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节庆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5:46:13

旅游节庆

旅游节庆范文篇1

(一)体育旅游节庆的积极效应

1.体育旅游节庆展示了当地旅游的良好形象,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成功的体育旅游节庆由于在举办前、举办期间往往要进行多方位、高强度、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及其所引起的广泛关注,形成了巨大的轰动效应,有利于扩大旅游者对信息的感知,促使旅游者做出到举办地旅游的决策,因此能在短时间内强化区域旅游形象,提高区域的知名度。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自2000年首届中国银川国际摩托旅游节举办以来,吸引了海内外近万名车手、数十万车迷游客、1000多名中外记者的参加.新华社、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香港文汇报、光明日报、新浪网、搜狐网等大型媒体分别对开幕式进行了现场直播与部分赛事的转播,直接受众突破百万人。

2.丰富旅游资源和产品结构。各省各地都拥有数量众多的各类旅游资源,形成了一定的旅游吸引力,成为旅游发展的基础。但是各地的旅游资源大多是以静态的、参与性较差的文物古迹占主体。在旅游者越来越偏好动态性旅游活动的今天,它们的吸引力正逐渐减弱。通过举办体育旅游节庆,不仅可以将静态的旅游资源转变为动态的、参与性强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动、静的完美组合,增强旅游吸引力,而且可以完善、丰富各地的旅游产品结构,成功的节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受到广大游客喜爱的旅游产品。

(二)体育旅游节庆存在的问题

1.缺乏长期统一的规划。目前大多数的体育节庆活动都没有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很多节庆活动从本质上讲还是政府行为。为节庆而节庆。随着政府领导的变更,这些节庆的地位、主体、内容、举办场地都会随之变化,不利于体育节庆活动长期可持续发展和节庆品牌的培育。

2.市场化运作低。各地现已推出的体育旅游节庆活动举办方式以政府举办为主,有的是省政府主办的,有的是省政府与国家有关部门联合主办的,有的是地市政府、旅游局、体育局举办的,甚至于有一些是县级政府主办的。各个旅游节庆的组委会都是由各级领导任主任,各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任副主任。同时,整个节庆活动的组织安排、宣传促销等都是以政府命令的形式来组织和实施的。所需的资金往往也由政府来出,或者是由政府将其摊派给企业。由于在整个节庆活动中没有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节庆的组织安排呈现出很浓的“官气”、“官味”,使体育节庆所产生的效益也大打折扣。

3.规模小、知名度低。体育旅游节庆数量上虽逐年增多,但它们的历史大多较短。再加上宣传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大部分体育节庆的知名度较低,活动规模小,吸引范围有限,难以与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节庆相比。其应具有的高附加值的效力大大降低,产生的外向型经济和社会价值不高。

二、体育旅游节庆的发展对策

(一)长期培育,市场化运作

美国的玫瑰花节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西班牙奔牛节的历史更是长达几个世纪,才有今天的成就。因而体育旅游节庆要产生综合效益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对体育节庆活动进行长期培育。这种长期的培育不仅包括政府政策的长期性、当地市场培育的长期性,还包括经营行为的长期性、节庆主题行为的长期性等。政企分开、产业市场化是体育旅游节庆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政府职能以宏观调控为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吸引企业参与,特别是品牌企业积极参与,建立多元的筹资机制,加强体育旅游节庆市场功能的开发,这是国际许多成功旅游节的做法。因此体育旅游节庆要形成专门的管理机构,通过市场机制管理体育节庆活动,使之成为大众满意、商家受益、社会支持的旅游活动。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体育旅游节庆的知名度

发展体育旅游节庆,必须首先让外人了解、认识、知道你要举办的体育旅游节庆,如西班牙举办奔牛节之前,政府会印制大量的日程表和节目单,便于国际游客挑选自己喜爱的项目;日本交通公社等大型旅行社五年前就把国内的节庆计划公布于众,都做了超前的宣传促销。因此要提高体育旅游节庆的知名度,必须靠宣传促销。体育节庆活动的举办者除向新闻媒介信息外,还可以利用影视、歌曲、小册子、招贴画、互联网等多种宣传促销形式,提高宣传促销的影响力、覆盖面和科技含量,增强旅游宣传实效。此外,还应积极参加国内外旅游交易会及各种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等。

(三)培养体育节庆管理专业人才

目前体育旅游节庆策划、筹办、管理人才相当缺乏。要培育体育旅游节庆产业,就必须重视体育节庆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通过派专业人员出国学习国外先进的节庆策划经验或聘请国际专业人才直接参与体育旅游节庆的策划管理工作两种形式,加快我国体育旅游节跨入国际旅游节行列的步伐。

(四)抓好体育节庆旅游商品开发

旅游商品是旅游过程的延伸,是旅游印象的物化,也是旅游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旅游节庆商品的构思与造型,应该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把传统文化、艺术内涵和商品本身结构、造型结合起来,把精心设计和精心制作结合起来推出紧扣节庆主题的旅游商品。

参考文献:

[1]DonalGetz.FetivalsSpecialeventsandTourism.VanNostrandReinhold,1991.

[2]杨雅玲.利用民族特色节庆活动推进民族旅游业发展.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10(6):66—68.

旅游节庆范文篇2

千山,古称积翠山,又名千顶山、千华山、千朵莲花山,是东北最著名的旅游景区之一;居辽宁四大名山之首;佛道同山,历史悠久。位于辽宁省鞍山市东南17公里处,总面积44平方公里,是长白山的支脉。距沈阳约100公里,距大连约260公里。整个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经辽阳、海城、盖州、岫岩,止于金州。南北绵延200多公里,纵贯整个辽东半岛。素有“东北名珠”之称,鞍山市千山风景区是我国首批“4A”级风景名胜区。尤以奇峰、岩松、古庙、梨花组成四大景观。以其奇险吸引着大量的游人,同时做为“园林寺庙山岳型风景区”,被誉为“东北明珠”。

1.1鞍山市千山风景区旅游节庆的发展优势

千山是辽宁省内著名的旅游胜地,在全市旅游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景观,而且历来是辽东佛教、道教文化的集中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景观,千日绣莲台、“千山弥勒大佛”和鞍山玉佛苑,都给鞍山这个日益崛起的旅游城市增色不少。其中已经存在的优势主要有如下几点:

1.1.1主要旅游景点和旅游节庆活动

著名景点有仙人台景区、天上天景区、大佛景区、以及百鸟园景区。著名的节庆活动有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千山大佛节等。

1.1.2地理位置优势

千山旅游区位于市区东南,属城郊旅游资源区,既有良好的开发基础,又远离城市的喧嚣,整合了市区和县域旅游资源的优点。

1.1.3客源市场

随着这个区域内景观质量的提高,接待功能的完善,城市市民周末休闲时间的增加,回归自然生态的偏好增强以及现阶段短距离出游的增长,加之中心城市的辐射力作用,这个区域不仅能吸引大量的外来游者,而且还会吸引一个特别突出的市场群体高频出游,即城市居民的周末休闲度假。

1.2鞍山市千山风景区旅游节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千山旅游节庆旅游发展到今天,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挖掘的类型丰富多样,在开发内容上也逐步走向深入,且形成了许多知名度较高的节庆旅游品牌,成为旅游业又一个比较有活力和发展前景的专项旅游产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节庆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节庆旅游的发展。第一,缺乏节庆特色。由于我国土地资源丰富、地大物博的自身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更是成为了世界各国羡慕的必要因素,然而丰富的旅游景区资源却导致旅游景区节庆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大同小异,重复现象严重,地方特色不突出而造成了资源浪费。第二,重经济、重形式,而忽略节庆文化。旅游景区节庆旅游的举办不仅可以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可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因此千山风景区的节庆活动在开展时不可避免的加大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旅游节庆文化的展示。如在活动中加大对投资商的宣传,广告成了节庆的主角,完全没有将地方的文化特色展现,整个节庆活动就像是个小商品交易会。还有就是注重形式而轻视文化,认为节庆活动应该有排场、有气势,而过于攀比节庆活动的外在形式,没有对节庆活动的文化内容加以重视和开发。这些没有文化内涵,只是走走过场的节庆活动是华而不实的。第三,过于依赖政府。市场化运作一个成功的节庆活动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协调,政府的宏观调控也是不可缺少的。但目前千山风景区节庆活动大部分存在着过于依赖政府的现象,甚至还将其举办权交给政府有关部门全权处理,错误的认为政府办节具有号召力和权威性,容易调动各种资源。可他们完全忽视市场的机制,如果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将节庆活动完全作为政府行为是严重的误区,极大地限制企业积极性,阻碍了节庆活动主动性的发挥。第四,管理经验不足,品牌意识不强。千山风景区节庆旅游在举办期间通常是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管理,没有明确的责任制,对于节庆内容缺少了解,各部门之间也没有很好的交流,导致管理工作不到位,而且还缺少专业人才的参与,没能抓住管理工作的重点,使资源造成浪费。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更深的挖掘节庆的特色,造成千山景区的旅游节庆与国际品牌节庆的差距,无法与其接轨。

2鞍山市千山风景区旅游节庆发展的发展对策

2.1打造品牌策略

现今社会品牌极为重要,旅游活动也不例外,尤其是节庆旅游活动,更应注重品牌化的开发。而对于历史悠久的千山风景区只有树立品牌,提高知名度,才能使千山风景区的节庆旅游得到长远的发展,主要有利于辽宁周边旅游的游客及时了解景区节庆旅游信息,缩短其选择的时间,也为千山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现如今省内各大旅游景区都有自己的民族节日和宗教节庆,民俗风情也丰富多彩,他们的节庆活动体现的是博大精深、神奇古老的民俗风情,这些都是旅游节庆活动走向品牌化的基础。同时加大旅游纪念品开发力度更是必不可少的,旅游纪念品是节庆旅游活动的产物,它是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精华,它可以随着旅游者的足迹遍布到四面八方,可以更好的宣传节庆旅游和举办地的文化。

2.2提升旅游节庆的文化品位

旅游节庆文化品位是旅游节庆活动的灵魂,一个成功的节庆活动是当地特色文化成果的展示,没有文化的节庆是空洞的,一个地方要办好节庆不是由政府决定的,也不是由当地的经济决定,而是由当地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决定的。对于千山风景区举办节庆旅游要充分考虑到千山的特色文化,如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及商业文化等因素,要找到现代节庆活动与当地特色文化的契合之处,这样才可以把节庆的文化发挥到位,而不是只为追求经济利益,应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2.3政府加大旅游营销投入

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是国家旅游局“九五”期间一直在全国倡导并已取得显著成效的战略。其完整表述是“: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全面实行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战略,以进一步加大旅游发展的力度,加快旅游发展的速度,使旅游业为国民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加强政企合作实行市场化运作更是为千山风景区旅游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动力。同时旅游地形象是一种新型的公共产品,政府进行公益性旅游营销符合市场失灵条件下公共产品的特殊生产规律,而公共产品生产是当代政府和当代公共财政的主要任务,因此,对旅游营销进行财政投入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要堤防过于依赖政府的现象出现。

旅游节庆范文篇3

春节将至,为丰富春节假日旅游市场,各地将组织举办各种群众性节庆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参与性强、开放度高、规模较大、人员聚集等特点,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将引发严重后果。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切实做好春节旅游节庆安全防范工作,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要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各地要按照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节庆活动安全保障的政府领导责任、主办方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层层落实责任制,事事落实责任人,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保证责任网。按照各自职责,制定周密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措施到位。

要开展动态安全监管。坚持部门依法监管、行业有效指导和社会广泛监督,对各类节庆活动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动态安全监管。加强安全检查,保证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的安全情况始终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要积极与公安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大对各类大型活动的人员聚集场所、临时搭建设施、消防设施、安全出入口、疏散通道、隧道涵洞等的安全检查和动态监控,切实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在人流、车流高峰地段和时段,要采取有效手段进行疏导和控制,并加大安全保卫和安全巡逻力量,严防各类拥挤踩踏事件发生。

旅游节庆范文篇4

**生态旅游节是近年来我市举办的第一次大型旅游节庆活动,整个活动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富有创意,是我市旅游业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对于推进建设**生态旅游胜地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统一协调,认真实施,本届旅游节办出了风格,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成效,实现了隆重、热烈、安全、实效的目标。

一、主要做法

1、认真制定方案精心筹备

立足我市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举办生态旅游节,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建设成为生态旅游胜地的宏伟目标,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市旅游局经过多年的酝酿,借助市委、市政府举办’2005**投资贸易洽谈会暨商品展销会的平台,自加压力,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举办生态旅游节,并得到市领导的全力支持。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局党组在进一步统一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强化机遇意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根据组委会的统一部署,认真落实组委会的各项任务要求,抓紧制订工作方案,细化落实各项任务,先后制定了《’2005**生态旅游节活动方案》、《’2005**生态旅游节开幕式方案》、《生态旅游节招待酒会方案》及场馆布置设计方案、人员分工与工作任务序时进度表、服务接待人员与导游员培训计划、接待单位自查检查整改措施等一套较为全面的工作方案。同时,成立了相关的工作领导小组和节庆筹备与客源组织组、后勤接待与员工培训组两个工作组,多次召开局务会议,进一步细化任务,明确工作要求和时限,倒计时、全方位地抓好生态旅游节开幕式及百辆自驾车**行旅游活动等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市有关领导的多次协调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各项筹备工作在紧张有序地展开,各项任务有条不紊地推进,确保了本届旅游节各项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2、抓好宣传品编印和媒体宣传

为了扩大生态旅游节的影响,突显**“天下幽奇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我局加大投入,集中人力物力,编印出版了新版《**旅游服务指南》的图片、文字编辑工作,作为宣传品和纪念品发送给来宾。同时,分别在11月1日《中国旅游报》和11月5日《**日报》上刊登**旅游彩色专版广告。还重新印制了300件印有**旅游标识、吉祥物、主题口号的旅游广告衫,用于自驾车发车仪式,分发旅游团团员,统一着装,制造宣传声势。各有关县(市、区)和旅游企业也制作了一批精美的旅游宣传品,赠送来宾,并在投资贸易洽谈会暨商品展销会现场成为抢手资料。

4、策划营造节庆活动氛围

做好生态旅游节开幕式氛围布置:一是本着“喜庆、隆重”和“简洁、节约”的原则,完成了街市宣传氛围营造和开幕式、自驾车发车仪式场馆布置方案的策划,馆内开幕式和演出现场悬挂主会标、空爆金球和大幅主题标语,渲染喜庆气氛;体育馆悬挂宣传标语,安置宣传拱门,沿栏杆布置彩旗;在东新四路,悬挂84面灯柱布幅标语。从而,场馆内外呈现一派喜庆、祥和、热烈的氛围。同时,向演出单位提供文艺演出使用的有关**旅游宣传资料,确保晚会体现生态旅游的内容。

5、抓好接待设施完善和接待人员培训工作

一是完善接待设施,提高接待能力。全力做好市区13家接待单位、自驾车团入住宾馆和“闽光号”游船等接待设施设备、停车场及服务环节的督促、检查和指导。我们成立了培训指导小组和接待状况检查组,对后勤接待与员工培训组的工作再做细化分工,专门下发关于做好接待单位员工培训、设施整改等工作的通知,并把此次接待工作质量与星级饭店复核工作挂钩。各接待单位落实领导责任制,指定专人负责,制定本单位培训计划,自查自纠存在问题。在市领导的亲自带队下,市直有关部门联合检查了所有接待单位,确保了接待工作质量的提高。二是做好接待服务员和导游员培训。我们制订了导游接待工作的专门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和分工。在对全市导游员和星级饭店接待员工进行强化培训的基础上,抽调45名导游进行集训,由经验丰富的导游员授课,组织沿途实地跟车实践,提高接待导游员的素质和规范服务水平,为做好接待工作打下基础。

6、细致做好领导嘉宾的邀请工作。2月份前,我们利用赴潮、梅、汕、揭阳和江、浙、沪等地开展宣传促销之机,走访友好旅游局和当地主要旅行社、媒体记者,进行前期的联络工作,邀请他们前来参加**生态旅游节活动。节前,我们按照组委会的统一部署,指定专人负责,采取发送请柬、传真、电话落实等办法,在较短的时间里做好邀请领导嘉宾的工作,达到节庆日子里宾客盈门的目的和效果。

7、认真做好商品展销会工作

按照组委会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展销会旅游展台的设计和布展,旅游展台围绕**”形象,以清新的绿色格调,充分展示**生态旅游胜地的风采,受到组委会和观众的好评。我们还组织旅行社导游开展现场咨询,发放旅游资源和线路宣传材料,与嘉宾、客商和市民进行面对面、近距离的互动宣传。 二、主要成效

举办’2005**生态旅游节对塑造**城市形象,提升**旅游品位,整合旅游资源,加快生态旅游胜地城市建设,打造**品牌,吸引游客走进**等有重要的意义。纵观整个活动,取得了如下成效:

1、节庆活动的社会效益明显

本届生态旅游节跳出了政府大包大揽的圈子,部分项目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节庆的社会效应得到较为明显的发挥。旅游节活动中,我们结合自驾车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市场,富有创意地举办“保护绿色家园”百辆自驾车旅游活动,并发挥旅行社企业的作用,采取市场运作方式,进行宣传推介和客源组织,还依托区域旅游合作的桥梁,组织潮州自驾游车队,完成了百辆自驾车300名游客的组织工作,取得了宣传效应和经济效益双重效果。

2、生态旅游主题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次生态旅游节紧紧围绕生态旅游主题,推出了“保护绿色家园”百辆自驾车游、记者踩线考察、观光游览等活动,并通过报刊、网络等途径大势宣传渲染,既使生态旅游活动丰富多彩,更使生态旅游的主题得以突出,**的生态旅游胜地形象籍此得到更加广泛、深入的宣传,因而,得到业界人士的充分赞赏。

3、有力地拉动了休闲经济

活动的成功举办,带来了人流、物流、息信流和资金流,有力拉动了交通运输、商业零售、宾馆餐馆等相关行业,尤其是对旅游休闲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节庆期间,市区星级饭店的平均入住率达到99%,社会旅馆平均人住率达到90%。部分景区都每天接待游客数百人,出租车生意火爆,各商场生意红火。

4、旅游整体形象上了新台阶

通过举办生态旅游节,**美誉传播省内外;百辆自驾车旅游团的到来,让更多的外地游客进一步认识了**;来自中央、省和客源城市20多家新闻媒体参加了旅游节宣传报道,充分地宣传了**。尤其是**电视台、华东旅游报等媒体记者,深入采访,拍摄专题,**旅游城市形象得到了充分展示,直接将**的宣传效应渗透到客源地。

5、成功地推介了生态旅游产品

在举行投资洽谈会和商品展销会、众商云集**之际,举行生态旅游节,使**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越的生态旅游资源均得到更为有效的宣传和展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客商因此增强了投资**的信心,促进了投资项目的洽谈和合作。嘉宾和游客们通过对“碧水丹山、寻根谒祖、红色之旅”等旅游精品线路的考察,有了切身感受。百名旅行商、记者深入到*****等主要旅游线路考察踩线,增强了推介**生态旅游产品的信心,深圳航空国旅等旅行商纷纷表示将密切与我市旅行社的合作,大力宣传**旅游线路,组织客源来旅游度假。

三、几点启示

**生态旅游节的成功举办,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1、办节必须坚持突出宣传,放大效应

办节本身就是一次重要的广告活动,目的是为了展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风采,不断提升**旅游在国内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快**生态旅游胜地建设。因此,在办节中我们要始终把活动效果放在首要,场地布置、活动时间、会场气氛等都要服从于效果。新闻宣传要积极配合,坚持"立体式、多媒体、大宣传"的工作思路,抓住节前、节中、节后三个环节,立足市内新闻宣传,抓好市外新闻和海外新闻宣传,确保节庆活动的影响能及时传遍各地,进而达到提高**旅游知名度的目的。

2、办节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采取政府引导,运用市场资金进行节庆冠名等形式,体现谁投资,谁受益,是行之有效的办节方式之一。本届生态旅游节,较好地体现了市场化运作模式。如三钢集团出资50万元独家冠名了“闽光之夜”文艺晚会。这种依靠市场运作的方法,使注意力放在了寻求办节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点上,一方面坚持了办节不搞摊派,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原则,另一方面又满足了企业借助活动实现市场营销的目的,是一条社会所有、节庆所用、企业出钱、企业受益的良性循环的路子。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3、办节必须立足培育品牌,持之以恒

**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种优势只有转化为经济优势,才能真正让人民得到实惠。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过程,需要一个载体,而举办旅游节庆活动,正是完成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和环节。节庆文化是取得社会、经济效应的原动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表现,是城市旅游特色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旅游形象的窗口,同时又是文化创造力的重要方面。举办生态旅游节是加快建设生态旅游胜地的重要载体。**市除了要不断加强城市软硬件建设外,必须经常地、持续不断地向海内外宣传和展示开放的**形象,提高**旅游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使**旅游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热点、焦点。因此,我们建议借鉴**市的做法,采取各县(市、区)轮流办节的方式,坚持一届一届地把这一节庆办下去,这样既有利于把生态旅游节培育成为我市的品牌节庆,又有利于推动各县(市、区)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节庆范文篇5

关键词:甘肃省;节庆旅游;形成机理

节庆旅游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节庆旅游者、节庆旅游活动本身,而且关联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和行业,所以节庆旅游的形成,必须具备很多相关要素。从某个具体区域的节庆旅游的基本形成来看,它的产生、形成、发展或衰亡,受节庆旅游者内在的需求、节庆旅游外在的激发和保障等因素的影响(见下图)。

一、节庆旅游需求驱动节庆旅游形成

在当前旅游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形势下,旅游者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者的行为决定着节庆旅游的成败与兴衰,节庆旅游者需求的产生促使节庆旅游市场的形成。

游客旅游的积极性来源于旅游需求。所谓旅游需求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是旅游决策行为的驱动力[1]。现就甘肃客源市场旅游需求的主要特征分析如下:从总体上看,甘肃客源市场可以划分为国内旅游市场和海外旅游市场,海外游客以日本和港澳台等亚洲市场和欧美客源市场为主;国内客源以周边、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和省内市场为主。

1.海外旅游者的需求

根据国家旅游局抽样调查表明,来华游客需求的发展趋势有如下明显特征:追求新奇刺激,热衷探险猎奇,向往荒凉原始的边远地区和纯自然的环境;愿意从事参与性旅游活动,要求对传统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层开发;对异地文化有着长盛不衰的兴趣,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独特文化色彩、带有地方神秘性的旅游资源尤其感兴趣[2]。

目前,到甘肃旅游的亚洲游客主要来自东亚的日本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盟国家,其中,东盟国家以华人和华侨居多。这些国家的旅游者在目的地选择上,除普通观光外,更愿意选择文化氛围浓厚的人文胜地和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都市,对中国古老文化非常感兴趣,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往往受到他们的喜爱。如2004年日本旅华游客为292.6万人次,旅甘游客5.02万人次,占外国人旅甘市场份额的21.2%。同时,日本游客对丝绸之路情有独钟,来华日本游客的20%到达中国西部,走丝路线的21.4%到甘肃[3]。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两国居民穆斯林众多,甘肃省穆斯林旅游产品对其有一定吸引力。甘肃可依托丰富的丝路文化和以裕固族、穆斯林为代表的多姿多采的民俗风情开发的节庆旅游应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4]。

以德、法、英、意为主的欧洲市场及以美、加为主的美洲市场,是甘肃重要的客源国。一般说来,欧美文化背景下的游客到中国来主要是为了满足“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据美国旅行业协会的调查,愿意造访具有某种历史价值的地方或举办节庆旅游的地方,美国游客高达55%[5]。大多数欧美游客偏爱河西的自然风光和甘南草原、藏民俗风情。同时,由于甘肃省地貌类型多样,开发出的丝绸之路长跑、戈壁越野、汽车拉力赛等专项旅游活动,在欧美市场也颇受欢迎。据旅游界协会(TIA)2004年调查[6],欧美旅游者最喜欢的节庆旅游主题是艺术节,达到33%,其次是传统节庆旅游,达到22%。甘肃58.9%的节庆旅游是从传统节庆旅游演变而来的,可以很好地满足欧美旅游者的需求。

2.国内旅游者的需求

国内旅游需求一般以观光旅游和探亲访友及度假休闲为主(见下表)。观光游览和探亲访友二者合计占70%,其他的旅游包括节庆旅游在内仅占7.1%,从目前的旅游市场状况来看,甘肃省的节庆旅游的市场份额非常小,这与我国整体旅游市场状况基本一致,但甘肃可以通过主题新颖、内容丰富的节庆旅游来激发他们的需求。

二、节庆旅游吸引物激发节庆旅游形成

在旅游研究中,一些学者根据旅游吸引物的吸引性质,将其分为场所吸引物和事件吸引物。场所吸引物是指旅游地固有的物质实体(如自然风景、名胜古迹)对游客的吸引,这样的实体即是场所吸引物;若旅游者去一个地方旅游,主要是或仅仅是因为这一地方发生着什么事情,这种吸引就是事件吸引。这种由事件引起的旅游可称之为事件旅游,而作为吸引物的事件则称为旅游事件,节庆旅游就属于事件旅游的一种。节庆旅游吸引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资源依托型和资源脱离型。这里的资源依托型指节庆旅游举办地的旅游资源(自然、文化、历史、城市环境等资源);资源脱离型指节庆旅游本身特有的基本内容和活动,即根据节庆旅游组委会相关规定必须具备的内容和举行的活动。

1.节庆旅游举办地的吸引

节庆旅游举办地的吸引主要指当地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节庆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建立在对相关资源基础的利用之上,所以,节庆旅游产品开发的载体条件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也包括能成为节庆载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潜在的旅游资源,如美食、特产、文化、习俗等。

甘肃旅游资源具有三大特色:一是以丝路文化、远古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三国文化、长城文化、先秦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代表的人文资源特色;二是以高山草原、天池溶洞、丹霞地貌、冰川雪山、雅丹地貌、草原风光、黄河景观等独具特色的西部自然风光为特点的自然资源;三是以藏、回、裕固、保安、东乡、蒙古、哈萨克等少数民族浓郁风情为特色的民族风情资源。所有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甘肃独具特色的节庆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举办节庆旅游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节庆旅游本身的吸引

特色是增强节庆旅游吸引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节庆旅游的特色是它的文化特质,缺乏文化内涵的“吸引物”不能构成真正的旅游吸引物。今天的旅游业,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只有当它体现出多种不同的文化底蕴时,才能对旅游者形成持久的吸引力,才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如伏羲文化旅游节当选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节庆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已具有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活动内容,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甘肃节庆旅游活动内容主要有:一是歌舞表演。主要是通过有一定情节的歌舞形式,来表现不同民族的劳动和生活,这类表演特色鲜明、题材广泛,充满喜庆欢乐的气氛,如花儿节、香巴拉旅游节、金张掖马蹄寺观光旅游节等;二是民间工艺品展示。将民间工艺品搬到特定的场所展示,有的还将制作工艺向游客现场演示,这类表演有些还允许游客参与,如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等;三是传统的民间民俗活动。如各地传统的庙会;四是神奇的民族宗教活动;五是历史文化活动展示。从历史的角度刻画节目内容和人物,再现一个区域的历史和文化,有较深的历史和政治烙印以及经济发展的特征,使游客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并受到启迪,如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王母宫朝圣旅游节等;六是体育竞技表演。这类表演通常以竞技性强、民族特色浓郁的表演为主,如崆峒文化旅游节、山丹马场赛马艺术节等。

除节庆旅游文化活动以外,节庆旅游举办之时还有相关的商务活动,这些活动也是构成节庆旅游者参加节庆旅游的吸引物之一。

三、节庆旅游举办地的保健条件保障了节庆旅游形成

笔者将节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一些相关的辅助要素称为保健因素,具体来说这些保健因素主要有:旅游业发展要求、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交通条件、旅游业发展基础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等。这些因素对节庆旅游的形成不产生激励作用,但如果这些因素不完善,有可能阻碍节庆旅游的形成。

1.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甘肃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直接决定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只有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力才能构成旅游地的核心竞争能力。对甘肃来说,旅游业基本停留在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阶段,很多高品位旅游资源没有通过产品开发转化成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的价值没有实现,导致甘肃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甘肃省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5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为123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073%;旅游业总收入为62.56亿元,增长11.68%;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8.84万人次,增长21.84%,外汇收入5876.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2%[7],纵向比,形势可谓喜人。然而放眼全国,甘肃旅游经济仍排在倒数几位。我们应借鉴其他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而开发节庆旅游符合旅游业发展这一要求。

2.社会经济条件

举办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将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影响当地节庆旅游的发展。从供给方面看,举办地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举办地基础设施和旅游上层设施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节庆旅游的规模、节期和水平。随着节庆旅游的发展,市场化运作已成必然趋势,靠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非商业性筹资方式已不能满足开支,商业化筹资手段开始占主导地位,举办地自身的经济技术实力是成功举办节庆旅游的基础。

从需求方面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决定了居民节庆旅游需求的规模和质量,这将对节庆旅游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大多数节庆旅游的客源市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节庆旅游的吸引范围是以其为中心的2小时旅行圈,圈内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特别是可自由支配收入直接影响着节庆旅游的发展[8]。

近年来,甘肃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获得长足发展,2005年,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1928.1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8086.82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96.14%,55.6%和64.49%。甘肃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节庆旅游的举办提供了一定的保障[9]。

3.旅游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是节庆旅游举办地后天赋予的,依赖于现代交通工具,使游客发生空间位移的便利程度,即节庆旅游举办地的可进入性。对外交通状况直接决定了节庆旅游举办地客源市场的广度和与周边旅游地进行整合的可能性。

从旅游交通方面看,甘肃的旅游交通有显著改善。一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至2005年底,全省二级以上的公路达到5653km,高速公路超过1000km,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751km,公路网密度达到9.57km/百km2。全省乡(镇)通班车率达98%,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87%。全省建成等级汽车客运站276个,等级汽车货运站43个[10]。二是甘肃省铁路客运状况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铁路客运部门先后开辟了兰州至西安、西宁、银川、嘉峪关、张掖、天水、平凉等省际、省内旅游城市之间的旅游列车,铁路客运站发展到348个。三是甘肃省航空运力显著增强。甘肃境内现有兰州(中川)机场、敦煌机场、嘉峪关机场、庆阳机场,天水、张掖、酒泉军用机场等。到2004年底,我省已开辟了43条航线和1条地区航线,通航城市达29个[11]。

4.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旅游业发展基础对节庆旅游形成也是一个强有力的保障要素。近年来,甘肃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2004年到2005年底,全省正在建设和已建成的旅游设施798个,总投资达72.8亿元。具备一定接待能力的景区(点)有219处,比2001年的73个增加了146个,其中有17个旅游景区达到4A级标准;旅游星级宾馆、饭店228家,其中五星级1家即阳光大厦;四星级有2家,分别为飞天大酒店、敦煌太阳大酒店;三星级分别以沙洲大酒店、敦煌宾馆等为代表。旅行社达到29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有甘肃丝绸之路国际旅行社、甘肃中国国际旅行社、兰州铁道国际旅行社、甘肃康辉国际旅行社等国际旅行社共27家。从2000年至2005年,全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从1.6万增加到8万,间接就业人员从6.2万增加到38万。兰州、天水、嘉峪关、敦煌、张掖、武威已被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发展节庆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

5.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是节庆旅游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外力

甘肃省节庆旅游84.6%都是由当地政府和旅游局主办的,得到了领导重视,有的领导亲自过问、亲手抓,节庆旅游的各项工作很容易开展。如在历届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的举办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加强领导、扩大宣传、完善程序、提升档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2005年的伏羲文化旅游节,首次由省政府主办,提高了节庆旅游的水平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在节庆旅游需求内驱力的推动和节庆旅游吸引力的拉动及节庆旅游举办地保健条件的保障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甘肃省节庆旅游市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屠如骥.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986:30.

[2]甘朝有,齐善鸿.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55-59.

[3]甘肃省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规划研究[R].甘肃省西部开发办,西北师范大学等课题组,2005:10.

[4]吴浩.徽州文化旅游产品应树立独立的市场形象[EB/OL].安徽旅游资讯网,2005-05-13.

[5]甘朝有,齐善鸿.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55-59.

[6]徐晨.节庆活动有所为有所不为[N].中国经营报,2005-02-23.

[7]邓志涛.努力促进甘肃旅游产业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开发力度[N].甘肃经济日报,2005-08-15.

[8]林南枝.旅游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70-74.

[9]甘肃年鉴.2000-2005.

[10]赵万山.甘肃省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万里[N].兰州日报,2005-02-19.

旅游节庆范文篇6

关键词:甘肃省;节庆旅游;形成机理

节庆旅游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节庆旅游者、节庆旅游活动本身,而且关联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和行业,所以节庆旅游的形成,必须具备很多相关要素。从某个具体区域的节庆旅游的基本形成来看,它的产生、形成、发展或衰亡,受节庆旅游者内在的需求、节庆旅游外在的激发和保障等因素的影响(见下图)。

一、节庆旅游需求驱动节庆旅游形成

在当前旅游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形势下,旅游者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者的行为决定着节庆旅游的成败与兴衰,节庆旅游者需求的产生促使节庆旅游市场的形成。

游客旅游的积极性来源于旅游需求。所谓旅游需求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是旅游决策行为的驱动力[1]。现就甘肃客源市场旅游需求的主要特征分析如下:从总体上看,甘肃客源市场可以划分为国内旅游市场和海外旅游市场,海外游客以日本和港澳台等亚洲市场和欧美客源市场为主;国内客源以周边、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和省内市场为主。

1.海外旅游者的需求

根据国家旅游局抽样调查表明,来华游客需求的发展趋势有如下明显特征:追求新奇刺激,热衷探险猎奇,向往荒凉原始的边远地区和纯自然的环境;愿意从事参与性旅游活动,要求对传统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层开发;对异地文化有着长盛不衰的兴趣,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独特文化色彩、带有地方神秘性的旅游资源尤其感兴趣[2]。

目前,到甘肃旅游的亚洲游客主要来自东亚的日本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盟国家,其中,东盟国家以华人和华侨居多。这些国家的旅游者在目的地选择上,除普通观光外,更愿意选择文化氛围浓厚的人文胜地和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都市,对中国古老文化非常感兴趣,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往往受到他们的喜爱。如2004年日本旅华游客为292.6万人次,旅甘游客5.02万人次,占外国人旅甘市场份额的21.2%。同时,日本游客对丝绸之路情有独钟,来华日本游客的20%到达中国西部,走丝路线的21.4%到甘肃[3]。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两国居民穆斯林众多,甘肃省穆斯林旅游产品对其有一定吸引力。甘肃可依托丰富的丝路文化和以裕固族、穆斯林为代表的多姿多采的民俗风情开发的节庆旅游应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4]。

以德、法、英、意为主的欧洲市场及以美、加为主的美洲市场,是甘肃重要的客源国。一般说来,欧美文化背景下的游客到中国来主要是为了满足“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据美国旅行业协会的调查,愿意造访具有某种历史价值的地方或举办节庆旅游的地方,美国游客高达55%[5]。大多数欧美游客偏爱河西的自然风光和甘南草原、藏民俗风情。同时,由于甘肃省地貌类型多样,开发出的丝绸之路长跑、戈壁越野、汽车拉力赛等专项旅游活动,在欧美市场也颇受欢迎。据旅游界协会(TIA)2004年调查[6],欧美旅游者最喜欢的节庆旅游主题是艺术节,达到33%,其次是传统节庆旅游,达到22%。甘肃58.9%的节庆旅游是从传统节庆旅游演变而来的,可以很好地满足欧美旅游者的需求。

2.国内旅游者的需求

国内旅游需求一般以观光旅游和探亲访友及度假休闲为主(见下表)。观光游览和探亲访友二者合计占70%,其他的旅游包括节庆旅游在内仅占7.1%,从目前的旅游市场状况来看,甘肃省的节庆旅游的市场份额非常小,这与我国整体旅游市场状况基本一致,但甘肃可以通过主题新颖、内容丰富的节庆旅游来激发他们的需求。

二、节庆旅游吸引物激发节庆旅游形成

在旅游研究中,一些学者根据旅游吸引物的吸引性质,将其分为场所吸引物和事件吸引物。场所吸引物是指旅游地固有的物质实体(如自然风景、名胜古迹)对游客的吸引,这样的实体即是场所吸引物;若旅游者去一个地方旅游,主要是或仅仅是因为这一地方发生着什么事情,这种吸引就是事件吸引。这种由事件引起的旅游可称之为事件旅游,而作为吸引物的事件则称为旅游事件,节庆旅游就属于事件旅游的一种。节庆旅游吸引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资源依托型和资源脱离型。这里的资源依托型指节庆旅游举办地的旅游资源(自然、文化、历史、城市环境等资源);资源脱离型指节庆旅游本身特有的基本内容和活动,即根据节庆旅游组委会相关规定必须具备的内容和举行的活动。

1.节庆旅游举办地的吸引

节庆旅游举办地的吸引主要指当地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节庆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建立在对相关资源基础的利用之上,所以,节庆旅游产品开发的载体条件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也包括能成为节庆载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潜在的旅游资源,如美食、特产、文化、习俗等。

甘肃旅游资源具有三大特色:一是以丝路文化、远古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三国文化、长城文化、先秦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代表的人文资源特色;二是以高山草原、天池溶洞、丹霞地貌、冰川雪山、雅丹地貌、草原风光、黄河景观等独具特色的西部自然风光为特点的自然资源;三是以藏、回、裕固、保安、东乡、蒙古、哈萨克等少数民族浓郁风情为特色的民族风情资源。所有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甘肃独具特色的节庆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举办节庆旅游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节庆旅游本身的吸引

特色是增强节庆旅游吸引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节庆旅游的特色是它的文化特质,缺乏文化内涵的“吸引物”不能构成真正的旅游吸引物。今天的旅游业,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只有当它体现出多种不同的文化底蕴时,才能对旅游者形成持久的吸引力,才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如伏羲文化旅游节当选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节庆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已具有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活动内容,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甘肃节庆旅游活动内容主要有:一是歌舞表演。主要是通过有一定情节的歌舞形式,来表现不同民族的劳动和生活,这类表演特色鲜明、题材广泛,充满喜庆欢乐的气氛,如花儿节、香巴拉旅游节、金张掖马蹄寺观光旅游节等;二是民间工艺品展示。将民间工艺品搬到特定的场所展示,有的还将制作工艺向游客现场演示,这类表演有些还允许游客参与,如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等;三是传统的民间民俗活动。如各地传统的庙会;四是神奇的民族宗教活动;五是历史文化活动展示。从历史的角度刻画节目内容和人物,再现一个区域的历史和文化,有较深的历史和政治烙印以及经济发展的特征,使游客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并受到启迪,如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王母宫朝圣旅游节等;六是体育竞技表演。这类表演通常以竞技性强、民族特色浓郁的表演为主,如崆峒文化旅游节、山丹马场赛马艺术节等。

除节庆旅游文化活动以外,节庆旅游举办之时还有相关的商务活动,这些活动也是构成节庆旅游者参加节庆旅游的吸引物之一。

三、节庆旅游举办地的保健条件保障了节庆旅游形成

笔者将节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一些相关的辅助要素称为保健因素,具体来说这些保健因素主要有:旅游业发展要求、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交通条件、旅游业发展基础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等。这些因素对节庆旅游的形成不产生激励作用,但如果这些因素不完善,有可能阻碍节庆旅游的形成。

1.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甘肃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直接决定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只有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力才能构成旅游地的核心竞争能力。对甘肃来说,旅游业基本停留在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阶段,很多高品位旅游资源没有通过产品开发转化成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的价值没有实现,导致甘肃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甘肃省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5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为123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073%;旅游业总收入为62.56亿元,增长11.68%;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8.84万人次,增长21.84%,外汇收入5876.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2%[7],纵向比,形势可谓喜人。然而放眼全国,甘肃旅游经济仍排在倒数几位。我们应借鉴其他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而开发节庆旅游符合旅游业发展这一要求。

2.社会经济条件

举办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将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影响当地节庆旅游的发展。从供给方面看,举办地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举办地基础设施和旅游上层设施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节庆旅游的规模、节期和水平。随着节庆旅游的发展,市场化运作已成必然趋势,靠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非商业性筹资方式已不能满足开支,商业化筹资手段开始占主导地位,举办地自身的经济技术实力是成功举办节庆旅游的基础。

从需求方面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决定了居民节庆旅游需求的规模和质量,这将对节庆旅游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大多数节庆旅游的客源市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节庆旅游的吸引范围是以其为中心的2小时旅行圈,圈内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特别是可自由支配收入直接影响着节庆旅游的发展[8]。

近年来,甘肃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获得长足发展,2005年,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1928.1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8086.82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96.14%,55.6%和64.49%。甘肃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节庆旅游的举办提供了一定的保障[9]。

3.旅游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是节庆旅游举办地后天赋予的,依赖于现代交通工具,使游客发生空间位移的便利程度,即节庆旅游举办地的可进入性。对外交通状况直接决定了节庆旅游举办地客源市场的广度和与周边旅游地进行整合的可能性。

从旅游交通方面看,甘肃的旅游交通有显著改善。一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至2005年底,全省二级以上的公路达到5653km,高速公路超过1000km,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751km,公路网密度达到9.57km/百km2。全省乡(镇)通班车率达98%,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87%。全省建成等级汽车客运站276个,等级汽车货运站43个[10]。二是甘肃省铁路客运状况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铁路客运部门先后开辟了兰州至西安、西宁、银川、嘉峪关、张掖、天水、平凉等省际、省内旅游城市之间的旅游列车,铁路客运站发展到348个。三是甘肃省航空运力显著增强。甘肃境内现有兰州(中川)机场、敦煌机场、嘉峪关机场、庆阳机场,天水、张掖、酒泉军用机场等。到2004年底,我省已开辟了43条航线和1条地区航线,通航城市达29个[11]。

4.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旅游业发展基础对节庆旅游形成也是一个强有力的保障要素。近年来,甘肃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2004年到2005年底,全省正在建设和已建成的旅游设施798个,总投资达72.8亿元。具备一定接待能力的景区(点)有219处,比2001年的73个增加了146个,其中有17个旅游景区达到4A级标准;旅游星级宾馆、饭店228家,其中五星级1家即阳光大厦;四星级有2家,分别为飞天大酒店、敦煌太阳大酒店;三星级分别以沙洲大酒店、敦煌宾馆等为代表。旅行社达到29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有甘肃丝绸之路国际旅行社、甘肃中国国际旅行社、兰州铁道国际旅行社、甘肃康辉国际旅行社等国际旅行社共27家。从2000年至2005年,全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从1.6万增加到8万,间接就业人员从6.2万增加到38万。兰州、天水、嘉峪关、敦煌、张掖、武威已被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发展节庆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

5.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是节庆旅游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外力

甘肃省节庆旅游84.6%都是由当地政府和旅游局主办的,得到了领导重视,有的领导亲自过问、亲手抓,节庆旅游的各项工作很容易开展。如在历届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的举办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加强领导、扩大宣传、完善程序、提升档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2005年的伏羲文化旅游节,首次由省政府主办,提高了节庆旅游的水平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在节庆旅游需求内驱力的推动和节庆旅游吸引力的拉动及节庆旅游举办地保健条件的保障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甘肃省节庆旅游市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屠如骥.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986:30.

[2]甘朝有,齐善鸿.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55-59.

[3]甘肃省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规划研究[R].甘肃省西部开发办,西北师范大学等课题组,2005:10.

[4]吴浩.徽州文化旅游产品应树立独立的市场形象[EB/OL].安徽旅游资讯网,2005-05-13.

[5]甘朝有,齐善鸿.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55-59.

[6]徐晨.节庆活动有所为有所不为[N].中国经营报,2005-02-23.

[7]邓志涛.努力促进甘肃旅游产业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开发力度[N].甘肃经济日报,2005-08-15.

[8]林南枝.旅游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70-74.

[9]甘肃年鉴.2000-2005.

[10]赵万山.甘肃省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万里[N].兰州日报,2005-02-19.

旅游节庆范文篇7

关键词:甘肃省;节庆旅游;形成机理

节庆旅游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节庆旅游者、节庆旅游活动本身,而且关联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和行业,所以节庆旅游的形成,必须具备很多相关要素。从某个具体区域的节庆旅游的基本形成来看,它的产生、形成、发展或衰亡,受节庆旅游者内在的需求、节庆旅游外在的激发和保障等因素的影响(见下图)。

一、节庆旅游需求驱动节庆旅游形成

在当前旅游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形势下,旅游者的主导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旅游者的行为决定着节庆旅游的成败与兴衰,节庆旅游者需求的产生促使节庆旅游市场的形成。

游客旅游的积极性来源于旅游需求。所谓旅游需求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它是旅游决策行为的驱动力[1]。现就甘肃客源市场旅游需求的主要特征分析如下:从总体上看,甘肃客源市场可以划分为国内旅游市场和海外旅游市场,海外游客以日本和港澳台等亚洲市场和欧美客源市场为主;国内客源以周边、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和省内市场为主。

1.海外旅游者的需求

根据国家旅游局抽样调查表明,来华游客需求的发展趋势有如下明显特征:追求新奇刺激,热衷探险猎奇,向往荒凉原始的边远地区和纯自然的环境;愿意从事参与性旅游活动,要求对传统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层开发;对异地文化有着长盛不衰的兴趣,特别是对那些具有独特文化色彩、带有地方神秘性的旅游资源尤其感兴趣[2]。

目前,到甘肃旅游的亚洲游客主要来自东亚的日本和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东盟国家,其中,东盟国家以华人和华侨居多。这些国家的旅游者在目的地选择上,除普通观光外,更愿意选择文化氛围浓厚的人文胜地和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都市,对中国古老文化非常感兴趣,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往往受到他们的喜爱。如2004年日本旅华游客为292.6万人次,旅甘游客5.02万人次,占外国人旅甘市场份额的21.2%。同时,日本游客对丝绸之路情有独钟,来华日本游客的20%到达中国西部,走丝路线的21.4%到甘肃[3]。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两国居民穆斯林众多,甘肃省穆斯林旅游产品对其有一定吸引力。甘肃可依托丰富的丝路文化和以裕固族、穆斯林为代表的多姿多采的民俗风情开发的节庆旅游应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4]。

以德、法、英、意为主的欧洲市场及以美、加为主的美洲市场,是甘肃重要的客源国。一般说来,欧美文化背景下的游客到中国来主要是为了满足“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据美国旅行业协会的调查,愿意造访具有某种历史价值的地方或举办节庆旅游的地方,美国游客高达55%[5]。大多数欧美游客偏爱河西的自然风光和甘南草原、藏民俗风情。同时,由于甘肃省地貌类型多样,开发出的丝绸之路长跑、戈壁越野、汽车拉力赛等专项旅游活动,在欧美市场也颇受欢迎。据旅游界协会(TIA)2004年调查[6],欧美旅游者最喜欢的节庆旅游主题是艺术节,达到33%,其次是传统节庆旅游,达到22%。甘肃58.9%的节庆旅游是从传统节庆旅游演变而来的,可以很好地满足欧美旅游者的需求。

2.国内旅游者的需求

国内旅游需求一般以观光旅游和探亲访友及度假休闲为主(见下表)。观光游览和探亲访友二者合计占70%,其他的旅游包括节庆旅游在内仅占7.1%,从目前的旅游市场状况来看,甘肃省的节庆旅游的市场份额非常小,这与我国整体旅游市场状况基本一致,但甘肃可以通过主题新颖、内容丰富的节庆旅游来激发他们的需求。

二、节庆旅游吸引物激发节庆旅游形成

在旅游研究中,一些学者根据旅游吸引物的吸引性质,将其分为场所吸引物和事件吸引物。场所吸引物是指旅游地固有的物质实体(如自然风景、名胜古迹)对游客的吸引,这样的实体即是场所吸引物;若旅游者去一个地方旅游,主要是或仅仅是因为这一地方发生着什么事情,这种吸引就是事件吸引。这种由事件引起的旅游可称之为事件旅游,而作为吸引物的事件则称为旅游事件,节庆旅游就属于事件旅游的一种。节庆旅游吸引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资源依托型和资源脱离型。这里的资源依托型指节庆旅游举办地的旅游资源(自然、文化、历史、城市环境等资源);资源脱离型指节庆旅游本身特有的基本内容和活动,即根据节庆旅游组委会相关规定必须具备的内容和举行的活动。

1.节庆旅游举办地的吸引

节庆旅游举办地的吸引主要指当地的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节庆旅游产品开发必须建立在对相关资源基础的利用之上,所以,节庆旅游产品开发的载体条件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也包括能成为节庆载体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潜在的旅游资源,如美食、特产、文化、习俗等。

甘肃旅游资源具有三大特色:一是以丝路文化、远古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三国文化、长城文化、先秦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代表的人文资源特色;二是以高山草原、天池溶洞、丹霞地貌、冰川雪山、雅丹地貌、草原风光、黄河景观等独具特色的西部自然风光为特点的自然资源;三是以藏、回、裕固、保安、东乡、蒙古、哈萨克等少数民族浓郁风情为特色的民族风情资源。所有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甘肃独具特色的节庆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举办节庆旅游对国内外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节庆旅游本身的吸引

特色是增强节庆旅游吸引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节庆旅游的特色是它的文化特质,缺乏文化内涵的“吸引物”不能构成真正的旅游吸引物。今天的旅游业,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只有当它体现出多种不同的文化底蕴时,才能对旅游者形成持久的吸引力,才能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内在驱动力。如伏羲文化旅游节当选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节庆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已具有了颇具地方特色的活动内容,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甘肃节庆旅游活动内容主要有:一是歌舞表演。主要是通过有一定情节的歌舞形式,来表现不同民族的劳动和生活,这类表演特色鲜明、题材广泛,充满喜庆欢乐的气氛,如花儿节、香巴拉旅游节、金张掖马蹄寺观光旅游节等;二是民间工艺品展示。将民间工艺品搬到特定的场所展示,有的还将制作工艺向游客现场演示,这类表演有些还允许游客参与,如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等;三是传统的民间民俗活动。如各地传统的庙会;四是神奇的民族宗教活动;五是历史文化活动展示。从历史的角度刻画节目内容和人物,再现一个区域的历史和文化,有较深的历史和政治烙印以及经济发展的特征,使游客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了解政治、经济、文化并受到启迪,如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王母宫朝圣旅游节等;六是体育竞技表演。这类表演通常以竞技性强、民族特色浓郁的表演为主,如崆峒文化旅游节、山丹马场赛马艺术节等。

除节庆旅游文化活动以外,节庆旅游举办之时还有相关的商务活动,这些活动也是构成节庆旅游者参加节庆旅游的吸引物之一。

三、节庆旅游举办地的保健条件保障了节庆旅游形成

笔者将节庆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一些相关的辅助要素称为保健因素,具体来说这些保健因素主要有:旅游业发展要求、社会经济条件、区位交通条件、旅游业发展基础以及政府的政策支持等。这些因素对节庆旅游的形成不产生激励作用,但如果这些因素不完善,有可能阻碍节庆旅游的形成。

1.旅游业发展的要求

甘肃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直接决定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只有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力才能构成旅游地的核心竞争能力。对甘肃来说,旅游业基本停留在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阶段,很多高品位旅游资源没有通过产品开发转化成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旅游产品,旅游资源的价值没有实现,导致甘肃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甘肃省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5年,全省旅游接待总人数为123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7.073%;旅游业总收入为62.56亿元,增长11.68%;接待入境旅游人数28.84万人次,增长21.84%,外汇收入5876.2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2%[7],纵向比,形势可谓喜人。然而放眼全国,甘肃旅游经济仍排在倒数几位。我们应借鉴其他区域旅游业发展的模式,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而开发节庆旅游符合旅游业发展这一要求。

2.社会经济条件

举办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将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影响当地节庆旅游的发展。从供给方面看,举办地的社会经济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举办地基础设施和旅游上层设施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节庆旅游的规模、节期和水平。随着节庆旅游的发展,市场化运作已成必然趋势,靠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非商业性筹资方式已不能满足开支,商业化筹资手段开始占主导地位,举办地自身的经济技术实力是成功举办节庆旅游的基础。

从需求方面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居民平均收入水平,决定了居民节庆旅游需求的规模和质量,这将对节庆旅游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大多数节庆旅游的客源市场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节庆旅游的吸引范围是以其为中心的2小时旅行圈,圈内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特别是可自由支配收入直接影响着节庆旅游的发展[8]。

近年来,甘肃省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获得长足发展,2005年,甘肃省国内生产总值1928.1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8086.82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96.14%,55.6%和64.49%。甘肃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节庆旅游的举办提供了一定的保障[9]。

3.旅游交通条件

交通条件是节庆旅游举办地后天赋予的,依赖于现代交通工具,使游客发生空间位移的便利程度,即节庆旅游举办地的可进入性。对外交通状况直接决定了节庆旅游举办地客源市场的广度和与周边旅游地进行整合的可能性。

从旅游交通方面看,甘肃的旅游交通有显著改善。一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至2005年底,全省二级以上的公路达到5653km,高速公路超过1000km,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751km,公路网密度达到9.57km/百km2。全省乡(镇)通班车率达98%,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87%。全省建成等级汽车客运站276个,等级汽车货运站43个[10]。二是甘肃省铁路客运状况也有了进一步的改善。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铁路客运部门先后开辟了兰州至西安、西宁、银川、嘉峪关、张掖、天水、平凉等省际、省内旅游城市之间的旅游列车,铁路客运站发展到348个。三是甘肃省航空运力显著增强。甘肃境内现有兰州(中川)机场、敦煌机场、嘉峪关机场、庆阳机场,天水、张掖、酒泉军用机场等。到2004年底,我省已开辟了43条航线和1条地区航线,通航城市达29个[11]。

4.旅游基础设施条件

旅游业发展基础对节庆旅游形成也是一个强有力的保障要素。近年来,甘肃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从2004年到2005年底,全省正在建设和已建成的旅游设施798个,总投资达72.8亿元。具备一定接待能力的景区(点)有219处,比2001年的73个增加了146个,其中有17个旅游景区达到4A级标准;旅游星级宾馆、饭店228家,其中五星级1家即阳光大厦;四星级有2家,分别为飞天大酒店、敦煌太阳大酒店;三星级分别以沙洲大酒店、敦煌宾馆等为代表。旅行社达到29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有甘肃丝绸之路国际旅行社、甘肃中国国际旅行社、兰州铁道国际旅行社、甘肃康辉国际旅行社等国际旅行社共27家。从2000年至2005年,全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从1.6万增加到8万,间接就业人员从6.2万增加到38万。兰州、天水、嘉峪关、敦煌、张掖、武威已被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些都为我们加快发展节庆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2]。

5.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是节庆旅游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外力

甘肃省节庆旅游84.6%都是由当地政府和旅游局主办的,得到了领导重视,有的领导亲自过问、亲手抓,节庆旅游的各项工作很容易开展。如在历届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的举办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从加强领导、扩大宣传、完善程序、提升档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2005年的伏羲文化旅游节,首次由省政府主办,提高了节庆旅游的水平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在节庆旅游需求内驱力的推动和节庆旅游吸引力的拉动及节庆旅游举办地保健条件的保障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了甘肃省节庆旅游市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屠如骥.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986:30.

[2]甘朝有,齐善鸿.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55-59.

[3]甘肃省重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规划研究[R].甘肃省西部开发办,西北师范大学等课题组,2005:10.

[4]吴浩.徽州文化旅游产品应树立独立的市场形象[EB/OL].安徽旅游资讯网,2005-05-13.

[5]甘朝有,齐善鸿.旅游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55-59.

[6]徐晨.节庆活动有所为有所不为[N].中国经营报,2005-02-23.

[7]邓志涛.努力促进甘肃旅游产业大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快开发力度[N].甘肃经济日报,2005-08-15.

[8]林南枝.旅游市场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70-74.

[9]甘肃年鉴.2000-2005.

[10]赵万山.甘肃省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万里[N].兰州日报,2005-02-19.

旅游节庆范文篇8

[关键词]节事旅游营销原则对策

节事旅游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不仅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塑造、维持和改变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目的,而且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加速发展。但纵观各地的旅游节事活动,真正成功并且可以持续下来的屈指可数,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旅游节事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另外,从市场营销角度考虑,节事旅游也存在着诸多缺陷。

一、节事旅游的概念界定

文献综述发现,学者在研究节事活动及相关问题时,经常使用“节事活动”、“节事旅游”、“节日活动”、“节庆活动”、“节事”、“旅游节庆”等概念。尽管学者们对旅游节庆的概念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均认同旅游节庆的概念有一共同的核心,即强调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活动或事件。西方学术界常常把节日(festiva1)、特殊事件(specialevent)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称为“节事”,英文简称为FSE(Festival&SpecialEvent)。

二、我国节事旅游营销缺陷分析

1.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用不明显

市场营销观念与方法未被有效应用、政府干预过多是我国旅游节事存在的基本问题。在目前举办的节事活动中,由于地方政府往往更注重政治影响,经济意识不足,在活动的开幕式与闭幕式上耗资过大,华而不实,导致政府财政压力过大。而企业能够参加的筹资方面大都集中在广告宣传、捐赠和赞助上,由于市场化的投资回报机制尚未建立,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往往较低,导致参加积极性不高。因而,从整体性来看,节事绩效不显著。

2.节事旅游定位重叠,设置雷同,缺乏创新

目前国内许多地方举办的节事活动雷同、缺乏个性,大多数未能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来考虑。美食节、旅游节、服装节、文化节千篇一律,活动形式往往是开(闭)幕的歌舞表演、花车巡游、商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等老一套,缺乏旅游吸引力,难以真正起到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和影响的作用。

3.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一项成功的节事旅游活动离不开成功的营销理念与营销策略的运用,离不开大力的宣传促销活动,而目前国内的许多节事活动都以当地居民为主,外地乃至海外旅游者很少,参与的形式也以散客为主,团队很少,这制约了节事旅游效益的发挥,也说明在宣传、包装乃至促销上仍亟待提高。

4.节事活动的可持续性不强

许多地方在举办节事活动之前未进行针对性调研,对节事设置是否体现地方特色、硬件和软件设施是否到位很少花功夫研究;节庆活动过后,也极少做认真总结,大多是报喜不报忧。此举自然不利于来年的工作改进,以致节庆活动往往过早夭折,缺乏节事旅游应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我国节事旅游营销对策分析

1.政府牵头,社会参与,走市场化运作之路

政府主办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政府主办,能够充分调动行政资源为节事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市场运作,把节事活动作为—个品牌、—个产业来经营,使节事更具竞争力和生命力。在现有的会展办、大型活动办公室的基础上,建立城市政府的专业节事管理部门,在节事举办前对节事及节事旅游及其结果进行策划和规划,节事本身的运作由专业的节事公司操作,聘请具有国际通行的节事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士策划节事。政府主办方面,要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筹委会,统—管理指挥,确保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市场运作方面,要“策划亮点,培育卖点”,增强节事对企业的吸引力,采取多节联办,联合促销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宣传展示机会。

2.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节事旅游的组织者应从营销观念上树立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导向,并关注旅游节事活动的开展给目的地带来的各种积极和消极影响,权衡利弊,适当开发。随着营销活动的深入,节事营销者需要进行营销观念的创新:(1)亲情营销观念。强调把节事旅游者当“朋友”或“亲人”而不仅仅是“上帝”,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关系,最大限度地缩短与节事旅游者之间的距离”;(2)体验营销观念。自始至终都把为顾客营造难忘的、值得回忆的体验作为其工作重点,通过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来实现其利润目标,节事旅游参与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体验营销观念在节事旅游营销中的适用性;(3)品牌营销观念。节事旅游活动的主办者必须树立明确的品牌营销观念,要立足于打造节事旅游精品,创立节事旅游名牌。公务员之家

3.突出特色,完善节事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体系

特色是节事活动成功的基础,旅游活动的特性就是“求新、求异、求奇”,节事活动的主题是否具有特色是产生吸引力的根本所在。节事活动在围绕活动主题的前提下,各种项目应该稳中有变,既要有保持其特色的传统项目,还要有紧跟时代潮流,追随人们意识观念转变轨迹的热点项目。有关地方还可将旅游节事作为一个产品,打造成为地方营销的品牌,甚至可以将品牌注册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

4.加强节事旅游宣传促销攻势

旅游节事活动能否引起公众关注、吸引商家参与、形成市场轰动效应,关键在于组织者应当具有创新意识,以此形成全新推介模式。要实施新闻媒体的强势传播战略,通过强势媒体的高强度、大容量、全方位的宣传,加大对外宣传促销力度。要高度重视节事活动整体形象的宣传及对客源市场的大众和旅行社的促销,充分发挥公共关系和新闻媒介的作用,以节事促旅游,以旅游兴节事。

参考文献:

[1]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J].旅游学刊,2003,(5).

[2]余青,吴必虎.中国城市节庆活动的开发与管理[J].地理研究,2004,(6).

[3]刘太萍,殷敏.中国节事旅游营销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

[4]杨兴柱,陆林.大型节事旅游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2005,(2).

[5](美)小伦纳德•霍伊尔.会展与节事营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旅游节庆范文篇9

关键词:节事旅游营销原则对策

节事旅游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不仅在一定意义上达到了塑造、维持和改变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目的,而且促进了地方旅游、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加速发展。但纵观各地的旅游节事活动,真正成功并且可以持续下来的屈指可数,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旅游节事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另外,从市场营销角度考虑,节事旅游也存在着诸多缺陷。

一、节事旅游的概念界定

文献综述发现,学者在研究节事活动及相关问题时,经常使用“节事活动”、“节事旅游”、“节日活动”、“节庆活动”、“节事”、“旅游节庆”等概念。尽管学者们对旅游节庆的概念未形成一致的看法,但均认同旅游节庆的概念有一共同的核心,即强调以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活动或事件。西方学术界常常把节日(festiva1)、特殊事件(specialevent)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称为“节事”,英文简称为FSE(Festival&SpecialEvent)。

二、我国节事旅游营销缺陷分析

1.政府干预过多,市场作用不明显

市场营销观念与方法未被有效应用、政府干预过多是我国旅游节事存在的基本问题。在目前举办的节事活动中,由于地方政府往往更注重政治影响,经济意识不足,在活动的开幕式与闭幕式上耗资过大,华而不实,导致政府财政压力过大。而企业能够参加的筹资方面大都集中在广告宣传、捐赠和赞助上,由于市场化的投资回报机制尚未建立,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往往较低,导致参加积极性不高。因而,从整体性来看,节事绩效不显著。

2.节事旅游定位重叠,设置雷同,缺乏创新

目前国内许多地方举办的节事活动雷同、缺乏个性,大多数未能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来考虑。美食节、旅游节、服装节、文化节千篇一律,活动形式往往是开(闭)幕的歌舞表演、花车巡游、商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等老一套,缺乏旅游吸引力,难以真正起到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和影响的作用。

3.对外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一项成功的节事旅游活动离不开成功的营销理念与营销策略的运用,离不开大力的宣传促销活动,而目前国内的许多节事活动都以当地居民为主,外地乃至海外旅游者很少,参与的形式也以散客为主,团队很少,这制约了节事旅游效益的发挥,也说明在宣传、包装乃至促销上仍亟待提高。

4.节事活动的可持续性不强

许多地方在举办节事活动之前未进行针对性调研,对节事设置是否体现地方特色、硬件和软件设施是否到位很少花功夫研究;节庆活动过后,也极少做认真总结,大多是报喜不报忧。此举自然不利于来年的工作改进,以致节庆活动往往过早夭折,缺乏节事旅游应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我国节事旅游营销对策分析

1.政府牵头,社会参与,走市场化运作之路

政府主办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可实现优势互补。政府主办,能够充分调动行政资源为节事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市场运作,把节事活动作为—个品牌、—个产业来经营,使节事更具竞争力和生命力。在现有的会展办、大型活动办公室的基础上,建立城市政府的专业节事管理部门,在节事举办前对节事及节事旅游及其结果进行策划和规划,节事本身的运作由专业的节事公司操作,聘请具有国际通行的节事执业资格的专业人士策划节事。政府主办方面,要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筹委会,统—管理指挥,确保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市场运作方面,要“策划亮点,培育卖点”,增强节事对企业的吸引力,采取多节联办,联合促销方式,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宣传展示机会。

2.树立现代营销观念

节事旅游的组织者应从营销观念上树立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导向,并关注旅游节事活动的开展给目的地带来的各种积极和消极影响,权衡利弊,适当开发。随着营销活动的深入,节事营销者需要进行营销观念的创新:(1)亲情营销观念。强调把节事旅游者当“朋友”或“亲人”而不仅仅是“上帝”,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关系,最大限度地缩短与节事旅游者之间的距离”;(2)体验营销观念。自始至终都把为顾客营造难忘的、值得回忆的体验作为其工作重点,通过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来实现其利润目标,节事旅游参与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体验营销观念在节事旅游营销中的适用性;(3)品牌营销观念。节事旅游活动的主办者必须树立明确的品牌营销观念,要立足于打造节事旅游精品,创立节事旅游名牌。

3.突出特色,完善节事旅游产品开发与创新体系

特色是节事活动成功的基础,旅游活动的特性就是“求新、求异、求奇”,节事活动的主题是否具有特色是产生吸引力的根本所在。节事活动在围绕活动主题的前提下,各种项目应该稳中有变,既要有保持其特色的传统项目,还要有紧跟时代潮流,追随人们意识观念转变轨迹的热点项目。有关地方还可将旅游节事作为一个产品,打造成为地方营销的品牌,甚至可以将品牌注册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

4.加强节事旅游宣传促销攻势

旅游节事活动能否引起公众关注、吸引商家参与、形成市场轰动效应,关键在于组织者应当具有创新意识,以此形成全新推介模式。要实施新闻媒体的强势传播战略,通过强势媒体的高强度、大容量、全方位的宣传,加大对外宣传促销力度。要高度重视节事活动整体形象的宣传及对客源市场的大众和旅行社的促销,充分发挥公共关系和新闻媒介的作用,以节事促旅游,以旅游兴节事。

参考文献:

[1]戴光全,保继刚.西方事件及事件旅游研究的概念、内容、方法与启发[J].旅游学刊,2003,(5).

[2]余青,吴必虎.中国城市节庆活动的开发与管理[J].地理研究,2004,(6).

[3]刘太萍,殷敏.中国节事旅游营销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

[4]杨兴柱,陆林.大型节事旅游基本特征及发展对策的初步研究[J].人文地理,2005,(2).

[5](美)小伦纳德•霍伊尔.会展与节事营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旅游节庆范文篇10

关键词:节事旅游运作模式市场化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学术界就对节事活动进行了研究,其内容涉及节事旅游的定义、品牌化、营销策划及评估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种各样节事旅游活动的频频举行,节事旅游也逐渐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总体上认为,举办节事活动对举办地具有优化旅游资源配制、完善旅游环境、塑造旅游整体形象、提升地方知名度、弥补淡季需求不足、弘扬传统文化、带动旅游相关消费、等方面的作用。本文试以南京国际梅花节为例,对国内节事旅游运作模式作一探讨。

一、节事旅游及其运作

准确定义节事旅游的概念,对于正确认知节事旅游的运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概念界定

最早提出节事旅游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布尔斯廷,他在1984年出版的《Image:AGuidetoPseudo-EventsinAmerica》一书中,从旅游角度首次给出了节事旅游的定义:从长远或短期目的出发,一次性或重复举办的、延续时间较短、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外界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认同、增强其吸引力、提高其经济收入的活动[1]。

在我国,对节事旅游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国内学者一般将节事旅游定义为:节事旅游,是指依托某一项或某一系列旅游资源,通过开展丰富的、开放性强与参与性强的各项活动,以吸引大量受众参与为基本原则,以活动带动一系列旅游消费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为最终目的所有活动总和[2]。

我国的节事旅游最初是依托传统的节日庆典发展起来的,所以,节事旅游与人们惯常的传统节日庆典在组织形式和消费特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具有广泛的民众参与性,能吸引大量的受众参与、带动一系列旅游消费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节事旅游和传统节日庆典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3]:

1.我国传统节日大多带有传统的农耕文化特色,如春节、清明、端午等,他们多依附于自然节气的转化和农业生产活动,各个节日的内涵和时间也相对独立和固定;而节事旅游商业气息浓厚,目的性和利益性强,节庆举办时间取决于当地旅游市场发展情况。

2.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的,相对传统节庆;节事旅游是伴随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而逐渐兴起的,其发展时间短、缺乏历史积淀、民众基础薄弱。

3.传统节庆多为民众自发性参与,活动涉及范围广、认可度高;而大多数节事旅游只局限于某一地域范围内影响和辐射范围小,认可度比较低。

4.传统节庆的发展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持久性,而举办节事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社会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

(二)我国节事旅游运作的三个阶段

节事旅游在国外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而我国由于受经济条件,思想观念等影响,节事旅游的发展还处于不均衡的发展状态,运作的模式也不尽相同。

根据一般的产品市场营销理论以及国内节事旅游的实际发展状况,国内学者认为我国的节事旅游运作可分为三个阶段,也称为三种发展模式[4]:

第一阶段,政府主导型。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政府主导,企业被动参与节事运作。发展初期,完全由政府筹备,邀请企业参与,以期待朝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企业的参与节事是被动的、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而组委会的直接目的旨在扩大节事旅游的影响力和为将来市场化运作做准备。

第二个阶段,过渡型。政府主导、企业主动参与。这一时期,市场机制初见成效,受众对节事活动的关注度日益增强,市场潜力呈现出来,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组委会的各项活动,以期待通过节事旅游的举办获得利益。

第三个阶段,市场主导型,这是一种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政府的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完全由企业主导。完全的市场化就是企业行为,企业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由主动参与到竞争参与,组委会从企业中筛选出符合节事旅游发展的产品或项目,推动节事旅游产品质量的升级换代和全面提升。这是节事运作模式发展的最终目标。

二、市场化运作节事旅游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节事旅游市场化运作,是指在节事旅游实施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考量投入产出,进行规范化的市场操作,避免单纯办节或为办节而办节[5]。现代节事旅游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产生的市场条件,以及节事旅游本身的目的性和趋利性的影响,决定了节事旅游的运作最终必须走向市场,理由主要有四点:

(一)是节事策划最优化的需要

节事策划过程需要面向市场,而我国大部分节事旅游的策划,目前都还是由政府单方面直接委托部分专业结构或咨询公司进行活动策划,个别地方的节事旅游还是完全处于政府包办状态。节事旅游策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确定节事旅游的主题,拟定活动的方案,费用预算,拟定宣传方案,方案审批,组织实施,工作协调及活动评估等繁杂的工作。

政府部门本身有自己的功能定位和职责所在,节事旅游策划只有面向市场,委托专业旅游策划结构,节庆活动策划才能避免陈旧,永葆青春。而且这种委托还需要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选取综合效益最优方案,避免政府单方面委托过程中个别行为。

以南宁国际民歌节为例,南宁国际民歌节作为国内新兴的四大节事旅游活动之一,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就是得益于高效的市场化运作。为了发展节事旅游活动南宁市成立了国有独资公司——南宁大地飞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民歌节的资金筹措和主要演艺活动的策划与经营以及日常的运作。市场化策划运作不但给了文化企业极大的创业空间,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行政成本也大大降低。新成立的大地飞歌公司开张第一年就实现“开门红”,筹资收入达2757万元,实际支出2649万元,南宁民歌艺术节首次实现收支平衡并略有盈余。按照通常情况,一个节庆要在举办八九年之后才会实现收支平衡,而南宁民歌艺术仅用4年时间就完成了这个过程,南宁民歌艺术节成了市场化策划运作的最大受益者[6]。

(二)是节事产品设计细化的需要

节事旅游虽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旅游产品,但节事旅游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所以节事产品在进行设计时,设计者必须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特征,对客源市场的人口构成文化层次、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和旅游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细化节事产品分类,尽可能达到所推出的系列节事产品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吸引更多受众的目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事旅游是人民大众的节日这一主旨。

(三)是节事旅游品牌化的需要

举办大型节事活动必须考虑节事的品牌效应,为树立独树一帜的鲜明形象,节事活动组委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准绳考虑节事的三个确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要内容,只有根据具体市场需求把节事活动按照传统的节日那样固定下来,受众才能对节事有一个明晰的认识,也才能更好地参与节事[7]。

(四)是节事活动组织过程合理化的需要

由于节事旅游在我国发展历史不长,大部分节事活动参与度不高,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节事旅游举办初期普遍是由政府主导,体现在政府出资、组织、协调等方面。这种方式的弊端已经初现端倪,首先节事旅游投入相当巨大,单依靠府投资可能在开始几年内勉强可以维持,但是随着活动的进一步深入政府投资将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其次企业的被动参与造成了节事旅游产品质量不高,参与度低等问题,节事旅游的吸引力难以提升。第三,政府主导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也不利于节事旅游的长期发展。

如武汉梅花节的兴起与举办时间与南京梅花节在同一时期,但两个节事的发展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武汉梅花节从首届开始,一直是由政府来主导,并且一手来操办的,在这种模式下,节事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制约,导致整个节事发展处于一种低水平重复状态,同样的2002年,武汉梅花节期间的游客数只有不到10万人,旅游收入也微乎其微,品牌的影响力更无从谈起,整个节事活动靠政府的投入勉强维持。鉴于此,节事的主办者改变了办节思路,引入了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优化组织管理模式,逐渐推行开放式的办节思路,使武汉梅花节焕发了活力。到2005年时,节事活动期间的游客人数达到了25万,旅游收入也翻了一翻[8]。

三、南京国际梅花节的运作模式分析

(一)梅花节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南京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热点城市之一,不仅有中山陵、夫子庙、总统府等数以百计的景观星罗棋布,其旅游整体环境与服务水准也在数十年的产业发展历程中趋于完善。但是,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发达的旅游供给条件本身,并不能保证南京旅游的必然的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整个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周边地区旅游竞争的加剧以及自身旅游产品和目的地形象的老化,南京必须找到迎接市场挑战的一整套新策略故此,95至96年初,南京确定举办一项大型标志性旅游节庆,希望培育该节庆为南京城市标志性节庆[9]。具体而言,希望该节庆的举办能推广南京城市形象,提早和延长南京春季旅游旺季,促进南京对外招商引资和商贸往来,丰富南京市民生活。

基于对客流量、依托景点知名度和管理水平、本地旅游旺季时间、资源特色和民俗等因素的考虑,决定选择南京市的市花—梅花为主题,南京中山陵梅花山(中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为活动举办地。中山陵为南京最具代表性的知名景点游客量大(年均300万以上)且稳定,景区管理成熟,具有承办大型节庆的条件。南京市民素有早春登梅花山踏青赏梅之习俗。

南京国际梅花节经过了12年的发展,虽然经验积累了不少,但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节事策划相对滞后

现代节事旅游活动的策划需要以市场为向导,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而不是主观的臆想,梅花节的策划尽管有创新之处,但还是相对滞后。在国内有很多的旅游节庆都把开幕式视作评价节庆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因而不惜耗巨资精心组织开幕式。形式一般为封闭或半封闭式的大型文艺表演,南京梅花节也是如此,在开幕式当天举行众多的文艺表演,持续时间长,而且基本上没有与当地的文化相结合,造成节事活动的吸引力下降。

2.组织管理方式不尽合理

梅花节在举办初期,一切活动的策划和安排都是由政府旅游职能部门或组委会负责的,这种方式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节事旅游活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这种方式不仅给政府带来了相当大的资金周转问题,而且在政府职能部门在人力资源上也出现弊端;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节事旅游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在节事旅游产品设计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节事旅游的长期发展。

花卉节事活动受气候的影响较大,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大。如07年的南京梅花节,由于梅花的提前开放,使得梅花节的举办时间提前一个礼拜开始,而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使得节事活动不能应时而变,应急能力的欠缺使得外地游客的游览受到一定的影响,错过了最佳的观赏期,从而使旅游节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10]。

3.完善的评估体系缺乏

南京梅花节已经有了十几年历史,在国内外有了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但至今还缺乏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包括节前的市场调查和节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估。政府为梅花节所投入的资金每年有近千万元,即使最少的2007年,也有近500万,这其中还不包括企业的赞助等其他一些收入,而这些资金的花费的项目和使用状况却没有具体的公布。组委会每年公布的是一个广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计,缺少完整详细的评估分析[11]。

(二)梅花节市场化运作的建议

南京梅花节经过不断的发展,在节事的运作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国内众多的节事活动中,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从梅花节的组织和管理来看,仍是以政府为主导,直到现在我们不难从节事的主办方看出,梅花节仍是以二十多个政府部门和机关为主办和协班办单位。虽然企业也参与到节事活动的运作之中来,而且组织者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化的运作,如邀请国内的旅行社和国外的旅游承销商实际的参观,进行旅游线路和旅游资源的推介,但实际从事市场操作的本地的旅游企业却很少参与,或者是积极性不高,这就影响到了推介会的实际效果。因为推介过后,真正从事市场层面操作的还是旅游企业之间。同时,虽然有众多的企业加入到节事的运作之中,但参与的程度和项目都十分的有限,而且从数量上来说仍然偏少。而政府在整个活动的运作中也没有对相关的项目进行公开招标,透明度不够。可以说梅花节的运作目前正处于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过渡时期,也就是由混合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变阶段。

因此,要解决南京梅花节长远发展的问题,走节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认为改善梅花节的运作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转变:

1.创新节事策划方式

主题是节庆策划的灵魂,是不同文化相互认同的体现。也是节庆策划创新的源泉所在。南京作为一个十朝古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其举办节事活动的优势。因此在梅花节的策划中,要紧扣南京古都文化这一主题,包括旅游纪念品,节事活动项目,文艺表演等。同时要聘请专业的策划运作公司进行策划运作,策划不仅要考虑旅游者的文化层次、经济状况、风俗习惯和旅游需求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将南京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其中进行创新,形成文化特色,因为文化内涵才是一个节庆活动长久发展的保证。

2.完善组织管理方式

大型节事旅游活动的市场化运作要求政府进行宏观管理组织,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加强宏观的研究与规划,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节庆活动志愿者的组织上,在旅游节庆市场化运作的同时,还要使旅游节庆志愿者服务队伍发展壮大,壮大志愿者服务队的作用有两个方面:第一,志愿者队伍的壮大,是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而旅游节庆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所展示是地区或者国家文明程度[12],南京作为博爱之都,志愿者的广泛的参与就是对博爱精神的最好的阐述,同时也更好的展示了南京博爱之都城市形象。这本身也是旅游节庆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大量志愿者的参加,给旅游节庆的组织和协调带来了便利,使得旅游节庆活动获得更好的发展。

(2)发挥政策的调节作用,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利用某些宏观政策手段进行适度调节,尽量减少节庆活动中举办者、参与者、投资者的盲目性。比如,引导消费者从热点异常火爆走向平衡协调发展,从跟风消费走向理性消费,引导举办者从单纯模仿走向特色活动、从数量规模型走向质量效益型等。

(3)发挥政府的权威优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节庆活动的时间短,产品性质特殊,临时调整难度大,因而对宣传的要求更高。而政府在宣传上具有其他机构或部门不可替代的权威性的优势。

3.建立规范的节事评估体系

花卉节事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花卉节事活动的组织管理过程是一个循环的、螺旋式改进的过程,对活动进行评估实际上就是在为下一次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作准备。规范的节事评估体系至少应包括两项内容[13]:

活动目标评估。评定活动立项时原来预定的目的和目标的实现程度,是活动后评估所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之一。因此,活动后评估要对照原定目标完成的主要指标,检查活动实际实现的情况和变化,分析实际发生改变的原因,以判断目标的实现程度。

活动影响评估。活动的影响评价内容包括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经济影响评价主要是评价项目对本市所产生的经济方面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是评价项目对本市所产生的环境方面的影响,社会影响评价是对项目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有形或无形的效益和结果的一种分析。

四、结语

伴随着旅游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节事也必将会承担更多的责任,从南京梅花节和国内众多的节事发展来看,节事旅游的发展尽管处于不同的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但无论是活动的组织者还是直接参与者,都逐渐认识到,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将是节事旅游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我国节事旅游活动应该不断尝试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来保证节事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GetzD.SpecialEvents[A].InMedlikS(ed.)ManagingTourismOxford,utterworth2HeinemannLtd.1991-112.

[2]Ritchie,J.R.B.AssessingtheImpactofHallmarkEvents:ConceptualandResearchIssues[J].JournalofTravelResearch.1984,23(1):2-11.

[3]周令强.旅游节事经济效益形成机理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

[4]吴必虎,余青.中国城市节事活动开发与管理态势[N].中国旅游报,2005-06-02.

[5]刘莉铃.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一盘活棋看市场化运作[J].中国会展,2006(1).

[6]刘太萍,殷敏.中国节事旅游营销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

[7]周玲强,周天斌,周永广.旅游景区活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探析[J].旅游科学,2005(12).

[8]斐裴.中外花卉节事活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5(5).

[9]邹积艺,陈谨.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旅游科学,2005(12).

[10]史铁华,何铃.节事旅游市场化研究[J].旅游科学,2001(1).

[11]李玉新.节庆旅游对目的地经济影响的测算与管理[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