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灾害案例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7:55

泥石流灾害案例

泥石流灾害案例篇1

【关键词】泥石流;灾害治理;地质分析

泥石流灾害的产生主要是山体结构在长久的外力作用下已经形成松动或者发生了内部的改变,因此在汛期雨水作用下,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就出现了。本地特殊的地质构造也成为泥石流地质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天灾无法避免,只有及时的面对灾害发生时作出泥石流灾害的有效处理,缩小灾害的影响,对于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才能进行有效地保障。因此以下我们就与泥石流灾害治理的重要性和主要的治理方式进行全面的研究,从而有效地减少灾难的发生。

1 分析泥石流灾害治理的重要性

1.1 能够全面的保障本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丰富,地质构造较为复杂,本地区处于特殊的西南部,大部分的地质特点就是松散的岩土、岩石地,因此再加上汛期或者雨季的到来会造成次生地质灾害,泥石流的灾害就容易产生。掌握泥石流的发展形式,以及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灾害类型进行全面的分析,才能为找到合理的地质灾害解决措施提供依据。例如:地震后余震较多,造成岩石松动、山体崩塌、表层滑塌、并有飞石现象,再加上雅安地区的汛期雨量非常的充沛,诱发地址灾害的可能性非常大。

因此必须要对泥石流灾害的治理进行重视,同时并找到解决其他地质灾害的方法,全面的维护本地经济的发展生产建设,为人民提供一个稳定有效的灾害处理及时的形象。另外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部门要经常性的进行本地区的地理勘探,既给自身的水利建设工程提供更多的地质信息,又能够将本地的地质构造特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对地质灾害的处理方法以及处理方案的制定,也能提出更多有效地指导。

1.2 促进本地的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除了地震的破坏性之外就是泥石流现象的产生。在地震灾害发生之后,地震虽然不会造成整个山区的倾覆,但是山体的构造已经发生了细小的改变,例如:碎屑、碎岩石等情况,汛期的到来会造成泥石流灾害的出现,掩埋村庄或者建筑物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本地的生产建设根本性的破坏还是泥石流灾害的产生,所以在解决地质灾害泥石流的灾害处理方式就是要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出发。

采取较为可靠和科学的治理措施,例如:修筑拦砂坝、防水坝、防洪堤等工程,确保本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能够抵御泥石流的危害。特别是当本地遭受到地震灾害后本来就脆弱的环境,山体松动、水流量较大,再加上没有具有针对性措施可以使用的泥石流灾害的侵袭,会给本地区造成致命打击。所以重视泥石流灾害的产生,才能针对性的制定防护措施,以及针对性的建立起防护建筑,切实的落实泥石流的治理,从而稳定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建设。

2 泥石流灾害治理的主要方式

泥石流灾害主要发生在本地区的原因是基于本地的特殊地理结构构造和地质特点较为脆弱的原因,再加上本地区沟壑嶙峋雨季和汛期都较为集中,地质构造脆弱,引发自然灾害较多。而且汛期会加剧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出现,淹没村庄、农田、交通工程等设施,所以要针对性的找到泥石流的解决措施,才能维护本地的生产发展。

2.1 制定泥石流的防护治理方案

泥石流灾害的产生和雨季汛期是紧密的联系的,因此泥石流的防护措施不仅是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综合分析制定,要综合性的制定,以预防为主、以挡和护为辅,并根据当地的环境、以及基础的建筑结构、降雨季节、汛期长久、以及建造泥石流防护工程的地质选址等方面进行泥石流的治理方案设计和制定,确保泥石流的防护方案更加的具有全面性和科学性。

在制定和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要对准备施工的泥石流治理工程进行实际的观察和测量,并对工程的施工技术进行针对性的要求和规定,组织选择优化施工方案。在特殊地段的泥石流防护方案,要进行施工材料的选择,例如:山石松碎的坡地建设的泥石流防护措施要以坚固和结石为主,可以选用粘固性较强的混凝土。并要求不能在山坡和沟谷中随意的堆放施工废弃物,避免人为原因加剧泥石流现象的危害、并且防护方案中要求要经常性的进行对防护建筑的检查和维修,杜绝溃坝、溃堤现象的产生。

2.2 建设生态工程

植树造林稳定山体结构是当前泥石流灾害有效地防护方式,因为泥石流的产生主要是山体表层缺少植物的根系固定,山体表层脱落就会在雨季或者汛期的时候造成泥石流现象。山体、缺少植物的根系固定,就会容易发生坍塌以及崩裂的现象,因此恢复森林植被和科学的利用山地资源,才能减少水土流失,恢复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并改善地表汇流的条件,对于抑制泥石流才能具有针对性。

并且建设的生态工程除了在山地地区进行植树种草,更重要的就是要开展对山体的保护,严禁山体开荒、种地放牧、采石、采矿等一切有可能引起水土流失和山体平衡的现象,以及其他的不能稳定山体结构的人类活动。另外还可以开展下游的植树造林工程,因地制宜的选择树种和草种,迅速的恢复植被。同时还可以调整生态农业的生产结构,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其他经济发展模式,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例如:种植经济树种,茶树、花树等,打造本地特色的生态环境。

2.3 建设应急避险设施

因为泥石流的产生严重的会直接的掩埋建筑物甚至是人身,所以在泥石流发生时要向着沟岸的两边跑开,不能长时间的停留在凹坡处,建立应急措施就是设计和建设排水系统,即使是雨量大的季节也能将雨水直接的排出,并避免地表水的深入,对已经形成塌陷区的坑底要及时的进行填堵,减少水流对石坑的灌注,从而形成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的产生主要是山体或者上游具有较为松散的固体物质,再加上大量的流水来势凶猛,造成泥沙随水流流动的情况。因此建设泥石流的应急避险设施,要及时的修筑防护工程,加强对于泥石流灾害的预防和预测能力,建设泥石流防护建筑,例如:防护应急避险工程,防洪堤、、护坡、丁坝等工程设施。

2.4 具体的措施

开展预防为主,急救为辅的方式。当汛期来临或者即将来临时,全面开启安全防护系统,宣传泥石流自救措施,并在平时要保护好本地的生态建设,采用挡水、护坡的形式进行松散物质的固定。并且在上中游设置拦挡坝拦截泥石流固体物。建设排水沟槽,使泥石流的水源能够及时的排除干净,减少对山体的冲击。并且在泥石流有条件出口的地方设置停淤场,避免堵塞河道。

所以泥石流的灾害才能被有效地避免,而且泥石流的灾害才能被全面的杜绝,泥石流灾害和水源是脱不开关系的,尤其是在西南地区汛期较为集中的季节,特殊的地理构造会加剧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因此要做好从理论到实践,从具体到形象的防护措施和防护工程。

3 结束语

在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工作中,专业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要及时的进行对本地区地理环境和地质特点的分析,才能将具体准确的材料总结,在更多的地质灾害中作出有效地处理方式和处理手段,从而维护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晓梅,王进聪,冯亚中.舟曲县三眼峪沟泥石流灾害治理措施的比选[J].甘肃地质,2012(03).

泥石流灾害案例篇2

一、*年度我县地质灾害基本概况

*年度,我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项制度健全,人员到位,职责明确,应急指挥系统运转正常。除阳城煤矿塌陷区出现地裂缝引发阳城坝村五处民房出现轻微裂缝外,我县范围内没有发生大的地质灾害,也没有因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年我县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我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山体崩塌、滑坡、地面裂缝、地面塌陷、泥石流及汛期灾害等。地质灾害主要有:郭楼、南站、义桥和康驿等乡镇采煤区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裂缝;军屯、杨店两乡大汶河流域汛期灾害;白石、军屯两乡镇石材开采,山体采面受侵蚀,雨季易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彩山、昙山、太白山、琵琶山等低山丘陵地区易发生泥石流;各乡镇砖瓦窑场及已废弃的窑杆、窑坑、砂坑的粘土崩塌等地质灾害。汛期是地质灾害的易发期、多发期。根据气象部门夏季短期气象趋势预测,今年夏季全省平均降水量较常年略偏多。在强降雨作用下,山地、丘陵以及各类矿山和废渣堆放点等,易发生地面坍塌、地面沉降、地面裂缝、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三、*年度我县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域

根据我县历年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和地质灾害隐患调查情况,我县今年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为:

(一)白石乡、军屯乡石材开采区。石灰岩、花岗岩开采区,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时,因采坑较深,雨季积水,极易发生坠落、溺水等安全事故。

(二)白石乡金矿开采区、军屯乡白家店重晶石开采区。原白石乡金矿勘察属坑道勘探作业,遗留的采空区在雨季易发生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军屯乡白家店重晶石开采,属露天开采,开采深度较深,雨季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三)军屯乡、杨店乡大汶河流域。大汶河流经我县军屯、杨店两乡,其地势高,汛期堤防形势十分严峻,一旦发生决堤,造成洪水下泻,将直接威胁全县乃至济宁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四)阳城、义桥、唐阳、鲁西四大煤矿开采区。煤矿开采区是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地面塌陷较为集中的区域,特别是阳城煤矿开采区,煤层厚,采后地面塌陷快,影响范围广,阳城煤矿要对阳城坝村、王楼村、郑庄村、韩庄村、林庙村、季村、西王村、大、小古墩村进行实时监测,如有情况,让村民在主汛期采取避让。

(五)郭楼镇、南旺镇地势低洼区。两镇的地势低洼,在汛期是发生洪涝灾害的重灾区。在汛期,采取有效形式,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防护避险意识。

(六)彩山、昙山、太白山、琵琶山等丘陵山区。该地区沟壑纵横,山体粘土含量较大,具备泥石流发生的地形、水源和物源条件,强降雨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七)各乡镇砖瓦窑场及已废弃的窑坑、砂坑。挖砂、窑厂取土形成的较深采坑,因雨季积水,防护措施不当,极易发生坍塌、人畜坠落、溺水等安全事故。

(八)新建莲花湖生态旅游度假区周边地区。在建莲花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是我县的重点工程,尚未经受储水、防洪的检验,存在在建工程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应进行实时监测。

(九)各大煤矿煤矸石山和白石乡花岗岩废渣、石粉堆放点。唐阳、义桥、阳城煤矿煤矸石山和白石乡花岗岩废渣、石粉堆放点长期堆放,汛期会因强降雨等重力地质因素诱发崩塌、渣石流等地质灾害。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要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394号令),把地质灾害防治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依法行政,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二)认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避险工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迅速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排查工作要细致,不留死角。对排查出的每个隐患点要落实防灾预案,做到受威胁范围明确、监测预报方法明确、报警信号明确、转移疏散路线明确、避灾地点明确、抢险救灾方案明确,将防灾措施落实到相关单位及责任人,并保障通讯联络畅通。对存在严重威胁的隐患点要实行全天候的专人监测。需要采取避让或治理的,要及时果断采取避让或治理措施,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气象、水利、地震、国土资源等部门要充分运用各自的监测网络,密切监测气象、水文、地震和地质灾害发展趋势,并加强信息沟通,密切协作配合,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同时,各乡镇政府要指派专人注意收听、收(查)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要根据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及时提醒当地村镇和单位,预先做好防范工作。

(四)建立地质灾害防治机构体系,落实工作责任制。各乡(镇)政府与县政府各部门要建立政府责任制与部门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要完善落实本乡(镇)、本部门的汛期值班制度、灾害防治巡查制度、灾害速报制度。对地质灾害危险点要逐级签定防治责任书,将监测与防治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采取群测群防的方法进行监测、防治。各乡镇近期内要结合实际,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在汛期到来前,县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县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区进行调查摸底,逐点登记建卡,提出防范措施。

(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在认真学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尽早行动,全面贯彻落实。要坚持不懈地开展全社会减灾防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广大群众的地质灾害防治意识。要把日常宣传与重点教育结合起来,在进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调查的同时,向当地群众宣传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避灾与防灾的基本技能,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六)落实灾害速报制度,提高应急能力。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加强防灾措施落实的同时,提高地质灾害应急能力。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有关部门务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做好紧急调查处理,根据灾情大小,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国土资发〔*〕15号)上报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同时迅速启动《*县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组织力量赶赴现场进行应急调查和抢险救灾。

五、*县地质灾害防治机构体系

泥石流灾害案例篇3

一、今年我市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我市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度,结合今年汛期气象趋势预测,今年地质灾害的发生机率较去年有所增大,预测今年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主要集中在5月-7月的梅汛期及8月-9月的台汛期。5月-7月的梅汛期由于长期降雨,土层含水处于饱和状态,在降水达到一定强度时,极易引发以山区风化残坡积土体滑坡和公路边坡、矿山宕面及废弃矿山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8月-9月份台汛期降雨强度大,由暴雨而引发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概率大,易引发矿山尾矿坝和废渣堆放点泥石流,萤石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根据我市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灾害发生历史频度和强度,预测我市地质灾害发生的重点地区为盆地东部、西北部低山丘陵区。下列镇是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重点防灾地段是:坡度较陡、风化残坡积层较厚、人类工程活动较多的山区,交通、水利等大型削坡工程,闭坑矿山采空区,采矿场的开采工作面等。

二、主要任务

(一)做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修编工作。上一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年已到期,同时由于我市行政区域的调整,需重新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规划编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可操作性。

(二)做好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工作。在去年开展小流域泥石流地质灾害调查和完成外业验收的基础上,今年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加快工作进度,争取在今年6月底全面完成项目验收,并根据实际,完成防灾避险方案的编制。

(三)完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在现已编制完成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与应急预案相配套的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并予以。根据应急预案要求,建立和完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反应迅速的应急机制,增强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四)做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要充分利用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完善市、镇(街、区)、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覆盖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和有灾害隐患点的每一个村,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完善镇(街、区)、村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要建立健全灾害隐患点监测技术档案,开展人员培训,实行科学管理,提高群测群防工作技术含量与减灾防灾效果。

(五)灾害隐患点勘察治理和搬迁避让。我市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有28处,其中以滑坡地质灾害所造成的威胁最大。市里将其中7处列为20*年度重点防治或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各镇(街、区)也要对本行政区域内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排查,根据需要,确定今年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对生命财产有直接危害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组织实施应急排险或进行勘察治理;对处于山区交通不便,工程治理成本极高,且难以有效根治、自然条件不适宜居住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可结合下山脱贫,组织搬迁,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主要地质灾害点防治措施

我市地质灾害隐患点28处,其中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危害性较大、稳定性差,威胁人口多,需重点做好监测和防治工作。

(一)*镇方丘左岸山体滑坡。该滑坡属古滑坡,土质滑坡类型,滑坡体积约170000立方米。1939年曾整体下滑,1988年至1998年10年间又因暴雨发生多次滑动。滑坡严重威胁方丘水库安全,间接威胁水库下游50余户、居民200余人的生命安全,潜在资产300万元,目前尚处于不稳定状态。*镇人民政府要加强日常监测,密切注意滑坡体的变化,设立警示牌,制定应急救援避险方案。

(二)*镇*村滑坡。该滑坡位于*镇*村后山,属于中型浅表层土质滑坡。该滑坡1993年滑动,毁坏民房4间,2006年滑坡体出现整体下滑,滑坡体后缘地表拉张裂明显,前缘突出,饱水土体蠕变失稳引起滑坡,滑坡体体积339000立方米,目前尚处于不稳定状态,威胁居民150余户,潜在资产350万元。*镇人民政府要加强汛期监测,设立警示标志,尽早恢复山体植被,采取裂逢填埋、挖沟排水等措施减少雨水入渗,进行前期治理工程建设,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镇*村滑坡。该滑坡位于*镇*村后山,属小型浅层土质滑坡,滑坡体体积约65000立方米。直接或间接威胁人口60户,约180余人,威胁资产约240万元。该滑坡形成历史较悠久,属古滑坡。1995年5月暴雨后局部产生滑动,损坏民房1间,经济损失4万元。近年来较为稳定,地表裂缝基本消失,但由于滑坡体较陡,遇雨仍具有滑动的可能,威胁人口多。*镇人民政府要加强汛期监测和巡查,并设置警示牌,在滑坡体上方减少人为活动,增加植被覆盖率,在滑坡体前缘开展截排水工程建设,建立监测点,同时制定应急疏散避险方案。

(四)*镇仙岩村泥石流。该泥石流以上游的凌塘水库为形成区,该区地形切割较强烈,岩土物质丰富,1999年4月因突降暴雨,造成泥石流发生,冲毁农田10亩。目前尚不稳定,在降雨的情况下,可能引发泥石流,威胁下游仙岩村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威胁人口30人,资产40万元。*镇人民政府要加强汛期、台汛期的监测工作,做好封山育林,加强水库调蓄水管理,在山坡修建导流渠或泄洪道,修筑拦挡工程,切断泥石流下移通道,并制定汛期避险方案。

(五)*镇朝川村东滑坡。该滑坡位于朝川村东公路边,据估算滑坡体体积可达110000立方米,属混合式岩、土质滑坡,滑坡体上拉张裂缝明显,并见“马刀树”等。据调查,该滑坡曾于1958年、1959年产生滑动,1989年7月23日在暴雨冲蚀下发生较大规模的滑动,造成农田毁坏和交通堵塞等,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目前该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威胁人口60人,资产价值100万元。*镇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滑坡体的监测,设立安全警示牌,保护山林植被,并做好汛期疏竣排险,减少洪水对滑坡体的冲蚀。

(六)象珠镇西辽村泥石流。该泥石流以西辽村北部山区为形成区,该区沟谷为V形谷,纵坡降较大,碎屑物质丰富,流通区和堆积区界限不明显,谷口为堆积区。该泥石流在1993年夏、1997年夏及2002年夏雨后暴发过三次规模大小不一的泥石流,造成农田毁坏,民房倒塌、大量牲畜死亡,人员受伤,冲跨乡村公路2500米,直接经济损失63.5万元。目前泥石流形成区环境地质条件不佳,仍存在继续形成泥石流灾害的可能,威胁人口65人,资产80万元。象珠镇人民政府要加强汛期、台汛期监测,加强林业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在形成区一带缓坡耕地上禁止耕种,在堆积区内修筑导流渠或泄洪道,以调节地表经流,防止沟源侵蚀;在流通区修建拦挡工程切断泥石流下移。此外,要制定汛期疏散避险方案,落实防灾应急避险措施。

(七)*镇双溪村地面塌陷。由于萤石矿开采过程中不合理开采所引起,塌陷区面积约6000平方米,塌陷深度10余米至60米不等。由于萤石采矿历史久远,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处于塌陷盛发期,导致机耕路损坏,拖拉机掉入陷坑等事故,直接经济损失约4万元,间接损失无法估算。20*年,*镇人民政府对双溪村地面塌陷危险地段部分进行了铁丝网圈围、填埋采空区等初步治理,基本消除地面危险隐患,但未完全消除。*镇人民政府要加强监测,划定警戒范围,设立警示牌,禁止在塌陷区内进行一切大的工程活动,防止工程建设引发塌陷区地面变形、塌陷等事故发生。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地质灾害防治是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大事,各有关部门、镇(街、区)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平安*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认真抓实抓好。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2001〕35号)精神,建立组织,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一旦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调查灾情,做好防灾救灾工作。

(二)加强动态监测,做好险情巡查和预警预报工作。各有关部门、镇(街、区)要严格实行“汛前检查、汛中监管、汛后复查”制度,落实好临灾前的预警预报,做到防患于未然。

在汛期来临之前,各镇(街、区)要组织有关人员对本辖区所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逐个检查,做好监测工作,采取必要防灾减灾措施,设置防灾预警预报信号,落实群测群防责任制,坚持汛期值班、灾情速报、通报制度,并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及本辖区地质灾害现状,制订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应急预案,认真落实。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做好地质灾害险情的动态监测、巡查工作,完善全市地质灾害防治群测群防网络,一旦发现险情,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害发生或灾情扩大,并按地质灾害灾情分级报告的规定,向市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告,由市政府决定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汛期前要会同建设、交通、水务等部门对我市范围内易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建筑物、交通线路、重要水利工程设施进行一次认真实地检查,提出具体防范措施。

交通、水务、建设、规划、旅游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气象部门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进一步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泥石流灾害案例篇4

论文摘要:山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薄弱、人力资源匮乏,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比经济发达地区存在更多的限制因素,其中山地灾害(山洪、滑坡、泥石流)就是制约山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笔者把泥石流灾害作为促进山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分析了泥石流对山地灾害形成的影响及其对山区旅游业发展形成的危害,提出了山区旅游区泥石流的治理原则与治理对策。

我国是个山地大国,其中2/3的面积为山区,以其秀美的景色和幽静的环境成为吸引游客领略风光、陶冶情操、休养游憩的理想场所,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山区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全国90%的林地、84%的森林蓄积、77%的草场、76%的湖泊、98%的水能都集中在山区,诸多名山大川出自山区。同时,我国9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口居住在山区,文化多样性十分丰富。这些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使山区成为旅游业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但是,山区的山地灾害也十分严重,其中泥石流危害更是山地灾害之最,是制约山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1旅游业发展与泥石流灾害的关系

1.1山区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山区发展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而且对于相对落后的山区经济来说,发展旅游业具有极大的诱惑力。旅游能将阻碍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偏远、交通不便、自然和生物多样性、原始的自然美、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转化为发展的机遇。如果管理得当,它们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并促进相关部门的发展。同时,由于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环境,因此,旅游业又被看作是促进环境恢复的一项产业。山区由于地理、历史的多种原因,经济发展一直相对落后,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是山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旅游沿线和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使其经济得以扩展,并使其经济得以重新定位。

1.2山区旅游业应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山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这就需要加强对山区的能力建设,支持山区与外界建立更广泛的联系。由于山区环境对产业规模有高度的敏感性,旅游业的发展规模应该与当地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在山区发展旅游业,应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在山区产业发展中,既要考虑产业对脆弱资源的敏感性,也要考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否则,山区独特的环境带来了旅游业的发展,但其本身可能成为旅游业的牺牲品。

1.3泥石流灾害制约山区旅游业的发展

泥石流是我国山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它常发生在山区小溪沟,是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泥石流因其形成过程复杂,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大,因而成为山区经济建设的一大灾害[1]。泥石流对旅游业干扰很强,例如,北京市山地旅游区多位于泥石流易发山区,特别是官厅水库以下、石景山以上的山峡地区是北京市发生泥石流最典型的地区,而康西草原、十三陵水库、八达岭长城、香山等重要旅游景点均位于该区。我国部级风景名胜区中已知有泥石流活动的有33处[2](见表1)。泥石流常毁坏旅游设施,危害游客安全,影响旅游功能的发挥和正常运营,尤其是某旅游区泥石流灾害如果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将对该旅游区旅游需求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因此,研究旅游区泥石流灾情,对减灾、防灾以及旅游区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

2泥石流对山区旅游业发展的危害

2.1泥石流对山地灾害形成的影响

山地灾害包括山洪、滑坡(含崩塌)、泥石流和水土流失,前三者不仅危害严重,而且加剧了水土流失。泥石流与其他山地灾害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对泥石流灾害进行有效防治,将切断山地灾害的连锁反应。山洪为泥石流形成提供了水动力,山地上游的洪水经过泥石流形成区后演变为泥石流。滑坡(含崩塌)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松散土石,泥石流和山洪的强烈下切和侧蚀导致滑坡的发生。此外泥石流体或滑坡体堵塞河道,上游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的溃决会造成巨大的洪流。这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山地灾害链[3]。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启示,受泥石流危害的旅游区的泥石流防治,要立足于整个山地灾害,才能够使泥石流危害最小化。

2.2泥石流对山区旅游业发展的危害

山地的构造隆升、地形起伏、气象水文和侵蚀作用,使得山区具备了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在局地性强降雨、长历时降雨或地震活动等自然因素激发下,或在森林植被破坏、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工程开挖与弃渣等人为作用下,会产生泥石流,危害旅游景点和生态环境,危及游客生命安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不可恢复的景观破坏。发生在旅游区的泥石流对区内人员以及各类景观资源都可能构成一定危害,概括起来主要有经济损失、资源价值损失和生态环境危害三个方面。

经济损失是反映泥石流灾害对旅游区造成的有价财物以及经营收入的减少,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主要指旅游区的宾馆等各类建筑物以及交通线路的损毁折价以及恢复费用;被损毁供水、供电等生命线工程设施的修复费用;旅游产品等有价实物的损失;由于灾害的发生导致旅游区关闭期间所造成的门票收入以及服务行业因此造成的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指由于旅游资源的损毁以及其他原因(生命线工程的损毁、交通中断等原因造成游客不能进入景区)造成的门票收入的减少以及服务行业的收入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对旅游区的安全性造成不良影响,使得游客减少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由于服务设施的毁坏而采用的临时替代供给方式所消耗的费用。

资源价值损失主要包括文化价值损失、科学研究价值损失、观赏价值损失。生态环境危害指泥石流成灾使得生态环境向不利的方向变化的生态环境危害,包括对水域、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泥石流以冲毁和淤埋为主,所经之处会形成砂石化景观[4]。

3治理原则与对策

3.1治理原则

治理工程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原则。山区旅游资源和环境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遭到破坏便不可能被复原,也无法再利用。因此,泥石流治理工程,要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使工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这样的治理工程本身不会造成破坏,反而会提升旅游资源和环境质量。其它治理原则还包括灾害治理工程与景观协调的原则,保障游客安全的原则和保障交通畅通的原则等[6]。这些治理原则为泥石流采取治理方案和措施提供了依据,体现了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生命安全、保持生态的完整性,使旅游业的发展保持在山地承载力之内。否则,环境退化的成本将非常巨大,会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3.2治理对策

3.2.1加强旅游区的泥石流灾害管理

旅游区的泥石流多为低频性泥石流,灾害尚未引起相当重视,这就使得灾情资料的调查不详、统计不足首先要建立健全旅游区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有关部门颁发的法规和规定。如设立专门机构进行旅游区泥石流灾情评估,制定和实施对泥石流减灾规划和临灾预案的制定。其次用行政和宣传教育的手段,加强山地旅游区的管理。如旅游区内的规划建设要符合安全技术标准,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设立醒目的泥石流等灾害安全警示标志;加大防灾救灾的宣传教育力度,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普及灾害知识,对居民进行抗灾、防灾基本知识的教育,增强人们自救、互救能力。

3.2.2完善旅游保险

完善旅游保险,这是顺应旅游发展的需要,是做好安全事故善后工作、保障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保证。目前我国旅游保险尚不甚完善,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改革旅游保险制度、制定便于各种旅游者投保的险种是旅游保险的发展方向之一[5]。包括泥石流灾害保险在内的综合旅游保险或泥石流专项旅游保险,将是有效的防范手段,保险业务的开展,有利于旅游者了解泥石流灾害,加强防范意识。

3.2.3构筑泥石流治理体系

该体系应包括泥石流防治的生态工程措施、土木工程措施和防灾减灾管理措施[6]。生态工程措施主要是在山地旅游区进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土木工程措施主要是通过修筑防护工程、挡拦工程和排导工程来调节洪峰、稳定沟床和定向分散水流,减轻危害;防灾减灾管理主要是通过加强政府管理,实现灾害治理的技术保障,通过合理改善旅游区产业结构和加大扶贫力度提供经济保障,以及通过财政和组织管理等提供行政保障措施。在整个泥石流治理体系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层面的引导作用。诸如,政府运用税收和增加公益金的手段从事广泛的泥石流灾害管理活动,包括兴修泥石流防治工程以及投资于划分泥石流灾害风险区、绘制泥石流风险图、泥石流灾害预测预报和社会教育计划。

此外,政府还可从事其它泥石流灾害管理活动,比如编制国土利用规划,建立和实施土地管理细则及不动产交易条例,制定住宅及其它各类建筑的规范标准等。整个体系的构筑可以为山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实现旅游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国防洪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洪泥石流灾害及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77.

[2]王湘.北京山区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J].北京规划建设,2000(5):43-44.

[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山地危险工程综合培训项目组.中国山地灾害防治工程[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02-303.

[4]崔鹏,杨坤.风景旅游区的泥石流灾情评估[J].水土保持学报,2002(2):107-110.

泥石流灾害案例篇5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一)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分布

1.地质灾害的类型

位于河谷盆地的东部,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形起伏、沟壑纵横、谷深坡陡、黄土广布,气候干燥、降水集中、植被稀少,加之人口稠密、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使得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非常发育。截止年底,辖区内共有危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要交通、工程设施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40处,其中滑坡32处、崩塌8处、不稳定斜坡67处、泥石流30条、地面塌陷3处,主要分布于南北两山近山地带和台塬斜坡地带。地质灾害威胁人口达10.57万人,占全区人口的12.3%,威胁经济损失193.91亿元。

年~年,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不断危害和威胁着地质灾害体周边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为此,我区针对年度至年度发生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全面摸底调查,新增了地质灾害隐患点22处(附件1),其中19处属于已有地质灾害的一部分,另外3处为新形成的地质灾害隐患,主要集中在我区南北两山和人口稠密区。

2.地质灾害的分布

(1)滑坡

滑坡是仅次于不稳定斜坡的地质灾害类型,分布面广、密度高、规模较大,活动性强。根据调查统计,滑坡按物质组成可分为黄土滑坡、黄土—泥岩滑坡、堆积层滑坡、基岩滑坡等四个类型。

黄土滑坡为主要的滑坡类型,在全区均有分布,具有分布面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分布于伏龙坪、刘家坪、大沙坪、红山根、靖远路王保保城、鱼儿沟、徐家湾一带,危害、威胁严重。

黄土—泥岩滑坡主要分布于南部山区一带,一般规模较大,分布范围较广。

基岩滑坡主要分布于徐家湾一带基岩出露区,一般以小型为主。

(2)泥石流的分布

是市泥石流分布密集区之一。全区共有灾害性泥石流30条,其中南部山区有泥石流沟7条,占24.00%;北部山区有泥石流沟23条,占76.00%。

(3)崩塌的分布

崩塌按物质组成可分为黄土崩塌和基岩崩塌。

黄土崩塌为我区主要的崩塌类型,在全区分布面广,主要分布于河谷阶地前缘及黄土丘陵区的高陡斜坡地带。

基岩崩塌主要分布于南北两山基岩出露的青白石东部、白塔山一带,一般规模小,分布范围较广。

(4)地面塌陷的分布

地面塌陷有3处,即东岗镇小街地面塌陷、范家湾地面塌陷和咬家沟地面塌陷,分布范围小,均属于小型地面塌陷。

(二)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情况

截止年底,我区共存地质灾害隐患点162处,其中,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22处。年我区上报1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除1处为崩塌外其余17处均为滑坡。

年,我区地质灾害防治主要开展了六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完善并执行了汛期地质灾害值班、巡查制度和速报月报等各项制度;二是扎实开展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和气象预警预报工作;三是加大了隐患排查检查力度,多次组织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巡查和检查;四是对发生的地质灾害都进行了妥善处置,并组织人员进行了应急预案演练活动;五是组织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和九州石峡口滑坡等大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六是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为旧城区,基础设施薄弱,居民自身防范意识和能力不强,主动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不足;二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大量工程建设不断向我区南北两山近山地带和台塬斜坡地带延伸,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三是部分工程责任人地质灾害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措施不及时、不到位,近而造成大量的灾害隐患;四是防治资金严重短缺,经费落实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五是监测工作没有完全到位。

(三)年度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1.主要诱发因素活跃程度预测

我区发育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降水、冻融及不合理人类工程活动是本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1)降雨趋势预测

据气象台年1~4短期气候预测,预计今年本地区降水偏少,1~10月全市降水在190~330mm,较往年偏少1~4成。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春、秋季偏多,夏季偏少3~7成。由降水引发的地质灾害可能性相对减少,但不排除灾害性天气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2)人为致灾因素变化趋势

年度我区交通、水利、城镇基础设施等工程项目明显增加,且规模增大,工程建设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问题将越来越多,尤其是伏龙坪地区、山北麓、白塔山至五一山等地,由于人为挖山削坡、灌溉等导致发生滑坡、崩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将呈加大之势。

2.年度地质灾害发展趋势预测

通过上述对降雨和人类活动趋势的预测,我区年度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和造成的损失为正常偏低的年份,与上年相比,年度我区地质灾害仍将呈上升趋势。

二、地质灾害威胁的范围和对象

年度我区地质灾害的主要威胁范围为主要威胁对象为我区上述区域内的居民、村民、基础设施、公路、水利设施、厂矿企业及旅游景点等。

三、重点防范期

我区地质灾害防范期为全年度,重点防范期为5~10月份主汛期和2~4月份冻融期。现根据我区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特点和主要诱发因素,确定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重点防范期。

(一)泥石流主要防范期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流域内要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条件,并能源源不断的补给泥石流;二是有陡峻的地形条件和较大的沟床纵坡比;三是在流域中、上游要有充足的水源作为动力条件。

由于我区泥石流形成的前两个条件已经具备,影响泥石流活动的主要水源为降水,泥石流的活动强度直接决定于降水的强度和降水量的大小。因此,泥石流的防范期与大雨、暴雨的分布基本同期。根据我区的降水特点,确定泥石流的主要防范期为5~10月。

(二)滑坡、崩塌主要防范期

滑坡、崩塌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区多数滑坡、崩塌灾害主要受降水的控制,其次受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根据各灾害点、灾害隐患点形成条件的不同,确定防范期如下:

以降水为主要诱发因素的滑坡、崩塌灾害点、灾害隐患点主要防范期为5~10月;以人类工程活动(如修路、水利工程、通讯线路、建房等)为主引发的滑坡、崩塌,应以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和运行过程为防范期。

(三)地面塌陷主要防范期

我区地面塌陷灾害主要为地下防空洞分布区和由于湿陷性黄土遇到地表水、地下水形成地面塌陷,该类地质灾害预防期应根据地面塌陷形成的征兆来确定,平时一般性防范应贯穿全年。

四、年主要防治任务

坚持预防为主,重点治理,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和省级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注重基础研究和调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扶持资金支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齐抓共管的新局面。主要防治任务有:

(一)重点治理工程

继续完成国家、省上的续建项目和我区应急治理的地质灾害重点治理项目。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加强项目管理,保证治理工程质量和效果。

(二)搬迁避让工程

继续实施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帮扶、群众自筹”的模式,对我区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伏龙坪街道自强沟40号、临夏路街道雷坛河166号、盐场路街道东李家湾199和193号、盐场路街道左家湾1号东南方等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群众做好搬迁避让工作。

(三)监测预警工程

1.做好监测预防。继续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确定群测群防监测点,落实监测预防责任人,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组织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的动态监测(附件4)。

2.做好预警预报。当发现前兆明显、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险情时,监测人员应及时报警,通告受威胁的单位和个人,动员群众及时撤离,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的边界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国土、气象部门应在汛期联合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

3.做好巡查检查。组织进行重点地质灾害隐患区巡查、排查,特别做好主汛期的排查、检查及其它工作。同时为了及时掌握基层地质灾害巡查监测情况,确保汛期地质灾害监测报告制度的落实,全区要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雨后常规报告制度,在降雨发生后12小时内要将辖区地质灾害发生及变化情况逐级报街道、区地质灾害防治领导组办公室。值班电话须向社会公布。

4.建设市级监测预警示范区。选择典型灾害点建立野外监测站,进行标准化监测,逐步建立市级监测预警示范区。

(四)应急处置工作

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按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科学果断地做好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避免或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按照“地质灾害速报制度”的要求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灾情。

(五)宣传培训工作

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法规、政策和防灾避灾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培训力度,特别是应加大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及我区南北两山人口密集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的防灾避灾意识和临灾处置能力。实现“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进一步增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目标。

五、保障措施

(一)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法规、规划和制度

继续深入贯彻《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号)、《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重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政发号)市政府《市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度》(政发号)法规和制度。

(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组织领导

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是全区防灾工作的领导机构,各街道、村及社区等部门按职责负责各自辖区的防灾工作,建立和完善领导责任制,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为重点,认真落实和不断完善乡镇、街道及社区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立覆盖全区的监测点到位、责任到人的地质灾害监测预防机制。

(三)明确分工、加强责任、加强监督和执法检查

依据市政府制定的《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度》,实行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各负其责和属地化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坚持“谁引发、谁治理,谁治理、谁受益”的治理原则。进一步加强责任体系建设,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国土资源、规划、建设、城管执法、交通、公路、水利、安监、教育、园林等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按照各自法定职责,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泥石流灾害案例篇6

关键词:电力工程灾害现状 发育特征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电力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地质灾害对电力建设影响产生的矛盾十分突出。在最近的 20 多年时间里,地质环境条的变化,人为山坡削坡切坎,沟道大量堆积弃土,使西北许多山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

了电力工程建设发展。所以,研究西北山区电力工程地质灾害评价现状与防治措施尤为重要。

1 西北山区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特征

1.1 西北山区地质灾害类型

根据《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地质灾害破坏形式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6种类型,西北山区主要地质灾害表现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三种类型。

1.2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1.2.1 崩塌分布特征

崩塌在西北山区主要表现为黄土崩塌和岩质崩塌两种类型。黄土崩塌多发生在黄土塬边、黄土梁峁两侧且坡角一般大于60°斜坡地带,在大气降雨或震动等外力作用下发生坍塌。岩质崩塌多发生岩体节理裂隙发育的陡峭山体地段。西北山区崩塌一般分布在人为切坡陡坎,交通道路两侧陡峻及岩体构造节理裂隙发育地段。

1.2.2 滑坡分布特征

滑坡是斜坡上不稳定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个或多个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在西北山区滑坡主要表现为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次之。其分布主要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地质构造控制着地貌的形成。强烈隆起、差异升降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斜坡和在岩层中形成的不同结构面,使斜坡稳定性差,在降水等因素影响下,极易产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此外,不同性质的岩土体组合也已产生滑坡危害。

1.2.3 泥石流分布特征

泥石流是指含有大量泥沙、块石、砾石,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按物质组成可分为泥流、水石流和泥石流。泥石流一般爆发突然、历史短、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使山区危害最严重的灾害之一。

西北山区泥石流多为暴雨—沟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其分布与暴雨密切相关。按泥石流构成物质划分,以稀性水石流分布面积最大,其次为泥石流 。泥石流除了与地质环境条件有关外,与人类工程活动也有密切的关系。

2 西北山区电力工程地质灾害现状

2.1 山区电力工程存在的地质灾害类型

山区地形大多起伏较大,地貌多为高山、中山和低山,山间多为河谷阶地,地形地貌复杂。在山区建设火力发电厂、变电站(所)和输电线路,往往由于受地形地貌的限制,常常要开挖临近山体边坡,这样就造成高陡边坡,破坏了原有边坡的稳定性,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基岩出露山区往往引发岩质崩塌,在残坡积层堆积较厚的斜坡地带容易引发堆积层滑坡,西北山区冲沟发育,拟建、在建和已建的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所)附近一般都存在冲沟,在暴雨季节容易遭受到泥石流的威胁。

在山区架设输(送)电线路,塔基大多位于山脊、山梁或者山顶部位,主要遭受山脊、山梁或者山顶两侧崩塌、滑坡的威胁,只有在输(送)电线路不能一档跨越的宽阔泥石流沟道内遭受泥石流威胁。

综上所述,山区电力工程存在的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三种类型。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在西北山区有着各自的独自性,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可以单独成灾,又可相互作用,互相转化,并能产生混合作用,崩塌和滑坡体在沟道内大气降雨的条件下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强烈冲刷坡脚又引发岩土体的崩塌和滑坡,三者往往形成灾害连,给电力工程建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2 山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根据西北山区地形地貌特征,结合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和地质灾害发育影响因素,西北山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群发性普遍

大量的崩塌和滑坡体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来源,泥石流的发生成为崩塌和

滑坡发生的动力条件,崩塌、滑坡、泥石流三者地质灾害相互牵制,一次雨可覆盖面积达数百或数千平方公里,各种地质灾害片成群发生,在西北山区沟道内发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同时,也伴随泥石流的相继发生。

(2)季节性明显

西北山区地质灾害大都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其爆发时间往往随季节性雨相伴,

每年5~10月份汛期期间是西北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易发期和高发期。由于西北山区电力工程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地形地貌有所差异,降雨量和降雨时段也有所不同。陕西、甘肃南部山区大多在6~9月份降雨量较大,降雨型式多为单峰降雨,这一段时期是地质灾害多发期,也是高发期;陕西北部、甘肃北部、宁夏、青海山区降雨则多集中在5~9月份,降雨型式多为双峰降雨,其降雨频率和降雨量多于陕西、甘肃南部秦岭山区,但雨量相对较小,这个时期是地质灾害易发期。

(3)突发性强

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一旦发生,突

发性很强强。譬如滑坡在剧烈瞬间滑动时历时更短,仅数十秒。地质灾害发生的前期变化是比较缓慢的,前期变化作为本身来说,不但是一个能量积累过程,也是一个长期蠕变过程,当灾害体到达极限破坏时,在雨、地震或振动的外力作用下,灾害体就会突然爆发,因而破坏力极强,常常使人们猝不及防。

(4)垂直差异性大

西北山区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但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垂向上不同高度地质灾害的发生也有所不同。一般在西北高山、中高山区暴雨频繁,雨量强度大,地形差异明显。该区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沟谷上游,受地质外营力强烈,基岩风化较破碎,为水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源保证,但该区一般电力工程布置较少,输电线路也从沟谷上部横跨,塔基位于沟谷两侧山脊上,对电力工程损害较轻微,易损性较小,风险性小;中、低山区人类活动频繁,植被破坏严重,坡耕地较多,是坡面泥石流和滑坡的多发地带,也是山区多发地区,对电力工程损害较严重,易损性较大,风险性中等;到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不大,差异变化相对较小,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动能和势能均较小,其破坏力较小,灾害不甚发育,对电力工程损害小,易损性小,风险性小。

2.3 山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西北山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是由其所处微地形地貌附近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的。大面积山地的缓慢抬升形成了地形差异,山间谷地、沟壑纵横造成了形状各异的斜坡地形形态;不同岩土体组合,复杂的断裂构造及持久的外营力作用,使岩土体风化破碎,形成潜在的不稳定边坡,这种地形差异、不同的岩土体组合和潜在的不稳定边坡等为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根据统计调查结果,大气降雨在地质灾害引发因素中占46%,人类工程扰动占23%,土体长期蠕变占15%,土体冻融占8%,地震占8%。在诸多因素中,大气降水对崩塌、滑坡等灾害影响最大。大气降水渗入斜坡表层残坡积土体,使土体含水量增大直至饱和,土体自重加大,特别对于弱透水或不透水基岩和第四系覆盖层组成的斜坡,在大暴雨或连阴雨的作用下,可迅速饱和,湿润接触面,减少摩擦力,使土体抗剪强度急剧降低,造成坡体失稳。在膨胀土分布区,大气降水能使土体软化、泥化,使斜坡蠕滑变形;在基岩分布区,大气降水可沿基岩构造、节理裂隙渗入岩体内,在物理作用下裂隙扩张、发展,并湿润层面,在重力作用下,使高陡斜坡地带的岩石发生崩塌、滑坡,造成危害。

据研究统计,西北山区日降水量达到50mm时,一般往往就会发生小规模的泥石流;日降水量达到50~100mm时发生中等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日降水量达到100~200mm时发生高强度、大面积的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大;日降水量大于200mm时泥石流给带来极大灾害。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必须具备强大的水动力、丰富的固体物质和地势较陡的地形条件。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的秦岭山区,当降水量在50~100mm时,诱发泥石流的可能性很小;当降水量在100~200mm之间时,具有爆发泥石流的水动力条件,但要看地形和固体物质条件是否具备而定,当纵坡降大于20%、汇水面积较大、并具有丰富的固体物质时,就可发生泥石流;当降水量大于200mm时,在山区大部分地区可普遍发生泥石流灾害。

总上所述,西北山区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主要由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等基础地质环境决定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是降水,特别是局地性暴雨和连阴雨;其次为近人类工程扰动、土体长期蠕变、土体冻融和地震。近年来,人类活动加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力度不断加大,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3 西北山区电力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 山区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山区崩塌主要为松动或不稳定的岩土体在暴雨、连阴雨、地震或振动等外力作用下产生岩土体崩落的现象。一般采用主动避让、防护措施和地质体改造措施。在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所)选址阶段和输(送)电线路选线阶段可采取主动避让的预防措施,在综合比较无法主动避让的情况下,就需要采取防护措施,这也是山区电力工程对于崩塌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所以,山区电力工程对于崩塌采取的主要防治原则是优先考虑躲避灾种原则,其次采用工程防治原则。其主要防护措施如下:

在完全清除崩塌范围的崩塌体的基础上,采用主动式防护网进行防护。

(2)对崩塌运动的岩土体进行消能拦挡,限制崩塌体的运动速度。一般采用山坡拦石沟、落石沟、落石槽和落石平台。

(3)遮拦威胁的电力建筑物,隔离崩塌体与受灾体,使之不能成灾。一般采用以下几种

方法:

①拦石桩、障桩;

②拦石墙,主要有混泥土拦石墙、笼式拦石墙、钢轨拦石墙、钢丝拦石墙等形式;

③被动式拦石网。

3.2 山区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目前,对滑坡的防治措施很多,但不管采取哪种工程防治措施,都要对其滑坡进行详细勘查,然后对其采取防治措施。山区地形狭窄,起伏较大,一般不满足电力工程总平面布置要求,需要开挖邻近的岩土山体坡脚,破坏了原有岩土体山坡的稳定性,如果不采取防治措施,在暴雨和连阴雨季节容易产生滑坡;同时,对山区电力工程附近已有的滑坡体也要进行防治措施,否则。将危害电力工程正常安全运行。

根据电力工程在西北山区的分布位置、电力设施结构要求和电力工程与滑坡灾害置关系等,有针对性地制定滑坡防治方案尤其重要。山区电力工程滑坡防治方案有以下几种:

避让法:对于电力工程结构复杂、要求变形较高的火力发电厂、变电所(站)和超

高压、特高压的输电线路转角及其跨越宽河谷的塔基采取避让方案。

地表水或地下水排除法:该防治方案适合于山区斜坡堆积层结构松散、受地表水入

渗或者地下水运动影响显著的滑坡。

消方减载法:可采用在其后缘消方减载,降低滑坡体的重量,减少滑坡的下滑力,

达到使滑坡稳定的目的。

(4)支挡法:采用挡墙、抗滑桩等方法。

(5)锚固法:采用锚索或锚杆等,强制改变滑坡体内应力状态,使滑坡稳定。

(6)注浆法:通过钻孔向滑动带内注入水泥浆或其它化学浆液,增强抗滑效果。

3.2 山区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西北山区电力工程防治泥石流原则:以防为主,以避为宜;以治为辅,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因害设防;就地取材,充分发挥排、拦、固防治技术,以防、避、治相结合,达到减灾目的。一般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科学管理相结合的防治措施。作为单一的电力工程建设,相对占地面积小,破坏周围地质环境条件较小,对影响工程建设的泥石流沟一般采取工程措施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工程措施有以下几种:

(1)在泥石流沟上游修建截水沟。

(2)在泥石流沟中游修建拦挡坝、格栅坝和停淤场所。

(3)在泥石流沟下游建溢流坝、排导槽工程。

4 结语

山区电力工程包括火力发电厂、变电站(所)和输(送)电线路,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往往或多或少开挖、削坡已有的山体边坡或坡脚,破坏了原来边坡的稳定性,从而引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在暴雨或连阴雨的作用下,往往形成泥石流;同时火力发电厂、变电站(所)场平时,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往往开挖放量大,在挖方地段容易形成高陡边坡,引发崩塌和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所以,山区进行电力工程建设,应把防治地质灾害放在首位,增强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防范意识,加强管理,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措施并重的防治方式,防患于未然,有效地减轻地质灾害的威胁,才能使山区电力工程施工顺利进行和投产后正常运行,并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传正主编,《地质灾害勘查指南》,地质出版社,2000 年8 月。

2. 黄润秋主编,《高边坡稳定性的系统工程地质研究》,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 年。

3. 唐邦兴主编,《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及防治》,科学出版社,1994 年8 月。

4. 刘希林,唐川,《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科学出版社,1995 年。

5.陕西省减灾协会,《秦巴山区山地地然灾害》,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年。

泥石流灾害案例篇7

关键词:隧道;突水突泥;处理技术

对于突水突泥灾害已经发生的前提下,应灵活、主动地根据相关条例制定应对方案,有条不紊地对已发灾害进行处理,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在以后隧道突水突泥研究中,应将重点放在对施工生产管理能力和地灾隐患探测精度的提高上,充分的认识灾害发生的成因与机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隧道工程的建设。

一、突水突泥处理方案

1、突水突泥应急措施

⑴将人员立即撤离,清点完人数后,把详细情况尽快向上级报告;

⑵在确定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机械设备转移至安全地带;

⑶迅速切断危险区电源,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恢复安全地带的照明;

⑷应迅速成立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灾害的成因、规模、性质等进行调查,经过全面的分析之后,迅速做出有效的针对突水突泥灾害的处理方案,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保证设施及人员安全。

2、处理方案

处理原则:在大量隧道工程突水突泥事故处理的实践基础上,一般遵循“以疏为主、堵排结合”的原则。如果在地下水较大的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带、断层破碎带等地段,为了很好地达到堵水、防水的目的,在分析各项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采取“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小灾害的危害程度,达到经济合理的目的。

处理方法:对于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其形式多种多样,处理方法也随之改变,应根据具体的施工、地质和灾害发生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理技术,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与财产的损失。注浆加固、封堵、充填封闭、疏导、跨越等是通常情况下经常采用的处理方法,对于灾害的处理应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安排相适应的处理方法,以达到最优的处理效果。针对施工过程中岩溶孔洞、岩溶裂隙、岩溶突水灾害的突况,应对大型溶洞进行地质雷达或地震反射的超前探测,并且使用红外线仪器探测进行岩溶水的探测,以便对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地质情况有深入的了解。

二、案例分析

1、工程简介

某隧道位于广西境内三都-五通间,全长1666m,施工由出口端单向掘进,出口里程为DK320+804,掌子面里程为DK320+220,洞口距掌子面约584m,设计围岩为Ⅳ级,主要地质为含砾砂岩、砂质泥岩、砂岩夹页岩,灰黑色页岩及硅质岩夹页岩,隧道埋深约140m。DK320+220处发生突水突泥,在DK320+220左侧出现一溶腔口,内有大量的填充物、水不断涌出,共涌出黄泥及碎碴约6000m,涌水量上万方。突泥突水后,溶腔口被一大块石整块堵塞,且溶腔孔在左上侧,未侵入净空。

2、处理方案及措施研究

2.1清除洞内淤泥及措施

(1)对已施工仰拱及下台阶的DK320+804―DK320+280段上面的淤泥及堆碴,进行全断面清除;同时疏通中心排水沟,使水流畅通,集中水流,在上下台阶开挖集中排水沟渠,导出掌子面涌水,使拱墙及仰拱不受积水浸泡。(2)对既有结构物有污泥的部位使用清水冲洗干净,恢复二衬、仰拱施工。(3)对已开挖上台阶的DK320+280―DK320+225段上面的淤泥及堆碴,考虑到要对掌子面附近的原初期支护进行加固处理,先以向掌子面方向按6%的上坡进行清理一部分,剩余的淤泥及堆碴待掌子面附近的原初期支护加固完成后再进行全部清除。

2.2原初期支护加固及措施

在靠近掌子面附近的DK320+240―DK320+220段经围岩量测结果,有下沉趋势,最大下沉量为7.6cm,因此对此段增加加强拱架加强支护处理,具体加强支护采用I20b工字钢进支撑,钢架间距按60cm每榀;φ22纵向连接钢筋按环向0.5m间距连接;挂设两层钢筋网,网格间距20×20cm;拱部120°范围内打设径向Φ22组合中空锚杆,锚杆间距1×1m梅花型布设,锚杆单根长4m,同时在两侧拱脚处每榀钢拱架设2根4m长锁脚锚杆。

2.3掌子面清理及支护措施

(1)溶腔口涌出松散体采用反压、挂网、喷射砼及小导管注浆固结。

(2)对掌子面空洞向出口方向未进行初支的部分按三台阶开挖法,以弧形清理淤泥及堆碴,预留核心土,第一台阶距拱顶不超过2m,支护采用I20b工字钢进支撑,钢架间距按50cm每榀;φ22纵向连接钢筋按环向0.5m间距加强连接;挂设两层钢筋网,网格间距20×20cm;拱部120°范围内打设径向Φ22组合中空锚杆,锚杆间距1×1m梅花型布设,锚杆单根长4m,同时在两侧拱脚处每榀钢拱架设2根4m长锁脚锚杆;喷射C25混凝土厚25cm。按以上支护措施逐一支护至拱顶空洞口位置。

(3)由于溶腔口未侵入净空,且溶腔口比较大,经连续观测,发现卡在溶腔口的巨石,石质坚硬、且与溶腔口咬合牢固,如果扰动此块石,其溶腔内的填塞物将大量涌出,不利于处理,最后决定不扰动块石,对其进行加固,成为一道天然屏障。

(4)待围岩稳定并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再对突泥突水空洞周围进行加强支护。支护采用I20b工字钢进支撑,钢架间距按50cm每榀;φ22纵向连接钢筋按环向0.5m间距加强连接;挂设两层钢筋网,网格间距25×25cm;拱部120°范围内打设径向Φ22组合中空锚杆,锚杆间距1×1m梅花型布设,锚杆单根长4m,同时在两侧拱脚处每榀钢拱架设2根4m长锁脚锚杆;喷射C25混凝土厚25cm;在溶腔口预留一根泵送砼管,待后期溶腔内处理用。

(5)在第一台阶施工后经观测变形稳定后,再进行下一台阶的施工。

(6)DK320+220――DK320+164段拱部采用φ108大管棚超前支护,采用二重管A、B(C)无收缩双液WSS工法注浆、环向间距0.5m布置,共计38根。当施工至DK320+164时,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考虑是否再次施作大管棚。

(7)结合拱部施做φ108大管棚,继续施做超前水平探孔,探孔长30m。

(8)用4.5m长φ42小导管填充注浆,全环按0.5m×0.5m梅花型布置。注浆量以达到不漏水为止,数量以实际使用量为准。

(9)DK320+297―DK320+154段采用全环铺设土工布+防水板,后续段落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及水流量确定。

(10)自DK320+297开始每个施工缝预埋注浆管,一旦发现渗漏水,采用无收缩双液注浆,注浆量以达到不漏水为止,数量以实际使用量为准。

2.4掌子面围岩加固处理措施

当加强初期支护与掌子面封闭后对掌子面围岩进行帷幕注浆来加固掌子面围岩。(1)在掌子面围岩上喷射25M厚C25喷射混凝土,喷射混凝土之前先挂设钢筋网片,网格尺寸按25×25M。(2)喷射混凝土完成后打设单根6m长的φ42小导管,按1×1m间距梅花型布置。(3)小导管注浆,加固掌子面围岩。

2.5空洞处理

进一步对空洞的走向及分布情况进行更为详细勘察并制定最终的处理方案,待最终处理方案确定后对空洞进行处理。空洞处理完成后再进行掌子面的开挖。

结语

在隧道工程施工中,突水突泥灾害的发生,是受众多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共同影响的,只有在对灾害成因做出正确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采取及时、准确的综合地质预测预报技术,根据具体的地质、水文等情况做出有效的应对方案,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隧道施工中突水突泥灾害的发生,降低不必要的人员、财产损失。

参考文献:

泥石流灾害案例篇8

关键词:辽宁建昌;地质灾害;隐患;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a)-0000-00

1 概述

建昌县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国土面积3195 km2,下辖7个镇、21个乡,276个行政村,总人口约62万人。区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一定储量的矿产主要有金、锰、铅、锌、铁、钼、煤、硫铁等38个种。以铅锌矿、锰矿、煤矿、金矿开发利用为主。

本区处于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辽西台陷及山海关台拱交接部位,属辽西低山丘陵区。地貌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地势总体为西高东低,呈“S”型阶梯状。山势陡峻,冲沟发育,地形破碎,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活动较强烈。

2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1、已发生地质灾害现状

建昌县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共计45处,地质灾害类型有泥石流、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5种。其中:崩塌9处,占20%,滑坡10处,占22.22%,泥石流17处,占37.38%,地面塌陷6处,占13.33%,地裂缝3处,占6.67%;规模属大型的1处,占2.22%,属中型的5处,占11.11%,属小型的39处,占86.67%;灾情属中型的2处,占4.44%、属小型的43处,占95.56%;共造成1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689.3万元。

2.2、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特征

2.2.1、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类型

本区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125处。其中:潜在崩塌65处、潜在滑坡13处、潜在泥石流38处、地面塌陷6处、地裂缝3处,见下表。

2.2.2、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稳定性

在区内12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属稳定性差的12个,其中,崩塌3个、滑坡3个、地面塌陷6个;属稳定性较差的113个,其中,崩塌62个、滑坡10个、泥石流38个、地裂缝3个。

2.2.3、潜在地质灾害隐患规模

区内已调查的12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其规模属大型的2个,均为泥石流灾害;属中型的14个,其中崩塌1个、滑坡4个、泥石流9个;属小型的109个,其中崩塌64个、滑坡9个、泥石流27个、地面塌陷6个、地裂缝3个。

2.2.4、潜在地质灾害隐患险情

在12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其险情等级属大型的14个,其中,泥石流12个、地面塌陷2个;中型的42个,其中,崩塌12个、滑坡7个、泥石流21个;小型的71个,其中,崩塌53个、滑坡6个、泥石流5个、地面塌陷4个、地裂缝3个。

2.2.5、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危害程度

区内125个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属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17处,一般隐患点108处。总计威胁人口4944人、威胁财产5035万元,其中,崩塌威胁人口453人、威胁财产1986万元;滑坡威胁人口420人、威胁财产891万元;泥石流威胁人口3791人、威胁财产1429万元;地面塌陷威胁人口283人、威胁财产726万元;地裂缝威胁财产3万元。

2.2.6、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规律

A、潜在崩塌隐患点分布规律

潜在崩塌隐患点分布情况,从地貌上看,主要分布于地形切割强烈、边坡陡峻的斜坡地带;从微地貌看,大多产生于坡度大于45°的陡崖地带;从地层和岩性上看,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兰旗组、白垩系义县组安山岩、玄武岩及元古界雾迷山组、高于庄组灰岩、白云岩地层中;从行政区域上看,主要分布于素珠营子乡、老大杖子乡、和尚房子乡等。此外,区内潜在崩塌在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带分布密集,调查到的崩塌有44处分布于居民地,22处分布在公路及铁路沿线两侧,1个分布在采石厂。

B、潜在滑坡隐患点分布规律

区内潜在滑坡灾害隐患点的分布,从行政区域上看,主要分布在杨树湾子乡、石佛乡、和尚房子乡、雷家店乡等;从地貌上看,主要分布于东岭下剥蚀侵蚀低山丘陵区,其微地貌多为凸状斜坡。斜坡坡度一般在20°~40°之间,以顺向斜坡、松散土类较发育斜坡为主。从构造部位上看,大多分布于褶皱紧密、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强烈地带,且主要分布于岩层倾角在15°~20°范围内;从地层岩性上看,滑坡主要分布于火山碎屑岩地层中和第四系坡洪积松散地层中。

C、潜在泥石流隐患点分布规律

区内潜在泥石流灾害隐患点的分布,从地貌上看,主要分布在中低山、低山、低山丘陵地形切割强烈“V”型沟谷地段,特别是岭上与岭下低山、丘陵过渡带上发育有三道盘、小鞍等泥石流20余处;从构造位置上看,潜在泥石流集中分布在东西向要路沟~锦西断裂带、三道盘断裂带、杜杖子断裂带,北东向汤神庙向斜、黑山科向斜、湾沟梁向斜、转山子断裂,南北向黄家沟扭性断裂束上;从行政区域上看,全县15个乡镇都有泥石流隐患点,且规模较大,易发程度较高的泥石流主要分布于和尚房子、养马甸子、素珠营子、汤神庙、魏家岭、雷家店等乡镇。

D、潜在地面塌陷及地裂缝隐患点分布规律

区内地面塌陷与地裂缝,从地理位置上看,主要分布在雷家店乡冰沟村,另在八家子镇、谷杖子乡雹神庙村等也有零星分布;从地质环境条件上看,主要分布于煤矿开采区;从地层岩性上看,主要分布于白垩系阜新组煤系地层范围。

3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3.1 地质灾害防治现状

建昌县自然状况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其基本县情是沟多水少、十年九旱,山多树少、植被差,地质灾害较发育。政府及各级部门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为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的重要任务之一。灾情出现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全力组织和领导人民群众抗灾救险。

2004年6月汤神庙镇老岭北沟、牛营子乡蒿子沟村发生水石流,县、乡、村各级组织领导及时赶赴现场发动群众抗灾自救,妥善安置无房户,转移危房户,加紧寻找失踪者,着力维户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对石佛乡西沟叉子滑坡,因规模较大,近期无力治理,已对滑坡体下19户居民采取避让搬迁措施。建昌县国土资源局还专门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下达文件至各乡镇,明确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在汛期组成防灾救灾领导小组。

3.2 地质灾害防治方法及措施

3.2.1、搬迁避让

搬迁避让措施是指对受到地质灾害直接威胁范围内的居民,如治理费用远远大于搬迁费用,而采取的搬迁避让的方法,以达到避灾的目的。搬迁工作要经过危险性评估并确定险情,且非常迫切和必要的情况下进行,搬迁对象通常是危险区居民,一般由政府主管部门根据危险性评估报告资料统一安排。

3.2.2、工程治理

地质灾害工程治理主要是采取生物、工程等措施,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其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改善其地质环境条件,从而避免或减轻地质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生物治理措施

生物工程治理措施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防治措施。从长远看,能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主要方法是保护现有植被、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林草覆盖率,恢复生态环境。例如:境内许多小型滑坡及坡面泥石流等,均为滥砍滥伐坡面植被、开挖坡角而导致斜坡失稳,因此采用生物工程方案,恢复坡面植被,种植根深、具有保护水土的树种,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水土流失和滑坡的发生。

2、工程治理方案

此方案适用于规模较大、正处于发展中,且避让难度较大,以及重点城镇人口密集区,危害特别严重,投入少量工程可以挽救大量经济损失,治理工程在技术和经济上可行的地质灾害。

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施用不同的地质工程措施。如对滑坡防治的工程有抗滑工程、减滑工程。对崩塌(危岩)的防治有锁固、剔危。对泥石流的防治工程有排导、拦。地面塌陷、地裂缝的防治有填堵、夯实工程等。

1)对滑坡、崩塌可考虑采用以下工程措施:

开挖:就是将不稳的岩体开挖清除,以求得彻底消除隐患。若推移式滑坡体不大,厚度较薄,可以考虑在后缘进行削方开挖处理。但须注意的是开挖后的边坡稳定性计算和表层覆盖条件都发生变化,因而在开挖前要认真分析研究是否会产生新的滑坡或会引起其它链锁反映。

削坡减荷:滑坡体厚度较大,不能全部清除,可以考虑适当挖去一部分,使坡度变缓,以提高其稳定性。在施用此工程时,具体开挖到什么程度才算稳定,要通过稳定性计算确定。在进行稳定性计算时,要充分考虑具体点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等因素,特别要根据基岩的裂隙、节理、层面等软弱结构面的产状而定。

截排水:有很多边坡在正常情况下尚可稳定,但在水的作用下受力情况有所改变,滑带的抗剪有所削弱,常易产生滑动。因此可用截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措施。截排水就是采用修沟、抹面、勾缝或喷浆的方法,防止或减少地表水和地下水下渗,可以起到防滑作用,是一种简单易行,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措施。

支挡、护坡:在滑坡下部或前缘修筑一些支挡〈墙、桩〉工程,可以提高滑体的抗滑力。支挡墙、桩可以用砌石、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临时性的可以用木笼挡墙。这种措施也简单易行。

锚固:这种措施就是经抗滑计算后,在滑体适当部位打井至滑床的一定深度,将滑体锚固滑床上,以增强抗滑性。对一些大中型基岩滑坡、崩塌(危岩),常需此措施。

遮挡:此方法常在防治崩塌中施用。就是在崩塌下方修筑墙沟或柔性防护网遮挡坠落石块。其规格要视危岩体大小及势能计算设计。

剔危:就是采用手工或定量爆破手段将危石、孤石剔除。

综合整治滑坡、崩塌,用单一的工程措施往往不是最佳方案,需采用几种措施进行综合整治,效果更好。总之,在具体实施中只要遵循“针对性”、“适宜性”的原则,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

2)对泥石流防治工程措施

防治泥石流主要的地质工程有拦挡坝、排导槽等。

拦挡坝:就是在泥石流沟口以上修筑拦挡坝拦住泥沙、滚石,起拦碴滞流作用,形成泥石流库。坝体的厚度、高度需从所处的历史降水量、松散物量、泥石流体冲击力、於积速度等方面考虑,避免失效工程。

3)对地面塌陷及地裂缝防治工程措施

区内产生塌陷及地裂缝主要是地下采矿活动诱发形成,该灾害在整治中可采用填堵、夯实等方法综合整治。

填堵:就在塌坑或裂缝内先填碎块石,然后覆土夯实填平。填堵时为提高填堵体的强度,可视具体情况,给回填碎料中分别注水泥浆以起到强化堵体作用。

强夯:有塌陷或地裂缝产生地段,可能地下还有隐伏土洞和软弱带,施用强夯实法,一方面夯实塌陷、地裂缝区松软土层,一方面消除隐伏的土洞和软弱带,是一种治理与预防相结合的有效措施。

3.2.3、群测群防

设置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分别由分管工作的县长(或副县长)担任领导小组的负责人,实行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由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国土资源局要设专门的地质灾害报险电话,必要时实行地质灾害险情24小时值班制度。在各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和专业人员指导下,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与预警系统,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采取相应的监测方法和监测内容进行监测,并及时整理监测记录资料,逐级上报相关职能部门。

4 结论

建昌县位于辽宁省西南部,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复杂,属辽西低山丘陵区,已发生过多起地质灾害。潜在地质灾害隐患多,分布较广。年降水量虽然不大,但年际变化较大,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影响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因此,加强区内地质环境的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减轻地质灾害的危害,实施防灾减灾措施,已成为本区建设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泥石流灾害案例篇9

高发的泥石流灾害

作为一种严重的地质灾害,人们一直在与泥石流进行斗争。工程治理泥石流是泥石流防治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治理泥石流的方法主要有建立拦挡坝、排导槽和渡槽,治理的理念则是拦挡。拦挡坝主要是将泥石流拦挡在沟谷里;排导槽能使泥石流绕过城镇最终被排导入江;渡槽主要是保护铁路、公路。这些防护措施对防治一般泥石流是有效的,但对特大型泥石流来说,防治效果不佳。

从近年来的气候变化看,全球进入一个气候紊乱期。极端气候和特大暴雨事件增多。我国山区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概率大大增加,特别是干旱河谷和地震崩塌滑坡区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概率较高。干旱河谷是发育在我国云贵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一种特殊的地貌单元,其特点是高原上深切出宽阔的河谷,它比周围高原明显干旱。干旱河谷植被覆盖度低,由于长期干旱和风化,流域内积累了大量的土石碎屑,遭遇突发暴雨时容易发生滑坡和特大泥石流。干旱河谷附近气温高河谷宽,又有江河灌溉之利,有许多城镇和村庄。一旦发生泥石流就会造成较大灾害,如甘南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灾害即是一例。2008年的汶川地震则造成了四川西部山区大量松散物质的堆积,孕育了特大泥石流暴发和群发的条件。尽管震区崩塌、滑坡的松散物质比较粗大,不会长距离运动;但是非常容易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和造成局部河道改变流向,从而造成较大山洪灾害。

既然特大泥石流灾害难以拦挡,面对这些灾害我们是不是束手无策呢了?或许以消能为理念的人工阶梯-深潭系统,可以给泥石流治理带来一线曙光。

阶梯-深潭结构什么样

了解人工阶梯-深潭系统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阶梯-深潭系统。

阶梯-深潭系统是山区河流中一种河床结构现象,河床由一段陡坡和一段缓坡加上深潭相间连接而成,呈一系列阶梯状。在自然条件下,高坡降山区河流的大石块在洪水作用下重新排列,形成能够在洪水中屹立不动的一系列阶梯状组合结构。每一个阶梯都由巨石堆迭而成。这种河床结构能够大大增加水流的阻力,极大消耗水流的动能,从而使得水流流速降低,最终起到保护河床沉积物、稳定河道的作用。

大江大河里也有阶梯-深潭结构,大多发育在因大型滑坡和崩塌形成并稳定后的堰塞坝上,例如金沙江虎跳峡和雅鲁藏布大峡谷。阶梯-深潭系统在生态学上具有特殊意义。该系统的发育一方面受到水流、泥沙、流域植被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反过来改变水流状态、泥沙分布、河床底质、河边植被发育,改变生物的栖息地和水生生物的生态条件。阶梯-深潭系统会增大河床抗冲刷力,稳定河床和岸坡,在一定的温度和降水条件下,这个系统的两岸可以发育出良好的植被。

由于细颗粒泥沙在深潭河段的缓流区沉积下来形成卵石、沙和淤泥层,阶梯和主流河段河床则由较大的卵石和石块构成,这样的河流具有适宜多种生物生活栖息的条件。阶梯段水流中存在强紊流,使水体内部温度和氧气分布均匀,深潭段水深流缓,形成遮蔽条件。阶梯-深潭创造了不同底质、不同流速、不同深浅的水生物栖息地和产卵地,不仅较大的两栖动物和水生物可以在此生存,幼小的生物也能找到躲避捕食动物和急流的地方。这种多样性的栖息地有利于保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防止单个物种密度偏高。水流通过阶梯时会卷吸进大量空气气泡,使水中溶解氧含量增加,提高了水流降解污染物的能力。

阶梯-深潭系统的山区河流具有健康的生态环境,并且有较高的天然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近年来,这种系统已被德国、意大利、美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应用于山区河流的生态修复,并在大坡度河床的稳定性维护和生态改善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人工消能是关键

阶梯-深潭结构消能减灾的机理,在于消减水流动能、控制河流下切、稳定岸坡和减少侵蚀。

以我国西南地区为例,青藏高原的隆起导致河流的坡降增加,因而其周边的河流都在下切。下切的河流增加了两岸的坡度,形成深切的V形河谷。岸坡陡峭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在地震、暴雨激发下容易发生崩塌和滑坡。崩塌和滑坡会将大量坡积物和碎石带进江河和山溪沟谷,一旦发生洪水,很容易形成泥石流。如果崩塌、滑坡或者长期风化形成的松散碎屑量很大,而且水流能量足以携带大量固体物质,就会形成特大泥石流。

因此,要解决山洪所造成的地质灾害,关键因素之一是要消能。

阶梯-深潭结构就能做到这一点。通过这种结构消能,可以完全控制河流下切,减少滑坡势能。

稳定的天然峡谷所具有的抗山洪冲刷能力主要来自于自然形成的“阶梯-深潭”消能结构。如虎跳峡已经发育出良好的阶梯-深潭结构,巨大的石块抵抗了水流的冲刷,消耗了水流能量,水流势能急降213米。虎跳峡已经成为金沙江最重要的尼克点。所谓尼克点,是指河床纵剖面上坡降急剧变陡峭的河段,例如黄河壶口瀑布和九寨沟的诸多堰塞坝。如果虎跳峡的尼克点被破坏,虎跳峡上游数百公里会急剧下切,大量的崩塌和滑坡就会发生。除了岩石河床形成的瀑布,尼克点基本都由一系列阶梯-深潭结构形成。

既然经验和教训都证明,特大泥石流不能拦挡,常规泥石流治理方法对于防治特大型泥石流效果不佳,那么,使用自然发育的阶梯-深潭结构,是不是就可以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形成自然发育的阶梯-深潭结构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至少几十年的时间,现有的泥石流沟都很难自然形成该结构。人们只能通过模仿天然形成的结构建设人工阶梯-深潭系统,来达到快速减轻甚至消除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目的。

阶梯-深潭系统把水流能量消耗在阶梯结构产生的阻力、跌水和水跃上,使其不能携带粗大的石块,大大减小了挟沙力和灾害性。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控制较小的泥石流,极大减弱特大泥石流灾害。如果把常规谷坊坝和阶梯-深潭消能结构结合,前者抬高侵蚀基准面,后者减小水流能量,对特大泥石流的防治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消能效果如何

2009年,清华大学泥石流治理课题组在四川清平乡文家沟滑坡体上模仿天然阶梯-深潭系统防治泥石流,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文家沟位于“5・12地震”极重灾区绵竹县清平乡境内,是绵远河的一条支沟,流域面积7.8平方千米。沟口最低点海拔标高883米,源头最高点顶子崖的海拔2402米。处于四川鹿头山暴雨中心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514毫米,最大日降雨量497毫米,小时最大降雨量50毫米。“5・12地震”引发文家沟大滑坡,为震区第二大滑坡体,碎屑堆积体体积8160万方。原来的文家沟被滑坡体填埋,厚度50~180米。2008年震后的降雨引发多次较大泥石流,同时在滑坡堆积体上冲刷形成新的水系。新生沟道很稳定,中上游的沟道坡降10°~20°。两侧岸坡很陡,一般在35°~50°,一旦沟底遭到冲刷下切两岸就会崩塌。小雨全部渗流,大雨则引发泥石流。

在这里建造人工阶梯-深潭系统的关键是将冲沟两边20~50米高的岸坡上直径1~5米的巨石下放到沟底,并使其堆迭成图4中的结构。课题组仅仅花费20万元便在新生沟谷下切最深的上游段构筑了长450米、共有33级的人工阶梯-深潭系统。每一级阶梯有一到两个巨石作为骨架,其他较小的石块围绕它们叠瓦式堆放。水流经过阶梯跃起,紧接着从用石块堆成的1~3米高的阶梯跌入其下方的深潭,水流的大部分能量都被消耗在跌水和水跃中,从而使得水流冲刷能力减弱,避免其侵蚀河床、岸坡和输送泥沙。人工阶梯-深潭系统由此保护沟床不再下切,甚至还能让沟床发生小幅度的淤积,两岸边坡不再变陡,或者略微变缓;坡上的滑坡碎屑堆积物也可以保持稳定;降雨时沟里能够形成水流而不是泥石流。

根据测量和分析,阶梯-深潭系统消减泥石流能量的原理类似于水库大坝下游的消能系统,可以看作是阶梯消能和水跃消能的综合,它可以消减65%~80%的水流动能。这样一来,使得能够激发泥石流的洪水流量提高了3~4倍。2009年一个汛期5场暴雨的考验表明:以增阻消能为目的的阶梯-深潭系统成功地控制了泥石流。文家沟所处的清平乡境内未治理的沟谷几乎都爆发了泥石流。文家沟则始终安然无恙,只有局部的很小规模泥石流,没有造成任何生命财产损失。

试验结果证明,人工阶梯-深潭完全可以有效地消耗水流能量,减少泥石流的发生,并大大降低泥石流的规模和破坏力。

遗憾的是,2010年初,文家沟投入近1000万元进行震后次生灾害防治,沟内兴建20座拦挡坝防治泥石流。原来清华大学构筑的阶梯-深潭系统被完全破坏。但是,20座拦挡坝竣工不到一个月,就被8月12日晚上的一场暴雨山洪完全摧毁。由于失去了消能结构的保护,水流动能在下行过程中愈来愈大,冲刷沟床,使下切岸坡崩塌,引发450万立方米的特大泥石流。所有拦挡坝在一夜间完全溃毁。泥石流造成12人死亡和大量的财产损失。文家沟下切近50米,沟谷扩宽近百米,向上游溯源侵蚀130多米。

拦挡坝为什么不能抵御大规模泥石流?原因在于拦挡坝下没有设计消能结构,小型泥石流可以被拦挡,大洪水发生时,拦挡坝反而起到积蓄能量的作用。由于坝系抬高了水位,增加了两岸松散堆积物的浸泡体积和浸泡时间,在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共同作用下,高速水流导致沟床侵蚀下切,此时的拦挡坝不仅不能减灾,还因坝体溃决加大了灾害的规模。在云南,2010年也发生多处泥石流拦挡坝溃坝的例子。

人工阶梯-深潭结构亟待推广

泥石流灾害案例篇10

一、20*年地质灾害情况

(一)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江城地质灾害主要影响因素为暴雨,据县气象局资料,20*年降雨786.3毫米,较20*年少177.1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少86.7毫米,属降水正常年景。春天雨水略少,出现一般性干旱。4月下旬—5月中旬雨量偏多,雨季开始偏早,降水偏多,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7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9—10月,降水正常偏多,雨季在9月中旬前后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6—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

(二)地质灾害概况

20*年,江城镇境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但地质灾害活动强度、频度和危害程度都较20*年有所减缓。全年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起(崩塌)。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1、20*年7月11日23时,江城镇境内普降大雨,白家营村委会白家营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规模20立方米,导致白家营小组农户蒋树其、白树华两户住房受损,有潜在危险。在强降雨情况下,屋后切坡土体易发生崩塌,将直接砸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

2、20*年7月29日11时,白家营村白玉寨村民小组村后山体出现崩塌,杨金明家的房屋顶端裂缝约10公分,基脚裂缝约1公分,房前裂缝约30公分,有潜在危险。

二、20*年地质灾害预测检验

江城镇20*年地质灾害情况与《20*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方案》预测结果基本相符。从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来分析,多发生在7-9月份,所发生的地质灾害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发生时间相吻合,地质灾害发生的地点与《20*年江城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划定的重点危险区相符。虽然20*年降雨量偏多,但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预案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立了完善的群测群防网络,使20*年地质灾害没有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三、2009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2009年降雨量趋势预测

据江川县气象局20*年气候趋势预测资料,2009年降雨量预计为900毫升左右,比20*年少114毫米,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27毫米左右,降水属正常偏丰年景。春季雨水偏少,干旱明显。5月雨量偏多,雨季开始,主汛期6—8月,降水高峰期出现在6、8月,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多单点性大雨暴雨天气,有洪涝灾害发生。9—10月,降水正常,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连阴雨天气出现,雨季在10月上旬结束。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匀,大雨、暴雨和局部强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二)地震与地质灾害关系

从江城镇历史地震资料和地质灾害史来分析对比,历史上江城镇无地震—地质灾害链的事件发生。但考虑到江城镇所处质构造位的特殊性,小江断裂带为地震多发带,将来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根据省、市地震局资料,结合江城镇地质灾害史分析,2009年江城镇发生地震—地质灾害链的可能性不大。

(三)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预测

江城镇域内地貌为湖盆地貌和湖盆周围中低山地貌。湖盆内地形平缓,中低山地貌区水系发育,地形破碎。水系为源头地区上游支流,径流长度短、水流急。大小水系均汇入抚仙湖和星云湖内,属珠江流域南盆江水系。镇域内地质构造相对简单,但新构造运动强烈,微地貌再造活跃;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这些均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暴雨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极大。

从江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现状、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发展趋势,结合气象资料分析预测,总的来看,2009年有加剧的可能,危险性较大。灾害高发期为6、8月,活动范围和强度可能较20*年有所扩大和加强,灾害高发区主要是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一带,太子寺一带,海门——隔河一带。(见活动趋势预测图)

1、预测的主要依据

(1)江川县江城镇地质灾害发育现状;

(2)江城镇20*年地质灾害活动情况;

(3)2009年江川县降雨量趋势预测;

(4)省、市、县地震局2009年地震趋势分析资料。

2、重点危险区预测(各危险区危险性较大的灾害点祥见附表)

(1)上茅草湾——蔡家庄——烂泥箐——芹菜塘危险区

本区位于茶尔山水库西侧山区,为坚硬岩组分布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层厚度大。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剥离废石土量很大,在暴雨激发下易产生土体滑坡、泥石流、斜坡开裂变形等地质灾害。危害对象为村庄和水利工程设施。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白家营村委会白玉寨滑坡、蔡家庄滑坡、烂泥箐滑坡、白家营滑坡,陈家湾村委会上茅草湾滑坡,江川天湖公司清水沟磷矿排土场和祁家营村委会芹菜塘滑坡。

(2)太子寺危险区

本区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破碎,山高坡陡,水系发育,地形坡度大,斜坡上风化程度高,在暴雨作用下,易产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危险性较大的有江城镇云岩村委会太子寺滑坡。

(3)海门——隔河危险区

本区地处抚仙湖与星云湖交汇地带,地质为炭酸钙,小江断裂带比较强烈,地质环境脆弱,公路建设工程活动强烈,在降雨激发下易产生崩塌,危害对象为村庄、公路。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有江城镇海门村委会的海门三组危岩体崩塌。

3、矿山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磷矿资源丰富,开采强度大,点多面广,采石场也较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突出,采矿活动破坏了原始斜坡结构,大量的废石土堆体,在降雨的作用下,很容易产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危险矿区有清水沟磷矿排土场滑坡,云岩磷矿排土场滑坡。这些地质灾害不仅对矿山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还严重威胁到矿山附近村庄的安全。

4、旅游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预测

江城镇旅游资料丰富,有较多的风景名胜点。据了解,20*年,各旅游景区、景点未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预测2009年也不会发生较大地质灾害,但由于各景点游客流量较大,再加之景区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给各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汛期到来时,要加强对各景区、景点的巡查,发现险情,即时报告有关部门。

5、重大工程建设场地址灾害预测

江城镇开工建设的抚仙湖环湖路及林大福建设项目,将不同程度地改变山体斜坡的原始状态,形成较多的人工切坡,在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公路地质灾害预测

(1)澄川高速公路沿线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

(2)江抚公路西边泥石流;

(3)晋思公路桐关段泥石流、山体滑坡。

四、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2009年地质灾害防灾防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贯彻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抓住重点危险区域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巡查、监测、预报和预警,进一步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加大山区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全民防灾、避灾和减灾意识,最大限度地减少、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此,应切实做好如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防治地质灾害的法规、政策和工作部署,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处理好发展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关系,及时周密布置全年防灾工作,组织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强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健全防灾减灾指挥机构,对地质灾害进行统一指挥、调度及协调工作。

(二)继续深入做好法律法规、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工作,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汛期到来之前,对群测人员进行一次培训。

(三)完善和加强村组群测群防网络,从而更好的发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监测预警作用,进行地质灾害管理人员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对危险性较大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监测,对危险性一般的灾害隐患点设专人进行巡查。认真落实“五项”工作制度,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四)加强与气象、地震、水利部门的联系,互相协作,搞好防灾减灾工作。

(五)重点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巡查、监测制度,地质灾害速报制度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制度。

(六)鉴于江城镇磷矿开采点多,引发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较多,国土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督促矿山企业制定和落实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及措施,要落实专人做好地质灾害点的巡查、监测及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

(七)今年除做好已知隐患点的群测群防工作外,还要侧重调查位于陡坡下河沟口旁的居民聚居地的安全,对存在危险的居民点,尽快调查并及时纳入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提前预防。

五、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

1、城建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和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保障项目和周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交通部门要组织开展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调查,编制公路沿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安全措施,做好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预防和治理。

3、旅游部门要组织开展各旅游区(点)地质灾害调查,编制旅游区(点)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建立旅游区(点)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加强对辖区内从事旅游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和从业人员防灾知识的培训,加强对旅游者防灾知识的宣传。

4、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建设项目建设单位的管理与监督,防止建设过程中引发地质灾害,对出现的险情要及时采取措施,及时治理;加强主要水利工程设施区的监测,及时预报,保障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气象部门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信息的,将气象预测预报及预警资料及时通报各有关部门。

六、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建立镇、村、组及监测点的四级群测群防网络系统。镇、村、组及各级相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加强地质灾害险情的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理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