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合组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9:29:29

农合组织

农合组织范文篇1

本文作者:刘峻宇工作单位:四川省财政厅农业处

2011年,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用于农业担保体系建设,撬动金融资本53.2亿元投入农业农村发展,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项目主体待遇。鼓励和支持合作组织作为申报实施主体参与扶贫、产业基地、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等项目建设,提高合作组织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同时,各级各部门对合作组织申报实施项目给予支持,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予以重点倾斜,并简化项目申报审批手续,为合作组织实施项目创造有利条件。推行民办公助。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推进民办公助方式的重要途径,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建设与管护,构建支农项目“投、建、管”机制。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资金中,对财政扶持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业基地、营销体系建设形成的资产(根据不同行业划分比例,不低于其总量的50%~60%),量化到社员,并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管护方式,落实管护责任,提高项目的使用效率和养护水平,让项目发挥应有效能,让农民长期受益。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是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是财政支农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具有参与实施或承接财政支农项目的能力,可以参与实施或承接财政支农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积极探索有效的管理机制,使财政支农项目形成的资产管护措施更加有效。实行“三种模式”,推进财政支农项目与专合组织有效对接。从各地情况看,目前,在财政支农项目与专合组织有效对接方面,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直接实施模式。在不违背项目建设有关规定和程序的前提下,将一些项目交由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直接实施,并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监管,把好施工质量关和资金拨付关,促进项目高效实施。二是物化补助模式。根据项目实施要求,将化肥、种子(苗)、农药、机械等通过政府采购后统一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合作组织按要求和章程分配给社员,既促进优势产业成片规模发展,形成特色产业基地,又降低社员生产成本,增加收益。三是建后移交模式。由政府相关部门严格按程序组织财政支农项目,把项目建成后形成的固定资产移交给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合作组织进行统一管理、使用、维护及收益分配。严格申报条件,推进财政支农项目与专合组织有效对接。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发展,能参与或承接财政支农项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越来越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施或承接财政支农项目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在工商登记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拥有固定办公经营场所;二是合作组织成员应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成员占成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单位成员不超过5%,入社成员在100名以上;三是成立运行两年以上且经营业绩较好、带动农户增收显著;四是合作组织有创新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资金运作能力,且运行模式、利益分配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规范;五是财务管理规范,严格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独立建账,核算规范,档案完整。

不断探索实践,推进财政支农项目与专合组织有效对接。在支农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享受普惠制政策、补贴资金直接上卡直发受益农户的财政支农项目和有明确支持对象及范围的项目外,合作组织均可参与实施或承接支农目项。如: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基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建设等项目。具体而言,用于以下建设内容的项目,都可以由合作组织参与实施或承接:渠系(含支渠、斗渠、农渠、毛渠)、节水灌溉、雨水集蓄等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户用沼气、安全饮水等小型农村公益设施,村组道路、畜禽圈舍、生产便道、土地整治、山粪池等小型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仓储、运输及保鲜等储存流通设施;技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体系建设;种子、苗木、种畜禽、化肥、地膜、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补助;农业保险、产业发展风险金等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深化长效管理,推进支农项目形成的资产管护措施更加有效。为实现财政支农项目效用的可持续发挥,财政支农项目完工后要及时办理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将管理责任和义务落实到有关责任人;项目形成的资产,合作组织要登记入账,建立项目管护长效机制。一是落实管护责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项目管护主体,县级项目主管部门负责资产管理养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并制定管护办法和奖惩机制。二是落实管护资金。对转移给合作组织的可量化到成员的资产,原则上由合作组织成员自行筹资投劳进行维修管护。对转移给合作组织集体的资产,主要通过三个渠道筹集资金进行管护:第一,合作组织建立维修管护基金。经合作组织的成员大会讨论通过,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公积金建立项目维修管护基金。第二,合作组织成员筹资投劳。合作组织通过“一事一议”的程序和办法,由合作组织成员筹资投劳进行维修管护。第三,财政补贴。财政对合作组织建立的维修管护基金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对合作组织“一事一议”筹资投劳部分纳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给予支持。三是落实考核奖惩。将项目资产管护情况与合作组织评先评优、项目支持等挂钩,进行严格考核。对项目资产管护好、项目效益优的合作组织,可以给予新的财政支农项目扶持,反之不再支持。

农合组织范文篇2

为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步伐,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通知》(苏政发〔2009〕1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加快发展步伐

(一)目标任务。坚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建,今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00个以上,其中专业合作社达到350个,新增120个,每个镇完成7-10个;“四有”合作组织达到100个,每个镇新增市级以上“四有”合作社1个;入社和入会农户达到9.5万户,成员人均收入高出本地人均收入500元以上。到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有明显增加,质量有明显提升,机制更加灵活,制度更加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800个以上,其中专业合作社达到600个,实现村村都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达到50%。

(二)基本原则。(1)坚持自愿合作。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尊重农民意愿,由农民自主选择合作内容和合作形式,农民自愿加入,退出自由。(2)民办、民管、民受益。突出以农民为主体,以服务全体成员为宗旨,合作组织的成员享有平等权利,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专业合作组织内部通过协作和服务,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3)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扶持相结合。按章程办事,依照市场机制运作,给予政策扶持,规范发展。(4)坚持数量与质量并举,发展与规范同步。

二、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措施落实

(三)推进规范化建设。通过开展有组织活动、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经济效益的“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建活动,形成争创“四有”合作社良好氛围。以制定章程和建立成员帐户、台帐为重点,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财务管理等制度并认真执行。做到合作章程上墙,“三会”制度上墙,理事会和监事会人员名单上墙,成员花名册建档,合同和协议书建档,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年度工作报告、会议记录建档,财务建档。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登记辅导、建账服务和规范运行。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股金原则上不得低于5万元,以提高为农服务能力。专业协会要严格按规定进行年检,每年至少开展一次活动。

(四)提升服务功能。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领域,富服务内容,围绕国家产业政策,以市场为导向,为成员开展各种有效服务。指导并督促合作组织建立生产记录制度,统一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统一投入品采购供应,统一产品和基地认证认定,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流通费用,提高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加强辅导培训。切实加强合作组织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指导服务体系,组织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规划,为合作组织提供产业发展、市场营销、运行管理等辅导服务。采取分级分类培训办法,县级主要对合作组织理事长和财会人员进行培训辅导,培养造就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镇要加强对以种养大户、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党员、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为重点,加强对具有牵头兴办合作组织意愿人员的培训,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六)做大规模兴办实体。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带动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高效种植业、养殖业水平,形成“一村一品”、“一品一社”的发展格局。在明晰产权、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同一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组建联合社或农产品行业协会,提升组织化水平。积极兴办与本行业直接相关的经济实体,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延长产业链获得农产品增加值,壮大自身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社要积极申报农产品商标注册,努力培育品牌产品。建立健全盈余返还和积累机制,通过无偿或低偿服务、保护价收购和按交易数量返还利润等办法,让社员享受真正的经济实惠,增强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带动力。

三、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扶持力度

(七)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要加大工作力度,狠抓措施落实,妥善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认真总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经验和典型,抓好示范引导,促进其更快更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情况已列入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强化检查考核,推动工作落实。

农合组织范文篇3

一年来,县联社领导班子围绕供销社供销社经过股金清整和企业全面改革,供销社面临新的形势,需要不得地总结和探索,一年来,个人坚持不断学习供销社的业务知识,法律知识,市场营销等,特别是在发展专合组织中,个人通过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提出大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取得明显效果。2004年还先后参加了县委组织部举办的为期1周的干部轮训班的学习,公务员知识培训和考试,四五普法知识考试,通过学习,使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工作思维都发生变化,为全盘掌握指导供销社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狠抓发展,强力推进供销社工作再上台阶

(一)理清思路,转变职能,落实任务,增强系统员工工作的主动性与责任感

在供销社股金基本兑付完毕,企业和人员进行改革后,全系统干部职工集思广益,认真分析研究供销社继续改革与发展的问题,通过职工会议,集体献言献策,明确确立了供销社必须坚持为农服务的宗旨,立足“三农”,从建立专合组织入手,以产业化经营为纽带,全面发挥供销社长期从事流通,网络健全的优势,推进大英优势农业项目的建立和快速发展,体现供销社的地位和作用。

在年初,县联社根据全系统的工作实际,结合上面的安排,制定了全年工作目标与措施,为了保证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实行目标责任制,县联社主要领导与企业负责人签订了年度目标责任书,并交纳了年底工作责任金。对县联社机关分科室和人员也制定了明确的工作目标,签订机关科室目标责任书,企业和科室人员的年终考核与年终奖励挂钩。通过目标责任制管理,使企业与科室目标任务更明确,工作责任感更加增强。

(二)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强力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发展

2004年,是大英供销社系统专合组织发展年,全系统围绕这一中心工作,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县发展各类专合组织8个,入社农户1140户,集中资金300元,专合组织人均增收元。在发展专合组织中:一是充分发挥供销社的组织优势,县联社专门成立了五个工作组,组建了合作经济办公室,落实专职工作人员,明确了职责和任务,深入全县乡镇,进行分类指导,引导,同时,县联社印发各类宣传资料2000份,制发合作经济简报10期,直接到乡镇村社举办专合组织培训8次,免费赠送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章程50份,在大英电视台制作播放选择合作经济专题电视节目4期,使专合组织思想认识逐渐深入人心,为专合组织发展推广奠定了基础;二是发挥供销社网络人才优势,为农村专合组织发展提供助推剂。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棉花,农资和其它农副产品营销网络,为专合组织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场地条件,解决专合组织运行之初的诸多问题,全年为专合组织优惠提供棉种,化肥,农药等物质40吨,让利8万元,安排生产技术人员70余人次为农民提供配方施肥,科学用药,病虫害防治,解决专合组织生产技术问题;三是多种形式组建专合组织,根据当地产业实际情况,县联社因地制宜,组建了一棉花为主的科技服务性棉花专业合作社,以隆盛犀牛石村养兔为主的大户带动型养兔专业合作社,以河边马尖坡村优质柚子,柠檬为主的流通引导型的水果专业合作社,以金元永镇桥村玉米制种为主的产业开发型的玉米制种专业合作社。四是产销互动,发挥供销社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对组建的专合组织,供销社利用多年从事经营的优势,实行内引外联,供销社组织专业合作社走出去,了解市场,引进外地客商到大英实地考察水果,花椒,花木以及优质水果项目10次。同时,供销社利用所属企业积极参与专合组织的产品销售。2004年,县联社先后组织专合组织负责人6次到金堂,德阳,重庆新津等地开拓市场,解决大英县水果,食用菌,兔子的品种改良和市场营销问题;引进四川省棉麻公司到大英直接与专合组织联结,2004年,除专合组织自身能够销售的外,通过供销社的渠道销售已经占到%。

(三)适应市场,转变观念,恢复和发展供销社传统购销业务网络体系;

传统业务既是供销社为农服务的依托和基础,也是供销社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积极发展专合组织的同时,供销社系统转变观念,整合资源,理顺渠道,实行开门开放办社,使传统业务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一是抓住棉花产业不放,从改进品种入手,通过引进山东标杂1号棉花新品种,对大英棉花进行品种更新换代,在河边试种取得可喜的成果,解决了原品种病虫害多,劳力代价大的缺点;引进省棉麻公司共同制定发展大英棉花生产的长远规划,实行分片区发展,以专合组织为载体,精心指导,产前,产中全方位服务,有力地推动了我县棉花生产的发展。在收购中,方便棉农,广布网点,实行预约收购,订单收购棉花,在金融部门没有贷款的情况下,供销社多方筹集资金,保证了棉花收购。以开门开放办社,重新整合农资经营。以供销社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为载体,以联合,连锁,承包等形式,积极开展农资经营,全县供销社农资经营网点达33个,农资经营份额已占全县的90%,玉丰,天保等乡镇已占100%。在开展传统业务的基础上,供销社实行联合合作,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参与粮食收购600吨。

(四)全员发动,落实责任实现招商引资再上台阶。

按照县委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供销社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招商引资纳入企业和机关科室年度目标责任制,并作为考核内容,同时结合供销社实际,立足三农把招商引资同大英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发动全系统员工利用各种关系,坚持内引外联主动出击,广泛向外宣传,介绍大英,通过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引进了亿家能饲料生产企业,四川省棉麻公司在大英设立分公司等3家企业,超额完成了任务。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对棉花,花椒生产积极进行项目包装,争取资金,再扩规模。对引进的企业认真做好服务促进引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县联社领导和客商深入企业,为企业解决,协调资金,技术,市场等问题,保障引进企业再大英健康发展。

(五)立足社情,强化管理,保障供销社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

在既要解决供销社遗留问题,又要加快发展的情形下,加强供销社管理是保证科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1,进一步强化资产资金管理,设立基层社管理办公室,对基层社的资产实施统一管理,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处置社有集体资产,确保社有资产不流失;对资金实行一支笔管理,统收统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供销社发展和改革遗留问题的处理;2,厉行节约,严格费用开支,一切从节约出发。招待费实行先请示,并办理就餐手续后就餐,坚决控制接待标准,全年招待费大幅度下降。3,积极做好剩余股金的经常性兑付,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保证了股金的兑付;4,加强县联社机关日常事务管理,对档案,计生,信访卫生,安全保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明小区建设工作做到制度健全,规划合理,日常工作到位。

三,加强三个文明建设,促进供销社各项工作蓬勃开展

农合组织范文篇4

一、发展现状。

截至目前,我市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96个,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3个,专业协会69个,有限责任公司3个。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龙头企业2个,全国百强协会1个,全省百强协会6个,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个,其中: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2个(什邡市隐峰镇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马井金兴蔬菜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协会3个(市食用菌协会、湔氐食用菌协会、马井蔬菜协会),德阳市龙头企业4个,德阳市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7个,德阳市20强协会4个,什邡市龙头企业6个。目前,入会农户数30275户,带动农户数64215户。

二、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是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农户走“合作经营”发展道路

3月26日,市专合办、市供销社组织市食用菌协会、什邡市蔬菜技术协会、什邡市农资科技协会参加了在广汉市兴隆镇举办的“德阳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合作经济知识、技能、服务三下乡活动”。通过赠阅、有奖知识问答、接受现场咨询等方式,共为农民赠送涉农科技书籍2000册,赠送涉农科技资料25000份,接待现场科技技术咨询5000余人次,有奖知识问答赠送奖品220份,现场免费发放蔬菜种3000袋,农药量杯1500个,深受农民群众好评。

坚持办好《什邡合作经济》期刊,传递经济信息和农村实用技术,向广大农村宣传“合作经营”的意识,把我市专合经济组织引上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二是抓发展,抓规范,依法组建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实施,为专合社的规范组建和专合社成员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为使“合作经营”意识更加深入人心,市专合办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到村组进行宣传动员,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帮助指导他们起草、完善组建合作社必须的合作社章程、会议纪要、建立入社成员出资清单等相关基础资料,通过宣传动员,今年上半年,市社专合办按照“发展、规范、壮大、提高”的工作思路和省、市《关于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川农业〔2009〕196号、德农发〔2009〕80号)文件精神,今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农村专业协会1个。此外,马井金兴蔬菜专业合作社还被省农委授予“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川农领〔2010〕5号),极大地调动了全市农民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三是组织开展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做好技术指导服务

通过培训活动,一方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提高对专合组织的认识、增强建设专合组织的意识。

今年上半年共组织200人次,先后到福建及郫县、彭州、广汉等周边县市(区)学习参观当地发展较好的专业合作社,拓宽自己视野、借鉴他们先进的发展经验和技术成果,通过参观学习使我们看到了我市专合组织的发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我们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道路的信心。

四是抓好典型示范,以点带面

按照“四个提高”,即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发展典型抓好5至9个典型专合组织示范点,及时总结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及时解决示范社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工作。

树立一批可学可比的成功典型,通过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农民专合组织蓬勃发展。如,什邡市隐峰镇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2007年10月经什邡市工商局登记注册成立,经3年多的发展,由成立初期的50户农民成员人发展到现在的103户,带动农户1012户,2009年合作社销售额达到1000余万元,实现利润14万元,受到当地党委政府及农民群众好评,也深受法国农民专业合作社专家、法国专家咨询协会高丹.菲利普先生好评。合作社常年经营川芎、大蒜、车前子、杜仲等农副土特产品。以入股分红、签订订单、二次返利等形式灵活经营,2009年为全体社员“二次分红”67000元,在解决农民“卖难”问题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该社被确定为四川省首批起步高、规模大、机制灵、技术新、效益好、带动力强的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五是积极探索菌渣处理方法

我市食用菌种植规模达2.8亿袋,是全国八大黄背木耳生产基地之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给农民带来持续增收的同时也带来相当程度的环境污染,如不及时整治,将会给整个产业发展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今年4月市供销社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组织我市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食用菌协会负责人、食用菌种植大户40余人参观了什邡市朝阳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新近引进的以菌渣作燃料的蒸汽灭菌锅炉。该套锅炉每天可解决8000-10000袋废菌渣的循环再利用,该设备的引进至少有三大优势:一是消化菌渣,减少环境污染;二是降低生产成本(每袋可降低成本0.15元左右);三是节约能源(每万袋可节约标煤1.5吨)。按照我市每年生产2亿袋食用菌计算,若全部采用该设备灭菌,将每年节约能源3万吨标煤,降低生产成本3000万元以上,使广大菌农直接受益。

三、存在的问题。

1、我市专合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规模偏小,发展不平衡;登记还不完全规范,组织制度还不够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2、运作中缺乏资金保障、缺乏人才支撑等问题,离做大做强尚有一定的距离。

3、组织化程度和带动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合作组织没有长期发展目标,缺乏创新精神和进取心。二是有的合作组织合作领域不够宽,只局限于生产领域的合作,向加工、销售环节延伸比较少。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和“三民”、“四自”原则,立足全市农业产业发展实际,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型专合组织。

1、把专合组织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之路。公务员之家

农合组织范文篇5

一、基本情况

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系统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06个,其中今年新建50个,占年度目标任务的83%。累计发展各类专业协会21个。累计发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19个。

1、从专合组织登记的情况看,已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有301个,注册登记率为74%。

2、从专合组织的行业分类情况看,种、养占主导。其中种植类213个,占49.9%;养殖类162个,占37.9%;信息服务类12个,占2.8%;加工类22个,占5.2%;营销类5个,占1.2%;其他类13个,占3%。

3、从运行情况看,截止今年6月底,全市入社(协会)成员12.7万个,带动农户32.6万户。上半年各类专合组织实现商品销售总额45176万元,其中销售农副产品44805万元,帮助农民户均增收3080元,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了把农民专合组织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全市系统高度重视,把“农民专合组织建设”作为服务“三农”的有效载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供销社分别成立了农民专合组织建设领导小组,由县社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科室人员为成员,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承办和督导工作。明确了具体日常工作承办科室,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奖惩办法,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

(二)积极规划,谋求发展。

根据市、县“农民专合组织建设”工作的具体要求,各区县联社机关干部职工经常深入到乡镇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农业优势产业和项目,积极规划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农民营销大户、经纪能人和龙头企业为依托,为拟建专业合作社的产业项目搞好指导服务,为专合组织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抓运行质量,做实合作社。

1、服务惠农抓专合。供销社为专业合作社搞好指导服务。专业合作社为成员农户搞好生产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为成员提供更具体、更周到、更实在、更快捷的服务平台,让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真正得到实惠。

2、流通活农抓专合。专业合作社的工作重点是农产品营销问题,在各区县供销社的具体指导帮助下,专业合作社把入社成员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快捷地交易到配送中心、连锁店、超市、批发市场上去,抓好信息服务、营销服务,建立健全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切实解决好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卖难问题,努力实现农产品价值最大化,力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3、合作兴农抓专合。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规模化种、养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着重抓好招商引资,引技术、引项目工作,吸引更多的农户入社,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社的“二次返利”做法,使专业社真正与入社社员结成了“连体、连利、连心”的共同体,基本形成了社农共兴的模式,专业合作社成为了行业利益的代言人。

4、龙头带农抓专合。上半年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一头联农户,一头联市场”的办法,做大做强产业,促进专业合作社增效、成员增收。

(四)加强培训,提升管理水平。

全市系统以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和《财务会计制度(试行)》为重点,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及其成员的科技文化、政策、法律法规、经营、财务管理的培训力度,聘请农业专家对专合组织负责人及其入社成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提升了管理者素质、经营能力和营销水平,增强了大家的市场意识、法律意识、信息意识、诚信意识、服务意识,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和新型农民,上半年我市共培训入社成员686人次,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

(五)深化典型示范,推进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市每年规划了20个基础条件较好的专业合作社作为建设示范典型,积极开展规范化建设示范工作,着重帮助合作社完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理顺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合作社的运作,增强合作社的活力。在搞好规范化示范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经验及时加以推广,促进全市专合组织建设的全面发展。为了认真贯彻总社、省社的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推广使用“中国供销合作社标识”,近期,市社指导船山区社拟在船山区唐家乡打造两个示范性的社区综合服务社以此推进全市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社的规范发展。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为强力推进农民专合组织建设,大力提升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全市系统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为导向,紧紧围绕粮油、蔬菜、水果、茶叶、花椒、中药材等种植业和PIC生猪、鸡、鹅、兔、鱼等养殖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新组建的农民专合组织都进行了依法登记,取得了法人资格,受到法律保护。

(二)机构完善,制度健全。各专业合作社建立了理事会、监事会和成员(代表)大会制,落实组织机构,充实了管理人员,做到以章程为基础,建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各种制度。

(三)科学发展,运行规范。专业合作社建立了一套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确保专业合作社与成员之间的利益分配规范,做到管理民主、公开、公平。公务员之家

(四)市场、营销网络体系逐步构建。帮助专业合作社勤跑市场、重营销工作,为农产品和市场销售起好了桥梁纽带作用,在重庆、攀枝花、成都、绵阳、、南充等市建立起销售网点,通过市场的搭建,有效地解决了农副产品卖难的问题。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规模小、实力弱、带动力不强。除榨菜、生猪、茶叶、水果等专业合作社在局部区域具有一定的辐射带动力外,绝大多数专业合作社规模较小,有的入社成员只有20-30户,个别的甚至只有几户,自身实力脆弱,对农户的带动力不强。

(二)内部运作不够规范。目前全市注册登记的专业合作社221个,多数运作不规范,合作社与成员之间利益联结机制和分配机制尚待建立完善,龙头企业或专业大户牵头组建的合作社出现了牵头人操纵合作社的运作、考虑自身利益过多、考虑入社成员的利益较少的倾向。有的虽然建立了管理机构,但未真正发挥作用。有的合作社虽然挂了牌、注了册,但未进行独立的财务会计核算,合作社与其成员之间也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

(三)服务功能不强。由于部分合作社没有规范运作,没有形成自身经营积累,除了买卖关系外,开展其他统一的服务工作缺乏手段,服务功能不强。

(四)缺少高素质的带头人。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较多,高龄农民又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部分合作社负责人由乡(镇)、村干部兼任,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致富带头人。

农合组织范文篇6

一、以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出力进步财产形状,打造财产优势,加速农业财产化历程。

抓财产基地建立,追求规划效益。农业出产基地就是在区域性农产物经济中据有较重位置并能长时间不变地向区表里供应很多农产物的集中出产地。强调出产的专业化和栽种区域化,使基地尽能够成方连片,构成规划。强调出产技能规程的组织施行,履行农资供给、病虫害防治等一致效劳。强调建立与治理的运转机制,推行“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或“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运作形式,促进基地出产、治理、运营一体化开展的良性轮回。将粮油、畜牧、茶叶、食用菌财产确立为主导财产。全县共树立优质水稻基地20万亩,地膜玉米出产基地25万亩,粮食总产量打破40亿斤;树立脱毒马铃薯种源基地850亩,树立空山马铃薯基地1万亩,进步了商品化水平。开展规范化、生态化畜牧业。已树立无公害养殖基地乡20个,规划养殖场367个,畜产物构造和质量不时优化。依托“中国银耳之乡”的品牌优势,鼎力开拓食用菌财产。已树立食用菌基地乡(镇)25个;食用菌财产掩盖率到达21%,产值达2.7亿元。加大资产重组力度,整合茶叶品牌资本,树立铁溪镇、烟溪乡等11个茶叶基地乡镇,打造罗村、苏家坪村等20个茶叶专业村,全县茶叶面积达13.1万亩。还,注重财产品牌创立任务,全县特征农产物中,已有5个产物获准运用A级绿色食物标记;县先后取得“无公害农产物干果出产基地县”、“无公害农产物食用菌出产基地县”、“无公害农产物山野菜出产基地县”、“县无公害畜产物基地县”以及“银耳”原产地维护认证。基地化出产大幅度进步了全县特征农产物的数目和质量。

抓专合组织培养,带动农人一起致富。用工业的理念、市场化的方法,多元化兴办、多渠道开展,发起各类市场主体领办,环绕特征效益农业兴办,依托农业财产化基地兴办,起劲做多做大做强专合组织。积极发扬专合组织效果,在开辟市场上下功夫,率领广阔农人为销而产、为赚而卖,完成小出产与大市场有用对接。为此,全县积极从上级争夺专项资金65万元,重点对3家专合组织进行指导性支撑,从资金上包管专合组织展开信息、培训、农产物质量规范与认证、农业出产根底设备建立、市场发卖和技能推行等效劳。自动协调银行部分借款,以处理成员在出产、发卖等环节的资金坚苦,协助社员走出窘境、开展出产、添加收入。县级有关部分依法对全县的专合组织施行动态监测,实在标准专合组织运转。集中清算整理专合组织的内部组织机构,实在处理无所作为、形同虚设的问题。协助专合组织健全内部治理准则,促进专合组织严厉按《章程》规则执行民主治理。实在标准专合组织“一把手”的权益运转,根绝法定代表人借助协作社的名义瞎作为、乱作为、应用营业之便中饱私囊等严峻影响专合组织生活和开展的行为。树立财政公开栏,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明处,让社员安心、清楚,真正完成“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主旨。全县农人专业协作社已达176个(个中省级专合组织到达5家),协作社成员19632人,辐射带动农户46290户,协作社成员人均收入达1.68万元,带动了全县特征财产化程度的提拔。

抓龙头企业搀扶,构建营销枢纽。龙头企业是出产要素转化为实际出产力的实践载体,是促进农业运营方法革命性革新的带动主体。推进农业财产化,要害是抓好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开展强大了,才干有用带动农业构造调整,才干促进农人继续增收。要“做强一批”、“引进一批”、“革新一批”、“开展一批”的任务思绪,对准基地、对准财产、对准市场培养龙头企业,在延伸农业财产链的进程中进步农业的工业化水平。当前,全县已培养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4家,个中规划以上工业企业10家;共辐射带动农户46290户,完成了产、销和加工业有用对接。“当局搭台,企业唱戏”。组织罗村茶叶、银耳等五家企业,参与了第三届四川省优质特征农产物上海展现展销会,现场发卖各类产物25.2万元,签约金额达4.3亿元,位居全市第一,完成了产销两旺。

抓农业财产园区拓展,指导财产堆积。农业财产园区是农业进步前辈科技效果转化的实验田,是传统农业构造调整的助推器,是各类涉农运营主体创业开展的大舞台。近年来,特征化开展、市场化运转、多元化投入(公益性根底设备建立以当局项目拼盘投入为主,运营性效劳项目以受益业主投入为主,财产开展以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投入为主,入户建立以农户自我投入为主),园区建立初见成效。农业园区成为了农人增收致富的活水泉源。当前,县上正在加紧编制《县农业财产园区拓展规划》,制订园区治理方法以及项目效劳、建立融资、拆迁安顿、好处分派等机制。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在明白食物、农产物加工、现代物流等重点招商项目标根底上,注重选拔一批具有较强组织才能、成事才能、会谈战略的优异人才充分到园区、企业等招商第一线,为园区建立和开展供应人才支撑。当前,已建立了杨柏—民胜食用菌、兴隆—烟溪茶叶、以巨细河道域为主的水产养殖等财产园区。园区建立共投入5亿多元,引进业主80余家,带动农户15200余户,完成综合产值13亿元。

二、城乡统筹协调开展的理念,实在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效劳,加速乡村城镇化历程。

把扶贫开拓作为处理民生问题的首要任务。面临国度级贫穷县的实践,把扶贫开拓放在首位,出力处理乡村的教育、培训、卫生和医疗等民生问题,让农人先脱贫,是追逐跨越、加速开展的逻辑起点。全县贫穷生齿占总生齿的30%。面临很多的民生问题,以具体兑现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根底,从破解最中心的制约要素抓起,以处理贫穷生齿温饱、协助贫穷生齿脱贫致富为出力点,完成了诺水河镇、空山乡、两河口乡3个乡镇、45个村的连片扶贫开拓工程,彻底处理了9200户、3.7万人的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通信难、用电难等问题。2010年以来,编制了扶贫规划和经济社会开展规划,参加了秦巴山区三省(市)五县(市)扶贫统筹实验区,为县扶贫任务发明了优越的前提。上一年全县共争夺各类财务扶贫资金4488.9万元,争夺各类社会帮扶资金2600多万元。本年已争夺到位省级投入和当地部分资金共3788.1万元。施行了瓦室—沙溪连片扶贫开拓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8532.3万元,处理了5.38万贫穷生齿的温饱问题,贫穷生齿人均增收达500元以上,完成了高、中、低山区协调开展。

把社会公同事业建立作为城镇化开展的首要义务。规划引领。制订了《县2011年连片扶贫建立规划》,包罗1个特征镇(广纳)、2个中间村(苗南、周子坪)、9个聚居点(邵家河、鹦鸽嘴、周子坪、苗南、高超、渠江、铜钵山、青寺垭、龙头山)的规划。个中请四川城镇规划设计研讨院对特征镇广纳场镇进行了总体规划,并对节制性具体规划进行了修编,规划区面积2.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特征镇的总体定位是:凸起休闲旅行特征,力争将广纳镇建成县城卫星城镇。经过规划,在全县局限内构成以县城为中间、特征镇为重点、中间村为带动、财产集聚地为载体、以居民聚居点为延长的城镇化框架。根底设备跟进。鼎力推进村路途、社路途、院户路建立,当前,全县524个村修通了村路途,2000多个社修通了社路途(占70%以上)。同步推进乡村电网革新、“小农水”项目建立、人畜平安饮水工程、沼气池建立项目、村小学革新、村卫生站建立、村级组织阵地建立等项目,确保村集镇和聚居点建到哪里,根底设备项目就跟进到哪里。效劳设备配套。依照“1+6”的形式,试点建立新乡村综合体。把乡镇当局效劳延长到村集镇和居民聚居点,树立便民效劳点(包罗社保、民政、司法征询、邮政效劳等窗口),建立村级渣滓储运中间、农家信屋、信息效劳站点等设备,使村集镇和聚居点的居民享有与城镇居民一致便捷的公共效劳,减少了城乡差距。还,出力整治村容村貌,依照“青瓦白墙人字顶,木栏花窗踢脚线,穿斗构造青瓦房”的川北民居作风,集中资料供给,集中能工巧匠,进行农房面貌打造。上一年已完成姚家坝、新春村、陈家坝、贾村观、邵家河、城西、喷鼻山寺、向家营、坪坝村、尖包岭、金堂等12个聚居点建立义务;完成面貌打造1516户。本年启动瓦石滩村、金溪河村、周子坪村、苗南、龙头山等5个聚居点建立,个中瓦石滩聚居点建立已具体竣工,其他聚居点均已开工建立。本年1—4月全县共启动面貌打造900户,完成630户,村庄形象大提拔,特征面貌已展现。

把新乡村建立作为统揽乡村任务的首要抓手。以省级新乡村示范片建立为契机,按规划掩盖“全域全程具体小康”的要求,编制了县域新村建立总体规划,将全县526个村(含2个社区)的根本建立内容落实到详细的建立批次和年度。分类推进,对贫穷型乡村重在普及农户家庭根本生涯与出产材料,改善乡村医疗、路途交通等根底设备;温饱型乡村出力培养当地特征财产,具体更新、提拔乡村的出产与生涯设备;小康型村严肃在稳固乡村内生增进动力,推进村庄整治和乡村寓居中间化、社区化。出台了新乡村建立“竞争择优”申报方法、新乡村民房建立指点定见、民房面貌打造验收方法、县级部分帮扶职责等标准性文件,确保全县新乡村建立有章、有序推进。还,新乡村建立的民素性定位,实在添加农人福利。一是进步乡村公共品供应程度,然后削减农人的出产生涯支出,降低农业风险,缓解农人支出的压力。二是增强乡村文明建立,为农人供应非物质方面的福利,让农人的精力生涯也丰厚起来。经过新乡村建立,进步了农人对公共效劳的称心度、对乡村文明供应的知足感。

三、资本变本钱的理念,优化就业创业情况,完美出产关系,加速农人兼业化历程。

改变地盘运营形式。只要完美现有出产运营体系体例机制,打破乡村一家一户零散运营地盘、游离于市场经济的近况,涣散在千家万户的地盘运营权经过流转,到达集中,从事规划化运营,开展现代农业才具有财产根底、经济根底。在严厉节制耕地红线的前提下,接纳“托、租、股、转”等方法,出力指导乡村地盘流转,使富集的地盘资本改变为实际的地盘本钱。出力建立地盘流转信息平台,完美地盘信息注销、承担保理、流转治理、权证治理、胶葛治理、计算报表、信息、招商引资等功用模块。树立健全县、乡镇、村三级乡村地盘承包流转效劳系统,促进地盘良性流转。开展栽种大户和养殖大户,用大户带动农户进行地盘流转。积极指导农人工回籍创业80人,兴办企业40个,对地盘执行规划运营。农人以地盘入股的方式,到财产园区、企业及其他经济实体中务工获取收入。当前,全县已标准流转乡村地盘13.2万亩,添加经济效益近3亿元,既进步了农业综合出产才能,又改变了农人的就业方法。

农合组织范文篇7

一、提高认识,增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核心,成为全党和全国的共同行动。作为服务“三农”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其根在农村,发展空间也在农村,是直接联系农民的基本环节,是为“三农”服务的主要载体,其宗旨和目标是通过服务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稳定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不断壮大自身实力。因此,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供销社工作全局,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依托自身的网络优势、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主动将改革与发展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党和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抓手和依托力量。当前绵阳也和全国一样,全市上下正集中力量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4月中旬还开了专门的研讨会,进一步统一和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与任务。供销社将义不容辞地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并紧密结合绵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着眼于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自觉地服从于和服务于绵阳发展新跨越的大局,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思想、创新实干,牢牢抓住发展生产、富裕农民这一首要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在四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即: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促进作用;在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龙头作用;在鼓励引导农民组建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方面发挥骨干作用。以达到用体制创新服务新农村建设,用网络优势促进新农村建设,用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发挥优势,将客观的有利条件充分作用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供销社依靠自身的力量,彻底地甩掉了沉重的债务、亏损和人员包袱,全面转换了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开展了一系列整合资源、重组企业、创新发展的探索实践,基本完成了第二次原始积累,为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止2005年底,全市供销社系统拥有遍布市、县、镇乡、村的独立核算企业80多户,经营服务组织300多个;总资产9亿多元,净资产2亿多元;从业人员3000多人;批发市场10余个,经营服务网点近3000个。

1、企业改制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建立了新的体制。全系统企业改制取得不同了程度的进展。市级企业已全部改制;近90户县级企业已有20多户改制,11户破产,20多户解体;80多户基层社有9户重组,4户破产,10多户解体。

2、妥善解决了历史包袱。全市3万多名职工了断了固定工身份,占98%;向社保部门移交退休人员6000多人,占97%;市、县联社干部也由近500人精减到150余人。全系统清退社员股金近6亿元,占94%;清偿银行债务5亿多元,约占60%。减轻了人员和经济负担。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快速发展。到去年底,全系统领办、联办、协办的各类专合经济组织(含各类协会)已达132户;其中,种养殖业专业合作社达66个。有3万多户农民入社入会,发展生产基地30多万亩。

4、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新进展。到目前,全系统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了8户;实现加工经营收入近5亿元、利税500余万元,带动农户逾10万户,为农民实现收入3亿多元。

5、全系统已走出了低谷,部分企业蓬勃发展。2000年底全系统扭转了连续8年汇总亏损的局面,至今已保持了连续5年的汇总盈利。市属企业改制后,在城区兴办了8大批发交易市场,面积20多万平方米,容纳就业人员逾5000人,年交易额近8亿元。改革前市属企业每年上缴税费只有200多万元,从2003年起已连年超过1000万元。

6、实施业务重组及资源整合,打造流通网络体系有了突破。全系统农产品营销、农资供应、烟花爆竹和再生资源服务体系建设得以逐步发展,使一度处于萎缩或停业状态的烟花爆竹、农资的经营以现代流通的新理念得到了恢复性增长。各区市县的农资经营公司都已改制组建,并成立了3个农资行业协会(市农资协会、盐亭和江油农资协会),农资的供应额近3亿元,占全社会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巩固了主渠道地位。特别是自去年商务部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以来,全市在江油首批建成5家乡镇级和1家村级“农资农家店”的基础上,今年随着试点面的扩大,农资的配送中心和“农资农家店”的发展将达到420多个。全市烟花爆竹按照连锁经营的方式,实现了归口管理和安全经营,年实现销售额近3000万元。各地有一批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纷纷加盟供销社,有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6个(仅果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就达1.8亿元,其地产水果占了近一半),很好地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流通。

三、把握机遇,乘势而为,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市农村人口415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80%,属农业大市。从农民收入状况来看,2005年人均纯收入3179元,只占城市居民纯收入(8201元)的37.6%,城乡差距较大;从小康发展进展来看,只有5个县为小康县,发展缓慢;从农村经济现状来看,全市乡镇负债28亿元(平均每个乡镇1000万元、每个农民583元),负担沉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十分突出,新农村建设形势严峻。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参与新农村建设是供销社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供销社要主动争任务、压担子,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按照市委、市府的具体部署,创新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创新人才队伍、创新联社职能,增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结合全市供销社实际,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参与新农村建设:

(一)全方位多途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中具有明显作用。因此,各级供销社要把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要积极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与办法,引导和帮助农民走“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基地+专业大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1、大力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是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各县市区社和市级涉农企业,要抓住培植龙头企业这一关键,对现分布于市县区的市万馥果品公司、游仙鲜绿果蔬公司、平武茶业公司和雪山实业公司、三台新川棉花公司、安县葡露魔芋保健品公司、安县阳光农产品公司、江油新保魔芋公司8户市级龙头企业,要在人、财、物上重点倾斜,使其做大做强,力争年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带动农户12万户。市万馥公司抓紧进行水果批发市场和冷库的改建,为实施“30万亩优质果品富民工程”提供全程配套服务,为水果产区农民的脱贫致富作出新的贡献。同时,各地通过开门开放办社(重组改造、外引内联、合资合作、低成本扩张),广泛吸收社会资源,让市场服务型、加工经营型、营销流通型的龙头企业类型得以全面发展,争取每年新培育1—2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力争在两年内全系统有2-3个企业达到省级龙头企业标准,使供销社在农村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并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参与到农业结构调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真正成为广大农民有序进入市场和增加收入的有效载体和主力军。

2、积极推进各类专合组织建设。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全市各级供销社要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在总结过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采取规范提高、大力发展的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经纪人协会的发展力度,努力搭建服务平台,提升为农服务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一是县(市、区)联社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争取承担起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规范和发展的职能,结合开门开放办社和体制创新,实现合作经济组织的大合作、大联合。二是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步伐。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农产品专业协会等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形式。要按照“三民、四自”的原则,选准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采取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方式,一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特色资源,特别是市上确定的畜牧、粮油、丝棉麻、林果、蔬菜花卉、中药材、茶叶八大产业,采取资本联合、劳动联合、技术联合、销售联合等形式,引导农民创办各种专业合作社。二要依托龙头企业,建立“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的合作经济新模式。三要由基层社引领,同村民委员会和农村种养、加工、运销大户、能人创办农村综合服务社。四要支持有能力的供销社分流员工、城市下岗人员同农民创办合作经济组织。总之,充分发挥供销社加工、经营、网络、人才等优势,主动为专合组织提供技术、物资、加工、储藏、销售等服务,促进助农增收。要逐步探索与信用社、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的合作,拓宽合作领域。三是对现有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嫁接改造。过去各地创办的各类农村专合组织,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助农增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服务能力、辐射带动力还不强。因此,各地可以组织、联合、吸纳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整合聚集社会各类人才、网络、资本和社会其他资源,对其进行嫁接改造,提升规范运作水平,完善服务功能,使其更好地发挥为农服务的作用。四是抓好已办专合组织的规范。现全系统已办了132个专合组织,虽然大部分都能按规范运作,但仍有一些尚需完善。因此,各地要把专合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列入工作的议事日程。规范的重点主要放在组织机构、民主管理、规章制度、利益联结、风险保障五个方面。具体要求就是要做到八有,即:有组织机构、有章程、有社员名册、有股金、有办公场地、有服务公约、有财会报表、有利益分配办法。开展示范专业社创建活动,进一步推动其规范快速发展。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组织农民有序地进入市场,增强抗风险的能力,有效、稳定地实现增收致富。力争用两年时间使专合组织覆盖到全市每个镇、乡。

3、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基地建设是为龙头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的源头。要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依据市场经济“以销促产”的法则,利用已建立的专业合作社的有利条件,继续抓好水果、茶叶、蔬菜、花卉、棉花、魔芋、生猪、中药材、海椒、蜂蜜、干果(核桃、白果、板栗)等大宗品种的基地建设,为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提高基地农产品的商品率,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为推进现代农业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积极培植农村专业大户。农村专业大户在农村经济中的引领作用不容忽视。在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带动下,培植农村专业大户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起到了致关重要的作用。各地要凭借已建立专合组织的优势,把农村中从事农产品种养业、营销业、加工业、运输业的能人培植成专业大户,吸收到专合组织中来,充分体现人力资源的整合,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极大地发挥他们的影响带动作用,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整合资源,积极打造为农服务体系

打造现代流通网络服务体系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供销社自身转换职能、进一步创新体制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更是供销社为农服务的必要条件。因此,供销社在未来的工作中要把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将从事商品流通和完备的专业批发市场的优势转化为开展工作的有利条件,主要放在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提供实用技术上,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从而实现“提高组织化、促进产业化、网络连锁化、服务系列化”的目标。

1、重点打造为农增收服务体系。农产品最终实现其商品价值是农民增收最为关键的一环,供销社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主要体现在这一环节上。供销社要加快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体系,疏通农产品进城这个关键渠道,以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重点放在“三个结合”上,即:(1)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大力开展农产品的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提高农产品流通的集约化程度,促进农业标准化和订单农业的发展。已具备条件的市万馥果品公司要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依托已建立的配送中心,将已注册的“万馥”品牌以直营或加盟方式,探索发展绵阳城区的水果连锁经营,以此推动绵阳水果产业的发展。(2)与各类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行业协会相结合,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其风险,真正做到市场连基地、市场促销售。(3)与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发展社区综合服务社为载体,组织农民发展第三产业。要突出流通功能和服务功能,开展商品购销。围绕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一出一进,整合流通资源,努力为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创造快捷通道,从而实现农产品的销售不出村。并积极发挥绵阳职业培训学院——劳务工培训基地的作用,既加大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训,培育新型农民;又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的能力,以此增强增收创收的科技含量。

同时,配合各级有关部门搞好扶贫开发工作。结合省上实施的“千村扶贫计划”,围绕各地贫困村的重点贫困户增加收入为核心,充分利用扶贫开发的政策、资金优势,凭借供销社的组织、经营、服务网络,整合各类扶贫资源,集中投入到实施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脱贫致富项目建设上。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探索产业化扶贫的有效途径。

2、着力打造为农增效服务体系。供销社既是农资经营的主渠道,也是为农服务的重要平台。要主动负起保量限价、平抑价格、维护秩序、优质服务、为农增效的责任。要引入现念、现代方式,以强化为农服务为目标,积极发展农资的连锁经营,减少环节,降低成本,让利于农民。进一步发挥市、县农资行业协会的作用,搞好行业自律,切实为会员服务;并聚集社会资源,培育市、县农资经营的龙头企业。尤其是当前供销社正在全市七个试点县负责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资农家店”的建设,将由点到面,用3至5年的时间,覆盖全市70%的乡镇、50%的自然村,形成遍布农村、方便直销、护民惠民的的农资连锁经营服务终端体系。进一步加强农资的宏观调控,建立和完善化肥、农药等重要农资商品的分级储备、农资的绿色通道制度,平抑市场,最大限度地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同时,建立技物结合的服务制度,广泛开展“两放心”(让农民使用放心化肥、放心农药)、“三到户”(商品配送到户、科技咨询到户、质量承诺到户)和“三配套”(测土、配方、施肥)活动,实现零距离为农服务,为农业生产当好“后勤兵”。通过建立农资诚信经营服务体系,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实现便民、利民、惠民。

3、大力打造为农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既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城乡协调、加快城镇化)的需要,也是党政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更是供销社刻不容缓的职责。各基层供销社在体制创新中,要主动承接基层政府转变职能分离出来的经营性、管理性和公益性服务项目,以发展区域经济、“为民、便民、利民”为主要出发点,以建设基层网点、开拓和提高农村市场占有率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对现有的各类服务设施进行全面整合,实行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连锁化服务,大力发展社区综合服务社、“三农”服务中心和农资、生活资料的“农家店”,并立足在社区的“范围”、“综合”服务上做文章,力求做到农民购买生产生活资料、销售农产品、培训技术、小型维修、小病就医、文化娱乐等方面就近便民不出村。努力把社区综合服务社办成集农村思想教育、科技推广、文体娱乐、信息服务、医疗卫生、社会治安和商品流通于一体的综合场所。并创造条件,争取用2-3年时间,在全市大部分镇乡村中完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

4、努力打造开拓农村市场服务体系。农村市场是(农产品)产地市场、(生产资料)销地市场、(消费品)销售市场的三者统一。开拓农村市场是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各级供销社要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潮,抓住农村市场的特点,立足服务农民生产、生活,发挥农资、烟花爆竹、再生资源和市级工副食品、水果、五金机电、装饰建材、陶瓷五大专业市场的经营优势,大力引入超市、连锁配送等新型经营业态,积极推行“小超市,大连锁”战略,加大实施超市进乡村工程,以推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的发展。要凭借市级花园批发市场、三汇装饰材料市场和五金机电配件市场、剑南市场、陶瓷批发市场辐射面广的有利条件,带动其县级专业市场的建设,进一步繁荣农村经济。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批发交易市场与集贸市场,疏通农产品流通渠道,解决农副产品“卖难”问题,形成以批发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专业与综合市场相结合、大中小市场并举的发展格局。重点抓好剑南批发市场的改建和农资、再生资源、植物花卉批发市场的新建工作。

5、着力打造为农信息服务体系。随着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对实用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供销社要适应农民的迫切需要,尽快构建起“三农”信息服务体系,把提供真实准确、实用有效、快捷畅通的信息服务作为为“三农”服务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有条件的单位,特别是龙头企业要以互联网为平台,建立起自己的网站和网页,并及时更新内容。加强与涉农部门、涉农网站、涉农企业的联络和交流,注重搜集、整理、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市场供求、种养殖技术等方面的实用信息。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介,以会议、简报、资料、板报等形式,多渠道、多途径为广大农民、专合组织、种养大户等对象提供信息服务,为他们决策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以及产后营销提供可靠的依据,减少其生产经营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提高其抗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

(三)创新组织体制,增强为农服务功能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更好更快地发挥供销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供销社要继续深化改革。在改革发展中要用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方式来开展工作。在改革上要打破“供”、“销”的传统定位,向纵向延伸(产前、产中、产后)、横向拓宽(各方合作),按照各地的发展规划,统筹协调,狠抓落实。坚持因地制宜,遵循经济规律,实行一县一策。并积极探索开门开放办社,广泛吸纳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加入,扩大合作领域,打破行业、区域、城乡界限,放大供销社的组织基础和服务功能,把供销社改造成为服务“三农”的、新型的、农村最大的合作经济组织,在“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实现基层社建设的新突破,不断增强为农服务功能。

农合组织范文篇8

一、主要问题

(一)思想建设需要加强

主要是认识不足。认为机关工作人员少,机关无经济实力,领导班子集体都能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从而在机关开展思想教育没有多少必要,出现了组织生活少、民主生活会少的现状,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和干部职工之间沟通少,不能更好的领会、贯彻落实上级的精神,内部工作有时失调。由于认识不足,没有形成经常性开展党内活动,对干部职工的思想、生活、工作关心的少,对他们的要求也不高。交心谈心少,征求干部职工意见建议少。

(二)创新工作力度不大

由于供销社职能转变,供销社由管理部门转为为“三农”服务,但职能转换后,班子集体带领机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基本沿袭了过去的工作模式,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创新工作精神,工作力度不大。

(三)学习抓不够紧

机关班子忙于具体问题,读书、读报、学理论的时间少,把理论学习看作是软指标,重视不够。机关职能转变后,没有组织大家认真学习农业技术知识,为农服务水平不高。

(四)工作作风不扎实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作风欠深入,下去较少,就是下去,也是走一趟,对农民想什么、急什么、要干什么、解决什么等方面了解得少,出主意、想办法的少。

(五)组织纪律性不强

机关干部遵守组织大体是好的,认真检查起来,尚有一定差距,主要是纪律有时较为松散。

二、原因分析

(一)放松了理论学习,放松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对党员特别是对领导班子集体的意识教育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联系实际不够,针对性、实效性不强,使党的意识和正确的理想信念难以牢固地树立起来。

(二)业务学习不够。供销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专合组织,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专合组织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原因是供销社职能转变后,机关工作人员农业技术知识缺乏,又没有去认真钻研农业技术,所以为农服务的水平不高。

(三)观念较为陈旧,工作思路不广,自身没有去适应新的形势,工作时有畏难情绪,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普遍存在。

(四)对深入基层缺乏一定的认识,深入基层工作力度不够,缺少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精神。

(五)制度兑现力度不大,主要原因是怕得罪人,看到一些单位纪律比我们还差,我们还算过得去,有攀比思想的存在。

三、整改措施

(一)以这次全市领导干部作风整顿建设暨加强作风效能建设提高执行力活动为契机,加强班子的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观念,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杜绝拜金主义。公务员之家

(二)加强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制订完善措施,用制度约束人,用制度规范人。领导班子要廉洁自律,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农合组织范文篇9

一年来,县供销社紧紧围绕服务“三农”,为宗旨、扎根镇、乡、村,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强化服务。2013年巩固完善各类专业合作社9个、行业协会5个;充足当地特色资源、新建专业合作社15个、入社社员达3268人,带动26520农户大力发展红梁、菊花、花生、黄豆、油菜、柠檬、特种养殖。特别是红梁生产、早白尖茶叶被列入全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2013年巩固了洲酒业、早白尖公司国家的龙头企业和省级龙头企业称号。新建为农服务中心4个,新创建市级示范专合社5个,促进了我县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全面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与基础。

一、实施目标

2013年,全县巩固优质红梁2万亩,无公害茶叶基地6000亩、柠檬1700亩、黄豆2000亩、特种养殖基地2个、2000亩杭州白菊示范种植基地2个、黑花生示范基地1个、黑桃种植基地1个、葡萄种植基地1个。2013年,各类农村专合组织购、销农产品达8670万元,实现利润760万元,实现助农增收户均500元的较佳成绩。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

为了切实抓好农村专合经营组织建设,县社及时建立了推进农村产业化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闫崇坤,副组长王军,成员由各科室组成,配备专人,明确任务,分批负责,积极指导,协调当地专业村,带头组织各类专合社,常年做到组织、人员、经费三落实。

(二)明确职责、强化服务

按照市社、县府的总体目标,认真做好各专合社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因地制宜,按各类经济作物的特点,实行早播、早栽、早管,适当集中种植示范引路为生产措施。全年无偿向农民社员提供优质红梁种子18000斤,优质黄豆种子5460斤,菊花种苗3200亩,花生种子5000斤。签订红梁、黄豆、菊花、花生订单合同23980份。全年向重点示范种植基地专合社社员无偿发放化肥,总值320多万元,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增收夯实了坚实基础。

农合组织范文篇10

今年1-5月,全系统销售汇总实现4.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39.1%,比去年同期上升0.7%;利润实现488万元,完成年计划的40.7%,比去年同期上升2%。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强化指导,专合组织规范发展成效明显。

积极指导专业合作社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产品品质,向环保、无公害、绿色产品转换,突出自己的特色,创出自己的品牌,不断增强专业合作社的实力。

1-5月,专业合作社新发展11个,规范6个,申报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2个。办讲座4次、培训学习4期、专栏2期,张贴标语18幅,印发宣传资料400余份。实现了从过去的下任务、定目标转变到现在的由农民或业主自发主动申办;由过去的乡镇、行政村组织申办发展到目前的种植、养殖业大户或业主主动牵头领办。

(二)引导培育,创建新型基层社。

一是开展摸底调查。深入全县11各镇乡对为农服务经营网点摸底调查,掌握实情的基础上,对等5个基层社重新完善了工商注册及相关软件资料。二是依托县供销社裕龙生产资料有限公司为龙头,率先将作为创建新型基层社试点,力争今年底打造成功能完善的标杆社。

(三)突出重点,全面工作获市县肯定。

2015年5月6日,市供销社主任率市供销社副调研员、业务科科长及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一行5人,在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供销社主任同下,深入到县猪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县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县花椒专业合作社等开展调研活动。

通过实地查看、询问、听取汇报,主任充分肯定了县供销社工作,认为县供销社领导班子团结务实,找准了今年的工作重点难点,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希望县供销社在今后要不断创新工作,积极做好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要做好供销社资产管理工作,确保增值保值。表示市供销社将继续支持供销社工作,在资金项目上给予倾斜。

(四)积极对接,招商争资实现新的突破。

2015年1-5月,我社成功争取到财政项目3个,合计财政扶持资金242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00.8%,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3.5%。一是成功为县元通生态养鸡专业合作社争取省财政项目资金50万元。二是成功争取省级供销综合改革及发展专项资金94万元。三是成功为县镇柏鑫养兔专业合作社争取到中华供销合作总社2015年农综项目资金9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70万元,省财政匹配28万元。

(五)强化建设,再生资源扎实有序推进。

1-5月,指导完善再生资源收购网点360个,其中,村级代购点299个,镇乡级回收站34个。县供销社在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投资3万元重新对县城29个网点挂牌并完善相关制度。开展各类再生资源知识培训56人次,下乡指导工作80次。为确保全县再生资源回收网点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奠定了基础。

(六)创新思路,为农服务取得新的成效。

一是加强经营网点建设。今年1-5月,已完成16个加盟店,完成年计划的53.3%。全县已有各积极加强对农资加盟网点的监管和指导工作,主动配合工商、技监、物价、农业等部门开展农资商品专项检查。

二是加强农资经营指导。积极指导、督促农资成员企业做好化肥淡储旺供工作,组织各农资加盟网点大力开展送货下乡活动。今年1-5月,已开展送货下乡1100多人次,接受咨询3000多人次。

三是加强土地托管工作。从2013年开始,县供销社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参与农村土地托管服务工作,采取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涉农企业为依托,开展种、管、收、加、销全过程托管服务或半托管服务,多措并举,推进土地托管服务工作开展。

2015年,县被省供销社列为全省土地托管工作示范县。

截止2015年5月底,全县托管服务土地面积已达1.84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86%。全托管面积1.2万亩,占托管面积的65.2%,其中:流转式托管0.8万亩,打包全程托管0.4万亩。半托管面积0.64万亩,占托管面积的34.8%。涉及托管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涉农企业1家。

四是认真开展扶贫活动。镇村被县委列为县供销社2015年联系的扶贫村。2015年2月4日,县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李兴建,副主任吴会权率相关股室到镇村开展调研活动。解村情民意,熟悉情况,指导村完善发展规划。2015年2月11日上午,县供销社党组成员、副主任吴会权率领办公室、专合组织服务中心负责人到镇村开展春节慰问活动。为5名联系村困难户每户送去了米、面、油、汤圆粉、粉丝、腊肉等年货和现金200.00元。5月21日,县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李兴建率机关支部书记何俊阳到镇村为联系扶贫的7户村民每户送去3包化肥(尿素1包,复合肥2包),总价值2450元,并送去了化肥使用资料。6月4日,县供销社党组成员、副主任为村送去了5000.00元现金支持农村垃圾整治工作。

五是切实实施“六联机制”。切实按照县委《关于建立“六联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实施方案通知》(大委办发〔2015〕7号)文件要求,县供销社结合发展产业实际,对现代农业园区的喜帮养猪、林云生态养鸡、正果蔬菜、润丰养鸡、猪猪养猪、元通养殖等6个专业合作社进行先行先试,通过供销社指导服务发展产业、农民积极参与,为农增收效果明显。

(七)加大排查,维稳信访工作扎实有效。

我社积极创新工作思路,整合资源,增加投入,加大排查、调处、稳控力度,及时化解了一大批遗留信访问题,确保全县供销社平安稳定。今年1-5月,共接待来人来访68人次,受理信访案件8件,调处8件,调处率100%。确保了零进京上访和零到省集访目标的实现。

(八)强化管理,机关建设有了新的提升。

一是大力开展党政办公室系统“查问题、转作风、抓落实、上水平”专项活动,查找出存在的问题9条,已整改8条,建立健全党政办公室制度3条。二是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干部职工觉悟稳步提高,至今未发生一件违纪政纪和作风效能的事件。三是积极加强联系社区工作,对3户困难户开展了春节慰问,为每户送去了价值200.00元米、面、油、汤圆粉等节日急需的物品和200.00现金。对10名留守儿童每人送去了价值50.00元的学习用品。四是及时制定普法、精神文明、老干部、计生、关工委、财务、会计、审计、统计、统战、文秘、档案、县志等基础工作意见,做到目标明确,思想统一,措施有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专合组织发展快,但真正按章程运行的不多,存在重发展、轻管理现象。管理规范、带动能力强、示范作用大的专业合作社不多。二是虽然在去年和今年4月考调了2名年轻人进机关,但人员老化问题未根本改变。三是维稳形势严峻,压力大。全县供销社通过退休(移交社保)、辞职等办法,分流了3100人,这些人员已与供销社没有联系,增大了维稳的难度。

三、今后工作意见

(一)加强学习,贯彻落实《决定》精神。

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切实增强使命意识和历史担当,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紧迫感,下定决心,攻坚克难,推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以满怀信心地投入到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新征程中,为供销社成为为农服务的主力军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加强指导,推进专合组织发展。

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的思想,在保证全年发展任务圆满完成的基础上,强力打造省级示范专合组织,积极争取中、省、市财政项目资金支持,

(三)科学规划,大力实施新网工程。

抓好新网工程建设是当前供销社的中心任务,是供销社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抓手,更是供销社实现“二次创业”的历史机遇。在积极发展加盟连锁店的同时,逐步建立农资配送中心,不断建立健全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服务体系。积极顺应商业模式和消费方式深刻变革的新趋势,加快发展供销合作社电子商务,形成网上交易,仓储物流,终端配送一体化经营,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四)创新机制,强化基层社建设。

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在县以下直接面向农民的综合性经营服务组织,是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下半年,按照强化合作、农民参与、为农服务的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基层社改造,广泛吸纳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社,组建新型基层社6个。

(五)落实责任,加大招商争资力度。

加强与市供销社对接,积极与客商交流,争取早日引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川中农产品物流产业园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