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特色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23:02:41

旅游特色村

旅游特色村范文篇1

一、世外桃源村基本村情

世外桃源村隶属于*乡黎明村委会,有农户53户,人口200人,均为傈僳族居民,国土面积有7569.21亩,海拔25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芸豆等农作物。有耕地482亩,人均耕地2.41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二、旅游资源特色

世外桃源村位于洛玛底峡谷,黎明村委会石寨子组西边的沟壑中,一条溪流穿梭于奇峰丹石,层层转折,转出一道道瑰奇靓丽的景色,一村村诸如羊打脚、世外桃源村等如梦如幻的傈僳族村寨;沿溪而上,溪水随山石一回一转,路一回是一处美丽的景色,一个如仙境的村庄;水一转就是一座令人赞不绝口的奇峰,形成“曲溪百折,奇峰横卧”的迷人景色,举目四望,都被丹霞红崖包围着,丹霞纹理断层醒心明目,奇石无以数计,千姿百态。世外桃源村保留和延续着许多古老的民风,有最原始的穴居岩洞、也有傈僳族木楞房,这里每时每刻都被霞光包围着,早有朝霞,午有阳光直射丹霞赤壁的霞光,晚有晚霞,这里的一切生灵都在这美妙绝伦的霞光中生存。

三、区位优势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黎明这块神奇的土地备受世人关注,2003年,“三江并流”自然奇观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2004年,老君山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省政府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议明确提出了加快老君山旅游开发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明确将老君山开发列为丽江旅游二次开发的重点;2009年2月24日丽江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项目在黎明乡破土动工,敲响了黎明景区开发的钟声。

四、前期准备工作开展情况

旅游特色村范文篇2

一、世外桃源村基本村情

世外桃源村隶属于黎明傈僳族乡黎明村委会,有农户53户,人口200人,均为傈僳族居民,国土面积有7569.21亩,海拔25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芸豆等农作物。有耕地482亩,人均耕地2.41亩;2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二、旅游资源特色

世外桃源村位于洛玛底峡谷,黎明村委会石寨子组西边的沟壑中,一条溪流穿梭于奇峰丹石,层层转折,转出一道道瑰奇靓丽的景色,一村村诸如羊打脚、世外桃源村等如梦如幻的傈僳族村寨;沿溪而上,溪水随山石一回一转,路一回是一处美丽的景色,一个如仙境的村庄;水一转就是一座令人赞不绝口的奇峰,形成“曲溪百折,奇峰横卧”的迷人景色,举目四望,都被丹霞红崖包围着,丹霞纹理断层醒心明目,奇石无以数计,千姿百态。世外桃源村保留和延续着许多古老的民风,有最原始的穴居岩洞、也有傈僳族木楞房,这里每时每刻都被霞光包围着,早有朝霞,午有阳光直射丹霞赤壁的霞光,晚有晚霞,这里的一切生灵都在这美妙绝伦的霞光中生存。

三、区位优势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黎明这块神奇的土地备受世人关注,20**年,“三江并流”自然奇观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20**年,老君山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国家地质公园;20**年省政府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议明确提出了加快老君山旅游开发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明确将老君山开发列为丽江旅游二次开发的重点;2009年2月24日丽江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项目在黎明乡破土动工,敲响了黎明景区开发的钟声。

四、前期准备工作开展情况

旅游特色村范文篇3

一、世外桃源村基本村情

世外桃源村隶属于*乡黎明村委会,有农户53户,人口200人,均为傈僳族居民,国土面积有7569.21亩,海拔25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芸豆等农作物。有耕地482亩,人均耕地2.41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二、旅游资源特色

世外桃源村位于洛玛底峡谷,黎明村委会石寨子组西边的沟壑中,一条溪流穿梭于奇峰丹石,层层转折,转出一道道瑰奇靓丽的景色,一村村诸如羊打脚、世外桃源村等如梦如幻的傈僳族村寨;沿溪而上,溪水随山石一回一转,路一回是一处美丽的景色,一个如仙境的村庄;水一转就是一座令人赞不绝口的奇峰,形成“曲溪百折,奇峰横卧”的迷人景色,举目四望,都被丹霞红崖包围着,丹霞纹理断层醒心明目,奇石无以数计,千姿百态。世外桃源村保留和延续着许多古老的民风,有最原始的穴居岩洞、也有傈僳族木楞房,这里每时每刻都被霞光包围着,早有朝霞,午有阳光直射丹霞赤壁的霞光,晚有晚霞,这里的一切生灵都在这美妙绝伦的霞光中生存。

三、区位优势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黎明这块神奇的土地备受世人关注,2003年,“三江并流”自然奇观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功;2004年,老君山被国土资源部列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省政府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议明确提出了加快老君山旅游开发的要求,市委、市政府明确将老君山开发列为丽江旅游二次开发的重点;2009年2月24日丽江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项目在黎明乡破土动工,敲响了黎明景区开发的钟声。

四、前期准备工作开展情况

旅游特色村范文篇4

关键词: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山东省

乡村旅游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重要途径、重要引擎,在引领乡村文化振兴,改善农村生态、生产、生活,推进旅游扶贫,促进城乡融合,创造美好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快速发展在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国外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研究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1-4],注重空间格局特征[5]、演化规律与形成机制[6,7]、社会作用[7,8]等课题探究;多小微尺度研究,注重模型的应用,且现今更多关注于综合地理信息技术、旅游服务与旅游体验的优化[9-11]。国内乡村旅游地类型多样,研究对象丰富,如特色村[12]、乡村旅游模范村[13]、农家乐[14]、星级休闲农庄[15]、休闲农业示范点[16]、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7]等。研究内容多为空间格局演化与因素探讨、形成机制与空间布局优化,环城游憩带也是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研究尺度丰富多变,重要文化地理区、旅游区研究是国内研究的独特视角[13,18-22]。多以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的变化过程为着眼点,阐释时段内空间扩散趋势,从自然、人文、社会要素分析重要节点分布、动态发展过程与驱动因素,提出具体的空间优化措施与建议。注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最邻近指数、空间自相关、核密度分析、分型理论等对乡村旅游空间格局现状进行研究[20-23]。部分学者从单一要素,如交通通达度对乡村旅游空间格局形成的机制进行分析[24]。旅游特色村是具有独特旅游资源,积极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产品特色明显,旅游收入在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的行政村,属乡村旅游范畴。2007年9月,山东省开展旅游强乡(镇)和旅游特色村创建工作,截至2017年底共计旅游特色村1207个。山东省旅游特色村体量大、发展历程完整,具有典型性。探究旅游特色村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认识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衍生过程,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发展;推进旅游特色村转型升级、合理布局。

1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旅游特色村名单与命名时间来源于《关于命名山东省旅游强乡镇、特色村的通知》《山东省旅游统计年鉴》,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旅游特色村地理坐标通过百度坐标拾取器获取,其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天地图网站(),运用ArcGIS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1.2研究方法。1.2.1最邻近指数。最邻近指数可判定旅游特色村在空间分布上的分布趋势,计算公式为:R=r1/rE;(1)rE=1槡2n/A。(2)式中:R为最邻近指数,r1为实际最邻近点平均距离,rE为理论最邻近点平均距离;A为区域面积;n为旅游特色村数量。若R>1,说明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为均匀分布;若R=1,说明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为随机分布;若R<1,说明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为集聚分布。1.2.2核密度估计核密度估计用于计算每个输出栅格像元周围点要素的密度,搜索落入一定半径范围内的点状地理要素并统计其数量值,求出每一个像元的密度值,能够反映核对周边要素的影响强度。核密度值越高,要素越为密集。公式如下:Rn(x)=1nh∑ni=1kx-xi()h。(3)式中:Rn(x)为核密度估计值,kx-xi()h为核函数;n为旅游特色村的数量,h为带宽,(x-xi)则为估值点到事件点xi处的距离。核函数与带宽同时影响核密度计算结果,经计算与反复调试,最终确定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的合理搜索带宽为25km。1.2.3空间自相关分析。全局空间自相关:全局莫兰指数通常用于研究观测变量在整个研究区域内的空间相关性的总体趋势以及差异性。计算公式:Moran’sI=n∑ni=1∑nj=1wijxi(-x)xj(-x)(∑ni=1∑nj=1wij)∑ni=1xj(-x)2。(4)式中:xi、xj分别为区域i、j中样本点个数;x为均值;wij为空间向量矩阵,以此定义区域单元空间关系;n为样本总量。Moran’sI值分布区间为[-1,1],Moran’sI>0,表示样本点存在空间正相关性,Moran’sI<0表示样本点存在空间负相关性,Moran’sI=0,表示呈空间随机性。局域Getis-OrdG*i指数:局域Getis-OrdG*i指数常用于分析观测值在局部空间上的集聚程度,即地理要素单元分布强度在邻近区域内的显著水平,探寻具有显著统计意义的高值聚类热点与低值聚类冷点。其计算公式:G*i(d)=∑nj=1Wij(d)xj∑nj=1xj。(5)式中:Xj为j地中样本点个数;Wij为空间权重函数,即若i、j区域相邻时,Wij为1,否则为0。通常将局域Getis-OrdGi*指数进行标准化处理:ZG*()i=[G*i-EG*()i]/Var(G*i槡)。(6)式中:EG*()i为数学期望值,VarG*()i为变异系数。当ZG*()i>0时,则表明i地周围的值相对较大,为热点区域;当ZG*()i<0时,则表明i地周围的值相对较小,为冷点区域。

2结果与分析

2.1旅游特色村空间格局。2.1.1空间分布类型。通过最邻近指数计算(表1),山东省1207个旅游特色村的实际最邻近点平均距离r1=4.68km,理论最邻近点平均距离rE=5.72km,最邻近指数R=0.81,R<1,即山东省旅游特色村为集聚分布。2008—2017年最邻近指数波动变化,2008、2009年随机分布,其余年份集聚分布。2.1.2空间密度格局。最邻近指数描述地理要素在统计意义上的集中程度,通过核密度估计探求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高密度区,反映地理要素的实际空间分布与集聚特征。运用Arc-GIS对山东省旅游特色村进行核密度估算,采用自然间断点法分为低(0~0.369个/百平方千米)、较低(0.370~0.784个/百平方千米)、一般(0.785~1.307个/百平方千米)、较高(1.308~1.984个/百平方千米)、高密度(1.985~3.921个/百平方千米)等级。结果显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空间密度异质性显著,为“环山呈带,沿海多点”分布(图1)。低核密度像元14887个,其中0核密度像元1063个,较低核密度像元14008个,中等核密度像元8687个,较高核密度像元4252个以及高核密度像元1708个。旅游特色村核密度值由核心区域向外递减,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具有环鲁中南山区高密度带、沿海高密度点的点—轴空间结构。“环山呈带”即环鲁中南山区旅游特色村高密度区,是旅游特色村发展高度集中的区域,包括京杭运河沿线旅游特色村高密度带、济-泰极、淄博极,为全省面积最大的旅游特色村高密度区,核密度值为1.985~3.391个/百平方千米。沿海“多点”则为威海点、青岛点、五莲点等。同类研究中,湖南东密西疏[15],湖北鄂东集中连片、鄂西多中心[23],浙江于湖州安吉与杭州集聚[12],山西中、南分区集聚[25],江苏南密北疏[26]的乡村旅游地分布于重要市场附近以及低海拔平原地区。山东省地形中部凸起,而东部沿海且海岸线绵长,导致其在环鲁中南山区以及沿海重要城市形成旅游特色村高密度聚集区,与上述其它地区相比,山东省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具有独特性。2.1.3空间相关格局。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以山东省137个县(市、区)为单元进行空间自相关计算,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全局Moran’sI指数为0.33(>0),置信度为99%,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山东省各地区旅游特色村集聚分布显著,空间正向自相关性强,即具有显著的特定相似性的集聚分布模式。热点分析识别具有统计显著性的高值(热点)和低值(冷点)的空间聚类,将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空间分布分为热点、冷点、次热点、次冷点四种类型(图2)。热点为旅游特色村显著高值聚类县域,冷点为低值显著聚类县域;次热点、次冷点为高值或低值聚类较显著县域。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空间相关格局以中部热点县域为核心,由热点到冷点向外辐射分布,呈一大两小三个圈层,两个独立热点区。热点、冷点县域分布集中,次热点与次冷点县域分散。鲁中南热点核心:共22个县(市、区),于鲁中南山区形成最大热点核心区,是旅游特色村发展活跃地区,历史上范围逐年扩展;两点为青岛、烟台共5个县(市、区)。此区域旅游特色村发展活跃,为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上的热点地区。第二圈层为次热点圈层:次热点县(市、区)最多,共有45个,呈环状包围热点核心,为冷热过渡区,旅游特色村发展较为活跃。第三圈层为次冷点、冷点圈层:次冷点县域41个,零散分布于全省12个区域。冷点县域共24个,集中于3个地区,是旅游特色村欠发展地区。综合历史发展过程,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空间热点格局相对稳定,冷点北移、热点向南部扩散。其空间分异的合理性和均衡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2.2旅游特色村空间格局影响因素。2.2.1地形因素。地形作为直接影响旅游特色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条件,对其空间格局形成有重要影响。山东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且地貌类型多样;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对旅游特色村坐标数据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进行叠加,并提取高程信息,以50m高差为组距对旅游特色村数量进行分类统计(图3)。图3不同高程类别旅游特色村数量及分布密度统计旅游特色村平均海拔为120m,其数量与海拔高度呈反比,密度与海拔高度呈正比。0~50m高差内旅游特色村数量最多,共519个,分布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0.6个;其次为50~100m范围,共211个,分布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0.9个;海拔200~300m地区共111个旅游特色村,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1.1个。400m以上较高海拔地区旅游特色村数量稀少,共67个,分布密度为每百平方千米1.4个。综上,山东省旅游特色村主要分布于山地周围的低海拔地区以及平原地区。究其原因,低海拔地区面积广阔、地势和缓、农业发达,易于形成具有在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地与旅游产品,旅游特色村数量众多。对比较高海拔地区,平原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城镇化影响显著,导致部分传统村落保护难度较大;较高海拔地区受地形限制,传统村落保护较好,因而平原旅游特色村空间分散,密度较低;山区旅游特色村更为集聚,密度较高。良好的山地资源禀赋提供多样的地文旅游资源,形成山东众多旅游特色村环山分布的特点,和缓地形适宜经济发展,优越山地资源便于旅游开发,对旅游特色村空间格局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2.2.2水文因素。山东省三面环海,海岸线长3345km,占全国海岸线1/6;水系发达,自然河流平均密度在0.7km/km2以上,干流长10km以上的河流共1500多条;鲁西湖带湖泊密集,水量丰沛。缓冲区分析结果(表2)表明,河流1km范围内旅游特色村最多,共535个,72.41%旅游特色村集聚于河流2km范围内。位于河流3km缓冲区范围内共计旅游特色村1069个,占总量88.57%。水源影响乡村聚落形成与分布,各大河流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形成以水为主要资源的旅游景观带;沿海区海洋文化与渔家文化独特,滨海体验是此类旅游特色村的独特卖点,促进沿海旅游特色村形成,产生众多依托海洋资源的乡村旅地。因而水文是影响旅游特色村形成与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促成了旅游特色村沿海、沿河分布的格局。2.2.3高等级景区辐射因素。景区边缘型乡村旅游地在山东省旅游特色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具有乡村旅游地一般特征的同时具地域空间依附性、旅游资源互补性、客源市场共享性、区域经济相对滞后性和利益主体复杂性等诸多特征于一体[20]。选取山东省3A级及以上景区进行缓冲区分析,结果表明,541个(44.82%)旅游特色村位于缓冲区10km范围内,20km缓冲区范围内共有旅游特色村914个(75.72%)。高级景区资源与旅游特色村空间格局呈现很强的耦合性,符合大部分乡村旅游地的资源依附特点。高等级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服务设施与客源基础完善,对景区边缘乡村旅游地具有带动作用,是周边乡村旅游地的重要依托。便于附近乡村旅游地进行乡村旅游、农家体验等旅游开发,与高级景区的旅游服务形成互补。2.2.4客源因素。大中城市郊区型分布是中国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主要形式之一,其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27]。城镇居民作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对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利用ArcGIS对山东省各地市区域中心以10km距离为间隔进行缓冲区分析,结果显示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分布整体上受距离影响变动趋势明显。旅游特色村数量随与城市中心距离增加而呈先增长后减少趋势。以30~60km环城范围内旅游特色村数量最多,集聚67.27%的旅游特色村,共812个。在距城市35km与55km上下10km地区形成旅游特色村环城游憩带,与吴必虎等提出乡村旅游地在距城市20km与70km左右地区形成高密集带与次密集带基本相符[28]。由此,客源因素是影响山东省旅游特色村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在其他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现有空间格局。2.2.5政府政策因素。旅游特色村发展表现为政府为主导型,在乡村资源条件限制下,政策推动与引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地方政策作用于资金保障、基础建设、人才培育、市场开拓等方面。上位政策给出发展目标与方向,在宏观层面对把握地区发展重点与方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地方政策保障旅游特色村发展,贯穿预热、命名、经营与验收等阶段,具有直接操控力,是连接上位政策与经营者切实要求的重要媒介;对旅游特色村发展资金、政策、人才、设施调控等方面作用细致、直接,尤其在规划、建设与投资方面作用明显。山东省各地市政策从旅游总体规划、精准扶贫、以奖代补等措施层面作用于旅游特色村经营与设施改善,支持乡村旅游提档升级;设立专项基金为旅游规划编制、资源开发保护、配套设施建设、人才培训与项目推动提供资助。创新政策优惠与贷款保障为旅游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在调动旅游企业与景区发展积极性的同时吸引多产业投资融合、综合发展。打破资源条件限制,进一步促进旅游特色村数量增长。在政府政策推动下,山东省旅游特色村得到明显提升和完善,各类规模乡村旅游地迅速崛起,形成连通城乡的大旅游市场,成为省内旅游市场的主要支撑体,满足省内旅游市场需求。2.2.6交通因素。交通通达度对旅游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旅游特色村以周边城镇客源为主,具有就近游、短期游的特点,自驾成为重要的出行方式选择。山东省交通通达度良好,2018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58km,公路通车总里程27.56×104km。对山东省旅游特色村与国道及高速公路进行半径5km的缓冲区耦合叠加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旅游特色村聚集于20km缓冲区内,占92.46%。旅游特色村数量随距离增加递减,表现出较强的沿交通线集聚分布特点。5km缓冲区内476个旅游特色村,占比39.44%;5~10km缓冲区内314个旅游特色村,占比26.01%;10~15km缓冲区内216个旅游特色村,占比17.90%。基于现有优越交通条件,地区交通差异减少,因而交通在旅游特色村空间格局形成过程中已经不是限制条件。

3结论与建议

旅游特色村范文篇5

农村特色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通过这次现场会的召开和若干文件的,我市乡村旅游业必将得到有力的推动,出现一个加快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快旅游特色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件大事。中央1号文件有明确规定,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到2008年全市要建成100个旅游特色村。我们就是要狠抓落实,把中央大政方针、市委明确要求和市政府的工作目标落在实处。

(一)这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包括都市旅游、乡村旅游和景区旅游三大类型。特别是乡村旅游以农村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了当代人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多样化需求,反映了人们回归自然、向往“天人合一”境界的精神追求。这不仅符合旅游业的发展潮流,而且引领着新兴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据国家旅游局测算,目前遍布全国31个省市的乡村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三个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人数的70%、约6000万人选择乡村旅游,这些都显示了乡村旅游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目前,我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0.2%,2011年要达到45%,任务很重。发展乡村旅游业是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必须尽快建设一批成熟的旅游特色村镇,打造核心载体,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这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完全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是农村发展和建设模式上的一种创新,是就地取材、富裕农民、激活内需的一条捷径。一是有利于有效利用三农资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蓟县下营镇利用山区特色资源,走“旅游立镇”之路,在常州村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已发展旅游特色村22个,农家院经营户364家,户均收入6万元。旅游业已经成为该镇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二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挖掘乡村文化遗产,弘扬优秀民族传统,促进村容村貌和乡风民俗的改善。蓟县山区旅游调动了各方治理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加大了“禁樵、禁采、禁牧”工作力度,制止“乱排乱放、乱砍滥伐”,促进了水源和植被的涵养和保护,许多濒临失传的文化遗产也挖掘出来,派上用场。“中国玫瑰葡萄之乡”茶淀,将葡萄种植业和葡萄酒制造业与旅游嫁接,开辟了“华梦酒文化博物馆”,建起了“华梦酒文化度假村”,兴建了“孟庄园”新村,使500余户农民乔迁新居。一个以葡萄绿色文化为特色的新型村镇在滨海新区迅速崛起。三是有利于造就一代新型农民。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在家门口办不冒烟的“工厂”,使一批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新一代农民正在乡村旅游经济的大潮中茁壮成长。

(三)这是城乡互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发展乡村旅游业,一方面使农村资源就地增值,农业就地发展,农民就地择业增加收入,走上强村富民之路;另一方面,也为城市居民开辟了休闲度假的“第二家园”,为众多企业进军农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渠道。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和生动体现。毛家峪长寿村和永泰红4|集团合作,创造了“企业介入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企业作引领,村民当股东,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今后3至5年,这里将建成我国北方山区生态休闲旅游第一村、全国“一村一品”工程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样板村。他们走的正是一条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旅游特色村为载体,引入城市的资金、人才和公司化机制,发展城郊生态休闲旅游基地的科学发展之路,发展空间巨大,后续文章很多,前景十分看好。

从*三个层面互动发展的大视野看,我市乡村旅游具有不可多得的比较优势。一是拥有京津大都市圈庞大的城市旅游人口,工业高度聚集,城市日趋繁华,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人流源源不断,亲水、亲山、亲田园、回归自然旅游指向与日俱增,市场动力强大。二是拥有山、河、湖、海、林、泉、湿地多种生态资源,广袤秀美的田园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乡风民俗,资源秉赋较高,地域特色明显。三是拥有率先发展的良好基础,许多乡村旅游景点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亮点。始于蓟县常州村的“当一日山里人”,北塘渔村的“当一日渔民”,曾开中国北方乡村旅游风气之先。近年来,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以蓟县为重点、各涉农区县竞相参与的农业旅游开发新局面初步形成,并逐渐呈现出*乡村旅游的地域特征。所有这些都说明,*乡村旅游的资源特色十分鲜明,市场动力源泉十分强劲,具有很大的潜力和广阔前景。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乡村旅游大部分还处于初级粗放发展阶段,总体规模不够大,发展水平比较低,还不同程度存在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不配套、特色品牌不突出、规范管理跟不上、扶持力度不够大等方面的问题和差距。我们一定要把握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势,抢抓机遇、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着力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旅游特色村镇,加快特色化、产业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进程,形成我市乡村旅游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二、要扎实推进旅游特色村的建设

我市发展乡村旅游业、建设旅游特色村的目标是:到2008年实现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百千万”工程,即建成100个旅游特色村,100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实现乡村旅游就业人员1万人;到2011年,建成1个旅游特色县、10个旅游特色镇、200个旅游特色村、2000个农(渔)家经营户,乡村旅游就业人数达到3万人,基本形成种类丰富、特色突出、品位高雅、服务规范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当前,要重点抓好旅游特色“百村”工程,确保明年有100个旅游特色村达标。我市旅游特色村的建设必须坚持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标准,产业高水平,努力做到“四有”、“四好”。“四有”即:有特色资源依托、有特色产品创新、有特色服务规范、有特色农户群体;“四好”即:村容村貌好、乡风民俗好、接待条件好、综合效益好。在总体把握和实际推进中要注意抓好六个环节。

(一)抓好统筹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牢固树立“先规划,后开发,没有好规划,不能搞开发”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环境友好”的原则,认真研究、精心编制好市级、区县级和乡镇级三个层面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注意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的有机结合,突出乡村性、生态性、文化性、创新性和地区不平衡性。既要积极鼓励、扶持发展,又要量力而行、有序推进,防止脱离实际的“一哄而上”,盲目发展。

(二)抓好资源整合。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核心是把美丽变为资本,把智慧变为财富,把享受变为市场。谁的资源整合水平高,谁就赚大钱、富得快。要把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产业化、园林绿化村、交通建设、村庄整治、生态市建设、景观林带建设等各种载体结合起来,发挥综合效益。要把鼓励广大农民投资创业与吸引工商企业投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乡村旅游的发展动力。特别是大项目开发,要进行农、林、渔、水利、交通和村镇建设整体性筹划,实现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所有特色旅游村建设都要抓住“生态、特色、品牌”三大看点,充分体现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生命力和发展趋势。城里人到农村寻找的就是竹篱茅舍、藤蔓缠绕、空气清新、花香鸟语的农耕文化特征,向往的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凡精神意境,享受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农家乐趣,因此,要特别注重突出一个“农”字,精心打理自己的家园,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传统及民间演艺,形成“一村一品”、“一家一艺”、“一景一特”,使游人流连忘返。

(三)抓好设施改善。乡村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性,要求各项配套设施必须紧紧跟上并适当超前。这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前提,也是带根本性的保障。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体现公共财力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切实加快道路、停车场、卫生、安全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安全保护等直接关系到游客身心健康的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抓好旅游特色村垃圾处理中心、洗涤服务中心、食品配送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的组织建设,努力为游客营造舒适、洁净、健康、安全的旅游环境。

(四)抓好管理规范。乡村旅游是对农民和基层组织有极大吸引力的新生事物,但也容易出现盲目开发、粗放经营、资源和环境保护不力等问题。要树立以服务促发展的理念,创新管理手段,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标准化服务和标准化管理。要鼓励、引导组建不同形式的农家乐协作联营组织和专业协会,推进民主管理和行业自律。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教育乡村旅游从业者树立合法经营、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以优质服务和风格独具的“农”家特色来吸引广大游客,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

(五)抓好人员培训。农民从事乡村旅游业,是就地转换社会角色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做到不出家门就赚钱,必须着力提高自身素质。无论是经营管理、接待服务、产品加工,都需要必要的技能培训和不断的学习提高。旅游部门要协助乡镇组织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要加强旅游安全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农家乐”比较集中的地方,要给予足够重视。在各类培训中,要扶持一批重点农户和基层领导,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行家里手和带头人,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

(六)抓好市场拓展。发展乡村旅游业,载体建设是基础,市场开发是龙头。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营销策略,不断提高景点串联的组织化程度。特别要根据客源市场和旅游活动的变化情况,结合“假日旅游”的规律和特点,找准目标市场,搞好宣传促销;要充分借助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宣传促销的深度、广度和力度;要组织特色旅游活动,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要切实加强乡村旅游工作的领导

要把乡村旅游业搞得红火,把旅游特色村建设搞出特色,搞出水平,关键在组织领导。各部门必须切实负起责任,精心筹划、加强合作、真心支持、化解难题,使各项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一)要建立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各区县和有关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建设新农村的总体部署。按照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的要求,市旅游局和市农委将共同组成乡村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从市级层面进行操作和引导。各有农业区县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迅速开展工作。市旅游局和农业部门要做好全市乡村旅游的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发改、环保、建设、交通、水利、工商、文化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各负其责,在全市形成领导重视、部门协作、社会支持的发展合力。

(二)要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一是用好新农村建设相关扶持政策。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各区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积极利用规划、扶贫、环保、培训、基建等专项支持政策。二是推动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按照有关规定用于支持农村旅游户。三是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和农业发展资金要集中一部分,用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服务业引导资金、小城镇建设资金、风景名胜区资金、环境保护资金也要适度支持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各区县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四是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

旅游特色村范文篇6

一、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目标和内容

(一)建设目标

到年底,建成10个主题鲜明、特色明显、环境优美、旅游文化设施相对完善的特色旅游文化村,储备10个特色旅游文化村。基本形成以玉山台地、诸永高速沿线、环大盘山区块为主线的发展格局,并与各景区相互对接、串点成线,使真正成为一个"养生胜地、舒适家园"。

(二)建设内容

1.挖掘历史文化。古民居、古道、古桥、古树、古堤防、古池塘等遗存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有条件的村建立农耕文化展览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历史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2.保护生态环境。注重自然和生态,不轻易推山、填塘、改河道;池塘、堤防提倡生态整治建设,尽量少用混凝土和条石;人行道尽量使用本地石材筑砌,少用水泥、沥青硬化;村庄绿化多种本地特色树种;高质量、高标准实施卫生改厕,科学合理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3.改善村居环境。按照"改老区、建新区"和一户一宅原则,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着力建设一批依山傍水、错落有致、自然和谐、富有本土特色的农村住宅;加大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农村饮用水改造、河道整治、村内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等项目建设的力度,改善村庄环境。

4.优化公共服务。推进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村务活动室(游客接待中心)、卫生室、文化室、广播室、放心店等公共服务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5.发展特色产业。按照"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生态化"的要求,大力发展无公害大棚蔬菜、食用菌以及具有观赏价值、又具经济价值的芍药、浙江红花油茶等特色产业,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土特产品。完善村级农家乐管理机构,坚持统一对外形象宣传、统一安排客源、统一收费标准、统一管理结算的经营方式,确保农家乐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扶持政策

(一)村庄规划编制补助标准。科学编制特色旅游文化村实施规划的(含古民居修缮、街道古立面改造建设、村庄绿化和特色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给予5-10万元补助。

(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

1.村内道路项目:按项目规划铺设石子路面的补助40元/m2;村内道路、游步道、门堂、停车场采用水泥、沥青硬化的按示范整治政策补助。

2.排污排水项目:排污排水管网按管径大小分类进行补助,压力管管径在50cm(含50cm)以上的补助80元/m,管径在30-50cm的补助50元/m,管径在30cm以下的补助30元/m;污水处理池按1200元/吨给予补助;非压力管排水排污设施、窨井按示范整治政策补助。

3.池塘建设项目:按项目规划实施的池塘整修等,按其实际投资额的三分之一予以补助。

4.村庄绿化项目:按示范整治政策补助。

5.村庄亮化项目:按特色旅游文化村整体规划安装景观灯的,5米以上杆、3米杆分别补助1400元/杆、800元/杆;普通路灯安装按示范整治政策补助。

6.卫生洁化项目:消除露天粪缸按示范整治政策补助;保留的古民居按标准实施卫生改厕并接入排污管网的每户补助800元;按规划修建公共厕所的按实际投资额50%予以补助;消除"赤膊墙"达到95%以上,按5元/m2给予补助。

(三)古建筑修缮及房屋拆迁建设补助标准

1.按照"项目统一规划、投资统一预算、集体(业主)统一实施、质量统一监管"的原则,对经县文物管理部门认定的古民居、古建筑实施整体修缮及街道按旅游规划实施仿古立面改造的,按其实际投资额的50%予以补助。

2.村集体依法收购经县文物管理部门认定的重点古民居群、古建筑,或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由投资业主实行整体开发并运行一年以上的,按重点古民居群、古建筑占地面积补助50元/m2。

3.对规划应拆除的房屋给予一定补助,其中砖木结构的房屋按占地面积给予50元/m2补助,砖混结构的房屋按占地面积给予100元/m2补助。

(四)旅游设施建设补助标准

1.村集体或投资业主按项目规划新建的村文化娱乐中心、休闲广场、廊桥、桥梁等设施,按其实际投资额的三分之一予以补助,补助最高不超过25万元。

2.按规划发展农家乐的农户,依照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优先给予扶持。

(五)其它激励措施

1.被县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领导小组列为重点发展特色旅游项目的村,根据建设规模给予3-5万元的项目实施经费补助。对项目实施进度较快的特色旅游文化村,由主管部门提出、财政部门审核,可以预拨项目补助经费。

2.为推进特色旅游文化村项目建设,村集体或投资业主确需向金融机构贷款的,给予50%的贴息补助;项目建设中,村集体参投"农村个人建房综合保险"的,按实际缴纳的保费额给予村集体50%补助。

3.有条件的特色旅游文化村人均建设用地标准可以适当提高。根据建设的需要,经批准,可以对村少部分土地实行国有土地出让,土地出让金全额返还该村用于特色旅游文化村项目建设。

(六)扶持年限

每个特色旅游文化村扶持年限为2-3年,具体由县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领导小组根据村庄实际建设情况审核确定。

三、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保障机制

(一)建立组织,加强领导。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为了加强对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的管理,成立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县农办为牵头单位,县财政、旅游、文化、规划、国土、农业、林业、水务、环保、卫生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指导协调全县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工作,并实行县领导联系特色村制度。有关乡镇要成立相关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确保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有序开展。

(二)规划引领,彰显特色。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原则,高标准、严要求抓好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以《县村庄布局规划》、《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县旅游业发展行动纲要》为依据,编制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总体规划。以总体规划为指导,深入调查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特色产业等情况,找准定位与发展方向,编制好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规划,最大程度彰显乡村特色。

(三)多方筹措,加大投入。县财政在整合相关部门项目经费的基础上,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特色旅游文化村建设。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农家乐、农业产业等项目的支持力度,贷款利率给予适当优惠,期限给予适当延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有条件整体开发的古民居,做好项目规划、包装和推介,采取产权置换、社会认养等方式引进社会资金。同时,创新思路,推广宅基地地级差安置模式,筹集建设资金。

(四)扩大宣传,整体推介。将特色旅游文化村串入旅游线路并纳入全县旅游宣传体系,以"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农家美食、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为卖点对外营销,提高特色旅游文化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个体推介方面,有条件的村可依托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在周边城市进行宣传推介,使更多的游客走进、认识、宣传。

旅游特色村范文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总体要求,从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坚持“政府推动农民自愿社会联动多方投入市场运作”的工作方式,依照“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全面发展”三步走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农业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环境,促进各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的旅游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

用5年时间,通过实施“百村万户”工程,举全市之力,全力扶持00个特色旅游村,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产品基地,带动和促进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扶持百村农民开办农家乐,把乡村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繁荣和壮大我市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农民致富新的增长点,市民消费新的兴奋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

三工作内容

(一)特色百村选择。将选择00个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自然村作为扶持对象,接受大型企业的直接扶持,接受相关市直部门的政策和资金倾斜。

(二)策划规划引领。结合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列入“百村万户”工程的特色旅游村进行策划或规划提升,避免盲目建设。

(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六个一”工程,即:一条连接交通干道主要景区公路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一套完善的形象导识系统(包括标牌标识解说词等),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一定数量的停车位,一定数量的旅游厕所和污水处理设施,一定规模的住宿餐饮购物设施等。

(四)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资源,设计开发和销售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形成“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扶持“公司+农户”等多种经营方式,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培育具有地方知识产权的乡村旅游品牌。

(五)宣传促销。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定期不定期宣传“百村万户”工程进展情况,重点推介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网络预订服务,鼓励旅行社和有条件的各类旅游集散中心,开展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对组织一定数量游客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游的旅行社进行奖励。

(六)人才培训。依托各类人才培训机构,通过送教上门办培训班结对帮扶等方式,加强对乡村党政干部旅游经营户和从业者的培训。结合农村远程教育文化站及科技辅导站等,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要把特色旅游村及其所在乡镇的党政干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户和从业者全部培训一遍。

(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开展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培育一批发展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进一步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建设,强化示范作用,全面提升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

(八)星级“农家乐”创建。依据或制订星级农家乐等级标准,规范“农家乐”等级评定和标准化管理,提升“农家乐”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按照“成熟一批,评定一批”的原则,将农家乐星级评定工作全面推广。通过强化管理逐步规范,实现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四职责分工

此次“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由市旅游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工商联牵头组织,由市直其他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全力支持,由大型国企民企具体实施。各单位的职责分工如下:

(一)由市县两级旅游农业林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百村万户”前期考察特色村推荐帮扶联络与协调业务指导工作。

(二)由市工商联各县(区)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负责推荐提供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名单,跟踪落实推荐的帮扶单位的帮扶情况。百家帮扶单位安排如

(三)旅游林业农业水利财政税务工商卫生环保消防金融土地等市直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在资金与政策上对帮扶村进行倾斜。要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与各种支农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对符合条件的帮扶村给予优先支持。要出台对帮扶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帮扶村的扶持力度,促进帮扶村的快速发展。

五工作步骤

(一)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和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处置。

办公室设在市旅游局,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各县区各帮扶单位也要成立专门的帮扶领导小组,要出台方案,制定项目推进表,扎实推进,确保工作有成效,不流于形式。

(二)调查摸底。市县两级旅游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特色百村的前期调查摸底工作,要选择有较大旅游开发价值有利于进一步策划打造的自然村进行帮扶,使帮扶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取得成绩。市工商联各县(区)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对参加帮扶的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要进行调查摸底,要选择推荐有影响力有实力有爱心的企业对帮扶村进行帮扶,使帮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策划规划。各帮扶单位要深入帮扶村,了解熟悉帮扶村情况,并根据帮扶村的实际情况特点特色及旅游市场需求策划帮扶村的发展,请专业的设计单位对帮扶村进行规划提升,避免盲目建设。可按帮扶村发展的不同进程进行帮扶规划。对条件不是很成熟的帮扶村先进行帮扶帮助,帮助其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员工培训,营造良好的接待环境;对条件已成熟的帮扶村进行提升改造,开发旅游商品,创建旅游品牌,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典型引领。旅游与农业部门要注意挖掘典型,对帮扶过程中涌现的典型先进事迹优秀帮扶单位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并推广,以巩固农家乐休闲旅游试点村的建设成果。通过以点带面的做法,积极宣传帮扶经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引导和带动其他帮扶单位,共同发展富民工程。

旅游特色村范文篇8

经过近十年来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宣传与挖掘,不仅使古老纯朴的壮族文化内涵与奇特自然景观相结合使“世外桃源”坝美景区在极短的两三年内名闻全国,壮族三月花街节、壮乡礼乐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步成为我县对外宣传的亮丽品牌。

到今年,我县已逐步开发和向上级申报的民族文化特色生态旅游村共有:坝美镇村坝美村、八宝镇三腊村、旧莫乡昔板生态村、旧莫乡的板榔村、莲城镇的法棚村、莲城镇冷水沟村、者兔乡的西牙村等7个景点。坝美村特色以壮族古老的水车灌溉、牛耕、民族服饰织染加工、藤竹木石生活用具展示等劳作文化展示为主,三腊村特色以瀑布景观、古驿道马帮遗存文化和壮族传统文化为主,法棚村特色以传统的壮族山歌、岜夯鸡、千层粑、粽子等风味食品展示及农家乐为主,昔板村特色以壮族的杆栏建筑和秀丽田园风光为主,板榔特色村以河流、泉水、瀑布等山水风光和斗鸡、斗牛行等民俗活动体验为主,西牙村特色以原始壮族杆栏民居和传统的铜鼓舞、牛头舞、手巾舞等传统文化为主,冷水沟村特色以新型壮族民居风格、河流及泉水风光为主。

二、概述。

县委、县政府和县旅游局领导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之初就充分认识到我县的铜鼓文化,壮族歌舞戏曲文化,苗、瑶、彝等民族风情等民族文化必将成为我县的主要优势旅游资源之一。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开发奇特自然风光项目为支撑,挖掘、展示我县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为灵魂”的旅游发展战略;确定了我县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精品发展方向是:以莲城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世外桃源”坝美景区为龙头,沿西西线、邱广线和县境内衡昆高速公路两则重点打造和开发部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寨,为将来的三省五地州旅游联合开发和州内旅游线路联合开发奠定基础。

三、宣传促销措施。

我县利用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和全国公共长假期景区活动安排等机会,把它们推向更广阔的旅游市场,使它们在丰富我县旅游活动内容中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

一是在我县举办的七届“昆明国际旅游节××分会场”活动中,我们把有特色的各族歌舞艺术等集中在活动期间展示,或在“五一”、“国庆”、“春节”三个黄金周期间邀请民间文艺队到坝美景区进行展演。如壮族的跑马、放河灯、沙戏、手巾舞、龙牙歪(牛头舞)、纸马舞、兵器舞、铜鼓舞和民歌,苗族的芦笙舞、爬花杆、射驽、吹枪,彝族的铜鼓舞、弦子舞、长笙舞等,省内外的游客在短暂旅程中对我县的独特民间艺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感到十分新奇和高兴。

二是把有特色的壮族三月三赶花街、四月接皇姑、七月半放河灯等民族节日向外界宣传,并灵活调整“昆明国际旅游节××分会场”的举办日期,使之与传统节日同时进行,维持民族节日的原生态性。

三是加大对优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提升与保护力度,提高我县民族文化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主要措施有:1、新建铜鼓广场、民族博物馆和柯仲平纪念馆等人文景点,2、改建或扩建莲湖公园、皇姑庙和马蹄井等古迹,3、修复侬氏土司衙署、文庙、护国寺、万寿寺、昊天阁、都天阁等古迹,4、对原有的壮族民间洞经音乐进行编排、整理、创新,组建“壮乡礼乐演奏团”投入旅游市场,5、在部分重大节假日期间,组织我县最具特色的铜鼓舞、手巾舞等民间文艺队到××民族村壮族村进行展演,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

四是在我县组织××支部生活摄影协会会员采风、华文作家笔会会员采风、国内百名记者“世外桃源”采风、全省道德研究会会员采风、全国稻作文化研究会员采风、“丽哉,孟僚”壮族文化专题片拍摄等活动,深度挖掘我县各民族的稻作、铜鼓、服饰、民歌、乐器、舞蹈等古老文化,使它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四、取得的成效。

旅游特色村范文篇9

县委、县政府和县旅游局领导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之初就充分认识到我县的铜鼓文化,壮族歌舞戏曲文化,苗、瑶、彝等民族风情等民族文化必将成为我县的主要优势旅游资源之一。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开发奇特自然风光项目为支撑,挖掘、展示我县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为灵魂”的旅游发展战略;确定了我县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精品发展方向是:以莲城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世外桃源”坝美景区为龙头,沿西西线、邱广线和县境内衡昆高速公路两则重点打造和开发部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寨,为将来的三省五地州旅游联合开发和州内旅游线路联合开发奠定基础。

二、开发现状。

经过近十年来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宣传与挖掘,不仅使古老纯朴的壮族文化内涵与奇特自然景观相结合使“世外桃源”坝美景区在极短的两三年内名闻全国,壮族三月花街节、壮乡礼乐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逐步成为我县对外宣传的亮丽品牌。

到今年,我县已逐步开发和向上级申报的民族文化特色生态旅游村共有:坝美镇村坝美村、八宝镇三腊村、旧莫乡昔板生态村、旧莫乡的板榔村、莲城镇的法棚村、莲城镇冷水沟村、者兔乡的西牙村等7个景点。坝美村特色以壮族古老的水车灌溉、牛耕、民族服饰织染加工、藤竹木石生活用具展示等劳作文化展示为主,三腊村特色以瀑布景观、古驿道马帮遗存文化和壮族传统文化为主,法棚村特色以传统的壮族山歌、岜夯鸡、千层粑、粽子等风味食品展示及农家乐为主,昔板村特色以壮族的杆栏建筑和秀丽田园风光为主,板榔特色村以河流、泉水、瀑布等山水风光和斗鸡、斗牛行等民俗活动体验为主,西牙村特色以原始壮族杆栏民居和传统的铜鼓舞、牛头舞、手巾舞等传统文化为主,冷水沟村特色以新型壮族民居风格、河流及泉水风光为主。

三、宣传促销措施。

我县利用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和全国公共长假期景区活动安排等机会,把它们推向更广阔的旅游市场,使它们在丰富我县旅游活动内容中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发展。

一是在我县举办的七届“昆明国际旅游节××分会场”活动中,我们把有特色的各族歌舞艺术等集中在活动期间展示,或在“五一”、“国庆”、“春节”三个黄金周期间邀请民间文艺队到坝美景区进行展演。如壮族的跑马、放河灯、沙戏、手巾舞、龙牙歪(牛头舞)、纸马舞、兵器舞、铜鼓舞和民歌,苗族的芦笙舞、爬花杆、射驽、吹枪,彝族的铜鼓舞、弦子舞、长笙舞等,省内外的游客在短暂旅程中对我县的独特民间艺术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感到十分新奇和高兴。

二是把有特色的壮族三月三赶花街、四月接皇姑、七月半放河灯等民族节日向外界宣传,并灵活调整“昆明国际旅游节××分会场”的举办日期,使之与传统节日同时进行,维持民族节日的原生态性。

三是加大对优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提升与保护力度,提高我县民族文化在省内外的知名度。

主要措施有:1、新建铜鼓广场、民族博物馆和柯仲平纪念馆等人文景点,2、改建或扩建莲湖公园、皇姑庙和马蹄井等古迹,3、修复侬氏土司衙署、文庙、护国寺、万寿寺、昊天阁、都天阁等古迹,4、对原有的壮族民间洞经音乐进行编排、整理、创新,组建“壮乡礼乐演奏团”投入旅游市场,5、在部分重大节假日期间,组织我县最具特色的铜鼓舞、手巾舞等民间文艺队到××民族村壮族村进行展演,锻炼其市场适应能力。

四是在我县组织××支部生活摄影协会会员采风、华文作家笔会会员采风、国内百名记者“世外桃源”采风、全省道德研究会会员采风、全国稻作文化研究会员采风、“丽哉,孟僚”壮族文化专题片拍摄等活动,深度挖掘我县各民族的稻作、铜鼓、服饰、民歌、乐器、舞蹈等古老文化,使它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

四、取得的成效。

旅游特色村范文篇10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模式创新

全域旅游作为国家旅游发展战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契合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是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优质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3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文旅部等国家17个部委联合发文出台的《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乡村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施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战略,建设中国全域旅游典范城市,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是关键。本文总结张掖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探索的经验,以及深入挖掘乡村休闲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医养融合、文化教育价值逐渐探索出可复制推广的创新模式,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以期推动张掖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一、创新的模式

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张掖市结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要求,把乡村旅游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与农村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相结合,从具体实践看,形成了“公司+优势产业+农户”的东寨模式、“党支部+公司+合作社+特色产业+农户”的前进模式、“合作社+特色产业+农户”的高庙模式、“公司+协会(合作社)+特色文旅产业+农户”的七彩镇模式和“能人大户带动”的智号模式等有效经验模式。从产业布局看,逐渐探索形成了八种可复制推广的模式。(一)景区辐射型。按照景区规划带村、资产平台带村、基础设施带村、政策扶持带村、市场营销带村、优先就业带村、智慧服务带村的体制,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开发乡村旅游,吸纳贫困村民参与景区管理、项目建设和接待服务。依托七彩丹霞、焉支山、中华裕固风情走廊、马蹄寺、平山湖大峡谷、扁都口等重点旅游景区,开发了临泽倪家营镇南台村、甘州甘浚镇祁连村、山丹县李桥乡高庙村、肃南县康乐镇榆木庄村、民乐县南古镇马蹄村、南丰镇炒面庄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和丹霞七彩镇、丹霞民俗文化旅游村、喀尔喀小镇、马蹄小镇等为代表的景区辐射型乡村旅游产品。(二)城镇依托型。依托城镇人口集中的优势,在城市近郊、乡镇周边建设农家乐以及各类休闲设施,吸引城镇居民休闲度假、消费娱乐。按照“城镇旅游化、景城一体化、全域景区化”要求,推进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建设,整体打造特色小镇,带动百姓参与旅游,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开发以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事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等旅游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甘州区前进村“塞上田园•丝路牧歌”田园综合体、临泽鸭暖镇德源农庄田园综合体、高台南华镇智号村等为代表的田园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三)通道景观型。依托交通干道人流物流密集、区位优越、通行快捷的优势,结合主干道公路建设,集中选择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具有独特风格的村落,建设多处观景台、摄影基地、自驾营基地、户外郊游营地,发展一批乡村旅游专业村或者农家乐,让道路两旁景观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旅游经济廊道。开发以花卉欣赏、自驾摄影、特色餐饮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乐县国家农业公园、甘州区双塔丝路文化村和特色民宿、彩虹山丹城郊田园综合景观带等为代表的通道景观型乡村旅游产品。(四)产业依托型。充分利用张掖林果基地、花卉基地、中药材基地等特色产业优势,集中连片开发玫瑰、牡丹、百合、薰衣草等观光农业景观带,打造品牌农业景观区,建设乡村客栈、民俗等接待设施,开发田园观光型的乡村旅游,配套花卉观赏、婚纱摄影、农家采摘等多种乡村田园游玩活动。开发以“体育+教育+乡村旅游”为代表的民生小镇、以“工业+乡村旅游”为代表的民乐县滨河高原生态科技产业示范园、以“农业+工业+旅游”为代表的红桥庄园等特色产业带动型乡村旅游产品。(五)康养依托型。农村拥有最原生态的自然景观、纯绿色环保的食品、天然形成的生态、最清新的空气、休闲安逸的环境,这些都会让游客住下来,深呼吸,慢生活,体验悠闲的田园生活。同时,开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品农家茶、学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旅游项目,带动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增收致富。开发以打造田园景观,兴建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等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民乐县东寨村金阳光生态休闲园、玉文化康养小镇、高台县中医药康养休闲度假区、甘浚镇丹霞湾生态观光产业园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养生型乡村旅游产品。(六)新业态依托型。依托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精湛的手工艺、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民间艺术等资源,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开发相应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创新旅游业态,形成的书画旅游村、剪纸旅游村、雕塑旅游村以及自驾旅游村、滑雪旅游村等乡村旅游的新型业态,吸引游客参与,推动旅游扶贫。开发以通过搜集和整理历史实物史料,充分展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肃南裕固族民俗度假区、河西民俗文化博览园、普家庄秺候堡文化产业园、山丹县清泉镇祁店村、民乐县单庄村乡村记忆馆等为代表的农耕民俗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七)古镇古村落型。古镇古村是祖辈留下来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先辈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古镇古村的历史角色也正在发生变化。有的走向没落,有的依然发挥着其特有的作用,通过对当地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与运用,有助于古村古镇历史文化的延续,有助于古村古镇历史风貌特色的强化,有助于古村古镇文化传承。开发以恢复重现历史文化遗产,让游客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及民风民俗为主要内容的甘州区古城村屋兰古镇、山丹县硖口古城、骆驼城古遗址历史文化产业园为代表的古镇古村落型乡村旅游产品。(八)田园综合体。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是顺应新时代、新常态发展需求的乡村建设可持续性发展模式。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是多产业、多行业有机融合的整体,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综合体。田园综合体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盈利方式,既有农产品的盈利,也有文旅产品的盈利,这不仅要赚钱,还会形成一个社交群体,由此延伸更多产业链的发展来盈利。从目前运行的甘州区前进村田园综合体和临泽县德源农庄,虽然发展方向是打造城乡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集农产品加工、餐饮、休闲观光、果蔬采摘、农事体验、民宿体验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但只是田园观光型乡村旅游,或是田园综合体的初级阶段。总之,张掖探索的景区辐射型、田园观光型、通道景观型、休闲度假养生型、古镇古村落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等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培育了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甘州区长安镇前进村、碱滩镇古城村、山丹县李桥乡高庙村、高台县南华镇智号村、清泉镇祁店村、民乐县民联镇东寨村、南丰镇炒面庄村、肃南县康乐镇榆木庄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典型,乡村旅游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二、存在的问题

张掖乡村旅游发展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持续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仍面临较多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待加强,乡村旅游服务标准不规范、特色不够鲜明、引入社会资本不够高、融资难度依然很大等困难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规划对接不够,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性。虽然各县(区)都已编制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但大部分并没有按照省上和全域旅游发展的要求,全市区域城乡文化旅游发展一盘棋,一张图,统一进行分项规划设计,有些县(区)乡村旅游有规划,可乡(镇)村旅游规划与市域、县域规划不衔接,存在不匹配不协调的问题,导致乡村旅游建设品质单一、项目雷同,缺乏独特性、吸引力。有些乡(镇)因为旅游产品开发缺乏当地特色,吸引不了企业投资,即便有人愿意投资也因为规模相对较小,很难形成具有明显竞争力的龙头产品。因为没有统一规划,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同质化是普遍性问题,特色不鲜明,模式不创新,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规划先行不到位,导致乡村旅游市场很难满足游客日趋多层次、个性化和高品位的旅游需求。(二)政策扶持力不强,机制不够健全一个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与多个部门单位打交道,比如文旅、农业农村、林田水利、工商税务、环保卫生、交通建设、电力电讯等,而这些部门都是独立办公,要想将这些部门统筹安。排,协调配合难度较大。银行贷款困难,土地使用、建设审批等手续繁杂,资本投入渠道单一。再者,地方财政困难,将政策与资金捆绑使用难度大,经营户得到实实在在支持政策和优惠较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部门联动机制、项目资金支持机制、以及相关的配套扶持机制都不健全。比如,在用地、税费、融资、财政补贴、发展基金、人才等方面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和土地转换政策不灵活。镇村建设与用地保障的政策落实不到位,休闲农业的设施农用地配置和乡村旅游业的建设用地配置的机制不健全等。(三)利益分配不透明,思想认识有误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是要农民从中受益,通过发展旅游产业让农民参与其中,改善人居环境、增加收入。但是现实中一些好的重大旅游项目,都是由文旅公司、企业或开发商经营运作,农民参与度不高。主要是因为乡村旅游项目要有竞争力就要做大、就得有大投入,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精力,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要求较高,而当地农民普遍综合素质与能力都有限,如果进行培训投入也不少,而许多乡村旅游地客流量有限,也没法容纳更多农民参与。同时,不论市民还是政府,或者经营者,对乡村旅游开发认识不足,要么过于乐观、期望值高,要么对乡村旅游的生态属性、客源市场、资源挖掘等认识不深,没有从解决就业、活跃农村经济、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四)本土文化保持不够,乡土气息逐渐淡化。乡村旅游开发的关键是要明确定位主题,要有自然或人文特色突出、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核心吸引物,就是乡村本土民俗文化韵味。但是,随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旅游文化底蕴不深、发展模式单一、主题特色不明、可持续性不强等深层次问题也日渐明显。乡村旅游最大的吸引是不同于城市的民俗风情、休闲的农村环境,以及儿时特有的乡情记忆。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面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农家小屋已被高楼替代,特色小镇已失去地域特色,南北不分,有些乡村在改造过程中,在景观设计、道路建筑、房舍风格、用材用料都趋于洋化,导致乡村不洋不土,没有了乡村本色。游客到乡村感受不到乡土味、享受不到淳朴的民风民俗、欣赏不到农家才有的乡情乡愁。许多乡村旅游景区新农村、新社区亮点很多,但乡村特有的韵味不再,乡土气息的吸引力逐渐弱化。(五)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财政支持力度不够。乡村旅游发展在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的比例偏低,财政对乡村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不够,导致对乡村旅游项目周边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太阳能路灯、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和对品牌创建、节会活动、对外宣传促销、旅游商品研发打造力度不够。同时,张掖各县乡财力有限,想要提高乡村旅游投入也是有心无力。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落后的基础设施,许多游客看到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强人意的停车场、洗手间,驻留游玩的意愿也会随时改变。还有些乡村旅游资源长期处于闲置,缺少企业或集体经济的投入,小规模经营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乡村旅游开发经营机制灵活主动性不强。(六)专业人才数量不足,从业人员培训不够。目前,张掖从事旅游行业的专业人士本来就不多,而从事乡村旅游的专业人员就更少,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普遍存在专业人才数量紧缺、素质不高的严重隐患。为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增收问题,不少乡村旅游项目和景点经营管理人员为当地村民,综合素质不高,用人制度、经营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由于有些乡(镇)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过多关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而对软件、农村旅游人才培训配套机制没有跟上。这些问题致使张掖乡村旅游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游客不满意投诉现象时有发生。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张掖乡村旅游在发展推进中困难较大。市委、市政府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定的《张掖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提出,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及演变趋势,按照集聚提升、城乡融合、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有序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三、发展方向与总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