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7:37:41

泥石流范文篇1

截止目前,共造成30栋房屋25户116人受灾。灾情发生后,镇村两级积极行动,迅速组织群众疏散,并妥善安置,确保了受灾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经实地堪察,此处山体随时有滑坡的可能,本着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角度出发,我镇拟对受泥石流威胁的农户进行整体搬迁,因本镇经济溥弱,无力承担搬迁之费用,特请求区政府给予政策及资金扶持,具体情况如下:

1、搬迁建房用地10—12亩土地所需费用(农户土地补偿费),按每亩1.5万元计算,共需15—18万元。

2、基础设施(三通:道路、给、排水、供电)费用,按每栋0.5万元计算,30×0.5=15万元。

3、建房补助资金费用(参照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方式)共计需2万元×30=45万元。

泥石流范文篇2

从灾前舟曲的全景照片,几乎可以嗅到那个宁静山城的袅袅炊烟,而那一片祥和就在一瞬间被改变。目前的舟曲全城断电,通讯和道路中断,250万平米区域被夷为平地,超过5万人在此次灾难中身陷险境,缺少生活必需的饮用水和食物。无常的灾难为何如此频繁地降临?暂时放下琐事的争吵,放下盛世的欢闹,整个国家都应该垂下头,为罹难的同胞哀悼,为命悬一线的失踪人员祈祷。尽管众所周知,泥石流灾害不同于地震,不难想象此中的“失踪”人口意味着什么。即便如此,正如总理所言,“第一位的任务还是救人!”有一线希望在,我们就应该做出百倍的努力。

驰援的队伍已经赶到,灾区需要的,除了源源不断的物资,还有绝对不能有丝毫慌乱的强有力的领导。当然,还有信息传递的自由畅通。在这样一个对信息的依赖到了无以复加的时代,信息传递的便捷也为救灾带来以往所不能比的帮助。各类灾区现场的消息在电视、报纸、网络上不断被刷新,被传递,了解当地情况的人通过微博奇迹般为奔赴灾区的队伍提供最安全的救灾线路,时断时续的手机信号传出灾区同胞的需要和感念,让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国人,感同身受,境同亲临。救灾压倒一切,灾区的有生力量都应该被用到真正亟需的地方。阻拦信息的传播,试图控制公众对灾难的知情,负责任的权力运作都不应该有这样的闲暇。公务员之家:

现在还不是反思的时候,但下一次灾难的发生不会坐等人们去慢条斯理地理顺思绪。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先后出现十多次大范围强降雨过程,各地暴雨、山洪、泥石流、滑坡、城市内涝等多种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环境危局的严峻亟需整个社会的警醒。《人民日报》8月7日撰文《我国近四成国土面临水土流失,已成洪灾频发元凶》,就列举了陕西安康市中下旬大范围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致使63人死亡、119人失踪、155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达65.6亿元人民币,与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有关。相比地震灾害,泥石流虽然是次生地质灾害,但是这一次直接冲击理应“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县城,其中所暴露出的,不仅仅是城市规划和灾害防护中的设计缺陷。这已经不是泥石流第一次降临舟曲了,对于灾害的预防与预警工作是否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呢?而据《兰州晨报》五年前的报道,曾有关于“陇上小江南”舟曲县水土流失严重而导致泥石流频发的警报。而据《舟曲县志》记载:“舟曲山地,层峦叠嶂,万山皆翠……50年代县境森林覆盖面大,山清水秀,生态环境平衡,空气清新湿润……以后由于大面积开荒、毁林,……水土流失严重”。在天灾无常的背后,究竟是怎样的人类活动造就了现在的这一切?浑然不自知的人类,是不是该到了痛彻心扉的时候?

泥石流范文篇3

关键词:泥石流;形成机理;防治方法

针对泥石流防治的来讲,除了要考虑泥石流的条件、性质、发生趋势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需要从全球的角度,以实用,相互关联的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预警措施和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泥石流流域或区域统一规划。因此,泥石流的防治不是单个的具体的预报或防治措施,而是若干个措施的结合,是泥石流预警预报、应急求助、灾前防治、灾后治理和重建等一系列工作的系统结合。目前,针对泥石流防治的研究已经进取得了一定进展,各种软硬防治方法层出不穷,但由于泥石流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宣传预防、紧急抢救和治理重建等众多环节,因此,如何以系统的理论来统领整个泥石流的防治,把各种方法有效结合起来,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安排到泥石流防治的各个阶段,以到达安全最大化,效益最大化,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防治方法

1.1防治概述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造成巨大损失。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3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突然性的大量流水来源。

我国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长时间的连续降雨等。

诱发因素: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程度和规模也在不断发展。近年来,因为人为因素诱发的泥石流数量正在不断增加。

1.2防治方法

经过上面分析讨论,泥石流防治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硬性措施和软性措施,基本手段为在构筑强制性硬性措施的和行政管理方法为主,尽量有效避开泥石流灾害的软性措施。

一方面对于硬性措施来说,主要形成包括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综合预防体系,能有效强制性的对泥石流形成进行限制,也就说更为有效的控制泥石流发生源地,从而避免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或者利用此方法降低灾害的暴发频率,能够减小规模或者消减灾害危害作用。但是同时,这种方面由于需要采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只有对于重点地段才采用硬性措施,因而难以普遍采用。

另外一方面,对于软性措施来说,就是从过相关监测工作,来研究泥石流的气象、水文等主要因素的动态变化,来分析泥石流的发展变化,从而更为有效的对于泥石流灾害进行预测、预警处理,同时更为有效对于人畜进行疏散,从而安全能撤出灾区。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进行科学决策,对于划分泥石流危险区并指导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和避灾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针对实际工作情况,对于我国泥石流灾害现状及治理方法探讨,重点从3个方面探讨泥石流防治工作的开展。

1)重点在于预防,软性措施为先

预防为主的策略主要对于对潜在威胁和可能发生的灾害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利用软性措施为先的方针,可以有效减少灾害的影响,节省资金进行重点地段的整治工作,能够从全局的角度说明如何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根据流域危险区划制订防避方案;铁路、公路、航道、水渠、电力及通讯等线路工程,在勘测选线和运营阶段,做好通过具有严重危险泥石流沟的绕避方案和线路通过泥石流活跃地区的选线绕避方案是防避泥石流灾害的有效方式。

2)应该把单项治理普遍化

对于我国铁路、公路部门来说,包括排导工程程、分洪工程、拦蓄工程和停淤工程等是普遍采用并运用多年、行之有效的泥石流治理方法。所谓的单项治理,主要是指,将泥石流与保护对象实行隔离,或将泥石流拦蓄停淤,或将泥石流疏导排泄,具有工程简单,功能可靠,造价节省,容易维护等优点,而不是直接在发源地对于泥石流进行治理。但是需要注意这种方式的局限性,其防灾减灾的效益较为有限,也就说它不具有、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泥石流发生、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

3)重点地段应综合治理

针对不同泥石流地段,包括上至流域水源区、形成区,下至流通段、堆积区,可以选取不同方法,采取多种措施对于泥石流形成与活动的全过程实施控制,这样才能保证尽可能减少灾害损失,目前,这也是我国城镇、工业矿区泥石流的防治处理主要方法。综合治理主要包括生物的、工程的、预报报警的、行政与法制管理的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采用方法多种,措施多样,功能互补,覆盖范围较宽的多种措施。这样的处理方法能有效避免人为主观判断,同时也避免了由于设备故障,设施缺陷,管理维护不当引起的错误判断,从而能保证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但是也需要注意,周期长(3年-5年或更久),需用人力和经费较多是这种方面的局限性所在,还难以普遍展开英勇,而仅限于重点实施。

2结论

本文介绍了泥石流的防治原理和方法,对台风暴雨和植被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进行了定性分析,但是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及微观机理还不太明确,尤其是在台风暴雨的反复作用下,植被的防水固沙作用到底有多大等问题,仍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泥石流范文篇4

为预防我市泥石流地质灾害,避免和减轻泥石流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防灾预案。

本预案所称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是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防灾预案的概念是指一旦发生泥石流地质灾害或者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体出现临灾状态时,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防灾和抢险救灾行动。

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市政府领导下,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全面规划,重点突出的方针,遵循以人为本、统一领导、快速反应、分组分部门负责和依靠科学、因地制宜的总原则。

二、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织机构

1、成立*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

总指挥*副市长

副总指挥*市政府秘书长

*市规划国土局局长

成员*市公安局局长

*市监察局局长

*市林业水利局局长

*市气象局局长

*市林业局局长

*市卫生局局长

*市财政局局长

*市民政局局长

*市城建局局长

*市交通局副局长

*市教育局局长

*市广播电视局局长

**供电局局长

*市发展计划局局长

*市经济发展局局长

*同益乡党委书记

*同益乡副乡长

*安波镇镇长

*矿管办主任

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国土资源局),办公室主任*(兼),电话:*

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成员所属单位为抢险救灾的成员单位,并派联络员参加指挥部办公室的工作。成立监测预报组、医疗救护组、物资保障组、生活安置组、财务组、灾情调查组、治安消防组、秘书组、宣传组、专家咨询组等机构,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信息通讯网络,使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层层把关,责任到人,反应迅速。

2、同益乡、安波镇要组建以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为主要领导的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领导小组。

有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的行政村要组建以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主要领导,由村民组长、村民参加的抢险救灾领导小组和监测防灾组织。

3、各级机构的分工与职责。

(1)*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负责全市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提出全市防灾要求,对全市42个市级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负责管理,每年4月底前组织完成重要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工作,并将检查结果报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省国土资源厅。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在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领导下,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

(2)乡(镇)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领导小组,负责本乡(镇)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工作。按照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要求,安排、布置本乡镇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编制本乡(镇)和重要隐患点的防灾预案。每年4月中旬前完成重要泥石流隐患点的巡查,并将巡查结果及时上报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

(3)村级泥石流地质灾害防灾组织,主要负责对本村泥石流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工作,对每个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要设专人定期监测。在雨季要实行值班制度,发现灾情和重大灾情隐患要在第一时间内,组织抢险救灾和转移安置群众,并及时上报灾情及隐患。

(4)国土资源局、气象局主要负责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的监测信息整理分析和气象预报工作。在雨季,尤其有强降雨的天气,应通过*市广播电台、*市电视台及时气象预警,以指导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灾工作。

(5)防灾制度与岗位纪律。

定期监测与巡查制度。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地区的乡(镇)、村要对灾害隐患点定期进行监测和巡查,及时掌握灾害隐患点的变化情况。在雨季,尤其有强降雨时,要实行24小时监测与巡查。

汛期值班制度。市、乡(镇)、村防灾组织,在汛期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要认真作好值班记录,对接到报告的有关情况,应视轻重缓急及时处理和报告。

报告制度。在汛期要实行定期报告制度,每十天村级组织要向乡(镇)防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监测信息情况,乡(镇)防灾领导小组向市防灾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监测信息,在紧急情况下实行随时报告制度。当灾情及重大隐患发生时,所在地乡(镇)要立即组织应急分队,进行防灾与抢险,并及时向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报告情况。

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各有关部门,在发生地质灾害时,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制定的《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及时报告处置。

①因灾死亡3人以下(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调查和做出应急处理并及时向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报告。

②因灾死亡3-9人(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以下),应在24小时内上报到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同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

③因灾死亡10-29人(直接经济损失500-1000万元以下),应在12小时内报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同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和国土资源部。

④因灾死亡30人以上(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应在6小时内报大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局,同时上报省国土资源厅和国土资源部。

岗位纪律。在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中,有关人员必须服从调动和安排,听从指挥,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不得擅离职守,不得虚报、漏报情况。对玩忽职守造成重大损失者,从严追究其责任。

三、应急准备和保障

各级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部门,一定要充分做好抢险救灾的各项应急准备和保障工作,必须做到人员要落实,队伍要精干,资金有保障,物资有储备。应急准备和保障主要要求如下:

1、指挥部办公室要适时组织地质、气象等专家对全市的泥石流地质灾害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论证,进行地质灾害预测,并将论证预测的情况通告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

2、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的抢险救灾应急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细化工作任务,逐项落实具体职责,保障抢险救灾工作有序进行。各成员单位所制定的抢险救灾应急行动方案需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3、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生的乡(镇)政府要组织建立应急抢险救灾队伍,要针对性地开展应急抢险救灾演练,确保灾后应急救助手段及时到位。

4、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的抢险救灾应急行动方案,组织专业队伍,根据部门职责范围和专业特点,加强岗位技术培训,组织实战演练,提高抢险救灾人员的素质。

5、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生的乡(镇)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储备用于抢险救灾的专用物资和交通、通讯工具。

6、市、乡(镇)财政部门应根据本地区泥石流地质灾害防灾工作的实际,在财政年度预算中落实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经费。

7、要加强对群众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使群众明确一旦灾害发生,应采取的避让措施和选择正确的逃生路线。

四、临灾应急

1、根据地质灾害险情报告制度,市指挥部办公室在接到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临灾报告后,应组织专家对险情进行会商,并决定是否启动临灾应急预案命令。

2、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指挥部应迅速组织应急调查专家组赴现场开展调查工作。

3、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要会同当地乡(镇)政府成立现场临灾应急抢险指挥部,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工作组,组织开展抢险救灾的各项工作,开展应急调查,组织专家会商,设置危险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确定抢险救灾方案。

4、加强动态监测,根据险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对策。灾害险情得到有效控制或险情隐患消除,应解除临灾应急状态,提出下一步防灾、搬迁或工程治理方案措施,移交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五、灾害应急

1、发生大型泥石流地质灾害后,应按地质灾害速报规定逐级上报。

2、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接到地质灾害报告后,应根据灾情立即派出应急调查组或工作组,赶赴灾区进行现场调查,核实灾情,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扩大,并向指挥部提出启动灾害应急预案的建议。

3、指挥部接到启动灾害应急预案建议后,应立即召开指挥部紧急会议,进行灾情会商,研究布置抢险救灾的各项工作。

4、根据需要在灾害现场成立现场抢险救灾指挥部,设立若干应急工作组。现场指挥部由市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与当地乡(镇)政府共同组成。

5、各应急工作组应当按应急预案分工及现场指挥部的指令,根据各自的工作任务,有效开展各项应急工作。各应急工作组的组成与主要任务如下:

紧急抢险组:

武警、公安、建设、水利,电力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组织抢险队伍,抢救被压埋人员;组织动员受灾害威胁的居民和其它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情况危急时,可强制组织避灾疏散;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引发的水灾、火灾、爆炸及剧毒和强腐蚀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进行抢险,消除隐患。

调查监测组:

国土资源、地矿、民政、建设、水利、交通、气象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调查、核实灾害发生的时间、位置、人员伤亡、经济损失情况,查明灾害类型、规模、潜在威胁的影响范围,以及灾害成因和诱发因素;组织灾情监测,预测灾害发展趋势;根据灾情变化及时提出应急防范的对策、措施并报告现场指挥部。

医疗卫生组:

卫生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组织急救队伍,及时抢救伤病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治安、交通保障组:

公安、武警、交通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维护灾区社会治安;迅速疏导交通,对灾区和通往灾区的道路实行交通管制,保证抢险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基本生活保障组:

民政、财政、商务及保险公司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做好救济物资(含药品)的供应、调配和管理,妥善安排灾民生活;协同做好死难者的善后和保险理赔工作。

设施修复和生产自救组:

信息产业、电力、交通、铁路、建设、水利、农业,林业、教育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组织抢修灾区受损毁的交通通讯设施,保证救灾物资运输;组织抢修受损毁的供水、供气、供电、水利等工程设施,保障正常运行和供应安全;指导、帮助灾区恢复生产,组织修复损毁校舍,或应急调配教学资源,妥善解决灾区学生就学问题。

应急资金保障组:

财政、民政、计划和水利、交通、建设等部门组成,主要任务是:负责应急资金的筹集和落实,做好应急款物的分配及使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

6、市政府应根据现场指挥部或上级调查组的建议,及时划定泥石流地质灾害抢险救灾特别管制区,并予以公告。

危险区和特别管制区的边界应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安排巡逻值勤人员;严防在危险区内进行爆破作业;禁止与抢险救灾无关的人员、车辆进入危险区和特别管制区。

7、泥石流地质灾害已经消除或得到有效控制后,市政府应根据现场指挥部的意见及时解除灾害应急期,撤销原划定的地质灾害危险区和抢险救灾特别管制区,并予以公告。

泥石流范文篇5

一、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泥石流防灾避险指挥部。为了便于工作和统一指挥,按照“政府负责,站点预警,以点带面,群测群防”的工作方针和以“防避为主,加强监测,站点结合,确保重点”的原则,县上成立泥石流防灾避险指挥部,由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任永明任总指挥,县水保局局长赵明录、工信局局长丁建文、城关镇党委书记车贵存任副总指挥,水务局、住建局、气象局、广电局、武装部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指挥部地点设在水保局,由水保局局长赵明录兼任办公室主任,水保局副局长陈义权任副主任。在防汛期间,抽调有关单位工作人员和专业人员集中办公,实行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制度。

2、预警工作重点和要求。指挥部办公室职责是汛前及汛期检查,保证监测点的仪器和通讯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汛情及时上传下达;强化责任,明确制度,严明组织纪律;做好危险区的防灾避险组织工作,各有关单位也要坚持二十四小时值班,随时与防灾避险指挥部办公室保持联系,值班人员要保证随叫随到,不得以任何借口推卸值班责任。(防灾避险办公室联系电话)。

二、及时安全疏导

县水保局负责对的降水和泥石流泥位进行严密监测,当洪水位达到临界值时,监测点值班人员要及时向泥石流防灾避险指挥部和县防汛指挥部报告,(县防汛办公室电话—),并通知城关镇、工信局、武装部负责人组织抢险队,及时对群众和有关单位执行常规疏散、紧急疏散和抢险防灾等工作,并对重质灾害和救灾情况向政府作专题汇报。

为了保证在泥石流发生时临危不乱,做到心中有数,按照预定的方案每年组织群众开展一次现场演练活动,让群众熟悉撤离地点和路线,并积极配合县防汛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三、预警报警方法

根据沟口()处防洪涵洞的设防标准(约37.4立方米/秒)和预警预报要求,其监测断面的预警水位分别设计为0.85米和0.95米,采用分级报警的办法。当观测断面水深达到0.85米时,监测人员立即通过电话向县防汛指挥部汇报,由指挥部和广电局(电视和无线广播实时转播)通知下坝威胁区域的机关单位和居民做好一切避险准备工作;当水位达到0.95米时,监测人员迅速报告指挥部,并发出撤离转移信号和指令,各有关单位立即组织抢险队员迅速按制定的路线帮助群众安全撤离。

四、疏散转移地点

根据县防汛指挥部的规定,当发生特大洪水和泥石流时,沟口及清真寺附近区域为重点,中医院和排导渠附近居民为非重点区;紧急疏散和撤离信号为中医院楼顶安装的警报器,在发生暴雨时,当听到警报声时,迅速撤离灾区,撤离路线和地点为以上、山、山和坡头山等方向。

泥石流范文篇6

这次全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座谈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系统展示试点工作成果,深入部署下一步的调查与评价工作。上午,省第十一地质大队、省地矿研究所、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浙江地勘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分别介绍了开展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的做法、经验和成果,衢江区和龙泉市国土资源局分别介绍了他们如何做好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确保小流域泥石流调查评价工作顺利进行的体会,都讲的很好。大家还观看了试点县调查评价的成果展示。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赵建康总工程师就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调查评价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好的几个问题作了发言。刚才省防汛办、省气象局、省地勘局的领导对我们如何进一步做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很及时,达到了总结工作、展示成果、交流经验、统一思想、推动工作的目的。王松林厅长7月20日在全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汇报会上,对如何切实搞好此项工作有一个重要讲话,已经发给大家,希望各地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全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试点工作的成绩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的《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方案》,省国土资源厅于**年确定了淳安、临安、永嘉、乐清、武义、衢江、龙泉、景宁等8个县(市、区)为全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试点。二年来,各试点县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在有关部门配合支持下,在地质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试点县国土资源部门和有关地勘单位的共同努力,完成了试点任务,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

(一)主要成果

1、查明了可能发生泥石流的沟谷的数量及范围。8个试点县共调查沟谷2693条,其中重点调查1044条;基本查明了泥石流隐患沟谷562条,圈定了危险区范围,全面评价了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初步分析了小流域泥石流发生的临界降雨量,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奠定了基础。

2、编制了已查明的全部泥石流隐患沟谷1∶1万比例尺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图册。标明了危险区范围和安全撤离路线,编写了重要泥石流隐患沟谷防灾预案和防治对策建议,为有效预防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供了依据。

3、开展了小流域泥石流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协助当地政府落实了重点泥石流隐患沟谷的监测责任人,发放了防灾明白卡,使受泥石流隐患威胁的群众基本了解和掌握了防灾自救的方法,有效地推进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

4、形成了适合浙江实际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实施细则、项目管理办法,设计编制、野外验收和成果验收要求等一整套技术及项目管理规程。

5、提升了大家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认识水平。通过培训和野外工作实践,我们的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认识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实践中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为我们全面开展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锻炼了一支骨干队伍。

这些成果的取得,是各试点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和有关地勘单位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政府各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配合的结果。特别是从事野外调查工作的地质技术人员,他们夏天顶着烈日酷暑,冬天迎着凛冽寒风,爬山涉水、野外作业,为查明小流域泥石流隐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对此,我代表厅党组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基本经验

1、必须把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国土资源部门和有关地勘单位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吕祖善省长、茅临生副省长等省领导十分重视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省防汛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要切实加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省财政安排了专项经费,支持这项工作。厅党组更是把这项工作作为全省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对各市国土资源局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松林专门召集会议听取各市局关于这项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上午衢江区分局等单位的经验介绍也充分说明,只有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才能确保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顺利开展。除了地方政府领导重视,我们各项目承担单位领导的重视也很重要,乐清、景宁等县(市)取得了比较好的项目成果,是与承担单位队长、院长、总工程师高度重视分不开的。

2、必须精心编制好每一个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设计。一个科学的调查评价设计是做好调查评价工作的根本保证。设计是具体实施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指南,野外验收的依据,也是项目成功的重要基础。要在充分收集资料,分析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认真编好设计,然后严格按批准的设计去组织实施。

3、必须充分利用遥感技术手段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服务。开展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县(市、区),都是以丘陵山区为主,沟谷众多。如果这些沟谷都要逐一实地调查,不仅费时甚多,而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现代遥感技术为我们在室内判读、选择重点调查区,指导地面调查工作的开展,减少外业工作量,并快速高效地完成野外调查,获取地面调查难以取得的某些重要环境地质信息,提高调查工作的精度和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在这次工作中,省测绘局为我们提供了高精度的遥感数据及航卫片。省地矿研究所等单位的工作经验表明,充分利用遥感解译成果,可以大大减少外业工作量,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必须认真开展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的野外调查。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开展野外实地调查是获取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隐患第一手资料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手段,只有在野外实地,我们才能直观地、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沟谷泥石流产生的地质环境条件,以及可能产生的危害程度。因此野外调查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最终成果的质量,所以野外调查是做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关键。

5、必须强化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对通过收集或野外调查获取的大量基础资料,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再加工,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我们对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认识才能有一个质的飞跃,我们提出的防灾对策与措施才能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6、必须精心编制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各类成果图。这次会议展示的试点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程度评价图、重点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与防灾避险图和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遥感影象图等,简明清晰、直观地反映了我们的工作成果。编好这些图件,使各级领导能清晰直观地了解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防治现状,可以更有针对性地部署防灾减灾工作。

在充分肯定取得成果与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些县(市、区)局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花这么多经费和精力来开展这项工作是自找麻烦、自加压力。一些项目承担单位把这项工作作为一般的市场项目来对待,在人员力量调配上、工作进度安排上、成果质量管理上,没有全力以赴,没能按合同要求保质保量提交项目成果。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整个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对此,我们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深刻认识搞好全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省48个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工作,系统查明小流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和危害程度,研究总结其发生、发展和演化规律,评价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和危险性,建立小流域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和预警体系,为各地科学制定防灾方案和城(村)镇规划,最大限度避免和减少小流域地质灾害损失提供依据。这项工作,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完全必要。

首先,搞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的任务。和谐社会的内涵很丰富,但最基本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生地质灾害,导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具体体现。要有效防治地质灾害,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就必须调查地灾隐患,认识地灾危害,有效防治灾害。也就是科学地把握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严格按规律办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地灾规律不掌握,地灾防治不科学,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提心吊胆过日子,怎能叫和谐社会?总书记提出要共建和谐社会,共享和谐社会。搞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就是为共建和谐和共享和谐提供基础和保证。

其次,搞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要回答并解决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的问题,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联系地质灾害防治,也有一个为谁防灾,靠谁防灾的问题。我们开展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群众防灾,依靠人民群众防灾。通过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让人民群众认识泥石流的性质,防范泥石流的发生,避免泥石流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泥石流可能对自己带来的损害。在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指导思想、目的任务、工作重点及工作部署上,无不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三,搞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的需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第十条又规定:国家实现地质灾害调查制度。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结合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的地质灾害调查。从这些条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开展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法定职责,不是可搞可不搞的问题。如果说,某一个县级行政区范围确有泥石流地灾隐患,有必要开展调查,而我们国土资源部门又不去组织调查,其性质就是行政不作为,就是渎职。渎职的后果意味着什么,大家应该非常清楚。

第四,搞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是切实避免和减少我省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的现实需要。**年以来,泥石流已经成为我省地质灾害人员伤亡的最大杀手。且这些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事先都是没有掌握的。浙江全省山区有1536个流域,总面积7.4万平方公里。有655个小流域中发生过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其中丽水、温州、杭州、金华、衢州五市的546个小流域发生过地质灾害,占全省发生地质灾害小流域数量的83%。全省已发生地质灾害的小流域中,发生过泥石流的有223条,分布在全省141个小流域中。面对如此严重的泥石充地质灾害及其隐患,我们痛定思痛,狠下决心,为了从根本上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一定要开展全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真正体现人民政府为人民。

三、扎实推进全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省重点县(市、区)的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今年是关键。我们要在今年底完成24个县(市、区)调查评价成果验收,完成16个县(市、区)的野外调查工作,任务十分艰巨。为了如期高质量地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要切实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要扎实推进全省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并如期完成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是40个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要切实承担起项目实施主体的责任。要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保质量,促进度。绝不能以包代管,一包了之。二是除嘉兴和舟山以外的9个市国土资源局要切实履行起对辖区内有关县(市、区)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的监管责任。此项工作已经列入省厅对各市年度目标责任制的重要考核内容。因此,有关县(市、区)此项工作完成情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省厅对各市的考核结果。所以,各市要强化监管,确保有关县(市、区)的调查评价工作按计划顺利推进。三是有关地勘单位要切实担负起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承担主体的责任。要切实履行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按时完成任务。省厅要建立各地勘单位诚信履约的记录。对认真履行合同,如期高质量完成任务的,在地质工作的市场准入和地勘资质的年检中,优先予以考虑和通过,反之,就要设定必要的限制措施。希望各地勘单位的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二)要确保质量,加快进度

一是要确保调查评价的质量。质量是调查评价成果的生命。质量管理体系和保证体系不能光写在设计书中,要落实到项目的全过程。各项目承担单位的总工程师要把好技术质量关,对关键环节、重点问题要组织专题研究,集思广益、集体攻关。二是要加快工作进度。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调查评价工作进度。现在离年底还有4个多月时间,调查评价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目前不少项目承担单位同时承担了好几个县的小流域调查项目,队、院领导更要统筹兼顾、合理调度。要实行倒逼机制,科学安排工作。要集中精力,野外室内要有始有终、一气呵成。不能随意放下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去做其他效益更好的项目。三是要不断研究解决调查评价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我省在全国首开先河,是开拓创新,走在前列的一项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各单位在调查评价工作中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开拓创新。以创新的思路去指导创新的实践,力争取得创新的调查评价成果,为全面提升我省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作出新贡献。

(三)要转化成果,抓好应用

通过这次会议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成果十分丰富,不但有综合文字报告、实用的图件,还有方便查询的信息系统。我们要很好地转化这些成果,发挥其成果的应有作用。首先各试点县国土资源局要向县政府、县防汛指挥部专题汇报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的成果,使各级领导充分了解泥石流灾害的防治现状,按照成果报告中提出的防治对策措施,去抓落实。提供给政府的成果报告,可以考虑搞一个简本,配上图册。尽量通俗一些。政府领导关心重视的是调查与评价工作的结论及防治对策与建议。第二要加强与水利、气象部门的合作。小流域泥石流灾害是由强降雨所引发的,常与山洪灾害相伴生,因此要将小流域泥石流灾害防治纳入当地的山洪防灾体系中,共享防灾信息、共建防灾体系。第三要加大对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群测群防工作的指导,帮助受泥石流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庄建立防灾明白墙,发放防灾明白卡,指导他们编制防灾预案,落实监测责任人。第四要特别重视坡面型泥石流的防范工作。由于目前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所限,对坡面型泥石流的发生发展条件、易发程度难以作出准确的评价,因此更加大了对坡面型泥石流防范工作的难度,这就更加要加强气象预警预报,及时做好人员的撤离避险工作。

四、切实抓好当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当前,我省已进入了台汛期,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化,今年的台风来得比较晚,8月上旬生成的7号与8号热带风暴,移动方向都偏西南,对我省影响不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麻痹大意、疏于防范。因为台汛期还远没有结束,大气环流变数较大,局地性强降雨还时有发生,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中央领导,省、部领导最近再三强调,要坚决克服麻痹和畏难情绪,继续保持高度戒备状态,做好防灾抗灾的各种准备,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灾情。当前要集中力量,全力以赴抓好今年第9号台风“圣帕”的防御工作。下面我再重点强调三点:

一是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的巡查和监测。掌握隐患点动态,落实监测责任,做到心中有数,掌握防灾主动权。在强台风登陆、强降雨来临时,组织指导各地质灾害监测员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和监测非常重要,这是能否成功避让地质灾害的首要条件。发现险情,要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及时启动实施应急预案,协助当地政府果断撤离强降雨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的人员。许多成功避让的案例都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要与气象、水利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水雨情动态,及时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电话等提示提醒各地做好地质灾害防范工作。

泥石流范文篇7

一只弯弯的小船

一弯美丽的月牙

悬挂在雄鸡版图的美丽夜空

黄河的涛声曾经装饰过多少甜蜜的梦境

大漠的雄风又曾经带走多少历史的诗篇

舟曲舟曲

为何突然之间变成了舟倾房曲、山裂墙摧

安谧的河流变成了暴虐的黄龙

今夜,我哀伤的泪水洗刷大地

所有悲痛和祈祷

化作云朵、羊群、石头

注视和祝福!

“祝福舟曲!祝福所有在灾害中幸存的人们!”

““所有的灾难都会过去。愿你们能度过难关,再建美好家园!!””

“所有的灾难都会过去。愿你们能度过难关,再建美好家园!!”

“舟曲我们风雨同舟,心脉相连,为舟曲特大泥石流遇难同胞送行。”

“愿逝者安息,灵魂回归净土。佑生者祥和,心灵有所依托。”

“舟曲加油!!!要在灾难中重生希望!”

“众志成城,坚持到最后”

“为我们的同胞们加油加油加油相信我们能坚持到最后”

“舟曲加油愿生者坚强逝者安息”

“灾难会过去的,只要我们众志成城,没有什么可以难得到我们”

“舟曲加油!做好环保吧~~~~~~~~地球妈妈已经很生气了。”

“为舟曲人民祈福!!”

““为舟曲人民祈福,你们会好起来的.””

“为舟曲祈愿:生者坚强,逝者安息!!!”公务员之家:

“为舟曲人民祈福!”

““希望你们能够坚持到最后,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谁也不会落下。””

“哀悼祝福!!”

“在这个宁静的夜里,为你们祈祷!安息!!”

泥石流范文篇8

灾难无情人有情。灾情就是命令,灾情就是动员令,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灾情发生后,总书记、总理第一时间作出明确指示,要求甘肃省和有关部门当前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救人,组织群众避险,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妥善安排灾区群众的生活。同时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让群众安心,也给灾区群众吃上了定心丸。回良玉副总理也于当天下午赶赴灾区,随后副总理、回良玉副总理也作出批示。通过领导人的模范行动,得当指挥,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进甘南灾区。

同时,解放军、武警部队及时赶赴灾区,全力支持抢险救灾。当日上午兰州军区某集团军出动21集团军工兵团、防化团、步兵第56旅2400名战士,第一、第七医院共100人从甘肃、宁夏紧急赶赴灾区。同时调用在宁夏的两架直升机载爆破专家前往舟曲实施爆破作业任务。之后,陆续有部队奔赴甘南灾区。公安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紧急协调川、陕、鄂、粤、内蒙古等省区公安特警和公安消防、边防官兵1780名警力驰援灾区。人民子弟兵就是人民群众的靠山,更是救星,通过他们的行动,让灾区充满了情和爱。

就在灾情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全国各地机关团体和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爱心献给甘南灾区。中华全国总工会8日作出决定,向受灾地区紧急下拨300万元,用于遭受泥石流灾害职工的救助工作。中央财政向甘肃省紧急下拨综合财力补助资金5亿元,用于抢险救灾以及因灾倒塌房屋恢复重建等方面。甘肃省天水市委、市政府在全力作好人员和救灾物资中转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第一时间组织抢险救灾队伍赶赴灾区,首批捐款100万元、1000顶帐篷和一批机械设备已经抵达灾区,投入抢险救灾。而广大人民群众也积极行动起来捐款捐物,将爱心和温暖送给甘南灾区。

泥石流是可怕的,给甘南带来了巨大损失,让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危害,泥石流带走了条鲜活的生命,但泥石流带不走全国人民对灾区的情和爱,带不走党和政府的温暖。相反带来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带来了全国人民对灾区的情和爱。甘南灾区的救灾工作已经证明了全国人民一条心,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温暖和爱,更有坚强的靠山。公务员之家:

泥石流范文篇9

敬爱的党组织:

“大难当前,冲锋在前”这是每一个中国**党员应有的本质。不论是2008年的汶川地震还是今年的舟曲流石流灾害,党中央国务院对灾情都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下达通知,要求灾区各级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组织和动员一切力量,把救灾作为当前第一位的任务,认真做好服务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稳定人心,凝聚力量,团结和带领群众投本文来自小草入到抗洪救灾中去,真正做到“一个党组织就是一座坚强堡垒”。为了响应党的号召,每个地方都有一个从县委派来的党员,他们在灾区建立了临时党支部,口号就是“把党支部建起来、让党旗飘起来、让党徽挂起来”。临时党支部承担着很多工作,比如说灾民的日常生活需要,还有一些上传下达的工作。在灾民的家里,让人感觉到灾民不是那么惊慌,对这一切非常平和,这都跟党员冲在前线有关。

在灾难面前,党员干部充分发扬不畏艰险,连续作战的作风,冲锋在前。战斗在前,做到哪里工作最艰苦,哪里灾情最严重,哪里群众最需要,就出现在哪里,战斗在哪里,真正做到“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认为维护群众的安全就是他们的使命,与村民相关的事再小的事也是大事;他们不畏艰险,通宵奋战在抗洪抢险的第一线,以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他们抓行动,以身作则,充分体现了“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主心骨作用,其中有一位转移出来的老人感激的说:“感激中国**,没有中国**的帮助,这次我们全家真的遇上大灾难了。当然除了这位老人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心中不知该怎么表达对党的感激之情,也许他们只用一句普通的话,也许他们只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党,去做一个普通人应该做的事。我们感激党,感谢他们始终冲在最前线,始终以群众的安危为己任,在抗洪救灾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全国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抗灾过程中紧急行动了起来,充分发扬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心系基层,心系灾区,心系群众,积极支援帮扶受灾地区和人民群众度过了难关,还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主题实践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鼓舞和支援灾区,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家园。公务员之家: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作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党员,不畏艰险,不畏困难是其本身的义务。并不值得为此大涨宣扬,但你可曾试想一下,党员和我们一样,也是一名普通的人,也有自己的孝敬的父母,有自己疼爱的老婆和孩子,但一旦面对危急时刻,他们能本文来自小草毫不犹豫的挺身而出,没有些许的迟疑,更没有丝毫的恐惧,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中国**党员,什么是党员的责任,什么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什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难道我们不觉得他们伟大吗?不觉得为他们这种高尚的情操感到敬佩吗?

在一次一次的灾难面前,我一次又一次的目睹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子弟兵为抢险夜以继日的工作,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情景,思想受到了很强烈的冲击。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国**党员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中国**党的信念。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积极参加各种学教活动,严格遵守学习纪律,认真学习讨论,不断提高认识,以中国**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仅从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更加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思想与行动同步,为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党员而努力奋斗。

泥石流范文篇10

泥石流是世界范围最危险的地滑过程之一。最近几年,泥石流导致大约3万人死亡,数亿美元经济损失。高频泥石流的位置易于辨识,因而能够避开或减轻,但低频泥石流由于泥石流过程难于识别和潜在后果沿泥石流沟槽或溢流区发展,因而可能导致更大的威胁。

1.1JonesCreek

1983年在JonesCreek发生的一次泥石流损失虽然较小,但提醒管理者:更大的事件可能给位于冲积扇上的Acme镇带来巨大的损害。这种现实迫使Whatcom县颁布一个详细的JonesCreek泥石流研究项目(KerrWoodLeidal2004)。该项研究目的包括:确定500年爆发期泥石流的规模,评价潜在的后果并提出减轻风险的措施。

广泛的调研已经开始,包括:开挖探槽、14C测年、泥石流模拟,本文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基于这些在手边的信息,对于50、500和5000年一遇的泥石流事件进行模拟,旨在确定对于房屋和基础设施可能的影响及死亡概率。绘制了个人或人群死亡概率(N)与泥石流事件概率(F)关系图,并且与一般大众可承受的风险进行了比较。

1.2区域相关性

Washington州有数百个类似于JonesCreek的冲积扇,并且其中很多冲积扇在溢流区发展有泥石流(Weden&Associates1983,Foxetal.1992)。北美没有制定泥石流灾害及其风险量化的法规,而且咨询顾问和当地权威人士之间也没有普遍可接受的方法。不象洪灾研究采用100年(美国、欧洲)或200年(加拿大)一遇洪灾进行洪泛区设计和洪灾保险,泥石流的设计再现期没有标准。

除了满足灾害和风险量化的主要目的,该案例研究表明:需要下大力气运用科学的防护方法完成目标。该研究也强调需要建立统一的灾害和风险评估体系,以便在更大的地区、州或省、甚至整个国家应用。比选方案将为咨询顾问和政策制定者的工作质量产生天壤之别,特别是对灾害及其风险量化和风险承受度的决策。缺乏标准可能导致混乱和给将来立法带来困难。

2研究区概况

JonesCreek流域面积为美国华盛顿州Whatcom县Cascade山麓6.8km2的地区,该流域朝东向,位于Bellingham以东约35km。流域高程范围从Stewart山南端的990m降低到与SouthForkNooksack河的广阔漫滩交汇处的85m。由于一系列泥石流活动,一个大的复合扇已在谷底形成,叠加在Nooksack河漫滩之上,而且深部与河床沉积交错。位于JonesCreek冲积扇上的Acme镇有大约居民250人和建筑物100幢。

JonesCreek有记载的泥石流包括1983年发生的方量25000m3的事件(Rainesetal.1983)以及1953年一次方量未知的小型泥石流。Creek泥石流沟长约5km,在冲积扇顶部沟槽平均梯度为18%。冲积扇梯度在靠近顶部的6%到与SoothFork会合处的2%之间变化。

过去对流域的扰动包括野火、过度伐木及滑坡。由于1884年一场大火烧毁了Acme镇附近大量的森林(deLaChapelle2000),因而对该流域早期的开发很少。随着40年代在冲积扇上建设锯木厂,该流域内开始了大规模的伐木。伐木经历了几个轮回,其间毁坏了约99%的老森林。

图1标有地质边界和主要滑坡的JonesCreek流域中游地形图

图2靠近Darrington滑坡脚下发育的大型地堑

JonesCreek流域发育两组岩层(见图1)。该流域上覆基岩由Chuckanut组组成,该岩组是始新世(统)时期(Johnson1984)在华盛顿西部广泛沉积的河流相堆积体。该岩组的特点是由砂岩、细砾岩、泥岩、黑色页岩和煤层交替沉积而形成。

流域下部的40%覆盖有Darrington千枚岩,该岩层通过倾向北东的断层从Chuckanut组中分离出来。Darrington千枚岩是Shuksan变质岩套中形成最早的岩层,而Shuksan变质岩套组成了NorthCascades山脉的部分变质岩核部(Brown1987)。高度褶皱和断裂的千枚岩力学特性软弱,易于风化成富含粘土矿物的残积碎片。因而,该组岩层易遭受深部旋转破坏、蠕滑和块体滑移(Thorsen1989)。图1显示了这些滑坡中的几个。这些滑坡的特点是发育有一系列垂直错位1-3m的陡崖、地堑和地垒形迹、坡脚坍塌和靠近溪流的解体现象(见图2)。Darrington滑坡是这些滑坡联合体中最大的滑坡,沿着溪流北侧下滑400m,且延伸到上坡相似的距离。

千枚岩的不稳定性也可能与山谷的冰川史有关。更新世冰川作用末期(Fraser冰川)从2万年前持续到1万年前,并在山谷底板中保留有很厚的冰水沉积物以及在山坡上保留有冰碛物覆盖层(Easterbrook1971)。SouthFork河的许多支流是

图3JonesCreek冲积扇上的探槽位置

悬谷,这些悬谷很有可能是随着支流山谷中的冰川消融作用排泄Nooksack山谷残余冰水成为无冰干谷过程中而形成的。后来的冰川消融导致较低山谷的河流下切作用,由溪谷纵向剖面呈凸形与“V”字形过陡的岸坡表明至今还没有发现一个均衡的山坡。在JonesCreek地区,这种过陡的山坡很可能引起Darrington千枚岩的蠕变最终导致滑坡,该过程与在溪谷中修筑临时性的拦挡坝造成大规模的泥石流的发生有密切联系,本文证实了该结论。

3灾害分析

该研究的首要目的是量化JonesCreek地区的泥石流灾害。为了分析灾害,必须确定泥石流事件概率和事件规模。

3.1泥石流频率

JonesCreek地区泥石流频率或概率是通过开挖探槽揭示的。探槽方法可以进行个别泥石流沉积物的放射性碳测年,以及沉积物厚度测量,用来反演泥石流方量。

2003年7月在冲击扇上开挖了深度达5m的探槽18个。经过土地所有者许可,探槽的布置尽可能广泛地穿越冲积扇(参见图3)。

泥石流沉积物经常被古土壤分割,探槽揭示了泥石流沉积物的层序。图4提供了发育良好的土壤和泥石流沉积物序列的实例。对每一个探槽中的地层进行了编录,并在开挖孔回填前采集了有机质样品。23个有机质样品送往新西兰Waikato大学放射性碳同位素实验室进行放射性测年和AMS测年。校准的年代为编制过去7000年JonesCreek地区泥石流年代史(表1)奠定了基础。

假定重叠时代范围代表同一泥石流事件,表1对此做了简化。基于有机样品采集位置,确定了单个泥石流沉积物的年代最小值和最大值,得出了假定泥石流的时代为距今400、900、2100、3400、4200和7000年(表2)。

本文的分析意味着能够分辨出在过去的7000年里发生过八次泥石流活动,平均重现期为大约900年。其中的两次事件(1953,1983)的规模(<25000m3)比其他几次事件的小得多。由此只有六次大型泥石流计算在内(大型泥石流定义为方量超过75000m3,见下节),其回归周期大约为1200年。

上面的分析基于如下假定,鉴定时代的事件是泥石流,而不是集中流,并且鉴定时代的事件准确地反映了JonesCreek地区发生过的所有大型泥石流。考虑到地层信息在开挖探槽过程做过编录,第一条假设是合理的。而且,即使一些事件或其流体残余塑性流动可能大致归类为集中流,但是这些术语之间的差异并不影响泥石流灾害及其风险分析。

第二条假设有可能是不完备的,因为泥石流频率的分辨率除了取决于采集样品中的放射性碳的时代,还取决于探槽的数量和深度。例如,如果没有开挖18条探槽(没有得到土地所有者许可),记录只可能追踪到距今4200年,其泥石流再现其为800年。因此,假定记录到的过去7000年以来大型泥石流活动发生过六次是一个最小的数字而不是精确的事件数目是合理的。而且时代更早的泥石流堆积物可能埋藏于开挖深度之下货地下水位以下。

图4发育良好的泥石流堆积物与古土壤互层序列

基于上面讨论的限制,能够得出如下结论,JonesCreek地区大型泥石流的再现期大约为400-600年。

表1探槽中的有机样品的14C年龄汇总表

测定的年龄/年(距今)

样品编号

定年物质

1350-1540

1B

土,有机质

790-1060

2B

土,有机质

550-740

3A

木头

310-520

4A

木炭

3160-3470

4B

土,有机质

760-930

5A

木头

3690-3990

7B

土,有机质,木炭

3360-3580

8A

土,有机质

3690-4080

8B

土,有机质

450-560

9A

木头

300-480

9B

木头

980-4360

9D

土,有机质,木炭

1890-2160

11A

土,有机质

-10-290

14A

木头

-10-320

14B

木头

3160-3450

15A

土,有机质,木炭

1950-2310

16B

土,有机质

290-470

17A

木头

1510-1780

17B

土,有机质,木炭

现代

17C

木头

6790-7230

18B

土,有机质,木炭

表2JonesCreek地区确定时代的泥石流事件汇总表

测定的年龄/年(距今)

假定的时代

样品编号

0-320

1953或1983

14A,14A,17C

310-470

400

3A,4A,9A,9B,17A

790-830

900

1B,2B,5A,17A

1890-2160

2100

11A,16B

3360-3470

3400

4B,8A

3690-4360

4200

7B,8B,9D

6790-7230

7000

18B

3.1.1区域性研究

JonesCreek地区的结果与Orme(1989,1990)和deLaChapelle(2000)做过的区域性泥石流的研究一致。Orme研究了MillsCreek地区(在JonesCreek南)和SmithCreek地区(Stewart山脉西坡)的泥石流频率,而deLaChapelle(2000)考察了Stewart山脉东坡JonesCreek地区北三个流域的泥石流频率。表3表明泥石流放射性碳年代、deLaChapelle(2000)古土壤年代和Orme所做的研究(1989,1990)三者出现了有意义的重叠。

表3JonesCreek地区及其附近泥石流和古土壤非校准14C年龄

序号

deLaChapelle(2000)

Orme(1989,1990)

本研究

1

90

2

370

3

430

320,330,400

4

880,1055,1125

470,730

5

1150

940,1040

6

1305,1520

1720

7

1930,2015

1570,1720

8

2280

2070,2130

9

3045,3295

3370

10

3750,3750

3090,3110,3240

11

4270,4270

3570,3570,3790

12

4880

13

5225,5260

14

6120

注:斜体数值代表古土壤年龄,其他值代表泥石流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年龄

表4JonesCreek冲积扇上的泥石流假定的年龄、体积和峰值流量(所有数值已取整)

年龄/年(距今)

Vmed/m3

Vmax/m3

Qmed/m3•s-1

Qmax/m3•s-1

400

135000

205000

420

630

900

100000

150000

310

470

2100

170000

255000

530

790

3400

90000

135000

280

420

4200

170000

255000

530

790

7100

85000

125000

260

390

3.2泥石流规模

泥石流规模能表述为从一个感兴趣地区输运出物质的总体积或指定的某一地点的峰值流量。Mizuyama等(1992)与Jakob和Bovis(1996)等学者证实并经Rickenmann(1999,2005)归纳出,泥石流方量与峰值流量有相关关系。

泥石流的体积由每一探槽地层编录、泥石流物质和古土壤年龄定年和采用可比较时代的沉积物与其他探槽中的泥石流物质建立相关关系来确定。由于冲积扇中部区域开挖探槽没有得到许可,重要的误差来源于在该区缺少探槽。因此,一些泥石流堆积了连续的一大片泥石流物质或是流动到了分散的冰川舌中还未为可知。通过绘制冰川舌中的泥石流堆积物面积和连接探槽群的等值平行线,分析中包含这两种可能性,这种方法导致表4汇总的两种不同的体积。

泥石流峰值流量(Qp)运用Jakob(1996)导出的粘性泥石流体积(V)和Q之间的经验关系式确定:

(1)

基于沟槽、滑坡和探槽中的堆积物的粒径分析假定发生的是粘性泥石流。粘土含量在解释泥石流的可流动性(Scott1985,Jordan1994)方面显示出重要性。粘土含量超过4%的泥石流能够从很低角度的沟槽中流出,并有可能抵抗水的排泄长期一段时间。JonesCreek的许多样品粘土含量超过4%,这与JonesCreek冲积扇较低的平均梯度(4%)相吻合。细粒泥石流堆积物常不能形成粗糙前锋边界,该粗糙边界通过基床摩擦减缓泥石流流速并促使泥石流物质过早沉积。

3.3泥石流引发机制

JonesCreek地区的泥石流可能由几个不同的过程引发的。这些过程的识别因统计频率分析要求同源不相关的数据而显得重要起来。同源性只能通过相同类型的引发机制能够与一定回归周期的泥石流相联系来保证。

泥石流爆发最共有的过程是岩土体碎屑物质在主沟槽中滑动或崩塌产生的直接变形(Benda&Cundy1990)。JonesCreek易于遭受这种过程,因为地势较低的3km被陡峻的边坡围限,这也是发生过历史浅层滑坡的证据。地势较低的沟槽以存在可快速风化为厚层细粒物质的千枚岩为特点。这些泥石流的规模是没有引起泥石流发生的碎屑物质的体积和从泥石流引发区带到沟槽下游的碎屑物质的数量的函数。1983年发生的泥石流据估计体积是25000m3,就是这类泥石流的一个例子。

但是,表4中汇总的大型泥石流不大可能是由碎屑物质崩塌产生的直接变形引发的。这些泥石流可能是地势较低流域埋深较大的岩石滑塌沉陷堵塞JonesCreek而引发的。两个论点支持这种假说。第一,冲积扇上的泥石流堆积物几乎都由单一的千枚岩组成,该千枚岩只发现于JonesCreek较低的一半。第二,重建的泥石流的最大体积为255000m3。假定以体积计算的固体集度为60%到70%,相对应的水的体积至少为65000m3。以100年一遇峰值流量8.5m3/s计算,峰值瞬时排泄量必须延续至少2小时才能与使最大型泥石流运动的总水量相等。使大型泥石流发生的最合理的解释是,上游的大型滑坡堆积坝溃决时突然释放蓄存的水引发泥石流。这个过程已经被确认为西北太平洋地区的陡峻的山地流域普遍发生的事件(Coho&Burges1994,Jakob&Jordan2001)。Darrington滑坡在坡脚处有一个活动的陡崖,可以想象到深部岩体失稳可能阻塞JonesCreek到达超过15m,这样至少可以蓄水45000m3。

3.4泥石流频率-规模关系

建立大型历史泥石流的存在序列,Whatcom县政府命令掌握500年重现周期的泥石流规模以便进行土地利用区划,并进行建筑物减灾措施的概念设计。作为第一步骤,用表4的数据完成了频率分析。1983年和1953年的发生的泥石流事件因来源于不同的数据母样本(观测与通过地层信息重建相对立)而从分析中剔出。更多的与1983或1953同样大小的泥石流事件很有可能在历史上发生过,但是在地层柱状图中没有充足的记录。

泥石流体积及其相应的重现期绘制在半对数坐标系中,并且用最佳拟合曲线来拟合这些数据点(图5)。图5基于面积范围上的似然误差分析,包含了已知的泥石流事件的最佳估计体积(Vmed)和最大体积(Vmax)。数据集的极限包络线用于计算500年重现期的泥石流的规模:体积为90000m3,峰值流量为280m3/s。

图5JonesCreek泥石流频率-规模曲线

图5因为确定时代的泥石流事件可能没有反映所有JonesCreek上发生的大型泥石流事件,明显地带有一些误差。然而,本文的分析为约化设计泥石流规模提供充足的细节资料。

3.5泥石流灾害强度

为评价JonesCreek设计事件提出的泥石流灾害,水力学建模工具FLO-2D用于最大泥石流深度和流速的建模工作。FLO-2D是二维的洪水演算模型,分析非常规洪水,诸如复杂地形上的无侧限流,碎屑洪水和泥石流方面的问题非常有用。但该模型不太适用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泥石流,JonesCreek的数据集能够容许对输入的参数给予较好的校准。

设计泥石流事件的建模结果用于定义和绘制4种灾害强度区划(表5)。

表5500年重现期的泥石流的强度和量化结果等级

后果/影响区

泥石流发展区的可能后果

强度参数

v(m/s)

z(m)

d(m)

极高

直接影响,大范围的建筑物破坏

>7

>3

>1

有影响,给建筑物带来潜在破坏,大范围碎屑沉积和破坏

3-7

2-3

0.6-1

中等

建筑物不破坏,但是由于碎屑沉积和洪水给财产带来公害

2-3

0.3-3

0.3-0.6

小规模恼人的洪灾

<2

<0.3

<0.3

4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的目的是评价在所调研的灾害下保证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措施是否到位。风险分析与灾害及其后果的衡量相结合,灾害的定义是事件的概率和规模的组合,这个概念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建立起来。最常用的衡量灾害后果的方法是人类生命的损失。

4.1定性的风险

定性风险有多种方法。其中的一类方法运用灾害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的专门分类,再与一个风险矩阵结合。在JonesCreek地区,基于泥石流灾害强度、灾害后果、泥石流发生概率(高:重现期<20年;中等:重现期为20-100年;低:重现期<500年)建立了风险矩阵,风险等级划分见表6。

表6JonesCreek的泥石流定性风险矩阵

后果

灾害概率

中等

极高

极高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中等

4.2定量的风险

一种更客观的风险定量分析方法是F/N曲线,即单个灾害事件的死亡人数(N)与灾害概率(P)建立函数关系。绘制几个事件概率的N获得F/N图上的一条曲线,并能与普遍接受的风险对比。

第一步,用FLO-2D模拟重现期分别为50、500和5000年的泥石流事件。灾害强度区划用于估算潜在死亡率。假定高强度地区死亡概率为1,中等强度和低强度地区的死亡概率为0。表7汇总了定量风险分析的输入参数。

表7JonesCreek地区泥石流灾害定量风险分析输入参数

重现期TDF/年

NH

NR

P(TH)

P(TO)

NP

P(THTO)/%

50年

1

3

0.3

0.1

1.2

2.4

500年

5

18

0.3

0.1

7.2

1.4

5000年

10

36

0.3

0.1

14.4

0.3

注:TDF为泥石流的重现期;NH是可能遭受结构破坏导致人身伤亡的家庭数量;NR是在红色和棕色灾害区划之外无居民家庭数量;P(TH)是泥石流发生时间内居民在家的概率;P(TO)是泥石流发生时间内一个人出门在外的概率;NP是泥石流发生期间可能的死亡人数;;P(THTO)是年死亡概率,

上面的分析表明重现期为500年的泥石流的死亡人数为7人,个人死亡概率大约为1.4%。图6显示了ANCOLD(1997)建立起来的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因此,尽管上述计算的假设条件简单(例如,没有考虑每天每栋建筑物有多少小时多少人居住),JonesCreek的泥石流的风险现今为西方社会难于接受。

图6JonesCreek地区泥石流的F/N曲线(风险定义据ANCOLD,1997)

5讨论

运用F/N曲线进行定量的风险提供了一种可对比的可重复的泥石流风险分析方法,从而为生命和财产免受泥石流灾害冲击的保护措施提供客观决策。实际上,公众心理承受能力和政治环境能够影响F/N风险分析结果的解释。

美国政府对于2001年9月恐怖袭击的反应就是一个重要的事例,在此次事件中纽约市世贸中心双塔的倒塌导致3000人丧生。

过去的500年中美国本土死于恐怖活动的人数大约为3200,每年6.4人。2亿6千万美国公民现在生活在美国本土,美国个人在恐怖活动中的年死亡概率为2.5×10-8,与之相比JonesCreek冲积扇个人死亡概率为1.4×10-2。美国恐怖袭击的死亡危险能够归为可接受的风险,如果应用于某一产业或基础设施的所有者,很可能做出决策,灾害不能够辩解基金的花费。这个结果与最近开始的通过本土防卫计划(HomelandDefense)对美国国内外的恐怖袭击作斗争花费的数十亿美元形成鲜明对比。这个例子证实了即使F/N曲线作为风险的客观衡量标准并支撑对于灾害反应的决策,政治考虑和大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压倒科学的客观性。

6结论

本文对JonesCreek冲击扇上的泥石流灾害及其风险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测定有机质年龄和外推冲积扇上的泥石流沉积物厚度确定了重现期为500年的泥石流频率和规模。通过与泥石流体积建立相关关系确定了峰值流量。估算出设计泥石流的方量为90000m3,相应峰值流量为320m3/s。接下来的泥石流建模工作,绘制年死亡概率和期望死亡人数关系曲线定量化灾害的风险。F/N曲线表明现在存在的风险为现今西方社会所不能承受,并且应采取减灾措施。尽管F/N曲线可用于客观地评价风险是否值得花费基金,公众心理或是政治环境能够取代可接受的风险的概念。

尽管受到探槽的数量和深度以及放射性碳测年的限制,本研究证实了本次研究努力和方法能够适用于评价由泥石流形成的冲积扇的灾害及其风险。考虑到山区存在大量的有相似人口的冲积扇和泥石流可预报性差(与洪灾相对),发展灾害及其风险定量化和制图的统一体系迫在眉睫。希望本文能够为此目标稍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ANCOLD.1997.GuidelinesfortheDesignofDamsforEarthquake.AustralianNationalCommitteeonLargeDams,Melbourne:98p.

Benda,L.E.&Cundy,T.W.1990.Predictingdepositionofdebrisflowsinmountainchannels.CanadianGeotechnicalJournal27:409-417.

Brown,E.H.1987.StructuralgeologyandaccretionaryhistoryofthenorthwestCascadessystem,WashingtonandBritishColumbia.GeologicalSocietyofAmericaBulletin99:201-214.

Coho,C.&Burges,S.J.1994.Dam-breakfloodsinlowordermountainchannelsofthePacificNorthwest.WaterResourcesSeries,TechnicalReportNo.138.DepartmentofCivilEngineering,UniversityofWashington,Seattle:70p.

deLaChapelle,J.2000.LateHoloceneaggradationalprocessesandratesforthreealluvialfans,CascadeFoothills,Washington.UnpublishedM.Sc.thesis.WesternWashingtonUniversity,Bellingham,Washington.

Easterbrook,D.J.1971.GeologyandgeomorphologyofwesternWhatcomCounty,Washington.WesternWashingtonUniversity,Bellingham,Washington:68p.

Fox,S.,DeChant,J.&Raines,M.1992.AlluvialFanHazardAreas.WhatcomCountyEnvironmentalResourcesReportSeries.WhatcomCountyPlanningDepartment,Bellingham,Washington:39p.

Jakob,M.1996.MorphometricandgeotechnicalcontrolsondebrisflowfrequencyandmagnitudeinsouthwesternBritishColumbia.UnpublishedPh.D.thesis.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Vancouver,Canada.

Jakob,M.&Jordan,P.2001.Designfloodsinmountainstreams-theneedforageomorphicapproach.CanadianJournalofCivilEngineering28(3):425-439.

Johnson,S.Y.1984.Stratigraphy,ageandpaleogeographyoftheEoceneChuckanutFormation,northwestWashington.CanadianJournalofEarthSciences21:92-106.

Jordan,P.1994.DebrisflowrheologyinthesouthernB.C.CoastMountains.UnpublishedPh.D.Thesis.TheUniversityofBritishColumbia,Vancouver,Canada.

KerrWoodLeidalAssociates.2004.JonesCreekdebrisflowstudy.ReportforWhatcomCountyFloodControlZoneDistrict.

Mizuyama,T.,Kobashi,S.&Ou,G.1992.Predictionofdebrisflowpeakdischarge,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Interpraevent,Bern,Switzerland,4,99-108.

Orme,A.R.1989.Thenatureandrateofalluvialfanaggradationinahumidtemperateenvironment,northwestWashington.PhysicalGeography10(2):131-146.

Orme,A.R.1990.Recurrenceofdebrisproductionunderconiferousforest,CascadeFoothills,NorthwestUnitedStates.In:J.B.Thornes(ed),Vegetationanderosion:processandenvironments:67-84.NewYork:JohnWileyandSonsLtd.

Raines,M.,Hungr,O.,Welch,K.F.&Willing.P.1996.WhatcomCountyLowerNooksackRivercomprehensivefloodhazardmanagementplan,alluvialfanhazards:recommendedassessmentmethodologyandregulatoryapproach–finaldraft.ReportforKCMInc.,Seattle,Washington:27p.

Rickenmann,D.1999.Empiricalrelationshipsfordebrisflows.NaturalHazards19:47-77.

Rickenmann,D.2005.Runoutpredictionmethods.In:M.Jakob&O.Hungr(eds),Debrisflowhazardsandrelatedphenomena.Springer–Praxis.Heidel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