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幕致辞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7:59:04

旅游开幕致辞

旅游开幕致辞范文篇1

[摘要]第六届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可持续与可替代性旅游”国际会议于2009年7月11—13日在桂林阳朔成功举办。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参与会议,围绕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旅游影响等主题的热点议题和前沿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思想碰撞。本次会议通过了《阳朔宣言》,加深了中西方的学术对话,推动了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

1会议概况

由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休闲及全球变化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桂林市旅游局、美国北亚利桑那州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旅游前沿国际学术研讨会——“可持续与可替代性旅游”国际会议于2009年7月儿-13日在桂林阳朔成功举行。来自美国、日本、奥地利、挪威、伊朗、中国台湾和澳门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8位海外学者与来自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5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

构的近200名国内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由桂林市旅游局、阳朔县人民政府、北亚利桑那州大学地理规划与游憩系、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承办。

2会议开幕式与主题发言

2.1会议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休闲及全球变化专业委员会主任、美国北亚里桑那州大学AlanLew教授主持。阳朔县人民政府县长谢灵忠先生在致辞中表示,“可持续与可替代旅游”国际会议在阳朔召开,是对阳朔旅游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将给阳朔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

桂林市旅游局局长李志刚先生指出,中外学术界的精英聚集桂林,必将进一步增进各国各地区旅游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突破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推进世界旅游业繁荣发展;必将进一步提高桂林旅游在全球的影响力;必将对桂林旅游业的新发展、新繁荣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期望通过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一重要渠道和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学术精英的交流和深度合作。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林娜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就在于通过研讨可持续和可替代性旅游,充分探讨应对金融危机中旅游业蕴含的发展契机,促进各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拉动作用,倾斜社会资源,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引导旅游业将金融危机期作为旅游市场培育期,实施重整重振计划;促进国际间旅游合作交流,实现互助共赢。

中山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保继刚教授表示,再次选择桂林作为会议地点,不仅因为“桂林是中国30年来旅游发展的缩影,阳朔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还因为“这里有很多关注旅游发展和旅游研究的朋友”。他希望学者们应用知识,帮助阳朔,希望阳朔可持续旅游发展的路越走越好。保教授还表示,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但能加强中国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增加国内学者学习国外研究成果的机会,还能让国外同行深入考察中国旅游发展的现状,加深对中国旅游研究的了解,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中国学者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能有效改善国内学术界把解决现实问题与学术贡献混淆为一体的局面。

2.2大会主题发言

4位学者作了大会主题发言。南京大学张捷教授作了题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中的长尾市场特征”的报告。他通过定量的研究方法证明了旅游业中存在地理长尾分布,并指出引力模型可用于分析长尾分布的地理特征,但从电子商务属性分析地理长尾还不是典型长尾。

中山大学孙九霞副教授在多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就“旅游对目的地社区族群认同的影响”这一论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她发现在不同环境下,不同旅游开发强度的目的地社区,旅游对当地的族群认同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种如云南迪庆的雨崩村,在低强度、深接触下的旅游作用保持了自然景观社区的族群认同;第二种如西双版纳的傣族园,在高强度、浅接触的旅游作用下,人文景观社区的族群认同得到了强化;第三种以各类主题公园化的民俗村为典型,在该类型社区中,高强度、异接触的旅游作用分化了社区的族群认同。

美国北亚利桑那州大学AlanLew教授作了题为“持续性、环境变化与旅游:来自尼泊尔的案例”的主题发言。他表示在尼泊尔的旅游发展中总体来说是正面的(发展),但不是理想状态(改变),而可持续发展应该不仅维持旅游业的经济增长,而且维持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人类应该努力控制环境、适应环境并且创造与地方历史相关的地方连续性。他表示可以通过环境上的循环与补给,经济上的多样性与发展,社会方面创造优质群落与高质量生活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SuoshengWang教授以“生态旅游政策比较研究:变革与机遇”为题作了主题报告,选择中国、韩国和日本的生态旅游政策进行比较研究。他认为对于中国而言,应该更好的理解生态旅游,重视关于生态旅游的教育,促进适度的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大力支持开发生态旅游的旅行社,为生态旅游发展树立范例;将生态旅游发展看做一个科学的、系统的发展进程,此外,也应强调以社区为基础的生态旅游。

3专题会议

除主题发言外,大会还安排了14场专题会议,使与会者能够就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旅游影响等主题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展开全面而深入的思想碰撞。纵观中外学者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可持续旅游、可替代性旅游、社区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旅游、背包旅游等方面,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多学科渗透趋势。

3.1可持续旅游专题

可持续旅游专题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举行了7场关于该主题的讨论会。一方面,与会的国内外代表就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内涵和理论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华东师范大学的汪宇明教授就“旅游循环经济与可持续旅游”提出了新观点,“旅游循环经济”提出的以3R为起点的基本原则、以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为组分的系统结构、以经济效益和科技创新推进实践的思想、以企业清洁生产和区域耦合共生为代表的实践方式丰富了可持续旅游的理论内涵与操作工具;福州师范大学的林岚副教授等以上杭县紫金矿区为例表达了对矿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提出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模式、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化优势转化、加强矿业旅游品牌化培育等主题理念,以及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旅游服务机制、拓展多样化旅游市场营销、完善地方经营体制等促进上杭县紫金矿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辅助建议;中国地质大学的周玲博士和华南师范大学的林清清博士作了题为“特殊兴趣爱好者在特殊兴趣旅游地建构中的作用研究”的报告,她们的研究从社会空间的视角来分析特殊兴趣爱好者如何生产出自身的组织空间及不同类型的爱好者在其中的作用,发现这一空间的生产虽然具有权变性,但它是基于特殊兴趣爱好者推动和维持其特定社会交往需要建构的,特殊兴趣爱好者圈子的形成与旅游地形象的确立之间具有共生同构关系。另一方面,代表们也针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以多个案例地做了探讨:江西财经大学的唐文跃博士和南京大学的张捷教授等以西递、宏村、南屏为例,分析了皖南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特征;中山大学的叶圣涛博士等以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核心传播地为例诗意地阐释了“故事与空间”的关系,他们认为被空间阐释的故事是一种意义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简单的生产关系之上,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性赋予过程,表现为空间的自然格局与主观的意义赋予的结合。被故事阐释的空间是一种资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建立在复杂的生产关系之上,是一种经济、政治、社会过程,表现为故事的资本化与被任意改造的空间的结合,社会生产模式的转变必然导致空间生产模式的转变。国外代表也带来了关于各自国家可持续旅游的最新研究,如挪威的ThorFlognfeldt教授就生态旅游中如何开发更可持续的产品做了报告,日本学者CarolinFunck以日本南部某岛上的旅游发展为例阐述其关于可持续性生态旅游的研究,约旦学者JihadAbu-Ali和ShathaAbu-Khafajah也发表了该国旅游发展中建筑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3.2可替代性旅游专题

可替代性旅游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首先,研究者们探讨了可替代性旅游的目标、形式及内涵,来自中山大学的硕士生王莎等梳理与回顾了过往国内外可替代性旅游研究,运用文献分析的方法,从AlternativeTourism(AT)的起源、概念和内涵、与大众旅游的对比以及旅游影响等几个方面,对目前有关AT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其次,学者们针对可替代性旅游的细分市场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多位代表分别以体验式体育旅游、志愿者旅游、背包旅游等可替代旅游的不同形式做了深入浅出的报告。此外,学者们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对可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进行了比较,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的学者DoganGursoy就“可替代性旅游与大众旅游发展中本地居民感知研究”做了相关报告,他发现旅游产生积极经济影响的居民会支持大众旅游和替代性旅游,但对替代性旅游的支持程度更高。

3.3社区旅游专题

社区旅游作为近年来国内旅游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此次会议上同样引起了参会者的热烈讨论,话题涉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途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等等。浙江大学的周永广副教授等做了题为“基于社区主导的乡村旅游内生式开发模式研究”的汇报,得出在中国背景下,由于旅游开发的社会意义、利益追求、参与主动性、参与方力量对比和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以外源型发展为主的、村民参与旅游服务但不参与旅游经营决策的、从属的、被动的社区参与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应选取以内生式发展为主的、能实现地方控制与本地化、决策民主化、产业链本地化、合作共生化等的社区主导开发模式;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周丽君讲师与中山大学的保继刚教授以广东丹霞山为例探讨了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他们从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这一视角出发考察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通过对丹霞山景区发展历程以及景区内部和周边几个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历程中的部分典型事件的重点分析,发现该案例地社区参与旅游的委托不很显著;河南大学的高更和教授以河南省化山村为例,分析了旅游专业村形成历程及影响因素,发现专业村是在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在能人的带动下逐渐发展形成的,其发展历程服从“s”形曲线创新传播规律;中山大学的博士生翁时秀以楠溪江古村落群为例阐释了权力关系对古村落社区旅游发展的影响,认为在现代中国古村落社区中,如果不能建立古村落保护的合法性,古村落的破坏将不可避免,旅游可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

3.4旅游影响专题

旅游影响在国外有着众多成熟的研究,也是国际上长盛不衰的热点旅游研究话题,因此,该主题的分组讨论得到了最多国外代表的响应,来自世界不同区域的代表们各抒己见,都以严谨、富有学术价值的研究参与到旅游影响研究的讨论与交流之中。新西兰学者Anue—Maried’Hauteserre探讨了太平洋艺术节对于太平洋群岛的旅游发展究竟是作为本地文化表现还是推广手段;瑞典学者SaithongPhommavong就旅游政策实施中的网络管制对老挝贫困程度减低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伊朗学者MehdlMomeni也以伊朗旅游发展中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为题和与会者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国内学者在旅游影响研究方面也有丰硕的成果,这一点在会议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山大学的张朝枝副教授等以开平自力村和马降龙村的案例研究了乡村社会的场所依赖对旅游感知的影响,认为乡村社会的变迁过程直接影响了其场所依赖的结构与维度,而这种结构与维度的差异又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感知;中山大学的徐红罡教授总结了造成西递宏村游线固化的影响机制,指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逆向选择、既得利益群体形成强大的政治及话语权力、旅游者的外部强化、导游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古民居保护投入的差异是导致西递宏村游线固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苗学玲博士分析了“非标准化团队旅游”的行为和动机,发现这种旅行方式的确有其独特的行为特征,有别于背包客和传统的团队旅游,如他们共同制定旅游计划,全程以小团队的方式旅行等,还讨论了其重要性以及网络论坛对于这种旅行体验形成的影响。

本次研讨会的学术主题远远不止上述4个,而是延伸到旅游研究各个角落,从市场细分、战略研究、地理分布等多个角度切入,研究方法多样,也出现许多基于不同案例地的有益的比较研究。如中山大学林清清博士以中国西双版纳和加拿大尼亚加拉地区为例,比较研究特殊兴趣旅游(specialinteresttourism)的分支——茶旅游与葡萄酒旅游,她认为二者有许多相似处,如都与消费品即葡萄酒或茶相关、都涉及三大产业、产地往往都处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都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有关,但是,茶旅游与葡萄酒旅游在政府参与度、目的地促销、社区参与程度、供给与需求、所处地域及学界研究等方面的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台湾新竹教育大学的学者Chin—chengNi分别比较了台湾与美国两地原住民对于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的认识,结果显示地理景观和传统文化是两地共同的旅游资源,两地居民都试图最小限度的改变自然以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5研究生专场

为鼓励青年学者快速成长,本次会议在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开设了6场研究生报告专场。在保继刚教授、AlanLew教授等国内外专家的主持与指导下,来自各大高校的研究生们也就旅游研究的前沿问题做了多场精彩的汇报。许多演讲的内容与时俱进,富有创新性。如南京大学研究生柯立所做的关于家庭旅游决策过程中青少年的参与程度研究;中山大学研究生魏雷所做的“旅游发展对摩梭家庭结构的影响探究——基于男性文化的视角”研究发现,在旅游参与程度较高的村庄,虽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母系制大家庭所占比重依然较不开发旅游的村庄高,旅游业的发展在形式上使传统摩梭家庭结构得以巩固。他们的汇报都获得了在场老师和同学们的广泛好评。

研究生专场报告的举行既给研究生们提供了一次学术交流和锻炼、提高的机会,也对他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行了一次检阅,将促进旅游学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和科研氛围,激励研究生的自主创新。

4阳朔宣言

本次会议通过了《阳朔宣言》。宣言肯定了“阳朔以其绰约的自然丰姿和浓郁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国和世界的旅游胜地,更以其独特的方式和智慧成为可持续旅游的典范”,明确了“旅游的发展不是与自然的斗争,而是对于协调与统一的不断探索;旅游的发展不是与环境的截然对立,而是基于热爱并关注自然的态度;旅游的发展不是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而是以享受和保护自然为责任和乐趣的全

旅游开幕致辞范文篇2

1上海新天地概况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是一个由上海石库门建筑旧区改造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展现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区。主要特点是中西融合与新旧结合。新天地分为南里和北里,南里以现代建筑为主,伴有石库门旧建筑为辅,其建有休闲娱乐大楼,进驻了年轻人喜爱的服装店、美食店、电影院以及极具规模的一站式健身中心。北里以保留石库门旧建筑为主,结合了现代化的建筑、装潢和设备,变成多家高级消费场所及餐厅。上海新天地的石库门住宅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因为当年的太平天国运动导致难民涌入,于是商人投资修建了排联式的石库门里弄住宅,随后成为上海特色建筑。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石库门建筑变得简陋而又破旧,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居住要求,于是破旧的石库门建筑群就在旧城改造中逐渐消失。根据上海人回忆,旧城改造之前,上海的石库门里弄在许多上海人的思想上依旧是破旧、拥挤、恶劣居住条件的集中表现。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上海开始对老建筑进行重建和开发,上海新天地被香港瑞安集团开发,于1999年初开工建设,于2007年6月全部建成。上海新天地建成之后,深受国内外游客以及上海人民的喜爱,成为上海市的著名景点。

2新天地旅游消费空间内的民俗运用

上海新天地的改造者瑞安集团是在1997年提出石库门建筑改造的新理念:改变原先的居住功能,赋予它新的商业经营价值,把百年的石库门旧城区,改造成一片充满生命力的新天地。这说明上海新天地在改造之初就是为了迎合上海的快速化商业发展脚步,在建设之初就是将旅游展示空间和其他空间的界限不断模糊,利用文化广场将各种购物、表演和展示的渠道结合在一起。上海新天地有意向消费者提供一个文化休闲的环境,在那里的购物和饮食消费可以算作一种旅游消费。新天地的文化生产的轨迹和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两线,一是重塑城市记忆,让里弄社区和石库门特色建筑唤起人们对于老上海的记忆。二是移植他者文化元素,以满足旅游者追新逐异的心理,把新天地打造成上海时尚名片。

2.1重塑地方记忆

全球化使全球文化同质化的同时也加强了各民族文化的地方性。在全国旅游景区的不断开发中,各地精英以他者眼光审视地方文化,开发、创造其地方性,同衣食住行各方面产品挂钩,迎合旅游者消费。上海新天地以中西合璧、新旧融合为基调,展现老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以石库门旧居打造老上海的城市记忆,凸显怀旧主题。新天地石库门的改造方式是形式上“整旧如旧”,内容上“整新创新”,即:在建筑设计外貌上,尽可能的保留建筑的历史旧面貌。内容上存表去里,不只是一味拘泥于石库门建筑的文物保护。石库门建筑群既保留了当年的风貌,又按照21世纪现代都市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情感世界对每座建筑的内部进行了装饰设计……门外是风情万种的石库门弄堂,门里是完全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新天地给游客制造了一个幻想空间,一个20世纪30年代的老上海风情街道,以及充满关怀的老上海弄堂生活。富有上海特色的弄堂文化遗产,为新天地旧城印象创造了优势。以改造的传统旧居囊括新生事物以及营造旧时记忆的做法,包含固有传统,也包含传统的变异。除此之外,新天地景区也在另一个方面凸显了其地方性。新天地景区也同国内其他风情街那样,售卖各种标有“上海”二字的文创产品,其中也不乏具有上海特色的上海旗袍、雪花膏、老冰棍等,但是新天地有一个极具特色的上海邮政博物馆新天地分馆,即新天地邮政所。该馆主要用于邮政文物展览、邮政信件业务收寄、集邮品与明信片的出售。与一般的邮局不同,这里的室内结构采用老青砖砌柱和木榫镂花结构,陈列柜与营业柜台是采用老房子的木料仿造民国时期老式柜台制成。北侧的两个立柜内还陈列着可供销售的特色集邮品:《孙子兵法》《茶文化》《黄宾虹》等老一辈国画大师的作品邮册。还有以路口的老式邮筒为式样缩小制成的小邮筒亦作为纪念品销售。游客还可以自制个性化信片,邮票是自己的大头贴,更可把明信片拿到柜台盖上以石库门为图案的“新天地”文字地名日戳和“新天地邮政所”风景日戳,留念珍藏。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当年充满老上海风情的邮筒生活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淡去。建筑自成风格的邮局和新天地专属邮戳,是老上海的城市记忆,与现在快节奏生活正好相对应。这样的做法都是在重塑地方记忆,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外来游客的老城记忆遐想。

2.2移植异域文化

文化的移植一直是当代旅游设计的方法,贝拉·迪克斯说过:“从‘别处’转移到‘此地’,似乎已经成为一条旅游通律,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主题公园、购物中心等都在营造多样景观,使得游客可以直接体验他时他地的真实。”新天地景区里自然也有外国文化和外地文化的移植。在新天地里除了有经营上海本帮菜的新吉士酒楼,还有体现地中海文化的璐娜西餐厅、西班牙和意大利西菜馆、KoyamaJapaneseCuisine小山日本料理、锅德港式海鲜肥牛火锅、蓝色牙买加咖啡馆等代表世界各地地道口味的品牌店家。在金象苑泰国餐厅位于新天地最南端的一栋古色古香的老房子里,一尊温柔敦厚的镏金大象在餐厅门口迎接客人,充满泰国情调。除此之外,2017年圣诞节,上海新天地建造了一颗特别的圣诞树,大概五层楼高度的水晶球,一触摸就会亮,附带3米超刺激滑滑梯和100000个玻璃海洋球,加上高科技光影秀点形成浪漫景观。以科技创新迎合圣诞节,迎合国内外游客过“洋节”的心理。显然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一直在以强大的包容性囊括了丰富的外国异域文化。除了国外的异域文化以外,国内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对于大都市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位于新天地太仓路入口旁,有一家主要销售以中国传统手工刺绣为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居饰品店。步入店堂,顾客仿佛步入一个农户家里,以家居饰品为主的商品随意地摆设在竹子和朴实的红色农家方桌之间,营造了一种简单自然的氛围,店里到处挂满了披肩和手工刺绣的被子,主要是以贵州苗绣为主,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购买。苗绣是中国贵州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其中“簸箕”“背篼”等竹制品也是苗族人民常用的农家工具,在店里变成了装饰的工具,形成了独特的苗家文化。现代都市人对苗绣的消费使其脱离了传统语境,对于苗族人在节日或结婚等重大场合有独特意义的苗族服装,被移植到都市就被视为“异文化”符号而被消费。总的来说,新天地汇合了国内国外的民俗文化,将新天地打造成一个时尚前沿又独具异域风格的旅游景区。引得人们在怀旧的同时还能感受他者文化,产生消费行为。但怀旧和奇风异俗就能满足新天地的文化消费空间的营造吗?显然是不够的。

2.3打造时尚品牌

上海作为一个现代化时尚大都市,曾经拥有多个租界,并且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善于吸纳国际时尚元素,逐步成了世界时尚之都。而新天地作为上海旅游地标之一,更是将时尚的流行元素凸显的淋漓尽致。2010年11月16日开幕的新天地时尚购物中心,建筑风格沿袭中西融合特色,入驻了ZetaVilla(丝·廷)、慧思创智、伊迪索等时尚品牌,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顾军在开幕式上致辞:“新天地时尚购物中心与新天地一脉相承,发挥它独特的商业文化作用,期待它在未来的发展之中不仅能够成为拉动时尚设计产业的引擎,更能发挥更大的潜力价值,成为孕育中国设计师品牌的摇篮。”新天地一直在传递国内外时尚信息,努力扮演中国时尚设计师助推器角色,同时为消费者举办了多个时尚的活动。如2018年6月8日至6月18日,新天地举行表演艺术节,中、英、法、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多国的15部精彩剧目在新天地区域次第上演。汇聚多国时尚剧目,为消费者营造了一场艺术狂欢。2018年10月11日,中国新天地携手上海时装周,打造了一场原创设计时装活动。“2011年3月,上海市政府主办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暨上海秋冬时装周,新天地连续举办12场汇集中外设计师品牌的时装秀,社会反响热烈。自此,新天地成为上海时装周长期合作的时尚基地,2012年后,上海时装周的主秀场就从以往的复兴公同移师新天地太平湖公同。新天地已经成为上海名副其实的时尚与潮流之地。”新天地通过各种时尚活动的打造,将国际时尚流行元素运用于景区的设计之中,给游客以时尚空间的体验,如上文提过的科技圣诞树一样,新天地总是出其不意给游客带来最新的科技作品设计,如2019年上海新天地就邀请美国LA涂鸦传奇大师OGSLICK为新天地南里广场和新天地广场分别打造了3SLICKPIG-GIES和LoveGloves装置。新天地是一个将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景区,满足了游客的怀旧情结和追逐时尚的心理。新天地空间里所生产的“民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当代中国甚至是全球化时代下的民俗生产和民俗文化走向。模糊了过去与现在、传统与非传统、日用品与时尚品的界限。这样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与多元心理正是现在上海人民生活的侧面反映。

3都市消费空间里的民俗变异

上述内容讲述了上海新天地景区的简要过去和多民俗融合开发的现在。都市消费空间下的新天地景区,处处都体现着民俗主义,民俗主义在世界各地都是一个普遍现象。如同新天地新旧结合的特点一样,传统与现在的界限早已划不清,再追究真实与否更是毫无意义。新天地的中西融合表明上海民众在怀念过去的同时,也在加快自己的时尚步伐。追求时尚,追逐新的科技文化,是上海人民现在的生活,如同新天地一样,新旧融合,朝向现代化。关于消费空间下的民俗变异,有学者认为:“民俗学的时空转向不仅需要‘从底层民众研究转向日常生活研究;从农民文化研究转向大众文化研究;从民俗文化的传统载体研究转向当代载体研究’,其研究对象还应从乡村转向城市,从传统转向现代,从民间文化转向大众文化”,“都市语境下,民俗文化与都市中的大众文化正在发生不断的勾连。都市空间下的民俗文化已经失去了其内生性,其生产大都只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消费诉求和情感体验,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大众文化的属性。”他们认为在当代消费主义时空下,民俗一直在发生着变异,民俗文化会逐步转向大众文化。新天地的新旧民俗,本地与异地的民俗融合都正在符合大众生活的转向。民俗正在打破原有的界限,逐步转向人们的生活。民俗学者在今后研究都市民俗时,可以将研究内容放到更新的民俗事项上,所谓的“更新”是指从传统民俗分类的条框中解放出来,研究城市人民的现代时尚生活元素,不拘泥于传统分类。

参考文献

[1]卢文超.理查德·彼得森的文化生产视角研究[J].社会,2015,(01):229-242.

[2]徐赣丽.当代都市消费空间中的民俗主义———以上海田子坊为例[J].民俗研究,2019,(01):122.

[3]周星.民俗主义、学科反思与民俗学的实践性[J].民俗研究,2016,(03):5-14+158.

[4]丁广明.泛“新天地”建筑怀旧思潮评析[D].南京:东南大学,2006.

[5][英]贝拉·迪克斯.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M].冯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新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365.

[7]陶东风.审美化、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批判[J].中华美学学会通讯,2003,(01):23.

旅游开幕致辞范文篇3

[关键词]旅游市场;产品;研学;RMP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密集出台研学旅游的多项政策,研学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南京城墙作为独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其中蕴含巨大的研学旅游价值。南京城墙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视角,也对现代人的科普教育、爱国教育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南京城墙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必要性分析

南京城墙是我国第一大城墙,且是世界第一大城墙,其保存长度最长、规模最大,无论是从历史价值、观赏价值、考古价值以及建筑设计、功能等诸多方面,国内外城墙都无法与之比拟。作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独有的最具竞争力的文化旅游资源。近年来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行,研学旅游作为一种有效将旅游及教育进行结合的新型旅游业态备受各方关注。将南京城墙与研学旅游相结合,一方面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新视角,丰富南京研学旅游的内容层次及主题选择,对于提升南京城市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及美誉度、促进大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另一方面,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南京城墙对于现代人尤其是开展青少年的科普教育、爱国情怀的传扬,均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相关概念

(一)研学旅游内涵。研学旅游倡导“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鼓励通过旅游实践进而丰富知识的体验。从旅游视角看,研学旅游是一种旅游形式,是以满足旅游者的探究性学习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从教育视角看,研学旅游是由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组织的,通过集体旅游和集中食宿等方式,将探究学习与旅游体验有效结合,进而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的校外实践体验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二)昂普(RMP)分析理论。昂普(RMP)分析理论是由吴必虎提出的关于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理论,其中R代表旅游资源分析(Re-sourcesAnalysis)、M代表旅游市场分析(MarketAnal-ysis)、P代表旅游产品分析(ProductAnalysis),合称RMP分析理论。该理论指在区域旅游开发中需在旅游资源分析及旅游市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旅游产品分析,并据此提出既符合当地资源特色又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性旅游产品的旅游规划理论框架。

三、南京城墙研学旅游产品RMP分析

(一)旅游资源(R性)分析。南京城墙资源规模宏大,历史文化深厚,是南京的标志,也是世界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古代都城城墙中保存长度最长,也是规模最大的城墙,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城垣。其所包含的皇宫前朝后廷及整体的布局,不仅成为洪武初年明中都的范本,也是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建造皇宫的蓝本,对明、清皇宫的建造思想及京城和其他城垣的建造、维修工艺产生过巨大影响,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此外,南京城墙在内瓮城的设置、城墙地基处理办法、水关设计、护城河设置等方面相较于一般古城墙有许多特色创新之处。由此可见,南京城墙不仅规模宏大,还极具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等价值。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及偏好也在发生变化,从传统的观光旅游向更高层次的知识型、休闲体验型旅游发展,南京山水城林的城市布局及纵观六朝的历史特质,为南京城墙及周边区域旅游价值的挖掘及开发串联奠定了基础,若合理保护开发利用,易成为南京新的旅游热点,对南京城墙乃至城市旅游品牌形象的树立起到烘托渲染、强化延伸的作用。但目前已开发出的旅游景点空间分布较为分散,缺少中心主题及聚人气的实践活动,文化资源的开发也缺乏深度和广度,研学旅游价值尚待进一步挖掘。(二)旅游市场(M性)分析。南京研学旅游行业规模及市场空间广阔。截至2019年底,我国各级各类学历教育人数达到2.338亿人,其中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生人数达到了1.938亿人,随着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中小学人数预计在2020年超过2亿。2017年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研学旅游纳入必修课程,要求每学年学生至少有两次研学旅游,这使研学旅游具备了多频次购买的属性。由此可见,中国庞大的近2亿中小学刚性客群群体支撑着研学旅游未来巨大的市场增长空间。同时,截至2019年底,南京市共有学校总数1681所,各类学校在校总人数为190.25万人,庞大的南京本地学生消费市场为南京城墙研学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与此同时,南京作为著名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2019年南京接待海内外旅游者为1.47亿人次,增长9.5%。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784.95亿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719亿元,增长13.2%,旅游外汇收入9.42亿元,增长6.7%。可见,南京作为著名旅游目的地加之良好的交通优势所带来的强进入性,旅游市场形势看好,这将为南京城墙研学旅游提供较好的客源基础。而且随着旅游者素养的提升,研学旅游的消费主体除了学生也在逐步向企业白领、知识分子、中老年等群体扩展,南京城墙研学旅游产品不仅可以面向本市客群,全国及海外的研学旅游消费群体也应是考虑拓展的客群,未来市场空间及发展潜力广阔。但相较于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而言,南京城墙目前在市场上的认知度与同类旅游及南京其它历史遗存相比较低,景区的市场化运作不够完善,宣传推广力度不足,曝光度不高,不能让更多旅游者对其产生兴趣。(三)旅游产品(P性)分析。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研学旅游基础上,南京城墙结合自身旅游资源优势推出了一些研学旅游产品。但目前还处于产品开发初级阶段。首先,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并未对城墙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目前的旅游产品以资料陈列、静物展示等形式为主,深度挖掘下的城墙典故、历史文化、科教文创等题材尚待进一步开发。旅游者的互动性、参与性较少,无法通过亲身体验体会到城墙文化韵味,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不高。其次,旅游产品的游与学的比重失衡。已开发旅游产品更多集中在以单向讲解为主的观光游览式旅游模式,没有融入教与学的内容,存在重游轻学现象,城墙旅游产品的教育价值有待提升。再次,目前已开发旅游产品虽具备一定特色,但相对零散、孤立,并未形成完整的主题系统,缺少与城墙元素契合度较高的主题创新产品。最后,南京城墙并未与护城河及周边景区形成完整的统一体系。目前城墙呈碎片化分布格局,各段城墙间缺少有效联结及呼应,城墙开发利用的串联性有待加强。当今,我国近2亿的中小学生群体,如何使他们了解认识文化遗产,树立民族文化意识,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新时代下南京城墙研学旅游产品开发需考虑的重要方面。

四、南京城墙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创新

(一)文化教育型研学旅游产品。文化教育型研学旅游产品主要针对市场客群为文化旅游者、中小学生、中青年旅游者、商务旅游者等。首先,围绕历史文化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开发“南京城墙的前世今生”研学旅游产品。城墙对于现代人而言,是历史的见证,它有着悠久的前世,此产品通过城墙百年历史文化的展现及与城墙相关的众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学习及近距离接触,使游客了解城墙历史,感受城墙教育。可以将城墙建筑形制、城门历史、历史人物与城墙、建筑知识、攻城器械知识、军事防御知识等内容开发成产品,如将宫城、皇城、京城及外廓四重城垣、城门及墙体构造、护城河、城墙的守御、修缮与保护、朱元璋、刘基与南京城墙以及城墙相关知名历史事件包括楚威王清凉山上修筑金陵邑、天京保卫战、神策门之战、金川门靖难之役及京市铁路、日军侵华、1937年光华门南京保卫战、渡江战役等相关内容通过图文展示、导游解说、数字互动、电影重现、游戏体验、大型演艺、成人礼仪式等多元形式与旅游者进行互动,产品建议地点中华门、神策门、雨花门、明故宫、挹江门、光华门等。其次,开发“夜色城墙”产品。在中华门借助现代科技和艺术形式作为载体,利用城墙建筑物与灯光特效在夜晚进行城墙激光特效表演,也可播放3D影像,使城墙的历史得以重现,使游客感受城墙文化,了解城墙历史。也可利用城墙紧靠的护城河,设计水上激光表演、夜间船舞、放水灯等活动,使游客享受古城墙迷人的夜色。最后,开发“图说城墙”产品。在中华门瓮城或驿站利用手绘或现场沙画表演配以声音解说的形式,将南京城墙的历史、地位、城墙基本构造(城墙钟楼、鼓楼、防排水系统、城门等)等内容通过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在游客面前,同时根据解说内容设置相关问题,由观众进行互动回答。也可开设展览及绘画比赛,在游客进行城墙观光的同时,利用驿站、书吧、城楼为载体,举办城墙专题展(如南京城墙历史沿革展、城墙与南京古都建设展、古代攻城器械展、著名战役史料展览等);和平门至太平门一带城墙风光秀丽,得天独厚,占尽南京“山水城林”四要素,因此可以在城墙上开展风光类摄影展或绘画比赛;中华门及老门东一带,按照传统样式复建传统中式建筑、马头墙,集中展示传统文化,再现老城南原貌,老门东的街巷之中以及老门东内一些空置的房屋,环境幽静,适于开展有关“金陵往事”的摄影展,同时也可以借用“3D城墙秀”的设备展出老城墙、老城南及城墙新貌的照片。(二)知识科普型研学旅游产品。知识科普型研学旅游产品主要针对市场客群为学生及文化旅游者等。首先,开发城砖展览、城砖制作体验活动。南京城墙的城砖铭文是至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数量最多、文化信息最为丰富的建筑物构件,是南京城墙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具体体现,也是世界城垣建造史上所独有的宝贵财富。可在中华门、解放门的窝棚内部空间围绕城砖铭文所蕴含的多元文化信息,包括中国姓氏文化、民间书法、篆刻艺术、汉字简化字与异体字、城砖产地分布、制砖工艺以及泥土样本等方面内容,开展城砖展览、制作等相关体验活动,从取土、造砖胚、装窑、烧制等全流程进行实际体验,了解墙砖制作过程。其次,举办专题讲座。不定期邀请城砖研究学者、书法家、姓氏专家等举办“南京城砖那些事儿”专题讲座,讲解城砖背后的故事,也可将明代的一些知名书法作品用拓片的方式让旅游者体验制作并带回家中,通过拼图、考古体验、竞赛答题等数字互动手段让旅游者掌握城墙相关知识。再次,开展植物认知活动。可结合南京城墙周边园林植物比较丰富的公园如玄武湖公园、莫愁湖公园、武定门公园等,结合中小学生园林植物专业实践课程目标在相关公园开展植物认知体验活动。(三)休闲体验型研学旅游产品。休闲体验型研学旅游产品主要针对市场客群为文化旅游者、创意产业人员、学生及家庭旅游者等。其一,在集庆门北开发文创基地,吸引知名艺术家入驻开设文创工作室。包含雕塑、篆刻、绘画、摄影等当代艺术品工作室、画廊、创意中心、跳蚤市场、咖啡吧、创意餐饮、艺术沙龙等,将创意设计与城墙艺术元素结合。此外,基地还可开辟艺术间,里面提供画板及颜料等,让小朋友、学生及文化游客创作卡通城墙、漫画城墙等内容,使游客在创作中感受到乐趣,最终优秀作品可挂于基地墙壁作为装饰。其二,升级改造已有书吧。依托现有已开发书吧,通过改造升级,营造浓厚艺术氛围,凸显城墙艺术休闲特色。以书吧作为小剧场,引入传统曲艺表演,如引入特色曲艺南京白局、留左吹打乐、阳腔目连戏、昆曲、木偶戏、皮影戏等,定期进行表演,以提升及培育城墙书吧人气;借助书吧平台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书画艺术创作、艺术品拍卖鉴定、经济学术文化研讨、棋艺对弈等;定期开办名家讲坛,邀请社会各界学者、名流进行精彩演讲,使城墙成为前沿文化思潮的聚集地;开展茶道学习、制作茶叶等相关体验活动。此外,建议在现有书吧的基础上,再根据城墙可利用空间,增加书吧数量。新开书吧模式可以选择绘本馆模式,以为小读者及家庭提供最优秀的儿童读物及轻松舒畅的阅读环境为主旨,打造以绘本为主要收藏及运营载体的主题场馆,提供绘本出售、现场阅读及租赁服务,也可提供线上借阅及送书上门服务,同时线下配合开展各类亲子故事会、创意美工、小剧场等教育活动。此产品设计针对儿童及家长客群,以绘本阅读及亲子教育为切入点,打造城墙文化交流的互动平台。其三,以古城墙作为文化展示的集中区域,打造艺术品展。西水关地理位置临近南京博物馆,依托博物馆的文化氛围及客流,利用城墙内部空间为载体,定期举办各类南京地方特色民间工艺品民俗物品展览,如云锦、剪纸、彩灯、风筝、各种砖雕、石雕、牙雕、竹雕、折扇、竹编、木刻、绳结、烙画、脸谱、民间刺绣、染织、瓷器、鸟笼等,并组织各种工艺匠师,现场进行工艺品制作表演。其四,在中华门、解放门等客流量较高的地方开设体验工坊。作为明朝大量军需与民用品的生产场所,银作坊、铜作坊、染坊、织锦坊等作坊对当时南京乃至全国的手工艺水平、经济生产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在体验工坊中可将民间艺术领域知名艺术家吸引入驻,鼓励其创办产业,创作与城墙元素相关的各类作品;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手工艺现场制作及教学,提升游客旅游体验;还可加强与地方高校和相关协会交流协作,定期举办大赛、论坛、座谈会及培训等活动;也可以城墙内部仿制墙体为物化载体,采用安全绿色生态颜料,让游客以城墙为主题进行涂鸦艺术创作体验。通过以上活动,让游客在亲身参与中近距离接触城墙文化,体验旅游的乐趣。其五,百戏表演。在有较好展示条件的中华门、石城门瓮城中开展各种民间舞蹈、绝活等具民族特色的表演,如杂技、柔体术、抖空竹、精彩乐器表演等,还可开展如江浦手狮、骆山大龙、东坝大马灯、麻雀跳等南京本地民间特色舞蹈表演。其六,开设后现代艺术秀场。现代世界人们视觉疲劳,最新潮的元素一定会深深吸引游客眼球。中华门瓮城可设置泼墨作画、铜人表演等内容,使城墙成为现代流行艺术、后现代艺术及最新奇艺术的表演天地。(四)体育拓展型研学旅游产品。体育拓展型研学旅游产品主要针对市场客群为体育爱好者、学生、家庭旅游者、企业部门、中老年旅游者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健康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大众体育也方兴未艾、蔚然成风。南京有着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加上当地居民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支持旅游、参与旅游的良好氛围,以体育招徕游客,以游客带动旅游,以旅游发展经济,打造乐运动、观比赛、习拓展、亲自然的健身康体旅游产品,将古城墙构筑成为传播运动拓展精神的休闲创意新空间。首先,开发环城游项目。环城游南京的明城墙是城市最独特的名片,通过徒步、跑步、自行车骑行等方式对于明城墙进行环城游,成为感受六朝古都山水城林的独特方式,彰显新时代下人们对城墙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向往。此项目中包括环城墙骑行、环城墙健跑及环城墙徒步。环城墙骑行以和平门为出发点,提供环城墙自行车骑行服务,沿途设置自行车租赁服务处,针对不同细分客群特点提供不同的自行车租赁服务,包括单人自行车、双人自行车及儿童自行车等,还可充分利用城墙旅游纪念品商店、自行车租赁服务处、驿站等定点地点,对于游客已经完成骑行的城墙段进行盖章确认以增加项目的趣味体验性。环城墙健跑依托城墙载体,在有纪念意义的节日开展跑步活动,以此作为契机让更多游客亲身体验并接触城墙历史,提高城墙知名度。可考虑举办“万人健身跑步运动”、“南京城墙国际马拉松比赛”等。环城墙徒步通过徒步行走城墙活动的设计,将新时代人们的脚步带到这里,考虑仪凤门-挹江门-华严岗门段城墙,可欣赏到绣球山公园及阅江楼美景。也可选择和平门-玄武门段城墙,可远眺玄武湖。或者可以选择解放门-中山门段城墙,能欣赏到玄武湖、紫金山及鸡鸣寺等标志性美景。现场可与旅游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组织合作,并邀请专业团队进行鼓乐表演等,结合开幕致辞及媒体现场报道、网络营销等手段,提升南京城墙对外旅游形象。其次,开发拓展训练项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中华门、和平门等地开发军事拓展项目,设置仿制城墙,在城墙上修筑古石工具、箭楼、各种古代战争时需用的必需品,将古代攻城景象拟景再现。提供射击、城战模拟、拓展训练、城墙攀爬、城墙寻宝、城墙迷宫、城墙探险等活动内容,同时可将古代兵家在城墙上相争相斗和古代兵器知识讲给游客听。项目可与学校、企业合作,开展户外拓展活动展现团队合作精神。推出城墙游记,快乐分享活动,将信息于景区网站,最后进行网络投票评选等。

五、结语

在南京城墙文化遗产资源与研学旅游对接的过程中,除了产品开发之外,还包括了市场推广、品牌打造、研学导师培养培训、安全保障及监管支持等多维度工作,但无论如何,研学产品的开发都是研学旅游市场营销体系中重中之重的核心,应依托城墙文化遗产,挖掘其中蕴含的巨大研学旅游价值,将南京城墙打造成具备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体育健康等多元功能的南京地标,进而最大限度实现城墙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及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朱雪晶.经济增长背景下研学旅游产品的发展[J].中国商论,2019,(11):79-80.

[3]焦小慧.基于“旅游+”战略的桂林研学旅游产品分析[J].市场论坛,2017,(8):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