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开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4:45:05

劳务开发

劳务开发范文篇1

县农村劳务开发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去年以来。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依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全面开拓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不时提高农村劳务输出总量,促进我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年全县在县内就业和外出就业人数达万余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其中县内就业万人,外出就业万人,全年外出劳务收入突破亿元,农村劳务开发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下一阶段工作打算如下:

一、加强宣传。

大力营造外出务工光荣,加强农村劳务开发宣传工作。劳务输出快富的浓厚社会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广播、专栏、标语等各种宣传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各乡镇利用圩天进行宣传,悬挂宣传横幅,做到宣传进村入户,通过舆论的力量,调动社会各个方面关注、关心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全县范围内掀起农村劳务开发的热潮。同时积极向上提供劳务新闻线索,为市、县劳务简报供稿,通过宣传,使广大农民增强要想富,外出就业是条路的思想。

二、领导重视。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年我县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劳务经济是新时期农村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成立了县农村劳务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办公室主任由县农办的领导兼任,有专门的干部负责劳务开发具体工作,各乡镇成立了劳动保证服务所。能否把乡镇劳务开发工作结合进去,解决乡镇劳务开发工作无专职人员的问题。二今年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年我县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意见》把农村劳务开发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三是抓好重点乡镇(新桥、童坊、大同、河田、濯田、南山)农村劳务开发工作,摸清全镇的农村劳务开发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对该镇的农村劳务开发提出对策与建议,以点带面,促进全县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各乡镇对劳务工作有什么问题和要求,需要县里解决会上都可提出来,农办汇总上报。

三、以提高整体素质为目标。

培训促进就业原则,依照市场引导培训。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与相关部门一道搞好培训。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办学力量的积极性,依照市场用工需求设置培训科目和课程,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对农民进行商务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二是创新培训方式,依托现有职专等职业教育基地,走校企联办、订单办学之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如威鸿制衣、天山针织培训的岗前培训。

四、创新劳务开发工作机制。

劳务开发范文篇2

一、##县农村劳务开发的实践与成效

近年来,我县始终牢固树立“欲富民,必先减少农民”这一轴心,用抓工业的思路抓“三农”,把劳务开发作为产业来抓,创新农村劳务开发机制,积极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快了农村劳务开发步伐。据调查统计,2004年,全县23.11万个农村劳动力中,就地转移二、三产业的有3万人,占总数的13.0%,县外劳务输出7.8万人,占总数的33.8%。全县实现劳务总收入6.4亿元,拉到农民人均增收161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5%,比去年增长14.7%,走出了一条劳务开发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新路子。目前,我县劳务农村劳动力培训总量、就业结构、文化程度等方面呈现以下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培训总量不断增加。

一是农业科技培训。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结合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科教培训工程”、“县乡村实用人才工程”开设了农学、农机、畜牧兽医、果树、蔬菜等培训专业,今年培训农民1.3万人以上,现已培训1.12万人;二是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扩充公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对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截止目前,全县共审批机电技能培训中心、东华技校、第二职业技校等公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17家,开设了农机驾驶、车工、钳工、机电、服装电脑“CAD”设计等专业,今年组织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有2730人,现已培训1964人,其中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有750余人;三是引导性培训。鼓励农民外出就业的政策措施和外出求职基本常识培训,以及法律法规知识、安全常识、公民道德规范等知识培训,确保每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能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增强其外出求职信心,大胆出门闯天下,现已培训近5000人。

(二)劳务输出的地域不断扩大。

外出务工、经商的地域从过去以广东为主向全国各地拓展。目前,我县劳务输出在广东的约3.6万人,集中在深圳、珠海、东莞、广州、汕头、惠州、梅县等地;本省约3万人,主要集中在厦门、晋江、泉州、漳州三角地区约占70%,福州、莆田、南平、三明地区约占30%;其他省市约1.2万人。我县现有建筑企业70多家,其中有资质等级的企业42家,建筑从业人数约5.1万人,有职称工程技术人员1450人。我县建筑业主要集中在广东的深圳、广州、惠州,如深圳著名的“锦绣中华”景区其供水工程就是##人承建的。随着西部开发热潮的到来,我县部分建筑企业逐步移师西部的陕西、贵州、四川等地。

(三)劳务输出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从文化程度看,据初步统计,目前劳务输出人员中,高中(含高中、中专、技校)以上文化程度的外出人员约1.7万人,占外出劳动力数的21.8%,比2000年增长14.9%,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8.2%,约6.1万人。从参与管理意识看,在外打工人员中,有一部分已在企业中担任管理人员、中层干部等。

(四)从事的行业朝多样化发展。

从以往单纯的建筑行业逐步向电子、矿产、商饮、服装制造、机械加工等多行业发展。过去我县外出人员近90%的从事建筑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近60%的外出人员仍旧从事建筑业,约22%的人员在外资企业或个私企业工作,约18%的人员从事商饮等第三产业。

(五)劳务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我县著名的“建筑之乡──才溪镇,并依托“才溪建筑”这一特色招牌,加大建筑行业的技能培训,一批批外出务工者依靠这一特色走上了致富路,该镇现有资产在百万元以上的270人,资产在千万元以上的48人,形成了新“九军十八师”的喜人现象。官庄乡通过开展装饰装璜的技能培训,靠“一个能人帮一帮,一帮能人带全乡”的乘积效应,在厦门市后厝创业形成“官庄装璜装饰一条街”,从业人员有3000多人,成为我县外出就业的新典范。稔田镇也不断利用各自优势,积累经验,发挥技术专长,长年在福州从事电脑及配件销售,目前开设电脑及配件销售10多家。

二、劳务开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就业观念跟不上。农村劳动力中存在“不愿出去、不敢出去、不会出去、不愿意干”等问题。农民们不愿出去是先富起来的农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懒字作怪;不敢出去是怕上当受骗,特别是受到过黑中介、传销等欺骗的影响,严重的影响了外出劳工的积极性;不会出去是没有掌握必要的技能,而“体力型”劳动力的需求量逐步减少,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种;不愿意干是期望值过高,对工作时间长、收入低、苦难脏累险工种,如城市环卫工、护工、搬运工等工种感到不满意。

二是劳动力素质偏低。全县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主要表现在文化素质低、劳动技能低,其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9.1%,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占11.5%。农村富余劳动力普遍存在非农劳动技能不高、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成为制约农民脱离土地、进入二三产业就业的瓶颈。

三是现行体制和政策存在障碍。现行户籍、计生、土地、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许多制度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农村劳动力无法取得与当地市民平等竞争的权利和平等待遇。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城乡户籍管理制度一直是妨碍农民进城的障碍,人为造成许多农民在城镇已有固定职业和住所,却难以在城镇真正安家落户、溶入城市生活,致使相当部分的劳动者在城镇干几年后又回流到农村;现行计划生育工作手段落后,育龄妇女外出打工每隔半年至少需回原居住地接受一次查环查孕,这既增加了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负担,又使一些人因此而丢失了工作岗位,制约了劳动力外出;当前带有福利性质的土地制度及其有偿流转机制不健全,使得农民不愿意彻底放弃土地,以致成为城乡两栖、流动就业的兼职农民;当前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尤其是在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大的情况下,土地已成了农村劳动力的唯一失业保障和养老保险,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不解决,农村劳动力对土地的强烈依存必然存在,从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此外,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在子女就学、工种选择等方面都受到一些歧视性政策的限制。

四是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育不全。由于全县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和完善,目前劳务信息的搜集、整理、覆盖面窄、时效性差、中间环节多,缺乏系统性、广泛性、权威性,导致不少群众盲目出门,走了很多弯路。由于中介组织偏少,且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劳动力流转的配套设施建设和网络建设,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跟踪管理工作都很薄弱,在目前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大都是自发性,基本上是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转移渠道和形式,带有个人的、分散的特征,真正由中介组织介绍出去的很少,全县输出劳力中有组织输出的仅占全县输出劳动力总数的8.5%。

三、加快劳务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创造机会。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小城镇建设必须合理布局,科学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研究制定鼓励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和社会各方面投资建设小城镇的政策,走出一条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在发展小城镇问题上,既要积极推进,又要避免盲目性。有三点必须明确:一是小城镇的发展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过程,政府的责任是制定政策,扶持引导,而不能用行政手段强制推动;二是要有总体规划,全县22个乡镇,都铺摊子发展小城镇,既不经济,也难有所作为,应在现有重点建制镇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三是小城镇发展,最关键的还是要繁荣经济,没有经济的增长,小城镇的作用就很难发挥。把发展小城镇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小城镇经济基础。加快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吸纳劳动力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新兴行业和服务业,鼓励农村劳动力投身社区服务业,从事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搬运、家政、托老、助残等社区服务,提高中小城镇吸纳就业的聚集效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规模效益。

(二)围绕资源和产业优势,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以资源利用最优化原则为指导,按照市场需求和自身特点,结合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就业渠道,改善就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民以村、镇为单位或以产品为纽带,在自主、自愿原则下发展自己的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等经营组织,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等较为完整的组织模式,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二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快发展生猪、奶牛、烤烟、杭梅、反季节蔬菜、花卉、食用菌等劳动密集型特色优势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三是大力推广生态庄园经济。引导农民发展“果-沼-牧”、“果-沼-鱼”等形式的生态庄园经济,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四是继续引导和促进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上下功夫,使乡镇企业调优、调强、调大、调活,实现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产品更新的目标,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更多的就业门路。五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创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组织,增强其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三)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增强劳动者的竞争能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关键在于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增强劳务输出的竞争力。一要政府扶持、统筹规划。按照“村发动、乡镇组织、县培训”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事业,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加大财政投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行具体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二要整合资源、多方协作。建立“农、科、教”统筹机制,整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教育部门和乡镇政府等培训资源,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受训者、社会服务机构和群众团体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培训促就业,以就业促增收,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保障全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三要培训就业相结合,注重培训实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转移能力为目标,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坚持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培训与就业相结合。在加强市场调研与预测的基础上,按照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要求,区分不同培训对象,采取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培训实效。同时,要搞好农村劳动力外出前的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保证受训学员输得出、输得快、输得好、输得久。

(四)开辟劳务市场领域,多管齐下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要发挥区域协作、山海协作通道的作用。积极主动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政府、职能部门、三资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协调和联系,与厦门、漳州、广东等地区和大城市建立跨区劳务协作机制,签订劳务输出协议,开展定点、定向输出,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同时,还要努力开拓境外劳务市场,促进国际劳务输出。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将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更多机会,各有关部门要利用这一发展机遇,组织开展国际劳务合作,尽力为外派劳务提供有关服务,把外派劳务作为今后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努力拓展劳务输出空间。

(五)大力培育中介组织,健全劳动力市场与网络体系。中介组织是劳动力转移的载体,对实现劳动力就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把培育中介组织作为劳务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一要培育和建立职业介绍机构。要加快县农村劳务开发服务中心的组建和运作,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劳务开发中的中介与服务作用。劳动保障部门的劳动就业服务中心也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功能,在农村劳务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鼓励和支持涉农部门、经济实体和社区积极兴办各类农村劳务中介服务机构,鼓励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集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搜集、职业介绍、劳务输出为一体的农村劳务中介机构。二要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建设覆盖全县的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平台,解决城乡之间,供求之间,以及招聘录用之间信息不畅的问题。乡村两级逐步建立劳动力台帐,详细记录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工作经历、技能水平及求职意向,并全部输入计算机,实现信息化、动态化管理。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加强与职介和用工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及时传递用工信息,有针对性地组织各项培训,并建立起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用工的信息网络。三是成立劳务派遣公司。要把劳务派遣作为深化用工制度改期和规范劳动力市场的新举措、促进就业的新形式。四是劳动、工商、公安等部门要加强对劳务市场的管理,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招工,避免和减少农村劳动力盲目外出提高劳务输出的有序性。

(六)、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按照“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基本思路,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和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在手续办理上给予方便,市场、税费、用地、供电、供水、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法律上给予保护,实行与招商引资同等待遇。对务工人员返乡创办的企业,可享受城市下岗职工创办个体私营经济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各有关部门对返乡创办企业的要实行“五优先”,即优先登记、发证,优先解决土地、场所,优先提供水、电、通讯和市场设施,优先提供信贷支持,优先解决子女入学,努力创造宽松环境,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二次创业。各乡镇应建立外出务工拔尖人才档案,建立走访民工制度,分管领导和劳务开发管理机构,每年应到务工人员集中的城市或工矿企业看望走访务工人员,带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七)采取有效形式,转变农民就业观。一是充分运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各种媒体,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宣传党和政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针、政策,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大意义,宣传各地农村劳务开发的成功经验,宣传外出劳务的典型人和典型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让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良好氛围。要用身边人和身边事来教育和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消除顾虑,鼓励他们大胆走出山门闯天下。二是促进贫困户劳动力实现就业。重点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就业能力;县内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实行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档案管理等“一站式”就业服务。三是设立劳务开发员。劳务开发员可从村干部中挑选出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熟悉劳务输出政策,思想开化,会做群众工作,对本村劳动力情况和外地用工信息比较熟悉,且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来担任,力争在全县335个行政村村村设立劳务开发员。劳务开发员要及时传递劳务信息,有针对性地根据各户情况,上门为村民宣传有关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并及时将有关劳务输出部门的用工信息带给条件合适的农户。

劳务开发范文篇3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以技能培训为支撑,以转移输出为重点,努力实现劳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奋斗目标

力争全年实现转移和输出农民工3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1亿元,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9万人次、引导性培训7.5万人、农民工技能培训2.8万人(具体任务见附表)。

三、主要措施

(一)强化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整合现有培训资源。着力发展以县职中、县就业训练中心、太乙职中等为重点的省、市级劳务培训基地。依托省、市级劳务培训基地,积极鼓励各类用人单位、各类培训机构和社会办学力量开展农民工培训。

加强劳务技能培训。围绕“五十万劳动力培训”工程,抓好“劳务扶贫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劳务品牌培训”、“预备制培训”、“失地农民培训”、“失业返乡农民工培训”等培训项目,不断提高农民工就业技能。坚持职业技术培训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培训学习与鉴定发证相结合,技能培训与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择业观念教育、竞争意识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搞好18—35周岁青年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打造“射建工”、“射缝纫”、“射保安”、“射厨师”、“射数控”等*劳务品牌,在国内外劳务市场上树立成规模、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务队伍。

加强实用技术培训。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等方式,结合我县现代农业建设,组织开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并结合开展农业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培训。通过技术培训,使受训农民基本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及相关知识,并通过受训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优势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二)拓宽就业渠道,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

稳定劳务输出规模。巩固全国劳务输出示范县成果,充分发挥和扩大劳务输出基地县作用,加强与劳务输入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用工企业的协调沟通。稳定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增加劳务收入。

推进农民就地转移。扩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模,扶持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增加农民季节性务工收入。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旅游等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扶持一批配套协作加工的优势骨干企业和提供服务的中小企业,延伸产品和产业链,创造更多的就地就业岗位。科学统筹规划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打捆力度,着力改善农村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带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三)创建宽松环境,促进回乡创业

按照“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的思路,积极引导、优化服务,大力宣传回乡创业的成功典型,加大回乡创业扶持力度,落实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引导和支持外出务工拔尖人才带技术、资金、项目回乡创业,通过创业带动就业。

(四)提供优质服务,维护合法权益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整合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政策咨询、择业指导、技能培训、出行票务、证件办理等相关服务;依法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和企业招用工行为,严厉打击以职介或以招工为名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活动。

完善农民工维权服务体系。继续加强同加拿大城市联合会工作协调,实施好中加农民工转移劳动权益技术合作项目,加快农民工权益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改善农民工生活工作环境

充分发挥“农民工维权服务中心”和“华西民工救助中心”作用,积极为外出民工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充分发挥劳务输出服务联络站作用。依托联络站做好收集用工信息、开展对外协作、组织劳务输出输入对接、维护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等方面工作,确保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建立绩效挂钩和奖惩机制,落实联络站的任务和责任。

构建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的宣传,依法规范农民工劳动管理。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和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形成促进农民工工资合理增长的机制。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依法维护农民工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依法保护农民工土地承包权益,鼓励农民工对自己的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实现土地经营效益最大化。积极探索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新模式,努力营造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浓厚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切实加强对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纳入本地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及时研究解决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健全劳务工作机构,强化人员、经费保障,确保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立协调机制

坚持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加强与民工输入地相关机构的联系,实施联手维权,跨区维权,形成双向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新格局。建立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系基地乡镇、重点用工企业和省市级劳务培训基地的制度,制订有效措施,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三)健全宣传机制

要大力宣传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劳务开发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农民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和先进典型。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劳务开发和农民工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健全管理机制

整合相关网络资源,扩大和提升农民工远程见工系统的平台作用,实现信息共享,推进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信息网络建设。统计部门要结合农村住户调查开展统计,掌握农村富余劳动力结构、外出务工的地域分布、从业情况、收入状况,开展统计资料分析,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公安部门要在日常户籍管理中,掌握农民工的人口信息,在年终上报人口信息的同时,上报农民工人口信息情况;计划生育部门要健全农民工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和反馈制度,用好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向输入地、输出地提供农民工婚育信息。

劳务开发范文篇4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中之重来抓,从政策、资金、项目上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倾斜,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取得突破。这次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市、县农村工作会议及市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工作会议精神,分析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形势,专题研究部署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转移就业步伐,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挖掘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潜力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农村劳动力面临着第三次解放,其特点是突破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藩篱,形成劳动力转移的加速期。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新的眼光来审视、以新的角度来看待、以新的思维来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这对于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意义重大。

(一)时间的推移,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和“三百工程”的纵深推进,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回乡创业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20*年,我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人数为17.2万人,比1999年增长45%;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为1079元,比1999年的717元净增362元,增长50%,年均增长12.5%;农村劳动力县外收入为741元,比1999年净增266元,增长56%,年均增长14%。近年来,我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左右,转移人数和转移就业收入都不断增长。目前,我县已被农业部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从总体上看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如下四个鲜明特点:

一是转移地域变广。我县农村劳动力面向全国输出,主要输出地为重庆、广东、福建等省市。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重点建设项目的启动,县内外的转移人数都呈现增长势头。20*年,我县内转移人数为5.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13%(包括亦工亦农的半转移人员);县外转移人数11.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27%。

二是转移结构趋优。我县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在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性别比例上逐年优化,务工者年龄在18-45岁居多,20*年在本年龄段的转移劳动力人数为11万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20*年达到1万人;男女比例为2:1,转移劳动力性别比例较为稳定。

三是就业行业集中。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用工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工业和建筑业,比例达到60%以上,其次是商业和其它行业,具体职业以工人、服务员居多,大部分在私营企业务工。

四是返乡创业成功。经过多年的劳务输出,我县农村劳动力中有不少人掌握了技术、学到了经验,并积累了一定资金,其中一大批人在离开打工所在地,选择回乡创业。20*年,我县个体和私营工商户中,返乡创业的企业达50家。他们在生产经营方式、管理规模、资金运作、员工培训等方面与其他个体户、企业相比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当地群众致富领路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二)客观的分析,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客观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农村经济乃至全县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通过引进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非农就业人数17.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0%。劳务创收元,平均每年全市农民人均创收元,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到20*年,我县农村人均转移就业创收分别为924.6元、981.7元、972.15元、1155.84元,分别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4%、39.2%、37.5%、42%。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52元,同比增长5。2%。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提升了农民的商品意识和效益观念,还有效开发利用了农村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农村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和规模农业方向发展,带动了全县8万亩土地流转。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20*年全县农村劳务收入8.78亿元,占GDP的16.5%,已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诸多的原因,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种种的问题

劳务开发范文篇5

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劳务经济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展。过去,我们称农民离家离田外出打工创收为打工经济,现在,我们把农民的劳务交易活动统称为劳务经济。它既包括外地的劳务交易活动,也包括本地的劳务交易活动,既包括二、三产业的劳务交易,也包括一产业的劳务交易。挖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济潜能,我们称为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工作,今年又把农民人均外出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作为镇办场园区经济工作考核的目标之一。今天,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工作会议,其主要的目的和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工作会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三个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全面部署20*年的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工作,动员各地各单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抢抓机遇,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等问题,加快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步伐,推进农村劳务经济发展,进而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

刚才,大会表彰了七个先进单位,向14家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授了牌,5个单位的负责同志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介绍了他们抓劳务经济开发工作的经验和作法。希望各地各单位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学习,为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工作多服务、多作贡献;希望各培训机构以这14家授牌的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为样板,争取早日跨入定点培训的行列。下面,我先讲四点意见,供同志们工作中参考。

一、认清劳务经济开发工作的形势

分析形势是为了认清形势,总结工作是为了推进工作。回顾20*年的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工作,可用二句话概括:成效很大,差距很大。

成效很大。近年,按照省委、省政府大培训、大转移、大增收、大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部署,今年全市上下结合,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维权、服务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网络基本形成,发展态势很好。五组数据可以说明:①新增转移2万人,培训1.2万人;②累计转移33.8万,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2%;③其中市内转移22.5万,占转移数66.6%;④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2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9.5%;⑤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中有221元来自劳务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高达62.8%。前不久,陈市长在全省会议上作典型发言,介绍经验,这是全市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可喜可贺。

差距很大:一是技能培训不够。①培训缺乏计划性,没有详细的培训计划、规划;②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不强);③缺乏创新性(培训方法机械、呆板、不灵活);④缺乏全面性,力度不够,面不宽。二是品牌意识不强。劳务品牌意识不强,没有注重培育品牌、唱响品牌,自己的品牌相反被他人抢占,如“荆楚缝纫妹”、“仙桃厨师”等。三是管理服务不善。劳务管理、维权服务工作滞后,有些地方基本上是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让其自生自灭。四是部门配合不力。部门之间力量整合不够,合力不够,配合乏力,没有形成合力。五是思想认识不高,领导重视不够。

二、明确劳务经济开发工作的意义

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工作中的五个方面问题和22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待培训转移的巨大空间要求我们必须从政治的高度、从发展的大局、从和谐的层面,进一步统一思想,认清开发农村劳务经济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1、在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上统一思想。党中央、国务院一个很重要的治国理念就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就是要构建和谐社会。目前,最大的不和谐是:农业与工业的不和谐,农村与城市的不和谐,农民与城市居民的不和谐。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弱势地区,农民是弱势群体。我们大力度地推进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工作就是在贯彻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在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在促进工作平衡和和谐社会的建立。

2、在发展市域经济上统一思想。仙桃经济近几年发展较快,通过引进外来的、发展回归的、盘活本土的、做大老的、培育新的,一批市场主体逐渐成长壮大。这些市场主体不论二产业,还是三产业,都面临着缺员,相当部分企业没有满员、满额、满负荷生产经营,需要大量的新一代产业工人。仙桃当前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外资向国内转移、沿海资本向内地转移,又是武汉1+8城市圈的重要成员,区位优势明显,得中独厚,接南转北,承东启西,特别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仙桃又将迎来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这也要求我们大力度地开发农村劳务经济,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为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资源,呼应市域经济的发展。

3、在培育新型农民上统一思想。建设新农村,主体是农民,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不可能实现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必须培训农民,提高农民务农和务工等各方面的能力;富裕农村必须转移农民,减少农民,让农民洗脚上岸,洗脑进城,促进城乡融合,为农村带来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信息、新的观念,形成城乡一体化,进而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4、在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上统一思想。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增收问题又是农民问题的关键。增加农民收入,靠政策补贴有度,靠农业增量有限,靠市场有风险。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主要是靠发展现代农业;另一方面,看得见、来得快的就是减少农民、转移农民。转移一个农村劳动力,不仅可以一户脱贫,而且可以让出一份土地资源,推进土地集约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保证农民持续增收,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三、突出劳务经济开发工作的重点

20*年,全市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新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职业技能鉴定1万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500元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各地各部门必须加大工作力度,突出劳务经济开发工作的五大重点:

1、突出劳务培训重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企业用工招工难的关键是农民缺乏一技之长,缺乏上岗的能力和水平。要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难、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核心是培训。要转移,必须先培训,要搞好培训,必须明确以下四个要求:一要明确培训任务。组织劳务培训既是地方的职责,也是部门的职责。各镇办场园区要迅速摸清本地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建立待培训台帐,而且要分清性别、年龄段建立台帐,便利分类培训、定向培训、定业培训;市直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责,市劳动局负责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完成1.5万人;农业局负责阳光工程,完成培训计划3300人;市扶贫办负责雨露计划,完成培训350人;市教育局负责制定职业培训计划并下达招生计划;团市委负责“青春富康行动”;市妇联负责“巾帼家政培训计划”;市科技局负责“星火计划”;市总工会、市委党校、市科协等部门和单位也要完成各自培训任务。市委统战部要搞好上下衔接,尽快启动“温暖工程”。二要落实培训机构。市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要边建设,边培训,力争年内竣工。市经校、市农广校、市农机学校以及所有培训机构要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市委办、市政府办和市劳务办要搞好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对各类培训机构一视同仁,公办民办都执行同样政策,在土地征用、学校改扩建、用电和招生等方面给予扶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局、市扶贫办等承担培训任务的部门要“阳光操作”,通过招标形式确定培训基地,将培训任务分解下去,落到实处。各镇办场园区也要创办自己的培训机构,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较快的镇办园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三要充实培训内容。各定点培训机构要本着教学育人的原则,既要搞好专业培训,组织力量在专业设置、教材编写、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展开攻关,制定标准;又要搞好素质培养,拿出专门的课时对参训者进行文明礼仪、维权常识方面的辅导。培训农村劳动力既要重视务工技能,又不能忽视务农本领。市农业局、市科技局等部门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计划和资金,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培养一批沼气工、饲养员和农机手等各具特色的农工。四要创新培训方法。基地与企业相结合。根据企业用工需求,采取订单培训、委托培训等方法,让农民工坐上“培训—转移”的“直通车”。城镇与农村相结合。送训下乡,把课堂搬到参训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降低参训成本。教育与实践相结合。为学员联系企业实习,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求职上岗成功率。

2、突出劳务品牌培育重点。品牌就是特色,品牌就是竞争力。要抢占劳务市场,增加劳务收入,就要通过培训造就品牌、打出品牌、提升品牌。市技校等培训机构要挖掘传统的劳务品牌资源,创造新兴的劳务品牌优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发挥职能作用,引导劳务品牌培育,支持劳务品牌申报。今年要巩固提高“荆楚缝纫妹”和“仙桃厨师”两个名牌,力求机械、电子、电脑等品牌培育取得突破。培育劳务品牌还要加大职业技能鉴定的力度。外出务工的人都有切身体会,有没有职业技能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求职机会、工薪待遇大不一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已经作出承诺,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结业后,一律免费发给专项能力证书;农民工申请职业技能证书的,优先办理,减半收费。

3、突出劳务市场开拓重点。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性障碍逐步消除,对农民自主择业、自由流动的限制和束缚逐步解除。农民既可以在农业内部消化转移,又可以向非农领域渗透转移;既可以立足本地转移,又可以外出务工转移。从仙桃实际出发,转移农村劳动力要农业内部与非农领域并举,本地与外地并重开拓劳务市场。转移培训农民重点应在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是大力推进工业化拓展转移空间。农业的问题靠工业化解决,工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又是纳税的主体,还是就业的主体。只有加快发展工业经济,才能提供足够的岗位解决充分就业的问题。我市现有规模以上企业240多家,吸纳农民工4万多人。彭场镇的一个无纺布产业就集聚企业116家,就地转移农村劳动力2.2万人,平均每个农户有1人在企业打工。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市企业用工缺口超过2万人,各地各部门要抓住这个有利条件,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发展本地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既解决了市内农村劳动力不知向何处转移的难题,又解决了本地企业不知到何处招工的难题,实属两全之策。同时,继续大力招商引资,打造大平台、招引大项目。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要求,把节会招商和小分队招商、网上招商、定向招商结合起来,围绕食品加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开展高强度招商,再引进几个像旺旺、亲亲、燕京、康师傅这样的大企业,再建成一批像无纺布这样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食品工业集群,加大水产、蔬菜、粮食、油脂、禽蛋、肉联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空间。二是大力推进城镇化拓展转移空间。小城镇扎根农村,星罗棋布,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近几年,陈场镇以每年200套的速度建设商品房,仍然供不应求。建好小城镇,首先要作好规划,以规划为龙头,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扩大吸纳能力。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水、电、路、有线电视、宽带网等公共事业。要提升城镇服务功能,搞活商贸流通,把商业、餐饮、宾馆、交通等行业与城市联通,向农村辐射。要营造优良人居环境,搞好小区建设和城镇绿化美化亮化,配齐文化体育等活动设施。通过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引农进镇,拓展农民整户转移空间。三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拓展转移空间。农业产业化与农村联系最紧,对农民带动力最大。一条农业产业化链条好比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把产加销等环节整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发展镇域经济,只要是精明的领导、高明的领导,就会优先选择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不仅直接消化本地农村劳动力,而且把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前置车间,既带动了一批农村劳动力成为农业工人,又带动了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机作业、农产品运销等社会化服务。郭河镇的“外婆家”公司容纳农村劳动2400多人,常年用工800多人。各地都要结合本地产业特色,把工业招商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市场、营销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高看一眼,真心实意,真抓实干,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引进培育,拓展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消化转移的空间。四是大力推进职介信息化拓展转移空间。将劳务信息触角向外延伸,向大城市延伸,编织内外结合、互联互通、运转迅捷的信息网络。打造招工平台。利用节假日举办劳务交流大会,为农民工和企业提供直接见面、双向选择的机会。打造信息窗口。市劳动就业局要保证劳动力市场正常运行,及时收集整理招工求职信息,通过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保持求职热线畅通,还要组织好每月28日的劳务赶集日活动,为农民朋友提供便捷职介服务。打造劳务基地。学习陈场镇和三伏潭镇的经验,派出得力干部前往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外地,帮助建立劳务基地,协助当地教育、组织、管理农民工,切实解决农民工的权益保护等问题。通过劳务基地保持前后方联系,引导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外转移,及时解除后顾之忧,让农村劳动力安心转移。

4、突出劳务管理重点。农民工是一支新兴的产业大军,正是他们的横空出世,才促成了我国的经济奇迹。农民工奉献了辛勤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他们不应该受到歧视,而应该受到尊重,应该享受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果。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农民工自身的要求,是政府部门的职责,是用工单位的责任。一要签订劳动合同。用工单位与农民工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检查督办,力争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以上。二要扩大农民工社会保险覆盖面。社会保险是“减震器”和“减压阀”,对促进农民工就业和社会稳定具有巨大的保障作用。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先急后缓,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工参与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及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三要推行最低工资制和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各用工单位要适当提高劳动报酬,用待遇留人。农村劳动力流不出,既有劳动力年龄、性别、技能、观念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用工单位待遇、管理、环境、服务配套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建设部门要与劳动部门联手,率先在建筑领域推行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然后向其它领域延伸。我市是全省唯一尚未在建筑领域推行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的市州,省政府已将我市列入重点督办单位。市建设局与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一定要令行禁止,迅速整改。四要保证安全生产。定期开展企业安全生产大检查,凡噪音、粉尘、气味等环境指标超标,严重威胁工人身体健康的,一律停工整改。用工单位不得非法提高劳动强度,延长劳动时间。五要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土地承包政策是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基石,不能动摇。任何地方和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理由随意调整承包地,随意收回承包地,侵犯外出务工农民的土地承包权。要为农民工留下退路,让农民工安心外出。六要加强农民的再教育。主要是教育农民工遵纪守法、诚实劳动,要维护仙桃农民工的形象,培养仙桃农民工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5、突出劳务配套服务重点。农民工身份特殊,既是农民,又是工人。只有条件成熟,后续配套服务到位,农民工才可能转出去、留得住、扎住根。反之,农民工就会打起“退堂鼓”,出现“回流潮”。要巩固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果,必须在完善配套服务上下功夫。一是后勤服务。着力解决“留守问题”。对于“空巢户”,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流转,引导土地向大户集中、向种养能手集中,支持规模经营,防止农民外出务工后由过去的“弃田”转变为“争田”,产生土地承包纠纷。对于“半边户”,要积极引导组建互助协作组织,把农机化服务作为主要突破口,切实解决农忙季节缺人手的问题。对于“空心户”,要探索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考虑招聘保姆和爱心妈妈,妥善照顾老人生活和子女上学。二是人性化管理服务。用工单位要强化和谐理念,给予员工更多的人文关怀。新开工企业在规划时要从细微处着眼,建设符合标准的职工食堂、宿舍、温馨生活房、车棚及文化体育场所,要有意识地利用节庆开展文体活动,活跃企业文化。三是回归创业服务。外出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与招商引资同等对待,在土地使用、税费征收、资金信贷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四是部门服务。公安、计生、民政等部门要切实转变机关作风,随到随办,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外出农民工提供办证便捷服务。教育部门要妥善安排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

四、强化劳务经济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工作涉及经济各领域和社会各阶层,光靠政府领导还不够,只有个别部门推动也不行,必须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形成群策群力、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1、夯实工作基础。这次会后,各地要迅速成立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党委领导负责抓,组建工作专班具体抓。要把农村劳务经济工作网络向村组延伸,每个村指定一名干部为劳务工作信息员。要用好第二次农业普查成果,对本地农村劳动力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底,建立资源库。各地劳务办要把农村劳动力普查作为一场硬仗来打,确保6月底以前建起台帐。

2、坚持例会制度。市农村劳务经济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成员单位负责人会议,分析劳务工作动态,总结劳务工作经验,解决劳务工作困难,及时研究和部署阶段性劳务工作。各成员单位要配强一名领导,配齐一个专班,切实履行本部门工作职责,加强与市劳务办及其它成员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各镇(办、场、园区)也要参照市里的作法,定期研究、定期安排劳务工作。

3、加强检查督办。市劳务办要切实履行牵头、协调、综合、督办的职能,对各地各部门开展工作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各地各部门也要互相配合、互相督促,把劳务工作抓紧、抓落实。要将检查督办的重点放在各地各部门工作计划制定与执行、任务分解和落实、培训项目实施及资金管理、农村劳动力培训质量和培训转移率、劳务基地建设和劳务市场的开拓等方面。

劳务开发范文篇6

2006年,全乡劳务开发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积极配合下,全乡上下认真贯彻翠屏区2006年劳务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加强组织领导,拓展信息资源,强化技能培训,注重服务管理,组织输出和自谋输出相结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坚持走“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信息搜集、组织招收、技能培训、输送管理”的路子,通过政府引导、部门参与和市场调节,加大组织输出力度,劳务输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2006年度我乡劳务输出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劳务开发工作基本情况

2006年全乡计划输出劳动力5000人。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乡劳动保障所和各部门紧密配合、积极组织,全年实际输出劳动力5500人次,占年计划的110%。其中组织输出65人次,占任务的108%,自谋输出5435人次,培训农民工1200人次,占计划900人次的133%,培训川妹子18人,培训川厨师16人,培训川缝纫13人,培训川建工18人;全年订单输出610人次,占全年计划550人次的110%,年内创劳务总收入0.26亿元,人均劳务纯收入7800元,逐年递增的劳务经济收入,即渗透着广大务工人员的心血和汗水,也充分体现了乡党委、政府的大力发展劳务产业的科学决策,反映出我乡劳务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

二、具体做法

(一)以信息搜集为基础,拓展增收空间。为了同用工单位长期开展合作,确保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坚持走“组织招收、技能培训、输送管理”服务一条龙的路子。乡党委、政府把劳务工作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实行目标管理,制定考核办法。为了进一步加快劳务产业的发展,把劳务工作向村、社逐级延伸,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形成了劳务工作有人抓、具体工作有人干、人人肩上有担子的良好工作格局,为劳务产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舆论氛围。为了提高广大群众对劳务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进社会各界对劳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采取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劳务输出的有关政策和依靠劳务输出致富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对比算账,增强了广大群众外出务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了广大群众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高从业能力。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技能是阻碍我乡劳务输出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我们把提高农村劳动力专业技能水平作为劳务输出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来抓。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明确培训方向,突出规模效应,整合培训资源,2006年全乡共培训各类技能人才1200人次,其中获证人数320人。通过培训,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加强交流合作,拓宽输出渠道。2006年,我乡努力拓宽劳务输出渠道,确保农民工收入的稳定性,坚持走“组织招收,技能培训、输送管理”服务一条龙的路子。

(五)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工作。2006年,我所组织各村、社干部,深入各村、社,对我乡劳动力资源状况进行了普查,摸清了人力资源底子。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有计划、有目的的劳务输转移掌握到第一手资料。

三、2007年工作安排

(一)整合培训资源,加强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劳动力素质低下,是制约我乡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把农民劳动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劳务输出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工作来抓。采取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务工人员的就业能力和最终实现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整合多方资源,加强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质,使劳务输出人员由“劳力型”、“体能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促使劳务收入的有效增长。

(二)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和体系,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劳务输转必须以真实可靠的信息作支撑,才能减少其盲目性,实现劳务输出的正常运作。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加强信息服务,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根据我乡的实际,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做到对全乡农村劳动力建档到户,掌握到人。及时准确地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方面劳务信息,使劳务输出的方式从无序性向有序性、有组织性转变,减少盲流性。

(四)继续加大宣传,营造有利于劳务输出工作的良好氛围。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广泛宣传劳务工作,通过讲困难、讲形势、讲政策、讲法规、讲典型经验和事迹,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从实际出发,切实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让外出务工成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

劳务开发范文篇7

去年以来,我县农村劳务开发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全面开拓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不断提高农村劳务输出总量,促进我县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年全县在县内就业和外出就业人数达万余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其中县内就业万人,外出就业万人,全年外出劳务收入突破亿元,农村劳务开发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下一阶段工作打算如下:

一、加强宣传,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

加强农村劳务开发宣传工作,大力营造"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快富"的浓厚社会舆论氛围。充分发挥广播、专栏、标语等各种宣传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各乡镇利用圩天进行宣传,悬挂宣传横幅,做到宣传进村入户,通过舆论的力量,调动社会各个方面关注、关心"农民工"这一社会群体,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农村劳务开发的热潮。同时积极向上提供劳务新闻线索,为市、县劳务简报供稿,通过宣传,使广大农民增强"要想富,外出就业是条路"的思想。

二、领导重视,部门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劳务经济是新时期农村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年我县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劳务开发工作,成立了县农村劳务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办公室主任由县农办的领导兼任,有专门的干部负责劳务开发具体工作,各乡镇成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所。(能否把乡镇劳务开发工作结合进去,解决乡镇劳务开发工作无专职人员的问题。)二今年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年我县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意见》,把农村劳务开发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三是抓好重点乡镇(新桥、童坊、大同、河田、濯田、南山)的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在摸清全镇的农村劳务开发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对该镇的农村劳务开发提出对策与建议,以点带面,促进全县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各乡镇对劳务工作有什么问题和要求,需要县里解决会上都可提出来,农办汇总上报。)

三、以提高整体素质为目标,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

按照"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原则,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与相关部门一道搞好培训。充分调动各种社会办学力量的积极性,按照市场用工需求设置培训科目和课程,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大力推广实用技术培训的同时,对农民进行商务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二是创新培训方式,依托现有职专等职业教育基地,走"校企联办"、"订单办学"之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如威鸿制衣、天山针织培训的岗前培训。

四、创新劳务开发工作机制,成立了长汀县劳务开发工作协会一一长汀县惠民协会

劳务开发范文篇8

一、劳务开发基本情况

(一)劳务开发现状。*乡地处*县东南部,幅员面积28.1平方公里,位于*与*的*,属于*的旱片死角,现有3159户,11311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0942人。乡村劳动力总数为8562人,其中劳动年龄内的人数为6661人,乡村从业人员7116人,年内农村劳动力转移4188人,劳动力转移总收入2584万元。去年10月底,全乡外出务工人员4100余人,通过汇兑和带回资金近2000万元,占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8%,极大地改善了全乡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回乡创业6人,以发展特色养殖业为主,年户平增收达2万元以上。

(二)人员构成及分布。

从行业分布看,建筑装修行业占38%,进企业务工占32%,商业贸易、餐饮服务及其它行业分别各占10%。其中,在民营、私企的占75%,外资企业的占20%,在国有、集体企业或出国务工者总数占5%。职业主要以简单和重复劳动为主,大部分是从事一线的普通工和辅助工。

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的占79.09%,36岁—45岁的占19.73%,46岁以上的占1.18%。从文化层次上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11.25%,初中占52.6%,高中(含中专)占25.4%,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0.75%。

(三)外出的组织形式。从全乡情况看,外出的组织形式正在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发外出逐步发展到有组织、有计划的输出。据统计,县、乡、村有组织的输出人员占外出人员的37.4%;由“领军人物”带出的占29.1%;由亲友介绍,以亲情为联系,互相结伴外出的占17%;通过务工地劳务市场介绍的占6.5%;自由谋职的占10%。

(四)外出务工收入。全乡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工种熟练程度、地区差异等因素限制,其收入差距较大,年收入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其中: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占11.05%;年收入在6000元至1万元的占63.95%;在1万元以上的占23.02%;年收入在10万以上或仅只能保住来往车旅费的占1.98%。

(五)农民外出务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据农经年报统计,去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为5421万元,外出务工人员寄带回家收入为176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3.3%。全乡3000余农户中,有1万多户翻建新房,其中盖楼房的达6000余户。

(六)回引创业情况。*乡于去年正式启动“人才回引工程”,先后有*等共计6人回乡创业,从事的行业有PIC生猪养殖、泥鳅养殖、*鸡养殖、建筑开发等。从年龄结构上看,均在45岁以下;从文化程度上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均有,从年人均收入来看,每户均达1万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

(一)政府牵线搭桥,农民工重捧“饭碗”。

一是乡党委、政府成立了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维护全乡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二是建立乡、村两级维权网络,为农民务工提供服务组织保障。目前,全乡65个行政村都成立有“维护外出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领导小组”。三是在县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下,成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站),做到了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经费,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便捷的服务。帮扶农民工就业,首先要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数量、就业意愿等基本情况,建立起农民工回流监测制度,进行动态监控。我乡分别在外出务工较多的*村、*村设立了农民工返乡监测点,同时要求各村每周上报一次本地农民工返乡情况。

去年3月,32岁的乃堂坝村3社村民禹华友,在与*南大食品有限公司签订的用工合同上按下了红手印,开始在这家公司务工。曾绵延曾在深圳一家家具厂打工。去年11月,他所在的公司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度处于停产、半停产状况。无奈之下,他不得不提前返乡。

*已有200多名像曾绵延这样的返乡农民工,在乡政府为返乡农民工编织的就业保障网的帮助下,度过“就业寒冬”。

(二)培训充电,帮农民工捧更好的“饭碗”。

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作为劳务开发工作的重点来抓好抓实。为了实现劳务输出向技能型、智力型转变,确保农民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能拿钱、形象好,在组织劳务输出的过程中,充分协调县级各职能部门,在我乡开展劳务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务工人员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去年与县就业局联合开设了就业技能培训班,参训人员免交学杂费,首批参学人员达150余人,现已毕业就业。

事实上,在一些传统劳务输出地,近期以来已经出现“用工荒”。我乡着力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更多、更好的劳动技能,不仅增加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机会,而且储备了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

新宇村村民梁慧颖,便是通过再就业培训重新上岗的返乡农民工。她曾在广东一家电子厂打工,去年10月,电子厂裁员,只好提前返乡。刚返乡,新宇村农民工返乡监测点就对她进行了个人情况登记,通知她参加了县在我乡组织的再就业培训,帮助她在*一家公司很快实现了再就业。梁慧颖说:“回家乡工作的环境不错,工资收入也较高,一个月能赚到1600多块钱。”

(三)政府帮扶创业,创造更多的“饭碗”。

乡党委、政府制订优惠政策,动员和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家乡经济发展。田竹垭村6社村民夏光能在当地是家喻户晓的返乡青年创业户。前几年,他在广东等地打工。去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动员下,他回乡创业,投入资金20万元,建成年出栏生猪500头的养殖场。去年,乡党委、政府主动帮他跟县畜牧局协调,争取到“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项目扶持资金25万元,扩大养殖规模,建成年出栏生猪1000头的养殖场,实现产值60多万元。夏光能说:“常年在外打工也不是个办法,家乡是我们农民工创业的广阔天地。”在他的带动下,我乡杨柳沟村1社的返乡青年杜刚强立志创业,投资25万元建成了年出栏500余头的生猪养殖场,明年就能见效益。

乃堂坝村1社村民梁勇,去年春节回家探亲,乡党委、政府主动与他洽谈,从青年创业优势、养殖前景、市场走向等方面充分举证,动员他投资到由大学生村官创办的丰谊公司,从事泥鳅、*鸡养殖。最后梁勇以20万元现金入股丰谊公司,成为我乡青年创业团中的一员。去年,乡党委、政府又与团县委协调,帮他们获得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10万元(属财政贴息项目)。5月,该公司共投入60余万元,高密度养殖泥鳅15亩,1.2万斤。去年7月17日,因特大洪水袭击,他们的养殖基地损失惨重,乡党委、政府从紧张的工作经费中挤出了1万元帮他们度过难关。如今,他们的泥鳅长势喜人,预计12月底前打捞上市,经初步估算(除去损失部分),可实现总产值81.6万元。该公司从成立至今,已解决了我乡3名外出务工人员的工作,基地建设时所请的临时工另计。他们已成功带动新宇村4社大学毕业生陈伟回乡创业,养殖*鸡1500只,实现利润近1万元,另有周边县市有志青年近百人前来参观,询问泥鳅养殖技术,洽谈依靠公司的技术发展泥鳅养殖事宜。

为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从金融、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截至去年10月底,全乡累计协调信用社发放小额贷款40多万元,直接扶持自主创业农民工累计由去年的3人上升至6人,带动就业人数累计由去年的2人上升至21人。

三、存在的问题

(一)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被侵害时有发生。主要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交纳医疗、工伤、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劳动安全措施不健全;工资不能及时、足额兑现;任意延长劳动时间(有些是采取计件工资制,工人被迫“主动”增加劳动时间);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权利未能完全落实等等。

(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没跟上,一部分务工人员法律意识、政策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

(三)地方保护性歧视仍然存在。输入地的户籍管理仍然是“关卡”,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尚未得到真正解决,外地儿童入学交高费现象严重。

(四)返乡创业人员应对突发事件及承担风险的能力不足。由于他们的资金来源单一,创业初期几乎将全部积蓄都投入了进去,如遇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往往容易一蹶不振。

四、几点建议

(一)构建依法维护农民进城务工权益保护的法律平台。建议在《宪法》指导下,制定《农民进城务工合法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劳动关系双方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劳务输出与输入地对进城务工农民权益保护的权利与责任等。

(二)进一步理顺有组织劳动力转移渠道。加强与东南沿海劳务中介组织的联系,有计划的选择一批务工基地,以劳务基地的进一步拓展,保证劳务输转的持续发展。

劳务开发范文篇9

一、健全领导

为了确保我乡的劳务开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乡政府专门成立了劳务开发领导小组并办公室。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下设劳务开发办公室: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劳务培训联系电话:*

二、落实目标

为了实现我乡劳务输出的量化管理,确保劳务收入的快速增长,各村(居)委会必须按乡政府下*的劳务指标认真完成,做到有序输出。

三、加强培训

现在我乡的农民工输出人数多,可因为文化知识的原因,拥有一技之长,有劳务的技能的农民工占的比例不高,为了提高劳务输出的质的管理,乡政府将组织农民工培训课,请各村(居)委会组织好辖区18岁以上、45岁以下的农民工到乡劳务开发办公室报名并参加培训,为我乡高质量的劳务输出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搞好后勤服务工作

为了让我乡的劳务工作者在外能安心工作,使我乡的劳务开发有一个量的飞跃,各村(居)委会必须搞好后勤服务工作。

1、认真掌握辖区3——5人以上外出务工能人的详细情况并建好台帐。

2、认真做好农民工维权救助工作。

3、根据外出务工人员的请求,落实好承包地耕种办法。

4、为回乡创业工作人员提供及时便捷服务。

5、对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给予关心和照顾,彻底解决后顾之忧。

劳务开发范文篇10

一、总结经验,稳步推进劳务经济开发

经过各级的共同努力,今年元至10月份我县劳务经济取得较好成绩。目前,已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1.16万人,占全年计划总数12410人的93%;完成新增转移劳动力数1.17万人,占全年计划转移数的96.5%,比去年同期增加0.36万人,增长幅度外64.5%。据统计部门数字显示,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12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81元,增长幅度为2.72%,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610.63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9.26元,增长幅度为6.87%。主要经验是:

(一)领导重视。成绩的取得与县委、县政府领导重视分不开。在推动劳务经济发展过程中,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与指导,督办检查。一是组建专班。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了**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县委副书记、县长、政协主席张歌莺同志亲自挂帅担任组长,其他四大家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县直16个单位为成员。二是成立机构。县劳务经济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安排专职工作人员,配置专用办公设施。并在各乡镇分别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安排了专职工作人员。各村还明确了一名打工经济联络员。三是健全制度。明确了办公室职责,建立健全了办公制度。在各级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全县上下形成了政府主管、部门配合、村组联络的工作机制,为劳务经济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部门配合。半年来,办公室充分发挥工作职能,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是统筹规划。为了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职能,扭转过去“都管都不管”的局面,劳务办对全县劳务经济开发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分解了任务,明确了职责,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二是各司其职。16个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长期抓,各乡镇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劳务经济开发工作。彻底打破了过去“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各自为阵”工作格局,充分发挥了各职能部门的作用,有力推动了劳务经济发展。

(三)强化培训。一是整合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对各培训学校进行科学、合理地整合,由原来近20个专业压缩到12个,初步确立了机动车驾驶、电焊工、车工、机动车修理、计算机操作、餐饮服务、美容美发、缝纫、泥瓦工、家电维修、电工配电、建筑装璜等专业的培训。每所学校一般只设置3-4个优势专业。二是创新模式。一方面对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另一方面开展定单培训,鼓励引导培训机构和输入单位联合办学,实行技能培训和介绍就业相结合,提高培训人员的就业率。今年9月份,成功组织了两百多名应、往届毕业生,赴深圳工业行业培训中心开展为期两年的勤工俭学活动,完成学业后,全部实现就地转移就业。三是管理规范。在培训基地管理上,我县积极做到了“四个到位”,即:学员台帐建立到位、招生工作宣传到位、教学资源整合到位、资金补助落实到位。在教学中,重点对全县四家培训机构的招生、教学、输出进行全程监督,特别是对每期培训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安排、培训质量都进行了严格审查,对各培训学校所设置的专业实行教学质量评估考核。

(四)着力服务。一是维权服务。在我县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劳务输出地建立流动服务站65个,驻外劳务办事处1个,共处理劳务纠纷13起,挽回经济损失120余万元。如: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在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宁海县成立了办事处,负责对该在宁海打工近3万人的维权服务,深受打工人员的欢迎。与大型建筑企业——湖北卓越建筑集团建立长期的劳务关系,在该企业派驻干部,全面负责管理我县务工人员。二是留守服务。在务工人员外出后,妇女、老人和小孩留守在家。农业生产、小孩成长、照顾老人等成为这些“留守族”面临的最大问题。在有序流转土地的同时,各地成立了“扶贫帮困互助组”,帮助家中缺少劳动力的外出劳务人员家庭提供生产服务、困难救助等活动,解决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避免了外出劳务人员盲目返乡,真正让外出务工人员“放心走、舒心留、安心干”。

二、正视问题,增强做好劳务经济工作的紧迫感

我县劳务经济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劳务经济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基础不扎实,培训工作不平衡,配套服务不够,开发空间还未充分利用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础不扎实。我县目前尚无准确反映全县劳动力分布状况、基本情况和转移现状的基本资料,还没有建立形成一整套的台帐记录外出务工人员的去向,从事的行业,分布的区域等,情况有待进一步摸清底数,形成更好的管理,建立更完备的工作体系。

(二)培训工作不平衡。由于受到培训条件、培训方式、认识高度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有培训任务的单位在培训中进度不一致,有领导因素,也有农民工自身因素,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就直接流入社会,导致生员招生难,培训难。

(三)配套服务不够。我县劳务输出虽然起步较早,但是有关政策措施未配套,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机制和制度不健全,导致劳动力流动渠道不畅、有效组织化程度低。目前自发性转移是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大部分是依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通过家属带领、亲友介绍、本地外出人员带动、自行闯荡等方式进行转移。外出缺乏组织性、纪律性。

(四)投入不足。根据省直相关部门文件要求,我县目前农民工转移培训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补助资金,地方年配套资金仅30万元,工作经费5万元,学员参加培训要支付部分经费,根本激发不了学员参训积极性,工作经费不能到位,下乡无经费、组织无保障,部门工作难以开展,只能按部就班,机械运转。

(五)培训质量不高。由于培训条件有限、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教材不规范等因素,导致我县各农民工培训机构培训质量不高。在加上部分农民工参训目的不明确,对职业培训认识不足,没有把学到一技之长作为谋生的手段,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强化措施,努力完成全年工作目标

做好今年的工作,我们必须正视不足,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级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以提高农民工素质为突破口,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形成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促增收的良好局面。

(一)抓基础。对我县现有农村劳动力资源和**籍外出务工人员情况进行一次彻底普查,摸清底数,建立“人人有表、村村有帐,乡乡有库”的劳动力资源库,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组织劳动力转移、捕捉用工信息打好基础。

(二)抓培训。一是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根据市场需求状况,结合各培训学校的师资力量、实习场所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各培训基地的专业课程,做到统一安排,相对集中,优势互补,以市场为导向,以需求定培训,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扩大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今日**、**劳务输出网站等媒介大力宣传“阳光工程”惠农政策,加大在组织领导、转移培训、就业输出、维权服务等四大体系中的典型宣传。县乡(镇)要设置专栏,劳务信息,组织外出务工成功人士开展“现身说法”,评先彰优,佳节团拜,出动“阳光工程”宣传车,寄发信函、宣传资料,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因人制宜,提高层次。在培训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合理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方案,保证每一位学员都具备一技之长,在外出务工中做到人尽其才,学有所长,确保培训学员人人都能成才,都能顺利就业,都能增加收入。四是提高质量,形成品牌。在开展定单培训过程中,要结合我县地方特色,在建筑、电动缝纫、家政服务等行业中全力打造劳务输出行业品牌,形成规模,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劳务品牌。