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5:18:04

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范文篇1

一、加强绿色食品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

1、继续做好市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的组建工作。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市绿色食品工作机构的组建工作。并要求县一级有相关机构和兼职人员负责绿色食品工作。在全省建立比较完善的绿色食品管理服务体系。

2、与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我省联合举办绿色食品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培训班。为各市培训3-4名持证上岗的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在全省初步建立一支能够适应目前绿色食品认证申报和管理服务需要的认证检查员、标志监管员队伍。

3、制定《省市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工作职责和委托管理工作程序》。明确省、市两级绿色食品管理服务机构的职能和分工。规范工作程序。

4、召开绿色食品工作座谈会,贯彻《省市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工作职责和委托管理工作程序》,对市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正式启动市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的认证申报和管理服务工作。

5、成立省绿色食品协会。提高绿色食品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真正使协会成为行业自律、维护权益、质量监管、拓展市场、交流技术、整合信息、扩大宣传、发展产业的有效平台。

二、不断提高绿色食品申报认证服务水平,加强宣传和培训,努力扩大我省绿色食品的总体规模

6、进一步加强绿色食品知识的宣传。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年活动,通过媒体宣传、主题论坛、广场咨询、网络服务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广泛宣传普及绿色食品知识,为我省绿色食品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7、不断提高我省部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以及主导产业中绿色食品的申报率,提高开发主体实力。联合相关产业协会,委托省农广校举办一期未申报绿色食品的重点企业培训班。进行宣传发动,达到先培训后申报的目的。

8、加强现场指导和咨询服务。服务工作重心实行下移,组织专家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生产第一线,开展绿色食品申报知识现场培训和现场指导。

9、以理顺关系和规范服务程序为重点,改进认证申报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申报成功率。

10、全年全省新增绿色食品认证80只,并努力提高绿色食品产品的续展率,确保总体规模的有效扩大。

三、切实加强绿色食品质量监管,确保我省绿色食品工作的健康发展

11、切实加强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工作。根据标志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规范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行为,打击市场假冒伪劣现象,维护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2、组织完成163家绿色食品企业的年检任务。以实现年检工作规范化为切入点,以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商标使用管理和收费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进标志管理工作。

13、组织完成中绿中心下达的产品年度质量抽检任务。根据产品结构、产品生产和生长周期特点,合理安排抽检计划,联合检测单位完成抽检任务,切实加强产品质量监督。

14、继续做好《绿色食品管理条例》立法调研。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对《条例》征求意见稿作进一步修改完善。争取早日出台,以依法规范我省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和监督管理,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发展。

四、积极推进绿色食品贸易,进一步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形象、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

15、组织绿色食品企业与市场对接活动。组织绿色食品企业与省内外批发商的商贸洽谈、看样订货以及有关展销展览活动。并配合中绿中心积极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出国参加贸易洽谈会、博览会及产品推介会。

16、对现有省绿色食品开发公司进行改制重组,对现在闲置资产进行整合,引入民营资本,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份制公司,建立绿色食品连锁营销网络体系。

绿色食品范文篇2

一、加强领导和扶持,形成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合力

几年来,铁力市委、市政府确定了“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农业发展思路,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在政策上向绿色食品产业倾斜,龙头企业和农户充分发挥生产主体作用,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全市上下齐抓共管同唱一台戏。一是市委、市政府摆上应有位置。市委、市政府在制定《铁力区域农业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和《铁力市国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把绿色食品产业确定为立市产业之一,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和部署。于2000年成立了由财政、计划、工商、水务、农技等各部门组成的市绿色食品领导小组,下设绿色食品办公室,负责全市绿色食品产业的管理和协调工作。市委、市政府与各成员单位签定了目标责任状,主要领导每年组织召开5-7次绿色食品领导小组协调会,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二是各有关单位倾力支持。财政、农委、水务、农技等成员单位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思路,按照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强化对化肥、农药、饲料和兽药市场的监管,严格投入品管理;加大对农产品包装标识的监管,规范绿色食品市场秩序;强化绿色食品生产标准的培训和指导,提高绿色食品的产品品质;积极对上争取,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的投入。几年来,我市共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培训730场次,培训农民和企业员工4.1万人次,累计投入41686.8万元。三是发挥企业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企业和农民是主体。引导企业认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激发企业发展绿色食品的内在动力。通过典型宣传和生产对比的方式,强化绿色食品生产效益宣传,调动了农民生产绿色食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集中培训、入户指导等形式面向龙头企业和农民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培训,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生产技能,使两大主体对绿色食品的认识逐步加深,参与更加主动,为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严格标准和规程,夯实绿色食品产业基础

对绿色食品产业来说,坚持标准就是抓住了根本。2007年我市种植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2%,畜禽标准化养殖率达到53%,北药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1%。一是坚持投入品标准化。严格品种标准。通过调查研究,结合生产实际,我们逐步确定了种植、养殖和北药的主导品种,使全市三大作物优良品种率达到96%以上,畜禽优良品种率达到90%。通过选用优良品种,绿色食品水稻亩产达到了502公斤,高产攻关田亩产达到800.1公斤,创我省第三积温带水稻单产最高纪录;千头奶牛小区奶牛日产奶达到21.3公斤,比普通品种每天增产6.6公斤。严格施肥用药标准。按照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施用生物肥、有机肥和低毒低残留农药,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亩节本增效20元以上。农委、畜牧局加强对农药和兽药市场的监管,引导农民科学、安全地用药,杜绝了高毒、高残留药品流入生产环节。严格饲料标准。在加快引进绿色无公害饲料的同时,进一步推广青贮饲料专用玉米,2007年全市的种植面积已达1.3万亩,制作青贮饲料7万吨。二是坚持生产过程标准化。制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我市制定了绿色食品水稻、奶牛、平贝等生产和加工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11个,将先进实用技术进行组装配套,使之贯穿于生产到加工全过程。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我们以实施农业部“四项工程”、开展院市共建、“科技之冬”活动为契机,在普及良种的基础上推广良法,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机械插秧、钵体抛摆、平衡施肥、奶牛冻配、全日混粮饲喂、北药高产栽培等节本、增效技术,提高了绿色食品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全市农机合作组织已发展到8个,占全市村屯总数的10.5%,秋翻整地面积4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1%。市千头奶牛养殖小区新进奶牛全日混粮机械并新建了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了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三是坚持农产品加工标准化。积极对上争取,加大对企业实施标准化建设的政策倾斜力度,引导企业制定生产加工标准和产品标准,加强管理,严格质量检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近几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共对上争取资金570万元,九河泉米业、集佳牧业、盛中乳品、华威乳业、桃山人参果有限公司等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自筹资金2800万元用于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为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升了铁力市农产品加工的整体实力。

三、建设龙头和基地,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链

全市现有规模企业16户,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个,伊春市级龙头企业3个。初步完善了以九河泉米业为龙头的A级绿色精制米种植、加工、销售产业化体系,年加工精制米16万吨;建立了以盛中乳品厂、农垦华威乳业为龙头的绿色奶牛养殖、绿色奶制品加工、销售产业化体系,年加工奶粉1520吨;建立了以市粘玉米协会为龙头的无公害粘玉米种植、加工、销售产业化体系,产量达到2200万穗;建立了以桃山人参果有限公司、兴安神力有限公司、伸龙五味子公司、四宝生物科技公司等为龙头的绿色北药生产、加工和销售产业化体系,年产无公害生晒参100吨、干贝母300吨、林蛙油5吨、五味子282吨、刺五加800吨。

我市围绕绿色水稻、奶制品,无公害蔬菜、粘玉米、北药等主导产业,建立了一批与龙头企业配套、规模较大、运行稳定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种植、养殖小区。全市先后建立了30万亩国家A级绿色食品水稻基地、4.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万头绿色奶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千亩五味子裸地人工种植基地、1万亩平贝栽培基地、10万亩刺五加人工改培基地、百万平方米无公害人参种植基地。共签订订单1.6万份,逐步形成了“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品牌--市场”良性运转的产业链条。

四、重视认证和推介,拓展绿色食品产业市场

我市一直非常重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申报工作,确定专人帮助企业和基地做好标志申报的准备工作。市财政对获得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证书的企业,每个品牌奖励1万元。目前我市拥有森格牌林蛙系列产品3个有机食品标识、映康牌中老年奶粉等5个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识及玉双牌速冻粘玉米等2个国家无公害食品标识的使用权,铁力市兴安神力药业生产的平贝母获得国家中药材GAP认证,铁力的平贝母、北五味子和林蛙油三个品种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桃山人参果有限公司人参生产基地同时通过了欧盟、日本、美国的有机食品认证,目前集佳牧业系列仔鸡产品和九河泉米业系列精制大米等6个A级绿色食品标识使用权申报工作也已进入尾声。这些本土绿色食品标识的认证大大增强了铁力市绿色食品产业的竞争实力,是其走向国内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绿色食品范文篇3

关键词:绿色食品;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飞越,经济实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基本满足的基础上,对消费水平乃至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需求。近年来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人居环境和饮食健康受到了威胁,对绿色食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1目前我国绿色食品消费现状

我国的绿色食品消费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的速度却很快。我国绿色消费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72年,我国参加了人类环境大会。1989年,“绿色食品”在我国出现。在1992年,我国设立了专门的部门,以此来实现对绿色食品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投入市场的整个环节的监管。1995年,我国的绿色食品被分为A级和AA级两个级别,并走向了国际。到目前为止,我国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企业数量巨大,每年的生产总量和销售总额巨大,我国有关绿色食品的新制度、新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对绿色食品生产的相关方面的监管力度也越来越大。

2我国绿色食品消费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2.1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不足

一方面,体现在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上。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的认识不够,导致一些消费者在绿色食品消费时只关注价格,而另一些消费者则出现了对绿色食品的过度消费,导致严重浪费;另一方面体现在绿色食品的生产者方面。一些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而浪费能源、破坏环境,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占据主导。

2.2消费环境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对绿色食品的监管力度在加强,但市场上仍然会有打着“绿色食品”旗号的假冒伪劣商品。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的消费者对于绿色食品的了解还不够,导致难以分辨市场上的真假绿色食品,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绿色食品消费的发展步伐。

2.3绿色消费存在“供”与“求”的不足

尽管我国多年来努力发展绿色食品,但绿色食品市场仍然显示出了供应不足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绿色食品的产量过低,并且绿色食品的种类单一,生产技术还不够成熟,各个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我国绿色食品的供应不足;另一方面,我国在绿色食品方面的著名品牌不多,导致绿色食品的影响力不够。除了对绿色食品的供应不足以外,我国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购买力也不足。我国绿色食品的消费水平要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主要是由于绿色食品再生产、加工以及保鲜运输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导致绿色食品的高成本。

3我国绿色食品消费拓展的对策思考

针对我国目前绿色食品消费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方面的解决对策。

3.1加强宣传,使消费者形成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

要使消费者认识到绿色食品对人们身体健康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与环保消费。使生态文明的观念深入人心,让每个社会成员都意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彻底摒弃不良的消费习惯。

3.2营造良好的绿色食品消费环境

想要实现我国绿色食品消费的拓展,必须营造良好的绿色食品消费环境。这就要求我国在绿色食品生产以及销售方面加大监管力度。一方面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对于政府有关部门来说,必须要对假冒伪劣的绿色食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严厉的查处。同时完善对绿色食品的质量监测机制,对生产的绿色食品的质量要严格把关,让人们放心的购买绿色食品;另一方面,还需要非政府部门的监督。对于一些非政府部门,如消费者协会,对绿色食品的生产与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消费者协会要积极的协助政府部门的监督,鼓励人们积极的参与到对绿色食品的监督中,并要及时的向政府反映群众的举报意见,起到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桥梁和媒介作用,必要时可以寻求媒体和法律的帮助。

3.3改变对绿色食品的“供”与“求”

针对我国绿色食品的生产产量低的问题,首先应该加大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上的研究,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与技术交流,发展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力,扩大绿色食品的生产;其次,顺应全球化的趋势,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绿色食品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打开销路,开辟国际市场,让我国的绿色食品走向世界。对于我国民众对绿色食品购买力不足的问题,应该提高居民的收入,这就需要国家大力发展经济,以增加人民的收入,让居民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绿色食品方面的支出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避免个别商家哄抬价格,人为提高绿色食品价格的现象,保证绿色食品市场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十二五”期间我国绿色食品稳步健康发展[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06).

绿色食品范文篇4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绿色食品对外贸易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食品因为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所以其安全性在近年来倍受关注,这也是体现社会进步的一个积极方面,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世界上有些国家却借此大做文章,在国际贸易中以食品安全为借口,制定各种超越安全需要的食品安全生产检测技术标准,阻挡他国食品进入其国内市场,这就是在最近二三十年来愈演愈烈的绿色贸易壁垒现象。

一、绿色贸易壁垒和绿色食品的内涵

1.绿色贸易壁垒的内涵。绿色贸易壁垒,亦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进口国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目前,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主要是通过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来进行。与其他贸易壁垒相比,绿色壁垒在内容上更具合理性,在形式上更具合法性,其保护的对象更具广泛性,实施效果也更具歧视性。许多发达国家往往利用绿色壁垒的这些基本特征来为其进口产品设限,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本国利益。

2.绿色食品的内涵。绿色食品是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的统称。国际上多称为生态食品、有机食品或自然食品。称谓虽然不同,但都是为限制产品生产过程中化学肥料、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而生产的食品。现在我国将绿色食品分为A和AA两个级别。A级绿色食品是指在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某些化肥、农药、合成添加剂等;AA级绿色食品是指吸收了传统农业和现代生物技术,与国际有机食品接轨的产品。

绿色食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符合以环保、安全、健康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代表着未来农业和食品发展的方向,其要点是通过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规定,绿色食品必须符合以下四条标准:(1)产品或产品原料产地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2)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食品加工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3)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卫生标准;(4)产品的标签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志设计标准手册》中的有关规定。

二、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现状

我国从1990年开始发展并正式出口绿色食品,并于2000年绿色食品AA级和A级标准,其中AA级绿色食品相当于国际上的有机食品,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了绿色食品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以及中国绿色食品在国际上的影响,为绿色食品出口创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的绿色食品主要用于出口,出口市场遍及日、韩、俄、欧盟、美、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显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从绿色食品出口结构上来说,我国绿色食品产品出口现已形成了以粮油类、畜禽蛋奶类、蔬菜类、饮品类为主,各类初级、加工产品均有出口的基本格局。另外也应看到,目前出口的绿色食品主要以AA级绿色食品为主,而占绝对数量的A级绿色食品由于允许施用农用化学品而难以被国外视为有机食品接受,致使我国A级绿色食品还不能很顺利地走向国际市场,出口较少。

从绿色食品出口区域结构上来说,绿色食品出口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其中又以山东和黑龙江绿色食品出口规模最大,两省绿色食品出口量之和占全国绿色食品出口总量的一半以上。黑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方已成为稳定的AA级绿色食品出口基地,其规模还在继续稳步扩大。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具体影响表现

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比重小的主要原因在于绿色食品出口受到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当前,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强化了农业环保技术标准,提高了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而我国的绿色食品,大约只有10%属于AA级的绿色食品,才能与国际标准相接轨,其余90%的A级绿色食品一时还难以领取“绿色护照”使其出口受阻。可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出口成本大幅增加。发达国家虽不对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直接设限,但通过绿色技术标准的设置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大为增加,削弱了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通行证”,一方面要花费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等费用,另外还要支付较高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费。在成本及反补贴措施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对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使这些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制约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技术难度大大提高。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多年来实行的进口产品卫生许可证制度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的GMP等注册认证制度外,近年来又实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而欧盟的要求则更加严格,2002年初停止从我国进口鸡肉、兔肉和冻虾等产品,原因是从这些产品中检出残留抗生素,含量是200mg/kg氯霉素,而这个检测数据在国内是无法检测出的。3.检验认证程序繁琐。实行绿色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如美国对进入该国的禽肉要求,必须经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FSIS认可的国家和厂家。无论哪个国家要想获得禽肉出口到美国的资格,FSIS都要对该国的检测系统进行评估以保证禽肉安全、卫生和标签正确。文件审核由技术专家对申请国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书面材料进行评估。面对繁杂的程序,我国能达到要求的企业还不多。

4.实施食品安全检查的范围不断扩大。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范围已包括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禽产品、茶叶等大部分农产品。

四、我国绿色食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重点围绕我国优势主导产业和外贸工作的发展需求,加强与世界贸易组织及各成员方WTO/TBT咨询信息与数据的交换和沟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贸易壁垒和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构筑预警模型,初步建立跟踪全国重点出口企业的预警监测网络,建立预警快速反应机制的有效通报途径,最大程度地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企业产品出口造成的障碍。

2.积极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等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基础性工作。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是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必须跨越的环境标准,也是出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环境整体水平上升。今后我国推广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和环境标志认证制度,重点应放在:(1)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宣传动员企业实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和进行环境标志认证。(2)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我国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要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接轨。环境标志中产品生产污染物的排放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性能标准等应与国际接轨。(3)抓好我国环境标志的双边、多边国际互认,增强我国环境标志认证的国际有效性,使我国通过认证的企业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国内生产商应从有害物质材料测试、建立物料控制系统、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确保生产过程不受污染等方面加强产品绿色预警能力。

绿色食品范文篇5

[论文摘要]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介绍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l1月,农业部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和指导全国的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的7大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等。到2005年底,绿色食品企业总数3695家,产品总数9728个。从产品结构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占57.1%,畜禽类产品占14.2%,水产类产品占5.8%,饮品类产品占16.4%,其它产品占6.5%。绿色食品实物总量达到6300万t,年销售额1030亿元人民币,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654万hm。l19个县(农场)创建了151个大型标准化原料基地,基地面积270万hm,年产优质原料1878万t,带动农户420.35万户。

目前,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标准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所谓“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对产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依法对产品实行标志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消费认识不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不认识、不了解,使得绿色食品在我国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未能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需求。据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绿色食品”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但多数人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是现阶段重要的工作,从而促使消费者自觉购买、使用绿色产品,把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

(二)经济条件不成熟。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等人工合成物质,限制转基因等某些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引起了产量的下降,加上认证、加工、储藏、检验、包装等各环节的特殊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成本要高于普通产品,造成绿色食品定价较高。市场上,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的价格高出几倍,甚至近10倍。这就使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l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四)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二、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强化宣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营销对策上,要通过CIS设计来提高绿色食品的宣传效应,在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设计中贯之以绿色食品思想,辅之以环境保护行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播绿色文化,烘托出绿色食品消费氛围。通过普及绿色食品消费观念和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食品的涵义、特性、标志、标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更多消费者认识绿色食品对保证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自觉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二)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性服务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三)自主开发绿色农产品。在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虽然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不完善,缺乏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缺乏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衔接,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针对这种区情,就可以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优先从山区、半山区沿海滩涂、生态农业实施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逐步在不同地区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生产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开发的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按照把产业调新、产品调优、档次调高、规模调大的要求,结合各乡镇不同的产地、气候条件,确定发展不同的项目,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自主开发绿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绿色食品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福明,绿色食品产业与中国绿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1871188.

绿色食品范文篇6

1产地选择

生产基地应远离工矿区、医院、公路和铁路干线,避开工业和城市污染源,无大气、土壤和水质污染,应选择自然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

2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纯度98%、净度98%、发芽率85%、含水量14%。所选品种的生育期标准为:早熟品种139~141d,中熟品种142~147d,晚熟品种148~155d。

3种子处理

3.1晒种选种。

3月下旬浸种前选择晴暖天气晒种2~3d,每天翻动种子3~4次。晒好的种子用16%盐水选种,清除秕谷和杂质,将种子用清水冲洗后再浸种。

3.2浸种消毒。

4月上旬,用10%浸种灵400倍液浸种消毒5~7d,所放药液与种子的比例为每10kg药液浸种10kg。

3.3催芽播种。

当种子吸水量增大到种子重量的25%时,捞出种子,置于30~32℃温度条件下催芽,种堆内温度最高不能超过40℃。当种子80%以上破胸时,降温至20~25℃,要经常翻动种子,保证出芽整齐。

4培育壮秧

4.1壮秧标准及秧田选择。

1)形态指标为株高15~18cm,根数13~20条,根毛多而粗壮,秧苗整齐;2)生态指标为秧龄30~40d,叶龄3.5~5.5叶;3)生理指标为叶色绿而不浓,根白色,植株富有弹性,根吸收力强,发根快,耐凋萎性强,无病虫害。秧田要选择无污染、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质疏松、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地下水位低的旱田、园田或庭院。

4.2整地做床。

整平耙细后做床,要求床面平整,无土坷垃,无根茬.无石块等杂物。床面长15~20m、宽1.5~1.8m,沟深10cm、宽40cm。

4.3施肥浇水。

结合翻耕耙地,施腐熟过筛优质农肥10~15kg/m2,均匀混拌到10cm深土层内。结合做床,施硫酸铵100g/m2、磷酸二铵100g/m2、硫酸钾50g/m2。或每20m2施水稻壮秧剂2.5kg,均匀混拌在5cm深土层内。播种前床面要浇水,浇水深度要达到10cm。

4.4配营养土。

营养土的配比为60%过筛园田土加40%过筛腐熟农肥。盘育苗备营养土2kg/盘,旱育苗备营养土3kg/m2。

4.5适时播种。

4月上中旬,当气温稳定通过5℃以上时,抓住冷尾暖头进行播种。早育苗播催芽种150~200g/m2,育苗10.15m2可为667m2本田提供秧苗。盘育苗播催芽种75~100克/盘,育苗30~35盘可为667m2本田提供秧苗。播种后将种子拍入土内,覆盖营养土0.5~1.0cm,然后喷洒复合型除草剂封闭灭草,每22~23m2苗床可用1.2%丁扑合剂50g进行封闭,或每60m2苗床用45%封闭一号20ml进行封闭。喷施除草剂后床面要平铺1层地膜,然后架拱条覆盖保温材料。可选用塑料布覆盖,也可选用无纺布覆盖,覆盖后拉紧拌绳,防止大风揭膜。

4.6秧田管理。

1)温度管理。1叶1心期床内温度控制在25~30℃,2叶1心期床内温度控制在20~25℃,3叶1心期以后温度控制在20℃左右。床内温度超过30℃时要通风炼苗,防止高温引起秧衍徒长和灼伤。2)水分管理。出苗见青头时,如床土缺水,应浇1次青头水。通风炼苗后要注意补水,反对大水漫灌。移栽前5~7d,控制浇水,促进根系生长。3)施肥管理。在施足底肥和壮秧剂的条件下,一般苗期不用追肥。秧苗3.5叶后,如出现脱肥现象,则追施硫酸铵30~50g/m,追肥后浇1次水。4)防治病虫害。秧苗2.0叶期时,用敌克松1000倍液2.5kg/m2喷施床面可防治立枯病。移栽前5d左右打1次杀虫剂,于秧田集中防治稻水象甲等害虫。

5本田管理

5.1整地。

实施机械秋翻地及机械、畜力春翻地,移栽前修整排灌渠系及田埂。插秧前5~7d灌水泡田,水打埂,水耙地,水找平,达到田面平坦,高低差不超过3cm,沉淀适宜后插秧。

5.2适时插秧。

5月下旬,当气温稳定通过15℃以上时开始插秧,不插6月秧。插秧规格为:低肥力地块30.0cm×13.3cm;中肥力地块30.0cm×l6.5cm;高肥力地块30.0cm×20.0cm,每穴插2~4株基本苗。

5.3配方施肥。

肥料施用应符合NY/T394有关规定,优先使用绿色食品专用肥料,农家肥料必须充分腐熟后才能施用,禁止使用硝态氮肥料,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不超过1:1,最后一次施肥必须在收获前30d结束。

5.4间歇灌水。

运用节水灌溉模式,全生育期坚持浅、湿、干交替间歇灌溉。

5.5防治病虫草害。

5.5.1本田除草。一是插秧前药剂封闭,用60%丁草胺乳油100ml/667m2加12%恶草灵乳油100ml/667m2,拌细潮土15kg/667m2撒施,施药后田面保持3cm浅水层,48h后插秧。二是插秧后5~7d药剂封闭,用60%丁草胺乳油100ml/667m2加10%草克星粉剂15g/667m2(或农得时15g/667m2)拌细潮土15kg/667m2撒施,施药后保持水层5~7d。

5.5.2病害防治:稻瘟病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25g/667m2或40%富士一号乳油50~100ml/667m2,兑水50~60kg/667m2喷雾防治。纹枯病:在发病初期打药,用5%井冈霉素100g/667m2兑水50~60kg/667m2叶面喷雾防治。稻曲病:在水稻抽穗前5~7d打药,用18%多菌铜粉剂150~200g/667m2或14%络氨铜水剂300~350ml/667m2,兑水50~60kg/667m2叶面喷雾防治。

5.5.3虫害防治。1)稻水象甲:用10%多来宝悬浮剂65~130ml/667m2或25%N克泰水分散粒剂2~4g/667m2,兑水50~60kg/667m2喷雾防治,并可同时防治多种水稻害虫。2)稻飞虱:用40.7%乐斯本乳油80,120ml/667m2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50.200g/667m2,兑水50~60kg/667m2喷雾防治。二化螟:用80%敌百虫可湿性粉剂150~200g/667m2兑水50~60kg/667m2喷雾防治,或用杀虫双撒滴剂250ml/667m2进行防治。

6适时收获

黄熟期稻谷颜色变黄,籽粒充实饱满坚硬。当80%以上的米粒到玻璃质,籽粒含水量为17%~20%,茎秆含水量为60%~70%时适宜收获。

绿色食品范文篇7

论文关键词:绿色食品;开拓东北亚市场;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市场风险大。因此,我国要把绿色食品营销战略重点转移到东北亚地区,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在东北亚地区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和针对不同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以此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本土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市场营销在相当长时期内要加强本土化的建设和发展。本土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在出口国实现本土化,取得本土化成功后再向区域化发展,区域化是若干本土化的集合,是向国际化发展的前期准备,也是更大范围的本土化。

(一)本土化和国际化营销要突出加强的工作

1.扩大基地规模和发展产业集群。已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条件,在黑龙江和吉林发展绿色大米产业和山特产品产业集群;在内蒙、黑龙江发展绿色乳制品产业集群;在山东发展绿色果菜产业集群;在浙江、江苏、福建发展绿色茶叶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本土化营销的重点,也是向跨国本土化发展的基础[2]。在扩大基地规模和产业集群发展中要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的参与,内蒙的蒙牛成功的吸引了2600万美元的外资合作,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发展与跨国本土化相适应的营销组合。从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特色、价格、渠道与促销活动诸方面考虑本土化营销组合及其重点,特别要适应出口国绿色壁垒和新的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在这方面部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3.建立与出口国优秀经销商的合作关系。用国际化的营销渠道出口我国绿色食品,使国内的本土化与跨国本土化更好结合和融合。如进一步加强与世界著名的零售连锁公司沃尔玛和家乐福的合作,可通过这些渠道将我国的产品更大范围的销售出去,这是实现由本土化到区域化和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新棉精米加工有限公司成功地与日本企业合作,将绿色大米打进日本市场,就是一个极好的尝试。

(二)做好跨国本土化市场定位国际市场不同于国内市场,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市场营销环境也大不相同,因此,开拓国际市场要求减少盲目性、增强主动性和科学性。首先应全面了解国际市场的特点。目前世界市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市场;第二个层次是以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为代表的中等发达国家市场;第三个层次是以中国、印度、越南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

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但随着质量和标准的与国际化接轨,特别是市场定位(出口国、消费群体、消费习惯、产品需求等)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目标的逐步实现,从本土化到国际化营销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有把握的。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应采取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搞好市场定位,提高营销的针对性,这是成功进入出口国市场,并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三)国际化的营销策略首先,分步国际化的营销策略。这是一种逐步到位的国际化策略。企业和营销人员刚进入陌生的国外市场时对市场需求的产品、消费习惯、文化差异的实际情况知之不多,对这些产品的市场前景没有把握,要求营销人员自己动手或请专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比较确切地了解现有产品是否可以满足当地的本土化需要,接着将国外市场信息反馈给产品研发人员,以便开发出能在国外市场受欢迎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国际化营销策略是逐步实现的。其次,一步到位的国际化营销策略。企业和营销人员自始至终以一种整合的全球观点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它又对营销人员的责任心提出很高的要求。这种策略下,企业和营销人员努力挖掘国外市场上与本公司生产能力吻合的最新需求,对顾客的类型和行为模式也更多注重研究。此外,企业和营销人员还应尽职尽责地做好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使其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合作竞争,实现双赢

(一)通过合作竞争开拓国内外市场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回旋余地小,市场风险大。要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就要在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要针对不同市场和不同的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不断扩大市场的覆盖率、市场占有率,进而提高利润率。

(二)通过合作竞争,不断优化产品结构要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跟踪调研,不断创新产品,同时大力开发有中国资源特色和融入出口国文化特色的绿色产品;在保持传统绿色产品出口优势同时,提高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特别是AA级产品的比重在上述过程中,要借鉴外国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做法和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一要着眼于做大做强和提高效益,即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发展“航空母舰”;二要着眼于特色经营,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搞好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大部分绿色食品企业应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找到各自的角色和发展的空间。

(三)要为投资者提供好的项目和好的合作伙伴外来资本和投资者到中国投资是来寻求好的投资回报,使其资本增值的。所以好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更重要。好的项目主要包括:项目所处产业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项目更能吸引投资者,而处于研发期和导入期的项目,由于市场前景不清晰投资者更多的是观望、等待,择机行动);项目的规模、投资回报、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前景预测和分析。目前大多数招商引资项目的规模不大,很难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企业规模不够大,还意味着需要进一步重组和整合,对重组与整合的考虑会使投资者举目观望。因此,要加强对投资者对投资项目和合作伙伴选择的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

三、根据目标市场特点战略

(一)锁定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要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周边国家,实施从本土化到区域化的营销战略。美国、欧洲、日本是重要的潜在市场,是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出口增长的目标市场。欧盟东扩后,为我们开拓这一市场提供了条件,欧盟的新成员在经济发展和收入消费水平上与老欧盟成员有一定差距,在对食品消费需求方面更适合绿色食品,这为我国绿色食品出口提供了机遇。

1.发达国家的市场潜力巨大。这一市场的商业设施完备、市场环境良好、消费意识和环保意识超前,具有巨大的出口潜力。实力较强的企业(特别是AA级食品),可将此作为重点出口市场。

2.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是适宜进入的区域市场,如港澳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这一市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成本相对较低,一些成长中的绿色食品企业和A级产品可先选择这一地区出口。

3.容易进入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些国家的市场条件、国民收入、消费水平、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与我国相当,一些中小绿色食品企业可将A级绿色食品定位于这一市场,逐步扩大出口。

4.扶持重点企业和产品的出口。在选择重点企业和产品扶植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

(1)企业的产品是否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仅要研究国内市场,还要研究国际市场;既要着眼现实需求,也要着眼潜在需求,重点发展有特色的或市场前景广阔的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

(2)产业基础。主要是强调要立足现有基础,并进一步挖掘出潜力。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比如,我国的优质专用小麦,尽管专用品种没有美国那么多,但近年来在品种开发和生产工艺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单产水平高于美国、加拿大,特别是在我国黄淮海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和大兴安岭沿麓等地区,专用小麦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基础很好。把这些比较优势发挥出来,转变为竞争优势,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3)企业的实力及产品特色。在选择重点企业时应考虑该企业的实力及产品特色,与出口国的同类产品比是否有比较竞争优势,以及企业持续的创新和综合实力的持久性,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其业绩;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该企业实力是否有满足出口国需求的潜力,以防止市场开拓后,因供给不足,使他国竞争者趁虚而入。

(4)合作伙伴及进入策略。中国企业要善于利用外国企业在全世界建立的销售网络,向更多的第三国市场渗透和开拓。这种合作有两个方面,一是参加外企的大企业集团在海外的承包项目;二是与外国的企业合作,利用外企的营销网络,共同开发产品,合作开拓更多、更大的市场。特别是在中国企业尚未涉足的第三国市场,更适合采取此办法打开市场。

(二)企业要抓住机遇、做强做大、不断创新

1.市场定位与目标市场的选择。

(1)以实力为基础的市场定位。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力进行市场定位,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企业可加大有机食品(AA级绿色食品)的开发,扩大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规模小、生产能力低的企业,可进行A级绿色产品生产,首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逐渐向生产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方向发展。

(2)以模式为基础的市场定位。企业可以发掘地方产品的传统优势和特殊的生态条件优势,将企业定位于绿色+特色模式、绿色+优质模式、绿色+低成本模式、绿色+品牌模式。

2。持质量和信誉取胜的发展方向。“以质取胜”是产品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在。为此,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和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观念,并从思想上对产品质量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培育“拳头”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的力度,增加研发投入以要适应国际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应按着“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的要求,对产地环境、原料生产、加工流程、产品包装、储运销售等每个环节都强化监管措施,不断完善安全质量保证体系,靠质量和信誉的不断提高,实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3.作好品牌整合,加强品牌的竞争优势。品牌在开拓市场和提高企业效益中的作用。品牌整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牌管理办法,是指为了维持和提高长期竞争优势,企业把品牌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企业旗帜品牌上;明确企业品牌或旗帜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关系,使品牌家族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进行品牌扩张。

我国绿色食品要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快速发展,就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培育和发展驰名品牌,靠质量和信誉开拓国内外市场,赢得社会经济效益。但市场品牌杂乱就难免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企业和地区的整体竞争优势难以发挥。如黑龙江省大米市场上出售的品牌过多(现在有30个以上),不利于发挥黑龙江省“北大仓”综合竞争力的优势,品牌过多说明企业规模偏小,在采用高科技及市场研发方面的投入受到限制,品牌多还为假冒企业和产品提供了藏身之地和以假乱真的机会。如能从现有的30几个品牌整合到l0个左右品牌,则可大大提高竞争力。即集中30个品牌的产品研发和促销费用,使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的上升都会起到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效果。因此,有必要从地区和企业的角度,统筹考虑绿色食品品牌整合,以市场导向为基础,辅以适当的行政推动,为培育和发展著名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1.好的市场、法律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指投资及产品的产销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市场信息畅通及交易条件良好;法律环境是指对投资人的财产和投资行为的合法保护及对其正常经营的合法保护。以部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大学科技园区、海归人员创业园区等为载体,实现相关产业的高度集聚,从而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绿色食品范文篇8

有机肥来源多样,成分复杂,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不容忽视。施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可能给食品带来的污染比化肥更为严重,更难预防。化学污染是生活垃圾中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重要因素。主要有来源于电池、电器、油漆、颜料添加剂中的有机污染物,如多氯联苯、多元酚类。生物污染是有机肥大量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城市垃圾、人畜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含有大量的病原体,这些病毒在土壤中存活时间相当长。比如,痢疾杆菌可生存22~142天,结核杆菌1年左右,沙门氏菌34~70天。据调查,黄瓜、豆角及茄果蔬菜受大肠杆菌污染较重,土豆、萝卜、葱、白菜受寄生虫卵污染较重。绿色食品生产必须把住有机肥无害化这一关。首先,要把住有机肥源头,对可能受污染的尤其是化学污染较重的有机肥要禁止使用,经检验合格后再用。其次,要实行高温堆肥处理。只要堆肥温度在50~55℃,18天内大肠杆菌值降到10~1,蛔虫卵死亡率达到100%,各种蝇蛆、蝇蛹、成蝇的死亡率均为100%,合乎有机肥无害化的标准。经过堆沤,有机物质分解,能够提高肥效。绿色食品生产,应当禁止“生粪下地”。4.商品有机肥的开发和应用商品有机肥是有机肥料发展的一个新领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产品质量上具有可靠性,可以作为绿色食品生产的重要肥料之一。目前,商品有机肥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城市垃圾堆肥,主要分布于大城市,以解决城市垃圾污染为目的,实现垃圾肥料商品化,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二是活性有机肥料,以畜禽粪和农副产品加工下脚料为主要原料。三是腐殖酸、氨基酸类特种有机肥料,富含有机营养成分和植物生长激素,可制成液体肥料用于叶面喷施。(1)有机肥工厂化生产的生物发酵技术有机肥料发酵技术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微生物繁殖的环境条件,促进微生物代谢进程,加速有机物分解,放出并聚集热量,杀灭各种病原菌和寄生虫卵,获得优质有机肥料。a.配料技术配料方法因原料来源、发酵方法、微生物种类和设备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一般原则是:在总物料中有机质含量应大于30%,最好在50%~70%;碳氮比为30~35∶1,以保证生物代谢中的“能源”供应;pH值为6%~8%;水分为30%~50%。配方如:鲜禽畜粪85%,秸秆粉10%、泥炭5%,调节碳氮比、pH值和水分。b.发酵微生物的应用按种类发酵微生物可以促进有机物料腐解,有利于保存养分。发酵微生物是从自然界分离、筛选和纯化得到的酵母、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组成一个复合菌群,具有分解多种物料的功能。一般先制成活菌含量极高的复合菌,经扩大培养后制成菌肥,再掺混到有机物料中。接菌后,有机物料发酵速度加快,发酵质量提高,快速除去臭味。c.发酵腐熟方法①平地堆置发酵法一般在发酵棚中将调好的原料堆成宽2米,高1.5米的长垄,10天左右翻堆一次,45~60天腐熟。②发酵槽发酵法发酵槽内空长5~10米,宽6米,高2米,若干个发酵槽排列组合,置于封闭或半封闭的发酵房中。槽底埋1.5厘米通气管。原料填入后每40分钟强制通气20分钟,每三天翻堆一次25~30天腐熟。③密封仓式发酵法发酵仓由水泥、砖砌或预制板拼装而成,仓顶设可开启密封盖,仓底有通气管,还有排气管、排水管,可容纳50~100吨物料。原料12~15天腐熟。④塔式发酵厢发酵法发酵塔由钢铁制造,分为6层。有机物料被提升到顶层,通过自动翻板每天翻动一次落到下层,6天后下落到底层,即发酵腐熟。其优点:①发酵快,充分利用中下层高温发酵产生的热量,使上层物料快速升温;②脱水快,生产水平低,热气上升产生“烘干”和“风干”效应,省去耗能高的烘干环节;③自动化程度高,连续进料出料,机械作业,用工少,劳动强度低;④占地少,环境优良,没有二次污染。(2)有机无机复混肥加工技术发酵形成的商品有机肥料,可以直接用于田间,但由于养分含量低,施用量过大,作为商品肥料具在较大的局限性。通过其与化肥复混,生产有机无机复合肥,提高养分含量,使有机肥与化肥的肥效缓急相济,优势互补。一般要求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5%,矿质养分含量不低于20%。对品质要求较高的作物,如瓜、果、菜,应适当采用有机质含量高的配方。矿质养分氮、磷、钾的配比,依据不同作物吸收养分的需求来确定,生产出高效专用复合肥。有机肥与无机肥复混造粒后,具有比较优良的性状,产品质量标准一般控制在成粒率大于70%,抗压强度10~30N,含水量小于15%,一般要求有机肥的粉碎细度为0.4~0.8毫米。矿质肥料一般以尿素加氯化铵或硫胺作氨肥原料,以磷胺加过磷酸钙作磷肥原料,以氯化钾或硫酸钾作钾肥原料。复混过程注意先让有机肥与过磷酸钙混合,再加入尿素,尽量减少过磷酸钙与尿素直接接触反应放出大量水分而妨碍造粒。(3)商品有机肥料的施用技术没有加入化肥的商品有机肥料,一般含有机质40%左右,含氮磷钾等有效养分6%左右,接近饼肥效果。在正常施用其它农家肥的情况下,一般用量为100千克/亩以上,用作种肥或苗肥。否则,用量为500千克/亩以上,用作基肥、种肥或苗肥。同时,合理施用化肥,总养分量可较未施商品有机肥的减少10%~20%。有机无机复合肥料,可参照25%的低浓度复合肥的施肥量,一般用量50~80千克/亩,施用时间提早3~5天,追肥次数可减少1~2次,一般追施一次化肥即可。施用商品有机肥不仅改良土壤,增加产量,增产率为10%~20%,而且明显提高农产品品质,据测定,西瓜含糖量提高1.07个百分点,每100克西瓜维生素C增加0.044克;柑橘含糖量提高1个百分点,糖酸比提高,化渣性好,蔬菜色泽鲜艳、口感好,耐贮藏。在蔬菜生产中,施用有机无机复合肥可以降低硝酸盐含量,提高维生素的含量。如大白菜硝酸盐含量不施肥区为150毫克/千克,施化学氮肥区为870毫克/千克,施化学氮肥和厩肥为675毫克/千克,施有机无机复合肥区520毫克/千克。

绿色食品的生产应充分重视平衡施肥技术的应用,有效解决农民盲目施肥的问题,在生产基础上夺取优质,才能达到高效的目地。推广绿色食品生产的平衡施肥技术要做好“测土、配方、配肥和技术指导”五个环节的工作。1.确定测土配方的基本地块单元在一个条件基本相似的农业区内提出一个地力划分参考标准作为指导,按用途分类,即水田、旱地、菜地、果园等;按地力分级,即高、中、低肥力。这种划分方法农民容易掌握。按耕地类型取土样,平原地区6.6~13公顷,丘陵地区3.3~6.6公顷取一个土样,绿色食品生产区还可以加大取样密度。对土样进行测试,摸清土壤养分状况。2确定施肥配方模式根据当地土壤信息,作物需肥规律,肥效试验结果和当地农业生产水平,制订施肥量参照标准,建立土地肥料数据库和配方模式,提出具体的配方肥配方和施肥建议。3.建立配肥站,生产配方肥对全盟的农业区所需配方肥的种类及数量作聚光分析,在保证配方肥配方与测土后确定配方的平均误差小于10%的前提下,归类确定若干个配方并编上号,统计出各号配方肥的需求数量、供肥时间和供应区域,提供给配肥站制定营销计划。印发给农民的测土施肥通知单上直接标明所种作物需用肥料的品牌号码、用量及用法,使农民应用技术及产品简单方便。4.建立配方肥供应体系在乡、镇、场和中心村设立配方肥供应点,保证农民能方便及时地购买到“对号”的配方肥。在供肥点建立技术宣传栏,发放技术资料,确保技物结合,服务到位。5.建立施肥技术指导体系平衡施肥技术推广和配方肥的应用是建立在大量的肥效试验、土地测试、技术培训和农业生产状况调查的基础之上,因此必须建立专业技术人员与农村基层干部和科技带头人结合的技术推广体系,专业技术人员作技术指导和完成测土、配方、配肥等技术工作,乡村干部负责组织,农民技术员负责田间取土、试验和生产调查工作并起示范带头作用。推广绿色食品生产的平衡施肥技术和应用配方肥料,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盲目施肥的习惯,有效地控制氮肥的用量而不致过量造成嗜性吸收,引起食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同时使化肥的利用率由当前的30%提高到45%以上,节本增收的效果十分显著。

本文作者:周莉娜马玺工作单位: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站

绿色食品范文篇9

关键词:“互联网+”;绿色食品;产业转型

近年,随着我国信息产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不断融合,“互联网+”概念日益深入人心。“互联网+”属于互联网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产业与工农业中其他细分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而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农业领域中的新兴业态,在农业产值中占有较大比重。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公众对食品的消费开始从“吃饱”向“吃好”转变,以健康饮食为标志的绿色食品正日益受到市场青睐。“互联网+”与绿色食品的结合,不仅满足了信息产业与农业结合的实践要求,也必将通过“互联网+”概念的引入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绿色食品,又称生态食品,是指产自优良自然环境中,按照绿色产品质量标准生产并取得绿色产品质量标志认证的农产品及其他相关产品,是安全优质品牌农产品建设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为适应国家提出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新要求及社会各界对农业生态环境、食品安全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至2016年,我国已有绿色食品企业超过一万家,绿色食品国内销售额达数千亿元,绿色食品产业初具规模。

二、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自从1989年农业部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至今20多年来,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保持了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一)民众对绿色食品价值认知存在偏颇,行业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当前,我国社会公众对绿色产品价值的认知多停留在食品安全和健康层面,对绿色食品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社会贡献认识不清,加之目前绿色食品行业管理机制不完善,绿色食品防伪监管体系尚未健全,导致市场上假冒绿色产品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对绿色食品的品牌形象构成了严重损害。另一方面现行绿色食品标准缺乏系统化推广,社会公众对多层次、多元化的绿色食品识别能力较弱,对具体细节难以进行区分,对绿色食品的价值判断和购买选择造成了一定影响,导致绿色食品产业规模长期增长乏力。(二)绿色食品生产成本高企,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由于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片面强调农产品产量,导致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造成的水污染和土壤板结[1],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赖以生存的优质水土资源日趋稀少,使得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在选择生产基地时成本增加,另外,绿色食品安全无污染的特性要求,在生产中必须实行全程跟踪监测,通过产前的环境监测,产中的具体生产过程监控以及产后的包装运输等监控,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也导致了绿色食品产业生产成本的攀升。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从无到有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但是从行业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当前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总体来说还处于导入期,社会公众普遍对绿色食品的认识较为模糊,品牌认知度较低,加之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导致与传统农产品相比价格较高的绿色食品市场需求增长缓慢。(三)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销售理念落后。我国多数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由传统农业企业发展而来,销售理念和对市场敏感度较差,绿色食品产地与城市餐桌的有效市场需求间缺乏有效的销售渠道。因此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往往陷入产品好但销售难的尴尬境地。(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落后,结构性矛盾突出。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得以快速增长,但是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缓慢。当前,我国的绿色食品主要集中于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的绿色蔬菜、水果、肉类等初级产品上,而水产品、畜禽等高端产品的发展就相对滞后。事实上,水产、畜禽等高端养殖业是对前述低端种植业的一种延伸,是一条产业链上的前段与后端。当前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太过集中于前段而忽视后端,这必然减低了整个绿色食品产业的规模和效益,不利于整个绿色食品产业的转型发展。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绿色食品企业大都集中于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具有更好生态环境的西部地区,绿色食品企业严重不足。

三、“互联网+”背景下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行性

“互联网+”的兴起,为解决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选择和路径。(一)“互联网+”有利于绿色食品完善质量全流程控制体系。“互联网+”有利于提高绿色食品产前环境检测、产中过程管理以及产后质量、包装储运等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进而提高绿色食品生产全流程监管的精细化程度。首先,在产前环节,利用物联网和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实现对绿色食品产地土壤、水分、空气等自然环境的实时动态监测,保证绿色食品产地自然条件达到相关标准要求。其次,绿色食品生产过程的管理是保障绿色食品质量的重要环节。根据前期对土地、水及空气等自然条件的检测,结合绿色食品生产信息系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农产品生产管理活动,比如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对比土地自然状况与绿色食品生长所需元素、湿度之间的差异进而确定施肥方案,实现对绿色食品生产的智能节水灌溉等。最后,在产后环节,利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绿色食品检测的针对性。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和检测间存在一定关系,利用“互联网+”结合绿色产品检测大数据,可以对某类绿色食品生产中容易产生的问题进行归类,在具体检测过程中对该类绿色食品的共性问题进行重点检测,可以有效提高绿色食品质量检测的针对性。另外,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提升绿色食品包装储运环节的效率。在“互联网+”环境下,运用无线射频和二维码技术,不但可以实现对绿色产品和非绿色产品的高效区分,而且可使绿色食品生产质量控制工作可追溯,切实提高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服务水平。(二)“互联网+”有利于绿色食品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品牌价值。“互联网+”绿色食品一站式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拓展销售渠道,实现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传统的绿色食品销售与生鲜产品销售一样,由于其保质期短、运输不便等特点,导致绿色食品主要以线下大规模冷链物流配送加实体店模式为主进行销售。随着“互联网+”绿色食品一站式平台和物流技术的发展,绿色食品销售正向订单式生产与定点物流方向发展,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提前向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发出订单并确定收货时间,企业生产完成后直接通过专业物流公司送货上门,减少了绿色食品的物流和销售时间,线上销售模式进入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兴起,品牌宣传已由传统的报纸、电视等传播媒介,发展到依靠口碑、体验进行客户间传播的阶段。“互联网+”绿色食品一站式平台的发展有利于通过社交媒体朋友圈分享、可追溯体系线上体验等方式,增强用户感知,迅速创建品牌形象。在“互联网+”绿色食品一站式平台模式下,通过建立绿色食品电子商务平台,减少绿色食品由产地到餐桌的中间环节,保证质量的同事减少了物流成本,绿色食品利润的提升有利于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到绿色食品行业中来,迅速壮大产业规模。(三)“互联网+”有利于提高绿色食品标志许可服务水平。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核平台的信息化有利于提升审核工作效率。当前,我国的绿色食品认证主要是通过绿色食品企业向相关主管部门提交申报材料,主管部门审核认定然后给予绿色食品标志许可的过程来实现。利用“互联网+”,加强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核平台的信息化程度,一方面可以方便相关企业进行绿色食品认证材料申报,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相关主部门审核认证效率,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通过绿色食品企业端与绿色食品行业标志许可端互联互通平台的建立,可以使行业主管部门及时了解绿色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也能使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及时了解最新行业动态和政策要求,有利于促进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与行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

四、“互联网+”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发展的对策

面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新机遇,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大“互联网+”的发展力度,从提升绿色食品生产质量入手,同时注重转变销售理念、拓展海外市场,全面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2]。(一)强化绿色食品的标准化生产能力。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必须以保证绿色食品质量为前提。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对于食品产业来说更是如此,因此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必须将建立和完善全流程食品质量监控体系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具体来说,绿色食品产业的全流程质量控制应沿着食品从产地到餐桌的物流路线,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从产地环境、生产资料投入、产品质量检测、产品物流等环节入手,通过强化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能力、落实绿色食品监管制度,切实抓好绿色食品质量,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当前来看,要想在以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的绿色食品生产领域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难度较大。但可以考虑先从提高绿色食品生产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信息化水平入手,循序渐进的提高我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信息化水平。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原料、生产基地规模较大、信息化基础较好。由点及面,最终将成功的经验模式推广到整个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去。(二)落实绿色食品的许可证证后监管制度。当前,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实施许可准入制度,行业中任何企业的产品必须有行业主管部门的绿色食品认证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由于绿色食品与普通农产品间价格差异较大,市场上假冒伪劣绿色产品也是层出不穷。因此建立健全以可追溯质量监管平台为中心的绿色食品许可证证后监管制度是“互联网+”绿色食品一站式平台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只有在“互联网+”环境下,利用二维码、射频识别等技术建立起可追溯的质量监管平台,才能切实防止假冒绿色食品现象的产生,促进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在具体操作中,可以首先建立线上开放式的绿色食品质量控制中心,生产企业可以利用智能设备客户端连接到该中心,实时将绿色食品生产、管理、物流等信息上传到平台,方便行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同时也为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全国绿色食品可追溯质量监管平台建立的基础上,行业主管部门可以要求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对其所生产的每批次产品指定唯一的二维码,并将该编码与绿色食品认证标志一并粘贴在其产品上。一旦该批次产品出现任何质量问题,凭此二维码即可追踪到生产企业。(三)拓展绿色食品销售渠道。对于企业发展来讲,生产是基础,销售是保障。而要想拓展绿色食品销售渠道,首先要转变“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销售理念。通过“互联网+”创新产品宣传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在年轻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等绿色食品的潜在客户群中拥有较多用户。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绿色食品产业宣传要在保持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力度不减的前提下,注重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绿色食品的健康、绿色、环保等特点,吸引受众关注。另外,由于当前我国绿色食品与传统产品相比价格较高,因此,宣传过程中,可通过大数据筛选潜在目标客户,比如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然后通过智能设备客户端进行精准推送,提高宣传效率和针对性。宣传是手段,销售是目的。通过宣传,大力拓展绿色产品的销售渠道。一方面通过引入“互联网+”概念实现绿色食品线上线下销售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一站式平台拓展国际市场。当前,国内绿色食品国际购销比较有代表性的电商平台是阿里巴巴旗下天猫的绿色食品海外购,2015年以来天猫平台相继将美国的车厘子、猕猴桃等绿色食品成功实现了线上国际销售。虽然我国大部分的绿色产品由于认证标准原因尚无法与国际完全对接,导致国际市场需求不足。但天猫的绿色食品线上国际销售模式对我国的绿色食品销售渠道拓展也应有所启发。(四)落实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准入制。2012年10月1日起实施的农业部批准颁发的最新版《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下文称《管理办法》)是我国目前绿色食品管理的主要依据。该《管理办法》的推出,对于加强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管理、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新《管理办法》最重要的改变就是取消了绿色食品认证的“终身制”,并规定了绿色食品标志的有效期为三年[3]。在三年有效期内,行业主管部门应对持证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进行持续跟踪,确保产品达到绿色食品相关标准,这是绿色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绿色食品标志三年有效期一到,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就不能在产品包装上继续使用认证标志而需要重新申请认证。然而申请认证流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加之申请企业众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无标签可用的真空期,给企业的生产销售造成不利影响。因此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绿色食品标志许可服务的效率,为落实国家“简政放权”相关政策要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行业主管部门应大力构建“互联网+”绿色食品认证系统,通过互联网报送相关绿色食品认证申报材料,省去了企业来回奔波、排队的过程,可以大大简化企业申报绿色产品认证的流程,提高行业主管部门审批效率,进而提升整个绿色食品行业管理水平。(五)小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食品的消费从数量型需求向质量型需求转变,绿色食品作为无污染、无公害、健康安全的食品,收到了越来越多国人的追捧。在此背景下,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生产成本较高、销售理念落后、行业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使得绿色食品行业发展缓慢。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打造“互联网+”绿色食品生产、销售、管理一站式平台,引领绿色食品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助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顾金峰.绿色食品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6(23):217-221.

[2]张乾坤.中国绿色食品网络营销模式的检视与构建[J].食品与机械,2016(3):206-208.

绿色食品范文篇10

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浙江省农业厅农场管理局

浙江省绿色食品办公室

二、项目背景

当前,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民生活全面迈入小康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已经提上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在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更优化、山川更秀美、环境更安全、经济更发达的“绿色浙江”的宏伟的目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建设“绿色浙江”,打造绿色浙江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的发展方向,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绿色食品还将成为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的一支新兴的主导力量,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的重要工作。对于提高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帮助广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推进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到目前为止累计开发蔬菜、茶叶、酒类、罐头、鲜果、粮油、干果、海产品等不同种类的绿色食品56只,绿色食品生产资料1只。现标志有效使用权期内的产品40只。绿色食品产量10万多吨,销售额4亿多元,利润5000多万元,全省省内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监测面积超过4万多亩。还有28只产品已通过环境监测,正在进行初审。绿色食品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总体上看,我省绿色食品工作的发展还比较迟缓,与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截止2001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达到1217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2400个,实物总量达2000万吨;年销售额500亿元,出口额4亿美元。我省绿色食品所占的份额与我省在全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绿色食品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升为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已成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新形势为绿色食品事业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创造了全面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食品工作的宏观指导,积极培育绿色食品市场,逐步建立起绿色食品销售服务网络,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开拓绿色食品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发挥绿色食品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依靠市场机制大力推动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特提出本项目。

三、项目建设的意义

1、发展绿色食品是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在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已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更优化、山川更秀美、环境更安全、经济更发达的“绿色浙江”的宏伟目标。发展绿色食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工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发展方向,是建设“绿色浙江”、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

2、食品是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业收入的有效手段。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改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名牌效应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绿色食品生产自始至终贯彻质量第一的理念,强调生产、加工、贸易过程的标准化和各环节的规范管理,以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形象面对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价值,品牌就是市场。绿色食品近十余年来的实践证明,“名牌加绿标等于精品”的概念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95%的企业使用绿色食品商标后效益明显增长。因此,发展绿色食品是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效益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3.发展绿色食品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增加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加入WTO,给我省农产品出口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贸易中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污染严重、质量差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受到限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农业和市场利益及安全因素的考虑,加大了非关税壁垒的设置,以技术标准、动植物检疫、健康标准、食品标准、产品标识等一系列所谓的“绿色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限制越来越大。去年下半年以来,我省出口的一些农产品如茶叶、蔬菜、海水产品、鲜香菇、蜂产品等,由于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技术指标超过外方的限制标准,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现象屡屡发生,部分传统大宗出口创汇商品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因此,大力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以绿色食品打破“绿色壁垒”,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增加我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有力措施。

4.发展绿色食品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绿色食品生产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环境”,也就把自然的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融入了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之中。绿色食品通过产地大气、水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综合评价,只有符合条件的产地环境才能开发绿色食品的要求。从事绿色食品开发的企业和农户对环境条件比较好的产地要珍惜和保护,对环境条件暂时达不到标准的产地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和提高。从而将“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式环境保护行为转变为主动式保护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食品通过监控生产过程,要求生产者严格遵循绿色食品生产操作的规程,合理使用肥料、兽药、农药等,从而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对资源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并保证绿色食品最终的质量。

四、项目主要内容

浙江省绿色食品“151”发展计划,即建设一个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制定五项规程:五个绿色食品的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制定一个规划: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

(一)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

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是构建浙江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

具体内容为建设常设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厅,面积近1000平方米,常年开展绿色食品展示展销;在因特网上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网站。

完成这二项建设内容,可实现实物展示展销与网络展示展销相结合,可常年展示浙江省绿色食品、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果和效益农业发展风貌,并吸引省外绿色食品进入市场,逐步形成幅射周边省市乃至面向国内国际的绿色食品市场。从全国而言,目前也只有哈尔滨等几个为数不多的城市建有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省级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网站目前还无先例。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乃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

(二)制定五项绿色食品的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

技术标准体系是绿色食品管理工作的技术依据,是制度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现行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是通用性标准,第二是大类产品质量标准,第三是生产操作规程。根据农业部要求,今后农业部中绿中心主要负责通用性标准和大类产品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报农业部颁布。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由省绿办负责修订工作,由地方主管部门颁布。因此必须抓紧抓好标准的制定工作,使我省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尽快得到完善。2002年先行试点修订5只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并组织成立“浙江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充分发挥有关专家在标准的修订中的作用。

(三)制定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绿色食品工作要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和“创建绿色浙江农业”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产品,即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根据农业部的要求,加强区域布局规划指导是明年绿色食品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工作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是明年农业部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绿色食品发展的条件和特点,按照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区域特点,对绿色食品进行区域化布局,把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等适宜绿色食品发展的重点区域规划出来,对于指导绿色食品的发展非常必要,是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措施。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将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根据我省绿色食品发展的战略目标,组织专门力量,研究编制“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该规划依据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总体规划,按照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区域特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对绿色食品进行区域化布局规划,重点突出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等适宜绿色食品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主导产品。并组织有关专家、领导对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科学。通过加强规划指导,促进绿色食品更快、更好地发展。

五、项目资金预算

该项目资金预算270万元。具体支出内容: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一)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费用预算150万元。其中:

1、展示展销大厅:目前以租赁方式,年租金约4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