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乐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06:16:06

民乐

民乐范文篇1

关键词:融和音准节奏音色

近年来,在普及音乐素质教育、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倡导下,各类民族器乐艺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艺术院校的民族器乐专业学生日益增多,单纯的独奏表演已经不能满足民乐多种演奏形式的需要,以“吹打弹拉”为基础的有一定演奏规模的民乐合奏,成为民乐教学中必不可缺的重要内容,而民乐合奏课则成为民乐合奏的前提和基础。由于民族乐器在音色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个性,要给非专业团体的学生上好民乐合奏课,并解决在排练中各乐器的融合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国民族器乐有着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因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器乐在音高、音准、音色等方面具有各自的特色和个性,这使我们在排练中很难把握和权衡,但就是这种特色和个性却能表达特殊而贴切的音响效果和意境。如何不受这些民族器乐的制约而又为我们所用,关键问题是创造性地使民族器乐的个性相互融合。

音准是所有器乐合奏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这在民乐合奏课中是较难解决的。如果把整个乐队看作是一个和弦的话,那每一种乐器所构成的声部就是和弦织体中的每一个音,要奏出一个完美的和弦,每个音必须担当好自己的角色。首先,在乐队应该有完善的调音制度,按照弦乐声部——弹拨声部——吹管声部这一顺序有秩序地校音,每个声部要有专人负责所在声部各种乐器的校音。每一个学生在演奏时可能都会注意音准问题,但这种注意的范围只限于自己,因为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时都是被当作独奏者来培养的,从乐曲的表现和处理都比较注重个性的张扬。而在参加合奏时,由于学生合奏实践经验的缺乏,容易使自己声部和其他声部不够融合。就弹拨乐器琵琶而言,左手手指按弦的力量就直接关系到音准的问题,虽然它们都有固定的“品”位,但在合奏中如果不注意聆听其他声部,情绪激动时很容易造成按音的力量过大,造成音准偏高。而在吹管乐器竹笛和唢呐中,由于乐器质地的原因,吹奏时间一长,乐器发热后音准就会发生变化,这时只有自己注意周围声部的旋律音准、时刻调整音准才能真正融合到乐曲中。当然作为合奏的指挥要时刻掌握乐曲的音准,在感性指挥中也要留心捕捉不和谐的因素。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节奏与节拍是乐曲的骨骼,节奏、节拍的不同会直接影响乐曲表达的内容。一部好的作品是作曲家巧妙地利用了严格的音域空间和节拍标准而成的,各声部之间是相互烘托相互支撑的,既有主奏声部也有伴奏声部。对于演奏基本功并不十分过硬的学生来说,要在排练中较好地掌握乐曲的节奏和节拍并不是件易事。如在《花好月圆》一曲中,弹拨声部大多扮演了伴奏的角色,而且后半拍的伴奏音型较多,好多学生在演奏中很容易把后半拍演奏成前半拍。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合奏经验不足,只对旋律敏感而对节奏型的把握相对就差一些。对于这种节奏型的指挥,可以把全是后半拍弱起的节奏改为每隔两小节一个前半拍重音,逐渐适应节奏型,等到能驾驭乐曲后再改回。此外,在平时可分声部加入一些节奏型的训练,使学生在保持速度稳定性和节奏把握能力上得到提高。在排练一部作品时,最令指挥头疼的可能就是演奏者只演奏作品而不理会指挥。在这个问题上,指挥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于乐队整体性与指挥统一性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丰富指挥语言,使演奏者的情绪得到最大的调动。三

在民乐合奏课中,各种乐器达到音色的融合是最难处理的问题。现今的合奏曲目中,除去流传下来的古曲,近现代的合奏作品大多是运用西方作曲技法创作的,用传统民族乐器演奏“非传统”的作品,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音色。民乐合奏课中运用的乐器包括弹拨乐、拉弦乐、吹管乐、打击乐。如何使这四类乐器在合奏中达到较为融合的理想效果,重要的就是指挥根据乐曲需要对声部配置作出合理的调整。传统民族乐器中高音乐器居多,中音乐器除了中阮以外,中音笙、中胡、中音加键唢呐等中音乐器的产生都是同种乐器的改良。有些乐器音域宽广,可是它们的中低音区并不是本乐器的特色所在,不能总使用。人们更多的还是直接运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虽然这两种乐器并不是传统的民族乐器,但它们的使用却使乐队的声部得到丰富,音域得到扩大。在民乐队中,各声部人员数量的比例调配也会影响到乐曲的声部融合,一般说来,拉弦乐器和一些中音乐器人数较多,高音乐器和打击乐器人数较少。同时由于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的发音方式不同,那么这两种乐器的调配就显得尤其重要。弹拨乐器一般是特色声部和少部分旋律声部的担当者,拉弦乐器是大部分旋律声部的担当者,所以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一般是2∶5的比例(弹拨乐合奏除外)。这样在突出主旋律的前提下能使得旋律织体更加有层次性。除了上述谈到的问题,还有就是有些作曲或配器者在创作时忽视了乐曲在演奏时现实的音响效果,当然这也是很难估计全面的。新创作的作品不经过实践排练是很难发现问题的,即便是作品符合西洋作曲技法的各项原则和要求,但在民族乐器合奏却也能显现出不足,主要表现为音色不够融合。当乐队融合度受到作品本身的影响时,指挥必须对作品的一些配器、和声等方面作出调整,不能盲目服从作品,毕竟作品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演奏出和谐动听的旋律。

综上所述,民乐合奏课中的融合问题只要找对方法、看准途径是可以解决的。作为指挥,既要考虑西洋作曲技法又要顾及到民族乐器的个性魅力,这诚然不是一件易事。但只要指挥在处理作品时,保持细致谨慎的态度、科学冷静的头脑,对于出现的问题必定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冯天瑜,何晓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袁静芳.民族器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民乐范文篇2

关键词:新民乐思潮思维方式创新

在当今音乐舞台上,新民乐思潮如急风暴雨来的如此迅猛,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何客观、全面、理性地对待新民乐思潮,笔者以为应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与评价。纵观人类文化史中的音乐艺术发展轨迹,从创作动机、表演形式和音乐美学内涵上看,都始终贯穿着一条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音乐发展主线。

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三次重大的“新音乐”时期。第一次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新艺术”,诸如“兰地诺终止式”和“装饰的三和弦”等,这种音乐面貌完全有别于中世纪的“古艺术”,可谓是西方人文主义时期的人性复苏和理性觉醒的成果;第二次“新音乐”是17世纪的意大利歌剧和巴洛克器乐形式,诸如奏鸣曲、协奏曲、组曲和序曲等,它们的风格又明显有别于文艺复兴时的新艺术潮流;第三次是20世纪打破传统调性体系的“新音乐”,诸如序列主义音乐、微分音主义音乐、未来主义音乐,具体音乐和电子音乐等,这是真正独立意义上的“新音乐”,是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伴随艺术观念转型的产物。西方音乐史中这三次“新音乐”的变革与发展,均时隔300年左右,这似乎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历史上某一时段点上的“新”在时代车轮的滚动中,在历史长河的波涛中均会随着时间的前移而成为“旧”或“古”,经过岁月浪花的严峻冲刷,当时优秀的新音乐内容转变为“传统音乐”积淀的一部分,这是历史的自然逻辑规律。历史进程中的时代文化背景造就了一代音乐家,然而,也正是由于优秀音乐家们的不甘心臣服于传统常规思维模式并力图锐意革新而激发出的新成果,才汇集成为一个新的音乐思潮,才有可能对当时的时代产生强大的艺术推动力。

在中国音乐的艺术发展历程中,新的音乐形式与内容也同样出现了丰富多彩、绚丽迷人的景象。盛唐时代的燕乐、大曲、法曲、坐部伎等音乐文化景观,犹如她的经济一样繁荣,曾受到全世界关注。在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京剧,今天也已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国粹。20世纪初以宣传科学精神、呼唤富国强兵的“学堂乐歌”,可谓中国的新式歌曲,曾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共鸣。20世纪30年代以“国立音专”为中心的专业音乐家借鉴西洋作曲技法,吸取民族音调创作的一批艺术歌曲,今天也已成为中国声乐教学比赛曲目中的经典。在40年代年的延安“鲁艺”文化运动中,综合民间歌剧和西洋歌剧形式,创造出的民族新歌剧,是无产阶级革命音乐的先进代表。琵琶传统名曲《夕阳箫鼓》,在20世纪初,被上海大同乐会改编为民乐合奏,出现了古曲新编的再创造表演,启迪了音乐人的创新意识,这一切可称为现代“新民乐”的启蒙运动。

新中国成立以来,彭修文先生的民族管弦乐曲的创作与表演实践,是中国民族管弦乐步入交响性音乐的标志。作为当代中国音乐的创作实践引发了民族管弦乐器法和配器法教材的新作问世,出现了大学音乐专业的民族管弦乐法作曲课教学,更可贵的是,由此又激发了人们对中国民乐发展方向和价值观的再度审视与学术争鸣。彭修文的现代民族管弦乐队,“唤起了大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意义绝不仅限于音乐事业本身”。近年来,中华乐坛出现了一些中小型室内乐团,诸如女子十二乐坊、北京的“五朵金花”等,都展示了中华民乐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她们的艺术创造与表演,使传统音乐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让现代音乐听众“从熟悉的乐声中听出了陌生,从陌生中得到了审美感悟”。“民族音乐不是一味的传统,更不是墨守成规,虽然不会割断本国的历史文化,但作为一个永久性的东西,也会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向前发展”。

世界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表明,传统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是伴着新形式与新内容的文化变革向前沿承发展。“新”就是创新,就是革新,就是改革,它是一切艺术之树常青的根本。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非语义的情感艺术,她最擅长于表达人类的丰富情感。音乐艺术生活中的“新”,犹如人类生活中的新鲜空气,宛若人类生存中的青山碧水和蓝天白云。在中国科技、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民族音乐的创作与表演,出现了一股新民乐思潮,这显然也体现出一定的历史发展必然性。这股新民乐思潮来势迅猛,不论“传统音乐耳朵”对她持何种态度,已经激发起人们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引导其健康发展的音乐热情。

有人说,新民乐仅仅是传统音乐的某种翻版,只是音乐舞台上的昙花一现,并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但是翻版不是盗版,恰恰正是这种“翻版”蕴含有一定含金量的创新动因,而创新动机又正是新民乐的灵魂,是她赋予了新民乐的艺术生命。首先,新民乐在音乐表演形式上已完全打破了常规的舞台模式。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二胡站着拉,扬琴站着弹,边舞边奏,青春焕发;舞台起落移动,电脑灯光变化无穷七彩纷呈,视听结合天衣无缝犹如引人步入仙境。

其次,在乐器的的组合上、在音乐与舞蹈的协作中、在器乐与声乐的艺术融合中,均追求中西合璧且交相辉映的效果。二胡与萨克斯的对歌吟唱,琵琶、古筝、扬琴与电声乐队的繁弦高歌,人声与器声的刚柔并济,在传统思维与现念的碰撞中激发而生的奇妙组合,都展现了音乐语言所独有的人类共通性的特质。

再次,在民族传统音乐语汇的基础上使用爵士语言、桑巴节奏、摇滚唱腔,在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风格的重叠分合、纵横贯通中充分体现了现代音乐的艺术宽泛性,有力地证明了音乐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相对统一的有机体,而绝非是完全对立和不可交融的。

新民乐作为一种新颖而通俗的民族音乐演绎形式,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在广大青年爱乐者群体中受到热烈欢迎,这也完全符合音乐的社会情理性。一方面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民族音乐的整体发展态势尚不容乐观,有人士认为是处在低迷之中;另一方面作为代表时代进步要求且又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爱乐者群体,早就一直在探求民族音乐新的发展之路。因此,新民乐思潮的兴起与迅猛发展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新民乐是紧随新世纪而诞生的,现今依然是个欲强行学步的稚童。如何在古曲新唱和现代原创中克服音乐语汇生硬堆砌、音乐表演肤浅模仿、音乐演奏过度炫技等弊端,在自身发展的理性追求中得到日臻完善,不定期需要在时间的磨砺中逐渐走向艺术的成熟。但作为新生事物所独有的强盛艺术生命力恰是推动音乐艺术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雅典奥运会激动人心的闭幕式上,代表下届奥运会举办国中国独具民族风采的8分钟音乐舞蹈节目表演,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新民乐充满青春活动力的倩影,这是在全世界面前展示的中国艺术,也是中华民乐的民族性和世界性能够融为一体并行不悖的象征。

纵观中西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不同的时期都会出现顺应社会需求并超越自身文化情境的新音乐思潮,也正是这些敢于冲击现状的音乐弄潮者,才能率先走出困惑而攀上艺术的制高点,从而推动音乐艺术的进步。今天的中国新民乐思潮现象,既丰富了群众艺术生活,又激活了民族音乐创作中的新思维与新追求。它必将引发音乐界诸多方面的革新与创造。

新民乐思潮在新时代的闪亮登场,为中华民乐争取了音乐听众,吸引着更多的“潜在听众”的“未来听众”走进民乐去体验民乐和认识民乐。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乐声,如20世纪70年代流行的笛子《扬鞭催马运粮忙》和二胡曲《喜送公粮》等乐曲。曾经培养了大批听众,又启发了一些器乐爱好者走上了专业道路。没有听众的音乐就没有生命力。新民乐的“潜在听众”和“未来听众”,随着兴趣的提升和乐思的升华,就有可能成为传统民乐的忠诚者或传承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新民乐也将承担着音乐教育的引导与启蒙角色。

民乐范文篇3

一、“新民乐”的特点

(一)曲目通俗化,更易让人接受

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而文化也应该是不断进步的。中国的传统民乐流传了几千年,包含了无数音乐家的热忱与心血,同样的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缺乏新鲜血液的滋养。就如同中国的唐诗一般,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更是有李白杜甫等千古留名。他们达到了一定的顶峰,却也使唐诗成为了一种传奇,一座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山。传统民乐也是这样,提到二胡就是《二泉映月》,提到古筝就是《高山流水》,这些高雅音乐对现代人来说就像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也许很多人都听过,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了解其中的韵味?在这个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庞龙的《两只蝴蝶》盛行的时代,或许像这样通俗易上口的音乐才更会让人所接受吧。“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她们的专辑里有着《阿拉木汗》、《刘三姐》、《小河淌水》这样的曲目,将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歌进行改编,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多了些生活的趣味,少了些严肃的政治色彩,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让流淌着高雅血液的民乐通俗化,让更多的人接受甚至是喜欢。

(二)动感的节奏,恢宏的气势

传统民乐是以慢著称的。《春江花月夜》的悠扬婉转,《梁祝》的缠绵悱恻,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新民乐”更注重的是动感的节奏。她们的乐曲节奏中融入了爵士乐、拉丁乐、摇滚等西方流行音乐元素,风格轻松自由,节奏明快。如《自由》一曲就是由两把二胡和两架扬琴共同演绎的,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格,鲜明的节奏使之常被用于健美操的背景音乐。就气势而言,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新民乐”乐曲加入了大量的电声伴奏,具有更加丰满的音响效果。如她们的原创乐曲《辉煌》,由多种民族乐器和电声乐器演奏,与传统民乐合奏相比,具有更加恢宏的气势,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更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三)较小的规模,灵动的气氛

“新民乐”多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的面前,与传统民乐团相比,她们具有较小的规模,无论是排练或是演出都比较自由,不受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在表演方面,她们均为科班出身,有着较好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也正因为规模小的原因,无论是在曲目的选择或是表演上都更加的灵活,有时候简单的几种乐器再加上电声就能演绎出一首很好听的乐曲。多变的旋律结构,丰富别致的电声伴奏,大量的SOLO和反复的高潮,使音响的变化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色彩丰富绚丽,营造出自由灵动的气氛。[4]

(四)动态的舞台,视觉的享受

“新民乐”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她们不同于传统民乐的舞台效果。首先,她摆脱了传统民乐的演奏模式,乐器大到古筝、扬琴,小到二胡,都可以随意在舞台上活动,演奏者方便自如,再加上华丽的服饰更是让她们动感十足;用弹吉他的方法弹奏琵琶,用各种演奏技巧弹奏古筝,突破传统的演奏模式,摒弃了民乐的保守、封闭、刻板的理念,打破了以往正襟危坐的音乐会的沉闷,取而代之的是随心的自由。其次,“新民乐”运用了升降舞台、冷烟火,使演出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不断变幻的灯光、弥漫的烟雾、空中旋转飘散的气泡、翩然飘降的彩屑和鲜花,古老的中国民乐、华丽的西方演奏技巧,年轻而身着华彩的表演者,再加上精心编排的动人乐曲,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使音乐不再是单一的听觉享受,而是视觉的盛宴。

(五)商业化运作,国际化发展

“新民乐”的商业性要远远大于艺术性,她标榜的是商业化的运作,国际化的发展。2003年7月,“女子十二乐坊”的同名专辑在日本首日的销量就为一万张,两个月后突破百万大关;2004年1月,原定在香港举行的两场专场音乐,会因市场的强烈反应而增加到四场;同年2月,在上海举行的两场专场音乐会,有千余名日本歌迷专程赶往上海观看演出;2006-2007年,“女子十二乐坊”在全球巡回演出……如此骄人的成绩让人不禁想问:为什么“女子十二乐坊”会这么红呢?除了她们音乐本身的魅力之外,商业化的运作也是关键之一。首先,她们树立了“女子十二乐坊”这样一个集体品牌形象,让人们以一个商业品牌而并非纯艺术的角度来关注她们。然后,她们在世界各地举办演奏会。虽然对于传统民乐来说这样的形式也并不陌生,但两者的风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传统民乐在各地的音乐厅里办演奏会,到音乐厅的人势必西装革履、安静儒雅;相反“女子十二乐坊”办音乐会的地点往往设在人数多、流量高的闹市会场,如香港的红场、北京的展览剧场、21世纪剧院等地方。来这里的人可以不懂音乐,可以随音乐共同舞动,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演奏会是一种情感宣泄的过程。在当今这个生活节奏快的时代,情感宣泄比被动接受更容易受到大众欢迎。84除此之外,她们还耗巨资拍MV,出专辑。

在初成立的两年,“女子十二乐坊”曾经在国内默默无闻,除了受到媒体的短暂猎奇之外,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关注。两年后,她们转战日本,一炮而红。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在人种、文化上和中国差异较小,尤其是中国的很多民族乐器和日本的民族乐器有一脉相传之渊源,日本人会对这些形似而神不似的乐器既有好奇心又有亲近感。而且日本是一个本土与西方结合的国家,既具有现代西方的生活方式,又保留了本土的文化特点。这就是“女子十二乐坊”选择了日本作为国外发展立足点的原因。当她们在国外频频获奖,获得广泛关注的时候,国人们终于将目光投向了她们。于是,在国人要跟上国际形势的心理下,“新民乐”打入了国内。而她们的国际化发展,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了中国的民族乐器,了解了中国的优秀文化。

二、“新民乐”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

(一)过分的电声技术,遮盖了民族乐器原有的韵味

民乐有它的特殊性,它表达的是一种心声,一种思考,一种心境,需要的是安静的,自然的环境。在电视上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富家的千金小姐在安静的房间里焚香、弹琴,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是何等的优雅而高贵。而“新民乐”主张的是“动”,它是在传统民乐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最大的表现就在于电声技术的使用。它的特点在于可以营造各种气氛,弥补民乐的单调,使音响效果丰满,充满现代气息。可是,同样的,它也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过分的电声背景会喧宾夺主,吸引住观众较多的注意力,从而使真正所要表现的民乐受到忽视。而且,太过于嘈杂的电声背景,会使民族乐器特有的清新、飘逸的音色无法突现出来,使之更像流行音乐而非民乐。民乐就是民乐,无论多少华丽的包装,动感的演绎,都不应该改变它的本质。电声效果起到的作用应该是丰满润泽民乐原本的单调,融合各种民族乐器尖锐的个性,使它们更和谐的组合在一起,而不应该是一味的以重音响效果来遮掩。

(二)没有对比性,易产生听觉疲劳

一个天天大鱼大肉的人,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新鲜,很美味,可久而久之,总有会腻味儿的时候,适当的一些清粥小菜,有了一定的对比,才会让肉更香,粥更甜。在“新民乐”中,缺少对比的音乐,曲目的单一形式缺乏感染力,曲目、和声、复调、配器以及演奏技巧上都缺乏深度,而且过分重视表面的视觉冲击,很难真正让人们折服和感动。震耳欲聋的音响,让观众在音乐厅里很难得到放松。为了突显出与传统民乐的不同,“新民乐”几乎所有的乐曲都是热热闹闹,欢快活泼的,而演奏的又多半是改编的乐曲,再加上舞台的灯光音响效果永远是那么的绚丽夺目,听上一首或许会让人慷慨激昂,但一首接一首下来,容易让观众产生听觉疲劳,觉得每一首乐曲其实都是大同小异,没有真正有内涵的东西。尽管“新民乐”标榜的是“动”——动态、动感,但适当的“静”或许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场演奏会,是需要动静得宜的,一两首清新的、纯民乐风格的乐曲穿插在热情动感的乐曲中,会给人带来一种空灵的意境,舒缓了因为大量重音响效果所带来的听觉疲劳。

(三)缺乏国内支持

中国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但作为中国人本身却对它不屑一顾:传统的东西,认为太落伍了;新的事物,又觉得是在糟踏传统。虽然“新民乐”在日本乃至世界刮起了一阵旋风,但是在国内,“新民乐”受到的质疑要多于支持。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新民乐”只不过是一种噱头,只不过是将传统的民乐进行随意改编,加入西方的流行音乐元素而已,她不仅不是一种创新,还是一种倒退,是在糟踏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音乐。很多国人对于她持有观望的态度,看她是顶住了专家学者们带来的压力,成为了传统民乐的希望,还是被打压到销声匿迹。“新民乐”走了一条“曲线救国”之路。就像当年的张艺谋一样,当人们还不能够接受《红高粱》的时候,他走了一条国际路线,在柏林捧回了金熊奖。之后,国人带着对西方先进科技文明的崇拜与好奇走进了电影院,被动地接受了当时很多人还不能够理解的获奖电影。现在更多的国人,他们对于“新民乐”的关注,并不是来自于音乐本身,而是因日本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注而产生的盲目跟风心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他们只是盲目跟着流行走而已。这样的状况让“新民乐”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在国外受到追捧,在国内却处处受到质疑。

三、取长补短,寻求理性发展

(一)寻求自己的特色,更好地和传统民乐结合

传统民乐的优点在于意境深远,底韵丰富,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民族乐器音色有个性,容易识别。而传统民乐的缺点是和声不好,齐奏居多,结构不好,缺乏段落,节奏型不完美,机械单一。若能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两种艺术形式都将会取得新的发展。对于“新民乐”来说,应该寻求自己的特色。就目前而言,“新民乐”只是将西方的流行音乐和中国的传统民乐相结合起来,一些作品仅仅简单的用传统乐器演奏西方流行音乐或生硬的结合传统乐器和西方乐器演奏传统曲目。这些作品既没有民族特色,也不具备世界性的特点。简单的挪用西方音乐元素的做法使作品不能真实的反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也不能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的真正价值,只是两种不同音乐文化的生硬的嫁接。“新民乐”的主要特点应该是“取民乐之所长,去民乐之糟粕,加西洋之精髓”。如何更好地结合传统民乐,发挥自己的特色,是“新民乐”发展中需要很好重视的问题。

(二)创作优秀的乐曲与多变的风格

“新民乐”的乐曲大多是由一些民歌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改编的,也就是说,“新民乐”缺乏原创。有的学者对于这种现象给与了毫不留情的批判:“现在有一些人,为了出新,人为地将一些优秀民歌、民乐分割得支离破碎,节奏错位,重音倒置。把流畅口语化的歌词有意断开,有时还加上一两个风格完全不统一的音,升高或降低,硬把节奏拉宽或减缩,再加上一些爵士味,便冠以新民歌、新民乐的帽子,以为这就是创新了。”所以,创作优秀的乐曲,是“新民乐”的当务之急。首先应当建立起完善的民乐创作理论体系。“新民乐”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演绎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严谨、不合理、非艺术的因素。创作是音乐之本,缺乏创作的“新民乐”只能沦落为传统民乐的“版”,她如果缺少了身为艺术的生命力,注定就只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消逝在不断创新的乐坛之中。其次,“新民乐”还应当拥有不同的风格。民族乐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种乐器都有着很鲜明的特点,具有排它性,适合独奏。“新民乐”的乐队们可以根据不同乐器的不同特点,以某一种或几种乐器为主,创作适合它们的乐曲,而不是一味的“大合奏”。不是所有的乐曲都适合热情,适当的创作一些清新优雅的、意境深远的、符合民乐自身特点的乐曲,穿插入华丽的富有激情的乐曲,营造一种多变的风格,才能更加吸引观众驻足欣赏。

(三)高雅音乐走入群众,合理拓展国内市场

民乐家们可能会考虑怎么把民乐弄得更像是“民乐”,却很少会有人去考虑为什么民乐在中国火不起来,为什么不被年轻的一代所接受。因为他们认为搞民乐是在搞艺术,而不是一种商业行为,他们更希望的是赢得懂行的人的尊重,但这也往往让越来越多原本就不懂民乐的年轻人更加排斥民乐。一项艺术,如果它需要生存,就必须要有市场,市场才是它生存的土壤。中国有个成语叫做“曲高和寡”,用在民乐上正合适,越是艺术了,懂得的人越少,愿意接受的人也越少。可能有人要说了,需要提高的是国人的审美水平,不可否认,这与国人们的审美水平确实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如果民乐不先放下身段,迎合国人的品味,让他们接触民乐,才有可能让他们喜欢民乐。“新民乐”的产生,就是一个迅速贴近国人的机会,借着“女子十二乐坊”等众多“新民乐”组合的品牌效应,让“新民乐”被更多人所知道,让世界都开始关注中国的民乐。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从小接触民族乐器,这为“新民乐”的理性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新民乐”要想真正闯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要深入民间,汲取传统民乐的精华,深入研究传统民乐的特性;另一方面,要真正消化吸收西方现代音乐文化中的精髓,在音乐商品市场中,在成功的市场机制运作下,将两者很融洽地结合起来。“新民乐”绝对不应该丧失民乐本来的味道,绝对不是民乐独奏再加上流行的伴奏,它其实更像是一种应时而动的现象,之所以以“新”冠名,是因为人们注意到了它的成长势头。“新民乐”的中心仍是民乐,而所谓的“新”应该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及中国音乐有着深厚理解的基础上。作为走向国际化的新民乐惟有坚持不断创新、不断交流、不断融合的路子,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时间的检验。

民乐范文篇4

【关键词】艺术民乐市场化

中国五千年的民族艺术精彩纷呈,灿烂夺目,其中民族音乐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是继承传统的,保留纯正的民族音乐?还是走市场化的革新道路?作为艺术工作者,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面对民乐市场的低迷,一些音乐人将部分旋律优美的流行歌曲和影视歌曲改编为民乐演奏,并配以电声伴奏。这种形式在刚出现的时候引起了一些关注,但没有持续很久,也未在音乐市场上掀起波澜。随后出现了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新民乐。在组合形式上,女子十二乐坊选用了十二为年轻貌美,技艺精湛的女孩,通过声光配合加上舞蹈化的表演,首先在流行音乐市场火暴的广东包装上市。然而这一新形式没有被国内市场接受,继而转向喜爱中国文化的日本,并一炮走红。,女子十二乐坊采用先期录音,现场假弹。在音乐表演层面,她们大胆采用现代流行音乐的器乐编排手法,除琵琶演员外,其他民乐演员都采用颠覆传统的演奏方式——站势。可以这么认为,以站立的方式演奏二胡、古筝是民族音乐表演的革新。但很快这种演奏方式遭到专业人士的质疑:为了极大的占有市场,她们采用站势,并没有在创作上有所突破,仅仅是利用外在的表演,以养眼的外形吸引观众。

随着女子十二乐坊的走红,更多类似的民乐组合形式出现在流行音乐市场。他们多以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奏形式为雏形,在音乐风格上没有创新,只是为了最大利益而追随市场屈从于市场而存在。他们大胆革新,为大众提供了一条接近民族音乐的引导性道路,引导业余民乐爱好者走向专业的欣赏道路,但新民乐的“现场假奏”势必会影响到艺术表演应有的真实感,因此这种形式只能作为引导大众欣赏民乐的过渡性手段。

民族音乐市场运作的结果是改变了原有的形式,民乐该如何以传统的形式在市场中存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众多聆听的是一些经音乐工作者整理的传统音乐及改编的歌曲。到七、八十年代,一些专业的作曲家开始了真正的创作。当时由于传媒的不发达,这些作品只能在广播中反复播放,娱乐的选择面也比较窄,受众的心态很单纯,所以无论是传统作品还是新的作品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流传开来。而当下的民族音乐市场,一些新创作的作品很少为业外人士熟知,更难出现在大众媒体,只是以师承的方式在本专业领域传。所以民族音乐要进入市场,大众传媒具有重要的推广作用。

民乐范文篇5

关键词:新民乐;传统民乐;优势;不足

纵观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曾经出现过许多类似“新民乐”的概念,比如:新民歌、新歌剧、新音乐文化、新音乐运动、民族新音乐、新秧歌运动等。这些概念都在强调一个“新”字,“新民乐”也不例外。对于“新民乐”的概念,马晓南在他的《关于“新民乐”的思考》一文中是这样叙述的:“所谓‘新民乐’,就是指那种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作为素材来源,用中国的民族乐器并结合西方现代音乐文化中特有的编曲和配器手法、演出形式、多媒体技术以及包含了欧美文化模式的商品偶像、品牌等观念而形成的有独特视听效果和时代风格的新的民乐演奏形式。”[1]新民乐的产生、发展、不足与它的前景,是很多人十分关注的问题,影响到新民乐乃至中国音乐以后的发展走向。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广纳大家之言,初步论述新民乐。

一、新民乐产生的原因

民乐是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但近几年来民乐始终处于低谷,老百姓不爱听,音乐专业人士不愿去研究,偶有喜欢民乐曲的,也多是一些老者,带着一种怀旧的心情去欣赏一下而已。民乐的低迷促使了新民乐的产生。

(一)新民乐产生的第一大原因——音乐文化间的融合渗透

高敏在《也谈“新民乐”》一文中对于新民乐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尽的叙述: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融合也越来越明显。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音乐出现了中西结合的音乐模式。这种影响不仅仅是在音乐的表现手法上,包括演奏的形式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人们关注的焦点从音乐本身转向音乐的外在表演形式,那种身着旗袍、正襟危坐的传统民乐演奏形式已经越来越难吸引人们的关注了。演员的身材服装是否匀称漂亮,舞台是否华丽,表演是否有激情,音乐是否够动感成为受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就为“新民乐”的出现提供了最为合适的时机和背景。[2]

(二)新民乐产生的第二大原因——新科技在新民乐中的运用

对于新科技在新民乐中的运用导致了新民乐的产生这个方面,刘金祥在《浅议传统民乐与新民乐的可融合性》一文中是这样论述的:民族乐器在演奏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每一个乐器本身具有较强的独立性,音色单调,难以融合。而MIDI技术的运用则可以补足这方面的缺陷,使音响效果丰满,能很好地烘托舞台效果,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因而,民族乐器与电声乐器的相互配合使得新民乐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3]

(三)新民乐产生的第三大原因——市场经济对音乐的影响

闫苏在《由“新民乐”产生引发的思考》一文中这样写到:传统民乐只是听觉上的享受,而新民乐则是听觉和视觉上的双重享受。在以前只有广播的时代,音乐都是用听的,传统民乐的局限性也就表现不出来,而在今天这种媒体为主流的时代,仅仅是用听的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媒体的产生使人们更倾向于听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由传统舞台的平面到新民乐舞台的立体;由传统舞台的灯光的一成不变到新民乐灯光的扑朔迷离;由传统民乐舞美的平淡单调到新民乐舞美的丰富多彩,构成的一幅幅动感画面无不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使得新民乐的产生成为必然。[4]

二、新民乐与传统民乐的比较

无论是在音乐作品、音响变化,还是在现代化的演出造型、艺术的包装手段上,新民乐都有全新的突破。

(一)音乐作品

倪俊在《谈谈“新民乐”》中认为音乐艺术作品是时代的反映。传统作品的内容政治思想色彩浓厚,反映社会及时代的变化,即使作品流露出来的风格也是清新流畅、欢快自如的,但主题动机却是严肃的。而新民乐作品透出的旋律内容多是以人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为素材,不像传统民乐那么复杂,内容除了具备传统民乐的风格外,更多的是轻松活泼、自由的。人们在美妙的旋律中感受新民乐带来的从上到下、从内到外的舒畅。[5]

(二)音响多层次化

刘金祥在《浅议传统民乐与新民乐的可融合性》一文中就音响的多层次化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传统民乐的旋律结构模式稳定,音乐线条缺少律动感,色彩也较为单一乏味,加之传统的伴奏模式及配器手法也让中国的音乐更为古典沉厚,就像娓娓说道的长者,话音让人深思让人回味。而新民乐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流行音乐的影响,旋律结构模式具有多变性,运用了电声乐器并使用丰富别致的配器手法。用现代的西方音乐形式改编京剧和昆曲等中国传统音乐,用民乐演奏爵士和拉丁,用流行乐的编曲改造传统民乐,电子乐的伴奏,大量炫技的独奏和反复的高潮,运用MIDI制作,使音响的变化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色彩丰富绚丽。[3]

(三)现代化的演出造型

在现代化的演出造型方面,多篇文献中有所提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叶婷的《新民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表达》一文。新民乐的演奏,从发型到服饰再到表演形式,摆脱了传统民乐的演奏模式,乐器大到古筝、扬琴,小到二胡,都可以随意在舞台上活动,演奏者方便自如,同时动感十足;用弹吉他的方法弹奏琵琶,用各种演奏技巧弹奏古筝,突破传统的演奏模式,摒弃了民乐的保守、封闭、刻板的理念,打破了以往正襟危坐的音乐会的沉闷,取而代之的是随心的自由。[6]

(四)现代气息的包装手段

何晓兵于《新民乐:传统民乐的“XX”版?》一文中提到:传统民乐中还没有用高科技手段去强调舞美的效果,灯光上的一成不变,舞台是纯粹静态的。新民乐中运用了升降舞台、冷烟火,使演出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舞美气象万千,不断变幻的灯光、弥漫的烟雾、空中旋转飘散的气泡、翩然飘降的彩屑和鲜花,古老的中国民乐、华丽的西方演奏技巧,再加上精心编排的动人乐曲和流行化的包装方式,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7]

三、新民乐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不足

尽管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新民乐”已经在国际上红透了半边天,她们所创造出的辉煌让每一个中国人骄傲。但是,不可否认的,在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新民乐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通过对各位专家观点的综合与分析,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新民乐缺乏一套合理的理论作曲体系

宋政认为,新民乐目前并没有艺坛合理的理论作曲体系,因此它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演绎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严谨、不合理、非艺术的因素。音乐的前途,主要依赖于作曲家的创作。现代中国音乐进入了以专业作曲家的音乐创作为主体的时代,中国音乐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专业作曲家的作品体现出来,仅仅看民乐演奏家的创作、音乐制作人的改变等非作曲家的努力,是成不了大气候的。[8]琵琶演奏家吴玉霞曾说:“本国音乐家真正为本土音乐创作刻不容缓。民乐是我们的民族语言,如果创作上能将作曲技巧和民族乐思结合得更好,创作出来的作品会流传的更为广泛。此外,如果能够从乐器的性能、音色等方面进一步发掘,民乐创作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这似乎应当引起当代作曲家的思考:如何创作出民族化、现代化、有中华民族风格和气质、有高雅品味的音乐作品,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丁继平在《带着传统的温馨,走向艺术的成熟——关于中国新民乐创新的几点思考》中的理解是:如果没有艺术理论上的正确引导与认识,新民乐难免会走向“完全商业化”的歧途,这都应是新民乐兴起的初衷。[9]

因此,作为新生事物的新民乐,还有待于理论批评家的关注和扶持,从而更好的成长。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关于新民乐的理论批评与研讨,并没有在音乐学界的相国音乐理论家视野中引起更多地注意,更少见有系统、深入而又影响力的专题理论研究成果,这无疑是新民乐发展的不利因素。

(二)新民乐对西方文化只能借鉴不能盲从

关于新民乐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倪俊在他的《谈谈“新民乐”》中有着较为具体和深刻的阐述。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依存于一定的社会文化大背景,而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音乐风格。中国文化重人、重感情的艺术观点和注重美与善的和谐统一,形成了偏于抒情与表现内涵的传统文艺的美学观点,并强调艺术的意境美和以潜移默化作用于审美客体。而西方文艺美学更侧重于模仿和再现客观,寻求美与真的意志,于是它首先发展起雕塑绘画、史诗戏剧等模仿性较强的艺术,认为“只有找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创造出来的艺术才是美的艺术”,形成了西方文艺注重感官美的文化传统。[5]

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西方文化中心”价值观影响下产生的“西方音乐中心论”,以至影响甚至牵制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反战,产生出诸如“中国乐器的音色不够优美”、“交响乐体现着现代文明,是衡量一个国家文化水平的标尺”等观点。然而,任何时候、任何时期都不会有一个适用于一切社会的绝对文化价值标准,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无不以这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为基础,并受这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时代的限定,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制度,都不是西方欧美国家的模式,它寄托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和情感,贯穿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因此,我们不能简单或片面地以西方音乐模式来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否则,只会让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断裂,逐渐被西方文化取代而不复存在。

(三)新民乐必须突出中国民族音乐自身特色

叶婷在《新民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表达》一文中,提出了“新民乐必须突出中国民族音乐自身特色”的观点。综观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传承和流变是主流,但到了近代,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落后和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民众的民族文化意识淡薄,民族音乐卓见遭到冷落,在音乐教育领域,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重视不够,专业音乐院校的教育则普遍采用欧洲音乐体制,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均以西洋音乐为主,整个社会学习西洋乐器的人数远远超过学习民族乐器的人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世界文化的大融合是必然趋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各国的民族音乐一定要以某种音乐形式作为衡量标准,逐渐走上同一化。[6]因此,在这种趋势中如何让我国民乐继续拥有一席之地,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新民乐更要保持自己的立场,如果认为新民乐的国际化就是用中国的民族乐器将旋律简单地爵士化、摇滚化,再放到国外市场去火爆一番,将自己的特色退却去追求所谓的“与国际化接轨”——种种狭义的国际化,将会失去我国民族音乐自身特色。

(四)新民乐要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宋政在他的《从“女子十二乐坊”透视民乐的创新》里谈到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的时候,是这样叙述的:我国近现代队发展民族音乐进行种种探索的同时,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同样发生着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事情:南美人将他们独特的民族音乐流行化处理后,在全世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印度人在将西方音乐和乐器印度话后,继续向世人展示着印度音乐绚丽多彩的独特风貌。面对古典音乐在西方出现的困境,西方音乐界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开始寻找古典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结合点,发展到今天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归结他们的成功之道,再综合前面对国外一些国家民族音乐的论述,可以看出,他们都在追求着本国民族音乐的国际化,走着世界音乐的发展道路,但是他们是建立在对自己本国文化及音乐的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并在音乐中保留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才会让他们的音乐真正成为世界音乐,因为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才越具有国际语言。而我国历史上民族音乐的成功传承和发展的关键也在于此。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谭盾、瞿小松、陈怡等作曲家,在他们的交响乐作品中大量运用了中国民间音乐元素和民族乐器,成为他们在西方成功的关键,冯晓泉以新疆塔克民族的原始音乐为素材,创作了《雪山》,而《雨中花》也是根据明代“茶陵诗派”诗人李东阳的同名诗而作,这些都成为新民乐的典范。[8]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曾说过:“没有民族性的音乐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一般认为是全人类的音乐都是具有民族性的”。[10]中国的民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它揭示着中国民众独特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一定要继承好,尤其是把那些经过千锤百炼的民乐之“灵魂”要传承好,这也是新民乐发展之根本。但是,继承的目的不是因循守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格局多元化的趋势加强,音乐文化也必将循着跨文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作为走向国际化的新民乐惟有坚持不断创新、不断交流、不断融合的路子,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时间的检验。

四、新民乐的发展前景

马晓南在《关于“新民乐”的思考》一文中提到:新民乐的发展是坎坷的,是历经磨难的。在它刚刚形成的时候,就遭受到了众多人的质疑,但也同样被很多人所吹捧。它的发展前景是不明朗的,但也是充满希望的,与传统民乐的融合,取长补短,将是它的必然道路。[1]

“新民乐”作为一种新的民乐演奏形式,在它诞生、发展的初期遇到各种各样的非议、批评甚至不理智的声音可以说是必然的。也许,这些反面的声音的出现对还处在“襁褓”中的“新民乐”来说并不是坏事,至少,它可以提醒“新民乐”要认清自己,面对火爆的市场反应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

“新民乐”要想真正闯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要深入民间,汲取传统民乐的精华,深入研究传统民乐的特性;另一方面,要真正消化吸收西方现代音乐文化中的精髓,在音乐商品市场中,在成功的市场机制运作下,将两者很融洽地结合起来。“新民乐”绝对不应该丧失民乐本来的味道,绝对不是民乐独奏再加上流行的伴奏,它其实更像是一种应时而动的现象,之所以以“新”冠名,是因为人们注意到了它的成长势头。“新民乐”的中心仍是民乐,而所谓的“新”应该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及中国音乐有着深厚理解的基础上。作为走向国际化的新民乐惟有坚持不断创新、不断交流、不断融合的路子,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时间的检验。

如今的新民乐,其发展是明朗的,也许它会成为一种新型的民乐在中国乃至世界大放光彩,也许也会如同泡沫一般销声匿迹于时代的新潮流之中。它在备受质疑的情况下,也同时被很多人所看好。可以这么说,“新民乐”是在赞美和质疑声中产生和成长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新民乐”比传统民乐更具有市场,尤其是国外市场。现在专家们对于它的意见不统一,主要还是因为它是一项新生事物,缺乏必要的理论体系,还没有走向成熟,形成系统。与传统民乐相比,它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传统民乐是我国音乐的根本,是不可丢弃的。我认为如今发展的关键是汲取传统民乐的精华,理解传统民乐的内涵,将传统民乐与新民乐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我相信质疑声中的新民乐会走得长长远远,走出一条中国音乐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马晓南.关于“新民乐”的思考[J].美与时代,2005(2).

[2]高敏.也谈“新民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3)

[3]刘金祥.浅议传统民乐与新民乐的可融合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4).

[4]闫苏.由“新民乐”产生引发的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倪俊.谈谈“新民乐”[J].湖北社会科学,2002(7).

[6]叶婷.新民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表达[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3).

[7]何晓兵.新民乐:传统民乐的“XX”版?[J].中国音乐,2003(1).

[8]宋政.从“女子十二乐坊”透视民乐的创新[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4).

民乐范文篇6

致词

男:亲爱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女:和所有到场的各位朋友们:

同:中秋节好!

男:今天,我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来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圆日,中秋佳节。

女:这可是我们的传统佳节啊,记得有一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

男:今天的中秋节,正好是10月6日,相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记得。

女:是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事端,侵略我们国家,残杀我们同胞的血泪日。

男:今天,我们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曾用刺刀屠杀我们的亲人,奸淫我们的姐妹,他们对我们中华民族犯下了滔天的不可饶恕的罪行,今天的中秋佳节,此时此刻,我们思念着亲人,可我们更加思念哪些在国难日中死去牺牲的同胞们。

女:今天,坚强的中华儿女,也用自尊、奋进、结筑起了民族新的长城。

男:我们用生命的呼唤,去讴歌去赞美我们的抗战英雄,用我们无比激动澎湃的心去欣赏由音乐家带给我们的《游击队之歌》。

女:今天的中秋佳节演奏会是由宜宾流杯民乐的音乐家和艺术家们为我们演奏的,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谢谢他们。

女:今天的中秋盛会的冠名单位是云南大观黄连河瀑布群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男:今天的赞助单位是:

女:恒洁卫浴宜宾总经销

女:阿伦故事咖啡酒吧

女:金驼鸟食府

女:席殊书屋

女:宜宾天空单身俱乐部

女:女学街胖子家常菜

女:天地人文化传播公司

女:随心烫画广告部

同:现在,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送以上所有的赞助单位的朋友们。

男:松花是一条美丽富饶的,同时,他又是一条带泪的,它见证了日本侵略者对我国人民和大好河山所犯下的暴行,但松花从来就没有屈服过,中国人民也从来就不可征服。

女:下面让我们的欣赏《松花上》

女:朋友们,目前我们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许多山区农村还有许多贫困的失学儿童,我们应尽整个社会的体力量和个人力量去帮助他们,让他们走进学堂,拥有阳光,生活在美丽的天空下。现在,让我们共同欣赏《太阳出来照四方》。

男:中秋佳节,是一个美满、幸福的节日,他使我们联想到了亲爱的母亲,母亲的爱、母亲的疼、母亲的乳汁、母亲的伟大,可在我们心中最最伟大的母亲,就是我们亲爱的祖国、亲爱的妈妈。

女:下面让我们欣赏《母亲》

女:曾经的一曲草原英雄小姐妹唱遍了祖国的大南北,而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又有幸听到这首曲子,他让我们为之奋发、激昂。下面请欣赏《草原英雄小姐妹》。

男:我们的祖国锦秀山河,大草原更是碧绿清新,美丽的草原牛羊成群,蓝天白云朵朵,牧羊曲轻舒悠远,说到这里,我真想到草原上去看看、去走走、去骑骑马、去放放羊。下面请欣赏《草原主曲》。

女:草原真是太美了,但草原上的蘑菇却更加鲜美,我多想去草原摘取那新鲜的蘑菇,想来味道一定好极了。下面请欣赏这曲《采蘑菇的小姑娘》。

男:在我们的宜宾有许多民间音乐家,我们廖荣耀先生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他的葫芦丝演奏如诗如画,如痴如醉,他的笛声能让鸟语花香。现在,就请欣赏我们的音乐家廖荣耀先生带给我们的葫芦丝演奏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和笛子演奏曲《风含情、水含笑》。

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母亲的儿女,祖国就是我们心中最伟大的母亲和最心爱的妈妈,一曲[一个他*的女儿]唱出了女儿对祖国他*的热爱。现在,请欣赏《一个他*的女儿》。

男:水是生命之源,黄河之水让我们去战斗,去捍为民族尊严,去牺牲去杀敌。去将侵略者赶出中国去,现在让我们欣赏一曲《黄水谣》。

女:梅花乃名花之首,素有梅兰菊竹之誉,一曲红梅赞,唱出了梅姿万千,现在,请欣赏由音乐家带给我们的《红梅赞》。

男:红旗是我们民族和国家的象征,红旗是由千万烈士的鲜血染成,绣红旗凝聚了多少中华儿女的血泪心声,下面请欣赏《绣红旗》。

女:中秋的月是有情的,中秋的月是快乐而幸福的,让我们以一曲康定情歌来欢歌我们的生活,歌唱纯美的爱情,现在请欣赏《康定情歌》。

男:爱情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息的美谈,一曲化蝶就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我们有何理由不去欣赏这曲优美动人的旋乐呢。下面,请共同欣赏《化蝶》。

女:亲爱的朋友们,今天的中秋民乐演奏会到这里就圆满的结束了,希望这美妙的音乐能带给你启迪、感悟和美的享受。

民乐范文篇7

本文着重论述音乐产业各行业分析及促进民族音乐繁荣的可行性:

一、音像制品行业

1.行业描述与现状

音像制品行业是以磁带、唱片、CD、VCD\DVD等有形实体为载体制作音乐产品,经过音乐创作、录音、加工、设计、包装、批发、运输,以物流的方式到达连锁店、零售店等销售终端,最终销售给消费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音乐演出市场的日益红火、数字音乐狂潮的来势汹汹,使得传统唱片业受到了巨大冲击。据国际唱片工业协会(IFPI)数据指出,网上传播盗版音像制品每年给音像行业带来至少50亿美元的损失。尽管唱片业不断改进经营方式,力图降低成本、缩短周期,但效果甚微。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分类全而细,能较大范围兼顾消费需求。如根据消费人群各个欣赏喜好的欧美流行音乐、日韩流行音乐、港台流行音乐、大陆流行音乐、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古琴、二胡、古筝等);根据生活需求(特定目的)的车载音乐、养生音乐、胎教音乐、幼儿教育音乐;这些人群在购买音像制品时,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如作为兴趣爱好收藏、或者特定需要。消费者可能会因为对某音乐类型、音乐风格、某一明星或者某一首曲子的喜爱程度来购买,这种消费具有购买的特定性、稳定性和持续性。但是,音像业产品制作层层环节、烦琐工艺,使得产业链出现制造成本高、运作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诸多弊端。

3.音像制品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笔者认为,发行商在音像制品发行内容上多偏向城市消费人群及青年,针对镇乡消费人群的音像制品发行力度不够。在广大的镇乡村,劳动人民更需要符合他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娱乐的音乐音像制品。偌大的音乐产业销售市场,音像公司不能只把眼光盯向城市消费群体、年轻人消费群体。应当积极努力拓宽镇、乡、村市场,挖掘土生土长在民族民间的音乐,制造农村消费群体喜爱的音乐产品。同时,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更可通过与音像制造业的结合实现商业化生产,发挥其有效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音乐商业演出

1.国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内市场的演出,主要有流行音乐演唱会、各交响乐团、民乐团的演出。据统计,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北京音乐厅的结算演出费由1993年的12万元增至2000年超过1000万元。2007年12月22日国家大剧院的开幕国际演出季从开始到4月6日,总计演出120场,音乐类的比例独占鳌头。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的内容具有选择性,行业运作模式不同与音像业。消费群往往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能力,具派生音乐产品商品价值的延续性和可再生性。如炎黄风情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推出《炎黄风情》交响组曲时,逐步开发《炎黄风情》系列动漫产品、新媒体绘画、雕塑、服饰、工艺品等产品;流行音乐的粉丝们也会因为钟爱某歌手或明星而购买其代言的非音乐类商品。公务员之家

(3)国内演出行业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从商业演出内容上看,每个剧场的演出内容不可能只有欧洲音乐,否则音乐产业必由单一演绎走向歧路。从观众消费角度来看,音乐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因文化审美观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只有多领略各民族音乐,才能体会音乐世界之美。如2006年国家大剧院上映的开幕演出季中,国内剧占的比例为67%。因此,笔者认为,在现场演出和剧场演出中,民族音乐同样可以找到发展之路。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应当做文化产业而不是娱乐产业,突显其文化价值,利用消费者的文化价值欣赏与认同派生其商业价值,同样可以制造追“民族风格热”,派生“民族文化”内涵的非音乐商品。

2.国际市场演出

(1)行业描述与现状。国际市场的演出是由承办和经营演出业务的专业公司组织的面对国际音乐市场的演出。如中国对外交流演出公司、中演文化娱乐公司,负责接待来华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并提供各项管理与服务。同时,更重要的是他们和经办中国表演艺术团、组和艺术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既承办官方文化交流项目,又经营商业性演出活动,通过交流为国内外演出经营者及艺术团体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2)行业特点。音乐产品多具有民族性和代表性。行业定位准确,在针对国际市场挖掘利润空间的同时,旨在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内容题材选择不如音像业、数字音乐市场广泛,节目质量筛选精于国内演出市场。

(3)国际市场演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国际市场演出是民族音乐做大做精的巨大推动力。在海外市场,开发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和文化,才是在国际音乐市场演出实践中一张制胜的王牌。正如2008年“北京音乐与艺术市场现状及发展态势高层论坛”中,某一国际演出公司老总谈到其公司成功经验时指出,在国际演出市场,他们公司主推原生态民族民间剧目和中国古典文化剧目。认为只有把民族点与国际接轨,吸纳我国各民族音乐文化,才能使我国的音乐产业在世界性的独特语义系统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当然,做好“民族化”品牌的同时,也要注重商业化运作,找到国外观众认同的文化的切入点。

三、数字音乐市场

1.行业描述与现状

数字音乐市场不同于传统音乐产业行业。它是以数字信号方式传输、以网络为载体,有电信运营商、数字音乐服务商、技术开发商加入的新兴并快速崛起的行业。如手机铃声、彩铃、MP3、无线音乐等。据易观国际的《中国唱片业年度综合报告2006》,2006年我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38.2亿,无线音乐118.9亿,互联网音乐1.17亿。数字音乐市场的产值已远远超过传统音乐产业。它的出现,对于其他传统音乐产业行业,是个巨大的颠覆和挑战。

2.行业特点

音乐产品极其丰富、复制性强;消费者选择自主、消费价格低廉;消费市场多元化(用户选择音乐种类的多元、音乐资源分享的多元);发行成本低廉、销售方式高效快捷、商业反馈机制快。

3.数字音乐市场与传统民族音乐联系的思考

消费者对浩如烟海的数字音乐市场中产品的选择,除了个人喜好,也会按“新、奇、特”标准,筛选个性另类的音乐商品。而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吸引更多类型的消费者,尽力充实自己的音乐产品库,由此,以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商品,在流行音乐占据半壁江山的音乐数字市场中拥有一定份额。但是,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百度音乐、雅虎音乐等数十个音乐网站上搜索“民族音乐”时,给出链接的民族音乐都是由琵琶、古筝、竹笛、二胡等乐器演奏的器乐曲,各民族民歌作品甚少。即使有,也是耳熟能详的民歌,这说明开发商对民歌种类的挖掘力度不够。民族音乐的挖掘与整理、继承与发扬,保护其类型多样化,应该引起业内业外的重视。利用民族音乐多元化这样的丰富资源,开发以“各个民族音乐”为内容的音乐产品,足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双赢。

参考文献:

民乐范文篇8

摘要:中国的民乐代表的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她以她独特的乐韵滋养着无数中国人的心灵。近些年来,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新民乐”,将流行因素与传统民乐相结合,打破了民乐的传统模式,以骄人之姿敲开了世界的大门,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的民乐,并为之疯狂。本文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例,将其与传统民乐进行比较,分析“新民乐”的优势与不足,希望“新民乐”能够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民乐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风格,使两者完美结合,让中国的民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就新的高度。

关键词:新民乐;传统民乐;女子十二乐坊;优势;不足

2003年,国内沉寂了两年的“女子十二乐坊”在制作人王晓京的带领下转战日本,以一种新的形式演绎了中国的民乐,并在世界舞台上迅速蹿红。这无疑是向中国音乐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使“新民乐”这一概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民乐”一词现今并没有十分明确的概念界定,大致可以理解为“那种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作为素材来源,用中国的民族乐器并结合西方现代音乐文化中特有的编曲和配器手法、演出形式、多媒体技术以及包含了欧美文化模式的商品偶像、品牌等观念而形成的有独特视听效果和时代风格的新的民乐演奏形式。”[1]“新民乐”的产生在给中国的传统民乐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之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新民乐”的特点

(一)曲目通俗化,更易让人接受

世界是在不断发展的,而文化也应该是不断进步的。中国的传统民乐流传了几千年,包含了无数音乐家的热忱与心血,同样的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缺乏新鲜血液的滋养。就如同中国的唐诗一般,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更是有李白杜甫等千古留名。他们达到了一定的顶峰,却也使唐诗成为了一种传奇,一座后人无法逾越的高山。传统民乐也是这样,提到二胡就是《二泉映月》,提到古筝就是《高山流水》,这些高雅音乐对现代人来说就像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也许很多人都听过,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了解其中的韵味?在这个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庞龙的《两只蝴蝶》盛行的时代,或许像这样通俗易上口的音乐才更会让人所接受吧。“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她们的专辑里有着《阿拉木汗》、《刘三姐》、《小河淌水》这样的曲目,将人们耳熟能详的民歌进行改编,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多了些生活的趣味,少了些严肃的政治色彩,[2]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趣味,让流淌着高雅血液的民乐通俗化,让更多的人接受甚至是喜欢。

(二)动感的节奏,恢宏的气势

传统民乐是以慢著称的。《春江花月夜》的悠扬婉转,《梁祝》的缠绵悱恻,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新民乐”更注重的是动感的节奏。她们的乐曲节奏中融入了爵士乐、拉丁乐、摇滚等西方流行音乐元素,风格轻松自由,节奏明快。如《自由》一曲就是由两把二胡和两架扬琴共同演绎的,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格,鲜明的节奏使之常被用于健美操的背景音乐。[3]就气势而言,以“女子十二乐坊”为代表的“新民乐”乐曲加入了大量的电声伴奏,具有更加丰满的音响效果。如她们的原创乐曲《辉煌》,由多种民族乐器和电声乐器演奏,与传统民乐合奏相比,具有更加恢宏的气势,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更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三)较小的规模,灵动的气氛

“新民乐”多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在观众的面前,与传统民乐团相比,她们具有较小的规模,无论是排练或是演出都比较自由,不受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在表演方面,她们均为科班出身,有着较好的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也正因为规模小的原因,无论是在曲目的选择或是表演上都更加的灵活,有时候简单的几种乐器再加上电声就能演绎出一首很好听的乐曲。多变的旋律结构,丰富别致的电声伴奏,大量的SOLO和反复的高潮,使音响的变化由强到弱再由弱到强,色彩丰富绚丽,营造出自由灵动的气氛。[4]

(四)动态的舞台,视觉的享受

“新民乐”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她们不同于传统民乐的舞台效果。首先,她摆脱了传统民乐的演奏模式,乐器大到古筝、扬琴,小到二胡,都可以随意在舞台上活动,演奏者方便自如,再加上华丽的服饰更是让她们动感十足;用弹吉他的方法弹奏琵琶,用各种演奏技巧弹奏古筝,突破传统的演奏模式,摒弃了民乐的保守、封闭、刻板的理念,打破了以往正襟危坐的音乐会的沉闷,取而代之的是随心的自由。[5]其次,“新民乐”运用了升降舞台、冷烟火,使演出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不断变幻的灯光、弥漫的烟雾、空中旋转飘散的气泡、翩然飘降的彩屑和鲜花,古老的中国民乐、华丽的西方演奏技巧,年轻而身着华彩的表演者,再加上精心编排的动人乐曲,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使音乐不再是单一的听觉享受,而是视觉的盛宴。[6]

(五)商业化运作,国际化发展

“新民乐”的商业性要远远大于艺术性,她标榜的是商业化的运作,国际化的发展。2003年7月,“女子十二乐坊”的同名专辑在日本首日的销量就为一万张,两个月后突破百万大关;2004年1月,原定在香港举行的两场专场音乐,会因市场的强烈反应而增加到四场;同年2月,在上海举行的两场专场音乐会,有千余名日本歌迷专程赶往上海观看演出;2006-2007年,“女子十二乐坊”在全球巡回演出……[7]如此骄人的成绩让人不禁想问:为什么“女子十二乐坊”会这么红呢?除了她们音乐本身的魅力之外,商业化的运作也是关键之一。首先,她们树立了“女子十二乐坊”这样一个集体品牌形象,让人们以一个商业品牌而并非纯艺术的角度来关注她们。然后,她们在世界各地举办演奏会。虽然对于传统民乐来说这样的形式也并不陌生,但两者的风格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传统民乐在各地的音乐厅里办演奏会,到音乐厅的人势必西装革履、安静儒雅;相反“女子十二乐坊”办音乐会的地点往往设在人数多、流量高的闹市会场,如香港的红场、北京的展览剧场、21世纪剧院等地方。来这里的人可以不懂音乐,可以随音乐共同舞动,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演奏会是一种情感宣泄的过程。在当今这个生活节奏快的时代,情感宣泄比被动接受更容易受到大众欢迎。[8]84除此之外,她们还耗巨资拍MV,出专辑。

在初成立的两年,“女子十二乐坊”曾经在国内默默无闻,除了受到媒体的短暂猎奇之外,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关注。两年后,她们转战日本,一炮而红。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在人种、文化上和中国差异较小,尤其是中国的很多民族乐器和日本的民族乐器有一脉相传之渊源,日本人会对这些形似而神不似的乐器既有好奇心又有亲近感。而且日本是一个本土与西方结合的国家,既具有现代西方的生活方式,又保留了本土的文化特点。[9]这就是“女子十二乐坊”选择了日本作为国外发展立足点的原因。当她们在国外频频获奖,获得广泛关注的时候,国人们终于将目光投向了她们。于是,在国人要跟上国际形势的心理下,“新民乐”打入了国内。而她们的国际化发展,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了中国的民族乐器,了解了中国的优秀文化。

二、“新民乐”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的问题

(一)过分的电声技术,遮盖了民族乐器原有的韵味

民乐有它的特殊性,它表达的是一种心声,一种思考,一种心境,需要的是安静的,自然的环境。[10]在电视上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富家的千金小姐在安静的房间里焚香、弹琴,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是何等的优雅而高贵。而“新民乐”主张的是“动”,它是在传统民乐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最大的表现就在于电声技术的使用。它的特点在于可以营造各种气氛,弥补民乐的单调,使音响效果丰满,充满现代气息。可是,同样的,它也存在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过分的电声背景会喧宾夺主,吸引住观众较多的注意力,从而使真正所要表现的民乐受到忽视。而且,太过于嘈杂的电声背景,会使民族乐器特有的清新、飘逸的音色无法突现出来,使之更像流行音乐而非民乐。民乐就是民乐,无论多少华丽的包装,动感的演绎,都不应该改变它的本质。电声效果起到的作用应该是丰满润泽民乐原本的单调,融合各种民族乐器尖锐的个性,使它们更和谐的组合在一起,而不应该是一味的以重音响效果来遮掩。

(二)没有对比性,易产生听觉疲劳

一个天天大鱼大肉的人,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新鲜,很美味,可久而久之,总有会腻味儿的时候,适当的一些清粥小菜,有了一定的对比,才会让肉更香,粥更甜。在“新民乐”中,缺少对比的音乐,曲目的单一形式缺乏感染力,曲目、和声、复调、配器以及演奏技巧上都缺乏深度,而且过分重视表面的视觉冲击,很难真正让人们折服和感动。震耳欲聋的音响,让观众在音乐厅里很难得到放松。[11]为了突显出与传统民乐的不同,“新民乐”几乎所有的乐曲都是热热闹闹,欢快活泼的,而演奏的又多半是改编的乐曲,再加上舞台的灯光音响效果永远是那么的绚丽夺目,听上一首或许会让人慷慨激昂,但一首接一首下来,容易让观众产生听觉疲劳,觉得每一首乐曲其实都是大同小异,没有真正有内涵的东西。尽管“新民乐”标榜的是“动”——动态、动感,但适当的“静”或许也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场演奏会,是需要动静得宜的,一两首清新的、纯民乐风格的乐曲穿插在热情动感的乐曲中,会给人带来一种空灵的意境,舒缓了因为大量重音响效果所带来的听觉疲劳。

(三)缺乏国内支持

中国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但作为中国人本身却对它不屑一顾:传统的东西,认为太落伍了;新的事物,又觉得是在糟踏传统。虽然“新民乐”在日本乃至世界刮起了一阵旋风,但是在国内,“新民乐”受到的质疑要多于支持。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新民乐”只不过是一种噱头,只不过是将传统的民乐进行随意改编,加入西方的流行音乐元素而已,她不仅不是一种创新,还是一种倒退,是在糟踏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音乐。很多国人对于她持有观望的态度,看她是顶住了专家学者们带来的压力,成为了传统民乐的希望,还是被打压到销声匿迹。“新民乐”走了一条“曲线救国”之路。就像当年的张艺谋一样,当人们还不能够接受《红高粱》的时候,他走了一条国际路线,在柏林捧回了金熊奖。之后,国人带着对西方先进科技文明的崇拜与好奇走进了电影院,被动地接受了当时很多人还不能够理解的获奖电影。现在更多的国人,他们对于“新民乐”的关注,并不是来自于音乐本身,而是因日本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注而产生的盲目跟风心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对音乐本身的喜爱,他们只是盲目跟着流行走而已。这样的状况让“新民乐”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在国外受到追捧,在国内却处处受到质疑。

三、取长补短,寻求理性发展

(一)寻求自己的特色,更好地和传统民乐结合

传统民乐的优点在于意境深远,底韵丰富,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民族乐器音色有个性,容易识别。而传统民乐的缺点是和声不好,齐奏居多,结构不好,缺乏段落,节奏型不完美,机械单一。[12]若能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两种艺术形式都将会取得新的发展。对于“新民乐”来说,应该寻求自己的特色。就目前而言,“新民乐”只是将西方的流行音乐和中国的传统民乐相结合起来,一些作品仅仅简单的用传统乐器演奏西方流行音乐或生硬的结合传统乐器和西方乐器演奏传统曲目。这些作品既没有民族特色,也不具备世界性的特点。简单的挪用西方音乐元素的做法使作品不能真实的反映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也不能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的真正价值,只是两种不同音乐文化的生硬的嫁接。“新民乐”的主要特点应该是“取民乐之所长,去民乐之糟粕,加西洋之精髓”。[13]如何更好地结合传统民乐,发挥自己的特色,是“新民乐”发展中需要很好重视的问题。

(二)创作优秀的乐曲与多变的风格

“新民乐”的乐曲大多是由一些民歌或人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改编的,也就是说,“新民乐”缺乏原创。有的学者对于这种现象给与了毫不留情的批判:“现在有一些人,为了出新,人为地将一些优秀民歌、民乐分割得支离破碎,节奏错位,重音倒置。把流畅口语化的歌词有意断开,有时还加上一两个风格完全不统一的音,升高或降低,硬把节奏拉宽或减缩,再加上一些爵士味,便冠以新民歌、新民乐的帽子,以为这就是创新了。”[14]所以,创作优秀的乐曲,是“新民乐”的当务之急。首先应当建立起完善的民乐创作理论体系。“新民乐”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演绎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严谨、不合理、非艺术的因素。创作是音乐之本,缺乏创作的“新民乐”只能沦落为传统民乐的“XX版”,她如果缺少了身为艺术的生命力,注定就只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会消逝在不断创新的乐坛之中。其次,“新民乐”还应当拥有不同的风格。民族乐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种乐器都有着很鲜明的特点,具有排它性,适合独奏。“新民乐”的乐队们可以根据不同乐器的不同特点,以某一种或几种乐器为主,创作适合它们的乐曲,而不是一味的“大合奏”。不是所有的乐曲都适合热情,适当的创作一些清新优雅的、意境深远的、符合民乐自身特点的乐曲,穿插入华丽的富有激情的乐曲,营造一种多变的风格,才能更加吸引观众驻足欣赏。

(三)高雅音乐走入群众,合理拓展国内市场

民乐家们可能会考虑怎么把民乐弄得更像是“民乐”,却很少会有人去考虑为什么民乐在中国火不起来,为什么不被年轻的一代所接受。因为他们认为搞民乐是在搞艺术,而不是一种商业行为,他们更希望的是赢得懂行的人的尊重,但这也往往让越来越多原本就不懂民乐的年轻人更加排斥民乐。一项艺术,如果它需要生存,就必须要有市场,市场才是它生存的土壤。中国有个成语叫做“曲高和寡”,用在民乐上正合适,越是艺术了,懂得的人越少,愿意接受的人也越少。可能有人要说了,需要提高的是国人的审美水平,不可否认,这与国人们的审美水平确实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如果民乐不先放下身段,迎合国人的品味,让他们接触民乐,才有可能让他们喜欢民乐。“新民乐”的产生,就是一个迅速贴近国人的机会,借着“女子十二乐坊”等众多“新民乐”组合的品牌效应,让“新民乐”被更多人所知道,让世界都开始关注中国的民乐。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从小接触民族乐器,这为“新民乐”的理性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新民乐”要想真正闯出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要深入民间,汲取传统民乐的精华,深入研究传统民乐的特性;另一方面,要真正消化吸收西方现代音乐文化中的精髓,在音乐商品市场中,在成功的市场机制运作下,将两者很融洽地结合起来。“新民乐”绝对不应该丧失民乐本来的味道,绝对不是民乐独奏再加上流行的伴奏,它其实更像是一种应时而动的现象,之所以以“新”冠名,是因为人们注意到了它的成长势头。“新民乐”的中心仍是民乐,而所谓的“新”应该是建立在对中国文化及中国音乐有着深厚理解的基础上。[15]作为走向国际化的新民乐惟有坚持不断创新、不断交流、不断融合的路子,才能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时间的检验。

结语

如今的“新民乐”,也许会成为一种新型的民乐在中国乃至世界大放光彩,也许会如同泡沫一般销声匿迹于时代的新潮流之中。它在备受质疑的情况下,同时也被很多人所看好。可以这么说,“新民乐”是在赞美和质疑声中产生和成长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新民乐”比传统民乐更具有市场,尤其是国外市场。现在专家们对于它的意见不统一,主要还是因为它是一项新生事物,缺乏必要的理论体系,还没有走向成熟,形成系统。与传统民乐相比,它有着明显的优势,但是传统民乐是我国音乐的根本,是不可丢弃的。如今发展的关键是汲取传统民乐的精华,理解传统民乐的内涵,将传统民乐与新民乐很好的融合在一起。相信质疑声中的新民乐会走得长长远远,走出一条中国音乐发展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1]倪俊.谈谈“新民乐”[J].湖北社会科学,2002(7).

[2]马晓南.关于“新民乐”的思考[J].美与时代,2005(9).

[3]高敏.也谈“新民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3).

[4]宋政.从“女子十二乐坊”透视民乐的创新[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6,4(2):48.

[5]闫苏.由“新民乐”产生引发的思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苏春敏.中国传统民乐发展趋势的构想——由“女子十二乐坊”音乐现象引发的思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3):137.

[7]Michelle.TwentiethCenturyChineseMusic[J].China&theworld(cultureexchange),2007(5).

[8]裴雅勤.从音乐传播角度论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功[J].浙江职业艺术学院学报,2006,4(3):84.

[9]施娓.论新民乐的演奏风格及商业行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10]Susan.APrimerOnChineseMusicInstrumentsReleased[J].China&theworld(cultureexchange),2006(2).

[11]丁继平.带着传统的温馨,走向艺术的成熟——关于中国新民乐创新的几点思考[J].艺术教育,2006(5).

[12]刘金祥.浅议传统民乐与新民乐的可融合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4).

[13]叶婷.新民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表达[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3).

民乐范文篇9

关键词:茶艺表演;民乐艺术;即兴演奏;审美取向

1民乐艺术和茶艺表演的内在联系

当今社会,公众的审美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都发生变化的环境下,人们在文化消费方面的思维也不断成熟。在现代社会中,茶艺表演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将民乐艺术融入到茶艺表演中,可以充分地提升茶艺表演的魅力,并且全方位地展示传统茶文化特征,扩大茶文化的影响力。现代茶艺表演是一项融合了多种艺术的表演形式,而并不是单一的艺术表达机制。民乐艺术的合理化应用,是茶文化活动艺术化的诠释和展现。

2茶艺表演对民乐艺术的要求

2.1语言表达能力.茶艺表演被视为是文化传播的活动项目。在欣赏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部分观众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缺乏正确的理解。因此需要工作人员和民乐艺术的表演者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表演的过程中,以解释说明的方法,对表演活动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介绍,进而帮助受众群体更好地理解茶艺表演和民乐艺术。

2.2察言观色能力.茶艺表演的主要场所为茶馆和茶楼,在进行表演时,民乐艺术和配乐类型是根据观众们的特点选定的。因此,茶艺表演者不仅需要具备卓越的表演技能,而且还要具备察言观色的能力。根据受众群体的气质、谈吐,对受众群体期望的音乐种类和曲目进行判断。比如,在为亲朋践行时,可以推荐弹奏《阳关三叠》等类型的曲目,提高茶艺表演与受众需求的契合程度。

2.3即兴演奏能力.茶艺表演经常使用民乐配乐。演奏者应具备良好的演奏能力,熟练掌握大量曲目的演奏方法,以便在茶艺表演过程中,跟随表演进程的变化,作出更多合理化的选择。在配乐演奏活动当中,若演奏者始终照着谱例演奏,必然会影响民乐艺术和茶艺表演的融合程度,同时还会阻碍与观众们之间的交流。对此,茶艺表演者要具备较强的临场发挥和即兴演奏能力,通过加强练习的方式,提高表演水平。

2.4引导协调能力.作为茶艺表演中的民乐艺术演奏者,演奏人员不仅要完成表演任务,而且还承担着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大责任。茶艺表演者和民乐艺术表演人员都要具备领导和协调的能力,选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内涵的曲目,帮助受众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

3茶艺表演中民乐艺术的应用

3.1根据茶叶种类合理选择艺术类型.在将民乐艺术茶艺表演融入的过程中,民乐艺术的表演者要根据茶叶种类,选择相适应的表演形式和内容。比如,我国某地区的茶楼在组织茶艺表演时,组织者与民乐艺术的表演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在进行绿茶等茶艺活动中,根据绿茶清新自然的特点,选择了二胡、古筝和竖笛等乐器弹奏的乐曲类型。此类乐器所演奏的曲目,具有清新柔和、幽雅自然的特征,与绿茶清新质朴的自然属性完美契合,可以让受众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加深对绿茶文化的理解,更好地品味绿茶带来的感官体验。再比如,在红茶茶艺表演时,表演人员根据红茶独特醇香浓郁的特点,选择了笙箫、编钟等沉郁浑厚的乐器,演奏了深沉悠远的曲目。大气恢宏优美深沉的民乐风格,与红茶的自然属性不谋而合。通过积极地组织此种类型的表演,可以使受众群体在品尝不同类型茶叶的同时,也感受到民乐艺术与茶艺表演有机融合的特征和优势,优化审美体验。

3.2结合茶艺意境选取民乐艺术种类.在不同心境、不同情况下饮用同一种茶叶,也会带给人不同的体验。对此,茶艺表演和民乐艺术工作者,应结合不同的意境,选择适合的民乐艺术种类。比如,有些人会以欢快欣喜的心态饮茶,有些人会在心情低迷、沉郁忧伤的心态下饮茶。对此,在音乐的选择方面,要充分地考虑到不同饮茶者的心情因素,根据人们不同的心境或者想要感受的意境,选择适合的民乐曲目。例如,当饮茶者要通过饮茶体会人生中的苍凉美感时,民乐艺术表演者就会选择二胡作为主要的乐器,配合其他弦类乐器,传达广阔苍凉的意境;当饮茶者要通过饮茶体会人生中的极乐和喜悦时,表演人员则选择了竹笛、唢呐等节奏感较强的乐器,演奏了欢快活泼的民乐曲目。

3.3结合民族民俗特征选择配乐.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各不相同,在不同民族的茶艺表演中,表演者要根据不同民族文化和地域等特征,选择适合本民族的民乐曲目类型,提升传统民族文化和茶艺表演的融合效果。比如,在我国白族的“三道茶”茶艺表演中,表演者不仅会展示出自身的茶艺,而且还会跟随着乐曲表演白族特有的少数民族舞蹈。为了达到良好的配合效果,茶艺表演团队会在乐曲选择的过程中,选择白族的民族曲目。再比如,在新疆维吾尔族茶艺表演中,可以选择《商队》《放牧人》等维吾尔族传统民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结合热瓦普、都塔尔等传统乐器,现场演奏维吾尔族传统民族音乐,增强受众们的观感体验,增强茶艺表演审美价值的传达效果。

3.4根据茶艺表演环境选择配乐.在将民乐艺术融入到茶艺表演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策略,是根据茶艺表演的意境,对配乐类型进行合理选择。茶艺表演的形式和种类较多,不同的茶艺表演需要不同的民乐配乐,若没有将茶艺表演的环境、方式与乐曲进行有机融合,就难以提升表演活动的效果。比如,在组织室外茶艺表演时,根据周围美丽的自然景色,选择能够体现出自然景色的民乐曲目,如《蕉窗夜雨》《雨打芭蕉》等。将此种类型的曲目融入到室外茶艺表演中,可以利用乐曲中古朴自然和典雅的特点为茶艺表演增色。又如,在长嘴壶茶艺表演中,根据表演者动作幅度较大的特征,在民乐配乐中,选择节奏更为欢快的曲目。当民乐作品中的节奏与茶艺表演者的动作相互融合时,可以充分地提升茶艺表演的审美价值。

4总结

传统民乐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将其与茶艺表演进行融合发展,不仅可以达到弘扬和传播传统民乐艺术的效果,而且还可以优化茶艺表演的呈现效果。二者的相辅相成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和表演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创新发展。观众可以在现实的环境中,感受到传统茶艺表演和民乐艺术相互结合的魅力,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马丹,王璐.传承民乐———论民乐和茶艺表演的关系[J].福建茶叶,2018(2):121-122.

[2]杨光白.传承民乐,品味茶香———论民乐和茶艺表演的关系[J].福建茶叶,2017(9):100-101.

民乐范文篇10

关键词:民乐音源;音序编写;编辑技巧;设计理念

1中国IT民乐音源的设计理念

总体来说,IT民乐音源主要以一种程序形式存在,是以计算机设备为载体的虚拟乐器,其设计创作过程中展示了富有特色的个性特征,具体包括以下五个特点:1.1音色多元化。民乐音源在IT领域的利用,进一步充实了音色概念,传统观念下,主要将音色看作是以下内容“音色指音的感觉特性。”而在IT民乐当中,无论什么声音均能够作为它的“音色”。与此同时,IT民乐音源音色少则一种,多则多种多样,还有一些IT民乐音源可以直接将一段声音采样当作音色。IT民乐音源中,融入哪几种音色,或选择哪种音色,相关设计者完全可以自由决定,结合音乐设计需要进行适当选择。与传统乐器相比,多元化的音色类型使IT民乐音源能够呈现出更加形象、生动的意境。当传统乐器展现某种现实声音时,例如脚步声、风雨声以及人声等等,所借助的方式是尽可能地运用近似的音色去模仿它们。这样能让具体的声音变得更加抽象,听众多少会遗漏其中一部分原始声音传递出来的信息。而通过IT民乐音源能够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声音片段直接导入“乐器”,这种表达方式比较直观、具体,能够为广大听众提供与众不同的音乐体验。1.2控制方式高科技化。IT民乐音源具有信息时代的鲜明特征,其中融入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利用任何可以输送数字信息的设备实施全面控制,比如数字钢琴、MIDI控制器、数字小提琴、压力传感器和数字激光传感器等。除此之外,其还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将数字信息发送出去,并进行控制,使不同地域的设计者针对同一IT民乐作品进行集体创作。现代化的科技设备进一步增加了IT民乐音源的控制形式,充分丰富了IT民乐音源的表现力。1.3设计过程有机结合化。我国传统民乐音源大多是从能够发出现实声音的乐器开始,随后能够创作出相应的音乐作品,在创作民乐音源过程中,其中的作品构思、声音设计两项工作是同步进行的,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IT民乐音源的设计必须紧密联系设计者最终成果,按照作品的真实情况合理挑选声源类型,实施有效的调控措施。IT民乐音源创作中,作品的核心信息,像是旋律、节奏等内容都是以一种数字形式呈现出来的,如此,能够赋予这音符以双重身份,使音乐作品更加生动。第一种和传统音乐比较相似,类似于乐谱的存在形式。第二则对计算机中的“乐器”演奏性能进行全面控制,这也是IT民族音源的独有特征。这样使得传统音乐中乐器设计与作品创作两者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整体。1.4演出形式多样化。由于众多周边设备的参与,所以IT民乐音源在演出形式上表现出一种多样化特征。1.4.1智能化与自动化。演奏者可以先将具体的控制信息输送至计算机设备当中,随后利用计算机设备相关控制程序,操控音乐进行演出。这使得IT民乐音源的相关设计人员可以将各种演出必备信息储存进计算机设备,随后的演出过程中只需鼠标、键盘点击操作,便能顺利输出IT民乐音源,圆满完成演出任务。1.4.2互动化。演出过程中,利用多样的数字化设备使IT民乐音源可以进行互动表演,演奏者在舞台上利用数字设备将各种演奏信号输送出去,而凭借接收各种信号,并在准确的时间内进行控制,就可以输出流场的音乐。“规定动作”,即事前排练设计好的动作有序运行的同时,可以结合现场观众实时情绪变化,灵活创造出各种“即兴动作”。通常也是相关“即兴动作”提升了整个作品的表现力,赋予IT民乐音源以一种互动性。1.4.3多媒体化。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状态下,传统音乐在内的多种音乐类型,其最终演出形式逐渐朝着多领域融合方向发展。我们可以在舞台中看到各种音乐、影像结合的呈现形式,设计者可以将影像作为IT民乐音源的重要部分,融入于演出的过程当中,展现出多媒体化的特点。1.4.4适用性个人化。IT民乐音源其个人化色彩比较突出,相关创作人员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进行设计,进而强化了“乐器”的针对性。设计过程中的音色控制工作,选择作品的表演形式,利用哪种参数能够实时控制表演流程,等多种问题只有设计人员自己清楚。

2中国IT民乐音源的编辑技术和技巧

我国将乐器的发声原理作为划分乐器类型的根据,主要分为拉奏乐器、弹拨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四种。在IT领域的MIDI音乐制作之中,作品成功与否在于音源的选择。在中国民乐音源越加多元化的背景下,众多音乐制作者需要用一种开放的胸怀对待,包容和接纳,灵活使用各种新型音色,而MIDI音序的编辑技术和技巧也已经成为音乐品质升华的关键所在。2.1拉奏乐器组的音序编写。在民族管弦乐队的编配当中,拉奏乐器凭借细腻生动的表现技巧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2.1.1技术选择。现阶段的拉奏乐器音色合成技术主要有四类,分别为调频合成技术、加性合成技术、减性合成技术以及波表合成技术,这些高端的技术带来了丰富且多元化的拉奏乐器音色。然而,通过相关合成技术形成的音色无法将乐器音色特征直观呈现出来,尤其是乐器音色质感。在这种情况下,以采样技术为基础创作出来的拉奏乐器受到制作人的广泛欢迎,其音色备受推崇。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音色开发领域也不断创新,物理建模技术的出现,让IT领域能够制作出更多逼真生动的拉奏乐器音色。采样音乐技术能够将真实乐器的原声录音样本全部储存下来,同时还可以通过MIDI控制器启动,其拥有充足的内存空间,能够保障音乐的流畅传输。比如,当需要加载原声二胡音色时,可以在宿主软件中直接添加MIDI音符,MIDI音符可以有效传输信息,触发二胡原声音色,相关采样音色便可以利用宿主软件内的输出端口将具体的音频数据运输到MIDI制作系统中的输出设备,最终可以听到二胡声音。2.1.2音色技巧。在IT领域的创作音乐时,相同的乐器在不同时间段中的演奏技法存在一定差异。比如胡独奏音乐创作中,前期也许会用到颤弓音色,但中期会用到滑音技巧,后期还可能会用到拨弦技巧。在音乐领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二胡相关演奏技巧开始出现变化,在每次改变二胡的演奏技巧时,要选择不同音色,如此,其操作便呈现出一种繁琐复杂特征,这是以传统音色为基础来说的。新时期发展过程中,音乐合成技术已完全解决了此问题,能够于各个力度层展现不同音色,即在触发相应的力度控制时,便能发出相对应的音色。将这种音色技巧灵活运用到IT领域中,能够快捷有效地制作出完美的拉奏乐器声部,对丰富音乐的表现力至关重要。拉奏乐器相关音色引用时,因为单一音源其音色过于单调,容易导致音响腻烦感。针对这种状况相关音乐创作者应该合理应用音色叠置技巧合理调节音源中音色质感,使各种音源音色叠加使用,从而生成一种新型的泛音成分,赋予音乐以生机活力。在各种形式的音源中,其音色干湿比例差异明显,创作者可以通过调整各个音源内干湿比例,优化音色。比如想要进行二胡快速乐段创作,将30%湿声音色与70%干声音色进行有机融合,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声音呈现较为清晰,呈现出一种华美动人的特征。除了可以将各种音源音色叠加处理外,还可以对软件音源乐器以及现实生活中的乐器进行叠加处理。通过该种方法能够促进拉奏乐器呈现出一种真实效果,提高音源逼真度,赋予音乐以生机活力。2.1.3MIDI音序编写技巧。拉奏乐器组的MIDI音序编写技巧,会对拉奏乐器组的音响效果产生深入的影响。拉奏乐器组的各件乐器均具有自身独特的起始音以及释放音的设置,震动琴弦的音响变化异常丰富,可以运用丰富多样的演奏技法制作出丰富多样的音响效果。为提高拉奏乐器组MIDI演奏效果的真实性,将音色强弱变化呈现出来,需要借助相关MIDI控制器来调节信息,促进灵活演奏。相关音量控制器可以对拉奏乐器组各个声部变化进行全面控制,通过实时录制方法写入,对声部音量进行平滑控制。录制时,需要把自己看作一位真实演奏者,结合旋律线条形式规律,根据自己的演奏感觉录入控制器。如果将控制器推子当成琴弓,利用力度控制器实施调节工作,能够对乐器音量细腻变化进行灵活调控。向上拉动推子就像是增加乐器拉弓力度,可以提高乐器音量;向下拽推子就像是减少乐器弓上拉力,降低乐器音量。2.2弹拨乐器组的音序编写。弹拨乐器组是中国民乐所特有的乐器形式,其声音特征、演奏技巧和发声方式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管弦乐队相比存在明显差异。弹奏乐器的音色具有明亮、清脆的特征。右手有两种不同的弹奏方法,一是用拨子,二是戴假指甲。右手技巧发挥充分,例如轮、勾、弹挑、滚、抹、扣、分、划、摭、拍、拂、提、摘等。在右手技巧逐渐扩充的条件下,左手的擞、煞、按、吟、绞、推、纵、起、挽、伏等技巧也逐渐发展起来。2.2.1技术选择。在弹拨乐器组的各种音色合成技术中,最为先进的是采样技术。由于弹拨乐器组的演奏技法以及音响效果较为独特,尚无一种合成技术能够把现实乐器音色真实还原出来。因此可以说采样技术是一种高超的合成技术,音乐市场中的各种弹拨乐器音色通常都是以采样合成技术为基础研制出来的。弹拨乐器组凭借其丰富的演奏技巧,KongAudi民族音源以及坦克采样器皆为较好的选择。2.2.2音色技巧。同拉奏乐器组相似,大量弹拨乐器组音色一样可以实施分层处理,音乐弹拨乐器相关演奏技法比较多元化,以变更MIDI轨的方式去变更音色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事情。例如,在一段琵琶中分别使用了推弦、勾弦、打音、抹弦等各种演奏技法,利用力度分层技术快捷且精准地制作出琵琶声部。在弹拨乐器组当中,不同音源的相同音色的叠置使用的频率并不高,由于弹拨乐器拥有较强的个性化特征,相同音源中的不同音色组合起来,其融合度相对变小,如果添加其他音色叠置,更会导致弹拨乐器组声部的混乱。在音源采样器中,真实乐器和音色叠置并不常见。如果弹拨乐器单独演奏,通过真实乐器进行录音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究其原因是音色不会因质上的差别而对乐器的频谱范围产生影响。2.2.3MIDI音序编写技巧MIDI音序编写对于弹拨乐器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弹拨乐器相关演奏手法比较丰富,同时具有一定的多元化特征,从固定音色角度上分析,利用MIDI音序编写可以强化乐器真实效果。其在调节起始音、释放音的过程中,由于弹拨乐器组大部分音色呈现出一种颗粒性特征,不能实现长音演奏,因此即使调节起始音或释放音也没有太大意义。2.3吹奏乐器组的音序编写。在IT应用领域,吹奏乐器组的音色在声音上与演奏方法上,均有不俗的表现,绝大多数的演奏技巧均能较好体现。2.3.1技术选择在吹奏乐器组的音色合成方面,通常也是使用采样技术,把吹奏乐器组音色真实再现出来,突出其音色特征,还原演奏技法。吹奏乐器音色拥有较多的音源数量,选择范围广,音源抉择过程中,大部分会参照其演奏技法。2.3.2音色技巧吹奏乐器组中经常能够看到音色分层现象,尤其是在像笛子、唢呐这类演奏技法极为丰富的乐器上,表现更为突出。比方说,在演奏中,会人为地于强抬前添加笛子声部倚音,因此大量笛子音色中拥有明显的倚音力度分层,在MIDI音符高出一个力度的情况下,倚音会自动诞生,当低于一个力度的条件下,倚音便会消失。其中南萧和埙等吹奏乐器中并不经常看到分层音色。吹奏乐器凭借强烈的个性特征,几乎无法进行音色叠置,同时也不常和真实乐器进行结合。2.3.3MIDI音序编写技巧。吹奏乐器组相关乐器通常是利用气息推动乐器发声,因此在编写管乐器组MIDI音序时应该加强乐器换气点的重视,将呼吸控制器作为重点关注内容。吹奏乐器组内各种乐器在释放时间、音色和起音时间等各个方面有不同的特色。通过MIDI音序编写方法还原乐器演奏技法,应该结合更加高级的演奏技法对控制器信息进行调节。2.4打击乐器组的音序编写。中国的民族打击乐从传统上的进行划分,可以分成钟、锣、板、鼓以及钹等五种。倘若将制造材料作为划分依据,可以将其划分为皮革、金属、竹木三种形式。打击乐器组拥有丰富的表现力,其乐曲演奏技能也十分多样化,乐器拥有鲜明个性特征,地方特色突出。IT领域中的MIDI音乐创作设计,其打击乐器音色模仿度较高,从音序技巧方面来看,比较简单,通过正常方法可以将乐器音响效果真实模拟出来。2.4.1技术选择。大部分情况下,相关打击乐器时间上整体呈现出一种较短的特征,因此音色合成难度较低。传统形式下,合成器、硬件音源中的打击音色数量不多。但在音色合成技术逐渐壮大的基础上,利用采样技术就能简单形成预期的打击乐效果。现阶段的民族打击乐音源非常多,部分是利用采样技术创作音源,像是GIGA音色、KongAudio;同时还有以波表技术为基础创作合成的音源,例如坦克音源,在上述两种合成技术条件下,打击乐音色呈现效果也十分不错。2.4.2音色技巧。力度能够影响打击乐效果,力度调节是设计打击乐声部音序中的关键环节。因此,打击乐通常不会存在力度分层技术,利用力度可以控制打击乐器音量,有助于调节打击乐中各个声部的平衡性。中国民族传统打击乐器拥有鲜明个性特征,同时其音源合成技术也较为高超,因此通常不会与相同音色进行叠置,也很少会看见真实打击乐进行叠置。2.4.3MIDI音序编写技巧。打击乐器组音序编写的关键在于精准把握每件乐器的声场排布以及声部的平衡。所有打击乐器必须使用的技巧是量化技巧,量化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是精确量化,第二是人性量化。精确量化主要是指针对各个打击乐器声部进行全面的节拍调整,使节拍对齐,简而言之,就是保证打击乐在准确的节拍位置出现,避免延迟现象的出现。人性量化主要指在打击乐多种声部中融入人性化成分,在现实的打击乐各个声部中,无法保证全部的打击乐器能够准确演奏出节拍,必定会出现延迟现象。因此当IT领域中实施编辑MIDI音序工作时,可以通过人为方法,把个别打击乐进行适度位移,通过该种方法,能够提高打击乐的真实感。

3总结

中国民族乐器的类型丰富多样,乐器的个性鲜明并且极具表现力,不过民族音源的融合性不太理想,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阻碍了民族音源的开发以及设计。随着民族音源多元化发展,IT领域能够满足民族音源创作需求。结合先进的MIDI编辑技术,利用藕节MIDI方法制作出优质的民族音源已经不再是空想了。

参考文献:

[1]程明.电子音乐制作中的弦乐音源演奏法转换研究[J].音乐传播,2016,15(01):103-108.

[2]曹正钰.浅议现代计算机音乐制作中的音源[J].黄河之声,2016,18(2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