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调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0:02:41

民调范文篇1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及时调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人民调解活动及相关的指导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经纠纷当事人申请或者同意,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社会公德,通过说服、疏导、协商等方法,促成纠纷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民间纠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的纠纷。

第四条人民调解应当遵循合法合理、平等自愿、及时便民、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得收取费用。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其所在地的司法所具体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鼓励根据自愿原则和具体情况,因时因地采取其他方式调解民间纠纷。

第二章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

第九条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调解民间纠纷,促进邻里和睦、社会和谐;

(二)通过调解民间纠纷宣传法制,弘扬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

(三)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开展的情况。

第十条村(居)民委员会、乡(镇)、街道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村(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以自然村、小区(楼院)等为单位,设立调解小组。

人民调解委员会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第十一条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至九人组成,设主任一人;根据需要,可以设副主任。主任、副主任在委员中产生。

多民族聚居地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委员。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适当比例的女性委员。

第十二条村(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除由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兼任的以外,由群众推举产生。

第十三条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可以从下列人员中聘任:

(一)乡(镇)、街道辖区内村(居)民委员会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

(二)乡(镇)、街道的司法助理员;

(三)在乡(镇)、街道辖区内居住的其他人员。

第十四条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聘请社会志愿人员担任调解员。

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调解员统称人民调解员。

人民调解员应当公道正派,在群众中有威信,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

第十五条人民调解员任(聘)期三年,每三年推举或者聘任一次,可以连任或者续聘。

人民调解员不能履行职务的,由原推举或者聘任单位另行推举或者聘任;严重失职或者违法乱纪的,由原推举或者聘任单位撤换。

第十六条人民调解员调解民间纠纷,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徇私舞弊,偏袒一方纠纷当事人;

(二)侮辱纠纷当事人;

(三)泄露纠纷当事人的隐私、商业秘密;

(四)索取、收受纠纷当事人的财物或者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五)扩大和激化矛盾。

第三章民间纠纷的受理和调解

第十七条发生民间纠纷,纠纷当事人可以向住所地或者纠纷发生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书面或者口头调解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受理和调解;纠纷当事人没有申请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主动调解,但纠纷当事人表示异议的除外。

跨地区的民间纠纷,由相关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调解。

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和调解民间纠纷,应当进行登记。

第十八条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得受理和调解下列纠纷:

(一)法律、法规规定由专门机关处理的;

(二)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已经依法处理的。

第十九条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接受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其他机关的委托,调解委托机关受理的民间纠纷。

第二十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了解纠纷当事人的要求及其理由,根据需要核实纠纷事实。

第二十一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的主持人,由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定,也可以由纠纷当事人共同选定。

纠纷当事人可以选择人民调解员,未选择的,由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定。

第二十二条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纠纷,可以由一名人民调解员主持,即时组织调解。

权利义务关系复杂、争议较大的纠纷,可以由两名以上人民调解员参加调解。

第二十三条纠纷当事人对人民调解员提出回避要求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予以更换。

第二十四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可以在专门设置的调解场所进行,也可以在方便纠纷当事人的其他场所进行。

第二十五条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自主决定接受或者不接受调解,自愿达成或者不达成调解协议。

纠纷当事人可以委托人提出申请、参加调解和订立调解协议。

第二十六条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应当如实陈述纠纷事实,提供真实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七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一般公开进行,但是涉及纠纷当事人的隐私、商业秘密或者纠纷当事人表示反对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制作调解笔录,记录调解结果。调解笔录和调解结果应当经人民调解员和纠纷当事人签名确认。

第二十九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一般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调解结束。

第四章调解协议及其履行

第三十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的民间纠纷,根据需要或者纠纷当事人的请求,制作调解协议书。

第三十一条调解协议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纠纷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有委托人的,应当写明委托人的基本情况以及权限;

(三)纠纷简要事实、争议事项及各方责任;

(四)纠纷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五)履行调解协议的方式、地点、期限等其他事项。

调解协议书由参加调解的纠纷当事人、委托人、人民调解员签名或者盖章,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并送达纠纷当事人。

第三十二条纠纷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

第三十三条纠纷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又反悔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按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纠纷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调解协议,做好纠纷当事人的工作,督促其履行;

(二)纠纷当事人提出调解协议内容不当,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发现调解协议内容不当,在征得纠纷当事人同意后,再次进行调解;

(三)对经督促仍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告知纠纷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通过其他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第五章指导和保障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指导本地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有计划地对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十五条司法所应当对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纠纷当事人咨询人民调解工作的有关问题进行解答;应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请求或者根据需要,协助、参与具体纠纷的调解。

司法所应当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检查,发现违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提出纠正建议;对纠纷当事人就人民调解工作有关问题的投诉依法进行处理。

第三十六条人民法院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调解协议被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变更、撤销,或者被确认无效的,可以以适当方式告知当地司法行政机关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发现人民调解员违反自愿原则,强迫纠纷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应当及时向当地司法行政部门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纠正建议。

基层人民法院可以组织人民调解员旁听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

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安排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

第三十八条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乡(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为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三十九条村(居)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后,应当将设立情况报所在地司法所备案。

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后,应当将设立情况报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十条人民调解员在调解民间纠纷活动中,受到威胁、恐吓或者打击报复的,有关机关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第六章附则

民调范文篇2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人民调解工作,及时调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人民调解活动及相关的指导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人民调解,是指人民调解委员会经纠纷当事人申请或者同意,依据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以及社会公德,通过说服、疏导、协商等方法,促成纠纷当事人自愿达成和解协议的活动。

本条例所称民间纠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的纠纷。

第四条人民调解应当遵循合法合理、平等自愿、及时便民、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原则。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不得收取费用。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管理。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其所在地的司法所具体指导和监督。

第六条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条鼓励根据自愿原则和具体情况,因时因地采取其他方式调解民间纠纷。

第二章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

第九条人民调解委员会是调解民间纠纷的群众性组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调解民间纠纷,促进邻里和睦、社会和谐;

(二)通过调解民间纠纷宣传法制,弘扬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

(三)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开展的情况。

第十条村(居)民委员会、乡(镇)、街道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

村(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以自然村、小区(楼院)等为单位,设立调解小组。

人民调解委员会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第十一条人民调解委员会由委员三至九人组成,设主任一人;根据需要,可以设副主任。主任、副主任在委员中产生。

多民族聚居地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的委员。

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适当比例的女性委员。

第十二条村(居)民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除由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兼任的以外,由群众推举产生。

第十三条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可以从下列人员中聘任:

(一)乡(镇)、街道辖区内村(居)民委员会设立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

(二)乡(镇)、街道的司法助理员;

(三)在乡(镇)、街道辖区内居住的其他人员。

第十四条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聘请社会志愿人员担任调解员。

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调解员统称人民调解员。

人民调解员应当公道正派,在群众中有威信,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

第十五条人民调解员任(聘)期三年,每三年推举或者聘任一次,可以连任或者续聘。

人民调解员不能履行职务的,由原推举或者聘任单位另行推举或者聘任;严重失职或者违法乱纪的,由原推举或者聘任单位撤换。

第十六条人民调解员调解民间纠纷,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徇私舞弊,偏袒一方纠纷当事人;

(二)侮辱纠纷当事人;

(三)泄露纠纷当事人的隐私、商业秘密;

(四)索取、收受纠纷当事人的财物或者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五)扩大和激化矛盾。

第三章民间纠纷的受理和调解

第十七条发生民间纠纷,纠纷当事人可以向住所地或者纠纷发生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书面或者口头调解申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受理和调解;纠纷当事人没有申请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主动调解,但纠纷当事人表示异议的除外。

跨地区的民间纠纷,由相关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调解。

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和调解民间纠纷,应当进行登记。

第十八条人民调解委员会不得受理和调解下列纠纷:

(一)法律、法规规定由专门机关处理的;

(二)人民法院、公安机关或者其他机关已经依法处理的。

第十九条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接受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和其他机关的委托,调解委托机关受理的民间纠纷。

第二十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了解纠纷当事人的要求及其理由,根据需要核实纠纷事实。

第二十一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的主持人,由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定,也可以由纠纷当事人共同选定。

纠纷当事人可以选择人民调解员,未选择的,由人民调解委员会指定。

第二十二条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纠纷,可以由一名人民调解员主持,即时组织调解。

权利义务关系复杂、争议较大的纠纷,可以由两名以上人民调解员参加调解。

第二十三条纠纷当事人对人民调解员提出回避要求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予以更换。

第二十四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可以在专门设置的调解场所进行,也可以在方便纠纷当事人的其他场所进行。

第二十五条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自主决定接受或者不接受调解,自愿达成或者不达成调解协议。

纠纷当事人可以委托人提出申请、参加调解和订立调解协议。

第二十六条在人民调解活动中,纠纷当事人应当如实陈述纠纷事实,提供真实的证明材料。

第二十七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一般公开进行,但是涉及纠纷当事人的隐私、商业秘密或者纠纷当事人表示反对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应当制作调解笔录,记录调解结果。调解笔录和调解结果应当经人民调解员和纠纷当事人签名确认。

第二十九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一般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调解结束。

第四章调解协议及其履行

第三十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的民间纠纷,根据需要或者纠纷当事人的请求,制作调解协议书。

第三十一条调解协议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纠纷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二)有委托人的,应当写明委托人的基本情况以及权限;

(三)纠纷简要事实、争议事项及各方责任;

(四)纠纷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五)履行调解协议的方式、地点、期限等其他事项。

调解协议书由参加调解的纠纷当事人、委托人、人民调解员签名或者盖章,加盖人民调解委员会印章并送达纠纷当事人。

第三十二条纠纷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

第三十三条纠纷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又反悔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按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纠纷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调解协议,做好纠纷当事人的工作,督促其履行;

(二)纠纷当事人提出调解协议内容不当,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发现调解协议内容不当,在征得纠纷当事人同意后,再次进行调解;

(三)对经督促仍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告知纠纷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通过其他合法途径解决纠纷。

第五章指导和保障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指导本地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和制度建设,有计划地对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十五条司法所应当对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纠纷当事人咨询人民调解工作的有关问题进行解答;应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请求或者根据需要,协助、参与具体纠纷的调解。

司法所应当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进行检查,发现违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提出纠正建议;对纠纷当事人就人民调解工作有关问题的投诉依法进行处理。

第三十六条人民法院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调解协议被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变更、撤销,或者被确认无效的,可以以适当方式告知当地司法行政机关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发现人民调解员违反自愿原则,强迫纠纷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应当及时向当地司法行政部门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纠正建议。

基层人民法院可以组织人民调解员旁听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

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状况,安排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

第三十八条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乡(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为人民调解委员会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三十九条村(居)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后,应当将设立情况报所在地司法所备案。

民调范文篇3

今年以来,我局抓住民调工作责任制这一关键,层层落实责任制。首先,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民调工作领导小组,副局长任副组长,三级机构主要责任人为成员,具体负责民调工作,把民调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定期调研解决重大民调案件,对各三级机构实行主要负责人负责制,明确责任。其次,实行局班子成员定期值勤接待制,发现上访问题及时处理,决不拖延,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给上访人员一个明确的答复,限期解决,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再次,进一步明确了我局各三级机构负责人岗位责任,包括处理时限要求及责任追究。2011年以来,文化系统处理接待群众来访3例,未发生越级访、重大访现象。

二、健全民调各项工作制度

为使民调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一方面,我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民调接待制度,使民调工作开展顺利。另一方面,我局建立了民调工作台帐,对民调有关工作及时登记,并对处理过程、结果进行记载。此外,在硬件建设方面,我局做到了办公地点、人员到位,对各项工作制度纳入规范化、系统化管理。

民调范文篇4

一、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治调组织职能,积极推行十户联防新举措。

针对农村社会治安形势日趋复杂的新情况,我们镇民调中心不断抓改革、抓防范、抓管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治调组织作用,进一步发展完善“十户联防”机制,达到了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防范的目的。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现在我们实行的“十户联防”机制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一个分工明确的治调组织。全村每相邻十到二十个农户分成一个治调小组,选配一个有威信的村民担任民间纠纷信息员,同时兼任治调小组长,负责本组民事纠纷排调工作。每十个治调小组再选配一名知法、懂法、有一定文化程度的村民任治调组长和民事纠纷调解员,全体治调组长组成村治调委员会,专门负责调解重大疑难纠纷和督促农村社会综治工作。

二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包括矛盾纠纷登记制度、共同调解制度、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矛盾纠纷信息传递与反馈制度、统计制度、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及十户联防公约等,并做到制度上墙。

三是有两份村组签订的、用以明确各自责任的综治责任书。责任书细化为责任人、本户职责、责任目标、考核与奖励等四项内容,确保出现问题责任到人。

四是有三块法制宣传阵地。村里充分动员团、妇、老年协会等组织在各组中经常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群众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在镇调解中心的积极指导和帮助下,各村治调委员会和“十户联防”组织认真开展工作,积极发挥作用。今年10月份梅庄村村民张贤到邻居郭兰柱家串门,不留神被郭兰柱家的狗咬伤,后到医院治疗,郭兰柱拒不支付医药费,多次交涉未果,两家为此发生争执,差点动起家伙,两家所属的联防组长张平泉了解情况后,首先从自家拿出钱来交给了伤者,平息了纠纷,随后多次给郭兰柱做思想工作,推心置腹,摆事实,讲道理,宣传法律政策,最终郭兰柱承认了错误,在知道是张平泉组长拿出的费用后,深受感动,连忙把钱归还了联防组长张平泉,并为自己不理智的行为后悔不迭。就这样,一场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李德庄村村民梁会来对“十户联防”的好处是深有体会,逢人便讲“是联防组织保住了他的新‘三马’”。原来事情是这样的:村民梁会来家今年8月份刚刚买了一辆价值一万两千元的农用运输车,那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他早早的进入了梦乡,深夜一点左右,在夜幕掩盖下,几个盗贼悄悄地进入了他的院子,打起了那辆新车的主意,恰好联防小组的梁会乔和李书军值班巡逻经过这里,看到他家大门敞开着,正打算喊醒他家人起来关好门,突然几个黑影从院子里窜出来夺路而逃,二人顿时明白了,一边高喊“捉贼”,一边紧追,由于天黑,盗贼很快消失在了茫茫夜幕中,被吵醒的梁会来起来后发现新车已经被推出了车棚,幸亏联防队员值班发现情况才不至被贼偷走,一辆新车就这样保住了,类似这样的例子在街关镇不胜枚举。

“十户联防”新举措推行以来,我镇矛盾纠纷信息反馈渠道更加畅通,各类民间纠纷调解成功率大幅度提高,农村社会治安案件逐步减少,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今年1—10月份,全镇各村“十户联防”组织自行成功调解各类民事纠纷共37起,调解成功率为91%,有效地巩固了创安活动成果,减轻了政府综治部门的负担。

二、加强民调网络建设,增强驾驭稳定能力

2007年以来,我镇大力加强调解组织建设,完成了对调解中心、各村调委会的调整、整顿和充实工作。镇调解中心在原有司法所、派出所、法庭的基础上吸收信访、计生、民政、农委、经委、教委、工商、医院等部门充实到矛盾纠纷调解中心来,镇党委分管领导任主任,司法所长为专职副主任,有关部门共同参与、依法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从而加强了民调组织队伍,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各自为政的局面彻底扭转,把这三种调解方式整合在一个平台上运作,由矛盾中心集中受理,分流,分类调处,重大复杂矛盾纠纷采取联合互动调解。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协同配合,起到了节约司法资源,降低诉讼成本,缓解公安派出所工作压力的良好效果。

进入九月份后,为了确保国庆和党的“十七大”期间全镇社会和谐稳定按照上级部署,我镇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全镇开展了解决信访稳定突出问题的集中行动。一是组织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大排查。班子成员包片,一般干部包村,实行拉网式排查,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逐一建立台帐,进行预警分析,制定对策。并根据矛盾纠纷类型和部门职责,确定主要承办单位,进行分流,落实交办督办。对重大疑难的案件和重大苗头性、全局性的问题由党委、政府有包片班子成员和有关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席会,研究出应急决策。此次排查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2起,调处率达100%,成功率100%。二是着手做好信访稳定工作,把“”怀疑人员和信访不稳定人员共计16名,列为重点监控人员,明确责任,细化到人,每名重点监控人员都有包片领导、包村干部及“十户联防”成员进行全天候巡视,确保不发生意外情况。三是加强对“两劳”回归人员的帮教工作。各村、居委会、镇直机关各单位严格掌握“两劳”回归人员情况,责任到人,认真做好对他们的帮教工作,尽可能地减少重新违法犯罪。严密细致的工作保证了我镇在国庆和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没有发生一起进京上访事件。

三、扎实推进镇民调中心建设,构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新机制

(一)硬件建设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公条件。镇政府出资8万元建起高标准办公用房4间,其中包括接待室一间,专门设有接待人员负责接待,室内备有纸杯和开水,接待人员态度热情,增加了与来访人员的亲和力,办公室两间,供民调中心工作人员日常办公,30平米民事调解大厅一间,用来对复杂、疑难纠纷的调处。购置了办公桌、椅、橱柜等办公设备,使办公环境和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有力的提高了办案效率。

二是狠抓队伍建设,着力提高调解人员业务水平。民调中心现有工作人员5名,全部由政治可靠、有威信、有业务基础的干部组成,学历均在法律专科以上。为不断提高调解人员业务水平,我们一方面积极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培训,通过学习法律、法规、调解工作经验介绍、业务交流等形式丰富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撰写调解心得,每当调解一起较为复杂的纠纷后,要求参加人员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不足,从而不断完善和提高。

(二)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各项调解工作制度。

1.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重大疑难纠纷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密切掌握矛盾的发展动向是调解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因而我们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制度。每月开展常规排查,在“五一”、“国庆”、“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开展定期排查,在重要会议等敏感时期进行专项排查,做到定期排查与专门排查相结合。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把排查范围从原来的村扩展到各规模民营企业,实现了排查范围的全覆盖。在镇机关各部门中建立矛盾纠纷情况书面通报制度,月底各部门要将掌握的矛盾情况向司法所报送,改变以往排查工作由司法所一家单打独斗的情况。由于排查制度的不断完善,使我们的调解工作掌握了主动,能够在最佳时机介入矛盾纠纷的调处。

2.建立镇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制度。参加的接待的人员为:党委、政府副科级以上班子成员。从周一到周五每位班子成员轮流安排接待,遇上假日或工作繁忙时顺延。信访接待室设在镇调解中心。

3.坚持重大矛盾主动介入调处制度。发生重大矛盾纠纷时,镇调委会都能够在获悉情况后的第一时间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控制事态扩大,并主动介入纠纷的调处,直至纠纷妥善解决。今年6月25日,五里屯村魏某随施工队到邻村张某家盖房,不慎被水泥板砸断了腿,伤者家属10余人赶到张某家要求赔偿,情绪激动,话语难听,一时双方剑拔驽张,我们接到村治调会的情况通报后,迅速组织人员赶赴现场,主动为双方劝解、协调,在调委会的努力下,仅用了三个小时纠纷就得到了妥善解决。

4.强化疑难案件联合调处制度。在镇调委会直接受理或由基层调委会移送的案件中,有一部分案件涉及多个部门,而且已经由其他部门或基层调委会多次调解,形成客观上的疑难案件,我们主要通过“部门联动、司法为主”的联合调处方式来解决疑难问题。例如2007年2月发生的拜口村孙某、袁某与李某宅基纠纷,该纠纷因拖延时间较长、涉及地形复杂导致难以分界而且证人已经过世,经过发生地拜口村治调会和镇土地所调解,均未妥善解决。最终该起纠纷移交到镇调解中心,在整个调处过程我们始终坚持“部门联动、司法为主”邀请纠纷三方当事人和村调委会及镇土地所参加,经过20多天的艰苦工作,终于解决了该起纠纷,事后三方均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5.有效落实调解回访工作制度。在一些抚养、赡养纠纷中,因为调解协议的履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一直注重调解回访工作,并使之制度化。通过回访及时掌握纠纷调处的效果和协议履行情况,对不全面履行或不履行协议的,说服教育当事人,督促其履行协议。通过回访还可以了解到其它一些隐藏在民间的矛盾纠纷。

(三)加强档案管理,实现科学化、规范化

民调范文篇5

第一条为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职人民调解员作用,进一步提升人民调解员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管理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完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部署要求,按照“精、专、优”的要求,大力推进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职人民调解员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专职人民调解员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骨干作用,为平安建设作出贡献。

第三条加强专职人民调解员管理的基本任务是:通过规范聘用程序,努力在全市建立一支“专职专用专酬”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建立各项制度,逐步形成专职人民调解员管理有章法、调解有程序、监督有依据的良好运行机制;健全保障体系,确保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的稳定。

第四条专职人民调解员是指由县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考核聘任和管理,以人民调解为岗位,专门从事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并取得相应报酬的人员。

第五条专职人民调解员履行职责,依法受法律保护。

第二章录用

第六条专职人民调解员工作岗位,一般设置在县(市)区人民调解中心、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专职人民调解员配置名额由各地根据具体情况设定。

第七条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聘任工作由县(市)区司法局组织实施。司法局应当根据辖区内人民调解工作需要,依据本《办法》制定具体聘任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报上级司法行政部门备案。

第八条专职人民调解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拥护党的领导,公道正派,有较高群众威信,热爱人民调解工作;

(二)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一定的法律、政策知识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

(三)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上、6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能胜任人民调解工作。

具有县、乡(镇)党政正职和政法机关工作经历的人员可优先聘用。

第九条专职人民调解员聘任工作应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

第十条专职人民调解员聘任的一般程序:

(一)招聘公告;

(二)对应聘人员进行资格审查;

(三)对审查合格的进行公开考试或考核;

(四)对考试或考核合格的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考查;

(五)根据考试或考核、考查结果确定聘任人员名单;

(六)签订聘用合同。

第十一条专职人民调解员考试(考核)工作由县级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经考试(考核)合格的人员,由县级司法行政部门办理聘用手续。

第十二条县级司法行政部门对正式聘任的专职人民调解员建立个人档案,并将专职人民调解员花名册报上级司法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聘用期为1年。聘用期满后,根据双方意愿以及工作需要可以续聘。

第三章管理

第十四条专职人民调解员的日常工作接受司法行政机关业务指导和管理。

第十五条专职人民调解员应统一佩带人民调解徽章,工作证由市司法局统一制作,县级司法局统一编号登记。

第十六条专职人民调解员工资待遇参照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工资水平执行,纳入财政预算,并按规定为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专职人民调解员因从事调解工作致伤致残,生活发生困难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提供必要的医疗、生活救助;在人民调解工作岗位上殉职的人民调解员,其配偶、子女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抚恤和优待。

第十七条聘任(聘用)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费用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

第四章工作职责

第十八条专职人民调解员的工作职责:

(一)调解矛盾纠纷;

(二)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分析活动,预防矛盾纠纷;

(三)宣传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

(四)及时报告重大矛盾纠纷情况,协助有关部门做好防控调处工作,防止矛盾纠纷激化;

(五)向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反映社情民意;

(六)做好纠纷登记、统计和调解档案管理工作;

(七)协助开展人民调解指导管理工作;

(八)完成县级人民调解中心、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司法行政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五章工作原则

第十九条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调解工作原则:

(一)自愿平等的原则;

(二)依法调解的原则;

(三)公平公正的原则;

(四)尊重当事人权利的原则。

第二十条实行统一收案、结案。纠纷应在30个工作日内调处结案;如遇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应及时处理;对调处结案的纠纷案件,一律实行回访制度,复杂案件实行专人包案,重点回访。

第六章工作纪律

第二十一条专职人民调解员上岗时,着装应整齐大方,佩带人民调解徽章上岗;履行职务应坚持原则,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举止文明,廉洁自律。

第二十二条专职人民调解员调解纠纷,应遵守下列纪律:

(一)不得徇私舞弊;

(二)不得对当事人压制、打击、报复;

(三)不得侮辱、处罚纠纷当事人;

(四)不得泄露当事人隐私;

(五)不得吃请受礼;

(六)不得以任何名义向纠纷当事人收费;

(七)调解达不成协议的,人民调解员不得担任任何一方的诉讼人,不得为一方或双方介绍诉讼人。

第七章培训

第二十三条县级司法行政部门应当有计划地对专职人民调解员进行培训,原则上每年培训一次。培训期间的学习成绩和鉴定作为其年度考核的依据之一。

第二十四条专职人民调解员应参加有关人民调解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培训,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第八章考核

第二十五条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考核分为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年度考核以日常考核为基础。考核内容包括人民调解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度以及遵守工作纪律情况。

第二十六条专职人民调解员的考核由县级司法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第九章奖励

第二十七条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应对工作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专职人民调解员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十八条对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专职人民调解员,可以根据实际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长期从事人民调解工作,任劳任怨,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突出贡献的;

(二)刻苦钻研人民调解业务,认真总结人民调解工作经验,勇于开拓创新,对发展人民调解工作理论,丰富人民调解工作实践作出突出贡献的;

(三)在调处民间纠纷工作中,制止纠纷激化或减轻危害后果作出突出贡献的;

(四)及时提供民间纠纷信息,为防止或减轻因民间纠纷激化引起的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发生,作出较大贡献的。

第十章过错追究

第二十九条专职人民调解员违反相关工作纪律,县级司法行政部门视其情节给予批评、告诫、留任察看等处分;情况严重的,予以解聘;触犯法律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第三十条对矛盾纠纷发现或报告不及时、调处不得当,致使民间纠纷激化引发下列案件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一)故意杀人、伤害、投毒、纵火、爆炸等恶性案件;

(二)自杀死亡案件;

(三)群体械斗致人伤亡的案件;

(四)群体性上访影响恶劣的案件;

(五)民间纠纷激化引发的其他案件。

第十一章辞退

第三十一条专职人民调解员因工作严重失职在当地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聘用单位应予解聘,并在五年之内不得再从事人民调解工作。

第三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市)区司法行政机关予以辞退:

(一)因民间纠纷激化受到责任追究的;

(二)本年度考核不合格的;

(三)有违规违纪行为或者不遵守职业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

民调范文篇6

同志们:

最近,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进-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意见》即县委办、县府办(2008)31号文件,这充分说明县委、县政府更加高重视人民调解工作,坚持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一方稳定,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为了全面贯彻这个《意见》,经请示县主要领导同意,今天在这里召开有各镇乡分管政法工作的领导,专(兼)司法所所长,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及司法局全体干部的人民调解工作培训会议,一是学习贯彻这个《意见》,二是对人民调解员进行业务培训。目的就是通过对新时期人民调解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进行讲解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以促进调解人员更快、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赋予他们的各项新要求、新内容和新方法,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在促进社会稳定中的职能作用。下面我就如何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进-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意见》,扎实做好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讲以下意见:

一、认真学习,把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2008]31号文件上来,充分认识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项重要工作。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讲,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从xx工作的角度看,做好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是符合县委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三大战咯、抓住三大重点,推动xx经济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县委提出的建设四川丘区经济强县的扩权目标的要求。

长期以来,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人民调解工作者辛勤工作、无私奉献,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努力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据统计,近三年来,全县各类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民间纠纷xxxxx件,防止民转刑xxx件;防止因民间纠纷引起的自杀xxx件,防止群众性械斗xxx件,防止群体性上访xxx件;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队伍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先后有xx个集体,xx名个人分别受到国家司法部和省、市人民政府表彰,有效地发挥了人民调解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一道防线”的重要作用,有力地保障了全县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因此,能否搞好人民调解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群众的生产、生活秩序,关系到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实践看,我们通过对大量民间纠纷的调解,使纠纷当事人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化解矛盾、消除隔阂,防止矛盾激化,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和工作秩序,促进安定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所以,我们司法行政机,各级人民调解组织一定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清醒认识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战略决策和部暑上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31号文件上来,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标准上去思考和做好司法行工作和人民调解工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尽最大努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认真贯彻,把县委、县政府[2008]31号文件作为我们在今后一个时期抓好人民调解工作的行动指南。

人民群众期盼富,渴望和谐,希望安宁,而人民调解不但表现为一种解决纠纷的方式,而且体现-种社会秩序的安排,反映了传统文化迫求自然秩序和谐的理想,同时也是最实际、最及时的群众工作。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进-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意见》,就是以为民、爱民、富民、安民为根本出发点,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为目标。因此,这个《意见》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抓好人民调解工作的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入研究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整合社会调解资源,建立健全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把一切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吸收到人民调解体制中来,更好地服务于三台社会经济的发展。

1、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规范化建没。

加强发展新型人民调解组织。要以镇乡(街道)调解组织建设为骨干,以村(居)调解组织为基础,不断建立和完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行业的调解组织建设,如我县xx镇已建的麦冬协会调解组织,努力在学校、医院和民营私营企业成立调解组织,使调解工作深入到各行各业、社会各个领域,为应调尽调奠定组织基础。

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是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根本保证,县司法局将加大对各镇乡人民调解组织的指导,帮助其建立和完善以责任制度为核心的业务学习、请示汇报、共同调解、重大纠纷讨论、矛盾纠纷排查、登记与统计、档案管理、总结评比等-系列制度,确保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

加强规范化建设。-是镇乡(街道)人民调解室庭(室)做到“六有”,有吊牌、印章、场所、调解文书、台账、制度。二是要规范调解程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民事案件的若干现定明确,“人民调解协具有民事合同性质”,这使人民调解协具有了一定的法律效力。因此,我们要从立案、调查、调解、回访四个程序统-,县司法局已对纠纷调解申请、受理登记、调查笔录、调解笔录、调解协议、当事人须知、回访记录、案件补贴审批表、纠纷登记台账、卷宗封面等文书资料统一印制,确保调解程序规范性和调解协议的合法性。

2、努力抓好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

优化人民调解员队伍结构,采取选举、聘任等方式,从离休干部、教师、工人中,挑选有文化、懂政策、有热心、年富力强,威信高的人员充实到调解组织中来,最大限度地吸收广大群众和党政机关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领导干部参加人民调解工作。切实改善人民调解组织结构,逐步建立起一支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精、群众威信高、热爱调解工作的人民调解员队伍。积极推广xx镇首席人民调解员制度、xx镇人民调解员进住派出所的作法。县司法局将制定人民调解员管理细则,分别从人员选聘、任职条件、工作职责、工作纪律、调解原则、学习培训等方面的内容作具体规定。

围绕调解为民的要求,抓好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镇乡调委会主任的培训由县司法局组织实施,采取以会代训、案例讲解、调解技巧探讨、经验交流、现场答疑等多种形式,着力提升调解人员的调处纠纷能力和政策法律水平。对村、社等单位和部门的调解人员的培训由各镇乡组织实施,县司法局派员授课。县、镇乡争取每年对司法所长、调委会主任、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企业调解干部和村、社调解人员专业培训两次以上。通过培训,全面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政策法律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实现依法、公平、公正调解。

3.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考核机制

把人民调解工作纳入年度综治工作管理目标,进行量化管理,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考核,提高调解工作的质量。一是严格执行xx县财政局,xx县司法局联合下发的《xx县人民调解员调解案件补贴发放实施办法实施细则》,县对镇乡、村(居)成功调解民事纠纷,且案件合符调解文书标准,经评审合格的,根据所调解民事纠纷案件类型认定标准,按一般民事纠纷每件50元;疑难民事纠纷每件100元;重大民事纠纷每件150元的标准补贴。二是严执行xx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共xx县委目标督查办公室,xx县人民政府目标督查办公室《关于人民调解工作目标考核的通知》,分别对各镇乡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队伍建设、加强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规范开展、作用发挥突出、宣传总结五个方面工作内容进行评比考核,其考核情况将作为年度综治工作考核和评选先进的重要依据。三是各镇乡要将责任落实到各村居、各部门,把人民调解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

4,积极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

各级调解委员会在调解公民与公民之间发生的各种民事纠纷的基础上,还积极参与调解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民事纠纷。在搞好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常见性、多发性民间纠纷的同时,积极介入公民与法人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发生的各种民事纠纷的调解,努力拓展人民调解工作领域,做到哪里有民间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坚持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科学把握民间纠纷发生规律,对纠纷引发的原因和苗头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时向党委、政府和村(居)民反映社情民意,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纠纷激化。

5.努力构建复合型调解工作机制。

具体来讲,就是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将人民调解工作与基层法律服务相结合。即利用法律服务人员具有法律知识的优势,及时为调委会调处纠纷提供法律帮助。二是将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构建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同公安派出所、法庭、计生、民政、国土、村建、林业、税务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形成“领导重视、建立网络、上下联动、多方配合,整体推进”的“三为一体”大调解工作格局,实行“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的“五理”工作机制,将辖区范围内涉及不同主体、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民事争议、行政争议等纳入调处范畴,真正做到有案必受、有受必理、有理必果、有果必公。三是将人民调解与普法教育相结合。大多数的矛盾纠纷都与群众缺乏相关法律知识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我们在调解过程中注重普法教育,把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与调处平息纠纷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巩固和发展人民调解工作,又促进了普法依法治理。四是将人民调解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深入开展联防联调、民间纠纷大排查活动,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真正筑牢社会维稳的“第一道防线”。

三、认真落实,我们要以人民调解工作为己任,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维护人民权益,是党的根本宗旨的要求,也是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目的。调解工作搞得好,就能增进人民团结,维护社会安定,减少纠纷,预防犯罪,促进了“两个文明”健康发展。但是,人民调解员又是调解工作的主体,所以,人民调解员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了解分析和掌握影响当地社会政治稳定的重点矛盾纠纷,提出具体的工作措施;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迅速进入情况,提出可行的预防和应急应变措施。2002年中办发[2002]23号文件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及部颁规章,对人民调解员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认真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对我们广大人民调解员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具体应做到以下五点:

1、在工作上,要做到争取领导。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领导多次听取司法局关于人民调解工作情况汇报,又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下发了《关于进-步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意见》,对人民调解的组织建设.工作经费.工作程序和目标考核等方面作了明确的具体的规定,这说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各镇乡党委、政府也要把人民调解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研究解决人民调解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努力为人民调解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各相关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协调,形成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合力。因此全体司法行政干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要主动争取领导,当好参谋,及时调处和化解矛盾纠纷,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法为民的思想,形成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要紧紧围绕人民调解工作这个光荣而崇高的事业,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干好这项工作,真真做到“上分政府之忧,下解百姓之愁”。

2、在素质上,要做到四个提高。

第一,提高优良的政治思想素质。就是要具有坚定性和敏锐性,坚定性,是指贯彻执行党的十七大依法治国方略的坚定性;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坚定性;忠于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性;兢兢业业工作,严格要求的坚定性;具备了思想素质的坚定性,加强全面素质与能力的培训,才能成为人民调解员的自觉行动。敏锐性,是人民调解员工作特性的要求。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因此,要求人民调解员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了解分析和掌握影响当地社会政治稳定的重点矛盾纠纷,提出具体的工作措施;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迅速进入情况,提出可行的预防和应急应变措施。

第二、提高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人民调解员作为最基层的法律工作者,应当维护法律尊严,维护公平正义,应当坚持原则,爱岗敬业,热情服务,诚实守信,举止文明,廉洁自律,注重学习,不断提高法律、道德素质和调解技能。人民调解工作是个艰苦的工作同时又是一个直接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基层工作,只有真正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的人才能长期坚持下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成为化解民间纠纷的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

第三、提高丰富的文化科学素质。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工作,它存在于各项工作之中,涉及到多个领域、各个方面。从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和任务看,人民调解员的知识结构中,还应包括:作为工作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确定人民调解工作任务的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政策;作为人民调解工作依据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作为提高调解工作水平的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第四、提高敬业的良好品德素质。人民调解工作协调、劝说、服务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决定了它的“配角”地位,是一个既不能出“风头”而又“求人”的事,加上人民调解是一项群众性自治活动,调解人员无职无权。正因为如此,人民调解工作又是最能体现、培养、和锻炼人的道德品质的岗位。要在人民调解员中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修养、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忘我无私的思想品质、遵纪守法的模范作风。

3、在能力上,要做到四个增强。

一是增强纵横有方的协调处理问题的能力。人民调解是群众自治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新的形势下,社会矛盾涉及面广,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多,有公民与公民之间的、有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还有跨地区、跨行业的各类复杂疑难纠纷,所有这些有决定了人民调解对上、对下、纵横协调的工作特色,保持畅通的工作渠道和良好的个人关系,从而形成工作合力,对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锻炼这方面的能力对人民调解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增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民调解员调处矛盾纠纷,是在听取当事人陈述后,根据所掌握的证据材料,帮助当事人分清是非,明确责任。在些基础上根据当事人特点和纠纷的性质、难易程度、发展变化等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向当事人宣传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同时开展耐心细致的说服、导工作,帮助他们统一思想、提高觉悟、端正态度、消除对立情绪,因此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人民调解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三是增强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能力。能够运用各类学科知识,运用收集、筛选、分析、综合的方法,及时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总结调解工作的实践经验,找出矛盾发展规律。

四是增强及时总结归纳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素质和敏锐的思想素质,及时分析研究人民调解工作的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应的措施与对策。当好地方党委政府的参谋,村(居)委会的助手。

4、在方法上,要做到六个有心。

一要有公心。“民不畏寡,而畏不均”,老百姓对人民调解员的要求就是要一碗水端平,调解员要做到不论亲疏远近,都能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公平合理地调处每一起纠纷,不能厚此薄彼。

二要有耐心。调解工作往往要经过多个反复才能成功,人民调解员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持之以恒。

三要有细心。人民调解员对纠纷各方当事人的每句话,每个细节要认真观察,选准切入点,及时调处。

四要有爱心。对纠纷当事人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释之民法,付出爱心,对心灵深处感化他们,极有利于调处工作的开展。

五要有决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对一些矛盾纠纷一次调解不成,就反复多次,最终会工夫不负有心人,水到渠成。

六要有信心。当调解工作遇到困难时,人民调解员要树立信心,不打退堂鼓,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民调范文篇7

人民调解员作为人民调解工作的主体,在日常工作中预防和处理了大量的群体性纠纷和社会热点矛盾,2002年中办发[2002]23号文件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以及部颁规章,对人民调解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目前人民调解员的文化程度、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工作技能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需要。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笔者认为: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员应具备三种素质、四种能力。提高其素质和能力有五种途径。

一、三种素质:

第一,政治思想上的坚定性和敏锐性。这是做好人民调解工作的首要条件。思想上的坚定性,是指贯彻执行党的十五大依法治国方略的坚定性;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坚定性;忠于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性;兢兢业业工作,严格要求的坚定性;具备了思想素质的坚定性,加强全面素质与能力的培训,才能成为人民调解员的自觉行动。具有思想的敏锐性是人民调解员工作特性的要求。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侧重点是不相同的。因此,要求人民调解员必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及时了解分析和掌握影响当地社会政治稳定的重点矛盾纠纷,提出具体的工作措施;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迅速进入情况,提出可行的预防和应急应变措施。

其次,广博的知识。人民调解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工作,它存在于各项工作之中,涉及到多个领域、各个方面。从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特点和任务看,人民调解员的知识结构中,还应包括:作为工作指导思想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确定人民调解工作任务的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政策;作为人民调解工作依据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作为提高调解工作水平的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第三,敬业而勤奋的品德。人民调解工作协调、劝说、服务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决定了它的“配角”地位,是一个既不能出“风头”而又“求人”的事,加上人民调解是一项群众性自治活动,调解人员无职无权。正因为如此,人民调解工作又是最能体现、培养、和锻炼人的道德品质的岗位。要在人民调解员中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修养、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忘我无私的思想品质、遵纪守法的模范作风。

二、四种能力:

一是纵横有方的协调处理问题的能力。人民调解是群众自治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新的形势下,社会矛盾涉及面广,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多,有公民与公民之间的、有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还有跨地区、跨行业的各类复杂疑难纠纷,所有这些有决定了人民调解对上、对下、纵横协调的工作特色,保持畅通的工作渠道和良好的个人关系,从而形成工作合力,对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锻炼这方面的能力对人民调解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民调解员调处矛盾纠纷,是在听取当事人陈述后,根据所掌握的证据材料,帮助当事人分清是非,明确责任。在些基础上根据当事人特点和纠纷的性质、难易程度、发展变化等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向当事人宣传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同时开展耐心细致的说服导工作,帮助他们统一思想、提高觉悟、端正态度、消除对立情绪,因此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人民调解员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三是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能力。能够运用各类学科知识,运用收集、筛选、分析、综合的方法,及时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总结调解工作的实践经验,找出矛盾发展规律。

四是及时总结归纳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专业素质和敏锐的思想素质,及时分析研究人民调解工作的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对策。当好地方党委政府的参谋,村(居)委会的助手。

三、五种途径:

一要加大分级培训的力度。这是提高人民调解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主要渠道。要建立人民调解员分级培训制度,采取分级分批次培训。县司法局培训各级调委会主任,镇(街道)司法所培训人民调解员,村(居)调委会培训调解信息员。通过建立分级培训制度,使每一个调解人员都有参加学习的机会,从而不断补充新的知识。

二要抓好在岗业务学习。各级各类人民调解组织要建立在岗学习制度。年初,制定年度在岗学习计划,每季度针对各个时期不同的工作重点,及时调整学习内容。司法行政部门可采取发放业务试卷,函授答卷等形式,促进全体调解人员学习业务的自觉性。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要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利用召开有关会议,互相交流人民调解工作经验。通过司法行政同法院取得联系,组织人民调解员观摩人民法院庭审、庭调,镇司法所组织调解人员参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庭调等形式,不断拓宽人民调解员的工作视野,拓展工作思路。

民调范文篇8

一、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征的社会主义司法准则

人民调解准则源于我国古代民间调解“排难解纷”、“止讼和解”的优秀传统,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初显雏形,1954年按照宪法正式设立。1989年6月17日,国务院施行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极大地推进和促进了人民调解准则的发展和完善。20年来,在司法部的准确指导下,在各级党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大人民调解员的辛勤工作下,人民调解在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不变中发扬了不成替代的主要效果。

人民调解法的公布施行,是人民调解准则发展的里程碑,关于推进人民调解工作发展、有用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不变具有主要面深远的意义。

二、人民调解工作为推进全镇政治、经济、社会具体协调发展发扬了积极效果

长期以来,我镇一直坚持把增强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基层综治维稳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不断拓展调解方法,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准则,整合全镇直部分和人民调解组织资源。

近年来,我镇针对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特点和发展趋向,紧紧围绕镇委、镇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掘镇内有关部分的本能机能资源,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年,开展了以创“四无”,保安全,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的“人民调解年”活动。年,开展了以化解严重民间纠纷,维护基层不变,构建“和谐洋坪”为主题的“严重民间纠纷集中调处”活动。年,开展了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不变为目的的“我为和谐做奉献”人民调解主题实践活动。年开展了“三联三调”大调解活动。年开展了“人民调解年”活动。年开展了人民调解“和谐使者”大行动。

历经21年的改革和发展,全镇人民调解工作在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准则建设、营业建设、指导治理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打破。人民调解组织收集化建设获得增强,营业建设获得明显成效,工作准则化建设不断完善,人民调解员队伍全体本质,调解技艺和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构成了服务社区、服务群众,顺应洋坪建设发展需求的人民调解工作形式。

当前,全镇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26个,其中,村(居)调委会23个,乡镇(街道)调委会1个,企事业单位调委会1个,其他调委会1个。在全镇初步构成了以乡村(社区)人民调解为基本,以乡镇(街道)人民调解为框架,以司法服务、司法援助为增补的新型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在接边地域、城乡结合部等纠纷多发、易激化的敏感地带初步坚持了多种方式的联防、联调组织,以村(居)调委会为基本的三级调解收集获得稳固和完善。

全镇的人民调解员由1989年的73名专职调解员发展为由人民调解员、屋场调解员、任务调解员、纠纷信息员构成的多方式的515名人民调解队伍。近年来,涌现出了以陈儒征、田产荣、杨守祥、徐联明、贾志望、程宝岚、杜君满、张楚敏等为代表的一批无私贡献、勤劳工作的优异人民调解员,他们在前提艰辛的基层勤恳工作,无私贡献,紧紧围绕改革发展不变大局和党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管治,防备和化解了很多的矛盾纠纷,为建设“和谐洋坪”做出了积极奉献。

近三年来,全镇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年均调处各类民间纠纷400余万件,调解成功率在98%以上,避免因民间纠纷激化能够转化为刑事案件30余件,防止200余人走上犯罪道路;防止因纠纷激化能够惹起的自杀50余人次,防止非正常灭亡50余人;避免群体性械斗10余起;避免群体性上访100余起,触及200余人,为基层群众举行各类法制讲座150余次,受教育人数达2万余人次。为维护全镇社会不变,促进洋坪经济发展发扬了主要效果,获得了镇委、镇县政府的充分一定。

三、顺应时展要求,进一步增强人民调解工作

当前,全镇人民调解工作发展态势优越,潜力较足,“大调解”工作格式基本构成。在今后的工作中,全镇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镇委、镇县政府提出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以“围绕中心,发扬本能机能;突出创新,标准发展;坚持典型,扩展宣传”为首要工作思绪,针对人民调解工作中呈现的新状况、新问题,不断探究新期间化解矛盾纠纷、增强调解工作的新路子,研讨新办法,做大好人民调解工作。

要切实增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结合乡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稳固和发展村(居)、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增强企、事业单位调解组织建设,着力推进改制企业、民营企业坚持调解组织。积极探究行业性的调解组织建设,稳步推进医疗纠纷、交通生事纠纷等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在活动人口聚居区、毗连接边地域、大型集贸市场、物业治理小区、消费者协会等坚持调解组织试点,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收集。

要切实增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坚持人民调解员选任准则,不断改善、充分、强大人民调解员队伍。要加大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力度,把调解员培训纳入全镇综治维稳信访工作培训方案,经过举行培训班、以会代训、经历交流、旁听庭审和引荐负责人民陪审员等多种方法,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司法政策程度和调解工作技艺。

要切实增强人民调解营业建设。在做好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地、生产运营、损害补偿等经常见性、多发性纠纷调解的还,积极介入民事案件、治安案件、轻损伤案件的纠纷调解,重点开展对因乡村干部换届选举及村务公开不到位激发的矛盾纠纷;因乡村用工问题以及山林、土地、水利、矿业、污染等问题激发的矛盾纠纷;因城市建设、客运治理等与群众好处发生抵触激发的矛盾纠纷;因调整产业构造、企业改制等问题激发的矛盾纠纷;因长期上访、久拖不决而激发的越级上访以及因县政府行政治理与局部群众好处抵触激发的矛盾纠纷和涉法涉诉问题激发的纠纷进行集中排查,预防群体性事情发生和民间纠纷的激化,努力完成人民调解工作“四无”(即无民间纠纷激化为刑事案件、无民间纠纷激发自杀案件的发生、无群体性械斗事情发生、无群体性上访)目的,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成为维护基层社会不变的“第一道防地”。

要切实增强人民调解准则建设。坚持健全按期学习例会、工作汇报、纠纷排查调处、板报宣传准则、工作簿册和文书档案治理准则,明确岗位责任和考评准则,实时上报纠纷信息、预防纠纷激化和计算、回访准则,增强纠纷调解督办准则,保证人民调解工作正常、有序、高效运转。

要坚持健全矛盾纠纷谍报信息收集。完善信息搜集、报送、分析准则,精确调查把握民间矛盾纠纷信息,实时发现能够招致矛盾纠纷的潜在要素,对各类矛盾纠纷信息做出迅速反响、实时处置。要坚持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准则,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变被动调解为自动调解,变过后调处为事前预防,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形态,避免简略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避免群体性事情发生。要坚持健全矛盾纠纷信息反应机制,实时向基层党委、县政府反映社情民意,特别是群众反映激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党委、县政府依法妥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供应根据。

民调范文篇9

一、我县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主要成效

1、各级领导普遍高度重视,广大人民调解员认真敬业。各级党委、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认识到位,领导有力,普遍纳入了党政目标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建立了相关制度,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如:马安镇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实行调解案卷奖励机制,每调解成功一起合格案卷可获得奖励200元,推行“政法单位服务,党委政府买单”的量化标准。店子、涧池等乡镇推行“调解员给误工补贴”等办法有效提高了调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规范性和工作效率。

2、调解组织网络较为健全,制度化建设逐步推进。全县建1个县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18个乡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有人民调解委员会304个,人民调解员1353人。目前,人民调解网络在全县已全部形成。乡镇、社区制定了人民调解工作目标责任制、人民调解员工作纪律、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人民调解工作原则,建立了与开展调解工作业务相配套的登记、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使人民调解工作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得到保障。

3、调解工作机制不断创新,调解工作领域不断拓展。各乡镇、各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城关镇“百人百日进万家,矛盾纠纷大排查”模式。就是以乡镇为单位组织辖区内的村组治调干部、部分行政干部、派出所、法庭和司法所等单位干警以及聘请专职调解工作人员组成工作组,集中时间、集中人力、进村入户,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大排查、大调处,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店子镇开展“巡村入户,矛盾纠纷调处双签”模式,要求乡镇干部(包括乡直单位干部)每月必须进村入户不少于一次,对辖区内所有的常驻人口、临时户口和流动人口都要一户不漏地访查。做到“三访”、“四送”,即访查治安隐患、访查群众生产生活、访查生育状况;送法律、送技术、送温暖、送政策。巡村入户干部每访查完一户,户主要在干部访查表上签名或盖章,干部要在农户保管的“干部巡村日历本”上签名。并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实行定时定人承包解决。为防止走过场,乡镇还要建立抽检制和责任追究等机制;羊尾镇开展“警治联调”模式。就是村、组治调干部与乡镇政法干警通力协作,对矛盾纠纷予以调处。村、组调解组织无力调处的及时上报乡镇,并由综治办牵头组织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等政法单位进行“会诊”予以调处;六郎乡开展“疑难纠纷听证”模式。对于具有代表性的疑难纠纷、调解组织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邀请当地具有一定威信的人士参加进行公开调处,达到调处一起教育一片的目的;涧池乡开展矛盾纠纷“三卡”模式。矛盾纠纷排查上报卡、交办卡和回报卡;观音、湖北口等乡镇开展“联防联调”模式。县、乡、村每年都要与周边地区签订联访联调协议,共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各级人民调解组织不仅调解婚姻、家庭、邻里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同时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围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积极主动参与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土地承包、移民安置、物业管理等容易引发上访的社会矛盾的调解工作,拓展了人民调解的工作领域。

4、调解工作方法多种多样,维护社会稳定成效显著。各乡镇、各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方法,坚持和谐调处矛盾纠纷,重视百姓的思想教育工作,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例如,积极探索试行的民事法律援助案件与人民调解有机衔接的办案机制,充分发挥了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的独特作用,此做法得到上级的肯定。,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236件,调解成功率达97.4%,防止民间纠纷激化引起的自杀41件41人。防止群体性上访35件,防止民事纠纷转为刑事案件58件,防止群体性事件21件,充分发挥了维护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人民调解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工作中仍存在着制约人民调解工作发展的一些难点问题。人民调解工作不论在思想认识还是实践工作中都还存在着一些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1、少数基层领导对调解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地方对人民调解在新形势下的地位、作用认识不充分,以致多年没有召开过地域性调解工作会议;有的领导认为人民调解是“软组织”可有可无,以致人民调解工作难以摆上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有的地方长期听不到宣传人民调解的声音或宣传力度不足,以致人民调解的作用与社会大众的认知程度相差悬殊;还有不少群众认为调解没有强制力,以致出现矛盾纠纷时不是诉讼就是上访,或者干脆“用拳头说话”;全社会普遍关心、认可、支持人民调解工作的氛围相对缺乏,一些部门没有形成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局面,以致调解人员孤军作战,难以处理一些复杂的矛盾纠纷。

2、调解队伍总体素质偏低。人民调解员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村级调解员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不少基层调解员还留在传统的“劝架员”水平,法律知识贫乏,政策水平较低,有些甚至连制作调解记录和调解文书都有困难,工作力不从心,以致调解效果事与愿违者不乏其数。

3、调解经费严重不足,没有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严重制约了调解工作的开展,挫伤了调解人员的积极性,阻碍了人民调解作用的发挥,“重打轻防”现象比较普遍。加之,社会各界对人民调解化解纠纷,防止矛盾激化中的作用缺乏认识,人民调解在纠纷当事人心目中缺乏可信度和权威性,出现纠纷,当事人大都希望政府解决和诉讼解决。

三、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几点建议

1、深化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民调解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和有效途径,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要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人民调解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加强督促检查,考核奖惩。要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宣传,营造人民调解工作的良好舆论环境。

2、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城镇社区建设,巩固和完善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在化解矛盾纠纷、指导村(社区)调解组织开展工作中的作用。积极探索人民调解工作建设的新路子,加强跨区域性调解组织、行业调解组织、重点项目调解组织建设,推进在学校、医院、集贸市场、物业管理小区等建立调解组织,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

民调范文篇10

社会发展需要稳定,稳定促进发展。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稳定与发展的关系,稳定是前提、是基础、是保障;发展是关键、是核心、是动力。因此,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与发展规律的调处社会矛盾纠纷的机制、措施是我们当前及今后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社会矛盾与民间纠纷是多元的、复杂的,尤其新时期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复杂的纠纷,因而解决的方式与手段也应是多样的、灵活的。在法治社会,主要有诉讼和诉讼外的两种方式。人民调解即是诉讼外调解纠纷的一种行之有效且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一项重要而长效的措施。

一、充分认识人民调解的重要性与潜在优势,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新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社会矛盾,既有传统的民间纠纷,民事纠纷还有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型纠纷,可以说矛盾呈现出主体的多元化(公民与法人、公民与政府、法人与法人、法人与政府)、内容的广泛性(城市管理、“三农”问题、干群关系、下岗就业),客体的利益化(不是传统的人际关系,多为补偿、劳动争议等利益型),各种矛盾突出、多发和复杂是当前纠纷的显著特点,而对这些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和法律规则及程序处于高度不明确或不健全的状态,纠纷解决机制必须创新,我们急需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与措施,充分应用法律、行政、经济、民间等各种手段化解矛盾。

人民调解即是纠纷调处机制中的一个独特环节,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是人民群众通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方式解决纠纷的机制。目前,我市共有调解组织4000余个,每年调处纠纷10万件。尤其去年以来,人民调解协议被赋予法律效力后,调处的力度日益加大,尤其在调处重大经济型、利益型纠纷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与优势,越来越被社会和群众认可。实践证明,发挥人民调解的职能,加强人民调解工作是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方式,是整体社会矛盾调处机制中不可忽视、无法替代的一环,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从当前与未来,从国际与国内,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是维护首都稳定的一项长效措施。

(一)加强人民调解,符合世界各国非诉讼解决纠纷方式蓬勃发展的时代趋势。人民调解被国外司法界和友人誉之为“东方之花”、“东方经验”,许多国外友人来我国学习到人民调解后,回去加以完善与发展,现已形成一套健全完善的诉讼外解决矛盾纠纷的机制,统称为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ADR)。当今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在现代社会中被广泛大量地应用,其功能和地位正日益提高,并且逐步被纳入法律轨道,形成了与民事诉讼机制相互衔接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美国于1998年国家颁布了ADR法案,同时许多洲都已分别制定了相当系统的ADR法。日本多元化的非诉讼解决方式日臻完善,现在以民事调停和家事调停解决的民事纠纷一年有30万件,大体与通过民事诉讼解决的民事案件数量相等。德国的民间调解等非诉讼机构遍布城乡和各行各业。欧盟正在制定一部适用于欧盟各国的《纠纷解决法》,联合国也正在起草倡导适用调解手段解决社会矛盾的法律文件。由此可见,用非诉讼调解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已成为许多国家认同并得到实践广泛证明的较好方法之一,成为当今各国司法改革的一种趋势。

(二)加强人民调解,合乎中国国情,顺应民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民调解是在民间调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调解历史悠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适用范围极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息诉”、“和为贵”、“讼则凶”等观念,至今在人民群众中仍广为流传。中华民族有着安分守已、追求和谐、诚实、谦让、克已和宽善的优良品质,这为民间纠纷的发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在调解与诉讼中,广大人民群众更容易接受调解,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民调解工作虽然一度弱化,但依然为解决大量的新出现的各种民事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2-2003年调解协议被赋予法律效力一年中,调解组织即达成了具有法律效力的疑难纠纷协议2500件。现实生活中,人民调解组织接待的绝大部分纠纷当事人都表示,如调解可以解决问题,最好不要闹到法院上,这既伤和气,又费精力和财力。实践证明,大家越来越认识到人民调解工作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符合先进的诉讼理念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民调解工作符合中国国情,应该进一步加强创新与完善。

(三)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符合社会运动发展规律。调解是天然的社会救济方法和机制,也是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它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一种纠纷的解决方式,调解在中国已经被证明实践了数千年,它作为中国社会调整的一种基本标志,也在反复地被人们所解读。人民调解具有的群众性、民间性能及时有效地对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做出反应,对其它调控手段所力不能及的微观社会迅速地加以调整,这正是社会机体自我完善机制的突出表现。从*市调解组织调解的纠纷分析,95%全部来自基层,政府部门的上访案件80%以上也来自基层,因此加强身处群众中间生存于基层的人民调解工作,可以将95%的民间纠纷和一部分来自基层的其它社会矛盾消除在萌芽,消除在基层。

(四)人民调解拥有独特的优势,具备其它解决纠纷机制无法代替的特色。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达到最终和解的一种方式。人民调解员发挥方便、快捷、省时、省力生活在群众中,了解熟悉群众的优势,开展矛盾纠纷的调处,人民调解与法院的诉讼调解比较具有如下优势:

1、人民调解具有主动性,有利于矛盾纠纷及时解决。诉讼程序的启动是一种被动程序,它遵循的是“不起诉不受理”的原则。法官不能自己“主动找活干”,而是在法院“等活干”。人民调解则不然,调解员可以主动介入,这种主动性有利于矛盾纠纷的及时解决。*市调解组织每年处理的2000件防止矛盾激化案件,全部为主动介入型。

2、人民调解具有低耗性,有利于降低解决纠纷的成本。人民调解的原则是不收费,不必遵守一套复杂的程序,随时随地都可以调解,这样既为当事人节约大量时间,诉讼费用,也减少了诉讼成本。

3、人民调解具有广泛性,有利于方便广大人民群众。诉讼调解必须具备相应的实质要件和程序要件,并且法院或法庭的设立最基层的也在乡镇。而人民调解组织机构是星罗棋布,村、社区、厂矿、企事业都有,方便了群众。另外,调解的时间、地点及协议生效履行都不受任何限制,全部按着当事人的需要进行。另外调解依据不仅仅依法,还可以适当参考地方习惯、道德、人情等社会规范,缓和法律与本土实践情况的矛盾,做到合情合理,尤其在法律法规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合理快捷解决纠纷。

4、人民调解具有自愿性,有利于当事人之间和睦相处。用人民调解的方式解决矛盾,比起诉讼的方式来,要温和平缓得多,它是非对抗性协商,有利于减少当事人的对抗,富于人情味,能使当事人减轻心理负担,不伤害和气,有利于团结。

纵观历史与现实,横看国外与国内,人民调解在社会整体解决矛盾纠纷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维护社会稳定的今天,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它应与法院调解、行政调解共同构成一条化解矛盾纠纷的防线。

二、从现实看,人民调解工作的作用与功能

1954年随着《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的颁布实施,人民调解制度在新中国得到了正式确立和统一,人民调解工作蓬勃开展起来,全国的社区、村普遍建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人民调解员遍布城乡各地,*市有调解组织4000个,每年调处纠纷都在10万件以上,最高时达到每年20万件,与法院同期受理的民事案件的比例达到17:1。广大调解员认真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仅1995年至2000年就调处民间纠纷70万件,防止民事案件转为刑事案件9300件,切实发挥了刘少奇同志提出的“政法工作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大量的工作实践证明,人民调解在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功能。

(一)人民调解具有直接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功能。为及时调解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社会稳定,全市建立了4000个社区(村)调解委员会,300多个街道(乡镇)调解委员会,400多个厂矿、企事业行业调解委员会,形成了调解员----调解小组----调解委员会三级人民调解网络。这些调解组织覆盖了全市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角落,每年调处10万件左右的矛盾纠纷。近年来,调解组织积极拓展很多领域,主动介入土地承包、城市拆迁、物业管理等一些新型纠纷,尤其在今年开展土地承包过程中,仅密云县在6、7月两个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186件,其中土地承包纠纷163件,占87%,解决了151件。这些纠纷的解决,有力地维护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人民调解具有独特的超前预防功能。人民调解的方针是“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即在纠纷未发生前,注重做好超前预防,把可能发生的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纠纷发生后,积极做好调处工作,防止矛盾反复。实际工作中,调解组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预防功能:一是根据民间纠纷的特点,开展季节性、地域性的重点预防;二是通过日常的法制宣传,开展普遍预防;三是将调解纳入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文明创建活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预防矛盾的产生。

(三)人民调解具有体察民情,向政府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反馈功能。人民调解员是由群众选举产生的,他们贴近群众,生活在群众之中,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并及时向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密切政府和群众的关系,为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社情参考意见。如今年全市司法所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调查,及时将排查的结果上报当地党委和政府,为上级决策,妥善化解矛盾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当前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人民调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论在工作开展上还是组织机构,队伍建设上都取得较大的成绩,但相对诉讼调解也存在一些自身的缺陷与问题。如队伍不稳定,每次随着三年换届的选举,人员总是处在流动状态下,不利于人员素质的提高,多数人员文化偏低,尤其法律知识欠缺,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另外,调解人员的力量不足,每人身兼多职,削弱了调解工作的力量;缺乏调解经费保障,目前每人每年仅有80元的业务培训经费,没有必要的劳动补偿,不利于调解后续力量的发展;社会对调解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它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不是立即见效的工作,绝大部分人没有认识到它的长久效益和潜在能量。

新时期人民内容矛盾纠纷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个领域,而化解这些矛盾纠纷,防止纠纷激化,必须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正确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加以处理,人民调解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一)树立“大服务”思想,深化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

人民调解工作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际,牢固树立“大服务”的思想,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方针,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作用和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以加强组织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拓宽业务领域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努力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

1、各级党政领导应当重视、支持人民调解工作,使其更好地发挥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积极作用。在正确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整体工作中,人民调解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是一项高效益、低成本、投入少、见效快的治本性措施。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把一般性民间纠纷解决在基层,可以把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纳入视线,引导到适当的解决渠道,从而把人民内部矛盾的无序性、盲目性流动,纳入到总体控制,合理分流,依法解决的轨道上来。这样,可以使各级领导摆脱纠纷缠身的被动局面,集中精力抓改革、抓发展、抓大事。各级党政领导要重视支持人民调解工作,同时财政上加大人民调解员的培训经费、表彰奖励以及宣传等经费,以利于迅速健全人民调解组织,提高队伍素质,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

2、大力拓宽服务领域。努力拓宽人民调解工作业务领域是当前人民调解工作改革的重点。要认真做好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地、生产经营等多发性、常见性民间纠纷的调解。同时,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努力做好涉及土地承包、村务管理、征地拆迁等方面的群体性、易激化纠纷的调解工作。要进一步探索总结在农贸市场、外来人员聚居地、大型建设工地开展人民调解工作的作法和经验,为发展经济、繁荣市场服务。

3、加强组织建设,壮大队伍,提高素质。要在整顿健全现有调解组织的基础上,要积极从离退休干部、教师、下岗职工中,挑选有文化、懂政策、年富力中的人员充实到调解组织中来;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加强与人民法院的协作,利用公开审判的机会,有针对性地提高调解员的业务能力,要结合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变化,制定中期规划,逐步使培训工作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4、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要加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各项制度建设,继续深入开展标准化调委会创建活动。制订明确的工作规范,教育广大调解人员自觉遵守调解工作的原则、纪律和职业道德,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要完善奖励机制,大力表彰宣传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提高调解人员的待遇,解决调解人员的人身安全、养老等后顾之忧。

(二)应加强与人民法院、民政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多方配合,共同做好调解工作

人民调解与法院诉讼虽然实现了初步的衔接,法院对调解工作的指导也逐步加强。但要真正实现法院工作与人民调解工作健康、有序地互动与发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加强对调解工作的指导水平,进一步深化民事审判的改革,建立多种培训指导机制等一系列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与探讨。

随着人民调解协议书效力的确认和调解工作改革的深入,人民调解工作定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人民调解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一种手段,作为整体解决矛盾纠纷机制中的一个环节,还应与公安、法院等政法部门配合,在人民调解的范围上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我们认为,在指导思想、工作理念上,应认真研究如何更好地整合法院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三种资源优势,使三种资源优势,使三种调解力量的优势得到互补,政法各家联手做出这一努力,在维护首都稳定中发现更大作用,不仅有着可行性,而且也非常现实必要。

1、人民调解组织与法院配合,将人民调解设为诉讼前置。法院解决矛盾纠纷的优势在于权威性、强制性。然而,解决当事人的纠纷,既有法律问题,也有思想问题,还有具体问题。法院对当事人的思想问题不可能花很大精力去疏导,所以有一部分民事纠纷尽管在法律上得到了解决,实际上为“官了民不了”。首先,法院可将一些事实清楚,责任明确的简单民事纠纷及一些标的额的经济纠纷设定为由人民调解组织先行调解,法院不在直接立案受理。这既可以减轻法院的压力,也深化了人民调解的工作范围;其次,法院在纠纷案件结案后,若仍有后继工作需做的,应将有关情况告知纠纷所在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并附送调解书或判决书,所在地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做好后继调解工作,并及时向人民法院反映有关情况。

2、人民调解与公安部门配合,协助其调处矛盾纠纷。公安机关长期以来受理大量纠纷,许多纠纷由于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除对当事人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外,民事部分只能指导当事人向法院起诉,对于当事人行为不够治安处罚,确有民事争议存在,而又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公安机关只有说服当事人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对于当事人调解达成协议,事后反悔或不履行协议,只能指导当事人向法院起诉,重新启动诉讼程序。如果人民调解组织介入,达成人民调解协议,法院只需对协议进行审查与认可,而不需重新对原纠纷进行再审。由于大量的民间纠纷引起的治安纠纷牵制了公安相当大的力量,人民调解组织应当给予应有的支持。首先,人民调解组织应与社区民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情况。其次,人民调解与公安机关建立具体的衔接机制。调解组织在调处疑难纠纷时,遇到有可能激化的矛盾,社区民警应积极参与。公安机关对案件的民事争执部分,在查清案件基本事实、分清基本责任的情况下,可移交人民调解委员会,并附有关材料。这可大大减轻了公安派出所处理大量矛盾纠纷的压力,集中精力力量做好侦破与治安防范工作。

3、民政部门应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做好人民调解组织的建设工作。人民调解组织是在居委会和村委会下设立的一个群众自治组织,人民调解员的选配,人民调解组织的设立由民政部门一家负责,但由于人民调解专业性决定了对人民调解员的特殊要求,民政与司法部门应加强沟通,共同解决人民调解员稳定性差,民调与治保会合一力量弱,人员专业性差等问题,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较高,有一定专业性、适应性新形势发展要求的调解员队伍是提高调解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