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实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8:53:26

理论实践

理论实践范文篇1

一、正确理解“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核心价值观。免疫系统论体现国家审计责任、公正的价值。国家审计核心的价值在于:责任的精神,公正的标准。国家审计应当回归到政府责任这个直接的审计推动元素,把鉴定政府责任履行、帮助政府履行好责任,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作为国家审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国家审计这种制度安排本身内缊着公正的价值,体现既是民主、法治的产物,又是国家实现民主的基本要素。坚持公正的标准是国家审计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也决定着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发挥治病免疫功效的程度。

二、理性思考发挥免疫功能有效途径。免疫系统具有感知异常、疾病、风险并消除异常、疾病、风险而恢复常态的特性。正常发挥免疫功能的关键在于识别、反馈异常,通过审计建设性作用来达到免疫各子系统有机协调发挥最佳状态。审计的建设性就是要审计工作者发现或研制好的“疫苗”,并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运行的内生能力。感知异常、疾病、风险就是能诊断已经存在问题或潜在问题,消除异常、疾病、风险就是要通过分析问题根源,能提出治本建议对策,研发针对性“疫苗”供患者使用,不仅根治病源恢复常态,而且能进一步增强“体魄”,使经济社会在更高的水平或状态上运行。

三、积极在实践中探索。

(一)坚持开放、公开原则。开放、公开是发挥建设性作用基础。一是计划开放。多元化的社会结构构成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审计工作要满足多元主体不同利益者的诉求,审计计划目标的创设过程要有相关利益者的参与,吸纳社会各方意见,反映社会各方需求,体现相关利益者要求。二是结果公开成为常态。公开、透明是现代社会民主和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审计结果公开,为相关利益者提供有效信息。社会主体能平等获取审计信息,参与社会管理者和经济投资主体,可以根据审计结果行使权力或用脚投票,从而使整个社会资源得到有效地配置。三是按产品定位组织生产。根据审计现有资源,对生产产品进行定位。根据服务对象细分审计服务产品,按服务对象分类出具意见和建议,提高意见建议针对性,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二)坚持“符合性质量”与“适用性质量”并重原则。“符合性质量”与“适用性质量”并重是“免疫系统论”对审计质量的本质要求。“免疫系统论”要求国家审计不仅要依法、程序,而且审计所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是符合实际和发展规律的,是“符合性质量”与“适用性质量”的有机统一。既立足于监督,坚持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不放松,这是相关当事者认识问题的基石,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又着眼服务,注重深刻分析问题的本质,是政策、体制、机制上需要完善,还是问题做法违背客观规律,扰乱经济社会秩序,从而提出“怎么办”的意见建议。

理论实践范文篇2

一、正确理解“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论”核心价值观。免疫系统论体现国家审计责任、公正的价值。国家审计核心的价值在于:责任的精神,公正的标准。国家审计应当回归到政府责任这个直接的审计推动元素,把鉴定政府责任履行、帮助政府履行好责任,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作为国家审计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国家审计这种制度安排本身内缊着公正的价值,体现既是民主、法治的产物,又是国家实现民主的基本要素。坚持公正的标准是国家审计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也决定着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发挥治病免疫功效的程度。

二、理性思考发挥免疫功能有效途径。免疫系统具有感知异常、疾病、风险并消除异常、疾病、风险而恢复常态的特性。正常发挥免疫功能的关键在于识别、反馈异常,通过审计建设性作用来达到免疫各子系统有机协调发挥最佳状态。审计的建设性就是要审计工作者发现或研制好的“疫苗”,并使之成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运行的内生能力。感知异常、疾病、风险就是能诊断已经存在问题或潜在问题,消除异常、疾病、风险就是要通过分析问题根源,能提出治本建议对策,研发针对性“疫苗”供患者使用,不仅根治病源恢复常态,而且能进一步增强“体魄”,使经济社会在更高的水平或状态上运行。

三、积极在实践中探索。

(一)坚持开放、公开原则。开放、公开是发挥建设性作用基础。一是计划开放。多元化的社会结构构成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审计工作要满足多元主体不同利益者的诉求,审计计划目标的创设过程要有相关利益者的参与,吸纳社会各方意见,反映社会各方需求,体现相关利益者要求。二是结果公开成为常态。公开、透明是现代社会民主和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审计工作的基本原则,审计结果公开,为相关利益者提供有效信息。社会主体能平等获取审计信息,参与社会管理者和经济投资主体,可以根据审计结果行使权力或用脚投票,从而使整个社会资源得到有效地配置。三是按产品定位组织生产。根据审计现有资源,对生产产品进行定位。根据服务对象细分审计服务产品,按服务对象分类出具意见和建议,提高意见建议针对性,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二)坚持“符合性质量”与“适用性质量”并重原则。“符合性质量”与“适用性质量”并重是“免疫系统论”对审计质量的本质要求。“免疫系统论”要求国家审计不仅要依法、程序,而且审计所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是符合实际和发展规律的,是“符合性质量”与“适用性质量”的有机统一。既立足于监督,坚持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不放松,这是相关当事者认识问题的基石,也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又着眼服务,注重深刻分析问题的本质,是政策、体制、机制上需要完善,还是问题做法违背客观规律,扰乱经济社会秩序,从而提出“怎么办”的意见建议。

理论实践范文篇3

心里很想去感受一下幼儿园的生活和幼儿教师的生活。但是又很害怕,记得还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因为觉得自己还没有能力去做一名幼儿教师,觉得自己并没有完全掌握好所学的知识,何况理论与实践根本是两回事,怕自己胜任不了怀着这样的矛盾的心情来到明日之星幼儿园,一来就好几年了

思想政治方面:严格遵守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班级工作认真负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参加园内组织的各项活动。对幼儿有爱心,对家长主动、热情。以一名幼儿教师的标准,以严谨的工作态度要求自己,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家长及幼儿的到来。

教育教学方面: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我是积极主动地承担,曾经担任过的科目有:语言、社会、艺术等,带过大、中、小班的孩子,在教学中,能刻苦钻研各科教材,做好教学准备,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教学时能面向全体,不偏爱某一幼儿,坚持多操作,多讨论的原则。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其表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设计活动目标时,和注意做到有针对性,设计的活动目标时,以孩子为主体,以孩子的终身为前提。在教学中要处理好幼儿的主体地位及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多种形式引导幼儿有兴趣地参与活动,关主动去学习,更好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认真领会新《纲要》精神,注意将理论贯穿于教学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家长沟通方面:让孩子进步,成长,是我们和家长共同的心原。家长工作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幼儿园的每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平时我主动亲切地与家长打招呼,充分利用接送时间跟家长交流使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在园的情况。同时通过家园栏、电访、家园手册等形式,及时和家长交流,及时反馈信息,随时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更好地做到家园同步教育。强调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关结合孩子存在的问题,与家长一道商讨符合幼儿特点教育措施,共同促进孩子的成长。并且向家长宣传幼儿园保教任务和科学育儿知识,提高家长、社会对幼教工作的了解与认识,配合幼儿园做好保教工作。

学识水平方面: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在工作之余我自觉学习,参加了电大函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在学习其间,能以正确的太度对待,并且很好地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做到工作与学习两不识,自从参加自学考试以来,没有因为学习的紧张而放松对工作的要求,也没有因为工作的繁忙而放弃学习。此外利用业余的时间查阅有关幼教的书籍,报刊,从中获得了不少教育幼儿的方法,丰富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上网查询有关于幼儿教育发展和教育好幼儿的各项资料,时刻了解幼教事业的动态,了解幼儿教育的新趋向。

理论实践范文篇4

一、以创新的精神实践创新的理论,必须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努力成为“学习型组织”

学习是创新的源泉。当前工商工作遇到许多新课题,面临许多新挑战,而我们的知识储备、思想观念、管理方式还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学习,特别是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市局党组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适时地把加强学习和教育干部的问题提到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来。

1、领导带头,做好表率。中心组组长作为理论学习的第一责任人,认真履行职责,亲自确定主题、主持集中学习,带头调研、带头发言、带头作辅导,通过党组的表率作用,带动机关全体党员的学习,在全系统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在理论学习中,党组成员带头先学一步。一是积极思考问题。每当中央和省市召开重大会议,都及时安排专门时间进行学习,先后学习了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的重要讲话,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大家带头撰写心得体会,近两年共有读书笔记100多篇。通过对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的深入思考,撰写了《在工作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活力》,该论文在市级机关思想作风建设十年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获一等奖;通过对监管执法中存在问题的理性思考,撰写了《整顿规范市场的几个哲学关系》,在部级刊物上发表;通过对工商工作的超前思考,在市级刊物上发表了《建设服务型工商,切实改进投资发展环境》等6篇论文。二是做好中心发言。每次中心组学习,党组成员都能率先发言,积极引导,抛砖引玉,带动其他中心组成员谈观点、谈想法、谈措施,推进了中心组学习的顺利展开。在江总书记发表“5.31”重要讲话以来,我们组织了3次学习会,在学习会上,我们结合工商实际,要树立“六个第一”的观念,要求把与时俱进做为工商系统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第一要求,把促进“富民强市、加快发展”做为工商工作的第一要务,把市场取向做为加快改革、职能转变的第一理念,把群众的满意度做为评价工商工作的第一标准,把提高干部素质做为正确履行职责的第一保证,把基层工商所做为树立工商形象的第一窗口。中心组其他成员对这一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六个新的观念提出了许多科学的意见和有效的措施。通过集中讨论,交流体会,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工作。三是抓好学习辅导。党组成员在抓好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学习辅导,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增强学习的效果。通过党组成员的学习辅导,全系统理论学习的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2、强化约束,完善措施。为了落实学习制度,提高学习的质量,我们逐渐建立了一套严格而有效的学习管理制度。一是理论学习培训制度。中心组每年都要详细地制定年度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学习重点、学习专题、主要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以及学习提示、思考题和有关的参考研究课题。规定中心组全年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2天,每个季度集中学习研讨一次。每次集中学习、交流,中心组都提前通知,使成员相应做好发言准备。中心组成员因公外出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要求主动补课。积极开展读书自学活动,提倡充分利用8小时以外的时间认真看书学习。同时,中心组成员严格执行学习考勤制度、档案制度、通报制度、经验交流制度和考核制度,确保各项学习任务落到实处。中心组成员需上交学习笔记本、心得体会文章、个人学习小结,填写个人学习登记表等。每年年底前中心组各成员都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查自评。自查的内容包括:完成学习计划、写读书笔记、个人学结、撰写心得体会、自评打分等情况。中心组成员还经常了解下属部门和单位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二是理论研讨制度。中心组成立了理论研讨小组,不定期开展理论研讨活动。今年以来,理论学习中心组又确定了研讨专题,分别就“WTO与工商行政管理”、“5.31”重要讲话学习辅导等举行5次专题研讨。结合对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和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研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权力观,加强和改进了作风建设;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论述的学习研讨,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工作创新,提出建设服务型工商的目标;结合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的学习研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监管执法的五严十宽原则;结合对邓小平、关于时代和形势的论述的研讨学习,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当前形势,提出了要以促进“富民强市、加快发展”作为工商工作的第一要务;结合对外开放理论的学习研讨,熟悉和掌握世贸组织规则,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上进一步拓宽发展领域与空间。三是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我们把定性与定量、考试与考核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干部理论学习考核标准体系。着重考核学以致用、推进工作、改造头脑的实际成效,把理论学习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目标管理体系,纳入文明单位达标要求,纳入年终考评和选拔任用干部的程序,有效地促进理论学习的下断强化。

3、改进方式,注重实效。我们从工商部门的工作和思想实际出发,不拘一格,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学习内容上求“新”。中心组的学习内容,既体现提高理论功底,又结合时事政治;既适度安排和精选马列主义、思想的有关原著,重点学习邓小平理论、同志重要论述,又注意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既注意系统性,又突出每个阶段的重点。同时,坚持把学习政治理论与学习各种新知识结合起来,拓宽知识面,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组织学习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等多种书籍,举办了三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讲座,七次领导干部法制知识讲座,丰富了领导干部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想,激发了活力,增强了综合素质。在学习方式上求“活”。跳出“一人念、大家听”的老模式,坚持以个人自学为主,个人自学与集体讨论相结合,举办读书会、报告会和专题讲座相结合,采取交流式、研讨式、辅导式等多种学习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理论学习,使中心组学习适应形势、富有成效。我们围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共举办了5次座谈会、12次报告会,深入地开展了理论学习。在学习效果上求“实”。中心组每年还围绕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确定一批调研课题,每位成员结合自己分管工作的实际到基层开展调研活动,每年至少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或体会文章。通过对广东、上海等地的学习考察,我们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个私经济发展、壮大郊县经济等方面进一步放开、放宽、放彻底,推动了政策创新。目前,我局正在探索注册登记承诺告知的新方式,努力对接世贸规则。通过调研、考察等现场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使理论学习取得了实效。

二、以创新的精神实践创新的理论,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努力成为“创新型班子”

新的形势和挑战,迫切需要各级领导不断用新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并以新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把思想观念从旧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坚持与时俱进,积极思索,大胆创新。

1、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性的理论思考,提高驾驭全局的领导能力。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面临实现管理方式和方法改变的重大任务。改进管理方式和方法,首先必须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思维方式。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际,用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认识和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要善于用开阔的视野和战略的眼光,正确分析形势,发现自身优势,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适时顺势地推动工作不断前进。要善于从全局着眼,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及时提出明确的适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走出具有自己特点的发展路子。随着中国入世以及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到来,我们对如何转变职能适应形势需要的战略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通过“跳出工商看工商,站在全市看工商,立足未来看工商”,及时提出了从“管理型工商”向“服务型工商”的转变,确立与市场经济和世贸规则相融合的六大服务理念,努力营造“六个环境”:确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营造开放、开明、宽松的市场准入环境;确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处处都是服务窗口”的理念,营造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环境;确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营造公平、公正、有序的竞争环境;确立“依法行政和以德行政相统一”的理念,建立公正、公平、大明的法制环境;确立“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的理念,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立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开拓进取的工商人大环境。

2、以新的理论推动政策创新,使理论常学常新、不断深化。政策是理论的延伸,是理论的具体化,只有把学习理论与学习党在不同时期的大政方针结合起来,才能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现实感。在学习中,我们坚持把理论学习与政策创新结合,敢想、敢试、敢闯,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今年以来,我们大胆突破,在企业设立登记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取得了明显的政策效应。一是实行了“注册资本分期到位”制,放宽注册资本限制,对注册资本50万元以下的公司制企业资本金可分期到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为1500多家企业核准了“注册资本分期到位营业执照”,充分激发了创业热情。二是实行了“企业预备期”制度,降低市场准入限制。对有关手续尚不完善,但基本符合设立条件的企业,先核发时限为半年或一年的“企业预备期”营业执照,企业凭筹建期营业执照即可办理有关手续。目前,已有通用电气医疗系统公司等65家企业办理了预备期执照。三是实行了“先照后证”制度,放宽了企业前置审批的要求。除法律法规规定必须进行前置审批的项目外:现有的前置审批项目一律取消,改为“先照后证”。四是实行“先办后补再规范”,进一步畅通投资渠道。

3、在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当新面临的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以改革的方法去解决,如何进行改革,则需要我们用学习到的科学理论来加以指导。通过近年来不断深入的学习,我们坚持用学习的成果来指导工作,推进改革。一是破除体制弊端,切实转变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改革管理事权,推进重心下移。赋予开发区工商分局市局一级的管理职权,凡开发区内的企业,直接由开发区工商分局受理注册登记,做到登记不出开发区。将各分局的注册登记权限,由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将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由分县局交给基层工商所办理。二是降低服务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简化登记材料,取消了投资人“个人职业状况证明”等11项登记文件,将登记受理环节与初审环节合并。同时,缩短办事期限。对投资者的特殊情况,实行急事急办。三是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推行了直接办理制,承诺办理制,联合办理制,转报办理制和超时默认制等六项服务制度。

三、以创新的精神实践创新的理论,必须端正学风,努力成为“务实型的集体”

在中心组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坚持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理论水平提高与工作能力提高相同步,把运用理论知识处理实际工作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作为我们检验学习效果的标准。

1、把理论学习与促进“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结合起来,推动工作促发展。理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我们对理论的学习要紧紧围绕服务经济促发展这一工作中心,在促进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创新创业、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下功夫。一是主动服务,超前介入,积极配合招商引资。利用工商部门优势,上半年,帮助各区县组织招商引资洽谈会达40多场次,参与组团赴省外、境外招商41批,吸引外来投资企业1100多家,投资额近20亿元,引进了合众投资公司、向阳渔港、杭州环北市场等一批大项目。二是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全力支持外向型经济发展。主动放宽中外合资企业中方合营者的要求,放宽外资企业跨行业投资的要求,在商业、医疗、金融、市政建设等方面大胆突破,引导外资进入。目前,我市商业利用外资企业达11户,投资总额1.54亿美元。全系统通过发挥职能作用,直接和间接帮助招商引资项目197个,投资总额59亿元。三是创造浓厚的投资创业氛围,促进私营个体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拟定了《南京市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办法》等政策措施,举办了“南京私营经济发展论坛”、启动了“千名私营企业家免费培训工程”,以全市私营个体协会为依托,建立起信用担保机制,上半年,为96户私营企业提供贷款7.41亿元。截止7月底,全市新发展私营企业7440户,同比增长89.8%,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85万户,同比增长20.28%。四是大力支持国有企业“三联动”改革。为新街口百货股份有限公司、中央商场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组建集团公司搞好整体改制工作,帮助全市15家债转股企业解决了改制中的难题,为企业减少改制费用1600多万元。五是努力探索、创新服务,努力提高行政效能。积极推行“工商受理、抄报相送、限时办结、效能监察”的“并联审批制度”,进一步完善“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网络,精心打造“民心工程”。六是改革监管方式,改善法治环境。实行了行政执法“五严十宽”制度和“企业预警警示制度”。

2、把理论学习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深入基层,转变作风。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坚持群众路线,把执政为民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基层解难题作为中心组学习的落脚点。深入开展农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推进了机关作风的转变,学风的转变。市局、郊县局两级党员领导干部建立了联系点制度,定项目、定标准、定期限、定责任人,协助解决农民反映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采取走村入户、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的方式,畅通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通过深入基层开展工作,进一步增强了群众感情,找准了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着力点,逐步掌握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理论实践范文篇5

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和农业地理学家冯•杜能指出:在城市周围应根据距离城市的远近不同来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园,才能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农业经营者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5]。它划分农业区位的依据是生产地距市场的远近,农产品市场价格和农产品生产成本,按照运费多少和收益等情况来确定某种农业的适宜范围,这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中心思想。这是在交通运输不发达、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提出来的,虽然从理论上讲有不少缺陷,但其中的区位分析和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运用,对于农业科技园区的空间布局、规划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空间结构,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农业资源在乡村环境属性中具有生产和生态双重属性,应被广泛的挖掘和利用。依据乡村自然景观特征,结合地方文化景观和农耕文化的发展过程,将高科技农业视为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相统一的复合景观系统,合理规划和设计科技农业园区内的各种景观体系,在景观保护与开发之间建立可持续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2.3景观安全格局理论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称作景观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于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中多方面元素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和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

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的实践探索

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规划应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进行综合评价和考虑。首先,要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分析,宏观层面主要指整个区域大环境背景的分析,包含经济环境、产业环境、技术预测等方面的分析,这些对于农业科技园制定一个战略性规划是非常关键的。微观层面的分析是指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关联度及园区的辐射力的预测,与之相对应的是园区主导产业的需求和供应分析,这关系到园区的正常稳定的运作和管理。其次,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合理科学的产业规划。科技园区的产业规划主要是明确农业产业的选择,主要体现在主导产业和项目的选择上。这其实是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基础。其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凸显地区农业的特色和优势,了解其资源、市场、技术等潜在的优势。再者,现代农业科技园应做好对场地的规划—精心科学的布局。园区场地规划应立足于产业规划的内容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合理的安排园区的功能布局,只有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划和布局才能更好的为园区的运作提供一个安全高效的环境构架。

实例分析—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

目前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现代农业科技园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和发展。因此,做好现代农业科技区的规划布局及功能定位关乎其类型未来的命运。现以新郑市观沟农业科技园为例,介绍了农业科技园规划的要点和方法。观沟农业科技园位于新郑市薛店镇,紧邻薛店镇观沟移民新村,占地面积63.3hm2。该区位交通便利,距郑州市区25km2、新郑市区6km2、镇区2km2、107国道8km2、京港澳高速公路2km2、郑州新郑国际机场5km2。同时薛店镇还拥有“六港合一”(机场、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铁路)的独特交通区位优势,地理条件优越。观沟农业科技园的规划与开发紧紧围绕新品种的引种、开发和生产示范,充分利用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和开发现有自然资源,同时以发展经济、创造良好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以现念为总揽,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管理为保证,创造出集生产示范、品种培育、科技培训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新型高科技生态农业园区。该农业园的产业定位主要是紧紧围绕设施栽培区进行高端蔬菜生产,主要承担品种的育苗、选种、生产以及科研的综合功能。因此,该园区规划了31.3hm2的设施蔬菜生产区,约占总园区面积的一半。生产设施由2种类型组成,分别为鸟巢温室和连栋温室2种。这2种温室的搭配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同时它独特的外形设计,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和园区的整体特色。该产业区属于一种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同时,是整个园区的重点所在,是设施农业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定位把这部分作为整个园区的支柱产业,这是走向工厂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生产、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响应了河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号召。园区规划的整体结构为“一体、一环、七片区”。首先,依据场地地势看,整体来说北高南低,北有靠山南见来水,则丰衣足食。所谓“一体”指的是中心水体景观区,风水理论认为,吉地不可无水,有水的地方就有财,依水而居,则万物生息,凝财聚富。水体的形状大致由凤凰的形状抽象演化而来。所谓“一环”指的园区的主干道打通了园区的整体脉络,以道路为骨架,依据场地自然特征及功能需求对园区进行空间的围合和划分,营造出富有特色的空间格局和功能分区。园区从功能特征和景观特色上划分为园区服务中心、生态园林景观区、开心农场区、设施蔬菜生产区、露地蔬菜生产区、鲜果自摘园、珍稀园林苗木生产区设施蔬菜区:该区规划,从农业设施的选择上采取了现今较为流行的连栋温室和较为奇特的鸟巢式温室为主。鸟巢温室是一种基于仿生学的一种新型温室,它利用自然界鸟类筑巢的三角交叉法,及结合蜂巢的六角加固方式复合而成的高强度耐灾害性天气的曲面球体温室(图4)。它的发明填补了当前国内常规温室产业存在的众多技术空白,也为设施农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了内容。它以其独特的外形也大大提升了温室外观的景观效果。在空间布局上,特色鸟巢温室区主要采用了组团式的布置形式,既集中又分散,与连栋温室相互交融,整体上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丰富了景观视觉效果。场地内的温室采用了2种规格,分别为1500m2和2000m2。连栋式温室的布置主要是围绕水体来布置,与鸟巢温室遥相呼应,一方一圆,构图活泼。生态园林景观区(“丹凤朝阳”):中心水景区位于园区中心位置,设计为狭长的流线型水体,为整个园区景观休闲的主要区域,面积约有2.7hm2据地势的变化,尽量减少工程量,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整个园区较为低洼处营造水系。水系不仅给整个园子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使整个园区显得格外有灵性。风水家认为,有水方有地,无水地不成;水,讲究来去的方位,也讲究来去的形势;弯环缭绕、清浊缓急等关系,概称“水法”。整个水体以曲线为主,神似以一只“凤凰”。雄为凤,雌为凰,其总称为凤凰。凤凰齐飞,是吉祥和谐的象征。由此将水体命名为“丹凤朝阳”。水体周围布置一些休息平台等设施,从而以满足人们亲水娱乐的需求,增加了园区的趣味性。开心农场区:此区域紧邻与入口区域,所选位置从各方面讲都比较优越。占地约1.3hm2。它的设计来源于风行大陆的网络游戏“开心农场”。一块块蔬果等图案的木牌竖立田埂,每块木牌标明蔬菜品种,写有认养者姓名。地块大小规格分为30和60m2,周围风景良好,有栅栏和小型形象牌,在场地的中心部位集中设置管理用房(图5)。每到周末、节假日,人们可以前来进行农耕活动,没有空闲照料的情况,园区可以提供一条龙托管服务,让业主不出家门即可了解到菜地状况,成熟季节园区提供送菜服务,让新鲜蔬菜及时出现在业主餐桌上。

理论实践范文篇6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这就意味着它具有相对独立于第一次飞跃理论成果的理论和实践价值。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指引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胜利前进。邓小平德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即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它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德育思想内容丰富、系统、深刻,构成了一个适合中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比较完整的德育思想体系。邓小平紧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了现阶段重要的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问题,为继承、丰富和发展德育思想做出了突出贡献。邓小平德育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有力保证,奠定了培养跨世纪接班人,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坚实基础。邓小平德育思想来自实践,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对于我们认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战略地位,坚持正确的德育工作指导方针,发挥德育工作的服务、导向和保证作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新时期做好德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一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对德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历来重视德育工作,马克思、列宁、的德育思想为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从他们早期的革命活动开始,就倾心于工人运动的宣传鼓动工作,十分重视对青年的关心教育。马克思指出:“最先进的工人完全了解,他们阶级的未来,从而也是人类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正在成长的工人一代的教育。”[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共产主义道德原则的论述,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社会道德在个体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论述,关于根据未来社会的要求努力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一种全新的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重要的德育思想。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强调青年学生要把培养共产主义世界观当做首要任务,指出:“为巩固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而斗争,这就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这就是共产主义教育、训练和学习的基础。”[2]列宁从建设共产主义的高度,论述了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内容和途径,阐明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在青年成长中的地位作用,开创了无产阶级执政党德育工作的实践。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都有关于德育的论述,诸如青年应该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政治教育是中心环节;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革命事业接班人;青年要防止和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要引导青年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实际斗争中锻炼成长,德智体全面发展等等。对德育理论和实践的许多精辟论述,成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党性和实践性。

邓小平是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邓小平德育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同中国革命和建设战略全局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基本特征。在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是党的军事战略家,他是从革命战争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德育工作的。收入《邓小平文选》的开卷之作《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一文,提出了政治工作、思想教育在部队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以及部队政治工作、思想教育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战略家,他是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战略全局的高度来看待德育工作的。50—60年代,邓小平多次强调共青团的任务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用共产主义的精神教育青年一代。“”后期到拨乱反正期间,邓小平始终站在斗争第一线,在整个国家处于百废待举的关键时刻,高瞻远瞩,自告奋勇抓科技教育方面的工作,打开了科技教育工作的崭新局面。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实现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邓小平对德育工作的探索进入了新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作为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的高度来抓德育工作的。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后,我国面临着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面临着前苏联和东欧的巨变,面临着国内坚持还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教育好下一代,如何培养好接班人,就成了摆在全党面前的十分重大而紧迫的德育课题。邓小平紧紧抓住这一事关大局的关键问题,以极大的理论创新勇气,根据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新形势,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目标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现阶段重要的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期德育理论观点和重大决策,其内容涉及新时期德育的地位、作用、培养目标、原则内容、途径方法、领导管理等各个方面,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和理论基础。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新时期德育工作要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的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为德育工作排除“左”和右的干扰,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邓小平正确处理了现阶段讲理想、讲纪律和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之间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揭示了搞好德育工作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意义和功能。邓小平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各方面呈现出的复杂态势,充分肯定了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思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关于特别要教育好青年,教育好后代,青年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关于新时期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马列主义、思想要精,要管用的思想;关于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思想;关于人才优势和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可能使我国到下个世纪中叶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思想等等,都为德育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邓小平新时期德育思想是对德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使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的境界,达到了新的高度。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是《邓小平文选》的压卷之作。这些谈话直接涉及我国十多年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重大问题,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3]。邓小平的谆谆告诫寄托了他对我国德育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他丰富、深刻的德育思想是值得我们永远珍惜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邓小平德育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亿万中国人民正在从事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事业。邓小平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总设计师,其思想的深刻性在于,它紧紧把握了现时中国社会的脉搏,为中国未来现代化竖起了一个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总体理论构架,使中国的现代化真正成为社会整体的现代化。邓小平在规划中国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时,除了强调生产力标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外,特别注意到了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建设。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紧密配合、互相促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这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所谓精神文明,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们的主观世界也得到改造,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也得到发展,这方面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4]。这里对精神文明的科学解释,展示了精神文明的广阔领域。人们主观世界的改造,包括思想意识的改造,也包括人们认识及其能力的发展和改造,人们情操、意志、美感的发展和改造。精神文明既包括知识文化和思想道德两大方面,又包括从个人的文化修养、科学修养、道德修养、审美修养、精神境界到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活和习俗风尚两大范围,是人类整个精神世界的发展和改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历史的高度发展,它的产生有着丰富的思想资料、深刻的阶级根源和坚实的社会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精神文明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它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通过社会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进步,通过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过去一切精神文明不同,它特别强调社会的主体——人的建设,把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根本内容和根本目标。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邓小平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论述,不但明确规定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同时也高度概括了德育工作的重点所在,体现了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首先,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核心问题的德育工作,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精神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精神能表现出巨大的活力、能量和高尚的品德,能变为强大的不可战胜的物质力量,对个人、集体和民族都十分重要。德育工作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力量,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特别是把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融化和渗透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之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为准则和精神支柱,成为凝聚亿万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对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基础工程。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就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直接反映社会主义的性质,规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对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希望,是承担跨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他们成长的重要时期,加强德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将对其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将促进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为搞好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充分发挥党的德育工作的政治优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邓小平规划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是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以及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的有机结合,并将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最终落实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之上。德育工作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靠真理和人格的力量,动员和团结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现中国整体现代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德育既是核心内容,又进直接动因和重要保障。现阶段充分发挥党的德育工作的政治优势,就能保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推进。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到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也不可能取得胜利。中国革命离不开这个政治优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离不开这个政治优势。

三邓小平德育思想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有力保证

近二十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们党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唯一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路线,是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共同理想的根本保证。在邓小平德育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能使全体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年牢固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从而团结一心为夺取现代化事业的更大胜利而努力奋斗。

首先,明确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实事求是是邓小平一贯倡导的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运用于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实践之中,在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新时期德育工作基本指导方针是什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把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规定为“三个必须”,即: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也是邓小平所始终坚持的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党全部工作的中心。邓小平曾尖锐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本质体现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德育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德育工作必须支持改革开放,为适应改革开放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保证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新时期保证德育工作的正确方向,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德育只有紧密围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展工作,才能保证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基本指导方针,规定了德育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且要通过德育工作,充分发挥德育的政治导向作用,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动员和团结全体人民积极投身改革开放。这一基本指导方针,摆正了德育在全部党的工作中的正确位置。我们既不能搞德育高于一切,大于一切,又不能忽视德育,淡化、取消德育。坚持这一基本指导方针,就能使我们在德育工作中更坚定地同“左”和右的错误思想干扰作斗争。实践证明,这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科学的指导方针。

其次,始终强调把握德育工作的重大原则问题。面对新形势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邓小平始终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这也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大原则问题。邓小平早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提出,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优秀人才。他强调,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根本立场上决不允许有丝毫动摇。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在此之后,根据国内出现的政治风波和国际风云的急剧变幻,邓小平反复强调,青年教育“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作为基本内容,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要努力克服软弱涣散的状态,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青年一代的侵蚀。

邓小平还始终强调要把抵御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和“分化”的图谋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这一任务是长期的、艰巨的和复杂的。邓小平认为,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不让青年人接触西方的东西,不仅不可能,也不必要,关键在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适应开放的形势,既能学到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又能经得起风浪,不作资本主义思想的俘虏。青年学生由于对中国的国情和工农大众缺乏了解,缺乏实践锻炼,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在形成之中,容易为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所影响。因此,一定要从政治上、思想上多关心和帮助青年,增强他们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

四邓小平德育思想奠定了培养跨世纪接班人、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是一代人的事业,是需要几代人继承、接力和发展,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才能实现的百年大业。培养接班人的问题,是我党一贯重视的问题,在我国第二代党和国家领导人谋划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谋划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百年大计宏观思维中,培养接班人的问题被摆在极为重要的地位。邓小平站在关系到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明确指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5],“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这条中国的发展路线,是否能够坚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别是要教育后代”[6]。邓小平紧紧抓住要把当代青年培养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这个主旨,特别关心青年一代的茁壮成长。他认为,未来无论是哪个层次、行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应该具有德才兼备的共同品质,都应该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愿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奉献聪明才智的人,对他们一定要打好坚实可靠的思想政治基础,引导青年从国情的实际出发去思考国家的发展问题,真正弄清楚“中国现在干的究竟是什么事情”,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大局观,“要把是非讲清楚,要把利害讲清楚。是非是涉及我国根本利益的是非,利害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能不能达到本世纪目标和下个世纪目标的重大利害。这才是对青年的爱护,对青年的真诚引导”[7]。

全新的事业需要全新的人才。邓小平鼓励当代中国青年珍惜跨世纪的历史机遇,肩负起跨世纪的历史责任,争做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邓小平还清楚地看到,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依靠的是科技和人才,对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跨世纪人才对于推动新世纪的社会全面发展是责无旁贷的。面对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青年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积极进取的观念意识、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协作能力。在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中,德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青年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德育对于引导青年一代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倡导开拓进取的思想观念和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式,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全新的事业需要拓展德育工作思路。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里的教育,除了指文化知识教育,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面向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要面向的世界是各种不同社会制度并存的世界,我们要面向的未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未来。人的德育素质是人诸种素质中最根本的素质,决定着人才的政治方向,是智育和体育素质发展的内在动力。邓小平的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不仅为智育和体育提出了新的任务、内容和方向,而且蕴含了丰富、深刻的德育思想。邓小平把德育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来认识,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内容和方法,也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者要找准自己的工作立足点,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我国现代化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进行的,任务十分艰巨。我们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是纷繁复杂的,必须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加倍关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的思想道德建设,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8]。德育工作者还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工作思路,充分认识在改革开放环境下成长的青年特点,深入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问题。要尊重、关心、理解青年,贴近青年思想,进行充分的说理教育,还要勇于继承、借鉴和发展,改进德育方法,讲究德育艺术,探索德育新路,不断提高德育的质量和水平。

五邓小平德育思想是新时期德育工作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

伟大的实践是产生伟大理论的沃土。邓小平德育思想的一系列基本原理,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的科学总结,是从德育实践中提炼出来的科学理论。邓小平德育思想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是由于它是新时期德育工作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

在我党的历史上,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早在1934年红军第一次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即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始终重视结合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党把在革命战争年代积累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经验运用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上继续向前发展。50年代末60年代初,针对当时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和政治生活方面发生的复杂情况,党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加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宣传,加强艰苦奋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宣传以雷锋、焦裕禄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事迹,对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在德育工作指导思想上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十年间,党的德育工作无论是在指导原则上,还是在工作方针方法上,都存在着许多违背科学规律的东西,诸如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往往把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说成是政治立场问题,在思想教育中随意上纲上线;思想教育完全违背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搞大轰大嗡,一刀切,形式主义等。特别是在、“”鼓吹的“精神万能”、“政治可以冲击一切”、“大批判开路”等许多违反科学的思想和口号鼓动下,党的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被破坏,德育工作者的声誉被败坏,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这些曲折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集中力量批判了“左”的东西,特别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德育工作摒弃了过火的思想批判,取消了“冲击一切”不讲实效的政治运动,纠正了“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等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倾向,打破了“左”的思想枷锁,同时又坚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我们在德育理论和实践中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德育工作从不间断的政治运动转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来。广大德育工作者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德育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积极的研究探索,并遵循德育工作对象的思想特点和教育规律,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地开展各项德育工作。可以说,没有反对“左”的干扰,就没有今天的德育工作的大好形势。另一方面,新时期德育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必然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强烈反响,尤其是青年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上产生了种种思想困惑。为排除右的干扰,邓小平多次强调,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绝不能削弱,而是应当加强和改进。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个思想的基本观点,要求在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特别是1989年那场政治风波之后,加强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澄清青年学生的混乱思想,解决青年学生思想中深层次的问题,引导他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以邓小平德育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坚持正确的工作方针,德育工作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献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和团结协作的观念,大力宏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在全社会形成讲理想、讲奉献、讲责任、讲道德、讲文明的良好风气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德育工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并为德育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近十多年的德育实践证明,邓小平德育思想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促进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直接、最现实、最富成果的科学指南。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党的十四大之后已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德育工作,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作为一项基础工程认真抓好。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指出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在这期间,中共中央还先后印发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些都是在邓小平德育思想指导下取得的新成果,是党的德育工作的新发展。我们相信,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伟大实践中,通过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邓小平德育思想,通过认真务实的工作,新时期德育工作一定会更加卓有成效的开展,邓小平德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一定会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217页。

[2]《列宁选集》第4卷,355页。

[3][6][7][8]《邓小平文选》第3卷,379—380页、381页、199页、40页。

理论实践范文篇7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765(2000)03-0018-05

在的一生中,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理论活动与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实践活动相辅相成。实践活动的正确性保证了其理论创造的客观性,而他的实践活动之所以能保持科学、客观,注重调查研究是最主要的原因。

早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注重面向社会,既重视读“有字之书”,又重视读“无字之书”。“五四”之后,在担任《湘江评论》主编时,批评过这样一种错误倾向,即“很少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不容易引进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1]因此,他在早期就开始倡导调查研究,他说:“吾人如果在现今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个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调查,及研究。”[1](474页)

大革命前后,开始自觉地、系统地和深入地开展调查研究。他先后多次到江西安源煤矿、湖南水口山铅锌矿和长沙水泥厂调查工人运动的情况。1925年初,在湖南实地考察了湘潭等五县的农运情况,在此基础上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文章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它不但标志着思想的萌芽,而且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实际地倡导了调查研究的认识方法,也是调查研究理论萌芽的标志。由于对中国社会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调查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欠缺,此时虽已明确调查研究的极端重要,并已掌握了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但是还没有能从理论上进行概括和总结。

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加深,随着革命实践经验的日渐丰富,特别是随着对农村调查研究工作的增多,逐渐提出了一套关于调查研究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并且开始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进行总结。这一过程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完成的。在这一时期,着力于农村阶级结构及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的调查。在井冈山时期便进行了永新、宁冈两县的系统调查。后来又作了寻乌和兴国调查。通过寻乌调查,他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揭示了地主阶级的内部结构及其在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政治态度和对生产的态度,剥削农民的种种方法,得出了“大中地主阶级的全部都是反革命的”结论。通过兴国调查,弄清了贫农与雇农的问题,知道了贫农团在分配土地过程中的重要性,看到了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力量。1930年5月,写出了《反对本本主义》,全面提出调查研究理论。这篇文章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阐明了调查研究的意义、目的、方法以及不注重调查、不注重实际的危害,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两个著名论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调查研究理论,标志着调查研究理论初步形成。

在前后,针对教条主义的错误,进一步阐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在《〈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里,他说,“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对于担负指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地抓住几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的最基础的知识。”[2]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为了克服党内的教条主义,向全党提出了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的任务,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并强调此举为转变党的作风的重要一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调查研究实践不断深化,在全党推广并形成制度。其理论则上升到系统化的阶段,为中国革命实践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有力指导。因此,的调查研究被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形成了一整套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系统而完备的理论。

的调查研究理论是根据实事求是原则而倡立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我们应从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去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

1、调查研究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前提

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从实际出发,正确地认识世界。早在1930年,就强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3]。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4]为什么这样突出强调调查研究的唯物论原则呢?这是因为,只有客观地、本质地了解,周围世界的情况和规律,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做到从实际出发,形成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

同样,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动地改造世界。而要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就必须充分利用调查研究的认识方法,既看到事物的现象,也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计划,去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队伍。也就是说,调查研究能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提供现实依据,使理论指向具有客观现实性,使理论科学地、具体地并且灵活地和实际联系起来。

2、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从本质上说,调查研究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之一。概括起来,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深入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以及各阶级内部的特殊矛盾。认为,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作周密的调查,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的知识。中国的民主革命是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复杂的国情中进行的,为此,正确分析各阶级在中国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制定方针、政策的前提,而调查研究是正确分析的基础。通过到湖南农村的调查研究,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用大量的事实批驳了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者和党外右倾分子污蔑农民运动过火的谬论。而通过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进行的寻乌调查和兴国调查,对农村的阶级关系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为苏区政府各项政策的出台提供了充分的依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及其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源于他对中国社会关系所作的长期深入的调查研究。总之,阶级分析是调查研究实践的最重要的手段,也是他在革命时期进行调查研究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第二,运用唯物辩证法共性与个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现实问题。主张对事物既要有一般了解,也要有典型剖析;既要重视一般,也要抓住个别。特别重视对个性的典型分析,把典型分析的方法比喻为“解剖麻雀”。他说,要了解麻雀的机体,不必也不可能把天下的麻雀一一加以解剖,只要认真解剖几只就够了。要作好调查研究,也要认真地对一两个地区、一两个单位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把一般的全局了解与典型调查结合起来,这样就能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

第三,要抓住主要矛盾。认为,调查研究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材料搜集得愈多愈好。但是,如果只注意数量,不注意质量,没抓住反映事物本质的主要材料,便无法达到认识客观事物本质的主要目的,无法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他说,十样事物,调查了九样,只有一样没有调查,“如果你调查的九样都是一些次要的东西,把主要的东西都丢掉了,那末,仍旧是没有发言权”。[4](25页)因此,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必须贯彻抓主要矛盾的原则。“应该以这个主要矛盾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假若丢掉主要矛盾,而去研究细微末节,犹如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仍是无发言权的。”[4](26页)

第四,把辩证逻辑运用于调查研究中,总结出观察、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方法。说:“当我们观察一件事物时,第一步的观察只能看到这件事物的大体轮廓,形成一般概念。好比一个初来延安的人,开始他对延安的认识只是一般的、笼统的。可是当他参观了抗大、女大以及延安的各机关学校之后,他采取了第二步骤,用分析方法把延安的各部分有秩序地加以细细的研究和分析。然后第三步再用综合法把对各部分的分析加以综合,得出整体的延安。”[4](21-23页)观察得到笼统的认识,分析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再经过综合,根据事物各部分的有机联系从总体上把握事物。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调查研究必须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首先,实事求是是调查研究必须坚持的最基本的原则。在调查研究中最重视贯彻这一原则,认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有些人的调查则相反,他们是先有结论,然后去找材料证明这些结论。这样的调查是得不到任何正确认识的。凡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所谓调查,以及不实事求是地对所得材料进行详细分析的所谓研究,都必然给革命和建设带来灾难。

其次,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融为一体。提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得不到起码的知识。”[4](17页)我们党历来把群众路线当成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认识论路线,把调查研究当成实现群众路线的主要途径。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所谓群众路线,包括调查研究。”[5]因此,作为贯彻群众路线最主要途径的调查研究与群众路线是密不可分的。其一,共产党人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调查研究是为了了解群众的疾苦、愿望和要求,帮助和带领群众去解决问题,去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其二,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来”一“去”,必须伴随调查研究,否则既不能正确地“来”,也不能正确地“去”;其三,要搞好调查研究,“没有满腔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愿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的,也一定做不好的”。[4](16-17页)

最后,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把调查研究深入化和持久化。调查要经常进行,一劳永逸的调查是没有的。说:“今天需要我们调查,将来我们的儿子、孙子,也要调查,然后才不断地认识新事物,获得新知识。”[4](21页)一方面,实践不断发展变化,旧事物的消灭,新事物的产生,是经常发生的,实际情况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这就从客观上要求调查研究要有持久性,要不断深入;另一方面,人的主观认识能力总是处于不断增强的趋势中,随着经验的累积、认识手段的进步,以前曾经无法解释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得可以进行透彻分析,以前看不到的东西现在可以看清看透。因此,把调查研究经常化和持久化,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而且,辩证法要求全面、详细占有材料,这也是我们坚持调查研究经常化和持久化的理论依据。 

从青年时代为关注社会实际问题而进行的早期调查研究活动开始,调查研究伴随了的整个政治生涯。从调查研究中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点,从调查研究中找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接点。我们说哲学思想是实事求是哲学,根据即在于此。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调查研究从一般的工作方法到成熟的理论,从自发的个别人的工作方式到全党自觉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经历了在实践中萌发,又在实践——理论——实践的交替作用中成熟的过程。1942年整风运动之后,调查研究的理论已经为全党所接受,而从那以后,它又开始了一个到实践中受检验、在实践中继续发展的历程。建国以后,继续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强调“绝对禁止党委少数人不作调查,不同群众商量,关在房子里,作出害死人的主观主义政策”[6]。他自己则身体力行,多次视察祖国的大江南北,走访了许多县、市、区、乡,听汇报,看材料,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但是,在晚年因主观主义思想日益严重而背离了自己倡导的调查研究思想,由此而引起的负面影响不但直接使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受到严重挫折,而且导致党内滋长了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等不良风气。当然,这只是调查研究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曲折发展,是发展趋势中的暂时倒退现象。在也,也暴露出调查研究理论在新情况新矛盾下可能出现的问题,客观上为以后的完善扫清了道路。

调查研究理论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离不开调查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离不开的调查研究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但要学习和贯彻这一理论,而且要有所创造和有所发挥。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始终抓住主要矛盾,把调查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上,着重调查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经济建设、党的建设、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课题,做到既了解成就,也了解缺陷。党的领导要始终把握当前阻碍我们前进和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以便为决策提供依据。

第二,要真正把调查研究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把群众当成真正的主人,和群众交朋友,听群众讲真话。要按倡导的四种精神进行调查,即一要满腔热情,二要眼睛向下,三要有求知欲望,四要甘当小学生,放下官架子。没有这种精神是调查不到真情况的。

第三,要灵活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不能死搬硬套。这就要求你必须是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去调查,深入地而不是蜻蜒点水地去调查,而且还要全面地分析、综合和研究。只做调查,不做研究是毫无意义的。调查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调查来的材料的综合分析,得出规律性的东西来。

第四,要亲自调查,取得第一手材料。对汇报材料和书面材料要进行分析——如果我们的调查研究仅仅局限于听汇报、看材料,而我们的决策又只建立在自己对这些汇报和材料的感觉判断的基础之上,那就很可能出现灾难性的后果——这些年来,无论是政策出台,经济工作还是人事任免,这方面的教训在是不胜枚举。

最后,要把调查研究与敢于坚持真理结合起来,切忌形式主义。现在从上到下都重视调查研究,都在调查研究,但形式主义这个怪胎却困扰着一些人。群众称这种人是深入实际的官僚主义,联系群众的形式主义。群众要求的是既能深入群众、又能倾听他们的呼声,为群众办实事的调查研究,而不是前呼后拥、浮光掠影的走过场。因此,调查研究实践应获得一定的价值,要敢于提出和发现问题,要敢于研究和解决问题。在任何情况下,要不怕得罪人,要有胆有识。坚持调查研究与坚持真理相统一,才有意义。

收稿日期:2000-05-1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在早期文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3.

[2]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89.

[3]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

[4]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

理论实践范文篇8

1.1实习观念存在偏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积累一定理论基础后的一次实践,是学生体验真实教学环境、找到自身不足的重要途径。通过实习能够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视自己针对自身不足找到改善方法,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提供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用重大。实际实习过程中,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认为实习过程只是校方强加安排给学生的形式主义,甚至有一些学生认为实习过程可有可无,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少帮助,在最终的验收环节应付式的提交一份实习鉴定草草了事。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并未将教育实习当做是一次历练,而是将其当做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

1.2实习环节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旅游管理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够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给学生提供了培养自己专业素养的机会。然而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并未针对性设置实习内容,仅让学生从旁协助,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学生难以从实习中找到自身的不足,无法正确定位自己。导致实习失去其原有意义。实习模式基本沿用固定不变的模式,很多学生并未注重对自身创新理念的培养,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实习任务,很多学生都是照搬原先的任务模式,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即可。学校在考核过程中并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忽视实习对学生的影响,评价手段过于单一。

2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效果的策略

2.1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正确的实习观念是学生取得良好实习效果的前提。实习作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一环对其整个职业生涯都有重要影响。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并未养成正确的职业观,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仍旧很模糊。通过实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己日后即将从事的职业,形成初步职业体验,并在实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日后的学习中针对性改善。缺乏正确的实习观念将会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虚度光阴,无法通过实习获得经验,甚至会对日后的教学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2.2创造多变的实习环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学校教育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就是培养这些能力的良好平台。一成不变的实习环境难以带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尤其是学生在实习中仅以旁观者角度时,其实习热情将快速被冷却。教师可以适当在实习中加入一些突发事件,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在实习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提升。未知的实习环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让学生敬之畏之,端正实习态度,并将全身心投入到实习过程中,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学以致用,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

2.3制定科学的实习内容在一年级的暑假,让学生分组自行制定旅游线路,经过班级答辩最终评选出最合理的线路作为旅游认识实习的线路图。在出发前,各组需根据抽签分到的任务了解沿路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信息,然后在到达目的地后开展调查,做好日志登记。在二年级时,开设的理论课程有《市场营销学》和《应用统计学》,与之对应的实践课程有《旅游营销调研》、《旅游营销策划》、《Spss软件实训》,使得学生可以将理论学习快速的融入到实习中,通过对某个景点的市场调研、数据统计分析,最终制定一份策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课堂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对课堂教学更加重视,对实习实训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三年级时,专业课程开设更加集中,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就业,我们在酒店和旅行社方面都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如《酒店实习》、《饭店管理软件实训》、《旅行社实习》、《旅行社管理软件实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开展实习,指导老师会不定期到实习地检查实习情况,并听取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反馈,作为实习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四年级的实习是就业前实习,主要指学生在有签约意向的单位进行实践实习,如此确保学生不会陷入到毕业即失业的状况。

3结束语

理论实践范文篇9

论文摘要:自孔子创立儒学开始,实践便成为其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然在传统儒学中,实践往往被局限于道德范围之内。儒学要发展就必须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时代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而儒学实践理论这一概念将传统儒学的道德实践和现实时代问题很好地结合起来。儒学实践理论是儒者以仁爱为内核对时代问题进行思考和理论创新的建构的哲学,即在儒学实践理论这个概念中,其主体是具备道德价值、强调个体的修为、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意识、在道德价值观照下去审察历史和现实的哲学工作者和思想者,其理论的内核是仁爱,其中心内容是反思时代问题和理论创新,其本质是建构的理论哲学。

自孔子创立儒学开始,儒学就十分强调实践的观念。对此,梁启超深有感触地说过:“后人多谓知行合一只说是王阳明所首倡,其实阳明也不过是就孔子已有的发挥。孔子一生为人,处处是知行一贯,从他的言论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他说‘学而不厌’,又说‘为之不厌’,可知‘学’即是‘为’,‘为’即是‘学’,盖以知识之扩大,在人努力的自为,……所以王阳明曰:‘知而不行,是谓不知。’”儒学的实践理论是讲究即知即行的,是体悟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但儒学这个实践理论更多强调的是在道德上的实践,使道德实践和生活融为一体。

儒学实践理论强调的道德理论实践构成了人之为人的重要的文化标准,但只有这样的规定并不能使儒学更好地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因为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在理论文化的建设上有自己独特而有效的理论。而缺乏相对独特而有效的理论是限制儒学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换言之,如果儒学要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成长发展,那么儒学的理论创新是必然要采取的行动之一。

现在很多人对儒学在当代的理论创新提出自己的看法,清华大学方朝晖老师曾经说过,要通过厘清知识和道德的关系,来探讨儒家道德传统与知识结合的可能方式。l而浙江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吴光老师对儒学理论也进行了新的探讨,他提出了“民主仁学”的概念,并对该概念的特征即道德理性、人文性、实用性和开放性进行了说明。山东大学颜炳是老师指出在现代文化的建构中既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自我转换或转型的潜能,重铸民族灵魂,又要引进西方文化的结构和格局,促使传统文化向现代方向转变。并主张儒学应当加强同当代社会的互动,以此使得儒学焕发生命力。复旦大学徐洪兴老师认为,儒学的伦理价值经过现代转换和诊释可以对防止现代的弊病有所贡献。

以上诸位老师对儒学的发展,各陈其见,积极对儒学的发展进行理论上的创造,是当代中国学界对儒学发展可能性的探求活动的缩影。换言之,儒学的当论创新是极具开放性的。在这种文化氛围下,笔者也希望能把自己的日常学习心得,以此种方式表达出来。

一个命题和理论的基础是概念,所以表达自己想法的基础当然离不开概念。而儒学中一个关键概念就是儒学实践理论。儒学实践理论概念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是超越于特定时代和特定具体内容的一个抽象概念。因其抽象,所以对具体内涵的规定就少,该概念的开放性就较大,所以很适合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论规定和演绎。

首先对这个儒学实践理论下一个定义:儒学实践理论是儒者以仁爱为内核对时代问题进行思考和理沦创新的建构的哲学。首先,儒学实践理论的主体是儒者;第二,儒学实践理论的内核是仁爱精神;第三,儒学实践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对时代问题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第四,儒学实践理论的本质是建构的理论哲学,是立足于传统和现代的对文化的抽象化把握和思考。

下面我们对儒学实践理论的几个内涵分别加以解析。

一、儒学实践理论的主体是儒者

儒学实践理论的主体是儒者,这里所谓的儒者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进行研究的哲学工作者和思想工作者。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内涵下,所谓儒者是有其特定的文化含义的。首先,儒者是一个有道德价值的人。这是儒学自孔子以来十分强调的首要内容。儒学认为,道德价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论语·学而》中“学而时习之”的“学”,即“觉”也,是觉悟做人的道理,即道德价值。《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天子以至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孟子也提到仁义礼智四德是人性善的萌芽。这些都表明,道德价值是为人的根本原则。后世儒者从董仲舒的“正其义不谋其力,明其道不计其功”到朱熹的天理道德观念无不秉持了先儒的这一理念。其次,这里的儒者蕴涵着个体的意味,即强调的是个体儒者,这也是儒学重视个体的传统。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不欲”、“勿欲”、“欲立”、“欲达”都针对个人而言。《大学》中可以看到儒学的个体思想,“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事皆以修身为本。”这主要是针对个体而言的道德修养的过程,并指出这个道德修养是人人必须且能够做到的。

谈到儒者,还需要提到的一点就是儒者的历史意识。中国儒学很重视历史,孔子整理编订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即是对上古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孔子及其后学都“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文化倾向无疑鲜明地展示了儒者们深远的历史文化意识,尤其是自韩愈后创立的道统学说,其一脉相承的历史延续,在展示儒家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示了儒者心目中的历史文化和责任意识。

在这里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儒者的道德价值对其活动的意义,因为这是儒者必备的品质。道德在人的活动中起到了价值观照活动的作用。在这方面,以三苏为代表的宋代蜀学提出的“推阐理势’,观点明显,“圣人因时设教,而以利民为本”,“时”大致相当于“推阐理势”中的“势”,教则相当于其中的“理”。这里的“理”即儒学的道德义理,“势”则是指事异备变。这就是说,道德价值高于事实,以道德义理来观照社会事态的变化,采取合理的方法手段来适应社会的变化。“所以要用道德来指导规范人类社会的生活,恢复人之作为人的尊严,恢复人道的崇高”。

总而言之,作为儒学实践理论的主体的儒者需要具备道德价值,强调个体的修为,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意识,并在道德价值的观照下,去审查历史和现实,这是作为一个儒者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

二、儒学实践理论的内核是仁爱

早在儒学开创者孔子那里,仁的思想便已经成了最高的思想观念,而这个观念的核心就是仁爱。这个思想在孟子那里得到了证明和发展,应用在政治上就是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后世的儒学者无不以仁作为最高的价值,观照现实世界,以儒学的视野解决社会时代问题。儒学发展到宋明理学,儒学的仁爱精神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以北宋儒学为例。“站在中国历史的角度进行纵向比较,则可以认为北宋既是一个政治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儒学复兴的时代。政治变革通过政府有组织有序地进行,是在儒学复兴的文化支持下自觉进行的政治调整……也正因为二者被历史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政治变革引发了儒学复兴的问题意识,反过来,儒学复兴又影响了政治变革的方向性选择,所以,北宋儒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政治哲学,它所代表的时代精神,是对文明秩序及其最高的体现形式—政治制度,进行理性的批判和重建。批判是追索文明秩序的合理性依据,所谓天道性命之理,即由此发畅;重建是探讨文明秩序、政治制度的合理模式,于是需要推阐王道,作为最高政治宪纲,从而将师古与用今结合起来,使现实政治朝着合理模式的方向调整。正是围绕批判与重建的时代课题,触发北宋儒者的思想激情,形成各种学派,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思想史画卷。”以仁爱为核心的儒学王道思想在北宋儒学者处成了宪纲原则,成为观照现实时代问题的道德价值标准。

儒学的仁爱是一种普遍的思想。首先,自儒学创立之初开始提出力行仁爱,绵延数千年而不中绝,这是历史的选择。而历史的选择则证明仁爱具有超时空性。其次,仁爱能满足人类内心精神需求。在人类交往中,人总是希望能够被尊重和关爱,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需求。当将仁爱思想付诸交往时,己之所欲,施之于人,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精神感受到的是幸福和满足。而这正是人类要追求的生活的意义。从这个角度上说,仁爱是普遍的,它实际内存于每个人的内心之中。

仁爱是儒学实践理论的内核。仁爱是普遍的道德价值,而普遍道德价值的意义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观照,以仁爱认识社会现实,以仁爱批判和改革现实,从而力图达到社会的和谐。从本质上来说,仁爱是儒学实践理论主体观照社会现实的依据和标准,儒学实践理论主体的其他方面的意识都以仁爱为中心而展开。

三、儒学实践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反思时代问题和理论创新

(一)儒学实践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一:反思时代问题

儒学实践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反思时代问题。从儒学实践理论的含义来看,儒学实践理论具有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的意识的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时代问题的反思,换言之,反思时代问题构成了儒学实践理论的基本内容。需要说明的是,儒学实践理论把握时代问题的基本方式是精神地把握时代问题。所谓精神地把握时代问题就是将时代问题转化为哲学问题加以思考,从而给时代问题的解决提供哲学理论上的支持。

以哲学的方式来理解时代问题的时候,很自然地就会涉及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哲学史和哲学的关系,因为时代问题背后牵动的是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关系。如果将历史问题哲学化思考,那么必然涉及哲学史和哲学的关系。因此,反思时代问题时必然要讨论哲学史和哲学的关系问题。

哲学研究的是人类面对的一些最根本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内容和方法正是在哲学史,也就是他们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展开的。每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只有与以往的哲学不断地进行对话,才能进入这些问题并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贡献。哲学基本问题总是浓缩着时代的问题,是人类对自己所面对的困境的智慧的思考,正因为如此,哲学家对哲学史的研究,从来都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恰恰是要以今度古,从哲学史中找出当下危机的根源,或探寻可能的解决与出路。之所以要以讲哲学史的方式阐述自己对时代问题的思考,原因有二:意识要追溯当下问题的深层原因,再就是试图在传统智慧中找到今天问题的出路或启示。

精神地把握时代问题,即把握时代问题的两个方面,首先要有历史感,从对历史的研究中探寻出当下时代问题的历史、哲学的根源;其次就是借鉴历史智慧来思考当下的时代问题。借鉴历史智慧并非将历史经验移植到当下,而是寻求解决当下时代问题的方法,即历史经验并不能完全能解决当下的时代问题,当下时代问题只能在历史方法的启发下,根据当下的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

(二)儒学实践理论的中心内容之二:理论创新

儒学自古以来就不乏创新精神。孔子虽然继承了周代文化,但它并未毫无选择地保留,而是对周文化进行了损益,最重要的是他将周代以来的仁的概念加以哲学改造,由政治术语变为最高思想价值原则。创新的意识在孟子处也很强。孟子终身愿学孔子,孔子言“性相近”,而孟子言“性善”。孔子说:“齐桓公正而不橘”,“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微管仲,吾其披发左枉矣。”而孟子反其言:“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乎?”孔、孟之言显然相抵,但创新之处不言自明。儒学从汉至唐,经学绵延,而到宋明,学风顿变,自觉创新,儒学诸派兴起,由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庆历学术开始,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和苏轼为代表的蜀学竞相开展,直至后来的心学和理学的并举。从儒学发展的脉络来看,儒学不乏理论创新活动,只是后来由于外因的强烈介人而使得儒学的创新意识萎靡,理论创新陷入枯竭。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当有适当社会环境时,儒学的理论创新就会重新生长。当代各路新儒家的种种努力都是这种理论创新的再现和发展。

儒学的理论创新是儒学实践理论的表现形式。儒学实践理论对时代问题的精神的把握,在面对时代问题的解决上往往表现出对创造性思维的需求。而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儒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历史文化上,儒学的理论创新传统可以给儒学实践理论创新提供文化的渊源和方法的启示。可以这样说,儒学实践理论的理论创新是以儒学的理论创新传统为文化基础的,是儒学传统理论创新在当今的展现和发展。

儒学实践理论不只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以理论创新对时代问题的创造性思考。这是儒学实践理论主体参与社会的积极意识的重要表现。

四、儒学实践理论的本质是建构的理论哲学

儒学实践理论在本质上是建构的理论哲学。所谓建构的理论哲学就是以抽象的理论思维对中国传统哲学中超越时代、超阶级和超历史的特殊的普遍抽象的概念和范畴进行反思、重构和演绎,即对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概念进行重新的构建和演绎。这是具有可能性的。首先,从方法论上来看,儒学实践理论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对这样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是合乎逻辑的,正如马克思认为的那样,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范畴相互间的推演方法“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所谓抽象和具体,正如马克思所说,也就是内涵比较简单的范畴和包含它的比较复杂的范畴,也就是内涵比较片面的范畴和包含它的比较全面的范畴,也就是部分和包含部分的整体范畴:“具体之所以是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所以,我们对一个抽象概念进行规定,使其具体化,以使抽象的概念符合理论的需要。从理论上来看,儒学实践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能性。在当代的中国,自民国初年后,中国文化便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旧有的理论已经被打破,直至今天,中国在文化上尚没有完成文化的新建构,所以,在这种文化竞相争鸣的时代,提出自己的合理见解是十分有意义的,所以架构理论哲学是儒学实践理论的本质。

综合来看,儒学实践理论的各部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仁爱是主体儒者的核心思想内核,是儒者内在的价值标准,而反思时代问题和理论创新则是儒者关注现实、改造现实的思想对象,在反思时代问题和理论创新的关系中,反思时代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而理论创新则构成了对时代问题的反思和理论解答。

儒学实践理论的外延包含广泛,既包括古代先儒对儒学实践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又包括当今社会有儒学文化背景的学人对时代问题的反思和探索,从孔子损益三代文化创立仁学理论到当代新儒家的对时代问题的种种探索,绵延至今达数千年之久,其理论革新发展更是层出不穷。具体而言,儒学实践理论具体形式包括先秦儒家、汉唐经学、宋明清理学、民国初年新儒学等。

对于先秦儒家的实践理论,主要包括孔子、孟子和荀子实践理论创新。孔子积极学习和吸收夏商周三代文化,因其时代,择善而从,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实践理论体系;孟子对儒学实践理论亦有发展,以性善学说来为孔子的仁进行理论证明,并针对当时的政治,提出了仁政学说;荀子则在孔孟的实践理论基础土,提出了性恶学说—强调人后天向恶发展的可能性,为其礼法理论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他还根据战国时代人心纷乱的状况,一反孟子的崇王贱霸的方略,主张王霸并举,最终实践王道。

汉唐经学则是在汉代以后儒学实践理论的一种形式,经学与儒生所传儒学有密切关系,经学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学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经学是以儒家经典作为注释和研究的对象,并结合各个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一些新见解。可以说,离开了儒学,离开了儒家经典,便无经学。而儒学在汉代以降,主要是以经学的形式出现的,离开了经学,便谈不上儒学的流传和发展。儒学除以经学的形式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有儒学的渗透和儒家思想的体现。

宋明清理学是两宋、明和清代主要的儒学实践理论,主要包括二程和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两个主要理论形式。他们针对各自的时代特点,对儒学实践理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宋代佛道盛行而儒学式微,程朱积极吸收佛道思想创造性地诊释儒学经典,以创新的儒学理论力辟佛老,成为儒学理论发展的里程碑。陆王心学的发展是对程朱理学理论的反动。明代程朱学说笼罩士人,其教条化导致儒学思想失去活力,王阳明以致良知学说,使得思想解放蓬勃发展,是儒学实践理论的又一次发展。这两种思潮后对清代的影响深远。

民国初年出现的新儒家是在儒学遭受近代西学的冲击下进行的文化反思和创造活动,包括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等及其后学,如牟宗三、徐复观等人。他们积极继承传统儒学的精华,运用西方的学术思想来重新认识和发展儒学,并结合时代问题积极进行儒学的创建,如牟宗三在突出儒学个性之后,在民主和科学成为时代的主题后,积极努力,希望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创出民主和科学。

儒学实践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它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这是由儒学内在的动力—儒学仁爱原则下的对时代问题的反思的前提下进行的。儒学仁爱是一个普遍的原则,对不同时代具有观照作用,而这种观照必然要求对当下时代和社会问题进行反思,使得社会的发展符合时代要求,为时代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由此可见,儒学实践理论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理论。

五、儒学实践理论的意义

理论实践范文篇10

提出“中国梦”后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中国梦承载着巨大的凝聚力和正能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继续和发展,具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论品格。

(一)中国梦与天朝梦、美国梦、世界梦的关系

1.中国梦与天朝梦。中国梦是天朝迷梦破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天朝梦是腐朽封建王朝的终结,政治腐败,社会制度落后;文化思想禁锢,闭关自守;科技严重落后,生产力发展缓慢,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中国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人类文明成果,发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

2.中国梦与美国梦。中国梦与美国梦都是两个大国在遭受殖民统治,追求自身理想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并凸显其政治意识,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美国梦是建立在反殖民和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基础上,追求物质财富的个人梦想,是资产阶级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但美国梦逐步沦为霸权主义,向外扩张和掠夺。而中国梦是在反封建、反殖民,追求国家独立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形成,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梦使我国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民主自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3.中国梦与世界梦。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中国发展壮大,带给世界的是更多机遇而不是什么威胁。”中国梦立足于本国,致力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致力于构建世界繁荣。中国梦的最终目标可以看成是建设和谐、繁荣、稳定的新世界格局,促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为世界梦注入正能量,传递正能量。中国梦开放于世界,与世界同发展、共分享。

(二)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愿景,是国家、社会和个人力量的集中凝聚。其中,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国家富强,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核心,中华民族不但要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更要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只有人民幸福,才能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

(三)中国梦独特的理论品格

1.中国梦的理论渊源。中国梦是在我国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双重培育与激励之下,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发展与形成的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升华。中国梦与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是关于国家、民族、个人关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同时,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包容性、实践性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完成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我国赢得了民族独立,改革开放事业进一步发展。中国梦,是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现代化相结合,构筑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梦以独特的宽广眼界,扎根于历史与现实,扎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升华为政治理念和精神追求。中国梦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理论素养,凸显中国特色。

2.中国梦的理论话语权。理论话语权是一种软实力,涉及思想传播、价值认同、形象塑造等多方面的重大问题。中国梦的理论话语权涉及我国所要求的实际权利和利益诉求,即政治经济权力,体现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主动权。提出中国梦后,以其通俗性、国际性、主动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使中国梦从社会层面上升到思想层面,从思想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从舆论话语权转向理论话语权。中国梦是能够让世界听得懂、能信服的理论话语,能够让世界人民理解中国理论、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中国梦的通俗性。中国梦以朴实无华的词语表达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和理论特质。中国梦、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力量以其通俗的话语,疏通了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中国话语与国际话语之间的话语隔阂。中国梦立足于广大人民大众,拥有坚实的话语权基础,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这是中国理论话语权的根基和血脉,也是中国梦的力量所在。掌握中国梦理论话语权,不再简单套用西方的理论话语体系,也不再照抄照搬古代的言语来分析中国丰富独特的伟大实践,而是运用自己的言语来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用中国理论话语体系解读中国,研究中国,指导中国。中国梦的国际性。中国梦是世界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梦与美国梦、欧洲梦、非洲梦等有相通的地方。实现中国梦,能够为世界带来机会,为世界人民所理解;能够惠及世界人民,为世界人民所欢迎;能够推动人类进步,为世界人民所接纳。中国梦,向世界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让世界人民所理解和接受。中国梦的主动性。中国梦不是外在的理论,而是内化于人民群众的心中,自觉自愿把中国理论转化为伟大实践:主动进取,转化为力量。同时,随着中国梦的国际化,中国理论主动为世界所吸纳。中国梦以其包容性、开放性、实践性,主动吸收世界文明,使自身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增加理论话语权。此外,中国梦以“我是什么、要什么”的主动开放的理论,主动构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中国文明影响世界文明,加强理论话语权;而不是“我不是什么、不要什么”被动的理论,疲于应对质疑和猜忌。

3.中国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中国梦把中国理论推入到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新境界。“中国梦的产生,是一种思想体系的理论高度,反映着社会变化的历史必然趋向,是对一个关乎党和国家命运问题的深刻回答,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属性上的定型化。”中国人民以一种主动进取积极拼搏的精神实现中国梦,是对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精神的自觉和自信。中国梦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体现在理论创新上,开辟了新的话语空间,拥有新的理论话语权,拓展了新视角。中国梦把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现在与将来、个人与社会、国家与民族等紧密联系起来,对中华民族做了一个清晰明确的定位,减少理论和实践的盲目性。同时,中国梦把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道路等有机结合起来,统一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之中,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梦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另外,中国梦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还体现在集大成,传递正能量。中国梦,集中国古代文化精髓、西方文明成果,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有机统一成为一个整体,蕴含丰富的科学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同时,中国梦把整个国家、民族、社会和个人的各种力量无缝对接与整合,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正能量,向全球传递正能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旗帜。

二、中国梦的实践品格

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目标,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实践特质。中国梦既不纠缠于历史,不是简单地寻求古代的辉煌,也不是恢复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的疆域版图;更不苛求于现实,而是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实践精神,脚踏实地实现中国梦,为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中国梦的发展实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我党在一次次血与火的考验中,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之梦。中华民族独立解放之梦承载了中华民族饱受屈辱、赢得独立解放的苦难辉煌。解放后,既有曲折和教训“:”“”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生产力,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沿;也有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懈努力,艰苦创业,建立独立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极大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中国梦承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曲折艰辛与成功开创。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中国已经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发展之路。

(二)中国梦的实践特质

实践孕育理论,又检验理论。中国梦是实践的梦,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国梦是从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形成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质。“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典范。”中国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出发,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个人的具体利益整合,把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结合起来,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目标,一步步化为现实。通过实践,最大限度汇聚各种力量,实现中国梦。

1.中国梦的挑战性。马克思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实现中国梦是我们时代最大的课题,是国家、民族的呼声,是人民的呼声,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我国正处于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贫富差距、城市与农村差距越来越大等等。同时,国外存在一些遏制和阻碍实现中国梦的敌对势力。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充满风险和挑战。所以要聚焦实践,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服务大局;改革创新,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直面矛盾,回应时代呼声,实现中国梦。

2.中国梦的现实性。中国梦得到世界广泛的共识和共鸣,有成功的实践基础。正如所指出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和现实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一百多年近代中华民族的斗争实践和六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走出来,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和实现路径。中华民族复兴是所有中国人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精神。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和力量是中国人民,调动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凝聚中国力量,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真抓实干。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渊源和现实基础。

3.中国梦的世界性。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无疑会受到世界各国不同的态度。在实践中,必须做出回答和应对。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走向古代传统的农业文明,而是走向世界、走向海洋,面对西方文明。中国梦必须改变传统时代的思维、生产和生活方式,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思维和生活。中国是世界的中国,是全球化的中国,是现代化中国。中国梦以中国模式,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提供更多的实践。我国应注重实践,促进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融合,实现中华文明转型,实现中国梦,为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担当起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