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十篇

时间:2023-09-21 16:57:48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篇1

关键词:可可托海 崩塌 泥石流 防治工程

中图分类号:P642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the project royalties and fees for the autonomous region in 2013 two investment project. The cocoa Xinjiang Fuyun county support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ea Mine Park No. three vein landslide debris flow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jects, eliminate a landslide debris flow on No. three vein threats, protection of geological heritage landscape resources, to protect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afe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urvey report of 1, mining data, as well as a large number of supplementary exploration work, combining mine park construction planning 2, the textile design book project

Keywords: Koktokay landslide debris flow control works

中图分类号:TD-0 文献标识码:A

一.自然地理概况

(一)位置及交通:防治区位于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镇三号矿坑区域,行政区划属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管辖,防治区总面积0.82km2。防治区距富蕴县城55km,为山区公路,交通条件一般。

(二)社会经济概况:3号矿脉最早开采始于1935年,闭坑于2000年,陆陆续续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开采,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地质圣坑”,矿坑直径约250米,深约140米,形成13层旋环运矿车道。可可托海镇是依托新疆稀有金属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工业小城镇,2012年5月可可托海风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同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可可托海镇列为自治区历史文化名镇,镇南侧闻名于世的三号矿坑已于2004年申报为我国第一个以典型矿床和矿山遗址为主体景观的矿山公园。防治区就位于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景区内部。

(三)地形地貌::位于新准噶尔盆地的东北边缘,阿尔泰山脉的东端南麓,额尔齐斯河支流库依尔特河源头南侧山区,海拔1155-1306m,相对高差145m,分属低中山地貌及河谷地貌两个地貌单元,总体地势东高西低,南部山势较陡峭,地形坡度20-40°。

(四)气象水文:(1)气象:为典型的大陆性寒温干旱气候,极端最低气温-51.5℃,年均温-1.9℃,年均降水量250mm,年均蒸发量为1734mm,年均风速1.4m/s,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冻土深度2.2m,无霜期120d。(2)水文:额尔齐斯河支流库依尔特斯河是防治区内的主要水系,源于阿尔泰山南麓,从防治区北侧由东向西流,河谷在防治区附近宽300-500m,距防治区北侧边界约500m,河水流量最小为1.6-2.9m3/s,最大为200-350m3/s,多年平均径流量为7.0×108m3。

二.地质概况

(一)地层:防治内的地层以奥陶系和第四系为主,几乎所有出露的奥陶系均已遭受强烈的变质作用,变质程度较深,出露岩层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其中第四系又分为上更新统-全新统冲洪积物和全新统人工堆积物。

(二)地质构造:防治区处于阿勒泰褶皱内的喀纳斯-可可托海地槽褶皱带可可托海复背斜,位于哈龙-青河晚古生代深成岩浆弧南缘阿拉尔花岗岩体南侧,南与克兰早古生代弧后盆地毗邻。总体向南西倾的单斜构造,产状:230°∠30-50°。区内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以升降运动为主的差异性块断升降运动。

(三)地震及区域稳定性

防治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属次不稳定区。

三.地质灾害特征及危害

(一)崩塌地质灾害特征及危害

特征:崩塌地质灾害主要位于三号矿坑开采边坡,分为土质和岩质两类。土质崩塌位于北侧观景台下部和东北侧运矿道路下部,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物,主要由漂卵石层和块石碎石土层组成,坡长约330m,相对高差40m,坡脚堆积有大量松散堆积物;该区域土质边坡陡立,部分地段呈反坡,现阶段稳定性较差。岩质崩塌广泛分布于采坑岩质边坡处,岩性主要为辉长岩、斜长角闪岩、石英片岩;三号矿坑直径约250m,深约140m,形成13层旋环运矿车道,由于矿坑开采了大半个世纪,目前矿坑边坡岩石风化破碎,极易形成崩塌地质灾害;崩塌体积在几十立方米至几百立方米之间,规模均为小型。

危害:三号矿坑露天开采闭坑后,其部分矿段转为地下开采,目前坑内的采矿相关活动主要为风井建设及抽排水工程。每天仍有少量工作人员及设备进出矿坑,坑底抽排水设备也在不间断工作中。另外,3号矿坑目前为开放式的,坑内常有牲畜在坑内进行放牧活动;从观景台可沿矿坑道路直达坑底,游客及社会车辆可自由进出矿坑。在旅游季节常有少量游客和车辆进出矿坑。待后续矿山地质公园建成后,人员活动将更加频繁;崩塌地质灾害对其产生较大的威胁,严重破坏了地质景观整体效果。

(二)泥石流地质灾害特征及危害

泥石流灾害主要防治对象为三号矿坑1250高程以上的东侧至南侧一带低山冲沟流域,流域面积0.8km2。泥石流规模为小型水石流,由于泥石流沟位于3号矿坑南部,沟口直对矿坑,虽然目前已修建有简易土沟进行导流,但受土沟规模、尺寸、结构等因素限制,在暴雨及融雪季节,排导能力不能满足排泄需求,且在部分矿山道路交叉口处无明显沟渠,因此,常有大量水流直接流入矿坑。对矿坑边坡稳定性产生了较大危害,对日后矿山公园的正常运营也产生了较大危害,对地质景观产生了较大的破坏。

四.防治工程设计

(一)防治思路:充分结合矿山公园建设规划,有针对性地设计防治工程方案和合理布置防治工程量。通过灾害防治工程和监测预警结合的方式达到本次工作的目的。

(二)防治方案:对于坑壁的危岩体采用危石清理、浆砌石支护墙的措施进行防治,基本保持原有台阶形状,与原始矿坑地形地貌相协调。对于崩塌掉落于矿坑平台的落石采用全部清理的措施进行。土质崩塌灾害通过削填方对现状边坡进行削方放坡施工,使其恢复原有台阶状边坡。同时在台阶内侧坡脚修建挡土墙,提高坡面整体稳定性,并对斜坡进行格构护坡。泥石流防治工程以清理泥石流物源和排导泥石流水源的措施进行,首先将堆积在下游沟口的物源进行清理,并修建截排水沟,将沟内水源直接引出区外排导至库依尔特河内,达到防治泥石流的目的。地质灾害监测主要针对崩塌灾害,进行长期动态监测,在确定监测预警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现有通讯条件和监测预警平台软硬件建设的要求,建立出一套科学、适用合理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最终达到区域防灾减灾目的,使得地质公园运营及周边范围群众的生命财产得到有效的防护。

(三)主要防治工程手段:岩质崩塌灾害主要通过危石清理、浆砌石支护墙、落石清运等措施进行防治。土质崩塌防治方案分为边坡削填整饰工程、挡土墙工程、格构护坡工程、安全防护围栏工程。泥石流防治工程以排导泥石流水源和清理泥石流物源的措施进行,修建接排水沟,将沟内水源直接引出区外排导至库依尔特河内,对堆积在下游沟口的物源进行清理。设计建立3个一体化视频监测点对崩塌危岩体(带)进行长期观测。监测仪器的布设以视野良好、能够覆盖监视崩塌危岩体的原则进行。监测内容主要为人类工程活动、崩塌危岩体宏观形态变化情况,在雨季及大风天气应加强视频监测。

五.预期效益评价

防治区位于可可托海镇三号采坑,是可可托海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防治工程的实施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消除或减轻崩塌危岩体与泥石流的威胁,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可可托海三号矿坑景区内原有的自然景观,使得防治工程与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相辅相成、和谐共存,维护可可托海居民及旅游区旅游业的正常发展。社会、环境、经济效益明显。

参考文献

《新疆富蕴县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区地质环境治理前期勘查报告》,新疆地质工程勘察院,2013年7月;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篇2

前言:地质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者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崩塌、泥石流、滑坡、地裂缝、地面塌陷以及地面沉降等灾害。其中由软弱岩土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山体崩塌、滑坡与泥石流。

1.我国地质灾害的表现特征

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独特,地质构造也很复杂,生态环境的多变,再加上人口众多,经济不是很发达,所以承灾能力比较弱,所有的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灾害频度高、类型多、影响面宽、分布广、强度大以及损失严重的局面。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在我国非常容易发育。而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的分布面积就占到国土总面积的50%左右,其中尤其以西南和西北地区最严重。地质灾害的两大类型:第一类是由自然条件引发的地质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并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而引发的地质灾害,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有关资料分析,全国一半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都是人类的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破坏环境所造成的。而人为的地质灾害对人们的影响又是极其重大的,人为活动所导致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性大大超过正常状态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例如:铁道、公路等各种工程建设的开挖及矿产资源的开发,经常会加剧地质灾害的发生,比如:地面塌陷与沉降、土壤侵蚀、岩爆、滑坡、荒漠化、泥石流及瓦斯爆炸、坑道涌水等诸多的灾害。人类滥砍滥伐森林,造成土壤侵蚀、滑坡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并导致加剧洪灾的发生。一些工程上用的爆破技术也会诱发岩溶的塌陷与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并且还有可能导致连锁性的岩溶塌陷的出现。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诱发速度快、灾害面广、损失巨大等特点,往往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的伤亡。

2.我国的地质灾害的大概分布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种类繁多的国家,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地质灾害的大概分布(见图1)。主要有:地壳活动的灾害,例如地震与断层等;斜坡软弱岩土体运动的灾害,例如泥石流、滑坡与崩塌等;地面变形的灾害,例如地面沉降与地面塌陷等;矿山与地下工程的灾害,例如洞井塌方与岩爆等;城市地质灾害,例如建筑地基与垃圾堆积等;河、湖、水库的灾害,例如淤积、榻岸等;海岸带灾害,例如海平面升降、暴风雨及海水入侵等;海洋地质灾害,例如潮流沙坝、水下滑坡、浅层气害等;特殊岩土的灾害,例如冻土冻融、膨胀土涨缩及沙土液化等;土地退化的灾害,例如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沙漠化、潜育化及沼泽化等;水土污染和化学异常灾害,例如地下水质的污染、农田土地的污染及地方病等;水源枯竭的灾害,例如河水漏失、泉水干涸以及地下含水层疏干等。

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以及危害程度与地质环境背景条件、植被条件、气象水文、人类经济活动及其强度等都有着极为密切关系。其中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灾害的分布范围就占国土面积的1/5左右,具有极其明显的区域性分布规律。滑坡主要分布在桂西、桂北、桂东南的层状碎屑岩出露地区 。崩塌在全区均有分布,山区公路边坡上比较常见。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东、桂东北、桂东南。 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与矿山采空区。而这一切都是地质岩土的本质特性决定的,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就是由软弱岩土而引发的地质灾害。

3.软弱岩土的基本特征

这种岩土是在相对缓慢的流水中沉积,经过生物作用、化学作用形成的,其具有压缩性较高,而承载力较低及灵敏性高的特点,富含大量有机质,天然的含水量比较丰富,天然孔隙比大于1.0。例如淤泥、淤泥土质及其它高压缩饱粘性土等。故软弱岩土有流变的特点,在静载作用下流变的行为比较缓慢,短时间内不会产生地质灾害,然而如果在外部动态载荷发生作用的前提下,例如人类的滥砍滥伐,不注意植被的保护以及洪水冲刷等原因,软弱岩土就会快速发生流变导致滑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严重的地质灾害发生;它同时也具有触变性,原状土壤受到振动以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结构的连接,从而降低土壤的强度,并很快地使土变成稀释的状态;具有较低的强度、较低透水及不均匀性,因沉积环境的变化,通常会带有薄厚不均匀的粘土层。且夹粉细砂透镜体,使地层在水平与垂直分布上不均匀。动态荷载的强烈作用是引发岩土地质灾害主要的而且是最直接的外部因素,软弱岩土自原来的缓慢流变变化为快速流变是岩土突发地质灾害的外在表现方式。而在传统的地质灾害研究中却忽略了自然现象中存在的动态载荷促进流变的作用与软弱岩土动态流变的行为,故难以准确发现其突发的机理与大位移流动变形的规律,使得研究的结果和实际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

4、软弱岩土引发的地质灾害及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我国的建筑、土木建设、水利设施以及岩土与地下工程等很多的工程都建在软弱岩土的地基上。这种情况下,因软弱岩土本身的特性再加上特殊的外力作用例如暴风雨、洪水及人类的活动等强烈作用下,它就会加速流变,引发岩土松动失稳,从而导致建筑物地基倾斜及沉降,更有甚者就是建筑物与桥梁等工程发生开裂及倒塌现象引发重大安全事故。所以,外在的作用力更容易加速软弱岩土的流变,从而导致泥石流、滑坡及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4.1泥石流地质灾害

泥石流是因为降水产生在谷地、山沟或者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的泥砂、石块与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与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4.1.1泥石流产生的原因有: 不合理的开挖;不合理弃土、弃石及弃渣等;滥砍滥伐滥垦等。

4.1.2泥石流地质灾害产生的后果(见图2):泥石流往往具有突然暴发及来势凶猛的特点。并且兼有滑坡、崩塌及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危害程度比单一的滑坡、崩塌及洪水的危害更加的广泛与严重。对人类的危害主要有:一、对人类居住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就是冲进乡村与城镇,摧毁房屋、工厂及其他场所设施。淹没人畜及毁坏土地,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重大灾难。二、对铁路及公路的危害,泥石流可以直接埋没或摧毁铁路与公路,冲塌路基及桥涵等大型工程设施,导致交通中断,还有可能引起正在运行的火车与汽车发生颠覆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有的时候泥石流会冲入河道,从而引起河道的大幅度变迁,间接的毁坏公路、铁路与其它的构筑物,有时可能会迫使道路改变线路,以于造成巨大的经济财产损失。例如甘川公路394公里处对岸的石门沟,在1978年7月暴发以此严重的泥石流,堵塞了自龙江,公路也被淹l公里,由于白龙江的改道使得长约2公里的路基变成了主河道,公路、护岸以及渡槽全部被催毁。该线路从1962年以来,因受到对岸泥石流的影响己被迫改线3次。泥石流给我国的铁路与公路造成了无法估计的巨大的经济损失;三是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主要危害是冲毁水电站、过沟建筑物与引水渠道、淤埋水电站尾水渠并淤积水库、磨蚀坝面等灾害。四是对矿山的危害:主要是摧毁矿山及其设施,淤泥埋藏矿山坑道、伤害矿山人员及造成停工停产等灾害,有时甚至使矿山报废不能再次使用。

图2 泥石流灾害

4.1.3对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原则上,工程在选址时应该避开泥石流的多发区,但是实在无法避开,就必须使用相应的防治措施,将泥石流产生的危害降到最小,最常用的防护措施有:建场储淤,在泥石流流经的下游地方进行建场储淤,用来减少泥石流中的颗粒含量,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冲击力的作用,降低对下游建筑的伤害;改道排导,在泥石流比较多的区域的下游修建改道排导沟,避免因泥石流出现改道情况及漫流的现象导致影响范围扩大;拦挡较大颗粒固体物质,泥石流中除泥沙等小颗粒固体物质外还含有砂石等大颗粒固体物质,所以在泥石流流经的下游修筑拦砂坝,可有效的拦截泥石流中包括砂石等的大颗粒固体物质,从而达到降低泥石流的冲击力,减轻泥石流危害的作用。

4.2滑坡地质灾害:

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与现象。

4.2.1滑坡形成的原因:

4.2.1.1地质原因:岩土的类型,通常各类岩土都有可能形成滑坡体,但其中结构比较松散,抗剪的强度与抗风化的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比较容易发生变化的岩土,例如松散覆盖层、红粘土、黄土、泥岩、页岩等软硬相间的岩层构成的斜坡就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地质构造,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并呈现不连续的状态时,才会形成向下滑动的条件;地形地貌,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有可能发生滑坡;水文地质,地下水的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4.2.1.2内外应力的原因及人为原因:在地壳运动活跃的地方与人类活动多的地方都是滑坡的多发区,外界因素的作用影响着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从而导致滑坡的方式。其中主要诱发因素有:降雨、地震、融雪、地表水的冲刷及浸泡等地表水对斜坡坡脚的不停冲刷;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还有比如风暴潮、冻融、海啸等原因也可能会诱发滑坡。

4.2.2滑坡地质灾害产生的后果(见图3):滑坡地质灾害发生以后,首先是对坡下的人类生活、建筑及人员生命造成严重损害,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性必然会使处在滑坡威胁区域内的人类活动遭到严重破坏,其次是破坏了生态环境,岩体裸露,植被无法生长。

图3 滑坡地址灾害

4.2.3对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滑坡的防治措施应当以预防为主。因为引起滑坡的原因有很多,在进行滑坡防治时就要认真分析原因,针对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应对措施。目前最经济有效的防护措施有:增加斜坡岩土的力学强度,通过提高斜坡岩土的力学强度,提高坡体的承受能力,从而降低其滑动力,以达到防治滑坡的目的。在多种提高斜坡岩土力学强度的方法中,削坡减载和边坡加固是最为有效而且最为实用的;合理控制地下水,控制地下水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水对坡体的威胁。在滑坡的自然成因中,其中水就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许多滑坡的形成都与水有关。所以,合理的控制地下水能够有效的从根源上预防滑坡的发生。

4.3崩塌地质灾害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开的岩土体,因为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者局部的移滑,导致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而向下翻滚与倾倒并堆积在坡脚的现象叫做崩塌。

4.3.1崩塌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不合理的开采矿产资源;路桥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及渠道渗漏;堆、弃渣填土;强烈的振动。

4 .3.2崩塌地质灾害产生的后果(见图4):对灾害发生区域人们的生命安全及财产造成重大威胁,破坏交通设施及基础设施。

图4山体崩塌灾害

4.3.3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在采取崩塌防治措施前,要仔细分析崩塌的形成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传统的防治技术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拦截、排水、护墙、护坡及支挡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型的防治技术逐渐应用到崩塌的防治中,如SNS柔性拦石网技术,该技术能够有效防治坡度较陡的崩塌,对落石强度较大的崩塌也能够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5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5.1 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就是隐蔽性、复杂性与多样性。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施工技术规范和标准有: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与规范,例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各种民用、工业及市政工程项目的地基、地基处理、高切坡、深基坑以及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需要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例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各种水电水利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及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与标准,例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 各种交通建设中涉及到的滑坡、边坡、塌陷、危岩与沉降等工程防治的技术标准与规范,例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5.2 地质灾害工程的主要防治措施

5.2.1 防治工程设计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必须依据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易发性、运动模式及防治目标予以制定,依据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相应防治措施; 依据灾害的容易发生的频率,来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以及工程量。

5.2.2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5.2.2.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与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方法、前缘支挡方法或者削方减载护坡方法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的滑坡事故,要依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来选择合适的工程防治措施。

5.2.2.2生物防治的措施 :是指进行植树造林,护坡种草与合理的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与投资省的优点,能很好的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对改善自然环境有着十分有利的作用,其还具有防治效果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但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充分发挥其良好的效益。 依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的特点与自然、经济等条件,地面塌陷区、泥石流区以及水土流失区域要实行退耕还林及封山育林等更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更好的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篇3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治理;地质分析

泥石流灾害的产生主要是山体结构在长久的外力作用下已经形成松动或者发生了内部的改变,因此在汛期雨水作用下,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就出现了。本地特殊的地质构造也成为泥石流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天灾无法避免,只有及时的面对灾害发生时作出泥石流灾害的有效处理,缩小灾害的影响,对于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才能进行有效地保障。因此以下我们就与泥石流灾害治理的重要性和主要的治理方式进行全面的研究,从而有效地减少灾难的发生。

1 分析泥石流灾害治理的重要性

1.1 能够全面的保障本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丰富,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本地区处于特殊的西南部,大部分的地质特点就是松散的岩土、岩石地,因此再加上汛期或者雨季的到来会造成次生地质灾害,泥石流的灾害就容易产生。掌握泥石流的发展形式,以及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为找到合理的地质灾害解决措施提供依据。例如:地震后余震较多,造成岩石松动、山体崩塌、表层滑塌、并有飞石现象,再加上雅安地区的汛期雨量非常的充沛,诱发地址灾害的可能性非常大。

因此必须要对泥石流灾害的治理进行重视,同时并找到解决其他地质灾害的方法,全面的维护本地经济的发展生产建设,为人民提供一个稳定有效的灾害处理及时的形象。另外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部门要经常性的进行本地区的地理勘探,既给自身的水利建设工程提供更多的地质信息,又能够将本地的地质构造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对地质灾害的处理方法以及处理方案的制定,也能提出更多有效地指导。

1.2 促进本地的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除了地震的破坏性之外就是泥石流现象的产生。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后,地震虽然不会造成整个山区的倾覆,但是山体的构造已经发生了细小的改变,例如:碎屑、碎岩石等情况,汛期的到来会造成泥石流灾害的出现,掩埋村庄或者建筑物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本地的生产建设根本性的破坏还是泥石流灾害的产生,所以在解决地质灾害泥石流的灾害处理方式就是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出发。

采取较为可靠和科学的治理措施,例如:修筑拦砂坝、防水坝、防洪堤等工程,确保本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能够抵御泥石流的危害。特别是当本地遭受到地震灾害后本来就脆弱的环境,山体松动、水流量较大,再加上没有具有针对性措施可以使用的泥石流灾害的侵袭,会给本地区造成致命打击。所以重视泥石流灾害的产生,才能针对性的制定防护措施,以及针对性的建立起防护建筑,切实的落实泥石流的治理,从而稳定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建设。

2 泥石流灾害治理的主要方式

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本地区的原因是基于本地的特殊地理结构构造和地质特点较为脆弱的原因,再加上本地区沟壑嶙峋雨季和汛期都较为集中,地质构造脆弱,引发自然灾害较多。而且汛期会加剧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出现,淹没村庄、农田、交通工程等设施,所以要针对性的找到泥石流的解决措施,才能维护本地的生产发展。

2.1 制定泥石流的防护治理方案

泥石流灾害的产生和雨季汛期是紧密的联系的,因此泥石流的防护措施不仅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综合分析制定,要综合性的制定,以预防为主、以挡和护为辅,并根据当地的环境、以及基础的建筑结构、降雨季节、汛期长久、以及建造泥石流防护工程的地质选址等方面进行泥石流的治理方案设计和制定,确保泥石流的防护方案更加的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

在制定和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要对准备施工的泥石流治理工程进行实际的观察和测量,并对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针对性的要求和规定,组织选择优化施工方案。在特殊地段的泥石流防护方案,要进行施工材料的选择,例如:山石松碎的坡地建设的泥石流防护措施要以坚固和结石为主,可以选用粘固性较强的混凝土。并要求不能在山坡和沟谷中随意的堆放施工废弃物,避免人为原因加剧泥石流现象的危害、并且防护方案中要求要经常性的进行对防护建筑的检查和维修,杜绝溃坝、溃堤现象的产生。

2.2 建设生态工程

植树造林稳定山体结构是当前泥石流灾害有效地防护方式,因为泥石流的产生主要是山体表层缺少植物的根系固定,山体表层脱落就会在雨季或者汛期的时候造成泥石流现象。山体、缺少植物的根系固定,就会容易发生坍塌以及崩裂的现象,因此恢复森林植被和科学的利用山地资源,才能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并改善地表汇流的条件,对于抑制泥石流才能具有针对性。

并且建设的生态工程除了在山地地区进行植树种草,更重要的就是要开展对山体的保护,严禁山体开荒、种地放牧、采石、采矿等一切有可能引起水土流失和山体平衡的现象,以及其他的不能稳定山体结构的人类活动。另外还可以开展下游的植树造林工程,因地制宜的选择树种和草种,迅速的恢复植被。同时还可以调整生态农业的生产结构,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其他经济发展模式,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例如:种植经济树种,茶树、花树等,打造本地特色的生态环境。

2.3 建设应急避险设施

因为泥石流的产生严重的会直接的掩埋建筑物甚至是人身,所以在泥石流发生时要向着沟岸的两边跑开,不能长时间的停留在凹坡处,建立应急措施就是设计和建设排水系统,即使是雨量大的季节也能将雨水直接的排出,并避免地表水的深入,对已经形成塌陷区的坑底要及时的进行填堵,减少水流对石坑的灌注,从而形成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的产生主要是山体或者上游具有较为松散的固体物质,再加上大量的流水来势凶猛,造成泥沙随水流流动的情况。因此建设泥石流的应急避险设施,要及时的修筑防护工程,加强对于泥石流灾害的预防和预测能力,建设泥石流防护建筑,例如:防护应急避险工程,防洪堤、、护坡、丁坝等工程设施。

2.4 具体的措施

开展预防为主,急救为辅的方式。当汛期来临或者即将来临时,全面开启安全防护系统,宣传泥石流自救措施,并在平时要保护好本地的生态建设,采用挡水、护坡的形式进行松散物质的固定。并且在上中游设置拦挡坝拦截泥石流固体物。建设排水沟槽,使泥石流的水源能够及时的排除干净,减少对山体的冲击。并且在泥石流有条件出口的地方设置停淤场,避免堵塞河道。

所以泥石流的灾害才能被有效地避免,而且泥石流的灾害才能被全面的杜绝,泥石流灾害和水源是脱不开关系的,尤其是在西南地区汛期较为集中的季节,特殊的地理构造会加剧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因此要做好从理论到实践,从具体到形象的防护措施和防护工程。

3 结束语

在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中,专业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要及时的进行对本地区地理环境和地质特点的分析,才能将具体准确的材料总结,在更多的地质灾害中作出有效地处理方式和处理手段,从而维护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晓梅,王进聪,冯亚中.舟曲县三眼峪沟泥石流灾害治理措施的比选[J].甘肃地质,2012(03).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篇4

老师和各位同学下午好:

我是张嵘,很荣幸在这里发言。我们课上讨论的题目是“如何实现泥石流流域综合治理?”这里有三个点,如何实现?什么是流域?什么是综合治理?

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地壳隆起后再夷平过程必然出现的重力侵蚀现象。或者说是松散土体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坡面流动的现象。因此,泥石流的发生是必然的,可以说它是山地环境的一部分。而由泥石流造成的灾害,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和资源破坏,称为泥石流灾害。

流域,指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分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两类。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如果不重合,则称为非闭合流域。平时所称的流域,一般都指地面集水区。但我们这里讲的泥石流流域是泥石流形成和活动的同一地表水流域。常见的完整的泥石流流域由泥石流物源区(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组成;不完整的泥石流流域三个区没有明显区别,或者合为一,以无支沟汇人的最小流域为第一级泥石流流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级流域构成第二级泥石流流域;依此类推构成更高级泥石流流域。泥石流流域是泥石流发育和活动的基本单元,因此是进行泥石流勘查、研究和综合防治的对象。

泥石流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为以排为主,排导、拦蓄、稳坡、停淤等措施相结合,并辅以截水排流。分为排和拦,那什么时候该排,什么时候该拦呢?

先来说一下泥石流防治的方案,包括综合防治方案、以拦挡为主的方案、以排为主的防治方案和以生物工程为主的方案

综合防治方案:1以小流域为单元, 全面规划,综合治理2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预警报、管理措施等结合使用3多种防治建筑物联合使用 4灾害治理与发展经济相结合

以排为主的防治方案: 主要工程措施:排导槽、小型拦挡坝、渡槽。要点:排导槽、渡槽平面和纵断面的合理布置,在排导槽、渡槽的上游布置少量的小型拦挡坝

以拦为主的防治方案:就是修建拦挡坝、混合坝。拦挡坝的作用主要就是改变沟床的比降,从而达到治理泥石流灾害的目的。

生物工程以恢复流域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结合造林发展经济。在各支沟山坡的中上部发展水源涵养林680hm2,中下部营造水土保持林370 hm2,水土保持薪炭林150hm2,水土保持经济林76 hm2,经济林17 hm2,沟道两侧营造防护林。生物工程实施后,流域生态环境将向良性循环发展,逐步改变流域的汇流条件,减少水土流失,稳坡固岸,抑制泥石流的发生发展。

在泥石流研究中我认为有三个重要的指标:泥石流流速、泥石流径流量和泥石流输送固体物质量。泥石流流速计算,一般将泥石流分为稀性泥石流和粘性泥石流,采用不同的公式计算。一是黏性泥石流,即含大量黏性土的泥石流或泥流,其特征是黏性大,固体物质占40%~60%,最高达80%。水不是搬运介质,而是组成物质,稠度大,石块呈悬浮状态,暴发突然,持续时间短,破坏力大。二是稀性泥石流,以水为主要成分,黏性土含量少,固体物质占10%~40%,有很大分散性。水为搬运介质,石块以滚动或跃移方式前进,具有强烈的下切作用。其堆积物在堆积区呈扇状散流,停积后的表面形态类似于“石海”。

我认为尽量以拦排结合为主,排优先,其次是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泥石流流速大,输送固体物质较多,当然还是以排为主。如果是稀性泥石流,要排拦为主,使水土分离。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1实事求是2以防为主,防治结合3因害设防,突出重点4因地制宜

实事求是:查泥石流发育的地质环境背景条件、查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条件、物源条件和水源条件。泥石流活动的灾害史;历次泥石流发育时降雨强度和频率、启动物质来源、冲出规模、流体性质、历时、淤积范围、灾害损失;既有治理工程特征及功效。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泥石流尽量以预防为主,对疑似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区域,尽量不要从事生产生活活动。预防是为了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对已经出现的泥石流,应当考虑如何治理,从经济角度合理治理泥石流灾害。

因害设防,突出重点:每个地方地理环境不一样,致灾的因子不一样。应该找出导致泥石流的主导因子,重点治理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篇5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实践经验;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70.1 文献标识码:A

1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人类起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人类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从原始人利用天然洞穴到学会挖土造屋,时至今日,人类己能够建造高达数百米的摩天大厦、高坝和巨塔。在此过程中,由于地基处理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技术———岩土工程。这种技术是基于地基改良、工程安全运行而发展起来的,它缺乏环境保护的观念,缺乏减轻地质灾害的观念,说到底,缺乏地质的概念,仅从工程观点出发,从而出现了许多不但没有加固好工程地基或边坡,反而诱发了深层的更大的地质灾害的例证,如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矿山等都有这方面的教训。为了弥补岩土工程学这种先天不足,于80 年代末,90年代初,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2 我国几处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导致破坏铁路、公路、航运、水库、堤坝和通信等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等。

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造成滑坡的诱因有①地震;②降雨和融雪;③地表水的冲刷、浸泡;④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⑤开挖坡脚;⑥蓄水排水;⑦堆填加载;⑧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①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②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③易滑(坡)岩、土分布区。④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

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崩塌的诱因:①采掘矿产资源;②道路工程开挖边坡;③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④堆(弃)渣填土;⑤强烈振动。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 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①不合理开挖;②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③滥伐乱垦。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地面变形:地面变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与地裂缝。目前中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镇有70 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 余个,最大沉降量已将近3m。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带(区)。造成中国城镇地面塌陷原因有三:①不合理地大量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②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③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①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②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③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m)的“天窗”地段;④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⑤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⑥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⑦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⑧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⑨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术标准总结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

(2)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DIJT5083-2004)。

(4)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践

3.2.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拦)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设计分别采用了对应的防治工程措施,见下表1 所示。

工程类型 设计措施 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

排(载)水工程

排(载)水沟 滑坡、塌岸、地面沉降、地面塌陷

排水盲沟 滑坡、塌岸

排水隧洞 滑坡

排水井(孔) 滑坡

支(拦)挡工程

混凝土灌注抗滑桩 滑坡、崩塌

锚拉抗滑桩 滑坡、崩塌

挡土墙 混凝土挡墙 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

浆砌挡墙 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

加筋土挡墙 塌岸

防崩(落)石滑(台)

0 危岩、泥石流

拦石坝(墙、提) 危岩、泥石流

拦石网与拦石柱 危岩

支撑墙(柱) 危岩

加固工程 预应力锚索(杆)加固 危岩、滑坡

格构锚固 危岩、滑坡

注浆加固 滑坡、塌岸、地面沉降、地面塌陷

护坡工程 锚喷支护 危岩

砌石护坡 危岩、塌岸、水土流失

抛石护坡 塌岸

石笼护坡 塌岸

锚杆与土钉墙护坡 危岩、水土流失

格构护坡 危岩、水土流失

无 塌岸、水土流失

减载与压脚工程

制方减载 滑坡、塌岸

土石压脚 滑坡、塌岸

搬迁和避让 无 滑坡、危岩、泥石流

3.2.3 地质灾害工程实践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问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

(3)避让措施

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接受户)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

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结语

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的应用也愈来愈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必将迈向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峰.娄方旭.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今日科苑,2010-06-23.

[2] 成绪光.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和实践分析[J].江西建材,2012(3).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篇6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形态存在多变性、地层岩性以及复杂性,我国水文地质呈现复杂特点,水文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本文首先简单介绍水文地质灾害,随后研究其预测与防治技术,目的是降低灾害危害性,减轻水文地质灾害对人与社会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

水文地质;灾害预测;防治技术

水文地质灾害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以及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一半以上水文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都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不合理。水文地质灾害具有广阔性、危害性以及不可控性等特点,必须针对其实施预测与防治。

1灾害概述

我国国土广阔,水文地质灾害南北分带、东西分区,呈现出种类繁多的分布特点,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地形条件特殊,早期发展时过度破坏自然环境与资源,因此水文地质灾害频发。其中,常见灾害可以分为十二类,四十八种,例如地震及火山喷发等地壳运动灾害、滑坡及泥石流等土体运动灾害、地面沉降与开裂等地面秉性灾害、水土流失及土体盐碱化等土体退化灾害、河水漏失及地下含水层输干等水源枯竭灾害、膨胀土胀缩及砂土液化等特殊岩土灾害。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每年在水文地质灾害中死亡的人员数量在三百到四百人之间,经济损失过百亿,水文地质灾害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近年来,我国对预测和防治水文地质灾害要求逐渐提高。

2预测与防治技术

2.1预测技术

(1)3S技术。就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一称呼,其在水利监管、水土保持以及气象监测等领域已然实现广泛应用。利用3S技术中的遥感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预测水文地质灾害,可以实时获取并更新监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信心系统对数据实施综合集成与空间分析,可以为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参考依据。在3S技术支撑下,技术人员可以建设灾害评估预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主要分为专题和基础地理信息两类,前者包括对策分析数据和预防设施数据,后者包括了致灾因子信息和灾害具体运载环境数据。

(2)3S技术的应用。以泥石流与滑坡为例,分析灾害中的危险性,具体说明3S技术如何应用。首先技术人员需要使用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获取灾害相关数据和信息,处理每一个灾害因子,建立灾害数据库,使用统计方法确定灾害因子在滑坡与泥石流中的“贡献”,最后建立灾害危险评价模型并计算危险值。对于滑坡而言,其灾害发生因素主要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和地质等,可以利用公式A=Σni=1Wi×Pi计算滑坡灾害危险性指数。灾害易损性就是指特定区域与时间内灾害发生致使人、财与物受到潜在最大损失,其设定前提是灾害处于最大危险度,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对社会、环境、物质与经济的易损性实施评价。使用3S技术收集特定区域内的财产、房屋以及土地等数据,将其转化为货币价值,在此基础上制作价值分布等值的线形图,对其实施相关分析与评价。评价破坏性就是以特定区域中灾害的基础条件、激发条件以及活动规律为评价中心,计算分析其中存在的可能危害程度和灾害活动频率,S=f×Q是危害强度和灾害期望损失间的函数,利用D=Σni=1di×ri预测灾害发育程度,公示结果包括四种发育类型,分别是加速、减速、衰竭以及停止。技术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灾害发展趋势的详细预测评价图。

2.2防治技术

防治水文地质灾害,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减灾,基本途径是控制灾害源、增强抵抗力,基本措施是受灾体防护、降低灾害活动强度、灾害避让以及监测预报这四个方面,依旧以泥石流与滑坡为例,具体分析防治技术:

(1)防治泥石流灾害。防治泥石流灾害,可以采取固底技术和工程措施。在具有顺直沟道和坡度均匀的天然泥石流沟里,泥石流上游沟槽处坡度较大,致使泥石流流速快,出现下切侵蚀,因此防治泥石流,必须采取固底技术,利用坚硬岩块石实施镶面,块石直径需要比泥石流流速可以撬动的固体颗粒最大直径大,只有这样,才能阻碍泥石流冲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技术具有使用年限,因此必须注意时间。在救灾过程中,通常使用导流排放方法减轻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泥石流灾害的流速结构一般由上凹弧形的横纵断面速流槽和八字形状汇流槽组成,其中,纵剖面线型常见类型为正弦线、螺旋线、圆弧线以及抛物线等。为保泥石流沟槽的斜坡结构稳定,避免其崩塌,必须修建防护工程拦挡土石,也就是选择利用拦碴坝固定沟槽。为了减少洪峰以及固体物下泄量,施工人员可以在沟内修建低坝拦截,同时选择淤积物保护岸坡、以防其再次受到泥石流侧蚀,实现抑制泥石流发展的最终目的。

(2)防治滑坡灾害。可以采取排除地表与地下水、减重与加载两种方法防治滑坡灾害。地表和地下水与滑坡灾害形成有直接关系,因此需要防止地表水流入滑体,减少其冲蚀以及地下水浮托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高整体稳定性、增强滑带土自身抗剪强度。排除地表水工程可以分为截水沟与排水沟两种,排除地下水需要根据其埋藏深度和实际类型,经过拦截建筑物、降低地下水位以及疏干地下水等方法降低其对滑坡体的负面影响。通过改变滑体本身的力学平衡条件,预防滑坡灾害,可以采取护坡技术加固滑坡坡面,利用混凝土材料方格骨架或浆砌护坡的方法改变平衡条件,这种方法可以在防冲刷的同时实现绿化效果;与此同时,可以采用抗滑桩方法,将大尺寸锚固桩打入滑体与滑床间,将二者连为一体,实现抗滑作用。

3结语

人类过渡开采地下水、对地下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直接影响水文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水文地质灾害不但破坏地区环境、威胁人类财产与生命安全,还对社会稳定起到负面影响,为了降低灾害危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利用技术预测灾区,预防灾害,一旦灾害发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应急救灾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明周.矿山建设中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2).

[2]欧礼平,吴兴明,朱天.矿山整治中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1).

[3]杨鸿.水文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技术[J].大科技,2015(32).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篇7

1.1崩塌对公路建设的不良影响

崩塌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之一,大规模的崩塌现象会在瞬间将公路摧毁,造成严重的灾害,零星的落石也对车辆和行人造成致命的威胁,因此崩塌对山区公路的建设和营运安全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特别重视。

1.2滑坡对公路建设的不良影响

滑坡无论大小,对公路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通常情况下而言,一般小型滑坡会造成山区公路的阻塞,严重的情况下,大型滑坡会直接将公路毁坏,给山区公路的建设造成很大的危害。

1.3泥石流对公路建设的不良影响

泥石流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往往在短时间内产生强大的破坏力。泥石流在爆发的过程中都会表现出较强的剥蚀作用、搬运作用以及沉积作用,对地表产生强大的改变和破坏作用,可以将山区的公路掩埋,甚至摧毁,对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造成公路堵塞、断道,交通中断,给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不变,甚至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很大损失。山区主要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很容易对山区公路的建设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我们国土、水利、交通等各相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并在公路建设的可研、勘查、设计、施工、养护等环节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落实。使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处治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2建立健全系统化的地质灾害的联合监测机制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的各部门联合监测机制,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体系化,是防范地质灾害、保证山区公路建设安全的首要工作。

2.1加强宣传教育

我们要加强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的普及,通过社会宣传和从业教育,使人们、特别是参与山区公路建设的人员都能够了解地质灾害的识别、防范知识以及地质灾害灾情的统计标准等,为保证山区公路的正常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建立联合监测机制

交通、国土、水利、地质各相关职能部门应积极协调联合,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对各个不良地质地区进行重点监测。特别是我们公路部门自己,应将公路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纳入日常和养护工作中来,建立公路地质灾害数据库。联合监测体系中各成员应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预防和处治工作统筹安排,争取最优的社会效益。

2.3加强汛期监测

在山区降雨的多发季节要主动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力度,并将具体的监测结果准确、及时上报。因为在降雨多发季节,山区会进入汛期,此时极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我们只有努力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力度,尽最大努力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范,在第一时间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2.4延伸参与图纸评审和施工监督工作

要让监测结果利用到设计和施工中去,就要让勘查设计单位充分享用监测数据,还要让监测体系的主要专家和人员参与可研和施工图的评审、施工督察工作,确保地质病害工作预防和处治工作到位。

3着重做好山区地质灾害的勘察设计工作

对于山区地质灾害我们有些见子打子,穷于应付,要做到心中有数,除了动态监测,我们还应着重做好山区地质灾害的勘察设计工作,做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规范化。(1)要重视对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的研究。我们在对山区公路的建设进行可行性研究时,要积极获取和收集地质灾害监测体系的监测数据,并且要深入实地了解山区公路地质地形地貌,并制定防治地质灾害的相关规划,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准备工作。(2)加强对山区地质灾害的勘察。我们要积极加强对山区的地质和地形条件进行勘察,对不良的地质构造和地形条件进行及时确定。(3)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治措施纳入施工图设计。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针对每个地质灾害点的具体特点,积极采取相应的防范和处治措施,做到公路地质灾害预防和处治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工作规范化。

4科学化的地质灾害防范和处治施工

施工是地质灾害防治的最最重要的关键环节,要有科学的防治方案,还要靠老老实实的施工质量。因此,在施工环节,一是要注意防治措施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二是要认真保证施工质量。为了提高地质灾害防范措施的针对性,我们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地址灾害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尽量采用常规的、针对性强的、造价方面经济的、效果上适用有效的措施,不到万不得已,应避免动辄采用桥隧那些高大上的方案。下面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三种常见地质灾害作重点讨论。

4.1崩塌

(1)崩塌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一定的坡度和一定的高差是崩塌发生的前体条件,通常情况下而言,坡度在50度以上,高差较大才有可能发生崩塌现象。其次,结构松散破碎的岩石最容易发生崩塌,构造运动比较强烈、地震比较频繁的地区也是崩塌的多发地区。第三,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以及降雨等天气因素也可能会引发崩塌。(2)崩塌常规防治。我们首先要对其进行严密的监测,随时注意可能发生的各种险情。其次我们要对各种危险岩石进行清除,并对坡度较大的山坡进行积极改造和绿化,对于那些规模比较大的大型崩塌,我们要采取积极避让的措施。第三,在公路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科学施工,避免对周围的山坡形成较大的扰动,在人工开挖和爆破的时候要注意采取防范措施,避免因此引发崩塌。

4.2滑坡

(1)滑坡的形成机理。滑坡由滑坡壁、滑坡体以及滑动面三个部分组成,是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经常遭遇的一种地质灾害[2]。其形成机理,从地质的角度来说,比较松散的沉积层很容易发生滑坡,尤其是下伏岩石比较坚硬,而上覆岩石比较松散的地区更容易发生滑坡;另外,如果岩层的倾斜方向和斜坡的方向一致,也很容易诱发滑坡。从地形地貌的角度来说,坡积物比较丰富的、植被覆盖比较差的陡坡地区也容易出现滑坡现象。从水文角度讲,水是滑坡形成的必要原因,当地下水排泄不畅,在底层中形成了软弱滑动面,一旦力学平衡突破临界点,就可能发生滑坡。(2)滑坡的常规防治。在进行山区公路的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注意主动避开滑坡多发地带,同时做好滑坡的监测。其次,减少人为活动的不良影响,同时从挡、固、减、排等角度采取措施防范滑坡的发生。挡主要是指修建相关的挡土墙,对下滑的岩体进行阻挡;固是指在容易发生滑坡的岩体内打上抗滑桩,使想要滑动的岩体和岩石本体进行稳固的结合;减主要是指在想要发生滑坡的岩体上方取土,这样可以使想要发生滑坡的岩体的负荷减轻,从而减小下滑力;排主要是指将滑坡易发区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排干,避免滑坡的发生。

4.3泥石流

(1)泥石流的形成。泥石流一般由山洪、大量的泥沙和石头等组成的,是一种具有巨大破坏力的地质灾害。泥石流的主要类型有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通常情况下而言,构造运动强烈和岩性脆弱的地区是泥石流的高发地区,而且泥石流往往是由暴雨引发的,暴雨的降水量和泥石流的具体规模呈现正相关关系。除此之外,人类活动对泥石流的影响也非常大,植被破坏以及废弃土石方的堆积等都会为泥石流的发生创造条件。(2)泥石流的常规防治。我们可以根据其具体的区域进行有效的防治。在泥石流的上游区域提高植被覆盖率,并修建相关的排水系统,同时注意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进行断绝。在泥石流的中游区域修建相关的阻拦设施,将泥石流携带的泥沙和石块进行拦截,使泥石流的速度和规模得到有效的削减。第三,在泥石流的下游区域,我们要积极修建一些排洪泄流的堤坝,使泥石流顺着我们修建的堤坝流动,减少对公路以及其他建筑物的危害。当然对于常规措施无法处治而又无可绕避时,也只有采取棚洞、桥、隧等高端方案了。

4.4加强施工质量

地质病害的处理,施工具体而琐碎,难以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和计量,因此施工过程中,要求施工方精细化施工,监理和管理方要加强旁站、巡查和抽检,把质量落实到工序上,控制在验收前。以确保地质病害的处治效果。

4.5加强养护和后期监测工作

地质病害处治后,施工和设计方应加强质量回访,总结经验。公路管理部门应注意日常养护和后期观测,强化管养,动态监测。

5结语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篇8

【关键词】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防治对策,从宏观方面提出和探讨了适合我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及保障措施。

重庆市位于我国西南地区,西连四川,南接贵州,东邻湖北,北部与陕西接壤,海拔高度悬殊,气候条件多变,山体构造复杂多样,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数高达40~60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高达3~4亿元,占全市灾害损失比例高达20%以上,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严重的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1]。

由于地质灾害预报的的滞后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各项社会保障措施也在不断地完善,也给地质灾害防治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检测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地质灾害的不断了解,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已经逐步摸清了地质灾害发生的类型,也会根据不同的发生情况及时制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以及防治措施

1.1滑坡、崩塌

山体滑坡(landslides)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是常见地质灾害之一。

崩塌(崩落、垮塌或塌方)是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

重庆市山地形势复杂,极易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华莹山—巴岳山以西为丘陵地貌;华莹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北部为大巴山地区;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属巫山大娄山山区。2001年5月1日20时30分左右,重庆市武隆县县城江北西段发生山体滑坡,造成一幢8层居民楼房垮塌。造成79死亡,数人受伤。2004年重庆万盛山体垮塌事件死亡人数为15人,2009年重庆武隆山体滑坡事故造成26人死亡,并且造成63人失踪。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地质工作者统计了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发生的滑坡灾害(见表1)。

表1 重庆市滑坡统计表

1.2防治措施

做好预防工作,是有效降低灾害水平的最有效措施,根据不同地区的环境特点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加雨的预报工作,暴雨天气容易引起小型的滑坡灾害,发生比较突然,对山脚小村庄威胁较大。对滑坡多发区进行不间断地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提前做好群众疏散工作,撤离危险区域。在滑坡的根本治理上也要下大力气,在多发区要植树造林,减少滥砍滥伐事件的发生,在相关区域减少开山采石行为,加大山区保护力度退耕还林。

1泥石流的发生

泥石流是山区特有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它是由暴雨或上游冰雪消融形成的携带有大量泥土和石块的间歇性洪流。它具有突然发生、来势凶猛、历史短暂、破坏力强的特点[2]。它可以沿途冲毁道路桥梁,淹没房屋农田,阻塞河道,在顷刻间造成巨大灾害。泥石流的流域可划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排泄区。发生泥石流常常会冲毁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甚至村镇等.危害人类生命,应该要注意躲避。重庆市是泥石流多发地区, 重庆市开县、云阳、梁平等9个区县72个乡镇前天都遭暴雨和大风冰雹袭击。特大暴雨引发了泥石流,彭水县一辆由县城开往龙射镇的客车,在中途的汉葭镇青龙村被泥浆石块压埋,车上8名乘客7死1伤。

2.2泥石流的防治

防治泥石流,要从根本上积极治理,积极地预防,做好疏导工作。要积极的改善多发区的地理环境,做好水利,栏坝的修筑工作,合理修筑梯田,增加多发区域的植被面积。在居民聚居地进行勘测,尽量减少危险地区居住人口数量。在山体修建排水工程。一般来说,生态环境好的区域,泥石流发生的频度低、影响范围小;生态环境差的区域,泥石流发生频度高、危害范围大。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形成、降低泥石流发生频率,而且即使发生泥石流,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3.1人为的过度开采的综合灾害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加大,矿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改变也越来越大,市场需求的加大,造成多样性的粗放型的生产模式,生产工艺及设备落后,逐步加剧了环境的恶化,是上述两种地质灾害越来越频发的根本所在[3]。成片的林木被砍伐,山体被不加规划的随意开挖,造成岩石与土壤,遇到暴雨的发生极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3.2健全与完善法律法规

随着公共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深刻认识,保护环境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否能够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要下大力气建设和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强化矿业发展的管理措施,坚决取缔非法、不合理的开采模式,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加大国有矿业集团的管理与技术革新。

结语

重庆市山体繁多,地质条件复杂,在有效利用好现有科学技术外,要并不断的创新,学习习新的技术,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做好预防预报工作,降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对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巡视,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市县各级政府制定灾害防治策略,把灾害防治效果列入政绩考核中去。在全市做好宣传工作,让大家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本质原因,在遇到灾害时掌握自救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长礼.城市地质环境风险经济学评价[D ]. 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7.

[2] 赵源,刘希林.泥石流灾害损失评价[ J ].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5, 16 (3) : 42-48.

[3] 林玉山,张卫.尾矿库地质灾害与危险性评估[ J ].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6, 26 (4) : 486-490.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篇9

[关键词]地质灾害 云南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

1云南省的区域构造背景

云南作为地质灾害最频发的地区之一,由于地形地貌以及地理位置影响,各种地质灾害分布在省内。云南省的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岩浆作用、断裂构造以及变质成矿的多期性、长期性、继承性的活动。断裂构造为不同等级、规模、特色的构造形式与地形地貌。它具有显著的区带特征。云南地形构造相对复杂,很多河流、山脉、坝子、湖泊的走向都受断层控制。我省作为地震高发区,仅次于、台湾与新疆,处于地中海到喜马拉雅地震带的中南区域,同属于南亚地震系列。

根据云南区域构造显示情况来看,可以分成五个板块。在扬子板块中,主要包含丽江台缘、滇东、川滇褶断带;华南板块,主要是滇东南加里东褶断带,以及甘孜到松潘的板块、思茅到昌都的板块、念青唐古拉到冈底斯的板块。由于不同的区域单元,拥有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并且湖泊、河流、山脉、盆地都会受到断裂带影响,所以会直接控制地震分布,让其具有不同的气候特征。

2气候、地形与地貌

2.1气候

云南受太平洋与印度洋季风影响严重,隶属于热带与亚热带高原湿润气候。由于纬度相对较低,在北纬21到29度之间,地形高差差异很大,以显著的垂直气候分布,干湿季节类型多样,在高原上呈现出“一雨成冬,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全年温度一直在4到25度之间,大多数地区在15度左右。一月份大多数地区的气温在8到17度,而西北山区则会低到零下4度;七月份一般在11到29度之间,只有澜沧江、元江、金沙江河谷气温相对较高,最高气温可以达到43度以上。东川市的纬度差不到26度,水平距离长达30多公里,由于相对高差达到1000米,落雪、汤丹、新村三地的年平均气温分别为:7度、13度、20度,无霜期分别为:173d、260d、316d。全省的雨季分布在5到10月,平均降雨量为600到2300毫米之间,6到8月的降水量为整年的60%,这一时段也是云南地质灾害最严重的时期。通常6到8月都是全省爆发地质灾害最高的时期,尤其是澜沧江、大盈江、元江、怒江、金沙江相关区域。

2.2地形地貌

云南93%的区域为山地,国土面积高达38万平方千米,断陷盆地为6%,由断层河侵蚀形成,地形地貌相对复杂。受太平洋、印度洋以及欧亚板块拼接、碰撞、拉张,在我国和尼泊尔、印度、孟加拉连接的区域形成了冈底斯山与喜马拉雅山系。在地壳影响的范围,会形成滇西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在东南亚形成尼克巴、安德曼、爪哇群岛以及与海沟相连的盆、湖、沟体系。

3地质灾害预测以及灾情防治

从本省地貌、地形、地质结构以及国土气象局的综合预测来看,普遍认为:6到10月是全省地质灾害的高发期,怒江、金沙江、澜沧江、元江是地质灾害易发区。根据相关气象报道预测:全省6到8月降水量基本正常,多暴雨和单点大雨,9到10月的雨量会持续增多。尤其是香格里拉、六库、临沧等都是地质灾害容易发生的区域。

国土资源部门认为:寻甸、永胜、临沧、麻栗危险区,由于地质环境复杂、矿业活动相对强烈,所以必须加强地质防治工作。在道路方面,昆河、成昆、南昆为主干线,一旦遇见多雨季节,就很容易出现滑坡、泥石流、坍塌等一系列现象。

随着云南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减灾防害工作日趋重要。根据国土资源以及相关单位要求,每年都会对地质灾害进行相应的预测,在明确地质灾害地区、范围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防治意识与防范力度。

4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云南省是我国受地质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其中以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的危害影响尤为突出,每年因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威胁及影响均有上百万人以上,而且这一数据有上升趋势。因此,如何做好这些灾害的防治工作已经成为了云南地质工作者的头等大事,俗话说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知道这些灾害的防治措施才能更好的遏制或控制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存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4.1滑坡灾害防治措施

地下水、地表水与滑坡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治理滑坡中,必须及时排除地下水与地表水,避免过多水分对工程造成不利影响。在不断提高抗剪强度与滑坡稳定性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填方加载、削方减载的方式改善滑体平衡条件,进而达到科学治理的目标。在这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方法有:

(1)水的防治对策

边坡变形与水的关系密切,是促使滑坡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消除水的危害,是整治边坡失稳的可靠措施。整治设计中,应明确以治水为本,支挡为辅,从“水”字上下功夫,采用截(在滑坡体可能发展的边界5m以外的稳定地段设置环形截水沟或盲沟)、排(在滑坡区内充分利用自然沟谷,布置成树枝状排水系统,或修筑盲洞、支撑盲沟和布置垂直孔群及水平孔群等)、护(在滑坡体上种植草皮或在滑坡上游严重冲刷地段修筑“丁”坝,改变水流流向和在滑坡前缘抛石、铺石笼等)、填(用粘土等填塞滑坡体上的裂缝)等综合措施以引开地表水,降低地下水,提高土体强度。

(2)减荷反压

这一方法在滑坡防治中应用较广。减荷的目的在于降低坡体的下滑力,其主要的方法,将滑坡体后缘的岩土体削去一部分或将较陡的斜坡减缓。但是单纯的减荷往往不能起到阻滑的作用,最好与反压措施结合起来,即将减荷削下的土石堆于斜坡或滑坡体前缘的阻滑部位,使之既起到降低下滑力,又增加抗滑力的良好效果,这种措施对防治推动式滑坡效果较好。

(3)支挡工程

支挡工程是改善斜坡力学平衡条件,提高斜坡抗滑力最常用的措施,主要有挡墙、抗滑桩、锚杆(索)等。

抗滑挡墙它位于滑体的前缘,借助于自身的重量以支挡滑体的下滑力,且与排水系统联合使用。挡墙修建时一定要把挡墙基础置于最低滑动面之下的稳固地层中,墙体中应预留泄水孔,并与墙后的盲沟连续起来。

抗滑桩是用以支挡滑体的下滑力,使之固定于滑床的桩体,一般集中设置在滑坡的前缘部位,且将桩身全长的1/3~1/4埋置于滑动面下的稳固层中。

锚杆(索)是一种防治岩质斜坡滑坡和崩塌的有效措施之一,利用锚杆(索)上所施加的预应力,以提高滑动面的法向应力,进而提高该面的抗滑力,改善剪应力的分布状况。

4.2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灾害的治理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采取相应的治理工程(如蓄水、引水工程,拦挡、支护程,排导、引渡丁程等),以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泥石流的治理工程通常适用于泥石流规模大,暴发不很频繁、松散固体物质补给及水动力条件相对集中,保护对象重要,要求防治标准高、见效快、一次性解决问题的情况。在实施泥石流防治的工程措施的同时,还应与生物措施和其他措施(如行政法令措施等)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其防治效益的有效发挥。治理工程主要有治水、治土和排导等为主的方案:

(1)治水为主的方案

利用蓄水、引水和截水等程控制地表洪水径流。削减水动力条件,使水土分离,稳定山坡。辅之少量拦挡、排导工程稳定部分土体.适用于水力类泥石流沟的治理。

(2)治土为主的方案

利用拦挡、支护工程,拦蓄泥石流同体物质。稳定沟岸崩塌及滑坡;同时辅以排导、截水T程等。适用于土力类崩塌滑坡型泥石流沟的治理。

(3)排导为主的方案

利用排洪道、渡槽等工程,排泄泥石流,控制泥石流的危害。

(4)综合治理方案

在具体实施泥石流的防治时,宜采取坡面、沟道兼顾,上下游统筹的综合治理方案。一般在沟谷上游以治水为主,中游以治土为主,下游以排导为主。通过上游的稳坡截水和中游拦挡护坡等。减少了泥石流固体物质,控制了泥石流规模,改变了泥石流体的性质,有利于下游的排导效果,从而控制泥石流的危害。

(5)生物措施

泥石流治理的生物措施主要指保护、恢复森林植被和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流域内生态环境,改善地表汇流条件,进而抑制泥石流活动。大多数泥石流沟生态环境极度恶化,单纯采用生物措施难以见效,必须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方能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

4.3崩塌防治措施

对于中小型崩塌,可以修筑拦截或者遮拦建筑物,并且遮挡性建筑物有明显的棚洞、明洞等。对于特殊地面,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坡面防护与支撑、锚固以及灌溉加固等措施。通过修建地表排水设施,将降雨径流引向坡外。在削减以及减小坡体滑坡的过程中,减轻上部荷载,提高滑坡体与危岩稳定性;而对于危险程度较高、规模较小的岩体则可以使用手工或者爆破的方法处理,从根本上防防止危害进一步扩散。

5结束语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结合地形、地貌以及其后特征,从各方面增强防治与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国辉.南部县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D].西南科技大学,2011.

[2]邵安娜.浅析地质灾害的预报与防治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3).

[3]刘云山,刘敏,段元清等.浅析地质灾害的形成因素与防治措施[J].科技风,2010,(18):160.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篇10

关键词:公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引言

公路建设经常遇到复杂的环境地质问题,由于工程大量开挖或回填土石方,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从而诱发新的地质灾害,例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往往对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还会严重威胁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在修建公路时,应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对公路交通的影响以及对沿线生态环境的破坏。

1.滑坡及其防治

1.1滑坡及危害

产生滑坡的环境多为构造上升区。由于沟谷侵蚀强,下切速度快,两侧坡面较陡,变质岩风化强烈,或局部岩性的差异,形成具有软、硬二元结构的地质剖面,造就了产生滑坡的环境。滑坡一般由滑坡壁、滑动面和滑坡体组成。滑坡的规模不同,危害程度也不同,大型滑坡的危害相当严重,可以造成公路、村庄毁坏,河道堵塞等。

1.2滑坡的成因

滑坡是松散岩类构成的斜坡破坏形式。当上覆松散堆积层,下伏坚硬岩石时,易产生滑坡。滑坡的滑动面多数是构造软弱面,如层面、断层面、断层破碎带、节理面、不整合面等。另外,岩层的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时,也有助于滑坡的发生。就地貌特征而言,一般坡度不大、起伏平缓,而且植被覆盖较好的山坡,比较稳定,不易发生滑坡;高陡的山坡或陡崖,使斜坡上部的软弱面形成临空状态,上部土体或岩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产生滑坡。

1.3滑坡的防治

在公路施工及营运中,应对滑坡易发地段进行监测。对开始蠕动变形地段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主要有排水、支挡、减载等措施。排水方面,排除地表水和疏干地下水。在可能发生或已发生滑坡的边坡周围设置截排水沟,以拦截地表水,防止地面水渗入滑坡体内,同时填塞裂缝和消除坡体积水洼地、种植蒸发量大的树木等。对地下水可疏不可堵,其主要措施包括设置截水盲沟用于拦截滑坡的地下水,支撑盲沟兼作排水和支撑作用,仰斜孔群近于水平的钻孔将地下水引出。减载方面,从滑坡上方取土减载,反压到坡脚,以减小下滑力。对滑坡的滑动带可采取削方减载的措施;对抗滑地段采取堆土加重等措施,当滑体呈发展趋势时,应及时排水并采取支挡措施,以防止滑坡体松弛后失稳。支档方面,设置支挡结构,防止土体下滑。视工程需要及滑坡的规模、危害性等,修筑抗滑桩等。

2.崩塌及其防治

2.1崩塌及危害

崩塌多发生在山坡的陡崖地带,由大量降雨渗入陡崖破碎的岩石中,增加岩体自重,降低岩体与基岩面的摩擦力,破坏原来的平衡状态而产生。其主要类型有:落石、山崩、坍岸、坍陷。大规模的崩塌能摧毁铁路、公路、隧道、桥梁等,堵塞交通,造成巨大损失。

2.2崩塌的成因

地貌是引起崩塌的基本因素。一定的坡度和高差是崩塌发生的基本条件。据调查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当坡度大于50度或60度,高差大于50 m时,才可能发生崩塌。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坡地,当坡度超过它的休止角时可能出现崩塌,一般坡度大于45度,高差大于25 m可能出现小型崩塌;高差大于45 m可能出现大型崩塌。黄土地区,坡度在50度以上才可能发生崩塌。高山峡谷、悬崖陡岸多数是崩塌易发地段。地质构造也是崩塌发生的重要条件。结构疏松、破碎的岩石易发生崩塌。当坚硬岩层与松软岩层上下叠加时,由于风化,使坚硬岩层突出,临空面增大,易引起崩塌。岩层构造及其组合方式是发生崩塌的又一个重要条件。当岩层层面或节理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倾角较大、又有临空面的情况下,沿构造面最容易发生崩塌。就区域新构造运动特点而言,构造运动比较强烈、地层挤压破碎、地震频繁的地区是崩塌的多发区。

2.3崩塌的防治

在山区公路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对崩塌易发地段应定期监测,判断崩塌发生的可能性、强度、规模,并采取适当防治措施。对崩塌地段易滚落的危石和松散堆积物及时清理,并设置安全警告标志,以保证行车和人身安全;对岩石破碎易发生坠落的高陡基岩边坡,应采取清除危石或用水泥抹缝,加垛支撑或喷锚支撑加固;对边坡表面以剥落为主,而整体性较强且高度低于30 m的陡坡,一般采用刷坡及建防护墙。若边坡过高或下为基岩,上为松散堆积物,可设置梯级平台,分级刷坡。对难以刷坡的崩塌地段,可采用坡面防护网等防护措施。公路施工时,应尽可能避免因人工开挖或爆破而引起崩塌。

3.泥石流及其防治

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洪流。它可掩埋村庄、学校,摧毁城镇,冲毁路基及其它公路设施,往往造成巨大的灾害。泥石流按照固体物质的含量分为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

3.1泥石流的成因

典形的泥石流流域分为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形成区的地貌形态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地形,沟谷纵坡较大,地表岩石多为风化岩石堆积物及尾矿坝堆积物,是泥石流固体碎屑和水源的主要汇集区;流通区,是泥石流外泄的通道,地形上为坡降较大的深切沟谷,劈裂、冲沟发育;堆积区,是泥石流物质的堆积地区。构造变动复杂或新构造运动强烈,且岩性脆弱的地区,一般是泥石流的易发区;形成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暴雨或冰雪融水,水源既是泥石流的组成部分,又是动力条件。雨量越大,泥石流规模也越大。人为因素对泥石流的影响不可低估,如修路废弃土石方不合理地堆积,植被破坏等,都会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条件。

3.2泥石流的防治

治理泥石流主要采取以排导为主,排导与拦挡工程相结合。泥石流的防治,首先要修建排导工程。排导工程在防治泥石流中使用最为广泛,其特点是工艺简单、效果好。包括槽、堤和坝三大类型。V型固床槽多用于泥石流形成区,起固定沟床、稳定山体、减少崩塌、滑坡和河床堆积物参与泥石流活动的作用。修建排洪道和导流堤用于泥石流沉积区,有改善流速、引导流向的功能,防止泥石流的漫流改道和淤积危害,以保护公路、铁路、桥涵和其它建筑物。其次要修建拦挡工程。拦石坝主要用于流通区,起拦蓄滞流泥沙石块,抬高河床而提高侵蚀基面、减缓坝上游河床坡降、削减泥石流的流速和规模,防止泥石流的侧蚀和下切作用。对于多级透水性拦渣坝,可以起拦挡不同粒径的石块,减少石块对建筑结构或铁路、公路等的冲击作用。生物工程是以植被为手段营造一系列组合不同、结构不一、功能各异的植物群。如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固沟稳坡防冲林、护岸护滩林、谷坊等,能增强泥石流沟松散物质的自稳能力、减缓地表径流汇集时间等,从而控制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达到抑制泥石流发生的目的。

4.结语

公路修建时常遇复杂的地质情况,非常容易发生诸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因此,公路选线时应尽量避开上述地质灾害多发区。施工时,应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对山体的破坏,同时要注意对废弃土石方的处理,不为地质灾害的产生提供物质条件。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和手段,积极研究公路工程地质灾害的综合勘察、评价和防治的工程对策。

参考文献:

[1]张光庆等.某国道沿线地质灾害分析与防治.水土保持研究, 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