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6 15:30:25

旅游人才

旅游人才范文篇1

一、*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旅游业发展较迟,旅游局于1999年10月成立,旅游业从2002年开发石林以后才正式启动,旅游人才队伍尽管发展很快,但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现代化旅游休闲城市”目标相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仍然较为薄弱。“发展旅游,规划先行”,旅游规划在旅游开发和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编制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规划,才能有效地促进旅游业健康有序、科学合理发展。要做好旅游规划,首先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旅游规划设计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市这方面力量虽有所加强,但总体上仍然较为薄弱,具体从事规划设计的力量明显不足,特别是高素质专业人才偏少,学科带头人更是凤毛麟角。

(二)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服务质量与专业人才两个方面。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总体偏低,特别是宾馆饭店中,服务员大多来自外地,文化水平只达初中甚至初中以下学历,会外语的服务员几乎没有,影响了饭店业的服务质量。另外,缺乏专业人才,如旅游市场营销、景区设计规划、广告设计、计算机等专业人才较为短缺;旅游系统的高级管理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

(三)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大。与其它旅游先进城市相比,广安没有旅游专业方面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缺乏必要的人才培育基地,人才的再教育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受地域、经济、政策、体制等方面的制约,人才引进缺乏有效办法,难以引进高学历的有识之才。

(四)人才流动的体制问题较为突出。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加之受编制等因素影响,旅游人才流动仍受诸多因素制约,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好。同时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二、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摆在旅游工作的突出位置。要建设高品位的旅游城市,关键是能不能造就和聚集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因此,必须从全局高度,深刻认识人才资源开发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市委、市政府应当加强对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的领导,大力宣传人才引进、培养及使用方面的政策,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求贤若渴、惜才如金的良好氛围,使人才如鱼得水、安心创业、事业有成。贯彻“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原则,真正做到关心人、爱护人、理解人、信赖人,形成一个“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

(二)明确现阶段我市旅游人才引进工作的重点,出台实质性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大力引进我市当前急需的旅游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而当前我市旅游业发展又急需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才,要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引进人才,借助外来智力来弥补本地人才的不足。

1.突出我市旅游人才引进的重点。根据我市旅游开发和发展的需要,当前人才引进的重点是:旅游规划设计人才,包括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人才,担任政府旅游、城市建设方面的顾问;紧缺的专业人才,如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管理、景区规划、宣传促销、理论研究方面的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2.出台有吸引力的旅游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要想集聚人才,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同时出台在购置住房、子女就学、医疗保险等基本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的配套措施。在人才使用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欢迎柔性流动,使人才可以不迁户口,不换单位,不挪行政隶属关系,只要为我服务就可享受与本地常住户口人员各方面同等待遇,给优秀人才创造鱼和熊掌兼得的机会和条件。

(三)加快人才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才队伍。

1.采取有效措施着重培养和造就旅游系统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导游员队伍。一是要培养和造就旅游系统高素质的领导人才。旅游建设和发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作为旅游系统的领导者不仅要具备优秀的管理才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旅游专业知识。所以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要有目的地选拔年轻的有培养前途的专业人才从事旅游建设管理工作或到旅游业发达的城市挂职学习,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的领导人才。二是要培养、造就和集聚一批短缺的专业技术人才。要通过多种途径吸收大中专毕业生到*工作,补充新鲜血液;要大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到重要技术岗位锻炼,使其早日成长。同时制定和完善各项制度,使专业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三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企业管理者队伍。要加紧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的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的企业家,切实加强对后备人才的开发和培养。要鼓励优秀的青年到生产第一线去,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成长。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培养一支能够适应国内外竞争需要的旅游企业管理者队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四是要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导游员队伍。导游员是旅游行业的窗口,要大力加强对导游员队伍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政策法规、服务意识、导游技能的培训教育和导游工作实践的磨练,适时组织导游员的各类评优和大赛,优化导游队伍结构,提高导游队伍素质。

2.加强在职专业技术人才的再教育。要制定计划,加强以“新理论、新信息、新技术、新办法”为主要内容的现有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扩大和完善继续教育网络,鼓励他们通过函授、自学、长短期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学习先进专业知识,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加强和国内各大名校以及其它一些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的联姻,主动上门,加强合作,争取在*建立分支机构、研究基地和实践基地,专门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

(四)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运行机制。要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才资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推进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的开展,形成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

1.解放思想,开放旅游规划设计市场。针对我市规划、设计力量不足和旅游人才队伍的现状,我市以后的旅游开发和建设市场必须对外开放,对重要规划设计和重要建筑设计要面向全国甚至国外开放,公开招投标。只有这样才能引进先进的设计理念,引进先进的施工队伍,引进先进的管理水平,借助外来力量提高我市旅游建设和规划的水平。

2.改革人事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以市场为基础配置人才资源,才能既使用人单位优化其队伍的整体结构,又使优秀人才通过自由择业而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同时,还要制定和实行平等竞争的用人政策,坚持量才录用的原则,大胆选拔和任用年轻的优秀人才,不搞论资排辈,使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旅游人才范文篇2

一、培训目标

紧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的主线,围绕2018年我县旅游工作总体部署,以发展优质旅游,推进全景、全域旅游建设为主要目标,重点在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涉旅行业安全生产、旅游宣传推介方面进行培训。今年拟举办旅游解说员培训和旅游从业人员网络培训各1期,合计培训100人次以上。

二、培训形式

以集中培训为主,邀请:旅游营销、景区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规划等方面专家授课,提升我县旅游宣传、政务解说、景区运营水平。为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增加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率,今年拟新增网络在线培训形式。具体为通过“县旅游”微信公众号、“旅游”头条号、微信群及我县旅发委设立的其它宣传平台,分享景区景点建设、管理、运营、宣传营销方面优秀案例,聘请专家在线讲课、在线答疑,组织人员在线讨论等形式,并根据培训进度,在适当时间安排政务解说大赛、旅游攻略比赛、宣传推介活动创意赛等形式检验培训效果,使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对象等覆盖面更深、更广。

三、培训计划

(一)旅游解说员培训

时间:2018年5月

培训形式:集中培训

培训对象:各乡镇场、有关县直单位、各旅游景点景区、宾馆及各涉旅企业从事旅游宣传及解说的干部约60人。

培训内容:县县情、县旅游资源、景点景区解说,旅游宣传等。

(二)旅游从业人员网络培训

时间:2018年5月—2018年10月

培训形式:通过微信群、在线直播平台等进行网络在线培训。

培训对象:各乡镇场分管或直接从事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工作人员等约50人。

培训内容:全域旅游相关理论知识、乡村旅游点优秀案例解读、景区景点运营、涉旅行业安全生产知识、旅游宣传营销等。

四、工作措施

为确保旅游人才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制定如下工作措施:

1、各乡镇场必须明确旅游工作分管领导及工作人员,并及时根据县旅发委安排派员参加各类培训,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培训任务。

旅游人才范文篇3

一、国际旅游教育的特点

1建立起了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旅游教育与研究在发达国家正日益受到重视,例如在澳大利亚有四分之三的大学开设了旅游学课程,不仅如此,原有的专业也在扩大规模。在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提供旅游及相关学科的大学数目持续增长,目前有近280所大学开设了学士学位以上的旅游学位课程。日本也在2006年4月成立了大阪旅游大学,这是日本的第一所专门从事旅游教育的大学。

2旅游教育与研究向名校渗透

发达国家的著名高等院校越来越关注旅游教育与研究。如在全美排名前12所世界著名的大学,有10所大学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始对旅游现象进行了研究。应该说旅游教育和研究在美国是日渐繁荣且向高水平发展,旅游的学术地位在不断提升。

3重视师生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

发达国家旅游教育十分重视教师的实践经历,如美国的大学在教师的聘任上,拒绝缺乏实践经验、空洞的理论家,对教师的选拔除了基本的学历要求之外,还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同时拥有所授课的产业背景和相应的资格证书。这种对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也转向学生。美国招收的研究生在入学之前,一般都有3~4年的工作经验。著名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要求本科生在入学前必须具备1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历,否则要先进行半年以上的学前培训,而研究生则必须具备至少两年的全职工作经验。他们认为,只有如此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具有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的旅游管理行家。

4建立起多层次的培训体系

如美国希尔顿饭店管理集团与休斯顿大学合作举办希尔顿饭店管理学院。日本最大的旅游公司日本交通公社、泰国的达仕泰尼集团都有专门培训员工的旅游大学。行业协会或者开展培训及资格认证工作,或者开办自己的旅游教育机构,如美国饭店业协会下设教育学院、瑞士饭店协会创建洛桑饭店管理学校,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及培训机构之一。可以说,发达国家的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形式、交叉式的培训网络结构。

5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

发达国家旅游教育的特点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以瑞士旅游教育为例,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能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目标是:“为全球培养21世纪款待业的领袖”;日本大学的旅游教育不断朝向国际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促使学生对国际社会的了解,增强国际旅游合作能力。

二、我国旅游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整体功能发挥不足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政府、企业与旅游教育机构的各自单方面努力日趋增强,但以政府或行业协会为主导、多方共同研究旅游人才培养的合作体系尚未形成,整体功能发挥不足。特别是行业协会服务、协调、监管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2学科地位不高、高层次旅游教育实力不强

我国目前的旅游教育处于“大产业、小专业”的境地。由于学科地位不高、优秀师资流失、缺乏学术或学科带头人、旅游专业特色被他强势专业所掩盖,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甚至知名大学的旅游专业面临着停止招生或招生规模下降等不容乐观的局面。另外,我国虽有研究生、本科、专科(含高职)和中等职业教育四个层次,旅游院校层次结构总体趋于合理,但在所有旅游院校中,接受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生数只占10%左右,而接受专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约占90%。旅游专业高层次教育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大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

3师资专业化程度不高,实践能力不强

目前从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院校师资来源有一半以上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或“半路出家”,从其他专业“转行”的,没有行业背景或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不到15%。而从国外院校师资队伍的情况看,发达国家从事旅游教育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普遍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有的几乎达到100%。

三、加快旅游人才培养的建议

为适应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面对旅游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旅游人才培养,我们建议:

1构建“大旅游教育”的新格局,发挥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效益

旅游业是大产业,大产业需要大教育。因此,从国家层面,可以考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在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给予旅游教育必要的支持,同时在宏观上更好地引导旅游业人力资源发展,为人力资源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政策和制度的保障;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服务、协调、监管的功能,广泛参与旅游教育及研究活动,开展培训及资格认证工作;旅游企业与高校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承担研究课题,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和富有行业经验的师资,双方互利互惠。由此,旅游行政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等多方联动,优势互补,形成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大旅游教育”格局。

2设置独立建制的旅游学院(大学),引领全国旅游教育的发展

根据行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建议在“十一五”期间设置3~4所独立建制的旅游本科学院(基本条件具备者可选择1或2所经“改造”直接设置为具有硕士或博士招生资格的旅游学院或旅游大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行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压力。这些院校除自身培养高层次的旅游人才外,还可以引领全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旅游教育的发展。

3构筑旅游教育研究平台,建立旅游师资培养基地

建议设立国家和地方两级专门的旅游教育研究机构,筹建全国性的研究旅游教育学术团体——中国旅游教育学会,为旅游教育提供研究与交流平台。结合旅游教育实力和特色,分区域、分步骤、分层次地在我国设立若干旅游师资培养基地。从师资这一源头要素上保证旅游教育的整体质量。造就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能胜任旅游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4积极开展旅游教育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人才

旅游人才范文篇4

一、国际旅游教育的特点

1建立起了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旅游教育与研究在发达国家正日益受到重视,例如在澳大利亚有四分之三的大学开设了旅游学课程,不仅如此,原有的专业也在扩大规模。在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提供旅游及相关学科的大学数目持续增长,目前有近280所大学开设了学士学位以上的旅游学位课程。日本也在2006年4月成立了大阪旅游大学,这是日本的第一所专门从事旅游教育的大学。

2旅游教育与研究向名校渗透

发达国家的著名高等院校越来越关注旅游教育与研究。如在全美排名前12所世界著名的大学,有10所大学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始对旅游现象进行了研究。应该说旅游教育和研究在美国是日渐繁荣且向高水平发展,旅游的学术地位在不断提升。

3重视师生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

发达国家旅游教育十分重视教师的实践经历,如美国的大学在教师的聘任上,拒绝缺乏实践经验、空洞的理论家,对教师的选拔除了基本的学历要求之外,还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同时拥有所授课的产业背景和相应的资格证书。这种对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也转向学生。美国招收的研究生在入学之前,一般都有3~4年的工作经验。著名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要求本科生在入学前必须具备1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历,否则要先进行半年以上的学前培训,而研究生则必须具备至少两年的全职工作经验。他们认为,只有如此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具有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的旅游管理行家。

4建立起多层次的培训体系

如美国希尔顿饭店管理集团与休斯顿大学合作举办希尔顿饭店管理学院。日本最大的旅游公司日本交通公社、泰国的达仕泰尼集团都有专门培训员工的旅游大学。行业协会或者开展培训及资格认证工作,或者开办自己的旅游教育机构,如美国饭店业协会下设教育学院、瑞士饭店协会创建洛桑饭店管理学校,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及培训机构之一。可以说,发达国家的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形式、交叉式的培训网络结构。

5重视国际化人才培养

发达国家旅游教育的特点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以瑞士旅游教育为例,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能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敢于挑战现代旅游业跨国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目标是:“为全球培养21世纪款待业的领袖”;日本大学的旅游教育不断朝向国际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促使学生对国际社会的了解,增强国际旅游合作能力。

二、我国旅游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整体功能发挥不足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政府、企业与旅游教育机构的各自单方面努力日趋增强,但以政府或行业协会为主导、多方共同研究旅游人才培养的合作体系尚未形成,整体功能发挥不足。特别是行业协会服务、协调、监管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作用。

2学科地位不高、高层次旅游教育实力不强

我国目前的旅游教育处于“大产业、小专业”的境地。由于学科地位不高、优秀师资流失、缺乏学术或学科带头人、旅游专业特色被他强势专业所掩盖,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甚至知名大学的旅游专业面临着停止招生或招生规模下降等不容乐观的局面。另外,我国虽有研究生、本科、专科(含高职)和中等职业教育四个层次,旅游院校层次结构总体趋于合理,但在所有旅游院校中,接受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生数只占10%左右,而接受专科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约占90%。旅游专业高层次教育远不能满足旅游业大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

3师资专业化程度不高,实践能力不强

目前从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旅游院校师资来源有一半以上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到校任教,或“半路出家”,从其他专业“转行”的,没有行业背景或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不到15%。而从国外院校师资队伍的情况看,发达国家从事旅游教育的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普遍占教师总数的50%以上,有的几乎达到100%。

三、加快旅游人才培养的建议

为适应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面对旅游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为加快旅游人才培养,我们建议:

1构建“大旅游教育”的新格局,发挥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效益

旅游业是大产业,大产业需要大教育。因此,从国家层面,可以考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整合各类资源,在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给予旅游教育必要的支持,同时在宏观上更好地引导旅游业人力资源发展,为人力资源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政策和制度的保障;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服务、协调、监管的功能,广泛参与旅游教育及研究活动,开展培训及资格认证工作;旅游企业与高校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承担研究课题,企业为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和富有行业经验的师资,双方互利互惠。由此,旅游行政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院校和旅游企业等多方联动,优势互补,形成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大旅游教育”格局。

2设置独立建制的旅游学院(大学),引领全国旅游教育的发展

根据行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建议在“十一五”期间设置3~4所独立建制的旅游本科学院(基本条件具备者可选择1或2所经“改造”直接设置为具有硕士或博士招生资格的旅游学院或旅游大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旅游行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压力。这些院校除自身培养高层次的旅游人才外,还可以引领全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旅游教育的发展。

3构筑旅游教育研究平台,建立旅游师资培养基地

建议设立国家和地方两级专门的旅游教育研究机构,筹建全国性的研究旅游教育学术团体——中国旅游教育学会,为旅游教育提供研究与交流平台。结合旅游教育实力和特色,分区域、分步骤、分层次地在我国设立若干旅游师资培养基地。从师资这一源头要素上保证旅游教育的整体质量。造就一支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能胜任旅游人才培养任务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4积极开展旅游教育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旅游人才

旅游人才范文篇5

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1979年为适应当时旅游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我国第一所旅游高等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开端。此后的几年里,国家旅游行政部门先后投资,和大连外国语学院、杭州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长春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后来转为国家旅游局直属院校)等8所高等院校联合开办了旅游系和旅游专业,逐渐形成了涵盖大专(高职)、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三个培养层次的较为完善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受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的影响,许多地方高校和部委院校也相继在原有相关学科基础上,组建或新建了旅游系和旅游专业,旅游高等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体系也更趋完整(黄松山,2001)。30多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经历了三次跳跃式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8年的探索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以国家旅游教育机构先后与8所高等院校联合开办旅游系或旅游专业为代表,为适应我国旅游业由外事接待型向经济效益型的转变作了大量人才培养的开拓性工作。还和各地方联合开办了培训在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中心,主要以南京金陵旅馆干部培训中心和天津旅馆干部培训中心为代表。这些高等院校和成人培训中心“为适应我国旅游业由外事接待型向经济效益型的转变做了大量人才培养的开拓性工作”(赵杰,2006),“20世纪80年代中期恰好是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重组的浪潮期,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关注,旅游专业教育开始纳入到高等院校'试办'的议事日程,标志着旅游高等教育进入了探索性发展时期”(田里等,2007)。第二阶段。1989-1996年的规模化发展时期。这个阶段,旅游产业化的进步引起了各级各类高校的注意和兴趣,纷纷涉足旅游教育,高等旅游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天女散花式”地开办起来,实现了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办学数量的规模化扩张。这个时期,以南开大学、杭州大学等高校旅游系为代表,加快了我国高等旅游教材的编著和对国外旅游理论著作的译介工作,形成了指导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理论轮廓。以中科院地理所、北京大学等为代表,把地理学、区域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触须延伸到旅游教育,开始了旅游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把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第三阶段。1996年以来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逐渐增大,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界范围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对旅游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质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旅游高等院校开始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当然,这一时期旅游高等院校的数量仍然在继续增加,所不同的是,旅游高等教育界在量的发展基础上开始注重质的发展。二是旅游专业的学科地位得到确立。1996年12月,教育部在全国工商管理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增设了“旅游组”,表明旅游高等教育开始纳入教育部的管理范围,旅游高等教育正式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三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了云南大学和陕西师大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的申请,中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建立起了从专科一直到博士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至此,旅游高等教育完全进入到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时期(严俊俊,2010)。

二、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已取得的成就

(一)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初具规模

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旅游业开始发展起来。与此同时,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开始起步,虽然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亦是比较迅速的。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已经初具规模(见表1)。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拥有了自己的旅游高等教育。2010年全国旅游院校在校生首次突破100万人,达到108.6万人,比上年增加13.4万人,增幅为14.06%。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数为59.6万人,比上年增加9.8万人,增幅为19.6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为49万人,比上年增加3.6万人,增幅为7.97%。

(二)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格局已经形成

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由最初的北京旅游学院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两家发展形成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格局。办学渠道有国家投资、企业办学、中外合资、民间办学等多种形式,办学方式有旅游院校、大学办系、企业设校、自学高考、民校办班和委托培养等多种多样(蔡万昆,1997)。而在教育层次上已经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教育体系。2010年全国高等旅游院校在校生按学历来看,研究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0.88%,该学历中旅游管理专业占64.37%,旅游外语专业占14.98%,其他专业占20.65%;本科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38.14%,该学历中旅游管理专业占48.93%,旅游外语专业占8.91%,其他专业占42.16%;大专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60.97%,该学历中旅游管理专业占47.68%,旅游外语专业占12.33%,其他专业占39.99%。

(三)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渐成体系

在旅游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各旅游院校为培养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都认真地研究了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学科建设,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采用多种形式编写教材、教学大纲和教案。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了旅游外语、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餐饮管理、旅游财会、旅游经济、旅游规划、物业管理等多种专业相结合的学科体系。教材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各旅游院校正式出版的各种专业教材近百种,初步适应了旅游高等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教师队伍逐步壮大

教师,特别是各专业课教师是旅游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在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的推动下,各旅游院校纷纷采取多种措施,培养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教学水平。如最初的北京旅游学院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其专业课教师只有10多人,杭州大学旅游系则只有3-4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各旅游院校的师资队伍大多已经建立,初步形成了多专业、多学科、多层次的师资结构。2010年,全国旅游院校专职教师总数为4.4万人,比上年增长3.49%,其中高等院校专职教师数为2.4万人,校均24人;中等职业学校专职教师数为2万人,校均20人。

(五)为国家输送了大批旅游专业人才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深入发展,简单的旅游培训已经难以满足旅游业对于人才无论是在量上还是质上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旅游高等教育应运而生,成为旅游高级人才的主要供给渠道,这些人才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了旅游行业一股重要的力量。由此可见,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已经成为高层次旅游人才的主要供给渠道。除此之外,旅游高等教育系统也成为了我国旅游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我国的旅游业得以如此快速、持续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旅游高等教育系统对旅游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旅游理论的深入研究,其中旅游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体系尚未独立,专业设置缺乏规范

旅游活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环境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同背景的学者纷纷从其各自的学科领域对旅游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往往只能揭示其某个侧面和部分特点,难以形成系统化的体系。而且,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学者们从事旅游研究更多重视应用方面,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却很少涉足。因此,长期以来,旅游学都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没有形成共识,因而未能有效的建立旅游分支学科,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旅游学科体系的建立。1998年以前,我国旅游专业学科目录中,没有“旅游学”这个学科名称,只有“旅游经济”这个二级学科。在1998年后,旅游经济作为专业在国家教委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被勉强保留但改为“旅游管理”,隶属于管理学学科门类下面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谢彦君,2004)。这一调整使得旅游专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另外,一些高校由于社会对传统学科,如历史、中文、地理等人才需求量的下降而向外扩展进行自救,在这些学科下开设旅游专业,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由于课程设置、师资的依赖性、附属性,从而使其不具有独立的专业性。目前,有关旅游的二级学科(专业)往往依附于其他一级学科,如“旅游经济学”依附于“经济学”,“旅游地理学”依附于“地理学”下的“人文地理学”或“自然地理学”二级学科下,作为专业方向而存在。在我国研究生招生目录上,一些二级学科竟然涵盖了根本包涵不了的专业方向。如将“旅游环境保护”放在“自然地理学”下,给人以不和谐的感觉,因为“旅游环境保护”涉及的学科众多,不是一个“自然地理学”就能涵盖得了的。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旅游专业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所以只能“寄人篱下”。我国高等院校采用在各学系中设置确定的专业,是基本沿袭前苏联实行的专识教育体制。而实行通识教育体制的美、英和西欧等国高等院校,一般都不强调设置确定的专业。所以,仅就专业设置而言,本身就包含着一个教育体制与现代化建设及市场经济发展间相适应的因素。由于专业设置需经受一定时间的实践检验,现有的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科的覆盖面存在着一定的盲区,专业建设尚无一个适合我国的科学性划分规范(王红主,1994)。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链的延伸,其活动领域、经营范围不断扩展,并逐渐走向多元化,因此对各级各类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尤其是新兴的会展类、规划类、旅游地管理类等人才。一些院校和旅游专业也试图通过扩大其专业的内涵,或改用较为概括的专业设置形式来寻求解决。但因现有专业的转化较慢,以及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招生预测与毕业需求间存在差距等客观因素,旅游新领域、新项目急需的人才仍然显得缺位,而传统性人才已经趋于饱和。旅游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个如何尽量避免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而遵循客观实际开展“学以致用、学用一致”的专业设置问题(赵杰,2006)。

(二)教育规模效益差,培养目标不明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高等教育走的是“外延扩张型”的发展道路,其特点是在原有院校相关系科的基础上新建或者组建旅游专业,多少带有求生、转行、从众的心理,从表2的数字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10年,旅游高等院校增长了近4倍,但平均规模却少有变化。这种“外延扩张型”发展的结果是,因教育经费的限制和新成立的旅游系科刚刚经过“蜕变”后的稚嫩性,整个旅游高等教育质量只能在低水平徘徊,大多数旅游高校远远不能达到办学的规模效益,有限的教育投入在不经济的规模下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教育投资的效率很低,同时也使得旅游专业在综合性院校中的地位得不到提高,在旅游专业建设方面难以得到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几乎所有的旅游院校都集中在同一层面上培养相同类型的人才,不论是高职、大专还是本科的培养模式,几乎都是技能型的服务人才,只不过本科生多了一些囫囵吞枣的理论和管理知识,但这些知识又缺乏实践锻炼,因此进入工作岗位之后只能是从基层干起,这就导致了旅游院校大专生、本科生频繁跳槽,甚至脱离旅游行业,造成旅游教育资源的浪费。大批旅游企业缺乏中、高级管理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过剩,而旅游高等院校的学生又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这种现状就是由于旅游教育层次定位模糊,没有对旅游人才市场进行细分,没有找准自己办学的市场定位引起的。

(三)课程体系不完善,整体优化水平不高

首先,课程设置混乱,内容重复。由于我国旅游教育发展较晚,绝大多数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是由其他专业、学科转向而来,如地理、历史、中文等,因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带有依附专业、学科的诸多痕迹,课程设置混乱,无统一规范,缺乏地位突出的主体课程和明确的学位课程。如外语专业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地理专业倾向于景区地质地貌,虽各有特点,却忽略了旅游专业自身的规律。大量课程的重复性内容多,知识混乱,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其次,课程体系呈现“大而全,小而全”的特点。凡是与旅游有关的课程都尽量涵盖,但由于缺乏内涵,许多课程看似华丽,实则空虚,给人以皮毛之感,学生对此感受往往是“什么都学了一点,什么都学不透,不知道该学些什么好”难怪有人曾这样比喻旅游课程:“旅游好比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装”。再次,课程设置的滞后性。多数旅游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未能跟上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未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相应调整所设课程,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这也是造成旅游人才供需矛盾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旅游教材内容滞后,层次比例不协调

旅游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以教材质量为基础,而教材的内容应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吸收、融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理论、新技能和新方法。但由于经费不足,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以及教材建设组织不力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许多旅游高校仍在使用陈旧、过时的教材,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出版的大多数旅游教材都是从其他学科照搬过来的,只不过是在其前面加上“旅游”二字,没有形成旅游学的学科体系,而且教材内容逻辑递进关系不清,相互重复。因而,旅游学界至今也没有一本公认的旅游学教材。目前市场上出售的旅游教材很大一部分(近一半)是面向高职、中专教育的,此类教材占到了教材总数的48%,这类教材主要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知识;居于第二位的是面向本科和专科教育教材,这类教材较多涉及理论性知识的传授,此类教材占教材总数的39%;排在第三位的是自考和成人教育类旅游教材,所占比例为8%,这类教材与面向本科、专科的教材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数量最少的是面向研究生教育的旅游教材,这类教材仅占教材总数的5%。以上数据表明,我国旅游教材的供应基本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层次结构,即面向高校本科和专科、普通职业技术学校这两大教育体系的教材供应量很大,共占所有类型教材的83%。面向研究生教育和面向自考及成人教育的教材相对较少(杨培玉、李险峰,2006)。

(五)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师资是旅游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旅游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产业,需要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专业师资队伍。虽然,近些年我国出现了一批学有所长的专家、学者,但是与旅游高等教育规模化的发展需要以及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对旅游高等教育师资的要求,差距很大,而且也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兼具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缺乏。由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晚,各校的旅游专业多由外语、地理、历史等专业转轨而来,因此大多数专业师资都是“半路出家”,由这些学科转行过来教旅游。尽管很多学者,教师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积累了较丰富和系统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旅游行业必要的实践经验,因而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而新近毕业于旅游院校的年青教师既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功底也不够。这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也造成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一些与旅游业发展联系紧密的课程要么开不出来,要么开出来却因为教师专业水平不够讲不出实质内容,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未来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其次,教师科研薄弱,方法落后。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两大任务,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旅游科研水平的提高。然而目前,旅游高校的科研风气不浓,许多年轻教师不愿从事科研工作,尤其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而从事科研的教师,研究工作仅仅局限于图书、期刊等二手资料,很少走出校门去研究旅游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科研成果很少能转化为生产力,最终走入科研与旅游业发展不协调的怪圈。再次,师资评估体系的滞后。目前,我国师资评估体系主要是参照两方指标,一方面是学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这是师资学历标准。另一方面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这是师资评估的绩效标准。绩效标准又以论文与研究课题构成主要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师资队伍组成唯一途径是高学历,目前高等院校中几乎非博士不能进入。晋级的途径是研究成果,主要以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为主。这样的评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由于旅游高等教育是以应用型与技能教育为主,因而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教师,要胜任应用型和技能型教育为主的旅游高等教育教学,存在知识与能力结构的缺陷。这种缺陷又直接导致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与旅游产业发展严重脱节(彭青、程露悬,2004)。

(六)教学模式落后,缺乏现代化意识

我国部分旅游高等院校仍在沿用“以课堂讲解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学校缺少实践场所、专业教学设备和条件。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在课堂上接受较抽象的理论知识,所学内容与实际差距较大。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动地依附于教师,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中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偏重课堂理论教学,对实践环节的教学重视不够,行业性不明显,缺乏多样化和针对性。如“导游实务”、“前厅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等课程仍然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没有真正旅游体验、训练和实践机会。面对旅游业这样一个现代性的开放产业,旅游高等教育如果不注重引入现代化的教学、实验手段,不注重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就不能达到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提高理论及能力的教学目的。

(七)实训基地建设落后,校企间沟通少

旅游业是一个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行业,它的行业特殊性要求旅游高等院校必须摒弃“闭关自守”的发展方式,要“对外开放”、走出校门、联系企业。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致命弱点就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十分薄弱,具体表现在:一个是校企合作十分少,另一个是实训基地建设比较落后。在国外,这两方面做得都比较好,如希尔顿饭店集团和休斯敦大学之间合作所成立的希尔顿酒店管理学院,学院为集团提供理论支持,集团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锻炼和实践机会,两者相得益彰。在实训基地建设上,瑞士的“店校合一”尤为突出,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就相当于一座酒店,大堂、前台、餐厅、会议室等一应俱全。我国很少有院校和企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都是“关门唱戏”,和外界行业的交流与沟通少之又少,一些学校最多只是偶尔聘请行业专家作些形式性的讲座,讲座的过程中双向交流比较少,因此老师和学生对行业的最新动态也还是了解得很少。在实习基地建设上,学校安排学生实习随意性比较大,没有长久固定的实习点,往往把今年的学生安排在这个点,明年的学生又安排到另外一个点。这对于学校自身来说很难发现和改进自身的教学缺陷,长远来说对学生也是不利的。建立一些长期合作关系的实习基地可以增进旅游企业和学校之间的交流,在双方良好关系的基础上,旅游企业对实习生也会比较关心,发现问题也能及时进行指导并且纠正。而那些变动性比较大的实习点往往出于营利的心态,将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唤,只关心工作数量而不会在乎学生的工作质量,这对于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是非常不利的。

旅游人才范文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作为支撑。因此,如何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是旅游高职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与现状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国。纵观当前我国旅游业管理人才现状,首先,从数量上看,尽管有高速增长趋势,但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旅游业从业人员数量少,专业人员不足,相当数量的旅游企业在旅游旺季到来时,经常用非专业人员临时兼职,造成服务质量下降,制约了旅游业发展。其次,从质量上看,由于专业人员缺乏,导致其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突出表现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高素质的开发、管理和决策型人才。一些初高中毕业学生成为从业人员中的主力,而受过专门训练的高职技能人才在产业中的比重较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旅游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行业行政管理部门重行业管理、市场促销、旅游规划,轻人才培养,没有形成一整套吸引.使用、开发人才的机制,造成高素质人才留不住,而旅游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二是旅游企业人才短缺与相关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共存。由于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教育理念不适应市场需求,总想培养“全才”,与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不对路,专业设置宽泛,学生专业能力不突出,进入社会后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员,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员的培养将成为我国旅游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离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想

(一)培养目标定位:高职教育应遵循“人才层次的高级性;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的原则,以“培养适应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与创新精神。”作为培养目标。

(二)专业定位:要认真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树立市场意识,主动适应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解决好专业口径的宽与窄的问题,设置复合型专业,拓宽学生的就业适应面-三是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的关系。不仅要满足现在的需要,也要考虑到未来的需要。因此,专业定位要坚持以应用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本份,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三)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为宗旨,从知识、技能、素质等3个方面对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构建。

三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是学历教育与认证教育相结合。强化对学生的认证教育,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既有学历证,又有职业资格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以展示高职学生的特长。

二是基础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法律基础与道德修养等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各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从而保证职业道德教育3年不断线t通过系列讲座、社会实践、就业指导、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是技能培养与项目实作相结合。充分利用校企结合、产教结合模式,使每位学生在专业课程后都将有一定的时间参加实际项目顶岗锻炼,要求学生分组分工并合作完成特定的项目。通过实际项目的实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技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是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整个改革的重点。其思路就是将目前以学科为主的教育模式,改为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主的教育模式,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中心,根据培养目标来决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打破“三段式”课程模式(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按照理论课与实践课两条主线齐头并进、有机衔接的新模式制定教学计划。

二是在进一步完善教材的同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1)鼓励教师创造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在知识结构、学习习惯、认知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为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鼓励教师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特点,灵活采取课堂讲授、学生讨论、专题辩论、模拟操作、实操演练、业务知识及能力竞赛等方式实施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是考核模式的改革。(1)综合考核;是对学生的全方位考察,即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除考核知识点外,还应包括: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学生完成课程任务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口试:考核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把握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上。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的现场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3)技能考核:对于操作性课程,最好的考核方式就是评价学生所做的作品。这种考核方式可大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具备技能培养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保证高职旅游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创造机会安排专业教师到旅游企业开展调研,加强教师对行业的认识,了解社会需求,从而调整和指导教学。另一方面,聘请行业协会代表和旅游企业专家为学生授课或开展讲座。除此之外,还应努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互派访问学者,以提高高职旅游教育的国际水平。

五是走产学结合道路,建立实习实训基地。首先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联合,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顶岗学习,通过在企业的见习、实习,适应未来岗位的职业要求。其次采用合作办学形式,按照用人单位需求,结合学校专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计划,开设专业课程。再次,是要积极参与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活动,如各种旅游节庆活动,利用黄金周、周末及其它旅游旺季到旅游企业单位工作,并积极争取参与地方大型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实践证明,旅游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企业。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旅游高职教育的特色,是旅游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旅游人才范文篇7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人才培养;高素质

农民学历提升工程作为乡村产业的新业态[1],以休闲娱乐、健身康养、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为内容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迎合了现代人向往青山绿水的精神需求,为城市居民打开了一扇栖居田园的门,为乡村产业振兴开辟了一条新路径[2]。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态势相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专业人才整体供给不足,因此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扩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规模。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自2016年开始整合资源,联手推进,开展了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社会各方高度关注[3]。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休闲农庄经营管理)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班面向北京郊区,招生对象主要面向乡镇农业科技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园区(农家乐)经营人员等,实行全日制学历教育,学制3年,考核合格后获得高职高专学历。此项工程的实施为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创新了培养模式。笔者分析了现阶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人才现状以及培养途径,并针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2016、2017、2018、2019级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休闲农庄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为今后该工程的实施与推进提供参考。

1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现状

1.1管理型人才缺乏,服务型人才所占比重过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掌握种植、加工方面的知识,又要懂得营销的策略和技能;既要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又要了解旅游接待服务方面的规范和要求。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园区、农庄、民宿的从业人员大多数由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来,受教育程度较低,且服务型人才较多,管理型人才相对缺乏[4]。1.2新业态技能人才缺乏,旧业态人员流失严重。随着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业态融合趋势明显,共享经济、互联网众筹、在线直播等形式风起云涌,掌握新媒体、电子商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跨界、复合型人才为社会急需[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进一步细分,类型越来越多,森林课堂、亲子农业、葡萄酒庄、中医药文化旅游项目、高端乡村民宿等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森林旅游项目设计、亲子活动助理、红酒品鉴、保健食品养生、乡村民宿设计等方面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以我国最早发展起来的农家乐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农家乐以前的经营内容、服务品质已经不再适应都市人们的新需求,尤其是面临乡村高端民宿的兴起和冲击,一些经营理念还没转变和提升的农家乐老板不得不退出经营[6]。1.3信息化人才缺乏,传统型人才培训不足。2020年肺炎疫情期间众多行业产业遭受重创,停业、停工甚至倒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但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通过会员制培养起来的忠诚用户虽然不能去实地体验和消费,但可以通过线上订购的方式实现农产品配送。营销方面,从最开始的淘宝、微博营销、贴吧营销、QQ营销等到现在的微信以及直播引流和短视频APP营销等,都需要信息化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相比庞大的人才需求市场,传统型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明显不足,经过再培训完成生产力再造已经迫在眉睫。

2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途径

2.1全日制教育。目前,我国全日制教育只有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开设了休闲农业专业,部分本科院校在旅游管理、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人才培养中设置了“休闲农业”相关专业课程,一些具有研究生授予点的院校设置了“休闲农业”方向。由于学科背景、师资以及办学理念的差异,各个院校休闲农业专业的侧重点明显不同,如北京农学院偏重于对从事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施工能力的培养,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则偏重于对经营、管理、策划能力的培养[7]。2.2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承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知识更新、培训的任务。目前,国家开放大学(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成人教育系统主要以自学方式、中专学历教育等方式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广大农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8]。以北京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例,作为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近年来培训内容涉及休闲农业、现代农业技术、农村电商、创新创业型人才等,大大提升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2.3短期培训。短期培训主要是为了满足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规模扩张引发的人才需求量激增,主要承办方为政府、高校、行业协会及咨询机构等。因承办方所处角度不同,培训主题多样,多以专题讲座形式进行。2018年《农业农村部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基地,分类、分层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2020年肺炎疫情期间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组织相关专家为北京近500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开展了20多期线上微课培训,收效良好。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

3.1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休闲农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情况及效果。3.1.1培养目标。作为北京市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3年的全日制学习,将为京郊培养一批思想政治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掌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面向休闲农业企业、乡村民宿、乡村休闲活动等领域从事服务和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为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提升高素质农民的数量和质量、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发挥积极作用。3.1.2学习方式。不同于普通高职高专,鉴于生源主要来自农村企业生产经营一线以及乡镇村务管理基层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安排上有别于普通全日制学生,采用集中面授、远程教学及点上指导的教学形式。具体方法包括在校课堂学习,利用学习通、云班课、微信群、QQ群、电子邮件等线上学习,点上集中实践学习等形式。“做中学、做中教”,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3.1.3学情分析。主要面向北京郊区县,招收乡镇全科农技员(在职)、休闲农庄经营管理人员、乡村旅游接待户以及有意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工作的人员。2016—2019年共招收学生382人,其中2016级36人、2017级123人、2018级20人、2019级203人。2016级生源来自北京大兴、怀柔、密云、通州、门头沟、房山、延庆等区,以全科农技员为主,约占65%;休闲园区/合作社负责人约占10%;乡村旅游接待户约占5%;其他人员约占20%。2017级共2个班,其中农庄1711班生源来自北京市怀柔、门头沟、房山等区,全科农技员约占20%,休闲园区/合作社负责人约占10%,乡村旅游接待户约占20%,其他人员约占50%;农庄1712班生源全部来自北京市平谷区,全科农技员约占15%,休闲园区/合作社负责人约占10%,村委会成员约占10%,其他人员约占65%。2018级生源来自北京市怀柔、房山、门头沟、大兴、平谷、延庆等区,全科农技员约占5%,休闲园区/合作社负责人约占25%,乡村旅游接待户约占5%,村委会成员约占20%,其他人员约占45%。2019级高职扩招前招收农庄1911、1912、1913三个班,共75人,生源来自北京市昌平、怀柔、通州、延庆、顺义、房山、海淀、密云、朝阳、门头沟、大兴等区;扩招后招收农庄1914、1915、1916、1917四个班,共128人,生源来自北京市房山、丰台、朝阳、大兴、海淀、门头沟、昌平、怀柔、顺义、西城等区。2019级的生源分布更加广泛,职业也更加多元化。总体学情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农村经营管理基础,熟悉农村现状,掌握一定的农业专业技能,部分学生善于思考和创新,且具有较丰富的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实践经验,但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缺乏系统的专业基础理论学习,书面表达能力相对较弱。3.1.4培养效果———以20毕业班农庄1611为例。农庄1611班入学36人,因故退学10人,现有人数26人。为深入了解学生对培养方式的反馈意见,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6份,回收24份。3.1.4.1职业/岗位变动与课程学习方面。24人中,8人的职业/岗位3年来没有变化;16人的职业/岗位发生了变化。16位岗位变动人员中,其中6人的职业/岗位发展有显著变化,由原来的农技员发展为村委委员、园区管理人员、党建助理员以及自主创业人员;7人由农技员转岗为其他岗位,如科室办事员、客服、电脑员、村级报账员、社保协管员等。24人中,认为所学课程有很大帮助的比例达到100%,帮助很大的课程涉及休闲农业概论、管理基础、计算机应用、办公自动化、沟通技巧与礼仪、休闲农业活动设计与组织、统计、农村政策与法规、农村财务管理、旅游心理学、农产品营销、农村电子商务、茶艺、思政课等。经对比分析发现,在校学习的相关课程直接或间接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从服务岗位转变为管理岗位或综合岗位打下基础。3.1.4.2教学管理和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方面。24人中,23人认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很负责,1人认为学校教学管理水平较高,因此学院的制度管理和人员管理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认可。但同时有同学在主观建议方面提出需要进一步压缩在校学习时间,带领学生多开展专业实践和观摩等。24人中,认为学校对教学管理“很负责”的比例达到100%。对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的形式,同学们100%认为非常好,且能够按要求下载使用云实习管理软件。3.1.4.3技能证书方面。高职学习期间,有1人取得了果树种植证书、绿化证书、果树剪枝证书。由此可见,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的渠道有待于进一步开拓。3.2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休闲农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休闲农庄经营管理)属于新生事物。自2016年以来,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要进一步优化。从目前情况来看,基于学生的实际,集中面授时间较多,深入农村,下沉到休闲农业企业现场教学的时间较少。传统教学形式居多,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需要加大信息化教学力度,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②课程特色不够聚焦和鲜明。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休闲农庄经营管理)是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的一个专业方向,除了该专业外,还有合作社专业、农产品流通专业等,尽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但根据学院实际情况,还是要以旅游管理专业为核心,侧重休闲和服务。这与国内其他高职院校休闲农业专业有着明显不同,国内其他高职院校休闲农业专业以园艺专业、畜牧专业为核心,侧重种养殖技术。目前,开设的课程还略显分散,没有凸显休闲和服务的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行业特点和新趋势不够鲜明。此外,有的学生已经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实行证书置换学分势在必行。③专业实践的形式比较单一。首先,从目前的专业实践形式来看,多数是到学生所在区县的村、合作社、农业园区现场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大多数是看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求教,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较少。其次,实践教学和课程的融入度不高,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虽然有一定的关联度,但并没有做到与课程内容完全有机融合,教学设计较少,学生参与程度较低,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第三,没有形成教学延伸机制。除了实践教学外,能够做到进一步加深合作的项目不多,学生参与实际项目运作较少,这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产教融合,鼓励创新创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④专业孵化服务社会的意识有待加强。目前大多数专业教师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经历,但由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目前的社会服务仍依靠教师的自觉性和责任心。教师的社会服务行为与其他科研认定(如等)相比,认可程度低,缺乏激励性。此外,由于受企业实践锻炼和学院科技挂职的名额和要求所限,并不是所有的专业教师都有机会参加社会服务。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技能和水平需要专业培训,以确保社会服务的质量。3.3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休闲农庄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提升建议。3.3.1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实际,减少集中面授时间,推行更加灵活、便捷的学习方式。将线下与线上学习结合起来,把课堂搬上电视、搬进网络、搬到直播间,充分利用云平台让学生了解政策、学习技术、获取信息。鼓励教师及科技工作者走进田间地头、生产一线进行培训,现场解决休闲农业企业的实际问题。3.3.2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建立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课程资源开发机制,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符合行业发展最新态势的课程体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引入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课程。探索并建立职业资格证书与课程之间的置换标准,创新符合高素质农民特点的毕业环节考核机制[9]。3.3.3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鼓励教师和学生建立长期联系,随时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拓宽校外优秀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内容要紧密衔接,并纳入教学效果考核。3.3.4强化专业社会服务机制。一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意识。通过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教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态势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宣传报道专业教师的社会服务事迹,对于教师的社会服务项目加大科研认定和奖励。二是加强教师社会服务技能培训。聘请有社会服务经验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讲解相关注意事项,提升服务技能。三是建立社会服务长效机制[10]。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社会服务团队,与科技挂职、实践锻炼等途径有机结合,以点带面,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品牌。四是利用学校资源,承担地区、行业部门或职业学校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工作,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增杰.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与路径[J].农产品市场,2019(13):40-42.

[2]本报编辑部.撬动“两山”转化的“金杠杆”———大力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价值[N/OL].农民日报,2019-02-19[2020-03-22].

[3]杜一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大专学历教育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33(2):74-79.

[4]吴小霞,张际挺.产业融合视角下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40(4):68-72.

[5]向雁,屈宝香,侯艳林.北京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特征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4):214-222.

[6]陈一鑫,姚季伦,李婵.湖南休闲农业现状及人才需求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5(4):149-150,154.

[7]陈丽平,赵方贵.关于休闲农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5(24):81.

[8]张建国.浙江休闲农业人才培养规范发展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2):274-276,282.

[9]李松敏.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8):138-139.

旅游人才范文篇8

一、旅游人才基本情况

(二)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主要特点

据统计,目前全市现有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5000人,各类文化培训机构41家,注册文化志愿者100余人,根据人才统计数据分析,文旅人才队伍主要有以下特点。

1.全市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呈现增长状态。行政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技能人员持续增长,增长方式主要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考、招录等。我局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快速增长,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视、全面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各种人才引进政策、全市文化旅游行业全面开展人才提升工程等举措是密不可分的。

2.文化旅游人才资源结构日趋合理。文化旅游人才分布与文化旅游业发展、行业管理、涉旅企业的经营、管理基本匹配,分配较为均匀合理。

3.与我市文化旅游发展成熟度相关,我市无可否认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旅游业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缺口较大,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缺乏;文化旅游企业对文化旅游人才资源的开发度不够;文化旅游业人才流动频繁等。

二、文化旅游人才交流引进方面

按照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人才引进和培养暂行实施办法》的通知(广委发〔2018〕42号),文体旅游局积极落实人才引进措施,实施“引进来,走出去”人才战略,逐步形成文化旅游人才交流引进新格局。

市文体旅游局和三星堆博物馆与省考古院、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艺术职业学院、市旅游行业协会等单位形成人才发展合作机制,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市内文化旅游人才(指各类高校毕业的人员)在文化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占比逐年提高。

三、文化旅游人才培训方面

市文体旅游局和相关行业组织、文化旅游企业积极开展各类培训,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家庭农场经营与管理”专业培训、旅游标准化、旅游安全和服务质量培训、天府旅游名县创建工作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培训课程。主要是突出抓好四个层面的人员培训工作。一是开展文化旅游行政管理人才培训,组织参加省市相关专题培训,重点提升行业管理能力。二是开展文化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重点提升行业监管、企业管理能力,提升一线从业人员的服务技能。三是组织乡村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升乡村文化旅游经营水平。以乡村文化旅游带头人、星级农家乐、民宿客栈经营管理和服务人才为重点,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或专项考察。四是着力加强乡村文化能人培养,组织参加文旅部举办的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训班、文化和旅游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研修班等。

旅游人才范文篇9

(一)旅游产业形态转型

广东省推行旅游产业园的建设,推动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在政府和企业的协作下,将旅游资源充分进行整合并加以有序的开发,打造了如广东中旅南海旅游产业园、深圳东部华侨城、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等十几个品牌旅游产业集聚示范区,推进广东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旅游产品结构转型

广东旅游产品逐步从单一的自然文化观光产品为主,向能满足多样需求的观光产品、主题产品、度假休闲产品和个性化产品的复合体系转变。另一方面,旅游交通也由以往的大巴、火车、飞机,逐步转型至现在的高铁、自驾车、房车、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形态越来越多元化。

(三)旅游运行方式转型

随着休闲旅游的兴起以及散客化旅游时代的到来,广东旅游产业体系正由“点线旅游”体系向“版块旅游”体系转变,即从以传统旅游社为主体转向以旅游客源地的各种旅行商和目的地集散中心为主,将不同旅游目的地的相关旅游服务进行合理配置。广东省为了加快旅游产业运行方式的调整,积极构建旅游目的地集散中心和发展各类旅行商,为旅游者顺利出游提供便利。

(四)旅游企业组织转型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旅游产业模式,众多传统旅游企业正向智慧旅游企业转型。广东作为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先驱,旅游企业正实现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来重新构建其组织模式。为了指导智慧景区和智慧酒店的建设,2014年11月广东省旅游局了《广东智慧景区建设指引》、《广东智慧酒店建设指引》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和指导性文件。按照《意见》的指示,广东省一些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如广东中旅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正在实施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实现网络化规模经营。

(五)旅游营销模式转型

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变化使得旅游营销的方式除了使用电视、报纸等传统旅游营销手段外,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借助各种影视剧、互联网、短信推广平台、节事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促销。还有一些地区如广州、中山、江门三地,根据各地资源的差异性、互补性的特点,一改以往“单打独斗、各自推广”的旅游营销模式,通过跟周边区域合作成立旅游营销联盟进行联合营销。同时还利用手机终端、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手段,增进旅游宣传协同带动效应。

二、旅游业转型背景下对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要求

俗话说,“国以才治,业以才兴”。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就需要不断开发人才资源。广东旅游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转型升级背景下,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社会所急需。随着旅游业进入“四化”(大众化、多元化、个性化、网络化)的时代,广东省旅游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策划与营销人才的支撑。

(一)个性化服务人才

新《旅游法》颁布以后,游客个性化和深度游的需求日益增强,对旅游体验与服务品质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为了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的形式、服务模式等方面也在随之变化。为了提升游客旅行的体验度、舒适度和满意度,首先需要旅游工作者有较强的沟通能力,通过与游客的沟通来挖掘游客的需求,尤其是他们的潜在需求和隐性需求。其次,旅游工作者要注重细节,做好个性化服务,才能为游客的深度体验之旅打造完美服务。

(二)旅游产品定制人才

随着个性化、多元化的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旅行社按照游客的需求来做线路的定制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就需要大量能够整合世界各地优质旅游资源并制定特色旅游方案的工作人员。他们既要有对线路上每个点的美食、住宿、地理位置、特产、人文历史等充分调研的能力,又要具有产品研发、策划、设计、包装的能力,以便为游客创造绝对专属的旅游体验。

(三)高层次规划设计人才

由于旅游景区不再局限于传统观光旅游,而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健康疗养、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产业聚集区,因此,需要景区功能设计方面的人才来规划整合。同时,随着房车、邮轮、游艇、高尔夫球等新兴旅游业态的发展,旅游市场亟需具有这些高端休闲产品规划设计能力的人才来满足高端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

(四)智慧旅游人才

旅游信息化作为智慧旅游发展的首要环节,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广东省旅游信息化建设需要大批既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又掌握丰富旅游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五)旅游电商人才

随着旅游产品线上销售的火爆,许多传统旅行社为了从巨大的在线旅游市场中分一杯羹,都正抓紧布局网络营销,因此亟需大批既对旅游行业和线路都有敏感度又能掌握网络营销技巧的人才。

三、高职实用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路

作为一个强调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行业,旅游业相对其他行业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联系较为紧密,旅游业转型升级也给高职旅游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培养出满足旅游产业需求的职业型、实用型人才,需要改革旅游教育理念,转变旅游人才培养观念,为广东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一)改革创新旅游人才教育理念

尽管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但现实中仍存在重理工、轻人文的偏向,旅游学科更是被疏远,局限在二级学科之列。在当前人才市场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这种学科地位难免导致旅游院校及相关系列的旅游教育处于不断萎缩的态势,其软硬件教育资源配置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要求,严重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所以为了培养与行业发展建设相适应的旅游人才建设,首先必须转变旅游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对旅游人才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测定,应加大对其服务意识、敬业精神、文化素养、综合能力的全面考量。

(二)确立新型的人才培养观

1.树立旅游人才的跨界培养模式

处于转型期的旅游业需要大量具有跨界思维、能够跨行业进行资源整合的人才,所以在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我们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科间、专业间、院系间以及校际间的壁垒,用跨界思维来打造旅游人才,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2.推行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双轨制培养模式

为了进一步推进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由原来的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向以学历教育与行业全员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各种形式举办各种层次的旅游人才专题培训班,为旅游从业人员搭建了一个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平台。

(三)开辟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1.建立人才培训企业合作机制

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思路,高职旅游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而要以市场为导向办学,以学生为本,通过校企合作打通学校到市场的通道,实现校园模拟工作现场,把企业搬进教室,实现课堂对接市场,培养适应旅游市场发展需求的学生。同时,高等职业院校应积极与旅游企业合作来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人才规格的创新,实现旅游专业设置与产业转型、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从而使校企之间成为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通过校企共建教育产业链、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项目课题、共同开展员工培训,以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优化课程设置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数偏重理论。要想培养出实用型旅游人才,必须先从课程设置改革入手,走出传统的模式,结合产业需求及专业特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同时旅游专业课程体系必须与企业用人的方针紧密结合,共同研讨优化课程组合,依据人才的实用技能技术要求,对接配置专业核心课程。

3.改革教学内容

应在教学中突显核心(能力)课程的主导地位,创建考证系列优质课程,使学生毕业前至少获得一个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加强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同时剔除重复、陈旧的内容,对准考证、就业开设一些新课程(如旅游电子商务、智慧旅游、信息系统、大数据挖掘、休闲旅游等),以便学生掌握最新的行业知识。还应注重文化经典对内容体系的渗透(如国际国内文化、艺术经典欣赏等),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4.教学方法与手段并举创新

应结合课程特色,制作模拟现场优质课件,充分利用校内数字旅游综合教学平台,有效地开展模拟仿真教学、示范操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借助网络优势资源,利用好翻转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数字化、个性化学习。同时积极采取“以赛促教,以赛带学”的训练方式,通过带领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技能比赛,激励教学相长。考核方式上,开展注重技能测试的考核方法改革,并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

5.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通过单独开设实训课、单独考核评分、建立专项实训室等措施,改变重书本轻实践的倾向。加大旅游实践教学管理力度,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教师定期参加专业实践制度,全面提升教师专业技能;采取专业实习与考证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由专、兼职教师组织现场考证上岗培训,提高考证通过率及专业技能。

6.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旅游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高职旅游专业是一个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专业,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应鼓励教师做到同时重视理论提升和实践经验积累,要时刻关注国际国内与自身专业相关信息的最新动态,提炼出新的理论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程度。为了完善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可以适当引入旅游企业技术能手来担任专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高职旅游专业教师队伍。

四、结语

旅游人才范文篇10

一、旅游人才资源基本情况分析

我市旅游人才资源统计范围为《旅游人才资源统计调查登记表》所列31类涉旅单位人员。全市未占编制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未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的涉旅企业人员未纳入统计范围,非法人的乡村旅游农家乐未纳入表1的统计范围之内。截止2009年12年31日,全市涉旅单位304家。其中旅游行政管理部门9个,旅行社14个,旅游饭店70家,旅游餐饮29家,旅游景区48家,旅游商贸免税公司2家,旅游文化单位5家,旅游工艺品商场1家,旅游纪念品商店2家,其它旅游单位8家,非法人乡村旅游农家乐113。家我市旅游人才总量总计为2783人(含非法人乡村旅游农家乐1273人)。

从岗位结构看:行政管理人才191人,占12.65%,经营管理人才286人,占18.94%,专业技术人才142人、占9.4%,服务技能人才261人,占17.28%,服务人员664人,占44.9%。(非法人乡村旅游农家乐1273人,未纳入表1的计算比例中)。

从管理人员级别看:县处、地厅级人员9名,占行政管理人员的5.9%;公务员47人,占24.61%;行业组织人员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96人,占50.26%。有高层管理人员107人,占经营管理人员的39.93%;中层管理人员82名,占28.67%。有高级职称2人,占专业技术人才的1.42%;中级职称15人占17.71%。有高级技师6名,占服务技能人才的2.38%;技师16人,占6.35%。

从学历层次看:有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9名,占0.7%;本科103人,占6.82%;大专284人,占18.81%;中专222人,14.7%;中学(高、初中)846人,占56.03%;小学45人,占2.98%。

从年龄分布看:25岁以下388人,占25.7%;26-50岁1025人,占67.88%;51岁以上97人,占6.42%。

二、旅游人才队伍主要特点

根据旅游人才资源统计数据分析,我市旅游人才队伍主要有以下特点

1、全市旅游人才资源呈现增长状态。行政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技能人员持续增长,增长方式主要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考、招录等。我市旅游人才资源快速增长,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视、全面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各种人才引进政策、全省旅游行业全面开展人才提升工程等举措是密不可分的。

2、旅游人才资源结构日趋合理。全市旅游人才分布情况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57人,旅行社61人,旅游饭店831人,旅游餐饮企业242人,旅游景区264人,旅游免税商贸公司5人,旅游文化单位5人,旅游工艺品商场3人,旅游会展中心4人,旅游纪念品商店7,其他旅游单位31人。旅游人才分布与旅游业发展、行业管理、涉旅企业的经营、管理基本匹配,分配较为均匀合理。同时,随着近年市、区(县)旅游行政机构逐步健全,行政人员编制增加,各类涉旅单位人员均有增长,大大改善了旅游人才队伍缺乏的局面。全市县处、地厅级人员7名,占行政管理人员的5.9%。高层经营管理人员84人,占经营管理人员的34.85%;中层管理人员70名,占29.05%。在专业技术人才当中,有高级职称的2人,占专业技术人才的1.42%;中级职称15人,占17.71%。有高级技师6名,占服务技能人才的2.38%;技师16人,占6.35%。具有技术职称的专技人员提高了专业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大改善了初级人才偏多、中级人才偏少、高级人才缺乏的局面。

3、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从行政管理人才的学历层次来看,大学专科及以上的占到100%。其中研究生6人,占10.53%;外语人才16人,占28.07%。从专业技术人才的学历层次来看,大学专科及以上的占到85%,研究生占到0.71%。这说明全市人才队伍学历层次不断在提高,但经营管理人员中,中学及以下学历的人员仍占有一定比例。

4、人才队伍日趋年轻化。行政管理人才中年龄在50岁及以下的人员占到92.4%以上,经营管理人才中年龄在50岁及以下的人员占到90.08%以上,专业技术人才中年龄50岁以下占91.4%,服务技能人才中年龄50岁以下占97.2%,服务人员中年龄50岁以下占94.58%。人才队伍的日趋年轻化,为各工作岗位注入了新生力量,势必会进一步增强旅游行业活力,提高工作效率。

5、乡村旅游异军突起

按照国家、省旅游局和市委、市政府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市大力实施加快了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编制了12家高档农家乐发展规划,评定A级农家乐163个。当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市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农家乐户数和从业人员分别占到全市涉旅单位及旅游人才总量51.83%和49.16%。编制了发展规划方案的高档农家乐,如天宫堂、新东方科技生态园等注重企业全面发展,十分重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与有关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人才队伍稳定性较高,服务人员学历基本达到中专及以上学历,企业经营状况,员工收入水平,员工对企业的认同率都高于同行业水平,乡村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三、旅游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旅游基层人员文化偏低。根据数据分析,全市旅游人才队伍中,中小学学历人员达837人,占人才总量的59.15%,涉旅企业中,基层人员文化程度普遍为中学及以下学历,在中、高层管理人员中,中学及以下学历亦占有一定比例。

2、旅游企业基层人员流动率高。在旅游人才资源统计调查中,81.7%的企业选择了基层人员流动频繁的选项。旅游企业人才容易流失的主要原因,表2用人方和表3旅游从业人员选择最多的选项均为薪酬和福利水平偏低,分别占18.9%和18.5%。同时,49.4%的企业未给员工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也是员工对发展前景不看好,而造成人才流失的原因之一。

3、部分基层岗位人才紧缺。如服务人员、营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旅游策划/规划/设计人员,表2用人单位选项分别为24.4%、23.4%、13.8%,7.6%。

四、对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加强人才队伍继续教育工作。一是开展新条例、新标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专项培训,二是通过每年各项技能大赛、导游大赛提升服务技能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依托旅游专业的大中专院校在行业内开展承认学历的成人继续教育,或以定向培养方式,为旅游行业培训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提高旅游人才队伍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2、全面实施人才强旅战略。一是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既要培养提升本地区人才,又要吸收和引进外地人才,这样才能快速地扩大和壮大人才队伍;二是培养高层次人才与满足各类专门人才需求相结合。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充分调动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三是出台各类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吸引各种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来本地区就业,为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3、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一是用人企业可调整紧缺岗位工资标准,要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统一,不能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二是坚持按劳取酬原则,按照个人所属工作岗位和工作能力确定收入,打破多干不多得的“大锅饭”现象。三是在正常工资基础上,对做出突出成绩和贡献的人才实施重奖,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