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服饰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6:45:17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范文篇1

唐末宋初,苗族先民陆续迁徙到广西大苗山地区。融水苗族服饰在几百年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演变,既有其历史性的继承,又有其革新和创造,融入了各时代的气息。融水苗族传统服饰是在继承宋代服饰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至清代服装样式的发展趋势是由古朴转向华美。在融水苗族服饰的演变过程中,男装的变化明显而快速,与男子外出接触外界有很大关系。苗族的男装从左衽变为汉族惯用的对襟盘扣,且融合中山装四袋形制,可见民国时期汉族服饰文化对融水男装影响之大。融水苗族的女装从清代之后变化很少,这与女子较少接受教育有关,生活方式不变,使苗族女装一直保留了古代的遗风。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中国传统民间文化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融水苗族服饰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改变,服饰的商品化程度不断增强,传统服饰技艺的保护传承面临困境。但另一方面服饰以其与现代生活理念相吻合的文化交流、旅游休闲功能在新的生态环境下找到了新的发展模式,依托“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融水苗族自治县通过举办各种苗族的节会,不仅使服饰文化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而且使传统苗族服饰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融水苗族服饰文化创意产业

苗族服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在1999年的高级时装会上就已经将苗族服饰与欧洲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图1)。设计作品在色彩上强调深蓝与白色的对比,以中国精美的传统刺绣、镶、滚工艺,结合苗族双龙戏珠银项圈,以及与西方拉夫领非常相像的褶皱纹银项圈,西式露胸过膝的A型Bubble长裙,拿破仑时期毛绒的军帽造型,加上模特手上多个银戒指的呼应,勾勒出来自苗族服饰元素的典雅与高贵。2010比利时Europalia文化节的中国年主题,欧洲艺术家将苗族的刺绣和意大利的镶珠(Perlage)工艺相结合,创作了雕塑———盛装的苗族少女。雕塑中少女头戴贵州六枝梭嘎长角苗的巨大头饰,身穿银衣和百鸟衣裙,彰显出国外艺术家对苗族服饰综合的了理解和创造。AlexanderMc-queen(亚历山大•马克奎恩)在2008春夏巴黎时装周上,以苗族服饰的头饰结合现代时装设计,头饰是图11999年约翰•加利亚诺的设计作品(图片来源Couturetheultimatefashion&beautyguideforwomenautumn/winter1998-99P361)完全的西江苗族服饰的头饰,服装款式略带军服严谨结构,面料的肌理和构成体现出服饰的厚重,这与苗族崇尚银饰的重量感相呼应,体现出苗族服饰的文化魅力所在(图2)。国内的设计师也吸取苗族服饰元素进行再创造的设计。如NE•TIGER2008年图2亚历山大•马克奎恩2008春夏设计作品(图片来源http://eladies.sina.com.cn/fa/2010/0212/1342970365.shtml)的高级定制华服系列中,灵感来自中国汉代的金缕玉衣与苗族“凤鸟纹银衣”的金属银片结合的高级女装,彰显中国华服的精华(图3),苗族的银饰的光泽在服装中变成了金光闪闪,与中国红的长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示出中华民族和谐统一的大好局面。郭培为宋祖英鸟巢音乐会设计的“苗族”服装(图4),表现宋祖英的民族情结;2009年1月3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欧洲婚纱服装会上,林雪飞女士将苗族锡绣与礼服巧妙结合。由此可见,苗族服饰备受众人喜爱,其身上有源源不断的开发价值。图32008NE•TIGER的华服设计作品融水苗族服饰反映了融水苗族人民独特的民族信仰与民族审美情感,折射出民众对幸福美好的憧憬向往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映出特定区域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所有凝聚在苗族服饰身上的文化要素,都可以转化为创意产业的生产要素,通过艺术品、影视、动画、甚至游戏软件等载体表现出来。如苗族服饰的纹样寓意、款型、制作工艺以及所承载的民间传说、民族信仰、民族审美文化等等外在的和内在的东西,都可以结合起来进行开发。苗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较强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优势。融水苗族服饰的创意产业应该以个性化的时尚消费和体验式消费为卖点,从创意—设计—作品—商品的创作、体验和满足过程。要在当地培养一大批创意产品消费者,使之逐渐从“窄众”群体扩大到“平价式时尚”的大众群体。1.苗族服饰的纹样以及其他民艺品物中的民族传统元素加以分解和重构将民族元素运用到各种实用生活用品如T恤、布艺装饰、陶瓷、玻璃制品、灯具等设计制造中,采用现代时尚的设计手法,使民族文化元素与东西方艺术结合,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可分为不同档次的设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将苗族服饰的民族元素体现在具体实物中,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传统制造业的文化附加值。在灯具的设计中,图5将融水苗族刺绣的主体纹样,结合现代激光的工艺手法,将传统的苗族服饰纹样融会于现代简单几何形灯具当中,几何的柱体象征着融水苗族的图腾柱,与灯具的灯光结合,透过苗族纹样的镂空,向外散发着民族神性的光芒。在服装设计当中,以融水苗族服饰中亮布的制作为灵感,从亮布的染、洗、捶打和晾晒工艺链结合苗族传统服饰纹样中的龙纹,以及对融水苗族传统的裤子结构的解构,和百褶裙工艺的运用等等,与2011年服装流行款式结合,运用传统的亮布制作出一系列现代服装(图6)。2.运用现代材料和工艺手法开发仿传统类服饰产品在服饰创意产业中,开发融水旅游纪念服饰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虽然苗族旅游资源丰富,但中外游客在各个景点都难以买到有价值的旅游纪念服饰产品,在考察了诸多苗族旅游景点,包括融水元宝山旅游区,其服饰纪念品大多存在做工粗糙、款式落后的缺点。因此,我们可以开发出风格独特、造型优美、制作精巧的旅游纪念系列服饰产品。图7融水苗族服饰再设计的纹样提取(笔者设计)在融水,苗族服饰的使用者多半为村寨妇女或民族民间表演团体,除少数老年人习惯平时穿用外,其他人群穿着时间大多是过节、婚庆等活动,服饰使用率较低。其原因在于传统的苗族服饰制作的手工制作费时费力,成本高,不适合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市场也就不可能扩大,即使是市场有需求也难以满足。笔者认为,在商品化社会,如果完全把苗族服饰图8融水苗族服饰设计后与设计前比较(笔者设计)视为商品来重新设计,改善服装的服用性能,更人性化和规范化。以下为融水苗族服装的仿传统类设计案例:(1)服装主体纹样选择典型化、标识化。在选择有代表特征的服饰元素时,可从其刺绣和织锦纹样入手,其特征元素之一为螃蟹花,此纹样为融水地域苗族特色纹样,此纹样有花的造型,螃蟹的眼睛和八只脚的造型,采用此纹样与蝴蝶纹结合成服饰图案中的主体纹样之一,图案的摆放位置与百鸟衣刺绣装饰位置一致。特征元素之二,则为织锦中的菱格纹,将其打散、重构,与渐变条形纹结合,作为服装中主体纹样之二,装饰衣摆和袖口。(2)服装工艺定位简单化、时尚化。从融水苗族服饰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刺绣迟早是会被机绣所代替的,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或者30年,或者50年。因此,笔者进行设计时主要以印染为主。在印染的基础上,再进行手工钉珠装饰,这更适合于批量生产,同时,为喜欢手工艺装饰的爱好者提供DIY的基础。(3)服装面料定位高端化。从融水苗族服饰的历史上看,被使用最广泛的是苎麻、棉,这是服装日常劳作使用所需要的,融水苗族服饰未来舞台化、礼服化的发展趋势,必然使服装的面料发生巨大改变。作为礼服的定位,笔者认为缎面真丝更显服装的档次。(4)服装款式、色彩定位经典化。融水苗族服装女装款型在近百年时间内改变甚少,即便是在社会变革时期也保持款式的恒定,因此,在服饰的设计上必须保留其原有款式作为苗族“根”性文化的体现。色彩保持融水苗族服饰的主色调,色彩更趋于灰雅。色彩的鲜艳会使服饰的品位和档次降低。融水的苗族属于黑苗的一种,服装的整体色彩偏暗是符合于他们长期以来的审美的,因此通过高品位色彩的重构服饰图案,让服饰既符合苗族尚“五色”衣的习俗,同时又彰显服饰的优雅和品质。融水苗族服装采用与他们原来亮布同色的真丝面料,缎面真丝其柔和的光泽,是符合苗族对布料外观的需求的。在服装上采用了他们非常熟悉的民族图案———螃蟹花,作为图案的重点,与他们织锦中的菱格纹结合。这两种纹样都是融水最具特色的纹样,都是苗族人最喜欢的纹饰,因此纹样在保留特征后进行重构。3.将民艺物品进行图案化与符号化处理,开发服饰旅游纪念产品融水最有特色的民艺物品就是“芒篙”的面具,这种面具流传在融水的安陲、安太、香粉的坡会上。“芒篙”是一种人物造型,是苗族崇拜的娱乐神。“芒篙”的形象是真人扮演,其扮演者是寨老商议推选出来的有威信、人品正直、乐于助人、身体健壮的苗族男性青壮年担当。“芒篙”的着装为全身扎满芒草或松枝、杉枝,包得严严实实,脸上戴面具,面具用杉木或其他木料制作,手脚以稻草灰或锅灰涂成黑色。如果说“芒篙”面具图案化是提供一个民族文化抽取和组合的过程,那么“芒篙”面具的符号化则是将这种文化提升到一个简洁、概括的过程,符号化会让“芒篙”面具更加概念化和市场化。图9旅游纪念品T恤设计(笔者设计)将“芒篙”的面具收集分析进行图案化处理。“芒篙”的面具有几大特点:一是鼻子大,不论是公“芒篙”还是母芒篙,鼻子大是一大共同的特色,二是“芒篙”面具比较凶狠,神秘色彩浓重,三是“芒篙”面具都喜欢有一些简洁粗犷的纹样装饰线条,色彩鲜艳,醒目。依据“芒篙”的文化内涵,和苗族的信仰文化,对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崇拜,进行纹样的抽象组合搭配,体现出融水苗族本土的文化特征。“芒篙”面具带有强烈的神秘感,让人对它浮想联翩,故对面具的标志设计则是把“芒篙”面具面部去掉,这与老子的哲学“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生于无”不谋而合。“无”则代表可以想象一切,因此面具的空白、空灵表达了人们心目中的种种想象。文字部分是“芒篙”的字体,字体以方形为基本型,与面具呼应,文字主要在“篙”字上做文章。“篙”字是竹字头,而笔者的设计是“高”字加了个牛角。牛是农耕文化的象征,牛是苗族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牛角代表着融水苗族的勤劳勇敢,是苗族努力上进、发愤图强的精神的象征。“芒篙”面具的标志和抽象纹样可运用在融水的旅游服饰纪念品上。

苗族服饰范文篇2

一、苗族服饰的发展

苗族服饰的形成、分布及其演变,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远古到现代,种类款式纷繁复杂,但却共同反映着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特点。最初,苗族先民利用自然草木或猎获的兽皮作为服装的材料来制作服饰,如:草衣、兽皮衣等,少数苗族地区仍在使用。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苗族服饰逐渐采用棉、丝作为主要材料,并将刺绣、纺织、缬染、银饰等工艺装饰于服装,使苗族服饰愈发精美绝伦。“一山之隔,习俗殊异”,不同款式的苗族服饰源于不同的自然地理居住环境。居住在高山上的苗族村寨、居住在水边的苗族村寨和居住在深山里的苗族村寨,其服饰衣料质地、款式结构、花饰风格就迥然不同。高原上的草木花果,森林中的鸟兽虫鱼等自然元素均被苗族人民镌刻在精美的服饰上,体现了不同自然环境和历史社会环境中苗族人民不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标志,在一定范围内凝聚了民族的感情,保存了民族的文化,传承了民族的历史。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由于对服饰不同的实际需要和苗族传统习俗规定,苗族服饰不仅各支系存在差异,就是同一支系中的成人、孩童、男装、女装、婚前、婚后,其服饰都不尽相同。如今,苗族的服饰款式就多达200多种。

二、什么是“盘瓠”

(一)苗族服饰纹案中的盘瓠形象

在种类繁多且浩如烟海的苗族服饰之中,你会发现有许多“似狗非狗”或以“狗”为主要造型的动物图案,这就是盘瓠形象图案,这种图案被广泛地运用在苗族服饰艺术之中。如在贵州台江等地的苗族服饰中有许多“狗”的形象,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怒目圆睁,有的重点绣一个硕大的狗头形象,有的绣几个狗的全身像,还有许多狗的变形形象,如人头狗身、狗头蛇身、龙头狗身等等。这些众多的盘瓠形象大量出现在苗族的服饰之上,尤其是出现在盛装之上,其代表的意义就不寻常了。苗族妇女往往将某种崇拜意识转化为象征意义的纹饰符号描绘在服饰之上,比如,苗族服饰上的龙纹、鱼纹、鸟纹、牛纹、蝴蝶纹、枫香树纹、盘瓠纹等,这些纹饰是否与苗族有着怎样一种渊源关系?有待我们进一步的分析。

(二)关于“盘瓠”的历史记载和传说

苗族在历史上曾有过犬图腾崇拜的记载。据《后汉书》记载:“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万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古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王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著独立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子。衣裳班阑,言语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予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归。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獺皮。其渠帅曰精夫,相呼为姎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三)苗族关于“盘瓠”的神话传说

此外,诸如此类“神母犬父”的神话传说在今黔东北铜仁、松桃,川东南和湖南湘西等地尚流传着,其故事情节与《后汉书》中的记载却颇为相似。如贵州台江等地民间传说:古老的时候,有一个苗王,遭到凶猛敌人的攻打。朝中没有一个人能抵挡。苗王把他的文武大臣叫来商量说,谁能把敌人的头领杀了,就把女儿嫁给他。结果还是没有人能够战胜。不久,苗王的脸上忽然长了个肉瘤,掉下来变成了—条龙狗。一天龙狗把那个敌将的头衔了来,苗王见了敌将的人头反倒没了主张,众文臣武将谁也不知如何是好。还是苗王的姑娘自己出来说:“只要我爹的天下太平,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是我的命。”她觉得住在家里不好意思,就跟着龙狗顺河向西方走了。后来他们在洞中生下了六男六女,自相为夫妻,繁衍着子孙。

三、苗族盘瓠崇拜

(一)苗族盘瓠崇拜体现的生殖意识

无论是《后汉书》中关于盘瓠的记载,还是自今仍然保留在苗族服饰纹案中的盘瓠形象,以及流传于苗族地区关于盘瓠的神话传说,都共同反映出苗族先民的原始图腾崇拜———盘瓠崇拜,即犬图腾崇拜。有学者认为,盘瓠神话的产生,早于蚩尤、三苗的传说。按其产生的年代,盘瓠神话应是原始母系社会或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时期,盘瓠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本氏族起源的认识,是本氏族人们的一种共同心理状态。[3]据苗族学者龙海清考订,“盘瓠”一词本来是指有交媾关系的男女双方或夫妻的称谓。只是在父系氏族社会产生后,盘瓠才变成一种男性符号。苗绣中人驭龙狗图案就隐蔽地表达了这种旨在生殖的交媾意识,盘瓠神话里生六男六女的内容亦明白地昭示了这点。可见,苗族先民对盘瓠的崇拜,是生殖崇拜,体现了苗族祖先的生命意识,这是在原始社会劳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自然状态中和以母性为中心的母系社会结构状态下形成的关于自身起源的一种朦胧的意识形态。

(二)苗族盘瓠崇拜体现的祖先崇拜意识

“苗族服饰是人类原始阶段的民间艺术传承,其服饰的纹样反映的内容,大都是人类曾经历过的渔猎时代及农耕时代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动物为主题纹样,这是原始氏族时代群婚的一种反映,苗家妇女把它绣在服饰上,应该说是对祖先的敬仰、缅怀和崇拜。”[4]《苗族古歌》又称《苗族史诗》,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的史诗。叙述了苗族先民从开天辟地到铸造日月,从万物繁衍到洪水滔天,从兄妹结婚到溯河西迁的自然与社会历史。《苗族古歌》分为“开天辟地”、“枫木歌”、“蝴蝶歌”、“洪水滔天”、“溯河西迁”五个篇章,其中就讲到:“风生雾、雾生云,云生雨。落到地上长出了枫树。枫树长大后,引来两只鸟雀在枝头鸣叫。鸟雀的鸣叫声惹怒了树下的女神。女神将枫树砍倒后,树心化作一只蝴蝶。蝴蝶有一次和水上的泡沫“游方”(即恋爱)后怀孕生下了十二个蛋,由脊宇鸟艰难孵化了十二年。最终孵出姜央(人)、雷公、龙王、象、牛、羊、鸡、蛇、蜈蚣、山猫、虎、狗共十二兄弟。被苗家尊称为十二古祖神。”可见,“狗”也即是作为“苗家十二古祖神”之一而备受苗族人民的尊崇,对“狗”的崇拜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在《苗族古歌》中也记述了人类在遭遇洪水之后“狗”为人类寻来稻种以及在苗族迁徙过程中为其指引方向的故事。每年苗族的吃新节就是为了纪念“狗”对于人类的贡献。苗族崇拜盘瓠,也就是崇拜自己的祖先。

苗族服饰范文篇3

关键词:苗族服饰妇女价值纹样艺术绮丽多姿民族审美

一、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的人文背景

苗族服饰向来以绮丽多姿、纹饰繁富的特点为世人称道。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苗族有些简陋的吃住生活与他们织绣染装服饰艺术的五彩缤纷、灿烂夺目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反差。在苗族服装饰纹图案精美绚丽多姿的背后,有些人家连床铺被盖尚不齐全,食物常年以酸汤菜为主的条件下,在服饰上从不含糊行事。从发生学的角度上来看,任何民间艺术品背后所蕴藏着的意涵、人文内涵及象征意义都与该民族或群体的生存、发展和思维方式休戚相关,特别是一些民族风俗习惯在民族和群体中一般来说是约定成俗、口传心授的。

服饰织绣染装艺术在苗族社会中能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得以经久不衰的繁荣和发展,一方面体现了这一约定成俗的民族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苗族妇女自身的价值观,即能力的体现和审美的体现。这两种价值观的体现对其社会声誉和择偶、婚姻缔结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苗族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吃的、用的都基本上由家庭自己生产,妇女除参加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之外,纺织、刺绣或蜡染是她们一生的主要劳作。因此,纺织绣染在苗族中成为人们评价妇女能力高下的一个主要标准。美誉四方的妇女,必定是纺织绣染做得最好、心灵手巧的妇女,她们会受到人们的敬重和喜爱。反之,不善纺织绣染的妇女,会受到人们鄙视,给待婚姑娘在择偶、婚姻上带来不利甚至麻烦。显然,这种受风俗制约的习惯势力是苗装服饰发展的主要条件。千变万化、灿烂多样的苗装服饰纹样表达了苗族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苗族人民热爱民族本土文化生活的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正因为这种民风民俗的提倡和地位的确立,才使苗装苗绣得以世世代代不断继承和发展。而众多的苗族聚集地及其不同的分支与不同的环境,又为服饰纹样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条件。

苗族现有人口700多万,在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列第五位。在中国版图上,人们以苗族的地域分布状况和语言特征,习惯将其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分支。这三大支中,各有若干宗支。其中中支中的黔东南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的核心腹地,占苗族人口的1/4,有40多个支系。苗族的东支与中原汉族聚居区接近,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对其影响较大,自明清以来,生活习俗逐渐汉化。西支苗族因历史上频繁迁徙,同一支系往往分割在不相连的地域,其村落多夹杂在其他民族之间。由于苗族聚居地的环境分布和不同支系分布的原因,便形成了支系众多的服饰工艺争奇斗艳、图案纹样繁杂的现象。

从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苗族人民在严酷的自然和政治斗争中、形成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民族个性。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与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政治体现。在苗族服饰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曾受封建专制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清王朝曾强令苗族改装,黔东南一带苗区曾顽强抵制。由于苗族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反抗意识与政治自由个性,使苗族服饰在传承中得以稳定发展。工艺上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服装装饰艺术,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服饰中一支亮丽的奇葩。

二、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运用与图案纹样类型

从派生出的众多的苗族服饰类型与纹样图案艺术上可以看到,苗装图案每一部位和配件都是苗族妇女的精工细作。方寸之间,储存了延续千年的古老记忆和苗族妇女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如果说苗族服饰纹样造型比其他民族丰富是有别于其结构搭配上的创意独特的话,那么更主要的还是饰纹图案的不同变化。在苗族丰富的服饰纹样造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苗族人民热爱生活、崇尚自然、追求美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还表达出他们奇特的审美意识和图饰文化的创意与娴熟的表现纹样的技巧。苗族服饰之所以华丽大度,是与服装的图饰纹样造型分不开的。苗族的服饰纹样主要用在衣裳、配饰、银饰以及背儿带、被面及床上用品等方面,所使用的装饰图案种类丰富、绮丽多变。这些饰纹图案一般主要的是绣在上衣的肩、领、襟、背、袖等部位,配件如腰带、飘带、围腰、围胸兜、头巾、帽子、围裙、鞋和各种银饰以及衣裳之外的背儿带等。

苗族服装图案纹样形式在表现手法上大致可归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具象性纹样,即接近于写实的纹样;第二类是半抽象半具象纹样,即由几何线条组成的实物具象;第三类是纯几何形纹样。所有的纹样都具有程式化的特征,所描述的母题主要有动物、花草、太阳、月亮,在一些地方支系(型)中还配有一些人物活动。这些纹样在造型创意和表现手法上充分展示了苗族写实和写意两方面的技巧与才能,任由思维进行创作。从其纹饰题材内容上看,源于对古文化和历史的记忆,源于对自然环境的写实和对古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的写意。

从纹样装饰的类型上,基本可分三类: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

苗族服饰中大量的几何纹饰主要有十字纹、锯齿纹、水波纹、云纹、雷纹、回纹、井字纹以及几何化的自然物象太阳纹、铜鼓纹、星纹、卷草纹、八角花纹等等。这与他们运用以织花和挑花、贴花工艺为主有着密切的关系。苗族服饰中的动物纹也十分丰富,造型十分奇特,特别是在服饰的装饰上,运用独有的表现手法,体现了苗族妇女在动物图案纹样中极具丰富的想象力和较高的概括力。

动物纹样是苗族服饰中使用较多的图案纹饰,心灵手巧的苗族妇女使各类型动物纹饰夸张变形,显现出独有的韵味和魅力。这些动物造型主要有牛、龙、象、虎、狮、鹿等动物及无名走兽纹饰。所有动物形象都是超现实的造型,除一般常见的变形、夸张、简化、程式化等变体方式外,还普遍有这几种特殊的变体形式:半人半兽;多动物合体;动物人物与植物合体;包含,即动物躯干像怀孕式的包含形体小一些一两个人物或动物;双头共身或双身共头;独头,即只取兽的头部下面像,似青铜纹饰兽面纹。

苗族服饰中的植物纹饰主要有菊、荷、石榴、葫芦、向日葵、鸡冠花、蕨菜、辣椒花、折枝等及山野中、水中叫不出名的花卉植物。这些纹饰主要用于服饰的领沿、袖口等边沿。有时则以植物纹与动物纹交叉绣制。动植物纹饰表现技法基本上概括了所有能掌握之织、染、绣、贴、补等工艺。由于不同的地区掌握工艺情况的不同,纹饰的造型也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地域性特色,从而也就构成了苗族服饰地域性风格和类型繁富的现象。

苗族服饰大致分100多种服饰类型,其中一部分类型只采用刺绣或辅以织锦装饰,另一部分类型则以刺绣、织绵与蜡染并用。在蜡染的服饰类型中,中支苗族仅有几支,西支苗族较为普遍,东支苗族基本上没有。刺绣、织绵在色彩的丰富性、鲜亮性和材质、工艺变化表现的质感、立体感与图案纹样的丰满等视觉效果及经久耐用性诸方面均胜于蜡染的单调、平板,这也许是苗族服饰普遍喜欢使用刺绣、织绵的原因。为了取得悦目的观赏视觉效果,苗族刺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精湛的多种刺绣技法与质材的巧妙搭配方法。有些技法非常独特,如扁带绣、梗绣、锡片绣、各个服饰类型都有一至二、三种主要的绣法,各种绣法与服饰的质材、纹样变化构成各自的类型和刺绣风格。黔东南凯里一带苗族刺绣针法多达一二十种,基本绣法大致有平绣、锁丝绣、扁带绣、梗边绣、布帖绣、堆绣、锡片绣、打籽绣、挑绣、数纱绣等常用的绣法。有些类型的刺绣有时常由几种技法配合在一起,使图形纹样更具有起伏变化的丰满富丽的视觉效果。

三、苗族服饰图案纹样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作用及现状

苗族服饰传统有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和传承方式,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一些支系的纹饰图案中仍然保存着诸多远古时期文化和原始艺术的特征。在服饰中,一些奇幻的形象蕴含着神秘的观念意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彩陶、青铜文化的缩影。这些奇异神秘的图案纹样,对于现代绘画艺术和装饰艺术都有无可估量的运用价值。从很大程度上给予人们现代绘画艺术、装饰艺术的承载和发展极大的启发。开发和利用这一民族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绘画艺术、装饰艺术的创新有其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快节奏的改革变化,一些新生苗族后代迫于生存的压力在观念上对传统服饰有所淡化,这种耗时费功的纺织绣染服饰艺术显然已经失去了重要的地位。在制作的技艺上,新一代人远不如前辈人了。激烈的社会竞争必定很难从时间上保证这一传统的服饰制作工艺得以延续。

旅游在冲破传统文化最神秘最深层的神经的同时,带来传统文化的规范化、表演化和观赏化的结果。一些节日往往追求的是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功利目的,削减了原有文化服饰的展示功能。苗装逐渐沦为以节日、娱乐为内容的道具和附庸,渐失赖以生存的文化氛围,苗装服饰艺术也走向了衰微。我们所担忧的是再过若干年,这一民族瑰丽之花恐会随着时间黯然凋谢、流失。笔者以为,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杨正文编著.《苗族服饰文化》[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扬鬃王良范编著.《苗侗文坛》[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苗族服饰范文篇4

中国现代纤维艺术正在蓬勃发展,艺术家们以各种创作理念、主题素材、技巧手段造就了现代纤维艺术不拘一格、不断出新的视觉形态,使中国现代纤维艺术从材料到手法、从色彩到造型、从平面到立体,从静态到动态,呈现出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绚丽景观。然而,当我们欣然于已取得的成就时,不应忽视那些一直为现代纤维艺术发展提供滋养的传统艺术,也不应忽视那些存续于现实生活、可为现代纤维艺术的推进提供有益经验的“生活形态的纤维艺术”。本文所要探讨的苗族服饰的种种装饰表现正是现实生活中纤维艺术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是现代时空条件下生活形态的纤维艺术,这同样是一个精彩绝伦的世界。这里,我们仅以苗族服饰为切入点,从他们“生活形态的纤维艺术”中发掘可以烛照、启益当代纤维艺术实践的纤维艺术语言。

一、重复叠加

每当我们欣赏苗族节日盛装的时候,都会有一种特别的震撼和感动。展现在眼前的,不仅仅是华丽的装束,而根本地是凝聚着这个民族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和高超技艺的纤维艺术作品。姑且不说那灿烂的色彩、美丽的纹饰、深长的寓意和别致的款型,单言其工艺制作的精致或材料质感的讲究,就足以让人折服。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纤维艺术中常见的重复叠加的表现。苗族服饰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材料质感的厚重。分析起来,这种厚重感的产生,一定程度地归因于苗族服饰所采用的粗棉布、亮布或“斗纹布”(一种带暗纹的布料)等基本面料。这些被普遍使用的面料,其质地本身就有温厚沉稳的特点。然而,产生这种厚重感的另一个更主要的原因在于苗族服饰上那些大面积的厚厚的装饰。这些体现厚重感的装饰寄托着苗人的情感与理想,是他们以华美厚实为审美风尚的艺术创造结果。苗族妇女在布料再加工、缘边处理、针线使用方面很善于使用重复叠加的技巧。她们调动各种手段制造重重叠叠的层次感,比如用各色布条、绳带制作的一道道镶边,好像是许多层面料的厚厚垒积;(图1)比如用无数的三角形碎布折叠缝制的层层堆绣,如同密集鳞片铺就的坚厚铠甲;(图2)比如细密得不见底布的缠绣,酷似给面料平添了一层厚绒;比如凹凸变换、挖补拼缝的布贴绣,感觉有数层布料叠加……这些集合密致、铺排绵延的装饰,使整个服饰的表面形态因肌理的丰富、元素的反复而形成一种特别的视觉效果,以致观者在还未看清图案具体形象之前,就被那先声夺人的层层叠叠的“布艺”所打动。苗族服饰上的这种“重复叠加”处理,是立足于纤维材料的巧妙技艺,它对作为苗族审美观念的“厚重感”淋漓尽致的表现,充分显示了纤维艺术语言的表现性。它在苗族服饰上的发挥不仅成就了苗族服饰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向我们生动地提示了一种具有很强表现力的纤维语言形式。

二、细致精巧

苗族服饰不仅具有厚重感,而且极具精致感。苗族妇女很善于用精湛的刺绣工艺来处理服装装饰,塑造服饰形象。她们在布料表面穿针引线,靠积丝累线构成装饰图案,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个细微之处,以高度讲究的细节来强化其服饰的精致。黔东南台江苗族女装的袖片上总是布满各类题材的刺绣装饰,其图案形象常常通过各种绣法加以表现,比如采用浮雕式的“破线绣”来表现图案中的主要形象,使之个个光洁鲜亮,饱满醒目,充满动感,此外,她们还常在其外缘用“缠丝绣”镶一条白边,使之更显跳跃也更加精细。(图3)对于作为陪衬的辅纹、底纹,即那些细碎的几何纹、紧凑的涡旋纹以及密集的边缘饰纹等,则多采用较为平整的数纱绣或锁绣手法来加以处理。这些强化形象主次对比、动静互衬、张弛变化、疏密之别的细节处理,赋予图案形象以细致精巧之美,它增进了刺绣装饰特有的一种韵味,使服装因为它们的存在而特别耐看耐品。

另外,对细致精巧的重视还表现在非常讲究的绣线选择和使用上。苗族妇女常根据不同的图案形象、不同的装饰风格和不同的针法绣法来选择不同的绣线。比如“破丝绣”所用的丝线,是将一根丝线剖分成细若蚕丝的若干份细线后,再用皂角水磨平打光。用这种经过特别处理的丝线绣出的图案形象,表面极其细腻平整,会有光滑如缎的效果。再如“缠线绣”所用的线,是将一根棉线、麻线抑或丝线作轴线,再用另一根丝线进行缠绕,最后形成带有螺旋纹的绣线,略粗且有弹性,将这样的绣线弯弯曲曲地钉缝在底布上,其线形流畅并有凸起感。又如“盘绣”、“皱绣”所用的线,均为由多根丝线编制成的有一定宽度的辫带形绣线。将这种辫带形绣线依图样作平面盘绕再钉缝即为“盘绣”,其特点是平整,有一定厚度并有辫纹肌理效果。(图4、5)若将辫带形绣线依图样作折叠打拧侧立固定即为“皱绣”,其特点是呈高浮雕状,表面肌理好似绒毡,感觉十分厚实。还有一种“蚕锦绣”,它用的不是丝线而是“丝片”。这种丝片是未上树做茧的蚕吐出的丝,平平地粘连在一起而形成的。将这些丝片依图样染色、裁剪再进行拼合,所构成的图案形象平整、均匀,有丝绒感,很适于大面积装饰而且省工省时。苗族妇女所使用的绣线、材料很多,仅从上述几例即可看出她们在细微处的琢磨和讲究,一根平常的丝线,经过或剖、或缠、或编,或拧的处理,变化出了形态有别、各具特色的线型,丰富和强化了绣线的表现力,进而也丰富了图案形象的肌理效果和纹理质感。苗族妇女在绣材、针法方面的创造性运用,加强了服饰的精致感,使得她们对服饰艺术精细的追求有了切实的技术支持。这种靠一针一线、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个细微之处而获得的细致精巧,也是苗族审美观念的精致感的具体表现,它也鲜明地提示给我们一种具有特别表现力的纤维语言形式。

三、多样整合

苗族服饰范文篇5

关键词:情感选择情感理解情感基调

一、歌唱情感的心理特点

情感是人类许多心理现象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是基本的心理过程。《乐记》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所动,物使之然也。”这里的“心”就是“感受”,而这种感受又是受“物”即外在事物的影响。情感是对客观世界内部感受的反映,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随着各种各样的态度不断出现喜怒哀乐的体验,所有这一切构成人类丰富的情感世界。歌唱艺术是歌唱家把情感呈现给观众,使情感转化为听得到、看得见的艺术形式,歌唱家是运用声音把比较抽象的艺术情感转化为人们可感知的东西。

1.歌唱情感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歌唱情感来源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也就是说情感的产生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老一辈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在谈到她演唱《长城谣》时说:“我们国家在日本侵略者的奴役下,人民遭受着苦难,这激发了我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这首原为电影《关山万里》的插曲,后因“八一三”抗战爆发,影片停拍,但插曲却因为周小燕的演唱而流传至今。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周小燕的演唱之所以质朴自然、感情真切,与她在生活中的体验是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尽量多体会人间的各种情感,多接触社会,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知识面。拥有积极开朗的心胸,我们才能感受和品味到喜悦、悲伤、思念、离别、豪放等情绪。试想,一个对生活麻木不仁,对“美”无动于衷的人,怎么能演唱好歌曲呢?正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才能感受到一些优秀作品的真正内涵,并使歌唱情感与生活情感达到一致。

2.歌唱情感和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区别

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但生活不等于艺术。创造“情感”艺术时,必须对现实生活加以处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艺术家在创作一首作品时,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最终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因此,歌唱情感是对人的生活情感的浓缩和升华,是感性情感转化为理性情感。人们生活的情感是对客观事物自然的反映,而歌唱艺术的情感是建立在对作品情感内涵体验的基础之上的,要求歌唱者不仅能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而且还要远远超出个人生活局限以获得更为广阔的情感体验。歌唱家之所以使歌唱的情感达到挥洒自如、变化有序的境界,是因为他把生活中的真情实感经过提炼、升华,并与歌中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产生了艺术化的情感。歌唱艺术情感虽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歌唱家对情感的表达和体会是敏锐的。

二、歌唱情感的体验具有理解性与选择性

1.歌唱情感的体验具有理解性。

歌唱者通过对歌词的描写去体验情感,要准确深刻地理解歌曲,主要是要掌握歌唱的思想实质,对此,歌唱者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准确把握情感基调:歌唱者对歌曲情感的体验是通过对词曲的理解来进行的,能否准确深刻地理解歌曲,最重要的是把握歌曲的情感基调。每首歌曲都有它的情感基调,是热情赞颂、悲伤哀怨还是喜悦激动等,都要从歌曲的字里行间和曲调的旋律发展中去把握。只有把握好歌曲的情感基调,才能真正了解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使歌声情真意切。第二,情感处理应细腻有分寸:掌握歌曲的基调以后,围绕总的基调,对歌词和旋律逐字、逐句、逐段进行细致地分析,从而达到深刻理解作品的全部内容。把歌曲中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自然地融入到歌声中,无“斧凿痕迹”。听完一首歌,让人感到主调清晰,感情丰富,色彩明显,具有诱人的魅力。掌握好情感的分寸,在歌唱中十分重要。有一句名言:“当你在全身心歌唱时,要切记,留下一根神经控制自己。”这句话恰到好处地说明了歌唱时运用情感要有分寸,歌唱时要有饱满的情绪,既要夸张又不能过火。要想使自己的演唱声情并茂,有良好的分寸感,就要在平时多观察生活,多琢磨,多观看老艺术家的表演,逐步使自己找到歌唱的分寸感。

动物纹样是苗族服饰中使用较多的图案纹饰,心灵手巧的苗族妇女使各类型动物纹饰夸张变形,显现出独有的韵味和魅力。这些动物造型主要有牛、龙、象、虎、狮、鹿等动物及无名走兽纹饰。所有动物形象都是超现实的造型,除一般常见的变形、夸张、简化、程式化等变体方式外,还普遍有这几种特殊的变体形式:半人半兽;多动物合体;动物人物与植物合体;包含,即动物躯干像怀孕式的包含形体小一些一两个人物或动物;双头共身或双身共头;独头,即只取兽的头部下面像,似青铜纹饰兽面纹。

苗族服饰中的植物纹饰主要有菊、荷、石榴、葫芦、向日葵、鸡冠花、蕨菜、辣椒花、折枝等及山野中、水中叫不出名的花卉植物。这些纹饰主要用于服饰的领沿、袖口等边沿。有时则以植物纹与动物纹交叉绣制。动植物纹饰表现技法基本上概括了所有能掌握之织、染、绣、贴、补等工艺。由于不同的地区掌握工艺情况的不同,纹饰的造型也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地域性特色,从而也就构成了苗族服饰地域性风格和类型繁富的现象。

苗族服饰大致分100多种服饰类型,其中一部分类型只采用刺绣或辅以织锦装饰,另一部分类型则以刺绣、织绵与蜡染并用。在蜡染的服饰类型中,中支苗族仅有几支,西支苗族较为普遍,东支苗族基本上没有。刺绣、织绵在色彩的丰富性、鲜亮性和材质、工艺变化表现的质感、立体感与图案纹样的丰满等视觉效果及经久耐用性诸方面均胜于蜡染的单调、平板,这也许是苗族服饰普遍喜欢使用刺绣、织绵的原因。为了取得悦目的观赏视觉效果,苗族刺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精湛的多种刺绣技法与质材的巧妙搭配方法。有些技法非常独特,如扁带绣、梗绣、锡片绣、各个服饰类型都有一至二、三种主要的绣法,各种绣法与服饰的质材、纹样变化构成各自的类型和刺绣风格。黔东南凯里一带苗族刺绣针法多达一二十种,基本绣法大致有平绣、锁丝绣、扁带绣、梗边绣、布帖绣、堆绣、锡片绣、打籽绣、挑绣、数纱绣等常用的绣法。有些类型的刺绣有时常由几种技法配合在一起,使图形纹样更具有起伏变化的丰满富丽的视觉效果。

三、苗族服饰图案纹样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作用及现状

苗族服饰传统有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和传承方式,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一些支系的纹饰图案中仍然保存着诸多远古时期文化和原始艺术的特征。在服饰中,一些奇幻的形象蕴含着神秘的观念意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彩陶、青铜文化的缩影。这些奇异神秘的图案纹样,对于现代绘画艺术和装饰艺术都有无可估量的运用价值。从很大程度上给予人们现代绘画艺术、装饰艺术的承载和发展极大的启发。开发和利用这一民族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绘画艺术、装饰艺术的创新有其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快节奏的改革变化,一些新生苗族后代迫于生存的压力在观念上对传统服饰有所淡化,这种耗时费功的纺织绣染服饰艺术显然已经失去了重要的地位。在制作的技艺上,新一代人远不如前辈人了。激烈的社会竞争必定很难从时间上保证这一传统的服饰制作工艺得以延续。

旅游在冲破传统文化最神秘最深层的神经的同时,带来传统文化的规范化、表演化和观赏化的结果。一些节日往往追求的是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功利目的,削减了原有文化服饰的展示功能。苗装逐渐沦为以节日、娱乐为内容的道具和附庸,渐失赖以生存的文化氛围,苗装服饰艺术也走向了衰微。我们所担忧的是再过若干年,这一民族瑰丽之花恐会随着时间黯然凋谢、流失。笔者以为,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杨正文编著.《苗族服饰文化》[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扬鬃王良范编著.《苗侗文坛》[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苗族服饰范文篇6

纹饰之美具有秩序的的美感,也就是排列相对有序,装饰性强,统一之中又有变化。我国苗族少数民族之所以拥有如此绚丽多姿,又如此引人注目的艺术文化,很大程度上起决于苗族人民拥有大量丰富多彩的纹饰造型。在苗族人的衣裳、配饰、银饰、以及背儿带、被面等使用的装饰图案画面常常都呈现各种不同的装饰纹样形态。在苗族装饰文化中,很容易见到结构上相同而因纹饰不同、装饰部位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的纹饰服饰款式的例证。苗族人民在创作他们喜爱的纹饰方面充分体现了他们自由思维的空间和细微的写实技巧。维多利亚的秘密发展到现在,拥有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内衣展示对称美效果,如果再加上从浓郁的民族艺术元素风中提取出来的经典纹饰,相信可以将内衣展示的装饰美加以多层面提升。

蝴蝶的纹饰对称蝴蝶,简称蝶。《本草纲目蛱蝶》:“蝶美于须,蛾美于眉,故又名蝴蝶;俗谓须为胡也。”它们从白垩纪起随着作为食物的显花植物而演进,是昆虫演进中最后一类生物。蝴蝶一般色彩鲜艳,翅膀和身体有各种花斑。对称是苗族纹饰遵守的一条美学原则,也是人类不同民族装饰纹样构图普通遵循的原则。格罗塞说:“身体大的对称形式,使他不能不做对称的装饰。”在苗族服饰中蝴蝶对称的图案一经临摹成型并在传承中渐渐远离实物,觉醒到蝴蝶对称的美感,然后传承、发展和完善它,并大量的运用。蝴蝶对称纹样是苗族使用最广,也是最主要的纹饰之一。维多利亚的秘密舞台秀就是运用蝴蝶形态图案临摹数量最大的。2011年的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第一场AgeofElegance复古风潮的古典芭蕾主题,就充分发掘了蝴蝶的精致对称典雅之风。在苗族纹饰中,蝴蝶对称的图案部分使用在衣服的裤腿、袖边、腰带、衣肩等部位进行挑花或者刺绣,2006年的维多利亚的秘密舞台秀展出了大部分价值不菲的“梦幻蝴蝶文胸”,像维多利亚的秘密品牌这样极富装饰意味的的设计方向是完全可以借鉴苗族丰富的蝴蝶图案的多角度多部位的装饰手法的。另外以苗族蝴蝶妈妈为主题的不同造型:人面人身蝶翅造型;人面、头戴银冠、蝶身蝶翅:长有长长羽尾的造型;人面人首,人手人足,背后长双翅如天使一般的造型;蝶身鸟足造型等等。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上,模特穿戴的巨型天使翅膀,以及其他不同造型、不同装饰大小的蝴蝶姿态的造型即使已经非常多彩,但与苗族丰富的蝴蝶造型形态相比,都还差苗族千变万化的独特蝴蝶装饰造型一筹了。

装饰的节奏人类文明所使用的纹饰可以由深而浅,形状可以由大而小等渐层的韵律,形成了线条、色彩等具规则性重复的反复的韵律,以及衣物上的飘带等飘垂的韵律,都是设计上常用的手法。节奏同样是在苗族的纹饰中随处可见并广泛被运用的另一美学原则。法国人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认为:“节奏的本质形象,是某一个特别单位的有规律的重复;无论一种声音,一种动作,以及现在所说的一种图形,都是的,然而节奏的单位并不一定要严格意义的一个单位;就是几种元素合起来,也可以称他为单位,只要一个单位的作用的都可以算在内。”维多利亚的秘密品牌的内衣舞台展示在节奏语言的运用上非常看重,内衣装饰上的韵律时常强调规律的反复,而表现出柔和的女性独有的动感。而在苗族的纹饰中,不论是刺绣、挑花、蜡染和织锦等各种技法完成的画面,都是若干纹饰母题单位甚至若干纹样元素的重复出现,裙摆上牵手的舞人,衣背上连续不断的的旋涡纹、几何纹、银簪上的骏马纹图等等。从头饰、裙饰还有衣饰,围腰甚至鞋履,完全形成了一个仿佛永不停息的运动过程,传达出强烈的节奏快感。总之不管是在美国星光闪耀的内衣展示台上,还是中国西南边陲乡村苗族村寨里,人类共同感受的纹饰的魅力、节奏快感更多的是体现在由风格划一的着装个体组合成非组织的统一,犹如不同音调的音符,旋律委婉悦动,极富强烈感染力。

苗族服饰范文篇7

关键词:民族服饰;元素提取;创新创业能力

随着我国高校文化教育的迅速扩张,教学方式发生转变,各大高校的管理体制和教学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改革和发展,技能培养在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1]。目前,专业基础课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显著的问题,总体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严重影响了院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因此,需要加强改革。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教育理念符合国内院校的教学价值观和追求,可以将其直接融入专业基础课教学。本研究针对高校民族服饰类课程教学现存的问题,在OBE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从民族服装设计专业入手,通过民族服饰美术元素的提取来体现OBE理念的重要性,并增强学生的双创能力,使其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1中国民族服饰元素在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创新运用的意义

中国历史悠久,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繁荣发展,民族服装设计元素已经成为民族服饰文化的主要载体,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生活情趣与思想感情[1]。将民族服装设计元素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既能展现企业文化,又能体现中国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课堂中运用OBE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完善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其学会提取民族服饰中的文化艺术元素,这种人才培养方式不仅能提高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还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

2民族服饰设计现状与OBE教育理念的发展必然性

2.1民族服饰设计现状

我国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国家,不同民族的服饰也各具特色,整体上色彩艳丽、图案简洁,是我国服饰文化的瑰宝[2]。随着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民族元素成为众多设计师热衷表现的主题,也是时尚舞台上不可或缺的流行元素。将民族服饰元素融入现代服装设计并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通过提取民族服饰中的美术元素,结合现代时尚潮流,通过设计师的创意设计,重新演绎民族风格。在当前的设计行业,优秀的民族服装设计作品大多是设计师自己下功夫学习,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琢磨与尝试完成的,缺乏专业的教学与培养,因此,相关人才较少,而学校教育主要是传授基础知识,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设计灵感不足。

2.2OBE教育理念的发展必然性

目前,OBE教育理念逐渐融入民族服装设计专业中[3],在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满足经济与社会需求、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等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趋势。民族服装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达到基本能力指标。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每门课程都要承担学生毕业要求分解的部分指标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学生的学习成果以掌握技术指标为主,忽视了学生能否学以致用、能力是否有所提高。另外,传统教学大多按照书本顺序讲解知识,多强调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基本按照老师的意愿完成教学任务[4]。如果继续沿用现在的教学模式,就无法满足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OBE教学理念势在必行。就学生对民族服饰美术元素的提取来说,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了基础知识但没有实践,就不能学以致用,工作时就不能发挥专业技能。因此,OBE教学理念能帮助学生在受教育阶段掌握基本技能与专业知识,全方位培养学生相关技能。

3民族服饰美术元素的提取

我国有多个少数民族,民族服饰有不同的风格。根据地理位置划分,北方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蒙古族、满族、回族、壮族等,西南方有黎族、苗族、土家族等。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语言文化,服饰格局也不同。提取服饰中的美术元素并进行转化与联想,可设计成服饰、雨伞、丝巾、抱枕、披风等。

3.1苗族服饰元素的提取

苗族服饰刺绣有不同形式的花纹。(1)几何纹是苗族最古老的纹饰,运用蜡染、织花、挑花等工艺完成,可应用到丝巾、抱枕中,加入设计师的创意,通过不同的对比色进行展示。(2)动物纹样,比如牛纹、龙纹、蝴蝶纹、鸟纹、鱼纹,表现形式较为简单,大多勾勒外轮廓和动物的特征。学生可提取动物纹样,通过组合,以深色为主,加以创新,使纹样整体呈现和谐的效果。(3)植物纹,大多是向日葵、月季、野菊花等,是老年人喜爱的纹样。因此,提取植物纹后需要大幅度改动,可适当改变纹样造型,用白色线描,服饰整体呈黑色,这样既传承了苗族的植物纹样,又跟上了时代潮流。

3.2维吾尔族服饰元素的提取

维吾尔族服饰是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产物,受宗教的影响,纹样以自然中的日、月、山川、雷电以及图腾为主,表现形式与众不同,主要采用简单的线条。例如用“M”来表示山脉、用圆形表示太阳等,在此基础上融入其他纹饰,例如人物头像等,呈现出新的画面。设计师可以提取简单的纹饰应用于地垫、丝巾上,具有民族气息,同时也可以学习他们的配色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颜色的深浅。

4民族服饰元素的双创运用

在信息时代,海量信息实现了我国民族服饰艺术元素的共享,如藏族服饰中神秘华美的项链、头饰,蒙古族服饰中的长袍等。这些民族服饰元素大多线条柔美、寓意美好、配色鲜亮且变化丰富,具有独特的韵味。在OBE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设立相关课程,将民族服饰元素结合现代时尚元素进行再设计,并应用于现代服饰设计,更能被现代人接受。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应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设计出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形成独特的风格。

4.1苗族服饰纹样的运用

现今,苗族服饰元素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会对其纹样进行创新和改造,例如某设计大赛作品将苗族服饰改为生活装,设计出5款造型,并将系列作品命名为《蓝亭记》(图1)。该作品的设计灵感源于苗族各个支系的服装历史及文化内涵,主要采用凤纹、几何纹作为设计元素,款式上不拘于常规,多采用不规则、拼接、印花、镶嵌等设计,既体现了现代服装的时尚又不失民族风情,风格不同但整体上和谐统一,同时也宣传了苗族文化。服装设计专业开设双创课程,出现教学漏洞、失误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技术问题都是正常的。要想规避风险,就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以基于OBE教育理念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为主要支撑,并根据相关条件及时作出综合评价。随着改革的推进,民族服饰设计专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专业整体素养也会越来越高。4.2瑶族服饰中蝴蝶纹的运用瑶族很讲究服饰纹样,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服饰纹样。因此,在提取瑶族服饰元素时,大多只用一个元素—蝴蝶纹。以礼仪装《蝴蝶之歌》(图2)为例,设计灵感源于广西瑶族的蝴蝶纹。在作品中,蝴蝶在花草上自由自在地飞舞,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旗袍款式更显优雅,展现了女性的曲线美。通过服装设计让更多人了解瑶族服饰文化,实现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图2《蝴蝶之歌》作品在校期间,学生获得服装资源的途径有很多,但往往深度不够,需要实地考察,并发挥双创能力,设计出独特的作品,促进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文化的交融。

4.3壮族服饰技法的运用

系列作品《骆·越情》灵感源于日常生活(图3),设计者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和整理壮族传统元素,采用刺绣、拼接等手法将其运用于服装上,主要采用棉麻面料,借鉴壮族服饰的色彩搭配方式,以黑色、蓝色为主调,实现民族与现代的融合。学生在设计现代服饰时,可以提取民族服饰纹样,借鉴其配色和面料的选用方式,将民族服饰元素与设计作品完美融合,促进民族服饰文化的发扬。

4.4鼓励学生参与双创

2018年,北京艺术类学校通过举行全国性比赛激发学生的设计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文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白裤瑶服饰类文创通过产品定位、品牌故事发掘、新媒体等方法,在政策的指引下和市场的发展中得到成长;2017年,在北京举办的文博会中,展示了多个少数民族文创产品,从设计、研发到包装、销售,充满了民族特色,通过文创产品的销售使广大群众进一步了解民族服饰的各类美术元素。由此可见,鼓励学生对民族服饰进行创新十分重要,能更深层次地展现中国文化。民族服饰设计的成功取决于消费者的认同。基于OBE教育理念,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创业,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在学生大三或大四时,学校可以安排相关课程,让学生通过合作制作一件民族服饰,或者独自设计完成。在校期间,学校大力宣传双创理念,并举办相关竞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其在服装设计中创新,形成独特的风格。在民族服饰设计中,通过提取美术元素可以产生独特的美。学校可以为创业的学生提供一定的补助,使其带动其他学生参加,壮大学校双创队伍。学校还可以建立双创工作室,并提供相关材料,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同时引导学生多去户外找灵感。

5结语

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提高学生的能力,导致学校的就业率降低,而OBE教育理念能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瓶颈,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运用OBE教学理念并尝试进行改革和探索,发挥OBE教育理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对民族服饰产生兴趣并形成独特的风格,得到人们的认同。

[参考文献]

[1]程霞.论中国民族服饰元素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创新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9(19):108-109.

[2]向璇.中国传统民族元素在服装教学设计中的应用[J].大观,2020(3):93-94.

[3]张海涛,张景成.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高职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以《商务礼仪》课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1(34):139-141.

苗族服饰范文篇8

牵针引线,缝韧游走,在织物上开出各自的花团锦簇来,为人们的生活平添无限的生趣,在堪称刺绣王国的中国,刺绣不仅伴随着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而且还从一种更为细致的角度展现了各个民族的内在气质与生活智慧,成为历久不衰的民族典范。所谓民族服饰刺绣,主要指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民间刺绣与某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相互结合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术。不同民族因其不同的生存境遇、文化习俗等而形成各具特色的艺术风貌。这不仅是一种古老的章服制度的生动显现,更以其各具特色的装饰形式传递着各个民族的文化信仰与族群崇拜。

二、民族服饰刺绣史概述

我国刺绣艺术可谓源远流长,“丝”与“缝纫”的涌现使得刺绣艺术必然而然地成就了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美丽踪迹。无论是“衣画而裳绣”的章服制度,还是“绣缋共职”的周代记载,都有力地证明了刺绣的“远迹斑斑”。《周礼•考工记》则无疑明确了刺绣工艺的艺术地位,并肯定了其实用与审美相互结合的工艺追求。有史可循,商周时期“绘”“绣”并用,开创了早期的服装刺绣工艺,在宝鸡西周井姬墓中出土的“辫子股”绣残片上可以找到那些更为确凿的明证。秦汉时期,由于官方“织室”的介入,刺绣不仅成为服饰装饰的重要手段,而且逐渐以图文的不同、色彩的差异、做工的粗细来标识官职大小与身份高低,技法上亦突飞猛进,堪称飞跃。唐宋时期,男耕女织的生活方式以及封建社会的文化礼教,为服饰刺绣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拓展空间。“女红”美德的树立,技术上的精益求精,以及雄厚的社会物质基础,使官绣、民绣皆大繁荣。明清是我国民族服饰刺绣的巅峰时期,堪称服饰刺绣发展的黄金时代。“丝绣作”“尚衣局”“御马监”“工局”等官设机构的直接参与不仅促成了“江南三大织造”南京、苏州、杭州的刺绣典范,还引发了以地域特色成名的“苏、蜀、粤、湘”四大名绣等,至此民族服饰刺绣以其古朴、典雅、庄重、大方饮誉海内外。此后刺绣又经历了民国的淡化期、新中国的萌动期以致当前的国粹般的推崇备至,无不显现出民族刺绣艺术的魅力。汉族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成为民族服饰刺绣的代表之一,这不仅呈现出汉民族的刺绣艺术特色,同时显现着其他少数民族的某些影响。在少数民族服饰刺绣中,苗族是一个典型代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苗族服饰堪称“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其花纹、饰物等形式的追求与精神意义的关联达到了一种内在的必然。总体上来说,苗族服饰刺绣依然秉持着中国民间的传统工艺技法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苗族服饰迄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从中不仅可以看出战争、迁徙等重大历史,还可以看到宗教、习俗、田园、城池等乡土情节,诸多的铭记并非仅仅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对于未来的美好祈愿。

三、深厚的物质文化基础

从我国服饰刺绣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来看,民族服饰刺绣之所以能够达到形式与意味的高度统一,并获取如此之高的世界声誉,不仅仅是其历史的古老、久远甚至神秘使然,更为重要的是那千百年来沉淀下来的深厚的物质文化所积养起来的智慧与技艺,这自然也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共同努力。

(一)源于神话的手工创造

民族服饰刺绣艺术的起源亦因“龙的图腾”与代代相传而异常神秘。传说大禹治水之后,生活习式皆有转变,唯有刺身纹龙的做法如故,仲雍继位后意图在刺身与“示龙”之间找寻妥善之法,其孙女“女红”将纹身由“刺身”转变为“刺绣”,从此大家免遭“刺身”之苦,而“刺绣”工艺亦开始了流传,人们以“女红”之名谓之,相传至今。

(二)张弛有度的生活习式

民族服饰刺绣艺术的不断发展与我们广大先民的生活习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习式,在此指的是以地域为界限的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男耕女织的漫长封建社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而安逸的生活环境,刺绣工具简便,场地、设备等无限制,无论是劳动妇女还是贵族妇女随时随地都可以操作,她们或以此为美德,或以此为寄托,以一种极其平静而真诚的自发方式自绣自用,将刺绣作为自家生活的一部分而欣然为之。

(三)循之有道的礼仪教化

民族服饰刺绣艺术之所以能够长足发展,除了厚实的物质基础还与我们中华民族拥有推崇礼仪教化、崇尚装饰的民族传统密切相关。圣人孔子在其《大戴礼记•劝学》中认为:“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在如此圣言的教导下,中国人重视服饰装束亦是自然而然的生活常识,我们以“礼仪之邦”而饮誉世界。此外,在我国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中,便将“衣会而裳绣”定为规制,此种循之有道的礼仪教化,在刺绣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的国度里,服饰刺绣艺术的发展可谓水到渠成。

四、人与自然的艺术对话

几千年来,农耕文明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与智慧充分展现在我们的民族服饰刺绣艺术上。在此,人与自然、艺术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生与自然皆化为一体,这种天人合一的艺术精神尤其在汉民族服饰刺绣艺术那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简言之,我将此称作人与自然的对话。当一切繁复退却之后,对于人类来说剩下的只有自然,那么对话则是最好的一种生存方式。

(一)农耕文明的就地取材

古人的一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缪缪数笔便道出了农耕社会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情感,同时也从侧面客观地描述了农耕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中国农业社会长达三千多年,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男耕女织,这种农耕文明的社会制度,不仅为人们的生存提供自给自足的物质基础,还为人们精神生活的物化提供就地取材的便利。自家种植桑麻,从事纺织,养蚕方法也不断更新,缫出的蚕丝亦越来越适应刺绣所用,因此刺绣所用的材料皆可自出,这对民族服饰刺绣的发展是一种有力推动。

(二)纺织缝纫的工艺发展

手工刺绣是在一般的缝纫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自远古先民“骨针缝皮”以来,我们祖先的纺织工艺便开始了萌发的源起,大量考古资料的发掘告诉我们,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人有了纺织技术,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出土的绢片、丝线、丝带和苎麻布等,证明了中国的丝织业已走向新的突破。此后随着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的确立与更迭,在纺织缝纫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刺绣技术也不断提高,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并逐渐丰富,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三)吉祥寓意的文化追求

民间服饰刺绣是劳动妇女审美意志的结晶,在从事的刺绣活动中,传承着也创造着各种寓意丰富、吉祥的装饰纹样,成为她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她们在衣服的领口、袖口、裙边、披肩、帽子、鞋子等关键处施以相应的动、植物以及自然事物如日、月、水、云等各种形象,并通过合乎自己审美理想的简化与提炼,以寓意、谐音、象形等手法,使纹饰图案化和符号化,体现了对平安、富裕的美好祈愿,构成了丰富意蕴的刺绣艺术语言。

五、历史与未来的绿色通途

历史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受西方现代着装理念的影响与大工业机械化批量生产的冲击,民族服饰刺绣艺术逐渐的淡化而衰落了,某些特殊技艺甚至濒临灭绝的地步,然而随着机械化产品单一、生硬、冷漠等固有特性的不断显现,机械产品与社会多样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亦越来越突出。人们对“生活样式”和“自我意象”的不断追求更难以从整齐划一的产品那里得到满足。因此,传统的刺绣工艺在消沉了一段时间后重又走入人们的生活,并以个性、温情、绿色、环保的崭新概念引领着服饰潮流。

(一)历史文化的传承

民族服饰刺绣艺术的发展,历经了我国历史的各个朝代,同时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这个意义上看,民族服饰刺绣也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历朝历代的史书,它不仅反映人们日常生活,而且还与当时的历史大事遥相呼应,更与民族的图腾文化相互印证。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上,除汉民族以外,苗族服饰刺绣亦是较为典型的代表。苗族刺绣作为苗族服饰的主要装饰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工艺较为复杂,一套盛装有的达数十种不同图案纹样以及不同的刺绣技巧,但每一种图案纹样又都相应涉及苗族社会的传说故事、信仰崇拜、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因此苗族服饰刺绣艺术不仅在纹样色彩构图等形式特征上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还兼具艺术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研究价值,具有历史文化的承载作用。

(二)真善美的集结与发扬

民族服饰艺术是真善美的集结与发扬。所谓“真”,即指民族刺绣艺术无论是其就地取材、还是其创作上的原发性、原创性以及创作者身份特点,都具有真实可贵的特点,不仅形式活泼,关键是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与真情,显然真情是通向美和善的。所谓“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民族服饰刺绣艺术的灵魂与蕴藏。无论是美丽神秘的刺绣源起,还是自绣自用的吉祥追求,也无论是承前启后的礼仪教化,还是万物有灵的天人相合,无不是关乎民族服饰刺绣艺术的大善之德,是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服饰刺绣纹样中都是惯常表现的主题,在形式与内容上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所谓“美”,首先是一种形式美,民族服饰刺绣艺术的形式是扎根于民族土壤,紧系民族生活而历经综合、提炼与集结的美好形式与文化符号,具有浓烈的民族气质和艺术个性。此外,我们还看到了精神之美,千百年来民族服饰刺绣艺术经久不衰,并不单单是因为形式的完美,那蕴藏在形式之中的民族精神无疑具有永恒的魅力。

苗族服饰范文篇9

苗鼓是苗家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据说远古时代,苗族从黄河到西南群山大迁徒的路上,无论丢掉什么东西,都会保留着一面鼓……,苗家每逢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一定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吃牛合鼓”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系或部落。百面鼓齐响,象征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湘西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地势险峻、贫瘠的山区,过着自耕而食、自织布衣的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劳作之余的人们为了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苗族鼓舞”艺术。苗族鼓舞为自娱性群众舞蹈,所以舞蹈动作大多都与生产劳动和巫术祭祀活动息息相关,如收割打谷、耕种插秧、纶麻织锦等。有些舞蹈动作则是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习性编创出来的,如黄牛摆尾、大鹏展翅、公鸡啄米等动作。还有反映战争性动作的,如“雪花盖顶”、“懒姑挑水”、“打四方”等。这些舞蹈动作都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生活的原形和动态,既反映了苗族人民热爱自然、生活的喜悦之情又体现了他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鼓舞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劳动画面的再现,它的形成、发展都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1]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同胞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鼓舞的作用再也不是驱逐猛兽或是召唤同胞作战,然而苗家人却依旧承继并发扬了它团结民众、凝聚人心的艺术魅力。苗家爱鼓,村村寨寨,苗鼓随处可见,鼓声处处可闻。苗家人从学说话时起,就学会了唱苗歌;从学走路时起,就学会了打苗鼓。苗家“无鼓不节,无鼓不庆”,并且“惜鼓如金、爱鼓如命、敬鼓如神”。以至世界各地,凡有苗胞集聚的地方,也都依旧保持着打苗鼓的习惯。湘西苗族鼓舞发展至今,其种类已经多达数十种,最为常见的主要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以及团圆鼓舞等。、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征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

苗族鼓舞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按照其表演的形式可以分为单、双、四人鼓舞等,共有六六三十六套鼓路。表演时先将牛皮大鼓放置于木架之上,表演者手拿鼓槌,一个人在鼓的正面表演,一个人敲击鼓边伴奏。表演者的鼓点和伴奏者的敲边节奏要做到完全和谐。苗族鼓舞在不同的表演形式中都有其相应的表演动作,主要分为: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模仿动物和武术拳类等四大类。生产劳动的动作如插秧、犁田、耕地、挖土、挑水等;风俗习惯的动作如洗衣、打粑粑、梳头等;武术拳类的动作如背箭、舞挡、雪花盖顶等;模仿动物的动作如狮子滚绣球、猴子挠痒、上树、打包谷等,最后再由这些元素动作组成不同类型的套路。如“花鼓舞”动作有美女照镜、梳头、狮子流球、打粑粑等动作,在表演《踩鼓舞》中的“调年鼓舞”时,双手自然地左右摆动,动作有做种地、纺线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花鼓舞和猴儿鼓舞。苗族花鼓一般由女子表演,表演时边打边跳,沉稳中透着灵气,舞姿刚劲豪放、恣肆昂扬,鼓点振人心魂,让人热血沸腾!既是心声的流露、情感的喧泄,又是苗家神韵之所在,苗家文化之精髓。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基本动作与步伐

湘西苗族鼓舞风格各异的表演形式,都是由脚下的基本步伐与上身的基本击鼓动作组成。其基本步伐一般有四种:

1.三步。即左右脚在前面来回交叉替换,舞蹈表演生活、生产劳动中的动作,如种地插秧、挑谷等动作;

2.前面小踢腿步和两边跳小踢腿步。这种步伐为女子鼓舞的动作,柔软优美,动作幅度小。

3.滚翻身法。即打鼓的时侯身体随着鼓点翻滚,方向各异,旋转打鼓,动作变化多端、动作轻快灵敏。4.踩三角走三步。此类步伐舞蹈动作干净有力,变幻无常,表演时最高境界打出3/8节奏,以武术动作为主,现今仍然用于锻炼身体。湘西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也是通过鼓舞形式体现出来,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民俗文化,成为苗族史上最绚烂的明珠。

(三)湘西苗族鼓舞的鼓点及打法

在湘西苗族中,鼓舞的节奏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如吉首、保靖、花垣等县市和古丈的一部分地区,鼓点和鼓边打法独具特色,伴奏常在双边,以双手一快一慢来调节节奏。即右手打一拍,左手打两拍,打到高潮时,鼓点节奏也越来越快。而在花垣县境内还有一种鼓点,鼓点节奏非常复杂,左手敲边鼓的节奏为2/4拍,右手却是打3/4拍,即左右手同时打第一拍,然后左手停,右手继续打第二拍,再是左手打第二拍与右手打第三拍一同进行。苗族鼓舞节奏非常复杂,不同的节奏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表演时动作灵活,时而风驰电掣,时而行云流水,鼓手两手不弯曲,节奏重且有力。打鼓和打边鼓是苗鼓演奏最突出的形式,即一人打鼓,一人打边,主奏为鼓点,伴奏为鼓边。这种相互配合的表演方式是其他民族鼓乐所没有的。

(四)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服饰

湘西苗族服饰也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个不同的时期,苗人的着装都有着细微的变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服装款式已由原来的单一的以深蓝色和黑色为基调而发展为色彩艳丽的样式,而且更接近于艺术舞台化。现代的湘西苗族男子服饰头着青花布帕一至三丈,斜十字缠带,大如斗笠。身穿花格七扣对襟布衣,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脚打青步绑腿。湘西苗族女子的服饰艳丽多彩,精美绝伦。苗家女子的圆满襟衣,过腰大而长,袖大而短,裤短筒大,裙长且宽。衣胸、袖口、裤筒、裙沿均饰以“苗绣”技艺精湛独具一格。苗家女子喜爱佩戴银饰,种类繁多,造型精美。有银冠、银珈、项圈、项链、手镯、戒指等。

三、湘西苗族鼓舞艺术形态的当展

(一)湘西苗族鼓舞在民俗活动中的新发展

1.苗族鼓舞适合在广场上表演,广场舞蹈最重要的特点是以简单的集体舞为主要表现手段,它的动作都源于生活,不需要扎实的基本功,简单易学,湘西苗族鼓舞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表演中除了击鼓之外,任何人都能够参与其中,作为互动性要求较高的广场舞蹈,

2.苗鼓是湘西苗族的圣物,它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民族文化与信仰,向世人展示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作为湖南湘西最具特点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苗鼓也赋予了湘西不可估量的旅游开发价值。由于它的表演热情、奔放、大气,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湘西地区很多风景区的表演项目。以凤凰县山江、吉首市的德夯等城市最为突出,已经形成了苗族鼓舞品牌。2003年,吉首德夯举行了首届中国(德夯)苗鼓节,其规模盛大,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大力推进了湖南湘西民族旅游业的发展。

(二)湘西苗族鼓舞在舞台艺术中的新发展

苗族服饰范文篇10

回顾中国国产影视动画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始于万氏兄弟1925年制作的我国第一部动画广告《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之后,面对西方动画的崛起,国产影视动画开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题材和创作手法,创作了如《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经典动画,这些动画故事题材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民间故事,创作手法借鉴了中国国画、戏剧等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我国国产影视动画在60年代至80年代初进入了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动画,如《聪明的阿凡提》,取材于新疆维吾尔族文化,其角色、服饰、场景以维吾尔族元素为主,创作手法借鉴木偶戏,其特有的维吾尔族风俗、服装色彩、歌舞深入人心;此外,还有由傣族故事改编的《孔雀公主》、白族故事改编的《蝴蝶泉》、哈尼族故事改编的《火童》等等。这些具备少数民族文化的影视动画可以分为二种类型,一种是以民间故事为创作题材,如以壮族民间故事为创作主题的动画《一幅僮锦》,充分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场景、民族服饰、民俗习惯。以白族民间故事为创作主题的动画《蝴蝶泉》,讲述白族姑娘与青年为救小鹿而与恶势力斗争而死的故事。第二种是以民间技艺或民间风俗节日为创作主题,如《苗王传》以苗族蜡染艺术作为故事背景,动画里的服饰、手饰、场景都是以苗族民族生活元素为主;以傣族泼水节为主题的动画《泼水节传说》是以民族节日泼水节为主线的故事,展现傣族人的风俗习惯。进入80年代之后,随着欧美日等国的动画大量进入我国影视动画市场,我国具有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动画逐渐减少。新世纪之初,特别是近几年,我国国产影视动画蓬勃发展,创作具有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动画再次成为国产影视动画创作人的共识,如2010年,云南省制作了少数民族题材动画《彩云南》,展示云南多姿多彩的风景和民俗文化;2013年,贵州省推出以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为题材的动画《贵州民族民间传说系列动画集》,展示了贵州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间故事、民间技艺等文化。2017年,我国首部展现蒙古草原的3D动画《草精灵》在内蒙古电视台上映。同时,由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为主题的动画片《铜鼓传奇》也将于2017年底播出,该动画是以铜鼓为题材,展示了铜鼓的发展历程,精美的图案和角色设计,动画场景皆来自于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风景和民舍,民族特色浓郁。

二、少数民族文化与国产影视动画发展的关系

《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少数民族史诗的研究整理,对濒危技艺、珍贵实物资料进行抢救性保护”,“支持少数民族电影事业发展”①。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针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划路线。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面对快速发展壮大的国产影视动画产业,从少数民族文化中吸取“养分”创作影视动画,发扬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文化精神是时代的要求。在我国目前有较大影响的影视动画创作作品中,以贴近现实生活具有教化意义的题材为主,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影视动画,《熊出没》系列影视动画等等,产生的范围与影响较大且广,针对少数民族文化与风俗为主题的影视动画创作还较少,影响范围仍不够大。因此,将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戏曲、少数民族史诗的进行研究整理,融入现代影视动画创作中,不仅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为国产影视动画创作提供更多“养料”,使文化的传承更具有持续性。“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只有将民族文化融入影视动画,才能让世界认识中华文化,使国产影视动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2017年5月,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在北京举行,电影展展示了13个少数民族近20部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在电影节上,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组委会主席牛颂在接受文艺报采访时谈到:“民族文化大的自信,并不是文化“回归”与“复旧”,更不是“他化”与“西化”,而是要通过大银幕展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知之明”,即:明白传统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面临的抉择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美好追求。对电影而言,是力求在光影中激活传统文化的价值基因,把传统文化的枝丫嫁接到现代中国的植株,让传统真正进入时代血脉”②。要让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下去,与时代接轨,不仅仅只是“照搬”文化,更需要影视动画创作者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让它完全融入影视动画的故事设计、角色塑造、场景制作、服饰设计等方面。如何让影视动画创作者加深对少数民文化的理解与运用,教育是很好的途径。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影视动画专业,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动画创作人才的需求,创作民族题材影视动画需要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民族文化内涵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可以利用高校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这一途径,通过教学手段,实现影视动画人才培养的目标。贵州少数民族众多,具有得天独厚的丰富的创作资源,地方高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应肩负起培养适应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特别是少数民族影视动画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不仅为地方高校影视动画专业开辟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也为国产影视动画的发展作出贡献。

三、少数民族元素在影视动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贵州省具有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有原生态民族习俗、民族工艺、文化传说、民族服饰、民族工艺美术、民族节庆等文化资源;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优化改革影视动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在影视动画专业教学中,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影视动画专业教学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而且将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给予少数民族文化新的艺术生命力,培养新世纪影视动画专业人才。传统的影视动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往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去学习,学生往往缺乏创造力与设计意识;利用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要求学生从少数民族文化中去寻找创作题材与创作灵感,发掘设计元素,将少数民族文化整合到基础课程训练中,让学生从抽象的自然生活中体验少数民族文化所表达的语言符号,将抽象的事物变为设计元素。课题研究以影视动画专业的基础课程《构成基础》为例,让学生对收集整理的少数民族题材的故事、图案、技艺进行提炼,将民间故事、图案、色彩、形状解构、重构,与构成训练主题结合,将完整独立的造型直接抽象出来作为设计构成的元素,加强作品的创意性与民族性,通过教学改革,学生不再拘泥于死板的构成基础课程训练,而是具有趣味性和内涵性地将少数民族民族元素融入构成基础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又使教学过程具有持续性,并取得了较好的经验总结果和研究成果。(一)角色设计。在影视动画创作中,角色是其灵魂,可以说是动画的“主演”,一部成功的动画与其角色塑造有着紧密的关系,成功的角色塑造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角色代表了一种文化。例如,我们从“米老鼠”“唐老鸭”角色就想到美国迪斯士尼文化,从“千寻”这个角色就可以想到日本的澡堂文化,从“阿凡提”就可想到维吾尔族歌舞文化。我们以实际案例来分析如何在动画创作中,利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创作动画中的角色,要从角色的形象上入手,如造型、动作和言语,要“形似”更要“神似”。如壮族题材动画《一幅僮锦》运用服饰突显民族特色和角色个性。在勒惹这个角色设计上,运用典型的黑白对比,加上色彩鲜艳红色的披肩来体现壮族特色,这是“形似”。正面角色勒惹,外形设计以成年壮族男子为原型,轮廓鲜明的脸部结构,高大结实的身材,结合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勇敢、正直、善良的人物形象,这是“神似”;而反面人物勒墨和勒厄在服饰上以深灰色为主,搭配线条,突显角色的虚伪,懒惰和贪婪。母亲妲旦的角色是根据典型的壮族妇女原型来设计,如轮廓较鲜明的五观,突出的颧骨,以深蓝青或黑色为主的服饰,头巾等等。在实践研究中,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创作动画角色或场景”为主题进行构成训练,有的取材贵州苗族服饰上的图案“蝴蝶”,“蝴蝶妈妈”是苗族人共同的祖先,角色设计以苗族人为原型,角色为一位苗族姑娘,角色服装衣襟上有蝴蝶图案,体现有蝴蝶妈妈的庇佑,万事顺意,色彩运用苗族服饰传统的红、白、黑、黄、蓝五种颜色,这是苗族文化中独特的民族颜色,通过解构图形与动画角色设计要求结合训练。有的以傣族少女为角色设计原型,角色服饰淡雅,利用傣族少女的特点,角色留长发,束于头顶,头饰以梳子或鲜花作为装饰,或包头巾,身着白色或天蓝色衣裳,傣族人崇尚“孔雀”,认其为祖先,角色人物设计以傣族人的服饰习惯和风俗文化为创作资源。在影视动画专业教学中,以构成基础课程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让学生更深入了解民族文化,对今天创作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动画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现实意义。(二)故事设计。将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作为动画故事创作题材是常见的反映民族特色的创作手法,例如在动画《一幅僮锦》里,故事围绕着壮族民间流传的故事来展开叙述。实践研究中,构成训练要求学生以少数民族故事作为动画原画的构成基础训练,学生以简洁的构成绘图方式将要创作的故事表现出来,学生在实践构成训练中取材瑶族传统节日“牛节”,牛在瑶族地区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牛的勤劳与踏实使人们产生爱牛,敬牛的习俗,从而形成了牛节。瑶族民间传说每年夏历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所以,人们将这一天作为牛节,牛节这一天禁用牛一天,不能对牛高声吆喝,更不能用鞭、棍打牛,祭祀牛神,祈求牛无灾无难。故事设计可以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情节进行编排,并将角色设计、服饰设计、场景设计综合融合到故事中,加入现代元素,如故事设计时可以加入现代生活中的语言或者场景中加入少量的现代元素,使故事既有民族性又有现代性,既有内涵又能被现代人接受。(三)场景设计。影视动画场景也是最能体现民族性的特点,场景是“主角”表演的舞台,影视动画的语言是由一个个镜头组成的,必须要有相对应的“主角”们生活的环境,即场景,场景不仅要交待动画的故事发生的地点,时间,以及突出民族特色的地理特点,同时也不是单独存在的,必须与故事主题,角色结合在一起,具民族特色的场景、故事、角色构成了整部动画的灵魂。少数民族文化要想在影视动画中得到体现,这三者缺一不可。在国产动画《熊出没》里,场景设计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如主要场景是在东北森林,木头房子,房子门头的辣椒,玉米,木材都有东北特色,在冬日乐翻天系列,白白的雪,房子门窗上的窗花,房子外面的用木头围起的院子,以及房屋结构全部按照东北普通民居设计;在饮食上,也是根据地方特色来设计的饺子,玉米,馒头等。实践研究中,场景设计可取材于少数民族民俗或少数民族生活实景,学生设计训练取材来源于苗族民俗节日,苗族节日较多,十分隆重,苗族人民善于歌舞,歌舞的形式丰富多彩,苗族舞蹈、鼓舞,芦笙舞令人叹为观止,设计训练将刺绣、挑花、舞蹈等苗族传统技艺结合在一起,舞蹈动作以具象的人物形式表现出来,展现苗族的文化与信仰,苗族人历来崇拜自然、祭祀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节日时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祭祀时请朋友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作品设计中通过平面构图将这一主要场景表现出来,如牛头可设计在画面上方展现庄严,人物舞蹈可以多种形式出现,围绕篝火,牛头进行载歌载舞,人物的舞蹈设计要体现出人们欢快,表现出苗族人民的和睦,团结,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