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小企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18:23:03

旅游小企业

旅游小企业范文篇1

关键词:旅游小企业特征对比研究中外

近年来旅游小企业在中国发展迅速。在国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是旅游小企业的重要研究内容,许多学者,如ShawandWilliams,CressyandCowling等都曾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而在国内,旅游小企业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为此,笔者对桂林阳朔西街的旅游小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论与S.J.Pager等学者在新西兰北部地区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对比,以了解中外旅游企业发展的异同,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与特征,促进中国旅游小企业的发展。

案例地概况与研究设计

阳朔西街

阳朔县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管辖,是闻名中外的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阳朔西街则位于阳朔县城中心区,全长517米,宽8米。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街上就已经有旅游小企业产生。目前,阳朔西街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知名度的旅游小企业的集聚地,享有“酒吧一条街”等称谓。此外,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西街上旅游小企业的集聚也已成为阳朔旅游吸引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完全可将阳朔西街视为中国旅游小企业发展的典型区。

研究于2003、2004年在西街进行实地调研。据实地统计,西街上共有各类旅游小企业157家,占西街店铺总数的87.71%。成功对其中49家旅游小企业进行调查,其比例为31.21%。这一调查比率与海外学者调查比例相近(Thomas于1997年在英国的调查比例为31%)。此外,为增强调查的可信性和科学性,研究者还从阳朔县相关部门获取部分企业的相关材料,与访谈信息进行对比检验。最终在对以上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概况,从业人员情况以及企业经营三个方面对西街旅游小企业的特征进行总结。

新西兰北部地区

新西兰北部地区是新西兰国内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因此成为新西兰国内旅游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MurrayNorth,1991)。

S.J.Page等学者于1997年8月,以邮件调查的方式成功对该区域内297家旅游小企业进行调查(比例为37%)。学者们分别从“企业概况,人员结构,毛利人的参与,企业经营和企业营销”等五方面对该区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该区旅游小企业的发展基本特征(S.J.Page,1999)。

之所以选择新西兰北部地区这项研究作为对比案例的原因在于:在现有的海外学者的文献中,S.JPage的研究是关于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研究中最为完整的研究之一;此外,在对阳朔西街旅游小企业的特征研究中,也借鉴了S.JPage的访谈问卷,采取了与此相类似的研究方法和框架。因此,二者更具有可比性。

发展特征对比研究

企业发展概况对比

就企业发展概况而言,中外旅游小企业在规模、空间布局方面都没有较大的区别,但在企业类型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从阳朔西街的调查来看,西街旅游小企业主要的构成类型依次为:商品销售企业,住宿企业和餐饮企业。而S.J.Page的研究表明,新西兰旅游小企业的类型主要为住宿设施(40%)和餐饮设施(22%),而旅游销售企业较少,其比例仅为7%。(见图1)

从图1中可看出,住宿设施在两地旅游小企业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再一次证明住宿设施是目的地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Bull&Church,1994)。而中外旅游小企业类型差异主要体现在商品旅游销售企业。

中外旅游小企业在类型构成上的差异,则与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游客类型有直接关系。阳朔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居民的经济能力、文化水平有限。由于从事商品销售所需的资金少,风险小,对企业主能力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从事商品销售更简单。另一方面,海外游客一直是西街的消费主体。与国内游客相比,海外游客消费能力强,是国内过夜游客的2-3倍(宁士敏,2003);加之海外游客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商品,如陶瓷,山水画等商品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以上原因造成了西街旅游小企业中以工艺品店和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销售类企业居多的局面。

从业人员对比分析

在对新西兰旅游小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研究中,S.J.Page侧重对企业主的从业动机和从业人员的流动进行了调查。其研究结果与阳朔西街研究结果对比分析表明:

中外旅游小企业的从业人员都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在新西兰案例中,S.JPage发现“淡旺季雇工人数差距较大”;而在阳朔西街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受调查人员中工作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约占35%,在4-6个月之间的为30%,在6-12个月的为30%,在1年上的为5%,这说明中国旅游小企业从业人员也具有流动频繁的特点。

在员工招聘方面,国外小企业主更为规范。国外旅游小企业最主要的招聘方式分别为:口头广告,就业服务机构,刊登广告;而中国的旅游小企业多采用的是粘贴招工告示,口头广告和熟人介绍等。在访谈中,中国的旅游小企业主普遍认为,“通过职业介绍所和在报纸上登广告会花钱”,“在墙上粘贴告示,方便又便宜”。这反映中外企业主在观念和习俗上的差别。

企业经营能力对比分析

企业经营能力与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难以单纯地从经营业绩进行对比,因此中外旅游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对比主要是从企业投资计划,经营障碍,新技术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据对西街旅游小企业主的调查,国内的旅游小企业对企业的发展普遍缺乏规划。97%的企业主在创办旅游小企业之前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分析和可行性分析;84.6%的企业主在对未来规划一项的调查中的回答是没有。此外,87.3%的企业主在近两年都没有追加投资的计划或行动。与此相反,在新西兰43%的旅游小企业主在近两年内对企业增加投资,其主要用途包括:用具更新,设施的增加,环境的改造等方面,且大多数企业主(58%)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都有一个详细的计划。

在企业的经营障碍方面,过高的租金、来自小企业内部和大中型旅游企业的竞争以及游客需求的下降是海内外企业主共同面临的难题。其具体表现为: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高租金、缺少相关的企业发展指引、当地同行与大企业的竞争、缺少有技术的员工、顾客量、政府政策、缺少资金等。

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相比,缺乏足够的资金是国内旅游小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个突出的经营障碍。这除了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更多的是与国内小企业主获取资金的途径过于狭窄有关。在中国,私人储蓄和向亲朋好友借款则是企业资金主要来源,而在新西兰,私人储蓄(67%),银行(42%)和投资公司(10%)是小企业主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

在以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运用方面,国外旅游小企业已经远远领先于中国的旅游小企业。S.T.Page的研究显示,在新西兰,计算机已经广泛用于服务预定,财务结算,顾客资料储存等领域,甚至可用于制定企业的相关商业计划。

对经营能力的对比分析表明,在经营能力方面国内旅游小企业主与海外旅游小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企业主的能力,经营理念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有关。

此外,为了便于更好的理解中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差异,在对海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的异同进行了一个总结。(见表2)

通过以上对中外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就整体而言,中国的旅游小企业在从业人员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相同的特征;只是由于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游客类型的差异,中外旅游小企业在诸如企业的类型构成,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等方面有所不同。

此外,通过本文的研究,可得知相对于大中型旅游企业而言,由于旅游小企业明显具有投资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并对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旅游小企业必将在未来中国旅游的发展,特别是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晓强.阳朔天上人间旅游乡.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旅游小企业范文篇2

关键词:旅游小企业特征对比研究中外

近年来旅游小企业在中国发展迅速。在国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是旅游小企业的重要研究内容,许多学者,如ShawandWilliams,CressyandCowling等都曾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而在国内,旅游小企业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为此,笔者对桂林阳朔西街的旅游小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论与S.J.Pager等学者在新西兰北部地区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对比,以了解中外旅游企业发展的异同,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与特征,促进中国旅游小企业的发展。

案例地概况与研究设计

阳朔西街

阳朔县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管辖,是闻名中外的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阳朔西街则位于阳朔县城中心区,全长517米,宽8米。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街上就已经有旅游小企业产生。目前,阳朔西街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知名度的旅游小企业的集聚地,享有“酒吧一条街”等称谓。此外,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西街上旅游小企业的集聚也已成为阳朔旅游吸引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完全可将阳朔西街视为中国旅游小企业发展的典型区。

研究于2003、2004年在西街进行实地调研。据实地统计,西街上共有各类旅游小企业157家,占西街店铺总数的87.71%。成功对其中49家旅游小企业进行调查,其比例为31.21%。这一调查比率与海外学者调查比例相近(Thomas于1997年在英国的调查比例为31%)。此外,为增强调查的可信性和科学性,研究者还从阳朔县相关部门获取部分企业的相关材料,与访谈信息进行对比检验。最终在对以上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概况,从业人员情况以及企业经营三个方面对西街旅游小企业的特征进行总结。

新西兰北部地区

新西兰北部地区是新西兰国内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因此成为新西兰国内旅游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MurrayNorth,1991)。

S.J.Page等学者于1997年8月,以邮件调查的方式成功对该区域内297家旅游小企业进行调查(比例为37%)。学者们分别从“企业概况,人员结构,毛利人的参与,企业经营和企业营销”等五方面对该区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该区旅游小企业的发展基本特征(S.J.Page,1999)。

之所以选择新西兰北部地区这项研究作为对比案例的原因在于:在现有的海外学者的文献中,S.JPage的研究是关于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研究中最为完整的研究之一;此外,在对阳朔西街旅游小企业的特征研究中,也借鉴了S.JPage的访谈问卷,采取了与此相类似的研究方法和框架。因此,二者更具有可比性。

发展特征对比研究

企业发展概况对比

就企业发展概况而言,中外旅游小企业在规模、空间布局方面都没有较大的区别,但在企业类型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从阳朔西街的调查来看,西街旅游小企业主要的构成类型依次为:商品销售企业,住宿企业和餐饮企业。而S.J.Page的研究表明,新西兰旅游小企业的类型主要为住宿设施(40%)和餐饮设施(22%),而旅游销售企业较少,其比例仅为7%。(见图1)

从图1中可看出,住宿设施在两地旅游小企业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再一次证明住宿设施是目的地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Bull&Church,1994)。而中外旅游小企业类型差异主要体现在商品旅游销售企业。

中外旅游小企业在类型构成上的差异,则与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游客类型有直接关系。阳朔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居民的经济能力、文化水平有限。由于从事商品销售所需的资金少,风险小,对企业主能力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从事商品销售更简单。另一方面,海外游客一直是西街的消费主体。与国内游客相比,海外游客消费能力强,是国内过夜游客的2-3倍(宁士敏,2003);加之海外游客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商品,如陶瓷,山水画等商品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以上原因造成了西街旅游小企业中以工艺品店和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销售类企业居多的局面。

从业人员对比分析

在对新西兰旅游小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研究中,S.J.Page侧重对企业主的从业动机和从业人员的流动进行了调查。其研究结果与阳朔西街研究结果对比分析表明:

中外旅游小企业的从业人员都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在新西兰案例中,S.JPage发现“淡旺季雇工人数差距较大”;而在阳朔西街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受调查人员中工作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约占35%,在4-6个月之间的为30%,在6-12个月的为30%,在1年上的为5%,这说明中国旅游小企业从业人员也具有流动频繁的特点。

在员工招聘方面,国外小企业主更为规范。国外旅游小企业最主要的招聘方式分别为:口头广告,就业服务机构,刊登广告;而中国的旅游小企业多采用的是粘贴招工告示,口头广告和熟人介绍等。在访谈中,中国的旅游小企业主普遍认为,“通过职业介绍所和在报纸上登广告会花钱”,“在墙上粘贴告示,方便又便宜”。这反映中外企业主在观念和习俗上的差别。

企业经营能力对比分析

企业经营能力与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难以单纯地从经营业绩进行对比,因此中外旅游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对比主要是从企业投资计划,经营障碍,新技术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据对西街旅游小企业主的调查,国内的旅游小企业对企业的发展普遍缺乏规划。97%的企业主在创办旅游小企业之前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分析和可行性分析;84.6%的企业主在对未来规划一项的调查中的回答是没有。此外,87.3%的企业主在近两年都没有追加投资的计划或行动。与此相反,在新西兰43%的旅游小企业主在近两年内对企业增加投资,其主要用途包括:用具更新,设施的增加,环境的改造等方面,且大多数企业主(58%)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都有一个详细的计划。

在企业的经营障碍方面,过高的租金、来自小企业内部和大中型旅游企业的竞争以及游客需求的下降是海内外企业主共同面临的难题。其具体表现为: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高租金、缺少相关的企业发展指引、当地同行与大企业的竞争、缺少有技术的员工、顾客量、政府政策、缺少资金等。

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相比,缺乏足够的资金是国内旅游小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个突出的经营障碍。这除了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更多的是与国内小企业主获取资金的途径过于狭窄有关。在中国,私人储蓄和向亲朋好友借款则是企业资金主要来源,而在新西兰,私人储蓄(67%),银行(42%)和投资公司(10%)是小企业主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

在以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运用方面,国外旅游小企业已经远远领先于中国的旅游小企业。S.T.Page的研究显示,在新西兰,计算机已经广泛用于服务预定,财务结算,顾客资料储存等领域,甚至可用于制定企业的相关商业计划。

对经营能力的对比分析表明,在经营能力方面国内旅游小企业主与海外旅游小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企业主的能力,经营理念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有关。

此外,为了便于更好的理解中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差异,在对海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的异同进行了一个总结。(见表2)

通过以上对中外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就整体而言,中国的旅游小企业在从业人员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相同的特征;只是由于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游客类型的差异,中外旅游小企业在诸如企业的类型构成,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等方面有所不同。

此外,通过本文的研究,可得知相对于大中型旅游企业而言,由于旅游小企业明显具有投资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并对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旅游小企业必将在未来中国旅游的发展,特别是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晓强.阳朔天上人间旅游乡.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旅游小企业范文篇3

关键词:旅游小企业特征对比研究中外

近年来旅游小企业在中国发展迅速。在国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是旅游小企业的重要研究内容,许多学者,如ShawandWilliams,CressyandCowling等都曾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而在国内,旅游小企业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为此,笔者对桂林阳朔西街的旅游小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将调查结论与S.J.Pager等学者在新西兰北部地区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进行对比,以了解中外旅游企业发展的异同,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与特征,促进中国旅游小企业的发展。

案例地概况与研究设计

阳朔西街

阳朔县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管辖,是闻名中外的桂林山水的重要组成。阳朔西街则位于阳朔县城中心区,全长517米,宽8米。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街上就已经有旅游小企业产生。目前,阳朔西街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知名度的旅游小企业的集聚地,享有“酒吧一条街”等称谓。此外,作为一种独特的景观,西街上旅游小企业的集聚也已成为阳朔旅游吸引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完全可将阳朔西街视为中国旅游小企业发展的典型区。

研究于2003、2004年在西街进行实地调研。据实地统计,西街上共有各类旅游小企业157家,占西街店铺总数的87.71%。成功对其中49家旅游小企业进行调查,其比例为31.21%。这一调查比率与海外学者调查比例相近(Thomas于1997年在英国的调查比例为31%)。此外,为增强调查的可信性和科学性,研究者还从阳朔县相关部门获取部分企业的相关材料,与访谈信息进行对比检验。最终在对以上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概况,从业人员情况以及企业经营三个方面对西街旅游小企业的特征进行总结。

新西兰北部地区

新西兰北部地区是新西兰国内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因此成为新西兰国内旅游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MurrayNorth,1991)。

S.J.Page等学者于1997年8月,以邮件调查的方式成功对该区域内297家旅游小企业进行调查(比例为37%)。学者们分别从“企业概况,人员结构,毛利人的参与,企业经营和企业营销”等五方面对该区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该区旅游小企业的发展基本特征(S.J.Page,1999)。

之所以选择新西兰北部地区这项研究作为对比案例的原因在于:在现有的海外学者的文献中,S.JPage的研究是关于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研究中最为完整的研究之一;此外,在对阳朔西街旅游小企业的特征研究中,也借鉴了S.JPage的访谈问卷,采取了与此相类似的研究方法和框架。因此,二者更具有可比性。

发展特征对比研究

企业发展概况对比

就企业发展概况而言,中外旅游小企业在规模、空间布局方面都没有较大的区别,但在企业类型构成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从阳朔西街的调查来看,西街旅游小企业主要的构成类型依次为:商品销售企业,住宿企业和餐饮企业。而S.J.Page的研究表明,新西兰旅游小企业的类型主要为住宿设施(40%)和餐饮设施(22%),而旅游销售企业较少,其比例仅为7%。(见图1)

从图1中可看出,住宿设施在两地旅游小企业都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这再一次证明住宿设施是目的地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Bull&Church,1994)。而中外旅游小企业类型差异主要体现在商品旅游销售企业。

中外旅游小企业在类型构成上的差异,则与目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游客类型有直接关系。阳朔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居民的经济能力、文化水平有限。由于从事商品销售所需的资金少,风险小,对企业主能力要求也相对较低,因此从事商品销售更简单。另一方面,海外游客一直是西街的消费主体。与国内游客相比,海外游客消费能力强,是国内过夜游客的2-3倍(宁士敏,2003);加之海外游客对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旅游商品,如陶瓷,山水画等商品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以上原因造成了西街旅游小企业中以工艺品店和丝织品为代表的商品销售类企业居多的局面。

从业人员对比分析

在对新西兰旅游小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研究中,S.J.Page侧重对企业主的从业动机和从业人员的流动进行了调查。其研究结果与阳朔西街研究结果对比分析表明:

中外旅游小企业的从业人员都表现出较大的不稳定性。在新西兰案例中,S.JPage发现“淡旺季雇工人数差距较大”;而在阳朔西街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受调查人员中工作时间在3个月以内的约占35%,在4-6个月之间的为30%,在6-12个月的为30%,在1年上的为5%,这说明中国旅游小企业从业人员也具有流动频繁的特点。

在员工招聘方面,国外小企业主更为规范。国外旅游小企业最主要的招聘方式分别为:口头广告,就业服务机构,刊登广告;而中国的旅游小企业多采用的是粘贴招工告示,口头广告和熟人介绍等。在访谈中,中国的旅游小企业主普遍认为,“通过职业介绍所和在报纸上登广告会花钱”,“在墙上粘贴告示,方便又便宜”。这反映中外企业主在观念和习俗上的差别。

企业经营能力对比分析

企业经营能力与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难以单纯地从经营业绩进行对比,因此中外旅游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对比主要是从企业投资计划,经营障碍,新技术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据对西街旅游小企业主的调查,国内的旅游小企业对企业的发展普遍缺乏规划。97%的企业主在创办旅游小企业之前没有进行详细的市场分析和可行性分析;84.6%的企业主在对未来规划一项的调查中的回答是没有。此外,87.3%的企业主在近两年都没有追加投资的计划或行动。与此相反,在新西兰43%的旅游小企业主在近两年内对企业增加投资,其主要用途包括:用具更新,设施的增加,环境的改造等方面,且大多数企业主(58%)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都有一个详细的计划。

在企业的经营障碍方面,过高的租金、来自小企业内部和大中型旅游企业的竞争以及游客需求的下降是海内外企业主共同面临的难题。其具体表现为: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高租金、缺少相关的企业发展指引、当地同行与大企业的竞争、缺少有技术的员工、顾客量、政府政策、缺少资金等。

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相比,缺乏足够的资金是国内旅游小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个突出的经营障碍。这除了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更多的是与国内小企业主获取资金的途径过于狭窄有关。在中国,私人储蓄和向亲朋好友借款则是企业资金主要来源,而在新西兰,私人储蓄(67%),银行(42%)和投资公司(10%)是小企业主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

在以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运用方面,国外旅游小企业已经远远领先于中国的旅游小企业。S.T.Page的研究显示,在新西兰,计算机已经广泛用于服务预定,财务结算,顾客资料储存等领域,甚至可用于制定企业的相关商业计划。

对经营能力的对比分析表明,在经营能力方面国内旅游小企业主与海外旅游小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与企业主的能力,经营理念以及相关配套制度有关。

此外,为了便于更好的理解中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差异,在对海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中外旅游小企业的发展特征的异同进行了一个总结。(见表2)

通过以上对中外旅游小企业发展特征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就整体而言,中国的旅游小企业在从业人员结构,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国外旅游小企业相同的特征;只是由于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游客类型的差异,中外旅游小企业在诸如企业的类型构成,经营方式,经营理念等方面有所不同。

此外,通过本文的研究,可得知相对于大中型旅游企业而言,由于旅游小企业明显具有投资小、门槛低、经营灵活的特点,并对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目的地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因此旅游小企业必将在未来中国旅游的发展,特别是西部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晓强.阳朔天上人间旅游乡.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旅游小企业范文篇4

关键词:小企业旅游贷;风险管理

一、“小企业旅游贷”产品介绍

“小企业旅游贷”是A分行首创,现主要在省内施行为全省旅游小微企业量身打造的一款信贷产品。对象主要是旅游资源丰富且已对外营业满两年、有升级融资需求的AAA级(含)以上景区的运营小企业客户;对AAA级以下尚未获得质量等级认定但被市级旅游主管部门纳入重点景区创建计划的部分景点,也可申请融资支持。在满足相关要求的前提下,银行可提供最高3000万元、最长5年的信用方式(追加景区收费权质押)贷款,实行按月分期还款。

二、研发背景及创新特征

一个信贷产品的设计、营销、管理规范的制定过程,其实就是在该信贷产品实施过程中风险防范程序的构建过程。在产品设计中贴近行业、企业实际,解决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拓展自身业务领域,通过创新与发展获得银行与企业双赢,使资产安全升值,是银行开展信贷创新的初始首要选择。那么在该信贷产品设计中如何把控拓展业务与风险防范的度就成为关键。银行信贷服务进入旅游小微企业领域,在国内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纵观整个金融系统在推出适应旅游小企业的信贷产品方面步伐不快、创新不多的原因在于:旅游相关行业小企业是在旅游市场进一步改革开放环境下逐步形成的一个新的企业群体,有着与其他生产经营企业天然的不同特性,他们普遍的特点是前期投入较大,产出周期长,且资金的前期投入和贷款用途均主要用于景区基建的建造维护,而以上这些特性全都不符合流动资金贷款条件及要求。但从经济发展及市场前景分析,旅游小企业是一个处于发展初期、前景无限的朝阳产业。本款产品的设计初衷即是为了抢占这片市场,其创新之处在于:一是从客户需求上,允许在流动资金贷款项下发放旅游小企业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改建、扩建、更新,以切合旅游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二是在担保方式上,允许旅游小企业可以以景区的收费权作为主担保方式,同时增加其他约束条件确保担保有效和能够变现;三是在授信额度的把握上,改变了单一的依据现金流测算授信的方式,根据旅游行业的收入现金贡献率测算企业的还款能力和授信。

三、“小企业旅游贷”风险防控管理

众所周知,银行作为特殊企业,经营的产品即货币资金与一般产品有着根本不同的属性,在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选择中,安全性始终居于首要位置。对于前文介绍的三大创新点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本款产品也相应添加了其他增信方式:首先,银行将该贷款品种作为银政合作的贷款品种把握。由于旅游行业的行业特性,单个企业要将业务做大做强,必须依赖整个旅游产业链的完整和行政行为的协调,而旅游行业涉及的开发、经营、管理都有着较强的政策指导性、旅游主管部门通过规划制定、星级评定、市场管理等不同环节对行业进行约束。因此,银行要求申请贷款的旅游小企业必须由行业主管部门书面推荐,并与政府部门共同把关。同时要求旅游主管部门承诺将对旅游企业的扶持资金与银行捆绑成为支持合力,旅游主管部门书面承诺在企业不能偿还贷款时,协助银行处置抵押资产及权利,基本解决了保证方式偏弱的问题。其次,以旅游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统计数据作为银行掌握企业经营收入的主要依据,避免信息失真和数据水分。同时根据旅游行业具有后期经营毛利较高的现实情况,合理测算企业即期偿还能力,解决了授信测算依据的科学性问题。第三,以落实账户监管措施为手段,通过签订账户监管协议,明确要求企业的贷款资金使用必须与贷款申请用途一致。同时加强贷后管理,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提升把控水平。

四、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自投入使用以来,“小企业旅游贷”作为立足旅游小企业经营实际设计的产品,在全省推广实施及运营中,总体运作良好。但是,在对承贷企业及相关贷款发放、管理过程中,依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银行员工未充分理解其创新性。在实际操作中,经办、督管及审查审批人员对该产品的设计理念、思维方式乃至管理办法的理解仍不够透彻,甚至存在着仅仅将其理解为增加了一个贷款通道的思路。在目前的营销上,也将其等同于一般贷款产品。在产品推广和管控上也存在一定偏差。2.贷款对象存在偏差。本款产品的受贷对象明确指向从事旅游景点管理及服务的小企业群体,且贷款人及主要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有优于银行小企业旅游贷的其他负债。这主要考虑到如果存在大量关联关系,既易引发系统风险,也脱离了该贷款品种界定的贷款对象范围。从已发生的承贷对象来看,有些贷款的实际控制人名下有多个经营主体,关联贷款额度远远超出定义的小企业贷款额度,其经营的主业也并不是旅游业。针对这一类承贷对象,银行方无法确保其能做到专款专用。3.对企业的资金投入把控不实。严格界定企业股东的现金投入,是确保投资人重视资产安全、关心投入资产价值的主要措施。在实际操作中,始终存在着以企业账面资产作为认定企业现金投入的额度并据之发放贷款等问题。银行方在核实企业投入时,往往没有核实企业资金投入的票据、企业提供的票据与形成资产之间的关系以及真实性等,变相放松了审查条件。4.与旅游主管部门沟通不充分。仅依靠推荐函作为贷款发放依据,缺乏对行业政策、企业经营数据的动态掌握和企业经营合法合规性的了解。这使得方案设计之初所预期的银行与政府主管部门通力合作的良好愿望并未真正实现,也为一旦出现风险时不能获得主管部门的支持埋下了隐患。5.贷后管理工作不到位。小企业旅游贷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违约责任、贷款提前到期等管控细则,借款合同对相关条款也做了明确规定。但是在日常贷后管理中,怠于行使权力情况明显存在,形成不同程度的风险隐患。这对于季节性特征非常突出的旅游小企业而言,是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

五、产品完善建议

对于小企业旅游贷产品,由于产品运营时间不长,业务发展与预想的落实速度仍有距离,因此,对于操作中表露的问题,也缺乏系统性的信息反馈与研究。在加强制度管控、落实管理规章的前提下,笔者基于令银行能够真正为促进小微企业旅游贷业务的健康发展出一份力、同时为银行抢占旅游小微企业服务市场份额的角度出发,提出具体建议如下:1.要不断地检验和修正产品管理制度。对于小企业旅游贷,研发经办行应联合上级行开展业务专题研讨,认真梳理业务经办各个环节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对照管理规定要求,分析合理性、合规性与可行性,提出更加可行的完善办法,使该信贷产品更加贴近实际,内容更加合理、可操作且具有可推广性。2.加强学习,提高员工认知度。从业务经办行到业务管理、授信审批等各部门,各个环节都应认真分析掌握管理办法和要求,领会该产品的风险管理思路,严格按章操作,防微杜渐。对操作该信贷产品的各级经办及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业务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3.对已发放贷款组织专项检查。对照管理规定要求,认真检查已发放贷款在调查、审查、审批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逐一探索解决措施;对于能够通过一定措施予以整改的,抓紧时间予以整改;对于明显存在漏洞甚至风险暴露水平较高的贷款抓紧收回,避免出现劣变;对于可以通过提供增信措施提高贷款安全性的,迅速采取措施提升贷款安全度。4.严把准入及发放关。严格按照管理规定操作,从源头上加强管控,从严审查、从紧审批、从实管理,确保这一信贷产品能够健康发展,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和银行业务发展。5.与各级主管部门保持密切联系。依托创新产品和服务,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与各级政府旅游业主管部门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在旅游行业内部打造银行的专属服务品牌,形成自身稳定的合作渠道与优势,抢占市场,提升综合竞争力。6.关注国内外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对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旅游市场特色等行业信息保持关注,寻找热点和发展趋势,融入旅游经济发展的大潮。另外,将小企业旅游贷产品与小企业经营物业贷、公司旅游企业贷款形成良好的互补优势。以推动旅游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同时提升银行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实现银企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李丝萌.新常态下中小企业融资特点分析及对策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8(10):22-23.

[2]何珺.我国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J].西安金融,1997(06):38-39.

旅游小企业范文篇5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经营模式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给各个行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很大冲击;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企业经营模式的改进和升级成为当下的主要任务。旅游服务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大潮来袭的背景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通过经营模式的改进实现转型升级,继而为旅游业的发展寻找新的发展方向。国家旅游局已于2008年开始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为我国向旅游强国转变提供了保障。在这一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旅游服务行业的经营规模和市场效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发现了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因此,对旅游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旅游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旅游企业主体不强,呈现出小散弱差的格局

我国旅游行业发展较为迅速,整体产值不断提高,但具体到企业而言,则表现出了旅游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自身能力弱、服务水平差等多项问题。以旅行社为例,六安市旅行社从2010年至2015年间,旅行社增加了127家,但均存在经营规模小、经营范围小、行业利润低等问题,多数企业年均利润在1%以下,仍处于群雄逐鹿的时代,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

(二)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

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是旅游行业的一个通病,仍以旅行社为例,我国各地旅行社当前的业务主要围绕几个热点城市进行,没有对小城市旅游路线形成规模化开发;旅游产品服务也存在较强的模仿痕迹,一家旅行车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其他企业纷纷效仿,造成多数旅行社以同一价格卖相同产品的情况,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率,不得不依靠价格战来争夺客户,降低了行业利润。

(三)旅游行业信息化服务水平低

我国旅游行业信息化管理处于初级阶段,缺乏良性的长效运营机制。互联网时代下,世界各国旅游行业纷纷步入低成本、高效率的电子商务阶段,我国旅游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仍停留在网上营销和网上预定环节,信息化运作能力低。旅游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应用较差,网上信息更新不及时,很多景点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域名,旅游者无法及时获取旅游景区最新的咨询和新闻动态,更无法实现在线交流。

(四)旅游行业缺乏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创新能力

首先,旅游服务线路单一,无法满足顾客需求。旅游服务创新需要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全面调查和汇总,经分析整理后开发能满足顾客需求的新型旅游产品;而我国旅游企业则主要通过模仿优秀企业旅游路线开展业务,缺乏创新性,难以赢取消费者的兴趣。其次旅游服务模式方面仍以传统的星级酒店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整合后的服务,缺乏对自身旅游新兴服务模式的创新,更无法满足顾客的多样化需求。最后,旅游服务创新缺乏消费者参与。企业在创新旅游产品时,没有调动消费者参与的积极性,仅靠个别主管意识、市场调研和经营设计产品,缺乏群众基础。

二、我国旅游企业基于互联网经营模式的改进建议

互联网发展一方面实现了信息高效传输,使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出现了高度融合;另一方面互联网还实现了资源共享,任何企业都可利用网络技术了解和搜集旅游消费者的信息及需求,为企业经营模式的改进提供了参考。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优势是不容置疑的,旅游企业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共享性,构建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新型经营模式:

(一)搭建旅游平台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但从用户体验和用户需求的实现角度而言,旅游平台的建设尚未完成,需要进一步完善。

1.客户社区平台

社区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能有效加快信息传输速度,降低沟通成本,因此成为广告、媒体、关系分销市场,可为旅游供应商精确营销提供准确数据参考。旅游企业若能充分利用社区平台,则能建立强大的人际关系网,为企业形象打下坚持的基础,实现口碑营销。根据互联网社区和旅游要求,本文提出应建立以下几种业务:个人空间、即时通讯、交易平台、信息平台、游戏平台、实地旅游以及众包平台。个人空间主要是展现旅游者的喜好,如喜欢的音乐、旅游相册等;交易平台可帮助消费者完成退票、订票业务以及其他的在线交易;信息平台能旅游攻略和景点点评等。

2.员工管理平台

旅游企业应根据业务发展需求,提供自身的管理水平,满足旅游平台对旅游活动组织的管理要求,实现移动办公和应急指挥。员工平台的建立主要是为满足各级主管部门的管理需求,提供快捷的信息化服务。旅游办公信息化业务主要是对旅游品牌进行管理;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管理订单和报账;解决客户投诉,提高客户满意度,解答客户消费疑问;平台业务支撑管理则是搜集、信息,并对平台的运行进行实时维护。旅游服务信息化,主要是及时处理导游信息,给游客提供亲切的问候,利用旅游呼叫中心加强与游客的沟通,提供全天候、不间断的接听服务;处理紧急投诉及突发事件,保障游客的个人利益和人身安全。员工关爱和学习平台,主要是为员工的个人发展提供学习、交流、沟通的平台,主要包括沟通、发展、助理、激励、生活、健康以及福利等多个方面。群策群力平台,即众包平台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组织任务完成模式,是利用网络资源设计商业模式不仅能帮助企业节省研究费用,还能有效整合群众的力量,提高企业模式改进效率,降低成本。

3.旅游产业链相关利益整合平台

旅游企业利用互联网,可查询消费者的消费记录,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可对整个旅游市场的发展动向进行准确预测,为下一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企业还能利用在线旅游博客,对旅游市场信息进行整合,制定与产业链相适应的推广策略,规范旅游市场;利用互联网加强旅游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查企业的不法行为,禁止强迫消费,积极倡导诚信经营;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的考核力度,及时处理旅客的投诉,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树立良好的旅游风尚;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的作用,提高对外旅游出行服务水平。

(二)信息服务的整合

旅游服务的本质是为消费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活动提供咨询、、组合和组织的服务整合机构,即充当旅行要死的生产者,也是刺激旅游消费的推动者,而以上职能的实现均离不开对信息的整合。首先,要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定位服务,其主要内容包括位置跟踪服务、交通和导航服务、紧急救援服务。位置跟踪服务能根据消费者需求提供跟踪服务,使消费者能够在旅行过程中清楚自身所在的位置,消除不确定因素带来的紧张情绪,同时还能防止人员走失;交通和导航服务可帮助自驾旅游车少走冤枉路或违反交通规则;紧急救援服务则能消除或降低突发事故带来的危害,为旅客提供安全保障。其次,要利用互联网进行移动旅游广告。互联网的发展使广告业务获得了极大发展,已经突破了空间和时间限制,具有交互性强、送达率高、针对性强、扩散面广等多项优势;另一方面,企业还能获得消费者及时的信息反馈,为企业后期营销计划的改进提供参考;消费者还能将旅游咨询进行转发,继而带动其他潜在的消费客户,使企业的旅游咨询得到高效传播。最后,搜索查询服务。企业可利用互联网开展搜索查询服务,使用户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定制所需服务资讯。自助旅游者计划性不强,多数是临时起意,对目的地的交通、餐饮、住宿条件并不熟悉,而搜索查询服务可为旅客提供邻近的车站、加油站、旅店以及参观位置和信息,满足了游客的需求,提升了旅游企业的服务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旅游服务行业应采取积极的措施迎接互联网带来的各种挑战,抓住时代机遇,对现有的经营模式进行改进和升级,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信息传输效率、优化业务经营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宗旨,构建科学、高效、先进、多样、规范的旅游服务模式,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旅游需求,提高整个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最终完成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

作者:史冬防 程华胜 单位: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何正萍.基于E时代新型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我国旅行社发展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2]吴建兴.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上海旅游服务转型升级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3]姚云浩.旅游产业集群网络及创新绩效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5.

[4]张小明.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5.

旅游小企业范文篇6

中小旅游企业在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活跃了整个旅游市场,并且增加了旅游行业中产品的类别和层次,为此,人们总结了旅游行业发展中中小企业所具备的作用。首先,中小企业对促进旅游业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稳定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为人们提供了很多的就业岗位,帮助社会缓解了就业压力,此外,中小企业可以帮助国家抵制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譬如,中国台湾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之所以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台湾拥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其次,中小旅游企业的出现和不断增多给社会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对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从整个市场的角度来看,垄断利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从资源的角度分析,社会资源可以被更加合理的配置,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从价格竞争的角度分析,中小企业的存在使得旅游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有利于价格趋于商品本身的价值。最后,中小旅游企业是促进各地旅游经济和整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在任何地区,中小企业的数量都要远远多于大型企业,此外,从在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分析,中小企业也可以与大型企业平分秋色,尤其是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中小旅游企业在整个旅游行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小企业在旅游行业中的经营战略选择分析

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和发展对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使得原本单一的经济机构变得更加多元化,而且可以有效的维护消费者的权利。中小旅游企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如何选择经营战略变得至关重要,但是,在现实的企业运营中只有少数中小企业认识到了制定经营战略的重要性,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制定经营战略只是少数大型企业所做的事情,忽视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本应该重视对人力资源、产品、资本结构的管理。1.经营战略选择之前的分析工作。中小旅游企业要想选择与自身企业经营相适合的经营战略就必须从以下几点做好事前的准备分析工作。首先,对企业的消费进行确定和分类。就中国的旅游市场消费情况而言,可以将消费者分为三种,其一,高收入群体,这类消费者的社会消费购买能力较强,而且都是以城市为主题的富裕型消费人群,在旅游消费过程中更加重视自身的情感体验,追求旅行的个性化和自由性,他们不同于大众消费者,为此,旅游企业应该针对这一群体设计出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独特性的旅游项目,以满足这类消费群体的需要。其二,中等收入群体,这类消费群体的年收入在两万左右,城市人口依然居大多数,大都是从小康型向富裕型转变,在旅游消费中注重旅游产品的档次评估,不喜欢简单、经济的旅游产品。这一群体是旅游消费者群体的中坚部分,但是旅游业在针对这类消费者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对这一群体的进一步细分。其三,低收入群体,这一群体的整体收入水平较低,为此,旅游企业应该向其提供一些价格较低的消费产品,以满足低收入群体的旅游需要。其次,进行旅游资源分析。就旅游产品的特性来说,是比较虚拟的,旅游企业要向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充分了解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不足,比如,在参观的景点、交通工具的类型、酒店的标砖以及导游的素质等方面都应该有详细的分析。再次,对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中小旅游企业在参与企业竞争时不仅要认识到大型旅游企业相比自身在资源、网络、人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而且要分析自身在规模以及产品开发、人力方面存在的优势,利用自身的优势去抵消大型企业的优势。比如,针对大型企业在旅游资源中的资源优势,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进行分割使用,提前开发利用大型企业还没有注意到的旅游资源。在网络方面,中小企业可以寻找网络上的市场空缺,根据自己的产品和目标市场,建设适合自己的目标网络。最后,做好旅游行业风险分析。旅游业本身具有很强的脆弱性,而且在账款的回收速度和比例上会有一定的偏差,容易出现财务风险,不利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此外,大多数中小企业内部都存在人员流失的风险,员工的频繁更换和流失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2.中小旅游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笔者在本文中就三种经营战略进行分析,首先是成本领先战略。这一经营战略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效益,也就是说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随着产品生产数量的不断增加而降低,这种经营战略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份额,并且让企业所花费的成本低于其他竞争对手。这种经营战略对于中小旅游企业而言,挑战远远大于机遇,但是中小旅游企业可以通过修改和玩啥你自己的生产曲线去降低运营成本,加强对企业成本的全面管理。其次,实行差异化战略。企业要让自己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产品与服务。由于差异化战略对企业的资金、人力、资源等要求并不高,所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很值得尝试的发展策略。为此,中小旅游企业可以从产品属性、顾客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制定差异化战略,让目标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信赖度,与此同时削弱了消费者与销售者讨价还价的能力。最后,实施目标集中战略,让中小企业可以将经营活动集中在某一个特定的消费者群体,以更好的服务目标群体为经营目标。这一经营战略要求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和了解市场的消费状况,对消费者群体做出比较全面准确的评估,提高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三、结语

旅游小企业范文篇7

关键词: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策略;政策扶持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旅行社达到1.97万家,星级饭店1.3万家,全国县级以上旅游景区达2万个。根据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中有关旅游相关企业家数、从业人数及其营业收入统计,2005年至2007年这三年我国旅行社和星级饭店所占旅游企业的家数、从业人数及其营业收入等平均比例分别为76%、70%和80,8%。若按照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我国旅游统计年鉴中的许多全国双百强旅行社仍属于中小企业,比如上海国内旅行社2007年度列入全国100强的上海杨浦休养旅游社有限责任公司(上海排名第4、全国排名15)的营业收入总额为7106万元;2005年至2007年这三年星级饭店的中小型饭店的平均比例高达95%。除了星级饭店外,我国存在的大量社会旅馆和个体旅馆,在经营规模上几乎都属于中小企业。无疑,中小旅游企业尤其是旅行社和住宿类中小旅游企业是我国旅游业创造就业的重要载体,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国内外实践证明,旅游业是比较适合中小企业经营的产业。旅游业是出售吸引物、给人观光休闲度假的产业,旅游者的旅程不是单一的产品,是由交通、住宿、餐饮、旅行社、旅游景区等不同要素构成的组合型产品,所以生产过程即服务过程是可以分割的,其中许多单项服务分包给中小企业会更经济。其次,在旅游业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繁荣来自竞争,大量中小旅游企业能够对大型旅游企业构成压力,始终保持竞争态势。而且,中小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使它们与大企业相比更容易接近顾客需求等。与旅游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旅游产业的状况是“大的不强,小的更弱”。就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来说,一方面,我国中小旅行社普遍采用“小作坊”经营方式,产品单一,除因国家特许经营权力的分配和地理分布的原因而导致的部分旅行社的市场差异外,不同规模的中小旅行社之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专业分工,竞争的主要手段是降价;我国中小饭店基本上是属于经验型管理,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住宿市场格局,各行其是,通常中小饭店难以提供标准化服务,缺乏明确市场定位;对国有中小景点景区,市场化运作困难,服务质量差,效率低等。对民营景区景点,景点景区管理经验缺乏,产品档次不高,市场定位泛化,重复性建设多等。另一方面,由于重点在“抓大”,不少政府部门对中小旅游企业的关注明显不够,更有把“放小”执行为“放弃小”的倾向。另外,资金的短缺、银行贷款的高门槛、信息和知识的获取缺乏系统的路径等等,均是我国尤其是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中小旅游企业发展遇到的较大困难。所有这些情形与中小旅游企业在我国旅游产业中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因此,应正视我国中小旅游企业的发展,剖析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探讨我国中小旅游企业如何应对问题和挑战,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优势,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二、欧盟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经验借鉴

欧盟是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旅游业是欧盟最大的产业之一。根据欧盟统计局数据(Eurostat,2004-2006),广义旅游占欧盟GDP的11%,所提供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2%。尽管欧盟国家之间的文化、社会和政治各不相同,但旅游业中大部分企业是中小企业。这些中小旅游企业成为欧盟旅游业的主体,对当地的经济有很大的贡献,平均每个国家的中小旅游企业对国家的GDP的贡献为6.5%。目前,欧盟99%的旅游企业的员工不超过250人,94%的旅游企业员工不超过10人。同时,平均每个中小旅游企业的员工人数是6人,家庭式经营酒店、餐馆和旅馆等小型旅游企业在欧盟随处可见。在欧盟,中小旅游企业同样容易受到经济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需求、接待力限制、游客偏好改变等,这使中小旅游企业面临一个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市场环境。现实中的欧盟中小旅游企业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好,是受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中小旅游企业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当地的旅游资源等,采取合适的发展策略,获取旅游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竞争力;另一方面是因为自20世纪80、90年代起欧盟十分重视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制定了比较完善的中小旅游企业扶持和配套政策等(如图1所示)。

(一)采取合适的发展策略,提高中小旅游企业自身竞争力

一些欧洲学者实证研究发现,欧盟比较成功的中小旅游企业在制定发展目标时很多都会有一套系统的发展战略和策略制定方法和流程,他们总结了这些成功中小旅游企业的经验:

1把握好战略计划和选择。中小旅游企业良性发展第一个阶段就是要制定一个正式的战略计划。分析宏观和微观环境,弄清企业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包括可以获得的政府补助等),来考虑可以选择的发展战略。通常,这一战略制定过程是为中小旅游企业提供一个结果型的导向,并为中小旅游企业设立一个标准进行有效的控制。根据欧盟经验,除了中小旅游企业可以采取模仿战略,即模仿其他比较成功的企业经营模式外,中小旅游企业战略上的优势首先取决于多大程度上能利用差异化战略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比如,西班牙是仅次于法国的世界第二大旅游目的地国,从度假游、文化游、外语游到会议游和体育游,项目多样化和特色化是西班牙中小旅游企业蓬勃发展的秘诀。其次是实施集中战略,又称利基战略。比如,法国一些以康体为目的的度假者就非常青睐能提供一些健身、美容的场所和一系列相关项目的中小精品度假酒店等。第三,虚拟增值战略,即中小旅游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把握虚拟价值链与企业实体价值链一体化,提升中小旅游企业服务竞争力。比如,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性和便捷性,目前欧盟中小旅游企业不少采用了电子商务虚拟团队的发展策略,加强中小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弥补自身“短板”,实现增值服务。

2构建关系网络和合作联盟。这一策略主要是考虑中小旅游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尤其是顾客和其它中小旅游企业)的各种关系的建立。中小旅游企业自身服务能力的制约以及单靠一次性的生意买卖不会保持其持续有效的发展,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网络的建立和企业之间的联盟的成立可以更好地促进中小旅游企业的发展。比如,通过和其他区域的旅游企业保持好的合作联盟关系,对于本地有效的营销和配送产品和服务是十分重要的。中小旅游企业之间的联盟也可以作为一种跨区域销售,以及增强创新能力和提高技术水平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在欧盟,对于那些因为网络基础设施欠发达和资源匮乏而很难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中小旅游企业竞争的国家或地区,加强中小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区域集群是提高他们服务优势的有效选择之一。而对那些有一定竞争力的中小旅游企业则可以选择加入国际连锁品牌或者创造国内自己的连锁品牌。

3关注培育企业家精神和素质。通常,欧盟很多中小旅游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中经营管理权力大部分集中在家族成员手中。由于财务方面的原因,在一些中小旅游企业里,许多管理者基本上参与企业运作的每一个流程,但他们作为“外人”却很难参与企业的决策。这种家族式的企业模式会抑制企业更好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国家和地区,人力资源不是很发达,同时管理者和员工也不太愿意创新,这时家族管理者作为企业家精神和素质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要注意把一些权力下放,让员工感觉到被重视同时愿意为企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要培育一种现代企业制度,而不是作坊业主式的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

4挖掘和培训适用人才。中小旅游企业面临的很大的一个威胁就是员工流失,这导致了企业人才的流失和专业经验的不足。特别是在欧盟那些市场转型国家的中小旅游企业,往往缺少对培训的重视,同时,由于劳动力廉价,他们很多依赖于外包公司,这样使得人力资源很不稳定。因而,挖掘和培训适用人才是欧盟一直努力的方向。尽管有人承认正式的员工培训对中小型旅游企业的业绩表现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员工培训的投资对于培养员工专业化技能和灌输企业的发展目标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5保持创新思维定式。面临十分激烈的竞争,中小旅游企业要保持好的竞争力,必须浸透一种创新的意识,在开发产品和服务时保持创新性,以及关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并做出反应。对欧盟不少成功的中小旅游企业来说,一种值得倡导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加强对变化的管理。一方面,需要全体员工一起沟通,提高员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组织里成为创新的主力军。另一方面,还需要将创新的范围扩大到外部的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将外部和企业内部联系起来,有效促进不同层次之间的信息通畅等。

(二)制定比较完善的中小旅游企业扶持和配套政策

早在2000年3月,欧盟委员会在里斯本宣布,在未来的10年将采取一些措施使欧洲成为一个现代的、有竞争力的、知识型的经济体,成为一个能持续发展、不断创造就业机会、有更好的社会凝聚力的经济体。其中,欧盟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者意识到中小旅游企业的重要性,针对中小旅游企业面临许多挑战,欧盟国家的公共政府部门提供了许多旨在为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建立信息化中心网络,中小企业政策制定以及一些财政扶助的手段等,比如创业技术便利、中小企业担保便利,种子资本行动计划等。所有这些政策扶持措施在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投资渠道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需要提出的是,欧盟特别重视对创业企业的扶持,通过各种财政补助和金融工具为创业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扶持,包括从中小企业的前种子期到发展壮大期再到后期的上市都有一系列相关的金融机构和基金来提供扶持基金,帮助创业的中小企业能顺利地成长发展。当然,也有欧盟研究者认为中小企业一味依赖财政扶持不利于培养企业的创造性,因而需要设置一个提供扶助的标准,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性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

在欧盟,政策扶持每个国家都不尽相同。比如,斯洛伐克政府有专门针对中小旅游企业的发展扶助计划。主要的受扶助项目是:旅游基本设施的建设,旅游中小企业网络系统的开发和培训,合伙制的辅导。除了这些方面得到政府的帮助,斯洛伐克的中小旅游企业还有一些财政和非财政方面的补贴。在财政方面。包括信用贷款、利息补贴、政府担保贷款、免费的资助、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等。在非财政方面,扶持主要是在咨询和培训上,因为这些活动的成本超过了中小旅游企业所能负担的能力范围。而作为一个旅游业比较成熟的欧洲国家,英国政府在政府行政管理、法律支持、财政税收、融资支持、社会化服务以及人力资源支持等方面形成了完善有效的中小旅游企业政府扶持体系。(1)在行政管理支持系统方面,英国政府在地方都设立了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形成一个行政管理网络。(2)在法律支持体系方面,目前关于英国中小旅游企业的法律几乎包括中小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些法律为中小旅游企业稳定经营提供了有效、可靠的法律保证。(3)在财政税收支持方面,形成了较全面的中小旅游企业优惠税收体系。为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吸收社会剩余劳力,减轻失业压力,从1997年7月开始,英国政府还从已私有化的公用事业单位征收“暴利税”,用以资助中小企业招收失业青年,每招收一名工人,雇主可以获得政府当时提供的每周75镑的补贴。(4)在融资支持方面,建立了一个多种类型金融机构并存和相互补充的中小企业金融体系,比如出台了小型企业贷款担保计划(SFLG),成立了专门投资于中小企业的“31”金融公司,以便对中小企业提供长期信贷支持,解决所谓“麦克米伦缺口”问题。(5)在社会化服务支持方面,成立了一个被称作“企业联系”的商业合作网络来对中小企业提供中介服务。(6)在人力资源支持方面,强调教学、研究与实际相结合。其中值得提出的是“英国跳板”组织,这一个国家性的组织主要目的是使人们得到关于旅游业相关的职业教育以满足旅游业对人力的需求,尤其重视实践,吸引一定素质的、有技术的合适人才加入到旅游业中。

三、我国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中小旅游企业主体自身发展策略

1找出自身的“短板”与“长板”,把握自身所处发展阶段,实施“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发展特色和优势。很多中小旅游企业在发展时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加之规模小、资源有限等“短板”,中小旅游企业在旅游市场尚未形成品牌的情况下,产品雷同而导致价格战也就在所难免了。但是,“船小好掉头”,同时,中小型企业具有补缺的功能。鉴于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中小型企业可以开拓那些不被大型企业注意的或者大型企业没有精力去做的细分市场。在我国,中小旅游企业健康发展首先要找准自己在整个旅游价值链的“长板”,努力避开与大型企业的正面竞争,走“专、精、特、新”路线,打造自我品牌。其次,要深入分析和把握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各省市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以及不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灵活运用“以转型为主导”(如发展新兴产业)、“以升级为主导”(如传统产业创新)、“转型与升级并重”等不同创新发展战略,有效解决大众旅游时代人们正在迅速膨胀的旅游需求与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约束下的旅游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同时,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寻找潜力企业,加以重点培育和扶持,不断推进在线旅行社、分时度假产品、旅游书店、会展旅游等创新业态,建立创业基地,产生旅游业态创新示范效应,实现我国中小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

2学会“借势”。谋求企业间各种形式的合作,共享资源和品牌。虽然中小旅游企业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但对于一些“小、散、弱、差”中小旅游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取得好的发展。所以要学会“借势”,积极谋求企业间的合作,获得协作效应。首先,对大型旅游企业而言附加值低的业务、或不具规模经济的市场,对中小旅游企业而言却是不错的商机。中小旅游企业可通过产业价值链并在大型旅游企业的监督和指导下,把自身纳入分工和协作生产体系。其次,合作不仅要寻求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还需要跨越时空,积极寻求和其他的企业组织合作。比如,除了那些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中小饭店和旅行社,可以考虑“借鸡下蛋”加入旅游企业集团的特许连锁经营,获得品牌效应和专业化管理模式外,大部分中小饭店和社会旅馆可以和当地其他饭店和社会旅馆结成联盟,或共同使用订房系统,或共同使用一些建筑和一些服务设施(比如游泳池、网球和高尔夫球场,以及一些文化艺术场馆等),或在营销渠道、员工的培训和教育等方面同经销商和教育机构、培训机构实现合作。第三,中小旅游企业还可以在一定地域空间上形成旅游企业集群,发挥集群发展效应,合创共享一个品牌。要鼓励中小旅游企业集群内的分工协作,以及树立与集群内龙头企业在生产、研发、设计、营销等方面开展协作配套的示范中小旅游企业,实行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方式,以快速响应消费者需求,体现集群竞争力。

3讲求信用,增强组织管理执行力,是中小旅游企业应有的“大胸襟”。提供让游客满意的旅游产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注意去保持好与游客的关系,是中小旅游企业吸引游客和维持现有游客的关键。通常。中小旅游企业比如小型饭店在保持顾客关系方面可以做得比大型饭店好,这可能是因为更为个性化、友好的服务和与游客更亲密的接触的原因,或者游客对小型饭店的期望比对大型饭店的期望要低很多的原因。但是,当前中小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存在大量诚信缺失现象,同时,现实中大量的诚信缺失现象通常也多非故意所为,其中不少原因或是企业为了获得业务而盲目过度承诺;或是企业缺少计划而超出自身接待能力;或是其他超出企业自身掌控能力的外在因素,等等。要避免这种非故意诚信缺失的发生,首先要提高员工的诚信意识和业务能力,执行严谨的业务操作规范和程序;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惩罚制度予以保障。这需要增强组织管理执行力,组织管理执行力是中小旅游企业讲求信誉的重要支撑要素。就中小旅游企业来说,增强组织管理执行力离不开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创业者,要认识到当务之急不是为了取得短期的财务目标,而是要不断通过“干中学”与“用中学”,获得经营企业所必须的经验和技能。

(二)中小旅游企业扶持和配套政策

1健全中小旅游企业政府服务体系。设置重点扶持“风向标”。针对当前我国不少中小旅游企业(比如“夫妻老婆店”、“挂靠经营”等)存在着行业管理不规范、服务意识差甚至出现“不合理收费”、“黑车”等问题和现象,当务之急的是中小旅游企业的行业规范问题首先必须提到议事日程,要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有效约束和规范中小旅游企业,恪守诚信原则,促进中小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其次,通过制定财税、工商和劳动等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尤其要改变某些企业重复享受政策优惠,而中小旅游企业特别是小型旅游企业享受不到政策优惠的问题。要区分不同的市场结构,研究和制定发展大、中、小型旅游企业之间的分包制政策,制定保障中小旅游企业经营领域的反垄断政策,逐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中小旅游企业政府服务体系。第三,从国内外的发展经验来看,健全中小旅游企业政府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专门管理中小旅游企业的行政职能部门,从宏观上指导和促进中小旅游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要把政府扶持重点和倾向转移到帮助中小旅游企业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来。

2完善中小旅游企业融资担保支撑体系,解决银行“惜贷”问题。由于不少中小旅游企业诚信度不高或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倾向、缺少资产抵押物等,商业银行一般“惜贷”。针对当前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完善中小旅游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缓解融资难题:一是,或在现有的一些金融机构中,根据中小旅游企业特点设立专门面向中小旅游企业融资的独立部门;或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应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方式,适度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尤其是民营中小银行,探索建立适合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的区域性金融体系;或将服务上有一定联系的中小旅游企业联合在一起,建立一种有效机制和平台,鼓励民间的散资、游资参与中小旅游企业的发展。二是,根据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的区域性和特殊性,组建不同的形式的适合本地的中小旅游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中小旅游企业还可以把握大型旅游企业在某项服务方面(如信息技术)对其的依赖性,而让大型企业担当中小企业和银行之间的担保中介;或者进行互助形式担保,如类似我国宁波的“贷促会模式”,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形成担保规模效应,消除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的疑虑。三是,尝试股权投资形式的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基金。中小旅游企业从最初的创立到市场开拓扩张到后期的资产更新换代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扶持,可以尝试以股权投资的形式向新成立的有潜力的中小企业提供投资基金,基金可以分享企业成功经营的利润,同时也要负责对企业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的监督和扶持。

3正视中小旅游企业培训的实践性和多样性。不断提升“软实力”。人才流动和从业人员素质低是制约中小旅游企业发展的突出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组织教育机构和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和旅游企业合作,进一步调整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实践的需要,探索个性化、模块化的培训方式,促进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相结合。国内外经验表明,中小旅游企业培训的参与程度不是很高,尽管很多都是免费提供的,所以有必要考虑其他的一些更有创造性的措施,比如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化虚拟情景教学的方式,或者采取一些措施如关键事件的学习或基于社会网络(虚拟团队)的方式促进企业之间的学习和培训合作,激发主动性,有效帮助解决中小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问题。公务员之家

4完善中小旅游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借助“第三方”健全中小旅游企业信息平台。中小企业旅游的健康发展除政府部门对中小旅游企业提供针对性支持外,大量的支援服务工作需要由社会机构承担(包括公益性社会服务和商业性中介服务等),并与政府部门的服务工作形成较强的互补优势。针对当前我国中小旅游企业的社会化服务很不完善,建议建立“东”“中”“西”部地区从各省区市到县的多层次的服务中小旅游企业的社会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广泛而多样化的服务功能,最终形成行政性协调服务、公益性社会服务和商业性中介服务相互连接、功能互补的中小旅游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另外,加快促进网络化建设,构建中小旅游企业信息平台。带有“零散性质”的旅游业是非常适合信息化经营的产业,电子商务和网络组织可以使中小旅游企业有效突破规模制约和时空壁垒。但由于中小旅游企业的实力很难自己单独开发信息网络系统,需要借助社会“第三方”的技术平台(如公共商务网、商业性旅游网站、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等)来实现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化,尤其是可以建立中小旅游企业参与的网络化联盟,最终实现中小旅游企业虚拟价值链与实体价值链一体化发展,提升自身服务优势。

旅游小企业范文篇8

关键词:中小旅游企业;划分标准;适用性

一、引言

中小型旅游企业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市场竞争、推进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合理化,满足多层次的旅游市场需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截止到2006年,全国共有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区(点)等类旅游企事业单位38147家,其中绝大部分为中小旅游企业,这与我国总体企业规模分布相一致。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新黔2007年6月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会上介绍说,中国中小企业已达420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1]。但是,无论从国家行业统计还是从学术界的研究上,中小旅游企业的划分标准一直没有明确,官方或学术界笼统地使用中小旅游企业概念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与中小旅游企业的事实存在和其在旅游业发展中重要地位不相符,如果忽视中小旅游企业的划分标准,那么针对不同规模类型旅游企业的政策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笔者在对中外中小旅游企业划分研究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阐释我国目前中小旅游企业划分的标准只是参照标准,并以饭店和旅行社为例分析了该标准的适用性,以此来探讨我国中小旅游企业划分的原则和依据。

二、中外中小旅游企业划分标准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中小旅游企业的划分标准可以从研究者对中小旅游企业的定义中考察。Morrison(1996,p.401)认为传统上旅游业是由小企业所主导的,20世纪90年代至今情况依然如此。Curran(1996)的研究表明在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旅游业中中小企业部门占据着明显重要的地位。例如英国小企业部门已由1980年的1.9万家增加到1990年的2.8万家,这些企业中90%的企业雇用人数少于20人。其他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德国也有类似特点。但是现存的旅游研究文献对中小旅游企业缺乏概念上的明晰,这是由于多数研究没有定义小企业的性质(S.J.Page,P.Forer,G.R.Lawton,1998)[2]。Morrison(1996,P.400)认为小旅游企业是由个人或小团体投资并由其业主直接经营,以个人的方式而不是通过正式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在有形设施、生产和服务能力、市场份额和雇员方面被认为是小的。Cressy和Cowling的定义范围更大一些,他们认为小企业没有能力去控制买卖的产品以及给与和接受的信贷的价格……企业由其业主管理。典型的小企业员工认识少于20人,但是也可能是少到只有一个人(业主——管理)或多达500人。

然而目前可能最准确的定义是由Thomasetal.(1997,p.9)界定的,小企业被定义为雇员人数少于50人。这个定义是欧洲委员会的极小(或微型)企业(员工人数少于10人)和小企业(员工人数在10到49人之间)的合并后的定义。中型企业的雇用人数在50人到250人间。Thomasetal.的定义在旅游研究中大量使用是因为它不仅使用了比较研究方法,而且它有足够的弹性去具体表现旅游企业的范围而不是仅限定于少于10人。

国外对中小企业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去界定的,但是绝大多数国家在政策实施上使用的是定量化的定义。主要以雇员人数作为划分标准。对中小企业旅游企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经营行为,但是却忽于考虑旅游业内不同部门的特点。例如,Page,Forer和Lawton对小旅游企业的分析研究中包括汽车旅馆、酒店、餐厅、旅行社和风险旅游经营商,却没有考虑到这些次级部门间在经营上的差异。[3]Burrows和Curran(1989)指出采用这种极其单一的尺度标准(雇佣人数)划分中小企业意味着太多的同质性被归于小企业部门。为了使研究更有意义,他们倡议依据每一行业的定性研究结果归纳出专门的定义。也同时也意味着对中小旅游企业的定义不应笼统的界定,要考虑到旅游业内不同企业类型的特点。

我国目前对中小旅游企业的研究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少量文章集中在中小旅游企业融资、应用电子商务和渠道策略等方面,对中小旅游企业的划分标准的研究极其缺乏。

三、我国目前中小旅游企业划分的参照标准

(一)中小旅游企业划分的前提

根据联合国《国际产业划分标准》,结合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和旅游活动的内容,旅游业主要包括旅行社,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游览娱乐业,旅游用品和纪念品销售行业。这些行业是与旅游者直接发生联系并为之服务,是旅游企业的总体集合,即直接旅游企业。[4]除此之外,旅游企业还包括间接旅游企业和旅游配套企业。

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依托性和产业关联度,它的发展涉及到许多部门和产业。而构成一个“产业”的一组企业群,必须满足3个标准:生产相对同质性的产品、使用基本相同的技术、企业数量和他们产出的财物价值必须在数量上达到足以值得从统计上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门。可是,从供给的角度,旅游企业并不生产同一种产品或同一种服务。饭店总体上提供以住宿为核心的服务,旅行社提供的是一种综合服务,因此,旅游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相同。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旅游业并不符合现行的统计意义上的产业定义,大多数旅游企业实际上都隶属于某一传统的标准产业,并且存在与现行产业分类标准中的许多产业交叉、重叠的现象。李天元教授在《旅游学》中指出:“旅游业不像其他产业那样界限分明的情况只是说明这是旅游业的特点。旅游业的产品和产出的构成涉及多种有关产业的情况同样也是其特点的反映。”因此,从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角度来讲,旅游企业涉及众多的行业门类。如美国产业标准分类系统(SIC)的一项调查认为,为游客服务的部门有30多个。澳大利亚工业经济局1979年编写的《旅游业的经济意义》分析认为,直接和间接为游客服务的部门有29个,涉及108个产业门类。[5]但出于旅游企业划分标准的研究需要,笔者从直接满足旅游需求的角度把旅游企业界定为专指向旅游者提供旅游产品的各类企业,即直接旅游企业。

(二)中小旅游企业划分标准

为贯彻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3年2月19日,由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共同研究制定的新的大中小型企业划分标准正式出台。中小企业标准的划分是依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同年,相继出台了《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以及《部分非工企业大中小型划分补充标准(草案)》。这两个标准的相继出台使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的大部分行业门类,但因为目前旅游业没有在行业门类中或行业小类中专门列出,在1992年改革后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依然没有“旅游业”项(虽然旅游统计制度是国家统计制度的组成部分)[6],因此,中小旅游企业中除了住宿业和餐饮业企业外,旅游业中的其余企业都没有明确列出划分标准。

在适用于计划、统计、财政、税收、工商管理等的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中,旅游业的大量主要经济活动被划归到了F、I、L、N、R等几个门类(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其中“旅行社”作为一个小类存在于“L租赁和商业服务业”门类的“74商业服务业”大类下,铁路、道路、水上运输业及航空运输业存在于“F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大类下,各类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及游览景区存在于“N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大类下,与人文旅游景区、景点相关的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和游乐园等存在于“R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大类下。

按照以上标准,旅游业四大支柱性企业的中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如下:旅行社行业应当执行“商务及科技服务企业”行业的标准,小型企业指标为从业人数在100人以下、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中型企业指标为从业人数在100-400人,营业收入在1000-15000万元。小型饭店指标为从业人数在400人以下,营业收入在3000万元以下;中型饭店指标为从业人数在400-800人,营业收入在3000-15000万元。各类景区景点的小型企业的指标为从业人数600人以下,营业收入在2000万元以下;中型企业的指标为从业人数600-2000人,营业收入为2000-20000万元。小型旅游车船公司指标为从业人数在500人以下,营业收入在3000万元以下。中型旅游车船公司指标为从业人数在500-3000人,营业收入为3000-30000万元。

新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有利于促进中小旅游企业的发展。根据标准,中小旅游企业会根据这个规则来执行有关的政策,对于企业融资、信用担保等方面会有一个依据,使各类型企业自行“归位”。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可进一步明确服务对象,更好地促进中小旅游企业的发展。中小型旅游企业划分标准中除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旅行社业外,其他企业因为没有明确指出为旅游企业,因此其规模的划分标准只是参照标准,因此其合理性及适用性都有待进一步分析。

四、现行中小型旅游企业划分标准的适用性分析

彼得•F•德鲁克(Drucker•peter)提出了现代意义的划分大中小企业的标准。他认为企业的规模是一个整体概念而不是指企业的某一个方面。决定企业的大小必须考察多方面的因素:雇佣人数、销售额、附加价值(在适用的情况内)、产品种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介入市场的数量、工艺技术的复杂性等。同时还要考察企业所属行业的结构,它所占市场的份额以及其它因素。[7]旅游业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在对旅游企业规模进行分类时必须考虑到各类旅游企业特点、性质、内涵和外延,而不能直接借用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目前还没有一个单一的、可为大家所共同认可的中小旅游企业的定义。如果人们的研究焦点是中小旅游企业但是却没有甚至无法解释中小旅游企业的具体分类的时候,那么这是不符合科学研究的态度的。下面笔者分别以饭店、旅行社例,来进一步分析现行划分标准的适用性。

(一)我国中小型饭店的划分标准适用性分析

截止到2006年,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2751家(客房145.98万间),星级饭店从业人员158.04万人,全国星级饭店共实现营业收入1482.86亿元;全国共有旅行社17957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654家,国内旅行社16303家),从业人员28.59万人,2006年,全国17957家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1411.03亿元。[8]根据以上统计数据,不难算出上述两类旅游企业的平均年营业收入和平均从业人员数。

全国饭店每家平均年营业收入为1160万元,旅行社每家平均年营业收入为790万元;全国饭店每家平均从业人员为123人,全国旅行社每家平均从业人员为16人。可以看出,两类企业的年平均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都远远低于国家统计上划分大中小型企业的标准。目前,我国饭店实际上并没有按照我国住宿业的划分标准统计数据,而是参照国家旅游局星级饭店统计标准——根据饭店客房间数来划分大中小型饭店,有300间以上客房的属大型饭店,299间以下客房的为中小型饭店,以此标准我国中小型星级饭店的比例在95.3%左右。[9]如果加上事实存在的大量社会旅馆,中小饭店所占的比例还会大幅度增加。以饭店的客房间数来确定企业规模在国外也是较常见的做法,比如希腊的饭店业划分中,大型饭店客房数为大于100间,中型饭店客房数为51-100间,小型饭店客房数为21-50间,家庭旅馆客房数为1-20间。[10]但是更多的国家选择的是员工人数、营业额和客房间数相结合的做法。比如西班牙中小饭店(SMHs)应满足三个条件:员工人数不超过250人;营业额低于4000万欧元;自主经营。[11]欧洲委员会1996年采用了共同的一个中小企业(SME)的定义,使用了雇员人数的标准,定义如下:微型或极小企业雇用人数少于10人,小企业雇用人数在10-49人间,中型企业雇用人数在50-250人之间(CEC,1996),这个定义在欧洲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各国研究者和管理机构根据本国的国情制定了自己的中小旅游企业的划分标准。比如Sungaaedetal.(1998)在其研究中把小型饭店定义为员工数少于25人,Thomasetal.(1997)认为旅行社、景点和饭店的小型企业的员工数应少于50人。Halcroetal.(1998)认为小型饭店的员工数应该少于15人。[12]结合饭店的行业特点和国外对中小型饭店的划分标准,目前我国中小型饭店划分的适用性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我国饭店规模以客房间数划分标准,片面地强调了饭店客房数量的外延规模,但是却忽视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资源利用水平、人力资本能力等质的方面。同时,因为客房间数与《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直接相关,这可能会导致有些饭店为了追求数量,而忽视了内涵式发展。企业“大小”的真正含义应该是竞争力的强弱,而不应该仅仅是规模的大小,要综合考虑企业的产品、服务、知识、信息等的内在价值量和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

2.我国饭店大、中小型规模的界定以299间客房为限,与国外一些国家的划分标准相比明显偏高。此外,我国对中小型饭店的界定比较笼统,到底中型和小型之间如何划分没有明确。我国目前存在着大量的社会旅馆和单体饭店,这些饭店是不包括在我国星级饭店的统计中的,他们是被忽视的群体,但是这类微型企业在我国大量存在,据统计,上海市有3000多家社会旅馆,北京地区有社会旅馆近4000家,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些社会旅馆在解决旺季星级酒店接待能力不足,促进饭店行业均衡发展以及促进饭店特色化经营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我国在中小型饭店的划分方面应该进一步细分,特别应该兼顾微型企业。

3.饭店是劳动密集型行业,与其它行业相比,用人较多,用从业人员数和资本额等规模量来衡量和把握企业竞争力的大小进而作为划分企业的标准是合理的。因此,许多欧美许多国家单独采用员工人数作为规模划分的标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这种情况也在发生变化。饭店管理借助计算机以后,前台和客房管理用上了计算机,就连员工系统、后勤物资库房管理系统、工程设备系统也都用计算机管理。这样普及计算机管理,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大大降低。所以,国外和香港地区的饭店用人比例很低,但工作效率却很高。我国国家统计上有关住宿和餐饮业把小型企业的人数定为400人以下,随着技术在饭店中的普及应用,必将不适合今后的发展趋势,更加不利于国际横向比较,当然,这可能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有关。

(二)我国中小旅行社划分标准的适用性分析

根据上述的我国行业划分标准,旅行社行业应当执行“商务及科技服务企业”行业的标准,小型旅行社从业人数在100人以下、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中型旅行社从业人数在100-400人,营业收入在1000-15000万元。学者赵劬在对福州中小型旅行社进行分析时,根据相同的标准对福州地区84家旅行社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其调查结果的进一步测算,显示员工人数在100人以下的旅行社共81家,占总数的96%,员工人数在20人以下的有69家,占总数的82%,福州年营业收入超过500万的只有四家,大多数旅行社营业收入在100万元以下。[13]而且这在全国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旅行社的平均从业人员数仅为16人,依据上面两方面的数据,我国中小旅行社的员工人数远远低于100人以下的划分标准,旅行社以员工人数作为划分标准不符合旅行社的企业特点。

首先,旅行社是旅游行业中的中介机构,在国际上,旅行社就单体规模来说,很少有大规模的,但往往是网络化经营,批发商和商层级结构清晰,分工明确。[14]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形成垂直分工体系,但是绝大多数中小旅行社经营中的“搭便车”现象十分普遍,虽然,名义上旅行社的经营项目“大而全”,实际上除了少数实行专业化经营的旅行社,大多数中小旅行社没有产品开发、设计上的能力或意愿,导致中小旅行社多数为大社的地接社,在经营内容和手段方面单一,加之利润的微薄,员工人数较之其他旅游企业少很多,自雇佣甚至夫妻店都很普遍。

其次,旅行社的经营中存在着明显的淡旺季,旅行社经营中全日制的专职员工人数与其他行业相比明显减少,兼职员工比较多,尤其是旺季的兼职导游人数更多。其他国家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比如美国的旅行社行业中平均每一个旅行社的全职员工数只有5.7人,89.8%的旅行社雇佣一名或更多的兼职员工[15],即使是美国运通集团公司的总部也只有40多人。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网络给企业带来了新的产品销售渠道,中小旅行社可以在网上推销线路,寻求国内外,酒店、车船公司开展网上订房、订票业务。未来旅行社的大、中、小并不取决于它的单体规模,而是取决于它的网络,即经营网点。因而,旅行社业不宜以从业人数作为划分标准,而应以营业收入作为划分标准。杜江在《近年美国旅行社业发展态势研究》中,将美国旅行社中年营业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界定为大型旅行社,100万美元以下的界定为小型旅行社。根据当年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的规定,服务业中小企业标准为年营业额500万元以下。公务员之家

我国旅行社规模划分的参照标准除员工人数外,同时也考量了营业收入。但是我国旅行社的产业集中度较低。2006年我国百强国际旅行社中的前3位的旅行社(即中国国旅总社、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康辉旅行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营业收入仅占整个行业营业收入的10%左右。产业集中度是用于衡量产业竞争性和垄断性的最常用指标,较高的集中度表明更多的销售额或其他经济活动被很少一部分企业所控制,这一小部分企业拥有相当的市场支配力,特别是价格支配力,从而使市场的竞争性较低。通常,产业集中度较低的行业,企业的规模越小,企业的数量就越多,市场竞争就越充分,所形成的企业规模就越合理。但一直以来,我国旅行社的“小、弱、散、差”为人所诟病,中国旅行社业一年的营业收入还不及美国的一家旅游集团,2006年,全国17957家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1411.03亿元,2005年单单一个“美国运通”,营业额就高达291亿美元。我国绝大多数小型旅行社在市场上过度竞争,甚至恶性竞争,使得我国旅行社单体的营业收入较低。如果以营业收入作为标准,必须考虑到我国绝大多数中小旅行社的实际营业收入,笼统地以每年1000万元营业收入作为划分小旅行社的标适用性不佳,应该在全面调查旅行社营业收入的基础上细分旅行社企业自己的划分标准。

五、结论

Burrows和Curran(1989)主张忽视行业背景来进行企业规模的划分会有严重的方法论上的危险。[16]旅游业与制造业等其他行业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此完全照搬其他行业的划分标准对政府的宏观管理和企业的市场经营都是不利的。中小旅游企业的划分标准应该在依据《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的特点来制定,这也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旅游业又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因此,旅游业中的各类企业的划分标准也要结合各自的特点进一步细化。比如饭店的划分标准应以员工人数作为主要标准,标准要适当降低,同时要兼顾微型企业;旅行社业不宜以从业人数作为划分标准,而应以营业收入作为划分标准。

中小旅游企业在市场营销,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价格政策,成本控制和重新调整能力上都非常有限。因此,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应该明确中小旅游企业的确切划分标准,这样,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政府在市场规制、信息披露和金融服务上才能给予中小旅游企业以更多的关注,使之走上可持续和可盈利的道路。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小企业已成扩大就业主渠道.中新网,2007-6-8.

[2]S.J.Page,P.Forer,G.R.Lawton.Smallbusinessdevelopmentandtourism:Terraincgnita?[J].TourismManagement20(1999)435-459.

[3]ArieReichel,SiglalHaber.Athree-sectorcomparisonofthebusinessperformanceofsmalltourismenterprises:anexploratorystudy[J].TourismManagement26(2005)681-689.

[4]王大悟,魏小安.新编旅游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55.

[5]张辉,厉新建,旅游经济学原理,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58.

[6]魏小安,厉新建.旅游产业地位的统计视角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5):1.

[7]彼得•F•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795-796.

[8]2006年旅游行业经营统计报告.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07年9月.

[9]卢建亚等.中小旅游企业成长之路[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25.

[10]ConstantinosBastakis,DimitriosBuhalis,RichardButler.Theperceptionofsmallandmediumsizedtourismaccommodationprovidersontheimpactsofthetouroperators''''powerinEasternMediterranean[J].TOURISMMANAGEMENT,25(2004):152.

[11]DomingeRibeiroSoriano.Thenewroleofthecorporateandfunctionalstrategiesinthetourismsecteor:Spanishsmallandmedium-sizedHotels[J].TheserviceIndustriesJournal,2005,25(4):601-613.

[12]RhodriThomas.SmallFirmsintheTourismIndustry:SomeConceptualIssu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TOURISMTESEARCH,2000(2):346.

[13]赵劬.福州地区中小型旅行社现状分析[J].福建地理,2001,16(2):42.

[14]张凌云.我国旅行社行业规模的理论与实践[J].旅游学刊,1996(6):8.

旅游小企业范文篇9

(一)由三明、福州、南平市分别与香港各主要工商社团于3月、7月和8月在港联合招商,闽港促进会积极参与协办、协调和促进。

(二)省外经贸厅与香港投资推广署于10月份联合赴美国举办“中国香港·福建投资说明会”。

(三)邀请香港工商科技局、生产力促进局组织项目和企业来闽参加第四届“6·18”项目成果交易会。

(四)邀请香港专业联盟来闽考察,组织我省服务业企业和相关机构进行对接、交流,探讨合作的内容和方式,争取吸引香港专业服务机构等来闽设立办事处。

二、基础设施与公用事业领域合作平台(牵头单位:省发改委、建设厅)

(—)5月份筛选推出高速公路、铁路、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30个,编印招商资料。

(二)“9·8”投洽会期间召开一场针对香港投资者的基础设施建设专场引资推介会。

(三)跟踪香港嘉里建设、和黄集团、信和集团、瑞安集团等多家公司投资我省的意向,推动有意向的合作项目尽快落地。

(四)联络一批有实力的香港企业来闽考察,重点考察我省机场、港口、铁路、公路、污水、垃圾处理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鼓励香港大企业、大财团投资。

(五)第四季度重点组织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燃气企业、公交企业及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赴港招商。

(六)省建设厅与人事厅联合在港举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研修班,学习香港城市规划、基础设施投资运行方式、市政公用事业管理的先进经验;举办建筑民营企业经营管理研修班,培训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与谈判等相关课程,提高我省民营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三、金融合作平台(牵头单位:人行福州中心支行、省发改委)

(一)落实福建金融学会与香港银行学会合作内容,双方开展信息互换工作;开展人才交流和培训工作,组织1~2期闽港金融合作研讨会和金融高级人员培训班。

(二)参照广东与港澳金融监管部门建立年度磋商机制的做法,争取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建立联系,相互探讨加强区域性金融市场合作,改善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人才交流培训等内容。

(三)加强与香港证券监管机构的合作,继续引导推动一批优质企业赴港上市融资,择机举办1-2场企业香港上市推介活动。

四、中小企业合作平台(牵头单位:省经贸委)

(一)依托香港贸发局服务平台组织我省中小企业赴港参加各种国际展览会,重点参加香港钟表展、服装展、中小企业推广日活动等。

(二)加强闽港中小企业合作示范平台建设,支持和引导漳州钟表、家具、福安电机、莆田电子产业缺失项目合作的建设。

(三)邀请香港厂商会、总商会、旅港福建商会来闽考察,对福安电机电器产业升级、漳州钟表家具、莆田电子等项目进行专项考察和对流。

(四)依托香港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平台,开展闽港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合作。上半年闽港联合在厦门举办“闽港合作走向国际交流会”,开展“中小企业走向国际面面观”主题讲座和企业融资财务、企业发展与管理、企业产品拓展三个专题研讨会及专家咨询服务活动;下半年闽港联合在晋江举办“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交流活动;选送部分产业集群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人员到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培训;组织香港专家顾问服务协会与我省各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商讨合作方向。

(五)与香港中华总商会联合在港举办“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培训班”

五、物流业合作平台(牵头单位:省经贸委)

(一)上半年组织我省物流企业、物流项目赴港,推介我省物流发展情况和合作需求情况,与香港业界对接洽谈。

(二)下半年请香港经济发展与劳工局有针对性地组织业界来闽考察,开展专项合作。

(三)鼓励香港企业来闽参与我省现代物流业的建设,着力引进香港大型航运企业和香港知名专业物流企业入驻我省港口和物流园区。

(四)组织我省物流界代表赴港参加物流管理培训。

六、旅游合作平台(牵头单位:省旅游局)

(一)建立闽港旅游互访机制,争取每年开展一次互访、组织一次推广活动。

(二)邀请香港旅游机构、投资商参加第二届海峡旅游博览会、武夷山旅游节、泉州旅游节等活动,开展交流和项目洽谈。

(三)参加9月在港举办的亚太旅游协会交易会、2月在哈尔滨举办的第九届海峡两岸旅行业联谊会和2月在成都举办的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洽谈会,进一步加强闽港两地的旅游合作。

(四)通过福建电视台、《海峡旅游》、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海峡旅游》网站等媒体,向包括香港在内的世界各地的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提供闽港旅游资讯。邀请香港新闻媒体到福建采访采风。

(五)争取更多的香港旅行商在我省设立独资旅行社和合资旅行社。包装精品旅游路线,开辟闽港澳连结欧洲等境外旅游路线,积极拓展境外客源市场。

七、贸易合作平台(牵头单位:省外经贸厅)

(一)组织和引导我省出口企业与香港企业合作,拓展我省出口市场,尤其在海峡两岸尚未直接三通的情况下,采用闽港联合拓展对台出口市场的做法,积极扩大对台出口。

(二)组织和引导企业参加香港家庭用品展、香港礼品及赠品展、香港国际五金及家居装饰展、香港国际文具展等各种经贸展会。

(三)把我省外经贸网与香港贸发局的网络进行链接,闽港经贸信息,为我省外贸企业提供政策法规、商贸配对、市场资讯、展会信息、咨询服务等信息,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四)加强闽港会展合作,吸引香港企业进入我省会展市场,参与、合作、提升“福建商品交易会”、晋江鞋博会、石狮海博会等展会水平。

八、人才合作平台(牵头单位:省人事厅)

(一)开展人才培训。会同省建设厅、科技厅、经贸委、卫生厅、法院等与香港有关高校、机构联合举办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民营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科技创新、财会管理、旅游、法律、物流管理、公共卫生管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高校教育管理等11个培训班。

(二)促进智力引进。支持企事业单位引进香港金融、贸易、物流、旅游等方面的人才;聘请香港高校知名教授担任我省高等院校名誉教授或者客座教授。

(三)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以课题为载体,推荐我省生物技术、海洋科学、医学、物流、城市规划等专业的青年骨干人才赴港参加香港知名专家课题、项目研究,探索管理和技术骨干到香港非政府组织研修学习。

(四)探索联合办学。推动我省有关高校与香港理工大学开展校际合作,争取联合培养MBA,探讨联合培养物流人才的学历教育模式。

旅游小企业范文篇10

旅游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且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从容应对竞争。

陕西的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陕西留下了无数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古代遗迹和文物珍宝。在我国旅游产业刚刚起步,在旅游资源即旅游产品相对不充分的八十年代初期,陕西凭籍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在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和旅游外汇收人方面迅速挤进全国前五位。近年来东部地区逐渐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又大力借助电子商务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陕西旅游收入在国内的份额越来越低。陕西省地处西部地区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相较东部地区落后,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就陕西省旅游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二、陕西旅游电子商务当前面临的问题

(一)大部分陕西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专业性差。

目前,大多数的陕西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信息匮乏,没有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作用和功能,网站内容简单、手段单一,无法提供更为详尽的旅游线路,对酒店和景点的介绍也极为简单。网站绝大部分只是文字和图片的简单展示,很少利用视频功能,信息更新速度慢。综观陕西省的旅游网站,真正涉及旅游电子商务,能给游客提供“旅游套餐”的少之又少。此外旅游电子商务观念陈旧,技术落后等都限制了陕西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

(二)旅游企业观念没有跟上,网络营销开展得还不够广泛和深入。

目前,陕西旅游业的大部分业务开展仍以传统的模式进行。网络营销还没有被广大的旅游企业所完全接受,人们仍习惯于传统的旅游商务模式。企业还没有认识到旅游电子商务的高效性和低消耗性,对其安全性不信任。他们对网络营销的方式持怀疑和观望态度,这直接导致了陕西省旅游电子商务的业务层次浅、交易额小,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动力。这些将成为制约陕西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并最终导致其难以向纵深发展。

(三)旅游电子商务的整体环境有待完善。

陕西旅游业的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尚未建成统一、权威的旅游信息资源库,旅游信息资源共享性差。旅游业牵扯面广,对于信息共享的要求尤其强烈。但各部门、各旅游企业对于信息化发展的重视程度不一,其发展缺乏必要的组织和协调机制,旅游信息难以实现有效共享,网络的优势无法发挥,严重阻碍了陕西旅游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四)旅游电子商务正常运作所需的资金、技术投入不足。

陕西的旅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大部分处于初级阶段,资金的投入有限,而网站一旦开通必须时刻准备接受旅游者24小时全天候的访问,对网络资源进行实时维护,尤其是企业后台电子商务系统的建设和维护。这一系列工作在启动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技术的支持。现阶段,有限的电子商务交易还不足以带来真实可见的效益,使陕西的旅游企业对于进一步投入资金普遍缺乏动力。

三、陕西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突破点

(一)开展旅游电子商务的个性化服务

以服务为本的旅游电子商务面对的是需求趋向于多元化、细分化和个性化的旅游消费群体,能否开发出适应各种需求的服务对于旅游电子商务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把服务对象定位于个性张扬的自主型旅游人群,要求旅游电子商务必须与旅游资源接轨,开展个性化服务。通过客户关系管理搜寻和获取个性化的客户资料和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并据此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或者让旅游者自己设计旅游线路和旅游行程,旅游企业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量体裁衣式的订单服务,这种网络导航和网际服务相结合的模式凸现了旅游产品的个性化、信息化和时代化的气息。在世界旅游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现今,光靠特色旅游产品来争取市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产品最终都演变成“无差异化状态”,这个时候能争取优势的唯一利器就是服务。旅游企业应该广泛、多渠道地收集信息、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并以此开展各种服务项目,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值服务等,尽可能达到服务的最高理念。

(二)推动中小企业的广泛参与

当前中小企业不愿意参与到旅游电子商务中来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小企业缺少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他们把有限的资金都用到了生产、销售和服务当中,没有资金开展旅游电子商务。二是观念还没有改变。他们认为网络过于虚拟,没有形成旅游电子商务这种观念。三是对旅游电子商务缺乏信心,一些中小企业也开展了旅游电子商务,但效果并不理想,赢利微薄,甚至亏损,这影响到他们继续开展旅游电子商务的信心。四是缺少旅游电子商务人才,没有人才作保证,就无法深入的开展旅游电子商务。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面临的上述问题,首先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给予他们一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积极引导。其次,通过大型旅游网站实施电子商务,例如:携程网、艺龙网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而且风险较小。最后是共建旅游联合体的网络化联盟。中小企业在参与旅游电子商务时,互相合作、交流,共筑风险、共同发展。

(三)加大旅游电子商务的投资力度,拓展融资渠道。

陕西旅游企业应充分认识加快电子商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等方面自觉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大企业的投资力度,争取竞争的主动权。当然,政府更应完善旅游电子商务的投资融资体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陕西旅游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提供便利。

(四)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旅游电子商务整体水平。

目前陕西省电子商务尚处在起步阶段还普遍缺乏包括网上安全保证、相关责任认定的法律法规等措施,电子商务的大环境仍需要改善,作为政府和企业应本着高起点、国际化的原则扶持、推动旅游电子商务,将传统与现代真正融合。电子商务需要通过因特网传输两类信息,一是有关促销和交易的信息,如旅游产品介绍、询价、报价和成交决定等这是买卖双方间传输的信息,二是成交后的收付款信息,这就不仅是买卖双方的问题还需要金融机构的参与,要求信用卡公司和银行都上网参与电子商务。而建立全触网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国已有多家银行与网站合作推出网上银行业务,但由于我国消费者传统的消费心理和担心网上支付的安全,网上支付问题仍然困扰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国内各大银行应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发展的巨大利益和发展趋势,尽早介入旅游电子商务以抢占先机,为旅游企业的网上营销提供信用保障。旅游企业也应积极与银行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普及信用卡、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等电子支付方式,使网上付款变得安全、方便、快捷、高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