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10:25:28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文篇1

为贯彻落实党的**届**全会精神,切实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困难,国务院决定,**年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和社会救助工作力度,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但是,仍有部分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救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并帮助其中有劳动能力的人积极劳动脱贫致富。党的**大以来,部分地区根据中央部署,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全面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做好这一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高度重视,扎实推进。

二、明确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和总体要求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是:通过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有效地解决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制,按属地进行管理。各地要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的实际出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同时,要做到制度完善、程序明确、操作规范、方法简便,保证公开、公平、公正。要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要与扶贫开发、促进就业以及其他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生活性补助措施相衔接,坚持政府救济与家庭赡养扶养、社会互助、个人自立相结合,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生产自救,脱贫致富。

三、合理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对象范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主要是因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劣等原因造成生活常年困难的农村居民。

四、规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既要严格规范,又要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简便易行的方法。

(一)申请、审核和审批。申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一般由户主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村民委员会受乡(镇)人民政府委托,也可受理申请。受乡(镇)人民政府委托,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村民委员会对申请人开展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组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后提出初步意见,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核查申请人的家庭收入,了解其家庭财产、劳动力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并结合村民民主评议,提出审核、审批意见。在核算申请人家庭收入时,申请人家庭按国家规定所获得的优待抚恤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以及教育、见义勇为等方面的奖励性补助,一般不计入家庭收入,具体核算办法由地方人民政府确定。

(二)民主公示。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接受群众监督。公示的内容重点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申请情况和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民主评议意见,审核、审批意见,实际补助水平等情况。对公示没有异议的,要按程序及时落实申请人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对公示有异议的,要进行调查核实,认真处理。

(三)资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原则上按照申请人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与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也可以在核查申请人家庭收入的基础上,按照其家庭的困难程度和类别,分档发放。要加快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方式,通过金融机构直接、及时地将最低生活保障金支付到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账户。

(四)动态管理。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调查了解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并根据其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及时按程序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手续。保障对象和补助水平变动情况都要及时向社会公示。

五、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以地方为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大投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根据保障对象人数等提出资金需求,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列入预算。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统筹考虑农村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合理安排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赠和资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实行专项管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

六、加强领导,确保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

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重大而又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统筹协调,抓好落实。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文篇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其以科学的方法确定保障线标准,避免了过去有钱多救助、无钱少救助的人为随意性,扩大了保障对象的覆盖面,提高了保障标准,及时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体现了对农民尊严的尊重和社会对于生活在贫困境况下人们的责任。该制度在整个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中起到了“兜底”的作用。我国农村目前还有3000万左右的绝对贫困人口,他们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主要保护的对象。依照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在全国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具体确定为四类:一是家庭成员均无劳动能力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户;二是家庭主要成员在劳动能力年龄段,但因严重残疾而丧失劳动能力,家庭保障确有困难者;三是家庭成员虽在劳动能力年龄段,但因常年有病,基本或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家庭保障确有困难者;四是家庭主要成员因病、因灾死亡,其子女均不到劳动能力年龄段,生活特别困难者。凡符合保障条件的农户,由本人申请。村民会议讨论,村委会上报,乡镇政府审查,张榜公布,报请民政部门审批后实施。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所需要的资金,基本由各级财政分级负担,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下拨的救灾资金和地方本级财政自然灾害救济事业费。我国最早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是上海市。1994年,上海市通过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科学有效的农村贫困群体救济方式。1995年,民政部结合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分别在山西省阳泉县、山东省烟台市、四川省彭州市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试点。为了加强对该项工作的指导,民政部于1996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指导方案》,要求把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重点来抓,认真部署,推进该制度。实施该制度的关键是把财政收入尽可能地向改善基本民生倾斜。至2007年,中央财政一直在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更多地区推广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农村低保补助资金是30亿元,这笔资金已下达。地方财政也在加大投入力度。2007年上半年,地方各级财政在农村低保和特困户救助上已经投入了35.6亿元,加上下半年的预测,地方财政投入会超过70亿元,高于2006年的投入数量。截至2007年6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了2068万人。把贫困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在今年末有望实现。此项制度作为一种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补救机制,与只是针对部分困难户、五保户以及受灾群众的传统临时救助相比,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但目前,部分地区的农村低保制度尚未建立起来,还有部分地区虽已建立该制度,但与《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的不相一致,而且在保障水平上仍有待提高。从统计数据上看,农村低保全面推行后,在主要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2007年全国平均的低保补助水平比2006年底反而明显下降了(2006年底全国平均月人均低保补助为33,2元)。因此,作为一种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社会救济形式,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待完善。

二、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存在的问题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缓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比之前的特困救助更规范、层次更高的一项保障制度。因此,原先的特困救助对象应尽可能地纳入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畴。但在目前,仍以特困救助为主的黑龙江、江西、重庆、贵州、西藏、青海等省(市)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在所有救助对象中的比例低于10%,介于10%至30%的省份有安徽、湖北、广西、云南和宁夏,介于30%-50%的省份有山西、河南、湖南,介于50%-70%的有新疆。可见,我国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得比较缓慢。

2、各地区之间保障水平很不平衡。虽然自1994年以来,我国就已开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试点探索,近年来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该制度的发展水平在各地是极不平衡的。如在有的县区,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范畴的才几十个人,有名无实。在有的县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很低,每年仅有百元左右,还不能按时发放。甚至在有的地区,该制度已经出现了逐步萎缩的趋势。从东中西部地区相比较的角度看,我国东部地区94.4%的农村社会救助人口是享受低保者,而中西部地区只有37.7%的救助对象是享受低保者。但实际上,我国的大多数急需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人口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据统计,到2005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为2635万,其中东部9省市的贫困人口总和仅为101万,中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为2264万,中西部地区的贫困人口占整个贫困人口的95.7%。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大部分农村地区没有可持续发展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能力,而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有能力为这项制度的开展提供强大的财政保障。

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退出机制不健全。基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难度大、低保户家庭收入动态监测困难、信息化滞后等原因,一些农村低保户人均收入超过了低保标准线后不能及时被退出或不愿退出低保等现象时有发生。在目前的低保对象中,实际上有劳动能力的约占50%左右,由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含金量日增,使一部分人形成了“福利依赖”,受助者不愿放弃福利待遇,宁可不就业或少就业,该制度虽不能使他们摆脱贫困,但至少可以不劳而获。

4、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低、覆盖面窄。由于经费短缺,需要救济的人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往往只能按照低标准提供福利待遇,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形同虚设,不能贯彻,甚至难以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同时我国的此项制度覆盖面较窄,相当部分贫困农民得不到救济和补助,使得农村贫困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只是处于“零敲碎打”的小规模状态。据统计,我国农村低保人数只占农村人口的0.36%。

5、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一项全新的、长期的社会救助制度,涉及数千万人口,需要准确掌握如此庞大人群的家庭收入及其变动情况,接受低保申请和咨询,进行情况核实与审批。上述工作客观上要求专门机构中的高素质管理人员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实施管理,但是,目前在我国,只有部分市、县(区)、乡(镇)的民政部门新设立了劳动保障与社会救助综合管理办公室,一般县市都是由民政部门下属的社会救助科室兼管,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

三、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的成因

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整体上缺乏制度层面的规范。目前在我国农村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无中央政府颁布的专门关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规范性文件,更无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仅靠地方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实施。实践中只有极少数地方出台了操作性较强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大部分农村地区在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时还在实行不规范、不统一、带有很大随意性的传统办法,缺乏制度化措施。这一情形造成诸多不良后果。首先,由于各方面认识不统一,缺乏必要的工作手段,致使这项工作在基层运行阻力很大。其次,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操作规程,管理上缺乏制约机制,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占用、挪用救助资金的现象,给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带来了消极影响,不少农民因此对相关制度产生了怀疑。再次,由于缺乏法律政策,又没有稳定的筹资渠道,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保障标准不明确,随意性大,保障标准不能随着物价和经济的发展而有所提高,与日常基本生活需求之间有较大差距。总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缺乏政策法律依据和操作管理程序的情形急需改变。

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严重不足。在1999年农村实行税费改革之前,农村社会救济资金主要靠县财政和乡村集体经济投入。2000年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农村税费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没有规定对农村特困户救济的资金来源。加之后来中央决定取消农业税,使得乡镇经费大幅度减少。只依靠县级财政提供的有限资金显然不能保证为所有农村特困户提供救济,有些经费紧张的地方,农村社会救济工作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鉴于该情况,目前,我国部分有条件的省市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入了财政预算。社会救助资金来源于财政资金,固然体现了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责任和义务,也有效地改善了低保资金的供给状况,这种做法是十分必要和值得称道的,但是在实践中,当前财政收入的边际投资倾向较大,一些地方在安排财政预算时,更多地偏重那些能带来经济效益或能够明显展现政绩的经济建设项目,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安排次序往往靠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供给仍然不足。对于一些财力薄弱的省市来说,农村低保资金纳入预算都十分困难,遑论其他了。

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确定较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确定方法必须是科学可计量的标准方法,而将其运用于复杂的农村社会现实时,就会遇到种种困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确定难主要表现在:一是核算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的隐性收入难;二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收入或临时性收入计算难;三是确定农户具有法定赡养、抚养关系并且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全体人员收入难;四是因建房、婚嫁导致生活困难的人员是否列入保障对象操作难。

4、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的现状影响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运行。目前。县、乡、村是担负全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主体,但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严重不对称的财税体制使得基层政府财力不堪重负,致使基层政府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列而不支,列而少支和不列支的现象比较普遍。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基层政府有较多的预算资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状况较好,但对于绝大多数经济欠发达或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来说,需要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民人数众多,财政预算入不敷出,很难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5、现行农村土地制度让人们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理解走入误区。现行农村的土地制度是制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长期承包土地30年不变,这就意味着农民拥有长期的土地使用权,中国的农民只要一出生(具有正式户口),就有分配土地的权利直到死亡为止,终身享受土地保护,所以在人们的眼里农民总是有经济保障的,这就使得政府和社会容易忽视农民的社会保障权利,从而制约了农村最低保障制度的发展。实际上,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以及加入WTO对农业的冲击,农村土地对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已经出现日趋弱化的态势。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文篇3

第二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坚持政府救济与家庭赡养、抚养、扶养,社会互助,个人自立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生产自救,脱贫致富。

第三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能够维持当地农村居民全年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饭、穿衣、用水、用电等费用确定,并报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随着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适时进行调整。

第四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均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家庭主要成员因病、因残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或家庭成员患大重病医疗支出较大,造成生活困难的;

(二)单亲家庭,由于缺乏劳动力,造成生活困难的;

(三)年老体弱的老年家庭,属下列情况之一的:(1)、无法定赡养人;(2)、有法定赡养人,但无赡养能力;(3)、在计算赡养人应给付的赡养费后仍不达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四)生存条件恶劣,或遭受突发性自然灾害,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

第五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家庭为单位核算。家庭成员包括户主及配偶和未婚子女。其中,成年未婚子女中因病、因残全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可按另一家庭计算。

已婚子女按另一家庭计算。

第六条家庭收入主要包括:所有家庭成员的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人应给付的赡养、抚养、扶养费。核算家庭收入可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量化办法: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乡(镇)、村,可以按家庭人均土地亩数或产量、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及劳动力状况进行量化;非农产业发达,收入多元的乡(镇)、村,可以以货币进行量化。具体由各县市区民政局和乡(镇)共同制定。

国家规定所获得的优待抚恤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以及教育、见义勇为等方面的奖励性补助,一般不计入家庭收入。

第七条低保对象的实际补助金额原则上按照申请人家庭人均纯收入与保障标准的差额发放。也可以在核查申请人家庭收入的基础上,按照其家庭的困难程度和类别,分档发放。具体办法由各县市区民政局制定。

第八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实行社会化发放,每季度发放一次。发放由民政部门向财政部门提供保障对象的人数及发放金额,财政部门直接将保障金拨付到涉农资金“一卡(折)通”,统一发放。

第九条申请、审核、审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村民委员会受乡(镇)人民政府委托,也可受理申请。

(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审核。要专门成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组,组长由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工作组通过核算申请人的家庭收入,了解其家庭财产、劳力状况和实际生活水平后,对初步审查合格的,委托村民委员会,组织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以下简称民主评议)。评议后,乡(镇)人民政府根据情况提出审核意见:对经过民主评议且公示无异议的,及时报县市区民政局审批;对公示后有异议的,及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病残等特殊申请对象未通过民主评议的,要派专人进一步核实情况。必要时召开党员和群众代表会议征求意见,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提出审核意见。

(三)县市区民政部门负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审批。要专门成立审批小组。审批小组对乡(镇)审核上报的对象,在进一步核实情况后,经过集体研究后予以审批。对初审和审批不合格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市区民政局要向申请人说明情况。

第十条村民代表民主评议要在当地乡(镇)人民政府监督指导下,及村党组织的领导下依据有关政策规定进行,要坚持客观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民主评议的目的是进一步核实申请人的家庭收入,认定其实际生活水平,为审批提供依据。对评议通过的对象,上报时要逐户书面说明情况,具体内容包括:家庭成员情况、收入水平、家庭财产和实际生活水平等。

第十一条农村低保对象的审批过程要公开、透明,实行三榜公示。三榜公示是:村民委员会对低保对象的收入调查和民主评议情况;乡(镇)人民政府对低保对象收入的核查情况;县市区民政部门对低保对象的审批结果。

第十二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动态管理。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市区民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定期或不定期的调查了解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对生活发生困难,符合条件的对象要随时受理申请,纳入保障范围;对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对象,一年复核一次。保障期满由户主重新提出申请,经乡(镇)审核,家庭情况无变化的报县市区民政局审批;家庭情况有变化的按原审批程序进行复核。保障期满未提出复核申请的,按自动放弃保障资格处理。复核结果要及时向群众公示。

第十三条农村低保所需资金由民政部门根据保障对象人数、上级补贴资金等情况提出资金需求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由当地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市财政对县市区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给予适当补助。农村低保金实行专项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

为保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开展,市县两级财政根据工作需要安排本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专项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

第十四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市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指导管理工作,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具体管理和服务工作。财政部门负责按规定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扶贫、卫生、审计、统计、监察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

第十五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和相关部门给予批评教育,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符合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对象,无正当理由拒不审批,或者无故拖延审批的;

(二)贪污、冒领、扣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三)优亲厚友、徇私舞弊的。

第十六条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由县市区民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追回冒领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

第十七条无理取闹,不听劝阻,干扰妨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由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农村居民对审批机关作出的不批准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减发、停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款物的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文篇4

第一条为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持有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依照本办法予以保障。

第三条最低生活保障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

(二)政府保障,民政部门属地主管,相关部门协同配合;

(三)低标准起步,多形式救助,分层次保障;

(四)政府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

(五)公开、公平、公正。

第四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领导,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安排必要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经费,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顺利进行。

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负责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落实和管理使用情况的督查工作;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最低生活保障的管理和初审工作。

村民委员会受区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的委托,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服务工作。

第二章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对象

第五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根据既保障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又有利于鼓励生产自救的原则,综合参考下列因素确定:

(一)当地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二)当地维持农村居民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所必需费用和承担未成年人义务教育费用以及基本医疗费用等;

(三)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

第六条本市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洪山区和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年不低于1500元;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区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年不低于800元。

各区具体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区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农业、统计、物价等部门,按本办法第五条的要求拟订,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施行。

同一区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当一致。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需要提高时,依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办理。

第七条持有本市常住农业户口且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可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其中,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的,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全额享受;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有一定收入的,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额享受。

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有外地农业户口且在现居住地居住1年以上的,可申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八条农村居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则上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虽然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但实际生活水平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二)离开户籍所在地,举家迁往外地1年以上的;

(三)已有住房又新建(购)住房的;

(四)有劳动能力且有承包土地,无正当理由不耕种的;

(五)1年内购买价值超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倍以上(含5倍)非生活必需品的;

(六)家庭有机动车辆(不含残疾人代步车)的;

(七)有高价值收藏或投资股票、商业保险或其他投资行为的;

(八)有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馈赠、礼金支出的;

(九)安排子女择校就读、出国留学或子女在义务教育期间进入收费学校就读的;

(十)年内因、被行政处罚过的;因吸毒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违法结婚、收养和计划外生育的;

(十一)不按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或拒绝核查的;

(十二)其他经民政部门按规定认定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第九条已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农村居民(以下称保障对象),无正当理由1年内有2次不按时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以下简称保障金),或1年内有2次未进行续保申请登记,或1个月内有2次拒绝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活动的,停发其保障金。

第十条保障对象应每季度向所在村民委员会报告1次家庭人口增减和家庭成员收入情况,接受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人员的复查。

第三章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与审批

第十一条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户主向户籍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有关证明材料;

(二)村民委员会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日内,对申请人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进行初审,将结果在申请人居住地张榜公示;公示5日后,将申请材料连同公示意见上报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

(三)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自收到上报材料之日起5日内进行复审,并委托村民委员会将复审结果在申请人居住地再次张榜公示;公示5日后,将申请材料连同公示意见上报区民政部门;

(四)区民政部门自收到上报材料之日起5日内,完成对复审结果的审批。对符合条件的,通过村民委员会在申请人居住地第3次张榜公示;公示后5日内无异议的,发放保障金领取证;对不符合条件的,出具不予批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通知书。

申请人的书面申请和有关证明材料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存档备案。

第十二条村民委员会应成立由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人员、村民小组组长和村民代表组成的村民评议小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应成立由主管领导和相关机构工作人员组成的最低生活保障评审委员会,分别负责对初审、审核中疑难问题的评定。

第十三条申请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申请事项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在同一辖区内户口分离的,应将户口并入一处后,向户口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特殊情况造成户口空挂、人户分离,而在现居住地居住1年以上的,向现居住地的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但须提供户口所在地的村民委员会出具的未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证明。

(二)“五保”(即吃、穿、住、医、葬)对象的生活标准未达到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经区民政部门批准,集中办理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额补助的相关手续。

第四章家庭成员和家庭收入核实与计算

第十四条本办法所称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

(一)夫妻;

(二)与父母共同生活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非婚生子女;

(三)父母双亡,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共同生活的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兄、姐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弟、妹;

(四)民政部门依法确认的其他人员。

原系本市农业户口,现在外地就读的学生,视为家庭成员。

第十五条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

货币收入包括:

(一)农业收入;

(二)务工或经商收入;

(三)存款及利息、有价证券及红利、保险给付金、租赁费、接受的馈赠和继承的财产和赡养费、扶养费或抚养费等收入;

(四)其他应当计入的家庭收入。

实物收入按市场价折款计入家庭收入。

第十六条家庭有关收入按下列办法计算:

(一)家庭农业收入,按统计部门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办法计算;

(二)务工、经商收入,按其提供的收入证明计算;不能提供的,按务工、经商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三)家庭月人均收入,按其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之日起前12个月的月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计算方法为:家庭上一年度总收入÷家庭人口÷12个月。因不可抗力造成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庭不按此计算。

第十七条家庭获得的下列货币和实物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土地被征用后按政策规定获得的一次性补偿费用;

(二)政府颁发的奖金和给予的临时性生活补贴、灾害救济款物以及节日慰问款物;

(三)社会各界捐赠的临时性救助款物;

(四)优抚对象的抚恤金、补助金、护理费、保健金;

(五)义务兵获得的优待金、退伍费;

(六)市以上劳动模范退休后享受的荣誉津贴;

(七)工伤和因公致残人员的护理费、补助金;

(八)因公死亡人员及其家属享受的一次性抚恤金、丧葬费、职工遗属生活补助费;

(九)其他经民政部门按规定认定的不计入家庭收入的货币和实物。

第十八条家庭成员中赡养费、扶养费或抚养费计算办法:

(一)有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按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数额计算;

(二)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的家庭月人均收入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0%以下的,视为无赡养、扶养或抚养能力;在150%以上(含150%)的,视为有赡养、扶养或抚养能力,其家庭收入在扣除自留生活费后的剩余部分用于支付赡养费、扶养费或抚养费。家庭自留生活费的计算方法为: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50%×家庭人口。

第十九条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走访、信函索证、消费测算、村民代表评议、张榜征求意见等方式,对申请人和已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收入进行核实。

第五章保障方式

第二十条最低生活保障为现金保障。

第二十一条保障金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每季度发放1次。保障对象持保障金领取证和身份证到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领取。

第二十二条保障对象除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外,还可享受下列优惠政策:

(一)子女在义务教育期间,学校适当减免杂费,补助书本费。减免、补助标准,由各区人民政府确定,所需经费全额列入区级财政预算,由区财政部门拨付给有关学校;子女作为指令性计划生在普通高中就读的,学校免收学费,对特困家庭子女要适当补助课本费,所需经费由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列支;

(二)家庭全体成员由政府资助参加所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三)因遭受自然灾害造成住房倒塌的,政府按高于非保障对象补助资金50%的标准给予房屋重建补助;

(四)遭受自然灾害或其他灾害时,优先获得政府或社会救助;

(五)家庭成员去世,按属地原则,殡仪服务机构按有关规定减免有关费用;

(六)家庭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的,政府相关部门和村民委员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技术培训、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帮扶;

(七)国家、省及本市规定的其他优惠政策。

第六章保障对象的管理

第二十三条对保障对象按下列规定进行管理:

(一)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人员对属于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和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的保障对象,每年入户核查1次;属于家庭收入来源比较明确和收入比较稳定的,每半年入户核查1次;属于家庭收入不稳定或家庭成员结构易变动的,每季度入户核查1次。

(二)区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以及村民委员会对保障对象家庭收入变化、家庭成员异动、保障金领取等情况,进行抽查或普查。区民政部门每年按本区保障对象5%—10%的比例抽查1次;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每半年按本辖区保障对象20%-50%的比例抽查1次;村民委员会每季度对本村保障对象普查1次。

(三)保障对象应自每季度领取保障金之日起10日内,到村民委员会说明保障金领取情况,由村民委员会在其保障金领取证上加盖查验印章;在保障对象续保申请登记表上填写家庭收入变化情况,同时提出续保申请,由村民委员会予以登记。

(四)每季度发放保障金前,村民委员会在村务公开栏或人群集中的地方设置的公示通报栏(牌)上,公示保障对象的家庭住址、户主姓名、家庭人口、家庭收入、保障金额等情况,接受村民监督。

(五)保障对象新获取的劳动收入,第1个季度的不计入家庭收入,从第2个季度起据实全部计入家庭收入。

第二十四条保障对象家庭人口或家庭收入状况发生变化,需要提高、降低其保障金数额或终止其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按原审批程序办理,原审批部门应据实记载;终止其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应收回保障金领取证。

第二十五条保障对象在区内迁移的,由区民政部门办理转接手续;跨区迁移的,由迁出区的民政部门收回保障金领取证,出具保障对象迁移证明,连同有关档案材料一并移送迁入区的民政部门。

保障对象迁入后,应按本办法的规定重新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手续。迁入区的民政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简化审批程序。

第二十六条区民政部门应按下列要求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档案,并由专门人员负责管理:

(一)保障对象个人档案。做到一户一档,档案材料包括户主申请、家庭成员户口复印件、呈报审批表、入户调查表、户主情况及家庭收入情况等。

(二)综合档案。档案材料包括与最低生活保障相关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相关工作请示、报告、批文,最低生活保障评审、评议记录,最低生活保障公示资料,保障金停发和保障待遇异动凭证,相关表格等。

(三)财务档案。档案材料包括核拨保障金批文、保障金发放汇总表及收支台帐等。

第二十七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参照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的要求相应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档案。

受委托的村民委员会相应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档案。档案材料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登记表、保障金发放名册、保障对象续保申请登记表、保障金数额调整登记表、入户调查记录、最低生活保障评议记录等。

第七章保障资金

第二十八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实行财政分级负担,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科目管理。本市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洪山区的保障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按5:5的比例负担;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区的保障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按4:6的比例负担。

区与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负担比例,由各区自行确定。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担本开发区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村民委员会不负担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第二十九条区民政部门于每年年底前,根据本区保障对象人数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差额补助金额,提出下一年度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用款计划,经区财政部门核定后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于次年年底根据实际支出情况编制决算。

区财政部门按核定后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用款计划,提前作出预算,建立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专户,实行专户管理,做到按时、足额拨付。

第三十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民政部门为保障对象提供捐赠、资助。

第三十一条区财政部门应将本级预算和上级补助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以及社会的捐赠、资助款全部转入保障资金专户。

第三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第八章监督和处罚

第三十三条市、区人民政府建立有相关部门参加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系、协调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研究和解决有关重大问题,落实工作措施,对各相关部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四条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将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办事程序、保障对象和资金发放情况向社会公示,并设立投诉、举报电话。

第三十五条民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应按各自职责,对保障金的审批、发放、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文篇5

一、基本情况

县民政局是××县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管理使用业务的主管机构,负责对全县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和指导工作;负责本县行政区内农村低保的组织实施、编制全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计划、对全县各乡(镇)报批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进行抽查、审核及审批和审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花名册等工作。自20**年开始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农村低保财务管理按《昭通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会计核算。

××县人民政府根据市政府的要求,成立了以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县长为组长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领导组,并根据《昭通市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方案》和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县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方案(试行)》,方案中明确规定:(一)保障范围和对象为凡持有本县常住农村户口簿的农村居民,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我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可申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根据市政府下达我县20**年指标控制数为41238人,并根据县扶贫办20**提供统计核定的绝对贫困人口数、20**年县政府组织调查的特困人口情况等确定20**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二)保障标准和补助形式:1、补助标准:20**年××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定为年人均纯收入693元,对达不到农村低保标准的农村贫困居民实行差额分类补助,年人均补差不低于360元,由扶贫、统计部门向财政和民政部门提供,根据全县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指数变化及县财政承担能力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2、补助形式:全县农村低保实行分类施保、差额补助,即对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693元以下的贫困家庭分为a、b、c三类,20**年补助标准为a类家庭实行月人均补助40元、b类家庭实行月人均补助30元、c类家庭实行月人均补助20元。分类施保人员严格按县下达指标控制数确定;20**年年初提高标准为a类家庭实行月人均补助50元、b类家庭实行月人均补助40元、c类家庭实行月人均补助30元;7月再次提高标准为a类家庭实行月人均补助60元、b类家庭实行月人均补助50元、c类家庭实行月人均补助40元。3、资金管理:县财政局在社会保障资金专户下设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专帐”,用于办理资金的汇集、核拨、发放等业务,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县民政部门设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专帐”,用于与财政、金融部门对帐。

20**年至2009年全县农村居民农村低保规模情况:

1、20**年全县16个乡镇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15269户,41328人,发放低保金14845680元;2、20**年7月以前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15269户,41238人;7月以后享受低保186**户,47339人,发放低保金24098820元;3、2009年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18555户,47339人,1至2季度发放低保金142**700元。

二、20**年至2009年6月1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收支情况

1、20**年全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收支情况

20**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收入14845764元,其中上级财政补助资金1162920元,本级财政配套资金3216564元;20**年××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4845680元;收支相抵,结余84元。

2、20**年全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收支情况

20**年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收入241**484元,其中上级拨入20644400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3460000元、上年结余84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24098820元;收支相抵,累计结余5664元。

3、2009年1至6月1日全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收支情况

2009年1至6月共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收入18365164元,其中上级财政拨入12625440元,上级拨入20**年春节一次性生活补助42**100元、县级财政配套1700000元,上年结余5664元;1至2季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18325500元(其中20**年春节一次性生活补助4123800元);收支相抵,累计结余39664元。

三、存在问题

1、农村信用社未按《××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5个工作日内拨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金到低保户一折通存折。20**年至2009年1季度期间,信用社对财政拨入的农村居民低保资金大多在15日以上,有的长达2月才拨付到低保户一折通存折。也未按规定在10个工作日内将拨付情况向民政、财政部门反馈。

整改意见:根据《××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农村信用社根据县级财政部门提供的电子花名册,在收到低保资金后5个工作日内将资金划入低保对象的专用存折。”第八条“建立低保资金对账制度。财政、民政和农村信用社要定期进行对账工作。农村信用社应当在将资金划入低保对象存折后10个工作日内,将低保资金发放情况和资金余额及时向财政、民政部门反馈,防止出现低保资金沉淀现象”规定,信用社今后应及时按规定的时间将财政拨入的低保资金拨付到低保对象的专用存折、及时反馈兑现情况信息。

2、经抽查,民政局20**年、2009年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调查申请审批表均无负责人签字、盖章和审批日期,个别调查申请审批表无村、乡负责人签字审核盖章及审批日期。

整改意见:村委会、乡镇人民政府、民政局必须严格按《××县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对低保申请人履行相关审批手续。

3、20**年上级财政补助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未及时到位,导致县财政不能按《××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按月拨付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

4、其他问题:从抽查财政社保股的情况反映出:农村低保资金未反映利息收入,其原因是农村低保、城市低保等七项专项资金使用一个银行存款户,难予准确划分各项资金利息收入;县财政委托农村信用社发放低保资金无委托书。

四、审计评价及建议

××县自20**年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领导小组,对低保资金的筹集、管理和发放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和监督机制,到2009年全县低保对象达186**户,47339人,发放低保资金57270000元,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特困难人群生产生活条件。审计结果表明:低保资金切实做到了专款专用,专帐核算。但在低保机制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审批手续不完备、低保资金拨付不及时、管理环节相关依据不齐备等问题,针对审计发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针对信用社不能按规定时间将低保资金拨付低保对象情况,建议民政局、财政局和信用社协商,适当延长信用社拨付低保金到低保对象专用存折时间;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文篇6

关键词:黑龙江省;最低食物需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低保标准

“十五”期间,黑龙江省开始启动农村社保事业。随着黑龙江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的实施,全省低保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①。但是,作为老工业基地,黑龙江省有“国有企业多、资源型城市多、国家下放困难企业多和非农业人口比例高、国有企业从业人员比例高、高寒地区基本生活消耗高”等特点,致使低保工作出现了任务重、人数多、资金缺口大等诸多困难。全省所辖13个地市、65个县(市)中,有5个地市、50个县(市)靠中央和省对下转移支付过日子。全省农村人口193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一半,2006年统计低于国家确定的低保线(683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72.7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3.76%;2007年农村低保线(提高到8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88.3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4.56%。统计资料表明,目前黑龙江省接近低保边缘的贫困农民群体150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7.75%。尽管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村低保标准在逐年提高,但从目前情况看,该救助标准还是偏低,需要适当地加以调整。

一、确定农村低保标准的依据

1.维持农民最基本物质生活需要

低保标准的制订首先要考虑能维持农民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最低食品支出的费用;另一部分是最低的衣着、住房、交通、燃料、用品等生活必需品支出以及医疗、教育娱乐及服务等非食品支出的费用。

2.参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是判断居民是否贫困的依据。当农村低保线确定之后,将两者进行比较,如果人均纯收入低于农村居民维持基本生存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则说明农村居民靠自身的努力很难维持本身的再生产。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居民的生活就是处于贫困状况,是需要政府救助的对象。

3.考虑地方政府财政承受能力

对贫困人口进行救助是地方政府义不容辞的一项责任,但如果不考虑地方政府财政承受能力把低保标准定的过高,低保制度的实施由于得不到财政支持就会出现停滞现象,容易出现制度倒退情况。

4.考虑物价指数变化

农村低保标准的确定也要随物价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这就要准确测量农村贫困人口的实际生活情况,使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不因物价的上涨而降低,收入增加要扣除物价上涨的因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价格因素逐步成为影响人们实际生活质量改善程度的重要参数。

二、农村低保标准的构成

1.最低食物需求

马斯洛“需求五层次论”的第一层次人的最低食物需求主要是维持正常的生命需求的要素。其中,农村居民的人均食物消费支出、相应的人均年纯收入、人均年食品消费支出、恩格尔系数是主要的参照系数。

2.非食品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往属于消费品的,如今可能成了生活必需品。非食品支出在整个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成了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包括子女教育、基本医疗、衣着等。对于非食品需求部分,贫困人口由于生活困难,通常是能省就省。所以,贫困人口收入的绝大部分都用于生存的必要支出,而其他支出所占的比例很小。

三、黑龙江省农村低保现状简析

黑龙江省农村低保标准是由区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农村居民维持最基本生活所必须的吃、穿、住、用费用制定,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各市县根据省里规定的统一标准,同民政、财政、农业、统计、物价等部门共同协商,并参照当地经济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确定自己的低保标准。

由于我国未公布每个地区不同层次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情况的详细数据,现以2006年我国不同层次农村居民收入和支出的相关数据来说明。

从理论上说,贫困线标准是指仅仅包括对食品需求的支出,我们首先从保证贫困户温饱问题的食品需求支出比较。

2006年,我国公布的贫困线标准为683元,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这个标准比中等收入户758.46元的食品需求只低75.46元;比中低收入户食品需求支出高92.25元;比低收入户食品需求支出高237.19元。2006年,黑龙江省公布的农村低保线标准为800元,这个标准比中等收入户758.46元的食品需求高41.54元;比中低收入户食品需求支出高209.25元;比低收入户食品需求支出高354.19元。

低保线标准不仅包括食品需求的支出,还包括衣着、居住、医疗等相关支出。我们从满足贫困户食品、衣着、居住这三种需求支出比较。

2006年低收入户的食品、衣着、居住这三种需求支出共751.87元,高于国家贫困线68.87元;中低收入户这三种需求支出为947.73元,高于国家贫困线291.73元。2006年低收入户的食品、衣着、居住共751.87元的支出,要低于我省农村低保线标准48.13元;中低收入户的食品、衣着、居住共947.73元的支出,要高于黑龙江省农村低保线标准147.73元。

通过以上数据比较,可以说明我国的贫困线标准和黑龙江省的低保标准基本可以解决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基本满足贫困户对食品的需求。同时,也可以看出,国家贫困线标准除了保证基本食品需求外,对一些衣着、居住、医疗等相关需求还是不能满足的。同时,由于低保标准在一定时期内是固定不变的,而食品和衣着、医疗的价格却在不断上涨,从而导致低保标准越来越捉襟见肘。可见,目前的低保标准低于农民实际生活需要。

四、黑龙江省农村低保标准的调整

由于人们生活必需品的内涵是逐渐扩大的,故农村低保标准也应该随之变动,让农民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鉴于农村低保标准是依据维持农民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来确定的,这就意味着农村低保标准的测定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上是相对的,因此,测定和计算基本生存需求量的界定或尺度不能停留在一个永恒不变的水平上,而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关于具体调整方法,应从黑龙江省实际情况出发,可以考虑依据ELES(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和恩格尔系数法(贫困线标准应为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的1/2),综合考虑农民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每年测算一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适时对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秦凤翔,等.黑龙江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财政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8,(4):62-65.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文篇7

第一条为进一步保障我市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根据《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辽宁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暂行办法>的通知》(辽政办发〔2004〕8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农村低保标准,对持有本市农业户口的困难居民予以适当救助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第三条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障基本生活与应急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援助、就学援助、社会互助相结合;

(二)国家保障与法定赡养、扶养、抚养相结合;

(三)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相适应;

(四)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进行;

(五)鼓励劳动自救;

(六)实施动态管理。

第四条农村低保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市、县(市)区政府的民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低保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负责农村低保资金的筹集、管理、监督检查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做好农村低保工作。

市民政部门负责全市农村低保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综合管理等工作。

县(市)区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本地区农村低保工作的组织实施。包括方案、计划的制定,低保对象的审批、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含辖有农业户的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农村低保工作的具体管理、审核及上报工作。

村民委员会(含有农业户口的社区,下同)受乡(镇)政府、县(市)、区民政局委托,承担辖区内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受理、居民家庭收入的核查、上报及低保对象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二章保障对象

第五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持有本市常住农业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户籍所在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困难居民,均可以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第六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扶养和抚养关系、户口在一起并长期共同生活的成员。具体为:

(一)配偶;

(二)父母与未成年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非婚生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

(三)子女与无生活来源的父母、养父母、继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子女亡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四)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

(五)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与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子女、尚在校就读的确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子女。

(六)其他经县(市)区民政部门认定长期共同生活的成员。

第七条夫妻一方持有本市农业户口,其配偶及子女为外省市或本省其他县(市)区农业户口,在现居住地定居一年以上的农村困难居民,可以申请享受当地农村低保待遇;在农村定居的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混合的家庭,符合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非农业户口家庭成员,可以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符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可以申请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八条保障对象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家庭成员中属于法定就业年龄(男18周岁至60周岁,女18周岁至55周岁,下同)且有劳动能力的,应该接受有关部门介绍的工作,参加各种公益性劳动。

(二)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应当参加所在村民委员会(社区)组织的公益性劳动。

(三)保障对象在领取保障金同时,要主动如实向乡(镇)政府报告家庭收入变化情况,提出续保申请。连续两次不按规定报告家庭收入变化情况、不提出续保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保障待遇。

第九条具有下列情况的家庭和人员,原则上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一)虽然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但家中有款物积蓄,能够自行维持基本生活的。

(二)有正常劳动能力、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无正当理由拒绝参加劳动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

(三)3年内购买商品房或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的;家中购买的高档非生活必需品价值在800元以上(含800元)的;家中有非经营性机动车辆;家中安装电话且月话费总额超过当地农村低保月平均标准80%的;家庭成员持有手机的;有高值收藏或投资有价证券行为的;有高于当地农村低保月平均标准的馈赠、礼金支出的;安排子女择校就读、出国留学或子女在义务教育期间入收费学校就读的。

(四)因、吸毒、、酗酒和违法结婚、违法收养行为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经常出入餐饮和娱乐场所消费的;虚报瞒报家庭收入的。

(五)本人在外市居住半年以上的。

(六)经市政府认定其他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

第十条申请农村低保待遇人员的劳动能力分为终身丧失劳动能力、终身丧失部分劳动能力、阶段性丧失劳动能力、阶段性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具备完全劳动能力5个等级。农村低保对象劳动能力状况鉴定工作管理和有争议鉴定结果的裁定,由县(市)区民政部门牵头,会同卫生、劳动、人事、监察、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共同组成的劳动能力状况鉴定委员会负责。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的具体鉴定工作由县级劳动能力状况鉴定委员会根据需要指定专门医院承担,城区的鉴定工作由各区安排到指定医院鉴定。其它部门和医院的劳动能力状况鉴定结果须经县(市)劳动能力状况鉴定委员会确认后,方可作为申请农村低保待遇的依据。对阶段性丧失劳动能力和阶段性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对象每年要复查一次。

第三章保障标准

第十一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以下简称保障标准)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农村居民维持最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穿、住、用费用确定,并报上级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现阶段我市农村低保标准暂定为:海城市、千山区、铁东区、立山区、高新开发区、千山风景区家庭年人均收入800元以下;台安县、岫岩县家庭年人均收入600元以下。

第十二条保障标准应当随着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变化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适时进行调整。

第十三条农村低保待遇分别按下列规定享受:

(一)有一定收入的,按家庭人均收入与当地农村保障标准实行差额救助。

根据省政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阶段差额救助标准暂定为三档。第一档,年保障金360元(每人每月30元);第二档,年保障金480元(每人每月40元);第三档,年保障金600元(每人每月50元)。

(二)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抚(扶)养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抚)养人,但其无赡养、扶(抚)养能力的,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全额救助;

(三)保障对象中的优抚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重度残疾人、高龄老人(69岁以上),在正常的农村低保待遇基础上上浮10%。

第四章保障对象家庭收入的计算

第十四条保障对象的家庭收入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按统计部门有关农民人均收入统计计算)。具体包括:

(一)农林牧渔、建筑、运输、加工、服务业等经营收入和劳务收入;

(二)退休金、养老金、补偿金和各种保险金;

(三)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应当支付的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

(四)储蓄存款、有价证券及利息;

(五)变卖家庭财产所获得的收入;

(六)特许权使用收入、租赁收入、继承和馈赠收入;

(七)市政府确定的其他收入。

农林牧渔等种植、养殖、加工收入有固定价格的按固定价格计算,无固定价格的按市场价格计算。

第十五条下列收入不计入保障对象家庭收入:

(一)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的荣誉奖金和津贴、优待抚恤金、义务兵的津贴和退伍费用;

(二)在校学生获得的奖学金、助学金、生活津贴、困难补助等;

(三)独生子女奖励金,工伤人员的护理费和补助费;

(四)各级政府给予的临时救济金,年累计不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社会各界捐赠款物;

(五)市政府规定的不计入保障对象家庭收入的其他收入。

第十六条家庭人均收入的计算,以低保对象提出保障待遇申请之日前12个月的家庭收入为基数,计算公式为:家庭年人均收入=家庭前12个月收入总和÷家庭人口数。

家庭成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且有劳动能力(在校学生除外),拒不参加劳动的,按上年度当地人均收入计算其收入。

在外务工或户口在外地的家庭成员,如不能出具相关的收入证明,按当地城镇自谋职业行业收入评估标准或上年度当地人均收入计算其收入。

第十七条有协议、裁决或判决的赡养费和扶(抚)养费,按照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数额计算。没有协议、裁决或判决的赡养费,按照被赡养人子女家庭年人均收入减去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后剩余部分的50%,除以被赡养人数计算;扶(抚)养费按照给付方收入的25%计算,有多个被扶(抚)养人的,其给付额最高不超过其收入的50%。实际支付赡养费、扶(抚)养费高于上述规定的,按照实际支付的数额计算。

凡扶(抚)养、赡养义务人家庭人均收入未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不计入扶(抚)养费、赡养费;凡人均收入超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应负担扶(抚)养费,赡养费。

第十八条因土地被征用而获得一次性补偿金的农村居民,原则上3年内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第十九条核实家庭收入的方法:

(一)入户调查。直接深入到申请对象家庭进行调查,核实家庭收入情况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状况。

(二)邻里走访。通过走访村民,了解申请对象及其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状况。

(三)信函索证。对不便走访的有关人员,通过发信索取有关证明材料。

(四)跟踪了解。由乡(镇)或村委会(社区)对申请对象家庭的消费情况进行跟踪。

(五)村民代表评议。对有隐形收入而又无法核实的特殊家庭,可采取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的办法,决定是否给予保障。

第五章保障对象申请审批程序

第二十条符合保障条件并要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必须履行以下程序:

(一)由户主持户口簿、身份证、家庭成员收入证明和财产状况证明、劳动能力状况证明等有关证明材料向户籍所在地村民委员会(社区)提出书面申请;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户口不在一地的,需持其居住地派出所和乡(镇)政府共同出具证明,向户主户口所在地的村委会(社区)提出书面申请。

(二)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受乡(镇)政府委托负责对本村(社区)申请对象人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对上报的低保人员名单和保障金额要以村(社区居委会)为单位张榜公示3天以上,广泛听取村民意见。无异议的,由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填写《*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审批表》(以下简称《申请审批表》),签署意见后,连同相关材料一并上报乡(镇)审核。

(三)乡镇政府对申请人家庭情况进行审核,经乡(镇)长(主任)办公会研究确定后,上报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

(四)县(市)、区民政部门在认真审查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审批,确定保障金数额,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再次张榜公布3天以上。无异议的,发给《*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以下简称《领取证》);有异议的,由乡(镇)、县(区)进行重新审核、审批,情况属实的要予以纠正;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一条审批机关应当在接到申请材料齐备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不含公示时间)办结审批手续。保障对象从管理审批机关批准之当月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第六章保障资金筹集与管理

第二十二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2004年底前市、县两级财政按4:6比例负担的农村定期定量救济资金和省、市、县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困难户救济补助金两部分构成,纳入市、县(市)区、乡(镇)农村低保资金专户统一管理使用。增加部分由省、市、县三级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担。

第二十三条农村低保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市、县(市)区、乡(镇)财政要建立农村低保资金专户,对农村低保资金实行单独核算。

第二十四条市、县(市)区民政部门编制本级年度农村低保资金需求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纳入预算。县(市)区民政部门根据年度预算,按照保障对象人数和保障标准编制每季实际发放保障金需求计划,财政部门根据每季支出计划定期拨付。年终,民政部门及时向财政部门报送年度保障金发放情况。保障资金出现结余,民政部门应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列入下年度保障金支出计划。

第二十五条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际需要,按保费总额的3%-5%,安排农村低保工作经费。

第七章保障金的发放程序及变更转移

第二十六条保障金按季度以货币形式发放(特殊情况可以给予实物)。县(市)区财政部门每季度负责将保障金及时、足额拨入同级民政部门农村低保专户。县(市)区民政部门按乡(镇)保障人数拨入乡(镇)农村低保专户,乡(镇)民政办提供发放名单和数据,由乡(镇)财政所发放。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以实行由财政或民政部门直接通过银行或者邮局发放。

第二十七条保障对象可持有关证件到民政部门指定的银行、信用社、邮局等金融机构或乡(镇)人民政府财政所或经管站领取保障金。对于个别行动不便或生活不能自理的保障对象,可由本人委托或乡(镇)民政部门指定人员代领。

第二十八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县(市)区民政部门、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扶(抚)养人的保障对象,每年要核查一次;对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每半年核查一次;对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每季核查一次。

第二十九条领取保障金的低保户家庭收入状况发生变化时,村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在当月上报乡(镇)民政办,乡(镇)民政办应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保障金的变更手续,并上报县(市)区民政局。停发保障金的,由乡(镇)政府负责收回《领取证》。

第三十条保障对象在执行同一农村低保标准的本行政区域内迁移的,由乡(镇)民政部门办理保障待遇的迁移手续,不再履行申请审批手续;跨县(市)区行政区域迁移的,持县(市)、区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到迁入地重新履行申请手续,管理审批机关应简化审批程序。

第八章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第三十一条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以家庭为单位收集农村低保对象资料,《申请审批表》、收入证明、调查相关材料等要及时归入低保对象的个人档案。县(市)区民政部门要按户统一编码,装订成册,乡(镇)指定专人负责管理,档案资料要录入微机。各村(社区)要建立农村低保对象花名册。

第三十二条建立统计制度。每月由县(市)区、乡(镇)民政部门按照市统一规定的报表格式,对上个月本地的低保对象、资金发放、人均补差水平等重要数据进行统计,经领导审定盖章后及时逐级上报。县(市)区民政部门应于每月5日前将上月统计表上报市民政部门。

第三十三条建立定期抽查和核查制度。市、县(市)区民政部门根据低保对象的动态变化情况和档案资料,每季度或半年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抽查核实。抽查时,要组织乡镇和村级机构,认真核实保障对象的家庭人口、收入状况和生活困难程度。市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对各县(市)区农村低保人数、补差水平以及低保资金支出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核实。

第三十四条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各县(市)区管理系统采取微机管理和信息传输,建立村级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和反馈特困群众的生活情况。

第三十五条建立公示制度。县(市)区、乡镇应公开农村低保政策、办事程序、保障对象和保障金发放情况,并设立低保投诉电话和举报箱,受理举报、投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布保障对象的姓名及享受金额。

第三十六条建立农村低保备案制度。每年的三月底,各县(市)、区要将各乡镇的农村低保对象的姓名、家庭人口、保障金额及家庭地址上报市民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七条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税务、建设、工商等有关部门,对农村低保对象在就业、就学、就医、住房、从事个体经营等方面,要给予必要的照顾和政策扶持。

第九章监督

第三十八条民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对保障金使用情况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对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第三十九条无故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对象不予及时审批的、违反规定为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办理农村低保待遇的、无故不按时发放保障金和贪污、挪用保障金的农村低保工作人员,要给予批评教育、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文篇8

第一条为保障全市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农村低保),是指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对持有农业户口的农村困难居民给予适当救助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

第三条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遵循下列原则:

(一)农村低保与应急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援助、就学援助、社会互助相结合;

(二)国家保障与法定赡养、扶养、抚养及社会互助、劳动自救相结合;

(三)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相知识;

(四)评定工作坚持公正、公平、公开;

(五)实施动态管理。

第四条农村低保实行市、县、乡三级政府负责制。市及县(市)区政府的民政部门是农村低保的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负责农村低保资金的筹集、管理、监督检查工作;农业、统计、物价、审计、监察、公安、工商、税务、教育、卫生、建设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配合做好农村低保工作。

市民政部门负责全市农村低保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综合管理等工作。

县(市)区民政局具体负责本地区农村低保工作方案、计划的制定及推动实施,负责农村低保对象的审批、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含辖有农业户的街道办事处,下同)负责本辖区农村低保的具体管理、审核及上报审批工作。

村民委员会(含有农业户的社区,下同)配合管理机关做好辖区内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居民家庭收入的核查、初审,低保对象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二章保障对象

第五条凡持有本市常住农业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和实际生活水平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困难居民,均可以申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第六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扶(抚)养关系、户口在一起并长期共同生活的成员:

(一)配偶;

(二)父母与未成年或丧失劳动能力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非婚生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未成年孙子女、外孙子女;

(三)子女与无生活来源的父母、养父母、继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与子女亡故的祖父母、外祖父母;

(四)兄、姐与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的弟、妹;

(五)其他经县(市)区民政部门认定长期共同生活的成员。

第七条夫妻一方持有本市农业户口,其配偶及子女为外省市或本省其他县(区)农业户口,在现居住地定居一年以上的农村困难居民,可以申请享受当地农村低保待遇。

在农村定居的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混合家庭,按规定计算家庭收入后,符合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非农业户口家庭成员,可以申请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符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可以申请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第八条保障对象应履行下列义务:

(一)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在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期间,应当参加其所在村民委员会组织的公益性劳动;

(二)保障对象在领取保障金同时,要主动如实向村委会报告家庭收入变化情况,提出续保申请。不报告或不如实报告家庭收入变化情况、不提出续保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保障待遇。

第九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家庭和人员,原则上不得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一)家庭年人均收入虽低于当地农村低保标准,但家中有一定的款物积蓄,能自行维持基本生活的。

(二)有正常劳动能力、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8周岁至60周岁;女18周岁至55周岁),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劳动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

(三)3年内自建住房和购买商品房或高标准装修现有住房的;家中购买高档非生活必需品价值在800元(含800元)以上的;家中有非经营性机动车辆;家中安装电话(含家庭成员持有手机)且月费用总额超过当地农村低保月平均标准80%的;有高值收藏或投资有价证券的;有高于高地农村低保月平均标准的馈赠、礼金支出的;安排子女择校就读、自费出国留学或子女在义务教育期间转入收费学校就读的。

(四)因、吸毒、、酗酒和违法结婚、违法收养行为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且尚未改正的;经常出入餐饮、娱乐场所消费;虚报瞒报家庭收入的。

(五)户口在本市,但人在本市外居住半年以上的。

(六)经县(市)区人民政府认定基它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的。

第十条申请农村低保待遇人员的劳动能力分为终身丧失劳动能力、终身丧失部分劳动能力、阶段性丧失劳动能力、阶段性丧失部分劳动能力、具备完全劳动能力5个等级。

农村低保对象劳动能力状况鉴定工作管理和有争议鉴定结果的裁定,由县(市)区民政部门牵头,会同卫生、劳动、人事、残联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劳动能力状况鉴定委员会负责。具体鉴定工作由县(市)区劳动能力状况鉴定委员会根据需要指定专门医院承担,其它部门和医院的劳动能力状况鉴定结果须经县(市)区劳动能力状况鉴定委员会确认后,方可作为申请农村低保待遇的依据。阶段性丧失劳动能力和阶段性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对象年复查一次。

第三章保障标准

第十一条农村低保标准由县(市)区政府当地农村居民维持最基本生活所必需的吃、穿、住、用费用确定,并服上级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我市现行农村低保标准暂定为家庭年人均收入650元。

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波动情况适时调整。

第十二条农村低保待遇分别按下列规定享受:

(一)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扶(抚)养人,或虽有法定赡养、扶(抚)养人,但其无赡养、扶(抚)养能力的,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全额享受;

(二)有一定收入的,按家庭人均收入与当地农村保障标准差额享受;

现阶段保障金差额发放分为三档,即:根据家庭年人均实际收入与保障标准化的差额,就近靠档。

一档:年人均保障金为300元(月人均25元);

二档:年人均保障金为420元(月人均35元);

三档:年人均保障金为540元(月人均45元);

(三)保障对象中的优抚对象、重度残疾人、高龄老人(69周岁以上),在正常的农村低保待遇基础上,上浮20%。多种身份并存的,不重复计算,只上浮20%。

第四章收入计算

第十三条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按统计部门有关农民人均收入统计口径计算),具体包括:

(一)农林牧渔、建筑、运输、加工、服务业等经营收入和劳务收入;

(二)退休金、补偿金和各种保险金;

(三)法定赡养人、扶(抚)养人支付或应当支付的赡养费、扶(抚)养费;

(四)储蓄存款、有价证券及利息;

(五)变卖家庭财产所获的收入;

(六)特许权使用收入、租赁收入、继承和馈赠收入;

(七)市政府确定的其他收入。

农林牧渔种植、养殖、加工收入有固定价格的按固定价格计算,无固定价格的按市场价格计算。

第十四条农村居民按国家的有关规定享受的荣誉奖金和津贴、优待抚恤金,义务兵的津贴和退伍费、工伤人员的护理费和补助费,各级人民政府给予的临时救济金和社会各界损赠的年累计不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款物,不计入保障对象家庭收入。

第十五条家庭人均收入以提出保障待遇申请之日前12个月的家庭收入为基数计算,计算公式为:家庭年人均收入=家庭前12个月收入总和÷家庭人口数。

家庭成员在法定劳动年龄,且有劳动能力(在校生除外),拒不参加劳动的,按上年度当地人均收入计算其收入;

在外务工或户口在外地的家庭成员不能出具相关收入证明的,按当地城镇自谋职业行业收入评估标准或上年度当地人均收入计算其收入。

第十六条赡养费和扶(抚)养费,有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按照协议、裁决或判决的数额计算。没有协议、裁决或判决的赡养费按照被赡养人子女家庭年人均收入减去当地农村低保标准后剩余部分的50%,除以被赡养人数计算;扶(抚)养费按照给付方收入的25%计算,有多个被扶(抚)养人的,其给付额最高不超过其收入的50%。实际支付赡养费、扶(抚)养费高于上述规定的,按照实际支付的数额计算。

凡扶(抚)养、赡养义务人家庭人均收入未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不计算扶(抚)养费、赡养费;凡人均收入超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按超过部分数额的上述比例计算负担扶(抚)养费、赡养费。

第十七条因土地被征用而获得一次性补偿金的农村居民,原则上3年内不能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第十八条核实家庭收入的方法:

(一)入户调查。直接深入到申请对象家庭进行调查。核实家庭收入情况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状况。

(二)邻里走访。通过走访村民,了解申请对象及其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状况。

(三)信函索证。对不便走访的有关人员,通过发信索取有关证明材料。

(四)跟踪消费。由乡(镇)或村委会对申请对象家庭的消费情况进行跟踪。如其实际消费水平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则不予保障。

(五)村民代表评议。对有隐形收入而又无法核实的特殊家庭,可采取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的办法,决定是否给予保障。

第五章审批程序

第十九条符合保障条件并要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必须履行以下程序:

(一)由户主持户口簿、身份证、家庭成员收入证明和财产状况证明劳动能力状况证明等有关证件向户籍所在地村民委员会(社区)提出书面申请;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户口不在一地的,由其居住地派出所和乡(镇)政府共同出具证明,向户主户口所在地的村委会提出书出申请。

(二)村委会对申请对象家庭收入和实际生活情况进行调查核实,召开村(居)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通过后,低保名单和保障金额以村为单位张榜公示3天以上,广泛听取村民意见。无异议的,由村委会填写《葫芦岛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申请审批表》(以下简称《申请审批表》),并在《申请审批表》上签署意见后,连同其它证明材料一并上报乡(镇)审核。

(三)乡镇人民政府对申请人家庭情况进行审核,审核确定后,上报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

(四)县(市)区民政部门在认真审查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及时审批,确定发给保障金数额,委托村委会再次张榜公布3天以上。无异议的,发给《葫芦岛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以下简称《保障金领取证》);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有异议的,由管理审批机关进行核实,情况属实的要予以纠正。

第二十条村、乡镇、县(市)区民政局应在接到申请材料齐备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不含公示时间)办理审批手续。保障对象从管理审批机关批准之日当月起,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第六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一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困难户救济金和市、县(市)区政府筹集的农村低保保障金两部分构成。市、县(市)区政府筹集的农村低保保障金按支出数额5:5的比例承担。

第二十二条市、县(市)区要建立农村低保资金财政社保专户,对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困难户救济金和政府筹集的农村低保资金实行统一核算,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第二十三条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低保提供损赠、资助,所提供的捐赠、资助由市、县(市)区民政部门接收并缴入同级财政社保专户全部用于农村低保。

第二十四条市、县(市)区民政部门编制本级年度农村低保资金需求计划,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后纳入预算。县(市)区民政部门根据年度预算,按照保障对象人数和保障标准编制每季(月)实际发放保障金需求计划,由财政部门根据每季(月)支出计划定期拨付。年终,民政部门应及时向财政部门报送年度保障金发放情况。

第二十五条各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实际需要,按照不低于低保资金年度预算总额的4%安排必要的农村低保工作经费。

第二十六条民政、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对保障金使用情况经常进行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

第七章发放程序

第二十七条保障金按月或按季以货币形式发放(必要时也可以给予实物)。县(市)区财政将资金拨付民政部门,并由民政部门在各乡镇为低保对象建立储蓄存折,由金融部门实行社会化发放。

第二十八条保障对象可持有关证件到民政部门指定的农村信用社或邮局等金融机构领取保障金。

第二十九条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县(市)区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扶(抚)养人的保障对象,每年要核查一次;对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每半年核查一次;对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名胜。每季核查一次。

第三十条领取保障金的家庭收入状况发生变化时,应在当月通过村民委员会告知乡(镇)民政办,乡(镇)民政办应在5个工作日内办理停发、减发或增发保障金的变更手续,并上报县(市)区民政局审批。停发保障金的,由乡(镇)民政办负责收回《保障金领取证》。

第三十一条保障对象在执行同一农村低保标准的本县(市)区行政区域内迁移的,由乡(镇)政府办理保障待遇迁移手续,不再履行申请审批手续;跨县(市)区迁移,持所在县(市)区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到迁入地重新履行申请手续,管理审批机关应简化审批程序。

第八章管理方式

第三十二条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县(市)区民政部门要以家庭为单位归集农村低保对象档案资料。低保对象的《申请审批表》、收入证明、调查相关材料等要及时归入低保对象档案。按户统一编码,装订成册,档案资料要录入微机;乡(镇)由专人负责管理,要有专门的档案柜,保留低保档案附件。村委会要有农村低保对象花名册。

第三十三条建立统计上报制度。每季度末25日前,县(市)区民政部门按照市统一规定的报表格式,对上季度本地的低保对象、资金发放、人均补差水平等重要数据进行认真、准确统计、经领导审批把关,盖章后将报表及时报市民政部门和市级财政部门;市民政部门应于当月30日前将上季度统计表上报省民政部门。

第三十四条建立定期抽查和核查制度。每季度或半年根据低保对象的动态变化情况和档案资料,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抽查核实。民政部门在抽查保障对象时,应充分发挥乡镇和村级组织的作用,认真核实其家庭人口、收入状况和生活困难程度。市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对各县(市)区农村低保人数、补差水平以及低保资金支出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核实,经检查核实后,会同市财政局对补助资金提出具体调整意见。

第三十五条建立信息化管理制度。各县(市)区管理系统采取微机管理和信息传统,不断提高农村低保工作科学化管理水平。建立村级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特困群众的生活情况。

第三十六条建立公示制度。县(市)区、乡镇应公开农村低保政策、办事程序,保障对象和保障金发放情况,并设立低保投诉电话和举报箱,受理举报、投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村委会应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布保障对象的姓名及享受金额。

第三十七条建立农村低保备案制度。每年的三月底各县(市)区要将所属乡镇上年末农村低保对象的姓名、家庭人口、家庭地址、保障金额等基本情况上报市民政部门备案。

第三十八条农业、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税务、建设、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对农村低保对象在就业、就学、就医、住房、从事个体经营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照顾和政策扶持。

第九章监督措施

第三十九条从事农村低保工作的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无故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对象不予及时审批的;

(二)违反规定为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办理农村低保待遇的;

(三)无故不按时发放保障金的;

(四)贪污、挪用保障金的。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文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市委关于构建和谐**的决定》,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渝府发〔2006〕149号)精神,现就我县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统揽,以保障农村特困群众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我县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和谐大足,推进富民兴足。

二、目标任务

从**年1月起,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保障原则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特殊困难家庭给予救助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必须坚持:(一)保障基本生活原则;(二)政府救助与劳动自救和社会帮扶相结合原则;(三)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四)突出重点,分类施保原则。

四、保障范围

凡持有我县农村居民户口,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均可纳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或抚养关系的人员,主要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岳父母或公婆)、配偶、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具有法定赡养、扶养或抚养义务关系的直系亲属(含户口已迁往学校的大中专在校学生)。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村居民,不得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家庭生活水平高于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

(二)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在读学生除外),而不从事生产劳动的;

(三)不按规定如实申报家庭收入的;

(四)正在服刑、劳教的;

(五)法定赡养、扶养或抚养人有赡养、扶养或抚养能力,因不履行法定义务而造成生活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六)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规避法律法规行为造成贫困的;

(七)家庭中拥有相机、手机、摩托车、冰箱、空调、汽车等高档用品的;

(八)子女择校就读的;

(九)家庭在申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前一年,购买非生活必需品金额达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十)不配合有关部门及工作人员调查核实的;

被公安机关处罚的、吸毒、人员,一年内不得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符合五保条件的农村居民,纳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不得重复救助。

五、保障标准

**年,全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700元/年·人。以后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适时调整。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按家庭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保障标准的差额给予救助。要突出保障重点,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人员中的80岁以上老年人、长期卧床不起的重病人员和一、二级重残人员每年增加120元的救助金额。

六、收入计算

(一)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全年的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包括:

1、从事农副业生产及其他合法劳动经营所获纯收入;

2、各类工资、劳务收入、奖金、津贴、补贴(助)、基本生活费、遗属生活补助费;

3、出租或变卖家庭财产获得的收入;

4、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人应当给付的赡养(扶养、抚养)费;

5、依法继承的遗产或接受的赠与;

6、其它应当计算的收入。

(二)下列项目不计入家庭收入:

1、优抚对象领取的各类抚恤金、补助费、护理费、保健金及义务兵家属优待金;

2、对国家、社会和人民作出特殊贡献,政府给予的一次性奖励金;

3、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收入及由政府和社会给予困难学生的救助金;

4、因工(公)负伤和意外伤害的医疗费、误工费、营养费、护理费及死亡人员的丧葬费和一次性抚恤金等;

5、独生子女费、农村计划生育政策奖励扶助金;

6、农村特困医疗救助金;

7、政府、社会或个人给予的临时性生活抚慰金;

8、政府给予的生产性补助资金。

七、审批程序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村民申请、村民委员会民主评议、张榜公布、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审核、县民政局审批、年度复查、按月发放”的动态管理方式。

(一)申请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由户主向所在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提出申请,并提供居民户口本、居民身份证、家庭收入状况证明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材料。

(二)村民委员会调查核实,经村委会民主评议后,提出初审意见,在村务公开栏及各村民小组公示七天后,无异议的报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审核。

(三)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对村民委员会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并入户进行实地调查,对符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签署审核意见,在街镇乡(办事处)政务公开栏公示七天后无异议的,报县民政局审批。

(四)县民政局对街镇乡(办事处)上报的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确定救助金额,并在新闻媒体上公示,七天后无异议的,填发《**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领取证》;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说明理由,予以退回。

(五)最低生活保障金由县财政局委托金融机构直接发放到保障对象的个人账户。

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应参加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组织的公益劳动。

县民政局、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和村民委员会设立举报电话,加强社会监督;每年对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进行复审,及时办理停发、减发或者增发保障待遇的手续。

八、资金保障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县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支出科目,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县民政局要根据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际需求,每年年底前提出下一年度用款计划,经财政部门审核后编列财政年度预算。县财政局要按照用款计划及时拨付,确保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鼓励多渠道筹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县民政局、财政局可以接受社会各界及企业、民间组织和个人为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捐助和资助。

九、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贯彻落实党的**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县委、县政府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具体体现。各街镇乡要将此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组织实施。民政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财政部门要按时足额拨付保障资金,并加强对资金的使用监管。扶贫、农业、审计、物价、统计、卫生、教育等部门,要积极支持、密切配合民政部门做好有关工作。新闻单位要加强对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宣传。

(二)健全工作体系,保障组织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行县人民政府负责制。县民政局负责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抽样调查、审核、审批和管理工作;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负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入户调查、复核、公示等日常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受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委托,负责接受申请、组织评议、张榜公示等具体工作。全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由县民政部门负责管理、指导和监督。县财政部门要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管理机构的工作运行经费,确保正常运转。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文篇10

第—条为使本市农村贫困家庭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保持农村稳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家庭。农村“五保”对象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保障基本生活原则;

(二)政府保障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的原则;

(三)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政府财政保障的原则:

(四)对持有本市农村常住户口的居民实行全面覆盖的原则:

(五)属地管理的原则;

(六)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第四条市民政部门负责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配套制度的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各县(市、区)民政部门负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审批管理工作。

财政部门应降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按时足额发放。

统计、劳动、审计、卫生、教育、公安、税务、工商、物价、国土、广电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领导,制定和完善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优惠扶助政策,组织、协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配名,专职或兼职。人员和信息化设备,负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申报管理,并负责“应保尽保”具体落实工作。

村民委员会根据当地人民政府的委托,承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六条鼓励企事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力力量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

第二章保障对象

第七条本市农村常住户口的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经批准,均可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一)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或法定扶养人无抚养能力的村民;

(二)因残疾、年老体弱,或家庭主要劳动力患有重病、死亡和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自身无法维持基本生活,口粮田无法耕种,且无其他经济来源的特困户:

(三)虽有一定的收入,但其家庭年人均收入仍低于当地农村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村民。

第八条本办法所称家庭成员、是指具有法定抚养、赡养关系的下列人员:

(一)夫妻及共同生活的双方父母;

(二)父母与未成年的子女、养子女、继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父母双亡的孙子女、外孙子女:

(三)因病、残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以及在校就读无独立生活能力和条件的子女;

(四)父母双亡或父母无力扶养的未成年的弟、妹;

(五)经法定手续确立赡(抚)养关系,年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人员。

第九条本办法所称家庭年收入,是指家庭成员全年的全部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总和,具体包括:

(一)各项农副业,务工和其他劳动收入(具体测算口径由县(市、区)民政部门会同农工办、农业、统计等部门联合确定);

(二)继承、接受赠与的财产;

(三)养老金、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

(四)家庭成员的财产性收入,包括房屋出租金、出售财物、集体分红、利息、红利、有价证券、中奖、特许权等收入。

家庭成员分户口或分开居住的,确定其收入时应合并计算。

第十条下列收入、不计入家庭收入:

(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优抚对象享受的抚恤金和补助金;

(二)在校学生的各类助学金、奖学金;

(三)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

(四)家庭成员向非共同生活的亲属依法支出赡养费、抚养费或扶养费:

(五)其他不应当计入的家庭收少、。

第十—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或家庭不得列。入保障范围:

(一)在法定劳动年龄段,未丧失劳动能力,但不愿参加劳动进行生产自救的;

(二)依法具有赡(抚)养关系,而赡(抚)养人未履行赡(抚)养义务的人员和家庭;

(三)家庭除拥有住房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必需生产设施外的设施、物品,按变观后计算人,人均值为当地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5倍以上的;

(四)由于故意违法行为导致贫困的人员;

(五)家庭实际生活水平明显高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第三章申报和审批程序

第十二条本市农村常住户口的居民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户主或其委托人向户籍所在地的刊—民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人户分离的,由村民委员会出具证明),并提交家庭人员收。入及其他证明;

(二)村民委员会对申请人所提供的有关情况进行调查核后,提出初审意见,并将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名单在村务公开栏内向村民公示,公示7天后,无异议的填写《扬州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审批表》,并上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三)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核,并对申请对象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对符合条件的,签署审核意见,报送县(市、区)民政部门审批;

(四)县(市、区)民政部门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者给予批准,并通知其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求分别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张榜公布7天,无异议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向其发放《扬州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补助)金领取证》。对经审查不符合条件的。管理审批机关应及时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对象,凡户籍地发生变动的,应持户口簿及时到管理审批机关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关系转移手续。

第十四条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应当公开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规定和申报程序,对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村民进行定期核查,动态管理,并公布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五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每年或半年复审一次。

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家庭人均收少、发生变化,应当及时通过村民委员会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办理停发、减发或者增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手续。对不符合条件而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任何人都有权向管理部门提出意见;经调查属实的,管理部门应当予以纠正,并追回此前已享受的待遇,同时对反映情况者要予以保护。

第四章保障待遇

第十六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确定和调整,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一)当地农村年人均实际生活水平;

(二)维持基本生活水平所必需的费用:

(三)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

第十七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应在县(市、区)的区域范围内实施统—的标准。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县(市、区)民政部门会同农村工作、财政、统计、物价等部门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并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

市民政部门每年提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保底指导标准。

第十八条获得《扬州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补助)金领取证》的村民,根据下列不同情况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一)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扶养人或抚养人的保障对象、其保障标准在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5%、并实行全额享受;

(二)尚有一定收入,但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实行差额补助;

(三)持有残疾证的保障对象本人,其保障标准在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5%;

(四)保障对象曾被评为县(市、区)级以上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其本人的保障标准,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亡增力15%;

(五)保障对象为孤儿或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保障标准在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5%;

(六)保障对象为少数民族的家庭成员,台属、侨属家庭成员,实施计划生育的困难家庭成员,其保障标准在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5%。

第十九条持有《扬州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补助)金领取证》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享受下列扶助政策:

(一)各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对低保家庭免收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筹资;

(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学校对低保对象的子女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期间杂费全免;在非义务教育期间包括幼儿园、普高、职高、中专、市属大专院校就学期间的学、杂费酌情减免,以切实保障每个低保对象的子女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三)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低保对象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优先办理营业执照,减免工商管理费用;

(四)各县(市、区)要对低保对象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要以县(市、区)为单位,建立和落实独立的农村医疗救助基金,全额帮助低保对象参保;

(五)县(市、区)和乡镇医疗机构,对低保对象就医应给予减免门诊诊疗费;减半收取住院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贽按规定项目免收30%,对从事个体饮食服务的保障对象,免收健康体检费;

(六)县(市、区)和乡镇自来水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对其供应区域内的低保户每月给予—定的水费补贴;

(七)乡镇政府和国土、财税等部门对其管辖区域内的低保对象免收新建、改建住房的有关费用;

(八)广电部门对其服务区域内低保对象的有线电视初装费及月使用费均按规定标准,酌情给予减免;

(九)有关部门要拓宽就业渠道,广开生财门路,优先帮助低保对象早日脱贫。

第五章保障资金及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由县(市、区)、乡镇两级财政负担,但其中县(市、区)分担不得少于30%,乡镇分担不得超过70%,具体分担比例由县(市、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十一条保障资金每年由民政部门按实际情况提出,县(市、区)、乡镇经审核后,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定期拨付,年终决算。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要设立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专户,实行专账核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由乡镇人民政府按季或按年(半年)发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