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育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8 10:58:28

旅游美育

旅游美育范文篇1

何谓旅游美育?旅游美育即通过旅游活动进行的审美教育,也就是在旅游进程中产生、完成的美感教育。旅游美育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旅游美育,其目的、任务是培养、提高旅游主体——旅游者对现实世界(自然的;社会的)和艺术世界的美的感知、鉴赏、创造,陶冶人格修养,丰富生活趣味,促进身心健康,升华道德情操。广义的旅游美育,则不仅对旅游主体而言,其对象推广为一切与旅游相关的人,如:旅游媒体从业人员、旅游客体中的人们。本文谈的是狭义旅游美育。

由于旅游资源一般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所以,人们每将旅游客体分为自然与人文两大类别。对旅游主体进行美育的基础,是旅游客体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与人文美。

自然本身是个纷繁的大千世界,产生美育作用的自然美是五彩缤纷的。本文姑将其拟为六个方面:形象美、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嗅觉美、内美。

形象美包罗万象,在旅游审美中占第一把交椅。不论地貌景观、水景、天文气象景观、动植物景观,无不以形象美为第一要素。依中国自然景观审美传统,形象美大体有雄美、秀美、险美、奇美、幽美、旷美等类型。雄美一般是就形体与气势而言。凡形体高大雄伟、气势豪壮磅礴者,皆谓雄美。雄伟的高山,喷薄的日出,参天的古树,凌云的雄鹰,无不给人雄壮的美感。雄美为阳刚,秀美为阴柔。“杏花春雨江南”的江南风光、清秀而妩媚的桂林山水,均堪称秀美的典型。险峻的瞿塘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辽宁千山五佛顶,都是险美的代表。奇美在于形象之非同一般,变化多端,离奇怪异,出人意表。典型的奇山异水,有大西南之岩溶地貌,青藏高原神奇的湖泊,台湾、海南等沿海地区之海蚀柱、海蚀崖、海滩等。奇美之天象景观,人尽皆知的有佛光、海市蜃楼。号称世界奇观的云南纳西县“万朵花”茶花、山东邹县孟庙内“柏抱槐”,是植物界奇美之典型。幽美之最负盛名者,历来首举“青城天下幽”之四川青城山。东北幽深的镜泊湖景区,清幽的长白山天池,幽雅的大连海滨浴场,雁荡山清幽的灵岩,台湾花莲的鲁阁幽峡,无不是幽美景致的代表。与形成幽美的视域条件(较窄)相反,形成旷美须得辽阔、高远的视域。旷美的载体是大平原、大草原、大海、大湖、大河,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大草原,“洞庭天下旷”的八百里洞庭湖等。

色彩美是大自然的杰作。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碧海、金沙、霜林、雪原、美草、百果、黄土地、红高粱、似锦繁花、五彩云霞、镶金的落晖、镀银的月华……大自然是绘就色彩美的最伟大的画师。

形态美可分动态美与静态美两大类。动态美表现在流水、瀑布、海涛、潮汐、浮云、飘烟、流星、飞禽、走兽、游鱼等等。静态美是相对于动态美而言的,主要表现于山、石、树、花草、止水等。此外,尚有微动态,如涟漪之美即属此。

声音美无处不在。拍岸的惊涛,叮咚的山泉,淙淙的溪涧,哗哗的瀑布,苍莽的松涛,断肠的猿啼,雄壮的狮吼,呦呦的鹿鸣,婉啭的莺歌,呢喃的燕语,唧唧的秋虫,乃至雨打芭蕉、露滴清荷、风送秋叶……,无不表现出天籁之美。

嗅觉美之最典型、最普遍者,是花香之美。唐皮日休咏牡丹之香是“独占人间第一香”(《牡丹》),宋林逋为梅花的香气写下“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千古名句。植物之香不惟花,叶亦香。元叶梅峤既赏荷花之香,又重荷叶之香:“未花叶自香,既花香更别。”(《荷花辞》)茶叶的香味,已被世界上十多亿人认同,中国人更视茶为“国饮”。唐刘禹锡称赞茶叶的香气是“芳越椒兰”(《代武中丞谢新茶表》)。水果、稻菽、海风……,大千世界给人以嗅觉之美者多多,就连泥土也有其芬芳,俗语常说的“清新的泥土气息”正属此。

内美。我国传统审美观的“比德”说,即属本文所指的内美。“比德”,就是把自然物象比附人之道德,使自然物象“人化”为赋有伦理价值的意象。观赏松柏而思人之气节,二千多年前孔子便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赞空谷幽兰之孤高:“芝兰之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清郑板桥赞竹、石,乃是发掘其内美:“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方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宋王淇赞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梅》)至于陶渊明祝菊为高标的隐士,周敦颐喻莲为花中君子,更是人尽皆知。

产生旅游美育作用的人文美,亦可大致分为六大类:文物古迹之美、建筑景观之美、园林艺术之美、民俗风情之美、饮食之美、文学艺术与工艺美术之美。

文物古迹美大而至万里长城、龙门石窟、秦始皇陵……,小而至仰韶彩陶、殷墟酒尊、武威铜马(中国旅游标志)……。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广袤一千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文物古迹魁首。

建筑景观美,从性质上看,有造型美、气势美等不同类型;从时间上看,有古典美、时代美。建筑的造型美容易为人所认识,气势美则须作更深层次的把悟。如厦门集美海堤,硬是用花岗岩石从海中砌成,火车道、汽车道、人行道并列,全长五千多米,宛如跨海凌波的水上长城,气势雄壮而灵动。就中国而言,古建筑一般具有端庄、稳重的古典美;而新建筑则焕发着浓烈的时代美。如1993年建成通车的上海杨浦大桥,这座最新式的、世界最大的斜拉桥之成为上海一大人文旅游景观,不在其交通功能,而在其独领风骚的时代美。

全世界著名园林虽各具个性,但主要艺术风范只有两种:一为欧陆式,一为中国式。欧陆式为几何规则式,中国式为自然山水式。二者形式迥异,审美情趣亦迥异。中国园林讲究诗情画意,从崇尚自然山水到追求写意山水。中国园林之美多多,最本质者在于含蓄美。游人置身园林,时闻弦外之音;游毕而归,每有不尽之意。

探究民俗风情已成为近年世界各地旅游“热点”。它之所以成为“热点”,在于其具有独特之美。民俗风情之美的独特性,源于民族的或地域的差异性。因这种差异性而形成的吸引力,对旅游者来说便会产生一种美感。这种异于旅游者本地“风光”的民俗风情,对以猎奇为旅游动机的旅游者来说,更是以之为美。从本质上说,民俗风情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长期沿袭的群体性共有行为方式。它的涵盖面很广泛,遍及每个家庭。民俗风情美属于社会美的范畴。

饮食美具有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多重美学属性。现代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是食、住、行、游、购、娱。可见,“食”之于旅游业之重要。对中国旅游业来说,最能吸引海外游客的是三大优势: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美食。中国饮食文化堪称世界饮食文化之绝。

孙中山先生在其宏著《建国方略》中指出:“昔者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调一道,法国为世界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矣。”饮食给予人的美感,不仅仅是生理科学上的味觉的美感。中国饮食之美,除味觉美之外,尚有嗅觉美、视觉美。譬如中国菜肴,八大菜系均讲究色、香、味、形,富有艺术性,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文学艺术、工艺美术给人的美感,从生理科学上看,有听觉美(音乐)、意觉美(文学)、视觉美(绘画、雕塑)等;从美学属性上看,纯粹是艺术美。举凡历史悠久或知名度大的自然景观,往往有优美的神话、传说与之相伴。例如:新疆天山博格达峰之天池,是著名旅游胜地,又称瑶池,有周穆王与西王母宴乐于此的传说。人文景观更是如此。例如:安徽合肥包公祠是当地名胜。祠前之包河,盛产无丝莲藕,其无丝乃是因包公铁面无私(丝)之故。不论自然景观抑人文景观,每有集书法、诗词、哲理、雕刻于一体的楹联、碑刻、匾额。神话、传说、故事、楹联、雕塑等等成为旅游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旅游者平添想象力、诗画美、梦幻美。

旅游美育就是凭借上述自然美、人文美来完成的。

旅游美育的核心是通过旅游进程中所见所历的自然美、人文美来培养、提高旅游主体的审美力。从本质上看,审美力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情感判断力。对旅游美育来说,这种审美力分别表现为旅游审美感知力、旅游审美联想力、旅游审美想象力。

旅游者一开始其旅游进程,便进入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第一步便是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所凭借的工具是人类感受外界事物的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产生五种感觉:视、听、嗅、味、触。

对旅游者来说,审美感知最普遍、最重要的范畴是视觉范畴。

泰山海拔1545米,绝对高度并不高,但因其地处华北大平原东端,故相对高度大;又因总面积有426平方公里,山体庞大,故远望泰山高大雄伟,予游人以雄峻之感。与雄美的美育效果相近的是险美。山西浑源悬空寺、华山“鹞子翻身”险径等均给人以惊险之感。雄美、险美的美育作用,在于使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形象、形态、气势、氛围的雄壮、博大、惊险、热烈、威武而产生仰慕、敬畏、紧张、惊恐、痛快、豪迈、狂喜等生理、心理上的反应,最终的美感体验是:摒弃了怯懦、悲观,荡涤了委靡、猥琐,增加了豪情,平添了勇气,热爱生活,立志奋进,拼搏人生,积极追求,自强不息。秀美、幽美的旅游景观,可使旅游者心绪平缓、温和、轻松、宁静、淡泊,心境愉悦、明净、逍遥、恬适、超然。幽美之境尤能使人凝神静思,潜心自修,颐情养性。古人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便是这种美育范畴。

奇美有奇特之美、奇丽之美、奇异之美、怪诞之美。除常见的自然景观外,人文景观中的奇风异俗、奇特的烹调技术与艺术、奇巧的工艺品、奇才怪杰的奇作(如附着于名胜古迹的碑刻、楹联、谜语、回文诗)、世所罕见的文物,均是奇美的载体。奇美能悦志畅神,能启迪心扉,能开发智商,使人聪慧灵巧、机敏干练。奇美之美育大体如此。

不论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式的平旷之美,还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沈@①期《夜宿七盘岭》)式的高旷之美;不论是天造地设,还是人力所致(如天安门广场),举凡旷美的景观,无不使人视野大开。随着视域的豁然开朗,旅游者的心境也豁然开朗。大体说来,平旷之美令人心旷神怡,高旷之美令人超拔潇洒。这是旷美之美育。

自然保护区之旅、森林之旅等新兴旅游类型,在寻求上述诸美的同时,还能充分享受“野美”。野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野趣”。野,作为一种美,是一种淳朴的美、天然的美。野美,既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当旅游者到达荒山野寨,那种“重返大自然”的渴望既得到了满足,又与“天然去雕饰”的山寨娇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怡然自乐的黄发垂髫相交谈,此种野美给予游人的,是童心的复萌,是纯真的回归,是胸怀的磊落。

色彩与形象都是物的基本属性。色彩在自然景观构景中作用极大。九寨沟之后来居上,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新贵,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水景的色彩美。九寨沟一百多个高山湖泊(土名“海子”),如同一百多幅美不胜收的图画。例如五花海,整个湖面呈黛绿、鹅黄、桔红、翠绿、宝蓝诸色,五彩缤纷,有如仙境。五彩池聚红、黄、紫、绿、白五色于一湖,其美几不可思议。在人文景观中,色彩美同样是重要角色。如宫殿、寺庙的彩绘,元宵节灯会,民族服饰,佳肴,等等。色彩与人生关系密切,以科学眼光衡量,红色令人兴奋、振作;绿色使人快慰,适于养目怡神,富有生命力;黄色每每使人进取;蓝色使人趋于宁静。从社会意义上看,红色象征革命,绿色象征和平,黄色象征权力,黑色象征悲哀。色彩美的美育,既在其科学意义上,也在其社会意义上。

声音美(即听觉美)是因声音悦于耳而产生的。对旅游者来说,耳之审美感知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自然类。最主要的是水声之美、风声之美、鸟语之美、虫吟之美。(二)人文类。最主要的为钟声之美、歌声之美、器乐之美。不论是水、风声、钟鼓、歌声……,凡声音激越、能量巨大、节奏跳跃的,一如上文所述雄美产生的美育作用——令人鼓舞、激动奋发。凡声音嘹亮、舒徐、悠扬,其美育效果类似上文所述之旷美的美育效果,令人心旷情怡、神思飞越。凡节奏舒缓、声音轻柔、能量细微者,如江南丝竹、苏州评弹、莺歌燕语,其美育效果一如上文之秀美。

嗅觉美、味觉美所起的美育作用,在于陶冶一种雅趣与乐趣。例如旅游资源之一的中国茶文化,以儒雅为特征,讲求三雅(人雅、器雅、境雅)三清(汤清、气清、心清)。触觉给人的是质感美,如置身黄山云海,身触云雾,有超然人世、飘飘欲仙的超脱感。

此外,旅游审美感知所及,尚有形式美、和谐美、技术美、艺术美等。

经过这样的审美体验,并且在旅游过程中不断提高、培养审美感知力,方不辜负旅游。否则,名山游毕,仅以“好玩啊”相评;美食旅游后只会说“吃饱啦”,而不能从审美感知方面有所收获,那么,这种旅游是未曾进入审美体验的,是低质量的。

至此,我们才更能理解这样的说法:旅游有净化情感的医疗作用,旅游是社会疗法,旅游能使世界保持正常秩序。究其原,乃在旅游美育。

旅游审美联想是由旅游审美感知与旅游主体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后而产生的。对旅游审美体验来说,旅游审美感知的进一步发展,便是旅游审美联想。所谓生活经验,所谓联想,其本质乃是记忆。依心理学理论,记忆一般分为四种: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情感记忆。对旅游美育来说,记忆主要指情感记忆。因为,它最需要、最强调情感色彩。由于旅游审美联想是旅游审美感知与旅游审美主体情感记忆的有机结合,因此,审美体验的情感色彩必然是:审美联想比审美感知更为浓郁;审美体验与旅游审美客体——旅游景观的真实体距离更远。时间、空间的距离增大,美育效果更佳。例如我们游览著名景观路南石林,石峰中最负盛名的是阿诗玛石峰,石峰的命名是因阿诗玛的故事,其本身便是一种审美联想。在审美感知阶段,游人倾倒于石峰的自然美。在审美联想阶段,游人眼中的阿诗玛石峰已不再是又冷又硬的无生命的石头,而是将这一自然物“人化”了。游人会觉得此峰酷似硕长苗条、风姿婉约、楚楚动人的少女,这少女便是阿诗玛——民间故事中的阿诗玛、电影《阿诗玛》中的女主角。如此这般,峰石群也幻化成一群群内美外美合一的少女——阿诗玛的姐妹们。这将更令游人回味、咀嚼、遐想。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诗品》)正是旅游审美联想。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也是一种旅游审美联想。发现远山如卧佛、从而进行审美,是旅游审美联想。钟子期依伯牙琴声,联想到“魏魏乎若泰山”、“荡荡乎若江河”,因而由衷赞道:“美哉!”这种审美通感,也是审美联想。又如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面对大海,引起审美联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以,诗中的“洪波涌起”,既是眼前大海之洪波,也可以说是诗人此刻心中陡然涌起的洪波。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的正是这种美育原理:“大海给我们以无际与渺茫的无限观念,而在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时,人类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由此可见,旅游审美联想所起的美育作用,较之旅游审美感知,是更进一步的。

旅游审美想象是比旅游审美联想更为主动的心理活力。旅游审美体验进入审美想象阶段时,旅游主体不再仅仅是凭生活经验、情感记忆,而是进行一种崭新的创造。莱辛曾指出:“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拉奥孔》)莱辛说的是艺术作品,我们说的是旅游景观。在以寻取美为目的旅游者眼中,完全可以将旅游客体视作一件件艺术作品;因此,其审美原理、美育原理是相通的。中国传统审美理论一再强调惟作“妙想”才有“迁得”。“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冬日游吴松,分明见山雨欲来,却妙想是山峰在商量作雨。在这位旅游审美高手面前,山,活了;山,人化了。这样的山,当然也就更美。中国传统旅游审美心理结构的特点是:风景之美与民族精神之美融合。日本著名画家、作家东山魁夷旅游中国后,所论颇具慧眼:“谈论中国风景之美,同时也是谈论中国民族精神之美。”(《中国风景之美》)我们常说的对旅游景观的内美、象征美的把悟,正是审美想象力所至。

旅游美育范文篇2

何谓旅游美育?旅游美育即通过旅游活动进行的审美教育,也就是在旅游进程中产生、完成的美感教育。旅游美育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旅游美育,其目的、任务是培养、提高旅游主体——旅游者对现实世界(自然的;社会的)和艺术世界的美的感知、鉴赏、创造,陶冶人格修养,丰富生活趣味,促进身心健康,升华道德情操。广义的旅游美育,则不仅对旅游主体而言,其对象推广为一切与旅游相关的人,如:旅游媒体从业人员、旅游客体中的人们。本文谈的是狭义旅游美育。

由于旅游资源一般分为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所以,人们每将旅游客体分为自然与人文两大类别。对旅游主体进行美育的基础,是旅游客体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与人文美。

自然本身是个纷繁的大千世界,产生美育作用的自然美是五彩缤纷的。本文姑将其拟为六个方面:形象美、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嗅觉美、内美。

形象美包罗万象,在旅游审美中占第一把交椅。不论地貌景观、水景、天文气象景观、动植物景观,无不以形象美为第一要素。依中国自然景观审美传统,形象美大体有雄美、秀美、险美、奇美、幽美、旷美等类型。雄美一般是就形体与气势而言。凡形体高大雄伟、气势豪壮磅礴者,皆谓雄美。雄伟的高山,喷薄的日出,参天的古树,凌云的雄鹰,无不给人雄壮的美感。雄美为阳刚,秀美为阴柔。“杏花春雨江南”的江南风光、清秀而妩媚的桂林山水,均堪称秀美的典型。险峻的瞿塘峡、“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辽宁千山五佛顶,都是险美的代表。奇美在于形象之非同一般,变化多端,离奇怪异,出人意表。典型的奇山异水,有大西南之岩溶地貌,青藏高原神奇的湖泊,台湾、海南等沿海地区之海蚀柱、海蚀崖、海滩等。奇美之天象景观,人尽皆知的有佛光、海市蜃楼。号称世界奇观的云南纳西县“万朵花”茶花、山东邹县孟庙内“柏抱槐”,是植物界奇美之典型。幽美之最负盛名者,历来首举“青城天下幽”之四川青城山。东北幽深的镜泊湖景区,清幽的长白山天池,幽雅的大连海滨浴场,雁荡山清幽的灵岩,台湾花莲的鲁阁幽峡,无不是幽美景致的代表。与形成幽美的视域条件(较窄)相反,形成旷美须得辽阔、高远的视域。旷美的载体是大平原、大草原、大海、大湖、大河,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蒙古大草原,“洞庭天下旷”的八百里洞庭湖等。

色彩美是大自然的杰作。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碧海、金沙、霜林、雪原、美草、百果、黄土地、红高粱、似锦繁花、五彩云霞、镶金的落晖、镀银的月华……大自然是绘就色彩美的最伟大的画师。

形态美可分动态美与静态美两大类。动态美表现在流水、瀑布、海涛、潮汐、浮云、飘烟、流星、飞禽、走兽、游鱼等等。静态美是相对于动态美而言的,主要表现于山、石、树、花草、止水等。此外,尚有微动态,如涟漪之美即属此。

声音美无处不在。拍岸的惊涛,叮咚的山泉,淙淙的溪涧,哗哗的瀑布,苍莽的松涛,断肠的猿啼,雄壮的狮吼,呦呦的鹿鸣,婉啭的莺歌,呢喃的燕语,唧唧的秋虫,乃至雨打芭蕉、露滴清荷、风送秋叶……,无不表现出天籁之美。

嗅觉美之最典型、最普遍者,是花香之美。唐皮日休咏牡丹之香是“独占人间第一香”(《牡丹》),宋林逋为梅花的香气写下“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千古名句。植物之香不惟花,叶亦香。元叶梅峤既赏荷花之香,又重荷叶之香:“未花叶自香,既花香更别。”(《荷花辞》)茶叶的香味,已被世界上十多亿人认同,中国人更视茶为“国饮”。唐刘禹锡称赞茶叶的香气是“芳越椒兰”(《代武中丞谢新茶表》)。水果、稻菽、海风……,大千世界给人以嗅觉之美者多多,就连泥土也有其芬芳,俗语常说的“清新的泥土气息”正属此。

内美。我国传统审美观的“比德”说,即属本文所指的内美。“比德”,就是把自然物象比附人之道德,使自然物象“人化”为赋有伦理价值的意象。观赏松柏而思人之气节,二千多年前孔子便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赞空谷幽兰之孤高:“芝兰之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清郑板桥赞竹、石,乃是发掘其内美:“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方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宋王淇赞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梅》)至于陶渊明祝菊为高标的隐士,周敦颐喻莲为花中君子,更是人尽皆知。

产生旅游美育作用的人文美,亦可大致分为六大类:文物古迹之美、建筑景观之美、园林艺术之美、民俗风情之美、饮食之美、文学艺术与工艺美术之美。

文物古迹美大而至万里长城、龙门石窟、秦始皇陵……,小而至仰韶彩陶、殷墟酒尊、武威铜马(中国旅游标志)……。中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广袤一千万平方公里,堪称世界文物古迹魁首。

建筑景观美,从性质上看,有造型美、气势美等不同类型;从时间上看,有古典美、时代美。建筑的造型美容易为人所认识,气势美则须作更深层次的把悟。如厦门集美海堤,硬是用花岗岩石从海中砌成,火车道、汽车道、人行道并列,全长五千多米,宛如跨海凌波的水上长城,气势雄壮而灵动。就中国而言,古建筑一般具有端庄、稳重的古典美;而新建筑则焕发着浓烈的时代美。如1993年建成通车的上海杨浦大桥,这座最新式的、世界最大的斜拉桥之成为上海一大人文旅游景观,不在其交通功能,而在其独领风骚的时代美。

全世界著名园林虽各具个性,但主要艺术风范只有两种:一为欧陆式,一为中国式。欧陆式为几何规则式,中国式为自然山水式。二者形式迥异,审美情趣亦迥异。中国园林讲究诗情画意,从崇尚自然山水到追求写意山水。中国园林之美多多,最本质者在于含蓄美。游人置身园林,时闻弦外之音;游毕而归,每有不尽之意。

探究民俗风情已成为近年世界各地旅游“热点”。它之所以成为“热点”,在于其具有独特之美。民俗风情之美的独特性,源于民族的或地域的差异性。因这种差异性而形成的吸引力,对旅游者来说便会产生一种美感。这种异于旅游者本地“风光”的民俗风情,对以猎奇为旅游动机的旅游者来说,更是以之为美。从本质上说,民俗风情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形成、长期沿袭的群体性共有行为方式。它的涵盖面很广泛,遍及每个家庭。民俗风情美属于社会美的范畴。

饮食美具有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多重美学属性。现代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是食、住、行、游、购、娱。可见,“食”之于旅游业之重要。对中国旅游业来说,最能吸引海外游客的是三大优势:自然风光、文物古迹、美食。中国饮食文化堪称世界饮食文化之绝。

孙中山先生在其宏著《建国方略》中指出:“昔者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调一道,法国为世界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矣。”饮食给予人的美感,不仅仅是生理科学上的味觉的美感。中国饮食之美,除味觉美之外,尚有嗅觉美、视觉美。譬如中国菜肴,八大菜系均讲究色、香、味、形,富有艺术性,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

文学艺术、工艺美术给人的美感,从生理科学上看,有听觉美(音乐)、意觉美(文学)、视觉美(绘画、雕塑)等;从美学属性上看,纯粹是艺术美。举凡历史悠久或知名度大的自然景观,往往有优美的神话、传说与之相伴。例如:新疆天山博格达峰之天池,是著名旅游胜地,又称瑶池,有周穆王与西王母宴乐于此的传说。人文景观更是如此。例如:安徽合肥包公祠是当地名胜。祠前之包河,盛产无丝莲藕,其无丝乃是因包公铁面无私(丝)之故。不论自然景观抑人文景观,每有集书法、诗词、哲理、雕刻于一体的楹联、碑刻、匾额。神话、传说、故事、楹联、雕塑等等成为旅游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使旅游者平添想象力、诗画美、梦幻美。

旅游美育就是凭借上述自然美、人文美来完成的。

旅游美育的核心是通过旅游进程中所见所历的自然美、人文美来培养、提高旅游主体的审美力。从本质上看,审美力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情感判断力。对旅游美育来说,这种审美力分别表现为旅游审美感知力、旅游审美联想力、旅游审美想象力。

旅游者一开始其旅游进程,便进入审美体验。审美体验的第一步便是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所凭借的工具是人类感受外界事物的五种感官——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产生五种感觉:视、听、嗅、味、触。

对旅游者来说,审美感知最普遍、最重要的范畴是视觉范畴。

泰山海拔1545米,绝对高度并不高,但因其地处华北大平原东端,故相对高度大;又因总面积有426平方公里,山体庞大,故远望泰山高大雄伟,予游人以雄峻之感。与雄美的美育效果相近的是险美。山西浑源悬空寺、华山“鹞子翻身”险径等均给人以惊险之感。雄美、险美的美育作用,在于使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形象、形态、气势、氛围的雄壮、博大、惊险、热烈、威武而产生仰慕、敬畏、紧张、惊恐、痛快、豪迈、狂喜等生理、心理上的反应,最终的美感体验是:摒弃了怯懦、悲观,荡涤了委靡、猥琐,增加了豪情,平添了勇气,热爱生活,立志奋进,拼搏人生,积极追求,自强不息。

秀美、幽美的旅游景观,可使旅游者心绪平缓、温和、轻松、宁静、淡泊,心境愉悦、明净、逍遥、恬适、超然。幽美之境尤能使人凝神静思,潜心自修,颐情养性。古人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便是这种美育范畴。

奇美有奇特之美、奇丽之美、奇异之美、怪诞之美。除常见的自然景观外,人文景观中的奇风异俗、奇特的烹调技术与艺术、奇巧的工艺品、奇才怪杰的奇作(如附着于名胜古迹的碑刻、楹联、谜语、回文诗)、世所罕见的文物,均是奇美的载体。奇美能悦志畅神,能启迪心扉,能开发智商,使人聪慧灵巧、机敏干练。奇美之美育大体如此。

不论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式的平旷之美,还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沈@①期《夜宿七盘岭》)式的高旷之美;不论是天造地设,还是人力所致(如天安门广场),举凡旷美的景观,无不使人视野大开。随着视域的豁然开朗,旅游者的心境也豁然开朗。大体说来,平旷之美令人心旷神怡,高旷之美令人超拔潇洒。这是旷美之美育。

自然保护区之旅、森林之旅等新兴旅游类型,在寻求上述诸美的同时,还能充分享受“野美”。野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野趣”。野,作为一种美,是一种淳朴的美、天然的美。野美,既有自然的,也有人文的。当旅游者到达荒山野寨,那种“重返大自然”的渴望既得到了满足,又与“天然去雕饰”的山寨娇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怡然自乐的黄发垂髫相交谈,此种野美给予游人的,是童心的复萌,是纯真的回归,是胸怀的磊落。

色彩与形象都是物的基本属性。色彩在自然景观构景中作用极大。九寨沟之后来居上,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新贵,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水景的色彩美。九寨沟一百多个高山湖泊(土名“海子”),如同一百多幅美不胜收的图画。例如五花海,整个湖面呈黛绿、鹅黄、桔红、翠绿、宝蓝诸色,五彩缤纷,有如仙境。五彩池聚红、黄、紫、绿、白五色于一湖,其美几不可思议。在人文景观中,色彩美同样是重要角色。如宫殿、寺庙的彩绘,元宵节灯会,民族服饰,佳肴,等等。色彩与人生关系密切,以科学眼光衡量,红色令人兴奋、振作;绿色使人快慰,适于养目怡神,富有生命力;黄色每每使人进取;蓝色使人趋于宁静。从社会意义上看,红色象征革命,绿色象征和平,黄色象征权力,黑色象征悲哀。色彩美的美育,既在其科学意义上,也在其社会意义上。

声音美(即听觉美)是因声音悦于耳而产生的。对旅游者来说,耳之审美感知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自然类。最主要的是水声之美、风声之美、鸟语之美、虫吟之美。(二)人文类。最主要的为钟声之美、歌声之美、器乐之美。不论是水、风声、钟鼓、歌声……,凡声音激越、能量巨大、节奏跳跃的,一如上文所述雄美产生的美育作用——令人鼓舞、激动奋发。凡声音嘹亮、舒徐、悠扬,其美育效果类似上文所述之旷美的美育效果,令人心旷情怡、神思飞越。凡节奏舒缓、声音轻柔、能量细微者,如江南丝竹、苏州评弹、莺歌燕语,其美育效果一如上文之秀美。

嗅觉美、味觉美所起的美育作用,在于陶冶一种雅趣与乐趣。例如旅游资源之一的中国茶文化,以儒雅为特征,讲求三雅(人雅、器雅、境雅)三清(汤清、气清、心清)。触觉给人的是质感美,如置身黄山云海,身触云雾,有超然人世、飘飘欲仙的超脱感。

此外,旅游审美感知所及,尚有形式美、和谐美、技术美、艺术美等。

经过这样的审美体验,并且在旅游过程中不断提高、培养审美感知力,方不辜负旅游。否则,名山游毕,仅以“好玩啊”相评;美食旅游后只会说“吃饱啦”,而不能从审美感知方面有所收获,那么,这种旅游是未曾进入审美体验的,是低质量的。

至此,我们才更能理解这样的说法:旅游有净化情感的医疗作用,旅游是社会疗法,旅游能使世界保持正常秩序。究其原,乃在旅游美育。

旅游审美联想是由旅游审美感知与旅游主体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后而产生的。对旅游审美体验来说,旅游审美感知的进一步发展,便是旅游审美联想。所谓生活经验,所谓联想,其本质乃是记忆。依心理学理论,记忆一般分为四种: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情感记忆。对旅游美育来说,记忆主要指情感记忆。因为,它最需要、最强调情感色彩。由于旅游审美联想是旅游审美感知与旅游审美主体情感记忆的有机结合,因此,审美体验的情感色彩必然是:审美联想比审美感知更为浓郁;审美体验与旅游审美客体——旅游景观的真实体距离更远。时间、空间的距离增大,美育效果更佳。例如我们游览著名景观路南石林,石峰中最负盛名的是阿诗玛石峰,石峰的命名是因阿诗玛的故事,其本身便是一种审美联想。在审美感知阶段,游人倾倒于石峰的自然美。在审美联想阶段,游人眼中的阿诗玛石峰已不再是又冷又硬的无生命的石头,而是将这一自然物“人化”了。游人会觉得此峰酷似硕长苗条、风姿婉约、楚楚动人的少女,这少女便是阿诗玛——民间故事中的阿诗玛、电影《阿诗玛》中的女主角。如此这般,峰石群也幻化成一群群内美外美合一的少女——阿诗玛的姐妹们。这将更令游人回味、咀嚼、遐想。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诗品》)正是旅游审美联想。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也是一种旅游审美联想。发现远山如卧佛、从而进行审美,是旅游审美联想。钟子期依伯牙琴声,联想到“魏魏乎若泰山”、“荡荡乎若江河”,因而由衷赞道:“美哉!”这种审美通感,也是审美联想。又如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面对大海,引起审美联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以,诗中的“洪波涌起”,既是眼前大海之洪波,也可以说是诗人此刻心中陡然涌起的洪波。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的正是这种美育原理:“大海给我们以无际与渺茫的无限观念,而在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时,人类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由此可见,旅游审美联想所起的美育作用,较之旅游审美感知,是更进一步的。

旅游审美想象是比旅游审美联想更为主动的心理活力。旅游审美体验进入审美想象阶段时,旅游主体不再仅仅是凭生活经验、情感记忆,而是进行一种崭新的创造。莱辛曾指出:“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拉奥孔》)莱辛说的是艺术作品,我们说的是旅游景观。在以寻取美为目的旅游者眼中,完全可以将旅游客体视作一件件艺术作品;因此,其审美原理、美育原理是相通的。中国传统审美理论一再强调惟作“妙想”才有“迁得”。“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姜夔冬日游吴松,分明见山雨欲来,却妙想是山峰在商量作雨。在这位旅游审美高手面前,山,活了;山,人化了。这样的山,当然也就更美。中国传统旅游审美心理结构的特点是:风景之美与民族精神之美融合。日本著名画家、作家东山魁夷旅游中国后,所论颇具慧眼:“谈论中国风景之美,同时也是谈论中国民族精神之美。”(《中国风景之美》)我们常说的对旅游景观的内美、象征美的把悟,正是审美想象力所至。

旅游美育范文篇3

【关键词】美育教育;中职;美育教育;体育

一、美育教育概念

美育教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美感教育。是培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认识、对美好事物的体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创造的能力,从而使人们逐步树立美的理想、培养美的情操、拥有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狭义的美育教育,专指“艺术教育”;指的是“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而广义的美育教育指的是真正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二、当前中职学校美育教育现状

目前,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中职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及专业技能培训,而美育教育则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由于各种文化的渗透与影视传媒的宣传,特别是中职院校的学生,社会经验相对较小,生活经验相对单纯,缺少健康、正确地审美观点,主要表现在过度追星、盲目崇拜、模仿歌星、影星。加上青春期叛逆,过分追求和张扬个性;不能从生活中发现正确、健康的美,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就不能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容易对人生失去原动力,容易对生活失去目标与信心。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美盲”。“美盲”其实有二层含义,缺乏审美的眼睛;二是缺乏审美的相关专业知识。比如:不懂如何欣赏中国画和油画,更不懂如何欣赏中国古典建筑和西方哥特式建筑,因为缺少相关专业审美知识,要说中职学生分不清生活中美与丑、雅与俗、文明与野蛮,难免有些有失偏颇。但中职院校的学生盲目的追求时尚,穿着怪异,浓妆艳抹;打架斗殴、抽烟喝酒,盲目追究求社会上流行的“准三俗”内容,甚至以此为荣,如此种种说明职业院校必须大力改进和加强美育。

三、中职学校美育教育重要性的思考

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并通过实践中观察到美,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净化内心世界,帮学生定向社会核心价值,满足学生精神和情感需要,帮助学生从价值意义上理解自身并按照美的规律从不同方面自觉的塑造自己。中职学生是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大部分刚刚毕业并且在初中阶段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完善自我,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心智,在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实现他们自身的人生价值,这是所有中职教工作者所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服装、烹饪和陶艺设计、插花、茶艺、香道等专业与美学教育密切相关,而学生由于美学知识缺乏,使得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暴露出自身素质的不足,因此,将美育课作为这些相关专业基础课,自然也是至关重要。而与美学教育看似不太相关的专业,如计算机、旅游、财会、物流、数控及机电类等相关专业,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网页制作、制作宣传册时,由于对美学知识相对缺乏,就设计不出优美的、令人眼前一亮、吸引别眼球的作品来,做出网页面由于色彩搭配不合适,效果不尽人意,也不能调出令人满意的色彩图案。

四、中职学校开展美育教育方式方法

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中职院校应重视美育教育,让美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让学生形成健康的正确的美学概念,并且养成良好的审美素质,进而促进学生人格完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自主自立的精神。

(一)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中职院校的多数学生已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学生旷课、逃课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他们有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加上学生年龄较小,自制能力较差,社会阅历较浅,加上好奇心强,没有升学的压力,课堂学习又相对枯燥。利用孩子们好奇心、求知欲望强的特点,开设美学教育来管理和约束学生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1.学生可以通过选修或听讲座享受丰富的审美体验,从中领悟到人性的真善美,对他们完善职业道德无疑是大有裨益的。2.成立美术、音乐等兴趣小组。美育兴趣小组是弥补美育教育不足的“灵丹妙药”,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活跃校园文化。兴趣小组可以根据各专业特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如烹饪专业开设图案、色彩和书法课程,计算机专业开设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旅游专业开设音乐、书法、美术欣赏和美术常识课程等。3.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文艺节活动。4.参观书画展览、举办书画比赛及艺术节活动。5.外出写生、旅游活动等。

旅游美育范文篇4

关键词:阳江漆艺非遗文化美育传播价值

路径明清时期,中国漆器品种众多,地域特色日益明显,其中以漆皮箱和漆皮枕著称的阳江漆器成为当时地方漆器的代表之一,“老义和”“广泰成”等漆器店铺生产的漆器畅销海内外。20世纪30年代,阳江漆艺一度萧条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阳江漆器厂与广东省内外的漆画名家保持高水准的交流,使阳江漆艺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20世纪90代末,由于生产方式的革新,在物美价廉的工业制品冲击下,阳江漆艺产品设计的创新应变能力滞后,加上阳江漆器厂转制等诸多原因,阳江漆艺再次走向衰落[1]。21世纪初,阳江漆艺在相关人士的推动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情况发生了很大转变。2011年,阳江漆器髹饰技艺被列入第三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拓展名录,阳江漆艺由此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声誉,提升了行业的认知度[2]。阳江漆艺非遗传人、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漆艺家纷纷开设个人的漆艺工作室。2014年,阳江漆艺院建成,成为广东省漆艺创作研发基地。笔者在阳江当地走访调研时发现,普通市民对阳江漆艺知之较少,阳江漆艺传承后继乏人,漆器制品产销两滞。

一、阳江漆艺非遗文化存续的困境

1.阳江漆艺非遗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与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阳江漆艺的构成人员总体可以分为四类:继承阳江漆艺的非遗传承人;曾在国营漆器厂从业的工人师傅;传承人、工人师傅所带的学生或学徒;高等院校或中职学校毕业的漆艺创作者。阳江漆艺仍属于小圈子范围内的活动,并不为大众所熟知。非遗传承人和曾在国营漆器厂从业的工人师傅人数不多,但不论是制作漆艺产品还是制作漆板、漆坯,他们的技术都过硬。由于他们常年在行业中经营,积累了一定的口碑,拥有相对稳定的客户群,因此收入稳定。但是,他们年龄往往很大,后代大部分没有从事技艺传承。传承人、工人师傅所带的学生、学徒以及高等院校或中职学校毕业的漆艺创作者以年轻人居多。其中,有的是因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暂时入行当学徒,短期内往往会选择另谋出路,有的急于求成,学了一些粗浅的技艺就自立门户,真正喜欢漆艺又能沉下心坚持学习的只是少数。这造成阳江漆艺在艺术审美和技术表现两方面都存在不足,产品失去了应有的竞争力,再加上产销渠道不完善,盈利微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阳江漆艺的传承[3]。

2.漆艺制品设计观念陈旧与社会审美脱节

从阳江漆艺院内阳江漆器博物馆陈列的展品及其销售的漆艺制品中可见,阳江漆艺主要分为漆画与漆器两种类型,漆器以漆盘、漆瓶为主。传统的花鸟鱼虫、阳江地区的海岸风光和渔民风情是其中主要的表现题材。除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的漆艺创作者外,阳江漆艺制品的主要生产制作者是学习传统手工技艺的手艺人。其中,一些人没有经过艺术类专业院校的美术训练,缺乏现代设计理念,难以创作出具有当代审美的漆艺品。部分创作者往往模仿师傅的风格按部就班地创作,难以做到自主创新,这正是阳江漆艺产品在当前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3.漆艺产品产销的产业链不完善与宣传意识落后阳江地区漆艺制品的生产制作以手艺人作坊或工作室为主,销售渠道主要为熟人介绍、微信朋友圈推广等,相关工艺品、漆器线下专营店较少,仅有零星的一两家,而线上热门的电子销售平台缺乏漆艺制品的相关销售门店,产业链处于不完整、不完善的阶段。新建成的阳江漆艺院虽然起到了推广展览和开展相关活动的功能,但地理位置偏僻,仅通过公众号、报纸、广播等推广方式进行宣传,许多年轻市民并不知悉该院的位置,这也是阳江漆艺非遗文化对于年轻市民显得陌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后继人才不足、产品设计陈旧、宣传力度不足以及产业链不完善,这些因素不仅阻碍了阳江漆艺的发展,而且不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承。纸胎、皮胎是阳江漆艺的特色技艺,近年来,由于工序烦琐、耗时较长、生产成本较高、缺乏客户等因素,现已较少生产制作,尽管目前还不至于失传,但仍使人忧心。数字时代,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地方非遗民间美术资源开展美育,培养大众对阳江漆艺非遗的认知,从美育传播的视角探索出阳江漆艺非遗活态传承的路径,是笔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文章论述的重点。

二、阳江漆艺非遗文化美育传播的价值

非遗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实践技艺和鲜明的表现形式,蕴含丰富的审美信息与审美内涵,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4]。非遗往往成为地方独具魅力的文化名片,可提升当地的文化软实力。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其一方面强调不变,即保留基本特征,把古老的技艺原汁原味地继承、传承下去,另一方面强调制定长效的成长机制,保护特定文化群体,即保护一种文化的生命力[5]。要想延续阳江漆艺非遗文化的生命力,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活力,就应该从审美和教育的角度出发。对美的追求是人的天性,从远古时期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壁画,到时下美术馆中的藏品,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而教育是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社会活动。自18世纪席勒提出美育概念以后,相关的话题、研究一直不断发展。21世纪,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审美需求日益提升。如此一来,在美育下谈论文化传承便能与时俱进,体现文化传承的活态性。

1.有助于增加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阳江漆艺非遗文化是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普及阳江漆器曾经畅销海内外的历史,能够帮助阳江市民提升对于家乡的文化自信与热爱之情。优秀传统文化相当于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同时也是一张城市名片。做好阳江漆艺非遗文化的传承工作,让其焕发新的活力,能让更多的人通过这张文化名片记住这座城市,也能让更多的市民产生关于地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有利于丰富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

阳江是一座海滨城市,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的海陵岛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到阳江旅游的旅客众多,但是属于阳江的记忆符号不应当只有自然资源大海和沙滩,属于阳江文化资源的漆艺非遗文化也应当变成有力的符号,让人印象深刻。人们可通过参观漆艺展品、了解阳江漆艺的背景、购买漆艺产品等与阳江漆艺互动,这一过程便是美育发生的过程。这对于丰富阳江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都有着促进作用。

3.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对于一般仅在特定场域表现或通过五感(形、声、闻、味、触)接触的非遗文化,阳江漆艺髹饰技艺是非物质的、抽象的,但是通过转化得到的是具象的、可触摸的实物。同时,阳江漆工艺品具有结实、易保存的特性,也有便携、运输方便的优点,更容易生产、传播,这对于漆艺品产业链的形成、发展而言都是有利的因素。三、美育视角下阳江漆艺非遗文化的传播路径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持续的生命活力,就必须兼顾其现实性和成长性。现代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便利,借助数字影像记录不仅可以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活态,而且可以拓展和丰富文化传播的路径与方式。阳江漆艺可供漆艺教育教学的资源非常丰富,梳理这些丰富的数字资源,从中甄选出适合大众的美育内容与形式、传播条件与规律,可以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培养继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班人。

1.以数字时代影像记录助力阳江漆艺非遗文化传承教育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通过各大媒体平台汲取信息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主流方式之一。通过哔哩哔哩、小红书、抖音、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传承非遗文化,是当前热门且可行的方式之一。通过融合媒体传播并获取广泛关注,可以达到推广的目的,而非遗“破圈”也可让大众对其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目前,在媒体平台上,人们可以搜索到一些年轻的阳江漆艺工作者的短视频、图片等,但相关成果有时仅在小范围内引起关注。非遗融媒体要想在互联网中获取巨大的流量和关注,单靠个别的几个手艺人在媒体平台上展示分享并不够,而需要更专业的团队人员进行运行和操作,通过包装、设计、编排等多个程序的制作,才能更容易吸引大众的目光。非遗的核心是技艺、经验和精神,影像技术可以跨越时空,为人类文明的延续和传承提供全新的载体。建立阳江漆艺非遗数字资源库,对阳江漆艺非遗资源进行有序的影像记录保存,需要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如:对阳江漆艺非遗传承人的漆艺作品、髹饰技艺的梳理;对阳江籍优秀漆艺青年人才富有特色的现代漆艺作品、创作过程的梳理;对阳江漆艺历史发展和图形图式资源的梳理;对阳江民间工艺美术产业链、展览交流资源、行业协会资源、政府政策等的梳理[6]。经过梳理后拍摄而成的影像记录不仅能有效地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而且方便传承者学习与传播。

2.阳江漆艺走进中小学美育课堂,传承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基础教育作为美育实践教学的初级主体,其审美教育以培养少年儿童认识、体验、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为目标,使他们具有美的理想、情操、品格和素养。《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规定:“应当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因此,阳江地区的美术教育应该让漆艺非遗文化走进校园。在中小学阶段进行美育熏陶与传播漆艺非遗文化有其便利性和必要性。中小学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强,也容易对学习的知识产生深刻印象。传统手工技艺的温度和手工艺人的匠心能够给少年儿童的视觉与心灵带来震撼,不仅能够提高其审美情趣,而且能够激发其崇高的精神追求。将阳江漆艺与中小学美术课堂相融合,便于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阳江漆艺,拓宽对阳江漆艺的认识渠道,在内心根植对乡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从小树立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创造者与传播者的目标。在融合方式上,教师可以在已有的阳江漆艺非遗影像资源库中选取经典的影像资料与美术课本相结合,也可以把阳江漆艺的内容融入具体的课例,重新剪辑、制作具有不同侧重点和时长的影像资料,以满足不同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到阳江漆器博物馆、阳江漆艺院、大师工作室等进行现场观摩教学,也可以选择教材中合适的实践章节,穿插阳江漆器髹饰技法中的一两个技法让学生动手体验等。教材经历了实践的检验,体系逐步成熟、完善。对于教师而言,较为直接的融合比起重新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研发校本课程显得更有效率,也更实用。

3.拓展非遗文旅产品市场,打造具有阳江特色的漆艺文创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唯有与产业结合,才能真正释放其在现代的生命力,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对非遗资源的反哺性保护。依托阳江漆器博物馆与阳江漆艺院,聚集阳江优秀漆艺人才,打造集教学、创作、研发、生产、销售、展示、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可以使其成为阳江漆艺创作研发基地,创作具有阳江漆艺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如漆画、漆文化用品、漆首饰、漆灯饰等。通过具有传统工艺特性、现代流行特点和地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对于传播阳江漆艺非遗文化有着积极作用。当前,文创领域的成功案例有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等,其生产的文创产品和跨界联名产品在时下年轻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文创产品附带的文化属性让年轻一代把目光延伸至文创产品具体所属的文物或文化背景上。这样的案例也是美育的成功案例,不具有浓重的说教意味,而是在无形中植入了美育的有关内容。蕴含阳江漆艺文化的漆艺品具有一定的特色。阳江腰果漆物美价廉。把阳江传统纹样、具有阳江沿海特色的鱼虾蟹篓与现代美学相结合,开展纹样设计,既控制了生产成本,又兼具阳江漆艺的工艺特色和阳江地域特色。生产这样的文创产品有足够的可行性和吸引力,能够吸引年轻受众。

结语

数字化传播技术拓展和丰富了文化传播的路径与方式,有效利用和开发了非遗资源,体现出其文化、经济和社会价值。从美育角度出发,有效利用地方非遗民间美术资源开展美育教学,培养大众对阳江漆艺非遗的认知,无论是阳江漆艺与中小学美术课堂的结合,还是阳江漆艺的融媒体传播,抑或是漆艺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皆是数字时代美育视域下值得考虑和实施的非遗传承与发展路径。基金项目:该文系2022年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职业技能导向下学科教学(美术)专业方向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实践”(编号:2022YJSPY0201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维贤.广东阳江漆艺的历史演进与艺术特色[J].中华文化论坛,2015(7):154-157.

[2]张景.广东省传统漆艺工作站探析[J].大众文艺,2018(10):238-239.

[3]李维贤,邓果果.谈传统工艺的行业培育与产品定位问题——以阳江漆器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3):125-128,188.

[4]刘阳.数字经济时代下非遗文创在大学美育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14):1-2.

[5]高小康.非遗活态传承的悖论:保存与发展[J].文化遗产,2016(5):1-7,157.

旅游美育范文篇5

关键词:农林人才;美育;培养模式;审美能力

长期以来,美育是高校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很多高校只注重专业教学,忽略了美育,这种现象在农林高校等理工农科高校中尤为突出[1]。2018年9月,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划出美育硬杠杠”,美育作为中小学教育的“硬指标”,是评判学校育人水平的重要参考之一。这在我们高等院校的教育中同样适用。近年来,一批农林院校在文化育人方面进行了一定尝试和探索,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建设特色校园文化进行育人[3],然而却鲜少涉及基于专业教育和美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研究。在农林高校开展美育,培养专业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兼具的“新农科”人才,引导农林高校大学生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力军,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4]。因此,对高校育人模式大胆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专业教育和美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美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模式实践

(一)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

2019年1月22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获批教育部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学院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目标,以全面教学改革为抓手,以提升传统农科为契机,全面提升学院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工作。综合分析当前学院育人实际,提出要促进第一、第二课堂融合,将专业教育和包括美育在内的综合素质教育融合,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坚持立足长远,以制度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深化各方面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培养服务党和国家建设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合格人才。结合实际,不断改革当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重要的切入点。学院进一步发挥专业育人作用,探索适应“新农科”的人才培养改革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农科”人才。在专业教育中融入美育是提升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将美育贯穿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贯穿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才能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能力,又拥有良好审美能力的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优秀“新农科”人才。

(二)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自然之美系列摄影大赛结合学院农林专业的专业特征,以自然之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科研学习中发现美、创造美,同时要求教师在专业授课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善于发现专业教学中的自然之美。自然科学本身就体现了生命之美,在育人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养成发现自然之美的习惯。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微观之美影像大赛和农业昆虫影像大赛两项创新实践。其中,农业昆虫影像大赛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是将专业教育和美育相结合的优秀实践项目。2.微观之美影像大赛所谓艺术,有“艺”有“术”,在无数个科研工作者手中,亦可以百“花”争艳。微观世界里也有万千奇妙,可以用相机记录科学发现,用镜头呈现自然之美。2019年初,为传承学院文化精神,感受自然之美,彰显学科魅力,开启了第一届“微观之美影像大赛”。本次微观影像大赛的题材不限,普通显微、荧光显微、共聚焦、DIC、电镜扫描、透射电镜等微观影像作品均可参赛,邀请全院师生共同参与。参赛作品除了注明影像内容本身的学术名称外,还要添加具有美学价值的创作说明,以便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欣赏,提高作品的审美属性和普适性。评选活动分两轮进行,第一轮由学院评审组初审,选出60幅作品进入第二轮投票环节;第二轮为学院公众号的线上投票,两轮结果综合评定后确定40幅获奖作品(图1、2)。3.农业昆虫影像大赛农业昆虫学是学院植物保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传统的“课堂讲授——标本识别”模式在新形势下效果有限,亟需改进。在此背景下,学院将专业学习和美育教育结合在一起,以课程为契机,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发现昆虫之美、自然之美,在实践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图3、4)。因此,学院开展“农业昆虫影像大赛”的活动,以影像评选活动形式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作物生产现场,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和应用知识,把农业昆虫学课程和美育融合在一起。比赛一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海选过程,由农业昆虫学任课老师进行初步筛选;第二阶段是线上线下评优推选,在植物保护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线上参赛者的影像作品及介绍,最后根据照片创意、美学造型、识别特征清晰度等综合总分评出各奖项。

(三)学术之美专业墙报设计

为激发广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增强学生的美学设计能力,面向全院硕士、博士、留学生开展“科学中的艺术展”——学术墙报设计活动。该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两期,获得师生的一致好评。学术墙报除须注明标题、作者、导师、所在课题组,并简要展示实验背景和研究意义、实验所用的技术方法和实验过程、取得的实验成果以及分析讨论外,还需要融入一定的设计理念,力求墙报在完整体现学术成果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提交的参赛作品由专业学术和艺术评审组专家结合学术内容与艺术价值评选出优秀墙报奖,同时将优秀墙报收录到本年度的《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学术年会特刊》,供师生日后交流学习。

(四)插花艺术和蝴蝶标本制作

结合学科特点,学院定期举办插花艺术鉴赏和蝴蝶标本制作两项极具艺术气息的特色课堂。插花艺术鉴赏课堂主要是通过邀请专业的插花艺术教师现场进行教学培训,师生进行互动,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图5)。蝴蝶标本制作课堂以学院植物保护协会为主导,邀请具有深厚标本制作和美学功底的专家进行讲解培训,引导学生以艺术的视角来认识标本,制作标本,领略自然科学中的艺术之美。两个特色艺术课堂交叉举办,每次课堂通过控制人数进行小班教学,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有较强的参与感。这些培训对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有全面的提升。

二、美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模式成效

(一)全面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

经过近3年的探索和实践,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得到全面提升,也有部分毕业生进入到艺术相关领域工作。2021年,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十大创新创业之星”的获得者雷帅民是专业和美育融合培养的典型例子,作为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他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审美能力,进而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储备,成立武汉市蝶中谍创意文化有限公司,从事自然博物馆等场馆的展览方案设计及建设、标本工艺品销售等与美学设计相关的业务。因此,学院美育和专业教育结合培养模式对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也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是一个值得长期坚持和改革推进的教学模式。

(二)建立农林院校美育教学新模式

在农林院校开展专业教育和美育结合教育新模式是一次大胆的革新和尝试,同时也是响应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号召。新的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建立,对于未来新型农科人才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农科高等院校中,把美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既可以减少额外开展美育的教学负担,也达到了对学生进行美育的目的,是一举两得的新兴教学模式。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笔者发现相较于传统的美育,学生更容易接受在专业教育中开展的美育。对于美育效果而言,这种新的美育模式也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探索一套适合农林院校的美育教学新模式具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一教学实践可以为将来其他高校建立适合自己的美育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三)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通过将专业教育和美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对农科自然之美有更深刻的认识,也间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昆虫影像大赛为例,活动的开展可以让更多人了解有关农业昆虫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科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田间地头仔细观察、拍摄具有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摄影作品,体会田间的乐趣和自然之美,用更加轻松和有趣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植物保护学科的认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学习、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农业昆虫知识的学习。

(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依旧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农林院校育人过程中,将专业教育和美育相结合可以从两方面助力乡村振兴。一方面是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新农科”人才,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深入到基层工作后可以在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文化建设引导等多层次、多角度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将专业教育和美育结合的培养模式本身也可以助力乡村振兴。比如,研究生赵如飞以“稻田艺术”为毕业课题,创造了“我们都是追梦人”田园风景画(图6)。该课题通过对再生稻生产基地的规划,将大地艺术、文化创意、稻作文化与再生稻田园风光融合,展现了当地美丽乡村的美景,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并且被人民网、《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是专业教育和美育结合的典型例子。将自然学科之美和乡村之美结合,可以有效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同时也完成了高校的育人目标,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双赢模式。因此,在农林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融入美育,是利国利民的正确尝试,可以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提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农科人才,助力乡村发展。

结语

高校育人需要根据时代变化进行改革,探索适应新时展的新型育人模式,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开展大学生美育工作,要把美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统筹考虑[5],形成具有农林高校特色的美育培养模式。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坚持“三全育人”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文化育人、艺术育人的作用,打造优质育人环境的样板,探索美育和专业教育结合的新模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其他高校开展美育提供了参考。全体师生不但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更是受益者。专业教育和美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开展大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可以帮助农林高校引导学生坚定学农爱农涉农的理想信念,在服务“三农”的生动实践中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亚萍,庞琳,王晓华.理工类高校美育现状及思考[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75.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1).

[3]曹军会.农林高校特色校园文化育人路径研究——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践[J].高教学刊,2016(22):47.

[4]耿亚静.美育教育在农林高校知农爱农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及创新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9(6):8.

旅游美育范文篇6

大专艺术教育的空间很大,途径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三主渠道”、“三辅渠道”。1.大专艺术教育“三主渠道”──知识课、活动课、渗透课。(1)知识课。大专艺术教育的知识课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有音乐、美术,选修课有舞蹈、书法、艺术欣赏、美育修养等。主要内容是系统学习音乐、美术等艺术的基本概念、原理,训练基本技能,使学生接受艺术观念,设计意识,发展创造思维,陶冶品德情操。(2)活动课。大专艺术教育的活动课主要指学校开展的艺术教育第二课堂,举办的各种展览、比赛和艺术节,组织的艺术类社会活动等。(3)渗透课。指在艺术学科以外的其他文化学课教学中充分挖掘美育因素,并采取适当的手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这里所指的美育已超出艺术教育的范畴,除进行艺术美的教育外,还涵盖自然美、社会美的教育,其内涵更丰富,其外延更宽泛。2.大专艺术教育的“三辅渠道”──校园艺术氛围、家庭生活美育、社会大环境美育。(1)营造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包括学校办学特点的确定,教育思想、办学目标的积极引导,校园环境的美化,健康的校园文化的建设等,它们都会对学生审美情趣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重视家庭生活美育。包括创造高雅、文明的家庭生活氛围,布置、创设家庭艺术小天地,开展家庭艺术活动,组织家庭假日旅游或社会实践活动等。(3)社会大环境美育的引导。指利用各种设施、社会活动和社会生产、生活环境等进行美的教育。如发掘和利用社会美育设施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美育活动,引导学生分辨社会生活中的美丑来实现生活美育。

二、大专艺术教育方法初探

1.确实抓好艺术学科教学,上好知识课。(1)开好艺术课,建立艺术教育工作体系。按《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的要求配备艺术专职教师,学校另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老师,并组织培训,构建一支结构优化的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对艺术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可采取抓好二个渠道和引入激励机制的办法,两个渠道:进修渠道、科研渠道;激励机制:目标激励、参与激励、成果激励、信息激励等。(2)构建艺术教学内容与目标体系。要使艺术教育具有特色并形成体系,就必须在遵循教材大纲和保持内容的连续性和目标的一致性的基础上,构建大专艺术教育内容及目标体系。(3)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创设一种浓郁的艺术气氛,让学生在快乐、轻松、融洽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激发活跃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艺术教育所追求的境界。为此,艺术教育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4)改革学生艺术成绩评定办法。改革教法,指导学法,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应改革传统的学生艺术成绩评定办法,可采用“综合评定等级制”、“三个一票否决制”。综合评定等级制:将学生艺术课(含第二课堂艺术活动)的出勤、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特长的展示等纳入综合评分系统并各占一定比重。三个一票否决制:对艺术课成绩达不到“良的学生实行”三个一票否决。即不能评优秀学生,不能评优干生,不能评奖学金。这样在艺术教育领域里引入了激励机制。2.全面开展第二课堂艺术活动,上好活动课。(1)准备工作做到“六落实”。即组织落实,时间落实,场地落实,教师落实,学生落实,设备落实。(2)组织管理做到“三查”。即查师生的出勤,查活动效果,查活动记录。(3)教学辅导做到“三重”。即重教法,重学法,重技法。(4)氛围营造做到“三配合”、“两结合”。三配合: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保持学生对艺术的兴趣长盛不衰。两结合:⑴校内、校外活动开展互相结合。有的高校把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的一些科目作为公共课列入教学计划。可通过开设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艺术教育必修课,明确规定的课程开设时间和学时分配,把《实用美学》、《音乐鉴赏》、《艺术思维学》等作为艺术素质教育选修课。同时,教务、团委、学生会院系等方面还可结合各自实际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依托学生社团,如大学生艺术团、摄影协会、吉他协会、话剧社和地方戏曲研究会等开展活动,使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在第二课堂及时得到巩固和提高。对于师范类学校,还特别重视开展“三笔字”和普通话为主要内容的训练活动。通过举办“红五月文化艺术节”、知识竞赛等艺术教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遇到有纪念意义的重大节日,如国庆、元旦、学校庆典时,可开展诸如学术论坛、综合文艺晚会、大合唱比赛等校园大型艺术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从而使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提高。(2)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全体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要注意选拔在艺术方面有天赋和特长的学生进入艺术团重点培养,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使他们的优势得到更大发挥。面对全体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开设讲座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艺术活动来实施。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组建大学生艺术团,来提高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层次和品位。艺术团可包括乐队、舞蹈队、礼仪队、腰鼓队、秧歌队等。同时,还应注重培养一批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骨干,辐射、带动全体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从而培养出一大批“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最终为祖国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3.加强艺术特长生的培养,对艺术上有一定特长并有发展潜力的学生的培养,可采取全程跟踪教育机制。4.各学科渗透美育应重点解决好美育因素的挖掘和渗透的方式两大问题。(1)充分挖掘各学科的美育因素。只要善于挖掘,各学科中美育因素很多,如德育课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涉及许多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它们本身是一些心灵美的人,是社会美;语文课中的许多古今中外的优秀文艺作品,是艺术美;数学中的一些公式,具有对称、平衡性,是科学美;体育课中的各种运动,是体育运动美……教师在发掘学科美育因素时要明确两点,一是每一个学科内容中蕴含着多种美学观念,二是体会学科其中的韵律。(2)以恰当的方式和手段渗透美育。各学科教师还应把艺术学科教学中直视、想象、模仿、创造等能力的培养方法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中,使“德育不是说教,智育不是灌输,它们同样是一种艺术”。传授知识借助审美教育中的情感交流原则、形象化原则,引入愉快教学理念,从而探索出各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使美育的渗透效果更加明显。艺术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课题,其教育途径和方法很多,虽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校而异,但其教育规律是一致的。

旅游美育范文篇7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教育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美育价值逐渐从艺术教育转变为具备协调性、系统性、整体性等特征的大美育格局,逐渐从单纯的教育模式发展为多元化、多层次以及多样化的育人模式。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与生态却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使职业教育的方向和理念出现明显的“流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高职美育在新时代拥有的价值意蕴和理论内涵,提升对美育的重视程度,提高高职美育开展的质量和效率,为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改革与校园建设提供对策、依据以及理念支持。

1新时代背景下高职美育的价值意蕴

文化是民族发展与国家昌盛的灵魂,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民族的复兴与昌盛。而对“美”的追求是社会进步、民族昌盛的情感动力与灵魂源泉,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新时代背景下,高职美育拥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和内涵,能够提升高职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拓宽素质教育的维度,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首先,“培根铸魂”。新时代的美育是以民族振兴、国家繁荣为己任,立足生活和人民,肩负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动力的教育形式,可为学生深入理解革命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培根铸魂”,使学生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其次,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高职美育能够切实提升学生辨别善恶与美丑的能力,帮助教师通过心灵与情感的教育,提高学生对高尚美德、价值与思想的认同,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与素养,使学生在审美的氛围中更好地塑造价值观和人格[1]。最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通过悦心悦志、悦目悦耳的艺术形式推动学生思想情感、道德面貌与政治素养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想象、联想、记忆与观察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心智,端正学生的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理念、道德理念与发展观,帮助学生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美育拥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和育人内涵,能够为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抓手。然而在实际美育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美育功能的发挥和价值的彰显。

2新时代高职美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完善的顶层设计

我国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与学科评估等注重智育“指挥棒”的影响下,更加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由于存在轻美育、重智育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充分认识美育,无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进而限制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与全面成长。但高职美育并没有“完全缺失”,如各类艺术活动、艺术展览及艺术节等,都能为高职美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托和抓手。但在顶层设计上,高职美育还难以形成系统化、整体化以及科学化的运行机制,缺乏相对统一的引导机制,导致美育培养体系难以落实到专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不同环节中,使美育工作呈现出零散、孤立的状态。总而言之,美育工作在顶层设计上的缺失,导致其所蕴涵的价值意蕴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高职美育工作的现代化发展[2]。

2.2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

美育课程是高职美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能为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培养工作提供抓手和条件。然而在长期建设的过程中,美育课程难以引起应有的重视。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美育课程存在设置不规范、不完善、不足量、不系统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存在明显的认识、师资及教学条件等层面上不足。首先,高职院校并没有将美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必备环节,导致美育课程只能成为专业课程的补充和从属,缺乏科学和规范的评价机制。其次,高职院校由于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等问题,难以形成面向所有学生的美育必修课,难以提供戏剧、文学、美术、音乐等层面的教学资源,导致学生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无法获得充足的“创造美”“鉴赏美”“感知美”的方法和理论。此外,由于高职院校对美育课程不够重视,使美育课程的实践环节难以与课堂环节衔接,无法提升美育培养的质量和效率[3]。

2.3美育的形式范围受限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对美育实践的形式和内容拥有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然而在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实践的过程中,却存在内容的局限性、形式单一等问题,难以切实满足学生对审美教育的诉求和要求。且我国各高职院校的美育特色还不够鲜明,存在明显的“趋同性”问题,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美育培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部分院校的实践活动以艺术教育为主,第二课堂则以艺术鉴赏、艺术感知为实践主体,通常以艺术展览与文艺演出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学生,缺乏有效的思维碰撞与鉴赏探讨,导致审美实践活动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无法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以及培养学生。此外,在实践基地与实践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存在建设力度不够、设施完善程度低等问题,严重影响美育培养在想象力开发、感知力提升、潜能挖掘与视野开阔上的作用。

3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3.1构建全覆盖、多维度的美育培养框架

构建全覆盖、多维度的美育培养框架是完善美育顶层设计的关键和抓手,是从新时代角度出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依托的关键。对此,高职院校应将美育培养体系划分为课堂美育、实践美育、学科美育、环境美育与网络美育五个层次。课堂美育包括理论课与通识课两个部分,帮助学生在奠定美学基础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实践美育也称为第二课堂美育,具体以审美实践的方式呈现出来,如社团活动,艺术展览、沙龙讲座、文艺展演等,能够丰富美育的开展内容,使美育实践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学科美育是指将美育融入专业教育,注重美育与体育、智育、德育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感知、发现并鉴赏学科中的审美要素。环境美育是指校园环境的硬环境育、软环境的治理和建设,旨在通过环境建设的方式提高美育质量。网络美育需要高职院校依托共享平台、管理平台收集和整理优秀的美育资源,使美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3.2积极完善高职院校的美育课程体系

新时代,构建以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为主体,以提升创新能力为抓手,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学科融合与结构完整的美育课程,成为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工作的立足点。在课程设置和建设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人文类、艺术类等学科的优势,通过专业教育的方式发展通识教育,以此形成以美育课程为基础,以人文课、艺术课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构建出品质较高的美育精品课程,注重景观、建筑、戏剧、文学、舞蹈、美术、音乐等选修课程的完善和建设,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美”的发展规律和内在本质,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审美观。而在课程内容方面,美育教师应以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为原则,将文化传承与道德熏陶作为美育的主体,帮助学生在汲取艺术营养的过程中,增强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责任感,使美育更加符合时展的总体需求。而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将美育课程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抓手,注重美育师资和设施设备的建设,提高美育课程的建设质量和效率。

3.3丰富高职美育的实践形式

美育实践是高职院校开展美育培养工作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方式,是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挖掘美育价值与提升美育质量的关键环节。对此,高职院校在美育实践的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的获得感、参与感与归属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并结合学生的发展诉求,提高美育实践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首先,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构建分层分类的实践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结合学生对思政教育学习的需求,开展红色歌剧、红色旅游等活动。同时,结合学生对现代艺术文化的需求,可开展大合唱、朗诵会、美术展和戏曲演出等活动。其次,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在美育实践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影视、舞蹈、舞台剧及歌曲演出等活动,使学生成为活动开展的主体,在参与美育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最后,积极构建美育实践平台和基地,完善基地或平台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在实践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4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深入了解美育的价值意蕴,将美育培养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融合,形成全覆盖、多维度的美育培养机制。在时展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还需要结合时代特点与学生需求,优化美育课程体系,革新美育实践形式,提高美育的影响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志贤.“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美育改革创新的策略探讨——以艺术设计专业群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3):126-127.

[2]郭沁荣.新时代高职院校美育体系完善的路径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7):109-112.

旅游美育范文篇8

(一)美育是提高学生“美”鉴赏能力及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美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审美观,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自然美、社会美及艺术美,从而培养人们“美”的发现能力、鉴赏能力及创造能力,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一定的美化作用,所以实际生活中人们都愿意接受“美育”,初中地理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将美育渗透于地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美”的发现能力及鉴赏能力,为学生以后创造“美”奠定良好基础,使学生更加了解自然美、社会美及艺术美[1]。(二)美育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在我国,任何学科进行教学时都或多或少灌输“爱国主义”,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未来社会发展培养爱国精神高尚的人才,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也毫无例外地渗入“爱国主义”教育,美育恰好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路径,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对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地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尽可能发掘初中地理学科中的美育素材。初中地理不仅涉及地理知识,还涉及气候、环境、人文及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所以在初中地理学科中不仅能够发掘出科学美的美育素材,还能发掘出自然美和人文美等美育素材。1.科学美。地理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多,不仅包括丰富多彩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还包括错综复杂的“地理表层”和“气候变化”等知识,这些领域都具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所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学生要积极发现其中的科学美,并追求这种美,以增强对地理学习的兴趣。2.自然美。地理学科中“自然”方面的教学内容最大,涉及的范围最广,如地质、地貌、地形、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都属于“自然”的范畴,所以要充分发掘初中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美,以调动学生的感官能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审美情趣[2]。3.人文美。初中地理学科中还含有人文景观方面的教学内容,如文化遗迹、民族风俗和传统艺术作品等,使地理学科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的地理学习中更加了解传统文化及民族风俗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审美情趣,教师要尽可能发掘初中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美”美育素材,以实现地理课堂上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及创造能力。(二)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调用来丰富和活跃课堂。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调用来丰富和活跃课堂,目的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地理教学中各种“美”,如人文美、科学美及自然美等。1.引进多媒体技术。进行地理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片功能、视频功能及音频功能等,结合学生实际及地理教学内容制订具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多媒体地理教学课件,使学生通过课件中的图片及视频等就能了解地理知识,也感受到地理学科中的各种美[3]。例如,进行七年级上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板块的运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相关地图、景观图和模型等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海陆的变迁,同时激发学生对世界地图的想象。2.教师要增加自己的教学语言感染力,以提高自己的教学魅力,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教学中来,让他们在生动幽默的语言环境中发现地理学科的艺术美,如在讲七年级下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一节“日本”时,教师可以利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来表达地理学科中日本的地理环境的特殊之处,让学生了解到“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和地震的国家,同时让学生了解日本还是一个加工贸易极为发达和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国家,是对我们影响力较大的国家[3-4]。3.将地理知识与文学相互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中的人文美,以激发学生初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美育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对于地理学习中遇到的各种优美自然环境等知识,教师可以运用适当的诗词、谚语等来展现地理教学的意境美,诸如八年级下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视频功能展现“西双版纳”景区等,然后引出关于“西双版纳”的相关诗词,让学生感受织金洞的意境美。(三)将美育渗透到地理课内和课外活动中去。第一,增加课外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思想;第二,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实际以及对“美”的观点,然后根据了解的实际情况制订地理课堂中美育的具体教育方案,并加以实施;第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欣赏自然美景,以提高他们对“美”的发现能力、鉴赏能力及创造能力;第四,在带领学生到课外进行自然景观观赏时,教师要对自然景色、名胜古迹及民族风情进行详细讲解,以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向往,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4]。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掘地理学科中的自然美、科学美及人文美,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另外还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内外活动中融入美育,来实现美育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最终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

[1]祖晓杰.新课改下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研究[J].才智,2015(1):239.

[2]赵新.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美育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8):175.

[3]袁玉凤.浅谈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模式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3(35):136.

旅游美育范文篇9

一、英语课堂教学艺术的意义

英语教学前辈许国璋教师说:“艺术的才能不是天赋的,是个人后天发展的。”那么怎样在英语教学中开展艺术性教学呢?作为英语教师,要善于科学地、艺术地驾驭整个课堂,在实际的教学中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成为开启学生思维之门、打开学生知识之窗的钥匙,最终实现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英语课堂教学艺术可操性

笔者学院旅游系开设的专业是“酒店服务与管理”,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1.课堂教学启发艺术。面对一堂课,教师应该要前瞻性地去启发学生,而不应该一直停滞在传统的导入环节duty-report(值日报告)和review(复习)中。可以更多地采用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point-viewtalking(观点随说)对新问题、新事件的看法或者以美育、德育导学等导入新课。2.课堂教学艺术。一是教学过程要优化,教学方法要多样。颠覆传统教法,采用倒序的方式上课即先情景模拟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后再分步教学。如进入新课餐厅点餐服务(TakingOrders)前,笔者让两位学生先情景模拟餐厅点餐,然后让全班学生讨论整个流程的动作、用词正确与否,并把学生总结的东西罗列在黑板上以便分步讲解(词汇讲解—句型操练—场景模拟—指导纠正—场景再模拟)时逐一检验。二是创设艺术性的课堂。想要上好一堂课,教师需要精心准备:一份详细的教案,准备卡片、PPT、挂图、实物、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教师自己制作微课等。课上要求学生尽量能背熟本节课的单词和句子,每次课上敲定一两个对话要求学生pairbypair(对话),反复操练力争当堂就能流利地与搭档对话。三是学校实训酒店实地演练。合体的制服、中高跟鞋、规范的动作、礼貌的用语,实地演练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这时,教师不仅要熟练酒店英语还要掌握酒店服务与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应该提示、引导学生转变心理角色,把自己定位成酒店服务员或者酒店管理人员,要信心满满且谦虚有礼。3.课堂教学引导艺术。教师应尽量创造适宜的“气候”与“环境”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让学生愉快思考、主动探索、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采用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缓和的语气循循善诱;在讨论指导时,教师可以稍微提醒或者加以人文关怀,尽量避免使用生硬、鄙视的语气,而应多用:Youcanhaveatry.Youreallymakeagreatprogress.Youaresoclever.Nicedoing.Welldone.4.课堂教学延伸艺术一是教师的言行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因此,教师可以用豪放的语言来表达积极的情感,以感染学生,提高课堂效果。此外,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年轻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要树立“为人师表”的人格示范,加强人格修养,用无形的语言去感化学生。二是渗透德育教育。教师要寓德育教育于教学内容当中,把思想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德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观意识正确才能有良好的心态去学习,才能有顽强的意志克服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三是增强美育教育。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但也是教育中比较薄弱的方面。“有礼则雅”,服务行业非常讲究礼仪。因此,在酒店英语课上,教师除了要注重传授知识,还要不忘授课的艺术性。因为艺术性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美的世界,让学生赏心悦目、印象深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四是创设英语课堂环境。课堂教学组织和实训操练时尽量多地使用英语,对酒店行业经常出现的句子要常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领会后能脱口而出:CanIhelpyou?Followme,please.Hereyouare.Letmecheckit.It'smypleasure.

三、思考

旅游美育范文篇10

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掘地理教材的自然美,人文美等教材内的审美因子,展示、外化、整理和提炼教材中显示性和隐性的美育因子,在经济地理比一般学科更以说为主,趋于理性,但一味追求理性的东西会把课讲得枯操乏味。地理美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而地理集聚精华,展示特点,现其原理,谁不向往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谁不好奇神秘奥妙的宇宙天空,海洋和大漠?当学生有强烈向往欲时,教师即时给学生指出,你去怎样了解?怎样去欣赏和评介呢?地理知识告诉你,这样使得整个经济地理教学变成一弘活水,注入美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的想往,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接受理性观念的同时,能感受美,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振兴中华民族的热情,使学生们感觉到经济地理课是一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探索活动。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经济地理学不单单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人类活动离不开环境,身边美好的事物会被我们忽略,当我们仔细观察时,才发现这些地理事物是多么地美好。五岳的挺拨秀丽,长江、黄河的奔腾磅溥,北国的林海雪原,南国的秀丽水乡,诗一般美丽的黄果树瀑布,神秘莫测的莫高窟,金壁辉煌的北京故宫,黄山的奇松,壮丽的万里长城,锦色清幽的武夷山,温柔似水的千岛湖,世外桃园的阳朔等等这些如画的田园,林立的高楼,巍峨高山,滔滔江河,星移斗转四季灭替,七彩资源,亿万生物,浩渺的太空,广袤的海陆,连绵的工业带,发达的交通,灿若群星的名胜古迹,享誉世界的工程建筑这些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和绚丽多彩人文景观都能使学生从心底感到地理知识是一枝文艺百花园的绮丽的花,是讴歌祖国山河美的诗篇、游记、传说、故事,就是一幅山水画。

在教学中,教师的心态,品格,气质,语言,举止等修养也极大程度,决定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吸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表情、举止、姿态等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抛开所有私心杂念,以饱满、乐观、热情向上的情绪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营造课堂的学习氛围,创造最佳的教学环境。教师衣着、发形整洁大方,自然端庄,能透出时代气息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使学生感到真诚可敬。精美的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也是塑造美,体现美的美育源泉。悦耳动听的声音使学生在听觉上产生美感,在心理上产生愉悦和兴奋,引人入胜新课导入,逐一分析讲透学生提出的疑问。授课中丰富的表情,优雅的手势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教师倾注感情和充满魅力的语言是一种才华,是一种力量。是需要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和磨砺才能掌握的,这是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描述事物的字斟句酌,清晰淮确的表述出来的名山大川的险峻美,广袤无垠的自然之美,人类创造的智慧之美等等,使学生陶醉在情景的艺术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