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21:57:49

马铃薯范文篇1

1.1症状及发生规律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属半知菌类。早疫病菌源可以在植株残体或其他寄主植物上生存。病菌在潮湿的情况下(降雨、灌溉、长时间露水),在受感染的植物表面产生孢子,其存活温度范围广,并由风力传播。早疫病产生的孢子比晚疫病少,通常比晚疫病发生早,但其生长传播却更少地依赖于叶片表面的长时间潮湿而且发展速度较慢。早疫病的受害部位最初症状是有角的黑色小斑点,随着受害部位的扩大成熟,病斑逐渐变成一系列凸凹不平的同心圆,在叶缘处有褪色的枯黄组织。

马铃薯早疫病的症状通常在植株处于逆境时期易发生,而这些逆境经常来自于缺肥(如缺氮及其他营养)、气温偏高、植株缺水、生长衰弱。

1.2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要尽可能减少马铃薯在逆境状况下生长,保证植株需要的水肥条件,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其抗病能力。

(2)收获后深耕灭茬,减少翌年初侵染源。

(3)马铃薯封垄后,植株生长稳定期开始,每隔10d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在田间发现早疫病症状时及时喷施治疗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d喷1次,共喷3次。

2马铃薯晚疫病

2.1症状及发生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在马铃薯生长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青海省大多在马铃薯开花前后发生危害严重。病原以菌丝体的形式在田间残留的块茎、有机体,或储藏的种薯中越冬。

马铃薯晚疫病易在凉爽、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生,但如果灌溉、潮湿状况和凉爽的温度持续,它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期发生,即使在较热、较干燥的地区或季节,受到雨水冲刷或灌溉的植株在密集的叶冠底下形成一个潮湿凉爽的微环境,该病也会发生。病原能够在叶片中迅速传播,侵入健康的叶片组织,产生新生孢子。一旦植株受到感染,感染部位很快会产生可由空气和水传播的孢子,进行再度传染。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在不同地区及气候条件下各不相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初的症状是暗绿色圆形浸水的小斑点,经常出现在较底层的植株叶片上以及围绕在叶尖和叶缘上,然后再向整个叶面扩散。在潮湿的环境中,叶片的背面可能会有白色绒毛出现在病斑的边缘。受侵染的块茎表面会呈现出不正常的、凹陷的、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的区域。

2.2防治措施

(1)播种健康种子,种薯最好单收、单存、单藏。

(2)监控天气状况,尤其是8月,以便在需要时采取预防措施。

(3)开花前后定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当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时,使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系统性防治,每隔7d喷1次。尤其在植株快速生长期,植株每隔几天会成倍地生长,所以关键在于预防新生叶片受到病菌孢子的侵染。

3马铃薯黑胫病

3.1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属细菌性软腐病害,侵染茎和块茎,种薯从发芽到生长后期均可被侵染,而以幼苗最多。最明显的症状是病株明显矮小,心叶黄化、变小、卷曲,茎基部及根部变黑、腐烂。腐烂处有臭味。病株极易从土中拔出,多半死亡。病薯从脐部开始变黑,向髓部呈放射状扩展,并产生黏液,有臭味。

马铃薯黑胫病主要依靠带菌种薯传播,通过伤口侵入。其发病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关系,高温利于发病,土壤过湿时也易引起薯块大批腐烂,造成严重的侵染。

3.2防治措施

(1)选用无病种薯或幼壮薯整薯播种。

马铃薯范文篇2

马铃薯黑胫病在我市不是常发性病害,当地品种发生不普遍。2006年高产示范片中引进了一个新品种费乌瑞它,连片种植约20hm2,由于该品种抗病性较差,薯种有一部分已经染病,且全部进行切块,导致该病大面积暴发流行。据记载,示范片于2006年11月播种,2007年2月5~10日出苗,3月15日为病害始发期,3月25日为发病高峰期。平均株发病率达到8.5%,产量减产达2成以上,并由此病害引起收获后薯块大量腐烂变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2发病症状

该病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植株茎基部和薯块。当幼苗生长到15~20cm开始出现症状,表现植株矮小,叶色褪绿黄化,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茎基以上部位组织发黑腐烂,最终萎蔫而死。由于植株茎基部和地下部受害,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传导,造成不能结薯或结薯后停止生长并发生腐烂,且根系不发达,易从土中拔出。茎部发黑后,横切茎可见3条主要维管束变为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可见维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压挤皮肉不分离。湿度大时,薯块变为黑褐色,腐烂发臭,别于青枯病。病轻的,只脐部呈很小的黑斑,有时能看到薯块切面维管束呈黑色小点状或断线状,重病株的病薯在收获时呈腐烂状。种薯染病腐烂成黏团状,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

3病原菌

病原是欧氏杆菌属的马铃薯黑胫病菌。菌体短杆状,单细胞,极少双连,周生鞭毛,具荚膜,大小为(1.3~1.9)μm×(0.53~0.60)μm,革兰氏染色阴性。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灰白色,圆形。该菌适宜温度为10~38℃,最适温度为23~27℃,低于0℃或高于45℃即失去活力。寄主范围极广,除危害马铃薯外,还能侵染茄科、葫芦科、豆科和藜科等100多种植物。

4传播途径

该病是通过种薯带菌传播,土壤一般不带菌。带菌种薯和田间未完全腐烂的病薯是病害的初侵染源,用刀切种薯是病害扩大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主要是通过伤口侵入寄主,在切薯块时扩大传染,引起更多种薯发病,再经维管束髓部进入植株,引起地上部发病。随着植株生长,侵入根、茎、匍匐茎和新结块茎,并从维管束向四周扩展,侵入附近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分泌果胶酶溶解细胞壁的中胶层,使细胞离析,组织解体,呈腐烂状。田间病菌还可通过灌溉水、雨水、种蝇的幼虫和线虫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后期病株上的病菌又从地上茎通过匍匐茎传到新长出的块茎上。无伤口的植株或已木栓化的块茎不受侵染。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

5发病条件

病害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气温较高时发病重,贮藏期间,通风不良,高温高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危害,往往造成大量烂薯。土壤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对发病有利,黏重土壤往往土温低,植株生长缓慢,不利于寄主组织木栓化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黏重土壤含水量大,有利于细菌繁殖、传播和侵入,因此黏重土壤、低洼地块发病严重。播种前,种薯切块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伤口迅速形成木栓层,也会使发病率增高。

6防治方法

6.1选用抗病品种

克新3号、克新4号、东农303、紫花851及一些当地品种等抗病性较强,可在黏重土壤和低洼地等土壤条件较差地块种植。费乌瑞它品质优抗病性较差,只宜作为优质品种搭配种植,种植地点应选择旱地或高燥的水田。

6.2选用无病种薯,建立无病留种田

6.2.1整薯播种。为了避免切刀传染,采用小整薯播种,可大大减轻危害。小整薯播种比切块播种减轻发病率50%~80%,提前出苗率70%~95%,增产2~3成。但小整薯要用上一年从大田中选择无病且农艺性状好的种薯,收获时单收单藏,或用从无病区调入的种薯。选用健薯,汰除病薯。

6.2.2切刀消毒。黑胫病容易通过切刀进行传染,所以在切

薯时要做好切刀消毒。操作时准备2把刀、1盆药水,在淘汰外表有病状的薯块基础上,先削去薯块尾部进行观察,有病的淘汰,无病的随即切种,每切一薯块换一把刀。消毒药水可用5%石炭酸、0.1%高锰酸钾、5%食盐开水和75%酒精。切块用草木灰拌种后立即播种。

6.2.3药剂浸泡种薯。黑胫病菌存在于维管束中,一般药剂很难杀死薯块内部的病菌。药剂浸泡种薯,可用0.05%~0.10%春雷霉素溶液浸泡种薯30min或0.2%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薯20~30min,然后取出晾干播种。

6.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安排播种期,尽量早播种,早出苗,幼苗生长期避开高温高湿天气。薯田要开深沟,耙高畦,雨后及时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科学施肥,施足基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及时培土,要进行1~2次高培土,防止薯块外露。

6.4及时摘除病株

发现病株应及时全株拔除,集中销毁,在病穴及周边撒少许熟石灰。后期病株要连同薯块提前收获,避免同健壮植株同时收获,防止薯块之间病害传播。对留种田最好细心摘除病株,以减少菌源。

6.5药剂防治

马铃薯范文篇3

从田间种植的种质资源选择具有典型品种特性的健康植株(从形成壮苗到盛花期均可以取),取1.5~2.0cm有腋芽的茎段7~10个,用清水冲洗1~2h,然后置于超净工作台上,用1‰的升汞水溶液浸泡8~10min,若茎段较粗则增加至12min左右。用灭菌的镊子将茎段分次取出,每次取出1~2个,在灭菌水中彻底清洗3~4次,放入普通的MS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特别注意每次从升汞中取茎段要用无菌的镊子)。分次取出茎段可以使茎段在升汞中的处理时间有一个梯度,保证至少有1个已经成为无菌苗。由于种质资源数量比较多,这样做就会大大降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将处理好的茎段放在组培苗生长间,补充光照。保持生长间的温度在20~25℃。无菌苗形成过程中,天天进行检查,发现污染苗后挑出并进行高压灭菌,以防备造成试管苗生长间的整体污染。无菌苗形成后,在无菌条件下,将无菌苗继续在普通MS培养基上扩繁1次,每1~2个茎段放入含3%的甘露醇MS培养基的试管中进行保存,一般每1个资源至少要保存3管,这样取用非常方便。控制种质资源保存库的温度在15~20℃,每周对资源库进熏蒸消毒1次,防止试管苗二次污染。在这种条件下,每1代试管苗可以保存120~150d,在此期间,要定期检查试管苗的情况。由于受到了甘露醇及继代过多或是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些资源早期就会玻璃化,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应立即将玻璃化的试管苗转移到普通的MS培养基上,20~30d就可以形成新的试管苗继续保存。

2田间种植保存

以试管苗保存约2年,试管苗会表现出明显的退化,例如整体的玻璃化,生长极缓,甚至在继代后不能形成新的试管苗,这就需要进行1次田间种植以重新获得试管苗保存。在当地马铃薯播种时间的前1个月,将已退化的试管苗种质资源转入普通培养基中,扩繁1代15~20株形成比较壮的组培苗,定植在育苗钵,置于温室或网棚中,每份资源至少扩繁15株以上,温室或网棚中的管理与微型薯温室生产相同。待植株根系较发达长出7~10片叶时,将其移入室外进行炼苗5~10d,然后带土移入大田。这种移栽苗因长势较弱,所以要求大田土壤疏松,灌溉条件好,肥料充足,并要严防人畜破坏。大田移栽时,每个资源选到10株壮苗移入大田,每个资源种植1行,株行距为30cm×65cm,剩余的不要丢弃,可以作补苗用。田间管理要做到早除草、早培土、早防病,加强肥料的充足供给,花期前可追施1次壮苗肥,壮苗肥为尿素,施用量控制在75~105kg/hm2。并可以以30倍磷酸二氢钾水溶液作为叶面肥进行喷施,定期进行病虫害防治。植株健壮后,以具有典型品种特性的健康植株作为试管苗的来源。

在马铃薯种质资源的保存过程中,田间种植与试管苗保存是相互结合、密不可分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由于种质资源少则几百份,多则几千份,所以种质资源可以多点保存,也可以分期分批保存,每年种植一部分,试管保存一部分,来年可以反过来,这样可以经济合理地搭配人力和物力。

参考文献

[1]刘喜才,张丽娟,孙邦升,等.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中国马铃薯,2007(1):39-41.

[2]徐君.马铃薯种质资源慢生长保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3]艾辛,夏志兰,刘明月,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和保存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56-59.

马铃薯范文篇4

马铃薯是位居小麦和水稻之后世界第三大重要农作物,更是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物。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便宜且营养丰富的食品,也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各式快捷食品,因此,马铃薯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也成为社会文化水平的度量。[1]我国已成为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1/4,总产量占到全世界的1/5,但是单产水平却排在了全世界的第92位,亩产960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虽然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但其贸易状况不容乐观,其产品国际竞争力弱,出口以鲜薯为主,进口以高附加值的淀粉为主,贸易与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匹配。马铃薯产业是我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由于我国马铃薯生产主要集中在山多地少、自然条件艰苦的北方一季作区和西南混作区,马铃薯不仅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也是当地农民的主粮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马铃薯国际贸易是延长产业链、增加小规模生产者现金收入并有利于西部地区扶贫工作的重要产业。国内学者对马铃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生产及种薯品种培育等方面,且研究成果大都较为分散。针对我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研究的文献比较欠缺,仅李勤志针对马铃薯产业进行了经济分析。[2]关于马铃薯的国际竞争力研究、马铃薯进出口贸易等专业性研究几乎没有。谢从华认为发达国家的马铃薯产业已进入成熟、稳定阶段;而发展中国家马铃薯产业因为对食物增长和膳食结构改变的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增长速度在粮食作物中处于前列,马铃薯国际贸易正保持快速增长。[3]因此,我国要在全球化的马铃薯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不仅要保持与资源禀赋相连的比较优势,还要培养马铃薯产业的后天竞争优势,实现马铃薯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化演进。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的发展一方面要看马铃薯供给与需求前景;另一方面要看进出口发展趋势,分析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趋势、提高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成为我国马铃薯产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马铃薯供给与需求分析

(一)中国马铃薯供给前景

1.马铃薯的国内生产供给。马铃薯供给主要表现为马铃薯的国内生产及国外市场的进口。从生产上来看,中国马铃薯的生产栽培区域为4个: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南方二季作区、西南一季作和二季作垂直分布区(西南混作区),各生态区域气候特征差异较大。[4]其中,北方一季作区是我国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区域,播种面积占全国一半以上,主要包括我国行政区划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其中西北地区是我国马铃薯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平均单产最高的地区。中原二季作区适合早熟马铃薯品种或中早熟品种的栽培,但该区域气温较高、病原繁杂、留种难度大,马铃薯退化严重。南方二季作区属低纬度低海拔区域,气温较高,全年均有蚜虫危害,各种病毒毒源多且复杂,近年来,马铃薯播种面积有了较大幅度的扩大,生产能力逐渐加强。西南混作区是我国马铃薯生产潜力较大的区域,云南、贵州近年来增产迅速,马铃薯的播种面积及产量仅次于北方一作区。对我国马铃薯的国内生产进行衡量,可以2006-2009年全国9个大中城市(太原、呼和浩特、长春、济南、青岛、武汉、重庆、兰州、乌鲁木齐)的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数据,9大中城市分别代表了我国马铃薯的主要种植区域,从主要城市分析中国马铃薯产业4年间X效率水平及其构成效率情况。X效率指在所有数量的资源中能够取得的最大可能产出能力,与之对应的是X低效率。X效率可以分为技术效率(TE)、配置效率(AE)和成本效率(CE)。通过DEA方法,利用DEAP2.1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DEA即数据包络分析法,是用以评价部门间的相对效率,是一种非参数分析方法。DEA模型一般有两个,分别是CCR(CRS)模型和BCC(VRS)模型。由于效率评估研究中的马铃薯样本大多是不同规模的,而且马铃薯往往受管制、宏观经济效应等方面的影响而出现对最优运行规模的偏离,所以本文采用VRS模型。其计算方法为:首先需考虑N个决策单元,例如X个输入变量和Y个输出变量,为方便计算N个决策单元在整个计算过程中的转换效率,可以通过最大化该单元的加权产出与加权投入之比,基本前提是要保证其他的所有个体比率等于1或小于1。通过计算只要是落在决策单元边界上的投入产出将为最有效率的组合,其值为1;否则其值域在(0,1)之间。以上数据表明:由于各生态区域气候特征差异较大,马铃薯产业X效率水平则表现不同。2006-2009年间,呼和浩特、长春和乌鲁木齐的马铃薯技术效率达到最佳状态,长春和乌鲁木齐的马铃薯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亦达到最佳状态,即其值都为1,其余城市马铃薯产业供给还有很大的潜力(见表2)。不同地区的马铃薯生产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共性或相似性,我国马铃薯基本上是集中在生态适宜性最佳、生产基础最好和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生产的。长春、乌鲁木齐的马铃薯生产已达到最优配置,应继续保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优势。呼和浩特、青岛、太原、兰州的成本效率、技术效率及配置效率还可进一步提高。济南、武汉、重庆马铃薯产业X率水平最低,尚没有形成产业优势,马铃薯生产力弱。各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来提高马铃薯的供给能力,我国马铃薯国内供给前景较好,这对马铃薯的出口贸易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刺激效应。

2.马铃薯的国外进口供给。中国马铃薯国外市场供给来源于对国外马铃薯的进口。随着人们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马铃薯加工产品深受国内市场欢迎,特别是马铃薯休闲食品,消费市场极为广阔。但我国加工能力相对落后,需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加工品。国际市场向我国供应的马铃薯主要为马铃薯加工品。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马铃薯粉片、颗粒、团粒及马铃薯淀粉是我国进口的主要产品,德国、荷兰、法国、丹麦、波兰、比利时、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是主要的国外供给国,且进口量逐年上升。这是由于我国国内加工能力相对较低引起的,我国食品行业对国外马铃薯加工品需求量较大,国内加工品与国内巨大的消费需求呈现不对称性,要摆脱对国外马铃薯加工品的依赖还需较长时间。

(二)中国马铃薯需求前景1.马铃薯的国内消费需求。马铃薯的国内消费需求前景广阔。收获后的马铃薯消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用作食物消费,二是非食物消费。目前,我国人均马铃薯消费为31.3公斤,与20世纪90年代的14公斤相比,人均年消费量翻了一番,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马铃薯消费潜力较大。我国国内马铃薯消费主要为鲜薯和加工品消费的食用消费。非食用消费主要为种薯消费。我国是世界上马铃薯淀粉潜在的消费大国,据估计:目前国内对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的年需求量为80万吨以上,我国通过各种渠道进口后国内市场尚缺40多万吨,马铃薯作为加工原料薯的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从马铃薯工业需求方面来看,目前世界能源紧张,各国开发生物质能源需求迫切,马铃薯作为燃料酒精开发也具有广阔前景,我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五部委在关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文件中把薯类作为第一能源作物。据国际食品政策中心估算,在未来的20年中,发展中国家对食品的需求将增长40%,而对马铃薯的需求到2020年有望增长40%,超过水稻、小麦、玉米的增长。[5]2.马铃薯的国外出口需求。我国马铃薯出口到世界上40多个国家,主要出口至亚洲、非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也有部分马铃薯出口至欧洲及美洲,但出口量较少。近年来,我国马铃薯出口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对东盟、俄罗斯及其他临近国家或地区出口量增长较快。国外市场对我国马铃薯的需求70%以上为鲜或冷藏的马铃薯,马铃薯粉(包括淀粉、细粉、粗粉、粉末、粉片、颗粒、团粒)需求约占20%左右,其他如种用马铃薯、冷冻马铃薯等约为10%。

二、中国马铃薯进出口发展趋势

(一)中国马铃薯进出口概况我国马铃薯进出口涉及8类产品,分别为种用马铃薯,鲜或冷藏的马铃薯(种用除外),冷冻马铃薯,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冷冻马铃薯,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马铃薯粉片、颗粒及团粒,马铃薯淀粉,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未冷冻马铃薯。我国马铃薯出口以鲜或冷藏(种用除外)为主,其次为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冷冻马铃薯,再次为冷冻马铃薯。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且出口量逐年上升。随着我国马铃薯供给能力的改善及加工能力的增强,我国马铃薯加工品的出口也在稳步增长,如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和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未冷冻马铃薯出口量逐年上升(见表3)。我国虽是马铃薯的种植大国,但马铃薯初级产品也有大量进口。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冷冻马铃薯是我国进口数量最大的产品,冷冻马铃薯、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冷冻马铃薯、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未冷冻马铃薯进口呈现波动性(见表4),鲜或冷藏的马铃薯(种用除外)进口量也出现快速增长势头。

(二)中国马铃薯出口动力充足,马铃薯加工品出口稳步上升由于我国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各主产区已形成规模不同的加工企业,全国具有产业化特色的马铃薯加工企业约有100家以上。我国马铃薯初级产品出口以主产区和从事对外贸易地理位置较优越的省份为主,如云南、山东、黑龙江、广东、天津、浙江、江苏、海南等省市。马铃薯加工品出口主要省份以马铃薯的主产区为主,如内蒙古、甘肃、新疆、辽宁、上海、山东、浙江、黑龙江、安徽等省市。充足的国内供给是马铃薯出口的主要推动力量。马铃薯主产区的产业集聚使得我国马铃薯生产已开始具备规模效应,马铃薯成本不断下降,有利于发挥我国马铃薯的价格优势。同时,伴随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加工能力的增强,我国马铃薯的出口结构也呈现优化趋势,我国出口虽然以鲜或冷藏的马铃薯为主,但初级产品的比例相对下降,而马铃薯加工品的出口数量及规模均稳步上升。加之我国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参与的其他经济组织,使我国马铃薯产品进入更加广阔的国外市场,无论是加工品还是初级产品,不断扩大的国外市场需求对我国马铃薯出口具有较大刺激作用。

(三)马铃薯加工品进口量攀升,进口替代效应愈加明显我国对马铃薯加工能力较低,国内大量的消费需求与供给呈现巨大缺口。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只有通过进出口来调节余缺,从而弥补国内结构性供需缺口。我国马铃薯进口省份主要为经济相对发达省份,如山东、上海、天津、福建、内蒙古、辽宁、广东、江苏、吉林、河北、浙江、广西、安徽、北京、四川、黑龙江、海南等省市。一直以来,我国马铃薯产品贸易结构不合理,处于出口初级产品而大量进口加工品的贸易格局,马铃薯加工品贸易有较大贸易逆差(见表5),且加工品进口量逐年攀升(见图1、图2),尤其是马铃薯淀粉和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在国际贸易中,我国通过马铃薯贸易获得的贸易利益较少。随着我国政府的不断重视,马铃薯市场及贸易环境不断改善,我国马铃薯进口替代效应愈加明显。2006年以前,我国马铃薯加工产品一直为净进口,从2007年以来,部分马铃薯产品已经随着国内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转变为净出口格局,其中: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和马铃薯粉片、颗粒及团粒已经成为净出口产品,但马铃薯淀粉仍然是净进口国(见表5),国外廉价的马铃薯淀粉成为阻碍我国国内马铃薯加工业的一大原因,我国对来自于欧盟的马铃薯淀粉实施反倾销有效保护了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马铃薯淀粉的贸易赤字逐渐缩小,国内马铃薯加工品的市场环境得到改善,我国马铃薯加工产品的国产比率将不断提高,预计未来5年内马铃薯加工产品需求量的50%以上将由我国产品满足,而且越来越多的马铃薯加工产品将成为净出口产品[6],中国马铃薯进口替代效应将日渐明显。

三、促进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马铃薯产业区域集群,发展产业化经营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较,马铃薯生产仍存在加工程度不高、产业加工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较低、基础研究薄弱、技术集成与推广差、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这是产业化经营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我国要提高马铃薯产业的竞争力,在马铃薯主产区建立产业集群是一条必由之路。我国应在马铃薯主产区建立马铃薯产业集群,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前提下,与销售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和系统的供销机制,使产品以品牌形式进入市场,这样既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又稳定了销售渠道。避免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竞争,充分发挥我国马铃薯的区域优势,发展我国马铃薯的产业化经营,并实现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马铃薯范文篇5

1.优选良种

根据品种熟性、茬口安排、上市时间分别确定。鲁南地区种植品种最好选择中早熟抗病种。如鲁引1号、荷兰15号、中薯3号等。选购种薯时,应挑选薯形周正、无病、无虫的优质脱毒种薯。

2.选地施肥

马铃薯属于地下块茎作物,土壤应选择土质疏松的沙壤土、壤土或轻黏土,尽量不要选择较黏重的土壤。深耕30厘米左右,细耙达到耕层细碎无大土块、地面平整无残留根茬,做到上平下实。结合耕地,每亩撒施100公斤商品有机肥+300公斤三元复合肥(17-10-18)+20公斤硅钙肥,耕匀耙细。如果施农家有机肥,要充分腐熟。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肥利用率。

3.种薯处理

⑴药剂拌种:选用合适的药剂拌种。具体方法,选用44%精甲霜灵•百菌清(菲格)悬浮剂600倍液喷湿薯块表面后晾干、堆放。⑵切块催芽:每亩需种薯150公斤左右。播前20~25天将种薯置于温暖有阳光地方晒种2~3天,剔除病薯、烂薯,然后进行切块。切块时螺旋式向顶端斜切,最后按顶芽一分为二或一分为四,确保每块种薯有1~2个芽眼,重量25~30克。切块后晾干伤口,用适合药剂拌种,具体每100公斤种薯用62.5克/升精甲咯菌腈(亮盾)悬浮剂20毫升兑水0.5公斤后均匀拌种,晾干后进行催芽。在18~20℃室内采用层积法催芽,待芽长到2厘米左右时,放在散射光下晾晒,芽转绿变粗后播种。

4.适期播种

鲁南地区由于采用栽培方式不同,有大棚、小拱棚、地膜覆盖等方式,播种时间差异大。适期播种,可在5厘米地温稳定在5℃以上时播种。具体播种期从1月下旬到3月中旬,可根据温光条件、种植茬口等合理确定播期。

5.田间管理

⑴及时破膜放苗:播种后20~25天,薯芽陆续顶膜,应选择晴天下午及时破孔放苗,以免灼伤幼苗,并用细土将破膜孔盖严。推荐采用“膜上覆土免放苗技术”,即在马铃薯出苗前5~7天在地膜垄背上覆盖2~3厘米厚的土层,让薯芽自行穿破地膜。⑵加强设施栽培温度管理:块茎膨大最适土温是17~20℃,达25℃时块茎生长受阻。山东鲁南地区后期气温上升快,应根据棚内温度,决定通风口的大小和通风时间的长短,同时也要注意倒春寒的影响,注意防寒。⑶强化水分管理:出苗后尽早管理,看天看地看苗(即“三看”)浇水。推荐浇水采用膜下滴灌。齐苗后浇水一次。待团棵期浇水一次后稍微控水,促使由茎叶生长转入块茎生长,落蕾后采取小水勤浇,保障薯块快速膨大时对水分的需求。雨水过多时,要及时排水。收获前10天停止浇水,促使薯块老化,减少损伤。⑷及时追肥:团棵期叶面喷施海藻肥或腐殖酸肥促进发棵,马铃薯落蕾后分两次各冲施10公斤高钾全水溶肥。杜绝冲施激素型或铵态氮型冲施肥,以免产生肥害。同时结合防病喷药,可每次添加磷酸二氢钾100克,防止叶片早衷。⑸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控晚疫病,自团棵期开始,每隔7天喷施一次药剂防治晚疫病。药剂可选用68.75%氟吡菌胺或霜霉威(银法利)悬浮剂600倍液喷雾。同时发现病株后,立即将病株拔除掉,远离田间深埋,并在穴周围撒施生石灰。虫害主要有蚜虫,田间可每亩悬挂黄板70张诱杀,药剂防治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每10天喷一次,防治2~3次。

6.适期收获

早春马铃薯要结合市场行情合理安排,分级包装销售。以高产为目标的田块,待马铃薯叶色由绿逐渐变黄转枯,块茎脐部与着生的匍匐茎容易脱落,块茎表皮韧性较大、皮层较厚、色泽正常时收获。

7.科学贮藏

马铃薯范文篇6

关键词:马铃薯;贮藏;管理

1贮藏前的准备工作

1.1贮藏库的建设

建设具有通风、调温、调湿等设备的地下或半地下式的大型现代化贮藏库。库房分成左右两部分,中间为走廊,库门和走廊宽度为2~4m,能通车,库门与走廊相通。设双重库门,以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寒风直接吹入库内引起库温激变。

1.2预贮

刚收获的块茎尚处于后熟阶段,呼吸十分旺盛,分解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水分和热量,不能立即入库,而应放在15~20℃、氧气充足、有散射光或黑暗条件下,经5~7d,块茎保护部位形成木栓保护层,以阻止氧气进入和病菌侵入。切勿堆放在烈日下曝晒,以免薯皮变绿、茄素增加,影响品质。

1.3药剂处理

为了防止贮藏期病菌侵入,可将百菌清或农用链霉素均匀喷洒于块茎表面并晾干。另外,在收获前10d割秧晒地,以免病菌侵染块茎。

1.4装袋定包

为方便运输、贮藏,避免碰伤、擦伤,一般30~35kg/袋,大小薯分开装袋。装袋前应严格剔除病薯、烂薯、破损薯、畸形薯、青头薯。

1.5运输

尽量减少运转次数和运转环节,避免机械损伤。选择装卸方便、经济耐用的包装材料,保护块茎在运输时不受损伤。

2贮藏

2.1及时入库

将贮藏库清理干净后,用百菌清烟剂封闭熏蒸48h。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及时入库,以防薯皮见光变绿,影响原料薯品质。另外,要防止天气骤变和气温突变而冻伤薯块。

2.2适宜的存贮量

贮藏库存贮量与贮藏库容积成正比,一般存贮量以贮藏库总容积的1/2为宜,最多不超过2/3。如果按1m3种薯重约600kg计算,那么贮藏库的最大存贮量(kg)=贮藏库的总容积(m3)×2/3×600(kg)。试验表明,在较好的贮藏条件下,贮藏200d的块茎淀粉平均损失7.9%左右,如存贮量过大,薯块呼吸释放的热量水分和二氧化碳等不能及时散发出去,就会影响薯块正常呼吸,引起块茎发芽和腐烂,还原糖升高,从而降低原料薯的品质。

2.3贮藏方法

2.3.1按休眠期不同分开贮藏。马铃薯品种不同,休眠期不同;同一品种成熟度不同,休眠期也不同。休眠期较长的马铃薯与休眠期较短的马铃薯贮藏在一块,其休眠期会缩短,所以应按品种、成熟度不同分开贮藏。

2.3.2按薯块大小分开贮藏。薯块大小不同,薯块间隙不同,通气性不同,而且休眠期也不尽相同。故也应分开堆放,装大薯的袋子堆放得高一些,装小薯的袋子适当低一些。

2.3.3堆放方法。在走廊两侧按垛、组、排堆码,即每层6(2×3)袋,5层为1垛,垛与垛之间留1小通风道;3垛为1组,组与组之间留1条稍大的通风道;10~15组1排,排与排之间留1条走道。根据贮藏量大小适当调整垛、组、排的大小,和通风道、走道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距离。

3贮藏过程中的管理

3.1杀菌消毒

入窖后,每120m3用500g高锰酸钾对700g甲醛溶液进行熏蒸消毒杀菌,每月1次,可防止块茎腐烂和病害蔓延。

3.2温、湿度控制

原料薯刚入库时应迅速把温度降到10~13℃,并维持15~20d,使薯皮尽快木栓化,形成保护层。之后窖温应逐渐降至1~4℃,转入正常贮藏(温度在8~10℃时薯块呼吸强烈,菌类繁衍,薯块易腐烂;温度在0~1℃时薯块中的淀粉开始转化为糖分,食味变甜)。在此期间要保持温度相对稳定;湿度必须保持在85%~93%之间。在这样的范围内,块茎不会因失水太多而萎蔫,也不会因湿度太大而腐烂。

3.3二氧化碳控制

如果通风不良,库内积累的大量二氧化碳会影响块茎的正常呼吸,进而影响库内温度和湿度。所以应定期打开顶盖或用风机换气,降低库内二氧化碳浓度。

3.4忌频繁出入

尽量减少出入次数,减少光线进入,以避免薯皮变绿、茄素增加、食味变麻,降低品质。另外,库内外有温度差,频繁出入,会造成库内温度波动。

马铃薯范文篇7

一、种植季节

马铃薯生长温度低、生育期短,在江南乃至江淮是能与单季中稻接茬的早春或晚秋作物。“春薯—中稻”一年两熟:春薯于1月下旬或2月上、中旬下种,5月下旬收获,可获得全产量;“早中稻—秋薯”一年两熟:秋薯于早中稻收获后9月10日前下种,11月下旬降霜后收获,可获得4~6成产量。

二、技术要点

1.整地稻田免耕,开挖丰产沟(排灌沟),沟宽15厘米,深15厘米,相邻沟距(畦宽)150厘米。挖出的土不可堆在沟沿上,应使畦面微呈弓背形,避免积水。一般的小草和稻茬并不影响种植,若有大草可踩倒或锄去,但不要使用除草剂。

2.选种选用适合的早熟品种,例如东农303、中薯3号等,或当地农家品种。种薯应催芽,以带1厘米左右长度的壮芽播种为佳。一般选用30克左右小种薯整薯播种效果较好;大薯种应切块,每个切块至少要有一个健壮的芽,切口距芽1厘米以上,切块形状以四面体为佳,避免切成薄片。切块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50~500倍液浸过,稍晾干后用草木灰拌匀,隔日即可播种。

3.播种每畦播4~5行,行距30厘米,株距25厘米,畦边各留20厘米。将种薯摆放在土面上,芽眼接近土面,然后均匀地盖上8~10厘米厚的稻草(所谓8~10厘米不是将稻草压实后的厚度,而是“轻轻拍实,压而不实”)。稻草应铺满整个畦面不留空。

4.施肥根据稻田肥力和产量要求一次施足基肥,不追肥。若以腐熟的厩肥作基肥,可适当兑土在播种时直接分放在种薯上;若使用化肥,以复合颗粒肥为佳,可将肥料放在两株种薯的中间,也可放在种薯近旁但需保持5厘米以上的距离,以防烂种,亩施50~60公斤。

5.灌溉自然降水一般已能满足本项技术的要求。但是,新稻草吸收水分较少、较慢,容易干燥使薯苗受旱,可由丰产沟适时适量灌水,水层宜浅以不使稻草漂移为度,并及时排水落干。秋季播种时天高气爽、气温偏高,特别要注意及时灌溉,保证苗齐苗壮。相反,稻草一度腐烂后其保水性增强,尤其是接近土面的稻草湿度大、不易干燥,对薯苗生长不利,所以遇到连阴雨天气要注意排水。

6.植保稻草全程覆盖能抑制杂草生长,一般不用除草;病、虫害也轻,可以做到不使用农药。

7.收获稻田免耕,稻草覆盖的结果是70%以上的薯块在土面上,拨开稻草即可拣收;少数生长在裂缝或孔隙中的薯块入土也很浅,很容易挖出;在劳力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分期采收,即将稻草轻轻拨开采收已长大的薯块,再将稻草盖好让小薯块继续生长。这既能选择最佳市场行情,及时上市,又能有较高的产量,提高总体经济效益。

三、两个值得重视的技术关键点

1.争取苗齐、苗壮与种子播种不同,马铃薯通过块茎繁殖,在常规方法中出苗约需20~30天,而且总是参差不齐。在这一时期,应更加注意以下几点:

(1)选用优质种薯,妥善贮藏:种薯贮藏应注意温、湿度,避免堆放时局部温差过大,出芽长短不一。

(2)打破休眠,催芽适度:催芽长度在1厘米左右为宜,长芽播种时易折断,需要等其它潜伏芽萌动,反而滞后使出苗严重不齐。

(3)稻草整齐,覆盖厚度适当:稻草覆盖与土栽不同,马铃薯幼芽穿过的不是3厘米左右的松土层,而是8~10厘米厚的稻草。稻草过厚,不但出苗迟缓,而且茎基细长软弱。如果稻草厚薄不匀,出苗不齐的情况将会明显加重。整齐摆放的稻草容易出苗;相反,如果稻草交错缠绕,有时会有“卡苗”现象。

(4)及时排灌,防燥防涝。

2.防止产生绿薯关键是稻草层不能漏光,应从以下几点加以防范。

马铃薯范文篇8

关键词:夏伯蒂;马铃薯;品种特性;标准化栽培

夏伯蒂属薯条专用型品种,加拿大育成,1987年引入我国试种,历时已达16年之久,尽管其市场需求很旺,但其对栽培条件要求十分严格,田间表现不抗旱、不抗涝、不抗早晚疫病,易感病毒,退化快,对种植、管理、贮运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夏伯蒂栽培面积发展缓慢,2003年全国面积不足30hm2。加上加工企业对其块茎大小、薯型、品质等要求较高,一般的栽培模式很难达到该品种高产、优质的要求。现根据多年的栽培实践提出薯条专用型马铃薯夏伯蒂标准化栽培技术,以期为夏伯蒂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

一、品种特性

1.1属性及生育期

属中熟品种。播种至出苗(39±2)d,期间≥5℃积温(467.5±22.3)℃;出苗至现蕾(22±2)d,期间≥5℃积温(332.7±24.6)℃;现蕾至成熟(59±3)d,期间≥5℃积温(912.2±39.8)℃;生育期天数81±3d,期间≥5℃积温(1244.9±26.9)℃;全生育期(120±3)d,期间≥5℃积温(1712.4±27.6)℃。

1.2薯块性状

薯块长椭圆形,表皮淡黄色,无网纹,薯肉白色;芽眼极浅,芽眼数(9.3±1.)7个,无色;芽眉弧形,脐部深度中等。结薯集中,整齐,休眠期(30±2)d,耐贮性中等。薯块淀粉含量14.7%~17.0%,还原糖含量0.2%以下。

1.3抗逆性

植株较耐寒,不耐旱。

1.4抗病性

抗马铃薯环腐病。

1.5生产能力

一般水肥条件下产量22.5~30.0t/hm2;高水肥条件下产量30~45t/hm2。

1.6适宜地区

该品种适宜在青海省肥水条件较好的湟水流域、黄河流域水浇地和柴达木灌区种植。

二、无公害栽培技术

2.1地块选择

夏伯蒂薯型长、个头大、芽眼浅,地块选择不当,则块茎容易变形。该品种喜排水、通气良好的砂壤土,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地块种植,配备大型喷灌或滴灌的地块最为理想。马铃薯对连作反应很敏感,生产上尽量避免连作,种植马铃薯的地块要选择3年内没有种过马铃薯和其他茄科类作物的地块。一般情况下,马铃薯与油菜、小麦、青稞等植物轮作增产效果较好。

2.2精细整地

该品种结薯早而集中,喜肥水。前茬作物收获后,对土壤进行秋深翻,翻匀、翻松。有灌溉条件的应进行冬灌,并耙耱保墒;春灌地可在播前7~10d进行。播种前要进行施肥、灭虫、灭草,然后用拖拉机牵引重型耙处理,混土0~20cm,使土壤细碎平整,为保证播种质量做好充分准备。

2.3科学施肥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播种前用土钻对角线法多点取样,测试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值。需要时测定Ca、S、Mg、Zn、B、Fe、Cu等。根据土样化验结果和马铃薯需肥规律,确定施肥配方,然后委托生产企业依据配方加工马铃薯专用肥。一般分基肥、追肥、叶面肥三大类肥料,这样能保证马铃薯全生育期养分均衡供应,从而保证高产预期。基肥量应占总施肥量N的50%、P2O5的100%、K2O的70%。

马铃薯在生长期易形成大量的茎叶和块茎,因此,需要的营养物质较多。肥料三要素中,以钾的需要量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施足基肥对马铃薯增产起着重要的作用,马铃薯的基肥要占总需肥量的2/3以上。基肥以腐熟堆厩肥和人畜粪等有机肥为主,配合氮、磷、钾肥。一般播前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45.00~67.05t/hm2、纯N190kg/hm2、P2O5120kg/hm2、K2O90kg/hm2,结合中耕培土追施纯N70kg/hm2。

2.4种薯准备

2.4.1精选种薯。选择薯形规整、具有品种典型特征、薯皮光滑、色泽鲜明、重量为50~100g的健康种薯作种。选择种薯时,要严格去除表皮龟裂、畸形、尖头、芽眼坏死、生有病斑或脐部黑腐的块茎。

2.4.2种薯催芽。在散射光下、温度8~18℃催芽2周,催芽期间经常翻动种薯,使芽眼萌动,芽长2~4mm,切勿超过6mm。催芽成功后,立即见光通风,等待切种。对未发芽的微型薯用20mg/kg赤霉素水溶液处理10min,晾干后播种。

2.4.3切薯。原则上切种后尽快播种,以播前1d切薯为佳。切种时淘汰病薯,切刀消毒。切块应多带薯肉,具有2~4个芽眼;切忌切成薄片、过小或挖芽眼。切薯时要严格切刀消毒,切到病薯时要换用消过毒的切刀。消毒的方法有开水煮刀、75%酒精或0.1%高锰酸钾溶液浸刀等。

2.5播种

2.5.1时间。10cm土层平均温度稳定高于8℃开始播种。青海省适宜播种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

2.5.2密度。一般行距60cm,株距18~22cm,种植密度水地为7.50万株/hm2,中高位旱地为8.25万株/hm2。

2.5.3深度。种薯上表面到地表10cm。

2.5.4方法。播种前调整好播种机的行距、株距,拖拉机牵引播种机作业,集开沟、点种、覆土起垄一次性完成。要求行直、起垄覆土整齐一致。

2.5.5播量。种薯2625kg/hm2。

2.6中耕与除草

2.6.1第1次中耕(闷耕)。播种后,目测出苗率到达5%时立即开始,出苗率到达10%以前完成。拖拉机牵引中耕器进行。

2.6.2第2次中耕。苗齐后25d,田间半封垄时开始。拖拉机牵引中耕器进行,同时追施纯N70kg/hm2。结合第2次中耕进行培土,使垄高达到25~30cm。

2.6.3除草。田间中耕2次,前期杂草已基本得以控制,后期如果草害严重,可喷除草剂化学控制,也可人工辅助除草。

2.7追肥

结合除草松土,喷施0.2%尿素与0.2%磷酸二氢钾混合液,以促进幼苗迅速生长。开花以后,一般不再施肥,若后期表现脱肥早衰现象,可用磷钾或结合微量元素进行叶面喷施。

2.8灌溉

灌溉以喷灌法或滴灌法为最好,其可控性强,喷水系数均匀,适合大面积不同地势土壤,符合马铃薯需水特性,并且能与追肥相结合,省时省工,土壤不板结。要防止大水漫灌,灌后应立即排水,以防马铃薯腐烂。

2.8.1沟灌。苗出齐后可沟灌1次,注意不能漫垄,量要足。

2.8.2喷灌。约1周喷灌1次,始终保持土壤湿润,提倡超前、足量灌溉。①第1次喷灌。出苗后20~25d,块茎开始形成,第1次喷灌,降水量应达到25mm,土壤相对湿度应达到65%~70%。②第2次喷灌。第1次喷灌完1周后,根系有效深度可达60cm,此时进行第2次喷灌,喷水量应达到30~35mm。③中期灌溉。保持植株水分充足直到下一次灌溉开始。应采取短且频繁的灌溉,以使土壤水分满足植株的需要。④晚期灌溉。作物需水量下降,灌溉时间间隔可以适当拉长。⑤最后1次喷灌。本次灌溉应确保地块松软,易于收获。时间应在收获前15~20d。

2.9病虫害防治

夏伯蒂极易感病,及早、足量、多次喷药化学防治是控制病虫害的关键,生育前期以保护剂为主,后期以治疗剂为主。

2.9.1喷药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经济有效。

2.9.2防治时间。病斑或蚜虫刚刚发生,形成中心病虫株,或出苗后3周内完成第1次喷药。以后每隔7~10d进行1次,共喷5~8次。

2.9.3用药种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克露、敌杀死、蚜虱净、吡虫啉、代森锌、甲霜灵、锰锌等。

2.9.4方法。用拖拉机牵引打药机进行,1d可作业0.15~0.30hm2。

2.10收获

当马铃薯植株生长停止,田间植株茎叶90%以上干枯时,块茎很容易与匍匐茎分离,周皮变硬,比重增加,干物质含量达最高限度,即为食用块茎的最适收获期。种用块茎应提前5~7d收获,以减轻生长后期高温的不利影响,提高种性。收获后晾晒2h,然后立即分选包装。分选时应尽量避免撞皮损伤,装包后立即装车运输。窖藏期温度控制在1~4℃之间。

参考文献:

[1]崔杏青,靳福,郭翠玲,等.豫马铃薯1号及其栽培要点[J].河南农业科学,1999(9):30.

[2]梁远发.马铃薯抗病、高产新品种川芋4号的选育[J].中国马铃薯,1999(2):60.

马铃薯范文篇9

1.1症状及发生规律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属半知菌类。早疫病菌源可以在植株残体或其他寄主植物上生存。病菌在潮湿的情况下(降雨、灌溉、长时间露水),在受感染的植物表面产生孢子,其存活温度范围广,并由风力传播。早疫病产生的孢子比晚疫病少,通常比晚疫病发生早,但其生长传播却更少地依赖于叶片表面的长时间潮湿而且发展速度较慢。早疫病的受害部位最初症状是有角的黑色小斑点,随着受害部位的扩大成熟,病斑逐渐变成一系列凸凹不平的同心圆,在叶缘处有褪色的枯黄组织。

马铃薯早疫病的症状通常在植株处于逆境时期易发生,而这些逆境经常来自于缺肥(如缺氮及其他营养)、气温偏高、植株缺水、生长衰弱。

1.2防治措施

(1)加强栽培管理。要尽可能减少马铃薯在逆境状况下生长,保证植株需要的水肥条件,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其抗病能力。

(2)收获后深耕灭茬,减少翌年初侵染源。

(3)马铃薯封垄后,植株生长稳定期开始,每隔10d喷施1次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在田间发现早疫病症状时及时喷施治疗性杀菌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d喷1次,共喷3次。

2马铃薯晚疫病

2.1症状及发生规律

马铃薯晚疫病在马铃薯生长的各个时期均可发生,青海省大多在马铃薯开花前后发生危害严重。病原以菌丝体的形式在田间残留的块茎、有机体,或储藏的种薯中越冬。

马铃薯晚疫病易在凉爽、潮湿的气候条件下发生,但如果灌溉、潮湿状况和凉爽的温度持续,它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期发生,即使在较热、较干燥的地区或季节,受到雨水冲刷或灌溉的植株在密集的叶冠底下形成一个潮湿凉爽的微环境,该病也会发生。病原能够在叶片中迅速传播,侵入健康的叶片组织,产生新生孢子。一旦植株受到感染,感染部位很快会产生可由空气和水传播的孢子,进行再度传染。

马铃薯晚疫病的症状在不同地区及气候条件下各不相同,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初的症状是暗绿色圆形浸水的小斑点,经常出现在较底层的植株叶片上以及围绕在叶尖和叶缘上,然后再向整个叶面扩散。在潮湿的环境中,叶片的背面可能会有白色绒毛出现在病斑的边缘。受侵染的块茎表面会呈现出不正常的、凹陷的、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的区域。

2.2防治措施

(1)播种健康种子,种薯最好单收、单存、单藏。

(2)监控天气状况,尤其是8月,以便在需要时采取预防措施。

(3)开花前后定期喷施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75%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当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时,使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系统性防治,每隔7d喷1次。尤其在植株快速生长期,植株每隔几天会成倍地生长,所以关键在于预防新生叶片受到病菌孢子的侵染。

3马铃薯黑胫病

3.1危害症状及发生规律

属细菌性软腐病害,侵染茎和块茎,种薯从发芽到生长后期均可被侵染,而以幼苗最多。最明显的症状是病株明显矮小,心叶黄化、变小、卷曲,茎基部及根部变黑、腐烂。腐烂处有臭味。病株极易从土中拔出,多半死亡。病薯从脐部开始变黑,向髓部呈放射状扩展,并产生黏液,有臭味。

马铃薯黑胫病主要依靠带菌种薯传播,通过伤口侵入。其发病与温度和湿度有密切关系,高温利于发病,土壤过湿时也易引起薯块大批腐烂,造成严重的侵染。

3.2防治措施

(1)选用无病种薯或幼壮薯整薯播种。

(2)催芽或晒种,淘汰病薯。

(3)切薯播种时,用55%敌克松按种子量的0.1%拌种,拌种时先将敌克松与少量干土或草木灰拌匀,再加10kg左右的干土拌匀,然后与种薯拌匀,必须随拌随播。或者将55%敌克松350g与15~20kg干土拌匀后直接撒施在马铃薯播种沟内。田间发现发病病株时,及时拔除,或用55%敌克松稀释500~800液灌根,或在茎基部喷雾。

马铃薯范文篇10

论文摘要主要介绍了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的主要特征特性,并就该品种利用推广前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同时提出脱毒种薯生产与推广的体系。

马铃薯新品种青薯9号系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于2001年从国际马铃薯中心(CIP)北京办事处引进杂交组合(387521.3×APHRODITE)实生1代材料C92.140系统选择育成。该品种品质优、抗病、抗旱、高产稳产,于2006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并正式命名青薯9号。

1特征特性

1.1农艺性状

该品种株型平展,株高97±10.4cm,茎杆紫色,分枝多,长势繁茂。叶片大,叶色深绿,叶缘平展,花冠浅红,开花繁茂性中等,天然结实性弱。薯块椭圆形,表皮红色,有网纹,芽眼浅,肉黄色,结薯集中,单株结薯8~11个,整齐度高,大中薯率80%以上。属晚熟品种,全生育期160d左右。薯块休眠性中等,耐贮性好。经多年试验证明,青薯9号植株田间抗晚疫病、病毒病,抗旱性强。

1.2品质

经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分析化验,干物质含量25.72%,淀粉含量19.76%,还原糖含量0.253%,每100g鲜薯VC含量23.03mg,蒸食品质优良,适宜鲜食、薯条及全份加工,商品价值高。

1.3产量表现

2005~2006年,4点区域试验中,2年平均产量52.96t/hm2,较对照下寨65平均增产34.2%,较对照青薯2号增产24.8%,增产极显著。2006~2007年,4点生产试验,2年平均产量49.51t/hm2,具有较强的增产增收优势。

2推广应用前景

2.1适应性广泛,抗旱性强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气候冷凉,适宜马铃薯种植生长。但省内生态气候条件复杂,耕作方式多样,各主产区马铃薯当家品种不尽相同。加之常常雨热同季,降水大多集中在7~9月,干旱、半干旱地区常常因为马铃薯生长前期缺水而影响地上部分生长,严重时不能正常封垄,最终导致产量大副下降;特别干旱年份,减产幅度在50%以上,极大地影响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因此,选择适应性强的抗旱品种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降低自然灾害损失、增加收入的关键措施。经多年多点试验证明,青薯9号适应性广泛,可在省内各种农业区种植。水肥充足条件能促其丰产,最高产量可达60t/hm2,干旱缺水条件下能充分发挥品种抗旱特性,保证稳产。2006年前期持续干旱条件下浅山产量达29.13t/hm2,较对照品种下寨65增产67%,可有效地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

2.2田间植株抗晚疫病,块茎耐贮

晚疫病是中国北方一作区最严重的病害,晚疫病的流行可使马铃薯减产70%~80%;青海省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晚疫病曾流行过8次,在流行年份,包括块茎腐烂引起的损失,减产达40%~50%[1]。青海省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常常是7月下旬进入雨季,此时温、湿度适于晚疫病的发生流行,所以育成植株对晚疫病具有田间抗性,块茎抗晚疫病的中晚熟品种是我省及北方一作区的主要育种目标。经过2004~2007年大田自然发病观测,4年间青薯9号植株田间晚疫病发病程度为1~3级,植株田间表现抗晚疫病,收获时田间无烂薯现象。经越冬窖藏的薯块,出窖时烂薯率小于1%。大面积种植青薯9号,在多雨年份或晚疫病高发地区,可减小马铃薯晚疫病危害造成的损失。

2.3抗病毒病,田间退化缓慢

利用抗病种与脱毒种薯可有效地控制病毒危害,提高马铃薯产量水平。经2004~2007年大田种植观测,8点3次青薯9号均表现田间抗病毒,退化缓慢,产量水平稳定,收获时田间无病薯、畸形薯。利用脱毒种薯生产,可延长留种年份,增产潜力显著。

2.4块茎商品率高,品质指标符合加工要求,可满足多种用途

青薯9号大薯椭圆形,干物质与还原糖含量符合薯条加工要求;淀粉含量达19.67%,加工全份成品率高,小薯可供给淀粉加工企业。另外,青薯9号商品率高,薯形整齐,芽眼浅,薯皮耐运输,也可作为菜用薯运送南方各大省区蔬菜市场或超市专供。

3脱毒种薯生产与推广体系

3.1快速高效的微型薯生产体系

品种选育单位具有从茎尖脱毒、脱毒苗快繁、智能温室繁育微型薯的有序、规范的微型薯生产体系,依托完善的技术与生产体系以及健全的专业人员体系,可年产脱毒微型薯200余万粒,可用于高山基地进行标准原种生产或直接供应微型薯市场的需求。

3.2健全的良种繁育体系及质量监控体系

在高海拔、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农业生产能力的高山地区建立原种繁育基地,由专业的技术人员统一管理,科学运作,生产优质的脱毒原种,可极大地提高脱毒种薯的繁育与应用程度。并与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作,建立各级良种繁育基地,满足不同种薯市场需求。种薯生产与繁育的全过程由专业的质量检测人员跟踪监控,严格控制种薯质量,以优质种薯创立自己的种薯品牌,加快优良品种的推广利用。

3.3因地制宜建立丰产栽培技术体系

青薯9号喜水肥、抗旱、生育期长,应根据品种特性,针对全省各马铃薯主产区因地制宜地制定细化丰产栽培技术,探索当地最佳耕作模式,从而实现丰产目标,提高农民收入,以期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3.4建立科研+公司+农户的生产销售体系

马铃薯加工企业的不断兴起为马铃薯生产提供了市场保障,科研单位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加快品种的推广应用,而企业与农户建立合同关系,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马铃薯生产的风险,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建立科学合理、长期稳定的生产销售体系,协调好科研与企业,企业与农户的关系,由科研单位为企业与农户提供品种与技术支持,建立优质种薯基地;企业与农户合作建立原料薯生产基地,农户根据定单生产,企业按合同收购,提高整体竞争水平,才能充分显示品种优势,加快产业化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