学位评定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系。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为例,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全面成才、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发挥“农科教一体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与传统优势,稳步推进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一是注重在教育内部系统中形成要素合力。出台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健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自主学习、指导帮扶和文化引领等“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二是形成贯通的机制体制。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本科专业人才、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打通三个相对独立的培养单元,形成一体化的体系。三是重点突出、实现突破。在创新创业思想的指导下,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学校的重点工作。逐步修订完善65个本科专业,69个一、二级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及方法、条件与保障。

3.2用渐进的原则,逐步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采取渐进的原则,“试点先行、逐步推广”,不失为一条稳妥的途径。这种做法既不会冲击当前的专业教育体系,还能够结合学校实际,逐渐形成成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试点学院先行的做法。动物科技学院被确定为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学院以“建设全国一流农林高校创新创业学院”为目标,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创业理念,探索“动科专业为主体、草业和水产专业为补充”的“1+2”模式,稳步推进全国“农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一是以招生制度为突破口,建立适用创新创业的学业主题评价制度。学院采取大类自主招生,同时结合大类内自主选择专业,创立创新创业试验班,遴选符合条件的学生进入试点班级进行(专业)学习。二是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8学分课程模块,开设创业基础课、就业创业指导课、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并逐步实现专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三是改革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开展混合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四是加强创新创业与素质教育学分管理。

3.3用协同的理念,建成创新创业教育的示范地

农林科技大学范文篇10

一、结合汉台实际,制定培养规划

我区有16个镇、乡、街道办事处,其中,涉农的镇、乡、街道办事处15个,共有206个行政村,村级干部总数1296名。近年来,通过各级党校、农干校、农广校狠抓了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全区75%以上的村党支部书记达到了中专学历。但是,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村干部年龄偏大,文化偏低,后备干部队伍力量薄弱,“选人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人才匮乏,干部素质差的问题,已是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从这一实际出发,区委研究决定,采取联合办学方式,选送一批农村优秀青年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汉中教学点参加学习,经过努力,为每个村培养1名大专学历的高层次后备干部,改善干部队伍结构,提高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办好“村级后备干部大专班”,区委组织部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汉中农校教学点进行了反复醋酸讨论,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书,落实了各自的职责任务,同时,积极争取到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的指导支持。为落实培训经费,区委决定由区财政拨出专款,解决每人每年2500元的培养经费,区上累计承担培训经费66.5万元。从根本上保证了办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确定培养目标,选好培养对象

我们确定了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班的专业为农村经济管理,大专学历,脱产学习,学制两年。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使每个学员能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我们十分重视做好培训班的招生工作,严格把好学员的选拔关,招生对象只限于农村高中毕业生,年龄限定在25岁以下。区委组织部制定下发了《关于选送农村优秀青年参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习培训的意见》,对选送条件、培训形式、专业设置、招收名额、招考办法等问题作了具体要求,并抽调干部到各中学了解生源情况,印发了招生简章。各镇乡办事处按照区委的要求,确定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对象报名。区委组织部对报考人员进行了严格的资格审查,并和校方共同组织了学生的入学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和体检结果,按照“严格标准、综合平衡”的原则择优录取,有效地保证了生源的质量。

三、加强教学管理,保证培养质量

“村级后备干部大专班”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办学形式,其学员的组成较为复杂,有应届高中毕业生、有在农村务农或从事商贸、外出打的往届高中毕业生。为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大胆改革,专门制订了“农村经济管理大专班教学计划”,并通过西北农业大学成教学院的审批之后,付诸实施。普通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农村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的比例,开设农业概论、园艺概论、土肥学、农业生态与环境等农业基础课程,突出了专业特点。增设乡镇企业管理、管理学原理、经济法、股份制经济、农业经济管理、市场与营销等课程,加大专业课的实践技能训练,增强实用性,突出地方农业特色。在教学管理上始终坚持“标准一致、严格管理、针对特点、齐抓共管”的原则,配合学校把他们的教育管理纳入全校学生整体教育管理体系,严格按照《大学生守则》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学员的言行。为了能使学员顺利地通过入学后第二年春季成人高考,取得西北农业大学的正式资格,学校利用节假日、部分晚自习,抓好学员的高考复习,专门聘请有经验的教师对学员进行应考前的集中辅导,学员中98%的人通过了成人高考,并获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