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2:54:53

马铃薯产业

马铃薯产业范文篇1

一、总体要求

以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以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重点,强基础,扩基地、建龙头、促营销,不断发展壮大马铃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马铃薯产业整体开发效益的最大化。

二、任务目标

1、以等22个乡镇为重点,马铃薯种植稳定在30万亩,其中新寨、沙湾、两河口3乡镇冬播1万亩,鲜薯总产达50万吨以上。

2、在全县建设马铃薯示范点38个,其中等县级示范基地11个,等乡级示范点27个,在哈达铺、庞家建立一级种薯繁育基地1500亩,在建立二级种薯繁育基地15000亩。建成马铃薯原种繁育基地网棚70座。

3、引进新优品种10个,其中早熟菜用型3个,中晚熟加工型3个,高淀粉型4个。

4、抓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马铃薯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工作,全面完成、哈达铺、沙湾等5乡镇6村5920亩马铃薯基地建设任务。

5、推广膜侧种植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10万亩,坑种垄作10万亩。

6、建成千吨以上马铃薯贮藏库2座。

三、工作重点

1、各乡镇要按照签订的责任书种植任务要早部署、早动员、早留地块,力争30万亩面积落实。南部新寨、沙湾、两河口3乡镇及农技站要指导农民加强冬播马铃薯的田间管理。

2、继续加大扶持力度。11个县级示范点将对马铃薯脱毒种薯、地膜继续给予扶持,每亩补贴马铃薯种薯150公斤,地膜5公斤。各乡镇要确定专人造册登记,确保供应的物资用于示范点建设,切实发挥示范点的示范带动效应。去年推广了脱毒种薯的乡镇要组织群众搞好串换,确保脱毒种薯不浪费,不流失,种薯供应单位要保证种薯质量,供应前要进行抽检,确保品种对路,质量达标。

3、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要充分利用电视、标语、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开展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培训,大力推广膜侧种植、坑种垄作、测土配方施肥,坚持良种与良法配套推广。

4、马铃薯中心继续与省种子管理站紧密联系,抽出人力,整理资料,抓好我县选育并已完成省区试的TP001、TP002的审定工作,力争今年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定名。同时要力争完成脱毒原种的生产任务。

5、抓好新优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引进新优品种10个:其中早熟品种3个,新大坪、青薯9号、LK99;加工型品种3个,01-02-17、02-14-15、L0227—18;高淀粉型品种4个TP001,TP002,陇薯8号、蓝花马铃薯,由县马铃薯开发中心负责在搞对比试验,以筛选适宜我县种植的品种,逐步加大我县自育品种TP001,TP002的示范推广工作。

6、加强马铃薯防虫网棚生产原原种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杨家搭建防虫网棚50座,阿坞搭建70座,为高山隔离扩繁一级良种奠定基础。抓好马铃薯一、二级脱毒种薯扩繁补贴项目建设,种薯生产单位要建立生产繁育档案,按照一村一品的原则,依据生产标准规范生产。继续作好种薯储藏库建设,并争取项目在哈达铺和南阳各修建千吨以上良种贮藏库各1座。

7、哈达铺、等马铃薯主产区争取列项购置一批小型马铃薯深耕机和收播机,以提高种植科技含量和减轻种植户劳动强度。争取对哈达铺淀粉加工户进行技术改进,促进向精加工转化,提高淀粉加工质量,增加附加值。

8、搞好商品薯、种薯贮存销售工作。为避免鲜薯销售高峰期外商压价、薯贱伤农的现象,引导哈达铺、、将台等主产区农户借鉴定西“深挖洞、广积薯、均上市、稳价格、占市场、促销售”的鲜薯销售策略,在主产区合理布局,精心组织,新建、扩建一批10吨、20吨级的贮藏窖,发挥在市场供求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形成以哈达铺为中心的销售网络。

四、保障措施

(一)领导机构和考核机制保障。一是各乡镇要建立马铃薯产业开发领导机构,确定专干,靠实责任,指导农民组建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企业。二是各乡镇要提高对马铃薯产业的认识,夯实基础,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尤其要把示范点建设落实到村、社、人头和地块,签订责任书,年终考核兑现奖罚,以提高示范点科技含量,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三是今年县上考核以调运新品种数量、新技术推广面积为主要依据。

马铃薯产业范文篇2

一、依托优势育基地

我县农民素有种植马铃薯的习惯,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薯产业的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出来,面对企业扩大生产的需要和市场的需求,我们把培育马铃薯生产基地作为加速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靠组织引导。县内不断加大对薯产业发展的领导力度,组建了薯产业化发展办公室,成立了马铃薯专业协会,配齐专门人员抓薯产业链条,制定了薯产业发展规划,层层分解马铃薯基地建设任务,运用政策和行政的手段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马铃薯生产,花大气力建设马铃薯生产基地。二是靠效益吸引。我们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发展薯产业的优势所在和致富典型,动员广大干部深入农户中,给农户算效益账,引导农民认识种植马铃薯效益,改变农民传统种植思维定势。通过市场效益的拉动,近年来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连年递增,中心镇自由村就是受效益吸引的典型,目前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占全村种植业面积的50%。三是靠发展订单。我们把发展订单种植马铃薯作为解决农民销售后顾之忧的根本措施。年初确定定单的最低保护价格,秋后收购做到随行就市,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生产利益,现在全县订单种植面积达30万亩以上。四是靠提供服务。我们积极理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并为其牵线搭桥,协调搞好政策、物资、资金等方面服务。今年我县三信公司就为农民无偿提供优质马铃薯种子,在农户中树立了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有效激发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目前,全县已建立马铃薯生产基地乡5个,基地村40个,年种植面积突破50万亩,生产基地的不断育强,为保证企业生产原料供应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整合实力壮龙头

龙头企业是实现产业牵动力的核心,我们始终把改造、引资、扶持企业发展作为加快薯经济发展关键环节来抓,着力整合薯产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强力打造薯经济的“航空母舰”。一是调整改造老企业。我县淀粉厂(现改制为冰山淀粉公司)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以生产“超过英国赶荷兰”的冰山牌马铃薯淀粉面闻名全国,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生产一度陷入困境。经过1999年投资技术改造和2002年莫斯科太阳公司购买后,企业年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年产精制马铃薯淀粉4000吨,实现利润达100万元,该公司成为我县薯类加工企业的重要力量。二是引资建设新企业。我县通过实施全民招商战略,着力引进国内外薯产业龙头企业,以招商引资的办法,不断提升和壮大薯产业。先后引进并建设了齐齐哈尔三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金龙淀粉厂、奈伦淀粉工业公司等7家薯制品企业。特别是引进的内蒙古奈伦淀粉有限公司是投资达2亿元,年加工马铃薯能力达33万吨的大项目,2004年正式开工建设,今年秋季将全面投产。该项目引进了代表世界领先水平全自动、全旋流瑞典拉森公司马铃薯设备,主要生产马铃薯淀粉、变性淀粉、高吸水膳食纤维、脱素蛋白等。奈伦公司从开工伊始,就与基地紧密对接,今年春季分别与北部乡镇签订20万亩的马铃薯订单,奈伦公司的引进全面壮大了我县薯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快企业技改步伐。我们积极为企业向上争取技改政策扶持,提高企业生产能力。金龙淀粉厂在政策扶持下,引进了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和日本铃木系列生产线。技改后,该厂以农村小粉坊加工的粗淀粉为生产原料,进行深加工,带动了全县大部分小粉坊的加工生产,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卖薯难问题,仅2004年就为农民节省运输成本170万元,有力地全县薯产业的良性运行。目前,全县各类薯类加工企业及小粉坊已发展到200多家,年加工能力达60万吨以上,薯产业的企业牵动力全面增强。

三、依靠科技增效益

为了解决马铃薯种植模式单一、科技含量低的问题,我们把扩大单产、提高质量、增加收益的支撑放在依靠科技进步上。一是大力实施技术培训工程。以县农业推广中龙头、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纽带、以村家业技术员为基础的三级科技服务体系,为全县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提供了有力保证。近两年,我县连续聘请东北农大博士生导师、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会员陈伊里教授,到我县作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讲座,为乡村干部、种植大户、农业技术员答疑解惑。我们还充分利用“科普之冬”活动,开办马铃薯栽植技术培训100余期,达3万人次。二是全面实施标准化栽培技术。随着种植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县农业科技人员又成功试验、示范了大垄栽培模式,集成大垄马铃薯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下发了《马铃薯标准化栽培技术方案》资料3万余份,开办了专题电视讲座。《方案》从选种、选地、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各环节都确定明确的标准,并且文字力求通俗简约,便于农户掌握和操作。通过《方案》的实施,全县优质高效载培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10万亩以上,平均亩产接近2.5吨。三是积极辟建标准化栽培基地。上游乡兴旺村的王振有,是县内有名马铃薯种植大户和联系企业与农户的经纪人,为了解决马铃薯引种靠外购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问题,2005年王振有筹资辟建了5500亩优质马铃薯标准经栽培基地,基地的辟建有效解决了技术推广应用和种子靠外购的问题。他开发种植的克851品种,具有高产、抗旱、耐储等特性,这一品种非常适合我县部分乡镇种植,将解决我县农户分散引种的乱而杂问题。

四、创优品牌拓市场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马铃薯产业范文篇3

一、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县马铃薯产业开发紧紧围绕建设“甘肃菜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重点县和马铃薯产业县”的发展目标,通过重点培育扶持,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1、种植规模逐年增大。到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0.46亩,其中冬播1万亩、春播24.46万亩、复种5万亩。

2、实现周年栽培生产。根据县内特殊地形地貌和垂直气候分布类型,等乡镇河谷区发展冬播早熟栽培,海拔2000米以上的冷凉区发展春播栽培,呈现一年四季两种两收,周年循环相互补充的生产局面。

3、种植品种布局趋于合理。依托县马铃薯开发中心、农技中心和市农科所马铃薯试验基地,筛选出适应我县不同生态区域的优质马铃薯品种20多个,其中高淀粉丰产型的武薯4号、武薯8号、薯3号、秦于30号、紫花白青引5号,天引薯3号,早熟型品种抗疫的早大白、LK99、贵乌瑞它、大西洋、鲁引3号、中薯3号,以及砸制型专用薯地方品种TP001和丰产高抗高淀粉地方品种TP002,这些品种的选育推广,极大地丰富了我县品种资源,为马铃薯产业良性发展提供了良种保障。

4、种植技术趋于规范化。马铃薯坑种垄作、地膜栽培、双膜覆盖、全膜覆盖、间套带立体栽培,配方施肥,脱毒种薯应用,高山留种,整薯播种等增产技术大面积应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逐步走向规范。

5、加工营销体系已具雏型。目前,全县有千吨以上马铃薯精粉加工企业2个,万吨精粉加工企业1个,个体加工户240多户,年加工鲜薯12万吨左右,生产粉丝1.5万吨,形成了哈达铺上街和召藏村等运销专业村。

“十二五”期间,马铃薯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用薯品种缺乏,彩色薯品种单一;二是良繁体系建设与马铃薯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三是加工增值有待提升;四是营销体系不健全,运销困难较大;五是贮藏保鲜设备和技术有待深度开发;六是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有待提高;七是薯药、薯粮,争地矛盾日渐突出;八是马铃薯信息渠道不够畅通,信息网络还不健全;九是马铃薯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发挥作用不明显。

二、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创新为动力,效益为中心,质量为保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种植,规模化生产的一体化经营的产业思路谋划和组织产业开发,集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特色化,加工精细化,运销品牌化为一体,扩基地、建龙头、兴市场、畅运销、创品牌,将宕昌建成菜用型、加工型马铃薯综合生产基地和种薯生产基地。

(二)奋斗目标

“十二五”期间,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规范化、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特色化和加工精深化的要求,把宕昌建成全市种薯良繁基地、淀粉生产基地。加大良种繁育和丰产栽培技术推广力度,加快马铃薯脱毒种薯推广力度,5年累计脱毒种薯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力争全县马铃薯实现良种化。到2015年全县马铃薯总产达到55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2.27亿元。五年累计种植马铃薯150.05万亩以上,总产值达到10.9823亿元,年均产值达到2.19亿元,年人均马铃薯收入达到660元。

(三)重点任务

1、生产基地建设。以白龙江流域和良恭河川坝河谷地带为主,每年发展冬播马铃薯1万亩以上,以哈达铺等21个乡镇为重点,每年新发展加工型春播马铃薯和种薯型复种马铃薯29万亩,总面积保持在30万亩以上。

2、良繁体系建设。尽快建成理川镇杨家村马铃薯育种基地20亩,以替代哈达铺镇召藏村育种基地(由于兰渝铁路哈达铺车站占用),确保市马铃薯育种工作在我县连续进行。建成阿坞、八力两个脱毒原种高山快繁基地,巩固和扩大哈达铺千亩良繁基地和将台百亩良种基地。引进选育新优品种20个,其中早熟品种5个、高淀粉型10个、彩色薯5个。配建百吨种薯贮藏窖3孔,改扩建种薯贮藏土窖2000个。要引进先进设备和器械药品,力争达到年快繁瓶苗10万株,脱毒原品种30万粒,脱毒原种100kg的生产能力。在海拔2500以上的阿坞、八力乡组建高山脱毒隔离种薯快繁基地2个,面积2000亩,组建何家堡、城关、临江、南阳、韩院、甘江头6个夏播复种脱毒原种繁殖基地6个,面积3000亩,脱毒生产量达到0.85万吨。

3、加工增值业优化升级。改建3个大型淀粉加工企业,促其正常运转,发挥产业带动作用。集中精力加快中型加工企业的技改和设备更新,生产线和生产流程的重新设计,提高加工能力和出粉率。

4、先进实用技术示范推广。全面推广马铃薯规范化生产种植技术推广,根据当地土壤、气候条件,配套推广普及全膜覆盖、双垄沟播、配方施肥、脱毒种薯应用技术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尤其是加强马铃薯与中药材、马铃薯与粮食作物的间套带立体栽培模式研究创新,彻底解决薯药、薯粮争地矛盾。力争引进中小型马铃薯点播、中耕、收获机械,积极示范推广,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投入。

5、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在不断完善哈达铺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的各种功能和仓贮条件的同时,新建南阳、理川马铃薯集散市场和销售网络。

6、建设信息化平台。依托宕昌农业信息网络,2年内建成我县马铃薯信息网络中心和马铃薯专业网站,实现信息共享,为马铃薯产业向精深发展提供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舆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大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转变观念,明确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潜力和前景,以及产业开发对提升农业发展档次和增加财政收入、农民收入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产业开发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充分发挥县马铃薯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按照“五个一”工作责任制,细化任务,靠实责任,按照规划的目标,认真落实相关措施,确保常年种植面积在30万亩以上,并高度重视品种更新,力求在提高单产上下功夫。

马铃薯产业范文篇4

论文摘要:论述了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实现品种专用化、优质化;完善繁育制度,提高种薯质量;实行规模化种植,营造品牌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健全市场信息网络,帮助农民增收;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素质和效益。

1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1.1种植生产情况

马铃薯是通渭县的粮菜兼用和主栽优势作物。从1999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把马铃薯种植当作压粮扩经、压夏扩秋,科技抗旱的主要措施。至2004年全县马铃薯面积达到3.15万hm2,商品薯总量达50万t,是过去马铃薯总产量的两倍多。2006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重新审视县情,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马铃薯产业的主导地位,做出了培育“四大产业”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当年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3.51万hm2。2007年,在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总量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当作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提出“一年搭好框架、两年充实内容、三年初见成效”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目标,加快解决脱毒种薯应用率低、品种退化快的瓶颈问题。并邀请定西市爱兰薯业公司进驻通渭西川园区,无偿提供日光温室50座、面积2.40hm2,用于脱毒原原种生产;县农技中心租赁旧店子村耕地,投入资金60万元,搭建网棚100座,开展示范性脱毒原种扩繁;依托省农科院引进脱毒原种50t,在华岭乡老站村、马营镇小营村等冷凉区落实陇薯3号脱毒一级种繁育面积23.33hm2,逐步建成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的马铃薯脱毒良种繁育体系。

2008年,县上在确保完成4万hm2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同时,重点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依托“企地合作”平台,与市爱兰薯业公司协作,利用西川园区日光温室121座建成脱毒原原种繁育基地6.67余公顷,预计年底可生产陇薯3号、陇薯6号、费乌瑞它、大西洋、夏波蒂等品种脱毒原原种1500万粒;借助“院地合作”平台,与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合作,结合省列马铃薯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在平襄镇旧店子和新景乡大寨村建成网室脱毒原种繁育基地20hm2,在华岭乡席家岖、老站、新站、大牛、石勿以及马营镇小营、西山等7村建成一级种繁育基地165.33hm2。

1.2销售情况

在马铃薯鲜薯销售领域中,全县已基本形成协会引领、能人牵头、大户补充的初级销售网络。县马铃薯经销协会杨尚鹏、义岗马铃薯协会刘甲昌、新景马铃薯协会李万春以及马营马铃薯销售大户张坤、张良玉、杜有余在广州、武汉、西安等地建立了稳定的马铃薯销售终端市场,并与陇西、安定、会宁等周边县区客商联营,结成了互利合作的营销伙伴,年外销马铃薯鲜薯20万t以上。

1.3加工生产情况

多年来,我县马铃薯以农户小作坊粗淀粉加工为主,加工用薯占全县马铃薯总产量的20%,产品主要是粗淀粉、粉皮、粉条等,不仅加工原料利用率低,且产品销售价格低。从2003年5月开始,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营造投资环境,利用原县盘纸厂闲置厂房,邀请岷县金大地精淀粉公司,投资1100多万元,于2003年9月建成通渭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这条日加工鲜薯600t,年生产2万t精淀粉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加快了我县扩大马铃薯生产规模、提高农民持续稳定的增收途径。2005年,通渭县百源成民政福利公司经理、民营企业家李永峰投资600万元,从内蒙引进精淀粉生产设备,于当年10月底新建投产2万t精淀粉生产线一条,2007年又投资400万元,在义岗镇新建2万t精淀粉生产线一条,两条生产线年生产精淀粉8600余吨。至目前,全县马铃薯精淀粉生产能力达到4万t,马铃薯粗淀粉生产能力达到2万t,年加工原料30多万吨。

2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但马铃薯产业自身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良种繁育体系还不健全,优质专用品种缺乏

目前,由于科技培训不到位,群众对科学种田技术的认识程度和接受意识差,全县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还不高,品种混杂、良种不良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优质专用品种缺乏,没有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主打产品,加之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还未从根本上解决良种推广的问题,从而影响了马铃薯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价格上不去,效益低下。

2.2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全县现有协会的发展层次还很低,内部运营机制、管理机制不规范,覆盖范围小,经营领域窄,呈现“软、散、小”状态,组织农民、带动农民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企业、协会、运销大户与广大种植农户之间的连接,以及与终端市场的连接程度都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和产业链,群众生产和销售仍然处于自发状态,组织化程度低。同时,市场建设滞后,没有建立起大型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市场的价格调节、产品集散作用没有形成。

2.3加工储藏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

全县的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贮藏需求和贮藏能力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导致产品集中上市,加之企业自身流动资金短缺,没有建成较大的贮藏设施,收购加工原料严重不足,企业没有实现达产达标,难以满负荷生产,从而影响马铃薯的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和企业效益的提升。3发展对策

为进一步加快产业开发步伐,提升产业层次,真正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后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从重规模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加快良种基地和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

我们要把发展的重点从规模扩张向量质并举上转变,在稳定4万hm2种植面积的同时,切实加快良种基地和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一方面,要坚持引进良种和自繁良种“两条腿走路”,加快良种化进程。重点在华岭、马营、新景、义岗、北城等乡镇逐步扩大良种繁育基地面积,利用2~3年的时间,力争将华岭及周边气候类型相似的乡镇、村组建成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旱作区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使全县的脱毒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粒,脱毒原种生产能力达到1.50~2万t,脱毒一级种生产能力达到15万t。不仅保证我县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而且为周边县区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质专用种薯。另一方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加快专用薯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淀粉加工型品种,力争全县加工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达到3.33万hm2,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加工原料。

3.2从重外销拉动向外销与加工并举转变,突出抓好销售、贮藏和加工

要把产业效益提升的重点向加工增值转移,在尽量扩大外销鲜薯的同时,以增强贮藏能力和加工能力为关键,形成鲜薯销售和加工转化两个“龙头”并驾齐驱、相互竞争的格局,实现产业增值、农民增收。在销售体系建设上,要认真研究市场,组织有关人员到终端市场考察,鼓励动员县内协会、经销大户在终端市场联系业主,拓宽销售渠道,延长销售链条,减少销售环节和成本,使全县外销能力达到30万t。同时,加强引导和扶持,加大城区和马营、义岗、碧玉、新景等重点乡镇马铃薯专业交易市场建设力度,建立遍布城乡、更加完善的收购网络,切实缩短运距,解决老百姓的卖难问题。在贮藏设施建设上,要坚持长期规划与近期建设相结合,制定建设规划,力争利用2~3年时间,使全县贮藏能力达到40万t。特别是要争取项目和资金,扶持大户、协会和企业加快贮藏设施建设步伐,引导其贮藏鲜薯、种薯,与农户签订订单贮藏,解决鲜薯集中上市与企业原料不足、价格不稳的矛盾和良种缺乏的问题。在加工企业发展上,按照“抓大扶中关小”的思路,重点扶持百源成、金大地等龙头企业,使其尽快发展壮大,使全县精淀粉加工能力达到5万t,粗淀粉加工能力达到2万t,年加工鲜薯40多万t。同时,要引导企业实施强强联合,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发展,抗御市场风险,创立品牌经营,以品牌优势占领市场,提高我县商品薯和精淀粉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马铃薯产业范文篇5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经济现状;对策;宁夏固原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固原市马铃薯产业按照《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要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围绕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企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种薯繁育、淀粉加工和鲜薯外销三者并举的方针,依靠科技进步,优化资源配置,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提高产业的科技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克服各种困难,加大工作力度,使马铃薯产业在固原市农业战略性主导产业中始终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

一、马铃薯产业在当地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1.1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固原市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3,宁南山区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是春旱严重,主要作物小麦的产量低于1500kg/hm2,甚至绝收。近年来,在马铃薯产业化项目的带动下,采取压夏增秋、以秋补夏等措施,小麦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25万hm2调整到目前的11万hm2;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2000年的6.67万hm2增加到目前的26.6万hm2,产量达到18t/hm2,作物布局进一步优化,抗灾减灾作用增强。

1.2促进农民增收

马铃薯种植已成为当地的致富产业,据统计,固原市2005年薯农人均马铃薯纯收入达到260元,其中西吉县高达550元,占当地农民纯收入的40%,许多农民通过种植马铃薯而脱贫致富。马铃薯加工、贮藏、分拣、运输、销售为大量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二、马铃薯种植加工现状

2.1面积稳步扩大

宁夏马铃薯主要产区集中在固原市,引黄灌区有少量种植。20世纪80年代以前,固原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约6.67万hm2,90年代以后,由于农业结构调整、淀粉加工业带动和气候变化影响,固原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九五”期间年均达到10.00万hm2,比“八五”期间年均扩大3.30万hm2,增加1/2左右。2001年扩大到12.30万hm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5.4%,2003—2005年扩大到13.00万hm2,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29.0%,农民人均接近0.067hm2。2006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突破20.00万hm2。2007—2008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26.60万hm2。

2.2单产明显提高

在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的同时,由于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生产投入的增加,特别是科技含量的提高,单产水平明显提高。马铃薯单产鲜薯由“九五”时期的10.47t/hm2提高到“十五”时期的14.59t/hm2,2004年为历史最高,单产达到22.34t/hm2,2005年单产17.53t/hm2,2006、2007、2008年单产稳定在15.00t/hm2。

2.3马铃薯品种专用化和种薯脱毒化进程加快

为加快马铃薯“品种专用化、种薯脱毒化”建设步伐,2001—2008年自治区政府连续8年对西吉县马铃薯生产研究所(年脱毒苗生产能力150万株、原原种生产1500万粒)、泾源县农技中心(年脱毒苗生产能力100万株、原原种生产1100万粒)、原州区农技中心(年脱毒苗生产能力120万株、原原种生产1300万粒)生产的脱毒原原种实行政府招标采购,补贴农户种植推广,累计为宁南山区九县(区)采购马铃薯脱毒原原种薯5000多万粒。截至2005年,已种植一级种4700hm2,种植原种400hm2。2004年全区脱毒薯种植5.66万hm2,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40%;专用薯面积7.88万hm2,占马铃薯总面积的60%。2005年以后脱毒薯种植7.33万hm2,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50%;专用薯面积10万hm2,占马铃薯总面积的68%。通过实施马铃薯种薯脱毒繁育推广项目,逐步解决了马铃薯生产中长期存在的品种多、乱、杂,区域布局不合理,商品薯专用化生产程度低,退化严重,质量差等问题。

2.4总产持续增长

种植面积扩大和单产水平提高,使马铃薯总产持续增长。1995年固原市马铃薯总产鲜薯110万t,折主粮逾22万t,占粮食总产29.3%。以后逐年持续增长,至2003年鲜薯总产逾190万t,折主粮38万t,占粮食总产42.7%。2005总产达251万t,折主粮50万t。2007、2008年总产450万t,折主粮90万t。

2.5科技含量提高

宁夏在马铃薯产业发展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现有脱毒中心进行重组改建、实行原原种政府采购、对种薯种植实行补贴、对加工企业进行技改、实行贮藏窖改造、新建直补、进行马铃薯三级种薯体系建设等。宁夏马铃薯种植科技含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宁夏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基本建立健全。在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建起了病毒检测中心;在泾源、原州、西吉和永宁望远建成了脱毒繁育中心。2003年宁夏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共扩繁脱毒苗315万株,繁殖原原种微型薯642万粒、原种2740t、一级种薯41710t,宁南山区马铃薯脱毒化种植面积达5.5万hm2,以42.6%的面积生产了56.0%的粮食产量。2004年扩繁脱毒苗520万株,生产原原种1200万粒,建设原种基地160hm2,一级种基地0.47万hm2。2005年生产原原种1400万粒,建立原种繁殖基地160hm2,一级种薯繁育基地0.47万hm2,种植脱毒薯面积达7.5万hm2,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58.3%。二是品种结构和布局得到优化。以宁薯8号为代表,包括宁薯9号、内薯7号、青薯2号、陇薯3号等在内的系列高淀粉品种逐步替代了常规通用型品种,成为新一代主栽品种。以克新1号、青薯168号为代表,包括虎头、晋薯7号、荷兰7号等在内的外销菜用型品种种植面积明显扩大,全粉加工型的大西洋和美国5号、油炸加工型的大西洋和布尔斑克等一批优质专用型品种得到不同程度开发种植,专用品种面积达10万hm2,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68%,实现了品种区域化布局。三是平种垄植、地膜覆盖、豆薯套种等新法栽培技术和种植方式示范,推广面积逐年扩大,生产覆盖度不断提高。四是实行优化配方施肥,肥料用量增加,施肥方式改进。五是加强病害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有效控制了晚疫病、环腐病等主要病害的发生。

2.6马铃薯加工业壮大,产业利润增高

该区通过投资兴建、改造提升、联合重组,先后建成以北方淀粉集团、四波淀粉公司、六盘山淀粉公司3家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的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0多家,目前形成淀粉系列年加工能力15万t,收购消化鲜薯100万t。与此同时,个体私营加工厂和手工作坊的初加工蓬勃兴起,年收购消化鲜薯15万t,加工粗淀粉、粉条、粉皮、粉丝等初级产品产量5万t左右。近年来,淀粉加工企业新建和技改的势头强劲,生产能力、产品质量提高,2005年以后马铃薯加工企业增加25家,发展到3121家,共加工淀粉及制品12.5万t(精淀粉约7万t),创产值4亿元。

加工能力的提高使马铃薯利用结构发生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前,宁南山区马铃薯总产的70%以上为自食、饲用和留种,加工与外销不足25%。近年来,大致形成加工消化35%、自食饲用30%、外销贩运25%、留种10%的利用格局。

总体来看,固原市马铃薯及其加工产品销路宽,销售顺畅,其中部分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价格较高;加工、营销企业利润空间较大,经济效益较好。近年来,以早熟菜用型为主的马铃薯鲜薯外销贩运量一般为20万t左右。2004年外销菜用型鲜薯50万t,2005年以来外销更加旺盛,年达到80万t。流向地主要为广东、河南、安徽、福建、湖南、湖北等省市,其中广东约占40%。2001年以来全区马铃薯淀粉系列产品销量5万t以上,其中出口3000t,主要消费领域为食品加工、医药、纺织、造纸等行业。据有关部门调查,该区加工企业平均每吨粗淀粉可获利润500~600元,精淀粉可获利500~800元;马铃薯加工成粉条、粉皮、粉丝等初级产品,一般可增值1倍左右。目前,全区有马铃薯外运协会、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的农民经纪人、合作组织105家,活跃于城乡之间,推进了全区马铃薯生产、销售。在外销协会、流通组织和农民经纪人的带动下,鲜食外销薯年订单面积在6.67万hm2左右,外销鲜薯50万t;精淀粉销售在8万t以上。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超过20亿元,带动薯农人均增收300元。

三、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

该区马铃薯产业坚持“提高淀粉质量、扩大鲜薯外销、开发种薯产业”三管齐下,推广旱作高效栽培技术和最佳轮作倒茬模式,加快脱毒化、专业化、区域化、机械化进程,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开拓市场,培育品牌的总体发展思路,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繁育生产基地、鲜薯外销基地和优质淀粉加工基地。全面提升马铃薯的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1抓基地,着力夯实马铃薯产业基础

扩大脱毒种薯生产规模,健全种薯质量控制体系和检测机构,加快脱毒种薯推广速度。在稳定面积的前提下,重点推广马铃薯“六化”技术,即种薯脱毒化、品种专用化、布局区域化、轮作制度化、种植标准化、耕作机械化。实施马铃薯抗旱增产示范工程,利用综合配套技术,抓好“种、肥、水”3项关键性增产措施,提高了马铃薯的单产水平和生产效益。

3.2抓龙头,着力提升马铃薯产业加工水平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投资环境,吸引龙头企业投资固原市马铃薯产业,对龙头企业在税收、用地、租金、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支持他们投资置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快组建集种薯繁育、基地建设、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马铃薯产业集团公司,积极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联强靠大,真正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和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行机制,严格规范品种、生产技术、加工工艺、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程序。

3.3抓投入,创建马铃薯产业建设多元投资的机制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加大政府、社会特别是企业对马铃薯种薯产业的投入,推动企业成为马铃薯种薯产业投入的主体。通过申报项目,争取中央、地方财政的支持,形成新的投融资体系。自治区在马铃薯良种补贴上推行原原种0.23元/粒的原原种政府采购政策和原种生产补贴1500元/hm2、一级种生产补贴600元/hm2的良种补贴政策,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经济效益;在马铃薯贮藏窖建设上,2007年规范化高标准10t马铃薯贮藏窖每座补助500元,60t马铃薯贮藏窖每座补助5000元,2000t马铃薯贮藏窖每座补助15万元。积极鼓励种薯营销龙头企业和经营部门开展种薯营销业务,对从事马铃薯种薯营销企业的贷款实行政府贴息,对马铃薯种薯营销做出贡献的龙头企业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充分调动种薯企业经营的积极性。

3.4抓服务,创造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条件

各级政府加大了宣传和产品推介等工作力度,积极搭建营销平台。新建了原州区(火车站)和西吉县(袁河)2个马铃薯批发市场,不断完善市场信息、交易结算、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改善流通环境,畅通“绿色通道”,千方百计搞好市场流通服务,提高市场预测分析和开拓能力,不断提高流通效益和外埠市场占有份额。在充分扶持发挥现有马铃薯运销协会作用的同时,着力扶持和发展马铃薯产、加、销协会,培育建立了一批马铃薯中介人才队伍,通过贩运大户把乡村收购点和大市场连接起来,建立信息网络,引导企业和农户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帮助农民抢抓市场机遇,大力发展马铃薯订单生产、合同生产。

3.5抓科技,着力提高马铃薯产业科技支撑能力

以固原市农科所和西吉马铃薯高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等区内外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以实施百万亩马铃薯抗旱高产栽培示范工程为基础,重点抓好铺地膜、双行靠、换品种、秋施肥、机耕作、一锄二壅三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抗旱高产栽培和田间管理技术,提升马铃薯单产水平和效益。不断创新科技入户机制和办法,以科技特派员的形式和允许科技人员兼职的优惠政策将科技人员吸引整合到马铃薯繁种供种的经营主体中来。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切实提高马铃薯生产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3.6抓品牌,提升宁夏马铃薯产品知名度

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西吉“中国马铃薯之乡”和“六盘山种薯”品牌为依托,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大力推进马铃薯产品和产地的无公害、绿色认定和认证工作,积极吸引更多国内外投资者加盟马铃薯产业开发,切实做大做强宁夏马铃薯产地这块金牌,推动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参考文献

[1]郝建锋,杨建太.泰州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甘肃农业,2010(9):64-65.

[2]赵永健.商州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考[J].陕西农业科学,2010(5):125-127,141.

[3]马文,王昱力,司怀军.民东县马铃薯产业链拓展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马铃薯,2010(4):249-252.

[4]胡高峰.盐池县大水坑镇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8):373.

马铃薯产业范文篇6

论文摘要:论述了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马铃薯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实现品种专用化、优质化;完善繁育制度,提高种薯质量;实行规模化种植,营造品牌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健全市场信息网络,帮助农民增收;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素质和效益。

1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1.1种植生产情况

马铃薯是通渭县的粮菜兼用和主栽优势作物。从1999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按照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把马铃薯种植当作压粮扩经、压夏扩秋,科技抗旱的主要措施。至2004年全县马铃薯面积达到3.15万hm2,商品薯总量达50万t,是过去马铃薯总产量的两倍多。2006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在重新审视县情,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马铃薯产业的主导地位,做出了培育“四大产业”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当年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3.51万hm2。2007年,在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总量的同时,县委、县政府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当作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提出“一年搭好框架、两年充实内容、三年初见成效”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目标,加快解决脱毒种薯应用率低、品种退化快的瓶颈问题。并邀请定西市爱兰薯业公司进驻通渭西川园区,无偿提供日光温室50座、面积2.40hm2,用于脱毒原原种生产;县农技中心租赁旧店子村耕地,投入资金60万元,搭建网棚100座,开展示范性脱毒原种扩繁;依托省农科院引进脱毒原种50t,在华岭乡老站村、马营镇小营村等冷凉区落实陇薯3号脱毒一级种繁育面积23.33hm2,逐步建成原原种-原种-一级种的马铃薯脱毒良种繁育体系。

2008年,县上在确保完成4万hm2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同时,重点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上下功夫。依托“企地合作”平台,与市爱兰薯业公司协作,利用西川园区日光温室121座建成脱毒原原种繁育基地6.67余公顷,预计年底可生产陇薯3号、陇薯6号、费乌瑞它、大西洋、夏波蒂等品种脱毒原原种1500万粒;借助“院地合作”平台,与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合作,结合省列马铃薯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在平襄镇旧店子和新景乡大寨村建成网室脱毒原种繁育基地20hm2,在华岭乡席家岖、老站、新站、大牛、石勿以及马营镇小营、西山等7村建成一级种繁育基地165.33hm2。

1.2销售情况

在马铃薯鲜薯销售领域中,全县已基本形成协会引领、能人牵头、大户补充的初级销售网络。县马铃薯经销协会杨尚鹏、义岗马铃薯协会刘甲昌、新景马铃薯协会李万春以及马营马铃薯销售大户张坤、张良玉、杜有余在广州、武汉、西安等地建立了稳定的马铃薯销售终端市场,并与陇西、安定、会宁等周边县区客商联营,结成了互利合作的营销伙伴,年外销马铃薯鲜薯20万t以上。

1.3加工生产情况

多年来,我县马铃薯以农户小作坊粗淀粉加工为主,加工用薯占全县马铃薯总产量的20%,产品主要是粗淀粉、粉皮、粉条等,不仅加工原料利用率低,且产品销售价格低。从2003年5月开始,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营造投资环境,利用原县盘纸厂闲置厂房,邀请岷县金大地精淀粉公司,投资1100多万元,于2003年9月建成通渭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这条日加工鲜薯600t,年生产2万t精淀粉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加快了我县扩大马铃薯生产规模、提高农民持续稳定的增收途径。2005年,通渭县百源成民政福利公司经理、民营企业家李永峰投资600万元,从内蒙引进精淀粉生产设备,于当年10月底新建投产2万t精淀粉生产线一条,2007年又投资400万元,在义岗镇新建2万t精淀粉生产线一条,两条生产线年生产精淀粉8600余吨。至目前,全县马铃薯精淀粉生产能力达到4万t,马铃薯粗淀粉生产能力达到2万t,年加工原料30多万吨。

2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近几年的发展,通渭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但马铃薯产业自身发展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良种繁育体系还不健全,优质专用品种缺乏

目前,由于科技培训不到位,群众对科学种田技术的认识程度和接受意识差,全县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还不高,品种混杂、良种不良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优质专用品种缺乏,没有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主打产品,加之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还未从根本上解决良种推广的问题,从而影响了马铃薯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价格上不去,效益低下。

2.2市场营销体系不完善,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全县现有协会的发展层次还很低,内部运营机制、管理机制不规范,覆盖范围小,经营领域窄,呈现“软、散、小”状态,组织农民、带动农民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企业、协会、运销大户与广大种植农户之间的连接,以及与终端市场的连接程度都不够紧密,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利益关系和产业链,群众生产和销售仍然处于自发状态,组织化程度低。同时,市场建设滞后,没有建立起大型的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市场的价格调节、产品集散作用没有形成。

2.3加工储藏能力不足,产业链条短

全县的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贮藏需求和贮藏能力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导致产品集中上市,加之企业自身流动资金短缺,没有建成较大的贮藏设施,收购加工原料严重不足,企业没有实现达产达标,难以满负荷生产,从而3发展对策

为进一步加快产业开发步伐,提升产业层次,真正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今后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从重规模扩张向量质并举转变,加快良种基地和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

我们要把发展的重点从规模扩张向量质并举上转变,在稳定4万hm2种植面积的同时,切实加快良种基地和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一方面,要坚持引进良种和自繁良种“两条腿走路”,加快良种化进程。重点在华岭、马营、新景、义岗、北城等乡镇逐步扩大良种繁育基地面积,利用2~3年的时间,力争将华岭及周边气候类型相似的乡镇、村组建成全市乃至全省最大的旱作区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使全县的脱毒原原种年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粒,脱毒原种生产能力达到1.50~2万t,脱毒一级种生产能力达到15万t。不仅保证我县马铃薯良种覆盖率达到100%,而且为周边县区提供一定数量的优质专用种薯。另一方面,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加快专用薯基地建设,重点发展高淀粉加工型品种,力争全县加工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达到3.33万hm2,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优质加工原料。

3.2从重外销拉动向外销与加工并举转变,突出抓好销售、贮藏和加工

要把产业效益提升的重点向加工增值转移,在尽量扩大外销鲜薯的同时,以增强贮藏能力和加工能力为关键,形成鲜薯销售和加工转化两个“龙头”并驾齐驱、相互竞争的格局,实现产业增值、农民增收。在销售体系建设上,要认真研究市场,组织有关人员到终端市场考察,鼓励动员县内协会、经销大户在终端市场联系业主,拓宽销售渠道,延长销售链条,减少销售环节和成本,使全县外销能力达到30万t。同时,加强引导和扶持,加大城区和马营、义岗、碧玉、新景等重点乡镇马铃薯专业交易市场建设力度,建立遍布城乡、更加完善的收购网络,切实缩短运距,解决老百姓的卖难问题。在贮藏设施建设上,要坚持长期规划与近期建设相结合,制定建设规划,力争利用2~3年时间,使全县贮藏能力达到40万t。特别是要争取项目和资金,扶持大户、协会和企业加快贮藏设施建设步伐,引导其贮藏鲜薯、种薯,与农户签订订单贮藏,解决鲜薯集中上市与企业原料不足、价格不稳的矛盾和良种缺乏的问题。在加工企业发展上,按照“抓大扶中关小”的思路,重点扶持百源成、金大地等龙头企业,使其尽快发展壮大,使全县精淀粉加工能力达到5万t,粗淀粉加工能力达到2万t,年加工鲜薯40多万t。同时,要引导企业实施强强联合,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合发展,抗御市场风险,创立品牌经营,以品牌优势占领市场,提高我县商品薯和精淀粉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马铃薯产业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机制,按照“抓良繁带基地、抓协会带营销、抓企业带加工、抓重点带全州、抓品牌增效益”的思路,大力推进种薯良种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品牌化,加快构建现代马铃薯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基地,加强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马铃薯地理标志管理,加快*马铃薯证明商标注册,加大生产原原种、创新良种推广机制、扩大加工营销,推进发展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提高整体效益,实现“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努力把我州打造成“中国绿色马铃薯之都”。

二、目标任务

2010年全州马铃薯种植面积计划210万亩,比上年增加7万亩;总产330万吨,比上年增加14万吨;平均亩产1571公斤,比上年增加14公斤;商品率达到55%,一、二代脱毒种薯占种植面积的35%以上。新建或改扩建昭觉、*、*、*、*5个县的良种繁育推广中心,全州生产试管苗1000万苗,力争原原种生产量达到2000万粒,并创新和完善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机制。昭觉、*两县要建成省级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基地强县,*、*、*、美姑、普格、冕宁6个县要创建州级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基地强县,带动全州100万亩专用马铃薯生产基地建设。

三、工作重点

一是加快推进种薯良种化。加强马铃薯品种选育、种薯繁育、良种推广、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州马铃薯良繁推广中心负责供应合格试管苗1000万苗,良繁推广中心和昭觉、*、*、*、*等条件较好的网室负责生产原原种,扩大生产能力,力争原原种生产量达到2000万粒,2克以上的达90%,1~2克的占10%。良繁推广中心要与州农科所合作建立马铃薯品种资源圃,州农科所负责10个品种展示,筛选适宜不同地区推广的专用型品种,加强突破性品种的育成。整合有关项目资金对原种、一代种薯进行补贴,补贴面积13.5万亩。二是加快推进种植规模化。着力优化区域布局,规范和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推动马铃薯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向规模基地集中、向种植能手和大户集中。在重点县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马铃薯产业带,生产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至少建立1个5000亩以上连片种植带。三是加快推进生产标准化。以高产创建为载体,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全面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坚持技术集成创新,全面落实“脱毒良种、适时早播,增施磷钾、平衡施肥,深松整地、双行垄作,密度四千、垄土三次,综防病虫、科学管理”40字技术要求,标准化生产面积占种植面积的70%以上。昭觉、*、*、*4个县要切实抓好部、省、州马铃薯高产创建示范,全力打造大样板、大现场,提升示范功能。

四是加快推进经营产业化。充分利用成凉合作平台,建设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培育产地市场。公务员之家

四、主要措施

(一)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州马铃薯良繁推广中心生产的试管苗,县级购买每苗0.10元,省级资金每苗补助0.15元;各网室每生产一粒合格原原种,由州政府奖励生产单位0.05元。二是整合国家马铃薯良种补贴资金、省马铃薯产业化扶贫良种补贴资金、省级专项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资金和州级补贴,在全州范围内实施三种模式的种薯补贴。第一种模式:“千村万户一亩地”原种推广工程,全州实施1万户,每户种植一亩原种,每户补贴资金250元。第二种模式:“一代种薯补贴”工程,全州实施面积5万亩,每斤种薯补贴0.4元,每亩补贴120元。第三种模式:“企业专用薯良种补贴”工程,实施面积7.5万亩,每亩补贴30元,其中企业补贴每亩10元,州补贴每亩20元。农户购买种薯后,补贴到户,补贴情况张榜公布。三是落实《*州农业产业化银行贷款项目州级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对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继续给予资金支持。四是将各县市对马铃薯产业的投入情况纳入州级目标考核内容。五是各县市交售到州内11家龙头企业加工的马铃薯,州政府按每吨0.50元奖励相关县市;各县市外销到州外的马铃薯,凭植物检疫证,由州、县市政府分别按每吨0.25元奖励相关专合组织、协会或营销大户;对鲜薯加工工作抓得好、加工数量大的企业,年终通过评比给予表彰。六是州成立农业发展担保公司,对用于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贷款予以担保。公务员之家

(二)加大马铃薯产业基地建设力度。

各县市要结合自身实际,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带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制定本县市马铃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坚持“因地制宜、规划先行,发挥优势、科学布局,优势优先、突出重点,围绕需求、建立基地,连片种植、规模经营”的原则,集中力量打造县域优势产业带和专业乡镇,推进马铃薯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抓好不同季节、不同用途的马铃薯生产,大春马铃薯向高二半山区集中,秋冬马铃薯向沟坝河谷地区集中。紧紧依托企业、市场和营销大户,推进万亩乡镇、千亩村基地建设,促进马铃薯生产由点状向带状、块状集中发展,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县要抓好154个马铃薯种植面积在3000亩以上的重点乡镇的产业基地建设。

(三)加大科技措施推广力度。

各地要狠抓高产创建,加大优良品种、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单产,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

一是突出良繁体系建设,加快良种推广。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种薯质量监控,严格按照《*省马铃薯种薯全程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工作方案》执行,禁止不合格的种薯(苗)进入下一个生产程序,确保种薯质量。州马铃薯良种繁育推广中心和有关县市要充分利用项目资金,加快原原种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原原种生产量,加大大田网棚覆盖生产原种力度。各县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专合组织加入种薯生产、经营行业,完善低代种薯串换机制,逐步实现良种推广由政府推动为主转向企业化运作为主。各地要确定主推品种,与州马铃薯产业办公室衔接好所需的试管苗及原原种,做到品种对路。近期,我州重点推广淀粉加工型品种米拉、凉薯14、凉薯17、凉薯8号、合作88等,蔬菜型品种凉薯97、抗青9—1等,县级网室要重点抓好1~2个品种的生产。

二是突出种植模式创新,扩大种植面积。要不断创新种植模式,在保持大春马铃薯净作面积不减少的情况下,重点挖掘秋、冬马铃薯种植的面积潜力,向科技要面积、向空间要面积、向时间要面积。在二半山以上地区,推广大春马铃薯/玉米(豆类)、玉米(豆类)/秋马铃薯、冬马铃薯/玉米(豆类)模式,改一年只种一季马铃薯或玉米为马铃薯、玉米(豆类)分带间套轮作;在低海拔沟坝河谷地区,完善推广大行桑(幼龄果树)/秋(冬)马铃薯等模式。

三是突出科技措施落实,加强培训推广。严格按照《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州马铃薯种植技术规程》、《*州大春马铃薯生产管理工作流程图》的要点培训到位,照图种薯,按标准生产,把关键科技措施送到户,达到户均培训两次以上。突出抓好显效科技措施推广。一是大力推广脱毒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二是抓好适时播种,大春马铃薯二半山区在1月下旬至2月中旬播种,高山地区在2月中旬至3月上旬播种。三是增施肥料,大力推广农家肥、磷钾肥,增加农家肥施用量,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做到平衡施肥。亩施农家肥1500~2500公斤、尿素8~15公斤、磷肥30~50公斤、硫酸钾5~10公斤(或三元复合肥40~50公斤)。四是大力推广双行垄作,提高规范化生产水平。垄宽100厘米(3尺),其中宽行67厘米(2尺)、窄行33厘米(1尺),窝距30~33厘米(0.9~1尺)。五是增加密度,提高马铃薯生产技术经济效益。一般亩植4000株(窝)以上。六是加强以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为主的病虫防治,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四是突出高产创建,狠抓试验示范。以马铃薯高产创建为载体,认真实施良种良法入户到田工程,带动科技措施落实,实现低产变中产、中产变高产、高产再高产。要认真落实县级主要领导100亩核心攻关、分管领导1000亩展示示范、农业部门10000亩高产创建、乡镇村抓示范点的要求,力争全州百亩攻关亩产3000公斤以上,千亩展示示范亩产2000公斤以上,万亩高产创建比大面积亩增产10%以上。

(四)加大产业化经营力度。

马铃薯产业要发展,生产是基础,加工是核心,营销是关键。一是要建设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培育产地市场。以县市为主体,州、县市联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西昌城区附近、*普雄等地首先建设马铃薯产地批发市场,尽快形成马铃薯交易集散中心。二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对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在信贷、贷款贴息、品牌申报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要积极创新,加强技术改造,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实现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延伸;采取租赁农民土地、“企业+协会+基地+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形式建设订单生产基地。三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合组织,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合作社,自主经营。积极发展壮大中介组织、营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提高薯农组织化程度。各县市的重点乡镇要至少扶持巩固1个马铃薯专合组织,重点乡镇的重点村要扶持1户以上的营销大户。四是继续坚持马铃薯营销常年联系人制度。依托中国农业信息网、*品牌网站,加大品牌宣传推荐力度,为企业和各类带动主体搭建政策平台、发展平台和服务平台。公务员之家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产业持续发展,投入是保障,设施建设是基础。一是要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在马铃薯集中产区,利用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水保、水利设施建设、沃土工程等项目,改造中低产田土,完善配套设施。二是要加快通乡通村道路建设。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快乡村路网建设。对不通公路的马铃薯生产基地乡村,要优先立项,尽快启动建设。三是要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充分利用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加快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马铃薯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四是要加快种薯贮藏库建设。建设低代种薯贮藏库,对低代种薯集中保管,防止混杂退化。五是要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信息服务平台,尽快建立便捷通畅、覆盖面广的马铃薯产业发展信息交流网络。

马铃薯产业范文篇8

[关键词]马铃薯;支柱产业;产业集群

一、发展产业集群的必要性分析

(一)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

支柱产业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依据比较优势原理,立足当地资源,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确定当地应该发展的产业类型。比较优势原理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世界各国产品存在着比较优势,如果一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上便拥有比较优势。第二阶段是大力发展加工业实现价值增值。支柱产业的确立,体现的是资源优势,但资源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大力发展加工业实现价值增值,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和经济优势。否则,资源产品在区域经济布局中只能处在产业的低端,在整个价值链条中能够获得的利润十分有限。第三个阶段是形成该产业的产业集群,这是产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产业集群就是“在特定的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构成的群体”[1]。产业集群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他们在进入并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相继出现了大量的产业集群并逐步成型,通过采取企业集聚的方式,形成整个群体的竞争力,联手走向市场,最终聚合成产业链。只有形成了产业集群,该产业才能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强力支撑。

(二)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支柱产业成熟的重要标志

第一,可以多层面地降低产品成本。一定空间范围内产业集聚,可充分利用该区域内基础设施与公共产品的规模优势,减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额外投资,实现在相同供给水平下集中供热、供水、供气、污水处理,使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平均使用成本下降;产业群中的企业在交往过程中,能够建立起相互的信用关系以及保障这种信用关系的社会制度,这样就有效地减少了寻找成本;单个企业内部的服务性工作在集聚区会逐步移出企业,形成新的分工,可有效降低企业因配套产品购置、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库存所产生的费用;由于集群内都是一些“同质”或关联度很高的企业,一旦出现了工艺技术和新产品,便会在集群内迅速传播,可大大减少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本;集群内的企业可以快速捕捉到最新的市场信息,并能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有效降低信息收集成本;许多专业化的企业集聚在同一区域内,该区域便形成了规模生产格局,会对分工更细、专业化更强的产品和服务产生较大的市场需求,从而催生出更多更细的组织,对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效率很有好处。第二,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集群内的企业之间既是竞争关系,又能协作互补。大量竞争对手共同处在一个较小的空间里,企业便会时刻感受到竞争压力,因而一刻也不敢懈怠,进而促进创新。而创新成果又会因为位置上的优势而被同类企业迅速吸纳、消化。博弈的结果,企业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局面,产品的升级换代进一步加快,企业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会把同类分散的企业抛在后面。第三,可提升产品的市场优势。一是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产业集群起初是生产性产业的集聚,这种集聚催生出服务性专业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而专业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又会推动生产性企业发展。二是有利于建立区域性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区域性品牌具有更加广泛和更为持续的效应。可招来更多的客商,有利于扩大产品销路。同时还会吸引更多的关联企业加入到集群中来,形成良性循环。三是有利于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利用群体力量和“区域品牌”参与国际竞争,避免了单打独斗,可提高谈判能力,获得纵向一体化利润。正是由于产业集群自身的优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典型。所以,当支柱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达到了一定水平后,就应当不失时机地引导其向高级阶段迈进,也就是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

二、定西马铃薯产业现状分析

定西实施“洋芋工程”的发展战略已有近20年时间,马铃薯产业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用支柱产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分析研究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确定,定西马铃薯产业目前正处于第二阶段向高级形态转变的关键时期。

(一)定西发展马铃薯产业符合比较优势原理

1.地理和气候优势:定西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特别适合马铃薯的种植生产,境内海拔高,气候冷凉,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植物生长期较长。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秋季,正好与马铃薯块茎膨大需水高峰期吻合。农田土壤多为黄绵土和黑垆土类,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钾素,适宜马铃薯作物生长。多样化的气候类型,可以布局多种类型的马铃薯品种,相对同为主产区的乌兰察布和齐齐哈尔单一的气候类型具有优势,尤其是定西南部高寒阴湿区病虫害发生比较轻,是理想的新品种选育、繁殖脱毒种薯地,也是国内重要的优质马铃薯主产区。2.成本优势:马铃薯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定西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仅为发达国家的1/10,马铃薯生产成本低。目前,国内淀粉用商品薯的价格低于国际市场马铃薯价格,而定西马铃薯价格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优势十分明显。3.脱毒种薯生产优势:优质种薯是马铃薯获得优质、高产的物质基础。病毒病是导致马铃薯种性退化的主要因素,利用生物技术进行茎尖脱毒快繁是减缓种性退化的有效方法。定西冷凉的气候条件形成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已建立了一批脱毒实验室和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形成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种薯繁育已成为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明显。4.品质优势:定西生产的马铃薯品质好,薯块大、淀粉含量高、淀粉颗粒大、粘度高、弹性强,在国内各地都有良好的口碑。

(二)定西马铃薯产业已达到相当规模和较高水平

1.总产量不断增加。1996年提出实施“洋芋工程”发展战略后,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按照布局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的思路全面发展马铃薯产业,总产量已由20年前的100万吨增至2014年的500万吨。2.加工能力不断提高。临洮腾胜公司、陇西清吉公司2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定西薯峰公司等16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目前全市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达27家,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60万吨,年实际产量10万多吨。3.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已经形成了产业发展的技术保障体系,产业开发技术已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14年全市生产马铃薯脱毒原原种5.1亿粒,建立马铃薯原种扩繁基地近3000hm2、一级种基地2.58万hm2、二级种基地8.11万hm2,实现了脱毒种薯全覆盖;选育优质马铃薯新品种(系)5个,引进适宜优质良种12个,良种化程度达到95%以上。圣大方舟公司已研发出变性淀粉新产品50多个,其中41种产品企业标准经甘肃省质监局备案批复,部分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4.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定西的安定区和渭源县被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和“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之后,定西马铃薯作为区域性产品,在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定西马铃薯”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腾胜”等5个马铃薯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大江”牌马铃薯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清吉”牌马铃薯精淀粉曾获国际金奖。在国内马铃薯市场中的“老大”地位已经确立。

(三)定西马铃薯产业与成熟的马铃薯产业比较

与发达国家成熟的马铃薯产业相比,定西马铃薯产业还存有一定差距和不足。1.加工比重和深加工能力方面。发达国家马铃薯的加工品占总产量的比例较高,荷兰为70%,美、英、法分别为48.2%、40%和39%。而定西马铃薯加工品占总产量的比例为30%。其一,单从占比数字上看是有一定差距,说明加工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二,商品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为70%。说明定西马铃薯的商品化程度并不是很高,30%的马铃薯甚至未能进入到流通领域而直接用于农户自身消费,没有加工或可能仅仅是简单的加工,谈不上深加工。2.获利能力方面。产品档次低,在价值链条中所分割的利润十分有限。发达国家仅马铃薯食品研发就达几百种,马铃薯广泛用于酵母、维生素和人造血液的生产,淀粉及衍生品作为添加剂、增稠剂和稳定剂广泛应用于建材、纺织、化工、造纸等领域。定西的马铃薯加工多为低档次产品,淀粉比马铃薯只能增值50%,精粉皮比马铃薯也仅能增值1倍,在价值链中处于最低端,所分割的利润微不足道,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这是目前最大的问题。3.对区域经济的贡献。2014年定西马铃薯产业总产值(现价)达到120亿元,这个数字是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44%;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益105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3%。对照这两组数字,比例和收益不协调,反映出该产业大而不强的特征。以此判断,定西马铃薯产业的种植规模已接近限值,21万hm2的种植面积是定西耕地总面积的42%,单纯扩张的空间已十分有限;随着良种的不断推广应用,实物总产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加工能力较强但层次低,深加工能力不足。由此可以界定产业发展正处于第二阶段后期。考虑到发达国家马铃薯产业开发已呈现饱和状态、产能开发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客观实际,未来几年内定西马铃薯的加工水平会快速提高,实现向高级阶段过渡的时机已基本成熟。因此,应该在提升深加工水平的同时,要积极谋划产业集群的设计与发展。

三、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的内容设计

1.目标设计。应针对前面述及的3点不足确立突破思路,以种薯培育和高附加值产品为重点,提高精深加工能力,提高附加值,拓展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以此形成全国最大的集马铃薯制种、种植、加工、贸易及产品研发为一体的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为引领全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航标。2.产业链的设计。这一产业链条中应包括5个环节:(1)脱毒种薯产业。利用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和已经形成的脱毒种薯生产能力,生产高品质的脱毒种薯,扩大脱毒种薯生产基地,向国内其他马铃薯产区供应种薯。(2)鲜薯产业。利用定西马铃薯品质好、成本低和在国内市场有较高知名度的有利条件,在稳定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应该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机遇,积极开拓海外市场。(3)鲜薯贮运业。由于马铃薯块茎含水量高、皮层薄,易受损伤,普通贮藏过程中易感染病菌而发生腐烂、发芽、变绿,也易发生冻害。因而对贮藏和运输的要求较高,应及时组织攻关,解决马铃薯大量、长期贮藏困难的问题。(4)加工业。国内对休闲食品的需求呈扩大之势,应作为初级加工业的发展方向,要借助国家推行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和农业部启动马铃薯主食开发战略的东风,吸收消化行业最新成果,扩大加工品种类和解决马铃薯在制作主食时存在的成型难、硬度大和不耐煮等问题;变性淀粉、聚乳酸等产品用途广、国内需求量大但生产能力有限,应作为深加工的首选项目。(5)副产品综合利用。通过技术创新,将马铃薯粉渣加工成饲料、酒精、糊精、柠檬酸、食醋等,减少马铃薯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四、发展定西马铃薯产业集群对策探讨

(一)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挖掘单位面积产能实行农艺农机相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大力推广旱农综合组装配套技术,加强标准化种植的技术服务,引进先进机械耕作技术,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马铃薯综合生产水平。(二)加强品种引进选育,占领全国种薯市场按照三大区域优化马铃薯种植生产布局:洮、渭、漳河流域河谷川水区以种植优质早熟菜用薯和加工专用薯为主,南部高寒阴湿区以种植优质菜用薯、脱毒种薯、良种扩繁为主,中北部干旱半干旱区以种植高淀粉薯和优质菜用薯为主;沿洮河川区重点打造加工专用型品种种植基地,安定、渭源立足种薯繁育优势,发展马铃薯种薯产业,要重点引进选育适合不同土地条件的优良品种,抢占全国种薯市场。(三)提供强力技术支持良种培育和加工技术是马铃薯产业集群培育中的关键因素,定西要整合现有优势科技资源,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开展低水肥条件下优良马铃薯专用品种育种等重大课题研究,攻克马铃薯育种中的技术难题,强力推进马铃薯育种工作,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选择急需攻克的技术难题,通过科研经费的引导和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吸引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和学者,形成高效的产学研开发联合体,力争在短时间内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对近期内难以攻克的关键设备通过进口解决。(四)快速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政府为企业牵线搭桥,支持重点企业争取国外贷款,与外资企业股份合作等途径,加大设备、工艺的更新改造力度,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从加工能力和生产规模方面保持在精淀粉及其制品加工、变性淀粉及主粮食品开发、高档休闲食品加工领域国内第一的地位。(五)加快发展马铃薯现代信息物流完善市场体系,在完善原有专业市场、中小型和农贸市场、村社收购网点为层级营销体系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专业批发交易市场的综合功能,按大型商品交易市场标准建设好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的冷藏库、信息系统等配套工程;发展专业协会、营销组织,发挥协调引领作用,发运专列、统一价格,提高抗风险能力;利用好“互联网+”新业态,开通产销直通车,争取设立马铃薯交易所,在终端建立直销窗口,通过电商平台等新的方式拓展市场销售渠道,扩大市场份额。

作者:王兴宗 单位:中共定西市委党校

马铃薯产业范文篇9

马铃薯是位居小麦和水稻之后世界第三大重要农作物,更是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食物。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大量便宜且营养丰富的食品,也为发达国家提供了各式快捷食品,因此,马铃薯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也成为社会文化水平的度量。[1]我国已成为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种植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1/4,总产量占到全世界的1/5,但是单产水平却排在了全世界的第92位,亩产960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虽然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但其贸易状况不容乐观,其产品国际竞争力弱,出口以鲜薯为主,进口以高附加值的淀粉为主,贸易与生产大国的地位极不匹配。马铃薯产业是我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由于我国马铃薯生产主要集中在山多地少、自然条件艰苦的北方一季作区和西南混作区,马铃薯不仅是当地的主要农作物,也是当地农民的主粮和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马铃薯国际贸易是延长产业链、增加小规模生产者现金收入并有利于西部地区扶贫工作的重要产业。国内学者对马铃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生产及种薯品种培育等方面,且研究成果大都较为分散。针对我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研究的文献比较欠缺,仅李勤志针对马铃薯产业进行了经济分析。[2]关于马铃薯的国际竞争力研究、马铃薯进出口贸易等专业性研究几乎没有。谢从华认为发达国家的马铃薯产业已进入成熟、稳定阶段;而发展中国家马铃薯产业因为对食物增长和膳食结构改变的需求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增长速度在粮食作物中处于前列,马铃薯国际贸易正保持快速增长。[3]因此,我国要在全球化的马铃薯国际贸易中获得贸易利益,不仅要保持与资源禀赋相连的比较优势,还要培养马铃薯产业的后天竞争优势,实现马铃薯产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化演进。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的发展一方面要看马铃薯供给与需求前景;另一方面要看进出口发展趋势,分析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趋势、提高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成为我国马铃薯产业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中国马铃薯供给与需求分析

(一)中国马铃薯供给前景

1.马铃薯的国内生产供给。马铃薯供给主要表现为马铃薯的国内生产及国外市场的进口。从生产上来看,中国马铃薯的生产栽培区域为4个: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南方二季作区、西南一季作和二季作垂直分布区(西南混作区),各生态区域气候特征差异较大。[4]其中,北方一季作区是我国主要的马铃薯生产区域,播种面积占全国一半以上,主要包括我国行政区划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其中西北地区是我国马铃薯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平均单产最高的地区。中原二季作区适合早熟马铃薯品种或中早熟品种的栽培,但该区域气温较高、病原繁杂、留种难度大,马铃薯退化严重。南方二季作区属低纬度低海拔区域,气温较高,全年均有蚜虫危害,各种病毒毒源多且复杂,近年来,马铃薯播种面积有了较大幅度的扩大,生产能力逐渐加强。西南混作区是我国马铃薯生产潜力较大的区域,云南、贵州近年来增产迅速,马铃薯的播种面积及产量仅次于北方一作区。对我国马铃薯的国内生产进行衡量,可以2006-2009年全国9个大中城市(太原、呼和浩特、长春、济南、青岛、武汉、重庆、兰州、乌鲁木齐)的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数据,9大中城市分别代表了我国马铃薯的主要种植区域,从主要城市分析中国马铃薯产业4年间X效率水平及其构成效率情况。X效率指在所有数量的资源中能够取得的最大可能产出能力,与之对应的是X低效率。X效率可以分为技术效率(TE)、配置效率(AE)和成本效率(CE)。通过DEA方法,利用DEAP2.1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DEA即数据包络分析法,是用以评价部门间的相对效率,是一种非参数分析方法。DEA模型一般有两个,分别是CCR(CRS)模型和BCC(VRS)模型。由于效率评估研究中的马铃薯样本大多是不同规模的,而且马铃薯往往受管制、宏观经济效应等方面的影响而出现对最优运行规模的偏离,所以本文采用VRS模型。其计算方法为:首先需考虑N个决策单元,例如X个输入变量和Y个输出变量,为方便计算N个决策单元在整个计算过程中的转换效率,可以通过最大化该单元的加权产出与加权投入之比,基本前提是要保证其他的所有个体比率等于1或小于1。通过计算只要是落在决策单元边界上的投入产出将为最有效率的组合,其值为1;否则其值域在(0,1)之间。以上数据表明:由于各生态区域气候特征差异较大,马铃薯产业X效率水平则表现不同。2006-2009年间,呼和浩特、长春和乌鲁木齐的马铃薯技术效率达到最佳状态,长春和乌鲁木齐的马铃薯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亦达到最佳状态,即其值都为1,其余城市马铃薯产业供给还有很大的潜力(见表2)。不同地区的马铃薯生产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共性或相似性,我国马铃薯基本上是集中在生态适宜性最佳、生产基础最好和生产潜力最大的地区生产的。长春、乌鲁木齐的马铃薯生产已达到最优配置,应继续保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优势。呼和浩特、青岛、太原、兰州的成本效率、技术效率及配置效率还可进一步提高。济南、武汉、重庆马铃薯产业X率水平最低,尚没有形成产业优势,马铃薯生产力弱。各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成本效率来提高马铃薯的供给能力,我国马铃薯国内供给前景较好,这对马铃薯的出口贸易而言无疑具有很大的刺激效应。

2.马铃薯的国外进口供给。中国马铃薯国外市场供给来源于对国外马铃薯的进口。随着人们对马铃薯营养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的改变,马铃薯加工产品深受国内市场欢迎,特别是马铃薯休闲食品,消费市场极为广阔。但我国加工能力相对落后,需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加工品。国际市场向我国供应的马铃薯主要为马铃薯加工品。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马铃薯粉片、颗粒、团粒及马铃薯淀粉是我国进口的主要产品,德国、荷兰、法国、丹麦、波兰、比利时、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是主要的国外供给国,且进口量逐年上升。这是由于我国国内加工能力相对较低引起的,我国食品行业对国外马铃薯加工品需求量较大,国内加工品与国内巨大的消费需求呈现不对称性,要摆脱对国外马铃薯加工品的依赖还需较长时间。

(二)中国马铃薯需求前景1.马铃薯的国内消费需求。马铃薯的国内消费需求前景广阔。收获后的马铃薯消费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用作食物消费,二是非食物消费。目前,我国人均马铃薯消费为31.3公斤,与20世纪90年代的14公斤相比,人均年消费量翻了一番,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马铃薯消费潜力较大。我国国内马铃薯消费主要为鲜薯和加工品消费的食用消费。非食用消费主要为种薯消费。我国是世界上马铃薯淀粉潜在的消费大国,据估计:目前国内对马铃薯淀粉及其衍生物的年需求量为80万吨以上,我国通过各种渠道进口后国内市场尚缺40多万吨,马铃薯作为加工原料薯的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从马铃薯工业需求方面来看,目前世界能源紧张,各国开发生物质能源需求迫切,马铃薯作为燃料酒精开发也具有广阔前景,我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五部委在关于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文件中把薯类作为第一能源作物。据国际食品政策中心估算,在未来的20年中,发展中国家对食品的需求将增长40%,而对马铃薯的需求到2020年有望增长40%,超过水稻、小麦、玉米的增长。[5]2.马铃薯的国外出口需求。我国马铃薯出口到世界上40多个国家,主要出口至亚洲、非洲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也有部分马铃薯出口至欧洲及美洲,但出口量较少。近年来,我国马铃薯出口量逐年增加,尤其是对东盟、俄罗斯及其他临近国家或地区出口量增长较快。国外市场对我国马铃薯的需求70%以上为鲜或冷藏的马铃薯,马铃薯粉(包括淀粉、细粉、粗粉、粉末、粉片、颗粒、团粒)需求约占20%左右,其他如种用马铃薯、冷冻马铃薯等约为10%。

二、中国马铃薯进出口发展趋势

(一)中国马铃薯进出口概况我国马铃薯进出口涉及8类产品,分别为种用马铃薯,鲜或冷藏的马铃薯(种用除外),冷冻马铃薯,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冷冻马铃薯,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马铃薯粉片、颗粒及团粒,马铃薯淀粉,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未冷冻马铃薯。我国马铃薯出口以鲜或冷藏(种用除外)为主,其次为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冷冻马铃薯,再次为冷冻马铃薯。初级产品为主要出口产品,且出口量逐年上升。随着我国马铃薯供给能力的改善及加工能力的增强,我国马铃薯加工品的出口也在稳步增长,如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和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未冷冻马铃薯出口量逐年上升(见表3)。我国虽是马铃薯的种植大国,但马铃薯初级产品也有大量进口。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冷冻马铃薯是我国进口数量最大的产品,冷冻马铃薯、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冷冻马铃薯、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未冷冻马铃薯进口呈现波动性(见表4),鲜或冷藏的马铃薯(种用除外)进口量也出现快速增长势头。

(二)中国马铃薯出口动力充足,马铃薯加工品出口稳步上升由于我国马铃薯加工产业的发展,各主产区已形成规模不同的加工企业,全国具有产业化特色的马铃薯加工企业约有100家以上。我国马铃薯初级产品出口以主产区和从事对外贸易地理位置较优越的省份为主,如云南、山东、黑龙江、广东、天津、浙江、江苏、海南等省市。马铃薯加工品出口主要省份以马铃薯的主产区为主,如内蒙古、甘肃、新疆、辽宁、上海、山东、浙江、黑龙江、安徽等省市。充足的国内供给是马铃薯出口的主要推动力量。马铃薯主产区的产业集聚使得我国马铃薯生产已开始具备规模效应,马铃薯成本不断下降,有利于发挥我国马铃薯的价格优势。同时,伴随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加工能力的增强,我国马铃薯的出口结构也呈现优化趋势,我国出口虽然以鲜或冷藏的马铃薯为主,但初级产品的比例相对下降,而马铃薯加工品的出口数量及规模均稳步上升。加之我国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参与的其他经济组织,使我国马铃薯产品进入更加广阔的国外市场,无论是加工品还是初级产品,不断扩大的国外市场需求对我国马铃薯出口具有较大刺激作用。

(三)马铃薯加工品进口量攀升,进口替代效应愈加明显我国对马铃薯加工能力较低,国内大量的消费需求与供给呈现巨大缺口。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只有通过进出口来调节余缺,从而弥补国内结构性供需缺口。我国马铃薯进口省份主要为经济相对发达省份,如山东、上海、天津、福建、内蒙古、辽宁、广东、江苏、吉林、河北、浙江、广西、安徽、北京、四川、黑龙江、海南等省市。一直以来,我国马铃薯产品贸易结构不合理,处于出口初级产品而大量进口加工品的贸易格局,马铃薯加工品贸易有较大贸易逆差(见表5),且加工品进口量逐年攀升(见图1、图2),尤其是马铃薯淀粉和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在国际贸易中,我国通过马铃薯贸易获得的贸易利益较少。随着我国政府的不断重视,马铃薯市场及贸易环境不断改善,我国马铃薯进口替代效应愈加明显。2006年以前,我国马铃薯加工产品一直为净进口,从2007年以来,部分马铃薯产品已经随着国内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转变为净出口格局,其中:马铃薯细粉、粗粉及粉末和马铃薯粉片、颗粒及团粒已经成为净出口产品,但马铃薯淀粉仍然是净进口国(见表5),国外廉价的马铃薯淀粉成为阻碍我国国内马铃薯加工业的一大原因,我国对来自于欧盟的马铃薯淀粉实施反倾销有效保护了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发展,马铃薯淀粉的贸易赤字逐渐缩小,国内马铃薯加工品的市场环境得到改善,我国马铃薯加工产品的国产比率将不断提高,预计未来5年内马铃薯加工产品需求量的50%以上将由我国产品满足,而且越来越多的马铃薯加工产品将成为净出口产品[6],中国马铃薯进口替代效应将日渐明显。

三、促进中国马铃薯国际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马铃薯产业区域集群,发展产业化经营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较,马铃薯生产仍存在加工程度不高、产业加工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竞争力较低、基础研究薄弱、技术集成与推广差、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这是产业化经营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我国要提高马铃薯产业的竞争力,在马铃薯主产区建立产业集群是一条必由之路。我国应在马铃薯主产区建立马铃薯产业集群,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前提下,与销售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和系统的供销机制,使产品以品牌形式进入市场,这样既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又稳定了销售渠道。避免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竞争,充分发挥我国马铃薯的区域优势,发展我国马铃薯的产业化经营,并实现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马铃薯产业范文篇10

为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促进农户万元增收,努力把我县建设成“全市一流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供基地县”和“渝东南最大的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县”,特提出年马铃薯产业发展意见。

一、指导思想

围绕全县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促进农户万元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科技含量为手段,努力实现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品种多元化、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不断提高我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

二、工作目标

全年种植马铃薯万亩,实现总产45万吨,总产值4.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生产原原种1000万粒、一级良种1万吨。

三、工作重点

(一)合理布局,建好“三大基地”。严格按照“一线、两槽、三个片区”的总体规划,全面更换脱毒优质马铃薯新品种,狠抓万亩马铃薯新品种生产基地建设。同时,根据我县立体气候明显的生态特征,积极引进和试验示范中熟品种、早熟品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抓好全县马铃薯品种布局,逐步建设完善“三大基地”。即:以高山为主的10万亩脱毒良种繁育基地,以中山为主的10万亩加工薯生产基地和以低山为主的10万亩商品菜用薯生产基地。

(二)强化科技,完善良种繁供体系。一是切实加强脱毒马铃薯组织培养室、水培扩繁室、防虫网室的生产管理工作,加大新品种选育、脱毒马铃薯提纯复壮的工作力度,努力打造品牌,全面提升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二是在1400米以上的高山区建立2000亩脱毒马铃薯原种生产基地,同时,有针对性地引进中熟、早熟马铃薯品种开展筛选试验和生产示范,逐步培育和筛选出适宜在乃至推广的优质、高产、抗病、多熟期的马铃薯新品种;三是在1000-1200米的中山区建立10000亩脱毒标准种薯生产基地和100亩早熟品种原种繁殖基地,满足全县脱毒种薯推广用种。

(三)开发冬闲田,抓好耕制改革示范。引进品质优、商品率高、熟期早的马铃薯新品种,在适宜地区建1000亩以上的薯(马铃薯)—稻(水稻)轮作示范片,搞好冬闲田开发,实行水旱轮作,抓好耕制改革,深度挖掘马铃薯种植潜力,扩大种植面积。

(四)完善预警体系,加强疫病防控。搞好田间调查,进一步完善马铃薯晚疫病预警体系和防控体系,切实加强以马铃薯晚疫病防治为重点的病虫统防统治工作,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五)加强产品认证,提高市场竞争力。抓好“马铃薯”地域商标注册工作,积极引导和协助加工企业做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认证及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完成HACCP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对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高山马铃薯精淀粉、水晶粉丝、葛根粉丝、香菇粉丝4个产品力争获得名牌农产品的称号,不断提高马铃薯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马铃薯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统筹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乡镇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明确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县级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抓好马铃薯种植、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工作,积极探索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模式。(二)积极筹措资金。县财政局要将马铃薯原种补贴资金、农业发展资金以及粮食生产的相关资金用于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县发改委、县扶贫办要积极争取三峡库区产业化项目资金、扶贫项目资金,多渠道解决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问题。(三)创新发展机制。全面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业主)”的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和完善“科研(育种、组培)+基地+农户(推广应用)”的良种繁育体系,按照“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形式,鼓励企业投资建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并在有条件的乡镇推广“土地流转+机耕+良种+标准化生产”的规范种植模式,重点是要在更新品种、高产示范上下功夫,建立稳定的种薯生产基地,全面推行市场化运作,不断提高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